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68
組員: 方昱揚 曾珍 曾慶芸 林思平 謝季舫 安月輝 許肇元 余楚喬 劉嘉熒 廖哲東 姚曉嵐 葉健暘 組長: 黃瓊萱

Upload: grace-huang

Post on 28-Jul-2016

23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9 download

DESCRIPTION

 

TRANSCRIPT

Page 1: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組員: 方昱揚 曾珍 曾慶芸 林思平 謝季舫 安月輝 許肇元 余楚喬 劉嘉熒 廖哲東 姚曉嵐 葉健暘

組長: 黃瓊萱

Page 2: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1

目錄

簡介 ......................................................................................................................................... 2

一、 簡介 ................................................................................................................................................ 3

二、 分佈 ................................................................................................................................................ 3

三、 起源傳說 .......................................................................................................................................... 4

四、 社會習俗 .......................................................................................................................................... 6

五、 會所訓練 .......................................................................................................................................... 7

六、 典祭 ................................................................................................................................................ 8

七、 巫術 .............................................................................................................................................. 14

八、 傳說故事 ........................................................................................................................................ 14

服飾......................................................................................................................................... 17

一、 傳統服飾..................................................................................................................................... 18

工藝......................................................................................................................................... 25

歌舞......................................................................................................................................... 31

建築......................................................................................................................................... 41

器具......................................................................................................................................... 58

後記 資料來源及心得 ............................................................................................................ 61

Page 3: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2

簡介

Page 4: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3

卑南族的基本介紹

一、 簡介

1. 總人口:約 13,651 人(2016 年 2 月)

2. 原鄉分布:族群分布在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以及花東縱谷南方的高山

地區。族群主要居住於台東縣境內。

3. 語言:卑南語

4. 相關族群:和其他「台灣原住民」都屬於「台灣南島民族」,和島嶼東南亞、非洲馬達加

斯加島、以及大洋洲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波里尼西亞的「南島民族」相關。

二、 分佈

卑南族主要分布在台東平原的台東市以及卑南鄉的十個聚落,分別為:

1. Dandanaw 龍過脈部落(卑南鄉明峰村)

2. Ulivelivek 初鹿部落(卑南鄉初鹿村)

3. Alripay 上賓朗部落(阿里擺,卑南鄉賓朗村)

4. Damalagaw 泰安部落(大巴六九,卑南鄉泰安村)

5. Likavung 利嘉部落(呂家,卑南鄉利嘉村)

6. Kasavakan 建和部落(射馬干,台東市建和里)

7. Katratripul 知本部落(卡大地布,台東市知本里)

8. Papulu 寶桑部落(台東市寶桑里)

9. Puyuma 南王部落(普悠瑪,台東市南王里)

10. Pinaski 下賓朗部落(檳榔樹格,卑南鄉賓朗村)

Page 5: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4

三、 起源傳說

卑南族主要分佈於台東縱穀南部之台東平原周沿地帶,其強盛時期曾統領東部群七十二社,

過去全族分居 8 個部落,故有「八社番」之名。卑南族人對他們祖先的由來,可分「石生」和

「竹生」。

1. 「石生」的傳說-由巨石裂開所生

遠古時代,在今天台東知本裡海岸附近,有一塊巨石。一

天,巨石裂開出現了一名女子,她的眼睛長在膝蓋上,之後,

她的腳後跟腫大起來,竟然懷孕了,不久,生了一個女兒。這

個女孩長大後,遇到了因洪水逃難的男子,兩人相愛於是結為

夫妻,他們就是後來卑南族的祖先。

咸信祖先是由巨石裂開所生,發源地為 Ruvoahan(現今

台東太麻裡鄉美和海岸附近的山坡地上),此系統包括知本村、

建和村、泰安村、初鹿村、利嘉村等。知本村、建和村的卑南

族人還在 Ruvoahan 竹林立了一塊發祥地的紀念碑,並且在石

碑的後方建造一間小石板屋,用以祭祀最初登陸的祖先,上頭

寫著 3 位先祖的名字。在每年的清明節,知本、建和的村民會

到此祭拜。

2. 「竹生」的傳說-由竹子所生

遠古時候,在今天台東縣太麻裡鄉美和村的地方,出現一名女神,她右手捧著石頭,左手握

著竹子。女神把右手的石頭丟到地上,土地裂開跳出了一個人,就是後來阿美族的祖先。女神再

把左手的竹子豎立在地上,竹子的上節裂開,出現一名女神,下節也蹦出來另一名男神。這一對

男女神就是後來卑南族的祖先。

Page 6: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5

竹生的南王系統發源地為 Panapanayan,以卑南社為主,南王群的卑南社(南王村)是卑

南傳統文化保存最多的一個部落,此系統還包括台東市南王裡、寶桑裡及博愛裡一帶的

Apapolo、卑南鄉賓朗村等。

Page 7: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6

卑南族全盛時期時曾統轄花東縱穀 72 社

知本社群在離開發祥地之後,即向中央山脈南端的大武山、知本主山等山區發展,建立頗為

固定的部落,以石板建屋,經過幾次遷徙,而後建村於一處山崖,創 Kazekalan 部落,可以鳥

瞰整個台東平原。這是知本社群的極盛時期,而後他們漸次下山,並沿著中央山脈的東麓,向北

發展創建了一系列的部落。另一方面,卑南社群走向卑南大溪所沖積而成的卑南平原,在最肥沃

的地方 Maedater 建立部落,或曾與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的主人 Rarangs 為鄰,發展竹材建屋

的文化。

四、 社會習俗

卑南族的社會有兩個領導人物。一是男祭師(rahan)負責主持部落性的重要祭儀,一是領袖

(ayawan),由村子裡領導能力強的人來擔任,負責部落裡重大事情的協調者,亦是人獵祭、爭戰

的領導人物。

目前男祭師依然沿續傳統的職責,在部落裡受人敬重。領袖 ayawan 則因現代行政體系的

介入在各村的職權消長也有所不同。以南王為例,里長雖有行政上的職權,但長老群依然非常受

敬重。建和則頭目的領導地位居高不下。有些村落的年輕人有感於傳統文化的式微,近年來極力

鼓吹延續傳統命脈的活動,呈現了年輕人拉著老人往前跑的現象。不管任何形式的演變,族中長

老的生活體驗與傳統智慧依然是族人諮詢的對象與精神支柱。

屬於母系社會,特質如下:

1. 婚姻上,男子以入贅女方家為原則。

2. 氏族姓氏的繼承以女子為主。

3. 財產的繼承是母傳女。

4. 祭祀權的管理與責任也是由母親方面的女子來承續。

然而這樣的習俗也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有所調適。以結婚為例,目前大都是從夫居住的父系社

會的婚姻法則。孩子們的姓氏也以父親的姓氏為主,有些家庭則一半從父姓一半從母姓。

Page 8: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7

五、 會所訓練

卑南族特有的斯巴達式學長制的會所訓練,卑南族男子成長的階段共有三個重要的過程:

少年期(ttakubakuban):約在十二、三歲時,進入少年會所(ttakuban),參加集體生活;接受打

屁股(melangtti)、跑步(pabekas)、摔角(mareburubu)、膽量(waringettan)、刺猴

(pangayangayaw)等嚴格的體能訓練,為的是要少年們各個成為體格強健、服從、守紀律又勇

敢有禮貌的普悠瑪的男人。

a) 青少年期(myabetan):少年到了十七、八歲時,升為青少年(myabetan)入成人會所

(palakwan),任派服役級,參加各類成人活動和祭儀。擔任服侍長老、雜役、傳令等工

作,強調刻苦耐勞、學習自動自發、服從命令的精神。

b) 準青年期(kitubangsar):成年禮儀式(約二十歲),在大獵祭(mangayaw)舉行。凡通過考驗

獲此殊榮的青年,才算成為卑南族真正的青年(paseket bangsaran)。青少年平時只能穿

著一件短褲,而青年更只能用一件藍色短裙包裹下半身。

卑南族少年會所,

是 12-18 歲之卑南族少年接受部落教育的地方。

Page 9: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8

六、 典祭

年祭

年祭是當下卑南八社對猴祭、大獵祭、聯合年祭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

從 12 月 24 日起至元月 2 日為止。說明如下:

1) 青少年驅邪活動

少年猴祭前一天晚上的驅鬼儀式,在每年的 12 月 24 日晚上全村的小孩赤裸上身,臉上塗

抹炭灰,手拿芭蕉葉至各家戶驅除不淨,迎接新年的來臨。

2) 少年猴祭 (mangamangayau)

少年猴祭是歲時祭儀之首,猴祭辦理後,其他祭儀才得以展開。每年 12 月的第三個週休二

日舉行,其目的在訓練少年膽識與刻苦耐勞的精神,並實踐團結合作的美德。猴祭為卑南少年的

成年禮,是少年集會所最重要的訓練活動,欲藉著刺猴的活動,訓練少年們的膽識、服從與應對

進退等人格。 參加猴祭的成員,以十三至十八歲的男孩為主體,也就是少年會所的成員。在猴

祭的前夕,少年們要自己做好弓箭和矛,並在上面刻劃美麗的花紋。猴祭當天,先推選父母俱存

的少年,到喪家開門除喪,為他們掃除穢氣。之後,再把放在會所內的用草紮成的猴,抬到附近

山丘的祭場,由少年們用自己製作的弓箭和矛來刺殺草猴。最後,將猴屍丟棄在部落外,表示部

落在這一年中,所有不好的東西,都隨著草猴的丟棄,也一同被驅逐出境。晚上,則會在會所升

起營火,少年們一同唱歌跳舞,直到成年人狩獵回來銜接下去後才停止。 在刺猴之前,猴子須

先豢養一個多月,等有了感情之後再加以射殺,目的是要讓少年習慣割捨心愛的東西,如此才能

適時地拋棄家人為部落奮戰的決心。至日本時期,因日本政府覺得用真猴太過血腥,卑南族人乃

改用草編的猴。

3) 大獵祭 (mangayau)

大獵祭是大狩獵祭的簡稱,是緊接在猴祭之後進行,在每年 12 月 27 日―12 月 30 日。在以

前可長達數個月,如今改為定點式的三天,在野地紮營抓田鼠。 在狩獵出發前,少年會所最高

一級的男孩,在其同氏族舅父輩長老的主持下,為其圍上藍色的腰帶,正式進入青年會所,隨後

Page 10: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9

便與其他成年男子一同組隊上山狩獵,所以,大獵祭乃在完成卑南族成年男子的晉級儀式。在山

上狩獵期間,除了強化有關禮節、禁忌的要求外,並由長者傳授各種狩獵的技巧、抗睡、競走等

考驗。 在傳統的規定中,女子是不可以上山的,她們得在山下用鮮花編織花環,並準備祭典所

需的各項事宜,等男子狩獵完畢下山,在中途迎接,送上檳榔和香煙,為他們戴上編織好的花環,

並幫助他們穿上潔淨的傳統服飾,再一同到佈置妥善的「迎獵門」,吟唱傳統歌謠,喝酒助興。

若這一年當中,家中有喪事的人家,須由年長的婦女牽引到迎獵門旁,並加以安慰後,戴上花環,

表示重新加入部落活動的行列。 接下來一連數天的夜間營火舞會,為大獵祭化上了句點,而大

獵祭所象徵的新舊交替、男女重逢與生死兩全的意義,便在無形中傳遞下去。

4) 聯合年祭

元月 2 日舉行,由八社輪流舉辦。有八社的表演及競賽,是觀摩卑南八社文化的最好時機。

除草祭

原先是卑南族婦女為求好收成組成除草團,以團隊工作來完成農事,後來因為社會型態的改

變及讓傳統文化能夠傳承,改以舉辦除草祭的方式,來提醒卑南族人勿忘本。 台東縣卑南鄉下

賓朗部落的除草祭,是在每年的四月份舉行。除草祭開始之前,須先由巫師舉行祭祀儀式。除草

祭當天,婦女們於清晨六點便得到部落的耕種地播種小米,至十點多才返回部落。之後,便到長

老家杵米,並由長老帶領婦女們玩部落的傳統遊戲。 吃過午餐後,婦女們穿著傳統服裝在部落

的集會所集合,一同到山上,拿取部落青年事先在深山裡尋獲的野生檳榔藤,再以競賽的方式跑

回部落。最先抵達者,會得到獎賞,以讚許她的體力、耐力過人,且勤勞不倦。最後,便是族人

聚餐、歌舞等聯誼活動。

海祭

海祭的由來有一傳說,而海祭則有飲水思源及祈求來年有大豐收的意涵… 據說卑南族部落

原先並沒有小米這種農作物,是卑南族祖先馬拉少(Temalasaw)為了尋找可當主食的作物,

前往蘭嶼島所覓得的。馬拉少在蘭嶼期間,與當地人代班(Tayban)結婚,不久便發現了小米,

但當地青年不允許島上的任何種子被帶出島外。馬拉少與代班想盡各種方法要將小米的種子帶出

蘭嶼島,雖經多次的失敗,終究不放棄,最後終於將小米的種子帶回卑南族部落。 此外,代班

的哥哥也隨他們一同回到卑南族部落居住。但隨著時光的流逝,代班的哥哥非但無法忘懷家鄉的

Page 11: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10

種種,反而思鄉之情日益加深,便決定返回蘭嶼島。代班的哥哥在臨行之前,請求馬拉少與代班

再每年小米收割祭之時,做好小米酒,並到海邊煮小米飯給他。從此之後,每年到了小米收割後,

馬拉少與代班,一定會帶著小米酒,到海邊煮小米飯,向蘭嶼的方向遙祭代班的哥哥。祭典介紹:

由於小米收割的季節是在七月份,所以祭祀祖先的海祭便安排在七月份,至於確定的日期,則由

部落的長老們商議後決定。在海祭當天的上午,祭司先帶著小米及檳榔,到祖靈屋祭拜,告知祖

先們村內將有一場祭儀活動。之後,卑南族的男性族人便一邊祭拜唸禱文,一邊往海邊前進。到

了海邊,青年們搭建祭台及煮小米飯,祭司們則準備祭品。準備妥當後,祭司朝向蘭嶼的方向唸

祭文,長老將檳榔向蘭嶼的方向排列獻祭,而參加祭儀的青年,則每人拿一粒小米飯及小米酒,

向蘭嶼的方向灑三次,以表獻祭。結束之後,須以跑步返回部落。此時,在部落中的婦女們早已

將食物準備好,讓大家享用午餐,之後,則安排唱歌、摔角…等比賽活動。

收穫祭

傳統的收穫祭的活動已無法得知原貌,而下賓朗

部落的族人們為了傳承部落文化,依舊在每年的七月

份中選一天來舉行收穫節活動,至於確切的時間與活

動的內容,則是經由族人們共同開會決定。 儘管每年

的活動稍有不同,但於清晨時,由祭司到部落入口與

集會前進行祭拜祖先的儀式,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儀

式。緊接在祭祖儀式之後,則是安排各種的文化傳承

活動,包括杵米、做小米糕與小米酒、編花環、刺繡

等學習課程,由長者教導搭建上山打獵時用的臨時避

難小屋,安排馬拉松等各項的競賽活動,以及族人們

一同唱歌、跳舞的晚會活動…等。

由於時代的變遷與地理位置的差異,卑南八社的祭典呈現了不同的風貌。

初鹿村(ulivelivek):以七月的收穫祭及十二月底的年祭較受重視。其中收穫祭的盪鞦

韆活動是一大特色。

賓朗村(pinaski):以三月八日婦女除草完工的傳統節日最具特色,顯現了賓朗村婦女

團隊組織的嚴謹。七月小米收穫祭,十二月底的猴祭、年祭亦是主要祭典之一。

Page 12: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11

利嘉村(likavung):以十二月底的年祭為主,其中的除喪祭最為完整。目前致力於重

建部落階級制度及傳統歌舞。

泰安村(tamarakaw):以十二月底的大獵祭為主。

寶桑村(papulu):以十二月底的大獵祭為主。

建和村(kasavakan):以十二月底的年祭為主。其中盪鞦韆是一大特色。在卑南八社中

只有建和村與初鹿村保有此項活動,舉行時間不同。

發祥地祭祖活動

「陸發安」位於太麻里鄉三和村西旁,是卡地布始祖登陸發詳的地方,為感念始祖及歷代祖

先之恩澤,每年 3 月至陸發安發祥地舉行祭祖暨歌舞追思活動。在四月三日上午十點之前,每

戶至少派遣一人至發祥地清理環境,接著由祭司長帶領女巫師以傳統祭儀向歷代祖先祭祀祝禱,

在由婦女一一項祠堂祭拜,最後便由卡地布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帶領全體族人獻禮及鞠躬,使完

成整個祭祖活動。

小米收穫祭

為卡地布最盛大的祭典,每年 7 月 11 日至 7 月 17 日辦理,除依傳統進行青年體能訓練、

晉級儀式及歡樂歌舞外,並同時舉辦生活文化產業有關活動。小米收割後,必須經過祭司長的祈

福才能運回村內,這才揭開收穫祭的序幕。每年的七月十一日青年進駐巴拉冠,十二日豎立精神

圖騰及除舊佈新,十三為守齋日,只能喝水不能進食,並且要通過喝辣椒水、唇塗大蒜汁的試煉,

十四日的時候,全體青年要跑向陸發安並折返,下午舉辦摔角比賽,晚上男女則演練傳統歌舞。

十五日中午時辦理開幕儀式,來賓與族人享用原住民風味佳餚,下午二時開始以勇士精神舞做遊

街表演,十六日亦相同。在十七日晚上的時候如果有晉級儀式,晉級成員必須接受以竹棍鞭打屁

股的嚴苛伺候,全體族人歡唱古老歌謠,並搗米製作年糕,通宵達旦至十八日的清晨,在吃完早

餐後,祭司長走向曠野及溪流向祖靈祭禱,並通報小米收穫祭圓滿結束。

狩獵祭

亦稱「戰祭」,為早期獵敵首後之祭儀。每年 12 月 29 日至翌年 1 月 1 日舉辦,其目的在

建立長幼有序、敬老尊賢的部落倫理,學習與自然相融共存的狩獵技能。狩獵祭為戰季結束後的

Page 13: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12

衍生祭儀,這其間均在野外營宿,白天時,年長者與喪家留在營地製作傳統器物,三餐由青少年

準備,其餘男子則上山狩獵,所獵得的獸肉則依年齡層次分發。夜間時分,所有的人便聚集在一

起吟唱古老的英雄詩,歌頌先祖英雄的史事。

除喪祭

每年 1 月 1 日辦理;當日部落男子隨同司祭長至喪家驅邪祈福,並由青年會成員以獨特之

除喪歌舞慰問喪家,藉由部落群體的關懷,發揮人溺己溺之傳統美德。除喪祭是在每年元旦的這

一天,為過去一年中有喪事的人家除去不幸的祭儀。卑南社群的部落是緊接在大獵祭之後舉行除

喪祭。狩獵歸來的男子,回到部落後,先在青年會所祭告祖靈平安歸來,吟唱老歌,以禳災袪邪,

如此,喪家才可以參與一連串的唱歌跳舞活動。而且,在次日歌舞的慶典中,喪家也必須由年輕、

未婚且父母皆在的男子去迎接,並且帶到最前面,由長老領著他們跳舞,至此,喪家才算真正的

從死亡的傷痛中脫離,重返部落中有生命的生活。

潑水祈雨祭

小米播種後,若長期不下雨,影響作物生長,即由司祭長召集族人舉行祈雨祭,大約在三月

至六月間。藉由祭儀的辦理,天降甘霖,復育大地萬物,也感謝上蒼的庇護。

卑南族人透過祭禮的實踐,更增添了花環文化的意義︰

(一)卑南族男子即將成年叫做米亞布丹,晉昇成年儀式中,會為他換上新裙,取下頭上的草環,

換上艷麗的花環,象徵揮別青年會所歷經磨練青澀的年華,邁入繁花般的生命。

(二)年祭中,年輕未婚女子熱情地爭著為獵場凱歸的勇士們戴上美麗的花環,表示祝福與愛意。

(三)大獵祭中凱旋營地中之喪家區,婦女們會為他們除去草環,換上鮮活的花環,替他們除喪,

揮別悲傷的烏雲重顯生命的光彩。

(四)婚禮中為親家戴上花環,表示兩家親密環環相聯,祝福新人的感情永遠甜蜜似花。

(五)祭典中為長輩戴上花環,表示尊敬與愛戴。所以在卑南族的祭典中,誰的花冠戴得最多,

就是最受敬重的長者了,受愛戴的人,族人會將一圈加上一圈的花冠層疊戴上。

Page 14: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13

祭典活動照

・部落祭典中演出傳統儀式的婦女

部落婦女的服飾比較保有傳統風味,圖中婦女們是

在年度祭儀中展現『婦女除完草之祭』時穿著一式

同款的服飾,唱著古謠繞行部落的隊伍,十分美麗。

・到發源地祭祖的卑南族人

按卑南族起源傳說,卑南族可分『南王群』及『知

本群』,雖然各自對自己鼻祖出生何處,各有各的

說法,但傳說之地都是位於知本海岸,在陸發漢的

竹林地上有一塊記錄台灣山地人發祥地的石碑,是

感念神明保護祖先上岸的石碑,每年卑南族人都會

來此祭拜。

・祭典中少年會所進行的驅邪儀式

卑南族對祖先奉若神明,相信祖靈會冥冥中守護

子孫,遵循祖規會得到護佑,但若違背祖先意志

則會遭到神靈懲罰,圖中的少年在會所中的驅邪

儀式前準備活動。

Page 15: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14

七、 巫術

早期卑南族的巫術十分盛行,其他族群的人都懼怕三分。巫術又分為白巫與黑巫,白巫替人治

病,黑巫施咒害人。目前卑南八社尚有多位祭師。光是南王就有二十幾位男、女巫師,負責部落性

的祭儀。或為族人祈福趨邪。甚至有一位巫師開業服務,為人占卜、趨邪,解答人生疑惑,當然,

服務的對象不僅止於卑南人,連漢人也前去卜問。

・巫師專用祭祀之物:琉璃珠

創造人的靈,天地各方的諸靈,滋養萬物和大地之靈,農

作物之靈和可敬的神靈和祖靈,都是卑南族人尊敬的對象,

因此每一氏族都有一個共同祭祀的祖靈屋,有專屬的男祭

司和女祭司,圖中便是祭祀時專用的琉璃珠。

八、 傳說故事

1) 台灣與卑南的起源

傳說,太古時後,台灣島原本是在蘭嶼和綠島中間的位置,而尚未浮出海面,而卑南族的祖

先則是住在另一塊島嶼上,一直到有一天,大洪水淹沒島嶼,而卑南族的祖先全都都滅頂了,島

上的生物也一起被淹沒,連日月也都浸在水中,因此天地一片漆黑,唯一存活下來的是抓著木頭,

浮在水面上的五位兄弟姊妹。而等到洪水退了之後,台灣島才浮出海面,而祖先原本世居的島嶼

卻遲遲沒有浮出,僅留下蘭嶼島和綠島沒被淹沒,因此五位倖存者便登上台灣島,於是他們有了

居住的空間。但是,緊接著的問題是天地仍然黯淡無光,因此經過一番協商後,他們決定推派大

Page 16: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15

哥烏尼當太陽,大姊芙蘭當月亮,由他們兩位輪流於日夜照亮世間,而剩下的三位則待在台灣一

個稱為盧巴哈的地方,即成了卑南族的祖先,台灣原住民族卑南族於焉誕生。

2) 南海源說

傳說,古時候一對夫妻乘著竹筏,由南方海上而來,在台東沿岸登陸。登陸後,他們把手上

的竹仗插在地面,長成茂盛的竹林,是為卑南族人祖先的發祥地。不久後,這對夫妻白手起家,

還生了兩個兒子,哥哥長大後,移居到知本,成為知本人的祖先,而弟弟長大後,到卑南族一帶

的山區開墾,成為卑南山區的開山鼻祖。後來知本和卑南的人口都日漸增加,原本因為知本是兄

長的聚落,所以較有勢力。但是後來因為卑南族勤於狩獵、農耕,且頭目領導有方。反而比較繁

榮,因此權力中心也逐漸轉移到卑南這個地方了。

3) 海鯨贈小米

傳說,古時有一位卑南族人在海邊,鯨魚便邀請他並載著他在背後悠遊海中。鯨魚拿四、五

粒粟種(小米)給這位卑南族人,讓他帶回去種植。卑南族人回去後馬上把粟播種在山田裡,不

久,種粟開始發芽,而且長得非常好。因此直到今日,卑南族人為了感謝鯨魚贈送粟種,才有把

共物拿到海邊去祭鯨魚的習慣。

4) 人魚戀 Serneknek

古時候,卑南人的先祖之一,那個愛吃橘子的復活之女 Saremsim 的女兒 Serneknek,有

一回奉母之命造訪 Kanmaidrang 山獲得稻子與小米種子歸來。之後她常伺候父母並且勤於農作

以及家事。他的父母感到非常滿意,只是有一件事他們始終不解,那就是美麗的 Serneknek,

總是在背簍(pazekan)裡,放著自己的藤製枕頭(salazan),而且出入都不離身。但是奇怪

歸奇怪,他們也沒去追根究底。

有一次,Serneknek 把背簍藏到屋子裡,獨自前往耕地,她的母親因為好奇心的驅使,拿

起背簍裡的枕頭反覆細看,裡面除了有一條魚,並沒有發覺其他有何異常之處。那個時間剛好到

了用餐時間,她便把魚拿起來烤了吃。這天 Serneknek 一如往常的在傍晚回來,一到家,她便

急急忙忙的進屋子裡找尋背簍裡的東西,母親知道女兒是在找魚,不等她開口問,便告訴她於已

經變成午餐了,而 Serneknek 恍如遭雷擊久久不語又極其哀傷。她流著淚走進爐灶旁找尋魚的

Page 17: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16

蹤跡,只發現一些魚骨頭,女孩便拿起魚骨猛刺自己而亡。她的父母親終於了解 Serneknek 與

背簍裡中枕頭裡的魚之間的道理。他們為女兒的死感到悲痛,於是仔細的將女兒的屍體與魚骨頭

共同埋葬。

Page 18: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17

服飾

Page 19: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18

卑南族的藝術文化形式

一、 傳統服飾

衣料主要為:苧麻、皮革、棉布。

傳統服飾主要特點為:

1) 依性別、年齡、及階級差異區分衣飾。女子以白、黑色上衣加上

刺繡精美的胸兜,配上刺繡的裙子及綁腿。男子則以藍、黑、白

色的上衣加上刺繡的綁腿褲,年長者穿著佈滿菱形紋飾、紅色為

主的無肩短上衣。

2) 以鮮艷的紅、黃、綠,夾雜黑、白等色。

3) 以蛇鱗狀的多層菱形紋,搭配細緻的十字繡花形紋。

男子傳統服飾包括:

皮套衣、皮套袖、胴衣、無肩短上衣、長袖短襟、獸皮背心、

套褲、綁腿、檳榔袋、腰袋。

女子傳統服飾包括:

頭巾、窄袖、刺繡長裙束膝褲、胸兜、短裙、長裙、腰帶。

Page 20: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19

卑南族頭目和祭司在盛裝時,羽冠與肩帶是不能

少的,還有頭帶,而一般人僅著黑色腰裙、粗布短衣

和纏頭巾,看來較為簡樸素雅。

卑南族男性服飾以青年的服飾最美,卑南族到了

青年階段不但穿出最華麗的衣服,還可佩刀和古琉璃

珠以及銀製的胸飾。

A)卑南族青年服飾

1) 上衣:長袖短襟,黑色對襟,綴有五鈕。

2) 黑短褲:前襠與褲腳皆有繡邊。

3) 套褲:頭目家人才能用,前腿部用紅、黃、黑等色線排繡做成。

4) 檳榔袋:袋上有刺繡,帶上有飾穗。

5) 腰袋:用花色線織成條紋飄帶,繫於腰間。

在飾物方面,卑南族男子成年後的正式衣飾,佩戴包括,一式兩把經過精雕細琢的配刀,

基本上佩刀是用來保護自己的,拿來防身當有人結拜為兄弟,會準備一組漂亮的佩刀相贈。

B)卑南族女子服裝

卑南族傳統女子要纏頭巾,穿著窄袖,下身穿開下襟刺繡長裙和綁腿的束膝褲。服飾

以白、黑色上衣加上精工刺繡的胸兜,以及花色的長裙。卑南族女子的胸兜,是漢式的剪

裁。

卑南族的女巫則擁有特別的肩飾,是一種夾織的紅色帶子,斜掛於右肩,後下端有彩

色帶穗。青春期女子在飾物上有花冠、項飾和長腰帶。

Page 21: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20

卑南適婚女子衣飾

過去少女身上多穿黑色長袖短上衣內著胸兜,胸

兜下半段施有刺繡花紋的部位會露在外面,下穿二條

單片式短裙;現在則上身多已改著白襯衫或 T 恤,外

加胸兜,下身仍穿內裙和外裙,繫腰帶,並配戴裝飾

品。現代卑南女子的衣飾,因材料和色彩有更多的選

擇性,因此愈來愈精緻華麗;在飾品方面,年輕女孩

子穿著傳統服裝,右肩後總會掛著一串五顏六色的絲

帶,這束肩帶隨著舞蹈而起伏律動,展現卑南族女性

的美。族人稱呼這種肩帶叫做勒葛勒卡班,是未婚女

子專用的飾物,代表美麗。族人認為,十七、八歲的

姑娘像一朵盛開的花,是人生中最美的時刻,因此卑

南族人想到了用肩帶來裝飾,配合頭上戴的花環和肚兜圍裙,腳飾,整體裝扮起來,非常

嫵媚動人。

卑南族是台灣東海岸的美麗民族,卑南姑娘天真嬌柔,帶上鮮麗的頭冠,在寧靜祥

和的卑南平原上,不論工作或舞蹈,都洋溢著草原芬芳般

的氣息,也增添許多盎然生氣和嬌媚。

卑南成年男子上衣

卑南即將成年叫做『米雅不丹』,卑南族男子到了青年階

段可以穿出完整的服飾,上衣有白色長袖短襟或黑色對襟,

Page 22: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21

上綴五個鈕釦,穿上這件上衣就算晉入成年階級。

卑南傳統男女服飾

卑南族現階段部落擁有多位精工刺繡的工藝匠師,專門製作祭典

時所穿著的傳統款式服裝,完全手工製作。此圖是卑南老婦女的

服飾與男性服飾,女性服飾的使用比較暗沈的顏色,在圍裙上面

繡有排列的花朵原型設計,早期的刺繡是使用花布,現在多半直

接以坊間買的紋樣滾邊拼貼上去,不論男人或女人頭上帶上花圈

或把花朵直接縫在頭冠上。

卑南女性裝扮

早期的婦女裙片,多半採用花布或在藍色或黑色布底上加以多多彩的十

字繡衣紋,長長的腰帶兩端垂穗,在腰側打結,形成在行動或舞蹈時會

產生律動的絲帶。

Page 23: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22

學習正統衣飾穿著的少女

由於卑南族服飾穿著的層次繁複,每一種配件都

有特殊的意涵,因此少女成長必學的第一課,便

是學會並熟悉服飾層次的穿著方式,婦女長輩會

耐心地細說穿著的次序。

穿著卑南正統服飾的幼童

現在的卑南族,從小的時候父母親會為他準備完整的服飾,在部

落的小學裡,也有族服代替制服的趨勢。 圖為祭典中的小朋友穿

著完備的卑南服裝。

Page 24: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23

C)花環

卑南族人是台灣原住

民族中喜愛戴花環的民族

之一,雖然魯凱族也有頭

戴百合花的習俗,象徵女

子貞潔與男子英勇善獵。

布農族和邵族也喜歡利用

生活環境周邊的花草戴在

頭上,但都純粹只是以遮陽為目的。卑南族人所編織的花環,早期都拿鮮花來編,現在別

上永不凋謝的塑膠花替代,但重要的儀式,如結婚,卑南族還是採用鮮花編製的花冠以示

隆重,到了祭典當天則顯得特別美麗又雅緻。

每逢慶典節日之前,男女都戴花環參與盛典,通常手上還會準備更多花冠,送給長輩,

以示尊敬;台灣原住民族群雖然不是只有卑南族才戴花環,但形式的一致性以及花環所代

表的男子成年意義是其他族群所沒有的。

Page 25: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24

卑南族的花環,以紅白黃三種花色以綠葉烘托,其編織手法嚴密、嚴謹,在台灣高山

族原住民各族花環中別具特色。花環編製手法反映出卑南族的社會組織嚴密:編製時,各

家族的編製順序略有不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無論花環的長短,編製的花數都是單數,

在佩帶的時候才能將白花置於前額中央,其餘的花以對稱的方式向外延伸。

Page 26: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25

工藝

Page 27: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26

二、 工藝製作

1) 雕刻

卑南族的雕刻物可分為有木雕紋飾與無紋飾具像兩種,最常見的圖案是人頭、人像

或是圖案變形而成的幾何文。

2) 竹器

作為容器使用的有竹水壺、竹水筒、竹杯;作為生產器具的有弓、箭、弓陷機、捕

魚網架、釣竿、竹籠、紡軸等;其他如煙斗以及用來搗勻粟飯竹勺均為竹製品。

3) 木器

傳統的木工藝器具如木桶、木臼與木杵、蒸桶、木碗、木匙、木甕、飼豬槽、槍柄

與木盾、木凳、木勺、木砧板、警鈴、木輪、木箱等等。

4) 陶器

可從卑南遺址出土的飲食器具窺知,其成品如陶壺、陶罐、陶杯、及高腳的盤、陶

勺等等。

5) 紡織

卑南族織布的色彩、圖案繁複多變化,而紡線方法都採用垂直紡軸,織機為水平背

帶機。

6) 夾織

在織布的過程中,卑南婦女大都也用色線夾入(夾織)、綴珠和刺繡等技術,以形成

多樣的風格,卑南族的夾織色彩鮮艷明亮,以菱形紋圖樣為主是卑南族織布的特色

圖樣。 夾織的圖樣以菱形為主,邊緣加上三角形、鋸齒紋、直紋、方格紋等,菱

形紋是卑南族織布的特色。

7) 刺繡

最常見的刺繡方式,是以十字繡法為主,無論衣服或褲子頭飾等等主要的圖案均以

「十字繡法」刺繡,部分的線條則以「人字繡法」刺繡。人形舞蹈紋是卑南族特有

的圖案。

Page 28: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27

A)卑南織品文化

卑南族以十字繡裝飾在黑棉布上,繡線的顏色很多,以

紅、白、紫色為主,圖案都十分工整,大部分都是為幾何圖

形,以二方連續及四方連續連成一串圖案,最常見的是花草

紋、菱形紋、三角紋及四方紋等,既雅緻又美麗。

卑南族織布色彩、圖案繁複多變化,已成為獨樹一格的特色。卑南族織布以苧麻纖維為

主,剝取莖皮,用竹子刮除莖皮,晾乾洗淨搓再揉去除膠質雜物,纖維軟化,再加以洗淨曬

乾成麻纖維,經過紡紗就成為織布用的麻紗。

卑南族女子平時織布有一定的場所,他們會特別建築婦女專用的織布小屋,以利婦女工

作,男子一律不得進入,織布是女子的工作,對男性則是禁忌。

約四、五十年前,部份族人開始將原來織布的圖案繡在黑布上,待整塊布填滿圖案後,

再做成無袖長背心,也就是禮衣。這種繡成的背心,質料柔軟又容易製作。在十字布流行之

後,便以黑布為底,上面施以多彩的十字繡花紋,以製成各種衣服,最美妙的是卑南婦女在

刺繡時並未使用繡框。而織工卻十分平整。

卑南族喜用於滾邊的衣飾紋樣

將卑南族紋樣細緻鋪陳在滾邊上的設計

以十字鏽的方式在黑色底布上排列出連續十字、菱形及花朵

原型,常使用在卑南族的帽子、裙片和男子的開敞褲上。

一式排列的人形紋,組織成連續的長條刺繡紋樣,現在更出

現電腦繡的成品,常用在衣飾滾邊設計上。

Page 29: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28

B)卑南男性織品服飾

Male square robe(L90.5×W88.5cm)

南王稱成年組與老年組的男子為「maidan」

與「mayidanla」,這兩個年齡級的男子以穿著顏

色鮮豔的服飾來表現身份尊貴。這兩級的男子在盛

裝時,有時會在外面披掛一件長方形的披肩。並非

每個男子都有披肩,族人認為披肩並不漂亮,而且

穿上時會遮住漂亮的後敞褲,所以很少人穿戴。

本件以深藍色棉布為底,中間貼縫兩塊織布,

四邊再貼縫紅、黃、綠色棉布與藍底白色圓點的印花棉布。織布以紅、黃、綠、白、黑色毛線夾

織而成,構成菱形、長方形、曲折紋、三角形、直條紋等圖樣。披肩左、右上角各接縫兩條綁帶,

穿戴時將披肩由右肩斜披至左腋下,將綁帶相繫於右肩上。

男子短褲(L52×W43.5cm)

卑南族知本部落稱男子短褲為

「pangzengez」,一般通常是 venangsangsar

(青年級)以上的男子穿著,也是其與前一階段在

服飾上最大的差別。男子上身穿著長袖短上衣,下

身穿著短褲,短褲外加穿一件後敞褲。

本件於褲身背面中央與褲腳邊緣,採十字繡與

直線繡繡成各式紋樣。穿著時,先以一條繩子繫綁

Page 30: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29

固定,再纏繞腰帶。穿著後敞褲時,短褲正面會被褲身遮住,故僅在背面中央位置施以紋飾。

男子後敞褲(L95×W69cm)

在知本部落,男子在一定的年齡以上,且通過各種 級考驗後

才可 升為 vansalan 階級,才有資格與女 交往。 升此階段在服飾

上最特殊的展現,就是男子在下半身穿上鮮豔的後敞褲(kaTing),

穿上 kaTing 便意味著他已經通過了種種考驗,是部落公認的男子

漢,可以享有多種權利。

男子後敞褲大致可分成兩種類型,一種褲身以兩塊棉布為底,中央貼縫一塊長方形織布,

織布以紅、橙、黑、白、黃色毛線夾織而成,圖樣包括菱形、十字紋、橫條紋、三角形、方

形等。織布周圍再縫貼紅、黃、黑等色裁製成長條形的棉布與印花棉布,上緣貼縫棉布做為

腰部,腰部上方再接縫一條織帶做為綁帶,綁帶左右兩端夾織各色毛線,形成各種紋樣,並

垂綴流蘇做為裝飾。另一種型制與前者完全相同,不同之處在於全件以紅、黃、藍、青綠棉

布與印花棉布所貼縫而成。後敞褲的褲腳與膝蓋下方兩端左右各縫接一條綁帶,穿戴時將腰

帶向後繫綁於身體後側,並將綁帶往後繫於腿部。

根據林頌恩的研究(2001),知本地區固有的象徵紋飾是雙菱形紋,這象徵箭的頭部,

出門在外或作戰時具有護身的作用。

男子短裙(L120×W54.5cm)

本件以一塊長方形黑色棉布為主,在布片的

左寬邊與下緣,利用白、紫、粉紅、青綠、橙等

色的棉線,採直線繡與十字繡構成菱形、八瓣花

葉紋、曲折紋、直條紋、點狀紋等圖樣。上緣車

Page 31: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30

縫一塊白色棉布做為腰帶,穿著時,將裙纏繞於腰部,使邊緣繡有圖樣的區域顯露出來。

C)卑南女性織品服飾

女子長裙 (L88×W54cm)

本件以一塊長方形的黑色

棉布為底,中央下緣貼縫一塊

刺繡布片。布片是以黑色棉布

為底,利用紅、黃、藍、綠、

粉紅等色棉線,採十字繡法繡

成圖樣。長裙左、右上角各縫

接一條綁帶,兩端繡有圖樣並

綴有黑色流蘇。

本件屬於女子內裙,穿著時將繡有紋飾的部分置於右腰側,開口在左腰側,再將綁帶於

左側交叉後繞至右前方繫綁。

女子胸兜(L37×W26cm)

此種類型的胸兜乃是仿自漢

人的造型。本件以一塊青綠色棉

布為主,下端剪裁成圓弧形,上

端截去一角,形成略為圓弧的形

狀。邊緣縫接紅、黃、綠、深藍

等色的三角形棉布,做為裝飾。

下襬處另外縫接二塊扇形口

Page 32: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31

袋,邊緣縫接白色三角形。扇形口袋以黑布為底,利用紅、黃、粉紅、藍等色的棉線,採直

線繡繡成圖樣,左右兩端縫接一條綁帶。穿戴時,將綁帶往後交叉相縛再往前相繫於腰部前

方。由於上身穿著之長袖短上衣的衣長較短,下襬處的扇形口袋會覆蓋在腹前,僅露出胸兜

的刺繡部分。

腰帶

腰帶以一條長條形的棉布為主,兩端各接

縫一片長方形的白色棉布,並於布面上利用紫

紅、綠、藍、黑等色的棉線,採十字繡法繡成

菱形、橫條紋、斜條紋等圖樣,並垂綴流蘇裝

飾。另外,在白色棉布內加縫一片紙板,以使

兩端刺繡部份能夠自然下垂、展現圖樣。

此種腰帶男女皆可穿戴,現在大多為女子

所用。穿戴時,將腰帶纏繞腰部,內穿著長裙,

並相繫於左前方,使腰帶有十字繡紋飾的部份

露出。

女子護腳布(L38.5×W28.5cm)

在卑南語中,稱女子護腳布為「kaTing」,

與男子後敞褲的稱法相同。女子通常在長裙下方

小腿部分穿戴一對型制相同的護腳布。女子護腳

布的形式大致分為三種,一種以一塊長方形的刺

繡棉布為主,左、右各貼縫一片印花棉布;一種

以一塊長方形的棉布為主,另以一塊 L 形的刺繡

布片貼縫於護腳布的一短邊與長邊下緣,上緣打

上數個縐摺,使寬度減少並略呈圓弧形;另一種

則以貼縫不同顏色的長條形棉布構成。護腳布左、右兩側邊各縫一對綁帶,穿戴時,將中央

Page 33: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32

部位朝前,開口朝後,以綁帶相繫於小腿上。有的護腳布僅於上端兩角縫接綁帶,穿戴時下

方自然下垂張開。

Page 34: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33

歌舞

Page 35: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34

三、 音樂舞蹈

卑南族是小族,周圍被阿美放包圍,文化上極受影響,他們的歌唱只有單音唱法;歌謠

中採用許多無意義的、母音系統的襯詞,有的甚至從頭到尾唱母音襯詞。

一般性歌謠、古謠、祭歌、酒歌、情歌/神話舞、猴祭舞、木盾舞、勇士舞、滑稽舞、

迎賓舞、服飾舞、談情舞。

A)特色

卑南族部落的歌謠,傳統音樂和創作音樂佔比重相當,基本上是與舞蹈合而為一的,雖然各

部落間有或多或少的地緣差異性,但音樂舞蹈文化皆依循以下五項原則來呈現其內容:

1) 歌謠(snay)可分成一般性的歌謠和特殊性的歌謠,舞蹈也可分一般歡樂性、休閒性。

2) 由男女兩性社會角色的分工,因此有專屬的男性的歌與專屬於女性唱的歌,也有專屬

於男性的舞步與專屬女性的舞步。

3) 不管是一般性歌詞或是特殊的祭儀歌謠,歌詞在卑南歌謠中,除虛詞母音及實詞歌詞

互相搭配使用外,還有一套特殊的用法,那就是傳統卑南歌謠中,如果一句歌詞中的

某個名詞需要特別強調。

4) 卑南族的歌唱方式,通常以領唱加齊唱為主。

5) 卑南族音樂慣用的音階與鄰近的阿美族使用的音階是完全一樣的,也就是以 La 調式

及 Do 調式形成的五聲音階為主。

Page 36: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35

B)卑南族歌謠

卑南族因群落分成八大社,分布在台灣東海岸與台東南方的平原,也因為部落比鄰阿

美族、排灣族、魯凱族等,所以在語言、風俗文化、歌謠、舞蹈等方面都互有影響。

卑南族音樂顯得幽雅平穩,歌詞內容相當具有詩意,並有規模相當磅礡的敘事歌謠。

卑南族歌謠節奏性強,由於卑南族非常注重團體生活,因此節奏性的敘事歌謠,配合他們

整齊劃一的工作與動作,例如婦女除草團所唱的「工作歌」,即是其中最佳的例子。這首

歌從高亢的婦女召喚開始,在山川天地之,高歌除草即將開始,這也是卑南婦女的經典歌

謠。

卑歌謠有很多面向,大部份具有抒情的感覺,歌曲相當流暢,樂句也比較長。一般性

的歌謠有時候包含一些即興歌詞及大量的虛詞,隨場景和心情而喝,在任何聚會歡樂的場

合或年祭之後的歌舞之夜都可使用。

卑南古謠的唱腔高亢悠遠,重疊句的吟詠手法十分感人。「出草敘事歌」是族裡最古

老的歌。卑南族的古謠歌唱方式,通常以領唱加齊唱為主軸,一般用在聚會場合的音樂大

多是依這種模式來演唱。

目前卑南族的聚落仍然定期舉行的祭儀有:Mugamut(婦女除草完後的聚會)、

Muraliyavan(收穫祭)、Vasivas(猴祭)及Manyayau(大獵祭),其中又以

Mugamut 及 Manyayau 與音樂的關係最為密切,留下了許多重要的祭儀歌曲。這些歌

謠的吟唱方式是男女有別的,絕對不能混肴,例如男子狩獵的時候,嚴禁女性參與,因此

男子在舉行年祭時所唱之「猴祭」、「大獵祭」、「年祭」等祭歌是專屬男性的歌謠。相反的,

婦女工作團的「工作歌」等,則是專屬於卑南族女性的歌謠,男性就不參與。

Page 37: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36

C)卑南族舞蹈

卑南族最有趣的舞蹈中,有婦

女專有吟唱的歌曲舞步,曲調溫婉

高亢,也有少年專屬的歌舞。兩性

雖然同在雙手交叉的舞隊中跳舞,

舞步不同,因祭儀中兩性間社會秩

序結構不同而有所不同,表現在他

們的舞陣裡,男女的舞步的差異,

他們自己非常清楚,但外人要懂得

門道,才能看得懂。

卑南族的歌謠,非常豐富,在深夜抒情解憂的音樂,精采豐富的口傳文學,還有在嚴

格的斯巴達式的「會所制度」下,衍生的青少年階級特有歌舞等,都叫人印象深刻。

1) 神話舞:傳說卑南族裡有一位比努攸瑪樣公主與水鹿的戀情。卑南青年的神話舞中

熱情而神秘的舞蹈,正是跳出了這段衷情曲調。

2) 猴祭舞:少年邁向成長的考驗,模仿狩獵,以猴子視為真正的敵人,實地剌殺猴子

後,再慎重的祭悼牠們的亡魂。

3) 木盾舞:讓勇士們驅邪潔淨並展現英勇的舞蹈,舞蹈中不停呼喊著青年彼此的名字,

以此來提振士氣。

4) 勇士舞:又稱「精神舞」或「戰士舞」,目的在於感恩與祈福,感謝上天在今年賜

福大地,土地能豐收。

5) 滑稽舞:長子或長女滿月時,參加慶典的男男女女都要參與的遊戲和舞蹈,做出滑

稽的動作,逗人哈哈大笑。

6) 迎賓舞:歡迎貴賓的傳統舞蹈儀式,邀請貴賓共享歡樂。

Page 38: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37

創新演出古謠的演出場景

清翠嘹亮的卑南古謠配上少女編串花環,是在都會

的現代劇場,多少能帶出卑南文化的意涵,以藝文

戲劇來進行文化傳承和主流社會交流溝通是現代原

住民嘗試做的事。

卑南木鳥音樂家-伊沙歐

『伊沙歐』是卑南族的音樂奇才,被封為啄木鳥音

樂家,因工作意外而造成全身殘障,只用嘴咬著竹

棒敲擊電腦而發出美麗的卑南音樂,雖於 2006 年

去逝,卻留下許多動聽的音樂製作。

Page 39: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38

卑南著名的全方位創作型音樂工作者-胡德夫

卑南族胡德夫是台灣原住民最著名的音樂創作者及歌手,

他宏亮的歌喉,被人稱為台灣的帕法洛帝。他對藝術的貢

獻,也被稱為全方位的藝術工作者。

畫家眼中的卑南少女背影

服飾和歌舞在繪者眼中卑南族少女的舞蹈形姿美麗。年輕女孩要

準備花環贈給年紀大的長者,這是卑南族對長者表示最高敬意的

方式。

Page 40: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39

祭典中少女在部落祭場上的舞蹈

在部落在祭典之中,卑南少女的舞蹈和他們背後的

鈴聲,而形成視覺與聽覺上的奇幻效果,原住民的

文化和美感經驗,仍保留在生活中,親身參與才能

體會他們生命中散發的熱情和感染力。

舞台上創新演出的少女與花環

卑南族有許多悅耳動聽的歌謠,以卑南族生活為主

題的演出活動,在舞台上配合炫麗多彩的服飾,往

往能夠創造出極佳的藝術氛圍和視聽效果,圖為多

Page 41: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40

元文化藝術團在台北社教館演出『卑南花環』的舞蹈。

Page 42: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41

建築

Page 43: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42

四、 建築文化

卑南族所居住的地區,自上古以來,就是一個多種族群接觸交會的處所。 在這個地區的西

和西南方,有排灣族和魯凱族;在臺東平原上和平原的南、北海岸,則有阿美族;在東臺縱谷內,

除了在平地上居住的阿美族和平埔族外,還有居住於中央山脈高山中的布農族;在臺東縣的東南

海上,則有雅美族定居於蘭嶼島上。這些在地緣上與不同的卑南族部落彼此臨接的民族,在長久

的歷史接觸發展過程中,使卑南族的部落,依其所在的地理位置,而產生了不同形式和內涵的

涵化,或因敵對的關係而發展出單一部落特有的風貌。

而由於卑南族所生存的生態景觀包括了海洋、河流、平原、山岳等;除了 有平原上的肥沃

土地,也有河灘上礫石遍布的荒原,還有雜草蔓生的河沼地帶,更有宜於住居的山坡地帶的多樣

性生態環境,提供族人各式各樣的生活選擇。在居住文化上則發展出以石材建屋、行屋內葬的文

化特質;然而在自然環境的影響 下,利用土地資源的解決方式上,二大社群由於居處的生態環

境不同,衍生出不 盡相同的生活方式;如卑南社群則在肥沃的平原上採取定耕,以及部份山田

燒墾 的輪耕,並在農閒時從事大規模的狩獵經濟,而知本社群則是以部落為根據地,將人口分

散開來從事山田燒墾的輪耕、游獵經濟模式。

卑南族地理分布圖(右圖)

族群分布在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

南的海岸地區,以及花東縱谷南方的

高山地區。主要居住於台東縣境內。

Page 44: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43

A)聚落空間

關於部落的形成,通常由一個或幾個主要家系聚落所組成,雖然住家也有 散居的狀況,但每個

家系聚落除了有祖屋,還各自建有會所。所以,以祖屋為中心所成立的家系聚落,在共同信仰下,

只要有共同維護生活領域的認知之下,不同血緣和來源的人也可能成為同一個家系。依此觀念,幾

個不同家系,在共同信仰的驅使下也可能聚集在一起,於是為了維護一個更大的生存空間,卑南族

的部落便由此產生。創社家系因為對於 viruwa信仰的精通與掌握,往往成為部落的領導,然而部落

當中還有些次要家系,雖有自己的祖屋,但大部分沒有屬於自己的會所,成員們便會選擇自己喜歡

的會所加入。因此,部落裡的秩序便依著這些主要家系的先到後來以及會所裡「年齡組織」的長幼

順序建立起來,讓一個平均人口好幾百人的部落有效地運作。

其次,關於部落範圍的空間認定可由 viruwa 的信仰中窺知一二。在祭儀之前,祭司或巫師的四

方除穢儀式,或是經文中的「土地之神」、「部落境界之神」 和「四方之神;以及葬儀後的除穢儀式

等等社會行為中,一再宣示部落的邊界。 聚落的空間主要配置關係為:

1. 聚落邊界:

竹林為界,並留設有東西南北及西南等五門與外界交流。由於地處台東平原,唯有靠人工

種植的竹林以及防禦工事做為保護部落的措施。

2. 公廨位置:

是建置在部落周邊入口上以注意來往進出的人。由於聚居地緣 的關係,耕地和獵場都屬

於地主領袖,所以在建置和使用方面則是以地域 來劃分,成員方面則是以家住地區為原

則。

3. 經濟生產:

每個會所各有其所屬之竹林、漁區、豬場、社外領土等公共財 產。並有一頭目(ajauan)為

此一單位的首領。部落周圍竹林分屬附近的公廨, 漁獲 1/3 送漁區公廨作漁租,集體狩獵

與集體捕魚收穫,則由各所屬公廨集體分配。

4. 祭儀場所:

Page 45: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44

以祖靈屋為中心,不同的家系各自建造一個祭屋,以及依此結成祭團;每一祭團又有一所

男子公廨,不過公廨除做為政治軍事功能外,並不作為祭儀的場地。

I. 以知本社為例

(一)面向:

知本社是背靠山且面對海洋迎向日出的,與神話中一再的強調太陽 昇起的東方的重要性相同。

(二)耕作區:

知本部落可以分為三大耕作農田區域。「M 區」是屬於知本最大 原始氏族馬法溜 Mavalio 所有,

上面有水田、檳榔園;其次「P 區」,是屬 於知本另一個原始氏族巴卡露固 Pakaroko 的田園耕作區。

「R 區」是屬於 鹿發鳥 Rovaniau 氏族的農作區。在部落住家區之外圍為水田區,有二條圳 道橫穿而

過,而構成了部落的灌溉系統,灌溉系統的密布對知本的農業稻 作大有幫助。

(三)會所:

馬法溜氏族居住區的第二條路和第三條路兩條路上建有成年集會 所,位置在第三條路的街西。巴

Page 46: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45

卡露固氏族居住在第四條路上,其因為人 口較少所以僅佔有一條路,在第四條路的東邊建有巴卡露固成

年集會所。 在他們的區域中,分別建有派出所,少年集會所、知本公學校等公共設施。

鹿發鳥氏族的住戶,居住在第一條路上的兩邊。他們建立了稱為"Rovaniao Parakuan",即

「鹿發鳥集會所」。現今知本的三大集會所已沒落,改而在第一條路和第四條路之間設置一全部落

的集會所,最初為水泥的建築物,後來被農會佔用來堆置肥料。在民國 37 年才另建竹造集會所於原

水泥建築之左旁。

(四)祖靈屋:

在第一條路與第二條路之間的東南南方(即今日天主教堂的位置) 為祖靈屋的集中區,為部落中

最神聖的空間地區。

II. 以南王部落為例

南王部落的建立,是在民國 18 至 19(1929-30)年間的事,卑南族為了重整其部落內零散四處的房舍

和脫離和人不斷的侵入其部落,所以規劃了南王部落。

(一)形式:

為臺東至池上的公路東西分割為南、北二部,均為方形的聚落形式。

(二)集會所與祖靈屋:

位於南、北部落之南端及北端之入口處。在北部落之入 口處除了建有青年集會所外,並有巴沙拉

阿特氏族之祖靈屋以及北部落的 少年會所,建置於同一塊基地上。在南部落之入口處除建有青年集會

所之 外,同樣建有拉拉氏族之祖靈屋及南部落的少年會所。中央會所 Kakuŋulan 則建在南部落北邊

中央靠近公路之旁。

Page 47: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46

B)建築類型

卑南族由於居住地屬於平地,所以其建築風格深受漢人的影響,僅有青少年會所、女巫靈屋

和宗家祖靈屋仍具有傳統的族群特色。

I. 少年集會所

少年級的卑南少年自十三、四歲開始訓練、學習的聚集場所,平常則是用來做為年幼者的聚

宿所;透過部落青年以及長老對於受訓的少年實施嚴格的教育訓練。少年集會所 takovan 其

特色為:

i. 主體為建立在高約 3.5 公尺地

面之上的竹造干欄式建築。

ii. 成圓形或方形平面,由數十至二

十餘根的圓木柱或粗竹桿環列

所支撐。

iii. 入口在中心偏東南方,進入方式

為從外面沿著竹梯上下,高約五、

六公尺。

iv. 以竹籬環圍成圓形作室,所以建

築的四周為沿廊且未設欄干。

v. 傘狀屋頂為茅草蓋頂,並由屋樑

中央往屋簷低下,最低只到胸部

的高度。

vi. 室內的中央部份在地板上設有以木為框的方形火爐。

vii. 室內的木板鋪上竹蓆,而床舖是圍著火爐四周並沿著牆壁架設。

Page 48: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47

Page 49: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48

II. 青年會所(公廨)

社內的會所制度有成年和少年的分別,parakoang 是成年會所的稱名。俗稱巴拉寇或者

是公廨。在傳統的卑南社會中,較大的 karumahau 祭團即有一個會所空間,同時以其為

部落社會的中心。屬於該會所的部落族人則構成一個基本的政治單位,並且以防衛功能為

主的機構-公廨;卑南族部落的會所數量通常會有一 個以上,而公廨具有部落組織、防

衛組織及青年組織的訓練教育中心等多重功 能,領導管理方面其各年齡級都有自己的領

袖,由年長級領袖負責管理公廨,透過長老法則以及戰功領袖相結合的制度,形成公廨的

領導制度。早期卑南社的會所位置是建置在部落周邊入口上以注意來往進出的人。會所的

建築特色為:

i. 建築格局空間大小必須能夠容納部落裏的青少年,為長方形建築。

ii. 以木、竹、茅草等材料所搭建的建築物。

iii. 以茅竿和竹片為壁,茅草蓋頂,室內中央設方形地灶,周圍用竹編成連床。

iv. 室內主要是由寢臺、矩形爐、泥地板所構成。

Page 50: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49

Page 51: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50

III. 祖靈屋

祖靈屋為每一個氏族所共有,卑南語稱為「嘎魯榪按」Karumaan,是氏族的祭祀場所。

在卑南族社會裡,Karumaan 分為部落性祭祀的場所、家族的小型祭祀場所,以及巫師

的祭祀小屋等三種類型。而卑南人有關個人生命禮俗、家庭對祖先的各種祭祀都經由巫師

在祖靈屋舉行;按每一世系或氏族都有一間祖靈屋,所以在部落中常見到許多靈屋分散各

地,而祖靈屋以往是為住屋今日則作為祭祖靈的處所。所以,由家屋衍生的祖靈屋是可以

住在裏面,甚至在內煮食進三餐,目前南王村還有南、北各一個祖靈屋。祖靈屋的建築特

色為:

i. 向東而建,正面、背面均開一門。

ii. 傳統的祖靈屋以竹為壁上蓋茅草,知本的祖靈屋則是以石板貼在水泥牆上,與鄰近

排灣族建築風格相似。

iii. 在正面壁上的入口右邊開窗,窗下設有薦台伸出窗外以宰殺牲品,在室內的薦台則

是放置供品的地方。

iv. 祭屋後部的穀倉位置正好與薦台斜對。

v. 屋內沒有神像,只有祭祀的祭台以及炊煮供品的灶。

Page 52: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51

Page 53: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52

IV. 家屋

卑南族母系社會是由長女承家,所以長女以下的子女結婚後都必須離開自己的家庭從妻居

或建新居。卑南族人會用「灶」來形容一家人,並認為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只要有共同生

活的事實也可以成為一家人,所以家屋空間具體呈現了 卑南人對於「家」的想法。其建

築形式上受漢人農家與阿美族的影響,建材大多使用竹子也有庭院。其建築特色為:

i. 家屋平面成縱向矩形,室內有二出口、二柱。

ii. 室內沿正面靠牆和左右兩面牆墊高,圍成一道倒凹字的竹床或藤床。

iii. 室內的空間布局有床、三石灶、柱,以及放置用具器具的角落。

iv. 入口處由三塊石頭構成的灶子,是家人圍著灶火,一起煮食的地方。

v. 屋裡最禁忌的地方就是床上放有小米的角落,外人不能隨意碰觸。

另外,卑南族採行室內埋葬方式,

在死者斷氣後便移屍於室內的中柱下,

將死者背靠在中柱上以接受親友之告

別祭。其埋葬方式為:在室內挖掘深

約五、 六公尺的墓穴,將死者頭向

西、面向上安葬,埋葬之後遂配偶的

床移到墓穴上方,與死者反向而睡稱

之為陪靈。

墓的位置在屋內西南隅,從西端

依次向東埋葬,跨越南北,靠近頂住屋頂中央橫木的柱子時,就把住屋破壞遷至他處,這是因為

他們認為中央的柱子以西為 biruwa 的住處,以東為生者的住處。biruwa 侵入生者的住處,尚與

之同居時,據傳家人會病死。他們認為死者的靈魂在人死亡的同時前 karumaan(在卑南社則

為留在 maydatar 的古昔住屋),從前面入口的右側正方形小窗進入屋內,並宿於裝在該窗戶內

側的棚架內。一切的祭祀都以此棚架為靈堂而舉行,並且相信宿於此窗口的靈是優越的,而普通

的靈是從此窗口進入後,立即沿著牆壁右轉到盡頭,再沿著牆壁往裡面前進,宿於西南隅的盡頭。

Page 54: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53

V. 瞭望台

瞭望台是卑南族人體現出擅長軍事訓練的建物,將其視為威猛的精神表徵,具有神聖性並

且不准外人攀登。其建築特色為:

i. 瞭望台設在部落的出入口或通道據點,是族人守衛部落安全的制高點。

ii. 瞭望台是用竹子以及茅草所搭蓋的,上下則是以竹梯相接。

iii. 經由四支大竹為主要的支柱,再往上分層架開,最頂端則是用茅草蓋頂。

iv. 用竹子鋪板作為休憩之用,並且採三面開窗,讓守衛者可登高望遠。

v. 另一種較為特出的瞭望台是在日治末期,為了要讓知本青少年們除了教育訓練之外,

同時擔任部落守衛瞭望的任務,所以就在少年集會所外形上做一改變 -在會所的平臺

上再搭架一個瞭望臺,有梯子可上到瞭望臺上,瞭望臺僅可容兩 人站立或坐在上面,少

年們則輪流到瞭望臺上守望,如有狀況即告知族人並加以防備。

VI. 穀倉與牛舍

卑南族人將穀物糧食多放置在穀倉之中,而穀倉多設置在家屋內部或者是田間小 屋的內部。

收成之後大多將穀物連穗倒懸掛在穀倉內乾燥。擁有牛隻與牛車的家 庭會為其設置停放

小屋,或者是將儲藏空間的一部分當作牛舍。

Page 55: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54

VII. 女巫屋

卑南族在各部落中處處可見巫師作法的靈屋,而女巫的主要職責是治病與驅邪,族中女子在

學習成巫後,就必須住進專屬於自己的屋子,以確保其靈力不受破壞。女巫直到死亡之前都

必須住在女巫屋,而所使用的法器則是隨女巫殉葬。其空間使用特色為:

i. 巫屋的座向與入口為座西朝東向而開。

ii. 神位則位於東北角,是最為隱密而神聖的地方。

iii. 靈屋只有知本社集中建置在一處。在其他社群則分佈在各世系群宗家附近。

iv. 室內放著法器以及六十公分高的粗細竹枝各一,代表成雙成對的神祇。

v. 屋內的牆壁上放置長方形木箱,是代表著女巫的靈魂所在,裡面放有香蕉葉、陶珠、

檳榔、銅鈴等物品。

Page 56: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55

Page 57: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56

C)空間佈局

因為有階級門閥制度的影響,所以卑南族的家屋以及庭院的大小不一,蓋。頭人階級的系宗族,

家屋最為廣大;其頭人旁系及平民宗家則較小;新分出的新家規模較小。而卑南族人為每間祖屋命

名,這個名字也成為家的名字,隨著家族的枝葉繁茂,原始的祖屋建築可能倒了又重建,但因為它

的名字讓它永遠存在。

卑南族建築空間佈局圖

Page 58: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57

I. 家屋位置

住家環境的構成除家屋主體、庭院之外,並且會在住家附近蓋一間小屋,主要是以堆放雜物為主,

或者作為牛舍之用。

II. 家屋主體建造方式

1. 多為茅草屋頂、竹編牆壁、矩形長邊基地的房屋,而牆壁也有與漢族相同用土磚堆砌而成的。

2. 屋頂為前後兩坡斜頂的式樣,且每棟有二根中樑,以及一根邊樑。

3. 正屋棟下有中柱作為支撐,是為全屋的重要中心,樑與柱的接合處則是以藤皮繫結。

4. 每棟房屋在橫長面的前後開二門,門扉是用竹子編造而成的;而在門的左右側開窗,並以吊板為

窗戶。

III. 家屋室內格局

1. 一般家庭至少有一處以上的室內爐灶場所,在冬天時亦方便烤火取暖。

2. 灶是三塊石頭所砌成的「三石灶」,是在室內前面靠左的位置,一家人則圍坐在鍋邊同煮共食,

灶上則掛有火棚。

3. 沿著室內牆壁四周製作編床,床和取暖的爐灶是卑南族人室內空間最重要的生活設施;而睡床是

以茅莖、竹、藤所編織而成的。

4. 至於室內的二支中柱,其同時也位於床前,兩根中柱上分別有祖先的雕像,尤奇是以棟樑下的支

柱為最重要。

5. 掛衣架、裝飾物、吊棚之類。

Page 59: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58

器具

Page 60: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59

五、 生活器具

卑南族人的各式建築構造雖然簡單,但是生活內容的器用是從滿足生活上的各種需要為

主。如:

I. 家屋

i. 三石灶:由三塊石頭砌成的,一家人則圍坐在鍋邊同煮共食。

ii. 木桶:盛酒儲水的甕、水缸、貯物之用。

iii. 葫蘆:汲水之用。

iv. 武器吊掛:木盾、槍枝、弓箭等武器也都掛在屋內。

v. 置物架:還有掛衣架、裝飾物、吊棚之類。

II. 女巫屋

i. 祖靈袋:內藏鑽木取火的工具。

ii. 小竹枝:代表每一世系群的子孫繁殖現象。

iii. 祭物倉庫:為祭司作祭時放置檳榔之用。

iv. 祖靈竹筒:直徑約十公分左右,其橫向上方開一狹長裂口,為祖靈停息之處。

v. 酒罈:裝祭酒用。

vi. 木臼與木杵:舂祭穀時用。

vii. 武器:弓箭、木盾牌。

viii. 獸靈竹筒:為獸靈存依處。

ix. 獸頭骨架:為本族狩獵回來,祭獸靈時所保存的獸骨。

x. 竹杯:祭祀時用以獻祭酒。

III. 其他儲藏空間

Page 61: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60

卑南族的傳統搬運方式,主要是依靠人力。男子以背負,女子以頭頂為主。 運搬器物有

男用背簍以及女用背簍;背簍分為密編與透孔編兩種。此外還有頂籃、頂籩、於簍、網袋

等。

IV. 祭儀用品

i. 檳榔:檳榔樹是單株植物,砍斷其主幹之後,絕不會再橫生枝節。其義表示其

中正不二、語無二意。

ii. 燒陶珠:土為萬物滋生的根本,經火燒烤之後堅硬不腐敗。其意表示對生命之

源的至高崇敬。

iii. 苧麻繩:所有纖維植物中,苧麻的纖維最為堅韌不易斷裂。在祭儀中,代表人

神之間堅實強固的串連維繫橋樑。

Page 62: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61

後記 資料來源及心得

Page 63: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62

六、 資料來源

1. 原視-「族語新聞」長者的話-卑南族編織 http://youtu.be/DRsnmbr7NVQ

2. 卑南族聯合年祭-利貞傳播-台東所在-台東新聞 http://youtu.be/pHbJ-iyA4w

3. 原視-「族語新聞」長者的話-卑南族編織 http://youtu.be/DRsnmbr7NVQ

4. 公共電視-下課花路米 465 男孩們的祭典 http://youtu.be/9BDB3D96anA

5. 卑南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D%91%E5%8D%97%E6%97%8F

6. 卑南族簡介 http://www.tacp.gov.tw/home02.aspx?ID=$3031&IDK=2&EXEC=L

7. 卑南族建築研究 http://www.dmtip.gov.tw/FileUpload/interaction/e_images/%E5%8D%91%E5%8D%97%E6%97%8F%E5%BB%BA%E7%AF%89%E7%A0%94%E7%A9%B6.pdf

8. 台灣原住民族傳說故事網 http://twasw.weebly.com/310703544120659354989.html

9. 原住民委員會全球資訊網-卑南族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E6CD8B3830879023&type=3D36979141C74B3AD0636733C6861689

10. 台灣原住民神話與傳說 http://ticeda.moc.gov.tw/shenhua/006bnan/006jidian.html

11. 卑南族簡介 http://bimaten.myweb.hinet.net/%A8%F5%ABn%B1%DA%C2%B2%A4%B6.htm

12. 台灣原住民神話與傳說 http://ticeda.moc.gov.tw/shenhua/006bnan/006jidian.html

13. 台灣原住民各族聚落及建築基本資料委託研究案-卑南族篇 http://www.dmtip.gov.tw/FileUpload/interaction/e_images/卑南族建築研究.pdf

14. vativatiyan 歷史傳說 http://home.kimo.com.tw/bimaten/

15. 卑南族建築 https://sites.google.com/site/100nianduminzujiaoyuheji/home/bei-nan-zu-wen-hua-ji-dian-zhong-xin

16. 原住民族委員會 http://www.apc.gov.tw/portal/kids/tale/puyuma_txt.htm

17. 城鄉藝術活動 原住民部落 http://ed.arte.gov.tw/CCDA/page_puyuma.aspx

18. 台灣原住民就業及生活狀況調查計劃 http://tips.sinica.edu.tw/tips/plan_02.html

19. 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 www.dmtip.gov.tw

20. 原住民織品及飾品圖錄 http://www.dmtip.gov.tw/event/Ste/newfile_1.htm

Page 64: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63

七、 心得

這次大概是我最透徹地去瞭解原住民文化的一次吧!相較於以前的囫圇吞棗,這次的卑

南族我認真的用心去看,也第一次如此深刻瞭解到說,原來各個民族都有各個民族的文化、

傳統,甚至是建築形式也不盡相同,閩南有閩南建築、漢人有傳統民居、連卑南一個小小的

部落都能發展屬於他們自己的建築文化、語言⋯⋯,我覺得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很可能

也與以前深山交通不發達,與外界的交流並不那麼熱絡的有關,也因此,直到今日,卑南族

的文化被很完整的保留下來,而不像平埔族,基本上大部分傳統都已流失掉了,我覺得這是

非常欣喜的一件事,未來,也許這些原住民習俗能與政府、民間活動作結合,讓更多的人去

瞭解原住民文化,一起去把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曾慶芸)

根據我最近的一些對原住民文化的了解,身為台灣的住民,我們應該更關心原住民們的

文化、生活,並對他們相當的尊重,對於近來政府的政策,蘭嶼國宅,發揚山地歌舞、山地

文化園區等,這些政策源自於我們的關心,這雖然是好現象,但是結果卻不如意,整個政府、

社會、大眾傳播媒體對他們的了解都還不夠,如此薄弱的認識基礎,任何關心可能都會適得

其反,我們應該從根本上了解他們。

(曾珍)

國小的時候,我曾經參加過一個營隊,活動的地點在山上的一個國小,村民幾乎都是原

住民,與他們的相處相當融洽、和諧,他們的生活純樸、簡單,村裡的長者還教導我們射箭、

爬樹、編制他們傳統的首飾、欣賞他們的傳統音樂,這段回憶令我印象深刻,再者,我覺得

人類文化中,最可貴的就是傳統住民的音樂,如果這些東西保留不下去,那我們的歷史文化

談何保存可言,我希望我們可以致力於文化保存的工作。

(方昱揚)

Page 65: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64

卑南族是臺灣原住民族,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教育制度。本族因為鐵血教育而在

兩百多年前一度威震台東,又因為是母系社會,所以族中吸收了不少包括漢人在內的異族贅

夫,藉此靈活地吸收漢人(或外族)的優勢文化,並躍為台東最早開化與最強大的原住民,

也因此之故,族人的血緣漢化程度極深,但仍不失自己的族群與文化認同。卑南族的社會生

活卑南族的社會組織上,雖有年齡階層組織,卻不像阿美族那樣嚴密。卑南族的親屬組織也

給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此長女在與雙親和同胞姐妹間的關係較為親密,而在第一等親屬

的範圍內,女性的地位較為優越;超出這個範圍,男女兩性在親屬地位上是相等的。與大陸

相比,這種原始文化更加開明。以卑南族為例研究文化歷史,通過查找資料和閱讀文獻,我

對文化變遷的過程又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安月輝)

在收集資料的過程當中,第一次知道卑南族獨特的文化和習俗,在漢文化為主流的社會

裡面,仍能保留這樣原始和淳樸的人情和傳統實在是令人欣喜,他們保持著對人和自然密不

可分的傳說的相信,對自然敬畏的信仰,但另一方面,許多卑南族的年輕一代因為要自我發

展,逐漸會遠離原本居住的家鄉,儘管血脈依然,扎根的深情還在,但可能會因此減少了很

多伴隨文化在地的時間,在漢文化社會裡,還是依然會有很多人會不太了解,怎樣去幫助這

樣美麗的文化去推廣讓更多人知道,似乎是我們這新一輩需要思考的社會責任。

(姚曉嵐)

面對現在的原住民文化不禁感到遺憾,與其把”沒有文字的文化無法保存”當作理由,

不如自己反省看看,在歷史的洪流中,原住民們有無受到迫害以及遺忘,而後輩們則有無致

力於保存這珍貴的文化資產,但再多的反省也要有所行動,我們要怎麼有效的保存原住民文

化?有研究指出卑南族是漢化最為嚴重的族群,不管是老一輩還是新生的年輕族人都不重視

自己體內所留下的卑南文化,任何技藝以及語言的相關課程都叫好不叫座,使得文化難以傳

承,這正是民族意識的問題,試想當台灣人覺得台灣夜市很爛很沒水準,麥當勞比擔仔麵好

吃,講台語是很俗的象徵,總有一天台灣文化漸漸地就會被取代,根本的解決方式就是從教

育著手,當卑南族的新血在一開始就被卑南精神所澆灌,並為自己身為原住民而感到驕傲,

在漢人社會上也有正當的教育而不是將原住民汙名化,那我相信原住民的文化得以復興是指

日可待 !

Page 66: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65

(許肇元)

曾經看過一段影片是一位原住民婦女在當地的小學當母語老師,他在影片說到一個文化

會消失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它的語言失傳了,而現在台灣的原住民也正是面臨這個問題,他說

到他們自己在求學時代會因為講母語被處罰,所以當他們在教自己的小孩時就選擇不讓他們

學母語,倒致現在很多原住民小孩進到城市後發現其他朋友都會台語(母語),但他們身為原

住民卻不會"母語",而感到難過。原住民的復興大家都會喊口號,但是對於一個母語都漸

漸要失傳的民族,我覺得現在最應該做的事從新一代的原住民小朋友開始著手,或許現在他

們會不耐煩不理解,可是等他們長大後一定會為自己的血脈感到驕傲的。

(謝季舫)

卑南族是一個在惡劣生活環境中,依舊堅持著自己的傳統農耕狩獵和傳統宗教的民族,

祭祀典禮民族特色濃郁,巫術的盛行更是格外的吸引人了解,即使由於時代變遷,社會逐漸

改變,母系社會融入父系社會制度,民族特有文化漸漸融合與現代文明,就像猴祭也因改用

草猴而失去了培養少年膽識的意義,仍希望卑南族的特色不會消失。

(余楚喬)

本身在台東念過兩年的二專,對於卑南族的記憶,我在這個心得想打出實際上我看到的

狀況,我想可能全台的原住民大概都有這樣的狀況,其實對於種族意識已經被平地人所蓋化

了很大一片了,尤其在台東,他們的部落都位於市區很遠的地方,現在還能靠打獵維生?我想

應該沒有,有也只是少數幾個而已,我在二專實作的畢業設計就是位於一個叫大武部落的卑

南族村,他們曾經於八八水災遷村,遷村後所構築的房子還是跟我們大家依樣,生活方式也

跟我們一樣,村莊裡只剩老人與少數的小孩,年輕人大多都已不在部落,留下了土地與房子,

但是還是有少數積極的在村子生活的人,也就是當時我遇到的業主,他為了部落盡心盡力,

除了努力想保存他們的文化而修建了一棟小透天當作展覽卑南族文化的展覽館外,還與我們

策劃小書屋,幫助部落的小孩教育,我們共同的目標是想營造一個讓年輕人回流的村?卑南

族部落?

(廖哲東)

Page 67: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66

根據人口統計,卑南族人口只占台灣人口的 0.04%,而在卑南族人最多的台東縣,其族

人占縣的總人數也不足 3%,卑南族的人口劣勢是他們會受到大環境文化影響的原因之一。

再者,隨著社會進步和全球化,除非卑南族選擇與外界斷絕聯繫,不然他們的生活還是會受

到主流文化的影響。而受到影響不意味著妥協或放棄,卑南族文化有其值得保留之處,假如

在之後的教育中,卑南族後代除了可以學習到當代的主流文化外,還有機會學習自己本族的

文化,這樣通過一代代的口耳相傳和文書資料,卑南族的文化就能繼續綻放光芒,而不是從

此淹沒在歷史潮流中。

(劉嘉熒)

這次在整理資料的時候發現,卑南族豐富的文化特色,從服裝到祭典建築各個面向都展

現他們對生活投入的熱情。祭典集合了祖先長久流傳下來的生活智慧及文化涵養,傳統服飾

的一個頭飾一種繡紋都有其禮俗的背景,不禁讓我想到近年來氾濫的快速時尚,大量的生產

購買及丟棄,缺少了像卑南族服飾那樣的情感及溫度,每件衣服乘載著民族的歷史文化情感,

得來不易也更加珍惜,對於傳統文化的保留,我們也應該保持這樣的信念。

(林思平)

在這次撰寫報告後,更能了解到以前我們口中的卑南族,其在現今生活中的文化價值與

地位。藉由研究卑南族來達到認同甚至可以進一步希望為在地文化做出一點付出。這次很幸

運的找到卑南傳統建築的網路資料,對於就讀於建築系的我來講無非是一個更能把自身帶入

這課題的更好機會。了解在地文化而產生認同感是保護與創造的文化的第一哨點!

(黃瓊萱)

經由這次的報告,讓我更了解卑南族。祭典往往都是祖先所流傳下來,而族人透過這些祭

典,不但可以感受到部落的溫暖,也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藉此相互寒暄。其實不只是卑南

族,其他原住民都是最早生活在台灣的民族,但是後來閩南人、客家人以及外省人……等外

來民族的入侵,使他們的生存空間受到了威脅,許多漢人為了擴大生產的範圍,不惜開山闢

Page 68: 建二甲文明變遷期中報告 卑南族

Page 67

地,甚至因此危害原住民的生命安全,相當的自私……。還好政府後來慢慢開始注重原住民,

才漸漸拉近我們與原住民的距離。我想說的是,同樣都是生長在台灣,應該要互相包容,尊

重不一樣的文化,以同理心幫助原住民的需求,讓台灣的原住民族能繼續延續各族的特色,

使之成為台灣社會人文中的重要一頁。

(葉健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