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n rt 術 n n rt 探索自然界的神秘幻園—— ·...

3
藝術香港Hong Kong Art 藝術香港Hong Kong Art 68 69 探索自然界的神秘幻園—— 專訪藝術家夫婦張健君及芭芭拉.愛德斯坦 作者:姚慧珊 藝倡畫廊為中國水墨畫家張健君和美國 多媒體藝術家芭芭拉.愛德斯坦(Barbara Edelstein)舉辦首次聯展。兩位皆喜好自然, 作品中蘊含藝術家對園林、山水、自然的深切 領悟,比起寫實的景觀,他們更追求大自然背 後洋溢的生機與意境。展覽中展出張氏利用水 墨繪畫「第一滴水系列」與「托雨系列」等作 品,亦有雕塑創作;芭芭拉則以探索樹葉的結 構和形式為命題,展出多個攝影和雕塑作品。 二人作品並置在同一空間,彷彿在進行一場詩 性的對話,為空間捎來空靈靜美的氛圍,誘發 出更多對生命與自然的想像。 張氏與藝倡畫廊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十 年代。1987年,當時主持藝倡畫廊的金董建平女士 在香港藝術中心策劃了「上海繪畫——蛻變中的中 國藝術」的群展, 其中展出了他數件大型抽象藝術 作品,當中包括油畫《人類與他們的鐘》,自那次 起便開始了兩方的合作,包括去年首屆亞洲文化協 會會友展覽中展出的「墨元」系列,以及今次與其 妻子芭芭拉的聯展。藝倡畫廊長期以來都非常重視 新水墨藝術的推廣,而實驗水墨藝術與張健君的作 品風格亦十分契合,因此促成長久以來友好的合作 關係。 創作方式與主題不謀而合: 水墨中的生命與自然 不論張健君還是芭芭拉,他們兩夫妻對於創作的選 題亦有共通性──以自然元素入畫,並以水墨作為 主要的媒介。張的作品以「雨」、「水」作主題, 於他而言,「水」一直浸漫在他的創作觀念中。他 認為水的流動性以及形成的過程,都具有形而上 張健君和芭芭拉.愛德斯坦(Barbara Edelstein) 《第一滴水系列 2020#2》 120×80cm 布上宣紙、墨、油彩、塑膠彩 2020年 張健君 的概念,並帶有現實的視覺轉換經驗。這些聽起 來較為抽象及玄思的概念,為創作帶來更多無限 的想像與可能。水是渺小的,而雨相對巨大,他 形容自己的作品就是遊走於兩個極端之間。「第 一滴水」象徵著生命之源,填補了生命空虛的本 質,因此他希望透過創作去捕捉水那種永恆的特 質,為觀眾帶來巨大形而上學現象和微小雨滴的 綜合欣賞。 芭芭拉在好萊塢丘陵上的社區裏長大,那時 周圍有許多原始的野生動植物,是她幼時的遊樂 場,正因成長環境的影響,使她更關注大自然。 而對於芭芭拉,她更喜愛用樹葉來展現生命的可 能性。在觀察葉子時,她會想到會這片葉子體現 了樹,樹體現了森林,而森林覆蓋了世界。 通 過使用葉子,她專注於這個縮影,透過葉子看到 了整個世界。通過在同一藝術品中使用來自世界 各地的樹葉,她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環繞了世界, 彷如將所有人和所有事物融合在一起。她表示葉 子容易識別,但具有不同的形狀變化,她積極使 用不同媒介表現「葉」,用以證明「葉子」(世 界)可以有無限變化。芭芭拉稱:「我希望通過 對現實的無限想像,將觀眾與這個世界聯繫起 來。」 《自在.自然系列2&10》76× 56cm × 2 水彩紙上墨、攝影 2013年&2019年 芭芭拉.愛德斯坦 《自在.自然系列:荷葉》170×308cm 水彩紙上墨、攝影 2018年 芭芭拉.愛德斯坦 《流水系列2019#1》178× 94cm 布上宣紙、墨、油彩、塑膠彩 2019年 張健君 兩人都被水墨呈現出來的效果吸引,因而 使用它作為主要創作媒介。張認為:「水墨中的 黑、白,或者簡單的色系構成,抽離了對自然 界表象的一種依賴及羈絆。所有這些都會使我自

Upload: others

Post on 22-Jun-2020

1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n n rt 術 n n rt 探索自然界的神秘幻園—— · 構和形式為命題,展出多個攝影和雕塑作品。 二人作品並置在同一空間,彷彿在進行一場詩

藝術香港| Hong Kong Art 藝術香港| Hong Kong Art

68 69

探索自然界的神秘幻園——專訪藝術家夫婦張健君及芭芭拉.愛德斯坦作者:姚慧珊

    藝倡畫廊為中國水墨畫家張健君和美國多媒體藝術家芭芭拉.愛德斯坦(Barbara Edelstein)舉辦首次聯展。兩位皆喜好自然,作品中蘊含藝術家對園林、山水、自然的深切領悟,比起寫實的景觀,他們更追求大自然背後洋溢的生機與意境。展覽中展出張氏利用水墨繪畫「第一滴水系列」與「托雨系列」等作品,亦有雕塑創作;芭芭拉則以探索樹葉的結構和形式為命題,展出多個攝影和雕塑作品。二人作品並置在同一空間,彷彿在進行一場詩性的對話,為空間捎來空靈靜美的氛圍,誘發出更多對生命與自然的想像。

張氏與藝倡畫廊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十

年代。1987年,當時主持藝倡畫廊的金董建平女士

在香港藝術中心策劃了「上海繪畫——蛻變中的中

國藝術」的群展, 其中展出了他數件大型抽象藝術

作品,當中包括油畫《人類與他們的鐘》,自那次

起便開始了兩方的合作,包括去年首屆亞洲文化協

會會友展覽中展出的「墨元」系列,以及今次與其

妻子芭芭拉的聯展。藝倡畫廊長期以來都非常重視

新水墨藝術的推廣,而實驗水墨藝術與張健君的作

品風格亦十分契合,因此促成長久以來友好的合作

關係。

創作方式與主題不謀而合:水墨中的生命與自然

不論張健君還是芭芭拉,他們兩夫妻對於創作的選

題亦有共通性──以自然元素入畫,並以水墨作為

主要的媒介。張的作品以「雨」、「水」作主題,

於他而言,「水」一直浸漫在他的創作觀念中。他

認為水的流動性以及形成的過程,都具有形而上

張健君和芭芭拉.愛德斯坦(Barbara Edelstein)

《第一滴水系列 2020#2》 120×80cm 布上宣紙、墨、油彩、塑膠彩 2020年 張健君

的概念,並帶有現實的視覺轉換經驗。這些聽起

來較為抽象及玄思的概念,為創作帶來更多無限

的想像與可能。水是渺小的,而雨相對巨大,他

形容自己的作品就是遊走於兩個極端之間。「第

一滴水」象徵著生命之源,填補了生命空虛的本

質,因此他希望透過創作去捕捉水那種永恆的特

質,為觀眾帶來巨大形而上學現象和微小雨滴的

綜合欣賞。

芭芭拉在好萊塢丘陵上的社區裏長大,那時

周圍有許多原始的野生動植物,是她幼時的遊樂

場,正因成長環境的影響,使她更關注大自然。

而對於芭芭拉,她更喜愛用樹葉來展現生命的可

能性。在觀察葉子時,她會想到會這片葉子體現

了樹,樹體現了森林,而森林覆蓋了世界。 通

過使用葉子,她專注於這個縮影,透過葉子看到

了整個世界。通過在同一藝術品中使用來自世界

各地的樹葉,她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環繞了世界,

彷如將所有人和所有事物融合在一起。她表示葉

子容易識別,但具有不同的形狀變化,她積極使

用不同媒介表現「葉」,用以證明「葉子」(世

界)可以有無限變化。芭芭拉稱:「我希望通過

對 現 實 的 無 限 想 像 , 將 觀 眾 與 這 個 世 界 聯 繫 起

來。」

《自在.自然系列2&10》76× 56cm × 2 水彩紙上墨、攝影 2013年&2019年 芭芭拉.愛德斯坦

《自在.自然系列:荷葉》170×308cm 水彩紙上墨、攝影 2018年 芭芭拉.愛德斯坦

《流水系列2019#1》178× 94cm 布上宣紙、墨、油彩、塑膠彩 2019年 張健君

兩 人 都 被 水 墨 呈 現 出 來 的 效 果 吸 引 , 因 而

使用它作為主要創作媒介。張認為:「水墨中的

黑 、 白 , 或 者 簡 單 的 色 系 構 成 , 抽 離 了 對 自 然

界表象的一種依賴及羈絆。所有這些都會使我自

Page 2: n n rt 術 n n rt 探索自然界的神秘幻園—— · 構和形式為命題,展出多個攝影和雕塑作品。 二人作品並置在同一空間,彷彿在進行一場詩

藝術香港| Hong Kong Art 藝術香港| Hong Kong Art

70 71

然而然地著迷於水墨方式,一種有別於傳統水墨

畫,專屬於我的水墨方式。」被問及其概念性較

重 的 作 品 是 否 算 是 在 傳 統 水 墨 作 品 上 另 闢 蹊 徑

時,他說:「傳統中國水墨藝術凸顯出一種文人

的隱逸心境,『山水園林』是這一理想家園的載

體。在我的藝術創作中並不會受限於此,而是強

化了由我個人獨特的生活遊歷所形成的觀念,從

而帶來的一種方式,因而這也是有意識的,自然

而然的另闢蹊徑吧。」

而在西方環境長大的芭芭拉一直將墨水用作

繪畫介質,而非使用木炭或其他材質。在環太平

洋地區長大的她,亦深受亞洲藝術文化的影響。

之前在博物館和美術館,她與她的藝術家朋友都

會仔細觀察亞洲的藝術品。如今來到中國,欣賞

水墨畫已經是一個很好的享受,而水墨的魅力亦

使她一直在這創作形式上探索更多可能,「我正

在創造一種使用水墨的新方法,希望將水墨藝術

發展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品中的哲學思想正如老子所論述的

「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 應 先 順 應 天 地 之 道 ,

才能順應自然之道。

深受道家學說與禪宗

思想啟發的張氏夫婦

深諳這個道理,並一直

積極將其悟道融入到藝

術創作中。張認為:「這

種 東 方 式 的 覺 悟 給 予 我 的

是在藝術創作中一種體驗

上的對應,而不是學術知

識 上 的 新 發 現 。 趨

近 本 源 , 因 而 感 覺

到 單 純 , 簡 單 。 」

中 國 古 典 美 學 提 倡

以 「 真 」 為 根 本 ,

亦 強 調 客 觀 物 象 之

「 真 」 。 正 如 古

代文人總愛「守拙歸園田」,這是一種回歸到自

我的先天本性,返璞歸真,很多時候就是一種對

自然的召喚,當中能引發出更多對生命的反思。

在過往的訪談中,他一直強調人與自然的密切關

係,並分享不少道家思想如何影響他觀察事物的

觀感與視野。「四十年前讀老子及莊子,由此我

《第一滴水系列2015-2020#1》 100.5×72.5cm 紙上塑膠彩、版畫油墨 2015年至2019年 張健君

《光芒中的葉》 矽膠&不鏽鋼 2016年 芭芭拉.愛德斯坦

看見了太陽,月亮,混沌;繼而閱懷素、張旭的

墨帖,感受了自然界之韻律,見識了人的張力;

寫良寬的字,看James Turrel l的作品,令我真切

的體會了人與大自然對位時的那種謙卑,明瞭了

所謂的『四兩撥千金』」。對他來說,創作就是

單純的觀想,簡單的呈現。從他的抽象水墨作品

中,我們就能從其極簡的構圖中,看到變化萬千

的世界。就像水滴般,它並非只是靜態的存在,

而是運轉不息,孕育出天地萬物。

對不少人來說,中國道家學說的哲學觀也艱

澀難明,然而沒想到一直生活在西方的芭芭拉卻

從小接觸禪宗佛教。受到家人的影響,在她十多

歲的時候,就讀過老子和佛教哲學,並開始接觸

禪修。她在學習的過程中亦同時實踐這些道理,

希望將行為與意識融為一體,並且將行動變得無

意識。她會使用一種特定的物料與形式去創作,

直到自己的意識形態與之相契合,這樣就可以絕

對直接地通過作品表達所思所想。莊子曰:「天

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在中華傳統文化

中,提出人與自然諧和共存的哲理原則。而道家

中有關「天人合一」的思想亦一直影響她的生活

與創作。「在我的藝術中,可以讓人們觀察這個

世界,那麼也許人類會意識到我們其實是自然的

一部分,而非我們所想般兩者有距離,從而造成

對地球的破壞。」她的作品寄情於自然,與其說

想表達大自然之於人類的意義,她更希望讓人意

識到人與大自然其實是一體的關係。美國藝評人

及作家Gloria Orenstein曾經這樣點評芭芭拉的作

品:「她的作品就像大自然用其獨特的語言向觀

者編寫一首優美的詩歌。」對於創作的期盼,她

說:「我覺得生活中存在著一種魔力,我想在我

的作品中傳達出這種對世界的奇想。」

生活如同遊歷 將其融入創作張健君在1989年移居美國,中西兩地截然不

同的生活經歷為他呈現了更寬廣的世界觀。自那

時開始,他的創作就由平面延伸到了空間。主要

關注存在、時間、空間和轉化的主題,及它們對

個人和文化的影響。「『時間』、『空間』在我

過往的作品中都是一個主題,後來,它們漸漸融

合成為了我作品中的一個『材料』元素。」張氏

現時為上海紐約大學藝術教授,被問到平時如何

分配教學與創作的時間,他笑言:「會很忙,但

好在我仍精力充沛。當然,我會在教學中把我的

創作經驗成果分享給我的學生。」

張 氏 夫 婦 現 在 會 遊 走 於 上 海 、 紐 約 兩 地 之

間,對於芭芭拉來說,作為一名藝術家,她會對

所處的環境保持開放的心態,並相信不論在一個

地方居住還是旅行,都會為生活帶來新的視野和

體驗。平時除了會逛逛美術館外,她對如何在生

活中獲取靈感亦有一番獨特的見解。無論在任何

一個城市生活,她也會觀察大自然的環境。「在

現場欣賞,可以看到當地的自然和植物生命。保

持 安 靜 , 打 開 我 所 有 的 感 官 去 感 受 自 然 的 生 命

力,聆聽這個地方給我的印象。當我腦海中出現

《自在.自然系列 3 & 13》76×56cm×2 水彩紙上墨、攝影 2015年&2019年 芭芭拉.愛德斯坦

《拓雨系列 2020 #1》 80×120cm 布上宣紙、墨、油彩、塑膠彩 2020年 張健君

《墨石系列》 102×56×39cm 墨 2019年 張健君

Page 3: n n rt 術 n n rt 探索自然界的神秘幻園—— · 構和形式為命題,展出多個攝影和雕塑作品。 二人作品並置在同一空間,彷彿在進行一場詩

藝術香港| Hong Kong Art 藝術香港| Hong Kong Art

72 73

最突出的部分,我會通過對這個事物給我的第一

印象和感受,把它轉化為創作靈感。」而她和丈

夫會將他們各自對生活的感受與觀點融入到藝術

探索中,同時對新事物保持開放,這些都使他們

的生活更豐富。對他們而言,生活如同遊歷。不

過可能正是有求新的心態,才會讓他們獲得更多

創作靈感。

延展夫妻間的美學對話縱然二人擁有不同的文化背

景與生活經驗,但正如芭芭拉

所言,他們不論作為人或藝術

家,都是相連的。「我們有相

似的審美意識,所以我們都以

相同的藝術語言溝通。」芭芭

拉說現在他們分享同一個工作

室,二人會就彼此的藝術交流

意見與心得,討論作品過程中

亦 會 向 對 方 提 出 建 議 。 「 我

們的創作有所不同,但我們在審美上彼此信任,

並且共同完成了許多合作作品。這次聯展於我而

言,就是我們進行美學對話的另一個空間。」

而 張 健 君 亦 認 為 他 們 的 作 品 共 同 呈 現 在 一

個展覽空間中是相得益彰,因為雙方在自然觀的

理念上,有著有諸多的相同性。談及作品的獨特

性時,他表示:「芭芭拉的作品呈現了『一葉知

秋』般的一種由微觀進入整體的詩意化方

式,而我的作品更多是以宏觀視角呈現

的一種微觀,一種由形而上轉換而

成的微觀具象。」二人作品利用

多樣式的媒介創作,帶來非同凡

響的藝術表現力,蘊含的哲學思

辯更令這次展覽呈現一種東方的

文化意蘊。張說:「有關我們這

次聯展的意義,或許可以呈現我

們在東西方人種區別之外,也還

有人性上的相同。」

《自在.自然系列 6 &11》 76×56cm×2 水彩紙上墨、攝影 2013年&2020年 芭芭拉.愛德斯坦

張健君和芭芭拉.愛德斯坦(Barbara Edelstein)

中國式油畫的重新演繹——「華人油畫與傳統」展覽作者:姚慧珊

    油畫作為西方傳統的繪畫方式,於明清時期經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及後一直影響不少中國畫家的創作路向,從傳統水墨走向油彩,西方藝術與東方美學沒有相互排斥,反而是產生有趣的藝術碰撞,這種源於西方的繪畫形式在中國紮根,演變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油畫類型,並持續發展至今。

一新美術館於2020年2月21日至5月2

日舉行「華人油畫與傳統」展覽,展出來

自二十多位華人藝術家的46幅作品,當

中包括大師吳冠中、朱德群、趙無極、丁

衍庸、傳奇女畫家潘玉良等,此外,還有

一些現代本地畫家的作品同場展出,包括

沈平、林鳴崗、廖井梅、胡浚諺等,觀眾

在是次展覽中除了感受到具東方意蘊的中

國式油畫外,亦可欣賞到年輕畫家清新的

油畫作品。

一新美術館美術總監楊春棠表示是

次展覽以原有館藏為主,過往亦曾舉辦本

地油畫展,超過一半畫藏曾展出過,亦有

一些向收藏家借來的珍貴作品,這次將會

以嶄新角度重新演繹這批畫作。楊總監認

為由華人油畫家創作出的油畫作品或多或

少也帶有些植根在血脈的東方色彩,例如

曾留法學習的吳冠中、朱德群、趙無極,

雖然他們學習西方藝術理論,但作品中仍

滲透出國畫中有關水墨的美學基礎,即便

朱德群、趙無極作品中較有西方抽象的構

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

吳冠中《巴黎蒙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