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应用基础 》 教学标准

21

Upload: naiara

Post on 24-Jan-2016

18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教学标准. 情况介绍. 具体介绍内容. 标准制定依据. 课程基本情况. 建议使用教材. 课程标准设计概况. 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实施.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教学标准. 1. 标准制定依据. 1. 标准制定依据.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标准制定依据标准制定依据

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基本情况

建议使用教材建议使用教材

课程标准设计概况课程标准设计概况

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实施教学实施

1

本标准根据教育部 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而成,标准成型于 2010年 3 月,作为我校(沐川职中)计算机基础学科教学实施性方案推行至今,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分别在 2011年 7 月、 2012年 2 月就此标准进行过修订完善, 2013年 4 月 2 日在乐山一职中召开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标准审稿会上,经过全市兄弟学校计算机基础骨干教师集中讨论和评议,确定为乐山市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标准。

本标准根据教育部 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而成,标准成型于 2010年 3 月,作为我校(沐川职中)计算机基础学科教学实施性方案推行至今,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分别在 2011年 7 月、 2012年 2 月就此标准进行过修订完善, 2013年 4 月 2 日在乐山一职中召开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标准审稿会上,经过全市兄弟学校计算机基础骨干教师集中讨论和评议,确定为乐山市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标准。

具体特点

本标准内容符合当前我市中职学校学生学情,具有通用性、适用性的特点,主要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生活技能入手,为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本标准内容符合当前我市中职学校学生学情,具有通用性、适用性的特点,主要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生活技能入手,为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2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建议总学时: 128 或 144 学时

课程基本情况

3

高教社《计算机应用基础》

( WindowsXP+office2007 ) 主编:黄国兴、周南岳

建议使用教材建议使用教材

4

课程标准设计概况

( 2 ) 教学任务应分为两大部分进行完成,主要包括必修内容、选修内容( *号部分);

( 1 )

本课程的教学进度按照两个学期进行课时安排,每期每周 4课时;

5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

1.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

1.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6

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7

操作系统的使用、 internet 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应用应为教学重点。

标准中不含 * 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 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 1 )教学内容及结构:

( 2 )教学时数安排建议:

序号 课程内容教学时数

讲授与上机 说明1 计算机基础知识 12

建议依据学校情况尽量采用讲练结合,任务引领的形式组织上课,演示文档为选修内容,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2 操作系统的使用 18

3 因特网( Internet )应用 20

4 文字处理软件应用 28

5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 24

6 演示文稿软件应用 14

机动 12

合计 128 ~ 144

实施学分制的学校,按 20~ 24 学时折合 1 学分计算。

( 3 )教学方法建议:

在本课程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提倡结合现有教学条件,灵活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利用计算机的图、文、音、视、动画等手段,生动灵活地表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

( 4 )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要坚持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考核与评价过程中,要重点考核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计算机文化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教师在进行考核与评价时,应跟踪记录学生运用计算机完成任务、案例或项目的过程,评价学生操作过程及操作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熟练性及全面性。 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可依据教学标准中教学进度实施目标抽查来进行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