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95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Upload: jescie-hansen

Post on 02-Jan-2016

12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3 download

DESCRIPTION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电子教案.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2005 年 12 月 12 日. 二战后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分期. 第一阶段: 40 年代后半期 —— 恢复时期 第二阶段: 50 年代~ 70 年代下半期, 工业发达国的兴旺时期, 中东、南亚、东南亚与非洲国家的发展期。 第三阶段: 1973 年~今. 第一节 战后的建筑概况. 一、西欧. (一)英国: 1 、 1941 年便开始着手于伦敦、考文垂等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战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电子教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2005 年 12 月 12 日

Page 2: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第一阶段: 40 年代后半期——恢复时期第二阶段: 50 年代~ 70 年代下半期, 工业发达国的兴旺时期, 中东、南亚、东南亚与非洲国家的发展期。第三阶段: 1973 年~今

二战后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分期

Page 3: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一)英国:1 、 1941 年便开始着手于伦敦、考文垂等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战 后便开始修复与重建,并在过程中不断改进,使之完善。2 、建筑设计上,以史密森夫妇为代表的粗野主义或称曾一度发展, 阿基格拉姆提出的未来“乌托邦”城市设想。3 、为解决交通而设计的“新陆地”

第一节 战后的建筑概况

一、西欧

Page 4: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1 、 1947 年佩雷开始勒 . 阿弗尔城市规划工作,主要是解决住房问题。2 、国家资助的卢兹 · 勒 · 米拉居住区内,人车道路网互不干扰,住房种类多样。从而宣布了法国的大量性居住建筑已由采用预制构件进入到全预制装配的工业体系,受世界瞩目。3 、 1961 年,巴黎改造规划,限制市中心发展,兴建 5 个新城。4 、勒 · 柯布西埃的马赛公寓(提出居住单元)、朗香教堂开始了法国个性建筑的先河:5 、 1958 年巴黎的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的陈列大厅,跨度之最和薄壳之最,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开创文化娱乐建筑新形式。

(二)法国

Page 5: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1 、战后首先发展住宅建设,并修复重建历史建筑,恢复国民信心。2 、成立了新包豪斯学院,设计思想开始趋于现代化。 沙龙 ---- 爱乐音乐厅、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 慕尼黑——巴伐利亚发动机厂办公楼。 (重理性分析,在形式上又颇具特色)3 、国际住宅博览会:巴特宁设计的西柏林汉莎区,改建为国际住宅 博览会,邀请许多世界当时名建筑师。

(三)西德

Page 6: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1 、战后首先从住宅建筑入手,应急建设与城市长远规划矛盾重重,建设的风格与质量参差不齐。2 、 “新现实主义”的兴起 ---- 主张建筑紧密结合人们每天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具体现实,用最通俗、最普通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反对同日常生活无关的抽象的东西。3 、重要的建筑师 ---- 内尔维代表作: 1957---- 罗马小体育宫 ---- 网格穹窿形薄壳屋顶1955 ~ 1958 皮瑞利大厦 ----30层楼扳挂在主要由四排直立的钢筋混凝土墙板上而不采用传统的框架形式。

(四)意大利

Page 7: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一)瑞典 在住房建设中做出了榜样:规划先行―法令保证规划实施―政府资助 实例:魏林比新区——规划设计非常详细。(二)丹麦与芬兰(恢复建设从容不迫) 阿尔托:芬兰城市规划工作 丹麦——乌特松、雅各布森——现代与传统相结合。

二、北欧

Page 8: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1 、重视建筑与城市的结合,坚持规划指导重建,如鹿特丹。出色实例:林巴恩步行街2 、探索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形象组团―不同类型住宅(高低大小不一),并有规模适当的公共设施相匹配。3 、建筑创作上:坚持创新 50 年代——范艾克——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70 年代——赫次伯格——中央贝赫尔保险公司总部大楼,为办公楼创造了新形式。

(三)荷兰

Page 9: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1 、强大的技术力量,投资商和业主,使美国战后在建材、结构、技 术和建筑设备方面领先世界。2 、大型建筑企业和建筑师联合事务所出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结构-设备-电气-机械全包)3 、发展高层建筑,其规模和质量成为业主财富和实力的象征。 1952―--22层―利华大厦 ----玻璃幕墙“板式”高层

1956--1958----38层 ---- 西格拉姆大厦(密斯) ----玻璃摩天楼 1973----100层 ---- 世贸中心 ----两座并立塔式

三、美国

Page 10: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4 、居住建筑:城郊无限蔓延 ---- 城市高层 ----低层高密度住宅5 、城市、城镇建设:卫星城建设不成功,目前致力于城市中心区改建– 车行与人行分道,三向度组织,空间和发展综合设施的多种用途中 心,使行人不接触机动交通工具,便能享受现代设施。6 、建筑设计方面: 二战期间,美国已摆脱学院派束缚,走上了现代建筑的道路。并因为有赖特、格罗皮乌斯等欧洲现代派人物的支持,走向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阶段。

Page 11: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四、日本

1 、恢复期( 1945--1950 )和成长期( 1950--1960 )( 1 )简易住房建设, 1958 年走建筑工业化道路,机械施工。 1958―前川国男―晴海公寓( 10层),可住院 170户,着眼于抗震结 构,造型稍感沉重。 1949―1950----丹下健三 ----广岛和平中心纪念馆和石券门;( 2 ) 1947 年,广岛规划, 60 年代筑波科学城、关西科学城建设,并开 始古建筑保护工作。( 3 )建筑设计:丹下健三——广岛和平中心纪念馆、代代木室内竞技场; 1970 年——大阪国际博览会——充气建筑的大展览。

Page 12: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2 、发展期建筑( 1960―今)高层建筑:由于多地震,原规定建筑不得超过 10层, 1968 年建筑进入 30层领域。 如: 1974---- 新宿三井大厦 ----55层 1979----阳光大楼 ----60层总之,日本建筑发展很快,并受柯布西埃,赖特助手雷蒙德影响较多。

Page 13: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第二节 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

战后欧洲和日本面临的任务有两个: 一、恢复生产,解决战后房荒,进行若干重点的恢复和改建; 二、有步骤有计划的改建畸形发展的大城市,建设新城,整治区 域与城市环境,以及对旧城市规划结构进行改造。

以下简要介绍英国、法国、前苏联与日本的战后重建情况。

一、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Page 14: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1937 年,为解决伦敦人口过密问题,成立了“巴洛委员会”,于 1940年提出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口的建议。 1944 年完成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其后又陆续制定了伦敦市和伦敦郡的规划。 在大伦敦规划中体现了 19 世纪末霍华德和 20 世纪初格迪斯提出的 "组合城市 " 概念,并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遵循了格迪斯所概括的方法,即 "调查 -分析 - 规划方案 "。

1 、 英国的战后重建

A 、大伦敦规划

Page 15: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 48 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控制工业、改造旧街坊、降低人口密度的地区; 近郊圈:居住区,建设、绿化良好,弥补内圈绿化不足; 绿带圈: 16km ,农田和游憩地带为主,严格控制建设,作为制 止城市向外扩张的屏障; 外圈: 8 个具有工作场所和居住区的新城。 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

具体规划方案

Page 16: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大伦敦规划吸取了二十世纪初期以来西方规划思想的精髓,对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改善混乱的城市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四、五十年代各国大城市的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

60 年代中期编制的大伦敦发展规划,试图改变 1944 年大伦敦规划中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使城市沿着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成三条长廊地带,在长廊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 "反磁力吸引中心 " 作用的城市,以期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其周围地区经济、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发展问题。

大伦敦规划的意义

Page 17: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概况: 1947 年开始规划, 20 世纪 40 年代伦敦附近 8座新城之一,被誉为第一代新城的代表。

特点:规模小、密度低、按邻里单位进行建设、功能分区比较严格、道路网为环状加放射状道路组成。

B 、哈洛新城

Page 18: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规划特点:重视绿化建设和环境质量;城市规模小,工业和居住隔离;各城建筑风格统一,又各有特点。居住区人口密度较低,平均约每公顷 75 人;居住区或邻里单位之间用绿带或小公园隔开。缺点:由于人口规模过小 (2.5 ~ 6

万人 )﹑密度过低,工作岗位不足,缺乏城市气氛。

第一代新城 (1946 ~ 1955)

Page 19: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概况:考文垂位于伦敦西北,二战时被毁, 1947 年开始规划。特点:市中心约 40 公顷范围内规划为步行区,周围设停车场。商业中心以狭长对称式矩形布局,贯穿于步行街的中轴线上;通过巨大的露天楼梯连接二层商场,再通过露天连廊分隔成几个院落。这种模式被称为“考文垂模式”。

C 、考文垂规划

Page 20: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D 、斯蒂芬乃奇新城

概况:斯蒂芬乃奇新城位于伦敦以北, 1946 年开始规划。特点:商业步行区比考文垂更完整,整个市中心全部采用步行区的城市,它首创了开辟完整步行街的先例而闻名于世。

Page 21: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A 、 勒 . 阿佛尔的重建 概况:勒 . 阿佛尔是法国沿英吉利海峡主要港口城市,市中心战中全部被毁。战后,佩雷接受战后重建的任务。特点:规划受加尼埃“工业城市”的影响,最大限度地采用当时在建筑和交通运输方面的新成就,道路街坊房屋设计都纳入 6.24

m* 6.24m 的模数,为建筑工业化创造了条件,预制构件在战后第一次被大量应用,为战后迅速解决房荒作出了贡献。

2 、 法国的战后重建

Page 22: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3 、 波兰、前苏联、日本的战后重建

A 、 波兰华沙的战后重建(见教材 P139 )

B 、 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的战后重建(见教材 P140 )

C 、日本的战后重建(见教材 P140 )

Page 23: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50 年代,二次大战各参战国不同程度的从战争的破坏中得到恢复,各国城市化步伐加快,促进了大城市的建设与改造、大城市周围的新城建设以及各种具有新的职能的城市如科学城的建立。 50 年代后期,开始对象伦敦那样的单一中心的结构体系提出异议,促使 60 年代以后,大城市多中心规划结构的采用和推广。

二、 20 世纪 50 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概述:

Page 24: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这个时期各国对古城、古建筑保护,对市中心和重要商业街区的建设,对居住区的规划结构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塑造了新的格局形态、空间特征,提高了城市的环境面貌和文化特征,满足了时代要求。 这时许多国家在大城市地区和重要工矿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区域规划工作,并有不少国家实现了有计划的国土整治。 这个时期环境的兴起和 CIAM 第十小组的建立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历史性变革,它为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Page 25: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具体内容如下:

1 、 50 年代的城市化与郊区化运动: 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和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也日益加快。世界人口向大城市涌流,已达到失控的程度,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城市问题,如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塞、环境恶化、失业人口增长。各国都试图通过颁布法律来控制人口向城市聚集,但均未奏效。 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即郊区化现象。这时的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分布渐渐突破了城区界限,向周围的郊区发展,出现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同其他毗邻的内地、腹地,形成统一的大城市地区,即人口集中在各个城市 " 点 "的形式发展到城镇群体,即城市聚集区的形成,这是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表现之一。

Page 26: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2 、新城建设--瑞典魏林比、英国坎诺尔德(见教材 P142 )。 坎诺尔德: 英国第二代新城 (1955 ~ 1966)﹐为疏散格拉斯哥人口而建的。 在规划上不用邻里单位的布局形式﹐而是在道路系統中将干道引入人流密集的中心地区﹐利用不同的标高实行人车分离﹔ 居住密度加大﹐全城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公顷 214 人﹐中心地区为每公顷 300 人。住宅采用 2层﹑ 4 ~ 5层乃至 8 ~ 12层等多种类型﹐以容纳较多的人口。

Page 27: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3 、朝鲜平壤的重建(见教材 P143 ~ 144 ) 。

4 、新建大城市 --印度昌迪加尔、巴西新都巴西利亚。

(见教材 P144 ~ 146 )。

Page 28: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印度昌迪加尔

Page 29: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碗口”向上的是众议院,“倒扣的碗”是参议院,“一对筷子”是议会大厦。

从电视塔看旅馆区,只有公路,没有街道

中央车站是巴西利亚少有的人气旺盛的场所 巴西联邦政府办公区,一个部门占据一栋楼

Page 30: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科学城位于新西伯利亚市东约 30 公里,俄罗斯第一大河鄂毕河从其南边流过,西伯利亚大铁路也从城边通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科学城始建于 1957 年,现有 30万人口, 3.6万名科学家及科技工作者,有 60 多个科研机构,是俄罗斯科学分院中最大、科研力最强的分院。

从工业到农业,从民用到军用,从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基础科学领域到能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核技术等应用领域,都取得了大量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

5 、科学城建设--新西伯利亚科学城(见教材 P146 )。

Page 31: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6 、欧洲古城古建筑保护--意大利罗马的古城古建筑保护(见教材 P146 ~ 147 )。

Page 32: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古罗马的贸易市场

Page 33: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7 、步行商业街、郊区购物中心、室内商业街和地下商业街

芬兰塔皮奥拉城市中心、荷兰鹿特丹林巴恩步行街,

(见教材 P147 )。

8 、美国的郊区购物中心和室内商业街(见教材 P148 )。

9 、日本地下商业街(见教材 P149 )。

Page 34: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各学科的交叉和横向的发展使城市规划成为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出现了一大批理论著作,标志着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的重大突破。 在城市规划编制上,对规划实行统一领导,宏观控制。把物质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发展规划互相结合,并采取综合评价。 为防止无计划的过度的城市化,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的概念在大多数国家中仍受到重视。 在大城市的布局形态上,封闭式的单一中心的城市布局渐为开敞式多中心所取代。

三、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Page 35: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规划的范围从区域、国土、从大城市圈、城镇体系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布局,使城乡融为一体,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重点内容和目标。 新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方法论,以及电子计算、模型化方法、数学方法、遥感技术等对城市规划与建设产生日益显著的影响。建设技术密集型的科学园区、科学城是各国为发展尖端技术与新兴产业的一种重要建设任务。 城市群体布局也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模式之一,这种布局的特点是在一定区域内聚集着众多的城市,组成一个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组合体,称为大城市连绵区。

Page 36: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具体内容如下:

1 、 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法国国土整治、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计

划(见教材 P151 ) ;

2 、 大城市总体规划-伦敦、巴黎、华盛顿、东京与莫斯科

(见教材 P151 ~ 153 ) ;

Page 37: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巴黎塞纳河沿岸

Page 38: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巴黎塞纳河沿岸

Page 39: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英国阿伯丁市中心

Page 40: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阿伯丁联邦大街

Page 41: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英国爱丁堡

Page 42: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德国波恩、慕尼黑

Page 43: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莫斯科总体规划:

市区从单一中心变成多中心,划分为 8 个规划片,各配高级服务设施和公共机构。为居民就地居住和工作创造条件。以此来保存珍贵的古建筑和历史形成的城市格局。 为保证居民就近休憩,接触自然,向市区输送新鲜空气,各边缘片都安排了大块楔形绿地。 全市兴建一套井字形高速道路和穿越市中心的地下通道的道路系統。 新规划把提高居住水平作为重要目标,还制订了莫斯科地区和郊区规划。

Page 44: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米尔顿 ·凯恩斯是英国第三代新城,为了便于吸引外來企业和技术﹐城市人口规模较大﹐为 25万人。

规划上采取分散布置工业和工作岗位的方法以求得便捷和经济的效果。将无害的小工厂安排在居住区內。为避免交通的集中﹐大专院校﹑医疗中心以及其他一些机构设置在城市的边缘。

为了分散市中心交通量﹐规划了 8 个次中心﹔在靠近市中心地区建造密度较高的居住区。这种布局形式可以分散交通集散点﹐減少长距离的交通流量﹐将交通负荷均匀地分散到各干道上去。

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车为主。行人过街采取立体交叉方式。全市共有 164 个活动中心﹐按各地段的社会需求布置各有特点的內容。城镇景观设计力求具有田园城市特色。

3 、 新城建设-英国米尔顿 ·凯恩斯、法国巴黎新城

Page 45: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4 、科学城与科学园区-日本筑波科学城、关西科学城、美国硅谷。

(见教材 P155 ~ 157 ) 。

5 、大城市内部的更新与改造-日本新宿副中心、巴黎德方斯、纽约 罗斯福岛、英国巴比坎中心等(见教材 P157 ~ 162 ) 。

6 、 古城和古建筑保护-法国、意大利、瑞士、美国等。 (见教材 P162 ~ 165 ) 。

7 、 城市中心、广场、步行商业街区和地下街市。

(见教材 P165 ~ 172 ) 。

Page 46: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日本筑波科学城

筑波,日本新兴的科学城,位于东京城外 60千米处的关东名山——筑波山南麓。 1963 年开始建立,70 年代初具规模。

全城占地 27平方千米,由文教系统、建设系统、理工系统、生物系统和公共设施五个功能区域组成。以筑波大学为中心,集中了 40 多所国立研究机构,拥有日本第一流的科学家和最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

日本乃至世界许多最新技术,如智能机器人、立体电子技术、光纤通讯信息系统等都是在这里诞生的。

Page 47: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莫斯科红场

Page 48: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莫斯科红场一角

Page 49: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克里姆林宫

胜利广场凯旋门

Page 50: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红场附近大剧院

Page 51: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金日城广场

Page 52: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越南八亭广场

Page 53: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古建筑保护

Page 54: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意大利威尼斯

Page 55: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西班牙马德里

Page 56: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西班牙巴塞罗那

Page 57: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步行街购物中心

Page 58: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步行商业街

Page 59: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步行商业街

Page 60: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8 、 居住环境与居住区建设、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环境-行为研究。

9 、马丘比丘宪章: 1977 年 12月,世界知名城市设计学者于秘鲁利马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这是继 1933 年雅典宪章以后对世界城市规划与设计有深远影响的又一文件。提出应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并倡导在建筑领域中,用户的参与更为重要的观点。 10 、新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方法论,以及电子计算、模型化方法、数学方法、遥感技术与城市环境生态学对西方城市规划的影响。

Page 61: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美国居住环境-别墅

Page 62: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美国居住环境-迈阿密公寓

Page 63: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美国居住环境-迈阿密海滨公寓

Page 64: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美国居住环境-比佛利山庄

Page 65: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美国居住环境-旧金山别墅

Page 66: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美国居住环境-华盛顿公寓

Page 67: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四、 对未来城市的设想

1 、 空间城市、插入式城市、行走式城市;2 、海上、海底城市、摩天城、吊城、地下城、山洞城市;3 、沙漠城市、太空城市、外星城市;4 、仿生城市。

Page 68: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第三节 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

1 、二战后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得以发展原因以及发展趋势。2 、大跨度建筑的几种结构体系。

重点:

难点:结合建筑结构的知识,理解大跨度建筑的几种结构体系。

Page 69: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1 、高层建筑得以发展原因: · 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地价昂贵; · 高层占地少,可扩市区空地,有利于城市绿化和环境卫生; · 使道路、管线集中设置,费用少; · 垂直交通比水平交通方便,便于联系; · 高低相间、点面结合,改善再教育面貌,丰富城市艺术; · 显示自己的实力与取得广告效果; · 计算机与先进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基础。

一、高层建筑

Page 70: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一类高层: 9----16层(最高 50 米)

二类高层: 17----25层(最高 75 米)

三类高层: 26----40层(最高 100 米)

四类高层:超高层, 40层以上( 100 米以上)

2 、 高层建筑的分类( 1972 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

Page 71: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高层建筑发展的前提:升降机的发明和应用。 第一阶段: 19 世纪中叶~ 20 世纪中叶:

发展情况 :城市高层建筑不断涌现 ,从单体向群体发展 ,造型从塔式 ~板式 . 实例 : 1911~1913---纽约 ---渥尔华斯大厦 ----52层( 241 米) 1931----纽约 ----帝国大厦 ---120层( 381 米)

第二阶段: 20 世纪中叶以后 : 发展情况 :由欧美发展到世界各地 ,高度增加、数量增多、造型新颖。 实例 : (1) “板式”风格,钢结构体系: 1950 年 ----39层 ----联合国秘书处大厦 ----纽约 1952----22层 ---- 利华大厦 ----纽约 ( 1958--1960 ) ----哥本哈根SAS ----丹麦 ( 1956―1958 ) ---- 西格拉姆大厦 ----纽约

3 、高层建筑的发展过程:

Page 72: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1931----纽约 ---- 帝国州大厦 102层( 380 米)

Page 73: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联合国秘书处大厦 ---- 纽约 1950 年 ----39层

体形为简洁的板式,长边为带形玻璃窗,短边为光洁的大理石实墙面。

Page 74: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利华大厦 ---- 纽约

1952 年 SOM事务所设计的纽约利华肥皂公司大楼,高 22层, 开创了全部玻璃幕墙高层建筑的先例 .

Page 75: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大厦主体现为竖立的长方体,除底层外,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直下,整齐划一,没有变化。

窗框用铜材制成,墙面上还凸出一条工字形断面的铜条,增加墙面的凹凸感和垂直向上的气势。

整个建筑的细部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艺的审美品质 ,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

西格拉姆大厦 -纽约 ( 1956—1958 )

Page 76: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2)“塔式”风格,玻璃摩天楼 ,钢结构体系 ( 1964―1965 ) ----60层 ----玛利耶那城大厦 ----芝加哥 1976----70层 ----桃树中心广场旅馆 ---- 亚特兰大(3)“塔式”风格,铝材或钢板作外墙 ,钢结构体系 ( 1965--1970 ) ---100层 --约翰汉考克大厦 ----芝加哥 ( 1968--1971 ) ---69层 ---美国钢铁公司大厦 --匹兹堡 ( 1969--1973 ) ---110层 -- 世界贸易中心大厦 --纽约 --雅马萨奇 ( 1970--1974 ) ---110层 -- 西尔斯大厦 ----芝加哥

Page 77: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纽约汉考克大厦 ----芝加哥 1965 ~ 1970 ---100层

商业用房占据了底层空间,向上为停车库,办公空间及住宅区。在 94层为观景台,95层与 96层处有云霄全景餐厅。

Page 78: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世界贸易中心大厦 纽约 ---- 雅马萨奇( 1969--1973 ) ----110层 ----

Page 79: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设计者是美籍日裔建筑师雅马萨奇 , 方柱形,高 411 米,打破了纽约帝国州大厦保持 42 年的世界最高建筑的记录。

整个世界贸易中心可容纳 5万人工作,每天来办事和参观的人还有 3万左右。

世界贸易中心的外墙是排列很紧密的钢柱,外面包以银色铝板。施工时间两年,当上面还在施工是下面已经交付使用。大楼受到很大的风压力,实测最大位移有 28厘米。

2003 年 9月 11日,毁于恐怖袭击事件。

Page 80: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西尔斯大厦由 9座钢结构框架焊接的塔楼组成。这种结构减少了因高度带来的风摆问题。塔楼宽度相同,高度不一。大厦外面的黑色环带巧妙地遮盖了服务性设施区。

西尔斯大厦

Page 81: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美国 : 1974―52层―贝壳广场大厦―休斯顿市 1976----76层 +2层 ----水塔广场大厦 ----芝加哥 加拿大 : 1974-- --72层 ---- 第一银行大厦 ---- 多伦多 ( 1963--1968 ) ----31层、 25层 ---- 多伦多市政厅大厦 欧洲 : ( 1955--1958 ) ----30层 ---- 皮瑞利大厦 ----意大利米兰 ( 1969--1973 ) ----58层 +6----曼恩·蒙帕纳特大厦 亚洲 : 1973----55层 ---- 新宿三井大厦 ---- 东京 1979----60层 +3----阳光大楼 ---- 东京 构筑物 :世界最高构筑物:多伦多国家电视塔( 1974 ),高水平 598 米

(4) 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

Page 82: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市政厅设计成两个对峙的圆弧形建筑,分别为 20层和 27层。两幢弧形建筑拥抱着中间蘑菇状的议会大厅。大厅前为菲利普广场;广场上有巨大的喷泉水池,冬天作为溜冰场,是市民聚会憩息的场所,常有音乐会及演出,体现出市民与政府的密切关系。

多伦多市政厅大厦

Page 83: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皮雷利大厦

皮雷利大厦是米兰市伦巴第区的政府办公大楼, 30层高,是米兰市的最高建筑及经济的象征。

  内尔维设计,建于 1956 ~ 1958年,主体建筑为混凝土和玻璃结构。是二战后意大利经济复苏的标志。

Page 84: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多伦多国家电视塔 1974---598 米

4 、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见P189)

Page 85: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1 、大跨度建筑得以发展的原因: 社会需要 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2 、大跨度建筑的发展趋势: 外貌向科学化、现代化迈进 覆盖空间越来越大

3 、大跨度建筑的新结构屋顶:

钢筋混凝土薄壳顶 内尔维 ----1950----意大利都灵展览馆 1957---- 罗马奥运会体育宫

二、大跨度建筑

Page 86: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折板结构 内尔维 ---- ( 1953--195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大厅 --- 巴黎

悬索结构 小沙里宁 ---- ( 1953--1958 )杜勒斯国际机场候机厅 ---华盛顿 丹下健三 ----1964---- 代代木竞技场 ---- 东京

张力结构 古德伯罗 ·奥托 ----1967----蒙特利尔世博会西德馆

悬索结构 1972----联邦储备银行 ----美国

Page 87: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丹下健三 ----1964---- 代代木竞技场 ---- 东京 --悬索结构

Page 88: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活动屋顶

钢空间网架结构

金属管空间网架结构

充气结构

Page 89: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Page 90: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Page 91: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汉城体育场 加拿大温哥华 B.C. 体育场

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康纳体育馆美国印地按那州湖西尔球场

充气结构

Page 92: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美国加州圣克罗拉学生活动中心 美国田纳西州世博会水陆剧场

张力结构马来西亚科隆坡自行车赛场

Page 93: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沙特阿拉伯哈吉机场

沙特阿拉伯法奥德皇家国际机场

张力结构

Page 94: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Page 95: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思考题:

1 、 二战后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得以发展原因是什么?发展趋势如何?

2 、大跨度建筑有那些结构体系,试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