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eb view2010/04/01  ·...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Aug-2020

1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前 言

2012年,白银市委、政府按照全市开发区现状,出台了《白银市开发区产业布局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确定了开发区发展总体思路: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突出重点区域,按照轴线延伸、板块聚集、增容扩区的总体思路,着力构建“一个工业集中区”,即以白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包括银东、银西、刘川、平川、正路、会宁工业园在内,总规划面积300平方公里的“一区六园”白银工业集中区空间格局,打造成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先导区。

基于此,2013年11月《白银高新区银东工业园总体规划》经白银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委托西北矿冶研究院编制了白银高新区银东工业园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14年7月以甘环评发〔2014〕203号《关于白银高新区银东工业园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取得该规划环评的批复。

经过5年建设发展,银东工业园生产基础更加坚实,发展的实力持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应对市场风险的经验日益丰富,初步具备了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的条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银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1)规划范围与白银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冲突,与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园部分重合,需做调整;(2)部分企业选址需做调整;(3)企业相对较少,需引入一大批创新型企业,进而促进银东工业园发展前进的步伐。

另一方面,从外围发展条件来看,在我国经济步入“十三五”规划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等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促使银东工业园建设发展必须适时作出调整优化。

基于上述原因,为进一步推进银东工业园发展,实现产业聚集发展和做大做强,促进银东工业园产业水平升级,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018年11月23日白银市人民政府以《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调整白银银东工业园四至范围及面积的批复》(市政发〔2018〕203号)文件批复设立白银高新区银东工业园,总规划面积为54.55km2,四至范围:西至白银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园东边界和银光公司,南至南绕城路,东至南绕城路,北至北环路东延段,以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和化工产业区为发展主体基础,并配套建设服务性化工、物流服务等,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规划期2018~2030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于2019年1月正式委托白银有色建筑设计院编制白银高新区银东工业园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我单位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130-2014)及各环境要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有关要求和技术规范,我院技术人员在现场实地踏勘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整理、预测分析,本着科学、客观、公正的态度,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和所在地的环境特征,按照评价技术导则要求,编制完成了《白银高新区银东工业园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为项目的环保工程设计、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白银市人民政府、白银市环境保护局、白银市环境监测站、白银区环境保护局、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第一章 总论1.1 编制依据1.1.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6.27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6.11.7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9.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7.1);

(8)《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1.1);

(9)《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16.7.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6.7.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2017.10.7);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28);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4.24修改);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7.2);

(16)《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16.7.2);

(17)《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令第559号,2009.10.1)

(1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682号,2017.10.1);

(19)《甘肃省环境保护条例》(2004.6.4,甘肃省人大常委会);

(20)其他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1.1.2 部门规章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及其修改清单(2017.9.1实施,环保部令第44号;修改单,2018.4.28,生态环境部令第1号);

(2)《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保部令第39号,2016.8.1);

(3)《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订版)(国家发改委令第21号,2013.5.1)。

1.1.3 政策、办法及规范性文件

(1)《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2)《国务院关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务院国函〔1998〕5号文,1998.1.20);

(3)《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国经贸资源〔2000〕第1015号文);

(4)《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5〕第152号文);

(5)《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

(6)《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

(7)《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工产业〔2010〕第122号);

(8)《关于进一步推进甘肃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环境保护部,2010.12.6);

(9)《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意见》(甘政发〔2011〕17号);

(10)《关于执行甘肃省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篇章编写暂行规定的通知》(甘环开发〔2001〕98号);

(11)《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环发 2018〔4〕号)

(12)《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1〕199号文);

(13)《关于发布〈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通知》(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联科〔2009〕232号,2009.5.15);

(14)《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产业〔2004〕第746号文 2004.5.14);

(15)《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2012.07;

(16)《全国生态保护纲要》(国务院,2003);

(17)《关于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入的通知》(环办〔2014〕30号);

(18)《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2015年4月2日;

(19)《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8〕22号,2018年6月27日;

(20)《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

(21)《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指导意见》(环办〔2014〕48号);

(22)《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环境保护部,2013.02.27;

(23)《关于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工作的意见》(环发〔2015〕178号);

(24)《关于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会商的指导意见(试行)》(环发〔2015〕179号);

(25)《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的指导意见(试行)》(环办环评〔2016〕14号);

(26)《关于开展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清单式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2016〕61号);

(27)《关于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评〔2016〕150号);

(28)《关于加强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2〕第174号);

(29)关于印发《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和《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的通知(环发〔2004〕98号,2004.7.6);

(30)国家环保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环办〔2006〕109号);

(31)《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甘政法发〔1997〕12号);

(32)《甘肃省地表水功能区划(2012—2030年)》(甘肃省政府,甘政函〔2013〕4号文);

(33)《白银市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施意见》(白银市人民政府,2009.7.23);

(34)《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17〕71号)

(35)《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甘政发〔2016〕112号)

(36)《甘肃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甘政发〔2015〕103号)

(37)《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白银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市政发〔2017〕94号)

(38)《白银市大气污染防治2018年度实施方案》(白银市人民政府)。

(39)《关于加强河流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原国家环保总局等5部委,2007.12.29;

(40)《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胡二邦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1)《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13年版)》,环境保护部;

(42)关于印发《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环发〔2014〕197号);

(43)关于印发《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环水体〔2016〕186号。

(44)《关于加强和规范声环境功能区划分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办大气函〔2017〕1709号。

(45)《关于规范火电等七个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的通知》,环办〔2015〕112号。

(46)《“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境保护部,2017年12月。

(47)《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生态环境部,部令第3号。

(48)《铜铅锌冶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试行)》

(49)《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在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区域执行重金属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甘环公告〔2018〕4号)。

(50)《关于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的意见》(环土壤〔2018〕22号)。

1.1.4 导则规范

(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130-2014》;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2016);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HJ2.3-2018);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

(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HJ964-2018);

(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

(9)《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

(10)《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2019.1.1);

(11)《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

(12)《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

(13)《固体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GB34330-2017);

(14)《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导则》(HJ2035-2013);

(15)《危险化学品名录》(2017年);

(16)《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17)《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

(18)《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HJ/T274-2006);

(19)《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HJ/T409-2006)。

1.1.5 相关规划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3月);

(2)《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环境保护部,2017年2月);

(3)《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5号);

(4)《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国务院,2013.11);

(5)《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发改西部〔2017〕89号);

(6)《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2010.12.21);

(7)《“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国发〔2016〕65号);

(8)《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环水体〔2017〕142号);

(9)《“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环大气〔2017〕121号));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11)《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甘肃省政府,2012.07);

(12)《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十三五”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16〕131号);

(13)《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甘政发〔2016〕23号);

(14)《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甘政办发〔2015〕36号);

(15)《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9月30日);

(16)《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开发区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6〕125号);

(17)《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6〕128号);

(18)《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6〕151号);

(19)《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6〕124号);

(20)《甘肃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9月30日)

(21)《白银市水污染防治2017年度工作方案》(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2.10);

(22)《白银市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2013~2017年度)》(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2.10);

(23)《白银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3.29);

(24)《白银市化工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7.12);

(25)《白银市“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7.19);

(26)《黄河上游白银段东大沟流域重金属污染整治与生态系统修复规划》(白银市人民政府,2012.08);

(27)《白银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9-2020年)》(白银区国土资源局);

(28)《白银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白银市人民政府)。

1.1.6 其他技术资料

(1)委托书;

(2)《关于白银银东工业园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甘环评发〔2010〕116号);

(3)其他相关技术资料。

1.2 评价目的、意义、原则、方法及重点1.2.1 评价目的

通过评价,查清建设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状况;针对园区的性质、规模、规划建设内容、排污特点、环境影响特征等,预测和评价规划建设对地区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结合规划分析当地主要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分析各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及实施后的不良影响,提出减缓措施以及规划调整建议;帮助形成一个完善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区域开发规划和区域环境管理体系,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2.2 评价意义

(1)通过对已入驻企业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对其建设过程中的环评的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调整意见,同时可对开发区后期治理措施和环境管理提供指导意见。

(2)可作为区域开发规划和计划制定过程中考虑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从而帮助制定和完善区域开发规划。

(3)帮助区域建立节约型、环保型循环经济体系。

(4)帮助建立区域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环境目标、环境管理方案、环境监控体系等,从机制上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

(5)可作为入驻项目审批管理和单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减少单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也使单项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兼顾区域宏观特征,使其更具科学性,并缩短工作周期。

1.2.3 评价原则

(1)依据园区的既定规划和发展计划进行评价,并结合白银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评价,实现全程互动。

(2)从战略性高度评价该区域开发与地区发展规划、环境规划等的一致性、整体性;评价功能区划分、内部功能布局等的合理性;以环境承载力、总量控制等为依据提出入驻项目的原则、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其削减方案。

(3)区域开发活动设计的环境要素和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多样复杂,环评范围广,须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从整体上评价区域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4)区域开发活动是一个长期的、滚动的发展过程,需通过环评帮助园区和入驻企业建立一种具有可持续改进的环境管理机制,以保障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5)倡导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等理念,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积极促进不同工业行业产业链的形成,推动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6)为了节省工作的时间和经费,本次评价将利用区域内一些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监测数据。

(7)评价过程中贯彻白银市“融入中心、优化布局、区域联动、科学转型”发展战略,在用地与产业布局等方面确保与《白银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的相容与协调性。

1.2.4 评价方法

采用资料收集分析汇总、实地调查测试、类比分析等综合分析与评价的方法,严格遵循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力求做到内容完善、分析细致、重点突出、措施得力、指导性强,为园区长远、持续、良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参考。具体内容为:

(1)进行全面、细致的环境现状调查,并注意调查内容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2)在污染源现状调查基础上,以工业项目规划为依据,核定预期污染源强。

(3)依据环评技术导则推荐的模式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力求预测结果准确可靠。

(4)依据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推荐的方法,以环境功能达标为基准,明确园区发展所涉及的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要求,提出园区发展过程中污染控制计划和生态建设方案。

(5)从园区规划、结构布局、环境功能区划等方面,分析论证园区建设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适宜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多角度、多层次论证园区建设的环境可行性。

1.2.5 评价重点

评价重点为:识别区域开发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分析与区域工业相关的主要因素的环境容量,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分析可能制约区域开发与发展的环境因素;论证区域环境保护方案的合理性;对园区规划方案从环保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提出完善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环境影响分析:以环境空气影响、固体废物影响、水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影响等为重点,同时兼顾声环境影响、景观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分析。

环境容量分析:以大气污染物环境容量分析为主。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分析:以国家与甘肃省“十三五”期间的控制的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和工业固废的总量控制分析为主。

1.3 环境功能区划1.3.1 环境空气功能区划

根据白银市对白银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划分,银山路以东、东大沟以西、白银公司运输部铁路专用线以南、氟化盐有限责任公司尾矿坝以北的区域为二类区。依据《关于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通知》,白银市自2015年起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该标准中无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因此白银市环境空气功能中不应该再存在三类功能区,除上述一类功能区以外其余均为二类功能区。

参考白银市银东工业园2014年白银区环保局关于本项目执行标准的批复,环境空气功能二类区。

根据国函[1998]5号《国务院关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有关问题批复》以及甘环发[1998]047号《关于甘肃省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范围划定的通知》,白银区属于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根据环保部2013年公告第14号《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地区为纳入规划的重点控制区”,白银市不属于重点控制区。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甘政发〔2016〕112号)中“(五)预防工矿企业污染土壤。…2.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自2017年起,在白银市白银区,金昌市金川区,陇南市成县、徽县和西和县,酒泉市玉门市、瓜州县和肃北县等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的区域,执行重点重金属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根据《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在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区域执行重金属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甘环公告〔2018〕4号)中“区域范围:白银市白银区,行业范围: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铜矿采选、铅锌矿采选、镍钴矿采选、锑矿采选)、重有色金属冶炼业(铜冶炼、铅锌冶炼、镍钴冶炼、锑冶炼)、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涉重危险废物回收利用、再生铅、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锌)、电镀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兼顾镍、锑,新建项目,自公告发布之日(2018年3月16日)起,执行相应特别排放限值,现有项目,在发布日之前建成投产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通过审批的建设项目,自2020年1月1日期执行上述排放标准中水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因此,白银市白银区执行重点重金属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1.3.2 水环境功能区划

(1)地表水

根据《关于甘肃省地表水功能区划的批复》(甘肃省人民政府,甘政函[2013]4号文)黄河白银段(大侠大坝~靖远北湾,白银饮用、工业用水区)为Ⅲ类水域功能区,西大沟、金沟及东大沟水域功能该区划中未涉及。水环境功能区划见图1.3-1。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白银市东、西大沟污水排放执行标准的批复》(甘政办函[2007]81号)的相关内容可知,“白银市东、西大沟水环境质量不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执行,排入的工业及生活污水执行相应的工业和污水排放标准”。则金沟(从污水处理厂排口起计)和西大沟按污水沟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2)地下水

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的相关标准要求,本次环评按III类区要求进行评价。

1.3.3 声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白银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功能区划》(白银市人民政府,市政发〔2013〕58号),3类声功能区主要以工业区为主,包括工业区内的绿地、尾矿库等,边界范围为:银山公路和白金公路以东的白银公司、银光公司、高新技术园区等区域;4类声环境功能区包括穿越白银市区的包兰铁路干线及包兰二线、火车站(客站和货站)广场及铁路的两侧区域,国道109(规划)、S217、X313、主次干道路、繁华区域的主要道路以及两侧区域等。

因此,园区声环境执行3类声功能区,园区内及周边主、次干道执行4类声环境功能区相应标准(4a)。

1.3.4 生态功能区划

依据《甘肃省生态功能区划》,项目所在地属于乌鞘岭、吕岭山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甘肃省生态功能区划见图1.3-2。

1.4 评价时段等级及范围1.4.1 评价时段

本项目规划年限为2018~2030年,分为近期及中远期,2018~2020年为近期,近期建设以北区为主,2021~2030年为远期,远期建设区域为南区。本次评价以2018年为基准年,评价时段为2018~2030年。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130-2014)中要求在评价时间跨度选择上,对于中长期规划,以规划的近期为评价的重点时段。因此,本次评价以近期为评价的重点时段,兼顾远期。

1.4.2 评价等级

由于《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130-2014)中没有相关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因此本次评价等级参照各单项评价技术导则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201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19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 中推荐的方法确定,具体叙述如下:

(1)环境空气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规划区项目计算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范围,从而确定规划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通过对近期、远期不同规划期的污染源进行统计,预测、分析和评价银东工业园在不同规划期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程度。

根据规划大气污染源分析,计算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其中Pi定义为:

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空气质量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型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1h地面空气质量浓度,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oi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对仅有8h平均质量浓度限值、日平均质量浓度限值或年平均质量浓度限值,可分别按2倍、3倍、6倍折算为1h平均质量浓度限值;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估算计算结果见表1.4-1,判断依据见表1.4-2,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按上面公式计算,如污染物数i大于1,取P值中最大值(Pmax)和其对应的D10%。

表1.4-1 估算模式筛选结果

项目

污染物

Pmax(%)

Ci(mg/m3)

评价标准(mg/m3)

D10%(km)

结果

表1.4-2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分级依据

一级

Pmax≥10%

二级

1%≤Pmax<10%

三级

Pmax<1%

根据表1-1,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为4.78%,小于10%,根据表1-2评价等级判断,确定规划的评价等级为二级,但是为确保评价的可靠性,本次评价将等级提升为一级,对运营期影响评价采用Aermod模式进一步详细预测评价。

(2)水环境

①地表水

预测园区实施后污(废)水产生量为8.0万m3/d,由园区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A标准,用于浇洒道路、绿化、等市政杂用水和城市景观用水、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等,水质较好,受纳水体东大沟为Ⅴ类水体,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的要求,确定本次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②地下水

区域内水系不发育,属于地下水贫乏地区。规划区用水由地表水供给,不开采地下水,区域内没有水源地保护区及分散居民饮用水源等环境敏感区,属于不敏感地区,排水量大,但水质简单,参考《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并考虑到园区入驻企业多,场地类型各异等因素,评价以定性分析为主,强化预防措施为重点,确定地下水评价等级为Ⅰ类三级。

(3)声环境

根据《白银市声环境功能区划》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中3类标准,园区内道路执行4a类标准,因此本次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4)生态环境

园区规划占地7.85km2,区内以荒山地为主,无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等敏感区域存在,属一般区域,因此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的要求,确定本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生态影响评价等级划分见表1.4-3。

表1.4-3 生态影响评价等级划分

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

工程占地(水域)范围

面积≥20km2

或长度≥100km

面积2 km2~20km2

或长度50km~100km

面积≤2km2

或长度≤50km

特殊生态敏感区

一级

一级

一级

重要生态敏感区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区域

二级

三级

三级

(5)环境风险

现行《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以建设项目为依据,其判定依据不完全适用于规划环评,因此根据规划入园企业行业特点,风险因素的识别,结合园区内、外主要居住区等环境敏感目标的分布情况,只进行环境风险分析,重点针对园区环境风险管理提出相关要求。

1.4.3 评价范围

(1)环境空气

根据环境空气评价等级,确定为园区规划边界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km,总计约452km2。

(2)水环境

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东大沟流域及东大沟入黄河口上游1km至下游5km处,全长5.5km。

(3)声环境

声环境评价范围主要是规划区边界向外延伸200m所包围区域。

(4)生态环境

区域生态调查范围为园区规划区,并向周边扩展1km,评价面积约22km2。

(5)风险评价

只进行环境风险分析,不再确定明确的评价范围。

各环境要素评价范围具体见图1-3。

1.4.4 评价因子

工业集中区在开发过程中必将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企业的进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将产生一定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等环境影响因素。同时根据园区区域内不同的功能区之间,将会产生相互的影响和制约因素,所排放的污染物还会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企业的发展还会给当地的社会经济、交通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园区还会因环保问题产生一定的居民搬迁等社会影响。银东工业园重点发展对白银市经济带动力强的化工及精细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通过对园区开发活动的全过程识别,评价采用矩阵列表法进行影响因子筛选,影响因子筛选见表1.4-4。

表1.4-4 规划环境影响矩阵筛选表

环境要素

影响因子

影响程度

影响时效

影响类别

累积性

备注

生态环境

地貌景观

-

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

-

地质环境

地质遗迹

-

森林植被覆盖

-

地面沉降

-

地面塌陷

-

滑坡崩塌

-

诱发地震

-

环境空气

气态污染物

-

SO2、NOx等

PM10、TSP污染

-

烟(粉)尘

重金属

砷、Pb、Cr6+等

水环境

地表水系污染

-

地下水污染

水文地质、流场及水位

水源地、水库污染

-

土壤环境

水土流失

-

土地沙化、荒漠化

-

土地盐碱化、盐渍化

-

注:▲/△:严重/轻微;★/☆:长期/短期;◆/◇:不可逆/可逆;●/○:累积/不累积

根据园区规划特点及所处区域环境敏感性,结合影响因子筛选结果,确定本次评价因子见表1.4-5。

表1.4-5 主要环境评价因子一览表

评价要素

现状评价因子

影响预测因子

总量控制

大气

氯化氢、硫酸雾、H2S、NH3、Hg、Pb、As、Cd、Sb、Cu、Sn、Cr6+、氟化物、非甲烷总烃、二噁英等

硫酸雾、氯化氢、非甲烷总烃、氨、甲醇、H2S

地下水

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挥发性酚类、氰化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氟化物、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硝酸盐、亚硝酸盐、铁、锰、铜、锌、铅、汞、砷、硒、镉、六价铬、锑、镍等

/

COD、氨氮、Pb等

土壤

建设用地:45个基本项目、Sb、Sn、氟化物、二噁英;

农田用地:pH、Cd、Hg、As、Pb、Cr、Cu、Ni、Zn、Sb、Sn、氟化物、二噁英

/

/

噪声

连续等效A声级Leq

连续等效A声级Leq

/

生态

生态调查及登记

占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

/

固体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固废产生量、处理处置量、综合利用量

1.5 评价标准1.5.1 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影响评价中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对标准中没有的因子参照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39)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具体标准值见表1.5-1。

表1.5-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单位:mg/m3

污染因子

标准值

标准名称

小时平均

日平均

年平均

SO2

0.50

0.15

0.0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中二级标准

NO2

0.2

0.08

0.04

PM10

/

0.15

0.07

PM2.5

/

0.75

0.35

O3

0.2

0.16

/

HCl

0.05

0.015

/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 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Hg年均值、As年均值参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

硫酸雾

0.30

0.10

/

硫化氢

0.01

/

/

0.20

/

/

/

0.0003

0.00005

/

0.0007

/

/

0.003

0.000006

铬(六价)

0.0015

/

/

氟化物

0.02

0.007

/

/

0.003

0.000005

日均值参考前南斯拉夫环境质量标准,年均值参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非甲烷总烃

2.00

/

/

参考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详解2.0mg/m3

二噁英

/

/

0.6pg-TEQ/m3

日本环境质量标准

(2)黄河白银段现状评价及影响分析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具体见表1.5-2。

表1.5-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mg/L(除pH外)

序号

项目

Ⅲ类

序号

项目

Ⅲ类

1

pH

6~9

13

0.05

2

溶解氧

5

14

0.0001

3

高锰酸盐指数

6

15

0.005

4

化学需氧量

20

16

六价铬

0.05

5

五日生化需氧量

4

17

0.05

6

氨氮

1.0

18

氰化物

0.2

7

总磷

0.2

19

挥发酚

0.005

8

总氮

1.0

20

石油类

0.05

9

1.0

2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0.2

10

1.0

22

硫化物

0.2

11

氟化物

1.0

23

大肠菌群(个/L)

2000

12

0.01

(3)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水域标准,详见表1.5-3。

表1.5-3 地下水质量标准 单位:mg/L(除pH外)

序号

项目

Ⅲ类

序号

项目

Ⅲ类

1

pH

6.5~8.5

14

溶解性总固体

≤1000

2

氨氮

≤0.50

15

≤0.3

3

挥发酚类

≤0.002

16

≤0.10

4

亚硝酸盐

≤1.0

17

≤1.0

5

硝酸盐

≤20.0

18

≤1.0

6

氰化物

≤0.05

19

耗氧量

≤3.0

7

≤0.01

20

硫酸盐

≤250

8

≤0.001

21

氯化物

≤250

9

六价铬

≤0.03

22

总大肠菌群(CFU/mL)

≤3.0

10

总硬度

≤450

23

菌落总数(CFU/mL)

≤100

11

≤0.01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0.3

12

≤0.005

25

≤0.005

13

氟化物

≤1.0

26

≤0.02

(4)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区和4a类标准,标准值见表1.5-4。

表1.5-4 声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dB(A)

标准

类别

昼间

夜间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3

65

55

4a

70

55

(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执行《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和《土壤环境质量—农田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详见表1.5-5和表1.5-6。

表1.5-5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 单位:mg/kg

序号

污染物项目

筛选值

管制值

序号

污染物项目

筛选值

管制值

第二类用地

第二类用地

第二类用地

第二类用地

重金属和无机物

1

60

140

5

800

2500

2

65

172

6

38

82

3

铬(六价)

5.7

78

7

900

2000

4

18000

36000

180

360

挥发性有机物

8

四氯化碳

2.8

36

22

1,1,2-三氯乙烷

2.8

15

9

氯仿

0.9

10

23

三氯乙烯

2.8

20

10

氯甲烷

37

120

24

1,2,3-三氯丙烷

0.5

5

11

1,1-二氯乙烷

9

100

25

氯乙烯

0.43

4.3

12

1,2-二氯乙烷

5

21

26

4

40

13

1,1-二氯乙烯

66

200

27

氯苯

270

1000

14

顺-1,2-二氯乙烯

596

2000

28

1,2-二氯苯

560

560

15

反-1,2-二氯乙烯

54

163

29

1,4-二氯苯

20

200

16

二氯甲烷

616

2000

30

乙苯

28

280

17

1,2-二氯丙烷

5

47

31

苯乙烯

1290

1290

18

1,1,1,2-四氯乙烷

10

100

32

甲苯

1200

1200

19

1,1,2,2-四氯乙烷

6.8

50

33

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570

570

20

四氯乙烯

53

183

34

邻二甲苯

640

640

21

1,1,1-三氯乙烷

840

840

半挥发性有机物

35

硝基苯

76

760

41

苯并[k]荧蒽

151

1500

36

苯胺

260

663

42

1293

12900

37

2-氯酚

2256

4500

43

二苯并[a,h]蒽

1.5

15

38

苯并[a]蒽

15

151

44

茚并[1,2,3-cd]芘

15

151

39

苯并[a]芘

1.5

15

45

70

700

40

苯并[b]荧蒽

15

151

表1.5-6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 单位:mg/kg

序号

污染物项目

pH≤5.5

5.5

6.5

pH>7.5

筛选值

管制值

筛选值

管制值

筛选值

管制值

筛选值

管制值

1

水田

0.3

1.5

0.4

2.0

0.6

3.0

0.8

4.0

其他

0.3

0.3

0.3

0.6

2

水田

0.5

2.0

0.5

2.5

0.6

4.0

1.0

6.0

其他

1.3

1.8

2.4

3.4

3

水田

30

200

30

150

25

120

20

100

其他

40

40

30

25

4

水田

80

400

100

500

140

700

240

1000

其他

70

90

120

170

5

水田

250

800

250

850

300

1000

350

1300

其他

15

150

200

250

6

果园

150

150

200

200

其他

50

50

100

100

7

60

70

100

190

8

200

200

250

300

1.5.2 污染物排放及控制标准

(1)污染物排放

由于园区内涉及企业类型较多,按照国家综合排放标准和国家行业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的原则,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标准;没有行业标准的,大气污染源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新标准实施后则执行新标准)及《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1993)中二级标准;企业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执行相关行业标准,无行业标准的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

主要标准主要有: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9078-1996)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1993)

《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6-2010)

(2)污水回用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18920-200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GB/T 19923-2005)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摘录)》(GB/T 18921-2002)

(3)噪声

建设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噪声限值》(GB12523-2011),营运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和4a类,具体标准值见表1.5-7至表1.5-8。

表1.5-7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 单位:dB(A)

昼 间

夜 间

70

55

表1-13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单位:dB(A)

类别

昼间

夜间

适用区域

3

65

55

工业生产、仓储物流

4

70

55

交通干线两侧

(4)固体废物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其修改单(环境保护部公告2013年第36号)。危险废物贮存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其修改单(环境保护部公告2013年第36号)中相关标准的要求。

1.5.3 其他标准

(1)《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GB1495-79);

(2)《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

(3)《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和验收规范》(GB50524-96);

(4)《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

(5)《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94);

(6)《制订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和方法》(GB3839-83);

(7)《制订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

1.6 环境敏感区分布

环境保护总体目标为:在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基础上,通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来达到银东工业园环境质量既定的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并保护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目的重点为: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以及生态环境,具体见表1.6-1。

表1.6-1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序号

类别

环境保护目标

备注

1

环境空气

评价范围内的主要村镇居民区、城市社区、学校、机关等,环境空气质量达到GB3095-1996二类功能区要求

重点控制SO2

2

地表水

黄河白银段达到GB8978-1996Ⅲ类水域标准

3

地下水

银东工业园范围内及周边

4

声环境

园区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3类区

5

生态

评价范围内的土壤、植被等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见表1.6-2和图1-1。

表1.6-2 环境敏感点一览表

序号

名称

规模(人)

方位

边缘距离(m)

用地及环境功能

备注

1

苏家湾

315

S

400

农村

2

崖渠水

325

W

900

农村

已列入搬迁计划

3

梁家窑

310

W

700

农村

已列入搬迁计划

4

盐锅子

430

NNE

1800

5

范家窑

650

NE

1400

农村

6

白银市东市区

80000

NW

5000

居住区

7

沙坡岗

370

NW

1900

农村

已列入搬迁计划

8

观音崖

85

SW

150

农村

9

鹰嘴

1162

NE

5200

农村

10

民勤三社

505

SE

3500

农村

12

银光家属区

10000

W

4100

农村

13

雒家滩

/

园区内西部

农村

14

丁家窑

/

园区内东北部

农村

15

白银公司动力厂输水管线

/

园区内

工业用水输水管

16

公墓区

/

园区内西北部

公共服务设施

17

白银-靖远天然气输配管线

/

园区内

城市基础设施

18

上泉水库

/

园区内南部

季节性冲沟

景观水体

19

东大沟

/

园区内

排洪沟

规划为景观水体

20

第一尾矿库

/

园区西边界

/

/

21

第二尾矿库

/

园区北边界

/

生产和固废贮存设施

1.7 评价技术路线

评价技术路线见图1-4。

第二章 规划分析2.1 规划区现状2.1.1 规划区发展历史沿革及衔接情况

2013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规划将白银市界定为衰退型城市。衰退型城市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难点地区。应着力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千方百计促进失业矿工再就业,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废弃矿坑、沉陷区等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扶持接续替代产业发展,逐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区域发展政策环境看,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2009年国务院批准《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10年5月新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甘肃省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将白银纳入“中心”地位率先发展。为了认真落实国家上述有关规划及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白银市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即兰白核心经济区建设,在融合联动中推动跨越发展,在跨越发展中强化中心功能,着力构建“一个工业集中区”,以白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按照轴线延伸、板块集聚、增容扩区的总体思路,构建包括银东、银西、刘川、平川、正路、会宁工业园在内的“一区六园”白银工业集中区空间格局。集中打造“四条优势经济带”,即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打造刘白高速经济带、沿黄经济带、省道201线景泰至兰州经济带,景泰-白银-靖远-会宁经济带,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总体发展格局。银东工业园建设即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其规划面积约97km2,规划期限2012~2030年。2010年7月白银市人民政府委托西北矿冶研究院编制了《白银高新区银东工业园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并于2010年10月26日取得甘肃省环境保护厅环评批复(甘环评发〔2010〕116号)。

本次银东工业园区规划范围主要以《白银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中的边界为依据,考虑未来几年规划区产业定位、目标及规模发展,2019年1月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委托西北矿冶研究院编制了《白银高新区银东工业园总体规划》(2019-2030),该规划与原规划主体发展方向基本保持一致,规划目的是打造千亿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引进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技术设备,实施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污染问题,主要装备、工艺和技术经济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环境双赢局面。

该规划区发展前后基本情况见表2.1-1。

表2.1-1 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规划发展前后基本情况一览表

类别

原规划

现规划(本次评价对象)

情况说明

规划名称

白银高新区银东工业园总体规划(2012-2030)

白银高新区银东工业园总体规划(2019-2030)

规划名称未发生变化

规划实施方

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规划实施方未变化

规划面积

97km2

54.55km2

面积缩减

规划范围

西起白银公司和银光公司,南至南绕城路(丁家窑东侧,与靖远县刘川乡交界处),东至南绕城路(民勤三社),北到规划包兰铁路二线北,

西至白银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园东边界和银光公司,南至南绕城路,东至南绕城路,北至北环路东延段

规划范围北侧为白银市城市总规边界,整体区域位置未变

规划时限

2012~2030年

2018~2022年

规划产业

以化工及精细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主导产业,配套商贸流通、现代物流等

以化工及精细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主导产业,配套现代物流等

延续原规划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和新材料深加工等,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兼顾发展固废处置及配套服务性化工,物流等

规划投资

总投资248亿元,其中2009~2012年投资160亿元,2013~2015年投资88亿元

总投资101亿元

投资有所缩小

重点项目

包括规划区内建设项目(位于白银市)24项和外部资源保障性项目(位于陇南市、全国及境外)14项。

重点建设项目33项

围绕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有所增加

规划目标

到规划期末力争把银东工业园建设成为创新、科技、宜业、宜居。生态、和谐之城。

到2022年,总资产达到600亿元(比2015年增加150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200亿元;到2022年,掌控铜金属资源量1130万吨、铅锌资源量超过2000万吨。铜资源自给率达到15%以上;铅锌资源自给率达到55%以上;铜铅锌产能到2017年达到100万吨,到2022年达到130万吨

随着有色金属资源枯竭,铜铅锌产能小幅下降,规划发展资源回收、新材料深加工等,营业收入大幅提高

2.1.2 规划区现状

银东工业园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化工及精细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主导的产业新城。

2.1.3 现有企业情况

规划区内现有企业主要包括东方钛业、昌元化工、玺盛化工等15家企业,其具体分布见图2.1-1,各企业生产概况情况见表2.1-2。

2.1.4 规划区相关环保治理规划及实施情况

2010年,环保部将白银市(白银区)列为全国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先后下拨2.8亿元资金支持白银市重金属污染治理。通过近几年坚持不懈的治理,白银市东大沟沿线重金属企业废水、废气实现达标排放,东大沟水质有了明显改善。

为全面系统解决东大沟流域重金属污染问题,实现东大沟流域生态再造,彻底消除环境安全隐患,白银市委托北京大学编制了《黄河上游白银段东大沟流域重金属污染整治及生态系统修复规划》,并通过了甘肃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技术评审和市政府批复。《规划》确定总投资约53.6亿元,重点实施点源污染治理、河道综合整治、入河尾水治理、污染耕地置换修复、矿山及尾矿废渣安全处置工程等5个方面的42项工程。

2012年10月,白银市启动了东大沟上游重金属污染河道综合整治,采用污染底泥异位存储、固化稳定化处理、植物修复等方式进行治理。目前,第一段及第二段河道全长约14km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已完成并通过白银市环境保护局验收。

基于东大沟自身结构和功能特征,依据相关规划、文件、法律法规、技术方法和标准,对东大沟重金属污染进行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2015年5月在东大沟及其附近区域建设历史遗留重金属废渣处理处置工程、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底泥处置工程、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工程,该项目于2015年5月编制完成《白银市白银区东大沟河道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并取得环评批复(市环审〔2015〕11号)。

2.2 规划概况2.2.1 发展思路

表2.1-2 规划区内企业概况一览表

序号

名称

位置

规模

主要生产工艺

1

白银昌元化工有限公司10万吨/年重铬酸钠及配套清洁生产项目

位于北纬36°38′~40′,东经104°11′~19′,海拔1800~1931m

10万吨/年红矾钠、1万吨/年铬粉(碱式硫酸铬)、7万吨/年氧化铁粉(干基)、25万瓶/年工业氢

红矾钠:以铬铁矿(Cr2O3)和NaOH为原料,在加热至300℃,0.7MPa的压力条件条件下于气动流化塔中进行氧化,铬铁矿中的三价铬被氧化成六价铬。

铬粉:铝泥用铬渣浸出液进行打浆,浓度控制在40°Be/左右,然后加入硫酸,最后加入还原剂葡萄糖。即可得铬粉(碱式硫酸铬)产品。

氧化铁粉:在铬渣(Cr6+含量≤0.1%)浆中加入硫酸调节pH值,再按照一定比例加入硫酸亚铁,用压滤机制得产品氧化铁粉。

2

甘肃东方钛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金红石型钛白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配套中水回用循环经济项目

位于白银市东北18km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4°15′30″,北纬36°38′35″,平均海拔高度1877m

3

甘肃朝霞再生资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贮存项目

年回收、贮存废铅酸蓄电池10万吨的周转能力

仅对进场的废旧铅酸蓄电池分类堆放、不涉及运输过程,不实施拆解及后续深加工,废旧铅酸蓄电池出售给具有相应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进行处置

4

白银振华环保能源有限公司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项目

5

白银科隆环保技术有限公司3万t/a废润滑油再生利用项目

年处理废润滑油3万t,形成产品2.974万t

废润滑油→预处理→减压蒸馏(2次薄膜蒸馏和2次分子蒸馏)→白土精制→调和→产品

6

白银玺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40kt/a曼海姆法硫酸钾联产20kt/a农用氯化钙项目

主产40kt/a硫酸钾,副产20kt/a氯化钙

采用曼海姆炉法生产硫酸钾,即氯化钾和浓硫酸在曼海姆炉内在高温下进行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经冷却、除尘后用水吸收制得不同浓度的盐酸。盐酸进一步与石灰石反应生产农用氯化钙。

7

白银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处理生活垃圾600t/d,合200000t/a

前处理系统(含受料及供料系统,垃圾储存系统、物料的运输系统)、垃圾焚烧系统(含一次风系统、二次风系统)、余热利用系统、烟气处理系统、灰渣处理系统、废水处理系统、助燃空气系统、锅炉给水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其他配套的辅助系统。

8

江苏新春兴废旧铅酸电池回收项目

9

甘肃鑫润环保科技公司金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10

银东污水处理站项目

11

银光公司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

12

白银昌衍资源再生利用公司汽车回收拆解及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项目

13

兰州源锦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混凝土外加剂项目

14

甘肃金锑矿贸有限公司年处理5万吨含锑精金矿综合利用项目

15

甘肃亿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重金属无害化处置中心项目

16

泰瑞制药集团生物制药项目

28 西北矿冶研究院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高目标引领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高端化、多元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提质增效、结构调整、转型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全面创新为动力,重点实施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三大任务,进一步使公司形成传统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并重、实体经济与金融投资贸易并重、重资产与轻资产并重、国内发展与国际拓展并重、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并重的发展格局,把公司建设成为以有色金属产业为基础,投资、贸易、金融、大数据、现代物流、科研技术服务等多业态、多元化发展,具有知名品牌和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跨国集团。随着企业发展和效益的增长,职工收入水平相应不断提高。

2.2.2 基本原则

(1)坚持与现有产业基础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集团公司良好的产业基础,各系统工艺技术集成、先进,产业链完整、配套、互补的综合优势,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通过创新式规模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主业跨越式、集聚发展,做强做优传统产业。

(2)坚持与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以整合提升为手段,以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型、环保、高效有色产业、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和延伸产业,促进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成为甘肃省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3)坚持与国家产业政策相结合的原则

抓住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振兴有色产业、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等契机,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型产业为目标,加大产业技术创新力度,实施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大力发展节能减排关键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型材料产业,形成上下游产品配套协调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减少资源、能源依赖和束缚,以此转变产业发展质量和增长方式,使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成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极。

(4)坚持与行业发展趋势相统一的原则

及时跟踪行业发展动态和技术水平,采用国际领先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有侧重的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充分利用省外、境外资源要素,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冶炼技术和精深加工产品生产技术,通过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及时研发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不断培育和拓展市场需求。强化工艺装备自动化控制研究和技术、装备研发,培育新的产业,促进两化融合,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实现产业高速度、高质量、非均衡发展。

(5)坚持科学发展与和谐稳定统一的原则

以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为目标,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切实通过发展实现股东利益和员工价值,提高职工收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发展质量,实现科学发展;参与社会公益,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2.2.3 规划范围及期限

白银银东工业园位于白银市中心城区东侧。

本次规划的范围:西至白银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园东边界和银光公司,南至南绕城路,东至南绕城路,北至北环路东延段,规划面积约54.55km2。

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2018年,规划期为2019-2030年。

2.2.4 发展定位与规模2.2.4.1 发展定位

(1)发展目标

重点发展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和化工及精细化工,以及配套发展化工仓储物流等。用10年左右时间,构建特色突出、资源汇聚、布局有序、运营高效、配套完整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形成区内工业产业和周边城市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格局,建设成为集聚效应好、经济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2)发展定位

①发展定位

规划将银东工业园建设成为工业集聚、配套齐全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②产业定位

规划确定的“3+6”产业定位,分为主导产业和园区服务业两大类,见表2.2-1。

表2.2-1 产业发展定位

主导产业

服务业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商贸流通

化工及精细化工

现代物流

社会服务业

金融保险

技术服务

科研会展

(3)发展策略

①功能发展策略——产业结合、产业带动

②产业发展策略——链状延伸、圈层发展

③空间发展策略——组团式空间发展策略

④生态重建策略——建设与治理

⑤资源利用策略——节约与保护

2.2.4.2 发展规模

(1)产业目标

规划用10年左右时间,构建特色突出、资源集聚、布局有序、运营高效、配套完整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形成区内工业产业和周边城区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格局;利用本地区域资源优势以及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扶植服务,将银东工业园建设成为集聚效应好、经济规模大、国际化水平高、带动能力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2)用地规模

本项目用地面积约54.55平方公里。

(3)布局目标

在布局方面,形成白银高新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化工的生产基地,通过智能化、信息化进行产业升级转型,形成产业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协作模式,实现区域两化融合;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素质提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居民就业率,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为实现区域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2.2.5 产业规划及规模2.2.5.1 主导产业选择

根据国家对白银高新区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原银东规划发展策略,参考白银市对工业区主导产业的分析,与其他区域形成产业上的分工协作关系,依托白银市周边雄厚的有色金属、化工产业资源,以及甘肃省丰富的萤石、重晶石、磷等自然资源,园区便利的区域交通、有利的政策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理念,按照布局集中、产业聚集、土地集约、生态环保和经济高效的发展原则,大力发展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化工产业,确定银东工业园区以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化工为主导产业,同时配套现代物流业,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最终成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化工产业基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工业园区。

2.2.5.2 产业发展规划

1、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集中布局,走大型化、规模化集聚发展之路,促进产业链的形成、资源共享和集中治理。

2、精细化工产业规划

3、其他规划

现代物流产业规划:依托白银市既有交通枢纽的铁路、公路物流基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交通优势,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建设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发展以工业物资集散和集装箱运输为特色的供应链物流。

环保产业规划:随着企业进驻园区并持续运营,规划目标主要为当地及周边地区企业服务,做到废弃物管理、固废循环利用、危险废弃物处理、利用,以应对园区在产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留有发展的弹性空间。

现代服务业规划:随着工业区的工业项目进驻和集聚,将带动货物、资金、技术、信息和就业人口向工业区内集聚,鉴于区内的工业发展,必须设置与生产环节密不可分的生产服务业、园区管理系统和就业人员的生活服务等职能,这些均将带动区内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和发展。

因此,规划应考虑构建生产支撑和必需的生活服务业,以一体化的理念搭建服务平台,集聚发展生产与生活服务业,主要包括园区管理、医疗服务、公用市政工程和生产技术支撑等职能。

园区管理指银东工业园区的全部管理职能,包括各入驻企业的除生产外的企业管理;医疗服务指针对区内人员的应急医疗和安全服务;公用市政工程指为生产企业提供的水、电、能源等公用市政工程。本次规划范围内主要考虑园区管理职能及市政工程规划服务职能。

2.2.5.3 规划项目

规划中针对企业入驻提出准入要求:银东工业园区应建立入园项目评估制度,由园区管委会组织化工、安全、节能、环保、管理、循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对入园项目的土地利用率、工艺先进性、安全风险、污染控制、能源消耗、资源利用、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估。入园项目需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规范(准入)条件要求,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支持鼓励类项目进入园区,限制类项目评估后选择,落后工艺或落后产品应禁止入园。

银东工业园区内规划项目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能耗少、低污染、效益高,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规划产品应符合投资方向的规定,产品目标市场明确,在国内外有竞争优势,对国内外投资者有吸引力,有较好的投融资条件,使银东工业园区达到产业集群化,工艺清洁化、节能化;产品多样化、专用化、高性能化。

针对不同产业集群列出一些初期项目选择表和可选择发展的产品链规划,由于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及园区发展的诸多不确定性,并未规划确定的产业链、产业规模,经审查评估、符合园区准入条件均可入驻园区。

2.2.6 空间布局及土地利用规划2.2.6.1 总体布局原则

银东工业园区总体布局规划根据企业特点和行业特点,对近期和远期工程项目进行全面和统一安排。总体布局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为指导思想。其布局规划原则为:

(1)集聚产业发展

从空间上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构筑产业链条,充分考虑企业间的配套与协作。对产业性质相关联的企业,尽最集中布局,减少运输环节,提高企业共享要素,增加资源循环利用,强化产业的簇群关系,并注重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产业凝聚力和持续的发展能力。

(2)适应分期建设

注意近远期结合,确保工业区每一规划阶段的空间结构相对完整,以便利的起步,并能有序、有机的滚动开发。统筹总体功能布局,强化各产业功能区的可置换性,适应项目进驻的不确定性要求。

(3)生态安全优先

尊重原有地形,注里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区内、外采取设置隔离带、增加绿化等各种手段,引入生态斑块、廊道的概念,满足安全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总体布局要考虑机场限高的要求,保证航空安全。

(4)空间持续发展

在功能分区明确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考虑不同类型功能区之间的相容性,既要能满足开发中的阶段性现实要求,也要为未来的扩展留有适宜的空间,以适应不确定性的环境变化。

(5)与上位规划及邻近区域相协调

园区功能分区、项目布局充分利用新区的运输条件,做到项目布局与新区物流的无缝对接。在园区产业布局上,路网规划上尽最维持《白银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5-2030)》对外交通的顺畅衔接和园区主要基础设施的布置格局,以保证兰州新区的交通、给排水体系的整体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2.2.6.2 功能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三轴、四片区”的总体布局结构。

“一心”:在园区东部、兰白城际快速路南侧,设置综合服务中心。

“三轴”:沿振兴道、迎宾大道、清河大街形成的三条发展轴线。

“四片区”:规划形成东部综合服务区、南部工业片区、北部工业片区和西部生态涵养区,各片区相对独立,同时保持相互协同。

园区规划功能结构分区见图2-2。

2.2.6.3 土地利用规划

1、土地利用现状

银东工业园区规划面积约54.55km2。规划用地大部分为备用地,有部分基本农田和村庄,基本农田面积为2.6 km2,部分熟地(工业用地)。土地利用现状具体见图2.1-3。

2、功能定位

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规划区为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土地功能分类总体为三类工业用地(M3)。本规划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和代码采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主要分以下7类:

居住用地(R):住宅和相应服务设施的用地。其中R2为二类居住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规划区的行政办公以及生活服务设施。

工业用地(M):规划区内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均属此类。其中M3为三类工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S):园区内道路和交通设施及附属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U):包括公用物料管廊、热电站、总变电站、消防站、工业水厂、雨水泵站、污水处理厂、维修、加油站、调压站等用地。

绿地(G):包括公共绿地及生产防护绿地。

仓储用地(W):物流仓储企业的罐区罐区、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

3、用地平衡

(1)居住用地

规划区内的居住用地均为二类居住用地,总用地面积276.77ha(km2),占总用地面积的17.33%,居住人口容量12万人。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主要是为园区提供管理和行政服务的机构(包括行政办公和商务办公),总用地面积47.73ha(km2),占总用地面积的17.33%。布局在园区南部片区北侧,形成园区的生产服务中心。

(3)工业用地

三类工业用地主要为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规划工业用地面积47.73ha(km2),占总用地面积的17.33%,布局在规划区北部。

(4)道路广场用地

道路及广场区,总用地面积114.09 ha(1.1409 km2),占总用地面积的14.53%,为园区提供休闲区和运输通道。

(5)公共设施用地

规划市政设施用地包括供水用地、供电用地、供燃气用地、污水厂用地等,总用地面积47.73(km2),占总用地面积的17.33%。

(6)生态绿化区

生态绿化区,占地163.93ha(1.6393 km2),占总用地面积的20.88%,起到隔离和改善产业园区景观环境的作用。

(7)仓储用地

仓储服务用地,占地17.39ha(0.1739 km2),占总用地面积的5.41%。主入口布置在支三路上,根据具体布置情况在场地内形成环路。

用地布局规划见图2-3,用地情况见表2-2。

表2-2 园区用地情况一览表

序号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规划用地

面积(km2)

比例(%)

1

R

居住用地

其中

R2

二类居住用地

2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其中

A1

行政办公用地

3

M

工业用地

其中

M3

一类工业用地

4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U1

供应设施用地

其中

U11

供水用地

U12

供电用地

U14

供热用地

U4

环境卫生设施用地

其中

U41

雨水、污水处理用地

5

S

道路广场用地

其中

S1

道路用地

S2

广场用地

6

G

绿地

其中

G1

公共用地

G2

防护绿地

7

W

仓储用地

合计

4、地块开发控制和划分

(1)地块开发控制

①规划控制原则

a、根据不同的用地性质,不同的建筑高度控制要求,以环境质量控制为依据,确定地块的各项开发建设控制指标。

b、以有利于开发和实施、方便管理和操作以及营造丰富的城市景观为目标,确定地块的规模,划定地块的界线。

c、以创造良好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和城市景观为目标,结合开发效益,控制建筑物高度、建筑退界距离和建筑界面位置。

d、以形成高质量的整体工业园区品质为目标,控制城市公共绿地,提高绿地率,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构成完整的城市绿地和开放空间系统。

e、根据道路交通要求确定地块机动车辆出入方位。

f、根据地块的不同性质确定各地块和各项设施配建停车位标准。

g、考虑开发建设项目的不可预见性,制定地块兼容性控制,规定和各类地块规划控制指标通则,使规划具有弹性。

②地块规模控制

本次规划地块大小根据各用地功能的不同要求相应确定。地块划分以不跨越产业园区主、次干路为限,如工业企业规模较大,单个地块不能满足其需求时,可与相邻地块合并划分。用地性质界限来划分地块,有利于规划的完整性,便于用地的管理和建设实施。若较大地块不能一次性建成,则可按照规划要求在地块内部设置15米的支路。单一地块内用地划分应尽量整齐,地块的详细规划应统一编制。

③地块容量控制

地块的容量开发控制主要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层数、绿地率等指标。指标的制定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创造良好的综合效益为原则。

a、容积率:工业用地控制在1.2以下,仓储物流用地控制在0.5以下,市政公用设施用地控制在0.5以下,行政办公及科研设计用地控制在1.2以下。

b、建筑密度:工业用地控制在30%以上,仓储物流用地控制在45%以下,行政办公用地、科研设计用地控制在35%以下,市政公用设施用地控制在25%以下。

c、建筑层数:不同的建筑层数将直接影响用地的开发强度,规划本着节约用地的宗旨,考虑当地综合情况,工业区内工业建筑层数应根据生产技术与工艺要求,主要以低层、多层为主。办公及产业研发建筑主要为多层。

d、绿地率:工业用地、仓储物流用地绿地率控制在20%以下,行政办公用地、科研设计用地、广场用地控制在35%以上,市政公用设施用地控制在30%以上,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中的公共绿地绿地率要求不低于70%

e、高度控制:规划区最高建筑为创业大厦,充分利用地形高差,规划为园区景观轴上的制高点,其他民用建筑控制在20m,高速公路以南工业建筑可根据工艺要求控制其高度。

f、建筑退线:建筑需要后退的界线分为道路红线、绿线两种类型,规划中分别规定如表2-3。

表2-3 建筑后退界线表

类别

主干路(m)

次干路(m)

支路(m)

建筑退道路红线

5

3

3

建筑退绿线

3

3

3

④建筑间距控制

工业建筑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确定,但所有建筑间距控制,必须满足消防需求。

⑤用地兼容性规定

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其预测的准确性随规划实施年限的增加而趋向模糊。产业园是从属于市场化的区域,它的项目落实情况因经济情况、企业情况的变化多端而难以预测,因此要规划做到精确地预测与落实是很不现实的。在考虑到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应尽量留出弹性空间,适应开发建设的需要,以便于动态的开发和规划的落实。规划将其分为“向上兼容”和“横向兼容”两种形式。

a、“向上兼容”:指设施水平较低、环境条件较差的用地类型允许向同类用地大类中设施水平高、环境好的用地类型的转变。如三类工业用地可以按照二类工业用地建设等。

b、“横向兼容”:通常指某种用地转变为另一种性质用地的开发建设,如将二类工业用地转变仓储用地使用。此类用地性质转变视同规划调整,需要经过原审批单位批准或在下阶段的规划中予以调整。除此以外,还可以考虑道路用地与绿地的兼容,市政公共设施与公共绿地的兼容等。

(2)地块的划分

为了提供方便土地控制、出让和管理的技术依据和支持,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规划对土地按照区位、性质、规模等因素进行必要的划分,最终按照分图册的形式,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为每一个块地提供指导性和规定性的技术指标。

2.2.7 主要专项规划2.2.7.1 道路交通规划及控制

(1)道路结构

规划产业园道路系统依据总体规划布置为方格网外加自由式的布局形态。城市主干道白榆公路、支三路及银光公路已形成或局部形成,产业园干路为四纵三横一环,构成产业园的路网骨架,也是各功能与产业片区的划分界线,道路两侧均为绿带,起景观与防护的双重作用,并其联系产业园外的作用;其余道路均为支路,与干路构成产业园的路网系统,支路系统在划分用地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未来企业的需要而适当调整优化。

(2)道路等级

规划园区道路等级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

主干路间距在500-800m之间,红线宽度分别为25、30、36m,分别为南二环路、南三环路、南纬二路、支三号路、南经二路。

次干路间距在250-450m之间,红线宽度20m,分为南四环路、南纬三路、园十路、南经一路、南经三路。

规划中有支路一条,红线宽16m,位于中心区。其他支路可根据未来园区发展和企业的需要而建设。

主干路、次干路为园区系统性道路,采用一块板形式,适当增加绿化带宽度。而支路在片区中不形成系统,主要用于局部地段的用地划分和局部地块的交通出入,全部采用一块板形式。

(3)长途客运站

规划设置长途客运站一处,位于迎宾大道东侧,城北路北侧,占地面积10hm2。

(4)道路竖向

道路竖向设计充分考虑与现状道路的衔接,以雨水就近排放为原则,并同时考虑到道路的行车要求,特别是非机动车的行驶要求,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应尽量保证道路纵坡及限制坡长符合《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规划最大坡度为4%,坡长为500m,最小坡度为0.38%。

园区道路系统规划见图2-4。

2.2.7.2 绿地系统规划及控制

(1)绿地分类

本规划绿地由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等构成,其中防护绿地由防护绿带、高压线走廊绿地组成;附属绿地是指除绿地以外,为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配建的绿化用地,分为单位附属绿地和道路广场绿地;其他绿地是指位于建设用地范围之外、对城市生产环境质量、城市景观有直接影响的绿地。

(2)绿化系统布局

规划以“水”为纽带,以 “绿”为背景,构筑“蓝绿交织、水城一体”的绿地系统,空间结构确定为“一廊多带多核”的绿地系统布局。

“一廊”指规划对上泉沟、青崖沟两侧进行充分的绿化,形成一条V字型的绿化景观长廊,起到生态和景观双重效应;

“多带”指沿过境公路和城市主要干道形成的多条绿化景观带;

“多核”指工业区内设置多处公共集中绿地,形成小尺度的“绿核”。

区内绿化与外围的河流之间防护绿地等绿化建设相结合,融入区域性的良好生态绿化环境。做到“点线面”结合的网络状绿地系统,绿地率达到20%左右。

(3)规划绿地分类

生态绿地:根据总体规划用地布局,在产业园区外围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