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102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Upload: cili

Post on 11-Jan-2016

6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6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Thomas Jonathan Burrill 被称为植物病原细菌学之父,他在 1877 首次描述了梨火疫病的症状,并推测是由细菌引起的。. 梨火疫病. Erwin F. Smith. 欧文证实了梨火疫病是 Erwinia amylovora 引起的. 第一节 原核生物的概述. 原核生物 (Procaryotes) 是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Page 2: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Thomas Jonathan Burrill 被称为植物病原细菌学之父,他在 1877 首次描述了梨火疫病的症状,并推测是由细菌引起的。

梨火疫病

Page 3: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Erwin F. Smith

欧文证实了梨火疫病是 Erwinia amylovora 引起的

Page 4: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第一节 原核生物的概述原核生物 (Procaryotes) 是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一般是由细胞膜和细胞壁或只有细胞膜包围的单细胞微生物。它的遗传物质 (DNA)分散在细胞质中,没有核膜包围,没有明显的细胞核。细胞质中含有小分子的核糖体 (70s) ,但没有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原核生物界的成员很多,包括细菌、放线菌以及无细胞壁的菌原体等。

Page 5: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一、形态和结构

细菌的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植物病原细菌多为杆状,少数球状.各种细菌大小差别很大,而且形态及大小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核糖体为70S型,真核生物是80S型的.

Page 6: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细菌的形态示意图

Page 7: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植物病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大多数的植物病原细菌有鞭毛,无芽孢,细胞壁外有黏质层(多糖),但很少有荚膜(厚而固定的黏质层)。关于芽孢:非繁殖器官,抗逆性强关于鞭毛:运动器官,有分类意义.关于纤毛(菌毛):不是运动器官,但数量多时可聚集成菌膜,起黏附寄主的作用.

Page 8: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Page 9: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Page 10: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细菌细胞膜的结构

细菌细胞膜结构示意图

Page 11: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二、细菌的营养、生长繁殖及菌种保存

植物病原细菌属于化能有机异养型,可以寄生和人工培养。常用培养基

LB ( 0.5% 酵母抽提物 +1% 蛋白胨 +1% 氯化钠)

NA (牛肉膏蛋白胨)

细菌的代谢过程有酶的参与,果胶酶;通过无氧发酵或有氧呼吸来产生能量,常见的 EMP 途径和三羧酸循环。细菌的代谢产物很多,对它的鉴定很有帮助。

Page 12: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细菌人工培养时应注意培养基中各个物质的配比以及合适的温度和酸度。( 25-28℃ , pH7.0-7.2 ;多为好气型)。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为裂殖方式。

菌种的保存方法:1. 转管保藏法:简便易行但保藏期短2. 液体石蜡油保藏法:简便易行,保藏期长3. 无菌水保藏法:简便易行,但适应范围有限4. 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程序较复杂但效果最好。

Page 13: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从左至右:

转管保藏法、甘油保藏法、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

Page 14: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三、原核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包括两部分:1 .染色体 DNA ,主要在核区内2 . 质粒,染色体之外的双链环状 DNA 。是独立于核质之外呈环状结构的遗传因子。编码控制细菌的致病性、抗药性、育性等 性状。 质粒能自我复制遗传给后代,也能自然丢失.还

可以通过结合或转化转移到其他细菌中去. 几个质粒可共存于一个菌体中

Page 15: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变异是由于环境或遗传物质结构改变造成的。例如形态和毒力上的变异等。具体可分为表现型变异和遗传性变异。其中遗传性变异有2种不同性质的变异:

第一种是细胞的突变。(如质粒的丢失) 第二种是两个性状不同的细菌的结合 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1、两个有亲和力的菌体的自然结合   2、菌体破裂后遗传物质进入另一有亲和力的同种或近似种的菌体内   3、噬菌体的DNA将一种细菌的遗传物质携带到另一种细菌内 变异机理见 159页。    

Page 16: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第二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侵染与传播

Page 17: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一、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植物病原细菌大都是非专性寄生的,可以人工培养(难养菌除外);但寄生专化性有差别(寄主范围、同种内病原菌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分化)。一般认为,寄生性强弱与致病性强弱没有相关性。寄生性强的可以侵染植物的绿色部分,寄生性弱的则侵染贮藏器官或抵抗力弱的部位。关于自然寄主与实验寄主:习惯上把自然条件能侵染的寄主称为自然寄主,接种后显示症状的寄主种类称为实验寄主。

Page 18: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植物病原菌都有一定的寄主范围。正确判断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寄主范围,对病害的防治和病原菌的鉴定都是很重要的。分析寄主范围时要区别是自然发病的和人工接种发病的寄主范围。通常后者的比前者要宽得多。注意做人工接种时有时出现的过敏性反应。

Page 19: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二、侵染途径

(一)侵染来源1. 种子、种苗及其他无性繁殖材料2. 病株残体3.带菌的土壤和肥料4.田间野生寄主和其他作物、杂草5.昆虫6.田间发病植株

Page 20: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二)侵入途径植物病原细菌只能从自然孔口(气孔、水孔、皮孔、蜜腺…)和伤口(各种伤口)侵入。少数细菌可以从没有角质化的表层侵入,如花粉囊和花柱。植原体必须由介体昆虫携带或通过嫁接才能侵染

从自然孔口侵入的细菌一般都能从伤口侵入,能从伤口侵入的细菌就不一定能从自然孔口侵入。侵入途径与病菌的寄生性强弱、与所引起的病状、与病原菌的分类地位有关。

Page 21: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三)侵入后的蔓延无论是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多数细菌都是先在寄主组织的细胞间繁殖,在组织中的进一步蔓延,则因病害的性质而不同,分别引起下列病害:斑点病和腐烂病(局部蔓延)萎蔫(维管束组织中扩展)瘤肿或其他畸形病害(病菌分泌激素类物质)菌原体直接进入寄主细胞内繁殖,然后通过胞间连丝而进入附近细胞,进入筛管组织后在组织内扩散

Page 22: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四)传播途径雨水灌溉农事操作及农具迁飞昆虫和小动物人类活动

Page 23: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第三节 植物细菌病害的诊断

1、根据症状初步诊断(5种病状都有)2、显微检查(喷菌现象)及菌体形态3、分离培养和接种实验进一步确诊4、根据核糖体 rRNA序列进行比较,进行  分类和鉴定。 只有有了准确的诊断结果,才能制定合理

的防治措施。

Page 24: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一)症状识别1 .菌原体病害的症状特点 病株矮化或矮缩,枝叶丛生,叶小而黄化。因此丛生、矮缩、小叶与黄化相结合是诊断菌原体病害症状时必须掌握的关键。2.细菌病害的症状特点  表现的症状类型主要有坏死、萎蔫、腐烂和畸

形等及少数褪色或变色(柑橘黄龙病); 病症:高湿度下发病部位有菌脓 (ooze)溢出。

Page 25: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菌脓

Page 26: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Page 27: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坏死以叶部、果实上出现的斑点、枯斑为最多1、在病斑初显时,多为水渍状浸润斑或油浸状,

病斑逐渐扩展,坏死面积扩大变成为条斑或枯死斑。如水稻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2、病斑受到木栓化组织限制并产生离层使病斑脱落而成穿孔状,如桃叶穿孔病。3、如果木栓化组织不脱落,就会形成溃疡状,如柑桔溃疡病。

潮湿时病斑上泌出淡黄色或灰白色的菌脓,干涸后成为颗粒或菌膜

Page 28: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水稻白叶枯病症状 桃细菌性穿孔病症状

Page 29: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柑橘溃疡病症状

Page 30: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萎蔫 萎蔫症状是细菌侵害维管束系统以后所造成的,

它与真菌性病害造成的萎蔫症状相似,茄青枯病、马铃薯环腐病是常见的代表类型。 可通过茎横切面可否出现菌脓与真菌性萎蔫病进行区分。

Page 31: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茄青枯病

马铃薯环腐病症状

Page 32: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花生青枯病

Page 33: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腐烂 腐烂是细菌病害较为特有的一种类型,瓜果等贮藏器官的软腐型腐烂大多由软腐细菌侵害所致, 虽然瓜果腐霉真菌也能导致腐烂症状,但常见有菌丝伴随而易于区分,此外细菌所致腐烂多伴有臭味。

Page 34: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白菜软腐病症状 辣椒软腐病症状

Page 35: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畸形 畸形大多发生在木

本植物的根冠或茎基部、枝条上,少数在叶柄或叶脉上出现,主要是由土壤杆菌侵害所致,如桃发根病,苹果、葡萄的根癌病等。茶树根癌病症状

Page 36: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根癌

冠瘿

Page 37: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 二 ) 显微镜检查由螺原体或菌原体侵染所致病害,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的病部,无论是维管束系统受害的,还是薄壁组织受害的,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 (bacteria exudation , BE) 。 喷菌现象为细菌病害所特有,是区分细菌病害或

真菌、病毒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维管束病害的喷菌量多,可持续几分钟到十多分钟。薄壁组织病害的喷菌状态持续时间较短,喷菌数量亦较少。

Page 38: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喷菌现象照片

Page 39: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 三 ) 分离培养与侵染性试验 按柯赫氏法则进行.对于菌原体病害,可采用菟丝子介体接种作桥梁接种传染到长春花上作鉴定的办法,证明其有无侵染性,从而完成柯赫氏法则的诊断程序。

Page 40: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柯赫氏法则(证病律)是诊断和鉴定新病害的方法,也是鉴定病原菌的主要手段.具体步骤如下:1 . 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的存在2 .该生物可在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并得到纯培养3 .所得到的纯培养物能接种到该种植物的健康植株上并表现出与第一次发病时相同的症状4 .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这种病原生物的纯培养,其性状与第一次的纯培养相同.局限性:对复合侵染、专性寄生菌不适合。

Page 41: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细菌的菌落

Page 42: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四)染色反应

格兰氏染色反应:鉴定出格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菌的鞭毛染色:鉴定出鞭毛的数目和周生鞭毛或极生鞭毛。

Page 43: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格兰氏染色反应格兰氏染色反应植物病原细菌格兰氏染色反应大多是阴性(红色 G-),少数是阳性(紫色 G+ ),这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成分有关(先用结晶紫和碘液处理细胞壁,再用酒精或丙酮脱色,再用番红复染)。

青霉素对革兰氏染色阳性的细菌作用较大,但对阴性细菌作用则较小。而链霉素对阳性和阴性细菌都有杀灭作用,因为植物病原细菌大多属阴性细菌,因此农用链霉素在防治植物细菌病害方面广泛应用。

植物病原细菌格兰氏染色反应大多是阴性(红色 G-),少数是阳性(紫色 G+ ),这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成分有关(先用结晶紫和碘液处理细胞壁,再用酒精或丙酮脱色,再用番红复染)。

青霉素对革兰氏染色阳性的细菌作用较大,但对阴性细菌作用则较小。而链霉素对阳性和阴性细菌都有杀灭作用,因为植物病原细菌大多属阴性细菌,因此农用链霉素在防治植物细菌病害方面广泛应用。

Page 44: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Page 45: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五)生理生化反应

如过氧化氢酶反应乳糖发酵液化明胶等

Page 46: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六)血清学反应

如 ELISA 、试管沉淀等。

Page 47: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第四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 主要类群

Page 48: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分类学:分类、命名、鉴定

分类等级:域 - 界 -门 -纲 -目 -科 - 属 - 种 -

亚种(生物型或生理型、致病型、血清型遗传型等)

分类方法:

传统方法

数值分类法

核酸分子生物学分类法

化学分类法

多项分类法

分类学:分类、命名、鉴定

分类等级:域 - 界 -门 -纲 -目 -科 - 属 - 种 -

亚种(生物型或生理型、致病型、血清型遗传型等)

分类方法:

传统方法

数值分类法

核酸分子生物学分类法

化学分类法

多项分类法

一、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Page 49: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目前有3个比较全面的系统:

1 .前苏联克拉西里尼科夫的《细菌和放线菌的鉴定》

2 .法国普雷沃《细菌分类学》

3 .美国《伯杰细菌鉴定手册》,后更名为《伯杰细菌分类手册》。第二版共分5卷,其中植物病原细菌主要分布在第 2 、 3 、 4卷中。在第一版中,把细菌分为4个门,即:

二、分类系统二、分类系统

Page 50: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薄壁菌门:有壁较薄,10~13 nm 。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包括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

 厚壁菌门:有壁较厚 , 10~ 50nm 。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包括棒形杆菌属、芽孢菌属和链霉菌属。

 无壁菌门:菌体无壁 , 只有原生质膜,约7~8 nm 。无肽聚糖包括菌原体、螺原体。

 疵壁菌门:属没有进化的原细菌或古细菌。包括产甲烷细菌和高盐细菌。

Page 51: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在手册的第2版中,把原核生物分为两个域:古细菌域( Archaea ) : 包括嗜热和超嗜热古细菌,极端嗜盐古细菌,产甲烷古细菌,热原体古细菌,分2个门,共有217种细菌域( Bacteria ):分23个门,共5007种在手册的第2版中,有人建议把细菌分为3个表型亚群:有细胞壁的革兰氏阴性菌     有细胞壁的革兰氏阳性菌     无细胞壁细菌命名:国际通用的拉丁双名法

Page 52: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三、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属和种

( 一 ) 属的性状特征: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属是由一个模式种和一些性状与模式种类似的群体组成。在种和属的传统分类鉴定中,最重要的是下列一些性状与特征:

1、形态特征和培养性状:菌体形状与大小、鞭毛、荚膜、芽孢、在固体和液体陪养中的形态特征和色素的产生。2、生理生化性状:革兰氏染色反应和抗酸染色反应等;细胞壁结构与组分,色素和毒素的生化性状、抗原性、代谢类型、对碳源、氮源和大分子物质的利用能力与分解产物等。 3、遗传性状; DNA 中 G+C mol%、寡聚核苷酸序以及 DNA-rRNA杂交的同源性等。现代的鉴定方法快速准确但要求实验室有完善的设备。

Page 53: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的“种” (species) = 模式菌株+与模式种性状类似的菌系群“种” 它具有遗传特征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变异范围。细菌学家与植物病理学家关于“种”的划分依据有差别:有“基因种”和“分类种”之分。

Page 54: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四、种以下分类单位

依据包括:寄主范围、生理生化性状、血清学反应、噬菌体反应等区分为:亚种:              小种                  致病变种-依据对不同品种的反应                 致病型生化变种               血清变种噬菌变种

Page 55: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亚种 (subspecies, 简称 subsp.) 是指在种下类群中在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和遗传学某些性状有一定差异的群体。

致病变种 (pathovar, 简称 pv . ) 是在种下以寄主范围和致病性为差异来划分的组群。

生化变种 (biovbar) 是指一个种内的菌株,按生理生化性状的差异来划分的组群,不考虑致病性等其它特征的异同。

Page 56: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五、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属和代表种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位置见 165页目前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有 20余属。分别是有细胞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有细胞壁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和无细胞壁细菌。侵染植物引起病害的细菌种类很多,以

薄壁菌门的病原菌最多,引起一些重要 病害。

Page 57: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 一 )土壤杆菌属 (Agrobacterium)

土壤杆菌属:薄壁菌门根瘤菌科土壤习居菌.土壤习居菌,寄主广泛。好气性,代谢为呼吸型。革兰氏反应阴性,无芽孢。菌落为圆形、隆起、光滑,灰白色至白色,质地粘稠。不产生色素。大多数种类都含有一种大分子的质粒,例如“致瘤质粒” (tomor inducine plasmid, 俗称为 Ti 质粒 )“致发根质粒”( rhizogen inducing plasmid,称 Ri 质粒) 该属包含有 4 个种,除腐生性放射形土壤杆菌 (A.radiobacter) 外,其余 3 个种都是植物病原菌,属兼性寄生菌,如根癌土壤杆菌。

Page 58: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茶树根癌病土壤杆菌属的形态的致病症状示意图

Page 59: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Page 60: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 二 )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薄壁菌门假单胞菌科的模式属形态及病例如下页图示分类变化大:现在的食酸菌属、伯克赫氏菌属和拉尔氏菌属均来自于该属。代表种是丁香假单胞菌( P.syringae ) :寄主广,寄生性较强,引起叶斑或溃疡等,因在培养时可在紫外光下发出荧光,又称“荧光菌”.引起菜豆晕斑病。

Page 61: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假单胞菌属和病例假单胞菌电镜照片

菜豆晕斑病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Phaseolicola丁香假单胞菌菜豆致病变种

Page 62: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 三 )伯克赫氏菌属 (Burkholderia)

该属是由假单胞菌属中的 rRNA 第二组独立出来的,模式菌株是引起洋葱腐烂病的洋葱布克氏菌 (B.cepacia) 。培养特点:能够利用精氨酸、甜菜碱。

Page 63: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伯克赫氏菌属及病例

伯克赫氏菌属示意图洋葱腐烂病

Page 64: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四)拉尔氏菌属( Ralstonia )也是由原假单胞菌属的 rRNA 第二组独立出来的。主要症状是萎蔫,如茄青枯病菌( R.solanacearum ),可危害百余种植物.

Page 65: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Page 66: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维管束中的菌涌现象

Page 67: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五)食酸菌属( Acidovorax)

该属也是由假单胞菌属中独立出来的菌落呈暗黄色,产生黄 - 淡褐色的扩散性色素;能忍耐 40℃以上高温。植物病原细菌可造成植物坏死、腐烂,如水稻细菌性褐条病、西瓜细菌性果斑病。

Page 68: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Page 69: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六 ) 欧文氏菌属 (Erwinia)欧文氏菌属:薄壁菌门肠杆菌科菌体如下图.目前仅保留梨火疫菌群,以解淀粉欧文氏菌( Erwinia amylovora )为模式种该组群的细菌不会产生果胶酶。

Page 70: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梨火疫病

Page 71: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七)泛菌属( Pantoea )

原来欧文氏菌属中的草生欧氏杆菌移到此属,除具有原欧文氏菌属的一些基本特征外,该属也不产生果胶酶,不需要生长因子,大多数菌落产生黄色素。

Page 72: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八)果胶杆菌属( Pectobacterium)

原来欧文氏菌属中的胡萝卜软腐组群移到此属,除具有原欧文氏菌属的一些基本特征外,该属能产生大量的果胶酶,使植物组织的拨壁细胞浸离降解,引起多种植物的软腐病.

Page 73: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果胶杆菌属和病例

辣椒软腐病症状

白菜软腐病症状

Page 74: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九 )黄单胞菌属 (Xanthomonas)黄单胞菌属是薄壁菌门一个成员。该属所有成员都是植物的病原菌,模式种是野油菜黄单胞菌( X.campestris ),也称甘蓝黑腐病菌.另一重要种是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 X.oryzae pv.oryzae ),引起水稻白叶枯病.水孔或任何部位的伤口侵入,导致秧苗萎蔫及成株期叶斑.带菌种子、稻草及杂草等是初次侵染来源;通过灌溉水、暴风雨、昆虫以及农事操作扩散传播。

Page 75: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水稻白叶枯病症状

柑橘溃疡病症状

Page 76: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Page 77: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Page 78: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十 )木杆菌属 (Xylella)

该属是薄壁菌门的一个新成员, 1987 年才建立。不能在常用的细菌培养基上生长,要求在有特殊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上生长。营养琼脂上菌落有两种类型,一是枕状凸起,半透明,边缘整齐;一是脐状,表面粗糙,边缘波纹状。 目前只有一个种,即葡萄皮尔氏菌( Xylella .fastidiesa ) . 引起叶片枯焦、脱落、枝条枯死、生长缓慢、结果少而小等等。传播媒介是叶蝉。

Page 79: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Page 80: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七 ) 韧皮部杆菌属 (Liberobacter)

新设立的属,是一类在韧皮部中寄生危害的病原细菌,以柑桔黄龙病的病原细菌为代表,还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分离获得纯培养,电镜下形态为梭形或短杆状的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过去一直称为类细菌,或韧皮部难养菌。近年来,细菌学家和植病学家建议用韧皮部杆菌属 (Liberobacter)这一名词。典型病例:柑橘黄龙病。

Page 81: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韧皮部杆菌属和病例

柑橘黄龙病症状示意图

柑橘黄龙病病果症状

Page 82: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柑橘黄龙病叶部症状 柑橘黄龙病传毒介体---亚洲橘虱

Page 83: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六、有细胞壁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主要属和代表种

数量上仅次于薄壁菌门。 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肽聚糖,肽聚糖含量

达 50% -80%,胞壁厚度达 30nm ,为薄壁菌厚度的 2-3倍,壁单层,表面光滑, 对青霉素和表面活性剂以及碱性染料都很敏感。

主要有 6 个属可引起植物细菌病害:

Page 84: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 一 )棒形杆菌属 (Clavibacter) 棒形杆菌属是厚壁菌门的一个新成员。是由原 来的棒状杆菌属( corynebacterium )中迁 出的,引起植物系统性病害。

包括5种,7亚种.代表种是马铃薯环腐亚种( c.michiganensis subsp.sepedonicum )侵染茄科植物,在马铃薯上病菌借切刀传染,沿维管束蔓延,破坏组织,导致地上部萎蔫;受害薯块维管束内充满菌脓.

病菌喜低温环境,北方严重.

Page 85: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棒形杆菌属和病例

棒形杆菌属示意图

马铃薯环腐病症状

Page 86: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Page 87: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番茄溃疡病

Page 88: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 二 )短小杆菌属 (Curtobacterium)

短杆菌属是 1972年新建的.植物病原菌只有一个种 : 即萎蔫短小杆菌

( C.flaccumfaciens ),其中菜豆萎蔫短小杆菌( C.flaccumfaciens pv. flaccumfaciens )可导致菜豆幼苗的矮化、成株萎蔫等。

Page 89: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 三 ) 节杆菌属 (Arthrobacter)

节杆菌属是厚壁菌门的一个老成员,在新鲜培养物中,菌体多为杆状或“ V”形等不规则杆状,甚至有分枝状出现;在 3天以上的培养液中,菌体呈球状,即杆一球状循环。

只有一个种 : 美国冬青节杆菌( A.ilicis ) 引起冬青叶疫病.

Page 90: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Page 91: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四 )红球菌属 (Rhodococcus)

 该属植物病原菌有香豌豆带化红球菌 (R.fascians) ,侵害幼芽、幼茎,使呈丛生状,茎叶扭曲,叶柄和叶部常形成瘿瘤。

Page 92: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五 ) 芽孢杆菌属 (Bacillus) 分布十分广泛。 老龄菌体内常产生称为芽孢的内生孢子。革兰氏反应阳性,但老龄细胞常为阴性,鞭毛亦会消失。

由于许多种类能产生细菌素或毒素,故可用作生物防治的材料。

 少数能单独致病,如禾草巨大芽孢杆菌( B.megaterium pv.cerealis )在美国引起小麦的白叶条斑病。 

Page 93: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六 )链霉菌属 (Streptomyces)

链霉菌属是放线菌中唯一能引起植物病害的属. 菌体丝状,辐射状向外扩散,分基质内菌丝

与气生菌丝两种,在气生菌丝即产孢丝顶端产生链球状或螺旋状的分生孢子。 孢子的形态色泽因种而异,是分类依据之一。 多为土居性微生物,常产生抗菌素类的次生

代谢物,对多种微生物有拮抗作用。 

Page 94: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能引起病害的只有疮痂链霉菌( .scabies )和近似的酸疮痂链霉菌( S.acidiscabies ),侵害甘薯、马铃薯以及萝卜、胡萝卜、甜菜、芸薹等作物的块根和须根等,如马铃薯疮痂病菌。

Page 95: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七、无壁菌门植物病原生物的主要类群 无壁菌门的成员是一类无细胞壁但有细胞

膜包围的单细胞原核生物 . 常见的包括1、支原体(与动物有关)2、螺原体属[即类菌原体 (Mycoplasma like organism , MLO)  3、植原体属 (Phytoplasma) 等。

 螺原体属和植原体属都是植物的菌原体

Page 96: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1 .螺原体属 (Spiroplasma)菌体的基本形态为螺旋形,繁殖时可产生分枝,分枝亦呈螺旋形。生长繁殖时需要有甾醇供应,植物病原螺原体只有 3个种,主要寄主是双子叶植物和昆虫。如柑桔僵化病、玉米矮化病和蜜蜂的爬蜂病等都是螺原体侵染所致。传播介体主要是叶蝉。

螺原体属形态示意图

Page 97: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2.植原体属 (Phytoplasma)植原体属即过去叫的类菌原体 (Mycoplasma—Like Organism,MLO) ,菌体的基本形态如图示,可以成为变形体状,如丝状、杆状或哑铃状等。目前尚不能人工培养。常见症状:黄化、矮缩,丛生,叶、芽变小依赖叶蝉类等刺吸式口器昆虫传播。

Page 98: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植原体属和病例

植原体示意图 植原体电镜照片

Page 99: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仙人掌丛枝病症状

枣疯病症状

Page 100: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泡桐丛枝病

枣疯病

水稻黄萎病

Page 101: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小结原核生物的本质特征:原核生物是一类具原核结构的单细胞微生物。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主要从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寄主,有的要通过介体生物才能侵染。病害症状随病原种类和侵染途径而有所不同,从局部坏死到萎蔫腐烂和畸形的均有。大多数细菌病害的病组织作切片镜检时可看到明显的喷菌现象,病部有菌脓溢出。

Page 102: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病菌可随种子、苗木作远距离传播。土壤习活性细菌可在土中长期存活,是重要的侵染源。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分别属于薄壁菌门、厚壁菌门和无壁菌门的 20个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