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20
城市的成熟 The Maturation of Cities 2007-06-29 本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城市在社会演进的背景中是一种运动,它指向世界文明的形成,即 人类成熟的开始; 第二部分描述了城市在全球基础结构中作为节点的支撑作用; 第三部分论证了我们的物质发展眼下已超过了我们的社会、机制和道德的发展; 第四部分探讨了可能会弥合这一差距并促进城市成熟的一些行动路线。 1. 人类的成熟 人不能独自生存。包括城市这样的社会组织就像躯体,其中的细胞各不相同,但都 要依赖整体的生命力。个人和社会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交互的关系。 “人类世界的成员要是不联结到一起就不能生存,因而合作与互助乃是人类社 会的根本。认识不到这两大原则,任何重大举措都无法推进。” 1 “虽然人类社会并非纯粹由一堆互不相同的细胞所组成,而是由个个都赋有理 智和意志的个人联合而成;但是突显出人的生物学特性的运作模式,也生动地表明 了生存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中最首要的就是存多样以求团结。看似矛盾的是,正 是人体组织秩序的完整性和复杂性——以及身体细胞在身体中的完美融合——才 允许了身体的各个组成部份充分发挥其固有的独特能力。不论是在为身体的功能出 力,还是从整体的安康中撷取养分,任何细胞的存活都不能离开身体。” 2 如果我们将彼此视为一个社会有机体的细胞,如果我们认同个人可得益于社会整体 的组织,那么理所当然的,个人行为要是能加强整体也必定会加强个人。 历史记载了人类在社会演进的阶梯上,从家庭攀升到部落、城邦再到国家,社会实 体的规模和复杂性也随之增加。理所当然地,下一阶段将出现一个全球的社会单位。目 前的全球化与交汇融合,就预告了这一世界社团的到来。就如一个人要从幼年成长到童 年、青春期再到成年,人类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把国家创建阶段的结束和全球社会的开 始比作我们集体青春期向我们集体成年期的过渡。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将文明指认为一个过程,一种进 取… 1 Abdu'l-Baha, Meetings: The Nineteen Day Feast, p.21. 2 Baha'i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ffice of Public Information, The Prosperity of Humankind, p.4. 1

Upload: joe-carter

Post on 22-Apr-2015

6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A look at some of the soci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city development. 城市的成熟

TRANSCRIPT

Page 1: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城市的成熟 The Maturation of Cities 2007-06-29

本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城市在社会演进的背景中是一种运动,它指向世界文明的形成,即

人类成熟的开始;

第二部分描述了城市在全球基础结构中作为节点的支撑作用;

第三部分论证了我们的物质发展眼下已超过了我们的社会、机制和道德的发展;

第四部分探讨了可能会弥合这一差距并促进城市成熟的一些行动路线。

1. 人类的成熟

人不能独自生存。包括城市这样的社会组织就像躯体,其中的细胞各不相同,但都

要依赖整体的生命力。个人和社会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交互的关系。

“人类世界的成员要是不联结到一起就不能生存,因而合作与互助乃是人类社

会的根本。认识不到这两大原则,任何重大举措都无法推进。”1

“虽然人类社会并非纯粹由一堆互不相同的细胞所组成,而是由个个都赋有理

智和意志的个人联合而成;但是突显出人的生物学特性的运作模式,也生动地表明

了生存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中最首要的就是存多样以求团结。看似矛盾的是,正

是人体组织秩序的完整性和复杂性——以及身体细胞在身体中的完美融合——才

允许了身体的各个组成部份充分发挥其固有的独特能力。不论是在为身体的功能出

力,还是从整体的安康中撷取养分,任何细胞的存活都不能离开身体。”2

如果我们将彼此视为一个社会有机体的细胞,如果我们认同个人可得益于社会整体

的组织,那么理所当然的,个人行为要是能加强整体也必定会加强个人。

历史记载了人类在社会演进的阶梯上,从家庭攀升到部落、城邦再到国家,社会实

体的规模和复杂性也随之增加。理所当然地,下一阶段将出现一个全球的社会单位。目

前的全球化与交汇融合,就预告了这一世界社团的到来。就如一个人要从幼年成长到童

年、青春期再到成年,人类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把国家创建阶段的结束和全球社会的开

始比作我们集体青春期向我们集体成年期的过渡。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将文明指认为一个过程,一种进

取…

1 Abdu'l-Baha, Meetings: The Nineteen Day Feast, p.21. 2 Baha'i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ffice of Public Information, The Prosperity of Humankind, p.4.

1

Page 2: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来开创一种社会状态,可让人类全体都能和谐地共同生活,有如一个包容

全体的大家庭的成员。我相信,这是迄今所有文明,即便不是自觉地,也是在无意

中一直朝向的目标。”3

就像社会演进的每一步都不曾消除为其做铺垫的先前步骤——例如,城市形成时保

留了家庭,国家形成时保留了其中的城市和家庭——全球文化亦然,当它名正言顺地破

茧而出时,会保留国家和国家所蕴藏涵容的文化精华。如同在社会阶梯中每上一个台阶

都给个人带来更多的自由和更宽的眼界一样,更广阔的文化交互空间也理应带来更宽敞

的活动、创造和服务场地。既然社会契约的边界扩大到了整个星球,我们就面临着也要

推展合作与互助边界的挑战。并且,按照整体的完整性的逻辑,我们既然有能力形成一

个世界社团,那么,除非形成一副更大的躯体,否则其组成器官——国家、城市、家庭,

就无法存活。

在人类成熟图表中,图 1,世界各种文明好似江河,流向一片共同的海洋。文明的许

多源流现在成了我们全体都能分享的共同遗产。我们拥有的资源,除了科技成果,还有

众多文明历经千古取得的经验财富,均可用来建设一个新的世界秩序。

“很像基因库在人的生物性的生命及其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数千年来形成的文

化财富浩瀚的多样性,对于正在经历集体成年的人类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

要的。这一财富所代表的遗产,必须得以在一个全球文明中结出果实。一方面,各

种文化的表现形式需要受到保护,以免被时下当道的物质主义势力所窒息。另一方

面,各种文化必须在不断变化的文明格局中得能以交互作用。”4

“今日,人类已进入其集体的成年期,赋有能力将其发展的全貌视为一个单一

的过程。成熟的挑战在于要承认我们是一个民族,要摆脱我们过去受局限的身份和

信条,共同建立全球文明的基础。”5

3 Arnold Toynbee, A Study of History, abridged one-volume edition, p.44. 4 The Prosperity of Humankind, Baha'i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1995. 5 To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A Baha’i Statement on Peace, Introduction, The Universal House of Justice, October

1985.

2

Page 3: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图 1. 人类成熟图表

3

Page 4: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2. 城市是全球基础结构中的节点

“上帝行了何等的大事呢?”这是 1844 年 5 月 24 日,塞缪尔·莫尔斯从华盛顿最

高法庭向巴尔的摩火车站发出的第一封电报的内容。从这一关键时刻开始,尤其是在

1877 到 1889 这 12 年间,构建现代城市所需的主要技术组件皆狂飙涌现。在下面的图表

中,我们可以看到 19 世纪后半叶各种发明迸涌而出。通过这些发明,城市得以朝着水

平和垂直方向扩展;城市的工作、娱乐和家庭生活时间能够轻易地延长到夜晚;人们在

城市里或城际间的相互接触也大为快捷简便。

铁路 1800 电报 1844 电话 1877 白炽灯 1880 摩天楼 1880 有轨电车 1885 地铁 1886 汽车 1889 电梯 1889 无线电通讯 1901 飞行器 1908 电视 1920 计算机 1930 互联网 1980

图 2:各种发明及其诞生的时间

尤其是随着国际电讯的普及,城市有了新的维度和目的。城市不仅有能力在其邻近

的影响范围内或国内承载交互性,而且城市正变成网络的一部分,从而在星球的规模上

执行着这一任务。城市正在成为全球文明基础结构的组成部分。城市是基地,个人由此

可以接触全世界的资源,参与建设“一个包容全体的大家庭”。从理论上讲,城市越是

发挥这种功能,城市的潜力就越能得到开掘和提升。

4

Page 5: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3. 内在与外在发展的平衡

可是,挑战依然严峻。虽然在这个星球上建立相互联系所需的科技发明事实上都已

就位,但我们周围世界上的不安定和暴力却显示出我们的物质发展眼下已超过了我们的

社会、机制和道德的发展。

“无论前景如何惊心动魄,目前的行为模式都不会激发人们对前进过程的信

心。产生这些疑问也就自然不过了:全球化究竟是要统一人类而不强求划一,抑或

纯粹是要推动消费主义文化普及全球?它是给大众带来繁荣的载体,抑或仅是秉有

特权的少数人其经济利益的表达?它将导致一个公正秩序的奠立,还是现存权力结

构的巩固?”6

如今相对富裕已开始到来,中国就出现了价值观的抵触混杂。虽然可以接受一部分

人先富起来,但价值体系却没有强调如何对待这些财富,只是用来满足个人的物质享乐

和需求。

“没有社会功用的工作,放在任何大的社会或道德背景中,本质上都是无意义

的,且必然产生疏离感,金钱报酬对此仅有几分安抚。疏远以‘公民友谊’为特征

的大型‘社会生态’并缺乏参与,结果就是毫无意义的工作,没完没了的竞争,自

我中心的生活,家庭生活的气质与残酷竞争的工作场所之间的分裂,以及注重功利

的既无‘个人意义也无公民美德’的教育。7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阴影,如腐败和环境退化,从反面指出了我们需要内在的

品质,提示着要有更为成熟的标准和行为。

“人类的幸福、安全和福祉,社会凝聚力,以及经济正义,并非只是物质成功

的副产品。相反,它们是从物质及社会需求的满足,与个体的精神满足之间复杂而

动态的相互作用中浮现出来的。

“这些品质,诸如可信赖、怜悯、克制、忠实、慷慨、谦卑、勇气和舍己奉公,

为社团生活的进步构成了无形但却是根本的基础。”8

儒家的和革命的美德,诸如克己、适度、为人民服务、中庸、服从等等,颇能适应

贫穷和短缺的时代。贫穷和斯巴达式的生活方式与五十年前开创新中国所需的牺牲精神

很有关系。老一辈人怀念五十年代初艰苦而更有意义的生活,和更明确的理想。没有一

个超越自身来服务他人的场所,发挥精神潜能的许多渠道就堵塞了,更丰富最终也更富

成效的动力源泉也就枯竭了。

6 Dr. Farzam Arbab, The Lab, the Temple, and the Market, Edited by Sharon Harper, IDRC, Canada, 2000, pp.1-2. 7 Bellah, Robert, et al, Habits of the Heart: Individualism and Commitment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Perennial

Library, 1985, p. 288. 8 Overcoming Corruption and Safeguarding Integrity in Public Institutions: A Bahá’í Perspective "Global Forum on

Fighting Corruption II", May 2001, the Hague, Netherlands.

5

Page 6: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一个谋求促进全球繁荣的发展范例,在顾及这星球上列邦列民日益增强的

相互依存性的同时,必须把个人与社会的精神和物质本性都考虑进来。…随着世界

各个地区联合起来互给所缺。这种联合将带来一个真正的文明,精神通过物质得以

表现和施展。”9

如果我们全球世界的成熟过程不均衡,也就是说,我们的技术更先进,但社会和精

神欠发展,那么城市可以有何作为来帮助弥合这种差距呢?

9 Baha'i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ward a Development Paradigm for 21st Century, August, 1994.

6

Page 7: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4. 行动路线

从人类成熟的角度看,像城市这样复杂的织体,可以考虑的远不止社会、行政和物

质等城市生活的诸多方面。以下想法仅对若干可能的行动路线初加考察,以增强城市作

为一个社区对它自身的作用,以及城市作为更大的全球社会的一个组件的作用。

推广公民教育

发展社团生活

增强妇女的影响力

改善物质交互途径

建设市中心 推广公民教育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契约中,公民的身份意味着个人的行动要同时满足双重目标:表

现并与他人分享我们独特的个人才能和天赋,以及确保社会的生命力。帮助促成后者也

会增进前者的发展。

“这种关系对于文明生活的保持极其重要,它要求社会与个人之间极尽理解与

合作;因为需要培养一种风尚好让社会个体成员的数不清的潜力得到发展,这种关

系必须允许‘个性’有‘自由空间’,通过自发、主动和多样的形式来确保社会的

生命力,从而‘维护个性’。”

个人的意志还是应当继续从属于社会的意志,但个人不会失落在群众间,而会成为

发展的焦点。

“让他(个人)在前进的潮流中发现自身的位置,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可得

益于个体成员所积聚的天资和才能。这样的个人不单纯是通过满足其自身的要求,

而是通过实现其与人类,及与…创世目的的完全合一,来将其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正是在城市内在的发展领域中,中国有着巨大的潜在贡献。直到前不久,西方才开

始为地球村设定议程。近年来,西方在科技方面的优越感及其消费导向的物质发展范例

令中国心力分散,中国自己都看轻了自身的精神、哲学和艺术潜力与资源。

互利是儒家哲学的真髓;对我们根本上的一体性的意识,千百年来已蕴含在中国的

哲学里面。要推进真正的现代化,内在与外在的发展之间就必须保持稳定而动态的平衡,

这种认识一直为中国古人所传承:“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著名的汉学家约翰·费尔班克(John Fairbank)在他的新书《中国:新的历史》的导言

中,称中国为现代性的后来者。他还问道:中国从隔绝状态中浮现出来,只是及时地参

与世界的终结,还是偕数千载的生存经验以援救世界?

7

Page 8: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1930 年代中国乡村发展的开拓者晏阳初的以下这番话,让我们一瞥费尔班克先生为

什么期待中国援救世界。晏阳初说:

“…在过去的四十个世纪里,中国在生活之道上必定汲取了许多教训,其思想

必定已臻成熟。或许中国要有所贡献。比起相互杀伐,肯定会有更好的方式,更人

道的方式来处理国际争端。肯定的,有着四亿民众(1930 年)、四千年文化和广阔

的资源,中国必将对人类的和平与进步有所贡献。”10

如何把精神贯彻到日常生活中,中国向儒家学习了很多;道家那里,中国汲取了融

合正反和化解矛盾的能力——更多地看到系统整体而非二元分立的能力;从佛教获取了

高洁的灵性,及对物质和灵性之间契合度的敏锐感知。

当我们瞩望中国,我们会看到诸如:

诗人和贤哲之言所表达的对正义的热爱;11

对和谐、互惠和对立统一的信念;

“信仰体系是社会秩序的根基”这一悠久的儒家观念;

“天下一家”的信念;

对完美的热爱,产生了诸多世纪的瑰丽文明;

好谋求共识而非借助诉讼来解决冲突;

服从的能力;思想开明而少偏见;

希望“从事实中找到真理”;

喜爱实际地运用知识;钦慕行为而非言词;

注重家庭关系,尤其是孝敬父母。

中国不曾参与全球殖民统治,但曾受到他国的殖民统治。在中国,和军事领袖相比,

诗人是更伟大的英雄。

“中国人在本性上,在传统上或哲学上,都不是好战的。中华民族从不崇尚蛮

力…。中国不像别的国家那样拥有武士阶层。中国人的英雄不是战士,而是圣人,

贤哲,及训诲正直与和平的人。”12

1920 年代,伯特兰·罗素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时,评论中国道:

“生产而不占有,行动而不独断,发展而不主宰。” 13

10 James Yen, Intellectual Shock of China, Star of the West, 19, Mass Education Movement in China, SW October

1925, 16:7. 11 汉语的“城市”字面意为“有墙的集市”。“‘市’的字形首先是在金文中由‘平’字演化而来的,意为‘平等’、‘公平’。其早先的

意思,当然就是人们聚在一起进行‘公平’的物品交易的地方。” 12 James Yen, Intellectual Shock of China, Star of the West, 19, Mass Education Movement in China, SW October

1925, 16:7. 13 Russell, Bertrand, The Basic Writings Writings of Bertrand Russell: 1903-1959, Edited by Robert E. Egner and

Lester E. Denn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 1961.

8

Page 9: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中国的艺术、大量诗歌、特别是园林设计中的美感,透露出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可

持续性的一种基本关怀。

以上仅是中国“内在”精神资源之一斑。中国对自身卓越理念的鉴识,因为强调物

质发展而被抑制,又因她自谦的本性而被延缓。“的确,我们国家落后”,很多中国人会

点头称是,却加强了西方的自我优越感。中国越是引进那种对现代化的全盘物质化的定

义,国家就越是不稳定;就越难以认识到它为建立内在与外在间的平衡所能做出的宝贵

贡献。

中国的精神资源对于确定公民教育的目标和课程大有助益,这种公民教育不只是为

了城市,更是为了个人作为世界公民的成熟。

发展社团生活

中国习惯于群体意识,常常会说“集体”。虽然其渊源还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但

这一观念由于大乘佛教强调通过救度群体来救度个人,而得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中国的

集体感与和平倾向是构建社团的宝贵基础。

当稀疏的社会网络已开始遍布全球之时,城市的社会纹理依旧相当粗糙。邻里社区

的层次上存在着缺口。“集体”感,这种社会生态学针对的通常是家庭、朋友和全体中

国人。工作单位一度也是某种社团,但这一机制的社会功用正在消失。城市、区政府、

街道委员会等等各有一级行政单位,但它们更多的是行政的,而非社会的。

1953 年,林语堂(1895-1976)在他的《吾国与吾民》一书中指出,儒家教义《大学》,

贯穿了各层次的社会组织,独漏掉了社团。他说从国家到家庭的跳跃即可为证。他说团

结和忠诚在这两个层次上还能发挥作用,但在中间层次上意义就弱了。他甚至说到公共

精神、公民意识与社会服务,“在中国没有这种日用品。”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

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孔子《大学·经》)

中国开放以来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个人能力的增强,不论男女。随着中国超越了

专制型的社会结构而趋向成熟,亿万民众在自行决定如何将其能量和天赋疏导出来。人

们自择教育和职业,自创生意,国内国外哪里有工作机会就去哪里。专业的服务态度开

始取代家长作风。一个巨大的能量库正在浮现,只待抽取。

如果在社区层次上也有社会和行政机制可疏导个人增长的潜在能力,城市就会更具

效力,城市生活也会得到改善。在当地层次上进行纹理更为细致、管理更为良好的资源

9

Page 10: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和需求交流,会加强邻里街坊及其中个人的成长和安全。离开家庭和朋友圈子便身名隐

匿,越来越多的城市小区被围墙和保安所环绕,当今这一状况,反映了对陌生人的恐惧,

亦是欠缺社团的结果。

图 3:Social Layers

10

Page 11: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接触到社会的这一层面,人们总会疑虑重重、小心翼翼,即便是心怀善意的人也不

免要犹豫踌躇。想要隐匿身名并与外界隔绝,主要是由于担心素不相识的人对我们的需

求没完没了,难以应付;你一旦开始帮助他人,就会有无穷的需求。

这种担心是有理由的,因为在邻里层次上没有什么协调管理机构能够管理这样的自

发行为。没有相应的机制发展,没有社交品质和技巧的成熟,就不会有这种社团的扩展。

要共享信息,要疏通需求和服务之间的交易,要拓宽信任的边界,就需要在社团的层次

上开创新的组织和领导形式。

如果参与社会真正是生活的一部分,则城市的孩童可以参与社区服务,作为学校课

程的重要部分。让他们更亲密、更实际地敞开面对周围的社会,能开阔他们目前的“学

习-家庭作业-电脑游戏”的活动范围。这反过来又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更明确的目的感。

孩童更容易想象如何把他们所学的应用到周围世界的需要上。对这种社会教育多加重

视,还会让孩童有更多的代理兄弟姐妹可以交往,从而减轻单子女家庭的困难。在服务

中成长,这样的氛围也会减少自我中心。

青年能为社团的建设作出宝贵的贡献。目前在中国,青年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为了

在强调分数的学习中取得好成绩。这很容易把他们与生活隔绝开,而限制了他们的社会

性成长。如果青年人参与到诸如低龄人的教育中,他们也会力行真正的服务,负起某种

程度的责任——其实他们已经为这种责任做好了准备,只是从未付诸使用。参与社团工

作还会给他们机会,不靠约会来了解异性。当你看到一个人怎样工作,怎样与他人互动,

怎样行使责任等等,你会更了解他。

“将逐渐成为这星球所有住民之共同遗产的一个全球社会机制,一个将社会各

阶层,从地方机构到国际机构结合在一起的相互联系的结构网络,其创建对我来说,

是发展规划和策略的主要挑战之一。舍此,恐怕全球化将同义于大众的边缘化。”14

14 Dr. Farzam Arbab, The Lab, the Temple, and the Market, IDRC, 2001.

11

Page 12: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增强妇女的影响力

如果市民一半是男性一半是女性,则妇女应撑起半壁城池。如果社区建设是城市建

设的重要一环,要以互利与求同存异的意识为基础,则我们应向谁寻求经验和技巧呢?

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素有操练,从心理的角度看她们才是适合的人选,她们对人类生存的

固有合作本性拥有更多体认。中国女性自杀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是这种能力未得到充

分利用。

简要汇编了以下引文,尝试指出妇女至关重要而又鲜有公认的贡献其性质如何。

“世界过去一直由武力所统治,男人因身体和心智的品质更为强悍好斗,而凌

驾于女人之上。但天平在移动,武力正失去份量,而女人所擅长的心智的机敏、直

觉、爱与服务的灵性品质,正获得优势。因而,新的时代将是少些男性气质,而更

充满了女性理想的时代,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男性与女性的文明要素更为均衡的时

代。”15

“假若经济活动在文明的进步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经济活动的所

有门路中妇女能获得多少,便会清楚地显明发展进行得快慢。确保机会公平分配固

然重要,但挑战不止于此。它要求从根本上重新思考经济问题,这种思考还需吸纳

迄今大多仍被排斥于对话之外的人类广博的经验与洞见全面参与进来。人在毫无人

性的市场中自顾其利、自行其是的古典经济模式,将无法适应由团结和正义之理想

所推动的世界之所需。社会将发现自身亟需发展新的经济模式——对共同经验的同

情体会,在相互关联中看待人类,认知家庭和社团对社会福祉的向心作用,由此产

生的洞见将塑造这种新模式。这一理智上的突破——其焦点清晰地指向了强烈的利

他主义而非自我中心——必须大量利用人类在灵性及科学上的敏感性,而数千年来

的经验已使妇女准备好为这一共同努力做出关键的贡献。”16

“尽管任何社会都有竞争的一面,但社会要存在,就必须有起码的一点合作。

(我把合作定义为扶助并增进他人的发展,同时推动自身发展的行为。)当然很清

楚的是,我们尚未达到很高层次的合作生存。就现有的范围来说,妇女已承担了更

多的责任来维持合作生存。尽管她们不会为此大事张扬,但妇女在家庭中会坚持不

懈地努力,以缔造出某种合作体系,能照顾到每个人的需要。虽然作为我们家庭基

础的不平等前提大大阻碍了她们的作业,但总是妇女在笃行努力。”17

“…服务他人是一项基本的原则,女人的生活就是围绕着它组织起来的;男人

就远非如此了…。显然,人们必须照应彼此的需要,因为人是有需要的。如果不是

他人,还有谁会照应人呢?

15 Abdu'l-Baha, Baha'u'llah and the New Era, 1976 U.S. edition, p.156. 16 Baha'i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ffice of Public Information, The Prosperity of Humankind, Part 5. 17 Dr. Jean Baker-Miller, Towards a New Psychology of Women, Beacon Press, Boston, Second Edition, p.62-3.

12

Page 13: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直到最近,发展自我同时服务他人的机会还鲜有存在;实质上没有哪个社

会形态可以将二者结合并举…。对于男人来说,发展自我兼顾服务他人的情景,似

乎复杂得无法可想。但对于女人却没有那么复杂。”18

“女人的确更有一种精妙的才能,可涵容他人的需要且轻而易举。我的意思是

说,女人较男人更善于首先看出他人的需要,而后又深信能满足他人的需要——这

让女人既能回应他人的需要,又不会觉得有损她们的身份感。”19

“男人更被竞争、控制这些更属于青春期的态度和习惯所累。男人的成熟是自

治、脱离他人、独立和个人成就。顾及人际关系与合作,好像是软弱的表现。”20

“男人假想的优越性还会继续压抑妇女的雄心。”21

“碰巧家门以外的世界又是充满艰辛、残酷竞争的世界。为了在这个世界上生

存,女人的性格里就要掺入大量粗糙的成分。我偶然想到,家外面的这个世界基本

上是由男人来指使和塑造的。女人的定位必须适应男人世界,这的确是个问题。”22

“普及教育这项事业,已召募了来自各个国家和信仰的大批人士投身效力,也

应当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尽其所能的支持。因为无知是民族衰落和践行偏见的主要原

因,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除非全民受到教育,否则国家不会获得成功。资源短缺

限制了许多国家应对这种需求的能力,而必须确定优先顺序。有关决策机构会发现

优先考虑妇女和女童教育更为有利,因为通过受到教育的母亲,才能最有效、最快

速地把知识产生的益处扩散到整个社会。为了符合时代的需要,还应考虑把世界公

民的观念作为所有儿童普通教育的一部分。”23

“…力争向世人表明,女人最为干练,女人的心比男人的心更温柔善感,她们

对贫困受苦之人更富博爱、更能做出响应,她们不屈不挠地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要通过女性的努力,争取实现国际和平的理想,因为男人比女人更倾向战争,妇女

之优越性的真正凭据,是妇女在建立世界和平中所提供的服务和表现出的干练。”24

优化物质的交互途径

如果我们需要那些从个人向社团层层递进的社会结构和机制,难道我们不也需要同

样递进的物质空间吗?如果能通过最优的物质交互途径来增进彼此间的服务和互惠,则

怎样的空间布局和状况才是有利的呢?由于手机、互联网和喷气机等技术的增生而大量

增多的相互接触途径,也使最古老互动的形式——即面对面的交流和走路,得到了增强。

18 Dr. Jean Baker-Miller, Towards a New Psychology of Women, Beacon Press, Boston, Second Edition, p.62-3. 19 Dr. Jean Baker-Miller, Towards a New Psychology of Women, Beacon Press, Boston, Second Edition, p.62-3. 20 Carol Gilligan, In a Different Voice, Harvard Press, 1982. 21 Abdu'l-Baha, The Promulgation of Universal Peace, US edition, 1982, p.76. 22 Wang Anyi, interview in Newsweek Magazine, April 10, 1989. 23 Message from the Universal House of Justice, October, 1985. 24 Abdu'l-Baha, The Promulgation of Universal Peace, p. 283, 1912.

13

Page 14: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新生的通讯技术没有了尺度,时间和距离已被压缩为零。亲身交流的范围是可测的,

1 米的距离我们还能看出别人眼中透露的笑意,超过 25 米我们就看不清别人脸上的表情

了。现在,交通运输让地球上的两个人在几乎数小时内就能相会。步行一公里则要花 10

到 15 分钟。

也许拥有多种多样的接触和移动形式更为宝贵,而不要觉得古老的形式已经过时

了。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有哪些状况会减少相互接触途径。以下是一些例子:

工作和家庭的过度分离减少了我们彼此的接触途径。

由于收入差异而产生的过度分离减少了社会阶层间的接触。

围墙圈起的家居集中营,抵御恐惧的孤岛,相互隔离的群体。

过度拥挤造成太多接触。

分散而密度太低造成接触途径不足。

超大规模的城市街区减少了区内的流动。

过度依赖汽车,以及超宽的公路,减少了人们之间以及街区之间的接触途径。

可以做哪些调整呢?怎样才是最优的呢?下面要简略考察一些可以借助的参量,包

括:街道,城市街区,增长的单位,密度。

街道

古往今来,每座城市最常见的空间就是街道。街道两旁门户林立,从流动的公共空

间可以通向私人空间。在城市里,街道和广场是人际交互的首要容器和管道。如果街道

宽度不超过 25 米,我们就可以把握邻里脉动,体察坊间情形。这就是城市尺度的一个

重要单位,“交互性的城市”街道截面宽度的理想上限是 25 米。夏季在街上见面,要是

在树荫下就最美不过了。如果街道两侧的树行相距 15 米或更少,就会形成树荫凉篷。

而超过 15 米,烈日就有隙可乘了。我们可以进一步把这种理想的街道截面定义为 5 米

的人行道,15 米的公路,和另一侧的 5 米人行道。

街区大小

在技术爆炸之前,城市更多的是围绕着步行来定位的,街区不大,尺寸在 0.5 到 1.5

公顷之间。如果从空中俯视,我们会看到纹理细致的城市格调。全世界的城市中,人们

喜欢游览的地方就是这些纹理非常细致的老城区。大一点的像典型的曼哈顿的街区,约

80×270 米,两公顷稍多。老北京的街区是由东西向的胡同划定的,街区宽约 75 米,即

便是一条很长的街区,比方说 450 米长,街区占地也只是 4.0 公顷不到。这些较小的街

区有几户业主和居民,也常常有数位建筑/开发商,多样性的密度很高。

14

Page 15: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扫描大部分城市的新城区,我们会看到纹理变得越来越粗糙。随着街区的增大,区

里面与区周边的接触量就越来越少。比如,1 公顷的正方形街区周长是 400 米,而 4 公

顷的正方形街区周长是 800 米。前者的比率是 400 米的街道周长比上 1 公顷的土地面积,

即 400:1;后者的比率是 800 米比 4 公顷即 200:1。小街区和街道的联系是大街区的两倍。

如果相互接触的途径能增进相互支持的机会,街区和街道的关系就应加以优化。

图 4:城市形态和接触途径25

近年来,由于安全的原因以及为了更好地保护居民的绿地,中国的城市里许多新开

发的住宅区面积已达 10 多公顷。它们往往成了没有公共街道穿流的“封闭社区”。这些

“超大街区”被六车道的公路框定,公路中间又有护栏相隔,限制着步行者的活动。

一些开发项目还在周边筑起围墙,装上防护门,就更减少了相互接触的途径。在有

些情形下这会很美,比如紫禁城,墙上树影婆娑,绵延数里。然而,整个城市要是都建

成这个样子,则暗示出内心的恐惧,以及防卫与控制的心理反应。围墙提供了安全性,

却抑制了交互性。围墙把人们隔离在外,也把人们关在里面。你越是惧怕外界,你就越

是陷入囚牢。步行者要走很远才能绕过这些集中营的围墙。也许还是诸葛亮的计策管用,

门户畅开就能泰然御敌。

没有多少二级公路,所以交通都集中到了街区周边,这就更把街区相互隔离开了。

从一个到另一个大项目区,来回都要乘出租车。市郊的封闭社区可能占地达 50 甚至 100

公顷。这些较大的城市街区也许只有一位业主,只是由一家公司开发,一名建筑师设计

的,多样性的密度很低。

25 Martin Pearce, University Builders, Wiley-Academy, 2001, p. 60

15

Page 16: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诺丁汉大学的建筑规划荣誉退休教授克利夫·牟田(Cliff Moughtin)相信,太大的街

区会破坏城市生活。

“街区越大、越具有同源性,它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网络的破坏力就越

大。大规模的街区只有单一用途、单一业主,这种装置对城市的衰败影响最大:它

的作用,及其同伙汽车的作用,都是大城市衰亡的真正肇因。”26

增长的单位

美国著名的城市形态研究员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说,健康而有机的增长应该是一

片一片地来,小型、中型和大型的数量均等,每片上限约 1 万平米。在中国的城市里,

一块 10 公顷的地皮,用地比率为 2:1,建筑面积就是 20 万平米,是亚历山大的上限的

20 倍,但这样的开发规模还算不上很大。在中国,开发的规模各不相同,但都在 1 万平

米以上。在中国的背景下,怎样才是最优的呢?

城市密度

重要的量度有两个:一个是人均土地面积,另一个是人均室内使用面积。以加拿大

的渥太华和蒙特利尔作为典型北美城市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城市人均建筑面积,

平均每公顷有 40 人,人均使用面积约 30 平米。在一座典型的中国城市里,我们看到平

均每公顷有 100 人,人均使用面积约为 20 平米。倘若给所有人提供水、电、下水和交

通运输,那么,城市越紧凑就越经济、节约能源而可持续。

“小组发现,根据对全世界城市能源消耗的研究,可以画出一条随人口密度而

变化的曲线。每公顷的居民人数上升到约 120 人时,大概相当于斯德哥尔摩或哥本

哈根,人均能耗就大幅下降了。人们多走路、多骑车,公共交通经济合算,还有更

高效的取暖和制冷方式。但随后曲线平缓下来。像新加坡每公顷挤进 300 人,或像

香港每公顷 750 人,能源节约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小组断定,应努力把东潭(音)

控制在斯德哥尔摩可人的那一点附近。”27

中国当前的城市密度水平可能更接近最佳密度。

26 Cliff Moughtin, Urban Design: Green Dimensions, 1996, Architectural Press, P.138 27 Douglas McGray, Pop-Up Cities: China Builds a Bright Green Metropolis, 04.24.07 | 2:00 AM

16

Page 17: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图 5:城市密度

17

Page 18: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18

Page 19: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建设市中心

“没有道德力量来指导言行,科学知识与技术技能很容易导致不幸,和它助长

幸福繁荣一样容易。”28…“代表(物质)科学成就的洞见和技能必须指望精神义务

和道德原则的力量,来确保其适当的应用。”29

“要通过大幅拓宽获取科学技术的门径来赋能予人类,就需要科学知识和精神

知识之间持续进行并不断加强对话,从而围绕这种对话制定发展策略。”30

“我不怕笨,我怕坏。”31

虽然科学知识和精神知识之间的对话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进行,但人类任何

一个居留地在发挥机能时,这种对话尤为重要,而须摆在突出位置上。

在西方的古老城市里,精神中心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教堂,科学中心是学校或大学。

例如,1880 年前后北美城市开发的照片常常显示出,城市天际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教堂的

尖顶。另一个中心是“市政厅”,政府行政大楼代表着城市的权威所在,往往坐落在醒

目的公共广场上。以上各个中心之间的对话不是通过有意识的方式来表达的。

图 6: Zhou Dynasty Ideal City Plan (Zhou Li: Kao Gong Ji)

北京的紫禁城把精神中心和行政中心结合在一起。皇帝是天子,天的代表,负责世

间的管理。北京就像一座周围祭坛环绕的大庙宇,皇帝在此祈求丰年。在唐朝都城长安,

或是老北京城,每处街坊都有民间佛寺,用作旅店、医院和孤儿院,给旅行或落难的人32。在中国的这些例子中,中心更为综合。它们从未经历过“教堂”和政府间、科学和

宗教间的严格分离。这种分裂的发生,不论当时在西方历史上有多合理,都在行动和目

的之间造成严重的脱节。

28 Position Statement on Education, prepared by Baha’i International Task Force on Education, 1989. 29 Baha'i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ffice of Public Information, The Prosperity of Humankind, Part 4, 1995. 30 Baha'i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ffice of Public Information, The Prosperity of Humankind, Part 4, 1995. 31 My son’s Grade 4 teacher at Hei Zhi Ma Hu Tong School near the Drum Tower in old Beijing included these words

in a brief speech at a parent-teacher meeting, 2000. 32 China, Lonely Planet, Sixth edition, July 1998, p.73.

19

Page 20: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如果人类的成熟要求我们的内在和外在生活之间的对话更为热烈,则我们可以考虑

创建一个场所,一种新型的市中心,让精神、科学和行政知识汇集一处。与商业中心区

(CBD)这种商贸交易场所相对照,市中心则是一个交流知识、冥思、磋商作决定的场

所。

市中心会把政府机关,社会、教育和文化机构(学校、医院、剧场、会议中心等)

结合起来,布置在一个公园一样的开放场地周围。场地中心是一个沉静处所,一处优美

之地,是安静地寻求灵感、凝神冥想、玄思究理的地方。场地中心的建筑可以是圆形的,

周边完全开放,可从各个方向上纳入和给出。在社会公益机构的围绕下,市民、博学之

士和领导者聚集在这里,尽可能广泛地汲取洞见,从而有意识地谋划未来。个人和机构

都能便捷地相互接触,获取知识及作出决定,形成一个始于基层而又连接全球的分权体

制。

整个城市可以有一个大的中央市中心,各城区和街坊可以有其相应比例的中心。市

中心可以作为现有城市设计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起来,也可以在新城镇里

整体地加以建设。

中心会加强社团的发展。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精神、教育、行政和社会活动是分开的。

我们去教堂、寺庙或清真寺进行精神活动;去学校接受或从事教育,去政府大楼从事行

政活动;去别人家里或公园、俱乐部、餐馆和剧院进行社会、娱乐活动。这些可以通过

常规的市中心综合活动得到增强。一部分活动内容将会是精神性的,旨在唤醒激活我们

的内在生命。随后可以是有政府代表在场的讨论地方事务的环节。最后以社交网联活动

结束,让大家会旧友、结新朋,并且更细致地体察自己身边社团的需要和资源。这种活

动会有助于:

为社团的发展而开发机制框架;

给出场地来实践磋商、参与、男女平等的原则;

提供途径以深入鉴识社团内的文化多样性;

阐明社团与家庭对社会福祉的重要性;

增进对服务机会的认识;

提供一个论坛和一个机制框架,以实现向可持续性的过渡。

* * *

人类的成熟这一主题及其对城市建设的意义,可以衍生出大量的研究成果论著。希

望此篇简短论文能遇到思路相仿的人。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