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章 分子结构

88
第7第 第第第 .1 第第第第第 .2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3 第第第第第第 .4 第第第第 .5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6 第第第第第 .7 第第第第第 .8 第第第第第第第

Upload: august-lester

Post on 03-Jan-2016

6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 7 章 分子结构. 7 .1 离子键理论 7 .2 化学键参数与分子的物理性质 7 .3 共价键理论之一 7 .4 价健理论 7 .5 价层电子对排斥模型 7 .6 分子轨道法 7 .7 金属键理论 7 .8 分子间力与氢键. 第七章 分子结构. 各物质结构层次 与 化学键 和 分子间力 的关系. 原子 分子 晶体 2 H \ 共价键 分子间力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 7 章   分子结构

第 7 章 分子结构 7 .1 离子键理论 7 .2 化学键参数与分子的物理性质 7 .3 共价键理论之一 7 .4 价健理论 7 .5 价层电子对排斥模型 7 .6 分子轨道法 7 .7 金属键理论 7 .8 分子间力与氢键

Page 2: 第 7 章   分子结构

第七章 分子结构

原子 分子 晶体 2 H \ 共价键 分子间力 → H2O(l) → H2O(s) (分子晶体) O ∕ Na → Na+ \ 离子键 → Na+Cl-

(s) ( 离子晶体) Cl → Cl- ∕ 共价键 C → C( 金刚石 ) (原子晶体) 金属键 Na → Na (s) (金属晶体)

各物质结构层次与化学键和分子间力的关系

Page 3: 第 7 章   分子结构

化学键理论 离子键 : Na+Cl- , Ca2+O2-

共价健 : H-H , H-Cl,

NN , H3C-CH3 ,

H2C=CH2 , HCCH

金属键 : Na,   Mg,   Al,   K,   Ca, 

Fe,   Cu …

Page 4: 第 7 章   分子结构

7.1 离子键理论 德国 Kossel 提出“离子键理论”。 Na → Na+ + e 3s1 3s0

Na+ Cl- ( 静电引力 ) Cl + e → Cl- 离子化合物 3s23p5 3s2 3p6

Page 5: 第 7 章   分子结构

7.1 离子键理论(续) 一、“离子键”定义 —— 由正、负离子依靠静电引力

结合的化学键. 二、离子键特点(一)无方向性;(二)不饱和性 配位数 : 一个离子周围最紧密相

邻的异号离子的数目,称为“配位数” ,主要取决于离子半径比 r+ / r - .

例 : NaCl 晶体  Na + C.N.= 6 ; Cl - C.N.= 6

(C.N. — Coordination Number ,配位数 ) 但较远的异号离子,也受吸引,尽管引力较

小。

Page 6: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三、离子键的强度离子键的强度   ——用晶格能( Lattice Energy, U )表示 .     (通常不用“键能”表示)。 U ↑ ,离子键强度↑ 晶格能定义 ——互相远离的气态正、负离子结合生成 1 mol 离

子晶体的过程所释放的能量的相反数。 例: Na + (g) + C l - (g) = NaC l

(s) △rHmø

则晶格能定义为: U = -△rHmø (7.1)

U (NaCl) = -△rHmø = + 776 kJ.mol-1

类似于电子亲合能定义: EA = -△rHmø

Page 7: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三、离子键的强度 (续 )

晶格能的实验测定——设计 Born-Heber cycle ,并利用 Hess 定律计算。

例如: NaCl 的晶格能 ( 见

教材 p.165 图8-1 ) 。

据 Hess’ Law ,一个过程的热效应与途径无关。

Page 8: 第 7 章   分子结构

NaCl(s) 生成的 Born-Heber cycle

Page 9: 第 7 章   分子结构

NaCl(s) 生成的 Born-Heber cycle

Na+(g) + Cl (g) ¯¯¯¯¯¯¯¯¯¯¯¯¯¯¯¯¯¯¯¯¯¯¯¯¯¯¯¯¯¯¯¯¯¯¯¯¯¯¯¯¯¯¯¯¯¯¯¯¯¯¯ △H3

ø = I1 (Na(g)) Na (g) + Cl (g) ¯¯¯¯¯¯¯¯¯¯¯¯¯¯¯ △H4

ø = -EA1(Cl(g)) △H2

ø = ½ D (Cl2 (g)) Na (g) + ½ Cl2

(g ) Na+(g) + Cl- (g) ¯¯¯¯¯¯¯¯¯¯¯¯¯¯¯¯¯ ¯¯¯¯¯¯¯¯¯¯¯¯¯¯¯¯¯ △H1

ø = S (Na(s)) Na (s) + ½ Cl2

(g) 始态 △ H5ø = - U (Na Cl(s))

¯¯¯¯¯¯¯¯¯¯¯¯¯¯¯¯¯¯¯¯¯¯¯ △fHm

ø(NaCl(s)) Na Cl(s) 终态 ¯¯¯¯¯¯¯¯¯¯¯¯¯¯¯¯¯¯¯¯¯¯¯¯¯¯¯¯¯¯¯¯¯¯¯¯¯¯¯¯¯¯¯¯¯¯¯¯¯¯¯

根据 Hess’ Law (或状态函数性质): △fHm

ø(NaCl(s)) = △H1ø + △H2

ø + △H3ø + △H4

ø + △H5ø

Page 10: 第 7 章   分子结构

晶格能的实验测定 ( 设计 Born-Heber cycle)

△fHmø(NaCl(s))

= △H1ø + △H2

ø + △H3ø + △H4

ø + △H5ø

= ½ D(Cl2) + S(Na) + I1(Na) + (-EA(Cl)) + (-U (NaCl)) 代入数值,得: U (NaCl) = -△H5

ø = + 776 kJ.mol-1

晶格能还可以从理论计算: U = [NAA Z +Z –e 2 (1 – 1/n)] / 40r0 ( 7.2 )

Page 11: 第 7 章   分子结构

晶格能理论计算计算(续) 简写为: U   Z +Z –/ r0

  ro — 正负离子平衡距离( pm ) A — Madelung constant ,与晶格类型有关; n — 与电子构型有关的因子; Z+、 Z- — 正负离子电荷绝对值;   0 — 介电常数 对 NaCl 晶体,把 ro = 281.4 pm, Z + = Z - = 1, A =

1.748, n = 8 ,代入( 7.2 )式,算出 :

U (NaCl) = +751 kJ•mol-1

与上述实验值 +766 kJ•mol-1 吻合。

Page 12: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五、单键的离子性百分数 电负性差↑,键的离子性↑ 键 △X   离子性 % 共价性 Cs-F 4.0-0.7=3.3 92 8 H-Cl 0.06 17.6 82.4 Na-Cl 2.23 70 30 A-B ~1.7 ~50 没有 100% 的离子键 . 对于 NaCl : △ X =X (Cl) - X (Na) = 3.16 – 0.93 = 2.23

Page 13: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五、单键的离子性百分数(续)

电负性差↑,键的离子性↑

Page 14: 第 7 章   分子结构

六、离子的特征 (一)电荷数; (二)电子构型: 1. 简单阴离子: H- 为 2e ,其余一般为 8e( X-、 O2-、 S2-… ) 2. 阳离子: 2e: Li+, Be2+ (1s 2) 8e: Na+, Mg2+, Al3+ (2s 22p 6) 18e: Cu+, Ag+, Zn2+ [(n-1)s 2(n-1)p 6(n-1)d 10] (18+2)e: Sn2+, Pb2+ [(n-1)s 2(n-1)p 6(n-1)d 10ns 2] (9 - 17)e: Fe2+, Fe3+ , Mn2+[(n-1)s 2(n-1)p 6(n-1)d 1-9] (三)离子半径

Page 15: 第 7 章   分子结构

7.2  化学键参数与分子的物理性质

一、化学键参数( Bond parameters )键能( Bond energy, B.E. )键级( Bond order ,分子轨道法 MO )键长( Bond length )键角( Bond angle )键极性 (Bond polarity)

Page 16: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一、化学键参数(续)

(一)键能 (Bond Energy, B.E.)

——在标准状态及在298K,把 1 mol 理想气体 AB 拆开,成为理想气体 A和 B 过程的焓变,称为 AB 键的键能。(实质上是 AB 键的离解能)

AB (g, 1×105 Pa) →

A (g, 1×105 Pa ) + B(g, 1×105 Pa)

B.E. = △ rHmø (298 K) (7 . 3)

B.E.↑ ,键强度↑

Page 17: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一、化学键参数(续) (二)键级( Bond order ) 键级 = 分子中两原子间共享电子对的数目 例如: H3C-CH3 键级 = 1 H2C=CH2 2 HCCH 3 在分子轨道法(MO )中: 键级 = ( 成键分子轨道电子数 –反键分子轨道电子数 ) /

2 (7.4 )

Page 18: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一、化学键参数(续)(三)键长( Bond Length ) 即分子内成键两原子核之间的平衡距离。 同一类型的键: B.E.↑ ,则键级↑,键长↓。

分 子 H3C-CH3 H2CCH2 HCCH C-C 键能 /kJ•mol-1 376 720 964

键级 1 2 3

键长 /pm 154 135 121

Page 19: 第 7 章   分子结构

键能与键长关系:键能,键长

Page 20: 第 7 章   分子结构

键能与键长关系 (续 ) :键能,键长

Page 21: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一、化学键参数(续) (四)键角( Bond

angle ) 即分子内有共同原子

的两个化学键之间的夹角。

例 : CO2 O=C=O 键角 =180° H2O 键角 =104.5° NH3 键角 =107° CH4 键角 =109°28’

Page 22: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五)键极性 (Bond polarity)

若化学键的正、负电荷重心重合,称为“非极性键”,否则称为“极性键”。

△X = 0, H-H , Cl-Cl, N N … 非极性键 △X 0, H-Cl, H-OH, O=C=O , H-CH3 …

极性键

Page 23: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二、分子的物理性质:极性和磁性

(一)分子的(电)极性 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重合——非极

性分子: H-H , Cl-Cl, N N 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极

性分子: +H — Cl-

Page 24: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一)分子的(电)极性(续) 1. 分子的(电)极性 分子的极性大小用“偶极矩”来衡量。 偶极矩( Dipole moment, )是矢量。   = q d (7 .5) d ——正、负电荷重心之间的距离( m ) q ——偶极上电荷量 C( coulomb ) 电子电荷 为 1.60×10-19 C, d 常为 10-12 m ,即 pm 级,故  常为 10-30 C•m 数量级。

(电)偶极矩方向: + - +H — Cl-

Page 25: 第 7 章   分子结构

分子电偶极矩实验测定 :

(HCl) = 3.57×10-30 C•m , D(HCl) = 1.27×10-10 m ,则:

HCl 分子中, H 的电子部分转移。 H-Cl 键的离子性= 0.18/1 × 100% = 18%

18.0106.1

1081.2n

C1081.21027.1

1057.3

19

20

2010

30

eq

q

dq

转移电子数

Page 26: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一些物质的分子偶极矩( ×10-30 C.m. )

 的单位: C.m. 或  D( Debye )

1 D =3 . 33610-30 C.m.

↑,表示分子的极性↑

分子式

H2 Cl2 N2 O2 CO2 CS2 CH4 SO2 H2O NH3 HF HCl HBr HI

0 0 0 0 0 0 0 5.33 6.17

(1.85D)

4.9

(1.49D)

6.37 3.57 2.67 1.40

Peter DebyeNoble Prize 1936

Page 27: 第 7 章   分子结构

2. 分子的偶极矩与键偶极矩的关系

( 1 )双原子分子 分子偶极矩 — 键偶极矩一致。

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 :

H-H , Cl-Cl, N N …

极性键→极性分子 :

H-F , H-Cl , H-Br …

Page 28: 第 7 章   分子结构

2. 分子的偶极矩与键偶极矩的关系(续 )

( 2 )多原子分子 分子极性由键极性和分子几何形状 2 个因素决定 : 例 : CO2 O=C=O 极性键,非极性分子 (右上图 ) 正、负电荷重心重叠, d = 0 → = 0. H2O O 极性键,极性分子 / \ H H (右下图 ) 分子 = ( 键 + 孤对 )

(矢量加和)

Page 29: 第 7 章   分子结构

多原子分子 : (矢量加和) 分子 = ( 键 + 孤对 )

(CCl4) = 0 , (CHCl3) > 0 (左 ) (NH3) > (NF3) (右 )

Page 30: 第 7 章   分子结构

分子的偶极矩 双原子分子 : 分子偶极矩与键偶极矩一致。 多原子分子 : 键偶极矩和孤对电子偶极矩矢量加和。

H-H , Cl-Cl, N N …

Nonpolar

Page 31: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二 ) 分子的磁性 (Molecular Magnetism)

电子自旋—自旋磁矩 电子绕核运动—轨道磁

矩 磁矩为矢量 , m

铁磁性、顺磁性、逆磁性物质 : 1. 逆磁性物质: ① 分子中所有电子已配对,上

述磁矩互相抵销,净磁场为 0 ; ② 在外磁场诱导下,产生“诱导磁矩”,但方向与外磁场相反—在外磁场中,部分磁力线被推开。

Page 32: 第 7 章   分子结构

铁磁性、顺磁性、逆磁性物质 2. 顺磁性物质: ①有未成对电子,净磁场不为 0 ,但较弱; ②“诱导磁矩”与外磁场方向一致,外磁场

的磁力线经过该物质是更密集; ③撤走外磁场后,该物质磁性消失。 3. 铁磁性物质 ①有未成对电子,电子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自发排列整齐,呈较强磁性;

②在外磁场中显强顺磁性; ③撤走外磁场后,磁性不会立即消失;

Page 33: 第 7 章   分子结构

铁磁性、顺磁性、逆磁性物质(续) 例: Ni、 Co、 Fe3O4 及某些 Fe-Ni 合金、 Nd-Fe-B 合金等。 顺磁性物质在外磁场中增重(磁力线更密集) , 而逆磁性物质在外磁场中减重(磁力线更稀疏) 。 顺磁性物质产生的磁矩的大小可用实验测定,并可据下式算出该物质中的成单电子数 n :

m = [n(n +2)]1/2 B.M. (纯自旋式) ( 7.6)    B.M. 称“玻尔磁子”,非 SI 单位。上式未考虑轨道磁矩贡献,对第一过渡系列金属较适用。

Page 34: 第 7 章   分子结构

磁性的测定:可以用磁天平进行测定 (a) 普通天平 ; (b) 磁天平 (逆磁性物质 ); (c) 磁天平 (顺磁性物质 )

Page 35: 第 7 章   分子结构

7.3 共价键理论经典的 Lewis 学说价健理论价层电子对排斥模型分子轨道法

Page 36: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一、 Lewis 学说 1916年美国物化学家 Gilbert Newton Lewis

(1875 - 1946) 提出 : “ 分子中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对而使每一

个原子都具有稀有气体的稳定的电子结构”。 又称“八偶体规则”( Octet Rule ) 这样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相应的

分子称为“共价分子”。

Lewis式 结构式HCl H:Cl H-Cl 单键O2 O::O O=O 双键N2 N N┇┇ N N 参键H2 H:H H-H 单键

Page 37: 第 7 章   分子结构

“八偶体规则”( Octet Rule )例

例外 : 价电子数目多于 8: PF5, SF6 价电子数目少于 8: BeCl2 (g) 价电子数目为奇数 : NO, NO2 …

CH4

Page 38: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一、 Lewis 学说(续) (二 ) Lewis 学说成绩 1. 指出了共价键与离子键的差异; 2. 解释了一些简单的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分子的形成

过程。 (三 )Lewis 学说的局恨性 1. 未能阐明共价键的本质及特征 ; 为什么都带负电荷的 2 个电子不是互相排斥,而配对

成键?为什么共价键有方向性? 2. “八偶体规则”,例外很多, 如 PCl5 、 SF6 、 BeCl2 (g) ……

3. 不能解释一些分子的性质,如 O2、 B2 的顺磁性 ,

NO2、 SO2、 SO3、 NO3- 化学键的等价性 .

Page 39: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二 . 价健理论( Valence Bond Theory, VB )  1927年,德国化学家W.Heitler和

F.London首先把量子力学用于研究 H2 分子结构,后由美国 L.Pauling发展,提出杂化轨道法,建立了现代价键理论。

Page 40: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二 . 价健理论 (续 )

(一 ) 共价键的本质 Heitler和 London 用量子力学方法处理 2个 H 原子形成 H2 分子过程,得到 H2 能量随核间距变化的图象 ( 教材 P.174图 8-3) 。

H2 ↑↑ 排斥态 ; H2 ↑↓基态 在平衡距离 R0处形成稳定的 H2 分子。

Page 41: 第 7 章   分子结构

H2 分子形成过程 : 2个 H 原子间的互相作用

Page 42: 第 7 章   分子结构

H2 分子形成过程能量跟随 H-H 核间距的变化

Page 43: 第 7 章   分子结构

H2 分子形成过程能量跟随 H-H 核间距的变化(续)

Page 44: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一 ) 共价键的本质 (续 )

共价键的本质——两原子互相接近时,由于原子轨道重叠,两原子共用自旋相反的电子对,使体系能量降低,而形成化学键(共价健)。

Page 45: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二 ) 共价键特点 1. 饱和性 因为每个原子的价轨道数目和未

成对电子数目都是一定的。 n 价 轨 道 数 最大成键数 2 4( 2s,2px,2py,2pz ) 4

3 9 (3s, 3px, 3py, 3pz, 3dz2, 3dx2-y2, 3dxy, 3dxz, 3dyz) 6

(受空间因素限制) PCl5、 SF6

Page 46: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二 ) 共价键特点 (续 )

2. 方向性 除 s 轨道(角度部分为球形)外, p 、

d、 f 原子轨道在空间只有沿着一定的方向与别的原子轨道重叠,才会产生“最大重叠”;两轨道重叠面积↑,电子在两核间出现的几率密度↑,共价键强度↑

例: HCl 分子的形成 键

Page 47: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三 ) 共价键的类型 按成键方式划分: 键 , 键 , 键 1. 键: — 原子轨道以“头碰头” (head to head)

方式重叠成键 例 1. H2

例 2. Cl2

例 3. HCl

Page 48: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三 ) 共价键的类型 (续 )1 . 键 : H2(g), Cl2(g), HCl(g)

Page 49: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三 ) 共价键的类型 (续 )

2 . 键:“肩并肩” (side by side) 成键。

例 : N2 的三重键的形成 N 2s2 2px

1 2py1 2pz

1

| | | N 2s2 2px

1 2py1 2pz

1

: N N : 1 + 2

Page 50: 第 7 章   分子结构

2 . 键:“肩并肩”成键 : N2(g) : N N :

Page 51: 第 7 章   分子结构

2 . 键(续) : p – d 键 和 d – d 键

Page 52: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三 ) 共价键的类型 (续 )

3. 键:  两原子轨道以“面对面” (face to face)

方式成键。 例: [Re2

ⅢCl8]2-

其  Re-Re 键长  224pm (金属 Re 晶体中 Re-Re 键长 275pm )

Page 53: 第 7 章   分子结构

3 . 键(续)

例: [Re2IIICl8]2- 中

Re-Re 四重键: 1σ+2 +1δ ReIII 5d 46s 06p 0

ReIII (dx2-y2)0(dz2)1(dxy)1(dxz)1(dyz)1

|σ |δ | | ReIII(dx2-y2)0(dz2) (dxy)1(dxz)1(dyz)1

Page 54: 第 7 章   分子结构

3 . 键(续)

Page 55: 第 7 章   分子结构

[Re2ⅢCl8]2- (续)

此外 , 每个 ReⅢ 与 4个 Cl- 成键: 每个 ReⅢ 的 5dx2-y2、 6s、 6px、 6py形成

dsp2杂化轨道(空),各结合 4个 Cl- ,接受每个 Cl- 单方面提供的 1 对弧对电子,形成 8 个配位键。

Page 56: 第 7 章   分子结构

(四 )早期 VB 法的优缺点: 说明了共价健的本质和特点 ; 但不能说明 : (1) 一些分子的成键数目及几何构型。 如: C 2s22px

12py1 ,仅 2 个成单电子,

CH4 4个 C-H 键 ??? (2) H2

+ , O3

Page 57: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五 ) 杂化轨道理论—发展了的 VB法 1930年代,由 L.Pauling 提出,未有实验证据。 1.要点: (1)原子轨道杂化: 同一原子的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可以互相叠加,重新组成能量完全相等的杂化原子轨道 (Hybrid Orbitals ) 。

(2)轨道数目守恒: 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数目 =组成的杂化轨道数

目 (3)与原来的原子轨道相比,杂化轨道的空间伸展方向改变,成键能力更强 ; 不同的杂化轨道的空间分布不同,由此决定了分子的空间几何构型不同。

Page 58: 第 7 章   分子结构

2.杂化轨道类型

sp, sp2 , sp3 , dsp2 , sp3, sp3d, sp3d2, d2sp3 ...

Page 59: 第 7 章   分子结构

(1) sp杂化 (续 )sp - sp 轨道间夹角 180° ,呈直线型。例: BeCl2(g) 分子的形成:

Page 60: 第 7 章   分子结构

(1) sp杂化 (续 ) 例: BeCl2(g) 分子的形成

   激发     sp杂化Be 2s2 2s1 2px

1 (sp)1 (sp)1

          |   |             3px

1 3px1

             Cl   Cl

Page 61: 第 7 章   分子结构

(2 ) sp2杂化

Page 62: 第 7 章   分子结构

(2 ) sp2杂化(续)例 1. BF3(g) 分子的形成 激发 sp2杂化 B 2s 2 2p

1 2s 1 2px 1 2p y

1 2pz0

(sp2)1 (sp2)1 (sp2)1 2pz0

       |   |   |  F  2s 2 2py

2 2px1       2p Z 2  46

 F        2px1    2p Z 2

 F          2px1 2p Z 2

  总成键:3+146  每个 sp2杂化轨道: 1/3 s 成分 , 2/3 p 成分 . sp2杂化轨道间夹角 120º ,呈平面三角形。

Page 63: 第 7 章   分子结构

(2 ) sp2杂化例 1. BF3(g) 分子的形成

Page 64: 第 7 章   分子结构

例 1. BF3(g) 分子的形成

B以 3个 sp2杂化轨道与 3个F 的各 1个 2px 轨道形成 键

BF3 的电子密度分布示意图

Page 65: 第 7 章   分子结构

(2 ) sp2杂化(续) BF3中 , B-F 键的键能很大 (613 kJ.mol-1) , 原因 : 除了 键 , 还形成离域 键 ( 大 键 ) 。 大 键的形成条件: ①有相互平行的 p 轨道   (或 d 轨道,或 p, d 轨道 ) ②参与成键的电子数目小于轨道数目的 2倍。 ③形成大 键的原子轨道能量相近。 1985年,发现“富勒烯”( C60、 C70 、 C140

… ),使大 键形成条件放宽。

Page 66: 第 7 章   分子结构

大 键的形成条件(续) 第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小, 2p - 2p 重叠好,形

成大 键较稳定 ; 3p - 3p 次之, 4p - 4p 更差。 对比 BX3 的 B-X 键能 / kJ•mol-1 : B-F B-Cl B-Br B-I 613.1 456 377 272 sp2杂化更多例子: BCl3 , NO3

- , CO32-,

SO3 .

3 + 46 , 分子是平面三角形,键角 120º.  

Page 67: 第 7 章   分子结构

sp2杂化(续) 例 2. BCl3(g) 分子的形成

Page 68: 第 7 章   分子结构

(2 ) sp2杂化(续)例 3. 乙烯分子

H2C=CH2 每个 C 原子作 sp2杂化,与另一个 C 原子和二个 H 原子形成 3 个键,两个 C 原子余下的各 1个 2pZ 轨道 “肩并肩” 重叠形成 键:

Page 69: 第 7 章   分子结构

(3) sp3杂化杂化轨道间夹角 109.5 º ,正四面体结构。

Page 70: 第 7 章   分子结构

(3) sp3杂化(续) 例 1. CH4

     激发       C 2s 2 2p

2 2s 12px 1 2py

1 2p z1

  sp 3杂化 (sp 3 )1 (sp 3 )1 (sp 3 )1 (sp 3 )1

       |   |   |   | H   1s 1

H 1s 1          H   1s 1              H 1s 1

Page 71: 第 7 章   分子结构

(3) sp3杂化 (续) CH4 总成键: 4 sp3杂化轨道的空间

分布 : 正四面体  →电子和分子几何构型 : 正四面体。

4个 sp3杂化轨道等价→ sp3等性杂化

Page 72: 第 7 章   分子结构

(3) sp3杂化 (续) 例 2. NH3

     激发      

N 2s 2 2p 3 2s 12px

1 2py1 2p z

  sp 3杂化 (sp 3 )1 (sp 3 )1 (sp 3 )1 (sp 3 ) 2

       |   |   |   H   1s 1

H 1s 1          H   1s 1   

Page 73: 第 7 章   分子结构

(3) sp3杂化 (续) 4个 sp3杂化轨道不等价→不等性杂化。

电子互斥作用:孤对电子-成键电子对 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 → 

键角 NH3  中,∠ HNH = 1070

1090 28’ 价电子几何构型 : 变形四面体 分子几何构型 : 三角锥形

Page 74: 第 7 章   分子结构

(3) sp3杂化 (续) 例 3. H2O 激发      

O 2s 2 2p 4 2s 12px

1 2py2 2p z

  sp 3杂化 (sp 3 )1 (sp 3 )1 (sp 3 )2 (sp 3 ) 2

       |   |     H   1s 1

H 1s 1          

Page 75: 第 7 章   分子结构

(3) sp3杂化 (续) H2O 中,键角∠ HOH = 104.5 0 109 0 28 ’ 价电子几何构型 : 变形四面体 分子几何构型 : V形

Page 76: 第 7 章   分子结构

(4) dsp2杂化 dsp2 杂化轨道的形成

Page 77: 第 7 章   分子结构

(4) dsp2杂化(续) (n-1)dx2-y2 ns npx npy 杂化 (分子在 xy 平面上,平面正方形结构 ) 例: [CuCl4]2- 配离子的形成

Page 78: 第 7 章   分子结构

[CuCl4]2- 配离子的形成 激发      

Cu2+ 3d 9 3d 8 3dx2-y2 04s 04px

0 4py0 4p z

1

dsp2杂化 (dsp2)0 (dsp2)0 (dsp2)0 (dsp2)0 4p z

1

      | |   |   |   Cl -   3px

2

Cl - 3px 2        

Cl - 3px 2

Cl - 3px 2

Page 79: 第 7 章   分子结构

[CuCl4]2- 配离子

价电子几何构型 :

正方形 分子几何构型 :

正方形 键角 : 90 º, 180 º

Page 80: 第 7 章   分子结构

( 5) sp3d 杂化( d 指 dZ2 ) sp3d 杂化轨道的形成 例 : PCl5

Page 81: 第 7 章   分子结构

( 5) sp3d 杂化( d 指 dZ2 ) (续) 例 : PCl5杂化成键过程

Page 82: 第 7 章   分子结构

(5) sp3d 杂化(续)

PCl5 键角: 120 º, 90 º, 180 º

分子几何构型 : 三角双锥体( tbp ) 价电子几何构型 : 三角双锥体( tbp ) 

Page 83: 第 7 章   分子结构

( 6) sp3d 2杂化( d 2指 d x2-y2 和 d

Z2)

sp3d2 杂化轨道的形成 例 : SF6

Page 84: 第 7 章   分子结构

( 6) sp3d 2杂化( d 2指 d x2-y2 和 d

Z2) (续) 例 . SF6 杂化成键过程

Page 85: 第 7 章   分子结构

( 6) sp3d 2杂化 (续 )

SF6

分子几何构型 : 正八面体 价电子几何构型 : 正八面体 键角为 90 °和 180°

Page 86: 第 7 章   分子结构

杂化轨道类型小结 杂化类型 例 价 电 子 分 子 几何构型 几何构型 sp BeCl2 直 线 直 线 sp2 BF3 正三角形 正三角形 sp3 等性杂化 CH4 正四面体 正四面体 不等性杂化 NH3 四面体 三角锥体 dsp2 [CuCl4]2- 正方形 正方形 sp3d PF5 三角双锥体( tbp )三角双锥体 sp3d2 SF6 , [Fe(CN)6]3- 正八面体 正八面体

Page 87: 第 7 章   分子结构

杂化轨道类型小结

Page 88: 第 7 章   分子结构

3. 杂化轨道理论的优缺点 (1) 解释了一些分子( CH4、 PCl5、 SF6 )的形成过程,在预测分子几何构型方面十分成功。

(2) 不能解释 H2+ (单电子键)和一些复杂分子

的结构。

(3) 有时难以判断中心原子的杂化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