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未来将推出供深食品安全标准 -...

1
嘉宾发言 深圳未来将推出供深食品安全标准 构建食安保障六大体系,通过具体项目打造食品安全城市 16 大事 2017 年 10 月 26 日 星期四 责编 刘国芳 见习视觉 龙燕玲 图编 陈芳 责校 刘敬涛 深圳晚报讯(记者 胡琼兰 见习记者 李超) 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设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之城, 10月24日,第二届深圳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论坛在五 洲宾馆开幕。10月25日,各与会嘉宾继续围绕“食品 安全标准与技术法规”的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并深入 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食品安全工作的先进经验与发 展方向。记者从论坛上获悉,深圳将以供深食品安全 标准为支撑,构建食品安全保障的策略、法规、标准、 监管、监督、品牌六大体系。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初步形成 深圳从 2015 年开始全面落地实施食品药品安全 重大民生工程,总投资近24亿元,食品安全风险交流 和食品安全标准技术水平提升是其中两个重要项目。 “食品药品安全重大民生工程全面实施两年多 来,各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当天的论坛上,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人王夏 娜表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方面,该局从信息获取、信 息分析和信息输出角度,尝试构建体系化的风险交流 机制,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活动, 完成了食品药品安全科普资料库的建设,编制设计的 自媒体信息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与媒体深度合作, 形成了媒体深入参与、支持食品安全工作的社会共治 格局。例如,与深圳晚报合作新媒体直播栏目“星期 三约个饭”,邀请专家在美食节目中解读相关食品安 全知识,在线点播量累计已近200万人次。 建设全球食品安全标准 与技术法规动态比对数据库 王夏娜称,食品安全标准技术水平提升项目的主 要任务是建设全球食品安全标准与技术法规动态比 对数据库。该数据库是深圳市首个食品及食用农产 品标准与技术法规信息支撑与综合应用平台,提供中 国、美国、欧盟、日本等 15 个国家、地区以及 CAC、 WHO、 ISO 等 7 大组织机构、超过 275 类食品及 284 类 食用农产品标准与技术法规信息及原文,以及不同组 织和国家之间指标限量值差异比较,为食品安全工作 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王夏娜表示,未来该局将结合深圳实际,抓紧制订 深圳贯彻落实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方案,实施以供深 食品安全标准为支撑的食品安全战略,推出供深食品 安全标准,构建食品安全保障的策略、法规、标准、监 管、监督、品牌六大体系,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 市,打造人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落实到具体项目中。 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食品领域交流合作 下午,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食物安 全专员何玉贤、澳门民政总署食品安全中心部长张桂 达、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忠、深圳出入 境检验检疫局食检中心副主任蓝芳等嘉宾以“粤港澳大 湾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为题,进行了沙龙座谈。嘉宾 们各自分享了粤港澳三地在食品安全监管与风险交流 工作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并深入探讨了在大湾区合作框 架下,三地如何联合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公众健康。 深圳晚报讯(记者 胡琼兰 见习记者 李 超)10月25日,记者从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督 管理局获悉,该局于当天召开深圳市食品药品 安全风险交流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食品药 品安全研讨会,营养、新闻传媒与社会心理等 被纳入风险交流专家委员会的研究内容。 会上,经多方推荐与严格遴选,来自 监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媒体等共 74 名专家受聘成为委员会首批委员,将营 养、新闻传媒与社会心理等纳入风险交流 专家委员会的研究内容,又结合各专家所 在研究领域的不同,最终分为食品组、农 产品组、药品组、营养组、法律法规组及新 闻传媒与社会心理组六个专家组。 据了解,深圳市食品药品安全风险交流 专家委员会作为多专业、跨部门的非法人专 家咨询机构,将积极参与和支撑深圳市食品 药品安全风险交流相关工作,协助开展多种 形式的风险交流技能培训,培养人才队伍, 为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风 险交流工作提供科学建议与策略支持。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前主席皮尔内夫人: 食源性疾病可以预防 如何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在当天的交流论坛上,皮尔内夫人作了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提高消费者意识, 增强联动性,达到食物安全社会共治》 的主题演讲,从多个方面详解如何保障 食品安全。 为什么要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的意 识?皮尔内夫人认为,食品安全十分重 要,它能够保证民众身体健康,确保食品 标准有序执行。如果食品受到生物化学 或者物理污染,将给消费者带来严重的急 性或慢性健康危险。 她提到,食源性疾病是全球一大重要 的公众健康问题,是可以预防的。但需要 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所有相关方的积极合 作,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能提升公众 认识,并发挥消费者的在自我保障和预防 疾病方面的积极作用。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王华丽: 食品添加剂标准制定应以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 王华丽在发言中,主要介绍了中国 食品添加剂法规标准的一些现状。据其 称,目前食品添加剂涵盖了 23 大类,一 共允许的品种有2000多种,包括香料、 加工注剂、胶基、营养强化剂等。面对数 字庞大的食品添加剂数量,监管部门应 该如何加强监管呢?王华丽认为,可以 基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充分考虑 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客观实际需 要,制定食品添加剂标准,但制定过程要 基于两个最基本的原则,即安全性和工 艺必要性,而且标准制定过程中要积极 参考国际标准及其他国家标准,并公开 征求意见,从而建立比较完善的食品安 全标准体系。 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风险评估组主管谭秀琼: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要做到与时俱进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工作该如何开展? 谭秀琼给出了答案。她介绍说,食品安全 标准制定会考虑公众健康,也会考虑法律 标准现状,并参考国际标准,此外还会考虑 一些最新的科技发展情况。 同时,她认为,标准的制定须和消费 者、公众以及食品贸易和媒体进行更好的 沟通,及时了解各方人士的意见。此外, 还要做到与时俱进,继续回顾并更新食品 标准,确保能够保障大众健康,并建立国 际、地区、当地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应对 食品安全中的挑战。 澳门民政总署食品安全中心部长张桂达: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不应是“自说自 话”。张桂达介绍了澳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 系工作。据介绍,澳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采 用风险分析系统,系统包括了风险管理、风险 评估、风险传达,体系核心的理念就是食品安 全的管理是维护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而监管 部门的目标是要加强食品业界的守法意识和 生产技术水平,提升整体风险防控能力。 面对市场上数量较多的小型个体户, 他们对于食品安全标准并不理解,也不愿 意去承担相关责任。对于这个现象,该如 何如推行标准?张桂达强调说,食品安全 应是政府、业界、市民多方合作,在执行方 面,可以分三步骤,第一是摸底调查、第二 是风险沟通、第三落实执行。 深圳市食品药品安全风险交流专家委员会成立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忠发言。 ▲10月25日下午,粤澳大湾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沙龙举行。 本版图片均由深圳晚报记者 汪阳 摄 相关新闻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Jul-2020

1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深圳未来将推出供深食品安全标准 - wb.sznews.comwb.sznews.com/attachment/pdf/201710/26/630905dd-d1... · 安全标准与技术法规”的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并深入

嘉宾发言

深圳未来将推出供深食品安全标准构建食安保障六大体系,通过具体项目打造食品安全城市

16

重 点 事 件 事 件 重 点 大事

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责编 刘国芳 见习视觉 龙燕玲 图编 陈芳 责校 刘敬涛

深圳晚报讯(记者 胡琼兰 见习记者 李超)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设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之城,10月24日,第二届深圳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论坛在五洲宾馆开幕。10月25日,各与会嘉宾继续围绕“食品安全标准与技术法规”的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并深入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食品安全工作的先进经验与发展方向。记者从论坛上获悉,深圳将以供深食品安全标准为支撑,构建食品安全保障的策略、法规、标准、监管、监督、品牌六大体系。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初步形成深圳从2015年开始全面落地实施食品药品安全

重大民生工程,总投资近24亿元,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和食品安全标准技术水平提升是其中两个重要项目。

“食品药品安全重大民生工程全面实施两年多来,各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当天的论坛上,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人王夏娜表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方面,该局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输出角度,尝试构建体系化的风险交流机制,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活动,完成了食品药品安全科普资料库的建设,编制设计的自媒体信息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与媒体深度合作,形成了媒体深入参与、支持食品安全工作的社会共治格局。例如,与深圳晚报合作新媒体直播栏目“星期三约个饭”,邀请专家在美食节目中解读相关食品安全知识,在线点播量累计已近200万人次。

建设全球食品安全标准与技术法规动态比对数据库

王夏娜称,食品安全标准技术水平提升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全球食品安全标准与技术法规动态比对数据库。该数据库是深圳市首个食品及食用农产品标准与技术法规信息支撑与综合应用平台,提供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 15 个国家、地区以及 CAC、WHO、ISO等7大组织机构、超过275类食品及284类食用农产品标准与技术法规信息及原文,以及不同组织和国家之间指标限量值差异比较,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王夏娜表示,未来该局将结合深圳实际,抓紧制订深圳贯彻落实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方案,实施以供深食品安全标准为支撑的食品安全战略,推出供深食品安全标准,构建食品安全保障的策略、法规、标准、监管、监督、品牌六大体系,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打造人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落实到具体项目中。

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食品领域交流合作下午,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食物安

全专员何玉贤、澳门民政总署食品安全中心部长张桂达、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忠、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检中心副主任蓝芳等嘉宾以“粤港澳大湾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为题,进行了沙龙座谈。嘉宾们各自分享了粤港澳三地在食品安全监管与风险交流工作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并深入探讨了在大湾区合作框架下,三地如何联合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公众健康。

深圳晚报讯(记者胡琼兰见习记者李超)10月25日,记者从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该局于当天召开深圳市食品药品安全风险交流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食品药品安全研讨会,营养、新闻传媒与社会心理等被纳入风险交流专家委员会的研究内容。

会上,经多方推荐与严格遴选,来自

监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媒体等共74名专家受聘成为委员会首批委员,将营养、新闻传媒与社会心理等纳入风险交流专家委员会的研究内容,又结合各专家所在研究领域的不同,最终分为食品组、农产品组、药品组、营养组、法律法规组及新闻传媒与社会心理组六个专家组。

据了解,深圳市食品药品安全风险交流专家委员会作为多专业、跨部门的非法人专家咨询机构,将积极参与和支撑深圳市食品药品安全风险交流相关工作,协助开展多种形式的风险交流技能培训,培养人才队伍,为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提供科学建议与策略支持。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前主席皮尔内夫人:食源性疾病可以预防

如何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在当天的交流论坛上,皮尔内夫人作了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提高消费者意识,增强联动性,达到食物安全社会共治》的主题演讲,从多个方面详解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为什么要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的意识?皮尔内夫人认为,食品安全十分重要,它能够保证民众身体健康,确保食品标准有序执行。如果食品受到生物化学或者物理污染,将给消费者带来严重的急性或慢性健康危险。

她提到,食源性疾病是全球一大重要的公众健康问题,是可以预防的。但需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所有相关方的积极合作,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能提升公众认识,并发挥消费者的在自我保障和预防疾病方面的积极作用。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王华丽:

食品添加剂标准制定应以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王华丽在发言中,主要介绍了中国

食品添加剂法规标准的一些现状。据其称,目前食品添加剂涵盖了 23 大类,一共允许的品种有2000多种,包括香料、加工注剂、胶基、营养强化剂等。面对数

字庞大的食品添加剂数量,监管部门应该如何加强监管呢?王华丽认为,可以基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充分考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客观实际需要,制定食品添加剂标准,但制定过程要

基于两个最基本的原则,即安全性和工艺必要性,而且标准制定过程中要积极参考国际标准及其他国家标准,并公开征求意见,从而建立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风险评估组主管谭秀琼: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要做到与时俱进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工作该如何开展?

谭秀琼给出了答案。她介绍说,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会考虑公众健康,也会考虑法律标准现状,并参考国际标准,此外还会考虑

一些最新的科技发展情况。同时,她认为,标准的制定须和消费

者、公众以及食品贸易和媒体进行更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各方人士的意见。此外,

还要做到与时俱进,继续回顾并更新食品标准,确保能够保障大众健康,并建立国际、地区、当地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应对食品安全中的挑战。

澳门民政总署食品安全中心部长张桂达: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不应是“自说自

话”。张桂达介绍了澳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工作。据介绍,澳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采用风险分析系统,系统包括了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风险传达,体系核心的理念就是食品安

全的管理是维护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而监管部门的目标是要加强食品业界的守法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提升整体风险防控能力。

面对市场上数量较多的小型个体户,他们对于食品安全标准并不理解,也不愿

意去承担相关责任。对于这个现象,该如何如推行标准?张桂达强调说,食品安全应是政府、业界、市民多方合作,在执行方面,可以分三步骤,第一是摸底调查、第二是风险沟通、第三落实执行。

深圳市食品药品安全风险交流专家委员会成立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忠发言。

▲10月25日下午,粤澳大湾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沙龙举行。 本版图片均由深圳晚报记者 汪阳 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