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79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 第第 · 第第第

Upload: travis-collins

Post on 30-Dec-2015

10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 —— 郑樵 《 通志 · 艺文略 》. 盖时有古今 , 犹地有南北有东西 , 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时远则有训诂 , 地远则有翻译 , 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 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 , 所谓通之也 , 训诂之功大矣哉 ! —— 陈澧 《 东塾读书记 》. 一切涉及中国古代文献的学问都必须用训诂学做它的研究工具。 —— 邢公畹.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

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 —— 郑樵《通志 · 艺文略》

Page 2: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盖时有古今 , 犹地有南北有东西 , 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时远则有训诂 , 地远则有翻译 , 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 , 所谓通之也 , 训诂之功大矣哉!

—— 陈澧《东塾读书记》

Page 3: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一切涉及中国古代文献的学问都必须用训诂学做它的研究工具。

—— 邢公畹

Page 4: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士生千载之后,求道于典章制度,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时之相去殆无异地之相远,仅仅赖夫经师故训乃通。……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其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躐等。”

—— 戴震 《古经解钩沈》

Page 5: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至于治古书之法,无论治经治子,要皆当以校勘、训诂之法为初步。校勘已审,然後本子可读;本子可读,然後训诂可明;训诂明,然後义理可定。”

—— 胡适《胡适文存 · 论墨学》

Page 6: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一 训诂的内容 (一)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训诂的任

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1. 河东方言中称后退为“ sao”, 源于满语 sor

ombi ;萨其马、蘑菇、(方言中的满语语词)

2. 站、歹(蒙古语本义为反逆) 3. “ 打嘎” 、“闶阆” 、(火+福),在室

內燃火驱散冷空气。(近代汉语语词研究)

Page 7: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4. 《黄鹤楼》剧一:“那周瑜不弱如兴刘灭楚的汉张良,索仔细,莫荒唐!”

《折桂令》:“许天香,赛神香,夜夜烧香;百事荒唐,心在谁行,魂在谁行?”

王锳《诗词曲语词例释》:“荒唐”与“仔细”对举,应为慌张义,而不是荒诞不经义。按:古“唐”、“张”音近,“荒唐”与“慌张”或一声之转。

Page 8: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Page 9: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二)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等内容。

《礼记 · 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说文》:“、( zhǔ ),有所绝止而识之

也。”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停顿时,点在两字间,近似于现在的“,”;在句终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后来用圈号作为句中标志,近似于现在的“。”

Page 10: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1 《孟子》:“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 《论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3 《初刻拍案惊奇》:“那卜良是个游花插趣的人,

那里熬的刑掼打至五十以上已自绝了气了。” 4 《郁离子》:“燕文公之路马死或告知曰:‘卑耳氏之马良请求之。’”

Page 11: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王念孙:“以”古时有“而”义=至大至刚而直。

《尚书》:“天大雷电以风。” 《国语》:“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惠,通“慧”)

Page 12: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郑玄:“路谓车也,凡君所乘之车曰路。”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礼,天子大路,诸侯路车,大夫大车,士饰车。”

Page 13: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三)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

Page 14: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余平生持论,读古书当通训诂,审词气,二者如车之两轮,不可或缺。通训诂者,前人所谓小学也。审词气者,今人所谓文法之学也。”

——杨树达

杨树达( 1885年 6月 1日 ~1956年 2月 14日),字遇夫,号积微,晚年号耐林翁。中国湖南省长沙县人。中国汉语语言文字学家。古书疑义举例续补》 1924年 家刻 《中国语法纲要》 1928年 商务印书馆 《词诠》 1928年 商务印书馆 《高等国文法》 《积微居金文说》 1952年 科学出版社 《积微居小学述林》

Page 15: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1.联绵词。由双声叠韵的两个字构成,“合二字为一词,两声共一义”。

“狐疑”——狐性多疑; “ 犹豫”——兽名,犬预先走人前,等人不到,又走回来。

王引之指出两种说法都错误,狐疑、犹豫,踯躅,犹与,皆为双声字。

Page 16: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符定一编著《联绵字典》。 1937年全书编成,又经多年核订、补正, 1940年铸印,全书历经 32 载,共 87册,计 400多万字。书成之后,轰动全国。章太炎称其”实较明人骄雅为优”,为书题字。商务印书馆出重金资助, 1943年由北平京华书店出版。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两次再版。

Page 17: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2.分清偏义复词 《礼记》:“养老幼于东序。”; 《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还。”;

《后汉书》:“先帝常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Page 18: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3.分清实词和虚词 《诗 ·终风且暴》:“终风且暴。”终:既。

一说终日,一说大。王念孙认为“终”为“既”之意。王引之:经典之文,字各有义;而字之为语词(即虚词)者则无意可言,但以足句耳。语词而以实词解之,则扞格难通。

Page 19: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四)阐明语源,研究得名之由。 1. 《史记》:“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2. 《尔雅》:“鬼之言归也。”; 3. 《说文》:“月,阙也。太阴之精。” 4. 《说文》:“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

之韭。”

Page 20: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5.梳子得名之由?《说文》:“梳,理发也”;《说文》:“疏,通也”;《说》:“流,水行也”;旒 liǘ ,《玉篇》:“旒,旌旗垂者。”旒,古代帝王礼貌上前后悬垂的玉串;裗《尔雅 · 释器》:“衣裗谓之 ”释文:裗,流也。

6.“痉挛”得名之由? 痉(巠 xing多直义)径、经、茎;挛(相连),恋、峦、孪、銮、鸾

7.浙江、淮河、齐国、鲁国、商人等为何得名?

Page 21: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五)校正文字——订正讹字、脱文、衍文等文献传抄、印刷、流传中的各种错误。校勘实为训诂之前提。

形讹:刻板抄写时因字形相似而误。脱文:也叫“夺文”,因抄刊古书而误脱的字衍文:因抄刊古书而误增的字。倒文:因抄刊古书而误倒的字。错简:竹简排列次第错乱造成文句颠倒的现象。 异文:记载同一事物、表达同一意思时,同一部书

的不同版本或不同书籍所使用的不同文字。

Page 22: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尝谓好著书不如好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亦多误矣。”

——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自序》

Page 23: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王念孙《广雅疏证 ·序》:“是书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此后错落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

Page 24: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王念孙( 1744 ——1832 ),字怀祖,生而清羸,故自号石臞。江苏高邮人。王引之之父,时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

Page 25: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1. 《吕氏春秋 ·查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近。’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Page 26: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2. 《敦煌变文集 ·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莲念仏若恒沙,地狱元来是我家。”《变文集》的校录者改“元”为“原”。

按:原、元二字在明代以前不能通假。变文起於唐代盛行一时的俗讲,大多是唐及五代、少数是宋初的作品,自不例外,不烦校改。清顾炎武考证说:“元者,本也。本官曰元官,本籍曰元籍,本来曰元来,唐宋人多此语。後人(指明人)以‘原’字代之,不知何解。”(《日知录》卷三二“元”条)

Page 27: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3.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汉诗》卷一○《乐府古辞 ·上留田行》:“里中有啼儿,似类亲父子。回车问啼儿,慷慨不可止。”

啼儿”怎么会像“亲父子”,不可解。逯钦立校曰:“‘父’字当是‘交’字残文。亲交,汉人习语。”“亲交”犹言朋友,汉代典籍中多见。同样以诗歌为例:《汉诗》卷九《乐府古辞 ·善哉行》:“亲交在门,饥不及餐。”又《妇病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逯氏校“父”为“交”,是因为他知道汉人喜欢使用“亲交”这个词,“似类亲交子”是说长得像朋友的儿子一样,就很好理解了。

Page 28: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 校勘某个时期的作品,必须对于这个时期的文字通假习惯有所了解”,“校勘时必须留意作品所在时期的习用词语”。

—— 刘坚

Page 29: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补充:除此之外,训诂还解释诗文中隐含的故事,对“用事”(典故)解说;说明章旨(段落大意,有利于说明义理,概括思想内容或故事情节);解释整部书的名字;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如李善《文选注》);说明修辞情况(双关、互文、避嫌、避忌(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代称、赋、比、兴等);标注语音(比况、读若、直音、反切);辨析古书异例(省文,倒文,连文,变文等);辨析古书的条例(如刘师培《春秋左氏传释例》);补充史实,讲述天文、地理(郦道元《水经注》),说明典制(古代礼制、法制、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

Page 30: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二 训诂的作用 (一)指导语文教学 1.指导人们判断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语

言变化发展,词汇和词义也在变化,训诂学任务是帮助人们发现变化,对古代文言文意义能正确理解,避免以今律古。读古书不能不求甚解,应力求准确,对文章深入理解。

Page 31: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 1 )《卖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注:“皋比,虎皮。将军座位上垫着虎皮。”

训诂材料告诉我们,古代战争中,虎皮是重要的战具,人们利用敌人畏虎的心理,披虎皮进攻以取胜。例如,《左传 ·庄公十年》鲁国的公子公子偃蒙皋比而先犯宋师。杜预注:“皋比,虎皮。”

Page 32: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 2 ) . 《吕氏春秋 ·察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

注释:“玃, jue ,大母猴……母猴,又叫沐猴,猕猴,比玃稍小。”

《说文》:“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下腹为母猴形。”

王念孙《广雅疏证》:“猕,声转而为母……又转而为沐。”

Page 33: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2.补救课本或选本在注释方面的不足。《古代汉语注释商榷》萧泰芳、张儒、马麦贞、白平 山西古籍出版社

此书找出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 700多条商榷意见。“是一部学习校勘与训诂的好教材”,对王力《古汉》注释进行补救工作。

Page 34: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Page 35: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1 。 《左传》:“桓公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为偪(逼)乎?”

注释:戮:杀。 按 “戮”之“杀”义在《左传》之后才产

生,当为“责罚以示众”,对活人、死人都可行戮。

Page 36: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2. 《庄子钓于濮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古汉》注释:先,指先去表明意图。 按:《经典释文》:“先,谓宣其言

也。”先当为“”之假借,意为“传话”,“事先联络”。《说文》:“,致言也。从言,从先,先亦声。”

Page 37: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3 。《孔雀东南飞》:“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注释:有兰家之女,出生于做官之家,可佩太守之子。

徐复:凡人物不知出生谓之“兰”也”。所谓“兰家女”,就是“某人家的女儿。”

Page 38: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列子 ·说符》:“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又有兰子又能燕戏者,闻之,复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日: ''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适值寡人有欢心,故赐金帛。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 "拘而拟戮之,经月乃放 ”

Page 39: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徐复( 1912~ 2006)

  语言学家。字士复,一字汉生,号鸣谦,江苏省武进县人。 1929年就读于金陵大学,从黄侃攻文字、音韵、训诂。1935年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后转至章太炎门下求学。曾任教于国立边疆专科学校、金陵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校。历任副教授、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名誉所长、《辞海》编委、《辞海》语词学科分科主编之一、《汉语大词典》副主编之一、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传世藏书》主编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训诂学、校勘学、蒙藏语文研究、词语研究、语源学研究及方言研究方面。

Page 40: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4.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注释说:”县官,这里指官府 。按:当注释为朝廷。

Page 41: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考”县官“这名称出自汉代,本是对天子的称呼。如,《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涤侯。”唐司马贞《索隐》说:“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后来也用以泛称朝廷。如,《史记 ·景帝本纪》“令内吏郡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汉书 ·食货志》上晁错《论贵粟疏》:“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可就是没有以“县官”泛称作官府的。

Page 42: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二)指导古籍整理。古籍整理是对古书进行校勘、标点、注释、翻译、集佚、辨伪等,都与训诂相关。

Page 43: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中华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没有产生文化断层的民族 , 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 仅保留下来的文献典籍就有数万种之多。

Page 44: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1.训诂与校勘。 校勘的方法 包括:对校法 , 本校法 ,他校法和理校法四种 ,1931年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 ( 后改称《校勘学释例》提出。

Page 45: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陈垣:( 1880—1971 )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字援庵,又字圆庵。笔名谦益、钱罂等。 1926~ 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 1952~ 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南宋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

Page 46: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清代校勘第一人” --顾千里 (1766-1835) ,名广圻,号涧苹,以字行,江苏元和人。他是江声的高足,惠栋的再传弟子,吴派校勘学家的代表之一。 嘉庆六年 (1801) ,顾千里任《毛诗》校勘。顾千里特别强调要广收古本、旧本,了解版刻源流,辨别版本优劣,讲求不同版本间的互勘,坚持校勘要有版本依据,被人称为对校学派。他重视校勘成果,反对妄改和臆改,但遇异文,注存备考。顾千里这种注重版本依据,异文比较,强调保持原貌,反对臆断妄改,无疑是稳妥、谨慎和科学的,是校勘应遵循的一大原则。但易陷入机械的“死校”和烦琐考证。顾千里通过论争,在校勘学领域独树一帜,提出了著名的“以不校校之”的校勘学理论。

Page 47: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0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第三册,“草屋七八间。”

Page 48: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对校法 ,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 ,遇不同之处 , 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 , 一人读书 ,若怨家相对者” ,

陈垣强调 :"凡校一书 , 必须先用对校法 .“

胡适认为 " 用善本对校是校勘学的灵魂 ",

Page 49: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陈垣强调校勘不仅要广蓄异本 ,而且要充分利用古本和善本 . 一般而言 , 一种古籍的版本当然是多多益善 ,版本越多 , 可供比较的各种异文资料也越多 .但校勘要讲究版本质量 ,古本 ,善本对于校勘的作用更大 , 一部古本或善本 , 可能比十部普通的版本还要有价值 . 能否搜求到好版本 ,关系到校勘工作的成败 ,因此陈垣说 :“ 对校贵有佳本 。

Page 50: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本校 ,他校和理校 ,这是在不同条件下采用的校勘方法 .凡校勘古籍 ,应该首先用对校 ,然后依次用本校和他校 ,最后才能用理校 ,

本校法者 , 以本书前后互证 ,而抉摘其异同 ,

则知其中之缪误 . 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 ,最宜用之

Page 51: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他校法者 , 以他书校本书 .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 , 可以前人之书校之 , 有为后人所引用者 ,可以后人之书校之 , 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 , 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此等校法 ,范围较广 , 用力较劳 , 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

Page 52: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理校法的根据是义理而不是版本等其他材料依据 。

遇无古本可据 ,或数本互异 , 而无所适从之时 , 则须用此法 .此法须通识为之 ,否则卤莽灭裂 , 以不误为误 , 而纠纷愈甚矣 . 故最高妙者此法 ,最危险者亦此法 !

Page 53: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1. 唐王梵志诗:“冤家杀人贼,即是短命子。”张锡厚校曰:“冤家,原作‘怨家’,据文义改。”(《王梵志诗校辑》57页,中华书局, 1983年)

按:“怨家”谓仇人,是汉代以来习语,实不当改。《史记》卷八九《张耳传》:“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汉文》卷三八刘向《别录》:“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怨家”後来逐渐为“冤家”所取代,但唐代时两种写法并存,如《梁书》卷二七《陆襄传》:“陆君政,无怨家,闘既罢,雠共车。”是唐修史书之例。校者以“冤家”改“怨家”,未当。

Page 54: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2. 《风俗通义 ·愆礼 ·九江太守武陵陈子威》:“生不识母,常自悲感。”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引史树青说:“‘感’字疑是‘慼’字之讹。”又《山阳太守汝南薛恭祖》:“何有死丧之感,终始永绝,而曾无恻容。”《校释》:“‘感’,《拾补》云:‘似当作慼。’

按此句出于《诗 · 小雅 ·常棣》:‘死丧之威,兄弟孔怀。’‘感’,当作‘威’。‘威’,畏也。”

Page 55: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按:两例议改“感”为“慼”、“威”,可商。“悲感”连用,不妨首先考虑“悲”和“感”义近,因为“同义(词)连用”是训诂学上的一条法则。

“ 感”有悲哀、伤痛义,是汉魏以来的一个习见用法,如:《三国志 ·魏志 ·邴原传》裴注引《原别传》:“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南朝宋鲍照《与荀中书别》诗:“连翩感孤志,契阔伤贱躬。”“感”都和“伤”对文同义。

这样看来,两例“感”都可不必改 。

Page 56: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1996年 9月 18日,《人民日报》报道在西安发现《孙武兵法》 82篇,但经过专家的鉴定,发现所谓《孙武兵法》实际上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现代伪书。姑且不提该伪书在竹简、钞本原件、著述体例、史实叙述、思想内容、字体文字等方面的明显破绽,仅就语言风格来说,也和《孙子兵法》完全不同。如书中出现了“四面楚歌”、“国泰民安”等後代才产生的词语,与《孙子兵法》“辞如珠玉”的语言运用有着天壤之别。

Page 57: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大哉校雠之为学也!非其人博通古今道术,而又审辨乎源流失得,则于一书旨意必不能索其奥而诏方来。

——清 · 张尔田

Page 58: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三)编纂词典。 因为:第一、辞书的编纂,需要在体例和

方法上参考前人的训诂专书和注释书。第二、语文辞书的释词方法,仍然没有越出古代语文辞书的范围。学习训诂学,可以指导辞书编纂,以进一步提高语文辞书的质量。

Page 59: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Page 60: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1.词条失收 词条和义项失收,这是辞书编纂中的老问题。当然,不能要求古书中所有的词和义,都能收到大型历史性语文辞书中去,这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那么,什么词或义该收,什么可以不收,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Page 61: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 1 )申摄 命令,部署。《宋书》卷一《武帝纪上》:“辄申摄众军先上,同谋起义。”《南齐书》卷九《礼志上》:“其所歌之诗,及诸供须,辄勒主者,申摄备办。”

Page 62: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 2 )欺巧 欺诈,虚假不实。《南齐书》卷二二《豫章文献王嶷传》:“公家何尝不知民多欺巧,古今政以不可细碎,故不为此,实非乖理。”《南史》卷四七《虞玩之传》:“先时,宋世人籍欺巧,及高帝即位,敕玩之与骁骑将军傅坚意检定之。”

Page 63: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2. 义项未备。 ( 1 )“及”有知晓义。 《後汉书》卷七二《董卓传》:“而彪、琬恐惧,诣卓谢曰:‘小人恋旧,非欲沮国事也,请以不及为罪。’”

《宋书》卷一一《律历志上》:“自和父祖汉世以来,笛家相传,不知此法,而今调均与律相应,实非所及也。”

Page 64: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 2 )具,本义是凖备、备办,六朝时又产生出知道、了解义。

《南齐书》卷五八《东南夷传 ·扶南国》:“诏报曰:‘具摩醯降灵,流施彼土,虽殊俗异化,遥深欣赞。’”

《魏书》卷七八《张普惠传》:“直自事缘须罢,先以令停,方获此请,深具来意。”

Page 65: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辞源》、《大词典》都未收究其未收的原因,一种可能是资料摘录者取证时不够仔细,把它们给漏了;还有一种可能则是取证者虽然看到了,但并没意识到是词,未加摘录,这就关係到判断词与非词的界限问题 。

Page 66: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3. 释义有误。 ( 1 ) [乱流 ] 《辞源》、《大词典》都解释为

“水流不循常道”,其实,《水经注》里的“乱流”一词常见,当是“合流”、“汇流”的意思。

具体说,可指两条或多条河流汇合而成的水流,名词。如:

《沁水》:“而东会绝水,乱流东南入高都县,右入丹水。”

《巨马河》:“又东南至泉州县西南,东入丈八沟,又南入巨马河,乱流东注也。”

Page 67: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也可指水流汇合,动词。 如:《浊漳水》:“又东北分为二水,一右出为淀,一水北注呼池,谓之濊口,清漳乱流而东注于海。”

《沔水中》:“濔水又东历宜城西山,谓之濔溪,东流合于夷水,谓之濔口也。与夷水乱流东出,谓之淇水。”“

乱流”为什么会有合流义呢?原来,“乱”有混杂的意思, 《释名 · 释言语》:“乱,浑也。” 《韩非子 ·喻老》:“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

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

Page 68: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 2 )围棋。 亦作“围棊”。棋类的一种,古代叫弈。

……双方用黑白棋子对着,互相围攻,吃掉对方的棋子,占据其位,占多者为胜,故名“围棋”。(《大词典》第三卷 651页)

Page 69: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按:这里解释的是“围棋”一词的名词用法,也就是今天此词的意思。但“围棋”在早期古书中,更多的是用作动词,就是下围棋的意思。

《方言》第五:“围棋谓之弈。” 晋葛洪《抱朴子 ·百里》:“或有围棋樗蒲而废政务者矣。”

唐韩愈《送灵师》诗:“围棋斗白黑,生死随机权。”“

此三例,围棋”都是指下围棋。

Page 70: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 3 )点 《世说新语 · 文学》:“郭象者,为人薄行,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

这里讲了晋人郭象注《庄子》剽窃向秀著作的事。“定”和“点”都有修改义,故可以组成同义复合词。“定点文句”犹言修改文句;《晋书》卷五○《郭象传》作“点定”,意义相同。

Page 71: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辞海》把“点定”解释为“修改文字作最后定稿”, 《汉语大词典》“点”的第五个义项是“加点断句”, 《南史》卷一九《谢脁传》:“时荆州信去倚待,脁执笔便

成,文无点易。” “点易”也指修改文稿,和“定点”、“点定”相同。

汉魏以来,形容人才思敏捷,倚马可待,常用“文无(不)加点”一类的词语,

《说文 ·黑部》:“点,小黑也。”本义是小黑点。把写错或不满意的字抹黑涂去,这是古今相同的习惯,故引申为涂抹、去除(文字)义。《尔雅 · 释器》:“灭谓之点。”郭璞注:“以笔灭字为点。”“点”的修改文稿义应当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Page 72: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4 。源流失考。 所谓溯源,是指把词或义出现的年代尽可能地往前推,最好能找到其原始出处 。

( 1 ) [射杀 ] 用箭射死。首例举宋苏轼《将官雷胜得过字代作》诗:“一双铁丝箭,未发手先唾。射杀雪毛狐,腰间馀一个。”(第二卷 1266页)按:此词至晚已见于汉初作品,《史记》中凡七见,如:卷七《项羽本纪》:“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

Page 73: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源流并重”的另一方面,就是能够把握词

义演变的脉络,力争展现其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轨迹,也就是说,要注重探流,即追踪词语的後代用例。

Page 74: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 2 )谈:延誉;称扬。《韩非子 ·孤愤》:“学士不因,则养禄薄礼卑,故学士为之谈也。”王先慎集解引旧注:“谈者,谓为重人延誉。”(第十一卷 319页)

按:“谈”的称誉义後代仍然沿用。《魏书》卷一九中《任城王澄传》:“文明太后引见澄,诫厉之,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德音闲婉,当为宗室领袖。是行使之必称我意。卿但记之,我不妄谈人物也。’”又卷六九《崔休传》:“休聪明强济,雅善断决,……加之公平清洁,甚得时谈。”“谈”的用法相同。

Page 75: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三)对其他学科的帮助。历史、古医学、写文章等都有帮助。

1. 陈胜建立“张楚政权”? 错误!“自立为王,号为张楚?”“张”,

《广韵》:“张,施张。”《集韵》:“陈设。”《陈涉世家》两次称大楚,九次称楚,没有“张楚”的说法。“号为张楚”应理解为“宣称为建立楚国。”

Page 76: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2. 明初有位医生给人看病,嘱咐病人“煎药以锡做药引。”名医戴原礼上前请教,发现医书错误,“锡”当为“饴 ”,就是糖。

Page 77: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珍贵版本中,有 16部宋版医书,残缺率为 18.7% ;43部元版医书,残缺率为 6.9% ; 381部明版医书,残缺率为 2.3%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作为保存中医古籍最多的专业图书馆,目前馆藏古籍中破损程度严重者近 10000册,中等程度破损者约有 10000余册,轻度破损者多达 16000余册,三项总计占总馆藏的一半,形势非常严峻。现存的中医古籍品种多达 6000余种,要全部实现数字化、文本化比较困难,从中选择重要的中医药典籍 2000 至 3000种比较可行,基本上可以囊括版本价值和实用较高的珍贵典籍。

Page 78: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 不通训诂,对一些词语的解释,不可能确切,常会望文生义而降低工具书的科学性和使用价值。”

——陆宗达

Page 79: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陆宗达( 1905~ 1988 )

  训诂学家。字颖民(一作颖明)。浙江省慈溪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音韵研究、训诂学、《说文解字》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等方面。其中尤以训诂学和《说文解字》研究为成就最突出。 1964年,他出版了《训诂浅谈》(北京出版社)一书,把训诂学的内容与方法归纳为 5个方面,即解释词义、解释文意、分析句读、说明修辞手段、阐述语法。1980年,他在此基础上修订补充,出版《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一书,后又出版《训诂方法论》(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此为中国专论训诂方法的第一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