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o10130324masters & nso

4
1 NSO 2013 年三月廿四日 節目單 名家系列:純淨美聲─莎賓‧梅耶與 NSO Masters & NSO: Sabine Meyer & NSO 曲目: 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Till Eulenspiegels lustige Streiche, op.28 理查‧史特勞斯:《狄爾愉快的惡作劇》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Clarinet Concerto, K.622, A major 莫札特:A 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Symphony No. 4, op.98, E minor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

Upload: nsonational-symphony-orchestra

Post on 30-Mar-2016

21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4 download

DESCRIPTION

曲目: 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Till Eulenspiegels lustige Streiche, op.28 理查‧史特勞斯:《狄爾愉快的惡作劇》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Clarinet Concerto, K.622, A major 莫札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Symphony No. 4, op.98, E minor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

TRANSCRIPT

Page 1: NSO10130324Masters & NSO

1

NSO 2013 年三月廿四日 節目單

名家系列:純淨美聲─莎賓‧梅耶與 NSO Masters & NSO: Sabine Meyer & NSO 曲目: 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Till Eulenspiegels lustige Streiche, op.28 理查‧史特勞斯:《狄爾愉快的惡作劇》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Clarinet Concerto, K.622, A major 莫札特:A 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Symphony No. 4, op.98, E minor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

Page 2: NSO10130324Masters & NSO

2

交響詩 vs. 交響曲 ─ 新乎?舊乎?

十九世紀中後期,新興樂類交響詩和傳統交響曲勢力互有消長,新舊音樂的論辯聲

浪響徹雲霄,是個充滿多元觀點的時代。歷史學者將宏揚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樂劇、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的交響詩的陣營,稱為「前進」

的新音樂派;支持傳統室內樂精神的人,則歸類至「保守」的一方。他們以「樂類」做

為判斷新舊陣營標準,實質的美學標準淪為口號。布拉姆斯自是無法幸運地置身事外,

成為新音樂陣營撻伐的對象,是個以「室內樂手法」創作交響曲的保守份子。

然而,根據達爾豪斯的詮釋,交響曲在追求「豐碑性」潮流中,布拉姆斯乃由內處

理「主題」的基礎素材,以達到「豐碑性」目標。因之,布拉姆斯儼然應被歸至「新派」

陣營。不過,無論布拉姆斯走的是回頭路,或踏著勇於向前的步伐,能確定的是,他以

「傳統」為手段,開拓出符合潮流的「新路」;其第四號交響曲,即為一例。幾乎同一

時間裡,史特勞斯開始承襲李斯特提出的交響詩理念,並將此樂類再次發揚光大。兩人

都是奠基在前人打造的基礎上,探求得以滿足自我及世代的光輝。

(陳怡文)

理查‧史特勞斯:《狄爾愉快的惡作劇》

Till Eulenspiegel 這名字承載了許多流行於中世紀的故事,他是位傳說中的人物,是

個傲慢不恭的搗蛋者。後來,「狄爾」從傳說人物成為文學角色。故事裡,狄爾是中下

階層的人民,個性狡獪詼諧、不畏權勢,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庸百姓,都是他惡作劇

的對象。儘管他惡作劇的後果,總是讓他遭逮捕判刑,但他的聰慧及善辯,卻總讓他能

在千鈞一髮之際,順利脫逃。

史特勞斯於 1886 年決定改變方向,棄交響曲,開始創作「交響詩」,並自創

Tondichtung(音詩)一詞,來稱呼他的交響詩作品。其交響詩的「寫實」風格,迥異於

前輩李斯特之「寫意」境界。《狄爾愉快的惡作劇》完成於 1895 年,在音樂的曲式、語

法上,已比史特勞斯先前創作的三部音詩更有所突破。

作曲家親自將作品標明為「輪旋曲」(Rondeau),堪謂別出心裁的創意:「輪旋曲」

非指音樂曲式,係採其多段的特色,意念上,正適合用來描繪狄爾一個又一個的玩笑把

戲。此外,史特勞斯擅長表現器樂作品中的「寫實」戲劇性,故於各個樂段可聽見栩栩

如生的「衝向市場人群」、「道貌岸然的說教」、「調情」與「審判」等等惡作劇場面。然

而,《狄爾》曲式上卻非古典時期傳統的「輪旋曲」,史特勞斯乃以極自由的手法處理之。

Page 3: NSO10130324Masters & NSO

3

作品中有兩個代表狄爾的主題(I、II,譜例 1、2),係以各種變形外貌貫串全曲,並配

合各描述場景而有不同的變形手法,時而獨立發展、時而同時出現。《狄爾》可謂整合

了「輪旋曲、交響式發展及變奏」的手法,足見新興樂類「交響詩」的曲式與「文字戲

劇」之間的牽扯。

(陳怡文)

譜例1: 《狄爾》主題 I 。

譜例2: 《狄爾》主題 II

莫札特:A 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莫札特 A 大調單簧管協奏曲完成於 1791 年,是他最後一部完整的器樂作品。由於

樂器本身當時的型制,莫札特罕將單簧管用於樂團作品中,但這部協奏曲卻是他特別為

一位演奏單簧管技藝精湛的朋友史塔德勒(Anton Stadler)所寫,可稱是第一部專為單

簧管寫的協奏曲。不過,由於此作品在莫札特死後才出版,且手稿已遺佚,故留下許多

難解疑題。現存莫札特手稿中,有段給巴塞管(Bassethorn)演奏的 G 大調旋律,與出

版譜上給單簧管演奏的片段幾乎完全相同,故除了能推斷莫札特最初可能欲將作品給巴

塞管演奏外,至於為何最後給 A 調單簧管演奏,又為何有些音符超越一般單簧管型制所

能演奏的範圍,在在都引起學者興趣。

A 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為傳統的三樂章,但精采內容蔚為此樂類的極緻典範。第一樂

章為快板,律動輕鬆愉快,獨奏表現著令人屏息的絢爛大跳音程及寬廣音域;第二樂章

為慢板,呈現出觸及內心的深沉憂鬱;第三樂章化解憂傷,轉為快板輪旋曲式,以快活、

幽默的氣氛結束全樂曲。作曲家透徹理解單簧管的表現力及性能,賦予不同音域相異的

音型、技巧與情緒,恰到好處展露樂器獨特音色與美感,是單簧管以最優雅姿態佇立在

世人面前的明證。

(陳怡文)

Page 4: NSO10130324Masters & NSO

4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

布拉姆斯畢生只創作四部交響曲。面對貝多芬九大的成就,第一部交響曲歷經再三

推敲琢磨,遲至 43 歲(1876 年)才完成。不過創作第三、四號交響曲,則相當順暢,

分別首演於 1883 年及 1885 年,意味著作曲家創作此類作品,已是信手拈來。另一方面,

布拉姆斯多親自指揮自己的作品首演,但樂團的「規模」從來不是他在意的項目。他對

於音量大小,或音樂聽起來應該如何,沒有定見,如何將作品組織成具「豐碑性」特質,

才是重點。

第四號交響曲有四個樂章,速度分別為典型的「快、慢、快、快」,調性為「e 小調、

E 大調、C 大調、及 e 小調」,第一樂章也是常見的奏鳴曲式,這些皆屬標準古典交響曲

結構。不過,布拉姆斯的作品中處處透露出新穎的音樂思維,恰如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所言:「布拉姆斯是先進的!」。第三樂章尾聲,先由低音部透

露第四樂章的主題前半部,可見主題、動機或和弦等基本素材,在各樂章間織起緊密網

絡,超越既有規範。此外,第四樂章的曲式為「帕薩喀利亞」(passacaglia),主題有八

個小節,後接續三十段變奏。但傳統上,「帕薩喀利亞」屬典型的巴洛克時期以小調、

三拍、頑固低音主題變奏為特色的器樂曲,罕用於交響曲中。可見布拉姆斯破除傳統典

範,秉著充沛「原創」精神,「將前進的音樂語法注入古老框架中」。

(陳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