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o_20120921oh romeo_programm note

5
NSO 國家交響樂團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1 NSO 2012 年九月廿一日 節目單 探索系列:永恆羅密歐 New Frontier: Oh, Romeo! 曲目: György Sándor Ligeti (1923-2006): Concert Românesc 李蓋提:《羅馬尼亞協奏曲》 Aram Khachaturian (1903-1978): Violin Concerto, D minor 哈察圖量:D 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 Excerpts from Romeo and Juliet Suites 普羅科菲夫:《羅密歐與茱麗葉》組曲選段

Upload: nsonational-symphony-orchestra

Post on 10-Mar-2016

21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 download

DESCRIPTION

NSO 2012/09/21 探索系列 永恆羅密歐 - 開季音樂會樂曲解說 NSO_20120921Oh Romeo_programm note 李蓋提:《羅馬尼亞協奏曲》 哈察圖量: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普羅科菲夫:《羅密歐與茱麗葉》組曲選段 GYÖRGY LIGETI: Concert Românesc ARAM KHACHATURIAN: Violin Concerto, D minor SERGEI PROKOFIEV: Excerpts from Romeo and Juliet Suites

TRANSCRIPT

Page 1: NSO_20120921Oh Romeo_programm note

NSO 國家交響樂團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1

NSO 2012 年九月廿一日 節目單

探索系列:永恆羅密歐

New Frontier: Oh, Romeo!

曲目:

György Sándor Ligeti (1923-2006): Concert Românesc

李蓋提:《羅馬尼亞協奏曲》

Aram Khachaturian (1903-1978): Violin Concerto, D minor

哈察圖量:D 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 Excerpts from Romeo and Juliet Suites

普羅科菲夫:《羅密歐與茱麗葉》組曲選段

Page 2: NSO_20120921Oh Romeo_programm note

NSO 國家交響樂團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2

二十世紀的東歐風情-前衛之音的先聲

東歐國家的古典音樂發展,自十九世紀起逐漸浮現於歐洲音樂史之中,以帶有民

謠風味的音樂元素,鑲嵌進源自西歐音樂文化的音樂架構中,塑造出異於德奧古

典傳統的「地方色彩」。伴隨著作曲技巧及曲式及調性的逐漸解放,這些被認為

純為「地方色彩」的特殊音樂元素,逐漸醞釀成為反思傳統調性及和聲的趨力,

成為主導歐洲現代音樂發展的主要動能之一。二戰後政治版圖的變動,使得東歐

古典音樂的發展,走向一條與西歐現代音樂截然不同的路徑。在共黨政治的文化

政策下,作曲家不得不停止對於前衛音樂的實驗追求,轉向簡單明瞭的音樂語

言,以創作出符合民族精神和無產階級藝術的作品。儘管在嚴格的管控之下,一

些具有前衛精神的音樂家們,仍以敏銳的音樂天賦,在樂器的編制及演奏技巧上

投注巧思,甚至改變樂器構造,試圖創造出各種新穎的音響色澤,間接承繼了巴

爾托克、高大宜等前輩們的音響實驗路徑。十九世紀末以來對於音響色澤的各種

探試,終於在二十世紀六0年代百花盛開,當代音樂家們紛紛投入各種聲響的測

試與創作,其中,李蓋提即是自共黨文化脫身,成為當代音樂家追求新聲的先驅。

(黃于真)

李蓋提:《羅馬尼亞協奏曲》

匈牙利裔的奧地利作曲家李蓋提,是廿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無論早期對於

「音堆」(cluster)和「微多聲部」(micro-polyphony)的概念,或是晚期擷取傳

統素材與前衛手法進行「拼貼」的後現代思考,在今日,他的作品與理念都相當

受到重視。

李蓋提的發跡與德國新音樂的搖籃「達姆斯特學派」有密切關係,在達姆斯特之

前的作品,則充分反映出時代的氛圍。李蓋提為猶太人,從小生長於特蘭西瓦尼

亞(Transylvania)地區(原屬匈牙利,一戰後被劃分為羅馬尼亞的一部份)。在

二次世界大戰時,他的家人幾乎都在納粹集中營遇害,僅剩下母親與作曲家兩人

倖存。二戰後,匈牙利落入共黨手中,他到首都布達佩斯的李斯特音樂院學習,

所跟隨的老師包括被視為振興匈牙利音樂最知名的高大宜。就在那個時期,李蓋

提不僅開始學習作曲,也仿效高大宜與巴爾托克等人,進行民謠採集與研究,也

把這些民謠旋律做為創作的素材。這部創作於 1951 年的《羅馬尼亞協奏曲》,就

是該時期的代表作品。然而即使採用民謠為創作素材,這部作品仍被認為過於前

衛,僅經過一次預演,隨即被禁止演出。直到作曲家於 1956 年逃往自由世界後,

才得以重見天日,1971 年正式首演之後,一躍成為李蓋提最常被演奏的作品之

一。

Page 3: NSO_20120921Oh Romeo_programm note

NSO 國家交響樂團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3

作品有四個樂章,所有樂章接續演奏,中間並無停頓。作曲家採用真實的民謠旋

律寫作,並搭配新創作的仿民謠風味素材。第一樂章為慢板,唱出悠揚的旋律,

點綴了法國號的號角聲。第二樂章則為生動的快板,加上手鼓的節奏,傳達出舞

曲的風味。第三樂章以豎笛和法國號的獨奏開始,由不同的管樂器獨奏帶出近東

風味的旋律。最後一樂章則以急速的三連音開啟,小提琴的舞曲主題隨後加入。

雖然在創作素材與和聲語言上都稱不上前衛,但在樂器使用上,卻可以看到李蓋

提對於「音響色澤」的敏感與實驗性。在第三樂章的法國號旋律裡,他特別要求

演奏者在第 5 與第 7 個泛音時,不要把右手伸進號口控制音高,而是要以不準確

的「自然」音高來吹奏。在第四樂章裡,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必須以非常

精準的撥絃,做出類似定音鼓的效果。在樂曲結束前,襯托法國號獨奏的,則是

絃樂的泛音長音。種種特殊的音效,都讓這部從「傳統」出發的作品,在細節上

卻充滿了求新的企圖心。

(蔡永凱)

哈察圖量: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比起俄國前輩斯特拉溫斯基的大膽腳步,以及普羅科菲夫和蕭斯塔科維奇的獨特

自我風格,哈察圖量的音樂則較為保守,不脫十九世紀末俄國的音樂風格。

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完成於 1940 年,題獻給二十世紀的小提琴巨擘歐斯特拉赫

(David Oistrakh, 1908-1974),1940 年 11 月 16 日由歐斯特拉赫於莫斯科首演,

獲得相當高的評價,並獲得史達林獎,之後於 1968 年改編為長笛協奏曲。哈察

圖量曾描述他的創作過程:「我創作得毫不費勁,有時我的思維及想像超越了寫

作樂譜的手,旋律湧現在我腦海,甚至豐富到難以組織。」相較於其他二十世紀

的小提琴協奏曲,呈現新的聲響或內斂的表現氛圍,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明顯與十

九世紀後半的協奏曲創作美學呼應,追求炫技與豐富的管絃樂色彩,接續十九世

紀末大規模的架構與輝煌燦爛的精神。

身為亞美尼亞人的哈察圖量,自小就對亞美尼亞民謠十分著迷,這首協奏曲也加

入許多民謠素材,例如頑固節奏、切分音、持續音、下行音型,及四音音階等,

洋溢著濃濃的亞美尼亞民謠風味。

作品遵循傳統的「快─慢─快」三樂章,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在節奏感強烈的

樂團序奏後,即由小提琴獨奏奏出強而有力的第一主題,以頑固節奏及四音音階

為主,第二主題則與第一主題呈現對比的詩意,木管及絃樂以持續音及切分節奏

Page 4: NSO_20120921Oh Romeo_programm note

NSO 國家交響樂團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4

伴奏。第二樂章為迴旋二段式,民謠式的主題充滿哀愁並富神祕感,樂團的頑固

節奏令人聯想起圓舞曲。第三樂章為輪旋曲,充滿節慶式的歡愉氣氛,以民謠式

的舞曲為主題,中段旋律與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有直接關連,但韻律感卻截然不

同。尾奏裡,樂團使用第一樂章序奏及第一主題的素材,形成頭尾遙相呼應,加

深全曲的整體感。

(張偉明)

普羅科菲夫:《羅密歐與茱麗葉》組曲選段

19 世紀中葉起,歐洲逐漸發展出浪漫芭蕾、古典芭蕾風潮,不僅奠定了今日芭

蕾舞及現代舞的基礎,也將過去僅由小作曲家配合舞蹈編寫的芭蕾音樂,提升到

芭蕾舞劇的作曲層級,吸引許多重要的作曲家創作舞劇音樂,芭蕾組曲也因之順

勢而生。雖然芭蕾舞劇在 19 世紀末的俄國已經非常興盛,但如柴可夫斯基這般

有名的作曲家,仍顧慮到舞蹈與音樂本質上的差異,為芭蕾編寫的音樂有可能隨

著舞碼的停演而被遺忘,因此他仿效德利伯《柯蓓莉亞組曲》,將芭蕾舞劇音樂

改編為組曲,藉組曲的方式保留音樂。自此,將音樂改編為組曲,成為創作芭蕾

舞劇常見的副產品,有些甚至超越芭蕾舞劇,單獨成為出色的音樂作品。

《羅密歐與茱麗葉》(op.64)舞劇由基洛夫舞團委託普羅科菲夫創作音樂,並於

1935 年完成全劇編曲,然因普氏一開始將悲劇結局改為喜劇收場,且音樂內容

被舞團認為過於複雜,遂連續遭到基洛夫和波修瓦兩大芭蕾劇團的拒絕。在芭蕾

演出遙遙無期的狀況下,普氏挑選劇中的音樂改編成第一號(op.64bis)、第二號

組曲(op.64ter),以及十首鋼琴曲(op.75),分別於 1936、1937 年首演,皆獲得

廣大好評;而舞劇則遲至 1938 年底,才得以進行縮編內容的首演。1940 年,普

氏配合基洛夫芭蕾舞團的演出,對該劇進行修訂,並增加了兩首新的樂曲,這個

大規模的製作終於使該劇獲得成功。1946 年,作曲家再由劇中挑選數個樂段,

改編為第三號組曲(op.101)。

普羅科菲夫自 1917 年俄國十月革命後轉赴美國、西歐十餘載,《羅密歐與茱麗葉》

是他於 1936 年返鄉定居第一年完成的作品,但卻也是他自此以後少數未受政治

影響的作品。不同於自俄國出走前的嘲諷、戲謔風格,也異於美國、西歐時期趨

向前衛、非調性的創作元素,《羅密歐與茱麗葉》是作曲家在經歷新音樂浪潮後

及思鄉情懷發酵下的融合之作。全劇採用調性音樂方式創作,普氏運用清晰流暢

且帶有民謠風格的主題旋律,表現劇中不同的角色特徵及情節發展。在親切平穩

的旋律素材中,他則巧妙使用特殊的音程、和聲變化及轉調,使樂曲在抒情與激

烈的交錯情節中,偶然透露出如同過去作品般神來一筆的詼諧情趣;而全劇濃烈

及不規律的節拍特性,則依舊深刻地烙印著普氏特有的律動風格。

Page 5: NSO_20120921Oh Romeo_programm note

NSO 國家交響樂團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5

(黃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