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学杰 共读钟扬,寻找种子的力量 ·...

1
6000 16 。” 2018 ”。 。”“ !”“ 。”“ ”、 …… ”。 2007 8 9 45 80 2016 40 86 4 :“ 。” BOOKS ”, ”; 16 50 4000 53 6 2019 4 13 www.jfdaily.com ): · ): 1337 1360 1369 1389 1415 1453 ), 1360 1369 1389 1415 )。 20 1328 2 1 14 2 5 …… ,“ ”。 :“ 。” :“ 。”《 :“ …… ……” 14 1328 10 4 · :“ —— 。” :“ 。” [ ] · —— ”? 16 ”。 :“ 。” —— —— 17 》。 16 50 4000 :“ !” …… ”, ”, :“ 。” 。“ 。” 》, :“ 。” 》《 50 —— ”, ,“ !” …… …… ”。 ”,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Nov-2019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种子的力量———读懂钟扬》颜维琦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生命的目的是为了燃烧

■ 张峥嵘

“超越海拔 6000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 16 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时代楷模钟扬获评“感动中国 2018

年度人物”的颁奖词。他的精神,就像他用脚步丈量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一样,成为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仰望而又应该向着它前行的“精神巅峰”。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共产党员就要敢于成为先锋者, 也要甘于成为奉献者!”“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种子, 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杂交旱稻”重大研究成果、国家一级保护物种“数据库”、高原香柏种子提取出抗癌成分……一个个创举惊动学界, 使中国掌握植物学研究的话语权。钟扬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和脚踏实地的行动很好地诠释了“种子精神”。

钟扬是一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两届援藏干部。在我工作的单位,其实也有类似的例子。

一位是贺宝根教授。他长期从事城市水文和城市水环境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2007年 8月 9日,他带领学生在崇明东滩野外从事水文考察时, 舍身救助遇险学生,献出了自己年仅 45岁的生命, 被评为上海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他也是倒在自己挚爱的教学科研工作岗位上。

另一位是傅欣老师。他是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80后副校长。2016年,成为上海市第一批 40名“组团式”援藏教师一员时,家里其实有很多困难, 女儿在他援藏时刚读小学一年级,母亲肺癌手术治疗正在术后恢复期,

岳母刚接受乳腺癌手术治疗, 家中还有一位86岁的外婆。面对摆在眼前的难题,傅欣在家人的支持下舍小家顾大家接受援藏任务,

作为 4名教育管理干部之一, 他和同事们一起, 两年时间里建起了全新的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 并在学生升学率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他说:“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的,责任摆在面前,作为年轻人就要去承担。”

这世上有一种人,他生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存在,而是为了燃烧,用自己的光和热来照耀别人。

BOOKS

钟扬,一个熟悉的名字。

他是科学家,是人民教师,是“时代楷模”,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他援藏 16 年,行走藏地 50 万公里,采集上千种植物的 4000 万颗种子,为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如果不是 53 岁时意外去世,这位“高原之子”今天可能仍会在青藏高原的崎岖山路上跋涉。

又一个春天,上海市委党校组织学员,以共读《种子的力量———读懂钟扬》这本书的方式,领略一位植物学家与他所热爱的植物世界之间平凡而伟大的故事,从中感悟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精气神。

6 读书2019年 4月 13日 星期六

www.jfdaily.com

编辑:王一 执行编辑:柳友娟

撕开百年战争的画卷■ 夏学杰

《百年战争(第一卷):战争的试炼》是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乔纳森·萨姆欣 《百年战争》系列的第一部。

《百年战争(第一卷):战争的试炼》共有五卷,二十多年来已经出版了前四卷。英法百年战争实际上并没有持续长达一个世纪,

它是后世历史学家描述英法关系某一阶段时的用语。其间,大体发生过三轮战争(1337

年—1360 年 ,1369 年—1389 年 ,1415 年—

1453年), 同代人也经历了两个和平时期(1360年—1369年,1389年—1415年)。

作为这部鸿篇巨制的首卷,本书讲述的只是这段历史的开端。从战前折冲樽俎的尝试,到双方小试牛刀的开局,不到 20年的光景。正如本书的书名,这段时光不啻为一场试炼,是黑暗前的黎明,检验了两部国家机器在各个领域的优劣,随后,刀光剑影便汹涌而至。

查理四世, 法兰西卡佩王朝的末代国王, 于 1328年 2月 1日死于巴黎东面的万塞讷王室庄园。在 14世纪早期,一位国王的葬礼已经演变成一场精心布置的典礼仪式。

它以精心安排的象征手法划分出一代君权的结束以及另一代君权的开始。逝世国王的遗体经醋、盐以及芬芳香料等物品简单防腐处理后, 被放置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内。遗体穿着由金线织物与白色貂皮织成的厚重长袍,头戴王冠,面容袒露,手执王权徽章、

君主节杖、指环、正义之杖,仿佛置身于一场对加冕礼可怕的逆转仪式中。在接下来的这个星期五,即 2 月 5 日,遗体被装入一具开启的棺材中运往位于圣但尼的法国君主陵墓安葬……

这是本书的开头,全书也由此开启了略带哀叹调的叙述。全书是采用叙述体形式写作的,“通过对诸多事件的概述为其提供一个轮廓”。 乔纳森也坚持这一叙述形式的选择,他说:“我无意对此辩解。虽然叙事体史学并不总是流行,但事实在一些时候比起任何与它们相关的分析都更能自我辩白。”最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具有宏大的视野,不仅有大人物以及大事件大场面的深描细挖,亦关照芸芸众生, 力图展现出丰富的历史全景。正如乔纳森在《前言》中所说:“我不仅试图描绘发生的事件,还试图描述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它如何影响了那些经历过这些事件的人,无论他们近在咫尺,如战场上的士兵以及无数被烧毁的城镇和乡村中的居民,

还是在远处目睹,如银行家、战争承包商、官僚和纳税人, 以及时事信札和公告的读者们。”《历史》如此评价此书:“毋庸置疑,本书一经面世,便成为记叙这段战争历史的最佳作品……这本书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部分在于其明晰的叙事风格与恰当的细节选择;

但更为重要的则在于作者高超的全局把控、

敏锐的判断、深邃的洞察,以及极具说服力且直截了当的风格……”

14世纪初的法国,是繁荣的。1328年的巴黎, 尽管它只覆盖现代城市的一小部分,

却依旧是欧洲北部规模最大、人口最稠密且最富裕的城市。在它的城墙内部以及北边的新郊区中至少生活着 10万人, 同时代的伦敦可能只有不到 4万居民。尽管法国的繁荣背后,不免夹着各种丑陋与不堪,但毕竟就总体上而言,它确实是繁荣一时的。然而,经过百年战争的冲刷,法兰西曾经享有的繁荣以及显赫的政治地位均被摧毁。而对于英格兰一方,亦带来极大的辛劳和苦难。虽说战争也倒逼出各国的争相发展,凝聚起民族意识以及爱国主义情怀,但无论如何也抵消不了万劫不复的苦难对人们的伤害。对于战争带来的苦痛, 平民阶层的反弹同样十分强烈:在低地地区,手工业者的自建政权相继涌现;至于整个西欧,这一时期的农民起义也是此起彼伏。

百年战争是谁的错呢?恐怕很难归结于某几个人或某个政治团体。历史读多了就会发现,人类的进步是极其迟缓的,并且常常陷入迂回。 学者威尔·杜兰特说:“历史本身之所以能大体上重复着,是因为人类天性的改变像地质改变那样缓慢悠然,在面对经常发生的状况,总是准备用最古老典型的方法去应对。在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认为,人类的本性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所有的技术成就,都不得不被看成是用新方法完成旧目标———取得财货, 在竞争中取胜, 发动战争。”

在百年战争里,战争天平的两端并非仅有英格兰和法兰西,而是整个中西欧都被牵扯进来,无论皇帝还是国王,贵族抑或平民,

他们都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以自己的方式卷入这场纷争。有时还真是,人没有本质,只有历史。学者萧功秦说:“我自己的藏书中最多的是回忆录, 最喜欢收集的也是回忆录,

这些回忆录读得越多,就越来越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 人们总是在自己面对的环境中,

适应着这个环境, 并根据自己的思想与价值,来追求着他所认为的正确目标,人们总是以此认为体现了个人的社会责任。”

《百年战争(第一卷):战争的试炼》[英]乔纳森·萨姆欣 著傅罛 吴畋 王一峰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假如和钟扬进行一次对话■ 毕鹏宇

读完《种子的力量———读懂钟扬》这本书,

有太多地方读不懂,也有太多不可思议。假如可以和钟扬进行一次对话, 我想问一问他:为什么能一次次在接近事业巅峰时毅然转身?为什么别人孜孜以求的东西,到他这里就可以变得很“轻”?为什么可以在一条常人无法承受的艰辛道路上坚持那么久?为什么明明已被医生敲响警钟经历过生死一线,还毅然为了科研事业完全不顾及身体状况?为什么他有那么大的能量,可以毫无怨言、乐在其中地承担那么多责任?为什么在小家和大家、小我和大我的选择中,他总是能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为大我?

如果把这些问题变成选择题让你来选择,你的选择会和钟扬一样吗?会有多少人的选择和钟扬一样呢?

钟扬不是常人吗? 他不食人间烟火吗?他是只知埋首于科学的怪人吗?恰恰相反,透过文字,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风趣幽默、思维敏捷、坚强勇毅、乐于助人、多才多艺的人。就是这样一个具备各种成功品质, 轻轻松松就能到达人生巅峰的人, 却毅然放弃高薪与美国绿卡、放弃局级待遇、放弃舒适生活,为了心中的那朵藏波罗花, 选择成为攀登者和播种者,16年扎根西藏,在雪域高原采集研究植物的种子,同时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培养播撒人才的“种子”。是什么力量能够让钟扬做出这样的取舍?

要读懂钟扬,就要找到这种力量。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说,和钟扬的交流就像从心里流出来的一样。

钟扬的中学好友、 作家黄梵说:“钟扬,从来不是一个难以企及的人。他确实在某些方面才能超群,但本质上是普通人。”

作为报告文学 《种子的力量———读懂钟扬》一书的作者,颜维琦查阅了大量的一手资

料,采访了钟扬的众多亲友、同事和学生,努力构建出一幅他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实践的拼图,

展现一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和精神面目的丰富性,再现一个真实而完整的人。

回到本书的题目———种子的力量,我看到了钟扬内心孕育的四颗种子。

一颗是理想的种子。 钟扬 17岁时在大学校园写下一首小诗《芽》。

一颗新芽在萌发,根儿扎在山崖,叶儿拥抱着云霞。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不怕风吹雨打。是做挺拔的松柏,还是当鲜艳的山花?她在深深地思考,理想的种子,在胸中萌发。让她去吧,大自然,不要一切都替她回答。正是这颗年少时埋下的理想的种子,让他

明确了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在于不断地求索和追求,在于为了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

第二颗是兴趣的种子。正是出于对生物学的热爱,让他从物理学、无线电研究者转变成一位生物学家,致力于西藏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16 年来, 他跋涉 50 多万公里,

收集上千种植物的 4000 多万颗种子, 填补了世界种子资源库没有西藏种子的空白。这中间有多少跋山涉水的艰难、多少劳而无获的沮丧、多少生死一瞬的危险。为了一颗小小的种子,值吗?普通人可能无法理解。而钟扬的回答是:“这些年我唯一后悔的是,来西藏太晚了!”

第三颗是信仰的种子。这也是发挥最大力

量的种子。选择怎样的信仰,就意味着选择怎样的人生。他的身上集合了多重身份,他是科学家,是援藏干部,是人民教师,是科普大家,

是教育者……而无论何时何地,他的第一身份始终是中共党员。没错!只有信仰的力量,才能让人最终读懂钟扬,理解他的那些不可思议。 他在入党志愿书中表示愿为党工作,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 愿接受一切党的考验。

他如是说,更如是做。只要是祖国需要、党的科研事业需要,他就义无反顾,不折不扣地去做。 在同事眼中他本可以成为科学界的“北美红杉”,取得辉煌的个人成就,但他却放下个人的成功,始终胸怀科技报国、赤诚为民的坚定信念,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祖国最需要的科研事业上, 做没人做的事,走别人不愿走的路。

最后一颗是希望的种子。因为对生物学充满希望、对国家的科技事业充满希望,钟扬在采集种子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散播“种子”,为西藏培养年轻的科技人才,为西藏大学筹建生态学博士点,为推动青少年科普教育写作科普文章、做科普宣传员,他是在为推进国家的科技事业播撒种子,更是播撒未来。他说:“一百年后我肯定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我的学生们还在, 他们还会继续走我为他们开辟的道路,

早晚有一天,我们会发现那颗改变我们国家命运的种子。”

戏称因为学生物的人“活得久”才转而研究生物学的钟扬,自己的生命之花却仅仅开放了五十三载。但在钟扬身体里孕育的这四颗种子,已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不但深深影响着他身边的学生、同事、朋友们,也在更大范围影响着所有知道钟扬故事的人。“天物芸芸,各复其根。”在高山砾石间绽放的那朵藏波罗花啊!会在多少人心中种下生生不息的种子?

共读钟扬,寻找种子的力量

那一抹漆蓝色的乡愁■ 胡忠伟

打开黑陶的散文集《漆蓝书简:被遮蔽的江南》,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印在扉页的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一句名言:“大地对我们的教诲胜过所有的书本。”看来,作者黑陶对这位曾经创作了童话《小王子》的法国作家是多么认可与崇敬。在圣—埃克苏佩里那里,作家这个身份, 只是他与世界对话的一种凭借而已,也正因有了这种独特的观察视角,他才得以用书写来探索灵魂深处的寂寞。这也是他在本职飞行员工作之外与世界联系的一个秘结所在。 作为从航空维度探索人生与文明的作家,他的作品《夜航》《人类的大地》是他一生思想与行动的实录,他在黑夜里期待黎明,在璀璨星空中寻找自己的星球,在与高山、海洋和风暴的角逐中体验着生的喜悦。这也就是我们解读《漆蓝书简:被遮蔽的江南》的一把钥匙。

只有面对大地, 人类才会感到存在的渺小。而行走在江南大地上,作家黑陶才获得了汉语书写的快感,也获得了来自底层的悸动,而这种浓烈的情愫,那就是对江南深深的眷顾。

黑陶生长于苏、浙、皖交界的一座烟火陶器之乡,行走在千年江南的烟雨里,他笔下的那些古老的人、事、物、景都那样质朴,那样纯净,那样逼近着生命的原始和本初。

本书共有 50篇文章, 叙写了江南五十多座乡镇,地域范围跨越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江西五省。在这样大体量的行走和书写中,黑陶作为一个在场者、见证者,自觉逼近着生活,写出了久被遮蔽的江南的美。我们跟随他的踪迹,追寻他的心路历程,一同体验着时间的沉重和历史的沧桑。在古老与现代,残酷与温情,苦难与惬意的博弈中,江南那种久违了的漆蓝色的乡愁,那种早已被现代商业市声遮蔽的人文与气息扑面而来———激烈、质朴、灵异,而又深情。

和很多地域一样,江南在岁月变迁中,也被

逐渐改变。而黑陶通过自己的行走和“酣畅书写的幸福”, 要给我们展现的仍是那个如画如诗的烟雨江南,特别是乡镇、村落、街道,那种浓厚的古气,让人回味。在河姆渡镇,“东西流向的百里姚江,在我的身边澄净如练;姚江南面的四明山脉,连绵起伏,青黛不绝;广阔富饶的宁绍平原田畴如画,青麦郁郁。蓝空、江水、山脉、白云、平原、

村舍,一切都是娴静的、和谐的、生机博郁的,身临其间,我又一次深切领受了中国自然乡村的几千年一贯的灵秀、美丽和深情!”

在浙江松阳县西屏镇, 黑陶对旧街的描述,

又何尝不是对故乡江南已深陷工业化 “文明陷阱”的一种撕心裂肺的呐喊呢?面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甚嚣尘上,他的笔触是冷静的、客观的,不是旁观,而是在场,是亲历,是感同身受。他写画像

店、杂货店、做秤店、被絮店、打金店、酥饼店、草药店、钟表店、配钥匙店等等,无不显示着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的撞击,无不昭示着人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在此过程中,现代人乡愁意识的隐逸或者消磨, 无疑对作者是一种深深的戕害。

作者对这些旧物件、旧事物的描述,是对一个时代的追怀,更是对现代人灵魂“失衡”的救赎。

黑陶不是漫无目的行走, 他是用心在行走,

因为“富阳、桐庐、建德……念着这一个个地名,

我知道,我正在行进着的,是留存于中国文学史与绘画史上的著名段落……纸质的语言令我陶醉,但耳旁不断的刹车声、发动机声、载重大卡车的呼啸声,总是顽强地将我拉回现实”。他念念不忘的是故乡古老的文明, 那些遗落民间的 “珍珠”,那些人,那些景,那些事,还有那一抹抹漆蓝色的乡愁。

《漆蓝书简:被遮蔽的江南》黑陶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