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壶 气度豁达 隽永悠长 -...

1
一人一壶 联系电话:8851426 联系人:林先生 (18659991199) 精美建盏、书画作品展示与销售: 闽北日报大楼一层大武夷书画院 闽北日报收藏版为回馈自费订阅本报的读者,即日起推出送版面 活动。凡自费订阅闽北日报一年的古玩、艺术品商家及收藏爱好者, 凭邮局征订发票,即可在报上(6×16厘米)展示您的藏品、您的古玩 店。 欢迎参与,联系电话:8851426(郑先生)8827770(邱编辑) 自费订《闽北日报》 免费上《艺术品商铺》 新华社厦门8月15日电 “今天,我们终于有了自己 的唱片博物馆!”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在中国唱片博物馆开 馆仪式上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 中国唱片博物馆选址于厦门市著名的“音乐之岛”鼓 浪屿,该博物馆从唱片技术的演进到唱片内容的发展,全 方位地展示中国唱片的各项历史成就。馆内还展出了大 量珍贵的唱片文物,其中包括 1935 年东方百代第一版 《义勇军进行曲》录音母盘、曾侯乙编钟《千年绝响》唱片 以及各式老唱机和纸质文献。 除了馆藏展示外,博物馆还为观众提供形式丰富的 互动体验。馆内设有制作唱片的仪器,可供人模拟操作 使用。观众还可以通过音筒收听到各种珍贵录音,包括 留声机的发明者爱迪生的“玛丽有一只小羊”的原版录 音、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仅存的演讲录音等。 博物馆位于鼓浪屿的百年古建筑“黄荣远堂”,是鼓 浪屿“申遗”的 53 个核心要素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黄 荣远堂曾作为“鼓浪屿南乐社”的聚会演出剧场。后来在 “鼓浪屿夜莺”颜宝玲带领下,这里每周都举办唱片欣赏 会,有着浓厚的音乐气质。 据中国唱片博物馆负责人王瑞津介绍,博物馆整体 布局陈设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最后阶段的改造工程,争取 在今年国庆前夕对公众开放。 中国唱片博物馆 落户“音乐之岛”鼓浪屿 新华社杭州 8月 10日电 来自故宫博物院的 168 乾隆文物,自 10 日起在紧邻乾隆行宫旧址的浙江省博物 馆展出,这一被戏称为“乾隆七下江南”的大展向观众展示 了这位盛世帝皇的一生,以及他与浙江、杭州的文化关联。 “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 10 日在浙博 西湖美术馆开幕,除了故宫博物院的展品外,还有来自浙 江省博物馆、浙江图书馆、常州博物馆等机构的珍贵展 品,累计 200 余件。 在中国历史上,乾隆帝是实际掌权时间最长且最为 高寿的皇帝,在此次特展上观众可以在多幅画像上看到 少年、青年和老年时期的乾隆帝。而他用过的明黄缎绣 云龙纹朝袍和蓝缂丝福寿龙纹朝袍,以及“古稀天子之 宝” “十全老人之宝” “制诰之宝”等玺印,则再现了一代帝 皇的权势威严。 当年乾隆六次南巡必到杭州,其行宫就设在浙江省 博物馆所在的西湖孤山,而他命令编纂的《四库全书》中, 有一部也曾存放在孤山文澜阁。为此,此次特展还专门 设立了“为爱西湖”单元,观众可以通过他的诗稿和画作 来体会这位君主对杭州西湖的流连欣赏,像《龙井写生花 卉》轴就是他第三次南巡时在杭州龙井的写生作品。 此次展览还专门复制了著名的故宫养心殿“三希 堂”,它曾是乾隆帝的书房,而同时展出的书画、印章、瓷 器、漆器、茶具、文房四宝等则体现出他个人的艺术修养。 故宫举办“乾隆特展” 青年艺术这几年一直是热点,打 着类似旗号的展览更是屡见不鲜。由 中国美术馆自主策划并主办的“收藏 青年美术家作品展”近日与公众见面, 共展出近 60 件雕塑、绘画作品。 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看来, 年轻艺术家不等于没有好作品,像梵 高、拉斐尔都在三十五六岁时就创作 出伟大作品。如今,中国美术馆为青 年艺术家举办专场展览,就是要把未 来的大师作品收藏进来。 “作为国家美 术馆,不仅是体现一种眼光,更重要的 还是对年轻人的鼓舞。”吴为山说,想 在中国美术馆办展览相当不易, “美术 馆一年有 90 多场展览,其中也包括中 宣部、文化部交办的很多大型纪念 展。由美术家自己申报,并获许进美 术馆举办展览的,一年也就 30 多场。” “当然,不等于参展的作品都要收 藏,我们叫‘收藏展’,是往这个方向努 力。真正要达到收藏,还要有一批专 家来评。”吴为山介绍,在馆内目前收 藏的 10 余万件藏品里,单单齐白石、 黄宾虹、吴昌硕的画作就有几百张。 “当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被收藏进来,也 成了国宝。”他还说起一则趣事,有一 位著名艺术家某天黄昏跑到中国美术 馆想借库房里的作品看看,“我告诉 他,这个时间到中国美术馆借这件作 品,等同于你在临下班时分跑到中国 人民银行要求把库房里的金锭抱出来 看看,私人关系再好也不行。” 与如今市面上动辄逾亿元的拍卖 价不同,当年不少国宝走进中国美术 馆库房几乎是“白菜价”。著名画家罗 中立创作于 1980 年的油画《父亲》,当 初给他的收藏费仅为 360 元;吴冠中 把一批作品捐给中国美术馆,奖给他 200 元,但他分文未取;国画大家潘天 寿生前挑选了 19 件作品,捐给中国美 术馆。 “艺术品最好的归宿就是被国家 收藏。经常有人跟我讨价还价,我就 不要了。因为你本身就没有这个境 界,我要你的东西干什么?”吴为山还 为当初自己的一个决定后悔不迭。 2006 年他在中国美术馆办了一场展 览,馆里提出收藏他的 17 件展品。“有 艺术家跟我说你不要都给他们,象征 性给几件就可以了。我听了以后,觉 得很有道理,最后同意他们收藏了 9 件。”如今当上馆长后,他虽有心捐赠 却已不便, “总不好在收藏证书的抬头 和落款都是‘吴为山’,还要给自己发 收藏费。” 对于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吴为山 也给出忠告:“所有的艺术家应该不 同,只有不同,才能体现你的真价值。” 他透露,有时候参加大型全国性展览, 乍一看发现一个人挂了 5 张作品,走 近一瞧落款,才知道是 5 个人画的。 “现在都喜欢画大画,无论山水画还是 人物画,风格差不多都一样。”他说,有 一所大学办了一个工笔绘画训练班, 送给全国美展 20 多件作品,虽然是一 人一张画,但看着就像出自一人之手, 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 (新华) 吴为山:艺术品最好的归宿是被国家收藏 中国文物点多面广,基层保护千难万 难。8 1 日正式施行的《安徽省历史文化名 城名镇名村保护办法》,鼓励有能力的单位或 者个人采用认保、认养、认租、认购等方式,参 与历史建筑的原址保护。 文物是历史的绝唱、民族的乡愁。对于 文物大省来说,保有量大、保护率低,低级别 文物的命运与捉襟见肘的文保工作,成了横 亘在眼前的现实难题。理论上的有效保护难 以全面覆盖,远景中的高效保护难以快速达 到,这都倒逼地方部门创新管理思维、探究精 准路径。 有数据说,安徽省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 5 座、历史文化名镇 8 个、历史文化名村 19 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9 座、历史文化名镇 12 个、历史文化名村 25 个。在这些名城名镇名 村里,更是散落着星罗棋布的历史建筑。根据 安徽新规,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可以采用认 保、认养、认租、认购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原 址保护;而历史建筑亦可根据自身特点,开展 多种形式的利用,比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 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地方文化研究等场所。简 言之,只要能原址保护,市场化的手段、产业化 的运作,都可以在合法合规的情形下开展。 事实上,在共享经济年代,以众筹思维解 决公共管理资源掣肘、能效不足的问题,确实 是个好主意。某种意义上说,与其放任历史 建筑在岁月洗礼中“雨打风吹去”,倒不如从 狭隘的敝帚自珍格局中走出来,以群策群力 的方式呵护好文化遗存。无独有偶的是,今 3 11 日,山西省政府亦印发了《山西省动 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 程”实施方案》。截至 4 月底,已有 42 家民营 企业和个人报名参与认领认养文物。 社会力量参与“文物认养”,这固然是一 桩公益事件,但如何保障“认养”的初衷不至 于跑偏呢?常识告诉我们,公益“认养”有两 个需要警惕的结果:一是认而不养,徒有形 式。比如植树节“认养”的小树苗,不少地方 挂个牌子、交点钱就了事—死活不论,壮瘦 不管。二是“认”来发财,暗度陈仓。资本与 文保勾兑,圈地成私家别院。此类前车之鉴, 并不鲜见。于此而言,厘清“文物认养”的权 责边界,是需要公众参与并讨论的大事,在没 有共识之前,恐怕不能简单一纸协议了事。 “文物认养”当有两个前提:一是保护为 先、商业为后;二是“认养”不仅要有规矩,还 要有“禁区”。一句话,新时期的基层文物保 护工作,既要脑洞大开创意无限,又要秉持原 则恪守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 任民 “文物认养”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五百多年的薪火相传中,一代 代紫砂壶艺人以高超技艺和艺术品 位,推动紫砂壶文化成为当今中国不 可或缺的艺术瑰宝。而在现代,紫砂 壶界更是能工巧匠辈出,工艺技术的 提高和造型的丰富多彩,让紫砂壶文 化又重新迎来一个朝气蓬勃的春天。 今天,怀揣着对艺术的敬仰,我们有幸 采访了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深陶艺名 家陈晔。 走进位于陶都陶瓷城的陈晔紫砂 工作室“宝鑫源陶艺馆”,古色古香的 装潢摆设,以及生机盎然的绿植点缀, 无不透露着主人典雅简洁的审美情 趣。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精美紫砂 壶中,一把《渔翁壶》深深吸引了我:此 壶整体造型奇特,从壶把、壶盖延至壶 嘴,线条浑厚流畅,宛若天成。 细看这把壶,壶盖形似一顶老渔 翁的竹帽,轻而稳地契合着壶口,透露 着一丝神秘超然的味道;壶身圆润饱 满、阳刚大气,在兼具实用性的同时, 与敦厚憨实的渔翁性情相呼应;而那 略粗圆的壶嘴更是像极了伸出的鱼 竿,多一分则嫌累赘,少一分则嫌粗 拙,一分一寸,不多不少,真是惟妙惟 肖!远观这把壶,犹如一首隽永悠长 的古调,壶身色泽古典富有润泽光芒, 稳重而不失灵气。整把紫砂壶采用比 较罕见的玫瑰红泥制作而成,置于掌心 摩搓观赏,泛着绵和温润之光泽。壶身 上镌刻着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丁申 阳所题的四字:厚德载福。字体大气庄 重,与壶身相映成趣,壶以字贵,字因壶 传,整把壶由此而于典雅之中显精神, 朴实之中见气韵,完美彰显出工艺师陈 晔的独运匠心和艺术品位。 与陈晔交谈,不仅能感受到她随和 可亲的为人,典雅温婉的气质,更能直 观了解到她多年积淀所成就的制壶技 艺。她从艺三十多年来,潜心钻研、敢 于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紫砂创作经验。 因为对待创作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她 所制紫砂作品,形态朴素、典雅,色泽温 润、自然;细细观其作品,光、花、方、圆 无不精巧,造型巧妙,丝丝入扣,让人充 分体会到紫砂文化的丰富内涵。 就拿朱泥紫砂壶来说,陈晔有着 长年制作朱泥壶的经验和体会。行内 的人知道,朱泥,亦称红泥,制壶手为 追求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加以洗泥 沉淀,得到约 140 目到 180 目细孔的泥 料,才能制出细如滑脂的朱泥壶。朱 泥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由于 其特有的伸缩性,一般制壶人的成品 率仅约七成。而陈晔制成的朱泥壶既 高又好,这应归功于她出生于紫砂世 家,自幼耳濡目染,悟性极好;也因她 长年累月、勤学苦练出来的制壶功底。 陈晔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立了 “宝鑫源陶艺馆”,客人喜爱在此品茗 赏壶,茶香袅袅,丝竹声声,逸趣横生 中平添些许生活情调。在多年的制陶 经验中,陈晔传承传统工艺的精髓,汲 取众多名家之精华,自身又勤于思考, 且多有创新之作。在馆内的博古架 上,陈列着一件件她近年来创作的紫 砂壶精品,除《渔翁壶》之外,一把精巧 的《竹福壶》也让我们大饱眼福,竹福 题材虽属传统,但陈晔的这把壶,造型 端庄周正,结构严谨,比例和谐圆润。 壶把、壶身和壶嘴以竹为形,竹段做 嘴、把,遥相呼应,壶腹饱满挺立,自然 伸展出的竹子气度翩然,立体效果跃 然壶身,寥寥几片竹叶似有清风相随, 淡雅生趣。俯看此壶,壶盖上一只蝙 蝠仰头俯身,巧为壶钮之用,且蝙蝠形 若如意,寓意吉祥。 “竹”与“蝙蝠”谐音 “祝福”,形与意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传神表达出制壶人的一片美好祝愿, 散发出独特的东方艺术品位,实在令 人叹为观止! 紫砂壶能发扬光大且延传至今, 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优良民间文化艺 术,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它多种无可比 拟的实用价值,更在于它潜力无穷的收 藏价值。一位紫砂艺人能否走得更高 更远,关键在于能否推陈出新,融合传 统元素,结合现代审美理念,创作出属 于自己风格的作品,但这说来容易做来 难。陈晔自身资质超人,又肯勤学苦 练,端庄质朴、浑厚大气是她紫砂壶作 品的主要风格,她从业多年来对传统文 化的独到理解与研究、发掘与创新,才 使她如今能自成一家之风格,并深受广 大紫砂爱好人士的喜爱和收藏。 气度豁达 隽永悠长 工艺美术师陈晔《渔翁》壶赏析 □蒋欣 石越 陈晔,又名陈顺娣。高级工艺 美术师、资深陶艺家、江苏省陶瓷协 会会员。出生于丁蜀古镇紫砂世 家,天资聪慧,能博众之所长,经多 位名师指点,从艺三十余载以来,积 累了丰富的紫砂壶艺创作经验。上 世纪九十年代初创立“宝鑫源陶艺 馆”,以推广经典紫砂文化为己任, 秉承艺术生活化为宗旨,其作品深 受广大紫砂收藏爱好人士的喜爱。 2012年,作品《蝶恋花》壶荣获“第 十四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精品博览会”金奖;2013年,作品 《龙行天下》、《汉韵》壶荣获“第十五 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 博览会”金奖;2014年,作品《清风 竹韵》壶荣获“第十六届中国(国家 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 奖;2015年,作品《渔翁》壶荣获“北 京第三十一届国际礼品及工艺品展 览会”工艺美术金奖。 壶人简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MINBEIDAILY 2017.8.21 星期一 08 责任校对:郑国艺 电话: 8827770 责任编辑:邱游惠 专刊部主办 SHOUCANG 收藏视点 一人一壶一赏析 八面来风堂联办 收藏百科 名作赏析 梵高经典名作《麦田云雀》 信息速递 讲文明 树新风 公益广告 闽北日报

Upload: others

Post on 21-Feb-2020

2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一 人 一 壶

联系电话:8851426联系人:林先生(18659991199)

精美建盏、书画作品展示与销售:闽北日报大楼一层大武夷书画院闽北日报收藏版为回馈自费订阅本报的读者,即日起推出送版面

活动。凡自费订阅闽北日报一年的古玩、艺术品商家及收藏爱好者,凭邮局征订发票,即可在报上(6×16厘米)展示您的藏品、您的古玩店。

欢迎参与,联系电话:8851426(郑先生)8827770(邱编辑)

自费订《闽北日报》 免费上《艺术品商铺》

新华社厦门8月15日电“今天,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唱片博物馆!”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在中国唱片博物馆开馆仪式上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

中国唱片博物馆选址于厦门市著名的“音乐之岛”鼓浪屿,该博物馆从唱片技术的演进到唱片内容的发展,全方位地展示中国唱片的各项历史成就。馆内还展出了大量珍贵的唱片文物,其中包括1935年东方百代第一版《义勇军进行曲》录音母盘、曾侯乙编钟《千年绝响》唱片以及各式老唱机和纸质文献。

除了馆藏展示外,博物馆还为观众提供形式丰富的互动体验。馆内设有制作唱片的仪器,可供人模拟操作使用。观众还可以通过音筒收听到各种珍贵录音,包括留声机的发明者爱迪生的“玛丽有一只小羊”的原版录音、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仅存的演讲录音等。

博物馆位于鼓浪屿的百年古建筑“黄荣远堂”,是鼓浪屿“申遗”的53个核心要素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黄荣远堂曾作为“鼓浪屿南乐社”的聚会演出剧场。后来在“鼓浪屿夜莺”颜宝玲带领下,这里每周都举办唱片欣赏会,有着浓厚的音乐气质。

据中国唱片博物馆负责人王瑞津介绍,博物馆整体布局陈设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最后阶段的改造工程,争取在今年国庆前夕对公众开放。

中国唱片博物馆落户“音乐之岛”鼓浪屿

新华社杭州8月10日电 来自故宫博物院的168件乾隆文物,自10日起在紧邻乾隆行宫旧址的浙江省博物馆展出,这一被戏称为“乾隆七下江南”的大展向观众展示了这位盛世帝皇的一生,以及他与浙江、杭州的文化关联。“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10日在浙博

西湖美术馆开幕,除了故宫博物院的展品外,还有来自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图书馆、常州博物馆等机构的珍贵展品,累计200余件。

在中国历史上,乾隆帝是实际掌权时间最长且最为高寿的皇帝,在此次特展上观众可以在多幅画像上看到少年、青年和老年时期的乾隆帝。而他用过的明黄缎绣云龙纹朝袍和蓝缂丝福寿龙纹朝袍,以及“古稀天子之宝”“十全老人之宝”“制诰之宝”等玺印,则再现了一代帝皇的权势威严。

当年乾隆六次南巡必到杭州,其行宫就设在浙江省博物馆所在的西湖孤山,而他命令编纂的《四库全书》中,有一部也曾存放在孤山文澜阁。为此,此次特展还专门设立了“为爱西湖”单元,观众可以通过他的诗稿和画作来体会这位君主对杭州西湖的流连欣赏,像《龙井写生花卉》轴就是他第三次南巡时在杭州龙井的写生作品。

此次展览还专门复制了著名的故宫养心殿“三希堂”,它曾是乾隆帝的书房,而同时展出的书画、印章、瓷器、漆器、茶具、文房四宝等则体现出他个人的艺术修养。

故宫举办“乾隆特展”

青年艺术这几年一直是热点,打着类似旗号的展览更是屡见不鲜。由中国美术馆自主策划并主办的“收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近日与公众见面,共展出近60件雕塑、绘画作品。

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看来,年轻艺术家不等于没有好作品,像梵高、拉斐尔都在三十五六岁时就创作出伟大作品。如今,中国美术馆为青年艺术家举办专场展览,就是要把未来的大师作品收藏进来。“作为国家美术馆,不仅是体现一种眼光,更重要的还是对年轻人的鼓舞。”吴为山说,想在中国美术馆办展览相当不易,“美术馆一年有90多场展览,其中也包括中宣部、文化部交办的很多大型纪念展。由美术家自己申报,并获许进美

术馆举办展览的,一年也就30多场。”“当然,不等于参展的作品都要收

藏,我们叫‘收藏展’,是往这个方向努力。真正要达到收藏,还要有一批专家来评。”吴为山介绍,在馆内目前收藏的10余万件藏品里,单单齐白石、黄宾虹、吴昌硕的画作就有几百张。“当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被收藏进来,也成了国宝。”他还说起一则趣事,有一位著名艺术家某天黄昏跑到中国美术馆想借库房里的作品看看,“我告诉他,这个时间到中国美术馆借这件作品,等同于你在临下班时分跑到中国人民银行要求把库房里的金锭抱出来看看,私人关系再好也不行。”

与如今市面上动辄逾亿元的拍卖价不同,当年不少国宝走进中国美术

馆库房几乎是“白菜价”。著名画家罗中立创作于1980年的油画《父亲》,当初给他的收藏费仅为360元;吴冠中把一批作品捐给中国美术馆,奖给他200元,但他分文未取;国画大家潘天寿生前挑选了19件作品,捐给中国美术馆。“艺术品最好的归宿就是被国家

收藏。经常有人跟我讨价还价,我就不要了。因为你本身就没有这个境界,我要你的东西干什么?”吴为山还为当初自己的一个决定后悔不迭。2006年他在中国美术馆办了一场展览,馆里提出收藏他的17件展品。“有艺术家跟我说你不要都给他们,象征性给几件就可以了。我听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最后同意他们收藏了9

件。”如今当上馆长后,他虽有心捐赠却已不便,“总不好在收藏证书的抬头和落款都是‘吴为山’,还要给自己发收藏费。”

对于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吴为山也给出忠告:“所有的艺术家应该不同,只有不同,才能体现你的真价值。”他透露,有时候参加大型全国性展览,乍一看发现一个人挂了5张作品,走近一瞧落款,才知道是5个人画的。“现在都喜欢画大画,无论山水画还是人物画,风格差不多都一样。”他说,有一所大学办了一个工笔绘画训练班,送给全国美展20多件作品,虽然是一人一张画,但看着就像出自一人之手,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

(新华)

吴为山:艺术品最好的归宿是被国家收藏

中国文物点多面广,基层保护千难万难。8月1日正式施行的《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办法》,鼓励有能力的单位或者个人采用认保、认养、认租、认购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原址保护。

文物是历史的绝唱、民族的乡愁。对于文物大省来说,保有量大、保护率低,低级别文物的命运与捉襟见肘的文保工作,成了横亘在眼前的现实难题。理论上的有效保护难以全面覆盖,远景中的高效保护难以快速达到,这都倒逼地方部门创新管理思维、探究精准路径。

有数据说,安徽省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历史文化名镇8个、历史文化名村1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座、历史文化名镇12个、历史文化名村25个。在这些名城名镇名村里,更是散落着星罗棋布的历史建筑。根据安徽新规,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可以采用认保、认养、认租、认购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原址保护;而历史建筑亦可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利用,比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地方文化研究等场所。简言之,只要能原址保护,市场化的手段、产业化的运作,都可以在合法合规的情形下开展。

事实上,在共享经济年代,以众筹思维解

决公共管理资源掣肘、能效不足的问题,确实是个好主意。某种意义上说,与其放任历史建筑在岁月洗礼中“雨打风吹去”,倒不如从狭隘的敝帚自珍格局中走出来,以群策群力的方式呵护好文化遗存。无独有偶的是,今年3月11日,山西省政府亦印发了《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截至4月底,已有42家民营企业和个人报名参与认领认养文物。

社会力量参与“文物认养”,这固然是一桩公益事件,但如何保障“认养”的初衷不至于跑偏呢?常识告诉我们,公益“认养”有两个需要警惕的结果:一是认而不养,徒有形式。比如植树节“认养”的小树苗,不少地方挂个牌子、交点钱就了事——死活不论,壮瘦不管。二是“认”来发财,暗度陈仓。资本与文保勾兑,圈地成私家别院。此类前车之鉴,并不鲜见。于此而言,厘清“文物认养”的权责边界,是需要公众参与并讨论的大事,在没有共识之前,恐怕不能简单一纸协议了事。“文物认养”当有两个前提:一是保护为

先、商业为后;二是“认养”不仅要有规矩,还要有“禁区”。一句话,新时期的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既要脑洞大开创意无限,又要秉持原则恪守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 (任民)

“文物认养”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五百多年的薪火相传中,一代代紫砂壶艺人以高超技艺和艺术品位,推动紫砂壶文化成为当今中国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而在现代,紫砂壶界更是能工巧匠辈出,工艺技术的提高和造型的丰富多彩,让紫砂壶文化又重新迎来一个朝气蓬勃的春天。今天,怀揣着对艺术的敬仰,我们有幸采访了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深陶艺名家陈晔。

走进位于陶都陶瓷城的陈晔紫砂工作室“宝鑫源陶艺馆”,古色古香的装潢摆设,以及生机盎然的绿植点缀,无不透露着主人典雅简洁的审美情趣。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精美紫砂壶中,一把《渔翁壶》深深吸引了我:此壶整体造型奇特,从壶把、壶盖延至壶嘴,线条浑厚流畅,宛若天成。

细看这把壶,壶盖形似一顶老渔翁的竹帽,轻而稳地契合着壶口,透露着一丝神秘超然的味道;壶身圆润饱满、阳刚大气,在兼具实用性的同时,与敦厚憨实的渔翁性情相呼应;而那略粗圆的壶嘴更是像极了伸出的鱼竿,多一分则嫌累赘,少一分则嫌粗拙,一分一寸,不多不少,真是惟妙惟肖!远观这把壶,犹如一首隽永悠长的古调,壶身色泽古典富有润泽光芒,稳重而不失灵气。整把紫砂壶采用比较罕见的玫瑰红泥制作而成,置于掌心摩搓观赏,泛着绵和温润之光泽。壶身上镌刻着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丁申阳所题的四字:厚德载福。字体大气庄重,与壶身相映成趣,壶以字贵,字因壶传,整把壶由此而于典雅之中显精神,朴实之中见气韵,完美彰显出工艺师陈晔的独运匠心和艺术品位。

与陈晔交谈,不仅能感受到她随和可亲的为人,典雅温婉的气质,更能直观了解到她多年积淀所成就的制壶技艺。她从艺三十多年来,潜心钻研、敢于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紫砂创作经验。因为对待创作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她所制紫砂作品,形态朴素、典雅,色泽温润、自然;细细观其作品,光、花、方、圆无不精巧,造型巧妙,丝丝入扣,让人充分体会到紫砂文化的丰富内涵。

就拿朱泥紫砂壶来说,陈晔有着长年制作朱泥壶的经验和体会。行内的人知道,朱泥,亦称红泥,制壶手为追求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加以洗泥沉淀,得到约140目到180目细孔的泥料,才能制出细如滑脂的朱泥壶。朱泥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由于其特有的伸缩性,一般制壶人的成品

率仅约七成。而陈晔制成的朱泥壶既高又好,这应归功于她出生于紫砂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悟性极好;也因她长年累月、勤学苦练出来的制壶功底。

陈晔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立了“宝鑫源陶艺馆”,客人喜爱在此品茗赏壶,茶香袅袅,丝竹声声,逸趣横生中平添些许生活情调。在多年的制陶经验中,陈晔传承传统工艺的精髓,汲取众多名家之精华,自身又勤于思考,且多有创新之作。在馆内的博古架上,陈列着一件件她近年来创作的紫砂壶精品,除《渔翁壶》之外,一把精巧的《竹福壶》也让我们大饱眼福,竹福题材虽属传统,但陈晔的这把壶,造型端庄周正,结构严谨,比例和谐圆润。壶把、壶身和壶嘴以竹为形,竹段做嘴、把,遥相呼应,壶腹饱满挺立,自然伸展出的竹子气度翩然,立体效果跃然壶身,寥寥几片竹叶似有清风相随,淡雅生趣。俯看此壶,壶盖上一只蝙蝠仰头俯身,巧为壶钮之用,且蝙蝠形若如意,寓意吉祥。“竹”与“蝙蝠”谐音“祝福”,形与意相得益彰,和谐统一,传神表达出制壶人的一片美好祝愿,散发出独特的东方艺术品位,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紫砂壶能发扬光大且延传至今,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优良民间文化艺术,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它多种无可比拟的实用价值,更在于它潜力无穷的收藏价值。一位紫砂艺人能否走得更高更远,关键在于能否推陈出新,融合传统元素,结合现代审美理念,创作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但这说来容易做来难。陈晔自身资质超人,又肯勤学苦练,端庄质朴、浑厚大气是她紫砂壶作品的主要风格,她从业多年来对传统文化的独到理解与研究、发掘与创新,才使她如今能自成一家之风格,并深受广大紫砂爱好人士的喜爱和收藏。

气度豁达 隽永悠长——工艺美术师陈晔《渔翁》壶赏析

□蒋欣 石越

陈晔,又名陈顺娣。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深陶艺家、江苏省陶瓷协会会员。出生于丁蜀古镇紫砂世家,天资聪慧,能博众之所长,经多位名师指点,从艺三十余载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紫砂壶艺创作经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立“宝鑫源陶艺馆”,以推广经典紫砂文化为己任,秉承艺术生活化为宗旨,其作品深受广大紫砂收藏爱好人士的喜爱。2012年,作品《蝶恋花》壶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2013年,作品《龙行天下》、《汉韵》壶荣获“第十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2014年,作品《清风

竹韵》壶荣获“第十六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2015年,作品《渔翁》壶荣获“北京第三十一届国际礼品及工艺品展览会”工艺美术金奖。

壶 人 简 介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星期一

08 责任校对:郑国艺

电话:8827770责任编辑:邱游惠

专刊部主办收 藏SHOUCANG【 】

收 藏 视 点

一人一壶一赏析八面来风堂联办

收 藏 百 科

名 作 赏 析梵高经典名作《麦田云雀》

信 息 速 递

“讲文明 树新风”公益广告

闽北日报(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