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o_20121019fire on ice_programm note

4
NSO 國家交響樂團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NSO 2012 年十月十九日 節目單 探索系列:冰原烈焰 New Frontier: Fire on Ice 曲目: 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 The Love for Three Oranges, op.33bis 普羅科菲夫:《三橘之戀》 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 Piano Concerto No.2, op.18, C minor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Modest Mussorgsky (1839-1881): Songs and Dances of Death orchestrated by D. Shostakovich穆梭斯基:《死神歌舞》(蕭斯塔科維契改編) 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 Symphony No.9 蕭斯塔科維契:第九號交響曲

Upload: nsonational-symphony-orchestra

Post on 21-Mar-2016

2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NSO 2012/10/19 探索系列 冰原烈焰 樂曲解說 NSO_20121019Fire on Ice_programm note 普羅科菲夫:《三橘之戀》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穆梭斯基:《死神歌舞》(蕭斯塔科維契改編) 蕭斯塔科維契:第九號交響曲 SERGEI PROKOFIEV: The Love for Three Oranges, op.33bis 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2, op.18, C minor MODEST MUSSORGSKY:Songs and Dances of Death (orchestrated by D. Shostakovich) DMITRI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9

TRANSCRIPT

Page 1: NSO_20121019Fire on Ice_programm note

NSO 國家交響樂團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NSO 2012 年十月十九日 節目單

探索系列:冰原烈焰

New Frontier: Fire on Ice

曲目:

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 The Love for Three Oranges, op.33bis

普羅科菲夫:《三橘之戀》

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 Piano Concerto No.2, op.18, C minor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Modest Mussorgsky (1839-1881): Songs and Dances of Death (orchestrated by D.

Shostakovich)

穆梭斯基:《死神歌舞》(蕭斯塔科維契改編)

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 Symphony No.9

蕭斯塔科維契:第九號交響曲

Page 2: NSO_20121019Fire on Ice_programm note

NSO 國家交響樂團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古典」與「傳統」衝擊下的俄式旋風

1862 年安東‧魯賓斯坦成立聖彼得堡音樂院,開始有系統地培育音樂人才,其

弟尼可萊隨後於 1866 年成立莫斯科音樂院,俄國近代著名音樂家幾乎皆出自這

兩間學校。在聖彼得堡音樂院成立之時,巴拉基烈夫正組成「強力五人組」,極

力推動俄國傳統音樂,並成立免費音樂學校,與恪遵德奧音樂體系的音樂院針鋒

相對。然在民族主義的浪潮下,德奧古典體系開始受到衝擊,連身為聖彼得堡音

樂院第一屆學生的柴可夫斯基,亦支持巴拉基烈夫的理念,與其相交。古典音樂

的結構體系,遇上熱情豪邁俄式性格的衝擊,匯聚成一股勢不可檔的俄羅斯旋

風,時為猛烈澎湃的舞曲節奏,或為深沉浪漫的異國情懷,亦或是冷峻嘲諷的怪

異表情,在當代俄國音樂家的作品中各具姿態,成為影響古典音樂發展的重要能

量。這股別具特色的俄式風潮,至今仍持續受到許多聽眾的喜愛。

(黃于真)

普羅科菲夫:《三橘之戀》

1919 年,普羅科菲夫來到美國未滿一年,即獲得芝加哥歌劇協會委託創作歌劇。

為能在這個新世界一鳴驚人,普氏挑選 18 世紀義大利劇作家戈齊 (Carlo Gozzi,

1720-1802) 的「劇場童話」(Fiaba teatrale)《三橘之戀》(L'amore delle tre

melarance),寫成同名法文歌劇,劇情描述被詛咒的王子找尋橘子公主的故事。

普氏考量當時美國音樂環境的狀態,刻意減少半音及不和諧音程的使用,以簡化

音樂語言,但主題動機仍在不同樂段中各自發展,編織出緊密的結構網絡;普氏

擅長的嘲諷戲謔風格,則為這齣劇情結構奇特的歌劇,添加了怪異可笑的效果。

歌劇在 1921 年首演,可惜未獲得好評,今日則不時在各大歌劇院上演。1924 年,

普氏自劇中選取六個樂段改編為組曲:〈可笑的傢伙〉、〈魔術師與女巫〉、〈進

行曲〉、〈詼諧曲〉、〈王子與公主〉、〈事跡敗露〉。其中〈進行曲〉是最受

歡迎的樂曲,在明亮的節奏中,半音與滑音的使用顯得誇張滑稽,普氏亦將本曲

連同〈詼諧曲〉改編為鋼琴版,兩種版本至今都是音樂會中常見的曲目。

(黃于真)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1897 年,以許多鋼琴作品在俄國獲得斐赫名聲的青年拉赫瑪尼諾夫,因首部大

規模創作《第一號交響曲》首演失敗,陷入長達三年的作曲障礙。在這期間,拉

Page 3: NSO_20121019Fire on Ice_programm note

NSO 國家交響樂團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赫瑪尼諾夫僅接受演奏邀約,並在莫斯科私人劇院擔任指揮。為克服持續的作曲

障礙,拉氏並向心理醫生求助。1899 年,他受邀至歐洲演出,獲得佳評,也終

於使他逐漸恢復信心。1901 年,他自最熟悉的鋼琴重新出發,完成了《第二號

鋼琴協奏曲》,題獻給心理醫生達爾(Nikolay Dahl, 1860-1939),這首協奏曲也

成為史上最受歡迎的鋼琴協奏曲之一。

全曲分為三樂章,第一樂章為帶有俄式風情的「中板」;第二樂章是甜美懷舊的

「慢板」;第三樂章為詼諧的「快板」。拉氏在 1897 年以前的作品偏向沉重晦暗,

狂暴的節奏與厚重的和聲展現出極端的俄式熱情;經過三年的沉澱以及歌劇指揮

的經驗累積,這首復出之作除了光彩奪目的鋼琴炫技外,更擁有成熟深刻的作曲

思考。主題動機細密地穿梭在三個樂章間,豐富的和弦變化襯托出抒情旖旎的旋

律,在依舊深沉的風格中,呈現出更為細緻的交響織度。這首協奏曲的成功也更

確立了拉氏的作品性格,在其後的創作中,都可看到本曲的後續影響。

(黃于真)

穆梭斯基:《死神歌舞》(蕭斯塔科維契改編)

俄國「強力五人組」之一的穆梭斯基,在俄國以外的地區,以《展覽會之畫》、《荒

山之夜》等標題音樂作品最為人熟知;然而在俄國,他最重要的貢獻卻在聲樂作

品上。在 1875 至 1877 年間譜寫的《死神歌舞》即是此中的經典之作。

這一部歌曲集採用四首果倫尼切夫.庫土佐夫的詩作,〈Trepak〉、〈搖籃曲〉、〈小

夜曲〉以及〈統帥〉,內容分別描寫「醉漢」、「嬰孩」、「女子」和「軍官」之死。

由歌詞內容可以看到,穆索斯基深深地同情在帝國下受壓迫的人民。對於平民生

活型態的推崇,讓他致力開發歌曲中旋律與語言的關係,讓俄語的音韻在旋律的

音高和節奏中自然展現。曲中出現大量的對白,鮮少詠歎調的成分,情節在音樂

搭建的場景中上演,充滿戲劇張力。在聲樂表現上延續了德語藝術歌曲如《魔王》

裡多重角色的敘述,卻又走出了自己的路。

《死神歌舞》原為獨唱與鋼琴所寫,1962 年由蕭斯塔科維契將鋼琴改編為管絃

樂,成為現在常被演出的版本。蕭氏的改編不以豔麗的管絃樂法為訴求,而強調

樂曲的原本結構。稍晚,在其《第十三號交響曲》中,蕭氏也採用了獨唱加上管

絃樂團的「樂團歌曲」型態寫作,可以看到改編《死神歌舞》的工作對他的啟發。

(蔡永凱)

Page 4: NSO_20121019Fire on Ice_programm note

NSO 國家交響樂團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蕭斯塔科維契:第九號交響曲

1943 年底東線戰場上,蘇聯紅軍捷報頻傳,蕭斯塔科維契宣布他將創作一首包

含合唱與獨唱的大型交響曲,以慶祝祖國即將到臨的勝利。在寫出激勵民族士氣

的第七號和帶有悲劇性格的第八號之後,這部作品將是他在大戰期間寫作的第三

部交響曲(也很可能是最後一部),舉國上下無不引頸期盼他的「大作」。樂曲終

於於 1945 年 8 月 30 日完成。然而像是開了個大玩笑般,這部「大作」完全背離

初始計劃,不但沒有人聲,樂團編制也較先前作品精簡許多,演奏長度更僅只

20 多分鐘。

這首第九號交響曲比起宏偉的第七和第八號,顯得小巧玲瓏,且挾帶濃厚的諷刺

意味,由穆拉溫斯基指揮列寧格勒愛樂於 1945 年 11 月 3 日首演。作品起初還頗

受歡迎,然而正如蕭氏所預期,不久隨即出現各種嚴厲的批評。1948 年蕭氏再

次遭到批鬥,此曲亦被禁演,直到 1955 年才解禁。

樂曲共五個樂章,後三個樂章為連續演奏。第一樂章採用標準的奏鳴曲式,音樂

語彙充分展現蕭氏的個人風格,戲謔的第二主題尤其令人發噱;第二樂章沉靜詭

譎,兩個交錯出現的主題由木管與絃樂分別呈現;第三樂章是速度飛快的詼諧

曲,在緊湊的主部和短小的中段之後,主部未完整再現便舒緩鬆解,轉進氣氛凝

重的第四樂章,隨後緊接著輪旋奏鳴曲式的第五樂章,熱鬧地結束樂曲。

(張皓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