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孔子廟〈臥碑〉書法析論 -...

26
高雄師大學報 2012, 33, 105-130 臺南市孔子廟〈臥碑〉書法析論 陳靜琪 1 碑石因其質地堅硬,用以書刻文字,較諸其他媒材,易於保存;因此,自古用以 刻治紀事,或昭示當時,或垂留後世。而碑刻書法的內容藉著字體的筆畫筆法、間架、 行列布局之表現形式傳達出來,二者相輔相融,形成書法藝術的美感風貌。而廟宇古 蹟碑刻書法,不僅是臺灣歷史發展、文化傳揚、先民精神的具體表徵,亦是與古蹟建 築合為一體的重要文物之一。 明末清初鄭成功渡海來臺,其子鄭經於臺南市興建孔子廟,此乃臺灣首座孔廟, 亦是今日一級古蹟。清人領臺時,雖續建多所,而歷任在臺官員對此廟無不重視其興 修工作。清人時施行廟學合一,頒佈碑刻〈臥碑〉條文,勒石於各孔廟中,以為儒生 進德修業之規範準則。因此,本論文乃以臺南市一級古蹟孔子廟之〈臥碑〉書法為研 析對象。文中除前言、結語之外,先就碑刻淵源作一概述。其次,分析其點畫用筆、 字體間架、行列布局之表現形式美感,進而闡釋碑刻內容,再藉由書法藝術窺見清人 領臺所實施之儒學教育的目的,探討古蹟碑刻書法所含蘊臺灣歷史發展與人文精神之 風貌。 關鍵詞:臺南市孔子廟、一級古蹟、臥碑、全臺首學、碑刻 1 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投稿日期:2012/09/15 接受日期:2012/12/25

Upload: lamanh

Post on 29-Aug-2019

23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高雄師大學報 2012, 33, 105-130

    臺南市孔子廟〈臥碑〉書法析論

    陳靜琪 1

    摘 要

    碑石因其質地堅硬,用以書刻文字,較諸其他媒材,易於保存;因此,自古用以

    刻治紀事,或昭示當時,或垂留後世。而碑刻書法的內容藉著字體的筆畫筆法、間架、

    行列布局之表現形式傳達出來,二者相輔相融,形成書法藝術的美感風貌。而廟宇古

    蹟碑刻書法,不僅是臺灣歷史發展、文化傳揚、先民精神的具體表徵,亦是與古蹟建

    築合為一體的重要文物之一。 明末清初鄭成功渡海來臺,其子鄭經於臺南市興建孔子廟,此乃臺灣首座孔廟,

    亦是今日一級古蹟。清人領臺時,雖續建多所,而歷任在臺官員對此廟無不重視其興

    修工作。清人時施行廟學合一,頒佈碑刻〈臥碑〉條文,勒石於各孔廟中,以為儒生

    進德修業之規範準則。因此,本論文乃以臺南市一級古蹟孔子廟之〈臥碑〉書法為研

    析對象。文中除前言、結語之外,先就碑刻淵源作一概述。其次,分析其點畫用筆、

    字體間架、行列布局之表現形式美感,進而闡釋碑刻內容,再藉由書法藝術窺見清人

    領臺所實施之儒學教育的目的,探討古蹟碑刻書法所含蘊臺灣歷史發展與人文精神之

    風貌。

    關鍵詞:臺南市孔子廟、一級古蹟、臥碑、全臺首學、碑刻

    1 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投稿日期:2012/09/15 接受日期:2012/12/25

  • 106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三期

    Wo-bei Calligraphic Form and Explanation of the Confucian Temples in Tainan

    Chin-chi Chen *

    Abstract

    Since ancient times, stela carvings have been recorded on the inscriptions for a long time. The tablet, compared with other materials, is easy to reserve owing to its toughness. Therefore, inscriptions of calligraphy are closely bound up with the beautiful lines, style of calligraphy, font structure, morphology, and formation of aesthetic style of calligraphy art. In addition, the calligraphic inscriptions on a stela carvings, are not onl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aiwan’ cultural glory and ancient spirit, but also the incorpora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 preser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heritage.

    During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Ching dynasty, Zheng cheng-gong sailed across the sea to Taiwan. His son, Zheng Jing, built the Confucian Temples in Taiwan, which is the first Confucian Temple in Tainan, also the first-class historic spot. Ching people controlled Taiwan, and built lots of the Confucian Temples after then, and the officials of Ching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ir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Ching people executed the principle of the temple as the school, then proclaimed stela carvings wo-bei clause, rubbing it on Confucian Temples everywhere, in order to cultivate morality and pursue academic studies. Therefo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o-bei calligraphic form and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onfucian Temples in Tainan. The whole paper, is comprised of, besides the preface and conclusion, the words’ lines, styles of calligraphy, structures of the calligraphy, morphology, and formations of aesthetic style of calligraphy art. Above all, we can catch a glimpse of the Confucianists, efforts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and display the humanistic spirit in Taiwan’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Keywords: Tainan Confucian temples, The first class historic spot, wo-bei, Taiwan first school, stela Carvings

    *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ia-yi University

  • 臺南市孔子廟〈臥碑〉書法析論 107

    一、前言

    明末清初臺灣先民由中國大陸福建、廣東沿海一帶,冒險犯難渡過洶湧的臺灣海峽,移居

    來臺;當他們一方面披荊斬棘、拓土墾地與充滿瘴厲之氣的環境搏鬥之際,另一方面醵資鳩工

    興建廟宇祠寺,供奉神明,並以此為重心,推展其移居時一併攜植來臺的宗教信仰、風土習俗、

    人倫禮教、休閒娛樂等人文活動。而在清領及日治時期,官方或為文教建設,或為政治考量等

    各項因素,亦多建置廟祠,亦或翻修、整建傾頹破敗的原廟,並碑刻紀其事,以垂後世。此外,

    亦藉碑刻勒石公告法令規章,以昭當時,以為警示。是故,在廟宇古蹟中以楷、行、篆、隸、

    草等各種書體碑刻成的書法文字,不但具有藝術美感價值,亦是見證臺灣源遠流長之歷史發展

    與文化血脈的重要文物。 在臺灣開發歷史過程中,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一府」即謂臺南市,乃開臺首府。

    而有「府城」之稱的臺南市,亦因其開臺之早,擁有全臺灣最豐富的廟宇古蹟。在臺南市政府

    出版的《府城故事──臺南市古蹟巡禮》一書中,所載錄的古蹟即有五十四處之多,此在內政

    部核定臺閩地區二百八十餘處古蹟中,可說位居文化古城中重要地位;而其中孔子廟於民國七

    十二年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審定並公告列為臺閩地區一級古蹟。孔廟內藏豐富的書法、禮

    器、文物,以及廟學合一的壯偉建築格局,有「全臺首學」之稱。廟中碑石林立,碑上書刻諭

    令法規、興修整建事由、捐款名錄……等。雖然有的碑刻書法因風蝕剝落,有的仍完整清晰,

    然皆為珍貴的書法藝術資料;而由清廷禮部頒佈的〈臥碑〉1位列其中;碑石形制完整,碑面除

    了右上角略沾污漬,無殘破凹損之況。而〈臥碑〉文字的碑刻書法保存良好,字體受風蝕而模

    糊者者甚少,乃彌足珍貴的藝術文物。 有關臺灣碑碣方面的研究,前人著述甚豐,例如何培夫撰《臺灣碑碣的故事》2、〈臺灣的

    石碑〉3、〈臺灣碑碣文獻與文學資料初探〉4、〈臺灣碑碣史料之採拓與整理〉5,以及黃耀東

    編《明清臺灣碑碣選集》6、鄭喜夫撰《日據時期臺灣碑文集成》7、曾國棟撰《臺灣的碑碣》8 等多篇。而對臺南市孔子廟的研究著述方面亦是成果斐然,其中關涉碑刻者如《全臺首學資料彙

    1 臺灣孔子廟中立有〈臥碑〉者,計有彰化孔廟(立於道光四年,1825 年)、臺南孔子廟(立於清同治

    七年,1868 年)、新竹孔子廟(立於清同治六年,1867 年)、宜蘭孔子廟(立於光緒七年,1881 年);其中彰化孔廟〈臥碑〉碑刻泐石最早,惜碑面有部分剝落凹缺,無法窺得書法全貌。

    2 何培夫著,《臺灣碑碣的故事》,臺灣省政府編印,2001 年 12 月。該書中有〈碑碣的藝術欣賞〉一文,內「碑碣具書法文采」部分,敘述碑刻文字多由作家學者或高官達宦撰文、書家逸士或名流墨客揮毫,

    文書並茂,賞心悅目,並就石碑內容說明其具有以文頌史、以詩紀事或寄情等作用,乃一言及碑刻書

    法藝術之短文,實為珍貴。 3 何培夫著,〈臺灣的石碑〉,《臺灣月刊》第 152 期,1995 年 8 月,頁 74-77。 4 何培夫著,〈臺灣碑碣文獻與文學資料初探〉,「中華文化與文學學術研討系列」第四次會議,收入

    東海大學中文學系主編《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 年 1 月)。 5 何培夫著,〈臺灣碑碣史料之採拓與整理〉,《臺灣國家圖書館管理季刊》第 1 卷第 3 期(臺北市:

    2005 年 7 月),頁 81-97。 6 黃耀東著,《明清臺灣碑碣選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 年 1 月)。 7 鄭喜夫著,《日據時期臺灣碑文集成》(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年 6 月)。 8 曾國棟著,《臺灣的碑碣》(臺北市: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年 8 月)。

  • 108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三期

    編》9、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市》(上)、(下)篇10、傅朝卿與廖麗

    君撰《全台首學台南市孔子廟》11、黃典權編《臺灣南部碑文集成》12等。然上述著作,或從古

    蹟文物的角度,或著重碑碣形制藝術、碑文內容,尚無對碑刻書法美感與清人在臺實施廟學合

    一之儒學教育,作一深入探討。是故,本文專就此一面向,以臺南市一級古蹟孔子廟〈臥碑〉

    碑刻書法藝術為研析對象,分從〈臥碑〉碑刻書法淵源,碑刻書法之點畫用筆、字體間架、行

    列布局的表現形式予以分析,並就其內容作一闡釋,祈冀藉此窺見臺灣古蹟碑刻書法藝術之美

    感風貌與價值。

    二、〈臥碑〉碑刻書法淵源

    臺南市孔子廟建於明鄭時期永曆十九年(清康熙四年,1665 年),由陳永華建議鄭經所建,初設時僅有祭祀孔子的大成殿,之後又設立作為講學之用的明倫堂,康熙年間多次增修改建,

    而清朝來臺歷任官員均十分重視孔廟之維修,至民國七十二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公佈為國

    家一級古蹟。臺南市孔子廟是全臺第一所廟學合一的學府,儒家思想亦由此擴展至全臺各地,

    其建築依循東晉以來左學右廟的形制;亦即左邊設有明倫堂、文昌閣、六藝齋、教官廨舍等講

    堂、圖書庫、師生宿舍之教學空間,右邊乃祭祀孔子與歷代聖、賢、儒之空間(包括崇聖祠、

    大成殿、東西廡、名宦祠、鄉賢祠);而廟學教育即是在聖廟內舉行釋奠禮儀的教學。13 「臥碑」碑石乃高短於寬的橫扁形制(如下圖),在孔子廟所建置的碑碣中,屬於較少見

    的。其內容在於告示生員端正人品,以為社會表率,並精進學識,成為忠臣良吏,為朝廷奉獻

    心力。且定有違制罰則,令生員遵守。

    9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全臺首學資料彙編》(臺南市: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印行,1997 年 5

    月出版)。此書乃將有關臺南市一級古蹟孔子廟之文獻史料、碑刻內容、匾額文字,彙輯編錄成書。

    書中第二編「碑記」,敘及碑刻之存佚情況,包括「原碑已佚者」、「原碑現存者」二章。 10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市》(上)、(下)篇(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

    分館,1992 年 6 月)。 11 傅朝卿、廖麗君著,《全台首學台南市孔子廟》(臺南市: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0 年 9 月)。 12 黃典權編,《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6 年 3 月)。 13 參閱 http://confucius.cca.gov.tw/subject/pdf/learningshrine.pdf 檢索日期:2012 年 3 月 29 日。

  • 臺南市孔子廟〈臥碑〉書法析論 109

    臺南市孔子廟臥碑照片(筆者攝 2012.3.12)

    學宮置「臥碑」始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 年),明太祖命禮部頒學校禁例十二條,刻石置

    於學宮明倫堂之側,稱為「臥碑」;清初以沿襲明朝舊制為主,因此,清順治九年(1652 年)參酌明十二條〈臥碑文〉而御制為八條,由禮部頒行全國各府、州縣、刊刻於學宮,俾令生員

    知曉遵行。14 臺南市孔子廟〈臥碑〉於同治七年(1868 年)由臺灣府儒學所刊刻,現存於明倫堂左壁,

    而明倫堂右壁〈重修臺灣府孔子廟學碑記〉碑刻,乃述廟學合一之重要;左右二碑石映照清朝

    在臺時對生員品德操守的嚴格要求與儒學教育的重視。〈臥碑〉碑石完好,雖有少數字體筆畫

    線條因風蝕而模糊,然大多保存完整,書體可辨,具有書法藝術與文物美感之研究價值。

    三、〈臥碑〉書法表現形式美感分析

    〈臥碑〉文(如圖三)刻於清同治七年七月,刻治者不明,由臺灣府儒學立石。碑質為花

    岡岩,縱九十五公分,橫一百四十二公分,額刻碑題「臥碑」二字。碑文二十六行,除額刻碑

    題「臥碑」二字,內文共四三一字,前六行每行五至十九字不等,第七至二十三行每行十八至

    十九字,而第二十二至二十六行每行五至二十一字。全碑以楷書寫成。茲分點畫用筆、字體間

    架、行列布局三項分析其表現形式之美感。

    14 參閱曾國棟著,《臺灣的碑碣》(臺北縣:遠足文化有限公司,2003 年 8 月 1 版 1 刷),頁 126。

  • 110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三期

    (一)點畫用筆

    書法是由點畫線條架構而成的抽象藝術。其形態美感的表現,乃是書法家對點線作規則或

    不規則的組織、安排所完成的藝術形式;在此形式內,含蘊著書法家的思想、情感,與對天地

    的感懷和真誠的信守。因此,每一件書法作品,融合其外顯形態與內蘊意涵,自成一有機的生

    命體。而書法抽象的形式表現,可經由觀賞者的視覺審美經驗,對其所呈具的藝術通性法則,

    有所考察、分析,且更進一步的了解書法家所呈具的視覺美感,並與此一有機生命體產生視覺

    對話,引發共鳴。 文字是書法的載體,欲寫成點畫方圓兼備,粗細大小變化、結構穩妥美觀的字形,則用筆

    是否得當,成了書法良窳的關鍵。是故,自古書家對此提出甚多的論點15,趙孟頫在《定武蘭亭跋》中說: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16

    此段話強調用筆在書法中之重要性。今觀諸〈臥碑〉碑刻在點畫用筆上大多運用粗筆,將字體

    寫得極為厚實,乃其用筆上之特色,並在視覺上形成端整豐厚的效果。例如圖一額刻碑題「臥

    碑」,筆畫粗重,豐潤渾厚,顯得沈穩凝練。

    圖 1〈臥碑〉之一(取自《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市》(上)篇)

    而圖二(以下本文中,圖二各字例旁的編碼,乃附錄一原碑之字)首行「廷」(1)、「用」(2)、

    「生」(3)、「上」(4),第三行「父」(5)、「母」(6)、「有」(7)、「非」(8)、「為」(9)、「者」(10)、「子」(11),第四行「三」(12)、「告」(13),第五行「一」(14)、「生」(15)、「員」(16)、「立」(17)、「志」(18),第六行「須」(19)、「互」(20)、「相」(21)、「凡」(22)、「利」(23)、「國」(24)、「宜」(25),第七行「一」(26)、「生」(27)、「員」(28)、「立」(29)、「忠」(30)、「正」(31)、「方」(32)、「用」(33)、「出」(34)、「仕」(35)、「必」(36)、「作」(37),第

    15 唐歐陽詢言:「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癡。又不可瘦,瘦當形枯。復不可

    肥,肥則質濁。」世傳歐陽詢撰,〈付善奴訣〉,收於明汪挺〈書法粹言〉,美術叢書 2 集第 10 輯(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頁 12。張懷瓘認為:「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結體,結構)。三者兼備,此為法書。苟守一途,即為未得。夫用筆豈止於偏傍向

    背,其要在蹲馭起伏。識勢豈止於散水烈火(及),其要在權變改製。裹束豈止於虛實展

    促,其要歸於互出。」世傳唐張懷瓘撰,〈玉堂禁經〉,收於《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

    華正書局,1984 年 9 月初版),頁 207。 16 趙孟頫書,《定武蘭亭十三跋》,《趙孟頫墨蹟大觀》(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 年 9 月),頁

    528。

  • 臺南市孔子廟〈臥碑〉書法析論 111

    八行「良」(38)、「若」(39)、「心」(40)、「必」(41),第九行「行」(42)、「人」(43)、「往」(44)、「自」(45),第一0行「可」(46)、「干」(47)、「求」(48)、「交」(49)、「心」(50),第一一行「全」(51)、「上」(52)、「天」(53)、「知」(54)、「必」(55)、「加」(56)、「以」(57)、「生」(58),第一二行「凡」(59)、「有」(60)、「司」(61)、「官」(62)、「衙」(63)、「門」(64)、「不」(65)、「可」(66)、「入」(67)、「切」(68)、「只」(69),第一三行「人」(70)、「代」(71)、「告」(72)、「干」(73)、「他」(74)、「人」(75),第一四行「作」(76)、「一」(77)、「先」(78)、「生」(79)、「皆」(80)、「須」(81)、「心」(82),第一五行「如」(83)、「從」(84)、「容」(85)、「再」(86)、「問」(87)、「毋」(88)、「行」(89),第一六行「心」(90)、「怠」(91)、「一」(92)、「利」(93),第一七行「生」(94)、「上」(95)、「白」(96),第一八行「治」(97)、「生」(98)等,諸字亦是線條厚實,呈具莊重古雅的美感。

    粗筆字體之外,參有細筆者。如圖二首行「朝」(99)左邊「十」之橫畫、「之」(100)字之撇畫、「諸」(101)字,第二行「人」(102)、「之」(103)字撇畫、「員」(104)字二橫畫、「家」(105)字橫鉤的橫畫以及「豕」的橫畫和三短撇,第三行「當」(106)、「受」(107)字橫鉤畫的橫畫,第四行「既」(108)、「讀」(109)、「書」(110),乃細筆字,而「當」(111)字橫鉤的橫畫,第五行細筆字如「學」(112)、「當」(113)橫鉤的橫畫、「為」(114)三橫折畫之橫畫,「清」(115)右邊橫畫、「官」(116)橫鉤的橫畫、「書」(117)字,第六行「蹟」(118)、「務」(119)、「講」(120)、「愛」(121),「事」(122)、「更」(123),第七行「讀」(124)、「書」(125)、「實」(126),第八行「讀」(127)、「書」(128)、「為」(129)字的三個橫畫,第九行「之」(130)字橫撇畫、「事」(131)字橫畫、「常」(132)、「宜」(133)二字橫鉤的橫畫、「生」(134)字末筆橫畫起筆,第一0行「官」(135)字橫鉤的橫畫、「長」(136)字的三個橫畫、「勢」(137)、「圖」(138)字口內的筆畫、「果」(139)、「善」(140)字除了撇點和圓點之外的筆畫,均為細筆,第一一行「愛」(141)橫鉤的橫畫、「身」(142)字的橫畫及撇畫、「忍」(143)字撇畫,第一二行「之」(144)字的平挑筆畫、「家」(145)字「豕」的橫畫和三個撇畫,第一三行「牽」(146)字橫鉤的橫畫、「連」(147)字的「車」均是,第一四行「講」(148)字,第一五行「受」(149)字橫鉤的橫畫、「有」(150)字的二橫畫、「辯」(151)、「難」(152)、「為」(153)等字,第一六行「盡」(154)字,第一七行「員」(155)字二橫畫、「書」(156)字,第一八行「黨」(157)字橫鉤筆畫。細筆點畫線條健勁有力,對粗筆字做了調和,使得視覺上有更多的變化。

    除了粗、細筆的運用之外,書家對用筆方、圓的考量,亦十分重視。姜夔在《續書譜》中

    言:「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斯可妙矣。」17他認為方圓並濟,乃成美感。康有為亦執

    此相同觀點,他在《廣藝舟雙楫》說:

    妙處在方圓並用,不方不圓,亦方亦圓,或體方而用圓,或用方而體圓,或筆方而章

    法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18

    可知他亦認為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是形成書法神明之處。然亦有持不同的看法,例如周星蓮

    《臨池管見》即言:「古人作書,落筆一圓便圓到底,落筆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種章法。」

    17 姜夔著,《續書譜》,收入楊家駱主編,《宋元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92 年 10 月 4 版),

    頁 102。 18 康有為著,《廣藝舟雙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6 年 11 月臺 7 版),頁 83。

  • 112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三期

    可見書法家在創作中,各以其書學主張,各有其方圓之見,然諸家之論,亦可見對方圓用筆之

    重視。 茲就〈臥碑〉而觀,使用圓筆者,例如圖一「臥」字左邊「臣」上下二筆橫畫以圓筆收筆,

    而右邊豎畫之起筆、收筆亦都是圓筆。同圖一「碑」字左邊石部首筆橫畫以及撇畫藏鋒圓筆收

    筆,而右邊上部分「田」, 折畫亦是圓筆,其下豎畫起筆、橫畫收筆處亦然,顯得渾圓厚實。圖二首行「上」(158)字末筆橫畫,第二行「國」(159)字外圍「口」的折畫,「立」(160)字挑點、末筆橫畫收筆,第四行「當」(161)字「田」的折畫,「三」(162)字三橫畫收筆,「不」(163)字末筆的圓點,第六行「國」(164)字之折筆、第七行「方」(165)字轉折處、「仕」(166)字的「士」二筆橫畫,第八行「若」(167)字橫畫起筆收筆、第九行「行」(168)字二短撇及二橫畫、「害」(169)字末筆橫畫、「往」(170)字右邊三橫畫起筆收筆,以及豎畫起筆,第一0行「不」(171)橫畫起筆收筆、「可」(172)字的橫畫收筆、「干」(173)字二橫畫起筆收筆、「要」(174)字折畫、「希」(175)字橫畫收筆和折畫,第一一行「上」(176)豎畫起筆和二橫畫收筆、「加」(177)字左邊「力」的折筆處、「以」(178)字的撇畫起筆,第一二行「有」(179)字撇畫起筆、「可」(180)字橫畫起筆,第一三行三個「人」(181)字撇畫起筆、「告」(182)字及「干」(183)字橫畫收筆、二個「他」(184)字左邊豎畫垂露收筆,第一四行「作」(185)字二橫畫寫成二個圓點、「先」(186)字豎畫起筆及二橫畫收筆和彎鉤、「生」(187)字三橫畫收筆、「若」字橫畫收筆,第一五行「如」(188)字左邊「女」的起筆、「行」(189)字二短撇起筆及豎畫收筆、「妄」(190)字橫畫起筆收筆、「者」(191)字橫畫起筆收筆和撇畫起筆,第一六行「勿」(192)字首筆撇畫起筆、「民」(193)字折筆處、「切」(194)字右邊「刀」的折筆處、「病」(195)字折筆,第一七行「生」(196)字末筆橫畫起筆、「上」(197)字豎畫起筆、「如」(198)字「女」橫畫起筆、「言」(199)和「有」(200)二字橫畫起筆,第一八行「糾」(201)末筆豎畫起筆、「社」(202)字右邊「土」的豎畫起筆。以上諸字,用圓筆藏鋒,點畫線調顯得柔和圓潤,遒勁深穩。

    而碑中亦使用方筆,並大多出現在折畫,呈具剛健勇勁之美。如圖二首行「用」(203)字橫豎鉤之折筆處;第二行「恩」(204)、「品」(205)、「下」(206)字橫畫起筆收筆以及點畫、「開」(207)、「員」(208);第三行「智」(209)、「者」(210),第四行「既」(211)、「讀」(212)、「書」(213)、「明」(214)、「理」(215)、「再」(216)、「懇」(217)字「艮」的折畫、「告」(218)字豎畫起筆為方筆,其下「口」折筆處、「不」(219)字橫畫起筆收筆,第五行「事」(220)字首筆橫畫收筆,折畫亦然;第六行「須」(221)、「相」(222)、「民」(223)、「事」(224)、「更」(225)、「宜」(226)諸字折畫,而「凡」(227)字橫豎鉤筆畫之折畫處、「利」(228)字末筆豎鉤之起筆;第七行「員」(229)、「居」(230)、「忠」(231)、「厚」(232)、「讀」(233)、「書」(234)、「有」(235)、「實」(236)、「用」(237)等字折畫為方,「立」(238)末筆橫畫起筆收筆亦然;第八行「良」(239)、「吏」(240)、「若」(241)、「為」(242)、「禍」(243)、「患」(244)、「取」(245)字首筆橫畫的收筆,第九行「害」(246)字「口」的折畫、「事」(247)、「者」(248)、「自」(249)、「思」(250)、「省」(251)諸字折筆處亦然,第一0行「員」(252)、「官」(253)、「結」(254)、「圖」(255)、「身」(256)、「若」(257)、「果」(258)諸字折畫,另,「可」(259)字的「口」、「干」(260)字豎畫收筆,亦是方筆;第一一行「全」(261)字三橫畫起筆收筆、「上」(262)字末筆橫畫起筆、「生」(263)字三橫畫收筆、「性」(264)字左邊豎畫收筆及右邊「生」末筆橫畫起筆收筆,以及「福」(265)、「員」(266)、「當」(267)、「忍」(268)、「加」(269)字的「口」

  • 臺南市孔子廟〈臥碑〉書法析論 113

    等折畫,均是方筆。第一二行「凡」(270)、「有」(271)、「司」(272)、「官」(273)、「門」(274)、「可」(275)、「即」(276)、「己」(277)、「只」(278)、「許」(279)字的「口」等,其折筆處均為方筆,另,「許」字短撇、「切」(280)字「土」末筆挑畫的起筆、「家」(281)字的點畫等均為方。第一三行「告」(282)、「連」(283)等諸字折筆,以及第一個「不」(284)的橫畫起筆收筆、「干」(285)字二橫畫起筆、「生」(286)字豎畫起筆。第一四行「員」(287)、「當」(288)、「尊」(289)、「敬」(290)、「若」(291)、「講」(292)、「說」(293)、「皆」(294)諸字折畫,另,「說」字豎彎鉤轉折處為方,第一五行「聽」(295)、「如」(296)、「有」(297)、「明」(298)、「問」(299)、「師」(300)、「者」(301)諸字折筆亦然,而「毋」(302)折筆處及橫畫起筆收筆、「為」(303)字折筆及長撇起筆、「有」字橫畫起筆收筆、「再」(304)字橫畫收筆、「行」(305)字二橫畫收筆、「亦」(306)字首筆點畫起筆和橫畫收筆,第一六行「當」(307)、「軍」(308)字橫鉤轉折處、「盡」(309)、「訓」(310)、「勿」(311)、「怠」(312)、「惰」(313)、「許」(314)字折畫,另,「教」(315)字右邊撇畫起筆與橫畫收筆、「軍」字橫畫收筆、「不」(316)字橫畫起筆,第一七行「員」(317)、「書」(318)、「陳」(319)、「言」(320)、「如」(321)、「有」(322)、「白」(323)、「違」(324)諸字折畫為方,另,「生」(325)字短撇起筆和首筆橫畫收筆、「上」(326)字末筆橫畫起筆,第一八行「論」(327)、「治」(328)、「許」(329)、「員」(330)、「黨」(331)、「盟」(332)諸字折畫,另,「草」(333)字折畫及末筆橫畫收筆、「多」(334)字二「夕」的轉折處、「人」(335)字撇畫起筆、「許」字右邊二筆橫畫收筆處。以上諸字均是方筆,方整遒勁,蘊藉含蓄,而有方有圓,呈具遒勁溫潤,典雅沈穩之美。

    綜上所述,此碑在點畫線條方面,雖全以楷書寫成,然用筆上,運用粗筆、細筆,相兼相

    得,又方筆、圓筆,兩相映照,剛柔並濟,於剛健遒勁中,有著圓潤豐厚,誠可謂神而明之。

    (二)字體間架

    間架乃字之結構,即安排點畫線條構築成字,使其獨立而有神韻。趙宧光言:

    能結構不能用筆,猶得成體,若但知用筆,不知結構,全不成形矣。19

    可知字之神韻的傳達,乃依其點畫得所的結構。若無字體結構,但有用筆,依然無法成形。今

    人鄭曉華言:

    「結構」是指由一定數量的筆畫、線條在一定的空間內按照一定的規則擺放而形成的

    一種筆畫線條動態張力關係,實際上,它是一種透過空間而呈現出來的書法傾訴語言。

    他和筆畫線條的點畫儀態一樣,也是書法家表現情感的一種手段。20

    上述所言,可知字形與空間關係密不可分,而其亦是書家傳達情感的方式之一。此種由點畫線

    條架構成的字體的圖形密閉與否之空間形態,具有距離遠近以及壓力大小的視覺效果,並關乎

    著整篇作品的美醜。鄭曉華更深入指出:

    19 趙宧光著,《寒山帚談》,上卷,收入《明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印行,1971 年出版),頁

    32-33。 20 鄭曉華著,《書法藝術欣賞》(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原中國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 年 11 月),頁

    33。

  • 114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三期

    筆畫和線條以長、寬、高及由此而形成的形狀、厚度來表現力量,展現藝術家情感,

    而「結構」則以其點畫之間的張力關係,一種空間的「敘述語」,從另一個角度強化

    表現這些內容;點畫的形儀顧盼有姿,這是一種形態語言的藝術訴說;一定結構格局

    中的點畫之間的拉扯、抗衡,這也是一種藝術話語、藝術表述。……書法筆畫、線條

    的形式組合中,「結構」也獲得了一種獨立視覺藝術語言的意義。21

    點畫線條是一種視覺語言,而字形亦是在一定的構築空間中的視覺對話。經由這樣的視覺關係,

    在平面空間裡,線條或字的圖形之間,距離愈近(不能等於零)彼此間的引力關係愈強;其間

    有一種動力的張力(Dynamic tension)效果,當兩單位靠近時,張力或壓力愈強,當兩單位距離適當時,則有一種不即不離的力量在;當距離漸遠,則引力漸弱,終至於無,書法至此,則

    毫無美感可言。22 此外,對於字體結構之穩妥或字之造型,可依自然原則、比例原則、勻稱原則、平衡原則、

    照應原則、變化原則作為經營考察。23就自然原則而言,王澍曰:

    作字不須豫立間架,長短大小,字各有體,因其體勢之自然,與為消息,所以能盡百

    物之情狀,而與天地之化相肖,有意整齊,與有意變化,皆是一方死法。24

    王氏之言,說明字體本身有其天然的長短、大小、斜正、疏密,需「因其體勢之自然」,即成

    字形結構。 以〈臥碑〉碑刻書法而言,如圖二的「一」字(第二、五、七、九、一、一四、一六、一

    七、一八行),「以」字(第一七行),「之」字(第一、二、六、九、一一行)、「亡」(第

    四行)、「術」(第八行)、「加」(第一一行)、「如」(第一五、一七行)等諸字為寬扁

    形,即是字形略成橫扁,其上下距離較左右距離近,張力較強,字體呈具寬扁的形態,筆勢極

    為自然生動。乃李淳所言:「短者切勿求長。」25而高長形如圖二「用」(第一、七行))、

    21 同上,頁 33-34。 22 參閱蔡長盛著,〈中國書法的視覺及美感效果〉,《新竹師專學報》,第 10 期,1984 年 5 月,頁

    195-196。 23 參閱蔡崇名著,《書法及其教學之研究》,頁 635-650。 24 王澍著,《淳化秘閣法帖考正》,頁 478。 25 李淳著,〈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收入清馮武編《書法正傳》(臺北:商務印書館,1989 年),頁 77。

  • 臺南市孔子廟〈臥碑〉書法析論 115

    圖 2〈臥碑〉之二(取自《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市》(上)篇)

    「生」(第一、二、五、七、九、一一、一三、一四、一七、一八行)、「立」(第一、五、

    七、一八行)、「家」(第二、一二行)、「父」(第三、四行)、「母」(第三、四行)、

    「愚」(第三行)、「魯」(第三行)、「有」(第二、三、七、一二、一五、一七行)、「書」

    (第四、五、七、八、一七行)、「再」(第四、一五行)、「立」(第二、五、七行)、「臣」

    (第五行)、「官」(第五、八、一二行)、「事」(第五、六、九、一二行)、「互」(第

    六行)、「民」(第六、一六行)、「愛」(第六、一一行)、「更」(第六行)、「宜」(第

    六、九行)、「居」(第七行)、「出」(第七行)、「患」(第八行)、「害」(第九行)、

    「自」(第九行)、「其」(第九行)、「身」(地九、一0、一一行)、「干」(第一0、

    一三行)、「求」(第一0行)、「交」(第一0行)、「善」(第一0行)、「全」(第一

    一行)、「天」(第一一行)、「己」(第一二行)、「牽」(第一三行)、「未」(第一五

    行)、「妄」(第一五行)、「勿」(第一六行)、「怠」(第一六行)、「軍」(第一六行)、

    「員」(二、五、七、一0、一一、一四、一七、一八行)、「言」(第一七行)、「罪」(第

  • 116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三期

    一八行)、「多」(第一八行)、「當」(第一、三、四、五、一一、一四、一六行)、「賢」

    (第三行)、「智」(第三行)、「者」(第三行)、「為」(第三、五、八、一四、一五行)、

    「懇」(第四行)、「危」(第四行)、「志」(第五行)、「恩」(第二行)、「載」(第

    五行)、「長」(第一0行)、「司」(第一二行)、「凡」(第六、一二行)、「究」(第

    六行)、「厚」(第七行)、「實」(第七行)、「用」(第一、七行)、「良」(第八行)、

    「成」(第八行)、「往」(第九行)、「常」(第九行)、「省」(第九行)、「勢」(第

    一0行)、「要」(第一0行)、「希」(第一0行)、「果」(第一0行)、「尊」(第一

    四行)、「先」(第一四行)、「皆」(第一、一四行)、「容」(第一五行)、「毋」(第

    一五行)、「妄」(第一五行)、「盡」(第一六行)、「惰」(第一六行)、「軍」(第一

    六行)、「言」(第一七行)、「草」(第一八行)、「罪」(第一八行)諸字形體結構左右

    兩邊的距離較近,彼此之間的引力較強,字體形態顯得高長挺拔,結構穩妥,亦即李淳所言:

    「長者原不喜短。」。26另有圓圍者,如圖二「心」(第六行、第八行、第一0行、第一四行、

    第一六行)、「必」(第七行、第八行、第一一行),字之外線為圓曲式,在此密閉的原曲線

    內,每個點畫線條的位置,彼此有其不即不離的關係存在。亦有三角形者,其左右兩邊為等長

    的情形,使得結構不致歪傾,如圖二的「人」字(第二行、第九行、第一三行、第一八行),

    「上」(第一行、第一一行、第一七行),「入」(第一二行),「下」(第二行)則是倒三

    角形。在正形方面,如圖二「國」(第二、六行),「圖」(第一0行),「朝」(第一行)、

    「諸」(第一行)、「報」(第一行)、「所」(第二、五行)、「廷」(第一行)、「條」

    (第二行)、「教」(第二、三、一六行)、「開」(第二行)、「列」(第二行)、「於」

    (第二行)、「後」(第二行)、「既」(第四行)、「讀」(第四、七、八行)、「明」(第

    四、一五行)、「理」(第四行)、「使」(第四行)、「不」(第四、一0、一二、一三、

    一六、一八行)、「陷」(第四行)、「蹟」(第六行)、「務」(第六行)、「須」(第六

    行)、「講」(第六、一四行)、「利」(第六、一六行)、「留」(第六行)、「正」(第

    七行)、「仕」(第七行)、「作」(第七行)、「就」(第八行)、「取」(第八行)、「禍」

    (第八行)、「行」(第九、一五行)、「殺」(第九行)、「結」(第一0行)、「進」(第

    一0行)、「德」(第一一行)、「知」(第一一行)、「福」(第一一行)、「輕」(第一

    二行)、「即」(第一二行)、「與」(第一三行)、「他」(第一三行)、「連」(第一三

    行)、「敬」(第一四行)、「誠」(第一四行)、「聽」(第一五行)、「難」(第一五行)、

    「師」(第一五行)、「病」(第一六行)、「制」(第一八行)、「論」(第一八行)、「黜」

    (第一八行)、「把」(第一八行)、「社」(第一八行),諸字其上下、左右邊線均等距,

    張力或壓力均等,字形方整穩妥。另,梯形者如圖二「生」(第一、二、五、七、九、一一、

    一四、一七、一八行)、「品」(第二行)、「三」(第四行)等諸字,兩邊等長的斜線,由

    上而下,兩邊距離由進而遠,張力亦由大逐漸變小,結構亦無鬆散之虞。 再就比例原則而言,獨體字可由筆畫長短、布白多寡察之,合體字則審其各部分之大小得

    之。27觀之〈臥碑〉,「開」、「列」、「於」、「朝」乃左右二部所組成之合體字,各部比例

    26 同上。 27 參閱蔡崇名著,《書法及其教學之研究》,頁 638。

  • 臺南市孔子廟〈臥碑〉書法析論 117

    以二分之一各半比例組成字體結構,誠是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所言:「取左右平而無讓,

    如兩人併相立之形。」28而「劣」、「員」、「告」(第四行)、「多」字(第一八行)乃上下

    二部之結構,各部以二分之一各半比例組成字體,另,「術」(第八行)、「衙」(第一二行),

    則是一個字由三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各佔三分之一,比例分配得當。「多」字(第一八行)

    上下二個「夕」字以各佔二分之一比例組成字體,且相同的「夕」字整齊的上下疊放,呈具勻

    稱形式美感。另,「罪」字上面「四」佔三分之一,而「非」佔三分之二,其左右邊又各佔二

    分之一,「盟」字下「皿」佔三分之一,上面「明」又各佔二分之一,比例分配有致,結構上

    嚴謹穩妥。 書法藝術講求筆畫線條的美感,因此,在表現字形的多元可能,視覺上的豐富上,可採變

    化原則。如圖二原「父」(第三、四行)字圓點之處,寫成豎彎鉤。原「往」字(第九行)右

    邊的「主」寫成「生」,原「切」字(第一二行),左邊寫成「土」,末筆為挑畫。原「不」

    字(第一0行)豎畫,寫成豎鉤。原「魯」字(第三行)上面「魚」寫成「曾」,「臥」(額

    刻碑題)字右邊「人」寫成豎畫和斜捺,「碑」字右邊少了短撇。諸字變化使得楷書在端整規

    矩中,顯得活潑而靈動,增添字體的更多形貌。另,字體將其自然造型加以改變,亦是楷書美

    感風貌的呈現,例如圖二「告」字(第四、一三行)、「亦」字(第一三、一五行)、「史」

    (第五行)、「愛」(第六、一一行)、「吏」(第八行)、「若」(第八、一0、一四行)、

    「全」(第一一行)、「忍」(第一一行)等,原高長形,寫成寬扁形。另,原高長形寫成方

    正形,如圖二「朝」(第一行)、「學」(第五、一四行)、「忠」(第五、七行)、「清」

    (第五行)、「直」(第七行)、「邪」(第八行)、「刻」(第八行)、「無」(第八行)、

    「思」(第九行)、「可」(第一0行、一二行)、「性」(第一一行、)、「門」(第一二

    行)、「只」(第一二行)、「許」(第一二、第一三、一八行)、「代」(第一三行)、「告」

    (第四、一三行)、「詞」(第一三行)、「訟」(第一三行)、「證」(第一四行)、「說」

    (第一四行)、「從」(第一五行)、「問」(第一五行)、「訓」(第一六行)、「致」(第

    一六行)、「陳」(第一七行)、「建」(第一七行)、「白」(第一七行)、「違」(第一

    七行)、「治」(第一八行)、「盟」(第一八行)、「持」(第一八行)、「糾」(第一八

    行)、「忍」(第一一行)、「受」(第三、一五行)等,此類字於碑文中為數不少,再加上

    自然原則之方正形甚多,其方整謹嚴,將規條的精神具現無遺。另,原方正形寫成寬扁形,如

    「或」(第三行)、「方」(第七行)、「以」(第一一行、)、「衙」(第一二行)、「辯」

    (一五行)、「切」(第一六行)等諸字,使得字形姿態上靈動活潑。 全碑字體以其對筆點線筆畫安排組織而形成字體圖形之造形有著高長、寬扁、方正、圓圍、

    梯形、三角形之形貌,並在字形自然形態下,加以變化,使其形式表現充滿視覺多元樣貌的美

    感。此外,筆勢靈動,使得筆畫線條的安排錯置,並無鬆散脫落的缺點,其平穩精緊,均無一

    針可容之隙,顯得沈著凝鍊,莊重古雅,與規約的內容相呼應。

    (三)行列布局

    積字成行,累行成篇,安排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關係,使其彼此氣勢連貫,呈具顧盼有

    28 李淳著,〈大字結構八十四法〉,頁 70。

  • 118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三期

    姿的韻境,則是章法。因此,一書作中字的間架可謂小結構,章法則是大結構;是書法作品整

    體空間的藝術語言。 章法之所以重要,乃其能使字字行行的布局,產生一種大小適宜,疏密合度,節奏和諧,

    照應謹嚴的藝術效果。29不同的書體,對於布局的分行安排亦有所不同,胡小石將之分為三式,

    他說:

    一為縱橫行皆不分者,二為有縱行而無橫行者,三為縱橫行俱分者。30

    而此三式中,楷書字之形體端整,字字獨立,是故,大多為第二式和第三式。第二式特點在於

    豎行整齊、橫行參差;亦即豎行行距相等,而豎行中的字距不等,例如王羲之書《黃庭經》、

    王獻之書《洛神賦》即是;另,第三式又可分為「字距相等、行距相等、字距與行距也相等」

    和「字距相等、行距相等、字距與行距不相等」,前者明文徵明書《出師表》屬之,後者如唐

    歐陽詢書《九成宮醴泉銘》;第二式布局風格疏宕多姿,第三是則顯得莊重嚴整。31此三式之美

    感,可由藝術形式之完整原則、統一原則、整齊原則、調和原則、變化原則,32加以考察掌握。 書法另一生命是布白,其與筆畫線條之間,有著相依存的密切關係。清包世臣在《安吳論

    書》言其學書過程受法於懷寧鄧石如時曰:

    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33

    此段話提到書家對於作品的完成,除了有筆畫處之外,另外,還有無筆畫處,而「疏可走馬」、

    「計白當黑」之布白部分,即是那無筆畫處,也是形成書法美感的一部分。線條形象與布白背

    景的互動變化,除了書法空間的營造之外,並因此而與全篇行氣的掌握息息相關。在字的藏鋒

    出鋒,及字字之間的首尾相應,上下相接,行行之間左右相得的間隔布白,有著相連的行氣存

    在,貫通全篇。是故,書家創作從第一個字的第一筆到最後一個字的最後一筆,均是氣脈相連

    相貫;而不管是筆筆獨立,或連筆,布白處亦是氣脈行走之處,意即古人所言「筆斷意不斷」。34

    現就上述之論,探討〈臥碑〉行列布局。在章法字行安排上,除橫寫額刻碑題「臥碑」二

    字,字間布白疏可走馬,餘碑文部分乃屬「縱橫行俱分者」中之「字距相等、行距相等、字距

    與行距不相等」;觀諸圖三,字與字之間距離均十分緊密,行與行維持一定的布白,然行間距

    離較字間距離寬疏。 茲就完整原則而言,章法乃累行成篇者,因此宜首尾完整,不可有所欠缺,就一行而言,

    字須布滿行間,不可任意空白;就全篇而論,除末行可不填滿,留作題署外,各行亦須布滿。

    今觀〈臥碑〉,圖三第七行至第二二行乃生員遵守之條教規範,除每一條規的起始空一格之外,

    其餘每行均無任意空白。而此碑乃朝廷刊立之法規,因此,為表對朝廷尊重,碑文前六行、文

    末第二三行至第二五行,逢「欽定」、「朝廷」、「國恩」、「制論」均另提次行之首,留有

    29 參閱洪丕謨、赫崇政著,《楷書教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8 年 10 月 3 刷),頁 83。 30 胡小石著,〈中國書學史緒論〉,《書學》,第 1 期。 31 參閱洪丕謨、赫崇政著,《楷書教程》,頁 83。 32 參閱蔡崇名著,《書法及其教學之研究》,頁 652-656。 33 清包世臣著,《安吳論書》,美術叢書初集第 9 輯(臺北:藝文印書館),頁 5。 34 蔡長盛著,,《新竹師專學報》第 10 期,1984 年 5 月,頁 198。

  • 臺南市孔子廟〈臥碑〉書法析論 119

    布白,而無法字滿行間,此外,最後一行作為題署,於日期之處空白,留待立石日刻上,全篇

    布局與內容相呼應,有首有尾,誠是符合完整原則之藝術美感形式。

    圖 3〈臥碑〉之三(取自《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市》(上)篇)

    次就統一原則而言,〈書法三昧〉曰:

    一字有一字之起止,朝揖顧盼;一行有一行之首尾,接上承下之意。此乃古人不傳之

    玄機,宜加察焉。35

    此乃言一行之中,字與字上下、左右之間,有一無形中心線貫串其中,使首尾氣勢相連、左右

    平行一致,無偏頗之情態,而能連成一有機整體。今觀〈臥碑〉,如圖三碑文前六行,以其為

    朝廷公文,逢「欽定」、「朝廷」、「國恩」、「制論」均挪台於次行之首,其下雖為布白,

    然行氣不斷,字間有一無形的中心直線貫串而下,行間則血脈不斷,第七行至第二二行乃生員

    遵守之條教規範,字與字之間緊密相連,形成一節奏甚快的實體,而行與行之間維持固定且穩

    定的布白距離,每一條規的起始雖空一格,然行氣行走其間,並無中斷,至文末第二三行至第

    二五行,以及最後作為題署的末行,不論有筆處或無筆處,無形的中心線以垂直的方式,使氣

    脈流貫全篇,誠是「接上承下」形成統一性。 另就調和原則而言,此乃藝術美感形式之統調(Unity)關係,世傳王右軍《題衛夫人筆陣

    35 馮武編著,《書法正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9 年 10 月臺 12 版),頁 22。

  • 120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三期

    圖後》云:

    若欲書,先乾研墨,凝神靜慮,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骨相連,意

    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

    其點畫耳。36

    孫過庭亦言:

    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37

    右軍之言,係謂書家提筆作字之先,面對表現的平面空間凝神靜慮之構想時,有一全盤的知覺

    感應從事行數的預定、大小的安排,以及字的筋骨神血之間的脈動關係。作品中的各部份可以

    獨立存在,也可以互相需要,而和全體之間更有著相依存的統調(Unity)關係,而此亦是所有成功藝術品的特色。而孫氏說明藝術表現形式上,全體必須統攝各部份,而部份也影響了全體

    的整合;彼此之間不是片斷或不相關聯的活動,乃是一種部份與部份之間、部份與全體之間,

    有機且嚴密組合成的一個完整的全體。而有關在藝術表現形式的整體上,部份與全體之間所呈

    顯的「形體的和諧」,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得闡釋曰:

    為了求美起見,一個活的生物與每一由部份組成之整體不僅在其各部份之配置上呈現

    一定之秩序,而且要有一定的大小。美與大小及秩序相關。38

    可知形體和諧美感的呈顯,包含大小得宜的體積,以及有組織、有安排的秩序。換言之,藝術

    是一種秩序(Art is order ),而藝術家是此一秩序的建立者;藝術家將他對自然的觀察所得、對人生的各種體驗,作為資料;然後加以安排、整理、裁剪、組織這些資料,使成一個首尾一

    貫的整體、一種完美的秩序,即是藝術家的創造活動。39 現就調和原則觀〈臥碑〉部分與全體之布局安排。〈臥碑〉布局可分為四層,如圖三首層

    乃額刻碑題「臥碑」二字,由右而左,為全碑唯一橫寫;而次層乃第一行至第七行,敘述刊立

    〈臥碑〉緣由,第三層乃第八至二二行,即生員遵守的規範,亦佔全碑布局最多比例,而第四

    層自第二三行至二五行,其下亦留有甚多布白,乃敘違規犯罪之處罰,末行乃臺灣府儒學刊立

    年月題署。全文字行安排上,既有直行亦有橫列;而由於書寫習慣的關係,以及為使視線能夠

    不受左右行所吸引,能夠順暢直下,大多數的書法作品,大抵上下之間較左右行間的距離為小,

    〈臥碑〉亦然。此外,在美術心理學中,「群化原則」的運用,都與書家所強調的行氣及視覺

    美感效果有關。近接原則是「群化原則」中之一項,乃指書面上,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同

    質性部分的近距離接鄰。如圖三第三層即生員遵守的規約,字與字之間的距離幾無一針之縫,

    緊密相連,幾乎形同一體,實不可分,字間布白甚少,行氣貫串其間,亦佔全碑布局最多比例,

    屬於同質性的近距離接鄰,形成群化關係。而首層布白寬闊,疏可走馬;次層以其文章性質乃

    朝廷公文,逢「欽定」、「朝廷」、「國恩」、「制論」均挪抬於次行之首,其下留有甚多布

    36 世傳王羲之著,〈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收入張彥遠編《法書要錄》卷 1(臺北:世界書局印行),

    頁 16。 37 孫過庭著,《書譜序》,收入《唐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88 年 5 月 6 版),頁 6。 38 亞里斯多得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 年 11 月 7 版),頁 79。 39 參閱姚一葦著,《藝術的奧秘》(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8 年 9 月初版),頁 108。

  • 臺南市孔子廟〈臥碑〉書法析論 121

    白;而第四層「月」「日」之間的布白,留待刻上立石日期,與右邊第二五行的布白結為一體。

    此首層、第二層、第四層布白之處,不但「疏解」了佔有甚多比例的第三層之密集性,亦襯托

    生員遵守的規約在視覺效果上的份量,並將此碑主題突顯出來,使規約的每個字體書法美感,

    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全碑在有筆處的字與無筆處的布白之量、質方面雖然不同,但呈具不

    偏於一端的均衡形式的美感。此外,字形結構高長、寬扁、方正、圓圍、梯形、三角形,多元

    錯置變化,在規矩端整中寓有活潑、靈動之風貌。因此,全碑經由四層各部分彼此之間有機嚴

    密的組成各自的一個小整體,而四個小整體之間相互產生關連,彼此有機且依存在一起,表現

    一個有秩序、大小、組織,錯置得宜,具有調和的藝術形式,使得碑文書法在布局安排上,既

    端整規矩又充滿視覺變化之美感。 從以上的行列布局表現中,可知經由筆畫線條、字體大小、布白空間之和諧配置,有著書

    法家創造的秩序性。而在此美的秩序中,具有部份和部份之間的關係,亦即「共項的分化」

    (Differenzierung eines emeinsamen);此種關係是可以變化,也可以分殊背馳,甚至可以相互碰撞,不僅不會構成共相間的否定或支離,反而由於共相而使彼此之間貫串起來。40所以各部份

    之間不是機械的拼湊,而是各個獨立的部分,從屬於全體的統一之中,形成一種有機性的融合

    美感。

    四、〈臥碑〉文字內容闡釋

    明洪武二年(1369 年)詔令境內立學,十五年命禮部頒學校禁例十二條於天下(以下簡稱明十二條,參見附錄)。《明史‧選舉志一》︰

    十五年頒學規于國子監,又頒禁例十二條于天下,鐫立臥碑,置明倫堂之左。其不遵

    者,以違制論。41

    十二條禁例要求生員須專注研學、修身、進德,不得輕易興訟與妄言軍國政事;並碑刻條文置

    於學宮明倫堂之側,是為臥碑鐫立於明倫堂之始。清初,依循明制,《清史稿》載:

    世祖戡定天下,命賑助貧生,優免在學生員,官給廩餼。順治七年,改南京國子監為

    江寧府學。尋頒臥碑文,刊石立直省學宮。42

    可知清順治七年,循洪武之制於學宮頒立〈臥碑〉文,碑刻於學宮明倫堂。清人領臺亦實施廟

    學合一之制,其將明十二條文節略為八條(以下簡稱清八條),勒立於孔子廟之明倫堂,作為

    生員進德修業之準則。 此清八條的〈臥碑〉文內容,可分為三個層次結構。 第一層結構由禮部首揭生員領受國家廩膳公費,且受到以禮相待之尊重,其目的在於培養

    成為國家賢能之才,以為朝廷所用。並強調八項條例是端立人品的規範。 第二層結構內容即八項規範條例,首條出之以「孝」的角度言:「生員之家,父母賢智者,

    子當受教;父母愚魯或有非為者,子既讀書明理,當再三懇告,使父母不陷於危亡。」此首條

    40 參閱姚一葦著,《藝術的奧秘》(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8 年 9 月初版),頁 255。 41 清張廷玉等奉敕編纂,《明史 選舉志一》(上海市:上海書店,1991 年)。 42 趙爾巽、柯劭忞總纂,楊家駱主編,《清史稿》,臺北:鼎文出版,1979。

  • 122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三期

    乃從明十二條的第二條:「生員父母有過,必懇告於再三,毋致陷父母於危辱。」擴延而來,

    且前者較之後者敘述更為詳盡;顯見明、清對此均認為生員在態度上,須倍加用心。文以父母

    賢智與否分述生員孝道之方;若父母賢智,自當受教;若非然,生員宜委婉勸告,勿陷雙親於

    不幸。在《禮記‧曲禮》中有言:「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43又,《論語.

    里仁》篇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44乃本諸儒家孝道觀念對父母

    規勸所應有的態度。 第二條例從孝道開展而出,切入為官之志。其言曰:「生員立志當學為忠臣清官,書史所

    載忠清事蹟,務須互相講究,凡利國愛民之事,更宜留心。」即生員須以成為忠臣清吏為讀書

    志向,彼此之間互相切磋琢磨,砥礪上進,心中時念對國家百姓有益之事。此條例未見明十二

    條中,乃清順治所增。 第三條例則強調生員須以修身為要,其言曰:「生員居立忠厚正直,讀書方有實用,出仕

    必為良吏。若心術邪刻,讀書必無成就,為官必取禍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殺其身,常宜

    思省。」此明十二條亦無。其言生員須重視內在忠厚正直的修為,讀書方能作用於出仕時成為

    良吏;反之,則自取其禍,害人害己。此強調自我忠誠寬厚之內化工夫的重要,並分析利弊得

    失的後果。 而條例四:「生員不可干求長官、交結勢要,希圖進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

    以福。」明十二條未列此條。而此條例告誡生員不要為了晉身仕階而攀附權貴,結黨營私,並

    以上天賜福的功利方式,表示對心善德全者之肯定。對於出仕的態度,在《論語.里仁》篇裡,

    孔子即言:「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45另,《中庸》第十四章亦載:

    「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

    曰:『射有似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46《論語》與《中庸》皆從反求諸己,自我修

    德的工夫說起,而〈臥碑〉文則訴諸天意作為修己之福報,此不免將修身進德與功利連結一起。 對於訴訟之事,條例五言:「生員當愛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門,不可輕入。即有切己之事,

    只許家人代告,不許干與他人詞訟,他人亦不許牽連生員作證。」明十二條對此,則列為首條

    曰:「生員事非干己之大者,毋輕訴於官。」另,第十條曰:「江西、兩浙、江東之民,多有

    代人訴狀者,自今不許。」雖非直指生員,然亦有告誡不許代人訴狀。顯見明、清對生員在此

    方面的強調、要求,而清八條規定更為嚴格,不准生員牽連訟告,不單己身,亦不可為他人作

    證。對此,在《大學.釋本末》篇中,孔子提出對於聽「訟」的基本態度是︰「聽訟,吾猶人

    也;必也使無訟乎。」47《大學》引孔子之言,認為「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48亦即治國之本乃在於以德化民,而「無訟」則是具體成效的表現。

    在教學方面,條例六亦有所規範:「為學當尊敬先生,若講說皆須誠心,聽受如有未明,

    從容再問,毋妄行辯難。為師者,亦當盡心教訓,勿致怠惰。」明十二條在此方面分列於第五

    條:「為學之道,必尊敬其師。凡講說,須誠心聽受,毋恃己長,妄為辯難。」以及第六條:

    43 清孫希旦編,《禮記集解》(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年),頁 147。 44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里仁》,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 年 9 月,頁 73。 45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里仁》,頁 72。 46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頁 24。 47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大學‧釋本末》,頁 6。 48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大學‧釋本末》,頁 6。

  • 臺南市孔子廟〈臥碑〉書法析論 123

    「為師者當體先賢竭忠教訓,以導愚蒙。」明、清條例皆從師、生二者的職責態度言之。強調

    生員當尊重老師,誠心接受教誨,不得自恃己長,強辯疑難。在《論語.子張》篇:「子夏曰︰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49即言治學的方法。而為師者,當盡教導之責,

    誨人不倦。在《禮記‧學記》中言:「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

    敬學。」50另,《論語.述而》篇以孔子「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51作為教師在教

    育方面的典範。顯見立於明倫堂之〈臥碑〉文,在教育上並非單就生員予以規範,連教師在教

    學上,亦提醒須勤勉教學,使學生亦能兢兢業業於學問的精進。 除了對生員進德修業的條例之外,〈臥碑〉文亦有對生員嚴苛的罰則,例如第七條「軍民

    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如有一言以建白,以違制論,黜革治罪。」明十二條的第三條

    有言:「軍國政事,生員毋出位妄言。」二者皆反對生員對軍民之事,對上發言,而清條例的

    規定,更為嚴厲,以治罪作為罰則。 第八條例曰:「生員不許糾黨多人,立盟結社,把持官府,武斷鄉曲。所作文字,不許妄

    行刊刻。違者,聽提調官治罪。」明十二條無此條。與第七條例相同者,此條例亦以「治罪」

    作為違反者之嚴重警示,可見清廷對此之重視;亦可見其在思想上對生員所實施文字、言論的

    發表、立盟結社等嚴格管控的作法。 清八條〈臥碑〉文的第三層結構乃書刻頒佈時間「同治七年七月」與勒石單位「臺灣府儒

    學」,而立時日期未刻入。 觀諸清八條中,刪除了明十二條的第四、八、七、九、十二條。第四條曰:「生員有學優

    才贍、深明治體、年及三十願出仕者,許敷陳王道,講論治化,述為文辭,先由教官考較,果

    有可取,以名上於有司,然後赴闕以聞。」第八條:「在野賢人君子,果能練達治體,敷陳王

    道,許其赴京面奏。」此二條皆屬拔擢優秀人才,進京表奏,為朝廷所用之方式。第七條曰:

    「生員勤惰,有司嚴加考較,獎其勤敏,斥其頑惰,斯為稱職。」此針對生員的督察者應對生

    員治學態度,嚴加注意,賞善罰惡,忠於職守。第九條曰:「民間冤抑等事,自下而上陳訴,

    不許僭越。」言生員不得僭越百姓陳訴冤情之程序,造成審判的混亂與百姓的不安。另,明第

    十二條曰:「十惡之事,有干朝政、實跡可驗者,許密以聞。」則明十二條中鼓勵生員揭發干

    預朝政之惡事,以免導致朝廷陷於危殆而不自知。 〈臥碑〉文的規範內容,包含孝道、立志、進德修業,以及師生教與學之道的準則,其對

    生員立身處世之規範,則是沿承自《禮記》、《論語》、《中庸》、《大學》之儒家思想教育。

    而懲戒治罪的條例,亦顯現清廷統治漢人初期對知識份子的壓抑與戒心。 〈臥碑〉鐫刻清廷對生員的禁例條文,其內容謹嚴,條例清楚,由朝廷禮部所頒佈,可見

    其重要性與威嚴性。其目的在於公告周知,俾使生員遵循,不得違制。是故,書法楷、行、篆、

    隸諸體中,楷書以其端整平正的筆畫筆法、穩妥的字體間架與行列有序的章法布局,成為通曉

    易懂,復能達到公告佈達目的的碑刻書體。而〈臥碑〉碑刻書法,如前述表現形式分析,其不

    僅能傳達條例之重要內容,亦具有書法美感風貌,兼具法規與藝術二者之作用,亦使理性與感

    性調融併陳於碑刻書法中。

    49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論語‧子張》,頁 188。 50 清孫希旦編,《學記‧禮記集解》(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年)。 51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論語‧述而》,頁 93。

  • 124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三期

    五、結語

    臺灣是一塊充滿生機盎然的島嶼,她既擁有中華文化的精粹,又吸收西洋文化的豐富養分;

    一方面傳承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開創中華民族歷史上許多嶄新、可貴的成就。而在

    這份傳承與開創艱鉅的歷史生命風貌中,臺灣的廟宇、古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表現臺

    灣人民的建築美學與時空意識,更經由書刻於廳殿、廂廡之楹柱、壁門、匾額,以及碑石上的

    楷、行、篆、隸、草書的書法文字,展現臺灣人民源遠流長的開發歷史、思想信仰及倫理價值

    之人文風貌,並具備藝術、宗教、文化、社會、教育等多元功能。 而從勒立於臺南市孔子廟的〈臥碑〉碑刻書法的表現形式與文字內容的研析中,窺見臺灣

    漢字書法的淵源久遠及其與漢文化的血脈關連。經由端整嚴謹的楷書點畫用筆之粗細方圓、多

    樣的字體間架之視覺效果、行列有致的布局,表露臺灣在清領時期與當時中國大陸的生員相同,

    一則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另則受清廷思想、言論與出版的箝制。而從孔子廟的〈臥碑〉碑刻書

    法中,亦見證了臺灣的歷史命運與文化臍帶的緊密關係,始終是割捨不斷的人文情緣。

    參考文獻

    專書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 年 9 月。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市》(上)、(下)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

    館臺灣分館,1992 年 6 月。 亞里斯多得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 年 11 月 7 版。 祝嘉著:《書學》,臺北:正中書局,1969 年。 姚一葦著:《藝術的奧秘》,臺北:臺灣開明書店印行,1978 年 9 月初版。 姚一葦著:《美的範疇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印行,1982 年 12 月 2 版。 洪丕謨、赫崇政著:《楷書教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8 年 10 月 3 刷。 (清)孫希旦編,《禮記集解》(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年。 康有為著:《廣藝舟雙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6 年 11 月臺 7 版。 張彥遠編:《法書要錄》,臺北:世界書局,1988 年 5 月 6 版。 馮武編著:《書法正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9 年 10 月臺 12 版。 張廷玉等奉敕編纂,《明史》,上海市:上海書店,1991 年。 曾國棟著:《臺灣的碑碣》,臺北縣:遠足文化有限公司,2003 年 8 月 1 版 1 刷。 楊家駱編:《唐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71 年。 趙爾巽、柯劭忞總纂,楊家駱主編,《清史稿》,臺北:鼎文出版,1979。 趙孟頫書,《定武蘭亭十三跋》,《趙孟頫墨蹟大觀》(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 年 9 月。 蔡崇名著:《書法及其教學之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90 年 10 月 4 版。 鄭曉華著:《書法藝術欣賞》,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2 年 11 月。 《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4 年 9 月初版。

  • 臺南市孔子廟〈臥碑〉書法析論 125

    期刊論文

    林淑妙著:〈淺談清代「臥碑」的時代意義〉,《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第 158 期,http;//www.literature.idr.tw/news/n-158.htm,2003 年 6 月 30 日。

    蔡長盛著:〈中國書法的視覺及美感效果〉,《新竹師專學報》第 10 期,1984 年 5 月出版。

    附圖

    圖 1 〈臥碑〉之一,取自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市》(上)、(下)篇,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2 年 6 月。

    圖 2 〈臥碑〉之二,取自取自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市》(上)、(下)篇,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2 年 6 月。

    圖 3 〈臥碑〉之三,取自取自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市》(上)、(下)篇,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2 年 6 月。

    附錄

    (一)圖二碑刻字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 126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三期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 臺南市孔子廟〈臥碑〉書法析論 127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 128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三期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 臺南市孔子廟〈臥碑〉書法析論 129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二)《明太祖實錄》卷一四七 (洪武十五年八月辛巳)命禮部頒學校禁例十二條於天下。

    一曰生員事非干己之大者,毋輕訴於官。

    二曰生員父母有過,必懇告於再三,毋致陷父母於危辱。

    三曰軍國政事,生員毋出位妄言。

    四曰生員有學優才贍、深明治體、年及三十願出仕者,許敷陳王道,講論治化,述為文辭,先

    由教官考較,果有可取,以名上於有司,然後赴闕以聞。

    五曰為學之道,必尊敬其師。凡講說,須誠心聽受,毋恃己長,妄為辯難。

    六曰為師者當體先賢竭忠教訓,以導愚蒙。

    七曰生員勤惰,有司嚴加考較,獎其勤敏,斥其頑惰,斯為稱職。

    八曰在野賢人君子,果能練達治體,敷陳王道,許其赴京面奏。

  • 130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三期

    九曰民間冤抑等事,自下而上陳訴,不許驀越。

    十曰江西、兩浙、江東之民,多有代人訴狀者,自今不許。

    十一曰有罪充軍安置之人,毋妄建言。

    十二曰十惡之事,有干朝政、實跡可驗者,許密以聞。

    其不遵者,以違制論。仍命以所頒禁例鐫勒臥碑,置於明倫堂之左。52

    52 《明太祖實錄》卷一四七。取自 arts.cuhk.edu.hk/~hkshp/ng/1382-1.htm- 檢索日期:2012 年 3 月 2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