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裁判員制度

88
日日日日日日日 東東東東 東 東 東 東 東東 2011/04/28 東東東東

Upload: holly-moore

Post on 01-Jan-2016

2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4 download

DESCRIPTION

日本 裁判員制度. 東京大学 井 上 正 仁 教授 2011/04/28 於司法院. 前言. ○ 日本  ・ 2004 年 5 月, 作為大規模 司法制度改革 之 一環 ,制定了 裁判員法     ・ 經過 5 年的準備期間 ,在 2009 年 5 月施行。  ・ 2009 年 8 月,在東京地方法院進行第一次的裁判員審判 之後一直到 2011 年 1 月末 共 18 個月 的期間, 全國約有 1900 件的裁判員審判案件 ・ 擔任過裁判員、備位裁判員者 約 有 14 , 000 人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日本 裁判員制度

日本裁判員制度

東京大学井 上 正 仁 教授

2011/04/28 於司法院

Page 2: 日本 裁判員制度

前言○ 日本 ・ 2004 年 5 月,作為大規模司法制度改革之一環,制定

了裁判員法    ・經過 5 年的準備期間,在 2009 年 5 月施行。 ・ 2009 年 8 月,在東京地方法院進行第一次的裁判員審

判  之後一直到 2011 年 1 月末共 18 個月的期間,全國約

有 1900 件的裁判員審判案件 ・擔任過裁判員、備位裁判員者約有 14 , 000 人 ⇒ ○ 不斷進行各種的統計、對於有裁判員經驗者實施問卷

調查、舉行座談會等、聽取法官及其他相關人士之意見、並且進行國民的意見調查等

   ○為期適時地修正運用及制度 , 已行定期檢討2

Page 3: 日本 裁判員制度

Ⅰ 裁判員制度之概要

(1) 何謂裁判員制度?  ○自一般國民中選任6位の裁判員參與刑事案件(第一

審)審理程序   與3位法官一同組成審判庭    出席審理程序   ・決定有罪或無罪   ・若為有罪,決定科以如何之刑罰(量刑)之制度

  ※ 被告對於公訴事實坦承而不爭執之情形,     考量案件之內容及其他情形而認為適當時      ⇒ 得以1位法官,4位裁判員組成審判庭進行審理

3

Page 4: 日本 裁判員制度

      裁判員審理法庭(北海道・釧路地方法院之模擬裁判)〈摘自法院宣傳簡介〉

4

Page 5: 日本 裁判員制度

(2)裁判員如何選任?   

 ○係從各地方法院管轄區域內具有眾議院議員選舉權之居 民中以抽籤方式隨機選任。        ☆裁判員審判制度,在全國 50 處地方法院及 10 處地方法

院分院皆有推行。

 

   

5

Page 6: 日本 裁判員制度

○ 裁判員選任之程序

  

6

Page 7: 日本 裁判員制度

○ 不能被選為裁判員之情形 ①資格不符(不能任國家公務員者、未完成義務教育者、曾受

有   期徒刑以上之宣告者、因身心障礙而對於任裁判員職務有

顯 著障礙者) ②職業禁止    ・法律專家    為反映一般國民良知之制度宗旨 ・國會議員、國家機關官員 三權分立  ・自衛隊隊員 ③與案件相關之不適格者(被告、被害人本人或其親屬等人、

偵查關係人、辯護人等) ④有為不公平裁判之虞者

7

Page 8: 日本 裁判員制度

 ○請辭裁判員之事由  ・70歳以上之人  ・ 縣市町村議會之議員(會期中)  ・ 學生  ・ 5 年內曾任裁判員或檢察審查會委員者,或 1 年以內曾

以裁判 員候選人向法院報到者  ・ 從事裁判員職務有困難之特別情事者    (重病、身體障礙,對於親屬或同居人之照護、養育或事業上顯有

發生 損害之虞、親屬結婚典禮等,身體上或精神上有重大不利益之發生,      孕婦、生產後 8 週內之人、居住於地方法院轄區外偏遠地區等)

8

Page 9: 日本 裁判員制度

(3)裁判員之角色、權限、義務?

○角色、權限  ・出席審理程序(證據調查及辯論等)     亦可訊問證人

  ・在評議程序中表達意見,與其他裁判員及法官一同     ・決定被告有罪、無罪     ・有罪之情形,決定科予被告之刑(量刑)     =與法官對等之權限      ☆法令解釋及關於訴訟程序之判斷屬於法官之權限        ・・・亦得聽取裁判員之意見  ・宣示判決時在場

   9

Page 10: 日本 裁判員制度

○ 裁判員之義務等  ・審理程序及評議程序之出席  ・保密義務(評議之內容、經過及意見比數等職務上所知悉之秘密。但於公開法庭上所見聞者不在此限)

        自由且率直交換意見之確保        被告等關係人隱私之保護 ・裁判員之保護    ・姓名等資料不公開    ・與案件相關之接觸等行為之禁止 etc.

   

10

Page 11: 日本 裁判員制度

○ 適用裁判員審判之案件範圍  ・死刑或無期徒刑以上之罪  ・最輕本刑 1 年以上之有期徒刑之罪,且係故意犯罪而致

被害人死亡者   

     殺人、強盗致人死傷,現有人居住建築物等放火、    擄人勒贖,傷害致死、危險駕駛致死、毒品運輸等罪    ⇒ 初始之預估:一年全國約有 2,000 ~ 2,500 件

(佔地方法院管轄事件 2 ~ 3% )

   

(4) 適用裁判員審判制度之案件?

Page 12: 日本 裁判員制度

(5) 被告得否拒絕接受裁判員審判?  被告認罪之情形有無適用?

○ 被告不得拒絕或選擇  ・與英美陪審制度及韓國國民參與制度之差異

○ 被告自白之案件亦有適用  ・與英美陪審制度之差異  ・量刑亦應反映國民健全之良知及感覺之意旨

12

Page 13: 日本 裁判員制度

Ⅱ 裁判員制度之意旨

1.導入裁判員制度之基本思考 (1)裁判員制度導入至實施之經過   ・ 1999 年 7 月 内閣下設置司法制度改革審議会      2001 年 6 月報告書⇒導入裁判員制度之建言・基本架構

之提示   ・ 2002 年 1 月~ 2004 年 11 月      司法制度改革推動本部裁判員制度・刑事検討会      ⇒裁判員制度、相關刑事程序整備之具體設計

   ・ 2004 年 5 月 制定公布裁判員法及刑事訴訟法部分修正

   ・ 2005 年 11 月 審理前整理程序等之實施   ・ 2009 年 5 月 21 日  裁判員法施行

13

Page 14: 日本 裁判員制度

司法制度改革審議会

14

13名之委員法律関係者 6 名

非法律関係者 7 名

佐藤幸治会長 (憲法学者)

竹下守夫会長代理  (民訴法学者)

石井宏治委員(企業経営者)

山本勝委員(大企業役員)

吉岡初子委員(主婦連会長)

水原敏博委員(元高検検事長)

藤田耕三委員(元高裁長官)

中坊公平委員(元日弁連会長) 鳥居康彦委員

(慶応大学塾長)

高木剛委員(連合副会長) 曽野綾子委員

(作家)北村敬子委員(会計学者)

井上正仁委員(刑訴法学者)

Page 15: 日本 裁判員制度

(2) 司法制度改革審議會報告書之基本思考   ・與國民疏遠、利用困難之法律、裁判、法律人       「訴諸官司」,「不知變通」,「訟棍詭辯」,「耗時傷財」

     ⇒ 但是,也只能忍氣吞聲   ・社會之複雜化、多樣化、國際化、鬆綁限制     ⇒ 紛爭日增,以明確之規定及公正之程序解決       與利用者之國民親近,成為友善且令人信賴之司法     ①制度基礎之整備(民事司法制度、刑事司法制度之改革

等)    ②人員基礎之整備(法科大學院制度之創設等)

     ③國民基礎之整備(國民之司法参加=裁判員制度導入等)            15

Page 16: 日本 裁判員制度

○ 裁判員制度導入の意旨及意義

   (1)僅以法律専家所為之裁判      縝密且確實,但是,       ①與國民感覺背離之一面       ②國民理解困難,且耗費時間        ⇒① 一般國民良知及感覺之反映  ⇒更使人信賴          ②對國民公開、易於瞭解並且迅速之裁判  (2)司法=三權之一     基於身為主權者之國民意思而為     但是,卻只有「司法」是國民無法參與 ⇒其他國家狀況  (3)社會安全及安心=自己的事情     親自支持,分擔責任。也是權利   ⇒自覺、實行   

16

Page 17: 日本 裁判員制度

(3) 相關刑事程序等之整備  ①審理之充實及迅速化     ・新設審理前整理程序⇒爭點、證據之整理及證據開示      程序之整備⇒制定有效之審理計畫      ⇒對適用裁判員審理之案件,屬必要之程序    ・審理連續開庭,依審理計畫以爭點為中心,進行集中審理  ②新設偵查中被告之國選辯護制度    ・強制辯護案件(死刑、無期徒刑、最重本刑 3 年以上有期徒刑之

罪),     偵查階段羈押中之被告因貧困或其他事由,無法自行選任辯護人     之情形      ⇒依被告之請求,法官應指定國選辯護人      ⇒及早為防禦之準備⇒與審理之充實、迅速化亦有相關

      使裁判員之負擔不致過重,實現充實之審理程序17

Page 18: 日本 裁判員制度

18

2.裁判員制度之要點及其意旨

(1) 何以不採取陪審制度?

  ○陪審制度採用論    ・「官僚司法」之批判與司法「民主化」之主張       ⇒民主主義(多數決原理)與司法之功能    ・作為防止誤判對策之陪審論  ⇒對於前提現状之認識,根據並非充

分   ○参審制度採用論    ・基於個別案件而選任陪審員,無法為適切之判斷,且難以與法官

為對     等之意見表達,故以任期制而累積經驗之方式為之較佳        ⇒與國民要求清新之感覺、且反應國民良知之意旨有所背離

Page 19: 日本 裁判員制度

○ 關於僅以法官進行刑事審判之評價 ・在日本,長期以來,國民之間對於法院、職業法官有較高之信賴,   且刑事裁判總體而言,品質良好  但是,與一般國民感覺背馳之情況亦有之(特別是量刑事項)    ⇒基於國民參與司法,在裁判中反應國民健全之良知、感覺,使裁判品質     更好之考量   ⇒有罪・無罪之認定及量刑均有賴法官及裁判員之互相協力

   ※韓國之所以採取英美陪審制度,係肇因於一直以來國民對於職業法官 所為之刑事裁判有強烈不信任感(民意調查)     

          

     19

Page 20: 日本 裁判員制度

(2)何以賦予裁判員有與法官對等之評議權, 有無憲法層次之問題?

○ 司法制度改革審議會之決議 ・最高法院事務總局表示,以賦予評議權之方式使國民參與司法可能產

生憲法層次之疑義,倘參與之國民無評議權,而僅陳述意見,則應不 成問題( 2000 年 9 月)

 ⇒・如此一來參與之國民淪為「裝飾點綴」   ・多數意見認為,自國民參與司法之意旨而論,就裁判內容之形成,應

為主體性、實質性之參與   

20

Page 21: 日本 裁判員制度

○ 憲法層次之問題

21

・日本舊陪審法( 1923 年, 1928 ~ 43 年施行)規定,法院認為 陪審之評議結果不當時,得組成新陪審團重行審判(陪審 之更新)。 ○ 舊憲法( 1890 年)規定保障受「法官裁判」之權利  ⇒多數学説亦認為,陪審評議結果具有拘束力之見解係 屬違憲。    ・在韓國,陪審員評議無拘束力  ○大韓民國憲法保障「受法官裁判之權利」       

Page 22: 日本 裁判員制度

・日本国憲法   「受法院審判之權利」( 32 條)  「公平之法院・・・而受審判之權利」( 37 條 1 項)之保障    ⇒一直以來,不少學說認為賦予拘束力係屬違憲     ・憲法第 7 章「司法」僅就法官為規定     ・亦有主張必須被告放棄受法官審判之權利始可  ○亦有認為違反「法官應依良心獨立行使職權,僅受憲法及法律之拘束」之 憲法規定( 76 條 3 項)  ○與日本国憲法同時期制定之法院組織法( 1947 年)規定「刑事程序,不

得以 其他法律妨害陪審制度之設置。」(第 3 條)    ⇒係因上開法律係在聯合國佔領下制定,且預定要導入英美法之陪審制

度    + 憲法中「受法院審判之權利」之新規定    ⇒容許國民參與審判庭之可能性之見解 ○ 年輕世代之學説,傾向認為合憲之見解亦日漸增加   ○此種憲法層次之討論,是東亞(臺灣、韓國、日本)所特有       在歐美並無此種例子  22

Page 23: 日本 裁判員制度

・司法制度改革審議會之整理(井上等。並非官方見解)  ○憲法關於法官之規定,是為保障法官職業上及審判時之獨立 性及身分  ○法官雖為法院之基本構成要素, 但並非排除國民參與。  ⇒評議之規則:      ○不得僅以裁判員之意見為決定      +確保裁判員参與之意義        ⇒ 不得僅以法官之意見決定      ⇒此為裁判員法所規定對被告為不利判決之要件  ○憲法第 76條第 3項保障個別法官行使職權時之獨立性,同樣也

應獨立於其他法官以外  ⇒縱在僅有法官組成之合議體以多數決方式決定裁判內容之情 形,亦不可侵害少數意見法官之獨立性。    ⇒有裁判員參與之情形亦同    ⇒  裁判員制度違憲論     東京高等法院合憲判決(後述) 23

Page 24: 日本 裁判員制度

(3) 適用範圍:何以限於刑事重大案件?  ○各式各樣之意見   ・陪審論者 ⇒ 盡可能擴大範圍   ・慎重論者 ⇒ 中等程度之案件   ・不是刑事案件,而是從民事之鄰損紛爭及行政事件開始適用之意

   見(少數説)

 ○結論   ・歴史經緯 ・・・ 舊陪審法   ・其他外國立法例          ⇒ 刑事重大事件   ・國民強烈關注之案件         ⇒ 死刑、無期徒刑案件     法定合議案件中,因故意犯罪而致被害人死亡者      24

Page 25: 日本 裁判員制度

(4)何以不允許被告拒絕接受裁判員審判,而 選擇由法官審判?

○ 在美國,接受陪審團審判係屬被告之權利    (放棄可能)⇒可選擇 ・・・韓國之國民參與制度亦同

○ 日本裁判員制度之設計,係認為裁判員審判並非被告之權利,係司法制度甚至是有益一般國民之制度

   ⇒基於適用裁判員審查之對象案件屬立法政策判斷之思考

25

Page 26: 日本 裁判員制度

Ⅲ 裁判員審判之實施狀況1. 5年之準備  ・對國民之宣傳活動  ・審判庭等之變更修正  ・審檢辯三方之協議  ・審檢辯三方各自對於法庭活動所為之用心準備及進修   ・模擬審判等 

26

Page 27: 日本 裁判員制度

○ 裁判員制度宣傳活動

27

起用人氣女明星拍攝之海報(法院)

Page 28: 日本 裁判員制度

28

電影、宣傳用動畫之製作、出資,網站設置(法務省)(法院,日本律師公會亦有相同策畫)

Page 29: 日本 裁判員制度

29

簡介、説明書等之製作・發送(法院・法務省・日本律師公會)

Page 30: 日本 裁判員制度

30 在各地舉辦鎮民大會

Page 31: 日本 裁判員制度

審檢辯三方準備活動例○ 法院  ・法庭之改變(視聽機器(視訊機器)之開發・包含機器之設置)  ・在各地方法院舉行模擬審判  ・在各地舉行審檢辯三方協議會  ・在司法研習所舉行實務研究會、在最高法院舉行協議會等  ・刑事法學者、鑑定人候選人等之研究會(用語,説明等)○ 法務部・檢察署  ・最高檢察署設置裁判員審判部,負責規劃制定基本方針  ・法務綜合研習所舉行法庭活動(用語,使用視聽機器)之進修  ・在各地舉行模擬審判,協議等○ 律師公會  ・裁判員實施本部之設置,手冊等之製作  ・招聘美國律師等舉行進修活動、研究會  ・在各地舉辦模擬審判  ・在刑事法學者等協力下製作簡易之法庭用語集等

31

Page 32: 日本 裁判員制度

2.裁判員制度之實施狀況( 1 ) 概 況 ○自 2009 年 5 月 21 日裁判員法施行迄今 20個月    同年 8月首例之裁判員審判(東京)至今 17個半月 ○與起初起訴人數相比,處理不多,給人似乎停滯之印象    ・因施行之初,相關人員均較慎重    ・審理前整理程序需費時間,謹慎地準備   ⇒將逐漸加速( pace up ) ○至 2011 年 1 月末  ・起訴 3,100名被告之案件中為終局裁判者有 1,781 名

( 57% ) ○大體而言係流暢且順利   ⇒否認案件、預測可能判處死刑等重刑案件亦開始審理 

   32

Page 33: 日本 裁判員制度

33

法院新收案件中適用裁判員制度以罪名為分類之統計

( 2009.5 ~ 2011.1 )

総数3,100

Page 34: 日本 裁判員制度

34

適用裁判員制度案件之第一審終局判決以罪名為分類之統計

( 2009.5 ~ 2011.1 )

Page 35: 日本 裁判員制度

35

(2)裁判員之選任

○ 國民參加意願及協力程度  ・開始前有各種疑問    ・・・各式意見調查結果:回答會積極參與者係少數 

Page 36: 日本 裁判員制度

47.6%

4.4%22.2%

参加意願(全國, 2008 年 3月)

36

Page 37: 日本 裁判員制度

○減輕負擔之措施     ・調整以迴避繁忙期    ・利用爭點整理及計畫性審理而縮短審判期間    ・禁止對因請假而為不利處分等       ⇒企業等特別休假制度之整備  

  

37

Page 38: 日本 裁判員制度

  

約 2 9 5 , 0 00

選任過程之實際情況2009 年用2010 年用

110,331 名

裁判 員10,074 名

備 位 裁判 員3,602 名

* 「選定」以下(藍色欄位)之數字為 2009 年 8 月~ 2011 年 1 月實施裁判員審判案件之實際狀況

不予通知之處置   38,537 名

取消通知40,061 名

38

約 3 1 5 , 9 0 0 名

2011 年用

Page 39: 日本 裁判員制度

39

○ 對於調査表及質問表之高回答率

○ 具體案件中出席裁判員選任程序之出席率亦超過80 %

○前提是必須預留相當之餘裕來選定候選人  基於事前之調查表、質問表之回答,可以相當寛鬆的免除

○ 經通知出席選任程序 ,但最後未被選任為裁判員或備位裁判員者佔多數 ⇒反之,「好不容易調整工作時間才來的」之不滿聲音亦有之  ⇒通知出席人數要減至多少始為適當 ,也是一項課題

Page 40: 日本 裁判員制度

(3) 審理期間等○ 對於公訴事実幾乎不爭執(僅有量刑成為爭點)之案件先行進

行     ○ 審理前整理程序雖花費相當時間,但大部分案件之審理程序  均能在 3 ~ 5日內,最長在 10 日以内得以終結

○幾乎連續開庭   亦有將週末列入期間內設定之例      ⇒裁判員之家事、 再充電、 整理之時間      

40

Page 41: 日本 裁判員制度

41

依實際審理期間為分類之受判決人數統計(2009.8 ~ 2011.1)*實際審理期間=第1次審理開始至終局判

超過一個月之案件中的35人,是因為進行區分審理以及原非裁判員裁判對象案件 , 在召開第1次審判期日後,改依裁判員參加合議庭之方式 , 進行審理而終局裁判等

Page 42: 日本 裁判員制度

以審理庭開庭次數為分類之判決人數統計( 2009.8 ~ 2011.1 )

42

平 均 開 廷 次 數

総 数 自 白 否 認

3.8回 3.4回 4.4回

Page 43: 日本 裁判員制度

43

以從事裁判員職務日數為分類之判決件數統計( 2009.8 ~ 2011.1 )

平 均4 . 2

*職務従事日數=是合計因選任程序,審判,評議以及判決宣告等出席法院的實際日數

Page 44: 日本 裁判員制度

44

○2010 年春天開始,亦開始進行被告爭執之案件及死刑等求重 刑之重大案件審理    ・無罪判決6件    其他亦有數件案例為一部無罪,或縮小認定者     ・審理期間(特別是審理前整理程序期間)亦延長    實質審理期間及審理庭開庭次數亦隨之增加    ・對於預測求處死刑之案件 ,亦設定充分之評議期間

  ☆迄今最長者:自選任裁判員開始迄判決終了經過 40日。     但審理期間僅平常日 10 日,實質評議期間最長約保有 2 週的時間( 2010.11 ~ 12 ,鹿兒島夫婦遭殺害事件)

Page 45: 日本 裁判員制度

45

自白案件、否認案件比例之演變推移( 2009.8 ~2011.1 )

全期間平均

否 認 34.5%自 白 64.5%

Page 46: 日本 裁判員制度

審理期間・開庭次數(平均)

46

* 全審理期間=法院受理案件~終局裁判** 實際審理期間=第1次審理~終局裁判。☆ 成為統計基礎之案件,係包含不適用裁判員審判制度而開始審理後始納入適用範圍,而以裁判員參加之合議庭審理之案件。   

  全審理期間 實際審理期間 開廷次数 公判前整理程序期間

2009.5 ~11.1

全体 8.0 月 N/A 3.8回 5.3 月自白 7.1 月 N/A 3.4回 4.6 月否認 9.7 月 N/A 4.4回 6.6 月

2009.5 ~10.10

全体 7.7 月 N/A 3.6回 5.1 月自白 7.0 月 N/A 3.4回 4.5 月

否認 9.1 月 N/A 4.2回 6.4 月

 

2009.5 ~10.1

全体 5.5 月 4.6 日 3.3回 3.1 月自白 5.2 月 4.6 日 3.2回 3.0 月

否認 6.4 月 4.7 日 3.7回 3.5 月

Page 47: 日本 裁判員制度

設定長期審理期日之案例

47

 被告因涉嫌殺害 91歲及 87歲老夫婦之強盜殺人罪嫌,遭逮捕・起訴,但始終否認涉案。 辯方主張無罪,採取全面抗爭的方針。因為在審判前整理程序中,對於聲請調查之書證幾乎均不同意,且無法鎖定爭點,鹿児島地院設定本案自 11 月 1 日裁判員選任程序開始至判決( 12 月 10 日)為止 40天為審理期間(含星期例假日。但審判期日僅為 11 月 2 ~ 16日之平日 10天。 17 日以後至判決為止,係法官及裁判員為評議之期間)。 11 月 1 日 , 選任出裁判員 6 名,備位裁判員 4名(共計二次選定了 450名的候選人,經通知 295名出席,除去請辭獲准者後之 79 名中 , 有 34 名出席)。 自 11 月 2日起開始之審判中 , 檢察官為證明被告之犯罪,強調在犯罪現場所採取的指紋或細胞片斷的 DNA型均與被告一致,對此,辯方指摘這些資料的保管方式不當,可能是真犯人所偽造或偵查機關所捏造,否定這些鑑定結果的證據價值。至 16日為止,針對這些問題點,共對 27名證人進行詰問(詰問時間計約 28小時),也由裁判員實施了現場勘驗。 11 月 17 日,検方求刑死刑,辯方主張無罪。

○鹿児島強盗殺人事件( 2010.11 ~ 12 鹿児島地裁)

鹿児島地裁 2010 年 12 月 10 日判決《無罪》 検察官上訴

Page 48: 日本 裁判員制度

48

○預測將被求處死刑之案件有特別之考量  ・會選定比一般情況更多之裁判員候選人,同時亦選任 較多數之備位裁判員     ・裁判員選任程序中對於死刑廢止論者之處理   ・並非自動排除,而是以因此能否依法判斷,並且為公平之判斷,作為是否選任之關鍵  ○最高法院事務總局製作對於裁判員候選人質問之例      「您是否決定絕對不會選擇死刑」

○ 對於有相同經驗之裁判員及備位裁判員之心理照護

Page 49: 日本 裁判員制度

      裁判員審判法庭(北海道・釧路地方法院之模擬裁判)〈引自法院宣傳手冊〉 49

(4) 審理程序(a) 法庭等

Page 50: 日本 裁判員制度

50

法庭設置之顯示器(廣島地方法院)(引自法院簡介手冊)

Page 51: 日本 裁判員制度

○ 法廷  ・視聽機器之活用  ・法官、裁判員及雙方當事人使用之螢幕及旁聽者使用之顯示器

   具有證據等之性質(被害人遺體照片等),對於旁聽者不顯示

○ 對被告之顧及    ・服裝:讓羈押中之被告穿著夾克之例      在裁判員入庭前,解開被告手銬、腰繩      坐在辯護人身旁席位

51

Page 52: 日本 裁判員制度

○ 法庭中聽聞即能明瞭之辯論、舉證活動逐漸落實  ・分發 1 至 2 張冒頭陳述之筆記(使用圖表等)    明示爭點、待證事實與證據之關係  ・被告一方之開頭陳述  ・被告自白之案件,公訴之舉證以書面方式為之    限定數量,僅朗讀要旨  ・證人詰問・訊問被告時,為使證人能面向裁判員回答,詰問者所站立位置之設計

  ・鑑定結果等之提示、詰問等,宜適當活用圖表等工具  ・被害人遺體及受傷情形等照片之提示,限於在最小必要限

度之範圍或部分為之52

( 4 ) 審理方法等

Page 53: 日本 裁判員制度

53

○ 法官在證人等發言內容難以理解及不充分時,立即為補充訊 問,或由其獨自觀點而為訊問,亦所在多有。

○ 裁判員亦會為比較積極之質問   ・為達易於質問之目的,亦應考慮在證人作證、被告陳述 之後稍做休息,緩和緊張氣氛獲取整理時間   ・與雙方當事人之質問有別,而自其他觀點為切中要點之    質問亦不在少數

○ 為確保裁判員之集中力並防止疲労,應為比較頻繁之休息

○ 檢察官及辯護人準備之負擔,亦大幅増加   ・法官及檢察官増額人數很少    ⇒亦有指摘認為會影響到對於非適用對象之案件的處理   ・辯護人受共同委任之例很多(國選辯護人為複數選任之情 形亦増加)  

Page 54: 日本 裁判員制度

檢察官的任務體制及準備(例)

54

  被告因為酒駕肇事企圖逃逸,讓想要制止的被害人直接搭坐在引擎蓋上開了兩公里之後,跌落下來,致負傷需耗時 11天的治療。在所謂殺人未遂案件審理中(熊本地院),開頭程序及證據調查時,檢察官準備了案發當晚該時間區段內,逃逸路線所拍到的車子影像及逃逸路線上的俯瞰空拍照片,在法庭內以螢幕重現其犯行。 在裁判員裁判制度啟動的去年春天,熊本地檢署也同時修正了檢察官的體制。取消過去各自專職偵查及公判的制度,改編成四組。各組對於所偵辦之案件,從偵查到公判全部包辦。從偵查到公判熟悉案件細節的檢察官,在法庭以展開有效的舉證作為其目標。 在公判前,先行演練開頭陳述及論告求刑。在熊本地檢署旁邊的某辦公室內傳來了地檢署幹部指示「最好再強調一下他的犯罪狀況」的修正意見的聲音。…副檢察長強調「活用過去累積的專業知識,以使裁判員能理解案件之舉證作為目標」。 (熊本日日新聞 2010年 5 月 22日早報)

Page 55: 日本 裁判員制度

辯護人的困境(例)

55

擔任裁判員裁判(案件)之某縣律師提到,「開庭期間每天都在熬夜。這是平常想都沒想過的。」仔細觀察當天在法庭上所提出的證據及證言,是為了在日後裁判上有效的利用。並且承認「檢方是有組織性的準備,這組織力的差距很明顯的。」辯方因為在資訊面存有障礙,因此承受在公判前整理程序為止,必須致力於案件的準備,且要確立辯護策略的負擔。某律師抱怨說到:「要好幾次要到被告那邊跟他溝通案情。因為還有其他業務要處理,往返看守所是個很大的負擔」。 (愛媛新聞 2010.5.24早報第 4版)

Page 56: 日本 裁判員制度

對裁判員而言審理程序是否容易理解?

56(對於 2010 年中曾在實施裁判員審判案件中擔任裁判員之人所進行之調查結果)

Page 57: 日本 裁判員制度

法庭之全體程序難以理解之點及其理由

57(對於 2010 年中曾在實施裁判員審判案件中擔任裁判員之人所進行之調查結果)

Page 58: 日本 裁判員制度

法官・檢察官・辯護人在法庭上說明等之評價

58( 2010 年中に実施の裁判員裁判で裁判員を務めた人に対するアンケート結果)

Page 59: 日本 裁判員制度

59

○ 辯護人之説明及發言等之理解度評價稍低   ・被告之辯解及主張本身理解困難     ⇒辯護人基此而為防禦實非得已   ・刑事辯護基本上,乃個別辯護人之活動     ⇒各自之想法、做法       支持的體制不夠充分   ・律師公會亦有實施各辯護人之集會    ⇒要像法院、檢察署等具組織性、繼續性之因應處理及      指導,未必容易。     ⇒辯護人之能力及成熟度亦不均        ⇒複數選任辯護人    律師公會,亦在累積案例,技術及進修的提升

Page 60: 日本 裁判員制度

60

評議室(津地方法院)(引自法院簡介手冊)

(5) 評議

Page 61: 日本 裁判員制度

61

○ 中間評議頻繁  ・關於當天審理之整理、重點,向法官提問釋疑  由法官進行說明等

○最終評議約需 1 ~ 2 日( 7 ~ 9小時)   ⇒死刑案件或具有重大爭議的案件則屬例外(前述) ○ 裁判員的滿意度,整體而言很高 ・ 對於法官強迫接受意見的不滿情形很少見      ※ 因為評決的內容並未在判決中表示,此外,裁判員就評決內容負有保密義 務,故有無意見分歧等情況等係屬不明。但可以從判決後記者會中裁 判員、備位裁判員的回答內容或各種問卷調查結果加以推論。  

Page 62: 日本 裁判員制度

62

評議時間別之判決人員( 2009.8 ~2011.1 )

平均評議時間総 数 499.0 分自 白 433.8 分否 認 622.7 分

Page 63: 日本 裁判員制度

對於評議,裁判員經驗者之評価

63

評議的氣氛 議論的充實度

( 2010年中對曾擔任裁判員裁判之裁判員所實施之問卷調查結果

Page 64: 日本 裁判員制度

(6) 判 決

64

終局人員 有 罪 有罪・一部無罪 無 罪 公訴不受理

・移送

1,781 1,740 1 4 36

終局結果別之人數( 2009.8 ~ 2011.1 )

(a) 有罪・無罪之認定

* 2011.2.10 現在,無罪6件

Page 65: 日本 裁判員制度

○ 無爭執的案件先行審理    ⇒當初,並沒有無罪判決

○ 自 2010 年春季,開始對有爭執的案件進行審理   ⇒・到 2011 年 3 月底為止,無罪判決有6件(包括求處死刑

之案件, 為無罪判決者)

      除此之外,也有一部無罪判決,縮小認定判決   ・相反的,也有全面否認或完全保持緘默之案件,為死

刑判 決者

 死刑判決到 2011 年 3 月底為止,有4件

65

Page 66: 日本 裁判員制度

(b) 量刑 ○法定刑的幅度很大 ○裁判員沒有「市場行情感覺」⇒最感困惑之點  ⇒・檢察官求刑的關鍵之一      ⇒量刑有重於檢察官求刑的例子,也有大幅減輕的例子    ・辯護人也會在最終辯論時陳述意見    ・最高法院事務總局開發「量刑檢索系統」      ・收集 2008 年 4月以後所諭知之裁判員裁判對象罪種之相

關案件判決 資料     ⇒如果輸入十幾個項目(例如計畫性之有無,凶器種類等),就     會顯示類似案件的量刑範圍、分佈狀況      ・檢察官、辯護人也可以使用     ⇒・有無違背應反映一般國民感覺之意旨?       ・有裁判員經驗者當中也有部分感到不滿       ・另一方面,「量刑不當」可作為上訴理由 66

Page 67: 日本 裁判員制度

○ 概況   ・一般而言,相較於只有法官裁判之情形,並無顯著差

別     ○大多是求刑 ×0.75 ~ 0.80左右 

   ・有指摘認為重大案件有偏重的傾向(特別是性犯罪)     ○有依照檢察官求刑,或比其求刑再加重的案例

○ 有指摘認為辯方所為請求從輕量刑,日益困難  ・八股式的,主張沒有前科或年少無知等,也沒有效果  ・對被害人道歉、和解等有利情事,也難以被考慮   ・・・似乎有「既然做了壞事,道歉、補償損失本是理所當然」這樣的感覺

67

  

Page 68: 日本 裁判員制度

(7) 上 訴○ 上訴率,比以前法官裁判的情形稍低  ・因為實施當初大多是自白之案件?

○ 實施當初提出上訴的,全部被告方面所提出者,以量刑不當作為上訴理由

  ・ 2009.8 ~ 2010.5  由檢察官所提出之上訴案件為 0    最高檢察署方針「對於國民的觀點、感覺所反映的結果,應盡可能尊重」

○ 上訴法院也力求慎重  ・尊重裁判員制度的意旨,傾向維持原判決  ・少數撤銷第一審判決的案件,大多數是基於原審判決後之情事變化(和解成立),以刑罰在「現在時點而言過重」作為理由      

68

Page 69: 日本 裁判員制度

69

裁判員裁判罪名別之上訴率( 2008.8 ~ 2011.1 )上訴率=受有罪・無罪判決之被告中提起上訴之比例

全体平均  31.7%

Page 70: 日本 裁判員制度

○ 從案件有爭執之裁判員裁判逐漸開始  無罪,一部無罪,縮小認定判決也出現  ⇒檢察官提出上訴,也有以量刑不當作為理由者

○ 上訴審法院也開始對第一審的審理提出注意要求   ・以審理未盡為由予以撤銷的案例

○撤銷無罪判決・發回 / 自判(有罪判決),也出現撤銷量刑不當之情形後自判的案例

 ⇒ 實施前,在法官之間備受討論的上訴審應有模式,有再度被引燃的可能性   

70

Page 71: 日本 裁判員制度

3. 裁判員制度所帶來的影響(1)法曹三者的意識・立場的變革 (a) 法官 ○歷來對於發現真實的強烈責任意識    =職權主義的「精密司法」=對於筆錄的依賴         ・與裁判員共同審理、評議  ⇒改以當事人主張探究型因應  ・以公判為中心,限制書證的使用    ⇒ 「核心司法」      當事人主義之效果具體化  ○對裁判員之說明、各種顧慮及與裁判員的意見交換  ・客觀化、 確認在過去被認為是理所當然事項或彼此暗默中的前提  ・新鮮觀點的認識  ○偏重民事法官的人事配置⇒刑事的人力配置    刑事法官的充實  

71

Page 72: 日本 裁判員制度

(b) 檢察官 ○過去以來重視偵查 ⇒ 也注意公判活動 ○重新檢討對於筆錄過度依賴的契機 ○因應對於偵訊錄音、錄影的要求    ⇒關於偵查的意識

(c) 辯護人  ○定型化乃至於敷衍了事的主張、自以為是的法廷活動已不 適用 ○顯示出辯護活動的適當與否、不充分性    ⇒自覺性的改善、 提升的努力 ○詰問技術的提升 ⇒ 在民事方面也有應用可能性      

72

Page 73: 日本 裁判員制度

(2)刑事訴訟法規的解釋、運用(a)證據開示之擴充  ○最高法院判例之積極主義傾向

      

73

在公判前整理程序證據開示命令之對象,不以檢察官所保管者為限,也包括在偵查過程中所製作之警察人員的偵訊紀錄等。(最高裁第三小法廷 2007 年 12 月 25 日決定・刑集 61巻 9号 895頁,最高裁第一小法廷 2008 年 9 月 30 日決定・刑集 62巻 8号 2753頁) 

Page 74: 日本 裁判員制度

(b) 證據法的嚴格化 ○歷來是由法官就證據能力及證明力雙方面進行判斷    ⇒有採用作為證據,經證據調查而判斷證明力之傾向

   證據能力由法官判斷,證明力由法官與裁判員判斷    ⇒為期不向裁判員提示不適當之證據,證據能力之判斷有嚴

格化之可能     例如, 東京地院不肯認以類似之前科舉證之案例        ⇒上訴審撤銷 ⇒ 最高法院的判斷備受關注   

 ○陳述筆錄   ・在裁判員裁判之公判程序中的使用,事實上有其限制   ・作為證據容許要件之「任意性」(被告之自白)、「特信性」(證人

之供述)之判斷,有嚴格化之可能性   ・偵訊錄音錄影的要求增強 ⇒ 政治上成為爭點     鹿兒島選舉違法事件,足利事件,大阪郵資不正減免事件的影響

    74

Page 75: 日本 裁判員制度

以類似前科做為證據之爭議案例

被告因侵入公寓某房間竊取現金 1000圓,並在室內灑上煤油後點燃,燒毀約一平方公尺,遂以侵入住宅、竊盜及放火燒毀現有人居住建築物等罪起訴。

  被告有 11 件放火罪前科,其中 10 件與這次案件類似,即在侵入住居等處所灑油點火,在公判前整理程序,檢察官以之作為推定被告實施本件犯行之證據,聲請調查各該前科之判決書謄本、被告訊問筆錄。對此,法院認為竊盜後的放火行為並非特殊犯罪手法,這些若作為證據,很有可能使裁判員產生預斷,故駁回其聲請。在公判中,檢察官對被告詰問時,提及上開前科是否存在一事,法院也不允許。

75

 東京地院 2010 年 7 月 8 日判決  被害人外出時間是上午 6點半之後,一直到發現起火的 11點 50分為止, 被告在某一時點侵入住宅竊取現金一事,在證據上雖然可以充分認定,但其中有 5小時又 20分的間隔,而且起火當時,因為玄關或窗戶並未上鎖,該公寓環境容易入侵。在被告離去後,無法「在證據上排除第三人侵入(同一房間)涉及本件放火的可能性」,「被告作為放火罪之犯人,尚存有合理懷疑」之故,僅認定其成立侵入住宅、竊盜,處以被告 1年 6月有期徒刑(求刑有期徒刑 7年)。

檢察官上訴

Page 76: 日本 裁判員制度

上訴審(東京高院 2011 年 3 月 29 日判決)

 撤銷・發回• 關於前科之放火罪,①侵入住宅灑油點火之犯罪手段、方法,

不僅與本件之放火類似,而且因為以同樣的手段、方法重覆放火,一般認為該行為傾向具定型化,特徵上有類似性;②又,企圖竊盜而無法得到想要的財物時,為了發洩憤怒而對他人住宅放火,即使從竊盜以至於放火的動機這點來看,一般認為其行為傾向具定型化,本件被告在放火及其密接時間帶內,侵入犯罪現場,因為竊得微小財物是不爭事實,導致其放火之動機也有特徵上的類似性  ⇒前科相關的各個證據中,與導致其犯罪之契機或犯罪的手段、方法有關者,因為認為可作為證據證明前科放火罪之犯人與本件放火罪之犯人具有同一性,而有關連性,因此原審法院駁回調查該等證據之聲請,處置係屬違法。

76

Page 77: 日本 裁判員制度

Ⅳ 有關裁判員制度之爭議1.違憲論・反對論 ○在實施前後,持反對論者活躍在出版、街頭運動等   ・以墨守過去思考方式的退休法官、檢察官為中心   ・基本上,對一般人的不信任⇒實際上是本能上的拒絕・感 情上的反抗 ⇒裁判員裁判實施後的成果    ・全面性高度評價 ⇒ 媒體也持肯定看法   ・可能因具重大爭議案件之裁判員裁判的動向而受到左右? 

    ○違憲論的展開   ⇒東京高等法院的合憲判決(之後最高法院判決也終將作成判斷)

77

Page 78: 日本 裁判員制度

裁判員制度合憲判決(東京高裁 2010 年 4 月 22 日判決・高刑集 63巻 1号 1

頁)

①未侵害被告接受裁判的權利(憲法第 32 條, 37 條)  ○憲法雖然明文預設以法官作為下級法院的基本構成員,但並未禁

止法官以外之人成為其構成員。    ○與舊憲法保障接受「法官裁判」的權利不同,憲法第 32條係保障受「法院裁判」的權利,與憲法同時間所制定的法院法第 3條第 2項規定「無礙於刑事上陪審制度的設計」規定

   ⇒容許國民參加裁判,立法者之意圖並未排除之    ○有關裁判員參與之種種措施 ⇒依循憲法保障被告受獨立行使職權之

公平法院依法迅速裁判之意旨。

78

(下頁續)

Page 79: 日本 裁判員制度

②未侵害國民之基本人權   (i) 參加義務之負擔未違反憲法第 13 條(幸福追求權),第 18 條(免於苦役的自由),第 19 條(思想良心的自由)等規定。 

    ○裁判員制度係有其重要意義之制度,為使負擔公平,要求廣大的國

民參加,有其充分之合理性。    ○各種減輕負擔的措施 ⇒ 所負義務乃必要之最低限度

   (ii) 守秘義務不違反憲法第 21 條(表現自由)。    ○本於公共福祉,對於表現自由所為之合理的,必要最小的限制

   (iii)財産上負擔不違反憲法第 29 條(財産權)。    ○為了公共福祉對於財產權之限制,係於立法機關之合理裁量範圍

79

Page 80: 日本 裁判員制度

2.國民之意識・參加意願 ○日常性・繼續性報導,公開裁判員經驗者之感想等   ⇒親近感 ○中等教育課程之法律教育 ⇒ 增進下個世代的理解 ○可以的話就避開參加的想法,並非不健全   ⇒即使如此還是參君,只要參加,多數都有肯定的評價

 ○對裁判親近性・理解,有相當的増進效果 ○具有增進、強化主體性地參與統治行為之政治性意義 

 

80

Page 81: 日本 裁判員制度

裁判員之經驗前後的心情( 2010 年)

81

Page 82: 日本 裁判員制度

裁判員制度實施前後對於裁判印象之變化

82

2011.1 ~ 2 月所實施之國民意識調查之結果。數值是依「不認為如此」,「不太認為如此」,「無法判斷」,「大略如此」,「認為如此」的五個選項 ,依序配予1~5之點數,再集計各個提問之回答的點數後,計算其平均數

Page 83: 日本 裁判員制度

3. 報導模式及對於裁判員的影響 ○報導機構自主地策訂取材・報導的規則  ⇒報紙(主要全國性的報紙)起了相當的変化 ○矚目案件之過度取材・報導 ○偏向特定方向之片面報導或以娛樂為目的之報導 ○身為裁判員要冷静、理性・・・例如 押尾事件   目前並未認有因報導而受到不當影響之情形。

83

Page 84: 日本 裁判員制度

押尾事件判決(東京地裁 10.9.17)

84

 男性藝人之被告,在與被害人女性為性行為時,交給被害人 10顆MDMA,服用後致被害人產生昏迷狀態,立即陷入意識不清,未迅速採取呼叫救護車等救命措施,導致被害人死亡,被告以涉嫌保護義務者之遺棄罪起訴。 在公判中,被告方面主張被害人係因服用自己帶來之MDMA以致陷入昏迷狀態,被告不僅不負有保護義務者之立場,而且被告發現被害人狀態之時點,已無呼叫救護車救命之可能性,因此主張無罪加以爭執。

於保護義務者遺棄罪之範囲內有罪(有期徒刑4年6月) 被告交付被害人MDMA,被害人加以服用之結果,得以推定因為昏迷狀態而陷入意識不清,被告對被害人有應予保護之責任,從被害人陷入昏迷狀態後至少有數分鐘之經過時間,被告應該可以撥打緊急電話呼叫救護車。醫師們一般的看法認為,在此情況下,有一定程度之救命可能性,被告有救命可能性之際卻未撥打緊急電話,顯然成立保護義務者之遺棄罪。 但是,保護義務者之遺棄致死罪之成立,須舉證證明若施以保護確實有救命之效果至無合理懷疑之程度,然關於被害人之救命可能性之程度,醫師之間見解分歧,故尚難謂此點已證明至無合理懷疑之程度

被告方面上訴 東京高裁 2011 年 4 月 18 日判決《上訴駁回》

Page 85: 日本 裁判員制度

85

押尾事件宣判後記者會(擔任裁判員、備位裁判員等9人全部出席)

(問) 第一次公判前的報導,是否給審理帶來影響?(裁判員第 5號) 對於能否保持客觀雖然曾感到不安,但是在審理進行中,則會就「對被告的行為是否有必要處以怎樣的刑罰」,加以思考。(問) 審理中的報導有何影響嗎?(裁判員第3號) 我們是從公正的立場來看被告,沒有看電視或網路。(備位裁判員第 1號) 如果回到家,雖然像往常一樣看電視,但所見所聞是不會影響判斷的。(問) 對於爭點所在之被害人救命可能性的專業性判斷,是否覺得困難?(裁判員第3號) 在反覆審理中加深理解。在聽取證言等,我覺得自己也能夠理解。(裁判員第 6號) 並不是只有獨自己一個人,裁判員之所以有六個人是有意義的。也要聽聽大家的意見再判斷。(問) 在刑事裁判上,一旦無法舉證到無合理懷疑的程度,則必須為有利被告之判斷。這種想法你認為如何?(裁判員第 1號) 一開始審理時,法官有告訴我們。雖然一方面覺得嚴格,但一想到不這麼做的話,會有產生冤罪的可能性,便可以理解了                                   (讀賣新聞 10.9.18早報第 37面)

Page 86: 日本 裁判員制度

對於押尾事件判決報紙社論(舉例)

86

「押尾被告判決,發揮了市民的力量」  住在普通的地區,過著通常生活的市民。透過新聞,可能已經讓很多人感覺到了此種我們同伴間所持有的力量 。  …「罪疑有利於被告」此一刑事裁判鐵則的運用,從判決理由中可以清楚看到。 因為被告是藝人,所以案件發生後不久便出現大量的報導。對裁判員心證的形成或量刑的判斷不是會產生影響嗎?因為這樣的觀點,使法庭受到注目。…現在的報導不能說沒有應該反省的地方。然而,…可以說是議論及實踐,更重要的是懷抱責任感而面對案件的裁判員,引導出來當天的判決吧! 相信市民的力量――。當然市民的判斷不一定永遠正確。也可以有各種疑問或批判。但是脫離對市民的信賴,我們的社會制度,甚至是民主主義都無法成立。 門外漢與專家在自覺角色不同的同時,基於相互尊重、合作,構築新的司法。裁判員制度就是基於這樣的理念而開始的。 雖然未來也許會有所曲折,但目標的方向是沒有錯的。前藝人的審判,在喧雜的氣氛中開始,而以裁判員冷靜的發言結束,確認了目標方向的正確。                            (朝日新聞10.09.19早報第 3頁)

Page 87: 日本 裁判員制度

4.長期重大複雜案件之處理  ○需要長時間審理、評議案件出現               

                

    ⇒可能應付有必要更長期間審理之案件嗎?     ・可能參加的裁判員候選人?    ⇒ 不會偏向專業主婦・主夫,退休者等人嗎?   ○區分審理・部分判決制度的有限性   ・ 逐漸開始利用 ⇒ 兩種評價     有效果・有意義  v. 量刑之際難以全面掌握   ・ 區分審理是不適切的情形,不在少數       檢察官舉證上的必要(犯意・計畫等共通舉證,案

件彼此之間具有為證明其他間接事實之關係時等等)       複數案件合併審理,有可能量處死刑是相當之情形    ○是否從裁判員裁判之對象案件予以排除?其妥當性如何?    ・可能嗎?妥當嗎?有無弊害之虞? 

87

Page 88: 日本 裁判員制度

• 5.以死刑案件作為對象之妥當與否 ○也有認為因過於苛酷,主張排除之意見 ⇒ 科處刑罰,法律專家並非與國民意思無關地進行判斷,

而是基於國民意思代替行之。只不過是一般國民並未意識到其責任而已。

○死刑制度,不是一般論也不是感情論    成為應嚴肅認真面對加以判斷的契機 ○並非一個人獨自判斷,而是與其他裁判員或法官相互交換意見 , 經過討論後由全體決定。

○關於評決之要件,全體一致或採特別多數決等主張    ⇒與其他刑事事件的整合性?•    因為一個人(少数人)拒絕法律實質適用之危險?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