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22
原原 原原原 原原 原原

Upload: boris

Post on 25-Jan-2016

7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3 download

DESCRIPTION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音,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生于日本,不久即回到日本侵略下的台湾,5岁来北京,在北京长大,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也是她的第二故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会忘记北京城南的历历往事.代表作有: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 ,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等. 走近作者. 原著简介.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Page 2: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林海音 (1918-2001), 原名林含音 , 小名英子 , 原籍台湾省苗栗县 ,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 林海音于 1918 年生于日本 , 不久即回到日本侵略下的台湾 ,5 岁来北京 , 在北京长大 , 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 也是她的第二故乡 , 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会忘记北京城南的历历往事 .代表作有 : 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 ,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等 .

Page 3: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本文的剧本是改编于现代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自1957 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

这些故事都是通过小英子纯真无邪的眼睛,观察到发生在老北京四合院内外的一个个的故事。

原著简介

Page 4: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电影文学剧本 它是介于戏剧文学与小说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 , 为摄制电影而创作 , 也可供阅读。

蒙太奇 电影术语 , 意为剪辑、组合,即影片的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它可以把时间和地点不同的片断有机地组接起来,使影片中时间与空间的变换具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Page 5: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20 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 ,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巡警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英子非常难过。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Page 6: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城南旧

事疯女人秀贞的故事

善良而命苦的宋妈的故事

“说不清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小偷”的故事

Page 7: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这部电影放映后,屡次获奖。 1983 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金鹰奖”;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中国台湾《世界电影》评选它为 80 年代大陆最佳影片。

“金鸡奖”给它的评语是:“在探索电影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美学传统方面,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Page 8: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用第三人称复述整部戏剧节选的内容

Page 9: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金鸡奖”给它的评语是:“在探索电影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美学传统方面,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那么 , 这种“优秀的美学传统”在《城南旧事》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Page 10: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城南旧事》在艺术上最突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散文风格,包括它的音乐描写,评论界称之为散文化的电影。

电影属于戏剧艺术,一般而言,戏剧更讲究矛盾冲突,讲究戏剧效果,要求情节有高潮和逆转。 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处于创新的潮流中的,这很大的原因是对 50~ 70 年代形成的文学艺术规范的一种反叛。一方面是在政治上,赋予了作家更多的创作自由,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不再是那种附庸关系;另一方面是在审美规范上,要突破过分强调情节—戏剧冲突,强调斗争的创作模式。当时在诗歌上,有所谓的“朦胧诗”,在小说上,有“意识流”和“诗化小说”,而在电影上,则有

《城南旧事》以及后来的《黄土地》。总的来看,这是一个“非情节化”的潮流。

1 、散文风格

Page 11: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顾城的《一代人》

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此中的两个“黑”无疑是“文眼”,颇值玩味。我们知道,“黑”其实不是色彩,“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征。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给”的,是黑夜阻断光明的结果。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

 换一个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着批判精神,它以黑对黑,对黑夜的庞大淫威报以深沉的否定。相对色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来说,黑色是一个终极,它与光明构成了对立。然而物极必反,从黑夜中叛逆出来的黑色眼睛,对于光明的接受力是绝对超过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也就是说:由特定的黑色时代中走来的“一代人”,他们伟大的觉醒是其他“无缘”于“黑夜”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  

Page 12: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小巷》

小巷又弯又长

没有门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被历史抛入黑暗中的一代青年,一旦站在阳光下,自然会有一种恍恍惚惚的感觉,这种迷惘,这种失落感,在北岛的诗中表现为“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着你”(《迷途》),在舒婷的诗中表现为“隔着永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船》),在梁小斌的诗中表现为“我的钥匙丢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顾城没有叹息,也没有去寻找钥匙,而是拿起钥匙寻找自己的房间,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抒情主人公是坚定的,那个“我”在顽强地敲着,边走边敲。  诗人只选择了几个简单意象:“小巷”、“钥匙”、“墙”,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画面中那个敲墙的主人公,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不,也包括中年、老年。这个世界上的许许多多人不是终生都在寻找吗?

Page 13: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体会音乐描写的作用

剧本中出现了两首歌曲《麻雀与小孩》和《送别》 ,这些歌声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既反映了剧中人物情感变化和心理的波动,也在整个故事叙述中把几个生活场景、事件连在一起,起着起承转合的结构作用,同时还营造出平和、舒缓的叙事节奏。

Page 14: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这类带有散文和抒情色彩的小说是有着特别的审美味道的,它在小说《城南旧事》中就表现为“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Page 15: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散文化小说的一个共同的文体特征是“回忆”。我们知道,“回忆”并不就是对往事的真实的再现,由于时间的距离,由于回忆者心态情感的变化,总是对往事有所增删,并融进了回忆者很强的主观情感色彩。而这些,就是造成其独特审美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回忆

Page 16: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城南旧事》同样也是回忆性的,林海音写这部小说的强烈动机就是她对北京童年往事的想念,这想念中又带有一丝乡愁。”

事实上,也正是这一点吸引了吴贻弓导演,他在阅读原著时,正是这种童年的回忆让他激动,调动了隐藏在他内心多年的温馨而美好的童年记忆,从而激发了导演的创作冲动。

这回忆同时又是对北京的回忆,而老北京也已经日益成为人们心里一个温暖的地方,那胡同、水井和叫卖声同样也都具有了一种美学上的含义。

Page 17: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与这种“回忆”的美学相伴的,是电影的叙述角度,那就是童年视角。一个孩子眼中的北京和一个老人眼中的北京,是不一样的。老人眼中的忧愁和世事的艰难,孩子未必明了,但通过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些忧愁,却另有一番特别的意味。它少了一些直白的愤怒,却多了一份含蓄和疼痛。以童年视角来看成人世界,成人世界的痛苦和不幸通过善良和天真的眼睛的过滤,更有一种哀愁的美学力量。

3 、童年视角。

Page 18: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在小英子眼中,她 对“厚嘴唇的人”感情是怎样呢 ? 是亲近他还是排斥他呢?从哪些画面可以看出来?

小英子 :天真活泼 ,聪明可爱 ,富有同情心。她同情“厚嘴唇的人” ,但又分不清他沦为小偷的社会原因 .

Page 19: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作者通过小英子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厚嘴唇的人”,你认为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

以一个天真、善良的童心反衬成人世界生活的不合理;儿童天真无邪的目光和心灵,让读者感到所述故事的真实性 .

好处:

Page 20: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那衰草,那窄的胡同,那破旧的院落,那无可奈何的小偷 ……这一切都仿佛像在诉说人生的无奈,课文以小孩童稚的眼睛,观看这些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使全文笼罩着“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

体会影片所体现出的淡淡的哀愁与 浓浓的相思的情调

Page 21: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散文化、回忆和童年视角是《城南旧事》在艺术上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影片的结构颇具独创性。编导排除了通常电影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的叙事结构,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串连起三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创造出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Page 22: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这是一部“散文化的影片”,创造出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淡泊的意境,笼罩着一种令人忧伤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