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 no. 480-江明賢 專訪

3
2 2015.5 3 在戰後台灣,民國以來的國畫改革論爭,雖因兩 岸分隔而暫時劃上句點,不過,隨著台灣畫壇「正 統國畫論爭」、「現代繪畫運動」、「文化復興運 動」以及「鄉土主義」等重大事件的持續發生,中 他認為過度傳統與西化,都是造成落後歐美藝壇 的主因,中國畫的現代出路必須透過西方來重建自 我風格。「我用中國傳統技法,結合西方素描和油 畫理念,來增厚色彩、墨韻的層次。」其實際策略 是「借景生境」,而非只是「形」與「意」的妥協 而已,透過西方的透視、寫生及素描以及靈活的筆 墨水色運用,融合東西方不同視覺元素,以營造中 國畫固有的意境氣氛與美學思維,成為其參與百年 來中國畫改革論述中最初的意見。 此外,在可謂其創作思想總結的〈風格的挑展與 撰文/白適銘.圖版提供/江明賢 自然、歷史到文化景觀的建構 從文化遺產的視角探析江明賢墨彩山水的新世紀意義 國畫的另一波現代化,歷經了較諸民國更為徹底而 全面的挑戰。延續民國時期未完成的現代化思想, 於戰後影響台灣畫壇甚鉅的李仲生,認為中國畫的 現代發展要件,不外乎是融合西方技法及民族特色 的「時代性」,以及透過東西方藝術史的研究,始 得以創造出新的藝術。李仲生所推崇的抽象表現主 義風格,做為當時「現代繪畫運動」中的形式主 流,長久主宰了包含水墨畫在內的藝術發展。然 而,在當時政治意識型態充斥的影響下,有關傳統 與現代之爭辯,因缺乏更為宏觀的國際視野,最終 亦不免淪為文化主權論爭下的附庸產品。 在諸多養成、名家於台灣戰後時空的現代水墨 畫家之中,江明賢以其留學歐美之經驗及對東西 方文化衝突的不斷反思,成為1970 年代真正將中國 畫帶向國際化的新一代畫家,並逐漸建構出超越上 一代「紙上談兵」權力鬥爭的新文化藍圖。自1973 年起,西班牙中央藝術學院的留學經驗,西方正統 學院啟發式的教學薰陶、各大美術館的巡禮,以及 西歐深厚的人文環境與自由風氣,都使其更能深入 西方藝術堂奧,不論是印象派、野獸派等的色彩理 論,後期印象派、立體派及結構主義的造形理念, 或紐約抽象表現主義解放媒材、形象的前衛思想 等,都成為日後更大的能量基礎,並形塑出一種綜 合性現代主義先驅思想。 求取跨文化的創造風格 1974 年冬移居美國之後,江明賢開始以水墨嘗試 對教堂、古堡及國外風景的描繪,這段期間,可 以說是其創作生涯中的一大轉捩點。他自稱目的在 於將東西方藝術的不同特點進行消化與融合,「不 刻意追求曲高和寡的空靈境界,只希望能傳達水墨 的現代精神,解脫傳統山水畫中形和線條的層層束 縛。」此種創舉,反映其宏觀的世界視野與對中國 畫前途的莫大關心,使得水墨跨越數百年來文人畫 狹隘的筆墨趣味及主題限制,開拓出令人耳目一新 的異國氛圍,獲致中西互為體用的和諧境界。自 此,水墨畫已非挾洋以自重的借屍還魂,而成為一 種跨越地理障礙與意識藩籬,以及化解水墨媒材狹 隘民族性的嶄新載體。 關於戰後畫壇持續延燒多時的中國畫現代化困境 之問題,他曾撰文提出看法:傳統與現代的衝激, 使得很多的畫家徘徊而不知所措——或固守於傳統 因襲的既得名利,或盲目追尋歐風美雨的新潮風尚。 江明賢 長白山天池 2014 水墨 142×75cm 江明賢 三清山 2014 水墨 96×88.5cm

Upload: william-lin

Post on 24-Sep-2015

8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5 download

DESCRIPTION

封面、白適銘內文評論

TRANSCRIPT

  • 2 2015.53

    19701973

    1974

    201414275cm

    20149688.5cm

  • 4 2015.55

    19581997

    201462225cm

    201310897cm

  • 6 2015.57

    199019701980

    198819971970

    19701990

    2012135.569cm

    200891242cm

    20129621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