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2011-issue1-c

8
《未得之地》 神恩澤僑胞 福音遍全歐 Reaching the Chinese to Reach Europe ISSUE 1 2011 本期主題 佈道~中國大陸留學生面面觀 ◆蕭咏梅 宣教士 ◆毛凌晨 ◆劉峰 ◆Debbie 總幹事的話 在猶太歷史中,猶太人自從舊約時代就開始大批地離開自己的家園,散居在世 界各地。到了新約時代,保羅的宣教工作往往是從這群散居在外的猶太人開始。如 今,不僅是猶太人,世界各國的人都在進行著史無前例的全球大遷徒,大多數人並 非出於被迫,而是為了取得更有利的發展空間。在去年的第三屆世界福音洛桑大會 上,各地的宣教機構和教會領袖們已經關注到向散居在海外的群體傳遞救恩的有效 性和迫切性。以往的宣教對象現在已經主動來到了我們面前, 這一趨勢導致傳統的只 差遣宣教士到邊遠地區的模式需要有所調整。在COCM所耕耘的歐洲這片禾場上, 也有這樣一群遠離故土,在這裡生活、工作、學習的華人。在COCM所制定的宣教 策略中,我們所針對的優先佈道群體正是分散遍佈在歐洲各地的這樣一群人。 在這群人中,我們最廣泛接觸到的首先就是中國大陸留學生,他們的人數近年 來倍長。這些年輕人帶著夢想遠渡重洋,心態開放,沒有歷史的包袱,尤其在歐洲 這樣一個自由的氛圍中,比較容易接受福音。而這一群“八零後”甚至是“九零 後”的年輕人,正是中國未來的頂樑柱和生力軍,若他們中相當的一部分人願意歸 向耶穌基督,那麼這群人就很有可能成為一股改變的力量,進而影響社會及人心。 在歐洲的很多教會和宣教機構都看到了這樣的契機,紛紛在近年來展開面向 這個群體的福音事工,這個現象在英國尤其明顯。但是由於英國的學制較短並 且不鼓勵移民,使得這群學生的流動性較大。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有效地 接觸到這些學生就極具挑戰性;同時這個群體的構成也在近幾年發生了很大 的轉變,學生的年紀趨於低齡化,即使是年齡稍大的學生,也因為受中國 國內流行文化的影響而讓我們這些長時間僑居海外的人無法第一時間瞭 解他們的想法。俗語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有效地傳遞救恩並 加強跟進栽培的工作,就必須對這些來到我們中間的年輕學生有一個更 全面客觀的認識和瞭解。這一期《未得之地》將通過幾個不同的觀察角 度來重點介紹這新一代的留學生群體,他們獨特的需要以及面對的挑 戰,為的是能更深入地思考我們的宣教策略應當如何跟據他們的情況進 行相應的調整。 感謝主興起在各地的華人弟兄姊妹與歐洲本地的基督徒一同在主裡 忠心服事這群中國大陸留學生們。我相信,神在這個世代將這群中國的 年輕人帶領到歐洲的各個地方分散開來,乃是出於祂“純全、善良、可 喜悅的旨意”,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順服神的心意,為祂贏得這些年 輕的靈魂! 牧師

Upload: chinese-overseas-christian-mission

Post on 28-Mar-2016

2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佈道~中國大陸留學生面面觀

TRANSCRIPT

Page 1: Link-2011-issue1-C

1

《未得之地》

神恩澤僑胞 福音遍全歐 Reaching the Chinese to Reach Europe

ISSUE 1 2011

本期主題 佈道~中國大陸留學生面面觀

◆蕭咏梅 宣教士

◆毛凌晨

◆劉峰

◆Debbie

總幹事的話

在猶太歷史中,猶太人自從舊約時代就開始大批地離開自己的家園,散居在世

界各地。到了新約時代,保羅的宣教工作往往是從這群散居在外的猶太人開始。如

今,不僅是猶太人,世界各國的人都在進行著史無前例的全球大遷徒,大多數人並

非出於被迫,而是為了取得更有利的發展空間。在去年的第三屆世界福音洛桑大會

上,各地的宣教機構和教會領袖們已經關注到向散居在海外的群體傳遞救恩的有效

性和迫切性。以往的宣教對象現在已經主動來到了我們面前, 這一趨勢導致傳統的只

差遣宣教士到邊遠地區的模式需要有所調整。在COCM所耕耘的歐洲這片禾場上,

也有這樣一群遠離故土,在這裡生活、工作、學習的華人。在COCM所制定的宣教

策略中,我們所針對的優先佈道群體正是分散遍佈在歐洲各地的這樣一群人。

在這群人中,我們最廣泛接觸到的首先就是中國大陸留學生,他們的人數近年

來倍長。這些年輕人帶著夢想遠渡重洋,心態開放,沒有歷史的包袱,尤其在歐洲

這樣一個自由的氛圍中,比較容易接受福音。而這一群“八零後”甚至是“九零

後”的年輕人,正是中國未來的頂樑柱和生力軍,若他們中相當的一部分人願意歸

向耶穌基督,那麼這群人就很有可能成為一股改變的力量,進而影響社會及人心。

在歐洲的很多教會和宣教機構都看到了這樣的契機,紛紛在近年來展開面向

這個群體的福音事工,這個現象在英國尤其明顯。但是由於英國的學制較短並

且不鼓勵移民,使得這群學生的流動性較大。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有效地

接觸到這些學生就極具挑戰性;同時這個群體的構成也在近幾年發生了很大

的轉變,學生的年紀趨於低齡化,即使是年齡稍大的學生,也因為受中國

國內流行文化的影響而讓我們這些長時間僑居海外的人無法第一時間瞭

解他們的想法。俗語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有效地傳遞救恩並

加強跟進栽培的工作,就必須對這些來到我們中間的年輕學生有一個更

全面客觀的認識和瞭解。這一期《未得之地》將通過幾個不同的觀察角

度來重點介紹這新一代的留學生群體,他們獨特的需要以及面對的挑

戰,為的是能更深入地思考我們的宣教策略應當如何跟據他們的情況進

行相應的調整。

感謝主興起在各地的華人弟兄姊妹與歐洲本地的基督徒一同在主裡

忠心服事這群中國大陸留學生們。我相信,神在這個世代將這群中國的

年輕人帶領到歐洲的各個地方分散開來,乃是出於祂“純全、善良、可

喜悅的旨意”,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順服神的心意,為祂贏得這些年

輕的靈魂!

牧師

Page 2: Link-2011-issue1-C

1

《未得之地》

中國大陸留學生面面觀透過不同的角度看在歐洲的中國大陸留學生,從而幫助我們來調整與擬定適當的宣教策略⋯⋯

渴求真愛曾經問過幾位在英國留學的年輕人,留學期間感受最深的是甚麼?他

們不約而同地說,孤單感很強,同時功課壓力很大。記得在校園巡迴佈道

派單張的時候,每當我問:「你在這裡唸書,適應的好嗎?」,那些同學

們本來防衛的身體語言和表情會立即緩和下來,眼神充滿感謝地回答我的

問題。有一次,在英國諾丁漢大學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一位女

生甚至把她所有的壓力都向我這個認識了只有幾分鍾的陌生人傾訴;另一

次在法國馬賽的分享會中,我們提到「孤單」這個話題時,一位男生分享

了他生病時一個人獨自面對的境況,很多雙認同的眼睛都充滿淚水;在芬

蘭辦福音營的時候,當地的同工也特別提到希望我們分享如何面對孤單。

在孤單中,他們都渴求一份愛和關心。在「真愛哪裡尋」這個佈道會中,

我們分享的一首詩歌《如果》(林婉容作詞,小羊詩歌),深深觸動了這

些同學。歌詞是神與人的一段對話,前段提到人對愛的渴求,後段提到神

對人的愛與救贖,前段的歌詞如下:

如果我的存在只像劃過夜空的流星

為什麼我總夢想永恆

如果我的出現只是一個意外的巧合

為什麼我渴望被愛

誰能聽見我,聽見我,我內心深處的吶喊

誰能告訴我,告訴我,到哪裡去尋找真愛

2

佈道

林堅和蕭 梅宣教士夫婦在 COCM 主要參與學生事工並負責 COCM 佈道隊

蕭咏梅宣教士學生時代曾留學美國,後在香港工作,2004 年

同先生林堅一起移民澳洲,在那裡服事當地的華人教會,主要做留

學生的工作。他們夫婦二人於 2010 年 5 月正式加入 COCM 成為

同工。在去年的 8 月至 11 月,他們主要負責 COCM 佈道隊的事工,

以「真愛哪裡尋」及「認識你真好」為主題到英國、法國和芬蘭共

十一個城市做留學生福音工作,他們所接觸的大部份是「八零後」

的中國大陸留學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聯合培養計劃

的交換生。在密集的佈道工作告一段落之後,對所接觸的這一大批

學生,蕭 梅從一個宣教士的角度總結了以下的一些觀察。

Page 3: Link-2011-issue1-C

13

相信這正道出了他們的心聲,

很多同學感動流淚 。在高徹斯特

(Colchester) 的時候, 一位同學說她

從來沒有聽過上帝,但她覺得我們能夠

真實地去談愛,很特別,因為在外面的世

界很少有人這麼真誠地分享愛。臨走前,

她說:「我一定會再來參加這個團契的聚

會!」

對信仰的理性思考和感性認識由於中國大陸的文化背景,許多同學都來自

無神論的家庭,我們於佈道期間接觸過的學生,很

多都從未聽過福音,除了一些受到家庭很深影響的

同學,他們對基督教信仰一般都會感到好奇,但也都

比較喜歡以理性與科學的角度去認識神,他們會問很

多關於如何証明神的存在和神的創造的問題。一些已經

接觸過基督教的人,會在理性與感性中徘徊,他們一方面

堅持要找到証據才會相信神,但另一方面卻又深深體會到

在基督徒群體中存在著一種不一樣的愛。記得在英國「認

識你真好」分享營中,我的小組裡有一位自認非常理性的

男生,在頭兩天的營會中都十分沉默,但在最後一天,他

分享道:「我感到你們中間有一股像電波一樣的東西,攪

動著我的心,我無法解釋。」 我想,他說的那個「電波

一樣的東西」其實就是神的愛,「攪動著我的心」就是一

份被神的愛而吸引的感動,只是基於他的「理性」,或許

不容易表達。

異地文化的影響基督教是影響歐洲文化很深的信仰,所以很多來歐洲

留學的中國大陸學生,對基督教信仰會抱持一種開放的

態度,他們視參加教會活動為認識歐洲文化的一個途徑,

也可以藉此認識一些當地人並練習英語。同時,當他們來

到國外,因為少了家庭、朋友和自身文化的影響,就有了

更多獨立思考的空間。這反映出,在國外向這些學生傳

福音,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因此,一些本地的基督教團

體如國際之友 (Friends International) 和基督徒學生聯合

會 (Christian Union) 就抓住這樣的機會, 透過定期的活

動,與這些學生建立友誼,然後把信仰分享給

他們,這種較軟性的福音工作,對中國大陸

留學生來說, 都比較容易接受。所以我們

也很積極地與這些機構和組織合作,他們

所作的預工,使我們更加容易接觸這些學生,向他們傳福

音。在英國諾丁漢 (Nottingham) 和桑德蘭 (Sunderland)

佈道會中一些決志信主的學生,就是曾參加過他們的活

動,而對基督教有了初步的認識。

前面的機會與挑戰在我接觸這一群學生後,發現他們是一群善良、忠實

並簡單的年輕人,或許不是每個人都很清楚自己的人生

目標,但他們是願意聆聽與尋求的一群。當然,我們需

要禱告尋求智慧,可以更多更深地明白他們,按著他們

的需要把福音傳給他們。但是, 無論他們是一群怎樣

的人,我深信愛是人類心靈最深的需求,也深信福音

本是神的大能,上帝的愛曾感動和救贖無數人的生

命,也必定會臨到這些「八零後」的年輕人。 我

們亦相信這些到國外留學的年輕人將來是社會上

有影響力的人,所以我們需要把握現今的機會,

在歐洲把福音傳給他們,以至將來有一天他們

能把福音帶回中國,讓更多在中國大陸的人能

認識神,而他們可以在社會和人群中為主作美

好的見証。

Page 4: Link-2011-issue1-C

1

佈道

《未得之地》

4

一、 學生的性質雖然自英國保守黨上台之後,對於外來人口的控制越

來越嚴,但這並未減少中國大陸學生對英國留學的熱情。

首先,因為國內就業競爭激烈,從積極方面來說,更多本

科畢業生願意通過海外求學的方式來提高自身價值,但從

消極方面來說,很多人則是為了逃避現實;其次,隨著中

國國內經濟條件普遍上升,更多父母選擇送孩子出國讀本

科甚至高中,留學英國的中國學生的平均年齡也開始逐年

下降;另外,國內不同大學和英國各個學校交換項目越來

越多,並且隨著個別英國大學在中國開設分校(如諾丁漢

大學在寧波的分校,利物浦大學在蘇州的分校),交換生

也開始成批增多。但是普遍來說,英國的學制都比較短,

交換生和碩士生基本上在這裡的平均時間大概是一年,

就算是本科生和博士生,也僅僅只是三年的時間。很多學

生在英國留學期間,為了盡可能地兼顧學習和體驗當地文

化,時間通常都安排得很緊,要與他們建立友誼並不是容

易的事情,其中與交換生建立友誼尤其困難。這些交換生

基本上都與國內同專業的同學一起來到英國,一開始就有

自己的群體,即便其中有些人願意多點瞭解信仰或是參加

教會活動,也因為同輩間的壓力和看法而卻步。 有時,好

不容易和他們成了朋友,他們就馬上要回國了。

二、 學生的特點現在在英國的學生大多是 1985 年以後出生的年輕

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大多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從小在衣

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優越環境中成長,對於自己的未來甚

至自己的需要都缺乏主動;同時,由於是家中的獨苗,受

父母的影響較大,對自己的人生有規劃和想法的比較少。

一方面,父母傾其所有,為我們付出,實在讓我們無以為

報;但是另一方面,父母愛的壓力常常使我們喘不過氣來。

有人說,“八零後”的父母那一代中國人活著就為了錢和

孩子,為了錢可以遠走他鄉,幾年不回;為了孩子,夫妻

感情即使破裂,也堅決不離婚,只為了給孩子們一個表面

上完整的家庭。這些都使得這一代的年輕人,不敢或也不

忍心違背父母的意願。所以雖然“天高皇帝遠”,但是如

果父母已經有一些宗教背景或是對宗教持有偏見,反對孩

子去教會,那麼依然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這樣的影

響力無論是對慕道友,還是對剛剛決志的弟兄姐妹,都是

一個很大的衝擊。

所以有如此家庭背景的學生常常需要更多的關心與開

導。就諾丁漢普通話團契而言,所處英國教會的弟兄姐妹

由於在文化上的差異,實在難以在這方面給予建議(況且,

英國人的文化中也不提倡給朋友太多建議,干預別人的決

定)。團契的弟兄姐妹雖然很有付出的心,但一來自己的

屬靈生命還未經過熬煉,不夠成熟,二來也苦於人手不夠,

時間有限。經常看著有人來聽過福音,甚至願意接受,卻

因沒有及時跟進和瞭解他們的需要,沒能再見他們回到我

們中間,實在讓人心痛。

毛凌晨與那些1985 年後出生的年輕學生們有著相似的背景和年齡

毛凌晨來自中國上海,2005 年來到英國諾丁

漢大學開始本科的學習,同年信主,2006 年受洗,

之後一直在諾丁漢當地的普通話團契積極參與服

事,現正在諾丁漢大學攻讀環境科學博士學位。她

在這幾年的時間裡與這群中國大陸留學生有很多的

接觸,特別是那些 1985 年後出生的年輕學生,因

著與他們有相似的背景和年齡,從而使她可以從一

個同齡人的角度來為我們勾勒這個學生群體的一些

特點。

Page 5: Link-2011-issue1-C

15

除了家庭的影響以外,生活在一個倫理道德墮落的時

代,也使得現在的學生對於是非觀念越來越模糊。比如,

大多大陸學生喜歡看美劇和日本動漫,不但耗費了大部分

課餘時間,其中的一些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也深深影響著年

輕一代。美劇中對於性關係的開放,日本動漫中所宣揚的,

不用理會別人的看法,只要聽自己的心聲去做的理念,潛

移默化地融入到生活中,也從某種程度上模糊了他們對罪

與罪性的認識,從而影響他們對基督救贖的渴望。其他各

類媒體信息和娛樂節目中的道德標準和界限也亦然。

三、 在英國信主的基督徒這幾年,上帝不停差派祂的僕人從世界各地來到英

國,舉辦了不少福音聚會並得著了很多果子。感謝上帝的

恩典,不少由此信主的弟兄姐妹都非常追求,也慢慢開

始成為當地教會團契的核心力量。然而也有很多學生因為

營會時的熱烈氣氛,一時感動後決志,對於信仰卻缺乏更

深層次的認識。營會結束後,回到當地的教會或團契中,

一來缺乏跟進栽培的人手,二來在現實生活中受到一些衝

擊,就開始慢慢遠離上帝。在我認識的弟兄姐妹中,就有

一些在這樣的營會中決志,但時間一長,就覺得這個信仰

似乎沒有太大的用處,或和自己沒什麼關係。

在英國這樣一個非移民國家,留學生可以在這裡的時

間比較短,能留在英國工作的機會就更少,有許多學生還

未真正體會教會生活,決志或受洗後就回國了。回國以後,

環境的變化,父母的壓力,工作的壓力,教會的不適應帶

來一系列信仰危機。雖說,更深信靠上帝,常常需要在風

雨中經歷他的恩典,但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裡,盡力將根

基打好,教導弟兄姐妹紮根在神的話語上,是我們迫切需

要禱告尋求的。

以上只是我在英國諾丁漢團契期間所看到的一些情況

和我的一些想法。在歐洲這片土地上的需要還有很多,正

如路加福音 10:2 中主耶穌對門徒們所說的“要收的莊稼

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

收他的莊稼。”但願上帝將祂的異象放在我們心中,也願

祂親自堅立我們手所作的工。

未得之地(以下簡稱“未”):可否向我們簡單介紹一下

你在平時的工作中經常接觸到的中國大陸留學生是怎麼樣

的一群人?

劉峰在英國人的教會服事期間接觸到從中國大陸來的留學生

劉峰來自中國上海,2005 年來到英國的紐卡斯

爾攻讀碩士學位,一年後在當地的英語教會信主受

洗,畢業後成為國際之友(Friends International)

的義務同工,在當地與國際學生分享福音。現在他

服事於紐卡斯爾的 Jesmond Parish Church,主要

負責國際學生事工,在這樣的過程中,接觸到了形

形色色的從中國大陸來的留學生。以下是一段簡短

的採訪,讓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側面來更多瞭解這

群留學生中的一部分。

劉峰(以下簡稱“劉”):紐卡斯爾跟英國的其他地方一樣,

從中國大陸來的留學生越來越多,年齡也越來越小,但是

我經常接觸的倒是一群年齡比較成熟的學生。他們的年齡

在 30 歲左右,分為“老留學生”和“後留學生”。

未:能不能具體講一下甚麼是“老留學生”,甚麼是“後

留學生”呢?

劉:“老留學生”指那些在國內從事過數年工作後才出國

求學的學生,簡稱“老留”;“後留學生”指那些畢業後

選擇繼續讀博士或尋覓工作的學生,簡稱“後留”。在跟

他們打交道的過程中,我自己有一些感受,也發現一些他

們的特點,在這裡可以跟大家分享。

Page 6: Link-2011-issue1-C

1

佈道

《未得之地》

未:那就請你簡單來說說他們的一些特點吧!

劉:先前提到的這群人的年齡一般在 30 歲左右,他們不

像初來乍到的小留學生們時常對新鮮事物報以很大的興

趣,作為有一定閱歷的“老留”和“後留”,為了保持一

定的尊嚴,他們更願意用自己現有的世界觀、價值觀盡量

包容新的事物,換句話說,就是適當的吸取你的智慧從而

擴充自己的智慧。因此,他們會經常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

參加教會活動,比如主日崇拜、查經等等。他們的行為和

思考方式由於經常受到基督教“積極”態度的影響而出現

相當大的改變,愈加慷慨並且熱心參加服務教會的活動,

甚至有些人慢慢承認有神的存在並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基

督徒了。 他們欣賞和接受基督徒不為自己而活的崇高道

德,並也在這方面努力地去追求並且達到在效果上跟基督

徒很相似的程度。確實,他們中的一些人也在為著周圍人

的好處而活,並以幫助他人為樂,但實際上,他們在內心

深處還是沒有走出自己的那個套路,就是之前提到的用自

己的世界觀,價值觀盡量包容新事物的套路。

未:也就是說他們比較喜歡吸收一些他們覺得對他們有益

處的方面,那麼有沒有一些具體的例子呢?

劉:例如你與他們分享“偶像”,你先讓他們定位出自己

所有的偶像,並告訴他們“偶像”是個謊言,只會奴役人,

只有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才能完全解放人。一般當他們聽到

這些之後,大多會去思考自己生命中的偶像,但是,卻僅

僅只是停留在那裡,並沒有將這些與基督的救贖聯繫起

來,反而會選擇用自己的那個套路,也就是用更積極和更

包容的態度來解決問題。比方說,有些人認為金錢是自己

的偶像,所以當他們面對金錢上的損失時,就採用積極的

態度來安慰自己,認為他們不能被金錢奴役,損失就損失

吧,反正還有朋友、家人和健康,暫時可以把重心放在他

們身上,將來可以有機會繼續創造更多的金錢。這些想法

看起來都頗為積極健康,但是對於福音本質的認識,絕對

是捨本逐末的一種方式。

未: 那你覺得跟他們交朋友容易嗎?通常你都以甚麼樣的

方式與他們交往呢?

劉:以上的這類人往往很容易成為朋友,尤其是當你抱著

求同存異的態度去與他們交往,不久後便會在很多地方取

得彼此的信任。但同時也都會感覺到在我們的交流中總是

存在著大家都不願意去談及的“敏感地帶”。

未:是怎麼樣的“敏感地帶”呢?能簡單說說嗎?

劉:這些“敏感地帶”的話題主要是:你是不是以神為中

心而活?你對神審判的態度和你對永生和地獄的看法等

等。這些話題在基督徒之間是可以達成一致的,但是對於

一個僅僅是在外表上學習去成為基督徒的“老留”或“後

留”來說,卻是難以回答的。

未:一般遇到這樣的情況,他們是怎麼樣的反應?

劉:出現這樣的情況,輕則尷尬收尾,他們會埋怨你太過

極端,不懂得求同存異,無法像他們那樣去包容;重則使

得大家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友誼出現巨大的裂縫並且影響

Page 7: Link-2011-issue1-C

17

他們之後繼續參加教會活動。

未:那你對這樣的情況怎麼來處理呢?

劉:遇到這樣的情況,第一反應就是,為了友誼,為了他

們可以繼續來教會,退一步算了,或許有一天,聖靈就慢

慢打開了他們的心。對於聖靈的工作,我絕對不懷疑,因

為包括我本人在內,若非聖靈的工作,都無法歸向耶穌。

但是作為耶穌的門徒和僕人,我們所看重的應該是我們所

傳的是否是全備的福音,是不是主所交託給我們的十字架

的福音? 我們會不會因為怕影響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或者

想保持我們在眾人之間的影響力和受歡迎程度,或者怕冒

犯人,而對福音中相當重要的部份諸如罪、審判和地獄避

而不談呢? 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是對我個人屬靈生命以及

對主的信靠有一個重新的審視:我是在乎朋友們對我的看

法還是神給我的評價? 我是敬畏神還是遷就人呢?

編者的話:這個簡短的採訪

只是幫助我們加深對這群學

生認識的一個開始,劉峰最

後提出的問題對我們所有的

基督徒都是一個挑戰,也許

你也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朋

友,他們離福音的大門看似

咫尺之遙,卻最終擦肩而

過!願我們眾人都有

一顆為主得人的

心,求神賜下充

足的信心和智慧

來應對這樣的情

況,讓神的名得

著高舉。

從中國大陸來的學生們雖各有不同,但是他們也有一

些共同的特徵。中國的教育制度競爭激烈,在這樣的制度

下成長,加上來到英國讀書也不容易,就使得這些學生通

常都很努力,生活的全部目標就是如何更上一層樓。無論

這些學生們與父母的關係是融洽還是緊張,父母對他們都

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在尋求安全感,他

們要麼想在一份待遇優厚的工作找到;要麼就想在一份親

密的戀愛關係中尋求。有些人對於身處異鄉感到興奮,有

些人則感到失望,更多的人感到孤單。因此他們都看重結

交朋友,珍惜鍛鍊英語的機會,而這通常也是他們遇到基

督徒的原因。

在過去的 15 年中,這個留學生的群體發生了很大的

變化。如今,更多年輕的學生出國留學,有些來念本科,

有些來念高中。他們中一些人的父母正是目前中國的新興

富裕階層。這些年輕的孩子們,有些連打理自己的日常生

活都有困難。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努力學習,積極克服語言

上的難關,平時經常跟一群同齡的中國朋友一起逛街、吃

飯或是玩網絡遊戲。這個年輕的留學生群體似乎對於物質

以外的世界漠不關心。

還有一些比較成熟的學生,則關注一些宏觀的問題。

他們四處旅行,樂意與人探討文化的類同和差異。在上世

紀的 90 年代,大部份的中國大陸留學生和訪問學者都對

Debbie 曾經好幾次去中國看望留學歸國的學生們,鼓勵他們繼續與主同行

Debbie 來自諾丁漢的 Cornerstone 教會。她

曾在諾丁漢的國際之友(Friends International)服

事 7 年,期間,接觸到很多中國人,帶領他們信主、

學習聖經。她也曾好幾次去中國看望從英國留學歸

國的學生,鼓勵他們繼續與主同行。Debbie 作為一

個愛中國人的英國本地基督徒,為我們更多瞭解這

個群體提供了不同的視野。

Page 8: Link-2011-issue1-C

總部總幹事:呂子峰牧師

2 Padstow Avenue

Fishermead

Milton Keynes MK6 2ES

England UK

電話:+44-(0)1908-234-100

電傳:+44-(0)1908-234-200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址:www.cocm.org.uk

香港辦公室鄧志明牧師

九龍灣臨興街二十一號

美羅中心二期522室

電話:+852-2549-5288

電傳:+852-2549-5155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址:www.cocm.org.hk

主席:湛乃斌牧師

馬來西亞BERHAD辦公室廖志健先生

Unit 697-2-2, Desa Kiara,

Jalan Damansara,

60000 Kuala Lumpur,

Malaysia

電話:+60-(0)3-7954-5884

電郵:[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網址:www.cocmsea.org

主席:Mr Bryan Lee

新加坡辦公室主席:Mr Alan Wong

420 North Bridge Road

#05-07 North Bridge Centre

Singapore 188727

電話:+65-6466-7678

電郵:[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網址:www.cocmsea.org

美國委員會主席:陳德修牧師

c/o Lily Chuang

38 Stonegate Drive

Wethersfield

CT 06109, USA

電話:+1-860-257-3986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址:www.cocmusa.org

加拿大溫哥華委員會主席:陳若魯先生

P.O. Box 32528,

Richmond, B.C.

V6X 3S1 CANADA

電話:+1-778-591-0109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址:www.cocmcanada.org

《未得之地》

由基督教華僑佈道會出版,是報導英國

和歐陸華人福音事工的雙月刊,免費贈

閱,另歡迎到我們的網址參閱:

www.cocm.org.ukRegistered Charity No.232651

No.1135892

Company No.7106567

編輯部:

呂子峰牧師.呂鍾凌.殷敏.伍于美

文化大革命記憶猶新,他們都在那個

後毛澤東時代尋找生命的答案。如今,

物質上的富足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人

內心的空洞,但是,在看似堅強的華麗

外衣下,隱藏著內心的傷痛。最近,我

採訪了一些留學歸國的學生,我驚訝地發

現,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受訪者年齡均在

30 - 40 歲之間)有非常糟糕的童年。其

中有一位受訪者告訴我,很多中國學生都有

一顆“破碎的心”。

我曾經四次前往中國,探訪了大約 70 位留學歸國的學生。我們有必要瞭解那些剛剛信主的

信徒們在國內所面對的挑戰, 他們要面臨很多攔阻,也要付出很多。

要幫助他們,我們需要瞭解那些曾經來過我們教會,參加過查經班的中國學生。他們熱愛

音樂,享受溫馨的氣氛,樂意與我們交朋友,也喜歡聽關於道德方面的教導。他們中的一些人

甚至真心說他們相信耶穌,但是這樣的“信”可能並不是因為知道耶穌是獨一的真神,是那位

愛我們,在我們生命中掌權的神,他們這樣的“信”可能僅僅因為他們相信耶穌的存在(如同

他們相信孔子的存在一樣),同時也想要迎合他們的基督徒朋友。一些人甚至對基督徒有強烈

的認同感,並根據他們所理解的基督教表現地像一個基督徒,但是,他們卻沒有經歷真正的悔

改,也沒有接受耶穌作他們的救主。

有些人享受上帝的愛,卻不知上帝的權柄。另一些人認為和上帝的關係就好像孔子所說的

君臣父子關係,並努力想要服從,可是他們還不明白神的愛。我們需要傳遞這樣的信息,那

就是神是一位充滿愛和饒恕的父親,同時也有公義和權柄;神這位父親與我們在地上的父

親截然不同。我們必須傳遞神的恩典,而最關鍵的是我們要幫助他們更多來經歷神的真

實。

我相信神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帶領如此多的中國大陸留學生來到這裡絕不

是偶然。我相信這是神給我們一個分享福音,傳遞主愛的大好機會,這群從

未聽聞福音的學生已經來到了我們的家門口。願我們眾人都把握現今的

機會!

編者的話:2007 年,Debbie 開始在諾丁漢大學修讀博士學位,

研究對象是在英國讀書期間信主的中國留學生。作為研究的

一部分,她採訪了一些這樣的學生,並寫成了一系列的生

命故事。由此,Debbie 更加確信,在英國本地的基督徒

們需要更多瞭解這群中國朋友的信仰,瞭解他們作

為一個基督徒,回到中國後所要面對的生活。她

期望透過這些研究,幫助英國本地的教會更好

地支持這些將要回國的中國大陸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