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12冬季刊

32
生,活 1 2 2012.12冬季刊 生,活 種生活的故事有個地方 叫凱風卡瑪── 29 歲的女生,在花蓮開了一間兒童書店,為了實現對教育、對閱讀的熱情, 她拼命努力,卻因為健康不得不停下腳步…… 種菜、打坐、田園過生活── 她用秀明農法耕種,每天打坐兩小時,過喜歡的生活,做喜歡的事。 麗玲的山居歲月── 數年前,她來到屏東霧台鄉的阿禮,魯凱族部落,在這裡安居,過簡樸的日子…… 是芳療師── 一位男生勇敢實踐夢想,要成為芳療師,但卻不是一條容易的路…… 鼓舞靜心的花園之旅── 打鼓、靜心、塔羅,是他的生活也是工作,經過辛苦的洗滌與蛻變,終於能在 自由、創造、喜悅中過日子。

Upload: -

Post on 28-Mar-2016

26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1 download

DESCRIPTION

因為生,所以有活著的事

TRANSCRIPT

Page 1: 生,活 2012冬季刊

生,活 1

2 2012.12冬季刊

生,活 ─種生活的故事─ 因 為 生 , 所 以 有 活 著 的 事

有個地方 叫凱風卡瑪── 29 歲的女生,在花蓮開了一間兒童書店,為了實現對教育、對閱讀的熱情,

她拼命努力,卻因為健康不得不停下腳步……

種菜、打坐、田園過生活── 她用秀明農法耕種,每天打坐兩小時,過喜歡的生活,做喜歡的事。

麗玲的山居歲月── 數年前,她來到屏東霧台鄉的阿禮,魯凱族部落,在這裡安居,過簡樸的日子……

他 是芳療師── 一位男生勇敢實踐夢想,要成為芳療師,但卻不是一條容易的路……

鼓舞靜心的花園之旅── 打鼓、靜心、塔羅,是他的生活也是工作,經過辛苦的洗滌與蛻變,終於能在

自由、創造、喜悅中過日子。

Page 2: 生,活 2012冬季刊

2 生,活

粗與細/劉小夢

說到粗與細,你會想到什麼?物體的形狀?還是個性特質?

用來形容物體形狀,大概比較容易有普遍的共識,若形容個性特質,涉及哲學角度,倒

是很有趣的事。

粗心、細心,是常被拿來形容個性的詞,這個人很粗心,做事丟三落四、少根筋……那個

人很細心,芝麻綠豆的細節都會設想周到,顧慮周全,完美……好像被形容個性粗心,比較偏

向負面,細心,比較偏向讚美,這當然不是絕對的,粗心也會是一種讚美,細心也可能是一種

負面,或者與讚美和負面都無關。

我形容粗心與細心就好像是望遠鏡和顯微鏡,一個看遠,一個看近,放對位置了,就都

會是一種價值。望遠鏡視野遼闊,看的是遠處的他方,平常不易見到的角落,遠中有細;顯微

鏡聚焦於近處的細微,肉眼無法觀看的世界,細中有廣。拿望遠鏡看細胞、分子……,拿顯微

鏡看山峰森林……,就像我們看待人的特質一樣,細心的人看粗心的人,粗心的人看細心的人,

習慣帶著自身的鏡頭向外看,然後做出評斷。

粗是一種美,細是一種美,粗心和細心,應該也是一樣,什麼是粗,什麼是細,並沒有

標準。

細心用在感性上,也許會有人說想太多了,回到現實吧;粗心用在理性上,有人會說認

真一點,用心一點。

我相信,每個人身上同時都具備望遠鏡和顯微鏡,只是放的位置不一樣,我們不需要和

多數人一樣,也不需要和你或他一樣,我們有自己自在的位置,用自在的方式,表現,活出真

正的樣子。

我們不需要要求自己和別人一樣,更不需要要求別人和我們一樣,每個人有自己的模樣,

就像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芬芳一樣,即使生在同一座森林,每棵樹、每個枝條、每片葉子,都會

有自己的樣子,獨特的美麗。

以為別人粗心的時候,暫停一下,也許只是剛好入了自己的顯微鏡,也許我們也常有望

遠鏡對到別人顯微鏡的時刻;期待自己像別人一樣的時候,暫停一下,就是因為我們的鏡頭位

置不同,才能呈現更多角度;要下評斷的時候,暫停一下,不同的鏡頭看見不同的世界,所以

才有你、我、他。

每個人帶的望遠鏡、顯微鏡,數量不同,位置不同,表現也不同,粗與細,沒有絕對,

都是一種美好。

Page 3: 生,活 2012冬季刊

生,活 3

〈生,活〉在做什麼

記錄 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的人 的故事

分享 天天生活 思考生活 尋找生活 夢想生活 的人事物

一起 種生活的故事 耘生活的風景

透過記錄自主生活的生命故事,提供一種能量與思考,

突破生命的界限,打開不同的可能,找回自己,找回快樂的過日子。

想看的人

歡迎訂閱:一期 100 元,一年四期 400 元

免費贈閱:公益團體組織或特殊需求者

匯款銀行:合作金庫 006 帳號:9043-872-744642 戶名:詹孟翰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稿/劉小夢、羅麗玲 攝影/劉小夢、羅麗玲、蔡逸蒲、旺旺

感謝/素桂、培瑜、麗玲、逸蒲、旺旺

主辦單位/中華角落關懷互助協會 Fb & http://corner.hostei.com/

鬱金香自主生活計畫 Fb & yahoo blog

數位印刷/松霖彩色印刷事業有限公司

有賣的地方

台北:女書店、有河 book 花蓮:有的沒的二手店

Page 4: 生,活 2012冬季刊

4 生,活

如果有人告訴你要開書店,你會有什麼反應?如果又告訴你還是一家兒童書店,你一定會

覺得這人瘋了嗎?現在連書店、二手書店都經營不易了,很多人習慣在書店看書然後上網買書,

因為折扣可以比較便宜,那兒童書店可以生存嗎?

兒童書店的不容易生存,這也許是當初可以預料的,但不容易不代表不可能,或者不能做,

2006 年,29 歲的培瑜剛生下第一個寶寶,喜歡孩子的她,希望可以提供一個理想的環境讓孩子

成長學習,自己也可以邊工作邊照顧孩子,而一直對閱讀很有熱誠的她,在先生的提議下,他

們決定開一間兒童書店。

開兒童書店不僅不會是賺大錢的行業,恐怕連自給自足都會很辛苦,於是週遭有很多擔心、

勸退的聲音,也有鼓勵和支持的,培瑜形容他們是在既害怕又期待的心情下籌備書店,無論如

何她都要勇敢去嘗試一次,她知道自己一定會盡全力去做,一定可以創造出真正夢想的書店。

有個地方叫 凱風卡瑪

可以坐下來慢慢看書,可以在書店跑來跑去,這不是一般的書店。

可以聽演講、可以說故事,可以看展覽,還可以郊遊踏青,這不是普通的書店。

29 歲的女生,開了一間兒童書店,不只是書店。

Page 5: 生,活 2012冬季刊

生,活 5

歷時數個月細心籌備之後,2007 年 4 月書店正式開幕,名字叫凱風卡瑪兒童書店。凱風、

卡瑪,是各具意涵的兩個詞彙,這是在男店主〈先生〉要求店名一定要能彰顯書店的核心價值

和精神下,和念中文的培瑜翻遍古籍及各類書籍所創造出的名字,「凱風」取自《詩經》對母親

的意象,「卡瑪」則是排灣族語父親的意思,是從《山豬‧飛鼠‧撒可努》書中找來的,「凱風

卡瑪」就是父母親的意思,「當了爸爸媽媽,又想要開書店,因此以後要怎麼避免寶寶因為看到

太多書而討厭讀童書,經常成為我們閒聊的話題。所以,如果我們能夠以自己和寶寶做為理解、

推廣兒童閱讀的對象,那麼我們的經驗或許也可以做為別的父母親分享的話題。在此前提下,

兒童書店服務的對象就不僅只是兒童了,陪伴兒童成長的父母親、長輩,也是我們可以服務的

對象,所以這將會是一間爸爸媽媽和小朋友的兒童書店。」「希望透過『凱風卡瑪』共同用心

的呵護,讓兒童書店日漸成長茁壯;同時也希望我們這對『凱風卡瑪』共同為孩子開的書店,

可以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最不可磨滅的美麗回憶──就算有一天我們無法順利營業,也有孩子

記得『凱風卡瑪』想要陪伴他們一起成長的用心與付出。」

獨立書店的獨立思考

研究所選擇念教育的培瑜,對於教育有很多的理想和熱忱,她將兒童書店當成實踐的場域,

在書店裡置放了許多矮沙發,方便孩子坐下來好好閱讀,書本不上封套,不管孩子要看多久看

多少都可以,以及套書拆開單本賣等,這些都是她對閱讀的理念。她還建議家長要尊重孩子選

擇的書,孩子會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大人規定孩子要看哪些書,培瑜說在書店常會遇到孩子

想買喜歡的書,但家長堅持要買另一本,這個時候她就會請兩方說說自己的想法,一旦發現家

長只是為了自己認為的目的而買書,卻不管孩子喜好時,她就會建議去買孩子喜歡的,但很多

家長不接受,認為孩子不會選書,最後她會請他們都不要買了,因為買一本孩子不喜歡的書根

本沒有意義,「強迫孩子買書就像是在孩子腦袋裡殖民一種思想、一種行為,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培瑜說,剛開店時對家長有很多憤怒,甚至會罵人,她覺得這些家長怎麼能不重視孩子、不重

視閱讀,甚至不願意多花時間和心力陪伴孩子成長,這讓重視教育的她非常不能接受,因此她

寧願得罪這些客人,也不能破壞書店所堅持的核心價值。後來她漸漸明白,大部分的家長只能

複製自己成長的經驗來教育孩子,他們也是非常需要學習和成長,所以現在在書店裡陪伴家長

和孩子學習都成為很重要的功課。

Page 6: 生,活 2012冬季刊

6 生,活

書店如果只是買書賣書,培瑜說這也不需要她來做了,她認為閱讀不應該只限於書本,她

時常提醒工作夥伴除了要認識書,還要進一步認識從書走出來的人、以及書中衍生的議題,因

此她辦活動,邀請作者來演講分享、讀書會、說故事等,她說剛開始辦活動其實是為了讓大家

有機會走進書店,因為這店的樣子不像一般人以為的書店,有人以為這兒是故事屋,有人以為

是公益商店,有人覺得這兒的書看起來好像很貴,所以讓她興起辦活動的想法,藉由活動讓人

們走進來,認識「凱風卡瑪」。

辦活動比開書店還要累吧?培瑜笑說的確是,但也因為辦活動讓她認識了許多很棒的人,

創造了許多美好的事,藉由書的媒介可以連結好多事,學習許多新的東西,這是當初沒想到的,

加上在花蓮有許多議題不會被碰觸,更有必要辦活動喚起人們對這些議題的認識和重視。於是

從剛開始的閱讀文學講座衍伸出自然生態、核能環保、藝術舞蹈、各項展覽、郊外踏青、紀錄

片及食物安全等各式各樣議題,觸及面向非常多元,培瑜說她將這些活動當成在職進修,自己

和夥伴們的最佳進修方式,透過活動的參與和學習,讓自己更成長,雖然累但很值得。

她認為人應該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被大環境或人云亦云牽著走,卻不去探究真

正的原因,「我們希望透過公共議題相關書籍,提供父母深入了解問題的核心,發展自己對問題

的觀點,而不受媒體消息和道聽途說所影響。獨立書店,不僅指的是一間獨立經營的非連鎖書

店,更重要的是對於閱讀觀點的獨立思考。……獨立書店,不甘寂寞地分享知識、傳達觀念、

鼓吹理想,就是不願意獨善其身。……期待孩子能夠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喜愛閱讀的獨特性

格,且不願獨善其身。同時,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持續保有獨立思考、喜愛閱讀,並時而投身

社會議題,for a better tomorrow。」

Page 7: 生,活 2012冬季刊

生,活 7

交,根本寫不出論文也沒時間去想論文。「後來是教授主動問起,我說不想寫論文了,因為寫論

文對現場一點幫助都沒有,而且寫完之後只是榮耀自己多一張碩士畢業證書,實在寫不下去,

有非常嚴重的罪惡感。」教授覺得她真的投入了生命和熱情在做事,不是只為畢業論文,反而

鼓勵她要完成學業,還叮嚀社區的人讓她先完成論文吧,結果是社區的人一直催促她寫論文,

鼓勵她寫完論文才能繼續幫社區做事啊。正因為在研究所的學習,以及這些年現場的經歷,讓

培瑜的想法徹底不同,成為今天很有想法的自己。

完成論文終於順利畢業的培瑜,又繼續在社區工作了兩年,甚至把現在的先生也拉進去,

後來她到國中當實習老師,換到了教師證書,但她卻決定不要在體制內當老師。她說當時結婚

懷孕了,卻差點兒流產,因為壓力太大,又為了理念和校長主任吵架,覺得自己實在不適合在

學校當老師,就算有學校聘書她也婉拒了,先生很支持她的想法,建議要不要創業,才提出了

兒童書店的概念。

身心的逼迫 畫句點

如果你還沒去過「凱風卡瑪」,這段時間有去花蓮就去走走吧,如果你曾去過,也希望你

再去逛逛,因為「凱風卡瑪」即將在 2013 年 1 月 31 日結束營業,原因是培瑜生病了。

2012 年 8 月剛過完 35 歲生日的培瑜萬萬沒想到她的人生就要有變化,她的身體開始不聽使

喚,僵硬無法動彈,皮膚出現大片紅疹,情緒不穩就感覺呼吸困難……,這些症狀讓她極度不

田野現場的蹲

培瑜是個非常有想法的人,或許可以說她是很

具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不禁好奇她一直都是這樣的人

嗎?還是有什麼轉折?

她說會這麼有想法是因為念了東華大學教育所

的緣故,當初告訴台北的父親念了教育所以後可以當

老師,她才得以到花蓮念書,沒想到這決定改變了接

下來的人生。當時她和顧瑜君教授一起進入田野學

習,顧教授的教學方式是要學生親身投入田野去參與

去做事,不要為了文憑去田野隨便混混就好,她要學

生實際為社區為居民解決問題處理困難,甚至要在田

野裡蹲,「顧老師說你的論文就是你的現場,你的現

場就是你的論文,不能只消費這些人,要將現場當成

論文就要去現場蹲。」於是她進入現場的社區住了兩

年多,當時她是研究助理,負責社區裡一所國中的本

位課程,卻隨著對社區愈來愈投入,最後甚至整個社

區大大小小的事情全參與了,那時一心只想盡力幫忙

這些人,讓這些人生活可以更好,日子忙得不可開

Page 8: 生,活 2012冬季刊

8 生,活

安,放下工作上醫院展開一連串檢查、吃藥的日子,起初醫生推測可能是免疫系統出問題,懷

疑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紅斑性狼瘡,這段檢查、等待結果的日子並不好受,所幸檢驗報告出爐

宣布一切正常,那是哪兒出了問題?一位中醫朋友提醒她可能是壓力太大所導致的身心症狀,

建議她要重新調整生活,找出壓力根源。

因為身心的逼迫,培瑜決定結束經營了六年的書店,「很感謝自己生了病,可以好好停下

來檢視這些年做的事情,以前常說人千萬不要在同一個工作職務做超過三年,眼界會狹隘,接

觸的人也很窄。開店第一個三年有很多轉變,現在剛好是第二個三年,要畢業了,自己又剛好

在 35 歲有了這麼大的轉變,怎麼帶著這個轉變走到下個有光的地方,是接下來要思考的。」

培瑜誠實地說聽到檢驗報告一切正常,還想就繼續開書店吧,但知道自己可能是身心狀況

時,她決定還是在一切沒有太嚴重時讓自己好好休息、好好調整生活。她說以前常常半夜三點

才睡覺,因為要等孩子安頓好了睡覺了,她才能處理書店的工作,到了早上六、七點又起床開

始張羅,生病後先是調整晚上 12 點就寢,慢慢愈來愈早,現在可以在 9 點和孩子一起上床睡覺,

再利用清晨早起一個小時處理書店的事。她笑說現在的生活最開心的就是睡得好、起得早,幫

家人準備好吃的早餐,一整天下來身心都感覺很舒服,因為生病才有了重視睡眠的禮物,現在

身體狀況也好很多了,讓她很珍惜。

結束書店除了身心狀況的主因外,經濟壓力也是其中之一,培瑜坦誠書店一直都在入不敷

出的狀況,雖然沒有像剛開店時那麼拮据,但先生一直拿錢貼補書店讓她感到很大的虧欠和壓

力,儘管先生非常支持書店,從來沒有任何怨言,也不過問錢的事,生活上的支出也沒問題,

但這卻讓她壓力更大,因為這些錢是先生賺的不是她賺的,可是原生家庭的經驗讓她從小就有

不可以沒有自己賺錢的想法。如果書店不能養活她自己,以及照顧台北的家人,這對她來說壓

力實在太大,尤其先生愈不在意,她就愈難受,逼的她必須回頭處理內心對於經濟壓力的陰影,

否則她沒辦法繼續這樣走下去。

Page 9: 生,活 2012冬季刊

生,活 9

回看原生家庭 回到自己

培瑜說在她很小的時候媽媽就離家了,她們五個姊弟是靠爺爺奶奶養大的,當時經濟非常

糟,如果貼上現在社會給的標籤,那時她們家應該是所謂低收入戶的弱勢了,她們姊弟經常穿

破衣服、揹破書包,從小看盡人情冷暖,更明白爸爸賺錢的辛苦,但她覺得自己很幸運,小時

候並沒有被貼上弱勢的標籤,讓她學習要為自己負責,找到力量生存下去,這對她來說很重要。

她一直記得奶奶說過一句話,救急不救窮,要靠自己的能力生活,這樣的生活態度影響她很深,

使得她從小就要想辦法賺錢養自己,直到大學畢業後,才能有不需負擔經濟壓力的生活。

要自己賺錢養活自己的信念,和書店一直賠錢的現實,兩者產生巨大的衝突和對立,讓培

瑜需要休息了吧,休息,靜下來,回看自己的生命歷程,聆聽內在心的聲音。她需要沉澱、整

理、耙梳從過往至今所走過的一切,才能長出更穩的力量,繼續前進。

回到內在,面對自己,有時候不一定是容易的事,我們可能習慣扮演某個角色,有時因喜

歡羨慕而扮演,有時因生存而變成那個角色,各種情形都有,只是演久了下不了戲,有天醒來

反而忘了自己是誰,覺得茫然而痛苦。

培瑜天性本質是敏感的人,念大學時就發現自己的感受力和周圍大多數人不同,有時會因

為天氣變化就感傷起來,有時可能只是聽聞旁人一點小事,就情緒波動,常被人笑是為賦新辭

強說愁。她覺得這是不好的特質,開始學會隱藏、忽略,加上當時她看見周遭有好多好厲害的

人,她希望自己變成那樣的人,很理性的人。就這樣從後來的工作一直到進入婚姻,她遇到都

是這類型的人,培瑜的先生是工程師,剛好也是比較理性的人,讓她更覺得自己應該就是要成

為這樣的人,這段隱藏、忽略自己的歷程持續了十年,她不快樂。

「以前沒有在身邊找到同樣的人就會感到恐懼,到了 35 歲的今天,有了微妙的轉變,讓自

己可以欣然接受自己的敏感,覺得自己不需要跟別人一樣,做自己就好。」培瑜說現在的心境

好像回到 18 歲考大學那一年,本來是念高職的資料處理科,因為國文老師鼓勵她考大學,才鼓

起勇氣向家人爭取,利用一年在補習班的時間消化三年的高中課程,那時充滿對這個世界的熱

情和相信,相信自己可以努力爭取想要的東西,那一年是很棒的學習經驗,有安全感和歸屬感,

最近一直回想那一年的心情和感受。

Page 10: 生,活 2012冬季刊

10 生,活

告別

「凱風卡瑪」是會讓人覺得溫暖而精緻的兒童書店,每個布置、每個角落、每本書、每個

燈光,看得出來都非常用心設計,坐在矮沙發上,拿本喜歡的書,輕柔音樂相伴,可以既放鬆

又充實的待上一整天,這兒是一間充滿愛的書店,讓來這兒的人愛閱讀、愛書、愛人,但這愛

的書店即將要結束營業了,如果連我第一次造訪的人都不免覺得可惜,那麼努力了六年的主人

又做何感想。

培瑜說回看這六年有快樂、有滿足、也有很辛苦的感覺,「這六年覺得自己很幸運,過程

中有很好的人、很好的朋友,用各種方法鼓勵我,陪我聊天啊,那是關在學校教書不會有的生

活,我覺得很棒,可以從單純的讀者變成和寫書、做書的人有親密的連結,有點像是生命視野

被打開另一扇窗,那感覺很棒。剛決定要結束營業時非常難過,有點像是分手,但這是必經的

過程,否則不會有新的事情發生,這難過蘊含了中間營業的點點滴滴,不是關的這個動作,是

會想到當初這些書是自己一本本挑進來的,之後要退回給書商了,難過是中間美好的事情要被

一併結束了,在這個場域當中,我就覺得好可惜,就沒有了。」

最難面對的恐怕還有孩子,培瑜總是安慰孩子可以去別家書店,孩子會回答別家書店不可

以在裡面一直看書,有些書還會用塑膠套包起來,培瑜說她就告訴孩子請老闆打開塑膠套,她

希望教育孩子要勇於表達及爭取,但也要學習面對被拒絕,她的大兒子就能很勇敢表達自己的

想法,且樂於分享,重點是不怕被打槍。能勇敢表達,才有機會改變世界,只是她可以想像這

些孩子面對書店要關的心情,但現階段她真的需要休息。

問培瑜這六年來的收穫,她說很多收穫都是一點一滴在現場的發生,不一定能夠被量化或

組織起來,但她覺得收穫最大的就是自己和孩子。兒子受到影響,喜歡閱讀、喜歡畫畫,從不

敢公開說故事,到後來可以侃侃而談,甚至說以後要當兒童繪本畫家,聽到書店要關了,念小

學一年級的他會在學校宣傳,要大家趕快來書店,甚至要求媽媽去學校說故事,因為他認為媽

媽說的故事比較好聽,大家聽了以後就會多來書店,否則以後就沒機會了,她很慶幸孩子並沒

有討厭閱讀,而是深愛閱讀這件事。

面對未來,培瑜對閱讀和教育的熱情依舊

不減,還是會朝這方向思索前進,「只是可能年

紀較長思慮也較多了,現在光想要重新開始一件

事就覺得好辛苦,擔心也比較多,回想當初真不

知道自己怎麼辦到的,可能還年輕吧,六年了,

覺得有點滄桑,現在還是有焦慮的,不知道自己

能不能坦然面對關掉書店的痛,即使會痛,也很

願意帶著痛往下個位置走去,那是必須經歷的過

程。」

心疼這些美好的事要畫上句點,心疼敏感

的「凱風」要面對之後的情緒,就如絢爛的花朵,

竭盡生命綻放,總有凋謝,凋謝是一種滋養,等

待下一次花開,曾經的美麗,永不磨滅。§

Page 11: 生,活 2012冬季刊

生,活 11

種菜 打坐 田園過生活

效法古人耕種採集,自給自足的生活。

用秀明農法耕種,每天打坐兩小時。

做喜歡的事,過喜歡的人生,也順應天意。

她,叫素桂。

干城,位於花蓮中央山脈旁的村落,這兒有遼闊的平原,種植了許多農作物,有樹木林

立的鄉間小路,還有巍峨高聳的中央山脈,放眼望去盡是翠綠盎然的景致,連呼吸的空氣都充

滿了清新的植物芳香,好一個世外桃源,整個人剎時就舒暢輕鬆了起來,不由得發自內心讚嘆,

好美的地方!不只我這外地人讚嘆,就連在花蓮長大的素桂,第一次來到干城,就愛上了這裡,

她覺得這裡實在太棒了,遂決定在這裡展開田園生活。

素桂在台東出生,後舉家搬到花蓮,在花蓮求學、工作、結婚,先生也是花蓮人,她曾

到台北或一些城市短暫生活過,還是喜歡花蓮的大山大水,及緩慢自然的步調,她笑說可能骨

子裡就是鄉下人的命,還是住在花蓮比較自在。儘管一直在花蓮生活,但嚮往田園生活的她希

望有天能夠擁有自己的土地,實現當農夫過鄉村生活的夢想,2003 年她看上干城的這塊土地,

決定在此圓夢,過真正想要的生活。

愛土地、愛自然 來去當農夫

買地蓋農舍,似乎是很多人的夢想,好像也成為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人的消費模式,在

鄉下買塊土地,蓋起豪華霸氣的別墅,但素桂不一樣,她買地蓋農舍,是因為關心環保生態。

相較於十年前,今天的環保風氣和生活習慣已稍有不同,自備餐具的人比以前多,自備購物袋

也漸漸成為習慣,但在 25 年前,環保概念還不普遍時,素桂已經自備便當、塑膠袋購物,問

她當時為什麼會這麼做,她說,那時也沒人教,單純就是不習慣看見人類要製造這麼多垃圾,

所以就自發性地開始做環保。不僅如此,當時她還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創立了花蓮環保

工作促進會,致力推廣環保運動,後來又成為花蓮荒野保護協會的創始會員之一,或許就是這

份對於自然生態的關注,讓她愈來愈渴望親近土地,生活在大自然中,更為環境生態盡一份心

意。

干城位在吉安鄉,村落中有許多小路筆直朝中央山脈延伸而去,小路兩旁種了一些大樹,

漫步其中,所有塵俗煩惱早已拋向九霄雲外,真是過日子的好地方。面對中央山脈一路前行,

素桂的農莊在小路左側,洗石子外牆、木門木窗的建築,簡樸淡雅,散發寧靜安詳的氛圍,門

Page 12: 生,活 2012冬季刊

12 生,活

前有一大片草地、碎石子,還蓋了一座生態池,沒有太多人工介入,還保有自然原始的空間,

很有荒野的風格。屋子後方除了涼亭、儲物間外,一大片土地全是耕種的農田,說這裡是座農

莊還真是名符其實。素桂將農莊命名為遠古農莊,意思是效法遠古人們靠耕種而自給自足的生

活方式,所以她將大片土地都留作耕種,房子夠住就好,她是一心要當農夫的,希望藉著耕種

達到自給自足的理想生活。

因為愛護土地,選擇有機耕種,但素桂發現有機肥料的來源並不能讓人安心,所以剛開始

耕種她採用澆尿,但隨著種植面積擴大,尿的來源不足,才想起以前聽朋友提起不用施肥的秀

明農法,於是到處請教研究,拜訪在台東用秀明農法耕作的還不錯的朋友,覺得這是可行的,

於是開始不施肥不除草、自家採種的耕種方式。素桂說,剛開始碰到很多狀況,種出來的菜很

小或很老,或是被蟲吃去一大半,甚至常常晚上要去田裡撿蝸牛,非常辛苦。當時秀明農法才

剛萌起,資源有限,許多問題得不到答案,她甚至遠赴日本取經,但收穫還是很有限,只好自

己觀察研究,才慢慢摸索出問題的根源可能是地力不夠的緣故,也就是要養地。於是她讓土地

休養半年,使土壤有機會恢復有機質,有機質恢復了,微生物就會豐富,所有的養分就會充裕,

以致後來的農作物都長得很好,甚至比慣行農法或其他有機種植的還要碩大甜美,還成為市集

的搶手貨,提供宅配服務,供不應求。

經歷這些年的摸索耕耘,素桂說目前的收成足以提供家人食用,算是達到一部分的自給自

足,她說吃自己種的食物,覺得很滿足很快樂,即使只有簡單的料理,因為食材本身很好,所

以吃的人就會感到幸福,現在沒辦法吃外面的東西,總覺得吃了很多卻好像沒吃到什麼,說不

上來的不滿足。

Page 13: 生,活 2012冬季刊

生,活 13

苦,加上完美主義的個性,讓她一度罹患了甲狀腺機能亢進,眼球突出到必須戴墨鏡才敢出門,

當時她覺得人生很苦,因為覺得很苦所以要找尋出路。

素桂形容自己是聽事情很感性,做事情很理性的人,聽到感動的事容易掉眼淚,但做事情

就會很理性,不會讓自己一直停留在困境,一定要想辦法走出來。當時她到處尋找出路,直到

接觸了佛教,從教理中了解人生的目的,生命才開始轉化,而維持四、五年每天六、七小時的

打坐,竟讓她眼球突出的問題獲得痊癒,連醫生都覺得不可思議。現在她仍舊維持每天打坐的

習慣,清早起床,一定先打坐兩小時,才開始一天的生活。「因為從修行當中很多事情就開始轉

化了,自己轉了環境就轉了,周圍人也轉了,然後物以類聚,相同的朋友也進來了,家人也跟

著不一樣了,因為自己快樂,覺得生命愈來愈美好,現在先生會看到自己的好,相處模式也改

變了,接觸宗教之後才會觀照起心動念及行為,有時候覺得理所當然的東西,從觀照中會覺得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東西。」

不只在佛教中修行了功課,在秀明農法中,她也體悟了一

番「道」的道理。「很多事情我們都介入太多,跟農地一樣,

我們都會覺得要它肥要長大,我們用我們的方式去對待它,就

像我們要求小孩子要成為鋼琴家,圓自己的夢,可是我們摸清

楚秀明農法的精神之後,尤其是對人就更包容,每個人用自己

素桂的田園生活也有八、九年了,我好奇地問

她感覺如何?她笑說:很忙碌,這輩子還沒這麼忙碌

過。她現在的生活就是以秀明農法為主,耕種、演講、

教學,還要幫忙市集活動,外務很多,沒有所謂週休

二日,算是生命中最忙碌的時期,雖然有時候會覺得

累,但心情卻很快樂。採訪那段期間,她正忙著製作

加工品,薑黃粉、紫蘇粉、香椿醬、青醬等,準備

10 月底參加香港市集,因為對選材及製程非常要求

和用心,所以這些工作她全都一手包辦,而這些自家

種植手工製作的加工品,可是限量供應,頗受好評。

低潮困境中 找尋出路

很多對田園生活有興趣的人,一定都很羨慕素

桂吧,在花蓮有座農莊,能夠自給自足,做喜歡的事,

過想要的生活,但眼前這些幸福可是得來不易,是她

一點一滴用生命換來的。素桂說她人生的低潮就是在

剛結婚時,和夫家的相處磨合,和先生的個性差異,

甚至龐大的經濟壓力,這些種種所帶來的壓迫和辛

Page 14: 生,活 2012冬季刊

14 生,活

的方式去生活,就像每個作物要用它自己的方式存活下去。」她體悟到,「我們真的不能用自己

的想法去要求別人,應該尊重他用自己需要的方式生活下去,我們只是在旁邊協助就好,就像

秀明農法,只要營造一個比較符合自然的土壤讓植物生存就好。也因為在這樣的田園生活中,

讓自己的心比較開闊,比較包容,看事情不會那麼窄,會比較柔軟一點,比較可以包容百家齊

鳴。」素桂說這是她從秀明農法中獲得的最大收穫。

做自己喜歡的事 接納上天的安排

農耕和修行是素桂生命中很重要的兩個部分,平常沒有外務時,她可以待在農莊幾天都不

出門,依然覺得非常充實快樂。她說目前唯一會感到寂寞就是還沒遇見契合的修行夥伴,一但

在修行上遇到瓶頸,比較沒有談的對象,不過她也學習到這要自己突破,只要有心,意志堅定,

上天也會幫忙的,就像在日本用秀明農法種蘋果的木村阿公的故事,他可是她的精神導師之一

呢,她相信,「上天用他的方式在照顧人,所以不用去祈求我們沒有的東西,我們沒有的東西可

能是我們不需要的,如果需要上天都會安排,順應天意不要掙扎,消極來說這樣會比較快樂一

點。」

順應天命,乍聽好像有點消極、認命,其實不然,素桂的聽天命帶著自我的覺察、覺知,

充分明白自己想要的、喜歡的,並和外在環境達成協調合和,在隨順的力量中走向目標,實踐

理想,這是一種生活智慧吧。對困在生活處境的人們,素桂說:「有段時間也是做了自己不喜歡

的事,結果一出門就胃抽筋,放下後就好了,所以不要做不喜歡的事,不要做不喜歡的工作,

去做喜歡的工作,雖然只能糊口,但老天都不會放棄的,然後過極簡的生活,就不會覺得生存

壓力這麼大,這世間沒有活不下去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最重要。」做喜歡的事,生命才能發光

發熱吧,就算身體會累,心卻能量飽滿,才會覺得人生的美好。

採訪完離開,已近傍晚,中央山脈的天色漸漸暗了下來,附近的農田還有農夫耕作著,也

不時聽見鳥鳴,這天,今年第一道東北季風剛來報到,有些涼意,行在鄉間小路,回頭看見遠

古農莊的屋子,心裡想的是,這兒真是美麗。§

Page 15: 生,活 2012冬季刊

生,活 15

一位熱愛山、森林和植物的女生,曾獨自一人在山裡露營、露宿,天空為幕,大地為床,森

林為伴,她是山的子民。數年前,她去了屏東霧台鄉最偏遠的阿禮,一處魯凱族的部落,在那兒

生活、工作,研究植物,尋訪原住民文化,簡單的謀生,樸實的過日子,她說她很喜歡阿禮,希

望一直在那兒生活。

後來經歷了風災,以及一些人事變遷,她下山,但又一心思念,今年她又回到阿禮,重返以

前的生活。現在她在農場工作,過著自然簡樸的生活,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收到她書寫山中生活

的文字紀錄,充滿深山蒼鬱的味道,一種寧靜安穩的氣息。

在〈麗玲的山居歲月〉專欄裡,一起分享她在山中生活的點滴,那來自大自然的信息……

麗 玲 的 山 居 歲 月

為 錢 工 作 文字/攝影 : 麗玲

農場的工作既辛苦又耗體力,諾麗果採收時不管是收集、清洗、打汁,每一項作業都得頻頻移動

裝著二十幾公斤重果實的籃子,撿拾無患子則要蹲著,在長長的草叢中移動搜尋小小的果實,除了悶

熱外,一邊需要手眼協調的撿拾動作,一邊忙著驅趕在眼前嗡嗡作響伺機叮咬的成群蚊蟲,對還是新

手的我真是苦不堪言,一天下來膝蓋痛得無法再蹲下,臉上、身上被蚊蟲叮咬得幾乎「體無完膚」,

尤其是叮咬在嘴唇附近特別難受,工作一天大概要休息好幾天才能恢復。

辛苦又勞累的工作工資卻偏低,如果當成正式的工作,收入恐怕很難讓生活維持在水平上,年輕

的時候已經像如此勞動過,身體所要付出的代價還不小,現在不想再如此使用身體,因此決定放棄。

再次接受這份工作純粹是為了錢,因為一些因素暫時無法如期望般的生活工作、工作生活,生活上的

支出還是最實際且迫切的需要,快速的賺到生活費是一定要的,暫停工作的一個月空閒,除了家事外,

最重要的還是釐清自己想要的工作方式(應該也是生活的方式)。除了賺錢外,我還想寫一些連結土

地與自然生活的採訪報導、自己的生活紀錄,還期望有塊地讓我以樸門的農耕來生產食物(即使只是

小小一塊也可以),在暫時不能實現理想的狀況之前,最優先的還是賺取生活費,其實,我相信以自

己想要的方式工作賺錢是可能的,只是自己對想要的方式還不夠清晰。

雖然工資微薄,可是這份工作有個吸引我的條件就是自由,工資是以天計算,想上工就上工,有

事或想休息也可休假,相對的限制比較少。回農場工作雖然是為了錢,外在的操作也沒什麼不同,可

是卻有新的態度和情感在內在產生,好像每個時刻、每個身體的勞動,都值得特別珍惜和期待。我明

白這個改變的發生來自放掉某些限制的信念,過去許多生活上的細節都在訓練自己不同角度的觀看和

感受能力,我們常常覺得為錢工作是很不堪、低下而無奈的,為錢工作常常也就是為生存而努力,那

本來就是自然的事啊!這麼勞累的工作雖然不是理想的方式,但我接受它為現階段必要的經驗(但想

改變就可以改變),不管來到的是什麼都細細的去品味,就像弘一大師,很鹹很簡單的蘿蔔乾他可以

Page 16: 生,活 2012冬季刊

16 生,活

吃得津津有味,破了的毛巾很好,有跳蚤的椅子也很好,對他而言這世上沒有什麼不好、不合意的。

工作的時候我已沒有任何的委曲、無奈和不得已的感受,反而感覺能夠好好使用身體是很棒的經驗。

桑椹也是農場的作物之一,每年都要修剪枝條,一來為植株整型以利採收的作業,二來與品質或

產量有關(我猜),有幾天都在為一區桑椹修枝,整個園區雜草叢生,藤蔓植物(三種以上)到處攀

爬,尤其是小花蔓澤蘭不但將一些植株整個包覆,藤蔓更厚達二、三十公分,要整枝之前得先將上面

的藤蔓及地上的雜草除掉,才能看出植株的原貌。與藤蔓搏鬥是很耗體力的事,第一天有個老手與我

一起工作,她的動作又快又漂亮,工作時又很拼命,我遠遠的落在她後面,年輕時面對這種狀況總希

望自己能跟前輩做得一樣好,於是就拼命追趕,結果只是精疲力竭,長期求「好」的過度用力,導致

肩膀酸痛無法放鬆,不過現在的我了解也常提醒自己,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我接納自己的所有狀況,

只要按照自己的韻律,持續工作,盡心盡力就可以。

許多勞動經驗的身體記憶被喚醒,每次都是耗盡體力後極度忍耐才能完成工作,其實是非常不

舒服的,在桑椹園工作時我忍不住問自己,既然這麼難受為何還要一再選擇同樣的經歷,許多重複

經驗的例子不斷出現在心中(有一些是別人的遭遇),突然我明白一件事,每次的重複是讓我們學習

和修正的機會,如果我們第一次遇到狀況時沒能好好的面對或學習,可能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一些

阿禮的家所在的部落

Page 17: 生,活 2012冬季刊

生,活 17

「創傷和負面的影響」,但如果往後有機會讓我們經歷不同於造成「創傷」的經驗和體驗,那就有可

能因學會新的觀點而得以療癒「創傷」,因此每次的經驗都是機會。就像某部電影所描述的,主角每

天起床都經歷同樣內容的一天,只是他每次都改變一點,直到最後學會了某種態度或觀念,經驗才結

束,有這個領悟,內心對所有來到的經驗都充滿了感謝,尤其是重複的經驗,此生我們就有機會修正

自己是很幸運的事。

一直以來我們都以靈性、靈魂為高,身體為低,從古至今也都以頭腦為優、身體為劣,可是真

的有高低、優劣的分別嗎?在靈性成長的道路上,許多老師都告訴我們先修練身體之後就可達到見到

光的境界,我相信也嚮往那看不見的境界,可是卻總達不到,內心對自己一直停留在身體層感到氣餒

和挫折,那彷彿在說明自己一點都沒成長,也沒有靈性之光。之前我已經學會接納所有情況下的自己,

所以那個觀念現在已經不再是困擾我的問題,這次我更領悟凡所有的身體勞動、身體層次的經驗,都

是自己選擇用來透徹體驗身體的方法,靈性、靈魂、身體就是能量上的不同,並沒有那個比較好或比

較差,好壞的界線是人們的設定,也是人類的限制吧!最近對日常生活中頻繁的身體勞動不再感到不

耐煩,唯一的想法就是好好體驗所有來到我們生命裡的一切。

太陽的光線照射著霧頭山

Page 18: 生,活 2012冬季刊

18 生,活

第二天開始我就獨自工作,大約第三天後我才上手,速度變快了,也比較不累,可是一甲多的園

區(我估計)還是需要許多工作天,當老闆和老闆娘一再追問是否已完成時,我感到生氣,認為他們

完全不了解現場狀況的難處,也不了解這工作的辛苦,勞資雙方明明是平等的,工作和所得明明就是

交換,為什麼一般的觀念好像資方就比較高,只有資方可以對勞方提出要求。農場已經是比較接近自

然的工作了,可是為了賺錢,一般農場也工業化,大面積的種植相同的作物,以便「有效率」的管理,

以這樣的思考為出發點,基本上所有的作物都只是商品,連工作的人也只是商品,大部分的人都能適

應這種狀態而且覺得理所當然,但我不太喜歡這種狀態,這大概就是我的限制吧!有些人在這種觀念

的操作下,每天付出巨大的身心代價卻養不活自己,週而復始的痛苦循環以致陷入深深的絕望中,生

命應該有更好的出路,我還不知道怎樣才是達到「合理」的途徑,什麼才是使這個身體世界達到平衡

的途徑。

除了老闆娘的催促外,一起工作的前輩也不知為什麼對我非常冷淡,好像在生我的氣,不想重蹈

覆轍,年輕時的我充滿憤怒,遇到不平的事常常選擇「反擊」,更年輕時又覺得前輩就是要照顧後輩,

如果沒有受到照顧就覺得自己很可憐,回顧過往的路,看到自己已完成了很多,現在我知道每個人都

可以照顧自己,也知道每個人都走在自己的路上,別人怎麼待人處世,怎麼對待我,都與我無關,他

們是在體驗自己的生命,我只是祝福,就「隨它去」吧,其餘都不必做。

身邊的人常常在問生命有什麼意義?有時自己也會覺得生命沒什麼意義,這陣子這也不再是問

題,活著就是意義,好好的活著,每分每秒的體驗生命就是意義,對我而言是如此。

2012/10/23

百合部落的日出

Page 19: 生,活 2012冬季刊

生,活 19

在台灣,目前男性從事芳療工作仍是少數,大學念工業工程的逸蒲,為什麼會選擇芳療師

的工作?這不僅和所學不同,性別也是一大挑戰,「從小對按摩就不陌生,家裡大人會叫小孩按

摩,幫阿嬤、爸爸、媽媽按摩,小時候就會被教按摩這件事情,所以對身體是很熟悉的。」不

僅如此,從小的體弱多病更讓他不得不注意身體的存在,對於身體的覺知也特別敏銳,「現在來

看覺得不是體弱多病,是對環境變動比較敏感,所以環境有些不一樣身體馬上就會有反應。」

逸蒲是敏感的人,對於環境的氣候、空氣、溫度,身體和心理很容易被牽動影響,特別是

對都市和自然的感受更為強烈,他喜歡待在自然裡,被群山擁抱,任森林撫觸,那樣的環境才

能讓他舒服自在。他說,小時候父母就常帶他們這些孩子往戶外跑,因為太喜愛戶外活動,大

學參加了戶外活動的社團,更常常去爬山、郊外,當時他就決定畢業後要從事和戶外活動相關

的工作,這是他非常熱愛的興趣。

熱愛自然 進入荒野

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在自行車公司上班,雖然自行車是戶外活動之一,但他的工作性質卻

多是待在辦公室,日積月累,有天去爬山,看著周遭的森林,他突然很有感觸,心中升起想為

這片大自然做些什麼的念頭。後來在書店看到李偉文的書《野人朋友》,因而得知了荒野保護協

會,進一步了解後覺得和他想做的事很接近,恰巧當時推廣部正在徵人,就這樣他進入了荒野,

開始熱愛的工作。

逸蒲是高雄人,後來在台中念書工作,以前曾想以後絕不要到台北工作,因為他一到台北

就頭痛,整個環境的節奏氛圍,對環境敏感的他很不能適應,但荒野這份工作是他熱愛的,也

只好妥協硬著頭皮上台北。「剛來不太習慣台北,那時住在中和,常常下班後就往山裡跑,去烏

他,是芳療師

溫暖的燈光,簡潔的布置,淡雅芳香的精油,輕柔空靈的樂音,一走進這空間不知覺就

放鬆起來,原本濁重的身心頓時感到輕盈,彷彿置身於另一個世界,這裡是伊娜芳療工坊,

一位芳療師要來分享他的生命故事,他叫逸蒲,一位男性芳療師。

Page 20: 生,活 2012冬季刊

20 生,活

來,有時在山上睡個覺第二天再去上班,在山裡有各種自然的聲音,讓人很放鬆。」實在住不

慣水泥叢林的城市,後來他搬到深坑一處靠近山邊的屋子,打開窗戶就看見森林,這才解脫了

住的噩夢。他說,這裡是他這輩子住過最好的地方,直到現在都不想離開,「在自然當中就莫名

獲得許多能量,以前住在都市,內在很躁動,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可能是一種不安定感,會一

直渴望往自然中前進,因為在自然中可以得到平靜撫慰,就會想去親近。」他覺得家是補充能

量的地方,住在對的地方很重要,儘管因為工作必須進城,至少回到家可以好好放鬆補充能量,

身心就能達到平衡。

逸蒲在荒野工作了七年多,既然是喜愛的工作,為什麼會轉當芳療師?他說其實在荒野工

作兩、三年時,就一直有這個想法。當時接觸了一些自然療法,發現精油對身體的改變很有效

果,自己對嗅覺又特別敏銳,因此就愛上了精油。加上本來就喜歡按摩,一直有去上課學習,

芳療師遂成為他很想嘗試的工作,但當時他覺得時機尚未成熟,先將芳療當成興趣,有空就去

學習,沒事找人練習按摩,培養這方面的能力。

男芳療師的考驗

幾年後,他得知一家名聲不錯的芳療公司徵芳療師,一方面覺得自己也累積了一些能力,

另一方面當時他離開荒野的工作,應該也不會對大家造成太大的影響,於是決定離職,正式進

入芳療的領域,成為芳療師。成為芳療師的逸蒲,卻沒有因此一路順遂,當時這家公司沒有男

性芳療師,客人接受度還沒打開,他又是新人,客源更少,每天盡做些清潔、折毛巾之類的基

礎工作,心情產生了懷疑和不安,他問自己做這行對嗎?當時的他內在有了掙扎。

芳療的工作做了三個月後,他離開了,「那時有些拉扯,荒野缺人,當初離開主管就問我

有沒有折衷的方式,不一定要走人,可以兼顧芳療的工作。後來還透過馨怡〈太太〉關心我的

近況,甚至問我願不願意回去幫忙,我覺得從荒野中得到很多東西,不論是人及生命的體悟,

這幾年得到很多,又得到一個老婆,我覺得需要我的時候就應該要去參與。」當時荒野的業務

正處旺季,許多工作夥伴又都是新人,熟悉業務的逸蒲無疑是得力的幫手,於是他決定回去幫

忙半年,直到一切上軌道再離開。

Page 21: 生,活 2012冬季刊

生,活 21

2010 年秋天,結束荒野的工作後,他休息了一小段時間,經朋友介紹來到了伊娜芳療工坊,

再度投入芳療師的工作,實踐他的熱情和夢想。這次回到芳療的工作會有懷疑和不安的心情嗎?

「我覺得做這個工作是肯定的,第二次從荒野離開後,回頭審視之前的狀態,覺得要經過之前

上上下下的狀態是好的,才會知道做芳療的基礎工作是重要的,每天折毛巾也可以是快樂的事

情,其實就是看當下用什麼心境在面對。」歸零,從頭學起,說起來簡單,實際行動還是會有

許多自我的掙扎和質疑,尤其還要面對人們的刻板印象時,沒有極大的熱情絕對是無法持續下

去的。逸蒲說,「從來就不覺得男生做這個行業有什麼不好,其實和女生是一樣的,只是每個人

對身體界限的接受度不同,容易會有性別框架,如果可以跳脫框架願意嘗試男芳療師服務,會

發現男生其實可以很溫柔,女生也有可能很 man……我覺得身體接觸這件事是跟芳療師的內在

有關,芳療師的狀態如何,可以帶給客人什麼感覺,性別沒有太大的關係,但現在還是會面對

性別的問題,目前現實的狀態就是如此,要客人接受男性芳療師是比較有門檻的,相對的客人

就比較少。」

逸蒲提到有次幫一位女芳療師按摩,結果那位女芳療師收穫很大,因為她體驗到什麼是無

性別按摩,她表示如果閉上眼睛不講話,只有手的觸感,根本不會感覺到是男生。這給了逸蒲

很大的信心,他很有自信的說讓他按摩過的客人,回流率都不錯,相信只要有接觸的機會,客

人一定可以感受到他在芳療工作上的認真和用心。

芳療師的工作內容,也支持他可以做想做的事情,他笑說因為不能做想做的事情,脾氣會不好

啊。他提到以前在辦公室臉就很臭,雖然是喜歡的工作但因為天天要解決問題、協調事情,自

己的習慣在工作時因為很認真就會很嚴肅,臉就會很臭,「做芳療工作就很自在,在工作當中也

療癒了自己,當芳療師要往自己的內在走,跟自己有更多的連結,才能對我們身體有足夠的敏

銳度,更往內在走,才能陪伴客人與他/她自己連結。真正的療癒不是芳療師給客人的,客人來

我給你療癒,不是的,是客人願意參與,願意跟自己內在連結,我們外在的按摩是一個助力,

真正的療癒是自我的療癒,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

性別議題讓人連想到家人支持他的工作

嗎?父母剛開始不支持做芳療,爸爸是擔

心,媽媽是反對,逸蒲說,「媽媽是傳統觀念,

怕身體接觸會跟客人出亂子,認為我應該要

為太太著想,也不敢跟別人說兒子做芳療,

讀到大學畢業去服務身體按摩的工作,覺得

沒面子,我相信有一天父母會慢慢接受吧。」

他提到有次回去幫媽媽按摩,媽媽覺得他按

得不錯,只是觀念上不容易接受,不過家裡

一向對孩子要做的事都會支持的,教育態度

也都很開放。逸蒲說做這行最重要就是需要

太太的支持,太太被他做過身體按摩,知道

Page 22: 生,活 2012冬季刊

22 生,活

與內在連結

在來伊娜之前逸蒲接觸了內觀,前後參加了兩次,自從做了這工作後,他每天都會做內觀

練習,睡覺前靜坐約一小時,持續至今兩年,「日常每天的功課對身心工作者來說可以讓心更穩

定,自己狀態好才能去滋養別人,而不是別人影響你,有的客人可能狀態不太好,如果我們自

己保持比較好的狀態才不會被影響,也可以讓自己有比較好的共振,讓客人朝比較好的方向走。」

身心工作者,在引導他人往正向前進時,前提是自我能量的穩定與平衡,因此和自己內在連結

就成為重要的事。

經歷了兩年對自己做功課後,和以前的自己有什麼不同嗎?逸蒲說,本質上沒有變化,工

作環境上的差異,使得要面對的壓力和處理方式就會不同。「辦公室工作主要是用理性的左腦,

芳療工作則是用感性的右腦,將感知能力的天線開到最大,才能和客人的生命體有比較深的連

結,才可以做得比較深入,所以在身體機制運作上是截然不同的。」因為著重感知能力,自己

的能量補充和淨化很重要,他說,「肉體的疲累也會有,但是其次,很快就能夠恢復,重點是內

在的能量,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式去補充,可以讓客人有安全感跟你有連結。」他的能量補充方

式就是去大自然,到山裡走走,摸摸樹、抱抱樹,和植物的能量連結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事,

現在索性就住在森林旁,回到家就可以補充能量、淨化心靈。

Page 23: 生,活 2012冬季刊

生,活 23

適時的轉彎

逸蒲說,目前的狀態是一路走來最舒服的,可以做喜歡的工作,好好的生活。由於客人採

預約制,時間可以彈性運用,規畫其他想做的事,但性別文化下的刻板印象,導致客源不多,

還是有收入上的壓力。他說現在的收入沒有以前高也不穩定,可是也餓不死,要花錢也都夠,

但不可能像以前有存款,幸好生活很簡單,目前是可以滿足的,但考慮結婚了,以後想生小孩、

換房子……,「覺得下個生命階段會需要多點金錢收入,有機會想多賺點錢,芳療市場要做的夠

久才有足夠的穩定度,客源才會穩定。有想要找固定工作,進公司做對經濟上比較有保障,但

自由度比較少,今年多了幾個點在做,都是朋友介紹的,客人的量比較多一點,機會也可以多

一點。」

逸蒲一直有留意相關的工作機會,有不錯的公司就丟履歷,但可能是考慮男性芳療師,都

沒有回音,公司會考慮培養男性芳療師之後能帶來的效益,認為這樣的投資風險較大,陣亡的

比率也很高。問他會不會打擊信心,他坦言會影響,但也會去評估,「我自己知道這是想做的、

喜歡做的,做這很開心,就看怎麼堅持。目前的狀態不會持久下去,大概還會有一、兩年,邁

入下一個階段就會變動,生活還是很重要,必須獨力照顧生活各個層面,當我做這份工作不能

滿足經濟需求時,一定會再找其他方式補足。對芳療這件事該轉換就會轉換,只是比重不一樣,

覺得芳療已經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他說,進入這個工作往內回溯,才知道小時候爸媽給他們

肢體撫觸的力量一直都在,那是一種生命的力量。

面對想過的生活會有的挑戰和改變,逸蒲說自己的正向思考方式是先去看最不好的部分,

做最壞的打算,然後再往正向走,「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不過前提是要先跟自

己的內在連結,才會清楚想要過什麼生活,當你真的確定你想要什麼的時候才去做,才能去面

對可能帶來的高牆和挑戰,當你知道初衷和想要什麼,這些考驗才能被考驗。」

男性芳療師最大的考驗是性別吧?身體,在性別框架下,區分成男生、女生,畫上一道制

約的界線,也許就讓身體回到自己,去感覺、去撫觸,去自由自在的呼吸。男生可以很女生,

女生可以很男生,當女生可以開火車、拆炸彈,男生也可以做溫柔的芳療,性別或許是存在的

藩籬,但性別底下的那顆真心,更需要被看見。§

〈照片來源:逸蒲〉

Page 24: 生,活 2012冬季刊

24 生,活

旺旺出生於所謂顯赫的家庭背景,母親的家族不但是高學歷,職業多是律師、建築師、醫

生、教師之類,父親的家族也是高學歷,其家族經營的企業曾是台灣百大企業之一,在這樣的

家庭背景下,旺旺也一直認為自己要走一樣的路,努力念書,考取證照,加入家族的行列。

回憶小時候,家庭經濟優渥,父母很照顧孩子,假日常帶他們到處遊山玩水,他形容童年

生活是無憂無慮的,直到國中有了升學壓力才開始感到不快樂,因為他還沒來得及了解自己的

興趣,受到家族影響,就被拉往理工科的方向。不快樂的日子一直持續,高中時,父親驟然過

世,帶給他極大的衝擊和悲傷,記憶裡那段成長經驗充滿了灰暗和憂愁,生命自此轉進了另一

個世界,他開始質疑生命的意義,存在的價值,開始探究生與死。

上天沒有賜與理工科的天賦,卻賜給他藝術的天份,那時的他卻沒有機會深入屬於自己的

特質,為了走理工科的路極為痛苦,不管怎麼努力念書仍達不到標準,經歷了重考,還是念了

法文系,這和家族的期待,包括和母親的期待完全不符,當時他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一方面是

對自我價值的質疑,另一方面是父親逝去所帶來的死亡課題。為了進一步探索生命,旺旺接觸

了佛教,想從佛教中找答案,那段時期他非常投入,打坐、讀經、禪修班、吃素,接觸了許多

道場和師父,也的確帶來了平靜和詳和,讓他心情穩定多了,但他也發現另一個問題,「那時就

覺得有些地方還是困惑,覺得好像就是要和這個世界保持距離,很多事情感覺上要抽離,事實

上我又沒有真的抽離,又沒辦法全然進入,這個部分有很多問號,這個宗教真的有帶給我解脫

嗎?我覺得沒有,還是一樣不開心,加上很多戒律,變得頭腦有點道德律化,看到別人吃葷會

批判,自己受不了又會跑去偷吃葷,吃一吃又很有罪惡感。」他覺得宗教並沒有讓他更認識自

己,反而掩蓋了一些真實的自己,以致充滿了疑惑和不解。

鼓舞靜心的花園之旅

打鼓、靜心、塔羅,是旺旺的生活也是工作,

在自由、創造、喜悅中過日子,一定羨煞不少人,

他能夠走到今天的模樣,是經過一番辛苦的洗滌與蛻變的歷程,

從痛苦中掙扎而出,尋找到生命真正的熱情。

Page 25: 生,活 2012冬季刊

生,活 25

破繭而出

大學畢業後,他為了得到家族認同,繼續往功成名就的路走去,當時他想考中醫師學得一

技之長,進補習班學穴道、經絡、針灸、氣功,卻又自我懷疑為什麼要學這些?加上古文很難

念,全都靠死記硬背,結果考試挫敗,他決定這輩子不要再考試了,每次考試都很有壓力,放

自己在競爭的系統中很受苦。之後他到百貨公司擔任主管,做了一年多,很不喜歡充滿競爭和

鬥爭的環境,後來被親戚的營造公司挖角而跳槽,卻又是另一個痛苦的經歷,做了四年,收入

也不錯,但實在沒辦法欺瞞自己為了糊口要繼續這樣工作下去。這期間他認識了許多師大語文

中心的外國人,假日帶他們遊山玩水,靠這些來平衡工作上的不快樂,後來他還是決定離職。

當時在百貨公司工作的表弟知道他離職了,找他合夥開禮品貿易公司,由他掛名當老闆,生意

還不錯,也賺了一些錢,可是他非常不適應要戴著面具與客戶互動的工作型態,他知道從事商

業這一行免不了要如此,決定再也不要做這樣的工作了,他的內心有股熱情強烈的在召喚,召

喚他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去成為自己。

「那時候內在經歷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已經跟系統的、體制的舊頭腦切斷,包括不跟親戚

聯絡,以前有段時間自己是被捲入家族的,幫忙做一些事情,後來去看覺得做那些事是出於制

約,覺得應該要這麼做,出於道德律,但我弄錯順序了,第一步是要愛自己。」

經歷一連串痛苦掙扎,從少年到成年,內在渴望的聲音愈來愈強烈,終於擊潰外在的約束

和枷鎖,旺旺開始接納心的召喚,做自己喜歡的事。從小就很喜歡音樂的他,決定接觸和音樂

藝術有關的工作,機緣下接了風潮唱片音樂企畫的案子,他很喜歡這份充滿人文氣息的工作,

可以接觸音樂又可以實現自己的創意。當時他和一位身心靈治療師合作製作了 CD,對他來說這

份工作是個轉捩點,雖然錢不多,但是很開心,不過由於接案的收入並不穩定,加上有時創意

還是會被商業考量犧牲,讓他更徹底認清自己必須全然做屬於自己的工作。

普那靜心之旅

這時的旺旺已經接觸了奧修,接觸奧修的機緣是一位大學同學見他出社會後一直不快樂,

知道他對探索生命意義有濃厚興趣,才提了在印度一位備受爭議的修行者奧修,對於生命的詮

釋、關係和性的議題有很不一樣的洞見,這吸引了旺旺,開始大量閱讀奧修的著作。旺旺說奧

修的一句話把他敲醒,「奧修看到基督教有十誡,愛開玩笑的他也說要跟流行來個戒律,第一條

是不必遵守任何戒律,除非是來自你內在的覺知,除非是你經驗到領悟到什麼,出於自願要這

Page 26: 生,活 2012冬季刊

26 生,活

麼做,沒有人告訴你應該要這樣做,那就是自發性的。以前所接受的教育及宗教都是別人塞給

我就接受,變成我的準則,我違反了這個準則就創造了罪惡感。」

2005 年因為一個機緣他去了奧修在印度創立的普那社區。當時在台灣的奧修花園正找人當

領隊,要帶一群人去印度普那社區,結果找到了旺旺,他說,那次帶了八個人去,自己也是第

一次去,自我的探索和覺醒之旅也就在那一次開始,「之前受台灣的教育,被放在台灣的社會價

值,那時是不開心的,很多能量是在懷疑,我活著是幹嘛?這樣的環境活著不開心不快樂,活

著幹什麼?接觸奧修最大的收穫就是開始活出自己,如果一直向外找向外投射不可能會快樂的,

生命也不會有什麼意義。」他形容如果勉強自己去認同這個社會的價值觀,就像拿了一張白紙

塗滿了黑色,生命是沒有希望的,是活不下去的,去了普那社區讓他經驗到將自己放在花園裡

的感受,個體性可以不再被拉扯而是被滋養,回到自己,看見自己的美、優點、可愛、天份,

然後為了自己的天份開始去耕耘。

那次普那之旅回到台灣,旺旺開始解構自身的框架,他形容為搞叛逆,「過去頭腦設限不

能做的現在都嘗試去做,當然違法的事不做,凡是過去頭腦認為符合聖人道德標準的事,現在

都去做相反的。但,是有意識有覺察去經驗,感覺自己有反叛的能量要出來,要伸張自己,過

去的自己被淹沒了,現在則為反對而反對,衝擊很大,這又創造了另一種愚蠢。」他說,這過

程歷經了十幾年,但這是需要的,透過兩端的擺盪,才能愈來愈清楚自己是誰,慢慢地振盪到

平衡,回到原來的自己,「奧修說,如果你的一不能完成,一就是個體成長,裡面還有不同的層

面,如果沒有經驗的,也不可能超越。如果這一沒有被完成,就不可能回到零,那時我需要經

驗,我對於我是誰並不太清楚。」

第一次印度普那之旅,主要是清理身心中的舊程式、舊雜訊以及療傷,大多時候還處在頭

腦狀態,還沒有和心和感覺同步,旺旺說那次他遇到一位土耳其美女,看了他一眼,就建議他

去上愛自己的團體課程,當時那句話觸動到他,他知道自己還沒學會愛,「奧修說我們對愛是害

怕的,真的渴望其實會害怕的,這表示需要揭露自己、敞開自己,愛是一個敞開的狀態。當時

對愛的害怕就如同有人拿一箱黃金送我,我會害怕不敢接受和相信,覺得自己不值得得到這些

東西,後來就慢慢透過練習,愈來愈敞開、愈來愈豐盛,只要你打開就給你。」

去普那兩個月後,他開始知道什麼是頭腦、什麼是心、什麼是身體,開始意識到事實上它

們都在,過去卻沒有意識到,生命發展狀態是被頭腦帶著走,不是跟隨心,頭腦就是成就導向,

被制約了一定要成就什麼才會被愛,要去證明什麼很辛苦,「我開始意識到什麼是心,心的渴望,

聆聽心的聲音。」

Page 27: 生,活 2012冬季刊

生,活 27

2007 年第二次再去普那,比較對焦在創造力、天份和興趣,兩趟都待了約兩個月,「去到

那兒整個心會被啟動,整個社區是開心又充滿驚喜和可能性,當然也會有負面的事情,相形之

下非常少,普那就是一個蛻變中心,整個設計是為了靜心而存在,用靜心轉化人的內在,去的

人就像被洗過,跟一群被洗過的人在一起就很開心,回到這裡看到整個環境系統是沉重的,每

次回來都會有一陣子情緒失調,小小的憂鬱。」但這次回來最大的禮物是,他知道不能一直依

賴出國去到像天堂一般的環境,而是要在自己的地方創造,「現在的工作就是基於這樣的領悟後

創造的,做我喜歡做的事情,常常用自己的方式靜心,把靜心的靈感帶到工作,就覺得很有成

就感,把自己的創造力實踐出來,透過工作實踐出來,看到人們開心的回饋就更開心,所以我

是透過這方式在分享跟同時在滋養自己。」

喚醒 心的鼓聲

旺旺現在的工作主要以鼓舞加靜心的方式開設工作坊,問他什麼機緣下接觸了非洲鼓,他

說在大安森林公園。1999 年他在大安森林公園看到一群打非洲鼓的人,從此愛上了非洲鼓,後

來還加入這群人一起打鼓。當時他剛開始接觸奧修靜心和蘇菲,有次幫忙蘇菲之舞打節奏時,

他找回了和音樂、鼓、節奏、振動的連結。音樂是旺旺生命中很重要的事,小時候就愛聽音樂,

國高中升學壓力也都是靠音樂抒發,他說自己非常熱愛音樂,非洲鼓讓他重新找回和音樂的內

在連結,到了普那才徹底被打開,「那裡有笑鼓靜心,就是身體隨著鼓聲的振動而任意舞蹈,全

然投入的話身體會很累,有次我想不管了就全然投入,完全忘了自己,結果最後一聲鼓聲『咚』

就躺在地上,醒來已經沒人了,當時完全無法說話,因為沒有用頭腦了,從此打鼓就被啟發,

很深的連結被啟動,後來就發展跟鼓有關的工作。」旺旺說,剛開始還不敢確定自己的價值,

後來看了奧修:要愛自己才能創造出自我價值。於是開始設計課程,結果反應很好就成功了,

從這樣開始找到自我肯定和價值,一切還是源自愛自己,願意給自己豐富有價值的生命,他說,

「堅持自己的價值,沒有人可以撼動你。」

旺旺打鼓全靠自學及一些人的分享,他笑說可能對節奏感和音樂有慧根吧,常常看或聽一

遍就會了,也會上網找資料,不斷地練習。他提到在普那曾遇過一些打鼓大師,有位德國人讓

他印象最深刻,那位德國人可以邊打鼓邊唱歌,並和現場人的眼神一一連結,已經到達藝術家

心輪的層級了,這是他仰望的程度,他說自己目前可以邊打邊唱,但要和每個人連結還需要練

習。

Page 28: 生,活 2012冬季刊

28 生,活

創造力的實踐

非洲鼓、舞蹈和靜心,在技巧層面也許可以透過不斷練習和累積而展現,但最吸引人的是

創造性的內涵,這或許就是旺旺帶領的工作坊與眾不同之處,他非常重視創造力,希望能夠將

內在源源不絕的創造力實踐出來,並同時激發人們的創造力,相互滋養成長。旺旺拿出隨身攜

帶的筆記本,翻開裡面,天馬行空記錄了許多靈感和發想,走到哪兒就記到哪兒,只要一有靈

感就趕緊寫下來,有時在大自然,有時在靜心,這可是他的創意寶典。好奇地翻閱了一下,其

中一頁寫了各種創意的呼吸靜心法,雕像呼吸法、舞蹈呼吸法、地球磁力線呼吸、鯨豚呼吸…..,

非常有趣,旺旺立刻像個大孩子般示範起來,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創意。問他創造力的來源,

他說靜心可以帶來創造力,沒有靜心就沒有創造力,「很多靈感就是在靜心放空的時候突然蹦出

來,若沒有靜心一直吸收外面的訊息,那空間就沒有了,受到奧修最大的禮物是沒有一件事情

不能是靜心,要從覺察開始,覺察自己是處在頭腦還是心或身體,如覺察處在頭腦太多了,就

移動到身體讓其平衡。奧修說靜心不是嚴肅的事,品質是內在的,靜心應該是遊戲、放鬆的,

這才是重點。」

靜心對他這種敏感的人是很重要的,「靜心等於每天按 Delete,刪除雜訊,如果沒有 Delete

就愈積愈多,就更焦慮,慢慢開始靜心就會慢慢不認同頭腦。就如同呼吸靜心,能量不在頭腦

在丹田,認同頭腦命運就是個悲劇,頭腦只會重複播放過去的程式雜訊,就會保持焦慮,開始

靜心就開始給自己空間,能量就回來了,可以開始為我要創造的新命運、新生活有行動。」話

才說完,旺旺就做起了呼吸靜心,邊做邊提醒要把感覺放在呼吸和丹田,此刻周圍有挖土機、

電鑽的聲音,突然又有直升機飛過,他說靜心需要練習、持續,慢慢雜訊就被排除,能量就會

擴大,外面的噪音就變成按摩、振動,因為頭腦不批判是噪音,將這些聲音納進來,練習接受,

這就是淨化。持續練習,一直清理,內在的深度和高度就會出現,就有身心洗滌被淨化的感覺

了。

Page 29: 生,活 2012冬季刊

生,活 29

去普那社區接觸到一百多種靜心,他對每一種都很好奇,他說自己有個雙子座的小孩子的

頭腦,對新鮮的事情非常好奇,想去探索,蒐集了一堆資訊,想在工作坊和人分享。但後來他

發現這些資訊沒有篩選和整理,沒有建立一個有深度的架構,反而變成點狀的,每個靜心都可

以帶,卻少了連貫性,參與的人也體會有限。現在他將工作坊轉向更深化的方式,一整天、或

兩天、或三天的工作坊,持續性做深度的,持續性帶每個人分享和覺察自己,並接受當下的自

己,因為愈抗拒,改變的可能性就愈小。

釋懷母子關係 照顧內在小孩

經歷曲折的人生,旺旺終於走在自己的路上,美好的花園、喜悅的心靈,但也不是一開始

就如此順遂。母親一開始不認同,一直希望他繼續念書,可以念研究所拿證書,「當然她的出發

點是希望我可以獨立,不用她操心,但對我來說是不自由毋寧死,我已經知道如果不能做自己

開心有興趣的事情就會不開心,不開心活著幹嘛,第一年去普那就是這強度,覺得在台灣根本

不想活了。」沒有被媽媽支持,的確有很多焦慮,幸好找到很多奧修及身心靈的朋友,像是小

家庭的連結,從這兒得到支持,但這是感覺上、心靈上,物質上還是要靠自己,尤其面臨斷糧

時更加焦慮,常有下一餐飯不知道在哪兒的困境。

和媽媽的關係,一直到第二次去普那前才得到釋放。在一次次靜心中,旺旺一層層剝開對

媽媽的了解,母代父職,加上家族菁英的壓力,不免對孩子有期待,儘管這些曾讓他很痛苦,

甚至憤怒,但現在他明瞭媽媽已經盡最大的力量,她也有很多為難和辛苦之處,所有的一切都

得到了釋懷與理解。第二次去普那前晚,他在媽媽面前流淚,感謝媽媽的付出,從此母子關係

更為親近緊密,媽媽不但支持他所做的事,還在親戚朋友面前誇獎他,自此他的自我實踐之路

更能開懷大步向前走,全然投入。

Page 30: 生,活 2012冬季刊

30 生,活

辦課程、帶工作坊,從 2005 年至今終於逐漸穩定,中間也曾經歷過生存焦慮而爆肝住院,

現在終於開花了,旺旺說以前都是自己去開發市場,現在則是人家主動邀約,年底就有一場馬

來西亞的邀約,也許還可以順道去普那靜心一段時間,旅行、靜心、身心靈課程,是他滋養心

靈的方式。

回想一路走來,旺旺說家族認為的成功方式在他身上都不管用,可是他活出了自己的成功,

現在他將能量聚焦在創造,未來會往生態村的方向走,希望創造跟大自然和諧的生活。喜歡現

在的自己嗎?他說:「基本上是,但有部分還在培養內在小孩長大,因為以前內在小孩接受太多

無關的東西,現在練習當自己的三位一體,當自己內在小孩的父母,覺察內在的情緒狀態,覺

察內在小孩的需要,被關心、被愛,陪他長大。以前媽媽在心靈上不了解我,爸爸又過世了,

覺得自己很孤單,現在要將力量找回來,當自己的父母陪伴內在小孩,無條件的愛和支持。」

喜歡自己嗎?生活在花園?「堅持自己的價值,沒有人可以撼動你。」§

〈照片來源:旺旺 Fb 及網站,版權為原作者所有〉

旺旺小檔案

印度奧修多元大學:

譚催能量覺察團體、心輪鍊金術團體、對感覺敞開團體、覺知內在舞蹈團體、無念禪繪畫團體、

脈輪聲音肢體表達團體、內在孩童療癒團體、 Milarepa 狂喜靜心營 I & II、創造式呼吸團體、非

洲能量舞團體、奧修國際村──蛻變身心多元靜心 100 種、臼井靈氣、峇里島靈氣 2 階、阿育吠陀草

藥按摩、頭薦骨工作坊、Navanita 舞蹈、接觸即興舞蹈訓練、內觀呼吸禪修、戈齊福催眠諮商訓練、

生命靈數、靈魂占星工作坊。

Page 31: 生,活 2012冬季刊

生,活 31

Page 32: 生,活 2012冬季刊

32 生,活

感謝贊助:(依捐款日期先後排列)

李雅卿、盧瑞雯、黃伯姒、黃惠卿、中華角落關懷互助協會、李寶鳳、徐美琪、王若瑜、

陳紅雲、方建懿、陳紅群、方瑜、方元、詹書樺。

因為有妳/你,這條路才能繼續前進……

歡迎贊助:合作金庫 006 帳號:9043-872-744642 戶名:詹孟翰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支持自主生活:

2012.9 秋季刊

Ki 媽手工皂─http://www.wretch.cc/blog/n50899

有的沒的二手店/ㄚ銘導遊─花蓮縣吉安鄉莊敬路 243 號 http://www.wretch.cc/blog/gggming

Email:[email protected]

馬力的下午茶─Fb:Marley's Teatime

紫娟的心靈探險〈新蘭田小屋住宿體驗〉─http://blog.yam.com/yichuan/article/54723566

雨林咖啡─台中市東勢區三民街 176 巷 1 號 04-25882076

2012.12 冬季刊

遠古農莊─http://blog.yam.com/fasan/article/50611071 花蓮好事集

凱風卡瑪兒童書店─http://www.kkbooks.tw/index.html 花蓮市中美路 81 號

伊娜芳療工坊─http://inaworkshop.blogspot.tw/

蔡逸蒲 0921-399115 (療程中若未接電話煩請簡訊聯絡) Email:[email protected]

海豚灣鼓圈─Fb:海豚灣鼓圈、滿月灣舞會

高亦穎 https://sites.google.com/site/gaoyiyingsajeev/yusajeev-lian-l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