å 6 < g × ± 0 v ³ u ³ -...

5
·93· 2014 年第 5 期 作者简介】 刘显忠,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学术视角独特 理论框架新颖 —— 苏联经济思想史》评述 刘显忠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2095-1094(2014)05-0093-000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向祖 文编审撰写的《苏联经济思想史:从列宁、斯大林 到戈尔巴乔夫》(以下简称《思想史》)一书已由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向祖文编审多 年来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苏联经济理论问题研究 领域内的一项可喜成果。全书 52 万多字,分为奠 基、探索和变革三篇,共 20 章。写作一部较系统、 较全面地论述苏联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是向祖文编 审多年来的愿望,但由于他长期从事刊物编审工作 和外交工作,繁忙的外事活动和文稿的审读工作缠 身,一直没有如愿。近些年来,他摆脱了外界干扰, 坐下来潜心治学,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 己的夙愿。作者的写作态度严肃认真。《思想史》 章节安排适当,结构严谨,繁简大体平衡,语言精 练、准确。阅读既竟,掩卷遐思,得到的启示和教 益良多。 应该指出,我国学者研究苏联经济理论的成果 都不独立成书,其中一部分收集在研究东欧经济学 的著述中,另一部分收进了我国学者撰写的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学史中,所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我国学者系统研究苏联经济 思想史的著作直到 2006 年才问世,它就是程恩富 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之苏俄卷。 该书阐述了苏联建国前后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 济思想的重要史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意义重大。 30 多年来我国对苏联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虽取得一 些进展,但是,重视的程度还很不够,研究成果还 很分散。这既不利于我们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 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为了弥补 这个学术空白,向祖文先生潜心研究,积极探索, 在苏联经济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 本书侧重研究在苏联经济思想史上起过比较重 要作用的人物及其理论思维行程,所以在叙述上, 采取了“人物排队”结构。在经济学人物排队方面, 作者不是对每个经济学家平均使用力量,泛泛而论, 而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本书一个重点是阐述列 宁的经济思想。 列宁的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大体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科学地揭 示了资本主义市场发育阶段的发展和运行规律;第 二,重点论析了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内 在矛盾及其规律;第三,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初期的发展道路和运行规律及公有制实现的形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Jan-2021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å 6 < G × ± 0 v ³ u ³ - 黑龙江大学rlls.hlju.edu.cn/manage/upload/20141111/2014111122513952.pdf2014/11/11  · ñ / e e ù ×z ç ¤-Ø u ì KÖ êW å ¨ ¬ ²Ë VÖ B] B

·93·2014 年第 5期

书 评

【作者简介】 刘显忠,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学术视角独特 理论框架新颖—— 《苏联经济思想史》评述

刘显忠

【中图分类号】 G23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2095-1094(2014)05-0093-000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向祖

文编审撰写的《苏联经济思想史:从列宁、斯大林

到戈尔巴乔夫》(以下简称《思想史》)一书已由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向祖文编审多

年来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苏联经济理论问题研究

领域内的一项可喜成果。全书 52 万多字,分为奠

基、探索和变革三篇,共20章。写作一部较系统、

较全面地论述苏联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是向祖文编

审多年来的愿望,但由于他长期从事刊物编审工作

和外交工作,繁忙的外事活动和文稿的审读工作缠

身,一直没有如愿。近些年来,他摆脱了外界干扰,

坐下来潜心治学,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

己的夙愿。作者的写作态度严肃认真。《思想史》

章节安排适当,结构严谨,繁简大体平衡,语言精

练、准确。阅读既竟,掩卷遐思,得到的启示和教

益良多。

应该指出,我国学者研究苏联经济理论的成果

都不独立成书,其中一部分收集在研究东欧经济学

的著述中,另一部分收进了我国学者撰写的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学史中,所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我国学者系统研究苏联经济

思想史的著作直到 2006 年才问世,它就是程恩富

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之苏俄卷。

该书阐述了苏联建国前后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

济思想的重要史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意义重大。

30 多年来我国对苏联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虽取得一

些进展,但是,重视的程度还很不够,研究成果还

很分散。这既不利于我们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

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为了弥补

这个学术空白,向祖文先生潜心研究,积极探索,

在苏联经济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

本书侧重研究在苏联经济思想史上起过比较重

要作用的人物及其理论思维行程,所以在叙述上,

采取了“人物排队”结构。在经济学人物排队方面,

作者不是对每个经济学家平均使用力量,泛泛而论,

而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本书一个重点是阐述列

宁的经济思想。

列宁的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大体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科学地揭

示了资本主义市场发育阶段的发展和运行规律;第

二,重点论析了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内

在矛盾及其规律;第三,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初期的发展道路和运行规律及公有制实现的形

Page 2: å 6 < G × ± 0 v ³ u ³ - 黑龙江大学rlls.hlju.edu.cn/manage/upload/20141111/2014111122513952.pdf2014/11/11  · ñ / e e ù ×z ç ¤-Ø u ì KÖ êW å ¨ ¬ ²Ë VÖ B] B

·94· 第 4卷总第 23 期俄罗斯学刊

式。作者在书中重点考察的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

经济理论。

1.列宁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

础。作者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

基本特征曾做过若干科学的论证,并提出了一些原

则性的预测和展望。列宁是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

的典范。列宁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又尊重实践对理

论的检验,注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与马克思、恩

格斯的理论思辨不同,列宁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研究是基于 7 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之上的。当

然,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已经写了大量关于社会

主义经济问题的著作,更多的是在十月革命以后发

表的。列宁关于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理

论和经济政策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对马克思主义过

渡时期经济理论的贡献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在

苏联,经济学家们有一个普遍的看法,就是认为“列

宁乃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①。这个看

法无疑是完全正确的。这些经济理论为社会主义政

治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2.列宁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基础。作者指出,马克思在经济研究中使用过一系

列方法,如辩证法、科学的抽象法、逻辑和历史相

结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

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这些研究方法贯穿于

列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全过程,其中唯物辩证

法运用得最为广泛。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关于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以

及过渡时期合作社的理论,在探索俄国社会主义道

路上,运用辩证法阐明了统一性和多样性,难和易、

革命和改良、进攻和退却、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

的生产力、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中间环节、迂回性、

渐进性等问题的辩证关系,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实

践中具体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过渡时期的理论,

开辟了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殊道路,揭示了落

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殊规律。

斯大林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思想,在系

统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阐述

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原理,从而对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

本书把斯大林的经济思想作为另一个研究重点。关

于斯大林的经济思想,《思想史》主要从理论基础

和理论总结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 理论基础——“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作

者指出,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或建成社会主义的

问题,涉及经济发展的战略与社会发展阶段等一些

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对其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关

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斯大林十分重视这

一问题,在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

提出了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从而形

成了体系完备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从

历史进程来考察,这一理论是苏联 20 世纪 20—30

年代所处的特殊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状况与党内斗争

的产物,回答了在苏联一个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

前途问题,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 为苏联制定和实施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

对外经济战略的总方针奠定了理论基础。 

2.理论总结——《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苏

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包括了斯大林1952年 2月至

9月写的四篇文稿,它集中讨论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若干理论问题,首次较深刻地从政治经济学的

角度总结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三十多年的历史经验,

探讨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

列重大课题,代表了斯大林以及苏联党和人民当时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特别是斯大林提出的新生

产关系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力量,

是充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推进者的观点,对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具有根本性的方法论意义。但是这本书也包含着一

些理论缺陷。因为斯大林不只是他自己,他代表着

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他的经济理论也是时代的产物,

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各种痕迹和局限性。

他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对社会主义

的一些理论观点作了片面化、简单化、绝对化以至

歪曲和错误的理解和解释,并对后来社会主义政治

经济学的建设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此,我们要结

合一定的历史条件,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

毫无疑问,列宁、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政治

① [ 苏 ] 古兹尼亚耶夫:《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象问题》,人民

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42 页。 

Page 3: å 6 < G × ± 0 v ³ u ³ - 黑龙江大学rlls.hlju.edu.cn/manage/upload/20141111/2014111122513952.pdf2014/11/11  · ñ / e e ù ×z ç ¤-Ø u ì KÖ êW å ¨ ¬ ²Ë VÖ B] B

·95·2014 年第 5期 学术视角独特 理论框架新颖——《苏联经济思想史》评述

经济学形成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苏联经

济思想史并不仅仅是列宁和斯大林的经济思想史。

实际上,在苏联经济思想发展史上,领袖们和学者

们对苏联经济思想的研究呈现越来越同时并进和相

辅相成的互动趋势。自觉反映这种趋势,对于深化

苏联经济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必须

确立起对领袖与学者两方面的经济思想并行研究的

视角。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苏联经济思

想史上,即使对某一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有过一些

探索,做过一点贡献、补充或创新发展的人,《思

想史》都尽量纳入,并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

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有利于读者了解苏联经济理论

发展史上究竟有哪些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究竟

有哪些经济思想。作者在考察苏联一般经济学家的

思想时是分成斯大林时期和后斯大林时期两个层次

展开论述的。

布哈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位卓越的马

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是从研究经济学开始从事马克

思主义理论活动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哈林在担

任俄共(布)党和共产国际领导人期间,写下了大

量的文章和理论著作,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发表了一些独立的见解,捍卫并发展了列宁的新经

济政策思想,并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从资本主义到社

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宝库。

托洛茨基在经济学领域并无系统的论著。其经

济思想大多散见于十月革命后发表的一些报告、书

信、政论当中。托洛茨基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是

他的“不断革命”论。1929 年他在专门论述这一

理论的《不断革命论》一书中声称,他的“不断革

命”论是由“互相联系的三个思想”①构成的,这

就是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社会

主义革命的“不断性”和国际革命的“不断性”。

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主要著作是与布哈林合著

的《共产主义 ABC》,书中对布尔什维克党纲做

了很出色的解释,提出了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并

且对阶级间和群众间的关系做了极好的说明,受到

了列宁的赞赏。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经济思想的代表

作是《新经济学》,这一著作集中论证了社会主义

原始积累理论,在当时工业化的争论中占有重要地

位,对后来苏联经济思想的发展和高度集中的行政

命令体制的形成都产生过影响。

瓦尔加生前被认为是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

领域里的一位大学者。苏联学术界对他予以高度评

价,认为苏联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同

瓦尔加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在理论科学研究领域,

瓦尔加的特点是善于敏锐地观察和捕捉经济发展中

的新现象,并把它们上升到理论高度;善于把经济

问题同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条件的研究有机

地结合起来;善于提出和探讨最复杂的、有争论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他熟知哲学和历史问题,学

识渊博,视野广阔,成果丰硕。

康德拉季耶夫是一位在世界上颇有影响的、才

华横溢的经济学家。他一生经历了小资产阶级民主

派—临时政府活动家—苏维埃学者—斯大林时代阶

级斗争扩大化的牺牲者的曲折道路,在当时俄国知

识分子中颇具典型性。他在学术上的重要贡献是提

出了长波理论,建立了一种历史、经济理论与统计

学分析相结合研究长时段经济发展规律的模式,从

而奠定了当代发展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曾在世界

经济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

沃兹涅先斯基一生的经济学著作很多。在这些

著作中,他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计划、

经济核算、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货币关系、生产费

用和社会主义积累、发展速度和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

等问题都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对社会主义经济学说发

展史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1943年,因他是“许

多第一流学术著作的作者,在这些著作中阐明了社会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②被提名并当选为苏联

科学院院士。

奥斯特罗维季扬诺夫是苏联老资格的经济学权

威,是苏联官方正统理论的奠基者、阐述者和维护

者。他对苏联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按照斯大林

的思维和构想主持编写了苏联第一本具有权威性

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它的出版,是社会主义政

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主要标志,也是社

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后斯大林时期起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止于苏

① [ 苏 ] 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

书店 1966 年版,第 85 页。

②  Колотов В.В.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Вознесенский ,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С.287.

Page 4: å 6 < G × ± 0 v ³ u ³ - 黑龙江大学rlls.hlju.edu.cn/manage/upload/20141111/2014111122513952.pdf2014/11/11  · ñ / e e ù ×z ç ¤-Ø u ì KÖ êW å ¨ ¬ ²Ë VÖ B] B

·96· 第 4卷总第 23 期俄罗斯学刊

联解体,这一时期在苏联改革史上出现了三大流派,

即数理经济学派、利别尔曼学派和西伯利亚学派。

数理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康托诺维奇和

涅姆钦诺夫。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经济学的变革

首先反映在经济数学的研究领域。1958 年,涅姆

钦诺夫与康托罗维奇共同组建了隶属苏联科学院的

“在经济研究和计划工作中应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实

验室”。直到此时,苏联数理经济学派才从组织上

正式形成,实验室对该学派的发展壮大起了极大的

作用。实验室成立之后,涅姆钦诺夫主要负责莫斯

科的工作,着重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康托罗维奇则

负责列宁格勒的工作,着重研究微观经济问题。

1959 年,康托罗维奇的名著《资源最优利用的经

济计算》在埋没了近 17 年之后,终于在涅姆钦诺

夫的主持下出版了。这意味着数理经济学派在苏联

国内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提高。20 世纪 60 年代是

苏联数理经济学派开展活动的一个高潮阶段,取得

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经过几十年漫长与曲折的道路,

数理经济学派的理论内容和研究方法在苏联经济思

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的贡献已为世界所

公认。

在苏联为改革理论做出贡献的经济学家中,一

个特别值得一提的代表人物是利别尔曼。他对苏联

根深蒂固的斯大林模式提出了挑战,建议对苏联经

济体制进行改革,从而掀起了经济学界的一场大争

论,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理论。这无论对于苏联,还

是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都有不

可低估的推动作用。他为经济体制改革设计的蓝图,

涉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计划

机制、市场机制、利益机制、企业的地位、经济效

益和利润原则等。当时,支持利别尔曼建议的还有

格•利西奇金、列•列昂季耶夫和阿•毕尔曼等人,

他们一起被称为“利别尔曼改革学派”。利别尔曼

的建议及其大讨论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体制发出了

巨大的冲击波,它预示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史

上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苏联经济学

界又崛起一个积极主张改革的经济学流派——西伯

利亚学派。其代表人物是阿甘别吉扬、阿巴尔金、

扎斯拉夫斯卡娅、布尼奇和波波夫等人。他们的改

革主张不完全相同,但是,都猛烈抨击苏联高度集

中的旧经济体制的缺点,并有一套比较系统、完

整的改革理论,形成了一个在苏联乃至各社会主义

国家颇有影响的学派。西伯利亚学派经济改革的理

论观点包括:从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

仍存在矛盾的理论高度,提出了改革的必要性;在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他们强调要从理

论上把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实现形式区分开来;西

伯利亚学派否定了苏联理论界在商品货币关系上的

“外部论”和“暂时论”以及把计划机制和市场机

制对立起来的看法,在他们看来,商品货币关系是

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发展所固有的特征,这也就肯

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既是计划经济,又是商品经济,

价值规律自然要起作用,从而提出了新的计划经济

理论;强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充分保证企业的利

益;深刻地分析了经济机制的实质及其在社会主义

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总之,西伯利亚学派的

理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在苏联长期居于统

治地位的传统的产品经济论的理论观点,为 20 世

纪 80 年代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向市场化靠近做出

了理论准备。

最后应该指出,苏联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虽然取

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毕竟还是一块正在开垦的园

地。对苏联一些经济学家的评价目前正处于研究探

讨之中,还没有统一的意见,更没有定论。向祖文

编审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一些问题还有待不断

深入研究探讨。总而言之,作者花了十多年的心血

写成的这部专著,有值得提倡的良好方法,有以前

不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些新内容,为研究苏联社会主

义经济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透过这本书,既

看到艰巨的研究任务,又看到光明的前景。让我们

大家共同努力,把苏联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推向一个

新的发展阶段。

(责任编辑 李淑华)

Page 5: å 6 < G × ± 0 v ³ u ³ - 黑龙江大学rlls.hlju.edu.cn/manage/upload/20141111/2014111122513952.pdf2014/11/11  · ñ / e e ù ×z ç ¤-Ø u ì KÖ êW å ¨ ¬ ²Ë VÖ B] B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会长姚海 黑尼江大学学术期刊中心领导薛恩奎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牧授余伟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业所所 长李永全

中闺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研 究员张盛发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建舉 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 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王海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夂展研 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宪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 员黄立第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郜委员李静杰

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g�欧洲科 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中苏 关系史文献小组组长刘t甫

黑尼江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求北亚 及国际问题研完中心主任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