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112
第 一 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Upload: duongnhan

Post on 31-Dec-2016

25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第第第 一一一一 章章章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傳染病及寄生蟲病傳染病及寄生蟲病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Page 2: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Page 3: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1

霍霍霍霍 亂亂亂亂 Cholera

一、本書編號:1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01/A00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霍亂(Cholera)乃霍亂弧菌侵犯小腸所造成的急性傳染病。本病的潛伏期約一天至五天,霍亂本身可能沒有臨床症狀,或者是僅有輕微、無併發症的下痢,也可能是猛暴性、致死性的疾病,通常一開始的症狀是急性、無痛的水瀉以及嘔吐,在3~6 天會自行痊癒。嚴重未治療的患者可在數小時內死亡,致死率可超過百分之五十,但如加以適當治療,則可降至百分之一以下。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霍亂霍亂霍亂霍亂 1.《素問‧氣交變大論》

(1)「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飱泄霍亂。」

(2)「土鬱之發,民病霍亂。」

2.《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1)「土鬱之發,……甚則心痛、脇,嘔吐霍亂,飲發注下。」

(2)「不遠熱則熱至,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

(3)「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

3.《靈樞‧五亂》 「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腸胃,則為霍亂。」

4.《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1)「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

(2)「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冷者,四逆湯主之。」

(3)「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5.《諸病源候論‧霍亂病諸候‧霍亂候》 「霍亂者,由人溫涼不調,陰陽清濁二氣,有相干亂之時,其亂在腸胃之間者,因遇飲食而變發,則心腹絞痛。其有先心痛者,則先吐,先腹痛者則先利,心腹並痛者,則吐利俱發。」

6.《千金要方‧膀胱腑方‧霍亂》

(1)「原夫霍亂之病也,皆因飲食,非關鬼神。」

(2)「大凡霍亂皆中食膾酪,及飽食雜物過度,不能自裁,夜臥先覆,不善將息所致,以此殞命者眾。」

Page 4: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2

7.《外台秘要‧許仁則療霍亂方三首》 「此病有兩種,一名乾霍,一名濕霍,乾霍死者多,濕霍死者少。」

8.《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霍亂凡例》 「令暴下暴吐,津液頓亡……宗筋失養,必致攣縮。」

9.《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熱類》 「吐下霍亂,三焦為水穀傳化之道路,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吐瀉霍亂,火性躁動故也。」

10.《丹溪心法‧霍亂》 「人於夏月,多食瓜果,多飲冷乘風,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隔絕上下,遂成霍亂。」

11.《證治準繩‧內科‧霍亂》 「霍亂之後,陽氣已脫,或遺尿而不知,或氣少而不語,或膏汗如珠,或大躁欲入水,或四肢不收,皆不可治也。」

12.《景岳全書‧明集‧雜證謨‧霍亂》

(1)「霍亂一證,以其上吐下瀉,反覆不寧,而揮霍撩亂,故曰霍亂,此寒邪傷臟之病也。」

(2)「轉筋霍亂證,以其足腹之筋,拘攣急痛,甚則牽縮陰丸,痛迫小腹,最為急候。」

13.《醫宗必讀‧霍亂》 「霍亂多起於夏秋之間,皆外受暑熱,內傷飲食所致,縱冬月患之,亦由夏月伏暑也。」

14.《霍亂燃犀說》 「霍亂有稱為吊腳痧者,即霍亂之劇而轉筋者,原非另有一證也。」 瘟毒吐瀉轉筋瘟毒吐瀉轉筋瘟毒吐瀉轉筋瘟毒吐瀉轉筋 《醫林改錯‧瘟毒吐瀉轉筋說》

(1)「上吐下瀉轉筋一症,古人立名曰霍亂,……至我朝道光元年,歲次辛巳,瘟毒流行,病吐瀉轉筋者數省,京都尤甚,傷人過多,貧不能埋葬者,國家發帑施棺,月餘之間,費數十萬金。」

(2)「不分男婦老少,眾人同病,乃溫毒也。」 熱霍亂熱霍亂熱霍亂熱霍亂 《隨息居重訂霍亂論‧病情篇‧寒證》

(1)「熱霍亂流行似疫,世之所同也。寒霍亂偶有所傷,人之所獨也。巢氏所論維詳,乃尋常寒霍亂也。執此以治時行霍亂,猶腐儒將兵,其有不復敗者鮮也。」

(2)「凡霍亂盛行,多在夏熱亢旱酷暑之年,則其證必劇,自夏末秋初而起,直至立冬後始息,夫彤彤徂暑,濕自何來,衹緣今人蘊濕者多,暑邪易於深伏,迨一朝卒發,漸至闔戶沿村,風行似疫。」

五、診斷要點: 檢體(Specimens):可包括來自糞便之黏膜小片(flecks)。

Page 5: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3 抹片(Smears):由糞便檢體抹片觀察到的顯微外觀並不明確。暗視野或相位差顯微鏡可以顯示快速移動的弧菌。 培養(Culture):在蛋白腖瓊脂、pH 接近 9.0 的血液瓊脂,或硫代硫酸鹽-檸檬酸鹽、膽鹽-蔗糖瓊脂上生長迅速,18 小時內可得典型之菌落。為了增殖,可以將幾滴的糞便於牛礦膽酸鹽蛋白腖肉湯(taurocholate-peptone broth)(pH8.0~9.0)上培養 6~8小時,再將菌體染色或作次接種(subculture)。 特殊試驗(Specific Tests):霍亂弧菌再以玻片凝集試驗(slide agglutination)-利用抗 O1 抗血清(anti-O group 1 antiserum),和生化反應形式加以鑑別。

六、綜論: 霍亂流行發生於 1800 和 1900 年代。典型霍亂(Classical bio-type)盛行於 1960 年代早期;依爾托(El Tor)型發現於 1905 年,盛行於 1960 年代晚期,曾造成亞洲、中東和非洲的大流行。 自十九世紀以來,霍亂曾造成多次世界大流行,其流行範圍之廣和造成死亡人數之多,使人大為恐慌。據台灣地區報告資料,自民國以後共發生四次大流行(民國一年、八至九年、三十五年和五十一年)前三次患者人數共 10,648 人,死亡6,834人(64%),由於醫療進步,民國五十一年發生流行的 383名患者中有 24名死亡(約 6%)。產生腸毒素之霍亂弧菌血清型 O1(Vibrio cholerae serog-roup

O1):該菌可分為二種生物型─cholera classical 和 El Tor,每一種生物型又包括稻葉(Inaba)、小川(Ogawa)和彥島(Hikojima)三種血清型。因分泌的腸毒素類似,故臨床症狀也相似。大流行時多以其中一型為主,現在除了孟加拉外,流行以 El Tor 型為主。民國五十年以後,國際間之流行型主要為 El Tor。霍亂流行於印度及東南亞。以這些地區為中心,隨著船運航線、商業路線、朝聖遷移路線而散佈。此疾病之散佈是經由患有輕微或早期霍亂的個體、水、食物、蒼蠅及人與人之接觸而傳染。O139 型菌於 1992 年 10 月在印度被發現後迅速傳遍該國,翌年亦在鄰國孟加拉爆發流行,該兩國之罹患人數迄 1993 年 4 月 16 日止分別是13,282 人與 107,297 人,死亡率是 3.3%與 1.4%。除上列兩國以外,尚在泰國、尼泊爾、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等國相繼分離出該新型菌。O139 型菌之各種臨床症狀(嘔吐、腹瀉、脫水等)較 O1 型為重且有腹痛之主訴者,但罹患者大部分都是成人群(小孩病例稀少)。此外在美國、瑞士、德國、日本等國亦已發現境外移入病例。個人感受性差異很大,胃酸缺乏者將增加發病的危險性,不過即使在嚴重的流行區域,侵襲率也甚少超過 2%。 霍亂潛伏期數小時至五天,經常 1~3 天,然後是突發的水樣無痛性腹瀉。嚴重的患者一開始腹瀉就超過 1,000毫升,數小時內有數升等張性液體流失,迅速造成深度休克。嘔吐一般是在腹瀉之後,但偶在腹瀉之前發生;本病嘔吐的特徵是不用力,而且事前沒有噁心感。體液涸竭繼續進行,就會產生嚴重的肌肉抽筋,主要波及腓腸肌。 典型霍亂者求診時全身發紺,面容消瘦,腹部凹陷,皮膚彈性不良,脈搏微弱甚至摸不到。患者的音調模糊、尖銳,有時聽不到,並有速脈,低血壓及程度不一

Page 6: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4 的呼吸過速。所有流行中都有一些輕微或無症狀的患者,其胃腸的液體流失並不嚴重,也不需住院。如最近流行全世界的依爾托霍亂弧菌菌株,其亞臨床(subclinical)的感染比臨床患者多 10倍。 治療的最重要步驟是補充足夠的電解質液體,以矯正脫水、酸中毒、和低血鉀症。本病病程是 3~6 天,之後的表徵則視電解質補充足夠與否而定,若能迅速補足體液和電解質,則生理機能會很快恢復,此時死亡率很低。未充分治療的患者其主要死因是低血容性休克、代謝性酸中毒以及急性腎小管壞死引起的尿毒症。抗生素治療可縮短腹瀉及排菌的時間,下列藥品可擇一處方。 1.Doxycycline:單一劑量給與,大人 300mg,八歲以下小孩避免使用。

2.Tetracycline:大人一天四次,間隔 4~6 小時,連續三天每次 500mg。八歲以上小孩之服用次數,天數同大人,每次劑量 12.5mg/kg。Tetracycline 可縮短傳染期。

3.Trimethoprim sulfamethoxazole(S.T 合劑)一天二次連續三天。大人每次劑量Trimethoprim 160mg 及 sulfamethoxazole 800mg,小孩每次劑量 Trimethoprim

4mg/kg及 sulfamethoxazole 20mg/kg。

4.Furazolidone:大人一天四次間隔 4~6 小時連續三天每次 100mg,小孩每次1.25mg/kg。

5.O139 型菌對 S.T合劑及 Furazolidone兩項之感受性較低。 上列各項藥品具有抗藥性之病患,可考慮改用氯黴素或紅黴素(大人每日四次每次 250mg,小孩每次 10mg/kg)。 慢性膽道感染者,帶原可持續數年之久,並間斷性地排出霍亂菌。在高流行區域,疫苗的保護力約只有 50%,同時只持續 3~6 個月。但現時之霍亂疫苗對O139 型菌並無預防效果。可實施預防投藥,其主要藥品如下:(可擇一使用) 1.Tetracycline 二天;大人 2gm/day,九歲以上小孩 50mg/kg/day,八歲以下避免使用。

2.Doxycycline 單次劑量投與;大人 300 mg(一次)服用三天,八歲以下小孩避免使用。

3.Furazolidone二天,大人 100 mg/6hr,小孩 1.25mg/kg/day。

4.Trimethoprim sulfamethoxazole(S.T合劑)Tmp160mg, smx 800mg(大人每次劑量)每天二次,投與二天。Tmp 4mg/kg, smx 20mg/kg(小孩每次劑量)每天二次,投與二天。 中醫學對霍亂的論述,可概括為兩階段,清代以前所論的霍亂,是指急性吐瀉之疾,無流行傳染之徵;清代(嘉慶道光年間)以後,所論及的霍亂,既包括了前者,更闡發了因「瘟毒」或「疫癘」所引起「闔戶沿村,風行似疫」的傳播快,流行廣的真霍亂病。 中醫學所論的霍亂與西醫學的霍亂,名稱雖然相同,但含義並非一致。西醫之霍亂是一種病,過去在夏秋季節常有大小不等的流行。中醫的霍亂含義較為廣泛,並且包括了急性吐瀉為主要臨床表現,病性急重的疾病,如西醫學中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等,以急性吐瀉為主的各種疾病。

Page 7: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5

霍亂霍亂霍亂霍亂,,,,霍亂弧菌所致者霍亂弧菌所致者霍亂弧菌所致者霍亂弧菌所致者 Cholera, Due to Vibrio cholerae

一、本書編號:2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01.0/A00.0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由霍亂弧菌所致的腸道傳染病稱為霍亂,在過去將由古典生物型霍亂弧菌所感染者稱為真霍亂,其臨床表現以劇烈嘔吐、脫水、腹瀉、代謝性酸中毒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為主。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霍亂霍亂霍亂霍亂 1.《素問‧氣交變大論》

(1)「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飱泄霍亂。」

(2)「土鬱之發,民病霍亂。」

2.《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1)「土鬱之發,……甚則心痛、脇,飲發注下。」

(2)「不遠熱則熱至,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

(3)「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

3.《靈樞‧五亂》 「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腸胃,則為霍亂。」

4.《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1)「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

(2)「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冷者,四逆湯主之。」

(3)「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5.《諸病源候論‧霍亂病諸候‧霍亂候》 「霍亂者,由人溫涼不調,陰陽清濁二氣,有相干亂之時,其亂在於腸胃之間者,因遇飲食而變發,則心腹絞痛。其有先心痛者,則先吐,先腹痛者則先利,心腹並痛者,則吐利俱發。」

6.《千金要方‧膀胱腑方‧霍亂》

(1)「原夫霍亂之為病也,皆因飲食非關鬼神。」

(2)「大凡霍亂皆中食膾酪及飽食雜物過度,不能自裁,夜臥失覆,不善將息所致,以此殞命者眾。」

7.《外台秘要‧許仁則療霍亂方三首》 「此病有兩種,一名乾霍,一名濕霍,乾霍死者多,濕霍死者少。」

Page 8: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6

8.《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霍亂凡例》 「令暴下暴吐,津液頓亡……宗筋失養,必致攣縮。」

9.《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熱類》 「吐下霍亂,三焦為水穀傳化之道路,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吐瀉霍亂,火性躁動故也。」

10.《丹溪心法‧霍亂》 「人於夏月,多食瓜果,多飲冷乘風,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隔絕上下,遂成霍亂。」

11.《證治準繩‧內科‧霍亂》 「霍亂之後,陽氣已脫,或遺尿而不知,或氣少而不語,或膏汗如珠,或大躁欲入水,或四肢不收,皆不可治也。」

12.《景岳全書‧明集‧雜證謨‧霍亂》

(1)「霍亂一證,以其上吐下瀉,反覆不寧,而揮霍撩亂,故曰霍亂,以寒邪傷之病也。」

(2)「轉筋霍亂證,以其足腹之筋,拘攣急痛,甚則牽縮陰丸,痛迫小腹,最為急候。」

13.《醫宗必讀‧霍亂》 「霍亂多起於夏秋之間,皆外受暑熱,內傷飲食所致,縱冬月患之亦因夏月伏暑也。」

14.《霍亂燃犀說》 「霍亂有稱為吊腳痧者,即霍亂之劇而轉筋者,原非另有一證也。」 瘟毒吐瀉轉筋瘟毒吐瀉轉筋瘟毒吐瀉轉筋瘟毒吐瀉轉筋 《醫林改錯‧瘟毒吐瀉轉筋說》

(1)「上吐下瀉轉筋一症,古人立名曰霍亂……至我朝道光元年,歲次辛巳,瘟毒流行,病吐瀉轉筋者數省,京都尤甚,傷人過多,貧不能埋葬者,國家發帑施棺,月餘之間,費數十萬金。」

(2)「不分男婦老少,眾人同病,乃溫毒也。」 熱霍亂熱霍亂熱霍亂熱霍亂 《隨息居重訂霍亂論‧病情篇‧寒證》

(1)「熱霍亂流行似疫,世之所同也。寒霍亂偶有所傷,人之所獨也。巢氏所論維詳,乃尋常寒霍亂也。執此以治時行霍亂,猶腐儒將兵,其有不復敗者鮮也。」

(2)「凡霍亂盛行,多在夏熱亢旱酷暑之年,則其證必劇,自夏末秋初而起,直至立冬後始息,夫彤彤徂暑,濕自何來,衹緣今人蘊濕者多,暑邪易於深伏,迨一朝卒發,漸至闔戶沿村,風行似疫。」

五、診斷要點: 檢體(Specimens):可包括來自糞便之黏膜小片(flecks)。 抹片(Smears):由糞便檢體抹片觀察到的顯微外觀並不明確。暗視野或相位差

Page 9: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7 顯微鏡可以顯示快速移動的弧菌。 培養(Culture):在蛋白腖瓊脂、pH 接近 9.0 的血液瓊脂,或硫代硫酸鹽-檸檬酸鹽、膽鹽-蔗糖瓊脂上生長迅速,18 小時內可得典型之菌落。為了增殖,可以將幾滴的糞便於牛磺膽酸鹽蛋白腖肉湯(taurocholate-peptone broth)(pH8.0~9.0)上培養 6~8小時,再將菌體染色或作次接種(subculture)。 特殊試驗(Specific Tests):霍亂弧菌再以玻片凝集試驗(slide agglutination)-利用抗 O1 抗血清(anti-O group 1 antiserum),和生化反應形式加以鑑別。

六、綜論: 潛伏期一般為 1~3 天,短者數小時,長者 7 天。典型病例多急起發病,少數病人在發病前 1~2天可有頭昏、疲倦、腹脹、輕度腹瀉等前驅症狀。 典型病例、病程可分為 3期:

1.吐瀉期:絕大多數病人以急劇腹瀉、嘔吐開始。腹瀉多數為無痛性,大便開始為泥漿樣或水樣,尚有糞質,迅速成為米泔水樣,無糞臭,含大量片狀粘液,少數重病病人可有血性便。大便量多,每次可超過 1,000 毫升,每日十數次甚至難以計數。嘔吐多在腹瀉後出現,常為噴射性、連續性。

2.脫水期:大量水和電解質的喪失,病人迅速出現失水和微循環衰竭。病人神智淡漠,表情呆滯或煩燥不安,口渴唇乾,眼球下陷,面頰深凹,彈性消失,手指皺癟等。各處肌肉痙攣,多見於腓腸肌和腹直肌。

3.恢復期:病人脫水得到及時糾正後,大多數病狀可迅速消失而恢復正常。腹瀉次數減少,聲音恢復,皮膚濕潤,尿量增加。體溫回升後,約 1/3 病人有反應性發熱。 中醫霍亂是指夏秋之季,忽受時行疫癘,疫毒隨飲食而入,損傷脾胃,升降失司,清濁相干,臨床出現以劇烈而頻繁的吐瀉;腹痛或不痛為特徵的疾病。因其發病驟急,病變起於頃刻之間,揮霍撩亂,故名霍亂。此外,雖非時行疫痛所思,但證見病起急驟,吐瀉交作而撩亂者,亦屬霍亂範疇。 現代醫學根據霍亂弧菌的不同菌型而將霍亂再加以分類,但中醫以症候為主,而兩種霍亂弧菌所致的臨床表現,大致相同,故在中醫的認識上,皆以霍亂加以治療。 中醫對霍亂的論述,可概括分為兩個階段,清代以前所指的霍亂是指無傳染性的急性吐瀉之疾,清代(嘉慶道光年間)以後則是指包括傳染性的(瘟毒或疫癘)的真霍亂病。

Page 10: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8

霍亂霍亂霍亂霍亂,,,,衣爾托霍亂弧菌所致衣爾托霍亂弧菌所致衣爾托霍亂弧菌所致衣爾托霍亂弧菌所致者者者者 Cholera, Due to Vibrio cholerae el tor

一、本書編號:3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01.1/A00.1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由衣爾托霍亂弧菌所致之霍亂,在過去稱為副霍亂,但其臨床表現與防治措施和因霍亂弧菌所致者基本相同,其臨床症狀以劇烈嘔吐、脫水、腹瀉、代謝性酸中毒為主要表現,然而,其臨床症狀一般比霍亂弧菌所致者較為輕微,或者是無臨床症狀。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霍亂霍亂霍亂霍亂 1.《素問‧氣交變大論》

(1)「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飱泄霍亂。」

(2)「土鬱之發,民病霍亂。」

2.《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1)「土鬱之發,……甚則心痛、脇,嘔吐霍亂,飲發注下。」

(2)「不遠熱則熱至,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

(3)「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

3.《靈樞‧五亂》 「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腸胃,則為霍亂。」

4.《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1)「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

(2)「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冷者,四逆湯主之。」

(3)「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5.《諸病源候論‧霍亂病諸候‧霍亂候》 「霍亂者,由人溫涼不調,陰陽清濁二氣,有相干亂之時,其亂在於腸胃之間者,因遇飲食而變發,則心腹絞痛。其有先心痛者,則先吐,先腹痛者則先利,心腹並痛者,則吐利俱發。」

6.《千金要方‧膀胱腑方‧霍亂》

(1)「原夫霍亂之為病也,皆因飲食非關鬼神。」

(2)「大凡霍亂皆中食膾酪及飽食雜物過度,不能自裁,夜臥失覆,不善將息所致,以此殞命者眾。」

7.《外台秘要‧許仁則療霍亂方三首》 「此病有兩種,一名乾霍,一名濕霍,乾霍死者多,濕霍死者少。」

Page 11: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9

8.《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霍亂凡例》 「令暴下暴吐,津液頓亡……宗筋失養,必致攣縮。」

9.《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熱類》 「吐下霍亂,三焦為水穀傳化之道路,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吐瀉霍亂,火性躁動故也。」

10.《丹溪心法‧霍亂》 「人於夏月,多食瓜果,多飲冷乘風,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隔絕上下,遂成霍亂。」

11.《證治準繩‧內科‧霍亂》 「霍亂之後,陽氣已脫,或遺尿而不知,或氣少而不語,或膏汗如珠,或大躁欲入水,或四肢不收,皆不可治也。」

12.《景岳全書‧明集‧雜證謨‧霍亂》

(1)「霍亂一證,以其上吐下瀉,反覆不寧而揮霍撩亂,故曰霍亂,此寒邪傷之病也。」

(2)「轉筋霍亂證,以其足腹之筋,拘攣怠痛,甚則縮陰丸,痛迫小腹,最為急候。」

13.《醫宗必讀‧霍亂》 「霍亂多起於夏秋之間,皆外受暑熱,內傷飲食所致,縱冬月患之亦因夏月伏暑也。」

14.《霍亂燃犀說》 「霍亂有稱為吊腳痧者,即霍亂之劇而轉筋者,原非另有一證也。」 瘟毒吐瀉轉筋瘟毒吐瀉轉筋瘟毒吐瀉轉筋瘟毒吐瀉轉筋 《醫林改錯‧瘟毒吐瀉轉筋說》

(1)「上吐下瀉轉筋一症,古人立名曰霍亂……至我朝道光元年,歲次辛巳,瘟毒流行,病吐瀉轉筋者數省,京都尤甚,傷人過多,貧不能埋葬者,國家發帑施棺,月餘之間,費數十萬金。」

(2)「不分男婦老少,眾人同病,乃溫毒也。」 熱霍亂熱霍亂熱霍亂熱霍亂 《隨息居重訂霍亂論‧病情篇‧寒證》

(1)「熱霍亂流行似疫,世之所同也。寒霍亂偶有所傷,人之所獨也。巢氏所論維詳,乃尋常寒霍亂也。執此以治時行霍亂,猶腐儒將兵,其有不復敗者鮮也。」

(2)「凡霍亂盛行,多在夏熱亢旱酷暑之年,則其證必劇,自夏末秋初而起,直至立冬後始息,夫彤彤徂暑,濕自何來,衹緣今人蘊濕者多,暑邪易於深伏,迨一朝卒發,漸至闔戶沿村,風行似疫。」

五、診斷要點: 檢體(Specimens):可包括來自糞便之黏膜小片(flecks)。 抹片(Smears):由糞便檢體抹片觀察到的顯微外觀並不明確。暗視野或相位差

Page 12: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10 顯微鏡可以顯示快速移動的弧菌。 培養(Culture):在蛋白腖瓊脂、pH 接近 9.0 的血液瓊脂,或硫代硫酸鹽-檸檬酸鹽、膽鹽-蔗糖瓊脂上生長迅速,18 小時內可得典型之菌落。為了增殖,可以將幾滴的糞便於牛磺膽酸鹽蛋白腖肉湯(taurocholate-peptone broth)(pH8.0~9.0)上培養 6~8小時,再將菌體染色或作次接種(subculture)。 特殊試驗(Specific Tests):霍亂弧菌再以玻片凝集試驗(slide agglutination)-利用抗 O1 抗血清(anti-O group 1 antiserum),和生化反應形式加以鑑別。

六、綜論: 霍亂弧菌根據其某些特性,如型態、培養基的菌落型式、對噬菌體的敏感性和產生溶血素的能力,將其分為兩個生物型:古典型和依爾托型,但兩者所致之霍亂從臨床表現上是無法區分的。 霍亂不論是那一型,皆是由不潔的水和食物所傳染,故做好公共衛生,食品衛生和水質衛生是預防霍亂的不二法門,近年來在開發中國家因衛生防疫的進步,已很少發生霍亂的流行,值得慶幸。 本型所致的霍亂在中醫的證治上,仍視為霍亂,並無特別加以區分。中醫所論的霍亂含義較為廣泛,包括急性吐瀉為主要臨床疾病,如西醫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等;西醫所謂的霍亂則是專指由霍亂弧菌,所致的急性腸胃炎而言。古代中醫學並沒有微生物學的觀念,霍亂是由霍亂弧菌亦或衣爾托霍亂弧菌所致,在以「證候」來辨證論治的中醫學而言並無法鑑別出來,僅以「霍亂」這個廣泛的定義來敘述之。

Page 13: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11

傷寒及副傷寒傷寒及副傷寒傷寒及副傷寒傷寒及副傷寒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s

一、本書編號:4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02/A01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傷寒及副傷寒分別是傷寒桿菌和副傷寒桿菌所致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傷寒的臨床特點是持續性高熱、相對性緩脈、中毒狀態、皮膚玫瑰疹、白血球細胞減少、脾臟腫大等。副傷寒的臨床表現與傷寒類似但較為輕;傷寒及副傷寒的感染幾乎都是因為食用污染的食物,或者雙手清洗不當及大便後未用擦手紙,導致感染而引起;在未開發的國家當中,水的傳染較食物的傳染更常見,在開發的國家則以食物傳染較常見,大約有 3%未經治療的本病病人,其大便中有傷寒桿菌及副傷寒桿菌長達一年之久,而被認定為慢性帶原者。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濕溫濕溫濕溫濕溫 1.《難經‧五十八難》

(1)「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

(2)「濕溫之脈,陽浮而弱,陰小而急。」

2.《脈經‧病不可發汗證》

(1)「常傷於濕,因而中暍,濕熱相搏,則發濕溫。」

(2)「病苦兩脛逆冷,腹滿叉胸,頭目痛苦,妄言。」

3.《傷寒類證活人書‧卷六》 「問:兩脛逆冷,胸腹滿,多汗,頭目痛苦,妄言。答曰:此名濕溫也。」

4.《傷寒指掌‧瘟疫九傳‧濕溫》

(1)「按濕溫證,因長夏每多陰雨,得日氣煦照,則潮濕上蒸,襲人肌表,著於經絡,則發熱頭脹,身痛,足脛痛,舌苔膩白等症,重者兼感時邪不正之氣,即為濕溫疫證。」

(2)「邪入氣分,……必咽痛、發熱、身痛。」

(3)「邪乘包絡,濕溫之邪,乘於包絡,則神識昏呆,發熱身痛。」

(4)「邪入營分,濕溫之邪入於血絡,發為赤斑丹疹。」

5.《濕熱病篇》

(1)「濕熱之邪,從表傷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2)「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

(3)「濕熱之證,脈無定體,或洪或緩,或伏或細,各隨證見,不拘一格。」

(4)「濕熱證,壯熱煩渴,舌焦紅或縮,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痙厥,熱邪充斥表裡三焦。」

6.《溫病條辨‧上焦篇‧濕溫、寒濕》 「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

Page 14: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12 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

五、診斷要點: 傷寒桿菌培養:可採取病人的血液、骨髓、糞便、尿液、膽汁、皮疹等培養出傷寒或副傷寒桿菌,其中以血液及骨髓培養的細菌陽性率最高。 傷寒血清凝集反應(肥達氏反應 Widal test):利用傷寒桿菌菌體抗原(O)、鞭毛抗原(H)及副傷寒甲、乙、丙桿菌的鞭毛抗原(“A”、“B”、“C”),以凝集反應測定患者在病程中或病程後的血清中各種相應抗體的效價,以診斷傷寒與副傷寒。 血液檢查:發熱期有特殊的白血球過少症,約 3,000~4,000/mm3。嗜酸性細胞可顯著減少或消失。

六、綜論: 傷寒和副傷寒的感染幾乎都是因食用污染的食物、飲水及牛乳而經口進入人體。 臨床症狀:

1.潛伏期約 10天,但視感染劑量不同可由 3~60天不等。

2.患者臨床表徵及病期變異極大。本病輕症主要是發燒,可能一星期恢復;但也可能延長,未治療可能 8 週或更久才能痊癒。典型未治療的患者疾病大約持續 4週。症狀是隱襲性的,有頭痛、肌痛、發熱及厭食。頭痛可能是最早的表徵,通常是全面性。發冷的感覺很普遍,也可見寒顫。患者呈弛張性發燒,隨著疾病的進行,體溫階梯式地逐日升高。早期常有腹部不適、脹氣及便秘。2/3 的患者有乾咳,有時很嚴重而令人忽略了全身性的感染。早期患者可能流鼻血。

3.體溫在 5~7 天之間漸漸升高,於 39~40℃間居高不下,呈連續性或輕度的弛張性發燒,持續 2~3 個星期而很少變動。30~40%的病人有相對的心跳緩慢。長期發燒造成全身無力、厭食、精神不振,也可能有譫妄現象,常有腹痛及明顯的腹脹,便秘在疾病早期相當常見,到了末期即變成腹瀉。

4.典型的皮疹(玫瑰疹)常見於第二週。上腹和前胸的少數紅斑斑疹,直徑 2~4毫米,皮疹受到壓力會變白,只出現 2~3天。

5.患者常有肝脾腫大,第一週結束時就可以觸診摸到,3/4的患者可摸到脾。

6.多數患者有腹部壓痛及腹脹,當有嚴重腹部疼痛及腹膜炎病徵時,要注意腸穿孔的可能性。

7.第三週以後,症狀逐漸消退,溫度也漸漸降回正常。 傷寒與副傷寒的病因,中醫認為是濕熱病邪,即是濕溫證。其入侵人體,由口鼻感受者十之八九,由肌表而入者十之一二。患病初期,濕鬱衛表,邪阻氣機,症見發熱惡寒、身熱不揚、午後熱增、頭痛身重、胸悶、腹脹,而後濕邪化熱,侵犯腸胃,症見高熱、煩躁、噁心、嘔吐、脘腹不適、便秘或便溏,若濕邪進而蒙蔽清竅,上侵包絡,則見神志昏迷、譫語等毒血症候。

Page 15: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13 本病好發於夏秋季節,以兒童及青壯年發病最多,為一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疾病,所以如何預防乃防治本病的最佳途徑,因本病主要藉由受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人類,所以注意個人與環境衛生,避免蒼蠅孳生,保護水源乃最基本之方法。此外,若發現病人和帶菌者,需予以隔離和徹底治療,並切斷感染途徑,可避免感染擴大。

Page 16: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14

傷傷傷傷 寒寒寒寒 Typhoid fever

一、本書編號:5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02.0/A01.0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經消化道傳染所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以持續性發熱、相對緩脈、特殊中毒症狀、脾腫大、玫瑰疹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者可併發腸出血和腸穿孔,潛伏期約 10 天,但視感染劑量不同而可潛伏 3~60 天不等,臨床症狀表徵及病期變異也極大。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濕溫濕溫濕溫濕溫 1.《難經‧五十八難》

(1)「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

(2)「濕溫之脈,陽浮而弱,陰小而急。」

2.《脈經‧病不可發汗證》

(1)「常傷於濕,因而中暍,濕熱相搏,則發濕溫。」

(2)「病苦兩脛逆冷,腹滿叉胸,頭目痛苦,妄言。」

3.《傷寒類證活人書‧卷六》 「問:兩脛逆冷,胸腹滿,多汗,頭目痛苦,妄言。答曰:此名濕溫也。」

4.《傷寒指掌‧瘟疫九傳‧濕溫》

(1)「按濕溫證,因長夏每多陰雨,得日氣煦照,則潮濕上蒸,襲人肌表,著於經絡,則發熱頭脹,身痛,足脛痛,舌苔膩白等症,重者兼感時邪不正之氣,即為濕溫疫證。」

(2)「邪入氣分,……必咽痛、發熱、身痛。」

(3)「邪乘包絡,濕溫之邪,乘於包絡,則神識昏呆,發熱身痛。」

(4)「邪入營分,濕溫之邪入於血絡,發為赤斑丹疹。」

5.《濕熱病篇》

(1)「濕熱之邪,從表傷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2)「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

(3)「濕熱之證,脈無定體,或洪或緩,或伏或細,各隨證見,不拘一格。」

(4)「濕熱證,壯熱煩渴,舌焦紅或縮,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痙厥,熱邪充斥表裡三焦。」

6.《溫病條辨‧上焦篇‧濕溫、寒濕》 「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

Page 17: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15

五、診斷要點: 傷寒桿菌培養:可採取病人的血液、骨髓、糞便、尿液、膽汁、皮疹等培養出傷寒或副傷寒桿菌,其中以血液及骨髓培養的細菌陽性率最高。 傷寒血清凝集反應(肥達氏反應 Widal test):利用傷寒桿菌菌體抗原(O)、鞭毛抗原(H)及副傷寒甲、乙、丙桿菌的鞭毛抗原(“A”,“B”,“C”),以凝集反應測定患者在病程中或病程後的血清中各種相應抗體的效價,以診斷傷寒與副傷寒。 血液檢查:發熱期有特殊的白血球過少症,約 3,000~4,000/mm3。嗜酸性細胞可顯著減少或消失。

六、綜論: 傷寒病的潛伏期平均為 10~14 天,臨床上根據病情的發展,分為發病期、高熱期、緩解期及恢復期,自然病程平均四週,病後康復約需一個月左右。 傷寒桿菌感染人體後,其內毒素不斷進入血循環,導致體溫逐日升高,而後其毒素侵犯神經系統時,則表現出表情淡漠、神志遲鈍等症狀。而由於傷寒桿菌在小腸壁與腸系膜淋巴組織中繁殖,釋出內毒素,使胃腸功能紊亂,而出現噁心、胸悶、腹脹、便秘或腹瀉等消化系統症狀。 若病程繼續進展至高熱期,則神經系統症狀更為嚴重,出現嗜睡、譫妄、手舌震顫、衰弱等表現,而在腸胃道,則會因炎症反應嚴重,導致腸出血或腸穿孔等併發症。 若能度過高熱期,則進入緩解期,體溫逐漸下降,但身體衰弱消瘦、脫髮。而後進入恢復期,體溫恢復正常,食慾逐漸增加,此時要注意避免讓病人飲食過量或進食不消化食物,以免引起腸道併發症。 傷寒是早期衛生狀況較差時普遍的流行病,而後因衛生的改善,近年來已較少發生,所以注意衛生、隔離病人、積極治療才能有效消滅傷寒的傳染。 本病在中醫的證治上是屬於「濕溫」的範疇,所以治則為「清熱利濕化濁」。在古代文獻中,早期將「濕溫」也歸為傷寒之一種,而到近代,溫病學說興起後,才將「濕溫」獨立出來,而且中醫將其神經症狀、腸胃症狀,分別用熱入心包、濕困腸胃等名詞來代表,可見在古時,中醫對現代醫學所謂的「傷寒」已有深刻的觀察與了解。

Page 18: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16

副傷寒副傷寒副傷寒副傷寒AAAA Paratyphoid fever A

副傷寒副傷寒副傷寒副傷寒BBBB Paratyphoid fever B

副傷寒副傷寒副傷寒副傷寒CCCC Paratyphoid fever C

一、本書編號:6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02.1,002.2,002.3/A01.1,A01.2,A01.3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副傷寒是由副傷寒 A、B、C 三種沙門氏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其臨床症狀與傷寒類似,如持續高熱、相對緩脈、玫瑰疹等,但其病情較輕、病程較短且無嚴重併發症。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濕溫濕溫濕溫濕溫 1.《難經‧五十八難》

(1)「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

(2)「濕溫之脈,陽浮而弱,陰小而急。」

2.《脈經‧病不可發汗證》

(1)「常傷於濕,因而中暍,濕熱相搏,則發濕溫。」

(2)「病苦兩脛逆冷,腹滿叉胸,頭目痛苦,妄言。」

3.《傷寒類證活人書‧卷六》 「問:兩脛逆冷,胸腹滿,多汗,頭目痛苦,妄言。答曰:此名濕溫也。」

4.《傷寒指掌‧瘟疫九傳‧濕溫》

(1)「按濕溫證,因長夏每多陰雨,得日氣煦照,則潮濕上蒸,襲人肌表,著於經絡,則發熱頭脹,身痛,足脛痛,舌苦膩白等症,重者兼感時邪不正之氣,即為濕溫疫證。」

(2)「邪入氣分,……必咽痛,發熱,身痛。」

(3)「邪乘包絡,濕溫之邪,乘於包絡,則神識昏呆,發熱身痛。」

(4)「邪入營分,濕溫之邪入於血絡,發為赤斑丹疹。」

5.《濕熱病篇》

(1)「濕熱之邪,從表傷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2)「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

(3)「濕熱之證,脈無定體,或洪或緩,或伏或細,各隨證見,不拘一格。」

(4)「濕熱證,壯熱煩渴,舌焦紅或縮,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痙厥,熱邪充斥表裏三焦。」

Page 19: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17

6.《溫病條辨‧上焦篇‧濕溫、寒濕》 「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痛難速已,名曰濕溫。」

五、診斷要點: 傷寒桿菌培養:可採取病人的血液、骨髓、糞便、尿液、膽汁、皮疹等培養出傷寒或副傷寒桿菌,其中以血液及骨髓培養的細菌陽性率最高。 傷寒血清凝集反應(肥達氏反應 Widal test):利用傷寒桿菌菌體抗原(“O”)、鞭毛抗原(“H”)及副傷寒A、B、C桿菌的鞭毛抗原(“A”、“B”、“C”),以凝集反應測定患者在病程中或病程後的血清中各種相應抗體的效價,以診斷傷寒與副傷寒。 血液檢查:發熱期有特殊的白血球過少症,約 3,000~4,000/mm3。嗜酸性細胞可顯著減少或消失。

六、綜論: 副傷寒 A、B、C 分別屬沙門菌 A、B、C 組,生化特性類似傷寒桿菌,而菌體抗原和鞭毛抗原成分不同,副傷寒 C有 Vi 抗原。 流行病學特點與傷寒相同,由於副傷寒桿菌能在食物中存在較長時間,故往往經食品傳播。副傷寒在發展中國家常呈地方性流行,也可散發,但其發病率較傷寒低得多。小兒副傷寒的發病率相對較高,其中以副傷寒 B 占多數,而成人中以副傷寒 A 較多,某些地區副傷寒 C 的發病率稍高,可能與傷寒疫苗中不含副傷寒C有關。 副傷寒的病理變化與傷寒相仿,腸道病變較少而表淺,故腸出血或穿孔的機會少。但胃腸炎型者炎性病變卻較明顯而廣泛,常侵及大腸。敗血症型副傷寒常有胃、關節、腦膜、心包、軟組織等處化膿性遷徙性病灶。 副傷寒的臨床表現與傷寒相似,常難以鑒別,較突出的區別有:

1.副傷寒的潛伏期較短,發病急的較多尤其是副傷寒 B 和 C。

2.副傷寒的病程較傷寒短,副傷寒 C臨床類型較多。 本病的中醫相關病名與傷寒相同,相當於中醫的「濕溫」或稱「濕溫傷寒」。 中醫對本病的論述著重於副傷寒其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古代並無細菌學觀念,更無法培養出傷寒桿菌;副傷寒所表現出來的症狀與傷寒類似,而西醫的「傷寒」與中醫的「傷寒」不同,反而較類似中醫的「濕溫」證型。

Page 20: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18

其他沙門菌感染其他沙門菌感染其他沙門菌感染其他沙門菌感染 Other Salmonella infections

一、本書編號:7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03/A02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其他沙門菌感染根據沙門菌屬血清型的不同有 S. typhimurium, S. enteritidis, S.

heidelberg, S. newsport, S. infantis, S. agona, S. montevideo, S. saint paul;沙門桿菌屬的細菌可造成人類的無症狀感染及其他臨床症候群,包括:急性胃腸炎(或腸結腸炎)、菌血症、副傷寒熱及骨髓炎和心內膜炎等局部感染。這些臨床症候群常會彼此重疊而不能清楚地分開。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腸澼腸澼腸澼腸澼

1.《素問‧通評虛實論》 「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脈浮則死。……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2.《素問‧太陰陽明論》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飱泄,久為腸澼。」

3.《素問‧大奇論》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赤沃赤沃赤沃赤沃、、、、下沃赤白下沃赤白下沃赤白下沃赤白 1.《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太陽司天之政,……四時之氣,濕熱交爭,……民病注下赤白……。」

2.《素問‧至真要大論》 「少陰在泉,火淫所勝,……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便血。……少陽司天,火淫所勝,民病頭痛,發熱惡寒,……泄注赤白。……厥陰之勝,……胃脘當心而痛,……腹鳴飱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則嘔吐……。少陰之勝,……腹滿痛,溏泄,傳為赤沃。……少陽之勝,熱客於胃,……少腹痛,下沃赤白。」 小腸泄小腸泄小腸泄小腸泄、、、、大瘕泄大瘕泄大瘕泄大瘕泄 《難經‧五十七難》

(1)「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

(2)「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

Page 21: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19 熱利下重熱利下重熱利下重熱利下重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下利欲飲水者,白頭翁湯主之。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下痢下痢下痢下痢 《肘後備急方‧治傷寒時氣溫病方》 「天行毒病,挾熱腹痛下痢。」 水谷痢水谷痢水谷痢水谷痢 《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水谷痢候》 「水谷痢者,因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於風,邪氣留連在肌肉之內,後遇脾胃大腸虛弱,而邪氣乘之,故為水谷痢。」 赤白痢赤白痢赤白痢赤白痢 《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赤白痢候》 「凡痢皆由榮衛不足,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入客於腸間,虛則泄,故為痢也。然其痢有赤白者,是熱乘於血,血滲腸內則赤也。冷氣入腸,搏腸間,津液凝滯則白也。」 久赤白痢久赤白痢久赤白痢久赤白痢 《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久赤白痢候》 「久赤白痢者,是冷熱乘於血,血滲腸間,與津液相雜而下,甚則腸虛不復,故赤白連滯,久不瘥也。」 膿血痢膿血痢膿血痢膿血痢 《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膿血痢候》 「夫春陽氣在表,人運動勞役,腠理則開,血氣虛者,傷於風,至夏又熱氣乘之,血性得熱則流散,其遇大腸虛,血滲入焉,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陽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 滯下滯下滯下滯下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滯下三因證治》 「夫六氣之傷人,初無輕重,以暑熱一氣,燥濕同源,收而為四,則寒熱風濕,不可偏廢……皆外所因之明文也。」

2.《河間六書‧滯下》 「下迫窘痛,後重裏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熱。」 痢疾痢疾痢疾痢疾 1.《濟生方‧大便門‧痢疾論治》

(1)「今之所謂痢疾者,古所謂滯下是也。」

(2)「治痢,必先導滌腸胃,次正其根本,然後辨其風冷暑濕而為治法。」

2.《丹溪心法‧痢》 「又有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相似。」

3.《景岳全書‧心集‧雜證謨‧痢疾》 「凡裏急後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腎。」

Page 22: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20

4.《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 「濕熱內蘊,夾雜飲食停滯,氣不得運,血不得行,遂成滯下,俗名痢疾,古稱重症,以其深入臟腑也。」

五、診斷要點: 細菌學檢查:

1.腸胃炎型患者:可從患者早期嘔吐物、大便、肛拭去培養致病菌。

2.敗血症患者:可從患者的血液、骨髓、膿液和其它體液,如胸水、腦脊液、關節積液等,去培養致病菌,反覆培養可提高陽性率。 血清學檢查:利用血清凝集反應檢測菌體抗原的凝集效價大於 1:160,或雙份血清效價 4倍以上升高者有診斷價值。

六、綜論: 吃同一污染食物常引起腸胃炎大流行,但更常見家庭流行或散發病例。8~48 小時的潛伏期之後,絞性腹痛及偶混有血及黏液的水樣腹瀉突然發生。常有噁心和嘔吐,但多不嚴重。常見 38~39℃的發燒,初期也可能發冷。患者通常有輕度到中度的腹部壓痛,但偶有嚴重壓痛甚至反彈痛。部份菌種的臨床症狀與傷寒熱不能區分而伴有長期發燒、玫瑰疹、脾腫、白血球減少、腸胃症狀及陽性的血糞培養。 菌血症主要的特徵是長期發燒。許多患者唯一的症狀就是長期發燒,通常呈尖峰型而伴有反覆的寒顫、出汗、酸痛、厭食及體重減輕。並無玫瑰疹、持續的發燒和白血球過少症等傷寒或副傷寒熱的特殊表徵。與傷寒熱(持續性的)菌血症相反,本病的菌血症是間歇性的,要重覆地作血液培養才能找到菌體。本菌幾乎可造成全身各部位的膿瘍,可能與以前的腸胃炎或全身病並不相干,而是菌血症的併發症。化膿病灶並無任何特徵,也很難由臨床所見作病因性診斷。強烈證據顯示沙門桿菌易侷限於以前疾病的部位,例如:動脈瘤、臨近主動脈瘤的骨頭、血腫及許多腫瘤,包括腎癌、卵巢囊腫及嗜鉻細胞瘤;新生兒及嬰兒常見侷限於腦膜的感染;而有些嬰兒室的沙門菌小流行幾乎全是腦膜炎。除了化膿性關節病外,也可能有慢性無菌性多關節炎。 其他沙門氏桿菌感染屬於中醫典籍上之「痢疾」、「腸澼」、「膿血痢」及「滯下」之範圍。它是以腹痛、裏急後重、痢下赤白膿血為主要特徵,夏秋多見。《內經》稱之為「腸澼」,《金匱要略》稱為「下利」,後世則有「滯下」、「痢」等名稱。《難經》對其臨床症狀敘述更為詳細,如《難經‧五十七難》說:「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而「痢疾」與「泄瀉」的主要區別就在於「便膿血」之有無。 晉代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也稱:「天行毒病,挾熱腹痛下痢。」說明了葛洪已認識到其傳染性及季節性。唐代孫思邈在其《備急千金要方》中將本病稱之為「滯下」,意即排便有膿血,澀滯難下之意也。而其治療方式更為詳備,又分當下、當溫、救裡、攻表諸原則,並非常注意飲食宜忌調攝。

Page 23: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21 宋代嚴用和在其《濟生方》中主張,治痢疾不可專用收澀之劑,而「必先導滌腸胃,次正根本,然後辨其風寒暑濕而為之治法。即以消積導滯為治則,通因通用也。」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說:「又有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相似。」足證其對痢疾傳染性之認識與本病相當切合。 綜而言之,本病乃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疾病,多發生於夏秋之季,預防重於治療,尤其要注意「病從口入」,飲食有節,注意環境衛生,早期發現病人和帶菌者,予以隔離和徹底治療,並切斷感染途徑,保護水源,消滅蒼蠅及其孳生場所。患者宜臥床靜養,忌食葷腥油膩之物。

Page 24: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22

沙門菌胃腸炎沙門菌胃腸炎沙門菌胃腸炎沙門菌胃腸炎 Salmonella gastroenteritis

一、本書編號:8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03.0/A02.0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沙門菌胃腸炎係指由沙門桿菌引起之胃腸炎。在感染後 8~48 小時的潛伏期之後,絞性腹痛及偶混血及黏液的水樣腹瀉突然發生,常有噁心和嘔吐,但不嚴重,常見 38~39℃的發燒,初期也可能會發冷,患者通常有輕度到中度的腹部壓痛。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其文獻出處: 腸澼腸澼腸澼腸澼 1.《素問‧通評虛實論》 「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脈浮則死。……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2.《素問‧太陰陽明論》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飱泄,久為腸澼。」

3.《素問‧大奇論》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赤沃赤沃赤沃赤沃、、、、下沃赤白下沃赤白下沃赤白下沃赤白 1.《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太陽司天之政,……四時之氣,濕熱交爭,……民病注下赤白……。」

2.《素問‧至真要大論》 「少陰在泉,火淫所勝,……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便血。……少陽司天,火淫所勝,民病頭痛,發熱惡寒,……泄注赤白。……厥陰之勝,……胃脘當心而痛,……腹鳴飱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則嘔吐……。少陰之勝,……腹滿痛,溏泄,傳為赤沃。……少陽之勝,熱客於胃,……少腹痛,下沃赤白。」 大腸泄大腸泄大腸泄大腸泄、、、、小腸泄小腸泄小腸泄小腸泄、、、、大瘕泄大瘕泄大瘕泄大瘕泄 《難經‧五十七難》

(1)「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

(2)「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

(3)「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 熱利下重熱利下重熱利下重熱利下重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下利欲飲水者,白頭翁湯主之。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Page 25: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23 下痢下痢下痢下痢 《肘後備急方‧治傷寒時氣溫病方》 「天行毒病,挾熱腹痛下痢。」 水谷痢水谷痢水谷痢水谷痢 《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水谷痢候》 「水谷痢者,因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於風,邪氣留連在肌肉之內,後遇脾胃大腸虛弱,而邪氣乘之,故為水谷痢。」 赤白痢赤白痢赤白痢赤白痢 《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赤白痢候》 「凡痢皆由榮衛不足,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入客於腸間,虛則泄,故為痢也。然其痢有赤白者,是熱乘於血,血滲腸內則赤也。冷氣入腸,搏腸間,津液凝滯則白也。」 久赤白痢久赤白痢久赤白痢久赤白痢 《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久赤白痢候》 「久赤白痢者,是冷熱乘於血,血滲腸間,與津液相雜而下,甚則腸虛不復,故赤白連滯,久不瘥也。」 膿血痢膿血痢膿血痢膿血痢 《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膿血痢候》 「夫春陽氣在表,人運動勞役,腠理則開,血氣虛者,傷於風,至夏又熱氣乘之,血性得熱則流散,其遇大腸虛,血滲入焉,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陽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 滯下滯下滯下滯下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滯下三因證治》 「夫六氣之傷人,初無輕重,以暑熱一氣,燥濕同源,收而為四,則寒熱風濕,不可偏廢,……皆外所因之明文也。」

2.《河間六書‧滯下》 「下迫窘痛,後重裏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熱。」 痢疾痢疾痢疾痢疾 1.《濟生方‧大便門‧痢疾論治》

(1)「今之所謂痢疾者,古所謂滯下是也。」

(2)「治痢,必先導滌腸胃,次正其根本,然後辨其風冷暑濕而為治法。」

2.《丹溪心法‧痢》 「又有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相似。」

3.《景岳全書‧心集‧雜證謨‧痢疾》 「凡裏急後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腎。」

4.《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 「濕熱內蘊,夾雜飲食停滯,氣不得運,血不得行,遂成滯下,俗名痢疾,古稱重症,以其深入臟腑也。」

Page 26: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24

五、診斷要點: 細菌培養:取適當的糞便培養才能區別沙門菌感染。 糞便之常規檢查:沙門菌腸胃炎及細菌性赤痢患者的糞便常見多形核白血球,但病毒、鞭毛蟲及腸毒素引起之腸胃炎則無。

六、綜論: 人和許多動物的腸道中都可分離出沙門桿菌。無症狀的排菌者佔全人口 0.2%,但更重要的感染宿主是野生及家居動物,其感染率高達 1~20%。 本病患者腹部的表徵可能很明顯而誤為急性闌尾炎或急性膽囊炎等腹部急症。症狀多在 2~5 天內消退,而平安恢復。但有時腹瀉和低度發燒可持續 10~14 天。死亡率很少超過 1%,死亡的大多數是嬰兒、老人及衰弱的患者。 可疑的食物及急性期的糞便常能分離出感染菌體。糞便培養多在 1~4 週內變為陰性,但少數患者可繼續排出菌體達數月之久,而嬰兒及幼兒比大小孩及成人更久。白血球正常,血液培養通常是陰性。 本病屬中醫學上的「痢疾」、「滯下」、「下利便膿血」,及「腸澼」等範圍。其特徵以腹痛、裏急後重、痢下赤白膿血為主。其發病機理乃病邪與氣血相搏於腸道,以致腸中脂膜與血絡受損,腐敗化為膿血或赤白粘凍,遂成痢疾。 本病多由誤食不潔食物所致,所以注意飲食衛生是預防本病的不二法門。 本病屬於細菌性痢疾的一種,與志賀氏菌屬的區別有賴細菌培養的結果,但其症候仍屬於中醫「痢疾」的證治範圍,所以其中醫相關病名並無特別加以區別出來。

Page 27: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25

志賀桿菌病志賀桿菌病志賀桿菌病志賀桿菌病 Shigellosis

一、本書編號:9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04/A03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志賀桿菌病是志賀菌屬所引起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結腸炎症,本病常稱為桿菌性痢疾,其臨床表現以發燒、腹痛、腹瀉、裏急後重、排膿血便為特點。志賀菌屬有四個亞型:志賀桿菌痢疾、佛雷克桿菌、彼意桿菌及蘇寧桿菌四型,其中,蘇寧桿菌是美國地區最常見的亞型。約三分之一患者有水樣下痢。病程平均四至七天或數週不等。潛伏期為十二至九十六小時(約一至三天),有時長達一星期。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腸澼腸澼腸澼腸澼

1.《素問‧通評虛實論》 「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脈浮則死。……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2.《素問‧太陰陽明論》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飱泄,久為腸澼。」

3.《素問‧大奇論》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赤沃赤沃赤沃赤沃、、、、下沃赤白下沃赤白下沃赤白下沃赤白 1.《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太陽司天之政,……四時之氣,濕熱交爭,……民病注泄赤白……。」

2.《素問‧至真要大論》 「少陰在泉,火淫所勝,……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便血。……少陽司天,火淫所勝,民病頭痛,發熱惡寒,……泄注赤白。……厥陰之勝,……胃脘當心而痛,……腹鳴飱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則嘔吐……。少陰之勝,……腹滿痛,溏泄,傳為赤沃。……少陽之勝,熱客於胃,……少腹痛,下沃赤白。」 小腸泄小腸泄小腸泄小腸泄、、、、大瘕泄大瘕泄大瘕泄大瘕泄 《難經‧五十七難》

(1)「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

(2)「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

Page 28: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26 熱利下重熱利下重熱利下重熱利下重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下利欲飲水者,白頭翁湯主之。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下痢下痢下痢下痢 《肘後備急方‧治傷寒時氣溫病方》 「天行毒病,挾熱腹痛下痢。」 膿血痢膿血痢膿血痢膿血痢、、、、時氣膿血痢時氣膿血痢時氣膿血痢時氣膿血痢 1.《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膿血痢候》 「夫春陽氣在表,人運動勞役,腠理則開,血氣虛者,傷於風,至夏又熱氣乘之,血性得熱則流散,其遇大腸虛,血滲入焉,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陽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

2.《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候‧時氣膿血痢候》 「此由熱傷於腸胃,故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壯熱而腹疼痛,此濕毒氣所為也。」 滯下滯下滯下滯下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滯下三因證治》 「夫六氣之傷人,初無輕重,以暑熱一氣,燥濕同源,收而為四,則寒熱風濕,不可偏廢……皆外所因之明文也。」

2.《河間六書‧滯下》 「下迫窘痛,後重裏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熱。」 痢疾痢疾痢疾痢疾 1.《濟生方‧大便門‧痢疾論治》

(1)「今之所謂痢疾者,古所謂滯下是也。」

(2)「治痢,必先導滌腸胃,次正其根本,然後辨其風冷暑濕而為治法。」

2.《丹溪心法‧痢》 「又有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相似。」

3.《景岳全書‧心集‧雜證謨‧痢疾》 「凡裏急後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腎。」

4.《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 「濕熱內蘊,夾雜飲食停滯,氣不得運,血不得行,遂成滯下,俗名痢疾,古稱重症,以其深入臟腑也。」

五、診斷要點: 由患者糞便或直腸檢體可分離志賀菌作細菌診斷。迅速採取檢體並作實驗室檢驗可提高志賀菌之分離率。患者糞便中通常有細菌群落之膿液。 直腸顯微鏡檢查:從潰瘍處取材作細菌培養。 免疫學檢查:以螢光抗體染色技術檢查細菌,靈敏性及特異性均高,採樣後 8 小時即可作出診斷。

Page 29: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27

六、綜論: 志賀菌感染的特徵是發燒、腹瀉及腹痛。但甚多患者只有輕微腹瀉甚至沒有症狀。潛伏期為 24~48 小時,最早的症狀是絞性腹痛,接著 1 個小時內就有發燒及腹瀉,並常伴有裏急後重。其它症狀包括噁心、嘔吐、頭痛、肌痛。患者有水樣青綠大便,內含絲狀黏液,20~30%的患者肉眼可見大便有血。患者可能嚴重脫水而發生循環衰竭。常見下腹壓痛及腸瀰漫性黏膜發炎,常有多處潰瘍。 桿菌性痢疾起因於小腸末端及大腸之急性細菌性感染。幼童患者可能出現抽搐症狀,甚少發生敗血症,有時有輕微或無症狀感染。病程平均四至七天或數週不等,病情及死亡率與患者之年齡、營養狀況及病原菌血清型有關。痢疾桿菌(Shigella

dysenteriae)常引起嚴重病變,如:巨結腸炎、溶血性尿毒症,報告中指出:住院患者之死亡率高達 20%,台灣地區該菌型從民國 39 年後已少見。而因宋氏志賀菌痢疾桿病(Shigella Sonnei)引起之感染,病程較短,症狀較輕且死亡率較低。 本病一般是自限性疾病,患者多在 4 天內退燒,腹瀉及腹部絞痛持續較久,但多數患者 1 週內就會康復。甚多未治療的患者會繼續在大便中排泄病原體達 2 週或更久。若不用抗生素,10%的患者會有臨床或細菌學的復發。美國志賀菌病的死亡率小於 0.1%。孩童、老年人、切除膽囊者及營養不良者,感染後病情較嚴重,死亡率也較高。目前沒有可靠疫苗可應用。S. dysenteriae(志賀桿菌性痢疾)第一型的感染特別嚴重,大流行之死亡率有時高達 25~50%。三分之二之病患及大半死亡病例均為十歲以下幼童。小於六個月大之嬰兒甚少患此病。家屬之二次感染率高達 40%。擁擠及環境衛生不良社區常見大流行,如:監獄、托兒所、療養院、難民營及同性戀患者。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為地方性流行病。居住在同一社區之患者常分離出不同血清型的痢疾桿菌;有時同時感染數種不同的致病菌。一般而言,開發中國家較常見的是 S. boydii、S. dysenteriae 和 S. flexneri。而已開發國家較常見的是 S. sonnei,而 S. dysenteriaeⅠ並不多見。由於抗生素之廣泛使用,抗藥性菌株在世界各地多有發現。並且對多種藥有耐性。發病後約四星期內為傳染持續期,即急性期至糞便中不再發現病菌之期限。無症狀帶菌者也會傳染。有時,帶菌狀態會持續數月之久。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可縮短傳染持續期在一星期以內。抗生素(Co-trimoxazole, 口服第三代 Cephalosporins 和 Quinolones)治療可縮短病程及帶菌期;若流行病學調查證明某托兒所或療養院之流行屬實,可採投藥之預防措施。抗藥性試驗報告可幫助醫生正確地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止瀉藥會延長病程,不可使用。若患者有水樣便或脫水現象,應即刻給與飲水和補充電解質。 本病在中醫是屬於「痢疾」的範圍,其病因為濕熱之邪或疫毒所引起,故治則以袪邪為主,如清化濕熱、消導積滯等,但最重要者為預防,尤當注意飲食衛生,切斷傳染途徑,以防流行。 從中醫文獻中可看出《內經》時的「腸澼」、《難經》的「大瘕泄」、《傷寒論》的「熱利下重」到《濟生方》的「痢疾」,顯示出痢疾之病在古代已嚴重威脅人類健康,雖然中醫並不能分辨出確切的致病菌,但其中已包含了志賀桿菌所引起的病例。

Page 30: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28

志賀桿菌病志賀桿菌病志賀桿菌病志賀桿菌病,,,,志賀桿菌痢疾志賀桿菌痢疾志賀桿菌痢疾志賀桿菌痢疾 Shigellosis, Shigella dysenteriae

一、本書編號:10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04.0/A03.0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志賀桿菌病是志賀菌屬所引起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結腸炎症,而志賀菌屬依其菌體表面 O 抗原和醣類發酵類型的不同,可分為四個菌種,其中由志賀痢疾桿菌所引起的桿菌性痢疾稱之為志賀桿菌痢疾,其臨床表現以發燒、腹痛、腹瀉、裏急後重、排膿血便為特點。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腸澼腸澼腸澼腸澼 1.《素問‧通評虛實論》 「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脈浮則死。……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2.《素問‧太陰陽明論》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飱泄,久為腸澼。」

3.《素問‧大奇論》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赤沃赤沃赤沃赤沃、、、、下沃赤白下沃赤白下沃赤白下沃赤白 1.《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太陽司天之政,……四時之氣,濕熱交爭,……民病注下赤白……。」

2.《素問‧至真要大論》 「少陰在泉,火淫所勝,……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便血。……少陽司天,火淫所勝,民病頭痛,發熱惡寒,……泄注赤白。……厥陰之勝,……胃脘當心而痛,……腹鳴飱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則嘔吐……。少陰之勝,……腹滿痛,溏泄,傳為赤沃。……少陽之勝,熱客於胃,……少腹痛,下沃赤白。」 小腸泄小腸泄小腸泄小腸泄、、、、大瘕泄大瘕泄大瘕泄大瘕泄 《難經‧五十七難》

(1)「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

(2)「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 熱利下重熱利下重熱利下重熱利下重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下利欲飲水者,白頭翁湯主之。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Page 31: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29 下痢下痢下痢下痢 《肘後備急方‧治傷寒時氣溫病方》 「天行毒病,挾熱腹痛下痢。」 膿血痢膿血痢膿血痢膿血痢、、、、時氣膿血痢時氣膿血痢時氣膿血痢時氣膿血痢 1.《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膿血痢候》 「夫春陽氣在表,人運動勞役,腠理則開,血氣虛者,傷於風,至夏又熱氣乘之,血性得熱則流散,其遇大腸虛,血滲入焉,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陽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

2.《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候‧時氣膿血痢候》 「此由熱傷於腸胃,故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壯熱而腹疼痛,此濕毒氣所為也。」 滯下滯下滯下滯下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滯下三因證治》 「夫六氣之傷人,初無輕重,以暑熱一氣燥濕同源,收而為四,則寒熱風濕,不可偏廢……皆外所因之明文也。」

2.《河間六書‧滯下》 「下迫窘痛,後重裏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熱。」 痢疾痢疾痢疾痢疾 1.《濟生方‧大便門‧痢疾論治》

(1)「今之所謂痢疾者,古所謂滯下是也。」

(2)「治痢,必先導滌腸胃,次正其根本,然後辨其風冷暑濕而為治法。」

2.《丹溪心法‧痢》 「又有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相似。」

3.《景岳全書‧心集‧雜證謨‧痢疾》 「凡裏急後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腎。」

4.《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 「濕熱內蘊,夾雜飲食停滯,氣不得運,血不得行,遂成滯下,俗名痢疾,古稱重症,以其深入臟腑也。」

五、診斷要點: 取新鮮的糞便檢體,作細菌培養。 直腸顯微鏡檢查:從潰瘍處取材作細菌培養。 免疫學檢查:以螢光抗體染色技術檢查細菌,靈敏性及特異性均高,採樣後 8 小時即可作出診斷。

六、綜論: 志賀菌為細長、無動力的革蘭氏陰性桿菌,根據菌體表面 O 抗原和醣類發酵類型的不同,分為志賀痢疾桿菌、佛雷克痢疾桿菌、彼意痢疾桿菌和蘇寧痢疾桿菌四個菌種,四種皆可引發不同程度的痢疾流行。

Page 32: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30 本病好發於環境衛生差的發展中國家,而以兒童患病為主。志賀痢疾桿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非常流行,且致死率高,但現今已較式微,只在 1969 年時曾流行於拉丁美洲與印度地區,但在查明病因後已被控制。 志賀痢疾桿菌所引起的痢疾多半較嚴重,可引起嚴重的腹瀉,大便中帶有血液、黏液和膿液,併有痙攣性腹痛和裏急後重等症狀,有些病例可發展為中毒性巨結腸和腸穿孔而危及生命。 志賀痢疾桿菌的感染可能發生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 Hemolytic-uremia

syndrome),其通常在志賀菌病發病一週痢疾已痊癒後,才表現出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的症候。 志賀痢疾桿菌是藉由污染的水和食物所傳染,故多發生於發展中國家,但現今因衛生教育與措施逐漸普及,故已能有效控制本病的發生或流行。 本病在中醫的認識上,屬於「痢疾」的範圍,其名稱包括《內經》時期的「腸澼」、《難經》之「大瘕泄」、《傷寒論》之「熱利下重」、晉朝《肘後備急方》稱之「下痢」、隋唐時期稱為「膿血痢」、金元時稱為「滯下」,至宋朝以後始以「痢疾」稱之。 但中醫以證候論病故「痢疾」包括範圍甚廣,凡能引起急性腸胃炎併有血便、膿便者皆稱之,故志賀痢疾桿菌所引起者只是中醫「痢疾」病證中的原因之一。

Page 33: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31

志賀桿菌病志賀桿菌病志賀桿菌病志賀桿菌病,,,,佛雷克桿菌佛雷克桿菌佛雷克桿菌佛雷克桿菌 Shigellosis, Shigella flexner’s

一、本書編號:11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04.1/A03.1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志賀桿菌病是志賀菌屬所引起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結腸炎症,本病乃指由佛雷克桿菌所引起的痢疾性病變,為志賀桿菌病的其中之一病原菌,可引起嚴重的痢疾症狀,如發燒、腹痛、腹瀉等,甚至造成中毒性巨腸症、腸穿孔而危及生命,另外也會有驚厥、反應性關節炎等腸外症狀。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腸澼腸澼腸澼腸澼 1.《素問‧通評虛實論》 「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脈浮則死。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2.《素問‧太陰陽明論》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飱泄,久為腸澼。」

3.《素問‧大奇論》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赤沃赤沃赤沃赤沃、、、、下沃赤白下沃赤白下沃赤白下沃赤白 1.《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太陽司天之政,……四時之氣,濕熱交爭,……民病注下赤白……。」

2.《素問‧至真要大論》 「少陰在泉,火淫所勝,……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便血。……少陽司天,火淫所勝,民病頭痛,發熱惡寒,……泄注赤白。……厥陰之勝,……胃脘當心而痛,……腹鳴飱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則嘔吐……。少陰之勝,……腹滿痛,溏泄,傳為赤沃。……少陽之勝,熱客於胃,……少腹痛,下沃赤白。」 小腸泄小腸泄小腸泄小腸泄、、、、大瘕泄大瘕泄大瘕泄大瘕泄 《難經‧五十七難》

(1)「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

(2)「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 熱利下重熱利下重熱利下重熱利下重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下利欲飲水者,白頭翁湯主之。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Page 34: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32 下痢下痢下痢下痢 《肘後備急方‧治傷寒時氣溫病方》 「天行毒病,挾熱腹痛下痢。」 膿血痢膿血痢膿血痢膿血痢、、、、時氣膿血痢時氣膿血痢時氣膿血痢時氣膿血痢 1.《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膿血痢候》 「夫春陽氣在表,人運動勞役,腠理則開,血氣虛者,傷於風,至夏又熱氣乘之,血性得熱則流散,其遇大腸虛,血滲入焉,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陽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

2.《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候‧時氣膿血痢候》 「此由熱傷於腸胃,故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壯熱而腹疼痛,此濕氣所為也。」 滯下滯下滯下滯下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滯下三因證治》 「夫六氣之傷人,初無輕重,以暑熱一氣,燥濕同源,收而為四,則寒熱風濕,不可偏廢,……皆外所因之明文也。」

2.《河間六書‧滯下》 「下迫窘痛,後重裏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熱。」 痢疾痢疾痢疾痢疾 1.《濟生方‧大便門‧痢疾論治》

(1)「今之所謂痢者,古所謂滯下是也。」

(2)「治痢,必先導滌腸胃,次正其根本,然後辨其風冷暑濕而為治法。」

2.《丹溪心法‧痢》 「又有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相似。」

3.《景岳全書‧心集‧雜證謨‧痢疾》 「凡裏急後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而其病本不在廣腸而在脾腎。」

4.《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 「濕熱內蘊,夾雜飲食停滯,氣不得運,道不得行,遂成滯下,俗名痢疾,古稱重症,以其深入臟腑也。」

五、診斷要點: 取新鮮的糞便檢體作細菌培養。 直腸顯微鏡檢查:從潰瘍處取材作細菌培養。 免疫學檢查:以螢光抗染色技術檢查細菌,靈敏性及特異性高,採樣後 8 小時即可作出診斷。

六、綜論: 佛雷克痢疾桿菌乃志賀菌屬中之一種,可引起嚴重的痢疾症狀,其流行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志賀痢疾桿菌逐漸被控制之後,且多在農村內流行,可能與衛生環境有密切關係,它也是少數引起「同性戀腸病症候群」的細菌之一。

Page 35: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33 佛雷克痢疾桿菌的毒性僅次於志賀痢疾桿菌,故其臨床症候仍屬較嚴重者,也有可能發展為中毒性巨腸症和腸穿孔而危及生命。除此之外,佛雷克痢疾桿菌較常引起腸外表現,如驚厥、反應性關節炎等。 感染佛雷克痢疾桿菌易轉變為慢性痢疾,成為細菌的長期帶原者而變成重要的感染源,需要特別加以治療防護。 本病仍屬於中醫「痢疾」的證治範圍,但重要的仍是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疾病的傳播。凡是能引起急性腸胃炎伴有血便、膿便者,中醫皆稱之為痢疾。 古代中醫學並沒有微生物學的觀念,對於志賀桿菌痢疾統以其表現出的「證候」來討論,屬於中醫的「痢疾」範圍,至於是何種亞型所引起的,如志賀桿菌、佛雷克桿菌、彼意桿菌及蘇寧桿菌,則無法鑑別出。

Page 36: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34

志賀桿菌病志賀桿菌病志賀桿菌病志賀桿菌病,,,,彼意桿菌彼意桿菌彼意桿菌彼意桿菌 Shigellosis, Shigella boydii

一、本書編號:12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04.2/A03.2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志賀桿菌病是志賀菌屬所引起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結腸炎症,本病乃指由彼意桿菌所引起的痢疾性病變,為志賀菌病的其中之一病原菌,臨床症狀有水樣泄瀉,一般症狀較輕。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腸澼腸澼腸澼腸澼 1.《素問‧通評虛實論》 「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脈浮則死。……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2.《素問‧太陰陽明論》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飱泄,久為腸澼。」

3.《素問‧大奇論》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赤沃赤沃赤沃赤沃、、、、下沃赤白下沃赤白下沃赤白下沃赤白 1.《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太陽司天之政,……四時之氣,濕熱交爭,……民病注下赤白……。」

2.《素問‧至真要大論》 「少陰在泉,火淫所勝,……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便血。……少陽司天,火淫所勝,民病頭痛,發熱惡寒,……泄注赤白。……厥陰之勝,……胃脘當心而痛,……腹鳴飱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則嘔吐……。少陰之勝,……腹滿痛,溏泄,傳為赤沃。……少陽之勝,熱客於胃,……少腹痛,下沃赤白。」 小腸泄小腸泄小腸泄小腸泄、、、、大瘕泄大瘕泄大瘕泄大瘕泄 《難經‧五十七難》

(1)「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

(2)「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 熱利下重熱利下重熱利下重熱利下重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下利欲飲水者,白頭翁湯主之。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Page 37: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35 下痢下痢下痢下痢 《肘後備急方‧治傷寒時氣溫病方》 「天行毒病,挾熱腹痛下痢。」 膿血痢膿血痢膿血痢膿血痢、、、、時氣膿血痢時氣膿血痢時氣膿血痢時氣膿血痢 1.《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膿血痢候》 「夫春陽氣在表,人運動勞役,腠理則開,血氣虛者,傷於風,至夏又熱氣乘之,血性得熱則流散,其遇大腸虛,血滲入焉,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陽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

2.《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侯‧時氣膿血痢候》 「此由熱傷於腸胃,故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壯熱而腹疼痛,此濕毒氣所為也。」 滯下滯下滯下滯下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滯下三因證治》 「夫六氣之傷人初無輕重,以暑熱一氣,燥濕同源,收而為四,則寒熱風濕不可偏廢。……皆外所因之明文也。」

2.《河間六書‧滯下》 「下迫窘痛,後重裏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熱。」 痢疾痢疾痢疾痢疾 1.《濟生方‧大便門‧痢疾論治》

(1)「今之所謂痢疾者,古所謂滯下是也。」

(2)「治痢,必先導滌腸胃,次正其根本,然後辨其風冷暑濕而為治法。」

2.《丹溪心法‧痢》 「又有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相似。」

3.《景岳全書‧心集‧雜證謨‧痢疾》 「凡裏急後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腎。」

4.《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 「濕熱內蘊,夾雜飲食停滯,氣不得運,血不得行,遂成滯下,俗名痢疾,古稱重症,以其深入臟腑也。」

五、診斷要點: 取新鮮的糞便檢體,作細菌培養。 直腸顯微鏡檢查:從潰瘍處取材作細菌培養。 免疫學檢查:以螢光抗體染色技術檢查細菌,靈敏性及特異性均高,採樣後 8 小時即可作出診斷。

六、綜論: 彼意痢疾桿菌是志賀菌屬中引起痢疾之其中一類病原菌,它通常流行於印度大陸,其它地區則較少見。

Page 38: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36 感染彼意痢疾桿菌所引起的痢疾,症狀通常較輕,或只有水樣泄瀉而未有痢疾的表現,故在臨床上較沒有受到太大的注意與重視。 本病仍屬於中醫「痢疾」的證治範圍,輕症者則以一般「泄瀉」的處理即可。以中醫的觀念而言,凡是能引起急性腸胃炎伴有血便、膿便者,中醫皆稱為痢疾。

Page 39: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37

志賀桿菌病志賀桿菌病志賀桿菌病志賀桿菌病,,,,蘇寧桿菌蘇寧桿菌蘇寧桿菌蘇寧桿菌 Shigellosis, Shigella sonnei

一、本書編號:13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04.3/A03.3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志賀桿菌病是志賀菌屬所引起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結腸炎症,本病乃指由蘇寧桿菌所引起的痢疾性病變,為志賀桿菌病的其中之一病原菌,本亞型菌種為美國地區志賀桿菌病中最常見的菌種,所致之臨床症狀也因較輕微而不易引起注意。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腸澼腸澼腸澼腸澼 1.《素問‧通評虛實論》 「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脈浮則死。……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2.《素問‧太陰陽明論》 「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飱泄,久為腸澼。」

3.《素問‧大奇論》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赤沃赤沃赤沃赤沃、、、、下沃赤白下沃赤白下沃赤白下沃赤白 1.《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太陽司天之政,……四時之氣,濕熱交爭,……民病注下赤白……。」

2.《素問‧至真要大論》 「少陰在泉,火淫所勝,……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便血。……少陽司天,火淫所勝,民病頭痛,發熱惡寒,……泄注赤白。……厥陰之勝,……胃脘當心而痛,……腹鳴飱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則嘔吐……。少陰之勝,……腹滿痛,溏泄,傳為赤沃。……少陽之勝,熱客於胃,……少腹痛,下沃赤白。」 小腸泄小腸泄小腸泄小腸泄、、、、大瘕泄大瘕泄大瘕泄大瘕泄 《難經‧五十七難》

(1)「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

(2)「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 熱利下重熱利下重熱利下重熱利下重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下利欲飲水者,白頭翁湯主之。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Page 40: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38 下痢下痢下痢下痢 《肘後備急方‧治傷寒時氣溫病方》 「天行毒病,挾熱腹痛下痢。」 膿血痢膿血痢膿血痢膿血痢、、、、時氣膿血痢時氣膿血痢時氣膿血痢時氣膿血痢 1.《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膿血痢候》 「夫春陽氣在表,人運動勞役,腠理則開,血氣虛者,傷於風,至夏又熱氣乘之,血性得熱則流散,其遇大腸虛,血滲入焉,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陽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

2.《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侯‧時氣膿血痢候》 「此由熱傷於腸胃,故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壯熱而腹疼痛,此濕毒氣所為也。」 滯下滯下滯下滯下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滯下三因證治》 「夫六氣之傷人,初無輕重,以暑熱一氣,燥濕同源,收而為四,則寒熱風濕不可偏廢。……皆外所因之明文也。」

2.《河間六書‧滯下》 「下迫窘痛,後重裏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熱。」 痢疾痢疾痢疾痢疾 1.《濟生方‧大便門‧痢疾論治》

(1)「今之所謂痢疾者,古所謂滯下是也。」

(2)「治痢,必先導滌腸胃,次正其根本,然後辨其風冷暑濕而為治法。」

2.《丹溪心法‧痢病》 「又有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相似。」

3.《景岳全書‧心集‧雜證謨‧痢疾》 「凡裏急後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腎。」

4.《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 「濕熱內蘊,夾雜飲食停滯,氣不得運,血不得行,遂成滯下,俗名痢疾,古稱重症,以其深入臟腑也。」

五、診斷要點: 取新鮮的糞便檢體,作細菌培養。 直腸顯微鏡檢查:從潰瘍處取材作細菌培養。 免疫學檢查:以螢光抗體染色技術檢查細菌,靈敏性及特異性均高,採樣後 8 小時即可作出診斷。

六、綜論: 蘇寧痢疾桿菌是志賀菌屬中引起痢疾之其中一類病原菌,它是已開發國家中引起痢疾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如美國就是以蘇寧痢疾桿菌的流行為主。

Page 41: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39 感染蘇寧痢疾桿菌多呈不典型病變,臨床症狀也較輕微,所以不易引起注意。 本病在中醫的認識上,雖近似「痢疾」,但從臨床表現上,有些病例以「泄瀉」稱之更為貼切。但因其嚴重的病例仍可導致痢疾發生,所以仍需加以注意防範。 傳統中醫對於細菌學並無了解,無法檢驗出志賀氏菌,更無法將志賀氏菌分門別類加以細分。所以,只要是急性腸胃炎加上血便、膿便者,皆稱為痢疾。

Page 42: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40

其他食物中毒其他食物中毒其他食物中毒其他食物中毒((((細菌性細菌性細菌性細菌性)))) Other food poisoning ((((bacterial))))

一、本書編號:14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05/A05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凡因進食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稱為細菌性食物中毒,多在夏秋季發病,往往呈爆發性小流行,其患者均與食物有明確的關係。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見病原細菌為沙氏菌屬、副溶血性弧菌、變形桿菌、腸致病性大腸桿菌、葡萄球菌、肉毒桿菌等,臨床症狀有嘔吐、噁心、腹痛、腹瀉等,少數可有神經系統症狀如腦膜炎、顏面神經麻痺等。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霍亂霍亂霍亂霍亂 1.《素問‧氣交變大論》 「歲土不及,……民病飱泄霍亂。」

2.《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1)「土鬱之發,……為嘔吐霍亂。」

(2)「不遠熱則熱至,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

(3)「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

3.《靈樞‧五亂》 「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腸胃,則為霍亂。」

4.《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1)「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

(2)「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冷者,四逆湯主之。」

(3)「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5.《諸病源候論‧霍亂病諸候‧霍亂候》 「霍亂者,由人溫涼不調,陰陽清濁二氣有相干亂之時,其亂在於腸胃之間者,因遇飲食而變發,則心腹絞痛。其有先心痛者則先吐,先腹痛者,則先利,心腹併痛者,則吐利俱發。」

6.《千金要方‧膀胱腑方‧霍亂》

(1)「原夫霍亂之為病也,皆因飲食,非關鬼神。」

(2)「大凡霍亂皆中食膾酪,及飽食雜物過度,不能自裁,夜臥失覆,不善將息所致,以此殞命者眾。」

7.《外台秘要‧許仁則療霍亂方三首》 「此病有兩種,一名乾霍,一名濕霍,乾霍死者多,濕霍死者少。」

Page 43: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41

8.《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霍亂凡例》 「令暴下暴吐,津液頓亡……宗筋失養,必致攣縮。」

9.《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熱類》 「吐下霍亂,三焦為水穀傳化之道路,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吐瀉霍亂,火性躁動故也。」

10.《丹溪心法‧霍亂》 「人於夏月,多食瓜果,多飲冷乘風,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隔絕上下,遂成霍亂。」

11.《證治準繩‧內科‧霍亂》 「霍亂之後,陽氣已脫,或遺尿而不知,或氣少而不語,或膏汗如珠,或大躁欲入水,或四肢不收,皆不可治也。」

12.《景岳全書‧明集‧雜證謨‧霍亂》

(1)「霍亂一證,以其上吐下瀉,反覆不寧,而揮霍撩亂,故曰霍亂,此寒邪傷臟之病也。」

(2)「轉筋霍亂證,以其足腹之筋,拘攣急痛,甚則牽縮陰丸,痛迫小腹,最為急。」

13.《醫宗必讀‧霍亂》 「霍亂多起於夏秋之間,皆外受暑熱,內傷飲食所致,縱冬月患之,亦由夏月伏暑也。」

14.《霍亂燃犀說》 「霍亂有稱為吊腳痧者,即霍亂之劇而轉筋者,原非另有一證也。」 嘔吐嘔吐嘔吐嘔吐 1.《素問‧至真要大論》 「少陰之勝,炎暑至,嘔逆。」

2.《諸病源候論‧嘔噦病諸候‧嘔吐候》 「嘔吐之病者,由脾胃有邪,穀氣不治所為也,胃受邪,氣逆則嘔。」

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嘔吐叙論》 「嘔吐雖本於胃,然所因亦多端,故有寒熱飲食血氣之不同,皆使人嘔吐。」

4.《醫學正傳‧嘔吐》 「外有傷寒,陽明實熱太甚而吐逆者;有內傷飲食,填塞太陰,以致胃氣不得宣通而吐者,有胃熱而吐者,有胃寒而吐者。」

5.《證治要訣‧嘔吐》 「有寒嘔、有熱嘔、氣嘔、痰嘔、吐食嘔、吐血、吐蚘、惡心、乾嘔。」 泄瀉泄瀉泄瀉泄瀉、、、、下痢下痢下痢下痢 1.《靈樞‧師傳》 「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腸中寒,則腸鳴飱泄。」

2.《重訂嚴氏濟生方‧泄瀉論治》 「夫瀉痢兩證,皆因腸胃先虛,虛則六淫得以外入,七情得以內傷,至於飲食不節,過食生冷,多飲寒漿,困擾腸胃,則成注下;注下不已,餘積不消,則成滯

Page 44: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42 下。」

五、診斷要點: 細菌培養:收集嘔吐物、排泄物或可疑食物進行各種可能之細菌培養,以確定感染源。 血清學檢查:若高度懷疑某一致病菌,可採血清進行特殊的血清學檢查,快速診斷。

六、綜論: 本病主要病理改變是一些細菌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在腸道的大量繁殖,引起急性感染,或一些細菌如葡萄球菌、肉毒桿菌等在食物中大量繁殖後,放出外毒素,被腸道吸收,引起中毒反應,致使水和電解質吸收紊亂,而產生各種胃腸道症狀。 本病之臨床表現多以急性胃腸炎為主,兼有神經系統症狀,少數則以神經系統為主,伴有胃腸炎或其它有關症狀。最常見如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或併有腦膜炎、心內膜炎、顏面神經麻痺等症。 本證屬中醫「霍亂痧症」、「嘔吐」、「下利」、「泄瀉」等範疇,由於感受時疫、癘氣、戾氣等穢濁疫癘之氣、飲食不潔、食毒所傷而致病。每因恣食生冷瓜果,誤進腐餿變質食物,食用病死家畜或腐敗的禽蛋食品等而損傷胃腸,以致氣機逆亂,清濁相混,升降失調而發病。 本病在古代衛生情況不良的情況下,是危害生命的一大因素,從文獻中可看出先民與之對抗的種種經驗早從內經時代就開始,但現在因衛生情況改善,再加上抗生素的發現,本病已獲得有效控制,故注意飲食衛生與水源衛生是預防本病的最佳途徑。

Page 45: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43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Staphylococcal food poisoning

一、本書編號:15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05.0/A05.0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是由於進食被葡萄球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且凝固酶試驗陽性)腸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其特徵為起病急驟、胃腸道症狀嚴重、嘔吐、劇烈腹痛、腹瀉伴失水及虛脫。健康個體身上,有 30%可於其鼻孔發現本菌,有 20%可於皮膚上發現本菌,但是如果要發生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則必需該葡萄球菌產生腸毒素,而不是食入葡萄球菌就會導致本病。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霍亂霍亂霍亂霍亂 1.《素問‧氣交變大論》 「歲土不及,……民病飱泄霍亂。」

2.《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1)「土鬱之發,……為嘔吐霍亂。」

(2)「不遠熱則熱至,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

(3)「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

3.《靈樞‧五亂》 「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腸胃,則為霍亂。」

4.《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1)「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

(2)「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冷者,四逆湯主之。」

(3)「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5.《諸病源候論‧霍亂病諸候‧霍亂候》 「霍亂者,由人溫涼不調,陰陽清濁二氣有相干亂之時,其亂在於腸胃之間者,因遇飲食而變發,則心腹絞痛。其有先心痛者則先吐,先腹痛者,則先利,心腹併痛者,則吐利俱發。」

6.《千金要方‧膀胱腑方‧霍亂》

(1)「原夫霍亂之為病也,皆因飲食,非關鬼神。」

(2)「大凡霍亂皆中食膾酪,及飽食雜物過度,不能自裁,夜臥失覆,不善將息所致,以此殞命者眾。」

7.《外台秘要‧許仁則療霍亂方三首》 「此病有兩種,一名乾霍,一名濕霍,乾霍死者多,濕霍死者少。」

Page 46: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44

8.《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霍亂凡例》 「令暴下暴吐,津液頓亡……宗筋失養,必致攣縮。」

9.《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熱類》 「吐下霍亂,三焦為水穀傳化之道路,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吐瀉霍亂,火性躁動故也。」

10.《丹溪心法‧霍亂》 「人於夏月,多食瓜果,多飲冷乘風,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隔絕上下,遂成霍亂。」

11.《證治準繩‧內科‧霍亂》 「霍亂之後,陽氣已脫,或遺尿而不知,或氣少而不語,或膏汗如珠,或大躁欲入水,或四肢不收,皆不可治也。」

12.《景岳全書‧明集‧雜證謨‧霍亂》

(1)「霍亂一證,以其上吐下瀉,反覆不寧,而揮霍撩亂,故曰霍亂,此寒邪傷臟之病也。」

(2)「轉筋霍亂證,以其足腹之筋,拘攣急痛,甚則牽縮陰丸,痛迫小腹,最為急。」

13.《醫宗必讀‧霍亂》 「霍亂多起於夏秋之間,皆外受暑熱,內傷飲食所致,縱冬月患之,亦由夏月伏暑也。」

14.《霍亂燃犀說》 「霍亂有稱為吊腳痧者,即霍亂之劇而轉筋者,原非另有一證也。」 嘔吐嘔吐嘔吐嘔吐 1.《素問‧至真要大論》 「少陰之勝,炎暑至,嘔逆。」

2.《諸病源候論‧嘔噦病諸候‧嘔吐候》 「嘔吐之病者,由脾胃有邪,穀氣不治所為也,胃受邪,氣逆則嘔。」

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嘔吐叙論》 「嘔吐雖本於胃,然所因亦多端,故有寒熱飲食血氣之不同,皆使人嘔吐。」

4.《醫學正傳‧嘔吐》 「外有傷寒,陽明實熱太甚而吐逆者;有內傷飲食,填塞太陰,以致胃氣不得宣通而吐者,有胃熱而吐者,有胃寒而吐者。」

5.《證治要訣‧嘔吐》 「有寒嘔、有熱嘔、氣嘔、痰嘔、吐食嘔、吐血、吐蚘、惡心、乾嘔。」 泄瀉泄瀉泄瀉泄瀉、、、、下痢下痢下痢下痢 1.《靈樞‧師傳》 「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腸中寒,則腸鳴飱泄。」

2.《重訂嚴氏濟生方‧泄瀉論治》 「夫瀉痢兩證,皆因腸胃先虛,虛則六淫得以外入,七情得以內傷,至於飲食不節,過食生冷,多飲寒漿,困擾腸胃,則成注下;注下不已,餘積不消,則成滯

Page 47: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45 下。」

五、診斷要點: 從可疑食物和嘔吐物中顯微鏡檢查或分離培養出同一型的葡萄球菌,血漿凝固酶試驗陽性,或用螢光抗體法快速檢驗金黃色葡萄球菌。 腸毒素動物試驗陽性。

六、綜論: 臨床表現主要為胃腸炎症狀,其症狀係由腸毒素所致,而與細菌本身無關,腸毒素是一種可溶性蛋白質,耐熱性極強,經加熱煮沸 30 分鐘,仍能保持其毒力而致病,且腸毒素不受胰蛋白酶的影響。本病以夏秋季為多,無傳染性,各年齡均可能罹患,患病後不產生明顯的免疫力。 臨床症狀主要有:

1.起病急驟,潛伏期短,多在食後 2~4 小時發病,會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而嘔吐較重,腹瀉較輕;嘔吐物可呈膽汁樣,或挾血及粘液;吐瀉劇烈時,可致脫水,肌肉痙攣,甚至休克。

2.因全身症狀輕,一般不發熱或有低熱、乏力、頭痛、頭暈。

3.病程短,多在數小時至 1~2日內痊癒,很少死亡。 中醫認為本病主要因內傷飲食所致,由於飲食不節、誤食不潔之物而傷及脾胃,胃傷則胃失和降,脾傷則脾失運化,以致氣機阻滯,濕濁食滯內停,故見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本病屬於中醫「霍亂痧症」、「嘔吐」等範疇。且是因外邪所引起,故注意飲食衛生幾乎就可避免本病的發生。

Page 48: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46

阿米巴病阿米巴病阿米巴病阿米巴病 Amoebiasis

一、本書編號:16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06/A06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阿米巴病是由溶組織內阿米巴原蟲(Entamoeba histolytica)所引起的結腸感染,其臨床表現以間歇性的腹瀉和便秘、脹氣及痙攣性腹痛、黏液便和血便為主要特徵。大腸受到痢疾阿米巴感染時,可有不同臨床類型,從無症狀帶蟲者,輕微、慢性腹瀉型,到爆發性下痢型。腸外感染也可能發生,以肝膿瘍最為普遍。溶組織內阿米巴原蟲有兩種:具移動性滋養體及囊蟲(cyst),若食入滋養體,則該滋養體會原封不動地通過腸道並快速死亡,而真正會致病的是囊蟲。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腸澼腸澼腸澼腸澼 1.《素問‧通評虛實論》 「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脈浮則死。……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2.《素問‧太陰陽明論》 「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飱泄,久為腸澼。」

3.《素問‧大奇論》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赤沃赤沃赤沃赤沃、、、、下沃赤白下沃赤白下沃赤白下沃赤白 1.《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太陽司天之政,……四時之氣,濕熱交爭,……民病注下赤白……。」

2.《素問‧至真要大論》 「少陰在泉,火淫所勝,……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便血。……少陽司天,火淫所勝,民病頭痛,發熱惡寒,……泄注赤白。……厥陰之勝,……胃脘當心而痛,……腹鳴飱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則嘔吐……。少陰之勝,……腹滿痛,溏泄,傳為赤沃。……少陽之勝,熱客於胃,……少腹痛,下沃赤白。」 大腸泄大腸泄大腸泄大腸泄、、、、小腸泄小腸泄小腸泄小腸泄、、、、大瘕泄大瘕泄大瘕泄大瘕泄 《難經‧五十七難》

(1)「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

(2)「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

(3)「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

Page 49: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47 熱利下重熱利下重熱利下重熱利下重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下利欲飲水者,白頭翁湯主之。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下痢下痢下痢下痢 《肘後備急方‧治傷寒時氣溫病方》 「天行毒病,挾熱腹痛下痢。」 水谷痢水谷痢水谷痢水谷痢 《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水谷痢候》 「水谷痢者,因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於風,邪氣留連在肌肉之內,後遇脾胃大腸虛弱,而邪氣乘之,故為水谷痢。」 赤白痢赤白痢赤白痢赤白痢 《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赤白痢候》 「凡痢皆由榮衛不足,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入客於腸間,虛則泄,故為痢也。然其痢有赤白者,是熱乘於血,血滲腸內則赤也。冷氣入腸,搏腸間,津液凝滯則白也。」 久赤白痢久赤白痢久赤白痢久赤白痢 《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久赤白痢候》 「久赤白痢者,是冷熱乘於血,血滲腸間與津液相雜而下,甚則腸虛不復,故赤白連滯,久不瘥也。」 膿血痢膿血痢膿血痢膿血痢 《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膿血痢候》 「夫春陽氣在表,人運動勞役,腠理則開,血氣虛者,傷於風,至夏又熱氣乘之,血性得熱則流散,其遇大腸虛,血滲入焉,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陽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 滯下滯下滯下滯下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滯下三因證治》 「夫六氣之傷人,初無輕重,以暑熱一氣,燥濕同源,收而為四,則寒熱風濕,不可偏廢。……皆外所因之明義也。」

2.《河間六書‧滯下》 「下迫窘痛,後重裏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熱。」 痢疾痢疾痢疾痢疾 1.《濟生方‧大便門‧痢疾論治》

(1)「今之所謂痢疾者,古所謂滯下是也。」

(2)「治痢,必先導滌腸胃,次正其根本,然後辨其風冷暑濕而為治法。」

2.《丹溪心法‧痢》 「又有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相似。」

3.《景岳全書‧心集‧雜證謨‧痢疾》 「凡裏急後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腎。」

Page 50: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48

4.《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 「濕熱內蘊,夾雜飲食停滯,氣不得運,血不得行,遂成滯下,俗名痢疾,古稱重症,以其深入臟腑也。」

五、診斷要點: 目前對此疾病之確認,仍以顯微鏡型態檢查鑑定其囊體或活動體(trophozoite)為唯一可行方法。 大便檢查:在糞便或組織內發現溶組織內阿米巴的滋養體或包囊體。 血清學檢查:以間接血凝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量血清中的阿米巴抗體。 大便抗原檢查: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免疫螢光檢測法檢測糞便內的滋養體或包囊體的抗原。 乙狀結腸顯微鏡檢查:以乙狀結腸鏡在黏膜病變處吸出病原,在顯微鏡下找出阿米巴滋養體。

六、綜論: 痢疾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為本病之致病因子。形態和某些非致病之腸內共生性原蟲,如大腸阿米巴(E.coli)、哈氏阿米巴(E.hartmanni)極易混淆。另外,痢疾阿米巴有致病與非致病型兩類之分,在形態上無可分辨,一般而言,約有九成之患者為感染非致病型痢疾阿米巴之囊體。 本寄生蟲屬世界性分佈,但以熱帶、亞熱帶開發中國家之感染較普遍。患者常見於年輕男性成人,少見於二歲以下幼童。長期集體生活之孤兒院、養育院、收容所、監獄為易發之場所。另外,男同性戀者,以及到疫區旅遊回國者均屬易感染者。近來常見發生於外籍勞工及外籍新娘。大便調查中顯示:美國的感染流行率是 1~5%。環境衛生不好的地方可高達 50%。在溫帶地區,十歲以下的小孩出現有症狀的阿米巴病是很少見的。腸及肝阿米巴病主要出現在成年男性。 阿米巴痢疾的發生通常是散發性的,但亦曾發生過流行(飲水散播)。阿米巴病的流行,從不像腸內病原菌所引起的流行那樣地爆發。 痢疾阿米巴主要寄生於人的大腸,以宿主紅血球為食物並造成潰瘍,有時也會有急性症狀出現,糞便中含有血液及黏液,伴隨腹瀉、腹痛、脹氣、厭食、體重減輕及慢性疲勞等症狀。 急性阿米巴腸病,典型者,起病較急,每日腹瀉數次至十餘次,腹痛、稍有裏急後重,可有發熱、食慾減少、腹脹不適等。大便內混有粘液、膿血,呈果醬色,便量較多,有腐敗腥臭味。病情較重者,可呈血便或白色粘液上蓋有少許鮮紅色粘液,體溫增高。非典型者,病情較前者為輕,缺乏典型之痢疾樣糞便,而與一般之腸炎相似。此外尚有急性爆發型阿米巴腸病(中毒性),主要由於感染嚴重或合併細菌感染所致。起病多急,少數以惡寒、高熱開始,大便次多,呈水樣或血水樣,伴有嘔吐、失水、虛脫、譫妄等中毒症狀;腹痛、裏急後重均較明顯,且易併發腸出血及腸穿孔。

Page 51: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49 中醫的病名中,並沒有針對阿米巴原蟲所導致的痢疾特別加以命名,而是將其與細菌性痢疾混為一談,故從《內經》的「腸澼」、「赤沃」、「注泄赤白」到《難經》的「大腸泄、小腸泄」、《傷寒論》的「下利」、《諸病源候論》的「痢病」、《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的「滯下」及《濟生方》的「痢疾」等名詞,皆是以痢疾的證候表現來探討,而沒有針對其詳細致病因加以區別,所以,以上文獻所謂之痢疾,可包括阿米巴性痢疾與細菌性痢疾。 因古代衛生習慣較不好,故痢疾從內經時即已困擾著人類,而也因長期治療經驗的累積,古人對痢疾的了解也愈趨完善,從內經時期的證候描述,到晉代葛洪已了解到痢疾的傳染性,而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更列專篇討論各種痢疾的病因與症狀,而後各醫家在此基礎上,將痢疾之因歸於外受寒熱風濕(病原感染),內傷飲食再加上各人正氣虛弱(抵抗力差),故也因此而發展出各種治法。 中西醫在本病的差別在於檢驗診斷的不同,西醫擅長細菌學,能將致病菌更進一步區分成志賀氏菌、阿米巴菌等而確立診斷;中醫則根據臨床症狀:急性腸胃炎加上膿便、血便,即稱之為痢疾,並無法區分致病菌。

Page 52: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50

阿米巴性肝膿瘍阿米巴性肝膿瘍阿米巴性肝膿瘍阿米巴性肝膿瘍 Amoebic liver abscess

一、本書編號:17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06.3/A06.4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阿米巴性肝膿瘍為阿米巴原蟲感染人體後,穿過腸壁經過門脈循環,被帶至肝臟,而在肝臟繁殖後引起肝膿瘍,臨床表現有肝區痛及不適,運動時加重,時而放射到右肩,還有間歇發熱、出汗、寒顫、噁心、嘔吐、無力及體重減輕等症狀。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脇痛脇痛脇痛脇痛 1.《素問‧臟氣法時論》 「肝病者,兩脇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2.《素問‧刺熱篇》 「肝熱病者,……脇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

3.《素問‧至真要大論》 「厥陰之勝,胠脇氣並,化而為熱,小便黃赤,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脇。」

4.《素問‧繆刺論》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脇痛不得息。」

5.《靈樞‧五邪篇》 「邪在肝,則兩脇中痛,……惡血在內。」

6.《華陀中藏經‧論肝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 「肝脈實而微則為不及,病在內,不及則令人胸脇脹滿,大凡肝實引兩脇,下痛引小腹,喜怒,虛則如人將捕之,其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赤,其脈沈而急,浮而急亦然,主脇支滿小便難,頭痛目眩,其脈微急,氣在脇下,肝虛冷則脇下堅痛,目盲臂痛,發寒如瘧狀不欲食。」

7.《諸病源候論‧心腹痛病諸候‧胸脇痛候》 「邪氣乘於胸脇,故傷其經脈,邪氣之與正氣交擊,故令胸脇相引而急痛也。」

8.《備急千金要方‧肝臟‧肝虛實》 「病苦心下堅滿,常兩脇痛,息忿忿如怒狀,名曰肝實熱也。」

9.《景岳全書‧心集‧雜證謨‧脇痛》 「脇痛之病,本屬肝膽二經,以二經之脈皆循脇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腎與膀胱亦皆有脇痛之病,此非諸經皆有此證,但以邪在諸經,氣逆不解,必以多次相傳延及少陽、厥陰及致脇肋疼痛。」

10.《古今醫鑑‧卷十》 「若因暴怒傷觸,悲哀氣結,飲食過度,冷熱失調,顛仆傷形,或痰積流住於血,與血相搏,皆能為痛,此內因也。若傷寒少陽,耳聾脇痛,風寒所襲而為脇痛,此外因也。」

Page 53: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51

五、診斷要點: 肝穿刺檢查:對於懷疑有阿米巴性肝膿瘍者,要確診可採取肝穿刺檢查,拿取組織切片,看是否有溶組織內阿米巴原蟲的存在。 肝臟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掃描:為非侵入性安全的檢查,有助於發現肝膿瘍的位置,但無法確定致病因是細菌或阿米巴原蟲。 血清學檢查:利用間接血凝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中阿米巴原蟲的抗體,有參考價值,但需注意偽陽性或是過去的感染所致。 糞便檢查或直腸顯微鏡檢查:可當作輔助檢查,無直接效果,且阿米巴肝膿瘍患者的糞便檢查常呈陰性。

六、綜論: 肝膿腫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進行。有發燒、出汗、體重減輕,並且除了微痛或不痛的肝腫大外沒有局部症狀,但亦可能突然爆發,具有發冷、發燒到 40.6℃(105℉)、噁心、嘔吐、嚴重上腹痛以及多形核白血球增多等特徵。病況初可能誤為膽囊炎、穿孔潰瘍或急性胰臟炎。膿腫最常單個出現於肝臟右後方,因為此葉接受所有由右結腸經過門靜脈來的血液。 原蟲通常經過門靜脈到達肝臟,但偶而亦可經淋巴管進入。 阿米巴肝膿腫的報告顯示:侵入性的阿米巴病集中在較少的地區:如墨西哥、美國西南部、東南亞、西非和西南非。在美國,阿米巴病的發病數在過去二十年來已大為減少。美國以外的地區,病例報告則漸漸增加。智力遲鈍病人、療養院、印度安保留區及移民勞工營則依然有痢疾和肝膿腫的病例。 台灣隨著公共衛生和人民衛生習慣的改善,已較少有阿米巴原蟲的感染,所以也較少有阿米巴性肝膿瘍的病例,但東部地區仍可見零星病例,所以仍不可對此疾病掉以輕心。 阿米巴性肝膿瘍好發於成年男性,跟阿米巴痢疾發生的時間可同時或發作於痢疾病發後 1~3 個月,也可能與痢疾的發病無關。阿米巴性肝膿瘍通常呈單個,而且易潰破而影響鄰近組織或器官,如膈下、右側胸腔或右肺等。 中醫對於阿米巴性肝膿瘍並無直接的對應病名,但從古籍中所談到的「脇痛」、「肝實熱」等證候描述,有類似肝膿瘍的症狀表現,如胸脇痛、往來寒熱、不欲食等,但中醫所謂的脇痛包含了所有肝膽發炎的病變,所以兩者之間只有概括的相似,因中醫並無微觀的工具,所以無法確切定義出致病因。

Page 54: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52

阿米巴性肺膿瘍阿米巴性肺膿瘍阿米巴性肺膿瘍阿米巴性肺膿瘍 Amoebic lung abscess

一、本書編號:18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06.4/A06.5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阿米巴性肺膿瘍多由阿米巴性肝膿瘍直接擴大至右側肋膜腔和肺而引起。其侵犯的方式是經由血液對寄生蟲的引流,或藉著寄生蟲直接穿過肝臟包囊、橫膈和肋膜腔一直進入到肺的實質。阿米巴性肺膿瘍由蟲體栓塞引起者十分少見。臨床表現有肺炎和肺膿瘍症狀。肺如果向支氣管穿破,病人可咳出大量典型的滲出物,甚至訴說痰有「肝味」。咳嗽、胸痛、發熱和白血球數增高,續發性細菌感染也很常見。肺膿瘍如果向肋膜腔破裂,可產生大量的肋膜積液。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肺癰肺癰肺癰肺癰 1.《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

(1)「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過於營,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於肺,其人則咳,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2)「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3)「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

2.《諸病源候論‧癰疽病諸候‧肺癰候》 「肺癰者,……寒乘虛傷肺,寒搏於血,蘊結成癰,熱又加之,積熱不散,血敗為膿。」

3.《千金要方‧肺臟方‧肺癰》 「治咳有微熱煩滿,胸心甲錯,是為肺癰。」

4.《醫學綱目‧心小腸部‧癰疽所發部分名狀不同》 「肺癰者,由食啖辛熱炙煿,或酣飲熱酒,燥熱傷肺所致。」

5.《醫學入門‧外集‧外科‧癰疽總論》 「咳唾膿血腥臭,置之水中則沈。」

6.《外科正宗‧肺癰論》

(1)「此症係肺臟蘊熱,復傷風邪,鬱久成癰。」

(2)「初起脈浮虛細,身體不熱,咳嗽有痰,呼吸調勻者順;已成脈浮微數,咳吐膿痰,形色鮮明,語聲清朗者吉;潰後喀吐膿痰,間吐鮮血,時發時止,飲食知味者順。」

7.《醫門法律‧肺痿肺癰門》 「肺癰由五臟蘊崇之火,與胃中停蓄之熱,上乘於肺,肺受火熱熏灼,即血為之凝,血凝即痰為之裏,遂成小癰。」

Page 55: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53

8.《張氏醫通‧肺癰》 「肺癰者,由感受風寒,未經發越,停留胸中,蘊發為熱。或夾濕熱痰涎垢膩,蒸淫肺竅,皆能致此。」

9.《類證治裁‧肺痿肺癰》 「肺癰由熱蒸肺竅,至咳吐臭痰,胸脇刺痛,呼吸不利,治在利氣疏痰降火排膿。」

10.《柳選四家醫案‧環溪草堂醫案》 「肺癰之病,皆因邪瘀阻於肺絡,久蘊生熱,蒸化成膿。」

11.《辨證錄‧肺癰門》 「蓋肺之所以生癰者,因肺火不散也,然肺火來因肺氣虛也,肺虛而火留肺,火盛而後結為癰。」

12.《醫燈續焰‧肺癰脈證》 「凡人覺胸中隱隱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中,沈者是癰膿,浮者是痰。」 肺瘡肺瘡肺瘡肺瘡 《外科精義‧論診候肺疽肺痿法》

(1)「其肺瘡之候,口乾喘滿,咽燥而渴,甚則四肢微腫,咳唾膿血,或腥臭濁沫。」

(2)「大凡肺瘡,當咳嗽短氣,胸滿時唾膿血,久久如粳米粥者難治,若嘔膿而不止者,亦不可治也。」

五、診斷要點: 痰液檢查:通過抹片顯微鏡檢查和培養檢查痰內是否有阿米巴原蟲,或檢測痰液內是否有阿米巴原蟲的抗體。 胸腔穿刺:胸腔穿刺是最可靠的診斷方法,穿刺抽出的膿液即可確診。阿米巴性肺膿瘍,其膿液為巧克力樣。 X光檢查:急性患者膿液少時可無變化,或僅在下胸部出現陰影;膿液多時患側呈緻密的陰影,陰影上緣自外上向內下呈弧形分佈。位於葉間、膈上或縱膈等處的侷限性肺膿瘍診斷較困難。慢性患者胸膜和肺表面均有厚層陰影或鈣化,胸膜纖維化明顯時可有脊柱側彎及縱膈與氣管向患側移位。 電腦斷層攝影可輔助X光檢查的不足。 血清學檢查:以間接血凝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量血清中的阿米巴抗體。

六、綜論: 阿米巴病主要是一種結腸的感染疾病,但是在一些病例中會繼續散播到肝、肺和腦。傳播方法一般是人與人直接接觸,通過糞口途徑。 一般患有阿米巴性肝膿瘍的病人,約有 10~20%的人會經由直接傳染,造成阿米巴性肺膿瘍,其致死率會較一般腸道阿米巴病為高。 肺膿瘍以發熱、胸脇痛、咳嗽、氣促為主要臨床表現,與中醫的「肺癰」、「肺瘡」有類似的表現。

Page 56: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54 肺癰是指肺葉生瘡,形成膿瘍的一種疾病,屬內癰之一,病起於風熱傷肺,成癰機理在於熱壅血瘀。 肺癰治療以袪邪為原則。因熱毒為本病之原因,整個病程都要重視清熱解毒。而血瘀是成癰的病理基礎,化瘀有助於癰瘍的消散。若膿已成則為熱毒盤踞之根,膿淨則毒去,故須排膿以去邪毒。 肺癰此一名詞在古代包括阿米巴性肺膿瘍和細菌性肺膿瘍,因中醫並無細分其致病原,但從古代文獻上可知,中醫已了解此病乃受外邪入侵所致,再加上抵抗力弱而引發。 本病為肺膿瘍的致病原因之一,古書上論「肺癰」相當廣泛,可見在古代由於環境衛生不良之故,飲食不潔之食物造成阿米巴原蟲侵入腸胃系統,引起肺、肝等臟器之阿米巴繼發性感染,中醫西醫對本病均極重視,最重要的還是在於預防,根本之道仍要從衛生習慣著手,並注意固本培元,強化人體的抗病能力,病原自然無法入侵孳生。

Page 57: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55

其他原蟲性腸道疾病其他原蟲性腸道疾病其他原蟲性腸道疾病其他原蟲性腸道疾病,,,,賈第鞭毛蟲病賈第鞭毛蟲病賈第鞭毛蟲病賈第鞭毛蟲病 Other protozoal intestinal diseases, Giardiasis

一、本書編號:19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07.1/A07.1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賈第蟲病(Giardiasis)或稱梨形鞭毛蟲病,是藍伯氏賈第蟲寄生於人體小腸所致的疾病,臨床表現以腹瀉、間歇性噁心、嘔吐、腹脹、上腹痛、腹絞痛為主。病原體偶可寄生於膽道,發病以兒童居多。本病好發於同性戀者、旅行者、胃體切除者、慢性胰臟炎以及免疫缺陷者,在美國地區,本病是腸道感染疾病中常見的一種,約有 7%的糞便中培養出賈第鞭毛蟲囊體。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洞瀉洞瀉洞瀉洞瀉 1.《素問‧生氣通天論》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2.《素問‧金匱真言論》 「長夏善病,洞泄寒中。」 飱飱飱飱泄泄泄泄 1.《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飱泄,濁氣在上,則生脹。」

(2)「春傷於風,夏生飱泄。」

2.《素問‧太陰陽明》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則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飱泄,久為腸澼。」

3.《素問‧臟氣法時論》 「脾病者,虛則腹滿腸鳴飱泄食不化。」

4.《儒門事親‧金匱十全五泄法後論》 「飱泄不已,變而為洞泄,洞泄不已,變而為脾泄寒中,此風乘濕之變也,若脾泄不已,變而為霍亂,霍亂不已,變而為注下,注下不已,變而腫蠱。」 濡瀉濡瀉濡瀉濡瀉 1.《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濕勝則濡瀉。」

2.《素問‧氣交變大論》 「歲水不及,濕乃大行,民病濡泄。」

3.《素問‧至真要大論》 「太陽之勝,凝溧且至,寒入下焦,傳為濡泄。」

Page 58: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56 泄瀉泄瀉泄瀉泄瀉、、、、泄泄泄泄 1.《難經‧七十五難》 「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後重,……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

2.《河間六書‧泄瀉》 「太陰脾經,受濕,水泄注下,體微重微滿困弱無力,不欲飲食,暴泄無數,水穀不化。」

3.《丹溪心法‧泄瀉》 「泄瀉有濕、火、氣虛、痰、積熱。」

4.《平治會萃‧泄瀉從濕治有多少》 「泄瀉者,水濕所為也,由濕本土,土乃脾胃之氣也,得此證者,或因於內傷或感於外邪。」

5.《明醫雜著‧泄瀉證治》 「泄本屬濕,然多因飲食不節致傷脾胃而作。」

五、診斷要點: 本病主要藉大便直接抹片及醛醚或硫酸鋅濃集法確診。臨床表現無特異性。 急性期水樣便中可找到活潑的滋養體,在成形大便中一般只能找到包囊體,包囊體以用碘液染色檢查為佳。因包囊可周期性地在糞便中出現,故以間日送驗糞便為妥。 十二指腸引流液中找到滋養體較糞檢可靠,膽汁中檢出機會尤多。小腸活體組織檢查特異性高,但方法複雜,未能廣泛應用。 賈第蟲培養已獲成功,故可採用免疫螢光試驗檢測血清抗體。

六、綜論: 藍伯氏賈第蟲(Giardia lamblia),為單細胞原蟲,其生活史可分為滋養體和包囊體兩個時期。包囊體可隨糞便排出體外,為本蟲的傳染期。 由於原蟲對腸壁的機械刺激,可引起腸粘膜充血、水腫及淺表潰瘍,妨礙宿主消化系統的正常活動和吸收功能而致病。受感染者的十二指腸和空腸液中分泌性 IgA及雙糖酶(特別是乳糖酶和木糖酶)含量均見降低。雙糖酶的降低可使臨床上出現症狀。胰腺外分泌機能障礙者可出現類口炎性腹瀉以及脂肪痢。 賈第蟲感染以無症狀帶蟲者居多。潛伏期 9~15 天。急性期典型症狀是爆發性水瀉、具惡臭,多伴有腹脹、臭屁和噯氣、噁心、厭食、嘔吐、疲勞及中上腹絞痛等。慢性期表現為間歇性稀便,黃色泡沫狀,亦具惡臭,可伴有胸骨下燒灼感或上腹部不適、體重減輕、乏力等症狀。寄生於膽道者可引起膽囊炎或膽管炎,出現右上腹痛與壓痛、輕度黃疸、肝腫大。蟲體大量寄生於闌尾時可引起急性或慢性闌尾炎。 本病依其臨床症狀屬「泄瀉」範疇。相關病名尚有「洞泄」、「脾泄」、「水泄」、「飱泄」、「濡泄」、「騖溏」等,而其感染寄生於膽道則屬於「腹

Page 59: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57 痛」、「黃疸」之範疇。 中醫所指的泄瀉是由各種病因所引起,而賈第鞭毛蟲病所引起的症狀,較類似感受濕邪或寒邪所引起的泄瀉,其特徵為大量水瀉,所以本病之治則為健脾利濕,或提高宿主的抵抗力。 本病現今在開發中國家,因衛生改善,已獲得有效的控制,故注意飲食衛生,可阻斷本病的傳染。

Page 60: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58

其他病原體所致之腸道污染其他病原體所致之腸道污染其他病原體所致之腸道污染其他病原體所致之腸道污染,,,,大腸桿菌大腸桿菌大腸桿菌大腸桿菌 Intestinal infections due to other organisms, Escherichia coli

一、本書編號:20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08.0/A04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大腸桿菌的某些病原菌株易引起人類之腸道感染,如腸毒性大腸桿菌(enterotoxigenic E.coli, ETEC),為造成「旅行者腹瀉」的致病菌;腸病原性大腸桿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 EPEC)是引起小孩腹瀉的病菌之一;侵襲性大腸桿菌(enteroinvasive E. Coli, EIEC)會造成痢疾樣病變;出血性大腸桿菌(enterohemorrhagic

E. Coli, EHEC)會造成出血性大腸炎等,皆是大腸桿菌所引起的腸道感染,其症狀輕者只是輕微腹瀉,重者則會導致痢疾。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腹痛腹痛腹痛腹痛 1.《素問‧氣交變大論》 「歲木不及,……民病中清胠脇痛,少腹痛,腸鳴溏泄。」

2.《靈樞‧五邪》 「邪在脾胃,則肌肉痛,……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

3.《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

4.《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治》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脇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5.《諸病源候論‧腹痛病諸候‧腹痛候》 「凡腹急痛,此裏之有病,其脈當沈,若細而反浮大,故當癒矣;其人不即癒者,必當死,以其病與脈相反故也。」

6.《諸病源候論‧腹痛病諸候‧久腹痛候》 「寒中久痛不瘥,冷入於大腸,則變下痢,所以然者,腸鳴氣虛故也,腸虛則泄,故變下痢也。」

7.《仁齋直指方‧脾胃‧脾疼方論》 「氣、血、痰、火皆能作痛,而食積傷脾,風冷入脾,與夫脾間蟲動,其痛也居多。氣、血、痰、水、食積、風冷諸證之痛,每每停聚不散。惟蟲痛乍作乍止,來去無定,又有嘔吐清沫之為可驗焉。」

8.《丹溪心法‧腹痛》 「初得時,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之法,久必難。壯實與初病宜下,虛弱衰與久病,宜升之消之。」

Page 61: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59 泄瀉泄瀉泄瀉泄瀉、、、、下利下利下利下利 1.《素問‧至真要大論》 「諸厥因泄,皆屬於下。」

2.《素問‧舉痛論》 「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

3.《難經‧五十七難》 「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

4.《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 「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腸中寒,則腸鳴飱泄。」

5.《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6.《河間六書‧泄瀉》 「太陰脾經受濕,水泄注下,體微重微滿,困弱無力,不欲飲食,暴泄無數,水穀不化。」

7.《平治會萃‧泄瀉從濕治有多少》 「泄瀉者,水濕所為也,由濕本土,土乃脾胃之氣也,得此證者,或因於內傷,或感於外邪。」

五、診斷要點: 細菌培養:從病人大便中培養出致病性大腸桿菌,或利用醣發酵反應鑑定出特殊菌種。 腹瀉流行時,在多數病人中可培養出同樣血清型的大腸桿菌,且和從可疑食物中分離者一致。 大腸桿菌之血清分型主要依據二種抗原:O 抗原,又稱體抗原( somatic O

antigens);H 抗原,又稱鞭毛抗原(flagella H antigens)。目前已知的血清型約100多種,較常發生的致病原菌主要為大腸桿菌 O157:H7或 O157:NM(NM,無活動性),其他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如 O26:H11、O111:H8、O103:H2、O113:H21、O104:H21等亦可能造成相同症狀的疾病。

六、綜論: 大腸桿菌所致的腸道感染,最常見者乃是「旅行者腹瀉」(Travelers’ diarrhea),它主要由腸毒性大腸桿菌所引起,易發生於人們到未開發的熱帶或亞熱帶國家旅行,因誤吃到受污染的水或食物,而引起感染,臨床表現為腹絞痛和腹瀉,持續約 3~4天,嚴重者可引起脫水。 其次為小兒腹瀉,此乃由腸病原性大腸桿菌所引起,此菌會侵犯腸黏膜,引起小兒腹瀉,其它如侵襲性大腸桿菌會引起發燒和膿血便等痢疾樣病變,而出血性大腸桿菌則導致出血性結腸炎。 自西元 1982 年在美國爆發出血性結腸炎之後,這類型引起腹瀉的病原菌為大腸桿

Page 62: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60 菌就已被確認,其血清型主要為 O157:H7,其所導致的腹瀉可能由輕微的胃出血到血便現象,常在約十歲以下之小孩及老年人引起血便腹瀉,其中 5~10%之此類病人會引起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及栓塞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TTP)。目前感染情形以北美洲、南美洲南部、歐洲、南非、日本及澳洲較為嚴重。在美國曾發生漢堡烹調不當而爆發流行甚至導致死亡,另有多次的流行是由未經滅菌的牛奶所造成,甚至有些流行是因被牛糞污染的蘋果製成的果汁所造成。1996 年日本大阪地區之流行,受到感染之患者人數達到一萬餘人,其中有十餘人死亡。台灣地區到目前為止,尚未有確定的病例報告。感染初期並無任何症狀,漸漸才開始出現輕度腹瀉、激烈的腹痛、次數頻繁的水樣性腹瀉、明顯的血便等前驅症狀,接著可能引起嚴重併發症。約有一半的感染者,在平均潛伏期 4-8 天後,開始出現激烈的腹痛及合併次數頻繁的水樣性腹瀉,不久出現血便,即為出血性結腸炎。若已惡化成出血性大腸炎,則施行腹部超音波檢查時,可見到結腸壁有明顯肥厚情形為其特徵。感染者中約有 6-7%的病例,在發現腹瀉、腹痛等初期症狀的數日起約 2 個星期後,會併發溶血性尿毒症候群或腦部疾患等嚴重合併症。該菌在 75℃加熱 1 分鐘即可被殺死,因此食物在食用前必需充分加熱煮熟,特別是食物中心部分。 大腸桿菌 O157:H7 會產生類志賀毒素(shiga-like toxin),亦稱佛羅毒素(vero-

toxin),其種類有類志賀毒素 I、類志賀毒素 II,故又稱大腸桿菌類志賀氏毒素(E.coli shiga-like toxin; SLT)。被大腸桿菌 O157:H7 感染,發生下腹絞痛、嘔吐、血便是由於該菌吸附小腸細胞,並釋放毒素所致,進而會導致腎臟或腦部的嚴重損害。 本病在中醫的論治上屬於「腹痛泄瀉」的範疇,病因則歸於飲食不潔,水濕犯脾等,故表現為飱瀉、水瀉等症狀,但因中醫以證論病,所以並無特殊病名來指出大腸桿菌為因之疾病,但從古代文獻的記載,從內經時期,中國對泄瀉之病的認識已不少,後經各代醫家的補充發明,其證治經驗足以為後代參考學習。

Page 63: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61

細菌性腸炎細菌性腸炎細菌性腸炎細菌性腸炎,,,,未明示者未明示者未明示者未明示者 Bacterial enteritis, unspecified

一、本書編號:21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08.5/A04.9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細菌性腸炎是由於進食了被細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水所引起,其常見的致病菌包括腸炎桿菌、變形桿菌及大腸桿菌等,也有培養檢查不確定的,但其臨床表現類似,皆以腹痛、腹瀉為主,且伴有裏急後重、膿血樣大便等特點。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腸澼腸澼腸澼腸澼 1.《素問‧通評虛實論》 「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脈浮則死。……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2.《素問‧太陰陽明論》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飱泄,久為腸澼。」

3.《素問‧大奇論》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下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注泄赤白、、、、赤沃赤沃赤沃赤沃、、、、下沃赤白下沃赤白下沃赤白下沃赤白 1.《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太陽司天之政,……四時之氣,濕熱交爭,……民病注下赤白……。」

2.《素問‧至真要大論》 「少陰在泉,火淫所勝,……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便血。……少陽司天,火淫所勝,民病頭痛,發熱惡寒,……泄注赤白。……厥陰之勝,……胃脘當心而痛,……腹鳴飱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則嘔吐……。少陰之勝,……腹滿痛,溏泄,傳為赤沃。……少陽之勝,熱客於胃,……少腹痛,下沃赤白。」 大腸泄大腸泄大腸泄大腸泄、、、、小腸泄小腸泄小腸泄小腸泄、、、、大瘕泄大瘕泄大瘕泄大瘕泄 《難經‧五十七難》

(1)「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

(2)「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

(3)「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 熱利下重熱利下重熱利下重熱利下重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下利欲飲水者,白頭翁湯主之。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Page 64: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62 下痢下痢下痢下痢 《肘後備急方‧治傷寒時氣溫病方》 「天行毒病,挾熱腹痛下痢。」 水谷痢水谷痢水谷痢水谷痢 《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水谷痢候》 「水谷痢者,因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於風,邪氣留連在肌肉之內,後遇脾胃大腸虛弱,而邪氣乘之,故為水谷痢。」 赤白痢赤白痢赤白痢赤白痢 《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赤白痢候》 「凡痢皆由榮衛不足,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入客於腸間,虛則泄,故為痢也。然其痢有赤白者,是熱乘於血,血滲腸內則赤也。冷氣入腸,搏腸間,津液凝滯則白也。」 久赤白痢久赤白痢久赤白痢久赤白痢 《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久赤白痢候》 「久赤白痢者,是冷熱乘於血,血滲腸間,與津液相雜而下,甚則腸虛不復,故赤白連滯,久不瘥也。」 膿血痢膿血痢膿血痢膿血痢 《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膿血痢候》 「夫春陽氣在表,人運動勞役,腠理則開,血氣虛者,傷於風,至夏又熱氣乘之,血性得熱則流散,其遇大腸虛,血滲入焉,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陽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 滯下滯下滯下滯下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滯下三因證治》 「夫六氣之傷人,初無輕重,以暑熱一氣,燥濕同源,收而為四,則寒熱風濕,不可偏廢,……皆外所因之明文也。」

2.《河間六書‧滯下》 「下迫窘痛,後重裏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熱。」 痢疾痢疾痢疾痢疾 1.《濟生方‧大便門‧痢疾論治》

(1)「今之所謂痢疾者,古所謂滯下是也。」

(2)「治痢,必先導滌腸胃,次正其根本,然後辨其風冷暑濕而為治法。」

2.《丹溪心法‧痢》 「又有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相似。」

3.《景岳全書‧心集‧雜證謨‧痢疾》 「凡裏急後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腎。」

4.《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 「濕熱內蘊,夾雜飲食停滯,氣不得運,血不得行,遂成滯下,俗名痢疾,古稱重症,以其深入臟腑也。」

Page 65: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63

五、診斷要點: 大便檢查:患者大便顯微顯微鏡檢查,可見紅血球、白血球,嚴重者可出現大量白血球。 大便細菌培養:細菌培養常可確定致病茵,但也有培養呈陰性反應者。

六、綜論: 細菌性腸炎常發生於夏秋二季,因天氣炎熱,食物保存不易,導致細菌的孳生,人若誤食,則會表現出似「痢疾」的症狀,隨著不同菌種的感染,發病狀態和嚴重程度也不一,但其重者均會造成脫水和電解質的不平衡而影響到生命。 因為細菌性腸炎乃由不潔食物所引起,所以在古代衛生情況差的狀態下,是先民最常罹患的疾病之一,在中醫的文獻上,到處可見其相關記載,從早期的《內經》就有「腸澼」、「注下赤白」的論述,並已認識此乃一傳染性疾病,經由飲食而得,且受天候的影響,可見細菌性腸炎在當時已非常猖狂。 爾時各醫家雖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病名,但皆本著內經的論點再加以發揮,而其病因不外風、濕、熱、暑等,並認為其證治不外清暑、利濕、解毒之劑。這些方劑或藥物,現今證明有明顯的抗菌效果,所以中醫雖不明微生物學,但從其經驗和證候的分析所發展出的治療法則與現代醫學是不謀而合的。

Page 66: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64

傳染性腹瀉傳染性腹瀉傳染性腹瀉傳染性腹瀉 Infectious diarrhea

一、本書編號:22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09.2/A09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腹瀉(Diarrhea)是消化系統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症狀,係指排便次數多於平時,糞便稀薄,含水量增加,有時脂肪增多,帶有不消化物,或含有膿血,正常人每天排便一次;若每 2~3 天排便一次,或每天 2~3 次,但糞便成形正常,皆不應稱為腹瀉。傳染性腹瀉係受病原體感染導致,且具有傳染性,其病因有:病毒感染:輪狀病毒、Norwark 因子及其它病毒所引起的腹瀉素;細菌感染:如細菌性痢疾、沙門氏菌感染、霍亂、副溶血弧菌感染、彎曲菌感染、潰瘍性腸結核,金黃色葡萄球菌胃腸炎等;真菌感染:如腸念珠菌等;寄生蟲病:如阿米巴腸病、梨形鞭毛蟲病、血吸蟲病、鈎蟲病、薑片蟲病、絛蟲病等。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泄瀉泄瀉泄瀉泄瀉 1.《素問‧氣交變大論》 「鶩溏」、「飱泄」、「濡泄」、「注下」等病名。

2.《素問‧生氣通天論》 「長夏善病,洞泄寒中。」

3.《素問‧金匱真言論》 「清氣在下,則生飱泄。」

4.《難經‧五十七難》 「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後重。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吐逆;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此為五泄之要法也。」

5.《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並治》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6.《脈經‧辨三部九候脈證》 「尺脈細微,溏泄,下冷利。」

7.《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泄瀉敍論》 「喜則散,怒則激,憂則聚,驚則動,臟氣隔絕,精神奪散,以致溏泄。」

8.《丹溪心法‧泄瀉》 「泄瀉有濕、火、氣虛、疾積、食積之分。」

9.《景岳全書‧心集‧雜證謨‧泄瀉》 「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泄瀉之因,惟火水土三氣為最。」

Page 67: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65

10.《醫宗必讀‧泄瀉》 「治法有九:一曰淡滲……;一曰升提……;一曰清涼……;一曰疏利……;一曰甘緩……;一曰酸收……;一曰燥脾……;一曰溫腎……;一曰固澀。」

五、診斷要點: 症狀、病史與體徵:

1.起病急、病程短而腹瀉次數頻繁者。

2.凡腹瀉伴有發熱者,應首先考慮腸道感染。 糞便檢驗:糞便的形狀,顯微鏡檢查與培養。 腸內視顯微鏡檢查:一般宜先行直腸或乙狀結腸顯微鏡檢查,必要時作纖維結腸鏡或纖維小腸顯微鏡檢查。 X 光檢查:如腹部 X 光片、胃腸道鋇餐、和鋇劑灌腸。

六、綜論: 西醫部份

1.腹瀉是一種症狀,其發生機理十分複雜,可分為四大類:胃原性腹瀉,腸原性腹瀉,內分泌失常腹瀉,功能性腹瀉,其中致病因是病原體且具傳染性者稱之傳染性腹瀉。

2.在西醫方面,傳染性腹瀉首重查出致病因;致病因大致有四類:病毒感染,如輪狀病毒;細菌感染,如霍亂、沙門氏菌;真菌感染,如腸念珠菌;寄生蟲,如阿米巴、血吸蟲等,根據糞便培養為何種致病因而分別予與治療,此為中醫所無法做到的,而且由於該類腹瀉具傳染性,公共衛生便變得十分重要。 中醫方面

1.泄瀉是指大便次數增多,糞質溏薄或完穀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古有將大便溏薄者稱為泄,大便如水樣者稱為瀉,現在臨床上一般都統稱為泄瀉。主要由於濕熱與脾胃功能失調,而致清濁不分,水穀混雜,併走大腸而成,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2.中醫將傳染性泄瀉歸為感受外邪引起,外邪致瀉,以暑、濕、寒、熱較為常見,其中尤以濕邪最為多見,因脾惡濕而喜燥,外來濕邪,最易困阻脾土,脾失健運,水穀混雜而下,以致發生泄瀉。所以有「濕多成五泄」和「無濕不成瀉」之說。其它寒邪和暑熱之邪,既可侵襲肺衛,從表入裏,使脾胃升降失司,亦可直接損傷脾胃,導致運化失常,清濁不分,引起泄瀉,但仍多與濕邪相兼而致病。所以《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說:「濕盛則飱泄,乃獨由於濕耳,不知風、寒、熱、虛雖皆能為病;苟脾強無濕,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雖有風、寒、熱、虛之不同,要未有不源於濕者也。」

Page 68: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66

結核病結核病結核病結核病 Tuberculosis

一、本書編號:23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10~018/A15-A19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結核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在人體抵抗力低落的情況下因感染結核桿菌而發病。結核病是全身性疾病,各個器官都可得病,而以肺結核為最多見;有特徵性病理變化,如結核結節、乾酪樣壞死和空洞形成。一旦結核菌皮膚試驗為陽性,臨床結核病的症狀可能於數個月內表現出來,也有可能延遲至數年或數十年才表現出來;結核病的罹病率依國家、年齡、性別、種族和社經地位不同而差異很大,在美國地區,罹病率為 10.4/100,000(於 1990 年),黑人的罹病率為白人的兩倍,結核病的臨床症狀,則依肺結核或肺外結核病的不同而有差異。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勞勞勞勞、、、、虛勞虛勞虛勞虛勞 1.《素問‧玉機真臟論》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肩髓內消。」

2.《靈樞‧玉版》 「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

3.《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 「若腸鳴、馬刀、挾癭者,皆為勞得之。」

4.《醫鏡‧虛勞》 「虛勞不能服參,為不受補者死,陰虛補陽,則陽愈亢而陰愈虛,咳頻咽痛,痰紅,上焦諸熱悉加,勞嗽聲瘖者死,一邊不能睡者死,皆肺敗之證,勞證久泄者死,大肉去者死,皆脾敗之證,咳不止而自血出者死,金受火刑,傷極則白沫出,蓋血竭於肺,乃血涎血液,涎液雖白,實血所代,一曰白血,淺紅色,而似肉似肺者。勞證久而嗽血,咽疼無聲,此為下傳上;若不咳不疼,久而溺濁脫精,此為上傳下,皆死。」 傳屍傳屍傳屍傳屍、、、、鬼注鬼注鬼注鬼注、、、、屍注屍注屍注屍注 1.《華佗中藏經‧傳屍論》 「傳屍者非一門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氣衰弱,臟腑虛羸……或因酒食而遇,或問病吊喪而得,或朝走暮游而逢……鍾此病死之氣,染而為疾。」

2.《肘後備急方‧治屍注鬼注方》 「死後復傳之旁人,乃至滅門。」

3.《諸病源候論‧屍病諸候‧屍注候》 「死後復易傍人,乃至滅門。」

Page 69: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67

4.《外台秘要‧傳屍方》 「大都此病相剋而生,先內傳毒氣,周遍五臟,漸就羸瘦,以至於死,死訖復易家親一人,故曰傳屍,亦名轉注;以其初得,半臥半起,號曰殗殜;氣急咳者,名曰肺痿;骨髓中熱,稱為骨蒸;內傳五臟,名之伏連。不解療者,乃至滅門。」

5.《普濟本事方‧諸蟲屍鬼注》 「千金謂勞則生熱,熱則生蟲。……惟肺蟲為急。肺蟲居肺葉之內。蝕人肺系,故成瘵疾,咯血聲嘶。」

6.《證治匯補‧傳屍癆》 「雖分五臟見證,然皆統歸於肺。」 骨蒸骨蒸骨蒸骨蒸 1.《外台秘要‧虛勞‧骨蒸方》 「骨蒸早晨體涼,日晚便熱,煩躁不安,食都無味。……因茲漸漸瘦損,初著盜汗,盜汗以後即寒熱往來,寒熱往來以後即漸加咳,咳後面色白,兩頰見赤如胭脂色,團團如錢許大,左臥即右出,唇口非常鮮赤。」

2.《外台秘要‧灸骨蒸法圖四首》 「或腹中有塊,或腦後近下兩邊有小結,多者乃至五、六。」 骨注骨注骨注骨注 《諸病源候論‧注病諸候‧骨注候》 「……令人氣血減耗,肌肉消盡,骨髓間時噏噏而熱,或濈濈而汗,柴瘦骨立。」 勞熱勞熱勞熱勞熱、、、、肺勞熱肺勞熱肺勞熱肺勞熱 1.《千金方‧大腸腑方‧九蟲》 「勞熱生蟲在肺。」

2.《外台秘要‧肺勞實熱方》

(1)「肺勞熱,損肺生蟲。」

(2)「生肺蟲,在肺為病。」 癆瘵癆瘵癆瘵癆瘵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勞瘵》

(1)「內非七情所忤,外非四氣所襲,多由蟲嚙而起。」

(2)「其變有二十二種,或三十六種,或九十九種,大略令人寒熱、盜汗……或腦後兩邊有小結核,連後數個。」

2.《嚴氏濟生方‧癆瘵論治》 「夫癆瘵一證,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傳變不一,積年染疰,甚至滅門,可勝嘆哉!大抵合而言之,曰傳屍,別而言之,曰骨蒸、殗殜、復連、屍疰、勞疰、蠱疰、毒疰、熱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

3.《丹溪心法‧勞瘵‧附錄》

(1)「蓋勞之由,因人之壯年,氣血完聚,精液充滿之際,不能保養性命,酒色是貪,日夜耽嗜,無有休息,以致耗散真元,虛敗精液。」

Page 70: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68

(2)「勞瘵主乎陰虛。」

4.《明醫雜著‧癆瘵》 「男子二十前後,色慾過度,損傷精血,必生陰虛火動之病,睡中盜汗,午後發熱,哈哈咳嗽,倦怠無力,飲食少進,甚則痰涎帶血,咯吐出血,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熱,脈沉數,肌肉消瘦,此名癆瘵。最重難治,輕者必用藥數十服,重者期以歲年。然必須病人愛命,堅心定志,絕房室,息妄想,戒惱怒,節飲食,以自培其根,否則雖服良藥,亦無用也,此病治之早則易,若到肌肉消灼,沉困著床,脈沉伏細數,則難為矣。」

5.《醫學入門‧癆瘵》

(1)「潮汗、咳嗽、見血,或遺精,便濁,或泄瀉,輕者六症間作,重者六症兼作。」

(2)「咽瘡失音者死。」

6.《壽世保元‧勞瘵》 「夫陰虛火動,勞瘵之疾,由相火乘肺金而成之也。傷其精則陰虛而火動,耗其血則火亢而金虧。」

7.《醫宗必讀‧虛癆、傳屍、勞瘵》 「補虛以補其元,殺蟲以絕其根,……能殺其蟲雖病者不生,亦可絕其傳疰耳。」

8.《古今醫統‧勞瘵》 「凡人平素保養之氣,愛惜精血,瘵不可得而傳,惟夫縱慾多淫若不自覺,精血內耗,邪毒外乘,……乘虛而染觸。」

五、診斷要點: 細菌學檢查:

1.在病人的痰液、尿液、體液和組織中發現結核桿菌可確診,最常用的方法為抹片耐酸染色檢查,或結核菌培養。

2.痰液等之結核菌培養有助於診斷和進行抗酸桿菌的分型,以及確定細菌的藥敏性,但因需時較久,約兩個月,限制了其應用。 血清學:最具有特異性的血清學試驗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使用了高度純化的抗原,對於兒童結核和作痰液檢查無益的肺外結核的診斷具有較大的價值。 放射學:

1.胸部 X 光檢查對結核病的診斷和評估是一個重要手段。初次感染病變癒合後幾年內可能鈣化而留下一個小的結節。Ghon 氏症候群是由一個鈣化的周圍性結節和一個鈣化的肺門淋巴結組成。肺上葉的後尖節和下葉的上節多發性結節浸潤是肺結核最典型的改變。常見空洞,且往往伴有同一肺節的浸潤性改變。

2.電腦斷層照片有助於識別衛星病灶,衛星病灶是結核病的特徵,不常見於腫瘤。在第三或第四後肋、第二前肋和鎖骨平面斷層發現脊柱前凸,對於評估隱匿性病變有幫助。當結核處於非活動期或活癒期,胸部 X 光片上可見到明顯的纖維化病變,纖維化可發展為鈣化。

Page 71: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69 支氣管顯微鏡檢查:以支氣管鏡進入肺系內檢查,可發現支氣管結核,若用以吸取較深部的分泌物作痰液檢查或培養,如此可增加陽性診斷率。 結核菌素試驗:皮膚結核菌素試驗對於判斷既往分枝桿菌感染是一種可靠的方法。選作抗原的是結核菌素純化蛋化微生物(PPD),應使用中等濃度、反覆皮膚試驗可增加反應的範圍,初次陽性反應既可表示結核桿菌感染,又可能無特異性。因曾感染過的病人應對 PPD有反應,無反應即皮膚結核菌素試驗陰性,此與病人有多種疾病和免疫功能受抑制有關。 病理形態學檢查:經支氣管鏡切片,經皮切片檢查或淋巴結切片檢查可證實診斷。但如活檢組織未見結核菌,只是結核性肉芽腫結節,則須和結節病、中線型肉芽腫、過敏性肉芽腫和莢膜組織漿菌病等相鑑別。

六、綜論: 結核桿菌最先侵入先前未曾感染者的肺或其它部位,臨床表現為非特異性急性炎症反應,但幾無任何感覺,常只伴有輕微症狀或無症狀。然後結核桿菌被吞噬細胞吞噬並送到局部淋巴結。若結核桿菌的擴散不能被阻止在局部淋巴結,就會進入血流,引起瀰漫性擴散。大多數如肺結核,儘管保留有潛在的再發病灶,但均可治癒。有些擴散可致粟粒性結核或腦膜結核,這兩者可能是結核病主要的致死原因,尤其在嬰兒和兒童。 初次感染後 2~8 週,結核桿菌在細胞內增殖,受感染的宿主發生細胞介導的過敏反應。免疫活性淋巴細胞進入感染部位,合成趨化因子、白血球介素或淋巴因子。與之相應,單核細胞進入受感部位,先轉化成巨噬細胞,接著分化為組織細胞,後者有機化形成肉芽腫。儘管吞噬細胞的溶解酶增多,分枝桿菌可寄生在吞噬細胞內長達數年之久,但其增殖和擴散停止。結核治癒後,肉芽腫常鈣化,有時胸部 X 光可見殘留損害(鈣化影)。肺週邊鈣化和肺門淋巴結鈣化同時存在,稱之為岡氏症候群(Ghon Complex)。 在諸多因素中,年齡是決定是否發病的一重要因素。嬰兒感染結核桿菌後迅速發病,而且發展為全身性結核病包括腦膜炎和粟性結核的危險性很大。1~2 歲以上兒童到青春期,初發結核性損害幾乎全部可治癒,絕大多發病者是青春期或年輕人初次感染者。成年後感染者,在感染 3 年內發生結核病的危險性最大。結核病在年輕成年婦女多見,以後隨著年齡增長則男性多見。 一般初次感染後即獲得抗結核免疫力。接種卡介苗(BCG)或感染其它類型的分枝桿菌也可產生抗結核免疫性。抗原特異性免疫為 T 淋巴細胞依賴性,能在淋巴細胞間傳遞。 本病在中醫上屬於「癆」病,癆義同勞,勞者即勞損或虛勞之義。其病因病機,一為風寒外感,內傷體虛正氣不足;二為病邪「癆蟲」經口鼻而入肺部,肺病後又傳變它臟;病理性質以陰虛為主。 由歷史古籍所述知本病具有高傳染性,如葛洪《肘後備急方》書「死後復傳之旁人,乃至滅門」等。且以此特性為本病之病名者頗多,如屍注、勞疰、蟲疰、毒疰、傳屍、飛屍、鬼注等。「屍」指病人屍體,「注」同「疰有」,指有傳入或

Page 72: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70 久留之意與「傳」字義同,「蟲」指勞蟲,「毒」指病邪。至於「飛屍」、「鬼注」,乃指癆蟲之傳染,難有形質可見,故以「飛」、「鬼」兩字形容之。 亦有按症狀特點而定名者,如肺癆、骨蒸、伏連、勞嗽、急癆、癆瘵、勞熱、肺痿等。

1.痿乃虛弱也。為本病重症,後期可發展為肺痿不用,故稱痿疾。

2.骨蒸形容其發熱,如從骨髓蒸發而出。

3.伏連:指癆蟲伏藏於內臟,連接染易,最後形成五臟俱損的癆病。

4.勞嗽:身形瘦弱而久咳不已。

5.急勞:指肺癆在其發病過程中急性變化,迅速出現敗症。

6.癆瘵:瘵,病也,癆指有傳染性的虛弱性疾病,自宋代開始即用癆瘵以統諸稱,直至晚清。 從中醫結核病的描述,大致可以理解到至少在形態學上,中醫認識到「頸部淋巴結核」及各種不同的「內臟器官之結核病」。前者中醫稱「瘰癧」,後者則有「傳屍」、「骨蒸」、「癆瘵」、「屍疰」、「勞嗽」、「肺癆」……等各種名稱,對於結核病的觀察入微,結合這麼多的名稱之內涵,正確地描述了結核病的特色,實在令人不得不佩服古代先賢的智慧及敏銳的觀察力。在針灸學裡,肺經的第一個穴叫「中府穴」,是肺的募穴,意即肺氣所會聚於體表之穴位,在診斷「肺癆」上,是傳統中醫極重視的一個方法。用手掌輕按患者「中府穴」,若按之痛者為有「肺癆」,此與肺結核病灶好發於上肺葉及肺尖,正好相符合,「中府」所在之位置就對應於肺尖及肺之上葉,而肺結核之病灶,破壞了肺的組織,造成空洞及纖維化,不只在 X 光上可以明顯看出,亦可由體表的按診或敲診檢查出一些佐證。由此可見古代所謂的「肺癆」,確與今日之「肺結核」相仿。 中醫雖然在典籍上、臨床上對「肺結核」有豐富的描述,但是,由於缺乏細菌學檢查、血清學及放射學上的協助,對於肺結核的診斷準確性,終究不如西醫。

Page 73: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71

原發性結核傳染原發性結核傳染原發性結核傳染原發性結核傳染 Primary tuberculous infection

一、本書編號:24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10/A16.7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原發性結核病是指初次感染結核桿菌引起的疾病。結核感染在我國約 80~90%是通過呼吸道感染肺部的。它一般包括感染後直接進展所引起的病變,即原發症候群、縱膈淋巴結結核以及它們引起的肺部病變,如支氣管肺炎、空洞形成和肺葉段病灶;臨床症狀大多是輕微而短暫的,呼吸道症狀很少,咳嗽、咯血並不常見,偶可伴有周身的輕、中度毒性症狀,如倦怠、食慾減退、高低不等的發熱等。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勞勞勞勞、、、、虛勞虛勞虛勞虛勞 1.《素問‧玉機真臟論》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肩髓內消……。」

2.《靈樞‧玉版》 「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

3.《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 「若腸鳴、馬刀、挾癭者,皆為勞得之。」

4.《醫鏡‧虛勞》 「虛勞不能服參,為不受補者死,陰虛補陽,則陽愈亢而陰愈虛。咳頻咽痛,痰紅,上焦諸熱悉加,勞嗽聲瘖者死,一邊不能睡者死,皆肺敗之證,勞證久泄者死,大肉去者死,皆脾敗之證,咳不止而自血出者死,金受火刑,傷極則白沫出,蓋血竭於肺,乃血涎血液,涎液雖白,實血所代,一曰白血,淺紅色,而似肉似肺者。勞證久而嗽血,咽疼無聲,此為下傳上;若不咳不疼,久而溺濁脫精,此為上傳下,皆死。」 傳屍傳屍傳屍傳屍、、、、鬼注鬼注鬼注鬼注、、、、屍注屍注屍注屍注 1.《華佗中藏經‧傳屍論》 「傳屍者非一門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氣衰弱,臟腑虛羸 …… 或因酒食而遇,或問病吊喪而得,或朝走暮游而逢……鍾此病死之氣,染而為疾。」

2.《肘後備急方‧治屍注鬼注方》 「死後復傳之旁人,乃至滅門。」

3.《諸病源候論‧屍病諸候‧屍注候》 「死後復易傍人,乃至滅門。」

4.《外台秘要‧傳屍方》 「大都此病相剋而生,先內傳毒氣,周遍五臟,漸就羸瘦,以至於死,死訖復易家親一人,故曰傳屍,亦名轉注;以其初得,半臥半起,號曰殗殜;氣急咳者,

Page 74: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72 名曰肺痿;骨髓中熱,稱為骨蒸;內傳五臟,名之伏連。不解療者,乃至滅門。」

5.《普濟本事方‧諸蟲屍鬼注》 「千金謂勞則生熱,熱則生蟲。……惟肺蟲為急。肺蟲居肺葉之內。蝕人肺系,故成瘵疾,咯血聲嘶。」

6.《證治匯補‧傳屍癆》 「雖分五臟見證,然皆統歸於肺。」 骨蒸骨蒸骨蒸骨蒸 1.《外台秘要‧虛勞‧骨蒸方》 「骨蒸早晨體涼,日晚便熱,煩躁不安,食都無味。……因茲漸漸瘦損,初著盜汗,盜汗以後即寒熱往來,寒熱往來以後即漸加咳,咳後面色白,兩頰見赤如胭脂色,團團如錢許大,左臥即右出,唇口非常鮮赤。」

2.《外台秘要‧灸骨蒸法圖四首》 「或腹中有塊,或腦後近下兩邊有小結,多者乃至五、六。」 骨注骨注骨注骨注 《諸病源候論‧注病諸候‧骨注候》 「……令人氣血減秏,肌肉消盡,骨髓間時噏噏而熱,或濈濈而汗,柴瘦骨立。」 勞熱勞熱勞熱勞熱、、、、肺勞熱肺勞熱肺勞熱肺勞熱 1.《千金方‧大腸腑方‧九蟲》 「勞熱生蟲在肺。」

2.《外台秘要‧肺勞實熱方》

(1)「肺勞熱,損肺生蟲。」

(2)「生肺蟲,在肺為病。」 癆瘵癆瘵癆瘵癆瘵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勞瘵》

(1)「內非七情所忤,外非四氣所襲,多由蟲嚙而起。」

(2)「其變有二十二種,或三十六種,或九十九種,大略令人寒熱、盜汗……或腦後兩邊有小結核,連後數個。」

2.《嚴氏濟生方‧癆瘵論治》 「夫癆瘵一證,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傳變不一,積年染疰,甚至滅門,可勝嘆哉!大抵合而言之,曰傳屍,別而言之,曰骨蒸、殗殜、復連、屍疰、勞疰、蠱疰、毒疰、熱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

3.《丹溪心法‧勞瘵‧附錄》

(1)「蓋勞之由,因人之壯年,氣血完聚,精液充滿之際,不能保養性命,酒色是貪,日夜耽嗜,無有休息,以致耗散真元,虛敗精液。」

(2)「勞瘵主乎陰虛。」

4.《明醫雜著‧癆瘵》 「男子二十前後,色慾過度,損傷精血,必生陰虛火動之病,睡中盜汗,午後發熱,哈哈咳嗽,倦怠無力,飲食少進,甚則痰涎帶血,咯吐出血,或咳血、吐

Page 75: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73 血、衄血,身熱,脈沉數,肌肉消瘦,此名癆瘵。最重難治,輕者必用藥數十服,重者期以歲年。然必須病人愛命,堅心定志,絕房室,息妄想,戒惱怒,節飲食,以自培其根,否則雖服良藥,亦無用也,此病治之早則易,若到肌肉消灼,沉困著床,脈沉伏細數,則難為矣。」

5.《醫學入門‧癆瘵》

(1)「潮汗、咳嗽、見血,或遺精,便濁,或泄瀉,輕者六症間作,重者六症兼作。」

(2)「咽瘡失音者死。」

6.《壽世保元‧勞瘵》 「夫陰虛火動,勞瘵之疾,由相火乘肺金而成之也。傷其精則陰虛而火動,耗其血則火亢而金虧。」

7.《醫宗必讀‧虛癆、傳屍、勞瘵》 「補虛以補其元、殺蟲以絕其根,……能殺其蟲雖病者不生,亦可絕其傳疰耳。」

8.《古今醫統‧勞瘵》 「凡人平素保養之氣,愛惜精血,瘵不可得而傳,惟夫縱慾多淫若不自覺,精血內耗,邪毒外乘,……乘虛而染觸。」

五、診斷要點: 細菌學檢查

1.在病人的痰液、尿液、體液和組織中發現結核桿菌可確診,最常用的方法為抹片耐酸染色檢查,或結核菌培養。

2.痰液等之結核菌培養,有助於診斷和進行抗酸桿菌的分型以及確定細菌的藥敏性,但因需時較久,約兩個月,限制了其應用。

3.若兒童不會咳痰,必要時可在清晨空腹時,抽取胃液作結核桿菌培養。 血清學:最具有特異性的血清學試驗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使用了高度純化的抗原,對於兒童結核和作痰液檢查無益的肺外結核的診斷具有較大的價值。 放射學:

1.胸部X光檢查對結核病的診斷和評估是一個重要手段。初次感染病變癒合後幾年內可能鈣化而留下一個小的結節。Ghon 氏症候群是由一個鈣化的周圍性結節和一個鈣化的肺門淋巴結組成。肺上葉的後尖節和下葉的上節多發性結節浸潤是肺結核最典型的改變。空洞常見,且往往伴有同一肺節的浸潤性改變。

2.電腦斷層照片有助於識別衛星病灶,衛星病灶是結核病的特徵,在腫瘤則不常見。在第三或第四後肋、第二前肋和鎖骨平面斷層發現脊柱前凸,對於評估隱匿性病變有幫助。當結核處於非活動期或活癒期,胸部X光片上可見到明顯的纖維化病變,纖維化可發展為鈣化。 支氣管顯微鏡檢查:以支氣管鏡進入肺系內檢查,可發現支氣管結核,若用以吸取較深部的分泌物作痰液檢查或培養,如此可增加陽性診斷率。 結核菌素試驗:皮膚結核菌素試驗對於判斷既往分枝桿菌感染是一種可靠的方

Page 76: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74 法。選作抗原的是結核菌素純化蛋化微生物(PPD),應使用中等濃度、反覆皮膚試驗可增加反應的範圍,初次陽性反應既可表示結核桿菌感染,又可能無特異性。因曾感染過的病人應對 PPD 有反應,無反應即皮膚結核菌素試驗陰性,此與病人有多種疾病和免疫功能受抑制有關。 病理形態學檢查:經支氣管鏡切片,經皮切片或淋巴結切片檢查可證實診斷。但如活檢組織未見結核菌,只是結核性肉芽腫結節,則須和結節病、中線型肉芽腫、過敏性肉芽腫和莢膜組織漿菌病等鑑別。

六、綜論: 初次結核感染產生侷限性細支氣管肺炎病灶,多見於肺的通氣較好部份,如上葉底部,或中葉或下葉的上部,且常靠近胸膜;多數是單個的。它很快發生乾酪樣壞死,隨即受到纖維包圍。乾酪樣物失水、鈣化、甚至骨化而癒合。 原發結核感染大多數能夠自動癒合。感染後是否致病與人體抵抗力有關。年齡愈小,由於抵抗力低,致病的機會愈多,加上呼吸道感染如流感、麻疹、百日咳等時更易引起發病和病灶的進展。 原發結核感染的症狀輕微而短暫,很多兒童在不知不覺中經過這一感染。有時發生原發結核病的過敏性增高症候群,如結節性紅斑、泡性眼結膜炎、多發性關節炎等。並可伴有周身的輕、中度毒性症狀,如倦怠、食慾減退、高低不等的發熱,為期 2~3 週或更長。呼吸道症狀很少,咳嗽不常見,咯血更屬罕見。兒童的咳嗽和咯血往往意味著支氣管疾病,如支氣管擴張等。 根據幼稚園小學兒童結核菌素試驗調查,在陽性反應的兒童中,50.9%肺部無明顯病變,稱為結核感染;21.5%肺或肺門淋巴結有硬結或鈣化灶,為無活動性結核;餘 27.6%患有活動性肺結核。 中醫方面在《外台秘要》一書描述本病「大部此病相剋而生,先內傳毒氣,周遍五臟,漸就羸瘦,以至於死,死訖復易家親一人,故曰傳屍,亦名轉注;……以其初得半臥半起,號曰殗殜。」這一段除描述中醫「傳屍」的傳染、症狀,更述初感染「傳屍」的病名「殗殜」及症狀「半臥半起」;即有如前述初感染結核病症狀,「倦怠、食慾減退、高低不等的發熱」所造成慵懶無力、欲起不能起之「半臥半起」之狀。 本病之中醫相關病名除傳屍、屍注、傳注、毒疰、飛屍、鬼注、肺痿、肺癆、骨蒸、伏連、癆瘵等一般結核病病名,另有「殗殜」之名。本病是一種高度傳染性及消耗性的惡疾,在抗生素未發明之前,本病造成的疫情在歷史上可謂「談虎色變」,這可從中醫對本病的描述名詞體會出其可怕及嚴重性。可惜古人受限於時空之環境因素,無法進一步探討本病之病原所在,只知其傳染性之大,連死人的遺骸都有傳染的可能(所以有「傳屍」、「鬼疰」等名稱),卻不知如何去善後、隔離病原及污染物體、病人,以致徒令「滅門」慘事一再重演,所以古代人民平均壽命不過四十歲左右,本病對民族生命之斲喪可謂重矣。過去中國人被謔稱為「東亞病夫」,而中國人因得「肺癆」而痰多,隨地吐痰的陋習,演化為中國人獨特的一些文化產品,如痰盂、唾壺等,乃至民國初年,列強租界地禁止「中國人與狗」進入之標語,皆是中國民族之恥,端賴我國人自覺自醒,重視醫藥衛生,強國強種,一雪恥辱。

Page 77: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75

原發性結核複合病原發性結核複合病原發性結核複合病原發性結核複合病 Primary tuberculous complex

一、本書編號:25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10.0/A16.7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在原發病灶的形成過程中,細菌循淋巴管到肺門淋巴結,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後者同樣發生乾酪樣壞死。肺部的原發病灶、淋巴管和局部淋巴結病灶,構成原發性結核複合病。原發性複合病惡化時可引肺部原發病灶的進展、結核性支氣管肺炎等,偶有液化形成空洞和病灶的支氣管播散。肺門和縱隔淋巴結的進展較為常見,淋巴結的乾酪樣壞死續發展,引起淋巴結周圍炎症,病變又可直接或通過淋巴管蔓延到附近的縱隔淋巴結。乾酪樣淋巴結壓迫和破潰到支氣管,造成支氣管結核和所屬肺部的改變,如肺部塌陷和阻塞性肺炎。淋巴結結核破潰到血管,細菌進入血循環,造成程度不等的血行播散。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勞勞勞勞、、、、虛勞虛勞虛勞虛勞 1.《素問‧玉機真臟論》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肩髓內消……。」

2.《靈樞‧玉版》 「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

3.《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 「若腸鳴、馬刀、挾癭者,皆為勞得之。」

4.《醫鏡‧虛勞》 「虛勞不能服參,為不受補者死,陰虛補陽,則陽愈亢而陰愈虛。咳頻咽痛,痰紅,上焦諸熱悉加,勞嗽聲瘖者死,一邊不能睡者死,皆肺敗之證,勞證久泄者死,大肉去者死,皆脾敗之證,咳不止而自血出者死,金受火刑,傷極則白沫出,蓋血竭於肺,乃血涎血液,涎液雖白,實血所代,一曰白血,淺紅色,而似肉似肺者。勞證久而嗽血,咽疼無聲,此為下傳上;若不咳不疼,久而溺濁脫精,此為上傳下,皆死。」 傳屍傳屍傳屍傳屍、、、、鬼注鬼注鬼注鬼注、、、、屍注屍注屍注屍注 1.《華佗中藏經‧傳屍論》 「傳屍者非一門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氣衰弱,臟腑虛羸 …… 或因酒食而遇,或問病吊喪而得,或朝走暮游而逢……鍾此病死之氣,染而為疾。」

2.《肘後備急方‧治屍注鬼注方》 「死後復傳之旁人,乃至滅門。」

3.《諸病源候論‧屍病諸候‧屍注候》 「死後復易傍人,乃至滅門。」

Page 78: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76

4.《外台秘要‧傳屍方》 「大都此病相剋而生,先內傳毒氣,周遍五臟,漸就羸瘦,以至於死,死訖復易家親一人,故曰傳屍,亦名轉注;以其初得,半臥半起,號曰殗殜;氣急咳者,名曰肺痿;骨髓中熱,稱為骨蒸;內傳五臟,名之伏連。不解療者,乃至滅門。」

5.《普濟本事方‧諸蟲屍鬼注》 「千金謂勞則生熱,熱則生蟲。……惟肺蟲為急。肺蟲居肺葉之內。蝕人肺系,故成瘵疾,咯血聲嘶。」

6.《證治匯補‧傳屍癆》 「雖分五臟見證,然皆統歸於肺。」 骨蒸骨蒸骨蒸骨蒸 1.《外台秘要‧虛勞‧骨蒸方》 「骨蒸早晨體涼,日晚便熱,煩燥不安,食都無味。……因茲漸漸瘦損,初著盜汗,盜汗以後即寒熱往來,寒熱往來以後即漸加咳,咳後面色白,兩頰見赤如胭脂色,團團如錢許大,左臥即右出,唇口非常鮮赤。」

2.《外台秘要‧灸骨蒸法圖四首》 「或腹中有塊,或腦後近下兩邊有小結,多者乃至五、六。」 骨注骨注骨注骨注 《諸病源候論‧注病諸候‧骨注候》 「…令人氣血減秏,肌肉消盡,骨髓間時噏噏而熱,或濈濈而汗,柴瘦骨立。」 勞熱勞熱勞熱勞熱、、、、肺勞熱肺勞熱肺勞熱肺勞熱 1.《千金方‧大腸腑方‧九蟲》 「勞熱生蟲在肺。」

2.《外台秘要‧肺勞實熱方》

(1)「肺勞熱,損肺生蟲。」

(2)「生肺蟲,在肺為病。」 癆瘵癆瘵癆瘵癆瘵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勞瘵》

(1)「內非七情所忤,外非四氣所襲,多由蟲嚙而起。」

(2)「其變有二十二種,或三十六種,或九十九種,大略令人寒熱、盜汗……或腦後兩邊有小結核,連後數個。」

2.《嚴氏濟生方‧癆瘵論治》 「夫癆瘵一證,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傳變不一,積年染疰,甚至滅門,可勝嘆哉!大抵合而言之,曰傳屍,別而言之,曰骨蒸、殗殜、復連、屍疰、勞疰、蠱疰、毒疰、熱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

3.《丹溪心法‧勞瘵‧附錄》

(1)「蓋勞之由,因人之壯年,氣血完聚,精液充滿之際,不能保養性命,酒色是貪,日夜耽嗜,無有休息,以致耗散真元,虛敗精液。」

(2)「勞瘵主乎陰虛。」

Page 79: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77

4.《明醫雜著‧癆瘵》 「男子二十前後,色慾過度,損傷精血,必生陰虛火動之病,睡中盜汗,午後發熱,哈哈咳嗽,倦怠無力,飲食少進,甚則痰涎帶血,咯吐出血,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熱,脈沉數,肌肉消瘦,此名癆瘵。最重難治,輕者必用藥數十服,重者期以歲年。然必須病人愛命,堅心定志,絕房室,息妄想,戒惱怒,節飲食,以自培其根,否則雖服良藥,亦無用也,此病治之早則易,若到肌肉消灼,沉困著床,脈沉伏細數,則難為矣。」

5.《醫學入門‧癆瘵》

(1)「潮、汗、咳嗽、見血,或遺精,便濁,或泄瀉,輕者六症間作,重者六症兼作。」

(2)「咽瘡失音者死。」

6.《壽世保元‧勞瘵》 「夫陰虛火動,勞瘵之疾,由相火乘肺金而成之也。傷其精則陰虛而火動,耗其血則火亢而金虧。」

7.《醫宗必讀‧虛癆、傳屍、勞瘵》 「補虛以補其元,殺蟲以絕其根,……能殺其蟲雖病者不生,亦可絕其傳疰耳。」

8.《古今醫統‧勞瘵》 「凡人平素保養之氣,愛惜精血,瘵不可得而傳,惟夫縱慾多淫若不自覺,精血內耗,邪毒外乘,……乘虛而染觸。」

五、診斷要點: 細菌學檢查:

1.在病人的痰液、尿液、體液和組織中發現結核桿菌可確診,最常用的方法為抹片耐酸染色檢查,或結核菌培養。

2.痰液等之結核菌培養有助於診斷和進行抗酸桿菌的分型以及確定細菌的藥敏性,但因需時較久,約兩個月,限制了其應用。 血清學:最具有特異性的血清學試驗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使用了高度純化的抗原,對於兒童結核和作痰液檢查無意義的肺外結核的診斷具有較大的價值。 放射學:

1.胸部X光檢查對結核病的診斷和評估是一個重要手段。初次感染病變癒合後幾年內可能鈣化而留下一個小的結節。Ghon 氏症候群是由一個鈣化的周圍性結節和一個鈣化的肺門淋巴結組成。肺上葉的後尖節和下葉的上節多發性結節浸潤是肺結核最典型的改變。空洞常見,且往往伴有同一肺節的浸潤性改變。

2.電腦斷層照片有助於識別衛星病灶,衛星病灶是結核病的特徵,在腫瘤則不常見。在第三或第四後肋、第二前肋和鎖骨平面斷層發現脊柱前凸於評估隱匿性病變有幫助。當結核處於非活動期或活癒期,胸部X光片上可見到明顯的纖維化病變,纖維化可發展為鈣化。

Page 80: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78 支氣管顯微鏡檢查:以支氣管鏡進入肺系內檢查,可發現支氣管結核,若用以吸取較深部的分泌物作痰液檢查或培養,如此可增加陽性診斷率。 結核菌素試驗:皮膚結核菌素試驗對於判斷既往分枝桿菌感染是一種可靠的方法。選作抗原的是結核菌素純化蛋化微生物(PPD),應使用中等濃度、反覆皮膚試驗可增加反應的範圍,初次陽性反應既可表示結核桿菌感染,又可能無特異性。因曾感染過的病人應對 PPD 有反應,無反應即皮膚結核菌素試驗陰性,此與病人有多種疾病和免疫功能受抑制有關。 病理形態學檢查:經支氣管鏡切片,經皮切片或淋巴結切片檢查可證實診斷。但如活檢組織未見結核菌,只是結核性肉芽腫結節,則須和結節病、中線型肉芽腫、過敏性肉芽腫和莢膜組織漿菌病等相鑑別。

六、綜論: 初感染結核症候群:係由肺泡小病灶以及肺門和縱隔淋巴結炎構成,其症狀一般很少,或無不適。唯有嬰兒及兒童,因年齡有利於發展,故症狀較顯著。患兒在結核菌素反應轉陽性後,可有發熱、倦怠,結節性紅斑或泡眼性結膜炎則較少見,當肺門淋巴結腫大壓迫支氣管時,可伴銅管式咳嗽聲,偶爾發生侷限性支氣管阻塞。 當乳兒的腫大肺門淋巴結,壓迫支氣管形成不完全阻塞時,可出現阻塞性肺炎。結核性淋巴結炎可沿支氣管粘膜發展,亦可進入支氣管腔引起遠端的播散灶,支氣管長期阻塞和內膜疤痕形成,可使其遠端發生支氣管擴張。結核性胸膜炎和積液,是兒童和青年人較常見的併發症,其中 2/3可併發肺內或肺外結核,故均應按活動性結核治療。 上述初感染複合病若見於年長患者,應與淋巴瘤和組織包漿菌病等引起的肺門淋巴結腫大相鑑別。 本病原發性結核複合病仍屬於中醫「癆」症範疇,其相關病名有:傳屍、傳注、殗殜、骨蒸、伏連、癆瘵、鬼注、肺痿、肺癆、飛屍等等。其中以「殗殜」符合本病的發展狀態。在《外台秘要》提到本病時說:「以其初得半臥半起,號曰殗殜。」頗類似本病初得時以倦怠為主要表現。 古代中國人常被外國人稱為「東亞病夫」,一般人民平均壽命不超過 40 歲,原因在於以前公共衛生不發達,又無所謂的細菌學觀念,雖然有「肺癆」這個名詞及治療,但是卻沒有「肺結核桿菌」的觀念,造成流行病學防治上的缺陷。

Page 81: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79

肺結核病肺結核病肺結核病肺結核病 Pulmonary tuberculosis

一、本書編號:26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11/A15-A16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結核病(Tuberculosis)是由結核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感染所致,以受感染組織肉芽腫形成和細胞介導的過敏反應為特徵的慢性細菌感染性疾病,肺是本病的好發部位。本節即討論肺結核病,臨床表現可從毫無臨床症狀到慢性咳嗽、痰少、偶有咯血,甚至到體質虛弱、大量咯血以及呼吸系統症狀的大範圍出現。如果是由於乾酪性肉芽腫破裂釋放出的乾酪性物質,造成肋膜發炎反應,產生大量肋膜積水,或者是氣胸,則會有呼吸困難的症狀出現。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癆瘵癆瘵癆瘵癆瘵((((癆瘵咳嗽癆瘵咳嗽癆瘵咳嗽癆瘵咳嗽))))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勞瘵》 「癆瘵……內非七情所忤,外非四氣所襲……多由蟲嚙。」

2.《濟生方‧癆瘵論治》 「夫癆瘵一證,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傳變不一,積年染疰,甚至滅門,可勝嘆哉!大抵合而言之,曰傳屍,別而言之,曰骨蒸,殗殜、復連、屍疰、勞疰、蠱疰、毒疰、熱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

3.《丹溪心法‧勞瘵‧附錄》 「蓋勞之由,因人之壯年,氣血完聚,精液充足之際,不能保養性命,酒色是貪,日夜耽嗜,無有休息,以致耗散真元,虛敗精液。」

4.《明醫雜著‧癆瘵》 「睡中盜汗,午後發熱,哈哈咳嗽、倦怠乏力,飲食少進,甚則痰涎帶血,……身熱,脈沈數,肌肉消瘦,此名癆瘵。」

5.《壽世保元‧勞瘵》 「夫陰虛火動,勞瘵之疾,由相火上乘肺金而成之也。……蓋腎水一虛,則相火旺動,相火上炎,則克肺金,肺受火邪所克,所以為咳,為嗽,為熱,為痰,為喘息,為盜汗,為吐血,為衄血……。」

6.《雜病源流犀燭‧虛損勞瘵源流》 「五臟之氣,一有損傷,積久成勞,甚而為療。癆者,勞也,勞困疲癒也;瘵者,敗也,羸敗凋敝也。虛損勞瘵,其病相因。」

7.《血證論‧勞瘵》 「癆蟲之生,由瘀血所化,而癆蟲既生,蝕人精血,人之正氣,日以消耗,不治其虛,但殺其蟲,病終不能愈也。」

Page 82: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80 肺癆肺癆肺癆肺癆 《慎柔五書‧癆瘵第四》 「肺癆熱,瘦損,有蟲在肺,令人咳逆氣喘。」 勞嗽勞嗽勞嗽勞嗽 1.《證治要訣‧諸嗽門‧勞嗽》 「勞嗽,有久嗽成勞者,有因病勞久嗽者,其證寒熱往來,或獨熱無寒,咽乾嗌痛,精神疲極,所嗽之痰或膿或時有血腥臭異常……。」

2.《萬病回春‧虛勞》 「勞嗽者,乾咳,聲啞,痰中有血絲,血屑者是也。勞嗽者,盜汗、痰多、作寒熱,脈數大無力是也。以上四者,皆是勞力,酒色,內傷或憂思鬱結,陰虛火動而嗽者。」 骨蒸骨蒸骨蒸骨蒸 1.《外台秘要‧骨蒸方》 「骨蒸之候,……漸漸受損,初著盜汗,盜汗後即寒熱往來,寒熱往來以後,即漸加咳,咳緩面色白,兩頰見赤如胭脂色,團團如錢許大,左臥則右出,唇口非常鮮赤。」

2.《雜病廣要‧骨蒸》 「骨蒸即後世所稱癆瘵是也。」

五、診斷要點: 痰液檢查:在病人的痰液中發現結核桿菌即可確診。 痰培養檢查:有助於診斷和進行抗酸桿菌的分型及確定細菌的藥敏性。 胸部 X 光檢查:胸部 X 光檢查對肺結核的診斷和評估是一個重要手段。 結核菌素試驗:皮膚結核菌素試驗對於判斷既往分枝桿菌感染是一種可靠的方法。

六、綜論: 肺結核好發於肺上葉的尖後節和肺下葉的上節。這兩個部位是肺的最上部位,肺泡內含氧較高。疾病的嚴重程度,可從沒有臨床表現和僅有輕微胸部X光改變的小範圍浸潤,到具有廣泛空洞,體質衰弱和呼吸系統症狀的大範圍浸潤。慢性咳嗽是基本的呼吸道症狀,痰常常較少且為非膿性痰。常見咯血,且多為痰中帶血絲,少見威脅生命的大咯血。 隨著肺部病變的發展,中心壞死發展為乾酪性壞死。乾酪性壞死的壞死物質通過支氣管的排出,導致肺結核病的空洞形成,即使有效的化療將疾病臨床治癒,肺空洞可能依然存在。不進行治療,肺空洞的持續存在是必然的。空洞是大咯血的來源,尤其是在持續性活動病變存在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本病的中醫病名,歷代所用甚多,變遷不一。約而言之,根據癥狀特點命名者,有「勞嗽」、「骨蒸」;說明其有傳染性者,有「傳屍」、「癆疰」、「蟲疰」、「毒疰」、「尸疰」等;《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始用「癆瘵」定名;《濟

Page 83: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81 生方》則以「癆瘵」以統諸稱,一直沿用,如今一般稱為「肺癆」。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病因為感染「癆蟲」,但發病與否與正氣強弱有很大關係。病位主要在肺,並與脾、腎等臟相關。病理特點主在陰虛,進而陰虛火旺,或氣陰兩虛,久延病重,陰傷及陽者,可見陰陽兩虛。治療當以補虛培元和治癆殺蟲為原則。補虛重點在肺,兼補脾及補腎。治療以滋陰為主,火旺則兼以清火,氣虛者兼以補氣,臨證當慎辨之。

Page 84: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82

肺浸潤性結核病肺浸潤性結核病肺浸潤性結核病肺浸潤性結核病 Tuberculosis of lung, infiltrative

一、本書編號:27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11.0/A15.1-A15.5,A16.1-A16.4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浸潤性肺結核屬於續發性的,是最常見的肺結核,多見於曾受過結核感染的成年人。一般認為與原發結核有密切關係,也可認為是原發結核的發展後果。它是過去潛伏的,尚未癒合的原發灶及其早期血行播散病灶的重行活動所引起。少數因與開放性肺結核病長期接觸而感染發病(所謂外源性感染)。 當細菌與機體劇烈較量,取得平衡,組織內出現破壞與修補性混合病變為本型的特徵。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勞勞勞勞、、、、虛勞虛勞虛勞虛勞 1.《素問‧玉機真臟論》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肩髓內消……。」

2.《靈樞‧玉版》 「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

3.《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 「若腸鳴、馬刀、挾癭者,皆為勞得之。」

4.《醫鏡‧虛勞》 「虛勞不能服參,為不受補者死,陰虛補陽,則陽愈亢而陰愈虛。咳頻咽痛,痰紅,上焦諸熱悉加,勞嗽聲瘖者死,一邊不能睡者死,皆肺敗之證,勞證久泄者死,大肉去者死,皆脾敗之證,咳不止而自血出者死,金受火刑,傷極則白沫出,蓋血竭於肺,乃血涎血液,涎液雖白,實血所代,一曰白血,淺紅色,而似肉似肺者。勞證久而嗽血,咽疼無聲,此為下傳上;若不咳不疼,久而溺濁脫精,此為上傳下,皆死。」 傳屍傳屍傳屍傳屍、、、、鬼注鬼注鬼注鬼注、、、、屍注屍注屍注屍注 1.《華佗中藏經‧傳屍論》 「傳屍者非一門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氣衰弱,臟腑虛羸,…… 或因酒食而遇,或問病吊喪而得,或朝走暮游而逢,……鍾此病死之氣,染而為疾。」

2.《肘後備急方‧治屍注鬼注方》 「死後復傳之旁人,乃至滅門。」

3.《諸病源候論‧屍病諸候‧屍注候》 「死後復易傍人,乃至滅門。」

4.《外台秘要‧傳屍方》 「大都此病相剋而生,先內傳毒氣,周遍五臟,漸就羸瘦,以至於死,死訖復易

Page 85: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83 家親一人,故曰傳屍,亦名轉注;以其初得,半臥半起,號曰殗殜;氣急咳者,名曰肺痿;骨髓中熱,稱為骨蒸;內傳五臟,名之伏連。不解療者,乃至滅門。」

5.《普濟本事方‧諸蟲屍鬼注》 「千金謂勞則生熱,熱則生蟲。……惟肺蟲為急。肺蟲居肺葉之內。蝕人肺系,故成瘵疾,咯血聲嘶。」

6.《證治匯補‧傳屍癆》 「雖分五臟見證,然皆統歸於肺。」 骨蒸骨蒸骨蒸骨蒸 1.《外台秘要‧虛勞‧骨蒸方》 「骨蒸早晨體涼,日晚便熱,煩躁不安,食都無味。……因茲漸漸瘦損,初著盜汗,盜汗以後即寒熱往來,寒熱往來以後即漸加咳,咳後面色白,兩頰見赤如胭脂色,團團如錢許大,左臥即右出,唇口非常鮮赤。」

2.《外台秘要‧灸骨蒸法圖四首》 「或腹中有塊,或腦後近下兩邊有小結,多者乃至五、六。」 骨注骨注骨注骨注 《諸病源候論‧注病諸候‧骨注候》 「…令人氣血減耗,肌肉消盡,骨髓間時噏噏而熱,或濈濈而汗,柴瘦骨立。」 勞熱勞熱勞熱勞熱、、、、肺勞熱肺勞熱肺勞熱肺勞熱 1.《千金方‧大腸腑方‧九蟲》 「勞熱生蟲在肺。」

2.《外台秘要‧肺勞實熱方》

(1)「肺勞熱,損肺生蟲。」

(2)「生肺蟲,在肺為病。」 癆瘵癆瘵癆瘵癆瘵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勞瘵》

(1)「內非七情所忤,外非四氣所襲,多由蟲嚙而起。」

(2)「其變有二十二種,或三十六種,或九十九種,大略令人寒熱、盜汗……或腦後兩邊有小結核,連後數個。」

2.《嚴氏濟生方‧癆瘵論治》 「夫癆瘵一證,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傳變不一,積年染疰,甚至滅門,可勝嘆哉!大抵合而言之,曰傳屍,別而言之,曰骨蒸、殗殜、復連、屍疰、勞疰、蠱疰、毒疰、熱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

3.《丹溪心法‧勞瘵‧附錄》

(1)「蓋勞之由,因人之壯年,氣血完聚,精液充滿之際,不能保養性命,酒色是貪,日夜耽嗜,無有休息,以致耗散真元,虛敗精液。」

(2)「勞瘵主乎陰虛。」

4.《明醫雜著‧癆瘵》 「男子二十前後,色慾過度,損傷精血,必生陰虛火動之病,睡中盜汗,午後發

Page 86: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84 熱,哈哈咳嗽,倦怠無力,飲食少進,甚則痰涎帶血,咯吐出血,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熱,脈沉數,肌肉消瘦,此名癆瘵。最重難治,輕者必用藥數十服,重者期以歲年。然必須病人愛命,堅心定志,絕房室,息妄想,戒惱怒,節飲食,以自培其根,否則雖服良藥,亦無用也,此病治之早則易,若到肌肉消灼,沉困著床,脈沉伏細數,則難為矣。」

5.《醫學入門‧癆瘵》

(1)「潮汗、咳嗽、見血,或遺精,便濁,或泄瀉,輕者六症間作,重者六症兼作。」

(2)「咽瘡失音者死。」

6.《壽世保元‧勞瘵》 「夫陰虛火動,勞瘵之疾,由相火乘肺金而成之也。傷其精則陰虛而火動,耗其血則火亢而金虧。」

7.《醫宗必讀‧虛癆、傳屍、勞瘵》 「補虛以補其元,殺蟲以絕其根,……能殺其蟲雖病者不生,亦可絕其傳疰耳。」

8.《古今醫統‧勞瘵》 「凡人平素保養之氣,愛惜精血,瘵不可得而傳,惟夫縱慾多淫若不自覺,精血內耗,邪毒外乘,……乘虛而染觸。」

五、診斷要點: 細菌學檢查:

1.在病人的痰液、尿液、體液和組織中發現結核桿菌可確診,最常用的方法為抹片耐酸染色檢查,或結核菌培養。

2.痰液等之結核菌培養有助於診斷和進行抗酸桿菌的分型以及確定細菌的藥敏性,但因需時較久,約兩個月,限制了其應用。 血清學:最具有特異性的血清學試驗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使用了高度純化的抗原,對於兒童結核和作痰液檢查無益的肺外結核的診斷具有較大的價值。 放射學:

1.胸部X光檢查對結核病的診斷和評估是一個重要手段。初次感染病變癒合後幾年內可能鈣化而留下一個小的周圍性結節。Ghon 氏症候群是由一個鈣化的周圍性結節和一個鈣化的肺門淋巴結組成。肺上葉的後尖節和下葉的上節多發性結節浸潤是肺結核最典型的改變。空洞常見,且往往伴有同一肺節的浸潤性改變。

2.電腦斷層照片有助於識別衛星病灶,衛星病灶是結核病的特徵,在腫瘤則不常見。在第三或第四後肋、第二前肋和鎖骨平面斷層發現脊柱前凸,對於評估隱匿性病變有幫助。當結核處於非活動期或活癒期,胸部X光片上可見到明顯的纖維化病變,纖維化可發展為鈣化。 支氣管顯微鏡檢查:以支氣管鏡進入肺系內檢查,可發現支氣管結核,若用以吸取較深部的分泌物作痰液檢查或培養,如此可增加陽性診斷率。

Page 87: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85 結核菌素試驗:皮膚結核菌素試驗對於判斷既往分枝桿菌感染是一種可靠的方法。選作抗原的是結核菌素純化蛋化微生物(PPD),應使用中等濃度、反覆皮膚試驗可增加反應的範圍,初次陽性反應既可表示結核桿菌感染,又可能無特異性。因曾感染過的病人應對 PPD 有反應,無反應即皮膚結核菌素試驗陰性,此與病人有多種疾病和免疫功能受抑有關。 病理形態學檢查:經支氣管鏡切片,經皮切片或淋巴結切片檢查可證實診斷。但如活檢組織未見結核菌,只是結核性肉芽腫結節,則須和結節病、中線型肉芽腫、過敏性肉芽腫和莢膜組織漿菌病等相鑑別。

六、綜論: 浸潤性肺結核的病灶往往以肺尖和肺尖下部(後前位X光上,上葉的見於鎖骨上下,下葉的見於肺內周圍)的浸潤,包括滲出性肺炎和灶邊反應開始。即使早期發現的病變,病灶雖為輕微,但往往已發展到一定程度的乾酪樣壞死和纖維包圍,因此常見的早期病灶是不等程度的炎症浸潤和纖維結節的混合性病灶。病變有時自行癒合,病人毫無症狀,僅在集體健康檢查中發現肺尖部的纖維結節病灶。 根據人體抵抗力以及細菌的數量和毒力,浸潤性肺結核病灶可以通過炎症滲出物的消散、吸收、結核結節的纖維化、玻璃樣壞死及以乾酪樣壞死的纖維包圍,鈣化而趨於癒合;也可以發生乾酪樣壞死、液化、空洞形成和病灶的支氣管播散而發展惡化。病變往往有好轉和發展同時或相關存在,在炎症滲出成分消散的同時也可出現新鮮的炎症滲出病灶。 一般浸潤性肺結核病灶中具有臨床重要意義的是乾酪樣結節和空洞性病灶。乾酪樣結節病灶可能是原先的乾酪樣壞死病灶伴周圍結核結節形成,在癒合過程中形成了纖維包膜;亦可能是空洞的引流支氣管阻塞而致的阻塞性空洞,空洞性病灶由於其內壁壞死層上有多量生長活躍的細菌,很容易導致病灶的進展和播散。 在抗結核藥物作用的影響下,浸潤性肺結核的滲出成分可以吸收消散,其中乾酪物可脫水,並由灶邊纖維所包圍。若空洞內膜層細菌消滅,乾酪物排出乾淨,引流支氣管的粘膜向空洞內生長延伸,甚至完全覆蓋空洞內壁,成為囊狀空腔,即構成所謂“空洞開放性癒合”。 本病屬於慢性肺結核的一種,基本上仍屬中醫「肺癆」範疇,其中醫相關病名可有肺勞、肺痿、傳屍、鬼注、屍注、骨蒸、骨注、勞熱、勞瘵、伏連……等。中醫對肺浸潤性結核病的相關病名雖然有許多名稱,原則上每一個名詞都是描述肺結核所造成的全身症狀,儘管臨床症狀的描述十分完整,但是由於缺乏對細菌學的直接證據,致使古代對肺結核的防治不如現在理想。

Page 88: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86

結核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 Tuberculous meningitis

一、本書編號:28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13.0/A17.0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結核性腦膜炎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腦膜非化膿性炎症,可繼發於粟粒性結核及其它器官的結核病灶。此病在結核發病率高的地區好發於嬰幼兒及兒童。在發病率低之地區(如美國),則常見於成年人,本病主要病理變化為小結節散佈於腦膜,以及腦底部有纖維蛋白滲出液,臨床症狀則有劇烈頭痛、嘔吐、噁心、頸項強直等顱內高壓症狀和腦膜受刺激症狀,如果病情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障礙、嗜睡、昏迷、譫妄等症狀。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痙痙痙痙 1.《素問‧至真要大論》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又曰:「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2.《素問‧骨空論》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3.《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並治》

(1)「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

(2)「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3)「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4)「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4.《千金要方‧治諸風方‧論雜風狀》 「痙者,口噤不開,背強而直,如發皆癇之狀,搖頭馬鳴,反腰折,須臾十發,氣息如絕,汗出如雨,時有脫。」

5.《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痙敍論》 「夫人之筋,各隨經絡結束於身,血氣內虛,外為風寒濕熱之所中則痙,……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無所營,故邪得以襲之。」

6.《傷寒證治明條》 「若發熱惡寒無汗,開口仰臥,口燥渴,脈浮緊而數,此屬陽名剛痙,若自汗不惡寒,閉目合面,四肢不收,口中和,脈沈細而澀,此屬陰名柔痙。」

7.《臨證指南醫案‧痙厥》 「五液劫盡,陽氣與內風鴟張,遂變為痙。」

8.《濕熱病篇》 「濕熱傷營,肝風上逆,血不榮筋而痙。」

Page 89: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87 風痙風痙風痙風痙 1.《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風痙候》 「口噤不開,脊強而直,如發癇之狀,其重者,耳中策策痛,卒然身體痙直者,死也。」

2.《證治匯補》 「陽極則為剛,多類風痙,宜清熱化痰袪風。」

五、診斷要點: 腦脊髓液檢查:取腦脊髓液離心,將沈渣抹片作抗酸染色找結核桿菌,或將腦脊髓液作培養或動物接種。 腦脊液生化檢查:可見脊髓液外觀清晰或呈毛玻璃樣,白血球數約 100~1,000/mm

3,80~95%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質含量增加,糖含量減少。 眼底檢查:可發現脈絡膜血管附近有圓形或橢圓形蒼白色外繞黃圈的結核結節。 結核菌素測驗和胸部 X 光檢查可當輔助診斷工具。

六、綜論: 結核性腦膜炎之致病機轉為結核菌犯到蜘蛛網膜下腔,引起人體的變態反應性炎症,感染波及腦膜、蜘蛛網膜、形成結核結節,病灶周圍有炎症和纖維蛋白滲出,後者多集中於腦底部,其滲出物由於炎性黏連,使蛛網膜結及淺表血管間隙回收腦脊液的能力減弱,導致非阻塞性腦積水,若進一步損害到腦實質則可導致結核性腦膜腦炎。 結核性腦膜炎其臨床表現為起病慢,先出現低熱、盜汗倦怠、噁心、嘔吐等症狀,繼而頭痛加劇,並有噴射性嘔吐、頸項強直等顱內高壓症狀和腦膜刺激症候,嚴重病人可出意識障礙,如嗜睡、譫妄、昏迷等,常伴驚厥、角弓反張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等。 故診斷結核性腦膜炎,除了注意臨床症狀和實驗檢查外,尚需注意病史詢問是否有個人及家族結核病史,因為結核腦膜炎有時不易與其它腦膜炎區別,故若有結核病史者需高度懷疑,以免喪失治療時機。 本病在中醫屬於溫病熱盛致痙的範疇,故以項背強直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為主要特徵,但在西醫的診斷中,各種病菌所致的腦膜炎或因高熱、代謝性疾病、高血壓腦病變、破傷風等皆可引起所謂的「痙病」,所以在臨床上仍需加以區別。 而痙病在古籍中,《內經》即已提到,但到《金匱要略》才較清楚的描述其症狀,且列篇探討,可見其嚴重性和普遍性,以後各醫家皆針對其病因和治方提出不同的看法,也讓我們認識到除了熱盛外,津液失養,肝風內動,或風毒內襲經絡皆可致「痙」,故「痙病」其內涵是多樣性的。而結核性腦膜炎也屬於「熱盛引起痙病」的一種疾病,故其治則也偏重在清熱解毒和熄風鎮痙上。 「腦膜炎」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症狀-頸項強直,在中醫的角度稱之為「痙」,如《千金要方》上描述:「痙者,口噤不開,背強而直,如發癇之狀,搖頭耳鳴。」,只要是頸項強直,中醫即將之歸納為「痙」,與現代醫學相較,由於現代醫學有細菌學相助,可以診斷出造成「痙」的不同,這一點是傳統醫學所須加強的。

Page 90: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88

腸腸腸腸,,,,腹膜及腸繫膜淋巴腺結核病腹膜及腸繫膜淋巴腺結核病腹膜及腸繫膜淋巴腺結核病腹膜及腸繫膜淋巴腺結核病 Tuberculosis of intestines, peritoneum and mesenteric glands

一、本書編號:29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14/A18.3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腸結核(Tuberculosis of intestine)是由結核菌侵犯腸道而引起的慢性特異性感染,絕大多數繼發於腸外結核。腸結核可分為常見的潰瘍型和少見的增生型兩種。結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瀰漫性腹膜炎,繼發於諸如腸、腸繫膜淋巴結、輸卵管等部位的結核病灶。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勞勞勞勞、、、、虛勞虛勞虛勞虛勞 1.《素問‧玉機真臟論》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肩髓內消。」

2.《靈樞‧玉版》 「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

3.《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 「若腸鳴、馬刀、挾癭者,皆為勞得之。」

4.《醫鏡‧虛勞》 「虛勞不能服參,為不受補者死,陰虛補陽,則陽愈亢而陰愈虛。咳頻咽痛,痰紅,上焦諸熱悉加,勞嗽聲瘖者死,一邊不能睡者死,皆肺敗之證,勞證久泄者死,大肉去者死,皆脾敗之證,咳不止而自血出者死,金受火刑,傷極則白沫出,蓋血竭於肺,乃血涎血液,涎液雖白,實血所代,一曰白血,淺紅色,而似肉似肺者。勞證久而嗽血,咽疼無聲,此為下傳上;若不咳不疼,久而溺濁脫精,此為上傳下,皆死。」 傳屍傳屍傳屍傳屍、、、、鬼注鬼注鬼注鬼注、、、、屍注屍注屍注屍注 1.《華佗中藏經‧傳屍論》 「傳屍者非一門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氣衰弱,臟腑虛羸,……或因酒食而遇,或問病吊喪而得,或朝走暮游而逢,……鍾此病死之氣,染而為疾。」

2.《肘後備急方‧治屍注鬼注方》 「死後復傳之旁人,乃至滅門。」

3.《諸病源候論‧屍病諸候‧屍注候》 「死後復易傍人,乃至滅門。」

4.《外台秘要‧傳屍方》 「大都此病相剋而生,先內傳毒氣,周遍五臟,漸就羸瘦,以至於死,死訖復易家親一人,故曰傳屍,亦名轉注;以其初得,半臥半起,號曰殗殜;氣急咳者,名曰肺痿;骨髓中熱,稱為骨蒸;內傳五臟,名之伏連。不解療者,乃至滅

Page 91: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89 門。」

5.《普濟本事方‧諸蟲屍鬼注》 「千金謂勞則生熱,熱則生蟲。……惟肺蟲為急。肺蟲居肺葉之內。蝕人肺系,故成瘵疾,咯血聲斷。」

6.《證治匯補‧傳屍癆》 「雖分五臟見證,然皆統歸於肺。」 骨蒸骨蒸骨蒸骨蒸 1.《外台秘要‧虛勞‧骨蒸方》 「骨蒸早晨體涼,日晚便熱,煩躁不安,食都無味。……因茲漸漸瘦損,初著盜汗,盜汗以後即寒熱往來,寒熱往來以後即漸加咳,咳後面色白,兩頰見赤如胭脂色,團團如錢許大,左臥即右出,唇口非常鮮赤。」

2.《外台秘要‧灸骨蒸法圖四首》 「或腹中有塊,或腦後近下兩邊有小結,多者乃至五、六。」 骨注骨注骨注骨注 《諸病源候論‧注病諸候‧骨注候》 「…令人氣血減耗,肌肉消盡,骨髓間時噏噏而熱,或濈濈而汗,柴瘦骨立。」 勞熱勞熱勞熱勞熱、、、、肺勞熱肺勞熱肺勞熱肺勞熱 1.《千金方‧大腸腑方‧九蟲》 「勞熱生蟲在肺。」

2.《外台秘要‧肺勞實熱方》

(1)「肺勞熱,損肺生蟲。」

(2)「生肺蟲,在肺為病。」 癆瘵癆瘵癆瘵癆瘵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勞瘵》

(1)「內非七情所忤,外非四氣所襲,多由蟲嚙而起。」

(2)「其變有二十二種,或三十六種,或九十九種,大略令人寒熱、盜汗……或腦後兩邊有小結核,連後數個。」

2.《嚴氏濟生方‧癆瘵論治》 「夫癆瘵一證,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傳變不一,積年染疰,甚至滅門,可勝嘆哉!大抵合而言之,曰傳屍,別而言之,曰骨蒸、殗殜、復連、屍疰、勞疰、蠱疰、毒疰、熱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

3.《丹溪心法‧勞瘵‧附錄》

(1)「蓋勞之由,因人之壯年,氣血完聚,精液充滿之際,不能保養性命,酒色是貪,日夜耽嗜,無有休息,以致耗散真元,虛敗精液。」

(2)「勞瘵主乎陰虛。」

4.《明醫雜著‧癆瘵》 「男子二十前後,色慾過度,損傷精血,必生陰虛火動之病,睡中盜汗,午後發熱,哈哈咳嗽,倦怠無力,飲食少進,甚則痰涎帶血,咯吐出血,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熱,脈沉數,肌肉消瘦,此名癆瘵。最重難治,輕者必用藥數十

Page 92: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90 服,重者期以歲年。然必須病人愛命,堅心定志,絕房室,息妄想,戒惱怒,節飲食,以自培其根,否則雖服良藥,亦無用也,此病治之早則易,若到肌肉消灼,沉困著床,脈沉伏細數,則難為矣。」

5.《醫學入門‧癆瘵》

(1)「潮汗、咳嗽、見血,或遺精,便濁,或泄瀉,輕者六症間作,重者六症兼作。」

(2)「咽瘡失音者死。」

6.《壽世保元‧勞瘵》 「夫陰虛火動,勞瘵之疾,由相火乘肺金而成之也。傷其精則陰虛而火動,耗其血則火亢而金虧。」

7.《醫宗必讀‧虛癆、傳屍、勞瘵》 「補虛以補其元、殺蟲以絕其根,……能殺其蟲雖病者不生,亦可絕其傳疰耳。」

8.《古今醫統‧勞瘵》 「凡人平素保養之氣,愛惜精血,瘵不可得而傳,惟夫縱慾多淫若不自覺,精血內耗,邪毒外乘,……乘虛而染觸。」

五、診斷要點: X光檢查:增生型腸結核主要表現為盲腸或其附近腸段的充盈缺損、黏膜皺襞紊亂、腸壁增厚僵硬、腸腔狹窄、狹窄近段腸曲擴張,以及其它不完全性腸梗阻的徵象。 結核菌素試驗:對增生型腸結核的意義較大。 纖維結腸顯微鏡檢查:如病變累及上段結腸,纖維結腸顯微鏡檢查及腸黏膜切片檢查可以明確病變的性質與範圍。 腹水檢查:腹水大多為草黃色滲出液,靜置後自行凝固,少數呈混濁或血性,偶見乳糜樣,蛋白定性試驗陽性。白血球細胞 500/mm3 以上,以淋巴細胞或單核細胞為主。 超音波檢查:尤其對腹水及乾酪型患者的診斷最有幫助,常可探測到腹腔內的積液。 細菌學檢查

1.在病人的痰液、尿液、體液和組織中發現結核桿菌便可確診,最常用的方法為抹片耐酸染色檢查,或結核菌培養。

2.腹水或組織液等之結核菌培養有助於診斷和進行抗酸桿菌的分型以及確定細菌的藥敏性,但因需時較久,約兩個月,限制了其應用。

六、綜論: 腸結核的好發部位為迴盲部,其次為升結腸,少見於空腸、橫結腸、降結腸、十二指腸和乙狀結腸等處,罕見於直腸及胃。但闌尾結核亦不多見。早期病變見於腸壁的集合淋巴結和孤立淋巴濾泡,病變處黏膜層壞死脫落後形成邊緣不齊的潛

Page 93: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91 行性潰瘍,潰瘍所在的腸壁漿膜面可見到小結核結節,腸繫膜淋巴結往往因受感染而腫大。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痛時常伴以腹瀉。糞便呈糊樣,日達十餘次,惡臭,無膿血。在迴盲部可被摸到有腹塊,結核毒性反應,多見於潰瘍型。其它消化道症狀有噁心、嘔吐、腹脹、食慾減退等。 結核性腹膜炎係繼發於其它器官的結核病變,以腹腔內結核病灶直接蔓延為主要致病方式,腸結核是常見的原發病灶,其次是腸繫膜淋巴結、輸卵管等結核。少數病例由血行播散而致病。合併腹膜外結核者為數不少,其中以肺結核、腸結核最多。本病患者女多於男,尤以青年育齡期明顯。臨床上主要症狀為弛張性發熱,高峰可達 40℃,伴有明顯中毒症狀。腹痛、腹瀉,尚可有便秘、腹脹、腹水,腹壁柔韌感,臍周有硬塊。 本病為肺外結核之一種,在中醫文獻中的「虛勞」、「傳屍」、「勞瘵」、「骨蒸」等病證中,偶有提到腸胃道的症狀,但並無特別強調,可能與本病盛行率並不高有較密切的關係,或將這此症狀錯歸為「腹痛」、「腹瀉」等疾病。

Page 94: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92

骨及關節結核病骨及關節結核病骨及關節結核病骨及關節結核病 Tuberculosis of bones and joints

一、本書編號:30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15/A18.0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骨和關節出現結核病變者較少,當原發性結核發生於小孩時,由於小孩的骨骺板尚未關閉,而且血管供應豐富,所以結核桿菌容易擴散至脊椎及長骨的兩端。波特病(Pott disease)即脊椎結核,通常累及中段胸椎。結核桿菌通過血流或淋巴途徑從胸膜腔到達椎旁淋巴結,浸潤椎體的前面而致椎體的萎縮,最後出現明顯的脊柱後凸而無脊椎側凸(駝背變形),可出現截癱。椎旁「冷膿腫」(cold abscess)是結核性脊椎炎常見的併發症。冷膿腫可沿著筋膜面延伸到達腹股溝區或其它較遠的部位。 關節結核最常累及大的負重關節和膝關節。結核性骨膜炎可單獨發生或與結核性關節炎併存。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骨痿骨痿骨痿骨痿 《素問‧痿論》 「腎氣熱,則腰背不舉,骨枯而髓滅,發為骨痿。」 骨疽痿骨疽痿骨疽痿骨疽痿 《諸病源候論‧瘻病諸候‧骨疽瘻候》 「初腫後乃破,破而還合,邊旁更生,如是或六七度,中有膿血,至日西痛發,如有針刺。」 附骨痰附骨痰附骨痰附骨痰 《瘍科心得集‧辨附骨疽、附骨痰、腎俞虛痰論》 「附骨痰者,亦生於大腿之側骨上,為純陰無陽之證,小兒三歲、五歲時,先天不足,三陰虧損,又或因有所傷,致使氣不得升,血不得行,凝滯經絡,隱隱徹痛,遂發此瘍。初起或三日一寒熱或五日一寒熱,形容瘦損,腿足難以屈伸,有時疼痛,有時不痛,骨痠漫腫,朝輕暮重,久則漸漸微乾,似乎有膿,及刺破後,膿水清稀,或有豆腐花塊隨之而出,腫仍不消,元氣日衰,身體縮小,而顯雞胸龜背之象。」 龜背痰龜背痰龜背痰龜背痰 《醫門補要‧腰痛日久成龜背痰》 「脾腎二虧,加之勞力過度,損傷筋骨,使腰胯隱痛,惡寒發熱,食少形瘦,背脊骨中凸腫如梅,初不在意,漸至背傴項縮,蓋腎衰則骨痿,脾損則肉削,但龜背痰已成,癒者甚寡,縱保得命,遂為廢人。」

Page 95: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93 流痰流痰流痰流痰、、、、流注流注流注流注 《外證醫案匯編‧流痰‧附論》 「流痰者,方書皆云流注。流者,流行;注者,住也。人之氣血與天地合同,周流不息,循環無端。《內經》云:『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徑路不通,五穀不殖,民不往來。巷聚居邑,則別離處,氣血猶然。氣滯血壅,則生癰腫。』,以癰疽概而言也,氣血注為癰。發無定處,隨在可生,八九、四五、二三塊不等,無穴可以立名,故曰流注。先哲已有深意焉,吾吳中皆曰流痰,更有精義。人之津液,灌溉肌肉、經絡、筋絡之間,如天地之水,無微不及,遇隙即入,遇壑即歸,一有壅滯,阻而不行,經脈澀而不通,衛氣歸之,不得復反,肌肉、脈絡、骨節、骨空等處,一有空隙之處,津液乘虛入,如水之遇隙而入,遇壑而歸也,如海道迥薄之處,蓄則凝結為痰,氣漸阻、血漸瘀,流痰成矣。痰阻於皮裡膜外,氣多肉少之處血肉化膿。有形可憑,即成痰塊、痰胞、痰核、痰癧等症,痰凝於肌肉筋骨骨空之處,無形可徵,有血肉可以成膿。即為流痰、附骨陰痰等症。況流痰一症,脾虛濕痰,凝滯最多,或病後餘毒,稽留肌肉之內,或癒後寒氣襲於經絡之中,或因氣阻,或因血凝,若正氣盛,陽氣宣通,隨阻隨散,正氣虛,經脈澀滯,隨注隨壅,屢發屢止,或潰或癒。雖云外證,俱從內生。」 骨癆骨癆骨癆骨癆 《中醫外科學‧流痰》 「流痰,其後期可出現虛癆症狀,故又有骨癆之稱。」

五、診斷要點: X光照片:X光照片有診斷意義,在鬆質骨的結核中有壞死型及溶骨型兩種,壞死型多發現於鬆質骨中心,骨小樑模糊,密度增加及出現死骨。死骨吸收後成空洞,病變在鬆質骨邊緣時,則表現溶骨性改變,死骨較少。骨幹結核則表現為骨質增生,如洋葱皮樣。幹骺部結核則兼有鬆質與骨幹結核的特點。 豚鼠接種試驗:陽性率高但費用較高。 結核桿菌培養:陽性率高。以骨與膿汁培養,其陽性率可達 77%。 手術探查及切片檢查:難於診斷的單純滑膜結核,或椎體結核,可作手術探查及切片檢查,以便於明確診斷,或在手術治療時以切片檢查證實診斷。 六、綜論: 本病臨床症狀,發病緩慢,早期症狀很少,兒童反應比較明顯,有時出現潮熱盜汗、午後低熱 38℃左右、精神萎靡、食慾不振、少氣懶言等。但在骨結核突然穿破到關節內發生全關節結核時,可以出現和急性化膿性關節炎一樣的表現,應特別注意。 本病臨床診斷特點

1.病灶多為單發,多發者極少,並經常合併有肺胸膜或淋巴結核。

2.局部腫脹,受累關節往往全關節腫脹,是為全關節病變關係,如髖關節結核;股

Page 96: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94 三角及臀部均有腫脹。關節腫脹但無發紅現象,故稱之為「白腫」,為結核性關節炎特徵之一。

3.寒性膿腫,沒有急性膿腫的表現,故稱為「冷膿腫」,如膿腫侵犯皮膚,或有繼發感染時局部也出現膿腫。膿腫大而有波動感,應與脂肪瘤及假性波動相區別。

4.竇道:一般較深不易探入病灶,較複雜的竇道,可先作碘油攝影以探知竇道的根源,便於作手術治療。

5.壓痛和叩擊痛:較之化膿性關節炎其壓痛和叩擊痛均較輕,但受累關節周圍均可檢出。脊椎因部位深在不易叩及,但棘突每有叩擊痛,即為相當於該脊椎的病變。

6.關節功能:關節活動各方向均受限制。

7.關節附近的淋巴腺多無腫大或感染。若有關節鄰近淋巴腺受累則對診斷有肯定的意義。 中醫病名:流痰是發生於骨與關節間的結核性化膿性疾病。因其成膿之後,可流竄於病變附近或較遠的空隙處形成膿腫,破損後膿液稀薄如痰,故名曰流痰,又以其後期可出現虛癆症狀,故又有「骨癆」之稱。 本病特點:起病緩慢,漫腫酸痛,不紅不熱,化膿亦遲,潰出膿水清稀,並夾有豆腐花樣物質,形成竇道後,遷延不癒,易損筋壞骨,輕則致殘,重則成為虛癆,危及生命。 相關病名:由於發病部位和形態不同,而有許多名稱。如生在背脊的叫龜背痰,生在腰椎兩旁的叫腎俞虛痰,生在髖關節部的叫環跳痰、附骨痰,生在膝部的叫鶴膝痰,生在足踝的叫穿拐痰,生在手指關節的叫蜣螂蛀等等。以上名稱雖異,但病因、症狀、治法、預後基本一致,故統稱為流痰。 本病若治療失當,或病變潰後傳變至它處,甚至引起腦結核者,則預後較差,若在初起即已診斷,給予適當治療,治癒率不錯,而本病若在大關節者,治癒率較差,在小關節者,則治癒率較高。 由於傳統中醫對細菌學的掌握不足,所以像結核菌的全身流傳,到骨頭成骨結核,到關節成為關節結核,但是中醫則是拫據臨床症狀而命名,如西醫的骨及關節結核,命名為「骨痿」、「附骨痰」、「龜背痰」及「流疾」,雖然對各個症狀都提出治療對策,但是由於對病因的不了解,致使無法如西醫般能夠精確抓住診斷。

Page 97: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95

骨及關節結核病骨及關節結核病骨及關節結核病骨及關節結核病,,,,脊柱脊柱脊柱脊柱 Tuberculosis of bones and joints, Vertebral column

一、本書編號:31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15.0/A18.0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脊柱結核又稱波特病(Pott disease),為結核桿菌透過血循或淋巴途徑從胸膜腔到達椎旁淋巴結,浸潤椎體的前面而致椎體的萎縮,最後導致明顯的脊柱後凸,甚至可出現截癱。由於在早期時,X光並不容易偵測出本病,所以,如果病人一再抱怨有侷限性疼痛的情形,則必須重照X光。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骨痿骨痿骨痿骨痿 《素問‧痿論》 「腎氣熱,則腰背不舉,骨枯而髓滅,發為骨痿。」 骨疽痿骨疽痿骨疽痿骨疽痿 《諸病源候論‧瘻病諸候‧骨疽瘻候》 「初腫後乃破,破而還合,邊旁更生,如是或六七度,中有膿血,至日西痛發,如有針刺。」 龜背痰龜背痰龜背痰龜背痰 《醫門補要‧腰痛日久成龜背痰》 「脾腎二虧,加之勞力過度,損傷筋骨,使腰胯隱痛,惡寒發熱,食少形瘦,背脊骨中凸腫如梅,初不在意,漸至背傴項縮,蓋腎衰則骨痿,脾損則肉削,但龜背痰已成,癒者甚寡,縱得保命,遂為廢人。」 流痰流痰流痰流痰、、、、流注流注流注流注 《外證醫案匯編‧流痰‧附論》 「流痰者,方書皆云流注。流者,流行;注者,住也。人之氣血與天地合同,周流不息,循環無端。《內經》云:『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徑路不通,五穀不殖,民不往來。巷聚居邑,則別離處,氣血猶然。氣滯血壅,則生癰腫。』,以癰疽概而言也,氣血注為癰。發無定處,隨在可生,八九、四五、二三塊不等,無穴可以立名,故曰流注。先哲已有深意焉,吾吳中皆曰流痰,更有精義。人之津液,灌溉肌肉、經絡、筋絡之間,如天地之水,無微不及,遇隙即入,遇壑即歸,一有壅滯,阻而不行,經脈澀而不通,衛氣歸之,不得復反,肌肉、脈絡、骨節、骨空等處,一有空隙之處,津液乘虛入,如水之遇隙而入,遇壑而歸也,如海道迥薄之處,蓄則凝結為痰,氣漸阻、血漸瘀,流痰成矣。痰阻於皮裡膜外,氣多肉少之處血肉化膿。有形可憑,即成痰塊、痰胞、痰核、痰癧等症、痰凝於肌肉筋骨骨空之處,無形可徵,有血肉可以成膿。即為流痰、附骨陰痰等症。況流痰一症,脾虛濕痰,凝滯最多,或病後餘毒,稽留肌肉之內,或癒後寒氣襲於經絡之中,或因氣阻,或因血凝,若正氣盛,陽氣

Page 98: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96 宣通,隨阻隨散,正氣虛,經脈澀滯,隨注隨壅,屢發屢止,或潰或癒。雖云外證,俱從內生。」 骨癆骨癆骨癆骨癆 《中醫外科學‧流痰》 「流痰,其後期可出現虛癆症狀,故又有骨癆之稱。」

五、診斷要點: X光照片:X光照片有診斷意義,在鬆質骨的結核中有壞死型及溶骨型兩種,壞死型多發現於鬆質骨中心,骨小樑模糊,密度增加及出現死骨。死骨吸收後成空洞,病變在鬆質骨邊緣時,則表現溶骨性改變,死骨較少。骨幹結核則表現為骨質增生,如洋葱皮樣。幹骺部結核則兼有鬆質與骨幹結核的特點。 豚鼠接種試驗:陽性率高但費用較高。 結核桿菌培養:陽性率高。以骨與膿汁培養,其陽性率可達 77%。 手術探查及切片檢查,難於診斷的單純滑膜結核,或椎體結核,可作手術探查及切片檢查,以便於明確診斷,或在手術治療時以切片檢查證實診斷。 脊椎結核 X 光:仔細查閱脊柱 X 光片,注意生理弧度的改變,椎體六緣八角的改變,椎間隙有無狹窄,椎體有無磨玻璃樣改變或空洞形成。同時注意椎弓的改變,椎體軟組織有無增大陰影等改變,並要仔細觀察鄰近諸骨有無病變。 六、綜論: 脊柱結核占全身骨關節結核首位,約 47.28%,脊柱結核絕大多數(約 90%)為椎體結核,椎弓結核只占 1%左右,椎體結核發病多的原因,與下述解剖生理特點有關:整個脊柱有 23 個可動椎體,數目多;椎體負重大,勞損機會多;椎體上肌肉附著少;椎體內以鬆質骨成分為主;椎體營養動脈多為終末動脈。脊椎結核發病在男女性別方面無明顯差別,年齡以 10歲以下兒童最多,21~30歲次之,11~20歲第三位,30 歲以上發病明顯下降。在整個脊椎中,以腰椎患病次數最多,胸椎次之,頸椎和骶尾椎最少。 結核菌栓子主要通過動脈系統進入椎體,少數通過靜脈及淋巴管逆流。進入椎體的菌栓絕大多數被消滅,少數可發展為病灶,多數為單發,19%病椎只有一個,約

10%可多發,病椎有 2~3個,或 3個以上。 全身症狀:患者常有午後低熱、脈數、食慾不振、消瘦盜汗、疲乏無力等全身中毒反應,兒童常有性情急躁、不願活動、夜啼等,高燒、劇痛少見。 局部症狀

1.疼痛:多為輕微鈍痛,休息減輕,勞累加重,發生病理骨折後,局部疼痛劇烈。

2.姿勢異常:病變部位不同,姿勢異常也各異,頸椎患者,喜用雙手托住下頜部;胸腰椎患者站立時盡量將頭及軀幹後仰;腰椎病變者,因怕彎腰,拾物試驗為陽性。

3.脊柱畸形:多為角狀後突畸形,側彎不常見。

4.脊柱運動受限:由於病椎周圍肌群的保護性痙攣,受累脊柱之活動受限。

Page 99: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97

5.寒性膿腫:因椎體結核病程長,症狀有時不嚴重,不少患者因發現寒性膿腫而就診,因此一旦出現寒性膿腫,要仔細查清膿腫來源,以便早期診斷治療。

6.壓痛及叩擊痛:因病變距棘突較遠,往往壓痛及叩痛不十分明顯。 7.脊髓受壓:有部分患者因出現截癱而就診,即使患者沒有神經障礙的主訴,也要仔細檢查,以及時發現脊髓受壓迫現象,便於早期治療。 脊柱結核早期,症狀不典型,往往易被忽視,臨床上很多病例,尤其是農村患者,在疾病早期,常按「風濕」、「腰勞損」等治療,而貽誤病情。當病變已發展到一定程度,各種症狀和體徵均較明顯,X光片已有典型發現時,診斷一般不困難。診斷本病亦與其它骨關節結核一樣,應結合病史,臨床表現和X光檢查綜合分析。如確有困難,可手術探查或切取切片檢查,幫助明確診斷。 脊柱結核中生於背脊的叫龜背痰,生在腰椎兩旁的叫腎俞虛痰,其餘骨痿、骨癆、流痰皆為本病有相關之病名。 中醫對疾病的觀念往往是人身整體性的,所以結核病的中醫角度也往往是根據病人全身的臨床症狀而命名,這種角度雖然能面面俱到,但是往往獨漏病因病菌學,致使無法將同一種致病菌所致的不同臨床症狀歸納為一,例如結核菌造成肺部感染,西醫稱肺結核,中醫則稱為「肺癆」;結核菌造成骨頭感染,中醫則稱為「骨癆」、「骨疽」等,但是西醫還是根據結核菌作治療。

Page 100: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98

骨及關節結核病骨及關節結核病骨及關節結核病骨及關節結核病,,,,髖髖髖髖 Tuberculosis of bones and joints, Hip

一、本書編號:32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15.1/A18.0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髖骨及關節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侵犯髖骨關節所起之關節病變,本病通常先侵犯滑液膜,幹骺端鄰近股骨頭生長板的位置,或者在髖臼內,再逐漸影響到整個關節,本病好發於年輕孩童,臨床表現通常以疼痛性跛行為主。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骨痿骨痿骨痿骨痿 《素問‧痿論》 「腎氣熱,則腰背不舉,骨枯而髓滅,發為骨痿。」 骨疽痿骨疽痿骨疽痿骨疽痿 《諸病源候論‧瘻病諸候‧骨疽瘻候》 「初腫後乃破,破而還合,邊旁更生,如是或六七度,中有膿血,至日西痛發,如有針刺。」 附骨痰附骨痰附骨痰附骨痰 《瘍科心得集‧辨附骨疽、附骨痰、腎俞虛痰論》 「附骨痰者,亦生於大腿之側骨上,為純陰無陽之證,小兒三歲、五歲時,先天不足,三陰虧損,又或因有所傷,致使氣不得升,血不得行,凝滯經絡,隱隱徹痛、遂發此瘍。初起或三日一寒熱或五日一寒熱,形容瘦損,腿足難以屈伸,有時疼痛,有時不痛,骨痠漫腫,朝輕暮重,久則漸漸微乾,似乎有膿,及刺破後,膿水清稀,或有豆腐花塊隨之而出,腫仍不消,元氣日衰,身體縮小,而顯雞胸龜背之象。」 流痰流痰流痰流痰、、、、流注流注流注流注 《外證醫案匯編‧流痰‧附論》 「流痰者,方書皆云流注。流者,流行;注者,住也。人之氣血與天地合同,周流不息,循環無端。《內經》云:『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徑路不通,五穀不殖,民不往來。巷聚居邑,則別離處,氣血猶然。氣滯血壅,則生癰腫。』,以癰疽概而言也,氣血注為癰。發無定處,隨在可生,八九、四五、二三塊不等,無穴可以立名,故曰流注。先哲已有深意焉,吾吳中皆曰流痰,更有精義。人之津液,灌溉肌肉、經絡、筋絡之間,如天地之水,無微不及,遇隙即入,遇壑即歸,一有壅滯,阻而不行,經脈澀而不通,衛氣歸之,不得復反,肌肉、脈絡、骨節、骨空等處,一有空隙之處,津液乘虛入,如水之遇隙而入,遇壑而歸也,如海道迥薄之處,蓄則凝結為痰,氣漸阻、血漸瘀,流痰成矣。痰阻於皮裡膜外,氣多肉少之處,無血肉化膿。有形可憑,即成痰塊、痰胞、痰核、痰癧等症、痰凝於肌肉筋骨骨空之處,無形可徵,有血肉可以成

Page 101: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99 膿。即為流痰、附骨陰痰等症。況流痰一症,脾虛濕痰,凝滯最多,或病後餘毒,稽留肌肉之內,或癒後寒氣襲於經絡之中,或因氣阻,或因血凝,若正氣盛,陽氣宣通,隨阻隨散,正氣虛,經脈澀滯,隨注隨壅,屢發屢止,或潰或癒。雖云外證,俱從內生。」 股陽疽股陽疽股陽疽股陽疽、、、、環跳疽環跳疽環跳疽環跳疽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 「股陽疽生股外側,內搏於骨不變色,環跳疽腫難伸,俱由風濕寒凝結。」 骨癆骨癆骨癆骨癆 《中醫外科學‧流痰》 「流痰,其後期可出現虛癆症狀,故又有骨癆之稱。」

五、診斷要點: X光照片:X光照片有診斷意義,在鬆質骨的結核中有壞死型及溶骨型兩種,壞死型多發現於鬆質骨中心,骨小樑模糊,密度增加及出現死骨。死骨吸收後成空洞,病變在鬆質骨邊緣時,則表現溶骨性改變,死骨較少。骨幹結核則表現為骨質增生,如洋葱皮樣。幹骺部結核則兼有鬆質與骨幹結核的特點。 豚鼠接種試驗:陽性率高但費用較高。 結核桿菌培養:陽性率高。以骨與膿汁培養,其陽性率可達 77%。 手術探查及切片檢查:難於診斷的單純滑膜結核,或椎體結核,可作手術探查及切片檢查,以便於明確診斷,或在手術治療時以切片檢查證實診斷。 髖骨關節結核根據病史、症狀、體徵及 X 光所見診斷一般不困難;如診斷有困難,可借助結核菌素試驗,經由關節腔或膿腫穿刺,抹片檢查或細菌培養,手術探查切片檢查等幫助診斷。 六、綜論: 髖關節結核較常見,占全身骨關節結核的第三位,僅次於脊柱與膝關節結核,約為全身骨關節結核的 10.37%,多見於 10歲以下兒童,男多於女,左右發病率差別不大。 髖關節是由髖臼與股骨頭組成的球凹關節,位置深入,滑膜組織豐富,周圍有豐富肌肉包裹,一旦發生結核,以單純滑膜結核較多,單純骨結核少見,因滑膜結核發病後症狀明顯,容易發現,就醫早,發展到全關節結核的較少;相反因單純骨結核、症狀輕微而被忽視,就醫時已發展到全關節結核,因此由骨結核引起全關節結核者較多。 兒童髖關節結核對患肢生長發育有一定影響,如病灶距骨骺板較遠,可刺激骨骺,使股骨頭增大,頸變長,髖外翻,患肢較健肢長 0.5~2.5 厘米;病灶若在骨骺板附近,破壞骨骺,使生長發育受挫,股骨頭變小,頸變短,髖內翻,患肢縮短 1~3 厘米,嚴重者可達 10 厘米以上,又因內收肌、屈髖肌攣縮,可使患肢出現屈曲、內收、內旋畸形。

Page 102: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100 髖關節結核多見於兒童及青少年,也和其它骨關節結核患者一樣,有消瘦,疲乏,食慾減退,脾氣變壞,易哭鬧,盜汗,體溫增高,血球沉降速率加快等一系列全身反應。在局部症狀方面,早期患髖疼痛,跛行,關節活動不靈活,尤其在疲勞時加重,休息時減輕或消失。兒童對疼痛定位能力較差,往往只訴膝關節疼痛,而不說髖關節疼痛。因此凡訴膝部疼痛的患兒,應同時檢查同側髖關節,以防漏診。由於患側肌肉攣縮,可出現屈曲、內收、內旋畸形,髖關節功能受限,托馬氏徵陽性。隨著病變進一步發展,在髖關節周圍可出現膿腫、竇道。 X光片早期可出現髖關節骨質疏鬆、骨小樑變細、骨皮質變薄、關節囊腫脹、閉孔變小等變化。晚期則可見骨質破壞、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邊緣模糊,或有死骨出現,常合併病理性脫位畸形。 本病應與下列疾病作鑑別診斷:

1.髖關節附近病變:如腰大肌寒性膿腫、化膿性腰肌炎、大粗隆滑囊結核、深部膿腫等。這些疾病 X 光片髖臼與股骨頭無病變,關節囊不腫脹。

2.關節內病變:如化膿性髖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幼年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成年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及一般性滑膜炎。 在髖關節部位的結核中醫稱為「環跳痰」或「附骨痰」。「痰」即指流痰,為中醫之結核病名。「環跳」為位於髖關節部之重要穴道,常為疾病疼痛之反應點。「附骨痰」在《瘍科心得集》有詳盡之描述:「亦生於大腿之側骨上,為純陰無陽之證,小兒三歲、五歲時……等。」所述之部位及證候與本病有雷同之處。

Page 103: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101

骨及關節結核病骨及關節結核病骨及關節結核病骨及關節結核病,,,,膝膝膝膝 Tuberculosis of bones and joints, Knee

一、本書編號:33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15.2/A18.0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其定義: 膝關節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侵犯膝關節所引起的病變,本病通常先侵犯滑液膜,引起絨毛增生和關節積液,最後造成關節腫大,其臨床表現以膝部疼痛腫脹和凹陷為主。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骨痿骨痿骨痿骨痿 《素問‧痿論》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滅,發為骨痿。」 骨疽痿骨疽痿骨疽痿骨疽痿 《諸病源候論‧瘻病諸候‧骨疽瘻候》 「初腫後乃破,破而還合,邊旁更生,如是或六七度,中有膿血,至日西痛發,如有針刺。」 流痰流痰流痰流痰、、、、流注流注流注流注 《外證醫案匯編‧流痰‧附論》 「流痰者,方書皆云流注。流者,流行;注者,住也。人之氣血與天地合同,周流不息,循環無端。《內經》云:『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徑路不通,五穀不殖,民不往來。巷聚居邑,則別離處,氣血猶然。氣滯血壅,則生癰腫。』,以癰疽概而言也,氣血注而為癰。發無定處,隨在可生,八九、四五、二三塊不等,無穴可以立名,故曰流注。先哲已有深意焉,吾吳中皆曰流痰,更有精義。人之津液,灌溉肌肉、經絡、筋絡之間,如天地之水,無微不及,遇隙即入,遇壑即歸,一有壅滯,阻而不行,經脈澀而不通,衛氣歸之,不得復反,肌肉、脈絡、骨節、骨空等處,一有空隙之處,津液乘虛滲入,如水之遇隙而入,遇壑而歸也,如海道迴薄之處,蓄則凝結為痰,氣漸阻、血漸瘀,流痰成矣。痰阻於皮裡膜外,氣多肉少之處,無血肉化膿。有形可憑,即成痰塊、痰胞、痰核、痰癧等症、痰凝於肌肉筋骨骨空之處,無形可徵,有血肉可以成膿。即為流痰、附骨陰痰等症。況流痰一症,脾虛濕痰,凝滯最多,或病後餘毒,稽留肌肉之內,或癒後寒氣襲於經絡之中,或因氣阻,或因血凝,若正氣盛,陽氣宣通,隨阻隨散,正氣盛,經脈澀滯,隨注隨壅,屢發屢止,或潰或癒。雖云外證,俱從內生。」 鶴膝風鶴膝風鶴膝風鶴膝風 1.《外科大成‧鶴膝風》 「兩膝內外皆腫,寒熱間作,痛如虎咬,股漸細而膝愈大是也。」

Page 104: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102

2.《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鶴膝風》 「鶴膝風腫生於膝,上下枯細三陰虛,風寒濕邪乘虛入,痛寒攣風筋緩濕。」 骨癆骨癆骨癆骨癆 《中醫外科學‧流痰》 「流痰,其後期可出現虛癆症狀,故又有骨癆之稱。」

五、診斷要點: 豚鼠接種試驗:陽性率高但費用較高。 結核桿菌培養:陽性率高。以骨與膿汁培養,其陽性率可達 77%。 手術探查及切片檢查:難於診斷的單純滑膜結核,或椎體結核,可作手術探查及切片檢查,以便於明確診斷,或在手術治療時以切片檢查證實診斷。 膝關節結核的X光表現:滑膜結核階段可見軟組織腫脹、骨質疏鬆、關節間隙稍增寬或狹窄,骨結核中心型病變早期見磨砂玻璃樣改變,以後出現死骨或死骨吸收後形成骨空洞,邊緣型病變可見溶骨性改變,死骨較少,全關節結核在非負重面出現接觸性破壞,逐漸擴大,關節軟骨下骨板逐漸破壞,甚至大部分破壞消失,關節間隙狹窄或消失,如長期混合感染,可有骨質硬化現象。

六、綜論: 膝關節結核發病率高,僅次於脊柱結核,占全身骨關節結核的第二位,約為12.49%。兒童及青壯年多見,常是單發,雙側同時受累極為少見。 膝關節是全身關節中滑膜組織最豐富的關節,因此滑膜結核發病率高,單純骨結核少,二者之比為 6:1。全關節結核也以來自滑膜結核者為多,來自單純骨結核者少,二者之比也約為 6:1。因膝關節結核以滑膜結核發病率高,故臨床上常不易與慢性滑膜炎區別,因而在單純滑膜結核病例中可能包括少數慢性滑膜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在內,甚至包括病灶較少而隱蔽的單純骨結核在內,故滑膜結核的實際發病率要比統計數字低些。 單純骨結核多發生於股骨下端骨骺或幹骺部,中心型者多有死骨形成,邊緣型好發於幹骺部,死骨較少見。 膝關節結核如不合併其它活動性結核病,則全身症狀比較輕微,在病的活動期可有低熱、消瘦、食慾不振、血球沉降速率加快等全身表現。如係兒童,還可能出現夜啼、易哭鬧、脾氣變壞等症狀。常見的局部症狀和體徵如下:

1.疼痛和壓痛:在單純結核階段,局部疼痛多不明顯,在膝關節某一部位可出現侷限性壓痛,多不劇烈,具有活動勞累後加重,休息時減輕的特點。一旦轉為全關節結核,則疼痛、壓痛加重且劇烈,當膿腫破潰、關節內壓力減輕時,疼痛反而減輕。

2.跛行:單純骨結核不明顯,滑膜結核可見輕度跛行,病變發展到關節結核時,則患肢不能走路,須扶拐或臥床不起。

3.腫脹:在膝前方、髕上囊區、髕骨兩側或膝眼容易腫脹,關節內膿液增多時,可出現浮髕試驗陽性。

Page 105: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103

4.關節功能受限:關節功能受限程度與關節破壞程度成正比,一般單純結核受限少,滑膜結核受限較多,全關節結核時,受限嚴重。檢查時注意兩側對比。

5.肌肉萎縮:以大腿肌肉萎縮明顯,小腿較輕,檢查時要兩側對比測量。

6.膿腫竇道:膿腫常出現在膕窩、膝關節兩側、小腿周圍等處。膿腫破潰後造成混合感染,形成經久不癒的竇道。

7.畸形:主要是膝關節屈曲畸形,有時也可見膝內、外翻或反張畸形。 本病應與下列疾病鑑別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膿腫、化膿性關節炎、創傷性骨膜炎、增生性關節炎合併膕窩膿腫、夏科氏關節炎、色素絨毛結節性滑膜炎、血友病性關節炎、膝關節附近的腫瘤。 膝關節部位之結核在中醫稱之為「鶴膝痰」或「鶴膝風」,「流痰」與「骨癆」則為骨關節結核之統稱。 本病為關節被陰寒之邪所傷,表現出膝關節漫腫與屈曲性攣縮,更因股四頭肌和脛部肌肉的萎縮,使關節突顯,猶如鶴膝,故古代以「鶴膝風」來形容此一疾病非常傳神。

Page 106: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104

生殖泌尿系結核病生殖泌尿系結核病生殖泌尿系結核病生殖泌尿系結核病,,,,腎臟腎臟腎臟腎臟 Tuberculosis of genitourinary system, Kidney

一、本書編號:34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16.0/A18.1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腎結核(Renal tuberculosis)是結核桿菌自肺部等結核病灶經血行播散至腎臟所引起的繼發性感染。本病多見於 20~40 歲,男性多於女性。腎臟可能是除了肺臟以外,結核病最常見的內臟位置,通常在原發性感染後數十年才發生,侵犯腎皮質的小結核區可能增大,進而破壞腎實質與腎盂,造成慢性、無菌性的腎盂腎炎,甚至再傳播到膀胱與男性的前列腺。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勞勞勞勞、、、、虛勞虛勞虛勞虛勞 1.《素問‧玉機真臟論》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肩髓內消。」

2.《靈樞‧玉版》 「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

3.《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 「若腸鳴、馬刀,挾癭者,皆為勞得之。」

4.《醫鏡‧虛勞》 「虛勞不能服參,為不受補者死,陰虛補陽,則陽愈亢而陰愈虛。咳頻咽痛,痰紅,上焦諸熱悉加,勞嗽聲瘖者死,一邊不能睡者死,皆肺敗之證,勞證久泄者死,大肉去者死,皆脾敗之證,咳不止而自血出者死,金受火刑,傷極則白沫出,蓋血竭於肺,乃血涎血液,涎液雖白,實血所代,一曰白血,淺紅色,而似肉似肺者。勞證久而嗽血,咽疼無聲,此為下傳上;若不咳不疼,久而溺濁脫精,此為上傳下,皆死。」 傳屍傳屍傳屍傳屍、、、、鬼注鬼注鬼注鬼注、、、、屍注屍注屍注屍注 1.《華佗中藏經‧傳屍論》 「傳屍者非一門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氣衰弱,臟腑虛羸,……或因酒食而遇,或問病弔喪而得,或朝走暮游而逢,……鍾此病死之氣,染而為疾。」

2.《肘後備急方‧治屍注鬼注方》 「死後復傳之旁人,乃至滅門。」

3.《諸病源候論‧屍病諸候‧屍注候》 「死後復易傍人,乃至滅門。」

4.《外台秘要‧傳屍方》 「大都此病相剋而生,先內傳毒氣,周遍五臟,漸就羸瘦,以至於死,死訖復易家親一人,故曰傳屍,亦名轉注;以其初得,半臥半起,號曰殗殜;氣急咳者,

Page 107: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105 名曰肺痿;骨髓中熱,稱為骨蒸;內傳五臟,名之伏連。不解療者,乃至滅門。」

5.《普濟本事方‧諸蟲屍鬼注》 「千金謂勞則生熱,熱則生蟲。……惟肺蟲為急。肺蟲居肺葉之內。蝕人肺系,數成瘵疾,咯血聲嘶。」

6.《證治匯補‧傳屍癆》 「雖分五臟見證,然皆統歸於肺。」 骨蒸骨蒸骨蒸骨蒸 1.《外台秘要‧虛勞‧骨蒸方》 「骨蒸早晨體涼,日晚便熱,煩燥不安,食都無味。……因茲漸漸瘦損,初者盜汗,盜汗以後即寒熱往來,寒熱往來以後即漸加咳,咳後面色白,兩頰見赤如胭脂色,團團如錢許大,左臥即右出,唇口非常鮮赤。」

2.《外台秘要‧灸骨蒸法圖四首》 「或腹中有塊,或腦後近下兩邊有小結,多者乃至五、六。」 骨注骨注骨注骨注 《諸病源候論‧注病諸候‧骨注候》 「……令人氣血減耗,肌肉消盡,骨髓間時噏噏而熱,或濈濈而汗,柴瘦骨立。」 勞熱勞熱勞熱勞熱、、、、肺勞熱肺勞熱肺勞熱肺勞熱 1.《千金方‧大腸腑方‧九蟲》 「勞熱生蟲在肺。」

2.《外台秘要‧肺勞實熱方》

(1)「肺勞熱,損肺生蟲。」

(2)「生肺蟲,在肺為病。」 癆瘵癆瘵癆瘵癆瘵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癆瘵》

(1)「內非七情所忤,外非四氣所襲,多由蟲嚙而起。」

(2「共變有二十二種,或三十六種,或九十九種,大略令人寒熱、盜汗……或腦後兩邊有小結核,連復數個。」

2.《嚴氏濟生方‧癆瘵論治》 「夫癆瘵一證,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傳變不一,積年染疰,甚至滅門,可勝嘆哉!大抵合而言之,曰傳屍,別而言之,曰骨蒸、殗殜、復連、屍疰、勞疰、蠱疰、毒疰、熱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

3.《丹溪心法‧癆瘵‧附錄》

(1)「蓋勞之由,因人之壯年,氣血完聚,精液充滿之際,不能保養性命,酒色是貪,日夜耽嗜,無有休息,以致耗散真元,虛敗精液。」

(2)「癆瘵主乎陰虛。」

4.《明醫雜著‧癆瘵》 「男子二十前後,色慾過度,損傷精血,必生陰虛火動之病,睡中盜汗,午後發熱,哈哈咳嗽,倦怠無力,飲食少進,甚則痰涎帶血,咯吐出血,或咳血、吐

Page 108: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106 血、衄血,身熱,脈沉數,肌肉消瘦,此名癆瘵。最重難治,輕者必用藥數十服,重者期以歲年。然必須病人愛命,堅心定志,絕房室,息妄想,戒惱怒,節飲食,以自培其根,否則雖服良藥,亦無用也,此病治之於早則易,若到肌肉消灼,沉困著床,脈沉伏細數,則難為矣。」

5.《醫學入門‧癆瘵》

(1)「潮、汗、咳嗽、見血,或遺精、便濁,或泄瀉,輕者六症間作,重者六症兼作。」

(2)「咽瘡失音者死。」

6.《壽世保元‧癆瘵》 「夫陰虛火動,癆瘵之疾,由相火乘肺金而成之也。傷其精則陰虛而火動,耗其血則火亢而金虧。」

7.《醫宗必讀‧虛癆、傳屍、癆瘵》 「補虛以補其元,殺蟲以絕其根,……能殺其蟲,雖病者不生,亦可絕其傳疰耳。」

8.《古今醫統‧癆瘵》 「凡人平素保養元氣,愛惜精血,瘵不可得而傳,惟夫縱慾多淫若不自覺,精血內耗,邪毒外乘……乘虛而染觸。」 勞淋勞淋勞淋勞淋、、、、諸淋諸淋諸淋諸淋、、、、熱淋熱淋熱淋熱淋 1.《金匱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並治》 「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少腹弦急,痛引臍中。」

2.《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諸淋候》

(1)「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水下澀,數而且澀,則淋瀝不宣,故謂之淋。」

(2)「熱淋者,三焦有熱,氣搏於腎,流入於胞而成淋也,其狀小便赤澀。」

(3)「勞淋者,謂勞傷腎氣而生熱成淋。」

3.《證治匯補‧下竅門》 「勞淋,遇勞即發,痛引氣街,又名虛淋。」 腎勞腎勞腎勞腎勞 《外台秘要‧腎勞論》

(1)「凡腎勞病者,補肝氣以益之,肝旺則感於腎矣,人逆冬氣,則足少陰不藏,腎氣沈濁,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病則生矣。」

(2)「療腎勞實熱,少腹、脹滿,小便黃赤,未有餘瀝,數而少,莖中痛,陰囊生瘡,梔子湯方。」

(3)「療腎勞虛寒關格塞,腰背強直,飲食減少,日日氣力羸,人參補腎湯。」

五、診斷要點: 尿內尋找結核桿菌,應重覆檢查或進一步作結核桿菌培養或動物接種。 膀胱鏡檢查:在較早期的膀胱結核,膀胱鏡檢查可見到黏膜上的結核結節或結核

Page 109: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107 性潰瘍。這些改變常出現於輸尿管口附近及膀胱三角區。 泌尿系攝影:一般先選用對病人痛苦小的靜脈泌尿系攝影,有必要時才作逆行腎盂攝影,或腎穿刺攝影。

六、綜論: 結核桿菌從原發病灶經血流到達雙側腎臟的血管球,主要是在腎皮質的血管球引起病變。此種病變大多能自行癒合,僅少數逐漸發展到髓質。當結核病變尚侷限在腎實質時並不產生症狀,腎盂攝影也完全正常,但尿中已可發現結核桿菌,這一階段稱為病理性腎結核(或稱臨床前期腎結核)。當全身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時,腎實質內結核病變逐漸發展為乾酪樣病灶或冷膿瘍,在腎乳頭處潰破進入腎盂,引起各種症狀,這時稱為臨床期腎結核。 臨床表現上,早期可無明顯症狀,當病變在腎乳頭處潰破後可最先出現血尿。感染的尿液刺激膀胱或引起結核性膀胱炎時就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狀。腎臟本身病變則很少引起症狀。只有發生腎積水、膿腎或腎周圍組織結核病變而病情嚴重者,才出現腰痛或腰部腫物等局部症狀。另外,也可伴有低熱、盜汗、消瘦及厭食等全身症狀。晚期雙腎結核,或一側腎結核併發對側嚴重腎積水時,則出現腎功能不全的症狀。 本病腎結核在中醫的相對名稱為「腎癆」或「腎勞」,屬於虛勞性傳染性疾病,故舉凡「結核」病相關病名如「虛勞」、「傳屍」、「鬼注」、「癆熱」、「癆瘵」等皆和本病有關,又腎主骨,故「骨蒸」、「骨注」、「流痰」等和本病有關,又腎之本臟為病有尿頻、尿急、尿痛等症,故「諸淋病」、「熱淋」、「勞淋」或可為本病之相關病名。

Page 110: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108

其他器官結核病其他器官結核病其他器官結核病其他器官結核病 Tuberculosis of other organs

一、本書編號:35

二、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編號:017/A18

三、現代醫學病名及定義: 按照國際疾病分類(ICD-9/ICD-10)在其所列「其他器官結核病」中未列出「乳房」,故「乳房結核」應屬於「其他」。乳房結核是結核桿菌侵犯乳腺組織所引起慢性炎症性疾病。本病臨床少見,僅占所有乳房疾病的 1%,男女均可發生,患者多為 20~40 歲婦女,以妊娠期和哺乳期發病率較高;乳房結核是由結核桿菌感染所致,原發病灶多為肺或腸繫膜淋巴結,經由血行感染而來,常在一側乳房偏上方出現一個或數個結節性腫塊,皮色不變,觸之不甚疼痛。

四、中醫相關病名及文獻出處: 乳癆乳癆乳癆乳癆((((乳痰乳痰乳痰乳痰)))) 1.《外科理例‧乳癰》

(1)「婦乳內腫一塊如雞子大,勞則作痛,久而不消,服托裏藥不應,此乳癆症也。」

(2)「乳內結核,年餘不散,日晡微熱,飲食少思,……勢愈甚,潰而日出膿不止。」

2.《醫學入門‧外集‧外科‧癰疽總論》 「亦有氣血虛弱,略被外感內傷,以致痰涎瘀滯而成者,或乳痰日久,蘊熱肉腐,破潰流膿,膿水清稀,夾雜敗絮,日久耗傷氣血,迂延難愈。」

3.《瘍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乳岩論》 「有乳中結核,始不作痛,繼遂隱隱疼痛,或身發寒熱,漸漸成膿,潰破者此名乳痰。或亦由肝經氣滯而成,或由於胃經痰氣鬱蒸所致。用藥疏肝之中,必加貝母、半夏、瓜蔞等以治痰,則未膿可消,至已潰必兼補氣血,方易收口。」

4.《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乳勞》 「乳勞初核漸腫堅,根形散漫大如盤,未潰先腐霉斑點,敗膿津久勞證添。」 乳核乳核乳核乳核((((乳房結核乳房結核乳房結核乳房結核)))) 1.《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乳結核候》 「足陽明之經脈,有從缺盆下於乳者,其經虛,風冷乘之,冷折於血,則結腫。夫腫熱則變敗血為膿,冷則核不消。又重疲勞,動氣而生熱,亦焮癢。」

2.《景岳全書‧長集‧婦人規古方‧婦人》 「乳中結核,……若肝火血虛而結核不消者,四物湯加柴胡、升麻。若肝脾氣血俱虛而結核者,四君子加芎歸、柴胡、升麻。鬱結傷脾而結核者,歸脾湯兼神效瓜蔞散。」

3.《外科大成‧分治部上‧胸部》 「乳房結核,初如梅子,數日不療,漸大如雞子;串延胸脇,破流稀膿白汁而內

Page 111: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第一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109 實相通,外見陰虛等症。」

4.《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乳巖》 「乳房結核堅硬,小者如梅,大者如李,按之不移,推之不動,時時隱痛,皮色如常。形勢雖小,不可輕忽,若耽延日久不消,輕成乳癆,重成乳巖。」

五、診斷要點: 血液檢查:活動期紅血球細胞沉降率可加快;混合感染時,白血球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可昇高。 結核菌素試驗:小孩“OT”陽性,對診斷有一定參考意義。但成年人多數“OT”試驗為陽性,故一般不作為重要診斷依據。 X光檢查:有助於尋找乳房結核的原發病灶,最常見為肋骨結核、胸膜結核、肺門淋巴腺結核等。 膿液抹片檢查:瘡口或竇道膿液分泌物抹片檢查,有時可找到結核桿菌,但陽性率不高。 活組織病理檢查:局部病灶的活組織病理切片檢查,有助於確定診斷。

六、綜論: 乳房結核是由結核桿菌感染所致,其中大多數系由結核桿菌血源性傳播的結果,原發病灶多為肺或腸繫膜淋巴結結核;也有一部分由胸壁結核(主要是肋骨結核,還有胸骨、胸膜淋巴結結核)、腋窩淋巴結結核直接延及乳房所致,或經淋巴管逆行轉移而來,或因結核性膿胸或肺門淋巴結結核潰破肋間而侵入乳房所致,有時原發病灶的病變已經穩定,仍可能繼發乳房結核。乳房結核的發病年齡較輕,較乳癌患者約早 10~20歲。 乳房結核病程進展緩慢,病變初起,症狀不顯著,常一側乳房偏上方出現一個或數個結節狀腫塊,觸之不甚疼痛,其表面的皮膚顏色不變,腫塊與周圍正常組織分界不清,逐漸與皮膚發生粘連。數月後腫塊軟化,逐漸發生乾酪樣變,形成寒性膿腫,局部可有輕度疼痛。日久液化,膿腫潰破,流出混有豆腐渣樣碎屑的稀薄膿液,並形成 1 個或數個竇道或潰瘍,經久不癒。有時,腫塊不軟化,而發生纖維組織增生,引起乳房部分硬化,致乳房嚴重變形。部分患者合併午後潮熱、消瘦、盜汗、乏力及食慾不振等結核中毒症狀。 根據本病的臨床特點,應屬於中醫學「乳癆」、「乳痰」、「乳中結核」等的範圍。「乳中結核」最早見於《諸病源候論‧乳結核候》,是泛指以乳房結塊為早期特徵的多種乳房疾病的總稱。其中乳中結核,兼有虛勞者稱為「乳癆」,「乳癆」潰後膿液稀薄如痰故又名「乳痰」,根據中醫文獻的描述「乳癆」(乳痰)即現代醫學之乳房結核。「乳癆」病名最早見於明代汪機的《外科理例》,書中詳細描述了乳癆的臨床表現,並提出當與乳癖、乳巖相鑑別。後世醫家對本病也多有論述,積累了豐富的辨治經驗。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多因體質素虛、肺腎陰虧、氣血不足,更兼外感內傷,痰濁凝結而成,肺腎陰虛、虛火上炎、火旺灼津成痰,痰火凝結於乳中而成乳痰;

Page 112: 第一章傳染病及寄生蟲病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西醫病名大辭典

110 或由情志不暢,肝氣鬱滯,脾失健運,積濕成痰,痰氣互結亦可形成乳痰,日久耗傷氣血,而成乳癆之證。所以手太陰肺經及足少陰腎經之陰精不足,是病變之本;足厥陰肝經及足太陰脾經之經氣失和,是病變之標;痰、氣、火互相凝結為主要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