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99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1982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Upload: melyssa-jennings

Post on 31-Dec-2015

12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三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内容: 本章重点讲述了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条件、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制定和颁布的宪法性文件及宪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特别是对我国 1982 年颁布的现行宪法以及修正案做了系统和全面的阐述。宪法历史学习是对宪法概念认识的深化。. 第三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近现代宪法产生和发展的条件、特点及发展趋势;了解旧中国宪政与宪法产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其历史经验;了解新中国宪法制度建设的基本概况,特别是四部宪法及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达到认识宪法发展规律、深刻理解宪法概念的目的。.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内容:本章重点讲述了近代意义宪法

产生的条件、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制定和颁布的宪法性文件及宪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特别是对我国 1982 年颁布的现行宪法以及修正案做了系统和全面的阐述。宪法历史学习是对宪法概念认识的深化。

第三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

近现代宪法产生和发展的条件、特点及发展趋势;了解旧中国宪政与宪法产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其历史经验;了解新中国宪法制度建设的基本概况,特别是四部宪法及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达到认识宪法发展规律、深刻理解宪法概念的目的。

知识结构图: 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 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 近代宪法的产生 宪法的产生 和发展 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 宪法的发展

宪法发展的趋势

宪政问题在中国的提出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旧中国宪法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的产生和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新中国宪法的 1954 年宪法产生和发展 1975 年宪法 1978 年宪法 1982 年宪法

 

第三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 (一)经济条件 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原因。 (二)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执掌国家政权,实现对全社会的

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原因。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 (三)思想条件 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

分立”和“法治”为内容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是近代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四)法律条件 法律部门的增多、法律体系的日渐完善和

整合需求以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出现,是宪法产生的法律原因。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

(一)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 1 .英国宪法 资本主义宪法最早产生于英国。十七世纪

的英国宪法是近代宪法的先驱,英国又被称为“宪政的母国”。英国宪法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逐渐形成的。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 2 .美国宪法 美国是最早制定成文宪法的国家。美国宪法的产

生是在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中形成的,经历了从发表《独立宣言》到签订《邦联条例》再到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过程。

3 .法国宪法 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产生于法

国大革命。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 如果说英国宪法的出现从内容到形式还不

成熟的话,那么美国联邦宪法和法国宪法的诞生则使宪法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具有了与普通法律的明显区别,它们所确立的内容和形式为日后宪法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框架,标志着宪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已经形成。

(二)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

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原因基本上同于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原因,也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是社会主义宪法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其理论渊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宪政理论。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权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二)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 苏俄宪法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突破了资本主义宪法和宪政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使宪法也成为无产阶级实现民主和组织国家政权的根本法,世界宪法史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并存发展的态势;

第二,它第一次系统规定了一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而扩大了宪法的调整范围,宪法由传统的政治领域进入了社会经济生活领域;

第三,它推动了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使之从一国波及到多国,从而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宪政文化的氛围,并使社会主义宪法成为世界文化现象。

三、宪法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 资本主义宪法产生至今已有超过三百年的

时间,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它可分为两个时期,即近代资本主义宪法时期和现代资本主义宪法时期。

三、宪法的发展 ( 1 )近代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的宪法,为了反映资产阶

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需要和在自由竞争状态下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一般都普遍地确认了“人民主权”、“天赋人权”、“权力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并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所能允许的范围内规定了公民相应的权利和自由,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和民主性。

三、宪法的发展 但也有个别封建势力很强大的国家的宪法,仍坚持主权在君的原则和反民主倾向,表现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与封建专制制度相混合的特点,颁布主权在君的钦定宪法。 1871 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和 1889 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就是其典型代表。

三、宪法的发展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民主共和成

为宪法发展的主流; 第二,特别强调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护,具有典型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色彩,公民权利本位明显;

第三,严格规制国家权力,国家的宪法角色被定位于社会政治领域,宪法具有浓郁的政治法特点;

三、宪法的发展 第四,成文宪法的形式被普遍采用,不成

文宪法成为例外; 第五,日、德等封建势力强大的国家颁布

了主权在君的钦定宪法,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宪法发展的另一道不和谐风景。

三、宪法的发展 ( 2 )现代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其失败告终,

国内阶级矛盾愈趋尖锐,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 1918 年 11月爆发了革命,推翻了帝制,开创了共和制度,于 1919 年 8月公布实施了《德国志共和国宪法》(又称魏玛宪法)。这部现代资产阶级的第一部宪法。

三、宪法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1924 年 1月召开的全联盟苏维埃第二次

代表大会通过了第一部苏联宪法,即 1924 年苏联宪法。

1936 年 12月 5 日,全苏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该宪法是在斯大林参加和指导下制定的,故又称“斯大林宪法”。

三、宪法的发展 1924 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在苏联的影响下

制定了其第一部宪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包括中国在内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也都以苏联为榜样先后颁布了各自的宪法。

四、宪法的发展趋势

(一)宪法发展呈现出两方面的发展趋势 1 .从宪法对近代社会进行制度安排的角

度看,在传统的政治领域,宪法对国家权力的配置,一方面表现为加强行政权力,使行政权力呈现扩大趋势,这是宪法对国家权力横向配置方面的发展趋势。

四、宪法的发展趋势 2 .随着国家权力进入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领域,宪法对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规定并进而形成基本经济和文化制度,其内容也日益丰富和完备,许多宪法设有专章(专编)规定。宪法不再是政治法,也逐渐成为包括了全面的社会法内容。

四、宪法的发展趋势 (二)宪法越来越重视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三)宪法保障得到加强,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成为一种潮流

(四)宪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扩大 (五 ) 宪法形式方面的发展

返回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宪政问题在中国的提出 “ 一百多年来,中国革命同反革命的激烈斗争没

有停止过。这种激烈的斗争反映在国家制度的问题上,就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势力所要求的三种不同的宪法。”

这三种不同的宪法就是:从晚清皇帝、北洋军阀政府一直到国民党政府所炮制的伪宪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向往的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宪法;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历史背景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亡国

的危险,清政府与帝国主义、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帝国主义的入侵,逐步瓦解了中国原有的自给自足经济,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一股重要政治力量。

(一)历史背景 19 世纪 60 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把向西方学习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改良主义者已开始主张把议会制度等部分宪政制度移植于中国 ,康有为、梁启超等,继承总结了以往改良主义的宪政思想,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并具体化,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以“伸民权、争民主、开议院、立宪法”为纲领的君主立宪宪政主张,揭开了中国宪政运动的实践之幕 。

(一)历史背景 1905 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

政,考察后认为实行宪政会“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使“皇位永固”。于是 1906年清政府下令预备立宪,并于 1908 年 9月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以 9 年为期进行立宪预备。 1911 年 10月 10 日辛亥革命爆发后,为了维护岌岌可危的统治,清政府又不得不匆匆忙忙于 11月 3 日颁布《重大信条十九条》 (简称《十九信条》 ) 。

(二)《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的主要内容

《钦定宪法大纲》共 23 条,分为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其重心在于维护君上大权。大纲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地位,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确立了皇帝实际上不受约束的绝对权力 .

1911 年 10月 30 日清政府用三天时间匆忙起草了名为《十九信条》的宪法性文件。

这份文件是在革命高潮时期制定的,对皇权作了较大的限制,力图以君主立宪政体来挽救王朝的命运。在内容上,规定了象征性国家元首制,除宣布“大清帝国皇帝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外,规定了“皇帝之权,以宪法规定者为限”。

二、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 (一)历史背景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在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

后一个封建王朝之后, 1912 年 1月 1 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宣告诞生。在辛亥革命期间,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利用出任清廷内阁总理大臣之机掌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1912 年 3月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

孙中山 袁世凯

(二)主要内容

《临时约法》共 7 章 56 条,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宣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中华民国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配置了各类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特别是规定了大总统不单独行使最高行政权(与国务总理和各部总长一起),并受参议院的牵制;

(二)主要内容

二是赋予了国民广泛的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它规定人民享有人身、住宅、财产及营业权;有言论、著作、游行、集会、结社、通信、信仰、居住迁徙等自由。它还规定只有在为了“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才能依法对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加以限制。这些规定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倾向。

(三)历史地位

《临时约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宣告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终结,肯定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三)历史地位

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阶级局限性,它未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帝国主义、立宪派和旧军阀的妥协。由于没有政权保障,袁世凯上台以后,《临时约法》很快便被束之高阁,成为几张废纸。

三、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一)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以后,中国

历史进入了以“中华民国”为招牌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反动武装集团,是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的封建买办阶级的政治代表。

三、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二)主要宪法性文件及其性质 北洋军阀制定的宪法性文件主要有 1914

年的《中华民国约法》、 1923 年的《中华民国宪法》和 1925 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三、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中华民国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为登上正式大总统宝座并复辟帝制,而于 1914 年 5月 1 日正式抛出的。

1923 年的《中华民国宪法》是由直系军阀曹锟掌握政权以后于 1923 年 10月 10 日颁布的,因其是通过贿赂国会议员而制定的,因此又被称为“贿选宪法”,这是旧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正式宪法。

买选票贿选总统  历史无法掩盖,后来揭露的幕后的真相是:共有 480名参会议员收受了曹锟的贿赂曹锟在历史上最出名的一点,就是他贿选总统。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最终却被定格在了耻辱点上,十分有趣。这次贿选在历史上也是一出有趣的喜剧或闹剧,把貌似庄严的政治大大调侃了一番。曹锟本是个戏迷,喜欢点戏、看戏、捧戏子,不想自己却主演了这出历史喜剧。

曹锟

三、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1925 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是由皖系军阀段祺瑞执政府于 1925 年 12月起草的。

该草案规定大总统有权发布与法律有同等效力的赦令: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从而确认了大总统高度集中的权力和对议会的控制权,反映了段祺瑞执政府渴望加强自己的专制独裁统治。但由于受到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对,该草案未能成为正式宪法。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北伐战争的胜利宣告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南京组织国民政府,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先后制定了三部宪法性文件。

(一)《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它于 1931年 5月 12 日制定,其效力一直延续到 1946 年。它共 8 章 89 条,其主要内容是宣布训政时期实行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的个人独裁,虽然它宣布“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并规定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二)“五五宪草”。 “九 · 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迫于抗日民

主运动的压力,于 1932 年底通过了制宪决议,1933 年初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 1934 年通过了宪法草案,并于 1936 年 5月 5 日公布。它共 8 章 148 条,基本上沿用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三)《中华民国宪法》 它是国民党政府撕毁政治协商会议协议、准备发动全面内战的情况下,通过没有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参加的国民大会于 1946 年底制定并于 1947 年元旦公布,共 14 章 175 条,它确立了高度专制的总统制体制,并按照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设计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院制的国家机关体系确认了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的宪法地位;规定了一些人民权利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方面的国策。

五、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一)历史背景 1927 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了加强对革命根据地的统一领导,各根据地于 1931 年 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并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革命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延安延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二)宪法性文件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除前言外,由 17 条组成。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共 21 条。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斗争的形势下制定的。 1946 年 9月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共 25 条。

(二)宪法性文件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

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是人民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法性文件,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代表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总方向。它们是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建设经验的总结,不仅促进了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民主宪政运动,而且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制宪活动也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返回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一)制定过程 1949 年 6月 15 日至 20 日召开了新政协筹备会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任的新政协筹备会,下设 6个小组,分别进行召开新政协的各项筹备工作。

(二)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共同纲领》包括序言及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共 7 章 60 条,其基本内容为:

1 .确认了国家性质和任务。 2 .规定了政权组织和原则。 3 .赋予人民广泛的权利和义务。

(二)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4 .规定了国家的经济、文教、民族、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政方针。

《共同纲领》所规定内容的根本性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所代表社会利益的广泛性,使它能够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发挥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 1954 年宪法 (一)制定背景 1953 年到 1954 年 8月,在全国范围内开

展了普选工作,除个别地区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召开了普选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初步开始了地方基层政权民主化的进程。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从1953 年开始,我国进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共同纲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

二、 1954 年宪法 (二)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1954 年宪法除序言外,分为总纲,国家机

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共 4 章 106 条。 1954 年宪法在内容上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其内容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二、 1954 年宪法 1 .它确认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制度,规

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规定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在我国实行单一制结构形式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2 .它确认了我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制度。 3 .它确认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步骤。

二、 1954 年宪法 4 .它确认了公民在法律上的一律平等,

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5 .在国家机构方面,规定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为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行政机关,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二、 1954 年宪法 1954 年宪法作为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无论是它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还是结构形式,都受到了人们的普遍称赞。

刘少奇同志在作我国第一部宪法制定情况的报告

三、 1975 年宪法 (一)修改背景 1954 年宪法实施以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到 1956 年,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打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三、 1975 年宪法 但是从 1957 年开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

了“左”的错误。政治上的阶级斗争扩大化极大地破坏了宪法的人民民主原则,经济上的瞎指挥破坏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则,宪法的许多内容实际上被束之高阁,人治思潮日益泛滥,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1954 年宪法的修改工作因此未能及时展开,但客观上迫切需要对 1954 年宪法进行修改。 1975 年 1月 1 7 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 1954 年宪法进行了全面修改,通过了 1975 年宪法。

三、 1975 年宪法 (二)历史评价 1975 年宪法除序言外,有总纲,国家机构,公

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国旗、国徽、首都,共 4 章30 条。这部宪法继承了 1954 年宪法有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的规定,反映了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一事实。但是由于它是在“十年动乱”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修改的,从总体上以强调阶级斗争为纲的所谓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思想,因而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和错误。

四、 1978 年宪法

(一)修改背景 1976 年 10月,极左势力被粉碎,我国开始了拨乱反正工作。 1977 年 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要求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 1978 年 3月 5 日对 1975 年宪法进行了全面修改,通过了 1978 年宪法。

四、 1978 年宪法

1978 年宪法除序言外,分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旗、国徽、首都,共4 章 60 条。它是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根本法。它将“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作为新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取消了 1975年宪法关于“全面专政”的规定,但由于当时清除极左流毒和影响的工作正在进行,许多是非问题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还未能分清,因此, 1978 年宪法也没有完全摆脱极左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是一部很不完善的宪法。

五、 1982 年宪法

(一)修改背景 1978 年 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从 1979 年起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且提出了要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 1981 年 6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建国 32 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并充分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把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看作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从而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五、 1982 年宪法

经济上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实现以国营经济为主导、公有制为基础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多元经济结构。 1978 年宪法没有也不可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进一步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对它的修改势在必行。

五、 1982 年宪法

1982 年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于 1982 年 12月 4 日通过,由序言及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等四章组成,共 138 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82宪法

1988年宪法修正案

1993年宪法修正案

2004年宪法修正案

1999年宪法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82年宪法基本精神

1 .把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认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

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3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4 .坚持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

体制改革。

(三)现行宪法的修改 1988 年以来,全国人大四次以宪法修正案

的方式对 1982 年宪法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共计 31 条修正案。

(三)现行宪法的修改 第一次宪法修正案。 1988 年 4月 12 日

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两条宪法修正案。

一是增加了关于私营经济的内容,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1988 年 二是修改了土地政策,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1993

第二次宪法修正案。 1993 年 3月 29 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 9 条宪法修正案。

第一条 宪法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1993

第二条 宪法第十条第四款“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1993

第三条 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后两句 , 修改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

第四条 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末尾增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第五条 宪法第七条:“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营经济的巩固和发展。”修改为:“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

第六条 宪法第八条第一款修改为:“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

第七条 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第八条 宪法第十六条修改为:“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国有企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

第九条 宪法第十七条修改为:“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民主管理,依照法律规定选举和罢免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

第十条 宪法第四十二条第三款修改为:“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国有企业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已的劳动。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

第十一条 宪法第九十八条:“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修改为:“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

第三次宪法修正案。 1999 年 3月 15 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 6 条宪法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

第十二条 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修改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

第十三条 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十四条 宪法第六条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

第十五条 宪法第八条第一款修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

第十六条 宪法第十一条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

第十七条 宪法第二十八条修改为:“国家维护社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制裁危害社会治安、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和其他犯罪的活动,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

图片来自: http://news.sohu.com/2004/03/08/08/news219350815.s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 年

第四次宪法修正案。 2004 年 3月 14 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 14 条宪法修正案。

在序言的第 7个自然段中,增写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修改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写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 年

在序言第 10自然段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写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 年

第二十条 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 年

第二十一条 宪法第十一条第二款“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 年

第二十二条 宪法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 年

第二十三条 宪法第十四条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十四条 宪法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三款相应地改为第四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 年

 第二十五条 宪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修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 年

 第二十六条 宪法第六十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第二十项“(二十)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修改为“(二十)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 年

第二十七条 宪法第八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发布戒严令,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修改为: “… …发布特赦令,进入紧急状态 ,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 年

第二十八条 宪法第八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 年

 第二十九条 宪法第八十九条国务院职权第十六项“(十六)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的戒严”修改为“(十六)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 年

第三十条 宪法第九十八条“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修改为:“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 年

 第三十一条 宪法第四章章名“国旗、国徽、首都”修改为“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宪法第一百三十六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四)现行宪法的主要特色和作用

1 .依据宪法,我国的立法工作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 .根据宪法确立的原则,我国成功地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3 .有助于推进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4 .为指导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宪法保障。

(四)现行宪法的主要特色和作用

5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成为社会共识

6 .宪法促进了我国人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返回

1 .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 2 .当代宪法有何发展趋势 ? 3 .应如何评价旧中国的宪政运动 ? 4 .应如何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地位和作用? 5 .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调会议共同纲领》有什么

历史意义? 6 . 1954 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7 . 1982 年宪法历次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8 .中国现行宪法的主要特色和作用有哪些?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