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70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Jul-2020

5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Page 2: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1

Page 3: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2

Page 4: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A組題庫

1.試述大師撰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的緣起與意義? [序‧8、第一章‧頁25.26.27.30.51]

答:(1)「佛教」本來就是佛陀對「人間」的教化,佛陀的教法皆為增加人間的幸 福與安樂。也可以說人間佛教就是佛陀降誕世間、示教利喜的本懷。 (2)佛陀入滅後,弟子對教法及戒律產生了歧見、異說,造成佛教不能團結合 作;佛教傳入中國後,因為政治和社會變遷,成了「自了清修」遁世佛教 ,或過分強調出世思想,失去人間性、生活性。 (3)「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希望重整如來一代時教,重新審視佛陀最初說法 的本懷,希望透過「人間佛教」的倡導,能夠真正把握佛陀的根本教法與 化世的精神,藉此把各種的異說、分歧與不同,通通統合起來,讓佛教重 新走入人間。 (4)本諸佛陀出生、成道、說法、弘化甚至涅槃在人間的史實,如六祖慧能大 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5)讓大家共同服膺在一個人間佛教之下,弘揚人間佛陀的教法,讓佛陀的慈 悲、智慧之光,再度普照寰宇,真正為人間帶來光明與希望。

2.五戒十善,是佛陀初步給予人間的指示。試以人間佛教戒律的精神解釋五戒的意 涵。[第一章‧頁29]

答:人間佛教戒律的精神,主要就是「不侵犯」而給予「尊重」的意思。 (1)不殺生:不侵犯別人的生命而尊重其生存權利的自由。 (2)不偷盜:不侵犯別人的財富而尊重其擁有財富的自由。 (3)不邪淫:不侵犯別人的身體、名節而給予尊嚴的自由。 (4)不妄語:不侵犯別人的名譽,不誇大宣傳獲取別人的信仰,不貶抑他人、 不造謠生事而尊重他人信用的自由。 (5)不飲酒、不吸毒:不吸食麻醉品、毒品,不吃危害心智的食物,或讓人類 互相戕害的食品,這就是尊重自他健康的自由。 人間的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不侵犯別人,自己和他人都能獲得「自由」, 這是安定社會的一股重要的無形力量。從五戒的教示而發展為「十善」, 也是佛陀為社會大眾訂下的行事準則。

3.試述佛陀的形象和一般宗教的教主有何不同?[第一章‧頁33-34]

答:(1)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佛陀所說的教法都是為人間 而說的。 (2)有史據可考非玄想:從佛教的史傳記載可以知道,佛陀是人不是神!佛陀 的一生在歷史上都有明確的史據可考,佛陀是覺悟的聖者,他不是像一般 宗教的教主,許多都是玄想出來的神明,如玄天上帝。 (3)教主有確實的了悟實證非神格化:佛陀既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 是像某些人被刻意「神格化」而才受到崇拜。佛陀確實是經過千辛萬苦的 修行,他對於人心、人性、人格等所有人的問題,都有了確實的了悟 與實證。

3

問答61題 P.3-P.22

Page 5: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4)教法能啟人智慧非盲目奉獻:成道後的佛陀,他的道德、人格,他的慈悲、 智慧都已經獲得了圓滿的修證,他所宣說的教法,如緣起、中道,都是真 正能夠讓人們安定身心,進而解決生活、生死與生命等人生課題的無上真 理。

4.中國四大菩薩的精神應如何發揮,以利推動人間佛教的發展?[第二章‧頁46-48]

答:菩提心是諸佛菩薩度眾的重要動力,也是四大菩薩「悲智願行」的主要精神, 與人間佛教的關係如下: (1)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的四大菩薩中,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慈悲,文殊 菩薩大智大慧的般若,普賢菩薩大修大行的行持,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 獄,誰入地獄」的犧牲自我、救度眾生的願力,代表佛教能普及社會、為 人所接受的精神,應跳脫只在祈求、香火的敬獻上著力,積極發揮四大菩 薩的「悲智願行」精神。 (2)原始佛教的「四聖諦」可與大乘佛教的「四弘誓願」相互結合 人間憂悲苦惱等問題(苦)要解決,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 世間眾生貪瞋癡等無明業障(集)要解脫,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 眾生感到修學(道)重要,因此「法門無量誓願學」。 信仰的目標是成就眾生獲得圓滿的大解脫(滅),因此發願「佛道無上誓 願成」。 (3)積極從四聖諦開展四弘誓願、六度行門:以「苦集滅道」來解釋宇宙人生 的真相外,還必須要有願力、修行和實踐,才能解決宇宙人生的問題。以 「四弘誓願」的力量去救度眾生,人間佛教才能為今後的眾生所接受。

5.為什麼大師說「消業」比「祈福」重要,在日常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消業? [第一章‧頁34]

答:(1)佛教講「業報」,所謂「業」,就是「行為」,我們每個人今生的幸與不 幸、命運的好與壞,都是自己行為造作的結果,也就是「業力」所致。 (2)大師認為「消業」比「祈福」重要,因為在佛前祈求,不如我們身體力行, 在身口意業行為上淨化;在生活中行三好,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 念,內心有了善,自然消災免難、增福滅罪。

6.「三好」、「四給」為人間佛教的思想原則,試述三好四給的對應關係。 [第一章‧頁34]

答:四給就是四無量心,即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1)說好話(口業淨化):「給人信心」自然不會說話傷人,「給人歡喜」自然 會隨喜讚歎。 (2)存好心(意業淨化):「給人希望」,別人有挫折,會給予鼓勵、關心、祝 福。 (3)做好事(身業淨化):「給人方便」,行事自然不會官僚而主動助人。

7.應如何推動人間佛教,才能讓人解脫煩惱,獲得歡喜自在?[第一章‧頁36-39]

答:人間佛教就是要幫助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弘揚時應該著重在宣說佛陀

4

Page 6: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證悟開示的真理。 (1)把握佛陀化世的精神與特質: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 時代性。甚至要從人間佛教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去 推動發展。 (2)行事上不要太計較,在義理上把佛教單純化:如三法印、四聖諦、六度等, 不落入談玄說妙,或許佛教就能普遍發展。 (3)在精神上、義理上、心靈上、生活裡,找尋信仰的宗要,不要拘泥樣板, 要與時俱進,以現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 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 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8.印度佛教發展到中國,因適應不同生活型態,原始僧團的修道形式也做了大幅度 的調整,請舉出一項人間佛教傳到中國後,應時應機的改革發展。[第一章‧頁38]

答:(1)因印度時期佛陀所制訂戒律,不符合漢傳佛教社會風氣,因此馬祖道一順 應中國民風,另訂清規,開創叢林制度。 (2)有鑑於托缽制度不適合施行於中國社會,故百丈禪師有別於印度托缽乞食 的做法,墾山闢田,自立禪院,「一日不做,一日不食」,開始中國佛教 自力更生的農禪生活。

9.為何說人間佛教是「佛說的」,更是「人要的」?[第一章‧頁39-40;第六章‧頁330.331]

答:(1)大乘八宗,沒有離開人間生活,沒有脫離人群大眾。或者從事慈善公益來 福利社會,或者宣說法要來教化人群,皆是人間佛教的人間性。 (2)人在世間生存,不能沒有國家保護,更不能缺少社會大眾的因緣成就。尤 其人有生死問題,所以不能沒有信仰生活,所謂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 大眾,利益歸於社會,功德歸於信徒。 (3)人間佛教的四個宗要:家國為尊、生活合理、人間因緣、心意和樂,讓大 家共同接受的佛教,才是人間佛教。 (4)大師所做一切弘法利生的事業都是以「人要的」為出發點:因為佛教有需 要,他建寺安僧、創辦佛學院培養人才、提倡禪淨共修,因為注重信徒家 庭的幸福安樂,他倡導三好四給,乃至後來的五和、七戒、八道,為淨化 善美世道人心,人間佛教就跟著傳揚開了。 (5)只要是人間需要的,大師都全力以赴,給予佛法的布施成就:當有人說, 老人家老化以後,和青年兒女有代溝,大師就發心辦老人院;有人說,社 會傳播的教化更大,大師就辦電台、電視台、報紙等等。

10.請簡述《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的內文發展脈絡。[序‧頁12]

答:本書一共有六章。能體會本書的宗旨,便能對佛教完全了然,依此實踐,便能 從做人到成佛,向上提升。 第一章總說,敘述佛教二千多年來在世界各地流傳,對於各個國家人民社會的影 響。 第二章「佛陀的人間生活」,講述佛陀一生的行誼,從一日生活,到對弟子、 信眾、社會的教化等。

5

Page 7: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6

第三章「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講述佛陀說法的根本教義。 第四章「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敘述佛教在中國的流傳。特別是,佛教已 經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例如沒有佛教的名詞,我們說話都有困難; 如果沒有佛教的傳播,恐怕今天的素菜都沒有得吃。 第五章「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講述百年來人間佛教推動的情況。 第六章「總結」裡,說明佛教盛衰的情況。

11.為何說要讓佛教確實「人間化」,首先要建立人間佛教的思想?[第一章‧頁43-44]

答:(1)《金剛經》裡一段簡單的托缽生活,把佛陀人間佛教、生活佛教的精神表 現無遺。這當中不但是佛陀實踐六度波羅蜜的示現,同時也展現了人間佛 教的深義。 (2)《別譯雜阿含經》裡「佛起大悲心,饒益諸世間」說明,建立人間佛教的 思想,必然會產生人間佛教的言行,必能歌頌人間的善美、讚歎人間的和 樂,乃至推動利他的工作、發起助人的服務等。 (3)人間佛教秉持佛陀的精神,倡導信仰的意義是奉獻、是不求回報。以《維 摩詰經》的維摩居士為例,他就是人間佛教的模範行者;甚至《法華經》 的〈譬喻品〉等,《華嚴經》的「事事無礙法界」等思想, 都是今後人間 佛教重點意義的宣揚。

12.試以「菩提心」論述人間佛教的利他性和普濟性。[第一章‧頁44-46]

答:(1)人間佛教以菩提心為主,以菩薩道為行,能夠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實踐 佛陀對人間佛開示、教化,效法佛陀犧牲、奉獻的行誼,就是菩提心。 (2)弘揚人間佛教要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是為「焦芽敗種」,故《華嚴經》 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3)菩提心是人間佛教信仰和修行的根本,弘揚人間佛教必須「入世重於出世, 生活重於生死,利他重於自利,普濟重於獨修」。 (4)人間佛教重在落實「行佛」,即菩薩道的實踐。唯有發「上弘佛道,下化 眾生」的菩提心,通過自利利人的菩薩道修行,才有可能完成覺行圓滿的 佛果。所以從人道到佛道,中間少不得菩薩道的實踐。

13.請問悉達多太子,為何決定放棄王位,轉而出家學道?[第二章‧頁54-55]

答:(1)身為王子的悉達多,從小精通「五明」的科學與「四吠陀」的哲學,本可 用政治的權力來治理國家社會,卻對生命的存在感到困惑和不解,如:生 老病死的逼迫、種姓制度的不平、社會階級差距的森嚴、貧富貴賤的懸殊、 權力地位的壓迫、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等。 (2)因而向淨飯王提出出家修道,希望探求:人生沒有生老病死的現象、內心 沒有憂悲苦惱的逼迫、人間沒有悲歡離合的苦痛、世間上所有一切不增不 減,希望用超越政治的出世間真理來救度眾生、改善社會。

14.僧團以「六和敬」作為和合共住的原則,請說明「六和敬」的內容為何? [第二章‧頁63-64]

答:(1)「身和同住」:身體安閒,排隊次第有序,行為不侵犯別人,大家相處和樂。

Page 8: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7

(2)「口和無諍」:講話不喧嘩,語言要親切,彼此沒有衝突。 (3)「意和同悅」:大家志同道合,內心和悅平靜。 (4)「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 (5)「利和同均」:在生活上,衣食住行的享用平均分配,如果有多餘,就分 給貧苦大眾。 (6)「見和同解」:聽聞佛陀說法,以取得思想上的統一。 如此一來,教團更加健全,也更能清淨修道。

15.請從佛陀與弟子們平日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在人間活動的情形,試舉三例 說明佛陀如何以人間生活傳教弘道?[第二章‧頁67-72]

答:(1)早起漱洗時發願,如洗臉時發願:「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永 無垢染。」藉由偈語,提醒修道者應當時時發願,時時警策。 (2)「吉祥睡臥」讓人少煩少惱,正念分明。 (3)制訂托鉢乞食,主要的意義在於「平等食」,使佛教和信徒密切接觸,與 社會脈動保持關連。民眾以物質布施,佛弟子說法布施,正所謂「財法二 施,等無差別」,也增益人間佛教的發展。 (4)吃飯按乞食法進行,就像現在叢林裡五觀堂的「五觀想」。並且要「次第 」,是指不能分別、踰越,將飲食當作湯藥來療治色身,不揀淨穢、不別 精粗。 (5)飯後,洗滌瓦缽,清洗雙足,整理衣單。此處看見佛陀重視生活作務,勤 勞自理的一面。 (6)飯後經行,據《四分律》記載,經行可以獲得五種好處:堪遠行、能靜思 惟、少病、消食、於定中得久住等。 (7)社會大眾日常活動時間,佛陀接應大眾,開示人生正道,分別有個別開示、 集體小參、大型集會。這許多道理多由弟子背誦下來,日後再予結集記錄, 成為今日所見的經、律、論三藏經典。 (8)午餐後,各自禮拜、靜坐、經行、冥想、休息。僧團的生活中,比丘的習 慣不盡相同,重點是不侵犯別人。 (9)午間,比丘們成群論道,各說心得,類似現在學校上課研討的情況。但心 情上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比丘們少欲知足,生活簡單,不會散漫無紀、吃 喝玩樂,大家都是精進行道,安住正念,嚴守佛陀制定的戒律、規章,以 淨化身心、變化氣質。 (10)下午,佛陀率領比丘集合座談,探討修道心得,有所懷疑的即提出詢問。 現今看到的經典,可以說都是當初僧團中問答的紀錄。 (11)比丘簡單三衣具備,把個人生活用物減到最簡單,以免物累。 (12)夜晚依個人修持各自精進,大部分是在禪定裡擴大自己、昇華自己,慢慢 地提升自我的人格,與佛陀理想裡的聖道相應。

16.佛陀所過的生活是實踐六度、表現般若風光的生活,請舉例說明佛陀如何於生 活中表現六度?[第二章‧頁72-73]

答:佛陀的一日生活,與一般凡夫生活似乎沒有兩樣,仔細觀察,內容是實踐六度 的般若生活,以下依六度說明之:

Page 9: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8

(1)布施:托缽乞食,不但信眾可以種植福田,佛陀也為他們說法。 (2)持戒:披搭袈裟,以示應常行清淨戒法。 (3)忍辱:次第乞食,不分貴賤,不避怠慢。 (4)精進:親自洗缽,鋪設坐具,勤奮不懈。 (5)禪定:經行、靜坐、冥想,思惟法義。 (6)般若:一切都流露出一位悟道者的般若生活。

17.跟隨佛陀的弟子們性格不一,佛陀都能給予這許多弟子一一嘉勉,講述的道理 也都契理契機,請試舉出一則公案說明?[第二章‧頁73-81]

答:(1)對弟子的用心、愛護與教育 佛陀巡視僧團,見到舍利弗在園子裡經行散步,關心之下發現因當日床 位不夠,於是舍利弗讓給初學比丘休息。佛陀因此於次日集眾開示,大家 對長老要尊重。 目犍連尊者知道母親生前惡行,請示佛陀希望為亡母祈求冥福。佛陀特 意告訴他,可以在教團結夏安居後解居的那一天,設齋供養僧眾,以此功 德力可以免除母親在惡道受苦。 富樓那尊者希望到輸盧那國弘法,佛陀提醒他,那裡的人民生性強悍, 恐不容易受教。富樓那說不要緊,他們罵我、打我,甚至殺我,我正好將 此一命供養佛陀。佛陀印可說:「你既有為真理犧牲奉獻的精神,我歡送 你前往。」 (2)因宜制戒,出世不離人間 弟子迦留陀夷長得高大黝黑,有一天傍晚到村裡托缽,致使孕婦誤以為 見到黑鬼,驚嚇過度而流產。故佛陀制訂「過午不食」,黃昏、夜晚不宜 出外托缽。 男女青年訂好婚約,結果女方製香餅後巧遇比丘托缽,連續托缽了幾天 延誤行程,結果遭到解除婚約。佛陀因此制訂因應的戒律,告誡托缽的禮 節,不可貪圖美食。 (3)巧喻調教,引導弟子改過 沙彌羅睺羅經常開玩笑,捉弄來拜訪佛陀的信者。有一天佛陀以洗腳的 水及洗腳盆子為譬喻,告誡羅睺羅洗淨身心,不再說謊。 出外托缽。 迦旃延的徒弟從遠方來探望佛陀,佛陀令阿難於自己的臥室再多準備一 張床位,細心的關懷,讓弟子感動於心。 (4)過去生因緣示範教育 《佛說九色鹿經》中,九色鹿悲心救人,反被出賣。 《六度集經》裡,鹿王代替懷孕的母鹿前往送死。

18.波斯匿王高齡的母親去世,他非常哀傷憂戚。聽了佛陀的開示,波斯匿王心開 意解,掃去多日的陰霾。請從《佛說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這段說法中, 說明佛陀欲揭示的生死觀?[第二章‧頁85-87]

答:(1)老病死生是每一個人必須面臨的事,無人可以倖免,凡有生必有死,有生 必有滅,這是生命輪轉的因緣軌則。

Page 10: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9

(2)依佛教的觀點,生不是開始,死也不是結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斷 生滅變異,能夠從生滅法中求證不滅的生命,才是一種智慧。

19.根據經典記載,請問佛陀孝親衛國的典範有哪些,請舉出二例說明之。 [第二章‧頁91-92]

答:佛陀的孝親之道,超越一般世俗的小親、小孝。一般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 父母,不敢毀傷」,以此批評出家披剃捨俗,割愛辭親,是大不孝,其實不然。 (1)佛陀出家後返回宮中為親屬說法,讓他們生起正信。 (2)佛陀為父擔棺,為亡母說法。 (3)姨母大愛道比丘尼涅槃後,佛陀帶領難陀、羅睺羅、阿難舉火供養。 (4)佛陀捨棄王位,但愛護子民之心沒有削減。當他知道琉璃王欲帶大軍攻打 迦毗羅衛國,便於烈日下,坐在路中,以「親族之蔭更勝餘蔭」的真摯誠 心,感動琉璃王撤軍,化解干戈。

20.請問大師為何要還原人間佛陀的本來面目,讓大眾理解人間佛陀?[第二章‧頁92- 93]

答:(1)根據《佛說興起行經》記載,佛陀為度眾生,所以示現木槍刺腳、被擲石 出血等災難,以方便善巧,令一切眾生知道業報不失,而能斷一切罪,修 諸善行。不過由於人們出於信仰的虔誠,把當初人間的佛陀「神化」,以 顯示他的特殊之處,但是用一些特異功能來宣揚佛陀,不一定能增加佛陀 的神聖、偉大。 (2)人間佛陀一向倡導平凡、平常、平淡、平等、生活化、人間化,所以我們 要還原人間佛陀的本來面目。才能把人間佛教應用十方,傳揚國際。 (3)從佛陀出家求法、成立教團、日常生活、教化弟子、利生服務等各方面來 認識佛陀,了解他真實的人間生活,更能使現代人接受和信仰人間佛教。 (4)揭示「佛陀是人,不是神」的本意。

21.一般人害怕苦,星雲大師卻說要以苦為樂,應該如何做到呢?[第三章‧頁96-104]

答:不少佛子把人生說得苦不堪言,錯解苦的真義,而星雲大師則說,佛陀提出苦 的實相,是要我們正視這個問題,從而進德修業,去除苦因,得到究竟安樂, 不是厭離人間。 (1)苦對於我們人生有極大的貢獻;因為苦,是我們的增上緣,苦,是我們的 營養劑。它給我們學習、給我們奮鬥、給我們增上、給我們成熟、給我們 超越,有能量的人可以刻苦自勵,對人生有正面的助益。 (2)苦,是我們的老師;苦,是我們的力量,好像泥土做的瓦罐經過火烤,它 就會堅實;瀝青被壓縮之後,就會堅硬踏實,給人行走 (3)苦,給我們訓練,給我們堅強,給我們向上,給我們奮發。人生透過苦, 發展出未來的成就,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4)以佛門的修持對治我們的悲苦,如不淨觀對治貪欲之苦;慈悲觀對治瞋恨 之苦;因緣觀對治愚痴之苦。唯有面對苦難,克服困難,努力奮鬥,才會 成功。 (5)佛陀講「苦」,是鼓勵我們走向佛道,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 畏懼苦難,那才是佛陀對人間的開示。若能自我訓練,以苦為樂、以苦為

Page 11: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10

有、以苦自得,則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22.請問星雲大師如何詮釋「生、老、病、死」苦?[第三章‧頁99-103]

答:生老病死是世間的實相,星雲大師認為過去的佛教常以「生、老、病、死」來 說明人生的過程,讓人感到死亡就是終點,將其次序調整成「老、病、死、 生」,內容不變,但增添了積極進取的意味。以下是星雲大師對生老病死的 詮釋: (1)生:父母生兒育女是苦的,但是把兒女抱在懷中的喜悅安樂也帶來幸福希 望;兒女的貼心給予噓寒問暖,照料關懷也能讓父母感到溫馨備至。 (2)老:老是苦,但老了頤養天年,享受兒女團聚、含飴弄孫、天倫之樂;老 了受人尊重、受人奉養,老也有老的喜悅、老的成就;老也可以發展第二 春,讓自己的人生更超然開闊。 (3)病:修道人帶三分病才知道發道心,病能幫助我們人生的增上和超越。病 的痛苦讓我們看到世間真實的一面,讓我們對世間不必貪戀、不必執著。 (4)死:死亡不但不苦,還是一種喜悅,因為年老衰殘的身體,等於破舊的房 屋,必須拆了重建,才能住人。死亡,不是死了就沒有,色身雖然毀壞, 但是我們的真如佛性不滅,正所謂生命不死。 星雲大師認為佛陀說苦的用意,是要我們認識生、老、病、死,從生、老、 病、死中去長養善根,完成悟道、擴展生命、豐富未來,透過廣結善緣、 行善,讓今生、來世都能獲得富樂。

23.試舉三則星雲大師對「死亡」的譬喻。[第三章‧頁101-102]

答:星雲大師認為死亡不是結束,色身雖然毀壞,但是真如佛性不滅,星雲大師舉 了以下的譬喻形容死亡,說明生、老、病、死是自然的現象,不必為它有太多 的掛礙: (1)如破舊的房屋,必須拆了重建,才能住人。 (2)如損壞的引擎,必須汰換更新,才能使用。 (3)好比花草樹木,須修剪枯枝殘葉,才有希望,才有未來。 (4)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環,冬天過去,才有春天百花開放。 (5)就像花果成熟,豐收甜美的果實。這一期的果實收成了以後,種子又會再 生長繁衍出下一期的收穫。 (6)就等於燒火的木柴,一根木柴燒完了,再接著另一根木柴,一根根木柴彼 此不同,但生命的火苗不會間斷。 (7)如念珠,一粒一粒的珠子,就好像一期一期的生命,彼此之間用業力的線, 把前後期的生命體串連在一起,輪迴、循環不已,不會說死了就消滅沒有。 (8)如移民到其他的地區,有錢的人可以移民到好的國家地區,沒有錢只有到 比較苦難的地方生活;往生的去處亦然,它是基於善惡因果的業報,非常 公平。

24.試從緣起的真理詮釋「空」的真義。[第三章‧頁104-108]

答:空是緣起的意義,是宇宙的真相。 (1)真空生妙有:佛教所謂四大皆空,指的是宇宙人生所有萬事萬物皆由地、

Page 12: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11

水、火、風等條件和合而成,自性空寂。比如有地,才能有萬物的生長、 儲藏;有水,才能滋潤、洗滌、灌溉;有火,才能熟食、取暖,人生才有 了生機;有風,就是呼吸的本源,萬物才能生存。所以四大皆空實際就是 四大皆有,是我們生存的條件。 (2)空是生存的條件:口袋不空,不能攜帶金銀用物;口腔、鼻腔不空,不能 生存;有空間才能建造房屋,因為空才能存在,才能富有。所以說「四大 皆空示現有,五蘊和合亦非真」,有肚量的人則說「有容乃大」。所以, 「空」成就了「有」,「有」依「空」而成立。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不二,是對人生真理的說明,開啟我們的智慧, 因為空才有萬象、萬有、萬物。比如一張桌子,它的真相是木材,再分析 是樹木、是種子,是土壤、陽光、空氣和水等種種的因緣和合。也可以說 一粒微塵就看見宇宙世界的因緣。

25.為何說「無常」讓人生有更美好的遠景?試述之。[第三章‧頁111-112]

答:在過去,佛教讓人很害怕的,就是因為一直講「世間無常,人生苦短」,星雲 大師認為無常具有積極的意義,因為: (1)無常蘊含著積極奮發的思想:因為世間無常,就有我改變的時間,就有我 改變的空間。我們在人間的生活起居,甚至未來理想,都因為無常而可以 進行改良,可以設法變好。 (2)無常是變化的,所以諸法不是定型的:世間有生滅相續的現象,如花開花 謝、日出日落、月圓月缺、四季冷暖的變化、白天黑夜的輪轉,這些都是 無常帶給人間不同的美景。應該感謝無常讓我們的人生有更美好的遠景, 讓我們的事業有更高的發展空間。 (3)人生無常,法無定法:只要我們肯得修正、改善自己的行為,努力奮發,自然 就能改變自己的前途、命運。因此,無常,讓人珍惜擁有、因緣、關係。 (4)世間的無常,故加速勇猛精進:讓我們知道時間的寶貴,所以要珍惜寸陰 如金;讓我們知道空間的可貴,所以要重視環保。即使生命有「老、病、 死、生」,也會在無常裡獲得轉機,獲得更新。

26.佛教談「無我」的真實義為何?[第三章‧頁113-115]

答:(1)談「無我」是為了發揮「真我」:無我非否定自己,而是不要私我、不要 小我,不要執著一個愚痴的「我」,而應該發揮一個「真我」,追求一個 大我,把「我」淨化、美化、擴大、昇華。所以佛教講真如、自性、如來 藏、實相、般若、法身,都是為了建設人生未來的希望、未來的成就。 (2)我,廣大無邊、無窮生命:「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界,生命都是無 處不在的,虛空都在我們的心中。我,會有循環,就是有老病死生,有分 段生死,但是如同換衣服,這一件衣服舊了,換一件新衣服;這一個身體 朽壞了,換一個新的身體給我們居住,生與死是一樣的。 (3)精神慧命永不生死:生命,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生命, 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在物質的身體以外,精神慧命永生不死。一 旦體證了無限生命的真我沒有死亡,便沒有恐怖,沒有顛倒妄想。

Page 13: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12

27.請說明布施的意義。[第三章‧頁119-121]

答:《金剛經》裡佛陀舉出,即使有人因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而得福甚多,但都還是在有相、有限、有數上去計算的,真正的修 行是要能可以做到三輪體空的無相布施。 (1)布施不但是給人,也是給自己;彼此共榮互利。就如農夫種田,你播種了, 當然就會有收成;所謂捨得、捨得,有捨就有得。 (2)「財法二施,等無差別」:信徒以財物布施供養教團,教團裡的比丘、比 丘尼,則以佛法布施給信徒,佛陀一再強調二者平等無別,這也可以說是 佛法殊勝之處。 (3)「無畏布施」:所謂無畏布施,就是給人不要有掛礙、不要有恐怖,如慈 母保護嬰兒,如國家保護人民。我們能給全人類不要有所畏懼,能過幸福 安樂的生活,那才是更難得的布施。 (4)「施者、受者,等無差別」:接受布施的人,和布施的人有同等的功德。 如請客結束之後對對方說:「感謝您的光臨」、「感謝您的友誼」、「感 謝您遠道而來接受我的邀請」。這是佛法對施、受之間微妙關係的闡述。

28.佛陀的戒律東傳中國之後,要成為一個正式的出家人,須受何種戒法? [第三章‧頁121]

答:需受三壇大戒,分初壇正授、二壇正授、三壇正授三階段。 (1)初壇沙彌、沙彌尼:受「攝律儀戒」,就是講究行、住、坐、臥的威儀。 (2)二壇比丘、比丘尼:受「攝善法戒」,要能可以做種種的善事,要積極的 去教化和度生,為社會服務。 (3)三壇菩薩戒:受「饒益有情戒」,所謂「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真正做 到像《金剛經》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樣 才是最究竟的持戒。

29.持戒究竟是束縛?還是自由呢?請說明之。[第三章‧頁121、第一章‧頁29、30]

答:說到持戒,一般人都感到恐懼,深思持戒之意,持戒其實不是束縛。以下是持 戒的意義: (1)持戒是防非止惡,若能做到則不是束縛,而是自由。等於遵守法律,便沒 有刑罰之苦,被關在牢裡的受刑者,都是因為犯下五戒、不守法治而受法 律制裁,才會有束縛之苦;如果他們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酗酒、 吸毒,便不會有牢獄之災。 (2)人間佛教戒律的精神,主要就是「不侵犯」而給予「尊重」的意思。一個 人持戒,就不會侵犯別人,自然不會受到因果乃至法律的制裁,如此自己 和他人都能獲得「自由」,這是安定社會的一股重要的無形力量。

30.試從「生忍」、「法忍」、「無生法忍」的角度,說明為何生活在這個世間上, 唯一的智慧力量,就是忍耐。[第三章‧頁123-125]

答:《阿含經》裡面提到忍分為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從智慧和力量的角度,略 述如下: (1)生忍,為了生存而在人間所醞釀的耐力、勇氣。為了生存,要有智慧認識

Page 14: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13

這個世間的善惡好壞。忍,也是一種接受,不論遇到嬉笑謾罵、功名富貴、 好壞對待,都要能接受、擔負責任、化解。忍者,要有勇氣擔當苦難,給 予別人安樂。 (2)法忍,即所謂「八風吹不動」:生活上的一切,世間上的一切諸法,憂悲 苦惱、功名利祿、人情冷暖等,不但不為所動,而且要能真正地認知、處 理、化解、消除,進而轉化、昇華。所以,在人間唯有忍,才能認識、才 能接受、才能擔當、才能解決。 (3)無生法忍,是不生不滅的境界:了知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平等不二,故 能達到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若能隨處隨緣地覺悟無生之理,則無所謂忍 或不忍,一切都是法爾如是。 所以,星雲大師認為若要生存、要生活在這一個世間上,唯一的智慧力量, 就是忍耐。忍的功力有多少,成就的事業就有多高。

31.精進是辛苦?還是快樂?試從「四正勤」的角度論述之。[第三章‧頁125-126]

答:(1)精進是斷惡修善的勇猛心,對於斷惡修善之事,必須要精進、勤勞地去做, 不能有懈怠放逸之心。 (2)世間有所謂「勤有功,戲無益」,佛陀則以四種精進「未生之惡令不生、 已生之惡令斷除、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長」,教我們:沒有做 的善事,要趕快去做;已犯的惡行,要趕快斷除;沒有犯的惡事,要勇敢 地克制;想要犯的惡行,如貪瞋、嫉妒、侵略別人的心念,一定要克制自 己。 (3)舉例來說,讀書的人精進努力,就會金榜題名;勤勞的農夫,勤於工作, 便能秋收冬藏。衣服髒了不洗,永遠都是髒的,洗過之後穿在身上,才會 舒服。也就是說想要快樂,一定要先勤勞,而後才有成果。

32.禪定對修行有什麼意義?如何在生活上真正發揮「禪」的真義?[第三章‧頁126-127]

答:(1)菩薩道自度度人的方法中,禪定的修行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心裡的不安, 主要是受到煩惱的鼓動。禪定,是安心立命的修行,能讓我們安住身心, 進而幫助別人,服務大眾,是一切六度的動力。 (2)一般人以為坐禪要眼觀鼻,鼻觀心,實際上,打坐只是過程和方法,用來 幫助我們生定發慧。 (3)禪的真義應該是活活潑潑的,所謂搬柴運水是禪,喝茶吃飯是禪,行住坐 臥是禪,語默動靜、揚眉瞬目都是禪。所以禪,是用一種行雲流水、瀟灑 自在的態度來應對萬事萬物。

33.人間佛教的六度萬行等菩薩道是我們行為的準則,試述般若與其他五度的關係﹖ [第三章‧頁127]

答:(1)「五度如盲,般若為導」:一般而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 五度是世間法,有了般若波羅蜜,才能成為出世間法。 (2)例如,一般人的布施、持戒執相而求,是屬於世間法,有了般若,所有的 布施、持戒等,就能離相、離執著、離人我對待、離比較計較,成為出世 間法,是一種人生更高的圓滿解脫。

Page 15: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14

(3)般若是向內自證的功夫,是透過「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所獲得的「 內外圓成」的智慧。人生有了般若,就能泯除人我對待,跳脫無明煩惱, 達到隨緣自在,任性逍遙的境界。

34.星雲大師以《華嚴經》的「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說明了佛陀 究竟在哪裡呢?[第三章‧頁134-136]

答:這個偈子主要探討佛陀的法身,星雲大師以其對佛法的體悟說明佛陀在我們的 心裡,在虛空裡,在信仰裡。 (1)虛空是不生不滅的,並進一步了解(刪除)生命也是不生不死的。人從這色 身修持而能到達法身,所謂法身者,就是遍滿虛空、充塞法界,無處不在、 無處不有的本來面目,那便是修道的目標。 (2)「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青山綠水、日月星辰皆是佛陀的 示現,所以虛空法界皆是佛陀真身。 (3)佛陀在我們的信仰裡。信仰是有層次的,佛陀的樣子也是有層次的,我的 信仰到什麼程度,佛陀就跟著我的信仰到達什麼程度。要看到佛陀究竟是 什麼樣子,那不是一個知識分別的世界,而是信仰的層次。佛陀是覺者, 是真理的體現者,唯有用至高的信仰實踐,才能體會佛陀在哪裡。

35.試述佛教的宇宙觀。[第三章‧頁108-109]

答:(1)其他宗教往往把宇宙解釋成直線的,從這裡到那裡就沒有了;而佛教的宇 宙觀是圓形的、是循環的;講時間是無始終,講空間是無內外,這種美妙 無比、生生不息、欣欣向榮的人生,給予人間希望和未來。 (2)如同季節有春、夏、秋、冬的更迭,冬天不是結束,冬天過後,春天就會 來臨;萬物有成、住、壞、空的循環,空也不是沒有了,此處房子倒了, 有了空間,可以重建大樓;生命有老、病、死、生的輪迴,死了也不會空, 就好像時辰鐘,從一走到十二,又重新輪轉。因緣是循環的、是圓形的, 因此虛空也是無盡、無限的。

36.試從科學的角度舉三個例子,說明佛陀的說法是如何「契理」呢? [第三章‧頁116-117]

答:佛陀對人生宇宙的解說,日後都持續獲得科學的印證,甚至很多佛陀證悟的內 容,至今連最先進的科學,都無法完全揭開。所以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如 果將來有一個能代替科學的學科,這唯一的學科就是佛教。」 (1)例如當初佛陀以智慧,證知世間的地球如一顆「菴摩羅果」,八、九百年 後才有牛頓證實地球是一個圓形的狀態。 (2)佛陀說「佛觀一杯水,八萬四千蟲」,以現在科學家運用顯微鏡觀察水的 情況,即是微生物;佛陀也告訴弟子,人的身體約有八十種蟲在活動,以 今日的科學研究,就是指寄生蟲。 (3)《首楞嚴經》卷二說:「於一毫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這種一多相印、 大小互攝的宇宙觀也被現代量子物理學家所認同、肯定。 (4)佛教泛指宇宙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它是至大無外,至小無內;是無 量無邊,無垠無涯的。根據現代科學家研究的結果證實,宇宙無比的浩瀚 深廣,誠如佛陀所說。

Page 16: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15

(5)近代物理學家把物質分解成最小的單位,叫做原子、電子、中子,而佛陀 所說的「微塵」,又比中子更加的細微。 (6)科學家發現,原子的構造有99.99999.....%是空的;我們所感知的事物並 不只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根據我們探索的方式所呈現的樣子,其中心識扮 演了決定性的角色。凡此也都與佛教「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真空妙 有」、「同體共生」等主張符合。

37.人間佛教的神聖性為何?[序‧10、第三章‧頁129-130]

答:(1)佛陀說「人人有佛性」,直下承擔「我是佛」,把我們提高得跟佛陀等同, 具有佛陀一樣的真如自性,就是人間佛教的神聖性。 (2)依止佛陀的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修行,發菩提心,行 菩薩道,都是神聖性。 (3)每一個人信仰人間佛教,都能人我和諧、家庭幸福、積極增上、解脫自在, 都是神聖性。 (4)人間佛教以人為本,不假神權,真正的佛法是創造人生究竟的幸福,「自 依止,法依止」,是神聖性 (5)在人間佛教裡面,舉凡能有一碗飯吃、能可以獲得生命的成長,得到歡喜, 得到因緣、助緣;別人給我一個微笑、一個握手、一個點頭;我肯給人布 施,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等,都是神聖。 (6)能做到「三好」,即「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的三業淨化。自 己從凡夫慢慢淨化,到成聖、成賢,就是神聖的信仰之功。 (7)相信今後佛教的出路,應該真正依止佛陀的人間佛教教示,所謂「人成即 佛成」,把人做好,人人能開悟,就能成佛。 (8)人間佛教走入社會、服務社會大眾,所謂弘法利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的胸懷和理想,都是神聖性。

38.試就人間佛教的生活行儀,敘述佛教對中華文化的影響。[第四章‧頁144-151]

答:衣食住行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就是覺悟的佛陀也離不開人間生活,這些 規章、格式、紀律等,對於中華文化的影響可以說是水乳交融。以下就食、衣、 住、行敘述之: (1)食—日常蔬果有許多是伴隨佛教東傳,從西域絲路引進的,胡瓜、西瓜、 番茄、波羅蜜等,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早齋吃粥、喝茶、素 食文化等,皆與佛門文化有關。 (2)衣—中國服飾在魏晉南北朝之後,受到佛教和中亞文化影響很深,比如髮 式、紋樣。而中國僧侶所穿著的長衫、大袍(海青),甚至偏袒右肩的袈 裟,都來自於印度,成為漢服的代表,可謂現代僧侶保持了傳統的中華文 化。 (3)住—佛教寺院建築的巍峨莊嚴,成為中華文化建築的特色,影響皇宮的建 設也參照佛教宮殿的樣式,乃至中國農村許多排列式的房屋,也是受佛教 僧侶群居一地的影響。 (4)行—佛教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展現修道者由內而外,行儀上的莊 嚴正派。佛門的排班文化,能減少社會上推擠、不排隊的現象,使社會祥 和有序。

Page 17: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16

39.請論述佛教的素食理念為何?[第四章‧頁144-147]

答:(1)佛世時,為順應當時社會習俗,僧眾托缽乞食,不揀精粗,也順應信徒供 養的方便而食,沒有葷素的分別。傳教東傳中國,因氣候、地理與民情文 化等皆與印度不同,因而從托缽乞食轉為自炊自食。 (2)中國佛教倡導素食,是為了實踐慈悲的精神,受到儒家「見其生,不忍見 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思想影響,素食成為中國佛教日常習慣和修 持生活的特色,也是人間佛教尊重生命的重要理論。 (3)佛教雖然沒有反對肉食,但主張不殺害生命,充份體現慈悲平等,生命一 體的精神,與現代提倡的環保、護生的理念相呼應。 ※延伸閱讀 《大般涅槃經》云:「夫食肉者,斷大慈種。」佛陀時代,弟子們次第托缽 乞食,無有揀擇。迦葉尊者曾請示佛陀「若乞食時,得雜肉食,云何得食應 清淨法?」佛陀為此宣說「三淨肉」等方便法。(大正藏冊12,頁386上)

40.請說明人間佛教與政治的關係為何?[第四章‧頁183-193]

答:道安大師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提倡「政教合一」的思想,即政治 需要佛法的指導,佛教需要政治的護持。有以下事蹟說明: (1)國師護民,致力經典翻譯:自東漢明帝迎請佛教到中國,開啟佛教在中國 的流傳。而後有佛圖澄感化石虎、石勒;道安大師勸諫苻堅休戰;後秦姚 興禮鳩摩羅什為國師,主持國家譯經場,並敕命羅什的弟子任僧正、僧錄, 成為佛教僧官制度之始。 (2)復興佛教,開鑿雲岡石窟:魏文成帝開鑿雲岡石窟,獻文帝建寺造塔,平 城成為佛教都市;孝文帝於龍門開窟造像;隋文帝被稱為佛教皇帝。 (3)武后護持,八宗弘揚天下:唐太宗為玄奘大師設譯經院,高宗稱其為國寶; 武則天提升僧尼地位,以五戒教育世人,並寫開經偈流傳至今。其護持佛 教有功,使八宗大弘天下。唐宣宗則賜紫袈裟予悟達國師,敕封為「三教 首座」。 (4)四事教導,掌政愛民之方:禪宗神秀大師為四朝國師,清涼澄觀為「七帝 之師」,宋太祖開刻中國第一部大藏經《開寶藏》,明清時期,人間佛教 則已深入人心,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 (5)義理教化,普及社會人心:歷朝帝王的護持,佛教生根、開花、結果,並 弘傳至韓國、日本、越南等地,形成北傳大乘佛教系統及東亞共同的文化。 ※延申閱讀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中,佛告波斯匿王:「我以是經付囑國王,不付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以者何?無王威力,不能建立。」(大 正藏冊8,頁843上)

41.文人對於中國佛教的傳播,帶來了什麼貢獻?他們與佛教之間的關係為何? [第四章‧頁174-183]

答:(1)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學者一向具有極高的地位與尊崇,發言具有舉足輕 重的輿論力量,對當代乃至後世,都能發揮一定的影響力。

Page 18: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17

(2)歷來不少文人感於佛教的人生哲理,如:佛教講因緣果報、無常苦空、三 世輪迴等博大精深的義理影響,寫下不朽著作。如干寶的《搜神記》、吳 承恩《西遊記》、曹雪芹《紅樓夢》、劉鶚《老殘遊記》等,都可看出濃 厚佛教思想。這些家喻戶曉的曠古之作,不但為中國佛教文學增添色彩, 也間接幫助人間佛教在民間的傳播。 (3)佛法豐富了文人的生命,開拓了文學的新面貌,如王維、白居易、蘇軾、 黃庭堅皈依佛教;韓愈及歐陽修曾經激烈反佛,最後親近禪師,懺悔罪愆, 找到安身立命之道。而文人學佛,以其妙筆「文以載道」,則助長了佛法 的宣揚。

42.試說明「三武一宗」的毀佛昧行之肇因。[第四章‧頁221-225]

答:(1)「三武一宗」教難,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的毀 佛行動。前三次皆為聽信道教的煽動,第四次則為貫徹以儒家為主的統治。 (2)佛教初傳時期受帝王、官員護持,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而後在隋唐三百 餘年間,從事各種社會事業,信徒受到感動,捐獻也增加許多;寺廟的儲 財富可敵國,信徒眾多,民間有了廣大的信眾,因而震動皇朝不安,讓一 些沒有能力的帝王,因自身無法振作發展國家,於是嫉妒佛教的興盛,懼 怕佛教的力量威脅國家的生存,因而對佛教歧視壓迫。

43.佛教為何從隋唐的興盛,轉而消極脫離社會,造成衰微?[第四章‧頁226-227]

答:(1)沙彌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知道宗教的影響力,下令出家人走入山林修道、 嚴格禁止民眾擅自進入寺院、禁止出家人和信眾接觸。 (2)元、清兩代,皇室崇尚喇嘛教,對佛、道兩教加以打壓。清朝更明令婦女 不可到寺院燒香拜佛,出家人不可外出托缽。 (3)僧侶過度以出家人的戒條要求在家眾,如夫妻是冤家等,過度宣傳消極的 苦、空、無常、無我,使佛教失去人間性,不能契合人民生活。 (4)出家人消極避世,忽略世間資生、人民生活的改善、人心淨化的輔導及社 會的建設,急於求證出世的解脫,和大眾想要建立現世安樂格格不入,因 此產生隔閡,無法觀機逗教。

44.試析大師對佛教「經懺」的看法。[第四章‧頁229-230]

答:唐宋時期,寺院靠田產收租或信徒淨財布施,來支撐經濟,明清之後因為教難 迫害,僧侶為了生活,只好奔走信眾家中,趕經懺做佛事。對於經懺應該有正 確的認識: (1)經懺是對人老病死生的一種服務,站在宗教的立場,出家人為生者說法利 眾,固然重要;為亡者誦經超度,同樣需要,所謂冥陽兩利,生亡得度, 這也是佛教對人間的貢獻。 (2)經懺不是商業買賣的行為,有一些僧人因為經懺容易得到供養,講經弘法 比較困難,沒有人會給予供養,利之所趨,造成一些對信仰不提升的人因 此墮落。因此,宗教師要有深厚的佛學素養,服務社會大眾。

Page 19: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18

45.古來的祖師大德、歷代佛教徒,依循佛陀教化修行慈善、服務社會,請試舉三 例,並說明之。[第四章‧頁152-162]

答:(1)保育造林:出家人開山建寺,重視植樹造林,涵養水源,不僅美化環境, 尤其加強水土保持,防治自然災害,同時生態也獲得保護。如知名的臨濟 禪師栽松,不僅莊嚴山門,也留予後人典範。 (2)鑿井施水:佛教徒經常自發的在路旁施茶、點燈,讓行路的人得以解渴, 獲得指引。像吳越時期的德韶禪師在杭州吳山鑿井,解除旱渴。 (3)急難救助:每當國家遭逢戰爭,兵荒馬亂之際,寺院往往成為軍隊駐紮的 場所,難民棲止的避風港。如抗日戰爭期間南京棲霞寺寂然、志開上人等, 收容難民達二十萬人。人間佛教慈悲包容,使得許多遭受刀兵劫難的人, 免於顛沛流離的生活,對於保民養息的利行,確實發揮了極大的功能。

46.請試舉出一項中國佛教衰微的主因,並以古鑑今,對應至大師與佛光山的宗風 行事,加以說明。[第四章‧頁221-238]

答:佛教蓬勃發展,引來皇朝不安: (1)佛教初傳時期,受到帝王、官員護持,有的朝代甚至供養寺院大片田園土 地,佛教的經濟因此有了顯著的發展。因為佛教發展的事業很多,信徒受 到感動,捐獻也增加許多;寺廟的儲財富可敵國,信徒眾多,民間有了廣 大的信眾,因而震動皇朝不安,因而對佛教歧視壓迫。 (2)大師與佛光山的財富觀是「儲財於信徒」,讓寺廟窮,信徒富;「興辦各 項事業,要讓佛光山窮」,唯有貧窮,才會讓人努力奮鬥進取,極力去尋 找生存的前途。 ※延伸閱讀:《貧僧有話要說‧我對金錢取捨的態度》、《貧僧有話要說‧我 究竟用了多少錢》

47.如何在全球各地推動佛教本土化?[第五章‧頁303]

答:人間佛教至今推展至全球五大洲,本土化的幾個重點如下: (1)「本土化」是奉獻的、友好的:是大家依照各地的文化思想、地理環境、 風俗民情的不同,發展出各自的特色。 (2)「本土化」不是「去」,而是「給」:希望透過佛教,給當地人帶來更充 實的精神生活,這正是人間佛教秉持回歸佛陀的本懷,才能給人接受。 (3)海外傳教,可以鼓勵他們擁有兩種信仰:就如同在學校念書,喜歡文學的 同時,還可以選修哲學一樣的道理。此外,以尊重與包容的態度,與各界 人士往來,建立友誼。

48.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發展是如何透過文化出版來推動的?[第五章‧頁250-253]

答:人間佛教的文化出版,經歷譯經、刻經,到現在雜誌、學報、報紙、電子報等 出版品,星雲大師致力以當代適合的方式傳播,弘揚佛法的文言文字,更重視 給人懂、給人接受。如: (1)推動佛教白話文運動:倡導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文章。 (2)「佛教文化服務處」:推出佛教首部出版《中英對照佛學叢書》,並出版 佛教藝文等書籍。

Page 20: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19

(3)重新分段標點「每月一經」:每本流通價一元,都是成本以下,等於是廣 結善緣,與讀者結法緣。 (4)2000年創辦《人間福報》:繼《覺世》、《普門》雜誌之後,天天把人間 佛教的真善美思想帶入社會,帶入家庭。 (5)隨著大陸佛教文化的發展,大師口述的十六冊《百年佛緣》、《獻給旅行 者365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貧僧有話要說》等書,也交由三聯書店 等多家出版社發行。 (6)運用現代科技網路弘法:以十幾種語言傳播佛教文化,未來人間佛教的弘 揚,威力更加不可限量。

49.中國佛教在歷經「五四運動」、「文化大革命」後,如何透過教育辦學,走上 佛教復興的未來?[第五章‧頁253-262]

答:(1)印光大師主張「去除三濫」:不濫傳戒法、不濫收徒眾、不濫掛海單,重 整佛教僧倫。 (2)太虛大師提出佛教「教產、教理、教制」三大革命,發表《整理僧伽制度 論》,尤其倡導「人生佛教」,致力佛教改革運動。 (3)佛教興學、培養人才風行:1906年文希法師、楊仁山居士等人開始在各地 辦理佛學院。太虛大師更派人學習不同語言,培養不同系統的佛教人才。 (4)抗日戰爭後,佛教義務開辦中小學情況風起雲湧,但隨著國共內戰、文化 大革命,僧侶救護隊來台,轉而在台灣創辦佛學院教育,相繼開辦十幾所 佛學院。 (5)星雲大師在宜蘭展開接引青年學佛,成立弘法隊、歌詠隊等,進而創辦佛 光山叢林學院,至今培養無數弘法人才。並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這許多 青年在世界各地為佛教、為社會、為國家奉獻。 (6)推動人間佛教必須積極的服務人群、重視教育,推動佛教界興辦社會教育, 如佛光山創辦普門中學、美國西來大學、佛光大學、南華大學等。 中國佛教未來走上復興的路途,必須要積極走入人間,回歸佛陀本懷,熱心造 福社會培養與佛教有緣的人才,興辦各級的大、中、小學,這才是佛教復興的要 道。

50.人間佛教的慈善如何具體實踐,請試舉三例說明?[第五章‧頁292-297]答:(1)人間佛教的慈善,救急不救貧:人間佛教的慈善,就是弘法,救濟人心才是 最大的慈善,而不是金錢物質的提供。因為錢財布施會有用盡、用壞的一天; 以佛法布施他人,卻能讓他今生今世受用無盡,甚至來生還是可以受用。 (2)慈善救濟也包含宣揚戒殺、護生:放生最好改為「護生」,放生主要長養慈 悲心,平時愛護動物,重視山林水土的保持,而不是拿錢買動物來放生,世間 的生命、眾生那麼多,只有用心裡的慈悲才能救濟一切眾生,真正實踐佛法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最好的護生。 (3)監獄布教,培養受刑人的慈悲心與自覺的智慧。 (4)以佛法淨化人心的貪瞋癡,是究竟的慈善:人間佛教的慈善,是在人間播灑 佛陀的慈愛,增長大家對佛法的信心。如,佛光山成立雲水醫院送醫療到偏 鄉、五十部雲水書車,每天把行動圖書館帶到偏鄉,讓知識獲得不易的學童

Page 21: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20

能與書香同在等。這就是將慈善救濟的意義再擴大提升。

51.面對無常瞬息萬變的世間,地水火風的天災地變發生時,如何秉持著人間佛教的 理念救災?舉例說明。[第五章‧頁296]

答:主要要能給人尊嚴,讓人心安接受。 (1)尊重受難者的文化:不可以透過救濟勉強對方信仰佛教,也不可以趁虛而 入,硬要別人接受我們賑災的想法和做法。如,莫拉克八八風災時,佛光山 提供許多耶穌徒的災民食宿,邀請牧師來祈禱為他們安心。其中一位神父感 謝道:「謝謝佛陀,讓我們完成上帝的旨意。」 (2)救濟,不是救別人,是救濟我們的家園,救濟我們本身的安全。四川汶川大 地震後,當時在災區星雲大師跟大家說:「我是回來報恩的。」說明施者、 受者等無差別,接受他人的善念,一樣有功德。

52. 二O一五年的二月與五月,先後成立的「中華傳統宗教總會」與「人間佛教聯合 總會」。這兩個社團的成立,實現了人間佛教的什麼理念?[第五章‧頁287]

答:透過「中華傳統宗教總會」與「人間佛教聯合總會」的成立,主要在實踐「尊重 與包容」、「平等與和平」的理念。希望促進不同宗教團體之間的相互往來認 識,大家能夠同中存異,異中求同,雖然信仰的宗教不同,但大家共同為淨化 社會人心一起努力。 比如,自二o一一年佛館落成,每年12月25日固定舉辦世界宗教聯誼會,來自海 內外二千多個宗教團體,如同當時佛陀靈山勝會,天龍八部齊聚一堂。

53. 星雲大師曾把「布施」譬喻為哪四個年級?請舉例說明布施如何實踐人間佛教的 理念精神? [第五章‧頁290-291]

答:星雲大師把「布施」譬喻為四個年級:一年級是布施金錢,二年級是布施勞力, 三年級是布施語言,四年級是布施心意。尤其能夠「心香一瓣」,存好心為人 祝福,以教義、佛法傳人。 (1)隨時隨地實踐「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2)時時刻刻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隨手的好事,滿面的笑容,這 些與人為善的行為,都是布施。 (3)別人布施,我心裡歡喜、讚嘆對方,不計較、不比較。

54.試述星雲大師為何要將信仰的對象統一回歸到釋迦牟尼佛?[第六章‧頁312-313]

答:因為兩千多年來,佛教宏傳至世界各地,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分支與派別,彼此之 間卻時常無法和諧相處,反而互相詆毀,這使佛教的發展受到了侷限。 大師認為佛教講佛佛道同、光光無礙,一佛是一切佛,一切佛就是一佛,信仰的 對象,不論是佛或是菩薩,都是偉大至尊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因此應該要將信仰 的對象回歸到釋迦牟尼佛,使信仰單純化、讓佛教界得以團結合一。唯有團結合 一,佛教才能興隆。

Page 22: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21

55.試舉例說明星雲大師在青年時期就立志改革佛教,希望佛教的未來方向要如何發 展?[第六章‧頁317]

答:(1)要讓佛教從山林走上社會:過去修道人以住到山林、住到偏僻、沒有人煙的 地方為好,現在不是了,現在社會交通便利,「天涯若比鄰」,所以佛教要重 視與社會的因緣關係。 (2)從出家僧眾走到在家的群眾:在佛教裡,菩薩不一定都是現出家相,像觀音、 文殊、普賢菩薩都是現在家相。所以,佛教是大家的,出家、在家通通都 有份,是社會的、人間的財富。 (3)從寺廟裡走到家庭裡:佛教不一定只是在寺院裡,它應該要走入家庭裡。因 為人間佛教重視家庭幸福、家庭美滿、家庭快樂、家庭和諧,若能「家家彌 陀佛,戶戶觀世音」,人人就可以幸福快樂了。 (4)從談玄說妙的佛教,走到服務社會的佛教:未來社會的發展,必然是一個講 究服務的社會,誰能為人服務,誰就能存在;誰不為人服務,就會慢慢被淘 汰。所以,人間佛教要積極地對國家、對社會、對民眾做出服務、做出貢獻。 (5)從出家人做課誦、參禪、念佛的佛教,也可以有很多佛教徒共修、聯誼、討 論的佛教。 (延伸閱讀:自師父文章<什麼是「人間佛教」?>)

56.請試述「人間佛教」以「人間」為名的主要原因。[第六章‧頁321]

答:(1)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降世人間,主要就是對人說法,為人間示教利喜。人 間佛教是立足人間,對人的教化,所以叫做「人間佛教」。 (2)佛教應該以人為主,重視人的幸福,人的平安,人的超越,人的完成。注重 以人性為佛性,以佛性為人性,所謂「佛是人成」、「人是未來的諸佛」, 人和佛應該是不一不二的「人間佛教」。 (3)希望所有佛教徒,都應該重視佛法弘傳在人間。人間需要佛教,才能實踐佛 陀示教利喜的本懷。

57.相對於複雜的佛教信仰,試說明人間佛教的特性。[第六章‧頁321]

答:「人間佛教」可以統攝二千多年來,複雜的佛教、複雜的信仰、複雜的種種名 稱,把所有在地理上不同的佛教,把時間上分別的佛教,在各人自己本心裡執 著的佛教,都歸於自己、歸於人、歸於佛。人間佛教實在合乎今後大眾的需要; 唯有「人間佛教」是佛教為未來世界點亮的一道光明。

58.星雲大師是佛教的一代高僧,為何想要辦社會大學?[第六章‧頁331-332]答:(1)凡是人間所需要的,大師都全力以赴,給予佛法布施的成就。隨著人間佛 教的發展,信徒逐漸增加,有了一點力量,想到其他宗教都辦了好多大學, 大師於是想,為什麼中國佛教徒都不辦大學呢? (2)所謂「叢林」,古代就是大學的意思,是供給十方學子參學的地方。但是, 由於住持不知道發大心、發大願,漸漸的把門戶縮小,將「叢林」變成出 家人衣食住的另外一個家庭,而不是公共的學校、學佛的道場。現在,大 師認為佛教應該要改變,不必老是創叢林,應隨著時代辦大學。

Page 23: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22

59.星雲大師在此著作中以十三個重點來總說人間佛教。 請列舉五點:[第六章‧頁337-338]

答:(1)人間佛教是佛陀的本懷 (2)人間佛教是真正的佛教 (3)人間佛教才為人間接受 (4)人間佛教才能成為普世的佛教 (5)人間佛教是未來世界的光明 (6)人間佛教是人生的指南 (7)人間佛教是生活裡的資糧養分 (8)人間佛教可以安身立命 (9)人間佛教可以補政經之不足 (10)人間佛教可以填補心靈的空虛 (11)人間佛教可以提升社會道德風氣 (12)人間佛教可以安定社會人心 (13)人間佛教會促進自心和悅、人我和敬、家庭和順、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60.舉例說明星雲大師早期因創新的弘法方式招致佛教界許多人士的疑忌,面對毀 謗批評,大師以是如何應對的?[第六章‧頁326-330]

答:(1)關於和佛教會的功過、是非,大師不願意做太多的敘論,因為他認為那只 是世間法,與真正佛教的弘傳沒有一點關係。 (2)要爭氣,不必生氣。面對壓制與打擊,反而使大師激起勇氣,遠離台北是 非之地,單槍匹馬到南部發展弘法事業。到後來立足南部,弘法全台灣。 (3)「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以一個人只要有信心,不怕被人欺負、壓制, 有時反而激發他的力量,增加他的勇氣,可以創造更多的前途和事業。 (4)待人好,才有好因好緣,要想打倒別人,除非那個人自己倒閉。

61.人間佛教是佛陀本懷,有什麼人士的說法?[序‧頁11]

答:(1)國學大師章太炎說,「佛教的理論,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因果業報, 通徹上下,普羅大眾不能不信,這是最可貴的」。 (2)梁啟超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是而非 厭世」。 (3)國父孫中山說,「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佐科學 之偏。佛法可以補法律之不足,法律防患於已然,佛法防患於未然」。 (4)毛澤東說,「要發揚佛教優良傳統,將宗教視為一種文化,而非一般迷信」。 (5)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每一次 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它的觀點,這就是佛教」。

Page 24: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23

B組題庫

一、選擇題( D ) 1.「法久則生弊」,今日世間多少人誤會佛教是因為?[序‧頁6-7]

(A)傳統佛教給附佛外道、假傳佛譯者披上神仙鬼怪的外衣。 (B)一些迷信的言論,像看時辰、看風水、抽籤、卜卦等等,使佛教幾乎 成迷信的佛教。 (C)佛教傳播太久,摻雜了許多背離佛陀本懷的內容。 (D)以上皆是。

( D ) 2.佛教曾經遭遇什麼狀況,以致失去了佛教真正的原意?[序‧頁16]

(A)退守到出世的清修,失去佛教入世的精神 (B)退守到山林的遁世,失去佛教對信眾的服務 (C)退守到消極的講說,失去佛教積極奮鬥的真義 (D)以上皆是 ( B ) 3.有句話說:「生命都是要靠殘殺才能生存。」佛教如何看待這個說法? [序‧頁20]

(A)老虎、獅子以弱小動物為食,這是人類可以解決的問題 (B)自古以來,人類的刀兵劫難、弱肉強食,這種循環是會存在的 (C)各自的業力,佛陀能幫忙解脫 (D)以宗教的真理,自能解決別人的問題 ( C ) 4.關於人間佛教的信仰,下列敘述何者為非?[序‧頁19]

(A)是單純的,是專一的 (B)是不生不死的境界,是不生不滅的存在 (C)是對生死迷思,對人我解脫缺乏信心 (D)是自我在生命裡、在思想裡,會求得一個圓融、永恆、覺悟

( B ) 5.關於世間自然進化、適者生存的說法,下列敘述何者為非?[序‧頁17]

(A)對於所謂「焦芽敗種」我們也不能不否認會有自然淘汰的少數 (B)一般的常情,生命是永恆的,是沒有例外的 (C)在時間上的生命,是無限的,是不死的 (D)在進化論裡的生命,優勝劣敗,是很正常的 ( D ) 6.佛教二千多年來承受了什麼,造成傳統佛教既不重視人間家庭的信仰,也不 重視實際的服務,不重視人間社會的淨化,只在理論上玄談?[序,頁8]

(A)外道的摧殘 (B)歷代帝王的政治迫害 (C)群眾消極的偏見和誤解 (D)以上皆是

( A ) 7.關於人間佛教的內容意義,下列敘述何者為非?[序‧頁18-21]

(A)悟道後,對於今生、來世、隔陰及生死的迷思仍然會發生

選擇題100題、配合題4題、填充題96題 P.23-P.46

Page 25: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24

(B)對信仰是自我肯定,不管別人怎麼分別,自己的信仰是至高無上的 (C)人間佛教的世界,勉強可以用「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來表示 (D)信仰可以決定人生未來的一切去向,達到不生不死的永恆境界

( A ) 8.關於信仰的真義,下列敘述為非?[序‧頁16-21]

(A)信仰有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等階段分別,讀幼稚園者層次較低 (B)信仰是有高低層次的,每個人信仰超越的情況,要看信仰的能量如何 (C)信仰是複雜性的、多元的,但人間佛教在意義上能統一這許多複雜性 (D)信仰是自我的擴大,自我的昇華,自我的解脫,自我的圓融 ( D ) 9.為什麼信仰佛教不直接說信仰「佛教」,還要說信仰「人間」佛教? [序‧頁6-10]

(A)人間佛教是立足人間,對人的教化,所以稱人間佛教。 (B)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降世人間,主要就是對人說法。 (C)因為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由人創設的佛教當然叫做人 間佛教。 (D)以上皆是 ( D ) 10.傳統佛教負擔沉重,需要有人能正本清源,把佛教回歸佛陀的人間性格, 星雲大師認為能做到嗎?[序‧頁7]

(A)不能,因佛教派系分歧太多,名相複雜,失去了佛教的本來面目。 (B)能,因為大師認為他一人就能將把佛教回歸佛陀人間性格。 (C)不能,因為傳統佛教勢力龐大,掌握佛教會,改革困難。 (D)能,若全佛教人士覺悟到佛陀的本懷,共同致力於人間佛教發展,應 該可以做到。

( B ) 11.近百年來,有識之士對於佛教的弘傳希望找出一個共識,「人間佛教」 因此應運而生,以下何者為非?[第一章,頁32]

(A)太虛大師在各地講說人生佛教 (B)大醒法師在南洋新馬創辦《人間佛教》(正解:慈航法師) (C)楊仁山、歐陽竟無居士在南京設立「金陵刻經處」 (D)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長者也提倡人間佛教

( B ) 12.禪宗三祖僧璨大師《信心銘》中說:「至道無難,唯嫌撿擇,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對應於佛陀在《金剛經》中的生活,以下何者符合此修行 精神?[第一章,頁41]

(A)著衣持缽 (B)次第乞食 (C)敷座而坐 (D)潔身洗足

( C ) 13.佛陀制定戒律,以維持僧眾的素質。然而隨著佛法東傳,中國佛教改以 清規代替戒律,以下何者為非?[第一章,頁39]

(A)「叢林之立,必有清規,所以警懈怠,防放逸也」,因此百丈禪師立 下叢林清規。

Page 26: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25

(B)中國祖師另立清規,是為了適應漢地民俗,精神仍不離戒律。 (C)唐朝《百丈清規》是寺院生活的儀則,佛光山至今依然遵循不變。 (正解:佛光山順應潮流,另訂有《徒眾手冊》) (D)六和敬是訂立清規的根本,使大家有共遵的規矩,教團也更有制度。

( B ) 14.佛陀曾說:「我終不教諸比丘為婆羅門、長者子、居士而現神足上人法 也,我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 當自發露」,強調人間佛教的何種觀念?[第一章,頁33]

(A)佛陀至上,不可褻瀆 (B)不要將佛陀神格化 (C)參禪是唯一入道法門 (D)神通是修行成就的指標

( A ) 15.《華嚴經》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中國六 祖惠能也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強調以 下何者?[第一章,頁28]

(A) 佛性 (B) 慈悲 (C) 忍辱 (D) 空性

( D ) 16.六祖惠能大師曾說:「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強調成佛靠己的重要, 呼應以下何段經文?[第一章,頁28]

(A)「如我按指,海即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圓覺經心鏡》 (B)「未曾聞也,今聞其名,乃至生怖畏,衣毛為豎。」《長阿含經》 (C)「因彼飲食,而生愛心,愛心起故,即生取著。」《大集法門經》 (D)「我不攝受眾,亦無所教命。汝當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雜阿含經》

( A ) 17.東晉道安大師提出「佛以釋迦為氏,今為佛子者,宜從佛之氏,即姓釋」, 統一了出家人混亂分歧的姓氏,而佛陀最初也提出以「釋」為姓的目的 是?[第一章,頁28]

(A)四姓平等 (B)以戒為師 (C)尊師如佛 (D)方便世人辨認

( B ) 18.僧團以和合為基礎,因此佛陀制定「六和敬」統理大眾,使其和樂清淨。 以下關於「六和敬」的描述,何者錯誤?[第一章,頁28]

(A)六和敬是身語意業清淨無染的展現。 (B)「戒和同修」是經濟上的均衡分配。(戒法的受持) (C)僧團與家庭社會皆可奉行六和敬。 (D)僧眾可透過六和敬達到理事和合。

( C ) 19.「五戒十善」是人間家庭和樂的基石,也是人間佛教戒律的根本,下列 描述何者正確?[第一章,頁29]

(A)五戒需全受,才能得到功德利益。(在家信眾可隨分隨力受持) (B)修五戒十善的善業,是為了獲得神通。(修五戒十善得人天福報) (C)持戒不是束縛,反而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D)五戒與中國儒家五常內容差別極大。(五戒與五常之仁義禮智信有相通之處)

Page 27: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26

( A ) 20.從歷史來看,部派佛教對戒律和義理的分岐,以及「大乘非佛說」的爭 論,說明了佛教發展的何種問題?[第一章,頁31-32]

(A)學術研究容易造成佛教的分裂。 (B)佛教發展趨向排除傳統、創立新風。 (C)教典無法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 (D)佛教對地域、民族等問題欠缺關懷。

( C ) 21.在《般泥洹經》裡,佛說:「吾亦恆在比丘眾中」與星雲大師時常倡導 的哪一句話相同?[第一章,頁33]

(A)我是比丘 (B)我是菩薩 (C)我在眾中 (D)我是佛

( D ) 22.「四給」是人間佛教的思想原則,給人信心、歡喜、希望、方便是為了 饒益有情,合乎以下哪段經義?[第一章,頁34]

(A)「方便力能善知一切諸法無相,而能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B)「修行力波羅蜜者,一切煩惱及一切諸魔外道不能擾亂。」 《佛說法集經》 (C)「能於菩提成佛十力、四無所畏、不共法等,皆悉成就。」 《金光明最勝王經》 (D)「以方便波羅蜜,行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攝取眾生。」 《佛說羅摩伽經》

( B ) 23.星雲大師說一般人害怕布施、吃虧,但是不在田裡播種,怎麼能長出禾 苗、生出五穀呢?宣說佛教何種教理?[第一章,頁35]

(A)善巧譬喻,施設方便 (C)輪迴造作,生死流轉 (B)因果觀念、業報思想 (D)空有不二,緣起中道

( B ) 24.不同於強調天啟或神啟的其他宗教,佛教以「無我」為基礎,重視般若 智慧,與其他宗教相較下,佛教具有何種特色?[第一章,頁35]

(A)信仰出於敬仰感、依戀感,以感性為重。 (B)既富理性,亦具有極其深遠的超越性。 (C)要求人們必須無條件接受,不允許用理性思考。 (D)單純虔信,抱持信仰先於知識的原則。

( D ) 25.「信以心淨為體,體在深忍樂欲,深忍樂欲,全依真實德能」,說明信仰必 須符合「信實、信德、信能」的基礎,以下何者為非?[第一章,頁36]

(A)「實」是真實,深信佛教經律論三藏所闡述的一切義理,名為「信實」。 (B)「于三寳真淨德中,深信樂故」,「信德」指相信三寶殊勝的功德。 (C)「信能」者,便能「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 (D)此三德相而生起的信心,仍只是單純初階的信仰。(已是正信佛教徒)

( C ) 26.佛陀在各種經論中一直強調:「我是眾中的一個」;《六祖壇經》說:

Page 28: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27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說明人間佛 教的何種特性?[第一章,頁36]

(A)利他性 (B)喜樂性 (C)人間性 (D)普濟性

( A ) 27.星雲大師倡導:「假如太多的談玄說妙,只有讓佛教提早消滅,不能為 佛教增分」,回顧中國佛教史上,哪一宗派因教義單純而法脈興隆? [第一章,頁38]

(A)禪宗 (B)天台宗 (C)華嚴宗 (D)唯識宗

( C ) 28.中國大乘八宗各有不同的特色,但共通點都在人間生活,福利社會,其 中重在慧解,提出「重重無盡」、「事事無礙」是哪一宗派? [第一章,頁44]

(A)禪宗 (B)天台宗 (C)華嚴宗 (D)唯識宗

( B ) 29.請問四聖諦中的「集諦」,具有下列哪一種特性?[第二章‧頁59]

(A)逼迫性 (B)招感性 (C)可證性 (D)可修性

( B ) 30.請問佛陀讓弟子在僧團中「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之用意為何? [第二章‧頁63]

(A)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B)信仰真理最主要是信仰自己,開發自性的慈悲、智慧 (C)天上天下無如佛,只相信佛所說,其他人開示都是妄語 (D)應獨處,自了生死大事

( D ) 31.《雜阿含經》云:「有於不瞋人,而加之以瞋,清淨之正士,離諸煩惱 結。於彼起惡心,惡心還自中,如逆風揚塵,還自坌其身。」請問這句 話的涵義為何?[第二章‧頁65]

(A)傳教弘道,重視人間生活 (C)法為中心,開發自性智慧 (B)教團強大,制定僧團戒律 (D)無故謾罵,將會自作自受

( A ) 32.從哪一些經典當中,約略可以瞭解佛陀與弟子們平日的生活起居、衣食 住行、在人間活動的情形?[第二章‧頁67]

(A)四部《阿含經》 (B)《大乘百法明門論》 (C)《大智度論》 (D)《大乘起信論》

( A ) 33.佛陀時代的哪一制度,使得佛教和信徒密切接觸,也與社會的脈動保持 關聯?[第二章‧頁69]

(A)托缽乞食 (B)過午不食 (C)樹下一宿 (D)三衣一缽

( C ) 34.佛陀的一日生活中,可以發現他會飯後洗缽,清洗雙足,整理衣單,請 問佛陀的身教意涵為何?[第二章‧頁69]

(A)佛陀重視他人觀感,表面形式的一面

Page 29: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28

(B)佛陀重視樹下一宿,塚邊苦行的一面 (C)佛陀重視生活作務,勤勞自理的一面 (D)佛陀重視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一面

( C ) 35.請問為何佛陀要接受一個喝醉酒的婆羅門出家?[第二章‧頁79]

(A)因印度婆羅門本會出家修行,只是提早落髮而已 (B)為了擴充僧團人數,以與提婆達多抗衡 (C)為其好不容易生起之出家善念,種下未來得度的因緣 (D)因其喝醉酒,為保護大眾,故暫時納入僧團

( B ) 36.請問佛陀以何種權巧方便化解一場摩羯陀國與跋耆國的戰爭? [第二章‧頁84-85]

(A)派雨勢大臣至跋耆國和平談判 (B)故意在雨勢大臣面前與阿難討論國家之七不退法 (C)讓阿難特意告訴雨勢大臣佛陀的預見 (D)特意避不見雨勢大臣,暗示戰爭會失敗

( D ) 37.佛陀對波斯匿王說:「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 保壽。」請問佛陀的本意?[第二章‧頁85]

(A)應時時提醒自己,過午不食,能保身體輕安,健康長壽 (B)應時時提醒自己,日中一食,保持身體輕安,健康長壽 (C)應時時提醒自己,把握當下,能吃是福,才能健康長壽 (D)應時時提醒自己,飲食知節制,不貪吃才能保持身體輕安,健康長壽

( B ) 38.佛陀曾對波斯匿王開示,老病死生是每一個人必須面臨的事,無人可以 倖免。請問下列何者佛教的觀點?[第二章‧頁85-87]

(A)生不是開始,死也不是結束,因為根本沒有因果業報 (B)生不是開始,死也不是結束,從生滅法中求證不滅的生命 (C)生是開始,死是結束,因為每一期生命都是四大假合之身 (D)生不是開始,死也不是結束,因為因果不會負我

( D ) 39.在《法華經》中的龍女七歲成佛,《大寶積經》中妙慧童女以八歲之齡 成為智慧第一文殊師利菩薩的老師,主要在說明什麼?[第二章‧頁89]

(A)沒有二乘,只有一佛乘 (C)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B)說明空假中三諦觀 (D)強調重視兒童,四小不可輕

( B ) 40.經云:「四大河入海已,無復本名字,但名為海,此亦如是,有四姓。 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無復本姓」請問佛陀表達哪一種思想? [第二章‧頁77-78]

(A)知行合一 (B)眾生平等 (C)一念三千 (D)空有不二

( C ) 41.哪一部經典記載佛陀指導為人妻子之道?[第二章‧頁87]

Page 30: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29

(A)《佛本行集經.優陀夷因緣品》 (C)《佛說玉耶女經》 (B)《增一阿含經.大愛道般涅槃品》 (D)《佛說興起行經》

( D ) 42.佛陀教育、啟發弟子之用意為何,以下何者為非?[第二章‧頁89]

(A)佛陀契理契機,讓教團更加健全 (B)給予弟子尊嚴,讓他向上成長 (C)勉勵懈怠者要為大眾精進服務 (D)速入涅槃,了生脫死

( B ) 43.一個人應笑而不笑,應喜而不喜,跟人都不合群,佛陀呵責此種人為? [第二章‧頁91]

(A)無信之人 (B)非人 (C)非善類 (D)一闡提

( A ) 44.佛陀明明已證悟成就,為何還在人間示現傷足患背等?[第二章‧頁93]

(A)法身永恆,但是應化身仍受業報 (B)展現禪悅法喜,讓大眾升起恭敬心 (C)令眾生心生怖畏,恐嚇威脅 (D)表示當時佛陀的證悟並不究竟

( D ) 45.請問星雲大師在佛陀紀念館的4D電影中揭示「佛陀是人,不是神」的本 意為何?[第二章‧頁93]

(A)因為人間佛陀一向倡導平凡、平常、平淡、平等、生活化及人間化 (B)原本信徒因信仰而神格化佛陀,不一定能增加佛陀的神聖、偉大 (C)不神格化佛陀,還原其人間性,以應用佛陀教法於十方,傳揚國際 (D)以上皆是

( D ) 46.請問星雲大師以哪些面向說明佛陀的本來面目?[第二章‧頁93]

(A)出家求法、成立僧團 (C)教化弟子、利生服務 (B)日常生活 (D)以上皆是

( D ) 47.為何佛陀教育弟子、開示信徒,大都是以譬喻、鼓勵的方式? [第二章‧頁87]

(A)重點在於讓他們知道何謂正道 (B)不用打罵、責備的方法是為了維護他們的尊嚴 (C)譬喻與鼓勵也能達到防非止惡的效果 (D)以上皆是

( D ) 48.「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段經文顯示佛陀的 一日生活作息是怎樣的?[第三章‧頁96]

(A)入山隱蔽修行 (B)與社會脫節 (C)消極避世 (D)積極救世

Page 31: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30

( B ) 49.星雲大師從哪個角度談,認為空不但不可怕,還是追求人生的希望,而 且給人擁有?[第三章‧頁105]

(A)四大皆空 (B)真空生妙有 (C)無常無我 (D)離苦得樂

( C ) 50.《首楞嚴經》卷二說:「於一毫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這種一多相 印、大小互攝的宇宙觀也被現代量子物理學家所認同、肯定。經典中常 有類似的記載,與以下何段經文相符?[第三章‧頁116]

(A)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 漏。 (B)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 願。 (C)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 佛。 (D)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 空。

( A ) 51.「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 人」,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領會溪聲山色都在對他說法。星雲大師以此 譬喻佛陀的法身在哪裡?[第三章‧頁134] (A)虛空法界裡 (B)山色間 (C)溪聲裡 (D)夜晚現身

( C ) 52.星雲大師以哪一首詩偈來說明唯有經過「苦」的嚴峻考驗,才能使人與 道相應?[第三章‧頁98]

(A)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 前。 (B)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 節。 (C)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閒;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 間。 (D)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 潮。

( B ) 53.下列何者並非說明「空」的道理?[第三章‧頁110]

(A)事待理成 (B)一水四見 (C)有依空立 (D)緣能成空

( B ) 54.星雲大師認為佛教「無我」的真正教義是什麼?[第三章‧頁113]

(A)否定自己,成就他人 (C)展示私我,表現小我 (B)發揮真我,追求大我 (D)貪著自我,害怕無我

( D ) 55.星雲大師形容佛教的「無我」具有積極的精神意涵,以下何者為非? [第三章‧頁113 - 115]

(A)遍滿虛空法界的法身 (B)無限生命的真我

Page 32: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31

(C)永生不死的精神慧命 (D)四大假合的色身為真我

( A ) 56.《法華經》中的哪一則故事,譬喻行者要時時記取人人本自具有真如自 性?[第三章‧頁128]

(A)懷珠作丐 (B)三車火宅 (C)草木一雨 (D)化城寶所

( D ) 57.擴大自己,就是物我兩忘、古今同體,試問下列何者不是星雲大師詮釋 生命不死、法界流轉的思想?[第三章‧頁137]

(A)「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譬喻生命如日月星辰般恆久。 (B)「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譬喻生命如浪潮般不停循環。 (C)「一江春水向東流」譬喻生命如春水生生不息的流轉。 (D)「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譬喻生命如窈窕淑女, 當珍重愛惜。

( A ) 58.星雲大師以「一水四見」來形容人間佛教、傳統佛教、南北傳佛教等, 是由於個人的分別境界,把佛教分裂了,其對佛教的體認應是什麼? [第三章‧頁137-138]

(A)一切在真理上都是沒有分別的 (C)解行合一 (B)眾生的思想、習性不同,難以統一 (D)自由、平等、博愛

( B ) 59.佛陀為一切眾生說法都是契理契機,以下何者為非?[第三章‧頁118]

(A)對政治家,佛陀說為政之道在於勤政愛民 (B)對男眾,佛陀說為妻之道在於如母婦憐夫如子,心不疲厭 (C)對企業家,佛陀說經商之法要能普利世間 (D)對平凡的家庭主婦,佛陀也耐心為其開示治家之道、為人之道

( A ) 60.為何星雲大師形容「忍辱」是一種承擔的智慧和寬容的慈悲? [第三章‧頁122]

(A)因為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因緣果報,故看得開、想得破 (B)因為能忍無可忍,大暢心中所快 (C)因為願意強迫自己忍笑駡諷刺 (D)因為願意怯弱讓步、吃虧受氣

( A ) 61.六度之中哪一度是向內自證的功夫,是透過「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 所獲得的「內外圓成」的智慧?[第三章‧頁127]

(A)般若 (B)持戒 (C)禪定 (D)布施

( C ) 62.《華嚴經》云:「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說明弘法的重要性。以 下何者不是佛教與社會脫節的原因?[第三章‧頁95-96]

(A)講經方式太過高深,讓人看不懂 (B)講說方式強調出世、厭離世間

Page 33: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C)至唐朝,說法度眾佛教仍以托缽乞食為重 (D)後代佛教徒主張要入山隱蔽修行

( B ) 63.星雲大師說當客人應邀而來,我們對對方說:「感謝您遠道而來接受我 的邀請!」說明布施的何種意義?[第三章‧頁120-121]

(A)施比受更有福 (C)期望對方的回報 (B)施者、受者,等無差別 (D)有相布施

( B ) 64.所謂「舉佛音聲○○○,誦經行道○○○,合掌當胸○○○,立身頂上 ○○○」,這許多良好的生活習慣,都淵源於佛陀的行儀教化所致。以 下何者順序正確?[第四章‧頁151]

(A)雁行遊、慢水流、似安油、如捧水  (B)慢水流、雁行遊、如捧水、似安油 (C)雁行遊、慢水流、如捧水、似安油  (D)以上皆非

( D ) 65.佛陀建立僧團教育弟子,是佛教的第一個義學,以下何者為是? [第四章‧頁152-153]

(A)佛陀行化各處,隨機教化民眾,是佛教社區教育的開端。 (B)寺院開辦義學,禮請名師大德,殿堂成了教室,藏經樓相當於圖書館。 (C)歷代不少狀元是在寺院寄讀完成學業,如:「茶聖」陸羽自幼在寺院 成長。 (D)以上皆是

( C ) 66.梁武帝是第一位出家皇帝,通達佛教教理,以下哪一部經典與梁武帝無 關?[第四章‧頁187]

(A)《涅槃經》 (B)《梁皇寶懺》 (C)《慈悲三昧水懺》 (D)《水陸儀軌》

( D ) 67.以下哪位皇帝曾出家為僧?[第四章‧頁184]

(A)梁武帝 (B)唐宣宗 (C)明太祖 (D)以上皆是

( D ) 68.在哪位帝王的護持下,開雕中國第一部大藏經,樹立了後世大藏經刊刻 範本?[第四章‧頁191]

(A)清高宗、《龍藏》 (B)宋太祖、《大正藏》 (C)明太祖、《高麗藏》 (D)宋太祖、《開寶藏》

( D ) 69.以下詞彙何者與佛教有關?[第四章‧頁203~] (A)「有緣千里來相會」 (B)「你相信因果嗎?」 (C)「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D)以上皆是

32

Page 34: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 D ) 70.關於中國佛教的發展,以下何者正確?[第四章‧頁230-235]

(A)中國人崇尚鬼神,因而更加親近佛教 (B)人間佛教重視生活的安樂,因此鼓勵信眾求神卜卦 (C)「獅子身上蟲,還食獅子肉」是宋明理學家對佛教提出的警告 (D)清末,洪秀全利用國人仇視帝國主義,成立了「太平天國」,焚儒毀 佛。 ( B ) 71.佛教的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早在印度佛陀時代就開始,以下敘述何者非 佛陀時代的事蹟?[第五章‧頁289]

(A)給孤獨長者布施祇園精舍 (C)頻婆娑羅王布施竹林精舍 (B)阿育王設無遮大會 (D)毘舍佉布施鹿母講堂

( A ) 72.清末民初至今,佛教曾經遭遇的幾次災難,以下何者為非? [第四章‧頁253-258]

(A)梁啟超提出「以科學代替宗教」,使佛教受到災難,佛教因人才不夠 普及無力抵抗。 (B)1927軍閥割據,篤信基督教的馮玉祥在河南廢寺逐僧。 (C)1947太虛大師圓寂,佛教群龍無首。 (D)國共內戰、文化大革命,佛教和中華文化受到嚴重摧殘。

( D ) 73.1988年星雲大師幫助哪個團體走出亞洲,在美國西來寺承辦第十六屆大 會,讓兩岸分開幾十年的佛教,能在西方一起參與會議,連接兩岸佛教 的往來?[第五章‧頁303-304]

(A)信徒講習會 (C)國際佛光會 (B)徒眾講習會 (D)世界佛教徒友誼會

( C ) 74.在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長老的邀請下,1989年在美國以「國際佛教 促進會」的名義,組織什麼團體,赴大陸各省分的佛教道場訪問,成為 出家人在共產黨改革開放以來最高的待遇?[第五章‧頁304]

(A)禪修進階團 (B)朝聖參拜團 (C)弘法探親團 (D)美食購物團

( A ) 75.2003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田青教授與時任國家宗教局葉小文局長的努力 下,何者於北京中山堂、上海大劇院演出,使得在場的一些老和尚聆聽 星雲大師上台講話,感動流淚說:「我們幾十年沒有看過出家人在公共 場合講過話了。」[第五章‧頁305]

(A)梵唄讚頌團 (C)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 (B)國際佛光會世界青年總團 (D)台灣各界人士代表團

( B ) 76.大師曾在《普門學報》創刊發表〈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一文中, 將中國佛教發展過程分成六個階段,玄奘大師西行求法是發生在佛教發 展的哪個階段?[第五章‧頁242]

(A)東傳譯經時期(秦漢魏晉時期) (C)宮廷密教時期(元明皇朝時期)

33

Page 35: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B)八宗成立時期(隋陳李唐時期) (D)人間佛教時期(二十世紀以後)

( C ) 77.清末民初,佛教風雨飄搖,當時佛教界為復興佛教,進行佛教改革運動, 使教界得以覺醒,推動佛教興學與培養人才,以下何者為非? [第五章‧頁254]

(A)印光大師「去除三濫」重整佛教僧倫。 (B)太虛大師「教產、教制、教理」三大革命:發表《整理僧伽制度論》 革新僧制。 (C)胡適、陳獨秀等人發起「五四運動」。 (D)楊仁山捨宅設立金陵刻經處,創立祇洹精舍、佛學研究會。

( D ) 78.佛陀在金剛座上悟道時所言:「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 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此句話說明了?[第五章‧頁288]

(A)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 (B)人間佛教自然也為僧信二眾所共有 (C)人間佛教的弘傳,全體佛教徒大家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D)以上皆是

( D ) 79.舉凡能利益眾生的教法,都是菩薩道的實踐,也把人間佛教推動到社會 大眾中。以下何者為菩薩道的實踐?[第五章‧頁289]

(A)設立義學 (B)急難救助 (C)無盡藏院 (D)以上皆是

( C ) 80.關於中國佛教會的發展,何者為非?[第五章‧頁264-269]

(A)東初法師將中國佛教會招牌帶來台灣。 (B)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請太虛大師重新組織中國佛教會,成立中國 佛教整理委員會。 (C)一九四六年在焦山佛學院辦理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培訓班,由星雲大 師負責。 (D)孫張清揚女士和李子寬居士買下台北善導寺,作為《海潮音》及中國 佛教會駐台辦事處會所。

( B ) 81.清末民初,中國佛教受西風東漸的影響,佛教開始重視文化發展,以下 事蹟何者為非?[第五章‧頁243-249]

(A)「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楊文會居士在南京捨宅設金陵刻經處。 (B)圓瑛法師發起成立影印大藏經環島宣傳團。 (C)最早的佛學刊物是由狄葆賢、濮一乘發行的《佛學叢報》。 (D)有「南歐北韓」的歐陽竟無、韓清淨,積極推動佛學研究風氣。

( C ) 82.周宣德居士推動台灣早期大專青年學佛運動,以下事蹟何者為非? [第五章‧頁267-268]

(A)成立「慧炬學社」鼓勵青年寫作 (B)在各大學成立佛學社團

34

Page 36: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C)舉辦大專青年學佛夏令營 (D)成立大專青年學佛基金會,帶動青年學佛

( D ) 83.以下何者為早期帶動台灣青年學佛的系統?[第五章‧頁267-268]

(A)周宣德成立「慧炬學社」 (C)李炳南台中蓮社 (B)佛光山的大專青年佛學夏令營 (D)以上皆是

( A ) 84.何者創下漢傳佛教史上戒期最長、教學最殊勝的戒會?[第五章‧頁276]

(A)1991年佛光山傳授萬佛三壇羅漢期戒會 (B)1977年佛光山首度傳授三壇大戒 (C)1988年西來寺傳授萬佛三壇大戒 (D)台南大仙寺傳授三壇大戒

( C ) 85.星雲大師的新佛教藍圖中,下列何者為非?[第六章‧頁317]

(A)從寺廟裡走到家庭裡 (B)從出家僧眾走到在家的群眾 (C)從社會走到山林裡 (D)從談玄說妙的佛教,走到服務社會的佛教

( A ) 86.星雲大師在焦山佛學院求學時,參加過太虛大師辦的「中國佛教會會務 人員訓練班」,因此對於建立「新佛教」有了甚麼樣的認識與理念? [第六章‧頁317]

(A)認為佛教一定要注重內憂外患,需要革新 (B)認為應鼓勵信徒多捐獻,增加教團可運用的資源 (C)認為佛教應完全依循傳統,保守以求穩健 (D)認為出家人只要注重個人修行,不應接觸入世事業

( B ) 87.星雲大師在《人間福報》上發表〈我不是「呷教」的和尚〉,說明其一 生甚麼樣的信念?[第六章‧頁339]

(A)心甘情願 (B)佛教靠我 (C)我是佛 (D)永不退票

( D ) 88.星雲大師認為,太虛大師「新佛教改革運動」失敗的原因是甚麼? [第六章‧頁341]

(A)不到六十歲就往生了 (C)沒有一個根據地 (B)佛教舊僧的保守勢力太大 (D)以上皆是

( C ) 89.星雲大師為什麼曾希望進入中國佛教會擔任秘書長一職?[第六章‧頁323]

(A)希望能借助中國佛教會的固有基礎壯大自己的聲勢 (B)因為外省和尚在台灣棲身不易,希望藉此得到穩定生活 (C)希望能為佛教的前途做一些策畫、做一些推動 (D)因為與當時佛教會主事者志同道合力,關係融洽

( D ) 90.星雲大師認為未來世界的佛教發展弘傳的希望在於?[第六章‧頁343-345]

(A)僧信共同合力 (C)教界團結、彼此包容

35

Page 37: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B)教育培養繼起人才 (D)以上皆是

( D ) 91.佛教對中國的貢獻,下列何者正確?[第六章‧頁311]

(A)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 (C)佛教語句,豐富中華文化 (B)因緣果報的觀念 (D)以上皆是

( D ) 92.為何要強調「人間」的佛教?[第六章‧頁322]

(A)人間需要佛教,實踐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 (B)人間佛教是在五欲六塵中,以佛法淨化、昇華大家的生活和人格。 (C)重視佛法弘傳在人間 (D)以上皆是

( C ) 93.星雲大師弘傳人間佛教的理念與精神,下列何者錯誤? [第六章‧頁320-337]

(A)法傳人間,淨化昇華人格 (C)唯有傳統,傳承一成不變 (B)把人做好,佛國就在人間 (D)與時俱進,重視以人為主

( D ) 94.星雲大師弘傳人間佛教受到打壓時,下列何者正確?[第六章‧頁324-325]

(A)請人買通關係 (C)努力爭取表現機會 (B)動搖其對人間佛教的信心和推動 (D)無懼毀譽,為教信心不退

( D ) 95.近代佛教信仰發展過程中,甚麼原因導致佛教產生紛歧,難以興隆? [第六章‧頁313-315]

(A)佛教徒相互毀謗,批評彼此 (C)傳教士不知道謙卑,傲慢、自私 (B)學者論文搬是弄非,互相毀謗 (D)以上皆是

( A ) 96.五〇年代星雲大師設立佛教文化服務處,產生何種弘法效益? [第六章‧頁322]

(A)「每月印經」接引了全世界的信眾 (B)南部的青年特別北上台北三重埔幫忙 (C)發行《菩提樹》、《覺生》雜誌 (D)當時主持服務處的青年,雖然至今未出家,卻有很大的貢獻

( B ) 97.為何星雲大師說「上帝審判」這句話是有待研究的?[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21]

(A)因為上帝已經被釘在十字架上 (C)大師排斥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信仰 (B)眾生是自我審判的,不由外力 (D)應該由佛陀審判佛教徒的罪業

( D ) 98.共修集會的意義為何?[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21]

(A)在行儀上相互尊重 (C)在心意上享受禪悅法喜 (B)在語言上讚美無諍 (D)以上皆是

( D ) 99.佛教說了生脫死以後,究竟住到哪裡去?[序,頁8]

(A)人間 (B)心 (C)虛空 (D)以上皆是

36

Page 38: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 A ) 100.星雲大師在建佛光山的時候,時局動盪,許多人都勸他在台灣的佛教也 不會有前途,叫他不要浪費力氣了,但大師秉持著什麼想法,毫無懸念 的一樣弘法度眾?[第六章‧頁341]

(A)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 (C)時不我予,非戰之罪 (B)寧為雞首,不為牛後 (D)破釜沉舟,富貴險中求

二、配合題1.請將以下石窟與對應名稱連在一起。[第四章‧頁164-167]

37

唐宋年間‧佛涅槃像 唐‧毗廬遮那佛 北魏‧釋迦牟尼佛 北魏‧佛菩薩像

大同雲岡石窟 四川大足石刻 甘肅麥積山石窟 河南龍門石窟

2.請將人物及相關的事蹟連在一起。[第四章‧頁175-190]

韓 愈

慧琳法師

梁武帝

昭明太子

蘇東坡

曹子建

武則天

《梁皇寶懺》

〈焰口召請文〉

《金剛經》三十二分則

〈諫迎佛骨文〉

漁山梵唄

〈開經偈〉

黑衣宰相

3.請將涵蓋下列語句意涵之成語代號,填入空格中。[第四章‧頁203-207]

(1)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後泛指口才好,能辯論。 B

(2)一刀斬為兩段,比喻堅決斷絕關係。 C

(3)水位升高,船身也隨之浮起,比喻事物隨著它所憑藉的基礎的提高而增長

提高。 A

(4)以親身經歷和體驗為例來說明某種道理。 J

(5)原比喻認定目標,勇猛精進,後比喻說話直截了當,不繞彎子。 D

(6)意為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後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F

Page 39: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38

(7)原意是佛陀講經感動天神,天上紛紛落下花來,現用來形容言談虛妄、動聽

而不切實際。 I

(8)原有神秘奧妙的意思,現多指無法想像,難以理解。 H

(9)指對人既不接近,也不疏遠,多指對人似親非親、似疏非疏的關係。 E

(10)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現多形容事物像閃電和石火一樣一瞬間就消逝。 G

A. 水漲船高

道源《景德傳燈錄》

B. 辯才無礙

《華嚴經》

C. 一刀兩斷

普濟《五燈會元》

D . 單刀直入

道源《景德傳燈錄》

E. 不即不離

《圓覺經》

F. 不二法門

《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

G . 電光石火

普濟《五燈會元》

H. 不可思議

《維摩經‧不思議品》

I.天花亂墜

《心地觀經‧序品》

J.現身說法

道源《景德傳燈錄》

4.有關佛陀的八大聖地,請將正確答案填入空格裡。[附錄‧頁351]

(1)出生聖地【c】

(2)苦行及證道聖地【g】

(3)初轉法輪聖地【a】

(4)教團成立後第一座精舍【e】

(5)成立比丘尼僧團聖地【h】

(6)重要說法聖地【b】

(7)安居、說法二十五年聖地【f】

(8)涅槃聖地【d】

a.鹿野苑

b.靈鷲山

c.藍毗尼園

d.拘尸那羅

e.竹林精舍

f.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祇園精舍)

g.菩提伽耶

h.毗舍離

三、填充題1.佛陀當時的印度階級制度,依據人民的身份、職業而訂立四種階級,如宗教祭祀 類的【婆羅門】、王公貴族類的【剎帝利】、士農工商的【吠舍】、賤民階層的 【首陀羅】等,使社會形成種種不平等。[第一章‧頁24]

2.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從五戒發展成十善,十善指的是身體不犯【殺生、偷盜、邪 淫】等行為,口中沒有【妄語、綺語、兩舌、惡口】等言論,內心沒有【貪欲、 瞋恨、愚痴】 等三毒。[第一章‧頁30]

3.過去有【太虛大師】在各地講說人生佛教,【慈航法師】則在南洋新馬創辦《人 間佛教》雜誌,傳播人間佛教的信仰;楊仁山、歐陽竟無居士在南京設立【金陵 刻經處】,宣揚文化等,乃至當時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長者也提倡人間 佛教,大家都覺得應該要用【人間佛教】來回歸佛陀的本懷。[第一章‧頁32]

4.中國的大乘八宗,不管是重在慧解的【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唯識宗】,或 是以行持為要的【淨土宗、禪宗、律宗、密宗】,他們共同的地方是沒有離開人 間生活,沒有脫離人群大眾。[第一章‧頁39]

5.佛陀成道後,他告訴世間大眾,唯有過著離於苦樂、有無二邊的【中道】生活,

Page 40: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才能解決有關「人生、人心、人事」等諸多的人間問題。[第一章‧頁24-25]

6.佛陀發心出家修道,經過多年的苦修、冥想後,終於證悟【緣起】及【眾生平等】 的真理而成道。[第一章‧頁24]

7.【五戒十善】是人間家庭和樂的基石,更是人身自由的保障。[第一章‧頁29]

8.人間佛教戒律的精神,主要就是【不侵犯】而給予【尊重】的意思。[第一章‧頁29]

9.【戒】是一切修行法門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都必須由持戒才能生起,因此 《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第一章‧頁29]

10.只要把內在的佛性開發出來,人人都能解脫自在,做自己的主人。所以佛教講 【皈依三寶】,其實就是要皈依自己,也就是佛陀對弟子教誡的【自依止,法 依止,莫異依止】(《雜阿含經》卷二四)。[第一章‧頁28]

11.想要具備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則必需要讓【般若】來統攝。因此, 六度在大乘佛教裡,即是人間佛教生活的準則。[第一章‧頁42]

12.《佛說三轉法輪經》記載:「世間的苦,【逼迫性】;人生的集,【招感性】; 圓滿的生命,【可證性】;解脫的道,【可修性】。」[第二章‧頁59]

13.佛陀在真理的世界裡,看見【法界平等】,世間的生滅、空有、事理、成壞、 愛恨等對待,都在一念之間完全消除;他悟到【緣起性空】,一切因緣生,一 切因緣滅,緣起緣滅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第二章‧頁57-58]

14.教團是以【法】為中心,學道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 了義、依智不依識】。」[第二章‧頁63]

15.佛陀四十九年弘化生涯裡,最初直暢本懷,講說【《華嚴經》】二十一日,後因 觀機逗教,再說【《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八年、【《般若經》】 二十二年、【《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第二章‧頁82]

16.佛陀的人間教化方式不勝枚舉,度化的弟子不分貴賤、貧富、男女、職業、種 族、信仰,都給予平等的對待,這是佛陀提倡打破【階級制度】、真正平等的 教法。[第二章‧頁77-78]

17.從四部《阿含》等佛經裡,約略可以了解佛陀與弟子們平日的生活起居,「隨 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喜而作】、隨心而有」,應該是最貼切不過了。 [第二章‧頁67]

18.佛陀的一日,過的是實踐【六度】、表現【般若】風光的生活,與凡夫經常計 較、紛爭的情況天差地別。[第二章‧頁73]

39

Page 41: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40

19.人在老病死亡以後,色身雖然毀壞,但是我們的【真如佛性】不滅,正所謂生 命不死。[第三章‧頁101]

20.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佛教的根本教義。 [第三章‧頁137]

21.佛門的修持,有很多方法來對治我們的悲苦;貪欲之苦,可用【不淨觀】對治; 瞋恨之苦,可用【慈悲觀】對治;愚痴之苦,可用【因緣觀】對治。 [第三章‧頁103]

22.過去佛教常以「生、老、病、死」來說明人生的過程,讓人感到死亡就是終點, 未免太過消極,假如把它的次序調整,成為【老、病、死、生】,雖然內容不 變,卻增添了積極進取的意味。[第三章‧頁103]

23.空不但不可怕,還是我們人生追求的希望。空,是給我們擁有,這就是所謂的 【真空生妙有】。[第三章‧頁105]

24.五蘊是【色、受、想、行、識】,指我們的身心。佛教用【色】(物質)來總括 說明這個身體的存在、事相的擁有,其他都是精神的作用。[第三章‧頁106-107]

25.佛陀在《大智度論》、《大般若經》、《金剛經》、《般若心經》裡所揭示的 真理,簡而言之,就是【空有不二】;因為空,才有萬象,才有萬有,才有萬 物,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第三章‧頁107]

26.佛教的宇宙觀是圓形的、是【循環】的;講時間是無始終,講空間是無內外, 這種美妙無比、生生不息、欣欣向榮的人生,給予人間多少的希望、多少的未 來。[第三章‧頁108]

27.因為世間【無常】,就有我改變的時間,就有我改變的空間。從另一個層面來 看,其實蘊含著積極奮發的思想。[第三章‧頁111]

28.在大乘佛法裡面,人要得度,有六種方法,即所謂之「六波羅蜜」:布施、 【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第三章‧頁118]

29.真正的修行是要能做到【三輪體空】的無相布施。佛陀常教導弟子,「布施要 【無相】,度生要【無我】」,這是一種民胞物與、天下一家、物我兩忘的大 乘佛法。[第三章‧頁119-120]

30.信徒以財物布施供養教團,教團裡的比丘、比丘尼,則以佛法布施給信徒,所 謂【財法二施,等無差別】,佛陀一再強調二者平等無別,是佛法殊勝之處。 [第三章‧頁120]

31.如果想再受菩薩戒,不管是在家的信者,或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就要進一

Page 42: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41

步受持【饒益有情】戒。[第三章‧頁121]

32.所謂「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真正做到像《金剛經》說的:無我相、【無人 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才是最究竟的持戒。[第三章‧頁121]

33.【法忍】,即所謂的「八風不動」:生活上的一切,世間上的一切諸法,憂悲 苦惱、功名利祿、人情冷暖等,不但不為所動,而且要能真正地認知、處理、 化解、消除,進而轉化、昇華。[第三章‧頁124]

34.【無生法忍】也就是了知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平等不二,故能達到忍而不忍 的最高境界。[第三章‧頁124]

35.四種精進為【未生之惡令不生、已生之惡令斷除、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 令增長】。[第三章‧頁125]

36.佛陀教我們度眾生要用【四攝法】,要發【四弘誓願】,重視生活裡面衣食住 行、行住坐臥的修行,並且能將這些超越、高遠、深長的義理,運用在日常生 活之中。[第三章‧頁130]

37.佛教泛指宇宙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它是至大無外,至小無內;是無量無 邊,無垠無涯的。[第三章‧頁117]

38.佛陀說明世間萬物有【成、住、壞、空】的循環,眾生內心狀態有【生、住、 異、滅】的變化。[第三章‧頁117]

39.【《法華經》】宣揚菩薩行是最究竟的一乘法,鼓勵人們要普度眾生、利益人 間。[第三章‧頁128]

40.《華嚴經》裡面提到事法界、理法界,到【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其實就是要我們在做人處世、應事接物中,了悟法界圓融的真理,享有歡喜自 在的人生。[第三章‧頁129]

41.中國佛教倡導素食,是為了實踐【慈悲】的精神,亦是人間佛教【尊重生命】 的重要理論。[第四章‧頁147]

42.佛教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就是注重行、住、坐、臥之間都要合乎威儀, 所謂【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來展現一位修道者 由內而外,行儀上的莊嚴正派。[第四章‧頁150]

43.道安大師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提倡【政教合一】的思想,即政治需要 佛法的指導,佛教需要政治的護持。[第四章‧頁185]

Page 43: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44.所謂【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舉凡一切能利益眾生的教法,都是佛弟子 應做的本分,是菩薩道的實踐。[第四章‧頁152]

45.南朝【梁武帝】,撰寫【〈斷酒肉文〉】,為中國佛教僧侶素食戒律的開始。 [第四章‧頁187]

46.【隋煬帝】雖然歷史評價不一,但對佛教相當尊重護持。在未登基前,曾禮天 台宗【智顗大師】受菩薩戒,法號總持菩薩,後頒贈他【智者大師】的尊號。 [第四章‧頁188]

47.二○一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先生的小說《生死疲勞》,訂名就是出自 佛教的【《八大人覺經》】。[第四章‧頁220]

48.【清末民初】之際,知識分子、政府官員對佛教不了解,加上土豪劣紳覬覦廟 產,假借【興學】之名,行吞併寺產之實,使得寺廟財產被侵占、損毀,僧侶 被迫還俗。[第四章‧頁224]

49.佛陀為【示教利喜】降誕於世,所做的就是利益眾生的公益事業。他是世界上 最偉大的慈善家,也是人類的義工。[第四章‧頁152]

50.為了紀念佛陀【成道】,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寺廟道場就會煮臘八粥分 送給社會大眾。[第四章‧頁145]

51.中國書院的創立也受到【佛教叢林】的影響,如著名的【嶽麓書院】,最早就 是由智璿等二位法師所設。[第四章‧頁154]

52.中國禪宗有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寺院有了墾荒闢田、自耕自 食的【農禪】生活。[第四章‧頁155]

53.禪宗【趙州茶】等膾炙人口的公案,可以看出茶對中華文化的影響,透過禪者 的點撥,提升到不同的境界。[第四章‧頁145]

54.【僧官】的設制,主要因應國家政治、社會發展,由國家任命德高望重的高僧, 給予官職、俸給,從事糾察違戒失職的僧眾、協助國家推展人間佛教。 [第四章‧頁186]

55.佛教的濟貧事業,像北魏時期,曇曜創立【僧祇戶】,用繳交的穀子「僧祇粟」, 大家共同儲蓄,作為解決饑荒時期賑濟飢民之用。[第四章‧頁156]

56.過去許多學子,相繼從【江西馬祖道一】禪師到【湖南石頭希遷】禪師處參訪 尋道,而有走江湖之稱。[第四章‧頁159]

42

Page 44: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58.佛門念誦的《瑜伽焰口》中的召請文,相傳是【蘇東坡】所寫。文中他對六道 眾生的慈悲,對生命的平等關愛,充分顯現佛心體察眾生疾苦的人間菩薩性格。 [第四章‧頁178]

59.過去的寺院很少宣揚佛教藝術,但是講到生活觀、人生觀、宇宙觀時,都會不 自覺地透露豐富的藝術內涵。例如:【《華嚴經》】談論到宇宙三千大千世界 的諸佛菩薩,因而有千佛洞的壯觀佛群;【《佛所行讚》】以優美的詩偈寫下 的佛陀行化事蹟,成為中國梵唄音樂的起源;【《維摩詰經》】中天女與維摩 居士及舍利弗的巧妙對話,創造了「天女散花」的經典戲劇,並為舞蹈的開端。 【《阿彌陀經》】裡極樂世界的清淨殊勝,繪成莊嚴的經變圖。[第四章‧頁162]

60.【唐太宗】在位時期,度僧護法,曾親賜《瑜伽師地論》序,並刻於石碑上。 唐高宗依【玄琬法師】受菩薩戒,造大慈恩寺,護持【玄奘大師】譯經事業, 所有開支,皆由他供養。[第四章‧頁189]

61.五戒與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處,所謂【不殺生】曰仁、不偷盜曰【義】、【不 邪淫】曰禮、【不妄語】曰信、不飲酒吸毒曰【智】。[第四章‧頁237]

62.歷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教難,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 武宗、【後周世宗】的毀佛行動。[第四章‧頁221]

63.佛教在中國輝煌興盛的原因,是因為提倡【五戒十善】的道德,倡導【因果報應】, 獎善懲惡,可以說,佛教的【戒律清規】,維護了社會的秩序。[第四章‧頁237]

64.中國最早的寺院是東漢永平年間的【鴻臚寺(白馬寺)】,本來是官方接待貴 賓的官署,但因為印度的【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位僧人駐錫很久,後來 國家的賓館【寺】,就成為中國僧侶居住修行的道場。[第四章‧頁148]

65.宋代大儒程頤在目睹定林寺僧眾入堂,威儀濟濟的行止,發出【三代禮樂,盡 在斯矣】的讚言,則是佛門禮儀受到受肯定的最好明證。[第四章‧頁151]

66.隋朝三階教信行禪師,創設的【無盡藏院】,舉凡金錢、稻米、糧食、燈油、 衣服等,都可以無息借貸;乃至後代設立「磨坊」等,都與現代的農會、合作 社、甚至當鋪等相近。此外,【長生庫】的設立,也可以說,是佛教為了便民 利國的金融事業。[第四章‧頁157]

67.【《大涅槃經》】初傳中土,由於品數疏簡、文義艱異,初學者難以深入通曉, 【謝靈運】便發心與東安慧嚴、道場慧觀等人共同著手改訂,使得涅槃之學、頓悟 之說得以弘布於當時。其一生對佛法的宣揚,可謂貢獻良多。[第四章‧頁177]

68.唐朝大文豪【白居易】,有次去拜訪鳥窠道林禪師,問道如何是佛法大意?鳥 窠禪師回答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闡明「三歲孩 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的佛教行持。[第四章‧頁180-181]

43

Page 45: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69.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東晉法顯的【《佛國記》】、唐朝義淨的 【《南海寄歸內法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都為研究中亞、南 亞史地和社會風俗以及中西交通史、文化關係史等,提供極寶貴的資料,具有 高度價值。[第四章‧頁189]

70.盛唐素有「詩佛」之稱的大詩人【王維】,平生奉佛,長年茹素,並以「摩詰」 為號。此乃取典於【《維摩詰經》】,可見他崇佛虔誠。[第四章‧頁182]

71.梁啟超先生曾說,佛教的道理有六點讓他心儀:(一)【智信】而非迷信;(二) 【兼善】而非獨善;(三)【應世】而非出世;(四)【無量】而非有限;(五) 【平等】而非差別;(六)【自力】而非他力。[第四章‧頁193]

72.中國的五大譯經家分別是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義淨】。 [第四章‧頁197]

73.玄奘大師翻譯經典,為了要符合經文原意,主張【直譯】。其訂立了「五種不 翻」的原則,即秘密、【含多義】、此無、【順古】、【生善】,而以音譯代 替意譯。[第四章‧頁197]

74.鳩摩羅什翻譯的經典,一般稱為【舊譯】。由於他崇尚【意譯】,譯筆簡潔流 暢。其所翻譯的《法華經》、《金剛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等, 在中國流傳廣遠。[第四章‧頁197]

75.【明清】時期,佛教雖然不似隋唐輝煌,但不再被認為是外來宗教,此時人間 佛教已深入人心,可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因果報應、生死、業障、 因緣等觀念廣為流傳,普及社會。[第四章‧頁192]

76.佛陀時代,佛法的傳播,都是靠【口耳相傳】,後來透過經典結集、藝術、雕 刻、繪畫等不同方式流傳,其中,以【文字】的弘傳力量最為廣大,受益人數 最多。[第五章‧頁243]

77.清末民初,有「中國佛教復興之父」美譽的【楊文會(號仁山)】居士,在南 京捨宅設【金陵刻經處】,對於佛典的保存、校勘,刻印流通的發展功不可沒。 [第五章‧頁243-244]

78.香港【嚴寬祜】居士,搶救文革期間,延燒於火堆中的佛經,並成立「香港佛 經印送處」重新印刷出版,後來更名為「香港佛經流通處」。[第五章‧頁246]

79.星雲大師受到胡適之先生的影響,倡導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文章,故在佛教 裡推動【白話文】運動。[第五章‧頁250]

80.星雲大師自許不要做一個【呷教(吃教)】的和尚。[第五章‧頁258]

44

Page 46: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81.為了紀念鑑真大師赴日弘法,佛光山在揚州捐建【鑑真圖書館】。[第五章‧頁262]

82.佛光山開山之初,以「文化弘揚佛法」作為推動人間佛教四大宗旨之一,繼 《覺世》、《普門》雜誌之後,二○○○年時,星雲大師創辦【《人間福報》】, 被喻為台灣四大報之一。[第五章.頁251]

83.清末民初,風雨飄搖中的佛教,幸好有蘇州的印光大師主張「去除三濫」:一、 不可以【濫傳戒法】二、不可以【濫收徒眾】三、不可以【濫掛海單】,來重 整佛教僧倫。【太虛大師】也提出佛教【教產、教制、教理】三大革命,發表 《整理僧伽制度論》革新僧制,尤其倡導人生佛教,致力於佛教改革運動。 [第五章‧頁254]

84.人間佛教的福利社會,以救濟天下蒼生為己任,而過去在那種沒有環保、生態 的觀念時,佛教就已經從君權、民權的時代提倡【生權】了。[第五章‧頁293]

85.星雲大師認為,「放生」最好改為【護生】。世間的生命、眾生這麼多,只有 用心裡的慈悲才能救濟一切眾生,能夠真正實踐佛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就是最好的護生。[第五章‧頁293-294]

86.根本慈善之道,要從【人道】的慈善,轉入不求回報的【菩薩】發心,合乎佛 心、人間的需要,回歸佛陀的精神、本懷。[第五章‧頁298]

87.在台灣,首先推動人間佛教國際弘法交流,是在一九六三年,由中國佛教會組 織的「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先後訪問泰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地區。 星雲大師擔任該團發言人,並將過程都記錄在【《海天遊蹤》】一書。 [第五章‧頁300]

88.星雲大師把信仰的對象,回歸到佛陀,因為佛教講【佛佛道同,光光無礙】。 [第六章‧頁312-313]

89.宜蘭弘法時期,星雲大師為了接引各界不同人士,讓他們能走到偉大佛陀的座 前,接受佛陀為他們安住身心,接受佛陀為他們的示教利喜,而方便的喊出 「行在【禪淨共修】,解在【一切佛法】」。[第六章‧頁319]

90.人間佛教強調以人性為佛性,以佛性為人性,所謂【佛是人成】、人是未來的 諸佛,人和佛應該是不一不二的。[第六章‧頁321]

91.星雲大師發起【百萬人興學】,在海內外辦了五所大學。[第六章‧頁332]

92.星雲大師喊出,「【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社會】,功 德歸於信徒」,信仰人間佛教,不是倚靠佛陀來為我們做什麼,是要靠我們來 為佛陀做什麼,佛教才有前途。[第六章‧頁333]

45

Page 47: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46

93.人間佛教,是要我們把人間建設成佛國淨土,如太虛大師所說的【人成即佛成】, 讓每個佛教的信徒,都能得到佛法帶給他的心靈的平安,去除貪瞋煩惱。 [第六章‧頁337]

94.人間佛教不是星雲大師個人的意思,而是佛陀到人間【示教利喜】的本懷,我 們要把所有的一切呈現給佛陀,回歸佛陀的本懷。[第六章‧頁338]

95.人間佛教的精神是【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弘法事業,是傳統與現代的融 合,所謂傳統,不是五百年前、一千年前的傳統,而是【回歸佛陀本懷】的傳 統。[第六章‧頁344]

96.所謂「要得佛法興,除非【僧讚僧】」,要有度量,彼此包容,佛教才能成其 大。[第六章‧頁345]

Page 48: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C組題庫

一、是非題( X ) 1.信仰人間佛教,只有注重服務大眾,比較沒有神聖性。(弘法利生,上求 佛道,下化眾生,這樣的胸懷和理想,是神聖性的)[序‧頁10]

( X ) 2.人間佛教強調成佛思想,故應專心一意著重自己的修持。(我們現在所需 要的是「覺悟」,覺悟自己可以調和自己與一切世界) [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19]

( O ) 3.人間佛教的信仰是單純的,是專一的,是不生不死的境界,是不生不滅的 存在。[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19]

( O ) 4.人世間不會有世界和平,世界和平只是一個理想,就如佛與魔,佛的世界 與魔的世界,永遠都是分開的。[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18]

( O ) 5.人間佛教的精神,是要把我們別人融入到自我之中,彼此不對立,人與人 不是兩個,所有的眾生都有一體的關係,覺得這個世界一切都與我有關聯。 [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16]

( X ) 6.人類社會是單純的,每一個人是個體的,但也是緣生的,沒有離開眾緣而 能存在的東西,這個宇宙之間都是彼此相互依存。(人類社會是複雜的) [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18]

( X ) 7.自古以來,人類的刀兵劫難、弱肉強食,這種循環是存在的,就像老虎、 獅子沒有弱小動物為食物,牠也不能生存;但依循著宗教真理,這是我們 個人的能量能去解決的問題。(任何宗教真理,都不能解決別人的問題) [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20-21]

( O ) 8.人間佛教去除邪見,扭轉偏見,回歸正知正見,是當代的一道光明,是未 來人間社會的希望。[序‧頁8]

( O ) 9.人間佛教的信仰認為生命是永恆的,不會死亡的,所謂信者得救,但不信 也不會滅亡。[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17]

( X ) 10.慈航法師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是 要佛弟子齊心著力回歸到佛陀的本懷。(太虛大師)[序‧頁7]

( X ) 11.悉達多太子在「親身」經歷生老病死苦後,對生死感到無奈,而發心出 家修道。(是遊歷四城門後,看見人民生、老、病、死,生活疾苦。) [第一章‧頁24]

( O ) 12.把握佛陀的根本教法與化世的精神,並落實在生活裡,增加人間的幸福

47

是非題118題、選擇題120題 P.47-P.68

Page 49: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與美滿,是佛陀「降世說法」的本懷。[第一章‧頁26-27]

( O ) 13.皈依的主要意義,就是要找回自己的真如佛性,即「自依止,法依止, 莫異依止」。[第一章‧頁28]

( X ) 14.「四河入海,無復異名;四姓出家,同為釋氏」《增一阿含經》,此經 是講述佛教的不二思想,為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重要思想。 (佛性平等思想)[第一章‧頁28]

( X ) 15.《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可看出人間佛教 重視戒律安定社會、弘法利生的功能,其根本在於戒律「限制」的精神。 (戒律「不侵犯」的精神)[第一章‧頁29-30]

( O ) 16.《宗鏡錄》說「以菩提心而為其因」,人間佛教的演進,其根本不離菩 薩精神。[第一章‧頁30]

( O ) 17.由於佛弟子根性不同,對佛法義理的理解和修持體悟各有不同,因而對 佛陀教法有不同的見解和主張,加上各自執著自己的理念使得佛法信仰 難以統一。[第一章‧頁30-31]

( X ) 18.人間佛教倡導「三好」運動,強調三業淨化,尤其主張「祈福」重於 「消業」。(「消業」重於「祈福」)[第一章‧頁34]

( X ) 19.人間佛教是大眾需要的佛教,幫助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其中「開示 悟入佛之知見」是出自《華嚴經》。(《法華經》) [第一章‧頁36]

( O ) 20.佛陀化世的精神與特質具有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 以及時代性等。[第一章‧頁36]

( O ) 21.對於日常的家居生活,佛陀也有教示,舉凡生活中的衣食、行住坐臥、 家庭人倫等,亦有明確的教示,此是人間佛教的「生活性」。 [第一章‧頁36]

( O ) 22.中國的大乘八宗或重慧解,或重行持,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沒 有離開人間生活,亦沒有脫離人群大眾。[第一章‧頁39]

( O ) 23.人間佛教秉持佛陀的精神,倡導奉獻、不求回報的信仰。「割肉餵鷹」、 「捨身飼虎」,利益眾生、奉獻的精神,是人間至難、至尊、至貴的行 為。[第一章‧頁43]

( X ) 24.人間佛教,重在落實「求佛」,「求佛」就是「菩薩道」的實踐。(重在 落實行佛,行佛就是菩薩道的實踐)[第一章‧頁45]

48

Page 50: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 X ) 25.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發展依循印順長老的理念,歸此四項:第一以文 化弘揚佛法、第二以教育培育人才、第三以慈善福利社會、第四以共修 淨化人心。(受太虛大師、慈航法師的影響) [第一章‧頁46-47]

( O ) 26.曾有學者說:「學者研究佛學,不能成道;修道的人,要奉行佛法,才 能成道」,說明佛教講究信仰、悟道,不是研究、比較。[第一章‧頁49]

( O ) 27.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是為使佛教各宗派能共同信仰、昇華並和人間 佛陀同在。[第一章‧頁51]

( X ) 28.悉達多太子經過多年苦修後,發現只有苦行才能得到安穩自在。(仍然不 能)[第二章‧頁57]

( O ) 29.現代叢林的「五觀想」,是源自佛陀時代托缽乞食的「平等食」意義。 [第二章‧頁69]

( X ) 30.悉達多太子因苦行而體力不支昏倒,幸有五比丘護持得以恢復健康。 (是牧羊女)[第二章‧頁57]

( O ) 31.比丘走路有威儀,態度沉穩莊嚴,可使信者升起尊敬的信仰。[第二章‧頁68]

( O ) 32.開悟後的佛陀,並沒有急於講說悟道的真理,仍然繼續沉思冥想各種道 理,因為他明白世間人只要能奉行,都能獲得跟他一樣的修行體驗,證 悟真理,獲得圓滿解脫的人生。[第二章‧頁58]

( X ) 33.佛陀一開始向五比丘開示《大乘妙法蓮華經》。(三轉法輪)[第二章‧頁59]

( O ) 34.僧團以法為中心,學道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 義、依智不依識」。 [第二章‧頁63]

( X ) 35.次第乞食中的「次第」,其觀念主要是指施捨之心。(是不可以分別、踰 越的平等觀念)[第二章‧頁68]

( X ) 36.凡夫的生活經常實踐六度、表現般若風光的生活,而佛陀卻時常計較紛 爭。(凡夫是計較紛爭,佛陀過是實踐六度、表現般若風光)[第二章‧頁73]

( O ) 37.佛陀是用觀機逗教、契理契機的方式度眾。[第二章‧頁73]

( O ) 38.佛陀認為一個人,只要被尊重、被愛護、被鼓勵、擁有尊嚴,就會向上, 有所成長。[第二章‧頁77]

( X ) 39.佛陀提倡階級制度,對於貴賤、貧富、男女、職業、種族、信仰,都給

49

Page 51: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50

予極不同的對待,才是真正平等的教法。(佛陀度化不分階級制度。) [第二章‧頁77-78]

( O ) 40.在《大般涅槃經》中,佛陀告訴阿闍世王,世上有兩種人可以得到真正的 快樂和幸福,一是修善不造罪之人,一是造罪知道懺悔的人。[第二章‧頁84]

( O ) 41.佛陀慈悲不捨一眾生,因此只要有因緣必定引導他過著佛化生活,使其 人生有目標與希望。[第二章‧頁87]

( O ) 42.《佛說孛經抄》說明交友之道的「友有四品」,指的是朋友如花、如秤、 如山、如地。[第二章‧頁90]

( O ) 43.佛經註解「非人」的意思是「應笑而不笑、應喜而不喜、應慈而不慈、 聞惡而不改、聞善而不樂」。[第二章‧頁91]

( O ) 44.佛陀為父擔棺,為母上昇到到忉利天說法,可說是佛陀孝親的典範。 [第二章‧頁91]

( X ) 45.佛陀因出家而棄父母、家族不顧,他對國家也是不理不睬。(佛陀出家後 而度父母親友出離苦海,對祖國仍保有忠誠保衛之心。)[第二章‧頁92]

( O ) 46.諸佛如來的永恆之身是法身。佛陀為度眾生,示現傷足、背痛等方便善 巧,是為了讓一切眾生知道業報不失。[第二章‧頁93]

( O ) 47.人間的佛陀一向倡導平凡、平常、平淡、平等、生活化及人間化,因此星 雲大師在佛陀紀念館揭示「佛陀是人,不是神」的本意。[第二章‧頁93]

( O ) 48.佛陀說苦、空、無常、無我是非常究竟的,後代的弟子、信徒卻常從消 極面去體會,讓人感覺到佛教的人生沒有美景、沒有光彩。[第三章‧頁96]

( X ) 49.所謂八苦,就是生、老、病、死、苦、空、無常、無我等。 (生、老、病、 死、愛別離、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第三章‧頁99]

( O ) 50.修行人帶三分病,是指「有病方知身是苦」,進而尋求生命的真實意義。 [第三章‧頁101]

( O ) 51.「苦」是具有積極向上、成長的意義,佛弟子應以學習苦行作為修行悟 道的橋梁。[第三章‧頁104]

( O ) 52.「空」能夠建設萬有,具有容納萬物存在的條件。[第三章‧頁108]

( O ) 53.人間一切可以改變,是因為「無常」而可以進行改良,可以設法變好,因

Page 52: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51

此,無常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其實蘊含著積極奮發的思想。[第三章‧頁111]

( X ) 54.《大智度論》中「二鬼諍屍」的故事是在闡明肉身是真我,真如自性是 假相。(肉身的我是假相,真如自性才是真我。)[第三章‧頁115]

( O ) 55.愛因斯坦曾慨嘆:「如果將來有一個能代替科學的學科,這唯一的學科 就是佛教。」[第三章‧頁118]

( X ) 56.生、老、病、死是生命的無常現象,因為人生無常,所以對任何事都不需 要關心、用心。(無常,讓人珍惜擁有;無常,讓人珍惜因緣)[第三章‧頁112]

( X ) 57.佛門裡的「布施」指的是「財布施」而已。(布施有三種:財布施、法布 施、無畏布施) [第三章‧頁120]

( O ) 58.「無畏布施」,是給人不要有罣礙、不要有恐怖,如慈母保護嬰兒,如 國家保護人民。[第三章‧頁120]

( X ) 59.佛陀戒律東傳中國以後,要正式成為一名出家人,只需受一壇戒。(需受三 壇大戒:初壇:沙彌/尼戒、二壇:比丘/尼戒、三壇:菩薩戒)[第三章‧頁121]

( O ) 60.星雲大師認為忍是一種力量,一種承擔的智慧,一種寬容的慈悲。 [第三章‧頁122]

( X ) 61.六度中的忍辱有兩種:「生忍」、「無生法忍」。(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第三章‧頁123]

( X ) 62.「未生之惡令不生、已生之惡令斷除、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 長」是持戒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第三章‧頁125]

( O ) 63.禪定是安心立命的修行,是一切六度的動力。[第三章‧頁126]

( X ) 64.人間佛教的行者要想做人健全,就必需提升自己,要求自我能比別人、 過去更好、更高。因此,自修自了的阿羅漢道是人間佛教行者的行為準 則。(行六度萬行等菩薩道)[第三章‧頁128]

( X ) 65.真正的人間佛教應提倡嚴密的苦行修持。(提倡緣起中道,如佛陀之所 說、所行) [第三章‧頁130]

( O ) 66.佛光四句偈中最重要的佛法精神是「平等」和「忍」。[第三章‧頁131-132]

( O ) 67.「死亡」如喬遷、移民、換車、更衣,是可喜的事情。所以對死亡不要 懼怕,不要認為死就是毀滅。[第三章‧頁132]

Page 53: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 X ) 68.人間佛教和傳統佛教是不同的,因人間佛教的境界更高,最至高無上。 (人間佛教和傳統佛教不是有分別的,只是個人依照自己的分別境界將 佛教分裂了)[第三章‧頁137]

( X ) 69.星雲大師極力倡導人間佛教,是要還原佛教本來的真實面目:一個消 極、落後、自甘墮落的佛教。(一個積極的佛教、超越的佛教、自我圓滿 的佛教)[第三章‧頁138]

( O ) 70.星雲大師提出人間佛教的行者要像人間的佛陀一樣,我在眾中,眾中有 我,就是悟道成佛,也不能離開人間、虛空。[第三章‧頁139]

( X ) 71.佛教的宇宙觀是直線的,時間有始有終,空間有高低、內外,最後的依 歸便是到達宇宙的頂點。(佛教的宇宙觀是圓形的、循環的)[第三章‧頁108]

( O ) 72.佛教在中國歷經二千多年的流傳,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學、語言、藝 術、音樂、建築等影響深遠,並弘揚至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家,成為 東亞文明的基石。[第四章‧頁142]

( X ) 73.衣食住行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但佛陀已成了覺者,所以能離開衣食 住行的人間生活。(不能)[第四章‧頁144]

( X ) 74.中國的寺廟,皆是由皇家所敕建,民間沒有力量興建。(民間、皇家皆有 興建)[第四章‧頁149]

( X ) 75.從清朝時期婦女的衣著、髮飾,都可以看出佛教與中華文化融和的成 果。(唐朝)[第四章‧頁147]

( O ) 76.「四威儀」的行如風,是指比丘們走路,眼看前方,心不外馳,雙臂放 平自然擺動,步伐穩重均勻,徐徐而行,展現修道者由內而外的莊嚴正 派。[第四章‧頁150]

( X ) 77.佛教之所以能從印度弘傳到中國及世界各地,並為當地人間社會普遍接 受,主因在於佛教重視經懺事業及了生脫死的修行,協助解決人的身後 事。(注重資生貢獻與利眾事業,解決人間生活的問題)[第四章‧頁152]

( O ) 78.佛陀建立僧團教育弟子,是佛教第一個義學;他行化各處,隨機開示教 導民眾,就是佛教社區教育的開端。[第四章‧頁152-153]

( O ) 79.佛教的內涵,對中華文化的書法影響深遠,其價值不只有王羲之的〈蘭 亭集序〉,甚至懷素《金剛經》的草書,到現在都已經成為稀世之寶。 [第四章‧頁167]

( X ) 80.佛光山的「三寶山」,有代表「佛寶」的佛光山、「法寶」的佛陀紀念

52

Page 54: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館、「僧寶」的藏經樓。(佛寶:佛陀紀念館,法寶:藏經樓,僧寶:佛 光山)[第四章‧頁171]

( O ) 81.人間佛教,秉持著佛陀教化的理念,藉著不同的形式,例如戲劇、舞蹈、 音樂劇等,發揮淨化人心社會的功能。[第四章‧頁171-172]

( O ) 82.佛法豐富了文人的生命,開拓了文學的新面貌,而文人學佛則助長了佛 法的宣揚。[第四章‧頁175]

( O ) 83.陶淵明、謝靈運、王維、柳宗元、白居易、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 都與人間佛教結下深厚的因緣。其中王維、白居易、蘇軾、黃庭堅更是 皈依了佛教。[第四章‧頁175]

( O ) 84.道安大師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即政治需要佛法的指導,佛 教需要政治的護持。[第四章‧頁185]

( X ) 85.有「皇帝菩薩」之稱的是唐太宗,他是中國第一位以轉輪王理念治國的 皇帝。(南朝梁武帝)[第四章‧頁187]

( X ) 86.俗諺說:「會得香雲蓋,到處吃素菜。」意思是只要會念經,生存就沒 有問題。可見出家人只要會念經、趕經懺即可。(應要有佛學素養、要服 務社會、有所貢獻)[第四章‧頁230]

( O ) 87.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第四章‧頁231]

( X ) 88.北魏時「僧祇戶」的設立,讓犯人到寺院從事耕種、開拓河道的勞動服 務。(佛圖戶)[第四章‧頁161]

( X ) 89.「此音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是佛門中互相讚美的聲音。(梵唄 音樂)[第四章‧頁169]

( O ) 90.佛法之所以能夠超越時空,利益人心,歷久彌新,毫無疑問的,文人的 妙筆應該是傳播佛法的重要媒介之一。[第四章‧頁183]

( X ) 91.後秦君主姚興禮義淨大師為國師,設立中國第一個國家譯場。(鳩摩羅什 大師)[第四章‧頁186]

( O ) 92.佛教的排班行儀,能減少人民推擠、不排隊的現象,使社會更加祥和有 序。[第四章‧頁150]

( O ) 93.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意思是一切法無非 真理,一切法都是人間佛教。[第四章‧頁142]

53

Page 55: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 O ) 94.為乾旱祈雨,澤及萬民,受到台灣人民崇拜的清水祖師,就是佛門的普 足禪師。[第四章‧頁161]

( X ) 95.唐宋八大家中的蘇軾與歐陽修,他們曾反佛激烈,分別在近親大顛禪師 與明教禪師之後,省悟以往之不是,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的依靠。(韓愈與 歐陽修)[第四章‧頁175]

( O ) 96.東晉陶淵明與道士陸修靜,曾相約到廬山東林寺造訪慧遠大師,歸途中 三人談笑而行,送客的慧遠大師不自覺間險些跨越自我禁足的虎溪,而 有「虎溪三笑」的美談。[第四章‧頁176-177]

( X ) 97.漁山梵唄,相傳是三國時期,曹操在漁山這個地方,聽到海潮的音聲可 以與天人的歌唱比美,愛好音樂的曹操,便把這許多海潮音、天樂結合 的音聲記錄下來,成為佛教現在的梵唄。(曹子建)[第四章‧頁169]

( X ) 98.梁武帝、唐宣宗與清乾隆皇帝,曾捨棄王位出家為僧。(清乾隆帝不曾出 家)[第四章‧頁184]

( O ) 99.中國的戲劇,其中以「崑曲」最為有名,有「百戲之母」的稱號。其實,崑 曲來自智達法師寫的《歸元鏡》,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係。[第四章‧頁171]

( X ) 100.隨著西風東漸,各種文化的交流刺激,佛教開始發行各類刊物,但對人 間佛教的普及和傳揚並無發揮太大的作用。(有大作用)[第五章‧頁244-245]

( O ) 101.清末民初是許多僧信研究佛學、出版佛教相關辭典、書籍的重要時期。 [第五章‧頁243]

( X ) 102.早期台灣以禪修法門最為興盛。(念佛法門)[第五章‧頁279]

( O ) 103.布施最重要的,要做到「三輪體空」,合乎無相布施。佛教的布施,不 貪求善名、報償,要正派、道德,符合因果法則。[第五章‧頁291-292]

( O ) 104.因為國共內戰的因緣,間接促成大陸僧侶分別前往全球各地弘揚人間佛 教。星雲大師在經歷苦難後智慧地轉化心念:「戰爭有千百個不好,卻 也促進思想文化的傳播因緣,這也算不幸中的幸事了。」[第五章‧頁300]

( O ) 105.過去許多佛教寺院名剎建設在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深山裡,反而是將 教堂建在十字路口的耶穌教,如今在許多國家裡傳教比較興盛。因此, 佛教要傳播到人間,就必須考慮地理空間,是否能讓大眾平常往來方便。 [第五章‧頁301]

( O ) 106.中國佛教有史以來第一部大辭典是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 [第五章‧頁245-246]

54

Page 56: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 X ) 107.太虛大師為了促使佛教國際化,在武昌創辦世界佛學苑,有梵文、英文、 巴利文、藏文四種語言的佛學研究,培養不同系統的佛學人才。(梵、 漢、巴利、藏文)[第五章‧頁255]

( O ) 108.佛教應該以佛陀為信仰中心,讓所有的佛教徒曉得:「要信仰教主── 偉大的佛陀,才是正確的信仰。」[第六章‧頁317]

( O ) 109.星雲大師在華藏寺任職期間,看見華藏寺有自己的織布工廠、小學等, 一切都與人民生活有關,因此大師認為新佛教的未來,一定要服務社會, 並和社會民間結合,佛教才能生存。[第六章‧頁318]

( X ) 110.星雲大師認為要透過中國佛教會的力量來革新佛教,這個夢想是不容易 實現,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於是就開闢了佛光山,從慈善開始辦起。 (教育) [第六章‧頁328]

( X ) 111.星雲大師自認年事已高,身體狀況不堪負荷住持之位,在五十八歲時, 毅然宣布退位,把佛光山交給弟子們去發展管理。(星雲大師為了讓教 團制度化而退位,自己則獨自到海外弘法)[第六章‧頁328]

( O ) 112.星雲大師認為社會是公平的,只要你有了實際的事業,所謂「實至名歸 」,社會還是會給我們一個公道、公平的機會。[第六章‧頁332]

( X ) 113.在制度方面的弘法,人間佛教成立社團、主張僧信平等、人事序級、檀 (弘)講師、善財、妙慧等制度,這些制度的核心思想在於效率,純粹為 了將人力做最有效率的分配。(在落實僧眾男女平等)[第六章‧頁336]

( O ) 114.佛教各界的領袖要多來往團結、親近善知識,提攜後學、培養青年人才, 共同為人間佛教發光發熱。[第六章‧頁345]

( O ) 115.人間佛教之所以強調「人間」二個字,是希望所有佛教徒都應該重視佛 法弘傳在人間。[第六章‧頁322]

( O ) 116.什麼叫做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教 法。[第六章‧頁330]

( O ) 117.所謂「叢林」,古代就是大學的意思,是供給十方學子參學的地方。 [第六章‧頁331]

( X ) 118.拜佛的人少,信菩薩、求神明的比較多。為什麼?因為佛的法力不及菩 薩、神明,沒有他們來得靈驗。 (因為多數人拜拜是為了求菩薩神明賜 與財富、福壽,佛陀能給予的是佛法,要靠佛弟子透過佛法解決自身的 無名煩惱,並且傳揚,使佛光普照淨化世間)[第六章‧頁332-333]

55

Page 57: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二、選擇題( D ) 1.我們活在眾中,要能夠____?[序,頁8]

  (A)自我清淨 (B)自我管理 (C)自我教育 (D)以上皆是

( B ) 2.人間佛教不一定要去成佛,佛陀都已說過人人皆有佛性,我們現在所需要 的是什麼,而使自己可以調和自己與一切世界,自己能統攝自己和一切世 間?[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19]

  (A)發心 (B)覺悟 (C)放下 (D)精進 ( D ) 3.生命永恆、生命不死,這就是____?[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21]

  (A)真如佛性 (B)神聖性 (C)人間佛教 (D)以上皆是 ( A ) 4.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降世人間,其主要目的為何?[序,頁9]

  (A)對人說法,為人間示教利喜 (C)對神鬼說教  (B)對畜生說道 (D)對邪見迷信之士說教

( C ) 5.哪一位人士說,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教可佐科學之偏。 佛法可補法律之不足,法律防患於已然,佛法防患於未然?[序, 頁11]

(A)國學大師章太炎 (B)梁啟超 (C)國父孫中山 (D)毛澤東

( C ) 6.哪一位科學家說,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每一次的科 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它的觀點,這就是佛教?[序,頁11]

(A)牛頓 (B)伽利略 (C)愛因斯坦 (D)愛迪生

( D ) 7.信仰人間佛教有什麼利益?[序,頁11]

(A)身心淨化,思想昇華 (C)不對立、不執著、不幻想 (B)超越人我對待,跟人和合無諍 (D)以上皆是

( B ) 8.對我們的教主佛陀的描述,以下何者為非?[序‧頁6、8、10]

(A)佛陀是「人」,不是神 (B)佛陀涅槃之後就離開了人間,轉生至他方佛國淨土之中了 (C)佛陀出生、成道、說法、弘化甚至涅槃都是在人間 (D)至今佛陀的法身依舊融在整個宇宙大化之中,不曾離開人間

( A ) 9.下列何者「不是」我們信仰人間佛教的目的? [序‧頁6]

(A)得到保佑 (B)淨化身心 (C)增進道德 (D)提升智慧

( D ) 10.佛陀出家成道前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分制,以下何者正確?[第一章 頁24]

(A)婆羅門 : 王公貴族 (C)吠舍 : 宗教師 (B)剎帝利 : 工商界 (D)首陀羅 : 賤民

( B ) 11.「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弘揚「人間佛教」,以下何者為非? [第一章,頁26-27]

56

Page 58: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A)真正把握佛陀的根本教法與化世的精神 (B)透過佛學研究成為學者並成就佛道 (C)理解與實踐佛法,進而增加人間幸福與美滿 (D)把各種異說分歧統合

( A ) 12.《增一阿含經》中說「四河入海,無復異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主 要在強調人間佛教的哪個重要思想?[第一章,頁28]

(A)佛性平等 (B)空有不二 (C)民主法治 (D)五戒十善

( C ) 13.佛陀在人間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是為了給予當時的社會大眾 什麼?[第一章,頁25]

(A)開示悟入 (B)理事無礙 (C)示教利喜 (D)法界圓融

( C ) 14.人間佛教戒律的精神,主要是「不侵犯」而給予「尊重」。其中,「不 侵犯別人的身體、名節而給予尊嚴的自由」,是「五戒」中哪一條戒律? [第一章,頁29]

(A)不殺生 (B)不偷盜 (C)不邪淫 (D)不妄語

( D ) 15.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讓今生 的生命如同一條繩索得以延續到來世的原因是?[第一章,頁34]

(A)果報 (B)佛性 (C)因緣 (D)業力

( A ) 16.《仁王經疏》說:「慈則無瞋,而能與樂;悲則無害,而能拔苦;喜則無 嫉,而行欣慰;捨則無貪,而行平等」,四無量心給予眾生喜樂,是人間 佛教的重要依據教義,也是星雲大師提倡的何種精神?[第一章,頁34]

(A)四給 (B)四諦 (C)四相 (D)四智

( D ) 17.人間佛教是怎樣的佛教?[第一章,頁35]

(A)讓人迷信的膜拜 (C)對「生死」要憂悲恐懼 (B)叫人盲目的奉獻 (D)啟人智慧、教人明理的智信宗教

( C ) 18.為什麼到了中國,看不到原始佛教時代的僧團「偏袒右肩、托缽乞食、 樹下一宿」的景象?以下何者為非?[第一章,頁38]

(A)生活方式不同 (C)漢人文化水平較高 (B)當地民風不允許 (D)氣候環境導致

( A ) 19.《金剛經》中,佛陀的一日生活,提到「次第乞已」,不分貴賤、不揀 精粗、不分貧富的修行,請問這是六波羅蜜的哪一度?[第一章,頁41]

(A)忍辱 (B)持戒 (C)精進 (D)禪定

( D ) 20.《舊雜譬喻經》中「鸚鵡銜水」的故事裡,天神不解鸚鵡為何自不量力 地以翅膀取水,試圖滅森林大火,鸚鵡回答:「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

57

Page 59: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鳥畜獸皆仁善,悉為兄弟,我不忍見之耳。」,所代表的精神何者為非? [第一章,頁45]

(A)行菩薩道 (B)服務奉獻 (C)發菩提心 (D)要求回報

( C ) 21.關於「人間佛教」的弘揚,下列何者為非? [第一章,頁45]

(A)入世重於出世 (C)自利重於利他 (B)生活重於生死 (D)普濟重於獨修

( A ) 22.星雲大師提出人間佛教是以六道中的哪一道為尊?[第一章,頁49]

(A)人道 (B)天道 (C)餓鬼道 (D)畜生道

( B ) 23.《佛本行經》裡,「王愍太子愁,勸令行遊觀;始出宮城門,霍然日出 雲,都勅國邑里,并除老病死,窮凍困厄者,莫令現道側」請問以上描 述悉達多太子的何種體悟?[第一章,頁24]

(A)斷除生老病死,唯有苦行修道 (B)體會到生命疾苦,感悟無常而出家修道 (C)眾生內心的憂悲苦惱,是源自於種姓制度 (D)人生的疾苦,在於為了生活奔波走動

( C ) 24.星雲大師曾以「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為題,將原始佛教的「四聖諦」 與大乘佛教的「四弘誓願」相互結合。其中的「道諦」與以下的哪項相 互結合?[第一章,頁46]

(A)眾生無邊誓願度 (C)法門無量誓願學 (B)煩惱無盡誓願斷 (D)佛道無上誓願成

( C ) 25.佛陀成道後,沒有立即入涅槃,其目的為何?[第二章‧頁82]

(A)與外道辯論 (B)遊學參訪 (C)度化利生 (D)以上皆非

( A ) 26.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所證悟的真理為何?[第二章‧頁58]

(A)緣起性空 (B)貪瞋愚痴 (C)圓滿解脫 (D)自利自他

( A ) 27.佛陀證悟時道:「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 執著而不能證得。」下列意涵何者正確?[第二章‧頁58]

(A)生佛平等 (B)種姓不同 (C)貧富貴賤 (D)因果業報

( D ) 28.佛陀證道後,向五比丘講說哪一部經典?[第二章‧頁59]

(A)《大方廣佛華嚴經》 (C)《佛說四十二章經》 (B)《大般涅槃經》 (D)《佛說三轉法輪經》

( C ) 29. 佛陀的度眾方式與其他宗教不同,尤其強調下列哪一觀念? [第二章‧頁63]

(A)無因無果,更無因緣業報 (C)我在眾中,是眾中的一個

58

Page 60: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B)有因有果,但無輪迴轉世 (D)極端苦行,是證悟的捷徑

( D ) 30.佛陀在弘法的過程中遭遇了許多的困頓。當時,佛陀是如何從印度九十 六種外道的勢力中突圍而出,把佛教弘揚起來?[第二章‧頁67]

(A)弟子的信心具足 (C)大無畏的精神 (B)大智慧與大勇氣 (D)以上皆是

( D ) 31.悉達多太子觀照到人生社會的哪些現象,讓他發起出家求道的志願? [第二章‧頁54]

(A)生老病死的逼迫 (C)貧富貴賤的懸殊 (B)種姓制度的不平 (D)以上皆是

( C ) 32.佛寶節吃臘八粥是源自於佛陀的哪一段因緣? [第二章‧頁57]

(A)佛陀捻花迦葉微笑 (C)牧羊女供養佛陀乳糜 (B)大梵天請佛陀住世 (D)信徒供養佛陀一麻一麥

( A ) 33.「大家志同道合,內心和悅平靜。」請問是六和敬中哪一種觀念? [第二章‧頁64]

(A)意和同悅 (B)戒和同修 (C)利和同均 (D)身和同住

( A ) 34.晚上就寢時,佛陀教導弟子該怎麼修行,可以讓人少煩少惱,正念分明, 使隔天清晨精神充沛?[第二章‧頁68]

(A)吉祥臥 (B)四叉八仰臥 (C)趴臥 (D)左側臥

( B ) 35.下列何者不是佛陀在接引大眾時所開示的內容?[第二章‧頁70]

(A)四聖諦 (B)縱慾苦行 (C)十二因緣 (D)五戒十善

( C ) 36.佛陀對性格不一的弟子,以下的教化方式何者為非?[第二章‧頁73-82]

(A)用心愛護 (B)善巧譬喻 (C)嚴刑拷打 (D)講明道理

( C ) 37.佛陀的哪一位弟子雖德學高尚,但歡喜清修苦行。當他披著破舊的袈裟 回到僧團來,佛陀為了讓其他的弟子對他表示尊重,特別分半座予他共 坐?[第二章‧頁74]

(A)須菩提尊者 (B)富樓那尊者 (C)大迦葉尊者 (D)二百億耳尊者

( D ) 38.以彈琴來比喻修行,請問佛陀是對哪一位刻苦修行卻遲遲不得證果的弟 子開示?[第二章‧頁76]

(A)須菩提尊者 (B)富樓那尊者 (C)大迦葉尊者 (D)二百億耳尊者

( D ) 39.每當其他地方有諍事,佛陀也會派弟子前去調解,優波離尊者是其中之 一,請問佛陀為何會派遣優波離尊者?[第二章‧頁78-79]

(A)性格和平 (B)持戒第一 (C)行事莊嚴 (D)以上皆是

59

Page 61: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60

( A ) 40.請問佛陀以哪種方便權巧,引導羅睺羅不再妄語?[第二章‧頁79-80]

(A)洗足的盆子 (B)彈奏的樂器 (C)中箭的人 (D)本生故事

( B ) 41.當波斯匿王母親往生時,請問佛陀如何開示波斯匿王?[第二章‧頁85]

(A)眾生皆為父母,又是為地下的哪一位悲傷 (B)每個人都不能倖免於死,應為亡者作福積德 (C)來世還有新的母親 (D)珍惜還活者的人即可

( C ) 42.佛陀教化眾生無數,其中最有名的傲慢轉為賢良媳婦是哪一位? [第二章‧頁87]

(A)摩耶夫人 (B)韋提希夫人 (C)玉耶女 (D)末利夫人

( B ) 43.下列哪一事例不是佛陀孝親的典範?[第二章‧頁91-92]

(A)為父擔棺 (C)為亡母說法 (B)分半座給大迦葉尊者 (D)感動琉璃王撤回軍隊

( D ) 44.星雲大師認為佛陀的教義,以下何者為非?[第三章‧頁138]

(A)重視簡單、和平 (C)帶來自在解脫 (B)重視天下人我一體 (D)樂於名利 ( C ) 45.世間的什麼現象,讓我們知道世事不會恆久,所以要加速勇猛精進,並 且珍惜擁有、珍惜因緣、珍惜關係? [第三章‧頁112]

(A)常住 (B)無我 (C)無常 (D)真空

( B ) 46.星雲大師認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顯示了「空有不二」的空義。其 中「色」指的是什麼? [第三章‧頁107]

(A)顏色的色 (B)萬物的假相 (C)情色的色 (D)色身的色

( A ) 47.佛教不主張熱烘烘的樂行;但也不標榜太冷淡且無益於社會大眾的人生 苦行。下列何者才是人間佛教所提倡?[第三章‧頁130]

(A)緣起中道 (B)涅槃為樂 (C)求生天界 (D)隱居山林

( B ) 48.星雲大師認為哪一部經典已經描繪出人間佛教藍圖的具體內容? [第三章‧頁128]

(A)《大梵網經》 (B)《維摩詰經》 (C)《轉法輪經》(D)《玉耶女經》

( B ) 49.澄觀大師勉勵佛子要到處參學,學習《華嚴經》中的哪一位人物去尋訪 善知識?[第三章‧頁128]

(A)善見比丘 (B)善財童子 (C)妙月長者 (D)獅子頻申比丘尼

Page 62: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61

( C ) 50.星雲大師引用《大智度論》中的哪一則故事說明「無我」?[第三章‧頁114]

(A)尸毗王割肉餵鷹 (C)二鬼諍屍 (B)摩訶薩埵太子捨身飼虎 (D)忍辱仙人

( A ) 51.「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大乘佛教的哪一種修行法 門?[第三章‧頁118]

(A)六度 (B)五力 (C)四攝 (D)二學

( A ) 52.科學的發達印證了佛陀當初運用智慧所觀察到的世間萬相如「佛觀一杯 水,八萬四千蟲」這一句話,現在科學家運用顯微鏡觀察水的情況,可 以看到水裡有什麼?[第三章‧頁116]

(A)微生物 (B)微塵 (C)微光 (D)微電子

( D ) 53.「苦」能使人增上、超越,有能量的人可以刻苦自勵,可見得「苦」具 有什麼樣的意義?[第三章‧頁97]

(A)負面影響 (B)削弱力量 (C)厭離世間 (D)幫助人成就

( B ) 54.下列修持對治苦迫,何者為非?[第三章‧頁103]

(A)不淨觀對治貪欲之苦 (C)因緣觀對治愚痴之苦 (B)喜樂觀對治懈怠之苦 (D)慈悲觀對治瞋恨之苦

( C ) 55.下列何者非人間佛教的精神?[第三章‧頁133]

(A)發菩提心 (B)行佛 (C)求佛 (D)行菩薩道

( C ) 56.「布施」除了財布施、法布施之外,最重要的還有什麼布施?[第三章‧頁120]

(A)恐怖施 (B)掛礙施 (C)無畏布施 (D)歡樂施

( D ) 57.持戒的意義是什麼?[第三章‧頁121]

(A)失去自由 (B)受束縛 (C)找麻煩 (D)防非止惡

( C ) 58.下列哪個不是四種精進之一?[第三章‧頁125]

(A)未生惡令不生 (C)已生惡令增長 (B)未生善令生起 (D)已生善令增長

( B ) 59.一般人的布施、持戒執相而求,是屬於世間法,但是因為有了哪一度, 其他五度的實踐,就能離相而成為出世間法?[第三章‧頁127]

(A)禪定 (B)般若 (C)愛語 (D)精進

( D ) 60.所謂「了生脫死」,真正的「了生」,應該對生命具備怎樣的態度? [第三章‧頁132]

(A)不要執著 (B)不要計較 (C)不要貪戀 (D)以上皆是

Page 63: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 B ) 61.以下哪一句名言勉勵佛子,要把人做好,人人即能開悟、成佛? (A)人命在呼吸間 (B)人成即佛成 (C)出汙泥而不染 (D)求人不如求己

( D ) 62.歷代以來,有不少狀元進士、偉人等皆是在寺院寄讀完成學業。以下何 人曾在寺院讀書?[第四章‧頁154]

(A)蔣中正  (B)梁漱溟  (C)范仲淹  (D)以上皆是 ( C ) 63.在急難救助上,____曾遠赴印度,宣揚佛教和平主義,提倡世界和 平?[第四章‧頁160-161]

(A)印光大師  (B)印順導師  (C)太虛大師  (D)弘一大師 ( A ) 64.以下何者不是中國著名佛教石窟?[第四章‧頁162]

(A)阿姜達石窟  (B)敦煌石窟  (C)龍門石窟  (D)雲岡石窟

( B ) 65.南京棲霞山上的____,莊嚴俊美,所謂「六朝聖地,千古名藍」, 讓佛教的石窟藝術南北雙美,這是海內外中華兒女要引以為榮的藝術瑰 寶。[第四章‧頁166-167]

(A)麥積山石窟  (B)千佛嶺  (C)龍門石窟  (D)雲岡石窟

( C ) 66.____深受父親影響而學佛,持戒嚴謹,遍覽眾經,作《金剛經》三 十二分則。[第四章‧頁175]

(A)梁武帝  (B)武則天  (C)昭明太子  (D)順治皇帝 ( B ) 67.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到外國求學的留學生是____,他將經過的國 家地區民俗風情記載,撰寫成____一書。[第四章‧頁189]

(A)義淨大師、《南海寄歸內法傳》 (B)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 (C)玄奘大師、《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D)法顯大師、《佛國記》

( B ) 68.盛唐大詩人王維素有____之稱?[第四章‧頁182]

(A)詩仙 (B)詩佛 (C)詩王 (D)詩菩薩

( C ) 69.哪一位帝王,派遣博士弟子蔡愔等人前往西域求法,使佛教從皇帝由上 而下,正式在中國傳揚開來?[第四章‧頁185]

(A)周文王 (B)秦始皇 (C)東漢明帝 (D)後秦姚興

( C ) 70.被尊為「七帝之師」的國師為?[第四章‧頁191]

(A)八宗共主龍樹菩薩 (C)華嚴宗四祖清涼澄觀大師 (B)禪宗六祖慧能大師 (D)以上皆非

( A ) 71.佛教衰微的原因,何者為是?[第四章‧頁226-228]

(A)消極脫離社會 (C)參與社會建設 (B)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D)改善人民生活

62

Page 64: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 C ) 72.誰曾與佛印禪師往來,留下「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的公案? [第四章‧頁178]

(A)蘇轍 (B)韓愈 (C)蘇軾 (D)白居易

( B ) 73.哪一位大師,曾以神異行持感化嗜好殺人的石勒、石虎,被尊為國師, 為國家軍事獻策,救了多少生靈?[第四章‧頁185]

(A)道安大師 (B)佛圖澄大師 (C)鳩摩羅什大師 (D)慧遠大師

( A ) 74.南朝劉宋,心繫國家社稷的安危,關心庶民百姓的憂悲苦樂,以國師身 輔佐皇帝,而有「黑衣宰相」之稱的是?[第四章‧頁184]

(A)慧琳法師 (B)慧遠法師 (C)道生大師 (D)法果法師

( D ) 75.哪位大師深受唐高宗皇帝倚重,任為國家建設的顧問,其圓寂時,皇帝 三日不上朝,宣稱「朕失去一件國寶」?[第四章‧頁189]

(A)智者大師  (B)玄琬法師  (C)法道法師  (D)玄奘大師 ( D ) 76.〈開經偈〉是由誰所作?[第四章‧頁190]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明太祖 (D)武則天

( A ) 77.即位後,即刻恢復遭會昌法難期間被毀的寺院,重設戒壇,讓被迫還俗 的僧尼重新受戒的是哪位帝王?[第四章‧頁190]

(A)唐宣宗  (B)唐太宗  (C)北魏孝文帝  (D)以上皆非

( C ) 78.禪宗主張____?[第四章‧頁194]

(A)禪淨雙修  (B)念佛往生  (C)不立文字  (D)以上皆是

( B ) 79.唐宋八大家之____,曾因諫迎佛骨,被貶到潮州任刺史。 [第四章‧頁177]

(A)王安石  (B)韓愈  (C)蘇東坡  (D)蘇洵

( C ) 80.中國人吃茶也與古代叢林文化的推動有關,像客堂奉茶是待客之道,一 般僧眾集合飲茶叫___。[第四章‧頁145]

(A)小參  (B)飲茶  (C)普茶  (D)施茶

( A ) 81.北朝文成帝命___擔任「沙門統」,執行開鑿___石窟,為中國歷 史上第一個偉大的佛教藝術石窟,二○○一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驕傲。[第四章‧頁187]

(A)曇曜/雲岡 (B)曇曜/龍門 (C)玄琬/雲岡 (D)玄琬/龍門

( A ) 82.星雲大師認為以下哪一個是最好的護生?[第五章‧頁294]

(A)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C)買魚到水庫放生 (B)買動物到山裡野放 (D)以上皆是

63

Page 65: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 D ) 83.下列何者非早期台灣的佛學院教育單位?[第五章‧頁258-260]

(A)台灣佛教講習會 (C)中國佛教三藏學院 (B)福嚴佛學院 (D)法藏佛學院

( B ) 84.為振興佛教,東初法師在台成立影印藏經環島宣傳團,由星雲大師領隊, 影印的是哪部經?[第五章‧頁249] (A)《磧砂藏》 (B)《大正新脩大藏經》 (C)《龍藏》 (D)《高麗藏》 ( C ) 85.佛光山「以文化弘揚佛法」,於二OOO年創辦報社,將人間佛教真善美思 想帶入社會與家庭,同時被喻為台灣四大報之一的是哪一份報紙? [第五章‧頁251]

(A)旺報 (B)聯合報 (C)人間福報 (D)星報 

( D ) 86.以下哪一個是人間佛教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第五章‧頁242-243]

(A)教育辦學 (B)國際弘法 (C)文化出版 (D)以上皆是          ( D ) 87.為了推動廣播弘法,星雲大師每天寫哪本著作,常常連夜加班寫到天亮, 分別在中廣、民本、民生、雲林正聲電台廣播?[第五章‧頁270]

(A)《海天遊蹤》 (C)《玉琳國師》 (B)《無聲息的歌唱》 (D)《釋迦牟尼佛傳》

( B ) 88.一直以來,佛教徒多只重誦經念佛,不讀書、不思考,讓師父非常掛念。 為了鼓勵大家讀書,於二OO二年元旦正式成立下列哪個單位? [第五章‧頁285-287]

(A)國際佛光會 (B)人間佛教讀書會 (C)佛學社 (D)台灣佛教講習會

( B ) 89.為了造福人間,佛教倡導菩薩道自度度人的六度萬行,第一善事就是? [第五章‧頁288]

(A)精進 (B)布施 (C)忍辱 (D)持戒

( A ) 90.許多寺院在國家戰亂的時候,做了哪一件事行大布施?[第五章‧頁290]

(A)難民收容 (B)拈花微笑 (C)割肉餵鷹 (D)擴建道場        ( D ) 91.天主教修女來台幾十年傳道,年紀大要回國;單國璽樞機主教籌建真福 山社福園區,佛光山都隨喜籌措贊助,可以看出人間佛教的慈善布施是? [第五章‧頁297]

(A)不分宗教 (B)不分地區 (C)沒有企圖心 (D)以上皆是

( C ) 92.要解決根本苦難,唯有以佛法淨化人心的_____?才能真正杜絕世 間不斷發生的天災人禍。[第五章‧頁297]

(A)佛法僧三寶 (B)聞思修三慧 (C)貪瞋痴三毒 (D)戒定慧三學   

64

Page 66: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65

( D ) 93.星雲大師提倡人間佛教要為全人類找尋幸福與安樂而倍受肯定,目前已 得到大陸許可發行的著作是?[第五章‧頁252]

(A)《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 (C)《貧僧有話要說》 (B)《百年佛緣》 (D)以上皆是

( D ) 94.推動人間佛教,必須積極的服務人群、重視教育,請問何者為星雲大師 創辦的大學?[第五章‧頁261]

(A)菲律賓-光明大學 (C)澳洲-南天大學 (B)美國-西來大學 (D) 以上皆是

( C ) 95.國際佛光會已在全球五大洲七十餘個國家地區,成立一百七十多個協會, 近二千個分會,擁有數百萬名會員,以下為佛光會的發展目標,何者為非? [第五章‧頁284]

(A)提倡人間佛教 (B)建設佛光淨土 (C)弘法五大洲 (D)實現世界和平 ( D ) 96.佛光山在監獄裡發起哪些淨化人心的弘法活動?從積極面給人空間,培 養受刑人的慈悲心和自覺的智慧。[第五章‧頁295]

(A)八關齋戒 (B)皈依三寶 (C)短期出家 (D)以上皆是 ( A ) 97.在台灣的佛教刊物中,最早的定期刊物是。[第五章‧頁258-259]

(A)《台灣佛教》 (B)《海潮音》 (C)《覺群週報》 (D)《獅子吼》

( D ) 98.由星雲大師創辦,佛教第一所跟政府正式立案的教學單位?[第五章‧頁259]

(A)南華大學 (B)佛光山叢林學院 (C)普門中學 (D)光華文理補習班 ( D ) 99.星雲大師在宜蘭弘法時,如何接引青年學佛?[第五章‧頁258]

(A)成立歌詠隊 (B)成立弘法隊 (C)成立青年團 (D)以上皆是 ( B ) 100.佛教創辦的第一所幼稚園?[第五章‧頁259]

(A)慈航幼稚園 (B)慈愛幼稚園 (C)小天星幼稚園 (D)小天使幼稚園 ( C ) 101.佛教界積極興辦社會教育培養人才,以下何者非佛教單位創辦之教育機 構?[第五章‧頁261]

(A)華梵大學 (B)南華大學 (C)輔仁大學 (D)慈濟大學 ( A ) 102.電視連續劇「再世情緣」改編自星雲大師何本著作?[第五章‧頁272-273]

(A)《玉琳國師》 (C)《海天遊蹤》 (B)《釋迦牟尼佛傳》(D)《無聲息的歌唱》

( D ) 103.第一個進入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的佛教團體為何?[第五章‧頁284]

(A)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C)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B)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 (D)國際佛光會

Page 67: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66

( D ) 104.星雲大師積極推動電視、電台弘法,佛光山在電視弘法中所開設的節目 中,何者為非?[第五章‧頁272]

(A)每日一偈 (B)星雲法語 (C)星雲說喻 (D)再世情緣 ( C ) 105.釋迦牟尼佛有十種尊號,而星雲大師在寫《釋迦牟尼佛傳》時以什麼稱 謂作為統一名號?[第六章‧頁313]

(A)釋尊 (B)世尊 (C)佛陀 (D)如來佛

( D ) 106.星雲大師一心只想弘揚人間佛教,儘管有許多不同的因緣,但大師並沒 有放棄文字弘化的因緣。因此,大師曾經編輯過或供稿給哪些雜誌 刊物?[第六章‧頁322]

(A)《菩提樹》 (B)《人生》 (C)《覺世》 (D)以上皆是

( C ) 107.星雲大師擔任佛光山住持十八年,任期圓滿後毅然宣布退位,飄洋到海 外,從事佛教傳教的活動法弘五洲。因此因緣,一九九二年國際佛光會 世界總會得以在哪裡成立?[第六章‧頁329]

(A)英國倫敦 (B)台灣高雄 (C)美國洛杉磯 (D)澳洲墨爾本

( B ) 108.正如佛陀的千百億化身和哪一位菩薩的三十二應化身一樣,人間佛教也 以各種方便法門為社會服務,將佛法的慈悲與智慧帶到每個地方? [第六章‧頁334]

(A)普賢菩薩 (B)觀音菩薩 (C)文殊菩薩 (D)地藏菩薩

( D ) 109.人間佛教為佛教寫下許多創意且具體的弘法。在學術出版方面,人間佛 教有什麼樣的具體弘法方式?[第六章‧頁335]

(A)成立出版社 (C)出版各種學報期刊雜誌 (B)舉辦各種國際學術會議 (D)以上皆是

( A ) 110.在清末民初佛教衰微之際,佛教有很多復興的契機,當時太虛大師喊出 什麼樣的口號,一時各方響應? 但是嫉妒他的人,對他壓制,也讓他有 志難伸。[第六章‧頁340]

(A)人生佛教 (B)振興佛教 (C)人間淨土 (D)人間佛國

( D ) 111.星雲大師自覺佛門的數十年歲月,在所謂的「弘法利生」上,都是人間 佛教的事業。大師所做的人間佛教事業,有以下哪一方面? [第六章‧頁330]

(A)建寺安僧,辦叢林學院 (C)注重信徒家庭的幸福安樂 (B)提倡禪淨共修,注重生活修行 (D)以上皆是

( A ) 112.星雲大師認為唯有什麼樣的佛教才合乎今後大眾的需要,也唯有這個方 向,是佛教為未來世界點亮的一道光明?[第六章‧頁321]

(A)人間佛教 (B)創新佛教 (C)原始佛教 (D)保守佛教

Page 68: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 D ) 113.在宜蘭弘法時期,以下何者是星雲大師實踐新佛教藍圖的理念? [第六章‧頁319]

(A)佛教青年化 (C)重視弱勢的團體 (B)培養兒童的信仰 (D)以上皆是

( D ) 114.信仰人間佛教的信徒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想法理念,佛教才有前途? [第六章‧頁333]

(A)因為佛菩薩會靈驗加持我,所以我應該堅定信仰佛教 (B)信仰是開放自由的,所以今天來拜佛,明天可以去教堂做禮拜,後 天可以去道教廟裡誦經,常常換地方有助維持新鮮感 (C)因為跟道場的法師很投緣,所以要發心護持道場,如果這個法師被 調走,我也不想到道場參與共修了 (D)應該要有「不是倚靠佛陀為我們做什麼,是要靠我們來為佛陀做什 麼,甚至還要為一切眾生來做什麼」的理念

( C ) 115.為什麼佛光山要在體育方面:成立籃球隊、棒球隊、體操隊、足球隊、 啦啦隊等?[第六章‧頁334]

(A)因為星雲大師從年輕一直就非常喜歡運動,一直希望能贊助球隊 (B)因為運動事業受群眾喜愛,有利可圖 (C)此為方便法門,星雲大師希望以體育活動接引,增加佛教人口 (D)因為有大功德主出資指名要贊助體育活動

( C ) 116.下列何者是星雲大師將釋迦牟尼佛的各種稱呼統一起來,尊稱為佛陀的 原因? [第六章‧頁312]

(A)因為這個稱呼最普遍為信徒所熟悉,方便推廣 (B)根據經典考證,發現這才是對釋迦牟尼佛正確的稱呼 (C)因為大師希望能使佛教信仰單純化以求佛教界團結 (D)這是在中國佛教會中經過會議之後產生的共識

( B ) 117.以下何者正確?[第六章‧頁333-334]

(A)佛教是靠佛陀一個人來讓它發揚光大 (B)佛法不捨一切法,這個也做,那個也做,在四眾弟子的努力下,把 人間佛教傳播出去 (C)信仰人間佛教,是倚靠佛陀來庇佑我們 (D)因為我們信仰人間佛教,所以不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

( C ) 118.「要得佛法興,除非僧讚僧」,此話的意涵為何?[第六章‧頁333-334]

(A)出家人之間要互相包庇缺失,佛法才會興盛 (B)出家人之間要互相批判,佛法才會進步 (C)出家人之間要互相尊重包容,佛教才能成其大 (D)出家人的德行要讓其他出家人稱讚,就算是有佛法

67

Page 69: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 D ) 119.有關人間佛教的敘述以下何者錯誤?[第六章‧頁336-337]

(A)所謂「人間佛教」,就是佛教,不是標新立異 (B)我們做佛教徒,不是只想靠佛教,而是期許自我能為佛教做些什麼 (C)把人做好,佛國就在人間 (D)人間佛教是星雲大師創新的口號

( D ) 120.有關人間佛教的總說,以下敘述何者為非?[第六章‧頁338]

(A)人間佛教是生活裡的資糧養分 (B)人間佛教可以提升社會道德風氣 (C)人間佛教是未來世界的光明 (D)人間佛教是只追求個人安樂解脫的宗教

68

Page 70: P1-10londonfgs.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2/Chinese-examguide.pdf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