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42
宗族社會 第拾類 宗族社會 【二劃】 397 丁份 den´fun 397 九族 giuˋcug 【三劃】 397 三灣陳世薦宗族 sam´vanˇciinˇsii jien zung´cug 398 大宗 tai zung´ 398 小宗 seuˋzung´ 【四劃】 399 公祠 gung´ciiˇ 400 公館劉蘭斯宗族 ( 劉獻廷宗族 ) gung´gonˋliuˇlanˇsii´zung´cug(liuˇhien tinˇzung´cug) 400 分房 fun´fongˇ 401 氏族 sii cug 401 父家長 fu ga´zongˋ 【五劃】 401 世系群 sii ne kiunˇ 【六劃】 402 血食嘗 hiedˋsiid songˇ 402 西湖吳起成宗族 xi´fuˇngˇhiˋsiinˇzung´cug 402 西湖劉恩寬宗族 xi´fuˇliuˇen´kon´zung´cug 【七劃】 403 李騰華嘗 liˋtinˇfaˇsongˇ 404 私祠 sii´ciiˇ 【八劃】 404 卓蘭詹氏宗族 zogˋlanˇzam´sii zung´cug 405 宗子 zung´ziiˋ 405 宗法 zung´fabˋ 406 宗族 zung´cug 406 宗族聚居 zung´cug qi gi´ 406 宗祧 zung´tiau´ 407 房份 fongˇfun 407 林洪嘗 limˇfungˇsongˇ 【九劃】 407 後龍林群才宗族 heu lungˇlimˇkiunˇcoiˇzung´cug 408 昭穆 zeu´mugˋ 408 派下員 pai ha ienˇ 409 苗栗湯氏宗族 meuˇlid tong´sii zung´cug 410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gˋgui zung´qin´fi 410 苗栗縣古氏宗親會 meuˇlid ien guˋsii zung´qin´fi 411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mˇsii kiunˇcoiˇgung´conˇha zung´qin´fi 411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pangˇxiang zung´qin´fi 412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vongˇxiang zung´qin´fi 412 苗栗縣劉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ˇxiang zung´qin´fi 413 苗栗縣蔣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ongˋxiang zung´qin´fi 413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 iongˇko´cai zung´qin´fi 414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oˇxiang zung´qin´fi 414 神明會 siinˇminˇfi 【十劃】 414 徐耆英嘗 qiˇkiˇin´songˇ 415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bagˋgung´iugˋin´coiˇtonˇ 【十一劃】 415 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416 族長 cug zongˋ 416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ngiab 417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ngiab tuˋti qin´li´ieu diamˋ 417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sen´ 418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418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395

Upload: buitu

Post on 17-Sep-2018

24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宗族社會

第拾類 宗族社會

【二劃】397 丁份 denacutefun

397 九族 giuˋcug

【三劃】397 三灣陳世薦宗族 

samacutevanˇciinˇsiijienzungacutecug

398 大宗 taizungacute

398 小宗 seuˋzungacute

【四劃】399 公祠 gungacuteciiˇ

400 公館劉蘭斯宗族 ( 劉獻廷宗族 ) 

gungacutegonˋliuˇlanˇsiiacutezungacutecug(liuˇhien

tinˇzungacutecug)

400 分房 funacutefongˇ

401 氏族 siicug

401 父家長 fugaacutezongˋ

【五劃】401 世系群 siinekiunˇ

【六劃】402 血食嘗 hiedˋsiidsongˇ

402 西湖吳起成宗族 

xiacutefuˇngˇhiˋsiinˇzungacutecug

402 西湖劉恩寬宗族 

xiacutefuˇliuˇenacutekonacutezungacutecug

【七劃】403 李騰華嘗 liˋtinˇfaˇsongˇ

404 私祠 siiacuteciiˇ

【八劃】404 卓蘭詹氏宗族 

zogˋlanˇzamacutesiizungacutecug

405 宗子 zungacuteziiˋ

405 宗法 zungacutefabˋ

406 宗族 zungacutecug

406 宗族聚居 zungacutecugqigiacute

406 宗祧 zungacutetiauacute

407 房份 fongˇfun

407 林洪嘗 limˇfungˇsongˇ

【九劃】407 後龍林群才宗族 

heulungˇlimˇkiunˇcoiˇzungacutecug

408 昭穆 zeuacutemugˋ

408 派下員 paihaienˇ

409 苗栗湯氏宗族 meuˇlidtongacutesiizungacutecug

410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meuˇlidienliugˋguizungacuteqinacutefi

410 苗栗縣古氏宗親會 

meuˇlidienguˋsiizungacuteqinacutefi

411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 

meuˇlidienlimˇsiikiunˇcoiˇgungacuteconˇha

zungacuteqinacutefi

411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 

meuˇlidienpangˇxiangzungacuteqinacutefi

412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 

meuˇlidienvongˇxiangzungacuteqinacutefi

412 苗栗縣劉姓宗親會 

meuˇlidienliuˇxiangzungacuteqinacutefi

413 苗栗縣蔣姓宗親會 

meuˇlidienjiongˋxiangzungacuteqinacutefi

413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 

meuˇlidienjiiongˇkoacutecaizungacuteqinacutefi

414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 

meuˇlidienloˇxiangzungacuteqinacutefi

414 神明會 siinˇminˇfi

【十劃】414 徐耆英嘗 qiˇkiˇinacutesongˇ

415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acutebagˋgungacuteiugˋinacutecoiˇtonˇ

【十一劃】415 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416 族長 cugzongˋ

416 祭祀公業 jisiigungacutengiab

417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siigungacutengiabtuˋtiqinacuteliacuteieudiamˋ

417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liˋiuacutesenacute

418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liˋhabgi

418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395

客家文化事典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qiˇxiang

songˇ

419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

qiˇminˇgui

419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

pangˇxiongˇieuˇ

420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dunacutecongˋ

420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421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vongˇfu

hinacute

421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vunacutetien

ngiug

422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

liuˇsiinˇxiu

422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

liuˇqinacutekuiˇ

423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

laiˇminˇzuˋ

423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qiasiiziinˋ

424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qiatinˇgi

gungacutesongˇ

424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425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hiuacuteiedˋhie

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425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siigungacutengiabgonˋliacutetiauˇli

426 祭祖 jizuˋ

426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gaacutecug

427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gungacutesongˇ

428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428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429 陳鳳逑嘗 ciinˇfungkiuˇsongˇ

【十二劃】429 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十三劃】429 敬老 ginloˋ

430 會份 fifun

430 會份嘗 ( 大宗族合約制 ) fifunsongˇ

431 義民祀 ngiminˇsii

431 聖母會 siinmuacutefi

432 萬善會 vansanfi

【十四劃】432 嘗田 songˇtienˇ

432 福德會 (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433 算會 sonfi

434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434 蒸嘗 ziinacutesongˇ

【十五劃】435 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435 獎學 jiongˋhog

【十九劃】435 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436 關帝會 guanacutedifi

396

宗族社會

第拾類 宗族社會【二劃】

丁份 denacutefun

丁會份是指嘗會中岸到人丁來攤派權利與義務的組織形式通常客家合約字所組成的「會份嘗」其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是採照股份之方式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來分配理論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向來自同祖籍地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九族 giuˋcug

「九族」意指以己身為本位的九代直系親屬《辭海》解云「己上親父下親子三也以父親祖以子親孫五也以祖親高祖以孫親玄孫九也」又清律例〈本宗九族五服正服圖〉所示所謂九族乃直系親自己身算起上推父祖曾祖高祖四代再自己身下推子孫曾孫玄孫四代為止旁系親則以己身橫推旁及兄弟堂兄弟再從兄弟族兄帝姊妹堂姊妹再從姊妹族姊妹簡言之「九族」乃以個人己身為本位上推四代與下推四代的九代直系親屬關係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九代之系統脈絡

《客家宗族社會》一書中指出九族內的親屬為「內親」九族外的親屬為「外親」親屬關係分男系親與女系親男系親主要是「九族」女系

親包括母親妻子方面的各種親屬除了血緣與婚姻關係外有的通過拜乾親如認乾爹乾媽乾兒子乾女兒使無血緣婚姻關係的人員之間形成了親屬關係並且把親屬關係擴大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8  書新城等《辭海》(上冊)(中華書局民國27年 8月)頁109  江永輝《客家禮儀》(苗栗公館公館鄉公所民國87年 4月)頁100  莊朝根《家禮大成》(台南世一民國70年 6月)頁206-207

【三劃】 三灣陳世薦宗族 

samacutevanˇciinˇsii jien zungacutecug

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周武王滅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 ( 今河南省淮陽縣 )建立了「陳國」陳胡公傳至十世孫陳完陳國內亂陳完怕株連自己

本宗九族五服正服圖(取自《客家禮儀》頁 100)

397

客家文化事典

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陳姓是臺灣第一大姓三灣的陳世薦宗族是陳世薦派下子孫陳世薦其父親為陳日復母親為鄧氏排行第四陳世薦祖籍為廣東省鎮平縣金沙鄉塘福嶺為陳氏嶺南開基始祖陳中興十五世孫也是陳中興後裔來台移墾最早輩分最高的陳世薦生於清代康熙 25 年 (1686) 正月 14 日子時歿於乾隆 19年 (1754)享壽 69 歲諡號為孝創毅訓陳世薦於雍正 13 年 (1735) 來臺灣起先在彰化沙轆社 ( 今彰化縣鹿港鎮 ) 墾闢創業清乾隆 5年 (1740) 搬遷到竹南中港開墾崁頂 ( 今竹南鎮新南里 ) 設庄發跡後廣置田產達 2000 多租營建當時該地區唯一的「磚仔屋」顯示其富有程度陳世薦娶妻鍾氏生有五子十六世長男陳秀英字連秀為貢生次男陳秀鴻字連舉三男陳秀蘭字連棟四男陳秀豪字連桂五男陳秀華字連相陳秀鴻陳秀蘭陳秀豪陳秀華等四人都是監生日本明治 35 年 (1902)擔任三灣街長街庄長區長的陳履人乃是陳世薦三男陳秀蘭的二十世裔孫嘉慶 4年 (1799)陳秀英聯合當時中港地區陳姓族人創立了「中港陳姓始祖嘗」每年在磚仔屋舉行秋二祭清代嘉慶五年陳世薦嘗與吳永忠嘗林敏盛嘗之後裔及其他等共 20 人津本2800 圓本合組「內灣十股」合買頭灣二灣三灣一帶之田埔共同開墾是最早的開墾三灣之團體咸豐 4年 (1854) 因中港地區發生漳泉械鬥事件開墾所得因而被焚毀光緒 21 年 (1895) 再毀於日軍攻擊陳世薦族人死傷慘重失散各地民國71 年陳世薦裔孫於磚仔屋成立「祭祀公業陳世薦嘗管理委員會」民國 78 年陳世薦祖祠地經政府徵收闢為竹南運動公園乃另於三灣鄉三灣村新建祠堂於民國 83 年落成使用陳世薦裔孫每年定期於祠堂祭祖緬懷祖德宗功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三灣鄉志》三灣鄉公所2005年

大宗 tai zungacute

大宗是指血緣傳衍已久的同一姓氏族人系譜函括範圍大者為大宗大宗之內範圍小者即為小宗中國上古時代姓氏是分開有別的姓表示血統起於女系氏表功勳起於男性故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秦漢以後封建體制瓦解氏已不代表權貴反倒成了姓自此姓氏之稱混而為一另據梁啟超的看法中國人得姓受氏的主要途徑有四( 一 ) 天子以命諸侯以國為氏( 二 ) 侯國之支庶以王父字為氏( 三 ) 世其官者則以官為氏( 四 ) 受有采邑者以邑為氏

氏族是人類社會發展到某種程度後用以表明區別人們宗族的稱號透過姓氏可以從中看

出中國人血緣和地緣的脈絡「氏」與「族」都是用以區別各姓宗族的稱號只不過是說者立足點的不同乃個別與集體稱呼的差別因此若為個人即稱某氏諸如林氏張氏稱其宗人時則稱某族如林氏宗族張氏宗族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從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族」繼嗣群間的系譜脈絡是可以追溯出來的

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小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大宗族此類型的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合約字祭祀公業多指「大宗」「大宗族」或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唐山祖宗族」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小宗 seuˋzungacute

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族」繼嗣群間的系譜脈絡是可以

398

宗族社會

追溯出來的系譜函括範圍大者為大宗大宗之內範圍小者即為小宗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小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大宗族此類型的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鬮分字祭祀公業改稱為「小宗」或「小宗族」或「開台祖宗族」其祭祀對象通常是第一位開台祖或其後代陳進傳提出「小宗族」「大宗族」和「同族關係」的三種類型來分析漢人社會的單系繼嗣群之組織形態以取代「宗族」「氏族」這種缺乏明確定義的術語宗族內部的權利義務分配關係至少具有三種類型即房份 (prestupes)丁份 (percapita)股份 (shares)理論上典型的小宗族是照房份組織而成大宗族則照丁份或服份然而丁份和股份非宗族所持有之組織方式在這一點上「宗族」實已超出嚴格的親屬團體之外而是與社會的政治與地緣關係相干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

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四劃】公祠 gungacuteciiˇ

公祠或稱為公廳是指一個宗族成員中所共同建造供奉祖先牌位的建築客家文化富有祖先崇拜的特色祭祀祖先有慎終追遠奉行孝道感恩報德維繫親情祈求祖先賜福與庇祐及延續血緣等目地乃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客家人在遷徙與定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每建造家族或宗族組織之家廟祠堂公廳及公嘗田為家族宗族的祭祀活動提供制度化的場所與經費使每年祭

祀活動趨於規範化與實用化讓祭祀活動的功能得以發揮儒家認為「祭如在」通過祭祀與祭祖活動崇拜祖先把個人與家庭家族祖先與子孫整合在一起由於客家人大都認為人的靈魂不滅肉體雖死亡但靈魂與精神長存因此非常重視祖先的祭祀通常把祖先崇拜表現在祖先牌位崇拜方面一般客家人「祖牌」的崇拜分為「廳堂牌位崇拜」與「祠堂牌位崇拜」兩種前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三合院的正廳俗稱為「廳堂」的地方後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正式安置家族牌位的「家廟」「宗祠」或「家祠」建築中客家人稱「廳堂」為「廳下」故稱為「廳下牌位崇拜」客家人一般未細分家祠與宗祠習慣稱為「公廳」把祖牌稱為「阿公婆牌」因此若以客家人安置阿公婆牌牌位的地點為分類標準前者為設於私人家宅之廳下後者為大家族正式安置並祭拜祖先牌位的場所過去臺灣客家社會無論一搬家宅或是所營建的祠堂兩者大都是三合院式的建築而只是兩三代人的汀下屬於三合院建築的「正身」也可以將其劃歸為「公廳」成為「公祠」換言之原屬自家廳下的阿公婆牌經由多子多孫多福氣世系之繁衍之後因樹大而分枝源盈而分派經分產之需要往往將三合院正身闢為公祠為所有子孫共有而不分產亦或將整個三合院劃歸為公祠甚至有些客家家族在子孫繁衍富有之後由各房子孫出前建造家廟或宗祠專門擺放所有來台祖先的阿公婆牌成為整個宗族祭祀的地方「公祠」意即由衍自共同祖先且防別子孫較多且痛同祭拜祖先牌位之所「公祠」和「公廳」常被混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公廳」通常於每年祖先忌日均有派下子孫前往祭拜而「祠堂」則集中於一年的固定幾天舉行總祭如一般的春秋兩祭即是然若無公祠也可在私祠舉行如祠堂的規律化祭祀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399

客家文化事典

公館劉蘭斯宗族 ( 劉獻廷宗族 ) 

gungacutegonˋliuˇlanˇsiiacutezungacutecug(liuˇhien tinˇzungacutecug)

劉開七 (1208-1224)於南宋初渡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廣東省潮州梅州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妣馬楊氏生十四子宋瑞平二年乙未進士調會昌尉任江西贛州府寧都府瑞金縣知縣劉廣傳生十四子長巨源次巨湶三巨洲四巨淵五巨海六巨浪七巨波八巨漣九巨江十巨淮十一巨河十二巨漢十三巨浩十四巨深均官任江西湖南四川浙江雲南廣西安徽湖北山西貴州等地臺灣各地都有劉氏族人移墾其中祖籍在廣東省平遠縣東石鄉的劉懷莞是十一房劉巨河派下於清代乾隆初葉來台起先拓殖臺中市南門一代因拓墾有功被清廷授以軍功六品職銜劉懷莞去世後葬於臺中橋仔頭後來已被遷葬到苗栗造橋龍昇湖畔劉懷莞之子劉蘭斯於乾隆 45 年 (1780)自臺中遷居到苗栗公館尖山一代定居劉蘭斯向平埔族貓閣社頭目承讓土地墾殖公股鄉尖山村仁安村地區不數年成為當地首富劉蘭斯熱心公益道光 3年 (1821)還親自回到廣東奉祀三山國王廟香火到苗栗市奉安劉蘭斯獨子劉獻廷自幼好學冠年遊庠長於詩文精通經史劉獻廷於道光 14 年 (1834) 參加甲午鄉試中式舉人為苗栗地方鄉試及第第一人劉獻廷亦熱心公益多次捐資整修苗栗龜山大圳及設置蛤子市義渡也偕同開台進士鄭用錫勸阻道光 6年之閩客械鬥被臺灣道孔所贈送「一方善士」匾額一塊劉獻廷的一生行誼被客籍文學家「芸閣山人」吳子光撰入「直隸知州銜賞蘭翎甲午科舉人修堂劉公傳」中有極為中肯的記述劉獻廷晚年定居於尖山博覽群書手不釋卷所著詩文遺稿不少惟均散失無存劉獻廷生有五子次子劉禎號伯文字金璧自幼受父親調教道德文章均極出色頗有乃父之風在他父親中舉人之後劉禎也於道光 20 年(1840)庚子歲中式恩科劍波榜舉人成為父子兩代舉人被人以「父子雙舉人」傳頌劉金璧生平事蹟其後裔未做整理地方文獻中僅吳子光著有「內閣中書銜孝廉伯文劉先生雙壽文」中有提及劉獻廷劉禎父子兩代舉人博學德劭望重鄉邦其畢生行誼息息相關於早年苗栗公館的拓殖與發展雙舉人故宅位在公館鄉的尖山村依著墨硯山而築格局規模相當宏偉門前的石砌階梯依舊完整蟠龍石柱木窗以及牆壁上也擁有雕工精緻的裝飾風采不減當年門前還有舉人石製旗桿座劉蘭斯後裔繁衍眾多「父子雙舉人」故居也成為劉屋公廳每到祭祖之際劉氏裔孫齊到恭敬肅穆地舉行祭祖典禮雙舉人故宅已成為苗栗著名的文史景點之一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79年 6月  黃鼎松《公館鄉志》1993年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分房 funacutefongˇ

漢人家族以父系為主的繼嗣關係建立在「房」的基礎上進而建構了親屬關係宗族意識以及祖先崇拜等相關議題透過「房」的概念與運作聯結了漢人家族制度及祖先崇拜的文化表現

人類學家陳其南指出分房制度是中國漢人特有的繼承原則蘊含在同一父屬下之子及其妻和兒子之諸基礎房所構成的「基礎家族」結構中代表一家族之父親有多少兒子其家族即分為多少房分房是一個純粹的系譜概念是一個家族內部分化的狀態各房雖在形態上分化但原來的家族在概念上仍然存在並不因分房的過程而消失這與分財產或分戶的過程不同財產與生活單位等功能性的要素一經分化原來做為一社會實體之財產或戶口單位即永遠消失故一般意義中的「分家」與系譜上的「分房」概念是有所差異的一個功能性的家或戶一經分析原來的社會單位即為新成立的單位所取代但一個家族雖然經過不斷的分房原來的家族單位仍然繼續存在而與諸房並存

因為房的基礎觀念源於父子聯繫關係所以分房的過程基本上是發生在父子兩代之間的現象同屬一父之諸子彼此之間必須分立而在系譜意義上各自獨立成一系並透過分房法則決定家族事務的運作形態凡有關家族之權利義務關係大多遵照分房法則進行 ( 即照房份 )

簡單來說「分房」為一種系譜概念的建構而「分家」則為功能性單位「家」或「戶」的分化涉及財產的繼承與家族事務的運作

參考資料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市聯經1990 年)頁129-141

父子雙舉人公廳與雙舉人掛像

400

宗族社會

氏族 sii cug

中國上古時代姓氏是分開有別的姓表示血統起於女系氏表功勳起於男性故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秦漢以後封建體制瓦解氏已不代表權貴反倒成了姓自此姓氏之稱混而為一另據梁啟超的看法中國人得姓受氏的主要途徑有四( 一 ) 天子以命諸侯以國為氏( 二 ) 侯國之支庶以王父字為氏( 三 ) 世其官者則以官為氏( 四 ) 受有采邑者以邑為氏

氏族是人類社會發展到某種程度後用以表明區別人們宗族的稱號透過姓氏可以從中看出中國人血緣和地緣的脈絡「氏」與「族」都是用以區別各姓宗族的稱號只不過是說者立足點的不同乃個別與集體稱呼的差別因此若為個人即稱某氏諸如林氏張氏稱其宗人時則稱某族如林氏宗族張氏宗族

相較於宗族氏族成員僅為「同姓」且不同派衍繼嗣群的系譜脈絡不若宗族以父系血緣樞紐為基礎原則因此無須如宗族一般建立足資證明的父系繼嗣群除此之外氏族成員或家戶彼此間倒不強調源自於某一位某一世共同祖先的派衍其在族譜世系關係的呈現上該姓氏族無論成員多寡亦或散居各地均屬同一遠祖傳下的子孫此者正如張姓氏族以揮公為遠祖的道理相同換言之氏族是由數個不同派衍的繼嗣系統所組成繼嗣群當中的成員僅是同姓而已甚至有時可能出現杜撰與依附情形故嚴格來說氏族與宗族彼此間的屬性劃分即在於繼嗣群是否具有明確可靠的親屬關係與血緣脈絡可循若有則為宗族反之則為氏族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父家長 fu gaacutezongˋ

父家長是指父權社會之下的「男性統治」即指社會的男性權力體系乃是大部份從家庭的父親支配狀態 ( 妻子兒女附屬其中 ) 所反映與延展出來的強調性別的不平等乃是體系化的制度化的

且無所不在的實情中國上古時代透過姓氏可以從中看出中國人血緣和地緣的脈絡氏族成員僅為「同姓」且不同派衍繼嗣群的系譜脈絡不若宗族以父系血緣樞紐為基礎原則因此無須如宗族一般建立足資證明的父系繼嗣群而宗族則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因此父權社會之下形成了以父權為主的棕髮社會權力結構整個封建社會皇帝如同家庭的大家長掌管一切的權力影響所及客家社會長期以來也形成父家長制度在重男輕女之下父親成為家庭的權威連祖先牌位的書寫也是以男子為中心

參考資料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8690  陳進傳〈數位系譜的建構與運用〉《宜蘭文獻》第64期 (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年7月)頁9

【五劃】世系群 sii ne kiunˇ

中國上古時代姓氏是分開有別的秦漢以後姓氏合稱同姓氏之後代繁衍不僅有有其共同祖先也開始有其代序及世系群不過三代之前原始社會可能出自同一祖先由單一的繼嗣系統 ( 父系或母系 ) 延綿而下的後裔每一個人都屬於一個世系群世系群還可因系譜關係的深度大小不同而形成兩個或多個小型的世系群在一定條件下諸世系群可能組成一個整體結構即世系結構或世系制度這種世系群重視祖先在該群體中的成員資格只能視其是否能追溯和證明與一個共同祖先的關係而定在許多社會中一個人若不是一個世系群的成員就沒有法律與政治地位重要的宗教和巫術力如那些與神和祖先崇拜有關的宗教權力也可能與世系群有密切關聯世系群長久存在使其能採取共同行動如共同擁有土地財富組織生產活動分配產品和人力確立角色使世系群內外得以整合故是社會組織的一種強大而有效的基礎世系群的一個共同特徵是外婚制即一個世系群的成員必須在其他世系群尋找婚姻伴侶這

401

客家文化事典

樣一方面排除了世系群內兄弟姐妹間通婚的可能性一方面使世系群內外得以交流達成團結與結盟世系群是可說是原始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也是原始社會構成的重要象徵有些社群是由數個世系家庭所組成有共同耕作共有河流漁區共同行動與共同祭祀儀式的關係一個世系群中包含數個家族土地雖屬氏族所共有但實際權利在世系群之上原始社會不論是經濟上宗教上都是以世系群為其社會組織的最基本單位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六劃】血食嘗 hiedˋsiid songˇ

宗族組織的有形基礎是祭田或祖嘗統稱為「祭祀公業」客家地區則稱為「嘗」「公嘗」「祖嘗」「嘗會」或「公業」祭祀公業的目的主要以祭祀祖先為考量為了能繼續祭祀祖先及其他親人便在遺產中取出一部分作為公業用再將其餘財產分配給繼承人而繼承人在其財產中再拿出一部分土地和金錢設立一個公業並以此祀產作為祭祀祖先之用

學者戴炎輝將臺灣祭祀公業的組成分為「鬮分字祭祀團體」及「合約字祭祀團體」兩種雖然此二者組織團體均以祭祀祖先為目的但是設立的方式卻有所不同鬮分字祭祀團體是鬮分家產時抽出一部分作為祭祀公業這種宗族組織可以血緣繼嗣關係的形成作為區別「鬮分字祭祀團體」即所謂的「血食嘗」屬於純粹基於血緣關係所形成的單系繼嗣群

參考資料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民國86年10月)頁143-145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0  戴炎輝〈臺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 (臺北清水書局1945年)頁231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國86年12月)頁617-618

西湖吳起成宗族 

xiacutefuˇngˇhiˋsiinˇzungacutecug

吳姓是臺灣第七大姓吳氏姓源有二一為炎帝大臣吳權之後裔屬於以氏族名稱或國名為氏一為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後裔古公亶父之子吳太伯 ( 泰伯 )屬於以國名為氏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後裔受封於吳建立起強大的吳國後世吳姓子孫則多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唐代時已有吳姓族人隨陳元光入閩開漳後晉時吳宥遷居福建寧化是為閩粵吳氏始祖吳宥生四子次吳坤遷居永定明清兩代吳氏族人渡海來台者以吳坤派下最多乾隆年間有吳琳芳吳華芳吳榮芳吳俊芳吳群芳兄弟入墾苗栗銅鑼而廣東惠州府陸豐縣的吳朝鎮入墾苗栗西湖西湖吳起成宗族亦是一是由陸豐縣方角都移墾來台吳起成是第九世於乾隆年間與其弟吳起業隨同來臺灣移墾先由大甲港登陸設法求生起先是在大甲地方為人幫傭謀求生活工作穩定後娶妻林氏生下三個兒子後又移居到通霄白沙墩過港莊以經營石塭捕魚為業後又在生下五子三女稍有積蓄後又在遷居到西湖鄉二湖莊崁下定居吳起成夫妻努力打拼闢墾兒女亦協助家業有成吳起成後人在二湖莊建有吳氏宗祠一座名為「至德堂」以供奉吳氏祖先神祖牌早晚奉茶上香吳起成有八個兒子吳智春吳智景吳智錦吳智福吳智全吳智連吳智祿吳智就其中三子吳智錦過繼給其弟吳起業為嗣繼承其弟香火西湖吳起成宗族從來台繁衍至今已經近十代人派下以孫眾多吳氏宗祠「至德堂」位於西湖鄉湖東村二鄰營盤下 9號每逢「至德堂」公廳祭祖及過年過節之際全台各地之吳氏裔孫都會回來祭祖一同緬懷祖德宗功

參考資料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卷三十二人物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西湖劉恩寬宗族 

xiacutefuˇliuˇenacutekonacutezungacutecug

漢人在尚未開發西湖時西湖所轄地區五湖二湖下埔高埔鴨母坑等庄內都有原住民平埔族居住西湖在康熙 52 年 (1713) 時已有廣東陸豐五華等縣客家人黃福泉九王爺等十人入墾西湖二湖庄雍正年間也有廣東梅縣古蘭祥渡海來到二湖庄開墾乾隆 17 年 (1752)有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 26 歲時由原鄉渡海來

402

宗族社會

台為人做傭工挑擔度日因原鄉雙親已經老邁乃三度回鄉探親雙親亡故後復來台為人做傭工劉恩寬在 42 歲時迎娶年僅 18 歲的陳氏女為妻後來家境日健康泰最終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為劉氏家族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人對五兄弟有詩讚曰「祖身原本是農民帶月披星不畏辛耕種殷勤兼惜穀上蒼報應吾祖身」劉氏家族後來在劉恩寬老屋處興建「彭城堂」宗祠一座前後歷經多次改建迄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劉恩寬家族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之後學生日增乃將私塾擴建為雲梯書院雲梯書院對於西湖地方的文教推廣助益很大並不亞於官紳合設的書院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雲梯書院也培育了不少人才清朝時期劉恩寬後人有大學生 12 人例貢生 4人附貢生 3人庠生 1人光緒年間 (1875-1908)劉繼業及劉進業更成為恩貢生及拔貢生可說劉恩寬宗族都是官方認可的地方菁英此外劉恩寬宗族不僅田產眾多也捐資姓建寺廟推動地方文教事業推動地方團練聯庄保結建城的事務劉恩寬的後人成立了「祭祀公業劉恩寬公嘗」從公嘗財產清冊中得知劉恩寬宗族家全盛時期的財產至少有 270 公頃之多劉恩寬宗族的後人人才濟濟從其公廳內所掛的博士牌匾即可應證地方人士盛傳劉恩寬宗祠是鯉魚穴特別容易孕育出醫界後人

參考資料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西湖鄉志  林文進《民風純樸西湖鄉》苗栗苗栗縣政府1996 年  陳瑞霞《從書院到鸞堂以苗栗西湖劉家的地方菁英角色扮演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班論文2008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七劃】李騰華嘗  liˋtinˇfaˇsongˇ

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李姓是臺灣的第五大姓李姓之來源一說是出於嬴姓唐堯時代皋陶曾擔任大理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以官為氏稱理氏後又改為李姓一

說是出自周朝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唐高宗時河南光州故使人李伯瑤隨陳元光入閩開漳宋代時李火德從寧化遷居上杭為閩粵李氏大始祖明清兩代李氏渡海來台者多屬李火德派下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根據李氏族譜記載李氏祖先原籍廣東省長樂 ( 現在的五華 ) 大湖洞地區來臺祖 ( 第十八世祖 ) 李德萬譜名應龍諱緯烈在乾隆 38 年 (1773)16 歲時隨父親李維棟渡海來臺李德萬來臺之後先是居住在當時歸屬彰化縣的東勢角土牛地區 ( 現臺中市石岡區土牛村 )以臂力過人幫傭維生30 歲時在土牛娶妻連氏後再轉往彰化黃子社居住並經營稻米的買賣嘉慶末年李德萬約 60 歲時因洪水為患田地流失李家開始購買芒埔田 ( 現中苗一帶 )並移居苗栗開墾李氏家族在苗栗地區不論農耕或經商都有發展因此李德萬決定在銅鑼澗窩定居李德萬於嘉慶 25 年 (1820) 興建李氏家宅也就是李氏宗祠「惇敘堂」的前身李德萬過世前已將田地分給子孫但將澗窩老宅所屬地田業全部保留作為家族地公嘗田李德萬有六個兒子依長幼之序如下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及騰祥李騰華生於嘉慶 8年 (1803)卒於光緒 10 年 (1884)享壽82 歲受封監生加六品諱朝榮字如松諡慷睦雅裕李騰華天生魁梧孔武有力及長有大志習射至百步立竹可中舉石舞刀等皆技能優異人謂有李廣將軍之遺風李騰華雖有心從武途進身但參加武舉科考未能上榜馬步箭均難命中主考官也認為不太正常特許再射一次仍然不中李騰華憤而折箭絕意科舉李騰華喜交遊從事墾闢貿易道光 22 年 (1842) 組「金華生」墾號墾闢三叉河北部雙草湖雙連潭拐仔湖頂地區有成李騰華取吳氏生七子秀恭 ( 逢年 )秀忠( 逢春 ) 皆武生加六品秀高秀芙 ( 逢時 ) 武品秀芹秀傑 ( 逢香 ) 武生加六品秀拔 ( 逢科 ) 例貢生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藉以共同祭祀及緬懷先祖

參考資料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卷三十二人物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403

客家文化事典

私祠 siiacuteciiˇ

私祠是指一個家庭成員中只屬於自己一派下所建造供奉祖先牌位的建築客家文化富有祖先崇拜的特色祭祀祖先有慎終追遠奉行孝道感恩報德維繫親情祈求祖先賜福與庇祐及延續血緣等目地乃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客家人在遷徙與定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每建造家族或宗族組織之家廟祠堂公廳及公嘗田為家族宗族的祭祀活動提供制度化的場所與經費使每年祭祀活動趨於規範化與實用化讓祭祀活動的功能得以發揮儒家認為「祭如在」通過祭祀與祭祖活動崇拜祖先把個人與家庭家族祖先與子孫整合在一起由於客家人大都認為人的靈魂不滅肉體雖死亡但靈魂與精神長存因此非常重視祖先的祭祀通常把祖先崇拜表現在祖先牌位崇拜方面一般客家人「祖牌」的崇拜分為「廳堂牌位崇拜」與「祠堂牌位崇拜」兩種前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三合院的正廳俗稱為「廳堂」的地方後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正式安置家族牌位的「家廟」「宗祠」或「家祠」建築中客家人稱「廳堂」為「廳下」故稱為「廳下牌位崇拜」客家人一般未細分家祠與宗祠習慣稱為「公廳」把祖牌稱為「阿公婆牌」因此若以客家人安置阿公婆牌牌位的地點為分類標準前者為設於私人家宅之廳下後者為大家族正式安置並祭拜祖先牌位的場所過去臺灣客家社會無論一搬家宅或是所營建的家祠兩者大都是三合院式的建築而只是兩三代人的汀下屬於三合院建築的「正身」也可以將其劃歸為「公廳」成為「私祠」換言之原屬自家廳下的阿公婆牌經由多子多孫多福氣世系之繁衍之後因樹大而分枝源盈而分派經分產之需要往往將三合院正身闢為私祠為所有子孫共有而不分產亦或將整個三合院劃歸為私祠甚至有些客家家族在子孫繁衍富有之後由各房子孫出前建造家祠或宗祠專門擺放所有來台祖先的阿公婆牌成為整個宗族祭祀的地方「私祠」意即由衍自共同祖先且未遠徙的後裔子孫祭拜其共同祖先牌位之所「祠堂」和「公廳」常被混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公廳」通常於每年祖先忌日均有派下子孫前往祭拜而「祠堂」則集中於一年的固定幾天舉行總祭如一般的春秋兩祭即是然若無祠堂也可在公廳舉行如祠堂的規律化祭祀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

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八劃】 卓蘭詹氏宗族 

zogˋlanˇzamacutesii zungacutecug

詹姓來自周宣王文公受封為詹侯屬地為詹城( 河間縣 )其四子受封以之為姓為詹姓一族的一世祖晉永嘉之亂諸姓南下避禍詹氏一族亦有隨之南遷者至北宋末亂世再起詹學傳攜子自江西的廣昌再南遷至福建寧化其後第五世孫肇熙再遷饒平是為饒平開基祖學傳公便被稱為粵閩始祖繼述堂詹氏宗族隨即陸續渡臺拓墾卓蘭詹氏宗族其原鄉在於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詹氏宗族之族人於乾隆末年入墾罩蘭埔逐漸於罩蘭埔形成同姓聚落舉凡地方宗教之事卓蘭詹氏宗族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詹氏族人入臺的第一個落腳處在於彰化縣員林永靖竹塘一帶後來才二次移民到今卓蘭地區開墾當時有詹伯玉派下詹來珌詹在淵詹來琇及詹伯珪派下詹鑾 ( 來縞 )詹來壽詹良善詹名會詹來宜詹來修詹成學詹春來詹舜明詹來傳詹衍信詹來操還有詹伯善下之詹來思詹玉佩詹文彥以及不詳派別之詹金生詹次行等詹氏派下成員來到卓蘭及苗栗地區移墾詹氏族人初來罩蘭埔之時並沒有住在此地而是居住在東勢石壁坑白天才到罩蘭埔來耕種加上當時的埔地有極大的區域都屬於大安溪的行水區能居住的地方不多復以原住民的問題無法克服因此卓蘭地區詹氏一族與石壁坑的關係相當密切後來隨著拓墾日益穩定才有族人逐漸進入罩蘭埔居住詹氏族人在卓蘭地區拓後墾子孫繁衍日多且逐漸在卓蘭取得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內灣與食水坑兩個民隘在光緒初年開始即由詹氏族人負責管理與收隘租當時的負責人為罩蘭庄頭人詹振耀與經理詹義山等人而詹振耀與詹義山等人更在峨崙廟前購地準備興建詹氏家廟顯示詹氏一族在卓蘭地區已有相當資本且卓蘭地區當時應該是相當和平穩定的狀態清光緒年間 (1883-1885)詹氏派下集資購地興築家廟昭和10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詹姓家廟受損翌年(1936) 重建祠臺再更名為「繼述堂」取「繼志述事」之義以勉勵後代子孫詹氏在卓蘭還建有「河間堂」位於老庄里屬詹來宜派下堂前懸有「會魁」匾額「篤慶居」位於老庄為詹來

404

宗族社會

思派下「瑞金堂」為詹玉佩派下位於上新食水坑「興仁堂」位於上新屬詹彥派下「敦五堂」位於竹圍為詹謹信派下所建

參考資料  蔡佩芸〈罩蘭Talan 客家人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  中國科技大學《苗栗縣歷史建築卓蘭詹氏繼述堂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2001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宗子 zungacuteziiˋ

宗子是指客家社會傳衍久了之後各房派下同宗之人且比較屬於同一直系親屬者客家宗族社會宗族成員不僅為「同姓」且長期繁衍之下逐漸再次方房分派使得宗族成員或家戶彼此間逐漸不強調源自於某一位某一世共同派衍的遠祖而只強調較近的共同祖先但是在族譜上在族譜世系關係的呈現上該姓宗族無論成員多寡亦或散居各地均屬同一遠祖傳下的子孫其中大宗是指血緣傳衍不久的同一姓氏族人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種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子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子」是血緣直系間的傳承關係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小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大宗族此類型的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客家人分家

卓蘭詹姓祖廟

時宗子除了佔有家庭財產的主要部分外還繼承老家長的爵位宗族中無論祭祀祖先辦喪事宴賓客都以宗子為主《詩大雅板》「懷德維甯宗子維城無俾城壞無獨斯畏」鄭玄箋「宗子謂王之嫡子」《禮記內則》「嫡子庶子祗事宗子宗婦雖貴富不敢以貴富入宗子之家雖眾車徒舍於外以寡約入子弟猶歸器衣服裘衾車馬則必獻其上而後敢服用其次也若非所獻則不敢以入于宗子之門不敢以貴富加於父兄宗族若富則具二牲獻其賢者于宗子夫婦皆齊而宗敬焉終事而後敢私祭」可見宗子容易成為封建社會之族長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法 zungacutefabˋ

宗法制度源自於中國西周時期為西周封建體制下重要的繼承法則與社會結構其以血緣關係為基礎以家族為本位以祖先崇拜為根源講求尊卑長幼的秩序規範

在宗法制度的框架當中上起天子王位下至士人爵邑每一家族都由嫡長子繼承奉其始祖與此繼承制度之中一系相承的稱作「大宗」與嫡長子平輩的其他支系 ( 即同母弟及庶母所生兄弟 )傳承下去的則稱為「小宗」「大宗」與「小宗」是兩個具有血緣關係而相對之系統體系「小宗」必須服從「大宗」的權威依例由一姓始祖宗子傳下的「大宗」是絕對百世不遷的至於一般的「小宗」只限五世五世以外就須另立宗主

簡言之宗法制度的繼承概念涉及了嫡庶之別和尊卑秩序宗法繼承制度所謂嫡子由元配所出嫡子中的長子即為嫡長子其餘庶出諸子便是所謂的庶子嫡長子繼承制度中只有嫡長子享有繼承權可合法繼承世襲父位並享有宗廟祭祀權以及具備宗主之領導身份權力其餘嫡子只有在長子早夭時才能按排行繼承無嫡子方立庶長子

405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張恩賜等《中國文化史》(臺北市今古文化事業民國87年1月)頁33  李東華蔡瑄瑾《歷史(上 )》(臺北三民民國88年 8月)頁41-42  林能士主編《歷史(上冊)》(台南市南一民國90年 8月)頁30

宗族 zungacutecug

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重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

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族」繼嗣群間的系譜脈絡是可以追溯出來的而「氏族」則是立足在契約關係 ( 如祖公會 )其繼嗣群成員僅是同姓而已彼此之間不一定具有血緣樞紐的關係

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共產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分產宗族此類型的宗族相對於共產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

參考資料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8690  陳進傳〈數位系譜的建構與運用〉《宜蘭文獻》第64期 (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年7月)頁9

宗族聚居  zungacutecug qi giacute

中國人重視血緣關係特別是父系血緣關係聚族而居的傳統與宗族組織原本發源於北方這種習俗在周代即已形成於中原地區周代時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實行的是一種宗法式的宗族制度

並構成了家國一體政權組織與宗族組織合一的龐大層級體系但在當時只有貴族有宗族平民依附於貴族春秋戰國時期隨宗法制度的離析在「編戶齊民」後大量貴族的宗族分解小家庭變成了普遍的社會基本單位經西漢二百年和平環境的養育豪強大族逐漸興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宗族聚居格局達到了全盛狀態而客家人移墾臺灣時也把宗族聚居型態傳臺灣來臺灣客家地區有集村有散村集村地區村莊密集每個村莊都是通一姓氏的子孫及同一宗族聚居有的一個村莊一姓是由原來的來台祖始祖綿衍後代聚居而成自然村的有的是一個莊兩姓或幾姓也是由這兩姓或幾姓的來台始祖綿延後代聚居一起成為自然村而又分片居住的以苗栗為例苗栗客家庄宗族聚居十分普遍各個家族或宗族之聚居點因人多而形成一個姓氏之村庄像西湖鄉劉恩寬派下公館鄉尖山劉獻廷父子雙舉人派下其鄰近地區都是劉姓宗族聚居繁衍之祖地其實苗栗地區各宗族聚居的現象十分普遍在傳統農業社會裡客家人的宗族觀念很強村界姓氏分明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祧 zungacutetiauacute

宗祧為中國漢人社會宗法繼承的一種社會制度所謂宗祧說得就是尊崇祖先尊崇祖廟論其繼承則是延續和發展祖宗傳續下來的枝蔓派衍換言之即「祭祀祖先繁衍子嗣」的道理

宗祧子嗣的倫序及定位相當明確論其繼承也有一套規範原則上漢人家族依親疏關係所認同的子嗣繼承人以親生子至上次為胞姪堂姪和從姪再者就是同宗同姓若非不得已多不立異性為嗣重要的是繼承宗祧僅限於男性一宗一嗣獨子不宜過房 ( 即獨子不出嗣 )卻允許兼祧

傳統的家族繼承涉及身份財產職業牌位子嗣等多種繼承其中以子嗣繼承為核心影響其他繼承的運作宗祧子嗣的繼承具有家族繁衍祭拜祖先父子相續 ( 父子聯繫 ) 三項意義

406

宗族社會

進一步來說繼承宗祧者依照宗祧原則獲得應有之財產權與祭祀權至於宗祧制度的維持也有賴祖產公業與祭典的運作

參考資料  陳進傳〈清代至日治時期宜蘭漢人家族的子嗣繼承〉《「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172-224

房份 fongˇfun

房份即是指「血食嘗」中的房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是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其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乃採照房份之方式「鬮分字祭祀團體」的房份是鬮分家產時依據兄弟人數與長幼分做幾房鬮分財產時也分作幾鬮如頭鬮二鬮三鬮等再由各房拈鬮對家產有份的派下成員各屬於其房下每房權利義務均相等各房在均分家產拈鬮時是依照倫理次序如長房二房三房等順序來拈鬮也就是所有家人全部為派下而其派下權的份量則依照其家產應分房額來分配不過鬮分字宗族團體除各房份之家產之外也會在鬮分祖先財產時先抽出一部分充當祭祀公業公嘗用

參考資料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民國86年10月)頁143-145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0  戴炎輝〈臺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 (臺北清水書局1945年)頁231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國86年12月)頁617-618

林洪嘗 limˇfungˇsongˇ

林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羅經垣人為林八郎之十世孫其六世祖林思賢由羅經垣遷居同縣廣福鄉逕背因此來臺子孫有的稱是羅經垣人有的則自稱為廣福鄉逕背人林氏各家手抄族譜均未寫明他的生卒年月日惟其八氏孫即十八世的林錦秀於乾隆年間隨福康安征討林爽文賞軍功五品奉准敇授武德將軍由此推測林洪應為明神宗萬曆年間人根據「林氏寶鑑」的記載林洪公嘗成立於嘉慶 4年 (1799) 冬至日正式名稱為「頭份林宏公嘗睦創堂」由武德將軍林錦秀所發起每份津穀一石為本放利茲息十成百百成千千成萬乃與溫吳黃羅五姓共承閩人林俊之墾地在臺灣的漢人社會與中國本土一樣宗族的建立也是以族產或宗嗣為基礎林洪公

嘗當時結集的原由以及其後發展的方式是經由參與墾闢團體而來嘉慶 11 年林洪黃日新溫殿玉吳永忠等 18 人份作 17 股半買墾造橋庄西坑田埔鬮分的契約林洪公嘗為頭份地區最大的嘗會其下又設有五哥之派即十四世「林日宣嘗」十四世「林日章嘗」十五世「林九德嘗」十五世「林九有嘗」十五世「林九萬嘗」事實上各之派並不是單獨設立一個嘗會而是分別設立各種公嘗據稱系上代設嘗人之意思分別設嘗其慣例及置產額不同但因設立年代甚久經歷代繼承所屬現有派下員均相同如林九德嘗這一支派就分別設立有「祭祀公業林九德嘗」「林九德公會」「九德嘗土地公」「九德公嘗」「林九德」「林九德嘗」等六個嘗會各有其財產其成員的認定則採取股份由各房子子孫均分的方式因此他們的會分有零點零幾分的說法這五個支派的始祖實際上都不是來臺祖而是由他們的第十八世至二十一世的裔孫們渡海來臺的來臺後基於實際需要而結合成各種嘗會據該嘗管委員會現任主委林輝棋先生說嘉慶 4年 (1799) 成立當初與會的據說有 80 份等到日據時期民國 26 年(1937) 楚理財產時每份作 2500 元則僅剩 60 餘份這個嘗會是頭份地區財產最多的一個其結合的原始資料以散失淨盡晚輩們也沒有獲得長輩的口傳資料時至今日以無法確時探討其演變情形不過這一嘗會的派下裔孫最多使得林姓人口占頭份鎮的第一位

參考資料  頭份溫殿玉嘗會份簿老簿二本道光 21年設置日據時期大正 2年 (1923)8月 5日重整新簿 5本編定仁義禮智信五字為號後智字號簿無人收管作廢

【九劃】 後龍林群才宗族 

heu lungˇlimˇkiunˇcoiˇzungacutecug

後龍林群才宗族是指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因其祖堂在後龍而得名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拱東省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

407

客家文化事典

宗廟神主輩份的世代排序其發端於中國商周封建宗法制度宗廟輩次依階層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此者正如《禮記王制》記云「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明顯含有尊卑次序之意

若就宗廟神主輩份之世代排序以各氏始祖為中心分為左昭與右穆二列排序「昭」為二四六等雙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左故稱「左昭」「穆」為三五七等單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右故稱「右穆」示以長幼有序親疏之別《禮記祭統》有云「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事於大廟則群昭穆咸在而不失倫此謂親疏之殺也」依此昭穆制度的主要目的不外乎序尊卑別親疏分長幼

昭穆制度的另一項內涵亦即姓氏宗族的輩份排名一般族譜將之稱為字行字輩輩序派序班輩班序班排派語派行或排行子孫命名時需以字輩排序為據以明世系脈絡輩份排序

總的來說昭穆制度是傳統漢人社會重要的文化載體透過宗祠家廟的廟制角度和祖先牌位的世代排序書寫關係體現了中國宗法禮制下的行為內涵以及尊卑倫常的權力象徵

參考資料  姜義華注譯《新譯禮記讀本》(臺北市三民2000年)頁199678  廖慶六《族譜文獻學》(臺北市南天2003年 5月)頁23  許子濱〈論「昭穆之命名取義」〉《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 (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民國96年12月)頁330-331

派下員 pai ha ienˇ

派下員就是祭祀公業之成員名稱享有祭祀公業的權利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

公館大坑林義炎家族所祀「阿公婆牌」上書有「左昭右穆」字眼(羅永昌拍攝)

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1839-1842) 鴉片戰爭時代加上隨後之太平天國之亂臺灣社會民生疾苦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當時子女最年長者才 20 歲最年幼者方滿週歲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阮氏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昭和 10 年(1935)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民國 49 年 (1960) 又再次改建民國 83 年(1994) 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後龍林群才宗族之後人為團結宗親力量光大宗祠門望弘揚忠孝傳統以啟迪林氏裔孫於民國 92 年(2005)成立了「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以苗栗縣行政區域為組織區域希冀林群才派下所有子孫都能崇祖敬宗增進宗親情誼樹立和諧倫常同時後龍林群才宗族也希望藉由宗親會之組織以獎掖林姓後嗣上進輔導子孫開創事業亦能維護林氏宗祠祖墳等公產設施綿遠祀奉香火傳授忠孝美德培養崇高人格林氏第十八世裔孫林隆昌經由回到石岡鄉尋根並對照族譜遍訪宗親廣集資料已於民國 78 年 (1989) 編修新族譜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昭穆 zeuacutemugˋ

「昭穆制度」簡稱為昭穆是古代宗廟輩次與

後龍林群才公傳下祖堂祖牌

408

宗族社會

的湯姓人家大多來自此地清康熙年間廣東湯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最先移台的是廣東人湯洪梅湯簡英於清康熙 60 年 (1721)移居下淡水港清代鎮平湯氏遷居臺灣的有湯民榜等多人因而在臺灣形成湯氏郡望入墾苗栗的湯氏先祖皆來自鎮平縣開基一祖四七郎之後裔分屬於湯禮輔湯智輔湯元輔湯克讓派下乾隆年間先後渡海來臺入墾苗栗公館頭屋三義後龍通霄及新竹等地迄今苗栗縣為湯姓人口數最多之縣市湯氏先祖入墾苗栗期間備嘗艱辛當時溯後龍溪而上遍佈泰雅賽夏等原住民為了生活常與原住民爭第篳路藍縷經歷數十寒暑終於有成是苗栗地區開發史上的先驅之一乾隆53 年 (1788)湯洪鵬等裔孫為緬懷先袒創業維艱澤蔭後世乃結合湯姓宗親發揮團結互助的力量共集合叔侄 90 人共同出資以生放利息或購置「祭田」來作為祭祀先祖的經費後來又成立「祖嘗」與「祭祀公業」創設湯氏宗祠供奉祖先的神位成為苗栗湯氏宗祠的由來「湯氏宗祠」位於苗栗市嘉盛里文昌廟西側創建於道光14 年 (1834)迄今已近二百八十年歷史是苗栗市最古老的一座宗祠建築形制完整古樸典雅屬客家三合院建築也是全省最大的湯姓宗祠湯氏子孫從清朝渡海來台以後一直文人輩出有好幾位進士貢生如道光 16 年 (1836) 歲次丙申候選儒學湯桂揚湯宗錫湯贊廷湯金城光緒辛卯科考充恩貢生第一名湯樹梅等人湯氏宗祠走廊還懸掛有一方恩進士三方貢元的匾額苗栗湯氏子弟自清初渡臺以來確實人才輩出至今子孫散居海內外各地數年前湯氏子孫立湯氏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後湯氏廿二世子孫湯添喜整理出湯氏宗譜每年農曆 9月初 1日分居全省各地之湯氏子孫都會前來祖祠祭拜祖先

參考資料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何來美〈保有古風的苗栗地區客家建築〉《客家風雲第20期》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湯氏宗祠

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不動產祭祀公業子孫可為派下員其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苗栗湯氏宗族 meuˇlid tongacutesii zungacutecug

湯姓為臺灣第七十七大姓湯姓人氏最為集中的則是在新竹苗栗南投台南等地湯氏的始祖為成湯為帝嚳之十四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夏末時湯伐夏建立了商朝定都於毫死後被諡為成湯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諡號命氏成為湯氏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又改子姓為湯姓以避禍湯姓最早的發祥地是今河南省境湯氏在商代就遍佈於全國各地但至秦漢之際湯姓卻以古時的中山和范陽兩郡所轄之境為其繁衍中心所以現在各地

409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gˋgu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 方 龔 汪 ) 成 立 於 民 國 67 年(1978)「六桂」是六個姓氏的裔孫組成的稱謂「六桂」即是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姓據考證六桂之本源是周代昌王 (BC1053) 時有一位兒子姓姬名溢字庶任受封官職與受分土地於翁山地區即後來之山東青州鹽官郡到了第十四世祖何公約於後唐莊宗在位年號同光 (923)何公公生子乾度公為第 15 世祖乾度公於後唐高祖天福年間 (941)官拜郎中娶陳紙生有六子乾度公所生六子都是正榜進士榮華顯貴 光大門楣人人讚美盛極一時乾度公壽終於福建莆田縣葬於莆田縣的西南方黃峰山欽賜石碑封稱「六桂坊」六桂坊有石碑共 48 座巍峨矗立因此後人稱讚曰「六桂傳方」乾度公所生六子姓氏不同分姓如下長子分姓洪字伯起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考中進士封授承議郎尚書禮部員林郎中兼殿中丞上桂國的官位賞賜紅色寶魚袋取堂號為燉煌以紀念開基地由來次子分姓江字伯虔宋朝太祖雍熙二年 (985)考中梁灝進士封授泉州法旨取堂號濟陽三子守厡姓翁字伯簡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 與長兄同榜進士授幟劍南少尉取堂號為鹽官居住竹嘯地方四子分姓方字伯惇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考中進士任命泉州法旨取堂號為河南與三兄居住於竹嘯地方五子分姓龔字伯約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 與四兄同科考取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取堂號為武陵居住馬欄地方六子分姓汪字伯容宋朝太祖雍熙 2年 (985) 與次兄為同科進士官至朝散郎韶州判官取堂號為平陽居住東林地方以上六姓之裔孫歲不同姓卻是同根同源世代相傳綿延不絕子孫遍佈在中國各省是中華民族中昌盛優秀的大宗族六桂不同姓氏之子孫遷居苗栗後子孫繁衍眾多民國 67 年 (1978)六桂裔孫在江永輝與江增量的努力及江炳松促成之下合組成立「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方龔汪 )」用以敦睦宗誼聯絡情感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經國路 4段 79 號現任總幹事為黃朝煌苗栗縣六桂宗親會雖然沒有六姓之共同公廳但是六桂宗親會成員依據章程每年訂於 10 月召開宗親會員大會發放獎學金與祝壽金且做有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一首共會員傳唱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已多次組團回到原鄉福建莆田祭祖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

參考資料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手冊

苗栗縣古氏宗親會 

meuˇlid ien guˋsii zungacuteqinacutefi

古姓的源流有多種說法以字型大小為姓商朝末年的周族領袖古公亶父是黃帝直系裔孫本姓姬古公是號亶父是名為紀念古公古為姓以國號為姓商朝末年有古國其後有以國名命氏者古成氏改姓古成氏也是周太王古公的苗裔晉獻公時本姓卻後派衍有苦成氏「苦成氏」又分派出「古成氏」古成氏中又有一支改為古姓古氏一般以「新安堂」為郡號客家古氏最早去臺灣的時間是在清朝康熙 47 年 (1707)古達先自廣東省長樂縣 ( 今五華縣 ) 安流鎮鯉魚江高車子遷徙來臺創業於桃園縣楊梅鎮上田心營盤腳康熙年間 (1662-1722) 還有廣東省蕉嶺縣蕉城鎮謝陂的古辛伯遷居中部沿海梅縣城北鄉伯公凹的古九佩遷居苗栗縣通霄鎮梅縣的古弘貴永祥鳳祥蘭祥等亦遷居來台雍正年間 (1723-173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廣東省五華縣龍玉湖約的古登昌鳳昌兄弟居新埔流民窩五華縣梅林鎮的古蘭桂古傳先居關西上橫坑蕉嶺縣長潭鄉的古祿祥居苗栗縣銅鑼鎮蕉嶺縣文福鎮高塘村的古玉行兄弟居苗栗縣後龍梅縣樟樹坪的古敬儒居龍潭三坑乾隆年間 (1736-179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等等嘉慶年間 (1796-1820)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廣東省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光緒年間 (1875-1908) 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貯河石古阿義經基隆到苗栗縣大湖開基中華民族有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懷宗念祖敦親睦族的傳統美德古氏裔孫在台繁衍綿延不絕為飲水思源慎終追遠與敦親睦族古氏在台子孫在成立宗親會之前就舉行過多次宗親聯歡大會後來經政府立案後才改稱宗親會苗栗縣古姓宗親會創始人為古關璉成立於 1982 年 7 月4 日會員大約有 248 人歷屆理事長為古關璉古憲標古石榮古漢金歷屆總幹事為古憲標古木中古輝雄會址為苗栗市自治路 353 號古關璉是苗栗縣公館鄉人1904 年出生臺北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公館國民小學教員1989 年逝世其長子古榮一在美國加州業醫長女古登美曾任臺灣省政府委員臺灣大學法學院教授為現任監察委員第三任理事長古石榮曾任苗栗縣獅潭鄉鄉長第四任理事長古漢金自行開發的自動包裝機塑膠包裝帶等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現任五行電機企業公司董事長為研究古氏源流歷史多次赴大陸尋訪潛心追溯至上古

410

宗族社會

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 1935 年 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 1960 年又再次改建1994 年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pa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2 年 (1993)2月創會會長是彭慶穩目前總幹事是住在公館的彭鈺明彭姓源自黃帝第七代孫即彭祖壽至 800多歲是歷史上著名的彭姓先祖宋代之彭延年是著名的中代彭姓始祖但人潮州刺史為官清廉頗有政績生前留有「延年公家訓」數百字以告誡子孫彭姓先民陸續於清朝康熙雍正及乾隆年間移居來台散居於臺灣各地彭姓目前是臺灣第三十五大姓彭姓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彭姓渡海來台者都是延年公之後裔像彭祥萬彭懿兄弟入墾苗栗市彭祥周入墾後龍彭祥麟入墾西湖另有彭育天彭玉泰入墾銅鑼彭文泉入墾後龍等民國 94 年 (2005) 彭鈺明當選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第四屆理事長開始主張彭姓宗親會的改革他的主張有成員年輕化老中青都要有成員兩性平權男女平等成立女姓宗親的彩虹隊請彭姓女性成員參加擴大辦理成立十周年活動蒐集史料舉辦作詩比賽及運動大會而且發行特刊苗栗縣彭姓宗親會保有許多古文書也有編修彭姓族譜在西湖鄉建有彭姓宗祠也有成立彭姓之祭祀公業創作有彭姓會歌彭姓宗親每年固定於年初2除夕端午節及中秋節祭祖也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目前臺灣省已經成立「臺灣彭姓宗親總會」總會長也是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的成員擔任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祖堂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古小彬《遷往臺灣開基的客家古氏始祖》《梅州僑鄉月報》2007年第 4期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mˇsii kiunˇcoiˇgungacuteconˇha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是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所組成的宗親會組織成立民國 92 年 5 月並經苗栗縣政府 92 年 6 月 6 日府社政字第 0920053182 號函准予備查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勝利里 28 鄰復興路一段 492 號現任主任委員為林俊彥總幹事為林欽郎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鴉片戰爭時代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 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1895 年中日馬關條約議定割讓臺灣日軍入侵之際阮氏不顧家境貧微義責諸子組織鄉勇抗日保鄉並在苗栗西郊之營頭凸 ( 亦名榕樹凸 )與日軍激戰數日臨高据險以有利地形與旺盛鬥志重創日軍雖然不幸因彈藥用盡而敗散阮氏為掩護諸子逃避日軍搜捕自己卻被日軍逮捕被執遭綑綁於大廳挨餓受刑迫供仍寧死不屈林氏諸子情急運用智勇摸黑劫牢眾兄弟率年長晚輩及部分鄉勇同志先分批誘敵追索分散日軍看管人力另一批乘虛攀登屋頂從上破瓦而入完成救母壯舉經此劫難母子兄弟親情更趨牢固阮氏審度大勢悟出「留得青山在何慮無柴燒」之理與其繼續武力抗日徒損人丁寧暫且放下武器致力造產再伺機驅除日敵於是阮氏繼續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

411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劉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劉姓是中國第四大姓劉姓之源流系統有五種說法一般劉氏族譜認為是帝堯第九子源明公 ( 或為監明公 ) 受封於劉〈今山西省洪洞縣〉故源明公為劉姓之始祖十八世劉累號禦龍氏名顯天下所以後世又有以累公為劉姓之始祖者傳到秦朝時第七十五世劉邦滅秦建立漢朝為漢高祖彭城郡〈今之徐州包括山 東 微 山 線 沛 縣 等地〉為劉邦之祖居地故劉姓堂號為「彭城堂」劉氏後人播遷於長江南北成為顯赫的名門望族光是郡望就有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 13 個之多以「彭城」為最著三國時代劉備為九十四世其次子劉永從成都遷回洛陽唐朝末年翰林學士視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祥因避亂而從洛陽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擇地立業號為東派其後代在宋朝時代大都為官顯赫一時而劉祥之兄劉翱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長官子孫定居於此遂為入閩始祖之一族譜中稱為西派東派一般被認為是客家劉氏之源流劉祥為始遷寧化之祖後代枝葉繁衍蔚為汀閩望族劉祥十五世孫劉開七 (1208-1224)原居寧化石壁水口葛藤村後遷入縣城於南宋初年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為潮梅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生十四子作有《內侍詩》一首以囑十四子源湶淵海及漣江淮漢與浩共馬娘汌浪波河深同腹列數五子是從楊劉廣傳另做「訓十四子」詩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莫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苗栗縣劉氏親親會成立於民國 69年廣傳公派下 14 大房都有裔孫參加並以敦親睦族團結互助增進聯誼促進宗親福祉發揚固有之倫理道德協助政府推行政令厚植國力為宗旨當時是由劉碧良為創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為劉國昭現任理事長為劉富明苗栗縣劉氏宗親會在苗栗縣境內十八鄉鎮市內都有分會組織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多次籌組祭祖團回大陸原鄉祭祖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址設於公館鄉鶴山村 5鄰 165 號民國 101 年 (2012)10 月臺灣省劉姓宗親會總會於苗栗成立並選出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員劉政鴻為總會長副總會長為劉炳鈞民國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臺灣省分會1979年  彭姓宗親會聯誼會手冊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vo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臺灣為第三大姓黃姓起源有三支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出自金天氏之後出自陸終之後黃姓以江夏堂為郡號晉代黃姓開始進入福建黃氏第九十世黃峭為宋代乾德三年 (965) 進士累官至天章閣直學士取三妻各生七子共八十三孫黃峭曾作一遣子八句詩「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詩中意涵在於鼓勵子孫分居各地雖然日久總要落地生根但絕不能忘掉祖先的恩澤明末清初時黃姓開始進入臺灣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廣福鄉大黃屋房乾隆中葉有十六世黃彥桂26 歲時偕兄黃彥蘭弟黃彥芳東渡來台成為苗栗縣頭份鎮新屋家黃氏開基祖乾隆末葉有黃元揚黃元英兄弟及黃明慶入墾頭份黃隆英入墾南庄道光末年黃梅怡之子黃南球入墾南庄成為苗栗望族其他黃氏裔孫來台移墾者還有很多苗栗縣各地如三灣鄉原有黃姓宗親會民國 90 年 (2001)由頭份黃姓宗親會黃秀生及其他黃姓各派裔孫合力組成「苗栗縣黃姓宗親會」現任會長是黃清盛理事長為黃盛和總幹事為黃木松苗栗縣黃姓宗親會會址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雙十街 112 號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以榮宗耀祖敦睦宗誼發揚傳統倫理道德並以互助合作之精神謀求宗族團結和協發展增進宗族情感與福利及協助政府宣導政令為成立之宗旨成立後除每年固定於苗栗縣頭份鎮忠孝里中華路 1231 巷黄家祠堂舉行會員大會或舉行敬天祭祖大典也舉辦會員福利協助辦理慶弔敬老尊賢表揚好人好事以敦宗誼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之任務如下一祖宗祭祀事項二敦睦族誼培植後進舉辦獎助學金扶助優秀清寒子弟以造就人才三宗親之調查登記互助繁榮情誼之連繫事項四族譜編纂會刊文獻專輯及通訊錄等之製作以延後世五黃姓宗親糾紛之調解困難之救助等事宜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資訊網站黃欽達的資訊網站httph12mywebhinetnet

412

宗族社會

立「蔣姓祭祀公業」民國 61 年 (1972)10 月由蔣瑞宗蔣雲宗蔣慶集等協助改成立為「苗栗縣蔣姓宗親會」並訂有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組織章程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宗親會財產並推動慈善與教育興學為宗旨苗栗縣蔣降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每年公廳祭祖還保有客家習俗以三獻禮祭祖以八音演奏顯示莊嚴禮儀蔣降姓宗親會已經多次組團返回原鄉祭祖並有裔孫蔣瑞宗編有《蔣姓大宗譜》乙部用以明世系定房別敦倫理

參考資料  蔣瑞宗編《蔣氏大宗譜》民國76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 iongˇkoacuteca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由苗栗縣境內柯姓與蔡姓派下裔孫蔡金生與蔡義男於民國 66 年 (1977) 所 籌 組成立的宗親會組織由於柯蔡兩姓的郡號都是「濟陽堂」故以濟陽柯蔡宗親會名之根據史書所載柯姓與蔡姓都是出自姬姓系出同源又根據柯蔡氏大宗譜記載宋代有柯翰為福建同安開基祖柯翰之孫為柯讚宗柯讚宗有孫女柯穀英招贅蔡十郎共生有五子分姓柯蔡成為柯蔡聯宗之由來臺灣的高雄臺南嘉義都各有「柯蔡宗廟」一座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柯蔡兩姓裔孫以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而成立的成立於會員約有 360 人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會址位於竹南鎮新南里 15 鄰金天地 13 號現任總幹事是蔡榮輝先生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依據章程規定每年於清明節祭祖與開會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訂有「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敬老尊長與優秀學生獎勵辦法」每年於清明祭祖時都依照章程規定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會員的敬老與鼓勵興講之用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祭祖時會唱由羅秀雲作詞作曲之「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饒富宗情族誼

參考資料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成立大會手冊

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

101 年 (2012)11 月 25-28 日劉政鴻率領劉姓宗親會到廣東省興年縣劉開七宗祠參加世界劉姓宗親會第八次大會並爭取到民國 103 年 (2014)於苗栗縣辦理世界劉姓宗親會第九次大會

參考資料  苗栗縣劉姓親會第九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議手冊

苗栗縣蔣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ongˋ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蔣姓源出於姬姓乃周公第三子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固始縣東之蔣鄉其子孫因以封地為姓故姓蔣蔣姓以「樂安堂」為其郡號明鄭時期有蔣副總兵號毅庵者來台卒後葬於彰化八卦山清代蔣姓族人渡海來台者多道光 11 年(1831)有蔣大德捐建東勢往卓蘭的觀嬴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是居住於苗栗之蔣氏裔孫於民國 65 年(1976) 由蔣名亮發起所成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現有會員 76 人現任理事長為蔣興乾位址位於苗栗市北苗里英才路 345 號苗栗縣蔣氏來臺灣開基祖是蔣德成蔣德成是十三世其父十二世為蔣玉揚母親為曾氏如人蔣德成排行第四上有德康德章德傑三位兄長蔣玉揚祖居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李坑村梅子坑當地有蔣氏祠堂蔣德成於乾隆 35 年 (1770)偕同兄長蔣德康蔣德章蔣德傑等參加移民臺灣之行列一行人共有蔣姓三十六位堂兄弟叔姪等抵台後有的往南臺灣有的往北臺灣各奔前程分手失散蔣德成公四兄弟則落籍於新竹廳苗栗一堡社寮岡庄起初以墾荒拓殖為主相傳剛剛抵達苗栗時以破鍋炊煑起家胼手胝足勤儉持家逐漸奠定後代裔孫生長發達之基處蔣德成妣張廖氏生有十四世蔣連進蔣連陞二兄弟蔣連進公妣朱氏生有蔣福盛蔣福順蔣福義蔣福發蔣福良蔣福常蔣福運等七兄弟蔣連陞公妣林氏生有蔣福桂蔣福傳蔣福旺蔣福興等四兄弟可以說蔣德成來台至今已有兩百年多年傳下裔孫十代蔣氏裔孫建有「蔣氏公廳」每年 10 月固定於公廳祭祖蔣氏裔孫人才輩出清代曾出舉人至今公廳保有肅靜迴避等古牌後人將來台祖蔣德成夫婦遺骸合葬於苗栗市新川里伯公坑山腰舊名凱歌潭墓地占地有一四五平方公尺於民國69 年 (1980) 重修圓坟並以跌筊為憑確定每年清明節上午九時二刻掃墓蔣氏裔孫於清代時有成

蔣氏族譜

413

客家文化事典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o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的羅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9 年 (2000)當時主要成員為頭份鎮的羅吉騰羅增雄羅倉道等三位羅姓宗親發起為尊祖敬宗敦睦宗族慎終追遠而籌組成立至今會員大約有 260 人左右會址在苗栗縣成功里 7鄰信東路 340 巷 9 弄 7號目前總幹事為羅國源先生羅姓宗親會編有羅姓族譜一冊亦曾組團回大陸原鄉廣東省惠州市羅氏宗祠祭祖頭份羅姓宗親會擁有嘗田也建有多處羅氏墓園依據羅姓宗親會章程該會每年會員定期開會四次每年共祭祖時還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給羅氏宗親根據該會祖墓傳碑記記載羅姓祖籍在廣東惠州府原陸豐縣分縣古地名叫陸河縣吉康都河田火 ( 許山下 )來台祖是第十三世祖羅用輝從原鄉移墾到苗栗頭份區十八世祖羅雙蘭生有八男成為八大房至今已傳衍到二十二世羅姓宗親會於民國 71 年 (1982)在頭份珊珠湖石坑地區建有祖墳一座民國 99 年 (2010) 重修苗栗縣羅姓宗親會就是由八大房之子孫所發起而成立

參考資料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組織章程  羅氏族譜

神明會 siinˇminˇfi

客家地區常有神明會之組織如媽祖會土地公會五穀神農大帝會或是關聖帝君會神明會是一種宗教信仰組織前清時期客家人陸續從原鄉大陸渡海來台為祈求神恩永沐海路平順或已來台人士為解離鄉背井之苦悶使精神有所寄託會將其所崇拜特定神明予以供奉並藉組織之建立與發展鞏固其庄頭或地盤久之成為臺灣社會特有之民間信仰與聚落社群聯繫聯誼之宗教性崇神組織力量依據法務部出版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對神明會的組成背景其分析指出神明會有因同鄉同姓同一行業同一村莊結拜金蘭或純粹認同某一特定神明所結合的人士故其名稱通常稱為「會」「社」「堂」亦有稱「嘗」「季」「盟」「閣」「亭」「祠」「祀典」者為籌集組織運作及聚餐聯誼之經費該組織之成員通常被稱為會員或信徒以集資購置財產用其收益如不動產之租榖租金等辦理該神明會祭典活動

客家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

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客家地區的神明會組織依常態性分析大多設有管理委員會或管理人處理其會務及財產其成員通稱會員或信徒多以規約規定其成員之權利義務及會務運作其成員之繼承權利通常為長子繼承或共推一人繼承

參考資料  法務部《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法務部2002年1月﹞  內政部《地籍清理條例》(內政部2007年 03月21日公布)

【十劃】徐耆英嘗 qiˇkiˇinacutesongˇ

徐耆英嘗為東興徐氏七世祖學俸公為中心的宗族組織因為他的諡號稱作「勸確耆英」所以就拿諡號作為蒸嘗的名號至於來頭份地區墾闢的徐氏族人為什麼要拿七世祖作為「唐山祖」來做集結族人的中心這可能是導因於徐學俸是鎮平縣穀倉下開基祖徐波徐河昆仲的父親其世系是一世徐雲崖稱探元先生元末明初由博羅遷移到梅州的石窟 ( 即鎮平縣民國改稱蕉嶺縣 )取田氏生三子長元亨字一星次元利字二星三元貞字三星號稱三大房鎮平徐氏都是這三大房衍派下來的徐學俸屬長房元亨一夕三氏徐惠常名經四氏徐仲仿名佐五世徐雙玉名玨六氏徐嘉言即徐學俸之父這一宗族組織近乎完全解體現在已看不到會份簿或嘗簿所以無從查考其組織形態不過據徐基蘭先生所保存的清代手抄本「徐氏長房祖譜」的記載徐耆英嘗有新舊兩種老嘗由徐義龍 ( 按即道光年間東興莊總理徐上林 )徐燕義兩人管理置有水田下東興庄二處上東興庄有水田一處新嘗族譜僅記載「七世耆英祖新祀」未見有其他說明文字據徐添蘭編的「鎮平徐氏探元公裔十三世渡臺祖俊彩公派下東興房族譜」(1978 編妥未刊稿 )這一宗族組織由十三徐俊彩徐俊顯十四世徐倫桂徐明桂十五世徐宜乾徐九順 ( 按即徐九二 )徐興秀等來臺祖所組成這些來臺祖除各自存有自己名份下的鬮分字的蒸嘗之外又與比較親的族人組有以上代名諱為名的蒸嘗如十四世徐倫桂與十五世徐九順以共同祖先十二世徐常政為名組成徐常政嘗十三世徐俊彩俊顯昆仲共同以其父十二世徐嘗環為名組成徐常環嘗等是茲就查訪所得分別說明如下

(1) 徐常政嘗徐常政與徐常環同屬徐學俸的六世孫

414

宗族社會

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約「謝申伯公嘗」此後嘗產迭遭變故有匪徒欲強吞公業田園謝氏族親合力抵禦當時戰歿者有陳阿生謝捷郎兩人光緒 31 年 (1905)苗栗謝慶芳被選任為謝申伯公嘗管理人因見內麻地區風水絕妙右有雙峰布錦屏之體勢前有五指展筆架之嵯峨左有長河屹獅頭之鎖鑰故經公嘗決議購買今日南苗內麻土地建造「謝氏公廳」乙座到於民國 22 年 (1933) 完工奉祖登龕安座座向「庚山兼酉庚申庚寅分金作新曆昂宿一度」不料民國 24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謝氏公廳主體未被損壞只有祠右地略有塌陷而已民國 41 年(1952)謝申伯公嘗著手改制為「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並經苗栗縣政府肆壹民社眾字第24183 號令同意核定當時並成立「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捐助章程」共三十八條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以祭祀始大祖謝申伯公暨來台歷代先敦睦派下獎勵文化教育舉辦公益慈善救濟事業及綿續謝氏宗祠為宗旨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恭敬里七鄰七十二號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十一劃】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國王會」就是三山國王信仰的神民會組織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mdashmdash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

其世系為七世學俸八世河九世一梧十世利興十一世士粹十二世常政徐常政是唐山祖他本人並沒有到過臺灣來臺的是他的長子俊恩的長子十四世的倫桂和他的三子俊德的孫子十五世的徐九順兩個人來台後為生存需要而結合成的宗族組織徐九順又名徐九二是俊德三子秀桂之子前述史料「28」記載開鑿茄苳坑圳溉田 110 餘甲又築茄苳坑溉田 30 餘甲的就是他後來徐倫桂徐九順又各自擁有他們的嘗會

(2) 徐宜乾嘗徐宜乾是十世徐利興的五世孫其世系為十世利興十一世士坤十二世常穆十三世俊日十四世聰桂十五世即宜乾據其裔孫徐進福稱宜乾並未來臺是他的六個兒子仁龍義龍 ( 又名上林 )禮龍智龍信龍恆龍等來臺從事墾闢工作以臺灣為外宅而經常來往於鎮平與臺灣之間這六兄弟中義龍名孟光字上林監生道光年間曾出任東興庄總理信龍名榮光軍功六品其獨子元章字慶華號文佐道光 30 年庚戌歲 (1850) 許學臺歲取生員咸豐 2 年壬子歲 (1852) 中式舉人恆龍名振光監生在清代應許耕讀傳家的上層家族乙未年日本人據台後大部份的裔孫都返囘鎮平原鄉據說現在只有二房義龍四房智龍五房信龍的裔孫還住在頭份鎮裔孫們只知道有嘗名而完全沒有活動也沒有產業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acutebagˋgungacuteiugˋinacutecoiˇtonˇ

謝姓的祖先淵源於炎帝神農氏神農氏姓「姜」以「火德王」著稱故稱炎帝神農氏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製作耒耜教民樹藝五穀使天下農事因而興盛後人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氏而今中醫藥界亦多供奉神農大帝並尊為「藥王」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章經周宣王時周朝北方有北狄來犯邊境周宣王任命其舅父申伯和尹吉甫去討伐北狄戰勝後申伯公因戰功而受封於謝邑《詩經大雅崧高》中有「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的記載可見申伯的功勳謝邑又稱謝國即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這是謝姓得姓之始謝姓族人移墾臺灣甚久明朝永曆年間謝新凱隨鄭成功由福建連江入墾臺南學甲粵東客家謝姓入墾臺灣的也有很多如康熙末年謝光榮入墾苗栗縣後裔移墾苗栗頭屋乾隆年間謝士可謝廷旺謝廷尚父子入墾苗栗市嘉慶年間謝鳳藩入墾苗栗市苗栗縣謝申伯公育英財團其前身是「謝申伯公嘗」謝申伯公嘗成立於咸豐 3年 (1853)當時發起人有謝氏裔孫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

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所附謝氏宗祠相片

415

客家文化事典

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 大國王巾山國王 )助政明肅寧國王 ( 二國王明山國王 )惠威弘應豐國王 ( 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 2月 15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 10 或 15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 170 座左右「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民國91 年 (2002) 由 36 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 38 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已經獲得客家委員會認同正式列如臺灣客庄12 大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族長 cug zongˋ

「房長」為宗族各房的代表者一般由房族內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者擔任「族長」則是整個宗族的代表者負責處理族內一切大小事務「族長」統籌全族事務是宗族權力系統的代表「房長」不若「族長」權力僅負責管理本房內部事務因此「族長」地位高於「房長」但二者同屬宗族組織當中重要的領導階層

「族長」可說是「房長」制的延伸擴展在宗族中擁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負責綜理宗族祠堂

一切事務約束族人遵規守矩對族內重大問題有決策權對外則享有交涉權族內房內凡有糾紛衝突時有最後仲裁權對宗族祀產具有管理權宗族在行使司法功能 ( 族規家法 ) 時一般亦多由「族長」主持其餘如立嗣分家祭祀婚娶「族長」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及互動至於「房長」雖說其權力不及「族長」然而房內事務的協調與處置調節房內成員的衝突與糾紛仍有賴「房長」監督管理和睦團結「房長」身為宗族領導階層的一員在對本房事務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參與對整個宗族事務的管理又當代宗族或宗親會以選舉方式產生之「理事長」或「主委」等領袖口語仍會稱為「族長」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758639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1998年 6月)頁113-114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acutengiab

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祭祀公業者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由享祀者之子孫或由設立人之子孫所組成並設置獨立財產之家族團體客家族群傳統上稱為為「嘗」「公業」「祖嘗」「公嘗」「嘗會」等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16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2: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客家文化事典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qiˇxiang

songˇ

419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

qiˇminˇgui

419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

pangˇxiongˇieuˇ

420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dunacutecongˋ

420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421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vongˇfu

hinacute

421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vunacutetien

ngiug

422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

liuˇsiinˇxiu

422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

liuˇqinacutekuiˇ

423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

laiˇminˇzuˋ

423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qiasiiziinˋ

424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qiatinˇgi

gungacutesongˇ

424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425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siigungacutengiabfabˋnginˇmeuˇlidienhiuacuteiedˋhie

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425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siigungacutengiabgonˋliacutetiauˇli

426 祭祖 jizuˋ

426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gaacutecug

427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gungacutesongˇ

428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428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429 陳鳳逑嘗 ciinˇfungkiuˇsongˇ

【十二劃】429 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十三劃】429 敬老 ginloˋ

430 會份 fifun

430 會份嘗 ( 大宗族合約制 ) fifunsongˇ

431 義民祀 ngiminˇsii

431 聖母會 siinmuacutefi

432 萬善會 vansanfi

【十四劃】432 嘗田 songˇtienˇ

432 福德會 (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433 算會 sonfi

434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434 蒸嘗 ziinacutesongˇ

【十五劃】435 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435 獎學 jiongˋhog

【十九劃】435 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436 關帝會 guanacutedifi

396

宗族社會

第拾類 宗族社會【二劃】

丁份 denacutefun

丁會份是指嘗會中岸到人丁來攤派權利與義務的組織形式通常客家合約字所組成的「會份嘗」其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是採照股份之方式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來分配理論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向來自同祖籍地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九族 giuˋcug

「九族」意指以己身為本位的九代直系親屬《辭海》解云「己上親父下親子三也以父親祖以子親孫五也以祖親高祖以孫親玄孫九也」又清律例〈本宗九族五服正服圖〉所示所謂九族乃直系親自己身算起上推父祖曾祖高祖四代再自己身下推子孫曾孫玄孫四代為止旁系親則以己身橫推旁及兄弟堂兄弟再從兄弟族兄帝姊妹堂姊妹再從姊妹族姊妹簡言之「九族」乃以個人己身為本位上推四代與下推四代的九代直系親屬關係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九代之系統脈絡

《客家宗族社會》一書中指出九族內的親屬為「內親」九族外的親屬為「外親」親屬關係分男系親與女系親男系親主要是「九族」女系

親包括母親妻子方面的各種親屬除了血緣與婚姻關係外有的通過拜乾親如認乾爹乾媽乾兒子乾女兒使無血緣婚姻關係的人員之間形成了親屬關係並且把親屬關係擴大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8  書新城等《辭海》(上冊)(中華書局民國27年 8月)頁109  江永輝《客家禮儀》(苗栗公館公館鄉公所民國87年 4月)頁100  莊朝根《家禮大成》(台南世一民國70年 6月)頁206-207

【三劃】 三灣陳世薦宗族 

samacutevanˇciinˇsii jien zungacutecug

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周武王滅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 ( 今河南省淮陽縣 )建立了「陳國」陳胡公傳至十世孫陳完陳國內亂陳完怕株連自己

本宗九族五服正服圖(取自《客家禮儀》頁 100)

397

客家文化事典

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陳姓是臺灣第一大姓三灣的陳世薦宗族是陳世薦派下子孫陳世薦其父親為陳日復母親為鄧氏排行第四陳世薦祖籍為廣東省鎮平縣金沙鄉塘福嶺為陳氏嶺南開基始祖陳中興十五世孫也是陳中興後裔來台移墾最早輩分最高的陳世薦生於清代康熙 25 年 (1686) 正月 14 日子時歿於乾隆 19年 (1754)享壽 69 歲諡號為孝創毅訓陳世薦於雍正 13 年 (1735) 來臺灣起先在彰化沙轆社 ( 今彰化縣鹿港鎮 ) 墾闢創業清乾隆 5年 (1740) 搬遷到竹南中港開墾崁頂 ( 今竹南鎮新南里 ) 設庄發跡後廣置田產達 2000 多租營建當時該地區唯一的「磚仔屋」顯示其富有程度陳世薦娶妻鍾氏生有五子十六世長男陳秀英字連秀為貢生次男陳秀鴻字連舉三男陳秀蘭字連棟四男陳秀豪字連桂五男陳秀華字連相陳秀鴻陳秀蘭陳秀豪陳秀華等四人都是監生日本明治 35 年 (1902)擔任三灣街長街庄長區長的陳履人乃是陳世薦三男陳秀蘭的二十世裔孫嘉慶 4年 (1799)陳秀英聯合當時中港地區陳姓族人創立了「中港陳姓始祖嘗」每年在磚仔屋舉行秋二祭清代嘉慶五年陳世薦嘗與吳永忠嘗林敏盛嘗之後裔及其他等共 20 人津本2800 圓本合組「內灣十股」合買頭灣二灣三灣一帶之田埔共同開墾是最早的開墾三灣之團體咸豐 4年 (1854) 因中港地區發生漳泉械鬥事件開墾所得因而被焚毀光緒 21 年 (1895) 再毀於日軍攻擊陳世薦族人死傷慘重失散各地民國71 年陳世薦裔孫於磚仔屋成立「祭祀公業陳世薦嘗管理委員會」民國 78 年陳世薦祖祠地經政府徵收闢為竹南運動公園乃另於三灣鄉三灣村新建祠堂於民國 83 年落成使用陳世薦裔孫每年定期於祠堂祭祖緬懷祖德宗功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三灣鄉志》三灣鄉公所2005年

大宗 tai zungacute

大宗是指血緣傳衍已久的同一姓氏族人系譜函括範圍大者為大宗大宗之內範圍小者即為小宗中國上古時代姓氏是分開有別的姓表示血統起於女系氏表功勳起於男性故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秦漢以後封建體制瓦解氏已不代表權貴反倒成了姓自此姓氏之稱混而為一另據梁啟超的看法中國人得姓受氏的主要途徑有四( 一 ) 天子以命諸侯以國為氏( 二 ) 侯國之支庶以王父字為氏( 三 ) 世其官者則以官為氏( 四 ) 受有采邑者以邑為氏

氏族是人類社會發展到某種程度後用以表明區別人們宗族的稱號透過姓氏可以從中看

出中國人血緣和地緣的脈絡「氏」與「族」都是用以區別各姓宗族的稱號只不過是說者立足點的不同乃個別與集體稱呼的差別因此若為個人即稱某氏諸如林氏張氏稱其宗人時則稱某族如林氏宗族張氏宗族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從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族」繼嗣群間的系譜脈絡是可以追溯出來的

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小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大宗族此類型的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合約字祭祀公業多指「大宗」「大宗族」或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唐山祖宗族」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小宗 seuˋzungacute

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族」繼嗣群間的系譜脈絡是可以

398

宗族社會

追溯出來的系譜函括範圍大者為大宗大宗之內範圍小者即為小宗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小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大宗族此類型的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鬮分字祭祀公業改稱為「小宗」或「小宗族」或「開台祖宗族」其祭祀對象通常是第一位開台祖或其後代陳進傳提出「小宗族」「大宗族」和「同族關係」的三種類型來分析漢人社會的單系繼嗣群之組織形態以取代「宗族」「氏族」這種缺乏明確定義的術語宗族內部的權利義務分配關係至少具有三種類型即房份 (prestupes)丁份 (percapita)股份 (shares)理論上典型的小宗族是照房份組織而成大宗族則照丁份或服份然而丁份和股份非宗族所持有之組織方式在這一點上「宗族」實已超出嚴格的親屬團體之外而是與社會的政治與地緣關係相干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

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四劃】公祠 gungacuteciiˇ

公祠或稱為公廳是指一個宗族成員中所共同建造供奉祖先牌位的建築客家文化富有祖先崇拜的特色祭祀祖先有慎終追遠奉行孝道感恩報德維繫親情祈求祖先賜福與庇祐及延續血緣等目地乃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客家人在遷徙與定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每建造家族或宗族組織之家廟祠堂公廳及公嘗田為家族宗族的祭祀活動提供制度化的場所與經費使每年祭

祀活動趨於規範化與實用化讓祭祀活動的功能得以發揮儒家認為「祭如在」通過祭祀與祭祖活動崇拜祖先把個人與家庭家族祖先與子孫整合在一起由於客家人大都認為人的靈魂不滅肉體雖死亡但靈魂與精神長存因此非常重視祖先的祭祀通常把祖先崇拜表現在祖先牌位崇拜方面一般客家人「祖牌」的崇拜分為「廳堂牌位崇拜」與「祠堂牌位崇拜」兩種前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三合院的正廳俗稱為「廳堂」的地方後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正式安置家族牌位的「家廟」「宗祠」或「家祠」建築中客家人稱「廳堂」為「廳下」故稱為「廳下牌位崇拜」客家人一般未細分家祠與宗祠習慣稱為「公廳」把祖牌稱為「阿公婆牌」因此若以客家人安置阿公婆牌牌位的地點為分類標準前者為設於私人家宅之廳下後者為大家族正式安置並祭拜祖先牌位的場所過去臺灣客家社會無論一搬家宅或是所營建的祠堂兩者大都是三合院式的建築而只是兩三代人的汀下屬於三合院建築的「正身」也可以將其劃歸為「公廳」成為「公祠」換言之原屬自家廳下的阿公婆牌經由多子多孫多福氣世系之繁衍之後因樹大而分枝源盈而分派經分產之需要往往將三合院正身闢為公祠為所有子孫共有而不分產亦或將整個三合院劃歸為公祠甚至有些客家家族在子孫繁衍富有之後由各房子孫出前建造家廟或宗祠專門擺放所有來台祖先的阿公婆牌成為整個宗族祭祀的地方「公祠」意即由衍自共同祖先且防別子孫較多且痛同祭拜祖先牌位之所「公祠」和「公廳」常被混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公廳」通常於每年祖先忌日均有派下子孫前往祭拜而「祠堂」則集中於一年的固定幾天舉行總祭如一般的春秋兩祭即是然若無公祠也可在私祠舉行如祠堂的規律化祭祀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399

客家文化事典

公館劉蘭斯宗族 ( 劉獻廷宗族 ) 

gungacutegonˋliuˇlanˇsiiacutezungacutecug(liuˇhien tinˇzungacutecug)

劉開七 (1208-1224)於南宋初渡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廣東省潮州梅州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妣馬楊氏生十四子宋瑞平二年乙未進士調會昌尉任江西贛州府寧都府瑞金縣知縣劉廣傳生十四子長巨源次巨湶三巨洲四巨淵五巨海六巨浪七巨波八巨漣九巨江十巨淮十一巨河十二巨漢十三巨浩十四巨深均官任江西湖南四川浙江雲南廣西安徽湖北山西貴州等地臺灣各地都有劉氏族人移墾其中祖籍在廣東省平遠縣東石鄉的劉懷莞是十一房劉巨河派下於清代乾隆初葉來台起先拓殖臺中市南門一代因拓墾有功被清廷授以軍功六品職銜劉懷莞去世後葬於臺中橋仔頭後來已被遷葬到苗栗造橋龍昇湖畔劉懷莞之子劉蘭斯於乾隆 45 年 (1780)自臺中遷居到苗栗公館尖山一代定居劉蘭斯向平埔族貓閣社頭目承讓土地墾殖公股鄉尖山村仁安村地區不數年成為當地首富劉蘭斯熱心公益道光 3年 (1821)還親自回到廣東奉祀三山國王廟香火到苗栗市奉安劉蘭斯獨子劉獻廷自幼好學冠年遊庠長於詩文精通經史劉獻廷於道光 14 年 (1834) 參加甲午鄉試中式舉人為苗栗地方鄉試及第第一人劉獻廷亦熱心公益多次捐資整修苗栗龜山大圳及設置蛤子市義渡也偕同開台進士鄭用錫勸阻道光 6年之閩客械鬥被臺灣道孔所贈送「一方善士」匾額一塊劉獻廷的一生行誼被客籍文學家「芸閣山人」吳子光撰入「直隸知州銜賞蘭翎甲午科舉人修堂劉公傳」中有極為中肯的記述劉獻廷晚年定居於尖山博覽群書手不釋卷所著詩文遺稿不少惟均散失無存劉獻廷生有五子次子劉禎號伯文字金璧自幼受父親調教道德文章均極出色頗有乃父之風在他父親中舉人之後劉禎也於道光 20 年(1840)庚子歲中式恩科劍波榜舉人成為父子兩代舉人被人以「父子雙舉人」傳頌劉金璧生平事蹟其後裔未做整理地方文獻中僅吳子光著有「內閣中書銜孝廉伯文劉先生雙壽文」中有提及劉獻廷劉禎父子兩代舉人博學德劭望重鄉邦其畢生行誼息息相關於早年苗栗公館的拓殖與發展雙舉人故宅位在公館鄉的尖山村依著墨硯山而築格局規模相當宏偉門前的石砌階梯依舊完整蟠龍石柱木窗以及牆壁上也擁有雕工精緻的裝飾風采不減當年門前還有舉人石製旗桿座劉蘭斯後裔繁衍眾多「父子雙舉人」故居也成為劉屋公廳每到祭祖之際劉氏裔孫齊到恭敬肅穆地舉行祭祖典禮雙舉人故宅已成為苗栗著名的文史景點之一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79年 6月  黃鼎松《公館鄉志》1993年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分房 funacutefongˇ

漢人家族以父系為主的繼嗣關係建立在「房」的基礎上進而建構了親屬關係宗族意識以及祖先崇拜等相關議題透過「房」的概念與運作聯結了漢人家族制度及祖先崇拜的文化表現

人類學家陳其南指出分房制度是中國漢人特有的繼承原則蘊含在同一父屬下之子及其妻和兒子之諸基礎房所構成的「基礎家族」結構中代表一家族之父親有多少兒子其家族即分為多少房分房是一個純粹的系譜概念是一個家族內部分化的狀態各房雖在形態上分化但原來的家族在概念上仍然存在並不因分房的過程而消失這與分財產或分戶的過程不同財產與生活單位等功能性的要素一經分化原來做為一社會實體之財產或戶口單位即永遠消失故一般意義中的「分家」與系譜上的「分房」概念是有所差異的一個功能性的家或戶一經分析原來的社會單位即為新成立的單位所取代但一個家族雖然經過不斷的分房原來的家族單位仍然繼續存在而與諸房並存

因為房的基礎觀念源於父子聯繫關係所以分房的過程基本上是發生在父子兩代之間的現象同屬一父之諸子彼此之間必須分立而在系譜意義上各自獨立成一系並透過分房法則決定家族事務的運作形態凡有關家族之權利義務關係大多遵照分房法則進行 ( 即照房份 )

簡單來說「分房」為一種系譜概念的建構而「分家」則為功能性單位「家」或「戶」的分化涉及財產的繼承與家族事務的運作

參考資料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市聯經1990 年)頁129-141

父子雙舉人公廳與雙舉人掛像

400

宗族社會

氏族 sii cug

中國上古時代姓氏是分開有別的姓表示血統起於女系氏表功勳起於男性故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秦漢以後封建體制瓦解氏已不代表權貴反倒成了姓自此姓氏之稱混而為一另據梁啟超的看法中國人得姓受氏的主要途徑有四( 一 ) 天子以命諸侯以國為氏( 二 ) 侯國之支庶以王父字為氏( 三 ) 世其官者則以官為氏( 四 ) 受有采邑者以邑為氏

氏族是人類社會發展到某種程度後用以表明區別人們宗族的稱號透過姓氏可以從中看出中國人血緣和地緣的脈絡「氏」與「族」都是用以區別各姓宗族的稱號只不過是說者立足點的不同乃個別與集體稱呼的差別因此若為個人即稱某氏諸如林氏張氏稱其宗人時則稱某族如林氏宗族張氏宗族

相較於宗族氏族成員僅為「同姓」且不同派衍繼嗣群的系譜脈絡不若宗族以父系血緣樞紐為基礎原則因此無須如宗族一般建立足資證明的父系繼嗣群除此之外氏族成員或家戶彼此間倒不強調源自於某一位某一世共同祖先的派衍其在族譜世系關係的呈現上該姓氏族無論成員多寡亦或散居各地均屬同一遠祖傳下的子孫此者正如張姓氏族以揮公為遠祖的道理相同換言之氏族是由數個不同派衍的繼嗣系統所組成繼嗣群當中的成員僅是同姓而已甚至有時可能出現杜撰與依附情形故嚴格來說氏族與宗族彼此間的屬性劃分即在於繼嗣群是否具有明確可靠的親屬關係與血緣脈絡可循若有則為宗族反之則為氏族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父家長 fu gaacutezongˋ

父家長是指父權社會之下的「男性統治」即指社會的男性權力體系乃是大部份從家庭的父親支配狀態 ( 妻子兒女附屬其中 ) 所反映與延展出來的強調性別的不平等乃是體系化的制度化的

且無所不在的實情中國上古時代透過姓氏可以從中看出中國人血緣和地緣的脈絡氏族成員僅為「同姓」且不同派衍繼嗣群的系譜脈絡不若宗族以父系血緣樞紐為基礎原則因此無須如宗族一般建立足資證明的父系繼嗣群而宗族則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因此父權社會之下形成了以父權為主的棕髮社會權力結構整個封建社會皇帝如同家庭的大家長掌管一切的權力影響所及客家社會長期以來也形成父家長制度在重男輕女之下父親成為家庭的權威連祖先牌位的書寫也是以男子為中心

參考資料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8690  陳進傳〈數位系譜的建構與運用〉《宜蘭文獻》第64期 (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年7月)頁9

【五劃】世系群 sii ne kiunˇ

中國上古時代姓氏是分開有別的秦漢以後姓氏合稱同姓氏之後代繁衍不僅有有其共同祖先也開始有其代序及世系群不過三代之前原始社會可能出自同一祖先由單一的繼嗣系統 ( 父系或母系 ) 延綿而下的後裔每一個人都屬於一個世系群世系群還可因系譜關係的深度大小不同而形成兩個或多個小型的世系群在一定條件下諸世系群可能組成一個整體結構即世系結構或世系制度這種世系群重視祖先在該群體中的成員資格只能視其是否能追溯和證明與一個共同祖先的關係而定在許多社會中一個人若不是一個世系群的成員就沒有法律與政治地位重要的宗教和巫術力如那些與神和祖先崇拜有關的宗教權力也可能與世系群有密切關聯世系群長久存在使其能採取共同行動如共同擁有土地財富組織生產活動分配產品和人力確立角色使世系群內外得以整合故是社會組織的一種強大而有效的基礎世系群的一個共同特徵是外婚制即一個世系群的成員必須在其他世系群尋找婚姻伴侶這

401

客家文化事典

樣一方面排除了世系群內兄弟姐妹間通婚的可能性一方面使世系群內外得以交流達成團結與結盟世系群是可說是原始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也是原始社會構成的重要象徵有些社群是由數個世系家庭所組成有共同耕作共有河流漁區共同行動與共同祭祀儀式的關係一個世系群中包含數個家族土地雖屬氏族所共有但實際權利在世系群之上原始社會不論是經濟上宗教上都是以世系群為其社會組織的最基本單位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六劃】血食嘗 hiedˋsiid songˇ

宗族組織的有形基礎是祭田或祖嘗統稱為「祭祀公業」客家地區則稱為「嘗」「公嘗」「祖嘗」「嘗會」或「公業」祭祀公業的目的主要以祭祀祖先為考量為了能繼續祭祀祖先及其他親人便在遺產中取出一部分作為公業用再將其餘財產分配給繼承人而繼承人在其財產中再拿出一部分土地和金錢設立一個公業並以此祀產作為祭祀祖先之用

學者戴炎輝將臺灣祭祀公業的組成分為「鬮分字祭祀團體」及「合約字祭祀團體」兩種雖然此二者組織團體均以祭祀祖先為目的但是設立的方式卻有所不同鬮分字祭祀團體是鬮分家產時抽出一部分作為祭祀公業這種宗族組織可以血緣繼嗣關係的形成作為區別「鬮分字祭祀團體」即所謂的「血食嘗」屬於純粹基於血緣關係所形成的單系繼嗣群

參考資料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民國86年10月)頁143-145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0  戴炎輝〈臺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 (臺北清水書局1945年)頁231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國86年12月)頁617-618

西湖吳起成宗族 

xiacutefuˇngˇhiˋsiinˇzungacutecug

吳姓是臺灣第七大姓吳氏姓源有二一為炎帝大臣吳權之後裔屬於以氏族名稱或國名為氏一為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後裔古公亶父之子吳太伯 ( 泰伯 )屬於以國名為氏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後裔受封於吳建立起強大的吳國後世吳姓子孫則多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唐代時已有吳姓族人隨陳元光入閩開漳後晉時吳宥遷居福建寧化是為閩粵吳氏始祖吳宥生四子次吳坤遷居永定明清兩代吳氏族人渡海來台者以吳坤派下最多乾隆年間有吳琳芳吳華芳吳榮芳吳俊芳吳群芳兄弟入墾苗栗銅鑼而廣東惠州府陸豐縣的吳朝鎮入墾苗栗西湖西湖吳起成宗族亦是一是由陸豐縣方角都移墾來台吳起成是第九世於乾隆年間與其弟吳起業隨同來臺灣移墾先由大甲港登陸設法求生起先是在大甲地方為人幫傭謀求生活工作穩定後娶妻林氏生下三個兒子後又移居到通霄白沙墩過港莊以經營石塭捕魚為業後又在生下五子三女稍有積蓄後又在遷居到西湖鄉二湖莊崁下定居吳起成夫妻努力打拼闢墾兒女亦協助家業有成吳起成後人在二湖莊建有吳氏宗祠一座名為「至德堂」以供奉吳氏祖先神祖牌早晚奉茶上香吳起成有八個兒子吳智春吳智景吳智錦吳智福吳智全吳智連吳智祿吳智就其中三子吳智錦過繼給其弟吳起業為嗣繼承其弟香火西湖吳起成宗族從來台繁衍至今已經近十代人派下以孫眾多吳氏宗祠「至德堂」位於西湖鄉湖東村二鄰營盤下 9號每逢「至德堂」公廳祭祖及過年過節之際全台各地之吳氏裔孫都會回來祭祖一同緬懷祖德宗功

參考資料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卷三十二人物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西湖劉恩寬宗族 

xiacutefuˇliuˇenacutekonacutezungacutecug

漢人在尚未開發西湖時西湖所轄地區五湖二湖下埔高埔鴨母坑等庄內都有原住民平埔族居住西湖在康熙 52 年 (1713) 時已有廣東陸豐五華等縣客家人黃福泉九王爺等十人入墾西湖二湖庄雍正年間也有廣東梅縣古蘭祥渡海來到二湖庄開墾乾隆 17 年 (1752)有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 26 歲時由原鄉渡海來

402

宗族社會

台為人做傭工挑擔度日因原鄉雙親已經老邁乃三度回鄉探親雙親亡故後復來台為人做傭工劉恩寬在 42 歲時迎娶年僅 18 歲的陳氏女為妻後來家境日健康泰最終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為劉氏家族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人對五兄弟有詩讚曰「祖身原本是農民帶月披星不畏辛耕種殷勤兼惜穀上蒼報應吾祖身」劉氏家族後來在劉恩寬老屋處興建「彭城堂」宗祠一座前後歷經多次改建迄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劉恩寬家族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之後學生日增乃將私塾擴建為雲梯書院雲梯書院對於西湖地方的文教推廣助益很大並不亞於官紳合設的書院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雲梯書院也培育了不少人才清朝時期劉恩寬後人有大學生 12 人例貢生 4人附貢生 3人庠生 1人光緒年間 (1875-1908)劉繼業及劉進業更成為恩貢生及拔貢生可說劉恩寬宗族都是官方認可的地方菁英此外劉恩寬宗族不僅田產眾多也捐資姓建寺廟推動地方文教事業推動地方團練聯庄保結建城的事務劉恩寬的後人成立了「祭祀公業劉恩寬公嘗」從公嘗財產清冊中得知劉恩寬宗族家全盛時期的財產至少有 270 公頃之多劉恩寬宗族的後人人才濟濟從其公廳內所掛的博士牌匾即可應證地方人士盛傳劉恩寬宗祠是鯉魚穴特別容易孕育出醫界後人

參考資料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西湖鄉志  林文進《民風純樸西湖鄉》苗栗苗栗縣政府1996 年  陳瑞霞《從書院到鸞堂以苗栗西湖劉家的地方菁英角色扮演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班論文2008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七劃】李騰華嘗  liˋtinˇfaˇsongˇ

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李姓是臺灣的第五大姓李姓之來源一說是出於嬴姓唐堯時代皋陶曾擔任大理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以官為氏稱理氏後又改為李姓一

說是出自周朝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唐高宗時河南光州故使人李伯瑤隨陳元光入閩開漳宋代時李火德從寧化遷居上杭為閩粵李氏大始祖明清兩代李氏渡海來台者多屬李火德派下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根據李氏族譜記載李氏祖先原籍廣東省長樂 ( 現在的五華 ) 大湖洞地區來臺祖 ( 第十八世祖 ) 李德萬譜名應龍諱緯烈在乾隆 38 年 (1773)16 歲時隨父親李維棟渡海來臺李德萬來臺之後先是居住在當時歸屬彰化縣的東勢角土牛地區 ( 現臺中市石岡區土牛村 )以臂力過人幫傭維生30 歲時在土牛娶妻連氏後再轉往彰化黃子社居住並經營稻米的買賣嘉慶末年李德萬約 60 歲時因洪水為患田地流失李家開始購買芒埔田 ( 現中苗一帶 )並移居苗栗開墾李氏家族在苗栗地區不論農耕或經商都有發展因此李德萬決定在銅鑼澗窩定居李德萬於嘉慶 25 年 (1820) 興建李氏家宅也就是李氏宗祠「惇敘堂」的前身李德萬過世前已將田地分給子孫但將澗窩老宅所屬地田業全部保留作為家族地公嘗田李德萬有六個兒子依長幼之序如下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及騰祥李騰華生於嘉慶 8年 (1803)卒於光緒 10 年 (1884)享壽82 歲受封監生加六品諱朝榮字如松諡慷睦雅裕李騰華天生魁梧孔武有力及長有大志習射至百步立竹可中舉石舞刀等皆技能優異人謂有李廣將軍之遺風李騰華雖有心從武途進身但參加武舉科考未能上榜馬步箭均難命中主考官也認為不太正常特許再射一次仍然不中李騰華憤而折箭絕意科舉李騰華喜交遊從事墾闢貿易道光 22 年 (1842) 組「金華生」墾號墾闢三叉河北部雙草湖雙連潭拐仔湖頂地區有成李騰華取吳氏生七子秀恭 ( 逢年 )秀忠( 逢春 ) 皆武生加六品秀高秀芙 ( 逢時 ) 武品秀芹秀傑 ( 逢香 ) 武生加六品秀拔 ( 逢科 ) 例貢生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藉以共同祭祀及緬懷先祖

參考資料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卷三十二人物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403

客家文化事典

私祠 siiacuteciiˇ

私祠是指一個家庭成員中只屬於自己一派下所建造供奉祖先牌位的建築客家文化富有祖先崇拜的特色祭祀祖先有慎終追遠奉行孝道感恩報德維繫親情祈求祖先賜福與庇祐及延續血緣等目地乃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客家人在遷徙與定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每建造家族或宗族組織之家廟祠堂公廳及公嘗田為家族宗族的祭祀活動提供制度化的場所與經費使每年祭祀活動趨於規範化與實用化讓祭祀活動的功能得以發揮儒家認為「祭如在」通過祭祀與祭祖活動崇拜祖先把個人與家庭家族祖先與子孫整合在一起由於客家人大都認為人的靈魂不滅肉體雖死亡但靈魂與精神長存因此非常重視祖先的祭祀通常把祖先崇拜表現在祖先牌位崇拜方面一般客家人「祖牌」的崇拜分為「廳堂牌位崇拜」與「祠堂牌位崇拜」兩種前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三合院的正廳俗稱為「廳堂」的地方後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正式安置家族牌位的「家廟」「宗祠」或「家祠」建築中客家人稱「廳堂」為「廳下」故稱為「廳下牌位崇拜」客家人一般未細分家祠與宗祠習慣稱為「公廳」把祖牌稱為「阿公婆牌」因此若以客家人安置阿公婆牌牌位的地點為分類標準前者為設於私人家宅之廳下後者為大家族正式安置並祭拜祖先牌位的場所過去臺灣客家社會無論一搬家宅或是所營建的家祠兩者大都是三合院式的建築而只是兩三代人的汀下屬於三合院建築的「正身」也可以將其劃歸為「公廳」成為「私祠」換言之原屬自家廳下的阿公婆牌經由多子多孫多福氣世系之繁衍之後因樹大而分枝源盈而分派經分產之需要往往將三合院正身闢為私祠為所有子孫共有而不分產亦或將整個三合院劃歸為私祠甚至有些客家家族在子孫繁衍富有之後由各房子孫出前建造家祠或宗祠專門擺放所有來台祖先的阿公婆牌成為整個宗族祭祀的地方「私祠」意即由衍自共同祖先且未遠徙的後裔子孫祭拜其共同祖先牌位之所「祠堂」和「公廳」常被混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公廳」通常於每年祖先忌日均有派下子孫前往祭拜而「祠堂」則集中於一年的固定幾天舉行總祭如一般的春秋兩祭即是然若無祠堂也可在公廳舉行如祠堂的規律化祭祀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

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八劃】 卓蘭詹氏宗族 

zogˋlanˇzamacutesii zungacutecug

詹姓來自周宣王文公受封為詹侯屬地為詹城( 河間縣 )其四子受封以之為姓為詹姓一族的一世祖晉永嘉之亂諸姓南下避禍詹氏一族亦有隨之南遷者至北宋末亂世再起詹學傳攜子自江西的廣昌再南遷至福建寧化其後第五世孫肇熙再遷饒平是為饒平開基祖學傳公便被稱為粵閩始祖繼述堂詹氏宗族隨即陸續渡臺拓墾卓蘭詹氏宗族其原鄉在於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詹氏宗族之族人於乾隆末年入墾罩蘭埔逐漸於罩蘭埔形成同姓聚落舉凡地方宗教之事卓蘭詹氏宗族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詹氏族人入臺的第一個落腳處在於彰化縣員林永靖竹塘一帶後來才二次移民到今卓蘭地區開墾當時有詹伯玉派下詹來珌詹在淵詹來琇及詹伯珪派下詹鑾 ( 來縞 )詹來壽詹良善詹名會詹來宜詹來修詹成學詹春來詹舜明詹來傳詹衍信詹來操還有詹伯善下之詹來思詹玉佩詹文彥以及不詳派別之詹金生詹次行等詹氏派下成員來到卓蘭及苗栗地區移墾詹氏族人初來罩蘭埔之時並沒有住在此地而是居住在東勢石壁坑白天才到罩蘭埔來耕種加上當時的埔地有極大的區域都屬於大安溪的行水區能居住的地方不多復以原住民的問題無法克服因此卓蘭地區詹氏一族與石壁坑的關係相當密切後來隨著拓墾日益穩定才有族人逐漸進入罩蘭埔居住詹氏族人在卓蘭地區拓後墾子孫繁衍日多且逐漸在卓蘭取得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內灣與食水坑兩個民隘在光緒初年開始即由詹氏族人負責管理與收隘租當時的負責人為罩蘭庄頭人詹振耀與經理詹義山等人而詹振耀與詹義山等人更在峨崙廟前購地準備興建詹氏家廟顯示詹氏一族在卓蘭地區已有相當資本且卓蘭地區當時應該是相當和平穩定的狀態清光緒年間 (1883-1885)詹氏派下集資購地興築家廟昭和10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詹姓家廟受損翌年(1936) 重建祠臺再更名為「繼述堂」取「繼志述事」之義以勉勵後代子孫詹氏在卓蘭還建有「河間堂」位於老庄里屬詹來宜派下堂前懸有「會魁」匾額「篤慶居」位於老庄為詹來

404

宗族社會

思派下「瑞金堂」為詹玉佩派下位於上新食水坑「興仁堂」位於上新屬詹彥派下「敦五堂」位於竹圍為詹謹信派下所建

參考資料  蔡佩芸〈罩蘭Talan 客家人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  中國科技大學《苗栗縣歷史建築卓蘭詹氏繼述堂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2001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宗子 zungacuteziiˋ

宗子是指客家社會傳衍久了之後各房派下同宗之人且比較屬於同一直系親屬者客家宗族社會宗族成員不僅為「同姓」且長期繁衍之下逐漸再次方房分派使得宗族成員或家戶彼此間逐漸不強調源自於某一位某一世共同派衍的遠祖而只強調較近的共同祖先但是在族譜上在族譜世系關係的呈現上該姓宗族無論成員多寡亦或散居各地均屬同一遠祖傳下的子孫其中大宗是指血緣傳衍不久的同一姓氏族人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種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子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子」是血緣直系間的傳承關係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小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大宗族此類型的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客家人分家

卓蘭詹姓祖廟

時宗子除了佔有家庭財產的主要部分外還繼承老家長的爵位宗族中無論祭祀祖先辦喪事宴賓客都以宗子為主《詩大雅板》「懷德維甯宗子維城無俾城壞無獨斯畏」鄭玄箋「宗子謂王之嫡子」《禮記內則》「嫡子庶子祗事宗子宗婦雖貴富不敢以貴富入宗子之家雖眾車徒舍於外以寡約入子弟猶歸器衣服裘衾車馬則必獻其上而後敢服用其次也若非所獻則不敢以入于宗子之門不敢以貴富加於父兄宗族若富則具二牲獻其賢者于宗子夫婦皆齊而宗敬焉終事而後敢私祭」可見宗子容易成為封建社會之族長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法 zungacutefabˋ

宗法制度源自於中國西周時期為西周封建體制下重要的繼承法則與社會結構其以血緣關係為基礎以家族為本位以祖先崇拜為根源講求尊卑長幼的秩序規範

在宗法制度的框架當中上起天子王位下至士人爵邑每一家族都由嫡長子繼承奉其始祖與此繼承制度之中一系相承的稱作「大宗」與嫡長子平輩的其他支系 ( 即同母弟及庶母所生兄弟 )傳承下去的則稱為「小宗」「大宗」與「小宗」是兩個具有血緣關係而相對之系統體系「小宗」必須服從「大宗」的權威依例由一姓始祖宗子傳下的「大宗」是絕對百世不遷的至於一般的「小宗」只限五世五世以外就須另立宗主

簡言之宗法制度的繼承概念涉及了嫡庶之別和尊卑秩序宗法繼承制度所謂嫡子由元配所出嫡子中的長子即為嫡長子其餘庶出諸子便是所謂的庶子嫡長子繼承制度中只有嫡長子享有繼承權可合法繼承世襲父位並享有宗廟祭祀權以及具備宗主之領導身份權力其餘嫡子只有在長子早夭時才能按排行繼承無嫡子方立庶長子

405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張恩賜等《中國文化史》(臺北市今古文化事業民國87年1月)頁33  李東華蔡瑄瑾《歷史(上 )》(臺北三民民國88年 8月)頁41-42  林能士主編《歷史(上冊)》(台南市南一民國90年 8月)頁30

宗族 zungacutecug

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重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

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族」繼嗣群間的系譜脈絡是可以追溯出來的而「氏族」則是立足在契約關係 ( 如祖公會 )其繼嗣群成員僅是同姓而已彼此之間不一定具有血緣樞紐的關係

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共產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分產宗族此類型的宗族相對於共產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

參考資料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8690  陳進傳〈數位系譜的建構與運用〉《宜蘭文獻》第64期 (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年7月)頁9

宗族聚居  zungacutecug qi giacute

中國人重視血緣關係特別是父系血緣關係聚族而居的傳統與宗族組織原本發源於北方這種習俗在周代即已形成於中原地區周代時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實行的是一種宗法式的宗族制度

並構成了家國一體政權組織與宗族組織合一的龐大層級體系但在當時只有貴族有宗族平民依附於貴族春秋戰國時期隨宗法制度的離析在「編戶齊民」後大量貴族的宗族分解小家庭變成了普遍的社會基本單位經西漢二百年和平環境的養育豪強大族逐漸興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宗族聚居格局達到了全盛狀態而客家人移墾臺灣時也把宗族聚居型態傳臺灣來臺灣客家地區有集村有散村集村地區村莊密集每個村莊都是通一姓氏的子孫及同一宗族聚居有的一個村莊一姓是由原來的來台祖始祖綿衍後代聚居而成自然村的有的是一個莊兩姓或幾姓也是由這兩姓或幾姓的來台始祖綿延後代聚居一起成為自然村而又分片居住的以苗栗為例苗栗客家庄宗族聚居十分普遍各個家族或宗族之聚居點因人多而形成一個姓氏之村庄像西湖鄉劉恩寬派下公館鄉尖山劉獻廷父子雙舉人派下其鄰近地區都是劉姓宗族聚居繁衍之祖地其實苗栗地區各宗族聚居的現象十分普遍在傳統農業社會裡客家人的宗族觀念很強村界姓氏分明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祧 zungacutetiauacute

宗祧為中國漢人社會宗法繼承的一種社會制度所謂宗祧說得就是尊崇祖先尊崇祖廟論其繼承則是延續和發展祖宗傳續下來的枝蔓派衍換言之即「祭祀祖先繁衍子嗣」的道理

宗祧子嗣的倫序及定位相當明確論其繼承也有一套規範原則上漢人家族依親疏關係所認同的子嗣繼承人以親生子至上次為胞姪堂姪和從姪再者就是同宗同姓若非不得已多不立異性為嗣重要的是繼承宗祧僅限於男性一宗一嗣獨子不宜過房 ( 即獨子不出嗣 )卻允許兼祧

傳統的家族繼承涉及身份財產職業牌位子嗣等多種繼承其中以子嗣繼承為核心影響其他繼承的運作宗祧子嗣的繼承具有家族繁衍祭拜祖先父子相續 ( 父子聯繫 ) 三項意義

406

宗族社會

進一步來說繼承宗祧者依照宗祧原則獲得應有之財產權與祭祀權至於宗祧制度的維持也有賴祖產公業與祭典的運作

參考資料  陳進傳〈清代至日治時期宜蘭漢人家族的子嗣繼承〉《「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172-224

房份 fongˇfun

房份即是指「血食嘗」中的房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是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其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乃採照房份之方式「鬮分字祭祀團體」的房份是鬮分家產時依據兄弟人數與長幼分做幾房鬮分財產時也分作幾鬮如頭鬮二鬮三鬮等再由各房拈鬮對家產有份的派下成員各屬於其房下每房權利義務均相等各房在均分家產拈鬮時是依照倫理次序如長房二房三房等順序來拈鬮也就是所有家人全部為派下而其派下權的份量則依照其家產應分房額來分配不過鬮分字宗族團體除各房份之家產之外也會在鬮分祖先財產時先抽出一部分充當祭祀公業公嘗用

參考資料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民國86年10月)頁143-145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0  戴炎輝〈臺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 (臺北清水書局1945年)頁231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國86年12月)頁617-618

林洪嘗 limˇfungˇsongˇ

林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羅經垣人為林八郎之十世孫其六世祖林思賢由羅經垣遷居同縣廣福鄉逕背因此來臺子孫有的稱是羅經垣人有的則自稱為廣福鄉逕背人林氏各家手抄族譜均未寫明他的生卒年月日惟其八氏孫即十八世的林錦秀於乾隆年間隨福康安征討林爽文賞軍功五品奉准敇授武德將軍由此推測林洪應為明神宗萬曆年間人根據「林氏寶鑑」的記載林洪公嘗成立於嘉慶 4年 (1799) 冬至日正式名稱為「頭份林宏公嘗睦創堂」由武德將軍林錦秀所發起每份津穀一石為本放利茲息十成百百成千千成萬乃與溫吳黃羅五姓共承閩人林俊之墾地在臺灣的漢人社會與中國本土一樣宗族的建立也是以族產或宗嗣為基礎林洪公

嘗當時結集的原由以及其後發展的方式是經由參與墾闢團體而來嘉慶 11 年林洪黃日新溫殿玉吳永忠等 18 人份作 17 股半買墾造橋庄西坑田埔鬮分的契約林洪公嘗為頭份地區最大的嘗會其下又設有五哥之派即十四世「林日宣嘗」十四世「林日章嘗」十五世「林九德嘗」十五世「林九有嘗」十五世「林九萬嘗」事實上各之派並不是單獨設立一個嘗會而是分別設立各種公嘗據稱系上代設嘗人之意思分別設嘗其慣例及置產額不同但因設立年代甚久經歷代繼承所屬現有派下員均相同如林九德嘗這一支派就分別設立有「祭祀公業林九德嘗」「林九德公會」「九德嘗土地公」「九德公嘗」「林九德」「林九德嘗」等六個嘗會各有其財產其成員的認定則採取股份由各房子子孫均分的方式因此他們的會分有零點零幾分的說法這五個支派的始祖實際上都不是來臺祖而是由他們的第十八世至二十一世的裔孫們渡海來臺的來臺後基於實際需要而結合成各種嘗會據該嘗管委員會現任主委林輝棋先生說嘉慶 4年 (1799) 成立當初與會的據說有 80 份等到日據時期民國 26 年(1937) 楚理財產時每份作 2500 元則僅剩 60 餘份這個嘗會是頭份地區財產最多的一個其結合的原始資料以散失淨盡晚輩們也沒有獲得長輩的口傳資料時至今日以無法確時探討其演變情形不過這一嘗會的派下裔孫最多使得林姓人口占頭份鎮的第一位

參考資料  頭份溫殿玉嘗會份簿老簿二本道光 21年設置日據時期大正 2年 (1923)8月 5日重整新簿 5本編定仁義禮智信五字為號後智字號簿無人收管作廢

【九劃】 後龍林群才宗族 

heu lungˇlimˇkiunˇcoiˇzungacutecug

後龍林群才宗族是指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因其祖堂在後龍而得名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拱東省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

407

客家文化事典

宗廟神主輩份的世代排序其發端於中國商周封建宗法制度宗廟輩次依階層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此者正如《禮記王制》記云「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明顯含有尊卑次序之意

若就宗廟神主輩份之世代排序以各氏始祖為中心分為左昭與右穆二列排序「昭」為二四六等雙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左故稱「左昭」「穆」為三五七等單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右故稱「右穆」示以長幼有序親疏之別《禮記祭統》有云「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事於大廟則群昭穆咸在而不失倫此謂親疏之殺也」依此昭穆制度的主要目的不外乎序尊卑別親疏分長幼

昭穆制度的另一項內涵亦即姓氏宗族的輩份排名一般族譜將之稱為字行字輩輩序派序班輩班序班排派語派行或排行子孫命名時需以字輩排序為據以明世系脈絡輩份排序

總的來說昭穆制度是傳統漢人社會重要的文化載體透過宗祠家廟的廟制角度和祖先牌位的世代排序書寫關係體現了中國宗法禮制下的行為內涵以及尊卑倫常的權力象徵

參考資料  姜義華注譯《新譯禮記讀本》(臺北市三民2000年)頁199678  廖慶六《族譜文獻學》(臺北市南天2003年 5月)頁23  許子濱〈論「昭穆之命名取義」〉《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 (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民國96年12月)頁330-331

派下員 pai ha ienˇ

派下員就是祭祀公業之成員名稱享有祭祀公業的權利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

公館大坑林義炎家族所祀「阿公婆牌」上書有「左昭右穆」字眼(羅永昌拍攝)

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1839-1842) 鴉片戰爭時代加上隨後之太平天國之亂臺灣社會民生疾苦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當時子女最年長者才 20 歲最年幼者方滿週歲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阮氏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昭和 10 年(1935)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民國 49 年 (1960) 又再次改建民國 83 年(1994) 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後龍林群才宗族之後人為團結宗親力量光大宗祠門望弘揚忠孝傳統以啟迪林氏裔孫於民國 92 年(2005)成立了「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以苗栗縣行政區域為組織區域希冀林群才派下所有子孫都能崇祖敬宗增進宗親情誼樹立和諧倫常同時後龍林群才宗族也希望藉由宗親會之組織以獎掖林姓後嗣上進輔導子孫開創事業亦能維護林氏宗祠祖墳等公產設施綿遠祀奉香火傳授忠孝美德培養崇高人格林氏第十八世裔孫林隆昌經由回到石岡鄉尋根並對照族譜遍訪宗親廣集資料已於民國 78 年 (1989) 編修新族譜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昭穆 zeuacutemugˋ

「昭穆制度」簡稱為昭穆是古代宗廟輩次與

後龍林群才公傳下祖堂祖牌

408

宗族社會

的湯姓人家大多來自此地清康熙年間廣東湯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最先移台的是廣東人湯洪梅湯簡英於清康熙 60 年 (1721)移居下淡水港清代鎮平湯氏遷居臺灣的有湯民榜等多人因而在臺灣形成湯氏郡望入墾苗栗的湯氏先祖皆來自鎮平縣開基一祖四七郎之後裔分屬於湯禮輔湯智輔湯元輔湯克讓派下乾隆年間先後渡海來臺入墾苗栗公館頭屋三義後龍通霄及新竹等地迄今苗栗縣為湯姓人口數最多之縣市湯氏先祖入墾苗栗期間備嘗艱辛當時溯後龍溪而上遍佈泰雅賽夏等原住民為了生活常與原住民爭第篳路藍縷經歷數十寒暑終於有成是苗栗地區開發史上的先驅之一乾隆53 年 (1788)湯洪鵬等裔孫為緬懷先袒創業維艱澤蔭後世乃結合湯姓宗親發揮團結互助的力量共集合叔侄 90 人共同出資以生放利息或購置「祭田」來作為祭祀先祖的經費後來又成立「祖嘗」與「祭祀公業」創設湯氏宗祠供奉祖先的神位成為苗栗湯氏宗祠的由來「湯氏宗祠」位於苗栗市嘉盛里文昌廟西側創建於道光14 年 (1834)迄今已近二百八十年歷史是苗栗市最古老的一座宗祠建築形制完整古樸典雅屬客家三合院建築也是全省最大的湯姓宗祠湯氏子孫從清朝渡海來台以後一直文人輩出有好幾位進士貢生如道光 16 年 (1836) 歲次丙申候選儒學湯桂揚湯宗錫湯贊廷湯金城光緒辛卯科考充恩貢生第一名湯樹梅等人湯氏宗祠走廊還懸掛有一方恩進士三方貢元的匾額苗栗湯氏子弟自清初渡臺以來確實人才輩出至今子孫散居海內外各地數年前湯氏子孫立湯氏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後湯氏廿二世子孫湯添喜整理出湯氏宗譜每年農曆 9月初 1日分居全省各地之湯氏子孫都會前來祖祠祭拜祖先

參考資料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何來美〈保有古風的苗栗地區客家建築〉《客家風雲第20期》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湯氏宗祠

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不動產祭祀公業子孫可為派下員其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苗栗湯氏宗族 meuˇlid tongacutesii zungacutecug

湯姓為臺灣第七十七大姓湯姓人氏最為集中的則是在新竹苗栗南投台南等地湯氏的始祖為成湯為帝嚳之十四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夏末時湯伐夏建立了商朝定都於毫死後被諡為成湯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諡號命氏成為湯氏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又改子姓為湯姓以避禍湯姓最早的發祥地是今河南省境湯氏在商代就遍佈於全國各地但至秦漢之際湯姓卻以古時的中山和范陽兩郡所轄之境為其繁衍中心所以現在各地

409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gˋgu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 方 龔 汪 ) 成 立 於 民 國 67 年(1978)「六桂」是六個姓氏的裔孫組成的稱謂「六桂」即是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姓據考證六桂之本源是周代昌王 (BC1053) 時有一位兒子姓姬名溢字庶任受封官職與受分土地於翁山地區即後來之山東青州鹽官郡到了第十四世祖何公約於後唐莊宗在位年號同光 (923)何公公生子乾度公為第 15 世祖乾度公於後唐高祖天福年間 (941)官拜郎中娶陳紙生有六子乾度公所生六子都是正榜進士榮華顯貴 光大門楣人人讚美盛極一時乾度公壽終於福建莆田縣葬於莆田縣的西南方黃峰山欽賜石碑封稱「六桂坊」六桂坊有石碑共 48 座巍峨矗立因此後人稱讚曰「六桂傳方」乾度公所生六子姓氏不同分姓如下長子分姓洪字伯起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考中進士封授承議郎尚書禮部員林郎中兼殿中丞上桂國的官位賞賜紅色寶魚袋取堂號為燉煌以紀念開基地由來次子分姓江字伯虔宋朝太祖雍熙二年 (985)考中梁灝進士封授泉州法旨取堂號濟陽三子守厡姓翁字伯簡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 與長兄同榜進士授幟劍南少尉取堂號為鹽官居住竹嘯地方四子分姓方字伯惇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考中進士任命泉州法旨取堂號為河南與三兄居住於竹嘯地方五子分姓龔字伯約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 與四兄同科考取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取堂號為武陵居住馬欄地方六子分姓汪字伯容宋朝太祖雍熙 2年 (985) 與次兄為同科進士官至朝散郎韶州判官取堂號為平陽居住東林地方以上六姓之裔孫歲不同姓卻是同根同源世代相傳綿延不絕子孫遍佈在中國各省是中華民族中昌盛優秀的大宗族六桂不同姓氏之子孫遷居苗栗後子孫繁衍眾多民國 67 年 (1978)六桂裔孫在江永輝與江增量的努力及江炳松促成之下合組成立「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方龔汪 )」用以敦睦宗誼聯絡情感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經國路 4段 79 號現任總幹事為黃朝煌苗栗縣六桂宗親會雖然沒有六姓之共同公廳但是六桂宗親會成員依據章程每年訂於 10 月召開宗親會員大會發放獎學金與祝壽金且做有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一首共會員傳唱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已多次組團回到原鄉福建莆田祭祖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

參考資料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手冊

苗栗縣古氏宗親會 

meuˇlid ien guˋsii zungacuteqinacutefi

古姓的源流有多種說法以字型大小為姓商朝末年的周族領袖古公亶父是黃帝直系裔孫本姓姬古公是號亶父是名為紀念古公古為姓以國號為姓商朝末年有古國其後有以國名命氏者古成氏改姓古成氏也是周太王古公的苗裔晉獻公時本姓卻後派衍有苦成氏「苦成氏」又分派出「古成氏」古成氏中又有一支改為古姓古氏一般以「新安堂」為郡號客家古氏最早去臺灣的時間是在清朝康熙 47 年 (1707)古達先自廣東省長樂縣 ( 今五華縣 ) 安流鎮鯉魚江高車子遷徙來臺創業於桃園縣楊梅鎮上田心營盤腳康熙年間 (1662-1722) 還有廣東省蕉嶺縣蕉城鎮謝陂的古辛伯遷居中部沿海梅縣城北鄉伯公凹的古九佩遷居苗栗縣通霄鎮梅縣的古弘貴永祥鳳祥蘭祥等亦遷居來台雍正年間 (1723-173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廣東省五華縣龍玉湖約的古登昌鳳昌兄弟居新埔流民窩五華縣梅林鎮的古蘭桂古傳先居關西上橫坑蕉嶺縣長潭鄉的古祿祥居苗栗縣銅鑼鎮蕉嶺縣文福鎮高塘村的古玉行兄弟居苗栗縣後龍梅縣樟樹坪的古敬儒居龍潭三坑乾隆年間 (1736-179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等等嘉慶年間 (1796-1820)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廣東省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光緒年間 (1875-1908) 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貯河石古阿義經基隆到苗栗縣大湖開基中華民族有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懷宗念祖敦親睦族的傳統美德古氏裔孫在台繁衍綿延不絕為飲水思源慎終追遠與敦親睦族古氏在台子孫在成立宗親會之前就舉行過多次宗親聯歡大會後來經政府立案後才改稱宗親會苗栗縣古姓宗親會創始人為古關璉成立於 1982 年 7 月4 日會員大約有 248 人歷屆理事長為古關璉古憲標古石榮古漢金歷屆總幹事為古憲標古木中古輝雄會址為苗栗市自治路 353 號古關璉是苗栗縣公館鄉人1904 年出生臺北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公館國民小學教員1989 年逝世其長子古榮一在美國加州業醫長女古登美曾任臺灣省政府委員臺灣大學法學院教授為現任監察委員第三任理事長古石榮曾任苗栗縣獅潭鄉鄉長第四任理事長古漢金自行開發的自動包裝機塑膠包裝帶等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現任五行電機企業公司董事長為研究古氏源流歷史多次赴大陸尋訪潛心追溯至上古

410

宗族社會

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 1935 年 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 1960 年又再次改建1994 年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pa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2 年 (1993)2月創會會長是彭慶穩目前總幹事是住在公館的彭鈺明彭姓源自黃帝第七代孫即彭祖壽至 800多歲是歷史上著名的彭姓先祖宋代之彭延年是著名的中代彭姓始祖但人潮州刺史為官清廉頗有政績生前留有「延年公家訓」數百字以告誡子孫彭姓先民陸續於清朝康熙雍正及乾隆年間移居來台散居於臺灣各地彭姓目前是臺灣第三十五大姓彭姓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彭姓渡海來台者都是延年公之後裔像彭祥萬彭懿兄弟入墾苗栗市彭祥周入墾後龍彭祥麟入墾西湖另有彭育天彭玉泰入墾銅鑼彭文泉入墾後龍等民國 94 年 (2005) 彭鈺明當選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第四屆理事長開始主張彭姓宗親會的改革他的主張有成員年輕化老中青都要有成員兩性平權男女平等成立女姓宗親的彩虹隊請彭姓女性成員參加擴大辦理成立十周年活動蒐集史料舉辦作詩比賽及運動大會而且發行特刊苗栗縣彭姓宗親會保有許多古文書也有編修彭姓族譜在西湖鄉建有彭姓宗祠也有成立彭姓之祭祀公業創作有彭姓會歌彭姓宗親每年固定於年初2除夕端午節及中秋節祭祖也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目前臺灣省已經成立「臺灣彭姓宗親總會」總會長也是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的成員擔任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祖堂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古小彬《遷往臺灣開基的客家古氏始祖》《梅州僑鄉月報》2007年第 4期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mˇsii kiunˇcoiˇgungacuteconˇha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是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所組成的宗親會組織成立民國 92 年 5 月並經苗栗縣政府 92 年 6 月 6 日府社政字第 0920053182 號函准予備查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勝利里 28 鄰復興路一段 492 號現任主任委員為林俊彥總幹事為林欽郎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鴉片戰爭時代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 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1895 年中日馬關條約議定割讓臺灣日軍入侵之際阮氏不顧家境貧微義責諸子組織鄉勇抗日保鄉並在苗栗西郊之營頭凸 ( 亦名榕樹凸 )與日軍激戰數日臨高据險以有利地形與旺盛鬥志重創日軍雖然不幸因彈藥用盡而敗散阮氏為掩護諸子逃避日軍搜捕自己卻被日軍逮捕被執遭綑綁於大廳挨餓受刑迫供仍寧死不屈林氏諸子情急運用智勇摸黑劫牢眾兄弟率年長晚輩及部分鄉勇同志先分批誘敵追索分散日軍看管人力另一批乘虛攀登屋頂從上破瓦而入完成救母壯舉經此劫難母子兄弟親情更趨牢固阮氏審度大勢悟出「留得青山在何慮無柴燒」之理與其繼續武力抗日徒損人丁寧暫且放下武器致力造產再伺機驅除日敵於是阮氏繼續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

411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劉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劉姓是中國第四大姓劉姓之源流系統有五種說法一般劉氏族譜認為是帝堯第九子源明公 ( 或為監明公 ) 受封於劉〈今山西省洪洞縣〉故源明公為劉姓之始祖十八世劉累號禦龍氏名顯天下所以後世又有以累公為劉姓之始祖者傳到秦朝時第七十五世劉邦滅秦建立漢朝為漢高祖彭城郡〈今之徐州包括山 東 微 山 線 沛 縣 等地〉為劉邦之祖居地故劉姓堂號為「彭城堂」劉氏後人播遷於長江南北成為顯赫的名門望族光是郡望就有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 13 個之多以「彭城」為最著三國時代劉備為九十四世其次子劉永從成都遷回洛陽唐朝末年翰林學士視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祥因避亂而從洛陽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擇地立業號為東派其後代在宋朝時代大都為官顯赫一時而劉祥之兄劉翱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長官子孫定居於此遂為入閩始祖之一族譜中稱為西派東派一般被認為是客家劉氏之源流劉祥為始遷寧化之祖後代枝葉繁衍蔚為汀閩望族劉祥十五世孫劉開七 (1208-1224)原居寧化石壁水口葛藤村後遷入縣城於南宋初年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為潮梅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生十四子作有《內侍詩》一首以囑十四子源湶淵海及漣江淮漢與浩共馬娘汌浪波河深同腹列數五子是從楊劉廣傳另做「訓十四子」詩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莫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苗栗縣劉氏親親會成立於民國 69年廣傳公派下 14 大房都有裔孫參加並以敦親睦族團結互助增進聯誼促進宗親福祉發揚固有之倫理道德協助政府推行政令厚植國力為宗旨當時是由劉碧良為創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為劉國昭現任理事長為劉富明苗栗縣劉氏宗親會在苗栗縣境內十八鄉鎮市內都有分會組織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多次籌組祭祖團回大陸原鄉祭祖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址設於公館鄉鶴山村 5鄰 165 號民國 101 年 (2012)10 月臺灣省劉姓宗親會總會於苗栗成立並選出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員劉政鴻為總會長副總會長為劉炳鈞民國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臺灣省分會1979年  彭姓宗親會聯誼會手冊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vo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臺灣為第三大姓黃姓起源有三支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出自金天氏之後出自陸終之後黃姓以江夏堂為郡號晉代黃姓開始進入福建黃氏第九十世黃峭為宋代乾德三年 (965) 進士累官至天章閣直學士取三妻各生七子共八十三孫黃峭曾作一遣子八句詩「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詩中意涵在於鼓勵子孫分居各地雖然日久總要落地生根但絕不能忘掉祖先的恩澤明末清初時黃姓開始進入臺灣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廣福鄉大黃屋房乾隆中葉有十六世黃彥桂26 歲時偕兄黃彥蘭弟黃彥芳東渡來台成為苗栗縣頭份鎮新屋家黃氏開基祖乾隆末葉有黃元揚黃元英兄弟及黃明慶入墾頭份黃隆英入墾南庄道光末年黃梅怡之子黃南球入墾南庄成為苗栗望族其他黃氏裔孫來台移墾者還有很多苗栗縣各地如三灣鄉原有黃姓宗親會民國 90 年 (2001)由頭份黃姓宗親會黃秀生及其他黃姓各派裔孫合力組成「苗栗縣黃姓宗親會」現任會長是黃清盛理事長為黃盛和總幹事為黃木松苗栗縣黃姓宗親會會址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雙十街 112 號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以榮宗耀祖敦睦宗誼發揚傳統倫理道德並以互助合作之精神謀求宗族團結和協發展增進宗族情感與福利及協助政府宣導政令為成立之宗旨成立後除每年固定於苗栗縣頭份鎮忠孝里中華路 1231 巷黄家祠堂舉行會員大會或舉行敬天祭祖大典也舉辦會員福利協助辦理慶弔敬老尊賢表揚好人好事以敦宗誼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之任務如下一祖宗祭祀事項二敦睦族誼培植後進舉辦獎助學金扶助優秀清寒子弟以造就人才三宗親之調查登記互助繁榮情誼之連繫事項四族譜編纂會刊文獻專輯及通訊錄等之製作以延後世五黃姓宗親糾紛之調解困難之救助等事宜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資訊網站黃欽達的資訊網站httph12mywebhinetnet

412

宗族社會

立「蔣姓祭祀公業」民國 61 年 (1972)10 月由蔣瑞宗蔣雲宗蔣慶集等協助改成立為「苗栗縣蔣姓宗親會」並訂有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組織章程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宗親會財產並推動慈善與教育興學為宗旨苗栗縣蔣降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每年公廳祭祖還保有客家習俗以三獻禮祭祖以八音演奏顯示莊嚴禮儀蔣降姓宗親會已經多次組團返回原鄉祭祖並有裔孫蔣瑞宗編有《蔣姓大宗譜》乙部用以明世系定房別敦倫理

參考資料  蔣瑞宗編《蔣氏大宗譜》民國76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 iongˇkoacuteca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由苗栗縣境內柯姓與蔡姓派下裔孫蔡金生與蔡義男於民國 66 年 (1977) 所 籌 組成立的宗親會組織由於柯蔡兩姓的郡號都是「濟陽堂」故以濟陽柯蔡宗親會名之根據史書所載柯姓與蔡姓都是出自姬姓系出同源又根據柯蔡氏大宗譜記載宋代有柯翰為福建同安開基祖柯翰之孫為柯讚宗柯讚宗有孫女柯穀英招贅蔡十郎共生有五子分姓柯蔡成為柯蔡聯宗之由來臺灣的高雄臺南嘉義都各有「柯蔡宗廟」一座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柯蔡兩姓裔孫以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而成立的成立於會員約有 360 人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會址位於竹南鎮新南里 15 鄰金天地 13 號現任總幹事是蔡榮輝先生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依據章程規定每年於清明節祭祖與開會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訂有「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敬老尊長與優秀學生獎勵辦法」每年於清明祭祖時都依照章程規定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會員的敬老與鼓勵興講之用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祭祖時會唱由羅秀雲作詞作曲之「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饒富宗情族誼

參考資料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成立大會手冊

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

101 年 (2012)11 月 25-28 日劉政鴻率領劉姓宗親會到廣東省興年縣劉開七宗祠參加世界劉姓宗親會第八次大會並爭取到民國 103 年 (2014)於苗栗縣辦理世界劉姓宗親會第九次大會

參考資料  苗栗縣劉姓親會第九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議手冊

苗栗縣蔣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ongˋ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蔣姓源出於姬姓乃周公第三子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固始縣東之蔣鄉其子孫因以封地為姓故姓蔣蔣姓以「樂安堂」為其郡號明鄭時期有蔣副總兵號毅庵者來台卒後葬於彰化八卦山清代蔣姓族人渡海來台者多道光 11 年(1831)有蔣大德捐建東勢往卓蘭的觀嬴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是居住於苗栗之蔣氏裔孫於民國 65 年(1976) 由蔣名亮發起所成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現有會員 76 人現任理事長為蔣興乾位址位於苗栗市北苗里英才路 345 號苗栗縣蔣氏來臺灣開基祖是蔣德成蔣德成是十三世其父十二世為蔣玉揚母親為曾氏如人蔣德成排行第四上有德康德章德傑三位兄長蔣玉揚祖居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李坑村梅子坑當地有蔣氏祠堂蔣德成於乾隆 35 年 (1770)偕同兄長蔣德康蔣德章蔣德傑等參加移民臺灣之行列一行人共有蔣姓三十六位堂兄弟叔姪等抵台後有的往南臺灣有的往北臺灣各奔前程分手失散蔣德成公四兄弟則落籍於新竹廳苗栗一堡社寮岡庄起初以墾荒拓殖為主相傳剛剛抵達苗栗時以破鍋炊煑起家胼手胝足勤儉持家逐漸奠定後代裔孫生長發達之基處蔣德成妣張廖氏生有十四世蔣連進蔣連陞二兄弟蔣連進公妣朱氏生有蔣福盛蔣福順蔣福義蔣福發蔣福良蔣福常蔣福運等七兄弟蔣連陞公妣林氏生有蔣福桂蔣福傳蔣福旺蔣福興等四兄弟可以說蔣德成來台至今已有兩百年多年傳下裔孫十代蔣氏裔孫建有「蔣氏公廳」每年 10 月固定於公廳祭祖蔣氏裔孫人才輩出清代曾出舉人至今公廳保有肅靜迴避等古牌後人將來台祖蔣德成夫婦遺骸合葬於苗栗市新川里伯公坑山腰舊名凱歌潭墓地占地有一四五平方公尺於民國69 年 (1980) 重修圓坟並以跌筊為憑確定每年清明節上午九時二刻掃墓蔣氏裔孫於清代時有成

蔣氏族譜

413

客家文化事典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o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的羅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9 年 (2000)當時主要成員為頭份鎮的羅吉騰羅增雄羅倉道等三位羅姓宗親發起為尊祖敬宗敦睦宗族慎終追遠而籌組成立至今會員大約有 260 人左右會址在苗栗縣成功里 7鄰信東路 340 巷 9 弄 7號目前總幹事為羅國源先生羅姓宗親會編有羅姓族譜一冊亦曾組團回大陸原鄉廣東省惠州市羅氏宗祠祭祖頭份羅姓宗親會擁有嘗田也建有多處羅氏墓園依據羅姓宗親會章程該會每年會員定期開會四次每年共祭祖時還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給羅氏宗親根據該會祖墓傳碑記記載羅姓祖籍在廣東惠州府原陸豐縣分縣古地名叫陸河縣吉康都河田火 ( 許山下 )來台祖是第十三世祖羅用輝從原鄉移墾到苗栗頭份區十八世祖羅雙蘭生有八男成為八大房至今已傳衍到二十二世羅姓宗親會於民國 71 年 (1982)在頭份珊珠湖石坑地區建有祖墳一座民國 99 年 (2010) 重修苗栗縣羅姓宗親會就是由八大房之子孫所發起而成立

參考資料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組織章程  羅氏族譜

神明會 siinˇminˇfi

客家地區常有神明會之組織如媽祖會土地公會五穀神農大帝會或是關聖帝君會神明會是一種宗教信仰組織前清時期客家人陸續從原鄉大陸渡海來台為祈求神恩永沐海路平順或已來台人士為解離鄉背井之苦悶使精神有所寄託會將其所崇拜特定神明予以供奉並藉組織之建立與發展鞏固其庄頭或地盤久之成為臺灣社會特有之民間信仰與聚落社群聯繫聯誼之宗教性崇神組織力量依據法務部出版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對神明會的組成背景其分析指出神明會有因同鄉同姓同一行業同一村莊結拜金蘭或純粹認同某一特定神明所結合的人士故其名稱通常稱為「會」「社」「堂」亦有稱「嘗」「季」「盟」「閣」「亭」「祠」「祀典」者為籌集組織運作及聚餐聯誼之經費該組織之成員通常被稱為會員或信徒以集資購置財產用其收益如不動產之租榖租金等辦理該神明會祭典活動

客家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

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客家地區的神明會組織依常態性分析大多設有管理委員會或管理人處理其會務及財產其成員通稱會員或信徒多以規約規定其成員之權利義務及會務運作其成員之繼承權利通常為長子繼承或共推一人繼承

參考資料  法務部《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法務部2002年1月﹞  內政部《地籍清理條例》(內政部2007年 03月21日公布)

【十劃】徐耆英嘗 qiˇkiˇinacutesongˇ

徐耆英嘗為東興徐氏七世祖學俸公為中心的宗族組織因為他的諡號稱作「勸確耆英」所以就拿諡號作為蒸嘗的名號至於來頭份地區墾闢的徐氏族人為什麼要拿七世祖作為「唐山祖」來做集結族人的中心這可能是導因於徐學俸是鎮平縣穀倉下開基祖徐波徐河昆仲的父親其世系是一世徐雲崖稱探元先生元末明初由博羅遷移到梅州的石窟 ( 即鎮平縣民國改稱蕉嶺縣 )取田氏生三子長元亨字一星次元利字二星三元貞字三星號稱三大房鎮平徐氏都是這三大房衍派下來的徐學俸屬長房元亨一夕三氏徐惠常名經四氏徐仲仿名佐五世徐雙玉名玨六氏徐嘉言即徐學俸之父這一宗族組織近乎完全解體現在已看不到會份簿或嘗簿所以無從查考其組織形態不過據徐基蘭先生所保存的清代手抄本「徐氏長房祖譜」的記載徐耆英嘗有新舊兩種老嘗由徐義龍 ( 按即道光年間東興莊總理徐上林 )徐燕義兩人管理置有水田下東興庄二處上東興庄有水田一處新嘗族譜僅記載「七世耆英祖新祀」未見有其他說明文字據徐添蘭編的「鎮平徐氏探元公裔十三世渡臺祖俊彩公派下東興房族譜」(1978 編妥未刊稿 )這一宗族組織由十三徐俊彩徐俊顯十四世徐倫桂徐明桂十五世徐宜乾徐九順 ( 按即徐九二 )徐興秀等來臺祖所組成這些來臺祖除各自存有自己名份下的鬮分字的蒸嘗之外又與比較親的族人組有以上代名諱為名的蒸嘗如十四世徐倫桂與十五世徐九順以共同祖先十二世徐常政為名組成徐常政嘗十三世徐俊彩俊顯昆仲共同以其父十二世徐嘗環為名組成徐常環嘗等是茲就查訪所得分別說明如下

(1) 徐常政嘗徐常政與徐常環同屬徐學俸的六世孫

414

宗族社會

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約「謝申伯公嘗」此後嘗產迭遭變故有匪徒欲強吞公業田園謝氏族親合力抵禦當時戰歿者有陳阿生謝捷郎兩人光緒 31 年 (1905)苗栗謝慶芳被選任為謝申伯公嘗管理人因見內麻地區風水絕妙右有雙峰布錦屏之體勢前有五指展筆架之嵯峨左有長河屹獅頭之鎖鑰故經公嘗決議購買今日南苗內麻土地建造「謝氏公廳」乙座到於民國 22 年 (1933) 完工奉祖登龕安座座向「庚山兼酉庚申庚寅分金作新曆昂宿一度」不料民國 24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謝氏公廳主體未被損壞只有祠右地略有塌陷而已民國 41 年(1952)謝申伯公嘗著手改制為「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並經苗栗縣政府肆壹民社眾字第24183 號令同意核定當時並成立「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捐助章程」共三十八條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以祭祀始大祖謝申伯公暨來台歷代先敦睦派下獎勵文化教育舉辦公益慈善救濟事業及綿續謝氏宗祠為宗旨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恭敬里七鄰七十二號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十一劃】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國王會」就是三山國王信仰的神民會組織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mdashmdash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

其世系為七世學俸八世河九世一梧十世利興十一世士粹十二世常政徐常政是唐山祖他本人並沒有到過臺灣來臺的是他的長子俊恩的長子十四世的倫桂和他的三子俊德的孫子十五世的徐九順兩個人來台後為生存需要而結合成的宗族組織徐九順又名徐九二是俊德三子秀桂之子前述史料「28」記載開鑿茄苳坑圳溉田 110 餘甲又築茄苳坑溉田 30 餘甲的就是他後來徐倫桂徐九順又各自擁有他們的嘗會

(2) 徐宜乾嘗徐宜乾是十世徐利興的五世孫其世系為十世利興十一世士坤十二世常穆十三世俊日十四世聰桂十五世即宜乾據其裔孫徐進福稱宜乾並未來臺是他的六個兒子仁龍義龍 ( 又名上林 )禮龍智龍信龍恆龍等來臺從事墾闢工作以臺灣為外宅而經常來往於鎮平與臺灣之間這六兄弟中義龍名孟光字上林監生道光年間曾出任東興庄總理信龍名榮光軍功六品其獨子元章字慶華號文佐道光 30 年庚戌歲 (1850) 許學臺歲取生員咸豐 2 年壬子歲 (1852) 中式舉人恆龍名振光監生在清代應許耕讀傳家的上層家族乙未年日本人據台後大部份的裔孫都返囘鎮平原鄉據說現在只有二房義龍四房智龍五房信龍的裔孫還住在頭份鎮裔孫們只知道有嘗名而完全沒有活動也沒有產業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acutebagˋgungacuteiugˋinacutecoiˇtonˇ

謝姓的祖先淵源於炎帝神農氏神農氏姓「姜」以「火德王」著稱故稱炎帝神農氏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製作耒耜教民樹藝五穀使天下農事因而興盛後人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氏而今中醫藥界亦多供奉神農大帝並尊為「藥王」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章經周宣王時周朝北方有北狄來犯邊境周宣王任命其舅父申伯和尹吉甫去討伐北狄戰勝後申伯公因戰功而受封於謝邑《詩經大雅崧高》中有「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的記載可見申伯的功勳謝邑又稱謝國即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這是謝姓得姓之始謝姓族人移墾臺灣甚久明朝永曆年間謝新凱隨鄭成功由福建連江入墾臺南學甲粵東客家謝姓入墾臺灣的也有很多如康熙末年謝光榮入墾苗栗縣後裔移墾苗栗頭屋乾隆年間謝士可謝廷旺謝廷尚父子入墾苗栗市嘉慶年間謝鳳藩入墾苗栗市苗栗縣謝申伯公育英財團其前身是「謝申伯公嘗」謝申伯公嘗成立於咸豐 3年 (1853)當時發起人有謝氏裔孫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

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所附謝氏宗祠相片

415

客家文化事典

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 大國王巾山國王 )助政明肅寧國王 ( 二國王明山國王 )惠威弘應豐國王 ( 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 2月 15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 10 或 15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 170 座左右「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民國91 年 (2002) 由 36 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 38 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已經獲得客家委員會認同正式列如臺灣客庄12 大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族長 cug zongˋ

「房長」為宗族各房的代表者一般由房族內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者擔任「族長」則是整個宗族的代表者負責處理族內一切大小事務「族長」統籌全族事務是宗族權力系統的代表「房長」不若「族長」權力僅負責管理本房內部事務因此「族長」地位高於「房長」但二者同屬宗族組織當中重要的領導階層

「族長」可說是「房長」制的延伸擴展在宗族中擁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負責綜理宗族祠堂

一切事務約束族人遵規守矩對族內重大問題有決策權對外則享有交涉權族內房內凡有糾紛衝突時有最後仲裁權對宗族祀產具有管理權宗族在行使司法功能 ( 族規家法 ) 時一般亦多由「族長」主持其餘如立嗣分家祭祀婚娶「族長」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及互動至於「房長」雖說其權力不及「族長」然而房內事務的協調與處置調節房內成員的衝突與糾紛仍有賴「房長」監督管理和睦團結「房長」身為宗族領導階層的一員在對本房事務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參與對整個宗族事務的管理又當代宗族或宗親會以選舉方式產生之「理事長」或「主委」等領袖口語仍會稱為「族長」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758639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1998年 6月)頁113-114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acutengiab

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祭祀公業者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由享祀者之子孫或由設立人之子孫所組成並設置獨立財產之家族團體客家族群傳統上稱為為「嘗」「公業」「祖嘗」「公嘗」「嘗會」等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16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3: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宗族社會

第拾類 宗族社會【二劃】

丁份 denacutefun

丁會份是指嘗會中岸到人丁來攤派權利與義務的組織形式通常客家合約字所組成的「會份嘗」其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是採照股份之方式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來分配理論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向來自同祖籍地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九族 giuˋcug

「九族」意指以己身為本位的九代直系親屬《辭海》解云「己上親父下親子三也以父親祖以子親孫五也以祖親高祖以孫親玄孫九也」又清律例〈本宗九族五服正服圖〉所示所謂九族乃直系親自己身算起上推父祖曾祖高祖四代再自己身下推子孫曾孫玄孫四代為止旁系親則以己身橫推旁及兄弟堂兄弟再從兄弟族兄帝姊妹堂姊妹再從姊妹族姊妹簡言之「九族」乃以個人己身為本位上推四代與下推四代的九代直系親屬關係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九代之系統脈絡

《客家宗族社會》一書中指出九族內的親屬為「內親」九族外的親屬為「外親」親屬關係分男系親與女系親男系親主要是「九族」女系

親包括母親妻子方面的各種親屬除了血緣與婚姻關係外有的通過拜乾親如認乾爹乾媽乾兒子乾女兒使無血緣婚姻關係的人員之間形成了親屬關係並且把親屬關係擴大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8  書新城等《辭海》(上冊)(中華書局民國27年 8月)頁109  江永輝《客家禮儀》(苗栗公館公館鄉公所民國87年 4月)頁100  莊朝根《家禮大成》(台南世一民國70年 6月)頁206-207

【三劃】 三灣陳世薦宗族 

samacutevanˇciinˇsii jien zungacutecug

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周武王滅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 ( 今河南省淮陽縣 )建立了「陳國」陳胡公傳至十世孫陳完陳國內亂陳完怕株連自己

本宗九族五服正服圖(取自《客家禮儀》頁 100)

397

客家文化事典

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陳姓是臺灣第一大姓三灣的陳世薦宗族是陳世薦派下子孫陳世薦其父親為陳日復母親為鄧氏排行第四陳世薦祖籍為廣東省鎮平縣金沙鄉塘福嶺為陳氏嶺南開基始祖陳中興十五世孫也是陳中興後裔來台移墾最早輩分最高的陳世薦生於清代康熙 25 年 (1686) 正月 14 日子時歿於乾隆 19年 (1754)享壽 69 歲諡號為孝創毅訓陳世薦於雍正 13 年 (1735) 來臺灣起先在彰化沙轆社 ( 今彰化縣鹿港鎮 ) 墾闢創業清乾隆 5年 (1740) 搬遷到竹南中港開墾崁頂 ( 今竹南鎮新南里 ) 設庄發跡後廣置田產達 2000 多租營建當時該地區唯一的「磚仔屋」顯示其富有程度陳世薦娶妻鍾氏生有五子十六世長男陳秀英字連秀為貢生次男陳秀鴻字連舉三男陳秀蘭字連棟四男陳秀豪字連桂五男陳秀華字連相陳秀鴻陳秀蘭陳秀豪陳秀華等四人都是監生日本明治 35 年 (1902)擔任三灣街長街庄長區長的陳履人乃是陳世薦三男陳秀蘭的二十世裔孫嘉慶 4年 (1799)陳秀英聯合當時中港地區陳姓族人創立了「中港陳姓始祖嘗」每年在磚仔屋舉行秋二祭清代嘉慶五年陳世薦嘗與吳永忠嘗林敏盛嘗之後裔及其他等共 20 人津本2800 圓本合組「內灣十股」合買頭灣二灣三灣一帶之田埔共同開墾是最早的開墾三灣之團體咸豐 4年 (1854) 因中港地區發生漳泉械鬥事件開墾所得因而被焚毀光緒 21 年 (1895) 再毀於日軍攻擊陳世薦族人死傷慘重失散各地民國71 年陳世薦裔孫於磚仔屋成立「祭祀公業陳世薦嘗管理委員會」民國 78 年陳世薦祖祠地經政府徵收闢為竹南運動公園乃另於三灣鄉三灣村新建祠堂於民國 83 年落成使用陳世薦裔孫每年定期於祠堂祭祖緬懷祖德宗功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三灣鄉志》三灣鄉公所2005年

大宗 tai zungacute

大宗是指血緣傳衍已久的同一姓氏族人系譜函括範圍大者為大宗大宗之內範圍小者即為小宗中國上古時代姓氏是分開有別的姓表示血統起於女系氏表功勳起於男性故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秦漢以後封建體制瓦解氏已不代表權貴反倒成了姓自此姓氏之稱混而為一另據梁啟超的看法中國人得姓受氏的主要途徑有四( 一 ) 天子以命諸侯以國為氏( 二 ) 侯國之支庶以王父字為氏( 三 ) 世其官者則以官為氏( 四 ) 受有采邑者以邑為氏

氏族是人類社會發展到某種程度後用以表明區別人們宗族的稱號透過姓氏可以從中看

出中國人血緣和地緣的脈絡「氏」與「族」都是用以區別各姓宗族的稱號只不過是說者立足點的不同乃個別與集體稱呼的差別因此若為個人即稱某氏諸如林氏張氏稱其宗人時則稱某族如林氏宗族張氏宗族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從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族」繼嗣群間的系譜脈絡是可以追溯出來的

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小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大宗族此類型的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合約字祭祀公業多指「大宗」「大宗族」或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唐山祖宗族」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小宗 seuˋzungacute

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族」繼嗣群間的系譜脈絡是可以

398

宗族社會

追溯出來的系譜函括範圍大者為大宗大宗之內範圍小者即為小宗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小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大宗族此類型的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鬮分字祭祀公業改稱為「小宗」或「小宗族」或「開台祖宗族」其祭祀對象通常是第一位開台祖或其後代陳進傳提出「小宗族」「大宗族」和「同族關係」的三種類型來分析漢人社會的單系繼嗣群之組織形態以取代「宗族」「氏族」這種缺乏明確定義的術語宗族內部的權利義務分配關係至少具有三種類型即房份 (prestupes)丁份 (percapita)股份 (shares)理論上典型的小宗族是照房份組織而成大宗族則照丁份或服份然而丁份和股份非宗族所持有之組織方式在這一點上「宗族」實已超出嚴格的親屬團體之外而是與社會的政治與地緣關係相干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

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四劃】公祠 gungacuteciiˇ

公祠或稱為公廳是指一個宗族成員中所共同建造供奉祖先牌位的建築客家文化富有祖先崇拜的特色祭祀祖先有慎終追遠奉行孝道感恩報德維繫親情祈求祖先賜福與庇祐及延續血緣等目地乃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客家人在遷徙與定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每建造家族或宗族組織之家廟祠堂公廳及公嘗田為家族宗族的祭祀活動提供制度化的場所與經費使每年祭

祀活動趨於規範化與實用化讓祭祀活動的功能得以發揮儒家認為「祭如在」通過祭祀與祭祖活動崇拜祖先把個人與家庭家族祖先與子孫整合在一起由於客家人大都認為人的靈魂不滅肉體雖死亡但靈魂與精神長存因此非常重視祖先的祭祀通常把祖先崇拜表現在祖先牌位崇拜方面一般客家人「祖牌」的崇拜分為「廳堂牌位崇拜」與「祠堂牌位崇拜」兩種前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三合院的正廳俗稱為「廳堂」的地方後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正式安置家族牌位的「家廟」「宗祠」或「家祠」建築中客家人稱「廳堂」為「廳下」故稱為「廳下牌位崇拜」客家人一般未細分家祠與宗祠習慣稱為「公廳」把祖牌稱為「阿公婆牌」因此若以客家人安置阿公婆牌牌位的地點為分類標準前者為設於私人家宅之廳下後者為大家族正式安置並祭拜祖先牌位的場所過去臺灣客家社會無論一搬家宅或是所營建的祠堂兩者大都是三合院式的建築而只是兩三代人的汀下屬於三合院建築的「正身」也可以將其劃歸為「公廳」成為「公祠」換言之原屬自家廳下的阿公婆牌經由多子多孫多福氣世系之繁衍之後因樹大而分枝源盈而分派經分產之需要往往將三合院正身闢為公祠為所有子孫共有而不分產亦或將整個三合院劃歸為公祠甚至有些客家家族在子孫繁衍富有之後由各房子孫出前建造家廟或宗祠專門擺放所有來台祖先的阿公婆牌成為整個宗族祭祀的地方「公祠」意即由衍自共同祖先且防別子孫較多且痛同祭拜祖先牌位之所「公祠」和「公廳」常被混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公廳」通常於每年祖先忌日均有派下子孫前往祭拜而「祠堂」則集中於一年的固定幾天舉行總祭如一般的春秋兩祭即是然若無公祠也可在私祠舉行如祠堂的規律化祭祀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399

客家文化事典

公館劉蘭斯宗族 ( 劉獻廷宗族 ) 

gungacutegonˋliuˇlanˇsiiacutezungacutecug(liuˇhien tinˇzungacutecug)

劉開七 (1208-1224)於南宋初渡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廣東省潮州梅州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妣馬楊氏生十四子宋瑞平二年乙未進士調會昌尉任江西贛州府寧都府瑞金縣知縣劉廣傳生十四子長巨源次巨湶三巨洲四巨淵五巨海六巨浪七巨波八巨漣九巨江十巨淮十一巨河十二巨漢十三巨浩十四巨深均官任江西湖南四川浙江雲南廣西安徽湖北山西貴州等地臺灣各地都有劉氏族人移墾其中祖籍在廣東省平遠縣東石鄉的劉懷莞是十一房劉巨河派下於清代乾隆初葉來台起先拓殖臺中市南門一代因拓墾有功被清廷授以軍功六品職銜劉懷莞去世後葬於臺中橋仔頭後來已被遷葬到苗栗造橋龍昇湖畔劉懷莞之子劉蘭斯於乾隆 45 年 (1780)自臺中遷居到苗栗公館尖山一代定居劉蘭斯向平埔族貓閣社頭目承讓土地墾殖公股鄉尖山村仁安村地區不數年成為當地首富劉蘭斯熱心公益道光 3年 (1821)還親自回到廣東奉祀三山國王廟香火到苗栗市奉安劉蘭斯獨子劉獻廷自幼好學冠年遊庠長於詩文精通經史劉獻廷於道光 14 年 (1834) 參加甲午鄉試中式舉人為苗栗地方鄉試及第第一人劉獻廷亦熱心公益多次捐資整修苗栗龜山大圳及設置蛤子市義渡也偕同開台進士鄭用錫勸阻道光 6年之閩客械鬥被臺灣道孔所贈送「一方善士」匾額一塊劉獻廷的一生行誼被客籍文學家「芸閣山人」吳子光撰入「直隸知州銜賞蘭翎甲午科舉人修堂劉公傳」中有極為中肯的記述劉獻廷晚年定居於尖山博覽群書手不釋卷所著詩文遺稿不少惟均散失無存劉獻廷生有五子次子劉禎號伯文字金璧自幼受父親調教道德文章均極出色頗有乃父之風在他父親中舉人之後劉禎也於道光 20 年(1840)庚子歲中式恩科劍波榜舉人成為父子兩代舉人被人以「父子雙舉人」傳頌劉金璧生平事蹟其後裔未做整理地方文獻中僅吳子光著有「內閣中書銜孝廉伯文劉先生雙壽文」中有提及劉獻廷劉禎父子兩代舉人博學德劭望重鄉邦其畢生行誼息息相關於早年苗栗公館的拓殖與發展雙舉人故宅位在公館鄉的尖山村依著墨硯山而築格局規模相當宏偉門前的石砌階梯依舊完整蟠龍石柱木窗以及牆壁上也擁有雕工精緻的裝飾風采不減當年門前還有舉人石製旗桿座劉蘭斯後裔繁衍眾多「父子雙舉人」故居也成為劉屋公廳每到祭祖之際劉氏裔孫齊到恭敬肅穆地舉行祭祖典禮雙舉人故宅已成為苗栗著名的文史景點之一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79年 6月  黃鼎松《公館鄉志》1993年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分房 funacutefongˇ

漢人家族以父系為主的繼嗣關係建立在「房」的基礎上進而建構了親屬關係宗族意識以及祖先崇拜等相關議題透過「房」的概念與運作聯結了漢人家族制度及祖先崇拜的文化表現

人類學家陳其南指出分房制度是中國漢人特有的繼承原則蘊含在同一父屬下之子及其妻和兒子之諸基礎房所構成的「基礎家族」結構中代表一家族之父親有多少兒子其家族即分為多少房分房是一個純粹的系譜概念是一個家族內部分化的狀態各房雖在形態上分化但原來的家族在概念上仍然存在並不因分房的過程而消失這與分財產或分戶的過程不同財產與生活單位等功能性的要素一經分化原來做為一社會實體之財產或戶口單位即永遠消失故一般意義中的「分家」與系譜上的「分房」概念是有所差異的一個功能性的家或戶一經分析原來的社會單位即為新成立的單位所取代但一個家族雖然經過不斷的分房原來的家族單位仍然繼續存在而與諸房並存

因為房的基礎觀念源於父子聯繫關係所以分房的過程基本上是發生在父子兩代之間的現象同屬一父之諸子彼此之間必須分立而在系譜意義上各自獨立成一系並透過分房法則決定家族事務的運作形態凡有關家族之權利義務關係大多遵照分房法則進行 ( 即照房份 )

簡單來說「分房」為一種系譜概念的建構而「分家」則為功能性單位「家」或「戶」的分化涉及財產的繼承與家族事務的運作

參考資料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市聯經1990 年)頁129-141

父子雙舉人公廳與雙舉人掛像

400

宗族社會

氏族 sii cug

中國上古時代姓氏是分開有別的姓表示血統起於女系氏表功勳起於男性故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秦漢以後封建體制瓦解氏已不代表權貴反倒成了姓自此姓氏之稱混而為一另據梁啟超的看法中國人得姓受氏的主要途徑有四( 一 ) 天子以命諸侯以國為氏( 二 ) 侯國之支庶以王父字為氏( 三 ) 世其官者則以官為氏( 四 ) 受有采邑者以邑為氏

氏族是人類社會發展到某種程度後用以表明區別人們宗族的稱號透過姓氏可以從中看出中國人血緣和地緣的脈絡「氏」與「族」都是用以區別各姓宗族的稱號只不過是說者立足點的不同乃個別與集體稱呼的差別因此若為個人即稱某氏諸如林氏張氏稱其宗人時則稱某族如林氏宗族張氏宗族

相較於宗族氏族成員僅為「同姓」且不同派衍繼嗣群的系譜脈絡不若宗族以父系血緣樞紐為基礎原則因此無須如宗族一般建立足資證明的父系繼嗣群除此之外氏族成員或家戶彼此間倒不強調源自於某一位某一世共同祖先的派衍其在族譜世系關係的呈現上該姓氏族無論成員多寡亦或散居各地均屬同一遠祖傳下的子孫此者正如張姓氏族以揮公為遠祖的道理相同換言之氏族是由數個不同派衍的繼嗣系統所組成繼嗣群當中的成員僅是同姓而已甚至有時可能出現杜撰與依附情形故嚴格來說氏族與宗族彼此間的屬性劃分即在於繼嗣群是否具有明確可靠的親屬關係與血緣脈絡可循若有則為宗族反之則為氏族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父家長 fu gaacutezongˋ

父家長是指父權社會之下的「男性統治」即指社會的男性權力體系乃是大部份從家庭的父親支配狀態 ( 妻子兒女附屬其中 ) 所反映與延展出來的強調性別的不平等乃是體系化的制度化的

且無所不在的實情中國上古時代透過姓氏可以從中看出中國人血緣和地緣的脈絡氏族成員僅為「同姓」且不同派衍繼嗣群的系譜脈絡不若宗族以父系血緣樞紐為基礎原則因此無須如宗族一般建立足資證明的父系繼嗣群而宗族則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因此父權社會之下形成了以父權為主的棕髮社會權力結構整個封建社會皇帝如同家庭的大家長掌管一切的權力影響所及客家社會長期以來也形成父家長制度在重男輕女之下父親成為家庭的權威連祖先牌位的書寫也是以男子為中心

參考資料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8690  陳進傳〈數位系譜的建構與運用〉《宜蘭文獻》第64期 (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年7月)頁9

【五劃】世系群 sii ne kiunˇ

中國上古時代姓氏是分開有別的秦漢以後姓氏合稱同姓氏之後代繁衍不僅有有其共同祖先也開始有其代序及世系群不過三代之前原始社會可能出自同一祖先由單一的繼嗣系統 ( 父系或母系 ) 延綿而下的後裔每一個人都屬於一個世系群世系群還可因系譜關係的深度大小不同而形成兩個或多個小型的世系群在一定條件下諸世系群可能組成一個整體結構即世系結構或世系制度這種世系群重視祖先在該群體中的成員資格只能視其是否能追溯和證明與一個共同祖先的關係而定在許多社會中一個人若不是一個世系群的成員就沒有法律與政治地位重要的宗教和巫術力如那些與神和祖先崇拜有關的宗教權力也可能與世系群有密切關聯世系群長久存在使其能採取共同行動如共同擁有土地財富組織生產活動分配產品和人力確立角色使世系群內外得以整合故是社會組織的一種強大而有效的基礎世系群的一個共同特徵是外婚制即一個世系群的成員必須在其他世系群尋找婚姻伴侶這

401

客家文化事典

樣一方面排除了世系群內兄弟姐妹間通婚的可能性一方面使世系群內外得以交流達成團結與結盟世系群是可說是原始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也是原始社會構成的重要象徵有些社群是由數個世系家庭所組成有共同耕作共有河流漁區共同行動與共同祭祀儀式的關係一個世系群中包含數個家族土地雖屬氏族所共有但實際權利在世系群之上原始社會不論是經濟上宗教上都是以世系群為其社會組織的最基本單位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六劃】血食嘗 hiedˋsiid songˇ

宗族組織的有形基礎是祭田或祖嘗統稱為「祭祀公業」客家地區則稱為「嘗」「公嘗」「祖嘗」「嘗會」或「公業」祭祀公業的目的主要以祭祀祖先為考量為了能繼續祭祀祖先及其他親人便在遺產中取出一部分作為公業用再將其餘財產分配給繼承人而繼承人在其財產中再拿出一部分土地和金錢設立一個公業並以此祀產作為祭祀祖先之用

學者戴炎輝將臺灣祭祀公業的組成分為「鬮分字祭祀團體」及「合約字祭祀團體」兩種雖然此二者組織團體均以祭祀祖先為目的但是設立的方式卻有所不同鬮分字祭祀團體是鬮分家產時抽出一部分作為祭祀公業這種宗族組織可以血緣繼嗣關係的形成作為區別「鬮分字祭祀團體」即所謂的「血食嘗」屬於純粹基於血緣關係所形成的單系繼嗣群

參考資料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民國86年10月)頁143-145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0  戴炎輝〈臺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 (臺北清水書局1945年)頁231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國86年12月)頁617-618

西湖吳起成宗族 

xiacutefuˇngˇhiˋsiinˇzungacutecug

吳姓是臺灣第七大姓吳氏姓源有二一為炎帝大臣吳權之後裔屬於以氏族名稱或國名為氏一為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後裔古公亶父之子吳太伯 ( 泰伯 )屬於以國名為氏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後裔受封於吳建立起強大的吳國後世吳姓子孫則多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唐代時已有吳姓族人隨陳元光入閩開漳後晉時吳宥遷居福建寧化是為閩粵吳氏始祖吳宥生四子次吳坤遷居永定明清兩代吳氏族人渡海來台者以吳坤派下最多乾隆年間有吳琳芳吳華芳吳榮芳吳俊芳吳群芳兄弟入墾苗栗銅鑼而廣東惠州府陸豐縣的吳朝鎮入墾苗栗西湖西湖吳起成宗族亦是一是由陸豐縣方角都移墾來台吳起成是第九世於乾隆年間與其弟吳起業隨同來臺灣移墾先由大甲港登陸設法求生起先是在大甲地方為人幫傭謀求生活工作穩定後娶妻林氏生下三個兒子後又移居到通霄白沙墩過港莊以經營石塭捕魚為業後又在生下五子三女稍有積蓄後又在遷居到西湖鄉二湖莊崁下定居吳起成夫妻努力打拼闢墾兒女亦協助家業有成吳起成後人在二湖莊建有吳氏宗祠一座名為「至德堂」以供奉吳氏祖先神祖牌早晚奉茶上香吳起成有八個兒子吳智春吳智景吳智錦吳智福吳智全吳智連吳智祿吳智就其中三子吳智錦過繼給其弟吳起業為嗣繼承其弟香火西湖吳起成宗族從來台繁衍至今已經近十代人派下以孫眾多吳氏宗祠「至德堂」位於西湖鄉湖東村二鄰營盤下 9號每逢「至德堂」公廳祭祖及過年過節之際全台各地之吳氏裔孫都會回來祭祖一同緬懷祖德宗功

參考資料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卷三十二人物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西湖劉恩寬宗族 

xiacutefuˇliuˇenacutekonacutezungacutecug

漢人在尚未開發西湖時西湖所轄地區五湖二湖下埔高埔鴨母坑等庄內都有原住民平埔族居住西湖在康熙 52 年 (1713) 時已有廣東陸豐五華等縣客家人黃福泉九王爺等十人入墾西湖二湖庄雍正年間也有廣東梅縣古蘭祥渡海來到二湖庄開墾乾隆 17 年 (1752)有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 26 歲時由原鄉渡海來

402

宗族社會

台為人做傭工挑擔度日因原鄉雙親已經老邁乃三度回鄉探親雙親亡故後復來台為人做傭工劉恩寬在 42 歲時迎娶年僅 18 歲的陳氏女為妻後來家境日健康泰最終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為劉氏家族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人對五兄弟有詩讚曰「祖身原本是農民帶月披星不畏辛耕種殷勤兼惜穀上蒼報應吾祖身」劉氏家族後來在劉恩寬老屋處興建「彭城堂」宗祠一座前後歷經多次改建迄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劉恩寬家族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之後學生日增乃將私塾擴建為雲梯書院雲梯書院對於西湖地方的文教推廣助益很大並不亞於官紳合設的書院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雲梯書院也培育了不少人才清朝時期劉恩寬後人有大學生 12 人例貢生 4人附貢生 3人庠生 1人光緒年間 (1875-1908)劉繼業及劉進業更成為恩貢生及拔貢生可說劉恩寬宗族都是官方認可的地方菁英此外劉恩寬宗族不僅田產眾多也捐資姓建寺廟推動地方文教事業推動地方團練聯庄保結建城的事務劉恩寬的後人成立了「祭祀公業劉恩寬公嘗」從公嘗財產清冊中得知劉恩寬宗族家全盛時期的財產至少有 270 公頃之多劉恩寬宗族的後人人才濟濟從其公廳內所掛的博士牌匾即可應證地方人士盛傳劉恩寬宗祠是鯉魚穴特別容易孕育出醫界後人

參考資料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西湖鄉志  林文進《民風純樸西湖鄉》苗栗苗栗縣政府1996 年  陳瑞霞《從書院到鸞堂以苗栗西湖劉家的地方菁英角色扮演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班論文2008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七劃】李騰華嘗  liˋtinˇfaˇsongˇ

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李姓是臺灣的第五大姓李姓之來源一說是出於嬴姓唐堯時代皋陶曾擔任大理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以官為氏稱理氏後又改為李姓一

說是出自周朝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唐高宗時河南光州故使人李伯瑤隨陳元光入閩開漳宋代時李火德從寧化遷居上杭為閩粵李氏大始祖明清兩代李氏渡海來台者多屬李火德派下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根據李氏族譜記載李氏祖先原籍廣東省長樂 ( 現在的五華 ) 大湖洞地區來臺祖 ( 第十八世祖 ) 李德萬譜名應龍諱緯烈在乾隆 38 年 (1773)16 歲時隨父親李維棟渡海來臺李德萬來臺之後先是居住在當時歸屬彰化縣的東勢角土牛地區 ( 現臺中市石岡區土牛村 )以臂力過人幫傭維生30 歲時在土牛娶妻連氏後再轉往彰化黃子社居住並經營稻米的買賣嘉慶末年李德萬約 60 歲時因洪水為患田地流失李家開始購買芒埔田 ( 現中苗一帶 )並移居苗栗開墾李氏家族在苗栗地區不論農耕或經商都有發展因此李德萬決定在銅鑼澗窩定居李德萬於嘉慶 25 年 (1820) 興建李氏家宅也就是李氏宗祠「惇敘堂」的前身李德萬過世前已將田地分給子孫但將澗窩老宅所屬地田業全部保留作為家族地公嘗田李德萬有六個兒子依長幼之序如下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及騰祥李騰華生於嘉慶 8年 (1803)卒於光緒 10 年 (1884)享壽82 歲受封監生加六品諱朝榮字如松諡慷睦雅裕李騰華天生魁梧孔武有力及長有大志習射至百步立竹可中舉石舞刀等皆技能優異人謂有李廣將軍之遺風李騰華雖有心從武途進身但參加武舉科考未能上榜馬步箭均難命中主考官也認為不太正常特許再射一次仍然不中李騰華憤而折箭絕意科舉李騰華喜交遊從事墾闢貿易道光 22 年 (1842) 組「金華生」墾號墾闢三叉河北部雙草湖雙連潭拐仔湖頂地區有成李騰華取吳氏生七子秀恭 ( 逢年 )秀忠( 逢春 ) 皆武生加六品秀高秀芙 ( 逢時 ) 武品秀芹秀傑 ( 逢香 ) 武生加六品秀拔 ( 逢科 ) 例貢生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藉以共同祭祀及緬懷先祖

參考資料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卷三十二人物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403

客家文化事典

私祠 siiacuteciiˇ

私祠是指一個家庭成員中只屬於自己一派下所建造供奉祖先牌位的建築客家文化富有祖先崇拜的特色祭祀祖先有慎終追遠奉行孝道感恩報德維繫親情祈求祖先賜福與庇祐及延續血緣等目地乃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客家人在遷徙與定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每建造家族或宗族組織之家廟祠堂公廳及公嘗田為家族宗族的祭祀活動提供制度化的場所與經費使每年祭祀活動趨於規範化與實用化讓祭祀活動的功能得以發揮儒家認為「祭如在」通過祭祀與祭祖活動崇拜祖先把個人與家庭家族祖先與子孫整合在一起由於客家人大都認為人的靈魂不滅肉體雖死亡但靈魂與精神長存因此非常重視祖先的祭祀通常把祖先崇拜表現在祖先牌位崇拜方面一般客家人「祖牌」的崇拜分為「廳堂牌位崇拜」與「祠堂牌位崇拜」兩種前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三合院的正廳俗稱為「廳堂」的地方後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正式安置家族牌位的「家廟」「宗祠」或「家祠」建築中客家人稱「廳堂」為「廳下」故稱為「廳下牌位崇拜」客家人一般未細分家祠與宗祠習慣稱為「公廳」把祖牌稱為「阿公婆牌」因此若以客家人安置阿公婆牌牌位的地點為分類標準前者為設於私人家宅之廳下後者為大家族正式安置並祭拜祖先牌位的場所過去臺灣客家社會無論一搬家宅或是所營建的家祠兩者大都是三合院式的建築而只是兩三代人的汀下屬於三合院建築的「正身」也可以將其劃歸為「公廳」成為「私祠」換言之原屬自家廳下的阿公婆牌經由多子多孫多福氣世系之繁衍之後因樹大而分枝源盈而分派經分產之需要往往將三合院正身闢為私祠為所有子孫共有而不分產亦或將整個三合院劃歸為私祠甚至有些客家家族在子孫繁衍富有之後由各房子孫出前建造家祠或宗祠專門擺放所有來台祖先的阿公婆牌成為整個宗族祭祀的地方「私祠」意即由衍自共同祖先且未遠徙的後裔子孫祭拜其共同祖先牌位之所「祠堂」和「公廳」常被混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公廳」通常於每年祖先忌日均有派下子孫前往祭拜而「祠堂」則集中於一年的固定幾天舉行總祭如一般的春秋兩祭即是然若無祠堂也可在公廳舉行如祠堂的規律化祭祀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

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八劃】 卓蘭詹氏宗族 

zogˋlanˇzamacutesii zungacutecug

詹姓來自周宣王文公受封為詹侯屬地為詹城( 河間縣 )其四子受封以之為姓為詹姓一族的一世祖晉永嘉之亂諸姓南下避禍詹氏一族亦有隨之南遷者至北宋末亂世再起詹學傳攜子自江西的廣昌再南遷至福建寧化其後第五世孫肇熙再遷饒平是為饒平開基祖學傳公便被稱為粵閩始祖繼述堂詹氏宗族隨即陸續渡臺拓墾卓蘭詹氏宗族其原鄉在於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詹氏宗族之族人於乾隆末年入墾罩蘭埔逐漸於罩蘭埔形成同姓聚落舉凡地方宗教之事卓蘭詹氏宗族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詹氏族人入臺的第一個落腳處在於彰化縣員林永靖竹塘一帶後來才二次移民到今卓蘭地區開墾當時有詹伯玉派下詹來珌詹在淵詹來琇及詹伯珪派下詹鑾 ( 來縞 )詹來壽詹良善詹名會詹來宜詹來修詹成學詹春來詹舜明詹來傳詹衍信詹來操還有詹伯善下之詹來思詹玉佩詹文彥以及不詳派別之詹金生詹次行等詹氏派下成員來到卓蘭及苗栗地區移墾詹氏族人初來罩蘭埔之時並沒有住在此地而是居住在東勢石壁坑白天才到罩蘭埔來耕種加上當時的埔地有極大的區域都屬於大安溪的行水區能居住的地方不多復以原住民的問題無法克服因此卓蘭地區詹氏一族與石壁坑的關係相當密切後來隨著拓墾日益穩定才有族人逐漸進入罩蘭埔居住詹氏族人在卓蘭地區拓後墾子孫繁衍日多且逐漸在卓蘭取得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內灣與食水坑兩個民隘在光緒初年開始即由詹氏族人負責管理與收隘租當時的負責人為罩蘭庄頭人詹振耀與經理詹義山等人而詹振耀與詹義山等人更在峨崙廟前購地準備興建詹氏家廟顯示詹氏一族在卓蘭地區已有相當資本且卓蘭地區當時應該是相當和平穩定的狀態清光緒年間 (1883-1885)詹氏派下集資購地興築家廟昭和10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詹姓家廟受損翌年(1936) 重建祠臺再更名為「繼述堂」取「繼志述事」之義以勉勵後代子孫詹氏在卓蘭還建有「河間堂」位於老庄里屬詹來宜派下堂前懸有「會魁」匾額「篤慶居」位於老庄為詹來

404

宗族社會

思派下「瑞金堂」為詹玉佩派下位於上新食水坑「興仁堂」位於上新屬詹彥派下「敦五堂」位於竹圍為詹謹信派下所建

參考資料  蔡佩芸〈罩蘭Talan 客家人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  中國科技大學《苗栗縣歷史建築卓蘭詹氏繼述堂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2001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宗子 zungacuteziiˋ

宗子是指客家社會傳衍久了之後各房派下同宗之人且比較屬於同一直系親屬者客家宗族社會宗族成員不僅為「同姓」且長期繁衍之下逐漸再次方房分派使得宗族成員或家戶彼此間逐漸不強調源自於某一位某一世共同派衍的遠祖而只強調較近的共同祖先但是在族譜上在族譜世系關係的呈現上該姓宗族無論成員多寡亦或散居各地均屬同一遠祖傳下的子孫其中大宗是指血緣傳衍不久的同一姓氏族人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種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子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子」是血緣直系間的傳承關係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小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大宗族此類型的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客家人分家

卓蘭詹姓祖廟

時宗子除了佔有家庭財產的主要部分外還繼承老家長的爵位宗族中無論祭祀祖先辦喪事宴賓客都以宗子為主《詩大雅板》「懷德維甯宗子維城無俾城壞無獨斯畏」鄭玄箋「宗子謂王之嫡子」《禮記內則》「嫡子庶子祗事宗子宗婦雖貴富不敢以貴富入宗子之家雖眾車徒舍於外以寡約入子弟猶歸器衣服裘衾車馬則必獻其上而後敢服用其次也若非所獻則不敢以入于宗子之門不敢以貴富加於父兄宗族若富則具二牲獻其賢者于宗子夫婦皆齊而宗敬焉終事而後敢私祭」可見宗子容易成為封建社會之族長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法 zungacutefabˋ

宗法制度源自於中國西周時期為西周封建體制下重要的繼承法則與社會結構其以血緣關係為基礎以家族為本位以祖先崇拜為根源講求尊卑長幼的秩序規範

在宗法制度的框架當中上起天子王位下至士人爵邑每一家族都由嫡長子繼承奉其始祖與此繼承制度之中一系相承的稱作「大宗」與嫡長子平輩的其他支系 ( 即同母弟及庶母所生兄弟 )傳承下去的則稱為「小宗」「大宗」與「小宗」是兩個具有血緣關係而相對之系統體系「小宗」必須服從「大宗」的權威依例由一姓始祖宗子傳下的「大宗」是絕對百世不遷的至於一般的「小宗」只限五世五世以外就須另立宗主

簡言之宗法制度的繼承概念涉及了嫡庶之別和尊卑秩序宗法繼承制度所謂嫡子由元配所出嫡子中的長子即為嫡長子其餘庶出諸子便是所謂的庶子嫡長子繼承制度中只有嫡長子享有繼承權可合法繼承世襲父位並享有宗廟祭祀權以及具備宗主之領導身份權力其餘嫡子只有在長子早夭時才能按排行繼承無嫡子方立庶長子

405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張恩賜等《中國文化史》(臺北市今古文化事業民國87年1月)頁33  李東華蔡瑄瑾《歷史(上 )》(臺北三民民國88年 8月)頁41-42  林能士主編《歷史(上冊)》(台南市南一民國90年 8月)頁30

宗族 zungacutecug

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重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

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族」繼嗣群間的系譜脈絡是可以追溯出來的而「氏族」則是立足在契約關係 ( 如祖公會 )其繼嗣群成員僅是同姓而已彼此之間不一定具有血緣樞紐的關係

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共產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分產宗族此類型的宗族相對於共產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

參考資料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8690  陳進傳〈數位系譜的建構與運用〉《宜蘭文獻》第64期 (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年7月)頁9

宗族聚居  zungacutecug qi giacute

中國人重視血緣關係特別是父系血緣關係聚族而居的傳統與宗族組織原本發源於北方這種習俗在周代即已形成於中原地區周代時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實行的是一種宗法式的宗族制度

並構成了家國一體政權組織與宗族組織合一的龐大層級體系但在當時只有貴族有宗族平民依附於貴族春秋戰國時期隨宗法制度的離析在「編戶齊民」後大量貴族的宗族分解小家庭變成了普遍的社會基本單位經西漢二百年和平環境的養育豪強大族逐漸興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宗族聚居格局達到了全盛狀態而客家人移墾臺灣時也把宗族聚居型態傳臺灣來臺灣客家地區有集村有散村集村地區村莊密集每個村莊都是通一姓氏的子孫及同一宗族聚居有的一個村莊一姓是由原來的來台祖始祖綿衍後代聚居而成自然村的有的是一個莊兩姓或幾姓也是由這兩姓或幾姓的來台始祖綿延後代聚居一起成為自然村而又分片居住的以苗栗為例苗栗客家庄宗族聚居十分普遍各個家族或宗族之聚居點因人多而形成一個姓氏之村庄像西湖鄉劉恩寬派下公館鄉尖山劉獻廷父子雙舉人派下其鄰近地區都是劉姓宗族聚居繁衍之祖地其實苗栗地區各宗族聚居的現象十分普遍在傳統農業社會裡客家人的宗族觀念很強村界姓氏分明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祧 zungacutetiauacute

宗祧為中國漢人社會宗法繼承的一種社會制度所謂宗祧說得就是尊崇祖先尊崇祖廟論其繼承則是延續和發展祖宗傳續下來的枝蔓派衍換言之即「祭祀祖先繁衍子嗣」的道理

宗祧子嗣的倫序及定位相當明確論其繼承也有一套規範原則上漢人家族依親疏關係所認同的子嗣繼承人以親生子至上次為胞姪堂姪和從姪再者就是同宗同姓若非不得已多不立異性為嗣重要的是繼承宗祧僅限於男性一宗一嗣獨子不宜過房 ( 即獨子不出嗣 )卻允許兼祧

傳統的家族繼承涉及身份財產職業牌位子嗣等多種繼承其中以子嗣繼承為核心影響其他繼承的運作宗祧子嗣的繼承具有家族繁衍祭拜祖先父子相續 ( 父子聯繫 ) 三項意義

406

宗族社會

進一步來說繼承宗祧者依照宗祧原則獲得應有之財產權與祭祀權至於宗祧制度的維持也有賴祖產公業與祭典的運作

參考資料  陳進傳〈清代至日治時期宜蘭漢人家族的子嗣繼承〉《「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172-224

房份 fongˇfun

房份即是指「血食嘗」中的房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是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其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乃採照房份之方式「鬮分字祭祀團體」的房份是鬮分家產時依據兄弟人數與長幼分做幾房鬮分財產時也分作幾鬮如頭鬮二鬮三鬮等再由各房拈鬮對家產有份的派下成員各屬於其房下每房權利義務均相等各房在均分家產拈鬮時是依照倫理次序如長房二房三房等順序來拈鬮也就是所有家人全部為派下而其派下權的份量則依照其家產應分房額來分配不過鬮分字宗族團體除各房份之家產之外也會在鬮分祖先財產時先抽出一部分充當祭祀公業公嘗用

參考資料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民國86年10月)頁143-145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0  戴炎輝〈臺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 (臺北清水書局1945年)頁231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國86年12月)頁617-618

林洪嘗 limˇfungˇsongˇ

林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羅經垣人為林八郎之十世孫其六世祖林思賢由羅經垣遷居同縣廣福鄉逕背因此來臺子孫有的稱是羅經垣人有的則自稱為廣福鄉逕背人林氏各家手抄族譜均未寫明他的生卒年月日惟其八氏孫即十八世的林錦秀於乾隆年間隨福康安征討林爽文賞軍功五品奉准敇授武德將軍由此推測林洪應為明神宗萬曆年間人根據「林氏寶鑑」的記載林洪公嘗成立於嘉慶 4年 (1799) 冬至日正式名稱為「頭份林宏公嘗睦創堂」由武德將軍林錦秀所發起每份津穀一石為本放利茲息十成百百成千千成萬乃與溫吳黃羅五姓共承閩人林俊之墾地在臺灣的漢人社會與中國本土一樣宗族的建立也是以族產或宗嗣為基礎林洪公

嘗當時結集的原由以及其後發展的方式是經由參與墾闢團體而來嘉慶 11 年林洪黃日新溫殿玉吳永忠等 18 人份作 17 股半買墾造橋庄西坑田埔鬮分的契約林洪公嘗為頭份地區最大的嘗會其下又設有五哥之派即十四世「林日宣嘗」十四世「林日章嘗」十五世「林九德嘗」十五世「林九有嘗」十五世「林九萬嘗」事實上各之派並不是單獨設立一個嘗會而是分別設立各種公嘗據稱系上代設嘗人之意思分別設嘗其慣例及置產額不同但因設立年代甚久經歷代繼承所屬現有派下員均相同如林九德嘗這一支派就分別設立有「祭祀公業林九德嘗」「林九德公會」「九德嘗土地公」「九德公嘗」「林九德」「林九德嘗」等六個嘗會各有其財產其成員的認定則採取股份由各房子子孫均分的方式因此他們的會分有零點零幾分的說法這五個支派的始祖實際上都不是來臺祖而是由他們的第十八世至二十一世的裔孫們渡海來臺的來臺後基於實際需要而結合成各種嘗會據該嘗管委員會現任主委林輝棋先生說嘉慶 4年 (1799) 成立當初與會的據說有 80 份等到日據時期民國 26 年(1937) 楚理財產時每份作 2500 元則僅剩 60 餘份這個嘗會是頭份地區財產最多的一個其結合的原始資料以散失淨盡晚輩們也沒有獲得長輩的口傳資料時至今日以無法確時探討其演變情形不過這一嘗會的派下裔孫最多使得林姓人口占頭份鎮的第一位

參考資料  頭份溫殿玉嘗會份簿老簿二本道光 21年設置日據時期大正 2年 (1923)8月 5日重整新簿 5本編定仁義禮智信五字為號後智字號簿無人收管作廢

【九劃】 後龍林群才宗族 

heu lungˇlimˇkiunˇcoiˇzungacutecug

後龍林群才宗族是指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因其祖堂在後龍而得名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拱東省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

407

客家文化事典

宗廟神主輩份的世代排序其發端於中國商周封建宗法制度宗廟輩次依階層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此者正如《禮記王制》記云「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明顯含有尊卑次序之意

若就宗廟神主輩份之世代排序以各氏始祖為中心分為左昭與右穆二列排序「昭」為二四六等雙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左故稱「左昭」「穆」為三五七等單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右故稱「右穆」示以長幼有序親疏之別《禮記祭統》有云「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事於大廟則群昭穆咸在而不失倫此謂親疏之殺也」依此昭穆制度的主要目的不外乎序尊卑別親疏分長幼

昭穆制度的另一項內涵亦即姓氏宗族的輩份排名一般族譜將之稱為字行字輩輩序派序班輩班序班排派語派行或排行子孫命名時需以字輩排序為據以明世系脈絡輩份排序

總的來說昭穆制度是傳統漢人社會重要的文化載體透過宗祠家廟的廟制角度和祖先牌位的世代排序書寫關係體現了中國宗法禮制下的行為內涵以及尊卑倫常的權力象徵

參考資料  姜義華注譯《新譯禮記讀本》(臺北市三民2000年)頁199678  廖慶六《族譜文獻學》(臺北市南天2003年 5月)頁23  許子濱〈論「昭穆之命名取義」〉《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 (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民國96年12月)頁330-331

派下員 pai ha ienˇ

派下員就是祭祀公業之成員名稱享有祭祀公業的權利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

公館大坑林義炎家族所祀「阿公婆牌」上書有「左昭右穆」字眼(羅永昌拍攝)

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1839-1842) 鴉片戰爭時代加上隨後之太平天國之亂臺灣社會民生疾苦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當時子女最年長者才 20 歲最年幼者方滿週歲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阮氏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昭和 10 年(1935)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民國 49 年 (1960) 又再次改建民國 83 年(1994) 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後龍林群才宗族之後人為團結宗親力量光大宗祠門望弘揚忠孝傳統以啟迪林氏裔孫於民國 92 年(2005)成立了「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以苗栗縣行政區域為組織區域希冀林群才派下所有子孫都能崇祖敬宗增進宗親情誼樹立和諧倫常同時後龍林群才宗族也希望藉由宗親會之組織以獎掖林姓後嗣上進輔導子孫開創事業亦能維護林氏宗祠祖墳等公產設施綿遠祀奉香火傳授忠孝美德培養崇高人格林氏第十八世裔孫林隆昌經由回到石岡鄉尋根並對照族譜遍訪宗親廣集資料已於民國 78 年 (1989) 編修新族譜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昭穆 zeuacutemugˋ

「昭穆制度」簡稱為昭穆是古代宗廟輩次與

後龍林群才公傳下祖堂祖牌

408

宗族社會

的湯姓人家大多來自此地清康熙年間廣東湯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最先移台的是廣東人湯洪梅湯簡英於清康熙 60 年 (1721)移居下淡水港清代鎮平湯氏遷居臺灣的有湯民榜等多人因而在臺灣形成湯氏郡望入墾苗栗的湯氏先祖皆來自鎮平縣開基一祖四七郎之後裔分屬於湯禮輔湯智輔湯元輔湯克讓派下乾隆年間先後渡海來臺入墾苗栗公館頭屋三義後龍通霄及新竹等地迄今苗栗縣為湯姓人口數最多之縣市湯氏先祖入墾苗栗期間備嘗艱辛當時溯後龍溪而上遍佈泰雅賽夏等原住民為了生活常與原住民爭第篳路藍縷經歷數十寒暑終於有成是苗栗地區開發史上的先驅之一乾隆53 年 (1788)湯洪鵬等裔孫為緬懷先袒創業維艱澤蔭後世乃結合湯姓宗親發揮團結互助的力量共集合叔侄 90 人共同出資以生放利息或購置「祭田」來作為祭祀先祖的經費後來又成立「祖嘗」與「祭祀公業」創設湯氏宗祠供奉祖先的神位成為苗栗湯氏宗祠的由來「湯氏宗祠」位於苗栗市嘉盛里文昌廟西側創建於道光14 年 (1834)迄今已近二百八十年歷史是苗栗市最古老的一座宗祠建築形制完整古樸典雅屬客家三合院建築也是全省最大的湯姓宗祠湯氏子孫從清朝渡海來台以後一直文人輩出有好幾位進士貢生如道光 16 年 (1836) 歲次丙申候選儒學湯桂揚湯宗錫湯贊廷湯金城光緒辛卯科考充恩貢生第一名湯樹梅等人湯氏宗祠走廊還懸掛有一方恩進士三方貢元的匾額苗栗湯氏子弟自清初渡臺以來確實人才輩出至今子孫散居海內外各地數年前湯氏子孫立湯氏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後湯氏廿二世子孫湯添喜整理出湯氏宗譜每年農曆 9月初 1日分居全省各地之湯氏子孫都會前來祖祠祭拜祖先

參考資料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何來美〈保有古風的苗栗地區客家建築〉《客家風雲第20期》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湯氏宗祠

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不動產祭祀公業子孫可為派下員其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苗栗湯氏宗族 meuˇlid tongacutesii zungacutecug

湯姓為臺灣第七十七大姓湯姓人氏最為集中的則是在新竹苗栗南投台南等地湯氏的始祖為成湯為帝嚳之十四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夏末時湯伐夏建立了商朝定都於毫死後被諡為成湯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諡號命氏成為湯氏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又改子姓為湯姓以避禍湯姓最早的發祥地是今河南省境湯氏在商代就遍佈於全國各地但至秦漢之際湯姓卻以古時的中山和范陽兩郡所轄之境為其繁衍中心所以現在各地

409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gˋgu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 方 龔 汪 ) 成 立 於 民 國 67 年(1978)「六桂」是六個姓氏的裔孫組成的稱謂「六桂」即是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姓據考證六桂之本源是周代昌王 (BC1053) 時有一位兒子姓姬名溢字庶任受封官職與受分土地於翁山地區即後來之山東青州鹽官郡到了第十四世祖何公約於後唐莊宗在位年號同光 (923)何公公生子乾度公為第 15 世祖乾度公於後唐高祖天福年間 (941)官拜郎中娶陳紙生有六子乾度公所生六子都是正榜進士榮華顯貴 光大門楣人人讚美盛極一時乾度公壽終於福建莆田縣葬於莆田縣的西南方黃峰山欽賜石碑封稱「六桂坊」六桂坊有石碑共 48 座巍峨矗立因此後人稱讚曰「六桂傳方」乾度公所生六子姓氏不同分姓如下長子分姓洪字伯起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考中進士封授承議郎尚書禮部員林郎中兼殿中丞上桂國的官位賞賜紅色寶魚袋取堂號為燉煌以紀念開基地由來次子分姓江字伯虔宋朝太祖雍熙二年 (985)考中梁灝進士封授泉州法旨取堂號濟陽三子守厡姓翁字伯簡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 與長兄同榜進士授幟劍南少尉取堂號為鹽官居住竹嘯地方四子分姓方字伯惇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考中進士任命泉州法旨取堂號為河南與三兄居住於竹嘯地方五子分姓龔字伯約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 與四兄同科考取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取堂號為武陵居住馬欄地方六子分姓汪字伯容宋朝太祖雍熙 2年 (985) 與次兄為同科進士官至朝散郎韶州判官取堂號為平陽居住東林地方以上六姓之裔孫歲不同姓卻是同根同源世代相傳綿延不絕子孫遍佈在中國各省是中華民族中昌盛優秀的大宗族六桂不同姓氏之子孫遷居苗栗後子孫繁衍眾多民國 67 年 (1978)六桂裔孫在江永輝與江增量的努力及江炳松促成之下合組成立「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方龔汪 )」用以敦睦宗誼聯絡情感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經國路 4段 79 號現任總幹事為黃朝煌苗栗縣六桂宗親會雖然沒有六姓之共同公廳但是六桂宗親會成員依據章程每年訂於 10 月召開宗親會員大會發放獎學金與祝壽金且做有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一首共會員傳唱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已多次組團回到原鄉福建莆田祭祖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

參考資料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手冊

苗栗縣古氏宗親會 

meuˇlid ien guˋsii zungacuteqinacutefi

古姓的源流有多種說法以字型大小為姓商朝末年的周族領袖古公亶父是黃帝直系裔孫本姓姬古公是號亶父是名為紀念古公古為姓以國號為姓商朝末年有古國其後有以國名命氏者古成氏改姓古成氏也是周太王古公的苗裔晉獻公時本姓卻後派衍有苦成氏「苦成氏」又分派出「古成氏」古成氏中又有一支改為古姓古氏一般以「新安堂」為郡號客家古氏最早去臺灣的時間是在清朝康熙 47 年 (1707)古達先自廣東省長樂縣 ( 今五華縣 ) 安流鎮鯉魚江高車子遷徙來臺創業於桃園縣楊梅鎮上田心營盤腳康熙年間 (1662-1722) 還有廣東省蕉嶺縣蕉城鎮謝陂的古辛伯遷居中部沿海梅縣城北鄉伯公凹的古九佩遷居苗栗縣通霄鎮梅縣的古弘貴永祥鳳祥蘭祥等亦遷居來台雍正年間 (1723-173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廣東省五華縣龍玉湖約的古登昌鳳昌兄弟居新埔流民窩五華縣梅林鎮的古蘭桂古傳先居關西上橫坑蕉嶺縣長潭鄉的古祿祥居苗栗縣銅鑼鎮蕉嶺縣文福鎮高塘村的古玉行兄弟居苗栗縣後龍梅縣樟樹坪的古敬儒居龍潭三坑乾隆年間 (1736-179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等等嘉慶年間 (1796-1820)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廣東省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光緒年間 (1875-1908) 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貯河石古阿義經基隆到苗栗縣大湖開基中華民族有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懷宗念祖敦親睦族的傳統美德古氏裔孫在台繁衍綿延不絕為飲水思源慎終追遠與敦親睦族古氏在台子孫在成立宗親會之前就舉行過多次宗親聯歡大會後來經政府立案後才改稱宗親會苗栗縣古姓宗親會創始人為古關璉成立於 1982 年 7 月4 日會員大約有 248 人歷屆理事長為古關璉古憲標古石榮古漢金歷屆總幹事為古憲標古木中古輝雄會址為苗栗市自治路 353 號古關璉是苗栗縣公館鄉人1904 年出生臺北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公館國民小學教員1989 年逝世其長子古榮一在美國加州業醫長女古登美曾任臺灣省政府委員臺灣大學法學院教授為現任監察委員第三任理事長古石榮曾任苗栗縣獅潭鄉鄉長第四任理事長古漢金自行開發的自動包裝機塑膠包裝帶等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現任五行電機企業公司董事長為研究古氏源流歷史多次赴大陸尋訪潛心追溯至上古

410

宗族社會

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 1935 年 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 1960 年又再次改建1994 年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pa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2 年 (1993)2月創會會長是彭慶穩目前總幹事是住在公館的彭鈺明彭姓源自黃帝第七代孫即彭祖壽至 800多歲是歷史上著名的彭姓先祖宋代之彭延年是著名的中代彭姓始祖但人潮州刺史為官清廉頗有政績生前留有「延年公家訓」數百字以告誡子孫彭姓先民陸續於清朝康熙雍正及乾隆年間移居來台散居於臺灣各地彭姓目前是臺灣第三十五大姓彭姓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彭姓渡海來台者都是延年公之後裔像彭祥萬彭懿兄弟入墾苗栗市彭祥周入墾後龍彭祥麟入墾西湖另有彭育天彭玉泰入墾銅鑼彭文泉入墾後龍等民國 94 年 (2005) 彭鈺明當選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第四屆理事長開始主張彭姓宗親會的改革他的主張有成員年輕化老中青都要有成員兩性平權男女平等成立女姓宗親的彩虹隊請彭姓女性成員參加擴大辦理成立十周年活動蒐集史料舉辦作詩比賽及運動大會而且發行特刊苗栗縣彭姓宗親會保有許多古文書也有編修彭姓族譜在西湖鄉建有彭姓宗祠也有成立彭姓之祭祀公業創作有彭姓會歌彭姓宗親每年固定於年初2除夕端午節及中秋節祭祖也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目前臺灣省已經成立「臺灣彭姓宗親總會」總會長也是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的成員擔任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祖堂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古小彬《遷往臺灣開基的客家古氏始祖》《梅州僑鄉月報》2007年第 4期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mˇsii kiunˇcoiˇgungacuteconˇha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是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所組成的宗親會組織成立民國 92 年 5 月並經苗栗縣政府 92 年 6 月 6 日府社政字第 0920053182 號函准予備查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勝利里 28 鄰復興路一段 492 號現任主任委員為林俊彥總幹事為林欽郎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鴉片戰爭時代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 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1895 年中日馬關條約議定割讓臺灣日軍入侵之際阮氏不顧家境貧微義責諸子組織鄉勇抗日保鄉並在苗栗西郊之營頭凸 ( 亦名榕樹凸 )與日軍激戰數日臨高据險以有利地形與旺盛鬥志重創日軍雖然不幸因彈藥用盡而敗散阮氏為掩護諸子逃避日軍搜捕自己卻被日軍逮捕被執遭綑綁於大廳挨餓受刑迫供仍寧死不屈林氏諸子情急運用智勇摸黑劫牢眾兄弟率年長晚輩及部分鄉勇同志先分批誘敵追索分散日軍看管人力另一批乘虛攀登屋頂從上破瓦而入完成救母壯舉經此劫難母子兄弟親情更趨牢固阮氏審度大勢悟出「留得青山在何慮無柴燒」之理與其繼續武力抗日徒損人丁寧暫且放下武器致力造產再伺機驅除日敵於是阮氏繼續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

411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劉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劉姓是中國第四大姓劉姓之源流系統有五種說法一般劉氏族譜認為是帝堯第九子源明公 ( 或為監明公 ) 受封於劉〈今山西省洪洞縣〉故源明公為劉姓之始祖十八世劉累號禦龍氏名顯天下所以後世又有以累公為劉姓之始祖者傳到秦朝時第七十五世劉邦滅秦建立漢朝為漢高祖彭城郡〈今之徐州包括山 東 微 山 線 沛 縣 等地〉為劉邦之祖居地故劉姓堂號為「彭城堂」劉氏後人播遷於長江南北成為顯赫的名門望族光是郡望就有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 13 個之多以「彭城」為最著三國時代劉備為九十四世其次子劉永從成都遷回洛陽唐朝末年翰林學士視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祥因避亂而從洛陽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擇地立業號為東派其後代在宋朝時代大都為官顯赫一時而劉祥之兄劉翱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長官子孫定居於此遂為入閩始祖之一族譜中稱為西派東派一般被認為是客家劉氏之源流劉祥為始遷寧化之祖後代枝葉繁衍蔚為汀閩望族劉祥十五世孫劉開七 (1208-1224)原居寧化石壁水口葛藤村後遷入縣城於南宋初年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為潮梅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生十四子作有《內侍詩》一首以囑十四子源湶淵海及漣江淮漢與浩共馬娘汌浪波河深同腹列數五子是從楊劉廣傳另做「訓十四子」詩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莫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苗栗縣劉氏親親會成立於民國 69年廣傳公派下 14 大房都有裔孫參加並以敦親睦族團結互助增進聯誼促進宗親福祉發揚固有之倫理道德協助政府推行政令厚植國力為宗旨當時是由劉碧良為創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為劉國昭現任理事長為劉富明苗栗縣劉氏宗親會在苗栗縣境內十八鄉鎮市內都有分會組織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多次籌組祭祖團回大陸原鄉祭祖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址設於公館鄉鶴山村 5鄰 165 號民國 101 年 (2012)10 月臺灣省劉姓宗親會總會於苗栗成立並選出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員劉政鴻為總會長副總會長為劉炳鈞民國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臺灣省分會1979年  彭姓宗親會聯誼會手冊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vo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臺灣為第三大姓黃姓起源有三支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出自金天氏之後出自陸終之後黃姓以江夏堂為郡號晉代黃姓開始進入福建黃氏第九十世黃峭為宋代乾德三年 (965) 進士累官至天章閣直學士取三妻各生七子共八十三孫黃峭曾作一遣子八句詩「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詩中意涵在於鼓勵子孫分居各地雖然日久總要落地生根但絕不能忘掉祖先的恩澤明末清初時黃姓開始進入臺灣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廣福鄉大黃屋房乾隆中葉有十六世黃彥桂26 歲時偕兄黃彥蘭弟黃彥芳東渡來台成為苗栗縣頭份鎮新屋家黃氏開基祖乾隆末葉有黃元揚黃元英兄弟及黃明慶入墾頭份黃隆英入墾南庄道光末年黃梅怡之子黃南球入墾南庄成為苗栗望族其他黃氏裔孫來台移墾者還有很多苗栗縣各地如三灣鄉原有黃姓宗親會民國 90 年 (2001)由頭份黃姓宗親會黃秀生及其他黃姓各派裔孫合力組成「苗栗縣黃姓宗親會」現任會長是黃清盛理事長為黃盛和總幹事為黃木松苗栗縣黃姓宗親會會址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雙十街 112 號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以榮宗耀祖敦睦宗誼發揚傳統倫理道德並以互助合作之精神謀求宗族團結和協發展增進宗族情感與福利及協助政府宣導政令為成立之宗旨成立後除每年固定於苗栗縣頭份鎮忠孝里中華路 1231 巷黄家祠堂舉行會員大會或舉行敬天祭祖大典也舉辦會員福利協助辦理慶弔敬老尊賢表揚好人好事以敦宗誼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之任務如下一祖宗祭祀事項二敦睦族誼培植後進舉辦獎助學金扶助優秀清寒子弟以造就人才三宗親之調查登記互助繁榮情誼之連繫事項四族譜編纂會刊文獻專輯及通訊錄等之製作以延後世五黃姓宗親糾紛之調解困難之救助等事宜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資訊網站黃欽達的資訊網站httph12mywebhinetnet

412

宗族社會

立「蔣姓祭祀公業」民國 61 年 (1972)10 月由蔣瑞宗蔣雲宗蔣慶集等協助改成立為「苗栗縣蔣姓宗親會」並訂有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組織章程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宗親會財產並推動慈善與教育興學為宗旨苗栗縣蔣降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每年公廳祭祖還保有客家習俗以三獻禮祭祖以八音演奏顯示莊嚴禮儀蔣降姓宗親會已經多次組團返回原鄉祭祖並有裔孫蔣瑞宗編有《蔣姓大宗譜》乙部用以明世系定房別敦倫理

參考資料  蔣瑞宗編《蔣氏大宗譜》民國76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 iongˇkoacuteca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由苗栗縣境內柯姓與蔡姓派下裔孫蔡金生與蔡義男於民國 66 年 (1977) 所 籌 組成立的宗親會組織由於柯蔡兩姓的郡號都是「濟陽堂」故以濟陽柯蔡宗親會名之根據史書所載柯姓與蔡姓都是出自姬姓系出同源又根據柯蔡氏大宗譜記載宋代有柯翰為福建同安開基祖柯翰之孫為柯讚宗柯讚宗有孫女柯穀英招贅蔡十郎共生有五子分姓柯蔡成為柯蔡聯宗之由來臺灣的高雄臺南嘉義都各有「柯蔡宗廟」一座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柯蔡兩姓裔孫以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而成立的成立於會員約有 360 人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會址位於竹南鎮新南里 15 鄰金天地 13 號現任總幹事是蔡榮輝先生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依據章程規定每年於清明節祭祖與開會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訂有「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敬老尊長與優秀學生獎勵辦法」每年於清明祭祖時都依照章程規定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會員的敬老與鼓勵興講之用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祭祖時會唱由羅秀雲作詞作曲之「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饒富宗情族誼

參考資料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成立大會手冊

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

101 年 (2012)11 月 25-28 日劉政鴻率領劉姓宗親會到廣東省興年縣劉開七宗祠參加世界劉姓宗親會第八次大會並爭取到民國 103 年 (2014)於苗栗縣辦理世界劉姓宗親會第九次大會

參考資料  苗栗縣劉姓親會第九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議手冊

苗栗縣蔣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ongˋ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蔣姓源出於姬姓乃周公第三子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固始縣東之蔣鄉其子孫因以封地為姓故姓蔣蔣姓以「樂安堂」為其郡號明鄭時期有蔣副總兵號毅庵者來台卒後葬於彰化八卦山清代蔣姓族人渡海來台者多道光 11 年(1831)有蔣大德捐建東勢往卓蘭的觀嬴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是居住於苗栗之蔣氏裔孫於民國 65 年(1976) 由蔣名亮發起所成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現有會員 76 人現任理事長為蔣興乾位址位於苗栗市北苗里英才路 345 號苗栗縣蔣氏來臺灣開基祖是蔣德成蔣德成是十三世其父十二世為蔣玉揚母親為曾氏如人蔣德成排行第四上有德康德章德傑三位兄長蔣玉揚祖居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李坑村梅子坑當地有蔣氏祠堂蔣德成於乾隆 35 年 (1770)偕同兄長蔣德康蔣德章蔣德傑等參加移民臺灣之行列一行人共有蔣姓三十六位堂兄弟叔姪等抵台後有的往南臺灣有的往北臺灣各奔前程分手失散蔣德成公四兄弟則落籍於新竹廳苗栗一堡社寮岡庄起初以墾荒拓殖為主相傳剛剛抵達苗栗時以破鍋炊煑起家胼手胝足勤儉持家逐漸奠定後代裔孫生長發達之基處蔣德成妣張廖氏生有十四世蔣連進蔣連陞二兄弟蔣連進公妣朱氏生有蔣福盛蔣福順蔣福義蔣福發蔣福良蔣福常蔣福運等七兄弟蔣連陞公妣林氏生有蔣福桂蔣福傳蔣福旺蔣福興等四兄弟可以說蔣德成來台至今已有兩百年多年傳下裔孫十代蔣氏裔孫建有「蔣氏公廳」每年 10 月固定於公廳祭祖蔣氏裔孫人才輩出清代曾出舉人至今公廳保有肅靜迴避等古牌後人將來台祖蔣德成夫婦遺骸合葬於苗栗市新川里伯公坑山腰舊名凱歌潭墓地占地有一四五平方公尺於民國69 年 (1980) 重修圓坟並以跌筊為憑確定每年清明節上午九時二刻掃墓蔣氏裔孫於清代時有成

蔣氏族譜

413

客家文化事典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o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的羅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9 年 (2000)當時主要成員為頭份鎮的羅吉騰羅增雄羅倉道等三位羅姓宗親發起為尊祖敬宗敦睦宗族慎終追遠而籌組成立至今會員大約有 260 人左右會址在苗栗縣成功里 7鄰信東路 340 巷 9 弄 7號目前總幹事為羅國源先生羅姓宗親會編有羅姓族譜一冊亦曾組團回大陸原鄉廣東省惠州市羅氏宗祠祭祖頭份羅姓宗親會擁有嘗田也建有多處羅氏墓園依據羅姓宗親會章程該會每年會員定期開會四次每年共祭祖時還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給羅氏宗親根據該會祖墓傳碑記記載羅姓祖籍在廣東惠州府原陸豐縣分縣古地名叫陸河縣吉康都河田火 ( 許山下 )來台祖是第十三世祖羅用輝從原鄉移墾到苗栗頭份區十八世祖羅雙蘭生有八男成為八大房至今已傳衍到二十二世羅姓宗親會於民國 71 年 (1982)在頭份珊珠湖石坑地區建有祖墳一座民國 99 年 (2010) 重修苗栗縣羅姓宗親會就是由八大房之子孫所發起而成立

參考資料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組織章程  羅氏族譜

神明會 siinˇminˇfi

客家地區常有神明會之組織如媽祖會土地公會五穀神農大帝會或是關聖帝君會神明會是一種宗教信仰組織前清時期客家人陸續從原鄉大陸渡海來台為祈求神恩永沐海路平順或已來台人士為解離鄉背井之苦悶使精神有所寄託會將其所崇拜特定神明予以供奉並藉組織之建立與發展鞏固其庄頭或地盤久之成為臺灣社會特有之民間信仰與聚落社群聯繫聯誼之宗教性崇神組織力量依據法務部出版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對神明會的組成背景其分析指出神明會有因同鄉同姓同一行業同一村莊結拜金蘭或純粹認同某一特定神明所結合的人士故其名稱通常稱為「會」「社」「堂」亦有稱「嘗」「季」「盟」「閣」「亭」「祠」「祀典」者為籌集組織運作及聚餐聯誼之經費該組織之成員通常被稱為會員或信徒以集資購置財產用其收益如不動產之租榖租金等辦理該神明會祭典活動

客家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

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客家地區的神明會組織依常態性分析大多設有管理委員會或管理人處理其會務及財產其成員通稱會員或信徒多以規約規定其成員之權利義務及會務運作其成員之繼承權利通常為長子繼承或共推一人繼承

參考資料  法務部《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法務部2002年1月﹞  內政部《地籍清理條例》(內政部2007年 03月21日公布)

【十劃】徐耆英嘗 qiˇkiˇinacutesongˇ

徐耆英嘗為東興徐氏七世祖學俸公為中心的宗族組織因為他的諡號稱作「勸確耆英」所以就拿諡號作為蒸嘗的名號至於來頭份地區墾闢的徐氏族人為什麼要拿七世祖作為「唐山祖」來做集結族人的中心這可能是導因於徐學俸是鎮平縣穀倉下開基祖徐波徐河昆仲的父親其世系是一世徐雲崖稱探元先生元末明初由博羅遷移到梅州的石窟 ( 即鎮平縣民國改稱蕉嶺縣 )取田氏生三子長元亨字一星次元利字二星三元貞字三星號稱三大房鎮平徐氏都是這三大房衍派下來的徐學俸屬長房元亨一夕三氏徐惠常名經四氏徐仲仿名佐五世徐雙玉名玨六氏徐嘉言即徐學俸之父這一宗族組織近乎完全解體現在已看不到會份簿或嘗簿所以無從查考其組織形態不過據徐基蘭先生所保存的清代手抄本「徐氏長房祖譜」的記載徐耆英嘗有新舊兩種老嘗由徐義龍 ( 按即道光年間東興莊總理徐上林 )徐燕義兩人管理置有水田下東興庄二處上東興庄有水田一處新嘗族譜僅記載「七世耆英祖新祀」未見有其他說明文字據徐添蘭編的「鎮平徐氏探元公裔十三世渡臺祖俊彩公派下東興房族譜」(1978 編妥未刊稿 )這一宗族組織由十三徐俊彩徐俊顯十四世徐倫桂徐明桂十五世徐宜乾徐九順 ( 按即徐九二 )徐興秀等來臺祖所組成這些來臺祖除各自存有自己名份下的鬮分字的蒸嘗之外又與比較親的族人組有以上代名諱為名的蒸嘗如十四世徐倫桂與十五世徐九順以共同祖先十二世徐常政為名組成徐常政嘗十三世徐俊彩俊顯昆仲共同以其父十二世徐嘗環為名組成徐常環嘗等是茲就查訪所得分別說明如下

(1) 徐常政嘗徐常政與徐常環同屬徐學俸的六世孫

414

宗族社會

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約「謝申伯公嘗」此後嘗產迭遭變故有匪徒欲強吞公業田園謝氏族親合力抵禦當時戰歿者有陳阿生謝捷郎兩人光緒 31 年 (1905)苗栗謝慶芳被選任為謝申伯公嘗管理人因見內麻地區風水絕妙右有雙峰布錦屏之體勢前有五指展筆架之嵯峨左有長河屹獅頭之鎖鑰故經公嘗決議購買今日南苗內麻土地建造「謝氏公廳」乙座到於民國 22 年 (1933) 完工奉祖登龕安座座向「庚山兼酉庚申庚寅分金作新曆昂宿一度」不料民國 24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謝氏公廳主體未被損壞只有祠右地略有塌陷而已民國 41 年(1952)謝申伯公嘗著手改制為「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並經苗栗縣政府肆壹民社眾字第24183 號令同意核定當時並成立「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捐助章程」共三十八條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以祭祀始大祖謝申伯公暨來台歷代先敦睦派下獎勵文化教育舉辦公益慈善救濟事業及綿續謝氏宗祠為宗旨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恭敬里七鄰七十二號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十一劃】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國王會」就是三山國王信仰的神民會組織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mdashmdash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

其世系為七世學俸八世河九世一梧十世利興十一世士粹十二世常政徐常政是唐山祖他本人並沒有到過臺灣來臺的是他的長子俊恩的長子十四世的倫桂和他的三子俊德的孫子十五世的徐九順兩個人來台後為生存需要而結合成的宗族組織徐九順又名徐九二是俊德三子秀桂之子前述史料「28」記載開鑿茄苳坑圳溉田 110 餘甲又築茄苳坑溉田 30 餘甲的就是他後來徐倫桂徐九順又各自擁有他們的嘗會

(2) 徐宜乾嘗徐宜乾是十世徐利興的五世孫其世系為十世利興十一世士坤十二世常穆十三世俊日十四世聰桂十五世即宜乾據其裔孫徐進福稱宜乾並未來臺是他的六個兒子仁龍義龍 ( 又名上林 )禮龍智龍信龍恆龍等來臺從事墾闢工作以臺灣為外宅而經常來往於鎮平與臺灣之間這六兄弟中義龍名孟光字上林監生道光年間曾出任東興庄總理信龍名榮光軍功六品其獨子元章字慶華號文佐道光 30 年庚戌歲 (1850) 許學臺歲取生員咸豐 2 年壬子歲 (1852) 中式舉人恆龍名振光監生在清代應許耕讀傳家的上層家族乙未年日本人據台後大部份的裔孫都返囘鎮平原鄉據說現在只有二房義龍四房智龍五房信龍的裔孫還住在頭份鎮裔孫們只知道有嘗名而完全沒有活動也沒有產業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acutebagˋgungacuteiugˋinacutecoiˇtonˇ

謝姓的祖先淵源於炎帝神農氏神農氏姓「姜」以「火德王」著稱故稱炎帝神農氏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製作耒耜教民樹藝五穀使天下農事因而興盛後人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氏而今中醫藥界亦多供奉神農大帝並尊為「藥王」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章經周宣王時周朝北方有北狄來犯邊境周宣王任命其舅父申伯和尹吉甫去討伐北狄戰勝後申伯公因戰功而受封於謝邑《詩經大雅崧高》中有「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的記載可見申伯的功勳謝邑又稱謝國即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這是謝姓得姓之始謝姓族人移墾臺灣甚久明朝永曆年間謝新凱隨鄭成功由福建連江入墾臺南學甲粵東客家謝姓入墾臺灣的也有很多如康熙末年謝光榮入墾苗栗縣後裔移墾苗栗頭屋乾隆年間謝士可謝廷旺謝廷尚父子入墾苗栗市嘉慶年間謝鳳藩入墾苗栗市苗栗縣謝申伯公育英財團其前身是「謝申伯公嘗」謝申伯公嘗成立於咸豐 3年 (1853)當時發起人有謝氏裔孫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

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所附謝氏宗祠相片

415

客家文化事典

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 大國王巾山國王 )助政明肅寧國王 ( 二國王明山國王 )惠威弘應豐國王 ( 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 2月 15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 10 或 15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 170 座左右「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民國91 年 (2002) 由 36 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 38 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已經獲得客家委員會認同正式列如臺灣客庄12 大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族長 cug zongˋ

「房長」為宗族各房的代表者一般由房族內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者擔任「族長」則是整個宗族的代表者負責處理族內一切大小事務「族長」統籌全族事務是宗族權力系統的代表「房長」不若「族長」權力僅負責管理本房內部事務因此「族長」地位高於「房長」但二者同屬宗族組織當中重要的領導階層

「族長」可說是「房長」制的延伸擴展在宗族中擁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負責綜理宗族祠堂

一切事務約束族人遵規守矩對族內重大問題有決策權對外則享有交涉權族內房內凡有糾紛衝突時有最後仲裁權對宗族祀產具有管理權宗族在行使司法功能 ( 族規家法 ) 時一般亦多由「族長」主持其餘如立嗣分家祭祀婚娶「族長」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及互動至於「房長」雖說其權力不及「族長」然而房內事務的協調與處置調節房內成員的衝突與糾紛仍有賴「房長」監督管理和睦團結「房長」身為宗族領導階層的一員在對本房事務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參與對整個宗族事務的管理又當代宗族或宗親會以選舉方式產生之「理事長」或「主委」等領袖口語仍會稱為「族長」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758639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1998年 6月)頁113-114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acutengiab

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祭祀公業者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由享祀者之子孫或由設立人之子孫所組成並設置獨立財產之家族團體客家族群傳統上稱為為「嘗」「公業」「祖嘗」「公嘗」「嘗會」等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16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4: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客家文化事典

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陳姓是臺灣第一大姓三灣的陳世薦宗族是陳世薦派下子孫陳世薦其父親為陳日復母親為鄧氏排行第四陳世薦祖籍為廣東省鎮平縣金沙鄉塘福嶺為陳氏嶺南開基始祖陳中興十五世孫也是陳中興後裔來台移墾最早輩分最高的陳世薦生於清代康熙 25 年 (1686) 正月 14 日子時歿於乾隆 19年 (1754)享壽 69 歲諡號為孝創毅訓陳世薦於雍正 13 年 (1735) 來臺灣起先在彰化沙轆社 ( 今彰化縣鹿港鎮 ) 墾闢創業清乾隆 5年 (1740) 搬遷到竹南中港開墾崁頂 ( 今竹南鎮新南里 ) 設庄發跡後廣置田產達 2000 多租營建當時該地區唯一的「磚仔屋」顯示其富有程度陳世薦娶妻鍾氏生有五子十六世長男陳秀英字連秀為貢生次男陳秀鴻字連舉三男陳秀蘭字連棟四男陳秀豪字連桂五男陳秀華字連相陳秀鴻陳秀蘭陳秀豪陳秀華等四人都是監生日本明治 35 年 (1902)擔任三灣街長街庄長區長的陳履人乃是陳世薦三男陳秀蘭的二十世裔孫嘉慶 4年 (1799)陳秀英聯合當時中港地區陳姓族人創立了「中港陳姓始祖嘗」每年在磚仔屋舉行秋二祭清代嘉慶五年陳世薦嘗與吳永忠嘗林敏盛嘗之後裔及其他等共 20 人津本2800 圓本合組「內灣十股」合買頭灣二灣三灣一帶之田埔共同開墾是最早的開墾三灣之團體咸豐 4年 (1854) 因中港地區發生漳泉械鬥事件開墾所得因而被焚毀光緒 21 年 (1895) 再毀於日軍攻擊陳世薦族人死傷慘重失散各地民國71 年陳世薦裔孫於磚仔屋成立「祭祀公業陳世薦嘗管理委員會」民國 78 年陳世薦祖祠地經政府徵收闢為竹南運動公園乃另於三灣鄉三灣村新建祠堂於民國 83 年落成使用陳世薦裔孫每年定期於祠堂祭祖緬懷祖德宗功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三灣鄉志》三灣鄉公所2005年

大宗 tai zungacute

大宗是指血緣傳衍已久的同一姓氏族人系譜函括範圍大者為大宗大宗之內範圍小者即為小宗中國上古時代姓氏是分開有別的姓表示血統起於女系氏表功勳起於男性故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秦漢以後封建體制瓦解氏已不代表權貴反倒成了姓自此姓氏之稱混而為一另據梁啟超的看法中國人得姓受氏的主要途徑有四( 一 ) 天子以命諸侯以國為氏( 二 ) 侯國之支庶以王父字為氏( 三 ) 世其官者則以官為氏( 四 ) 受有采邑者以邑為氏

氏族是人類社會發展到某種程度後用以表明區別人們宗族的稱號透過姓氏可以從中看

出中國人血緣和地緣的脈絡「氏」與「族」都是用以區別各姓宗族的稱號只不過是說者立足點的不同乃個別與集體稱呼的差別因此若為個人即稱某氏諸如林氏張氏稱其宗人時則稱某族如林氏宗族張氏宗族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從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族」繼嗣群間的系譜脈絡是可以追溯出來的

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小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大宗族此類型的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合約字祭祀公業多指「大宗」「大宗族」或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唐山祖宗族」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小宗 seuˋzungacute

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族」繼嗣群間的系譜脈絡是可以

398

宗族社會

追溯出來的系譜函括範圍大者為大宗大宗之內範圍小者即為小宗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小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大宗族此類型的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鬮分字祭祀公業改稱為「小宗」或「小宗族」或「開台祖宗族」其祭祀對象通常是第一位開台祖或其後代陳進傳提出「小宗族」「大宗族」和「同族關係」的三種類型來分析漢人社會的單系繼嗣群之組織形態以取代「宗族」「氏族」這種缺乏明確定義的術語宗族內部的權利義務分配關係至少具有三種類型即房份 (prestupes)丁份 (percapita)股份 (shares)理論上典型的小宗族是照房份組織而成大宗族則照丁份或服份然而丁份和股份非宗族所持有之組織方式在這一點上「宗族」實已超出嚴格的親屬團體之外而是與社會的政治與地緣關係相干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

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四劃】公祠 gungacuteciiˇ

公祠或稱為公廳是指一個宗族成員中所共同建造供奉祖先牌位的建築客家文化富有祖先崇拜的特色祭祀祖先有慎終追遠奉行孝道感恩報德維繫親情祈求祖先賜福與庇祐及延續血緣等目地乃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客家人在遷徙與定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每建造家族或宗族組織之家廟祠堂公廳及公嘗田為家族宗族的祭祀活動提供制度化的場所與經費使每年祭

祀活動趨於規範化與實用化讓祭祀活動的功能得以發揮儒家認為「祭如在」通過祭祀與祭祖活動崇拜祖先把個人與家庭家族祖先與子孫整合在一起由於客家人大都認為人的靈魂不滅肉體雖死亡但靈魂與精神長存因此非常重視祖先的祭祀通常把祖先崇拜表現在祖先牌位崇拜方面一般客家人「祖牌」的崇拜分為「廳堂牌位崇拜」與「祠堂牌位崇拜」兩種前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三合院的正廳俗稱為「廳堂」的地方後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正式安置家族牌位的「家廟」「宗祠」或「家祠」建築中客家人稱「廳堂」為「廳下」故稱為「廳下牌位崇拜」客家人一般未細分家祠與宗祠習慣稱為「公廳」把祖牌稱為「阿公婆牌」因此若以客家人安置阿公婆牌牌位的地點為分類標準前者為設於私人家宅之廳下後者為大家族正式安置並祭拜祖先牌位的場所過去臺灣客家社會無論一搬家宅或是所營建的祠堂兩者大都是三合院式的建築而只是兩三代人的汀下屬於三合院建築的「正身」也可以將其劃歸為「公廳」成為「公祠」換言之原屬自家廳下的阿公婆牌經由多子多孫多福氣世系之繁衍之後因樹大而分枝源盈而分派經分產之需要往往將三合院正身闢為公祠為所有子孫共有而不分產亦或將整個三合院劃歸為公祠甚至有些客家家族在子孫繁衍富有之後由各房子孫出前建造家廟或宗祠專門擺放所有來台祖先的阿公婆牌成為整個宗族祭祀的地方「公祠」意即由衍自共同祖先且防別子孫較多且痛同祭拜祖先牌位之所「公祠」和「公廳」常被混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公廳」通常於每年祖先忌日均有派下子孫前往祭拜而「祠堂」則集中於一年的固定幾天舉行總祭如一般的春秋兩祭即是然若無公祠也可在私祠舉行如祠堂的規律化祭祀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399

客家文化事典

公館劉蘭斯宗族 ( 劉獻廷宗族 ) 

gungacutegonˋliuˇlanˇsiiacutezungacutecug(liuˇhien tinˇzungacutecug)

劉開七 (1208-1224)於南宋初渡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廣東省潮州梅州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妣馬楊氏生十四子宋瑞平二年乙未進士調會昌尉任江西贛州府寧都府瑞金縣知縣劉廣傳生十四子長巨源次巨湶三巨洲四巨淵五巨海六巨浪七巨波八巨漣九巨江十巨淮十一巨河十二巨漢十三巨浩十四巨深均官任江西湖南四川浙江雲南廣西安徽湖北山西貴州等地臺灣各地都有劉氏族人移墾其中祖籍在廣東省平遠縣東石鄉的劉懷莞是十一房劉巨河派下於清代乾隆初葉來台起先拓殖臺中市南門一代因拓墾有功被清廷授以軍功六品職銜劉懷莞去世後葬於臺中橋仔頭後來已被遷葬到苗栗造橋龍昇湖畔劉懷莞之子劉蘭斯於乾隆 45 年 (1780)自臺中遷居到苗栗公館尖山一代定居劉蘭斯向平埔族貓閣社頭目承讓土地墾殖公股鄉尖山村仁安村地區不數年成為當地首富劉蘭斯熱心公益道光 3年 (1821)還親自回到廣東奉祀三山國王廟香火到苗栗市奉安劉蘭斯獨子劉獻廷自幼好學冠年遊庠長於詩文精通經史劉獻廷於道光 14 年 (1834) 參加甲午鄉試中式舉人為苗栗地方鄉試及第第一人劉獻廷亦熱心公益多次捐資整修苗栗龜山大圳及設置蛤子市義渡也偕同開台進士鄭用錫勸阻道光 6年之閩客械鬥被臺灣道孔所贈送「一方善士」匾額一塊劉獻廷的一生行誼被客籍文學家「芸閣山人」吳子光撰入「直隸知州銜賞蘭翎甲午科舉人修堂劉公傳」中有極為中肯的記述劉獻廷晚年定居於尖山博覽群書手不釋卷所著詩文遺稿不少惟均散失無存劉獻廷生有五子次子劉禎號伯文字金璧自幼受父親調教道德文章均極出色頗有乃父之風在他父親中舉人之後劉禎也於道光 20 年(1840)庚子歲中式恩科劍波榜舉人成為父子兩代舉人被人以「父子雙舉人」傳頌劉金璧生平事蹟其後裔未做整理地方文獻中僅吳子光著有「內閣中書銜孝廉伯文劉先生雙壽文」中有提及劉獻廷劉禎父子兩代舉人博學德劭望重鄉邦其畢生行誼息息相關於早年苗栗公館的拓殖與發展雙舉人故宅位在公館鄉的尖山村依著墨硯山而築格局規模相當宏偉門前的石砌階梯依舊完整蟠龍石柱木窗以及牆壁上也擁有雕工精緻的裝飾風采不減當年門前還有舉人石製旗桿座劉蘭斯後裔繁衍眾多「父子雙舉人」故居也成為劉屋公廳每到祭祖之際劉氏裔孫齊到恭敬肅穆地舉行祭祖典禮雙舉人故宅已成為苗栗著名的文史景點之一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79年 6月  黃鼎松《公館鄉志》1993年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分房 funacutefongˇ

漢人家族以父系為主的繼嗣關係建立在「房」的基礎上進而建構了親屬關係宗族意識以及祖先崇拜等相關議題透過「房」的概念與運作聯結了漢人家族制度及祖先崇拜的文化表現

人類學家陳其南指出分房制度是中國漢人特有的繼承原則蘊含在同一父屬下之子及其妻和兒子之諸基礎房所構成的「基礎家族」結構中代表一家族之父親有多少兒子其家族即分為多少房分房是一個純粹的系譜概念是一個家族內部分化的狀態各房雖在形態上分化但原來的家族在概念上仍然存在並不因分房的過程而消失這與分財產或分戶的過程不同財產與生活單位等功能性的要素一經分化原來做為一社會實體之財產或戶口單位即永遠消失故一般意義中的「分家」與系譜上的「分房」概念是有所差異的一個功能性的家或戶一經分析原來的社會單位即為新成立的單位所取代但一個家族雖然經過不斷的分房原來的家族單位仍然繼續存在而與諸房並存

因為房的基礎觀念源於父子聯繫關係所以分房的過程基本上是發生在父子兩代之間的現象同屬一父之諸子彼此之間必須分立而在系譜意義上各自獨立成一系並透過分房法則決定家族事務的運作形態凡有關家族之權利義務關係大多遵照分房法則進行 ( 即照房份 )

簡單來說「分房」為一種系譜概念的建構而「分家」則為功能性單位「家」或「戶」的分化涉及財產的繼承與家族事務的運作

參考資料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市聯經1990 年)頁129-141

父子雙舉人公廳與雙舉人掛像

400

宗族社會

氏族 sii cug

中國上古時代姓氏是分開有別的姓表示血統起於女系氏表功勳起於男性故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秦漢以後封建體制瓦解氏已不代表權貴反倒成了姓自此姓氏之稱混而為一另據梁啟超的看法中國人得姓受氏的主要途徑有四( 一 ) 天子以命諸侯以國為氏( 二 ) 侯國之支庶以王父字為氏( 三 ) 世其官者則以官為氏( 四 ) 受有采邑者以邑為氏

氏族是人類社會發展到某種程度後用以表明區別人們宗族的稱號透過姓氏可以從中看出中國人血緣和地緣的脈絡「氏」與「族」都是用以區別各姓宗族的稱號只不過是說者立足點的不同乃個別與集體稱呼的差別因此若為個人即稱某氏諸如林氏張氏稱其宗人時則稱某族如林氏宗族張氏宗族

相較於宗族氏族成員僅為「同姓」且不同派衍繼嗣群的系譜脈絡不若宗族以父系血緣樞紐為基礎原則因此無須如宗族一般建立足資證明的父系繼嗣群除此之外氏族成員或家戶彼此間倒不強調源自於某一位某一世共同祖先的派衍其在族譜世系關係的呈現上該姓氏族無論成員多寡亦或散居各地均屬同一遠祖傳下的子孫此者正如張姓氏族以揮公為遠祖的道理相同換言之氏族是由數個不同派衍的繼嗣系統所組成繼嗣群當中的成員僅是同姓而已甚至有時可能出現杜撰與依附情形故嚴格來說氏族與宗族彼此間的屬性劃分即在於繼嗣群是否具有明確可靠的親屬關係與血緣脈絡可循若有則為宗族反之則為氏族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父家長 fu gaacutezongˋ

父家長是指父權社會之下的「男性統治」即指社會的男性權力體系乃是大部份從家庭的父親支配狀態 ( 妻子兒女附屬其中 ) 所反映與延展出來的強調性別的不平等乃是體系化的制度化的

且無所不在的實情中國上古時代透過姓氏可以從中看出中國人血緣和地緣的脈絡氏族成員僅為「同姓」且不同派衍繼嗣群的系譜脈絡不若宗族以父系血緣樞紐為基礎原則因此無須如宗族一般建立足資證明的父系繼嗣群而宗族則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因此父權社會之下形成了以父權為主的棕髮社會權力結構整個封建社會皇帝如同家庭的大家長掌管一切的權力影響所及客家社會長期以來也形成父家長制度在重男輕女之下父親成為家庭的權威連祖先牌位的書寫也是以男子為中心

參考資料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8690  陳進傳〈數位系譜的建構與運用〉《宜蘭文獻》第64期 (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年7月)頁9

【五劃】世系群 sii ne kiunˇ

中國上古時代姓氏是分開有別的秦漢以後姓氏合稱同姓氏之後代繁衍不僅有有其共同祖先也開始有其代序及世系群不過三代之前原始社會可能出自同一祖先由單一的繼嗣系統 ( 父系或母系 ) 延綿而下的後裔每一個人都屬於一個世系群世系群還可因系譜關係的深度大小不同而形成兩個或多個小型的世系群在一定條件下諸世系群可能組成一個整體結構即世系結構或世系制度這種世系群重視祖先在該群體中的成員資格只能視其是否能追溯和證明與一個共同祖先的關係而定在許多社會中一個人若不是一個世系群的成員就沒有法律與政治地位重要的宗教和巫術力如那些與神和祖先崇拜有關的宗教權力也可能與世系群有密切關聯世系群長久存在使其能採取共同行動如共同擁有土地財富組織生產活動分配產品和人力確立角色使世系群內外得以整合故是社會組織的一種強大而有效的基礎世系群的一個共同特徵是外婚制即一個世系群的成員必須在其他世系群尋找婚姻伴侶這

401

客家文化事典

樣一方面排除了世系群內兄弟姐妹間通婚的可能性一方面使世系群內外得以交流達成團結與結盟世系群是可說是原始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也是原始社會構成的重要象徵有些社群是由數個世系家庭所組成有共同耕作共有河流漁區共同行動與共同祭祀儀式的關係一個世系群中包含數個家族土地雖屬氏族所共有但實際權利在世系群之上原始社會不論是經濟上宗教上都是以世系群為其社會組織的最基本單位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六劃】血食嘗 hiedˋsiid songˇ

宗族組織的有形基礎是祭田或祖嘗統稱為「祭祀公業」客家地區則稱為「嘗」「公嘗」「祖嘗」「嘗會」或「公業」祭祀公業的目的主要以祭祀祖先為考量為了能繼續祭祀祖先及其他親人便在遺產中取出一部分作為公業用再將其餘財產分配給繼承人而繼承人在其財產中再拿出一部分土地和金錢設立一個公業並以此祀產作為祭祀祖先之用

學者戴炎輝將臺灣祭祀公業的組成分為「鬮分字祭祀團體」及「合約字祭祀團體」兩種雖然此二者組織團體均以祭祀祖先為目的但是設立的方式卻有所不同鬮分字祭祀團體是鬮分家產時抽出一部分作為祭祀公業這種宗族組織可以血緣繼嗣關係的形成作為區別「鬮分字祭祀團體」即所謂的「血食嘗」屬於純粹基於血緣關係所形成的單系繼嗣群

參考資料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民國86年10月)頁143-145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0  戴炎輝〈臺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 (臺北清水書局1945年)頁231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國86年12月)頁617-618

西湖吳起成宗族 

xiacutefuˇngˇhiˋsiinˇzungacutecug

吳姓是臺灣第七大姓吳氏姓源有二一為炎帝大臣吳權之後裔屬於以氏族名稱或國名為氏一為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後裔古公亶父之子吳太伯 ( 泰伯 )屬於以國名為氏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後裔受封於吳建立起強大的吳國後世吳姓子孫則多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唐代時已有吳姓族人隨陳元光入閩開漳後晉時吳宥遷居福建寧化是為閩粵吳氏始祖吳宥生四子次吳坤遷居永定明清兩代吳氏族人渡海來台者以吳坤派下最多乾隆年間有吳琳芳吳華芳吳榮芳吳俊芳吳群芳兄弟入墾苗栗銅鑼而廣東惠州府陸豐縣的吳朝鎮入墾苗栗西湖西湖吳起成宗族亦是一是由陸豐縣方角都移墾來台吳起成是第九世於乾隆年間與其弟吳起業隨同來臺灣移墾先由大甲港登陸設法求生起先是在大甲地方為人幫傭謀求生活工作穩定後娶妻林氏生下三個兒子後又移居到通霄白沙墩過港莊以經營石塭捕魚為業後又在生下五子三女稍有積蓄後又在遷居到西湖鄉二湖莊崁下定居吳起成夫妻努力打拼闢墾兒女亦協助家業有成吳起成後人在二湖莊建有吳氏宗祠一座名為「至德堂」以供奉吳氏祖先神祖牌早晚奉茶上香吳起成有八個兒子吳智春吳智景吳智錦吳智福吳智全吳智連吳智祿吳智就其中三子吳智錦過繼給其弟吳起業為嗣繼承其弟香火西湖吳起成宗族從來台繁衍至今已經近十代人派下以孫眾多吳氏宗祠「至德堂」位於西湖鄉湖東村二鄰營盤下 9號每逢「至德堂」公廳祭祖及過年過節之際全台各地之吳氏裔孫都會回來祭祖一同緬懷祖德宗功

參考資料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卷三十二人物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西湖劉恩寬宗族 

xiacutefuˇliuˇenacutekonacutezungacutecug

漢人在尚未開發西湖時西湖所轄地區五湖二湖下埔高埔鴨母坑等庄內都有原住民平埔族居住西湖在康熙 52 年 (1713) 時已有廣東陸豐五華等縣客家人黃福泉九王爺等十人入墾西湖二湖庄雍正年間也有廣東梅縣古蘭祥渡海來到二湖庄開墾乾隆 17 年 (1752)有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 26 歲時由原鄉渡海來

402

宗族社會

台為人做傭工挑擔度日因原鄉雙親已經老邁乃三度回鄉探親雙親亡故後復來台為人做傭工劉恩寬在 42 歲時迎娶年僅 18 歲的陳氏女為妻後來家境日健康泰最終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為劉氏家族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人對五兄弟有詩讚曰「祖身原本是農民帶月披星不畏辛耕種殷勤兼惜穀上蒼報應吾祖身」劉氏家族後來在劉恩寬老屋處興建「彭城堂」宗祠一座前後歷經多次改建迄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劉恩寬家族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之後學生日增乃將私塾擴建為雲梯書院雲梯書院對於西湖地方的文教推廣助益很大並不亞於官紳合設的書院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雲梯書院也培育了不少人才清朝時期劉恩寬後人有大學生 12 人例貢生 4人附貢生 3人庠生 1人光緒年間 (1875-1908)劉繼業及劉進業更成為恩貢生及拔貢生可說劉恩寬宗族都是官方認可的地方菁英此外劉恩寬宗族不僅田產眾多也捐資姓建寺廟推動地方文教事業推動地方團練聯庄保結建城的事務劉恩寬的後人成立了「祭祀公業劉恩寬公嘗」從公嘗財產清冊中得知劉恩寬宗族家全盛時期的財產至少有 270 公頃之多劉恩寬宗族的後人人才濟濟從其公廳內所掛的博士牌匾即可應證地方人士盛傳劉恩寬宗祠是鯉魚穴特別容易孕育出醫界後人

參考資料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西湖鄉志  林文進《民風純樸西湖鄉》苗栗苗栗縣政府1996 年  陳瑞霞《從書院到鸞堂以苗栗西湖劉家的地方菁英角色扮演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班論文2008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七劃】李騰華嘗  liˋtinˇfaˇsongˇ

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李姓是臺灣的第五大姓李姓之來源一說是出於嬴姓唐堯時代皋陶曾擔任大理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以官為氏稱理氏後又改為李姓一

說是出自周朝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唐高宗時河南光州故使人李伯瑤隨陳元光入閩開漳宋代時李火德從寧化遷居上杭為閩粵李氏大始祖明清兩代李氏渡海來台者多屬李火德派下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根據李氏族譜記載李氏祖先原籍廣東省長樂 ( 現在的五華 ) 大湖洞地區來臺祖 ( 第十八世祖 ) 李德萬譜名應龍諱緯烈在乾隆 38 年 (1773)16 歲時隨父親李維棟渡海來臺李德萬來臺之後先是居住在當時歸屬彰化縣的東勢角土牛地區 ( 現臺中市石岡區土牛村 )以臂力過人幫傭維生30 歲時在土牛娶妻連氏後再轉往彰化黃子社居住並經營稻米的買賣嘉慶末年李德萬約 60 歲時因洪水為患田地流失李家開始購買芒埔田 ( 現中苗一帶 )並移居苗栗開墾李氏家族在苗栗地區不論農耕或經商都有發展因此李德萬決定在銅鑼澗窩定居李德萬於嘉慶 25 年 (1820) 興建李氏家宅也就是李氏宗祠「惇敘堂」的前身李德萬過世前已將田地分給子孫但將澗窩老宅所屬地田業全部保留作為家族地公嘗田李德萬有六個兒子依長幼之序如下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及騰祥李騰華生於嘉慶 8年 (1803)卒於光緒 10 年 (1884)享壽82 歲受封監生加六品諱朝榮字如松諡慷睦雅裕李騰華天生魁梧孔武有力及長有大志習射至百步立竹可中舉石舞刀等皆技能優異人謂有李廣將軍之遺風李騰華雖有心從武途進身但參加武舉科考未能上榜馬步箭均難命中主考官也認為不太正常特許再射一次仍然不中李騰華憤而折箭絕意科舉李騰華喜交遊從事墾闢貿易道光 22 年 (1842) 組「金華生」墾號墾闢三叉河北部雙草湖雙連潭拐仔湖頂地區有成李騰華取吳氏生七子秀恭 ( 逢年 )秀忠( 逢春 ) 皆武生加六品秀高秀芙 ( 逢時 ) 武品秀芹秀傑 ( 逢香 ) 武生加六品秀拔 ( 逢科 ) 例貢生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藉以共同祭祀及緬懷先祖

參考資料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卷三十二人物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403

客家文化事典

私祠 siiacuteciiˇ

私祠是指一個家庭成員中只屬於自己一派下所建造供奉祖先牌位的建築客家文化富有祖先崇拜的特色祭祀祖先有慎終追遠奉行孝道感恩報德維繫親情祈求祖先賜福與庇祐及延續血緣等目地乃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客家人在遷徙與定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每建造家族或宗族組織之家廟祠堂公廳及公嘗田為家族宗族的祭祀活動提供制度化的場所與經費使每年祭祀活動趨於規範化與實用化讓祭祀活動的功能得以發揮儒家認為「祭如在」通過祭祀與祭祖活動崇拜祖先把個人與家庭家族祖先與子孫整合在一起由於客家人大都認為人的靈魂不滅肉體雖死亡但靈魂與精神長存因此非常重視祖先的祭祀通常把祖先崇拜表現在祖先牌位崇拜方面一般客家人「祖牌」的崇拜分為「廳堂牌位崇拜」與「祠堂牌位崇拜」兩種前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三合院的正廳俗稱為「廳堂」的地方後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正式安置家族牌位的「家廟」「宗祠」或「家祠」建築中客家人稱「廳堂」為「廳下」故稱為「廳下牌位崇拜」客家人一般未細分家祠與宗祠習慣稱為「公廳」把祖牌稱為「阿公婆牌」因此若以客家人安置阿公婆牌牌位的地點為分類標準前者為設於私人家宅之廳下後者為大家族正式安置並祭拜祖先牌位的場所過去臺灣客家社會無論一搬家宅或是所營建的家祠兩者大都是三合院式的建築而只是兩三代人的汀下屬於三合院建築的「正身」也可以將其劃歸為「公廳」成為「私祠」換言之原屬自家廳下的阿公婆牌經由多子多孫多福氣世系之繁衍之後因樹大而分枝源盈而分派經分產之需要往往將三合院正身闢為私祠為所有子孫共有而不分產亦或將整個三合院劃歸為私祠甚至有些客家家族在子孫繁衍富有之後由各房子孫出前建造家祠或宗祠專門擺放所有來台祖先的阿公婆牌成為整個宗族祭祀的地方「私祠」意即由衍自共同祖先且未遠徙的後裔子孫祭拜其共同祖先牌位之所「祠堂」和「公廳」常被混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公廳」通常於每年祖先忌日均有派下子孫前往祭拜而「祠堂」則集中於一年的固定幾天舉行總祭如一般的春秋兩祭即是然若無祠堂也可在公廳舉行如祠堂的規律化祭祀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

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八劃】 卓蘭詹氏宗族 

zogˋlanˇzamacutesii zungacutecug

詹姓來自周宣王文公受封為詹侯屬地為詹城( 河間縣 )其四子受封以之為姓為詹姓一族的一世祖晉永嘉之亂諸姓南下避禍詹氏一族亦有隨之南遷者至北宋末亂世再起詹學傳攜子自江西的廣昌再南遷至福建寧化其後第五世孫肇熙再遷饒平是為饒平開基祖學傳公便被稱為粵閩始祖繼述堂詹氏宗族隨即陸續渡臺拓墾卓蘭詹氏宗族其原鄉在於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詹氏宗族之族人於乾隆末年入墾罩蘭埔逐漸於罩蘭埔形成同姓聚落舉凡地方宗教之事卓蘭詹氏宗族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詹氏族人入臺的第一個落腳處在於彰化縣員林永靖竹塘一帶後來才二次移民到今卓蘭地區開墾當時有詹伯玉派下詹來珌詹在淵詹來琇及詹伯珪派下詹鑾 ( 來縞 )詹來壽詹良善詹名會詹來宜詹來修詹成學詹春來詹舜明詹來傳詹衍信詹來操還有詹伯善下之詹來思詹玉佩詹文彥以及不詳派別之詹金生詹次行等詹氏派下成員來到卓蘭及苗栗地區移墾詹氏族人初來罩蘭埔之時並沒有住在此地而是居住在東勢石壁坑白天才到罩蘭埔來耕種加上當時的埔地有極大的區域都屬於大安溪的行水區能居住的地方不多復以原住民的問題無法克服因此卓蘭地區詹氏一族與石壁坑的關係相當密切後來隨著拓墾日益穩定才有族人逐漸進入罩蘭埔居住詹氏族人在卓蘭地區拓後墾子孫繁衍日多且逐漸在卓蘭取得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內灣與食水坑兩個民隘在光緒初年開始即由詹氏族人負責管理與收隘租當時的負責人為罩蘭庄頭人詹振耀與經理詹義山等人而詹振耀與詹義山等人更在峨崙廟前購地準備興建詹氏家廟顯示詹氏一族在卓蘭地區已有相當資本且卓蘭地區當時應該是相當和平穩定的狀態清光緒年間 (1883-1885)詹氏派下集資購地興築家廟昭和10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詹姓家廟受損翌年(1936) 重建祠臺再更名為「繼述堂」取「繼志述事」之義以勉勵後代子孫詹氏在卓蘭還建有「河間堂」位於老庄里屬詹來宜派下堂前懸有「會魁」匾額「篤慶居」位於老庄為詹來

404

宗族社會

思派下「瑞金堂」為詹玉佩派下位於上新食水坑「興仁堂」位於上新屬詹彥派下「敦五堂」位於竹圍為詹謹信派下所建

參考資料  蔡佩芸〈罩蘭Talan 客家人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  中國科技大學《苗栗縣歷史建築卓蘭詹氏繼述堂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2001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宗子 zungacuteziiˋ

宗子是指客家社會傳衍久了之後各房派下同宗之人且比較屬於同一直系親屬者客家宗族社會宗族成員不僅為「同姓」且長期繁衍之下逐漸再次方房分派使得宗族成員或家戶彼此間逐漸不強調源自於某一位某一世共同派衍的遠祖而只強調較近的共同祖先但是在族譜上在族譜世系關係的呈現上該姓宗族無論成員多寡亦或散居各地均屬同一遠祖傳下的子孫其中大宗是指血緣傳衍不久的同一姓氏族人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種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子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子」是血緣直系間的傳承關係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小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大宗族此類型的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客家人分家

卓蘭詹姓祖廟

時宗子除了佔有家庭財產的主要部分外還繼承老家長的爵位宗族中無論祭祀祖先辦喪事宴賓客都以宗子為主《詩大雅板》「懷德維甯宗子維城無俾城壞無獨斯畏」鄭玄箋「宗子謂王之嫡子」《禮記內則》「嫡子庶子祗事宗子宗婦雖貴富不敢以貴富入宗子之家雖眾車徒舍於外以寡約入子弟猶歸器衣服裘衾車馬則必獻其上而後敢服用其次也若非所獻則不敢以入于宗子之門不敢以貴富加於父兄宗族若富則具二牲獻其賢者于宗子夫婦皆齊而宗敬焉終事而後敢私祭」可見宗子容易成為封建社會之族長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法 zungacutefabˋ

宗法制度源自於中國西周時期為西周封建體制下重要的繼承法則與社會結構其以血緣關係為基礎以家族為本位以祖先崇拜為根源講求尊卑長幼的秩序規範

在宗法制度的框架當中上起天子王位下至士人爵邑每一家族都由嫡長子繼承奉其始祖與此繼承制度之中一系相承的稱作「大宗」與嫡長子平輩的其他支系 ( 即同母弟及庶母所生兄弟 )傳承下去的則稱為「小宗」「大宗」與「小宗」是兩個具有血緣關係而相對之系統體系「小宗」必須服從「大宗」的權威依例由一姓始祖宗子傳下的「大宗」是絕對百世不遷的至於一般的「小宗」只限五世五世以外就須另立宗主

簡言之宗法制度的繼承概念涉及了嫡庶之別和尊卑秩序宗法繼承制度所謂嫡子由元配所出嫡子中的長子即為嫡長子其餘庶出諸子便是所謂的庶子嫡長子繼承制度中只有嫡長子享有繼承權可合法繼承世襲父位並享有宗廟祭祀權以及具備宗主之領導身份權力其餘嫡子只有在長子早夭時才能按排行繼承無嫡子方立庶長子

405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張恩賜等《中國文化史》(臺北市今古文化事業民國87年1月)頁33  李東華蔡瑄瑾《歷史(上 )》(臺北三民民國88年 8月)頁41-42  林能士主編《歷史(上冊)》(台南市南一民國90年 8月)頁30

宗族 zungacutecug

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重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

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族」繼嗣群間的系譜脈絡是可以追溯出來的而「氏族」則是立足在契約關係 ( 如祖公會 )其繼嗣群成員僅是同姓而已彼此之間不一定具有血緣樞紐的關係

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共產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分產宗族此類型的宗族相對於共產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

參考資料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8690  陳進傳〈數位系譜的建構與運用〉《宜蘭文獻》第64期 (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年7月)頁9

宗族聚居  zungacutecug qi giacute

中國人重視血緣關係特別是父系血緣關係聚族而居的傳統與宗族組織原本發源於北方這種習俗在周代即已形成於中原地區周代時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實行的是一種宗法式的宗族制度

並構成了家國一體政權組織與宗族組織合一的龐大層級體系但在當時只有貴族有宗族平民依附於貴族春秋戰國時期隨宗法制度的離析在「編戶齊民」後大量貴族的宗族分解小家庭變成了普遍的社會基本單位經西漢二百年和平環境的養育豪強大族逐漸興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宗族聚居格局達到了全盛狀態而客家人移墾臺灣時也把宗族聚居型態傳臺灣來臺灣客家地區有集村有散村集村地區村莊密集每個村莊都是通一姓氏的子孫及同一宗族聚居有的一個村莊一姓是由原來的來台祖始祖綿衍後代聚居而成自然村的有的是一個莊兩姓或幾姓也是由這兩姓或幾姓的來台始祖綿延後代聚居一起成為自然村而又分片居住的以苗栗為例苗栗客家庄宗族聚居十分普遍各個家族或宗族之聚居點因人多而形成一個姓氏之村庄像西湖鄉劉恩寬派下公館鄉尖山劉獻廷父子雙舉人派下其鄰近地區都是劉姓宗族聚居繁衍之祖地其實苗栗地區各宗族聚居的現象十分普遍在傳統農業社會裡客家人的宗族觀念很強村界姓氏分明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祧 zungacutetiauacute

宗祧為中國漢人社會宗法繼承的一種社會制度所謂宗祧說得就是尊崇祖先尊崇祖廟論其繼承則是延續和發展祖宗傳續下來的枝蔓派衍換言之即「祭祀祖先繁衍子嗣」的道理

宗祧子嗣的倫序及定位相當明確論其繼承也有一套規範原則上漢人家族依親疏關係所認同的子嗣繼承人以親生子至上次為胞姪堂姪和從姪再者就是同宗同姓若非不得已多不立異性為嗣重要的是繼承宗祧僅限於男性一宗一嗣獨子不宜過房 ( 即獨子不出嗣 )卻允許兼祧

傳統的家族繼承涉及身份財產職業牌位子嗣等多種繼承其中以子嗣繼承為核心影響其他繼承的運作宗祧子嗣的繼承具有家族繁衍祭拜祖先父子相續 ( 父子聯繫 ) 三項意義

406

宗族社會

進一步來說繼承宗祧者依照宗祧原則獲得應有之財產權與祭祀權至於宗祧制度的維持也有賴祖產公業與祭典的運作

參考資料  陳進傳〈清代至日治時期宜蘭漢人家族的子嗣繼承〉《「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172-224

房份 fongˇfun

房份即是指「血食嘗」中的房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是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其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乃採照房份之方式「鬮分字祭祀團體」的房份是鬮分家產時依據兄弟人數與長幼分做幾房鬮分財產時也分作幾鬮如頭鬮二鬮三鬮等再由各房拈鬮對家產有份的派下成員各屬於其房下每房權利義務均相等各房在均分家產拈鬮時是依照倫理次序如長房二房三房等順序來拈鬮也就是所有家人全部為派下而其派下權的份量則依照其家產應分房額來分配不過鬮分字宗族團體除各房份之家產之外也會在鬮分祖先財產時先抽出一部分充當祭祀公業公嘗用

參考資料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民國86年10月)頁143-145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0  戴炎輝〈臺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 (臺北清水書局1945年)頁231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國86年12月)頁617-618

林洪嘗 limˇfungˇsongˇ

林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羅經垣人為林八郎之十世孫其六世祖林思賢由羅經垣遷居同縣廣福鄉逕背因此來臺子孫有的稱是羅經垣人有的則自稱為廣福鄉逕背人林氏各家手抄族譜均未寫明他的生卒年月日惟其八氏孫即十八世的林錦秀於乾隆年間隨福康安征討林爽文賞軍功五品奉准敇授武德將軍由此推測林洪應為明神宗萬曆年間人根據「林氏寶鑑」的記載林洪公嘗成立於嘉慶 4年 (1799) 冬至日正式名稱為「頭份林宏公嘗睦創堂」由武德將軍林錦秀所發起每份津穀一石為本放利茲息十成百百成千千成萬乃與溫吳黃羅五姓共承閩人林俊之墾地在臺灣的漢人社會與中國本土一樣宗族的建立也是以族產或宗嗣為基礎林洪公

嘗當時結集的原由以及其後發展的方式是經由參與墾闢團體而來嘉慶 11 年林洪黃日新溫殿玉吳永忠等 18 人份作 17 股半買墾造橋庄西坑田埔鬮分的契約林洪公嘗為頭份地區最大的嘗會其下又設有五哥之派即十四世「林日宣嘗」十四世「林日章嘗」十五世「林九德嘗」十五世「林九有嘗」十五世「林九萬嘗」事實上各之派並不是單獨設立一個嘗會而是分別設立各種公嘗據稱系上代設嘗人之意思分別設嘗其慣例及置產額不同但因設立年代甚久經歷代繼承所屬現有派下員均相同如林九德嘗這一支派就分別設立有「祭祀公業林九德嘗」「林九德公會」「九德嘗土地公」「九德公嘗」「林九德」「林九德嘗」等六個嘗會各有其財產其成員的認定則採取股份由各房子子孫均分的方式因此他們的會分有零點零幾分的說法這五個支派的始祖實際上都不是來臺祖而是由他們的第十八世至二十一世的裔孫們渡海來臺的來臺後基於實際需要而結合成各種嘗會據該嘗管委員會現任主委林輝棋先生說嘉慶 4年 (1799) 成立當初與會的據說有 80 份等到日據時期民國 26 年(1937) 楚理財產時每份作 2500 元則僅剩 60 餘份這個嘗會是頭份地區財產最多的一個其結合的原始資料以散失淨盡晚輩們也沒有獲得長輩的口傳資料時至今日以無法確時探討其演變情形不過這一嘗會的派下裔孫最多使得林姓人口占頭份鎮的第一位

參考資料  頭份溫殿玉嘗會份簿老簿二本道光 21年設置日據時期大正 2年 (1923)8月 5日重整新簿 5本編定仁義禮智信五字為號後智字號簿無人收管作廢

【九劃】 後龍林群才宗族 

heu lungˇlimˇkiunˇcoiˇzungacutecug

後龍林群才宗族是指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因其祖堂在後龍而得名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拱東省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

407

客家文化事典

宗廟神主輩份的世代排序其發端於中國商周封建宗法制度宗廟輩次依階層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此者正如《禮記王制》記云「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明顯含有尊卑次序之意

若就宗廟神主輩份之世代排序以各氏始祖為中心分為左昭與右穆二列排序「昭」為二四六等雙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左故稱「左昭」「穆」為三五七等單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右故稱「右穆」示以長幼有序親疏之別《禮記祭統》有云「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事於大廟則群昭穆咸在而不失倫此謂親疏之殺也」依此昭穆制度的主要目的不外乎序尊卑別親疏分長幼

昭穆制度的另一項內涵亦即姓氏宗族的輩份排名一般族譜將之稱為字行字輩輩序派序班輩班序班排派語派行或排行子孫命名時需以字輩排序為據以明世系脈絡輩份排序

總的來說昭穆制度是傳統漢人社會重要的文化載體透過宗祠家廟的廟制角度和祖先牌位的世代排序書寫關係體現了中國宗法禮制下的行為內涵以及尊卑倫常的權力象徵

參考資料  姜義華注譯《新譯禮記讀本》(臺北市三民2000年)頁199678  廖慶六《族譜文獻學》(臺北市南天2003年 5月)頁23  許子濱〈論「昭穆之命名取義」〉《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 (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民國96年12月)頁330-331

派下員 pai ha ienˇ

派下員就是祭祀公業之成員名稱享有祭祀公業的權利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

公館大坑林義炎家族所祀「阿公婆牌」上書有「左昭右穆」字眼(羅永昌拍攝)

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1839-1842) 鴉片戰爭時代加上隨後之太平天國之亂臺灣社會民生疾苦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當時子女最年長者才 20 歲最年幼者方滿週歲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阮氏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昭和 10 年(1935)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民國 49 年 (1960) 又再次改建民國 83 年(1994) 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後龍林群才宗族之後人為團結宗親力量光大宗祠門望弘揚忠孝傳統以啟迪林氏裔孫於民國 92 年(2005)成立了「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以苗栗縣行政區域為組織區域希冀林群才派下所有子孫都能崇祖敬宗增進宗親情誼樹立和諧倫常同時後龍林群才宗族也希望藉由宗親會之組織以獎掖林姓後嗣上進輔導子孫開創事業亦能維護林氏宗祠祖墳等公產設施綿遠祀奉香火傳授忠孝美德培養崇高人格林氏第十八世裔孫林隆昌經由回到石岡鄉尋根並對照族譜遍訪宗親廣集資料已於民國 78 年 (1989) 編修新族譜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昭穆 zeuacutemugˋ

「昭穆制度」簡稱為昭穆是古代宗廟輩次與

後龍林群才公傳下祖堂祖牌

408

宗族社會

的湯姓人家大多來自此地清康熙年間廣東湯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最先移台的是廣東人湯洪梅湯簡英於清康熙 60 年 (1721)移居下淡水港清代鎮平湯氏遷居臺灣的有湯民榜等多人因而在臺灣形成湯氏郡望入墾苗栗的湯氏先祖皆來自鎮平縣開基一祖四七郎之後裔分屬於湯禮輔湯智輔湯元輔湯克讓派下乾隆年間先後渡海來臺入墾苗栗公館頭屋三義後龍通霄及新竹等地迄今苗栗縣為湯姓人口數最多之縣市湯氏先祖入墾苗栗期間備嘗艱辛當時溯後龍溪而上遍佈泰雅賽夏等原住民為了生活常與原住民爭第篳路藍縷經歷數十寒暑終於有成是苗栗地區開發史上的先驅之一乾隆53 年 (1788)湯洪鵬等裔孫為緬懷先袒創業維艱澤蔭後世乃結合湯姓宗親發揮團結互助的力量共集合叔侄 90 人共同出資以生放利息或購置「祭田」來作為祭祀先祖的經費後來又成立「祖嘗」與「祭祀公業」創設湯氏宗祠供奉祖先的神位成為苗栗湯氏宗祠的由來「湯氏宗祠」位於苗栗市嘉盛里文昌廟西側創建於道光14 年 (1834)迄今已近二百八十年歷史是苗栗市最古老的一座宗祠建築形制完整古樸典雅屬客家三合院建築也是全省最大的湯姓宗祠湯氏子孫從清朝渡海來台以後一直文人輩出有好幾位進士貢生如道光 16 年 (1836) 歲次丙申候選儒學湯桂揚湯宗錫湯贊廷湯金城光緒辛卯科考充恩貢生第一名湯樹梅等人湯氏宗祠走廊還懸掛有一方恩進士三方貢元的匾額苗栗湯氏子弟自清初渡臺以來確實人才輩出至今子孫散居海內外各地數年前湯氏子孫立湯氏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後湯氏廿二世子孫湯添喜整理出湯氏宗譜每年農曆 9月初 1日分居全省各地之湯氏子孫都會前來祖祠祭拜祖先

參考資料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何來美〈保有古風的苗栗地區客家建築〉《客家風雲第20期》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湯氏宗祠

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不動產祭祀公業子孫可為派下員其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苗栗湯氏宗族 meuˇlid tongacutesii zungacutecug

湯姓為臺灣第七十七大姓湯姓人氏最為集中的則是在新竹苗栗南投台南等地湯氏的始祖為成湯為帝嚳之十四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夏末時湯伐夏建立了商朝定都於毫死後被諡為成湯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諡號命氏成為湯氏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又改子姓為湯姓以避禍湯姓最早的發祥地是今河南省境湯氏在商代就遍佈於全國各地但至秦漢之際湯姓卻以古時的中山和范陽兩郡所轄之境為其繁衍中心所以現在各地

409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gˋgu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 方 龔 汪 ) 成 立 於 民 國 67 年(1978)「六桂」是六個姓氏的裔孫組成的稱謂「六桂」即是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姓據考證六桂之本源是周代昌王 (BC1053) 時有一位兒子姓姬名溢字庶任受封官職與受分土地於翁山地區即後來之山東青州鹽官郡到了第十四世祖何公約於後唐莊宗在位年號同光 (923)何公公生子乾度公為第 15 世祖乾度公於後唐高祖天福年間 (941)官拜郎中娶陳紙生有六子乾度公所生六子都是正榜進士榮華顯貴 光大門楣人人讚美盛極一時乾度公壽終於福建莆田縣葬於莆田縣的西南方黃峰山欽賜石碑封稱「六桂坊」六桂坊有石碑共 48 座巍峨矗立因此後人稱讚曰「六桂傳方」乾度公所生六子姓氏不同分姓如下長子分姓洪字伯起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考中進士封授承議郎尚書禮部員林郎中兼殿中丞上桂國的官位賞賜紅色寶魚袋取堂號為燉煌以紀念開基地由來次子分姓江字伯虔宋朝太祖雍熙二年 (985)考中梁灝進士封授泉州法旨取堂號濟陽三子守厡姓翁字伯簡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 與長兄同榜進士授幟劍南少尉取堂號為鹽官居住竹嘯地方四子分姓方字伯惇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考中進士任命泉州法旨取堂號為河南與三兄居住於竹嘯地方五子分姓龔字伯約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 與四兄同科考取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取堂號為武陵居住馬欄地方六子分姓汪字伯容宋朝太祖雍熙 2年 (985) 與次兄為同科進士官至朝散郎韶州判官取堂號為平陽居住東林地方以上六姓之裔孫歲不同姓卻是同根同源世代相傳綿延不絕子孫遍佈在中國各省是中華民族中昌盛優秀的大宗族六桂不同姓氏之子孫遷居苗栗後子孫繁衍眾多民國 67 年 (1978)六桂裔孫在江永輝與江增量的努力及江炳松促成之下合組成立「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方龔汪 )」用以敦睦宗誼聯絡情感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經國路 4段 79 號現任總幹事為黃朝煌苗栗縣六桂宗親會雖然沒有六姓之共同公廳但是六桂宗親會成員依據章程每年訂於 10 月召開宗親會員大會發放獎學金與祝壽金且做有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一首共會員傳唱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已多次組團回到原鄉福建莆田祭祖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

參考資料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手冊

苗栗縣古氏宗親會 

meuˇlid ien guˋsii zungacuteqinacutefi

古姓的源流有多種說法以字型大小為姓商朝末年的周族領袖古公亶父是黃帝直系裔孫本姓姬古公是號亶父是名為紀念古公古為姓以國號為姓商朝末年有古國其後有以國名命氏者古成氏改姓古成氏也是周太王古公的苗裔晉獻公時本姓卻後派衍有苦成氏「苦成氏」又分派出「古成氏」古成氏中又有一支改為古姓古氏一般以「新安堂」為郡號客家古氏最早去臺灣的時間是在清朝康熙 47 年 (1707)古達先自廣東省長樂縣 ( 今五華縣 ) 安流鎮鯉魚江高車子遷徙來臺創業於桃園縣楊梅鎮上田心營盤腳康熙年間 (1662-1722) 還有廣東省蕉嶺縣蕉城鎮謝陂的古辛伯遷居中部沿海梅縣城北鄉伯公凹的古九佩遷居苗栗縣通霄鎮梅縣的古弘貴永祥鳳祥蘭祥等亦遷居來台雍正年間 (1723-173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廣東省五華縣龍玉湖約的古登昌鳳昌兄弟居新埔流民窩五華縣梅林鎮的古蘭桂古傳先居關西上橫坑蕉嶺縣長潭鄉的古祿祥居苗栗縣銅鑼鎮蕉嶺縣文福鎮高塘村的古玉行兄弟居苗栗縣後龍梅縣樟樹坪的古敬儒居龍潭三坑乾隆年間 (1736-179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等等嘉慶年間 (1796-1820)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廣東省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光緒年間 (1875-1908) 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貯河石古阿義經基隆到苗栗縣大湖開基中華民族有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懷宗念祖敦親睦族的傳統美德古氏裔孫在台繁衍綿延不絕為飲水思源慎終追遠與敦親睦族古氏在台子孫在成立宗親會之前就舉行過多次宗親聯歡大會後來經政府立案後才改稱宗親會苗栗縣古姓宗親會創始人為古關璉成立於 1982 年 7 月4 日會員大約有 248 人歷屆理事長為古關璉古憲標古石榮古漢金歷屆總幹事為古憲標古木中古輝雄會址為苗栗市自治路 353 號古關璉是苗栗縣公館鄉人1904 年出生臺北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公館國民小學教員1989 年逝世其長子古榮一在美國加州業醫長女古登美曾任臺灣省政府委員臺灣大學法學院教授為現任監察委員第三任理事長古石榮曾任苗栗縣獅潭鄉鄉長第四任理事長古漢金自行開發的自動包裝機塑膠包裝帶等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現任五行電機企業公司董事長為研究古氏源流歷史多次赴大陸尋訪潛心追溯至上古

410

宗族社會

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 1935 年 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 1960 年又再次改建1994 年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pa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2 年 (1993)2月創會會長是彭慶穩目前總幹事是住在公館的彭鈺明彭姓源自黃帝第七代孫即彭祖壽至 800多歲是歷史上著名的彭姓先祖宋代之彭延年是著名的中代彭姓始祖但人潮州刺史為官清廉頗有政績生前留有「延年公家訓」數百字以告誡子孫彭姓先民陸續於清朝康熙雍正及乾隆年間移居來台散居於臺灣各地彭姓目前是臺灣第三十五大姓彭姓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彭姓渡海來台者都是延年公之後裔像彭祥萬彭懿兄弟入墾苗栗市彭祥周入墾後龍彭祥麟入墾西湖另有彭育天彭玉泰入墾銅鑼彭文泉入墾後龍等民國 94 年 (2005) 彭鈺明當選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第四屆理事長開始主張彭姓宗親會的改革他的主張有成員年輕化老中青都要有成員兩性平權男女平等成立女姓宗親的彩虹隊請彭姓女性成員參加擴大辦理成立十周年活動蒐集史料舉辦作詩比賽及運動大會而且發行特刊苗栗縣彭姓宗親會保有許多古文書也有編修彭姓族譜在西湖鄉建有彭姓宗祠也有成立彭姓之祭祀公業創作有彭姓會歌彭姓宗親每年固定於年初2除夕端午節及中秋節祭祖也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目前臺灣省已經成立「臺灣彭姓宗親總會」總會長也是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的成員擔任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祖堂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古小彬《遷往臺灣開基的客家古氏始祖》《梅州僑鄉月報》2007年第 4期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mˇsii kiunˇcoiˇgungacuteconˇha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是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所組成的宗親會組織成立民國 92 年 5 月並經苗栗縣政府 92 年 6 月 6 日府社政字第 0920053182 號函准予備查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勝利里 28 鄰復興路一段 492 號現任主任委員為林俊彥總幹事為林欽郎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鴉片戰爭時代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 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1895 年中日馬關條約議定割讓臺灣日軍入侵之際阮氏不顧家境貧微義責諸子組織鄉勇抗日保鄉並在苗栗西郊之營頭凸 ( 亦名榕樹凸 )與日軍激戰數日臨高据險以有利地形與旺盛鬥志重創日軍雖然不幸因彈藥用盡而敗散阮氏為掩護諸子逃避日軍搜捕自己卻被日軍逮捕被執遭綑綁於大廳挨餓受刑迫供仍寧死不屈林氏諸子情急運用智勇摸黑劫牢眾兄弟率年長晚輩及部分鄉勇同志先分批誘敵追索分散日軍看管人力另一批乘虛攀登屋頂從上破瓦而入完成救母壯舉經此劫難母子兄弟親情更趨牢固阮氏審度大勢悟出「留得青山在何慮無柴燒」之理與其繼續武力抗日徒損人丁寧暫且放下武器致力造產再伺機驅除日敵於是阮氏繼續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

411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劉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劉姓是中國第四大姓劉姓之源流系統有五種說法一般劉氏族譜認為是帝堯第九子源明公 ( 或為監明公 ) 受封於劉〈今山西省洪洞縣〉故源明公為劉姓之始祖十八世劉累號禦龍氏名顯天下所以後世又有以累公為劉姓之始祖者傳到秦朝時第七十五世劉邦滅秦建立漢朝為漢高祖彭城郡〈今之徐州包括山 東 微 山 線 沛 縣 等地〉為劉邦之祖居地故劉姓堂號為「彭城堂」劉氏後人播遷於長江南北成為顯赫的名門望族光是郡望就有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 13 個之多以「彭城」為最著三國時代劉備為九十四世其次子劉永從成都遷回洛陽唐朝末年翰林學士視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祥因避亂而從洛陽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擇地立業號為東派其後代在宋朝時代大都為官顯赫一時而劉祥之兄劉翱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長官子孫定居於此遂為入閩始祖之一族譜中稱為西派東派一般被認為是客家劉氏之源流劉祥為始遷寧化之祖後代枝葉繁衍蔚為汀閩望族劉祥十五世孫劉開七 (1208-1224)原居寧化石壁水口葛藤村後遷入縣城於南宋初年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為潮梅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生十四子作有《內侍詩》一首以囑十四子源湶淵海及漣江淮漢與浩共馬娘汌浪波河深同腹列數五子是從楊劉廣傳另做「訓十四子」詩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莫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苗栗縣劉氏親親會成立於民國 69年廣傳公派下 14 大房都有裔孫參加並以敦親睦族團結互助增進聯誼促進宗親福祉發揚固有之倫理道德協助政府推行政令厚植國力為宗旨當時是由劉碧良為創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為劉國昭現任理事長為劉富明苗栗縣劉氏宗親會在苗栗縣境內十八鄉鎮市內都有分會組織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多次籌組祭祖團回大陸原鄉祭祖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址設於公館鄉鶴山村 5鄰 165 號民國 101 年 (2012)10 月臺灣省劉姓宗親會總會於苗栗成立並選出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員劉政鴻為總會長副總會長為劉炳鈞民國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臺灣省分會1979年  彭姓宗親會聯誼會手冊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vo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臺灣為第三大姓黃姓起源有三支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出自金天氏之後出自陸終之後黃姓以江夏堂為郡號晉代黃姓開始進入福建黃氏第九十世黃峭為宋代乾德三年 (965) 進士累官至天章閣直學士取三妻各生七子共八十三孫黃峭曾作一遣子八句詩「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詩中意涵在於鼓勵子孫分居各地雖然日久總要落地生根但絕不能忘掉祖先的恩澤明末清初時黃姓開始進入臺灣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廣福鄉大黃屋房乾隆中葉有十六世黃彥桂26 歲時偕兄黃彥蘭弟黃彥芳東渡來台成為苗栗縣頭份鎮新屋家黃氏開基祖乾隆末葉有黃元揚黃元英兄弟及黃明慶入墾頭份黃隆英入墾南庄道光末年黃梅怡之子黃南球入墾南庄成為苗栗望族其他黃氏裔孫來台移墾者還有很多苗栗縣各地如三灣鄉原有黃姓宗親會民國 90 年 (2001)由頭份黃姓宗親會黃秀生及其他黃姓各派裔孫合力組成「苗栗縣黃姓宗親會」現任會長是黃清盛理事長為黃盛和總幹事為黃木松苗栗縣黃姓宗親會會址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雙十街 112 號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以榮宗耀祖敦睦宗誼發揚傳統倫理道德並以互助合作之精神謀求宗族團結和協發展增進宗族情感與福利及協助政府宣導政令為成立之宗旨成立後除每年固定於苗栗縣頭份鎮忠孝里中華路 1231 巷黄家祠堂舉行會員大會或舉行敬天祭祖大典也舉辦會員福利協助辦理慶弔敬老尊賢表揚好人好事以敦宗誼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之任務如下一祖宗祭祀事項二敦睦族誼培植後進舉辦獎助學金扶助優秀清寒子弟以造就人才三宗親之調查登記互助繁榮情誼之連繫事項四族譜編纂會刊文獻專輯及通訊錄等之製作以延後世五黃姓宗親糾紛之調解困難之救助等事宜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資訊網站黃欽達的資訊網站httph12mywebhinetnet

412

宗族社會

立「蔣姓祭祀公業」民國 61 年 (1972)10 月由蔣瑞宗蔣雲宗蔣慶集等協助改成立為「苗栗縣蔣姓宗親會」並訂有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組織章程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宗親會財產並推動慈善與教育興學為宗旨苗栗縣蔣降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每年公廳祭祖還保有客家習俗以三獻禮祭祖以八音演奏顯示莊嚴禮儀蔣降姓宗親會已經多次組團返回原鄉祭祖並有裔孫蔣瑞宗編有《蔣姓大宗譜》乙部用以明世系定房別敦倫理

參考資料  蔣瑞宗編《蔣氏大宗譜》民國76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 iongˇkoacuteca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由苗栗縣境內柯姓與蔡姓派下裔孫蔡金生與蔡義男於民國 66 年 (1977) 所 籌 組成立的宗親會組織由於柯蔡兩姓的郡號都是「濟陽堂」故以濟陽柯蔡宗親會名之根據史書所載柯姓與蔡姓都是出自姬姓系出同源又根據柯蔡氏大宗譜記載宋代有柯翰為福建同安開基祖柯翰之孫為柯讚宗柯讚宗有孫女柯穀英招贅蔡十郎共生有五子分姓柯蔡成為柯蔡聯宗之由來臺灣的高雄臺南嘉義都各有「柯蔡宗廟」一座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柯蔡兩姓裔孫以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而成立的成立於會員約有 360 人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會址位於竹南鎮新南里 15 鄰金天地 13 號現任總幹事是蔡榮輝先生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依據章程規定每年於清明節祭祖與開會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訂有「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敬老尊長與優秀學生獎勵辦法」每年於清明祭祖時都依照章程規定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會員的敬老與鼓勵興講之用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祭祖時會唱由羅秀雲作詞作曲之「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饒富宗情族誼

參考資料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成立大會手冊

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

101 年 (2012)11 月 25-28 日劉政鴻率領劉姓宗親會到廣東省興年縣劉開七宗祠參加世界劉姓宗親會第八次大會並爭取到民國 103 年 (2014)於苗栗縣辦理世界劉姓宗親會第九次大會

參考資料  苗栗縣劉姓親會第九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議手冊

苗栗縣蔣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ongˋ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蔣姓源出於姬姓乃周公第三子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固始縣東之蔣鄉其子孫因以封地為姓故姓蔣蔣姓以「樂安堂」為其郡號明鄭時期有蔣副總兵號毅庵者來台卒後葬於彰化八卦山清代蔣姓族人渡海來台者多道光 11 年(1831)有蔣大德捐建東勢往卓蘭的觀嬴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是居住於苗栗之蔣氏裔孫於民國 65 年(1976) 由蔣名亮發起所成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現有會員 76 人現任理事長為蔣興乾位址位於苗栗市北苗里英才路 345 號苗栗縣蔣氏來臺灣開基祖是蔣德成蔣德成是十三世其父十二世為蔣玉揚母親為曾氏如人蔣德成排行第四上有德康德章德傑三位兄長蔣玉揚祖居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李坑村梅子坑當地有蔣氏祠堂蔣德成於乾隆 35 年 (1770)偕同兄長蔣德康蔣德章蔣德傑等參加移民臺灣之行列一行人共有蔣姓三十六位堂兄弟叔姪等抵台後有的往南臺灣有的往北臺灣各奔前程分手失散蔣德成公四兄弟則落籍於新竹廳苗栗一堡社寮岡庄起初以墾荒拓殖為主相傳剛剛抵達苗栗時以破鍋炊煑起家胼手胝足勤儉持家逐漸奠定後代裔孫生長發達之基處蔣德成妣張廖氏生有十四世蔣連進蔣連陞二兄弟蔣連進公妣朱氏生有蔣福盛蔣福順蔣福義蔣福發蔣福良蔣福常蔣福運等七兄弟蔣連陞公妣林氏生有蔣福桂蔣福傳蔣福旺蔣福興等四兄弟可以說蔣德成來台至今已有兩百年多年傳下裔孫十代蔣氏裔孫建有「蔣氏公廳」每年 10 月固定於公廳祭祖蔣氏裔孫人才輩出清代曾出舉人至今公廳保有肅靜迴避等古牌後人將來台祖蔣德成夫婦遺骸合葬於苗栗市新川里伯公坑山腰舊名凱歌潭墓地占地有一四五平方公尺於民國69 年 (1980) 重修圓坟並以跌筊為憑確定每年清明節上午九時二刻掃墓蔣氏裔孫於清代時有成

蔣氏族譜

413

客家文化事典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o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的羅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9 年 (2000)當時主要成員為頭份鎮的羅吉騰羅增雄羅倉道等三位羅姓宗親發起為尊祖敬宗敦睦宗族慎終追遠而籌組成立至今會員大約有 260 人左右會址在苗栗縣成功里 7鄰信東路 340 巷 9 弄 7號目前總幹事為羅國源先生羅姓宗親會編有羅姓族譜一冊亦曾組團回大陸原鄉廣東省惠州市羅氏宗祠祭祖頭份羅姓宗親會擁有嘗田也建有多處羅氏墓園依據羅姓宗親會章程該會每年會員定期開會四次每年共祭祖時還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給羅氏宗親根據該會祖墓傳碑記記載羅姓祖籍在廣東惠州府原陸豐縣分縣古地名叫陸河縣吉康都河田火 ( 許山下 )來台祖是第十三世祖羅用輝從原鄉移墾到苗栗頭份區十八世祖羅雙蘭生有八男成為八大房至今已傳衍到二十二世羅姓宗親會於民國 71 年 (1982)在頭份珊珠湖石坑地區建有祖墳一座民國 99 年 (2010) 重修苗栗縣羅姓宗親會就是由八大房之子孫所發起而成立

參考資料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組織章程  羅氏族譜

神明會 siinˇminˇfi

客家地區常有神明會之組織如媽祖會土地公會五穀神農大帝會或是關聖帝君會神明會是一種宗教信仰組織前清時期客家人陸續從原鄉大陸渡海來台為祈求神恩永沐海路平順或已來台人士為解離鄉背井之苦悶使精神有所寄託會將其所崇拜特定神明予以供奉並藉組織之建立與發展鞏固其庄頭或地盤久之成為臺灣社會特有之民間信仰與聚落社群聯繫聯誼之宗教性崇神組織力量依據法務部出版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對神明會的組成背景其分析指出神明會有因同鄉同姓同一行業同一村莊結拜金蘭或純粹認同某一特定神明所結合的人士故其名稱通常稱為「會」「社」「堂」亦有稱「嘗」「季」「盟」「閣」「亭」「祠」「祀典」者為籌集組織運作及聚餐聯誼之經費該組織之成員通常被稱為會員或信徒以集資購置財產用其收益如不動產之租榖租金等辦理該神明會祭典活動

客家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

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客家地區的神明會組織依常態性分析大多設有管理委員會或管理人處理其會務及財產其成員通稱會員或信徒多以規約規定其成員之權利義務及會務運作其成員之繼承權利通常為長子繼承或共推一人繼承

參考資料  法務部《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法務部2002年1月﹞  內政部《地籍清理條例》(內政部2007年 03月21日公布)

【十劃】徐耆英嘗 qiˇkiˇinacutesongˇ

徐耆英嘗為東興徐氏七世祖學俸公為中心的宗族組織因為他的諡號稱作「勸確耆英」所以就拿諡號作為蒸嘗的名號至於來頭份地區墾闢的徐氏族人為什麼要拿七世祖作為「唐山祖」來做集結族人的中心這可能是導因於徐學俸是鎮平縣穀倉下開基祖徐波徐河昆仲的父親其世系是一世徐雲崖稱探元先生元末明初由博羅遷移到梅州的石窟 ( 即鎮平縣民國改稱蕉嶺縣 )取田氏生三子長元亨字一星次元利字二星三元貞字三星號稱三大房鎮平徐氏都是這三大房衍派下來的徐學俸屬長房元亨一夕三氏徐惠常名經四氏徐仲仿名佐五世徐雙玉名玨六氏徐嘉言即徐學俸之父這一宗族組織近乎完全解體現在已看不到會份簿或嘗簿所以無從查考其組織形態不過據徐基蘭先生所保存的清代手抄本「徐氏長房祖譜」的記載徐耆英嘗有新舊兩種老嘗由徐義龍 ( 按即道光年間東興莊總理徐上林 )徐燕義兩人管理置有水田下東興庄二處上東興庄有水田一處新嘗族譜僅記載「七世耆英祖新祀」未見有其他說明文字據徐添蘭編的「鎮平徐氏探元公裔十三世渡臺祖俊彩公派下東興房族譜」(1978 編妥未刊稿 )這一宗族組織由十三徐俊彩徐俊顯十四世徐倫桂徐明桂十五世徐宜乾徐九順 ( 按即徐九二 )徐興秀等來臺祖所組成這些來臺祖除各自存有自己名份下的鬮分字的蒸嘗之外又與比較親的族人組有以上代名諱為名的蒸嘗如十四世徐倫桂與十五世徐九順以共同祖先十二世徐常政為名組成徐常政嘗十三世徐俊彩俊顯昆仲共同以其父十二世徐嘗環為名組成徐常環嘗等是茲就查訪所得分別說明如下

(1) 徐常政嘗徐常政與徐常環同屬徐學俸的六世孫

414

宗族社會

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約「謝申伯公嘗」此後嘗產迭遭變故有匪徒欲強吞公業田園謝氏族親合力抵禦當時戰歿者有陳阿生謝捷郎兩人光緒 31 年 (1905)苗栗謝慶芳被選任為謝申伯公嘗管理人因見內麻地區風水絕妙右有雙峰布錦屏之體勢前有五指展筆架之嵯峨左有長河屹獅頭之鎖鑰故經公嘗決議購買今日南苗內麻土地建造「謝氏公廳」乙座到於民國 22 年 (1933) 完工奉祖登龕安座座向「庚山兼酉庚申庚寅分金作新曆昂宿一度」不料民國 24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謝氏公廳主體未被損壞只有祠右地略有塌陷而已民國 41 年(1952)謝申伯公嘗著手改制為「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並經苗栗縣政府肆壹民社眾字第24183 號令同意核定當時並成立「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捐助章程」共三十八條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以祭祀始大祖謝申伯公暨來台歷代先敦睦派下獎勵文化教育舉辦公益慈善救濟事業及綿續謝氏宗祠為宗旨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恭敬里七鄰七十二號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十一劃】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國王會」就是三山國王信仰的神民會組織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mdashmdash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

其世系為七世學俸八世河九世一梧十世利興十一世士粹十二世常政徐常政是唐山祖他本人並沒有到過臺灣來臺的是他的長子俊恩的長子十四世的倫桂和他的三子俊德的孫子十五世的徐九順兩個人來台後為生存需要而結合成的宗族組織徐九順又名徐九二是俊德三子秀桂之子前述史料「28」記載開鑿茄苳坑圳溉田 110 餘甲又築茄苳坑溉田 30 餘甲的就是他後來徐倫桂徐九順又各自擁有他們的嘗會

(2) 徐宜乾嘗徐宜乾是十世徐利興的五世孫其世系為十世利興十一世士坤十二世常穆十三世俊日十四世聰桂十五世即宜乾據其裔孫徐進福稱宜乾並未來臺是他的六個兒子仁龍義龍 ( 又名上林 )禮龍智龍信龍恆龍等來臺從事墾闢工作以臺灣為外宅而經常來往於鎮平與臺灣之間這六兄弟中義龍名孟光字上林監生道光年間曾出任東興庄總理信龍名榮光軍功六品其獨子元章字慶華號文佐道光 30 年庚戌歲 (1850) 許學臺歲取生員咸豐 2 年壬子歲 (1852) 中式舉人恆龍名振光監生在清代應許耕讀傳家的上層家族乙未年日本人據台後大部份的裔孫都返囘鎮平原鄉據說現在只有二房義龍四房智龍五房信龍的裔孫還住在頭份鎮裔孫們只知道有嘗名而完全沒有活動也沒有產業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acutebagˋgungacuteiugˋinacutecoiˇtonˇ

謝姓的祖先淵源於炎帝神農氏神農氏姓「姜」以「火德王」著稱故稱炎帝神農氏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製作耒耜教民樹藝五穀使天下農事因而興盛後人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氏而今中醫藥界亦多供奉神農大帝並尊為「藥王」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章經周宣王時周朝北方有北狄來犯邊境周宣王任命其舅父申伯和尹吉甫去討伐北狄戰勝後申伯公因戰功而受封於謝邑《詩經大雅崧高》中有「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的記載可見申伯的功勳謝邑又稱謝國即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這是謝姓得姓之始謝姓族人移墾臺灣甚久明朝永曆年間謝新凱隨鄭成功由福建連江入墾臺南學甲粵東客家謝姓入墾臺灣的也有很多如康熙末年謝光榮入墾苗栗縣後裔移墾苗栗頭屋乾隆年間謝士可謝廷旺謝廷尚父子入墾苗栗市嘉慶年間謝鳳藩入墾苗栗市苗栗縣謝申伯公育英財團其前身是「謝申伯公嘗」謝申伯公嘗成立於咸豐 3年 (1853)當時發起人有謝氏裔孫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

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所附謝氏宗祠相片

415

客家文化事典

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 大國王巾山國王 )助政明肅寧國王 ( 二國王明山國王 )惠威弘應豐國王 ( 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 2月 15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 10 或 15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 170 座左右「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民國91 年 (2002) 由 36 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 38 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已經獲得客家委員會認同正式列如臺灣客庄12 大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族長 cug zongˋ

「房長」為宗族各房的代表者一般由房族內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者擔任「族長」則是整個宗族的代表者負責處理族內一切大小事務「族長」統籌全族事務是宗族權力系統的代表「房長」不若「族長」權力僅負責管理本房內部事務因此「族長」地位高於「房長」但二者同屬宗族組織當中重要的領導階層

「族長」可說是「房長」制的延伸擴展在宗族中擁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負責綜理宗族祠堂

一切事務約束族人遵規守矩對族內重大問題有決策權對外則享有交涉權族內房內凡有糾紛衝突時有最後仲裁權對宗族祀產具有管理權宗族在行使司法功能 ( 族規家法 ) 時一般亦多由「族長」主持其餘如立嗣分家祭祀婚娶「族長」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及互動至於「房長」雖說其權力不及「族長」然而房內事務的協調與處置調節房內成員的衝突與糾紛仍有賴「房長」監督管理和睦團結「房長」身為宗族領導階層的一員在對本房事務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參與對整個宗族事務的管理又當代宗族或宗親會以選舉方式產生之「理事長」或「主委」等領袖口語仍會稱為「族長」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758639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1998年 6月)頁113-114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acutengiab

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祭祀公業者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由享祀者之子孫或由設立人之子孫所組成並設置獨立財產之家族團體客家族群傳統上稱為為「嘗」「公業」「祖嘗」「公嘗」「嘗會」等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16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5: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宗族社會

追溯出來的系譜函括範圍大者為大宗大宗之內範圍小者即為小宗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小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大宗族此類型的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鬮分字祭祀公業改稱為「小宗」或「小宗族」或「開台祖宗族」其祭祀對象通常是第一位開台祖或其後代陳進傳提出「小宗族」「大宗族」和「同族關係」的三種類型來分析漢人社會的單系繼嗣群之組織形態以取代「宗族」「氏族」這種缺乏明確定義的術語宗族內部的權利義務分配關係至少具有三種類型即房份 (prestupes)丁份 (percapita)股份 (shares)理論上典型的小宗族是照房份組織而成大宗族則照丁份或服份然而丁份和股份非宗族所持有之組織方式在這一點上「宗族」實已超出嚴格的親屬團體之外而是與社會的政治與地緣關係相干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

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四劃】公祠 gungacuteciiˇ

公祠或稱為公廳是指一個宗族成員中所共同建造供奉祖先牌位的建築客家文化富有祖先崇拜的特色祭祀祖先有慎終追遠奉行孝道感恩報德維繫親情祈求祖先賜福與庇祐及延續血緣等目地乃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客家人在遷徙與定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每建造家族或宗族組織之家廟祠堂公廳及公嘗田為家族宗族的祭祀活動提供制度化的場所與經費使每年祭

祀活動趨於規範化與實用化讓祭祀活動的功能得以發揮儒家認為「祭如在」通過祭祀與祭祖活動崇拜祖先把個人與家庭家族祖先與子孫整合在一起由於客家人大都認為人的靈魂不滅肉體雖死亡但靈魂與精神長存因此非常重視祖先的祭祀通常把祖先崇拜表現在祖先牌位崇拜方面一般客家人「祖牌」的崇拜分為「廳堂牌位崇拜」與「祠堂牌位崇拜」兩種前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三合院的正廳俗稱為「廳堂」的地方後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正式安置家族牌位的「家廟」「宗祠」或「家祠」建築中客家人稱「廳堂」為「廳下」故稱為「廳下牌位崇拜」客家人一般未細分家祠與宗祠習慣稱為「公廳」把祖牌稱為「阿公婆牌」因此若以客家人安置阿公婆牌牌位的地點為分類標準前者為設於私人家宅之廳下後者為大家族正式安置並祭拜祖先牌位的場所過去臺灣客家社會無論一搬家宅或是所營建的祠堂兩者大都是三合院式的建築而只是兩三代人的汀下屬於三合院建築的「正身」也可以將其劃歸為「公廳」成為「公祠」換言之原屬自家廳下的阿公婆牌經由多子多孫多福氣世系之繁衍之後因樹大而分枝源盈而分派經分產之需要往往將三合院正身闢為公祠為所有子孫共有而不分產亦或將整個三合院劃歸為公祠甚至有些客家家族在子孫繁衍富有之後由各房子孫出前建造家廟或宗祠專門擺放所有來台祖先的阿公婆牌成為整個宗族祭祀的地方「公祠」意即由衍自共同祖先且防別子孫較多且痛同祭拜祖先牌位之所「公祠」和「公廳」常被混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公廳」通常於每年祖先忌日均有派下子孫前往祭拜而「祠堂」則集中於一年的固定幾天舉行總祭如一般的春秋兩祭即是然若無公祠也可在私祠舉行如祠堂的規律化祭祀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399

客家文化事典

公館劉蘭斯宗族 ( 劉獻廷宗族 ) 

gungacutegonˋliuˇlanˇsiiacutezungacutecug(liuˇhien tinˇzungacutecug)

劉開七 (1208-1224)於南宋初渡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廣東省潮州梅州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妣馬楊氏生十四子宋瑞平二年乙未進士調會昌尉任江西贛州府寧都府瑞金縣知縣劉廣傳生十四子長巨源次巨湶三巨洲四巨淵五巨海六巨浪七巨波八巨漣九巨江十巨淮十一巨河十二巨漢十三巨浩十四巨深均官任江西湖南四川浙江雲南廣西安徽湖北山西貴州等地臺灣各地都有劉氏族人移墾其中祖籍在廣東省平遠縣東石鄉的劉懷莞是十一房劉巨河派下於清代乾隆初葉來台起先拓殖臺中市南門一代因拓墾有功被清廷授以軍功六品職銜劉懷莞去世後葬於臺中橋仔頭後來已被遷葬到苗栗造橋龍昇湖畔劉懷莞之子劉蘭斯於乾隆 45 年 (1780)自臺中遷居到苗栗公館尖山一代定居劉蘭斯向平埔族貓閣社頭目承讓土地墾殖公股鄉尖山村仁安村地區不數年成為當地首富劉蘭斯熱心公益道光 3年 (1821)還親自回到廣東奉祀三山國王廟香火到苗栗市奉安劉蘭斯獨子劉獻廷自幼好學冠年遊庠長於詩文精通經史劉獻廷於道光 14 年 (1834) 參加甲午鄉試中式舉人為苗栗地方鄉試及第第一人劉獻廷亦熱心公益多次捐資整修苗栗龜山大圳及設置蛤子市義渡也偕同開台進士鄭用錫勸阻道光 6年之閩客械鬥被臺灣道孔所贈送「一方善士」匾額一塊劉獻廷的一生行誼被客籍文學家「芸閣山人」吳子光撰入「直隸知州銜賞蘭翎甲午科舉人修堂劉公傳」中有極為中肯的記述劉獻廷晚年定居於尖山博覽群書手不釋卷所著詩文遺稿不少惟均散失無存劉獻廷生有五子次子劉禎號伯文字金璧自幼受父親調教道德文章均極出色頗有乃父之風在他父親中舉人之後劉禎也於道光 20 年(1840)庚子歲中式恩科劍波榜舉人成為父子兩代舉人被人以「父子雙舉人」傳頌劉金璧生平事蹟其後裔未做整理地方文獻中僅吳子光著有「內閣中書銜孝廉伯文劉先生雙壽文」中有提及劉獻廷劉禎父子兩代舉人博學德劭望重鄉邦其畢生行誼息息相關於早年苗栗公館的拓殖與發展雙舉人故宅位在公館鄉的尖山村依著墨硯山而築格局規模相當宏偉門前的石砌階梯依舊完整蟠龍石柱木窗以及牆壁上也擁有雕工精緻的裝飾風采不減當年門前還有舉人石製旗桿座劉蘭斯後裔繁衍眾多「父子雙舉人」故居也成為劉屋公廳每到祭祖之際劉氏裔孫齊到恭敬肅穆地舉行祭祖典禮雙舉人故宅已成為苗栗著名的文史景點之一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79年 6月  黃鼎松《公館鄉志》1993年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分房 funacutefongˇ

漢人家族以父系為主的繼嗣關係建立在「房」的基礎上進而建構了親屬關係宗族意識以及祖先崇拜等相關議題透過「房」的概念與運作聯結了漢人家族制度及祖先崇拜的文化表現

人類學家陳其南指出分房制度是中國漢人特有的繼承原則蘊含在同一父屬下之子及其妻和兒子之諸基礎房所構成的「基礎家族」結構中代表一家族之父親有多少兒子其家族即分為多少房分房是一個純粹的系譜概念是一個家族內部分化的狀態各房雖在形態上分化但原來的家族在概念上仍然存在並不因分房的過程而消失這與分財產或分戶的過程不同財產與生活單位等功能性的要素一經分化原來做為一社會實體之財產或戶口單位即永遠消失故一般意義中的「分家」與系譜上的「分房」概念是有所差異的一個功能性的家或戶一經分析原來的社會單位即為新成立的單位所取代但一個家族雖然經過不斷的分房原來的家族單位仍然繼續存在而與諸房並存

因為房的基礎觀念源於父子聯繫關係所以分房的過程基本上是發生在父子兩代之間的現象同屬一父之諸子彼此之間必須分立而在系譜意義上各自獨立成一系並透過分房法則決定家族事務的運作形態凡有關家族之權利義務關係大多遵照分房法則進行 ( 即照房份 )

簡單來說「分房」為一種系譜概念的建構而「分家」則為功能性單位「家」或「戶」的分化涉及財產的繼承與家族事務的運作

參考資料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市聯經1990 年)頁129-141

父子雙舉人公廳與雙舉人掛像

400

宗族社會

氏族 sii cug

中國上古時代姓氏是分開有別的姓表示血統起於女系氏表功勳起於男性故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秦漢以後封建體制瓦解氏已不代表權貴反倒成了姓自此姓氏之稱混而為一另據梁啟超的看法中國人得姓受氏的主要途徑有四( 一 ) 天子以命諸侯以國為氏( 二 ) 侯國之支庶以王父字為氏( 三 ) 世其官者則以官為氏( 四 ) 受有采邑者以邑為氏

氏族是人類社會發展到某種程度後用以表明區別人們宗族的稱號透過姓氏可以從中看出中國人血緣和地緣的脈絡「氏」與「族」都是用以區別各姓宗族的稱號只不過是說者立足點的不同乃個別與集體稱呼的差別因此若為個人即稱某氏諸如林氏張氏稱其宗人時則稱某族如林氏宗族張氏宗族

相較於宗族氏族成員僅為「同姓」且不同派衍繼嗣群的系譜脈絡不若宗族以父系血緣樞紐為基礎原則因此無須如宗族一般建立足資證明的父系繼嗣群除此之外氏族成員或家戶彼此間倒不強調源自於某一位某一世共同祖先的派衍其在族譜世系關係的呈現上該姓氏族無論成員多寡亦或散居各地均屬同一遠祖傳下的子孫此者正如張姓氏族以揮公為遠祖的道理相同換言之氏族是由數個不同派衍的繼嗣系統所組成繼嗣群當中的成員僅是同姓而已甚至有時可能出現杜撰與依附情形故嚴格來說氏族與宗族彼此間的屬性劃分即在於繼嗣群是否具有明確可靠的親屬關係與血緣脈絡可循若有則為宗族反之則為氏族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父家長 fu gaacutezongˋ

父家長是指父權社會之下的「男性統治」即指社會的男性權力體系乃是大部份從家庭的父親支配狀態 ( 妻子兒女附屬其中 ) 所反映與延展出來的強調性別的不平等乃是體系化的制度化的

且無所不在的實情中國上古時代透過姓氏可以從中看出中國人血緣和地緣的脈絡氏族成員僅為「同姓」且不同派衍繼嗣群的系譜脈絡不若宗族以父系血緣樞紐為基礎原則因此無須如宗族一般建立足資證明的父系繼嗣群而宗族則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因此父權社會之下形成了以父權為主的棕髮社會權力結構整個封建社會皇帝如同家庭的大家長掌管一切的權力影響所及客家社會長期以來也形成父家長制度在重男輕女之下父親成為家庭的權威連祖先牌位的書寫也是以男子為中心

參考資料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8690  陳進傳〈數位系譜的建構與運用〉《宜蘭文獻》第64期 (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年7月)頁9

【五劃】世系群 sii ne kiunˇ

中國上古時代姓氏是分開有別的秦漢以後姓氏合稱同姓氏之後代繁衍不僅有有其共同祖先也開始有其代序及世系群不過三代之前原始社會可能出自同一祖先由單一的繼嗣系統 ( 父系或母系 ) 延綿而下的後裔每一個人都屬於一個世系群世系群還可因系譜關係的深度大小不同而形成兩個或多個小型的世系群在一定條件下諸世系群可能組成一個整體結構即世系結構或世系制度這種世系群重視祖先在該群體中的成員資格只能視其是否能追溯和證明與一個共同祖先的關係而定在許多社會中一個人若不是一個世系群的成員就沒有法律與政治地位重要的宗教和巫術力如那些與神和祖先崇拜有關的宗教權力也可能與世系群有密切關聯世系群長久存在使其能採取共同行動如共同擁有土地財富組織生產活動分配產品和人力確立角色使世系群內外得以整合故是社會組織的一種強大而有效的基礎世系群的一個共同特徵是外婚制即一個世系群的成員必須在其他世系群尋找婚姻伴侶這

401

客家文化事典

樣一方面排除了世系群內兄弟姐妹間通婚的可能性一方面使世系群內外得以交流達成團結與結盟世系群是可說是原始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也是原始社會構成的重要象徵有些社群是由數個世系家庭所組成有共同耕作共有河流漁區共同行動與共同祭祀儀式的關係一個世系群中包含數個家族土地雖屬氏族所共有但實際權利在世系群之上原始社會不論是經濟上宗教上都是以世系群為其社會組織的最基本單位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六劃】血食嘗 hiedˋsiid songˇ

宗族組織的有形基礎是祭田或祖嘗統稱為「祭祀公業」客家地區則稱為「嘗」「公嘗」「祖嘗」「嘗會」或「公業」祭祀公業的目的主要以祭祀祖先為考量為了能繼續祭祀祖先及其他親人便在遺產中取出一部分作為公業用再將其餘財產分配給繼承人而繼承人在其財產中再拿出一部分土地和金錢設立一個公業並以此祀產作為祭祀祖先之用

學者戴炎輝將臺灣祭祀公業的組成分為「鬮分字祭祀團體」及「合約字祭祀團體」兩種雖然此二者組織團體均以祭祀祖先為目的但是設立的方式卻有所不同鬮分字祭祀團體是鬮分家產時抽出一部分作為祭祀公業這種宗族組織可以血緣繼嗣關係的形成作為區別「鬮分字祭祀團體」即所謂的「血食嘗」屬於純粹基於血緣關係所形成的單系繼嗣群

參考資料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民國86年10月)頁143-145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0  戴炎輝〈臺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 (臺北清水書局1945年)頁231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國86年12月)頁617-618

西湖吳起成宗族 

xiacutefuˇngˇhiˋsiinˇzungacutecug

吳姓是臺灣第七大姓吳氏姓源有二一為炎帝大臣吳權之後裔屬於以氏族名稱或國名為氏一為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後裔古公亶父之子吳太伯 ( 泰伯 )屬於以國名為氏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後裔受封於吳建立起強大的吳國後世吳姓子孫則多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唐代時已有吳姓族人隨陳元光入閩開漳後晉時吳宥遷居福建寧化是為閩粵吳氏始祖吳宥生四子次吳坤遷居永定明清兩代吳氏族人渡海來台者以吳坤派下最多乾隆年間有吳琳芳吳華芳吳榮芳吳俊芳吳群芳兄弟入墾苗栗銅鑼而廣東惠州府陸豐縣的吳朝鎮入墾苗栗西湖西湖吳起成宗族亦是一是由陸豐縣方角都移墾來台吳起成是第九世於乾隆年間與其弟吳起業隨同來臺灣移墾先由大甲港登陸設法求生起先是在大甲地方為人幫傭謀求生活工作穩定後娶妻林氏生下三個兒子後又移居到通霄白沙墩過港莊以經營石塭捕魚為業後又在生下五子三女稍有積蓄後又在遷居到西湖鄉二湖莊崁下定居吳起成夫妻努力打拼闢墾兒女亦協助家業有成吳起成後人在二湖莊建有吳氏宗祠一座名為「至德堂」以供奉吳氏祖先神祖牌早晚奉茶上香吳起成有八個兒子吳智春吳智景吳智錦吳智福吳智全吳智連吳智祿吳智就其中三子吳智錦過繼給其弟吳起業為嗣繼承其弟香火西湖吳起成宗族從來台繁衍至今已經近十代人派下以孫眾多吳氏宗祠「至德堂」位於西湖鄉湖東村二鄰營盤下 9號每逢「至德堂」公廳祭祖及過年過節之際全台各地之吳氏裔孫都會回來祭祖一同緬懷祖德宗功

參考資料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卷三十二人物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西湖劉恩寬宗族 

xiacutefuˇliuˇenacutekonacutezungacutecug

漢人在尚未開發西湖時西湖所轄地區五湖二湖下埔高埔鴨母坑等庄內都有原住民平埔族居住西湖在康熙 52 年 (1713) 時已有廣東陸豐五華等縣客家人黃福泉九王爺等十人入墾西湖二湖庄雍正年間也有廣東梅縣古蘭祥渡海來到二湖庄開墾乾隆 17 年 (1752)有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 26 歲時由原鄉渡海來

402

宗族社會

台為人做傭工挑擔度日因原鄉雙親已經老邁乃三度回鄉探親雙親亡故後復來台為人做傭工劉恩寬在 42 歲時迎娶年僅 18 歲的陳氏女為妻後來家境日健康泰最終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為劉氏家族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人對五兄弟有詩讚曰「祖身原本是農民帶月披星不畏辛耕種殷勤兼惜穀上蒼報應吾祖身」劉氏家族後來在劉恩寬老屋處興建「彭城堂」宗祠一座前後歷經多次改建迄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劉恩寬家族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之後學生日增乃將私塾擴建為雲梯書院雲梯書院對於西湖地方的文教推廣助益很大並不亞於官紳合設的書院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雲梯書院也培育了不少人才清朝時期劉恩寬後人有大學生 12 人例貢生 4人附貢生 3人庠生 1人光緒年間 (1875-1908)劉繼業及劉進業更成為恩貢生及拔貢生可說劉恩寬宗族都是官方認可的地方菁英此外劉恩寬宗族不僅田產眾多也捐資姓建寺廟推動地方文教事業推動地方團練聯庄保結建城的事務劉恩寬的後人成立了「祭祀公業劉恩寬公嘗」從公嘗財產清冊中得知劉恩寬宗族家全盛時期的財產至少有 270 公頃之多劉恩寬宗族的後人人才濟濟從其公廳內所掛的博士牌匾即可應證地方人士盛傳劉恩寬宗祠是鯉魚穴特別容易孕育出醫界後人

參考資料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西湖鄉志  林文進《民風純樸西湖鄉》苗栗苗栗縣政府1996 年  陳瑞霞《從書院到鸞堂以苗栗西湖劉家的地方菁英角色扮演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班論文2008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七劃】李騰華嘗  liˋtinˇfaˇsongˇ

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李姓是臺灣的第五大姓李姓之來源一說是出於嬴姓唐堯時代皋陶曾擔任大理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以官為氏稱理氏後又改為李姓一

說是出自周朝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唐高宗時河南光州故使人李伯瑤隨陳元光入閩開漳宋代時李火德從寧化遷居上杭為閩粵李氏大始祖明清兩代李氏渡海來台者多屬李火德派下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根據李氏族譜記載李氏祖先原籍廣東省長樂 ( 現在的五華 ) 大湖洞地區來臺祖 ( 第十八世祖 ) 李德萬譜名應龍諱緯烈在乾隆 38 年 (1773)16 歲時隨父親李維棟渡海來臺李德萬來臺之後先是居住在當時歸屬彰化縣的東勢角土牛地區 ( 現臺中市石岡區土牛村 )以臂力過人幫傭維生30 歲時在土牛娶妻連氏後再轉往彰化黃子社居住並經營稻米的買賣嘉慶末年李德萬約 60 歲時因洪水為患田地流失李家開始購買芒埔田 ( 現中苗一帶 )並移居苗栗開墾李氏家族在苗栗地區不論農耕或經商都有發展因此李德萬決定在銅鑼澗窩定居李德萬於嘉慶 25 年 (1820) 興建李氏家宅也就是李氏宗祠「惇敘堂」的前身李德萬過世前已將田地分給子孫但將澗窩老宅所屬地田業全部保留作為家族地公嘗田李德萬有六個兒子依長幼之序如下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及騰祥李騰華生於嘉慶 8年 (1803)卒於光緒 10 年 (1884)享壽82 歲受封監生加六品諱朝榮字如松諡慷睦雅裕李騰華天生魁梧孔武有力及長有大志習射至百步立竹可中舉石舞刀等皆技能優異人謂有李廣將軍之遺風李騰華雖有心從武途進身但參加武舉科考未能上榜馬步箭均難命中主考官也認為不太正常特許再射一次仍然不中李騰華憤而折箭絕意科舉李騰華喜交遊從事墾闢貿易道光 22 年 (1842) 組「金華生」墾號墾闢三叉河北部雙草湖雙連潭拐仔湖頂地區有成李騰華取吳氏生七子秀恭 ( 逢年 )秀忠( 逢春 ) 皆武生加六品秀高秀芙 ( 逢時 ) 武品秀芹秀傑 ( 逢香 ) 武生加六品秀拔 ( 逢科 ) 例貢生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藉以共同祭祀及緬懷先祖

參考資料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卷三十二人物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403

客家文化事典

私祠 siiacuteciiˇ

私祠是指一個家庭成員中只屬於自己一派下所建造供奉祖先牌位的建築客家文化富有祖先崇拜的特色祭祀祖先有慎終追遠奉行孝道感恩報德維繫親情祈求祖先賜福與庇祐及延續血緣等目地乃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客家人在遷徙與定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每建造家族或宗族組織之家廟祠堂公廳及公嘗田為家族宗族的祭祀活動提供制度化的場所與經費使每年祭祀活動趨於規範化與實用化讓祭祀活動的功能得以發揮儒家認為「祭如在」通過祭祀與祭祖活動崇拜祖先把個人與家庭家族祖先與子孫整合在一起由於客家人大都認為人的靈魂不滅肉體雖死亡但靈魂與精神長存因此非常重視祖先的祭祀通常把祖先崇拜表現在祖先牌位崇拜方面一般客家人「祖牌」的崇拜分為「廳堂牌位崇拜」與「祠堂牌位崇拜」兩種前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三合院的正廳俗稱為「廳堂」的地方後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正式安置家族牌位的「家廟」「宗祠」或「家祠」建築中客家人稱「廳堂」為「廳下」故稱為「廳下牌位崇拜」客家人一般未細分家祠與宗祠習慣稱為「公廳」把祖牌稱為「阿公婆牌」因此若以客家人安置阿公婆牌牌位的地點為分類標準前者為設於私人家宅之廳下後者為大家族正式安置並祭拜祖先牌位的場所過去臺灣客家社會無論一搬家宅或是所營建的家祠兩者大都是三合院式的建築而只是兩三代人的汀下屬於三合院建築的「正身」也可以將其劃歸為「公廳」成為「私祠」換言之原屬自家廳下的阿公婆牌經由多子多孫多福氣世系之繁衍之後因樹大而分枝源盈而分派經分產之需要往往將三合院正身闢為私祠為所有子孫共有而不分產亦或將整個三合院劃歸為私祠甚至有些客家家族在子孫繁衍富有之後由各房子孫出前建造家祠或宗祠專門擺放所有來台祖先的阿公婆牌成為整個宗族祭祀的地方「私祠」意即由衍自共同祖先且未遠徙的後裔子孫祭拜其共同祖先牌位之所「祠堂」和「公廳」常被混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公廳」通常於每年祖先忌日均有派下子孫前往祭拜而「祠堂」則集中於一年的固定幾天舉行總祭如一般的春秋兩祭即是然若無祠堂也可在公廳舉行如祠堂的規律化祭祀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

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八劃】 卓蘭詹氏宗族 

zogˋlanˇzamacutesii zungacutecug

詹姓來自周宣王文公受封為詹侯屬地為詹城( 河間縣 )其四子受封以之為姓為詹姓一族的一世祖晉永嘉之亂諸姓南下避禍詹氏一族亦有隨之南遷者至北宋末亂世再起詹學傳攜子自江西的廣昌再南遷至福建寧化其後第五世孫肇熙再遷饒平是為饒平開基祖學傳公便被稱為粵閩始祖繼述堂詹氏宗族隨即陸續渡臺拓墾卓蘭詹氏宗族其原鄉在於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詹氏宗族之族人於乾隆末年入墾罩蘭埔逐漸於罩蘭埔形成同姓聚落舉凡地方宗教之事卓蘭詹氏宗族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詹氏族人入臺的第一個落腳處在於彰化縣員林永靖竹塘一帶後來才二次移民到今卓蘭地區開墾當時有詹伯玉派下詹來珌詹在淵詹來琇及詹伯珪派下詹鑾 ( 來縞 )詹來壽詹良善詹名會詹來宜詹來修詹成學詹春來詹舜明詹來傳詹衍信詹來操還有詹伯善下之詹來思詹玉佩詹文彥以及不詳派別之詹金生詹次行等詹氏派下成員來到卓蘭及苗栗地區移墾詹氏族人初來罩蘭埔之時並沒有住在此地而是居住在東勢石壁坑白天才到罩蘭埔來耕種加上當時的埔地有極大的區域都屬於大安溪的行水區能居住的地方不多復以原住民的問題無法克服因此卓蘭地區詹氏一族與石壁坑的關係相當密切後來隨著拓墾日益穩定才有族人逐漸進入罩蘭埔居住詹氏族人在卓蘭地區拓後墾子孫繁衍日多且逐漸在卓蘭取得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內灣與食水坑兩個民隘在光緒初年開始即由詹氏族人負責管理與收隘租當時的負責人為罩蘭庄頭人詹振耀與經理詹義山等人而詹振耀與詹義山等人更在峨崙廟前購地準備興建詹氏家廟顯示詹氏一族在卓蘭地區已有相當資本且卓蘭地區當時應該是相當和平穩定的狀態清光緒年間 (1883-1885)詹氏派下集資購地興築家廟昭和10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詹姓家廟受損翌年(1936) 重建祠臺再更名為「繼述堂」取「繼志述事」之義以勉勵後代子孫詹氏在卓蘭還建有「河間堂」位於老庄里屬詹來宜派下堂前懸有「會魁」匾額「篤慶居」位於老庄為詹來

404

宗族社會

思派下「瑞金堂」為詹玉佩派下位於上新食水坑「興仁堂」位於上新屬詹彥派下「敦五堂」位於竹圍為詹謹信派下所建

參考資料  蔡佩芸〈罩蘭Talan 客家人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  中國科技大學《苗栗縣歷史建築卓蘭詹氏繼述堂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2001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宗子 zungacuteziiˋ

宗子是指客家社會傳衍久了之後各房派下同宗之人且比較屬於同一直系親屬者客家宗族社會宗族成員不僅為「同姓」且長期繁衍之下逐漸再次方房分派使得宗族成員或家戶彼此間逐漸不強調源自於某一位某一世共同派衍的遠祖而只強調較近的共同祖先但是在族譜上在族譜世系關係的呈現上該姓宗族無論成員多寡亦或散居各地均屬同一遠祖傳下的子孫其中大宗是指血緣傳衍不久的同一姓氏族人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種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子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子」是血緣直系間的傳承關係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小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大宗族此類型的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客家人分家

卓蘭詹姓祖廟

時宗子除了佔有家庭財產的主要部分外還繼承老家長的爵位宗族中無論祭祀祖先辦喪事宴賓客都以宗子為主《詩大雅板》「懷德維甯宗子維城無俾城壞無獨斯畏」鄭玄箋「宗子謂王之嫡子」《禮記內則》「嫡子庶子祗事宗子宗婦雖貴富不敢以貴富入宗子之家雖眾車徒舍於外以寡約入子弟猶歸器衣服裘衾車馬則必獻其上而後敢服用其次也若非所獻則不敢以入于宗子之門不敢以貴富加於父兄宗族若富則具二牲獻其賢者于宗子夫婦皆齊而宗敬焉終事而後敢私祭」可見宗子容易成為封建社會之族長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法 zungacutefabˋ

宗法制度源自於中國西周時期為西周封建體制下重要的繼承法則與社會結構其以血緣關係為基礎以家族為本位以祖先崇拜為根源講求尊卑長幼的秩序規範

在宗法制度的框架當中上起天子王位下至士人爵邑每一家族都由嫡長子繼承奉其始祖與此繼承制度之中一系相承的稱作「大宗」與嫡長子平輩的其他支系 ( 即同母弟及庶母所生兄弟 )傳承下去的則稱為「小宗」「大宗」與「小宗」是兩個具有血緣關係而相對之系統體系「小宗」必須服從「大宗」的權威依例由一姓始祖宗子傳下的「大宗」是絕對百世不遷的至於一般的「小宗」只限五世五世以外就須另立宗主

簡言之宗法制度的繼承概念涉及了嫡庶之別和尊卑秩序宗法繼承制度所謂嫡子由元配所出嫡子中的長子即為嫡長子其餘庶出諸子便是所謂的庶子嫡長子繼承制度中只有嫡長子享有繼承權可合法繼承世襲父位並享有宗廟祭祀權以及具備宗主之領導身份權力其餘嫡子只有在長子早夭時才能按排行繼承無嫡子方立庶長子

405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張恩賜等《中國文化史》(臺北市今古文化事業民國87年1月)頁33  李東華蔡瑄瑾《歷史(上 )》(臺北三民民國88年 8月)頁41-42  林能士主編《歷史(上冊)》(台南市南一民國90年 8月)頁30

宗族 zungacutecug

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重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

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族」繼嗣群間的系譜脈絡是可以追溯出來的而「氏族」則是立足在契約關係 ( 如祖公會 )其繼嗣群成員僅是同姓而已彼此之間不一定具有血緣樞紐的關係

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共產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分產宗族此類型的宗族相對於共產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

參考資料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8690  陳進傳〈數位系譜的建構與運用〉《宜蘭文獻》第64期 (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年7月)頁9

宗族聚居  zungacutecug qi giacute

中國人重視血緣關係特別是父系血緣關係聚族而居的傳統與宗族組織原本發源於北方這種習俗在周代即已形成於中原地區周代時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實行的是一種宗法式的宗族制度

並構成了家國一體政權組織與宗族組織合一的龐大層級體系但在當時只有貴族有宗族平民依附於貴族春秋戰國時期隨宗法制度的離析在「編戶齊民」後大量貴族的宗族分解小家庭變成了普遍的社會基本單位經西漢二百年和平環境的養育豪強大族逐漸興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宗族聚居格局達到了全盛狀態而客家人移墾臺灣時也把宗族聚居型態傳臺灣來臺灣客家地區有集村有散村集村地區村莊密集每個村莊都是通一姓氏的子孫及同一宗族聚居有的一個村莊一姓是由原來的來台祖始祖綿衍後代聚居而成自然村的有的是一個莊兩姓或幾姓也是由這兩姓或幾姓的來台始祖綿延後代聚居一起成為自然村而又分片居住的以苗栗為例苗栗客家庄宗族聚居十分普遍各個家族或宗族之聚居點因人多而形成一個姓氏之村庄像西湖鄉劉恩寬派下公館鄉尖山劉獻廷父子雙舉人派下其鄰近地區都是劉姓宗族聚居繁衍之祖地其實苗栗地區各宗族聚居的現象十分普遍在傳統農業社會裡客家人的宗族觀念很強村界姓氏分明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祧 zungacutetiauacute

宗祧為中國漢人社會宗法繼承的一種社會制度所謂宗祧說得就是尊崇祖先尊崇祖廟論其繼承則是延續和發展祖宗傳續下來的枝蔓派衍換言之即「祭祀祖先繁衍子嗣」的道理

宗祧子嗣的倫序及定位相當明確論其繼承也有一套規範原則上漢人家族依親疏關係所認同的子嗣繼承人以親生子至上次為胞姪堂姪和從姪再者就是同宗同姓若非不得已多不立異性為嗣重要的是繼承宗祧僅限於男性一宗一嗣獨子不宜過房 ( 即獨子不出嗣 )卻允許兼祧

傳統的家族繼承涉及身份財產職業牌位子嗣等多種繼承其中以子嗣繼承為核心影響其他繼承的運作宗祧子嗣的繼承具有家族繁衍祭拜祖先父子相續 ( 父子聯繫 ) 三項意義

406

宗族社會

進一步來說繼承宗祧者依照宗祧原則獲得應有之財產權與祭祀權至於宗祧制度的維持也有賴祖產公業與祭典的運作

參考資料  陳進傳〈清代至日治時期宜蘭漢人家族的子嗣繼承〉《「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172-224

房份 fongˇfun

房份即是指「血食嘗」中的房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是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其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乃採照房份之方式「鬮分字祭祀團體」的房份是鬮分家產時依據兄弟人數與長幼分做幾房鬮分財產時也分作幾鬮如頭鬮二鬮三鬮等再由各房拈鬮對家產有份的派下成員各屬於其房下每房權利義務均相等各房在均分家產拈鬮時是依照倫理次序如長房二房三房等順序來拈鬮也就是所有家人全部為派下而其派下權的份量則依照其家產應分房額來分配不過鬮分字宗族團體除各房份之家產之外也會在鬮分祖先財產時先抽出一部分充當祭祀公業公嘗用

參考資料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民國86年10月)頁143-145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0  戴炎輝〈臺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 (臺北清水書局1945年)頁231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國86年12月)頁617-618

林洪嘗 limˇfungˇsongˇ

林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羅經垣人為林八郎之十世孫其六世祖林思賢由羅經垣遷居同縣廣福鄉逕背因此來臺子孫有的稱是羅經垣人有的則自稱為廣福鄉逕背人林氏各家手抄族譜均未寫明他的生卒年月日惟其八氏孫即十八世的林錦秀於乾隆年間隨福康安征討林爽文賞軍功五品奉准敇授武德將軍由此推測林洪應為明神宗萬曆年間人根據「林氏寶鑑」的記載林洪公嘗成立於嘉慶 4年 (1799) 冬至日正式名稱為「頭份林宏公嘗睦創堂」由武德將軍林錦秀所發起每份津穀一石為本放利茲息十成百百成千千成萬乃與溫吳黃羅五姓共承閩人林俊之墾地在臺灣的漢人社會與中國本土一樣宗族的建立也是以族產或宗嗣為基礎林洪公

嘗當時結集的原由以及其後發展的方式是經由參與墾闢團體而來嘉慶 11 年林洪黃日新溫殿玉吳永忠等 18 人份作 17 股半買墾造橋庄西坑田埔鬮分的契約林洪公嘗為頭份地區最大的嘗會其下又設有五哥之派即十四世「林日宣嘗」十四世「林日章嘗」十五世「林九德嘗」十五世「林九有嘗」十五世「林九萬嘗」事實上各之派並不是單獨設立一個嘗會而是分別設立各種公嘗據稱系上代設嘗人之意思分別設嘗其慣例及置產額不同但因設立年代甚久經歷代繼承所屬現有派下員均相同如林九德嘗這一支派就分別設立有「祭祀公業林九德嘗」「林九德公會」「九德嘗土地公」「九德公嘗」「林九德」「林九德嘗」等六個嘗會各有其財產其成員的認定則採取股份由各房子子孫均分的方式因此他們的會分有零點零幾分的說法這五個支派的始祖實際上都不是來臺祖而是由他們的第十八世至二十一世的裔孫們渡海來臺的來臺後基於實際需要而結合成各種嘗會據該嘗管委員會現任主委林輝棋先生說嘉慶 4年 (1799) 成立當初與會的據說有 80 份等到日據時期民國 26 年(1937) 楚理財產時每份作 2500 元則僅剩 60 餘份這個嘗會是頭份地區財產最多的一個其結合的原始資料以散失淨盡晚輩們也沒有獲得長輩的口傳資料時至今日以無法確時探討其演變情形不過這一嘗會的派下裔孫最多使得林姓人口占頭份鎮的第一位

參考資料  頭份溫殿玉嘗會份簿老簿二本道光 21年設置日據時期大正 2年 (1923)8月 5日重整新簿 5本編定仁義禮智信五字為號後智字號簿無人收管作廢

【九劃】 後龍林群才宗族 

heu lungˇlimˇkiunˇcoiˇzungacutecug

後龍林群才宗族是指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因其祖堂在後龍而得名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拱東省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

407

客家文化事典

宗廟神主輩份的世代排序其發端於中國商周封建宗法制度宗廟輩次依階層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此者正如《禮記王制》記云「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明顯含有尊卑次序之意

若就宗廟神主輩份之世代排序以各氏始祖為中心分為左昭與右穆二列排序「昭」為二四六等雙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左故稱「左昭」「穆」為三五七等單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右故稱「右穆」示以長幼有序親疏之別《禮記祭統》有云「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事於大廟則群昭穆咸在而不失倫此謂親疏之殺也」依此昭穆制度的主要目的不外乎序尊卑別親疏分長幼

昭穆制度的另一項內涵亦即姓氏宗族的輩份排名一般族譜將之稱為字行字輩輩序派序班輩班序班排派語派行或排行子孫命名時需以字輩排序為據以明世系脈絡輩份排序

總的來說昭穆制度是傳統漢人社會重要的文化載體透過宗祠家廟的廟制角度和祖先牌位的世代排序書寫關係體現了中國宗法禮制下的行為內涵以及尊卑倫常的權力象徵

參考資料  姜義華注譯《新譯禮記讀本》(臺北市三民2000年)頁199678  廖慶六《族譜文獻學》(臺北市南天2003年 5月)頁23  許子濱〈論「昭穆之命名取義」〉《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 (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民國96年12月)頁330-331

派下員 pai ha ienˇ

派下員就是祭祀公業之成員名稱享有祭祀公業的權利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

公館大坑林義炎家族所祀「阿公婆牌」上書有「左昭右穆」字眼(羅永昌拍攝)

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1839-1842) 鴉片戰爭時代加上隨後之太平天國之亂臺灣社會民生疾苦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當時子女最年長者才 20 歲最年幼者方滿週歲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阮氏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昭和 10 年(1935)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民國 49 年 (1960) 又再次改建民國 83 年(1994) 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後龍林群才宗族之後人為團結宗親力量光大宗祠門望弘揚忠孝傳統以啟迪林氏裔孫於民國 92 年(2005)成立了「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以苗栗縣行政區域為組織區域希冀林群才派下所有子孫都能崇祖敬宗增進宗親情誼樹立和諧倫常同時後龍林群才宗族也希望藉由宗親會之組織以獎掖林姓後嗣上進輔導子孫開創事業亦能維護林氏宗祠祖墳等公產設施綿遠祀奉香火傳授忠孝美德培養崇高人格林氏第十八世裔孫林隆昌經由回到石岡鄉尋根並對照族譜遍訪宗親廣集資料已於民國 78 年 (1989) 編修新族譜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昭穆 zeuacutemugˋ

「昭穆制度」簡稱為昭穆是古代宗廟輩次與

後龍林群才公傳下祖堂祖牌

408

宗族社會

的湯姓人家大多來自此地清康熙年間廣東湯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最先移台的是廣東人湯洪梅湯簡英於清康熙 60 年 (1721)移居下淡水港清代鎮平湯氏遷居臺灣的有湯民榜等多人因而在臺灣形成湯氏郡望入墾苗栗的湯氏先祖皆來自鎮平縣開基一祖四七郎之後裔分屬於湯禮輔湯智輔湯元輔湯克讓派下乾隆年間先後渡海來臺入墾苗栗公館頭屋三義後龍通霄及新竹等地迄今苗栗縣為湯姓人口數最多之縣市湯氏先祖入墾苗栗期間備嘗艱辛當時溯後龍溪而上遍佈泰雅賽夏等原住民為了生活常與原住民爭第篳路藍縷經歷數十寒暑終於有成是苗栗地區開發史上的先驅之一乾隆53 年 (1788)湯洪鵬等裔孫為緬懷先袒創業維艱澤蔭後世乃結合湯姓宗親發揮團結互助的力量共集合叔侄 90 人共同出資以生放利息或購置「祭田」來作為祭祀先祖的經費後來又成立「祖嘗」與「祭祀公業」創設湯氏宗祠供奉祖先的神位成為苗栗湯氏宗祠的由來「湯氏宗祠」位於苗栗市嘉盛里文昌廟西側創建於道光14 年 (1834)迄今已近二百八十年歷史是苗栗市最古老的一座宗祠建築形制完整古樸典雅屬客家三合院建築也是全省最大的湯姓宗祠湯氏子孫從清朝渡海來台以後一直文人輩出有好幾位進士貢生如道光 16 年 (1836) 歲次丙申候選儒學湯桂揚湯宗錫湯贊廷湯金城光緒辛卯科考充恩貢生第一名湯樹梅等人湯氏宗祠走廊還懸掛有一方恩進士三方貢元的匾額苗栗湯氏子弟自清初渡臺以來確實人才輩出至今子孫散居海內外各地數年前湯氏子孫立湯氏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後湯氏廿二世子孫湯添喜整理出湯氏宗譜每年農曆 9月初 1日分居全省各地之湯氏子孫都會前來祖祠祭拜祖先

參考資料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何來美〈保有古風的苗栗地區客家建築〉《客家風雲第20期》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湯氏宗祠

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不動產祭祀公業子孫可為派下員其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苗栗湯氏宗族 meuˇlid tongacutesii zungacutecug

湯姓為臺灣第七十七大姓湯姓人氏最為集中的則是在新竹苗栗南投台南等地湯氏的始祖為成湯為帝嚳之十四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夏末時湯伐夏建立了商朝定都於毫死後被諡為成湯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諡號命氏成為湯氏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又改子姓為湯姓以避禍湯姓最早的發祥地是今河南省境湯氏在商代就遍佈於全國各地但至秦漢之際湯姓卻以古時的中山和范陽兩郡所轄之境為其繁衍中心所以現在各地

409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gˋgu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 方 龔 汪 ) 成 立 於 民 國 67 年(1978)「六桂」是六個姓氏的裔孫組成的稱謂「六桂」即是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姓據考證六桂之本源是周代昌王 (BC1053) 時有一位兒子姓姬名溢字庶任受封官職與受分土地於翁山地區即後來之山東青州鹽官郡到了第十四世祖何公約於後唐莊宗在位年號同光 (923)何公公生子乾度公為第 15 世祖乾度公於後唐高祖天福年間 (941)官拜郎中娶陳紙生有六子乾度公所生六子都是正榜進士榮華顯貴 光大門楣人人讚美盛極一時乾度公壽終於福建莆田縣葬於莆田縣的西南方黃峰山欽賜石碑封稱「六桂坊」六桂坊有石碑共 48 座巍峨矗立因此後人稱讚曰「六桂傳方」乾度公所生六子姓氏不同分姓如下長子分姓洪字伯起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考中進士封授承議郎尚書禮部員林郎中兼殿中丞上桂國的官位賞賜紅色寶魚袋取堂號為燉煌以紀念開基地由來次子分姓江字伯虔宋朝太祖雍熙二年 (985)考中梁灝進士封授泉州法旨取堂號濟陽三子守厡姓翁字伯簡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 與長兄同榜進士授幟劍南少尉取堂號為鹽官居住竹嘯地方四子分姓方字伯惇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考中進士任命泉州法旨取堂號為河南與三兄居住於竹嘯地方五子分姓龔字伯約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 與四兄同科考取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取堂號為武陵居住馬欄地方六子分姓汪字伯容宋朝太祖雍熙 2年 (985) 與次兄為同科進士官至朝散郎韶州判官取堂號為平陽居住東林地方以上六姓之裔孫歲不同姓卻是同根同源世代相傳綿延不絕子孫遍佈在中國各省是中華民族中昌盛優秀的大宗族六桂不同姓氏之子孫遷居苗栗後子孫繁衍眾多民國 67 年 (1978)六桂裔孫在江永輝與江增量的努力及江炳松促成之下合組成立「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方龔汪 )」用以敦睦宗誼聯絡情感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經國路 4段 79 號現任總幹事為黃朝煌苗栗縣六桂宗親會雖然沒有六姓之共同公廳但是六桂宗親會成員依據章程每年訂於 10 月召開宗親會員大會發放獎學金與祝壽金且做有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一首共會員傳唱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已多次組團回到原鄉福建莆田祭祖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

參考資料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手冊

苗栗縣古氏宗親會 

meuˇlid ien guˋsii zungacuteqinacutefi

古姓的源流有多種說法以字型大小為姓商朝末年的周族領袖古公亶父是黃帝直系裔孫本姓姬古公是號亶父是名為紀念古公古為姓以國號為姓商朝末年有古國其後有以國名命氏者古成氏改姓古成氏也是周太王古公的苗裔晉獻公時本姓卻後派衍有苦成氏「苦成氏」又分派出「古成氏」古成氏中又有一支改為古姓古氏一般以「新安堂」為郡號客家古氏最早去臺灣的時間是在清朝康熙 47 年 (1707)古達先自廣東省長樂縣 ( 今五華縣 ) 安流鎮鯉魚江高車子遷徙來臺創業於桃園縣楊梅鎮上田心營盤腳康熙年間 (1662-1722) 還有廣東省蕉嶺縣蕉城鎮謝陂的古辛伯遷居中部沿海梅縣城北鄉伯公凹的古九佩遷居苗栗縣通霄鎮梅縣的古弘貴永祥鳳祥蘭祥等亦遷居來台雍正年間 (1723-173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廣東省五華縣龍玉湖約的古登昌鳳昌兄弟居新埔流民窩五華縣梅林鎮的古蘭桂古傳先居關西上橫坑蕉嶺縣長潭鄉的古祿祥居苗栗縣銅鑼鎮蕉嶺縣文福鎮高塘村的古玉行兄弟居苗栗縣後龍梅縣樟樹坪的古敬儒居龍潭三坑乾隆年間 (1736-179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等等嘉慶年間 (1796-1820)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廣東省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光緒年間 (1875-1908) 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貯河石古阿義經基隆到苗栗縣大湖開基中華民族有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懷宗念祖敦親睦族的傳統美德古氏裔孫在台繁衍綿延不絕為飲水思源慎終追遠與敦親睦族古氏在台子孫在成立宗親會之前就舉行過多次宗親聯歡大會後來經政府立案後才改稱宗親會苗栗縣古姓宗親會創始人為古關璉成立於 1982 年 7 月4 日會員大約有 248 人歷屆理事長為古關璉古憲標古石榮古漢金歷屆總幹事為古憲標古木中古輝雄會址為苗栗市自治路 353 號古關璉是苗栗縣公館鄉人1904 年出生臺北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公館國民小學教員1989 年逝世其長子古榮一在美國加州業醫長女古登美曾任臺灣省政府委員臺灣大學法學院教授為現任監察委員第三任理事長古石榮曾任苗栗縣獅潭鄉鄉長第四任理事長古漢金自行開發的自動包裝機塑膠包裝帶等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現任五行電機企業公司董事長為研究古氏源流歷史多次赴大陸尋訪潛心追溯至上古

410

宗族社會

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 1935 年 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 1960 年又再次改建1994 年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pa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2 年 (1993)2月創會會長是彭慶穩目前總幹事是住在公館的彭鈺明彭姓源自黃帝第七代孫即彭祖壽至 800多歲是歷史上著名的彭姓先祖宋代之彭延年是著名的中代彭姓始祖但人潮州刺史為官清廉頗有政績生前留有「延年公家訓」數百字以告誡子孫彭姓先民陸續於清朝康熙雍正及乾隆年間移居來台散居於臺灣各地彭姓目前是臺灣第三十五大姓彭姓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彭姓渡海來台者都是延年公之後裔像彭祥萬彭懿兄弟入墾苗栗市彭祥周入墾後龍彭祥麟入墾西湖另有彭育天彭玉泰入墾銅鑼彭文泉入墾後龍等民國 94 年 (2005) 彭鈺明當選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第四屆理事長開始主張彭姓宗親會的改革他的主張有成員年輕化老中青都要有成員兩性平權男女平等成立女姓宗親的彩虹隊請彭姓女性成員參加擴大辦理成立十周年活動蒐集史料舉辦作詩比賽及運動大會而且發行特刊苗栗縣彭姓宗親會保有許多古文書也有編修彭姓族譜在西湖鄉建有彭姓宗祠也有成立彭姓之祭祀公業創作有彭姓會歌彭姓宗親每年固定於年初2除夕端午節及中秋節祭祖也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目前臺灣省已經成立「臺灣彭姓宗親總會」總會長也是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的成員擔任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祖堂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古小彬《遷往臺灣開基的客家古氏始祖》《梅州僑鄉月報》2007年第 4期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mˇsii kiunˇcoiˇgungacuteconˇha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是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所組成的宗親會組織成立民國 92 年 5 月並經苗栗縣政府 92 年 6 月 6 日府社政字第 0920053182 號函准予備查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勝利里 28 鄰復興路一段 492 號現任主任委員為林俊彥總幹事為林欽郎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鴉片戰爭時代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 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1895 年中日馬關條約議定割讓臺灣日軍入侵之際阮氏不顧家境貧微義責諸子組織鄉勇抗日保鄉並在苗栗西郊之營頭凸 ( 亦名榕樹凸 )與日軍激戰數日臨高据險以有利地形與旺盛鬥志重創日軍雖然不幸因彈藥用盡而敗散阮氏為掩護諸子逃避日軍搜捕自己卻被日軍逮捕被執遭綑綁於大廳挨餓受刑迫供仍寧死不屈林氏諸子情急運用智勇摸黑劫牢眾兄弟率年長晚輩及部分鄉勇同志先分批誘敵追索分散日軍看管人力另一批乘虛攀登屋頂從上破瓦而入完成救母壯舉經此劫難母子兄弟親情更趨牢固阮氏審度大勢悟出「留得青山在何慮無柴燒」之理與其繼續武力抗日徒損人丁寧暫且放下武器致力造產再伺機驅除日敵於是阮氏繼續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

411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劉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劉姓是中國第四大姓劉姓之源流系統有五種說法一般劉氏族譜認為是帝堯第九子源明公 ( 或為監明公 ) 受封於劉〈今山西省洪洞縣〉故源明公為劉姓之始祖十八世劉累號禦龍氏名顯天下所以後世又有以累公為劉姓之始祖者傳到秦朝時第七十五世劉邦滅秦建立漢朝為漢高祖彭城郡〈今之徐州包括山 東 微 山 線 沛 縣 等地〉為劉邦之祖居地故劉姓堂號為「彭城堂」劉氏後人播遷於長江南北成為顯赫的名門望族光是郡望就有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 13 個之多以「彭城」為最著三國時代劉備為九十四世其次子劉永從成都遷回洛陽唐朝末年翰林學士視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祥因避亂而從洛陽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擇地立業號為東派其後代在宋朝時代大都為官顯赫一時而劉祥之兄劉翱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長官子孫定居於此遂為入閩始祖之一族譜中稱為西派東派一般被認為是客家劉氏之源流劉祥為始遷寧化之祖後代枝葉繁衍蔚為汀閩望族劉祥十五世孫劉開七 (1208-1224)原居寧化石壁水口葛藤村後遷入縣城於南宋初年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為潮梅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生十四子作有《內侍詩》一首以囑十四子源湶淵海及漣江淮漢與浩共馬娘汌浪波河深同腹列數五子是從楊劉廣傳另做「訓十四子」詩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莫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苗栗縣劉氏親親會成立於民國 69年廣傳公派下 14 大房都有裔孫參加並以敦親睦族團結互助增進聯誼促進宗親福祉發揚固有之倫理道德協助政府推行政令厚植國力為宗旨當時是由劉碧良為創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為劉國昭現任理事長為劉富明苗栗縣劉氏宗親會在苗栗縣境內十八鄉鎮市內都有分會組織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多次籌組祭祖團回大陸原鄉祭祖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址設於公館鄉鶴山村 5鄰 165 號民國 101 年 (2012)10 月臺灣省劉姓宗親會總會於苗栗成立並選出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員劉政鴻為總會長副總會長為劉炳鈞民國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臺灣省分會1979年  彭姓宗親會聯誼會手冊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vo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臺灣為第三大姓黃姓起源有三支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出自金天氏之後出自陸終之後黃姓以江夏堂為郡號晉代黃姓開始進入福建黃氏第九十世黃峭為宋代乾德三年 (965) 進士累官至天章閣直學士取三妻各生七子共八十三孫黃峭曾作一遣子八句詩「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詩中意涵在於鼓勵子孫分居各地雖然日久總要落地生根但絕不能忘掉祖先的恩澤明末清初時黃姓開始進入臺灣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廣福鄉大黃屋房乾隆中葉有十六世黃彥桂26 歲時偕兄黃彥蘭弟黃彥芳東渡來台成為苗栗縣頭份鎮新屋家黃氏開基祖乾隆末葉有黃元揚黃元英兄弟及黃明慶入墾頭份黃隆英入墾南庄道光末年黃梅怡之子黃南球入墾南庄成為苗栗望族其他黃氏裔孫來台移墾者還有很多苗栗縣各地如三灣鄉原有黃姓宗親會民國 90 年 (2001)由頭份黃姓宗親會黃秀生及其他黃姓各派裔孫合力組成「苗栗縣黃姓宗親會」現任會長是黃清盛理事長為黃盛和總幹事為黃木松苗栗縣黃姓宗親會會址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雙十街 112 號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以榮宗耀祖敦睦宗誼發揚傳統倫理道德並以互助合作之精神謀求宗族團結和協發展增進宗族情感與福利及協助政府宣導政令為成立之宗旨成立後除每年固定於苗栗縣頭份鎮忠孝里中華路 1231 巷黄家祠堂舉行會員大會或舉行敬天祭祖大典也舉辦會員福利協助辦理慶弔敬老尊賢表揚好人好事以敦宗誼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之任務如下一祖宗祭祀事項二敦睦族誼培植後進舉辦獎助學金扶助優秀清寒子弟以造就人才三宗親之調查登記互助繁榮情誼之連繫事項四族譜編纂會刊文獻專輯及通訊錄等之製作以延後世五黃姓宗親糾紛之調解困難之救助等事宜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資訊網站黃欽達的資訊網站httph12mywebhinetnet

412

宗族社會

立「蔣姓祭祀公業」民國 61 年 (1972)10 月由蔣瑞宗蔣雲宗蔣慶集等協助改成立為「苗栗縣蔣姓宗親會」並訂有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組織章程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宗親會財產並推動慈善與教育興學為宗旨苗栗縣蔣降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每年公廳祭祖還保有客家習俗以三獻禮祭祖以八音演奏顯示莊嚴禮儀蔣降姓宗親會已經多次組團返回原鄉祭祖並有裔孫蔣瑞宗編有《蔣姓大宗譜》乙部用以明世系定房別敦倫理

參考資料  蔣瑞宗編《蔣氏大宗譜》民國76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 iongˇkoacuteca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由苗栗縣境內柯姓與蔡姓派下裔孫蔡金生與蔡義男於民國 66 年 (1977) 所 籌 組成立的宗親會組織由於柯蔡兩姓的郡號都是「濟陽堂」故以濟陽柯蔡宗親會名之根據史書所載柯姓與蔡姓都是出自姬姓系出同源又根據柯蔡氏大宗譜記載宋代有柯翰為福建同安開基祖柯翰之孫為柯讚宗柯讚宗有孫女柯穀英招贅蔡十郎共生有五子分姓柯蔡成為柯蔡聯宗之由來臺灣的高雄臺南嘉義都各有「柯蔡宗廟」一座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柯蔡兩姓裔孫以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而成立的成立於會員約有 360 人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會址位於竹南鎮新南里 15 鄰金天地 13 號現任總幹事是蔡榮輝先生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依據章程規定每年於清明節祭祖與開會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訂有「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敬老尊長與優秀學生獎勵辦法」每年於清明祭祖時都依照章程規定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會員的敬老與鼓勵興講之用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祭祖時會唱由羅秀雲作詞作曲之「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饒富宗情族誼

參考資料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成立大會手冊

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

101 年 (2012)11 月 25-28 日劉政鴻率領劉姓宗親會到廣東省興年縣劉開七宗祠參加世界劉姓宗親會第八次大會並爭取到民國 103 年 (2014)於苗栗縣辦理世界劉姓宗親會第九次大會

參考資料  苗栗縣劉姓親會第九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議手冊

苗栗縣蔣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ongˋ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蔣姓源出於姬姓乃周公第三子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固始縣東之蔣鄉其子孫因以封地為姓故姓蔣蔣姓以「樂安堂」為其郡號明鄭時期有蔣副總兵號毅庵者來台卒後葬於彰化八卦山清代蔣姓族人渡海來台者多道光 11 年(1831)有蔣大德捐建東勢往卓蘭的觀嬴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是居住於苗栗之蔣氏裔孫於民國 65 年(1976) 由蔣名亮發起所成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現有會員 76 人現任理事長為蔣興乾位址位於苗栗市北苗里英才路 345 號苗栗縣蔣氏來臺灣開基祖是蔣德成蔣德成是十三世其父十二世為蔣玉揚母親為曾氏如人蔣德成排行第四上有德康德章德傑三位兄長蔣玉揚祖居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李坑村梅子坑當地有蔣氏祠堂蔣德成於乾隆 35 年 (1770)偕同兄長蔣德康蔣德章蔣德傑等參加移民臺灣之行列一行人共有蔣姓三十六位堂兄弟叔姪等抵台後有的往南臺灣有的往北臺灣各奔前程分手失散蔣德成公四兄弟則落籍於新竹廳苗栗一堡社寮岡庄起初以墾荒拓殖為主相傳剛剛抵達苗栗時以破鍋炊煑起家胼手胝足勤儉持家逐漸奠定後代裔孫生長發達之基處蔣德成妣張廖氏生有十四世蔣連進蔣連陞二兄弟蔣連進公妣朱氏生有蔣福盛蔣福順蔣福義蔣福發蔣福良蔣福常蔣福運等七兄弟蔣連陞公妣林氏生有蔣福桂蔣福傳蔣福旺蔣福興等四兄弟可以說蔣德成來台至今已有兩百年多年傳下裔孫十代蔣氏裔孫建有「蔣氏公廳」每年 10 月固定於公廳祭祖蔣氏裔孫人才輩出清代曾出舉人至今公廳保有肅靜迴避等古牌後人將來台祖蔣德成夫婦遺骸合葬於苗栗市新川里伯公坑山腰舊名凱歌潭墓地占地有一四五平方公尺於民國69 年 (1980) 重修圓坟並以跌筊為憑確定每年清明節上午九時二刻掃墓蔣氏裔孫於清代時有成

蔣氏族譜

413

客家文化事典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o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的羅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9 年 (2000)當時主要成員為頭份鎮的羅吉騰羅增雄羅倉道等三位羅姓宗親發起為尊祖敬宗敦睦宗族慎終追遠而籌組成立至今會員大約有 260 人左右會址在苗栗縣成功里 7鄰信東路 340 巷 9 弄 7號目前總幹事為羅國源先生羅姓宗親會編有羅姓族譜一冊亦曾組團回大陸原鄉廣東省惠州市羅氏宗祠祭祖頭份羅姓宗親會擁有嘗田也建有多處羅氏墓園依據羅姓宗親會章程該會每年會員定期開會四次每年共祭祖時還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給羅氏宗親根據該會祖墓傳碑記記載羅姓祖籍在廣東惠州府原陸豐縣分縣古地名叫陸河縣吉康都河田火 ( 許山下 )來台祖是第十三世祖羅用輝從原鄉移墾到苗栗頭份區十八世祖羅雙蘭生有八男成為八大房至今已傳衍到二十二世羅姓宗親會於民國 71 年 (1982)在頭份珊珠湖石坑地區建有祖墳一座民國 99 年 (2010) 重修苗栗縣羅姓宗親會就是由八大房之子孫所發起而成立

參考資料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組織章程  羅氏族譜

神明會 siinˇminˇfi

客家地區常有神明會之組織如媽祖會土地公會五穀神農大帝會或是關聖帝君會神明會是一種宗教信仰組織前清時期客家人陸續從原鄉大陸渡海來台為祈求神恩永沐海路平順或已來台人士為解離鄉背井之苦悶使精神有所寄託會將其所崇拜特定神明予以供奉並藉組織之建立與發展鞏固其庄頭或地盤久之成為臺灣社會特有之民間信仰與聚落社群聯繫聯誼之宗教性崇神組織力量依據法務部出版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對神明會的組成背景其分析指出神明會有因同鄉同姓同一行業同一村莊結拜金蘭或純粹認同某一特定神明所結合的人士故其名稱通常稱為「會」「社」「堂」亦有稱「嘗」「季」「盟」「閣」「亭」「祠」「祀典」者為籌集組織運作及聚餐聯誼之經費該組織之成員通常被稱為會員或信徒以集資購置財產用其收益如不動產之租榖租金等辦理該神明會祭典活動

客家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

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客家地區的神明會組織依常態性分析大多設有管理委員會或管理人處理其會務及財產其成員通稱會員或信徒多以規約規定其成員之權利義務及會務運作其成員之繼承權利通常為長子繼承或共推一人繼承

參考資料  法務部《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法務部2002年1月﹞  內政部《地籍清理條例》(內政部2007年 03月21日公布)

【十劃】徐耆英嘗 qiˇkiˇinacutesongˇ

徐耆英嘗為東興徐氏七世祖學俸公為中心的宗族組織因為他的諡號稱作「勸確耆英」所以就拿諡號作為蒸嘗的名號至於來頭份地區墾闢的徐氏族人為什麼要拿七世祖作為「唐山祖」來做集結族人的中心這可能是導因於徐學俸是鎮平縣穀倉下開基祖徐波徐河昆仲的父親其世系是一世徐雲崖稱探元先生元末明初由博羅遷移到梅州的石窟 ( 即鎮平縣民國改稱蕉嶺縣 )取田氏生三子長元亨字一星次元利字二星三元貞字三星號稱三大房鎮平徐氏都是這三大房衍派下來的徐學俸屬長房元亨一夕三氏徐惠常名經四氏徐仲仿名佐五世徐雙玉名玨六氏徐嘉言即徐學俸之父這一宗族組織近乎完全解體現在已看不到會份簿或嘗簿所以無從查考其組織形態不過據徐基蘭先生所保存的清代手抄本「徐氏長房祖譜」的記載徐耆英嘗有新舊兩種老嘗由徐義龍 ( 按即道光年間東興莊總理徐上林 )徐燕義兩人管理置有水田下東興庄二處上東興庄有水田一處新嘗族譜僅記載「七世耆英祖新祀」未見有其他說明文字據徐添蘭編的「鎮平徐氏探元公裔十三世渡臺祖俊彩公派下東興房族譜」(1978 編妥未刊稿 )這一宗族組織由十三徐俊彩徐俊顯十四世徐倫桂徐明桂十五世徐宜乾徐九順 ( 按即徐九二 )徐興秀等來臺祖所組成這些來臺祖除各自存有自己名份下的鬮分字的蒸嘗之外又與比較親的族人組有以上代名諱為名的蒸嘗如十四世徐倫桂與十五世徐九順以共同祖先十二世徐常政為名組成徐常政嘗十三世徐俊彩俊顯昆仲共同以其父十二世徐嘗環為名組成徐常環嘗等是茲就查訪所得分別說明如下

(1) 徐常政嘗徐常政與徐常環同屬徐學俸的六世孫

414

宗族社會

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約「謝申伯公嘗」此後嘗產迭遭變故有匪徒欲強吞公業田園謝氏族親合力抵禦當時戰歿者有陳阿生謝捷郎兩人光緒 31 年 (1905)苗栗謝慶芳被選任為謝申伯公嘗管理人因見內麻地區風水絕妙右有雙峰布錦屏之體勢前有五指展筆架之嵯峨左有長河屹獅頭之鎖鑰故經公嘗決議購買今日南苗內麻土地建造「謝氏公廳」乙座到於民國 22 年 (1933) 完工奉祖登龕安座座向「庚山兼酉庚申庚寅分金作新曆昂宿一度」不料民國 24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謝氏公廳主體未被損壞只有祠右地略有塌陷而已民國 41 年(1952)謝申伯公嘗著手改制為「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並經苗栗縣政府肆壹民社眾字第24183 號令同意核定當時並成立「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捐助章程」共三十八條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以祭祀始大祖謝申伯公暨來台歷代先敦睦派下獎勵文化教育舉辦公益慈善救濟事業及綿續謝氏宗祠為宗旨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恭敬里七鄰七十二號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十一劃】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國王會」就是三山國王信仰的神民會組織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mdashmdash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

其世系為七世學俸八世河九世一梧十世利興十一世士粹十二世常政徐常政是唐山祖他本人並沒有到過臺灣來臺的是他的長子俊恩的長子十四世的倫桂和他的三子俊德的孫子十五世的徐九順兩個人來台後為生存需要而結合成的宗族組織徐九順又名徐九二是俊德三子秀桂之子前述史料「28」記載開鑿茄苳坑圳溉田 110 餘甲又築茄苳坑溉田 30 餘甲的就是他後來徐倫桂徐九順又各自擁有他們的嘗會

(2) 徐宜乾嘗徐宜乾是十世徐利興的五世孫其世系為十世利興十一世士坤十二世常穆十三世俊日十四世聰桂十五世即宜乾據其裔孫徐進福稱宜乾並未來臺是他的六個兒子仁龍義龍 ( 又名上林 )禮龍智龍信龍恆龍等來臺從事墾闢工作以臺灣為外宅而經常來往於鎮平與臺灣之間這六兄弟中義龍名孟光字上林監生道光年間曾出任東興庄總理信龍名榮光軍功六品其獨子元章字慶華號文佐道光 30 年庚戌歲 (1850) 許學臺歲取生員咸豐 2 年壬子歲 (1852) 中式舉人恆龍名振光監生在清代應許耕讀傳家的上層家族乙未年日本人據台後大部份的裔孫都返囘鎮平原鄉據說現在只有二房義龍四房智龍五房信龍的裔孫還住在頭份鎮裔孫們只知道有嘗名而完全沒有活動也沒有產業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acutebagˋgungacuteiugˋinacutecoiˇtonˇ

謝姓的祖先淵源於炎帝神農氏神農氏姓「姜」以「火德王」著稱故稱炎帝神農氏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製作耒耜教民樹藝五穀使天下農事因而興盛後人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氏而今中醫藥界亦多供奉神農大帝並尊為「藥王」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章經周宣王時周朝北方有北狄來犯邊境周宣王任命其舅父申伯和尹吉甫去討伐北狄戰勝後申伯公因戰功而受封於謝邑《詩經大雅崧高》中有「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的記載可見申伯的功勳謝邑又稱謝國即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這是謝姓得姓之始謝姓族人移墾臺灣甚久明朝永曆年間謝新凱隨鄭成功由福建連江入墾臺南學甲粵東客家謝姓入墾臺灣的也有很多如康熙末年謝光榮入墾苗栗縣後裔移墾苗栗頭屋乾隆年間謝士可謝廷旺謝廷尚父子入墾苗栗市嘉慶年間謝鳳藩入墾苗栗市苗栗縣謝申伯公育英財團其前身是「謝申伯公嘗」謝申伯公嘗成立於咸豐 3年 (1853)當時發起人有謝氏裔孫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

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所附謝氏宗祠相片

415

客家文化事典

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 大國王巾山國王 )助政明肅寧國王 ( 二國王明山國王 )惠威弘應豐國王 ( 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 2月 15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 10 或 15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 170 座左右「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民國91 年 (2002) 由 36 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 38 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已經獲得客家委員會認同正式列如臺灣客庄12 大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族長 cug zongˋ

「房長」為宗族各房的代表者一般由房族內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者擔任「族長」則是整個宗族的代表者負責處理族內一切大小事務「族長」統籌全族事務是宗族權力系統的代表「房長」不若「族長」權力僅負責管理本房內部事務因此「族長」地位高於「房長」但二者同屬宗族組織當中重要的領導階層

「族長」可說是「房長」制的延伸擴展在宗族中擁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負責綜理宗族祠堂

一切事務約束族人遵規守矩對族內重大問題有決策權對外則享有交涉權族內房內凡有糾紛衝突時有最後仲裁權對宗族祀產具有管理權宗族在行使司法功能 ( 族規家法 ) 時一般亦多由「族長」主持其餘如立嗣分家祭祀婚娶「族長」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及互動至於「房長」雖說其權力不及「族長」然而房內事務的協調與處置調節房內成員的衝突與糾紛仍有賴「房長」監督管理和睦團結「房長」身為宗族領導階層的一員在對本房事務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參與對整個宗族事務的管理又當代宗族或宗親會以選舉方式產生之「理事長」或「主委」等領袖口語仍會稱為「族長」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758639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1998年 6月)頁113-114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acutengiab

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祭祀公業者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由享祀者之子孫或由設立人之子孫所組成並設置獨立財產之家族團體客家族群傳統上稱為為「嘗」「公業」「祖嘗」「公嘗」「嘗會」等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16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6: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客家文化事典

公館劉蘭斯宗族 ( 劉獻廷宗族 ) 

gungacutegonˋliuˇlanˇsiiacutezungacutecug(liuˇhien tinˇzungacutecug)

劉開七 (1208-1224)於南宋初渡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廣東省潮州梅州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妣馬楊氏生十四子宋瑞平二年乙未進士調會昌尉任江西贛州府寧都府瑞金縣知縣劉廣傳生十四子長巨源次巨湶三巨洲四巨淵五巨海六巨浪七巨波八巨漣九巨江十巨淮十一巨河十二巨漢十三巨浩十四巨深均官任江西湖南四川浙江雲南廣西安徽湖北山西貴州等地臺灣各地都有劉氏族人移墾其中祖籍在廣東省平遠縣東石鄉的劉懷莞是十一房劉巨河派下於清代乾隆初葉來台起先拓殖臺中市南門一代因拓墾有功被清廷授以軍功六品職銜劉懷莞去世後葬於臺中橋仔頭後來已被遷葬到苗栗造橋龍昇湖畔劉懷莞之子劉蘭斯於乾隆 45 年 (1780)自臺中遷居到苗栗公館尖山一代定居劉蘭斯向平埔族貓閣社頭目承讓土地墾殖公股鄉尖山村仁安村地區不數年成為當地首富劉蘭斯熱心公益道光 3年 (1821)還親自回到廣東奉祀三山國王廟香火到苗栗市奉安劉蘭斯獨子劉獻廷自幼好學冠年遊庠長於詩文精通經史劉獻廷於道光 14 年 (1834) 參加甲午鄉試中式舉人為苗栗地方鄉試及第第一人劉獻廷亦熱心公益多次捐資整修苗栗龜山大圳及設置蛤子市義渡也偕同開台進士鄭用錫勸阻道光 6年之閩客械鬥被臺灣道孔所贈送「一方善士」匾額一塊劉獻廷的一生行誼被客籍文學家「芸閣山人」吳子光撰入「直隸知州銜賞蘭翎甲午科舉人修堂劉公傳」中有極為中肯的記述劉獻廷晚年定居於尖山博覽群書手不釋卷所著詩文遺稿不少惟均散失無存劉獻廷生有五子次子劉禎號伯文字金璧自幼受父親調教道德文章均極出色頗有乃父之風在他父親中舉人之後劉禎也於道光 20 年(1840)庚子歲中式恩科劍波榜舉人成為父子兩代舉人被人以「父子雙舉人」傳頌劉金璧生平事蹟其後裔未做整理地方文獻中僅吳子光著有「內閣中書銜孝廉伯文劉先生雙壽文」中有提及劉獻廷劉禎父子兩代舉人博學德劭望重鄉邦其畢生行誼息息相關於早年苗栗公館的拓殖與發展雙舉人故宅位在公館鄉的尖山村依著墨硯山而築格局規模相當宏偉門前的石砌階梯依舊完整蟠龍石柱木窗以及牆壁上也擁有雕工精緻的裝飾風采不減當年門前還有舉人石製旗桿座劉蘭斯後裔繁衍眾多「父子雙舉人」故居也成為劉屋公廳每到祭祖之際劉氏裔孫齊到恭敬肅穆地舉行祭祖典禮雙舉人故宅已成為苗栗著名的文史景點之一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79年 6月  黃鼎松《公館鄉志》1993年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分房 funacutefongˇ

漢人家族以父系為主的繼嗣關係建立在「房」的基礎上進而建構了親屬關係宗族意識以及祖先崇拜等相關議題透過「房」的概念與運作聯結了漢人家族制度及祖先崇拜的文化表現

人類學家陳其南指出分房制度是中國漢人特有的繼承原則蘊含在同一父屬下之子及其妻和兒子之諸基礎房所構成的「基礎家族」結構中代表一家族之父親有多少兒子其家族即分為多少房分房是一個純粹的系譜概念是一個家族內部分化的狀態各房雖在形態上分化但原來的家族在概念上仍然存在並不因分房的過程而消失這與分財產或分戶的過程不同財產與生活單位等功能性的要素一經分化原來做為一社會實體之財產或戶口單位即永遠消失故一般意義中的「分家」與系譜上的「分房」概念是有所差異的一個功能性的家或戶一經分析原來的社會單位即為新成立的單位所取代但一個家族雖然經過不斷的分房原來的家族單位仍然繼續存在而與諸房並存

因為房的基礎觀念源於父子聯繫關係所以分房的過程基本上是發生在父子兩代之間的現象同屬一父之諸子彼此之間必須分立而在系譜意義上各自獨立成一系並透過分房法則決定家族事務的運作形態凡有關家族之權利義務關係大多遵照分房法則進行 ( 即照房份 )

簡單來說「分房」為一種系譜概念的建構而「分家」則為功能性單位「家」或「戶」的分化涉及財產的繼承與家族事務的運作

參考資料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市聯經1990 年)頁129-141

父子雙舉人公廳與雙舉人掛像

400

宗族社會

氏族 sii cug

中國上古時代姓氏是分開有別的姓表示血統起於女系氏表功勳起於男性故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秦漢以後封建體制瓦解氏已不代表權貴反倒成了姓自此姓氏之稱混而為一另據梁啟超的看法中國人得姓受氏的主要途徑有四( 一 ) 天子以命諸侯以國為氏( 二 ) 侯國之支庶以王父字為氏( 三 ) 世其官者則以官為氏( 四 ) 受有采邑者以邑為氏

氏族是人類社會發展到某種程度後用以表明區別人們宗族的稱號透過姓氏可以從中看出中國人血緣和地緣的脈絡「氏」與「族」都是用以區別各姓宗族的稱號只不過是說者立足點的不同乃個別與集體稱呼的差別因此若為個人即稱某氏諸如林氏張氏稱其宗人時則稱某族如林氏宗族張氏宗族

相較於宗族氏族成員僅為「同姓」且不同派衍繼嗣群的系譜脈絡不若宗族以父系血緣樞紐為基礎原則因此無須如宗族一般建立足資證明的父系繼嗣群除此之外氏族成員或家戶彼此間倒不強調源自於某一位某一世共同祖先的派衍其在族譜世系關係的呈現上該姓氏族無論成員多寡亦或散居各地均屬同一遠祖傳下的子孫此者正如張姓氏族以揮公為遠祖的道理相同換言之氏族是由數個不同派衍的繼嗣系統所組成繼嗣群當中的成員僅是同姓而已甚至有時可能出現杜撰與依附情形故嚴格來說氏族與宗族彼此間的屬性劃分即在於繼嗣群是否具有明確可靠的親屬關係與血緣脈絡可循若有則為宗族反之則為氏族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父家長 fu gaacutezongˋ

父家長是指父權社會之下的「男性統治」即指社會的男性權力體系乃是大部份從家庭的父親支配狀態 ( 妻子兒女附屬其中 ) 所反映與延展出來的強調性別的不平等乃是體系化的制度化的

且無所不在的實情中國上古時代透過姓氏可以從中看出中國人血緣和地緣的脈絡氏族成員僅為「同姓」且不同派衍繼嗣群的系譜脈絡不若宗族以父系血緣樞紐為基礎原則因此無須如宗族一般建立足資證明的父系繼嗣群而宗族則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因此父權社會之下形成了以父權為主的棕髮社會權力結構整個封建社會皇帝如同家庭的大家長掌管一切的權力影響所及客家社會長期以來也形成父家長制度在重男輕女之下父親成為家庭的權威連祖先牌位的書寫也是以男子為中心

參考資料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8690  陳進傳〈數位系譜的建構與運用〉《宜蘭文獻》第64期 (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年7月)頁9

【五劃】世系群 sii ne kiunˇ

中國上古時代姓氏是分開有別的秦漢以後姓氏合稱同姓氏之後代繁衍不僅有有其共同祖先也開始有其代序及世系群不過三代之前原始社會可能出自同一祖先由單一的繼嗣系統 ( 父系或母系 ) 延綿而下的後裔每一個人都屬於一個世系群世系群還可因系譜關係的深度大小不同而形成兩個或多個小型的世系群在一定條件下諸世系群可能組成一個整體結構即世系結構或世系制度這種世系群重視祖先在該群體中的成員資格只能視其是否能追溯和證明與一個共同祖先的關係而定在許多社會中一個人若不是一個世系群的成員就沒有法律與政治地位重要的宗教和巫術力如那些與神和祖先崇拜有關的宗教權力也可能與世系群有密切關聯世系群長久存在使其能採取共同行動如共同擁有土地財富組織生產活動分配產品和人力確立角色使世系群內外得以整合故是社會組織的一種強大而有效的基礎世系群的一個共同特徵是外婚制即一個世系群的成員必須在其他世系群尋找婚姻伴侶這

401

客家文化事典

樣一方面排除了世系群內兄弟姐妹間通婚的可能性一方面使世系群內外得以交流達成團結與結盟世系群是可說是原始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也是原始社會構成的重要象徵有些社群是由數個世系家庭所組成有共同耕作共有河流漁區共同行動與共同祭祀儀式的關係一個世系群中包含數個家族土地雖屬氏族所共有但實際權利在世系群之上原始社會不論是經濟上宗教上都是以世系群為其社會組織的最基本單位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六劃】血食嘗 hiedˋsiid songˇ

宗族組織的有形基礎是祭田或祖嘗統稱為「祭祀公業」客家地區則稱為「嘗」「公嘗」「祖嘗」「嘗會」或「公業」祭祀公業的目的主要以祭祀祖先為考量為了能繼續祭祀祖先及其他親人便在遺產中取出一部分作為公業用再將其餘財產分配給繼承人而繼承人在其財產中再拿出一部分土地和金錢設立一個公業並以此祀產作為祭祀祖先之用

學者戴炎輝將臺灣祭祀公業的組成分為「鬮分字祭祀團體」及「合約字祭祀團體」兩種雖然此二者組織團體均以祭祀祖先為目的但是設立的方式卻有所不同鬮分字祭祀團體是鬮分家產時抽出一部分作為祭祀公業這種宗族組織可以血緣繼嗣關係的形成作為區別「鬮分字祭祀團體」即所謂的「血食嘗」屬於純粹基於血緣關係所形成的單系繼嗣群

參考資料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民國86年10月)頁143-145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0  戴炎輝〈臺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 (臺北清水書局1945年)頁231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國86年12月)頁617-618

西湖吳起成宗族 

xiacutefuˇngˇhiˋsiinˇzungacutecug

吳姓是臺灣第七大姓吳氏姓源有二一為炎帝大臣吳權之後裔屬於以氏族名稱或國名為氏一為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後裔古公亶父之子吳太伯 ( 泰伯 )屬於以國名為氏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後裔受封於吳建立起強大的吳國後世吳姓子孫則多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唐代時已有吳姓族人隨陳元光入閩開漳後晉時吳宥遷居福建寧化是為閩粵吳氏始祖吳宥生四子次吳坤遷居永定明清兩代吳氏族人渡海來台者以吳坤派下最多乾隆年間有吳琳芳吳華芳吳榮芳吳俊芳吳群芳兄弟入墾苗栗銅鑼而廣東惠州府陸豐縣的吳朝鎮入墾苗栗西湖西湖吳起成宗族亦是一是由陸豐縣方角都移墾來台吳起成是第九世於乾隆年間與其弟吳起業隨同來臺灣移墾先由大甲港登陸設法求生起先是在大甲地方為人幫傭謀求生活工作穩定後娶妻林氏生下三個兒子後又移居到通霄白沙墩過港莊以經營石塭捕魚為業後又在生下五子三女稍有積蓄後又在遷居到西湖鄉二湖莊崁下定居吳起成夫妻努力打拼闢墾兒女亦協助家業有成吳起成後人在二湖莊建有吳氏宗祠一座名為「至德堂」以供奉吳氏祖先神祖牌早晚奉茶上香吳起成有八個兒子吳智春吳智景吳智錦吳智福吳智全吳智連吳智祿吳智就其中三子吳智錦過繼給其弟吳起業為嗣繼承其弟香火西湖吳起成宗族從來台繁衍至今已經近十代人派下以孫眾多吳氏宗祠「至德堂」位於西湖鄉湖東村二鄰營盤下 9號每逢「至德堂」公廳祭祖及過年過節之際全台各地之吳氏裔孫都會回來祭祖一同緬懷祖德宗功

參考資料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卷三十二人物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西湖劉恩寬宗族 

xiacutefuˇliuˇenacutekonacutezungacutecug

漢人在尚未開發西湖時西湖所轄地區五湖二湖下埔高埔鴨母坑等庄內都有原住民平埔族居住西湖在康熙 52 年 (1713) 時已有廣東陸豐五華等縣客家人黃福泉九王爺等十人入墾西湖二湖庄雍正年間也有廣東梅縣古蘭祥渡海來到二湖庄開墾乾隆 17 年 (1752)有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 26 歲時由原鄉渡海來

402

宗族社會

台為人做傭工挑擔度日因原鄉雙親已經老邁乃三度回鄉探親雙親亡故後復來台為人做傭工劉恩寬在 42 歲時迎娶年僅 18 歲的陳氏女為妻後來家境日健康泰最終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為劉氏家族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人對五兄弟有詩讚曰「祖身原本是農民帶月披星不畏辛耕種殷勤兼惜穀上蒼報應吾祖身」劉氏家族後來在劉恩寬老屋處興建「彭城堂」宗祠一座前後歷經多次改建迄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劉恩寬家族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之後學生日增乃將私塾擴建為雲梯書院雲梯書院對於西湖地方的文教推廣助益很大並不亞於官紳合設的書院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雲梯書院也培育了不少人才清朝時期劉恩寬後人有大學生 12 人例貢生 4人附貢生 3人庠生 1人光緒年間 (1875-1908)劉繼業及劉進業更成為恩貢生及拔貢生可說劉恩寬宗族都是官方認可的地方菁英此外劉恩寬宗族不僅田產眾多也捐資姓建寺廟推動地方文教事業推動地方團練聯庄保結建城的事務劉恩寬的後人成立了「祭祀公業劉恩寬公嘗」從公嘗財產清冊中得知劉恩寬宗族家全盛時期的財產至少有 270 公頃之多劉恩寬宗族的後人人才濟濟從其公廳內所掛的博士牌匾即可應證地方人士盛傳劉恩寬宗祠是鯉魚穴特別容易孕育出醫界後人

參考資料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西湖鄉志  林文進《民風純樸西湖鄉》苗栗苗栗縣政府1996 年  陳瑞霞《從書院到鸞堂以苗栗西湖劉家的地方菁英角色扮演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班論文2008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七劃】李騰華嘗  liˋtinˇfaˇsongˇ

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李姓是臺灣的第五大姓李姓之來源一說是出於嬴姓唐堯時代皋陶曾擔任大理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以官為氏稱理氏後又改為李姓一

說是出自周朝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唐高宗時河南光州故使人李伯瑤隨陳元光入閩開漳宋代時李火德從寧化遷居上杭為閩粵李氏大始祖明清兩代李氏渡海來台者多屬李火德派下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根據李氏族譜記載李氏祖先原籍廣東省長樂 ( 現在的五華 ) 大湖洞地區來臺祖 ( 第十八世祖 ) 李德萬譜名應龍諱緯烈在乾隆 38 年 (1773)16 歲時隨父親李維棟渡海來臺李德萬來臺之後先是居住在當時歸屬彰化縣的東勢角土牛地區 ( 現臺中市石岡區土牛村 )以臂力過人幫傭維生30 歲時在土牛娶妻連氏後再轉往彰化黃子社居住並經營稻米的買賣嘉慶末年李德萬約 60 歲時因洪水為患田地流失李家開始購買芒埔田 ( 現中苗一帶 )並移居苗栗開墾李氏家族在苗栗地區不論農耕或經商都有發展因此李德萬決定在銅鑼澗窩定居李德萬於嘉慶 25 年 (1820) 興建李氏家宅也就是李氏宗祠「惇敘堂」的前身李德萬過世前已將田地分給子孫但將澗窩老宅所屬地田業全部保留作為家族地公嘗田李德萬有六個兒子依長幼之序如下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及騰祥李騰華生於嘉慶 8年 (1803)卒於光緒 10 年 (1884)享壽82 歲受封監生加六品諱朝榮字如松諡慷睦雅裕李騰華天生魁梧孔武有力及長有大志習射至百步立竹可中舉石舞刀等皆技能優異人謂有李廣將軍之遺風李騰華雖有心從武途進身但參加武舉科考未能上榜馬步箭均難命中主考官也認為不太正常特許再射一次仍然不中李騰華憤而折箭絕意科舉李騰華喜交遊從事墾闢貿易道光 22 年 (1842) 組「金華生」墾號墾闢三叉河北部雙草湖雙連潭拐仔湖頂地區有成李騰華取吳氏生七子秀恭 ( 逢年 )秀忠( 逢春 ) 皆武生加六品秀高秀芙 ( 逢時 ) 武品秀芹秀傑 ( 逢香 ) 武生加六品秀拔 ( 逢科 ) 例貢生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藉以共同祭祀及緬懷先祖

參考資料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卷三十二人物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403

客家文化事典

私祠 siiacuteciiˇ

私祠是指一個家庭成員中只屬於自己一派下所建造供奉祖先牌位的建築客家文化富有祖先崇拜的特色祭祀祖先有慎終追遠奉行孝道感恩報德維繫親情祈求祖先賜福與庇祐及延續血緣等目地乃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客家人在遷徙與定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每建造家族或宗族組織之家廟祠堂公廳及公嘗田為家族宗族的祭祀活動提供制度化的場所與經費使每年祭祀活動趨於規範化與實用化讓祭祀活動的功能得以發揮儒家認為「祭如在」通過祭祀與祭祖活動崇拜祖先把個人與家庭家族祖先與子孫整合在一起由於客家人大都認為人的靈魂不滅肉體雖死亡但靈魂與精神長存因此非常重視祖先的祭祀通常把祖先崇拜表現在祖先牌位崇拜方面一般客家人「祖牌」的崇拜分為「廳堂牌位崇拜」與「祠堂牌位崇拜」兩種前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三合院的正廳俗稱為「廳堂」的地方後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正式安置家族牌位的「家廟」「宗祠」或「家祠」建築中客家人稱「廳堂」為「廳下」故稱為「廳下牌位崇拜」客家人一般未細分家祠與宗祠習慣稱為「公廳」把祖牌稱為「阿公婆牌」因此若以客家人安置阿公婆牌牌位的地點為分類標準前者為設於私人家宅之廳下後者為大家族正式安置並祭拜祖先牌位的場所過去臺灣客家社會無論一搬家宅或是所營建的家祠兩者大都是三合院式的建築而只是兩三代人的汀下屬於三合院建築的「正身」也可以將其劃歸為「公廳」成為「私祠」換言之原屬自家廳下的阿公婆牌經由多子多孫多福氣世系之繁衍之後因樹大而分枝源盈而分派經分產之需要往往將三合院正身闢為私祠為所有子孫共有而不分產亦或將整個三合院劃歸為私祠甚至有些客家家族在子孫繁衍富有之後由各房子孫出前建造家祠或宗祠專門擺放所有來台祖先的阿公婆牌成為整個宗族祭祀的地方「私祠」意即由衍自共同祖先且未遠徙的後裔子孫祭拜其共同祖先牌位之所「祠堂」和「公廳」常被混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公廳」通常於每年祖先忌日均有派下子孫前往祭拜而「祠堂」則集中於一年的固定幾天舉行總祭如一般的春秋兩祭即是然若無祠堂也可在公廳舉行如祠堂的規律化祭祀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

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八劃】 卓蘭詹氏宗族 

zogˋlanˇzamacutesii zungacutecug

詹姓來自周宣王文公受封為詹侯屬地為詹城( 河間縣 )其四子受封以之為姓為詹姓一族的一世祖晉永嘉之亂諸姓南下避禍詹氏一族亦有隨之南遷者至北宋末亂世再起詹學傳攜子自江西的廣昌再南遷至福建寧化其後第五世孫肇熙再遷饒平是為饒平開基祖學傳公便被稱為粵閩始祖繼述堂詹氏宗族隨即陸續渡臺拓墾卓蘭詹氏宗族其原鄉在於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詹氏宗族之族人於乾隆末年入墾罩蘭埔逐漸於罩蘭埔形成同姓聚落舉凡地方宗教之事卓蘭詹氏宗族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詹氏族人入臺的第一個落腳處在於彰化縣員林永靖竹塘一帶後來才二次移民到今卓蘭地區開墾當時有詹伯玉派下詹來珌詹在淵詹來琇及詹伯珪派下詹鑾 ( 來縞 )詹來壽詹良善詹名會詹來宜詹來修詹成學詹春來詹舜明詹來傳詹衍信詹來操還有詹伯善下之詹來思詹玉佩詹文彥以及不詳派別之詹金生詹次行等詹氏派下成員來到卓蘭及苗栗地區移墾詹氏族人初來罩蘭埔之時並沒有住在此地而是居住在東勢石壁坑白天才到罩蘭埔來耕種加上當時的埔地有極大的區域都屬於大安溪的行水區能居住的地方不多復以原住民的問題無法克服因此卓蘭地區詹氏一族與石壁坑的關係相當密切後來隨著拓墾日益穩定才有族人逐漸進入罩蘭埔居住詹氏族人在卓蘭地區拓後墾子孫繁衍日多且逐漸在卓蘭取得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內灣與食水坑兩個民隘在光緒初年開始即由詹氏族人負責管理與收隘租當時的負責人為罩蘭庄頭人詹振耀與經理詹義山等人而詹振耀與詹義山等人更在峨崙廟前購地準備興建詹氏家廟顯示詹氏一族在卓蘭地區已有相當資本且卓蘭地區當時應該是相當和平穩定的狀態清光緒年間 (1883-1885)詹氏派下集資購地興築家廟昭和10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詹姓家廟受損翌年(1936) 重建祠臺再更名為「繼述堂」取「繼志述事」之義以勉勵後代子孫詹氏在卓蘭還建有「河間堂」位於老庄里屬詹來宜派下堂前懸有「會魁」匾額「篤慶居」位於老庄為詹來

404

宗族社會

思派下「瑞金堂」為詹玉佩派下位於上新食水坑「興仁堂」位於上新屬詹彥派下「敦五堂」位於竹圍為詹謹信派下所建

參考資料  蔡佩芸〈罩蘭Talan 客家人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  中國科技大學《苗栗縣歷史建築卓蘭詹氏繼述堂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2001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宗子 zungacuteziiˋ

宗子是指客家社會傳衍久了之後各房派下同宗之人且比較屬於同一直系親屬者客家宗族社會宗族成員不僅為「同姓」且長期繁衍之下逐漸再次方房分派使得宗族成員或家戶彼此間逐漸不強調源自於某一位某一世共同派衍的遠祖而只強調較近的共同祖先但是在族譜上在族譜世系關係的呈現上該姓宗族無論成員多寡亦或散居各地均屬同一遠祖傳下的子孫其中大宗是指血緣傳衍不久的同一姓氏族人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種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子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子」是血緣直系間的傳承關係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小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大宗族此類型的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客家人分家

卓蘭詹姓祖廟

時宗子除了佔有家庭財產的主要部分外還繼承老家長的爵位宗族中無論祭祀祖先辦喪事宴賓客都以宗子為主《詩大雅板》「懷德維甯宗子維城無俾城壞無獨斯畏」鄭玄箋「宗子謂王之嫡子」《禮記內則》「嫡子庶子祗事宗子宗婦雖貴富不敢以貴富入宗子之家雖眾車徒舍於外以寡約入子弟猶歸器衣服裘衾車馬則必獻其上而後敢服用其次也若非所獻則不敢以入于宗子之門不敢以貴富加於父兄宗族若富則具二牲獻其賢者于宗子夫婦皆齊而宗敬焉終事而後敢私祭」可見宗子容易成為封建社會之族長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法 zungacutefabˋ

宗法制度源自於中國西周時期為西周封建體制下重要的繼承法則與社會結構其以血緣關係為基礎以家族為本位以祖先崇拜為根源講求尊卑長幼的秩序規範

在宗法制度的框架當中上起天子王位下至士人爵邑每一家族都由嫡長子繼承奉其始祖與此繼承制度之中一系相承的稱作「大宗」與嫡長子平輩的其他支系 ( 即同母弟及庶母所生兄弟 )傳承下去的則稱為「小宗」「大宗」與「小宗」是兩個具有血緣關係而相對之系統體系「小宗」必須服從「大宗」的權威依例由一姓始祖宗子傳下的「大宗」是絕對百世不遷的至於一般的「小宗」只限五世五世以外就須另立宗主

簡言之宗法制度的繼承概念涉及了嫡庶之別和尊卑秩序宗法繼承制度所謂嫡子由元配所出嫡子中的長子即為嫡長子其餘庶出諸子便是所謂的庶子嫡長子繼承制度中只有嫡長子享有繼承權可合法繼承世襲父位並享有宗廟祭祀權以及具備宗主之領導身份權力其餘嫡子只有在長子早夭時才能按排行繼承無嫡子方立庶長子

405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張恩賜等《中國文化史》(臺北市今古文化事業民國87年1月)頁33  李東華蔡瑄瑾《歷史(上 )》(臺北三民民國88年 8月)頁41-42  林能士主編《歷史(上冊)》(台南市南一民國90年 8月)頁30

宗族 zungacutecug

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重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

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族」繼嗣群間的系譜脈絡是可以追溯出來的而「氏族」則是立足在契約關係 ( 如祖公會 )其繼嗣群成員僅是同姓而已彼此之間不一定具有血緣樞紐的關係

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共產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分產宗族此類型的宗族相對於共產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

參考資料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8690  陳進傳〈數位系譜的建構與運用〉《宜蘭文獻》第64期 (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年7月)頁9

宗族聚居  zungacutecug qi giacute

中國人重視血緣關係特別是父系血緣關係聚族而居的傳統與宗族組織原本發源於北方這種習俗在周代即已形成於中原地區周代時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實行的是一種宗法式的宗族制度

並構成了家國一體政權組織與宗族組織合一的龐大層級體系但在當時只有貴族有宗族平民依附於貴族春秋戰國時期隨宗法制度的離析在「編戶齊民」後大量貴族的宗族分解小家庭變成了普遍的社會基本單位經西漢二百年和平環境的養育豪強大族逐漸興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宗族聚居格局達到了全盛狀態而客家人移墾臺灣時也把宗族聚居型態傳臺灣來臺灣客家地區有集村有散村集村地區村莊密集每個村莊都是通一姓氏的子孫及同一宗族聚居有的一個村莊一姓是由原來的來台祖始祖綿衍後代聚居而成自然村的有的是一個莊兩姓或幾姓也是由這兩姓或幾姓的來台始祖綿延後代聚居一起成為自然村而又分片居住的以苗栗為例苗栗客家庄宗族聚居十分普遍各個家族或宗族之聚居點因人多而形成一個姓氏之村庄像西湖鄉劉恩寬派下公館鄉尖山劉獻廷父子雙舉人派下其鄰近地區都是劉姓宗族聚居繁衍之祖地其實苗栗地區各宗族聚居的現象十分普遍在傳統農業社會裡客家人的宗族觀念很強村界姓氏分明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祧 zungacutetiauacute

宗祧為中國漢人社會宗法繼承的一種社會制度所謂宗祧說得就是尊崇祖先尊崇祖廟論其繼承則是延續和發展祖宗傳續下來的枝蔓派衍換言之即「祭祀祖先繁衍子嗣」的道理

宗祧子嗣的倫序及定位相當明確論其繼承也有一套規範原則上漢人家族依親疏關係所認同的子嗣繼承人以親生子至上次為胞姪堂姪和從姪再者就是同宗同姓若非不得已多不立異性為嗣重要的是繼承宗祧僅限於男性一宗一嗣獨子不宜過房 ( 即獨子不出嗣 )卻允許兼祧

傳統的家族繼承涉及身份財產職業牌位子嗣等多種繼承其中以子嗣繼承為核心影響其他繼承的運作宗祧子嗣的繼承具有家族繁衍祭拜祖先父子相續 ( 父子聯繫 ) 三項意義

406

宗族社會

進一步來說繼承宗祧者依照宗祧原則獲得應有之財產權與祭祀權至於宗祧制度的維持也有賴祖產公業與祭典的運作

參考資料  陳進傳〈清代至日治時期宜蘭漢人家族的子嗣繼承〉《「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172-224

房份 fongˇfun

房份即是指「血食嘗」中的房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是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其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乃採照房份之方式「鬮分字祭祀團體」的房份是鬮分家產時依據兄弟人數與長幼分做幾房鬮分財產時也分作幾鬮如頭鬮二鬮三鬮等再由各房拈鬮對家產有份的派下成員各屬於其房下每房權利義務均相等各房在均分家產拈鬮時是依照倫理次序如長房二房三房等順序來拈鬮也就是所有家人全部為派下而其派下權的份量則依照其家產應分房額來分配不過鬮分字宗族團體除各房份之家產之外也會在鬮分祖先財產時先抽出一部分充當祭祀公業公嘗用

參考資料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民國86年10月)頁143-145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0  戴炎輝〈臺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 (臺北清水書局1945年)頁231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國86年12月)頁617-618

林洪嘗 limˇfungˇsongˇ

林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羅經垣人為林八郎之十世孫其六世祖林思賢由羅經垣遷居同縣廣福鄉逕背因此來臺子孫有的稱是羅經垣人有的則自稱為廣福鄉逕背人林氏各家手抄族譜均未寫明他的生卒年月日惟其八氏孫即十八世的林錦秀於乾隆年間隨福康安征討林爽文賞軍功五品奉准敇授武德將軍由此推測林洪應為明神宗萬曆年間人根據「林氏寶鑑」的記載林洪公嘗成立於嘉慶 4年 (1799) 冬至日正式名稱為「頭份林宏公嘗睦創堂」由武德將軍林錦秀所發起每份津穀一石為本放利茲息十成百百成千千成萬乃與溫吳黃羅五姓共承閩人林俊之墾地在臺灣的漢人社會與中國本土一樣宗族的建立也是以族產或宗嗣為基礎林洪公

嘗當時結集的原由以及其後發展的方式是經由參與墾闢團體而來嘉慶 11 年林洪黃日新溫殿玉吳永忠等 18 人份作 17 股半買墾造橋庄西坑田埔鬮分的契約林洪公嘗為頭份地區最大的嘗會其下又設有五哥之派即十四世「林日宣嘗」十四世「林日章嘗」十五世「林九德嘗」十五世「林九有嘗」十五世「林九萬嘗」事實上各之派並不是單獨設立一個嘗會而是分別設立各種公嘗據稱系上代設嘗人之意思分別設嘗其慣例及置產額不同但因設立年代甚久經歷代繼承所屬現有派下員均相同如林九德嘗這一支派就分別設立有「祭祀公業林九德嘗」「林九德公會」「九德嘗土地公」「九德公嘗」「林九德」「林九德嘗」等六個嘗會各有其財產其成員的認定則採取股份由各房子子孫均分的方式因此他們的會分有零點零幾分的說法這五個支派的始祖實際上都不是來臺祖而是由他們的第十八世至二十一世的裔孫們渡海來臺的來臺後基於實際需要而結合成各種嘗會據該嘗管委員會現任主委林輝棋先生說嘉慶 4年 (1799) 成立當初與會的據說有 80 份等到日據時期民國 26 年(1937) 楚理財產時每份作 2500 元則僅剩 60 餘份這個嘗會是頭份地區財產最多的一個其結合的原始資料以散失淨盡晚輩們也沒有獲得長輩的口傳資料時至今日以無法確時探討其演變情形不過這一嘗會的派下裔孫最多使得林姓人口占頭份鎮的第一位

參考資料  頭份溫殿玉嘗會份簿老簿二本道光 21年設置日據時期大正 2年 (1923)8月 5日重整新簿 5本編定仁義禮智信五字為號後智字號簿無人收管作廢

【九劃】 後龍林群才宗族 

heu lungˇlimˇkiunˇcoiˇzungacutecug

後龍林群才宗族是指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因其祖堂在後龍而得名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拱東省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

407

客家文化事典

宗廟神主輩份的世代排序其發端於中國商周封建宗法制度宗廟輩次依階層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此者正如《禮記王制》記云「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明顯含有尊卑次序之意

若就宗廟神主輩份之世代排序以各氏始祖為中心分為左昭與右穆二列排序「昭」為二四六等雙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左故稱「左昭」「穆」為三五七等單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右故稱「右穆」示以長幼有序親疏之別《禮記祭統》有云「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事於大廟則群昭穆咸在而不失倫此謂親疏之殺也」依此昭穆制度的主要目的不外乎序尊卑別親疏分長幼

昭穆制度的另一項內涵亦即姓氏宗族的輩份排名一般族譜將之稱為字行字輩輩序派序班輩班序班排派語派行或排行子孫命名時需以字輩排序為據以明世系脈絡輩份排序

總的來說昭穆制度是傳統漢人社會重要的文化載體透過宗祠家廟的廟制角度和祖先牌位的世代排序書寫關係體現了中國宗法禮制下的行為內涵以及尊卑倫常的權力象徵

參考資料  姜義華注譯《新譯禮記讀本》(臺北市三民2000年)頁199678  廖慶六《族譜文獻學》(臺北市南天2003年 5月)頁23  許子濱〈論「昭穆之命名取義」〉《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 (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民國96年12月)頁330-331

派下員 pai ha ienˇ

派下員就是祭祀公業之成員名稱享有祭祀公業的權利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

公館大坑林義炎家族所祀「阿公婆牌」上書有「左昭右穆」字眼(羅永昌拍攝)

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1839-1842) 鴉片戰爭時代加上隨後之太平天國之亂臺灣社會民生疾苦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當時子女最年長者才 20 歲最年幼者方滿週歲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阮氏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昭和 10 年(1935)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民國 49 年 (1960) 又再次改建民國 83 年(1994) 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後龍林群才宗族之後人為團結宗親力量光大宗祠門望弘揚忠孝傳統以啟迪林氏裔孫於民國 92 年(2005)成立了「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以苗栗縣行政區域為組織區域希冀林群才派下所有子孫都能崇祖敬宗增進宗親情誼樹立和諧倫常同時後龍林群才宗族也希望藉由宗親會之組織以獎掖林姓後嗣上進輔導子孫開創事業亦能維護林氏宗祠祖墳等公產設施綿遠祀奉香火傳授忠孝美德培養崇高人格林氏第十八世裔孫林隆昌經由回到石岡鄉尋根並對照族譜遍訪宗親廣集資料已於民國 78 年 (1989) 編修新族譜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昭穆 zeuacutemugˋ

「昭穆制度」簡稱為昭穆是古代宗廟輩次與

後龍林群才公傳下祖堂祖牌

408

宗族社會

的湯姓人家大多來自此地清康熙年間廣東湯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最先移台的是廣東人湯洪梅湯簡英於清康熙 60 年 (1721)移居下淡水港清代鎮平湯氏遷居臺灣的有湯民榜等多人因而在臺灣形成湯氏郡望入墾苗栗的湯氏先祖皆來自鎮平縣開基一祖四七郎之後裔分屬於湯禮輔湯智輔湯元輔湯克讓派下乾隆年間先後渡海來臺入墾苗栗公館頭屋三義後龍通霄及新竹等地迄今苗栗縣為湯姓人口數最多之縣市湯氏先祖入墾苗栗期間備嘗艱辛當時溯後龍溪而上遍佈泰雅賽夏等原住民為了生活常與原住民爭第篳路藍縷經歷數十寒暑終於有成是苗栗地區開發史上的先驅之一乾隆53 年 (1788)湯洪鵬等裔孫為緬懷先袒創業維艱澤蔭後世乃結合湯姓宗親發揮團結互助的力量共集合叔侄 90 人共同出資以生放利息或購置「祭田」來作為祭祀先祖的經費後來又成立「祖嘗」與「祭祀公業」創設湯氏宗祠供奉祖先的神位成為苗栗湯氏宗祠的由來「湯氏宗祠」位於苗栗市嘉盛里文昌廟西側創建於道光14 年 (1834)迄今已近二百八十年歷史是苗栗市最古老的一座宗祠建築形制完整古樸典雅屬客家三合院建築也是全省最大的湯姓宗祠湯氏子孫從清朝渡海來台以後一直文人輩出有好幾位進士貢生如道光 16 年 (1836) 歲次丙申候選儒學湯桂揚湯宗錫湯贊廷湯金城光緒辛卯科考充恩貢生第一名湯樹梅等人湯氏宗祠走廊還懸掛有一方恩進士三方貢元的匾額苗栗湯氏子弟自清初渡臺以來確實人才輩出至今子孫散居海內外各地數年前湯氏子孫立湯氏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後湯氏廿二世子孫湯添喜整理出湯氏宗譜每年農曆 9月初 1日分居全省各地之湯氏子孫都會前來祖祠祭拜祖先

參考資料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何來美〈保有古風的苗栗地區客家建築〉《客家風雲第20期》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湯氏宗祠

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不動產祭祀公業子孫可為派下員其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苗栗湯氏宗族 meuˇlid tongacutesii zungacutecug

湯姓為臺灣第七十七大姓湯姓人氏最為集中的則是在新竹苗栗南投台南等地湯氏的始祖為成湯為帝嚳之十四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夏末時湯伐夏建立了商朝定都於毫死後被諡為成湯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諡號命氏成為湯氏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又改子姓為湯姓以避禍湯姓最早的發祥地是今河南省境湯氏在商代就遍佈於全國各地但至秦漢之際湯姓卻以古時的中山和范陽兩郡所轄之境為其繁衍中心所以現在各地

409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gˋgu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 方 龔 汪 ) 成 立 於 民 國 67 年(1978)「六桂」是六個姓氏的裔孫組成的稱謂「六桂」即是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姓據考證六桂之本源是周代昌王 (BC1053) 時有一位兒子姓姬名溢字庶任受封官職與受分土地於翁山地區即後來之山東青州鹽官郡到了第十四世祖何公約於後唐莊宗在位年號同光 (923)何公公生子乾度公為第 15 世祖乾度公於後唐高祖天福年間 (941)官拜郎中娶陳紙生有六子乾度公所生六子都是正榜進士榮華顯貴 光大門楣人人讚美盛極一時乾度公壽終於福建莆田縣葬於莆田縣的西南方黃峰山欽賜石碑封稱「六桂坊」六桂坊有石碑共 48 座巍峨矗立因此後人稱讚曰「六桂傳方」乾度公所生六子姓氏不同分姓如下長子分姓洪字伯起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考中進士封授承議郎尚書禮部員林郎中兼殿中丞上桂國的官位賞賜紅色寶魚袋取堂號為燉煌以紀念開基地由來次子分姓江字伯虔宋朝太祖雍熙二年 (985)考中梁灝進士封授泉州法旨取堂號濟陽三子守厡姓翁字伯簡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 與長兄同榜進士授幟劍南少尉取堂號為鹽官居住竹嘯地方四子分姓方字伯惇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考中進士任命泉州法旨取堂號為河南與三兄居住於竹嘯地方五子分姓龔字伯約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 與四兄同科考取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取堂號為武陵居住馬欄地方六子分姓汪字伯容宋朝太祖雍熙 2年 (985) 與次兄為同科進士官至朝散郎韶州判官取堂號為平陽居住東林地方以上六姓之裔孫歲不同姓卻是同根同源世代相傳綿延不絕子孫遍佈在中國各省是中華民族中昌盛優秀的大宗族六桂不同姓氏之子孫遷居苗栗後子孫繁衍眾多民國 67 年 (1978)六桂裔孫在江永輝與江增量的努力及江炳松促成之下合組成立「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方龔汪 )」用以敦睦宗誼聯絡情感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經國路 4段 79 號現任總幹事為黃朝煌苗栗縣六桂宗親會雖然沒有六姓之共同公廳但是六桂宗親會成員依據章程每年訂於 10 月召開宗親會員大會發放獎學金與祝壽金且做有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一首共會員傳唱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已多次組團回到原鄉福建莆田祭祖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

參考資料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手冊

苗栗縣古氏宗親會 

meuˇlid ien guˋsii zungacuteqinacutefi

古姓的源流有多種說法以字型大小為姓商朝末年的周族領袖古公亶父是黃帝直系裔孫本姓姬古公是號亶父是名為紀念古公古為姓以國號為姓商朝末年有古國其後有以國名命氏者古成氏改姓古成氏也是周太王古公的苗裔晉獻公時本姓卻後派衍有苦成氏「苦成氏」又分派出「古成氏」古成氏中又有一支改為古姓古氏一般以「新安堂」為郡號客家古氏最早去臺灣的時間是在清朝康熙 47 年 (1707)古達先自廣東省長樂縣 ( 今五華縣 ) 安流鎮鯉魚江高車子遷徙來臺創業於桃園縣楊梅鎮上田心營盤腳康熙年間 (1662-1722) 還有廣東省蕉嶺縣蕉城鎮謝陂的古辛伯遷居中部沿海梅縣城北鄉伯公凹的古九佩遷居苗栗縣通霄鎮梅縣的古弘貴永祥鳳祥蘭祥等亦遷居來台雍正年間 (1723-173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廣東省五華縣龍玉湖約的古登昌鳳昌兄弟居新埔流民窩五華縣梅林鎮的古蘭桂古傳先居關西上橫坑蕉嶺縣長潭鄉的古祿祥居苗栗縣銅鑼鎮蕉嶺縣文福鎮高塘村的古玉行兄弟居苗栗縣後龍梅縣樟樹坪的古敬儒居龍潭三坑乾隆年間 (1736-179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等等嘉慶年間 (1796-1820)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廣東省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光緒年間 (1875-1908) 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貯河石古阿義經基隆到苗栗縣大湖開基中華民族有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懷宗念祖敦親睦族的傳統美德古氏裔孫在台繁衍綿延不絕為飲水思源慎終追遠與敦親睦族古氏在台子孫在成立宗親會之前就舉行過多次宗親聯歡大會後來經政府立案後才改稱宗親會苗栗縣古姓宗親會創始人為古關璉成立於 1982 年 7 月4 日會員大約有 248 人歷屆理事長為古關璉古憲標古石榮古漢金歷屆總幹事為古憲標古木中古輝雄會址為苗栗市自治路 353 號古關璉是苗栗縣公館鄉人1904 年出生臺北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公館國民小學教員1989 年逝世其長子古榮一在美國加州業醫長女古登美曾任臺灣省政府委員臺灣大學法學院教授為現任監察委員第三任理事長古石榮曾任苗栗縣獅潭鄉鄉長第四任理事長古漢金自行開發的自動包裝機塑膠包裝帶等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現任五行電機企業公司董事長為研究古氏源流歷史多次赴大陸尋訪潛心追溯至上古

410

宗族社會

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 1935 年 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 1960 年又再次改建1994 年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pa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2 年 (1993)2月創會會長是彭慶穩目前總幹事是住在公館的彭鈺明彭姓源自黃帝第七代孫即彭祖壽至 800多歲是歷史上著名的彭姓先祖宋代之彭延年是著名的中代彭姓始祖但人潮州刺史為官清廉頗有政績生前留有「延年公家訓」數百字以告誡子孫彭姓先民陸續於清朝康熙雍正及乾隆年間移居來台散居於臺灣各地彭姓目前是臺灣第三十五大姓彭姓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彭姓渡海來台者都是延年公之後裔像彭祥萬彭懿兄弟入墾苗栗市彭祥周入墾後龍彭祥麟入墾西湖另有彭育天彭玉泰入墾銅鑼彭文泉入墾後龍等民國 94 年 (2005) 彭鈺明當選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第四屆理事長開始主張彭姓宗親會的改革他的主張有成員年輕化老中青都要有成員兩性平權男女平等成立女姓宗親的彩虹隊請彭姓女性成員參加擴大辦理成立十周年活動蒐集史料舉辦作詩比賽及運動大會而且發行特刊苗栗縣彭姓宗親會保有許多古文書也有編修彭姓族譜在西湖鄉建有彭姓宗祠也有成立彭姓之祭祀公業創作有彭姓會歌彭姓宗親每年固定於年初2除夕端午節及中秋節祭祖也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目前臺灣省已經成立「臺灣彭姓宗親總會」總會長也是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的成員擔任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祖堂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古小彬《遷往臺灣開基的客家古氏始祖》《梅州僑鄉月報》2007年第 4期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mˇsii kiunˇcoiˇgungacuteconˇha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是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所組成的宗親會組織成立民國 92 年 5 月並經苗栗縣政府 92 年 6 月 6 日府社政字第 0920053182 號函准予備查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勝利里 28 鄰復興路一段 492 號現任主任委員為林俊彥總幹事為林欽郎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鴉片戰爭時代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 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1895 年中日馬關條約議定割讓臺灣日軍入侵之際阮氏不顧家境貧微義責諸子組織鄉勇抗日保鄉並在苗栗西郊之營頭凸 ( 亦名榕樹凸 )與日軍激戰數日臨高据險以有利地形與旺盛鬥志重創日軍雖然不幸因彈藥用盡而敗散阮氏為掩護諸子逃避日軍搜捕自己卻被日軍逮捕被執遭綑綁於大廳挨餓受刑迫供仍寧死不屈林氏諸子情急運用智勇摸黑劫牢眾兄弟率年長晚輩及部分鄉勇同志先分批誘敵追索分散日軍看管人力另一批乘虛攀登屋頂從上破瓦而入完成救母壯舉經此劫難母子兄弟親情更趨牢固阮氏審度大勢悟出「留得青山在何慮無柴燒」之理與其繼續武力抗日徒損人丁寧暫且放下武器致力造產再伺機驅除日敵於是阮氏繼續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

411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劉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劉姓是中國第四大姓劉姓之源流系統有五種說法一般劉氏族譜認為是帝堯第九子源明公 ( 或為監明公 ) 受封於劉〈今山西省洪洞縣〉故源明公為劉姓之始祖十八世劉累號禦龍氏名顯天下所以後世又有以累公為劉姓之始祖者傳到秦朝時第七十五世劉邦滅秦建立漢朝為漢高祖彭城郡〈今之徐州包括山 東 微 山 線 沛 縣 等地〉為劉邦之祖居地故劉姓堂號為「彭城堂」劉氏後人播遷於長江南北成為顯赫的名門望族光是郡望就有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 13 個之多以「彭城」為最著三國時代劉備為九十四世其次子劉永從成都遷回洛陽唐朝末年翰林學士視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祥因避亂而從洛陽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擇地立業號為東派其後代在宋朝時代大都為官顯赫一時而劉祥之兄劉翱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長官子孫定居於此遂為入閩始祖之一族譜中稱為西派東派一般被認為是客家劉氏之源流劉祥為始遷寧化之祖後代枝葉繁衍蔚為汀閩望族劉祥十五世孫劉開七 (1208-1224)原居寧化石壁水口葛藤村後遷入縣城於南宋初年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為潮梅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生十四子作有《內侍詩》一首以囑十四子源湶淵海及漣江淮漢與浩共馬娘汌浪波河深同腹列數五子是從楊劉廣傳另做「訓十四子」詩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莫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苗栗縣劉氏親親會成立於民國 69年廣傳公派下 14 大房都有裔孫參加並以敦親睦族團結互助增進聯誼促進宗親福祉發揚固有之倫理道德協助政府推行政令厚植國力為宗旨當時是由劉碧良為創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為劉國昭現任理事長為劉富明苗栗縣劉氏宗親會在苗栗縣境內十八鄉鎮市內都有分會組織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多次籌組祭祖團回大陸原鄉祭祖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址設於公館鄉鶴山村 5鄰 165 號民國 101 年 (2012)10 月臺灣省劉姓宗親會總會於苗栗成立並選出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員劉政鴻為總會長副總會長為劉炳鈞民國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臺灣省分會1979年  彭姓宗親會聯誼會手冊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vo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臺灣為第三大姓黃姓起源有三支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出自金天氏之後出自陸終之後黃姓以江夏堂為郡號晉代黃姓開始進入福建黃氏第九十世黃峭為宋代乾德三年 (965) 進士累官至天章閣直學士取三妻各生七子共八十三孫黃峭曾作一遣子八句詩「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詩中意涵在於鼓勵子孫分居各地雖然日久總要落地生根但絕不能忘掉祖先的恩澤明末清初時黃姓開始進入臺灣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廣福鄉大黃屋房乾隆中葉有十六世黃彥桂26 歲時偕兄黃彥蘭弟黃彥芳東渡來台成為苗栗縣頭份鎮新屋家黃氏開基祖乾隆末葉有黃元揚黃元英兄弟及黃明慶入墾頭份黃隆英入墾南庄道光末年黃梅怡之子黃南球入墾南庄成為苗栗望族其他黃氏裔孫來台移墾者還有很多苗栗縣各地如三灣鄉原有黃姓宗親會民國 90 年 (2001)由頭份黃姓宗親會黃秀生及其他黃姓各派裔孫合力組成「苗栗縣黃姓宗親會」現任會長是黃清盛理事長為黃盛和總幹事為黃木松苗栗縣黃姓宗親會會址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雙十街 112 號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以榮宗耀祖敦睦宗誼發揚傳統倫理道德並以互助合作之精神謀求宗族團結和協發展增進宗族情感與福利及協助政府宣導政令為成立之宗旨成立後除每年固定於苗栗縣頭份鎮忠孝里中華路 1231 巷黄家祠堂舉行會員大會或舉行敬天祭祖大典也舉辦會員福利協助辦理慶弔敬老尊賢表揚好人好事以敦宗誼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之任務如下一祖宗祭祀事項二敦睦族誼培植後進舉辦獎助學金扶助優秀清寒子弟以造就人才三宗親之調查登記互助繁榮情誼之連繫事項四族譜編纂會刊文獻專輯及通訊錄等之製作以延後世五黃姓宗親糾紛之調解困難之救助等事宜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資訊網站黃欽達的資訊網站httph12mywebhinetnet

412

宗族社會

立「蔣姓祭祀公業」民國 61 年 (1972)10 月由蔣瑞宗蔣雲宗蔣慶集等協助改成立為「苗栗縣蔣姓宗親會」並訂有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組織章程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宗親會財產並推動慈善與教育興學為宗旨苗栗縣蔣降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每年公廳祭祖還保有客家習俗以三獻禮祭祖以八音演奏顯示莊嚴禮儀蔣降姓宗親會已經多次組團返回原鄉祭祖並有裔孫蔣瑞宗編有《蔣姓大宗譜》乙部用以明世系定房別敦倫理

參考資料  蔣瑞宗編《蔣氏大宗譜》民國76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 iongˇkoacuteca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由苗栗縣境內柯姓與蔡姓派下裔孫蔡金生與蔡義男於民國 66 年 (1977) 所 籌 組成立的宗親會組織由於柯蔡兩姓的郡號都是「濟陽堂」故以濟陽柯蔡宗親會名之根據史書所載柯姓與蔡姓都是出自姬姓系出同源又根據柯蔡氏大宗譜記載宋代有柯翰為福建同安開基祖柯翰之孫為柯讚宗柯讚宗有孫女柯穀英招贅蔡十郎共生有五子分姓柯蔡成為柯蔡聯宗之由來臺灣的高雄臺南嘉義都各有「柯蔡宗廟」一座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柯蔡兩姓裔孫以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而成立的成立於會員約有 360 人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會址位於竹南鎮新南里 15 鄰金天地 13 號現任總幹事是蔡榮輝先生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依據章程規定每年於清明節祭祖與開會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訂有「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敬老尊長與優秀學生獎勵辦法」每年於清明祭祖時都依照章程規定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會員的敬老與鼓勵興講之用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祭祖時會唱由羅秀雲作詞作曲之「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饒富宗情族誼

參考資料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成立大會手冊

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

101 年 (2012)11 月 25-28 日劉政鴻率領劉姓宗親會到廣東省興年縣劉開七宗祠參加世界劉姓宗親會第八次大會並爭取到民國 103 年 (2014)於苗栗縣辦理世界劉姓宗親會第九次大會

參考資料  苗栗縣劉姓親會第九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議手冊

苗栗縣蔣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ongˋ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蔣姓源出於姬姓乃周公第三子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固始縣東之蔣鄉其子孫因以封地為姓故姓蔣蔣姓以「樂安堂」為其郡號明鄭時期有蔣副總兵號毅庵者來台卒後葬於彰化八卦山清代蔣姓族人渡海來台者多道光 11 年(1831)有蔣大德捐建東勢往卓蘭的觀嬴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是居住於苗栗之蔣氏裔孫於民國 65 年(1976) 由蔣名亮發起所成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現有會員 76 人現任理事長為蔣興乾位址位於苗栗市北苗里英才路 345 號苗栗縣蔣氏來臺灣開基祖是蔣德成蔣德成是十三世其父十二世為蔣玉揚母親為曾氏如人蔣德成排行第四上有德康德章德傑三位兄長蔣玉揚祖居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李坑村梅子坑當地有蔣氏祠堂蔣德成於乾隆 35 年 (1770)偕同兄長蔣德康蔣德章蔣德傑等參加移民臺灣之行列一行人共有蔣姓三十六位堂兄弟叔姪等抵台後有的往南臺灣有的往北臺灣各奔前程分手失散蔣德成公四兄弟則落籍於新竹廳苗栗一堡社寮岡庄起初以墾荒拓殖為主相傳剛剛抵達苗栗時以破鍋炊煑起家胼手胝足勤儉持家逐漸奠定後代裔孫生長發達之基處蔣德成妣張廖氏生有十四世蔣連進蔣連陞二兄弟蔣連進公妣朱氏生有蔣福盛蔣福順蔣福義蔣福發蔣福良蔣福常蔣福運等七兄弟蔣連陞公妣林氏生有蔣福桂蔣福傳蔣福旺蔣福興等四兄弟可以說蔣德成來台至今已有兩百年多年傳下裔孫十代蔣氏裔孫建有「蔣氏公廳」每年 10 月固定於公廳祭祖蔣氏裔孫人才輩出清代曾出舉人至今公廳保有肅靜迴避等古牌後人將來台祖蔣德成夫婦遺骸合葬於苗栗市新川里伯公坑山腰舊名凱歌潭墓地占地有一四五平方公尺於民國69 年 (1980) 重修圓坟並以跌筊為憑確定每年清明節上午九時二刻掃墓蔣氏裔孫於清代時有成

蔣氏族譜

413

客家文化事典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o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的羅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9 年 (2000)當時主要成員為頭份鎮的羅吉騰羅增雄羅倉道等三位羅姓宗親發起為尊祖敬宗敦睦宗族慎終追遠而籌組成立至今會員大約有 260 人左右會址在苗栗縣成功里 7鄰信東路 340 巷 9 弄 7號目前總幹事為羅國源先生羅姓宗親會編有羅姓族譜一冊亦曾組團回大陸原鄉廣東省惠州市羅氏宗祠祭祖頭份羅姓宗親會擁有嘗田也建有多處羅氏墓園依據羅姓宗親會章程該會每年會員定期開會四次每年共祭祖時還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給羅氏宗親根據該會祖墓傳碑記記載羅姓祖籍在廣東惠州府原陸豐縣分縣古地名叫陸河縣吉康都河田火 ( 許山下 )來台祖是第十三世祖羅用輝從原鄉移墾到苗栗頭份區十八世祖羅雙蘭生有八男成為八大房至今已傳衍到二十二世羅姓宗親會於民國 71 年 (1982)在頭份珊珠湖石坑地區建有祖墳一座民國 99 年 (2010) 重修苗栗縣羅姓宗親會就是由八大房之子孫所發起而成立

參考資料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組織章程  羅氏族譜

神明會 siinˇminˇfi

客家地區常有神明會之組織如媽祖會土地公會五穀神農大帝會或是關聖帝君會神明會是一種宗教信仰組織前清時期客家人陸續從原鄉大陸渡海來台為祈求神恩永沐海路平順或已來台人士為解離鄉背井之苦悶使精神有所寄託會將其所崇拜特定神明予以供奉並藉組織之建立與發展鞏固其庄頭或地盤久之成為臺灣社會特有之民間信仰與聚落社群聯繫聯誼之宗教性崇神組織力量依據法務部出版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對神明會的組成背景其分析指出神明會有因同鄉同姓同一行業同一村莊結拜金蘭或純粹認同某一特定神明所結合的人士故其名稱通常稱為「會」「社」「堂」亦有稱「嘗」「季」「盟」「閣」「亭」「祠」「祀典」者為籌集組織運作及聚餐聯誼之經費該組織之成員通常被稱為會員或信徒以集資購置財產用其收益如不動產之租榖租金等辦理該神明會祭典活動

客家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

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客家地區的神明會組織依常態性分析大多設有管理委員會或管理人處理其會務及財產其成員通稱會員或信徒多以規約規定其成員之權利義務及會務運作其成員之繼承權利通常為長子繼承或共推一人繼承

參考資料  法務部《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法務部2002年1月﹞  內政部《地籍清理條例》(內政部2007年 03月21日公布)

【十劃】徐耆英嘗 qiˇkiˇinacutesongˇ

徐耆英嘗為東興徐氏七世祖學俸公為中心的宗族組織因為他的諡號稱作「勸確耆英」所以就拿諡號作為蒸嘗的名號至於來頭份地區墾闢的徐氏族人為什麼要拿七世祖作為「唐山祖」來做集結族人的中心這可能是導因於徐學俸是鎮平縣穀倉下開基祖徐波徐河昆仲的父親其世系是一世徐雲崖稱探元先生元末明初由博羅遷移到梅州的石窟 ( 即鎮平縣民國改稱蕉嶺縣 )取田氏生三子長元亨字一星次元利字二星三元貞字三星號稱三大房鎮平徐氏都是這三大房衍派下來的徐學俸屬長房元亨一夕三氏徐惠常名經四氏徐仲仿名佐五世徐雙玉名玨六氏徐嘉言即徐學俸之父這一宗族組織近乎完全解體現在已看不到會份簿或嘗簿所以無從查考其組織形態不過據徐基蘭先生所保存的清代手抄本「徐氏長房祖譜」的記載徐耆英嘗有新舊兩種老嘗由徐義龍 ( 按即道光年間東興莊總理徐上林 )徐燕義兩人管理置有水田下東興庄二處上東興庄有水田一處新嘗族譜僅記載「七世耆英祖新祀」未見有其他說明文字據徐添蘭編的「鎮平徐氏探元公裔十三世渡臺祖俊彩公派下東興房族譜」(1978 編妥未刊稿 )這一宗族組織由十三徐俊彩徐俊顯十四世徐倫桂徐明桂十五世徐宜乾徐九順 ( 按即徐九二 )徐興秀等來臺祖所組成這些來臺祖除各自存有自己名份下的鬮分字的蒸嘗之外又與比較親的族人組有以上代名諱為名的蒸嘗如十四世徐倫桂與十五世徐九順以共同祖先十二世徐常政為名組成徐常政嘗十三世徐俊彩俊顯昆仲共同以其父十二世徐嘗環為名組成徐常環嘗等是茲就查訪所得分別說明如下

(1) 徐常政嘗徐常政與徐常環同屬徐學俸的六世孫

414

宗族社會

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約「謝申伯公嘗」此後嘗產迭遭變故有匪徒欲強吞公業田園謝氏族親合力抵禦當時戰歿者有陳阿生謝捷郎兩人光緒 31 年 (1905)苗栗謝慶芳被選任為謝申伯公嘗管理人因見內麻地區風水絕妙右有雙峰布錦屏之體勢前有五指展筆架之嵯峨左有長河屹獅頭之鎖鑰故經公嘗決議購買今日南苗內麻土地建造「謝氏公廳」乙座到於民國 22 年 (1933) 完工奉祖登龕安座座向「庚山兼酉庚申庚寅分金作新曆昂宿一度」不料民國 24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謝氏公廳主體未被損壞只有祠右地略有塌陷而已民國 41 年(1952)謝申伯公嘗著手改制為「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並經苗栗縣政府肆壹民社眾字第24183 號令同意核定當時並成立「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捐助章程」共三十八條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以祭祀始大祖謝申伯公暨來台歷代先敦睦派下獎勵文化教育舉辦公益慈善救濟事業及綿續謝氏宗祠為宗旨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恭敬里七鄰七十二號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十一劃】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國王會」就是三山國王信仰的神民會組織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mdashmdash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

其世系為七世學俸八世河九世一梧十世利興十一世士粹十二世常政徐常政是唐山祖他本人並沒有到過臺灣來臺的是他的長子俊恩的長子十四世的倫桂和他的三子俊德的孫子十五世的徐九順兩個人來台後為生存需要而結合成的宗族組織徐九順又名徐九二是俊德三子秀桂之子前述史料「28」記載開鑿茄苳坑圳溉田 110 餘甲又築茄苳坑溉田 30 餘甲的就是他後來徐倫桂徐九順又各自擁有他們的嘗會

(2) 徐宜乾嘗徐宜乾是十世徐利興的五世孫其世系為十世利興十一世士坤十二世常穆十三世俊日十四世聰桂十五世即宜乾據其裔孫徐進福稱宜乾並未來臺是他的六個兒子仁龍義龍 ( 又名上林 )禮龍智龍信龍恆龍等來臺從事墾闢工作以臺灣為外宅而經常來往於鎮平與臺灣之間這六兄弟中義龍名孟光字上林監生道光年間曾出任東興庄總理信龍名榮光軍功六品其獨子元章字慶華號文佐道光 30 年庚戌歲 (1850) 許學臺歲取生員咸豐 2 年壬子歲 (1852) 中式舉人恆龍名振光監生在清代應許耕讀傳家的上層家族乙未年日本人據台後大部份的裔孫都返囘鎮平原鄉據說現在只有二房義龍四房智龍五房信龍的裔孫還住在頭份鎮裔孫們只知道有嘗名而完全沒有活動也沒有產業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acutebagˋgungacuteiugˋinacutecoiˇtonˇ

謝姓的祖先淵源於炎帝神農氏神農氏姓「姜」以「火德王」著稱故稱炎帝神農氏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製作耒耜教民樹藝五穀使天下農事因而興盛後人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氏而今中醫藥界亦多供奉神農大帝並尊為「藥王」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章經周宣王時周朝北方有北狄來犯邊境周宣王任命其舅父申伯和尹吉甫去討伐北狄戰勝後申伯公因戰功而受封於謝邑《詩經大雅崧高》中有「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的記載可見申伯的功勳謝邑又稱謝國即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這是謝姓得姓之始謝姓族人移墾臺灣甚久明朝永曆年間謝新凱隨鄭成功由福建連江入墾臺南學甲粵東客家謝姓入墾臺灣的也有很多如康熙末年謝光榮入墾苗栗縣後裔移墾苗栗頭屋乾隆年間謝士可謝廷旺謝廷尚父子入墾苗栗市嘉慶年間謝鳳藩入墾苗栗市苗栗縣謝申伯公育英財團其前身是「謝申伯公嘗」謝申伯公嘗成立於咸豐 3年 (1853)當時發起人有謝氏裔孫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

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所附謝氏宗祠相片

415

客家文化事典

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 大國王巾山國王 )助政明肅寧國王 ( 二國王明山國王 )惠威弘應豐國王 ( 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 2月 15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 10 或 15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 170 座左右「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民國91 年 (2002) 由 36 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 38 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已經獲得客家委員會認同正式列如臺灣客庄12 大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族長 cug zongˋ

「房長」為宗族各房的代表者一般由房族內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者擔任「族長」則是整個宗族的代表者負責處理族內一切大小事務「族長」統籌全族事務是宗族權力系統的代表「房長」不若「族長」權力僅負責管理本房內部事務因此「族長」地位高於「房長」但二者同屬宗族組織當中重要的領導階層

「族長」可說是「房長」制的延伸擴展在宗族中擁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負責綜理宗族祠堂

一切事務約束族人遵規守矩對族內重大問題有決策權對外則享有交涉權族內房內凡有糾紛衝突時有最後仲裁權對宗族祀產具有管理權宗族在行使司法功能 ( 族規家法 ) 時一般亦多由「族長」主持其餘如立嗣分家祭祀婚娶「族長」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及互動至於「房長」雖說其權力不及「族長」然而房內事務的協調與處置調節房內成員的衝突與糾紛仍有賴「房長」監督管理和睦團結「房長」身為宗族領導階層的一員在對本房事務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參與對整個宗族事務的管理又當代宗族或宗親會以選舉方式產生之「理事長」或「主委」等領袖口語仍會稱為「族長」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758639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1998年 6月)頁113-114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acutengiab

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祭祀公業者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由享祀者之子孫或由設立人之子孫所組成並設置獨立財產之家族團體客家族群傳統上稱為為「嘗」「公業」「祖嘗」「公嘗」「嘗會」等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16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7: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宗族社會

氏族 sii cug

中國上古時代姓氏是分開有別的姓表示血統起於女系氏表功勳起於男性故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秦漢以後封建體制瓦解氏已不代表權貴反倒成了姓自此姓氏之稱混而為一另據梁啟超的看法中國人得姓受氏的主要途徑有四( 一 ) 天子以命諸侯以國為氏( 二 ) 侯國之支庶以王父字為氏( 三 ) 世其官者則以官為氏( 四 ) 受有采邑者以邑為氏

氏族是人類社會發展到某種程度後用以表明區別人們宗族的稱號透過姓氏可以從中看出中國人血緣和地緣的脈絡「氏」與「族」都是用以區別各姓宗族的稱號只不過是說者立足點的不同乃個別與集體稱呼的差別因此若為個人即稱某氏諸如林氏張氏稱其宗人時則稱某族如林氏宗族張氏宗族

相較於宗族氏族成員僅為「同姓」且不同派衍繼嗣群的系譜脈絡不若宗族以父系血緣樞紐為基礎原則因此無須如宗族一般建立足資證明的父系繼嗣群除此之外氏族成員或家戶彼此間倒不強調源自於某一位某一世共同祖先的派衍其在族譜世系關係的呈現上該姓氏族無論成員多寡亦或散居各地均屬同一遠祖傳下的子孫此者正如張姓氏族以揮公為遠祖的道理相同換言之氏族是由數個不同派衍的繼嗣系統所組成繼嗣群當中的成員僅是同姓而已甚至有時可能出現杜撰與依附情形故嚴格來說氏族與宗族彼此間的屬性劃分即在於繼嗣群是否具有明確可靠的親屬關係與血緣脈絡可循若有則為宗族反之則為氏族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父家長 fu gaacutezongˋ

父家長是指父權社會之下的「男性統治」即指社會的男性權力體系乃是大部份從家庭的父親支配狀態 ( 妻子兒女附屬其中 ) 所反映與延展出來的強調性別的不平等乃是體系化的制度化的

且無所不在的實情中國上古時代透過姓氏可以從中看出中國人血緣和地緣的脈絡氏族成員僅為「同姓」且不同派衍繼嗣群的系譜脈絡不若宗族以父系血緣樞紐為基礎原則因此無須如宗族一般建立足資證明的父系繼嗣群而宗族則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因此父權社會之下形成了以父權為主的棕髮社會權力結構整個封建社會皇帝如同家庭的大家長掌管一切的權力影響所及客家社會長期以來也形成父家長制度在重男輕女之下父親成為家庭的權威連祖先牌位的書寫也是以男子為中心

參考資料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8690  陳進傳〈數位系譜的建構與運用〉《宜蘭文獻》第64期 (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年7月)頁9

【五劃】世系群 sii ne kiunˇ

中國上古時代姓氏是分開有別的秦漢以後姓氏合稱同姓氏之後代繁衍不僅有有其共同祖先也開始有其代序及世系群不過三代之前原始社會可能出自同一祖先由單一的繼嗣系統 ( 父系或母系 ) 延綿而下的後裔每一個人都屬於一個世系群世系群還可因系譜關係的深度大小不同而形成兩個或多個小型的世系群在一定條件下諸世系群可能組成一個整體結構即世系結構或世系制度這種世系群重視祖先在該群體中的成員資格只能視其是否能追溯和證明與一個共同祖先的關係而定在許多社會中一個人若不是一個世系群的成員就沒有法律與政治地位重要的宗教和巫術力如那些與神和祖先崇拜有關的宗教權力也可能與世系群有密切關聯世系群長久存在使其能採取共同行動如共同擁有土地財富組織生產活動分配產品和人力確立角色使世系群內外得以整合故是社會組織的一種強大而有效的基礎世系群的一個共同特徵是外婚制即一個世系群的成員必須在其他世系群尋找婚姻伴侶這

401

客家文化事典

樣一方面排除了世系群內兄弟姐妹間通婚的可能性一方面使世系群內外得以交流達成團結與結盟世系群是可說是原始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也是原始社會構成的重要象徵有些社群是由數個世系家庭所組成有共同耕作共有河流漁區共同行動與共同祭祀儀式的關係一個世系群中包含數個家族土地雖屬氏族所共有但實際權利在世系群之上原始社會不論是經濟上宗教上都是以世系群為其社會組織的最基本單位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六劃】血食嘗 hiedˋsiid songˇ

宗族組織的有形基礎是祭田或祖嘗統稱為「祭祀公業」客家地區則稱為「嘗」「公嘗」「祖嘗」「嘗會」或「公業」祭祀公業的目的主要以祭祀祖先為考量為了能繼續祭祀祖先及其他親人便在遺產中取出一部分作為公業用再將其餘財產分配給繼承人而繼承人在其財產中再拿出一部分土地和金錢設立一個公業並以此祀產作為祭祀祖先之用

學者戴炎輝將臺灣祭祀公業的組成分為「鬮分字祭祀團體」及「合約字祭祀團體」兩種雖然此二者組織團體均以祭祀祖先為目的但是設立的方式卻有所不同鬮分字祭祀團體是鬮分家產時抽出一部分作為祭祀公業這種宗族組織可以血緣繼嗣關係的形成作為區別「鬮分字祭祀團體」即所謂的「血食嘗」屬於純粹基於血緣關係所形成的單系繼嗣群

參考資料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民國86年10月)頁143-145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0  戴炎輝〈臺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 (臺北清水書局1945年)頁231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國86年12月)頁617-618

西湖吳起成宗族 

xiacutefuˇngˇhiˋsiinˇzungacutecug

吳姓是臺灣第七大姓吳氏姓源有二一為炎帝大臣吳權之後裔屬於以氏族名稱或國名為氏一為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後裔古公亶父之子吳太伯 ( 泰伯 )屬於以國名為氏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後裔受封於吳建立起強大的吳國後世吳姓子孫則多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唐代時已有吳姓族人隨陳元光入閩開漳後晉時吳宥遷居福建寧化是為閩粵吳氏始祖吳宥生四子次吳坤遷居永定明清兩代吳氏族人渡海來台者以吳坤派下最多乾隆年間有吳琳芳吳華芳吳榮芳吳俊芳吳群芳兄弟入墾苗栗銅鑼而廣東惠州府陸豐縣的吳朝鎮入墾苗栗西湖西湖吳起成宗族亦是一是由陸豐縣方角都移墾來台吳起成是第九世於乾隆年間與其弟吳起業隨同來臺灣移墾先由大甲港登陸設法求生起先是在大甲地方為人幫傭謀求生活工作穩定後娶妻林氏生下三個兒子後又移居到通霄白沙墩過港莊以經營石塭捕魚為業後又在生下五子三女稍有積蓄後又在遷居到西湖鄉二湖莊崁下定居吳起成夫妻努力打拼闢墾兒女亦協助家業有成吳起成後人在二湖莊建有吳氏宗祠一座名為「至德堂」以供奉吳氏祖先神祖牌早晚奉茶上香吳起成有八個兒子吳智春吳智景吳智錦吳智福吳智全吳智連吳智祿吳智就其中三子吳智錦過繼給其弟吳起業為嗣繼承其弟香火西湖吳起成宗族從來台繁衍至今已經近十代人派下以孫眾多吳氏宗祠「至德堂」位於西湖鄉湖東村二鄰營盤下 9號每逢「至德堂」公廳祭祖及過年過節之際全台各地之吳氏裔孫都會回來祭祖一同緬懷祖德宗功

參考資料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卷三十二人物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西湖劉恩寬宗族 

xiacutefuˇliuˇenacutekonacutezungacutecug

漢人在尚未開發西湖時西湖所轄地區五湖二湖下埔高埔鴨母坑等庄內都有原住民平埔族居住西湖在康熙 52 年 (1713) 時已有廣東陸豐五華等縣客家人黃福泉九王爺等十人入墾西湖二湖庄雍正年間也有廣東梅縣古蘭祥渡海來到二湖庄開墾乾隆 17 年 (1752)有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 26 歲時由原鄉渡海來

402

宗族社會

台為人做傭工挑擔度日因原鄉雙親已經老邁乃三度回鄉探親雙親亡故後復來台為人做傭工劉恩寬在 42 歲時迎娶年僅 18 歲的陳氏女為妻後來家境日健康泰最終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為劉氏家族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人對五兄弟有詩讚曰「祖身原本是農民帶月披星不畏辛耕種殷勤兼惜穀上蒼報應吾祖身」劉氏家族後來在劉恩寬老屋處興建「彭城堂」宗祠一座前後歷經多次改建迄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劉恩寬家族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之後學生日增乃將私塾擴建為雲梯書院雲梯書院對於西湖地方的文教推廣助益很大並不亞於官紳合設的書院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雲梯書院也培育了不少人才清朝時期劉恩寬後人有大學生 12 人例貢生 4人附貢生 3人庠生 1人光緒年間 (1875-1908)劉繼業及劉進業更成為恩貢生及拔貢生可說劉恩寬宗族都是官方認可的地方菁英此外劉恩寬宗族不僅田產眾多也捐資姓建寺廟推動地方文教事業推動地方團練聯庄保結建城的事務劉恩寬的後人成立了「祭祀公業劉恩寬公嘗」從公嘗財產清冊中得知劉恩寬宗族家全盛時期的財產至少有 270 公頃之多劉恩寬宗族的後人人才濟濟從其公廳內所掛的博士牌匾即可應證地方人士盛傳劉恩寬宗祠是鯉魚穴特別容易孕育出醫界後人

參考資料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西湖鄉志  林文進《民風純樸西湖鄉》苗栗苗栗縣政府1996 年  陳瑞霞《從書院到鸞堂以苗栗西湖劉家的地方菁英角色扮演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班論文2008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七劃】李騰華嘗  liˋtinˇfaˇsongˇ

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李姓是臺灣的第五大姓李姓之來源一說是出於嬴姓唐堯時代皋陶曾擔任大理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以官為氏稱理氏後又改為李姓一

說是出自周朝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唐高宗時河南光州故使人李伯瑤隨陳元光入閩開漳宋代時李火德從寧化遷居上杭為閩粵李氏大始祖明清兩代李氏渡海來台者多屬李火德派下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根據李氏族譜記載李氏祖先原籍廣東省長樂 ( 現在的五華 ) 大湖洞地區來臺祖 ( 第十八世祖 ) 李德萬譜名應龍諱緯烈在乾隆 38 年 (1773)16 歲時隨父親李維棟渡海來臺李德萬來臺之後先是居住在當時歸屬彰化縣的東勢角土牛地區 ( 現臺中市石岡區土牛村 )以臂力過人幫傭維生30 歲時在土牛娶妻連氏後再轉往彰化黃子社居住並經營稻米的買賣嘉慶末年李德萬約 60 歲時因洪水為患田地流失李家開始購買芒埔田 ( 現中苗一帶 )並移居苗栗開墾李氏家族在苗栗地區不論農耕或經商都有發展因此李德萬決定在銅鑼澗窩定居李德萬於嘉慶 25 年 (1820) 興建李氏家宅也就是李氏宗祠「惇敘堂」的前身李德萬過世前已將田地分給子孫但將澗窩老宅所屬地田業全部保留作為家族地公嘗田李德萬有六個兒子依長幼之序如下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及騰祥李騰華生於嘉慶 8年 (1803)卒於光緒 10 年 (1884)享壽82 歲受封監生加六品諱朝榮字如松諡慷睦雅裕李騰華天生魁梧孔武有力及長有大志習射至百步立竹可中舉石舞刀等皆技能優異人謂有李廣將軍之遺風李騰華雖有心從武途進身但參加武舉科考未能上榜馬步箭均難命中主考官也認為不太正常特許再射一次仍然不中李騰華憤而折箭絕意科舉李騰華喜交遊從事墾闢貿易道光 22 年 (1842) 組「金華生」墾號墾闢三叉河北部雙草湖雙連潭拐仔湖頂地區有成李騰華取吳氏生七子秀恭 ( 逢年 )秀忠( 逢春 ) 皆武生加六品秀高秀芙 ( 逢時 ) 武品秀芹秀傑 ( 逢香 ) 武生加六品秀拔 ( 逢科 ) 例貢生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藉以共同祭祀及緬懷先祖

參考資料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卷三十二人物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403

客家文化事典

私祠 siiacuteciiˇ

私祠是指一個家庭成員中只屬於自己一派下所建造供奉祖先牌位的建築客家文化富有祖先崇拜的特色祭祀祖先有慎終追遠奉行孝道感恩報德維繫親情祈求祖先賜福與庇祐及延續血緣等目地乃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客家人在遷徙與定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每建造家族或宗族組織之家廟祠堂公廳及公嘗田為家族宗族的祭祀活動提供制度化的場所與經費使每年祭祀活動趨於規範化與實用化讓祭祀活動的功能得以發揮儒家認為「祭如在」通過祭祀與祭祖活動崇拜祖先把個人與家庭家族祖先與子孫整合在一起由於客家人大都認為人的靈魂不滅肉體雖死亡但靈魂與精神長存因此非常重視祖先的祭祀通常把祖先崇拜表現在祖先牌位崇拜方面一般客家人「祖牌」的崇拜分為「廳堂牌位崇拜」與「祠堂牌位崇拜」兩種前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三合院的正廳俗稱為「廳堂」的地方後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正式安置家族牌位的「家廟」「宗祠」或「家祠」建築中客家人稱「廳堂」為「廳下」故稱為「廳下牌位崇拜」客家人一般未細分家祠與宗祠習慣稱為「公廳」把祖牌稱為「阿公婆牌」因此若以客家人安置阿公婆牌牌位的地點為分類標準前者為設於私人家宅之廳下後者為大家族正式安置並祭拜祖先牌位的場所過去臺灣客家社會無論一搬家宅或是所營建的家祠兩者大都是三合院式的建築而只是兩三代人的汀下屬於三合院建築的「正身」也可以將其劃歸為「公廳」成為「私祠」換言之原屬自家廳下的阿公婆牌經由多子多孫多福氣世系之繁衍之後因樹大而分枝源盈而分派經分產之需要往往將三合院正身闢為私祠為所有子孫共有而不分產亦或將整個三合院劃歸為私祠甚至有些客家家族在子孫繁衍富有之後由各房子孫出前建造家祠或宗祠專門擺放所有來台祖先的阿公婆牌成為整個宗族祭祀的地方「私祠」意即由衍自共同祖先且未遠徙的後裔子孫祭拜其共同祖先牌位之所「祠堂」和「公廳」常被混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公廳」通常於每年祖先忌日均有派下子孫前往祭拜而「祠堂」則集中於一年的固定幾天舉行總祭如一般的春秋兩祭即是然若無祠堂也可在公廳舉行如祠堂的規律化祭祀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

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八劃】 卓蘭詹氏宗族 

zogˋlanˇzamacutesii zungacutecug

詹姓來自周宣王文公受封為詹侯屬地為詹城( 河間縣 )其四子受封以之為姓為詹姓一族的一世祖晉永嘉之亂諸姓南下避禍詹氏一族亦有隨之南遷者至北宋末亂世再起詹學傳攜子自江西的廣昌再南遷至福建寧化其後第五世孫肇熙再遷饒平是為饒平開基祖學傳公便被稱為粵閩始祖繼述堂詹氏宗族隨即陸續渡臺拓墾卓蘭詹氏宗族其原鄉在於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詹氏宗族之族人於乾隆末年入墾罩蘭埔逐漸於罩蘭埔形成同姓聚落舉凡地方宗教之事卓蘭詹氏宗族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詹氏族人入臺的第一個落腳處在於彰化縣員林永靖竹塘一帶後來才二次移民到今卓蘭地區開墾當時有詹伯玉派下詹來珌詹在淵詹來琇及詹伯珪派下詹鑾 ( 來縞 )詹來壽詹良善詹名會詹來宜詹來修詹成學詹春來詹舜明詹來傳詹衍信詹來操還有詹伯善下之詹來思詹玉佩詹文彥以及不詳派別之詹金生詹次行等詹氏派下成員來到卓蘭及苗栗地區移墾詹氏族人初來罩蘭埔之時並沒有住在此地而是居住在東勢石壁坑白天才到罩蘭埔來耕種加上當時的埔地有極大的區域都屬於大安溪的行水區能居住的地方不多復以原住民的問題無法克服因此卓蘭地區詹氏一族與石壁坑的關係相當密切後來隨著拓墾日益穩定才有族人逐漸進入罩蘭埔居住詹氏族人在卓蘭地區拓後墾子孫繁衍日多且逐漸在卓蘭取得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內灣與食水坑兩個民隘在光緒初年開始即由詹氏族人負責管理與收隘租當時的負責人為罩蘭庄頭人詹振耀與經理詹義山等人而詹振耀與詹義山等人更在峨崙廟前購地準備興建詹氏家廟顯示詹氏一族在卓蘭地區已有相當資本且卓蘭地區當時應該是相當和平穩定的狀態清光緒年間 (1883-1885)詹氏派下集資購地興築家廟昭和10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詹姓家廟受損翌年(1936) 重建祠臺再更名為「繼述堂」取「繼志述事」之義以勉勵後代子孫詹氏在卓蘭還建有「河間堂」位於老庄里屬詹來宜派下堂前懸有「會魁」匾額「篤慶居」位於老庄為詹來

404

宗族社會

思派下「瑞金堂」為詹玉佩派下位於上新食水坑「興仁堂」位於上新屬詹彥派下「敦五堂」位於竹圍為詹謹信派下所建

參考資料  蔡佩芸〈罩蘭Talan 客家人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  中國科技大學《苗栗縣歷史建築卓蘭詹氏繼述堂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2001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宗子 zungacuteziiˋ

宗子是指客家社會傳衍久了之後各房派下同宗之人且比較屬於同一直系親屬者客家宗族社會宗族成員不僅為「同姓」且長期繁衍之下逐漸再次方房分派使得宗族成員或家戶彼此間逐漸不強調源自於某一位某一世共同派衍的遠祖而只強調較近的共同祖先但是在族譜上在族譜世系關係的呈現上該姓宗族無論成員多寡亦或散居各地均屬同一遠祖傳下的子孫其中大宗是指血緣傳衍不久的同一姓氏族人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種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子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子」是血緣直系間的傳承關係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小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大宗族此類型的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客家人分家

卓蘭詹姓祖廟

時宗子除了佔有家庭財產的主要部分外還繼承老家長的爵位宗族中無論祭祀祖先辦喪事宴賓客都以宗子為主《詩大雅板》「懷德維甯宗子維城無俾城壞無獨斯畏」鄭玄箋「宗子謂王之嫡子」《禮記內則》「嫡子庶子祗事宗子宗婦雖貴富不敢以貴富入宗子之家雖眾車徒舍於外以寡約入子弟猶歸器衣服裘衾車馬則必獻其上而後敢服用其次也若非所獻則不敢以入于宗子之門不敢以貴富加於父兄宗族若富則具二牲獻其賢者于宗子夫婦皆齊而宗敬焉終事而後敢私祭」可見宗子容易成為封建社會之族長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法 zungacutefabˋ

宗法制度源自於中國西周時期為西周封建體制下重要的繼承法則與社會結構其以血緣關係為基礎以家族為本位以祖先崇拜為根源講求尊卑長幼的秩序規範

在宗法制度的框架當中上起天子王位下至士人爵邑每一家族都由嫡長子繼承奉其始祖與此繼承制度之中一系相承的稱作「大宗」與嫡長子平輩的其他支系 ( 即同母弟及庶母所生兄弟 )傳承下去的則稱為「小宗」「大宗」與「小宗」是兩個具有血緣關係而相對之系統體系「小宗」必須服從「大宗」的權威依例由一姓始祖宗子傳下的「大宗」是絕對百世不遷的至於一般的「小宗」只限五世五世以外就須另立宗主

簡言之宗法制度的繼承概念涉及了嫡庶之別和尊卑秩序宗法繼承制度所謂嫡子由元配所出嫡子中的長子即為嫡長子其餘庶出諸子便是所謂的庶子嫡長子繼承制度中只有嫡長子享有繼承權可合法繼承世襲父位並享有宗廟祭祀權以及具備宗主之領導身份權力其餘嫡子只有在長子早夭時才能按排行繼承無嫡子方立庶長子

405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張恩賜等《中國文化史》(臺北市今古文化事業民國87年1月)頁33  李東華蔡瑄瑾《歷史(上 )》(臺北三民民國88年 8月)頁41-42  林能士主編《歷史(上冊)》(台南市南一民國90年 8月)頁30

宗族 zungacutecug

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重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

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族」繼嗣群間的系譜脈絡是可以追溯出來的而「氏族」則是立足在契約關係 ( 如祖公會 )其繼嗣群成員僅是同姓而已彼此之間不一定具有血緣樞紐的關係

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共產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分產宗族此類型的宗族相對於共產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

參考資料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8690  陳進傳〈數位系譜的建構與運用〉《宜蘭文獻》第64期 (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年7月)頁9

宗族聚居  zungacutecug qi giacute

中國人重視血緣關係特別是父系血緣關係聚族而居的傳統與宗族組織原本發源於北方這種習俗在周代即已形成於中原地區周代時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實行的是一種宗法式的宗族制度

並構成了家國一體政權組織與宗族組織合一的龐大層級體系但在當時只有貴族有宗族平民依附於貴族春秋戰國時期隨宗法制度的離析在「編戶齊民」後大量貴族的宗族分解小家庭變成了普遍的社會基本單位經西漢二百年和平環境的養育豪強大族逐漸興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宗族聚居格局達到了全盛狀態而客家人移墾臺灣時也把宗族聚居型態傳臺灣來臺灣客家地區有集村有散村集村地區村莊密集每個村莊都是通一姓氏的子孫及同一宗族聚居有的一個村莊一姓是由原來的來台祖始祖綿衍後代聚居而成自然村的有的是一個莊兩姓或幾姓也是由這兩姓或幾姓的來台始祖綿延後代聚居一起成為自然村而又分片居住的以苗栗為例苗栗客家庄宗族聚居十分普遍各個家族或宗族之聚居點因人多而形成一個姓氏之村庄像西湖鄉劉恩寬派下公館鄉尖山劉獻廷父子雙舉人派下其鄰近地區都是劉姓宗族聚居繁衍之祖地其實苗栗地區各宗族聚居的現象十分普遍在傳統農業社會裡客家人的宗族觀念很強村界姓氏分明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祧 zungacutetiauacute

宗祧為中國漢人社會宗法繼承的一種社會制度所謂宗祧說得就是尊崇祖先尊崇祖廟論其繼承則是延續和發展祖宗傳續下來的枝蔓派衍換言之即「祭祀祖先繁衍子嗣」的道理

宗祧子嗣的倫序及定位相當明確論其繼承也有一套規範原則上漢人家族依親疏關係所認同的子嗣繼承人以親生子至上次為胞姪堂姪和從姪再者就是同宗同姓若非不得已多不立異性為嗣重要的是繼承宗祧僅限於男性一宗一嗣獨子不宜過房 ( 即獨子不出嗣 )卻允許兼祧

傳統的家族繼承涉及身份財產職業牌位子嗣等多種繼承其中以子嗣繼承為核心影響其他繼承的運作宗祧子嗣的繼承具有家族繁衍祭拜祖先父子相續 ( 父子聯繫 ) 三項意義

406

宗族社會

進一步來說繼承宗祧者依照宗祧原則獲得應有之財產權與祭祀權至於宗祧制度的維持也有賴祖產公業與祭典的運作

參考資料  陳進傳〈清代至日治時期宜蘭漢人家族的子嗣繼承〉《「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172-224

房份 fongˇfun

房份即是指「血食嘗」中的房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是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其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乃採照房份之方式「鬮分字祭祀團體」的房份是鬮分家產時依據兄弟人數與長幼分做幾房鬮分財產時也分作幾鬮如頭鬮二鬮三鬮等再由各房拈鬮對家產有份的派下成員各屬於其房下每房權利義務均相等各房在均分家產拈鬮時是依照倫理次序如長房二房三房等順序來拈鬮也就是所有家人全部為派下而其派下權的份量則依照其家產應分房額來分配不過鬮分字宗族團體除各房份之家產之外也會在鬮分祖先財產時先抽出一部分充當祭祀公業公嘗用

參考資料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民國86年10月)頁143-145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0  戴炎輝〈臺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 (臺北清水書局1945年)頁231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國86年12月)頁617-618

林洪嘗 limˇfungˇsongˇ

林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羅經垣人為林八郎之十世孫其六世祖林思賢由羅經垣遷居同縣廣福鄉逕背因此來臺子孫有的稱是羅經垣人有的則自稱為廣福鄉逕背人林氏各家手抄族譜均未寫明他的生卒年月日惟其八氏孫即十八世的林錦秀於乾隆年間隨福康安征討林爽文賞軍功五品奉准敇授武德將軍由此推測林洪應為明神宗萬曆年間人根據「林氏寶鑑」的記載林洪公嘗成立於嘉慶 4年 (1799) 冬至日正式名稱為「頭份林宏公嘗睦創堂」由武德將軍林錦秀所發起每份津穀一石為本放利茲息十成百百成千千成萬乃與溫吳黃羅五姓共承閩人林俊之墾地在臺灣的漢人社會與中國本土一樣宗族的建立也是以族產或宗嗣為基礎林洪公

嘗當時結集的原由以及其後發展的方式是經由參與墾闢團體而來嘉慶 11 年林洪黃日新溫殿玉吳永忠等 18 人份作 17 股半買墾造橋庄西坑田埔鬮分的契約林洪公嘗為頭份地區最大的嘗會其下又設有五哥之派即十四世「林日宣嘗」十四世「林日章嘗」十五世「林九德嘗」十五世「林九有嘗」十五世「林九萬嘗」事實上各之派並不是單獨設立一個嘗會而是分別設立各種公嘗據稱系上代設嘗人之意思分別設嘗其慣例及置產額不同但因設立年代甚久經歷代繼承所屬現有派下員均相同如林九德嘗這一支派就分別設立有「祭祀公業林九德嘗」「林九德公會」「九德嘗土地公」「九德公嘗」「林九德」「林九德嘗」等六個嘗會各有其財產其成員的認定則採取股份由各房子子孫均分的方式因此他們的會分有零點零幾分的說法這五個支派的始祖實際上都不是來臺祖而是由他們的第十八世至二十一世的裔孫們渡海來臺的來臺後基於實際需要而結合成各種嘗會據該嘗管委員會現任主委林輝棋先生說嘉慶 4年 (1799) 成立當初與會的據說有 80 份等到日據時期民國 26 年(1937) 楚理財產時每份作 2500 元則僅剩 60 餘份這個嘗會是頭份地區財產最多的一個其結合的原始資料以散失淨盡晚輩們也沒有獲得長輩的口傳資料時至今日以無法確時探討其演變情形不過這一嘗會的派下裔孫最多使得林姓人口占頭份鎮的第一位

參考資料  頭份溫殿玉嘗會份簿老簿二本道光 21年設置日據時期大正 2年 (1923)8月 5日重整新簿 5本編定仁義禮智信五字為號後智字號簿無人收管作廢

【九劃】 後龍林群才宗族 

heu lungˇlimˇkiunˇcoiˇzungacutecug

後龍林群才宗族是指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因其祖堂在後龍而得名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拱東省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

407

客家文化事典

宗廟神主輩份的世代排序其發端於中國商周封建宗法制度宗廟輩次依階層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此者正如《禮記王制》記云「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明顯含有尊卑次序之意

若就宗廟神主輩份之世代排序以各氏始祖為中心分為左昭與右穆二列排序「昭」為二四六等雙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左故稱「左昭」「穆」為三五七等單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右故稱「右穆」示以長幼有序親疏之別《禮記祭統》有云「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事於大廟則群昭穆咸在而不失倫此謂親疏之殺也」依此昭穆制度的主要目的不外乎序尊卑別親疏分長幼

昭穆制度的另一項內涵亦即姓氏宗族的輩份排名一般族譜將之稱為字行字輩輩序派序班輩班序班排派語派行或排行子孫命名時需以字輩排序為據以明世系脈絡輩份排序

總的來說昭穆制度是傳統漢人社會重要的文化載體透過宗祠家廟的廟制角度和祖先牌位的世代排序書寫關係體現了中國宗法禮制下的行為內涵以及尊卑倫常的權力象徵

參考資料  姜義華注譯《新譯禮記讀本》(臺北市三民2000年)頁199678  廖慶六《族譜文獻學》(臺北市南天2003年 5月)頁23  許子濱〈論「昭穆之命名取義」〉《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 (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民國96年12月)頁330-331

派下員 pai ha ienˇ

派下員就是祭祀公業之成員名稱享有祭祀公業的權利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

公館大坑林義炎家族所祀「阿公婆牌」上書有「左昭右穆」字眼(羅永昌拍攝)

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1839-1842) 鴉片戰爭時代加上隨後之太平天國之亂臺灣社會民生疾苦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當時子女最年長者才 20 歲最年幼者方滿週歲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阮氏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昭和 10 年(1935)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民國 49 年 (1960) 又再次改建民國 83 年(1994) 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後龍林群才宗族之後人為團結宗親力量光大宗祠門望弘揚忠孝傳統以啟迪林氏裔孫於民國 92 年(2005)成立了「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以苗栗縣行政區域為組織區域希冀林群才派下所有子孫都能崇祖敬宗增進宗親情誼樹立和諧倫常同時後龍林群才宗族也希望藉由宗親會之組織以獎掖林姓後嗣上進輔導子孫開創事業亦能維護林氏宗祠祖墳等公產設施綿遠祀奉香火傳授忠孝美德培養崇高人格林氏第十八世裔孫林隆昌經由回到石岡鄉尋根並對照族譜遍訪宗親廣集資料已於民國 78 年 (1989) 編修新族譜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昭穆 zeuacutemugˋ

「昭穆制度」簡稱為昭穆是古代宗廟輩次與

後龍林群才公傳下祖堂祖牌

408

宗族社會

的湯姓人家大多來自此地清康熙年間廣東湯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最先移台的是廣東人湯洪梅湯簡英於清康熙 60 年 (1721)移居下淡水港清代鎮平湯氏遷居臺灣的有湯民榜等多人因而在臺灣形成湯氏郡望入墾苗栗的湯氏先祖皆來自鎮平縣開基一祖四七郎之後裔分屬於湯禮輔湯智輔湯元輔湯克讓派下乾隆年間先後渡海來臺入墾苗栗公館頭屋三義後龍通霄及新竹等地迄今苗栗縣為湯姓人口數最多之縣市湯氏先祖入墾苗栗期間備嘗艱辛當時溯後龍溪而上遍佈泰雅賽夏等原住民為了生活常與原住民爭第篳路藍縷經歷數十寒暑終於有成是苗栗地區開發史上的先驅之一乾隆53 年 (1788)湯洪鵬等裔孫為緬懷先袒創業維艱澤蔭後世乃結合湯姓宗親發揮團結互助的力量共集合叔侄 90 人共同出資以生放利息或購置「祭田」來作為祭祀先祖的經費後來又成立「祖嘗」與「祭祀公業」創設湯氏宗祠供奉祖先的神位成為苗栗湯氏宗祠的由來「湯氏宗祠」位於苗栗市嘉盛里文昌廟西側創建於道光14 年 (1834)迄今已近二百八十年歷史是苗栗市最古老的一座宗祠建築形制完整古樸典雅屬客家三合院建築也是全省最大的湯姓宗祠湯氏子孫從清朝渡海來台以後一直文人輩出有好幾位進士貢生如道光 16 年 (1836) 歲次丙申候選儒學湯桂揚湯宗錫湯贊廷湯金城光緒辛卯科考充恩貢生第一名湯樹梅等人湯氏宗祠走廊還懸掛有一方恩進士三方貢元的匾額苗栗湯氏子弟自清初渡臺以來確實人才輩出至今子孫散居海內外各地數年前湯氏子孫立湯氏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後湯氏廿二世子孫湯添喜整理出湯氏宗譜每年農曆 9月初 1日分居全省各地之湯氏子孫都會前來祖祠祭拜祖先

參考資料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何來美〈保有古風的苗栗地區客家建築〉《客家風雲第20期》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湯氏宗祠

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不動產祭祀公業子孫可為派下員其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苗栗湯氏宗族 meuˇlid tongacutesii zungacutecug

湯姓為臺灣第七十七大姓湯姓人氏最為集中的則是在新竹苗栗南投台南等地湯氏的始祖為成湯為帝嚳之十四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夏末時湯伐夏建立了商朝定都於毫死後被諡為成湯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諡號命氏成為湯氏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又改子姓為湯姓以避禍湯姓最早的發祥地是今河南省境湯氏在商代就遍佈於全國各地但至秦漢之際湯姓卻以古時的中山和范陽兩郡所轄之境為其繁衍中心所以現在各地

409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gˋgu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 方 龔 汪 ) 成 立 於 民 國 67 年(1978)「六桂」是六個姓氏的裔孫組成的稱謂「六桂」即是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姓據考證六桂之本源是周代昌王 (BC1053) 時有一位兒子姓姬名溢字庶任受封官職與受分土地於翁山地區即後來之山東青州鹽官郡到了第十四世祖何公約於後唐莊宗在位年號同光 (923)何公公生子乾度公為第 15 世祖乾度公於後唐高祖天福年間 (941)官拜郎中娶陳紙生有六子乾度公所生六子都是正榜進士榮華顯貴 光大門楣人人讚美盛極一時乾度公壽終於福建莆田縣葬於莆田縣的西南方黃峰山欽賜石碑封稱「六桂坊」六桂坊有石碑共 48 座巍峨矗立因此後人稱讚曰「六桂傳方」乾度公所生六子姓氏不同分姓如下長子分姓洪字伯起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考中進士封授承議郎尚書禮部員林郎中兼殿中丞上桂國的官位賞賜紅色寶魚袋取堂號為燉煌以紀念開基地由來次子分姓江字伯虔宋朝太祖雍熙二年 (985)考中梁灝進士封授泉州法旨取堂號濟陽三子守厡姓翁字伯簡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 與長兄同榜進士授幟劍南少尉取堂號為鹽官居住竹嘯地方四子分姓方字伯惇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考中進士任命泉州法旨取堂號為河南與三兄居住於竹嘯地方五子分姓龔字伯約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 與四兄同科考取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取堂號為武陵居住馬欄地方六子分姓汪字伯容宋朝太祖雍熙 2年 (985) 與次兄為同科進士官至朝散郎韶州判官取堂號為平陽居住東林地方以上六姓之裔孫歲不同姓卻是同根同源世代相傳綿延不絕子孫遍佈在中國各省是中華民族中昌盛優秀的大宗族六桂不同姓氏之子孫遷居苗栗後子孫繁衍眾多民國 67 年 (1978)六桂裔孫在江永輝與江增量的努力及江炳松促成之下合組成立「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方龔汪 )」用以敦睦宗誼聯絡情感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經國路 4段 79 號現任總幹事為黃朝煌苗栗縣六桂宗親會雖然沒有六姓之共同公廳但是六桂宗親會成員依據章程每年訂於 10 月召開宗親會員大會發放獎學金與祝壽金且做有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一首共會員傳唱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已多次組團回到原鄉福建莆田祭祖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

參考資料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手冊

苗栗縣古氏宗親會 

meuˇlid ien guˋsii zungacuteqinacutefi

古姓的源流有多種說法以字型大小為姓商朝末年的周族領袖古公亶父是黃帝直系裔孫本姓姬古公是號亶父是名為紀念古公古為姓以國號為姓商朝末年有古國其後有以國名命氏者古成氏改姓古成氏也是周太王古公的苗裔晉獻公時本姓卻後派衍有苦成氏「苦成氏」又分派出「古成氏」古成氏中又有一支改為古姓古氏一般以「新安堂」為郡號客家古氏最早去臺灣的時間是在清朝康熙 47 年 (1707)古達先自廣東省長樂縣 ( 今五華縣 ) 安流鎮鯉魚江高車子遷徙來臺創業於桃園縣楊梅鎮上田心營盤腳康熙年間 (1662-1722) 還有廣東省蕉嶺縣蕉城鎮謝陂的古辛伯遷居中部沿海梅縣城北鄉伯公凹的古九佩遷居苗栗縣通霄鎮梅縣的古弘貴永祥鳳祥蘭祥等亦遷居來台雍正年間 (1723-173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廣東省五華縣龍玉湖約的古登昌鳳昌兄弟居新埔流民窩五華縣梅林鎮的古蘭桂古傳先居關西上橫坑蕉嶺縣長潭鄉的古祿祥居苗栗縣銅鑼鎮蕉嶺縣文福鎮高塘村的古玉行兄弟居苗栗縣後龍梅縣樟樹坪的古敬儒居龍潭三坑乾隆年間 (1736-179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等等嘉慶年間 (1796-1820)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廣東省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光緒年間 (1875-1908) 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貯河石古阿義經基隆到苗栗縣大湖開基中華民族有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懷宗念祖敦親睦族的傳統美德古氏裔孫在台繁衍綿延不絕為飲水思源慎終追遠與敦親睦族古氏在台子孫在成立宗親會之前就舉行過多次宗親聯歡大會後來經政府立案後才改稱宗親會苗栗縣古姓宗親會創始人為古關璉成立於 1982 年 7 月4 日會員大約有 248 人歷屆理事長為古關璉古憲標古石榮古漢金歷屆總幹事為古憲標古木中古輝雄會址為苗栗市自治路 353 號古關璉是苗栗縣公館鄉人1904 年出生臺北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公館國民小學教員1989 年逝世其長子古榮一在美國加州業醫長女古登美曾任臺灣省政府委員臺灣大學法學院教授為現任監察委員第三任理事長古石榮曾任苗栗縣獅潭鄉鄉長第四任理事長古漢金自行開發的自動包裝機塑膠包裝帶等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現任五行電機企業公司董事長為研究古氏源流歷史多次赴大陸尋訪潛心追溯至上古

410

宗族社會

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 1935 年 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 1960 年又再次改建1994 年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pa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2 年 (1993)2月創會會長是彭慶穩目前總幹事是住在公館的彭鈺明彭姓源自黃帝第七代孫即彭祖壽至 800多歲是歷史上著名的彭姓先祖宋代之彭延年是著名的中代彭姓始祖但人潮州刺史為官清廉頗有政績生前留有「延年公家訓」數百字以告誡子孫彭姓先民陸續於清朝康熙雍正及乾隆年間移居來台散居於臺灣各地彭姓目前是臺灣第三十五大姓彭姓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彭姓渡海來台者都是延年公之後裔像彭祥萬彭懿兄弟入墾苗栗市彭祥周入墾後龍彭祥麟入墾西湖另有彭育天彭玉泰入墾銅鑼彭文泉入墾後龍等民國 94 年 (2005) 彭鈺明當選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第四屆理事長開始主張彭姓宗親會的改革他的主張有成員年輕化老中青都要有成員兩性平權男女平等成立女姓宗親的彩虹隊請彭姓女性成員參加擴大辦理成立十周年活動蒐集史料舉辦作詩比賽及運動大會而且發行特刊苗栗縣彭姓宗親會保有許多古文書也有編修彭姓族譜在西湖鄉建有彭姓宗祠也有成立彭姓之祭祀公業創作有彭姓會歌彭姓宗親每年固定於年初2除夕端午節及中秋節祭祖也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目前臺灣省已經成立「臺灣彭姓宗親總會」總會長也是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的成員擔任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祖堂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古小彬《遷往臺灣開基的客家古氏始祖》《梅州僑鄉月報》2007年第 4期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mˇsii kiunˇcoiˇgungacuteconˇha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是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所組成的宗親會組織成立民國 92 年 5 月並經苗栗縣政府 92 年 6 月 6 日府社政字第 0920053182 號函准予備查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勝利里 28 鄰復興路一段 492 號現任主任委員為林俊彥總幹事為林欽郎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鴉片戰爭時代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 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1895 年中日馬關條約議定割讓臺灣日軍入侵之際阮氏不顧家境貧微義責諸子組織鄉勇抗日保鄉並在苗栗西郊之營頭凸 ( 亦名榕樹凸 )與日軍激戰數日臨高据險以有利地形與旺盛鬥志重創日軍雖然不幸因彈藥用盡而敗散阮氏為掩護諸子逃避日軍搜捕自己卻被日軍逮捕被執遭綑綁於大廳挨餓受刑迫供仍寧死不屈林氏諸子情急運用智勇摸黑劫牢眾兄弟率年長晚輩及部分鄉勇同志先分批誘敵追索分散日軍看管人力另一批乘虛攀登屋頂從上破瓦而入完成救母壯舉經此劫難母子兄弟親情更趨牢固阮氏審度大勢悟出「留得青山在何慮無柴燒」之理與其繼續武力抗日徒損人丁寧暫且放下武器致力造產再伺機驅除日敵於是阮氏繼續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

411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劉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劉姓是中國第四大姓劉姓之源流系統有五種說法一般劉氏族譜認為是帝堯第九子源明公 ( 或為監明公 ) 受封於劉〈今山西省洪洞縣〉故源明公為劉姓之始祖十八世劉累號禦龍氏名顯天下所以後世又有以累公為劉姓之始祖者傳到秦朝時第七十五世劉邦滅秦建立漢朝為漢高祖彭城郡〈今之徐州包括山 東 微 山 線 沛 縣 等地〉為劉邦之祖居地故劉姓堂號為「彭城堂」劉氏後人播遷於長江南北成為顯赫的名門望族光是郡望就有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 13 個之多以「彭城」為最著三國時代劉備為九十四世其次子劉永從成都遷回洛陽唐朝末年翰林學士視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祥因避亂而從洛陽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擇地立業號為東派其後代在宋朝時代大都為官顯赫一時而劉祥之兄劉翱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長官子孫定居於此遂為入閩始祖之一族譜中稱為西派東派一般被認為是客家劉氏之源流劉祥為始遷寧化之祖後代枝葉繁衍蔚為汀閩望族劉祥十五世孫劉開七 (1208-1224)原居寧化石壁水口葛藤村後遷入縣城於南宋初年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為潮梅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生十四子作有《內侍詩》一首以囑十四子源湶淵海及漣江淮漢與浩共馬娘汌浪波河深同腹列數五子是從楊劉廣傳另做「訓十四子」詩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莫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苗栗縣劉氏親親會成立於民國 69年廣傳公派下 14 大房都有裔孫參加並以敦親睦族團結互助增進聯誼促進宗親福祉發揚固有之倫理道德協助政府推行政令厚植國力為宗旨當時是由劉碧良為創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為劉國昭現任理事長為劉富明苗栗縣劉氏宗親會在苗栗縣境內十八鄉鎮市內都有分會組織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多次籌組祭祖團回大陸原鄉祭祖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址設於公館鄉鶴山村 5鄰 165 號民國 101 年 (2012)10 月臺灣省劉姓宗親會總會於苗栗成立並選出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員劉政鴻為總會長副總會長為劉炳鈞民國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臺灣省分會1979年  彭姓宗親會聯誼會手冊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vo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臺灣為第三大姓黃姓起源有三支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出自金天氏之後出自陸終之後黃姓以江夏堂為郡號晉代黃姓開始進入福建黃氏第九十世黃峭為宋代乾德三年 (965) 進士累官至天章閣直學士取三妻各生七子共八十三孫黃峭曾作一遣子八句詩「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詩中意涵在於鼓勵子孫分居各地雖然日久總要落地生根但絕不能忘掉祖先的恩澤明末清初時黃姓開始進入臺灣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廣福鄉大黃屋房乾隆中葉有十六世黃彥桂26 歲時偕兄黃彥蘭弟黃彥芳東渡來台成為苗栗縣頭份鎮新屋家黃氏開基祖乾隆末葉有黃元揚黃元英兄弟及黃明慶入墾頭份黃隆英入墾南庄道光末年黃梅怡之子黃南球入墾南庄成為苗栗望族其他黃氏裔孫來台移墾者還有很多苗栗縣各地如三灣鄉原有黃姓宗親會民國 90 年 (2001)由頭份黃姓宗親會黃秀生及其他黃姓各派裔孫合力組成「苗栗縣黃姓宗親會」現任會長是黃清盛理事長為黃盛和總幹事為黃木松苗栗縣黃姓宗親會會址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雙十街 112 號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以榮宗耀祖敦睦宗誼發揚傳統倫理道德並以互助合作之精神謀求宗族團結和協發展增進宗族情感與福利及協助政府宣導政令為成立之宗旨成立後除每年固定於苗栗縣頭份鎮忠孝里中華路 1231 巷黄家祠堂舉行會員大會或舉行敬天祭祖大典也舉辦會員福利協助辦理慶弔敬老尊賢表揚好人好事以敦宗誼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之任務如下一祖宗祭祀事項二敦睦族誼培植後進舉辦獎助學金扶助優秀清寒子弟以造就人才三宗親之調查登記互助繁榮情誼之連繫事項四族譜編纂會刊文獻專輯及通訊錄等之製作以延後世五黃姓宗親糾紛之調解困難之救助等事宜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資訊網站黃欽達的資訊網站httph12mywebhinetnet

412

宗族社會

立「蔣姓祭祀公業」民國 61 年 (1972)10 月由蔣瑞宗蔣雲宗蔣慶集等協助改成立為「苗栗縣蔣姓宗親會」並訂有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組織章程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宗親會財產並推動慈善與教育興學為宗旨苗栗縣蔣降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每年公廳祭祖還保有客家習俗以三獻禮祭祖以八音演奏顯示莊嚴禮儀蔣降姓宗親會已經多次組團返回原鄉祭祖並有裔孫蔣瑞宗編有《蔣姓大宗譜》乙部用以明世系定房別敦倫理

參考資料  蔣瑞宗編《蔣氏大宗譜》民國76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 iongˇkoacuteca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由苗栗縣境內柯姓與蔡姓派下裔孫蔡金生與蔡義男於民國 66 年 (1977) 所 籌 組成立的宗親會組織由於柯蔡兩姓的郡號都是「濟陽堂」故以濟陽柯蔡宗親會名之根據史書所載柯姓與蔡姓都是出自姬姓系出同源又根據柯蔡氏大宗譜記載宋代有柯翰為福建同安開基祖柯翰之孫為柯讚宗柯讚宗有孫女柯穀英招贅蔡十郎共生有五子分姓柯蔡成為柯蔡聯宗之由來臺灣的高雄臺南嘉義都各有「柯蔡宗廟」一座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柯蔡兩姓裔孫以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而成立的成立於會員約有 360 人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會址位於竹南鎮新南里 15 鄰金天地 13 號現任總幹事是蔡榮輝先生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依據章程規定每年於清明節祭祖與開會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訂有「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敬老尊長與優秀學生獎勵辦法」每年於清明祭祖時都依照章程規定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會員的敬老與鼓勵興講之用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祭祖時會唱由羅秀雲作詞作曲之「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饒富宗情族誼

參考資料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成立大會手冊

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

101 年 (2012)11 月 25-28 日劉政鴻率領劉姓宗親會到廣東省興年縣劉開七宗祠參加世界劉姓宗親會第八次大會並爭取到民國 103 年 (2014)於苗栗縣辦理世界劉姓宗親會第九次大會

參考資料  苗栗縣劉姓親會第九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議手冊

苗栗縣蔣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ongˋ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蔣姓源出於姬姓乃周公第三子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固始縣東之蔣鄉其子孫因以封地為姓故姓蔣蔣姓以「樂安堂」為其郡號明鄭時期有蔣副總兵號毅庵者來台卒後葬於彰化八卦山清代蔣姓族人渡海來台者多道光 11 年(1831)有蔣大德捐建東勢往卓蘭的觀嬴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是居住於苗栗之蔣氏裔孫於民國 65 年(1976) 由蔣名亮發起所成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現有會員 76 人現任理事長為蔣興乾位址位於苗栗市北苗里英才路 345 號苗栗縣蔣氏來臺灣開基祖是蔣德成蔣德成是十三世其父十二世為蔣玉揚母親為曾氏如人蔣德成排行第四上有德康德章德傑三位兄長蔣玉揚祖居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李坑村梅子坑當地有蔣氏祠堂蔣德成於乾隆 35 年 (1770)偕同兄長蔣德康蔣德章蔣德傑等參加移民臺灣之行列一行人共有蔣姓三十六位堂兄弟叔姪等抵台後有的往南臺灣有的往北臺灣各奔前程分手失散蔣德成公四兄弟則落籍於新竹廳苗栗一堡社寮岡庄起初以墾荒拓殖為主相傳剛剛抵達苗栗時以破鍋炊煑起家胼手胝足勤儉持家逐漸奠定後代裔孫生長發達之基處蔣德成妣張廖氏生有十四世蔣連進蔣連陞二兄弟蔣連進公妣朱氏生有蔣福盛蔣福順蔣福義蔣福發蔣福良蔣福常蔣福運等七兄弟蔣連陞公妣林氏生有蔣福桂蔣福傳蔣福旺蔣福興等四兄弟可以說蔣德成來台至今已有兩百年多年傳下裔孫十代蔣氏裔孫建有「蔣氏公廳」每年 10 月固定於公廳祭祖蔣氏裔孫人才輩出清代曾出舉人至今公廳保有肅靜迴避等古牌後人將來台祖蔣德成夫婦遺骸合葬於苗栗市新川里伯公坑山腰舊名凱歌潭墓地占地有一四五平方公尺於民國69 年 (1980) 重修圓坟並以跌筊為憑確定每年清明節上午九時二刻掃墓蔣氏裔孫於清代時有成

蔣氏族譜

413

客家文化事典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o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的羅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9 年 (2000)當時主要成員為頭份鎮的羅吉騰羅增雄羅倉道等三位羅姓宗親發起為尊祖敬宗敦睦宗族慎終追遠而籌組成立至今會員大約有 260 人左右會址在苗栗縣成功里 7鄰信東路 340 巷 9 弄 7號目前總幹事為羅國源先生羅姓宗親會編有羅姓族譜一冊亦曾組團回大陸原鄉廣東省惠州市羅氏宗祠祭祖頭份羅姓宗親會擁有嘗田也建有多處羅氏墓園依據羅姓宗親會章程該會每年會員定期開會四次每年共祭祖時還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給羅氏宗親根據該會祖墓傳碑記記載羅姓祖籍在廣東惠州府原陸豐縣分縣古地名叫陸河縣吉康都河田火 ( 許山下 )來台祖是第十三世祖羅用輝從原鄉移墾到苗栗頭份區十八世祖羅雙蘭生有八男成為八大房至今已傳衍到二十二世羅姓宗親會於民國 71 年 (1982)在頭份珊珠湖石坑地區建有祖墳一座民國 99 年 (2010) 重修苗栗縣羅姓宗親會就是由八大房之子孫所發起而成立

參考資料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組織章程  羅氏族譜

神明會 siinˇminˇfi

客家地區常有神明會之組織如媽祖會土地公會五穀神農大帝會或是關聖帝君會神明會是一種宗教信仰組織前清時期客家人陸續從原鄉大陸渡海來台為祈求神恩永沐海路平順或已來台人士為解離鄉背井之苦悶使精神有所寄託會將其所崇拜特定神明予以供奉並藉組織之建立與發展鞏固其庄頭或地盤久之成為臺灣社會特有之民間信仰與聚落社群聯繫聯誼之宗教性崇神組織力量依據法務部出版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對神明會的組成背景其分析指出神明會有因同鄉同姓同一行業同一村莊結拜金蘭或純粹認同某一特定神明所結合的人士故其名稱通常稱為「會」「社」「堂」亦有稱「嘗」「季」「盟」「閣」「亭」「祠」「祀典」者為籌集組織運作及聚餐聯誼之經費該組織之成員通常被稱為會員或信徒以集資購置財產用其收益如不動產之租榖租金等辦理該神明會祭典活動

客家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

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客家地區的神明會組織依常態性分析大多設有管理委員會或管理人處理其會務及財產其成員通稱會員或信徒多以規約規定其成員之權利義務及會務運作其成員之繼承權利通常為長子繼承或共推一人繼承

參考資料  法務部《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法務部2002年1月﹞  內政部《地籍清理條例》(內政部2007年 03月21日公布)

【十劃】徐耆英嘗 qiˇkiˇinacutesongˇ

徐耆英嘗為東興徐氏七世祖學俸公為中心的宗族組織因為他的諡號稱作「勸確耆英」所以就拿諡號作為蒸嘗的名號至於來頭份地區墾闢的徐氏族人為什麼要拿七世祖作為「唐山祖」來做集結族人的中心這可能是導因於徐學俸是鎮平縣穀倉下開基祖徐波徐河昆仲的父親其世系是一世徐雲崖稱探元先生元末明初由博羅遷移到梅州的石窟 ( 即鎮平縣民國改稱蕉嶺縣 )取田氏生三子長元亨字一星次元利字二星三元貞字三星號稱三大房鎮平徐氏都是這三大房衍派下來的徐學俸屬長房元亨一夕三氏徐惠常名經四氏徐仲仿名佐五世徐雙玉名玨六氏徐嘉言即徐學俸之父這一宗族組織近乎完全解體現在已看不到會份簿或嘗簿所以無從查考其組織形態不過據徐基蘭先生所保存的清代手抄本「徐氏長房祖譜」的記載徐耆英嘗有新舊兩種老嘗由徐義龍 ( 按即道光年間東興莊總理徐上林 )徐燕義兩人管理置有水田下東興庄二處上東興庄有水田一處新嘗族譜僅記載「七世耆英祖新祀」未見有其他說明文字據徐添蘭編的「鎮平徐氏探元公裔十三世渡臺祖俊彩公派下東興房族譜」(1978 編妥未刊稿 )這一宗族組織由十三徐俊彩徐俊顯十四世徐倫桂徐明桂十五世徐宜乾徐九順 ( 按即徐九二 )徐興秀等來臺祖所組成這些來臺祖除各自存有自己名份下的鬮分字的蒸嘗之外又與比較親的族人組有以上代名諱為名的蒸嘗如十四世徐倫桂與十五世徐九順以共同祖先十二世徐常政為名組成徐常政嘗十三世徐俊彩俊顯昆仲共同以其父十二世徐嘗環為名組成徐常環嘗等是茲就查訪所得分別說明如下

(1) 徐常政嘗徐常政與徐常環同屬徐學俸的六世孫

414

宗族社會

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約「謝申伯公嘗」此後嘗產迭遭變故有匪徒欲強吞公業田園謝氏族親合力抵禦當時戰歿者有陳阿生謝捷郎兩人光緒 31 年 (1905)苗栗謝慶芳被選任為謝申伯公嘗管理人因見內麻地區風水絕妙右有雙峰布錦屏之體勢前有五指展筆架之嵯峨左有長河屹獅頭之鎖鑰故經公嘗決議購買今日南苗內麻土地建造「謝氏公廳」乙座到於民國 22 年 (1933) 完工奉祖登龕安座座向「庚山兼酉庚申庚寅分金作新曆昂宿一度」不料民國 24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謝氏公廳主體未被損壞只有祠右地略有塌陷而已民國 41 年(1952)謝申伯公嘗著手改制為「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並經苗栗縣政府肆壹民社眾字第24183 號令同意核定當時並成立「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捐助章程」共三十八條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以祭祀始大祖謝申伯公暨來台歷代先敦睦派下獎勵文化教育舉辦公益慈善救濟事業及綿續謝氏宗祠為宗旨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恭敬里七鄰七十二號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十一劃】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國王會」就是三山國王信仰的神民會組織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mdashmdash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

其世系為七世學俸八世河九世一梧十世利興十一世士粹十二世常政徐常政是唐山祖他本人並沒有到過臺灣來臺的是他的長子俊恩的長子十四世的倫桂和他的三子俊德的孫子十五世的徐九順兩個人來台後為生存需要而結合成的宗族組織徐九順又名徐九二是俊德三子秀桂之子前述史料「28」記載開鑿茄苳坑圳溉田 110 餘甲又築茄苳坑溉田 30 餘甲的就是他後來徐倫桂徐九順又各自擁有他們的嘗會

(2) 徐宜乾嘗徐宜乾是十世徐利興的五世孫其世系為十世利興十一世士坤十二世常穆十三世俊日十四世聰桂十五世即宜乾據其裔孫徐進福稱宜乾並未來臺是他的六個兒子仁龍義龍 ( 又名上林 )禮龍智龍信龍恆龍等來臺從事墾闢工作以臺灣為外宅而經常來往於鎮平與臺灣之間這六兄弟中義龍名孟光字上林監生道光年間曾出任東興庄總理信龍名榮光軍功六品其獨子元章字慶華號文佐道光 30 年庚戌歲 (1850) 許學臺歲取生員咸豐 2 年壬子歲 (1852) 中式舉人恆龍名振光監生在清代應許耕讀傳家的上層家族乙未年日本人據台後大部份的裔孫都返囘鎮平原鄉據說現在只有二房義龍四房智龍五房信龍的裔孫還住在頭份鎮裔孫們只知道有嘗名而完全沒有活動也沒有產業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acutebagˋgungacuteiugˋinacutecoiˇtonˇ

謝姓的祖先淵源於炎帝神農氏神農氏姓「姜」以「火德王」著稱故稱炎帝神農氏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製作耒耜教民樹藝五穀使天下農事因而興盛後人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氏而今中醫藥界亦多供奉神農大帝並尊為「藥王」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章經周宣王時周朝北方有北狄來犯邊境周宣王任命其舅父申伯和尹吉甫去討伐北狄戰勝後申伯公因戰功而受封於謝邑《詩經大雅崧高》中有「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的記載可見申伯的功勳謝邑又稱謝國即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這是謝姓得姓之始謝姓族人移墾臺灣甚久明朝永曆年間謝新凱隨鄭成功由福建連江入墾臺南學甲粵東客家謝姓入墾臺灣的也有很多如康熙末年謝光榮入墾苗栗縣後裔移墾苗栗頭屋乾隆年間謝士可謝廷旺謝廷尚父子入墾苗栗市嘉慶年間謝鳳藩入墾苗栗市苗栗縣謝申伯公育英財團其前身是「謝申伯公嘗」謝申伯公嘗成立於咸豐 3年 (1853)當時發起人有謝氏裔孫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

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所附謝氏宗祠相片

415

客家文化事典

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 大國王巾山國王 )助政明肅寧國王 ( 二國王明山國王 )惠威弘應豐國王 ( 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 2月 15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 10 或 15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 170 座左右「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民國91 年 (2002) 由 36 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 38 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已經獲得客家委員會認同正式列如臺灣客庄12 大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族長 cug zongˋ

「房長」為宗族各房的代表者一般由房族內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者擔任「族長」則是整個宗族的代表者負責處理族內一切大小事務「族長」統籌全族事務是宗族權力系統的代表「房長」不若「族長」權力僅負責管理本房內部事務因此「族長」地位高於「房長」但二者同屬宗族組織當中重要的領導階層

「族長」可說是「房長」制的延伸擴展在宗族中擁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負責綜理宗族祠堂

一切事務約束族人遵規守矩對族內重大問題有決策權對外則享有交涉權族內房內凡有糾紛衝突時有最後仲裁權對宗族祀產具有管理權宗族在行使司法功能 ( 族規家法 ) 時一般亦多由「族長」主持其餘如立嗣分家祭祀婚娶「族長」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及互動至於「房長」雖說其權力不及「族長」然而房內事務的協調與處置調節房內成員的衝突與糾紛仍有賴「房長」監督管理和睦團結「房長」身為宗族領導階層的一員在對本房事務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參與對整個宗族事務的管理又當代宗族或宗親會以選舉方式產生之「理事長」或「主委」等領袖口語仍會稱為「族長」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758639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1998年 6月)頁113-114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acutengiab

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祭祀公業者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由享祀者之子孫或由設立人之子孫所組成並設置獨立財產之家族團體客家族群傳統上稱為為「嘗」「公業」「祖嘗」「公嘗」「嘗會」等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16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8: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客家文化事典

樣一方面排除了世系群內兄弟姐妹間通婚的可能性一方面使世系群內外得以交流達成團結與結盟世系群是可說是原始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也是原始社會構成的重要象徵有些社群是由數個世系家庭所組成有共同耕作共有河流漁區共同行動與共同祭祀儀式的關係一個世系群中包含數個家族土地雖屬氏族所共有但實際權利在世系群之上原始社會不論是經濟上宗教上都是以世系群為其社會組織的最基本單位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六劃】血食嘗 hiedˋsiid songˇ

宗族組織的有形基礎是祭田或祖嘗統稱為「祭祀公業」客家地區則稱為「嘗」「公嘗」「祖嘗」「嘗會」或「公業」祭祀公業的目的主要以祭祀祖先為考量為了能繼續祭祀祖先及其他親人便在遺產中取出一部分作為公業用再將其餘財產分配給繼承人而繼承人在其財產中再拿出一部分土地和金錢設立一個公業並以此祀產作為祭祀祖先之用

學者戴炎輝將臺灣祭祀公業的組成分為「鬮分字祭祀團體」及「合約字祭祀團體」兩種雖然此二者組織團體均以祭祀祖先為目的但是設立的方式卻有所不同鬮分字祭祀團體是鬮分家產時抽出一部分作為祭祀公業這種宗族組織可以血緣繼嗣關係的形成作為區別「鬮分字祭祀團體」即所謂的「血食嘗」屬於純粹基於血緣關係所形成的單系繼嗣群

參考資料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民國86年10月)頁143-145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0  戴炎輝〈臺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 (臺北清水書局1945年)頁231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國86年12月)頁617-618

西湖吳起成宗族 

xiacutefuˇngˇhiˋsiinˇzungacutecug

吳姓是臺灣第七大姓吳氏姓源有二一為炎帝大臣吳權之後裔屬於以氏族名稱或國名為氏一為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後裔古公亶父之子吳太伯 ( 泰伯 )屬於以國名為氏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後裔受封於吳建立起強大的吳國後世吳姓子孫則多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唐代時已有吳姓族人隨陳元光入閩開漳後晉時吳宥遷居福建寧化是為閩粵吳氏始祖吳宥生四子次吳坤遷居永定明清兩代吳氏族人渡海來台者以吳坤派下最多乾隆年間有吳琳芳吳華芳吳榮芳吳俊芳吳群芳兄弟入墾苗栗銅鑼而廣東惠州府陸豐縣的吳朝鎮入墾苗栗西湖西湖吳起成宗族亦是一是由陸豐縣方角都移墾來台吳起成是第九世於乾隆年間與其弟吳起業隨同來臺灣移墾先由大甲港登陸設法求生起先是在大甲地方為人幫傭謀求生活工作穩定後娶妻林氏生下三個兒子後又移居到通霄白沙墩過港莊以經營石塭捕魚為業後又在生下五子三女稍有積蓄後又在遷居到西湖鄉二湖莊崁下定居吳起成夫妻努力打拼闢墾兒女亦協助家業有成吳起成後人在二湖莊建有吳氏宗祠一座名為「至德堂」以供奉吳氏祖先神祖牌早晚奉茶上香吳起成有八個兒子吳智春吳智景吳智錦吳智福吳智全吳智連吳智祿吳智就其中三子吳智錦過繼給其弟吳起業為嗣繼承其弟香火西湖吳起成宗族從來台繁衍至今已經近十代人派下以孫眾多吳氏宗祠「至德堂」位於西湖鄉湖東村二鄰營盤下 9號每逢「至德堂」公廳祭祖及過年過節之際全台各地之吳氏裔孫都會回來祭祖一同緬懷祖德宗功

參考資料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卷三十二人物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西湖劉恩寬宗族 

xiacutefuˇliuˇenacutekonacutezungacutecug

漢人在尚未開發西湖時西湖所轄地區五湖二湖下埔高埔鴨母坑等庄內都有原住民平埔族居住西湖在康熙 52 年 (1713) 時已有廣東陸豐五華等縣客家人黃福泉九王爺等十人入墾西湖二湖庄雍正年間也有廣東梅縣古蘭祥渡海來到二湖庄開墾乾隆 17 年 (1752)有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 26 歲時由原鄉渡海來

402

宗族社會

台為人做傭工挑擔度日因原鄉雙親已經老邁乃三度回鄉探親雙親亡故後復來台為人做傭工劉恩寬在 42 歲時迎娶年僅 18 歲的陳氏女為妻後來家境日健康泰最終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為劉氏家族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人對五兄弟有詩讚曰「祖身原本是農民帶月披星不畏辛耕種殷勤兼惜穀上蒼報應吾祖身」劉氏家族後來在劉恩寬老屋處興建「彭城堂」宗祠一座前後歷經多次改建迄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劉恩寬家族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之後學生日增乃將私塾擴建為雲梯書院雲梯書院對於西湖地方的文教推廣助益很大並不亞於官紳合設的書院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雲梯書院也培育了不少人才清朝時期劉恩寬後人有大學生 12 人例貢生 4人附貢生 3人庠生 1人光緒年間 (1875-1908)劉繼業及劉進業更成為恩貢生及拔貢生可說劉恩寬宗族都是官方認可的地方菁英此外劉恩寬宗族不僅田產眾多也捐資姓建寺廟推動地方文教事業推動地方團練聯庄保結建城的事務劉恩寬的後人成立了「祭祀公業劉恩寬公嘗」從公嘗財產清冊中得知劉恩寬宗族家全盛時期的財產至少有 270 公頃之多劉恩寬宗族的後人人才濟濟從其公廳內所掛的博士牌匾即可應證地方人士盛傳劉恩寬宗祠是鯉魚穴特別容易孕育出醫界後人

參考資料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西湖鄉志  林文進《民風純樸西湖鄉》苗栗苗栗縣政府1996 年  陳瑞霞《從書院到鸞堂以苗栗西湖劉家的地方菁英角色扮演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班論文2008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七劃】李騰華嘗  liˋtinˇfaˇsongˇ

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李姓是臺灣的第五大姓李姓之來源一說是出於嬴姓唐堯時代皋陶曾擔任大理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以官為氏稱理氏後又改為李姓一

說是出自周朝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唐高宗時河南光州故使人李伯瑤隨陳元光入閩開漳宋代時李火德從寧化遷居上杭為閩粵李氏大始祖明清兩代李氏渡海來台者多屬李火德派下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根據李氏族譜記載李氏祖先原籍廣東省長樂 ( 現在的五華 ) 大湖洞地區來臺祖 ( 第十八世祖 ) 李德萬譜名應龍諱緯烈在乾隆 38 年 (1773)16 歲時隨父親李維棟渡海來臺李德萬來臺之後先是居住在當時歸屬彰化縣的東勢角土牛地區 ( 現臺中市石岡區土牛村 )以臂力過人幫傭維生30 歲時在土牛娶妻連氏後再轉往彰化黃子社居住並經營稻米的買賣嘉慶末年李德萬約 60 歲時因洪水為患田地流失李家開始購買芒埔田 ( 現中苗一帶 )並移居苗栗開墾李氏家族在苗栗地區不論農耕或經商都有發展因此李德萬決定在銅鑼澗窩定居李德萬於嘉慶 25 年 (1820) 興建李氏家宅也就是李氏宗祠「惇敘堂」的前身李德萬過世前已將田地分給子孫但將澗窩老宅所屬地田業全部保留作為家族地公嘗田李德萬有六個兒子依長幼之序如下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及騰祥李騰華生於嘉慶 8年 (1803)卒於光緒 10 年 (1884)享壽82 歲受封監生加六品諱朝榮字如松諡慷睦雅裕李騰華天生魁梧孔武有力及長有大志習射至百步立竹可中舉石舞刀等皆技能優異人謂有李廣將軍之遺風李騰華雖有心從武途進身但參加武舉科考未能上榜馬步箭均難命中主考官也認為不太正常特許再射一次仍然不中李騰華憤而折箭絕意科舉李騰華喜交遊從事墾闢貿易道光 22 年 (1842) 組「金華生」墾號墾闢三叉河北部雙草湖雙連潭拐仔湖頂地區有成李騰華取吳氏生七子秀恭 ( 逢年 )秀忠( 逢春 ) 皆武生加六品秀高秀芙 ( 逢時 ) 武品秀芹秀傑 ( 逢香 ) 武生加六品秀拔 ( 逢科 ) 例貢生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藉以共同祭祀及緬懷先祖

參考資料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卷三十二人物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403

客家文化事典

私祠 siiacuteciiˇ

私祠是指一個家庭成員中只屬於自己一派下所建造供奉祖先牌位的建築客家文化富有祖先崇拜的特色祭祀祖先有慎終追遠奉行孝道感恩報德維繫親情祈求祖先賜福與庇祐及延續血緣等目地乃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客家人在遷徙與定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每建造家族或宗族組織之家廟祠堂公廳及公嘗田為家族宗族的祭祀活動提供制度化的場所與經費使每年祭祀活動趨於規範化與實用化讓祭祀活動的功能得以發揮儒家認為「祭如在」通過祭祀與祭祖活動崇拜祖先把個人與家庭家族祖先與子孫整合在一起由於客家人大都認為人的靈魂不滅肉體雖死亡但靈魂與精神長存因此非常重視祖先的祭祀通常把祖先崇拜表現在祖先牌位崇拜方面一般客家人「祖牌」的崇拜分為「廳堂牌位崇拜」與「祠堂牌位崇拜」兩種前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三合院的正廳俗稱為「廳堂」的地方後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正式安置家族牌位的「家廟」「宗祠」或「家祠」建築中客家人稱「廳堂」為「廳下」故稱為「廳下牌位崇拜」客家人一般未細分家祠與宗祠習慣稱為「公廳」把祖牌稱為「阿公婆牌」因此若以客家人安置阿公婆牌牌位的地點為分類標準前者為設於私人家宅之廳下後者為大家族正式安置並祭拜祖先牌位的場所過去臺灣客家社會無論一搬家宅或是所營建的家祠兩者大都是三合院式的建築而只是兩三代人的汀下屬於三合院建築的「正身」也可以將其劃歸為「公廳」成為「私祠」換言之原屬自家廳下的阿公婆牌經由多子多孫多福氣世系之繁衍之後因樹大而分枝源盈而分派經分產之需要往往將三合院正身闢為私祠為所有子孫共有而不分產亦或將整個三合院劃歸為私祠甚至有些客家家族在子孫繁衍富有之後由各房子孫出前建造家祠或宗祠專門擺放所有來台祖先的阿公婆牌成為整個宗族祭祀的地方「私祠」意即由衍自共同祖先且未遠徙的後裔子孫祭拜其共同祖先牌位之所「祠堂」和「公廳」常被混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公廳」通常於每年祖先忌日均有派下子孫前往祭拜而「祠堂」則集中於一年的固定幾天舉行總祭如一般的春秋兩祭即是然若無祠堂也可在公廳舉行如祠堂的規律化祭祀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

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八劃】 卓蘭詹氏宗族 

zogˋlanˇzamacutesii zungacutecug

詹姓來自周宣王文公受封為詹侯屬地為詹城( 河間縣 )其四子受封以之為姓為詹姓一族的一世祖晉永嘉之亂諸姓南下避禍詹氏一族亦有隨之南遷者至北宋末亂世再起詹學傳攜子自江西的廣昌再南遷至福建寧化其後第五世孫肇熙再遷饒平是為饒平開基祖學傳公便被稱為粵閩始祖繼述堂詹氏宗族隨即陸續渡臺拓墾卓蘭詹氏宗族其原鄉在於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詹氏宗族之族人於乾隆末年入墾罩蘭埔逐漸於罩蘭埔形成同姓聚落舉凡地方宗教之事卓蘭詹氏宗族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詹氏族人入臺的第一個落腳處在於彰化縣員林永靖竹塘一帶後來才二次移民到今卓蘭地區開墾當時有詹伯玉派下詹來珌詹在淵詹來琇及詹伯珪派下詹鑾 ( 來縞 )詹來壽詹良善詹名會詹來宜詹來修詹成學詹春來詹舜明詹來傳詹衍信詹來操還有詹伯善下之詹來思詹玉佩詹文彥以及不詳派別之詹金生詹次行等詹氏派下成員來到卓蘭及苗栗地區移墾詹氏族人初來罩蘭埔之時並沒有住在此地而是居住在東勢石壁坑白天才到罩蘭埔來耕種加上當時的埔地有極大的區域都屬於大安溪的行水區能居住的地方不多復以原住民的問題無法克服因此卓蘭地區詹氏一族與石壁坑的關係相當密切後來隨著拓墾日益穩定才有族人逐漸進入罩蘭埔居住詹氏族人在卓蘭地區拓後墾子孫繁衍日多且逐漸在卓蘭取得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內灣與食水坑兩個民隘在光緒初年開始即由詹氏族人負責管理與收隘租當時的負責人為罩蘭庄頭人詹振耀與經理詹義山等人而詹振耀與詹義山等人更在峨崙廟前購地準備興建詹氏家廟顯示詹氏一族在卓蘭地區已有相當資本且卓蘭地區當時應該是相當和平穩定的狀態清光緒年間 (1883-1885)詹氏派下集資購地興築家廟昭和10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詹姓家廟受損翌年(1936) 重建祠臺再更名為「繼述堂」取「繼志述事」之義以勉勵後代子孫詹氏在卓蘭還建有「河間堂」位於老庄里屬詹來宜派下堂前懸有「會魁」匾額「篤慶居」位於老庄為詹來

404

宗族社會

思派下「瑞金堂」為詹玉佩派下位於上新食水坑「興仁堂」位於上新屬詹彥派下「敦五堂」位於竹圍為詹謹信派下所建

參考資料  蔡佩芸〈罩蘭Talan 客家人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  中國科技大學《苗栗縣歷史建築卓蘭詹氏繼述堂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2001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宗子 zungacuteziiˋ

宗子是指客家社會傳衍久了之後各房派下同宗之人且比較屬於同一直系親屬者客家宗族社會宗族成員不僅為「同姓」且長期繁衍之下逐漸再次方房分派使得宗族成員或家戶彼此間逐漸不強調源自於某一位某一世共同派衍的遠祖而只強調較近的共同祖先但是在族譜上在族譜世系關係的呈現上該姓宗族無論成員多寡亦或散居各地均屬同一遠祖傳下的子孫其中大宗是指血緣傳衍不久的同一姓氏族人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種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子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子」是血緣直系間的傳承關係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小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大宗族此類型的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客家人分家

卓蘭詹姓祖廟

時宗子除了佔有家庭財產的主要部分外還繼承老家長的爵位宗族中無論祭祀祖先辦喪事宴賓客都以宗子為主《詩大雅板》「懷德維甯宗子維城無俾城壞無獨斯畏」鄭玄箋「宗子謂王之嫡子」《禮記內則》「嫡子庶子祗事宗子宗婦雖貴富不敢以貴富入宗子之家雖眾車徒舍於外以寡約入子弟猶歸器衣服裘衾車馬則必獻其上而後敢服用其次也若非所獻則不敢以入于宗子之門不敢以貴富加於父兄宗族若富則具二牲獻其賢者于宗子夫婦皆齊而宗敬焉終事而後敢私祭」可見宗子容易成為封建社會之族長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法 zungacutefabˋ

宗法制度源自於中國西周時期為西周封建體制下重要的繼承法則與社會結構其以血緣關係為基礎以家族為本位以祖先崇拜為根源講求尊卑長幼的秩序規範

在宗法制度的框架當中上起天子王位下至士人爵邑每一家族都由嫡長子繼承奉其始祖與此繼承制度之中一系相承的稱作「大宗」與嫡長子平輩的其他支系 ( 即同母弟及庶母所生兄弟 )傳承下去的則稱為「小宗」「大宗」與「小宗」是兩個具有血緣關係而相對之系統體系「小宗」必須服從「大宗」的權威依例由一姓始祖宗子傳下的「大宗」是絕對百世不遷的至於一般的「小宗」只限五世五世以外就須另立宗主

簡言之宗法制度的繼承概念涉及了嫡庶之別和尊卑秩序宗法繼承制度所謂嫡子由元配所出嫡子中的長子即為嫡長子其餘庶出諸子便是所謂的庶子嫡長子繼承制度中只有嫡長子享有繼承權可合法繼承世襲父位並享有宗廟祭祀權以及具備宗主之領導身份權力其餘嫡子只有在長子早夭時才能按排行繼承無嫡子方立庶長子

405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張恩賜等《中國文化史》(臺北市今古文化事業民國87年1月)頁33  李東華蔡瑄瑾《歷史(上 )》(臺北三民民國88年 8月)頁41-42  林能士主編《歷史(上冊)》(台南市南一民國90年 8月)頁30

宗族 zungacutecug

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重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

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族」繼嗣群間的系譜脈絡是可以追溯出來的而「氏族」則是立足在契約關係 ( 如祖公會 )其繼嗣群成員僅是同姓而已彼此之間不一定具有血緣樞紐的關係

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共產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分產宗族此類型的宗族相對於共產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

參考資料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8690  陳進傳〈數位系譜的建構與運用〉《宜蘭文獻》第64期 (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年7月)頁9

宗族聚居  zungacutecug qi giacute

中國人重視血緣關係特別是父系血緣關係聚族而居的傳統與宗族組織原本發源於北方這種習俗在周代即已形成於中原地區周代時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實行的是一種宗法式的宗族制度

並構成了家國一體政權組織與宗族組織合一的龐大層級體系但在當時只有貴族有宗族平民依附於貴族春秋戰國時期隨宗法制度的離析在「編戶齊民」後大量貴族的宗族分解小家庭變成了普遍的社會基本單位經西漢二百年和平環境的養育豪強大族逐漸興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宗族聚居格局達到了全盛狀態而客家人移墾臺灣時也把宗族聚居型態傳臺灣來臺灣客家地區有集村有散村集村地區村莊密集每個村莊都是通一姓氏的子孫及同一宗族聚居有的一個村莊一姓是由原來的來台祖始祖綿衍後代聚居而成自然村的有的是一個莊兩姓或幾姓也是由這兩姓或幾姓的來台始祖綿延後代聚居一起成為自然村而又分片居住的以苗栗為例苗栗客家庄宗族聚居十分普遍各個家族或宗族之聚居點因人多而形成一個姓氏之村庄像西湖鄉劉恩寬派下公館鄉尖山劉獻廷父子雙舉人派下其鄰近地區都是劉姓宗族聚居繁衍之祖地其實苗栗地區各宗族聚居的現象十分普遍在傳統農業社會裡客家人的宗族觀念很強村界姓氏分明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祧 zungacutetiauacute

宗祧為中國漢人社會宗法繼承的一種社會制度所謂宗祧說得就是尊崇祖先尊崇祖廟論其繼承則是延續和發展祖宗傳續下來的枝蔓派衍換言之即「祭祀祖先繁衍子嗣」的道理

宗祧子嗣的倫序及定位相當明確論其繼承也有一套規範原則上漢人家族依親疏關係所認同的子嗣繼承人以親生子至上次為胞姪堂姪和從姪再者就是同宗同姓若非不得已多不立異性為嗣重要的是繼承宗祧僅限於男性一宗一嗣獨子不宜過房 ( 即獨子不出嗣 )卻允許兼祧

傳統的家族繼承涉及身份財產職業牌位子嗣等多種繼承其中以子嗣繼承為核心影響其他繼承的運作宗祧子嗣的繼承具有家族繁衍祭拜祖先父子相續 ( 父子聯繫 ) 三項意義

406

宗族社會

進一步來說繼承宗祧者依照宗祧原則獲得應有之財產權與祭祀權至於宗祧制度的維持也有賴祖產公業與祭典的運作

參考資料  陳進傳〈清代至日治時期宜蘭漢人家族的子嗣繼承〉《「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172-224

房份 fongˇfun

房份即是指「血食嘗」中的房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是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其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乃採照房份之方式「鬮分字祭祀團體」的房份是鬮分家產時依據兄弟人數與長幼分做幾房鬮分財產時也分作幾鬮如頭鬮二鬮三鬮等再由各房拈鬮對家產有份的派下成員各屬於其房下每房權利義務均相等各房在均分家產拈鬮時是依照倫理次序如長房二房三房等順序來拈鬮也就是所有家人全部為派下而其派下權的份量則依照其家產應分房額來分配不過鬮分字宗族團體除各房份之家產之外也會在鬮分祖先財產時先抽出一部分充當祭祀公業公嘗用

參考資料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民國86年10月)頁143-145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0  戴炎輝〈臺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 (臺北清水書局1945年)頁231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國86年12月)頁617-618

林洪嘗 limˇfungˇsongˇ

林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羅經垣人為林八郎之十世孫其六世祖林思賢由羅經垣遷居同縣廣福鄉逕背因此來臺子孫有的稱是羅經垣人有的則自稱為廣福鄉逕背人林氏各家手抄族譜均未寫明他的生卒年月日惟其八氏孫即十八世的林錦秀於乾隆年間隨福康安征討林爽文賞軍功五品奉准敇授武德將軍由此推測林洪應為明神宗萬曆年間人根據「林氏寶鑑」的記載林洪公嘗成立於嘉慶 4年 (1799) 冬至日正式名稱為「頭份林宏公嘗睦創堂」由武德將軍林錦秀所發起每份津穀一石為本放利茲息十成百百成千千成萬乃與溫吳黃羅五姓共承閩人林俊之墾地在臺灣的漢人社會與中國本土一樣宗族的建立也是以族產或宗嗣為基礎林洪公

嘗當時結集的原由以及其後發展的方式是經由參與墾闢團體而來嘉慶 11 年林洪黃日新溫殿玉吳永忠等 18 人份作 17 股半買墾造橋庄西坑田埔鬮分的契約林洪公嘗為頭份地區最大的嘗會其下又設有五哥之派即十四世「林日宣嘗」十四世「林日章嘗」十五世「林九德嘗」十五世「林九有嘗」十五世「林九萬嘗」事實上各之派並不是單獨設立一個嘗會而是分別設立各種公嘗據稱系上代設嘗人之意思分別設嘗其慣例及置產額不同但因設立年代甚久經歷代繼承所屬現有派下員均相同如林九德嘗這一支派就分別設立有「祭祀公業林九德嘗」「林九德公會」「九德嘗土地公」「九德公嘗」「林九德」「林九德嘗」等六個嘗會各有其財產其成員的認定則採取股份由各房子子孫均分的方式因此他們的會分有零點零幾分的說法這五個支派的始祖實際上都不是來臺祖而是由他們的第十八世至二十一世的裔孫們渡海來臺的來臺後基於實際需要而結合成各種嘗會據該嘗管委員會現任主委林輝棋先生說嘉慶 4年 (1799) 成立當初與會的據說有 80 份等到日據時期民國 26 年(1937) 楚理財產時每份作 2500 元則僅剩 60 餘份這個嘗會是頭份地區財產最多的一個其結合的原始資料以散失淨盡晚輩們也沒有獲得長輩的口傳資料時至今日以無法確時探討其演變情形不過這一嘗會的派下裔孫最多使得林姓人口占頭份鎮的第一位

參考資料  頭份溫殿玉嘗會份簿老簿二本道光 21年設置日據時期大正 2年 (1923)8月 5日重整新簿 5本編定仁義禮智信五字為號後智字號簿無人收管作廢

【九劃】 後龍林群才宗族 

heu lungˇlimˇkiunˇcoiˇzungacutecug

後龍林群才宗族是指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因其祖堂在後龍而得名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拱東省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

407

客家文化事典

宗廟神主輩份的世代排序其發端於中國商周封建宗法制度宗廟輩次依階層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此者正如《禮記王制》記云「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明顯含有尊卑次序之意

若就宗廟神主輩份之世代排序以各氏始祖為中心分為左昭與右穆二列排序「昭」為二四六等雙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左故稱「左昭」「穆」為三五七等單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右故稱「右穆」示以長幼有序親疏之別《禮記祭統》有云「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事於大廟則群昭穆咸在而不失倫此謂親疏之殺也」依此昭穆制度的主要目的不外乎序尊卑別親疏分長幼

昭穆制度的另一項內涵亦即姓氏宗族的輩份排名一般族譜將之稱為字行字輩輩序派序班輩班序班排派語派行或排行子孫命名時需以字輩排序為據以明世系脈絡輩份排序

總的來說昭穆制度是傳統漢人社會重要的文化載體透過宗祠家廟的廟制角度和祖先牌位的世代排序書寫關係體現了中國宗法禮制下的行為內涵以及尊卑倫常的權力象徵

參考資料  姜義華注譯《新譯禮記讀本》(臺北市三民2000年)頁199678  廖慶六《族譜文獻學》(臺北市南天2003年 5月)頁23  許子濱〈論「昭穆之命名取義」〉《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 (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民國96年12月)頁330-331

派下員 pai ha ienˇ

派下員就是祭祀公業之成員名稱享有祭祀公業的權利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

公館大坑林義炎家族所祀「阿公婆牌」上書有「左昭右穆」字眼(羅永昌拍攝)

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1839-1842) 鴉片戰爭時代加上隨後之太平天國之亂臺灣社會民生疾苦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當時子女最年長者才 20 歲最年幼者方滿週歲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阮氏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昭和 10 年(1935)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民國 49 年 (1960) 又再次改建民國 83 年(1994) 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後龍林群才宗族之後人為團結宗親力量光大宗祠門望弘揚忠孝傳統以啟迪林氏裔孫於民國 92 年(2005)成立了「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以苗栗縣行政區域為組織區域希冀林群才派下所有子孫都能崇祖敬宗增進宗親情誼樹立和諧倫常同時後龍林群才宗族也希望藉由宗親會之組織以獎掖林姓後嗣上進輔導子孫開創事業亦能維護林氏宗祠祖墳等公產設施綿遠祀奉香火傳授忠孝美德培養崇高人格林氏第十八世裔孫林隆昌經由回到石岡鄉尋根並對照族譜遍訪宗親廣集資料已於民國 78 年 (1989) 編修新族譜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昭穆 zeuacutemugˋ

「昭穆制度」簡稱為昭穆是古代宗廟輩次與

後龍林群才公傳下祖堂祖牌

408

宗族社會

的湯姓人家大多來自此地清康熙年間廣東湯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最先移台的是廣東人湯洪梅湯簡英於清康熙 60 年 (1721)移居下淡水港清代鎮平湯氏遷居臺灣的有湯民榜等多人因而在臺灣形成湯氏郡望入墾苗栗的湯氏先祖皆來自鎮平縣開基一祖四七郎之後裔分屬於湯禮輔湯智輔湯元輔湯克讓派下乾隆年間先後渡海來臺入墾苗栗公館頭屋三義後龍通霄及新竹等地迄今苗栗縣為湯姓人口數最多之縣市湯氏先祖入墾苗栗期間備嘗艱辛當時溯後龍溪而上遍佈泰雅賽夏等原住民為了生活常與原住民爭第篳路藍縷經歷數十寒暑終於有成是苗栗地區開發史上的先驅之一乾隆53 年 (1788)湯洪鵬等裔孫為緬懷先袒創業維艱澤蔭後世乃結合湯姓宗親發揮團結互助的力量共集合叔侄 90 人共同出資以生放利息或購置「祭田」來作為祭祀先祖的經費後來又成立「祖嘗」與「祭祀公業」創設湯氏宗祠供奉祖先的神位成為苗栗湯氏宗祠的由來「湯氏宗祠」位於苗栗市嘉盛里文昌廟西側創建於道光14 年 (1834)迄今已近二百八十年歷史是苗栗市最古老的一座宗祠建築形制完整古樸典雅屬客家三合院建築也是全省最大的湯姓宗祠湯氏子孫從清朝渡海來台以後一直文人輩出有好幾位進士貢生如道光 16 年 (1836) 歲次丙申候選儒學湯桂揚湯宗錫湯贊廷湯金城光緒辛卯科考充恩貢生第一名湯樹梅等人湯氏宗祠走廊還懸掛有一方恩進士三方貢元的匾額苗栗湯氏子弟自清初渡臺以來確實人才輩出至今子孫散居海內外各地數年前湯氏子孫立湯氏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後湯氏廿二世子孫湯添喜整理出湯氏宗譜每年農曆 9月初 1日分居全省各地之湯氏子孫都會前來祖祠祭拜祖先

參考資料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何來美〈保有古風的苗栗地區客家建築〉《客家風雲第20期》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湯氏宗祠

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不動產祭祀公業子孫可為派下員其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苗栗湯氏宗族 meuˇlid tongacutesii zungacutecug

湯姓為臺灣第七十七大姓湯姓人氏最為集中的則是在新竹苗栗南投台南等地湯氏的始祖為成湯為帝嚳之十四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夏末時湯伐夏建立了商朝定都於毫死後被諡為成湯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諡號命氏成為湯氏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又改子姓為湯姓以避禍湯姓最早的發祥地是今河南省境湯氏在商代就遍佈於全國各地但至秦漢之際湯姓卻以古時的中山和范陽兩郡所轄之境為其繁衍中心所以現在各地

409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gˋgu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 方 龔 汪 ) 成 立 於 民 國 67 年(1978)「六桂」是六個姓氏的裔孫組成的稱謂「六桂」即是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姓據考證六桂之本源是周代昌王 (BC1053) 時有一位兒子姓姬名溢字庶任受封官職與受分土地於翁山地區即後來之山東青州鹽官郡到了第十四世祖何公約於後唐莊宗在位年號同光 (923)何公公生子乾度公為第 15 世祖乾度公於後唐高祖天福年間 (941)官拜郎中娶陳紙生有六子乾度公所生六子都是正榜進士榮華顯貴 光大門楣人人讚美盛極一時乾度公壽終於福建莆田縣葬於莆田縣的西南方黃峰山欽賜石碑封稱「六桂坊」六桂坊有石碑共 48 座巍峨矗立因此後人稱讚曰「六桂傳方」乾度公所生六子姓氏不同分姓如下長子分姓洪字伯起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考中進士封授承議郎尚書禮部員林郎中兼殿中丞上桂國的官位賞賜紅色寶魚袋取堂號為燉煌以紀念開基地由來次子分姓江字伯虔宋朝太祖雍熙二年 (985)考中梁灝進士封授泉州法旨取堂號濟陽三子守厡姓翁字伯簡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 與長兄同榜進士授幟劍南少尉取堂號為鹽官居住竹嘯地方四子分姓方字伯惇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考中進士任命泉州法旨取堂號為河南與三兄居住於竹嘯地方五子分姓龔字伯約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 與四兄同科考取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取堂號為武陵居住馬欄地方六子分姓汪字伯容宋朝太祖雍熙 2年 (985) 與次兄為同科進士官至朝散郎韶州判官取堂號為平陽居住東林地方以上六姓之裔孫歲不同姓卻是同根同源世代相傳綿延不絕子孫遍佈在中國各省是中華民族中昌盛優秀的大宗族六桂不同姓氏之子孫遷居苗栗後子孫繁衍眾多民國 67 年 (1978)六桂裔孫在江永輝與江增量的努力及江炳松促成之下合組成立「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方龔汪 )」用以敦睦宗誼聯絡情感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經國路 4段 79 號現任總幹事為黃朝煌苗栗縣六桂宗親會雖然沒有六姓之共同公廳但是六桂宗親會成員依據章程每年訂於 10 月召開宗親會員大會發放獎學金與祝壽金且做有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一首共會員傳唱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已多次組團回到原鄉福建莆田祭祖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

參考資料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手冊

苗栗縣古氏宗親會 

meuˇlid ien guˋsii zungacuteqinacutefi

古姓的源流有多種說法以字型大小為姓商朝末年的周族領袖古公亶父是黃帝直系裔孫本姓姬古公是號亶父是名為紀念古公古為姓以國號為姓商朝末年有古國其後有以國名命氏者古成氏改姓古成氏也是周太王古公的苗裔晉獻公時本姓卻後派衍有苦成氏「苦成氏」又分派出「古成氏」古成氏中又有一支改為古姓古氏一般以「新安堂」為郡號客家古氏最早去臺灣的時間是在清朝康熙 47 年 (1707)古達先自廣東省長樂縣 ( 今五華縣 ) 安流鎮鯉魚江高車子遷徙來臺創業於桃園縣楊梅鎮上田心營盤腳康熙年間 (1662-1722) 還有廣東省蕉嶺縣蕉城鎮謝陂的古辛伯遷居中部沿海梅縣城北鄉伯公凹的古九佩遷居苗栗縣通霄鎮梅縣的古弘貴永祥鳳祥蘭祥等亦遷居來台雍正年間 (1723-173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廣東省五華縣龍玉湖約的古登昌鳳昌兄弟居新埔流民窩五華縣梅林鎮的古蘭桂古傳先居關西上橫坑蕉嶺縣長潭鄉的古祿祥居苗栗縣銅鑼鎮蕉嶺縣文福鎮高塘村的古玉行兄弟居苗栗縣後龍梅縣樟樹坪的古敬儒居龍潭三坑乾隆年間 (1736-179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等等嘉慶年間 (1796-1820)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廣東省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光緒年間 (1875-1908) 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貯河石古阿義經基隆到苗栗縣大湖開基中華民族有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懷宗念祖敦親睦族的傳統美德古氏裔孫在台繁衍綿延不絕為飲水思源慎終追遠與敦親睦族古氏在台子孫在成立宗親會之前就舉行過多次宗親聯歡大會後來經政府立案後才改稱宗親會苗栗縣古姓宗親會創始人為古關璉成立於 1982 年 7 月4 日會員大約有 248 人歷屆理事長為古關璉古憲標古石榮古漢金歷屆總幹事為古憲標古木中古輝雄會址為苗栗市自治路 353 號古關璉是苗栗縣公館鄉人1904 年出生臺北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公館國民小學教員1989 年逝世其長子古榮一在美國加州業醫長女古登美曾任臺灣省政府委員臺灣大學法學院教授為現任監察委員第三任理事長古石榮曾任苗栗縣獅潭鄉鄉長第四任理事長古漢金自行開發的自動包裝機塑膠包裝帶等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現任五行電機企業公司董事長為研究古氏源流歷史多次赴大陸尋訪潛心追溯至上古

410

宗族社會

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 1935 年 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 1960 年又再次改建1994 年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pa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2 年 (1993)2月創會會長是彭慶穩目前總幹事是住在公館的彭鈺明彭姓源自黃帝第七代孫即彭祖壽至 800多歲是歷史上著名的彭姓先祖宋代之彭延年是著名的中代彭姓始祖但人潮州刺史為官清廉頗有政績生前留有「延年公家訓」數百字以告誡子孫彭姓先民陸續於清朝康熙雍正及乾隆年間移居來台散居於臺灣各地彭姓目前是臺灣第三十五大姓彭姓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彭姓渡海來台者都是延年公之後裔像彭祥萬彭懿兄弟入墾苗栗市彭祥周入墾後龍彭祥麟入墾西湖另有彭育天彭玉泰入墾銅鑼彭文泉入墾後龍等民國 94 年 (2005) 彭鈺明當選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第四屆理事長開始主張彭姓宗親會的改革他的主張有成員年輕化老中青都要有成員兩性平權男女平等成立女姓宗親的彩虹隊請彭姓女性成員參加擴大辦理成立十周年活動蒐集史料舉辦作詩比賽及運動大會而且發行特刊苗栗縣彭姓宗親會保有許多古文書也有編修彭姓族譜在西湖鄉建有彭姓宗祠也有成立彭姓之祭祀公業創作有彭姓會歌彭姓宗親每年固定於年初2除夕端午節及中秋節祭祖也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目前臺灣省已經成立「臺灣彭姓宗親總會」總會長也是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的成員擔任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祖堂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古小彬《遷往臺灣開基的客家古氏始祖》《梅州僑鄉月報》2007年第 4期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mˇsii kiunˇcoiˇgungacuteconˇha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是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所組成的宗親會組織成立民國 92 年 5 月並經苗栗縣政府 92 年 6 月 6 日府社政字第 0920053182 號函准予備查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勝利里 28 鄰復興路一段 492 號現任主任委員為林俊彥總幹事為林欽郎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鴉片戰爭時代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 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1895 年中日馬關條約議定割讓臺灣日軍入侵之際阮氏不顧家境貧微義責諸子組織鄉勇抗日保鄉並在苗栗西郊之營頭凸 ( 亦名榕樹凸 )與日軍激戰數日臨高据險以有利地形與旺盛鬥志重創日軍雖然不幸因彈藥用盡而敗散阮氏為掩護諸子逃避日軍搜捕自己卻被日軍逮捕被執遭綑綁於大廳挨餓受刑迫供仍寧死不屈林氏諸子情急運用智勇摸黑劫牢眾兄弟率年長晚輩及部分鄉勇同志先分批誘敵追索分散日軍看管人力另一批乘虛攀登屋頂從上破瓦而入完成救母壯舉經此劫難母子兄弟親情更趨牢固阮氏審度大勢悟出「留得青山在何慮無柴燒」之理與其繼續武力抗日徒損人丁寧暫且放下武器致力造產再伺機驅除日敵於是阮氏繼續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

411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劉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劉姓是中國第四大姓劉姓之源流系統有五種說法一般劉氏族譜認為是帝堯第九子源明公 ( 或為監明公 ) 受封於劉〈今山西省洪洞縣〉故源明公為劉姓之始祖十八世劉累號禦龍氏名顯天下所以後世又有以累公為劉姓之始祖者傳到秦朝時第七十五世劉邦滅秦建立漢朝為漢高祖彭城郡〈今之徐州包括山 東 微 山 線 沛 縣 等地〉為劉邦之祖居地故劉姓堂號為「彭城堂」劉氏後人播遷於長江南北成為顯赫的名門望族光是郡望就有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 13 個之多以「彭城」為最著三國時代劉備為九十四世其次子劉永從成都遷回洛陽唐朝末年翰林學士視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祥因避亂而從洛陽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擇地立業號為東派其後代在宋朝時代大都為官顯赫一時而劉祥之兄劉翱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長官子孫定居於此遂為入閩始祖之一族譜中稱為西派東派一般被認為是客家劉氏之源流劉祥為始遷寧化之祖後代枝葉繁衍蔚為汀閩望族劉祥十五世孫劉開七 (1208-1224)原居寧化石壁水口葛藤村後遷入縣城於南宋初年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為潮梅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生十四子作有《內侍詩》一首以囑十四子源湶淵海及漣江淮漢與浩共馬娘汌浪波河深同腹列數五子是從楊劉廣傳另做「訓十四子」詩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莫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苗栗縣劉氏親親會成立於民國 69年廣傳公派下 14 大房都有裔孫參加並以敦親睦族團結互助增進聯誼促進宗親福祉發揚固有之倫理道德協助政府推行政令厚植國力為宗旨當時是由劉碧良為創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為劉國昭現任理事長為劉富明苗栗縣劉氏宗親會在苗栗縣境內十八鄉鎮市內都有分會組織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多次籌組祭祖團回大陸原鄉祭祖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址設於公館鄉鶴山村 5鄰 165 號民國 101 年 (2012)10 月臺灣省劉姓宗親會總會於苗栗成立並選出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員劉政鴻為總會長副總會長為劉炳鈞民國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臺灣省分會1979年  彭姓宗親會聯誼會手冊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vo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臺灣為第三大姓黃姓起源有三支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出自金天氏之後出自陸終之後黃姓以江夏堂為郡號晉代黃姓開始進入福建黃氏第九十世黃峭為宋代乾德三年 (965) 進士累官至天章閣直學士取三妻各生七子共八十三孫黃峭曾作一遣子八句詩「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詩中意涵在於鼓勵子孫分居各地雖然日久總要落地生根但絕不能忘掉祖先的恩澤明末清初時黃姓開始進入臺灣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廣福鄉大黃屋房乾隆中葉有十六世黃彥桂26 歲時偕兄黃彥蘭弟黃彥芳東渡來台成為苗栗縣頭份鎮新屋家黃氏開基祖乾隆末葉有黃元揚黃元英兄弟及黃明慶入墾頭份黃隆英入墾南庄道光末年黃梅怡之子黃南球入墾南庄成為苗栗望族其他黃氏裔孫來台移墾者還有很多苗栗縣各地如三灣鄉原有黃姓宗親會民國 90 年 (2001)由頭份黃姓宗親會黃秀生及其他黃姓各派裔孫合力組成「苗栗縣黃姓宗親會」現任會長是黃清盛理事長為黃盛和總幹事為黃木松苗栗縣黃姓宗親會會址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雙十街 112 號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以榮宗耀祖敦睦宗誼發揚傳統倫理道德並以互助合作之精神謀求宗族團結和協發展增進宗族情感與福利及協助政府宣導政令為成立之宗旨成立後除每年固定於苗栗縣頭份鎮忠孝里中華路 1231 巷黄家祠堂舉行會員大會或舉行敬天祭祖大典也舉辦會員福利協助辦理慶弔敬老尊賢表揚好人好事以敦宗誼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之任務如下一祖宗祭祀事項二敦睦族誼培植後進舉辦獎助學金扶助優秀清寒子弟以造就人才三宗親之調查登記互助繁榮情誼之連繫事項四族譜編纂會刊文獻專輯及通訊錄等之製作以延後世五黃姓宗親糾紛之調解困難之救助等事宜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資訊網站黃欽達的資訊網站httph12mywebhinetnet

412

宗族社會

立「蔣姓祭祀公業」民國 61 年 (1972)10 月由蔣瑞宗蔣雲宗蔣慶集等協助改成立為「苗栗縣蔣姓宗親會」並訂有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組織章程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宗親會財產並推動慈善與教育興學為宗旨苗栗縣蔣降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每年公廳祭祖還保有客家習俗以三獻禮祭祖以八音演奏顯示莊嚴禮儀蔣降姓宗親會已經多次組團返回原鄉祭祖並有裔孫蔣瑞宗編有《蔣姓大宗譜》乙部用以明世系定房別敦倫理

參考資料  蔣瑞宗編《蔣氏大宗譜》民國76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 iongˇkoacuteca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由苗栗縣境內柯姓與蔡姓派下裔孫蔡金生與蔡義男於民國 66 年 (1977) 所 籌 組成立的宗親會組織由於柯蔡兩姓的郡號都是「濟陽堂」故以濟陽柯蔡宗親會名之根據史書所載柯姓與蔡姓都是出自姬姓系出同源又根據柯蔡氏大宗譜記載宋代有柯翰為福建同安開基祖柯翰之孫為柯讚宗柯讚宗有孫女柯穀英招贅蔡十郎共生有五子分姓柯蔡成為柯蔡聯宗之由來臺灣的高雄臺南嘉義都各有「柯蔡宗廟」一座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柯蔡兩姓裔孫以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而成立的成立於會員約有 360 人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會址位於竹南鎮新南里 15 鄰金天地 13 號現任總幹事是蔡榮輝先生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依據章程規定每年於清明節祭祖與開會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訂有「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敬老尊長與優秀學生獎勵辦法」每年於清明祭祖時都依照章程規定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會員的敬老與鼓勵興講之用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祭祖時會唱由羅秀雲作詞作曲之「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饒富宗情族誼

參考資料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成立大會手冊

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

101 年 (2012)11 月 25-28 日劉政鴻率領劉姓宗親會到廣東省興年縣劉開七宗祠參加世界劉姓宗親會第八次大會並爭取到民國 103 年 (2014)於苗栗縣辦理世界劉姓宗親會第九次大會

參考資料  苗栗縣劉姓親會第九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議手冊

苗栗縣蔣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ongˋ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蔣姓源出於姬姓乃周公第三子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固始縣東之蔣鄉其子孫因以封地為姓故姓蔣蔣姓以「樂安堂」為其郡號明鄭時期有蔣副總兵號毅庵者來台卒後葬於彰化八卦山清代蔣姓族人渡海來台者多道光 11 年(1831)有蔣大德捐建東勢往卓蘭的觀嬴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是居住於苗栗之蔣氏裔孫於民國 65 年(1976) 由蔣名亮發起所成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現有會員 76 人現任理事長為蔣興乾位址位於苗栗市北苗里英才路 345 號苗栗縣蔣氏來臺灣開基祖是蔣德成蔣德成是十三世其父十二世為蔣玉揚母親為曾氏如人蔣德成排行第四上有德康德章德傑三位兄長蔣玉揚祖居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李坑村梅子坑當地有蔣氏祠堂蔣德成於乾隆 35 年 (1770)偕同兄長蔣德康蔣德章蔣德傑等參加移民臺灣之行列一行人共有蔣姓三十六位堂兄弟叔姪等抵台後有的往南臺灣有的往北臺灣各奔前程分手失散蔣德成公四兄弟則落籍於新竹廳苗栗一堡社寮岡庄起初以墾荒拓殖為主相傳剛剛抵達苗栗時以破鍋炊煑起家胼手胝足勤儉持家逐漸奠定後代裔孫生長發達之基處蔣德成妣張廖氏生有十四世蔣連進蔣連陞二兄弟蔣連進公妣朱氏生有蔣福盛蔣福順蔣福義蔣福發蔣福良蔣福常蔣福運等七兄弟蔣連陞公妣林氏生有蔣福桂蔣福傳蔣福旺蔣福興等四兄弟可以說蔣德成來台至今已有兩百年多年傳下裔孫十代蔣氏裔孫建有「蔣氏公廳」每年 10 月固定於公廳祭祖蔣氏裔孫人才輩出清代曾出舉人至今公廳保有肅靜迴避等古牌後人將來台祖蔣德成夫婦遺骸合葬於苗栗市新川里伯公坑山腰舊名凱歌潭墓地占地有一四五平方公尺於民國69 年 (1980) 重修圓坟並以跌筊為憑確定每年清明節上午九時二刻掃墓蔣氏裔孫於清代時有成

蔣氏族譜

413

客家文化事典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o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的羅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9 年 (2000)當時主要成員為頭份鎮的羅吉騰羅增雄羅倉道等三位羅姓宗親發起為尊祖敬宗敦睦宗族慎終追遠而籌組成立至今會員大約有 260 人左右會址在苗栗縣成功里 7鄰信東路 340 巷 9 弄 7號目前總幹事為羅國源先生羅姓宗親會編有羅姓族譜一冊亦曾組團回大陸原鄉廣東省惠州市羅氏宗祠祭祖頭份羅姓宗親會擁有嘗田也建有多處羅氏墓園依據羅姓宗親會章程該會每年會員定期開會四次每年共祭祖時還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給羅氏宗親根據該會祖墓傳碑記記載羅姓祖籍在廣東惠州府原陸豐縣分縣古地名叫陸河縣吉康都河田火 ( 許山下 )來台祖是第十三世祖羅用輝從原鄉移墾到苗栗頭份區十八世祖羅雙蘭生有八男成為八大房至今已傳衍到二十二世羅姓宗親會於民國 71 年 (1982)在頭份珊珠湖石坑地區建有祖墳一座民國 99 年 (2010) 重修苗栗縣羅姓宗親會就是由八大房之子孫所發起而成立

參考資料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組織章程  羅氏族譜

神明會 siinˇminˇfi

客家地區常有神明會之組織如媽祖會土地公會五穀神農大帝會或是關聖帝君會神明會是一種宗教信仰組織前清時期客家人陸續從原鄉大陸渡海來台為祈求神恩永沐海路平順或已來台人士為解離鄉背井之苦悶使精神有所寄託會將其所崇拜特定神明予以供奉並藉組織之建立與發展鞏固其庄頭或地盤久之成為臺灣社會特有之民間信仰與聚落社群聯繫聯誼之宗教性崇神組織力量依據法務部出版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對神明會的組成背景其分析指出神明會有因同鄉同姓同一行業同一村莊結拜金蘭或純粹認同某一特定神明所結合的人士故其名稱通常稱為「會」「社」「堂」亦有稱「嘗」「季」「盟」「閣」「亭」「祠」「祀典」者為籌集組織運作及聚餐聯誼之經費該組織之成員通常被稱為會員或信徒以集資購置財產用其收益如不動產之租榖租金等辦理該神明會祭典活動

客家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

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客家地區的神明會組織依常態性分析大多設有管理委員會或管理人處理其會務及財產其成員通稱會員或信徒多以規約規定其成員之權利義務及會務運作其成員之繼承權利通常為長子繼承或共推一人繼承

參考資料  法務部《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法務部2002年1月﹞  內政部《地籍清理條例》(內政部2007年 03月21日公布)

【十劃】徐耆英嘗 qiˇkiˇinacutesongˇ

徐耆英嘗為東興徐氏七世祖學俸公為中心的宗族組織因為他的諡號稱作「勸確耆英」所以就拿諡號作為蒸嘗的名號至於來頭份地區墾闢的徐氏族人為什麼要拿七世祖作為「唐山祖」來做集結族人的中心這可能是導因於徐學俸是鎮平縣穀倉下開基祖徐波徐河昆仲的父親其世系是一世徐雲崖稱探元先生元末明初由博羅遷移到梅州的石窟 ( 即鎮平縣民國改稱蕉嶺縣 )取田氏生三子長元亨字一星次元利字二星三元貞字三星號稱三大房鎮平徐氏都是這三大房衍派下來的徐學俸屬長房元亨一夕三氏徐惠常名經四氏徐仲仿名佐五世徐雙玉名玨六氏徐嘉言即徐學俸之父這一宗族組織近乎完全解體現在已看不到會份簿或嘗簿所以無從查考其組織形態不過據徐基蘭先生所保存的清代手抄本「徐氏長房祖譜」的記載徐耆英嘗有新舊兩種老嘗由徐義龍 ( 按即道光年間東興莊總理徐上林 )徐燕義兩人管理置有水田下東興庄二處上東興庄有水田一處新嘗族譜僅記載「七世耆英祖新祀」未見有其他說明文字據徐添蘭編的「鎮平徐氏探元公裔十三世渡臺祖俊彩公派下東興房族譜」(1978 編妥未刊稿 )這一宗族組織由十三徐俊彩徐俊顯十四世徐倫桂徐明桂十五世徐宜乾徐九順 ( 按即徐九二 )徐興秀等來臺祖所組成這些來臺祖除各自存有自己名份下的鬮分字的蒸嘗之外又與比較親的族人組有以上代名諱為名的蒸嘗如十四世徐倫桂與十五世徐九順以共同祖先十二世徐常政為名組成徐常政嘗十三世徐俊彩俊顯昆仲共同以其父十二世徐嘗環為名組成徐常環嘗等是茲就查訪所得分別說明如下

(1) 徐常政嘗徐常政與徐常環同屬徐學俸的六世孫

414

宗族社會

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約「謝申伯公嘗」此後嘗產迭遭變故有匪徒欲強吞公業田園謝氏族親合力抵禦當時戰歿者有陳阿生謝捷郎兩人光緒 31 年 (1905)苗栗謝慶芳被選任為謝申伯公嘗管理人因見內麻地區風水絕妙右有雙峰布錦屏之體勢前有五指展筆架之嵯峨左有長河屹獅頭之鎖鑰故經公嘗決議購買今日南苗內麻土地建造「謝氏公廳」乙座到於民國 22 年 (1933) 完工奉祖登龕安座座向「庚山兼酉庚申庚寅分金作新曆昂宿一度」不料民國 24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謝氏公廳主體未被損壞只有祠右地略有塌陷而已民國 41 年(1952)謝申伯公嘗著手改制為「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並經苗栗縣政府肆壹民社眾字第24183 號令同意核定當時並成立「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捐助章程」共三十八條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以祭祀始大祖謝申伯公暨來台歷代先敦睦派下獎勵文化教育舉辦公益慈善救濟事業及綿續謝氏宗祠為宗旨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恭敬里七鄰七十二號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十一劃】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國王會」就是三山國王信仰的神民會組織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mdashmdash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

其世系為七世學俸八世河九世一梧十世利興十一世士粹十二世常政徐常政是唐山祖他本人並沒有到過臺灣來臺的是他的長子俊恩的長子十四世的倫桂和他的三子俊德的孫子十五世的徐九順兩個人來台後為生存需要而結合成的宗族組織徐九順又名徐九二是俊德三子秀桂之子前述史料「28」記載開鑿茄苳坑圳溉田 110 餘甲又築茄苳坑溉田 30 餘甲的就是他後來徐倫桂徐九順又各自擁有他們的嘗會

(2) 徐宜乾嘗徐宜乾是十世徐利興的五世孫其世系為十世利興十一世士坤十二世常穆十三世俊日十四世聰桂十五世即宜乾據其裔孫徐進福稱宜乾並未來臺是他的六個兒子仁龍義龍 ( 又名上林 )禮龍智龍信龍恆龍等來臺從事墾闢工作以臺灣為外宅而經常來往於鎮平與臺灣之間這六兄弟中義龍名孟光字上林監生道光年間曾出任東興庄總理信龍名榮光軍功六品其獨子元章字慶華號文佐道光 30 年庚戌歲 (1850) 許學臺歲取生員咸豐 2 年壬子歲 (1852) 中式舉人恆龍名振光監生在清代應許耕讀傳家的上層家族乙未年日本人據台後大部份的裔孫都返囘鎮平原鄉據說現在只有二房義龍四房智龍五房信龍的裔孫還住在頭份鎮裔孫們只知道有嘗名而完全沒有活動也沒有產業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acutebagˋgungacuteiugˋinacutecoiˇtonˇ

謝姓的祖先淵源於炎帝神農氏神農氏姓「姜」以「火德王」著稱故稱炎帝神農氏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製作耒耜教民樹藝五穀使天下農事因而興盛後人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氏而今中醫藥界亦多供奉神農大帝並尊為「藥王」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章經周宣王時周朝北方有北狄來犯邊境周宣王任命其舅父申伯和尹吉甫去討伐北狄戰勝後申伯公因戰功而受封於謝邑《詩經大雅崧高》中有「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的記載可見申伯的功勳謝邑又稱謝國即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這是謝姓得姓之始謝姓族人移墾臺灣甚久明朝永曆年間謝新凱隨鄭成功由福建連江入墾臺南學甲粵東客家謝姓入墾臺灣的也有很多如康熙末年謝光榮入墾苗栗縣後裔移墾苗栗頭屋乾隆年間謝士可謝廷旺謝廷尚父子入墾苗栗市嘉慶年間謝鳳藩入墾苗栗市苗栗縣謝申伯公育英財團其前身是「謝申伯公嘗」謝申伯公嘗成立於咸豐 3年 (1853)當時發起人有謝氏裔孫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

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所附謝氏宗祠相片

415

客家文化事典

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 大國王巾山國王 )助政明肅寧國王 ( 二國王明山國王 )惠威弘應豐國王 ( 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 2月 15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 10 或 15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 170 座左右「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民國91 年 (2002) 由 36 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 38 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已經獲得客家委員會認同正式列如臺灣客庄12 大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族長 cug zongˋ

「房長」為宗族各房的代表者一般由房族內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者擔任「族長」則是整個宗族的代表者負責處理族內一切大小事務「族長」統籌全族事務是宗族權力系統的代表「房長」不若「族長」權力僅負責管理本房內部事務因此「族長」地位高於「房長」但二者同屬宗族組織當中重要的領導階層

「族長」可說是「房長」制的延伸擴展在宗族中擁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負責綜理宗族祠堂

一切事務約束族人遵規守矩對族內重大問題有決策權對外則享有交涉權族內房內凡有糾紛衝突時有最後仲裁權對宗族祀產具有管理權宗族在行使司法功能 ( 族規家法 ) 時一般亦多由「族長」主持其餘如立嗣分家祭祀婚娶「族長」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及互動至於「房長」雖說其權力不及「族長」然而房內事務的協調與處置調節房內成員的衝突與糾紛仍有賴「房長」監督管理和睦團結「房長」身為宗族領導階層的一員在對本房事務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參與對整個宗族事務的管理又當代宗族或宗親會以選舉方式產生之「理事長」或「主委」等領袖口語仍會稱為「族長」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758639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1998年 6月)頁113-114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acutengiab

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祭祀公業者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由享祀者之子孫或由設立人之子孫所組成並設置獨立財產之家族團體客家族群傳統上稱為為「嘗」「公業」「祖嘗」「公嘗」「嘗會」等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16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9: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宗族社會

台為人做傭工挑擔度日因原鄉雙親已經老邁乃三度回鄉探親雙親亡故後復來台為人做傭工劉恩寬在 42 歲時迎娶年僅 18 歲的陳氏女為妻後來家境日健康泰最終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為劉氏家族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人對五兄弟有詩讚曰「祖身原本是農民帶月披星不畏辛耕種殷勤兼惜穀上蒼報應吾祖身」劉氏家族後來在劉恩寬老屋處興建「彭城堂」宗祠一座前後歷經多次改建迄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劉恩寬家族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之後學生日增乃將私塾擴建為雲梯書院雲梯書院對於西湖地方的文教推廣助益很大並不亞於官紳合設的書院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雲梯書院也培育了不少人才清朝時期劉恩寬後人有大學生 12 人例貢生 4人附貢生 3人庠生 1人光緒年間 (1875-1908)劉繼業及劉進業更成為恩貢生及拔貢生可說劉恩寬宗族都是官方認可的地方菁英此外劉恩寬宗族不僅田產眾多也捐資姓建寺廟推動地方文教事業推動地方團練聯庄保結建城的事務劉恩寬的後人成立了「祭祀公業劉恩寬公嘗」從公嘗財產清冊中得知劉恩寬宗族家全盛時期的財產至少有 270 公頃之多劉恩寬宗族的後人人才濟濟從其公廳內所掛的博士牌匾即可應證地方人士盛傳劉恩寬宗祠是鯉魚穴特別容易孕育出醫界後人

參考資料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西湖鄉志  林文進《民風純樸西湖鄉》苗栗苗栗縣政府1996 年  陳瑞霞《從書院到鸞堂以苗栗西湖劉家的地方菁英角色扮演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班論文2008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七劃】李騰華嘗  liˋtinˇfaˇsongˇ

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李姓是臺灣的第五大姓李姓之來源一說是出於嬴姓唐堯時代皋陶曾擔任大理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以官為氏稱理氏後又改為李姓一

說是出自周朝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唐高宗時河南光州故使人李伯瑤隨陳元光入閩開漳宋代時李火德從寧化遷居上杭為閩粵李氏大始祖明清兩代李氏渡海來台者多屬李火德派下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根據李氏族譜記載李氏祖先原籍廣東省長樂 ( 現在的五華 ) 大湖洞地區來臺祖 ( 第十八世祖 ) 李德萬譜名應龍諱緯烈在乾隆 38 年 (1773)16 歲時隨父親李維棟渡海來臺李德萬來臺之後先是居住在當時歸屬彰化縣的東勢角土牛地區 ( 現臺中市石岡區土牛村 )以臂力過人幫傭維生30 歲時在土牛娶妻連氏後再轉往彰化黃子社居住並經營稻米的買賣嘉慶末年李德萬約 60 歲時因洪水為患田地流失李家開始購買芒埔田 ( 現中苗一帶 )並移居苗栗開墾李氏家族在苗栗地區不論農耕或經商都有發展因此李德萬決定在銅鑼澗窩定居李德萬於嘉慶 25 年 (1820) 興建李氏家宅也就是李氏宗祠「惇敘堂」的前身李德萬過世前已將田地分給子孫但將澗窩老宅所屬地田業全部保留作為家族地公嘗田李德萬有六個兒子依長幼之序如下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及騰祥李騰華生於嘉慶 8年 (1803)卒於光緒 10 年 (1884)享壽82 歲受封監生加六品諱朝榮字如松諡慷睦雅裕李騰華天生魁梧孔武有力及長有大志習射至百步立竹可中舉石舞刀等皆技能優異人謂有李廣將軍之遺風李騰華雖有心從武途進身但參加武舉科考未能上榜馬步箭均難命中主考官也認為不太正常特許再射一次仍然不中李騰華憤而折箭絕意科舉李騰華喜交遊從事墾闢貿易道光 22 年 (1842) 組「金華生」墾號墾闢三叉河北部雙草湖雙連潭拐仔湖頂地區有成李騰華取吳氏生七子秀恭 ( 逢年 )秀忠( 逢春 ) 皆武生加六品秀高秀芙 ( 逢時 ) 武品秀芹秀傑 ( 逢香 ) 武生加六品秀拔 ( 逢科 ) 例貢生李騰華嘗是李騰華派下子孫所建立的宗族組織藉以共同祭祀及緬懷先祖

參考資料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卷三十二人物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403

客家文化事典

私祠 siiacuteciiˇ

私祠是指一個家庭成員中只屬於自己一派下所建造供奉祖先牌位的建築客家文化富有祖先崇拜的特色祭祀祖先有慎終追遠奉行孝道感恩報德維繫親情祈求祖先賜福與庇祐及延續血緣等目地乃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客家人在遷徙與定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每建造家族或宗族組織之家廟祠堂公廳及公嘗田為家族宗族的祭祀活動提供制度化的場所與經費使每年祭祀活動趨於規範化與實用化讓祭祀活動的功能得以發揮儒家認為「祭如在」通過祭祀與祭祖活動崇拜祖先把個人與家庭家族祖先與子孫整合在一起由於客家人大都認為人的靈魂不滅肉體雖死亡但靈魂與精神長存因此非常重視祖先的祭祀通常把祖先崇拜表現在祖先牌位崇拜方面一般客家人「祖牌」的崇拜分為「廳堂牌位崇拜」與「祠堂牌位崇拜」兩種前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三合院的正廳俗稱為「廳堂」的地方後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正式安置家族牌位的「家廟」「宗祠」或「家祠」建築中客家人稱「廳堂」為「廳下」故稱為「廳下牌位崇拜」客家人一般未細分家祠與宗祠習慣稱為「公廳」把祖牌稱為「阿公婆牌」因此若以客家人安置阿公婆牌牌位的地點為分類標準前者為設於私人家宅之廳下後者為大家族正式安置並祭拜祖先牌位的場所過去臺灣客家社會無論一搬家宅或是所營建的家祠兩者大都是三合院式的建築而只是兩三代人的汀下屬於三合院建築的「正身」也可以將其劃歸為「公廳」成為「私祠」換言之原屬自家廳下的阿公婆牌經由多子多孫多福氣世系之繁衍之後因樹大而分枝源盈而分派經分產之需要往往將三合院正身闢為私祠為所有子孫共有而不分產亦或將整個三合院劃歸為私祠甚至有些客家家族在子孫繁衍富有之後由各房子孫出前建造家祠或宗祠專門擺放所有來台祖先的阿公婆牌成為整個宗族祭祀的地方「私祠」意即由衍自共同祖先且未遠徙的後裔子孫祭拜其共同祖先牌位之所「祠堂」和「公廳」常被混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公廳」通常於每年祖先忌日均有派下子孫前往祭拜而「祠堂」則集中於一年的固定幾天舉行總祭如一般的春秋兩祭即是然若無祠堂也可在公廳舉行如祠堂的規律化祭祀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

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八劃】 卓蘭詹氏宗族 

zogˋlanˇzamacutesii zungacutecug

詹姓來自周宣王文公受封為詹侯屬地為詹城( 河間縣 )其四子受封以之為姓為詹姓一族的一世祖晉永嘉之亂諸姓南下避禍詹氏一族亦有隨之南遷者至北宋末亂世再起詹學傳攜子自江西的廣昌再南遷至福建寧化其後第五世孫肇熙再遷饒平是為饒平開基祖學傳公便被稱為粵閩始祖繼述堂詹氏宗族隨即陸續渡臺拓墾卓蘭詹氏宗族其原鄉在於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詹氏宗族之族人於乾隆末年入墾罩蘭埔逐漸於罩蘭埔形成同姓聚落舉凡地方宗教之事卓蘭詹氏宗族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詹氏族人入臺的第一個落腳處在於彰化縣員林永靖竹塘一帶後來才二次移民到今卓蘭地區開墾當時有詹伯玉派下詹來珌詹在淵詹來琇及詹伯珪派下詹鑾 ( 來縞 )詹來壽詹良善詹名會詹來宜詹來修詹成學詹春來詹舜明詹來傳詹衍信詹來操還有詹伯善下之詹來思詹玉佩詹文彥以及不詳派別之詹金生詹次行等詹氏派下成員來到卓蘭及苗栗地區移墾詹氏族人初來罩蘭埔之時並沒有住在此地而是居住在東勢石壁坑白天才到罩蘭埔來耕種加上當時的埔地有極大的區域都屬於大安溪的行水區能居住的地方不多復以原住民的問題無法克服因此卓蘭地區詹氏一族與石壁坑的關係相當密切後來隨著拓墾日益穩定才有族人逐漸進入罩蘭埔居住詹氏族人在卓蘭地區拓後墾子孫繁衍日多且逐漸在卓蘭取得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內灣與食水坑兩個民隘在光緒初年開始即由詹氏族人負責管理與收隘租當時的負責人為罩蘭庄頭人詹振耀與經理詹義山等人而詹振耀與詹義山等人更在峨崙廟前購地準備興建詹氏家廟顯示詹氏一族在卓蘭地區已有相當資本且卓蘭地區當時應該是相當和平穩定的狀態清光緒年間 (1883-1885)詹氏派下集資購地興築家廟昭和10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詹姓家廟受損翌年(1936) 重建祠臺再更名為「繼述堂」取「繼志述事」之義以勉勵後代子孫詹氏在卓蘭還建有「河間堂」位於老庄里屬詹來宜派下堂前懸有「會魁」匾額「篤慶居」位於老庄為詹來

404

宗族社會

思派下「瑞金堂」為詹玉佩派下位於上新食水坑「興仁堂」位於上新屬詹彥派下「敦五堂」位於竹圍為詹謹信派下所建

參考資料  蔡佩芸〈罩蘭Talan 客家人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  中國科技大學《苗栗縣歷史建築卓蘭詹氏繼述堂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2001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宗子 zungacuteziiˋ

宗子是指客家社會傳衍久了之後各房派下同宗之人且比較屬於同一直系親屬者客家宗族社會宗族成員不僅為「同姓」且長期繁衍之下逐漸再次方房分派使得宗族成員或家戶彼此間逐漸不強調源自於某一位某一世共同派衍的遠祖而只強調較近的共同祖先但是在族譜上在族譜世系關係的呈現上該姓宗族無論成員多寡亦或散居各地均屬同一遠祖傳下的子孫其中大宗是指血緣傳衍不久的同一姓氏族人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種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子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子」是血緣直系間的傳承關係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小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大宗族此類型的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客家人分家

卓蘭詹姓祖廟

時宗子除了佔有家庭財產的主要部分外還繼承老家長的爵位宗族中無論祭祀祖先辦喪事宴賓客都以宗子為主《詩大雅板》「懷德維甯宗子維城無俾城壞無獨斯畏」鄭玄箋「宗子謂王之嫡子」《禮記內則》「嫡子庶子祗事宗子宗婦雖貴富不敢以貴富入宗子之家雖眾車徒舍於外以寡約入子弟猶歸器衣服裘衾車馬則必獻其上而後敢服用其次也若非所獻則不敢以入于宗子之門不敢以貴富加於父兄宗族若富則具二牲獻其賢者于宗子夫婦皆齊而宗敬焉終事而後敢私祭」可見宗子容易成為封建社會之族長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法 zungacutefabˋ

宗法制度源自於中國西周時期為西周封建體制下重要的繼承法則與社會結構其以血緣關係為基礎以家族為本位以祖先崇拜為根源講求尊卑長幼的秩序規範

在宗法制度的框架當中上起天子王位下至士人爵邑每一家族都由嫡長子繼承奉其始祖與此繼承制度之中一系相承的稱作「大宗」與嫡長子平輩的其他支系 ( 即同母弟及庶母所生兄弟 )傳承下去的則稱為「小宗」「大宗」與「小宗」是兩個具有血緣關係而相對之系統體系「小宗」必須服從「大宗」的權威依例由一姓始祖宗子傳下的「大宗」是絕對百世不遷的至於一般的「小宗」只限五世五世以外就須另立宗主

簡言之宗法制度的繼承概念涉及了嫡庶之別和尊卑秩序宗法繼承制度所謂嫡子由元配所出嫡子中的長子即為嫡長子其餘庶出諸子便是所謂的庶子嫡長子繼承制度中只有嫡長子享有繼承權可合法繼承世襲父位並享有宗廟祭祀權以及具備宗主之領導身份權力其餘嫡子只有在長子早夭時才能按排行繼承無嫡子方立庶長子

405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張恩賜等《中國文化史》(臺北市今古文化事業民國87年1月)頁33  李東華蔡瑄瑾《歷史(上 )》(臺北三民民國88年 8月)頁41-42  林能士主編《歷史(上冊)》(台南市南一民國90年 8月)頁30

宗族 zungacutecug

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重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

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族」繼嗣群間的系譜脈絡是可以追溯出來的而「氏族」則是立足在契約關係 ( 如祖公會 )其繼嗣群成員僅是同姓而已彼此之間不一定具有血緣樞紐的關係

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共產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分產宗族此類型的宗族相對於共產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

參考資料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8690  陳進傳〈數位系譜的建構與運用〉《宜蘭文獻》第64期 (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年7月)頁9

宗族聚居  zungacutecug qi giacute

中國人重視血緣關係特別是父系血緣關係聚族而居的傳統與宗族組織原本發源於北方這種習俗在周代即已形成於中原地區周代時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實行的是一種宗法式的宗族制度

並構成了家國一體政權組織與宗族組織合一的龐大層級體系但在當時只有貴族有宗族平民依附於貴族春秋戰國時期隨宗法制度的離析在「編戶齊民」後大量貴族的宗族分解小家庭變成了普遍的社會基本單位經西漢二百年和平環境的養育豪強大族逐漸興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宗族聚居格局達到了全盛狀態而客家人移墾臺灣時也把宗族聚居型態傳臺灣來臺灣客家地區有集村有散村集村地區村莊密集每個村莊都是通一姓氏的子孫及同一宗族聚居有的一個村莊一姓是由原來的來台祖始祖綿衍後代聚居而成自然村的有的是一個莊兩姓或幾姓也是由這兩姓或幾姓的來台始祖綿延後代聚居一起成為自然村而又分片居住的以苗栗為例苗栗客家庄宗族聚居十分普遍各個家族或宗族之聚居點因人多而形成一個姓氏之村庄像西湖鄉劉恩寬派下公館鄉尖山劉獻廷父子雙舉人派下其鄰近地區都是劉姓宗族聚居繁衍之祖地其實苗栗地區各宗族聚居的現象十分普遍在傳統農業社會裡客家人的宗族觀念很強村界姓氏分明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祧 zungacutetiauacute

宗祧為中國漢人社會宗法繼承的一種社會制度所謂宗祧說得就是尊崇祖先尊崇祖廟論其繼承則是延續和發展祖宗傳續下來的枝蔓派衍換言之即「祭祀祖先繁衍子嗣」的道理

宗祧子嗣的倫序及定位相當明確論其繼承也有一套規範原則上漢人家族依親疏關係所認同的子嗣繼承人以親生子至上次為胞姪堂姪和從姪再者就是同宗同姓若非不得已多不立異性為嗣重要的是繼承宗祧僅限於男性一宗一嗣獨子不宜過房 ( 即獨子不出嗣 )卻允許兼祧

傳統的家族繼承涉及身份財產職業牌位子嗣等多種繼承其中以子嗣繼承為核心影響其他繼承的運作宗祧子嗣的繼承具有家族繁衍祭拜祖先父子相續 ( 父子聯繫 ) 三項意義

406

宗族社會

進一步來說繼承宗祧者依照宗祧原則獲得應有之財產權與祭祀權至於宗祧制度的維持也有賴祖產公業與祭典的運作

參考資料  陳進傳〈清代至日治時期宜蘭漢人家族的子嗣繼承〉《「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172-224

房份 fongˇfun

房份即是指「血食嘗」中的房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是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其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乃採照房份之方式「鬮分字祭祀團體」的房份是鬮分家產時依據兄弟人數與長幼分做幾房鬮分財產時也分作幾鬮如頭鬮二鬮三鬮等再由各房拈鬮對家產有份的派下成員各屬於其房下每房權利義務均相等各房在均分家產拈鬮時是依照倫理次序如長房二房三房等順序來拈鬮也就是所有家人全部為派下而其派下權的份量則依照其家產應分房額來分配不過鬮分字宗族團體除各房份之家產之外也會在鬮分祖先財產時先抽出一部分充當祭祀公業公嘗用

參考資料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民國86年10月)頁143-145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0  戴炎輝〈臺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 (臺北清水書局1945年)頁231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國86年12月)頁617-618

林洪嘗 limˇfungˇsongˇ

林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羅經垣人為林八郎之十世孫其六世祖林思賢由羅經垣遷居同縣廣福鄉逕背因此來臺子孫有的稱是羅經垣人有的則自稱為廣福鄉逕背人林氏各家手抄族譜均未寫明他的生卒年月日惟其八氏孫即十八世的林錦秀於乾隆年間隨福康安征討林爽文賞軍功五品奉准敇授武德將軍由此推測林洪應為明神宗萬曆年間人根據「林氏寶鑑」的記載林洪公嘗成立於嘉慶 4年 (1799) 冬至日正式名稱為「頭份林宏公嘗睦創堂」由武德將軍林錦秀所發起每份津穀一石為本放利茲息十成百百成千千成萬乃與溫吳黃羅五姓共承閩人林俊之墾地在臺灣的漢人社會與中國本土一樣宗族的建立也是以族產或宗嗣為基礎林洪公

嘗當時結集的原由以及其後發展的方式是經由參與墾闢團體而來嘉慶 11 年林洪黃日新溫殿玉吳永忠等 18 人份作 17 股半買墾造橋庄西坑田埔鬮分的契約林洪公嘗為頭份地區最大的嘗會其下又設有五哥之派即十四世「林日宣嘗」十四世「林日章嘗」十五世「林九德嘗」十五世「林九有嘗」十五世「林九萬嘗」事實上各之派並不是單獨設立一個嘗會而是分別設立各種公嘗據稱系上代設嘗人之意思分別設嘗其慣例及置產額不同但因設立年代甚久經歷代繼承所屬現有派下員均相同如林九德嘗這一支派就分別設立有「祭祀公業林九德嘗」「林九德公會」「九德嘗土地公」「九德公嘗」「林九德」「林九德嘗」等六個嘗會各有其財產其成員的認定則採取股份由各房子子孫均分的方式因此他們的會分有零點零幾分的說法這五個支派的始祖實際上都不是來臺祖而是由他們的第十八世至二十一世的裔孫們渡海來臺的來臺後基於實際需要而結合成各種嘗會據該嘗管委員會現任主委林輝棋先生說嘉慶 4年 (1799) 成立當初與會的據說有 80 份等到日據時期民國 26 年(1937) 楚理財產時每份作 2500 元則僅剩 60 餘份這個嘗會是頭份地區財產最多的一個其結合的原始資料以散失淨盡晚輩們也沒有獲得長輩的口傳資料時至今日以無法確時探討其演變情形不過這一嘗會的派下裔孫最多使得林姓人口占頭份鎮的第一位

參考資料  頭份溫殿玉嘗會份簿老簿二本道光 21年設置日據時期大正 2年 (1923)8月 5日重整新簿 5本編定仁義禮智信五字為號後智字號簿無人收管作廢

【九劃】 後龍林群才宗族 

heu lungˇlimˇkiunˇcoiˇzungacutecug

後龍林群才宗族是指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因其祖堂在後龍而得名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拱東省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

407

客家文化事典

宗廟神主輩份的世代排序其發端於中國商周封建宗法制度宗廟輩次依階層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此者正如《禮記王制》記云「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明顯含有尊卑次序之意

若就宗廟神主輩份之世代排序以各氏始祖為中心分為左昭與右穆二列排序「昭」為二四六等雙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左故稱「左昭」「穆」為三五七等單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右故稱「右穆」示以長幼有序親疏之別《禮記祭統》有云「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事於大廟則群昭穆咸在而不失倫此謂親疏之殺也」依此昭穆制度的主要目的不外乎序尊卑別親疏分長幼

昭穆制度的另一項內涵亦即姓氏宗族的輩份排名一般族譜將之稱為字行字輩輩序派序班輩班序班排派語派行或排行子孫命名時需以字輩排序為據以明世系脈絡輩份排序

總的來說昭穆制度是傳統漢人社會重要的文化載體透過宗祠家廟的廟制角度和祖先牌位的世代排序書寫關係體現了中國宗法禮制下的行為內涵以及尊卑倫常的權力象徵

參考資料  姜義華注譯《新譯禮記讀本》(臺北市三民2000年)頁199678  廖慶六《族譜文獻學》(臺北市南天2003年 5月)頁23  許子濱〈論「昭穆之命名取義」〉《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 (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民國96年12月)頁330-331

派下員 pai ha ienˇ

派下員就是祭祀公業之成員名稱享有祭祀公業的權利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

公館大坑林義炎家族所祀「阿公婆牌」上書有「左昭右穆」字眼(羅永昌拍攝)

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1839-1842) 鴉片戰爭時代加上隨後之太平天國之亂臺灣社會民生疾苦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當時子女最年長者才 20 歲最年幼者方滿週歲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阮氏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昭和 10 年(1935)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民國 49 年 (1960) 又再次改建民國 83 年(1994) 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後龍林群才宗族之後人為團結宗親力量光大宗祠門望弘揚忠孝傳統以啟迪林氏裔孫於民國 92 年(2005)成立了「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以苗栗縣行政區域為組織區域希冀林群才派下所有子孫都能崇祖敬宗增進宗親情誼樹立和諧倫常同時後龍林群才宗族也希望藉由宗親會之組織以獎掖林姓後嗣上進輔導子孫開創事業亦能維護林氏宗祠祖墳等公產設施綿遠祀奉香火傳授忠孝美德培養崇高人格林氏第十八世裔孫林隆昌經由回到石岡鄉尋根並對照族譜遍訪宗親廣集資料已於民國 78 年 (1989) 編修新族譜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昭穆 zeuacutemugˋ

「昭穆制度」簡稱為昭穆是古代宗廟輩次與

後龍林群才公傳下祖堂祖牌

408

宗族社會

的湯姓人家大多來自此地清康熙年間廣東湯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最先移台的是廣東人湯洪梅湯簡英於清康熙 60 年 (1721)移居下淡水港清代鎮平湯氏遷居臺灣的有湯民榜等多人因而在臺灣形成湯氏郡望入墾苗栗的湯氏先祖皆來自鎮平縣開基一祖四七郎之後裔分屬於湯禮輔湯智輔湯元輔湯克讓派下乾隆年間先後渡海來臺入墾苗栗公館頭屋三義後龍通霄及新竹等地迄今苗栗縣為湯姓人口數最多之縣市湯氏先祖入墾苗栗期間備嘗艱辛當時溯後龍溪而上遍佈泰雅賽夏等原住民為了生活常與原住民爭第篳路藍縷經歷數十寒暑終於有成是苗栗地區開發史上的先驅之一乾隆53 年 (1788)湯洪鵬等裔孫為緬懷先袒創業維艱澤蔭後世乃結合湯姓宗親發揮團結互助的力量共集合叔侄 90 人共同出資以生放利息或購置「祭田」來作為祭祀先祖的經費後來又成立「祖嘗」與「祭祀公業」創設湯氏宗祠供奉祖先的神位成為苗栗湯氏宗祠的由來「湯氏宗祠」位於苗栗市嘉盛里文昌廟西側創建於道光14 年 (1834)迄今已近二百八十年歷史是苗栗市最古老的一座宗祠建築形制完整古樸典雅屬客家三合院建築也是全省最大的湯姓宗祠湯氏子孫從清朝渡海來台以後一直文人輩出有好幾位進士貢生如道光 16 年 (1836) 歲次丙申候選儒學湯桂揚湯宗錫湯贊廷湯金城光緒辛卯科考充恩貢生第一名湯樹梅等人湯氏宗祠走廊還懸掛有一方恩進士三方貢元的匾額苗栗湯氏子弟自清初渡臺以來確實人才輩出至今子孫散居海內外各地數年前湯氏子孫立湯氏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後湯氏廿二世子孫湯添喜整理出湯氏宗譜每年農曆 9月初 1日分居全省各地之湯氏子孫都會前來祖祠祭拜祖先

參考資料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何來美〈保有古風的苗栗地區客家建築〉《客家風雲第20期》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湯氏宗祠

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不動產祭祀公業子孫可為派下員其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苗栗湯氏宗族 meuˇlid tongacutesii zungacutecug

湯姓為臺灣第七十七大姓湯姓人氏最為集中的則是在新竹苗栗南投台南等地湯氏的始祖為成湯為帝嚳之十四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夏末時湯伐夏建立了商朝定都於毫死後被諡為成湯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諡號命氏成為湯氏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又改子姓為湯姓以避禍湯姓最早的發祥地是今河南省境湯氏在商代就遍佈於全國各地但至秦漢之際湯姓卻以古時的中山和范陽兩郡所轄之境為其繁衍中心所以現在各地

409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gˋgu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 方 龔 汪 ) 成 立 於 民 國 67 年(1978)「六桂」是六個姓氏的裔孫組成的稱謂「六桂」即是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姓據考證六桂之本源是周代昌王 (BC1053) 時有一位兒子姓姬名溢字庶任受封官職與受分土地於翁山地區即後來之山東青州鹽官郡到了第十四世祖何公約於後唐莊宗在位年號同光 (923)何公公生子乾度公為第 15 世祖乾度公於後唐高祖天福年間 (941)官拜郎中娶陳紙生有六子乾度公所生六子都是正榜進士榮華顯貴 光大門楣人人讚美盛極一時乾度公壽終於福建莆田縣葬於莆田縣的西南方黃峰山欽賜石碑封稱「六桂坊」六桂坊有石碑共 48 座巍峨矗立因此後人稱讚曰「六桂傳方」乾度公所生六子姓氏不同分姓如下長子分姓洪字伯起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考中進士封授承議郎尚書禮部員林郎中兼殿中丞上桂國的官位賞賜紅色寶魚袋取堂號為燉煌以紀念開基地由來次子分姓江字伯虔宋朝太祖雍熙二年 (985)考中梁灝進士封授泉州法旨取堂號濟陽三子守厡姓翁字伯簡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 與長兄同榜進士授幟劍南少尉取堂號為鹽官居住竹嘯地方四子分姓方字伯惇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考中進士任命泉州法旨取堂號為河南與三兄居住於竹嘯地方五子分姓龔字伯約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 與四兄同科考取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取堂號為武陵居住馬欄地方六子分姓汪字伯容宋朝太祖雍熙 2年 (985) 與次兄為同科進士官至朝散郎韶州判官取堂號為平陽居住東林地方以上六姓之裔孫歲不同姓卻是同根同源世代相傳綿延不絕子孫遍佈在中國各省是中華民族中昌盛優秀的大宗族六桂不同姓氏之子孫遷居苗栗後子孫繁衍眾多民國 67 年 (1978)六桂裔孫在江永輝與江增量的努力及江炳松促成之下合組成立「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方龔汪 )」用以敦睦宗誼聯絡情感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經國路 4段 79 號現任總幹事為黃朝煌苗栗縣六桂宗親會雖然沒有六姓之共同公廳但是六桂宗親會成員依據章程每年訂於 10 月召開宗親會員大會發放獎學金與祝壽金且做有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一首共會員傳唱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已多次組團回到原鄉福建莆田祭祖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

參考資料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手冊

苗栗縣古氏宗親會 

meuˇlid ien guˋsii zungacuteqinacutefi

古姓的源流有多種說法以字型大小為姓商朝末年的周族領袖古公亶父是黃帝直系裔孫本姓姬古公是號亶父是名為紀念古公古為姓以國號為姓商朝末年有古國其後有以國名命氏者古成氏改姓古成氏也是周太王古公的苗裔晉獻公時本姓卻後派衍有苦成氏「苦成氏」又分派出「古成氏」古成氏中又有一支改為古姓古氏一般以「新安堂」為郡號客家古氏最早去臺灣的時間是在清朝康熙 47 年 (1707)古達先自廣東省長樂縣 ( 今五華縣 ) 安流鎮鯉魚江高車子遷徙來臺創業於桃園縣楊梅鎮上田心營盤腳康熙年間 (1662-1722) 還有廣東省蕉嶺縣蕉城鎮謝陂的古辛伯遷居中部沿海梅縣城北鄉伯公凹的古九佩遷居苗栗縣通霄鎮梅縣的古弘貴永祥鳳祥蘭祥等亦遷居來台雍正年間 (1723-173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廣東省五華縣龍玉湖約的古登昌鳳昌兄弟居新埔流民窩五華縣梅林鎮的古蘭桂古傳先居關西上橫坑蕉嶺縣長潭鄉的古祿祥居苗栗縣銅鑼鎮蕉嶺縣文福鎮高塘村的古玉行兄弟居苗栗縣後龍梅縣樟樹坪的古敬儒居龍潭三坑乾隆年間 (1736-179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等等嘉慶年間 (1796-1820)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廣東省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光緒年間 (1875-1908) 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貯河石古阿義經基隆到苗栗縣大湖開基中華民族有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懷宗念祖敦親睦族的傳統美德古氏裔孫在台繁衍綿延不絕為飲水思源慎終追遠與敦親睦族古氏在台子孫在成立宗親會之前就舉行過多次宗親聯歡大會後來經政府立案後才改稱宗親會苗栗縣古姓宗親會創始人為古關璉成立於 1982 年 7 月4 日會員大約有 248 人歷屆理事長為古關璉古憲標古石榮古漢金歷屆總幹事為古憲標古木中古輝雄會址為苗栗市自治路 353 號古關璉是苗栗縣公館鄉人1904 年出生臺北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公館國民小學教員1989 年逝世其長子古榮一在美國加州業醫長女古登美曾任臺灣省政府委員臺灣大學法學院教授為現任監察委員第三任理事長古石榮曾任苗栗縣獅潭鄉鄉長第四任理事長古漢金自行開發的自動包裝機塑膠包裝帶等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現任五行電機企業公司董事長為研究古氏源流歷史多次赴大陸尋訪潛心追溯至上古

410

宗族社會

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 1935 年 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 1960 年又再次改建1994 年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pa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2 年 (1993)2月創會會長是彭慶穩目前總幹事是住在公館的彭鈺明彭姓源自黃帝第七代孫即彭祖壽至 800多歲是歷史上著名的彭姓先祖宋代之彭延年是著名的中代彭姓始祖但人潮州刺史為官清廉頗有政績生前留有「延年公家訓」數百字以告誡子孫彭姓先民陸續於清朝康熙雍正及乾隆年間移居來台散居於臺灣各地彭姓目前是臺灣第三十五大姓彭姓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彭姓渡海來台者都是延年公之後裔像彭祥萬彭懿兄弟入墾苗栗市彭祥周入墾後龍彭祥麟入墾西湖另有彭育天彭玉泰入墾銅鑼彭文泉入墾後龍等民國 94 年 (2005) 彭鈺明當選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第四屆理事長開始主張彭姓宗親會的改革他的主張有成員年輕化老中青都要有成員兩性平權男女平等成立女姓宗親的彩虹隊請彭姓女性成員參加擴大辦理成立十周年活動蒐集史料舉辦作詩比賽及運動大會而且發行特刊苗栗縣彭姓宗親會保有許多古文書也有編修彭姓族譜在西湖鄉建有彭姓宗祠也有成立彭姓之祭祀公業創作有彭姓會歌彭姓宗親每年固定於年初2除夕端午節及中秋節祭祖也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目前臺灣省已經成立「臺灣彭姓宗親總會」總會長也是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的成員擔任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祖堂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古小彬《遷往臺灣開基的客家古氏始祖》《梅州僑鄉月報》2007年第 4期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mˇsii kiunˇcoiˇgungacuteconˇha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是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所組成的宗親會組織成立民國 92 年 5 月並經苗栗縣政府 92 年 6 月 6 日府社政字第 0920053182 號函准予備查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勝利里 28 鄰復興路一段 492 號現任主任委員為林俊彥總幹事為林欽郎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鴉片戰爭時代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 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1895 年中日馬關條約議定割讓臺灣日軍入侵之際阮氏不顧家境貧微義責諸子組織鄉勇抗日保鄉並在苗栗西郊之營頭凸 ( 亦名榕樹凸 )與日軍激戰數日臨高据險以有利地形與旺盛鬥志重創日軍雖然不幸因彈藥用盡而敗散阮氏為掩護諸子逃避日軍搜捕自己卻被日軍逮捕被執遭綑綁於大廳挨餓受刑迫供仍寧死不屈林氏諸子情急運用智勇摸黑劫牢眾兄弟率年長晚輩及部分鄉勇同志先分批誘敵追索分散日軍看管人力另一批乘虛攀登屋頂從上破瓦而入完成救母壯舉經此劫難母子兄弟親情更趨牢固阮氏審度大勢悟出「留得青山在何慮無柴燒」之理與其繼續武力抗日徒損人丁寧暫且放下武器致力造產再伺機驅除日敵於是阮氏繼續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

411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劉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劉姓是中國第四大姓劉姓之源流系統有五種說法一般劉氏族譜認為是帝堯第九子源明公 ( 或為監明公 ) 受封於劉〈今山西省洪洞縣〉故源明公為劉姓之始祖十八世劉累號禦龍氏名顯天下所以後世又有以累公為劉姓之始祖者傳到秦朝時第七十五世劉邦滅秦建立漢朝為漢高祖彭城郡〈今之徐州包括山 東 微 山 線 沛 縣 等地〉為劉邦之祖居地故劉姓堂號為「彭城堂」劉氏後人播遷於長江南北成為顯赫的名門望族光是郡望就有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 13 個之多以「彭城」為最著三國時代劉備為九十四世其次子劉永從成都遷回洛陽唐朝末年翰林學士視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祥因避亂而從洛陽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擇地立業號為東派其後代在宋朝時代大都為官顯赫一時而劉祥之兄劉翱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長官子孫定居於此遂為入閩始祖之一族譜中稱為西派東派一般被認為是客家劉氏之源流劉祥為始遷寧化之祖後代枝葉繁衍蔚為汀閩望族劉祥十五世孫劉開七 (1208-1224)原居寧化石壁水口葛藤村後遷入縣城於南宋初年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為潮梅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生十四子作有《內侍詩》一首以囑十四子源湶淵海及漣江淮漢與浩共馬娘汌浪波河深同腹列數五子是從楊劉廣傳另做「訓十四子」詩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莫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苗栗縣劉氏親親會成立於民國 69年廣傳公派下 14 大房都有裔孫參加並以敦親睦族團結互助增進聯誼促進宗親福祉發揚固有之倫理道德協助政府推行政令厚植國力為宗旨當時是由劉碧良為創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為劉國昭現任理事長為劉富明苗栗縣劉氏宗親會在苗栗縣境內十八鄉鎮市內都有分會組織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多次籌組祭祖團回大陸原鄉祭祖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址設於公館鄉鶴山村 5鄰 165 號民國 101 年 (2012)10 月臺灣省劉姓宗親會總會於苗栗成立並選出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員劉政鴻為總會長副總會長為劉炳鈞民國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臺灣省分會1979年  彭姓宗親會聯誼會手冊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vo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臺灣為第三大姓黃姓起源有三支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出自金天氏之後出自陸終之後黃姓以江夏堂為郡號晉代黃姓開始進入福建黃氏第九十世黃峭為宋代乾德三年 (965) 進士累官至天章閣直學士取三妻各生七子共八十三孫黃峭曾作一遣子八句詩「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詩中意涵在於鼓勵子孫分居各地雖然日久總要落地生根但絕不能忘掉祖先的恩澤明末清初時黃姓開始進入臺灣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廣福鄉大黃屋房乾隆中葉有十六世黃彥桂26 歲時偕兄黃彥蘭弟黃彥芳東渡來台成為苗栗縣頭份鎮新屋家黃氏開基祖乾隆末葉有黃元揚黃元英兄弟及黃明慶入墾頭份黃隆英入墾南庄道光末年黃梅怡之子黃南球入墾南庄成為苗栗望族其他黃氏裔孫來台移墾者還有很多苗栗縣各地如三灣鄉原有黃姓宗親會民國 90 年 (2001)由頭份黃姓宗親會黃秀生及其他黃姓各派裔孫合力組成「苗栗縣黃姓宗親會」現任會長是黃清盛理事長為黃盛和總幹事為黃木松苗栗縣黃姓宗親會會址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雙十街 112 號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以榮宗耀祖敦睦宗誼發揚傳統倫理道德並以互助合作之精神謀求宗族團結和協發展增進宗族情感與福利及協助政府宣導政令為成立之宗旨成立後除每年固定於苗栗縣頭份鎮忠孝里中華路 1231 巷黄家祠堂舉行會員大會或舉行敬天祭祖大典也舉辦會員福利協助辦理慶弔敬老尊賢表揚好人好事以敦宗誼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之任務如下一祖宗祭祀事項二敦睦族誼培植後進舉辦獎助學金扶助優秀清寒子弟以造就人才三宗親之調查登記互助繁榮情誼之連繫事項四族譜編纂會刊文獻專輯及通訊錄等之製作以延後世五黃姓宗親糾紛之調解困難之救助等事宜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資訊網站黃欽達的資訊網站httph12mywebhinetnet

412

宗族社會

立「蔣姓祭祀公業」民國 61 年 (1972)10 月由蔣瑞宗蔣雲宗蔣慶集等協助改成立為「苗栗縣蔣姓宗親會」並訂有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組織章程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宗親會財產並推動慈善與教育興學為宗旨苗栗縣蔣降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每年公廳祭祖還保有客家習俗以三獻禮祭祖以八音演奏顯示莊嚴禮儀蔣降姓宗親會已經多次組團返回原鄉祭祖並有裔孫蔣瑞宗編有《蔣姓大宗譜》乙部用以明世系定房別敦倫理

參考資料  蔣瑞宗編《蔣氏大宗譜》民國76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 iongˇkoacuteca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由苗栗縣境內柯姓與蔡姓派下裔孫蔡金生與蔡義男於民國 66 年 (1977) 所 籌 組成立的宗親會組織由於柯蔡兩姓的郡號都是「濟陽堂」故以濟陽柯蔡宗親會名之根據史書所載柯姓與蔡姓都是出自姬姓系出同源又根據柯蔡氏大宗譜記載宋代有柯翰為福建同安開基祖柯翰之孫為柯讚宗柯讚宗有孫女柯穀英招贅蔡十郎共生有五子分姓柯蔡成為柯蔡聯宗之由來臺灣的高雄臺南嘉義都各有「柯蔡宗廟」一座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柯蔡兩姓裔孫以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而成立的成立於會員約有 360 人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會址位於竹南鎮新南里 15 鄰金天地 13 號現任總幹事是蔡榮輝先生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依據章程規定每年於清明節祭祖與開會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訂有「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敬老尊長與優秀學生獎勵辦法」每年於清明祭祖時都依照章程規定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會員的敬老與鼓勵興講之用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祭祖時會唱由羅秀雲作詞作曲之「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饒富宗情族誼

參考資料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成立大會手冊

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

101 年 (2012)11 月 25-28 日劉政鴻率領劉姓宗親會到廣東省興年縣劉開七宗祠參加世界劉姓宗親會第八次大會並爭取到民國 103 年 (2014)於苗栗縣辦理世界劉姓宗親會第九次大會

參考資料  苗栗縣劉姓親會第九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議手冊

苗栗縣蔣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ongˋ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蔣姓源出於姬姓乃周公第三子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固始縣東之蔣鄉其子孫因以封地為姓故姓蔣蔣姓以「樂安堂」為其郡號明鄭時期有蔣副總兵號毅庵者來台卒後葬於彰化八卦山清代蔣姓族人渡海來台者多道光 11 年(1831)有蔣大德捐建東勢往卓蘭的觀嬴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是居住於苗栗之蔣氏裔孫於民國 65 年(1976) 由蔣名亮發起所成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現有會員 76 人現任理事長為蔣興乾位址位於苗栗市北苗里英才路 345 號苗栗縣蔣氏來臺灣開基祖是蔣德成蔣德成是十三世其父十二世為蔣玉揚母親為曾氏如人蔣德成排行第四上有德康德章德傑三位兄長蔣玉揚祖居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李坑村梅子坑當地有蔣氏祠堂蔣德成於乾隆 35 年 (1770)偕同兄長蔣德康蔣德章蔣德傑等參加移民臺灣之行列一行人共有蔣姓三十六位堂兄弟叔姪等抵台後有的往南臺灣有的往北臺灣各奔前程分手失散蔣德成公四兄弟則落籍於新竹廳苗栗一堡社寮岡庄起初以墾荒拓殖為主相傳剛剛抵達苗栗時以破鍋炊煑起家胼手胝足勤儉持家逐漸奠定後代裔孫生長發達之基處蔣德成妣張廖氏生有十四世蔣連進蔣連陞二兄弟蔣連進公妣朱氏生有蔣福盛蔣福順蔣福義蔣福發蔣福良蔣福常蔣福運等七兄弟蔣連陞公妣林氏生有蔣福桂蔣福傳蔣福旺蔣福興等四兄弟可以說蔣德成來台至今已有兩百年多年傳下裔孫十代蔣氏裔孫建有「蔣氏公廳」每年 10 月固定於公廳祭祖蔣氏裔孫人才輩出清代曾出舉人至今公廳保有肅靜迴避等古牌後人將來台祖蔣德成夫婦遺骸合葬於苗栗市新川里伯公坑山腰舊名凱歌潭墓地占地有一四五平方公尺於民國69 年 (1980) 重修圓坟並以跌筊為憑確定每年清明節上午九時二刻掃墓蔣氏裔孫於清代時有成

蔣氏族譜

413

客家文化事典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o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的羅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9 年 (2000)當時主要成員為頭份鎮的羅吉騰羅增雄羅倉道等三位羅姓宗親發起為尊祖敬宗敦睦宗族慎終追遠而籌組成立至今會員大約有 260 人左右會址在苗栗縣成功里 7鄰信東路 340 巷 9 弄 7號目前總幹事為羅國源先生羅姓宗親會編有羅姓族譜一冊亦曾組團回大陸原鄉廣東省惠州市羅氏宗祠祭祖頭份羅姓宗親會擁有嘗田也建有多處羅氏墓園依據羅姓宗親會章程該會每年會員定期開會四次每年共祭祖時還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給羅氏宗親根據該會祖墓傳碑記記載羅姓祖籍在廣東惠州府原陸豐縣分縣古地名叫陸河縣吉康都河田火 ( 許山下 )來台祖是第十三世祖羅用輝從原鄉移墾到苗栗頭份區十八世祖羅雙蘭生有八男成為八大房至今已傳衍到二十二世羅姓宗親會於民國 71 年 (1982)在頭份珊珠湖石坑地區建有祖墳一座民國 99 年 (2010) 重修苗栗縣羅姓宗親會就是由八大房之子孫所發起而成立

參考資料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組織章程  羅氏族譜

神明會 siinˇminˇfi

客家地區常有神明會之組織如媽祖會土地公會五穀神農大帝會或是關聖帝君會神明會是一種宗教信仰組織前清時期客家人陸續從原鄉大陸渡海來台為祈求神恩永沐海路平順或已來台人士為解離鄉背井之苦悶使精神有所寄託會將其所崇拜特定神明予以供奉並藉組織之建立與發展鞏固其庄頭或地盤久之成為臺灣社會特有之民間信仰與聚落社群聯繫聯誼之宗教性崇神組織力量依據法務部出版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對神明會的組成背景其分析指出神明會有因同鄉同姓同一行業同一村莊結拜金蘭或純粹認同某一特定神明所結合的人士故其名稱通常稱為「會」「社」「堂」亦有稱「嘗」「季」「盟」「閣」「亭」「祠」「祀典」者為籌集組織運作及聚餐聯誼之經費該組織之成員通常被稱為會員或信徒以集資購置財產用其收益如不動產之租榖租金等辦理該神明會祭典活動

客家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

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客家地區的神明會組織依常態性分析大多設有管理委員會或管理人處理其會務及財產其成員通稱會員或信徒多以規約規定其成員之權利義務及會務運作其成員之繼承權利通常為長子繼承或共推一人繼承

參考資料  法務部《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法務部2002年1月﹞  內政部《地籍清理條例》(內政部2007年 03月21日公布)

【十劃】徐耆英嘗 qiˇkiˇinacutesongˇ

徐耆英嘗為東興徐氏七世祖學俸公為中心的宗族組織因為他的諡號稱作「勸確耆英」所以就拿諡號作為蒸嘗的名號至於來頭份地區墾闢的徐氏族人為什麼要拿七世祖作為「唐山祖」來做集結族人的中心這可能是導因於徐學俸是鎮平縣穀倉下開基祖徐波徐河昆仲的父親其世系是一世徐雲崖稱探元先生元末明初由博羅遷移到梅州的石窟 ( 即鎮平縣民國改稱蕉嶺縣 )取田氏生三子長元亨字一星次元利字二星三元貞字三星號稱三大房鎮平徐氏都是這三大房衍派下來的徐學俸屬長房元亨一夕三氏徐惠常名經四氏徐仲仿名佐五世徐雙玉名玨六氏徐嘉言即徐學俸之父這一宗族組織近乎完全解體現在已看不到會份簿或嘗簿所以無從查考其組織形態不過據徐基蘭先生所保存的清代手抄本「徐氏長房祖譜」的記載徐耆英嘗有新舊兩種老嘗由徐義龍 ( 按即道光年間東興莊總理徐上林 )徐燕義兩人管理置有水田下東興庄二處上東興庄有水田一處新嘗族譜僅記載「七世耆英祖新祀」未見有其他說明文字據徐添蘭編的「鎮平徐氏探元公裔十三世渡臺祖俊彩公派下東興房族譜」(1978 編妥未刊稿 )這一宗族組織由十三徐俊彩徐俊顯十四世徐倫桂徐明桂十五世徐宜乾徐九順 ( 按即徐九二 )徐興秀等來臺祖所組成這些來臺祖除各自存有自己名份下的鬮分字的蒸嘗之外又與比較親的族人組有以上代名諱為名的蒸嘗如十四世徐倫桂與十五世徐九順以共同祖先十二世徐常政為名組成徐常政嘗十三世徐俊彩俊顯昆仲共同以其父十二世徐嘗環為名組成徐常環嘗等是茲就查訪所得分別說明如下

(1) 徐常政嘗徐常政與徐常環同屬徐學俸的六世孫

414

宗族社會

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約「謝申伯公嘗」此後嘗產迭遭變故有匪徒欲強吞公業田園謝氏族親合力抵禦當時戰歿者有陳阿生謝捷郎兩人光緒 31 年 (1905)苗栗謝慶芳被選任為謝申伯公嘗管理人因見內麻地區風水絕妙右有雙峰布錦屏之體勢前有五指展筆架之嵯峨左有長河屹獅頭之鎖鑰故經公嘗決議購買今日南苗內麻土地建造「謝氏公廳」乙座到於民國 22 年 (1933) 完工奉祖登龕安座座向「庚山兼酉庚申庚寅分金作新曆昂宿一度」不料民國 24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謝氏公廳主體未被損壞只有祠右地略有塌陷而已民國 41 年(1952)謝申伯公嘗著手改制為「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並經苗栗縣政府肆壹民社眾字第24183 號令同意核定當時並成立「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捐助章程」共三十八條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以祭祀始大祖謝申伯公暨來台歷代先敦睦派下獎勵文化教育舉辦公益慈善救濟事業及綿續謝氏宗祠為宗旨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恭敬里七鄰七十二號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十一劃】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國王會」就是三山國王信仰的神民會組織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mdashmdash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

其世系為七世學俸八世河九世一梧十世利興十一世士粹十二世常政徐常政是唐山祖他本人並沒有到過臺灣來臺的是他的長子俊恩的長子十四世的倫桂和他的三子俊德的孫子十五世的徐九順兩個人來台後為生存需要而結合成的宗族組織徐九順又名徐九二是俊德三子秀桂之子前述史料「28」記載開鑿茄苳坑圳溉田 110 餘甲又築茄苳坑溉田 30 餘甲的就是他後來徐倫桂徐九順又各自擁有他們的嘗會

(2) 徐宜乾嘗徐宜乾是十世徐利興的五世孫其世系為十世利興十一世士坤十二世常穆十三世俊日十四世聰桂十五世即宜乾據其裔孫徐進福稱宜乾並未來臺是他的六個兒子仁龍義龍 ( 又名上林 )禮龍智龍信龍恆龍等來臺從事墾闢工作以臺灣為外宅而經常來往於鎮平與臺灣之間這六兄弟中義龍名孟光字上林監生道光年間曾出任東興庄總理信龍名榮光軍功六品其獨子元章字慶華號文佐道光 30 年庚戌歲 (1850) 許學臺歲取生員咸豐 2 年壬子歲 (1852) 中式舉人恆龍名振光監生在清代應許耕讀傳家的上層家族乙未年日本人據台後大部份的裔孫都返囘鎮平原鄉據說現在只有二房義龍四房智龍五房信龍的裔孫還住在頭份鎮裔孫們只知道有嘗名而完全沒有活動也沒有產業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acutebagˋgungacuteiugˋinacutecoiˇtonˇ

謝姓的祖先淵源於炎帝神農氏神農氏姓「姜」以「火德王」著稱故稱炎帝神農氏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製作耒耜教民樹藝五穀使天下農事因而興盛後人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氏而今中醫藥界亦多供奉神農大帝並尊為「藥王」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章經周宣王時周朝北方有北狄來犯邊境周宣王任命其舅父申伯和尹吉甫去討伐北狄戰勝後申伯公因戰功而受封於謝邑《詩經大雅崧高》中有「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的記載可見申伯的功勳謝邑又稱謝國即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這是謝姓得姓之始謝姓族人移墾臺灣甚久明朝永曆年間謝新凱隨鄭成功由福建連江入墾臺南學甲粵東客家謝姓入墾臺灣的也有很多如康熙末年謝光榮入墾苗栗縣後裔移墾苗栗頭屋乾隆年間謝士可謝廷旺謝廷尚父子入墾苗栗市嘉慶年間謝鳳藩入墾苗栗市苗栗縣謝申伯公育英財團其前身是「謝申伯公嘗」謝申伯公嘗成立於咸豐 3年 (1853)當時發起人有謝氏裔孫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

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所附謝氏宗祠相片

415

客家文化事典

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 大國王巾山國王 )助政明肅寧國王 ( 二國王明山國王 )惠威弘應豐國王 ( 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 2月 15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 10 或 15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 170 座左右「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民國91 年 (2002) 由 36 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 38 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已經獲得客家委員會認同正式列如臺灣客庄12 大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族長 cug zongˋ

「房長」為宗族各房的代表者一般由房族內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者擔任「族長」則是整個宗族的代表者負責處理族內一切大小事務「族長」統籌全族事務是宗族權力系統的代表「房長」不若「族長」權力僅負責管理本房內部事務因此「族長」地位高於「房長」但二者同屬宗族組織當中重要的領導階層

「族長」可說是「房長」制的延伸擴展在宗族中擁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負責綜理宗族祠堂

一切事務約束族人遵規守矩對族內重大問題有決策權對外則享有交涉權族內房內凡有糾紛衝突時有最後仲裁權對宗族祀產具有管理權宗族在行使司法功能 ( 族規家法 ) 時一般亦多由「族長」主持其餘如立嗣分家祭祀婚娶「族長」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及互動至於「房長」雖說其權力不及「族長」然而房內事務的協調與處置調節房內成員的衝突與糾紛仍有賴「房長」監督管理和睦團結「房長」身為宗族領導階層的一員在對本房事務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參與對整個宗族事務的管理又當代宗族或宗親會以選舉方式產生之「理事長」或「主委」等領袖口語仍會稱為「族長」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758639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1998年 6月)頁113-114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acutengiab

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祭祀公業者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由享祀者之子孫或由設立人之子孫所組成並設置獨立財產之家族團體客家族群傳統上稱為為「嘗」「公業」「祖嘗」「公嘗」「嘗會」等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16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10: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客家文化事典

私祠 siiacuteciiˇ

私祠是指一個家庭成員中只屬於自己一派下所建造供奉祖先牌位的建築客家文化富有祖先崇拜的特色祭祀祖先有慎終追遠奉行孝道感恩報德維繫親情祈求祖先賜福與庇祐及延續血緣等目地乃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客家人在遷徙與定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每建造家族或宗族組織之家廟祠堂公廳及公嘗田為家族宗族的祭祀活動提供制度化的場所與經費使每年祭祀活動趨於規範化與實用化讓祭祀活動的功能得以發揮儒家認為「祭如在」通過祭祀與祭祖活動崇拜祖先把個人與家庭家族祖先與子孫整合在一起由於客家人大都認為人的靈魂不滅肉體雖死亡但靈魂與精神長存因此非常重視祖先的祭祀通常把祖先崇拜表現在祖先牌位崇拜方面一般客家人「祖牌」的崇拜分為「廳堂牌位崇拜」與「祠堂牌位崇拜」兩種前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三合院的正廳俗稱為「廳堂」的地方後者之「祖牌」牌位設置於正式安置家族牌位的「家廟」「宗祠」或「家祠」建築中客家人稱「廳堂」為「廳下」故稱為「廳下牌位崇拜」客家人一般未細分家祠與宗祠習慣稱為「公廳」把祖牌稱為「阿公婆牌」因此若以客家人安置阿公婆牌牌位的地點為分類標準前者為設於私人家宅之廳下後者為大家族正式安置並祭拜祖先牌位的場所過去臺灣客家社會無論一搬家宅或是所營建的家祠兩者大都是三合院式的建築而只是兩三代人的汀下屬於三合院建築的「正身」也可以將其劃歸為「公廳」成為「私祠」換言之原屬自家廳下的阿公婆牌經由多子多孫多福氣世系之繁衍之後因樹大而分枝源盈而分派經分產之需要往往將三合院正身闢為私祠為所有子孫共有而不分產亦或將整個三合院劃歸為私祠甚至有些客家家族在子孫繁衍富有之後由各房子孫出前建造家祠或宗祠專門擺放所有來台祖先的阿公婆牌成為整個宗族祭祀的地方「私祠」意即由衍自共同祖先且未遠徙的後裔子孫祭拜其共同祖先牌位之所「祠堂」和「公廳」常被混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公廳」通常於每年祖先忌日均有派下子孫前往祭拜而「祠堂」則集中於一年的固定幾天舉行總祭如一般的春秋兩祭即是然若無祠堂也可在公廳舉行如祠堂的規律化祭祀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

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八劃】 卓蘭詹氏宗族 

zogˋlanˇzamacutesii zungacutecug

詹姓來自周宣王文公受封為詹侯屬地為詹城( 河間縣 )其四子受封以之為姓為詹姓一族的一世祖晉永嘉之亂諸姓南下避禍詹氏一族亦有隨之南遷者至北宋末亂世再起詹學傳攜子自江西的廣昌再南遷至福建寧化其後第五世孫肇熙再遷饒平是為饒平開基祖學傳公便被稱為粵閩始祖繼述堂詹氏宗族隨即陸續渡臺拓墾卓蘭詹氏宗族其原鄉在於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詹氏宗族之族人於乾隆末年入墾罩蘭埔逐漸於罩蘭埔形成同姓聚落舉凡地方宗教之事卓蘭詹氏宗族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詹氏族人入臺的第一個落腳處在於彰化縣員林永靖竹塘一帶後來才二次移民到今卓蘭地區開墾當時有詹伯玉派下詹來珌詹在淵詹來琇及詹伯珪派下詹鑾 ( 來縞 )詹來壽詹良善詹名會詹來宜詹來修詹成學詹春來詹舜明詹來傳詹衍信詹來操還有詹伯善下之詹來思詹玉佩詹文彥以及不詳派別之詹金生詹次行等詹氏派下成員來到卓蘭及苗栗地區移墾詹氏族人初來罩蘭埔之時並沒有住在此地而是居住在東勢石壁坑白天才到罩蘭埔來耕種加上當時的埔地有極大的區域都屬於大安溪的行水區能居住的地方不多復以原住民的問題無法克服因此卓蘭地區詹氏一族與石壁坑的關係相當密切後來隨著拓墾日益穩定才有族人逐漸進入罩蘭埔居住詹氏族人在卓蘭地區拓後墾子孫繁衍日多且逐漸在卓蘭取得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內灣與食水坑兩個民隘在光緒初年開始即由詹氏族人負責管理與收隘租當時的負責人為罩蘭庄頭人詹振耀與經理詹義山等人而詹振耀與詹義山等人更在峨崙廟前購地準備興建詹氏家廟顯示詹氏一族在卓蘭地區已有相當資本且卓蘭地區當時應該是相當和平穩定的狀態清光緒年間 (1883-1885)詹氏派下集資購地興築家廟昭和10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詹姓家廟受損翌年(1936) 重建祠臺再更名為「繼述堂」取「繼志述事」之義以勉勵後代子孫詹氏在卓蘭還建有「河間堂」位於老庄里屬詹來宜派下堂前懸有「會魁」匾額「篤慶居」位於老庄為詹來

404

宗族社會

思派下「瑞金堂」為詹玉佩派下位於上新食水坑「興仁堂」位於上新屬詹彥派下「敦五堂」位於竹圍為詹謹信派下所建

參考資料  蔡佩芸〈罩蘭Talan 客家人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  中國科技大學《苗栗縣歷史建築卓蘭詹氏繼述堂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2001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宗子 zungacuteziiˋ

宗子是指客家社會傳衍久了之後各房派下同宗之人且比較屬於同一直系親屬者客家宗族社會宗族成員不僅為「同姓」且長期繁衍之下逐漸再次方房分派使得宗族成員或家戶彼此間逐漸不強調源自於某一位某一世共同派衍的遠祖而只強調較近的共同祖先但是在族譜上在族譜世系關係的呈現上該姓宗族無論成員多寡亦或散居各地均屬同一遠祖傳下的子孫其中大宗是指血緣傳衍不久的同一姓氏族人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種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子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子」是血緣直系間的傳承關係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小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大宗族此類型的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客家人分家

卓蘭詹姓祖廟

時宗子除了佔有家庭財產的主要部分外還繼承老家長的爵位宗族中無論祭祀祖先辦喪事宴賓客都以宗子為主《詩大雅板》「懷德維甯宗子維城無俾城壞無獨斯畏」鄭玄箋「宗子謂王之嫡子」《禮記內則》「嫡子庶子祗事宗子宗婦雖貴富不敢以貴富入宗子之家雖眾車徒舍於外以寡約入子弟猶歸器衣服裘衾車馬則必獻其上而後敢服用其次也若非所獻則不敢以入于宗子之門不敢以貴富加於父兄宗族若富則具二牲獻其賢者于宗子夫婦皆齊而宗敬焉終事而後敢私祭」可見宗子容易成為封建社會之族長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法 zungacutefabˋ

宗法制度源自於中國西周時期為西周封建體制下重要的繼承法則與社會結構其以血緣關係為基礎以家族為本位以祖先崇拜為根源講求尊卑長幼的秩序規範

在宗法制度的框架當中上起天子王位下至士人爵邑每一家族都由嫡長子繼承奉其始祖與此繼承制度之中一系相承的稱作「大宗」與嫡長子平輩的其他支系 ( 即同母弟及庶母所生兄弟 )傳承下去的則稱為「小宗」「大宗」與「小宗」是兩個具有血緣關係而相對之系統體系「小宗」必須服從「大宗」的權威依例由一姓始祖宗子傳下的「大宗」是絕對百世不遷的至於一般的「小宗」只限五世五世以外就須另立宗主

簡言之宗法制度的繼承概念涉及了嫡庶之別和尊卑秩序宗法繼承制度所謂嫡子由元配所出嫡子中的長子即為嫡長子其餘庶出諸子便是所謂的庶子嫡長子繼承制度中只有嫡長子享有繼承權可合法繼承世襲父位並享有宗廟祭祀權以及具備宗主之領導身份權力其餘嫡子只有在長子早夭時才能按排行繼承無嫡子方立庶長子

405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張恩賜等《中國文化史》(臺北市今古文化事業民國87年1月)頁33  李東華蔡瑄瑾《歷史(上 )》(臺北三民民國88年 8月)頁41-42  林能士主編《歷史(上冊)》(台南市南一民國90年 8月)頁30

宗族 zungacutecug

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重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

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族」繼嗣群間的系譜脈絡是可以追溯出來的而「氏族」則是立足在契約關係 ( 如祖公會 )其繼嗣群成員僅是同姓而已彼此之間不一定具有血緣樞紐的關係

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共產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分產宗族此類型的宗族相對於共產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

參考資料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8690  陳進傳〈數位系譜的建構與運用〉《宜蘭文獻》第64期 (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年7月)頁9

宗族聚居  zungacutecug qi giacute

中國人重視血緣關係特別是父系血緣關係聚族而居的傳統與宗族組織原本發源於北方這種習俗在周代即已形成於中原地區周代時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實行的是一種宗法式的宗族制度

並構成了家國一體政權組織與宗族組織合一的龐大層級體系但在當時只有貴族有宗族平民依附於貴族春秋戰國時期隨宗法制度的離析在「編戶齊民」後大量貴族的宗族分解小家庭變成了普遍的社會基本單位經西漢二百年和平環境的養育豪強大族逐漸興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宗族聚居格局達到了全盛狀態而客家人移墾臺灣時也把宗族聚居型態傳臺灣來臺灣客家地區有集村有散村集村地區村莊密集每個村莊都是通一姓氏的子孫及同一宗族聚居有的一個村莊一姓是由原來的來台祖始祖綿衍後代聚居而成自然村的有的是一個莊兩姓或幾姓也是由這兩姓或幾姓的來台始祖綿延後代聚居一起成為自然村而又分片居住的以苗栗為例苗栗客家庄宗族聚居十分普遍各個家族或宗族之聚居點因人多而形成一個姓氏之村庄像西湖鄉劉恩寬派下公館鄉尖山劉獻廷父子雙舉人派下其鄰近地區都是劉姓宗族聚居繁衍之祖地其實苗栗地區各宗族聚居的現象十分普遍在傳統農業社會裡客家人的宗族觀念很強村界姓氏分明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祧 zungacutetiauacute

宗祧為中國漢人社會宗法繼承的一種社會制度所謂宗祧說得就是尊崇祖先尊崇祖廟論其繼承則是延續和發展祖宗傳續下來的枝蔓派衍換言之即「祭祀祖先繁衍子嗣」的道理

宗祧子嗣的倫序及定位相當明確論其繼承也有一套規範原則上漢人家族依親疏關係所認同的子嗣繼承人以親生子至上次為胞姪堂姪和從姪再者就是同宗同姓若非不得已多不立異性為嗣重要的是繼承宗祧僅限於男性一宗一嗣獨子不宜過房 ( 即獨子不出嗣 )卻允許兼祧

傳統的家族繼承涉及身份財產職業牌位子嗣等多種繼承其中以子嗣繼承為核心影響其他繼承的運作宗祧子嗣的繼承具有家族繁衍祭拜祖先父子相續 ( 父子聯繫 ) 三項意義

406

宗族社會

進一步來說繼承宗祧者依照宗祧原則獲得應有之財產權與祭祀權至於宗祧制度的維持也有賴祖產公業與祭典的運作

參考資料  陳進傳〈清代至日治時期宜蘭漢人家族的子嗣繼承〉《「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172-224

房份 fongˇfun

房份即是指「血食嘗」中的房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是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其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乃採照房份之方式「鬮分字祭祀團體」的房份是鬮分家產時依據兄弟人數與長幼分做幾房鬮分財產時也分作幾鬮如頭鬮二鬮三鬮等再由各房拈鬮對家產有份的派下成員各屬於其房下每房權利義務均相等各房在均分家產拈鬮時是依照倫理次序如長房二房三房等順序來拈鬮也就是所有家人全部為派下而其派下權的份量則依照其家產應分房額來分配不過鬮分字宗族團體除各房份之家產之外也會在鬮分祖先財產時先抽出一部分充當祭祀公業公嘗用

參考資料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民國86年10月)頁143-145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0  戴炎輝〈臺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 (臺北清水書局1945年)頁231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國86年12月)頁617-618

林洪嘗 limˇfungˇsongˇ

林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羅經垣人為林八郎之十世孫其六世祖林思賢由羅經垣遷居同縣廣福鄉逕背因此來臺子孫有的稱是羅經垣人有的則自稱為廣福鄉逕背人林氏各家手抄族譜均未寫明他的生卒年月日惟其八氏孫即十八世的林錦秀於乾隆年間隨福康安征討林爽文賞軍功五品奉准敇授武德將軍由此推測林洪應為明神宗萬曆年間人根據「林氏寶鑑」的記載林洪公嘗成立於嘉慶 4年 (1799) 冬至日正式名稱為「頭份林宏公嘗睦創堂」由武德將軍林錦秀所發起每份津穀一石為本放利茲息十成百百成千千成萬乃與溫吳黃羅五姓共承閩人林俊之墾地在臺灣的漢人社會與中國本土一樣宗族的建立也是以族產或宗嗣為基礎林洪公

嘗當時結集的原由以及其後發展的方式是經由參與墾闢團體而來嘉慶 11 年林洪黃日新溫殿玉吳永忠等 18 人份作 17 股半買墾造橋庄西坑田埔鬮分的契約林洪公嘗為頭份地區最大的嘗會其下又設有五哥之派即十四世「林日宣嘗」十四世「林日章嘗」十五世「林九德嘗」十五世「林九有嘗」十五世「林九萬嘗」事實上各之派並不是單獨設立一個嘗會而是分別設立各種公嘗據稱系上代設嘗人之意思分別設嘗其慣例及置產額不同但因設立年代甚久經歷代繼承所屬現有派下員均相同如林九德嘗這一支派就分別設立有「祭祀公業林九德嘗」「林九德公會」「九德嘗土地公」「九德公嘗」「林九德」「林九德嘗」等六個嘗會各有其財產其成員的認定則採取股份由各房子子孫均分的方式因此他們的會分有零點零幾分的說法這五個支派的始祖實際上都不是來臺祖而是由他們的第十八世至二十一世的裔孫們渡海來臺的來臺後基於實際需要而結合成各種嘗會據該嘗管委員會現任主委林輝棋先生說嘉慶 4年 (1799) 成立當初與會的據說有 80 份等到日據時期民國 26 年(1937) 楚理財產時每份作 2500 元則僅剩 60 餘份這個嘗會是頭份地區財產最多的一個其結合的原始資料以散失淨盡晚輩們也沒有獲得長輩的口傳資料時至今日以無法確時探討其演變情形不過這一嘗會的派下裔孫最多使得林姓人口占頭份鎮的第一位

參考資料  頭份溫殿玉嘗會份簿老簿二本道光 21年設置日據時期大正 2年 (1923)8月 5日重整新簿 5本編定仁義禮智信五字為號後智字號簿無人收管作廢

【九劃】 後龍林群才宗族 

heu lungˇlimˇkiunˇcoiˇzungacutecug

後龍林群才宗族是指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因其祖堂在後龍而得名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拱東省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

407

客家文化事典

宗廟神主輩份的世代排序其發端於中國商周封建宗法制度宗廟輩次依階層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此者正如《禮記王制》記云「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明顯含有尊卑次序之意

若就宗廟神主輩份之世代排序以各氏始祖為中心分為左昭與右穆二列排序「昭」為二四六等雙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左故稱「左昭」「穆」為三五七等單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右故稱「右穆」示以長幼有序親疏之別《禮記祭統》有云「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事於大廟則群昭穆咸在而不失倫此謂親疏之殺也」依此昭穆制度的主要目的不外乎序尊卑別親疏分長幼

昭穆制度的另一項內涵亦即姓氏宗族的輩份排名一般族譜將之稱為字行字輩輩序派序班輩班序班排派語派行或排行子孫命名時需以字輩排序為據以明世系脈絡輩份排序

總的來說昭穆制度是傳統漢人社會重要的文化載體透過宗祠家廟的廟制角度和祖先牌位的世代排序書寫關係體現了中國宗法禮制下的行為內涵以及尊卑倫常的權力象徵

參考資料  姜義華注譯《新譯禮記讀本》(臺北市三民2000年)頁199678  廖慶六《族譜文獻學》(臺北市南天2003年 5月)頁23  許子濱〈論「昭穆之命名取義」〉《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 (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民國96年12月)頁330-331

派下員 pai ha ienˇ

派下員就是祭祀公業之成員名稱享有祭祀公業的權利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

公館大坑林義炎家族所祀「阿公婆牌」上書有「左昭右穆」字眼(羅永昌拍攝)

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1839-1842) 鴉片戰爭時代加上隨後之太平天國之亂臺灣社會民生疾苦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當時子女最年長者才 20 歲最年幼者方滿週歲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阮氏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昭和 10 年(1935)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民國 49 年 (1960) 又再次改建民國 83 年(1994) 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後龍林群才宗族之後人為團結宗親力量光大宗祠門望弘揚忠孝傳統以啟迪林氏裔孫於民國 92 年(2005)成立了「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以苗栗縣行政區域為組織區域希冀林群才派下所有子孫都能崇祖敬宗增進宗親情誼樹立和諧倫常同時後龍林群才宗族也希望藉由宗親會之組織以獎掖林姓後嗣上進輔導子孫開創事業亦能維護林氏宗祠祖墳等公產設施綿遠祀奉香火傳授忠孝美德培養崇高人格林氏第十八世裔孫林隆昌經由回到石岡鄉尋根並對照族譜遍訪宗親廣集資料已於民國 78 年 (1989) 編修新族譜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昭穆 zeuacutemugˋ

「昭穆制度」簡稱為昭穆是古代宗廟輩次與

後龍林群才公傳下祖堂祖牌

408

宗族社會

的湯姓人家大多來自此地清康熙年間廣東湯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最先移台的是廣東人湯洪梅湯簡英於清康熙 60 年 (1721)移居下淡水港清代鎮平湯氏遷居臺灣的有湯民榜等多人因而在臺灣形成湯氏郡望入墾苗栗的湯氏先祖皆來自鎮平縣開基一祖四七郎之後裔分屬於湯禮輔湯智輔湯元輔湯克讓派下乾隆年間先後渡海來臺入墾苗栗公館頭屋三義後龍通霄及新竹等地迄今苗栗縣為湯姓人口數最多之縣市湯氏先祖入墾苗栗期間備嘗艱辛當時溯後龍溪而上遍佈泰雅賽夏等原住民為了生活常與原住民爭第篳路藍縷經歷數十寒暑終於有成是苗栗地區開發史上的先驅之一乾隆53 年 (1788)湯洪鵬等裔孫為緬懷先袒創業維艱澤蔭後世乃結合湯姓宗親發揮團結互助的力量共集合叔侄 90 人共同出資以生放利息或購置「祭田」來作為祭祀先祖的經費後來又成立「祖嘗」與「祭祀公業」創設湯氏宗祠供奉祖先的神位成為苗栗湯氏宗祠的由來「湯氏宗祠」位於苗栗市嘉盛里文昌廟西側創建於道光14 年 (1834)迄今已近二百八十年歷史是苗栗市最古老的一座宗祠建築形制完整古樸典雅屬客家三合院建築也是全省最大的湯姓宗祠湯氏子孫從清朝渡海來台以後一直文人輩出有好幾位進士貢生如道光 16 年 (1836) 歲次丙申候選儒學湯桂揚湯宗錫湯贊廷湯金城光緒辛卯科考充恩貢生第一名湯樹梅等人湯氏宗祠走廊還懸掛有一方恩進士三方貢元的匾額苗栗湯氏子弟自清初渡臺以來確實人才輩出至今子孫散居海內外各地數年前湯氏子孫立湯氏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後湯氏廿二世子孫湯添喜整理出湯氏宗譜每年農曆 9月初 1日分居全省各地之湯氏子孫都會前來祖祠祭拜祖先

參考資料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何來美〈保有古風的苗栗地區客家建築〉《客家風雲第20期》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湯氏宗祠

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不動產祭祀公業子孫可為派下員其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苗栗湯氏宗族 meuˇlid tongacutesii zungacutecug

湯姓為臺灣第七十七大姓湯姓人氏最為集中的則是在新竹苗栗南投台南等地湯氏的始祖為成湯為帝嚳之十四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夏末時湯伐夏建立了商朝定都於毫死後被諡為成湯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諡號命氏成為湯氏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又改子姓為湯姓以避禍湯姓最早的發祥地是今河南省境湯氏在商代就遍佈於全國各地但至秦漢之際湯姓卻以古時的中山和范陽兩郡所轄之境為其繁衍中心所以現在各地

409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gˋgu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 方 龔 汪 ) 成 立 於 民 國 67 年(1978)「六桂」是六個姓氏的裔孫組成的稱謂「六桂」即是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姓據考證六桂之本源是周代昌王 (BC1053) 時有一位兒子姓姬名溢字庶任受封官職與受分土地於翁山地區即後來之山東青州鹽官郡到了第十四世祖何公約於後唐莊宗在位年號同光 (923)何公公生子乾度公為第 15 世祖乾度公於後唐高祖天福年間 (941)官拜郎中娶陳紙生有六子乾度公所生六子都是正榜進士榮華顯貴 光大門楣人人讚美盛極一時乾度公壽終於福建莆田縣葬於莆田縣的西南方黃峰山欽賜石碑封稱「六桂坊」六桂坊有石碑共 48 座巍峨矗立因此後人稱讚曰「六桂傳方」乾度公所生六子姓氏不同分姓如下長子分姓洪字伯起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考中進士封授承議郎尚書禮部員林郎中兼殿中丞上桂國的官位賞賜紅色寶魚袋取堂號為燉煌以紀念開基地由來次子分姓江字伯虔宋朝太祖雍熙二年 (985)考中梁灝進士封授泉州法旨取堂號濟陽三子守厡姓翁字伯簡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 與長兄同榜進士授幟劍南少尉取堂號為鹽官居住竹嘯地方四子分姓方字伯惇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考中進士任命泉州法旨取堂號為河南與三兄居住於竹嘯地方五子分姓龔字伯約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 與四兄同科考取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取堂號為武陵居住馬欄地方六子分姓汪字伯容宋朝太祖雍熙 2年 (985) 與次兄為同科進士官至朝散郎韶州判官取堂號為平陽居住東林地方以上六姓之裔孫歲不同姓卻是同根同源世代相傳綿延不絕子孫遍佈在中國各省是中華民族中昌盛優秀的大宗族六桂不同姓氏之子孫遷居苗栗後子孫繁衍眾多民國 67 年 (1978)六桂裔孫在江永輝與江增量的努力及江炳松促成之下合組成立「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方龔汪 )」用以敦睦宗誼聯絡情感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經國路 4段 79 號現任總幹事為黃朝煌苗栗縣六桂宗親會雖然沒有六姓之共同公廳但是六桂宗親會成員依據章程每年訂於 10 月召開宗親會員大會發放獎學金與祝壽金且做有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一首共會員傳唱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已多次組團回到原鄉福建莆田祭祖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

參考資料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手冊

苗栗縣古氏宗親會 

meuˇlid ien guˋsii zungacuteqinacutefi

古姓的源流有多種說法以字型大小為姓商朝末年的周族領袖古公亶父是黃帝直系裔孫本姓姬古公是號亶父是名為紀念古公古為姓以國號為姓商朝末年有古國其後有以國名命氏者古成氏改姓古成氏也是周太王古公的苗裔晉獻公時本姓卻後派衍有苦成氏「苦成氏」又分派出「古成氏」古成氏中又有一支改為古姓古氏一般以「新安堂」為郡號客家古氏最早去臺灣的時間是在清朝康熙 47 年 (1707)古達先自廣東省長樂縣 ( 今五華縣 ) 安流鎮鯉魚江高車子遷徙來臺創業於桃園縣楊梅鎮上田心營盤腳康熙年間 (1662-1722) 還有廣東省蕉嶺縣蕉城鎮謝陂的古辛伯遷居中部沿海梅縣城北鄉伯公凹的古九佩遷居苗栗縣通霄鎮梅縣的古弘貴永祥鳳祥蘭祥等亦遷居來台雍正年間 (1723-173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廣東省五華縣龍玉湖約的古登昌鳳昌兄弟居新埔流民窩五華縣梅林鎮的古蘭桂古傳先居關西上橫坑蕉嶺縣長潭鄉的古祿祥居苗栗縣銅鑼鎮蕉嶺縣文福鎮高塘村的古玉行兄弟居苗栗縣後龍梅縣樟樹坪的古敬儒居龍潭三坑乾隆年間 (1736-179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等等嘉慶年間 (1796-1820)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廣東省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光緒年間 (1875-1908) 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貯河石古阿義經基隆到苗栗縣大湖開基中華民族有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懷宗念祖敦親睦族的傳統美德古氏裔孫在台繁衍綿延不絕為飲水思源慎終追遠與敦親睦族古氏在台子孫在成立宗親會之前就舉行過多次宗親聯歡大會後來經政府立案後才改稱宗親會苗栗縣古姓宗親會創始人為古關璉成立於 1982 年 7 月4 日會員大約有 248 人歷屆理事長為古關璉古憲標古石榮古漢金歷屆總幹事為古憲標古木中古輝雄會址為苗栗市自治路 353 號古關璉是苗栗縣公館鄉人1904 年出生臺北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公館國民小學教員1989 年逝世其長子古榮一在美國加州業醫長女古登美曾任臺灣省政府委員臺灣大學法學院教授為現任監察委員第三任理事長古石榮曾任苗栗縣獅潭鄉鄉長第四任理事長古漢金自行開發的自動包裝機塑膠包裝帶等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現任五行電機企業公司董事長為研究古氏源流歷史多次赴大陸尋訪潛心追溯至上古

410

宗族社會

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 1935 年 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 1960 年又再次改建1994 年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pa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2 年 (1993)2月創會會長是彭慶穩目前總幹事是住在公館的彭鈺明彭姓源自黃帝第七代孫即彭祖壽至 800多歲是歷史上著名的彭姓先祖宋代之彭延年是著名的中代彭姓始祖但人潮州刺史為官清廉頗有政績生前留有「延年公家訓」數百字以告誡子孫彭姓先民陸續於清朝康熙雍正及乾隆年間移居來台散居於臺灣各地彭姓目前是臺灣第三十五大姓彭姓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彭姓渡海來台者都是延年公之後裔像彭祥萬彭懿兄弟入墾苗栗市彭祥周入墾後龍彭祥麟入墾西湖另有彭育天彭玉泰入墾銅鑼彭文泉入墾後龍等民國 94 年 (2005) 彭鈺明當選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第四屆理事長開始主張彭姓宗親會的改革他的主張有成員年輕化老中青都要有成員兩性平權男女平等成立女姓宗親的彩虹隊請彭姓女性成員參加擴大辦理成立十周年活動蒐集史料舉辦作詩比賽及運動大會而且發行特刊苗栗縣彭姓宗親會保有許多古文書也有編修彭姓族譜在西湖鄉建有彭姓宗祠也有成立彭姓之祭祀公業創作有彭姓會歌彭姓宗親每年固定於年初2除夕端午節及中秋節祭祖也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目前臺灣省已經成立「臺灣彭姓宗親總會」總會長也是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的成員擔任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祖堂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古小彬《遷往臺灣開基的客家古氏始祖》《梅州僑鄉月報》2007年第 4期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mˇsii kiunˇcoiˇgungacuteconˇha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是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所組成的宗親會組織成立民國 92 年 5 月並經苗栗縣政府 92 年 6 月 6 日府社政字第 0920053182 號函准予備查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勝利里 28 鄰復興路一段 492 號現任主任委員為林俊彥總幹事為林欽郎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鴉片戰爭時代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 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1895 年中日馬關條約議定割讓臺灣日軍入侵之際阮氏不顧家境貧微義責諸子組織鄉勇抗日保鄉並在苗栗西郊之營頭凸 ( 亦名榕樹凸 )與日軍激戰數日臨高据險以有利地形與旺盛鬥志重創日軍雖然不幸因彈藥用盡而敗散阮氏為掩護諸子逃避日軍搜捕自己卻被日軍逮捕被執遭綑綁於大廳挨餓受刑迫供仍寧死不屈林氏諸子情急運用智勇摸黑劫牢眾兄弟率年長晚輩及部分鄉勇同志先分批誘敵追索分散日軍看管人力另一批乘虛攀登屋頂從上破瓦而入完成救母壯舉經此劫難母子兄弟親情更趨牢固阮氏審度大勢悟出「留得青山在何慮無柴燒」之理與其繼續武力抗日徒損人丁寧暫且放下武器致力造產再伺機驅除日敵於是阮氏繼續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

411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劉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劉姓是中國第四大姓劉姓之源流系統有五種說法一般劉氏族譜認為是帝堯第九子源明公 ( 或為監明公 ) 受封於劉〈今山西省洪洞縣〉故源明公為劉姓之始祖十八世劉累號禦龍氏名顯天下所以後世又有以累公為劉姓之始祖者傳到秦朝時第七十五世劉邦滅秦建立漢朝為漢高祖彭城郡〈今之徐州包括山 東 微 山 線 沛 縣 等地〉為劉邦之祖居地故劉姓堂號為「彭城堂」劉氏後人播遷於長江南北成為顯赫的名門望族光是郡望就有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 13 個之多以「彭城」為最著三國時代劉備為九十四世其次子劉永從成都遷回洛陽唐朝末年翰林學士視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祥因避亂而從洛陽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擇地立業號為東派其後代在宋朝時代大都為官顯赫一時而劉祥之兄劉翱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長官子孫定居於此遂為入閩始祖之一族譜中稱為西派東派一般被認為是客家劉氏之源流劉祥為始遷寧化之祖後代枝葉繁衍蔚為汀閩望族劉祥十五世孫劉開七 (1208-1224)原居寧化石壁水口葛藤村後遷入縣城於南宋初年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為潮梅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生十四子作有《內侍詩》一首以囑十四子源湶淵海及漣江淮漢與浩共馬娘汌浪波河深同腹列數五子是從楊劉廣傳另做「訓十四子」詩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莫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苗栗縣劉氏親親會成立於民國 69年廣傳公派下 14 大房都有裔孫參加並以敦親睦族團結互助增進聯誼促進宗親福祉發揚固有之倫理道德協助政府推行政令厚植國力為宗旨當時是由劉碧良為創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為劉國昭現任理事長為劉富明苗栗縣劉氏宗親會在苗栗縣境內十八鄉鎮市內都有分會組織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多次籌組祭祖團回大陸原鄉祭祖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址設於公館鄉鶴山村 5鄰 165 號民國 101 年 (2012)10 月臺灣省劉姓宗親會總會於苗栗成立並選出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員劉政鴻為總會長副總會長為劉炳鈞民國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臺灣省分會1979年  彭姓宗親會聯誼會手冊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vo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臺灣為第三大姓黃姓起源有三支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出自金天氏之後出自陸終之後黃姓以江夏堂為郡號晉代黃姓開始進入福建黃氏第九十世黃峭為宋代乾德三年 (965) 進士累官至天章閣直學士取三妻各生七子共八十三孫黃峭曾作一遣子八句詩「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詩中意涵在於鼓勵子孫分居各地雖然日久總要落地生根但絕不能忘掉祖先的恩澤明末清初時黃姓開始進入臺灣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廣福鄉大黃屋房乾隆中葉有十六世黃彥桂26 歲時偕兄黃彥蘭弟黃彥芳東渡來台成為苗栗縣頭份鎮新屋家黃氏開基祖乾隆末葉有黃元揚黃元英兄弟及黃明慶入墾頭份黃隆英入墾南庄道光末年黃梅怡之子黃南球入墾南庄成為苗栗望族其他黃氏裔孫來台移墾者還有很多苗栗縣各地如三灣鄉原有黃姓宗親會民國 90 年 (2001)由頭份黃姓宗親會黃秀生及其他黃姓各派裔孫合力組成「苗栗縣黃姓宗親會」現任會長是黃清盛理事長為黃盛和總幹事為黃木松苗栗縣黃姓宗親會會址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雙十街 112 號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以榮宗耀祖敦睦宗誼發揚傳統倫理道德並以互助合作之精神謀求宗族團結和協發展增進宗族情感與福利及協助政府宣導政令為成立之宗旨成立後除每年固定於苗栗縣頭份鎮忠孝里中華路 1231 巷黄家祠堂舉行會員大會或舉行敬天祭祖大典也舉辦會員福利協助辦理慶弔敬老尊賢表揚好人好事以敦宗誼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之任務如下一祖宗祭祀事項二敦睦族誼培植後進舉辦獎助學金扶助優秀清寒子弟以造就人才三宗親之調查登記互助繁榮情誼之連繫事項四族譜編纂會刊文獻專輯及通訊錄等之製作以延後世五黃姓宗親糾紛之調解困難之救助等事宜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資訊網站黃欽達的資訊網站httph12mywebhinetnet

412

宗族社會

立「蔣姓祭祀公業」民國 61 年 (1972)10 月由蔣瑞宗蔣雲宗蔣慶集等協助改成立為「苗栗縣蔣姓宗親會」並訂有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組織章程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宗親會財產並推動慈善與教育興學為宗旨苗栗縣蔣降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每年公廳祭祖還保有客家習俗以三獻禮祭祖以八音演奏顯示莊嚴禮儀蔣降姓宗親會已經多次組團返回原鄉祭祖並有裔孫蔣瑞宗編有《蔣姓大宗譜》乙部用以明世系定房別敦倫理

參考資料  蔣瑞宗編《蔣氏大宗譜》民國76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 iongˇkoacuteca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由苗栗縣境內柯姓與蔡姓派下裔孫蔡金生與蔡義男於民國 66 年 (1977) 所 籌 組成立的宗親會組織由於柯蔡兩姓的郡號都是「濟陽堂」故以濟陽柯蔡宗親會名之根據史書所載柯姓與蔡姓都是出自姬姓系出同源又根據柯蔡氏大宗譜記載宋代有柯翰為福建同安開基祖柯翰之孫為柯讚宗柯讚宗有孫女柯穀英招贅蔡十郎共生有五子分姓柯蔡成為柯蔡聯宗之由來臺灣的高雄臺南嘉義都各有「柯蔡宗廟」一座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柯蔡兩姓裔孫以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而成立的成立於會員約有 360 人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會址位於竹南鎮新南里 15 鄰金天地 13 號現任總幹事是蔡榮輝先生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依據章程規定每年於清明節祭祖與開會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訂有「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敬老尊長與優秀學生獎勵辦法」每年於清明祭祖時都依照章程規定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會員的敬老與鼓勵興講之用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祭祖時會唱由羅秀雲作詞作曲之「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饒富宗情族誼

參考資料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成立大會手冊

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

101 年 (2012)11 月 25-28 日劉政鴻率領劉姓宗親會到廣東省興年縣劉開七宗祠參加世界劉姓宗親會第八次大會並爭取到民國 103 年 (2014)於苗栗縣辦理世界劉姓宗親會第九次大會

參考資料  苗栗縣劉姓親會第九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議手冊

苗栗縣蔣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ongˋ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蔣姓源出於姬姓乃周公第三子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固始縣東之蔣鄉其子孫因以封地為姓故姓蔣蔣姓以「樂安堂」為其郡號明鄭時期有蔣副總兵號毅庵者來台卒後葬於彰化八卦山清代蔣姓族人渡海來台者多道光 11 年(1831)有蔣大德捐建東勢往卓蘭的觀嬴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是居住於苗栗之蔣氏裔孫於民國 65 年(1976) 由蔣名亮發起所成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現有會員 76 人現任理事長為蔣興乾位址位於苗栗市北苗里英才路 345 號苗栗縣蔣氏來臺灣開基祖是蔣德成蔣德成是十三世其父十二世為蔣玉揚母親為曾氏如人蔣德成排行第四上有德康德章德傑三位兄長蔣玉揚祖居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李坑村梅子坑當地有蔣氏祠堂蔣德成於乾隆 35 年 (1770)偕同兄長蔣德康蔣德章蔣德傑等參加移民臺灣之行列一行人共有蔣姓三十六位堂兄弟叔姪等抵台後有的往南臺灣有的往北臺灣各奔前程分手失散蔣德成公四兄弟則落籍於新竹廳苗栗一堡社寮岡庄起初以墾荒拓殖為主相傳剛剛抵達苗栗時以破鍋炊煑起家胼手胝足勤儉持家逐漸奠定後代裔孫生長發達之基處蔣德成妣張廖氏生有十四世蔣連進蔣連陞二兄弟蔣連進公妣朱氏生有蔣福盛蔣福順蔣福義蔣福發蔣福良蔣福常蔣福運等七兄弟蔣連陞公妣林氏生有蔣福桂蔣福傳蔣福旺蔣福興等四兄弟可以說蔣德成來台至今已有兩百年多年傳下裔孫十代蔣氏裔孫建有「蔣氏公廳」每年 10 月固定於公廳祭祖蔣氏裔孫人才輩出清代曾出舉人至今公廳保有肅靜迴避等古牌後人將來台祖蔣德成夫婦遺骸合葬於苗栗市新川里伯公坑山腰舊名凱歌潭墓地占地有一四五平方公尺於民國69 年 (1980) 重修圓坟並以跌筊為憑確定每年清明節上午九時二刻掃墓蔣氏裔孫於清代時有成

蔣氏族譜

413

客家文化事典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o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的羅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9 年 (2000)當時主要成員為頭份鎮的羅吉騰羅增雄羅倉道等三位羅姓宗親發起為尊祖敬宗敦睦宗族慎終追遠而籌組成立至今會員大約有 260 人左右會址在苗栗縣成功里 7鄰信東路 340 巷 9 弄 7號目前總幹事為羅國源先生羅姓宗親會編有羅姓族譜一冊亦曾組團回大陸原鄉廣東省惠州市羅氏宗祠祭祖頭份羅姓宗親會擁有嘗田也建有多處羅氏墓園依據羅姓宗親會章程該會每年會員定期開會四次每年共祭祖時還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給羅氏宗親根據該會祖墓傳碑記記載羅姓祖籍在廣東惠州府原陸豐縣分縣古地名叫陸河縣吉康都河田火 ( 許山下 )來台祖是第十三世祖羅用輝從原鄉移墾到苗栗頭份區十八世祖羅雙蘭生有八男成為八大房至今已傳衍到二十二世羅姓宗親會於民國 71 年 (1982)在頭份珊珠湖石坑地區建有祖墳一座民國 99 年 (2010) 重修苗栗縣羅姓宗親會就是由八大房之子孫所發起而成立

參考資料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組織章程  羅氏族譜

神明會 siinˇminˇfi

客家地區常有神明會之組織如媽祖會土地公會五穀神農大帝會或是關聖帝君會神明會是一種宗教信仰組織前清時期客家人陸續從原鄉大陸渡海來台為祈求神恩永沐海路平順或已來台人士為解離鄉背井之苦悶使精神有所寄託會將其所崇拜特定神明予以供奉並藉組織之建立與發展鞏固其庄頭或地盤久之成為臺灣社會特有之民間信仰與聚落社群聯繫聯誼之宗教性崇神組織力量依據法務部出版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對神明會的組成背景其分析指出神明會有因同鄉同姓同一行業同一村莊結拜金蘭或純粹認同某一特定神明所結合的人士故其名稱通常稱為「會」「社」「堂」亦有稱「嘗」「季」「盟」「閣」「亭」「祠」「祀典」者為籌集組織運作及聚餐聯誼之經費該組織之成員通常被稱為會員或信徒以集資購置財產用其收益如不動產之租榖租金等辦理該神明會祭典活動

客家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

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客家地區的神明會組織依常態性分析大多設有管理委員會或管理人處理其會務及財產其成員通稱會員或信徒多以規約規定其成員之權利義務及會務運作其成員之繼承權利通常為長子繼承或共推一人繼承

參考資料  法務部《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法務部2002年1月﹞  內政部《地籍清理條例》(內政部2007年 03月21日公布)

【十劃】徐耆英嘗 qiˇkiˇinacutesongˇ

徐耆英嘗為東興徐氏七世祖學俸公為中心的宗族組織因為他的諡號稱作「勸確耆英」所以就拿諡號作為蒸嘗的名號至於來頭份地區墾闢的徐氏族人為什麼要拿七世祖作為「唐山祖」來做集結族人的中心這可能是導因於徐學俸是鎮平縣穀倉下開基祖徐波徐河昆仲的父親其世系是一世徐雲崖稱探元先生元末明初由博羅遷移到梅州的石窟 ( 即鎮平縣民國改稱蕉嶺縣 )取田氏生三子長元亨字一星次元利字二星三元貞字三星號稱三大房鎮平徐氏都是這三大房衍派下來的徐學俸屬長房元亨一夕三氏徐惠常名經四氏徐仲仿名佐五世徐雙玉名玨六氏徐嘉言即徐學俸之父這一宗族組織近乎完全解體現在已看不到會份簿或嘗簿所以無從查考其組織形態不過據徐基蘭先生所保存的清代手抄本「徐氏長房祖譜」的記載徐耆英嘗有新舊兩種老嘗由徐義龍 ( 按即道光年間東興莊總理徐上林 )徐燕義兩人管理置有水田下東興庄二處上東興庄有水田一處新嘗族譜僅記載「七世耆英祖新祀」未見有其他說明文字據徐添蘭編的「鎮平徐氏探元公裔十三世渡臺祖俊彩公派下東興房族譜」(1978 編妥未刊稿 )這一宗族組織由十三徐俊彩徐俊顯十四世徐倫桂徐明桂十五世徐宜乾徐九順 ( 按即徐九二 )徐興秀等來臺祖所組成這些來臺祖除各自存有自己名份下的鬮分字的蒸嘗之外又與比較親的族人組有以上代名諱為名的蒸嘗如十四世徐倫桂與十五世徐九順以共同祖先十二世徐常政為名組成徐常政嘗十三世徐俊彩俊顯昆仲共同以其父十二世徐嘗環為名組成徐常環嘗等是茲就查訪所得分別說明如下

(1) 徐常政嘗徐常政與徐常環同屬徐學俸的六世孫

414

宗族社會

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約「謝申伯公嘗」此後嘗產迭遭變故有匪徒欲強吞公業田園謝氏族親合力抵禦當時戰歿者有陳阿生謝捷郎兩人光緒 31 年 (1905)苗栗謝慶芳被選任為謝申伯公嘗管理人因見內麻地區風水絕妙右有雙峰布錦屏之體勢前有五指展筆架之嵯峨左有長河屹獅頭之鎖鑰故經公嘗決議購買今日南苗內麻土地建造「謝氏公廳」乙座到於民國 22 年 (1933) 完工奉祖登龕安座座向「庚山兼酉庚申庚寅分金作新曆昂宿一度」不料民國 24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謝氏公廳主體未被損壞只有祠右地略有塌陷而已民國 41 年(1952)謝申伯公嘗著手改制為「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並經苗栗縣政府肆壹民社眾字第24183 號令同意核定當時並成立「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捐助章程」共三十八條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以祭祀始大祖謝申伯公暨來台歷代先敦睦派下獎勵文化教育舉辦公益慈善救濟事業及綿續謝氏宗祠為宗旨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恭敬里七鄰七十二號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十一劃】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國王會」就是三山國王信仰的神民會組織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mdashmdash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

其世系為七世學俸八世河九世一梧十世利興十一世士粹十二世常政徐常政是唐山祖他本人並沒有到過臺灣來臺的是他的長子俊恩的長子十四世的倫桂和他的三子俊德的孫子十五世的徐九順兩個人來台後為生存需要而結合成的宗族組織徐九順又名徐九二是俊德三子秀桂之子前述史料「28」記載開鑿茄苳坑圳溉田 110 餘甲又築茄苳坑溉田 30 餘甲的就是他後來徐倫桂徐九順又各自擁有他們的嘗會

(2) 徐宜乾嘗徐宜乾是十世徐利興的五世孫其世系為十世利興十一世士坤十二世常穆十三世俊日十四世聰桂十五世即宜乾據其裔孫徐進福稱宜乾並未來臺是他的六個兒子仁龍義龍 ( 又名上林 )禮龍智龍信龍恆龍等來臺從事墾闢工作以臺灣為外宅而經常來往於鎮平與臺灣之間這六兄弟中義龍名孟光字上林監生道光年間曾出任東興庄總理信龍名榮光軍功六品其獨子元章字慶華號文佐道光 30 年庚戌歲 (1850) 許學臺歲取生員咸豐 2 年壬子歲 (1852) 中式舉人恆龍名振光監生在清代應許耕讀傳家的上層家族乙未年日本人據台後大部份的裔孫都返囘鎮平原鄉據說現在只有二房義龍四房智龍五房信龍的裔孫還住在頭份鎮裔孫們只知道有嘗名而完全沒有活動也沒有產業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acutebagˋgungacuteiugˋinacutecoiˇtonˇ

謝姓的祖先淵源於炎帝神農氏神農氏姓「姜」以「火德王」著稱故稱炎帝神農氏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製作耒耜教民樹藝五穀使天下農事因而興盛後人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氏而今中醫藥界亦多供奉神農大帝並尊為「藥王」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章經周宣王時周朝北方有北狄來犯邊境周宣王任命其舅父申伯和尹吉甫去討伐北狄戰勝後申伯公因戰功而受封於謝邑《詩經大雅崧高》中有「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的記載可見申伯的功勳謝邑又稱謝國即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這是謝姓得姓之始謝姓族人移墾臺灣甚久明朝永曆年間謝新凱隨鄭成功由福建連江入墾臺南學甲粵東客家謝姓入墾臺灣的也有很多如康熙末年謝光榮入墾苗栗縣後裔移墾苗栗頭屋乾隆年間謝士可謝廷旺謝廷尚父子入墾苗栗市嘉慶年間謝鳳藩入墾苗栗市苗栗縣謝申伯公育英財團其前身是「謝申伯公嘗」謝申伯公嘗成立於咸豐 3年 (1853)當時發起人有謝氏裔孫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

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所附謝氏宗祠相片

415

客家文化事典

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 大國王巾山國王 )助政明肅寧國王 ( 二國王明山國王 )惠威弘應豐國王 ( 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 2月 15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 10 或 15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 170 座左右「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民國91 年 (2002) 由 36 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 38 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已經獲得客家委員會認同正式列如臺灣客庄12 大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族長 cug zongˋ

「房長」為宗族各房的代表者一般由房族內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者擔任「族長」則是整個宗族的代表者負責處理族內一切大小事務「族長」統籌全族事務是宗族權力系統的代表「房長」不若「族長」權力僅負責管理本房內部事務因此「族長」地位高於「房長」但二者同屬宗族組織當中重要的領導階層

「族長」可說是「房長」制的延伸擴展在宗族中擁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負責綜理宗族祠堂

一切事務約束族人遵規守矩對族內重大問題有決策權對外則享有交涉權族內房內凡有糾紛衝突時有最後仲裁權對宗族祀產具有管理權宗族在行使司法功能 ( 族規家法 ) 時一般亦多由「族長」主持其餘如立嗣分家祭祀婚娶「族長」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及互動至於「房長」雖說其權力不及「族長」然而房內事務的協調與處置調節房內成員的衝突與糾紛仍有賴「房長」監督管理和睦團結「房長」身為宗族領導階層的一員在對本房事務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參與對整個宗族事務的管理又當代宗族或宗親會以選舉方式產生之「理事長」或「主委」等領袖口語仍會稱為「族長」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758639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1998年 6月)頁113-114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acutengiab

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祭祀公業者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由享祀者之子孫或由設立人之子孫所組成並設置獨立財產之家族團體客家族群傳統上稱為為「嘗」「公業」「祖嘗」「公嘗」「嘗會」等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16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11: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宗族社會

思派下「瑞金堂」為詹玉佩派下位於上新食水坑「興仁堂」位於上新屬詹彥派下「敦五堂」位於竹圍為詹謹信派下所建

參考資料  蔡佩芸〈罩蘭Talan 客家人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  中國科技大學《苗栗縣歷史建築卓蘭詹氏繼述堂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2001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宗子 zungacuteziiˋ

宗子是指客家社會傳衍久了之後各房派下同宗之人且比較屬於同一直系親屬者客家宗族社會宗族成員不僅為「同姓」且長期繁衍之下逐漸再次方房分派使得宗族成員或家戶彼此間逐漸不強調源自於某一位某一世共同派衍的遠祖而只強調較近的共同祖先但是在族譜上在族譜世系關係的呈現上該姓宗族無論成員多寡亦或散居各地均屬同一遠祖傳下的子孫其中大宗是指血緣傳衍不久的同一姓氏族人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種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宗子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子」是血緣直系間的傳承關係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小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大宗族此類型的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客家人分家

卓蘭詹姓祖廟

時宗子除了佔有家庭財產的主要部分外還繼承老家長的爵位宗族中無論祭祀祖先辦喪事宴賓客都以宗子為主《詩大雅板》「懷德維甯宗子維城無俾城壞無獨斯畏」鄭玄箋「宗子謂王之嫡子」《禮記內則》「嫡子庶子祗事宗子宗婦雖貴富不敢以貴富入宗子之家雖眾車徒舍於外以寡約入子弟猶歸器衣服裘衾車馬則必獻其上而後敢服用其次也若非所獻則不敢以入于宗子之門不敢以貴富加於父兄宗族若富則具二牲獻其賢者于宗子夫婦皆齊而宗敬焉終事而後敢私祭」可見宗子容易成為封建社會之族長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法 zungacutefabˋ

宗法制度源自於中國西周時期為西周封建體制下重要的繼承法則與社會結構其以血緣關係為基礎以家族為本位以祖先崇拜為根源講求尊卑長幼的秩序規範

在宗法制度的框架當中上起天子王位下至士人爵邑每一家族都由嫡長子繼承奉其始祖與此繼承制度之中一系相承的稱作「大宗」與嫡長子平輩的其他支系 ( 即同母弟及庶母所生兄弟 )傳承下去的則稱為「小宗」「大宗」與「小宗」是兩個具有血緣關係而相對之系統體系「小宗」必須服從「大宗」的權威依例由一姓始祖宗子傳下的「大宗」是絕對百世不遷的至於一般的「小宗」只限五世五世以外就須另立宗主

簡言之宗法制度的繼承概念涉及了嫡庶之別和尊卑秩序宗法繼承制度所謂嫡子由元配所出嫡子中的長子即為嫡長子其餘庶出諸子便是所謂的庶子嫡長子繼承制度中只有嫡長子享有繼承權可合法繼承世襲父位並享有宗廟祭祀權以及具備宗主之領導身份權力其餘嫡子只有在長子早夭時才能按排行繼承無嫡子方立庶長子

405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張恩賜等《中國文化史》(臺北市今古文化事業民國87年1月)頁33  李東華蔡瑄瑾《歷史(上 )》(臺北三民民國88年 8月)頁41-42  林能士主編《歷史(上冊)》(台南市南一民國90年 8月)頁30

宗族 zungacutecug

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重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

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族」繼嗣群間的系譜脈絡是可以追溯出來的而「氏族」則是立足在契約關係 ( 如祖公會 )其繼嗣群成員僅是同姓而已彼此之間不一定具有血緣樞紐的關係

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共產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分產宗族此類型的宗族相對於共產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

參考資料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8690  陳進傳〈數位系譜的建構與運用〉《宜蘭文獻》第64期 (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年7月)頁9

宗族聚居  zungacutecug qi giacute

中國人重視血緣關係特別是父系血緣關係聚族而居的傳統與宗族組織原本發源於北方這種習俗在周代即已形成於中原地區周代時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實行的是一種宗法式的宗族制度

並構成了家國一體政權組織與宗族組織合一的龐大層級體系但在當時只有貴族有宗族平民依附於貴族春秋戰國時期隨宗法制度的離析在「編戶齊民」後大量貴族的宗族分解小家庭變成了普遍的社會基本單位經西漢二百年和平環境的養育豪強大族逐漸興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宗族聚居格局達到了全盛狀態而客家人移墾臺灣時也把宗族聚居型態傳臺灣來臺灣客家地區有集村有散村集村地區村莊密集每個村莊都是通一姓氏的子孫及同一宗族聚居有的一個村莊一姓是由原來的來台祖始祖綿衍後代聚居而成自然村的有的是一個莊兩姓或幾姓也是由這兩姓或幾姓的來台始祖綿延後代聚居一起成為自然村而又分片居住的以苗栗為例苗栗客家庄宗族聚居十分普遍各個家族或宗族之聚居點因人多而形成一個姓氏之村庄像西湖鄉劉恩寬派下公館鄉尖山劉獻廷父子雙舉人派下其鄰近地區都是劉姓宗族聚居繁衍之祖地其實苗栗地區各宗族聚居的現象十分普遍在傳統農業社會裡客家人的宗族觀念很強村界姓氏分明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祧 zungacutetiauacute

宗祧為中國漢人社會宗法繼承的一種社會制度所謂宗祧說得就是尊崇祖先尊崇祖廟論其繼承則是延續和發展祖宗傳續下來的枝蔓派衍換言之即「祭祀祖先繁衍子嗣」的道理

宗祧子嗣的倫序及定位相當明確論其繼承也有一套規範原則上漢人家族依親疏關係所認同的子嗣繼承人以親生子至上次為胞姪堂姪和從姪再者就是同宗同姓若非不得已多不立異性為嗣重要的是繼承宗祧僅限於男性一宗一嗣獨子不宜過房 ( 即獨子不出嗣 )卻允許兼祧

傳統的家族繼承涉及身份財產職業牌位子嗣等多種繼承其中以子嗣繼承為核心影響其他繼承的運作宗祧子嗣的繼承具有家族繁衍祭拜祖先父子相續 ( 父子聯繫 ) 三項意義

406

宗族社會

進一步來說繼承宗祧者依照宗祧原則獲得應有之財產權與祭祀權至於宗祧制度的維持也有賴祖產公業與祭典的運作

參考資料  陳進傳〈清代至日治時期宜蘭漢人家族的子嗣繼承〉《「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172-224

房份 fongˇfun

房份即是指「血食嘗」中的房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是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其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乃採照房份之方式「鬮分字祭祀團體」的房份是鬮分家產時依據兄弟人數與長幼分做幾房鬮分財產時也分作幾鬮如頭鬮二鬮三鬮等再由各房拈鬮對家產有份的派下成員各屬於其房下每房權利義務均相等各房在均分家產拈鬮時是依照倫理次序如長房二房三房等順序來拈鬮也就是所有家人全部為派下而其派下權的份量則依照其家產應分房額來分配不過鬮分字宗族團體除各房份之家產之外也會在鬮分祖先財產時先抽出一部分充當祭祀公業公嘗用

參考資料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民國86年10月)頁143-145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0  戴炎輝〈臺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 (臺北清水書局1945年)頁231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國86年12月)頁617-618

林洪嘗 limˇfungˇsongˇ

林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羅經垣人為林八郎之十世孫其六世祖林思賢由羅經垣遷居同縣廣福鄉逕背因此來臺子孫有的稱是羅經垣人有的則自稱為廣福鄉逕背人林氏各家手抄族譜均未寫明他的生卒年月日惟其八氏孫即十八世的林錦秀於乾隆年間隨福康安征討林爽文賞軍功五品奉准敇授武德將軍由此推測林洪應為明神宗萬曆年間人根據「林氏寶鑑」的記載林洪公嘗成立於嘉慶 4年 (1799) 冬至日正式名稱為「頭份林宏公嘗睦創堂」由武德將軍林錦秀所發起每份津穀一石為本放利茲息十成百百成千千成萬乃與溫吳黃羅五姓共承閩人林俊之墾地在臺灣的漢人社會與中國本土一樣宗族的建立也是以族產或宗嗣為基礎林洪公

嘗當時結集的原由以及其後發展的方式是經由參與墾闢團體而來嘉慶 11 年林洪黃日新溫殿玉吳永忠等 18 人份作 17 股半買墾造橋庄西坑田埔鬮分的契約林洪公嘗為頭份地區最大的嘗會其下又設有五哥之派即十四世「林日宣嘗」十四世「林日章嘗」十五世「林九德嘗」十五世「林九有嘗」十五世「林九萬嘗」事實上各之派並不是單獨設立一個嘗會而是分別設立各種公嘗據稱系上代設嘗人之意思分別設嘗其慣例及置產額不同但因設立年代甚久經歷代繼承所屬現有派下員均相同如林九德嘗這一支派就分別設立有「祭祀公業林九德嘗」「林九德公會」「九德嘗土地公」「九德公嘗」「林九德」「林九德嘗」等六個嘗會各有其財產其成員的認定則採取股份由各房子子孫均分的方式因此他們的會分有零點零幾分的說法這五個支派的始祖實際上都不是來臺祖而是由他們的第十八世至二十一世的裔孫們渡海來臺的來臺後基於實際需要而結合成各種嘗會據該嘗管委員會現任主委林輝棋先生說嘉慶 4年 (1799) 成立當初與會的據說有 80 份等到日據時期民國 26 年(1937) 楚理財產時每份作 2500 元則僅剩 60 餘份這個嘗會是頭份地區財產最多的一個其結合的原始資料以散失淨盡晚輩們也沒有獲得長輩的口傳資料時至今日以無法確時探討其演變情形不過這一嘗會的派下裔孫最多使得林姓人口占頭份鎮的第一位

參考資料  頭份溫殿玉嘗會份簿老簿二本道光 21年設置日據時期大正 2年 (1923)8月 5日重整新簿 5本編定仁義禮智信五字為號後智字號簿無人收管作廢

【九劃】 後龍林群才宗族 

heu lungˇlimˇkiunˇcoiˇzungacutecug

後龍林群才宗族是指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因其祖堂在後龍而得名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拱東省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

407

客家文化事典

宗廟神主輩份的世代排序其發端於中國商周封建宗法制度宗廟輩次依階層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此者正如《禮記王制》記云「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明顯含有尊卑次序之意

若就宗廟神主輩份之世代排序以各氏始祖為中心分為左昭與右穆二列排序「昭」為二四六等雙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左故稱「左昭」「穆」為三五七等單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右故稱「右穆」示以長幼有序親疏之別《禮記祭統》有云「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事於大廟則群昭穆咸在而不失倫此謂親疏之殺也」依此昭穆制度的主要目的不外乎序尊卑別親疏分長幼

昭穆制度的另一項內涵亦即姓氏宗族的輩份排名一般族譜將之稱為字行字輩輩序派序班輩班序班排派語派行或排行子孫命名時需以字輩排序為據以明世系脈絡輩份排序

總的來說昭穆制度是傳統漢人社會重要的文化載體透過宗祠家廟的廟制角度和祖先牌位的世代排序書寫關係體現了中國宗法禮制下的行為內涵以及尊卑倫常的權力象徵

參考資料  姜義華注譯《新譯禮記讀本》(臺北市三民2000年)頁199678  廖慶六《族譜文獻學》(臺北市南天2003年 5月)頁23  許子濱〈論「昭穆之命名取義」〉《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 (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民國96年12月)頁330-331

派下員 pai ha ienˇ

派下員就是祭祀公業之成員名稱享有祭祀公業的權利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

公館大坑林義炎家族所祀「阿公婆牌」上書有「左昭右穆」字眼(羅永昌拍攝)

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1839-1842) 鴉片戰爭時代加上隨後之太平天國之亂臺灣社會民生疾苦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當時子女最年長者才 20 歲最年幼者方滿週歲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阮氏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昭和 10 年(1935)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民國 49 年 (1960) 又再次改建民國 83 年(1994) 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後龍林群才宗族之後人為團結宗親力量光大宗祠門望弘揚忠孝傳統以啟迪林氏裔孫於民國 92 年(2005)成立了「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以苗栗縣行政區域為組織區域希冀林群才派下所有子孫都能崇祖敬宗增進宗親情誼樹立和諧倫常同時後龍林群才宗族也希望藉由宗親會之組織以獎掖林姓後嗣上進輔導子孫開創事業亦能維護林氏宗祠祖墳等公產設施綿遠祀奉香火傳授忠孝美德培養崇高人格林氏第十八世裔孫林隆昌經由回到石岡鄉尋根並對照族譜遍訪宗親廣集資料已於民國 78 年 (1989) 編修新族譜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昭穆 zeuacutemugˋ

「昭穆制度」簡稱為昭穆是古代宗廟輩次與

後龍林群才公傳下祖堂祖牌

408

宗族社會

的湯姓人家大多來自此地清康熙年間廣東湯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最先移台的是廣東人湯洪梅湯簡英於清康熙 60 年 (1721)移居下淡水港清代鎮平湯氏遷居臺灣的有湯民榜等多人因而在臺灣形成湯氏郡望入墾苗栗的湯氏先祖皆來自鎮平縣開基一祖四七郎之後裔分屬於湯禮輔湯智輔湯元輔湯克讓派下乾隆年間先後渡海來臺入墾苗栗公館頭屋三義後龍通霄及新竹等地迄今苗栗縣為湯姓人口數最多之縣市湯氏先祖入墾苗栗期間備嘗艱辛當時溯後龍溪而上遍佈泰雅賽夏等原住民為了生活常與原住民爭第篳路藍縷經歷數十寒暑終於有成是苗栗地區開發史上的先驅之一乾隆53 年 (1788)湯洪鵬等裔孫為緬懷先袒創業維艱澤蔭後世乃結合湯姓宗親發揮團結互助的力量共集合叔侄 90 人共同出資以生放利息或購置「祭田」來作為祭祀先祖的經費後來又成立「祖嘗」與「祭祀公業」創設湯氏宗祠供奉祖先的神位成為苗栗湯氏宗祠的由來「湯氏宗祠」位於苗栗市嘉盛里文昌廟西側創建於道光14 年 (1834)迄今已近二百八十年歷史是苗栗市最古老的一座宗祠建築形制完整古樸典雅屬客家三合院建築也是全省最大的湯姓宗祠湯氏子孫從清朝渡海來台以後一直文人輩出有好幾位進士貢生如道光 16 年 (1836) 歲次丙申候選儒學湯桂揚湯宗錫湯贊廷湯金城光緒辛卯科考充恩貢生第一名湯樹梅等人湯氏宗祠走廊還懸掛有一方恩進士三方貢元的匾額苗栗湯氏子弟自清初渡臺以來確實人才輩出至今子孫散居海內外各地數年前湯氏子孫立湯氏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後湯氏廿二世子孫湯添喜整理出湯氏宗譜每年農曆 9月初 1日分居全省各地之湯氏子孫都會前來祖祠祭拜祖先

參考資料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何來美〈保有古風的苗栗地區客家建築〉《客家風雲第20期》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湯氏宗祠

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不動產祭祀公業子孫可為派下員其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苗栗湯氏宗族 meuˇlid tongacutesii zungacutecug

湯姓為臺灣第七十七大姓湯姓人氏最為集中的則是在新竹苗栗南投台南等地湯氏的始祖為成湯為帝嚳之十四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夏末時湯伐夏建立了商朝定都於毫死後被諡為成湯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諡號命氏成為湯氏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又改子姓為湯姓以避禍湯姓最早的發祥地是今河南省境湯氏在商代就遍佈於全國各地但至秦漢之際湯姓卻以古時的中山和范陽兩郡所轄之境為其繁衍中心所以現在各地

409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gˋgu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 方 龔 汪 ) 成 立 於 民 國 67 年(1978)「六桂」是六個姓氏的裔孫組成的稱謂「六桂」即是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姓據考證六桂之本源是周代昌王 (BC1053) 時有一位兒子姓姬名溢字庶任受封官職與受分土地於翁山地區即後來之山東青州鹽官郡到了第十四世祖何公約於後唐莊宗在位年號同光 (923)何公公生子乾度公為第 15 世祖乾度公於後唐高祖天福年間 (941)官拜郎中娶陳紙生有六子乾度公所生六子都是正榜進士榮華顯貴 光大門楣人人讚美盛極一時乾度公壽終於福建莆田縣葬於莆田縣的西南方黃峰山欽賜石碑封稱「六桂坊」六桂坊有石碑共 48 座巍峨矗立因此後人稱讚曰「六桂傳方」乾度公所生六子姓氏不同分姓如下長子分姓洪字伯起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考中進士封授承議郎尚書禮部員林郎中兼殿中丞上桂國的官位賞賜紅色寶魚袋取堂號為燉煌以紀念開基地由來次子分姓江字伯虔宋朝太祖雍熙二年 (985)考中梁灝進士封授泉州法旨取堂號濟陽三子守厡姓翁字伯簡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 與長兄同榜進士授幟劍南少尉取堂號為鹽官居住竹嘯地方四子分姓方字伯惇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考中進士任命泉州法旨取堂號為河南與三兄居住於竹嘯地方五子分姓龔字伯約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 與四兄同科考取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取堂號為武陵居住馬欄地方六子分姓汪字伯容宋朝太祖雍熙 2年 (985) 與次兄為同科進士官至朝散郎韶州判官取堂號為平陽居住東林地方以上六姓之裔孫歲不同姓卻是同根同源世代相傳綿延不絕子孫遍佈在中國各省是中華民族中昌盛優秀的大宗族六桂不同姓氏之子孫遷居苗栗後子孫繁衍眾多民國 67 年 (1978)六桂裔孫在江永輝與江增量的努力及江炳松促成之下合組成立「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方龔汪 )」用以敦睦宗誼聯絡情感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經國路 4段 79 號現任總幹事為黃朝煌苗栗縣六桂宗親會雖然沒有六姓之共同公廳但是六桂宗親會成員依據章程每年訂於 10 月召開宗親會員大會發放獎學金與祝壽金且做有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一首共會員傳唱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已多次組團回到原鄉福建莆田祭祖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

參考資料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手冊

苗栗縣古氏宗親會 

meuˇlid ien guˋsii zungacuteqinacutefi

古姓的源流有多種說法以字型大小為姓商朝末年的周族領袖古公亶父是黃帝直系裔孫本姓姬古公是號亶父是名為紀念古公古為姓以國號為姓商朝末年有古國其後有以國名命氏者古成氏改姓古成氏也是周太王古公的苗裔晉獻公時本姓卻後派衍有苦成氏「苦成氏」又分派出「古成氏」古成氏中又有一支改為古姓古氏一般以「新安堂」為郡號客家古氏最早去臺灣的時間是在清朝康熙 47 年 (1707)古達先自廣東省長樂縣 ( 今五華縣 ) 安流鎮鯉魚江高車子遷徙來臺創業於桃園縣楊梅鎮上田心營盤腳康熙年間 (1662-1722) 還有廣東省蕉嶺縣蕉城鎮謝陂的古辛伯遷居中部沿海梅縣城北鄉伯公凹的古九佩遷居苗栗縣通霄鎮梅縣的古弘貴永祥鳳祥蘭祥等亦遷居來台雍正年間 (1723-173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廣東省五華縣龍玉湖約的古登昌鳳昌兄弟居新埔流民窩五華縣梅林鎮的古蘭桂古傳先居關西上橫坑蕉嶺縣長潭鄉的古祿祥居苗栗縣銅鑼鎮蕉嶺縣文福鎮高塘村的古玉行兄弟居苗栗縣後龍梅縣樟樹坪的古敬儒居龍潭三坑乾隆年間 (1736-179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等等嘉慶年間 (1796-1820)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廣東省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光緒年間 (1875-1908) 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貯河石古阿義經基隆到苗栗縣大湖開基中華民族有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懷宗念祖敦親睦族的傳統美德古氏裔孫在台繁衍綿延不絕為飲水思源慎終追遠與敦親睦族古氏在台子孫在成立宗親會之前就舉行過多次宗親聯歡大會後來經政府立案後才改稱宗親會苗栗縣古姓宗親會創始人為古關璉成立於 1982 年 7 月4 日會員大約有 248 人歷屆理事長為古關璉古憲標古石榮古漢金歷屆總幹事為古憲標古木中古輝雄會址為苗栗市自治路 353 號古關璉是苗栗縣公館鄉人1904 年出生臺北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公館國民小學教員1989 年逝世其長子古榮一在美國加州業醫長女古登美曾任臺灣省政府委員臺灣大學法學院教授為現任監察委員第三任理事長古石榮曾任苗栗縣獅潭鄉鄉長第四任理事長古漢金自行開發的自動包裝機塑膠包裝帶等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現任五行電機企業公司董事長為研究古氏源流歷史多次赴大陸尋訪潛心追溯至上古

410

宗族社會

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 1935 年 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 1960 年又再次改建1994 年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pa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2 年 (1993)2月創會會長是彭慶穩目前總幹事是住在公館的彭鈺明彭姓源自黃帝第七代孫即彭祖壽至 800多歲是歷史上著名的彭姓先祖宋代之彭延年是著名的中代彭姓始祖但人潮州刺史為官清廉頗有政績生前留有「延年公家訓」數百字以告誡子孫彭姓先民陸續於清朝康熙雍正及乾隆年間移居來台散居於臺灣各地彭姓目前是臺灣第三十五大姓彭姓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彭姓渡海來台者都是延年公之後裔像彭祥萬彭懿兄弟入墾苗栗市彭祥周入墾後龍彭祥麟入墾西湖另有彭育天彭玉泰入墾銅鑼彭文泉入墾後龍等民國 94 年 (2005) 彭鈺明當選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第四屆理事長開始主張彭姓宗親會的改革他的主張有成員年輕化老中青都要有成員兩性平權男女平等成立女姓宗親的彩虹隊請彭姓女性成員參加擴大辦理成立十周年活動蒐集史料舉辦作詩比賽及運動大會而且發行特刊苗栗縣彭姓宗親會保有許多古文書也有編修彭姓族譜在西湖鄉建有彭姓宗祠也有成立彭姓之祭祀公業創作有彭姓會歌彭姓宗親每年固定於年初2除夕端午節及中秋節祭祖也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目前臺灣省已經成立「臺灣彭姓宗親總會」總會長也是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的成員擔任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祖堂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古小彬《遷往臺灣開基的客家古氏始祖》《梅州僑鄉月報》2007年第 4期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mˇsii kiunˇcoiˇgungacuteconˇha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是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所組成的宗親會組織成立民國 92 年 5 月並經苗栗縣政府 92 年 6 月 6 日府社政字第 0920053182 號函准予備查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勝利里 28 鄰復興路一段 492 號現任主任委員為林俊彥總幹事為林欽郎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鴉片戰爭時代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 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1895 年中日馬關條約議定割讓臺灣日軍入侵之際阮氏不顧家境貧微義責諸子組織鄉勇抗日保鄉並在苗栗西郊之營頭凸 ( 亦名榕樹凸 )與日軍激戰數日臨高据險以有利地形與旺盛鬥志重創日軍雖然不幸因彈藥用盡而敗散阮氏為掩護諸子逃避日軍搜捕自己卻被日軍逮捕被執遭綑綁於大廳挨餓受刑迫供仍寧死不屈林氏諸子情急運用智勇摸黑劫牢眾兄弟率年長晚輩及部分鄉勇同志先分批誘敵追索分散日軍看管人力另一批乘虛攀登屋頂從上破瓦而入完成救母壯舉經此劫難母子兄弟親情更趨牢固阮氏審度大勢悟出「留得青山在何慮無柴燒」之理與其繼續武力抗日徒損人丁寧暫且放下武器致力造產再伺機驅除日敵於是阮氏繼續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

411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劉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劉姓是中國第四大姓劉姓之源流系統有五種說法一般劉氏族譜認為是帝堯第九子源明公 ( 或為監明公 ) 受封於劉〈今山西省洪洞縣〉故源明公為劉姓之始祖十八世劉累號禦龍氏名顯天下所以後世又有以累公為劉姓之始祖者傳到秦朝時第七十五世劉邦滅秦建立漢朝為漢高祖彭城郡〈今之徐州包括山 東 微 山 線 沛 縣 等地〉為劉邦之祖居地故劉姓堂號為「彭城堂」劉氏後人播遷於長江南北成為顯赫的名門望族光是郡望就有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 13 個之多以「彭城」為最著三國時代劉備為九十四世其次子劉永從成都遷回洛陽唐朝末年翰林學士視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祥因避亂而從洛陽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擇地立業號為東派其後代在宋朝時代大都為官顯赫一時而劉祥之兄劉翱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長官子孫定居於此遂為入閩始祖之一族譜中稱為西派東派一般被認為是客家劉氏之源流劉祥為始遷寧化之祖後代枝葉繁衍蔚為汀閩望族劉祥十五世孫劉開七 (1208-1224)原居寧化石壁水口葛藤村後遷入縣城於南宋初年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為潮梅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生十四子作有《內侍詩》一首以囑十四子源湶淵海及漣江淮漢與浩共馬娘汌浪波河深同腹列數五子是從楊劉廣傳另做「訓十四子」詩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莫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苗栗縣劉氏親親會成立於民國 69年廣傳公派下 14 大房都有裔孫參加並以敦親睦族團結互助增進聯誼促進宗親福祉發揚固有之倫理道德協助政府推行政令厚植國力為宗旨當時是由劉碧良為創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為劉國昭現任理事長為劉富明苗栗縣劉氏宗親會在苗栗縣境內十八鄉鎮市內都有分會組織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多次籌組祭祖團回大陸原鄉祭祖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址設於公館鄉鶴山村 5鄰 165 號民國 101 年 (2012)10 月臺灣省劉姓宗親會總會於苗栗成立並選出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員劉政鴻為總會長副總會長為劉炳鈞民國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臺灣省分會1979年  彭姓宗親會聯誼會手冊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vo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臺灣為第三大姓黃姓起源有三支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出自金天氏之後出自陸終之後黃姓以江夏堂為郡號晉代黃姓開始進入福建黃氏第九十世黃峭為宋代乾德三年 (965) 進士累官至天章閣直學士取三妻各生七子共八十三孫黃峭曾作一遣子八句詩「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詩中意涵在於鼓勵子孫分居各地雖然日久總要落地生根但絕不能忘掉祖先的恩澤明末清初時黃姓開始進入臺灣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廣福鄉大黃屋房乾隆中葉有十六世黃彥桂26 歲時偕兄黃彥蘭弟黃彥芳東渡來台成為苗栗縣頭份鎮新屋家黃氏開基祖乾隆末葉有黃元揚黃元英兄弟及黃明慶入墾頭份黃隆英入墾南庄道光末年黃梅怡之子黃南球入墾南庄成為苗栗望族其他黃氏裔孫來台移墾者還有很多苗栗縣各地如三灣鄉原有黃姓宗親會民國 90 年 (2001)由頭份黃姓宗親會黃秀生及其他黃姓各派裔孫合力組成「苗栗縣黃姓宗親會」現任會長是黃清盛理事長為黃盛和總幹事為黃木松苗栗縣黃姓宗親會會址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雙十街 112 號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以榮宗耀祖敦睦宗誼發揚傳統倫理道德並以互助合作之精神謀求宗族團結和協發展增進宗族情感與福利及協助政府宣導政令為成立之宗旨成立後除每年固定於苗栗縣頭份鎮忠孝里中華路 1231 巷黄家祠堂舉行會員大會或舉行敬天祭祖大典也舉辦會員福利協助辦理慶弔敬老尊賢表揚好人好事以敦宗誼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之任務如下一祖宗祭祀事項二敦睦族誼培植後進舉辦獎助學金扶助優秀清寒子弟以造就人才三宗親之調查登記互助繁榮情誼之連繫事項四族譜編纂會刊文獻專輯及通訊錄等之製作以延後世五黃姓宗親糾紛之調解困難之救助等事宜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資訊網站黃欽達的資訊網站httph12mywebhinetnet

412

宗族社會

立「蔣姓祭祀公業」民國 61 年 (1972)10 月由蔣瑞宗蔣雲宗蔣慶集等協助改成立為「苗栗縣蔣姓宗親會」並訂有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組織章程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宗親會財產並推動慈善與教育興學為宗旨苗栗縣蔣降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每年公廳祭祖還保有客家習俗以三獻禮祭祖以八音演奏顯示莊嚴禮儀蔣降姓宗親會已經多次組團返回原鄉祭祖並有裔孫蔣瑞宗編有《蔣姓大宗譜》乙部用以明世系定房別敦倫理

參考資料  蔣瑞宗編《蔣氏大宗譜》民國76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 iongˇkoacuteca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由苗栗縣境內柯姓與蔡姓派下裔孫蔡金生與蔡義男於民國 66 年 (1977) 所 籌 組成立的宗親會組織由於柯蔡兩姓的郡號都是「濟陽堂」故以濟陽柯蔡宗親會名之根據史書所載柯姓與蔡姓都是出自姬姓系出同源又根據柯蔡氏大宗譜記載宋代有柯翰為福建同安開基祖柯翰之孫為柯讚宗柯讚宗有孫女柯穀英招贅蔡十郎共生有五子分姓柯蔡成為柯蔡聯宗之由來臺灣的高雄臺南嘉義都各有「柯蔡宗廟」一座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柯蔡兩姓裔孫以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而成立的成立於會員約有 360 人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會址位於竹南鎮新南里 15 鄰金天地 13 號現任總幹事是蔡榮輝先生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依據章程規定每年於清明節祭祖與開會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訂有「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敬老尊長與優秀學生獎勵辦法」每年於清明祭祖時都依照章程規定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會員的敬老與鼓勵興講之用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祭祖時會唱由羅秀雲作詞作曲之「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饒富宗情族誼

參考資料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成立大會手冊

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

101 年 (2012)11 月 25-28 日劉政鴻率領劉姓宗親會到廣東省興年縣劉開七宗祠參加世界劉姓宗親會第八次大會並爭取到民國 103 年 (2014)於苗栗縣辦理世界劉姓宗親會第九次大會

參考資料  苗栗縣劉姓親會第九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議手冊

苗栗縣蔣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ongˋ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蔣姓源出於姬姓乃周公第三子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固始縣東之蔣鄉其子孫因以封地為姓故姓蔣蔣姓以「樂安堂」為其郡號明鄭時期有蔣副總兵號毅庵者來台卒後葬於彰化八卦山清代蔣姓族人渡海來台者多道光 11 年(1831)有蔣大德捐建東勢往卓蘭的觀嬴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是居住於苗栗之蔣氏裔孫於民國 65 年(1976) 由蔣名亮發起所成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現有會員 76 人現任理事長為蔣興乾位址位於苗栗市北苗里英才路 345 號苗栗縣蔣氏來臺灣開基祖是蔣德成蔣德成是十三世其父十二世為蔣玉揚母親為曾氏如人蔣德成排行第四上有德康德章德傑三位兄長蔣玉揚祖居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李坑村梅子坑當地有蔣氏祠堂蔣德成於乾隆 35 年 (1770)偕同兄長蔣德康蔣德章蔣德傑等參加移民臺灣之行列一行人共有蔣姓三十六位堂兄弟叔姪等抵台後有的往南臺灣有的往北臺灣各奔前程分手失散蔣德成公四兄弟則落籍於新竹廳苗栗一堡社寮岡庄起初以墾荒拓殖為主相傳剛剛抵達苗栗時以破鍋炊煑起家胼手胝足勤儉持家逐漸奠定後代裔孫生長發達之基處蔣德成妣張廖氏生有十四世蔣連進蔣連陞二兄弟蔣連進公妣朱氏生有蔣福盛蔣福順蔣福義蔣福發蔣福良蔣福常蔣福運等七兄弟蔣連陞公妣林氏生有蔣福桂蔣福傳蔣福旺蔣福興等四兄弟可以說蔣德成來台至今已有兩百年多年傳下裔孫十代蔣氏裔孫建有「蔣氏公廳」每年 10 月固定於公廳祭祖蔣氏裔孫人才輩出清代曾出舉人至今公廳保有肅靜迴避等古牌後人將來台祖蔣德成夫婦遺骸合葬於苗栗市新川里伯公坑山腰舊名凱歌潭墓地占地有一四五平方公尺於民國69 年 (1980) 重修圓坟並以跌筊為憑確定每年清明節上午九時二刻掃墓蔣氏裔孫於清代時有成

蔣氏族譜

413

客家文化事典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o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的羅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9 年 (2000)當時主要成員為頭份鎮的羅吉騰羅增雄羅倉道等三位羅姓宗親發起為尊祖敬宗敦睦宗族慎終追遠而籌組成立至今會員大約有 260 人左右會址在苗栗縣成功里 7鄰信東路 340 巷 9 弄 7號目前總幹事為羅國源先生羅姓宗親會編有羅姓族譜一冊亦曾組團回大陸原鄉廣東省惠州市羅氏宗祠祭祖頭份羅姓宗親會擁有嘗田也建有多處羅氏墓園依據羅姓宗親會章程該會每年會員定期開會四次每年共祭祖時還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給羅氏宗親根據該會祖墓傳碑記記載羅姓祖籍在廣東惠州府原陸豐縣分縣古地名叫陸河縣吉康都河田火 ( 許山下 )來台祖是第十三世祖羅用輝從原鄉移墾到苗栗頭份區十八世祖羅雙蘭生有八男成為八大房至今已傳衍到二十二世羅姓宗親會於民國 71 年 (1982)在頭份珊珠湖石坑地區建有祖墳一座民國 99 年 (2010) 重修苗栗縣羅姓宗親會就是由八大房之子孫所發起而成立

參考資料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組織章程  羅氏族譜

神明會 siinˇminˇfi

客家地區常有神明會之組織如媽祖會土地公會五穀神農大帝會或是關聖帝君會神明會是一種宗教信仰組織前清時期客家人陸續從原鄉大陸渡海來台為祈求神恩永沐海路平順或已來台人士為解離鄉背井之苦悶使精神有所寄託會將其所崇拜特定神明予以供奉並藉組織之建立與發展鞏固其庄頭或地盤久之成為臺灣社會特有之民間信仰與聚落社群聯繫聯誼之宗教性崇神組織力量依據法務部出版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對神明會的組成背景其分析指出神明會有因同鄉同姓同一行業同一村莊結拜金蘭或純粹認同某一特定神明所結合的人士故其名稱通常稱為「會」「社」「堂」亦有稱「嘗」「季」「盟」「閣」「亭」「祠」「祀典」者為籌集組織運作及聚餐聯誼之經費該組織之成員通常被稱為會員或信徒以集資購置財產用其收益如不動產之租榖租金等辦理該神明會祭典活動

客家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

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客家地區的神明會組織依常態性分析大多設有管理委員會或管理人處理其會務及財產其成員通稱會員或信徒多以規約規定其成員之權利義務及會務運作其成員之繼承權利通常為長子繼承或共推一人繼承

參考資料  法務部《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法務部2002年1月﹞  內政部《地籍清理條例》(內政部2007年 03月21日公布)

【十劃】徐耆英嘗 qiˇkiˇinacutesongˇ

徐耆英嘗為東興徐氏七世祖學俸公為中心的宗族組織因為他的諡號稱作「勸確耆英」所以就拿諡號作為蒸嘗的名號至於來頭份地區墾闢的徐氏族人為什麼要拿七世祖作為「唐山祖」來做集結族人的中心這可能是導因於徐學俸是鎮平縣穀倉下開基祖徐波徐河昆仲的父親其世系是一世徐雲崖稱探元先生元末明初由博羅遷移到梅州的石窟 ( 即鎮平縣民國改稱蕉嶺縣 )取田氏生三子長元亨字一星次元利字二星三元貞字三星號稱三大房鎮平徐氏都是這三大房衍派下來的徐學俸屬長房元亨一夕三氏徐惠常名經四氏徐仲仿名佐五世徐雙玉名玨六氏徐嘉言即徐學俸之父這一宗族組織近乎完全解體現在已看不到會份簿或嘗簿所以無從查考其組織形態不過據徐基蘭先生所保存的清代手抄本「徐氏長房祖譜」的記載徐耆英嘗有新舊兩種老嘗由徐義龍 ( 按即道光年間東興莊總理徐上林 )徐燕義兩人管理置有水田下東興庄二處上東興庄有水田一處新嘗族譜僅記載「七世耆英祖新祀」未見有其他說明文字據徐添蘭編的「鎮平徐氏探元公裔十三世渡臺祖俊彩公派下東興房族譜」(1978 編妥未刊稿 )這一宗族組織由十三徐俊彩徐俊顯十四世徐倫桂徐明桂十五世徐宜乾徐九順 ( 按即徐九二 )徐興秀等來臺祖所組成這些來臺祖除各自存有自己名份下的鬮分字的蒸嘗之外又與比較親的族人組有以上代名諱為名的蒸嘗如十四世徐倫桂與十五世徐九順以共同祖先十二世徐常政為名組成徐常政嘗十三世徐俊彩俊顯昆仲共同以其父十二世徐嘗環為名組成徐常環嘗等是茲就查訪所得分別說明如下

(1) 徐常政嘗徐常政與徐常環同屬徐學俸的六世孫

414

宗族社會

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約「謝申伯公嘗」此後嘗產迭遭變故有匪徒欲強吞公業田園謝氏族親合力抵禦當時戰歿者有陳阿生謝捷郎兩人光緒 31 年 (1905)苗栗謝慶芳被選任為謝申伯公嘗管理人因見內麻地區風水絕妙右有雙峰布錦屏之體勢前有五指展筆架之嵯峨左有長河屹獅頭之鎖鑰故經公嘗決議購買今日南苗內麻土地建造「謝氏公廳」乙座到於民國 22 年 (1933) 完工奉祖登龕安座座向「庚山兼酉庚申庚寅分金作新曆昂宿一度」不料民國 24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謝氏公廳主體未被損壞只有祠右地略有塌陷而已民國 41 年(1952)謝申伯公嘗著手改制為「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並經苗栗縣政府肆壹民社眾字第24183 號令同意核定當時並成立「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捐助章程」共三十八條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以祭祀始大祖謝申伯公暨來台歷代先敦睦派下獎勵文化教育舉辦公益慈善救濟事業及綿續謝氏宗祠為宗旨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恭敬里七鄰七十二號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十一劃】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國王會」就是三山國王信仰的神民會組織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mdashmdash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

其世系為七世學俸八世河九世一梧十世利興十一世士粹十二世常政徐常政是唐山祖他本人並沒有到過臺灣來臺的是他的長子俊恩的長子十四世的倫桂和他的三子俊德的孫子十五世的徐九順兩個人來台後為生存需要而結合成的宗族組織徐九順又名徐九二是俊德三子秀桂之子前述史料「28」記載開鑿茄苳坑圳溉田 110 餘甲又築茄苳坑溉田 30 餘甲的就是他後來徐倫桂徐九順又各自擁有他們的嘗會

(2) 徐宜乾嘗徐宜乾是十世徐利興的五世孫其世系為十世利興十一世士坤十二世常穆十三世俊日十四世聰桂十五世即宜乾據其裔孫徐進福稱宜乾並未來臺是他的六個兒子仁龍義龍 ( 又名上林 )禮龍智龍信龍恆龍等來臺從事墾闢工作以臺灣為外宅而經常來往於鎮平與臺灣之間這六兄弟中義龍名孟光字上林監生道光年間曾出任東興庄總理信龍名榮光軍功六品其獨子元章字慶華號文佐道光 30 年庚戌歲 (1850) 許學臺歲取生員咸豐 2 年壬子歲 (1852) 中式舉人恆龍名振光監生在清代應許耕讀傳家的上層家族乙未年日本人據台後大部份的裔孫都返囘鎮平原鄉據說現在只有二房義龍四房智龍五房信龍的裔孫還住在頭份鎮裔孫們只知道有嘗名而完全沒有活動也沒有產業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acutebagˋgungacuteiugˋinacutecoiˇtonˇ

謝姓的祖先淵源於炎帝神農氏神農氏姓「姜」以「火德王」著稱故稱炎帝神農氏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製作耒耜教民樹藝五穀使天下農事因而興盛後人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氏而今中醫藥界亦多供奉神農大帝並尊為「藥王」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章經周宣王時周朝北方有北狄來犯邊境周宣王任命其舅父申伯和尹吉甫去討伐北狄戰勝後申伯公因戰功而受封於謝邑《詩經大雅崧高》中有「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的記載可見申伯的功勳謝邑又稱謝國即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這是謝姓得姓之始謝姓族人移墾臺灣甚久明朝永曆年間謝新凱隨鄭成功由福建連江入墾臺南學甲粵東客家謝姓入墾臺灣的也有很多如康熙末年謝光榮入墾苗栗縣後裔移墾苗栗頭屋乾隆年間謝士可謝廷旺謝廷尚父子入墾苗栗市嘉慶年間謝鳳藩入墾苗栗市苗栗縣謝申伯公育英財團其前身是「謝申伯公嘗」謝申伯公嘗成立於咸豐 3年 (1853)當時發起人有謝氏裔孫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

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所附謝氏宗祠相片

415

客家文化事典

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 大國王巾山國王 )助政明肅寧國王 ( 二國王明山國王 )惠威弘應豐國王 ( 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 2月 15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 10 或 15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 170 座左右「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民國91 年 (2002) 由 36 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 38 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已經獲得客家委員會認同正式列如臺灣客庄12 大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族長 cug zongˋ

「房長」為宗族各房的代表者一般由房族內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者擔任「族長」則是整個宗族的代表者負責處理族內一切大小事務「族長」統籌全族事務是宗族權力系統的代表「房長」不若「族長」權力僅負責管理本房內部事務因此「族長」地位高於「房長」但二者同屬宗族組織當中重要的領導階層

「族長」可說是「房長」制的延伸擴展在宗族中擁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負責綜理宗族祠堂

一切事務約束族人遵規守矩對族內重大問題有決策權對外則享有交涉權族內房內凡有糾紛衝突時有最後仲裁權對宗族祀產具有管理權宗族在行使司法功能 ( 族規家法 ) 時一般亦多由「族長」主持其餘如立嗣分家祭祀婚娶「族長」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及互動至於「房長」雖說其權力不及「族長」然而房內事務的協調與處置調節房內成員的衝突與糾紛仍有賴「房長」監督管理和睦團結「房長」身為宗族領導階層的一員在對本房事務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參與對整個宗族事務的管理又當代宗族或宗親會以選舉方式產生之「理事長」或「主委」等領袖口語仍會稱為「族長」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758639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1998年 6月)頁113-114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acutengiab

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祭祀公業者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由享祀者之子孫或由設立人之子孫所組成並設置獨立財產之家族團體客家族群傳統上稱為為「嘗」「公業」「祖嘗」「公嘗」「嘗會」等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16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12: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張恩賜等《中國文化史》(臺北市今古文化事業民國87年1月)頁33  李東華蔡瑄瑾《歷史(上 )》(臺北三民民國88年 8月)頁41-42  林能士主編《歷史(上冊)》(台南市南一民國90年 8月)頁30

宗族 zungacutecug

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若以家庭為基礎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宗族是家族的延伸 ( 即家庭-家族-宗族三重關係 )依此「宗族」實為家族的往前溯源與向後擴散因時間的拉長各房派下房親經多次分家遷徙住處散居各地彼此間雖能尋繹系譜血緣的關係然隨著世代的增加族眾的繁衍已是愈來愈疏遠

宗族與氏族都是建立在父系繼嗣群成員之間的系譜關係是否清楚必需要有確實的父系祖先系譜分房分支的概念簡言之「宗族」繼嗣群間的系譜脈絡是可以追溯出來的而「氏族」則是立足在契約關係 ( 如祖公會 )其繼嗣群成員僅是同姓而已彼此之間不一定具有血緣樞紐的關係

學者陳進傳指出若以同宗為限兼以住居遠近作界定住在同個村落或地域的家戶且有血緣關係者為「家族」相隔遠處者則為「宗族」再者依實際生活狀況宗族概可區分為如下兩種型態其一共產宗族為宗族成員雖彼此分居異地尚保留祖先遺留的共同財產之親屬關係由於財產尚未鬮分關係仍屬親密其二分產宗族此類型的宗族相對於共產宗族各房均以鬮分祖產並獲得其該有的持分同時遷居他處除遇祭祀及婚喪節慶以外各房平素鮮少往來

參考資料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8690  陳進傳〈數位系譜的建構與運用〉《宜蘭文獻》第64期 (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2年7月)頁9

宗族聚居  zungacutecug qi giacute

中國人重視血緣關係特別是父系血緣關係聚族而居的傳統與宗族組織原本發源於北方這種習俗在周代即已形成於中原地區周代時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實行的是一種宗法式的宗族制度

並構成了家國一體政權組織與宗族組織合一的龐大層級體系但在當時只有貴族有宗族平民依附於貴族春秋戰國時期隨宗法制度的離析在「編戶齊民」後大量貴族的宗族分解小家庭變成了普遍的社會基本單位經西漢二百年和平環境的養育豪強大族逐漸興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宗族聚居格局達到了全盛狀態而客家人移墾臺灣時也把宗族聚居型態傳臺灣來臺灣客家地區有集村有散村集村地區村莊密集每個村莊都是通一姓氏的子孫及同一宗族聚居有的一個村莊一姓是由原來的來台祖始祖綿衍後代聚居而成自然村的有的是一個莊兩姓或幾姓也是由這兩姓或幾姓的來台始祖綿延後代聚居一起成為自然村而又分片居住的以苗栗為例苗栗客家庄宗族聚居十分普遍各個家族或宗族之聚居點因人多而形成一個姓氏之村庄像西湖鄉劉恩寬派下公館鄉尖山劉獻廷父子雙舉人派下其鄰近地區都是劉姓宗族聚居繁衍之祖地其實苗栗地區各宗族聚居的現象十分普遍在傳統農業社會裡客家人的宗族觀念很強村界姓氏分明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宗祧 zungacutetiauacute

宗祧為中國漢人社會宗法繼承的一種社會制度所謂宗祧說得就是尊崇祖先尊崇祖廟論其繼承則是延續和發展祖宗傳續下來的枝蔓派衍換言之即「祭祀祖先繁衍子嗣」的道理

宗祧子嗣的倫序及定位相當明確論其繼承也有一套規範原則上漢人家族依親疏關係所認同的子嗣繼承人以親生子至上次為胞姪堂姪和從姪再者就是同宗同姓若非不得已多不立異性為嗣重要的是繼承宗祧僅限於男性一宗一嗣獨子不宜過房 ( 即獨子不出嗣 )卻允許兼祧

傳統的家族繼承涉及身份財產職業牌位子嗣等多種繼承其中以子嗣繼承為核心影響其他繼承的運作宗祧子嗣的繼承具有家族繁衍祭拜祖先父子相續 ( 父子聯繫 ) 三項意義

406

宗族社會

進一步來說繼承宗祧者依照宗祧原則獲得應有之財產權與祭祀權至於宗祧制度的維持也有賴祖產公業與祭典的運作

參考資料  陳進傳〈清代至日治時期宜蘭漢人家族的子嗣繼承〉《「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172-224

房份 fongˇfun

房份即是指「血食嘗」中的房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是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其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乃採照房份之方式「鬮分字祭祀團體」的房份是鬮分家產時依據兄弟人數與長幼分做幾房鬮分財產時也分作幾鬮如頭鬮二鬮三鬮等再由各房拈鬮對家產有份的派下成員各屬於其房下每房權利義務均相等各房在均分家產拈鬮時是依照倫理次序如長房二房三房等順序來拈鬮也就是所有家人全部為派下而其派下權的份量則依照其家產應分房額來分配不過鬮分字宗族團體除各房份之家產之外也會在鬮分祖先財產時先抽出一部分充當祭祀公業公嘗用

參考資料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民國86年10月)頁143-145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0  戴炎輝〈臺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 (臺北清水書局1945年)頁231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國86年12月)頁617-618

林洪嘗 limˇfungˇsongˇ

林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羅經垣人為林八郎之十世孫其六世祖林思賢由羅經垣遷居同縣廣福鄉逕背因此來臺子孫有的稱是羅經垣人有的則自稱為廣福鄉逕背人林氏各家手抄族譜均未寫明他的生卒年月日惟其八氏孫即十八世的林錦秀於乾隆年間隨福康安征討林爽文賞軍功五品奉准敇授武德將軍由此推測林洪應為明神宗萬曆年間人根據「林氏寶鑑」的記載林洪公嘗成立於嘉慶 4年 (1799) 冬至日正式名稱為「頭份林宏公嘗睦創堂」由武德將軍林錦秀所發起每份津穀一石為本放利茲息十成百百成千千成萬乃與溫吳黃羅五姓共承閩人林俊之墾地在臺灣的漢人社會與中國本土一樣宗族的建立也是以族產或宗嗣為基礎林洪公

嘗當時結集的原由以及其後發展的方式是經由參與墾闢團體而來嘉慶 11 年林洪黃日新溫殿玉吳永忠等 18 人份作 17 股半買墾造橋庄西坑田埔鬮分的契約林洪公嘗為頭份地區最大的嘗會其下又設有五哥之派即十四世「林日宣嘗」十四世「林日章嘗」十五世「林九德嘗」十五世「林九有嘗」十五世「林九萬嘗」事實上各之派並不是單獨設立一個嘗會而是分別設立各種公嘗據稱系上代設嘗人之意思分別設嘗其慣例及置產額不同但因設立年代甚久經歷代繼承所屬現有派下員均相同如林九德嘗這一支派就分別設立有「祭祀公業林九德嘗」「林九德公會」「九德嘗土地公」「九德公嘗」「林九德」「林九德嘗」等六個嘗會各有其財產其成員的認定則採取股份由各房子子孫均分的方式因此他們的會分有零點零幾分的說法這五個支派的始祖實際上都不是來臺祖而是由他們的第十八世至二十一世的裔孫們渡海來臺的來臺後基於實際需要而結合成各種嘗會據該嘗管委員會現任主委林輝棋先生說嘉慶 4年 (1799) 成立當初與會的據說有 80 份等到日據時期民國 26 年(1937) 楚理財產時每份作 2500 元則僅剩 60 餘份這個嘗會是頭份地區財產最多的一個其結合的原始資料以散失淨盡晚輩們也沒有獲得長輩的口傳資料時至今日以無法確時探討其演變情形不過這一嘗會的派下裔孫最多使得林姓人口占頭份鎮的第一位

參考資料  頭份溫殿玉嘗會份簿老簿二本道光 21年設置日據時期大正 2年 (1923)8月 5日重整新簿 5本編定仁義禮智信五字為號後智字號簿無人收管作廢

【九劃】 後龍林群才宗族 

heu lungˇlimˇkiunˇcoiˇzungacutecug

後龍林群才宗族是指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因其祖堂在後龍而得名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拱東省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

407

客家文化事典

宗廟神主輩份的世代排序其發端於中國商周封建宗法制度宗廟輩次依階層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此者正如《禮記王制》記云「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明顯含有尊卑次序之意

若就宗廟神主輩份之世代排序以各氏始祖為中心分為左昭與右穆二列排序「昭」為二四六等雙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左故稱「左昭」「穆」為三五七等單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右故稱「右穆」示以長幼有序親疏之別《禮記祭統》有云「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事於大廟則群昭穆咸在而不失倫此謂親疏之殺也」依此昭穆制度的主要目的不外乎序尊卑別親疏分長幼

昭穆制度的另一項內涵亦即姓氏宗族的輩份排名一般族譜將之稱為字行字輩輩序派序班輩班序班排派語派行或排行子孫命名時需以字輩排序為據以明世系脈絡輩份排序

總的來說昭穆制度是傳統漢人社會重要的文化載體透過宗祠家廟的廟制角度和祖先牌位的世代排序書寫關係體現了中國宗法禮制下的行為內涵以及尊卑倫常的權力象徵

參考資料  姜義華注譯《新譯禮記讀本》(臺北市三民2000年)頁199678  廖慶六《族譜文獻學》(臺北市南天2003年 5月)頁23  許子濱〈論「昭穆之命名取義」〉《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 (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民國96年12月)頁330-331

派下員 pai ha ienˇ

派下員就是祭祀公業之成員名稱享有祭祀公業的權利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

公館大坑林義炎家族所祀「阿公婆牌」上書有「左昭右穆」字眼(羅永昌拍攝)

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1839-1842) 鴉片戰爭時代加上隨後之太平天國之亂臺灣社會民生疾苦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當時子女最年長者才 20 歲最年幼者方滿週歲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阮氏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昭和 10 年(1935)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民國 49 年 (1960) 又再次改建民國 83 年(1994) 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後龍林群才宗族之後人為團結宗親力量光大宗祠門望弘揚忠孝傳統以啟迪林氏裔孫於民國 92 年(2005)成立了「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以苗栗縣行政區域為組織區域希冀林群才派下所有子孫都能崇祖敬宗增進宗親情誼樹立和諧倫常同時後龍林群才宗族也希望藉由宗親會之組織以獎掖林姓後嗣上進輔導子孫開創事業亦能維護林氏宗祠祖墳等公產設施綿遠祀奉香火傳授忠孝美德培養崇高人格林氏第十八世裔孫林隆昌經由回到石岡鄉尋根並對照族譜遍訪宗親廣集資料已於民國 78 年 (1989) 編修新族譜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昭穆 zeuacutemugˋ

「昭穆制度」簡稱為昭穆是古代宗廟輩次與

後龍林群才公傳下祖堂祖牌

408

宗族社會

的湯姓人家大多來自此地清康熙年間廣東湯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最先移台的是廣東人湯洪梅湯簡英於清康熙 60 年 (1721)移居下淡水港清代鎮平湯氏遷居臺灣的有湯民榜等多人因而在臺灣形成湯氏郡望入墾苗栗的湯氏先祖皆來自鎮平縣開基一祖四七郎之後裔分屬於湯禮輔湯智輔湯元輔湯克讓派下乾隆年間先後渡海來臺入墾苗栗公館頭屋三義後龍通霄及新竹等地迄今苗栗縣為湯姓人口數最多之縣市湯氏先祖入墾苗栗期間備嘗艱辛當時溯後龍溪而上遍佈泰雅賽夏等原住民為了生活常與原住民爭第篳路藍縷經歷數十寒暑終於有成是苗栗地區開發史上的先驅之一乾隆53 年 (1788)湯洪鵬等裔孫為緬懷先袒創業維艱澤蔭後世乃結合湯姓宗親發揮團結互助的力量共集合叔侄 90 人共同出資以生放利息或購置「祭田」來作為祭祀先祖的經費後來又成立「祖嘗」與「祭祀公業」創設湯氏宗祠供奉祖先的神位成為苗栗湯氏宗祠的由來「湯氏宗祠」位於苗栗市嘉盛里文昌廟西側創建於道光14 年 (1834)迄今已近二百八十年歷史是苗栗市最古老的一座宗祠建築形制完整古樸典雅屬客家三合院建築也是全省最大的湯姓宗祠湯氏子孫從清朝渡海來台以後一直文人輩出有好幾位進士貢生如道光 16 年 (1836) 歲次丙申候選儒學湯桂揚湯宗錫湯贊廷湯金城光緒辛卯科考充恩貢生第一名湯樹梅等人湯氏宗祠走廊還懸掛有一方恩進士三方貢元的匾額苗栗湯氏子弟自清初渡臺以來確實人才輩出至今子孫散居海內外各地數年前湯氏子孫立湯氏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後湯氏廿二世子孫湯添喜整理出湯氏宗譜每年農曆 9月初 1日分居全省各地之湯氏子孫都會前來祖祠祭拜祖先

參考資料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何來美〈保有古風的苗栗地區客家建築〉《客家風雲第20期》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湯氏宗祠

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不動產祭祀公業子孫可為派下員其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苗栗湯氏宗族 meuˇlid tongacutesii zungacutecug

湯姓為臺灣第七十七大姓湯姓人氏最為集中的則是在新竹苗栗南投台南等地湯氏的始祖為成湯為帝嚳之十四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夏末時湯伐夏建立了商朝定都於毫死後被諡為成湯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諡號命氏成為湯氏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又改子姓為湯姓以避禍湯姓最早的發祥地是今河南省境湯氏在商代就遍佈於全國各地但至秦漢之際湯姓卻以古時的中山和范陽兩郡所轄之境為其繁衍中心所以現在各地

409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gˋgu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 方 龔 汪 ) 成 立 於 民 國 67 年(1978)「六桂」是六個姓氏的裔孫組成的稱謂「六桂」即是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姓據考證六桂之本源是周代昌王 (BC1053) 時有一位兒子姓姬名溢字庶任受封官職與受分土地於翁山地區即後來之山東青州鹽官郡到了第十四世祖何公約於後唐莊宗在位年號同光 (923)何公公生子乾度公為第 15 世祖乾度公於後唐高祖天福年間 (941)官拜郎中娶陳紙生有六子乾度公所生六子都是正榜進士榮華顯貴 光大門楣人人讚美盛極一時乾度公壽終於福建莆田縣葬於莆田縣的西南方黃峰山欽賜石碑封稱「六桂坊」六桂坊有石碑共 48 座巍峨矗立因此後人稱讚曰「六桂傳方」乾度公所生六子姓氏不同分姓如下長子分姓洪字伯起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考中進士封授承議郎尚書禮部員林郎中兼殿中丞上桂國的官位賞賜紅色寶魚袋取堂號為燉煌以紀念開基地由來次子分姓江字伯虔宋朝太祖雍熙二年 (985)考中梁灝進士封授泉州法旨取堂號濟陽三子守厡姓翁字伯簡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 與長兄同榜進士授幟劍南少尉取堂號為鹽官居住竹嘯地方四子分姓方字伯惇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考中進士任命泉州法旨取堂號為河南與三兄居住於竹嘯地方五子分姓龔字伯約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 與四兄同科考取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取堂號為武陵居住馬欄地方六子分姓汪字伯容宋朝太祖雍熙 2年 (985) 與次兄為同科進士官至朝散郎韶州判官取堂號為平陽居住東林地方以上六姓之裔孫歲不同姓卻是同根同源世代相傳綿延不絕子孫遍佈在中國各省是中華民族中昌盛優秀的大宗族六桂不同姓氏之子孫遷居苗栗後子孫繁衍眾多民國 67 年 (1978)六桂裔孫在江永輝與江增量的努力及江炳松促成之下合組成立「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方龔汪 )」用以敦睦宗誼聯絡情感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經國路 4段 79 號現任總幹事為黃朝煌苗栗縣六桂宗親會雖然沒有六姓之共同公廳但是六桂宗親會成員依據章程每年訂於 10 月召開宗親會員大會發放獎學金與祝壽金且做有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一首共會員傳唱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已多次組團回到原鄉福建莆田祭祖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

參考資料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手冊

苗栗縣古氏宗親會 

meuˇlid ien guˋsii zungacuteqinacutefi

古姓的源流有多種說法以字型大小為姓商朝末年的周族領袖古公亶父是黃帝直系裔孫本姓姬古公是號亶父是名為紀念古公古為姓以國號為姓商朝末年有古國其後有以國名命氏者古成氏改姓古成氏也是周太王古公的苗裔晉獻公時本姓卻後派衍有苦成氏「苦成氏」又分派出「古成氏」古成氏中又有一支改為古姓古氏一般以「新安堂」為郡號客家古氏最早去臺灣的時間是在清朝康熙 47 年 (1707)古達先自廣東省長樂縣 ( 今五華縣 ) 安流鎮鯉魚江高車子遷徙來臺創業於桃園縣楊梅鎮上田心營盤腳康熙年間 (1662-1722) 還有廣東省蕉嶺縣蕉城鎮謝陂的古辛伯遷居中部沿海梅縣城北鄉伯公凹的古九佩遷居苗栗縣通霄鎮梅縣的古弘貴永祥鳳祥蘭祥等亦遷居來台雍正年間 (1723-173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廣東省五華縣龍玉湖約的古登昌鳳昌兄弟居新埔流民窩五華縣梅林鎮的古蘭桂古傳先居關西上橫坑蕉嶺縣長潭鄉的古祿祥居苗栗縣銅鑼鎮蕉嶺縣文福鎮高塘村的古玉行兄弟居苗栗縣後龍梅縣樟樹坪的古敬儒居龍潭三坑乾隆年間 (1736-179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等等嘉慶年間 (1796-1820)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廣東省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光緒年間 (1875-1908) 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貯河石古阿義經基隆到苗栗縣大湖開基中華民族有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懷宗念祖敦親睦族的傳統美德古氏裔孫在台繁衍綿延不絕為飲水思源慎終追遠與敦親睦族古氏在台子孫在成立宗親會之前就舉行過多次宗親聯歡大會後來經政府立案後才改稱宗親會苗栗縣古姓宗親會創始人為古關璉成立於 1982 年 7 月4 日會員大約有 248 人歷屆理事長為古關璉古憲標古石榮古漢金歷屆總幹事為古憲標古木中古輝雄會址為苗栗市自治路 353 號古關璉是苗栗縣公館鄉人1904 年出生臺北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公館國民小學教員1989 年逝世其長子古榮一在美國加州業醫長女古登美曾任臺灣省政府委員臺灣大學法學院教授為現任監察委員第三任理事長古石榮曾任苗栗縣獅潭鄉鄉長第四任理事長古漢金自行開發的自動包裝機塑膠包裝帶等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現任五行電機企業公司董事長為研究古氏源流歷史多次赴大陸尋訪潛心追溯至上古

410

宗族社會

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 1935 年 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 1960 年又再次改建1994 年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pa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2 年 (1993)2月創會會長是彭慶穩目前總幹事是住在公館的彭鈺明彭姓源自黃帝第七代孫即彭祖壽至 800多歲是歷史上著名的彭姓先祖宋代之彭延年是著名的中代彭姓始祖但人潮州刺史為官清廉頗有政績生前留有「延年公家訓」數百字以告誡子孫彭姓先民陸續於清朝康熙雍正及乾隆年間移居來台散居於臺灣各地彭姓目前是臺灣第三十五大姓彭姓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彭姓渡海來台者都是延年公之後裔像彭祥萬彭懿兄弟入墾苗栗市彭祥周入墾後龍彭祥麟入墾西湖另有彭育天彭玉泰入墾銅鑼彭文泉入墾後龍等民國 94 年 (2005) 彭鈺明當選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第四屆理事長開始主張彭姓宗親會的改革他的主張有成員年輕化老中青都要有成員兩性平權男女平等成立女姓宗親的彩虹隊請彭姓女性成員參加擴大辦理成立十周年活動蒐集史料舉辦作詩比賽及運動大會而且發行特刊苗栗縣彭姓宗親會保有許多古文書也有編修彭姓族譜在西湖鄉建有彭姓宗祠也有成立彭姓之祭祀公業創作有彭姓會歌彭姓宗親每年固定於年初2除夕端午節及中秋節祭祖也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目前臺灣省已經成立「臺灣彭姓宗親總會」總會長也是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的成員擔任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祖堂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古小彬《遷往臺灣開基的客家古氏始祖》《梅州僑鄉月報》2007年第 4期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mˇsii kiunˇcoiˇgungacuteconˇha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是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所組成的宗親會組織成立民國 92 年 5 月並經苗栗縣政府 92 年 6 月 6 日府社政字第 0920053182 號函准予備查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勝利里 28 鄰復興路一段 492 號現任主任委員為林俊彥總幹事為林欽郎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鴉片戰爭時代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 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1895 年中日馬關條約議定割讓臺灣日軍入侵之際阮氏不顧家境貧微義責諸子組織鄉勇抗日保鄉並在苗栗西郊之營頭凸 ( 亦名榕樹凸 )與日軍激戰數日臨高据險以有利地形與旺盛鬥志重創日軍雖然不幸因彈藥用盡而敗散阮氏為掩護諸子逃避日軍搜捕自己卻被日軍逮捕被執遭綑綁於大廳挨餓受刑迫供仍寧死不屈林氏諸子情急運用智勇摸黑劫牢眾兄弟率年長晚輩及部分鄉勇同志先分批誘敵追索分散日軍看管人力另一批乘虛攀登屋頂從上破瓦而入完成救母壯舉經此劫難母子兄弟親情更趨牢固阮氏審度大勢悟出「留得青山在何慮無柴燒」之理與其繼續武力抗日徒損人丁寧暫且放下武器致力造產再伺機驅除日敵於是阮氏繼續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

411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劉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劉姓是中國第四大姓劉姓之源流系統有五種說法一般劉氏族譜認為是帝堯第九子源明公 ( 或為監明公 ) 受封於劉〈今山西省洪洞縣〉故源明公為劉姓之始祖十八世劉累號禦龍氏名顯天下所以後世又有以累公為劉姓之始祖者傳到秦朝時第七十五世劉邦滅秦建立漢朝為漢高祖彭城郡〈今之徐州包括山 東 微 山 線 沛 縣 等地〉為劉邦之祖居地故劉姓堂號為「彭城堂」劉氏後人播遷於長江南北成為顯赫的名門望族光是郡望就有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 13 個之多以「彭城」為最著三國時代劉備為九十四世其次子劉永從成都遷回洛陽唐朝末年翰林學士視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祥因避亂而從洛陽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擇地立業號為東派其後代在宋朝時代大都為官顯赫一時而劉祥之兄劉翱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長官子孫定居於此遂為入閩始祖之一族譜中稱為西派東派一般被認為是客家劉氏之源流劉祥為始遷寧化之祖後代枝葉繁衍蔚為汀閩望族劉祥十五世孫劉開七 (1208-1224)原居寧化石壁水口葛藤村後遷入縣城於南宋初年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為潮梅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生十四子作有《內侍詩》一首以囑十四子源湶淵海及漣江淮漢與浩共馬娘汌浪波河深同腹列數五子是從楊劉廣傳另做「訓十四子」詩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莫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苗栗縣劉氏親親會成立於民國 69年廣傳公派下 14 大房都有裔孫參加並以敦親睦族團結互助增進聯誼促進宗親福祉發揚固有之倫理道德協助政府推行政令厚植國力為宗旨當時是由劉碧良為創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為劉國昭現任理事長為劉富明苗栗縣劉氏宗親會在苗栗縣境內十八鄉鎮市內都有分會組織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多次籌組祭祖團回大陸原鄉祭祖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址設於公館鄉鶴山村 5鄰 165 號民國 101 年 (2012)10 月臺灣省劉姓宗親會總會於苗栗成立並選出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員劉政鴻為總會長副總會長為劉炳鈞民國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臺灣省分會1979年  彭姓宗親會聯誼會手冊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vo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臺灣為第三大姓黃姓起源有三支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出自金天氏之後出自陸終之後黃姓以江夏堂為郡號晉代黃姓開始進入福建黃氏第九十世黃峭為宋代乾德三年 (965) 進士累官至天章閣直學士取三妻各生七子共八十三孫黃峭曾作一遣子八句詩「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詩中意涵在於鼓勵子孫分居各地雖然日久總要落地生根但絕不能忘掉祖先的恩澤明末清初時黃姓開始進入臺灣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廣福鄉大黃屋房乾隆中葉有十六世黃彥桂26 歲時偕兄黃彥蘭弟黃彥芳東渡來台成為苗栗縣頭份鎮新屋家黃氏開基祖乾隆末葉有黃元揚黃元英兄弟及黃明慶入墾頭份黃隆英入墾南庄道光末年黃梅怡之子黃南球入墾南庄成為苗栗望族其他黃氏裔孫來台移墾者還有很多苗栗縣各地如三灣鄉原有黃姓宗親會民國 90 年 (2001)由頭份黃姓宗親會黃秀生及其他黃姓各派裔孫合力組成「苗栗縣黃姓宗親會」現任會長是黃清盛理事長為黃盛和總幹事為黃木松苗栗縣黃姓宗親會會址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雙十街 112 號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以榮宗耀祖敦睦宗誼發揚傳統倫理道德並以互助合作之精神謀求宗族團結和協發展增進宗族情感與福利及協助政府宣導政令為成立之宗旨成立後除每年固定於苗栗縣頭份鎮忠孝里中華路 1231 巷黄家祠堂舉行會員大會或舉行敬天祭祖大典也舉辦會員福利協助辦理慶弔敬老尊賢表揚好人好事以敦宗誼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之任務如下一祖宗祭祀事項二敦睦族誼培植後進舉辦獎助學金扶助優秀清寒子弟以造就人才三宗親之調查登記互助繁榮情誼之連繫事項四族譜編纂會刊文獻專輯及通訊錄等之製作以延後世五黃姓宗親糾紛之調解困難之救助等事宜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資訊網站黃欽達的資訊網站httph12mywebhinetnet

412

宗族社會

立「蔣姓祭祀公業」民國 61 年 (1972)10 月由蔣瑞宗蔣雲宗蔣慶集等協助改成立為「苗栗縣蔣姓宗親會」並訂有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組織章程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宗親會財產並推動慈善與教育興學為宗旨苗栗縣蔣降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每年公廳祭祖還保有客家習俗以三獻禮祭祖以八音演奏顯示莊嚴禮儀蔣降姓宗親會已經多次組團返回原鄉祭祖並有裔孫蔣瑞宗編有《蔣姓大宗譜》乙部用以明世系定房別敦倫理

參考資料  蔣瑞宗編《蔣氏大宗譜》民國76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 iongˇkoacuteca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由苗栗縣境內柯姓與蔡姓派下裔孫蔡金生與蔡義男於民國 66 年 (1977) 所 籌 組成立的宗親會組織由於柯蔡兩姓的郡號都是「濟陽堂」故以濟陽柯蔡宗親會名之根據史書所載柯姓與蔡姓都是出自姬姓系出同源又根據柯蔡氏大宗譜記載宋代有柯翰為福建同安開基祖柯翰之孫為柯讚宗柯讚宗有孫女柯穀英招贅蔡十郎共生有五子分姓柯蔡成為柯蔡聯宗之由來臺灣的高雄臺南嘉義都各有「柯蔡宗廟」一座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柯蔡兩姓裔孫以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而成立的成立於會員約有 360 人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會址位於竹南鎮新南里 15 鄰金天地 13 號現任總幹事是蔡榮輝先生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依據章程規定每年於清明節祭祖與開會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訂有「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敬老尊長與優秀學生獎勵辦法」每年於清明祭祖時都依照章程規定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會員的敬老與鼓勵興講之用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祭祖時會唱由羅秀雲作詞作曲之「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饒富宗情族誼

參考資料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成立大會手冊

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

101 年 (2012)11 月 25-28 日劉政鴻率領劉姓宗親會到廣東省興年縣劉開七宗祠參加世界劉姓宗親會第八次大會並爭取到民國 103 年 (2014)於苗栗縣辦理世界劉姓宗親會第九次大會

參考資料  苗栗縣劉姓親會第九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議手冊

苗栗縣蔣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ongˋ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蔣姓源出於姬姓乃周公第三子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固始縣東之蔣鄉其子孫因以封地為姓故姓蔣蔣姓以「樂安堂」為其郡號明鄭時期有蔣副總兵號毅庵者來台卒後葬於彰化八卦山清代蔣姓族人渡海來台者多道光 11 年(1831)有蔣大德捐建東勢往卓蘭的觀嬴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是居住於苗栗之蔣氏裔孫於民國 65 年(1976) 由蔣名亮發起所成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現有會員 76 人現任理事長為蔣興乾位址位於苗栗市北苗里英才路 345 號苗栗縣蔣氏來臺灣開基祖是蔣德成蔣德成是十三世其父十二世為蔣玉揚母親為曾氏如人蔣德成排行第四上有德康德章德傑三位兄長蔣玉揚祖居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李坑村梅子坑當地有蔣氏祠堂蔣德成於乾隆 35 年 (1770)偕同兄長蔣德康蔣德章蔣德傑等參加移民臺灣之行列一行人共有蔣姓三十六位堂兄弟叔姪等抵台後有的往南臺灣有的往北臺灣各奔前程分手失散蔣德成公四兄弟則落籍於新竹廳苗栗一堡社寮岡庄起初以墾荒拓殖為主相傳剛剛抵達苗栗時以破鍋炊煑起家胼手胝足勤儉持家逐漸奠定後代裔孫生長發達之基處蔣德成妣張廖氏生有十四世蔣連進蔣連陞二兄弟蔣連進公妣朱氏生有蔣福盛蔣福順蔣福義蔣福發蔣福良蔣福常蔣福運等七兄弟蔣連陞公妣林氏生有蔣福桂蔣福傳蔣福旺蔣福興等四兄弟可以說蔣德成來台至今已有兩百年多年傳下裔孫十代蔣氏裔孫建有「蔣氏公廳」每年 10 月固定於公廳祭祖蔣氏裔孫人才輩出清代曾出舉人至今公廳保有肅靜迴避等古牌後人將來台祖蔣德成夫婦遺骸合葬於苗栗市新川里伯公坑山腰舊名凱歌潭墓地占地有一四五平方公尺於民國69 年 (1980) 重修圓坟並以跌筊為憑確定每年清明節上午九時二刻掃墓蔣氏裔孫於清代時有成

蔣氏族譜

413

客家文化事典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o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的羅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9 年 (2000)當時主要成員為頭份鎮的羅吉騰羅增雄羅倉道等三位羅姓宗親發起為尊祖敬宗敦睦宗族慎終追遠而籌組成立至今會員大約有 260 人左右會址在苗栗縣成功里 7鄰信東路 340 巷 9 弄 7號目前總幹事為羅國源先生羅姓宗親會編有羅姓族譜一冊亦曾組團回大陸原鄉廣東省惠州市羅氏宗祠祭祖頭份羅姓宗親會擁有嘗田也建有多處羅氏墓園依據羅姓宗親會章程該會每年會員定期開會四次每年共祭祖時還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給羅氏宗親根據該會祖墓傳碑記記載羅姓祖籍在廣東惠州府原陸豐縣分縣古地名叫陸河縣吉康都河田火 ( 許山下 )來台祖是第十三世祖羅用輝從原鄉移墾到苗栗頭份區十八世祖羅雙蘭生有八男成為八大房至今已傳衍到二十二世羅姓宗親會於民國 71 年 (1982)在頭份珊珠湖石坑地區建有祖墳一座民國 99 年 (2010) 重修苗栗縣羅姓宗親會就是由八大房之子孫所發起而成立

參考資料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組織章程  羅氏族譜

神明會 siinˇminˇfi

客家地區常有神明會之組織如媽祖會土地公會五穀神農大帝會或是關聖帝君會神明會是一種宗教信仰組織前清時期客家人陸續從原鄉大陸渡海來台為祈求神恩永沐海路平順或已來台人士為解離鄉背井之苦悶使精神有所寄託會將其所崇拜特定神明予以供奉並藉組織之建立與發展鞏固其庄頭或地盤久之成為臺灣社會特有之民間信仰與聚落社群聯繫聯誼之宗教性崇神組織力量依據法務部出版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對神明會的組成背景其分析指出神明會有因同鄉同姓同一行業同一村莊結拜金蘭或純粹認同某一特定神明所結合的人士故其名稱通常稱為「會」「社」「堂」亦有稱「嘗」「季」「盟」「閣」「亭」「祠」「祀典」者為籌集組織運作及聚餐聯誼之經費該組織之成員通常被稱為會員或信徒以集資購置財產用其收益如不動產之租榖租金等辦理該神明會祭典活動

客家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

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客家地區的神明會組織依常態性分析大多設有管理委員會或管理人處理其會務及財產其成員通稱會員或信徒多以規約規定其成員之權利義務及會務運作其成員之繼承權利通常為長子繼承或共推一人繼承

參考資料  法務部《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法務部2002年1月﹞  內政部《地籍清理條例》(內政部2007年 03月21日公布)

【十劃】徐耆英嘗 qiˇkiˇinacutesongˇ

徐耆英嘗為東興徐氏七世祖學俸公為中心的宗族組織因為他的諡號稱作「勸確耆英」所以就拿諡號作為蒸嘗的名號至於來頭份地區墾闢的徐氏族人為什麼要拿七世祖作為「唐山祖」來做集結族人的中心這可能是導因於徐學俸是鎮平縣穀倉下開基祖徐波徐河昆仲的父親其世系是一世徐雲崖稱探元先生元末明初由博羅遷移到梅州的石窟 ( 即鎮平縣民國改稱蕉嶺縣 )取田氏生三子長元亨字一星次元利字二星三元貞字三星號稱三大房鎮平徐氏都是這三大房衍派下來的徐學俸屬長房元亨一夕三氏徐惠常名經四氏徐仲仿名佐五世徐雙玉名玨六氏徐嘉言即徐學俸之父這一宗族組織近乎完全解體現在已看不到會份簿或嘗簿所以無從查考其組織形態不過據徐基蘭先生所保存的清代手抄本「徐氏長房祖譜」的記載徐耆英嘗有新舊兩種老嘗由徐義龍 ( 按即道光年間東興莊總理徐上林 )徐燕義兩人管理置有水田下東興庄二處上東興庄有水田一處新嘗族譜僅記載「七世耆英祖新祀」未見有其他說明文字據徐添蘭編的「鎮平徐氏探元公裔十三世渡臺祖俊彩公派下東興房族譜」(1978 編妥未刊稿 )這一宗族組織由十三徐俊彩徐俊顯十四世徐倫桂徐明桂十五世徐宜乾徐九順 ( 按即徐九二 )徐興秀等來臺祖所組成這些來臺祖除各自存有自己名份下的鬮分字的蒸嘗之外又與比較親的族人組有以上代名諱為名的蒸嘗如十四世徐倫桂與十五世徐九順以共同祖先十二世徐常政為名組成徐常政嘗十三世徐俊彩俊顯昆仲共同以其父十二世徐嘗環為名組成徐常環嘗等是茲就查訪所得分別說明如下

(1) 徐常政嘗徐常政與徐常環同屬徐學俸的六世孫

414

宗族社會

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約「謝申伯公嘗」此後嘗產迭遭變故有匪徒欲強吞公業田園謝氏族親合力抵禦當時戰歿者有陳阿生謝捷郎兩人光緒 31 年 (1905)苗栗謝慶芳被選任為謝申伯公嘗管理人因見內麻地區風水絕妙右有雙峰布錦屏之體勢前有五指展筆架之嵯峨左有長河屹獅頭之鎖鑰故經公嘗決議購買今日南苗內麻土地建造「謝氏公廳」乙座到於民國 22 年 (1933) 完工奉祖登龕安座座向「庚山兼酉庚申庚寅分金作新曆昂宿一度」不料民國 24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謝氏公廳主體未被損壞只有祠右地略有塌陷而已民國 41 年(1952)謝申伯公嘗著手改制為「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並經苗栗縣政府肆壹民社眾字第24183 號令同意核定當時並成立「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捐助章程」共三十八條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以祭祀始大祖謝申伯公暨來台歷代先敦睦派下獎勵文化教育舉辦公益慈善救濟事業及綿續謝氏宗祠為宗旨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恭敬里七鄰七十二號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十一劃】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國王會」就是三山國王信仰的神民會組織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mdashmdash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

其世系為七世學俸八世河九世一梧十世利興十一世士粹十二世常政徐常政是唐山祖他本人並沒有到過臺灣來臺的是他的長子俊恩的長子十四世的倫桂和他的三子俊德的孫子十五世的徐九順兩個人來台後為生存需要而結合成的宗族組織徐九順又名徐九二是俊德三子秀桂之子前述史料「28」記載開鑿茄苳坑圳溉田 110 餘甲又築茄苳坑溉田 30 餘甲的就是他後來徐倫桂徐九順又各自擁有他們的嘗會

(2) 徐宜乾嘗徐宜乾是十世徐利興的五世孫其世系為十世利興十一世士坤十二世常穆十三世俊日十四世聰桂十五世即宜乾據其裔孫徐進福稱宜乾並未來臺是他的六個兒子仁龍義龍 ( 又名上林 )禮龍智龍信龍恆龍等來臺從事墾闢工作以臺灣為外宅而經常來往於鎮平與臺灣之間這六兄弟中義龍名孟光字上林監生道光年間曾出任東興庄總理信龍名榮光軍功六品其獨子元章字慶華號文佐道光 30 年庚戌歲 (1850) 許學臺歲取生員咸豐 2 年壬子歲 (1852) 中式舉人恆龍名振光監生在清代應許耕讀傳家的上層家族乙未年日本人據台後大部份的裔孫都返囘鎮平原鄉據說現在只有二房義龍四房智龍五房信龍的裔孫還住在頭份鎮裔孫們只知道有嘗名而完全沒有活動也沒有產業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acutebagˋgungacuteiugˋinacutecoiˇtonˇ

謝姓的祖先淵源於炎帝神農氏神農氏姓「姜」以「火德王」著稱故稱炎帝神農氏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製作耒耜教民樹藝五穀使天下農事因而興盛後人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氏而今中醫藥界亦多供奉神農大帝並尊為「藥王」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章經周宣王時周朝北方有北狄來犯邊境周宣王任命其舅父申伯和尹吉甫去討伐北狄戰勝後申伯公因戰功而受封於謝邑《詩經大雅崧高》中有「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的記載可見申伯的功勳謝邑又稱謝國即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這是謝姓得姓之始謝姓族人移墾臺灣甚久明朝永曆年間謝新凱隨鄭成功由福建連江入墾臺南學甲粵東客家謝姓入墾臺灣的也有很多如康熙末年謝光榮入墾苗栗縣後裔移墾苗栗頭屋乾隆年間謝士可謝廷旺謝廷尚父子入墾苗栗市嘉慶年間謝鳳藩入墾苗栗市苗栗縣謝申伯公育英財團其前身是「謝申伯公嘗」謝申伯公嘗成立於咸豐 3年 (1853)當時發起人有謝氏裔孫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

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所附謝氏宗祠相片

415

客家文化事典

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 大國王巾山國王 )助政明肅寧國王 ( 二國王明山國王 )惠威弘應豐國王 ( 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 2月 15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 10 或 15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 170 座左右「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民國91 年 (2002) 由 36 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 38 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已經獲得客家委員會認同正式列如臺灣客庄12 大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族長 cug zongˋ

「房長」為宗族各房的代表者一般由房族內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者擔任「族長」則是整個宗族的代表者負責處理族內一切大小事務「族長」統籌全族事務是宗族權力系統的代表「房長」不若「族長」權力僅負責管理本房內部事務因此「族長」地位高於「房長」但二者同屬宗族組織當中重要的領導階層

「族長」可說是「房長」制的延伸擴展在宗族中擁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負責綜理宗族祠堂

一切事務約束族人遵規守矩對族內重大問題有決策權對外則享有交涉權族內房內凡有糾紛衝突時有最後仲裁權對宗族祀產具有管理權宗族在行使司法功能 ( 族規家法 ) 時一般亦多由「族長」主持其餘如立嗣分家祭祀婚娶「族長」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及互動至於「房長」雖說其權力不及「族長」然而房內事務的協調與處置調節房內成員的衝突與糾紛仍有賴「房長」監督管理和睦團結「房長」身為宗族領導階層的一員在對本房事務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參與對整個宗族事務的管理又當代宗族或宗親會以選舉方式產生之「理事長」或「主委」等領袖口語仍會稱為「族長」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758639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1998年 6月)頁113-114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acutengiab

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祭祀公業者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由享祀者之子孫或由設立人之子孫所組成並設置獨立財產之家族團體客家族群傳統上稱為為「嘗」「公業」「祖嘗」「公嘗」「嘗會」等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16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13: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宗族社會

進一步來說繼承宗祧者依照宗祧原則獲得應有之財產權與祭祀權至於宗祧制度的維持也有賴祖產公業與祭典的運作

參考資料  陳進傳〈清代至日治時期宜蘭漢人家族的子嗣繼承〉《「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5月1日)頁172-224

房份 fongˇfun

房份即是指「血食嘗」中的房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是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其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乃採照房份之方式「鬮分字祭祀團體」的房份是鬮分家產時依據兄弟人數與長幼分做幾房鬮分財產時也分作幾鬮如頭鬮二鬮三鬮等再由各房拈鬮對家產有份的派下成員各屬於其房下每房權利義務均相等各房在均分家產拈鬮時是依照倫理次序如長房二房三房等順序來拈鬮也就是所有家人全部為派下而其派下權的份量則依照其家產應分房額來分配不過鬮分字宗族團體除各房份之家產之外也會在鬮分祖先財產時先抽出一部分充當祭祀公業公嘗用

參考資料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民國86年10月)頁143-145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0  戴炎輝〈臺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 (臺北清水書局1945年)頁231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國86年12月)頁617-618

林洪嘗 limˇfungˇsongˇ

林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羅經垣人為林八郎之十世孫其六世祖林思賢由羅經垣遷居同縣廣福鄉逕背因此來臺子孫有的稱是羅經垣人有的則自稱為廣福鄉逕背人林氏各家手抄族譜均未寫明他的生卒年月日惟其八氏孫即十八世的林錦秀於乾隆年間隨福康安征討林爽文賞軍功五品奉准敇授武德將軍由此推測林洪應為明神宗萬曆年間人根據「林氏寶鑑」的記載林洪公嘗成立於嘉慶 4年 (1799) 冬至日正式名稱為「頭份林宏公嘗睦創堂」由武德將軍林錦秀所發起每份津穀一石為本放利茲息十成百百成千千成萬乃與溫吳黃羅五姓共承閩人林俊之墾地在臺灣的漢人社會與中國本土一樣宗族的建立也是以族產或宗嗣為基礎林洪公

嘗當時結集的原由以及其後發展的方式是經由參與墾闢團體而來嘉慶 11 年林洪黃日新溫殿玉吳永忠等 18 人份作 17 股半買墾造橋庄西坑田埔鬮分的契約林洪公嘗為頭份地區最大的嘗會其下又設有五哥之派即十四世「林日宣嘗」十四世「林日章嘗」十五世「林九德嘗」十五世「林九有嘗」十五世「林九萬嘗」事實上各之派並不是單獨設立一個嘗會而是分別設立各種公嘗據稱系上代設嘗人之意思分別設嘗其慣例及置產額不同但因設立年代甚久經歷代繼承所屬現有派下員均相同如林九德嘗這一支派就分別設立有「祭祀公業林九德嘗」「林九德公會」「九德嘗土地公」「九德公嘗」「林九德」「林九德嘗」等六個嘗會各有其財產其成員的認定則採取股份由各房子子孫均分的方式因此他們的會分有零點零幾分的說法這五個支派的始祖實際上都不是來臺祖而是由他們的第十八世至二十一世的裔孫們渡海來臺的來臺後基於實際需要而結合成各種嘗會據該嘗管委員會現任主委林輝棋先生說嘉慶 4年 (1799) 成立當初與會的據說有 80 份等到日據時期民國 26 年(1937) 楚理財產時每份作 2500 元則僅剩 60 餘份這個嘗會是頭份地區財產最多的一個其結合的原始資料以散失淨盡晚輩們也沒有獲得長輩的口傳資料時至今日以無法確時探討其演變情形不過這一嘗會的派下裔孫最多使得林姓人口占頭份鎮的第一位

參考資料  頭份溫殿玉嘗會份簿老簿二本道光 21年設置日據時期大正 2年 (1923)8月 5日重整新簿 5本編定仁義禮智信五字為號後智字號簿無人收管作廢

【九劃】 後龍林群才宗族 

heu lungˇlimˇkiunˇcoiˇzungacutecug

後龍林群才宗族是指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因其祖堂在後龍而得名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拱東省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

407

客家文化事典

宗廟神主輩份的世代排序其發端於中國商周封建宗法制度宗廟輩次依階層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此者正如《禮記王制》記云「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明顯含有尊卑次序之意

若就宗廟神主輩份之世代排序以各氏始祖為中心分為左昭與右穆二列排序「昭」為二四六等雙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左故稱「左昭」「穆」為三五七等單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右故稱「右穆」示以長幼有序親疏之別《禮記祭統》有云「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事於大廟則群昭穆咸在而不失倫此謂親疏之殺也」依此昭穆制度的主要目的不外乎序尊卑別親疏分長幼

昭穆制度的另一項內涵亦即姓氏宗族的輩份排名一般族譜將之稱為字行字輩輩序派序班輩班序班排派語派行或排行子孫命名時需以字輩排序為據以明世系脈絡輩份排序

總的來說昭穆制度是傳統漢人社會重要的文化載體透過宗祠家廟的廟制角度和祖先牌位的世代排序書寫關係體現了中國宗法禮制下的行為內涵以及尊卑倫常的權力象徵

參考資料  姜義華注譯《新譯禮記讀本》(臺北市三民2000年)頁199678  廖慶六《族譜文獻學》(臺北市南天2003年 5月)頁23  許子濱〈論「昭穆之命名取義」〉《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 (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民國96年12月)頁330-331

派下員 pai ha ienˇ

派下員就是祭祀公業之成員名稱享有祭祀公業的權利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

公館大坑林義炎家族所祀「阿公婆牌」上書有「左昭右穆」字眼(羅永昌拍攝)

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1839-1842) 鴉片戰爭時代加上隨後之太平天國之亂臺灣社會民生疾苦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當時子女最年長者才 20 歲最年幼者方滿週歲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阮氏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昭和 10 年(1935)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民國 49 年 (1960) 又再次改建民國 83 年(1994) 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後龍林群才宗族之後人為團結宗親力量光大宗祠門望弘揚忠孝傳統以啟迪林氏裔孫於民國 92 年(2005)成立了「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以苗栗縣行政區域為組織區域希冀林群才派下所有子孫都能崇祖敬宗增進宗親情誼樹立和諧倫常同時後龍林群才宗族也希望藉由宗親會之組織以獎掖林姓後嗣上進輔導子孫開創事業亦能維護林氏宗祠祖墳等公產設施綿遠祀奉香火傳授忠孝美德培養崇高人格林氏第十八世裔孫林隆昌經由回到石岡鄉尋根並對照族譜遍訪宗親廣集資料已於民國 78 年 (1989) 編修新族譜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昭穆 zeuacutemugˋ

「昭穆制度」簡稱為昭穆是古代宗廟輩次與

後龍林群才公傳下祖堂祖牌

408

宗族社會

的湯姓人家大多來自此地清康熙年間廣東湯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最先移台的是廣東人湯洪梅湯簡英於清康熙 60 年 (1721)移居下淡水港清代鎮平湯氏遷居臺灣的有湯民榜等多人因而在臺灣形成湯氏郡望入墾苗栗的湯氏先祖皆來自鎮平縣開基一祖四七郎之後裔分屬於湯禮輔湯智輔湯元輔湯克讓派下乾隆年間先後渡海來臺入墾苗栗公館頭屋三義後龍通霄及新竹等地迄今苗栗縣為湯姓人口數最多之縣市湯氏先祖入墾苗栗期間備嘗艱辛當時溯後龍溪而上遍佈泰雅賽夏等原住民為了生活常與原住民爭第篳路藍縷經歷數十寒暑終於有成是苗栗地區開發史上的先驅之一乾隆53 年 (1788)湯洪鵬等裔孫為緬懷先袒創業維艱澤蔭後世乃結合湯姓宗親發揮團結互助的力量共集合叔侄 90 人共同出資以生放利息或購置「祭田」來作為祭祀先祖的經費後來又成立「祖嘗」與「祭祀公業」創設湯氏宗祠供奉祖先的神位成為苗栗湯氏宗祠的由來「湯氏宗祠」位於苗栗市嘉盛里文昌廟西側創建於道光14 年 (1834)迄今已近二百八十年歷史是苗栗市最古老的一座宗祠建築形制完整古樸典雅屬客家三合院建築也是全省最大的湯姓宗祠湯氏子孫從清朝渡海來台以後一直文人輩出有好幾位進士貢生如道光 16 年 (1836) 歲次丙申候選儒學湯桂揚湯宗錫湯贊廷湯金城光緒辛卯科考充恩貢生第一名湯樹梅等人湯氏宗祠走廊還懸掛有一方恩進士三方貢元的匾額苗栗湯氏子弟自清初渡臺以來確實人才輩出至今子孫散居海內外各地數年前湯氏子孫立湯氏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後湯氏廿二世子孫湯添喜整理出湯氏宗譜每年農曆 9月初 1日分居全省各地之湯氏子孫都會前來祖祠祭拜祖先

參考資料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何來美〈保有古風的苗栗地區客家建築〉《客家風雲第20期》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湯氏宗祠

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不動產祭祀公業子孫可為派下員其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苗栗湯氏宗族 meuˇlid tongacutesii zungacutecug

湯姓為臺灣第七十七大姓湯姓人氏最為集中的則是在新竹苗栗南投台南等地湯氏的始祖為成湯為帝嚳之十四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夏末時湯伐夏建立了商朝定都於毫死後被諡為成湯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諡號命氏成為湯氏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又改子姓為湯姓以避禍湯姓最早的發祥地是今河南省境湯氏在商代就遍佈於全國各地但至秦漢之際湯姓卻以古時的中山和范陽兩郡所轄之境為其繁衍中心所以現在各地

409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gˋgu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 方 龔 汪 ) 成 立 於 民 國 67 年(1978)「六桂」是六個姓氏的裔孫組成的稱謂「六桂」即是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姓據考證六桂之本源是周代昌王 (BC1053) 時有一位兒子姓姬名溢字庶任受封官職與受分土地於翁山地區即後來之山東青州鹽官郡到了第十四世祖何公約於後唐莊宗在位年號同光 (923)何公公生子乾度公為第 15 世祖乾度公於後唐高祖天福年間 (941)官拜郎中娶陳紙生有六子乾度公所生六子都是正榜進士榮華顯貴 光大門楣人人讚美盛極一時乾度公壽終於福建莆田縣葬於莆田縣的西南方黃峰山欽賜石碑封稱「六桂坊」六桂坊有石碑共 48 座巍峨矗立因此後人稱讚曰「六桂傳方」乾度公所生六子姓氏不同分姓如下長子分姓洪字伯起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考中進士封授承議郎尚書禮部員林郎中兼殿中丞上桂國的官位賞賜紅色寶魚袋取堂號為燉煌以紀念開基地由來次子分姓江字伯虔宋朝太祖雍熙二年 (985)考中梁灝進士封授泉州法旨取堂號濟陽三子守厡姓翁字伯簡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 與長兄同榜進士授幟劍南少尉取堂號為鹽官居住竹嘯地方四子分姓方字伯惇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考中進士任命泉州法旨取堂號為河南與三兄居住於竹嘯地方五子分姓龔字伯約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 與四兄同科考取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取堂號為武陵居住馬欄地方六子分姓汪字伯容宋朝太祖雍熙 2年 (985) 與次兄為同科進士官至朝散郎韶州判官取堂號為平陽居住東林地方以上六姓之裔孫歲不同姓卻是同根同源世代相傳綿延不絕子孫遍佈在中國各省是中華民族中昌盛優秀的大宗族六桂不同姓氏之子孫遷居苗栗後子孫繁衍眾多民國 67 年 (1978)六桂裔孫在江永輝與江增量的努力及江炳松促成之下合組成立「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方龔汪 )」用以敦睦宗誼聯絡情感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經國路 4段 79 號現任總幹事為黃朝煌苗栗縣六桂宗親會雖然沒有六姓之共同公廳但是六桂宗親會成員依據章程每年訂於 10 月召開宗親會員大會發放獎學金與祝壽金且做有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一首共會員傳唱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已多次組團回到原鄉福建莆田祭祖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

參考資料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手冊

苗栗縣古氏宗親會 

meuˇlid ien guˋsii zungacuteqinacutefi

古姓的源流有多種說法以字型大小為姓商朝末年的周族領袖古公亶父是黃帝直系裔孫本姓姬古公是號亶父是名為紀念古公古為姓以國號為姓商朝末年有古國其後有以國名命氏者古成氏改姓古成氏也是周太王古公的苗裔晉獻公時本姓卻後派衍有苦成氏「苦成氏」又分派出「古成氏」古成氏中又有一支改為古姓古氏一般以「新安堂」為郡號客家古氏最早去臺灣的時間是在清朝康熙 47 年 (1707)古達先自廣東省長樂縣 ( 今五華縣 ) 安流鎮鯉魚江高車子遷徙來臺創業於桃園縣楊梅鎮上田心營盤腳康熙年間 (1662-1722) 還有廣東省蕉嶺縣蕉城鎮謝陂的古辛伯遷居中部沿海梅縣城北鄉伯公凹的古九佩遷居苗栗縣通霄鎮梅縣的古弘貴永祥鳳祥蘭祥等亦遷居來台雍正年間 (1723-173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廣東省五華縣龍玉湖約的古登昌鳳昌兄弟居新埔流民窩五華縣梅林鎮的古蘭桂古傳先居關西上橫坑蕉嶺縣長潭鄉的古祿祥居苗栗縣銅鑼鎮蕉嶺縣文福鎮高塘村的古玉行兄弟居苗栗縣後龍梅縣樟樹坪的古敬儒居龍潭三坑乾隆年間 (1736-179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等等嘉慶年間 (1796-1820)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廣東省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光緒年間 (1875-1908) 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貯河石古阿義經基隆到苗栗縣大湖開基中華民族有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懷宗念祖敦親睦族的傳統美德古氏裔孫在台繁衍綿延不絕為飲水思源慎終追遠與敦親睦族古氏在台子孫在成立宗親會之前就舉行過多次宗親聯歡大會後來經政府立案後才改稱宗親會苗栗縣古姓宗親會創始人為古關璉成立於 1982 年 7 月4 日會員大約有 248 人歷屆理事長為古關璉古憲標古石榮古漢金歷屆總幹事為古憲標古木中古輝雄會址為苗栗市自治路 353 號古關璉是苗栗縣公館鄉人1904 年出生臺北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公館國民小學教員1989 年逝世其長子古榮一在美國加州業醫長女古登美曾任臺灣省政府委員臺灣大學法學院教授為現任監察委員第三任理事長古石榮曾任苗栗縣獅潭鄉鄉長第四任理事長古漢金自行開發的自動包裝機塑膠包裝帶等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現任五行電機企業公司董事長為研究古氏源流歷史多次赴大陸尋訪潛心追溯至上古

410

宗族社會

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 1935 年 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 1960 年又再次改建1994 年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pa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2 年 (1993)2月創會會長是彭慶穩目前總幹事是住在公館的彭鈺明彭姓源自黃帝第七代孫即彭祖壽至 800多歲是歷史上著名的彭姓先祖宋代之彭延年是著名的中代彭姓始祖但人潮州刺史為官清廉頗有政績生前留有「延年公家訓」數百字以告誡子孫彭姓先民陸續於清朝康熙雍正及乾隆年間移居來台散居於臺灣各地彭姓目前是臺灣第三十五大姓彭姓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彭姓渡海來台者都是延年公之後裔像彭祥萬彭懿兄弟入墾苗栗市彭祥周入墾後龍彭祥麟入墾西湖另有彭育天彭玉泰入墾銅鑼彭文泉入墾後龍等民國 94 年 (2005) 彭鈺明當選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第四屆理事長開始主張彭姓宗親會的改革他的主張有成員年輕化老中青都要有成員兩性平權男女平等成立女姓宗親的彩虹隊請彭姓女性成員參加擴大辦理成立十周年活動蒐集史料舉辦作詩比賽及運動大會而且發行特刊苗栗縣彭姓宗親會保有許多古文書也有編修彭姓族譜在西湖鄉建有彭姓宗祠也有成立彭姓之祭祀公業創作有彭姓會歌彭姓宗親每年固定於年初2除夕端午節及中秋節祭祖也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目前臺灣省已經成立「臺灣彭姓宗親總會」總會長也是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的成員擔任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祖堂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古小彬《遷往臺灣開基的客家古氏始祖》《梅州僑鄉月報》2007年第 4期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mˇsii kiunˇcoiˇgungacuteconˇha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是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所組成的宗親會組織成立民國 92 年 5 月並經苗栗縣政府 92 年 6 月 6 日府社政字第 0920053182 號函准予備查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勝利里 28 鄰復興路一段 492 號現任主任委員為林俊彥總幹事為林欽郎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鴉片戰爭時代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 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1895 年中日馬關條約議定割讓臺灣日軍入侵之際阮氏不顧家境貧微義責諸子組織鄉勇抗日保鄉並在苗栗西郊之營頭凸 ( 亦名榕樹凸 )與日軍激戰數日臨高据險以有利地形與旺盛鬥志重創日軍雖然不幸因彈藥用盡而敗散阮氏為掩護諸子逃避日軍搜捕自己卻被日軍逮捕被執遭綑綁於大廳挨餓受刑迫供仍寧死不屈林氏諸子情急運用智勇摸黑劫牢眾兄弟率年長晚輩及部分鄉勇同志先分批誘敵追索分散日軍看管人力另一批乘虛攀登屋頂從上破瓦而入完成救母壯舉經此劫難母子兄弟親情更趨牢固阮氏審度大勢悟出「留得青山在何慮無柴燒」之理與其繼續武力抗日徒損人丁寧暫且放下武器致力造產再伺機驅除日敵於是阮氏繼續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

411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劉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劉姓是中國第四大姓劉姓之源流系統有五種說法一般劉氏族譜認為是帝堯第九子源明公 ( 或為監明公 ) 受封於劉〈今山西省洪洞縣〉故源明公為劉姓之始祖十八世劉累號禦龍氏名顯天下所以後世又有以累公為劉姓之始祖者傳到秦朝時第七十五世劉邦滅秦建立漢朝為漢高祖彭城郡〈今之徐州包括山 東 微 山 線 沛 縣 等地〉為劉邦之祖居地故劉姓堂號為「彭城堂」劉氏後人播遷於長江南北成為顯赫的名門望族光是郡望就有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 13 個之多以「彭城」為最著三國時代劉備為九十四世其次子劉永從成都遷回洛陽唐朝末年翰林學士視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祥因避亂而從洛陽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擇地立業號為東派其後代在宋朝時代大都為官顯赫一時而劉祥之兄劉翱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長官子孫定居於此遂為入閩始祖之一族譜中稱為西派東派一般被認為是客家劉氏之源流劉祥為始遷寧化之祖後代枝葉繁衍蔚為汀閩望族劉祥十五世孫劉開七 (1208-1224)原居寧化石壁水口葛藤村後遷入縣城於南宋初年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為潮梅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生十四子作有《內侍詩》一首以囑十四子源湶淵海及漣江淮漢與浩共馬娘汌浪波河深同腹列數五子是從楊劉廣傳另做「訓十四子」詩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莫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苗栗縣劉氏親親會成立於民國 69年廣傳公派下 14 大房都有裔孫參加並以敦親睦族團結互助增進聯誼促進宗親福祉發揚固有之倫理道德協助政府推行政令厚植國力為宗旨當時是由劉碧良為創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為劉國昭現任理事長為劉富明苗栗縣劉氏宗親會在苗栗縣境內十八鄉鎮市內都有分會組織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多次籌組祭祖團回大陸原鄉祭祖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址設於公館鄉鶴山村 5鄰 165 號民國 101 年 (2012)10 月臺灣省劉姓宗親會總會於苗栗成立並選出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員劉政鴻為總會長副總會長為劉炳鈞民國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臺灣省分會1979年  彭姓宗親會聯誼會手冊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vo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臺灣為第三大姓黃姓起源有三支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出自金天氏之後出自陸終之後黃姓以江夏堂為郡號晉代黃姓開始進入福建黃氏第九十世黃峭為宋代乾德三年 (965) 進士累官至天章閣直學士取三妻各生七子共八十三孫黃峭曾作一遣子八句詩「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詩中意涵在於鼓勵子孫分居各地雖然日久總要落地生根但絕不能忘掉祖先的恩澤明末清初時黃姓開始進入臺灣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廣福鄉大黃屋房乾隆中葉有十六世黃彥桂26 歲時偕兄黃彥蘭弟黃彥芳東渡來台成為苗栗縣頭份鎮新屋家黃氏開基祖乾隆末葉有黃元揚黃元英兄弟及黃明慶入墾頭份黃隆英入墾南庄道光末年黃梅怡之子黃南球入墾南庄成為苗栗望族其他黃氏裔孫來台移墾者還有很多苗栗縣各地如三灣鄉原有黃姓宗親會民國 90 年 (2001)由頭份黃姓宗親會黃秀生及其他黃姓各派裔孫合力組成「苗栗縣黃姓宗親會」現任會長是黃清盛理事長為黃盛和總幹事為黃木松苗栗縣黃姓宗親會會址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雙十街 112 號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以榮宗耀祖敦睦宗誼發揚傳統倫理道德並以互助合作之精神謀求宗族團結和協發展增進宗族情感與福利及協助政府宣導政令為成立之宗旨成立後除每年固定於苗栗縣頭份鎮忠孝里中華路 1231 巷黄家祠堂舉行會員大會或舉行敬天祭祖大典也舉辦會員福利協助辦理慶弔敬老尊賢表揚好人好事以敦宗誼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之任務如下一祖宗祭祀事項二敦睦族誼培植後進舉辦獎助學金扶助優秀清寒子弟以造就人才三宗親之調查登記互助繁榮情誼之連繫事項四族譜編纂會刊文獻專輯及通訊錄等之製作以延後世五黃姓宗親糾紛之調解困難之救助等事宜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資訊網站黃欽達的資訊網站httph12mywebhinetnet

412

宗族社會

立「蔣姓祭祀公業」民國 61 年 (1972)10 月由蔣瑞宗蔣雲宗蔣慶集等協助改成立為「苗栗縣蔣姓宗親會」並訂有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組織章程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宗親會財產並推動慈善與教育興學為宗旨苗栗縣蔣降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每年公廳祭祖還保有客家習俗以三獻禮祭祖以八音演奏顯示莊嚴禮儀蔣降姓宗親會已經多次組團返回原鄉祭祖並有裔孫蔣瑞宗編有《蔣姓大宗譜》乙部用以明世系定房別敦倫理

參考資料  蔣瑞宗編《蔣氏大宗譜》民國76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 iongˇkoacuteca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由苗栗縣境內柯姓與蔡姓派下裔孫蔡金生與蔡義男於民國 66 年 (1977) 所 籌 組成立的宗親會組織由於柯蔡兩姓的郡號都是「濟陽堂」故以濟陽柯蔡宗親會名之根據史書所載柯姓與蔡姓都是出自姬姓系出同源又根據柯蔡氏大宗譜記載宋代有柯翰為福建同安開基祖柯翰之孫為柯讚宗柯讚宗有孫女柯穀英招贅蔡十郎共生有五子分姓柯蔡成為柯蔡聯宗之由來臺灣的高雄臺南嘉義都各有「柯蔡宗廟」一座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柯蔡兩姓裔孫以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而成立的成立於會員約有 360 人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會址位於竹南鎮新南里 15 鄰金天地 13 號現任總幹事是蔡榮輝先生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依據章程規定每年於清明節祭祖與開會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訂有「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敬老尊長與優秀學生獎勵辦法」每年於清明祭祖時都依照章程規定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會員的敬老與鼓勵興講之用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祭祖時會唱由羅秀雲作詞作曲之「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饒富宗情族誼

參考資料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成立大會手冊

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

101 年 (2012)11 月 25-28 日劉政鴻率領劉姓宗親會到廣東省興年縣劉開七宗祠參加世界劉姓宗親會第八次大會並爭取到民國 103 年 (2014)於苗栗縣辦理世界劉姓宗親會第九次大會

參考資料  苗栗縣劉姓親會第九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議手冊

苗栗縣蔣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ongˋ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蔣姓源出於姬姓乃周公第三子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固始縣東之蔣鄉其子孫因以封地為姓故姓蔣蔣姓以「樂安堂」為其郡號明鄭時期有蔣副總兵號毅庵者來台卒後葬於彰化八卦山清代蔣姓族人渡海來台者多道光 11 年(1831)有蔣大德捐建東勢往卓蘭的觀嬴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是居住於苗栗之蔣氏裔孫於民國 65 年(1976) 由蔣名亮發起所成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現有會員 76 人現任理事長為蔣興乾位址位於苗栗市北苗里英才路 345 號苗栗縣蔣氏來臺灣開基祖是蔣德成蔣德成是十三世其父十二世為蔣玉揚母親為曾氏如人蔣德成排行第四上有德康德章德傑三位兄長蔣玉揚祖居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李坑村梅子坑當地有蔣氏祠堂蔣德成於乾隆 35 年 (1770)偕同兄長蔣德康蔣德章蔣德傑等參加移民臺灣之行列一行人共有蔣姓三十六位堂兄弟叔姪等抵台後有的往南臺灣有的往北臺灣各奔前程分手失散蔣德成公四兄弟則落籍於新竹廳苗栗一堡社寮岡庄起初以墾荒拓殖為主相傳剛剛抵達苗栗時以破鍋炊煑起家胼手胝足勤儉持家逐漸奠定後代裔孫生長發達之基處蔣德成妣張廖氏生有十四世蔣連進蔣連陞二兄弟蔣連進公妣朱氏生有蔣福盛蔣福順蔣福義蔣福發蔣福良蔣福常蔣福運等七兄弟蔣連陞公妣林氏生有蔣福桂蔣福傳蔣福旺蔣福興等四兄弟可以說蔣德成來台至今已有兩百年多年傳下裔孫十代蔣氏裔孫建有「蔣氏公廳」每年 10 月固定於公廳祭祖蔣氏裔孫人才輩出清代曾出舉人至今公廳保有肅靜迴避等古牌後人將來台祖蔣德成夫婦遺骸合葬於苗栗市新川里伯公坑山腰舊名凱歌潭墓地占地有一四五平方公尺於民國69 年 (1980) 重修圓坟並以跌筊為憑確定每年清明節上午九時二刻掃墓蔣氏裔孫於清代時有成

蔣氏族譜

413

客家文化事典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o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的羅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9 年 (2000)當時主要成員為頭份鎮的羅吉騰羅增雄羅倉道等三位羅姓宗親發起為尊祖敬宗敦睦宗族慎終追遠而籌組成立至今會員大約有 260 人左右會址在苗栗縣成功里 7鄰信東路 340 巷 9 弄 7號目前總幹事為羅國源先生羅姓宗親會編有羅姓族譜一冊亦曾組團回大陸原鄉廣東省惠州市羅氏宗祠祭祖頭份羅姓宗親會擁有嘗田也建有多處羅氏墓園依據羅姓宗親會章程該會每年會員定期開會四次每年共祭祖時還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給羅氏宗親根據該會祖墓傳碑記記載羅姓祖籍在廣東惠州府原陸豐縣分縣古地名叫陸河縣吉康都河田火 ( 許山下 )來台祖是第十三世祖羅用輝從原鄉移墾到苗栗頭份區十八世祖羅雙蘭生有八男成為八大房至今已傳衍到二十二世羅姓宗親會於民國 71 年 (1982)在頭份珊珠湖石坑地區建有祖墳一座民國 99 年 (2010) 重修苗栗縣羅姓宗親會就是由八大房之子孫所發起而成立

參考資料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組織章程  羅氏族譜

神明會 siinˇminˇfi

客家地區常有神明會之組織如媽祖會土地公會五穀神農大帝會或是關聖帝君會神明會是一種宗教信仰組織前清時期客家人陸續從原鄉大陸渡海來台為祈求神恩永沐海路平順或已來台人士為解離鄉背井之苦悶使精神有所寄託會將其所崇拜特定神明予以供奉並藉組織之建立與發展鞏固其庄頭或地盤久之成為臺灣社會特有之民間信仰與聚落社群聯繫聯誼之宗教性崇神組織力量依據法務部出版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對神明會的組成背景其分析指出神明會有因同鄉同姓同一行業同一村莊結拜金蘭或純粹認同某一特定神明所結合的人士故其名稱通常稱為「會」「社」「堂」亦有稱「嘗」「季」「盟」「閣」「亭」「祠」「祀典」者為籌集組織運作及聚餐聯誼之經費該組織之成員通常被稱為會員或信徒以集資購置財產用其收益如不動產之租榖租金等辦理該神明會祭典活動

客家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

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客家地區的神明會組織依常態性分析大多設有管理委員會或管理人處理其會務及財產其成員通稱會員或信徒多以規約規定其成員之權利義務及會務運作其成員之繼承權利通常為長子繼承或共推一人繼承

參考資料  法務部《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法務部2002年1月﹞  內政部《地籍清理條例》(內政部2007年 03月21日公布)

【十劃】徐耆英嘗 qiˇkiˇinacutesongˇ

徐耆英嘗為東興徐氏七世祖學俸公為中心的宗族組織因為他的諡號稱作「勸確耆英」所以就拿諡號作為蒸嘗的名號至於來頭份地區墾闢的徐氏族人為什麼要拿七世祖作為「唐山祖」來做集結族人的中心這可能是導因於徐學俸是鎮平縣穀倉下開基祖徐波徐河昆仲的父親其世系是一世徐雲崖稱探元先生元末明初由博羅遷移到梅州的石窟 ( 即鎮平縣民國改稱蕉嶺縣 )取田氏生三子長元亨字一星次元利字二星三元貞字三星號稱三大房鎮平徐氏都是這三大房衍派下來的徐學俸屬長房元亨一夕三氏徐惠常名經四氏徐仲仿名佐五世徐雙玉名玨六氏徐嘉言即徐學俸之父這一宗族組織近乎完全解體現在已看不到會份簿或嘗簿所以無從查考其組織形態不過據徐基蘭先生所保存的清代手抄本「徐氏長房祖譜」的記載徐耆英嘗有新舊兩種老嘗由徐義龍 ( 按即道光年間東興莊總理徐上林 )徐燕義兩人管理置有水田下東興庄二處上東興庄有水田一處新嘗族譜僅記載「七世耆英祖新祀」未見有其他說明文字據徐添蘭編的「鎮平徐氏探元公裔十三世渡臺祖俊彩公派下東興房族譜」(1978 編妥未刊稿 )這一宗族組織由十三徐俊彩徐俊顯十四世徐倫桂徐明桂十五世徐宜乾徐九順 ( 按即徐九二 )徐興秀等來臺祖所組成這些來臺祖除各自存有自己名份下的鬮分字的蒸嘗之外又與比較親的族人組有以上代名諱為名的蒸嘗如十四世徐倫桂與十五世徐九順以共同祖先十二世徐常政為名組成徐常政嘗十三世徐俊彩俊顯昆仲共同以其父十二世徐嘗環為名組成徐常環嘗等是茲就查訪所得分別說明如下

(1) 徐常政嘗徐常政與徐常環同屬徐學俸的六世孫

414

宗族社會

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約「謝申伯公嘗」此後嘗產迭遭變故有匪徒欲強吞公業田園謝氏族親合力抵禦當時戰歿者有陳阿生謝捷郎兩人光緒 31 年 (1905)苗栗謝慶芳被選任為謝申伯公嘗管理人因見內麻地區風水絕妙右有雙峰布錦屏之體勢前有五指展筆架之嵯峨左有長河屹獅頭之鎖鑰故經公嘗決議購買今日南苗內麻土地建造「謝氏公廳」乙座到於民國 22 年 (1933) 完工奉祖登龕安座座向「庚山兼酉庚申庚寅分金作新曆昂宿一度」不料民國 24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謝氏公廳主體未被損壞只有祠右地略有塌陷而已民國 41 年(1952)謝申伯公嘗著手改制為「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並經苗栗縣政府肆壹民社眾字第24183 號令同意核定當時並成立「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捐助章程」共三十八條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以祭祀始大祖謝申伯公暨來台歷代先敦睦派下獎勵文化教育舉辦公益慈善救濟事業及綿續謝氏宗祠為宗旨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恭敬里七鄰七十二號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十一劃】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國王會」就是三山國王信仰的神民會組織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mdashmdash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

其世系為七世學俸八世河九世一梧十世利興十一世士粹十二世常政徐常政是唐山祖他本人並沒有到過臺灣來臺的是他的長子俊恩的長子十四世的倫桂和他的三子俊德的孫子十五世的徐九順兩個人來台後為生存需要而結合成的宗族組織徐九順又名徐九二是俊德三子秀桂之子前述史料「28」記載開鑿茄苳坑圳溉田 110 餘甲又築茄苳坑溉田 30 餘甲的就是他後來徐倫桂徐九順又各自擁有他們的嘗會

(2) 徐宜乾嘗徐宜乾是十世徐利興的五世孫其世系為十世利興十一世士坤十二世常穆十三世俊日十四世聰桂十五世即宜乾據其裔孫徐進福稱宜乾並未來臺是他的六個兒子仁龍義龍 ( 又名上林 )禮龍智龍信龍恆龍等來臺從事墾闢工作以臺灣為外宅而經常來往於鎮平與臺灣之間這六兄弟中義龍名孟光字上林監生道光年間曾出任東興庄總理信龍名榮光軍功六品其獨子元章字慶華號文佐道光 30 年庚戌歲 (1850) 許學臺歲取生員咸豐 2 年壬子歲 (1852) 中式舉人恆龍名振光監生在清代應許耕讀傳家的上層家族乙未年日本人據台後大部份的裔孫都返囘鎮平原鄉據說現在只有二房義龍四房智龍五房信龍的裔孫還住在頭份鎮裔孫們只知道有嘗名而完全沒有活動也沒有產業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acutebagˋgungacuteiugˋinacutecoiˇtonˇ

謝姓的祖先淵源於炎帝神農氏神農氏姓「姜」以「火德王」著稱故稱炎帝神農氏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製作耒耜教民樹藝五穀使天下農事因而興盛後人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氏而今中醫藥界亦多供奉神農大帝並尊為「藥王」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章經周宣王時周朝北方有北狄來犯邊境周宣王任命其舅父申伯和尹吉甫去討伐北狄戰勝後申伯公因戰功而受封於謝邑《詩經大雅崧高》中有「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的記載可見申伯的功勳謝邑又稱謝國即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這是謝姓得姓之始謝姓族人移墾臺灣甚久明朝永曆年間謝新凱隨鄭成功由福建連江入墾臺南學甲粵東客家謝姓入墾臺灣的也有很多如康熙末年謝光榮入墾苗栗縣後裔移墾苗栗頭屋乾隆年間謝士可謝廷旺謝廷尚父子入墾苗栗市嘉慶年間謝鳳藩入墾苗栗市苗栗縣謝申伯公育英財團其前身是「謝申伯公嘗」謝申伯公嘗成立於咸豐 3年 (1853)當時發起人有謝氏裔孫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

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所附謝氏宗祠相片

415

客家文化事典

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 大國王巾山國王 )助政明肅寧國王 ( 二國王明山國王 )惠威弘應豐國王 ( 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 2月 15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 10 或 15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 170 座左右「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民國91 年 (2002) 由 36 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 38 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已經獲得客家委員會認同正式列如臺灣客庄12 大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族長 cug zongˋ

「房長」為宗族各房的代表者一般由房族內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者擔任「族長」則是整個宗族的代表者負責處理族內一切大小事務「族長」統籌全族事務是宗族權力系統的代表「房長」不若「族長」權力僅負責管理本房內部事務因此「族長」地位高於「房長」但二者同屬宗族組織當中重要的領導階層

「族長」可說是「房長」制的延伸擴展在宗族中擁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負責綜理宗族祠堂

一切事務約束族人遵規守矩對族內重大問題有決策權對外則享有交涉權族內房內凡有糾紛衝突時有最後仲裁權對宗族祀產具有管理權宗族在行使司法功能 ( 族規家法 ) 時一般亦多由「族長」主持其餘如立嗣分家祭祀婚娶「族長」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及互動至於「房長」雖說其權力不及「族長」然而房內事務的協調與處置調節房內成員的衝突與糾紛仍有賴「房長」監督管理和睦團結「房長」身為宗族領導階層的一員在對本房事務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參與對整個宗族事務的管理又當代宗族或宗親會以選舉方式產生之「理事長」或「主委」等領袖口語仍會稱為「族長」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758639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1998年 6月)頁113-114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acutengiab

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祭祀公業者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由享祀者之子孫或由設立人之子孫所組成並設置獨立財產之家族團體客家族群傳統上稱為為「嘗」「公業」「祖嘗」「公嘗」「嘗會」等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16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14: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客家文化事典

宗廟神主輩份的世代排序其發端於中國商周封建宗法制度宗廟輩次依階層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此者正如《禮記王制》記云「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明顯含有尊卑次序之意

若就宗廟神主輩份之世代排序以各氏始祖為中心分為左昭與右穆二列排序「昭」為二四六等雙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左故稱「左昭」「穆」為三五七等單世系輩供於始祖神主之右故稱「右穆」示以長幼有序親疏之別《禮記祭統》有云「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事於大廟則群昭穆咸在而不失倫此謂親疏之殺也」依此昭穆制度的主要目的不外乎序尊卑別親疏分長幼

昭穆制度的另一項內涵亦即姓氏宗族的輩份排名一般族譜將之稱為字行字輩輩序派序班輩班序班排派語派行或排行子孫命名時需以字輩排序為據以明世系脈絡輩份排序

總的來說昭穆制度是傳統漢人社會重要的文化載體透過宗祠家廟的廟制角度和祖先牌位的世代排序書寫關係體現了中國宗法禮制下的行為內涵以及尊卑倫常的權力象徵

參考資料  姜義華注譯《新譯禮記讀本》(臺北市三民2000年)頁199678  廖慶六《族譜文獻學》(臺北市南天2003年 5月)頁23  許子濱〈論「昭穆之命名取義」〉《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 (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民國96年12月)頁330-331

派下員 pai ha ienˇ

派下員就是祭祀公業之成員名稱享有祭祀公業的權利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

公館大坑林義炎家族所祀「阿公婆牌」上書有「左昭右穆」字眼(羅永昌拍攝)

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1839-1842) 鴉片戰爭時代加上隨後之太平天國之亂臺灣社會民生疾苦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當時子女最年長者才 20 歲最年幼者方滿週歲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阮氏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昭和 10 年(1935)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民國 49 年 (1960) 又再次改建民國 83 年(1994) 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後龍林群才宗族之後人為團結宗親力量光大宗祠門望弘揚忠孝傳統以啟迪林氏裔孫於民國 92 年(2005)成立了「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以苗栗縣行政區域為組織區域希冀林群才派下所有子孫都能崇祖敬宗增進宗親情誼樹立和諧倫常同時後龍林群才宗族也希望藉由宗親會之組織以獎掖林姓後嗣上進輔導子孫開創事業亦能維護林氏宗祠祖墳等公產設施綿遠祀奉香火傳授忠孝美德培養崇高人格林氏第十八世裔孫林隆昌經由回到石岡鄉尋根並對照族譜遍訪宗親廣集資料已於民國 78 年 (1989) 編修新族譜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昭穆 zeuacutemugˋ

「昭穆制度」簡稱為昭穆是古代宗廟輩次與

後龍林群才公傳下祖堂祖牌

408

宗族社會

的湯姓人家大多來自此地清康熙年間廣東湯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最先移台的是廣東人湯洪梅湯簡英於清康熙 60 年 (1721)移居下淡水港清代鎮平湯氏遷居臺灣的有湯民榜等多人因而在臺灣形成湯氏郡望入墾苗栗的湯氏先祖皆來自鎮平縣開基一祖四七郎之後裔分屬於湯禮輔湯智輔湯元輔湯克讓派下乾隆年間先後渡海來臺入墾苗栗公館頭屋三義後龍通霄及新竹等地迄今苗栗縣為湯姓人口數最多之縣市湯氏先祖入墾苗栗期間備嘗艱辛當時溯後龍溪而上遍佈泰雅賽夏等原住民為了生活常與原住民爭第篳路藍縷經歷數十寒暑終於有成是苗栗地區開發史上的先驅之一乾隆53 年 (1788)湯洪鵬等裔孫為緬懷先袒創業維艱澤蔭後世乃結合湯姓宗親發揮團結互助的力量共集合叔侄 90 人共同出資以生放利息或購置「祭田」來作為祭祀先祖的經費後來又成立「祖嘗」與「祭祀公業」創設湯氏宗祠供奉祖先的神位成為苗栗湯氏宗祠的由來「湯氏宗祠」位於苗栗市嘉盛里文昌廟西側創建於道光14 年 (1834)迄今已近二百八十年歷史是苗栗市最古老的一座宗祠建築形制完整古樸典雅屬客家三合院建築也是全省最大的湯姓宗祠湯氏子孫從清朝渡海來台以後一直文人輩出有好幾位進士貢生如道光 16 年 (1836) 歲次丙申候選儒學湯桂揚湯宗錫湯贊廷湯金城光緒辛卯科考充恩貢生第一名湯樹梅等人湯氏宗祠走廊還懸掛有一方恩進士三方貢元的匾額苗栗湯氏子弟自清初渡臺以來確實人才輩出至今子孫散居海內外各地數年前湯氏子孫立湯氏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後湯氏廿二世子孫湯添喜整理出湯氏宗譜每年農曆 9月初 1日分居全省各地之湯氏子孫都會前來祖祠祭拜祖先

參考資料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何來美〈保有古風的苗栗地區客家建築〉《客家風雲第20期》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湯氏宗祠

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不動產祭祀公業子孫可為派下員其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苗栗湯氏宗族 meuˇlid tongacutesii zungacutecug

湯姓為臺灣第七十七大姓湯姓人氏最為集中的則是在新竹苗栗南投台南等地湯氏的始祖為成湯為帝嚳之十四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夏末時湯伐夏建立了商朝定都於毫死後被諡為成湯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諡號命氏成為湯氏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又改子姓為湯姓以避禍湯姓最早的發祥地是今河南省境湯氏在商代就遍佈於全國各地但至秦漢之際湯姓卻以古時的中山和范陽兩郡所轄之境為其繁衍中心所以現在各地

409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gˋgu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 方 龔 汪 ) 成 立 於 民 國 67 年(1978)「六桂」是六個姓氏的裔孫組成的稱謂「六桂」即是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姓據考證六桂之本源是周代昌王 (BC1053) 時有一位兒子姓姬名溢字庶任受封官職與受分土地於翁山地區即後來之山東青州鹽官郡到了第十四世祖何公約於後唐莊宗在位年號同光 (923)何公公生子乾度公為第 15 世祖乾度公於後唐高祖天福年間 (941)官拜郎中娶陳紙生有六子乾度公所生六子都是正榜進士榮華顯貴 光大門楣人人讚美盛極一時乾度公壽終於福建莆田縣葬於莆田縣的西南方黃峰山欽賜石碑封稱「六桂坊」六桂坊有石碑共 48 座巍峨矗立因此後人稱讚曰「六桂傳方」乾度公所生六子姓氏不同分姓如下長子分姓洪字伯起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考中進士封授承議郎尚書禮部員林郎中兼殿中丞上桂國的官位賞賜紅色寶魚袋取堂號為燉煌以紀念開基地由來次子分姓江字伯虔宋朝太祖雍熙二年 (985)考中梁灝進士封授泉州法旨取堂號濟陽三子守厡姓翁字伯簡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 與長兄同榜進士授幟劍南少尉取堂號為鹽官居住竹嘯地方四子分姓方字伯惇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考中進士任命泉州法旨取堂號為河南與三兄居住於竹嘯地方五子分姓龔字伯約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 與四兄同科考取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取堂號為武陵居住馬欄地方六子分姓汪字伯容宋朝太祖雍熙 2年 (985) 與次兄為同科進士官至朝散郎韶州判官取堂號為平陽居住東林地方以上六姓之裔孫歲不同姓卻是同根同源世代相傳綿延不絕子孫遍佈在中國各省是中華民族中昌盛優秀的大宗族六桂不同姓氏之子孫遷居苗栗後子孫繁衍眾多民國 67 年 (1978)六桂裔孫在江永輝與江增量的努力及江炳松促成之下合組成立「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方龔汪 )」用以敦睦宗誼聯絡情感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經國路 4段 79 號現任總幹事為黃朝煌苗栗縣六桂宗親會雖然沒有六姓之共同公廳但是六桂宗親會成員依據章程每年訂於 10 月召開宗親會員大會發放獎學金與祝壽金且做有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一首共會員傳唱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已多次組團回到原鄉福建莆田祭祖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

參考資料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手冊

苗栗縣古氏宗親會 

meuˇlid ien guˋsii zungacuteqinacutefi

古姓的源流有多種說法以字型大小為姓商朝末年的周族領袖古公亶父是黃帝直系裔孫本姓姬古公是號亶父是名為紀念古公古為姓以國號為姓商朝末年有古國其後有以國名命氏者古成氏改姓古成氏也是周太王古公的苗裔晉獻公時本姓卻後派衍有苦成氏「苦成氏」又分派出「古成氏」古成氏中又有一支改為古姓古氏一般以「新安堂」為郡號客家古氏最早去臺灣的時間是在清朝康熙 47 年 (1707)古達先自廣東省長樂縣 ( 今五華縣 ) 安流鎮鯉魚江高車子遷徙來臺創業於桃園縣楊梅鎮上田心營盤腳康熙年間 (1662-1722) 還有廣東省蕉嶺縣蕉城鎮謝陂的古辛伯遷居中部沿海梅縣城北鄉伯公凹的古九佩遷居苗栗縣通霄鎮梅縣的古弘貴永祥鳳祥蘭祥等亦遷居來台雍正年間 (1723-173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廣東省五華縣龍玉湖約的古登昌鳳昌兄弟居新埔流民窩五華縣梅林鎮的古蘭桂古傳先居關西上橫坑蕉嶺縣長潭鄉的古祿祥居苗栗縣銅鑼鎮蕉嶺縣文福鎮高塘村的古玉行兄弟居苗栗縣後龍梅縣樟樹坪的古敬儒居龍潭三坑乾隆年間 (1736-179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等等嘉慶年間 (1796-1820)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廣東省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光緒年間 (1875-1908) 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貯河石古阿義經基隆到苗栗縣大湖開基中華民族有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懷宗念祖敦親睦族的傳統美德古氏裔孫在台繁衍綿延不絕為飲水思源慎終追遠與敦親睦族古氏在台子孫在成立宗親會之前就舉行過多次宗親聯歡大會後來經政府立案後才改稱宗親會苗栗縣古姓宗親會創始人為古關璉成立於 1982 年 7 月4 日會員大約有 248 人歷屆理事長為古關璉古憲標古石榮古漢金歷屆總幹事為古憲標古木中古輝雄會址為苗栗市自治路 353 號古關璉是苗栗縣公館鄉人1904 年出生臺北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公館國民小學教員1989 年逝世其長子古榮一在美國加州業醫長女古登美曾任臺灣省政府委員臺灣大學法學院教授為現任監察委員第三任理事長古石榮曾任苗栗縣獅潭鄉鄉長第四任理事長古漢金自行開發的自動包裝機塑膠包裝帶等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現任五行電機企業公司董事長為研究古氏源流歷史多次赴大陸尋訪潛心追溯至上古

410

宗族社會

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 1935 年 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 1960 年又再次改建1994 年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pa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2 年 (1993)2月創會會長是彭慶穩目前總幹事是住在公館的彭鈺明彭姓源自黃帝第七代孫即彭祖壽至 800多歲是歷史上著名的彭姓先祖宋代之彭延年是著名的中代彭姓始祖但人潮州刺史為官清廉頗有政績生前留有「延年公家訓」數百字以告誡子孫彭姓先民陸續於清朝康熙雍正及乾隆年間移居來台散居於臺灣各地彭姓目前是臺灣第三十五大姓彭姓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彭姓渡海來台者都是延年公之後裔像彭祥萬彭懿兄弟入墾苗栗市彭祥周入墾後龍彭祥麟入墾西湖另有彭育天彭玉泰入墾銅鑼彭文泉入墾後龍等民國 94 年 (2005) 彭鈺明當選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第四屆理事長開始主張彭姓宗親會的改革他的主張有成員年輕化老中青都要有成員兩性平權男女平等成立女姓宗親的彩虹隊請彭姓女性成員參加擴大辦理成立十周年活動蒐集史料舉辦作詩比賽及運動大會而且發行特刊苗栗縣彭姓宗親會保有許多古文書也有編修彭姓族譜在西湖鄉建有彭姓宗祠也有成立彭姓之祭祀公業創作有彭姓會歌彭姓宗親每年固定於年初2除夕端午節及中秋節祭祖也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目前臺灣省已經成立「臺灣彭姓宗親總會」總會長也是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的成員擔任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祖堂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古小彬《遷往臺灣開基的客家古氏始祖》《梅州僑鄉月報》2007年第 4期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mˇsii kiunˇcoiˇgungacuteconˇha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是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所組成的宗親會組織成立民國 92 年 5 月並經苗栗縣政府 92 年 6 月 6 日府社政字第 0920053182 號函准予備查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勝利里 28 鄰復興路一段 492 號現任主任委員為林俊彥總幹事為林欽郎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鴉片戰爭時代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 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1895 年中日馬關條約議定割讓臺灣日軍入侵之際阮氏不顧家境貧微義責諸子組織鄉勇抗日保鄉並在苗栗西郊之營頭凸 ( 亦名榕樹凸 )與日軍激戰數日臨高据險以有利地形與旺盛鬥志重創日軍雖然不幸因彈藥用盡而敗散阮氏為掩護諸子逃避日軍搜捕自己卻被日軍逮捕被執遭綑綁於大廳挨餓受刑迫供仍寧死不屈林氏諸子情急運用智勇摸黑劫牢眾兄弟率年長晚輩及部分鄉勇同志先分批誘敵追索分散日軍看管人力另一批乘虛攀登屋頂從上破瓦而入完成救母壯舉經此劫難母子兄弟親情更趨牢固阮氏審度大勢悟出「留得青山在何慮無柴燒」之理與其繼續武力抗日徒損人丁寧暫且放下武器致力造產再伺機驅除日敵於是阮氏繼續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

411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劉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劉姓是中國第四大姓劉姓之源流系統有五種說法一般劉氏族譜認為是帝堯第九子源明公 ( 或為監明公 ) 受封於劉〈今山西省洪洞縣〉故源明公為劉姓之始祖十八世劉累號禦龍氏名顯天下所以後世又有以累公為劉姓之始祖者傳到秦朝時第七十五世劉邦滅秦建立漢朝為漢高祖彭城郡〈今之徐州包括山 東 微 山 線 沛 縣 等地〉為劉邦之祖居地故劉姓堂號為「彭城堂」劉氏後人播遷於長江南北成為顯赫的名門望族光是郡望就有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 13 個之多以「彭城」為最著三國時代劉備為九十四世其次子劉永從成都遷回洛陽唐朝末年翰林學士視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祥因避亂而從洛陽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擇地立業號為東派其後代在宋朝時代大都為官顯赫一時而劉祥之兄劉翱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長官子孫定居於此遂為入閩始祖之一族譜中稱為西派東派一般被認為是客家劉氏之源流劉祥為始遷寧化之祖後代枝葉繁衍蔚為汀閩望族劉祥十五世孫劉開七 (1208-1224)原居寧化石壁水口葛藤村後遷入縣城於南宋初年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為潮梅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生十四子作有《內侍詩》一首以囑十四子源湶淵海及漣江淮漢與浩共馬娘汌浪波河深同腹列數五子是從楊劉廣傳另做「訓十四子」詩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莫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苗栗縣劉氏親親會成立於民國 69年廣傳公派下 14 大房都有裔孫參加並以敦親睦族團結互助增進聯誼促進宗親福祉發揚固有之倫理道德協助政府推行政令厚植國力為宗旨當時是由劉碧良為創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為劉國昭現任理事長為劉富明苗栗縣劉氏宗親會在苗栗縣境內十八鄉鎮市內都有分會組織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多次籌組祭祖團回大陸原鄉祭祖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址設於公館鄉鶴山村 5鄰 165 號民國 101 年 (2012)10 月臺灣省劉姓宗親會總會於苗栗成立並選出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員劉政鴻為總會長副總會長為劉炳鈞民國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臺灣省分會1979年  彭姓宗親會聯誼會手冊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vo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臺灣為第三大姓黃姓起源有三支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出自金天氏之後出自陸終之後黃姓以江夏堂為郡號晉代黃姓開始進入福建黃氏第九十世黃峭為宋代乾德三年 (965) 進士累官至天章閣直學士取三妻各生七子共八十三孫黃峭曾作一遣子八句詩「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詩中意涵在於鼓勵子孫分居各地雖然日久總要落地生根但絕不能忘掉祖先的恩澤明末清初時黃姓開始進入臺灣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廣福鄉大黃屋房乾隆中葉有十六世黃彥桂26 歲時偕兄黃彥蘭弟黃彥芳東渡來台成為苗栗縣頭份鎮新屋家黃氏開基祖乾隆末葉有黃元揚黃元英兄弟及黃明慶入墾頭份黃隆英入墾南庄道光末年黃梅怡之子黃南球入墾南庄成為苗栗望族其他黃氏裔孫來台移墾者還有很多苗栗縣各地如三灣鄉原有黃姓宗親會民國 90 年 (2001)由頭份黃姓宗親會黃秀生及其他黃姓各派裔孫合力組成「苗栗縣黃姓宗親會」現任會長是黃清盛理事長為黃盛和總幹事為黃木松苗栗縣黃姓宗親會會址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雙十街 112 號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以榮宗耀祖敦睦宗誼發揚傳統倫理道德並以互助合作之精神謀求宗族團結和協發展增進宗族情感與福利及協助政府宣導政令為成立之宗旨成立後除每年固定於苗栗縣頭份鎮忠孝里中華路 1231 巷黄家祠堂舉行會員大會或舉行敬天祭祖大典也舉辦會員福利協助辦理慶弔敬老尊賢表揚好人好事以敦宗誼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之任務如下一祖宗祭祀事項二敦睦族誼培植後進舉辦獎助學金扶助優秀清寒子弟以造就人才三宗親之調查登記互助繁榮情誼之連繫事項四族譜編纂會刊文獻專輯及通訊錄等之製作以延後世五黃姓宗親糾紛之調解困難之救助等事宜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資訊網站黃欽達的資訊網站httph12mywebhinetnet

412

宗族社會

立「蔣姓祭祀公業」民國 61 年 (1972)10 月由蔣瑞宗蔣雲宗蔣慶集等協助改成立為「苗栗縣蔣姓宗親會」並訂有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組織章程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宗親會財產並推動慈善與教育興學為宗旨苗栗縣蔣降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每年公廳祭祖還保有客家習俗以三獻禮祭祖以八音演奏顯示莊嚴禮儀蔣降姓宗親會已經多次組團返回原鄉祭祖並有裔孫蔣瑞宗編有《蔣姓大宗譜》乙部用以明世系定房別敦倫理

參考資料  蔣瑞宗編《蔣氏大宗譜》民國76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 iongˇkoacuteca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由苗栗縣境內柯姓與蔡姓派下裔孫蔡金生與蔡義男於民國 66 年 (1977) 所 籌 組成立的宗親會組織由於柯蔡兩姓的郡號都是「濟陽堂」故以濟陽柯蔡宗親會名之根據史書所載柯姓與蔡姓都是出自姬姓系出同源又根據柯蔡氏大宗譜記載宋代有柯翰為福建同安開基祖柯翰之孫為柯讚宗柯讚宗有孫女柯穀英招贅蔡十郎共生有五子分姓柯蔡成為柯蔡聯宗之由來臺灣的高雄臺南嘉義都各有「柯蔡宗廟」一座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柯蔡兩姓裔孫以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而成立的成立於會員約有 360 人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會址位於竹南鎮新南里 15 鄰金天地 13 號現任總幹事是蔡榮輝先生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依據章程規定每年於清明節祭祖與開會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訂有「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敬老尊長與優秀學生獎勵辦法」每年於清明祭祖時都依照章程規定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會員的敬老與鼓勵興講之用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祭祖時會唱由羅秀雲作詞作曲之「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饒富宗情族誼

參考資料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成立大會手冊

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

101 年 (2012)11 月 25-28 日劉政鴻率領劉姓宗親會到廣東省興年縣劉開七宗祠參加世界劉姓宗親會第八次大會並爭取到民國 103 年 (2014)於苗栗縣辦理世界劉姓宗親會第九次大會

參考資料  苗栗縣劉姓親會第九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議手冊

苗栗縣蔣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ongˋ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蔣姓源出於姬姓乃周公第三子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固始縣東之蔣鄉其子孫因以封地為姓故姓蔣蔣姓以「樂安堂」為其郡號明鄭時期有蔣副總兵號毅庵者來台卒後葬於彰化八卦山清代蔣姓族人渡海來台者多道光 11 年(1831)有蔣大德捐建東勢往卓蘭的觀嬴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是居住於苗栗之蔣氏裔孫於民國 65 年(1976) 由蔣名亮發起所成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現有會員 76 人現任理事長為蔣興乾位址位於苗栗市北苗里英才路 345 號苗栗縣蔣氏來臺灣開基祖是蔣德成蔣德成是十三世其父十二世為蔣玉揚母親為曾氏如人蔣德成排行第四上有德康德章德傑三位兄長蔣玉揚祖居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李坑村梅子坑當地有蔣氏祠堂蔣德成於乾隆 35 年 (1770)偕同兄長蔣德康蔣德章蔣德傑等參加移民臺灣之行列一行人共有蔣姓三十六位堂兄弟叔姪等抵台後有的往南臺灣有的往北臺灣各奔前程分手失散蔣德成公四兄弟則落籍於新竹廳苗栗一堡社寮岡庄起初以墾荒拓殖為主相傳剛剛抵達苗栗時以破鍋炊煑起家胼手胝足勤儉持家逐漸奠定後代裔孫生長發達之基處蔣德成妣張廖氏生有十四世蔣連進蔣連陞二兄弟蔣連進公妣朱氏生有蔣福盛蔣福順蔣福義蔣福發蔣福良蔣福常蔣福運等七兄弟蔣連陞公妣林氏生有蔣福桂蔣福傳蔣福旺蔣福興等四兄弟可以說蔣德成來台至今已有兩百年多年傳下裔孫十代蔣氏裔孫建有「蔣氏公廳」每年 10 月固定於公廳祭祖蔣氏裔孫人才輩出清代曾出舉人至今公廳保有肅靜迴避等古牌後人將來台祖蔣德成夫婦遺骸合葬於苗栗市新川里伯公坑山腰舊名凱歌潭墓地占地有一四五平方公尺於民國69 年 (1980) 重修圓坟並以跌筊為憑確定每年清明節上午九時二刻掃墓蔣氏裔孫於清代時有成

蔣氏族譜

413

客家文化事典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o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的羅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9 年 (2000)當時主要成員為頭份鎮的羅吉騰羅增雄羅倉道等三位羅姓宗親發起為尊祖敬宗敦睦宗族慎終追遠而籌組成立至今會員大約有 260 人左右會址在苗栗縣成功里 7鄰信東路 340 巷 9 弄 7號目前總幹事為羅國源先生羅姓宗親會編有羅姓族譜一冊亦曾組團回大陸原鄉廣東省惠州市羅氏宗祠祭祖頭份羅姓宗親會擁有嘗田也建有多處羅氏墓園依據羅姓宗親會章程該會每年會員定期開會四次每年共祭祖時還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給羅氏宗親根據該會祖墓傳碑記記載羅姓祖籍在廣東惠州府原陸豐縣分縣古地名叫陸河縣吉康都河田火 ( 許山下 )來台祖是第十三世祖羅用輝從原鄉移墾到苗栗頭份區十八世祖羅雙蘭生有八男成為八大房至今已傳衍到二十二世羅姓宗親會於民國 71 年 (1982)在頭份珊珠湖石坑地區建有祖墳一座民國 99 年 (2010) 重修苗栗縣羅姓宗親會就是由八大房之子孫所發起而成立

參考資料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組織章程  羅氏族譜

神明會 siinˇminˇfi

客家地區常有神明會之組織如媽祖會土地公會五穀神農大帝會或是關聖帝君會神明會是一種宗教信仰組織前清時期客家人陸續從原鄉大陸渡海來台為祈求神恩永沐海路平順或已來台人士為解離鄉背井之苦悶使精神有所寄託會將其所崇拜特定神明予以供奉並藉組織之建立與發展鞏固其庄頭或地盤久之成為臺灣社會特有之民間信仰與聚落社群聯繫聯誼之宗教性崇神組織力量依據法務部出版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對神明會的組成背景其分析指出神明會有因同鄉同姓同一行業同一村莊結拜金蘭或純粹認同某一特定神明所結合的人士故其名稱通常稱為「會」「社」「堂」亦有稱「嘗」「季」「盟」「閣」「亭」「祠」「祀典」者為籌集組織運作及聚餐聯誼之經費該組織之成員通常被稱為會員或信徒以集資購置財產用其收益如不動產之租榖租金等辦理該神明會祭典活動

客家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

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客家地區的神明會組織依常態性分析大多設有管理委員會或管理人處理其會務及財產其成員通稱會員或信徒多以規約規定其成員之權利義務及會務運作其成員之繼承權利通常為長子繼承或共推一人繼承

參考資料  法務部《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法務部2002年1月﹞  內政部《地籍清理條例》(內政部2007年 03月21日公布)

【十劃】徐耆英嘗 qiˇkiˇinacutesongˇ

徐耆英嘗為東興徐氏七世祖學俸公為中心的宗族組織因為他的諡號稱作「勸確耆英」所以就拿諡號作為蒸嘗的名號至於來頭份地區墾闢的徐氏族人為什麼要拿七世祖作為「唐山祖」來做集結族人的中心這可能是導因於徐學俸是鎮平縣穀倉下開基祖徐波徐河昆仲的父親其世系是一世徐雲崖稱探元先生元末明初由博羅遷移到梅州的石窟 ( 即鎮平縣民國改稱蕉嶺縣 )取田氏生三子長元亨字一星次元利字二星三元貞字三星號稱三大房鎮平徐氏都是這三大房衍派下來的徐學俸屬長房元亨一夕三氏徐惠常名經四氏徐仲仿名佐五世徐雙玉名玨六氏徐嘉言即徐學俸之父這一宗族組織近乎完全解體現在已看不到會份簿或嘗簿所以無從查考其組織形態不過據徐基蘭先生所保存的清代手抄本「徐氏長房祖譜」的記載徐耆英嘗有新舊兩種老嘗由徐義龍 ( 按即道光年間東興莊總理徐上林 )徐燕義兩人管理置有水田下東興庄二處上東興庄有水田一處新嘗族譜僅記載「七世耆英祖新祀」未見有其他說明文字據徐添蘭編的「鎮平徐氏探元公裔十三世渡臺祖俊彩公派下東興房族譜」(1978 編妥未刊稿 )這一宗族組織由十三徐俊彩徐俊顯十四世徐倫桂徐明桂十五世徐宜乾徐九順 ( 按即徐九二 )徐興秀等來臺祖所組成這些來臺祖除各自存有自己名份下的鬮分字的蒸嘗之外又與比較親的族人組有以上代名諱為名的蒸嘗如十四世徐倫桂與十五世徐九順以共同祖先十二世徐常政為名組成徐常政嘗十三世徐俊彩俊顯昆仲共同以其父十二世徐嘗環為名組成徐常環嘗等是茲就查訪所得分別說明如下

(1) 徐常政嘗徐常政與徐常環同屬徐學俸的六世孫

414

宗族社會

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約「謝申伯公嘗」此後嘗產迭遭變故有匪徒欲強吞公業田園謝氏族親合力抵禦當時戰歿者有陳阿生謝捷郎兩人光緒 31 年 (1905)苗栗謝慶芳被選任為謝申伯公嘗管理人因見內麻地區風水絕妙右有雙峰布錦屏之體勢前有五指展筆架之嵯峨左有長河屹獅頭之鎖鑰故經公嘗決議購買今日南苗內麻土地建造「謝氏公廳」乙座到於民國 22 年 (1933) 完工奉祖登龕安座座向「庚山兼酉庚申庚寅分金作新曆昂宿一度」不料民國 24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謝氏公廳主體未被損壞只有祠右地略有塌陷而已民國 41 年(1952)謝申伯公嘗著手改制為「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並經苗栗縣政府肆壹民社眾字第24183 號令同意核定當時並成立「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捐助章程」共三十八條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以祭祀始大祖謝申伯公暨來台歷代先敦睦派下獎勵文化教育舉辦公益慈善救濟事業及綿續謝氏宗祠為宗旨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恭敬里七鄰七十二號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十一劃】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國王會」就是三山國王信仰的神民會組織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mdashmdash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

其世系為七世學俸八世河九世一梧十世利興十一世士粹十二世常政徐常政是唐山祖他本人並沒有到過臺灣來臺的是他的長子俊恩的長子十四世的倫桂和他的三子俊德的孫子十五世的徐九順兩個人來台後為生存需要而結合成的宗族組織徐九順又名徐九二是俊德三子秀桂之子前述史料「28」記載開鑿茄苳坑圳溉田 110 餘甲又築茄苳坑溉田 30 餘甲的就是他後來徐倫桂徐九順又各自擁有他們的嘗會

(2) 徐宜乾嘗徐宜乾是十世徐利興的五世孫其世系為十世利興十一世士坤十二世常穆十三世俊日十四世聰桂十五世即宜乾據其裔孫徐進福稱宜乾並未來臺是他的六個兒子仁龍義龍 ( 又名上林 )禮龍智龍信龍恆龍等來臺從事墾闢工作以臺灣為外宅而經常來往於鎮平與臺灣之間這六兄弟中義龍名孟光字上林監生道光年間曾出任東興庄總理信龍名榮光軍功六品其獨子元章字慶華號文佐道光 30 年庚戌歲 (1850) 許學臺歲取生員咸豐 2 年壬子歲 (1852) 中式舉人恆龍名振光監生在清代應許耕讀傳家的上層家族乙未年日本人據台後大部份的裔孫都返囘鎮平原鄉據說現在只有二房義龍四房智龍五房信龍的裔孫還住在頭份鎮裔孫們只知道有嘗名而完全沒有活動也沒有產業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acutebagˋgungacuteiugˋinacutecoiˇtonˇ

謝姓的祖先淵源於炎帝神農氏神農氏姓「姜」以「火德王」著稱故稱炎帝神農氏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製作耒耜教民樹藝五穀使天下農事因而興盛後人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氏而今中醫藥界亦多供奉神農大帝並尊為「藥王」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章經周宣王時周朝北方有北狄來犯邊境周宣王任命其舅父申伯和尹吉甫去討伐北狄戰勝後申伯公因戰功而受封於謝邑《詩經大雅崧高》中有「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的記載可見申伯的功勳謝邑又稱謝國即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這是謝姓得姓之始謝姓族人移墾臺灣甚久明朝永曆年間謝新凱隨鄭成功由福建連江入墾臺南學甲粵東客家謝姓入墾臺灣的也有很多如康熙末年謝光榮入墾苗栗縣後裔移墾苗栗頭屋乾隆年間謝士可謝廷旺謝廷尚父子入墾苗栗市嘉慶年間謝鳳藩入墾苗栗市苗栗縣謝申伯公育英財團其前身是「謝申伯公嘗」謝申伯公嘗成立於咸豐 3年 (1853)當時發起人有謝氏裔孫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

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所附謝氏宗祠相片

415

客家文化事典

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 大國王巾山國王 )助政明肅寧國王 ( 二國王明山國王 )惠威弘應豐國王 ( 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 2月 15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 10 或 15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 170 座左右「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民國91 年 (2002) 由 36 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 38 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已經獲得客家委員會認同正式列如臺灣客庄12 大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族長 cug zongˋ

「房長」為宗族各房的代表者一般由房族內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者擔任「族長」則是整個宗族的代表者負責處理族內一切大小事務「族長」統籌全族事務是宗族權力系統的代表「房長」不若「族長」權力僅負責管理本房內部事務因此「族長」地位高於「房長」但二者同屬宗族組織當中重要的領導階層

「族長」可說是「房長」制的延伸擴展在宗族中擁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負責綜理宗族祠堂

一切事務約束族人遵規守矩對族內重大問題有決策權對外則享有交涉權族內房內凡有糾紛衝突時有最後仲裁權對宗族祀產具有管理權宗族在行使司法功能 ( 族規家法 ) 時一般亦多由「族長」主持其餘如立嗣分家祭祀婚娶「族長」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及互動至於「房長」雖說其權力不及「族長」然而房內事務的協調與處置調節房內成員的衝突與糾紛仍有賴「房長」監督管理和睦團結「房長」身為宗族領導階層的一員在對本房事務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參與對整個宗族事務的管理又當代宗族或宗親會以選舉方式產生之「理事長」或「主委」等領袖口語仍會稱為「族長」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758639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1998年 6月)頁113-114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acutengiab

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祭祀公業者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由享祀者之子孫或由設立人之子孫所組成並設置獨立財產之家族團體客家族群傳統上稱為為「嘗」「公業」「祖嘗」「公嘗」「嘗會」等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16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15: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宗族社會

的湯姓人家大多來自此地清康熙年間廣東湯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最先移台的是廣東人湯洪梅湯簡英於清康熙 60 年 (1721)移居下淡水港清代鎮平湯氏遷居臺灣的有湯民榜等多人因而在臺灣形成湯氏郡望入墾苗栗的湯氏先祖皆來自鎮平縣開基一祖四七郎之後裔分屬於湯禮輔湯智輔湯元輔湯克讓派下乾隆年間先後渡海來臺入墾苗栗公館頭屋三義後龍通霄及新竹等地迄今苗栗縣為湯姓人口數最多之縣市湯氏先祖入墾苗栗期間備嘗艱辛當時溯後龍溪而上遍佈泰雅賽夏等原住民為了生活常與原住民爭第篳路藍縷經歷數十寒暑終於有成是苗栗地區開發史上的先驅之一乾隆53 年 (1788)湯洪鵬等裔孫為緬懷先袒創業維艱澤蔭後世乃結合湯姓宗親發揮團結互助的力量共集合叔侄 90 人共同出資以生放利息或購置「祭田」來作為祭祀先祖的經費後來又成立「祖嘗」與「祭祀公業」創設湯氏宗祠供奉祖先的神位成為苗栗湯氏宗祠的由來「湯氏宗祠」位於苗栗市嘉盛里文昌廟西側創建於道光14 年 (1834)迄今已近二百八十年歷史是苗栗市最古老的一座宗祠建築形制完整古樸典雅屬客家三合院建築也是全省最大的湯姓宗祠湯氏子孫從清朝渡海來台以後一直文人輩出有好幾位進士貢生如道光 16 年 (1836) 歲次丙申候選儒學湯桂揚湯宗錫湯贊廷湯金城光緒辛卯科考充恩貢生第一名湯樹梅等人湯氏宗祠走廊還懸掛有一方恩進士三方貢元的匾額苗栗湯氏子弟自清初渡臺以來確實人才輩出至今子孫散居海內外各地數年前湯氏子孫立湯氏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後湯氏廿二世子孫湯添喜整理出湯氏宗譜每年農曆 9月初 1日分居全省各地之湯氏子孫都會前來祖祠祭拜祖先

參考資料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縣政府2007年  何來美〈保有古風的苗栗地區客家建築〉《客家風雲第20期》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湯氏宗祠

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不動產祭祀公業子孫可為派下員其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苗栗湯氏宗族 meuˇlid tongacutesii zungacutecug

湯姓為臺灣第七十七大姓湯姓人氏最為集中的則是在新竹苗栗南投台南等地湯氏的始祖為成湯為帝嚳之十四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夏末時湯伐夏建立了商朝定都於毫死後被諡為成湯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諡號命氏成為湯氏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又改子姓為湯姓以避禍湯姓最早的發祥地是今河南省境湯氏在商代就遍佈於全國各地但至秦漢之際湯姓卻以古時的中山和范陽兩郡所轄之境為其繁衍中心所以現在各地

409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gˋgu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 方 龔 汪 ) 成 立 於 民 國 67 年(1978)「六桂」是六個姓氏的裔孫組成的稱謂「六桂」即是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姓據考證六桂之本源是周代昌王 (BC1053) 時有一位兒子姓姬名溢字庶任受封官職與受分土地於翁山地區即後來之山東青州鹽官郡到了第十四世祖何公約於後唐莊宗在位年號同光 (923)何公公生子乾度公為第 15 世祖乾度公於後唐高祖天福年間 (941)官拜郎中娶陳紙生有六子乾度公所生六子都是正榜進士榮華顯貴 光大門楣人人讚美盛極一時乾度公壽終於福建莆田縣葬於莆田縣的西南方黃峰山欽賜石碑封稱「六桂坊」六桂坊有石碑共 48 座巍峨矗立因此後人稱讚曰「六桂傳方」乾度公所生六子姓氏不同分姓如下長子分姓洪字伯起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考中進士封授承議郎尚書禮部員林郎中兼殿中丞上桂國的官位賞賜紅色寶魚袋取堂號為燉煌以紀念開基地由來次子分姓江字伯虔宋朝太祖雍熙二年 (985)考中梁灝進士封授泉州法旨取堂號濟陽三子守厡姓翁字伯簡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 與長兄同榜進士授幟劍南少尉取堂號為鹽官居住竹嘯地方四子分姓方字伯惇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考中進士任命泉州法旨取堂號為河南與三兄居住於竹嘯地方五子分姓龔字伯約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 與四兄同科考取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取堂號為武陵居住馬欄地方六子分姓汪字伯容宋朝太祖雍熙 2年 (985) 與次兄為同科進士官至朝散郎韶州判官取堂號為平陽居住東林地方以上六姓之裔孫歲不同姓卻是同根同源世代相傳綿延不絕子孫遍佈在中國各省是中華民族中昌盛優秀的大宗族六桂不同姓氏之子孫遷居苗栗後子孫繁衍眾多民國 67 年 (1978)六桂裔孫在江永輝與江增量的努力及江炳松促成之下合組成立「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方龔汪 )」用以敦睦宗誼聯絡情感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經國路 4段 79 號現任總幹事為黃朝煌苗栗縣六桂宗親會雖然沒有六姓之共同公廳但是六桂宗親會成員依據章程每年訂於 10 月召開宗親會員大會發放獎學金與祝壽金且做有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一首共會員傳唱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已多次組團回到原鄉福建莆田祭祖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

參考資料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手冊

苗栗縣古氏宗親會 

meuˇlid ien guˋsii zungacuteqinacutefi

古姓的源流有多種說法以字型大小為姓商朝末年的周族領袖古公亶父是黃帝直系裔孫本姓姬古公是號亶父是名為紀念古公古為姓以國號為姓商朝末年有古國其後有以國名命氏者古成氏改姓古成氏也是周太王古公的苗裔晉獻公時本姓卻後派衍有苦成氏「苦成氏」又分派出「古成氏」古成氏中又有一支改為古姓古氏一般以「新安堂」為郡號客家古氏最早去臺灣的時間是在清朝康熙 47 年 (1707)古達先自廣東省長樂縣 ( 今五華縣 ) 安流鎮鯉魚江高車子遷徙來臺創業於桃園縣楊梅鎮上田心營盤腳康熙年間 (1662-1722) 還有廣東省蕉嶺縣蕉城鎮謝陂的古辛伯遷居中部沿海梅縣城北鄉伯公凹的古九佩遷居苗栗縣通霄鎮梅縣的古弘貴永祥鳳祥蘭祥等亦遷居來台雍正年間 (1723-173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廣東省五華縣龍玉湖約的古登昌鳳昌兄弟居新埔流民窩五華縣梅林鎮的古蘭桂古傳先居關西上橫坑蕉嶺縣長潭鄉的古祿祥居苗栗縣銅鑼鎮蕉嶺縣文福鎮高塘村的古玉行兄弟居苗栗縣後龍梅縣樟樹坪的古敬儒居龍潭三坑乾隆年間 (1736-179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等等嘉慶年間 (1796-1820)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廣東省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光緒年間 (1875-1908) 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貯河石古阿義經基隆到苗栗縣大湖開基中華民族有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懷宗念祖敦親睦族的傳統美德古氏裔孫在台繁衍綿延不絕為飲水思源慎終追遠與敦親睦族古氏在台子孫在成立宗親會之前就舉行過多次宗親聯歡大會後來經政府立案後才改稱宗親會苗栗縣古姓宗親會創始人為古關璉成立於 1982 年 7 月4 日會員大約有 248 人歷屆理事長為古關璉古憲標古石榮古漢金歷屆總幹事為古憲標古木中古輝雄會址為苗栗市自治路 353 號古關璉是苗栗縣公館鄉人1904 年出生臺北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公館國民小學教員1989 年逝世其長子古榮一在美國加州業醫長女古登美曾任臺灣省政府委員臺灣大學法學院教授為現任監察委員第三任理事長古石榮曾任苗栗縣獅潭鄉鄉長第四任理事長古漢金自行開發的自動包裝機塑膠包裝帶等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現任五行電機企業公司董事長為研究古氏源流歷史多次赴大陸尋訪潛心追溯至上古

410

宗族社會

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 1935 年 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 1960 年又再次改建1994 年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pa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2 年 (1993)2月創會會長是彭慶穩目前總幹事是住在公館的彭鈺明彭姓源自黃帝第七代孫即彭祖壽至 800多歲是歷史上著名的彭姓先祖宋代之彭延年是著名的中代彭姓始祖但人潮州刺史為官清廉頗有政績生前留有「延年公家訓」數百字以告誡子孫彭姓先民陸續於清朝康熙雍正及乾隆年間移居來台散居於臺灣各地彭姓目前是臺灣第三十五大姓彭姓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彭姓渡海來台者都是延年公之後裔像彭祥萬彭懿兄弟入墾苗栗市彭祥周入墾後龍彭祥麟入墾西湖另有彭育天彭玉泰入墾銅鑼彭文泉入墾後龍等民國 94 年 (2005) 彭鈺明當選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第四屆理事長開始主張彭姓宗親會的改革他的主張有成員年輕化老中青都要有成員兩性平權男女平等成立女姓宗親的彩虹隊請彭姓女性成員參加擴大辦理成立十周年活動蒐集史料舉辦作詩比賽及運動大會而且發行特刊苗栗縣彭姓宗親會保有許多古文書也有編修彭姓族譜在西湖鄉建有彭姓宗祠也有成立彭姓之祭祀公業創作有彭姓會歌彭姓宗親每年固定於年初2除夕端午節及中秋節祭祖也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目前臺灣省已經成立「臺灣彭姓宗親總會」總會長也是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的成員擔任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祖堂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古小彬《遷往臺灣開基的客家古氏始祖》《梅州僑鄉月報》2007年第 4期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mˇsii kiunˇcoiˇgungacuteconˇha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是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所組成的宗親會組織成立民國 92 年 5 月並經苗栗縣政府 92 年 6 月 6 日府社政字第 0920053182 號函准予備查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勝利里 28 鄰復興路一段 492 號現任主任委員為林俊彥總幹事為林欽郎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鴉片戰爭時代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 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1895 年中日馬關條約議定割讓臺灣日軍入侵之際阮氏不顧家境貧微義責諸子組織鄉勇抗日保鄉並在苗栗西郊之營頭凸 ( 亦名榕樹凸 )與日軍激戰數日臨高据險以有利地形與旺盛鬥志重創日軍雖然不幸因彈藥用盡而敗散阮氏為掩護諸子逃避日軍搜捕自己卻被日軍逮捕被執遭綑綁於大廳挨餓受刑迫供仍寧死不屈林氏諸子情急運用智勇摸黑劫牢眾兄弟率年長晚輩及部分鄉勇同志先分批誘敵追索分散日軍看管人力另一批乘虛攀登屋頂從上破瓦而入完成救母壯舉經此劫難母子兄弟親情更趨牢固阮氏審度大勢悟出「留得青山在何慮無柴燒」之理與其繼續武力抗日徒損人丁寧暫且放下武器致力造產再伺機驅除日敵於是阮氏繼續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

411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劉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劉姓是中國第四大姓劉姓之源流系統有五種說法一般劉氏族譜認為是帝堯第九子源明公 ( 或為監明公 ) 受封於劉〈今山西省洪洞縣〉故源明公為劉姓之始祖十八世劉累號禦龍氏名顯天下所以後世又有以累公為劉姓之始祖者傳到秦朝時第七十五世劉邦滅秦建立漢朝為漢高祖彭城郡〈今之徐州包括山 東 微 山 線 沛 縣 等地〉為劉邦之祖居地故劉姓堂號為「彭城堂」劉氏後人播遷於長江南北成為顯赫的名門望族光是郡望就有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 13 個之多以「彭城」為最著三國時代劉備為九十四世其次子劉永從成都遷回洛陽唐朝末年翰林學士視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祥因避亂而從洛陽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擇地立業號為東派其後代在宋朝時代大都為官顯赫一時而劉祥之兄劉翱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長官子孫定居於此遂為入閩始祖之一族譜中稱為西派東派一般被認為是客家劉氏之源流劉祥為始遷寧化之祖後代枝葉繁衍蔚為汀閩望族劉祥十五世孫劉開七 (1208-1224)原居寧化石壁水口葛藤村後遷入縣城於南宋初年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為潮梅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生十四子作有《內侍詩》一首以囑十四子源湶淵海及漣江淮漢與浩共馬娘汌浪波河深同腹列數五子是從楊劉廣傳另做「訓十四子」詩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莫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苗栗縣劉氏親親會成立於民國 69年廣傳公派下 14 大房都有裔孫參加並以敦親睦族團結互助增進聯誼促進宗親福祉發揚固有之倫理道德協助政府推行政令厚植國力為宗旨當時是由劉碧良為創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為劉國昭現任理事長為劉富明苗栗縣劉氏宗親會在苗栗縣境內十八鄉鎮市內都有分會組織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多次籌組祭祖團回大陸原鄉祭祖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址設於公館鄉鶴山村 5鄰 165 號民國 101 年 (2012)10 月臺灣省劉姓宗親會總會於苗栗成立並選出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員劉政鴻為總會長副總會長為劉炳鈞民國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臺灣省分會1979年  彭姓宗親會聯誼會手冊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vo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臺灣為第三大姓黃姓起源有三支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出自金天氏之後出自陸終之後黃姓以江夏堂為郡號晉代黃姓開始進入福建黃氏第九十世黃峭為宋代乾德三年 (965) 進士累官至天章閣直學士取三妻各生七子共八十三孫黃峭曾作一遣子八句詩「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詩中意涵在於鼓勵子孫分居各地雖然日久總要落地生根但絕不能忘掉祖先的恩澤明末清初時黃姓開始進入臺灣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廣福鄉大黃屋房乾隆中葉有十六世黃彥桂26 歲時偕兄黃彥蘭弟黃彥芳東渡來台成為苗栗縣頭份鎮新屋家黃氏開基祖乾隆末葉有黃元揚黃元英兄弟及黃明慶入墾頭份黃隆英入墾南庄道光末年黃梅怡之子黃南球入墾南庄成為苗栗望族其他黃氏裔孫來台移墾者還有很多苗栗縣各地如三灣鄉原有黃姓宗親會民國 90 年 (2001)由頭份黃姓宗親會黃秀生及其他黃姓各派裔孫合力組成「苗栗縣黃姓宗親會」現任會長是黃清盛理事長為黃盛和總幹事為黃木松苗栗縣黃姓宗親會會址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雙十街 112 號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以榮宗耀祖敦睦宗誼發揚傳統倫理道德並以互助合作之精神謀求宗族團結和協發展增進宗族情感與福利及協助政府宣導政令為成立之宗旨成立後除每年固定於苗栗縣頭份鎮忠孝里中華路 1231 巷黄家祠堂舉行會員大會或舉行敬天祭祖大典也舉辦會員福利協助辦理慶弔敬老尊賢表揚好人好事以敦宗誼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之任務如下一祖宗祭祀事項二敦睦族誼培植後進舉辦獎助學金扶助優秀清寒子弟以造就人才三宗親之調查登記互助繁榮情誼之連繫事項四族譜編纂會刊文獻專輯及通訊錄等之製作以延後世五黃姓宗親糾紛之調解困難之救助等事宜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資訊網站黃欽達的資訊網站httph12mywebhinetnet

412

宗族社會

立「蔣姓祭祀公業」民國 61 年 (1972)10 月由蔣瑞宗蔣雲宗蔣慶集等協助改成立為「苗栗縣蔣姓宗親會」並訂有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組織章程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宗親會財產並推動慈善與教育興學為宗旨苗栗縣蔣降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每年公廳祭祖還保有客家習俗以三獻禮祭祖以八音演奏顯示莊嚴禮儀蔣降姓宗親會已經多次組團返回原鄉祭祖並有裔孫蔣瑞宗編有《蔣姓大宗譜》乙部用以明世系定房別敦倫理

參考資料  蔣瑞宗編《蔣氏大宗譜》民國76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 iongˇkoacuteca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由苗栗縣境內柯姓與蔡姓派下裔孫蔡金生與蔡義男於民國 66 年 (1977) 所 籌 組成立的宗親會組織由於柯蔡兩姓的郡號都是「濟陽堂」故以濟陽柯蔡宗親會名之根據史書所載柯姓與蔡姓都是出自姬姓系出同源又根據柯蔡氏大宗譜記載宋代有柯翰為福建同安開基祖柯翰之孫為柯讚宗柯讚宗有孫女柯穀英招贅蔡十郎共生有五子分姓柯蔡成為柯蔡聯宗之由來臺灣的高雄臺南嘉義都各有「柯蔡宗廟」一座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柯蔡兩姓裔孫以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而成立的成立於會員約有 360 人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會址位於竹南鎮新南里 15 鄰金天地 13 號現任總幹事是蔡榮輝先生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依據章程規定每年於清明節祭祖與開會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訂有「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敬老尊長與優秀學生獎勵辦法」每年於清明祭祖時都依照章程規定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會員的敬老與鼓勵興講之用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祭祖時會唱由羅秀雲作詞作曲之「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饒富宗情族誼

參考資料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成立大會手冊

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

101 年 (2012)11 月 25-28 日劉政鴻率領劉姓宗親會到廣東省興年縣劉開七宗祠參加世界劉姓宗親會第八次大會並爭取到民國 103 年 (2014)於苗栗縣辦理世界劉姓宗親會第九次大會

參考資料  苗栗縣劉姓親會第九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議手冊

苗栗縣蔣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ongˋ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蔣姓源出於姬姓乃周公第三子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固始縣東之蔣鄉其子孫因以封地為姓故姓蔣蔣姓以「樂安堂」為其郡號明鄭時期有蔣副總兵號毅庵者來台卒後葬於彰化八卦山清代蔣姓族人渡海來台者多道光 11 年(1831)有蔣大德捐建東勢往卓蘭的觀嬴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是居住於苗栗之蔣氏裔孫於民國 65 年(1976) 由蔣名亮發起所成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現有會員 76 人現任理事長為蔣興乾位址位於苗栗市北苗里英才路 345 號苗栗縣蔣氏來臺灣開基祖是蔣德成蔣德成是十三世其父十二世為蔣玉揚母親為曾氏如人蔣德成排行第四上有德康德章德傑三位兄長蔣玉揚祖居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李坑村梅子坑當地有蔣氏祠堂蔣德成於乾隆 35 年 (1770)偕同兄長蔣德康蔣德章蔣德傑等參加移民臺灣之行列一行人共有蔣姓三十六位堂兄弟叔姪等抵台後有的往南臺灣有的往北臺灣各奔前程分手失散蔣德成公四兄弟則落籍於新竹廳苗栗一堡社寮岡庄起初以墾荒拓殖為主相傳剛剛抵達苗栗時以破鍋炊煑起家胼手胝足勤儉持家逐漸奠定後代裔孫生長發達之基處蔣德成妣張廖氏生有十四世蔣連進蔣連陞二兄弟蔣連進公妣朱氏生有蔣福盛蔣福順蔣福義蔣福發蔣福良蔣福常蔣福運等七兄弟蔣連陞公妣林氏生有蔣福桂蔣福傳蔣福旺蔣福興等四兄弟可以說蔣德成來台至今已有兩百年多年傳下裔孫十代蔣氏裔孫建有「蔣氏公廳」每年 10 月固定於公廳祭祖蔣氏裔孫人才輩出清代曾出舉人至今公廳保有肅靜迴避等古牌後人將來台祖蔣德成夫婦遺骸合葬於苗栗市新川里伯公坑山腰舊名凱歌潭墓地占地有一四五平方公尺於民國69 年 (1980) 重修圓坟並以跌筊為憑確定每年清明節上午九時二刻掃墓蔣氏裔孫於清代時有成

蔣氏族譜

413

客家文化事典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o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的羅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9 年 (2000)當時主要成員為頭份鎮的羅吉騰羅增雄羅倉道等三位羅姓宗親發起為尊祖敬宗敦睦宗族慎終追遠而籌組成立至今會員大約有 260 人左右會址在苗栗縣成功里 7鄰信東路 340 巷 9 弄 7號目前總幹事為羅國源先生羅姓宗親會編有羅姓族譜一冊亦曾組團回大陸原鄉廣東省惠州市羅氏宗祠祭祖頭份羅姓宗親會擁有嘗田也建有多處羅氏墓園依據羅姓宗親會章程該會每年會員定期開會四次每年共祭祖時還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給羅氏宗親根據該會祖墓傳碑記記載羅姓祖籍在廣東惠州府原陸豐縣分縣古地名叫陸河縣吉康都河田火 ( 許山下 )來台祖是第十三世祖羅用輝從原鄉移墾到苗栗頭份區十八世祖羅雙蘭生有八男成為八大房至今已傳衍到二十二世羅姓宗親會於民國 71 年 (1982)在頭份珊珠湖石坑地區建有祖墳一座民國 99 年 (2010) 重修苗栗縣羅姓宗親會就是由八大房之子孫所發起而成立

參考資料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組織章程  羅氏族譜

神明會 siinˇminˇfi

客家地區常有神明會之組織如媽祖會土地公會五穀神農大帝會或是關聖帝君會神明會是一種宗教信仰組織前清時期客家人陸續從原鄉大陸渡海來台為祈求神恩永沐海路平順或已來台人士為解離鄉背井之苦悶使精神有所寄託會將其所崇拜特定神明予以供奉並藉組織之建立與發展鞏固其庄頭或地盤久之成為臺灣社會特有之民間信仰與聚落社群聯繫聯誼之宗教性崇神組織力量依據法務部出版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對神明會的組成背景其分析指出神明會有因同鄉同姓同一行業同一村莊結拜金蘭或純粹認同某一特定神明所結合的人士故其名稱通常稱為「會」「社」「堂」亦有稱「嘗」「季」「盟」「閣」「亭」「祠」「祀典」者為籌集組織運作及聚餐聯誼之經費該組織之成員通常被稱為會員或信徒以集資購置財產用其收益如不動產之租榖租金等辦理該神明會祭典活動

客家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

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客家地區的神明會組織依常態性分析大多設有管理委員會或管理人處理其會務及財產其成員通稱會員或信徒多以規約規定其成員之權利義務及會務運作其成員之繼承權利通常為長子繼承或共推一人繼承

參考資料  法務部《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法務部2002年1月﹞  內政部《地籍清理條例》(內政部2007年 03月21日公布)

【十劃】徐耆英嘗 qiˇkiˇinacutesongˇ

徐耆英嘗為東興徐氏七世祖學俸公為中心的宗族組織因為他的諡號稱作「勸確耆英」所以就拿諡號作為蒸嘗的名號至於來頭份地區墾闢的徐氏族人為什麼要拿七世祖作為「唐山祖」來做集結族人的中心這可能是導因於徐學俸是鎮平縣穀倉下開基祖徐波徐河昆仲的父親其世系是一世徐雲崖稱探元先生元末明初由博羅遷移到梅州的石窟 ( 即鎮平縣民國改稱蕉嶺縣 )取田氏生三子長元亨字一星次元利字二星三元貞字三星號稱三大房鎮平徐氏都是這三大房衍派下來的徐學俸屬長房元亨一夕三氏徐惠常名經四氏徐仲仿名佐五世徐雙玉名玨六氏徐嘉言即徐學俸之父這一宗族組織近乎完全解體現在已看不到會份簿或嘗簿所以無從查考其組織形態不過據徐基蘭先生所保存的清代手抄本「徐氏長房祖譜」的記載徐耆英嘗有新舊兩種老嘗由徐義龍 ( 按即道光年間東興莊總理徐上林 )徐燕義兩人管理置有水田下東興庄二處上東興庄有水田一處新嘗族譜僅記載「七世耆英祖新祀」未見有其他說明文字據徐添蘭編的「鎮平徐氏探元公裔十三世渡臺祖俊彩公派下東興房族譜」(1978 編妥未刊稿 )這一宗族組織由十三徐俊彩徐俊顯十四世徐倫桂徐明桂十五世徐宜乾徐九順 ( 按即徐九二 )徐興秀等來臺祖所組成這些來臺祖除各自存有自己名份下的鬮分字的蒸嘗之外又與比較親的族人組有以上代名諱為名的蒸嘗如十四世徐倫桂與十五世徐九順以共同祖先十二世徐常政為名組成徐常政嘗十三世徐俊彩俊顯昆仲共同以其父十二世徐嘗環為名組成徐常環嘗等是茲就查訪所得分別說明如下

(1) 徐常政嘗徐常政與徐常環同屬徐學俸的六世孫

414

宗族社會

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約「謝申伯公嘗」此後嘗產迭遭變故有匪徒欲強吞公業田園謝氏族親合力抵禦當時戰歿者有陳阿生謝捷郎兩人光緒 31 年 (1905)苗栗謝慶芳被選任為謝申伯公嘗管理人因見內麻地區風水絕妙右有雙峰布錦屏之體勢前有五指展筆架之嵯峨左有長河屹獅頭之鎖鑰故經公嘗決議購買今日南苗內麻土地建造「謝氏公廳」乙座到於民國 22 年 (1933) 完工奉祖登龕安座座向「庚山兼酉庚申庚寅分金作新曆昂宿一度」不料民國 24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謝氏公廳主體未被損壞只有祠右地略有塌陷而已民國 41 年(1952)謝申伯公嘗著手改制為「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並經苗栗縣政府肆壹民社眾字第24183 號令同意核定當時並成立「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捐助章程」共三十八條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以祭祀始大祖謝申伯公暨來台歷代先敦睦派下獎勵文化教育舉辦公益慈善救濟事業及綿續謝氏宗祠為宗旨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恭敬里七鄰七十二號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十一劃】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國王會」就是三山國王信仰的神民會組織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mdashmdash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

其世系為七世學俸八世河九世一梧十世利興十一世士粹十二世常政徐常政是唐山祖他本人並沒有到過臺灣來臺的是他的長子俊恩的長子十四世的倫桂和他的三子俊德的孫子十五世的徐九順兩個人來台後為生存需要而結合成的宗族組織徐九順又名徐九二是俊德三子秀桂之子前述史料「28」記載開鑿茄苳坑圳溉田 110 餘甲又築茄苳坑溉田 30 餘甲的就是他後來徐倫桂徐九順又各自擁有他們的嘗會

(2) 徐宜乾嘗徐宜乾是十世徐利興的五世孫其世系為十世利興十一世士坤十二世常穆十三世俊日十四世聰桂十五世即宜乾據其裔孫徐進福稱宜乾並未來臺是他的六個兒子仁龍義龍 ( 又名上林 )禮龍智龍信龍恆龍等來臺從事墾闢工作以臺灣為外宅而經常來往於鎮平與臺灣之間這六兄弟中義龍名孟光字上林監生道光年間曾出任東興庄總理信龍名榮光軍功六品其獨子元章字慶華號文佐道光 30 年庚戌歲 (1850) 許學臺歲取生員咸豐 2 年壬子歲 (1852) 中式舉人恆龍名振光監生在清代應許耕讀傳家的上層家族乙未年日本人據台後大部份的裔孫都返囘鎮平原鄉據說現在只有二房義龍四房智龍五房信龍的裔孫還住在頭份鎮裔孫們只知道有嘗名而完全沒有活動也沒有產業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acutebagˋgungacuteiugˋinacutecoiˇtonˇ

謝姓的祖先淵源於炎帝神農氏神農氏姓「姜」以「火德王」著稱故稱炎帝神農氏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製作耒耜教民樹藝五穀使天下農事因而興盛後人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氏而今中醫藥界亦多供奉神農大帝並尊為「藥王」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章經周宣王時周朝北方有北狄來犯邊境周宣王任命其舅父申伯和尹吉甫去討伐北狄戰勝後申伯公因戰功而受封於謝邑《詩經大雅崧高》中有「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的記載可見申伯的功勳謝邑又稱謝國即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這是謝姓得姓之始謝姓族人移墾臺灣甚久明朝永曆年間謝新凱隨鄭成功由福建連江入墾臺南學甲粵東客家謝姓入墾臺灣的也有很多如康熙末年謝光榮入墾苗栗縣後裔移墾苗栗頭屋乾隆年間謝士可謝廷旺謝廷尚父子入墾苗栗市嘉慶年間謝鳳藩入墾苗栗市苗栗縣謝申伯公育英財團其前身是「謝申伯公嘗」謝申伯公嘗成立於咸豐 3年 (1853)當時發起人有謝氏裔孫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

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所附謝氏宗祠相片

415

客家文化事典

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 大國王巾山國王 )助政明肅寧國王 ( 二國王明山國王 )惠威弘應豐國王 ( 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 2月 15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 10 或 15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 170 座左右「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民國91 年 (2002) 由 36 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 38 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已經獲得客家委員會認同正式列如臺灣客庄12 大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族長 cug zongˋ

「房長」為宗族各房的代表者一般由房族內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者擔任「族長」則是整個宗族的代表者負責處理族內一切大小事務「族長」統籌全族事務是宗族權力系統的代表「房長」不若「族長」權力僅負責管理本房內部事務因此「族長」地位高於「房長」但二者同屬宗族組織當中重要的領導階層

「族長」可說是「房長」制的延伸擴展在宗族中擁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負責綜理宗族祠堂

一切事務約束族人遵規守矩對族內重大問題有決策權對外則享有交涉權族內房內凡有糾紛衝突時有最後仲裁權對宗族祀產具有管理權宗族在行使司法功能 ( 族規家法 ) 時一般亦多由「族長」主持其餘如立嗣分家祭祀婚娶「族長」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及互動至於「房長」雖說其權力不及「族長」然而房內事務的協調與處置調節房內成員的衝突與糾紛仍有賴「房長」監督管理和睦團結「房長」身為宗族領導階層的一員在對本房事務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參與對整個宗族事務的管理又當代宗族或宗親會以選舉方式產生之「理事長」或「主委」等領袖口語仍會稱為「族長」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758639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1998年 6月)頁113-114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acutengiab

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祭祀公業者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由享祀者之子孫或由設立人之子孫所組成並設置獨立財產之家族團體客家族群傳統上稱為為「嘗」「公業」「祖嘗」「公嘗」「嘗會」等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16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16: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gˋgu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 方 龔 汪 ) 成 立 於 民 國 67 年(1978)「六桂」是六個姓氏的裔孫組成的稱謂「六桂」即是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姓據考證六桂之本源是周代昌王 (BC1053) 時有一位兒子姓姬名溢字庶任受封官職與受分土地於翁山地區即後來之山東青州鹽官郡到了第十四世祖何公約於後唐莊宗在位年號同光 (923)何公公生子乾度公為第 15 世祖乾度公於後唐高祖天福年間 (941)官拜郎中娶陳紙生有六子乾度公所生六子都是正榜進士榮華顯貴 光大門楣人人讚美盛極一時乾度公壽終於福建莆田縣葬於莆田縣的西南方黃峰山欽賜石碑封稱「六桂坊」六桂坊有石碑共 48 座巍峨矗立因此後人稱讚曰「六桂傳方」乾度公所生六子姓氏不同分姓如下長子分姓洪字伯起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考中進士封授承議郎尚書禮部員林郎中兼殿中丞上桂國的官位賞賜紅色寶魚袋取堂號為燉煌以紀念開基地由來次子分姓江字伯虔宋朝太祖雍熙二年 (985)考中梁灝進士封授泉州法旨取堂號濟陽三子守厡姓翁字伯簡宋朝太祖建隆元年 (960) 與長兄同榜進士授幟劍南少尉取堂號為鹽官居住竹嘯地方四子分姓方字伯惇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考中進士任命泉州法旨取堂號為河南與三兄居住於竹嘯地方五子分姓龔字伯約宋朝太祖開寶 6年 (973) 與四兄同科考取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取堂號為武陵居住馬欄地方六子分姓汪字伯容宋朝太祖雍熙 2年 (985) 與次兄為同科進士官至朝散郎韶州判官取堂號為平陽居住東林地方以上六姓之裔孫歲不同姓卻是同根同源世代相傳綿延不絕子孫遍佈在中國各省是中華民族中昌盛優秀的大宗族六桂不同姓氏之子孫遷居苗栗後子孫繁衍眾多民國 67 年 (1978)六桂裔孫在江永輝與江增量的努力及江炳松促成之下合組成立「苗栗縣六桂宗親會 ( 洪江翁方龔汪 )」用以敦睦宗誼聯絡情感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經國路 4段 79 號現任總幹事為黃朝煌苗栗縣六桂宗親會雖然沒有六姓之共同公廳但是六桂宗親會成員依據章程每年訂於 10 月召開宗親會員大會發放獎學金與祝壽金且做有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一首共會員傳唱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已多次組團回到原鄉福建莆田祭祖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會歌

參考資料  苗栗縣六桂宗親會手冊

苗栗縣古氏宗親會 

meuˇlid ien guˋsii zungacuteqinacutefi

古姓的源流有多種說法以字型大小為姓商朝末年的周族領袖古公亶父是黃帝直系裔孫本姓姬古公是號亶父是名為紀念古公古為姓以國號為姓商朝末年有古國其後有以國名命氏者古成氏改姓古成氏也是周太王古公的苗裔晉獻公時本姓卻後派衍有苦成氏「苦成氏」又分派出「古成氏」古成氏中又有一支改為古姓古氏一般以「新安堂」為郡號客家古氏最早去臺灣的時間是在清朝康熙 47 年 (1707)古達先自廣東省長樂縣 ( 今五華縣 ) 安流鎮鯉魚江高車子遷徙來臺創業於桃園縣楊梅鎮上田心營盤腳康熙年間 (1662-1722) 還有廣東省蕉嶺縣蕉城鎮謝陂的古辛伯遷居中部沿海梅縣城北鄉伯公凹的古九佩遷居苗栗縣通霄鎮梅縣的古弘貴永祥鳳祥蘭祥等亦遷居來台雍正年間 (1723-173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廣東省五華縣龍玉湖約的古登昌鳳昌兄弟居新埔流民窩五華縣梅林鎮的古蘭桂古傳先居關西上橫坑蕉嶺縣長潭鄉的古祿祥居苗栗縣銅鑼鎮蕉嶺縣文福鎮高塘村的古玉行兄弟居苗栗縣後龍梅縣樟樹坪的古敬儒居龍潭三坑乾隆年間 (1736-1795) 遷臺的客家古氏計有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等等嘉慶年間 (1796-1820)東省陸豐縣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廣東省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光緒年間 (1875-1908) 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貯河石古阿義經基隆到苗栗縣大湖開基中華民族有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懷宗念祖敦親睦族的傳統美德古氏裔孫在台繁衍綿延不絕為飲水思源慎終追遠與敦親睦族古氏在台子孫在成立宗親會之前就舉行過多次宗親聯歡大會後來經政府立案後才改稱宗親會苗栗縣古姓宗親會創始人為古關璉成立於 1982 年 7 月4 日會員大約有 248 人歷屆理事長為古關璉古憲標古石榮古漢金歷屆總幹事為古憲標古木中古輝雄會址為苗栗市自治路 353 號古關璉是苗栗縣公館鄉人1904 年出生臺北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公館國民小學教員1989 年逝世其長子古榮一在美國加州業醫長女古登美曾任臺灣省政府委員臺灣大學法學院教授為現任監察委員第三任理事長古石榮曾任苗栗縣獅潭鄉鄉長第四任理事長古漢金自行開發的自動包裝機塑膠包裝帶等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現任五行電機企業公司董事長為研究古氏源流歷史多次赴大陸尋訪潛心追溯至上古

410

宗族社會

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 1935 年 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 1960 年又再次改建1994 年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pa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2 年 (1993)2月創會會長是彭慶穩目前總幹事是住在公館的彭鈺明彭姓源自黃帝第七代孫即彭祖壽至 800多歲是歷史上著名的彭姓先祖宋代之彭延年是著名的中代彭姓始祖但人潮州刺史為官清廉頗有政績生前留有「延年公家訓」數百字以告誡子孫彭姓先民陸續於清朝康熙雍正及乾隆年間移居來台散居於臺灣各地彭姓目前是臺灣第三十五大姓彭姓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彭姓渡海來台者都是延年公之後裔像彭祥萬彭懿兄弟入墾苗栗市彭祥周入墾後龍彭祥麟入墾西湖另有彭育天彭玉泰入墾銅鑼彭文泉入墾後龍等民國 94 年 (2005) 彭鈺明當選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第四屆理事長開始主張彭姓宗親會的改革他的主張有成員年輕化老中青都要有成員兩性平權男女平等成立女姓宗親的彩虹隊請彭姓女性成員參加擴大辦理成立十周年活動蒐集史料舉辦作詩比賽及運動大會而且發行特刊苗栗縣彭姓宗親會保有許多古文書也有編修彭姓族譜在西湖鄉建有彭姓宗祠也有成立彭姓之祭祀公業創作有彭姓會歌彭姓宗親每年固定於年初2除夕端午節及中秋節祭祖也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目前臺灣省已經成立「臺灣彭姓宗親總會」總會長也是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的成員擔任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祖堂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古小彬《遷往臺灣開基的客家古氏始祖》《梅州僑鄉月報》2007年第 4期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mˇsii kiunˇcoiˇgungacuteconˇha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是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所組成的宗親會組織成立民國 92 年 5 月並經苗栗縣政府 92 年 6 月 6 日府社政字第 0920053182 號函准予備查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勝利里 28 鄰復興路一段 492 號現任主任委員為林俊彥總幹事為林欽郎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鴉片戰爭時代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 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1895 年中日馬關條約議定割讓臺灣日軍入侵之際阮氏不顧家境貧微義責諸子組織鄉勇抗日保鄉並在苗栗西郊之營頭凸 ( 亦名榕樹凸 )與日軍激戰數日臨高据險以有利地形與旺盛鬥志重創日軍雖然不幸因彈藥用盡而敗散阮氏為掩護諸子逃避日軍搜捕自己卻被日軍逮捕被執遭綑綁於大廳挨餓受刑迫供仍寧死不屈林氏諸子情急運用智勇摸黑劫牢眾兄弟率年長晚輩及部分鄉勇同志先分批誘敵追索分散日軍看管人力另一批乘虛攀登屋頂從上破瓦而入完成救母壯舉經此劫難母子兄弟親情更趨牢固阮氏審度大勢悟出「留得青山在何慮無柴燒」之理與其繼續武力抗日徒損人丁寧暫且放下武器致力造產再伺機驅除日敵於是阮氏繼續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

411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劉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劉姓是中國第四大姓劉姓之源流系統有五種說法一般劉氏族譜認為是帝堯第九子源明公 ( 或為監明公 ) 受封於劉〈今山西省洪洞縣〉故源明公為劉姓之始祖十八世劉累號禦龍氏名顯天下所以後世又有以累公為劉姓之始祖者傳到秦朝時第七十五世劉邦滅秦建立漢朝為漢高祖彭城郡〈今之徐州包括山 東 微 山 線 沛 縣 等地〉為劉邦之祖居地故劉姓堂號為「彭城堂」劉氏後人播遷於長江南北成為顯赫的名門望族光是郡望就有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 13 個之多以「彭城」為最著三國時代劉備為九十四世其次子劉永從成都遷回洛陽唐朝末年翰林學士視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祥因避亂而從洛陽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擇地立業號為東派其後代在宋朝時代大都為官顯赫一時而劉祥之兄劉翱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長官子孫定居於此遂為入閩始祖之一族譜中稱為西派東派一般被認為是客家劉氏之源流劉祥為始遷寧化之祖後代枝葉繁衍蔚為汀閩望族劉祥十五世孫劉開七 (1208-1224)原居寧化石壁水口葛藤村後遷入縣城於南宋初年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為潮梅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生十四子作有《內侍詩》一首以囑十四子源湶淵海及漣江淮漢與浩共馬娘汌浪波河深同腹列數五子是從楊劉廣傳另做「訓十四子」詩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莫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苗栗縣劉氏親親會成立於民國 69年廣傳公派下 14 大房都有裔孫參加並以敦親睦族團結互助增進聯誼促進宗親福祉發揚固有之倫理道德協助政府推行政令厚植國力為宗旨當時是由劉碧良為創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為劉國昭現任理事長為劉富明苗栗縣劉氏宗親會在苗栗縣境內十八鄉鎮市內都有分會組織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多次籌組祭祖團回大陸原鄉祭祖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址設於公館鄉鶴山村 5鄰 165 號民國 101 年 (2012)10 月臺灣省劉姓宗親會總會於苗栗成立並選出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員劉政鴻為總會長副總會長為劉炳鈞民國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臺灣省分會1979年  彭姓宗親會聯誼會手冊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vo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臺灣為第三大姓黃姓起源有三支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出自金天氏之後出自陸終之後黃姓以江夏堂為郡號晉代黃姓開始進入福建黃氏第九十世黃峭為宋代乾德三年 (965) 進士累官至天章閣直學士取三妻各生七子共八十三孫黃峭曾作一遣子八句詩「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詩中意涵在於鼓勵子孫分居各地雖然日久總要落地生根但絕不能忘掉祖先的恩澤明末清初時黃姓開始進入臺灣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廣福鄉大黃屋房乾隆中葉有十六世黃彥桂26 歲時偕兄黃彥蘭弟黃彥芳東渡來台成為苗栗縣頭份鎮新屋家黃氏開基祖乾隆末葉有黃元揚黃元英兄弟及黃明慶入墾頭份黃隆英入墾南庄道光末年黃梅怡之子黃南球入墾南庄成為苗栗望族其他黃氏裔孫來台移墾者還有很多苗栗縣各地如三灣鄉原有黃姓宗親會民國 90 年 (2001)由頭份黃姓宗親會黃秀生及其他黃姓各派裔孫合力組成「苗栗縣黃姓宗親會」現任會長是黃清盛理事長為黃盛和總幹事為黃木松苗栗縣黃姓宗親會會址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雙十街 112 號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以榮宗耀祖敦睦宗誼發揚傳統倫理道德並以互助合作之精神謀求宗族團結和協發展增進宗族情感與福利及協助政府宣導政令為成立之宗旨成立後除每年固定於苗栗縣頭份鎮忠孝里中華路 1231 巷黄家祠堂舉行會員大會或舉行敬天祭祖大典也舉辦會員福利協助辦理慶弔敬老尊賢表揚好人好事以敦宗誼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之任務如下一祖宗祭祀事項二敦睦族誼培植後進舉辦獎助學金扶助優秀清寒子弟以造就人才三宗親之調查登記互助繁榮情誼之連繫事項四族譜編纂會刊文獻專輯及通訊錄等之製作以延後世五黃姓宗親糾紛之調解困難之救助等事宜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資訊網站黃欽達的資訊網站httph12mywebhinetnet

412

宗族社會

立「蔣姓祭祀公業」民國 61 年 (1972)10 月由蔣瑞宗蔣雲宗蔣慶集等協助改成立為「苗栗縣蔣姓宗親會」並訂有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組織章程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宗親會財產並推動慈善與教育興學為宗旨苗栗縣蔣降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每年公廳祭祖還保有客家習俗以三獻禮祭祖以八音演奏顯示莊嚴禮儀蔣降姓宗親會已經多次組團返回原鄉祭祖並有裔孫蔣瑞宗編有《蔣姓大宗譜》乙部用以明世系定房別敦倫理

參考資料  蔣瑞宗編《蔣氏大宗譜》民國76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 iongˇkoacuteca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由苗栗縣境內柯姓與蔡姓派下裔孫蔡金生與蔡義男於民國 66 年 (1977) 所 籌 組成立的宗親會組織由於柯蔡兩姓的郡號都是「濟陽堂」故以濟陽柯蔡宗親會名之根據史書所載柯姓與蔡姓都是出自姬姓系出同源又根據柯蔡氏大宗譜記載宋代有柯翰為福建同安開基祖柯翰之孫為柯讚宗柯讚宗有孫女柯穀英招贅蔡十郎共生有五子分姓柯蔡成為柯蔡聯宗之由來臺灣的高雄臺南嘉義都各有「柯蔡宗廟」一座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柯蔡兩姓裔孫以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而成立的成立於會員約有 360 人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會址位於竹南鎮新南里 15 鄰金天地 13 號現任總幹事是蔡榮輝先生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依據章程規定每年於清明節祭祖與開會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訂有「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敬老尊長與優秀學生獎勵辦法」每年於清明祭祖時都依照章程規定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會員的敬老與鼓勵興講之用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祭祖時會唱由羅秀雲作詞作曲之「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饒富宗情族誼

參考資料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成立大會手冊

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

101 年 (2012)11 月 25-28 日劉政鴻率領劉姓宗親會到廣東省興年縣劉開七宗祠參加世界劉姓宗親會第八次大會並爭取到民國 103 年 (2014)於苗栗縣辦理世界劉姓宗親會第九次大會

參考資料  苗栗縣劉姓親會第九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議手冊

苗栗縣蔣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ongˋ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蔣姓源出於姬姓乃周公第三子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固始縣東之蔣鄉其子孫因以封地為姓故姓蔣蔣姓以「樂安堂」為其郡號明鄭時期有蔣副總兵號毅庵者來台卒後葬於彰化八卦山清代蔣姓族人渡海來台者多道光 11 年(1831)有蔣大德捐建東勢往卓蘭的觀嬴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是居住於苗栗之蔣氏裔孫於民國 65 年(1976) 由蔣名亮發起所成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現有會員 76 人現任理事長為蔣興乾位址位於苗栗市北苗里英才路 345 號苗栗縣蔣氏來臺灣開基祖是蔣德成蔣德成是十三世其父十二世為蔣玉揚母親為曾氏如人蔣德成排行第四上有德康德章德傑三位兄長蔣玉揚祖居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李坑村梅子坑當地有蔣氏祠堂蔣德成於乾隆 35 年 (1770)偕同兄長蔣德康蔣德章蔣德傑等參加移民臺灣之行列一行人共有蔣姓三十六位堂兄弟叔姪等抵台後有的往南臺灣有的往北臺灣各奔前程分手失散蔣德成公四兄弟則落籍於新竹廳苗栗一堡社寮岡庄起初以墾荒拓殖為主相傳剛剛抵達苗栗時以破鍋炊煑起家胼手胝足勤儉持家逐漸奠定後代裔孫生長發達之基處蔣德成妣張廖氏生有十四世蔣連進蔣連陞二兄弟蔣連進公妣朱氏生有蔣福盛蔣福順蔣福義蔣福發蔣福良蔣福常蔣福運等七兄弟蔣連陞公妣林氏生有蔣福桂蔣福傳蔣福旺蔣福興等四兄弟可以說蔣德成來台至今已有兩百年多年傳下裔孫十代蔣氏裔孫建有「蔣氏公廳」每年 10 月固定於公廳祭祖蔣氏裔孫人才輩出清代曾出舉人至今公廳保有肅靜迴避等古牌後人將來台祖蔣德成夫婦遺骸合葬於苗栗市新川里伯公坑山腰舊名凱歌潭墓地占地有一四五平方公尺於民國69 年 (1980) 重修圓坟並以跌筊為憑確定每年清明節上午九時二刻掃墓蔣氏裔孫於清代時有成

蔣氏族譜

413

客家文化事典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o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的羅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9 年 (2000)當時主要成員為頭份鎮的羅吉騰羅增雄羅倉道等三位羅姓宗親發起為尊祖敬宗敦睦宗族慎終追遠而籌組成立至今會員大約有 260 人左右會址在苗栗縣成功里 7鄰信東路 340 巷 9 弄 7號目前總幹事為羅國源先生羅姓宗親會編有羅姓族譜一冊亦曾組團回大陸原鄉廣東省惠州市羅氏宗祠祭祖頭份羅姓宗親會擁有嘗田也建有多處羅氏墓園依據羅姓宗親會章程該會每年會員定期開會四次每年共祭祖時還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給羅氏宗親根據該會祖墓傳碑記記載羅姓祖籍在廣東惠州府原陸豐縣分縣古地名叫陸河縣吉康都河田火 ( 許山下 )來台祖是第十三世祖羅用輝從原鄉移墾到苗栗頭份區十八世祖羅雙蘭生有八男成為八大房至今已傳衍到二十二世羅姓宗親會於民國 71 年 (1982)在頭份珊珠湖石坑地區建有祖墳一座民國 99 年 (2010) 重修苗栗縣羅姓宗親會就是由八大房之子孫所發起而成立

參考資料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組織章程  羅氏族譜

神明會 siinˇminˇfi

客家地區常有神明會之組織如媽祖會土地公會五穀神農大帝會或是關聖帝君會神明會是一種宗教信仰組織前清時期客家人陸續從原鄉大陸渡海來台為祈求神恩永沐海路平順或已來台人士為解離鄉背井之苦悶使精神有所寄託會將其所崇拜特定神明予以供奉並藉組織之建立與發展鞏固其庄頭或地盤久之成為臺灣社會特有之民間信仰與聚落社群聯繫聯誼之宗教性崇神組織力量依據法務部出版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對神明會的組成背景其分析指出神明會有因同鄉同姓同一行業同一村莊結拜金蘭或純粹認同某一特定神明所結合的人士故其名稱通常稱為「會」「社」「堂」亦有稱「嘗」「季」「盟」「閣」「亭」「祠」「祀典」者為籌集組織運作及聚餐聯誼之經費該組織之成員通常被稱為會員或信徒以集資購置財產用其收益如不動產之租榖租金等辦理該神明會祭典活動

客家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

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客家地區的神明會組織依常態性分析大多設有管理委員會或管理人處理其會務及財產其成員通稱會員或信徒多以規約規定其成員之權利義務及會務運作其成員之繼承權利通常為長子繼承或共推一人繼承

參考資料  法務部《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法務部2002年1月﹞  內政部《地籍清理條例》(內政部2007年 03月21日公布)

【十劃】徐耆英嘗 qiˇkiˇinacutesongˇ

徐耆英嘗為東興徐氏七世祖學俸公為中心的宗族組織因為他的諡號稱作「勸確耆英」所以就拿諡號作為蒸嘗的名號至於來頭份地區墾闢的徐氏族人為什麼要拿七世祖作為「唐山祖」來做集結族人的中心這可能是導因於徐學俸是鎮平縣穀倉下開基祖徐波徐河昆仲的父親其世系是一世徐雲崖稱探元先生元末明初由博羅遷移到梅州的石窟 ( 即鎮平縣民國改稱蕉嶺縣 )取田氏生三子長元亨字一星次元利字二星三元貞字三星號稱三大房鎮平徐氏都是這三大房衍派下來的徐學俸屬長房元亨一夕三氏徐惠常名經四氏徐仲仿名佐五世徐雙玉名玨六氏徐嘉言即徐學俸之父這一宗族組織近乎完全解體現在已看不到會份簿或嘗簿所以無從查考其組織形態不過據徐基蘭先生所保存的清代手抄本「徐氏長房祖譜」的記載徐耆英嘗有新舊兩種老嘗由徐義龍 ( 按即道光年間東興莊總理徐上林 )徐燕義兩人管理置有水田下東興庄二處上東興庄有水田一處新嘗族譜僅記載「七世耆英祖新祀」未見有其他說明文字據徐添蘭編的「鎮平徐氏探元公裔十三世渡臺祖俊彩公派下東興房族譜」(1978 編妥未刊稿 )這一宗族組織由十三徐俊彩徐俊顯十四世徐倫桂徐明桂十五世徐宜乾徐九順 ( 按即徐九二 )徐興秀等來臺祖所組成這些來臺祖除各自存有自己名份下的鬮分字的蒸嘗之外又與比較親的族人組有以上代名諱為名的蒸嘗如十四世徐倫桂與十五世徐九順以共同祖先十二世徐常政為名組成徐常政嘗十三世徐俊彩俊顯昆仲共同以其父十二世徐嘗環為名組成徐常環嘗等是茲就查訪所得分別說明如下

(1) 徐常政嘗徐常政與徐常環同屬徐學俸的六世孫

414

宗族社會

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約「謝申伯公嘗」此後嘗產迭遭變故有匪徒欲強吞公業田園謝氏族親合力抵禦當時戰歿者有陳阿生謝捷郎兩人光緒 31 年 (1905)苗栗謝慶芳被選任為謝申伯公嘗管理人因見內麻地區風水絕妙右有雙峰布錦屏之體勢前有五指展筆架之嵯峨左有長河屹獅頭之鎖鑰故經公嘗決議購買今日南苗內麻土地建造「謝氏公廳」乙座到於民國 22 年 (1933) 完工奉祖登龕安座座向「庚山兼酉庚申庚寅分金作新曆昂宿一度」不料民國 24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謝氏公廳主體未被損壞只有祠右地略有塌陷而已民國 41 年(1952)謝申伯公嘗著手改制為「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並經苗栗縣政府肆壹民社眾字第24183 號令同意核定當時並成立「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捐助章程」共三十八條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以祭祀始大祖謝申伯公暨來台歷代先敦睦派下獎勵文化教育舉辦公益慈善救濟事業及綿續謝氏宗祠為宗旨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恭敬里七鄰七十二號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十一劃】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國王會」就是三山國王信仰的神民會組織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mdashmdash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

其世系為七世學俸八世河九世一梧十世利興十一世士粹十二世常政徐常政是唐山祖他本人並沒有到過臺灣來臺的是他的長子俊恩的長子十四世的倫桂和他的三子俊德的孫子十五世的徐九順兩個人來台後為生存需要而結合成的宗族組織徐九順又名徐九二是俊德三子秀桂之子前述史料「28」記載開鑿茄苳坑圳溉田 110 餘甲又築茄苳坑溉田 30 餘甲的就是他後來徐倫桂徐九順又各自擁有他們的嘗會

(2) 徐宜乾嘗徐宜乾是十世徐利興的五世孫其世系為十世利興十一世士坤十二世常穆十三世俊日十四世聰桂十五世即宜乾據其裔孫徐進福稱宜乾並未來臺是他的六個兒子仁龍義龍 ( 又名上林 )禮龍智龍信龍恆龍等來臺從事墾闢工作以臺灣為外宅而經常來往於鎮平與臺灣之間這六兄弟中義龍名孟光字上林監生道光年間曾出任東興庄總理信龍名榮光軍功六品其獨子元章字慶華號文佐道光 30 年庚戌歲 (1850) 許學臺歲取生員咸豐 2 年壬子歲 (1852) 中式舉人恆龍名振光監生在清代應許耕讀傳家的上層家族乙未年日本人據台後大部份的裔孫都返囘鎮平原鄉據說現在只有二房義龍四房智龍五房信龍的裔孫還住在頭份鎮裔孫們只知道有嘗名而完全沒有活動也沒有產業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acutebagˋgungacuteiugˋinacutecoiˇtonˇ

謝姓的祖先淵源於炎帝神農氏神農氏姓「姜」以「火德王」著稱故稱炎帝神農氏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製作耒耜教民樹藝五穀使天下農事因而興盛後人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氏而今中醫藥界亦多供奉神農大帝並尊為「藥王」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章經周宣王時周朝北方有北狄來犯邊境周宣王任命其舅父申伯和尹吉甫去討伐北狄戰勝後申伯公因戰功而受封於謝邑《詩經大雅崧高》中有「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的記載可見申伯的功勳謝邑又稱謝國即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這是謝姓得姓之始謝姓族人移墾臺灣甚久明朝永曆年間謝新凱隨鄭成功由福建連江入墾臺南學甲粵東客家謝姓入墾臺灣的也有很多如康熙末年謝光榮入墾苗栗縣後裔移墾苗栗頭屋乾隆年間謝士可謝廷旺謝廷尚父子入墾苗栗市嘉慶年間謝鳳藩入墾苗栗市苗栗縣謝申伯公育英財團其前身是「謝申伯公嘗」謝申伯公嘗成立於咸豐 3年 (1853)當時發起人有謝氏裔孫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

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所附謝氏宗祠相片

415

客家文化事典

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 大國王巾山國王 )助政明肅寧國王 ( 二國王明山國王 )惠威弘應豐國王 ( 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 2月 15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 10 或 15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 170 座左右「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民國91 年 (2002) 由 36 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 38 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已經獲得客家委員會認同正式列如臺灣客庄12 大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族長 cug zongˋ

「房長」為宗族各房的代表者一般由房族內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者擔任「族長」則是整個宗族的代表者負責處理族內一切大小事務「族長」統籌全族事務是宗族權力系統的代表「房長」不若「族長」權力僅負責管理本房內部事務因此「族長」地位高於「房長」但二者同屬宗族組織當中重要的領導階層

「族長」可說是「房長」制的延伸擴展在宗族中擁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負責綜理宗族祠堂

一切事務約束族人遵規守矩對族內重大問題有決策權對外則享有交涉權族內房內凡有糾紛衝突時有最後仲裁權對宗族祀產具有管理權宗族在行使司法功能 ( 族規家法 ) 時一般亦多由「族長」主持其餘如立嗣分家祭祀婚娶「族長」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及互動至於「房長」雖說其權力不及「族長」然而房內事務的協調與處置調節房內成員的衝突與糾紛仍有賴「房長」監督管理和睦團結「房長」身為宗族領導階層的一員在對本房事務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參與對整個宗族事務的管理又當代宗族或宗親會以選舉方式產生之「理事長」或「主委」等領袖口語仍會稱為「族長」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758639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1998年 6月)頁113-114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acutengiab

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祭祀公業者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由享祀者之子孫或由設立人之子孫所組成並設置獨立財產之家族團體客家族群傳統上稱為為「嘗」「公業」「祖嘗」「公嘗」「嘗會」等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16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17: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宗族社會

業逐漸改善環境積聚資財進而擴大在頭湖苗栗等地買田置產又在頭湖覓得經高人指點之福地建築林氏家祠一座用以緬懷烈祖林姓家祠於 1935 年 4 月 21 日毀於地震旋經第十七世諸子孫重建至 1960 年又再次改建1994 年經所有林姓宗親贊同再次新建家祠林氏祖堂位址在於苗栗縣後龍鎮福寧里六鄰 69 號

參考資料  林氏群才公派下裔孫編《林氏群才公系譜簡誌》2010 年  林群才公系宗親會編《林群才公系家祠改建誌》1994 年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junslin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pa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2 年 (1993)2月創會會長是彭慶穩目前總幹事是住在公館的彭鈺明彭姓源自黃帝第七代孫即彭祖壽至 800多歲是歷史上著名的彭姓先祖宋代之彭延年是著名的中代彭姓始祖但人潮州刺史為官清廉頗有政績生前留有「延年公家訓」數百字以告誡子孫彭姓先民陸續於清朝康熙雍正及乾隆年間移居來台散居於臺灣各地彭姓目前是臺灣第三十五大姓彭姓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彭姓渡海來台者都是延年公之後裔像彭祥萬彭懿兄弟入墾苗栗市彭祥周入墾後龍彭祥麟入墾西湖另有彭育天彭玉泰入墾銅鑼彭文泉入墾後龍等民國 94 年 (2005) 彭鈺明當選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第四屆理事長開始主張彭姓宗親會的改革他的主張有成員年輕化老中青都要有成員兩性平權男女平等成立女姓宗親的彩虹隊請彭姓女性成員參加擴大辦理成立十周年活動蒐集史料舉辦作詩比賽及運動大會而且發行特刊苗栗縣彭姓宗親會保有許多古文書也有編修彭姓族譜在西湖鄉建有彭姓宗祠也有成立彭姓之祭祀公業創作有彭姓會歌彭姓宗親每年固定於年初2除夕端午節及中秋節祭祖也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目前臺灣省已經成立「臺灣彭姓宗親總會」總會長也是苗栗縣彭姓宗親會的成員擔任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祖堂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古小彬《遷往臺灣開基的客家古氏始祖》《梅州僑鄉月報》2007年第 4期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mˇsii kiunˇcoiˇgungacuteconˇha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是林氏第十五世林群才派下七大房裔孫所組成的宗親會組織成立民國 92 年 5 月並經苗栗縣政府 92 年 6 月 6 日府社政字第 0920053182 號函准予備查苗栗縣林氏群才公傳下宗親會會址位於苗栗市勝利里 28 鄰復興路一段 492 號現任主任委員為林俊彥總幹事為林欽郎林姓為臺灣第二大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太始祖為「比干」林氏三十三世裔孫林根德入居廣東饒平另立一世開基為開饒大始祖再十二傳林仕泰約於 1730 年自原鄉饒平渡海來台落籍今臺中縣石岡墾耕林仕泰生有五子長曰迪祥次曰進祥三曰麟祥 ( 起再 )四曰考祥( 起階 )五曰士祥 ( 起滿 )第三四五房均搬離石岡在苗栗縣大安溪中下游卓蘭后里苑裡通霄一帶之貧瘠丘陵區輾轉謀生第十三世第五房林士祥 ( 起滿 ) 單傳林萬水再傳第十五世群才群萬群朋群福等四兄弟其中林群才娶妻阮氏生有烈昂烈生烈送烈古烈來烈春等六男另生下二女其中備妹因終身未嫁而頂嗣一房故為七大房清代道光年間鴉片戰爭時代林群才因病去世享年 55 歲其妻阮氏年方 39中年喪夫下又有六男二女要撫養阮氏堅毅扶養子女又領導諸子克服困苦逐漸改善環境1895 年中日馬關條約議定割讓臺灣日軍入侵之際阮氏不顧家境貧微義責諸子組織鄉勇抗日保鄉並在苗栗西郊之營頭凸 ( 亦名榕樹凸 )與日軍激戰數日臨高据險以有利地形與旺盛鬥志重創日軍雖然不幸因彈藥用盡而敗散阮氏為掩護諸子逃避日軍搜捕自己卻被日軍逮捕被執遭綑綁於大廳挨餓受刑迫供仍寧死不屈林氏諸子情急運用智勇摸黑劫牢眾兄弟率年長晚輩及部分鄉勇同志先分批誘敵追索分散日軍看管人力另一批乘虛攀登屋頂從上破瓦而入完成救母壯舉經此劫難母子兄弟親情更趨牢固阮氏審度大勢悟出「留得青山在何慮無柴燒」之理與其繼續武力抗日徒損人丁寧暫且放下武器致力造產再伺機驅除日敵於是阮氏繼續動員全家之力擴大經營農耕燒炭製糖出口等業克勤克儉積聚財富廣置田產阮氏含莘育孤從通霄山區輾轉徙居今西湖鄉四湖山頂其中第三房林烈送勤敏持家克勤克儉從為人傭佃種蔗製糖築窯燒炭到身兼商

411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劉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劉姓是中國第四大姓劉姓之源流系統有五種說法一般劉氏族譜認為是帝堯第九子源明公 ( 或為監明公 ) 受封於劉〈今山西省洪洞縣〉故源明公為劉姓之始祖十八世劉累號禦龍氏名顯天下所以後世又有以累公為劉姓之始祖者傳到秦朝時第七十五世劉邦滅秦建立漢朝為漢高祖彭城郡〈今之徐州包括山 東 微 山 線 沛 縣 等地〉為劉邦之祖居地故劉姓堂號為「彭城堂」劉氏後人播遷於長江南北成為顯赫的名門望族光是郡望就有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 13 個之多以「彭城」為最著三國時代劉備為九十四世其次子劉永從成都遷回洛陽唐朝末年翰林學士視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祥因避亂而從洛陽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擇地立業號為東派其後代在宋朝時代大都為官顯赫一時而劉祥之兄劉翱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長官子孫定居於此遂為入閩始祖之一族譜中稱為西派東派一般被認為是客家劉氏之源流劉祥為始遷寧化之祖後代枝葉繁衍蔚為汀閩望族劉祥十五世孫劉開七 (1208-1224)原居寧化石壁水口葛藤村後遷入縣城於南宋初年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為潮梅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生十四子作有《內侍詩》一首以囑十四子源湶淵海及漣江淮漢與浩共馬娘汌浪波河深同腹列數五子是從楊劉廣傳另做「訓十四子」詩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莫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苗栗縣劉氏親親會成立於民國 69年廣傳公派下 14 大房都有裔孫參加並以敦親睦族團結互助增進聯誼促進宗親福祉發揚固有之倫理道德協助政府推行政令厚植國力為宗旨當時是由劉碧良為創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為劉國昭現任理事長為劉富明苗栗縣劉氏宗親會在苗栗縣境內十八鄉鎮市內都有分會組織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多次籌組祭祖團回大陸原鄉祭祖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址設於公館鄉鶴山村 5鄰 165 號民國 101 年 (2012)10 月臺灣省劉姓宗親會總會於苗栗成立並選出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員劉政鴻為總會長副總會長為劉炳鈞民國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臺灣省分會1979年  彭姓宗親會聯誼會手冊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vo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臺灣為第三大姓黃姓起源有三支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出自金天氏之後出自陸終之後黃姓以江夏堂為郡號晉代黃姓開始進入福建黃氏第九十世黃峭為宋代乾德三年 (965) 進士累官至天章閣直學士取三妻各生七子共八十三孫黃峭曾作一遣子八句詩「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詩中意涵在於鼓勵子孫分居各地雖然日久總要落地生根但絕不能忘掉祖先的恩澤明末清初時黃姓開始進入臺灣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廣福鄉大黃屋房乾隆中葉有十六世黃彥桂26 歲時偕兄黃彥蘭弟黃彥芳東渡來台成為苗栗縣頭份鎮新屋家黃氏開基祖乾隆末葉有黃元揚黃元英兄弟及黃明慶入墾頭份黃隆英入墾南庄道光末年黃梅怡之子黃南球入墾南庄成為苗栗望族其他黃氏裔孫來台移墾者還有很多苗栗縣各地如三灣鄉原有黃姓宗親會民國 90 年 (2001)由頭份黃姓宗親會黃秀生及其他黃姓各派裔孫合力組成「苗栗縣黃姓宗親會」現任會長是黃清盛理事長為黃盛和總幹事為黃木松苗栗縣黃姓宗親會會址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雙十街 112 號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以榮宗耀祖敦睦宗誼發揚傳統倫理道德並以互助合作之精神謀求宗族團結和協發展增進宗族情感與福利及協助政府宣導政令為成立之宗旨成立後除每年固定於苗栗縣頭份鎮忠孝里中華路 1231 巷黄家祠堂舉行會員大會或舉行敬天祭祖大典也舉辦會員福利協助辦理慶弔敬老尊賢表揚好人好事以敦宗誼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之任務如下一祖宗祭祀事項二敦睦族誼培植後進舉辦獎助學金扶助優秀清寒子弟以造就人才三宗親之調查登記互助繁榮情誼之連繫事項四族譜編纂會刊文獻專輯及通訊錄等之製作以延後世五黃姓宗親糾紛之調解困難之救助等事宜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資訊網站黃欽達的資訊網站httph12mywebhinetnet

412

宗族社會

立「蔣姓祭祀公業」民國 61 年 (1972)10 月由蔣瑞宗蔣雲宗蔣慶集等協助改成立為「苗栗縣蔣姓宗親會」並訂有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組織章程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宗親會財產並推動慈善與教育興學為宗旨苗栗縣蔣降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每年公廳祭祖還保有客家習俗以三獻禮祭祖以八音演奏顯示莊嚴禮儀蔣降姓宗親會已經多次組團返回原鄉祭祖並有裔孫蔣瑞宗編有《蔣姓大宗譜》乙部用以明世系定房別敦倫理

參考資料  蔣瑞宗編《蔣氏大宗譜》民國76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 iongˇkoacuteca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由苗栗縣境內柯姓與蔡姓派下裔孫蔡金生與蔡義男於民國 66 年 (1977) 所 籌 組成立的宗親會組織由於柯蔡兩姓的郡號都是「濟陽堂」故以濟陽柯蔡宗親會名之根據史書所載柯姓與蔡姓都是出自姬姓系出同源又根據柯蔡氏大宗譜記載宋代有柯翰為福建同安開基祖柯翰之孫為柯讚宗柯讚宗有孫女柯穀英招贅蔡十郎共生有五子分姓柯蔡成為柯蔡聯宗之由來臺灣的高雄臺南嘉義都各有「柯蔡宗廟」一座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柯蔡兩姓裔孫以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而成立的成立於會員約有 360 人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會址位於竹南鎮新南里 15 鄰金天地 13 號現任總幹事是蔡榮輝先生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依據章程規定每年於清明節祭祖與開會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訂有「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敬老尊長與優秀學生獎勵辦法」每年於清明祭祖時都依照章程規定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會員的敬老與鼓勵興講之用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祭祖時會唱由羅秀雲作詞作曲之「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饒富宗情族誼

參考資料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成立大會手冊

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

101 年 (2012)11 月 25-28 日劉政鴻率領劉姓宗親會到廣東省興年縣劉開七宗祠參加世界劉姓宗親會第八次大會並爭取到民國 103 年 (2014)於苗栗縣辦理世界劉姓宗親會第九次大會

參考資料  苗栗縣劉姓親會第九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議手冊

苗栗縣蔣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ongˋ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蔣姓源出於姬姓乃周公第三子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固始縣東之蔣鄉其子孫因以封地為姓故姓蔣蔣姓以「樂安堂」為其郡號明鄭時期有蔣副總兵號毅庵者來台卒後葬於彰化八卦山清代蔣姓族人渡海來台者多道光 11 年(1831)有蔣大德捐建東勢往卓蘭的觀嬴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是居住於苗栗之蔣氏裔孫於民國 65 年(1976) 由蔣名亮發起所成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現有會員 76 人現任理事長為蔣興乾位址位於苗栗市北苗里英才路 345 號苗栗縣蔣氏來臺灣開基祖是蔣德成蔣德成是十三世其父十二世為蔣玉揚母親為曾氏如人蔣德成排行第四上有德康德章德傑三位兄長蔣玉揚祖居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李坑村梅子坑當地有蔣氏祠堂蔣德成於乾隆 35 年 (1770)偕同兄長蔣德康蔣德章蔣德傑等參加移民臺灣之行列一行人共有蔣姓三十六位堂兄弟叔姪等抵台後有的往南臺灣有的往北臺灣各奔前程分手失散蔣德成公四兄弟則落籍於新竹廳苗栗一堡社寮岡庄起初以墾荒拓殖為主相傳剛剛抵達苗栗時以破鍋炊煑起家胼手胝足勤儉持家逐漸奠定後代裔孫生長發達之基處蔣德成妣張廖氏生有十四世蔣連進蔣連陞二兄弟蔣連進公妣朱氏生有蔣福盛蔣福順蔣福義蔣福發蔣福良蔣福常蔣福運等七兄弟蔣連陞公妣林氏生有蔣福桂蔣福傳蔣福旺蔣福興等四兄弟可以說蔣德成來台至今已有兩百年多年傳下裔孫十代蔣氏裔孫建有「蔣氏公廳」每年 10 月固定於公廳祭祖蔣氏裔孫人才輩出清代曾出舉人至今公廳保有肅靜迴避等古牌後人將來台祖蔣德成夫婦遺骸合葬於苗栗市新川里伯公坑山腰舊名凱歌潭墓地占地有一四五平方公尺於民國69 年 (1980) 重修圓坟並以跌筊為憑確定每年清明節上午九時二刻掃墓蔣氏裔孫於清代時有成

蔣氏族譜

413

客家文化事典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o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的羅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9 年 (2000)當時主要成員為頭份鎮的羅吉騰羅增雄羅倉道等三位羅姓宗親發起為尊祖敬宗敦睦宗族慎終追遠而籌組成立至今會員大約有 260 人左右會址在苗栗縣成功里 7鄰信東路 340 巷 9 弄 7號目前總幹事為羅國源先生羅姓宗親會編有羅姓族譜一冊亦曾組團回大陸原鄉廣東省惠州市羅氏宗祠祭祖頭份羅姓宗親會擁有嘗田也建有多處羅氏墓園依據羅姓宗親會章程該會每年會員定期開會四次每年共祭祖時還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給羅氏宗親根據該會祖墓傳碑記記載羅姓祖籍在廣東惠州府原陸豐縣分縣古地名叫陸河縣吉康都河田火 ( 許山下 )來台祖是第十三世祖羅用輝從原鄉移墾到苗栗頭份區十八世祖羅雙蘭生有八男成為八大房至今已傳衍到二十二世羅姓宗親會於民國 71 年 (1982)在頭份珊珠湖石坑地區建有祖墳一座民國 99 年 (2010) 重修苗栗縣羅姓宗親會就是由八大房之子孫所發起而成立

參考資料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組織章程  羅氏族譜

神明會 siinˇminˇfi

客家地區常有神明會之組織如媽祖會土地公會五穀神農大帝會或是關聖帝君會神明會是一種宗教信仰組織前清時期客家人陸續從原鄉大陸渡海來台為祈求神恩永沐海路平順或已來台人士為解離鄉背井之苦悶使精神有所寄託會將其所崇拜特定神明予以供奉並藉組織之建立與發展鞏固其庄頭或地盤久之成為臺灣社會特有之民間信仰與聚落社群聯繫聯誼之宗教性崇神組織力量依據法務部出版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對神明會的組成背景其分析指出神明會有因同鄉同姓同一行業同一村莊結拜金蘭或純粹認同某一特定神明所結合的人士故其名稱通常稱為「會」「社」「堂」亦有稱「嘗」「季」「盟」「閣」「亭」「祠」「祀典」者為籌集組織運作及聚餐聯誼之經費該組織之成員通常被稱為會員或信徒以集資購置財產用其收益如不動產之租榖租金等辦理該神明會祭典活動

客家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

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客家地區的神明會組織依常態性分析大多設有管理委員會或管理人處理其會務及財產其成員通稱會員或信徒多以規約規定其成員之權利義務及會務運作其成員之繼承權利通常為長子繼承或共推一人繼承

參考資料  法務部《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法務部2002年1月﹞  內政部《地籍清理條例》(內政部2007年 03月21日公布)

【十劃】徐耆英嘗 qiˇkiˇinacutesongˇ

徐耆英嘗為東興徐氏七世祖學俸公為中心的宗族組織因為他的諡號稱作「勸確耆英」所以就拿諡號作為蒸嘗的名號至於來頭份地區墾闢的徐氏族人為什麼要拿七世祖作為「唐山祖」來做集結族人的中心這可能是導因於徐學俸是鎮平縣穀倉下開基祖徐波徐河昆仲的父親其世系是一世徐雲崖稱探元先生元末明初由博羅遷移到梅州的石窟 ( 即鎮平縣民國改稱蕉嶺縣 )取田氏生三子長元亨字一星次元利字二星三元貞字三星號稱三大房鎮平徐氏都是這三大房衍派下來的徐學俸屬長房元亨一夕三氏徐惠常名經四氏徐仲仿名佐五世徐雙玉名玨六氏徐嘉言即徐學俸之父這一宗族組織近乎完全解體現在已看不到會份簿或嘗簿所以無從查考其組織形態不過據徐基蘭先生所保存的清代手抄本「徐氏長房祖譜」的記載徐耆英嘗有新舊兩種老嘗由徐義龍 ( 按即道光年間東興莊總理徐上林 )徐燕義兩人管理置有水田下東興庄二處上東興庄有水田一處新嘗族譜僅記載「七世耆英祖新祀」未見有其他說明文字據徐添蘭編的「鎮平徐氏探元公裔十三世渡臺祖俊彩公派下東興房族譜」(1978 編妥未刊稿 )這一宗族組織由十三徐俊彩徐俊顯十四世徐倫桂徐明桂十五世徐宜乾徐九順 ( 按即徐九二 )徐興秀等來臺祖所組成這些來臺祖除各自存有自己名份下的鬮分字的蒸嘗之外又與比較親的族人組有以上代名諱為名的蒸嘗如十四世徐倫桂與十五世徐九順以共同祖先十二世徐常政為名組成徐常政嘗十三世徐俊彩俊顯昆仲共同以其父十二世徐嘗環為名組成徐常環嘗等是茲就查訪所得分別說明如下

(1) 徐常政嘗徐常政與徐常環同屬徐學俸的六世孫

414

宗族社會

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約「謝申伯公嘗」此後嘗產迭遭變故有匪徒欲強吞公業田園謝氏族親合力抵禦當時戰歿者有陳阿生謝捷郎兩人光緒 31 年 (1905)苗栗謝慶芳被選任為謝申伯公嘗管理人因見內麻地區風水絕妙右有雙峰布錦屏之體勢前有五指展筆架之嵯峨左有長河屹獅頭之鎖鑰故經公嘗決議購買今日南苗內麻土地建造「謝氏公廳」乙座到於民國 22 年 (1933) 完工奉祖登龕安座座向「庚山兼酉庚申庚寅分金作新曆昂宿一度」不料民國 24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謝氏公廳主體未被損壞只有祠右地略有塌陷而已民國 41 年(1952)謝申伯公嘗著手改制為「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並經苗栗縣政府肆壹民社眾字第24183 號令同意核定當時並成立「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捐助章程」共三十八條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以祭祀始大祖謝申伯公暨來台歷代先敦睦派下獎勵文化教育舉辦公益慈善救濟事業及綿續謝氏宗祠為宗旨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恭敬里七鄰七十二號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十一劃】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國王會」就是三山國王信仰的神民會組織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mdashmdash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

其世系為七世學俸八世河九世一梧十世利興十一世士粹十二世常政徐常政是唐山祖他本人並沒有到過臺灣來臺的是他的長子俊恩的長子十四世的倫桂和他的三子俊德的孫子十五世的徐九順兩個人來台後為生存需要而結合成的宗族組織徐九順又名徐九二是俊德三子秀桂之子前述史料「28」記載開鑿茄苳坑圳溉田 110 餘甲又築茄苳坑溉田 30 餘甲的就是他後來徐倫桂徐九順又各自擁有他們的嘗會

(2) 徐宜乾嘗徐宜乾是十世徐利興的五世孫其世系為十世利興十一世士坤十二世常穆十三世俊日十四世聰桂十五世即宜乾據其裔孫徐進福稱宜乾並未來臺是他的六個兒子仁龍義龍 ( 又名上林 )禮龍智龍信龍恆龍等來臺從事墾闢工作以臺灣為外宅而經常來往於鎮平與臺灣之間這六兄弟中義龍名孟光字上林監生道光年間曾出任東興庄總理信龍名榮光軍功六品其獨子元章字慶華號文佐道光 30 年庚戌歲 (1850) 許學臺歲取生員咸豐 2 年壬子歲 (1852) 中式舉人恆龍名振光監生在清代應許耕讀傳家的上層家族乙未年日本人據台後大部份的裔孫都返囘鎮平原鄉據說現在只有二房義龍四房智龍五房信龍的裔孫還住在頭份鎮裔孫們只知道有嘗名而完全沒有活動也沒有產業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acutebagˋgungacuteiugˋinacutecoiˇtonˇ

謝姓的祖先淵源於炎帝神農氏神農氏姓「姜」以「火德王」著稱故稱炎帝神農氏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製作耒耜教民樹藝五穀使天下農事因而興盛後人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氏而今中醫藥界亦多供奉神農大帝並尊為「藥王」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章經周宣王時周朝北方有北狄來犯邊境周宣王任命其舅父申伯和尹吉甫去討伐北狄戰勝後申伯公因戰功而受封於謝邑《詩經大雅崧高》中有「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的記載可見申伯的功勳謝邑又稱謝國即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這是謝姓得姓之始謝姓族人移墾臺灣甚久明朝永曆年間謝新凱隨鄭成功由福建連江入墾臺南學甲粵東客家謝姓入墾臺灣的也有很多如康熙末年謝光榮入墾苗栗縣後裔移墾苗栗頭屋乾隆年間謝士可謝廷旺謝廷尚父子入墾苗栗市嘉慶年間謝鳳藩入墾苗栗市苗栗縣謝申伯公育英財團其前身是「謝申伯公嘗」謝申伯公嘗成立於咸豐 3年 (1853)當時發起人有謝氏裔孫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

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所附謝氏宗祠相片

415

客家文化事典

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 大國王巾山國王 )助政明肅寧國王 ( 二國王明山國王 )惠威弘應豐國王 ( 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 2月 15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 10 或 15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 170 座左右「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民國91 年 (2002) 由 36 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 38 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已經獲得客家委員會認同正式列如臺灣客庄12 大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族長 cug zongˋ

「房長」為宗族各房的代表者一般由房族內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者擔任「族長」則是整個宗族的代表者負責處理族內一切大小事務「族長」統籌全族事務是宗族權力系統的代表「房長」不若「族長」權力僅負責管理本房內部事務因此「族長」地位高於「房長」但二者同屬宗族組織當中重要的領導階層

「族長」可說是「房長」制的延伸擴展在宗族中擁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負責綜理宗族祠堂

一切事務約束族人遵規守矩對族內重大問題有決策權對外則享有交涉權族內房內凡有糾紛衝突時有最後仲裁權對宗族祀產具有管理權宗族在行使司法功能 ( 族規家法 ) 時一般亦多由「族長」主持其餘如立嗣分家祭祀婚娶「族長」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及互動至於「房長」雖說其權力不及「族長」然而房內事務的協調與處置調節房內成員的衝突與糾紛仍有賴「房長」監督管理和睦團結「房長」身為宗族領導階層的一員在對本房事務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參與對整個宗族事務的管理又當代宗族或宗親會以選舉方式產生之「理事長」或「主委」等領袖口語仍會稱為「族長」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758639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1998年 6月)頁113-114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acutengiab

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祭祀公業者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由享祀者之子孫或由設立人之子孫所組成並設置獨立財產之家族團體客家族群傳統上稱為為「嘗」「公業」「祖嘗」「公嘗」「嘗會」等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16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18: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客家文化事典

苗栗縣劉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iu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劉姓是中國第四大姓劉姓之源流系統有五種說法一般劉氏族譜認為是帝堯第九子源明公 ( 或為監明公 ) 受封於劉〈今山西省洪洞縣〉故源明公為劉姓之始祖十八世劉累號禦龍氏名顯天下所以後世又有以累公為劉姓之始祖者傳到秦朝時第七十五世劉邦滅秦建立漢朝為漢高祖彭城郡〈今之徐州包括山 東 微 山 線 沛 縣 等地〉為劉邦之祖居地故劉姓堂號為「彭城堂」劉氏後人播遷於長江南北成為顯赫的名門望族光是郡望就有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 13 個之多以「彭城」為最著三國時代劉備為九十四世其次子劉永從成都遷回洛陽唐朝末年翰林學士視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祥因避亂而從洛陽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擇地立業號為東派其後代在宋朝時代大都為官顯赫一時而劉祥之兄劉翱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長官子孫定居於此遂為入閩始祖之一族譜中稱為西派東派一般被認為是客家劉氏之源流劉祥為始遷寧化之祖後代枝葉繁衍蔚為汀閩望族劉祥十五世孫劉開七 (1208-1224)原居寧化石壁水口葛藤村後遷入縣城於南宋初年寧宗嘉定年間因官職而由閩入粵擔任廣東潮州都統移住潮州是為潮梅客家劉氏肇基太始祖劉開七之子劉廣傳生十四子作有《內侍詩》一首以囑十四子源湶淵海及漣江淮漢與浩共馬娘汌浪波河深同腹列數五子是從楊劉廣傳另做「訓十四子」詩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莫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苗栗縣劉氏親親會成立於民國 69年廣傳公派下 14 大房都有裔孫參加並以敦親睦族團結互助增進聯誼促進宗親福祉發揚固有之倫理道德協助政府推行政令厚植國力為宗旨當時是由劉碧良為創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為劉國昭現任理事長為劉富明苗栗縣劉氏宗親會在苗栗縣境內十八鄉鎮市內都有分會組織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會員多次籌組祭祖團回大陸原鄉祭祖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址設於公館鄉鶴山村 5鄰 165 號民國 101 年 (2012)10 月臺灣省劉姓宗親會總會於苗栗成立並選出苗栗縣劉姓宗親會會員劉政鴻為總會長副總會長為劉炳鈞民國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臺灣省分會1979年  彭姓宗親會聯誼會手冊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vong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臺灣為第三大姓黃姓起源有三支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出自金天氏之後出自陸終之後黃姓以江夏堂為郡號晉代黃姓開始進入福建黃氏第九十世黃峭為宋代乾德三年 (965) 進士累官至天章閣直學士取三妻各生七子共八十三孫黃峭曾作一遣子八句詩「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詩中意涵在於鼓勵子孫分居各地雖然日久總要落地生根但絕不能忘掉祖先的恩澤明末清初時黃姓開始進入臺灣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廣福鄉大黃屋房乾隆中葉有十六世黃彥桂26 歲時偕兄黃彥蘭弟黃彥芳東渡來台成為苗栗縣頭份鎮新屋家黃氏開基祖乾隆末葉有黃元揚黃元英兄弟及黃明慶入墾頭份黃隆英入墾南庄道光末年黃梅怡之子黃南球入墾南庄成為苗栗望族其他黃氏裔孫來台移墾者還有很多苗栗縣各地如三灣鄉原有黃姓宗親會民國 90 年 (2001)由頭份黃姓宗親會黃秀生及其他黃姓各派裔孫合力組成「苗栗縣黃姓宗親會」現任會長是黃清盛理事長為黃盛和總幹事為黃木松苗栗縣黃姓宗親會會址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雙十街 112 號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以榮宗耀祖敦睦宗誼發揚傳統倫理道德並以互助合作之精神謀求宗族團結和協發展增進宗族情感與福利及協助政府宣導政令為成立之宗旨成立後除每年固定於苗栗縣頭份鎮忠孝里中華路 1231 巷黄家祠堂舉行會員大會或舉行敬天祭祖大典也舉辦會員福利協助辦理慶弔敬老尊賢表揚好人好事以敦宗誼苗栗縣黃姓宗親會之任務如下一祖宗祭祀事項二敦睦族誼培植後進舉辦獎助學金扶助優秀清寒子弟以造就人才三宗親之調查登記互助繁榮情誼之連繫事項四族譜編纂會刊文獻專輯及通訊錄等之製作以延後世五黃姓宗親糾紛之調解困難之救助等事宜

參考資料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黃姓宗親會資訊網站黃欽達的資訊網站httph12mywebhinetnet

412

宗族社會

立「蔣姓祭祀公業」民國 61 年 (1972)10 月由蔣瑞宗蔣雲宗蔣慶集等協助改成立為「苗栗縣蔣姓宗親會」並訂有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組織章程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宗親會財產並推動慈善與教育興學為宗旨苗栗縣蔣降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每年公廳祭祖還保有客家習俗以三獻禮祭祖以八音演奏顯示莊嚴禮儀蔣降姓宗親會已經多次組團返回原鄉祭祖並有裔孫蔣瑞宗編有《蔣姓大宗譜》乙部用以明世系定房別敦倫理

參考資料  蔣瑞宗編《蔣氏大宗譜》民國76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 iongˇkoacuteca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由苗栗縣境內柯姓與蔡姓派下裔孫蔡金生與蔡義男於民國 66 年 (1977) 所 籌 組成立的宗親會組織由於柯蔡兩姓的郡號都是「濟陽堂」故以濟陽柯蔡宗親會名之根據史書所載柯姓與蔡姓都是出自姬姓系出同源又根據柯蔡氏大宗譜記載宋代有柯翰為福建同安開基祖柯翰之孫為柯讚宗柯讚宗有孫女柯穀英招贅蔡十郎共生有五子分姓柯蔡成為柯蔡聯宗之由來臺灣的高雄臺南嘉義都各有「柯蔡宗廟」一座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柯蔡兩姓裔孫以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而成立的成立於會員約有 360 人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會址位於竹南鎮新南里 15 鄰金天地 13 號現任總幹事是蔡榮輝先生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依據章程規定每年於清明節祭祖與開會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訂有「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敬老尊長與優秀學生獎勵辦法」每年於清明祭祖時都依照章程規定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會員的敬老與鼓勵興講之用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祭祖時會唱由羅秀雲作詞作曲之「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饒富宗情族誼

參考資料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成立大會手冊

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

101 年 (2012)11 月 25-28 日劉政鴻率領劉姓宗親會到廣東省興年縣劉開七宗祠參加世界劉姓宗親會第八次大會並爭取到民國 103 年 (2014)於苗栗縣辦理世界劉姓宗親會第九次大會

參考資料  苗栗縣劉姓親會第九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議手冊

苗栗縣蔣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ongˋ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蔣姓源出於姬姓乃周公第三子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固始縣東之蔣鄉其子孫因以封地為姓故姓蔣蔣姓以「樂安堂」為其郡號明鄭時期有蔣副總兵號毅庵者來台卒後葬於彰化八卦山清代蔣姓族人渡海來台者多道光 11 年(1831)有蔣大德捐建東勢往卓蘭的觀嬴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是居住於苗栗之蔣氏裔孫於民國 65 年(1976) 由蔣名亮發起所成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現有會員 76 人現任理事長為蔣興乾位址位於苗栗市北苗里英才路 345 號苗栗縣蔣氏來臺灣開基祖是蔣德成蔣德成是十三世其父十二世為蔣玉揚母親為曾氏如人蔣德成排行第四上有德康德章德傑三位兄長蔣玉揚祖居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李坑村梅子坑當地有蔣氏祠堂蔣德成於乾隆 35 年 (1770)偕同兄長蔣德康蔣德章蔣德傑等參加移民臺灣之行列一行人共有蔣姓三十六位堂兄弟叔姪等抵台後有的往南臺灣有的往北臺灣各奔前程分手失散蔣德成公四兄弟則落籍於新竹廳苗栗一堡社寮岡庄起初以墾荒拓殖為主相傳剛剛抵達苗栗時以破鍋炊煑起家胼手胝足勤儉持家逐漸奠定後代裔孫生長發達之基處蔣德成妣張廖氏生有十四世蔣連進蔣連陞二兄弟蔣連進公妣朱氏生有蔣福盛蔣福順蔣福義蔣福發蔣福良蔣福常蔣福運等七兄弟蔣連陞公妣林氏生有蔣福桂蔣福傳蔣福旺蔣福興等四兄弟可以說蔣德成來台至今已有兩百年多年傳下裔孫十代蔣氏裔孫建有「蔣氏公廳」每年 10 月固定於公廳祭祖蔣氏裔孫人才輩出清代曾出舉人至今公廳保有肅靜迴避等古牌後人將來台祖蔣德成夫婦遺骸合葬於苗栗市新川里伯公坑山腰舊名凱歌潭墓地占地有一四五平方公尺於民國69 年 (1980) 重修圓坟並以跌筊為憑確定每年清明節上午九時二刻掃墓蔣氏裔孫於清代時有成

蔣氏族譜

413

客家文化事典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o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的羅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9 年 (2000)當時主要成員為頭份鎮的羅吉騰羅增雄羅倉道等三位羅姓宗親發起為尊祖敬宗敦睦宗族慎終追遠而籌組成立至今會員大約有 260 人左右會址在苗栗縣成功里 7鄰信東路 340 巷 9 弄 7號目前總幹事為羅國源先生羅姓宗親會編有羅姓族譜一冊亦曾組團回大陸原鄉廣東省惠州市羅氏宗祠祭祖頭份羅姓宗親會擁有嘗田也建有多處羅氏墓園依據羅姓宗親會章程該會每年會員定期開會四次每年共祭祖時還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給羅氏宗親根據該會祖墓傳碑記記載羅姓祖籍在廣東惠州府原陸豐縣分縣古地名叫陸河縣吉康都河田火 ( 許山下 )來台祖是第十三世祖羅用輝從原鄉移墾到苗栗頭份區十八世祖羅雙蘭生有八男成為八大房至今已傳衍到二十二世羅姓宗親會於民國 71 年 (1982)在頭份珊珠湖石坑地區建有祖墳一座民國 99 年 (2010) 重修苗栗縣羅姓宗親會就是由八大房之子孫所發起而成立

參考資料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組織章程  羅氏族譜

神明會 siinˇminˇfi

客家地區常有神明會之組織如媽祖會土地公會五穀神農大帝會或是關聖帝君會神明會是一種宗教信仰組織前清時期客家人陸續從原鄉大陸渡海來台為祈求神恩永沐海路平順或已來台人士為解離鄉背井之苦悶使精神有所寄託會將其所崇拜特定神明予以供奉並藉組織之建立與發展鞏固其庄頭或地盤久之成為臺灣社會特有之民間信仰與聚落社群聯繫聯誼之宗教性崇神組織力量依據法務部出版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對神明會的組成背景其分析指出神明會有因同鄉同姓同一行業同一村莊結拜金蘭或純粹認同某一特定神明所結合的人士故其名稱通常稱為「會」「社」「堂」亦有稱「嘗」「季」「盟」「閣」「亭」「祠」「祀典」者為籌集組織運作及聚餐聯誼之經費該組織之成員通常被稱為會員或信徒以集資購置財產用其收益如不動產之租榖租金等辦理該神明會祭典活動

客家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

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客家地區的神明會組織依常態性分析大多設有管理委員會或管理人處理其會務及財產其成員通稱會員或信徒多以規約規定其成員之權利義務及會務運作其成員之繼承權利通常為長子繼承或共推一人繼承

參考資料  法務部《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法務部2002年1月﹞  內政部《地籍清理條例》(內政部2007年 03月21日公布)

【十劃】徐耆英嘗 qiˇkiˇinacutesongˇ

徐耆英嘗為東興徐氏七世祖學俸公為中心的宗族組織因為他的諡號稱作「勸確耆英」所以就拿諡號作為蒸嘗的名號至於來頭份地區墾闢的徐氏族人為什麼要拿七世祖作為「唐山祖」來做集結族人的中心這可能是導因於徐學俸是鎮平縣穀倉下開基祖徐波徐河昆仲的父親其世系是一世徐雲崖稱探元先生元末明初由博羅遷移到梅州的石窟 ( 即鎮平縣民國改稱蕉嶺縣 )取田氏生三子長元亨字一星次元利字二星三元貞字三星號稱三大房鎮平徐氏都是這三大房衍派下來的徐學俸屬長房元亨一夕三氏徐惠常名經四氏徐仲仿名佐五世徐雙玉名玨六氏徐嘉言即徐學俸之父這一宗族組織近乎完全解體現在已看不到會份簿或嘗簿所以無從查考其組織形態不過據徐基蘭先生所保存的清代手抄本「徐氏長房祖譜」的記載徐耆英嘗有新舊兩種老嘗由徐義龍 ( 按即道光年間東興莊總理徐上林 )徐燕義兩人管理置有水田下東興庄二處上東興庄有水田一處新嘗族譜僅記載「七世耆英祖新祀」未見有其他說明文字據徐添蘭編的「鎮平徐氏探元公裔十三世渡臺祖俊彩公派下東興房族譜」(1978 編妥未刊稿 )這一宗族組織由十三徐俊彩徐俊顯十四世徐倫桂徐明桂十五世徐宜乾徐九順 ( 按即徐九二 )徐興秀等來臺祖所組成這些來臺祖除各自存有自己名份下的鬮分字的蒸嘗之外又與比較親的族人組有以上代名諱為名的蒸嘗如十四世徐倫桂與十五世徐九順以共同祖先十二世徐常政為名組成徐常政嘗十三世徐俊彩俊顯昆仲共同以其父十二世徐嘗環為名組成徐常環嘗等是茲就查訪所得分別說明如下

(1) 徐常政嘗徐常政與徐常環同屬徐學俸的六世孫

414

宗族社會

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約「謝申伯公嘗」此後嘗產迭遭變故有匪徒欲強吞公業田園謝氏族親合力抵禦當時戰歿者有陳阿生謝捷郎兩人光緒 31 年 (1905)苗栗謝慶芳被選任為謝申伯公嘗管理人因見內麻地區風水絕妙右有雙峰布錦屏之體勢前有五指展筆架之嵯峨左有長河屹獅頭之鎖鑰故經公嘗決議購買今日南苗內麻土地建造「謝氏公廳」乙座到於民國 22 年 (1933) 完工奉祖登龕安座座向「庚山兼酉庚申庚寅分金作新曆昂宿一度」不料民國 24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謝氏公廳主體未被損壞只有祠右地略有塌陷而已民國 41 年(1952)謝申伯公嘗著手改制為「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並經苗栗縣政府肆壹民社眾字第24183 號令同意核定當時並成立「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捐助章程」共三十八條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以祭祀始大祖謝申伯公暨來台歷代先敦睦派下獎勵文化教育舉辦公益慈善救濟事業及綿續謝氏宗祠為宗旨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恭敬里七鄰七十二號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十一劃】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國王會」就是三山國王信仰的神民會組織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mdashmdash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

其世系為七世學俸八世河九世一梧十世利興十一世士粹十二世常政徐常政是唐山祖他本人並沒有到過臺灣來臺的是他的長子俊恩的長子十四世的倫桂和他的三子俊德的孫子十五世的徐九順兩個人來台後為生存需要而結合成的宗族組織徐九順又名徐九二是俊德三子秀桂之子前述史料「28」記載開鑿茄苳坑圳溉田 110 餘甲又築茄苳坑溉田 30 餘甲的就是他後來徐倫桂徐九順又各自擁有他們的嘗會

(2) 徐宜乾嘗徐宜乾是十世徐利興的五世孫其世系為十世利興十一世士坤十二世常穆十三世俊日十四世聰桂十五世即宜乾據其裔孫徐進福稱宜乾並未來臺是他的六個兒子仁龍義龍 ( 又名上林 )禮龍智龍信龍恆龍等來臺從事墾闢工作以臺灣為外宅而經常來往於鎮平與臺灣之間這六兄弟中義龍名孟光字上林監生道光年間曾出任東興庄總理信龍名榮光軍功六品其獨子元章字慶華號文佐道光 30 年庚戌歲 (1850) 許學臺歲取生員咸豐 2 年壬子歲 (1852) 中式舉人恆龍名振光監生在清代應許耕讀傳家的上層家族乙未年日本人據台後大部份的裔孫都返囘鎮平原鄉據說現在只有二房義龍四房智龍五房信龍的裔孫還住在頭份鎮裔孫們只知道有嘗名而完全沒有活動也沒有產業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acutebagˋgungacuteiugˋinacutecoiˇtonˇ

謝姓的祖先淵源於炎帝神農氏神農氏姓「姜」以「火德王」著稱故稱炎帝神農氏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製作耒耜教民樹藝五穀使天下農事因而興盛後人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氏而今中醫藥界亦多供奉神農大帝並尊為「藥王」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章經周宣王時周朝北方有北狄來犯邊境周宣王任命其舅父申伯和尹吉甫去討伐北狄戰勝後申伯公因戰功而受封於謝邑《詩經大雅崧高》中有「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的記載可見申伯的功勳謝邑又稱謝國即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這是謝姓得姓之始謝姓族人移墾臺灣甚久明朝永曆年間謝新凱隨鄭成功由福建連江入墾臺南學甲粵東客家謝姓入墾臺灣的也有很多如康熙末年謝光榮入墾苗栗縣後裔移墾苗栗頭屋乾隆年間謝士可謝廷旺謝廷尚父子入墾苗栗市嘉慶年間謝鳳藩入墾苗栗市苗栗縣謝申伯公育英財團其前身是「謝申伯公嘗」謝申伯公嘗成立於咸豐 3年 (1853)當時發起人有謝氏裔孫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

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所附謝氏宗祠相片

415

客家文化事典

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 大國王巾山國王 )助政明肅寧國王 ( 二國王明山國王 )惠威弘應豐國王 ( 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 2月 15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 10 或 15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 170 座左右「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民國91 年 (2002) 由 36 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 38 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已經獲得客家委員會認同正式列如臺灣客庄12 大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族長 cug zongˋ

「房長」為宗族各房的代表者一般由房族內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者擔任「族長」則是整個宗族的代表者負責處理族內一切大小事務「族長」統籌全族事務是宗族權力系統的代表「房長」不若「族長」權力僅負責管理本房內部事務因此「族長」地位高於「房長」但二者同屬宗族組織當中重要的領導階層

「族長」可說是「房長」制的延伸擴展在宗族中擁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負責綜理宗族祠堂

一切事務約束族人遵規守矩對族內重大問題有決策權對外則享有交涉權族內房內凡有糾紛衝突時有最後仲裁權對宗族祀產具有管理權宗族在行使司法功能 ( 族規家法 ) 時一般亦多由「族長」主持其餘如立嗣分家祭祀婚娶「族長」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及互動至於「房長」雖說其權力不及「族長」然而房內事務的協調與處置調節房內成員的衝突與糾紛仍有賴「房長」監督管理和睦團結「房長」身為宗族領導階層的一員在對本房事務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參與對整個宗族事務的管理又當代宗族或宗親會以選舉方式產生之「理事長」或「主委」等領袖口語仍會稱為「族長」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758639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1998年 6月)頁113-114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acutengiab

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祭祀公業者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由享祀者之子孫或由設立人之子孫所組成並設置獨立財產之家族團體客家族群傳統上稱為為「嘗」「公業」「祖嘗」「公嘗」「嘗會」等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16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19: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宗族社會

立「蔣姓祭祀公業」民國 61 年 (1972)10 月由蔣瑞宗蔣雲宗蔣慶集等協助改成立為「苗栗縣蔣姓宗親會」並訂有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組織章程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宗親會財產並推動慈善與教育興學為宗旨苗栗縣蔣降姓宗親會成立至今每年公廳祭祖還保有客家習俗以三獻禮祭祖以八音演奏顯示莊嚴禮儀蔣降姓宗親會已經多次組團返回原鄉祭祖並有裔孫蔣瑞宗編有《蔣姓大宗譜》乙部用以明世系定房別敦倫理

參考資料  蔣瑞宗編《蔣氏大宗譜》民國76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 iongˇkoacutecai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由苗栗縣境內柯姓與蔡姓派下裔孫蔡金生與蔡義男於民國 66 年 (1977) 所 籌 組成立的宗親會組織由於柯蔡兩姓的郡號都是「濟陽堂」故以濟陽柯蔡宗親會名之根據史書所載柯姓與蔡姓都是出自姬姓系出同源又根據柯蔡氏大宗譜記載宋代有柯翰為福建同安開基祖柯翰之孫為柯讚宗柯讚宗有孫女柯穀英招贅蔡十郎共生有五子分姓柯蔡成為柯蔡聯宗之由來臺灣的高雄臺南嘉義都各有「柯蔡宗廟」一座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是柯蔡兩姓裔孫以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而成立的成立於會員約有 360 人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會址位於竹南鎮新南里 15 鄰金天地 13 號現任總幹事是蔡榮輝先生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依據章程規定每年於清明節祭祖與開會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訂有「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敬老尊長與優秀學生獎勵辦法」每年於清明祭祖時都依照章程規定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會員的敬老與鼓勵興講之用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祭祖時會唱由羅秀雲作詞作曲之「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饒富宗情族誼

參考資料  苗栗縣濟陽柯蔡宗親會成立大會手冊

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會歌

101 年 (2012)11 月 25-28 日劉政鴻率領劉姓宗親會到廣東省興年縣劉開七宗祠參加世界劉姓宗親會第八次大會並爭取到民國 103 年 (2014)於苗栗縣辦理世界劉姓宗親會第九次大會

參考資料  苗栗縣劉姓親會第九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議手冊

苗栗縣蔣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jiongˋ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蔣姓源出於姬姓乃周公第三子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固始縣東之蔣鄉其子孫因以封地為姓故姓蔣蔣姓以「樂安堂」為其郡號明鄭時期有蔣副總兵號毅庵者來台卒後葬於彰化八卦山清代蔣姓族人渡海來台者多道光 11 年(1831)有蔣大德捐建東勢往卓蘭的觀嬴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是居住於苗栗之蔣氏裔孫於民國 65 年(1976) 由蔣名亮發起所成立苗栗縣蔣姓宗親會現有會員 76 人現任理事長為蔣興乾位址位於苗栗市北苗里英才路 345 號苗栗縣蔣氏來臺灣開基祖是蔣德成蔣德成是十三世其父十二世為蔣玉揚母親為曾氏如人蔣德成排行第四上有德康德章德傑三位兄長蔣玉揚祖居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李坑村梅子坑當地有蔣氏祠堂蔣德成於乾隆 35 年 (1770)偕同兄長蔣德康蔣德章蔣德傑等參加移民臺灣之行列一行人共有蔣姓三十六位堂兄弟叔姪等抵台後有的往南臺灣有的往北臺灣各奔前程分手失散蔣德成公四兄弟則落籍於新竹廳苗栗一堡社寮岡庄起初以墾荒拓殖為主相傳剛剛抵達苗栗時以破鍋炊煑起家胼手胝足勤儉持家逐漸奠定後代裔孫生長發達之基處蔣德成妣張廖氏生有十四世蔣連進蔣連陞二兄弟蔣連進公妣朱氏生有蔣福盛蔣福順蔣福義蔣福發蔣福良蔣福常蔣福運等七兄弟蔣連陞公妣林氏生有蔣福桂蔣福傳蔣福旺蔣福興等四兄弟可以說蔣德成來台至今已有兩百年多年傳下裔孫十代蔣氏裔孫建有「蔣氏公廳」每年 10 月固定於公廳祭祖蔣氏裔孫人才輩出清代曾出舉人至今公廳保有肅靜迴避等古牌後人將來台祖蔣德成夫婦遺骸合葬於苗栗市新川里伯公坑山腰舊名凱歌潭墓地占地有一四五平方公尺於民國69 年 (1980) 重修圓坟並以跌筊為憑確定每年清明節上午九時二刻掃墓蔣氏裔孫於清代時有成

蔣氏族譜

413

客家文化事典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o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的羅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9 年 (2000)當時主要成員為頭份鎮的羅吉騰羅增雄羅倉道等三位羅姓宗親發起為尊祖敬宗敦睦宗族慎終追遠而籌組成立至今會員大約有 260 人左右會址在苗栗縣成功里 7鄰信東路 340 巷 9 弄 7號目前總幹事為羅國源先生羅姓宗親會編有羅姓族譜一冊亦曾組團回大陸原鄉廣東省惠州市羅氏宗祠祭祖頭份羅姓宗親會擁有嘗田也建有多處羅氏墓園依據羅姓宗親會章程該會每年會員定期開會四次每年共祭祖時還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給羅氏宗親根據該會祖墓傳碑記記載羅姓祖籍在廣東惠州府原陸豐縣分縣古地名叫陸河縣吉康都河田火 ( 許山下 )來台祖是第十三世祖羅用輝從原鄉移墾到苗栗頭份區十八世祖羅雙蘭生有八男成為八大房至今已傳衍到二十二世羅姓宗親會於民國 71 年 (1982)在頭份珊珠湖石坑地區建有祖墳一座民國 99 年 (2010) 重修苗栗縣羅姓宗親會就是由八大房之子孫所發起而成立

參考資料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組織章程  羅氏族譜

神明會 siinˇminˇfi

客家地區常有神明會之組織如媽祖會土地公會五穀神農大帝會或是關聖帝君會神明會是一種宗教信仰組織前清時期客家人陸續從原鄉大陸渡海來台為祈求神恩永沐海路平順或已來台人士為解離鄉背井之苦悶使精神有所寄託會將其所崇拜特定神明予以供奉並藉組織之建立與發展鞏固其庄頭或地盤久之成為臺灣社會特有之民間信仰與聚落社群聯繫聯誼之宗教性崇神組織力量依據法務部出版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對神明會的組成背景其分析指出神明會有因同鄉同姓同一行業同一村莊結拜金蘭或純粹認同某一特定神明所結合的人士故其名稱通常稱為「會」「社」「堂」亦有稱「嘗」「季」「盟」「閣」「亭」「祠」「祀典」者為籌集組織運作及聚餐聯誼之經費該組織之成員通常被稱為會員或信徒以集資購置財產用其收益如不動產之租榖租金等辦理該神明會祭典活動

客家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

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客家地區的神明會組織依常態性分析大多設有管理委員會或管理人處理其會務及財產其成員通稱會員或信徒多以規約規定其成員之權利義務及會務運作其成員之繼承權利通常為長子繼承或共推一人繼承

參考資料  法務部《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法務部2002年1月﹞  內政部《地籍清理條例》(內政部2007年 03月21日公布)

【十劃】徐耆英嘗 qiˇkiˇinacutesongˇ

徐耆英嘗為東興徐氏七世祖學俸公為中心的宗族組織因為他的諡號稱作「勸確耆英」所以就拿諡號作為蒸嘗的名號至於來頭份地區墾闢的徐氏族人為什麼要拿七世祖作為「唐山祖」來做集結族人的中心這可能是導因於徐學俸是鎮平縣穀倉下開基祖徐波徐河昆仲的父親其世系是一世徐雲崖稱探元先生元末明初由博羅遷移到梅州的石窟 ( 即鎮平縣民國改稱蕉嶺縣 )取田氏生三子長元亨字一星次元利字二星三元貞字三星號稱三大房鎮平徐氏都是這三大房衍派下來的徐學俸屬長房元亨一夕三氏徐惠常名經四氏徐仲仿名佐五世徐雙玉名玨六氏徐嘉言即徐學俸之父這一宗族組織近乎完全解體現在已看不到會份簿或嘗簿所以無從查考其組織形態不過據徐基蘭先生所保存的清代手抄本「徐氏長房祖譜」的記載徐耆英嘗有新舊兩種老嘗由徐義龍 ( 按即道光年間東興莊總理徐上林 )徐燕義兩人管理置有水田下東興庄二處上東興庄有水田一處新嘗族譜僅記載「七世耆英祖新祀」未見有其他說明文字據徐添蘭編的「鎮平徐氏探元公裔十三世渡臺祖俊彩公派下東興房族譜」(1978 編妥未刊稿 )這一宗族組織由十三徐俊彩徐俊顯十四世徐倫桂徐明桂十五世徐宜乾徐九順 ( 按即徐九二 )徐興秀等來臺祖所組成這些來臺祖除各自存有自己名份下的鬮分字的蒸嘗之外又與比較親的族人組有以上代名諱為名的蒸嘗如十四世徐倫桂與十五世徐九順以共同祖先十二世徐常政為名組成徐常政嘗十三世徐俊彩俊顯昆仲共同以其父十二世徐嘗環為名組成徐常環嘗等是茲就查訪所得分別說明如下

(1) 徐常政嘗徐常政與徐常環同屬徐學俸的六世孫

414

宗族社會

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約「謝申伯公嘗」此後嘗產迭遭變故有匪徒欲強吞公業田園謝氏族親合力抵禦當時戰歿者有陳阿生謝捷郎兩人光緒 31 年 (1905)苗栗謝慶芳被選任為謝申伯公嘗管理人因見內麻地區風水絕妙右有雙峰布錦屏之體勢前有五指展筆架之嵯峨左有長河屹獅頭之鎖鑰故經公嘗決議購買今日南苗內麻土地建造「謝氏公廳」乙座到於民國 22 年 (1933) 完工奉祖登龕安座座向「庚山兼酉庚申庚寅分金作新曆昂宿一度」不料民國 24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謝氏公廳主體未被損壞只有祠右地略有塌陷而已民國 41 年(1952)謝申伯公嘗著手改制為「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並經苗栗縣政府肆壹民社眾字第24183 號令同意核定當時並成立「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捐助章程」共三十八條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以祭祀始大祖謝申伯公暨來台歷代先敦睦派下獎勵文化教育舉辦公益慈善救濟事業及綿續謝氏宗祠為宗旨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恭敬里七鄰七十二號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十一劃】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國王會」就是三山國王信仰的神民會組織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mdashmdash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

其世系為七世學俸八世河九世一梧十世利興十一世士粹十二世常政徐常政是唐山祖他本人並沒有到過臺灣來臺的是他的長子俊恩的長子十四世的倫桂和他的三子俊德的孫子十五世的徐九順兩個人來台後為生存需要而結合成的宗族組織徐九順又名徐九二是俊德三子秀桂之子前述史料「28」記載開鑿茄苳坑圳溉田 110 餘甲又築茄苳坑溉田 30 餘甲的就是他後來徐倫桂徐九順又各自擁有他們的嘗會

(2) 徐宜乾嘗徐宜乾是十世徐利興的五世孫其世系為十世利興十一世士坤十二世常穆十三世俊日十四世聰桂十五世即宜乾據其裔孫徐進福稱宜乾並未來臺是他的六個兒子仁龍義龍 ( 又名上林 )禮龍智龍信龍恆龍等來臺從事墾闢工作以臺灣為外宅而經常來往於鎮平與臺灣之間這六兄弟中義龍名孟光字上林監生道光年間曾出任東興庄總理信龍名榮光軍功六品其獨子元章字慶華號文佐道光 30 年庚戌歲 (1850) 許學臺歲取生員咸豐 2 年壬子歲 (1852) 中式舉人恆龍名振光監生在清代應許耕讀傳家的上層家族乙未年日本人據台後大部份的裔孫都返囘鎮平原鄉據說現在只有二房義龍四房智龍五房信龍的裔孫還住在頭份鎮裔孫們只知道有嘗名而完全沒有活動也沒有產業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acutebagˋgungacuteiugˋinacutecoiˇtonˇ

謝姓的祖先淵源於炎帝神農氏神農氏姓「姜」以「火德王」著稱故稱炎帝神農氏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製作耒耜教民樹藝五穀使天下農事因而興盛後人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氏而今中醫藥界亦多供奉神農大帝並尊為「藥王」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章經周宣王時周朝北方有北狄來犯邊境周宣王任命其舅父申伯和尹吉甫去討伐北狄戰勝後申伯公因戰功而受封於謝邑《詩經大雅崧高》中有「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的記載可見申伯的功勳謝邑又稱謝國即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這是謝姓得姓之始謝姓族人移墾臺灣甚久明朝永曆年間謝新凱隨鄭成功由福建連江入墾臺南學甲粵東客家謝姓入墾臺灣的也有很多如康熙末年謝光榮入墾苗栗縣後裔移墾苗栗頭屋乾隆年間謝士可謝廷旺謝廷尚父子入墾苗栗市嘉慶年間謝鳳藩入墾苗栗市苗栗縣謝申伯公育英財團其前身是「謝申伯公嘗」謝申伯公嘗成立於咸豐 3年 (1853)當時發起人有謝氏裔孫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

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所附謝氏宗祠相片

415

客家文化事典

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 大國王巾山國王 )助政明肅寧國王 ( 二國王明山國王 )惠威弘應豐國王 ( 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 2月 15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 10 或 15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 170 座左右「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民國91 年 (2002) 由 36 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 38 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已經獲得客家委員會認同正式列如臺灣客庄12 大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族長 cug zongˋ

「房長」為宗族各房的代表者一般由房族內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者擔任「族長」則是整個宗族的代表者負責處理族內一切大小事務「族長」統籌全族事務是宗族權力系統的代表「房長」不若「族長」權力僅負責管理本房內部事務因此「族長」地位高於「房長」但二者同屬宗族組織當中重要的領導階層

「族長」可說是「房長」制的延伸擴展在宗族中擁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負責綜理宗族祠堂

一切事務約束族人遵規守矩對族內重大問題有決策權對外則享有交涉權族內房內凡有糾紛衝突時有最後仲裁權對宗族祀產具有管理權宗族在行使司法功能 ( 族規家法 ) 時一般亦多由「族長」主持其餘如立嗣分家祭祀婚娶「族長」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及互動至於「房長」雖說其權力不及「族長」然而房內事務的協調與處置調節房內成員的衝突與糾紛仍有賴「房長」監督管理和睦團結「房長」身為宗族領導階層的一員在對本房事務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參與對整個宗族事務的管理又當代宗族或宗親會以選舉方式產生之「理事長」或「主委」等領袖口語仍會稱為「族長」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758639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1998年 6月)頁113-114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acutengiab

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祭祀公業者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由享祀者之子孫或由設立人之子孫所組成並設置獨立財產之家族團體客家族群傳統上稱為為「嘗」「公業」「祖嘗」「公嘗」「嘗會」等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16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20: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客家文化事典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 

meuˇlid ien loˇxiang zungacuteqinacutefi

苗栗縣的羅姓宗親會成立於民國 89 年 (2000)當時主要成員為頭份鎮的羅吉騰羅增雄羅倉道等三位羅姓宗親發起為尊祖敬宗敦睦宗族慎終追遠而籌組成立至今會員大約有 260 人左右會址在苗栗縣成功里 7鄰信東路 340 巷 9 弄 7號目前總幹事為羅國源先生羅姓宗親會編有羅姓族譜一冊亦曾組團回大陸原鄉廣東省惠州市羅氏宗祠祭祖頭份羅姓宗親會擁有嘗田也建有多處羅氏墓園依據羅姓宗親會章程該會每年會員定期開會四次每年共祭祖時還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給羅氏宗親根據該會祖墓傳碑記記載羅姓祖籍在廣東惠州府原陸豐縣分縣古地名叫陸河縣吉康都河田火 ( 許山下 )來台祖是第十三世祖羅用輝從原鄉移墾到苗栗頭份區十八世祖羅雙蘭生有八男成為八大房至今已傳衍到二十二世羅姓宗親會於民國 71 年 (1982)在頭份珊珠湖石坑地區建有祖墳一座民國 99 年 (2010) 重修苗栗縣羅姓宗親會就是由八大房之子孫所發起而成立

參考資料  苗栗縣羅姓宗親會組織章程  羅氏族譜

神明會 siinˇminˇfi

客家地區常有神明會之組織如媽祖會土地公會五穀神農大帝會或是關聖帝君會神明會是一種宗教信仰組織前清時期客家人陸續從原鄉大陸渡海來台為祈求神恩永沐海路平順或已來台人士為解離鄉背井之苦悶使精神有所寄託會將其所崇拜特定神明予以供奉並藉組織之建立與發展鞏固其庄頭或地盤久之成為臺灣社會特有之民間信仰與聚落社群聯繫聯誼之宗教性崇神組織力量依據法務部出版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對神明會的組成背景其分析指出神明會有因同鄉同姓同一行業同一村莊結拜金蘭或純粹認同某一特定神明所結合的人士故其名稱通常稱為「會」「社」「堂」亦有稱「嘗」「季」「盟」「閣」「亭」「祠」「祀典」者為籌集組織運作及聚餐聯誼之經費該組織之成員通常被稱為會員或信徒以集資購置財產用其收益如不動產之租榖租金等辦理該神明會祭典活動

客家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

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客家地區的神明會組織依常態性分析大多設有管理委員會或管理人處理其會務及財產其成員通稱會員或信徒多以規約規定其成員之權利義務及會務運作其成員之繼承權利通常為長子繼承或共推一人繼承

參考資料  法務部《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法務部2002年1月﹞  內政部《地籍清理條例》(內政部2007年 03月21日公布)

【十劃】徐耆英嘗 qiˇkiˇinacutesongˇ

徐耆英嘗為東興徐氏七世祖學俸公為中心的宗族組織因為他的諡號稱作「勸確耆英」所以就拿諡號作為蒸嘗的名號至於來頭份地區墾闢的徐氏族人為什麼要拿七世祖作為「唐山祖」來做集結族人的中心這可能是導因於徐學俸是鎮平縣穀倉下開基祖徐波徐河昆仲的父親其世系是一世徐雲崖稱探元先生元末明初由博羅遷移到梅州的石窟 ( 即鎮平縣民國改稱蕉嶺縣 )取田氏生三子長元亨字一星次元利字二星三元貞字三星號稱三大房鎮平徐氏都是這三大房衍派下來的徐學俸屬長房元亨一夕三氏徐惠常名經四氏徐仲仿名佐五世徐雙玉名玨六氏徐嘉言即徐學俸之父這一宗族組織近乎完全解體現在已看不到會份簿或嘗簿所以無從查考其組織形態不過據徐基蘭先生所保存的清代手抄本「徐氏長房祖譜」的記載徐耆英嘗有新舊兩種老嘗由徐義龍 ( 按即道光年間東興莊總理徐上林 )徐燕義兩人管理置有水田下東興庄二處上東興庄有水田一處新嘗族譜僅記載「七世耆英祖新祀」未見有其他說明文字據徐添蘭編的「鎮平徐氏探元公裔十三世渡臺祖俊彩公派下東興房族譜」(1978 編妥未刊稿 )這一宗族組織由十三徐俊彩徐俊顯十四世徐倫桂徐明桂十五世徐宜乾徐九順 ( 按即徐九二 )徐興秀等來臺祖所組成這些來臺祖除各自存有自己名份下的鬮分字的蒸嘗之外又與比較親的族人組有以上代名諱為名的蒸嘗如十四世徐倫桂與十五世徐九順以共同祖先十二世徐常政為名組成徐常政嘗十三世徐俊彩俊顯昆仲共同以其父十二世徐嘗環為名組成徐常環嘗等是茲就查訪所得分別說明如下

(1) 徐常政嘗徐常政與徐常環同屬徐學俸的六世孫

414

宗族社會

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約「謝申伯公嘗」此後嘗產迭遭變故有匪徒欲強吞公業田園謝氏族親合力抵禦當時戰歿者有陳阿生謝捷郎兩人光緒 31 年 (1905)苗栗謝慶芳被選任為謝申伯公嘗管理人因見內麻地區風水絕妙右有雙峰布錦屏之體勢前有五指展筆架之嵯峨左有長河屹獅頭之鎖鑰故經公嘗決議購買今日南苗內麻土地建造「謝氏公廳」乙座到於民國 22 年 (1933) 完工奉祖登龕安座座向「庚山兼酉庚申庚寅分金作新曆昂宿一度」不料民國 24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謝氏公廳主體未被損壞只有祠右地略有塌陷而已民國 41 年(1952)謝申伯公嘗著手改制為「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並經苗栗縣政府肆壹民社眾字第24183 號令同意核定當時並成立「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捐助章程」共三十八條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以祭祀始大祖謝申伯公暨來台歷代先敦睦派下獎勵文化教育舉辦公益慈善救濟事業及綿續謝氏宗祠為宗旨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恭敬里七鄰七十二號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十一劃】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國王會」就是三山國王信仰的神民會組織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mdashmdash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

其世系為七世學俸八世河九世一梧十世利興十一世士粹十二世常政徐常政是唐山祖他本人並沒有到過臺灣來臺的是他的長子俊恩的長子十四世的倫桂和他的三子俊德的孫子十五世的徐九順兩個人來台後為生存需要而結合成的宗族組織徐九順又名徐九二是俊德三子秀桂之子前述史料「28」記載開鑿茄苳坑圳溉田 110 餘甲又築茄苳坑溉田 30 餘甲的就是他後來徐倫桂徐九順又各自擁有他們的嘗會

(2) 徐宜乾嘗徐宜乾是十世徐利興的五世孫其世系為十世利興十一世士坤十二世常穆十三世俊日十四世聰桂十五世即宜乾據其裔孫徐進福稱宜乾並未來臺是他的六個兒子仁龍義龍 ( 又名上林 )禮龍智龍信龍恆龍等來臺從事墾闢工作以臺灣為外宅而經常來往於鎮平與臺灣之間這六兄弟中義龍名孟光字上林監生道光年間曾出任東興庄總理信龍名榮光軍功六品其獨子元章字慶華號文佐道光 30 年庚戌歲 (1850) 許學臺歲取生員咸豐 2 年壬子歲 (1852) 中式舉人恆龍名振光監生在清代應許耕讀傳家的上層家族乙未年日本人據台後大部份的裔孫都返囘鎮平原鄉據說現在只有二房義龍四房智龍五房信龍的裔孫還住在頭份鎮裔孫們只知道有嘗名而完全沒有活動也沒有產業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acutebagˋgungacuteiugˋinacutecoiˇtonˇ

謝姓的祖先淵源於炎帝神農氏神農氏姓「姜」以「火德王」著稱故稱炎帝神農氏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製作耒耜教民樹藝五穀使天下農事因而興盛後人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氏而今中醫藥界亦多供奉神農大帝並尊為「藥王」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章經周宣王時周朝北方有北狄來犯邊境周宣王任命其舅父申伯和尹吉甫去討伐北狄戰勝後申伯公因戰功而受封於謝邑《詩經大雅崧高》中有「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的記載可見申伯的功勳謝邑又稱謝國即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這是謝姓得姓之始謝姓族人移墾臺灣甚久明朝永曆年間謝新凱隨鄭成功由福建連江入墾臺南學甲粵東客家謝姓入墾臺灣的也有很多如康熙末年謝光榮入墾苗栗縣後裔移墾苗栗頭屋乾隆年間謝士可謝廷旺謝廷尚父子入墾苗栗市嘉慶年間謝鳳藩入墾苗栗市苗栗縣謝申伯公育英財團其前身是「謝申伯公嘗」謝申伯公嘗成立於咸豐 3年 (1853)當時發起人有謝氏裔孫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

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所附謝氏宗祠相片

415

客家文化事典

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 大國王巾山國王 )助政明肅寧國王 ( 二國王明山國王 )惠威弘應豐國王 ( 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 2月 15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 10 或 15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 170 座左右「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民國91 年 (2002) 由 36 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 38 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已經獲得客家委員會認同正式列如臺灣客庄12 大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族長 cug zongˋ

「房長」為宗族各房的代表者一般由房族內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者擔任「族長」則是整個宗族的代表者負責處理族內一切大小事務「族長」統籌全族事務是宗族權力系統的代表「房長」不若「族長」權力僅負責管理本房內部事務因此「族長」地位高於「房長」但二者同屬宗族組織當中重要的領導階層

「族長」可說是「房長」制的延伸擴展在宗族中擁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負責綜理宗族祠堂

一切事務約束族人遵規守矩對族內重大問題有決策權對外則享有交涉權族內房內凡有糾紛衝突時有最後仲裁權對宗族祀產具有管理權宗族在行使司法功能 ( 族規家法 ) 時一般亦多由「族長」主持其餘如立嗣分家祭祀婚娶「族長」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及互動至於「房長」雖說其權力不及「族長」然而房內事務的協調與處置調節房內成員的衝突與糾紛仍有賴「房長」監督管理和睦團結「房長」身為宗族領導階層的一員在對本房事務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參與對整個宗族事務的管理又當代宗族或宗親會以選舉方式產生之「理事長」或「主委」等領袖口語仍會稱為「族長」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758639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1998年 6月)頁113-114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acutengiab

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祭祀公業者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由享祀者之子孫或由設立人之子孫所組成並設置獨立財產之家族團體客家族群傳統上稱為為「嘗」「公業」「祖嘗」「公嘗」「嘗會」等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16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21: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宗族社會

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約「謝申伯公嘗」此後嘗產迭遭變故有匪徒欲強吞公業田園謝氏族親合力抵禦當時戰歿者有陳阿生謝捷郎兩人光緒 31 年 (1905)苗栗謝慶芳被選任為謝申伯公嘗管理人因見內麻地區風水絕妙右有雙峰布錦屏之體勢前有五指展筆架之嵯峨左有長河屹獅頭之鎖鑰故經公嘗決議購買今日南苗內麻土地建造「謝氏公廳」乙座到於民國 22 年 (1933) 完工奉祖登龕安座座向「庚山兼酉庚申庚寅分金作新曆昂宿一度」不料民國 24 年 (1935) 關刀山大地震謝氏公廳主體未被損壞只有祠右地略有塌陷而已民國 41 年(1952)謝申伯公嘗著手改制為「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並經苗栗縣政府肆壹民社眾字第24183 號令同意核定當時並成立「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捐助章程」共三十八條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以祭祀始大祖謝申伯公暨來台歷代先敦睦派下獎勵文化教育舉辦公益慈善救濟事業及綿續謝氏宗祠為宗旨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恭敬里七鄰七十二號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十一劃】國王會 guedˋvongˇ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國王會」就是三山國王信仰的神民會組織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mdashmdash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

其世系為七世學俸八世河九世一梧十世利興十一世士粹十二世常政徐常政是唐山祖他本人並沒有到過臺灣來臺的是他的長子俊恩的長子十四世的倫桂和他的三子俊德的孫子十五世的徐九順兩個人來台後為生存需要而結合成的宗族組織徐九順又名徐九二是俊德三子秀桂之子前述史料「28」記載開鑿茄苳坑圳溉田 110 餘甲又築茄苳坑溉田 30 餘甲的就是他後來徐倫桂徐九順又各自擁有他們的嘗會

(2) 徐宜乾嘗徐宜乾是十世徐利興的五世孫其世系為十世利興十一世士坤十二世常穆十三世俊日十四世聰桂十五世即宜乾據其裔孫徐進福稱宜乾並未來臺是他的六個兒子仁龍義龍 ( 又名上林 )禮龍智龍信龍恆龍等來臺從事墾闢工作以臺灣為外宅而經常來往於鎮平與臺灣之間這六兄弟中義龍名孟光字上林監生道光年間曾出任東興庄總理信龍名榮光軍功六品其獨子元章字慶華號文佐道光 30 年庚戌歲 (1850) 許學臺歲取生員咸豐 2 年壬子歲 (1852) 中式舉人恆龍名振光監生在清代應許耕讀傳家的上層家族乙未年日本人據台後大部份的裔孫都返囘鎮平原鄉據說現在只有二房義龍四房智龍五房信龍的裔孫還住在頭份鎮裔孫們只知道有嘗名而完全沒有活動也沒有產業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 

coiˇtonˇfabˋnginˇqia siinacutebagˋgungacuteiugˋinacutecoiˇtonˇ

謝姓的祖先淵源於炎帝神農氏神農氏姓「姜」以「火德王」著稱故稱炎帝神農氏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製作耒耜教民樹藝五穀使天下農事因而興盛後人以其神於農業故曰神農氏而今中醫藥界亦多供奉神農大帝並尊為「藥王」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章經周宣王時周朝北方有北狄來犯邊境周宣王任命其舅父申伯和尹吉甫去討伐北狄戰勝後申伯公因戰功而受封於謝邑《詩經大雅崧高》中有「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的記載可見申伯的功勳謝邑又稱謝國即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這是謝姓得姓之始謝姓族人移墾臺灣甚久明朝永曆年間謝新凱隨鄭成功由福建連江入墾臺南學甲粵東客家謝姓入墾臺灣的也有很多如康熙末年謝光榮入墾苗栗縣後裔移墾苗栗頭屋乾隆年間謝士可謝廷旺謝廷尚父子入墾苗栗市嘉慶年間謝鳳藩入墾苗栗市苗栗縣謝申伯公育英財團其前身是「謝申伯公嘗」謝申伯公嘗成立於咸豐 3年 (1853)當時發起人有謝氏裔孫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

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所附謝氏宗祠相片

415

客家文化事典

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 大國王巾山國王 )助政明肅寧國王 ( 二國王明山國王 )惠威弘應豐國王 ( 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 2月 15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 10 或 15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 170 座左右「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民國91 年 (2002) 由 36 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 38 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已經獲得客家委員會認同正式列如臺灣客庄12 大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族長 cug zongˋ

「房長」為宗族各房的代表者一般由房族內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者擔任「族長」則是整個宗族的代表者負責處理族內一切大小事務「族長」統籌全族事務是宗族權力系統的代表「房長」不若「族長」權力僅負責管理本房內部事務因此「族長」地位高於「房長」但二者同屬宗族組織當中重要的領導階層

「族長」可說是「房長」制的延伸擴展在宗族中擁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負責綜理宗族祠堂

一切事務約束族人遵規守矩對族內重大問題有決策權對外則享有交涉權族內房內凡有糾紛衝突時有最後仲裁權對宗族祀產具有管理權宗族在行使司法功能 ( 族規家法 ) 時一般亦多由「族長」主持其餘如立嗣分家祭祀婚娶「族長」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及互動至於「房長」雖說其權力不及「族長」然而房內事務的協調與處置調節房內成員的衝突與糾紛仍有賴「房長」監督管理和睦團結「房長」身為宗族領導階層的一員在對本房事務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參與對整個宗族事務的管理又當代宗族或宗親會以選舉方式產生之「理事長」或「主委」等領袖口語仍會稱為「族長」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758639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1998年 6月)頁113-114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acutengiab

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祭祀公業者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由享祀者之子孫或由設立人之子孫所組成並設置獨立財產之家族團體客家族群傳統上稱為為「嘗」「公業」「祖嘗」「公嘗」「嘗會」等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16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22: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客家文化事典

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 大國王巾山國王 )助政明肅寧國王 ( 二國王明山國王 )惠威弘應豐國王 ( 三國王獨山國王 )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 2月 15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 10 或 15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 170 座左右「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民國91 年 (2002) 由 36 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 38 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已經獲得客家委員會認同正式列如臺灣客庄12 大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族長 cug zongˋ

「房長」為宗族各房的代表者一般由房族內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者擔任「族長」則是整個宗族的代表者負責處理族內一切大小事務「族長」統籌全族事務是宗族權力系統的代表「房長」不若「族長」權力僅負責管理本房內部事務因此「族長」地位高於「房長」但二者同屬宗族組織當中重要的領導階層

「族長」可說是「房長」制的延伸擴展在宗族中擁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負責綜理宗族祠堂

一切事務約束族人遵規守矩對族內重大問題有決策權對外則享有交涉權族內房內凡有糾紛衝突時有最後仲裁權對宗族祀產具有管理權宗族在行使司法功能 ( 族規家法 ) 時一般亦多由「族長」主持其餘如立嗣分家祭祀婚娶「族長」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及互動至於「房長」雖說其權力不及「族長」然而房內事務的協調與處置調節房內成員的衝突與糾紛仍有賴「房長」監督管理和睦團結「房長」身為宗族領導階層的一員在對本房事務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參與對整個宗族事務的管理又當代宗族或宗親會以選舉方式產生之「理事長」或「主委」等領袖口語仍會稱為「族長」

參考資料  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6月)頁37586392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1998年 6月)頁113-114

祭祀公業 ji sii gungacutengiab

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祭祀公業者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由享祀者之子孫或由設立人之子孫所組成並設置獨立財產之家族團體客家族群傳統上稱為為「嘗」「公業」「祖嘗」「公嘗」「嘗會」等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16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23: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宗族社會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ji sii gungacutengiab tuˋti qinacuteliacuteieu diamˋ

祭祀公業問題由來已久涉及之法令錯綜複雜今日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以致祭祀公業派下為爭奪祀產而訴訟不斷且祭祀公業設立悠久受日據影響以致宗譜闕如系統不明權利主體認定不易過去臺灣地區祭祀公業土地約有六萬四千餘筆土地面積逾一萬三千九百公頃甚多土地資源未能有效利用部分稅賦無法徵收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分別訂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及「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辦法」作為行政機關清理祭祀公業土地之依據惟因未具法律位階且祭祀公業錯綜複雜致清理效果未臻理想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已於民國 97 年 (2008)7 月 1 日被「祭祀公業條例」取代「祭祀公業條例」計六章共六十條用以處理祭祀公業相關問題如祭祀公業條例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處分公業財產須符合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第一是須有派下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同意其次如出席人數未達上述定額公業管理人取得所有派下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書此時管理人也可據以處分公業財產不須所有派下子孫一致同意就能移轉財產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iuacutese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是由李氏裔孫李金飛於民國 100 年 (2011)4 月申請登記而成立李氏裔孫之祖先原祖籍地是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長保羅坑約蓼湖圳大約於咸豐 4年 (1854)由第十七世祖李振泮來臺灣移墾移墾臺灣之初居住於員林後來又移居到豐原後又再從豐原翁子社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 移居到頭份定居頭份定居處原屬新竹廳竹南一堡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現在經多次改編後為苗栗縣頭份鎮東庄里 4鄰仁愛路 157 巷 8 號第十七世祖李振泮移台後生有四子長男官生次男文生三男友生四男美生後來分家後長男官生次男文生四男美生各分有財產分別往員林豐原翁子社發展事業三男十八世友生公留在頭份即原竹南群田寮庄第四十八番地經營祖產刻苦耐勞事業有成後來友生公部分子孫又分別移居到南投信義鄉及花蓮鳳林鎮發展事業並公推二十世俊麟公廿一世福奎公廿二世春秀公負責管理及經營祖產收租納稅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祭拜祖先等工作延續至今十八世友生公後代子孫為響應政

府要求並依照人民團體法來組織及管理祭祀公業祖產即其後續經營等乃於民國 69 年初 (1980)由李氏裔孫金接朋秀泉秀喜秀桂秀季春進貴金雄金飛新吉等多位宗親發起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之籌備委員會分別整理及訪問三居臺灣各地之友生公所屬繼承派下員並進行認證與核對宗譜之工作認證手續持續到民國 69 年 10 月初止合計友生公所屬派下員共有朋秀等 27 名符合規定於是向苗栗縣政府申報經苗栗縣縣府以 69 年 (1980)12 月 23 日府民行字第 117029 號公告一個月並於民國 70 年(1981)1 月 8910 日連續三天刊登於新生報公開徵求異議公告期滿後並無人提出異議苗栗縣政府即以 70 府民行字第 170 號函檢發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全員證書一分隨即召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第一次派下全員大會訂定組織章程祖產管理及經營造報財產清冊並選舉管理委員及監察委員當時主任管理委員由李金接當選常務監察委員由李季春當選雖後即時函報苗栗縣政府立案登記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縣府回函同意成立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開始以「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名義奉祭先祖李友生公及其他歷代祖先民國 77 年 (1988)初祭祀公業李友生嘗管理委員會因見公嘗公廳老舊於是召集所有子孫出錢出力並召開大會議決決定修建新宗祠用以奉祭祖先神位新公廳請建築師設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建照並於民國77 年 (1988)9 月 1 日 動 工 到 78 年 (1989)8 月 20日完工後經苗栗縣府建設廳核發使用執照 78 栗建管頭字第 378 號新公廳奉祖登龕熱鬧非凡且擴大祭族儀式此外李氏裔孫並於 78 年 (1989)初決議改建大祖墳墓園佳城改建圓墳後把散落各地寄放之各房祖先靈骨全部無條件移回頭份細坪公墓之新建大祖墳墓園進金安置祿位並訂每年清明節為祭祖之日各房裔孫均一同回來祖墳祭拜祖先祭祖後順便並召開派下員大會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於民國 70 年 (1981)3 月 31 日成立迄今已近 30 年嘗會之派下員變動很多管理委員會為使祭祀公業李友生嘗之組織祭祀管理等合法化於是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核發重新彙整之派下現員名冊於 96 年 (2007)2 月 26 日以金字 004 號函給縣政府副本送頭份鎮公所於 96 年 3 月 8 日苗栗縣政府以民禮字第 0960035292 號函核實無誤定同意辦理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名冊及派下全員系統表祭祀公業李友生嘗派下員合計為 49 名97 年 6 月 6 日管理委員會發現南投縣信義鄉李雲茂逝世應由其子李金源李金曉繼承又發現李文雄漏列補報繼承案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報並於 97 年 (2008)6 月 12 日經苗栗縣政府縣府以府民宗字第 970085058 號函同意並隨函

417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24: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客家文化事典

檢發加蓋苗栗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變動名冊及系統表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其派下員名冊共有李氏裔孫 51 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友生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ˋhab g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是李氏裔孫為緬懷來台三世祖李連生公而由其派下三大房共同集資並購置後龍鎮後龍鎮新港段校椅埧小段 276號 03370 公頃之土地以及造橋鄉牛欄湖段 781114號等三筆土地分別以「祭祀公業李合記」及「祭祀公業生記」名義完成土地所有權登記民國95 年 (2006)4 月有依據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第十四點向後龍鎮公所完成派下員證明且管理規約也奉准核備後又因政府公布新的「祭祀公業條例」「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乃依據該條例第廿五條規定檢具相關表件完成法人登記且因「祭祀公業李合記」與「祭祀公業生記」兩者均屬同一源流且派下委員相同為統一管理起見兩者同意合併並於民國 101 年(2012)5 月經苗栗縣政府府民宗字第 1010090634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當時申請人為李根模李福來李文雄等三位李氏裔孫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成成力宗旨在於祀李連生公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為達成上述之宗旨且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三定期召開派下委員大會推舉管理人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後龍鎮復興里 11 鄰建興路 119 之 1 號並可視業務需要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派下權之繼承規定如下一凡是李連生公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法人之派下權二除於民國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法人派下權三經受理機關苗栗縣造橋鄉公所公告確定核發派下現員名冊內所列人員為法人派下現員享有法人之派下權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李合記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xiang 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是由徐氏裔孫徐安康於民國 101 年 (2012)3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成立宗旨乃為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於來台後奮力墾耕累積了徐氏基業之遺產同時為了祈求所有派下子孫均能長久福棋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為達成前條約所定之宗旨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每年固定於國曆 9月 23 日 ( 秋分日 )祭祀祖先之事務二推動徐姓宗親之公益事務及延綿派下子孫助學獎勵事宜三創設徐姓宗族互助組織協會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前身是「祭祀公業徐姓嘗」其設立乃是以遵祖敬宗會親認族為宗旨從創置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祭祀公業徐姓嘗其派下員以一貫精神即是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祖業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歷代祭祀公業徐姓嘗管理人均認事至公無私理財得法導致祖業代代興隆不辜負徐氏先祖創立徐姓嘗祭祀公業之厚望多位徐姓本族宗親提議紀念來台始祖徐探玄之移墾臺灣創業有成其後代徐氏宗親於是共同集資購置公田而且將土地出租並將每年租金收入充作後代子孫祭祀徐探玄始祖費用之財產基金此即是徐氏宗親世世代代共同共有管理使用之基業但因年久變遷田地多次經過地目變更與農地重劃祭祀公業徐姓嘗田當初立徐仙階徐增春公二人共同登記為管理人於民國 28 年至 31 年間(1939-1942) 兩位管理人先後逝世當時因正值臺灣光復前後年代時局混亂無法召開派下員大會所以未再推選管理人故由徐阿盛公裔孫徐榮光宗為管理祭祀公業徐姓嘗為了公嘗之土地清理及祭祀公業法人申請事宜乃於民國 100 年 (2011)12月 05 日清查所有土地資料並整理派下全員名冊及系統表再向苗栗市公所申報審查經市公所核准公告 30 日並在 101 年 (2012)01 月 30 日公告屆滿終於於 101 年 02 月 01 日得到苗栗市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徐姓嘗派下全員證明書「祭祀公業」徐姓嘗公田目前出租給吳錦祥吳錦財吳錦堂及吳錦盛 4位承租人耕作農作物其谷租收入做為每年秋分在苗栗市新英里 15 鄰新英 110 之 2 號徐榮光家中祭祀徐探玄始祖及其他歷代高曾祖先之經費餘款費用按簿冊發放各房子孫領回發財金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公世業萬年興在科學進步日進月異不斷發達的今天徐氏宗族自我勉勵要更加團結追思祖德源遠流長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掖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是徐氏宗族榮幸也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其法人事務所設於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新村 66 號並視業務需要並主管機關核准得分別在直轄市縣 ( 市 )設立分事務所

418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25: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宗族社會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angˇxiongˇieuˇ

苗栗縣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成立於民國 70 年 (1981)當時由彭錦求先生發起成立會址在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 6鄰福星 147 號現任管理人是彭政雄先生彭氏姓源為顓項後裔籛之後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六子第三子即籛籛即彭祖封於大彭今江蘇銅山縣西三十里有大彭山子孫以彭為氏彭氏堂號有「淮陽」「隴西」「宜春」等彭祥瑤公嘗之彭祥瑤屬彭延年公之後漢用公派下於清朝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入墾於今苗栗市嘉盛里單傳雲程第三代有朝和朝助朝露朝寶兄弟四人分別於清嘉慶年間各自向外發展朝和入墾於今後龍鎮新港地區朝助留守苗栗田寮等地朝露入墾大湖朝寶入墾公館等各地發展相傳至今歷經九代二百多年派下子孫散佈於全省各地約有萬餘人之多

清光緒年間 (1875-1908)朝和朝助朝露朝寶之後代為紀念先祖以表尊尊祖敬宗及垂訓後代子孫之意在苗栗市福星甲設立彭氏祠堂乙座及在嘉盛里圓墩安葬來台先祖祥瑤公墓並設立公嘗購置水田二甲多於公館鄉五谷村由派下人員耕作以每年之租谷收入作為後代子孫祭祀及掃墓之費用每年農曆正月 21 日為彭氏例行祭祖掃墓之期日以團聚派下人員相傳至今一百多年經過日本治台五十年至民國 34 年 (1945)臺灣光復期間歷代之管理人相繼去世留下之公嘗土地因未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無法改選管理人形成群龍無首無法繼承

彭祥瑤嘗立嘗至今百餘年派下子孫眾多連繫管理不易無法組織派下全員後來為使易於管理及連繫族人乃訂定自「賢」字輩以下子孫開始由長房繼承其有關權利義務之分擔依照往例按房分擔不以派下員之多寡而分均長房朝和公派下暨二房朝助公派下四房朝寶公派下在臺灣光復後已經先後向縣政府市公所辦理祭祀公業登記確定派下人員在案近年來為配合政府頒發清理祭祀公業之政策及為使派下人員確知根源及歷代先祖發祥之過程從而念祖德源遠流長啟發子孫慎終追遠之思使後裔有脈絡可尋因此重新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成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彭氏公廳至今還有族人考上科舉功名所留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姓嘗章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ˇminˇgui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2 月當時由徐是裔孫徐嘉淼徐日霖徐增喜徐秀吉徐慶麟徐鎧雄及徐嘉隆等擔任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徐氏裔孫創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之目的是為紀念及祭祀來臺祖先即想祀人徐明桂公派下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秉持德志敦睦派下員綿續宗祠為宗旨享祀人徐明桂公於嘉慶初年來到頭份鎮東興河背莊墾荒闢地事業有成因而留下龐大產業其兩子徐昌鐕徐昌紀以其父名義設立祭祀公業徐明桂嘗嘗會會址於頭份鎮上興里 5鄰 39 號爾後其派下員成員陸續組織徐明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各自祭祀歷代祖先民國 69 年 (1980)2月 13 日徐氏裔孫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公告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全員名冊及財產清冊徵求異議其中公告事項 「徐明桂嘗派下全員包括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於公告確定後將徐昌鐕嘗徐成相嘗徐成旺嘗徐上群嘗派下員及所有財產合併為徐明桂嘗」後來合併工作辦理完竣合併後改名為徐明桂嘗徐名桂嘗現有財產土地 102 筆祭祀祖先宗祠地址經整編為頭份鎮上興里吉祥路 306 號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慶祥第二任主任委員徐文連現任主任委員徐嘉淼徐明桂嘗依規約條款規定每年於農曆 8月20 日擴大祭祀祖先召開派下員大會並改選管理委員監察委員及會計員會計年度自國歷 7月 1日起至翌年 6月 30 日止每年度決算經監察委員審查後提交派下員大會審議徐明桂嘗祭祀公業條例經派下現員過半數以上同意於民國 99 年(2010) 更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並重新訂立章程推選徐嘉淼擔任法人之代表管理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其派下成員本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之宗旨進行每年祭祀祖先之業務也進行修建宗祠祖墓編篡族譜之工作其能貢獻法人之能力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盡一份力量以維護徐氏祖先創立嘗會之宗旨同時緬懷祖德留芳讓後代子孫永銘為誌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徐明桂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419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26: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客家文化事典

下的肅靜迴避等古牌也還有鬮分書族人也多次回原鄉祭祖至今每年正月 20 日為會員開會與祭祖之日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祥瑤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dunacutecong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其成立宗旨在於紀念遷台始祖高思十五世湯拱鵬拱鵬公於清朝乾隆約16-20 年 (1751-1755) 間隨客籍先民大量東渡臺灣移民風潮中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 今蕉嶺 ) 高思鄉( 高思 - 鍋湯 )攜帶家眷偕同其兄湯拱順公弟湯拱曾公先後渡海來台入墾臺灣府淡水廳貓貍 ( 即今苗栗 ) 維祥 ( 今維新里 17 鄰 )拱鵬湯公與長子春綠公次子春福公叁子春祥公共同奮鬥篳路藍縷拓殖斯土經營數十寒暑得田十餘甲均在今維新里東段一帶來台始祖拱鵬湯公約歿於乾隆53 年 (1788)三子分家分居後長子十六世祖春祿公 ( 來台第二代 )乾隆末期留置土地 5959 坪土地肇基創建湯氏祖祠俗稱上湯屋公廳中山堂其弟春福公居地稱呼下湯屋伙房為於今維新里 27 鄰內湯氏祠堂內供奉歷代祖先靈位以感念祖先之庇佑慎終追遠薪火相傳弘揚祖德數典不忘期望發揚崇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嘉慶初年湯屋公廳中山堂為祭祀費用的永續來源特購置貓貍街 ( 今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 ) 店鋪一間出租成立公嘗並設專人管理嘗產以其收益作為祭祀經費湯氏公嘗無論財產名義上或及精神上皆為十六世祖湯春祿公享祀者所有光緒 21 年 (1895明治 28年 ) 5 月馬關條約清廷割台8月 15 日日軍佔領苗栗以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在族人懷念祖國及追思祖先之心情復以明治 41 年 (1908) 臺灣總督府令臨時舊慣調查會從事祭祀公業狀況調查影響之下各姓公廳祖祠宗祠紛紛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湯氏公業負責人來台第五代 19 世祖湯友松公譜名集海也在此風潮中於明治 41 年 7 月 4日將苗栗一堡維祥庄土名內痲叁百貳拾六番一建物敷地貳厘即上湯屋公廳中山堂沿用將日據時期官方稅務單位逕自填寫收受人「湯庚妹」女姓名號登記為「祭祀公業湯庚妹嘗」所有另戶籍地址苗栗一堡苗栗街五百六拾八番一建物敷地壹厘一毛五系土地乙筆即貓貍街店鋪一間及土地乙筆登記為「祭祀公業敦創所嘗」所有管理人湯友松湯友松公在民國 26 年 (1869-1937)6 月 20 日享壽 68 歲亡故後法定管理人懸缺達 43 年之久期間嘗務負責人先後分別由 21 世紀祖湯慶祝 (1898-1968)湯慶禮(1923-1992) 等先祖管理民國 34 年 (1945昭和 20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迨至民國 69 年 (1980)5 月

始申請辦理核備事宜將湯庚妹嘗敦創嘗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法令同時向苗栗縣政府申辦核備一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市勝利段 553 地號乙筆供奉祖先靈位公廳戶籍門牌苗栗縣苗栗市維新里新東街 255 巷 31 號平房乙棟二祭祀公業敦創嘗土地所有權全部苗栗段 568 地號乙筆戶籍門牌苗栗市日新街 16 巷 1 號店鋪房屋同年 10 月 13 日接獲苗栗縣政府函頒中華民國 69 年10 月 9 日「六十九府民行字第 90459 號」檢發派下員證明完成清理登記祭祀公業「湯庚妹」嘗姓名由來經多年查詢無此人造成「祭祀公業湯庚妹嘗」登記錯誤稱謂本案曾於民國 81 年 (1992)9月 25 日申請派下全員主體相同之祭祀公業財產合併統一簡化登記為「祭祀公敦創嘗」正名未獲核准民國 81 年 3 月 29 日經湯氏祭祀公業第二屆派下員大會決議通過定名為「祭祀公業敦創嘗湯庚妹嘗」以資統一簡化方便作業呈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備查在案到民國 99 年 (2010) 再次向苗栗縣政府申請方核轉改名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完成符合傳統社會習俗組織形態以父系「宗祧繼承」為原則的團體正名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敦創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pinˇsiin 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其先祖由廣東蕉嶺南山下林氏奉宋代大埔大麻林評事公為一世祖明代林隱叟為七世開基祖清代九世祖林敏盛公後裔二十一世祖林杞芳公於嘉慶 6年 (1801)二十三世祖林元春 ( 元華 ) 公於道光 16 年 (1836)間相繼率子孫來台墾耕於頭份茄苳坑斗煥坪一帶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之意願以祭祀唐山祖先團結家族照顧後代子孫等宗旨先後共同出資購置產祖於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成立「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六個不同名稱之祭祀公業起初各公業分別成立獨自運作由於各派下成員均完全相同故後期推同一人管理人掌控已先後向主管機關登記在案為遵照政府指示整理祭祀公業之法令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乃於民國 98 年(2009)8 月 28 日召開派下員大會經全體多數同意合併上述之不同名稱公業取一世祖林評事公之「評」及九世祖林敏盛公之「盛」二位世祖之名合併同一為「評盛公嘗」以表追懷祖先之意並以「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之名提出申請法人身分經苗栗縣政府於 100 年 (2011)10 月以府民宗字第 100215872 號核准

420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27: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宗族社會

林氏裔孫自移台百年來兩大房後人共同輪流管理祭祀祖產並於苗栗縣頭份鎮上興里水源路229 巷 37 弄 6 號 ( 原 址 名 東 興 里 8鄰 42 號 ) 設立一世祖牌位公奉另立林杞芳派下先人祭祀祖牌旁以及於斗煥坪設立林元春派下先人祭祀祖牌現遷立於頭份鎮中央路 14 號 12 樓 ( 原址名 頭份鎮東庄里 52 號 )合併祭祀名稱後仍以一世祖先牌位為祭祀公業之地址供兩大房族人祭拜

於「林為恭家族家譜」一書內祭祀公業林敏盛篇記錄中均有詳載個公業來源目前故有之嘗簿規約均已散佚僅存留有二十四世祖林啟興公於明治 38 年 (1905) 所設置之「公嘗契約簿」及昭和 12 年 (1937) 二十五世祖林清文公所發行之「祭祀公業林敏盛林評事二三四世林寬公所有資產表」通知書謹此二件史料可參考僅知公嘗原係以不同名稱分別成立各自運作到後期由林啟興公林繼興公林學老公為分別管理人其二十五世先祖林清文公曾管理祭祀公業土地財產又到近數十年來接任者由歷代子孫南邦煤礦林為寬林為樑林運源以及林國光等族人輪流管理林姓各不同名下祭祀公業之土地耕種或收租各所得及捐助均納入祭祀公嘗並於每年農曆 8月 15 於頭份鎮水源路 229 巷 37 弄 6 號祭祀公堂處召集全體會員及長幼親族舉辦追遠祭拜先祖活動並召開祭祀公業每年所得結算大會近百年來至今未曾間斷然經歷數百年朝代變遷且各朝均曾數度更改地籍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名義意有所變動現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土地財產分別以「祭祀公業林評事公」「林評事公」「祭祀公業林敏盛」「衡文社」「祭祀公業林評事」「祭祀公業林九牧公」等名義登錄上列六個不同名意之祭祀公業派下現員一致決議合併統一名稱變更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名義登錄並設立組織章程按章程組織管理本公業法人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評盛公嘗沿革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家譜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彭氏開墾苗栗古文書與輩序書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ongˇfu hinacute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成立法人之目的在於紀念一世祖黃伯五郎公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開基分派其後代源遠流長已歷經七百餘年到了十二世祖黃子元公生有四子人能人宏人道人玉等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族內人口眾多山多田少謀生不易乃思外出創業其中人宏公年輕時身體壯碩

氣勇力強自覺到大丈夫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居故土於是人宏公遂帶三弟人道公兄弟二人先東渡臺灣中部沙鹿附近鴨母寮發現當地土地肥沃平野廣闊山明水秀而且當時臺灣之土地草萊初開許多土地未有業主所以兄弟二人相商遂在沙鹿處落腳地居後來兄弟協力開闢田園不數年竟開田成地廣闊使得家資豐厚倉箱盈餘後來又回到原鄉率諸兄弟叔姪多人共同來臺灣創業安居當時長兄人能公及四弟人玉公亦同時渡海來台人玉公生有六子福興祿興壽興連興財興富興等人來台後居住在苗栗地區黃富興乃黃人玉公之六男生有四子瓊揚開揚雙揚慶揚等其子孫為感念富興公創業辛勞由四子共同在造橋鄉白埔林營建墳墓並購置造橋鄉白埔林土地設立祭祀公業之財產及基金又在苗栗市社寮岡四房共有土地共同捐贈給祭祀公業做為祠堂用途並以其收入來作為祭祀用經費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從祭祀公業黃富興嘗開始創歷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民國 100 年 (2011)10 月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登記並經苗栗縣政府以 100 年 10 月 31 日府民宗字第1000221450 號改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其創立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當時設立人有黃瓊揚黃開揚黃雙揚黃慶揚等四人目前祭祀地點在苗栗縣苗栗市北苗里中華路 56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黃富興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vunacutetien ngiug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3 月派下員有溫姓裔孫 156 人管理人有溫石雄溫喜桂溫永昌溫文昌溫沐煌溫政田溫秋仁溫耀宗溫逢春溫仁錦溫運漢溫煥城溫木興溫永福等 14 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是紀念來台移墾之先祖溫殿玉溫殿玉公為廣東省嘉應州松口堡界溪鄉人係溫氏梅縣始祖肇基公十四世孫殿玉公取羅氏婆生有八子 長成椅次成梧三成桐四成柱五成攀六成橒七成域八成鋅八房裔孫來臺最早為十六世啟信公最多者為十七世計有長房仲山公孟山公名山公次房仁山公壽山公端山公瑞山公三房建山公燕山公五房宏山公輝山公耀山公六房乾山公七房盛山公等人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之組成據大正 2年 (1913) 重整新簿序文記載成立於道光 14 年 (1834)成立宗旨以追遠報本玉露秋霜節屆享祭先靈以便裔孫人等聚

421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28: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客家文化事典

會一堂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原則是以阿七公阿華公瑞山公建山公丁興公燕山公捷芳公泮芳公細古公新喜公芹芳公名山公碧蘭公碧達公端山公仁山公輝山公耀山公碧興公等十九公派下居住在臺灣省內年滿18 歲以上男性繼承人為公嘗派下員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自日治時期大正 2年 (1913) 由溫洪元擔任管理人後續由溫丁興溫沐煌溫鼎光溫德欽溫煥城溫紹德溫石雄等人接任

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68 年 (1979) 向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辦理登記新建祠堂三層座落於頭份鎮民生里富貴街二十二號自民國 92 年(2003)7 月興建迄 93 年 (2004)9 月竣事永為本嘗子孫祭拜所從此將可永沐祖德垂愛於美侖美奐之中咸樂祖德永鎮修德日新家運昌隆祭祀公業溫殿玉公嘗於民國 99 年 (2010)9 月 12 日派下員大會通過決議依據 97 年 (2008)7 月 1 日起施行之祭祀公業管理條例向主管機關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其宗旨在於祭祀祖先發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其能符合規並永續經營不負先人之支付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溫殿玉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siinˇxiu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成立於民國 100年 (2011)2 月當時由劉炳文劉煥欽劉肇恭劉東漢劉金夫等五人具名申請並經苗栗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00030358 號核轉登記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成立是以祭祀祖先

闡揚祖德敦睦宗宜弘揚孝道增進宗親福利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為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達成所定之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撰族譜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其事務所於苗栗縣頭份鎮仁愛里興路 26 號並視業務需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得別在直轄市縣 ( 市 ) 設立分事務所凡是劉成秀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性均得享有本法人之派下權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章程規定除 97 年(2008)7 月 1 日以後其派下員死亡有共同承擔祭祀者外否則女性不得享有派下權其下設置管理人五人其中一人為法人代表為無給職任期四年均得連任派下員大會為最高意思機構每年至少召開派下員大會一次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是劉氏裔孫紀念其十二世祖富龍公之第六

子劉成秀成秀公妣李氏孺人生有番古阿滄阿石阿華烏古字稱為五大房五大房共同出資承買土地座落於頭份鎮新興段 0452-0000 地號土地面積 29973 平方公尺由五大房輪流耕作做為祭祀掃墓之基金「劉氏祖厝」位於頭份鎮下興里 8鄰 87 號並建造祀堂以奉祀歷代祖先之神位由各大房子孫輪流供奉祭祀以飲水思源慎重追遠並秉承創業得意敦親睦族造福鄉里扶液後進光宗耀祖垂揚萬世團結宗族鞏固國基承宗族有幸國家有福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成秀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iuˇqinacutekui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創立於民前 12年 (1900)由劉阿麟設立並擔任首任管理人其創立宗旨乃在紀念來台二世祖 ( 十七世 ) 劉清魁公希望能飲水思源慎重追遠闡揚祖德並希望派下子孫資能秉持先祖來台創業精神解以敦睦派下裔孫綿續宗祠各項祭祀禮儀並維護善良風俗安定社會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之移墾淵源乃是十六世祖劉恩寬公來台移墾於西湖定居後之第二代劉清魁是來台始祖劉恩寬之次男族人稱之為「二房公」約於 1772 年誕生於臺中府四湖莊四湖劉清魁公領導子姪勤於農耕工作並以簡樸生活為基礎秉持愛惜五穀之家訓兄弟多人平素不忘父志勵己向上克勤克儉創立家聲因此家業逐漸豐隆且熱心公益事業聲望高揚地方上富有好名劉清魁公傳下有五男次男劉永石出繼給其弟劉淐魁為嗣其餘四子各掌家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氣昌隆數十年後子孫興旺為發展事業分散至全省各地則地棲息其祖公遺下財產大部分給各房作為創業基金僅保留部分祖產作為公嘗為四大房共有公產用於維護公廳和祭祖掃墓由四大房輪流主辦週而復始迄今從無間斷多年來子孫雖已分居各地遇有喜喪喜慶尬下裔孫仍能聚會相互祝慰聯絡情感宗誼親情依然濃厚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可說是家史淵源流長而且留有數塊碑文敬撰其先祖來台克勤克儉之梗概用以表彰祖德永沐親恩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宗祠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 6鄰 11 號派下嘗田土地分別位於苗栗縣西湖鄉及苗栗市等多處劉清魁嘗首任管理人是劉阿麟自民前 12 年至民國 24 年 (1900-1935) 計 35 年接下來由劉肇端擔任自民國 24 年起至民國 48 年 (1935-1959) 為止計 24 年民國 48 年至民國 58 年 (1959-1969) 為空

422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29: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宗族社會

窗期劉家輝從民國 58 年起接 ( 代 ) 管理人至今已 41 年可以說祖孫三代已經管理百餘年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其例行祭祖分為春祭與秋祭春祭時由四大房輪值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第一個星期日上午八時掃墓祭典依例以全豬全羊及五牲水果行古禮祭祀如 2月初 2適逢星期日則於當日舉行拜祭秋祭則於每年農曆 8月初 1由春祭輪值者依往例以全豬全羊拜祭後來因限於經費已經於民國 92 年 (2003) 廢止全豬全羊改用五牲水果壽桃壽麵在祖祠辦理來台祖恩寬公冥誕紀念事宜祭祀公業劉清魁嘗自第二代管理人於民國 48 年 (1959) 去逝後未曾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僅由宗長劉家輝代為管理祖產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派下員均能秉持祖訓謹守本分奮發圖強在各地開創一片新天地為使公嘗精神能延綿不斷特申請設立為祭祀公業法人以保存和維護祖產及傳統祭祀風範民國 97 年 (2008)7 月1 日政府頒布祭祀公業條例後逐步申辦於 99年 (2010)5 月 31 日西湖鄉公所核發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證書」接著於民國 99 年 6 月 21 日於後龍水牛城舉行「祭祀公業劉清魁嘗派下全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監察人及主任管理人及通過規約進而申辦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成為合法之祭祀公業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劉清魁沿革  劉清魁嘗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劉家輝宗長致詞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laiˇminˇzu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設立乃是以管理黎明祖財產奉祀黎明祖祖先倡辦派下員公益事業為宗旨該嘗會自始至今其派下員皆以一貫精神謹遵祖訓保護基業使得祖嘗得以日積月累資產增值其歷代諸管理人都能任事公無私理財得法致祖業代有興隆斯不負黎氏先祖先創立黎明祖祭祭祀公業之厚望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創設之由來乃在紀念乾隆 18 年 (1753)黎氏第十六世祖黎欽明公攜帶妻子曾媽及第十七世子黎宗喜公由廣東省陸豐縣坊廊都八萬約埧心寨頂鄉出發渡海來台登陸於新竹轄下三堡吞霄灣即現在之苗栗縣通霄鎮福龍里 ( 北勢窩 )安居立業世代務農發跡賺錢後乃設立黎氏祠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並祭祀祖先民國 3年正月(1914)黎氏子孫於苗栗縣通霄鎮北勢窩 ( 即現在之福龍里公山臨時祠堂內 )創立黎明祖嘗會公推黎雲書為管理人並推出五大房房長及設總抄簿共同管理收支及有關業務訂定每年農曆正月 18日為掃墓祭日民國 65 年 (1976) 黎維增代管時

改定清明節當日祭祀祖祖先並向宗親報告一年來的收支及業務狀況民國 36 年 (1947) 土地總登記時公業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權人向通霄地政事務所登記民國71 年 (1982) 政府為管理實行嘗祖會當時蒙黎氏二十一裔孫黎世廷熱心奔走終於完成祭祀公業登記於 2月 26 日 (71 府民行字第 13566 號 ) 函呈報苗栗縣政府備查導致不動產清冊所有權人分別以「祭祀公業黎明祖嘗」「祭祀公業黎明祖」所有公業嘗公業之派下全員均相同同不動產主體亦相同同年 4月 5 日成立「黎明祖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由黎煥堂任管理人會同派下員合力整理公業資產推行業務民國 96 年管理人黎煥堂逝世民國 97 年 (2008)4 月 5 日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民國 99 年 (2010)6 月 6 日選任派下員黎恆均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101 年 (2012)1 月向苗栗縣政府申請經縣政府以府民宗字第 1010000455 號同意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其法人為達成宗旨依據相關法令辦理下列目的事業一辦理祭祀祖先之事務二修建宗祠墳墓編篡族譜三辦理派下員福利事業四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基於上述宗旨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歷年來均秉持慎終追遠孝思不匱之精神每年固定於清明節隆重舉行祭祀宗誼交流從未間斷而且發揮公嘗力量救助貧困宗親獎拔後秀光宗耀祖由全體派下員共同勗勉因歷任管理人都領導有方會務得順利發展在其先祖有靈庇下確保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公業能千秋萬世永垂無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之會址在竹南鎮新南里 13 鄰崁頂 71 之 13 號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黎明祖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sii ziinˋ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於民國 99 年(2010)1 月是紀念謝氏來台始祖仲捷公而向苗栗縣政府申請並經苗栗念政府民宗字第 099000199號核准成立管理人為謝廷光謝氏來台祖為謝仲捷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謝仲捷出生於清朝康熙 44 年 (1705)8 月 25 日家住「方廓都西山老虎寨仔裡」謝仲捷公原是謝氏開基一世祖逢春公派下第十一世孫乾隆 23 年 (1758) 攜帶家眷來台移墾定居於通霄打鐵庄現為日南社幼獅工業區南邊以墾殖維生仲捷公育有四子十二世祖仕興公仕業公仕盛公和仕振公兄弟四人於嘉慶年間分居各地謝仕振公 ( 來台二世祖約生於乾隆 19 年 (1754))於嘉慶年間則由通霄打鐵庄分居遷至四湖鄉高埔 ( 今西湖鄉上埔村牛皮廠下至三

423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30: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客家文化事典

座屋舊道路邊 ) 墾殖隨後又遷至通霄烏眉坑南窩( 今通霄鎮烏眉里十三鄰南窩現址 ) 開墾定居拓殖面積廣大業績輝煌仕振公生有六子即十三世祖榮桂公榮興公榮庚公官樹公榮壽公和榮恩公六兄弟於咸豐年間分家時特保留公廳一所及土地十餘公頃共同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以供祭祀歷代祖先並供奉朱府王爺太子元帥伏波將軍等三尊祖傳家神以祈求保佑平安及後代子孫綿延發展

祭祀公業法人謝仕振自創立迄今以歷時百載期間祖祠堂房舍曾數次修繕及至民國 69 年(1980)樑木腐蝕難以修復後來有仕振公派下子孫公同出資重建鋼筋水泥磚造祖祠三間於 11月初 3動工同年 12 月 13 日登龕次年 5月 17 日完工落成民國 72 年 (1983) 又以謝氏宗親捐助將高埔仕振公祖墳擴建為南窩謝氏墓園可存放金罐九十九罐供世振公派下子孫入園進金之用

民國 76 年 (1987) 祖祠右邊增建木造平房三間民國 76 至 80 年間整建公廳前台階及闢建停車場民國 85 年 (1996) 將屋頂整修更換為琉璃瓦並重新設計擴建神龕並裝設神龕飾簾棟樑畫八卦桁樑彩飾紋門窗上方裝飾山水字畫祖牌後方牆壁寫上特大壽字民國 87 年 (1998) 增建第二停車場並改善第一與第二停車場間之路面至此祖祠之各項設施已臻完備氣宇非凡由於謝氏先賢之睿智設置祭祀公業謝世振並將祖祠保存至今藉此一祭祀公業法人組織以促進敦親睦族凝聚派下子孫向心力使之得以慎終追遠光前裕後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成立至今登記有案之管理人有謝添登謝阿志謝壬火因已先後亡故為健全組織與管理使公業事務能步上正規乃依據政府頒佈「臺灣省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之規定經派下現員謝廷光向苗栗縣政府通霄鎮公所申請派下全員證明及管理人變更登記獲頒民國 90 年 (2001)1 月 11 日九通霄鎮民字第一八一號函派下員系統表派下員名冊財產清冊證明書在案並經派下員大會推選為管理人並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重新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住址為苗栗縣通霄鎮烏眉里 13 鄰烏眉坑 153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仕振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qia tinˇgi gungacutesongˇ

敬祖睦宗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祭祖是宗

族大事謝姓都源自相同的祖先約三千年前周宣王感念姜太公開國有功將陳留郡謝邑分封給太公後裔申伯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謝姓的由來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謝廷紀公嘗是由汀州客家謝氏子孫二次移居苗栗後所成立的為紀念先祖謝廷紀而命名為「謝廷紀公嘗」謝廷紀裔孫本是汀州客家移民自汀州移墾臺灣後首先居住在臺中的南屯區一帶至道光末年 (1848-1850) 二次移居到苗栗居住入苗後更與廣東籍的謝氏族人於咸豐三年共同組成「謝申伯公嘗」當時發起人有謝扶持謝可貴謝榮和謝福貴謝欽連謝增常謝智近謝丙義謝登松謝大富謝日進謝國賓謝佳揚謝海祿等十四人共同集資先購買新港社平埔族造橋的土地當作公嘗的嘗產名曰「謝申伯公嘗」謝廷紀後人與其他謝氏子孫組成「謝申伯公嘗」後變成苗栗謝氏宗族的一員隱身於廣大的四縣客籍族群之中謝廷紀公嘗派下在苗栗也建有陳留堂公廳乙座轉屬於苗栗汀州客家謝氏移民所有該祠堂位於苗栗縣苗栗市清華里田心26 號不過苗栗謝廷紀公嘗派下謝氏族人在加入「謝申伯公嘗」之後並未脫離原有謝廷紀公嘗的宗族的組織且始終與之有極大的聯繫日本治台以後謝廷紀公嘗於明治 41 年 (1908) 劃分為臺中以北與彰化以南兩個區塊雖然各自為政但仍然互相承認大正年間以苗栗地區為主的公嘗派下會員再以公嘗名義購置產業於昭和 7年 (1932)興建謝氏宗祠陳留堂作為敬宗收族重要的據點並以此突顯汀州移民的歷史淵源當時宗祠建築規模包含正屋七間及北橫屋但是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部份建築物受損經過從新整修民國 36 年後又陸續進行局部的修繕但基本上仍維持 1935 年重建的規模謝氏宗祠陳留堂本體構造以磚石木為主結構系統則以承重牆與木構造為主僅於橫屋與正屋的步口處作木構架

參考資料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謝達源編《謝氏惕創規崇公長興派下家乘》2010年 8月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ngieuˇzungacutesanacute

福建武平饒氏家族移墾臺灣的裔孫有很多其中苗縣縣頭份的饒氏裔孫後來還成立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於民國66 年 (1977)3 月 18 日經苗栗縣政府以 66 民政字第17885 號函核發派下證明送請新竹地方法院 66 認

424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31: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宗族社會

字第 172 號認証68 年 (1979)3 月 6 日苗栗縣政府以 68 府民政字第 16712 號函准予登記申請人饒鴻奇管理人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員會主任委員饒鴻奇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固有倫理道德維護宗祠祭祀歷代祖先還有管理公嘗財產為宗旨繞氏先祖饒忠山大約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渡海來台移墾當時開闢了頭份地區的二十份莊並在此開基立派饒忠山生有三子三房子孫經由人丁繁衍至今已逾 200 餘年饒氏裔孫遍及全臺灣即為今日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派下三大房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雖有嘗產提供祭祀之用不過有一段期間疏於管理後代子孫有鑒於此乃經全體派下員推舉饒鴻奇為發起人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 68 年 8 月召開派下員大會選舉管理人及監查委員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管理監查機構每屆委員任期為四年目前為第六屆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於民國 69 年(1980) 時派下員集資重建饒忠山祠堂位於頭份東庄里田寮段小段 1025 地號等六筆土地上住址在頭份鎮自強路 112 巷 12 號饒忠山祠堂平日有專人維護燒香祭拜每年逢到饒忠山公誕辰吉日裔孫也會舉辦祭祀典禮同時召開派下員大會適時饒氏遍及全臺灣各地之宗親都會踴躍返回頭份祭祖敦親宗誼維繫親誼展現饒氏宗親之向心力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之條例自民國 97 年(2008)7 年 1 日起施行祭祀公業饒忠山公嘗為因應祭祀公業之法律規定於民國 97 年度派下員大會召開時提案議決經會員多數無異議通過申請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定名「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再於民國 99 年 (2010)1 月 26 日經頭份鎮公所以頭份鎮民字第 0990001876 號函核發派下全員証明更正名稱為「祭祀公業饒忠山」目前登記證書上之申請人姓名有饒鴻奇饒維泉饒政雄饒維春饒金財饒瑞隆饒維倉繞秀奇饒福奇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饒忠山沿革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  ji sii gungacutengiab fabˋnginˇmeuˇlid ien hiuacuteiedˋhienˇgungacutesongˇhiuacuteiedˋfugˋzuˋsongˇ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於民國 98 年 (2009)10 月 24 日由邱天枝申報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創立於民國 36 年 (1947)5 月21 日當時將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0 地號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並設管理人三位邱趙榮邱斯立邱熾昌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成

立之宗旨乃為延續祖先紀念及祭祀來臺開基祖啟祥公公宗耀祖蔭澤子孫激發後代子孫飲水思源闡揚祖德敦睦宗誼弘揚孝道增進宗親之聯誼與互助為宗旨明治 39 年 (1906) 十九世祖慶辰公名驥字懷唐與各房代表共議創立﹝南勢坑祠堂管理制度﹞其成員為邱氏鎮平南房希魯公派下來臺十六世祖邱啟祥公裔孫十八世祖邱曰賢公邱曰福公祭祀地點座落於苗栗縣苗栗市南勢坑段下南勢坑小段 0859-000 地號土地所在地苗栗縣苗栗市新川里 2鄰 15 號明治 39 年丙五歲9月 6日兩大房人公議設立乾坤公簿兩本以為久遠式憑乾字第壹號由長房收執坤字第貳號由貳房收執當時公簿場見人邱驥 ( 慶辰公 )斯立 ( 立斯公 )立碩立泰立乾立四廷琛 ( 立坤公 )二本的記載結尾都有管理人代表簽名蓋章並載明當時建立此制度之各房族見證人背書公嘗事務及收入支出一律詳實記載該嘗會還建有邱氏宗墓園十六世祖啟祥公妣徐太孺人始創來台開基生下春桂春芳二公春芳公子曰賢曰福二公曰賢公子慶仁慶義慶禮三公曰福公子慶日慶月慶星慶辰四公原先葬於此時分為三座倂排中間之座葬十六世祖啟祥公右側之座十六世徐太孺人附葬十七世李太孺人左側之座十七世祖春芳公附葬曰賢公曰福公妣羅太孺人又附葬十九世祖慶辰公妣陳太孺人年久失修務須整修並考慮同宗統歸合葬祭拜為宜即於民國 53 年 (1964) 歲次甲辰年東動土修建將此三座合為一座主葬啟祥公徐太孺人附春芳公李太孺人曰賢公曰福公羅太孺人慶日公慶辰公妣陳太孺人等拾罐合葬至今此處墓地之歷史約有貳百餘年之久又於民國 75 年 (1986) 歲次丙寅年正月 16 日邱氏宗族裔孫一年一度喜聚掃墓還鄉即南勢坑老屋家祭拜祖墓時重提興建邱氏宗祠之家塚永遠留傳紀念之計畫民國 77年 (1988) 曰賢曰福二公派下裔孫為紀念設立人之來臺開基祖墓園建墓完成後派下裔孫成立﹝啟祥公派下邱氏祭祀宗祠及墓園管理委員會﹞進行墓園的相關事務處理民國 98 年 (2009)2 月 20 日經主管機關苗栗縣苗栗市公告發文字號苗市民第0980003252 號確定成立﹝祭祀公業邱曰賢公長邱曰福祖嘗﹞

參考資料  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邱曰賢公嘗邱曰福祖嘗章程

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ji sii gungacutengiab gonˋliacutetiauˇli

祭祀公業條例制於民國 96 年 (2007)12 月 1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600167571 號令制定並公布全文 60 條本條例於民國 97 年 (2008)5 月 19 日行

425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32: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客家文化事典

政院院臺秘字第 0970018139 號令發布定自 97 年 7月 1 日施行本條例有六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祭祀公業之申報第三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登記第四章祭祀公業法人之監督第五章祭祀公業土地之處理第六章附則祭祀公業管理條例立法重點是賦予申報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法人地位捨棄昔日祭祀公業為公同共有關係之作法使其具有當事人能力成為權利義務之主體法人一來維護並延續其固有宗族傳統特性二來祭祀公業土地歸屬法人所有不再以派下員公同共有持有不動產但仍保有財產使用監督之權利祭祀公業管理條例規定尚未申報之祭祀公業應於主管機關公告之日起三年內辦理申報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公業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以共同承擔祭祀者不再區分男女一律列為派下員改變傳統男性繼承派下權之習慣以符合民法男女繼承權平等之精神該條例同時簡化降低祭祀公業規約訂立修改及解散等同意門檻以利祭祀公業正常運作對未申報或申報經駁回確定之祭祀公業土地於法定期限屆滿後由主管機關代為標售權利人可以於 10 年期限內檢附證明文件申請發還土地價款該條例終止祭祀公業土地公同共有之關係公同共有土地處分困難經常需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影響祭祀公業運作故清理後之祭祀公業應登記為法人或派下員分別共有個別所有

參考資料祭祀公業管理條例

祭祖 ji zuˋ

祖先祭祀屬於中國古代「五禮」當中的吉禮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實踐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行為模式在本質上屬於原始的精靈崇拜由於古人深信人死後靈魂不滅人為魂魄之結合魄因死亡而歸土但魂卻離開肉體永遠存在且現實界與幽冥界在社會組織和生活形態都一樣子孫透過持續不斷的祭祀行為四時祭奉薦享祈求祖先授福庇佑後世子孫得以人丁興旺家業昌榮反之祖先若未受到陽世子孫應有的祭祀時勢將降禍於子孫又祖先崇拜由最初的精靈崇拜滲入了傳統儒家的孝道教訓而遞變成家族血緣關係其雖然意味著慎終追遠其實並沒有脫離害怕亡靈的觀念換句話說中國祖先祭祀行為的成因主要關鍵因素有以下二點一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的概念二為儒家孝道精神的滲透

李亦園指出中國人的家族儀式就是祖先崇拜的儀式是傳統家族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個世系觀念所衍生的「慎終追遠」行為表現家族與家族儀式二者間的交互作用具有如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親子關係如「慎終追遠」的行為( 二 )世系關係表現在傳承繼承等權利義務行為上

( 三 )權利關係表現在分支對抗的行為上有此足見漢人家族的發展與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臺灣民間祖先祭祀的行為本質內涵大多承襲自中國原鄉地區的祭祀風俗陳支平將福建民間家族的祭祖方式區分為家祭墓祭祠祭雜祭四類其與臺灣地區的祭祖習俗雷同尤其重視祠祭-春秋二祭的辦理所謂的祠祭意指在家族祠堂內所舉行的家族祭祀為所有祖先祭祀活動當中最隆重盛大的儀式行為家廟祭祖的時間在傳統習俗上有行春秋二祭以及春秋冬三祭者祭日多訂在元宵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日具體祭日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

客家地區稱祭祖為「拜阿公婆」客家人都會在歲時節令以及婚喪喜慶辦理祭祖活動平日若未逢節日早晚都要上香奉茶有則農曆初一十五朔望日奉神茶以示對祖先的崇敬每逢年初一元宵節掃墓完畢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除夕等日子孫必定齊聚一堂祭拜祖先

此外客家地區的祭祖活動其儀式隆重莊嚴當整個祭祀儀式結束後備有「食祖」宴席合族人等共享祖先福澤

參考資料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4 年)頁128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40-41  彭文宇著《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市幼獅民國87年)頁117  陳耀明《台澎地區民間的信仰》(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4年 6月)頁19  徐清明張瑞恭編撰《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上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 3月)頁148-149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 3月30日)頁127-132

通霄李氏家族 tungacuteseuacuteliˋsii gaacutecug

苗栗通霄李騰清家族因為曾受清朝光緒皇帝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所以其家族祭典也因而有名李氏家族原為少典之後裔其渡台開基始於李火德

公館林潤生公廳端午拜阿公婆( 羅永昌拍攝 )

426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33: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宗族社會

陳天送公嘗 ciinˇtienacutesung gungacutesongˇ

陳天送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小公」的公嘗清代乾隆 50 年(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又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長子陳天送妣廖帶妹後來又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興旺發達子孫繁衍益興因思木有本水有源以及尊祖敬宗報本返始之道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家業土地上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大房又協議分產分居並抽出家業田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大公組織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此外陳天送派下裔孫又另行成立「陳天送公嘗」的小公嘗會組織依據「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記載昭和 7年 (1932)「陳天送公嘗」是由陳氏十六世組陳天送派下十七世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共同籌組成的陳天送公嘗嘗產是將陳德仁陳德華兩大房共同持分之土地坐落苗栗郡公館庄參甲八分五厘貳毛五系之旱田當作「天送公祭祀公業」祀產並將其祀產收益除繳納地租及往返臺北祭掃所需支出額以外其餘收益一概當作公嘗基金且當公嘗基金累積至貳百元時剩於金額則由陳德仁陳德華派下子孫兩房均分又每年於祭掃日結算祀產收益倘若留存金額未達貳百元時日後墳墓若要修整其所需一切費用要由兩房子孫均分攤派未免空口無憑反悔生端當時陳德仁陳德華昆仲二人還簽字仝立「乾」「坤」二號公簿長房陳德仁收執「乾」號公簿為憑二房陳德華收執「坤」號公簿為憑

陳屋公廳壽字底之阿公婆牌

公第二十五代孫李應龍李應龍字德萬其上六世祖李常紫字黃埔移居「大湖洞」開基以降六傳到李德萬〈名緯烈〉李德萬於 16 歲時約乾隆 39 年 (1774)批荊斬棘冒險犯難單身渡海來台定居彰化縣東勢角土牛 ( 今臺中縣石岡鄉 )到了嘉慶 23 年 (1843) 60 歲時率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來到苗栗先居住在苗栗芒埔 ( 今苗栗市 )後輾轉定居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九鄰〈舊稱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開基創立家業繁衍后裔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多年了嘉慶 6年 (1801)李應龍來台後第四世孫李騰清出生後來李騰清育有五子孫有二十一人曾孫四十二人元孫二人一脈宗傳五世同居五世同堂光緒 13 年 (1887) 由地方士紳如新竹縣竹南二堡粵籍禀生陳萬青恩貢生劉廷珍生員吳湯興劉廷翰黃文龍曾肇禎等人具保向清政府舉報事實冊到了光緒 15 年 (1889)獲得光緒皇帝御准陞表同一年李騰清之孫文秀才李祥甫又獲得閩浙總督再准陞表當御准陞表伍世同堂聖旨經中央層層行政程序到達臺灣省新竹縣竹南二堡李家時李騰清已經去世乃由宗族代表跪接聖旨其後並將完整受賜儀節於掃墓時在公廳前面一一演練呈現向祖先在天之靈稟告從此御准陞表五世同堂成為李氏家族莫大的榮耀每年掃墓時一定要演練一番然而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准漢人有繁複的祭祀儀節導致過去的祭祀儀節已漸漸淡忘傳統的客家祭祀禮節後代子孫亦已記憶模糊民國 91 年 (2002)經由通霄道卡斯族文史工作室陳水木率領李氏家族部分子孫詳加考證重建過去御准陞表五世同堂祭儀祭典中文官乘轎到公廳前宣讀聖旨陳水木考證與整理後把過去客家轎之製作與彩繪依據清代文獻整理出拱門八寶承先啟後文化薪傳書香琴韻hellip 等三十六個掌故李氏公廳所用文官轎整座轎之形狀近似於官服又可稱為莽龍轎

參考資料  李元福主編李元勳總策劃《李氏宗族史記》苗栗李世宗族譜修編撰委員會2003年12月  劉芳佑等〈從李氏公廳客家祭儀展演論臺灣客家文化保存之道〉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研討會論文聯合大學印行2004 年12月﹞

通霄李氏公廳所掛「李氏世輩六句歌」( 劉煥雲攝 )

427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34: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客家文化事典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天送公祭祀公業公簿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馬成公嘗 ciinˇmaacutesiinˇgungacutesongˇ

陳馬成公嘗是苗栗公館地區陳氏宗親所組織的公嘗之一屬於大公的公嘗組織清代乾隆50 年 (1785)陳氏十二世祖陳李旦自廣東省梅縣崗被鎮榕樹村渡海來臺灣移墾起初居住在彰化為臺灣開基始祖陳李旦妣楊氏孺人生一子陳守官陳守官妣張氏孺人生陳可歷陳可友二子長子陳可歷約於嘉慶年間自彰化遷居到苗栗苑裡定居陳可歷妣楊氏孺人生陳馬成陳馬傳陳馬添陳馬成後來遷居到公館石圍牆陳馬成為陳氏十五世祖娶妻廖號妹生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陳來福四子其中陳來福早逝無子孫陳天送後來從石圍牆移居到公館的大坑地區成為大坑地區重要的拓墾先賢之一而且陳天送殷實務農得法累積財富躋身為地方望族陳天送在大坑地區家道日漸亨通發達子孫興盛因思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之義也秉持著慎終追遠崇本報先的孝道精神於是與其弟陳來發陳來旺三人合資在大坑創建公廳一座用以安奉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清光緒 2年 (1876)陳天送陳來發陳來旺三兄弟協議分居並各抽出財產之一部分共同設立「陳馬成公嘗」用以祭祀其父母陳馬成與廖氏孺人民國 84 年 (1995)「陳馬成公嘗」正式登記為「祭祀公業陳馬成」陳馬成公嘗所屬嘗產除「陳屋公廳」一座外另有公館街店鋪一間其其他建地田佃及林地十二筆其公嘗收益用於支理公廳燒香點燈年節祭祖祖墳掃墓公廳修繕及納稅等公共支出陳馬成公嘗規約中第七條規定「為維持公廳之觀瞻及地理風水理想起見不許任何人擅於公廳之前面或後方搭築房屋或其他小寮並於公廳廓廊不許任何人擅為堆積物件或柴草為碍清潔與觀瞻違者應罰」此一條文足見陳氏子孫注重公廳地理風水也於公嘗條約中載明此一罰則

參考資料  羅永昌〈苗栗公館客籍家族陳天送家世探悉〉

祭祀公業法人陳馬成管理委員會

《2012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楊平社區大學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桃園平鎮平鎮社區大學)頁191-208  祭祀公業陳馬成常沿革祭祀公業陳馬成申報書民國84年 6月19日  苗栗公館陳氏族譜

陳維和公嘗 ciinˇviˇfoˇgungacutesongˇ

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前身是道光 12 年 (1832)創立之陳氏祭祀簿在於大正元年 ( 民國元年1912) 設立陳維和公嘗陳氏宗族來台始祖特賢公原籍廣東省陸豐縣南河鄉下園村坑尾祠 ( 現在的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內洞坑尾頭祠 )特賢公之子毓道毓載毓倉毓燕四兄弟渡海來台初期落籍苗栗縣西湖鄉逐步擴展至崁頭屋外獅潭造橋等地事業有成後遂還原籍迎接特賢公及家眷來台定居道光 12 年 (1832) 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等四十二人議決成立祭祀祖先公嘗會規定入會會員每人捐助壹銀圓總計共收到會底佛銀肆拾大圓整並以「今寄臺灣兄弟叔姪離散既無宗祠又無祖墓可以統會日久必忽親疏而忘上下我族人無忘祖德敬起一會以時祀之上可報祖宗之恩下可辨尊卑之分」為宗旨大正元年(1912)11 月 20 日由陳福官等 20 名族人遜讓贈與土地成立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大正 8年 (1919)9月 22 日「陳維和公嘗」向日本政府買下頭屋鄉外獅潭山林地日據時期「陳維和公嘗」派下員有擔任日本政府要職者並有部分房族遷往苗栗大湖花蓮南投甲仙發展

毓道公派下生有仁錦仁海二子因毓燕公在外獅潭為原住民所殺由仁海過嗣毓燕公派下道光 10 年 (1830) 仁海公逝世葬於頭屋鄉象山村孔廟旁之獅茅坪每年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輪耕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嘗田第二年負責祭掃民國 68年 (1979)1 月 29 日召開派下大會決議興建墓塔( 陳氏特賢公派下墓園 )同年 9月 7日圓盆69 年(1980)3 月 12 日開青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清明節為特賢公派下墓園祭祖日而六大房也各自興建墓園

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由仁海公派下六大房組成組織分為派下員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常務管理委員管理委員會依規定原初祭祀公業公嘗設立出資者其後代子孫 ( 含養子贅婿 ) 現派下員才享有公嘗繼承的權利而依「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約」派下員的權利有四具有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財務金錢土地繼承權與資格具有推薦或選舉派下員代表的權利具有被選為派下員代表管理委員的資格具

428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35: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宗族社會

有輪耕嘗田的權利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的土地( 嘗田及山林地 )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段為現派下員所共有除政府徵收外任何派下員均不得要求分割或販賣政府徵收所得款項應全數存入專戶作為祭祀祖先整修祖先墓地或興建陳家祠堂之專用款

參考資料  陳氏椿編《陳家族譜祭祀公業陳維和公嘗》(臺中市仁海公派下裔孫民國96年 5月)

陳鳳逑嘗 ciinˇfung kiuˇsongˇ

陳鳳逑嘗亦稱協和嘗光緒 18 年 (1892)陳鳳逑的孫子春龍為了紀念其渡臺祖鳳逑公而創設也就是在陳家三房鬮分家產之際撥出部分土地充當祭祀祖先的祭田每年 8月初 2祭祖全體族人並一起食公陳鳳逑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之黃龍崗於乾隆 39 年 (1774) 甲午歲來臺定居中港隆恩佃蟠桃莊父陳華標生於雍正元年 (1723)卒於乾隆 48 年 (1783)為陳氏念六郎蒲惠公派下十三世孫華標淡泊名利不事生產雲遊四方懸壺濟世乾隆 16 年 (1751)華標 29 歲時隨同林黃溫吳及羅姓等人士二百餘人來臺拓墾中港溪下游沿岸沃野擔任醫療工作當時華標並未定居臺灣於每年春初來台秋後又回廈門華標娶鍾邱二氏生五子長子鳳起來臺拓墾而歿葬臺灣次子鳳超來臺後返回鎮平原籍三子鳳遊留居鎮平原籍守顯宗嗣四子鳳逑來臺定居蟠桃莊為艋舺參將官庄佃戶耕闢以立家業子孫繁盛五子鳳逵來臺後遷苗栗一堡南勢角芎蕉灣墾闢隨同陳華標來臺之族人兄弟輩尚有陳桂標陳時標陳旺標陳旺一等四人子姪輩有陳鳳權陳鳳秋陳鳳臺陳鳳展陳安仁陳顯敏等六人孫輩有陳同生陳廣生陳鳳逑於乾隆 39 年 (1774) 渡臺時年方 14兄弟數人均為隆恩官莊的佃戶種田納租為生終其一生除了生養輝生雲生和水生三子外家業始終無法振興輝生三兄弟繼承父業照樣為人佃耕渡日雖然經濟狀況已逐漸改善但仍無法突破性進展陳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關鍵可謂完全繫於第三代的春龍一人陳春龍乃雲生的長子生於道光 14 年 (1834)卒於光緒 29 年 (1903)由於伯父輝生的遲遲未婚春龍在 6歲時即過房給他為嗣子以便將來傳續香火春龍在 9歲時起蒙由伯父指導認字到了 12 歲開始學田稼犁把技藝過了兩年又讀完幼學瓊林故事千家詩和尺牘指南等書所受的為典型的儒家傳統教育他長大成年後身體魁梧天賦體力過於常人自早年起生性純勤習勞耕稼之餘即自習日課堪與之學由於他的天生優越條件再加旺盛的進取心遂促使

陳家邁入另一個境界陳家在春龍的領導下家業日興尤以墾闢私地窩一帶更是再造之契機私地窩一地在風爐缺之內糞箕窩之側徐德來拓墾沙菁埔興隆和糞箕窩等地當時私地窩一帶時有盜匪出沒無人墾闢陳春龍以低價向水流東陳家五美嘗租來開墾種植甘藷雜糧並嚇跑當地著名匪賊林阿尚其後遂得安心耕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亂熾臺米悉行內運糧食奇缺而甘藷雜糧價格驟然昂貴陳家收入因此倍增

參考資料  (穎川堂陳氏族譜197432-35)

【十二劃】開基祖 koiacutegiacutezuˋ

「來臺祖」又有「遷臺祖」「渡臺祖」「登臺祖」「開臺祖」「來臺始祖」等稱法意指入臺開基的始祖 ( 一世祖 )學者黃永達指出若是以全名稱之或敘述遷居某地則加「開基」二字如鎮平開基祖來臺開基祖楊梅開基祖等不通稱「移居」「遷居」或「入籍」重其事稱「開基」「開基始祖」顯示擇地另起基業以及在地重新認同的宣示與實質在地從屬與根植的意義此外從來臺與否的前提要素來看「來臺祖」可視為移民拓殖臺灣的「來臺開基祖」反之「開基祖」僅代表某一地區某一繼嗣權 ( 如張姓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開基祖小八郎公派下系統 ) 的共同祖先並不符合「來臺祖」之實質含意

與「來臺祖」相對應者為「唐山祖」「唐山祖」為一群同鄉同姓氏的人合夥組成「公嘗」所祭祀之原鄉同姓氏的共同祖先這些享祀的祖先是從來沒有來過臺灣的遠祖 ( 如張姓遠祖張揮林姓遠祖林披等 )唐山祖宗族組織其組織成員彼此之間並未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及系譜脈絡僅止於同姓同鄉或同姓關係

參考資料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1年12月)頁41  簡炯仁〈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12月)頁41

【十三劃】敬老 gin loˋ

客家諺語說「家有一老即家有一寶」敬老尊賢是客家人的傳統農曆 9月初 9俗稱重陽

429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36: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客家文化事典

也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而日月都是九故有重陽重九之稱唐代曾經規定以二朔上巳9月 9日為歲時三令節從此有了重陽節的紀念活動但是這個節日經過多年演變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意義與面貌時至今日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高遠眺更能強健體魄休養身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人就如同山一般蘊藏豐富的寶藏他們將畢生之力奉獻給國家社會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而且有些老人更是勤勞向學抱持人生 70 才開始的樂觀心態孜孜不倦熱忱認真的學習精神使人們對他們更加的尊敬感佩所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藉著這個日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的觀念不止每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長輩更應該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一直是客家思想中的一環看到每位老人得以安養天年便是社會和樂進步最好的表徵許多人也在重陽節這天祭祀祖先孝親祭祖慎終追遠客家人將綿綿孝思表在每一年的重陽節裡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客家社會敬老尊賢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給老人家的敬老金敬老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獎勵房內或派下之老人家用來賀壽的敬老金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這兩種宗族組織習慣上都會抽出一部分公嘗收入分配給派下成員之老人家當成敬老賀壽之用

參考資料  麻國慶〈漢族的家族與村落〉《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頁189-190  陳進傳〈宜蘭縣漢人族譜的蒐集與修撰〉《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2年9月30日)頁280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9月)頁9  楊政男《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5年 8月)頁195-196  黃鼎松等《苗栗市誌》第一冊 (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307-308

會份 fi fun

會份即是指「會份嘗」中的會份客家的宗族組織中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會分嘗是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

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股份 (shares) 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其嘗會收入之分配便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會份嘗 (大宗族合約制 ) fi fun songˇ

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合約字組成的「會份嘗」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例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會份嘗大都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通常合約字祭祀團體其設定方法是照各個成員出資數額即照照股份 (shares)或丁份 (percapita) 兩種情況合約字祭祀團體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嘗會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430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37: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宗族社會

義民祀 ngi minˇsii

義民祀就是客家地區奉祀義民廟的神明會組織客家人在臺灣擁有最特殊的信仰就是義民爺信仰臺灣客家義民信仰和臺灣歷史上三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即清康熙 60 年 (1721)的朱一貴事件乾隆 51 年 (1786) 的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 (1862) 的戴潮春之亂民變影響的層次以及臺灣南北客家地理條件上的差異使得義民爺的信仰也分為兩個信仰中心一是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二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的「義民廟」林爽文亂事時死傷許多人亂事平定之後客家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今新埔鎮枋寮里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乾隆 53 年 (1788)為了獎勵客家義軍乾隆皇帝特別頒御筆「褒忠」二字給這些客籍死難之義軍當時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倡議建廟供奉義軍經過多方奔走集資終於在乾隆55 年 (1790)建造完成「褒忠義民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死難者骸骨再次歸葬義民塚的附塚通稱為總塚都在義民廟的後方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原僅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的義民爺因附近地區客家人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 (1881)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圈終於擴大為十四個輪值區二戰後再擴增為十五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擴大與完成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了義民爺的信仰使得新埔的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客家人一向敬重忠義之人因此乃透過建立祠祀舉行祭典儀式行因而逐漸神格化義民使義民爺配烈「功烈神祇」像苗栗縣有六座寺廟供奉義民爺為主神的寺廟分別是頭份鎮義民爺三灣鄉三元宮獅潭鄉義民廟大湖鄉昭忠塔大湖鄉護安祠苗栗市義民宮其餘還有數間寺廟從祀也供奉義民爺

參考資料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年1月》  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圓滿福醮紀念特刊》(頭份頭份義民廟1987年11月)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一一年農民曆》(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11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1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8月)

聖母會 siin muacutefi

聖母會即是天上聖母會由於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這些分香子廟常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若某一地區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臺灣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有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的範圍內好幾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 (927) 3 月 23 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係林惟懿之第六女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幼即聰穎並喜焚香禮佛13 歲時遇玄通道長傳授玄微祕法16 歲時能布席海上救人尤其能驅邪解厄濟世救人更受鄉里愛戴宋太宗雍熙 (988) 4 年 9 月 9 日媽祖 28 歲時神化昇天後屢顯靈異里人立祠奉祀有禱輒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民間尊稱天后為媽祖婆婆林姓後裔亦有尊稱為祖姑婆客家人則尊稱為媽祖或媽祖婆農曆 3月 23 日為天上聖母千秋聖誕日奉祀天上聖母亦即俗稱媽祖之神明並以宣揚天上聖母媽祖聖德仁風倡行尊聖為道匡正社會風氣聯絡宗親情誼為宗旨隨著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媽祖信仰也就逐漸傳播開來媽祖信仰與臺灣開發史幾乎同步臺灣人民習慣稱稱媽祖為「開臺媽祖」或「開基媽祖」發展到後來在地震颱風洪水瘟疫頻的臺灣媽祖也擔負起護佑人民的任務從航海神到本土化之保護神媽祖廟不僅香火鼎盛而且信徒甚眾足見媽祖已成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之信仰客家人信仰媽祖也會建立天后宮以奉祀媽祖不過客苗栗客家庄以媽祖為主神之廟宇雖然不多但卻有很多多信奉媽祖的聯庄組織如銅鑼獅潭造橋通霄等地都有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

431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38: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客家文化事典

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

萬善會 van san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萬善會也是一種神明會的組織客家地區專門收容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生人對人死後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臺灣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善鬼得以庇佑子孫而惡鬼則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一般人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以有應公崇拜的對象是厲鬼其目的在以建祠祭祀的手段將厲鬼轉換為厲神因而亦有以厲神稱之者此種信仰也成為臺灣地區相當普遍的信仰崇拜之一仇德哉認為「有應公又稱有英公百姓公金斗公恩公萬善同歸無祀陰光萬恩主萬恩公萬善諸公萬應公萬善爺聖公諸稱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其構成者亦無子無主之孤魂屬厲之範疇」類似此種無主孤魂信仰於臺灣各地區因其來源或性質略有不同有種種的稱呼因此仇德哉將義民爺大眾爺大眾媽有應公有應媽百姓公金斗公萬善公以及陰光地基主等均視為無主幽魂均屬厲鬼宜共享厲壇之祭客家地區民間信仰對於無祀孤魂的稱呼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通常將奉祀無祀孤魂的廟宇稱為萬善廟也會成立「萬善會」之神明會組織其目的則是輪流祭祀村莊內的萬善廟

參考資料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頁390  黃文博〈有求必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台原1992)頁186-193  徐吉軍〈論中國民間喪俗靈魂信仰的演變〉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94)頁885-90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頁26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53

【十四劃】嘗田 songˇtienˇ

「嘗田」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臺灣地區嘗田的形成有二第一係於遺產分割之際經各房議定以鬮分或留存方式抽出一部分的財產或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祭祀公業由子孫世代繼承永為祭祀祖先之基業並以其嘗田收益 ( 收租穀 ) 充當祭祀祖先之開支費用第二由各房集資捐款共同購買良田土地組織公嘗但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而形成的祭祀組織每個房份均有其派下代表 ( 房長 ) 執行嘗務並且由各房份代表公推一位或數位族親輪流管理「嘗田」以及籌措與執行各項祭祀活動

嘗田的收益除了支付各項祭祖活動的開支花費以外尚可運用在建祠修墓纂譜聯宗周濟族人辦學考試迎神賽會門戶應役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但在眾多家族開支中仍以「祭祖費用」為主要用途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福德會 (伯公會 ) fugˋdedˋfi(bagˋgungacutefi)

伯公是地方或社區的守護神又稱「土地公」又有「福德正神」「福德爺」「后土」「福神」「土治公」「伯公」「后土」「社神」等名稱是管理土地農作之神屬於一種自然神祇的崇拜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信仰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

客家聚落文化的發展實與伯公的信仰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一般來說土地公廟的設置往往和客家先民的拓荒卜居有著緊密的關係其分布地點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 里社 )水頭

432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39: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宗族社會

水尾以外亦分布在埤塘邊水圳邊山坑林埔等處所而土地公廟及其土地公的命名以自然地景 ( 如植物埤塘溪流 ) 和庄頭聚落地名命名較為多見前者猶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苦楝樹」伯公「茄苳」伯公「乾埤」伯公「水頭」伯公「水口」伯公等後者如「竹圍」伯公「茶館前」伯公「大坑口」伯公「茶園坪」伯公此外也有少數以方位命名者如「西片」伯公「中央」伯公

一般而言客家人每日晨昏大多由村民依個人意願義務至土地公廟上香與「奉神茶」每月朔望日 ( 農曆初 115 日 ) 及農曆 2月初 2日村民大都準備全雞豬肉料豆腐乾 ( 或一尾乾魷魚 )三牲祭品至土地公廟祭拜伯公每月初 216 地方商家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果品香燭等祭品祭拜伯公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農曆正月( 或農曆 2月初 2) 及農曆 10 月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祭祀活動

「起伯公福」與「完伯公福」的宗教儀式是客家庄重要的儀式活動客家人藉由祭祀活動茲以傳達眾善信對伯公的虔敬信仰以及感恩一方福蔭的人文思維有的地方「伯公福」與「天神福」是同一日期辦理的本質上不論是「伯公福」亦或「天神福」都屬於一種祈求平安的儀式行為「伯公福」的祭祀傳統傳承已久是一種「爐主輪值制度」的祭祀方式共有村民參與固定選定一名爐主六名福首 ( 頭家 ) 負責農曆正月 13 日與農曆 11 月冬至前的「起天神福」與「完天神福」的祭祀活動

客家地區還有伯公會的神明組織就是由土地公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共同組成伯公會組織各地區的伯公會會舉辦共同的祭祀活動村民聯合起來吃伯公福各地區的伯公會組織其參與戶數不一均通稱為伯公會每年於農曆 2月 2日4月 8日8月 2日10 月 1 日都會舉行連庄的伯公祭典以及伯公福事宜客家伯公福會的特色在於會準備道地的客家菜包括芹菜炒魷魚豆干炒魷魚蒜三層肉鴨肉鴨肉鹹菜湯梅干肉參與伯公福的家戶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按照每年購買固定菜色的價錢平均分攤會員們約定俗成大部分的會員在開飯前到伯公廟前繳交伯公福的費用

參考資料  王健旺著 (2001)《臺灣的土地公》遠足文化  吳兆玉彭宏源主編 (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縣文化局  劉懿瑾 (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吳奕德 (2005)〈從土地公信仰看臺灣的族群文化現象-漫談客家伯公建築〉  《宗教與亞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

算會 son fi

算會是指合約字宗族組織依照其合約結算各合約人應有之權益或股份收益合約字祭祀團體乃是來自同祖籍地或是同姓氏的墾民以契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其會份收入之分配是按照原初派下員之出資之丁份或股份照丁份的「丁仔公」通常是以某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在這個條件下仍然是自願性的並非該祖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丁仔會」或「祖公會」是「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因為其所祭祀的是以未曾到過臺灣的唐山祖為對象而且其組成方式也與典型宗族組織的分枝相反是採取融合的型態也就是不同開臺祖的後代聯合起來組成一個以唐山祖為祭祀對象的宗族他們採取與典型宗族 ( 照房份 ) 不同的分配制度而根據股份或丁份的原則顯然此種融合型的組織方式容許偏離系譜法則而採取半自願性的非家族意識的組織客家的宗族組織有兩種基本不同的類型一種是以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也就是所謂的大宗族另一種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也就是所謂的小宗族這兩種宗族組織雖然或都稱為蒸嘗或嘗會但前者乃移墾的初期墾民基於互助與土地投資的意願以契約認股的方式聯合組成宗親團體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採照股份之方式是一種移殖性的宗族團體後者是當邊疆環境漸趨開發而進入所謂「土著化」或「內地化」的社會時以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為目的之傳統宗族組織乃隨之出現派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則採照房份之方式因此它可說是一種土生土長全新的宗族組織客家合約字會份嘗或大宗族實具有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它表面上是以祭祀為目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土地投資團體也就是透過宗親的關係聚集勞務與資本積極從事墾闢工作再如清代漢人在頭份的開拓過程中幾個大墾號的出現都是在移墾的後期也就是在咸豐年間以後移墾的初期反而大多以姓氏為基礎的墾闢團體為重要的角色此種會份嘗在設立之過程和分配制度上的特性正也充份反映出移墾社會的特質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頁352-353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

433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40: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客家文化事典

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頁1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333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頁136

管理人 gongˋliacutenginˇ

依據法規規定祭祀公業必須設有管理人所以管理人是祭祀公業的成員名稱之一每一祭祀公業會有派下員名冊也會定期召開派下員大會以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之權利客家宗族組織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臺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 ( 即祖先姓名 ) 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 ( 自然人 ) 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 11 年 (1922) 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臺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臺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可擁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政府在祭祀公業案件處理態度僅係基於協助祭祀公業後代子孫清理其派下子系系統表俾發給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之成員召開派下員大會改選管理人並行使派下員 ( 公同共有人 ) 處分財產之同意權意思就是說被列為派下之人即有處分財產之同

意權依照正常傳宗接代的演化一家族的派下員會越衍生越繁雜祭祀公業財產管理的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難度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蒸嘗 ziinacutesongˇ

臺灣之宗族組織一般認為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稱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臺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臺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蒸嘗」一詞中嘗本係祭典衍伸為祭典祖織嘗田則為或祭祀公業維繫其祭典之田園產業後來「蒸嘗」兩字連用蒸嘗別稱「族田」「祭田」「祀田」「蒸嘗田」「蒸嘗業」「社田」「祠田」「義田」「書燈田」「香油田」「公役田」「輪班田」「橋田」「渡田」「會田」「社田」客家地區則以「公田」「公嘗田」或「祖嘗田」稱之屬於祭祀公業祀產項目的一類

參考資料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年 3月)頁5864-65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五卷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0年 3月)頁205-209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 (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9月)頁372  黃慶聲《家廟祭祀行為與建築空間關係初探-以臺中市家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71

434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41: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宗族社會

【十五劃】劉阿麟嘗 liuˇaacutelinˇsongˇ

劉阿麟諱龍麟卒諡能亮為苗栗縣西湖鄉四湖庄劉氏十六世來台祖恩寬公派下第二房劉清魁之曾孫乾隆 17 年 (1752)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鄉都暮村蘇坪寨人劉恩寬入墾西湖四湖庄一帶劉恩寬生於雍正 5年 (1727)卒於嘉慶 11 年(1806)享壽 80 歲劉恩寬定居於四湖庄石頭灣以務農維生生下五男漢魁清魁浚魁淐魁汝魁到了第二世由劉漢魁掌理家務兄弟都辛勤工作家產日漸豐隆劉恩寬第三代劉永長劉永石等兄弟為了使子孫能崇文敬教遵行聖人之道又創辦了私塾延聘儒生傳授漢文劉永長劉永義等人在咸豐 8年 (1858)成為戊午科附貢生而劉永石也成為例監生其他族人成為地方經菁英者亦不少劉阿麟之世系為十七世劉清魁十八世劉永增十九世劉嗣業二十世劉龍麟劉阿麟之父親劉嗣業本來是劉永定之四子出嗣過繼給四叔劉永增劉永增由四湖庄遷居到五湖庄茅仔埔置產定居劉阿麟生於光緒 5年 (1879)卒於民國 21 年 (1932)享年 53 歲劉阿麟曾出任五湖庄保正在任三年政績斐然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彰木獎杯多座日本昭和天皇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時劉阿麟榮獲召見獲頒紳章由為難能可貴者日本政府規定授配獎章者逝世後必須將紳章繳回而劉阿麟所獲頒發的紳章迄今仍尤其嫡孫劉家輝保管劉阿麟一生勤儉耕讀傳家且無虧道德平日重視倫理道德念又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辨白邪正生前在西湖鄉五湖村德龍宮主持多年讀書寫字樂在其中劉阿麟曾用手抄寫經書多種如《蒙山施食要集》《大乘科儀寶卷》《南斗六星延壽真經》《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天廚妙供章筵奏表科儀》《瑜珈焰口施食要集》等書法秀麗工整不失為書法名作根據族譜所記載劉阿麟年輕時曾在三湖經營糖廠娶妻謝氏生有二子長子肇昌 ( 六歲時玩水滅頂 )次子肇瑞劉肇瑞早年到日本留學學習農業科技學成返國後服務桑梓對農業改革頗有貢獻劉阿麟後人成立「劉阿麟嘗」用以從事敦睦宗族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精神並以互助之精神謀求宗親之團結發展增進宗族之福利為宗旨劉阿麟長於每年祭祖時會發放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作為派下員的敬老與鼓勵興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49年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 年

獎學  jiongˋhog

客家社會崇文重教鼓勵子孫攻書博取功名所以在宗族組織中常常會分撥一部分資產作為獎勵後生讀書應考之用以資鼓勵獎學就是指客家宗族組織抽出一部分蒸嘗收入作為鼓勵派下子孫或成員子弟用來攻書考取功名的獎勵金客家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族產或宗祠為基礎這類族產組織為「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食祖」充分顯示臺灣客家先民慎終追遠尊祖敬宗之文化傳統客家社會一向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表現在讀書識字與攻書應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因此客家宗族組織早已形成獎勵子弟讀書應考的傳統因之客家宗族組織無論是鬮分字祭祀團體或者是合約字祭祀團體無論是合約字為基礎所組成的「會份嘗」或是以鬮分字為基礎組成的「血食嘗」這兩種宗族組織都會在其公嘗收益內抽出一部分出租收入或現金分配給派下成員之子女當成獎勵助學之用

參考資料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2002年1月﹞  莊英章〈林祀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乙種專刊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1年﹞

【十九劃】羅蒼錦公嘗 loˇcongacutegimˋgungacutesongˇ

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成立於民國 80 年(1991)6 月羅氏移墾臺灣據資料顯示清朝雍正初年開始陸續有羅氏族人至台開墾之後繁衍非常廣以人數而論為全台第二十八大姓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人眾族大的臺灣羅氏也是來自福建寧化與發源於北方的羅氏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每一個縣市都有不計其數的羅姓人家而以新竹苗栗和桃園等地為最多苗栗市之羅氏來台祖是羅蒼錦是十二世來台後定居於苗栗市田寮是羅家東邊村之始祖蒼錦公生四子長房文寶公次房文嶽公三防文登公四房文綺公羅氏四大房裔孫於苗栗市建有一座大廳於民國 85 年 (1996)改建為「羅蒼錦家祠」為二層樓建築民國 80 年(1991) 成立「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

435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

Page 42: 第拾類 宗族社會 - ebook.mlc.gov.twebook.mlc.gov.tw/Books/book2-10/68c046.pdf · 商朝紂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 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建立了「陳國」。

客家文化事典

會」隨即編修「羅氏族譜」編輯人是十七世裔孫羅富有於民國 81 年 (1992) 編成後又於民國87 年 (1998) 再版晚近苗栗市祭祀公業羅倉錦公嘗管理委員會已經由羅明光備妥文件正式跟苗栗市公所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目前公嘗仍有嘗田財產收入收入用來支付每年祭祀費用必發放敬老金與獎學金等

參考資料  羅富有編《羅氏族譜》(苗栗市苗栗市祭祀公業羅蒼錦公嘗印民國87年再版 )

關帝會 guanacutedi fi

臺灣的神明會種類有很多有些是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神明會其主祀神會行成信仰圈與分香子廟像「關帝會」就是一種信奉「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關羽 ( - 220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 ( 今山西省運城市 )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客家地區除了有許多關帝廟如玉清宮之外民間也會有信奉三恩主的鸞堂還會藉由扶乩以飛鸞顯化為民解厄關帝信仰有兩個層次的差別清代興盛的是武聖關公如三灣的關聖信仰是與軍屯有關另外儒宗神教也以扶鸞文化有關鸞堂都信奉三恩主如苗栗玉清宮

客家地區也有祭祀關聖帝君的神明會組織有時會共同籌組祭祀活動或遶境活動每當舉辦遊行繞境的行動除廟方前導繞境隊伍外也有關聖帝君神像之出巡再搭配藝閣車陣及陣頭等龐大的車隊沿路穿梭繞境所到之處吸引大批群眾圍觀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11月﹞  李阿成等《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1988年10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3月﹞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

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年﹞Estion ra pedi natia que quos simusant aut modicid que cum volore plantus maiorem exernatis eveniaecto tem reprovitat

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