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重o102514209(2048年無魚可吃)

12
(是否停止捕魚) 指導老師:鍾隆琛 學生:陳重禎102514209

Upload: longchen823

Post on 19-Jul-2015

9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6 download

TRANSCRIPT

(是否停止捕魚)

指導老師:鍾隆琛

學生:陳重禎102514209

2. 是,優點:

停止濫捕後,魚類可以休養生息,繁

衍後代,使得魚類總體數量恢復。

也能令一些瀕臨滅絕的海洋生物脫離滅絕

的危險。

缺點:

漁民將失去賴以維生的生計,無數漁

民會失業,對於如何安置漁民將

造成社會動盪,並且人類將失去一個獲取

食物、滿足口腹之慾的來源。

否,優點:

人類可以繼續捕魚來吃,藉此滿足口

腹之慾,並且漁民仍舊可以告捕

魚維生。

缺點:

根據科學家的大膽估算,如果人類持續

現在的濫捕與追求美味海鮮,那麼到了

2048年,人類可能將無魚可吃,一部名為

「魚線的盡頭」的紀錄片,詳細道出了目前

人類濫用海洋資源的險境。

3. 評估與檢討:

11月3日出刊的《科學》(Science)期刊指出,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研究小組針對海洋健康狀況4年的研究,由於人類濫捕野生魚類和對水

質的污染,2003年就已有將近29%的公海魚類處於枯竭狀態,若不改善,到了

2048年,所有經濟性魚類及海產生物都會枯竭,屆時人類就沒有海鮮可吃。除此

之外,海洋生物多樣性消失的結果,還會造成有害藻類大量出現,並海岸洪水氾

濫越來越多。研究小組同時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並表示如果人們不希望情況繼

續惡化,便必須積極進行生物多樣性的復育,並以保育生態系的完整為最高指導

原則。13位來自加拿大、巴拿馬、瑞典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從1950-2003

年所進行的32個實驗、48個海洋保護區的研究,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對全球魚類和

無脊椎動物的資料;他們亦從檔案、漁獲紀錄和考古紀錄,搜集12個海岸地區過

去1千年的歷史資料,發現目前有29%的野生魚類和海產物種枯竭,撈獲量已比最

高產量下降90%;然而在1980年,僅有13.5%的海洋生物枯竭,枯竭的速度顯然

正在加劇中。

2012年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發表訊息中提出

警告,「超過一半的全球漁業資源已經衰竭,甚至有1/3已經完全耗盡。30-

35%的海洋環境諸如海草、紅樹林及珊瑚礁已經被摧毀。」

WWF的全球海洋計畫主持人克利普(Simon Cripps)博士說:「幾個世紀以來,

大家都將海洋視為可以無止境供應食物的地方,但近幾年來人類種種作為已

經將海洋推向死亡。」

受影響的魚類及海鮮包括淡菜、

鮪魚、劍魚及其他品種。另外,

海豹、殺人鯨及海豚等海洋哺

乳類動物的生存亦受威脅。除

此之外,海洋生物多樣性消失

的結果,還會造成有害藻類大

量出現,並且海岸洪水氾濫越

來越多。

東港以黑鮪魚知名,但捕獲量卻直直落。

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過度捕撈」對海洋生態造成的影響?

人類2048年以後,無魚可吃,主要是因為「過度捕撈」的結果,以使得海洋的生態

系及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傷害。

為了生存,漁民發展出網目更細、更多層、更大型的網具、更強力的捲網器、作業

時放更多的網,讓大小魚兒都走投無路,以提高漁獲量,卻因此扭曲了沿近海的食

物鏈,豐饒的海洋變得匱乏了,養不起食物鏈的高階消費者,包括鯨豚與人類。

在台灣,沿近海漁業日漸衰微,「過度捕撈」是原因之一,在西海岸和在東海岸都

差不多,只有程度上的不同。無論在東部和西部,毒魚、炸魚、捕吻仔魚、並且在

沿岸使用底拖網、拖網、流刺網等,都造成過度捕撈,這是漁業枯竭的主因。

混獲!許多非目標海洋物種來不及長大或被

犧牲!

圖片來源:「許海洋一個未來」特展

海洋面臨的生態危機?

海洋對人類如此不可或缺,但根據國外媒體Huffington Post的整理,全球海洋正

面臨九大危機,包括過度漁撈、不永續的養殖漁業、海洋垃圾、廢棄魚網造成的

幽靈漁撈(ghost fishing)、海洋酸化、優養化造成海洋死亡區(dead zone)、陸上

排放造成汞汙染、海上鑽油、取鯊魚翅、捕鯨等。

過度捕撈將外海鯊魚推向滅絕之路。

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重視海洋生態,幫助了誰?

地球的97.5%水源來自海洋,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的72%,具估計有25萬種海洋生

物生存其間。海洋,還可以調節氣候、生成氧氣,以及提供了各種食品和潛在藥物

的重要來源,並且提供人類娛樂休閒及無限靈感的地方。

海洋價值連城,但目前尚未能看到全面性、整體性的海洋經濟價值評估。但就漁產

方面,聯合國估計,全球漁業從業者近2億人口,提供全世界所消費蛋白質總量的

16%,估計價值為820億美元。

海洋生態持續被破壞,最直接影響就是人類自己。海洋變成空無一物的荒漠,許多

人的生計將無著落,不用等到2048年即無魚可吃了,我們的下一代也看不到魚,而

且海岸洪水氾濫越來越多。

讓海洋繽紛依舊,人類必須更節制地使用海

洋資源。

(圖片來源:「許海洋一個未來」特展)

4. 決定與建議:

人類不應該停止捕魚,因為停止會使人類將失去一個獲取食物、滿足口腹之慾的

來源,並且漁民將失去賴以為生的生計,這樣會造成大多數人類反彈,尤其是靠捕

魚維生的漁民。但必須減少捕魚,藉由逐漸、逐年減少的方式一點一滴地減少每年

的總漁獲量,來讓海洋資源能逐步恢復,並要有完善的計畫來幫助生計減少的漁民,

讓他們能夠用捕魚以外的方式維生。

例如:協助漁民學習捕魚之外的維生技能,改善社會福利制度讓他們在失業期間也能

夠從政府拿到錢維持生計,並在找到新工作生活穩定後再慢慢還錢給政府。

綠色和平展出3件3D巨型壽司圖,

左起為『魚骨壽司』、瀕危的三

文魚壽司、只有白飯的『無料壽

司』。

關心海洋生態,需要什麼資源?

近年來全球氣候異常現象越來越頻繁,經常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海洋生物除面對

全球氣候變遷,還要承受人類過度捕撈或開發的壓力,相當不利它們族群的自然復原,

因此「劃設海洋保護區」提供海洋生物一個喘息空間,將人類干擾降到最低,對於幫

助它們族群恢復有其必要性。

台灣四面環海,但目前台灣海洋保護區僅占領海面積6%,而且長期「重陸輕海」政策,

保育進度及觀念落後比起國際嚴重脫軌!因此,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起「少一趴都不

行!要求政府落實 2012台灣海洋保護區12%」,籲請政府及各界正視海洋保育的重要

及迫切,儘速加快海洋保護區的劃設、落實保護區的執法及維護。除此之外,海洋學

者也希望政府要趕快推動下列工作:

1. 應速增設海洋保護區中之禁漁區。

2. 檢討修訂不永續的政策。

3. 加速通過「海岸法」、「海洋遊憩管理辦法」等。

4. 積極推展海洋保育的宣導教育。

5. 加強調查研究。

THE END謝謝大家,愛死你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