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殉情 - jwb.com.cn

1
我家祖居团泊洼,祖祖辈辈以捕鱼猎 鸟为生。爷爷靠一杆枪、一条船、一张网, 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漫长的渔猎生涯,使 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许多鲜为人 知的鱼、鸟生息繁衍的知识。 1948 年金秋时节,团泊湖碧波荡漾, 苇蒲飘香,鱼虾成群,群鸟飞翔。爷爷整天 忙得不可开交,东洼下渔网,西洼猎飞鸟。 我有时也跟着爷爷去“开眼界”。 一天晚上,我跟爷爷去 百鸟湖猎大雁,看到船四周 插着高高的芦苇不知道有什 么用。爷爷边划桨边说:“大 雁有组织、守纪律,它们食 宿之地均设岗放哨,一有风 吹草动,警卫发出号令,群 体起飞。要猎取大雁可不简单,必须把小 船伪装成芦苇丛式样,才能靠近雁群,达到 有效射程。” 小船徐徐前进,渐渐靠近了百鸟湖,湖 面上晃动着许多黑点,已能听到雁群取食 的沙沙声。我屏住呼吸,见爷爷慢慢放下 桨,轻轻拿起猎枪瞄准。“啪”的一声巨响, 打破了夜的寂静,雁群冲天而起,一只大雁 在水中号叫着。爷爷急忙划船过去,捞起 大雁放入舱中。 第二天早晨,爷爷去收渔网,走之前把 大雁挂在院中间的铁丝绳上。秋天的太 阳,照到五光十色的雁毛上,闪烁着多彩的 光泽,十分引人,我和奶奶欣赏着漂亮的羽 毛,以及趾间的蹼……突然一声悲惨凄凉 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只见飞来一只大 雁,在院子上空盘旋,一圈、两圈、三圈…… 数圈之后,忽然一声哀鸣朝着奶奶和我猛 扑过来。奶奶大惊,我急忙扶奶奶躲开大 雁的翅膀,只见它伸出尖尖的嘴,在挂着的 死雁身上猛烈地亲咬,上一口、下一口…… 奶奶被眼前的奇事吓得两眼发直,我也惊 呆了,正想逃离现场,只见来雁一声惨叫, 竟直挺挺地躺在地上。直到爷爷回来,奶 奶才缓过神来,说着刚发生的事情。爷爷 望望两只死雁,心情沉重。 消息很快传开了,看热闹的左邻右舍 挤满了当院,人们惊奇的目 光投射在两只死雁身上,都 期望爷爷给讲个子丑寅 卯。爷爷查看地下那只雁, 神情惆怅,内疚地说:“我猎 到的是只雌雁,飞来的是雄 雁,它为‘妻子’殉情了。”全 院内鸦雀无声,人们被鸟类真挚的感情所 感动。爷爷擦了擦泪水,低沉而悲痛地 说:“先父曾说过,常见的大雁有白额雁、 豆雁、鸿雁。只有鸿雁是情种,雌雄终生 为伴。老人的话今天得到了验证。我打 死一只雁,害了一家雁,简直是罪过……” 人群中一位白发老者插话:“我活了九十 二岁,早就听说鸿雁忠贞,今日终于亲眼 见到了。”爷爷很激动,对乡亲们说:“我今 天向大家起誓,今后,不论生活多么困难, 我和我的子孙后代决不再伤害鸟类!”说 完,他举起使用多年的猎枪,“啪”的一声 摔为两截。 鸿雁殉情一事,感动了家乡人,许多人 自动放下手中的猎枪,成为鸟类的朋友。 后来的团泊洼,飞鸟成群,它们在这里栖息 繁衍,爱鸟、护鸟的文明新风在团泊洼人心 中扎下根来。 鸿雁殉情 责任编辑:彭博 梁晓钟 副刊专刊部电话:23602873 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 12 副刊 · 津沽 粮店与粮票之五 邮箱:[email protected] 当年,我还曾倒腾过一段时间的粮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刚刚参加工 作,我一位要好的同学被单位派到外地 大学进修一年外语,每个月买饭票要用 全国粮票。那年头,全国粮票十分紧缺, 人们到外地出差,凭单位证明信一次也 只能取出三五斤,至多不过十斤八斤。 同学来信找我帮忙。 受人之托,义不容辞。几百斤全国 粮票不是个小数目,我想尽了办法,找门 路托关系,最后七拐八拐找到一个朋友 的朋友,他在一家大饭店的餐厅当服务 员。饭店住的是外地的客人,吃饭得用 全国粮票,他能悄悄换一点。每个月我 都骑着自行车带上点小 礼品到饭店去换粮票, 然后寄给同学。这点情 分,老同学至今不忘。 那时候的粮票,很 能增进人们之间的感 情。孩子多、定量少的家庭能有人接济一 些粮票,肯定会长久感念。对有些家庭来 说,粮票甚至比金钱更重要,那一张张画面 简单的粮票,是一家老小的生活希望。 当年,姥姥主持家政,全家人的柴米油盐 吃喝穿用全在老太太的筹划运作之中。记得 有一年冬天,家里天天晚上喝面汤,手擀的面 条、面片,加上白菜、土豆、胡萝卜等等煮一大 锅,天天如此,从不换样。我忍不住问: “姥 姥,怎么天天喝面汤,咱能不能吃点别的?”姥 姥不说话,大人们也不说话,这种寡味的面汤 至少喝了一个多月,实在是喝怕了。直到后 来我才知道,那年冬天,老家农村闹灾,一位 近亲来信告急,一家老小缺吃少喝,上顿不接 下顿,眼看要饿肚子了。姥姥把一家人的 口粮省下来一部分寄给了亲戚。那一 年,天天喝面汤的情景记忆犹新,姥姥扶 危救困的精神让我们由衷赞佩。 城市中的供应稍微好转,副食品逐 渐增多以后,粮票不再那么紧张了。过 去二三斤粮票能换到的一斤鸡蛋,后来 得用二十多斤粮票。 记不清是哪一年,国家取消了粮食 定量供应,居民购粮再也不用粮本了,红 火一时的国营粮店也在街上消失得无影 无踪,粮票一夜之间也成了“废纸”。粮 店、粮本、粮票与其他票证一起,成了一 个特定时代的特定名词,留在了人们的 记忆深处。它们的消失无疑是时代进步 的明证。 票证消失:时代进步的明证 张映勤 张国政 有句老话:盗亦有 道,意思是说,即使当 贼,也要有一定的“行 为规范”。 老年间,乞丐行 乞,明乞明讨,即使用 了耍赖的方式 —“拉破头 ”,也是在 大庭广众之下,既不伤人也不暗偷,无 非是给住户添堵或使之恐惧,以此达 到目的。乞丐与窃贼是一明一暗的两 个行当,“乞丐明讨不暗偷,窃贼暗偷 不明抢。” 从前窃贼在麦收过后,夜里下院子 偷粮,仍遵循“盗”的规矩。无论粮囤大 小,最多只窃九斗,不能满一担。贼人认 为“满担”不吉,所以不会“贼心无举”贪 得无厌。最背的时候,莫过于刚刚下了 院子即被主家发现。这时贼人必须终止 作案,如再强行偷窃 即为明抢。过去法律 有规定,明抢明夺重 罪加刑。因明抢极易 伤人性命,故“抢”罪重 罚,而“偷”罪则轻。但 贼人秉信空手而归是走背运的征兆, 凡在此时偷也不是、走也不是,左右为 难。农家人懂得“贼不走空”的规矩, 就会拿出一双筷子隔着窗户扔出去, 贼人们拾起筷子,闷声一谢,转身便 走。虽然没得手,但拿到了筷子也算 讨得“日后有饭吃”的彩头,所以谢过 即走,绝不纠缠,如此便是:贼不走空。 土话老天津 贼不走空 李子健 过去,天津的庙 会上常见“土电 影”。小电影与土电 影相同处是都与 “电”无关(土电影放 片用手摇) 。小电 影,从外看是个木头 盒子,前面有两个 “看镜”;“影片”粘 贴在盒中纸板上,左 右两张,由木盒子后 面插入或拉出;木盒上有磨砂玻璃做 顶光。 小电影的“影片”,其实都是以前西 洋人摄制的照片。我看过的,有中国的 园林,还有罪犯站木笼,旧时的“出红 差”……这些照片,很有历史沧桑感。 360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钟子良了,业内 也很少提及他,近翻与相声有关的各种 史料和工具书,也无人谈及钟子良。但 我们几代相声演员,都在演着人家创作 的《改行》《卖五器》等传世之作,为什么 呢?这就是封建的门户偏见,因为钟子 良没拜过师、没门户,所以就无人提及 他,这公平吗? 钟子良是谁?他就是最早给李金斗 “捧哏”,并将李金斗捧红之后 退休的陈涌泉的外祖父。他 饱读诗书,学识渊博,诗词歌 赋无所不精。曾在内务府任 职。他格外喜爱相声,能“逗” 能“捧”,还会说单口、群口相 声。因家境殷实,说相声只是 “玩票”。那时,“玩票”者出堂 会,有自己的车马伺候,上场 之前,“检场”的把请柬往台面 桌上一放,意思是告诉观众: 这位演员是请来的,不以此为 生,也不接受赏钱。 钟子良有威望,能编能 演。咸丰皇帝“驾崩”时,国丧 百日,天下禁动响器。贫苦艺 人不得不靠做小生意谋生。 钟子良便以此为素材,创作了相声《八大 改行》。即:唱花脸的改卖馄饨、西瓜;唱 老生的改卖馒头、饽饽、豆汁;唱武生的 改卖包子、拉洋车;唱青衣的改卖晚香 玉;唱老旦的改卖青菜;唱大鼓的改卖大 米粥;唱莲花落的改卖切糕;唱河北梆子 老生的改卖酸梅汤。设计了艺人不懂经 营之道,而发生的种种令人捧腹的“包袱 儿”。后学者因自身的唱功难以驾驭《八 大改行》,便根据各自条件取舍,改为 《改行》。 在一次堂会中,钟子良发现了唱京 剧的票友陈子贞(即陈涌泉之父),甚是 喜爱。遂教其说相声,后将二女儿许配 给他。陈子贞在岳父的培养下技艺大 增。他们先是翁婿搭档,之后在钟子良 的撮合下,陈子贞由朱阔泉(侯宝林之 师)“捧哏”红遍京津、上海、南京、武汉, 1921 年被“相声八德”之首的 “万人迷”代拉为师弟。陈子贞 有了门户,钟子良仍不屑叩门, 继续“玩票”和创作。 今日相声演员经常演出的 《卖五器》,也源于钟子良的一 段经历。当年,八国联军打进 北京,慈禧太后跑到西安,社会 秩序混乱。一次,德国公使柯 林德被打死,同时丢失了一块 名贵的表。为了把表找回,德 国兵在城里挨门挨户搜查,钟 家也不例外。一个德国兵用生 涩的中国话问他: “表?”钟子良 便用相声中的技巧气他们: “表 呀?有!我去拿。”德国兵很高 兴,一会儿又翻了脸,因为钟子 良拿来的是又破又旧的闹表。德国兵 明白钟子良是在羞辱他们,恼羞成怒, 险些把他的胳膊打折。愤怒之下,钟 子良在台上讽刺德国侵略者,说:“我 家有件‘宝贝’把德国的威廉二世都惊 动啦!非得要!”最后的“底”,抖出“半 拉锅盖”,把洋人涮啦。 门户旧习有许多应抛弃,下篇给 您讲不懂“旧俗”的马季津门“偷艺”。 天津地处 九河下梢,河流 交错,水路畅 通,各式各样的 船众多。由于 疏于管理,经常出现拥堵情况。清光绪 三十年( 1904 ),天津县制定了《天津内河 行船规条》,要求大小船只一律不准横着 停船;运河各船须在南岸停船,不得在北 岸下碇;各船要鱼贯而行,相距至少五尺 为限,不得争越;各船应衔尾停泊,首尾 应离二尺空隙,前后须下碇或拴岸桩;河 道宽处大船只准平行停泊两艘,河道狭 窄处小船只准平行停泊两艘;装草之船 不准在茶店口 等狭窄处停泊; 各船装卸时,应 悬挂一面红旗, 卸货后撤下,空 船停在梁家嘴至芥园之间;船家不准 私自雇人持械开路;各船晚上在桅杆 上须挂红灯,二更后须将跳板撤下。 为了执行此项规定,天津县设立 内河巡船一艘驻茶店口聚丰恒斗店 处,用以稽查河路。巡船每日在规定 河段巡查,第一段,自东浮桥起到北大 关止;第二段,自北大关起,到西头怡 和斗店止;第三段由怡和斗店到芥园。 清代内河行船管理 曲振明 当年,天津“盛 锡福”的匾额为吴 佩孚所书。吴佩孚 是一名秀才出身的 军人,后来当上直 系军阀的首领,被称为儒将。他自幼熟读 “四书五经”,传统文化功底不浅。喜欢写 诗、填词、撰联,还攻过国画,尤爱画竹,也 画梅花。他的墨竹,浓墨率笔,洒脱随意, 颇似“扬州八怪”之李方膺风竹遗意。梅 花纵横超逸,意在金农、罗聘。 1925 年在黄州,适逢正月之暇,吴 佩孚画兴大发,濡墨握管,写墨竹十页成 册,并题诗其上。所画墨竹简枝多叶,顺 势倒垂,竹叶无尖,竹节曲直,不拘绳墨, 自得天趣。这是 吴氏汇诗书画为 一体的典型之作, 那年他 51 岁。 吴佩孚善草 书,笔法娴熟,笔画厚重,用笔随心,自 有风格。1997 年日本友人捐赠给辽 宁博物馆一幅吴佩孚的五言诗轴墨 迹,诗曰:“月岩如偃月,风泉洒晴雪。 仙境在人间,真诚两奇绝。”书法沉静 稳健,不疾不徐,信笔挥来,表现出作 者大字书写的深厚功力。 吴佩孚曾撰写许多对联,明志抒 意。至今尚存者,成为了解其复杂人 生的一个窗口。 濡笔率意写竹梅 章用秀 传统民间年画的日用 价值开发,形式之一,是将 历表刻于画端,成为历 画。历表浓缩皇历的历法 要素,如月份大小建、二十 四节气,有的还包括“几龙治水”“几人分 饼(丙)”,乃至“喜神方”等民俗内容。在 旧时代,未备皇历的人家,一幅历画贴上 墙,大体上可帮助掌握日期节令等生产 生活之需。历表又称农事历。 历画的主图,惯常所见有二。一是 灶神像,每年换一张,所 谓“上天言好事,回府降 吉祥”,除夕前贴新幅, 恰好迎新岁;另一即 是春牛图案。春牛为 立春岁时风俗里的明 星,泥塑或纸糊,彩 色。立春打春牛,意 在劝耕、不违农时。春牛与历表合为 历画,内容贴切,浑然天成。 杨柳青年画春牛图,清代戴廉增 画店印制的一幅,由王树村记入《中国 年画史》。这幅作品,图案春神句芒挥 鞭驱春牛,并辅以小麦登场、高粱扬 场、麦生双穗、马生双驹等吉祥图样, 分别配诗。其中如:“高粱上了场,定 则等风扬,每亩打三石,屯满归仓房。” 历画春牛图 吴裕成 周叔弢喜藏 古书,举凡宋元旧 椠,插架颇丰。其 所藏于新中国成 立初期陆续捐赠 国家图书院。 “文革”后,周氏又得毛氏汲 古阁所藏《陈思王集》二卷。是书为明正 德刻本,递藏有 序,毛氏而后为 刘燕庭所藏。是 书乃周氏于“文 革”后所得第一 册善本。周氏殁后,其夫人周道腴代其 捐给国家,化私为公,令人敬仰。 左道腴代夫捐赠 张金声 很多人问,小 站稻为何出名?笔 者以为有以下几个 方面的原因: 一是米质好, 小站近海,土质盐 碱,历史上是元明两代盐场所在地。屯为 稻田,要大水漫灌涤除碱气。清代盛军开 辟马厂减河与南运河接通,所引“御河水”, 有南运河从上游浊漳河带来的高原黄泥, 含有大量氮磷钾,覆盖稻田。黄土与碱土 的结合,造就了大米的独特品质。关于这 一点,笔者曾在《大运河与小站稻》中有所 提及。 二是当年京师认可,皇帝褒扬。但电 视剧里说是“贡米”,不对。朝廷出钱由军 队种出来的大米,本就是朝廷所有。要说 是御膳房用米,倒是对的。当年京官薪水, 不光有银两,还有米票。清代仓储米,都是 漕运的南方籼米,在京的南人,偏把米票贱 卖给米市,再换小站米吃。 1890 年 ,北京 闹大水,李鸿章平 价收购南方大米,供 给市面,从此,北京 市场出售漕运米成 为常态。到了 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漕米被日军搜罗一空, 李鸿章只能用小站大米供应京师。所以光 绪皇帝写给周盛传的“御制碑文”说, “秋水 沟渠,万众饱夫玉粒;春风楼橹,九重恃此 金汤”。玉粒二字,说的就是优质米。 三是天津人的推崇。当年,稻农愿意 把小站稻米储存在天津南门外聚丰粮栈, 因小站大米极畅销,所以收购价较优。天 津人讲究,每到中秋节近,要吃上新小站大 米和上篓的小站河蟹,把它们当作节日盛 膳。即使当年在侵华日军“米谷统制”的严 酷环境中,仍有冒死向津城贩运小站大米 之人。 以上种种,都让小站稻的名声,不胫 而走。 小站稻缘何出名 刘景周 1949 年秋,以放映西方影片享名 的津门真光电影院(今成都道曙光影 院)拟改为戏院。剧场方面考虑天津 解放不久且评剧广受欢迎,为营造红 红火火的开业局面,打算以现代革命 评剧做开幕公演。 经多方打听,剧场闻知唐山的评 剧名角花淑兰 1945 年在张家口献艺 时就曾向八路军文艺工作者学演新 歌剧并参与现代革命评剧演出。当 时,花淑兰正在北京参与庆祝京城和 平解放演出,剧场特派人邀约花淑兰 来津演出。20 岁的花淑兰果然不负 众望,第一天演出《白毛女》,扮演喜 儿的花淑兰基本唱陕北民歌味道的 歌剧,喜儿在山洞中生孩子则唱传统 老评剧“娘怀儿十个月”,此种演法, 在当时可谓新颖别致。第二天和第 三天,她又分别主演了从解放区传来 的革命戏《九件衣》和《血泪仇》,受到 热烈欢迎。 花淑兰首次登上津门舞台唱红 了,各戏院纷纷邀约,她在津连演 八个月。由此,她也深受津门观众 爱戴。 花淑兰来津公演 刘万江 FFFEF F F F F F b &"4-*/& %"-*"/ & +-/5+4"/504 +- +- +- +- b + b %"b b ."$.1 b [ DN LH b b b b a a a a b a b

Upload: others

Post on 20-Oct-2021

1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鸿雁殉情 - jwb.com.cn

我家祖居团泊洼,祖祖辈辈以捕鱼猎鸟为生。爷爷靠一杆枪、一条船、一张网,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漫长的渔猎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鱼、鸟生息繁衍的知识。

1948 年金秋时节,团泊湖碧波荡漾,苇蒲飘香,鱼虾成群,群鸟飞翔。爷爷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东洼下渔网,西洼猎飞鸟。我有时也跟着爷爷去“开眼界”。

一天晚上,我跟爷爷去百鸟湖猎大雁,看到船四周插着高高的芦苇不知道有什么用。爷爷边划桨边说:“大雁有组织、守纪律,它们食宿之地均设岗放哨,一有风吹草动,警卫发出号令,群体起飞。要猎取大雁可不简单,必须把小船伪装成芦苇丛式样,才能靠近雁群,达到有效射程。”

小船徐徐前进,渐渐靠近了百鸟湖,湖面上晃动着许多黑点,已能听到雁群取食的沙沙声。我屏住呼吸,见爷爷慢慢放下桨,轻轻拿起猎枪瞄准。“啪”的一声巨响,打破了夜的寂静,雁群冲天而起,一只大雁在水中号叫着。爷爷急忙划船过去,捞起大雁放入舱中。

第二天早晨,爷爷去收渔网,走之前把大雁挂在院中间的铁丝绳上。秋天的太阳,照到五光十色的雁毛上,闪烁着多彩的光泽,十分引人,我和奶奶欣赏着漂亮的羽毛,以及趾间的蹼……突然一声悲惨凄凉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只见飞来一只大雁,在院子上空盘旋,一圈、两圈、三圈……数圈之后,忽然一声哀鸣朝着奶奶和我猛

扑过来。奶奶大惊,我急忙扶奶奶躲开大雁的翅膀,只见它伸出尖尖的嘴,在挂着的死雁身上猛烈地亲咬,上一口、下一口……奶奶被眼前的奇事吓得两眼发直,我也惊呆了,正想逃离现场,只见来雁一声惨叫,竟直挺挺地躺在地上。直到爷爷回来,奶奶才缓过神来,说着刚发生的事情。爷爷望望两只死雁,心情沉重。

消息很快传开了,看热闹的左邻右舍挤满了当院,人们惊奇的目光投射在两只死雁身上,都期 望 爷 爷 给 讲 个 子 丑 寅卯。爷爷查看地下那只雁,神情惆怅,内疚地说:“我猎到的是只雌雁,飞来的是雄雁,它为‘妻子’殉情了。”全

院内鸦雀无声,人们被鸟类真挚的感情所感动。爷爷擦了擦泪水,低沉而悲痛地说:“先父曾说过,常见的大雁有白额雁、豆雁、鸿雁。只有鸿雁是情种,雌雄终生为伴。老人的话今天得到了验证。我打死一只雁,害了一家雁,简直是罪过……”人群中一位白发老者插话:“我活了九十二岁,早就听说鸿雁忠贞,今日终于亲眼见到了。”爷爷很激动,对乡亲们说:“我今天向大家起誓,今后,不论生活多么困难,我和我的子孙后代决不再伤害鸟类!”说完,他举起使用多年的猎枪,“啪”的一声摔为两截。

鸿雁殉情一事,感动了家乡人,许多人自动放下手中的猎枪,成为鸟类的朋友。后来的团泊洼,飞鸟成群,它们在这里栖息繁衍,爱鸟、护鸟的文明新风在团泊洼人心中扎下根来。

鸿雁殉情

责任编辑:彭 博 梁晓钟 副刊专刊部电话:23602873

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12 副刊·津沽

粮店与粮票之五

关注﹃津味﹄

读懂天津

邮箱:[email protected]

当年,我还曾倒腾过一段时间的粮票。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刚刚参加工

作,我一位要好的同学被单位派到外地大学进修一年外语,每个月买饭票要用全国粮票。那年头,全国粮票十分紧缺,人们到外地出差,凭单位证明信一次也只能取出三五斤,至多不过十斤八斤。同学来信找我帮忙。

受人之托,义不容辞。几百斤全国粮票不是个小数目,我想尽了办法,找门路托关系,最后七拐八拐找到一个朋友的朋友,他在一家大饭店的餐厅当服务员。饭店住的是外地的客人,吃饭得用全国粮票,他能悄悄换一点。每个月我

都骑着自行车带上点小礼品到饭店去换粮票,然后寄给同学。这点情分,老同学至今不忘。

那时候的粮票,很能增进人们之间的感

情。孩子多、定量少的家庭能有人接济一些粮票,肯定会长久感念。对有些家庭来说,粮票甚至比金钱更重要,那一张张画面简单的粮票,是一家老小的生活希望。

当年,姥姥主持家政,全家人的柴米油盐吃喝穿用全在老太太的筹划运作之中。记得有一年冬天,家里天天晚上喝面汤,手擀的面条、面片,加上白菜、土豆、胡萝卜等等煮一大锅,天天如此,从不换样。我忍不住问:“姥姥,怎么天天喝面汤,咱能不能吃点别的?”姥姥不说话,大人们也不说话,这种寡味的面汤至少喝了一个多月,实在是喝怕了。直到后来我才知道,那年冬天,老家农村闹灾,一位近亲来信告急,一家老小缺吃少喝,上顿不接

下顿,眼看要饿肚子了。姥姥把一家人的口粮省下来一部分寄给了亲戚。那一年,天天喝面汤的情景记忆犹新,姥姥扶危救困的精神让我们由衷赞佩。

城市中的供应稍微好转,副食品逐渐增多以后,粮票不再那么紧张了。过去二三斤粮票能换到的一斤鸡蛋,后来得用二十多斤粮票。

记不清是哪一年,国家取消了粮食定量供应,居民购粮再也不用粮本了,红火一时的国营粮店也在街上消失得无影无踪,粮票一夜之间也成了“废纸”。粮店、粮本、粮票与其他票证一起,成了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定名词,留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它们的消失无疑是时代进步的明证。

票证消失:时代进步的明证张映勤

张国政

有句老话:盗亦有道,意思是说,即使当贼,也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

老 年 间 ,乞 丐 行乞,明乞明讨,即使用了耍赖的方式——“拉破头”,也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既不伤人也不暗偷,无非是给住户添堵或使之恐惧,以此达到目的。乞丐与窃贼是一明一暗的两个行当,“乞丐明讨不暗偷,窃贼暗偷不明抢。”

从前窃贼在麦收过后,夜里下院子偷粮,仍遵循“盗”的规矩。无论粮囤大小,最多只窃九斗,不能满一担。贼人认为“满担”不吉,所以不会“贼心无举”贪得无厌。最背的时候,莫过于刚刚下了院子即被主家发现。这时贼人必须终止

作案,如再强行偷窃即为明抢。过去法律有规定,明抢明夺重罪加刑。因明抢极易伤人性命,故“抢”罪重罚,而“偷”罪则轻。但

贼人秉信空手而归是走背运的征兆,凡在此时偷也不是、走也不是,左右为难。农家人懂得“贼不走空”的规矩,就会拿出一双筷子隔着窗户扔出去,贼人们拾起筷子,闷声一谢,转身便走。虽然没得手,但拿到了筷子也算讨得“日后有饭吃”的彩头,所以谢过即走,绝不纠缠,如此便是:贼不走空。

●土话老天津

贼不走空李子健

过去,天津的庙会 上 常 见“ 土 电影”。小电影与土电影 相 同 处 是 都 与

“电”无关(土电影放片 用 手 摇)。 小 电影,从外看是个木头盒 子 ,前 面 有 两 个

“ 看 镜 ”;“ 影 片 ”粘贴在盒中纸板上,左右两张,由木盒子后面插入或拉出;木盒上有磨砂玻璃做顶光。

小电影的“影片”,其实都是以前西洋人摄制的照片。我看过的,有中国的园林,还有罪犯站木笼,旧时的“出红差”……这些照片,很有历史沧桑感。

●津沽3

60

小电影

杜明岑文并绘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钟子良了,业内也很少提及他,近翻与相声有关的各种史料和工具书,也无人谈及钟子良。但我们几代相声演员,都在演着人家创作的《改行》《卖五器》等传世之作,为什么呢?这就是封建的门户偏见,因为钟子良没拜过师、没门户,所以就无人提及他,这公平吗?

钟子良是谁?他就是最早给李金斗“捧哏”,并将李金斗捧红之后退休的陈涌泉的外祖父。他饱读诗书,学识渊博,诗词歌赋无所不精。曾在内务府任职。他格外喜爱相声,能“逗”能“捧”,还会说单口、群口相声。因家境殷实,说相声只是

“玩票”。那时,“玩票”者出堂会,有自己的车马伺候,上场之前,“检场”的把请柬往台面桌上一放,意思是告诉观众:这位演员是请来的,不以此为生,也不接受赏钱。

钟 子 良 有 威 望 ,能 编 能演。咸丰皇帝“驾崩”时,国丧百日,天下禁动响器。贫苦艺人 不 得 不 靠 做 小 生 意 谋 生 。钟子良便以此为素材,创作了相声《八大改行》。即:唱花脸的改卖馄饨、西瓜;唱老生的改卖馒头、饽饽、豆汁;唱武生的改卖包子、拉洋车;唱青衣的改卖晚香玉;唱老旦的改卖青菜;唱大鼓的改卖大米粥;唱莲花落的改卖切糕;唱河北梆子老生的改卖酸梅汤。设计了艺人不懂经营之道,而发生的种种令人捧腹的“包袱儿”。后学者因自身的唱功难以驾驭《八

大改行》,便根据各自条件取舍,改为《改行》。

在一次堂会中,钟子良发现了唱京剧的票友陈子贞(即陈涌泉之父),甚是喜爱。遂教其说相声,后将二女儿许配给他。陈子贞在岳父的培养下技艺大增。他们先是翁婿搭档,之后在钟子良的撮合下,陈子贞由朱阔泉(侯宝林之师)“捧哏”红遍京津、上海、南京、武汉,

1921 年被“相声八德”之首的“万人迷”代拉为师弟。陈子贞有了门户,钟子良仍不屑叩门,继续“玩票”和创作。

今日相声演员经常演出的《卖五器》,也源于钟子良的一段经历。当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跑到西安,社会秩序混乱。一次,德国公使柯林德被打死,同时丢失了一块名贵的表。为了把表找回,德国兵在城里挨门挨户搜查,钟家也不例外。一个德国兵用生涩的中国话问他:“表?”钟子良便用相声中的技巧气他们:“表呀?有!我去拿。”德国兵很高兴,一会儿又翻了脸,因为钟子

良拿来的是又破又旧的闹表。德国兵明白钟子良是在羞辱他们,恼羞成怒,险些把他的胳膊打折。愤怒之下,钟子良在台上讽刺德国侵略者,说:“我家有件‘宝贝’把德国的威廉二世都惊动啦!非得要!”最后的“底”,抖出“半拉锅盖”,把洋人涮啦。

门户旧习有许多应抛弃,下篇给您讲不懂“旧俗”的马季津门“偷艺”。

●笑坛趣闻之六十四

能编能演的钟子良

孙福海

天 津 地 处九河下梢,河流交 错 ,水 路 畅通,各式各样的船 众 多 。 由 于疏于管理,经常出现拥堵情况。清光绪三十年(1904),天津县制定了《天津内河行船规条》,要求大小船只一律不准横着停船;运河各船须在南岸停船,不得在北岸下碇;各船要鱼贯而行,相距至少五尺为限,不得争越;各船应衔尾停泊,首尾应离二尺空隙,前后须下碇或拴岸桩;河道宽处大船只准平行停泊两艘,河道狭窄处小船只准平行停泊两艘;装草之船

不准在茶店口等狭窄处停泊;各船装卸时,应悬挂一面红旗,卸货后撤下,空

船停在梁家嘴至芥园之间;船家不准私自雇人持械开路;各船晚上在桅杆上须挂红灯,二更后须将跳板撤下。

为了执行此项规定,天津县设立内河巡船一艘驻茶店口聚丰恒斗店处,用以稽查河路。巡船每日在规定河段巡查,第一段,自东浮桥起到北大关止;第二段,自北大关起,到西头怡和斗店止;第三段由怡和斗店到芥园。

清代内河行船管理曲振明

当年,天津“盛锡福”的匾额为吴佩孚所书。吴佩孚是一名秀才出身的军人,后来当上直系军阀的首领,被称为儒将。他自幼熟读

“四书五经”,传统文化功底不浅。喜欢写诗、填词、撰联,还攻过国画,尤爱画竹,也画梅花。他的墨竹,浓墨率笔,洒脱随意,颇似“扬州八怪”之李方膺风竹遗意。梅花纵横超逸,意在金农、罗聘。

1925 年在黄州,适逢正月之暇,吴佩孚画兴大发,濡墨握管,写墨竹十页成册,并题诗其上。所画墨竹简枝多叶,顺势倒垂,竹叶无尖,竹节曲直,不拘绳墨,

自得天趣。这是吴氏汇诗书画为一体的典型之作,那年他 51岁。

吴 佩 孚 善 草书,笔法娴熟,笔画厚重,用笔随心,自有风格。1997 年日本友人捐赠给辽宁博物馆一幅吴佩孚的五言诗轴墨迹,诗曰:“月岩如偃月,风泉洒晴雪。仙境在人间,真诚两奇绝。”书法沉静稳健,不疾不徐,信笔挥来,表现出作者大字书写的深厚功力。

吴佩孚曾撰写许多对联,明志抒意。至今尚存者,成为了解其复杂人生的一个窗口。

濡笔率意写竹梅章用秀

传统民间年画的日用价值开发,形式之一,是将历 表 刻 于 画 端 ,成 为 历画。历表浓缩皇历的历法要素,如月份大小建、二十四节气,有的还包括“几龙治水”“几人分饼(丙)”,乃至“喜神方”等民俗内容。在旧时代,未备皇历的人家,一幅历画贴上墙,大体上可帮助掌握日期节令等生产生活之需。历表又称农事历。

历画的主图,惯常所见有二。一是灶神像,每年换一张,所谓“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除夕前贴新幅,

恰好迎新岁;另一即是春牛图案。春牛为立春岁时风俗里的明星 ,泥 塑 或 纸 糊 ,彩色。立春打春牛,意

在劝耕、不违农时。春牛与历表合为历画,内容贴切,浑然天成。

杨柳青年画春牛图,清代戴廉增画店印制的一幅,由王树村记入《中国年画史》。这幅作品,图案春神句芒挥鞭驱春牛,并辅以小麦登场、高粱扬场、麦生双穗、马生双驹等吉祥图样,分别配诗。其中如:“高粱上了场,定则等风扬,每亩打三石,屯满归仓房。”

历画春牛图吴裕成

周 叔 弢 喜 藏古书,举凡宋元旧椠,插架颇丰。其所藏于新中国成立初期陆续捐赠国家图书院。“文革”后,周氏又得毛氏汲古阁所藏《陈思王集》二卷。是书为明正

德 刻 本 ,递 藏 有序 ,毛 氏 而 后 为刘燕庭所藏。是书 乃 周 氏 于“ 文革 ”后 所 得 第 一

册善本。周氏殁后,其夫人周道腴代其捐给国家,化私为公,令人敬仰。

左道腴代夫捐赠张金声

很 多 人 问 ,小站稻为何出名?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是 米 质 好 ,小站近海,土质盐碱,历史上是元明两代盐场所在地。屯为稻田,要大水漫灌涤除碱气。清代盛军开辟马厂减河与南运河接通,所引“御河水”,有南运河从上游浊漳河带来的高原黄泥,含有大量氮磷钾,覆盖稻田。黄土与碱土的结合,造就了大米的独特品质。关于这一点,笔者曾在《大运河与小站稻》中有所提及。

二是当年京师认可,皇帝褒扬。但电视剧里说是“贡米”,不对。朝廷出钱由军队种出来的大米,本就是朝廷所有。要说是御膳房用米,倒是对的。当年京官薪水,不光有银两,还有米票。清代仓储米,都是漕运的南方籼米,在京的南人,偏把米票贱卖给米市,再换小站米吃。

1890 年 ,北京闹大水,李鸿章平价收购南方大米,供给市面,从此,北京市场出售漕运米成为常态。到了 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漕米被日军搜罗一空,李鸿章只能用小站大米供应京师。所以光绪皇帝写给周盛传的“御制碑文”说,“秋水沟渠,万众饱夫玉粒;春风楼橹,九重恃此金汤”。玉粒二字,说的就是优质米。

三是天津人的推崇。当年,稻农愿意把小站稻米储存在天津南门外聚丰粮栈,因小站大米极畅销,所以收购价较优。天津人讲究,每到中秋节近,要吃上新小站大米和上篓的小站河蟹,把它们当作节日盛膳。即使当年在侵华日军“米谷统制”的严酷环境中,仍有冒死向津城贩运小站大米之人。

以上种种,都让小站稻的名声,不胫而走。

小站稻缘何出名刘景周

1949 年秋,以放映西方影片享名的津门真光电影院(今成都道曙光影院)拟改为戏院。剧场方面考虑天津解放不久且评剧广受欢迎,为营造红红火火的开业局面,打算以现代革命评剧做开幕公演。

经多方打听,剧场闻知唐山的评剧名角花淑兰 1945 年在张家口献艺时就曾向八路军文艺工作者学演新歌剧并参与现代革命评剧演出。当时,花淑兰正在北京参与庆祝京城和平解放演出,剧场特派人邀约花淑兰来津演出。20 岁的花淑兰果然不负众望,第一天演出《白毛女》,扮演喜儿的花淑兰基本唱陕北民歌味道的歌剧,喜儿在山洞中生孩子则唱传统老评剧“娘怀儿十个月”,此种演法,在当时可谓新颖别致。第二天和第三天,她又分别主演了从解放区传来的革命戏《九件衣》和《血泪仇》,受到热烈欢迎。

花淑兰首次登上津门舞台唱红了 ,各 戏 院 纷 纷 邀 约 ,她 在 津 连 演八个月。由此,她也深受津门观众爱戴。

花淑兰来津公演刘万江

����

��������F��FFEFF

����F�������F� ������������F� ��� ����F

!����������� �

��������������

�� ����������

��b

!������� ����

� �� � � � �&"4-*/&

%"-*"/ ����&� � � � �

+-/��5+������������4"/504�

������������������

� � � � � +-���������� �

+-����������� +-���������� �

+-������������ �������

� �� ��b

!�� ����� �����

� ������ ���

������� ������

� � � � � � � �

+�������������� � � �

��������������������� ��b

!�� ������� � ��

� � � � � � �� � ��

%"���������� ��b

����

��������������

������ �������

�� �������� �� ��

��� �� �b���

�� ������� ���

����������."���$�.�1���

��b

����

� � � � �[���

���������� �

��������

�� � ����

� � �����DN�

�����LH� �� �� � �

�b�� ���� ���

�����b

���������������

� �

���������������

������������ ����

�������� b������

����� ���������

���b��������������

� ���� ��

� � � � � � �

������������������ �� ����

���������� ���

�������� ��������

a��� � a������� �a��� ��a

��� � ����������

� � � � �

������������������b

� ���� ��

� � � � � � � �

������������������ �� ����

���� ��� � � �

���a��� ����������

� � � � �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