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研究所...

133
1 東海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博士 改質聚乳酸與聚己內酯合膠之結構 物性分析 Morphology and Properties of PLLA/PCL Nano-clay Ternary Blend 研究生: 黃瑞斌 中華民國 101 7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Oct-2020

2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1

    東海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王 曄 博士

    改質聚乳酸與聚己內酯合膠之結構

    物性分析

    Morphology and Properties of PLLA/PCL Nano-clay

    Ternary Blend

    研究生: 黃瑞斌 撰

    中華民國 101年 7月

  • 2

    誌 謝

    在東海這幾年,要感謝大學時期的導師 顏宏偉 教授,感謝他對

    我的關心及指導,還有曾經教過我的教授及學長姐,還有周遭的同學

    們對我的照顧,讓我能跌跌撞撞的完成大學學業並考上研究所。在研

    究所兩年內要特別要謝謝我的指導教授 王曄 教授,每天不辭辛勞到

    學校來關心我們實驗進度,這兩年雖然很累,但過得很充實,學到很

    多待人處事的道理,相信對未來人生道路有很大的幫助。並感謝口試

    委員 黃建銘 教授、橋緒明 教授、賴森茂 教授、邱方逎 教授,給

    予我論文及實驗的建議。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感謝全力支持我的家人,從小對我的教誨與

    栽培,無論是精神上的支持還是經濟上的幫助,讓我能完成所有的學

    習。

    另外,實驗上也受到許多人的幫助,系上的韓學姊和林學姊及物

    理系的郭學姊幫忙照 SEM,而系辦兩位學姐幫忙處理研究生的大小

    事務,還有顏先生和林先生對我們實驗時所提供的一些幫助和維修等

    事宜,以及中興貴儀的趙小姐幫忙照 TEM。

    再來就是要感謝 118實驗室的大家,剛進實驗室時,跟著維澤做

    實驗,接著換到跟俞方一起,才踏入 PLLA領域,懷念與恒伸及文啟

    一起喝飲料暢聊到很晚的時光,還有永遠長不大的孟村學長,對 118

    學弟妹們的照顧,放假時永承學長、挫冰學長及偉倫學長會回來跟我

    們分享做工作上的經驗,另外也要謝謝 105的佳學學長,在我實驗遇

    到瓶頸時能耐心跟我討論,還有碩二時一起討論,一起拚畢業的肇哥

    及斯堯,最後感謝學弟妹們粉紅、曹董、綺珊及專題生郭泰成、阿賢、

    蕭銘凱,在我們碩二時帶給我們很多快樂的時光。

  • 3

    摘要

    本研究分成兩部分做討論,第一部分主要是以 PLLA與 PCL合

    膠添加過氧化二異丙苯(DCP),來提升 PLLA與 PCL的相容性。PLLA

    有良好的機械性質,但韌性差使得在應用上受到限制,常添加增韌劑

    來改善其缺點。利用 PCL來改善 PLLA的韌性,先以熔融混煉製備

    不同比例的合膠來探討物性變化,研究結果知兩者的相容性不佳,因

    此添加 DCP來改善兩者之間的相容性。且隨著 DCP的添加比例上

    升,因為相容性的改善,進而改善合膠的物性。

    第二部分將 PLLA合膠混摻有機奈米黏土(Closite 30B)來製備高

    分子複材,提升合膠的剛性及耐熱性質。添加有機奈米黏土(Cloisite

    30B)增加其應用範圍及商業化的價值,奈米黏土經過有機化改質後,

    對於混摻高分子能有效的分散在基材當中。本研究以

    PLLA/PCL(70/30)為研究基材,先探討合膠添加不同濃度的 30B,隨

    著濃度的增加,可提升 PLLA合膠剛性及最大裂解溫度,且可以降低

    PLLA的結晶溫度提升結晶速度。30B的添加提升了熱穩定性,但剛

    性的提升導致介面變差韌性降低,藉由添加 DCP來改善奈米黏土複

    材的表面結構,使韌性有所提升。

  • 4

    目錄

    中文摘要…………………………………………………………………I

    目 錄………………………………………………………………..II

    表 目 錄……………………………………………………………….III

    圖 目 錄……………………………………………………………...VII

    壹、 緒論…..……………………...……………………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方法與目的………………………………… ……………2

    貳、 文獻回顧.………………………………………….3

    2-1 生物可分解高分子材料之特性……………………………….3

    2-2 聚乳酸介紹…………………………………………………….3

    2-2-1 聚乳酸之合成…..……………..………………………...4

    2-2-2 聚乳酸之改質…..……………..………………………...4

    2-2-3 聚乳酸之應用與特性……………...……………………6

    2-3 聚己內酯之介紹………………………………………………..9

    2-4 奈米概念與奈米材料………………………………………..10

    2-4-1 奈米效應與定義………………………………………10

    2-4-2 奈米材料基本特性……………………………………11

    2-4-3 奈米材料 (黏土 )介紹及結構特性…………...….12

  • 5

    2-5 PLA 奈米複合材料的製備………………………………..15

    2-5-1 高分子奈米複材製備與分散型態…………………….15

    2-5-2 PLA 添加奈米粉體之改質………………………….17

    2-5-3 PLA 合膠混摻奈米黏土……………………..……..18

    2-6 PLA 與 PCL 合膠的交聯反應………………………………19

    2-7 拉伸測試……………………………..…………………….....21

    參、 實驗方法…………………………………………25

    3-1 實驗材料…………………………………………………25

    3-2 複材製備方法…………….……………………………26

    3-2-1 塑譜儀融熔混煉法……………………………… .26

    3-2-2 合膠與複材製備……………………………………27

    3-2-3 熱壓條件……………………………………… . .28

    3 - 3 熱分析… … … … … … … … … … … … … … … … … . 2 8

    3-3-1 TGA熱重分析…………………………………………..28

    3-3-2 DSC示差掃描熱卡計……………………………….….29

    3-3-3 動態機械性質分析(DMA)……………………….....…29

    3-4 微結構分散性分析………………………………… . . .30

    3-3-1 X-ray 繞射分析(XRD)………………………………30

    3-4-2 OM 光學顯微鏡微結構觀察……………………….30

  • 6

    3-4-3 場發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FESEM)………….…..30

    3-5 拉伸測試(Tensile Test)……………………………..…….31

    3 -6 衝擊測試………..…………....………………………..31

    肆、 結果與討論……………………………………..32

    4-1 PLLA與 PCL不同組成合膠之比較…………..………...…..32

    4-1-1 塑譜儀熔融混練………………………...…………32

    4-1-2 光學顯微鏡之結晶觀察…………………...…………34

    4-1-3 SEM 冷凍斷面觀察……………………...…………38

    4-1-4 DSC 示差掃描分析...............………………………40

    4-1-5 DMA 動態機械性質分析………………….……...44

    4-1-6 拉伸性質測試……………………………...………46

    4-2 DCP改質 PLLA/PCL合膠……………….………………….48

    4-2-1 塑譜儀熔融混練………………………………………48

    4-2-2 SEM冷凍斷面觀察………………………...…………50

    4-2-3 TGA 熱重分析……........................…………………54

    4-2-4 DSC 示差掃描分析…………………………………56

    4-2-5 DMA 動態機械性質分析…………………………...59

    4-2-6 拉伸性質測試及斷面觀察…………………...………61

    4-2-7 衝擊強度及斷面觀察…………………………...……66

  • 7

    4-3 PLLA與 PCL合膠之奈米黏土複材……………...…………71

    4-3-1 黏土之 X-ray分析…………………………………….71

    4-3-2 SEM冷凍斷面觀察……….…….…………………….72

    4-3-3 TGA 熱重分析…………….………………………....74

    4-3-4 DSC示差掃描分析……………………………………76

    4-3-5 DMA 動態機械性質分析.................…………………79

    4-3-6 拉伸性質測試……………………….……………..…81

    4-3-7 衝擊強度……………………..…………………..…...83

    4-4 PLLA/PCL奈米黏土複材添加DCP之效應………………84

    4-4-1 塑譜儀熔融混練……………………………………...84

    4-4-2 X-ray黏土微結構分析………………………………..86

    4-4-3 SEM 及 TEM 電子顯微鏡觀察…..…………………..87

    4-4-4 TGA 熱重分析…………………………………..……91

    4-4-5 DSC 示差掃描分析...................………………………93

    4-4-6 DMA 動態機械性質分析…………………………...96

    4-4-7 拉伸性質測試……………..………………...………..98

    4-4-8 衝擊強度及斷面觀察………………………..……100

    伍、 結論……………………………………………103

    陸、 參考文獻………………………………………109

  • 8

    圖目錄

    圖 2-1 生物分解性塑膠之分解流程………………….………………...3

    圖 2-2 兩種不同形式的乳酸結構立體示意圖…………………………8

    圖 2-3 三種不同形式乳酸的雙環異構物之結構示意圖………………8

    圖 2-4 (a)二氧化矽四面體單元(b)二氧化矽四面體層狀結構(c)

    氧化鋁八面體單元(d)氧化鋁八面體層狀結構………………………14

    圖 2-5 (2:1)型蒙脫土之結構……………………………………...…14

    圖 2-6 高分子與黏土混摻之複合材料分散型態….…………………..16

    圖 2-7 PLA 與 PCL 交聯反應機構…………….……………………...20

    圖 2-8 典型的高分子材料在拉伸過程中應力-應變關係之曲線.........24

    圖 3-1 聚乳酸結構式…………………………………………………..25

    圖 3-2 聚己內酯結構式………………………………………………..25

    圖 3-3 填充劑結構式…………………………………………………..25

    圖 3-4 塑譜儀轉子零件示意圖………………………………………..26

    圖 4-1 PLLA/PCL(70/30)塑譜儀混煉圖…………………….…………33

    圖 4-2 PLLA/PCL(50/50)塑譜儀混煉圖……….………………………33

    圖 4-3 PLLA/PCL(30/70)塑譜儀混煉圖……….………………………33

    圖4-4 PLLA/PCL(70/30)在120oC下恆溫結晶之OM圖………..…….35

    圖 4-5 PLLA/PCL(70/30)在 120oC下恆溫結晶之 POM圖……………35

  • 9

    圖4-6 PLLA/PCL(50/50)在120oC下恆溫10分鐘之OM與POM圖…36

    圖4-7 PLLA/PCL(50/50)在120oC下恆溫40分鐘之OM與POM圖…36

    圖 4-8 PLLA/PCL(30/70)在 120oC下恆溫 40分鐘之OM圖……….....37

    圖 4-9 PLLA/PCL(30/70)在 120oC下恆溫 40分鐘之POM圖…….......37

    圖 4-10 PLLA/PCL(70/30)冷凍斷面之SEM圖…………………..……38

    圖 4-11 PLLA/PCL(50/50)冷凍斷面之 SEM圖………………….……39

    圖 4-12 PLLA/PCL(30/70)冷凍斷面之 SEM圖………………….……39

    圖 4-13 PLLA的DSC圖………………………………………………..41

    圖4-14 PCL的DSC圖………………………………………..…….…..41

    圖 4-15 不同比例合膠之 DSC 第一次升溫圖……..…………………42

    圖 4-16 不同比例合膠之 DSC 降溫圖……..…………………………42

    圖 4-17 不同比例合膠之 DSC 第二次升溫圖………………………..43

    圖 4-18 不同比例合膠之儲存模數……………………………………45

    圖 4-19 不同比例合膠之損失模數……………………………………46

    圖 4-20 不同比例合膠之拉伸測試圖…………………………………47

    圖 4-21 PLLA/PCL(70/30)-DCP(0.1phr)之塑譜儀混煉圖……..……...49

    圖 4-22 PLLA/PCL(70/30)-DCP(0.5phr)之塑譜儀混煉圖…..………...49

    圖 4-23 PLLA/PCL(70/30)-DCP(1phr)之塑譜儀混煉圖……………....49

    圖 4-24 PLLA/PCL(70/30)冷凍斷面之 SEM圖………………………51

  • 10

    圖 4-25 PLLA/PCL(70/30)-DCP(0.1phr)冷凍斷面之 SEM圖………..51

    圖 4-26 PLLA/PCL(70/30)-DCP(0.2phr)冷凍斷面之 SEM圖………..52

    圖 4-27 PLLA/PCL(70/30)-DCP(0.3phr)冷凍斷面之 SEM圖………..52

    圖 4-27 PLLA/PCL(70/30)-DCP(0.5phr)冷凍斷面之 SEM圖………..53

    圖 4-29 PLLA/PCL(70/30)-DCP(1phr)冷凍斷面之 SEM圖………….53

    圖 4-30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DCP之TGA分析…………….………….55

    圖4-31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DCP之DSC第一次升溫圖……...………56

    圖 4-32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 之 DSC 降溫圖……………………57

    圖 4-33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 之 DSC 第二次升溫圖……………57

    圖4-34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DCP之儲存模數…………………………60

    圖4-35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DCP之損失模數…………………………60

    圖4-36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DCP之拉伸測試圖………………………61

    圖 4-37 PLLA/PCL(70/30)拉伸斷面之SEM圖…………..………..…..63

    圖 4-38 PLLA/PCL(70/30)-DCP(0.1phr)拉伸斷面之SEM圖..………..63

    圖 4-39 PLLA/PCL(70/30)-DCP(0.2phr)拉伸斷面之SEM圖..………..64

    圖 4-40 PLLA/PCL(70/30)-DCP(0.3phr)拉伸斷面之SEM圖..………..64

    圖 4-41 PLLA/PCL(70/30)-DCP(0.5phr)拉伸斷面之SEM圖..………..65

    圖 4-42 PLLA/PCL(70/30)-DCP(1phr)拉伸斷面之 SEM圖………….65

    圖 4-43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之衝擊強度…………………...……66

  • 11

    圖 4-44 PLLA/PCL(70/30)衝擊斷面之 SEM圖…………………..…..68

    圖 4-45 PLLA/PCL(70/30)-DCP(0.1phr)衝擊斷面之 SEM圖………..68

    圖 4-46 PLLA/PCL(70/30)-DCP(0.2phr)衝擊斷面之 SEM…………...69

    圖 4-47 PLLA/PCL(70/30)-DCP(0.3phr)衝擊斷面之 SEM圖………..69

    圖 4-48 PLLA/PCL(70/30)-DCP(0.5phr)衝擊斷面之 SEM圖………..70

    圖 4-49 PLLA/PCL(70/30)-DCP(1phr)衝擊斷面之 SEM圖………….70

    圖 4-50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30B之XRD圖…………………………...71

    圖 4-51 PLLA/PCL(70/30)冷凍斷面之SEM圖…………….………….72

    圖 4-52 PLLA/PCL(70/30)-30B(1%)冷凍斷面之SEM圖….………….73

    圖 4-53 PLLA/PCL(70/30)-30B(3%)冷凍斷面之SEM圖….………….73

    圖 4-54 PLLA/PCL(70/30)-30B(5%)冷凍斷面之SEM圖….………….74

    圖 4-55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30B之TGA分析………………………...76

    圖4-56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30B之DSC第一次升溫圖………………77

    圖4-57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30B之DSC降溫圖………………………77

    圖4-58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30B之DSC第二次升溫圖………………78

    圖4-59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30B之儲存模數………………………….80

    圖4-60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30B之損失模數………………………….81

    圖4-61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30B之拉伸測試圖……………………….82

    圖4-62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30B之衝擊強度………………………….83

  • 12

    圖 4-63 PLLA/PCL(70/30)-DCP(0.1phr)-30B(5%)之塑譜儀混煉圖.…85

    圖 4-64 PLLA/PCL(70/30)-DCP(0.5phr)-30B(5%)之塑譜儀混煉圖….85

    圖 4-65 PLLA/PCL(70/30)-DCP(1phr)-30B(5%)之塑譜儀混煉圖……85

    圖 4-66 奈米黏土複材添加不同濃度DCP之XRD圖………………..86

    圖 4-67 PLLA/PCL(70/30)-30B(5%)冷凍斷面之 SEM圖……………87

    圖 4-68 PLLA/PCL(70/30)-DCP(0.1phr)-30B(5%)冷凍斷面之 SEM…88

    圖 4-69 PLLA/PCL(70/30)-DCP(0.5phr)-30B(5%)冷凍斷面之 SEM…88

    圖 4-70PLLA/PCL(70/30)-DCP(1phr)-30B(5%)冷凍斷面之 SEM圖...89

    圖4-71 PLLA/PCL(70/30)-30B(5%)之TEM圖……………..…………90

    圖 4-72 PLLA/PCL(70/30)-DCP(0.5phr)-30B(5%)之 TEM圖...………90

    圖 4-73 奈米黏土複材添加不同濃度DCP之TGA分析…..…………92

    圖4-74 奈米黏土複材添加不同濃度DCP之DSC第一次升溫圖…...93

    圖4-75 奈米黏土複材添加不同濃度DCP之DSC降溫圖…………...94

    圖4-76 奈米黏土複材添加不同濃度DCP之DSC第二次升溫圖…...94

    圖 4-77 奈米黏土複材添加不同濃度 DCP 之儲存模數………….…97

    圖 4-78 奈米黏土複材添加不同濃度 DCP 之損失模數………….…97

    圖 4-79 奈米黏土複材添加不同濃度 DCP 之拉伸測試圖…………99

    圖 4-80 奈米黏土複材添加不同濃度 DCP 之衝擊強度……………100

    圖 4-81 PLLA/PCL(70/30)-DCP(0.1phr)-30B(5%)衝擊斷面之 SEM..101

  • 13

    圖 4-82 PLLA/PCL(70/30)-DCP(0.5phr)-30B(5%)衝擊斷面之 SEM..102

    圖 4-83 PLLA/PCL(70/30)-DCP(1phr)-30B(5%)衝擊斷面之 SEM….102

    圖 5-1 合膠-DCP與奈米黏土複材-DCP之最大裂解溫度之比較圖.105

    圖 5-2 合膠-DCP與奈米黏土複材-DCP之結晶溫度之比較圖…….106

    圖 5-3 合膠-DCP與奈米黏土複材-DCP之Delta Hc之比較圖……..106

    圖 5-4 合膠-DCP與奈米黏土複材-DCP之斷裂伸長量之比較圖….107

    圖 5-5 合膠-DCP與奈米黏土複材-DCP之衝擊強度之比較圖…….107

    圖 5-6 合膠-DCP與奈米黏土複材-DCP之拉伸強度之比較……….108

    圖 5-7 合膠-DCP與奈米黏土複材-DCP之拉伸模數之比較……….108

  • 14

    表目錄

    表 4-1 不同比例合膠之 DSC分析(PCL)…………..………………….43

    表 4-2 不同比例合膠之 DSC分析(PLLA)………….………………...44

    表 4-3 不同比例合膠之 DMA 分析………………..…………………45

    表 4-4 不同比例合膠之拉伸性質分析………………………………..47

    表 4-5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 之 TGA 分析結果…………….……54

    表 4-6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之 DSC分析(PCL)………………….58

    表 4-7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 之 DSC 分析(PLLA)…..…………...58

    表 4-8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 之 DMA 分析……………………...59

    表 4-9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 之拉伸性質分析……………..……..62

    表 4-10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30B之TGA分析結果..……………….…75

    表 4-11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30B之DSC分析(PCL) ………………….78

    表 4-12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30B之DSC分析(PLLA) ………….…….79

    表 4-13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30B之DMA分析…………………….….80

    表4-14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30B之拉伸性質分析…………………….82

    表 4-15 奈米黏土複材添加不同濃度 30B之 TGA分析結果…….….91

    表4-16 奈米黏土複材添加不同濃度DCP之DSC分析(PCL)……….95

    表 4-17 奈米黏土複材添加不同濃度DCP之DSC分析(PLLA)…….95

    表 4-18 奈米黏土複材添加不同濃度DCP之DMA分析…………….96

  • 15

    表 4-19 奈米黏土複材添加不同濃度 DCP之拉伸性質分析………..99

  • 16

    壹、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由於環保意識的高漲,傳統高分子材料不易分解且廢棄後

    處理困難等缺點逐漸被重視,生物分解性高分子成為目前最主要的研

    究對象,如聚乳酸(PLA)、聚己內酯(PCL)、聚基丁酯(PHB)等。這些

    材料的優點在於生物相容性、無毒性,且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

    聚乳酸屬於生物可分解的高分子之一,其發展潛力在於它的來源

    可由植物獲得(如玉米、米、小麥等),近幾年來由於石油價格高漲使

    得石油製品價格也跟著大幅提升,所以科學家們紛紛在尋找替代石油

    製品的方法;PLA的最大優點在於生物可分解的材料對環境不會造成

    太大破壞,經由細菌和黴菌等微生物在足夠的水氣、氧氣就能在土壤

    中自我分解成 CO2和 H2O,而這兩者透過植物的吸收再製造出 PLA

    的原料,成為一種可再生的天然高分子材料。現今 PLA的應用已經

    擴大到如汽車和攜帶式的儀器(如手機和音樂撥放器),而達到這些應

    用上的進步都要歸功於先進的複合材料技術。PLA常添加微米填料或

    奈米填料,天然纖維等,獲得高耐熱性,高剛性和強度。然而,PLA

    的脆性使工業上的應用受到了限制,這是目前需要克服一大問題,常

    添加天然橡膠或其他生分解高分子來改善其韌性[1,2]。

  • 17

    聚己內酯(polycaprolactone,PCL)為脂肪族類的聚酯高分子

    (aliphatic polyester),是經由單體己內酯開環聚合反應所提煉出來的一

    種熱塑性生物可分解性高分子,此材料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加工性、

    生物相容性、降解性、疏水性與藥物滲透性,於醫用材料、藥物遞送

    系統、和組織工程生醫支架等方面受到廣泛的研究。

    黏土(clay)為自然界蘊藏最豐富之礦產,擁有高比表面積與離子

    可交換的特性,不僅價格便宜,更具有優良的機械性質、耐熱性、耐

    化學腐蝕性及低膨脹係數等特點,常作為高分子的補強材料。我們須

    先將黏土經過有機化改質,使黏土表面帶有電荷,再經過混摻使黏土

    均勻分散在高分子,而小分子能夠進入黏土並撐開層間距,達到奈米

    級的分散。最近的研究中,在高分子中添加有機黏土不僅可以提高機

    械性能,熱穩定性,還可增加相容性[3-5]。

    1-2 研究方法與目的

    PLLA的脆性使工業上的應用受到了限制,這是目前需要克服一

    大問題,有許多研究從 PLA的聚合反應或混摻生物降解性或非生物

    降解性的高分子來改善此缺點,有人成功的添加低分子量改質劑或橡

    膠類成功的改善韌性[6-11]。

    本研究主要針對改質 PLLA的韌性與剛性,利用可分解 PCL改

  • 18

    善 PLLA的韌性,並保持 PLLA的生物相容性,另外添加無機物改善

    合膠的剛性。第一部分探討 PLLA與 PCL不同組成合膠之物性變化,

    結果可知兩者不相容,而由於 PCL熔點低,在應用上會受到很多限

    制,且 PLLA是由再生資源取得,因此後面的研究皆以

    PLLA/PCL(70/30)作為研究基材,並添加過氧化二異丙苯(DCP),改善

    其相容性,進而提升物性。第二部分以 PLLA/PCL(70/30)為研究基材,

    添加有機奈米黏土製備奈米黏土複材,提升合膠的機械性質與熱性

    質,但剛性的提升使得韌性降低,因此將奈米黏土複材添加 DCP改

    善相容性,進而提升奈米黏土複材的韌性。並比較

    PLLA/PCL(70/30)-DCP添加 30B後的物性變化。

  • 19

    貳﹑文獻回顧

    2-1 生物可分解高分子材料之特性

    生物可分解高分子材料(biodegradable polymer materials),又稱

    為「綠色塑膠」,在暴露於空氣中後,在適當的濕度、氧氣和微生物

    存在的自然掩埋或堆肥環境中,於合理的時間內可被分解成自然界中

    存在的生質(biomass)、二氧化碳和水,分解過程如圖 2-1所示。

    圖 2-1 生物分解性塑膠之分解流程

    2-2 聚乳酸介紹

    聚乳酸(Polylactic acid),縮寫為 PLA,由乳酸(Lactic acid)聚合而

    成,乳酸是在 1850年由美國學者 sdude由酸奶中發現,它存在於酸

    牛奶和血液中。乳酸有三種結構式,分別為兩種旋光異構型

    L-lactide、D-lactide和無光學活性結構 meso-lactide。其中的 D型對應

    體(Denantiomers)會影響 PLA材料的結晶度與熔點等機械性質。聚乳

    酸最早在 1893年由 Bishoff和 Walden兩位學者所發現,但是早期合

    成的高分子的分子量都只有幾千,只能稱為聚乳酸寡聚物,此寡聚物

  • 20

    不具有商業應用價值;直到 1954年由 Du Pont的工程師發現高分子

    量 PLA的聚合方法[12]。

    2-2-1 聚乳酸之合成

    聚乳酸是由植物中萃取出澱粉經過發酵、去水及聚合過程製造而

    成。原料大概是以玉米、小麥、馬鈴薯等澱粉類植物,並經由酵素分

    解成葡萄糖之後,再經過發酵得到聚乳酸。PLA 的製備方法有兩種,

    一種是將乳酸進行縮合聚合反應(Condensation polymerization)製備出

    分子量較低的聚乳酸,其機械性質較差、易分解,且產物需要在較大

    的反應爐下進行並移除水分和雜質;另一種則是將乳酸在適當的條件

    下移除水分產出低分子量的預聚合物(Pre-polymer),預聚合物經過催

    化及減聚合作用脫水變成丙交酯(lactide),最後將純化後的 lactide在

    觸媒的催化下進行開環聚合反應(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得到高

    純度及高分子量的聚乳酸,此方法也是目前工業上製備最常使用的。

    2-2-2 聚乳酸之改質

    聚乳酸是一種直鏈脂肪族(aliphatic)的熱塑性聚酯類(Polyester),

    具有優良的物理化學性質,可耐受消毒處理及易於加工成型。並具有

    無毒、無刺激性、生物可降解性(biodegradable)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biocompatibility)等優點,聚乳酸的共聚物可藉由合成參數的調控,

    製備出不同物性、化性、力學和降解性質之產物。聚乳酸為乳酸(lactic

    acid)所衍生出具生物可分解性之熱塑性物(thermoplastic),玻璃轉移

    溫度約為 60℃,結晶溫度(crystalline temperature)約為 110℃,熔

    點約在 160℃,屬於較為硬脆的高分子,使產品應用範圍受到限制,

  • 21

    因此常添加增韌劑來製備複材進行改質。

    典型的複合材料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性質的材料,經由特定

    的加工方法製成混合材料,其性質通常會介於兩種原材料之間,利用

    其配方成份之不同,可得到較原有兩種材料更優越的性能之新材料。

    如 PLLA的玻璃轉移溫度不高造成產品使用上有許多限制,而 PMMA

    的玻璃轉移溫度較高,且兩者之間有一定的相容性存在,由 PLLA與

    PMMA合膠的文獻指出,隨著 PMMA的比例增加合膠的 Tg隨著上

    升[13,14]。

    而橡膠當作高分子的增韌已經有非常多的文獻,對於一些脆性高

    分子,如:Epoxy、PP、PMMA、PS[15-24]等。由於近幾年許多公司

    開始開發新的 PLLA增韌劑來改善 PLA韌性不足之缺點,PLLA添加

    橡膠的研究也越來越多。Ishida [25]等人在 PLLA中添加四種不同橡

    膠比較,然而結果顯示 NBR效果最好,隨著添加比例越多而衝擊強

    度越好。Zhang [26]等人利用 Polyamide elastomer (PAE)來當作 PLLA

    增韌劑,其結果顯示 PAE/PLA兩者互溶,且可使延展性提升。

    本研究利用 PCL改質 PLLA製成合膠。隨著 PCL比例的增加合

    膠的降伏強度、拉伸強度、拉伸模數、儲存模數會隨之降低,而韌性

    會提升[27-32]。PLA與 PCL為不相容的高分子,常添加相容劑改善

    合膠的相容性,而有研究在 PLA/PCL合膠中添加 DCP,結果顯示相

    容性變好,可提升韌性[33,34]。有研究藉由回火的步驟,使 PLLA/PCL

    結晶量提升,提高了強度和模數,並添加 LTI改善合膠的介面,探討

    物性的變化[35]。

  • 22

    2-2-3 聚乳酸之應用與特性

    PLA可和大多數的熱塑性物(thermoplastic)材料一樣,可以進

    行擠壓(extrusion)或射出(injection)成形的加工步驟,以方便得

    到形狀複雜的成品。早期是應用在醫學方面,如骨釘、手術縫合線,

    而目前市面上也有一些相關的產品:熱成型的餐具,如超商使用的思

    樂冰杯以及星巴克的冷飲杯;雙軸延伸薄膜的包裝材,如水果盒、花

    束用包材、瓶子、農業生態用覆蓋膜。

    高分子性質與特性會影響其加工與應用上,而影響聚乳酸材料在

    應用時之性質表現的主要原因有:聚乳酸之光學活性、分子量與結晶

    性…等。以下即針對此三項來進一步加以討論

    光學活性

    乳酸分子由於具有不對稱碳原子(chiral center),所以有不同光學

    活性(optic activity)的光學異構物(enantiomers)。光學活性物質依其

    可將偏極化光旋轉之特性區分,若偏極光穿透過物質後向右旋,標示

    為+,若偏極光穿透過物質後向左旋,則標示為-;另外,依據碳不對

    稱中心的周圍分子空間排列順序來定義,由最大的原子或基團排列到

    次小的,若呈順時鐘排列,標示為D,若呈逆時鐘排列,則標示為L。

    乳酸單體分子有兩個光學異構物,分別為D(+)及L(-),L(-)-Lactic acid

    為人體組織的天然代謝物,較容易從體內排除。在高分子的結構方

    面,聚乳酸具有3種晶體結構:(1)具有103螺旋鏈構造(helices chain

    conformation)之擬斜方晶(pseudo orthorhomic)的α結構;(2) 具有31螺

    旋鏈構造之斜方晶(orthorhombic)的β結構,此結構較不穩定;(3)磊晶

    結晶(epitaxial crystalliczation)的γ結構。化學結構方面,則因為乳酸具

    有旋光性,因而有2種立體結構L型和D型乳酸的存在,其結構式如圖

  • 23

    2-2所示。而由這兩種不同立體結構的乳酸,又可以製備獲得3種形式

    的Lactide化學結構:L-Lactide、D-Lactide 和meso-lactide(包含D,L

    lactide 和L,D lactide2種),如圖2-3,三種不同形式乳酸的雙環異構物

    之結構示意圖。除了良好的生物可分解性、高度的生物可相容性外,

    聚乳酸也擁有良好的物理、機械性質,但是其最大的缺點是柔韌性

    (flexibility)不佳,使得其本身的應用受到限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聚乳酸中若含有D型乳酸的成分,其含量的多寡會影響聚乳酸的熔點

    和結晶度性質,而聚乳酸的結晶性又會對其本身的機械性質和分解性

    質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若L(-)-Lactide開環聚合可得poly(L(-)-Lactide),此為L型聚乳酸,

    簡稱為PLLA,而D(+)-lactide開環聚合可得poly(D(+)-Lactide),此為D

    型聚乳酸,簡稱為PDLA,PLLA及PDLA的高分子鏈排列較為規則,

    所以較容易有結晶排列,稱為半結晶(semicrystalline)的結構;而由

    DL-Lactide開環聚合可得poly(DL-lactide),此為DL 型聚乳酸,簡稱

    為PDLLA,而由meso-lactide開環聚合可得poly(meso-lactide),此為

    meso型聚乳酸,簡稱為meso-PLA,PDLLA與meso-PLA因分子鏈的不

    規則排列,所以其結構是呈現無定形的(PDLLA)。在整個光學活

    性之變化過程,以L型為例,L型的單體乳酸是向右旋光,反應成環

    狀雙分子時變成向左旋光,而開環聚合成高分子後依舊還是向左旋光

    [36]。Hyon 等人[37]研究顯示,使用環狀雙分子(lactide)開環聚合

    而成的聚乳酸,即使反應溫度與時間不同,也不會影響聚乳酸之光學

    旋轉角度。

  • 24

    圖2-2 兩種不同形式的乳酸結構立體示意圖

    圖2-3 三種不同形式乳酸的雙環異構物之結構示意圖

    分子量:

    分子量是決定聚乳酸力學與降解性質的重要因素,因高分子量聚

    乳酸具有較強之力學性質,且降解速率較慢,所以通常應用作為骨外

    科之固定物(fracture fixation);而較低分子量的聚乳酸則因其物化

    性質,使得應用上受到限制,例如其力學強度通常太低,同時降解太

    過迅速。Jamshidi等人[38]的研究顯示,高分子熔點會隨分子量增加

    而升高直到達某一定值。Cam等人[39]的研究顯示,分子量越低的L

    型聚乳酸,較容易生成結晶,其結晶度也較高。

    結晶性:

    結晶度會影響材料的力學性質、膨潤程度與降解的速率。結晶度

    對應的是高分子材料中結晶區域所佔的比例大小,對聚乳酸分子而

    言,其結晶度除了受到分子量影響外,更主要受合成之環狀雙分子的

  • 25

    光學活性影響,具單一光學相的高分子,如poly(L-lactide),其結晶性

    較佳,力學強度也較強,降解速率會較慢。反之,若加入其他光學相

    的分子所聚合出的高分子,如poly(DL-lactide),則會影響原先的結晶

    性,使結晶度降低,也致使降解速率變快[40,41]。

    因此結晶度高低亦是此高分子在應用上的主要考量因素之一,如

    無定形的poly(DL-lactide)常用來作為藥物的載體,而半結晶性的

    poly(L-lactide)因具較強的力學性質,所以常用來做為縫線或骨科固定

    物材料等,至於poly(D-lactide)則較少被應用到,因為其代謝產物

    D-lacticacid為非天然產物,較不易被體內代謝掉[42]。

    聚乳酸與傳統高分子最大差別在於可自然分解,在堆肥條件下分

    解成二氧化碳及水,降低了有別於石化產品製程中 CO2排放量及固體

    廢棄物,全世界現在都非常注重環保,降低對石油的過度依賴,同時

    減少原油煉油製程中排放的氮氣化合物及硫氧化物等汙染氣體排放。

    2-3 聚己內酯之介紹

    聚己內酯(polycaprolactone,PCL)為脂肪族類的聚酯高分子

    (aliphatic polyester),是經由單體己內酯開環聚合反應所提煉出來的一

    種熱塑性生物可分解性高分子,此材料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加工性、

    生物相容性、降解性、疏水性與藥物滲透性,於醫用材料、藥物遞送

    系統、和組織工程生醫支架等方面受到廣泛的研究。但其結晶性質、

    疏水性、細胞不容易於材料上附著、降解速度緩慢限制了其材料的應

    用範圍。因此常藉由添加親水性天然高分子材料(如幾丁聚醣、澱粉)

    或與其它分解速率較快的聚酯共混(如聚乳酸、聚乙二醇)來提高聚己

    內酯的親水性加速材料的降解速率[43,44]。

  • 26

    2-4 奈米概念與奈米材料

    2-4-1 奈米效應與定義

    奈米效應與現象長久以來即存在於自然界中,從蓮花葉片表面因

    自潔能力,所形成的蓮花效應;蝴蝶翅膀上可以反射特定的波長,而

    呈現出多彩的顏色,此特殊光學效應等,都是因為奈米結構所造成之

    現象。

    由奈米概念所蘊育而生的「奈米科技」,是於奈米尺度結構下,

    藉由操控原子、分子、超分子等級的微小世界,來產生具有新分子組

    織的較大結構,並活用奈米尺度下表現出來的特殊物性、化性、生物

    性質,開發創新材料、製程、元件和系統產品的科技。此外,在奈米

    科技領域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是「奈米材料」的發展,最早利用奈米

    材料來命名材料開始於 20世紀的 80年代,此時將奈米材料的顆粒尺

    寸定義為 1~100nm,廣義來說,奈米材料是指在三維空間中至少有一

    維處於奈米尺度範圍,或由它們作為結構單元的材料。按維數,可以

    分為四類:

    零維:空間三維尺度均在奈米尺度,例如奈米尺度顆粒、原子

    團簇等。

    一維:空間有兩維處於奈米尺度,例如奈米絲、奈米棒、奈米

    管等。

    二維:三維空間中有一維在奈米尺度,例如超薄膜、多層膜、超晶格

    等。

    三維:空間中沒有一維是奈米尺度,例如奈米結構物質。

    一般來說物質在奈米尺度下,所呈現出有別於巨觀(macroscopy)與微

  • 27

    觀(microscopy)尺度下的物理、化學或生物特性與現象,其處在原子

    簇和巨觀物體交界的過渡區域,被稱為介觀(mesoscopy)。因介觀尺度

    下顯示出許多獨特的特性,所以能帶來新的產業應用與發展[45-47]。

    2-4-2 奈米材料基本特性

    (1)表面效應(surface effect)

    奈米微粒的表面原子總數與原子總數之比,亦即表面原子百分比會隨

    著微粒尺寸的縮減而顯著增加,粒子表面結合能(binding energy)也隨

    之增加,進而引起奈米微粒性質變化的現象。球型微粒的表面積與直

    徑平方成正比,其體積與直徑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積(表面積/

    體積)與直徑成反比,即當微粒粒徑變小,比表面積將顯著增大,而

    表面原子總數也隨之增加。一般來說,當尺寸小於 0.1mm時,表面

    原子百分比會急遽增加,造成原子配位不足導致大量不飽和鍵,所以

    產生高的表面能,使得表面原子具有非常高的活性,極為不穩定,很

    容易與其他原子結合,此外,奈米微粒熔融時所需內能明顯減少,故

    熔點急遽下降[46]。

    奈米複合材料因受粒子尺寸變小,比表面積增加,表面原子增多的影

    響,粒子與基材間之介面作用力增強,而增加了剛性,提高了強度及

    耐熱性。一般奈米微粒因受內聚力作用而產生凝聚之現象,並造成粒

    子不易均勻分散在基材中,若將奈米微粒進行表面改質處理,不僅增

    強微粒與基材間之介面黏結,也有助於提高複材的性能,當基材受到

    衝擊時,造成粒子與基材之間產生微裂痕,粒子之間也產生塑性變形

    吸收衝擊能,而達到複材增韌的效果。

  • 28

    (2)量子效應(quantum effect)

    當奈米尺寸成更小時,費米能階(Fermi energy level)由原來塊材的連

    續能階,形成非連續的離散電子能階,而產生量子限域效應(quantum

    confinement)。另外,奈米微粒存在不連續的最高電子佔據分子軌道

    與最低電子未佔據分子軌道的能階差(能隙),也因奈米化而變寬,造

    成材料許多物理性質如熱、光、電等均有顯著改變,此即稱為量子尺

    寸效應(quantum size effect)。

    (3)小尺寸效應(small size effect)

    當奈米微粒的尺寸與光波波長或德布洛依波長(de Broglie wavel-

    ength)相當或更小時,粒子的晶體週期性邊界條件將消失,導致光、

    聲、電、磁、熱等特徵方面發生變化。粒子間的作用能是排斥位能

    (repulsive potential)和吸引位能(attractive potential)之和,由於排斥位

    能與兩粒子間距離之平方成反比,故隨著粒徑的減小,排斥位能減小

    的幅度遠大於吸引位能,所以當粒徑小於某一定值後,粒子間的相互

    作用總和以引力相互作用為主導,造成粒子間極易凝集成團。因此,

    在製備奈米微粒時同時進行表面處理,增加粒子間的排斥力位能,促

    使粒子均勻穩定的分散。一般而言奈米粒子粒徑愈小,黏著力愈大,

    原本不相容的兩物質,在奈米尺度下可產生一定的相容性[47,48]。

    2-4-3 奈米材料(黏土)介紹與結構特性

    所謂奈米黏土,指的就是層與層之間的距離是奈米級的,首

    先就是由 TOYOTA 豐田中央研究所發展出來的奈米黏土技術,

    應用至汽車零件工業,掀起一股奈米黏土的研究熱潮。

    有機/無機的混成材料,一般而言是取個別有機及無機兩者

  • 29

    之優點相加成而混成出兼具兩者特性之新型材料,但是光靠傳統

    機械式的分散無法有效地將無機物分散至奈米級的大小,所以必

    須針對無機的特性來採用其他更有效的分散方法。一般來說,黏

    土具有相當好的機械性質與耐化學性質,經常用來作為高分子的

    補強劑和填充料。

    黏土(clay),是自然界產量最富饒的礦產之一,大部分黏土為層狀結

    構,要得到奈米級的分散,就必須有效的破壞層與層之間的鍵結,使

    之與高分子間有較大的接觸面積,當然黏土的種類也是相當繁多,即

    使是同種類的黏土其性質與組成也有所差異。

    黏土的種類眾多,比較常見的有 Smectite、Mica、Vermiculite、Brittle

    Mica…等,其中又以 Smectite系黏土最常被採用於奈米複合材料的應

    用研究上,而其又可分為兩大類,每一大類又可以細分為兩種,其典

    型的理論結構請見表所述[49]。

    Octahedrally substituted Smecite:

    Montmorillonite Mx/nn+

    [Al4-xMgx](Si8)O20(OH)4‧yH2O

    Hectorite Mx/nn+

    [Mg6-xLix](Si8)O20(OH)4‧yH2O

    Tetrahedrally substituted Smecite:

    Beidellite Mx/nn+

    [Al4](Si8-xAlx)O20(OH)4‧yH2O

    Saponite Mx/nn+

    [Mg6](Si8-xAlx)O20(OH)4‧yH2O

    蒙脫土(montmorillonite)其本身結構是由二層 SiO4四面體(如圖

    2-4(a))包夾住一層 Al2O3八面體(如圖 2-4(c),

    100nm×100nm×1nm,片狀),構成 2:1 型結構,其結構如圖 2-5

    所示,為無機矽酸鹽所組合而成的層狀結構,每層的厚度約 1nm

    左右,黏土層的尺寸可由 30nm 以致數個微米或者更大,其層與

  • 30

    層之間以規律的凡得瓦爾力與金屬離子鍵緊緊結合,要破壞它,

    最理想的方式是直接以單體插入黏土層間後,再進行聚合反應。

    圖 2-4 (a)二氧化矽四面體單元(b)二氧化矽四面體層狀結構(c)

    氧化鋁八面體單元(d)氧化鋁八面體層狀結構

    圖 2-5 (2:1)型蒙脫土之結構[50]

    根據其層與層間所夾繫的離子又可以分為陽離子交換型黏土、陰

    離子交換型黏土與中性離子交換型黏土,而主要是以陽離子交換型黏

    土佔大多數,其陽離子大多為 Li+、Na+、K+、Ca2+、Mg2+、Ba2+、La3+、

    Ce2+

    ...等,同時亦含有部份之結晶水。

  • 31

    這些陽離子則提供了將黏土有機化的絕佳路徑,即陽離子交換反

    應,依不同黏土其陽離子交換當量數(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

    值)也不盡相同,CEC值範圍從 60meq. / 100g ~ 180 meq. / 100g都有

    [51,52]。

    2-5 PLLA 奈米複合材料的製備

    2-5-1 高分子奈米複材製備與分散型態

    奈米混合技術之開發及其應用最困難的瓶頸在於兩相間界面作用力

    的強弱掌控問題。當相容性良好的界面存在時,其作用力較強,反之,

    界面作用力較弱時,其相容性較差。目前黏土/高分子複合材料依分

    散的程度可分為三大類[53],如下所述:

    傳統型複合材料(conventional composites):

    層狀無機材仍保持其完整的堆疊結構,高分子分佈於其無機層材

    疊堆之間,有機物與無機物之間,彼此沒有很強而有力的鍵結,其機

    械性能有時反而比單一聚合物來得差些。

    插層型奈米複合材料(intercalated nanocomposites):

    層狀無機材保有其層狀結構,聚合物嵌合穿梭於層狀無機材之

    間,會形成很強的有機-無機之鍵結,其機械性質通常會比單一高分

    子要優異許多。

    脫層型奈米複合材料(exfoliated nanocomposites):

    層狀無機材已完全不具規則性而完全分散於高分子中,層與層之

    間距已超過200 Å 以上,一般認為是混成最均勻的奈米級複合材料,

    其某些性質會大幅提高,亦有可能出現一些驚人的特性。

  • 32

    圖 2-6 高分子與黏土混摻之複合材料分散型態

    而一般的混摻法大致上分為兩種,一種為溶液混摻法,另一種為

    融熔混掺法:

    (a)溶液混掺法

    在高聚物單體溶液插層過程中,包含兩個主要的步驟:溶劑小分子和

    高聚物單體分子對有機黏土的插層過程;以及高聚物單體在層狀矽酸

    鹽層間及溶液中的原位聚合反應。在這一方法中,溶劑的作用就是透

    過對有機黏土片層間有機陽離子和高聚物單體二者的溶劑作用,使得

    高聚物體能夠順利插入有機黏土的片層之間。所以溶劑的選擇在這裡

    至關重要,不僅要求溶劑小分子自身能夠對層狀矽酸鹽進行有效插

    層、同時溶劑與聚合物單體的溶劑化作用要大於與有機黏土層間的有

    機陽離子的溶劑化作用,還必須要求它能夠溶解在層狀矽酸鹽間進行

    聚合反應。這樣才能確保引發聚合反應後,所生成的聚合物分子鏈能

    夠穩定。

    一般要求有機黏土和高聚物能同時溶解於同一溶劑中,通常難以

    符合此要求,但其特點是奈米粒子的分散較好,因此可得到分散良好

  • 33

    的奈米複合材料。應用成功的此類聚合物有PVA、PAA、PEO 等。

    在不適宜溶液共混的一些情況下,懸浮液或乳液共混也是一類有

    用的方法,可分為單體乳液插層聚合法和聚合物乳液插層法。聚

    合物乳液插層法是指聚合物乳膠粒子通過與蒙脫土片層的物理

    吸附和凡德瓦爾力作用以及機械剪切混合作用,插入蒙脫土的片

    層,形成奈米複合材料;單體乳液插層聚合法是利用有機物單體

    通過擴散和吸引等作用力進入蒙脫土片層,然後在蒙脫土層間引

    發單體進行乳化聚合,利用聚合熱將蒙脫土片層打開,形成奈米

    複合材料,採用乳化聚合方法製備聚合物/MMT 插層複合材料,不

    僅反應操作方便,而且有利於環境保護,乳液也可以直接應用,是一

    種很有前途的方法。

    (b)融熔混掺法

    對大多數聚合物來說,溶液插層技術有其侷限性,因為可能找不

    到合適的單體來插層,或者沒有合適的溶劑來同時溶解聚合物和分散

    黏土。將熱塑性聚合物和有機黏土直接進行融熔共混,加工過程

    中高分子進入黏土片層間,同時由於外力場的作用,黏土也可達

    到一定剝離的效果,而對於一些非極性聚合物則可通過加入增容

    劑等方法來提高聚合物與有機黏土的相容性。融熔混摻法簡單易

    行,可在常規的擠出機等加工設備上直接進行,是目前製備插層

    型聚合物/黏土奈米複合材料的主要方法[54]。

    2-5-2 PLA添加奈米粉體之改質

    生分解高分子雖然有可分解的優勢且較具有經濟價值,但是卻有

    部分缺點,如:PCL的透明度差、受熱易變形、低黏度等缺點;PLA

  • 34

    的玻璃轉移溫度不高耐熱性低且易脆,而在產品使用上有許多限制,

    常添加奈米填充劑來提升性質。由PLA文獻指出,添加多孔奈米碳管

    的PLA/CNTs奈米複合材料,可提升熱性質、機械性質及導電性

    [55,56]。而加入純二氧化矽、改質二氧化矽、黏土、改質黏土,可加

    速聚乳酸的結晶進而提升機械性質與耐熱性質[57,58]。並有研究利用

    熔融混煉法來製備聚乳酸PLA/乙烯基改質雲母奈米複合材料,並添加

    過氧化二異丙苯(DCP)於奈米複材中,改善機械性質及耐熱性質

    [59]。也有許多研究添加成核劑來加速PLA結晶進而提升機械性質及

    耐熱性質[60-68]。

    2-5-3 PLLA合膠混摻奈米黏土

    奈米黏土優點大概有以下幾點:提升 PLA原本的熱裂解溫度,

    增加機械強度、儲存模數和損失模數,並且提高材料的複變黏度,另

    外還能當成 PLA的成核劑,由於 PLA屬於結晶型態較慢的高分子,

    所以奈米黏土也能降低結晶溫度、增加結晶速率的優點[69],還有一

    點對於 PLA相當重要,PLA由於可降解優點對於加工方面有著很大

    的障礙,分子量的降解會影響到 PLA的物性,添加奈米黏土能夠降

    低混煉時受到高溫作用而降解,進而提高 PLA的熱穩定性[70]。

    Ray等人[71]將PLA/經有機改質後的層狀矽以融熔壓出成型方式

    作為複合材料,oligo(caprolactone)(o-PCL)作為相容劑,從表面分析與

    機械性質作為主要探討方向,發現經插層後的奈米複合材料在材料的

    固態與融熔態,對材料的性質有顯著的改善。

    Pluta等人[72]研究PLA/montmorillonite(MMT)奈米複合材料,以

    融熔混摻的方式混合改質後之MMT 與未改質之MMT,從XRD 可知

  • 35

    改質過後的MMT 與PLA彼此之間有良好的親合性,於複合材料中形

    成插層結構;從TGA 也可得知在空氣環境下,此複合材料改善PLA

    的熱穩定性。

    Zhenyang[73]等人研究PLA-PCL(90-10)/OMMT奈米複合材料,以

    融熔混摻的方式混合,探討添加不同濃度的OMMT對物性及微結構的

    影響。

    2-6 PLA與 PCL 合膠的交聯反應

    過氧化二異丙苯(DCP),外觀是白色晶體,反應半衰期在 175oC

    是 1分鐘,常被當作高分子間的相容劑,如 PE、EVA、合成橡膠、

    天然橡膠等。

    PLA與 PCL是兩不相容高分子,藉由添加 DCP來改善其相容

    性,其反應機構如圖 2-7 ,DCP分解之後會吸收 PLA與 PCL上的 H,

    使 PLA與 PCL產生自由基。PCL會產生 β-scission,然後再與 PLA

    上的自由基做結合。PCL的分子結構含有比較多的二次氫原子,所以

    比 PLA更容易產生斷鏈[74]。

  • 36

    圖 2-7 PLA與 PCL交聯反應機構[74]

    T. Semba[74]等人研究以塑譜儀熔融混摻方式製備 PLA/PCL合

    膠,添加 DCP當作相容劑,改善 PLA與 PCL的相容性。結果顯示

    DCP濃度在 0.1phr與 0.2phr時有好的延展性。

    K. Kitagawa[75]等人以雙螺桿押出製備 PLA/PCL合膠,添加DCP

    當作相容劑,射出成形。探討 DCP不同濃度的物性測試,並觀察押

    出及射出後的微結構變化。

  • 37

    2-7 拉伸測試

    整個拉伸過程中,高聚物的應力和應變關係並不是線性的,只有當應

    變很小時,高聚物才可視為虎克彈性體,此時的應力和應變成正比的

    變形稱為彈性變形(elastic deformation)。對大部分的高分子材料而

    言,將彈性形變定義於應變為 0.3%以內,因此材料受力在彈性階段

    而對應於曲線之起始直線部分的斜率,則稱為材料的彈性模數或楊氏

    模數(Young ś modulus)。當材料的變形超過此點時,應力與應變不再

    維持正比的關係,且永久不再回復而呈現塑性變形(plastic

    deformation),亦即當除去應力後,無法返回其原來的位置。若以結

    晶型與非結晶型材料而言,此種變形機構不同。對結晶固體而言,變

    形是藉由差排運動滑動過程來達成;在非晶型固體和液體中,塑性變

    形以黏滯機構來發生。

    圖 2-11是典型的高分子材料在拉伸過程中應力與應變關係之曲線,

    從圖形中可以分析出幾種拉伸試驗時所呈現出的性質:

    降服強度(yield strength):其定義為開始塑性變形的應力水平或發生降

    服現象由開始偏離應力-應變曲線線性部分來決定。此點稱為降服點

    或比例限(proportional limit),而降服點所對應的應力即為降服強度

    (yield strength or yield stress)。在材料出現降服之前發生的斷裂稱為脆

    性斷裂,這種情況下,材料斷裂前只產生很小的變形;而在材料降服

    之後的斷裂,則稱為韌性斷裂,通常有較大的應變發生。

    拉伸強度(tensile strength):降服點之後,材料在不增加應力或應力增

    加不大的情況下,能發生很大的應變,在後一階段曲線又出現較明顯

    地上升,直到最後斷裂,此時斷裂所產生的應力,相當於結構在拉伸

  • 38

    下可承受之最大應力值。

    韌性(toughness):量測材料直到斷裂時吸收能量的能力。對靜態狀況

    (低應變率)而言,高延展性之材料其韌性亦高,而破壞能量可由 σ-ε

    曲線至斷裂點下方之面積決定。

    考慮高分子拉伸之取向、結晶效應,依分子結構的角度來看,高聚物

    之所以具有抵抗外力破壞的能力,主要靠分子內的化學鍵合力、分子

    間的凡得瓦力和氫鍵。若高分子鏈的排列方向是平行於受力方向的,

    則斷裂時可能是化學鍵的斷裂或分子間的滑脫;如果高分子鏈的排列

    方向是垂直於受力方向的,則斷裂時可能是凡得瓦力或氫鍵的破壞。

    當高聚物在沒有外力的干擾下產生結晶時,其分子與微晶體是不具定

    向性的,如果在一外力影響的情況下,如機械拉伸,其微晶體及分子

    都會具有定向性。若高聚物具有高結晶度,則拉伸將不致影響其結晶

    度;反之,當具有低結晶度時,則藉由拉伸可增加其結晶度。一般而

    言,若材料的結晶度增加,則對拉伸強度和彈性模數有提升作用。而

    取向可以使材料的強度提高幾倍甚至幾十倍,因為取向後高分子鏈順

    著外力的方向平行地排列且阻礙裂縫向縱深發展,當斷裂時,破壞共

    價鍵的比例大大增加,其共價鍵的強度比凡得瓦力的強度高 20倍左

    右。對於無方向性的晶粒在低於 Tg的溫度時,趨向使高聚物易脆且

    低強度,其脆性可能由晶粒在結晶過程期間產生空隙存在,或從球晶

    產生應力集中所造成,另外尚有其他重要因素,如結晶性高聚物是由

    含摺疊鏈的晶片所組成的,晶片被連結分子緊密束縛在一起,而連結

    分子從一結晶層到另一結晶層或端鏈與分子的瑕疵傾向聚集在結晶

    晶片之間的不定形區域,所以幾乎沒有連結分子可能存在,因而造成

  • 39

    低強度的易脆材料,而強度主要來自連結分子。

    降服與冷拉是高韌性與高衝擊強度的高聚物在拉伸過程中,所表現出

    的重要現象。降服表示在應力-應變曲線上有降服點存在,降服點可

    能為應力-應變曲線上的一個明顯極大值,或曲線上具有最大曲率的

    區域,而冷拉表示材料在拉伸時,會有頸縮(necking)現象發生,頸縮

    發生於材料的某一區域,在拉伸過程中拉力幾乎為定值,而頸縮的截

    面積小於其他部分的截面積。降服點之後的冷拉意味著有應變硬化

    (strain hardening)過程,否則材料必定在拉伸的頸部斷裂,而此過程是

    因為拉伸時的分子定向,使模數及抗張強度增加所致,此外,結晶性

    高聚物的應變硬化可能是應變感應而重組結晶與定向化所造成的。若

    對於已經冷拉過的高聚物進行拉伸時,通常應力會急遽增加而發生破

    裂,在冷拉過程中,分子鏈在拉伸的方向被高度定向。結晶性高聚物

    的冷拉會使球晶內摺疊鏈的構造分裂,而形成微纖維伸展鏈型態

    (fibrillar extended chain morphology),結晶在拉伸的方向被高度定向。

    在延展性高聚物的冷拉過程,可包括三個步驟:

    薄層堆積物的旋轉,結晶捲扭及鏈的滑動。

    球晶構造經由微頸縮(micro-necking)而不連續地轉變成纖維狀的構

    造。

    纖維狀構造因為鏈滑動與鏈斷裂而產生塑性變形。

    一般來說,剛性填充物會使的斷裂伸長量顯著減小,也會減弱材料的

    抗張強度,此外,粒子大小對於抗張強度也有很大的影響,但是缺乏

    凝集現象的複合材料,粒子大小對其模數幾乎沒有影響。通常抗張強

    度隨著粒子大小的增加而降低,當粒子減小時,造成填充物單位體積

  • 40

    的表面積增加,是讓抗張強度提升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粒子凝集

    會降低材料的強度,縱然凝集體夠強可以增加起始模數,然而凝集體

    是聚合體中的弱點,當施加一應力就使凝集體斷裂,斷裂的凝集體如

    同強的應力集中點,若凝集體比原先的填充粒子還大,使的材料的強

    度變弱,且比含有分散粒子的複合材料更弱。當複合材料含有氣泡或

    空洞時,特別在凝集的粒子會產生較小的密度,少量的氣泡或空洞對

    於應力-應變行為有很大的影響,氣泡、空洞增加時,模數與抗張強

    度減小。因此,複合材料具有一定的應力-應變特性,這些特性決定

    於混合的程度和時間,以及填充粒子表面處理的種類,藉由這樣的混

    合將破壞凝集體並改變分散程度及改變複合材料內的空氣含量[76]。

    圖 2-8 典型的高分子材料在拉伸過程中應力-應變關係之曲線

  • 41

    參、實驗方法

    3-1 實驗材料

    基材:

    1.聚乳酸(PLLA),又稱聚丙交酯(Polylactide),Nature Work® 公司提

    供,型號 2002D,D-Lactic 4.25%,玻璃轉移溫度約 60 oC左右,熔點

    約 150 o C左右。

    圖 3-1 聚乳酸結構式

    2.聚己內酯(polycaprolactone),由 Solvay化學公司提供,批號

    CAPA® 6500,平均分子量為 50000g/mole,熔點 58~60℃,含水率小

    於 1wt.%,溶解參數(solubility parameter) δ=9.34~9.43(cal/cm3)1/2。

    圖 3-2 聚己內酯結構式

    填充劑(clay):

    有機黏土(Closite 30B):Southern clay提供,含水率<2%,d=1.834nm

    (2θ=4.81實測) ,無機成份 71%。T:親油端(~65% C18;~30% C16;

    ~5% C4)陰離子:Cl。

    圖 3-3 填充劑結構式

  • 42

    交聯劑(DCP):

    ACROS提供,純度 99%,白色晶體,熔點 38oC,半衰期溫度在 175 oC

    是 1分鐘。

    3-2 複材製備方法

    3-2-1 塑譜儀融熔混煉法

    塑譜儀混料分析使用之設備為塑譜儀(廠牌為 Brabender plasti-

    corder,型號為 Plastograph EC ,使用Mixer混合轉子,型號 W50)

    進行複材混合,並以電腦設定參數)如圖 3-4所示,實驗物料總重為

    50g,溫度設定為 160℃,將基材與不同濃度的黏土進行塑譜儀混料

    實驗,之後再增加不同比例的 DCP,混料總時間設定為 10~17min,

    直到達混料時間後,取出混料進行測試。

    圖 3-4 塑譜儀轉子零件示意圖

  • 43

    3-2-2 合膠與複材製備

    A.合膠 PLLA/PCL

    把 PLLA放入真空烘箱 80℃下乾燥 4小時, PCL放入真空烘箱

    50℃下乾燥 12小時,去除材料中的水分。

    塑譜儀溫度設定在 160℃,轉速 100r.p.m,總混煉時間 10分鐘。

    按照 PLLA/PCL(70/30、50/50、30/70)比例,秤取適量的 PLLA及 PCL,

    一起加入熔融混煉,混煉時間到後取料熱壓,進行物性測試。

    B.合膠(70/30)/DCP

    把 PLLA放入真空烘箱 80℃下乾燥 4小時, PCL放入真空烘箱

    50℃下乾燥 12小時,去除材料中的水分。

    塑譜儀溫度設定在 160℃,轉速 60r.p.m,秤取適量的 PLLA、PCL及

    DCP,第一階段同時加入 PLLA與 PCL混煉,等 torque值穩定(約 1.5

    分鐘),第二階段加入 DCP(0.1、0.2、0.3、0.5、1phr),加入 DCP後

    反應 15.5分鐘後取料熱壓,進行物性測試。其中混煉濃度 1phr時,

    縮短為約 12.5分鐘。

    C.合膠(70/30)/30B

    把 PLLA放入真空烘箱 80℃下乾燥 4小時, PCL放入真空烘箱

    50℃下乾燥 12小時,有機黏土置於 70℃烘箱乾燥 12小時,去除材

    料中的水分。

    塑譜儀溫度設定在 160℃,轉速 100r.p.m,秤取適量的 PLLA、PCL

    及 30B,第一階段同時加入 PLLA與 PCL混煉,等 torque值穩定(約

    1.5分鐘),第二階段在一分鐘內加入 30B(1%、3%、5%),加入 30B

  • 44

    後混煉時間約為 8.5分鐘後取料熱壓,進行物性測試。

    D.合膠/DCP/30B(5%)

    把 PLLA放入真空烘箱 80℃下乾燥 4小時, PCL放入真空烘箱 50

    ℃下乾燥 12小時,有機黏土置於 70℃烘箱乾燥 12小時,去除材料

    中的水分。

    塑譜儀溫度設定在 160℃,轉速 60r.p.m,秤取適量的 PLLA、PCL、

    DCP與 30B,第一階段同時加入 PLLA與 PCL混煉,等 torque值穩

    定(約 1.5分鐘),第二階段在一分鐘內加入 30B與 DCP(0.1phr、0.5phr、

    1phr),加入 DCP後約反應 15.5分鐘取料熱壓,進行物性測試。其中

    混煉濃度增加至 1phr時,縮短為 12.5分鐘。

    3-2-3 熱壓條件

    1. 熱壓前利用真空烘箱將塑料裡的水分去除。純 PLLA 在

    真空烘箱 70℃下乾燥 36 小時(建議調整為 80℃下 8 小時),利用

    Teflon板熱壓。PLLA/PCL合膠在真空烘箱 70℃下乾燥 12小時,

    利用 Teflon布熱壓。

    2. 熱壓溫度設定在 170oC,溫度達到時放料,恆溫 6 分鐘後

    熱壓,之後在恆溫 3 分鐘,開冷卻水降溫。

  • 45

    3-3 熱分析

    3-3-1 TGA熱重分析

    利用熱重分析儀(Thermsl Gravimertric Analysis,廠牌為 TA

    Instruments,型號為 Q50 )檢測,以確定經過塑譜儀混煉後,奈米複

    材中所含的黏土含量百分比是否準確與均勻。每個樣品重量約

    10~20mg 之間,在純氮氣的環境下,升溫速率為 10℃/min,加熱溫度

    由室溫~800℃。

    3-3-2 DSC實驗樣品製備

    複材之熔點(Tm)與結晶行為藉由示差掃描熱量分析儀(DSC,廠牌為

    Perkin Elmer,型號為 Pyris 1)測量,實驗樣品稱取 3~5mg,掃描溫度

    範圍為-60℃~180℃,升降溫速度為 10℃/min,首先由-60℃升溫至 180

    ℃,再恆溫 5min,然後降至-60℃,以此程序來消除複材之熱歷史,

    重複一次升溫以將複材在同樣環境條件下結晶,並觀測在填充劑添加

    下,對複材熔點與結晶性質之影響。

    3-3-3 機械性質分析(DMA)

    由動態機械性質分析儀(廠牌為 Perkin Elmer,型號為 7e)測量,經塑

    譜儀混煉後之複材以熱壓成型機製備試片,試片大小規格為 12×13×3

    mm,放置真空烘箱 50℃下回火 12小時。並採用矩形試片之三點撓

    曲試驗,設定之測試頻率為 1 Hz,靜態作用力控制為 Tension 110%,

    動態實驗控制振幅為 3μm,並設定升溫之範圍為 -100 0C~100 0C,以

    5 0C/min 之升溫速度加熱。當溫度降至 -100℃左右,則進行量測試片

  • 46

    之高度,接著開始使達到測試條件平衡後,於 -100℃平衡 1分鐘後

    開始進行損失正切、儲存模數及損失模數與溫度變化關係之量測,以

    作為進一步之分析。

    3-4 微結構分散性分析

    3-4-1 X-ray 繞射分析(XRD)

    將試片用熱壓機製成直徑為 1.5cm,厚度為的 1mm的圓形試片。實

    驗中使用之 X光繞射儀(廠牌:SHIMADZU,型號:XRD-6000)之操

    作電壓為 40kV,電流 40mA;使用之銅靶之激發波長(λ=0.154nm),

    繞射範圍為 1.5°~30°,速度為 2°/min。

    3-4-2 OM 光學顯微鏡微結構觀察

    將複材放置熱壓機上於溫度170℃上熱壓成薄膜後,載玻片及蓋玻片

    上壓成約0.05mm厚度之薄膜,以光學顯微鏡(Nikon,E400)加上Hot

    Stage加熱恆溫觀察其黏土顆粒分散狀況及複材是否有黏土聚集及結

    晶狀況。

  • 47

    3-4-3 場發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FESEM)

    將複材在液態氮的環境下,將其冷剝處理,製得厚度約為 2mm的斷

    裂面試片,並在烘箱中做乾燥處理,以場發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加

    速電壓為 2~3kV,由 500倍逐步放大到 2萬倍,以觀察相變化。

    3-5 拉伸測試(Tensile Test)

    利用熱壓機製得寬度為 13.00±0.05mm,厚度為 3±0.02mm的試

    片,並以萬能拉力試驗機(廠牌為 Instron,型號為 4467)進行拉伸測

    試,每個樣品取 5組數據做平均。所使用的 load cell為 30kN(最大拉

    伸荷重),拉伸速率設定為 15mm/min。藉此拉伸測試,求得基材與複

    材的降伏應力、降伏延伸率、拉伸斷裂強度、斷裂時之延伸率與楊氏

    模數,模數的取點位置為 0.06%應變。為求測試結果的一致性,拉伸

    測試與衝擊測試的試片為相同規格

    3-6 衝擊測試

    衝擊測試採用有 45o刻痕的衝擊試驗(Izod notch test),每個樣品

    製作 10個試片,測試結果取平均。衝擊測試以耐衝擊試驗機(ATLAS

    公司製造,型號為 CPI,規格為 ASTM D256)進行測試,擺錘重量為

    0.47Kg,擺垂長度為 0.41m,摩擦校正係數為 0.027J,擺錘釋放能量

    為 2.830J,進行衝擊測試,並計算出衝擊能量。

  • 48

    肆、結果與討論

    4-1 PLLA與 PCL 不同組成合膠之比較

    本研究利用塑譜儀熔融混煉法製備 PLLA與 PCL合膠。PLLA

    屬於高強度但韌性低的高分子,PCL屬於低強度但韌性佳的高分子,

    本研究探討不同比例合膠之物性變化。研究後發現兩高分子不相容,

    隨著 PCL比例的增加,韌性提升,而強度降低。

    4-1-1 塑譜儀熔融混練

    圖 4-1~4-3為不同組成合膠之塑譜儀混煉圖。因 PLLA的 Tm較

    高,所以混煉溫度設定在 160oC使 PLLA能夠流動,之後依組成同時

    加入 PLLA與 PCL製備合膠。一開始進料時,混煉溫度因加入塑料

    使溫度降低;在混煉時,會因摩擦所產生的熱和分子間黏滯力產生的

    熱,使混煉溫度慢慢提升,最後溫度約在 180oC左右。因 PLLA與

    PCL在高溫時會降解降低分子量,混煉結束後需立即取出塑譜儀內的

    塑料,以防止合膠持續在高溫中,影響其物性。PCL在此溫度時,趨

    近於液狀,從塑譜儀混煉圖可發現 PCL比例越高時,最後的 torque

    值越低,且螺桿間的摩擦力較少,導致混煉產生的熱也較少,最後的

    混煉溫度也有下降的趨勢。

  • 49

    圖 4-1 PLLA/PCL(70/30)塑譜儀混煉圖

    圖 4-2 PLLA/PCL(50/50)塑譜儀混煉圖

    圖 4-3 PLLA/PCL(30/70)塑譜儀混煉圖

  • 50

    4-1-2 光學顯微鏡之結晶觀察

    PLLA是屬於結晶較慢的高分子,需要在 PLLA的 Tc下恆溫,才

    可觀察到 PLLA結晶。在室溫經由 Hot stage加熱到 180oC恆溫完全

    熔融後,再快速降溫到 120oC恆溫,觀察 PLLA在不同組成之合膠的

    結晶現象,並利用比對 OM與 POM圖來判定分散相與連續相分別代

    表哪種高分子。圖 4-4~圖 4-9為不同比例合膠在 120oC下恆溫結晶的

    OM與 POM圖,由圖中可明顯看到合膠分成連續相與分散相,表示

    為兩不相容高分子; PLLA/PCL(70/30)與 PLLA/PCL(50/50)發現結晶

    的部分都在連續相,由此可知 PLLA為連續相,PCL為分散

    相;PLLA/PCL(30/70)觀察到結晶的部分為分散相的顆粒,可知 PLLA

    屬於分散相,PCL為連續相。

  • 51

    圖 4-4 PLLA/PCL(70/30)在 120oC下恆溫 40分鐘之 OM圖

    圖 4-5 PLLA/PCL(70/30)在 120oC下恆溫 40分鐘之 POM圖

  • 52

    圖 4-6 PLLA/PCL(50/50)在 120oC下恆溫 10分鐘之 OM與 POM圖

    圖 4-7 PLLA/PCL(50/50)在 120oC下恆溫 40分鐘之 OM與 POM圖

  • 53

    圖 4-8 PLLA/PCL(30/70)在 120oC下恆溫 40分鐘之 OM圖

    圖 4-9 PLLA/PCL(30/70)在 120oC下恆溫 40分鐘之 POM圖

  • 54

    4-1-3 SEM冷凍斷面觀察

    圖 4-10~圖 4-12為不同比例合膠之冷凍斷面,合膠組成(70/30)、

    (30/70)很明顯的分成兩相,並從 OM的測試結果可知,當合膠組成

    (70/30)時 PLLA為連續相 PCL為分散相,而合膠組成(30/70)時 PLLA

    為分散相 PCL為連續相。而組成(50/50)時,較無法分辨連續相與分

    散相,推測兩高分子在此比例發生相轉移。

    圖 4-10 PLLA/PCL(70/30)冷凍斷面之 SEM圖

  • 55

    圖 4-11 PLLA/PCL(50/50)冷凍斷面之 SEM圖

    圖 4-12 PLLA/PCL(30/70)冷凍斷面之 SEM圖

  • 56

    4-1-4 DSC示差掃描分析

    DSC測試的第一次升溫所代表的是塑譜儀混煉後的狀態,升溫

    到 180oC後恆溫 5min使測試材料完全熔融,消除熱歷史,之後降溫

    回-60oC,再做第二次升溫到 180oC ,而第二次升溫所代表的即是材

    料本身的熱性質。圖 4-13 PLLA的DSC圖可知,PLLA的 Tm是 155oC,

    Tc是 114oC,Tg是 60

    oC左右。圖 4-14 PCL的 DSC圖可知,PCL的

    Tm是 57oC,Tc是 21

    oC,而 PCL的 Tg大約在-60

    oC左右,受限於儀器

    操作溫度上的限制,所以無法從 DSC圖上讀出 Tg。圖 4-15~圖 4-17 為

    不同比例合膠之 DSC圖,再升溫的部分可以看到 PCL的熔融峰和

    PLLA的熔融峰與結晶峰,而當合膠的 PLLA比例越高時,PLLA熔

    融峰的線下面積隨之增加,且結晶峰也越來越明顯,反之合膠內 PCL

    比例越高時,PCL熔融峰的線下面積也隨之增加,而由於 PLLA的

    Tg 與 PCL的熔融峰重疊所以無法從升溫圖觀察到。在降溫圖即可觀

    察到 PLLA的 Tg,而隨著 PLLA比例增加,Tg就越明顯,還可觀察

    到 PCL的結晶峰,而無法觀察到 PLLA結晶峰,可知 PLLA屬於難

    結晶的高分子。從第二次升溫合膠組成的改變,PLLA與 PCL熔融峰

    的位置並沒有明顯變化,因此可以斷定 PLLA與 PCL為兩不相容高

    分子。

  • 57

    圖 4-13 PLLA的 DSC圖

    圖 4-14 PCL的 DSC圖

  • 58

    圖 4-15 不同組成合膠之 DSC第一次升溫圖

    圖 4-16 不同組成合膠之 DSC降溫圖

  • 59

    圖 4-17 不同組成合膠之 DSC第二次升溫圖

    表 4-1 不同組成合膠之 DSC分析(PCL)

    一次升溫 二次升溫 降溫

    Tm

    (oC) △Hm

    (J/g) Tm(oC) △H

    m(J/g) T

    c(oC) △H

    c(J/g)

    PLLA/PCL (70/30)

    57.44 49.87 57.26 50.17 25.33 -52.50

    PLLA/PCL (50/50)

    58.05 52.65 56.57 54.73 27.84 -55.10

    PLLA/PCL (30/70)

    57.2 56.77 56.03 59.27 28.08 -58.93

    PCL 57.51 62.03 57.00 60.61 20.96 -62.72

  • 60

    表 4-2 不同組成合膠之 DSC分析(PLLA)

    一次升溫 二次升溫

    Tm(oC) △H

    m(J/g) T

    c(oC) △H

    c(J/g) T

    m(oC) △H

    m(J/g) T

    c(oC) △H

    c(J/g)

    PLA 156.97 17.56 111.16 -18.97 150.35 28.39 113.76 -26.47

    PLLA/PCL (70/30)

    154.43 23.27 104.88 -14.47 152.42 18.51 123.20 -19.00

    PLLA/PCL (50/50)

    154.82 21.11 109.92 -21.78 152.67 16.78 124.54 -16.49

    PLLA/PCL (30/70)

    153.31 19.57 - - 150.31 14.056 118.69 -13.32

    4-1-5 DMA動態機械性質分析

    圖 4-18、圖 4-19與表 4-3 為不同組成合膠之 DMA分析,PLLA

    與 PCL的 Tg可由圖中得知。當溫度高過 PCL的 Tg時,PCL進入橡

    膠態,儲存模數會下降。PCL是韌性佳的高分子,所以當 PCL比例

    越高時,合膠會變得更有柔韌性,因此儲存模數會降低。而在測試時,

    因受限於 PCL熔點低,所以測試溫度隨著 PLLA比例越高而提高溫

    度。

  • 61

    表 4-3 不同組成合膠之 DMA分析

    T

    g(PLA)

    (oC)

    Tg(PCL)

    (oC)

    E’(Mpa)

    -30o

    C

    E’(Mpa)

    20o

    C

    PLA 66.78 - 295 270

    PLLA/PCL (70/30)

    64.13 -52.91 263 208

    PLLA/PCL (50/50)

    64.45 -53.82 180 90

    PLLA/PCL (30/70)

    63.55 -54.19 126 60

    PCL - -56.88 101 -

    圖 4-18 不同組成合膠之儲存模數

  • 62

    圖 4-19 不同組成合膠之損失模數

    4-1-6 拉伸性質測試

    拉伸測試線一開始的斜率,也就是拉伸模數,代表材料的脆性,

    而斷裂伸長量代表韌性。圖 4-20與表 4-4 為不同比例合膠之拉伸性

    質分析, PLLA強度高但韌性差,PCL強度低但韌性高,由圖中可

    知,兩者混摻後,隨著 PCL比例的增加,會使強度與模數大幅降低,

    而伸長量有所提升,

  • 63

    圖 4-20 不同組成合膠之拉伸測試圖

    表 4-4 不同組成合膠之拉伸性質分析

    Yield strength

    in MPa

    Yield strain

    in %

    Strain at break

    in %

    Tensile strength

    in MPa

    Modulus

    in MPa

    Pure PLA 37.4±7.3 3.7±0.4 3.9±0.4 37.4±7.3 1495±39.9

    PLLA/PCL (70/30)

    22.2±1.5 3.9±0.2 8.1±1.3 18.5±1.3 1050.1±26.8

    PLLA/PCL (50/50)

    12.2±1 4.7±0.3 15.7±0.9 6.2±0.4 572.6±48.1

    PLLA/PCL (30/70)

    6.1±0.8 5.8±0.5 23.4±2.6 2.3±0.3 331.5±8.4

    Pure PCL 4.3±0.4 11.1±1 1024±166.3 18.7±0.8 109.5±2.4

  • 64

    4-2 DCP改質 PLLA/PCL合膠

    本研究利用塑譜儀之熔融混煉,以合膠 PLLA/PCL(70/30)為基

    材,添加不同濃度的 DCP製備複材。由上一個研究結果得知,PLLA

    與 PCL屬於兩不相容高分子,因此藉由添加 DCP改善合膠的相容

    性,進而改善其韌性。並利用顯微鏡觀察合膠添加 DCP的相變化,

    經由熱分析與機械性質測試來瞭解複材的物性變化。

    4-2-1 塑譜儀熔融混練

    圖 4-21~4-23為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之塑譜儀混煉圖,從圖可

    知,DCP濃度低時,反應程度低,torque值無明顯變化。DCP濃度

    高時,反應劇烈,torque值會急速上升,產生的反應熱使得溫度也提

    升,torque值達到最高點時反應結束,之後 torque值會因高分子降解

    而降低。其中混煉濃度增加到 1phr時,因為反應較劇烈,塑料降解

    較嚴重,取料時有發現黃化的現象,因此在第二階段加入 DCP後,

    將混煉時間縮短為約反應 12.5分鐘。

  • 65

    圖 4-21 PLLA/PCL(70/30)-DCP(0.1phr)之塑譜儀混煉圖

    圖 4-22 PLLA/PCL(70/30)-DCP(0.5phr)之塑譜儀混煉圖

    圖 4-23 PLLA/PCL(70/30)-DCP(1phr)之塑譜儀混煉圖

  • 66

    4-2-2 SEM冷凍斷面觀察

    圖 4-24~圖 4-29為合膠添加不同濃度冷凍斷面之 SEM圖,由圖

    中可觀察到合膠明顯分成連續相的 PLLA與分散相的 PCL,為兩不相

    容高分子,且在兩相之間存在明顯的缺陷,表示兩高分子間的黏著性

    低。當 DCP濃度 0.1phr時,兩相的黏著性增加,使分散相與連續相

    間有纖維化的狀態出現,且分散相的顆粒也變小,這是相容性變好的

    現象。當 DCP濃度增加到 0.3phr時,兩相的缺陷較少,但會觀察到

    因為冷凍斷裂時造成顆粒掉出,而產生孔洞。當 DCP濃度 0.5phr時,

    兩相間的缺陷有明顯纖維化現象,已經不容易分辨連續相與分散相,

    且有許多分散相的顆粒埋在連續相裡,可知分子間黏著性有一定的提

    升。而 DCP濃度 1phr時,雖有許多小顆粒,但已經無法看到分散相。

    添加 DCP可使合膠的相容性變好。

  • 67

    圖 4-24 PLLA/PCL(70/30)冷凍斷面之 SEM圖

    圖 4-25 PLLA/PCL(70/30)-DCP(0.1phr)冷凍斷面之 SEM圖

  • 68

    圖 4-26 PLLA/PCL(70/30)-DCP(0.2phr)冷凍斷面之 SEM圖

    圖 4-27 PLLA/PCL(70/30)-DCP(0.3phr)冷凍斷面之 SEM圖

  • 69

    圖 4-28 PLLA/PCL(70/30)-DCP(0.5phr)冷凍斷面之 SEM圖

    圖 4-29 PLLA/PCL(70/30)-DCP(1phr)冷凍斷面之 SEM圖

  • 70

    4-2-3 TGA熱重分析

    圖 4-30 與表 4-5 為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之 TGA分析。複材

    內沒有無機質,因此在熱重損失圖中最後並無殘餘量。在微分重量圖

    中可發現合膠有兩個最大裂解溫度的峰值,個別代表 PLLA與 PCL

    的最大裂解溫度。隨著 DCP濃度的增加,合膠內 PLLA最大裂解溫

    度有上升的趨勢,可知添加 DCP反應,能提升複材的熱穩定性,且

    可觀察到 PCL溫度變化趨近平緩,無法觀察最大裂解峰,探討的結

    果為 DCP的添加有助於改善合膠的相容性。

    表 4-5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之 TGA分析結果

    最大裂解溫度(oC)

    PLLA PCL

    0phr 375.01 410.79

    0.1phr 375.92 -

    0.2phr 376.49 -

    0.3phr 376.64 -

    0.5phr 378.96 -

    1phr 380.84 -

  • 71

    圖 4-30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之 TGA分析

  • 72

    4-2-4 DSC示差掃描分析

    圖 4-31 ~圖 4-33為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之 DSC圖。從一次升

    溫圖發現,隨著 DCP濃度的增加,PLLA 的 Tm與 Tc有下降的趨勢。

    降溫圖可發現,PCL的結晶峰的位置隨 DCP濃度增加而升高,可知

    DCP的添加會加速 PCL結晶。在二次升溫可看出,DCP濃度的增加,

    PLLA的結晶溫度也隨之下降,且當 DCP濃度增加到 1phr時,降溫

    時在 100oC左右會出現 PLLA的冷結晶,知 DCP會加速 PLLA的結

    晶。並可觀察到 PLLA與 PCL的熔融峰有靠近的趨勢,表示有助於

    相容性的提升。

    圖 4-31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之 DSC第一次升溫圖

  • 73

    圖 4-32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之 DSC降溫圖

    圖 4-33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之 DSC第二次升溫圖

  • 74

    表 4-6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之 DSC分析(PCL)

    一次升溫 二次升溫 降溫

    Tm(oC) △H

    m(J/g) T

    m(oC) △H

    m(J/g) T

    c(oC) △H

    c(J/g)

    0phr 57.44 49.87 57.26 50.17 25.33 -52.50

    0.1phr 58.29 51.03 57.12 49.87 29.05 -56.80

    0.2phr 57.11 49.87 57.95 51.83 27.55 -53.27

    0.3phr 57.78 53.63 56.95 54.30 31.4 -52.10

    0.5phr 57.27 51.67 56.81 53.60 33.21 -54.93

    1phr 55.59 45.03 56.77 45.90 35.58 -38.93

    表 4-7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之 DSC分析(PLLA)

    一次升溫 二次升溫 降溫

    Tm

    (oC) △H

    m

    (J/g) T

    c

    (oC) △H

    c

    (J/g) T

    m

    (oC) △H

    m

    (J/g) T

    c

    (oC) △H

    c

    (J/g) T

    c

    (oC) △H

    c

    (J/g)

    0phr 154.43 23.27 104.88 -14.47 152.42 18.51 123.20 -19.00 - -

    0.1phr 154.94 29.91 105.74 -19.39 151.43 26.09 120.02 -25.64 - -

    0.2phr 154.78 28.84 107.24 -20.30 152.26 25.76 119.86 -25.41 - -

    0.3phr 154.45 27.80 97.34 -7.23 150.76 27.69 119.68 -27.06 - -

    0.5phr 153.43 26.80 101.03 -18.10 149.28 26.90 116.86 -27.40 - -

    1phr 149.58 22.10 94.30 -9.06 147.39 23.69 101.04 -8.14 101.75 -13.81

  • 75

    4-2-5 DMA動態機械性質分析

    圖 4-34、4-35與表 4-8為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之動態機械性

    質分析。隨著 DCP濃度的增加,機械性質有上升的趨勢。由 DSC測

    試結果可知,合膠添加 DCP濃度越高,結晶速度越快,因此高溫時

    PLLA的再結晶效果越顯著。

    表 4-8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之 DMA分析

    Tg(PLA)

    (oC)

    Tg(PCL)

    (oC)

    E’(Mpa)

    -30o

    C

    E’(Mpa)

    20o

    C

    E’(Mpa)

    80o

    C

    0phr 64.13 -52.91 251 215 1.93

    0.1phr 63.60 -62.30 213 211 1.56

    0.2phr 64.94 -59.73 262 227 1.66

    0.3phr 65.49 -59.14 242 205 2.95

    0.5phr 66.01 -59.36 274 241 18.1

    1phr 61.92 -60.44 292 245 32.5

  • 76

    圖 4-34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之儲存模數

    圖 4-35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之損失模數

  • 77

    4-2-6 拉伸性質測試及斷面觀察

    由 SEM 圖探討的結果,隨著 DCP濃度的增加,PLLA與 PCL間

    的相容性變好,兩相間的黏滯力增強。圖 4-36與表 4-9為合膠添加不

    同濃度 DCP之拉伸性質分析,從圖中可觀察出,斷裂伸長量會隨著

    DCP濃度提升而隨之增加,DCP濃度 0.5phr時有最大值,在 1phr時

    韌性降低。

    圖 4-36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之拉伸測試圖

    表 4-9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之拉伸性質分析

  • 78

    Yield strength

    in MPa

    Yield strain

    in %

    Strain at break

    in %

    Tensile strength

    in MPa

    Modulus

    in MPa

    Pure PLLA 37.4±7.3 3.7±0.4 3.9±0.4 37.4±7.3 1495±39.9

    0phr 22.2±1.5 3.9±0.2 8.1±1.3 18.5±1.3 1050.1±26.8

    0.1phr 23.7±1 4.3±0.3 11.9±0.8 18.5±1 1020±33.5

    0.2phr 22.4±1 4.6±0.4 16.6±1.2 16.6±1.4 927.3±66.1

    0.3phr 20.7±0.7 4±0.1 23.3±1.1 12.5±2.2 1032±56.1

    0.5phr 20±2.3 5.1±0.5 134.3±23.8 7.4±0.1 843.8±65.2

    1phr 20.6±1.5 4.5±0.1 62.4±9.1 8.2±0.8 965.4±52.2

    圖 4-37~圖 4-42為合膠添加不同濃度DCP衝擊斷面之 SEM圖合

    膠的拉伸斷面,可以觀察到在經過拉伸測試後,還是看的到原本的連

    續相與分散相的顆粒,缺陷明顯且多,可以知道分子間的黏著性低,

    韌性很差。DCP濃度在 0.1phr時,可觀察到缺陷較小,且連續相經

    受力後已變形。而隨著 DCP濃度的增加,缺陷會越來越少,在 DCP

    濃度在 0.3phr時,分子間的黏著性變強,可看到受力後的連續相與分

    散相被破壞呈纖維狀。0.5phr時,缺陷已不容易觀察到,且纖維狀整

    齊且長度最長,表示韌性最好。當濃度增加到 1phr時,因交聯反應

    過度使黏著性太強,導致基材變得更硬,韌性變差,使纖維狀變短。

  • 79

    圖 4-37 PLLA/PCL(70/30)拉伸斷面之 SEM圖

    圖 4-38 PLLA/PCL(70/30)-DCP(0.1phr)拉伸斷面之 SEM圖

  • 80

    圖 4-39 PLLA/PCL(70/30)-DCP(0.2phr)拉伸斷面之 SEM圖

    圖 4-40 PLLA/PCL(70/30)-DCP(0.3phr)拉伸斷面之 SEM圖

  • 81

    圖 4-41 PLLA/PCL(70/30)-DCP(0.5phr)拉伸斷面之 SEM圖

    圖 4-42 PLLA/PCL(70/30)-DCP(1phr)拉伸斷面之 SEM圖

  • 82

    4-2-7 衝擊強度及斷面觀察

    圖 4-43 為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之衝擊強度。隨著 DCP濃度

    的增加,衝擊強度有上升的趨勢,在濃度 0.5phr有極大值,1phr下降,

    與斷裂伸長量的趨勢相符。

    圖 4-43 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之衝擊強度

  • 83

    圖 4-44~圖 4-49為合膠添加不同濃度 DCP衝擊斷面之 SEM圖,

    合膠的衝擊斷面,可以觀察經受力後連續相與分散相間有很明顯的缺

    陷,但分散相的顆粒完整,表面很平滑,並沒有因為受力而變形。當

    DCP濃度 0.1phr時,因黏著力增加,分散相與連續相表面因為受力

    變得較粗糙,兩相間的有纖維化現象。DCP濃度在 0.3phr 時,受力

    後的分散相顆粒已經變形,有些部分已經無法辨別連續相與分散相,

    表面的纖維化現象也較多。當 DCP濃度增加到 0.5phr時,受力後已

    經看不出分散相,會發現基材被破壞產生變形,並有明顯的纖維化現

    象。當 DCP濃度 1phr時,因受力造成表面粗糙,但因過度交聯,分

    子間黏著性太強,導致無法看到類似在濃度 0.5phr時的現象,韌性較

    差。

  • 84

    圖 4-44 PLLA/PCL(70/30)衝擊斷面之 SEM圖

    圖 4-45 PLLA/PCL(70/30)-DCP(0.1phr)衝擊斷面之 SEM圖

  • 85

    圖 4-46 PLLA/PCL(70/30)-DCP(0.2phr)衝擊斷面之 SEM圖

    圖 4-47 PLLA/PCL(70/30)-DCP(0.3phr)衝擊斷面之 SEM圖

  • 86

    圖 4-48 PLLA/PCL(70/30)-DCP(0.5phr)衝擊斷面之 SEM圖

    圖 4-49 PLLA/PCL(70/30)-DCP(1phr)衝擊斷面之 SEM圖

  • 87

    4-3 PLLA/PCL 合膠之奈米黏土複材

    本研究利用塑譜儀之熔融混煉的加工程序,以合膠

    PLLA/PCL(70/30)為基材,添加不同濃度的 30B製備奈米黏土複材。

    添加 30B來提升合膠的熱穩定性與剛性,藉由顯微鏡觀察合膠添加

    30B的相變化,並經由熱分析與機械性質測試,來了解奈米黏土複材

    因 30B濃度變化之物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