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chinese 4 b

144
1 问题与回答 问题与回答 问题与回答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系列二 系列二 系列二 孙南达禅师 孙南达禅师 孙南达禅师 孙南达禅师 ( ( ( (Sayædaw Sayædaw Sayædaw Sayædaw Dr. Sunanda Dr. Sunanda Dr. Sunanda Dr. Sunanda) 第一版:300020099月) 这只供自由阅,非售卖品。 你能够引用或者再重印的何内容,倘若你能够遵守 下列两个基: 一)你不能够售卖引用的何部分的内容。 )你不能修改何部分的内容。(但是,你能够重 组其格式。) 鲁佛教修行 Buddhist Hermitage Lunas Lot 297, Kampung Seberang Sungai, 09600 Lunas, Kedah, Malaysia www.buddhisthermitagelunas.org Tel: 012-4284811

Upload: tyteoh66

Post on 19-Jun-2015

1.19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2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S2-Chinese 4 b

1

问题与回答问题与回答问题与回答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系列二系列二系列二

孙南达禅师孙南达禅师孙南达禅师孙南达禅师 ( ( ( (SayædawSayædawSayædawSayædaw Dr. Sunanda Dr. Sunanda Dr. Sunanda Dr. Sunanda)

第一版:3000本(2009年9月)

这本书只供自由传阅,非售卖品。

你能够引用或者再重印本书的任何内容,倘若你能够遵守

下列两个基本条件:

一)你不能够售卖从本书中引用的任何部分的内容。

二)你不能修改本书任何部分的内容。(但是,你能够重

组其格式。)

鲁乃佛教修行林 Buddhist Hermitage Lunas Lot 297, Kampung Seberang Sungai, 09600 Lunas, Kedah, Malaysia www.buddhisthermitagelunas.org Tel: 012-4284811

Page 2: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2

简介简介简介简介

这本书的内容是译写自孙南达禅师(Sayædaw Dr. Sunanda)在鲁乃佛教修行林从 2009 年 1 月至 6 月份

的佛学开示及佛学问题与回答的录音。内容稍微有些

修饰。

第一本由孙南达禅师开示佛理及解答问题的书,是为

了纪念 2009 年度卫塞节而出版的。接着,我们预备十

五个特别精选的问答题供庆祝迦缔那。

那些真诚想在修行上,有良好、顺利的进展的佛教

徒,必须跟随佛陀所规定的、顺序渐进的教导修持。

这训导是顺序地由守戒 (Søla),修定 (Samædhi)到智慧

(Pañña)。有两种禅修,即止禅(Samatha,定禅)和内观

智慧禅(Vipassanæ)。内观智慧禅是最崇高和最有益的

修禅。它是唯一导致涅槃之道。

因此,本书的内容是根据顺序渐进的训导修持的。我

们把普遍的课题,如业(Kamma)和布施(Danæ)放在前

面。当读者对布施(Dæna)和其他善行所带来的利益有

些理解后,他就可以继续的阅读怎样对治嗔怒和如何

修慈爱禅(Mettæ)。

最后,读者可以多研讨内观智慧禅的修持法,比方如何

实现佛学理论,修持八正道,对治五盖,观照六根门的

现象。

Page 3: S2-Chinese 4 b

3

我们希望这本书的佛法知识,能够鼓舞你跟加精进在

修 行 的 道 路 上 更 加 精 进 。 通 过 修 持 正 法

(Saddhamma),愿您早日成就涅槃之永恒的极乐。

善哉! 善哉! 善哉!

我们的真诚谢意我们的真诚谢意我们的真诚谢意我们的真诚谢意

我们要特别感谢孙南达禅师,在过去的五年里,无厌

无倦地在马来西亚鲁乃佛教修行林宣扬佛法。

他的仁慈、慈悲、耐心及很善巧地宣扬佛法,令人敬

仰。我们这些修行者对他尽心尽力的了解我们的疑

问,并且以最佳的方式来解答,使我们很满意,令我

们感恩不已。

拥有这么一位良师指导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使我们

更有勇气及更精进的去习修佛法。

我们译写他的佛理开示及回答问题的资料,不只是给

修禅者,同时也是给其他信众及真理追求者研读及学

习,进而从中获益。

Sædhu! Sædhu! Sædhu! 善哉! 善哉! 善哉!

者编编

2009年9月24日

Page 4: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4

致谢致谢致谢致谢 我们对参与译写此书的全体人士致以谢意。

华语翻译 : Sayalay查乐, 董警章

华文编辑 : 郑丽芳

华文译写: 沈佩宜,林凯筠,林凯晗, 邱汇惠,

Jeanne Lim

以及全部信众,布施者,赞助及协助出版此书的人

士。

原所有众生对这法施的功德同欢喜!

****一切布施中一切布施中一切布施中一切布施中,,,,以法施为最上以法施为最上以法施为最上以法施为最上****

*Sabba Dænam Dhammadænam Sabba Dænam Dhammadænam Sabba Dænam Dhammadænam Sabba Dænam Dhammadænam Jinati*Jinati*Jinati*Jinati*

Page 5: S2-Chinese 4 b

5

孙南达禅师生平简述孙南达禅师生平简述孙南达禅师生平简述孙南达禅师生平简述 尊敬的孙南达禅师以前是一位医生,名为乌坦銮。禅

师拥有中、缅血统,在一九三三年九月廿九日出生于

缅甸阿耶瑶哇底府坤耀镇的阿达温乡村。他的双亲是

虔诚的佛教徒,他年幼时就被送入乡村佛寺接受小学

教育和学习佛法。

从一九四七年至一九五一年,他就读于仰光市主教区

的圣约翰学校。在一九五一年,他被录取进入医学院

升造。在一九五八年,考获医学士学位。

他在几间医院服务了十年后,便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

升造,专攻皮肤病和性病。毕业后,回缅甸仰光中央

医院,从一九六九至一九七七年,前后当了八年的皮

肤病和性病专科顾问。

在一九七二年在医院服务时,他便开始在傍晚时分到玛

哈斯修禅中心,在最尊敬的玛哈希乌苏峇纳大长老和他

的首席徒弟门的指导下,当一名非全日的修禅者实习禅

修。在一九七七年,他辞掉政府公务,把更多的时间放

在修禅和传播佛法上。他到玛哈斯修禅中心協助禅师们

指导修禅,成为外国禅修人士的翻译员。

在一九九五年九月廿九日,他放弃在家生活,在玛哈斯

修禅中心的萨散纳玛拉维素坦尼戒坛(Sasanæma lavisodhani Søma) 剃度出家。他被赐于‘孙南达’

(Sunanda)这个名字,其意义是“讨人喜欢的孩子”。

Page 6: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6

后来,尊敬的孙南达陪同他的禅修老师到欧洲、美国和

亚洲,当一名翻译员。

在二零零四年,尊敬的孙南达接受邀请,到吉打鲁乃佛

教修行林当一名驻寺的禅修老师。禅师是一位很诚恳、

献身、积极、平易近人的佛学导师。

Page 7: S2-Chinese 4 b

7

目录目录目录目录 1 正确的理解业………………………………… 10

2 业(因果)对儿童的运作……………………… 16

3. 如何鼓励家属做布施?……………………… 20

4 修持慈爱禅…………………………………… 30

5. 修行者需要培育的十五种品德……………… 42

6. 怎样处理‘我慢’…………………………… 50

7. 当我被他人激怒时,我应该怎么办?……… 54

8. 我觉得自己在禅修方面没任何的进展,我

要如何处理呢? ……………………………….

62

9. 修止禅(Samatha)的行者,之后是否可以转去

修内观智慧禅(Vipassanæ)? …………………...

74

10. 如何将佛学理论实际地应用在禅修中?........... 80

11. 在修内观智慧禅时,如何应用八正道?.. 94

12. 观照六根门的所有现象……………………….. 106

13. 对治五盖,心的四种特征...………….…….…. 114

14. 涅槃的探讨…………………………….………. 122

15. 禅修者是否会知道自己已经证悟?是否证悟

需要禅师的印证?………………….

126

附录一:身心(精神与物质)

131

附录二:四大元素的特征

12 Æyatana (六内处和六外处)

132

附录三: 四念处的概要 (Satipa¥¥hæna) 133

Page 8: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8

Page 9: S2-Chinese 4 b

正确的理解业

9

一切事,心为前导,心为主使,由心所作成。

假使人以秽恶的心,言语或行动,苦恼就追随着他, 如拉车的牛,车辆随足蹄

Page 10: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0

正确正确正确正确的理解业的理解业的理解业的理解业

让我们详细的研讨业 (Kamma)。业是佛陀的主要教

诲,所以我们必须彻底的了解业力的规律。业就是有

意图的行为。每一种行为或行动都会导致相关的结

果。当因缘积聚时,业力的果报就会发生。

对佛、法、僧及业力的规律有信心,就是调整自己的

见解(Di¥¥thijukamma),它是十善之一。

佛陀在遍知经(Abhiñña Sutta)里,训诫他的弟子,

无论是在家众或舍离世俗生活的出家众,每天必须观想

业。他也在小业分别经(Cþ¹akammavibha³ga sutta)

里,告诉须峇(Subha)关于业的运作。

一)Sabbe sattæ kammassakæ 业是所有众生的真实拥有物。我们唯一的资产就是

业。我们以为已获得的财富、金钱、房屋、土地等等

是我们的拥有物。但是,我们真正拥有的只是业而

已。因为这业,我们才获得财富。只要业力还支持我

们,我们就可在那期间享有我们所拥有的财物。

有三种条件可以支持我们的生活。比如

说,一张三脚凳需要它的三只脚的支持

才能站立着。同样的,在我们的生命

里,我们也需要这三个条件来支持我们,

即业力、精进力以及智慧(或者工作上、

事业上的知识)。然而,最重要的条件是业力。当这三

个条件存在时,我们就能获得和保有财富。

Page 11: S2-Chinese 4 b

正确的理解业

11

因此,业是主要的因素。你可能聪明并很勤奋,假如

缺少业力的支持,你在谋生上会尝到败果。假如业力

很好,而你又聪慧兼勤奋,你会获得好成就,而尝到

成功之果。所以,有善业的支持,我们就可以获得财

富和繁荣的生活。

当我们去世时,我们必须把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物质全

都放下。即使在活着时,因为一些自然灾害,我们也

得跟我们的财物分离。因此,所拥有的一切物质只是

短暂的。我们不能视它们为永久的拥有物。佛陀曾经

告诫人们 ‘kammassakæ’,意即以究竟、真理的层面来

看,业是我们真正拥有物。

二)Sabbe sattæ kammadæyædæ 众生是自业的继承人。表面上,我们继承父母给我们

的产业和财富。但是,假如你没有善业,你不能继承

及享用这些财富。所以我们真正继承的是业,它跟着

我们到处走。没有人能够排拒它,也没有人能够避开

它。我们根据过去所造的业,而获得善业或恶业。 3. Sabbe sattæ kammayonø 众生因业而受生。Yoni是胎。我们出生在业胎里。根

据阿比达摩经(Abdhidhamma),有四种的受生。第

一种是胎生(jalæbuja),如人类、动物、饿鬼(peta)

为胎生。第二种是卵生(a¼ðaja),如鸡、鳖等等。第

三种是湿生(sa�sedaja),出生在湿地的众生。第四

种是化生( opapætika ),如梵天 (brahma)、天神

(deva)、一些饿鬼(peta)、阿修罗(asurakæya)和地狱里

Page 12: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2

的众生。他们没有在母体里怀胎,而立刻在各有关处

受生。

众生之所以有不同的受生是由于业的缘故。因为业,

我们出生在不同的界或有不同的命运。那些造恶业的

众生将出生在四恶道--地狱、畜牲、饿鬼、阿修罗道。

那些造善业的众生将出生于人界或天界。那些修持禅

修而获得禅那(jhæna)的众生,将出生于梵天界。所

以佛陀说业为母胎(kammayoni),我们因业而出

生。

在 十 二 因 缘 里 ( Pa¥icca Samuppæda ) , 有 一 句

‘ Sa³khæra-paccayæ viññna�, viññæ¼a-paccayæ næma-rþpa�’。Næma-rþpa是名色(精神与物质)出生于母

胎,Sa³khæra(行)就是Kamma(业)。因此,业就

是造成我们出生于母胎的原因。

四)Sabbe sattæ kammabhandhþ 我们真正的亲属是业。我们现世的亲属不会陪我们去

下一世。他们顶多陪我们到坟场罢了。葬礼和火化

后,他们就回家了。陪伴我们从这一世到下一世的,

只是我们所造的业。

如果你有善业。它就为你带来奇迹。假使你有恶业,

你必须为业付出。业是我们自身的好亲属。我们现世

的亲属只能在这一世保护我们。只有善业能保护我们

一世又一世,直到我们证入涅槃。

Page 13: S2-Chinese 4 b

正确的理解业

13

五) Sabbe sattæ kammappa¥isara¼æ 业是我们唯一可依靠和依赖的归皈处。我们的亲戚朋

友,在我们有难时,有可能离弃我们,但是,业一定

会跟随我们,它是我们真正的归皈处。

结论结论结论结论:

我们不能祈求业来善待我们,如果我们要尝到好的结

果,我们就要行善业。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我们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原因。

假如你怕受苦,你必须远离一切恶行。如果你要快

乐,你必须累积善业。然后,业就会成为我们真正可

靠的归皈处。

明了了业和业的运作,愿您多做善事而带给您好的经

验,愿您远离恶业,使你远离各种痛苦。

Page 14: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4

Page 15: S2-Chinese 4 b

业(因果)对儿童的运作

15

从皇宫外出巡时,悉达多太子了解到众生的普遍痛苦:生、老、病、死

Page 16: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6

业业业业((((因果因果因果因果))))对儿童的运作对儿童的运作对儿童的运作对儿童的运作

问题:

当一个孩子的心还幼稚无知时,他有可能不明了什么

是善或者不善。因此,他的行为会形成怎样的业力?

解答:

业是自然的规律,就好像热能,磁力或

者地球引力的能量。它是公正无私的。

不管造业者是否明了,他造的业将会带

来相关的果报。就好像火,无论你是小

孩或大人,它同样会烧伤那触到它的

人。

善业(Kusala)或恶业(Akusala)将带来善果或恶果。由于

造业的主要因素是意图,所以那果报的强烈度与造业

者的意图或意志力成正比。在巴利文,意图或意志力

是Cetanæ。

虽然孩子们不知道业力和果报,但只要他们心怀恶意

去造业,它就会带来恶报。例如:一个儿童看见一只

昆虫在地上爬行,出于好奇,他想要阻止它而弄死了

它,他这行为就是在造恶业。

Page 17: S2-Chinese 4 b

业(因果)对儿童的运作

17

不过,业报依靠因缘条件而形成

的。就如佛陀所说,这世间每一

样事物,都是缘生缘灭的现象。

就连被种植在地上的种子也要依

靠许多因缘条件以便成为小树,

之后成长为结果的树。那些条件

是水分,肥沃的土地,好的气候等等。相反的,树苗

会受到外力的破坏。

同样的,业力也依靠因缘条件而形成业报。当因缘积

聚时,果报就会产生。因此,为人父母者必须训诫子

女,什么是善业,什么是恶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

可以做。

因此,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更加谨慎。即使是对

别人伤害其他众生的恶行产生欢喜心,也会带来恶

报。佛陀也曾亲自体验过,世尊时常受偏头痛侵击。

世尊说这是业报。因为,在许多世前的一世里,年小

的他在路旁的巴刹看到一个鱼贩在杀一条鱼。那鱼贩

正用一种笨重的物体敲击鱼的头部,看到那活生生的

鱼变得一动也不动地死了,这小孩高兴的微笑。

因为这样,在他的最后一世,佛陀依然要受这果报之

苦,时常得受偏头痛的折磨。这证明了,若对别人造

Page 18: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8

的恶业感到高兴也会带来恶报。虽然那个孩子并没有

亲自杀死那条鱼,但是却因为看到那条鱼受苦而感到

高兴,所以必须承受偏头痛之苦。

所以,佛陀时常劝诫我们不要小看任何行为或业。无

论善或恶,它会累积。任何恶业,就好比粪便,不需

要一大堆,就算是一小撮,也是令人厌恶的。就好

比,把一个容水器放在屋外聚集雨水,水点一滴一滴

注入容器里,不久容器就装满了雨水。

同样的,不管是明显或琐碎的行为将会累积并带来果

报。千万不可小看任何琐碎的行为。即使是琐碎的恶

业也会带来恶果。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保

持正念,醒觉,并小心谨慎地分辩什么是善,什么是

恶。佛世尊时常告诫弟子们“Appamædena Bhikkhave

Sampædetha ”,意即“不可松弛,要勤修正念”,我

们应该时常“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Page 19: S2-Chinese 4 b

怎样鼓励家属做布施?

19

悉达多(瞿昙)隐士放弃修苦行,接受苏阇妲供养的糜粥。

Page 20: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20

如何鼓励家属做布施如何鼓励家属做布施如何鼓励家属做布施如何鼓励家属做布施????

要鼓励布施,首先必须给于他们足够的教育和知识,

来激发他们的信心。须强调的是,佛教徒的信心

(Saddhæ),不是盲目的,而是由了解后所产生的信心。

如果一个人真正的明白布施的好处与不做布施的坏

处,信心自然就会随之而升起。这信心会让一个人不

只是鼓励家人,更会鼓励其他人做布施。简要地说,

就是以教导佛理,来激发他们的信心。

要怎样教导佛理来激发这信心呢?首先,我们必须解

释布施的好处。佛陀在很多经典里,都曾经开示布施

的好处。其实,信心是建立在我们对业力(Kamma)的

信仰。业力是行动和结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业

力是会产生相关结果的意念行动。任何由善意所作的

行动,将会带来好的结果或善报。任何由恶意所造的

行动,将会产生不好的结果或者恶报。这就是相信业

力及其果报。

每天信徒们来供养早餐或午餐。虽然他们不是我们的

亲戚,也不企望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回报,可是却愿

意进行供养,这是由于他们对业力和果报的信心。从

这简单的供养食物,他们会得到什么利益呢?当人们

在做布施的时候,其实是供奉着五种利益给受施者。

佛陀说,同时他们也会得到相关的五种利益。

Page 21: S2-Chinese 4 b

怎样鼓励家属做布施?

21

1. 长寿

布施食物等于布施长寿(Æyu� deti)给受施者,因

为‘Sabbe sattæ æhæra¥hitikæ’, 一切众生都需要营

养。没有营养,就不能生存。其实一餐可以维持七

天的生命。假如我们不能补充食物,死亡将至矣。

所以,供养食物者,不只对受施者供养食物,同时

也供养着生命。供养者得到的利益是每一世都会获

得长寿因为他使别人获得长寿。这是布施的第一个

利益。

2. 美貌

布施食物等于布施美貌(Vanna� deti)。假如一个人

没有获取足够的食物或营养,他的身体或外表将每

况愈下。你或者在报章杂志看过一些面临饥荒国家

的儿童的丑态,凹陷的眼睛,骨胳毕露。富有营养

的食物能够改善这种情况,而使他们恢复体态和容

Page 22: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22

貌之美。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布施食物,就是布施美观给受

施者。布施者能获得的利益是每一世都容貌美观。

美观不只是意味着外表吸引人,也使那人看来宜人

及人缘良好。这就是美观。因此,佛陀说布施食物

等于布施美观,布施者将在未来许多世里享有美貌

这相关的果报。

3. 快乐

布施食物等于布施快乐(Sukha� deti)给受施者。我

们认为病痛是最痛苦的。但是,佛陀说饥饿是最痛

苦的。假如你面对饥饿时,你就会尝到饥饿的痛苦

滋味。当你饥饿而得不到食物秫秸缓解时,佛陀说

这 是 最 大 的 痛 苦 (‘Jighacchæ parama�

dukkha�’)。布施食物等于布施快乐给受施者。

它所带给你的利益是,在每一世里都会身在快乐

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甚至在困苦、缺少必需品

的时候,你都可轻易获得食物。因此,佛陀说布施

食物等于布施快乐,布施者每一世都会得到快乐。

4. 力量

布施食物等于布施力量、活力、能量(Bala� deti)给

受施者。所获得的相关利益是在每一世充满活力,

健康和强壮。这是可以理解的。食物是能量的主要

Page 23: S2-Chinese 4 b

怎样鼓励家属做布施?

23

来源,它保持身体内的新陈代谢。所以,布施食物

就是布施健康,能量和力量给受施者。在每一世

里,你将充满活力,健康。

5.智慧

布施食物等于布施智慧(Pa¥ibhæna� deti)给受施者。

这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在世俗生活里,父母要送孩

子上学之前,会给他们午餐饭盒或零用钱买食物。

没有食物他们将会饥饿而不能集中精神学习。所以

在世间的教育里,我们需要食物或营养。

同样的,信众来这里布施食物,吃饱后,我们可以

修行和获得智慧。因此,佛陀说布施食物等于布施

智慧给受施者。你所获得的利益是,在每一世里将

会聪慧。最后,甚至会证得道果智而及体证涅槃。

上述五种利益,能够通过布施而获取。你可以通过解

释布施所带来的好处,来教导你的家庭成员。布施是

很有益、善巧的行为。所以,你该鼓励他们多做布

施。

放牛者放牛者放牛者放牛者的例子的例子的例子的例子

我们可以引用佛陀在世时的一个故

事来讲述Pa¥ibhæna� deti, 就是布施

食物等于布施智慧。有一次,因为

Page 24: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24

有人邀请佛陀接受午餐供养,所以佛陀去到了Alavi。

午餐后,佛陀通常都会像往常一般给于大众鼓舞人心

的开示,以提升信众的信心(Saddhæ)。可是,那天用餐

后,佛陀却只是静静的坐着。信徒耐心的等待,却不

明白为什么佛陀一言不发。

后来,有一个人加入群众。这位迟到的人是一个受雇

主以日薪雇用的牧牛者。当天,他为了能够完整的把

牛群交还给雇主,而去寻找一只失散的牛,所以姗姗

来迟。由于当天早上空着肚子就去工作,这时的他感

觉饿极了。

佛陀有意的等他来后,才问布施者是否还有剩余的食

物。当布施者们说还有食物后,佛陀就吩咐他们把食

物拿给他。当他吃饱后,佛陀就开始讲经。那牧人听

后证得须陀洹道果智。

原来,佛陀通过神通力,发现到那牧人很饥饿。假如

在那时佛陀开始讲经,那牧人将不能专心听经。因

为,饥饿是痛苦的最糟原因。饥饿的时候,不能够集

中精神。这显示布施食物等于布施智慧,因为那牧牛

者吃了食物后就证得须陀洹道和果智。

布施不只是供养食物而已,其实它的主要目的是习修

波罗蜜。正如你们所知,一位佛教徒的最终目标是涅

Page 25: S2-Chinese 4 b

怎样鼓励家属做布施?

25

槃(一切苦的止息)。要体证涅槃,比须先证悟,成为佛

(Buddha)或证悟者。要证悟,你必须习修圆满的十

大波罗蜜。第一个波罗蜜(Pæramø)是布施。因此,

你应该了解布施的重要性。

表面上,在布施时,像是舍下了财产,可是,事实上

却是在发展你内心的崇高境界。这种崇高的心境是

Brahma vihæra。 31界之中,上层的 20界是梵天界

Brahma。住在那里的梵天神,时常修持四无量心或四

梵住,即慈爱(Mettæ),慈悲(Karu¼æ),欢喜(Muditæ),

舍(Upekkhæ)。

缺乏这崇高的心境,没有人能够做真正的布施。假如

对受施者没有慈爱,无论多么琐碎或微小的东西,你

也不会舍离而布施于他人。如果你没有心怀慈悲,你

也不能布施。布施是基于舍离(Nekkhamma)或放

下、舍开。每个人都珍惜自己努力赚取的财富。,因

此,如果没有崇高的心境或宽宏的心胸,就会执着于

自己的财富而不会施于人家任何东西。

布施的深层含义是舍弃对自己财富的贪执。布施也是

一切波罗密(Pæramø)的根基,事实上,佛陀说这是修

行的首要条件。佛陀在修菩萨道时,理解布施的重要

性,所以先修持布施。佛陀知道这布施是其它九种波

罗蜜,由其是舍,的根基。所以,Nekkhamma的意思

Page 26: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26

是舍弃对自己财富的贪取。因此布施是如此的富有成

效,带来善果,并且是崇高的习修。

布施是修行的基础。就好比在任何建筑中,地基是最

重要的。因为它支撑着整个建筑物的结构。同样的,

布施是十大波罗蜜里最崇高的。

另外,在布施过程的三个阶段里,都应该清楚觉知其

意义,以及心生喜悦。在布施食物之前,信众必须购

买和烹煮各种食物。这时候专心一意的动作叫做Pubba

cetanæ。Pubba 的意思是事前或者布施之前。此时,布

施者心中所升起的善意,就产生好的善业。佛陀说

‘Cetanæ aha� bhikkhave Kamma� vædami’。Cetanæ

指的就是带有意念的行动及由此而产生的业力。因

此,从准备食物而得到善业,这就是施前的善意。接

着信徒就尊敬地供养食物给僧人和修行者。这是第二

阶段的布施或实际供养,叫做Muñca cetanæ 。

Page 27: S2-Chinese 4 b

怎样鼓励家属做布施?

27

布施后,若施者抱着欢喜心,会获得另外一种善业。

这叫做Apara cetanæ 布施后的欢喜心。纯粹对善行充满

喜悦就好像从银行领取存款的利息一般。你创造自己

的善报或者善行的利益。所以从布施前(Pubba), 布施中

(Muñca), 和布施后(Apara) 都获得利益。

布施如何使你获益?假如你能够在这三段的时间内保

持善意,就能够在生命中的三个阶段获利。比如说你

的寿命是90岁,生命的第一阶段是从出世到30岁。第

二阶段是从31岁到60岁。第三阶段是从61岁到90岁。

倘若布施前的意念(Pubba cetanæ)是善的话,人生第

一阶段会过得很好。假如布施中和布施后持有善意,

生命中的第二及第三阶段会过得很好。

假如你能在布施的三个阶段中保持良好的意愿

(Cetanæ),在人生的三阶段里,即从出生到生命结

束前,将会获益良多,因为业力是很精准和有效的。所

以,你在布施前,布施中,布施后,必须保持良好的

意愿。布施后,请勿忘记,应该时常观想自己的善

行,而升起欢喜心。这样,你才能够使善业发展及增

长。

Page 28: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28

Page 29: S2-Chinese 4 b

修持慈爱禅

29

佛陀应用他的慈心和悲心,降服狂野的醉象‘那衹拉黎’

Page 30: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30

修持修持修持修持慈爱禅慈爱禅慈爱禅慈爱禅 让我来详细的解说慈爱禅(Mettæ Bhævanæ),因为它

是个重要的课题。你能把它当成止禅(Samatha定禅)

或内观智慧禅(Vipassanæ)来修持。

修慈爱禅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引用佛学理论的无

碍解(Pa¥isambhidæ)之法。在这里,每晚休息前,我

们就会以这方法诵念《慈爱经》。

第二种方法是依照佛陀所开示的《慈爱经》(Kara¼øya

Mettæ Sutta)。在这部经文的开端,佛陀阐述一位努力

修慈爱禅或其他禅修的修行者,需要拥有的十五种品

德。

发展了这十五种品德后,修行者就能开始修慈爱禅。

如何修持呢?可以选择普遍方式或分类方式来进行。

1) 以普遍的方式散发慈爱

佛陀在慈爱经里面开示: 愿一切众生快乐(Sabbe sattæ bhavantu sukhi tattæ)。

‘快乐’ 这字眼,包含了一切事情,因为想获得快

乐,就必须远离各种的痛苦。

就像我们在晚课以无碍解的方法(Pa¥isambhidæ)来诵

念:

Page 31: S2-Chinese 4 b

修持慈爱禅

31

AhaÑ avero homi 愿我脱离嗔恶和危难

Abyæpajjo homi 愿我脱离心里的痛苦

Anøgho homi 愿我脱离身体的痛苦

Sukhi attænaÑ pariharæmi 愿我每天生活安乐,无困扰

当你诵念‘愿一切众生快乐’时,这是以普遍的方式

散发慈爱。这方式适合应用在世俗的生活里。当你忙

于处理日常事物,没时间修禅,你可以修这简捷和容

易的慈爱禅。

你可以在心中祝愿‘愿一切众生快乐、愿一切众生快

乐’或小声的诵念,或两者一齐应用。这是修慈爱禅

的第一种方式。

2。 以分类的方式散发慈爱

二分法的组合

一)怀有恐惧,脱离恐惧

二)住在附近,住在远方

三)可见到,不可见到

四)不再受生,还会受生

佛陀在慈爱经(Kara¼øya Mettæ Sutta)里,以二分法为

众生分类。如果你有时间修静坐,你可以根据以上的

组合,散发慈爱给他们。

Page 32: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32

一) 怀有恐惧,脱离恐惧

第一的组合是怀有恐惧及脱离恐惧的众生。有些众生

怀有恐惧,有些已脱离恐惧。通过修内观智慧禅,有

一些众生已经成为阿那含(Anægæmø,证悟第三圣阶

者)。阿那含道果(Anægæmi magga-phala)就会熄灭

愤怒、嗔恶(Dosa)。事实上,恐惧和愤怒可以比喻

为一个铜钱的前后面,或相同现象的两个对立点,因

为这两者的根源是嗔恶 (Dosa)。成为阿那含或三果

圣者(Anægæmø)就会脱离恐惧和愤怒。

因此阿罗汉和阿那含被归类为无恐惧者。相反的,凡

夫俗子、未证悟的众生,以及其他圣者如须陀洹(一

果圣者Sotæpanna)和斯陀含 (二果圣者Sakadægæmø)

还存有恐惧。

这就是为何佛陀曾说一切众生恐惧死亡、受伤害和危

难 ( Sabbe bhæyanti macuno, sabbe bhæyanti

dandassa)。 这就是第一组合(怀有恐惧,没有恐

惧)。你可以祝愿这些众生‘愿他们快乐’。

二) 住在附近,住在远方

第二种组合是 住在附近以及住在远方的众生。

三)可见到,不可见到的众生

第三种组合是可见到及不可见到的众生。在周围,我

们可看到一些众生,可是还有一些不能看到。即使人

类,我们也还没有见到全部的人类。能见到的只局限

Page 33: S2-Chinese 4 b

修持慈爱禅

33

于已拜访过的国家,或从照片和录影带呈现的人类形

象。不过,还有很多的众生,也不是我们的肉眼能看

到的, 如饿鬼(Peta)、阿修罗(Asurakæya)、天神

(Deva)和梵天神(Brahma)。

四) 不再受生,还会受生

第四组是那些已终止受生,还会受生(还在生死轮回)的

众生。阿罗汉已经终止受生(Khø¼ajæti),而凡夫俗

子(Putthujjana)以及其他圣者,即须陀洹(一果圣者

Sotæpanna)),斯陀含 (二果圣者Sakadægæmø),阿那

含(三果圣者Anægæmø)还会受生、还会逗留在生死轮

回里。须陀洹最多只有七次的受生,斯陀含只有一次

的受生。虽然阿那含不会回来欲界,但是他还会出生

在五净居天(Suddhævæsa)。

接著是三分法的组合。根据体形,佛陀就把众生归类

为三组。

三分法的组合

1. 大,中,小

2. 高,中,矮

3. 肥,中,瘦

你可以用上述的两分法或三分法来归类众生的组合,

然后散发慈爱给他们。

Page 34: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34

母爱母爱母爱母爱

那么应散发或培育那种慈爱呢? 佛陀

以伟大的母爱做为典范。在人类的文

化和社会里,母亲是被重视的。一位

母亲对孩子的爱是至高无上的。在危

难发生时,一位真正的母亲会毫不犹

豫地牺牲自己来救孩子。

佛陀阐述:

正如母护子,不惜牺牲生命,护其独

生子。

(Mætæ yathæ niyaÑ putta- Mæyusæ ekaputtamanurakkhe)

佛陀曾说,在一切的母爱中,唯有独生子的母亲的慈

爱,是最上的。她会尽量保护、抚育那儿子,尽力让

他获得一切舒适和安全。所以我们必须散发这样的慈

爱。

我们可以祝愿‘愿一切众生快乐’并把他们视为自己

的独生子女的方式来散发慈爱。

以三种方式散发慈爱以三种方式散发慈爱以三种方式散发慈爱以三种方式散发慈爱

我们可以三种方式散发慈爱。

1. 愿一切众生互相散发慈爱,而平静的过生活 Sabbe sattæ averæ ca aññamañña� piyæ hontu

2. 愿一切众生互相传达快乐,而平静的过生活

Sabbe sattæ averæ ca aññamañña� sukhi hontu

3. 愿一切众生互相保护,而平静的过生活 Sabbe sattæ averæ ca aññamañña� rakkhæ hontu

Page 35: S2-Chinese 4 b

修持慈爱禅

35

就如前面所描述,你可应用普遍的方式散发慈爱。你

可以祝愿‘愿一切众生快乐’ (Sabbe sattæ bhavantu

sukhi tattæ) ,或者以上述的两分法或三分法的组合来

散发慈爱给众生。

以上所说的第二方式是‘愿一切众生互相转达快乐,

而平静的过生活‘。意思是,当你让他人快乐,你也

会快乐,或者当你让自己快乐,他人也会快乐。现

在,让我们来研究第三种方式‘愿一切众生互相保

护,而平静的过生活‘。如何做到互相保护呢?佛陀

对“保护自己想等于保护他人”所做出的启示时是那

么的有趣和鼓舞人心。

保护自己相等于保护他人

在古代的印度,当佛陀在世时,杂技表

演是一项受到大众欢迎的娱乐。有一

次,佛陀引述顺巴(Sumba)国,仙达

嘉市镇(Sedakanigama)内的一个杂技

团。

这杂技团的师傅在训练他的门徒Medakathalika一项特

别的表演。在这特别的表演中,师傅先用肩膀顶着一

根长竹竿。然后,他的门徒就爬上那竹竿,用一只脚

稳站在竹竿的顶端,接着就在竹竿上翻跟头。这是相

当危险和高难度的表演。两个人必须有非常精准的动

Page 36: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36

作配合下,才能安全的耍这特技。他们已经训练和彩

排了很多次。

在正式表演的那一天,师傅就开始用肩膀顶著竹竿。

当他的门徒要爬上那竹竿时,师傅就跟他的徒弟说:

“徒弟,你要照顾我,我会照顾你。” 师傅可能怕会

发生意外,所以才这么说。假如发生了意外,双方都

可能会有生命的危险。因为一个在下面顶着竹竿,而

另外一位则在竹竿的顶端。

可是那门徒却如此的回答说: “不,师父,你照顾

你自己,我会照顾我自己。这样,我们才可以成功的

耍这特技,而得到观众的掌声。” 这是非常深奥的回

答。佛陀借这故事指出如何修慈爱禅,他也赞赏那门

徒的回答。

是的,我们应该照顾自己以致避免伤害他人。他人会

照顾他自己。与我们有直接关系的是我们自己的行

动。假设我们犯错,就会对他人和社会不利。这就是

那门徒的回答中深奥含义所在。

为了训导比丘众,佛陀引用上述的例子。 “如此这

样,你应当训练照顾你自己。保护你自己相等于保护

他人。保护他人,也是在保护你自己。”

训导众比丘后,佛陀问他们:“如何保护我们自己以

致相等于保护他人呢?如何保护他人以便保护自己

Page 37: S2-Chinese 4 b

修持慈爱禅

37

呢? ” 佛陀问这问题以便可以自问自答,同时也可以

吸引比丘们的注意力。因为事实上,众比丘不能回答

佛陀的问题。

过后,佛陀才解答说:“就像这里的修行者,如果你

们的心时常安住在四念处,你们就是在保护自己。当

你保护自己的同时,你也是在保护他人。一个在修正

念之禅的人,他不会成为社会的累赘,却会有利于社

会。”

当一个人保持正念或醒觉,他理解什么是善行,什么

是恶行,他就会避免恶行,而尽力行善。至少他会守

持五戒。五戒也被视为圣者所推崇的戒 (Ariya-kanta

søla)。守持不杀生的第一戒,你让其他众生远离祸害。

守持不偷不抢的第二戒,你让社会安宁平静。守持不

邪淫的第三戒,你让他人快乐的过生活。因此,当你

的心安住在四念处时,你就是在保护你自己,也在保

护他人。

保护他人相等于保护自己

如何保护他人以至相等于保护自己呢?佛陀告诉我们应

当培育四梵住 (Brahma vihæra),即慈爱(Mettæ)、慈

悲(Karu¼æ)、随喜(Muditæ)和舍(Upekkhæ)或平

等心。这被称为四梵住,因为梵天神(Brahma)时常安

住在这些心境里。

Page 38: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38

当你以真诚的心散发慈爱给其他的众生时,就会有良

好的效果。甚至那些不友善的人也会改变态度,从而

使你获得平静的生活。如果他人的嗔恨和暴力态度已

经改变,那你就会因为自己的品德,而保护了自己。

佛陀也说,我们不可能整天用武器来保护他人,因为

我们需要过自己的生活。当你在过自己的生活时,你

可以发展四梵住(慈悲喜舍)以保护自己。这就是佛陀深

奥的回答的潜在意义。那就是“保护他人相等于保护

自己”。

结论结论结论结论

就如佛陀所指出的一位母亲对独生子的慈爱,我们应

拥有此慈爱,散发给众生,让更多众生获益。要是没

有足够的时间坐着修禅,你可以把散发慈爱融入日常

生活里,而以下面的三种方式散发给其他的众生。

一)愿一切众生互相散发慈爱,而平静的过生活

二)愿一切众生互相传送快乐,而平静的过生活

三)愿一切众生互相保护,而平静的过生活

如前所述,佛陀用耍特技的例子,来阐述第三种方式

(互相保护)的重要性。当你修持四念处时,是在保护

你自己,也等于在保护他人。修四梵住(Brahma

Vihæra)的你,在保护他人,也等于保护你自己。

Page 39: S2-Chinese 4 b

修持慈爱禅

39

这就是佛陀在慈爱经(Kara¼øya Mettæ Sutta)里讲解,

该如何散发慈爱。你可以修持慈爱,直到获得安止定

(Appanæ Samædhi),十一种好处,其中之一是,过世

后,可在梵天界(Brahma)受生。假设你从慈爱禅出

来,而转去修内观智慧禅,你甚至能在今世体证涅

槃。

Page 40: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40

Page 41: S2-Chinese 4 b

修行者需要培育的十五种品质

41

悉达多太子以坚强的毅力,修持苦行六年

Page 42: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42

修行者需要培育的十五种品修行者需要培育的十五种品修行者需要培育的十五种品修行者需要培育的十五种品德德德德 每当我们结束整天的禅修训练时,我们诵念《慈爱

经》,其实我们不只是在诵经而已,而是在修定禅

(Samatha)。 我们依据无碍解(Pa¥isambhidæ)的方式诵念 愿我脱离嗔恶和危难 AhaÑ avero homi 愿我脱离内心的痛苦 Abyapajjo homi 愿我脱离身体的痛苦 Anigho homi 愿我每天生活安乐,无困扰 Sukhi attana� pariharæmi 修慈爱禅的第二种方式是依据《慈爱经》(Kara�øya Mettæ Sutta)里面的指示。让我们来研究这部经文,因

为它在禅修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这经文的第一部分,佛陀指出所有的修行者需要先

培育的十五种品德,以便在禅修中取得良好的进展。

这些品德非常值得培育和发展,因为它们对修行的进

展,世间的成功及安逸舒适的生活这两者的助益非常

之大。 这十五种品德是属于禅修前的事先准备(Parikamma)。它们不但适合修慈爱禅,也适合修定禅(Samatha)和内

观智慧禅(Vipassanæ)的行者。若修行者发展这些十五

种品德,他将获益不浅。佛陀曾说:“想成为圣者的修

行者,需要发展这些品德。”

Page 43: S2-Chinese 4 b

修行者需要培育的十五种品质

43

十五种品德: 1. 坚强的意志力或干劲Sakko 在这《慈爱经》里,佛陀开示: 一位善行者应如此做,以获得安宁:他应当能干,坦

诚 ...( Kara¼øya-matthakusalena, Yanta santa� pada� abhisamecca. Sakko ujþ ca…)。佛陀劝说我们必须发展

的第一心力是干劲Sakko。 我们必须有正确的精进,

才能获得修行的进展。 在世俗话, 干劲的意思是我们需要增强意志力。Sakko的真正意思是Adhigama saddhæ,即对修行有强烈的信

心。你需要对你的禅修有正确的理解。由正确理解而

产生的信心就会激励你努力修禅,以便获得禅修的好

处。

因此Sakko的意思是你需要尽力培育坚强的意志力。当

修行时碰到一些不适、不便的事情,你也不会轻易的

放弃。因为当面对种种不如意的事时,一般人普遍的

习惯是放弃。所以,佛陀说,Sakko的意思是我们需要

建立强大的意志力或精进力。 2和3. 坦诚Ujþ 和非常正直或绝对忠实Suhujþ Ujþ是坦诚。至于Suhujþ,’Su’ 是强调词。因此Suhujþ是绝对忠实和非常正直。一位修行者在修禅时,需要

拥有坦诚和拥有非常正直的心。其实这两种品德互相

敦促增进。因此,一位修行者在认真禅修时,不可以

拥有虚假、肤浅、晃荡的心境,他需要保持坦诚和拥

有非常正直的心。

Page 44: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44

4.驯服或易于受教的心Suvaco cassa Suvaco是驯服,assa是必定,因此suvacocassa的意思是

一定要拥有驯服或易于受教的心。当一位修行者已经

找到正确的导师,那么他需要拥有驯服或易于受教的

心。当然,在缺乏理解的情况下,盲目的接受一切是

不明智的。如果在修行时,你有可信赖的导师,这时

你应该有驯服的心以接受导师的训导;你应当打开你

的心接受那些正确、理智、合理的事。如果修行者是

顽固、自我封闭的,那么导师很难给予此人在禅修方

面的指导。 5。温文Mudu 佛陀说一位想获得禅修进展的人,应当温文。在身口

意这三种行动,都需要温文。温文的意思是有文化、

有教养和文雅。但是有一些人,在语言和身体这两方

面的行为,都非常粗鲁、无礼和不文雅。 6. 不骄傲Anatimæna Atimæna是自大、骄傲、自负。 ‘A’在巴利文是否定

的词首。所以Anatimæna的意思是不骄傲。如果一位修

行者有骄傲、自负的心态,他就不会服从他的导师以

获得正确的指导。佛陀说一位修行者不可拥有或持有

“Atimæna”自大的心态,他应当远离虚荣和浮夸。 7. 知足Santussako 一位修行者应当要满足当下他所拥有的事物。如果对

于四种必需品即衣食住药太挑剔的话,将阻碍他的禅

修的进展。

Page 45: S2-Chinese 4 b

修行者需要培育的十五种品质

45

8. 易于护持Subhara 一位修行者应当易于护持。我们人类是世界上的群居

生物,需要互相依靠和依赖他人。同样的,在密集禅

修的时候,我们也需依靠信徒的支持以便获得必需

品。所以,我们必须易于护持,能随缘接受供养。反

之,如果我们处事挑剔,会使信徒难以照料我们。 9. 少责身轻Appakicco Appakicco的意思是不忙于微不足道或多余的俗务。但

是有一些人是‘好事之人’、他忙于各种事务。所以在努

力修禅的人,不应该理会微小、琐碎的俗务,而应当

专注在禅修上。 10. 简朴的生活Sallahukavutti 修行者应该应用基本的四种必需品来维持生活,而不

过精致繁复的生活方式。在修禅时,他也必须忍受一

些在禅修时遇到的不舒适及不便的事情。所以,佛陀

所说的“你需要过得简朴的生活”的意思是,你需要满

足于当下所拥有的基本必需品,而把禅修视为优先任

务。 11. 守护六根门Santindriyo Santindriyo的意思是守护六根门。人类有六种感觉器

官,即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用眼睛看景象、用耳朵听

声音、用鼻子嗅气味、用口尝味道、通过身体感受软

硬热冷等感觉,及以精神察觉心识的目标。 所以我们必须守护根门,可是,没有接受过训练的心

是无法专注在禅修上的。任何出现在根门的目标,他

都会很好奇,想去看、去听、去知道他人的谈话。虽

Page 46: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46

然我们尽量把心安住在自己的行动上,可是心对外在

的世界依然充满兴趣。这就是烦恼障如何困扰我们。 佛陀训导修行者们应当守护六根门,也需跟随在《马

路察布达经》(Mælukyaputta Sutta)经文里的指示。佛陀

说:

Di¥¥he di¥¥hamattaÑ bhavissati, 在看到时,只是纯粹的看到 Sute sutamatta� bhavissati 在听到时,只是纯粹的听到 意思是每当景象、声音等的目标出现在六根门时,我

们需要纯粹观照和舍下它,并且不执著它。这是佛陀

的训导,“在看到时,只是纯粹的看到而已”。 不让心去判断所看到的目标是乐或不乐的,否则相关

的烦恼障就会出现。因为愉快的目标会产生贪心,反

之不愉快的目标则产生嗔心。这些烦恼障会污染我们

的心。 12. 有智虑Nipako 在生活上,我们需要有判断善恶行为的智虑,知道什

么事物对自己有利或对自己不利。我们也需要去理解

和发展这种智虑。我们可以通过听闻佛法或阅读来获

得正见和培育智虑。如果没有智虑的话,我们就会做

错事和被他人误导。 13.谦虚Appagabbho 我们需要谦虚、不自夸自己的才能和财物。

Page 47: S2-Chinese 4 b

修行者需要培育的十五种品质

47

14. 不执著亲友Kulesvananugiddho 特别是那些在修禅的僧人,不可执著于任何信徒,因

为过多的贪爱会引生烦恼。甚至在密集禅修的俗家弟

子也要跟自己的亲属和朋友保持距离。倘若执著于他

们,就会延误禅修的进展。所以佛陀劝告在密集禅修

的行者必须远离不必要的交往或执著。 15.不以恶小而为之Na ca khuddha-mæcare kiñci 佛陀训导弟子们,不可把任何的过失视为轻微的事,

应该把极小的过失当成极度危险的事。过失和恶行就

像粪便一样,量多时令人作呕。就算是小小的一撮也

同样令人恶心。 同样的,一位努力修行以获得心清净的人需要把一切

恶行当成严重的事,而不把它视为轻微、琐碎的事而

为之。 俗话说,“星星之火,足以燎原”。报纸时常报导森林

之火如何造成人命和财物的严重损失。通常开始时是

由于乱抛点燃的烟蒂,后来却引发成森林大火。所

以,我们需要把任何恶行视为严重的事,不可看轻

它。如果我们不断累积恶行,就会在生死轮回中承受

痛苦。 简而言之,在《慈爱经》开端所引述的十五品德,是

佛陀为所有禅修者所规定的必备条件。修行者应该尽

力的发展它们,因为它们能协助禅修的进展。

Page 48: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48

Page 49: S2-Chinese 4 b

怎样处理‘我慢‘

49

佛陀以平静心面对魔罗的三个女儿(象征心魔)

Page 50: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50

怎样处理怎样处理怎样处理怎样处理‘‘‘‘我慢我慢我慢我慢’’’’

问:习修了这么多年,我发现自己还是存有一些自满

和自私的心态。要怎样减轻甚至根除这心境呢?

巴利字Mæna的意义是我慢,自我,自负。这我慢只有

获得阿罗汉道和果的圣者才能彻底根除。其实,在证

得第一阶段(初果)后它就应该被根除。但是,由于我

见产生的我慢是如此地强烈,所以会留下一些残余效

应。

比如说,我们吃了一些很美味的食物。虽然咀嚼吞下

后,在一段时间内那美味还是残留在舌头上。我们称

它为‘残余效印’因为那味道在口内缠绕不散。同样

的,从轮回无始以来,我们已经和我慢生活在一起。

现在,我们懂得佛陀的教导和禅修。我们也尝试抑制

着我慢心。因此,我们依然还有我慢。

要怎样减轻或根除这我慢呢?答案就是习修正念禅或

内观智慧禅。在密集禅修期间,你必须不屈不挠地注

入精进力,来察觉和理解究竟法(Paramattha)。你该

以究竟法的层面来观照禅修目标,而不留连在概念法

或世俗法的层次。

Page 51: S2-Chinese 4 b

怎样处理‘我慢‘

51

比如,听到钟响时,通常你留意它为‘钟

在响’。事实上,钟并不存在,究竟的真

相是,那声音和耳朵是物质(Rupa,色),而

升起的听识是精神(Næma,名/心)。在那

时候,只有精神与物质(名和色)而已,并没有‘我,

我的耳朵,钟在响’。

然而,当我们一听到声音,即刻的,我们就会本能

地,倾向于把它识别为‘钟在响’。当我们看到一个

人,我们就会立刻识别为‘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

人’。

因此,一个尽力根除烦恼障的人,必须把他的心倾于

识别修禅目标为究竟法(Paramattha Dhamma),而不

是概念或观念(Paññatti)。

Page 52: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52

Page 53: S2-Chinese 4 b

当我被他人激怒时,我应该怎么办?

53

魔罗,象征邪恶的势力,如:傲慢、忿怒和嗔恨等等,无法干扰佛陀。

Page 54: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54

当我被当我被当我被当我被他他他他人激怒时人激怒时人激怒时人激怒时,,,,我应该怎么办我应该怎么办我应该怎么办我应该怎么办???? 有几种方法可以对治嗔怒,比如修正念之禅、修慈爱

禅或如理思维。 1. 1. 1. 1. 正念之禅和如理思维正念之禅和如理思维正念之禅和如理思维正念之禅和如理思维 当嗔怒升起时,假如他能够保持耐心,去观照那嗔怒

为‘嗔怒,嗔怒,嗔怒’,那嗔怒会慢慢的平息而最

终会消失。 任何升起的精神或物质上的现象,必须被当作禅修的

目标来观照。对任何出现的目标保持正念或观照是最

简单和最直接的对治方法。所以当你被刺激到嗔怒

时,身为一名修行者,你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

升起的心境保持正念,在心里观照‘嗔怒,嗔怒,嗔

怒’。当你的观照的心力显得强而有效时,那嗔怒就

会慢慢地消失。 然而一位还未适应的修行者,很难压制已升起的嗔

怒。那就是为何他必须尝试去练习这重要的理智应对

或如理思维(Yoniso-manasikæra)。佛陀说假如我们

能够以明智和善巧的方式来应付我们一生中所面对的

难题,我们会处理得更好。 以恶根为基础的烦恼,常常使我们陷入险境。这三种

恶根是贪(Lobha),嗔(Dosa),痴(Moha)。它

们之所以会升起是由于我们对处境采取不明智及拙劣

的态度(Ayoniso-manasikæra)。因此,这些烦恼或消

极的思想才会在我们心里升起。

Page 55: S2-Chinese 4 b

当我被他人激怒时,我应该怎么办?

55

这就是为什么每当任何目标呈现在我们的六个感官

时,发展如理思维对我们是如此的重要。 我们的三种行为 一)用心去思考- 意业(Mano Kamma) 二)用口讲话- 口业(Vacø Kamma) 三)用身体造作- 身业(Kæya Kamma)

一个人可能被上述最后的两项所刺激而产生嗔怒,而

他人的心意或动机却不能够直接的刺激我们。

但是,当一个人心里的情绪反应累积力

量时,他就会在言语或身体上反映出

来。他有可能对听者说不恰当的话,也

有可能对他人执行一些不利益的肢体动

作。 当感官的目标,如景物,声音和气味等等升起时,我

们自然的习惯反应,或缺少正念的反应会带出如以下

所述的情况: 一)对令人愉快的目标觉得欣喜和贪取,或者浸淫在

欢乐的感受里。 二)对不喜欢的目标感到厌恶、嗔怒。任何阻碍我们

的欲乐或者阻挡我们去获得所喜爱的东西,嗔恶、嗔

恨、愤怒就会在心里升起。 如果我们要防止任何由他人肢体或言语的挑衅所造成

的激怒,我们就要严守六根门。当我们看到、听到等

等时,可以在心里观照为‘听到,听到,听到’,或

者‘看到,看到,看到’。

Page 56: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56

佛陀在 摩罗迦子经《Malukyaputta Sutta》里和婆醯迦

经《 Bahiya Darucariya Sutta》里如是的开示: “Di¥¥he di¥¥hamatta� bhavissati, sute sutamatta� bhavissati ” “看到时,只是看到;听到时,只是听到”。 当我们守护六根门时,我们就不会让嗔恶升起。以此

方式,我们就能压制烦恼或不善的思想。

如理思维Yoniso-manasikæra的意思是,反省忍耐、节

制、宽容、原谅的好处,和被嗔恨影响而带来的坏

处。当我们被嗔恨影响后,我们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和

行动。因此,嗔恨心会制造更恶劣的问题,使事情更

加复杂及产生更巨大的痛苦。

生气就像在火上添油。佛陀曾说“嗔恨不能止息嗔

恨;只有仁慈才能止息嗔恨”。对佛陀或其他圣人智

慧的言谈加以反思,或者对嗔恨所产生的害处进一步

的沉思后,我们就能压制我们的嗔恨心。

我们可以从世俗生活中得到许多教训。比如,很多亲

如兄弟般的朋友或者亲近的朋友,因为听到不能容

忍、刺激的话而大发雷霆。当他的愤怒不受控制时,

他就会诉诸暴力。这暴行会制造不能预见的悲剧和生

出错综复杂的结果。

省虑嗔恨的害处及发展节制、忍耐、宽容、原谅的好

处后,我们就能克服嗔恨。这是我们在世俗生活里应

付嗔怒的普遍方法。

Page 57: S2-Chinese 4 b

当我被他人激怒时,我应该怎么办?

57

2222....慈爱禅慈爱禅慈爱禅慈爱禅(Mett(Mett(Mett(Mettææææ)))) 佛陀教导我们应用慈爱禅为对付嗔恨的特定法。比

方,当火升起时,我们用水来扑灭。嗔恨就像炙热的

火,而慈爱禅就像向火中泼水,能降温解热。

嗔恨会开始燃烧那愤怒的人。好多人已经体验过,忿

怒在我们身体里面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如

心跳加速,脸色赤红,甚至身体颤抖。所以愤怒的人

受最多的苦,而不是在激怒他人者。

通过衡量了上述因愤怒而产生的害处,和培养节制、

忍耐、宽容、原谅等美德的好处后,我们就拥有如理

思维(Yoniso Manasikæra)或明智的考量,那么我们就可

以制止嗔怒。然后,我们必须继续修慈爱禅,因为这

是佛陀教导我们对治嗔恨的特定法。

佛陀曾说只有仁慈才能止息嗔恨,嗔恨不能平息嗔

恨。我们应该以德报恶,而不是以怨报怨。根据我们

怎样被人激怒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宽容、慈悲、慈爱

为起点,对处境作出明智的考量以便压制我们的的愤

怒。

3333。。。。观想过去的亲友关系观想过去的亲友关系观想过去的亲友关系观想过去的亲友关系

佛陀曾经指导好多种遏制嗔怒的方法。这里我要推荐

无始相应经(Anamatagga Sutta),因为这是最重要也

是使人获益最多的范例的经文。佛陀说轮回是无止境

的,我们也已经历无数次的生生死死。我们拥有数不

尽的的过去世。一世的存在只不过象汪洋中的一滴

Page 58: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58

水。我们在悠悠的往世里,在一世或多世里,有可能

是父子,父女,兄妹,朋友,至亲或至爱的关系。在

一时或很多时,或很多世里,现在我们所憎恨的人,

有可能曾经跟我们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憎恨一个我们所疼爱的人是不明智的,因为这

不能培养和谐、平静的生活。我们可以如理思维过去

世的亲友关系,就能控制自己的愤怒。 4。观想观想观想观想死亡死亡死亡死亡,,,,激发激发激发激发对死亡的悚惧对死亡的悚惧对死亡的悚惧对死亡的悚惧、迫切感迫切感迫切感迫切感

另一种遏制嗔怒之道,就

是佛陀所推荐的反思或观

想 死 亡 ( Mara¼ænussati Bhævanæ)。

我们都熟悉这事实,“我们的寿命是不肯定的,但是

死亡却是肯定的。” 我们不知道能活多久,在任何时

候死亡都会降临。因此,假如我们浪费时光在嗔怒,

互相憎恨,彼此伤害,这实在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

们大家在任何时候都会“一命呜呼!”假如我们对死

亡有这种悚惧、紧急迫切感,那么嗔怒就会退切。

第二个例子,就如你正在逃离一只凶猛

的野兽,如一只老虎或狮子。假如,在

逃跑中,一只狗从路旁跑出来吠你,你

傻傻的停下来看着它,那凶兽就会抓住

你,你就会面临大祸了。因此,我们就像在逃离,因

Page 59: S2-Chinese 4 b

当我被他人激怒时,我应该怎么办?

59

为每天时光在飞逝,而我们也在逐渐老去、生病、死

亡。

我们本身面对这么多烦恼和痛苦,为何还要去介意别

人的刺激和挑衅?假如我们理解生死轮回具有悚惧、紧

迫感,我们就不会对他人的挑衅作出反应。在巴利里,

对死亡的悚惧和紧迫感被称为sa�vega.时常忆念这惊

惧及紧迫感,我们就能对激起不善身口意的挑衅不加

以理会.这是的对治愤怒的有效方式。

结论结论结论结论

有一句充满智慧的谚语‘预防胜于治疗’。当我们已

经被刺激而愤怒时,我们才开始应用这些预防法,对

无经验者来说,是很难成功克制自己的愤怒。所以,

在还没有被激怒之前,我们最好每天修慈爱禅(Mettæ Bhævanæ)来压制、弱化自己的愤怒。

但是,只有当你修成阿拿含(Anægæmø,三果圣者、不还)时,你才能根除一切的嗔恚。只有通过内观智慧禅,

我们才能够证得阿拿含道果智。就如俗话说的‘预防

胜于治疗’。那些倾向嗔怒及容易被激怒的人,应该

事先习修内观智慧禅和慈爱禅。

Page 60: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60

Page 61: S2-Chinese 4 b

我觉得自己在禅修方面没任何的进展,

我要如何处理呢?

61

悉达多太子在尼连禅河畔的一棵菩提树下修禅。

Page 62: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62

我觉得自己在禅修方面没任何的进展我觉得自己在禅修方面没任何的进展我觉得自己在禅修方面没任何的进展我觉得自己在禅修方面没任何的进展,,,,我我我我要如何处理要如何处理要如何处理要如何处理

呢呢呢呢?

答:

在奉行佛法当中,有两种禅修或心识培育的训练。一

是止禅或定禅(Samatha)),主要目的是发展定力或

得到心的平静。二是内观智慧禅(Vipassanæ),它是

强调发展智慧。请记得这要点。

为什么要发展智慧?因为智慧可以净化心。当心已经

被贪,嗔,痴所沾污,不净的心是许多痛苦的起源。

在一切禅修教导中,我们是依照佛陀所开示的第一部

经《初转法轮经》(Dhammacakkapava¥¥hæna Sutta)

为禅修的理论,而实际上应用的禅修指南则依照《大

念处经》(Maha-satipa¥¥hæna Sutta)。

提问者觉得,他自己在禅修方面没有任何的进展。首

先,我们得确定他是修什么禅。 如果他是在这里修

禅,我们认为他应该是修内观智慧禅 (Vipassanæ

Bhævanæ)。因此,我们把主题定为‘内观智慧禅的进展'.

那怎样评估自己在修禅时的进展呢?

净化心净化心净化心净化心

内观智慧禅主要强调是发展智慧。发展智慧是为了净

化心,而不净的心是诸苦的起源。修内观智慧禅的目

的是要了脱生死轮回之苦而证得涅槃之乐。

Page 63: S2-Chinese 4 b

我觉得自己在禅修方面没任何的进展,

我要如何处理呢?

63

什么是净化心?当烦恼障(Kelisa)污染了心,心就不

清净了。烦恼障的主要根源是三种恶根,即贪根

(Lobha)、嗔根(Dosa)、痴根(Moha)。我们需

要修正念之禅以便净化心。

如何评估自己在禅修的进展?你得比较在禅修的之前、

中间、之后,或许没有完全根除烦恼障,但你有减

少、弱化烦恼障,代表你的禅修已获得一些进展。

比如说,以前你习惯在一天内发脾气十次或者你的脾

气非常坏。开始修禅后,你在一天内只发五次脾气而

已。现在你的脾气减少了许多。这意味着你在禅修上

有进展和获得成绩,因为修禅的主要目的是净化自己

的心。

在《大念处经》(Mahasatipa¥¥hæna Sutta)的开端,佛

陀开示:比丘们,儿子女儿们!这是唯一的道路(“Ekayano aya� bhikkhave maggo sattæna� visuddhiyæ” ) 什么是唯一的道路?正念之禅就是唯一的道路。目

的是什么?修禅的目的是想净化心,远离烦恼障

(kilesa)。

所以,如果你能净化自己的心,你就能熄灭贪嗔痴这些

烦恼障.虽然你不能完全根除这些烦恼障,只要你能够

减轻强烈度、或减轻和弱化它们,就足以显示你的禅

修已有进展。请记得这要点。

Page 64: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64

倘若你正确地修内观智慧禅,你就能以减轻的烦恼障

来评估禅修的进展.

烦恼障是贪心(Abhijjhæ)、嗔恶心(Domanassa—恶

意,愤怒或嗔恨)和愚痴(Moha),如果这些烦恼障

已经逐渐减少和弱化,这显示了禅修的进展。相反

的,如果你在禅修没有进展,这时你就该评估、探讨

自己,是否引用正确的方式来禅修。

在《大念处经》里,佛陀描述一位修行者需要培育勤

力,清楚的觉知,正念 ( 醒觉 )(Ætæpī, Sampajæno,

Satimæ)。你必须激发精进力(Ætæpī)。为了什么? 以便

有正念 (Satimæ)。为何保持正念 ?以便清楚的觉知

(Sampajæno)在观照的禅修目标。

如前所述,正确的修行方式就是习修四念处,即:

1.身念处(Kæyænupassanæ-satipa¥¥hæna)是观照你的

色身(物质)

2.受念处(Vedanænupassanæ-satipa¥¥hæna)是观照感

3.心念处(Cittænupassanæ-satipa¥¥hæna)是观照心

4.法念处(Dhammænupassanæ-satipa¥¥hæna)是观照法

或心的目标。

如果你正确的修持四念处,烦恼障就会逐渐减少或其

强烈度会弱化。

Page 65: S2-Chinese 4 b

我觉得自己在禅修方面没任何的进展,

我要如何处理呢?

65

五盖五盖五盖五盖 (N (N (N (Nøvara¼øvara¼øvara¼øvara¼a)a)a)a)

如果还是没有禅修的进展,你就该审查五盖是否

(nøvara¼a)已出现了。它们被称为‘遮盖’,因为它们

遮盖和阻碍禅修的进展。巴利文nøvara¼a的意思是妨

碍、阻碍或障碍。

五盖是:

1. 贪欲(Kæmacchanda nøvara¼a)是贪求感官享

受,它是以贪心(Lobha)为根。

2. 恶意,嗔恨,愤怒(Vyæpæda nøvara¼a),它是

以嗔(Dosa)为根。

3. 昏沉及懒散(Thøna-middha nøvara¼a)。

4. 掉举 (焦虑不安 )和追悔(Uddhacca-kukkucca

nøvara¼a)。

5. 怀疑(Vicikicchæ nøvara¼a)。

这五盖会阻碍禅修的进展。如果修行者已确定他正确

地修四念处,可是还没有任何的进展,那么可能五盖

之一已阻碍了他的禅修。这时,要如何处理呢?他必

须发展五根或五种能力来对治五盖.这五根是什么?

Page 66: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66

五根五根五根五根

五根是:

1.信心(Saddhæ)

你必须对禅修的方法,对自己的能力及潜质,有足够

的信心。拥有此信心后,你才能获得禅修的目的。

2. 精进力或努力(Viriya)。

众所周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修禅也是一样的,

须有勤力(Ætæpī)。佛陀描述一位修行者需要培育精

进力,正念,清楚的觉知(Ætæpī, satimæ,sampajæno)。

修行者必须先建立信心作为基础,相信禅修能使自己

获益,脱离生死轮回、证得涅槃之乐。拥有此信心

后,修行者才能勤奋(Viriya)修禅。

3. 正念(Sati)

你必须培养正念因为内观智慧禅主要强调是发展正念

和醒觉。正念本意是什么?你必须充满警觉或觉醒的

心来观察禅修目标,从而明白它的实相。如以错误的

技巧修行,你就无法获得禅修的进展。

我们应该每分每秒都在培养正念,不可懒散和缺少觉

醒之心,就像一些修行者有时会陷入‘空'境一般.当

我问他们‘那时心在做什么?' 他们回答:‘心没有

做任何事,也不知道任何事。' 其实,一无所知就是

一无所得,而且这样也会阻碍禅修的进展。

Page 67: S2-Chinese 4 b

我觉得自己在禅修方面没任何的进展,

我要如何处理呢?

67

因此正念(Sati)的意思是一充满醒觉及开明的心,从

禅修的目标里,领悟所有待悟的特质及事实,以及领

悟禅修目标的共有本质。心一直处于警觉或敏锐的状

况,这就是正念的真正含意。不要无所事事的坐着而什

么也不知道。很多人自满足于长时间的静坐。如果缺

少正念,不能算禅修,而只是‘枯坐’而已。

4. 定力(Samædhi)

定力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当谈论禅修时,许多人认

为修禅是指修定力。当然我们需要定力,但修内观智

慧禅强调的主要点是培养正念。所以我们只需足够的

定力来观察目标,但不需太深入的定力。

我们需要特别留意的有三种定力.第一种是刹那定

(Kha¼ika Samædhi)。在巴利文里Samædhi是定力,而

Kha¼ika 是片刻或刹那。修内观智慧禅的行者需要刹那

定,意思是一个刹那接着另一个刹那的定力。

第二种是近行定(Upacæra Samædhi),意思是临近或邻

近的定力。‘邻近’的意思是毗邻或接近。就如两间

连接的屋子,被成为‘邻居’。'邻居'的意思是最靠近

或最接近的屋子。同样的这临近或接近的定力是接近

安止定和禅那定(Jhæna).

就如一个人走向这间大殿,行近的时候,那就是近行

upacæra)。再上一步他就安住在大殿内,那时是安止

Page 68: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68

appanæ。同样的,在近行定upacæra samædhi后,就会进

入安止定appanæ samædhi。

因此第二种定力是近行定(upacæra samædhi),而第三是

安止定(appanæ samædhi)或禅那定(jhæna)。总共有三种

层次的定力。

请记得修内观智慧禅时,修行者只需要第一种刹那定

(Kha¼ika Samædhi),意思是保持刹那至刹那定力。

举个例子,当你在修坐禅和观照腹部升降时,你发觉

到‘腹部的升起’和‘观照的心’同时发生,‘腹部

的下降’及‘观照的心’也同时发生。这表示你已获

得刹那的定力。那时,你的心没被其它目标影响而分

心,也不被烦恼障干扰,你就获得刹那至刹那的定

力。

在观照的时刻,目标和观照的心是同时成双升起。例如,

‘腹部升起’和‘观照的心’,‘腹部下降’和‘观照

的心’。在修走禅时,‘右脚’和‘观照的心’,

‘左脚’和‘观照的心’同时发生。或者‘提起’和

‘观照’,‘推前’和‘观照’,‘放下’和‘观

照’,也同时发生。

只要每个刹那,一对的现象,即被观照的目标和在观

照的心,可以同时进展或同步进行,你就会获得刹那

定。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定力.

Page 69: S2-Chinese 4 b

我觉得自己在禅修方面没任何的进展,

我要如何处理呢?

69

如果行者进入安止定(Appanæ Samædhi)或禅那定,

心会安住于那单一的禅修目标.心全神贯注于那目标,

而离不开它。在这种情况下,心牢系不动而不能进行

择法觉知(Dhamma-vicaya),无法观察和探查身心

(精神与物质)现象。因此,虽然他的定力很强,但他

无法发展智慧。这就是为何某些禅修者陷入这种定力

后却不能观察禅修目标的实相。

佛陀曾明确地说,一位修定禅的行者,如果想修内观

智慧禅,即使他已进安止定,他也必须先离开此定。

这样他才可以改修四念处来发展内观智慧禅。修内观

智慧禅时,只需要刹那定(Kha¼ika Samædhi)。请记

得这要点。

5. 智慧(Paññæ)

八正道的慧道支(Paññæ Magga³ga)有两项,即正思维

(Sammæ Sa³kappa)和正见(Sammæ Di¥¥hi)。

我们事前必须获得的首要智慧是基本的知识,就是正

确理解业力及其果报。它被称为自业智<Kammasakata

Sammædi¥¥hi>。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行导致

甜美的结果、恶行导致痛苦的结果。这是业力的法

则。所以深信业力的自然法则是自业智Kammasakata

Sammædi¥¥hi。

Page 70: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70

内观智慧禅是最高尚的善行,带来最好的果报。拥有

和依靠此自业智后,你会认真修行,而才获得禅修的

进展。这是你必须具备的基本的智慧。

我们应当发展和深信这业力的基本智慧和见解。拥有

此信心后,我们才会诚心的修行。

建立基本的智慧后,在第二阶段,当你修内观智慧禅时,

你必须发展实际的观智(ñæ¼a)如:

1. 分别名色 (精神与物质 )的智慧(Næma-rþpa

pariccheda ñæ¼a)

2. 因果、缘起的智慧(Paccayæ pariggaha ñæ¼a)

3. 思维正智(Sammasana ñæ¼a),明白一切事物

都是无常、苦、无我。

观智也是第二阶段的智慧。所以,依靠基本的自业

智,Kammasakata Sammædi¥¥hi)为基础,修行者可以

发展各种观智(Vipassanæ Ñæ¼a)。当观智慧到达顶

点,修行者就获得道果智慧、出世间的证悟。这就是

慧道支(Paññæ Magga³ga.)。

五根五根五根五根的平衡的平衡的平衡的平衡

我们需要平衡的发展五根之中的第一对,即信心

(Saddhæ)和智慧(Paññæ)。如果其中一项过多,禅

修进展会被延迟。如信心太多,智慧少,就容易被他

人误导,比方轻易相信他人,自夸自己的成就、证

Page 71: S2-Chinese 4 b

我觉得自己在禅修方面没任何的进展,

我要如何处理呢?

71

悟,从而导致疑惑和混乱。这也是阻碍禅修进展的原

因之一。 正念正念正念正念 信心信心信心信心 智慧智慧智慧智慧 精进力精进力精进力精进力 定力定力定力定力

所以我们不应该迷信或轻信他人所言。任何人都可以

信口开河.千万不可过度依赖他人的言论。在Kælæma

Sutta里,佛陀告诉我们,应当理智的分析事情的正确

性或可靠性后才接受它,不可盲目的接受它。信心是

重要的,可是必须是正信,并且要跟智慧平衡发展。

五 根 的 第 二 对 , 即 精 进 力 ( Viriya ) 及 定 力

(Samædhi)也需要被平衡地发展。如果其中一项过

多,就不利于禅修的进展。所以,依照我们的规定,

我们通常指导禅修者必须平等的分配时段给走禅和坐

禅。原因是坐禅比较适合发展定力,而站禅及走禅会

增加精进力。

为了平衡这两种能力,禅修者必须平均的以坐姿或行及

站姿交替修行。可是很多人很喜爱静坐。当人们谈论

修禅,他们只认为静坐才是修禅,说‘我可以修两三

个小时的静坐’。你纵然可以坐上十二个小时,假如

Page 72: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72

无法细查或观察目标的本质,这样不算在修禅,但只

是静静的坐着而已。

请记住,定力和精进力需要平衡地发展。如果精进力

过多,心就会掉举(不安)。反之,如果定力过多,昏沉

和懒散就会出现,心就无法观察禅修的目标及得到任

何内观智慧,它也会阻碍禅修的进展。所以,定力及

精进力需要平衡发展。而五根之中的正念(Sati),却从

来不会过多,所以修禅时正念越多越好,这对你越有

利。

这是为何我们一直强调,不需要太多的定力,但你必须先

建立正念。如果你有正念,定力自然随之而来,因为

正念是因,定力是果。因此在五根里,只有正念不需

被平衡,原因是它是时常缺乏的。因此佛陀在其一生,

由始至终,时常劝诫:比丘们(儿女们),不要松弛,要

勤修正念。( ‘Appamædena bhikkhave sampadetha',)

总的来说,正念在内观智慧禅中是主要的强调点.在五

根中,第一对信心(Saddhæ)和智慧(Paññæ),以及第二

对的精进力(Viriya)和定力(Samædhi),需要被平衡的发

展。这样,你才可以取得禅修的进展。

Page 73: S2-Chinese 4 b

我觉得自己在禅修方面没任何的进展,

我要如何处理呢?

73

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佛陀向弟子们宣示佛法。

Page 74: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74

修止禅修止禅修止禅修止禅((((SamathaSamathaSamathaSamatha))))的行者的行者的行者的行者,,,,之后之后之后之后是否是否是否是否可以转去修内观智可以转去修内观智可以转去修内观智可以转去修内观智

慧禅慧禅慧禅慧禅????

答案:

是的,可以这样做。有三种方式来体证涅槃。第一种

是Samatha Yænika,也是提问者所说的方法。

发愿想体证涅槃的行者,他必须修内观智慧禅

(Vipassanæ)。原因是内观智慧禅或四念处是体证涅槃

的 唯 一 道 路 。 如 佛 陀 曾 在 大 念 处 经 里 (Mahæ

Satipa¥¥hæna Sutta)说;

‘Ekayano aya�, bhikkhave, maggo sattæna� vissuddhiyæ’

‘比丘们,这是净化众生的唯一道路。’

体证涅槃的三种方式是:

1. Samatha Yænika (预修止禅)

首先,你以止禅Samatha Bhævanæ为基础,来获得近行

定后,便转去修内观智慧禅。原因是内观智慧禅是体

证涅槃的唯一道路。这方法是以止禅作为预修法门。

2. Vipassanæ Yænika (直修观禅)

第二个体证涅槃的法门就是Vipassanæ Yænika 。行者不

需要预先修止禅,可以直接修内观智慧禅。这里的修

行者所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Page 75: S2-Chinese 4 b

修止禅(Samatha)的行者,之后是否可以转去修内观智慧禅?

75

3. Yuganaddha(止观双修)

第三个种是Yuganaddha/ Yuganandha止观双修,意思是

同时修止禅和内观智慧禅以便体证涅盘。Yuga在巴利

文中的意思是成双作对,如用一支木杆把两辆牛车扣

在一起。当你在修内观智慧禅时,时常看到现象的生

灭,心会感到单调、厌倦。在这时,你可以转去修止

禅(Samatha)以便得到活跃和激励心的禅支。有一些行

者是修此法门。

现在,让我更深入地解释止禅(Samatha)或定禅。它也

被称为轻安、平静、宁静之禅.止禅主要的强调点是发

展定力,而内观智慧禅(Vipassanæ)的着重点却是发展

智慧。这种智慧是什么?它是彻底理解、领悟四圣谛的

智慧。没有自觉地领悟四圣谛的行者,就不能体证涅

盘。其实,修内观智慧禅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享受平

静、轻安的感受而已。

为了发展止禅(Samatha),你需要发展五种禅支(五种禅

那的因素),即寻(Vitakka),伺(Vicæra),Pøti(喜悦),

Sukha(快乐),心一境性(Ekaggatæ)。

假如想要通过内观智慧禅来体证涅槃的修行者,他必

须发展七觉支(七种觉悟的因素),即:

1. Sati 正念

2. Dhamma-vicaya 择法或是探查佛法

Page 76: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76

3. Viriya精进力

4. Piti喜悦

5. Passaddhi 轻安

6. Samædhi定力

7. Upekkhæ舍或是平等心。

这并不是意味着内观智慧禅不需要定力,或止禅不需

要正念。事实上,全部修行者必须平衡地发展五根,

即信心 (Saddhæ) , 精进力 (Viriya), 正念 (Sati), 定力

(Samædhi),智慧(Paññæ)。

无论是那一种禅修,修行者都需要依靠五根的力量和

成熟性。所有的五根是发展禅修的必备条件,因此是缺

一不可的.所以当我应用‘主要强调’的字眼,因为内

观智慧禅的主要强调点是发展智慧,然而止禅却是发

展定力。

我们必须知道三种定力。第一是近行定 (Upacæra

Samædhi) ,它是接 近第二种定,安止 定 (Appanæ

Samædhi)。

如果你预先修止禅(Samatha)来作为基础,你必须经历

这两种层次的定力。你须先获得近行定,之后才能进

入安止定。

Page 77: S2-Chinese 4 b

修止禅(Samatha)的行者,之后是否可以转去修内观智慧禅?

77

你必须发展五种禅支以便获得近行定。当它们变得强

而有力时,你才能进入安止定。所以修止禅的人,必

须发展这两种定力,即近行定和安止定。

为何必须发展这两种层次的定力?原因是近行定有能

力压制五盖(Nøvara¼a)。巴利字Nøvara¼a的意思是,阻

碍、障碍。它们会阻碍禅修的进展.

为何必须发展安止定呢?原因是想进入禅那(Jhæna)

或安止定,沉浸于禅乐,或想获得神通力。止禅有八

种禅那 ,即 四种色 禅 (Rþpajhæna) 和 四种 无色禅

(Arþpajhæna)。获得四种色禅(Rþpajhæna)的安止定后,

才能获得四种无色禅(Arþpajhæna)。

预先修止禅为基础,而渴望体证涅盘的修行者,其实

他不必进入安止定。即使已经进入安止定,他也必须

离开此定。因为安止定是心只是专注、集中在相同的

目标。在那时,你不能探查法、应用择法觉支

(Dhamma-vicaya),所以你不能够获得任何观智。

可 是 许 多 人 分 不 清 楚 自 己 是 在 修 Samatha 或 修

Vipassanæ。在修禅时,他们的心时常进入不固定不移

动、昏沉的境况。在小参(面谈提问)的时候,我问他

们,‘心境如何呢?’他们回答,‘心不知道任何事,

我只是坐着,心是空的’。

Page 78: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78

其实正念的意思是清楚的觉知和理解禅修的目标。我

曾经多次为你们讲解如何观照禅修目标。在观照目标

的时候,你必须领悟名色(或精神和物质)的分别,因果

关系,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你必

须清楚理解和观察目标以便获得内观智 (Vipassanæ

Ñæ¼a)。如果只把心专注在单一及同一个目标,你不会

获得观智。

经典确实地记载,即使你能进入安止定,你也必须离

开此定或消除它。之后,你回去近行定以便转去修内

观智慧禅。

只把心专注在单一及同一个禅修目标不会使你体证涅

槃。因此,根据我们的马哈希(Mahæsø)的传承,我们不

指示行者预先修止禅为首要条件。我们可以以上止观

双修(Yuganaddha)的方法,同时修止禅和观禅。

假使你预先修止禅来作为基础,你需要获得善巧导师

的指导,理解近行定和安止定,以及知道如何进出安

止定。所以我们的传承不推荐修止禅。如果能够的话,

请直接修内观智慧禅。

我们应用那一种定力来修内观智慧禅?“注解”

(Commentary)称它为刹那定(Kha¼ika Samædhi)或片

刻定,它是一个刹那接至一个刹那的定力。比方,在

修坐禅时,你观照腹部的升降和坐姿及触觉。’腹部

Page 79: S2-Chinese 4 b

修止禅(Samatha)的行者,之后是否可以转去修内观智慧禅?

79

的升起’和‘观照的心’,后来‘腹部下降’和‘观

照的心’,同时发生。或者‘坐姿’和‘观照的

心’,‘触觉’和‘观照的心’, 同时发生。意思是

‘被观照的目标’和‘观照的心’同时进行或成双成

对的升起,这时是刹那定。刹那定与近行定是同等

的,因为两者都有压制五盖(Nøvara¼a) 的能力.

可是有一些人却坚持地说,只有获得安止定的人才能

体证涅槃。其实我们发展定力的主要目的是想压制五

盖。修内观智慧禅时,我们应用刹那定 (Kha¼ika

Samædhi)来压制五盖。‘定’的意思是‘心定而不被

五盖干扰和阻碍’。

结论结论结论结论

简言之,修行者能以三种方式来体证涅槃。第一种

是,Samatha Yænika ,以预先修止禅为基础。

可是,如果你的心愿是想体证涅槃,你不必获得安止

定。获得近行定和压制五盖后,你可以转去修内观智

慧禅。不必浪费时间进入安止定。

即使你已经获得安止定,你也必须离开此定,才能修

内观智慧禅。如果你的心愿是想获得安止定,沉浸于

禅乐,或想获得神通力,那么你理所当然地必须继续

修到安止定(Appanæ Samædhi)。你也必须能够善巧的进

Page 80: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80

出禅那(Jhæna),以及理解如何从色禅(Rþpajhæna)修到

无色禅(Arþpajhæna)。

修第二种方式,Vipassanæ Yænika 的修行者,不需要进

入安止定。他用刹那定 (Kha¼ika Samædhi)来压制五

盖。心必须活跃地探查法,应用择法觉支(Dhamma-

vicaya),理解因果、无常、苦、无我(Anicca, Dukkha,

Anatta)。

除非你可以灵巧地观察佛法,否则你不能证悟。修内

观 智 慧 禅 时 , 我 们 不 需 要 安 止 定 ( Appanæ

Samædhi),我们只需要刹那定(Kha¼ika Samædhi)。

Page 81: S2-Chinese 4 b

如何将佛学理论实际地应用在禅修中?

81

佛陀向众弟子开示佛法。

Page 82: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82

如何将佛学理论实际地应用在禅修中如何将佛学理论实际地应用在禅修中如何将佛学理论实际地应用在禅修中如何将佛学理论实际地应用在禅修中???? 你是否有注意到,在这儿的佛法开示中,我时常强

调,如何将佛学理论实际地应用在禅修中。因为如果

修行者想脱离生死轮回,离苦得乐,首先他必须明

白,众生只是一种概念或名词而已。就是说,他需要

彻底的理解和透视精神(Næma心/名)和物质(Rþpa色身)或者五蕴,这些佛学理论的真实现象。 从小参(跟禅师报告禅修经验)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

的修行者在禅修时,并不知道如何去观照他们的禅修

目标,也对定禅(Samatha)和内观智慧禅(Vipassanæ)感到混乱。这是为何我时常解释这两种禅法的区别以便

解决修行者的迷惑。 内观智慧禅 (Vipassanæ)注重在智慧的发展,而止禅

(Samatha)却是定力的发展。一开始修禅时,我们就必

须先弄清楚这一点。 这并不意味着修内观智慧禅不需要定力,但却不需要

那种强大到足以把心识推进安止定的定力。安止定

(Appanæ Samædhi) 或 禅那(Jhanæ)的意思是‘心一境'或

极度集中在禅修目标。'定'的另外意思是沉浸。就如

液体被浓缩后,就会变成半固体而无法随意的改变形

状。同样的,当心态集中在同一目标或定力太强时,它

就无法移动。

内观智慧禅主要强调的是发展智慧,而智慧的开发是

需要醒觉的心或正念(Sati)。我们需要醒觉的心来觉知

禅修的目标,以便完全明白它的本质,和理解一切需

Page 83: S2-Chinese 4 b

如何将佛学理论实际地应用在禅修中?

83

要被理解的实相。这是最重要的事。可是许多人只是

静静地坐着。当你询问他们,“在那时候,发生了什么

事?”他们总是回答“不知道,心是空的”。‘空’的意思是

他们什么都无法知道和察觉,就如坐着的塑像或雕像

一般。原因有几个,通常是昏沉或是心太集中了,所

以无法观察禅修目标。这样,他们就无法得到任何的

观智。 在巴利文字Vipassanæ中的‘passana'有很多意思,如观

察、思考、考察、觉知、理解。‘Vi’的意思则是以各

种、特别、非凡的方式。所以Vipassanæ的意思是彻底

理解目标的实相。佛陀也阐述,Vipassanæ可以用另外

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Sampajañña,即清楚的觉知目

标,以便在观照时,能获得一切可得的观智。 三种知识三种知识三种知识三种知识 ((((Ñææææ�aaaa)))) 巴利文字Ñæ�a 是一种知识或者智慧。在世界上有三种

ñæ�a。第一种是Suta maya ñæ�a,Suta代表听闻。原因

是在古代的时候,没有印书的科技也没有书。所有的

知识是通过听闻别人的讲解和记在心里。Suta maya ñæ�a其实是普通的知识。 现在我们是通过听佛学讲座,听mp3、卡带、看书等

等,来获得一些知识。所以,从他人听闻和学习的知

识是‘二手知识’或‘非直接的知识’。就像你们现

在通过听闻我的佛法开示所获得的知识是属于这第一

种的知识.

第二种知识是Cintæ maya ñæ¼a,即通过思考所获得的

知识。打个比喻,哲学家们首先沉思出一些理论,再

Page 84: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84

从中得到一些知识。就如科学家牛顿,有一天,当他

经过一棵萍果树时,看到萍果掉在地上。他就开始思

考“当苹果还吊在树枝时,它不会掉下来。为何一旦离

开树枝后它就会往下掉,一定有一种引力导致苹果往

下掉。”后来他就推出“地球引力”的理论。

第三种知识是Bhævanæ maya ñæ¼a。这知识是最重要

的。Bhævanæ的意思是内观智慧禅。这是通过自己的心

识培育,或修持发展内观智慧禅,才获得的智慧。请

记得,在禅修时你应当发展这Bhævanæ maya ñæ¼a。 你亲身体验的自觉智慧,必须与从听闻佛法开示所获

得的禅修理论,做个验证。所以Vipassanæ内观智慧禅

是发展自觉的智慧,也是这第三种知识(Bhævanæ maya ñæ¼a)。 这是为何,我时常指导你们‘如何观察禅修的目标'。

如果观智或自觉智慧不能自动出现,你就应该尽量地

把所学的佛学知识,带入你的禅修中。比如,所谓的

‘众生’或‘人’只是名词、概念而已。在修禅时,

你必须理解真正存在的只是精神 (Næma心/名)和物质

(Rþpa色身)的现象而已。 所以在禅修时,你必须去透视或证实佛学理论,如理

Page 85: S2-Chinese 4 b

如何将佛学理论实际地应用在禅修中?

85

解“众生、男人、女人、我”都只是概念而已,真正存

在的是精神(Næma心/名)和色身或物质(Rþpa色身)的复

杂组合,或者名色而已。 在《阿毗达摩》里,佛陀详细地把物质分析为28种。

可是在实际的禅修时,我们不需理会这些分类,只需

要辨认出四大元素的特征就足够了。因为四大元素构

成了色身或物质。 四大元素四大元素四大元素四大元素 什么是四大元素?第一种元素是土质Pathavø dhætu。土

质的特质是坚固性,所以我们能看到自己或他人的身

体。身体也能占据空间。它如何显示呢?如果你感觉

或体验软、硬、滑和粗,你就能理解这些是土质

(Pathavø dhætu)。 第二种元素是水质Æpo dhætu。眼泪、口水、汗和尿都

是水质。水的特质是流动性及粘合性。通过这些特

质,我们就能感觉到水质的存在。 第三种元素是火质Tejo dhætu。当你感觉到热、温和冷

时,就是感觉到火质的存在。其实热、温和冷只是不

同温度的同样现象。 第四种元素是风质Væyo dhætu。当你感觉腹部的升起和

下降时、你理解到这是腹部的动态。或者在走路时观

察到‘右脚,左脚’或‘提起,放下’或‘提起,推前,放

下’,这些都是动态。动态就是风的特质。 修行者应当辨认这四大元素,以便排除我见Sakkæya-

Page 86: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86

di¥¥hi。排除我见的重要性,跟处在生死边缘的迫切性,

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佛陀举了个例子,就像一个人的

头发在燃烧,或他的胸背被一支镖枪刺伤,这是非常

紧急生死关键的时刻。在这生死边缘,那个人应当马

上熄灭头上的火,或立刻把镖枪拔出来。同样的,我们

必须立刻做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是通过修内观智慧禅,把

自己辨别、分解为成四大元素,以便排除我见 Sakkæya Di¥¥hi。 屠夫和牛的比喻屠夫和牛的比喻屠夫和牛的比喻屠夫和牛的比喻

为了更清楚理解四大元素,佛陀

就打了一个比喻。比如说有一位

屠夫牵着一头牛走去屠宰场。在

半路上,有人问他 ‘你在牵着什

么?’他会回答说: ‘我在牵一头

牛.’

当他到达屠宰场,把牛杀了并把牛的身

体分割成不同的部分,如肉、骨和其他

内脏等等。他就把它们分成不同的包

装,去到市场,并把这些货物放在摊子

上,就开始售卖。 在那个时候,有人走过来问他,‘你在卖什么?’。他不

会说他在卖牛,反而他会说: ‘我在卖肉,骨、心

脏、肝脏等等。’。原因是那时他已经没有那头牛

了,所以他失去牛的概念了。可是在还没有宰杀牛和

切割之前,和在牵着牛的时候,他还有牛的概念。所

以假如你问他‘你在牵什么’,他会回答‘我在牵一头

Page 87: S2-Chinese 4 b

如何将佛学理论实际地应用在禅修中?

87

牛’。但宰杀和切割牛后,他不会说‘我在卖牛’,而会

说‘我在卖肉、骨’,因为他已经失去牛的概念了。 同样的,那些能把身体分成四大元素的修行者,就会

失去‘我’的概念。由于身体是由四大元素所组合而成,

我们相信这身体为‘我的’、也相信有整体的‘我’、‘人’的存在。因此我们就变成自私和自大。自私的态度制

造了生活上的许多问题。 因此,在禅修时最重要的事情是排除我见Sakkæya-di¥¥hi。你应当把色身或物质辨别、分成为四大元素。

你需要通过自己实际的禅修,来辨认出四大元素的存

在,并不是在理论上明白而已。 精神精神精神精神((((NæmaNæmaNæmaNæma心心心心////名名名名)))) 这所谓的‘众生’的二部分是心或精神(Næma)。现在让

我们来研究这精神(Næma心/名)。就像佛陀把物质

(Rþpa色身)分为四大元素,他也把精神分为四组,即

受、想、行、识。在《阿毗达摩》,佛陀把心分成89或121种心。因佛陀有无比的智慧,所以他可以知晓不

同种类的心。 不过,在实际禅修的我们,不需理会这么多分类的

心,只需要辨认出心和物质。精神可以分成一种

‘心’Citta和三种‘心所’Cetasika。所以,总的来

说,精神/心包含了四个成份。

Page 88: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88

精神(Næma心/名) 1.受Vedanæ 2.想Saññæ 3.行Sa³khæra 4.识Viññæ�a

心所Cetasika 心Citta

受受受受VedanæVedanæVedanæVedanæ 在巴利文里Vedanæ是指第一种‘心所’__感受。在禅修

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各种不同的感受。比方在修坐

禅时,有时会出现痛、痒、刺痛、麻痹等等的感受。

佛陀也把感受分为好几种,但是如果在禅修上我们可

以察觉到三种感受已经达到禅修目的了。即使这三种

感受,有时也难以察觉。 这三种感受是:

1. 乐受Sukha Vedanæ 2. 苦受Dukkha Vedanæ 3. 不苦不乐受Adukkhamasukha Vedanæ 第三种的感受也被翻译为中和、平等、冷漠的感

受,这些都是误导性的词汇。最好还是用回它的巴

利文字Adukkhamasukha vedanæ,不苦不乐受。 在实际禅修中,我们最容易察觉到的是苦受。因为苦

受非常强烈、明显和痛苦,它会很轻易的吸引心投向

这目标。不然的话,我们的心就如佛陀所述这样,像野

猴一样,从一个目标跳到另一个目标,不容易稳定下

来。但是当感觉到这苦受时,心就无法离开。因此,

Page 89: S2-Chinese 4 b

如何将佛学理论实际地应用在禅修中?

89

苦受是最容易辨认的。

通过跟苦受做个比较,我们能觉察其他两种感受。当

苦受逐渐的消失,乐受或不苦不乐受就会出现。若能

察觉到苦受,也足以让我们达到禅修的目的了。

2. 想Saññæ 第二个‘心所’是想Saññæ。‘想’有辨别和认知的能

力。我们受到因缘条件所支配,所以我们的‘想’已

经世俗、概念化了。我们会以概念、名称来认知世俗

环境的事物。比如会自动辨别事物为‘男’、

‘女’、‘猫’、‘狗’、‘椅子’、‘桌子’。用

现代的方式来阐明巴利文字的Saññæ,是等同把资料输

进电脑以便将来可以参考。就像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外

面的世界,我们会尽量学习和收集相关的资料。

比方说,当大家第一次见到我时,无论你知道或不知

道,你的心开始观察我.我的特征就会被记录起来。下

一次见到我时,你就会自动地辨认‘他是一位出家

人,他的名字是Dr. U Sunanda,这是‘想’的作用。

“注释”也提供如下的例子.古代的建筑

师建屋子时,会先在材料上做一些记

号,以便知道需要锯,或弄平滑,或需

要调直的地方。所以‘想’Saññæ是收集

和记忆资料,以便作为将来的参考之用.

这就如想蕴的作用。 3.行Sa³khæra 第三种‘心所’是行Sa³khæra,即有意图的行动。修行者

Page 90: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90

被劝导要保持忍耐心。当你更换身体的姿势,如从坐

姿转去站姿时,你首先平静的观察你的心。那‘要站

起来的意念’会出现。你需要观照这意图。如此你是

在辨认出这‘行’。 佛陀曾开示: ‘心是一切现象的前导(Manopubba³gamæ dhammæ),’ 意图是行动的前导。身体不会自动的动起来或移动。

身体就像桌子一样,它不会自己移动因为它没有心。

除非你去拉或推动那桌子,它才会移动。同样的,没

有心的身体,就像一尊没有生命的石雕。由于心想站

起来,身体才站起来;由于心想走,身体才走;由于

心想去厕所,身体才去厕所。

因此,如果你可以观察到你的意图,你就能自身体验

到‘行’,它也是另外一种的 ‘心所’。这些心所伴随

任何心识,所以它们是普遍性的。如果没有心所,心

就不能出现。根据《阿毗达磨》Abhidhamma中的记载

共有52种心所。 佛陀却把伴随着心的 ‘心所 ’,分成三项目,即受

(Vedanæ),想(Saññæ),行(Sa³khæra),以便修行者可以

在禅修时辨别它们。这三种‘心所’,是非常的明显的。

如果你在你的行动里保持正念,你就能很容易的把这

三种心所辨认出来。 4.识Viññæ¼a 第四种精神部分是‘识’。它就完成了整个心(精

神)的过程。为了容易理解,让我们引用政府的内阁

来做比喻。不同的部长如卫生部长、教育部长等等,

Page 91: S2-Chinese 4 b

如何将佛学理论实际地应用在禅修中?

91

他们在各自的部门行使公务。他们会向总理或总统汇

报,他会决定全国的行政。这时,部长的工作才算完

成了。 同 样 的 ‘ 受 ’ Vedanæ , ‘ 想 ’ Saññæ 和 ‘ 行 ’

Sa³khæra,这些心所在各自的范围内发挥功能。然后

他们的工作则由‘识’Viññæ�a 来完成。这是辨认出四

种精神部分的方式。简言之,这四项(受、想、行、

识)联合起来就被称为精神(Næma心/名)。 结论结论结论结论 简要地说,众生只是个概念或名词,真正存在只是精

神(Næma心/名)和物质(Rþpa色身)的现象。四大

元素构成了色身。对于学者,他们可能想详尽分析精

神为四种类别,即一个心(citta)和三个心所(cetasika)。因此就组成了五蕴,它们是: 1.物质/色身 Rþpakkhandha 2. 受 Vedanækkhandha 3. 想 Saññakkhandha 4. 行 或意图 Sa³khærakkhandha 5. 识 Viññæ�akkhandha 确实存在的真理是上述的五蕴,五蕴是究竟法。可是

这五蕴我们误认和贪取为 '我 '或 '我的 '。假如有人问

你,‘你是谁?’,你就会指着你的身体,回答‘我在这

里’因为你执著身体为 ‘我’或‘我的’。如果你说‘我的记

忆很好’,那么你是在执著你的想蕴为‘我’或‘我的’。 其实,究竟和真实存在的只是五蕴,可是我们将五蕴认

知为‘整体的我’ 、‘我的’,相信这个‘我’一直

Page 92: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92

存在、永远存在。这导致人们产生我慢(自满心),因而

产生生活上的许多问题。

现在让我们再参考屠夫的例子。他把牛宰杀后,他就

失去了整只牛的概念。同样的我们要观察和辨别出精

神和物质(名色)现象或五蕴的存在,以便熄灭那错误

的‘我见’(Sakkæya Di¥¥hi)。

Page 93: S2-Chinese 4 b

在修内观智慧禅时,如何应用八正道?

93

佛陀向国王及人民讲解佛法。

Page 94: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94

在修内观智慧禅时在修内观智慧禅时在修内观智慧禅时在修内观智慧禅时,,,,如何应用八正道如何应用八正道如何应用八正道如何应用八正道???? 佛陀在初转法轮经(Dhammacakkappava¥¥hæna Sutta)里提及八正道。它是佛陀证悟后的第一个开示。在此

经里,佛陀详尽的解说四圣谛。 四圣谛是: 第一:苦谛 第二:集谛,或苦的起源 第三:灭谛,或熄灭苦之谛 第四:道谛,导向灭苦之道,亦称八正道 在八正道里有八种道支。 一)正见 (Sammæ Di¥¥hi) 二)正思维(Sammæ Sa³kappa) 三)正语 (Sammæ Væcæ) 四)正业 (Sammæ Kammanta) 五)正命 (Sammæ Æjøva) 六)正精进(Sammæ Væyæma) 七)正念 (Sammæ Sati ) 八) 正定 (Sammæ Samædhi) 上述的八正道的理论。为了实际禅修的目的, 八正道

可分为下列三组:

一)Søla戒

二)Samædhi定

三)Pañña慧。

禅修者必须完成这三种训练。

Page 95: S2-Chinese 4 b

在修内观智慧禅时,如何应用八正道?

95

戒戒戒戒组组组组((((Søla Søla Søla Søla Magga³gaMagga³gaMagga³gaMagga³ga)))) 戒组有三种道支 一)正语Sammæ Væcæ 二)正业Sammæ Kammanta 三)正命Sammæ Æjøva 还没修行之前,你需要有清净的戒行。佛陀说,你需

要先修这戒组,以便净化自己的道德、戒行。如果戒

行不清净,你就无法获得定力。没有定力的话,就无

法开发智慧。所以,禅修的基本训练就是净化自己的

戒。

这就是为何我们(禅师)不厌其烦在早晨授八戒于修行

者。参与密集禅修的修行者是守持八戒。但是,在家众

在平时,若能够守持五戒,已算获得清净戒了。

一一一一))))正语正语正语正语((((Sammæ Sammæ Sammæ Sammæ VæcæVæcæVæcæVæcæ)))) 戒组有三项,第一是正语(Sammæ Væcæ)。正语的意思

是避免四邪语或四种错误、不适当的言语。它们以妄

语或谎话musævædæ为首。除了妄语,还有三种邪语如: i) 两舌(Pisu¼avæcæ)--调拨离间、拆散他人的关系,使

亲属、朋友不合。 ii)恶口(Pharusavæcæ)--用伤人、粗野、恶语或污秽话。 iii)绮语(Samphappalæpavæcæ)--闲话、废话。 当 你 持 守 五 戒 , 其 中 之 一 是 ‘Musævædæ verama¼i sikkhæpada� samædiyæmi’',意思是 ‘我愿守持不妄语

戒’。其实妄语musævædæ也包含了各种邪语。想获得修

行进展的人,必须严格守持‘不妄语戒’以使他的言语属

于正语Sammæ Væcæ。 因此,避免邪语就是获得正语 (Sammæ Væcæ)之道。

Page 96: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96

二二二二))))正业正业正业正业 ( ( ( (Sammæ Sammæ Sammæ Sammæ KammantaKammantaKammantaKammanta)))) 戒组的第二项是正业(Sammæ Kammanta)。什么是正

业?你必须避免犯下在五戒中所列出的恶行: 第一恶行是第一戒 (Pænætipætæ verama¼i),即禁止杀

生、伤害众生。 第二恶行是第二戒(Adinnædænæ verama¼i),禁止偷

盗,或没获他人的允许或以非法的手段夺取他人的财

物。 第三,不邪淫 (Kæmesu micchæcæræ verama¼i.)。一般

上,邪淫被认为不正当、不合法的性关系。原因是在

五种感觉器官的感受里,性欲是最强的。其实Kæma的意思是欲乐、感官的享受。所以邪淫的真正意思是过

度的贪欲或放纵于感官享受。 杀生、偷盗、邪淫都是邪业Micchæ Kammanta或不道德

的行为 。通过守持五戒,你就获得戒清净。当你远离

上述的三种邪业,你的行为就成为正业 Sammæ Kammanta。 三三三三))))正命正命正命正命 ( ( ( (Sammæ Sammæ Sammæ Sammæ ÆjøvaÆjøvaÆjøvaÆjøva)))) 戒组的第三项是正命(Sammæ Æjøva),我们需要谋生

来维持生活。但是我们需要以正当、合法的方式来谋

生。在求生计时,如果你可以避免以上所说的四种邪

语和三种邪业,你就成就正命(Sammæ Æjøva)。 全体佛教徒必须远离以下的五种邪命(Micchæ-Æjøva)或不道德的谋生方式。 第一,贩卖人口 第二,贩卖肉类和养殖动物以供屠宰 第三,买卖武器毁灭性兵器

Page 97: S2-Chinese 4 b

在修内观智慧禅时,如何应用八正道?

97

第四,买卖毒药 第五,买卖麻醉品如麻醉药、迷幻药、酒精或任何能

混乱心识的物品。 还未开始心识培训或禅修的普通众生,其实他们的心

已经充满幻觉和迷惑了。若加上应用麻醉物如酒精、

麻醉品、迷幻药等等,他们的心会更错乱,以致走向

偏途及犯下恶行。 上述的五种职业是邪命(Micchæ-Æjøva)。所以,想要培

育纯净戒行的人,必须远离以上所说的五种邪命。 俗家修行者需要通过守持五戒或八戒,以便净化自己

的戒行(或获得戒清静)。至于沙弥(Sama¼era)或比丘

(Bhikkhu)则有各自所应守持的戒律。

定定定定组组组组 ((((SamædhiSamædhiSamædhiSamædhi)))) 净化戒行后,修行者必须发展定力。定组有三种道

支: 第一,正精进(Sammæ Væyæma) 第二,正念(Sammæ Sati) 第三,正定(Sammæ Samædhi) 一一一一))))正精进正精进正精进正精进((((Sammæ Sammæ Sammæ Sammæ VæyæmaVæyæmaVæyæmaVæyæma)))) 定组里的第一项是正精进(Sammæ Væyæma)。为何需要

激发正精进?因为你需要维持正念 (Sammæ Sati)或醒

觉。以正精进来培育正念后,正定Sammæ Samædhi自然会随着来。这三个道支就构成了定组 (Samædhi Magga³ga)。

Page 98: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98

如何发展这定组的三道支呢?如上所说的,排在首位的

是正精进。什么是正确的精进?它是以四种方式来激发

正精进。 提升善心境方面,有两种方式。 一)未生的善心境,令生起 二)已生的善心境,令增长 对治恶心境方面,也有两种方式。 一)已生的恶心境,令断除 二)未生的恶心境,令不生 这 四 种 精 进 被 称 为 正 勤 菩 提 分 (Sammappadhæna Bodhipakkhiya)。它也是觉支之一。

禅修者也必须知道什么是善心境或恶心境。在实际禅

修时,恶心境就是五盖(Nøvara¼a)。巴利字Nøvara¼a是阻碍、妨碍。它们会延误、阻碍禅修进展。五盖是: 一) 贪欲(Kæmacchanda nøvara¼a) 二) 恶意,憎恨,愤怒(Vyæpæda nøvara¼a) 三) 昏沉、懒散(Thøna-middha nøvara¼a) 四) 掉举和追悔(Uddhacca-kukkucca nøvara¼a) 五) 怀疑(Vicikicchæ nøvara¼a) 这五盖是五种不善的思想。如果它们还没有出现,修

行者需要致力于防止它们的出现。如果已出现,则需

要尽力断除它们。因此,这些努力被称为四正勤

(Sammappadhæna) 或正精进(Sammæ Væyæma)。

Page 99: S2-Chinese 4 b

在修内观智慧禅时,如何应用八正道?

99

什么是需要发展的善心境?在修行时,善心境的就是

观智(Vipassanæ Ñæ¼a)的体验。修行者需要运用择法

觉支(Dhamma-vicaya) 或探查佛法,以便体验各种的观

智,如: 第一,名色 (精神与物质 ) 辨别的智慧 (Næma-rþpa pariccheda ñæ¼a)。 第二,缘起正智或因果的智慧 (Paccaya pariggaha ñæ¼a)。 修行者在做任何动作之前,应该观照意图、意念。比

方,从静坐到要站起来,需要观照‘意念要站起来’,然

后才站起来。你会发觉到‘意念要站起来’是原因,

‘身体站起来’则是结果。这是缘起正智或理解因果

的智慧。 还没走之前,不要直接走。你必须先保持耐心,观察

自己的心。接着你会发觉到‘意念想走’先出现,然后才

有脚步的跨出。‘意念要走’是原因,脚步(或身体)的

移动是结果。因此,你可以清楚的理解因果关系。这

就是缘起正智(Paccaya pariggaha ñæ¼a)或理解因果的观

智。 观智是属于善的心境,因为它们能让禅修者获得出世

间的成就和体证涅槃。如果还未发展观智,你必须努

力发展它们。如果已经发展观智,你必须维持、护

持、并令它们增长。这是禅修者必须发展的两种高尚

的精进力(Sammæ Væyæma) 总得来说,禅修者需要圆满发展这四种精进,即断

除、防止恶心境的两种努力,以及培育、增长善心境

Page 100: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00

的两种努力。这四种精进力是属于八正道的正精进

(Sammæ Væyæma)。 因此,禅修者必须发展的首两种智慧是名色(精神与物质)辨别的智慧(Næma-rþpa pariccheda ñæ¼a)及缘起智慧

(Paccaya pariggaha ñæ¼a)。

随后的观智是思维正智(Sammasana ñæ¼a)。每个现象都

有三个阶段即‘生、住、灭’。如你观腹部升起时,它有

即将开始的上升,正在上升,之后停止。开始的上升

是生 (Uppæda) ,正在上升是住 (¿hiti) ,停止是灭

(Bha³ga)。 它不会一辈子永远上升,它肯定会有停止的时刻,停

止就是消失。所以,任何现象的三个阶段是‘生、住、

灭’. 接著,腹部会开始下降(‘生’),在下降(‘住’ ),之后会

停止(‘灭’),因此腹部的下降也是‘生、住、灭’。理解

每个现象都有三种阶段即生、住、灭的思维智慧

(Sammasana ñæ¼a)。这观智是属于善心境。 如果还没发展这些观智,你必须尽力地发展、培育它

们。如果你已经发展观智,你必须尽量维持、护持、

增广它们。所以这四种努力是八正道里的正精进

(Sammæ Væyæma) , 也 被 称 为 三 十 七 菩 提 分 法

(Bodhipakkhiya-dhamma) 的四正勤(Sammappadhæna)。

Page 101: S2-Chinese 4 b

在修内观智慧禅时,如何应用八正道?

101

二二二二))))正念正念正念正念((((Sammæ Sammæ Sammæ Sammæ SatiSatiSatiSati)))) 定组的第二项是正念(Sammæ Sati)。在这里的禅修

者都是在修正念之禅或内观智慧禅。佛陀曾以四念处

来详尽解说正念之禅。 四念处是: 1)身念处 (Kæyænupassanæ Satipa¥¥hæna)这是观照色身或

物质的现象。如在静坐时,你观照腹部的升起和下

降,坐姿、触觉。或者在行禅时,观照脚的移动如‘右步、左步’ 2)受念处Vedanænupassanæ Satipa¥¥hæna Vedana的意思是任何感受如疼痛、刺痛,麻痹、痒等

等。当你观照身体的任何感受时,你就是在修受念

处。 3)心念处Cittænupassanæ Satipa¥¥hæna。Citta的意思是心

识、妄想、杂念、回忆过去、计划未来等等。当你观

照心或心所,你就是在修这心念处。 4)法念处Dhammænupassanæ Satipa¥¥hæna。Dhamma这巴

利字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可是在实际的禅修,若你观

照出现在六根门的现象,便相等于修法念处。

比方,用眼睛看到景象,用耳朵听到声音等等时,你

必须观照为‘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想到’。当你在观照六根门所发生的现象,就是

在修法念处。

Page 102: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02

因此,当你依据四念处观照时,你也是成就正念

(Sammæ Sati)。 三三三三))))正定正定正定正定Sammæ Sammæ Sammæ Sammæ SamædhiSamædhiSamædhiSamædhi 定组的第三项是正定(Sammæ Samædhi)。正定的意思是

保持连续、无间断的正念。观照的心和被观照的目标

同时发生,或者观照的心可以持续安住禅修的目标。 比方,‘腹部的上升’ 和 ‘观照的心’,‘腹部下降’ 和 ‘观照的心’,‘踏步’ 和 ‘观照的心’,这些都可以同时进

行。 当‘观照的心’ 和 ‘被观照的目标’,一刹那至另外刹那的

发生,这就是刹那定(Kha¼ika Samædhi)。如果你可以保

持这刹那定,你就成就正定 (Sammæ Samædhi)。 总的来说,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三项因素是属于定

道支(Samædhi Magga³ga)。

智慧智慧智慧智慧组组组组 (Pañña (Pañña (Pañña (Pañña Magga³gaMagga³gaMagga³gaMagga³ga)))) 智慧组有两种道支: 一)正见Sammæ di¥¥hi 二)正思维Sammæ Sa³kappa 一一一一))))正见正见正见正见Sammæ Sammæ Sammæ Sammæ di¥¥hidi¥¥hidi¥¥hidi¥¥hi 剩下的两个因素是正见(Sammæ di¥¥hi)和正思维(Sammæ Sa³kappa)。如果你已发展了戒组(有三项)和定组(有三

项),这两组加在一起,就已经建立六种道支了。以它

们为基础,你就获得正见(Sammæ Di¥¥hi).

Page 103: S2-Chinese 4 b

在修内观智慧禅时,如何应用八正道?

103

在无始的生死轮回中,我们一直活在世俗范围,我们

会自动和习惯,以世俗观点去辨认与感官接触的所有

的事物。可是通过发展戒道支(Søla Magga³ga)和定道支

(Samædhi Magga³ga),就能改换我们的观念和见解,使

它们转去究竟、真相(Paramattha) 的层面。 例如,在世俗和名称的范围内,我们用‘男’、‘女’等等。不过,若我们能辨别它们为名色(精神与物质)或五

蕴,以及理解它们的生灭本质,我们就会获得正见

(Sammæ Di¥¥hi)。 正见的真正的意思是以究竟真相的层面,却不以世俗

的概念(Paññatti)看待事物。Paññatti只是名词、概念、

世俗的观念、非究竟真相、不是真实存在的。它让我

们以歪曲、颠倒、幻觉Vipallæsa的方式看待事物。比

方,无常的事物,我们认为长久。痛苦的事物,认为

快乐。不清净、丑陋的事物,认为美、快乐。

若修行者能如实知见精神与物质的真相,他就会成就正

见。 二二二二))))正思维正思维正思维正思维Sammæ Sammæ Sammæ Sammæ Sa³kappaSa³kappaSa³kappaSa³kappa 最后一个因素是正思维。打个比方,在这里,禅修

者,因有正思维,才来参加这密集禅修。虽然是在放

假,他们却不去寻欢作乐,而到这里来禅修和学习佛

法。这是非常高尚的思想及志向。佛陀推荐三种的正

思维。 第一)离欲的思维(Nekkhamma Sa³kappa)

Page 104: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04

离欲的意思是舍离和放下感官享受。通过参与密集禅

修,守持八戒,你就是舍离感官享受。 比方,你舍下

晚餐,不用化妆品来修饰自己,不做视觉和听觉上的

感官享受。你舍下所有的欲乐,也是在修出离波罗密

(Nekkhamma)。这些离欲的思想就是正思维 (Sammæ Sa³kappa)。 第二)无害的思维(Abyæpæda Sa³kappa) 无害的意思是压制、断除嗔恶、愤怒,而发展慈爱(Mettæ) 第三)无残忍的思维(Avihi�sa Sa³kappa) Avihimsa的意思是无残忍或无暴力,或发展慈悲

(Karu¼æ)。 结论: 总之,禅修者需要发展八正道或戒定慧三学,以便获

得出世间成就。

Page 105: S2-Chinese 4 b

观照六根门的所有现象

105

佛陀劝解尸迦罗越(Sigala)朝拜六方向:东、西、南、北、上、下的意义。

意义是父母,孩子,丈夫,妻子,朋友等等的责任

Page 106: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06

观照六根门的观照六根门的观照六根门的观照六根门的所有所有所有所有现象现象现象现象 佛陀曾指示我们如何观照六根门的现象。 1.在看到,只是看到 (Di¥¥he di¥¥hamatta� bhavissati) 2.在听到,只是听到 (Sute sutamatta� bhavissati ) 3.在触到,只是触到 (Mute mutamatta� bhavissati) 4.在知道,只是知道 (Viññate viññatamatta� bhavissati) 当看到任何景象时,必须观照为‘看到,看到’,那景象

只是保留为视觉目标而已。听到声音时,必须观照为

‘听到,听到’,所以那目标只是保留为声音而已。只是

对目标的纯粹觉知,却不会对目标有任何反思、反

应。 佛陀把嗅觉,味觉,触觉的三个过程聚集为第三个指

示 , ‘ 在 触 到 , 只 是 触 到 ’(‘Mute mutamatta� bhavissati’)。意思是直接触到根门的目标只是保留为纯

粹的触觉而已。对目标,不会有任何反思,反应,只

是纯粹觉知。 当我们思考或知道事物时,必须观照为‘想到,想到’或‘知道,知道’。所以,我们只是纯粹知道精神的目标而

已。 这是有趣的观点,为何佛陀把‘看到的过程’归类为

第一指示,把‘听到的过程’归类为第二指示,却把

‘嗅觉,味觉,触觉’的三种过程归类为第三指示。

Page 107: S2-Chinese 4 b

观照六根门的所有现象

107

世界世界世界世界 巴利字Loka的意思是世界,Æyatana是六内处和六外处。这世界是什么呢?它是我们的六根门和六尘(根门的相

对目标)。内处的意思是六根门,即

眼、耳、鼻、舌、身、意。外处是感

官的目标,即色(景象)、声、香、味、触、法(心识的

目标)。 事实上,我们用六根门跟外界沟通。我们用眼睛看到

景象,用耳朵听到声音,用鼻子嗅到气味,用舌头尝

到味道,通过身体感觉到触觉,用心知道法(心识的目

标)。 六种感官心识升起的因素六种感官心识升起的因素六种感官心识升起的因素六种感官心识升起的因素 必须具备以下的四个因素,眼识才会产生。 一)眼净色(Cakkhupasæda) 或眼根门 眼净色是在眼球的后部分的视网膜 二)色所缘(Rþpæramma¼a)、景象为视觉目标 三)光(Æloka) 四)注(Manasikæra) 必须具备这四个因素,眼识或看到的过程才会发生。 你必须有好的眼睛或视网膜才能看到事物。如果有好

眼睛却没有光,看到的过程就不会发生。你也必须专

注。比如,有某某人坐在你前面,有光,但是你的心

想其他东西,你也不能看到他。实际上,是心看到,

不是眼睛看到。原因是眼睛只是让看到过程发生的工

具。

Page 108: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08

听到声音时,必须观照为‘听到,听到’。耳门过程必须

具足以下的四个因素 一)耳净色(Sotapasæda) 或耳根门 它是在内耳里,接受声音的敏感之处 二)声所缘(Saddæramma¼a) 三)空间(Ækæsa) 声音和耳朵之间,不可以有任何的障碍。 四)专注(Manasikæra) 必须具备这四个因素,耳识或听到的过程才产生。 鼻门过程必须具足以下的四个因素。 一)鼻净色 (Ghænapasæda) 或鼻根门 二)香所缘 (Gandhæramma¼a) 三)带着气味的顺风 四)专注(Manasikæra) 必须具备这四个因素,鼻识或嗅到的过程才产生。 舌门过程必须具足以下的四个因素 一)舌净色(Jivhæpasæda)或舌根门 二)味所缘(Rasæramma¼a) 三)水 (Æpo) 水或口水会溶化味道,味道才能触到舌根 四)专注(Manasikæra) 必须具备这四个因素,舌识或尝到的过程才产生。 这就是为何我们的舌头时常潮湿的原因。当一个人生

病或发高烧时,没有口水来溶化食物,他就食之无

味。 身门过程必须具足以下的四个因素

Page 109: S2-Chinese 4 b

观照六根门的所有现象

109

一)身净色(Kæyapasæda) 或身根门 二)触所缘(Pho¥¥habbæramma¼a) 三)直接触到 四)专注(Manasikæra) 必须具备这四个因素,身识或触到的过程才产生。 意门过程必须具足以下的因素 一)Bhava³ga citta 为意根门 二)心识的目标(Dhamma-ramma¼a) 三)专注(Manasikæra) 必须具备这些因素,意识才会出现。 当六根门(六内处),即眼、耳、鼻、舌、身、意以及感

官目标(六外处)接触时,相应的心识如眼识、耳识、鼻

识等等就会出现。 直接直接直接直接、、、、间接触到间接触到间接触到间接触到 佛陀把嗅觉,味觉,触觉的过程聚集为第三指示,

‘Mute mutamatta� bhavissati'。对这三个过程来说,感

官的目标与鼻、舌、身根门没有直接接触。从这点,

我们赞扬佛陀的无所不知的智慧,是无可比拟的。 在看到过程中,目标的形状和颜色会反射在眼根门

里。目标和眼根门没有直接的接触。听到的过程也是

一样的,耳根门和声音没有直接接触。只是从起源的

事物的音波跟耳根门接触。 对于嗅觉,味觉,触觉的过程,根门和目标必须直接

接触。比方说,想产生嗅到过程,气味必须直接接触

鼻根门。如果食物和味道远离我们,就不能尝到任何

Page 110: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10

味道。味道和舌根也要直接的接触。 目标需要直接撞机身根门。之后,才能感觉到身体上

的触觉或身识的出现。比方,我们可以感觉到穿着衣

服的软或硬。 观照六根门的现象观照六根门的现象观照六根门的现象观照六根门的现象 如何习修‘看到只是看到,听到只是听到’? 从无始的过去,我们习惯性地以世间法、世俗的观

念,去辨别任何出现在我们的六根门的目标。在开始

修禅时,我们还无法完全远离世俗的观念。打个比

喻,看到东西时,我们自动或习惯性的把那景象辨别

为‘人’或‘畜生’。然而,那些努力想获得禅修进

展的人,应该尽量以究竟法(Paramattha)的层面去观察

任何事物,或尽力察觉事物的实相。 所以,当我们看到任何景物时,我们应该去体会眼睛

和景物是物质(Rþpa),眼识是精神(Næma心/名)。这

是精神与物质(Næma-rþpa名色)区别的观智。我们也需

要理解眼睛和景象是原因,眼识是结果。这时缘起(因果)的观智。眼识一个随着一个升起和灭去。生灭的实

相比较明显地发生在听到的过程。 听到声音时,修行者需要领悟耳朵和声音是物质

(Rþpa),耳识却是精神(Næma)。声音和耳朵是原因,

之后升起的耳识是结果。这也是缘起(因果)的观智。一

个声音,接着另外的声音,升起和灭去。比方,当听

到钟声时,出现‘丁..',不久就消逝了。声音只是短

暂。然后另外的‘丁..’出现,也立刻的消灭了。因此,

Page 111: S2-Chinese 4 b

观照六根门的所有现象

111

在观照声音时,你比较容易领悟现象的生灭。 当佛陀训诫我们要习修‘看到只是看到,听到只是听

到’,世尊的真正意义是要我们尽力体会一切事物的真

相,而不是以世间观念,去辨别事物。

如果你不能保持究竟(Paramattha)的智慧,烦恼障就会出现。比方

说,当你听到声音,你就立刻认别

为‘这是钟声’,或会想‘几点钟了?’。在世俗生活里,你可能跟他人预约

了,所以当你听到钟声时,你的心就飘荡了。 假使你听到不悦耳的声音,嗔恶或愤怒就出现。如果

是悦耳的声音,贪执就出现。所以这些烦恼障就污染

你的心了。 因此,修行者必须观察全部六根门的现象,体会它们

为精神与物质(Næma-rþpa),或者领悟事物的缘起(因果)和生灭过程,烦恼障就没有机会出现。

Page 112: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12

Page 113: S2-Chinese 4 b

对治五盖,心的四种特征

113

巴达查拉因失去全部亲人而极度悲伤。佛陀为她开示佛理,而使她克服

悲伤,获得心清净,成为须陀洹(一果)

.

Page 114: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14

对对对对治治治治五盖五盖五盖五盖,,,,心的四心的四心的四心的四种特征种特征种特征种特征 巴利字Citta Visuddhi是心清净。如何实现心清净呢?当心远离五盖(Nøvara¼a)时,我们就能获得心清净。 巴利字Nøvara¼a的意思是阻碍、遮盖。它会阻碍禅修的

进展。我们必须知道五盖,因为每位修行者肯定会碰

上五盖,特别是当他的禅修还未成熟。 五盖(Nøvara¼a)是: 1.贪欲(Kæmacchanda nøvara¼a)是贪求感官享受,它

是以贪心(Lobha)为根。比方,缅怀以前的欲乐,计

划未来的欲乐。 2. 嗔恶或嗔恨(Vyæpæda nøvara¼a),它是以嗔恶

(Dosa)为根。 3.昏沉和懒散(Thøna-middha nøvara¼a) 那时,心懒散、不活跃、不能移动。在观照目标时,

心朦朦地,无法清楚察觉目标,昏昏欲睡。 4.掉举及后悔 (Uddhacca-kukkucca nøvara¼a)。 这两个烦恼障被归类为第四盖,因为它们的根基和作

用都是一样的。事实上,掉悔都是由于后悔、愧疚、

担忧。 5.怀疑(Vicikicchæ nøvara¼a)。 修行者可能对佛、法、僧以及禅修和自己,有所怀疑

心。

Page 115: S2-Chinese 4 b

对治五盖,心的四种特征

115

因此,五盖或烦恼障会阻碍和延迟禅修的进展。在修

禅时,每位禅修者会时常面对五盖。如何对治五盖呢? 修持Samatha Yænika 止禅为基础的修行者,他必须努

力获得近行定(Upacæra Samædhi)。如果可以,尽力获

得安止定(Appanæ Samædhi)。然而近行定也足够压制五

盖。事实上,近行定和安止定不可以完全熄灭五盖,

只是暂时压制五盖而已。 修Vipassanæ Yænika 的行者,必须尽力建立刹那定

(Kha¼ika Samædhi)。刹那定和近行定是一样的,因为

两者都能压制五盖。为了容易分别这两种定,止禅的

定被称为近行定,而内观智慧禅的定力被称为刹那

定。 直接修内观智慧禅的行者,可以拿任何出现的目标来

观照它们。比方,如果欲望的思想出现了,请观照为

‘欲望、欲望’。如果嗔恶出现了,请观照为‘生气、生

气’和‘嗔恶、嗔恶’。如果观照的心力是强而有力,欲

望或嗔恶就会停止。之后,请回去观照你的主要的目

标。 事实上,你只需要把五盖视为禅修目标而观照它。如

此地观照后,出现的五盖就会终止,你就能获得心清

净(Citta Visuddhi)。 开始禅修时,禅修者可能觉得很难观照五盖。在这种

情形下,他可以选择修其他辅助的方法。

Page 116: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16

一)关于第一种盖,贪欲,解药和对治方法是修不净观

(Asubhæ), 三 十 二 身 份 (Kæyagatasati) 或 死 随 念

(Mara¼ænussati)。通过这样的修持,可以减少对自己的

身体和他人身的体的贪取。

二)为了对治第二盖,嗔恶,行者可以修慈爱禅(Mettæ Bhævanæ)。在无始相应经(Anamatagga Sutta),佛陀说

我们有数不尽的再生。在其中的一个出生里,怀有恶

意的人跟他所憎恨的人可能有密切的关系。可能是父

母和孩子、弟兄和姐妹、叔伯和侄儿等等的关系。如

此地观想,他就能压制他的嗔恶心。 三)第三的盖是昏沉及懒散。我们可以应用佛陀给目建

连尊者的训导。有一次,他被昏沉及懒散压抑。在静

坐时,他时常打瞌睡。 有几种方式对治昏沉和懒散。第一是把它当成禅修目

标而观照‘睡意、睡意’。如果第一方式行不通,第二方

式是改换主要目标。比方,当你观照腹部的升起和下

降时,你觉得昏昏欲睡,便你转去观‘坐姿、触觉’。

Page 117: S2-Chinese 4 b

对治五盖,心的四种特征

117

假使第二方式也失败,你可以张开眼睛看光。在张开

眼睛之前,请观意念要张开眼睛。当看到光时,请观

照为 ‘光、光 ’或 ‘亮、亮 ’。这方式是光想(Æloka Sañña),可能会减轻昏沉和懒散。 如果第二方式也行不通,你可以站起来修走禅。还没

站起来之前,请观要站的意念。 我也曾经说,五根的不平衡或者修坐禅和走禅的时间

不平衡,也会导致昏沉和懒散。心变成懒散、不活跃

而不能做择觉支(Dhamma-vicaya) 或探查佛法。 在身体的四种姿势中,走禅和站禅比较适合增强精

进,而坐禅和卧禅是适合发展定力。如果修行者时常

被昏沉和懒散压抑,这是过度修座禅的征兆。在这情

况之下,必须多修走禅而少修坐禅。 四)第四盖是掉举及后悔,可以用安般念(Ænæpænasati入出息)和择法(Dhamma-vicaya)来对治它们。反而,如果

修行者时常被掉举困扰,他必须多修坐禅而少修走

禅。他应该调整自己的身体的姿势。如果没有问题,

他必须修同等时间的走禅和坐禅。 五 )第五的盖是怀疑。可以修随念、观想 (Anussati- bhævanæ)来对治它。第一是佛随念(Buddhænussati),观

想佛陀的九种美德,开始是‘如此乃是他世尊,阿罗

汉 ...(Itipi so Bhagavæ araha�..)’ 。也可以修法随念

(Dhammænussati),观想佛法的六种美德,开始是‘善说

世尊之法(Svækkhæto Bhagavatæ Dhammo)’。也可以修

Page 118: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18

僧随念(Sa³ghænussati),观想僧人的九种美德,开始是

‘良善行道的是世尊的声闻众(Suppa¥ipanno….)’ 然而,当你证得第一级的证悟而成为须陀洹后,你对佛

(Buddha),法(Dhamma)、僧(Sangha)的信心,已是坚定

不移了. 心的四种特征心的四种特征心的四种特征心的四种特征 让我们来了解心的四种特征,因为它们跟内观智慧禅

有 关 系 。 佛 陀 说 , 心 是 ‘Durangama�, ekacara�, asarira�, guhasaya�’ 一)运行远(Durangama�) 直接的意思是心能运行到遥远的地方。真正的含意

是,虽然目标在远处,心也可以倾向去取那目标。例

如,你曾经去过日本或美国。现在,你坐在这里,回

忆在日本的经验,你的心会立刻想起日本的景象。 二)独自行走(Ekacara�) 直接的意思是独自行走。真正的意思是心只能在一时

取一个目标而已。可以把这心的特征应用在修禅。比

如,当五盖之一已出现,我们必须把它视为禅修目

标,观照为‘欲望’或‘嗔恶’等等。如果观照的心力强,

烦恼障就不会持续。原因是这独自行走的特征。心在

一时只能取一个目标而已。就像手拿着东西,不能再

那其他东西。手必须放下先前拿的东西,才能另外取

新的东西。

Page 119: S2-Chinese 4 b

对治五盖,心的四种特征

119

当心有了一个目标,它就不能再取另外的目标。我们

可以引用这原则来对治五盖。如果我们观照出现的烦

恼障,它就不会继续攻击我们。 三)非物质(Asarira�) Asarira�是非物质。当你获得精神与物质现象区别的

观智(Næma-rþpa pariccheda ñæ¼a),你就能轻易理解心

(精神)是非物质。身体是有四大元素,即土,水,火,

风所构成的,而心却是一种能量和有认知的能力。 这里有一个助忆法:`心不是物质,物质决不是心' 四)住在山洞(Guhasaya�) 心住在山洞的意思是心的起源处

是心脏。心脏被比喻为山洞应为

它里面有许多空间。

现代科学却解释为心的起源处是

脑袋。那些研究科学的人会对两

者感到矛盾。

如果你能明白心可分为两阶层,就不会有任何的矛

盾。比方,河有两种激流,即上层和下层的激流。上

层的激流时常被环境如热气和风所影响。下层的激流

是稳定的流通。

Page 120: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20

同样的,有分心(Bhava³ga citta,生命延续的心)就象下

层激流一样,稳定地流动。当有分心被六根门的目标

如景象、声音、触觉等等干扰,心路过程(Vøthi citta)就出现了。 有分心 (Bhava³ga citta)是从心脏而升起,心路过程

(Vøthi citta)是从脑袋而升起。其实,心路过程 (Vøthi citta)是以脑袋为基础,而有分心(Bhava³ga citta)是以心

脏为基础。 可能上述的题目会太理论化。如果修行者可以接受心

是从身体升起的,将杜绝心的起源的矛盾。

Page 121: S2-Chinese 4 b

涅槃(Nibbæna)的探讨

121

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证悟而成为乔答摩佛

Page 122: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22

涅涅涅涅槃槃槃槃(Nibbæna)的探讨的探讨的探讨的探讨

问题:请详细解释涅槃的体会或其特征,作用和显

示。

回答:涅槃是不能详细解释的,而必须亲自去体验。

因为关于涅槃的真正意义,是非常难给他人一个满意

答案。

这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尝过苹果的人问另外一个尝过苹

果的人,其味道如何?他(尝过)要怎么回答呢?假

如他说味道很甜。发问者会问,‘甜得怎样?甜得像

糖,还是像蜜糖?’ 实在很难具体的回答他的问题。

最恰当的方法,就是给那发问者一片苹果,跟他讲

‘你尝一尝,就会清楚地了解苹果的滋味了'。

与其讨论涅槃,你不如亲自去习修而体会涅槃。那

么,你就会彻底的明白涅槃是什么了。因为这是一种

个人直觉的经验。这就是为什么很难给涅槃做一个明

确的解释。

Page 123: S2-Chinese 4 b

涅槃(Nibbæna)的探讨

123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从来没有体验过火的人。假如有人

警告他,“嘿,这是火,不要触动它,会灼伤你

的”。他因为对火的无知,只有被灼伤后,才会明了

火及其性能。涅槃也是这样,他必须被人亲自体验才

能明了。

最恰当的认知涅槃的方法是通过其特征(lakkha¼a),作

用(rasa),以及其显示(paccupa¥¥hæna)来肯定。

涅槃的特征是平和、一切诸苦的止息。

涅槃的作用是深入的渗透四圣谛。

显示的意思是如何显现给别人看。比如,我是以光头

和褐色的袈裟来显现我的出家人身份。

同样的,涅槃是以铲除束缚或烦恼障来显示的。当你

证得预流或须陀洹道和果后,你就止息了三种束缚或

结,即我见(sakkæya di¥¥hi)、怀疑(vicikicchæ)、

对错误仪式和礼仪的执著(sølabbata paræmæsa、戒禁

取)。

证得涅槃的第一阶段,道心(Magga cita)只在一心识

刹那升起,升起得非常快,你有可能没有注意到。然

后,果心(Phala citta)在两个心识刹那升起。升起得非

常快,你有可能不能注意到。之后,接下来的是反省

或检讨(Paccavekkhanæ)的过程,从中你能够体验到烦

恼障是否还存在。这就是如何由止息烦恼障或束缚而

显示的涅槃。

Page 124: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24

Page 125: S2-Chinese 4 b

知道自己的证悟

125

佛陀在拘尸 那罗境内的双莎罗树下圆寂

Page 126: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26

知道自己的证悟知道自己的证悟知道自己的证悟知道自己的证悟

问:

在证悟的时刻,修行者是否会知道自己已证悟? 是否需

要导师的印证?

答:

是的,在印证的时刻,修行者会知道自已已证悟。是

否需要任何导师的印证?答案是否定的。

希望你们熟悉法赞(或称颂佛法的美德)。 ‘Svækkhæto Bhagavatæ Dhammo, sandi¥¥hiko, akæliko, ehipassiko, opanayiko, paccattaÑ veditabbo viññuhø’

‘善说世尊之法,自见,此时此地即见,欢迎来参

见,导向前,被智者各自证知’

上述六种美德的其中一项是自见(Sandi¥¥hiko)。自见的

含义是,亲身理解和体验佛法,却不是通过猜测、推

断、理论、构想去理解佛法。依照经文和禅修方法修

行的修行者,就会亲身体验佛法和理解到自己已证

悟。

第六佛法的美德是被智者各自证知(Paccatta� veditabbo

viññuhi)。获得各种证悟阶段如须陀洹(一果)道果、

斯陀含(二果)道果、阿那含(三果)道果、阿罗汉

道果的圣者,他们肯定会亲身体验佛法。所以答案是

‘肯定的’,修行者会知道自己的成就和证悟。

Page 127: S2-Chinese 4 b

知道自己的证悟

127

对于问题的第二部分,‘是否需要一位导师去印证修

行者的证悟? ’答案是否定的。导师只能猜测、推断,

却不能确实的印证。没有任何人,除了佛陀以外,能

知道他人的证悟。因此修行者需要探查、辨认自己是

否已证悟。

法镜经法镜经法镜经法镜经

比如当你照镜子时,可以看到自己的

脸是否干净,肮脏,或有生雀斑。照

镜子时,你能理解脸部的情况。同样

的,佛陀曾开示法镜经 (Dhammædæsa

Sutta),以便我们能理解自己的证悟。

佛在世时,当某位信徒去世时,佛陀的随从,阿难尊

者就时常询问佛陀。‘世尊,昨晚,我们的信徒去世

了。她出生在何处呢?’ 佛陀回答,‘她是须陀洹,现

在已受生于三十三天(Tavati�sa)。’下一次当另外的

信徒去世时,阿难尊者又问佛陀同样的问题。

之后佛陀说,‘阿难,人类会去世是无可惊奇的事。

如果每次死亡发生后,你就如此询问如来,将会麻烦

如来.’ 所以,佛陀开示此法镜经以让修行者确认自己

的证悟。

Page 128: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28

在证悟时,修行者会达至三件事情。

一)领悟四圣谛

二)道心和果心(Magga citta, Phala citta)的升起,以涅槃

为目标。

三)熄灭束缚

“注解”应用点燃蜡烛为例子。那时,三件事情会进

行。

一)火焰烧烛芯和蜡

二)光的出现

三)黑暗的驱除

在证悟的时刻,道心(Magga citta)会升起而取涅槃为目

标。这就是体证涅槃,而会熄灭烦恼。

在证悟的第一阶段,须陀洹道果智(Sotæpatti-magga),三种束缚会被熄灭。圣者通过省察(Paccavekkhanæ)的过程,理解到被熄灭的束缚是什么。道果智后,他就会

省察自己的成就。

他知道他已熄灭了三种束缚:

1) 我见(Sakkæya-di¥¥hi)

2) 怀疑(Vicikicchæ)

3) 戒禁取(Sølabbataparæmæsa)

Page 129: S2-Chinese 4 b

知道自己的证悟

129

在证悟的第二阶段时,另外两种束缚会被抑制、弱

化、减轻。它们是:

4) 贪欲(Kæmaræga)

5) 嗔恚(Vyæpæda)

在证悟的第三阶段时,以上的五种束缚会完全被熄

灭。

最后,证悟的第四阶段或证得阿罗汉时,其他的五种

束缚会被熄灭。它们是:

6) 色界取(Rþpa-ræga)

7) 无色界取(Arþpa-ræga)

8) 我慢(Mæna)

9) 掉举(Uddhacca)

10) 无明(Avijjæ)

所以,在证悟的第四阶段或成为阿罗汉时,全部十种

束缚被熄灭了。

佛陀说,通过省察自己所熄灭的束缚,修行者就能肯

定和判断自己的证悟。不需导师给印证,因除了佛陀

以外,没有任何导师懂得给印证。

我想提醒大家要小心,不要被那些给错误期望和评估

的不道德导师误导。他们的误导的评论会严重阻碍你

的修行进展。

Page 130: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30

Page 131: S2-Chinese 4 b

131

附录一附录一附录一附录一::::身心身心身心身心((((名色名色名色名色////精神与物质精神与物质精神与物质精神与物质))))

概念概念概念概念((((PaññattiPaññattiPaññattiPaññatti))))

究竟法究竟法究竟法究竟法((((Paramattha)Paramattha)Paramattha)Paramattha)

众生众生众生众生

物质物质物质物质(Rþpa(Rþpa(Rþpa(Rþpa色身色身色身色身)))) ----土土土土(Pathavø) (Pathavø) (Pathavø) (Pathavø) ----水水水水((((Æpo)Æpo)Æpo)Æpo) ----火火火火((((Tejo)Tejo)Tejo)Tejo) ----风风风风((((Væyo)Væyo)Væyo)Væyo)

四大四大四大四大元素元素元素元素

精神精神精神精神((((NæmaNæmaNæmaNæma名名名名////心心心心)))) ----受受受受((((Vedanæ)Vedanæ)Vedanæ)Vedanæ) ----想想想想(Saññæ)(Saññæ)(Saññæ)(Saññæ) ----行行行行((((Sa³khæra)Sa³khæra)Sa³khæra)Sa³khæra) ----识识识识((((ViññViññViññViññææææ¼a)¼a)¼a)¼a)

心所心所心所心所((((CCCCetasika)etasika)etasika)etasika) 心心心心(Citta)(Citta)(Citta)(Citta)

五取蕴五取蕴五取蕴五取蕴(Paññññcupæææædæææænakkhandhææææ)

1. 1. 1. 1. 色色色色////物质物质物质物质 (Rþþþþpa)

2. 2. 2. 2. 受受受受 (Vedanææææ

3. 想想想想 (Saññæññæññæññæ)

4. 行行行行 (Sa³³³³khææææra)

5. 识识识识 (Viññæ¼ññæ¼ññæ¼ññæ¼a)a)a)a)

Page 132: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32

附录二附录二附录二附录二:::: 四大元素的特征四大元素的特征四大元素的特征四大元素的特征:::: 1.土 (Pathavø): 硬,软,粗,滑,重,轻

2. 水 (Æpo) :流动,粘合 3. 火 (Tejo) : 热,冷,温

4. 风 (Væyo) : 扶持,推动 12 Æ12 Æ12 Æ12 Æyatana (yatana (yatana (yatana (六内处和六六内处和六六内处和六六内处和六种相关的目标种相关的目标种相关的目标种相关的目标))))

内处内处内处内处 外处外处外处外处

((((相关的目标相关的目标相关的目标相关的目标)))) 媒体媒体媒体媒体 相关的相关的相关的相关的心识心识心识心识

眼 景色 光 眼识

耳 声音 空间 耳识

鼻 气味 风 鼻识

舌 味道 水 舌识

身 触觉 - 身识

意(心)

(心识的目标)

- 意识

Page 133: S2-Chinese 4 b

133

附录三附录三附录三附录三: : : : 四念处的四念处的四念处的四念处的概要概要概要概要 (Satipa¥¥hæna) (Satipa¥¥hæna) (Satipa¥¥hæna) (Satipa¥¥hæna) (1) (1) (1) (1) 身念处身念处身念处身念处 (Kayænupassanæ) (Kayænupassanæ) (Kayænupassanæ) (Kayænupassanæ) (a) 安般念(观呼吸) (Ænæpæna) (b) 观身体的姿势 (Iriyæpatha) (c) 清楚的觉知 (Sampajæna) (d) 思维不净/三十二身分(Pa¥ikkþla-manasikæra) (e) 四大元素 (Dhætu-manasikæra) (f) 九墓墟观 (Navasøvathikæ) (2) (2) (2) (2) 受念处受念处受念处受念处(Vedanænupassanæ)(Vedanænupassanæ)(Vedanænupassanæ)(Vedanænupassanæ) (a) 乐 (Sukha) (b) 苦 (Dukkha) (c) 不苦不乐 (Adukkhamasukha) (3)(3)(3)(3) 心念处心念处心念处心念处 (Cittænupassanæ) (Cittænupassanæ) (Cittænupassanæ) (Cittænupassanæ) (a) 具贪/无贪 (saræga/vøtaræga) (b) 具嗔/无嗔 (sadosa/vøtadosa) (c) 具痴/无痴 (samoha/vøtamoha) (d) 缩小/散乱 (sa³khitta/vikkhitta) e) 广大/狭小 (mahaggata/amahaggata) (f) 有上/无上 (sa-uttara/anuttara) (g) 有定/无定 (samæhita/asamæhita) (h) 得解脱/无解脱 (vimutta/avimutta) (4) (4) (4) (4) 法念处法念处法念处法念处 (Dhammænupassanæ) (Dhammænupassanæ) (Dhammænupassanæ) (Dhammænupassanæ) (a) 五盖 (Nøvara¼a) (b) 五蕴 (Khandha) (c) 六根门 (Æyatana) (d) 七觉支(Bojjha³ga) (e) 四圣谛 (Sacca)

Page 134: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34

捐助者名单捐助者名单捐助者名单捐助者名单 我们赞赏信众的慷慨捐助。愿所有众生从出版此书的法

施中,分享功德。我们对一些无心的遗漏或过失,致以

歉意。 RM 2000RM 2000RM 2000RM 2000 Chua Seong & Family IMO Tan Ghim Kheng

RM600 Liang Maw & Family

RM500 Heng Sim Hoe & Ang Ai Leng Cheong Boon Yen&Family

Khor Chong Hai & Family Lee Hoo Hong & Family

Ong Choon Hoong & Family

RM450 Lim Ka Cheng & Devotees Wong Hong Kait Ooi Siew Siam

RM300 BMBMC Chong Family Tan Eng Huat

RM270 Auspicious Trading Christin Yeoh

RM203 K.Y. Chong & Family

RM200 Mr & Mrs. Choo Kam Foo, Mr & Mrs. Teoh Chin Seng Mr. & Mrs. Teh

Soon Thong & Mr. & Mrs. Chew Teik San Wed. Dana Group Cheah Bee

Lean& Loo Si June 李福安 Wong Kok An Ng Tiang Han RM180 Ang Kee Hock & Family Mak Kok Soo & Mak Zhi Xuan & Teoh Hong

Hoon Lunas DANA Group Tan Geng Seng Phang Siew Kee Tan Yu

Han Tan Yu Kai Tan Yu Teik

RM160 In Memory Of Goh Ah Chee @ Goh Kim Lain

RM150 Johnny Chow & Family Khant (Myanmar)

Khanti Loh & Atappa Loh & Family & Upari Loh, Ci Xin

RM134.50 In Memory Of Goh Ah Chee @ Goh Kim Lain

Page 135: S2-Chinese 4 b

135

RM110 Sukhavati

RM100

黄辉春(已故) 李清水 Sia Por Sheong 林秀莲(已故) Lim Bak

Leng(已故) Ang Peck Hoon & Family 陈梅玉(已故) Ang Guak

Sang & Family YK Yeoh & Family Tan Chee Seng Ooi Sin Diewu

Lean Guan Accessories (IMO) LuLu (Small dog) Goh Kong Hooi &

Family Tan Hun Seng Lim Aun Seng Tan Ah Kim & Family Lunas Sunday Group Tim Ee Huang & Devotees Chong, Tan, Chin & Family

Mr Sim Boon Lee&friends Lee Kok Hoon 郑(米见)耀 候月钗(已故)

Goh Nee Sin & Family Mr & Mrs. YB Tan & Family Law Sau Peng

RM90 Lau Say Guan @ Ah Hin Tang Sooi Lek Tee Siew Chong & Family

Yeap Poay Nee 陈良荣 刘俊辉 洪水好合家 Loh Peng Wah &

Family Wong Wai Yain Wong Yee Yain Kang Peng Aik Cheah

Loong Chian & Tan Phaik Kee & Cheah Ting Cong & Cheah Ting Wei &

Yew Guat Hay Ang Chin Tong & Family Lee Meng Tek Yew Soon

Jin Looi Kean Wai Tan Keam Tek & Heng Siew Ling & Tan Wei Wen

& Tan Qian Jing & Tan Wei Sheng & Pang Han Ngo & Kof Cheu Hoi &

Khor Chew Hwa Ho Guan Hoon & Family Lau Chee Chang Koo Ah

Meng Tan Gaik Meng Yeoh Li Hwa Law Chin Leong Phang Sin

Kong Khor Chee Kheng & Family 无名氏 Tan Family Ong Choon

Seng Ooi Siew Kien

RM80 Ah Hun’s auntie

RM72 Ch’ng Guan Gim

RM70 Ooi Chu Tuan

RM63 Fanny Ong Soo Fang Tan Chin Chow Tang Lee Boy

RM60

郑美卿 Loo Si June Jan Wong

RM54 Tan Swee Hoon Tan Aui Chen Lau Say Chye & Family Kang Yong

Yong Tan Teik Eng & Family Toh Jo Liang & Family Khoo Poh

Song & Family

RM50

Page 136: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36

Ethen Goh Earn Yin & Brian Goh Earn Xian Wong Yok Sin & Family Teh Chong Kheng & Lim Chooi Lean & Family Lim Then Soh & Lim

May Wah Tan Boon Yau & Teh Mooi Ling Heng Siam Kok Kwan (

历代祖先) Goi Kim Tun & Family Cheah Kar Yoke Chen Yoke

Meng Lee Saw Tuan Tan See Hai & Family Ng Gan Sing Wong

Yuet Yau Chong Yuke Lian Chong Yuke Ching Chang Sau Tan

Yau Wen How Chang Sau Cheen Wong Yuet Kwai Ho Kan Mun

Wong Chee Ming & Family Ang Boon Khoon Ng Jin Kong & Family

Ng Boon Kuan & Family Tan Soo Sim & Family Ooi Kim Ling &

Family Chong Chin Hooi & Family Ing Bak Teik & Family Tim Ee

Huang Loo Hean Keong & Family Yap Soon Leng Quah Soo Ping

周玉祥 Tong Kuan Liang Tong Jole Ling Lee Siew Kim Mrs Cheah

Soo Jin&family Xiao Yi Feng Lee Kee Hwa Lian&Family Lee Boon Chai&Teoh Poh Aem&Family Wu Kian Hong Wu Swee Yong Wu Swee Ting IMO Mdm. Cheam Sok Kim IMO Mr Low Eng Song 陈清心

陈清妹 陈章文 白珠瑛 苏丽芬 翁书成 Cheah Cheng Kim &

Family, Wong Soo Tuck (In Memory Of Chan Mei Hoe), Hoe Chee Siang

& Family, Mr & Mrs. Goh Hock Swee & Family, 伍幼媛合家,Miss Lim

Ching Pew, Tan Siong Choon, Lee Theam Beng, Ooi Guat Ngoh & Family,

Ooi Eng Guan&Family, Lee Pui Lum & Family, Teoh Hee Lai Leong Lan

Yin

RM45 Chin Kaw Chan Goh See Lin Sik Yuen Yuen Oo Ah Lan Chong

Fatt Chot Lee Kuan Foo Phang Siew Luan Lee Pei Teng Lee Pei

Leng Lee Bing Xuan Lee Bing Jian Lee Pei Wen (IMO) Julie

Choong Siew Lee Chiam Lai Seng Wong Jing Wen Loh Peng Khoon

Khor Chin Thiam Yang Chui Hong Tan Shyuan Tzyy Khow Chee

Kheng Chan Ee Ling 陈美廖 陈伽欣 张宜宝合家 施进福合家

林海丰合家 Chew Pheng Huat Chew Ewe Cheng Lim Min Han

Tang Geuk Lang Chew Ah Ba Mr. & Mrs. Low Chan Hua & Family Tan Kean Hock Lee Boon Hee Lim Miau Siang Kee Hang Eng Ooi

Siew Ling & Heng Guan Aik 无名氏 Ang Chooi Sun Tan Kent Eng

& Family

RM30 Tang Mooi Hoon Chai Peng Keang Sai Fong Anonymous Chee

Siew Lan & Family Sim Zi Chon 曾晓芬 Ng Chee Kin RM28RM28RM28RM28 Cetanæ RM27

Page 137: S2-Chinese 4 b

137

林金狮合家 林迁德合家 陈应文合家 Xee Chee Hock Yu Hui Na

Goi Kim Sun Goh Sok Ling Chen Yi Hao Yang Chin Yen Chay

Guat Hwa & Family Tan Chiang Wei Tan Chiang Eng Tan Chiang

Teik Tam Chiang Nen Joye Tan Sock Jiu Tang Ling Fang Tan Eng

Sai & Family Khoo Lee Ping & Family Yam Phun Chiew Yam Khai

Chien Yam Khai Dong Teh Siew Bee

RM25 (IMO) Mdm. Lee Luan Kheng (IMO) Tan Mooi Gaik

RM20 Mr. Tan Wong Tuch Hong Khow Shin Sook Lau Ah Too Tan Ai

Suan Vanessa Ang Gia Jin Yeoh Tan Chung Lee & Family Ooi Choon

Hon & Family Khoo Peck Hong & Family Lee Moo Lan & daughters

Chia Chiah Keat Lee Siew Kim Koay Seok Bee Eu Kong Eng Eu

Sze Bein Eu Sze Chuen Eu Si Zheng (IMO) Jee Hock Seng Heng

Hoy Tiang Choo Nyok Mooi Kee Lang Kok The Late Tan Angi Kok

Oan Ah Kiew 梁妹妹 In Memory Of Teh Soon Teik, Lee Poh Yong, Miss

Tan Keng Lai, Madam Khor Goh Chin, Jenny Ooi, Lee Aik Kheng , Tan

Tiew Eng, Madam Oh Siew Inn, Lim Bee Keok, In Memory Of Lim Teong

Theam Chee Hua & Family Irene Tay

RM19 Lim Poh Kim

RM18

刘秀月 Mr. Cheah 林顿(已故) 郑好(已故) 黄秀容(已故)

洪金福(已故) 陈权湖合家 陈钏江合家 陈灯炎合家 颜宗隆合家

林日升合家 陈傅流合家 陈义松合家 钟乾(已故) 王清招(已

故) Tan Soo Teck Tan Pei Lin Tan Hong Jie Tan Pei Xuan Tan

Pei Fing Ng Yung Geik Heng Hua Seng PURE Bakery &

Confectionery Supply Wong Chee Keong Tai Kim Leng Wong Yin

Kay Wong Zhi Hern Kooi Lee Kian Tan Annie Koay Hoon Jin

Lee Chun Hang Lee Chun Yan Lim Keat Soun Lim Chooi Phing

Teh Ah Boey Teh Lee Sun Tan Ah Moi Weena Jongprasipha Goi Yi

Huei Goh Hong Pew Goay Siew Lai Goi Ee Win Goi Zhen Hann

Ng Chin Kooi Lim Soo Nal Tan Han Huan & Family Tan Song Chuan

& Family Lee Seng Huat Kh’ng Siew Ngoh Kh’ng Siew Hoon

Yoon Foor Heng Ng Jia Jia Khoo Gaik Nai Goh Tin Hock Cheng

Soo Chin Ngoh Sew Cheng Ng Chee Min Chor Ai Kee Ng Kim Gin

Ng Kim Hou Chong Soon Keat Yeow Lay Pheng Tang Joo Ai Ng

Peng Sim Ng Peng Kwang Ng Siew Chin Ng Peng Kooi Tan Kooi Lan Yang Chin Yen Chng Chen Ho Oon Choon Lang Tan Mooi

Page 138: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38

Luan Khoo Chye Or Toh Hwe Hwang Lim Eng Thai Toh Hoey Gek

Toh Hock Meng & Family 杨瑞安 Chia Bak Sia Khaw Kim Su

RM16 Leow Ah Ba & Family Tan Soh Chin Chen Hun Cheng

RM15

陈福美 Ang Chai Lai

RM10

洪慕花 苏秦村 苏清国 Ang Boon Pin Ting Kok Wah Tan Loon

Cheang Andrew Ang Boon Guan Raymond Thong Fook Choon Geh

Chiap Leang YM Tham Loh Wai Yew Lim Boon Hai Lo Hung

Hock Uncle Lim Achan Phillip Chin Kah Cheng Tan Huat Heng

Cheah Yik Tong Chan Yok Khoon Cheah Kok Seng Cheah Yew

Siang Cheah Yew Tung Cheah Yew Hung Cheah Kah Yen Teng

Soo Teik & Family Evonne Loke Yeen Foong Bernard Loke Peng Quen

Loke Keng Pooi Lee See Shin Lai Hoy San Lai Yi Lyn Lai Yi Fen

Tan Huan Kin Tan Eng Chun Tan Eng Hock Tan Eng Keng Tan Ai

Mooi & Tan Mooi Fong Tan Ke Le Goh Chock Hoon (IMO) Jee Yong Lee Lim Siew Lan Jee Yong Soon Jee Yong Keong Ooi Bee

Ping Jee Jie Yuan Jee Jun Hong Jee Jun Han Foo Mooi Yen Khor

You Cheng Tan Seow Ling Tan Yee Ping Choong Sin Ee Julia Tan

Kim Heang Ivan Ooi Jieun Vei Calvin Ooi Jieun Lin Tan Kim Lan &

Family Yap Kok Yean & Family Ng Pong Bee & Family Chuah Siew

Im & Family Yee Joo Lim & Family Lee Seng Keat Hoh Siew Yim

Lee Jit Hong Lee Gee Leong Lee Gee Heng Lee Hauii Lee Zhexuen

Tan Sze Liang Lee Yoke Chin Taw Meow Heang Eng Mooi Hiang

Lee Su Mei Lee Woei Yee Lee Woei Wei Lee Seng Fook Chew

Fock Eng Goh Seng Meng Kong Kwan Suet Tang Lean Wang Tang

Chui Nai Ang Seok Chyi Yap Lean Siew Ang Seok Ching Wong Ai See Yeong Li Hong Tan Theng Por Kong Moi Chow Keong Kooi

Gaik Lee Cheng Sim Tan Theng Khoon Oon Chooi Chan Tan Teik

Teoh Yeong Mei Lin Yong Shen Joo Yong Kok Wooi Yong Lin Li

Yong Kim Soi Kok Sew Chin 杨(王利)善 黄玉心 黄明和 钟春华

马碧心 钟仁杰 陈爱美 Tan Suat Hoon Oh Check Tong Yong

Siew Choo Tan Tee Siang Tan Wooi Keng Yap Yin Chen Yap Yin

Hong Ang Lei Kuan Yap Soon Leong Yap Zhe Xi Yee Pui Yen

Yap Rou Yu Yap Yong Jing 马秀玉 Lee Ge Chuah Bee Ling Khor Seok Kee Kho Chai Sim Goh Hun Chong Cheah Seok Eum, Kevin

Chan Hooi Peng, Saw Ai Sim, Violet Lim, Doni Lim Ai Lin, Meeli, Eu Jin,

Edith Khoo, Teoh Tuan Sin, In Memory Of Chong Cheang Chee, Tan

Page 139: S2-Chinese 4 b

139

Cheng Suan, Teh Chin Chai, Teh Chin Huat, Lim Siew Gim, Mrs. Lim Wah

Ching, Liliann Looi, Mervin Teoh, Angela Lim, Wu Kian Hong, Tan Lye

Hong, CC Chang & Family June Chong, Tan Lye Soon, Thean Sin Kwong,

Thean Chin Yee, Chan Lai Choon, Hoe Lee Lee, Chuah Siong Lao, Tay

Beng Goey, Tan Yi Chun, Mak Theam Hock, Ooh Paik Suan, Mak Chien

Yew, Mak Chien Chee, Chuang Heng Lye, Chuah Boon Kai, Ng Lay Tuan

林庆和 张丽莲 林建强 Tan Chin Seng

RM9 Lau Chun Ming Lau Chun Hong Lau Chun You Low Suan Bee Lim

Ean Lee Tan Thean Yean Tan Khai Lin Tan Sue Lin Tan Wei Chien

Ong Lean Hua Lim Chooi Teh Ooi Swee Wah Lim Shiow Lee Saw

Chiew Hin Saw Wei Yee Saw Wei Yin Saw Sheng Yang Chiam

Siew Choon Saw Chiew Hin & Family Lim Shiow Lee & Family Lim

Miin Lee Teng ChooTeik Teng Wen Yee Teng Wen Geng Lim Mei

Lee Toh Boo Aik Toh Ann Gie Toh Sue Gie Lim Joo Lee & Lee

Wan Nee Lee Chee Keong & Lee Yong Sheng 马晶仔 陈柏宏 陈敏

慧 Tan Ai Hua 邓成炷 蔡雅菁 蔡家庆 黄亚家 邓美钰 邓美钏

邓美欣 邓任殷 陈碧英 陈雁卿 杨德华 黄志明 陈美慧 Ang Kim

Leong(已故) 洪月仙 陈仕豪 陈真豪 陈伟豪 邝春梅 林文光 李

素娟 林佑儒 林彬璐 柯量发 Steven Moy Jernifer Soh John Moy

James Moy Joe Moy Chin Eang Poh Sia Por Cheat Sia Woan Ying

Sia Boon Ewe 周琮益 黄悦珍 周弥霖 周星璇 周炬达 郑娇 Ooi

Eng Choon Ooi Eng Kuang Ooi Chai Yin Ng Soon Hee Phlip Lee

Nyioh Chang Hooi Lim Song Yong 王泉称(已故) 陈亚类(已故

) 陈秀英(已故) 陈邦森(已故) 李春玉(已故) 李圣燧(

已故) 瓮亚次(已故) 陈川冲(已故) 陈邦林(已故) 陈瑞

意(已故) 陈金娇 林锦华 陈发顺 洪水发 刘秀乔 Kuan Liu

Keah(已故) Chang Yin Sin(已故) Machang Bubuk Mini Market

Machang Bubuk Mini Pos Chang Kim Long Chong Chu Lou Lim

Cheng Chuan Lim Guat Ming Lim Guat Wei Lim Lay Guan Wong

Kuan Choong Chang Chin Lan Wong Tze Tzin Wong Tze Yan

Wong Wan Ci Chang Chi Chern Chang Chi Yeong Chang Chi Hsiung

Ooi Seoh Ngen Cha Hui Sin 陈奕成 罗秋梅 Wong Family 陈永钦

(已故) 苏清香(已故) Lim Hung Guat Ooi Chooi Eng Foo

Ban Siong 饶莲花(雪妮)(已故) Goh Ah Saw Ooi Chooi Choo

(IMO) Ooi Huan Kean (IMO) Ooi Kim Khoon (IMO) Ooi Nam Yong

Lim Chooi Nghee Teh Hang Chuan Ng Jooi Keng Song Siew Hoon Ng Lee Peng Ng Lee Jye Ng Peng Zun Ng Lee Wah Jeffrey Ong

Page 140: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40

Theng Yi Lee Choon Boon Ong Chin Tat Jackson Ong They Chuan Lim Wei Chuan Fiona Ong Wan Jun Lim Ai Lee Law Kooi Lye

Lim Tze Ying Tan Ah Tiang Pheh Huat Lim Loo Looi Mun Low

Yet Chan Loo Weng Thian Loo Tsu Weng Loo Zi Song Pang Kah

Liang Pang Jia Chyi Ang Xue Yong Xuefrin Ang Khor Say Hoy

Teh Wei Chuan Goh Swee San Khor Kong Leong Anson Khor

Eugene Khor Jia Xuan Teh Lee Theen The Kim Teik Harvard Poh

Luiose Poh Poh Teik Boo Teh Yuen Yuen Lim Boon Liak Lim

Song Hang Maple Lim Teh Lee Min Tan Chen Hun Chan Siew

Heong Tan Kai Zhe Tan Sher Enn Kow Jun Tatt Teh Lee Wei

Haven Kow Joey Kow Kelven Kow Pang Han Ngo (IMO) Ooi Naw

Ying (IMO) Ooi Huan Keow (IMO) Ooi Kim Khoon Khor Meng

Swee Ang Siew Gaik Boo Yen Suan Tan Tzyy Ling Tan Zi Wei Tan Zi Leong Ng Ah Tho Heng Huan Saeng Ng Eam Cheng Heng

Zi Heng Heng Zi Qiu Heng Guan Yeow (IMO) Heng Hung Leong

Tan Kim Kow Goh Kean Ping Goh Kean Chew Goh Kean Sin Goh

Hooi Fang Chia Hwa Kim Tan Ling Ling Tan Swe Suan Teoh Hock

Lye Teoh Hock How Evonne Loh Yih Woan Ida Loh Yih Yin Sean

Loh Khai Yih Tang Shu Ann Tang Shu Jane Tan Shu Yong (IMO)

Mr. Lim Lean Yok Mdm. Sim Siew Kok Lim Lee Lee Lim Wei Bee

Lim Wei Teeng Lim Wooi Lee Ho Lay Shan Lim Ee Jo Chloe Lim

Lim Weng Peng Tan Heng Chuan Tan Jin Hung Tan Jing Zhe Tan

Jin Hui Cheah Kim Eng Sim Siew Choon Wu Li Yu Ong Choon

Seng Ooi Siew Kien Ong Sing Pei Ong Sing Ying Ong Keng Wei Ong Ah Im Ong Ling Sze Tan Chew Nai Tan Ah Toon Cheang

Peng Seng (IMO) Ooi Kim Lean (IMO) Lim Beng Choo (IMO) Moy

Chai Shiang (IMO) Ong Teng Hoo (IMO) Ong Peng Koon Ooi Jay

Kee Lim Ah Ya Ong Ah Choo Lim Chia Ching Lok Yan Yan Lim

Shee Niv Lim Chia Tat Lee Siang Tatt Lim Phei San Lee Shawn

Lee Joe Ong Ah Hiang Ooi Soo Giap & Cheah Siew Nai Ooi Lea Yee

& Ooi Lea Kah Ooi Tean Lai & ooi Tean Tat Hong Tok Ngee Kooi

Lee Choo Lim Siew Eng Lim Len Cheng Tan Swee Chuan Lim

Chung Leng Goh Chin Peng Chin Yen Nee Lim Ke Ying Lim Yon

San Tan Eng Seng Ko Kew Hiok Lee Wei Hen Lee Hong Choon

Lim Guat Gaik Tan Chin Meng Tan Eng Hoo Tan Weng @ Tan Eng

Lai Loo Whee Whee Eugine Lee Jun Yi Teoh Ang Hun Looi Zhi Yi Looi Jun Shen Lim Eng Khuan Lim Siak Chuan Lim Siak Kwan

Lim Siak Man Lim Siak Long Yu Gaik Hong Lee Boon Kheng Tee

Koo Hau Lee Yi Hon Lee Yi Yue Lim Siak Hian Chong Jiun Jinn

Lim Enoi Lim Jia Shuen Lim Yik Wei Lim Teik Seng Ong Ah

Page 141: S2-Chinese 4 b

141

Hong Lim Boon Tiong Ooi Miau Shyuan Lim Le Ying Lim Le Shin

Lim Ah Leng Low Gaik Hioh Ng Siew Keang Teh Hang Khim Teh

Sze Thing Teh Chang Ooi (IMO) Ng Soo Meng (IMO) Khor Gaik Nai

(IMO) Teh Tiang Ching Lim Sai Kee Chong Cheng Ying Chong

Cheng Thing Yeow Boon Kyiew Chee Kok Seng Tan Bae Huey Tan

Bae Yi Kok Yee Meng Alson Hooi Phng Jun Denilson Hooi Phng Lun Hooi Chiew Yuen The Cheng Heoh Loong Lee Shia Anna

Chiam Cheah Boon Hoe Lim Ah Sim Lee Lin Fong Chiam Cha Boh

Chiam Aik Tat Chiam Aik Kuan Shanese Cheah Jia Ting Chiam

Henry Chiam Emily Oh Ke Hong Oh Aik Kim Tan Ah Mai Lim

Moy Yek Low Eng Meow Lim Sheau Huey Lim Ah Hoon Han Sai

Heok Bee Choon Tiang Ong Ai Kim Chuan Ah Lean Lim Siew

Fang Neoh Mooi Joo Tan Kah Cheng Khor Siew Choo Tan Wei

Seng Chong Chu Lou Chang Chin Lan Teh Yong Jie Teh Kim Soon

Ong Poh Geok Ang Beng Chu Ooi Lai Tat Ooi Chong Leong Ooi

Chong Lim Ooi Fang Aik Ooi Ling Hui Ooi Yee Hui Ooi Chien Hui

Ooi Chen Chon Lim Cheng Hoon Ng Kok Wat Wong Yook Kuen

Ng Khai Nee Ng Wai Heng Chan Sow Yong Tan Pei Ling Lim Tee Kian & Family Tay Poh Huay Chua Chee Yee Yew Guat Ai Teo

Kooi Hong Seng Guik Hun Shi Tho Wen Fong Tan Wei Ting Lim

Pey Chin Poh Sin Thong Phang Siew Kim Poh Yue Xian Poh Yue

Junn Poh Yee Cyin Tan Ying Bin Tan Chin Lee Tan Ying Hui

Phang Siew Foong Ooi Hooi Lin Lim Cheng Kuoo Lim Zi Jian Lim

Zi Kang Ooi Thai Boon Chau Sooi Lan Leong Ah Ha Lee Moh

Teong Lau Siam Cheng Lee Chiew Hsin Lee Guo Wei Chong Tong

Wah Teoh Gin Lay Chong Wei Sheng Chong Wei Hoong Low Awe

Peng Khoo Joo Kiat Low Hee Chung Phang Siew Peng Low Zhi

Ying Low Zhi Xin Tan Kok Peng Phang Siew Chin Tan Yi Quan

Tan Yi Sheng Chong Yew Siong Phang Siew Im Sabrina Chong Kai Qi Regina Chong Kai En Liew Cheng Hiang Lee Seng Keat Hoh

Siew Yim Lee Hong Lee Gee Leong Lee Gee Heng Lee Lee Tan

Sze Liang Lee Yoke Chin Tan Meow Heang Ooi Sew Kim Cheng

Ah Cheng Jaw Hooi Goan Ang Suat Gan Kong Seng Yen Keong

Kheng Hwa Wong Fei Nyuk Wong Fei Thor Wong Fei Koon Wong

Yee Theng Wong Ewin Wong Siong Nyio Cheah Chin Leng Cheah

Rui Huan Cheah Yong Xuan Roy Adi Sudirman Ruby Angelina

Sudirman Sabrina Alexis Sudirman Soo Wei Jia Tan Sye Ngim Lim

Bak Lee Lim Hooi Kiow Lim Tze Meng Fook Loon Wooi Lim Siew

Tiang Fook Zheng Xiang Fook See Hann Chee Kin Wei Lim Siew

Cheng Chee Kai Yik Chee En Ping Wong Fwee Foo Wong Kang

Page 142: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42

Fheng Wong Kang Hao Khoo Siew Mean Lim Geik Heng Khoo Siak Peng Khoo Kim Swee Tan Bak Hua Tan Tee Hau Tan Tee Hon

Tan Lee Kun Eng Mooi Gaik Khor Poh Chai Loh Lay Heok Khor

Ting Jian Khor Kar Em Khor Theng Hao Khor Theng Hen Ng Lian

Giat Cheng Soo Heang Khor Siang Sing Khor Jing Jie Khor Chun

Shan Ng Chew Poo Lim Eng Kooi Loke Hun Meng Lew Chee

Seong Tan Ah Moeg Seah Siew Lee Teoh Wong Chai Ooi Mei Peng

Tan Eng Keat Choong Chew Sai Hor Soo Theng Si Yean Ling Hor

En Rui Hor Jin Jian Tan Kim Hoe Tan Wei Wen Tan Ann Kee

Tan Ann Xin Khor Po Cho Cathelly Leow Sin Wei Phillip Tan Kay

Huat Tan Rayze Teh Chin Wah Ching Ewe Oon Bugk Tho Imm

Ching Ying Ying Ching Wei Wei Beh Ying Kai Beh Ying Xuan

Saw Lay Chin Ng Sock Thurn Choong Yean Wah Lee Pui Gaik & Family Saw Mei Yen Saw Mei Ling Saw Jun Sheng Thor Bee Chu

Wong Teik Cheong Wong Chun Heng Wong Chan Heng Wong Pui

Mun Yong Siew Yong Tan Tee Guan Tan Tee Siang Tan Yeok Man

Liang Yeem Teng Yang Keng Siang Yang Chui Hong Ngoh Sew

Cheng Teh Siew Fua Lim Sai Kee Tan Sze Yee Teh Kim Hock

Yeap Sew Bee Teh Pin Wein Teh Pin Jean Teh Pin Ee Tang Siek

Chew Eng Seong Chin Lai Pei Tzin Yap Swee Heng Tan Ban Tan

Yew Yen Lee Boon Kian Lim Cheng Suan Lee Kah Hoai Lee Jun

Hoong Lee Kah Ming Lee Jun Keong Ooi Ah Han Ang Geik Hoon

Chin Siew Lin 黄锦珠合家 黄辉昌 王政清 Lew Teik Wah Lew

Kok Sean Lim Mooi Gaik Linna Lew Lee Teik Siang Ng Chai Hing

& Family Chee Wee Ming & Family Oh Eng Chai & Family Neoh Eu

Bryan & Family Fong Ah Doon Ng Nging Luai Tew Yook Chu Lim Ching Kiat Lim Siew Li Yeap Cheng Eng Heah Choon Cheng Yeap

Soon Lee Chan Pui Geik Yeap Yu H’ng Yeap Ying Ying Saw Chon

Hean Yeap Lin Lin Saw Hong Seng Saw Xuan Li Khoo Yong

Sheng Yeap Theng Theng Ang Geat Sim Chong Boon Kee Chong

Xun Xian Chong Xun Ming Chong Xun Jie Ang Gek Yew Wong

Wei Wei Chia Ruey Chee Chia Pey Dian (IMO) Ooi Boon Tong

Sim Kok Eng Lim Siew Yong

RM6 Kuek Kiang Meng & Family

RM5 Yee Peck Wan Choy Swee Chan Ong Meh Lee Lee Wei Siang Lim Chooi Guan Ooi Ai Lean Liew Eng Hock Lim Joo Bean Liew Jay

Sern Momo Alexandra Uchida Patterson Liew Jay Lynn Teoh Gek

Leng Lim Lee Hua Lai Yuen Seong Tan Bee Sim Tan Sook Luan

Page 143: S2-Chinese 4 b

143

Teoh Siew Keang Khor Chooi Kim Yeap Siew Lian Meng Ooi

Shaw Khoon Ooi Mong How Ooi Chong Ping Ooi Shaw Miin Khor

Lai Seng Ang Siew Hong Ego Ling Ling & Daughters 谢杰濠 谢佩

桦 陈爱玉 陈国喜 陈爱珍合家 叶瑞美 Oh May Lin Tan Siam

Tiang Tan Siam Ean Lee Nyen Yen Lee Mee Kuen Patrick Paul

Barnabas Priscilla Pollyn Barbanas Joana Jolynn Barnabas Kelvin

Kendall Barbanas Yeoh Beng Tin, Sharon Chong Jia Rou, Low Chin Hock

& Family, LG Lim, Oh Ewe Chong

RM4

Yeap Bean Hooi 陈锦珍 谢佩诗

RM3 Tann Chong Hooi Han Wei Ping Tan Siam Choo Kuah Chee Chang

Kuah Chee Yin Gan Po Joo Ooi Sheng Kai Ooi Kai Yue Ooi Yau

Wei Ooi Jia Yi 黄歆恩 许爱丽 翁连蕊

RM2 Lim Mooi Kia Chang Ngee Moi Tan Chek Hoong Yeong San Pang

Ah Lye Ang Ah Seoh Pang Eng Tuang Pang Ying Hong Pang Lee

Hong Pang Lee Yee Pang Lee Ching Khor Choon Liang Khor Yen

Chew Khor Yen Chin Soh Sooi Seng Yap Lean Hua Soh Sit Tee

Soh Sui Bee Loo Yam Koong Ng Gooi Lan Loo Pei Shean Loo Pei

Jing Loo Wei Ching Lam Tai Leng David Khoo Michael Khoo

Ngo Bee Yean Cheah Phaik Lee 许秀卿 黄彩吟 黄金华 黄晓君

蔡炳松 黄彩玲 蔡丝淇 蔡友铨 黄铉财 卢淼镁 黄熙雯 黄奕

铨 黄顺发 杨美华 黄凯狄 黄钧炜 黄顺福 罗清珍 黄歆茹

王联益 黄婉华 王浚金 王浚曜 洪顺财 洪慧真 洪慧娟 洪伟

萛 黄楸(禾史) 黄楸权 黄秋玮

RM1

陈秀枫 江沛肾 蔡卉蕙 黄奕森 黄凯鸿 王楷韩

Page 144: S2-Chinese 4 b

问题与回答

系列二

144

****一切布施中一切布施中一切布施中一切布施中,,,,以法施为最上以法施为最上以法施为最上以法施为最上****

*The Gift Of Dhamma Surpasses All Gifts* *Sabba Dænam Dhammadænam Jinati*

May the merits be shared with all the departed ones and all sentient beings. May all beings rejoice in the merits of this Dhamma-dæna.

愿愿愿愿将将将将这功德与我们的亲友和一切众生分享这功德与我们的亲友和一切众生分享这功德与我们的亲友和一切众生分享这功德与我们的亲友和一切众生分享

愿一切众生欢喜这佛法布施的功德愿一切众生欢喜这佛法布施的功德愿一切众生欢喜这佛法布施的功德愿一切众生欢喜这佛法布施的功德

原以此功德原以此功德原以此功德原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普及于一切普及于一切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我等与众生我等与众生我等与众生,,,,速登速登速登速登入入入入涅涅涅涅槃槃槃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