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7 - jjsb.cet.com.cnjjsb.cet.com.cn/zgjjsb/20191129/a17.pdf ·...

1
中国经济时报 2019 11 29 星期五 责编:胡畔 电话: (010)817851883067 E-mail[email protected] 美编:孟宸永 组版:卢红静 T17 国经济时报,是我喜欢看 的一张报纸。在岗工作 时,中国经济时报是案头 必备,几乎天天要看。 为啥要看?因为中国经济时报方 向正,坚持正确办报方向,服务党和国 家工作大局。路子正,坚持迎着问题 上,不回避矛盾,关注研究经济社会发 展热点难点问题。味道正,坚持深度做 新闻,深度调研,深度解析,有专业味 道,有学术味道。看了中国经济时报的 报道,有收获,有启发,有参考。中国经 济时报是在积极有效地传播正能量。 正能量,现在是热词。弘扬主旋 律,传播正能量,是宣传思想工作特别 是媒体工作的重要任务。无疑,我们 要积极传播正能量。我们所处的时 代,是昂扬奋进的时代,经济社会的主 流是发展进步,基本面是正面的事物, 是积极的因素,是向上的力量。新闻 报道反映客观现实,自然要把握时代 主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把积极的、 向上的、和谐的因素传播开来,给人以 鼓舞,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 积极传播正能量,要传播真实的 正能量。新闻的特性是真实。真实才 有力量,才令人信服,才能持久。经济 社会发展亮点,先进模范人物,社会正 风正气,都真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 中,媒体只须真实记录、真实呈现,无 须添油加醋、任意拔高、夸大其辞,更 不能故意编造、摆布摆拍、无中生有。 我们要讲故事,但不能编故事。脱离 了真实性,正能量不但传播不开,还会 败坏了正能量的名声,起到的是负面 消极作用。要传播真正的正能量,不 能把那些片面化、绝对化、庸俗化的东 西当成正能量,防止高级黑低级红“负 向正”。 积极传播正能量,不但要看报道 的内容,也要看报道所起的作用,全面 把握正面宣传为主和舆论监督的关 系,不能把正能量宣传简单化、狭隘 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监督和 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 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 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经 济社会阔步发展,但问题不可避免,社 会中的不良现象、丑恶现象也时有所 见。社会需要舆论监督报道,舆论监 督报道起到的也不是负面作用,而是 积极作用。问题反映出来了,政府重 视了,问题解决了,群众气顺了,有利 于改进工作、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 信任,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舆论监督的作用与正面宣 传的作用总体上是一致的,我们需要 把握两者关系,合理布局,注重监督报 道事实准确、科学理性,着眼于建设 性。其实,许多研究问题的报道,并不 是个案性批评性的报道,而是对普遍 性问题调查研究性的报道。对党和政 府政策落实中遇到的问题,对经济社 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人民群 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缕 清问题脉络,抓住问题要害,提出对策 建议,促进问题解决。这样以问题为 导向的深度报道,同样是服务党和国 家工作大局。中国经济时报就做了许 多这样深度调查研究问题的报道。 积极传播正能量,还要有效传播 正能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报道内容 和形式,让正能量传得开,传得远,传 进人心。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已成 为国家战略。主流媒体普遍拓展传播 渠道,打造新的媒体平台,形成了多媒 体全媒体的传播体系。新的渠道普遍 化,内容建设成为紧迫课题。主流媒 体要技术创新不放松,内容创新更加 力,加快内容创新步伐。正面报道是 真实的报道,是生动活泼的报道,不能 因循守旧、照本宣科、沉闷无趣。正面 报道要跟大势,抓问题,讲故事,服务 大局不怕大,关注民生不怕小,研究问 题不怕难,紧扣社会发展主流,紧贴百 姓需求脉动,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和报 道形式,把正面报道做得有声有色、富 于吸引力和感染力。 中国经济时报走过了 25 个年头, 正在走向高端智库媒体。祝中国经济 时报创新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积极有效传播正能量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原主任 皮树义 济时报与经济日报,一字之差,缘 分不浅。 首先,二者在中央媒体中都属 于在改革开放中诞生成长起来的新兴媒体; 其次,二者都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 家战略背景下发展,内容均定位于“经济”;第 三,二者都面临着当前媒体融合、技术发展之 大势。可以说, 36 岁的经济日报和 25 岁的中 国经济时报面临同样的转型之虑、转型之痛。 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推动媒体深度融 合?我们可以试着从这两个方面思考和 实践。 一方面,要知道我们自身的“基因”是 什么?传统媒体转型,不能一味地“破”, 如果丢掉了积累多年的品牌内涵,也就是 “基因”,那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我与中 国经济时报缘起于一次 15 年前的深度调 研,这样一次调研,现在来看阵容都可谓 “豪华”。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 任的谢伏瞻带队,同行的还有中央党校的 同志。记者与专家同行,受益匪浅。此 后,又多次参加了时报组织的调研和研讨 会。印象非常深也是必读的是每年时报 组织的百名学者问卷调研和时报做的地 方深度调研报告。我想,中国经济时报的 强大“基因”正是如此:一手依托强大的专 家资源,即现在的国家智库—国务院发 展研究中心,一手依托在地方多年的耕耘 和记者的调研功力。 另一方面,“基因”是独有的,转型不能 丢了“基因”,而是要做大做强“基因”。如 何做大做强?答案是全媒体发展。技术的 飞速发展对放大传播能力提供了可能。传 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难点在于缺钱缺人 才。我们做不到“财大气粗”,那我们就找 好能够凸显“基因”的突破点。换句话说, 想做什么很重要,但能做什么更现实。在 这个创新迸发的时代,在某一个方面做到 极致,就可能成为王者。放眼看,彭博通讯 社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纽约时报》是如何 数字化发展的?内容、内容、还是内容!当 然,除了好内容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服 务意识。我们提供的信息能不能为服务对 象创造价值?这是我们经济类媒体要深入 思考的问题。这里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 为经济新闻过于“硬核”,不是那么吸引眼 球。事实是,能够及时回应热点或是发现问 题的好报道,其影响力不可估量。比如,去 9 月,针对“民营经济离场论”,经济日报迅 速在新媒体平台推出驳斥其错误观点的重 磅言论,成为第一家对此主动发声亮剑的主 流媒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可以说 是主流媒体运用自己敏锐性、专业性优势, 在新媒体时代引领舆论的典型案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思想的博大精深,是源源不断的思想富矿; 新时代新作为的新实践,是源源不断的报 道资源。全媒体时代,舆论场敏感性更强、 复杂程度更高。对我们这些严肃及专业的 媒体来说,既是严峻挑战,也是重大机遇。 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在移动传播时代不会 天然、自动地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加 大创新力度,让内容更受欢迎,让内容优势 真正转化为传播的影响力。 融合发展,我们都在路上。 向调研转 向智库转 经济日报国际部主任 陈学慧 闻中国经济时报即将迎来 25 周岁 生日,作为一直在新闻界并肩战斗 的同行,在此谨祝时报生日快乐! 时报于 1994 年创办以来,始终秉持“对 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办报理念,真实 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大潮中波澜壮阔的 时代风云,热情讴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建设者的豪情壮志,挥毫绘就中国举世 瞩目的建设成就,不断开拓,与时俱进,精 品力作迭出,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作为 时报的忠实读者,我一直关注着时报前进 的步伐,为时报鼓与呼。 时报刊发的许多精品力作,有的以对 宏观经济大势、重要经济社会事件、改革趋 势的判断与观察见长,帮助读者准确把握 中国发展的脉搏;有的善于发现经济社会 发展中的某些重要问题,从具体案例入手, 扎根基层,完成高质量有持久影响力的时 事报道。时报的这些报道或梳理总结经 验,将其复制推广;或有理有据揭示真相, 客观监督,建设性地推动相关问题解决;或 对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形成重要参考,福 祉惠及多方。 拥有家国情怀的时报人勤勉、奋进,用 手中的笔不停鼓与呼,令良善始终沐浴阳 光,让丑恶无处遁形,一点一滴间推动了社 会进步。在中国新闻事业的满天群星中, 时报和时报人是一份珍贵的存在。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入 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时报 因此加快由传统财经媒体向专业智库媒体 转型。办一张智库型报纸,既是国家建设 一流智库的需要,也是地方政府建设高质 量智库的需要。在报业寒冬的今天,探索 殊为不易,时报敏锐捕捉时代需求,勇于尝 试,自我革新,以打造智库型报纸为新的着 力点,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中国报业界形 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年以来,时报应势 而动,吸纳地方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协办单 位,增设专版和专栏,刊发了多篇国内外智 库建设经验和反映地方智库建设成就的文 章,赢得了智库业内人士和社会各界的广 泛好评。此外,时报配合原有的纸媒介质, 近来在融媒体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创新新 闻多维传播形式,亦收获良好效果。时报 的转型之路走得对,走得好。 1994 年—2019 年, 25 年匆匆而过,时 报从黑白到彩印,从“宽报”到“瘦报”,越 来越精致而美观,而字纸间永远不变的是 时报人的坚守与担当。新闻从不会缺席, 时报人一直在现场。 25 年来,时报观大 势,亦摹细节;记录着大事件,也书写着小 人物。它始终和这个时代,和你、和我,一 起跳动。 25 岁的时报,风华正茂,未来可期。衷 心祝愿中国经济时报在新时代续写新的辉 煌篇章! 时报正青春,未来更辉煌! 新华社高级编辑 宣明东 编者按 2019 年,是中国经济时报创刊的第 25 年。25 年来,中国经济时报 与许多媒体共同经历了纸媒辉煌的年代,也经历了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但中国 经济时报始终未变“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初衷。在创刊 25 周年的这一 天,诸多主流媒体代表送来了他们对中国经济时报最诚挚的祝福。 体是立在时代航船船头 望者”,这是新闻业 界长期以来的行业认同 与自我定位。而在信息 化浪潮激涌、传播格局与生态巨变的 当下,如何在眺望时代演进航向的同 时,准确前瞻自身发展路向,已经成为 摆在媒体面前的紧迫课题。 今天,媒体融合向纵深化发展、以 高质量为指向,其转型之剧烈、步履之 急促前所未有。对主流媒体,尤其是 平面主流媒体而言,以变应变是必然 的选择。但能否做到变而不乱、忙而 不盲,考验的不但是媒体机构在把握 新趋势、应用新技术、开拓新渠道、搭 建新平台方面的创新能力,更是在认 清形势任务、坚守职责定位、保持自身 特色方面的战略定力。挑战加剧、技 术升级的阵痛期,一定会带来本领恐 慌和选择困难。但有主心骨的媒体, 仍然会能够清醒研判、坚决守正,选择 适合自身发展的“算法”和“打法”。 对于年满 25 周岁的中国经济时报 而言,特色何在,如何前行?以媒体同 行的视角来看,答案在这几年来越来越 清晰。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国务院发展 研究中心是中国经济时报办报的直接 依托、坚强支撑,也是决定了这张报纸 气质与底色的优势资源。 得益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 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道路上的长期坚 守与敢为人先,中国经济时报很早就 提出打造“智库型报纸”,进而建设智 库化新媒体。几年来,这张报纸与国 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雄厚的专家资源无 缝对接、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 研究紧密结合,把智库机构特有的现 实导向、问题意识、专业视角灌注于媒 体内容生产之中,并以媒体特有的新 闻敏感性、报道即时性、大众传播性, 使智库研究成果更接地气、更通民心、 更能在咨政与启民两端共同发力。在 研究型报道的导向下,中国经济时报 也形成了一批专家型编辑记者队伍, 做出了一大批品牌性深度调研报道, 其主办的“中国经济前瞻论坛”等活动 已成为中国经济界、学术界、决策界高 度关注的年度学术盛事和经济风 向标。 和中国经济时报一样,光明日报 同样在智库化办报道路上率先探索, 不断深化。几年来的实践与成绩让我 们深刻认识到:在主流媒体融合发展 的多维选择中,智库化建设是一条有 效路径。它能够用一种新的组织形 态,激活媒体积淀的智力资源,重构其 能量网络和竞争力体系,辅助提升媒 体在信息化时代的关键能力—新闻 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 信力。 和“智库化”同样应被重视的是 “智能化”。基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体 融合发展态势,光明日报在与中国信 息通信研究院合作编写的《智慧媒体 发展状况白皮书( 2019 )》中,尝试为 “智慧媒体”定义:智慧媒体是可以主 动发现和自主识别目标受众,并根据 受众状态、行为、环境、偏好和价值观 等多个维度迅速判别受众的实时需 求,使媒体的各级决策者能及时全面 洞察并作出连续决策,指挥媒体自动 调用生产与运行的全要素,实现泛在 采集、自主选题、智能生产、全效传播 等环节全程实时联动的媒体新业态。 在“智库型媒体”之后,“智慧媒体”应 当是注重内容生产和思想含量的媒体 所应努力的方向。期待看到中国经济 时报在这条路上迈开步子,继续取得 骄人成绩。 特色筑基、智慧赋能,以战略定力应对转型发展 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主任、智库版主编 王斯敏 “媒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Jul-2020

2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T17 - jjsb.cet.com.cnjjsb.cet.com.cn/zgjjsb/20191129/A17.pdf · 风正气,都真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 中,媒体只须真实记录、真实呈现,无 须添油加醋、任意拔高、夸大其辞,更

■中国经济时报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责编:胡畔 电话:(010)81785188—3067 E-mail:[email protected] ■美编:孟宸永 组版:卢红静T17

国经济时报,是我喜欢看

的 一 张 报 纸 。 在 岗 工 作

时,中国经济时报是案头

必备,几乎天天要看。

为啥要看?因为中国经济时报方

向正,坚持正确办报方向,服务党和国

家工作大局。路子正,坚持迎着问题

上,不回避矛盾,关注研究经济社会发

展热点难点问题。味道正,坚持深度做

新闻,深度调研,深度解析,有专业味

道,有学术味道。看了中国经济时报的

报道,有收获,有启发,有参考。中国经

济时报是在积极有效地传播正能量。

正能量,现在是热词。弘扬主旋

律,传播正能量,是宣传思想工作特别

是媒体工作的重要任务。无疑,我们

要积极传播正能量。我们所处的时

代,是昂扬奋进的时代,经济社会的主

流是发展进步,基本面是正面的事物,

是积极的因素,是向上的力量。新闻

报道反映客观现实,自然要把握时代

主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把积极的、

向上的、和谐的因素传播开来,给人以

鼓舞,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

积极传播正能量,要传播真实的

正能量。新闻的特性是真实。真实才

有力量,才令人信服,才能持久。经济

社会发展亮点,先进模范人物,社会正

风正气,都真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

中,媒体只须真实记录、真实呈现,无

须添油加醋、任意拔高、夸大其辞,更

不能故意编造、摆布摆拍、无中生有。

我们要讲故事,但不能编故事。脱离

了真实性,正能量不但传播不开,还会

败坏了正能量的名声,起到的是负面

消极作用。要传播真正的正能量,不

能把那些片面化、绝对化、庸俗化的东

西当成正能量,防止高级黑低级红“负

向正”。

积极传播正能量,不但要看报道

的内容,也要看报道所起的作用,全面

把握正面宣传为主和舆论监督的关

系,不能把正能量宣传简单化、狭隘

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监督和

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

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

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经

济社会阔步发展,但问题不可避免,社

会中的不良现象、丑恶现象也时有所

见。社会需要舆论监督报道,舆论监

督报道起到的也不是负面作用,而是

积极作用。问题反映出来了,政府重

视了,问题解决了,群众气顺了,有利

于改进工作、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

信任,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舆论监督的作用与正面宣

传的作用总体上是一致的,我们需要

把握两者关系,合理布局,注重监督报

道事实准确、科学理性,着眼于建设

性。其实,许多研究问题的报道,并不

是个案性批评性的报道,而是对普遍

性问题调查研究性的报道。对党和政

府政策落实中遇到的问题,对经济社

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人民群

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缕

清问题脉络,抓住问题要害,提出对策

建议,促进问题解决。这样以问题为

导向的深度报道,同样是服务党和国

家工作大局。中国经济时报就做了许

多这样深度调查研究问题的报道。

积极传播正能量,还要有效传播

正能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报道内容

和形式,让正能量传得开,传得远,传

进人心。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已成

为国家战略。主流媒体普遍拓展传播

渠道,打造新的媒体平台,形成了多媒

体全媒体的传播体系。新的渠道普遍

化,内容建设成为紧迫课题。主流媒

体要技术创新不放松,内容创新更加

力,加快内容创新步伐。正面报道是

真实的报道,是生动活泼的报道,不能

因循守旧、照本宣科、沉闷无趣。正面

报道要跟大势,抓问题,讲故事,服务

大局不怕大,关注民生不怕小,研究问

题不怕难,紧扣社会发展主流,紧贴百

姓需求脉动,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和报

道形式,把正面报道做得有声有色、富

于吸引力和感染力。

中国经济时报走过了 25个年头,

正在走向高端智库媒体。祝中国经济

时报创新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积极有效传播正能量■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原主任 皮树义

济时报与经济日报,一字之差,缘

分不浅。

首先,二者在中央媒体中都属

于在改革开放中诞生成长起来的新兴媒体;

其次,二者都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

家战略背景下发展,内容均定位于“经济”;第

三,二者都面临着当前媒体融合、技术发展之

大势。可以说,36岁的经济日报和25岁的中

国经济时报面临同样的转型之虑、转型之痛。

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推动媒体深度融

合?我们可以试着从这两个方面思考和

实践。

一方面,要知道我们自身的“基因”是

什么?传统媒体转型,不能一味地“破”,

如果丢掉了积累多年的品牌内涵,也就是

“基因”,那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我与中

国经济时报缘起于一次 15 年前的深度调

研,这样一次调研,现在来看阵容都可谓

“豪华”。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

任的谢伏瞻带队,同行的还有中央党校的

同志。记者与专家同行,受益匪浅。此

后,又多次参加了时报组织的调研和研讨

会。印象非常深也是必读的是每年时报

组织的百名学者问卷调研和时报做的地

方深度调研报告。我想,中国经济时报的

强大“基因”正是如此:一手依托强大的专

家资源,即现在的国家智库——国务院发

展研究中心,一手依托在地方多年的耕耘

和记者的调研功力。

另一方面,“基因”是独有的,转型不能

丢了“基因”,而是要做大做强“基因”。如

何做大做强?答案是全媒体发展。技术的

飞速发展对放大传播能力提供了可能。传

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难点在于缺钱缺人

才。我们做不到“财大气粗”,那我们就找

好能够凸显“基因”的突破点。换句话说,

想做什么很重要,但能做什么更现实。在

这个创新迸发的时代,在某一个方面做到

极致,就可能成为王者。放眼看,彭博通讯

社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纽约时报》是如何

数字化发展的?内容、内容、还是内容!当

然,除了好内容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服

务意识。我们提供的信息能不能为服务对

象创造价值?这是我们经济类媒体要深入

思考的问题。这里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

为经济新闻过于“硬核”,不是那么吸引眼

球。事实是,能够及时回应热点或是发现问

题的好报道,其影响力不可估量。比如,去

年9月,针对“民营经济离场论”,经济日报迅

速在新媒体平台推出驳斥其错误观点的重

磅言论,成为第一家对此主动发声亮剑的主

流媒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可以说

是主流媒体运用自己敏锐性、专业性优势,

在新媒体时代引领舆论的典型案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思想的博大精深,是源源不断的思想富矿;

新时代新作为的新实践,是源源不断的报

道资源。全媒体时代,舆论场敏感性更强、

复杂程度更高。对我们这些严肃及专业的

媒体来说,既是严峻挑战,也是重大机遇。

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在移动传播时代不会

天然、自动地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加

大创新力度,让内容更受欢迎,让内容优势

真正转化为传播的影响力。

融合发展,我们都在路上。

向调研转 向智库转■经济日报国际部主任 陈学慧

闻中国经济时报即将迎来25周岁

生日,作为一直在新闻界并肩战斗

的同行,在此谨祝时报生日快乐!

时报于 1994年创办以来,始终秉持“对

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办报理念,真实

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大潮中波澜壮阔的

时代风云,热情讴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建设者的豪情壮志,挥毫绘就中国举世

瞩目的建设成就,不断开拓,与时俱进,精

品力作迭出,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作为

时报的忠实读者,我一直关注着时报前进

的步伐,为时报鼓与呼。

时报刊发的许多精品力作,有的以对

宏观经济大势、重要经济社会事件、改革趋

势的判断与观察见长,帮助读者准确把握

中国发展的脉搏;有的善于发现经济社会

发展中的某些重要问题,从具体案例入手,

扎根基层,完成高质量有持久影响力的时

事报道。时报的这些报道或梳理总结经

验,将其复制推广;或有理有据揭示真相,

客观监督,建设性地推动相关问题解决;或

对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形成重要参考,福

祉惠及多方。

拥有家国情怀的时报人勤勉、奋进,用

手中的笔不停鼓与呼,令良善始终沐浴阳

光,让丑恶无处遁形,一点一滴间推动了社

会进步。在中国新闻事业的满天群星中,

时报和时报人是一份珍贵的存在。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入

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时报

因此加快由传统财经媒体向专业智库媒体

转型。办一张智库型报纸,既是国家建设

一流智库的需要,也是地方政府建设高质

量智库的需要。在报业寒冬的今天,探索

殊为不易,时报敏锐捕捉时代需求,勇于尝

试,自我革新,以打造智库型报纸为新的着

力点,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中国报业界形

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年以来,时报应势

而动,吸纳地方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协办单

位,增设专版和专栏,刊发了多篇国内外智

库建设经验和反映地方智库建设成就的文

章,赢得了智库业内人士和社会各界的广

泛好评。此外,时报配合原有的纸媒介质,

近来在融媒体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创新新

闻多维传播形式,亦收获良好效果。时报

的转型之路走得对,走得好。

1994 年—2019 年,25 年匆匆而过,时

报从黑白到彩印,从“宽报”到“瘦报”,越

来越精致而美观,而字纸间永远不变的是

时报人的坚守与担当。新闻从不会缺席,

时报人一直在现场。25 年来,时报观大

势,亦摹细节;记录着大事件,也书写着小

人物。它始终和这个时代,和你、和我,一

起跳动。

25岁的时报,风华正茂,未来可期。衷

心祝愿中国经济时报在新时代续写新的辉

煌篇章!

时报正青春,未来更辉煌!■新华社高级编辑 宣明东

编者按 2019年,是中国经济时报创刊的第 25年。25年来,中国经济时报

与许多媒体共同经历了纸媒辉煌的年代,也经历了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但中国

经济时报始终未变“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初衷。在创刊 25周年的这一

天,诸多主流媒体代表送来了他们对中国经济时报最诚挚的祝福。

体是立在时代航船船头

的瞭望者”,这是新闻业

界长期以来的行业认同

与自我定位。而在信息

化浪潮激涌、传播格局与生态巨变的

当下,如何在眺望时代演进航向的同

时,准确前瞻自身发展路向,已经成为

摆在媒体面前的紧迫课题。

今天,媒体融合向纵深化发展、以

高质量为指向,其转型之剧烈、步履之

急促前所未有。对主流媒体,尤其是

平面主流媒体而言,以变应变是必然

的选择。但能否做到变而不乱、忙而

不盲,考验的不但是媒体机构在把握

新趋势、应用新技术、开拓新渠道、搭

建新平台方面的创新能力,更是在认

清形势任务、坚守职责定位、保持自身

特色方面的战略定力。挑战加剧、技

术升级的阵痛期,一定会带来本领恐

慌和选择困难。但有主心骨的媒体,

仍然会能够清醒研判、坚决守正,选择

适合自身发展的“算法”和“打法”。

对于年满 25周岁的中国经济时报

而言,特色何在,如何前行?以媒体同

行的视角来看,答案在这几年来越来越

清晰。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国务院发展

研究中心是中国经济时报办报的直接

依托、坚强支撑,也是决定了这张报纸

气质与底色的优势资源。

得益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

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道路上的长期坚

守与敢为人先,中国经济时报很早就

提出打造“智库型报纸”,进而建设智

库化新媒体。几年来,这张报纸与国

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雄厚的专家资源无

缝对接、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

研究紧密结合,把智库机构特有的现

实导向、问题意识、专业视角灌注于媒

体内容生产之中,并以媒体特有的新

闻敏感性、报道即时性、大众传播性,

使智库研究成果更接地气、更通民心、

更能在咨政与启民两端共同发力。在

研究型报道的导向下,中国经济时报

也形成了一批专家型编辑记者队伍,

做出了一大批品牌性深度调研报道,

其主办的“中国经济前瞻论坛”等活动

已成为中国经济界、学术界、决策界高

度 关 注 的 年 度 学 术 盛 事 和 经 济 风

向标。

和中国经济时报一样,光明日报

同样在智库化办报道路上率先探索,

不断深化。几年来的实践与成绩让我

们深刻认识到:在主流媒体融合发展

的多维选择中,智库化建设是一条有

效路径。它能够用一种新的组织形

态,激活媒体积淀的智力资源,重构其

能量网络和竞争力体系,辅助提升媒

体在信息化时代的关键能力——新闻

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

信力。

和“智库化”同样应被重视的是

“智能化”。基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体

融合发展态势,光明日报在与中国信

息通信研究院合作编写的《智慧媒体

发展状况白皮书(2019)》中,尝试为

“智慧媒体”定义:智慧媒体是可以主

动发现和自主识别目标受众,并根据

受众状态、行为、环境、偏好和价值观

等多个维度迅速判别受众的实时需

求,使媒体的各级决策者能及时全面

洞察并作出连续决策,指挥媒体自动

调用生产与运行的全要素,实现泛在

采集、自主选题、智能生产、全效传播

等环节全程实时联动的媒体新业态。

在“智库型媒体”之后,“智慧媒体”应

当是注重内容生产和思想含量的媒体

所应努力的方向。期待看到中国经济

时报在这条路上迈开步子,继续取得

骄人成绩。

特色筑基、智慧赋能,以战略定力应对转型发展■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主任、智库版主编 王斯敏

“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