上款:“¥林多後... · web viewii....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Jan-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上款:

「哥林多後書」 講義 1

「哥林多後書」 講義 2

衛道神學研究院

「哥林多後書」(3學分)● 講義

二○一九年春季課程

講師:李保羅牧師

內容以講師的《哥林多後書》註釋書為準

(一)哥林多後書 全書結構圖

( 上款:

問安

( 正文

( 下款:

問安、

祝福

〔主要回應哥林多信徒:

語氣較為平靜〕

〔轉去想到保羅的敵人:

語氣較為激動〕

A.頌讚:

接受神的安慰

B.

保羅的

誇口、

行程、

心願

C.

保羅的

事工、

態度、

逼迫

D.

屬靈

爭戰:

潔淨

自己,

勸勉

不與撒但相通

E.

安排收集慈惠奉獻

D’.

屬靈

爭戰:

不憑

血氣,

自辯

不與敵人相同

C’.

保羅的

福音、

態度、

逼迫

B’.

保羅的

誇口、

行程、

心願

A’.勸勉:

接受神的安慰

I.

保羅樂於誇口的事:

靠神恩惠的聖潔生活

II.保羅原先計劃再次到哥林多的行程

III.保羅宣講真道,

要顯揚基督的香氣

I.

論與哥林多信徒的關係

II.自辯所作的福音工作

III.藉患難表明自己乃是神的用人

I.

關於信徒與敵人:

潔淨自己,

彼此相對

II. 關於信徒與保羅:

因信徒的懊悔,

彼此相通

I.

勸勉樂意

參與奉獻

II.

安排同工收集奉獻

I’.

勸勉樂意

參與奉獻

I.

關於保羅與敵人:

不憑血氣,

彼此相對

II. 關於保羅與信徒:

因信徒的信心,

彼此相通

I.

論與哥林多信徒的關係

II.自辯所作的福音工作

III.藉患難表明自己更是基督的僕人

I.

保羅被逼誇口的事:

三層天上的奧秘經歷

II.保羅這時計劃再次到哥林多的行程

III.保羅扶助真理,

要建立信徒的生命

a.

論馬其頓教會樂意的奉獻∣藉馬其頓教會去激勵哥林多教會

b.

同工提多與哥林多教會的奉獻

c.

關於慈惠奉獻的教導:

從付出看

a.

論亞該亞教會樂意的奉獻∣說哥林多教會已激勵馬其頓教會

b.

有關同工與哥林多教會的奉獻

c.

關於慈惠奉獻的教導:

從受益看

1-2

3-11

12-14

一15-

二13

14-17

1-18

四1-

五21

1-10

六11-

-七4

5-16

1-5

6-8

9-15

16-24

1-2

3-5

6-15

1-11

十12-

18

十一

1-6

十一

7-15

十一

16-33

十二

1-10

十二

11-

十三4

十三

5-10

十三

11-12

十三

13-14

全書結構大綱概要

( 上款:問安(一1-2)

( 正文(一3─十三12)

A. 頌讚:接受神的安慰(一3-11)

B. 保羅的誇口、行程、心願(一12-二17)

I. 保羅樂於誇口的事:靠神恩惠的聖潔生活(一12-14)

II. 保羅原先計劃再次到哥林多的行程(一15-二13)

III. 保羅宣講真道,要顯揚基督的香氣(二14-17)

C. 保羅的事工、態度、逼迫(三1-六10)

I. 論與哥林多信徒的關係(三1-18)

II. 自辯所作的福音工作(四1-五21)

III. 藉患難表明自己乃是神的用人(dia,konoj)(六1-10)

D. 屬靈爭戰:潔淨自己,勸勉不與撒但相通(六11-七16)

I. 關於信徒與敵人:潔淨自己,彼此相對(六11-七4)

II. 關於信徒與保羅:因信徒的懊悔,彼此相通(七5-16)

E. 安排收集慈惠奉獻(八-九)

I. 勸勉樂意參與奉獻(八1-15)

a. 論馬其頓教會樂意的奉獻(八1-5):

──藉馬其頓教會去激勵哥林多教會

b. 同工提多與哥林多教會的奉獻(八6-8)

c. 關於慈惠奉獻的教導:從“付出”看(八9-15)

II. 安排同工收集奉獻(八16-24)

I’. 勸勉樂意參與奉獻(九1-15)

a. 論亞該亞教會樂意的奉獻(九1-2):

──說哥林多教會已激勵馬其頓教會

b. 有關同工與哥林多教會的奉獻(九3-5)

c. 關於慈惠奉獻的教導:從“受益”看(九6-15)

D’. 屬靈爭戰:不憑血氣,自辯不與敵人相同(十1-18)

I. 關於保羅與敵人:不憑血氣,彼此相對(十1-11)

II. 關於保羅與信徒:因信徒的信心,彼此相通(十12-18)

C’. 保羅的福音、態度、逼迫(十一1-33)

I. 論與哥林多信徒的關係(十一1-6)

II. 自辯所作的福音工作(十一7-15)

III. 藉患難表明自己更是基督的僕人(dia,konoj)(十一16-33)

B’. 保羅的誇口、行程、心願(十二1-十三10)

I. 保羅被逼誇口的事:三層天上的奧秘經歷(十二1-10)

II. 保羅這時計劃再次到哥林多的行程(十二11-十三4)

III. 保羅扶助真理,要建立信徒的生命(十三5-10)

A’. 勸勉:接受神的安慰(十三11-12)

( 下款:問安、祝福(十三13-14)

全書結構分析

哥林多後書共有十三章經文。除了有新約書信基本上都會有的三段式寫作結構外(上款〔一1-2〕/正文〔一3-十三12〕/下款〔十三13-14〕),正文部份(一3-十三12)可以分為九個前後對稱的段落(A-B-C-D-E-D’-C’-B’-A’):

A段(一3-11)保羅用感恩頌讚開始他的書信,當中分享了他在各樣困難中都經歷到神給他的安慰(名詞parakl4sis,動詞parakale0),使他可以去安慰別的在困難中的信徒(暗示他可以用這封哥林多後書去安慰剛剛經歷了困難的哥林多信徒)。

B段(一12-二17)保羅分享過他得著神的安慰的經歷之後,跟著就從他樂意去誇口的一件事,帶進交代他原先打算第三次到訪哥林多的行程計劃,和他在計劃過程當中的心意:

I段(一12-14)保羅首先指出,他在下文所跟著要交代關於他原先打算第三次到訪哥林多的事情,乃是聖潔真誠的說話(意即他是以聖潔真誠去處理他原先打算第三次到訪哥林多的事情);而保羅“靠神恩典為人聖潔真誠、說話坦白毫無隱瞞”這一點,不只是哥林多信徒所知道的,也是保羅所樂於誇口說明的,而這又導致保羅和哥林多信徒可以在基督裡互為誇口。

II段(一15-二13)保羅接著就交代他原先打算第三次到訪哥林多的行程計劃。他原先是在以弗所,那時他的計劃是:

1. 從以弗所起行(一15a)

2. 水路西去哥林多(一15b)

3. 北上馬其頓(一16a)

4. 再南返哥林多(一16b)

5. 然後返回猶太地(一16c)

大概哥林多教會早已知道保羅這個計劃,只是保羅後來沒有按計劃到哥林多去,卻打發了提多前去(二13),保羅自己則到特羅亞與提多會合(二12);但是因為在特羅亞沒有見到提多回來(二13a),保羅就前往馬其頓(大概是腓立比),在那裡等候提多到來(二13b)。保羅這樣改變計劃就成了哥林多教會當中一些人攻擊他的藉口。但保羅說,他這樣改變計劃並不是因為他忽是忽非,而是因為他希望當他去到哥林多的時候,大家都可以沒有憂愁地相見。只因他當時還未能夠修好與哥林多教會之間的關係,唯有改變原先的行程。

III段(二14-17)保羅跟著指出,他的宣講事工一直都是憑著基督去傳揚神的道,背後絕無貪利的意圖,繼而為著得以顯揚基督的香氣而感謝神。

C段(三1-六10)保羅從他與哥林多信徒之間的關係,帶出分享他在福音事工上的一些態度和所遭受的一些逼迫:

I段(三1-18)保羅指出他與哥林多信徒之間的一個關係,一個很正面的關係,就是哥林多信徒就是保羅的薦信。保羅說他不用人為他寫薦信,哥林多的信徒就是他的薦信。保羅也藉機會說明他是怎樣在他們的生命裡寫下非文字的推薦信息──這個在基督裡的新約的職事遠比那些猶太人所強調的字句的職事為光榮。

II段(四1-五21)保羅跟著就從上文的分享帶出他的一番自辯,辯稱既領受了新約的職事職分,就存真誠(四1-6)、不畏懼的心(四7-五10),去宣講顯明基督福音的真光;既作基督的使者,就勸人與神和好。

III段(六1-10)保羅跟著分享他在事奉上所遭遇過的許多逼迫,使所領受的職分不致受妨礙。這些逼迫也顯明他確實是神的“僕人”(diakonos,六4)。

D段(六11-七16)保羅在這裡進而討論哥林多信徒所面對的一些屬靈戰爭:

I段(六11-七4)保羅首先提到哥林多信徒與敵人的關係,提醒哥林多信徒要潔淨自己,要與罪惡斷絕相交,追求成聖。

II段(七5-16)保羅繼而講論哥林多信徒與保羅之間的關係。保羅提醒他們,既與惡人斷絕關係,他們就當重新接納保羅。保羅提到先前在哥林多教會裡發生的一件事。雖然保羅和哥林多信徒曾經因這件事鬧得關係非常緊張,但涉及的信徒已經願意悔改,保羅和他們之間就可以再有相交了。

E段(八1-九15)居全書中央的位置,記保羅為耶路撒冷教會向哥林多教會收集慈惠奉獻一事,而當中關乎當下的安排的一段(II. 八16-24)又放在這個E段中央的位置,可見這件事在哥林多後書裡的重要位置。事實上,保羅這第三次宣教旅程的一個目的就是要向眾外邦教會收集這一筆奉獻。

這個E段可以分成三個前後對應的段落:

首尾兩個段落(I段〔八1-15〕/I’〔九1-15〕)平衡對應,前段(I段)的a段(八1-5)保羅指出在哥林多(亞該亞)北面的馬其頓的眾教會雖在艱難中,但仍樂意並要求參與奉獻,藉以激勵哥林多教會也樂意奉獻;後段(I’段)的a段(九1-2)則說亞該亞(哥林多)教會曾樂意應承參與這個奉獻,也反過來激勵了馬其頓的眾教會。前後兩個a段互相呼應,合成一個彼此激勵去奉獻的圖畫。

提到哥林多教會樂意參與這項慈惠奉獻之後,保羅就講述如今他安排了三位同工前去協助哥林多教會投入這個奉獻事工。前段(I段)的b段(八6-8)保羅透露他先前交由提多去開始哥林多教會的慈惠奉獻,現在就鼓勵提多前去哥林多再次推動他們用愛心去完成這個奉獻運動。後段(I’段)的b段(九3-5)則說保羅要派幾位弟兄同工(就是上文八16-24提到的提多和另外兩位弟兄)到哥林多教會去,好為保羅稍後到哥林多教會收集奉獻的行程作個準備,叫哥林多教會認真落實那由提多所開始了的奉獻事工,免得他們在馬其頓教會面前羞愧。前後兩個b段互相呼應,合成一個推動哥林多教會參與奉獻的圖畫。

說過保羅的同工怎樣去推動哥林多教會參與奉獻之後,保羅再次教導哥林多的信徒要怎樣看待這個慈惠奉獻運動。前段(I段)的c段(八9-15)保羅從“付出”的角度看,就是從慈惠奉獻的責任說起,指出基督為了別人(即信徒)自甘貧窮,暗示信徒也當願意為別人(別的信徒)有所獻奉。凡願意重視奉獻責任而參與奉獻的,無論多少,都因他的願意而為主所喜悅,因為神看重的是人所有的(願意的心),而不是人所無的(奉獻不足之數)。後段(I’段)的c段(九6-15)則從“受益”的角度看,就是從慈惠奉獻的賞賜說起。保羅說吝嗇奉獻的,只能得有限的賞賜;樂意奉獻的,必得豐富的賞賜。就算是為要從神那裡得賞賜而捐獻(比較瑪三10-12),凡樂意捐獻的人都是神所喜愛的。前後兩個c段互相呼應,奉獻的“付出”和“受益”、“責任”和“賞賜”合成一個美好的奉獻圖畫。此外,第二個c段說的“樂意”(hilaron,九7)正對應著第一個c段說的“願意”(prothumia,八12);這兩個c段也都引述舊約的經文(“正如經上所記……”;八15/九9)來說明有關的教訓。

在這兩個I/I’段中間的II段(八16-24),保羅交代他派了提多和兩位弟兄先到哥林多去安排收集奉獻的事,並勉勵哥林多教會的人要在奉獻的事上顯出他們的愛心。

〔關於提多,他早前曾被保羅派到哥林多教會去處理那裡的一些問題(二13a;可能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推動哥林多教會為耶路撒冷信徒的奉獻運動〔八6a〕),後來返到馬其頓(腓立比,二13b,七6)跟保羅會合。如今保羅在馬其頓(腓立比)寫哥林多後書,在送出哥林多後書之時,保羅同時派了提多和另外兩位弟兄同去,要他們為有關的奉獻事宜作最後的準備(八16-24),而稍後保羅就要親身到哥林多教會去收集奉獻了。〕

D’段(十1-18)跟上文的D段(六11-七16)對稱,保羅再講論一些屬靈的戰爭:

I段(十1-11)跟D/I段(六11-七4)對應。保羅再次提到與敵人的關係,但這一次是說到他自己與敵人的關係。他與敵人爭戰不憑血氣,並且彼此沒有溝通妥協的餘地。

II段(十12-18)跟D/II段(七5-16)對應。保羅轉論他與信徒的關係,指出因著信徒信心增長,胸襟闊大,他理應可以再跟他們有屬靈上的溝通。

C’段(十一1-33)跟上文的C段(三1-六10)對稱,保羅再次從他與哥林多信徒的關係,帶進分享他在福音事工上的一些態度和所遭受的逼迫:

I段(十一1-6)跟C/I段(三1-18)對應。保羅指出他與哥林多信徒之間的另一個關係,就是他是那撮合哥林多信徒與基督之間的關係的人。保羅說他曾將他們獻給基督,所以緊張他們在基督裡的狀況,勉勵他們要相信同一個福音,同一個耶穌。

II段(十一7-15)跟C/II段(四1-五21)對應。保羅又從上文的分享帶出他的一番自辯,辯稱他傳福音不取工資,不是因為他沒有資格或權柄去收取,不過是他不想累著他們。他絕不在那些假使徒之下。

III段(十一16-33)跟C/III段(六1-10)對應。保羅再次分享他在事奉上所遭遇過的許多逼迫。這些逼迫同樣顯明他實在是基督的“僕人”(diakonos,十一23)。

B’段(十二1-十三10)跟上文的B段(一12-二17)對稱,當中保羅再次從一件可以誇口的事,帶進分享他第三次到訪哥林多的行程計劃,和他在這番計劃裡的心願。不過這裡要講的第三次行程並不是上文B段II(一15-二13)所講的原先計劃的那次第三次行程,而是他現在計劃稍後要有的第三次行程(十二11-十三4):

I段(十二1-10)跟B/I段(一12-14)對應。保羅在分享他稍後的第三次行程計劃之前,他迫於無奈要誇口提到他十四年前一次被提到第三層天聽見奧秘言語的經歷。這個原足以叫他自誇的事件,卻令他得著肉體上的一根刺;那根刺就是“撒但的一個使者要來重拳攻擊我”(十二7),使他要在神面前謙卑倚靠神才得以剛強去面對各樣的攻擊。保羅提出這件事,目的大概是要為下文作準備,指出他是在軟弱中帶著剛強進到哥林多教會中(十二10b),正如基督也是在軟弱裡顯出大能(十三3-4)。

II段(十二11-十三4)跟B/II段(一15-二13)對應。保羅跟著分享他稍後要第三次探望哥林多教會的計劃,不過沒有像上文一15-二13那樣提到行程的路線(大概也沒有這個需要,因為保羅大概是如常的由腓立比南下哥林多)。保羅又提到哥林多教會裡有人拿一些涉及錢財的事情來攻擊他;但他自辯他和他的同工沒有一個佔過哥林多教會的便宜。保羅重申他到哥林多去必不累著大家費財,但必定會認真對付犯罪不肯悔改的人。

保羅在前後兩處說到他到哥林多教會的計劃時(B/II段;B’/II段),都提到保羅因信徒的罪而憂愁(二1-5/十二21),都提到寬容(一23)或不寬容(十三2)。

III段(十三5-10)跟B/III段(二14-17)對應。保羅分享過他的行程計劃之後,跟著就說明他所做的都是為了維護真理,建立哥林多信徒的生命。這個B’/III段跟上文的B/III段都強調要維護“神的道”(二17)或“真理”(十三8)。

A’段(十三11-12)跟上文的A段(一3-11)對稱。來到書信的末了,保羅對哥林多信徒還有未盡的說話,但他只能概括地表達他多方面的勸勉。留意在十三11的五個勸勉裡,“接受安慰”(parakale0)是放在正中的位置:

1. 要活得喜樂;

2. 要追求和諧;

3. 要接受安慰;

2’. 要同心合意;

1’. 要體驗平安。

這個正跟前面A段(一3-11)的頌讚對應,前後都說到“受安慰”這個主題。

這樣,我們看見,雖然保羅寫哥林多後書的時候仍是帶著許多感受或情緒,而信內也要處理許多不同的話題,但哥林多後書仍是一封很有條理的書信。

(二)哥林多後書 分段註解

( 上款:問安(一1-2)

A. 寫信人(一1a)

1. 林後一1a說明哥林多後書是使徒保羅所寫的一封書信,教會傳統一直是這樣的認定,而歷來研究哥林多後書的學者基本上都接納哥林多後書的作者是使徒保羅。

2. 不過,有些學者對於以下幾段經文有不同的看法:

(1) 林後八至九章:

原因:(a) 兩章內容重複,可能其中一章/一段不是出於保羅之手

回應:(a) 雖然重複,但重點不同,如果沒有了其中一章/一段,話題不完整

(b) 參全書結構,兩段經文前後呼應補充

(2) 六14-七1:

原因:(a) 看來有離題之嫌,又有保羅不常用的字(不與不信的相通),可能不是出於保羅之手

(b) 內容跟林前五9的討論相似(論淫亂/聖潔的問題),可能是取自林前五9所講的前書

回應:(a) 保羅的寫作偶有離題,不是沒可能,但不就表示不屬哥林多後書本來所有(比較弗三1-13)

(b) 說六14-七1是一段離題之作而又不是出於保羅之手,那是很難理解的。我們很難明白怎麼後來會有人將一段那麼離題的文字加插在這裡

(c) 其實離題與否,要視乎我們怎樣看經文的脈絡──離題也可以有寫作上的目的(思想發展、結構關係)

(d) 其實林後六14-七1跟林前五9-11所講的不盡相同:

9我先前在信裡已經對你們說過:不可與淫亂的人深交

10(但我的意思不是說我們完全不可以與這世上淫亂、貪婪、勒索,或拜偶像的人有任何接觸;不然的話,除非你們離開世界罷);

11我現在再對你們說:如果有人自稱是弟兄,卻是行淫亂、貪婪、拜偶像、辱罵人、醉酒或是勒索,這樣的人,你們不可與他深交,不可跟他一起吃飯。(林前五9-11)

(i) 林前五9-11講信徒與淫亂的信徒的接觸

(ii) 林後六14-七1講信徒與淫亂的世人的接觸

(e) 其實林後六14-七1也沒有用到林前五9-11所用的「淫亂」一字

(f) 可能不是保羅自己的說話,而是借用當時流行的一番說話(西一5-20;提前三16)──當然也不抹煞可以是保羅的寫作的可能性

(3) 二14-七4:

原因:(a) 看來又有離題之嫌(二14跟不上二13),可能不是出於保羅之手,或是取自哥林多前後書所暗示的另外的哥林多書信。

(b) 七5跟二13銜接得很好:

2:13那時,因為沒有遇見兄弟提多,我心裡不安,便辭別那裡的人往馬其頓去了。7:5我們從前就是到了馬其頓的時候,身體也不得安寧,周圍遭患難,外有爭戰,內有懼怕。

回應:(a) 關於離題的問題,參上文的討論

(b) 基於七5跟二13銜接得很好來否定當中的內容,那是很武斷的:inclusio的手法正是透過前後相同或相連的用字來帶出中間所謂離題的講論(比較來五11→六20)

(c) 我們很難理解有人會將那麼長而不屬哥林多後書的篇幅塞進哥林多後書裡

(4) 第十至十三章:

原因:(a) 在第八章前心境語氣已平復,第十至十三章保羅的語氣又再強烈起來,似不屬林後所有。

(b) 內容應該真確,所以可能是源自保羅在林前和林後之間的某封信件(流淚的信?其它信?)。

回應:(a) 林前一至七章跟林前十至十三章是關係到不同的對象(哥林多信徒/敵人),語氣難免不同

(b) 因為哥林多後書首要是處理保羅與哥林多教會的關係,所以先講與哥林多教會的情形;因問題已解決,語氣較平和。但保羅與敵人的關係沒得解決,所以每提到他們,情緒都會激動起來

3. 總考慮: 完全沒有跟現時的哥林多後書不同的版本

4. 所以,我們仍然相信使徒保羅是我們現時有的整本哥林多後書的作者。

5. 保羅在新約裡留下了13封書信,哥林多後書是其中的第五封:

~寫於第一次宣教旅程後:(1)加拉太書;

~寫於第二次宣教旅程中:(2)帖撒羅尼迦前書、(3)帖撒羅尼迦後書;

~寫於第三次宣教旅程中:(4)哥林多前書、(5)哥林多後書、(6)羅馬書;

~寫於第一次羅馬監獄中:(7)腓利門書、(8)歌羅西書、(9)以弗所書、(10)腓立比書;

~寫於第一次羅馬監獄後:(11)提摩太前書、(12)提多書;

~寫於第二次羅馬監獄中:(13)提摩太後書。

6. 其實保羅先後寫了四封書信給哥林多教會,哥林多後書是其中的第四封(當中的第二封是哥林多前書,而第一、三封都已經失傳了)。

7. 除了保羅,一1a說提摩太也是這封書信的作者之一,但意思顯然不過是說他也順道向哥林多教會表達關心,而不是說保羅跟他商量討論過之後才寫哥林多後書

a. 我們看見提摩太不是哥林多前書的作者(林前一1),原因大概是他是哥林多前書的帶信人,若要表達關心,大可以在將信送達哥林多之後當面問候他們。

b. 哥林多後書的帶信人很可能是提多。這樣,提摩太既然不是哥林多後書的帶信人,於是就在上款裡表達他對哥林多教會的關心和祝福。

B. 收信人(一1b)

1. 哥林多後書是寫給“在哥林多 神的教會,並在亞該亞全省的所有聖徒”的。可見這封哥林多後書首先是達與哥林多,然後是再轉達哥林多所在的亞該亞全省。

附一:關於哥林多城

1. 哥林多城(Corinth)的地理環境很特殊。它位於亞該亞省(下圖深灰色地區,有時也叫做“希臘”〔Greece,徒二十2〕)的中央。它一方面介於兩地之間:南連伯羅奔尼撒半島(Peloponnese),北接北亞該亞;另一方面又位於兩海之中:東為愛琴海(Aegean Sea),有堅革里(Cenchrea)為港口;西為愛奧尼亞海(Ionian Sea),有利赫烏門(Lechaeum)在哥林多灣(Corinthian Gulf)上為港口,因此它有“兩海之城”之譽。

2. 在這樽頸地峽上,哥林多城極盡地利。它是商業上的一個都會。不少商船為免繞過伯羅奔尼撒半島亞,便直接取道哥林多城轉運,使它平添不少熱鬧繁榮。它又是軍事上的一個要塞。雖然在主前146年的亞該亞戰役(Achaean War)中被羅馬將軍慕米烏斯(L. Mummius)盡行毀減,但一個世紀之後(主前46年)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又把它重建起來,成為羅馬的一個駐防城。

3. 哥林多以它的商業和財富聞名;它的文學與藝術,特別是修辭學和哲學(“愛智慧”之學問,比較林前一18-25)也很出名。在這地峽上建有一所很大的運動場,隔年舉行一次運動會,盛況僅次於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較林前九24-27)。但同時它又以淫亂放縱馳名,城中有性愛女神亞福羅底德(Aphrodite)的廟,娼妓充斥(比較林前六12-20);肉食市場上所賣的大都是祭過偶像的食物(比較林前八1,十20,33)。

4. 哥林多城中居民主要是義大利的退伍軍人及獲釋之奴隸,亦有希臘人和猶太人。當保羅來到這城時,城中已有五十多萬人口,三分之二是奴隸。此外,商業、文藝和運動亦吸引了不少商賈、工人和遊客。

5. 哥林多教會就是在這個混雜的環境中誕生的。

附二:關於哥林多教會

1. 論到哥林多教會,保羅說他是在懼怕戰兢中把福音傳到哥林多城(林前二3)。保羅與哥林多教會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和往還:

日期(主後)

事件〔方括號裡的編碼,參《編年合參聖經》〕

經文

(46春-48秋)

〔43-51〕保羅第一次海外傳道

徒十三-十四

(49中-53春)

51秋-53春

〔59-76〕保羅第二次海外傳道

〔69〕保羅第一次來到哥林多(停留十八個月,大概有百基拉和亞居拉的幫助),建立教會

〔75-76〕保羅到以弗所,返耶路撒冷、安提阿

徒十五41起

徒十八1-18

徒十八19-22

(53秋-57夏)

〔77-106〕保羅第三次海外傳道

徒十八23起

53秋-56春

54/55?

55?

55?

〔78-79〕保羅來到以弗所(亞波羅正在哥林多事奉);保羅前後在以弗所逗留了近三年的時間

〔80〕保羅在以弗所屢受逼害

〔81〕亞波羅後來也回到以弗所;保羅曾勸他去哥林多,但他暫時不願意去)

〔82〕在以弗所事奉一段時間之後,開始思想到將來要到羅馬去

〔83〕其間,保羅第一封致哥林多的書信(已失傳)

〔84〕哥林多教會的代表(司提反拿、福徒拿都和亞該古等三人)帶來哥林多的消息及詢問信

徒十九1,10, 20:31

徒20:18-19

林前十六12

徒1九21

林前五9

林前十六17, 七1

56春,五旬節前

(林前十六8)

〔85-86〕保羅寫“哥林多前書”(第二封)回應教會的詢問;可能是由提摩太帶同書信往哥林多

〔87〕(提摩太回來,報告哥林多教會的反應並不理想)

〔88〕保羅見哥林多教會不受教,寫了第三封致哥林多的書信(稱做“流淚的書信”)

〔89-90〕保羅甚至親身第二次探訪哥林多:卻受侮辱,被拒絕:返回以弗所) 〔使徒行傳沒記載這一次探訪的行程〕

林前一1

林前四17, 十六10

林後二4, 七8

林後十10;比較林後十二14, 十三1-2

〔91〕籌款幫助耶路撒冷貧窮的猶太信徒,打發提摩太和以拉都往馬其頓(腓立比)去提說捐款的事

徒十九22

56春

56春,五旬節後?

56夏

56秋

〔92〕底米丟事件後,保羅要往馬其頓去

〔93〕臨行前派提多往哥林多教會,嘗試再勸勉他們

〔94〕往馬其頓途中在特羅亞等提多,未見提多回來

〔95-96〕保羅到馬其頓(腓立比;會合提摩太和以拉都);終於有提多帶來哥林多教會悔改的消息

徒十九23-20:1

林後七14b

林後二12-13

徒20:1-2;

林後七6-7, 13-14

56秋

〔98-99〕保羅寫第四封致哥林多的書信,寫於腓立比(馬其頓):“哥林多後書”;提多帶信,也安排為耶路撒冷奉獻的事

林後一1

林後八6, 九2

56冬-57春

〔100〕保羅第三次探訪哥林多(並在哥林多寫成羅馬書)

林後十二14;

徒20:2-3

〔徒十八12提到的亞該亞省長迦流(Gallio)是在主後51年7月1日至52年7月1日到哥林多作地方長官(proconsul)。主後52年春保羅正在哥林多事奉。

考古發現在哥林多城的戲院附近有一個石碑,上面提到一位叫做“以拉都”的人物。我們不確定他是否就是羅十六24提到的哥林多城的司庫以拉都。〕

2. 這樣,保羅曾經三次探訪哥林多,四次寫信給哥林多教會的信徒。

3. 哥林多教會是一間相當大的教會,成員主要是外邦信徒,亦有部份猶太信徒。他們深受異教風俗(比較林前八10)和希臘哲學(比較林前一l9,七25,十五35)影響。教會中貧弱懸殊(比較林前十一21),且以出身卑微者居多(比較林前一26-28)。然而,神卻樂意「屬靈恩賜」賜給他們(比較林前十二至十四)。它年紀輕輕,卻已經是個問題重重的教會。

4. 保羅在林後一1a說哥林多教會是「神的教會」

5. 哥林多作為亞該亞省的一部份,一1a說 “寫信給……在亞該亞全省的所有聖徒”一語,也表示哥林多的信徒也是“聖徒”,正如保羅在林前一2說哥林多的信徒是“在基督耶穌裡被分別為聖、蒙召作聖徒的人”。

6. 說到信徒的聖潔,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

~生命的層面:相信耶穌的,就已經“在基督耶穌裡”,他是已經被主耶穌救贖的寶血買贖潔淨了。回應神的呼召去相信耶穌的,他已經蒙神在生命的層面上被分別成聖了。這方面的聖潔,信徒是已經得著了。

~生活的層面:神的呼召繼續呼召人以他成聖的生命活出聖潔的生活來。這方面的聖潔,信徒要不斷去追求得著。雖然信徒也有軟弱的時候,但神的呼召是認真的,信徒也是可以達致聖潔的,就讓我們倚靠聖靈去追求過聖潔的生活,討神的喜悅。

a. 保羅稱哥林多的信徒為“聖徒”,大概就是一方面要他們記得自己在基督裡生命已成聖潔,另一方面要提醒他們往後要活出聖潔的生活來。

b. 保羅說哥林多教會是“神在哥林多的教會”:

~“在哥林多的教會”說明這間教會在地理上的位置──位處哥林多;

~“神……的教會”則說明這間教會在屬靈上的位置──她是屬於神,為神所擁有。

附三:關於哥林多後書的寫作時間和地點

1. 保羅在第三次宣教行程中在以弗所寫過哥林多前書(主後56年春)之後,提摩太由哥林多返回以弗所,帶回哥林多教會對保羅的反應。因為哥林多教會未有悔意,保羅就再寫致哥林多的第三封書信(但已失傳);保羅甚至第二次直接再訪哥林多,只是保羅此行仍未能改變哥林多教會的態度,於是失意地返回以弗所。

2. 稍後,保羅為要收集馬其頓教會為耶路撒冷信徒的慈惠奉獻,於是打發提摩太和以拉都到馬其頓去;同時又派提多到哥林多教會去,嘗試再次幫助他們悔改(並相約了提多稍後在特羅亞會合)。

3. 後來保羅到特羅亞、但不見提多回來,於是到馬其頓的腓立比跟提摩太、以拉都和路加會合。

4. 後來在腓立比,提多帶來哥林多教會悔改的好消息;保羅就在主後56秋,在腓立比寫了哥林多後書(給哥林多教會的第四封書信),在自辯之餘,保羅也鼓勵並勸勉從失敗裡再堅立起來,要更加進步,並順道說明他稍後會再到哥林多去探望他們的安排(十二14,十三1-2)。

附四:關於哥林多後書的帶信人

1. 哥林多後書本身並沒有說明它的帶信人是誰,但很有可能是提多。

2. 保羅派提多和另外兩位弟兄一起到哥林多去預備收集哥林多教會為耶路撒冷信徒而作的慈惠奉獻(林後八16-24),大概提多就順便將哥林多後書帶往哥林多教會去。

C. 祝福語(一2)

1. 保羅祝願“恩惠、平安從我們的父 神和主耶穌基督臨到”哥林多的信徒。

2. 當我們知道保羅跟哥林多信徒經過一段不容易的時間,看見他們從錯誤裡回頭,保羅為這班曾經攻擊他的信徒獻上這番祝福,必然更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 正文(一3─十三12)

A. 頌讚:接受神的安慰(一3-11)

I.

我們

在患難中

II.

我們

得安慰

III.

叫別人

得安慰

I’.

我們

在患難中

II’.

我們

得安慰

III’.

叫別人

得安慰

I”.

我們

在患難中

II”.

我們

得安慰

III”.

叫別人

得安慰

一3-4a

4b

4c

5a

5b

6-7

8-9

10-11a

11b

I. 我們在患難中(一3-4a)

1. 神的安慰源自神的“慈悲”(oiktirm0n,羅十二1)

2. 連使徒也要經歷患難

II. 我們得安慰(一4b)

1. 神沒有離開祂的兒女、僕人→但神怎樣安慰人?

III. 叫別人得安慰(一4c)

1. 神安慰人,也透過受過安慰的人去安慰別人=與神同工

I’. 我們在患難中(一5a)

1. “多受基督的苦楚”(比較西一24,為事奉而遭受的苦楚)

II’. 我們得安慰(一5b)

1. “靠基督”得安慰→仰望受苦的基督而得安慰

III’. 叫別人得安慰(一6-7)

1. 受患難使人得安慰,因為受患難後會得神/基督的安慰,繼而使人得安慰

2. 人得安慰,就得力量忍受苦楚→保羅自己也這樣經歷過

3. “同得安慰”,不是“同時得安慰”,而是“同樣得安慰”(koin0noi,”sharers of”)

I”. 我們在患難中(一8-9)

1. “從前在亞細亞”,指在不久之前,第三次宣教裡程裡剛剛在以弗所遭遇的事件(徒十九21-34;56年春,第三封哥林多書信之後)。《和合本》的“從前”給人一種感覺 是在許久之前,但其實是指不久之前的事(“剛剛在亞細亞”)──當時形勢相當險峻!

II”. 我們得安慰(一10-11a)

1. 得安慰=蒙解救→對將來有信心

III”. 叫別人得安慰(一11b)

1. “安慰”=禱告蒙應允、得以放下心頭大石而感恩

2. 安慰”有不同的內容:

~安慰、鼓勵

~幫助、拯救(一4b)

~得安慰、蒙拯救的經歷(一4c)

~信心(一10)

~感謝、感恩

3. 本段經文用“頌讚”開始,用“感恩”結束。

B. 保羅的誇口、行程、心願(一12-二17)

I. 保羅樂於誇口的事:靠神恩惠的聖潔生活(一12-14)

a.

保羅誇口

他在世為人的生活

b.

保羅誇口

他哥林多信徒面前的生活

b’.

保羅可以真誠面對

哥林多信徒

a’.

保羅在哥林多信徒面前的生活

導致為他誇口

一12a

12b

13a

13b-14

a. 保羅誇口他在世為人的生活(一12a)

1. 靠人的聰明去顯得聖潔,是虛假的聖潔。

2. “良心”=坦白地說

b. 保羅誇口他哥林多信徒面前的生活(一12b)

1. 尤其是在哥林多信徒當中更是聖潔為人

b’. 保羅可以真坦誠面對哥林多信徒(一13a)

1. “我們現在要寫給你們的,也不外是你們可以公開宣讀,可以讓大家明白的”──公開誦讀保羅的信,表明他為人坦誠。

2. “幾分”(apo merous,“部分”)=“相當”

a’. 保羅在哥林多信徒面前的生活導致為他誇口(一13b-14)

1. 強調彼此認識,大概是為下文鋪路

II. 保羅原先計劃再次到哥林多的行程(一15─二13)

a.

複述

行程

b.

為行程解釋:

論自己的動機

b’.

為行程解釋:

為對方的好處

a’.

複述

行程

〔原先計劃的行程〕

i.

自己

沒有

反覆

不定

ii.

表明

“真”

的心意

i’.

真道

沒有

既是

又非

i.

要因寬容而快樂

ii.

表明

“愛”

的心意

流淚

的信

i’.

要經責罰而赦免

〔後來實際的行程〕

1.

必須大家快樂沒憂愁:

從保羅角度看

2.

先前/現在?寫信

擔心事與願違

〔從

反面

說〕

1’.

深信大家快樂沒憂愁:

從信徒角度看

1.

責罰而赦免:

在挽回裡赦免

2.

先前/現在?寫信

試驗是否順從

〔從

正面

說〕

1’.

責罰而赦免:

在基督裡赦免

一15-16

17

18

19-22

23-

二2

3a

3b

4

5-8

9

10-11

12-13

a. 複述行程〔原先計劃的行程〕(一15-16)

1. 既是這樣深信:相信可以在彼此的交情上處理許多事情

2. 路程:

~從以弗所起行(一15a)

~水路西去哥林多(一15b)

~北上馬其頓(一16a)

~再南返哥林多(一16b)

~然後返回猶太地(一16c)

3. 一15“好叫你們可以得著兩次的恩惠”(兩次經過哥林多)

4.沒說明是在甚麼時候透露過這個行程計劃→二1-3,在流淚的信裏提到?→第三次行程的尾聲(準備返回猶太地)→但後來沒有這樣做

5.有人就批評保羅出爾反爾→下文

b. 為行程解釋:論自己的動機(一17-22)

i. 自己沒有反覆不定(一17)

1. “從情慾而起”=從人意而起

ii. 表明“真”的心意(一18)

1. 大概有人因保羅改變行程而攻擊他,說他所傳的道也同樣是非不定(→不值得相信)

2. “信實的神”能見證保羅的可信

3. “說話”(logos)在這裡是相關語:兼指保羅的說話和所傳的道→可譯作“我們向你們所說的”,保留這個雙關的空間(NASB, “our word”)

i’. 真道沒有既是又非(一19-22)

1. “只有一是”:全部真確可信

2. 聖靈作憑據,使神的應許也成為確實的

b’. 為行程解釋:為對方的好處(一23-二11)

1. 保羅改變行程,不是因為他把持不定(上文),而是因為他想到怎樣對哥林多教會才有好處(下文)

i. 要因寬容而快樂(一23-二3)

1. 怎樣對哥林多教會才有好處,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要他們可以因保羅對他們的寬容而得到快樂

1. 必須大家快樂沒憂愁:從保羅角度看(一23-二2)

1. 一23“我的心”=良心(參一12)

2. 一24:“我們本不是要轄制你們的信仰,而是要與你們同工,使你們喜樂。事實上,你們已經在信仰裡站穩了(hest4kate,完成時態)”

“信仰”→回應上文說的“在基督裡沒有既是又非的”

→“不是轄制”,而是建立:因為信仰會影響生活:哥林多信徒生活出問題,源於信仰出問題。但他們已經悔改,也算是在信仰裡站穩了(也是一種鼓勵性的說話)

3. 林後提到“先前的信”,應該都是那封“流淚的信”:

林後二3=林後二4〔流淚的信〕=林後二9=林後七8=林後七 12。

4.“流淚的信”是要處理一件事件:

a. 應該不是指林前五章的事件

b. 有謂大概也跟林前六1-8的“訴訟事件”無關,而是涉及另外一件事情(在林前和林後之間發生了許多事情),沒有在聖經裡提及

~林後二2“那位因我而憂愁/被我弄到憂愁的人”很可能不是因林前的教導而憂愁,而是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之後,在跟哥林多教會繼續往還之時(尤其是在林前和林後之間的信件裡)因某件事情針對過他,使他憂愁

c. 但是,有關事件實在很可能就是林前六1-8的“訴訟事件”的延續

i. 林前林後相隔只有約半年時間,這件“虧負人的事件”看來是發生在流淚的信和保羅第二次探訪哥林多教會之前,而流淚的信和保羅第二次探訪哥林多教會的目的就是要處理這個事件(而不是因流淚的信和保羅第二次探訪哥林多教會導致這個事件的發生)。這期間大概不是有一件新的“虧負人的事件”發生了,並且嚴重到要保羅親自前去處理(林前五章的事件,保羅也沒有親自前去處理),而是舊有的事情惡化了

ii. 舊有的事情惡化了:問題的嚴重性與棘手處不在事件本身(pragma),而在牽涉的有關人等和他們的態度→保羅要寫流淚的信去加以責備

iii. 保羅還要親自前往哥林多去處理問題

iv. “那位因我而憂愁的人”=“那虧負人的”(林後七 12,單數)=林前六1-8事件(林前六8“虧負”):

v. 林後七11也用pragma一字來稱有關的事件(林前六1,pragma)──雖然pragma一字表示有關事件其實並不是甚麼大件事,但該事件牽涉的事情(尤其是教會怎樣處理該事件)後來惡化了,需要保羅跟進(雖然詳情我們還是不得而知)

vi. 林後七11說哥林多信徒已經因懊悔而成為“潔淨”(hagnous),似乎也跟林前六11提到“成聖”(h4giasth4te)相關

vii. 鑑於影響之大,“那虧負人的”有可能是某個黨派的黨魁或領袖

d. 流淚的原因:

~不是為保羅自己的犯錯而流淚

~而是為哥林多教會的犯錯而流淚

~也是為跟哥林多教會膠著的關係而流淚

2. 先前寫信:擔心事與願違〔從反面說〕(二3a)

1. “應該叫我快樂的那些人”:眾數/事情也涉及一班人

1’. 深信大家快樂沒憂愁:從信徒角度看(二3b)

ii. 表明“愛”的心意:流淚的信(二4)

1.“多多的”是描寫“流淚”,不是描寫“寫信”(不是寫了多封信)

2. 保羅寫“流淚的信”是出於“愛”

3. 這裡b’[ii]段是跟上文b[ii]段(一18)的“真”對應:對於有關事件,保羅一方面有“真”、一方面有“愛”

i’. 要經責罰而赦免(二5-11)

1. 責罰而赦免:在挽回裡赦免(二5-8)

1. 上面一23-二3“要因寬容而快樂”是針對整個哥林多教會;這裡“要經責罰而赦免”是針對當事人

2.“叫人憂愁的”(二3)=那犯罪的

3. 不但有保羅的愛(二4),也有信徒的愛(二8),“愛”應該帶來赦免

4. 但犯罪仍須有適量的刑罰;過量會叫人被壓得抬不起頭來(katapoth4V,”overwhelmed”)

5. “受眾人的責罰”(二6)=嚴重罪行,須當眾處理

2. 先前寫信:試驗是否順從〔從正面說〕(二9)

1. 跟二3對應,一方面擔心(二3),一方面也覺得需要去做:要試驗哥林多教會對保羅的順服態度或程度

1’. 責罰而赦免:在基督裡赦免(二10-11)

1.“在基督面前”“你們赦免誰,我就赦免誰”,比較太十八18;“你們在地上捆綁/釋放;在天上也捆綁/釋放”

a. 都跟處理教會的紀律問題有關

b. 太十八18(修譯):“讓我再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對所祈求的,在每樣事情上意見都一致,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

2. 小心處理事情,免得撒但有機可乘

3. 林前五5也提到“撒但”:將犯罪而不肯悔改的信徒交給撒但:要敗壞他的情慾;但如果信徒肯回頭,就要免去撒但的傷害

4. 二5-8“在挽回裡赦免”,這裡“在基督裡赦免”,前後呼應

a’. 複述行程〔後來實際的行程〕(二12-13)

1. 一15保羅原意是打算直接到哥林多,但後來轉到特羅亞:在那裡等提多(等他回報哥林多教會的情形)→不見提多,前往馬其頓(大概是腓立比),再等提多

III. 保羅宣講真道,要顯揚基督的香氣(二14-17)

*為甚麼保羅從二12-13的話題,轉到二14-17的講論?

1. 有謂二14-七4是個大離題(great digression),所以無需要追究原因和前後經文的關係

2. 但我們相信保羅寫哥林多後書仍是有條理的:

a. 就二14-七4的前後段落來看,經文就有一個這樣的流程:

i. 流淚信的事件(二1-11)

ii. 保羅到馬其頓(等提多回來)(二12-13)

iii. →二14-七4

ii’. 保羅在馬其頓(提多回來,報告哥林多教會悔改的情形)(七5-7)

i’. 流淚信的事件(七8-16)

b. 保羅在這裡就是想分享他在這個環境裡的思想。文字雖然是寫在七5之後(提多回來之後),但內容卻是他在這個期間的思潮和心志

c. 因為心緒思潮是屬這個期間的,難免內容仍有一點自辯的味道

d. 所以二14-七4不算是個離題的段落,更不可以說我們可以將它從它的上下文裡拿掉

a.

保羅在

神的帥領下

凱旋地散發

基督的香氣

b.

保羅對於滅亡

和得救的人

都成了

基督的香氣

c.

對於滅亡的人,

成為死亡的

香氣使人死

c’.

對於得救的人,

成為生命的

香氣使人活

b’.

保羅自信能夠

承擔這福音的

事工

a’.

保羅

真誠地

在神面前、

在基督裡講話

二14

15

16a

16b

16c

17

a. 保羅在神的帥領下凱旋地散發基督的香氣(二14)

1. “帥領誇勝”(thriambeu0),原是描寫戰俘在凱旋隊伍中隨隊前行

a. thriambeu0j在新約出現過兩次:林後二14,西二15

b. 西二15說基督的救贖將一切敵對的勢力擄為俘虜,在凱旋的行列裡將他們示眾

c. 這樣,在林後二14裡,在基督的行列裡作俘虜的,大概仍是敵對基督的勢力,而不是信徒。事實上,雖然在未信主之前,我們都是與神為敵,但信主之後,我們就不再是神的敵人,而是神的兒女,我們在基督的凱旋行列裡不再是戰俘敵人,不會被公開示眾

d. 這樣,林後二14的thriambeu0,大概是指基督帥領信徒與祂自己一同在凱旋的行列裡將敵對的勢力示眾。信徒是在凱旋行列裡分享得勝將軍基督的光榮的軍隊士兵,而不是戰俘。經文可以譯做“神帥領我們在基督那展示戰俘的凱旋行列裡凱旋地前進”。

e. 保羅在林前四9說到“最後的死囚”,很可能是指羅馬軍隊作戰勝利後凱旋而歸,隊伍儘後面的是那些戰俘,被鐵鏈捆綁著,部份稍後就要被送往競技場去處死(林後四9的“一齣戲”則是指競技場上上演的格鬥表演)。但林後二14這裡跟林前四9的“最後的死囚”不同:林前四9不是描寫信徒在“基督的凱旋行列”裡的情形;保羅不過是用羅馬軍隊凱旋行列裡的戰俘來比喻自己的苦況

2. 信徒在跟隨基督凱旋地前進的路上與人分享福音,那就是經文所說的“〔神〕藉著我們在各處散發……〔基督的〕香氣”。

3. “散發那讓人認識基督的香氣”:

a.“香氣”是指福音信息(參下文二7)

b. 不管人最後是得救還是滅亡,基督的福音仍是香氣。問題是在人的態度,而不在基督的福音

b. 保羅對於滅亡和得救的人都成了基督的香氣(二15)

1.“因為”(hoti, “that”),可譯作“就是說”,用以解釋二14b的意思:無論是對得救的人來說或是對滅亡的人來說,我們總是一縷獻與 神的“基督的香氣”。

c. 對於滅亡的人,成為死亡的香氣使人死(二16a)

1. 對後者〔滅亡的人〕來說,我們成了死亡的香氣使人死

c’. 對於得救的人,成為生命的香氣使人活(二16b)

1. 但對前者〔得救的人〕來說,我們卻成了生命的香氣使人活

2. 預定得救(預定論)?

a. 如果真有預定:神預定得救的,我們的福音信息使他活〔導致他相信,OK〕;神預定滅亡的,我們的福音信息使他死〔OK?神預定滅亡的,不是因我們的福音而滅亡,而是因神的主權揀選而滅亡/當然也因自己的罪而滅亡〕

b. 如果沒有預定:對願意相信以致得救的人來說,我們的福音信息使他活〔OK〕;對不肯相信以致滅亡的人來說,我們的福音信息使他死〔不肯相信,福音就判定他要滅亡,OK〕

b’. 保羅自信能夠承擔這福音的事工(二16c)

1. 一個反問的語句,其實是要帶出正面的意思(參下文三4-6)

2.“這事”=上文說的“散發傳揚基督的福音香氣”,尤其是指“正確地散發傳揚基督的福音香氣

→這需要一份真誠不為利的心(見下文二17)

3.“誰能承擔?”=誰能夠做得來?

a’. 保羅真誠地在神面前、在基督裡講話(二17)

1. 回應二16“這個事工誰能夠做得來呢?”

2. 保羅自問就是那樣真誠不為利地“在 神面前在基督裡講話”

3. 下文三4-6重提承擔新約福音的職事:

a. 不過,三4-6的重點是在承擔的“資格”(不在自己);二16b-17的重點則在承擔的“態度”(在乎自己)

b. 所以三4-6的說話並不是要修正二16b-17的說話

c. 關於保羅提到他自己真誠的態度,比較一12,23

4. 相對於保羅,別人(那些敵人)則是為利混亂神的道:“兜售 神的道”(kap4leu0)

5. 對應文上二14,“傳福音”就是在“散發基督的香氣”:人不同的回應,有不同的結果

C. 保羅的事工、態度、逼迫(三1-六13)

I. 從與哥林多信徒的關係說起(三1-18)

a.

主題:

屬字句

或屬聖靈

的薦信

b.

借題論證:

屬字句

或屬聖靈

的職事

i.

別人屬字句的薦信

ii.

保羅屬聖靈的薦信

i.

關於

聖靈:

保羅因基督靠神承擔屬於聖靈的新約職事

ii.

原則的比較:

比較字句與聖靈的職事

ii’.

具體的比較:

比較保羅與摩西的職事

i’.

關於

聖靈:

主的

聖靈使人得自由、

得榮光

1.

比較一

2.

比較二

3.

比較三

1.

保羅毫不遮掩

2.

摩西

帕子蒙面

的事奉

1.1

字刻的職事

1.2

聖靈的職事

2.1

定罪的職事

2.2

稱義的職事

3.1

廢掉的職事

3.2

長存的職事

事奉

2.1

影響

視線受阻

2.2

原因

人心剛硬

2.3

出路

心歸向主

三1

2-3

4-6

7

8

9a

9b-10

11a

11b

12

13

14-15

16

17-18

我們首先要知道第一段經文(三1-3)和第二段經文(三4-18)之間的關係。保羅為甚麼在講完第一段說話之後會跟著講第二段說話?

第二段(三4-18)其實是要論證第一段(三1-3)的說話。第一段說的,其實不只是說保羅不在乎人的薦信,他更是在說字句的薦信不如聖靈的薦信。

何以見得聖靈的薦信比字句的薦信更有意義?我們新約屬聖靈的職事就遠勝摩西屬字句的職事。

這裡不是要低貶摩西和他的事奉。保羅所針對的,是猶太人所高舉的「摩西」和「律法」,也就是因摩西導致他們蒙著臉時所看不清楚的律法。

保羅是要用這個事實或道理去說明:人強調字句、並只有字句的薦信並無實質的意義。唯有有生命的、屬聖靈的薦信(信徒的生命表現),才有意對。這裡保羅也可以算是借題發揮去說明新約職事的重要和意義。

這樣,三7稱摩西律法或舊約職事為死亡的職事,意思並不是說舊約本身是個叫人死的職事,而是說猶太人所強調的那個字句式的「律法主義」乃是個叫人死的職事。

留意保羅在這裡所用的轉移手法:

~帕子原先是蒙在摩西臉上的(出卅四29-35)。

~人看不見摩西的臉,於是也看不見其實摩西臉上的榮光只是短暫的,於是就誤以為摩西臉上的榮光(暗指摩西職事的榮光)是長存的。

~其實摩西臉上的帕子已經挪開了,摩西臉上短暫的的榮光也消逝了,只是以色列人仍舊執著而執迷,認定摩西臉上仍有榮光。他們這樣看不見那個屬靈真相,顯然不是因為摩西,而是因為摩西臉上的帕子已經轉去蓋在他們的心眼上(林後三18則又轉到在人自己的臉上)。只要他們肯挪開那蓋在他們心眼之上的帕子,他們就會看見摩西臉上的榮光其實早已消逝,繼而會追尋摩西臉上短暫的榮光(好比預表)所指向的長存的榮光(好比實體)。到那時,他們就會看見,原來摩西臉上的榮光所指向的長存的榮光,就是基督的真光。

結論:可見字句不能給人真相,唯有聖靈能賜人生命和幫助人。

這又進一步回頭交代了三1-3的講論:保羅不需要人的字句的薦信,因為他有了哥林多信徒的生命,就是聖靈在他們心裡所寫下的薦信。

a. 主題:屬字句或屬聖靈的薦信(三1-3)

i. 別人屬字句的薦信(三1)

1. “我豈是”:回應上文二14-17的說話,聲明那不是要用來舉薦自己

2. 有人拿著人的薦信吐哥林多教會兜售他們的“福音”

3. 不是說那些人請哥林多教會給他們薦信到別處去──“我們有需要像某些人那樣給你們薦信或是用你們的薦信給別人嗎?”

ii. 保羅屬聖靈的薦信(三2-3)

1. 三2“你們自己就是我們的薦信,一封用我們的心寫成,可以讓眾人知道和誦讀的信”:

~「用我們的心寫成」(engegrammen4 en tais kardiais h4m0n):這裡的前置詞en大概不是指該封信寫成的地方(即是將en看成“in”的意思,可譯做「寫在我們心裡」,和合本、新譯本),而是指該封信寫成的方法(即是將en看成“with”的意思),可譯做「用我們的心寫成」,相當於下文林後3:3a說的「藉(hupo)我們〔的事奉〕作成」的意思。

~信徒作為使徒保羅的薦信,應該不是寫在被薦者(保羅)的心裡,而是寫在推薦者(信徒)的心裡(即寫在信徒的生活上),讓人可以看見(三2b),從而看見保羅是個怎樣的人

~下文三3b說:「寫在你們肉身的心版上」

2. 三3:「基督的信」,意思大概不是說一封來自基督或由基督寫成的信,因為上下文已經說明哥林多的信徒是一封來自保羅,由保羅寫成的信。保羅寫成這封信,雖然也成了保羅的薦信,但對保羅來說,主要不是要人從他們身上看見保羅,而是要從他們身上看見基督,認識基督。這樣,所謂「基督的信」應該是指一封「讓人認識基督的信」。比較上文二14「讓人認識基督的香氣」。

3. 透過聖靈來寫,寫在信徒的心版上──比較耶卅一31-34 [33b];來八10

4. 當時的人寫信,是寫在蒲草紙上,而不是寫在石版上→為下文三4-18借題論證的發揮作準備

b. 借題論證:屬字句或屬聖靈的職事(三4-18)

i. 關於聖靈:保羅因基督靠神承擔屬於聖靈的新約職事(三4-6)

1. 從上文的“石版”帶出保羅跟摩西的比較→帶出保羅所領受的職事

2. 不是討論怎樣“得著”事奉之職,而是怎樣“承擔”事奉之職

3.“承擔”(hikanos):

~可以指“資格”(新譯本)

~可以指“能力”(和合本?)

~兩者有共通的地方

4.“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精意”

~不是討論釋經方法(字義解經、靈意解經),而是關乎怎樣去承擔職事

~如果從釋經方法來解釋經文:不要“憑著字句”,就是不要字義解經;乃要“憑著精義”,就是要靈意解經了。這也是用來支持靈意解經的一節經文

5.“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精意”(ou grammatos alla pneumatos):

~不是說神使保羅承擔職事的途徑或方法

~而是形容“新約的職事”的“新約”:

◎ 新譯本:“這新約不是從儀文來的,而是從聖靈來的”:指新約的來源

◎ 不若指新約的性質:“不是屬於儀文,而是屬於聖靈的新約”的職事

6. 怎樣去承擔職事:

~如果“約”是“屬於儀文”:那就像猶太人那樣單按律法字面來理解及死守律法

~如果“約”是“屬於聖靈”:那就像保羅那樣靠著聖靈去明白神的啟示的本意(林前二10-13),並靠著聖靈將律法的本意(其實也就是新約的道理,羅十5)寫在人的心版上

7. 新約和舊約有甚麼分別?新約的職事和舊約的職事有甚麼分別?

8.“因基督才有這樣的信心”:有信心去靠聖靈承擔新約職事

ii. 原則的比較:比較字句與聖靈的職事(三7-11)

1. 比較一(三7-8):

1.1字刻的職事(三7)

1. 指摩西的法版、律法的職事

2. 仍是屬神的,仍有它的榮光──

~三7b對摩西的描寫,是為下文三12-18作準備

~“漸漸退去的榮光”→暗示有永遠長存的榮光

~“漸漸退去”→摩西的臉在那近四十年的日子裡不是一直發光到他離世

3. 死的職事:只有字面的理解,只靠守律法來換救恩,只有死路一條

1.2聖靈的職事(三8)

1. “聖靈的”原文只說“靈的/屬靈的”。它是相對於“將儀文刻在石頭上”

~相對於“儀文”→“屬靈的”應該是指“聖靈”

~相對於“石頭”→“屬靈的”應該是指“心版、心靈”

~但本段經文的重點不在工作的對象(人的心版),而在工作者,故取“聖靈的”的意思

2. 更有榮光

2. 比較二(三9-10)

2.1 定罪的職事(三9a)

1. “定罪”指將人定罪

2. 不是說神賜下律法的原意是要定人的罪

3. 人若要靠守律法來得救,律法就只會將人定罪

2.2 稱義的職事(三9b-10)

1. 新約強調信心,信心能使人稱義

2. 新約的榮光使先前的榮光遜色

3. 比較三(三11)

3.1 廢掉的職事(三11a)

1. “漸漸退去”(to katargoumenon),“瞬即消失的”

3.2 長存的職事(三11b)

1. 要取代那“漸漸退去的”

ii’. 具體的比較:比較保羅與摩西的職事(三12-18)

1. 保羅毫不遮掩的事奉(三12)

1. “盼望”,相當於三4的“信心”(“信”跟“望”的關係,參來十一1:“信”使人對將來有“確實的盼望”)

2. “大膽說”(parr4sia chr0metha),新譯本“大大放膽行事”(NIV,”we are very bold”)

~這裡似乎不是說“膽量”的問題,相對於摩西的情形(“不像摩西……),大概是指行事的“坦然”(“坦然無懼”),全無遮掩→暗指不將基督的榮光遮掩

2. 摩西帕子蒙面的事奉(三13-16)

2.1 影響:視線受阻(三13)

1. 事件參出卅四29-35

2. 用一件歷史事件去比喻以色列人的屬靈狀況:

~將比喻的“內容”解作帶有“預表”的意義?

3. “將廢者”(tou katargoumenou),指那“漸漸退去的”(to katargoumenon)榮光

~“以致以色列人沒有留意到那會瞬即消失的榮光的結局”

~“沒有留意到”:其實那瞬即消失的榮光早就漸漸燒失了,只是他們仍然執著或留戀摩西臉上的榮光

2.2 原因:人心剛硬(三14-15)

1. 摩西的帕子已被基督除去了。人透過基督就可以看見摩西本來的面貌(即律法的本意)

2. 但以色列人心硬,一直是隔著摩西臉上的帕子來看摩西(律法)

~“心硬”:

◎ 不肯除去摩西臉上的帕子

◎ 亦即不肯除去他們心裡的帕子,因為其實摩西臉上的帕子早已拿掉,但他們不肯改變自己對律法的看法(羅十3),不知不覺間已將摩西臉上的帕子蓋在自己的心上了

2.3 出路:除去帕子(三16)

1. 心歸回,主要在他們“肯”歸回。只要他們肯放下自己的主見歸向神,他們心裡的帕子就可以除掉,他們就可以看見基督了

2. “主”=

a. 主耶穌?

b.耶和華?

i’. 關於聖靈:主的聖靈使人得自由、得榮光(三17-18)

1. “主就是那靈”:

~“主”是“基督”,“靈”是“聖靈”

~“主”是“聖靈”不是說同一位神有時以“基督”顯現,有時又以“聖靈”顯現

~“主”是“父神”/耶和華

2. 聖靈使人得自由

3.“我們眾人臉上的帕子既然都已經揭去”:帕子又從人的心上轉到人的臉上

4. 不被帕子遮蓋,得見主的榮光,就變成主的形狀,有著主的榮光:關於“形象”與“榮耀”,參林前十一7

II. 自辯所作的福音工作(四1-五21)

a.

自辯傳福音

乃因得著福音真光

b.

冒死傳福音

但仍不喪膽

b’.

冒死傳福音

但仍不喪膽

a’.

自辯傳福音

乃因被神的愛激勵

i.

出於神的憐憫,保羅領受傳福音的職份

ii.

有人的心眼被世界的神弄瞎

iii.

不是傳揚自己,乃是傳揚基督

i.

經常冒死,別人卻得生(得救)

ii.

因有信心才這樣說話

iii.

將來必要復活,與信徒一同站在神的面前

i’.

至終會死,將來卻得生(復活)

ii’.

因有信心才這樣生活

iii’.

將來必要復活,與眾人一同站在基督臺前

iii’.

不是舉薦自己,乃要讓信徒可以回答憑外貌誇口的人

ii’.

保羅不再按人的意思認識基督

i’.

出於神的作為,保羅領受使人與神和好的職份

四1-2

3-4

5-6

7-12

13

14-15

16-五6

7-9

10

11-15

16-17

18-21

a. 自辯傳福音乃因得著福音真光(四1-6)

i. 出於神的憐憫,保羅領受傳福音的職份(四1-2)

1. 跟上文有關:

a. 職份:四1,比較三6(新約的職事)

b. 詭詐謬講神的道:四1,比較二17

c. 蒙蔽/光:四3-6,比較三12-18

d. 心硬:四3-4,比較三14

e. 滅亡的人:四3,比較二15

2.“蒙憐憫”=蒙恩典;→“不喪膽”跟“蒙憐憫”有甚麼關係?

3. 忠心認真傳講福音真理,不像有些人詭詐謬講神的道

→人會怎樣詭詐傳道、事奉?

4.“將自己薦與各人的良心”:

a.“良心”(一12,四3,五11)=“心”

b. 透過認真傳道,讓人可以從心底裡認識我們實在是個怎樣的人

c.“在神面前”,即有神為證(一18,23)

ii. 有人的心眼被世界的神弄瞎(四3-4)

1. 福音本身是清楚易明的。如果對某些人蒙蔽,乃是因為魔鬼弄瞎人的心眼,看不見福音真光

2. 即人的心眼本來是可以看得見福音真光的(暗示人是繼而可以明白和接受福音的)。人至終看不見而滅亡,是因為一些原因

3.“世界的神”(單數),比較約十六11“世界的王”;弗二2

4. →因為神預定他滅亡?

a. 經文並沒有說到“預定”或“揀選”;聖經也沒有說是神運用祂的絕對主權能力去決定人滅亡,也沒有說是神使用祂的絕對主權能力去叫魔鬼蒙蔽那些人的心眼

b. 須知整本聖經(尤其是羅馬書、加拉太書)都不支持預定論的說法

c. 約一9清楚說明,基督真光已經來到世上,祂要光照世上每一個人。可見就算退一步來說真有“預定揀選”,被光照的人也可以是沒有被預定的人。意思是說,被光照的人只是得著更好的機會去思考信仰、反思人生,但不保證他的救恩──除非我們又說,其實像“呼召”可以分做兩種“呼召”(普遍的呼召,個別的呼召),“光照”也是分做兩種光照(普遍的光照,個別的光照)。預定論要將經文解釋得很複雜去迎合預定論的道理

d. “被光照並不保證得救”,也是非預定論所說的

e. “蒙蔽”,比較三12-18:魔鬼是用那塊已蓋在他們心眼上的帕子去蒙蔽他們的心眼!這樣,責任除了“魔鬼”之外,主要為是“人”自己,心意不肯回歸,硬要按人的看法去認識主(五16)

f. 聖經清楚說那些“滅亡的人”就是“不信的人”(四4)。經文修譯:“這世界的神將那些不信的人的心眼弄瞎了,不讓那作為 神的形像的基督的榮耀的福音的光,照著他們”。“不信”是人滅亡的主因

g. 聖經又清楚說明是撒但弄瞎他們的心眼。這樣,雖然人的心眼本來是可以看得見福音真光的,但人天生就是與神為敵,本是滅亡的人,魔鬼就趁機更努力使他們誤解或曲解福音的意思;或是引誘了他們,使他們拒絕相信福音(即“不信”),他們至終就真的滅亡了。所謂“福音被蒙蔽”,就是說福音的真義沒有被理解清楚,繼而沒有被接受。福音真光是照到了他們,但他們沒有好好去掌握,以致福音未能真的照著、照明了他們。

h. “滅亡的人”不是一群“事先被指定”的人(因神的預定),而是“事後被界定”的人(因人的不信)──出賣主耶穌的猶大被叫做“滅亡之子/滅亡的人”(約十七12),也不是因神的預定

iii. 不是傳揚自己,乃是傳揚基督(四5-6)

1. 保羅不傳自己,乃傳基督為主

2.“〔我們〕因耶穌作你們的僕人”:

a. 不是說當日的使徒或今日的傳道牧師是教會的僕人,要受教會的勞役指使

b. 跟下文五20對稱呼應,“作僕人”是指甘願降卑自己去為神“求”(deomai)人信耶穌

3. “吩咐光從黑暗裡出來”:用舊創造(創一2-3)的圖畫,比喻靈性的更新改變:新創造(五17)

4. 光照心裡:

a. 真正認識神的榮光

b. 而這榮光乃是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即基督就是神的光:比較三18,除去臉上的帕子,就看見主的榮光(相對於摩西臉上的榮光,那就是主臉上的榮光)

b. 冒死傳福音但仍不喪膽(四7-15)

i. 經常冒死,別人卻得生(得救)(四7-12)

1. “寶貝放在瓦器裡”:

a. “瓦器”,指人的身體(比較五

b. “寶貝”,指事奉的職事:“事奉”就是“恩賜”!(有認為是指“福音”)

c. “顯明神莫大的能力”:“瓦器”竟然可以彰顯“寶貝”的寶貴,乃因神的大能保守(比較二14,散法香膏的香氣,乃因神的帥領得勝)

2. “顯明神的能力”的情形:我們受敵,卻不被困,仍然可以傳揚福音,就是神大能看顧保守的明證

3. “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身上常帶著主耶穌在世上所有的那種順服至死的心志→冒死過每一日

4. “使耶穌的生也在我們身上”:不被危險死亡威嚇壓倒的生命也在我們身上看得見

5. “死在我們身上”:保羅冒死→“生在你們身上”:信徒得生命,生命得建立

6. 這樣,四10a, 11a的“死”跟四12a的“死”意思相若,但四10b, 11b的“生”跟四12b的“生”意思不同

ii. 因有信心才這樣說話(四13)

1. 引用詩一一六10的說話→因對神有信心,才敢說自己可以經歷和勝過人生和事奉的難處

2. “就如經上寫著:「我信,所以我說」──因為我們有著同樣的信心, 我們也要說:「我們也信,所以我們也說」”:模仿詩人

iii. 將來必要復活,與信徒一同站在神的面前(四14-15)

1. 保羅不但相信依靠神可以經歷和得勝難處,也信將來要復活,且與信徒一同復活見主

b’. 冒死傳福音但仍不喪膽(四16-五10)

1. 跟四7-15對應:

a. 四7-15說保羅冒死傳福音,但不喪膽

b. 這裡四16-五10同樣說保羅冒死傳福音,但不喪膽;不過上段著重他的冒死使別人得生,本段著重他的冒死使自己得生

i’. 至終會死,將來卻得生(復活)(四16-五6)

1. “不喪膽”,回應四1的“不喪膽”:

a. 不喪膽去傳講真理(四1)

b. 不喪膽去勝過難處(四16)

2. “外體”:“外面那個人”

3. “內心”:“裡面那個人”:靈魂,“我”

4. “將來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希伯來文“榮耀”一字本來就是“重”的意思(重金屬)

a. “將來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指將來的“獎賞”

i. 比較太十九29“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親、母親、〔有古卷加:妻子〕兒女、田地的,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

ii. 下文五10也提到獎賞(“受報”)

b. “將來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指將來的“與主同在的生活”(“承受永生”):

i.“內心一天新似一天”,生命不斷成長→配得過將來生活的生命

ii. 五8提到將來的身體和有主的同在(比較五6)

5. 今生是投資在來生裡! →你如何投資你的人生?

6.“地上帳棚”指肉身?“天上的房屋”指將來的身體?(羅八23)

7. 主要不是想死,而是想與主同在(腓一23,“好得無比”)

8.“好像穿上衣服”(五2):

a. 比較弗四20-24“脫去舊人,穿上新人”,加三27“穿上基督”→所穿上的成了生命的一部份

b. 穿上新的身體,使成一個完整或更完整的人?(羅八23)

c. 有些抄本將五2的「穿上」(endusamenoi)寫作「脫下」(ekdusamenoi)。這兩個字在原文只是在第二個字母的差別:

i. 好像穿上衣服,就是穿上那新的衣服(將來身體?)

ii. 好像脫下衣服,就是脫下那舊的衣服(肉身身體?)

9.“穿上衣服,不至赤身”:

a. 指死後沒有身體,是不整全、羞辱的存在?

b. 指將來的身體要吞滅今生的肉體,遮蓋今生必死的肉體所帶來的不潔和羞辱?(羅八18-25)

10.“為此培植我們的就是 神……”/“那在我們的生命中工作,叫我們可以達到這個目標的,就是那已經將聖靈賜給我們作憑據的 神”(五5):“此”指將來要得新身體,得著聖靈,就得著將來身體的“憑據”或“質”了?──初嚐在聖靈裡的自由釋放

11.“住在身內就與主相離”:主透過聖靈與我們同在,“與主相離”指不能完全的與主同在

ii’. 因有信心才這樣生活(五7-9)

1. 跟四13對應,“信心”使人生活有力

2.“信心”,指相信復活和會有新的身體

3. 五7“憑信心生活”=羅八24-25“憑盼望生活”:

a. 羅八24-25:因著對將來要得新身體的盼望,在今天就積極追求過聖潔的生活

b. 林後五7:因著對有信心將來必得新身體,在今天就甚至冒死地積極面對艱難?

4.“無論身內〔生〕身外〔死〕”:對保羅來說,生死已經不是最重要,只要得主喜悅

iii’. 將來必要復活,與眾人一同站在基督臺前(五10)

1. 將來受報:行為的獎賞/新身體的獎賞

a’. 自辯傳福音乃因被神的愛激勵(五11-21)

1. 跟四1-6對應:

a. 四1-6保羅自辯傳福音乃因一個外在的原因,就是得著了福音真光,就要將它傳揚;

b. 這裡五11-21保羅自辯傳福音乃因一個內在的原因,就是受了神的愛的激勵,就要將它傳揚

iii’. 不是舉薦自己,乃要讓信徒可以回答憑外貌誇口的人(五11-15)

1. 我們既知道“主是可畏的”(ton phobon tou kuriou, “the fear of the Lord”):

a. 應該不是指保羅對主的敬畏(“我們既知道我們是敬畏主的”=?)

b. 而是像《和合本》的翻譯,指“主的可畏”:

i. 上文五10人要向主負責任受報應

ii. 比較來十31“落在永生神手裡,真是可怕的”),所以保羅積極傳福音→所以要從“保羅傳福音”的角度來理解本段經文

2. “在神面前顯明”,指他傳福音的動機在神面前顯明,盼望哥林多教會也明白他(比較一12-14)

3. 保羅這樣剖白自己不是要自誇,而是希望透過這樣做,可以叫哥林多教會更明白和肯定保羅是個怎樣的人,繼而可以向那些攪擾教會的人誇口說保羅是個怎樣的人,而這番誇口也成了給敵人的回答

4. 保羅傳福音,有時顛狂/瘋狂,有時謹守/嚴謹──大概也是敵人對保羅的批評

5.“顛狂”大概是指保羅不按常理、不顧安危、冒死地熱切傳福音,而不是說他有甚麼瘋癲的表現,或有特別的屬靈經歷(如林後十二1-10)

6.“憑外貌不憑內心誇口”(五12):

a. 跟下文五16的用字不同,意思也不一樣

b. 指只看人外面的表現(例如保羅的瘋狂),不顧人內心的意思(例如不理會保羅是為主瘋狂而不是為己或無故瘋狂)

7. 因被神的愛激勵,所以保羅不再為己而活,乃要為主而活,所以瘋狂乃是為主瘋狂而活→所以保羅不顧安危、冒死地(顛狂/瘋狂地)熱切傳福音→這就是保羅的“內心”,敵人不理會這個,哥林多教會卻可以強調這個以作為給敵人的回答

8. “基督的愛激〔sunech0〕勵了我們”:sunech0,新譯本作“催逼”;比較腓一23

9.“基督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眾人”是指信相的人(比較羅五15-19)

ii’. 保羅不再按人的意思認識基督(五16-17)

1. 保羅先前是按人的意思去認識基督:要基督迎合自己的要求,切合自己的神學,於是將基督排斥了

2. 跟上文四3-4對應:“按人的意思去認識基督”,於是“心眼被世界的神弄瞎”了;或是:“心眼被世界的神弄瞎”,於是要“按人的意思去認識基督”

3. “人在基督裡成新造的人”:

a. 廣義:救恩使人的生命全然更新改變(獨立看五17)

b. 狹義:人在基督裡,對人生和事奉都有全新的理解(從上下文看:五16跟五17平行):

5:16我們從今以後, 不憑著外貌認人了。 雖然憑著外貌認過基督, 如今卻不再這樣認他了。

5:17若有人在基督裡, 他就是新造的人, 舊事已過, 都變成新的了。

i. 所以保羅將自己全然投在傳福音的事奉裡

ii. 人若是真在基督裡,就應該不會誤會和批評保羅的瘋狂

i’. 出於神的作為,保羅領受使人與神和好的職份(五18-21)

1. 保羅補充說他這樣瘋狂傳福音,也是出於神的心意;若不是神這樣揀選他(職份),他也瘋狂不來

2.“這一切”(五17):指五17所提到的在基督裡的改變,

3. 福音就是“與神和好的道理”

4.“基督的使者”=“基督的大使”→“替基督”=代表基督“

5.“求”,比較對應的四5“作你們的僕人”

6.“無罪的”,原文是“不知道罪的”(比較創二9“分別善惡樹”,使人認識善惡的樹):經歷惡而認識惡→“不知道罪的”就是說“沒有犯過罪、無罪的”

7.“無罪的成為罪(hamartia)”:

a. 成為“有罪的”:替人背罪

b. 成為“贖罪祭”:替人贖罪(賽五十三10)

8.“我們在基督裡成為神的義”:因為基督的代贖,神“罰罪”的公義就透過我們彰顯出來了

9. “與神和好”:

a. 未信的“世人”,相信就與神和好了(五18-19)

b. 但保羅在五20-21說神“現在”透過他勸哥林多信徒(“你們”,尤其是領袖們)與神和好

(1)“勸”(parakalountos)是現在時態分詞;“求”(deometha)是現在時態動詞:應該不是指保羅初傳福音到哥林多的情形

(2) 為了教會的問題,保羅勸哥林多教會(尤其是領袖們)與神和好

(3) 教會有問題,尤其是有分黨分派的問題,就是“與神不和”?(林前一13a)

(4)五21:基督救贖→“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 神的義”=信主後還要追求在神裡面的“義”(合宜的生活、事奉和關係;比較羅馬書“因信稱義”的“義”:生命的義+生活的義)

III. 藉患難表明自己乃神的用人(diakonoi)(六1-10)

a.

反面

勸勿徒受神的恩典

b.

把握現今事奉機會

a’.

正面:保羅藉患難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

i.

7樣艱難的

環境

ii.

7樣積極的

態度

iii.

7樣活用的

媒介

iv.

7樣奇妙的

經歷

1) en極大的壓力

2) en患難

3) en窮乏

4) en困苦

5) en鞭打

6) en監禁

7) en動亂

1) en勞苦

2) en不眠

3) en禁食

4) en廉潔

5) en知識

6) en恆忍

7) en恩慈

1) en聖潔的心靈

2) en無偽的愛心

3) en真理的言語

4) en神的大能

5) dia公義的雙劍

6) dia榮譽或羞辱

7) dia惡名或美名

1) h0s好像是騙人的,其實是誠實的

2) h0s好像是藉藉無名的,其實是家傳戶曉的

3) h0s好像是必死了,其實又活了

4) h0s好像是受責罰的,其實還沒有被處死

5) h0s好像是憂愁的,其實是時常快樂

6) h0s好像是貧窮的,其實正使多人富足

7) h0s好像是一無所有,其實是樣樣都有

六1

2

3-5a

5b-6a

6b-8a

8b-10

a. 反面:勸勿徒受神的恩典(六1)

1. “與神同工”(sunergountes),原文只說“同工”:

a. 可能是指“與哥林多信徒/領袖同工”

(1)林前十六16“我勸你們順服這樣的人,並一切同工同勞的人”

(2)不過林前十六16說的“同工同勞的人”不是指與保羅同工同勞的人,而是在哥林多教會裡,與像林前十六15說的“司提反拿”那樣的教會領袖同工同勞的人

b. 較可能是指“與神同工”

(1)林前三9說到他和亞波羅是“與神同工”

(2)林後五20是將保羅和收信人放在不同的範圍裡

(3)除了上述的林前十六16,保羅在哥林多書信裡再沒有說他與甚麼人同工

2. “恩典”:

a. 可以指“救恩”(比較林後五20-21)

b. 但保羅是從“與神同工”的角度提出“恩典”→應該是指事奉的職份或責任──保羅在羅一5就稱他所領受的使徒職份為神的“恩典”

3. “徒受”:

a. 與所領受的職份或責任不相稱

b. 下文林後六3-10就說到保羅怎樣沒有徒受“恩典”/徒受“所領受的職份或責任”

4. 說話的對象:

a. 書信固然是讀在全體會眾面前,但部份內容不一定是針對全部信徒來講的(例如:林前十四37)

b. 特別是針對教會領袖:

(1)“與神同工”一語在林前三9是在哥林多教會分黨分派的背景下提出:教會領袖分裂

(2)“與神同工”一語除了出現在林前三9和林後六1,就只再出現在帖前三2(形容提摩太是在福音事工上“與神同工”):“與神同工”一語是特別指教會領袖

(3) 哥林多後書沒有再提到教會分黨分派的問題→問題已經處理解決〔可能就是由提多處理了〕

(4) 保羅跟哥林多教會之間的一些問題,主要就是他跟哥林多教會的領袖之間的問題

b. 把握現今事奉的機會(六2)

1. 六2a是引述賽四十九8:“耶和華如此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濟助了你。我要保護你,使你作眾民的中保〔中保:原文是“約”〕,復興遍地,使人承受荒涼之地為業。”

a. 要從經文背景認識保羅的意思:因為神已經拯救了以色列民(從被擄歸回),以色列餘民要復興遍地→跟事奉有關

b. 現今就是那個“悅納的時候、拯救的日子”→既蒙神拯救〔五20“已經與神和好”〕,就是把握這個機會去服事;回轉,就是機會

2. “機會”:時機+挑戰+代價+犧牲……(比較六3-10)

a’. 正面:保羅藉患難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六3-10)

1. 保羅以自己的事奉經歷作例子,勉勵哥林多信徒/領袖忠於所託的職事→也算是一種自辯

i. 7樣艱難的環境(六3-5a)

1. 極大的壓力(en hupomon4V poll4V)〔講師建議的翻譯〕:

a. 有建議將en hupomon4V poll4V(一般譯作“許多的忍耐”)連著上一句來讀:“反倒在各樣的事上用許多的忍耐表明自己是 神的用人”:但論語句型式(en ......),應該是連著下文

b. 跟著的六項(患難→動亂)都是困難的環境,然後是7樣或多樣積極的態度,我們奇怪怎麼第一項是一樣積極的態度:不自然的清單次序

c. 類似的字眼“恆忍”(makrothumia)出現在下文六6:重複;如果“忍耐”和“恆忍”是要表達不同程度的“忍耐”,就如六4-5要表達不同程度的“困難”,用字會串連在一起而不是分散在不同的地方

d. hupomon4V 直譯是“停留〔mon4V〕在……之下〔hupo〕”,引伸指停留在壓力之下的“耐力/忍耐”→這樣,它本身是包含有“在壓力之下”的意思,才會有從之而來的引伸的意思→這裡大概就是指“在壓力之下”

(1) 相關的動詞hupomen0可以是“忍耐”的意思,也可以只是“忍受”的意思──例如:彼前二20:“如果你們是忍受因犯罪而有的責打,那有甚麼可誇呢?但如果你們是在忍受因行善而有的受苦,這在 神看來卻是蒙福的。這裡說的“忍受”的重點,不在忍受之時是否帶著“忍耐”去忍受,它只在說明“忍受苦難”這個事實。換言之,動詞hupomen0可以只是說“人處於苦難之下”

(2) 名詞hupomon4其實也有這方面的意思,當它只是作“忍受”來用的時候,它的重點也不在忍受之時是否帶著“忍耐”去忍受,它只在說明“忍受苦難”這個事實──林後一6“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的苦楚”;直譯是“這安慰可以在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的苦楚的時候發生效用”;換言之,經文是說:“當你們處在我們所受的那樣的苦楚之下的時候,這安慰可以對你們發生效用”

(3) 這樣,林後六4的en hupomon4V poll4V可以直譯作“在相當的忍受裡”(”in much endurance”, “in much [suffer-]bearing”)→建議將林後六4的hupomon4V譯作“壓力”

e. 如果是這樣,經文就有一個遞增的情形:壓力→患難→窮乏→困苦→鞭打→監禁→動亂

f. 經文的結構建議作這個方向分析(例如:七個“好像”,建議將經文分成四個“七”的組別)

g. 一個字可以有正反兩面的意思,參下文的“不眠”和“禁食”

h. 至於林後十二12“我在你們中間,用百般的忍耐(en pas4V hupomon4VV),藉著神蹟、奇事、異能,顯出使徒的憑據來”──看來支持將六4的en hupomon4V poll4V譯作“許多的忍耐”

(1) 從哥林多後書來看,使徒的憑據主要其實不在“神蹟、奇事和異能”,而是在“患難”(林後六4-10,十一23b-29);事實上,哥林多後書除了十二12,再沒有提到“神蹟、奇事和異能”

(2) 不容易理解保羅怎樣“用忍耐”“藉神蹟、奇事和異能”去證明自己是使徒

(a)“用忍耐”是指盡量約制自己不隨便行神蹟?

(b) 如果“行神蹟”是使徒一個重要的證據,為甚麼保羅要自我約制不做?為甚麼“自我約制不行神蹟”是使徒的證據?究竟是“行神蹟”還是“自我約制不行神蹟”是使徒的證據?

(3) 在林後六4-10之後,保羅在林後十一23b-29再列具他是“使徒”或“神的僕人”的明證:都是他的苦難,而不是他在當中的忍耐→是“為主受苦”而不是“忍耐”是使徒的明證

(4) 雖然林後六4-10當中也提到“恆忍”,林後六4-10的重點其實也不在保羅的“忍耐”,而在所列具的各樣的“苦難”:林後六4“在各樣事上(en panti, “in every way, everything”)顯明自己是神的用人”;“各樣事”不是指“忍耐”,而是指經文所列具的“各樣患難”

(5) 這樣,林後十二12或應譯作:“至於使徒的證據,就如百般的困難,還有神蹟、奇事和異能,我都在你們中間表露過了”

2. 患難

3. 窮乏

4. 困苦

5. 鞭打

6. 監禁

7. 動亂

ii. 7樣積極的態度(六5b-6a)

1. 勞苦

2. 不眠(agrupniais)

3. 禁食(n4steiais)

a. agrupniais(警醒);和合本“警醒”/新譯本“不睡覺”

十一27:和合本“不得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