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校 名 称 东南大学(公章) 学 科 代 码 称 ·...

20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三期项目拟立项建设学科 任务书 10286 东南大学(公章)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管理协调小组办公室制 2018 年 08 月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Jul-2020

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学 校 名 称 东南大学(公章) 学 科 代 码 称 · 项;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 项。 4、面向学科前沿,原始创新取得突破。在Nature/Science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三期项目拟立项建设学科

任务书

学 校 代 码 10286

学 校 名 称 东南大学(公章)

学 科 代 码 0817

学 科 名 称 化学工程与技术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管理协调小组办公室制

2018 年 08 月

Page 2: 学 校 名 称 东南大学(公章) 学 科 代 码 称 · 项;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 项。 4、面向学科前沿,原始创新取得突破。在Nature/Science

填 表 说 明

1.《任务书》相关内容起止时间为 2018年 1月 1日~2021年

12月 31日。

2.《任务书》中涉及的人员均指人事关系隶属本单位的在编人

员以及与本单位签署全职工作合同的专任教师(含外籍教师),兼职

人员不计在内。涉及的成果均指本学科人员并署名本单位的成果。

3.《任务书》中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请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

进行脱密处理后填写。

4.《任务书》请用小四号宋体填写。

Page 3: 学 校 名 称 东南大学(公章) 学 科 代 码 称 · 项;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 项。 4、面向学科前沿,原始创新取得突破。在Nature/Science

一、 建设基础

本学科优势特色、国内外影响、发展潜力以及面临的机遇挑战等(1500

字左右)。

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转化、制备、功能、用

途及其产业化的科学与工程。化工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知识应用为推动人类的进

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学科师资队伍雄厚,形成了以长江学者、杰青为带头人,以中、青年

博士生导师为骨干,年龄结构、学术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围绕国家重大科技

战略和经济建设需求,本学科在新材料、绿色化学工艺、多相流反应与催化、

高分子生物材料工程、生物分子工程等领域开展了相关研究,并注重学科间的

交叉,集中优势资源和人才资源,重点在新能源与材料、催化与反应工程、高

分子化工等方向开展综合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凝练研究重点、进行自主创

新,引领研发向高端技术方向发展,推动形成创新应用型化工人才培养方向的

产、学、研相结合的学科创新体系。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项目,在 Science、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AICHE Journal 等刊物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同时积极推进新

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动形成创新应用型化工人才培养方向的产、学、研相结合

的学科创新体系,拥有 2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 2 个省级工程实验室,培养了一

系列高素质的本科生与研究生。

经过多年发展,本学科目前在国内的地位较高,上轮学科评估整体等级

为 B+,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与前景。当前,化工产业面临资源、环境、能源

三大问题的严峻形势,必须转型升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加快构建创新型国

家及“双一流”战略的背景下,本学科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为进一步提升

整体水平,本学科必须集中优势资源和人才资源,凝练研究方向,强化人才培

养模式与技术转移路径,尽快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成果实现产业化的

完整创新链体系的建设。通过本次优势学科建设(2018-2021),争取形成独

居特色且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方向,完成系列重大的国家和省部级科

技项目,加强基础研究到关键共性技术到工程应用产业化的全链条发展,为区

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促使本学科在下一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整体等级上升至

A-,跻身“国内一流”学科行列。

Page 4: 学 校 名 称 东南大学(公章) 学 科 代 码 称 · 项;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 项。 4、面向学科前沿,原始创新取得突破。在Nature/Science

二、 建设目标及预期标志性成果

根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建设高峰学科、培育杰出人才、产出重

大成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分别提出 2019年底中期建设目标

和 2021 年底整体建设目标。预期标志性成果请填写附表。

2019 年底中期建设目标:

1、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学与培养理念的更新、教学资源的优

化、教学方法的改进,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编写出版省级规划教材和应用型

教材,创建省级精品课程,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

等奖及以上 1 项,培养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 人,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

文 1 人。

2、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瞄准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发展前沿,集

中优势资源,重点开展新能源与材料、催化与反应工程及高分子化工的基础研

究和应用开发,在新能源、新催化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方向形成特色。

3、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成功申报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

步奖 2 项,其中一等奖 1 项;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 1

项;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1 项。

4、面向学科前沿,原始创新取得突破。在 Nature/Science 及其子刊发表学

术论文 2 篇,在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Chem、AICHE

Journal、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cne、化工学报等本学科公认的顶级期刊发

表学术论文 10 篇;

5、优化学科队伍的整体结构与质量。引进或培养“青千”、“万人计划”、

国家优青、国家杰青等人才 2 人次;加强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的培

养,新增一批省特聘教授、江苏省“333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等人才计

划 4 人次。

6、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邀请境外专家讲座报告 5 次;资助师生参加国

际学术交流 10 次。 4 名博士研究生通过国家公派等方式赴国际著名大学进行

短期国际交流与学习。

2021 年底整体建设目标:

1、加强课程建设,全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 1 名,

规划国家级教材 1 部,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 项,获得省级精品课程 2 门,

省级教学成果奖 2 项。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明显提升学生培养过程质量、

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质量。获省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 2 人次,获 “挑战杯”全国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及以上 2 项,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Page 5: 学 校 名 称 东南大学(公章) 学 科 代 码 称 · 项;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 项。 4、面向学科前沿,原始创新取得突破。在Nature/Science

4 人次,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 人次,新增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 2 个。

2、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进一步提升,重大科技成果取得新突破。

新能源与材料、催化与反应工程及高分子化工等研究方向成为国内领先、国际

有一定影响的优势特色研究方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高质量承担一批国家级

重点科研任务及一批省部级和企业委托科研项目。到 2021 年底,新增 2 项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新增 2 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在项目执行期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1 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4 项(其

中一等奖 2 项);其他省部级奖 5 项。

3、取得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在 Nature/Science 及其子刊发表学术论文 4

篇,在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Chem、AICHE Journal、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cne 等本学科公认的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 篇;

4、打造高水平学科队伍。引进或培养“青千”、“万人计划”、青年长江、

国家优青、国家杰青等人才 4 人次,新增一批省特聘教授、江苏省“333工程”、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等人才计划 8 人次。

5、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努力发展高科技成果的

产业化,着眼于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通过对新型特种功能材料、绿色化学

工艺、环境友好催化材料、专利新药、新型薄膜材料、新医药材料、重要化学

品制造和环境治理等方向的研究,形成核心技术和标志性成果。申请专利 300

件,获得授权专利 150 件。

6、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学科的影响力。瞄准国际高水平大学,与国

外建立长期合作,拟与蒙纳士大学、雷恩一大等国际名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6 人、博士研究生 3 人。8 名博士研究生通过国家公派等方式赴国际著名大学

进行短期国际交流与学习。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报告 8 次,邀请境外专家

讲座报告 15 次,资助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20 次。

7、明显提升本学科的整体实力。通过本次优势学科建设,“化学工程与技

术”一级学科全国排名上升至 10~12 名左右,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较大的

知名度,在下轮学位评估中整体评价等级由 B+上升至 A-,跻身“国内一流”学

科行列。

Page 6: 学 校 名 称 东南大学(公章) 学 科 代 码 称 · 项;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 项。 4、面向学科前沿,原始创新取得突破。在Nature/Science

三、 建设思路和建设举措

提出学科在建设期内的整体建设思路及举措(限 1500字以内)。

一、通过资源“优化、充足、提升”等措施,加强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

养质量。创建特色学科专业,提高本科人才工程能力;改革研究生培养体系,

完善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高端人才;构建国际化培养体系,提升

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建设一流本科生、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新增省级优

秀教学、教改成果。

二、凝练学科研究方向,以实现原创颠覆性成果为目标,提升科技创新水

平。

新能源与材料研究方面,依托东南大学在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环保

等优势学科和资源,注重生物学、化学、化学工程、材料学、医学、环保等多

学科的交叉渗透,重点开展新型分子铁电-介电材料、生物传感器、新型显示

膜材料等领域开展综合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工程

技术成果。特别是在分子基铁电-介点电材料领域,依托熊仁根教授课题组前

期的系列重大研究成果,进一步开发具有优异压电性能的分子铁电材料。同时,

简化现有的生物传感器的制造和操作,开发系列具有高检测灵敏度的生物传感

器械。

催化与反应工程研究方面,通过对纳米金属催化剂结构的设计、多组分微

相传质、过程模拟与仿真、高效反应器设计、高效绿色催化剂的研究,从分子、

原子层次研究催化反应机理及动力学。同时从事化工生产环境友好催化剂的研

究开发与应用,特别是高效能源转化催化剂、裂解工业催化剂和微介孔离子液

体烷基化催化剂以及贵金属整体式燃烧催化剂。

高分子化工研究方向,主要侧重高分子合成工艺、生物大分子、液晶态高

分子、特种高分子材料方向的研究,在辐射屏蔽高分子材料、吸波涂料、水凝

胶(如隐形眼镜)、液晶高分子等学术课题上形成特色。同时开展功能性聚氨

酯的合成、表征及应用,光敏聚合物的合成 及性能,高、低介电常数聚酰亚

胺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三、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科领军人才,优化学科队伍整体结构与质量。

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人才引育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强化学

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及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宽广、

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造力的学术队伍,整体显著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四、建设本学科科研、人才培养、国际化交流一体的平台。与国外知名大

学及研究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鼓励师生参加

国际学术会议、出国进修等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鼓励本学科教师与国际知名

大学教授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加强国际合作;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邀请境外

Page 7: 学 校 名 称 东南大学(公章) 学 科 代 码 称 · 项;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 项。 4、面向学科前沿,原始创新取得突破。在Nature/Science

专家学者开设讲座,扩大学术交流,全面提升本学科的国际化水平。

五、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服务区域及地方经济。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

依托“国家、省、地方多层次科技服务平台”,构建从基础创新到产业化的全

链条,加快重大科技成果的孵化与产业化;围绕江苏省化工产业转型发展,依

托本学科已有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推进新型智库建设,为区域经

济发展提供智库服务。

Page 8: 学 校 名 称 东南大学(公章) 学 科 代 码 称 · 项;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 项。 4、面向学科前沿,原始创新取得突破。在Nature/Science

四、 重大项目

围绕优质资源建设、创新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国际交流与合

作等,提出建设期内拟开展的重大项目,项目信息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内容、

起讫时间及预期成果。

(一)、化共新材料优质资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进一步凝练本学科研究方向,整合现有资源,经过未来四年的优势学科建

设,在新能源与材料、催化与反应工程、高分子化工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 新型分子铁电材料学科建设平台(2019-2021)

经过三年的努力,增设省级重点研究基地 1个,进一步在分子铁电材料研

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18年为准备期,2019年开始正式建设,2021年

完成。

(2)化工应用技术研究平台(2018-2021 年)

推动化工学科与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间的交叉,

促进相应学科的发展。2021 年,建设化工过程动态模拟与仿真技术实验室,

新增化学化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 2个。

(二)、全球英才引进计划(2018-2021)

从 2018 年开始,计划用三年多的时间,引进全球化学工程与技术排名前

60名著名高校青年英才(含博士毕业生)6 名,建立人才引进专款使用制度,

为学科建立强有力的后续支撑力量。

2018 年:制定详尽计划;2019年底:成功引进 2名;2021年底:成功引

进 6名。

(三)、学科人才培养计划

以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高水平优秀博士、硕士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学

科队伍结构,促进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进一步涌现,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9 年底:制定好详尽的各类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并形成有效的管理办

法和促进措施;增加江苏省“333”工程人才 1人。2021年底:建成江苏省双

创团队 1个、新增青年长江、国家优青、国家杰青等人才 2~3人次,新增一批

省特聘教授、江苏省“333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等人才计划 8人次。

Page 9: 学 校 名 称 东南大学(公章) 学 科 代 码 称 · 项;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 项。 4、面向学科前沿,原始创新取得突破。在Nature/Science

(四)、重大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计划

利用三年多的建设期,重点围绕标志性的科研项目(国家重点、重大科研

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和顶级期

刊高水平论文发表,进行专项建设计划。具体任务是:

2021 年获得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 35 项。到 2021 年,科研经费预计达 5000 万元左右,其中纵向科研经

费 3000 万元左右。发表 SCI论文 800篇以上,申请专利 300件和授权 150件。

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积极推进相关技术的国产化,为区域经济建设作贡

献。预计到 2021 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1 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4 项,其

他省部级奖 5项。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计划

利用三年多的建设期,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内容:(1)通

过与国外知名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的长效合作机制,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

生;(2)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开展联合学术研究;(3)积极承办、参加国际

性学术会议;(4)鼓励师生通过出国进修等渠道拓展国际视野。

2019 年底:制定详尽的国际合作、交流计划,并形成有效的管理办法和

促进措施;2021 年底,与蒙纳士大学、雷恩一大等国际名校联合培养硕士研

究生 6人、博士研究生 3人。8名博士研究生通过国家公派等方式赴国际著名

大学进行短期国际交流与学习。境外交流学科学生数达到 8人,资助师生参加

国际学术交流 20次,邀请境外专家讲座报告 15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

报告 8次,建立联合学科平台 2个,联署发表高水平论文 30篇。

Page 10: 学 校 名 称 东南大学(公章) 学 科 代 码 称 · 项;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 项。 4、面向学科前沿,原始创新取得突破。在Nature/Science

五、 社会服务贡献

提出在建设期内学科发挥自身优势,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依托,对服

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拟作出的贡献,如推动科技成果转

化、承担社会公共服务、举办重要学术会议、引领学术发展、发挥智库作用等

(1500 字左右)。

围绕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和经济建设需求,依托东南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

科在绿色化学工艺研究、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医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东

南大学综多优势学科和人才资源,先后成立了江苏省生物药物高技术研究重点

实验室、江苏省光电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和江苏省富碳材料器件工程实验室 3

个省级研发和人才培养平台,开展对新型特种功能材料、环境友好催化材料、

专利新药、新型薄膜材料、新医药材料、重要化学品制造和环境治理等方向的

研究,引领研发向高端技术方向发展,推动形成创新应用型化工人才培养方向

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学科创新体系。

本学科在建设期内拟通过进一步建立省级校企联盟,为研究生的创新研究

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积极筹建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大力发展

新的、对环境更友好的化学化工,绿色化工不仅使化学工业达到节能减排的低

碳经济目标,而且还通过绿色化学品以及绿色化学工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推

动了其他行业实现绿色生产。如以无毒无害的溶剂代替挥发性有机溶剂等。同

时,面向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求,瞄准绿色化学的发展前沿,开展绿色化学

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探索新的绿色化学反应和合成路线,研制新的高效绿色

催化剂及其它绿色功能材料,开发绿色化工工艺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实现化

工过程绿色化。面对清洁生产与能源需求的技术浪潮,强调化学科学与化工技

术的紧密结合,在生物制药、天然藏药、光学膜新型显示、太阳能电池光电材

料等方向开展集中科技攻关,实现由分子水平去研究、设计,直至完成其工业

制造与转化过程的全程目标,最终实现资源的生态化利用,为化学工业的可持

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保障,获得 1 项国家科技奖励,5 项省部级奖。

另外,本学科将积极主办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会议,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

科知名度。围绕江苏省化工产业转型发展需求,组织技术支持团队,在深刻理

解决策部门意见和考虑的基础上,进行有前瞻性、针对性和联合研究,做到强

强联合、优势互补,积极探索决策咨询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发展

思路和解决方案,构建智库和政府间的良性循环,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Page 11: 学 校 名 称 东南大学(公章) 学 科 代 码 称 · 项;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 项。 4、面向学科前沿,原始创新取得突破。在Nature/Science

六、 组织保障

学校对本学科建设在人、财、物、平台等方面的政策保障与支持措施(限

1000字以内)。

东南大学将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贯彻执行省

教育厅的各项规定,认真组织项目的实施。学校将积极推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推进机制创新,加强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力度;协助完善和优化考核制度,

推行多形式的考核办法;监督完善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

工作氛围,为优势学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组织条件。

学校将通过“双一流”建设和其他建设项目,为该学科提供经费支持,大

力支持该学科争先进位,全面加强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创新团队建设,推动学科

在优质资源建设、创新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发展,切实提

高本学科的整体水平。

Page 12: 学 校 名 称 东南大学(公章) 学 科 代 码 称 · 项;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 项。 4、面向学科前沿,原始创新取得突破。在Nature/Science

七、 经费预算表

年度

资金来源(万元)

合计(万元) 申请省财政优势学科建设专项

资金

学校自筹资

2018 300.00 300.00 600.00

2019 300.00 300.00 600.00

2020 300.00 300.00 600.00

2021 300.00 300.00 600.00

合计 1200.00 1200.00 2400.00

1. 请根据本学科建设目标任务实际情况,申请省财政优势学科建设专项资

金。省财政专项资金年度预算经费不超过以下额度(学科建设实际支持经费以省

财政经费拨付通知为准):

省属高校理工农医:A类学科 1100万元/年; B类学科 590万元/年;C类

学科 400 万元/年。人文社科:A类学科 400 万元/年; B类学科 200 万元/年;C

类学科 130万元/年。

部属高校理工农医:A类学科 590万元/年;B类学科 300万元/年;C类学

科 200万元/年。人文社科:A类学科 200万元/年;B类学科 100万元/年;C类

学科 70 万元/年。

2. 学校自筹资金填报数据要实事求是,相关数据将作为学科中期检查和终

期验收内容。

Page 13: 学 校 名 称 东南大学(公章) 学 科 代 码 称 · 项;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 项。 4、面向学科前沿,原始创新取得突破。在Nature/Science
Page 14: 学 校 名 称 东南大学(公章) 学 科 代 码 称 · 项;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 项。 4、面向学科前沿,原始创新取得突破。在Nature/Science

九、 学校意见

本校将落实项目高校管理职责,加大保障力度,强化推进督查,全面完成

或超额完成任务。

校长(签名):

学校(盖章):

年月日

学校联系人

姓名 部门 职务 办公室电话 手机 Email

郭彤

发展规

划与学

科建设

副处

长 83790923 13073437419 [email protected]

陶敏

发展规

划与学

科建设

科员 83792505 13913844250 [email protected]

Page 15: 学 校 名 称 东南大学(公章) 学 科 代 码 称 · 项;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 项。 4、面向学科前沿,原始创新取得突破。在Nature/Science

附表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预期标志

性成果

Ⅰ. 优质资源建设

序号 标志性成果名称 目前情况 预期建设成效

2018-2019

年 2018-2021

年 1 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否 否 否

2 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排名 B+

A-

3 ESI 前 1%最主要支撑学科 是(材料

学 )

是(材料

学 )

是(材料

学 )

4 ESI 前 1‰最主要支撑学科 无 无 无

5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无 无 无

6 国家级 2011 协同创新中心 无 无 无

7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

室) 无 无 无

8 国家高端智库 无 无 无

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无 无 无

10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高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2 0 1

11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 2 1 2

12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江苏省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无 无 无

13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无 无 无

14 江苏省重点高端(培育)智库 无 无 无

15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无 无 无

16 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 无 无 无

Page 16: 学 校 名 称 东南大学(公章) 学 科 代 码 称 · 项;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 项。 4、面向学科前沿,原始创新取得突破。在Nature/Science

Ⅱ. 创新团队建设

序号 标志性成果名称 目前情况 预期建设成效

2018-2019

年 2018-2021

年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无 0 1

2 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

团队、江苏省双创团队 无 1 2

3 两院院士 无 0 0

4 “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 无 0 0

5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

科学基金获得者 2 1 2

6 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无 0 0

7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无 无 无

8 “万人计划”杰出人才 无 0 1

9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无 0 1

10

“长江学者”青年学者、“青年千人计

划”入选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

得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4 1 2

11 省“333工程”一层次培养对象 0 0 1

12 省“333工程”二层次培养对象 0 0 1

1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3 0 0

14 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选 2 0 1

15 江苏省社科名家 无 0 0

16 江苏特聘教授 无 1 2

17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无 0 0

Page 17: 学 校 名 称 东南大学(公章) 学 科 代 码 称 · 项;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 项。 4、面向学科前沿,原始创新取得突破。在Nature/Science

Ⅲ. 人才培养

序号 标志性成果名称 目前情况 预期建设成效

2018-2019

年 2018-2021

年 1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无 无 无

2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无 无 无

3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无 无 1

4 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特等奖 无 无 无

5 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无 无 无

6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虚拟仿

真实验教学中心 无 无 无

7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

源共享课 无 无 无

8 教育部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 无 无 无

9 国家教学名师 无 无 1

10 “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无 无 无

11 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 优 优 优

12 境外学习经历学生数(三个月以上) 5 5 10

13 全英文授课门数 5 2 4

14 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无 无 无

15 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无 无 无

16 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 1 2

17 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省优秀专业学位

硕士论文 4 2 4

18 省教学名师 无 无 无

19 江苏省品牌专业 无 无 无

20 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一等奖以

上 无 无 无

Page 18: 学 校 名 称 东南大学(公章) 学 科 代 码 称 · 项;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 项。 4、面向学科前沿,原始创新取得突破。在Nature/Science

Ⅳ. 科研创新

序号 标志性成果名称 目前情况 预期建设成效

2018-2019

年 2018-2021

年 1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无 无 无

2 国家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发明奖、科

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及以上 无 无 无

3 国家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发明奖、科

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 0 1

4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

术)一等奖及以上 无 无 无

5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

术)二等奖 无 无 无

6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

科)一等奖及以上 无 无 无

7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

科)二等奖 无 无 无

8 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以上 无 无 无

9 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

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无 无 无

10 “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无 无 无

1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无 无 无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大研究

计划/重点项目 1 1 2

13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特别

委托项目 无 无 无

14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1 1 2

15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

项目/委托项目(不含子项目) 无 无 无

16

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江苏省教育

科学“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重点资

助课题

无 无 无

17 江苏省软科学研究项目 无 无 无

18 中国专利奖 无 无 无

19 在 Nature、Science等世界顶级期刊发

表学术论文(备注刊物名称) 4

2(1篇

Science,1

篇 Nature

子刊)

4(1篇

Science,3

篇 Nature

子刊)

20 在本学科公认的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备注刊物名称) 11

4篇(2篇

AIChE、1篇

Angew.

Chem. Int.

Ed.、1篇

JACS等)

8篇(3篇

AIChE、2篇

Angew.

Chem. Int.

Ed.、3篇

JACS等)

Page 19: 学 校 名 称 东南大学(公章) 学 科 代 码 称 · 项;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 项。 4、面向学科前沿,原始创新取得突破。在Nature/Science

Ⅴ. 国际交流与合作

序号 标志性成果名称 目前情况 预期建设成效

2018-2019

年 2018-2021

年 1 国家 111计划引智基地 否 0 0

2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否 0 0

3 科技部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否 0 0

4 主办、承办国际性学术年会(次) 0 1 1

5 担任重要国际学术职务(理事及以上)

人员 1 1 1

6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报告(次) 6 10 15

7 邀请境外专家讲座报告(次) 4 6 10

8 资助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次) 6 10 20

9 招收培养境外留学生(人) 4 7 15

10 国际合作项目 0 1 3

Page 20: 学 校 名 称 东南大学(公章) 学 科 代 码 称 · 项;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 项。 4、面向学科前沿,原始创新取得突破。在Nature/Science

Ⅵ. 社会服务贡献

序号 标志性成果名称 目前情况 预期建设成效

2018-2019

年 2018-2021

年 1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1 1 2

2 构建服务地区的多级平台 0 1 2

注:1. “目前情况”请根据成果类型填写数量或填写“是”“否”或“有”“无”,

涉及具体数量指 2014-2017 年取得成果总量;2.“预期建设成效”列分阶段填写标志性

成果情况。“2018-2019年”列填写至 2019 年底前阶段性标志性成果,“2018-2021年”

列填写建设期内所有标志性成果。3. 标志性成果情况直接填写数量,或填写“是”,

客观上无法用数量表示的可用文字简单描述,不得用“力争”“建设”等无法定量定性

的词语替代。如该项成果在建设期内没有开展评审或者不属于本学科的预期标志性成果,

此栏空白。对于三期立项前已取得成果,可注明进步位次、评估成绩、验收情况等。4.

“其他”填写除了列举的标志性成果之外的其他成果,主要指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显示

度的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