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建築報 no.6(網路版)

8
立冬 第六刊 6

Upload: chan-jumi

Post on 06-Mar-2016

22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北京分享會 代謝派讀書會 萬聖變裝趴 關於建築教育

TRANSCRIPT

Page 1: 中原建築報 NO.6(網路版)

立冬 第六刊

6

Page 2: 中原建築報 NO.6(網路版)

第六刊 立冬

6

北京分享會

代謝派

萬聖變裝趴

關於建築教育

目錄

發行人|Publishing Director陳文哲 Wen-Che Chen

出版人|Publishers蔡君陽 Daniel Young

總編輯|Editor In Chief詹米樂 Miller Jhan

編 輯|Editors丁 傑 Jay Ding詹捷如 Jru Jhan詹捷如 Jru Jhan李岫蓉 Xiu-Rong Li郭虹吟 Carol Guo

編輯設計|Executive Editor In Chief游智傑 Chih-Chieh Yu

建築報第六刊參與人員

Page 3: 中原建築報 NO.6(網路版)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 藝文部出品

A1立冬 第六刊6

文/

建四

詹竣傑

文/

建四

陳文哲

  從土地國有與土地私有來看,台北與北京呈現出兩

種截然不同的都市樣貌。這其中產生甚麼現象?

  就開發而言,從臺北高房價的現況,再加上最近幾年

經常討論的都市更新問題兩者來看,以台灣來說,土地私

有造就了個人的獨特性,卻也經常成為都市更新的絆腳石

;不僅如此,因為國有土地逐漸賣給財團,使得政府逐漸

失去資產,最後,賺錢的是土地開發商,政府即便有願景

,也只能受限於資金而延後。而北京實施的土地國有政策

,私人土地與開發商購買的土地均只有數十年的產權,這

會使得開發商因時間限制而必須要快速發展,在這土地不

斷回歸再賣出的交易中,政府成了最大的業主,其中累積

的經費可不斷擴充並更新基礎建設。

  離開北京的幾個月,我不斷思考這件事情所造就的兩

種-不只是硬體甚至是滲透人心的價值。這是場拉鋸戰,

國有地私有化是最烏托邦的邏輯,但要確保理想,必須有

廉政且正義的政府,否則圖利廠商只會壞了一盤好菜。在

台灣,土地私有化使我們的開發必須經過多重考驗,但這

些考驗能夠確保多方的權利價值。以英國為例:高鐵蓋了

20

年,過程中不斷多方協調,造就地主、開發商、政府多

贏的局面。

  當然以急需擴充硬體建設的大陸而言,是必須有效率

地解決民生問題,因此套用於歐美國家的經驗不見得最為

理想。土地國有化與土地私有各有利弊,如何拿捏使之不

過於極端,十分值得探討。

對於這次交流營,收穫甚多,但對於

一些細節部分學生認為仍有更好之空

間;雖交流營達到了許多無形與有形

之交流,如:

讓台灣學生藉此機會更加

了解大陸北京都市發展概況、舊城古

蹟遺址考查與調研⋯

等,但此多為台

灣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探討、發

現,鮮少有與清華學生之交流。這或

許是個案,但我這隊清華學生讓我有

像"來上班”

的感覺,晚餐一結束就急

著先告別,雖有私人事情要處理情有

可原,但連三次晚間的自由行皆是如

此(16

、18

、19)

讓不同領域之學程一同參與此次﹁清

華建築與清華文化兩岸學生主題交流

營﹂之活動是增加更多元更不同面向

之思考,但來參加的學生也應具備對

文化”

與”

建築”

此等議題有興趣

,才能使交流更多元。

相信台灣學生們均真心與期盼認為此

活動可與清華建築系之學生在目前北

京都市發展與建築文化上有更多更細

微的學術討論與交流,且殷切盼望能

有激烈的學術成果,與火花。

台灣他校建築系對北京觀點見報版A2 A3 →

1.北京現代生活中的胡同

2.類似於台灣夜市的老北京風情街,有賣炸昆蟲!

3.北京隨處可見的摩托車改造車以及腳踏三輪人力車

4.分享會結束後合照

發行人:陳文哲 出版人:蔡君陽 總編輯:詹米樂 編輯:丁傑 李岫蓉 詹捷如 郭虹吟 編輯設計:游智傑

Page 4: 中原建築報 NO.6(網路版)

6 立冬 第六刊

第六刊 立秋時氣出品

文/

北科

呂珮綺

文/

淡江

鄭博元

乘著大巴,飛馳在有著數條線道的高速道路上

,四周的景像由起初的傳統中國百年歷史矮房,

漸進地,穿插些總會用鮮紅色為大樓起名,且字

體統一並帶強烈新舊衝突的高聳大樓,在些許詫

異與疑惑下,直直地,闖進了玻璃大樓叢林,留

下的是詭異的讚嘆與回味。這是北京,有著三千

餘年建城歷史下的大北京。

骯髒雜亂的地,霧濛濛的空氣,充斥著口水味

的休憩區,下雨必定淹水的城市,儘管它薈萃了

千百年載的中華文化,在尚未深入理解前,會開

始想念我們的寶島,台灣。

新興商業區與其他國家的大城市雷同,有比麟

的高聳大樓,而其建成與擴張的速度令人讚嘆,

同時也擁有著數多名大師的作品坐落於此。而相

較於新興都會區,北京也保有、修復、重塑,具

有中國文化歷史意義的四合院、胡同,其已不同

以往的居住型式為主,它們以高價被爭相買賣、

置入商業活動,甚至成為觀光勝地,其中卻還是

也許多原先的住民居住於此。在這融合新穎建物

、城市與帶著中國千年文粹的城鎮中穿梭、探險

時,會捨不得離開北京。

正當北京努力地新建大樓時,台灣的人們極力

地保衛著自己的家;當北京政府拆除村落闢造新

市鎮時,台灣的人們上了街頭,要政府省思這必

要性與是否破壞了原有的價值與意義。

北京極力地在快速建造現代化城市,但在這快

速中,部分細節被忽略了。寬敞道路給予了便捷

卻有著極少的排水系統,每逢大雨時的死傷人數

不可忽略;在令人稱羨的建物外表下,細看後其

細節有著許多可多加精進的部分;這豐富的城市

中,或許是它有著太多,會讓外地遊客佇立在街

頭不知去從。

每個城市都有他獨特故事,而現今我們的一舉

一動也在塑造故事,而故事中最重要的還是﹁人

﹂本身,城市因人而建造。大北京裡最讓人回味

的不是那一棟棟冰冷、炫麗的大樓,而是那胡同

裡人們討生活的真實;在台灣最令人回味的除了

標地建物也是在巷弄中穿梭而發現的處處驚喜與

可愛。不同的是過去的歷史故事,相同的是現在

與未來對於自己城市找到相對應且符合及附有意

義的定位與發展,而非盲從。

初訪北京,北京不同的政經發展衍生了不同的城市

面貌,一個禮拜中印證了一些想法也修正了一些道聽

塗說的謬誤,我將一週所見所聞

(

針對)

北京與台北做

簡單的比較。

北京的城市風格與建築形式展現出的是政府與資本

的絕對權力,而台北的城市風格與建築形式則反映出

多元的生活方式。

台灣都市中充斥著住居、工業、商業以及農業的

各種混成⋯

基本上這是一種管制失控的現象,是無心

插柳的結果,而不是規劃者原本所希望的樣子。然而

這種因應需求的使用方式的確是充滿了生命力與活力

,並且反應出台灣社會中的鄰里關係,甚至印證了珍

雅各︵Ja

ne Ja

cobs

︶在﹃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

中的想法。

在﹃東京製造﹄一書中對於﹁濫建築﹂的定義: (1

)

不知如何評價;(2

)

不是知名建築作品;(3

)

類型不一致

;(4)

使用方式不連續。

被稱作﹁濫建築﹂的建物,全是盡可能利用基地的

所有要素因其必要性而產生,也因而誕生出去軸線、

都市界線模糊的城市,這個城市同時也是跳脫巨觀思

考的巨大迷宮,在這個城市當中,既沒有明確的開始

、也沒有終點。

梁思成先生說過“

明之北京,在基本原則上實遵循

隋唐長安之規劃,清代因之,以至於今,為世界現存

中古時代都市之最偉大者。”

政治在中國一直是城市

發展的中心,使得北京中軸為主、棋盤式為輔,換句

話說,中國的城市規劃體系是自上而下的,相較於世

界上多數的城市發展,現今的中國城市按照規劃範圍

由大到小可依次分為﹁區域規劃﹂﹁總體規劃﹂和﹁

詳細規劃﹂。

北京也是如此,大至大型公共建設,小至鄰里劃分

,求的都是在短時間內快速發展,弔詭的是,雖然由

上往下的方式固然失去了可能在機能混合的過程中所

產生的不確定性趣味,但在北京這樣大尺度且擁有文

化厚度的城市在發展上若依照需求而賦予形式的方式(

由下而上)

,反而會出現像是私搭搭亂建的大雜院般的

景象。

不管是在建築對於傳統形式的追求或是對於都市的

整體規劃,在北京的一週裡我看見了一些因過度重視

快速”

而欠缺考慮的地方,然而我所見識到更多的

是學界對於自己城市的批判及願景,這些想像一但慢

慢的影響到決策者,那麼北京的發展將會富涵更深的

厚度。

見學北京│﹁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

城市記憶的留存

  距離我上次來到北京,已經是五年前的

事情,大致的景色跟我初次來到時沒有太大

的變化,依然是那文化歷史的古都,夾雜著

破舊衝突的現代建築,

08

年奧運後,北京對

於西方文明世界來說,不再是如此神秘的東

方都市,此外,經濟逐漸起飛的中國,國內

的旅遊觀光也日益蓬勃,許多外來客都來此

造訪這古代興衰的皇城、現代建築師們實驗

的大都市,但在創造高觀光產值,經濟利益

的情況下,現在的北京變得怎樣呢?

  記得在清華建築學院的教授演講時,對

於北京的中軸線十分自傲,但這種下了一個

問題:中軸線上有太多重要設施,由北而南

有奧林匹克公園、南鑼鼓岔、紫禁城⋯

.

導致

城市中人潮都往此處集中於此條線路上,原

本人潮洶湧的地鐵,變得更加擁擠不堪,當

初設計的環形路線,也無法有效地疏散一、

二環內的車群,導致各個觀光景點人潮滿滿

,不僅影響交通,更大大降低旅遊品質,人

潮是個難解問題,交通成為最大的問題癥結

。  扣除外來的觀光客,剩下的北京市,與

台灣有著什麼不同的特點呢?

 關於這點,可以從車道上觀察到,路上

沒有所謂的機車專用道,更多的是腳踏車

跟人群來回經過,這種型態讓我回想起台

北最近推行的微笑單車,

但單車之於台灣,

只不過是休閒的運動,

並非一種通勤方式,

反觀北京,

腳踏車猶如機車在台灣,

是種常

見且便宜的交通工具,

因此我們想營造出一

種能加強疏通的方式,

利用節點的方式,發

揮腳踏車富延展性的特點,將人群帶到更

多不為人知的美麗景點,進而駛離中軸線

上。專案最初的設定為二環內,由於二環

是北京市的縮影,若能有效將二環的人潮

疏散,便有機會擴散到全北京市,為了達

到此點,我們針對北京的一些問題來改善

,如街道的路燈昏暗,令人不敢靠近,又

或是節點的設置位置及其所需的租借方式

,有如微笑單車一樣用一通卡來租借,比

較大膽的是,開放部分的紫禁城內部,除

太和殿 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及后

宮外,其餘位置皆設有節點,以便加速朱

雀大道上人潮的流動,另外,開啟東門,

讓遊客不只有南北兩項來回的動線選擇,

更有機會創造出皇城以東的王府井大街的

觀光人潮。

回到台灣後,

我反觀這次的構想,

發現了

一個重大的問題點,

交通不能單單只靠著腳

踏車與地鐵來連結,

更需要有個中介物質,

既能像連結地鐵般能快速運輸,

又能與腳踏

車一樣頗具延伸性,

這時我想到位於巴西的

庫里奇巴。庫里奇巴是公車捷運系統 B

RT

的鼻祖,

將公車系統建立專用道,

調節紅綠

燈,

達到既快速且富延展性的效果,

運輸量

更是普通公車的兩倍多,

如同台中即將推行

的公車專用道方案,

能快速的運輸人潮,但

伴隨而來的,是車道縮減,原本已經不寬

敞的馬路,因此在縮減一條道路,到底是

疏散交通,還是令交通更加阻塞,值得討

論。

  許多人會說,

台北不如北京般壅擠,

設更不比資金闊綽的大陸,

跟北京上海﹁

年一小變,五年一大改﹂的形式相比,

台灣

的建設是小了許多,

但反觀巴西的庫里奇巴

,

不過是巴西八大城市之一,

資金不超過五

都,

更沒有台北的一半,

但他們不仰賴大建

設,

講求單點突破,

替城市注入新的能量,

城市煥然一新。這種東方中醫的概念,

提出

都市針灸法,不論是闊綽的建設,或是都

市針灸,一個成功的城市規劃,是無法複

製於每個地方的,但也不應像現在很多都

市的規劃一樣,都是秉著舊有觀念,為汽

車著想。都市是為人所設計的,或許下次

換個角度,

不再只是搭上汽車,

用腳踏車,

行走的方式漫步都市,

更能體驗這以人為本

的設計想法。

文/

文化

梁凱瑋

因地制宜的城市規畫

由Zaha Hadid於北京所設計的銀河soho,夜景貌。

評論家川添登回憶成立

代謝派的時候,一派輕鬆地

這樣說道│

﹁日本代謝派的名由,是

因為菊竹清訓和我當時在構

思如何對世界宣揚甚麼是﹃

日本建築﹄。未有代謝派之

名前,有人起名﹃永劫回歸

﹄、﹃生生流轉﹄等,的確

很有日本在地文化的味道,

但是外國人怎麼可能聽得懂

!於是,菊竹清訓就隨處找

了一本生物英文字典,翻到

了﹃M

eta

bolis

m

﹄(

新陳代

謝之意)

後就說定這個了!所

以,從此之後,代謝派就被

稱為代謝派了。﹂

60

年代是個很革命性的

年代,各國皆發生許多創造

性的事蹟。在建築領域上亦

有代謝派及A

rchig

ram

之崛

起,人們不滿現狀而提出宣

言、P

roto

type

,那個時候

人們不是需要一個so

lutio

n

,而是一個v

ision

。有人說

代謝派的理論沒有落實,這

句話是肯定的,然而他他偉

大之處在於輪廓出了概念的

原型供後人發展。

Page 5: 中原建築報 NO.6(網路版)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 藝文部出品 發行人:陳文哲 出版人:蔡君陽 總編輯:詹米樂 編輯:丁傑 李岫蓉 詹捷如 郭虹吟 編輯設計:游智傑

對岸對於北京都市規畫所製做公開展示的都市計畫模型。

近些日子政府提出了”

愛國、創新、包

容、厚德“

的北京精神,對於這般的北京精

神,大部分北京人不敢茍同,因為它並不“

北京”

。但包容二字,卻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因為這裏有密集的高等院校,有全國各地

的追夢人,有天南海北的建築風格;有三裏

屯商業街的時尚前衛,有國貿C

BD

的精明幹

練,有望京地區聚集成群的韓國人,有建築

面積4

900000

平方米的天通苑居住區。北京

因為首都這個角色的存在而不得不包容。

北京太大了,它能裝下人的夢想,也能吞

沒人的夢想。於國人,北京是充滿機會、是

實現自我的地方。然而於我等北京人,首都

二字在我們心裏占很大的分量,那種融入國

人血液的集體意識也無需回避。北京,她是

驕傲也是擔當。堵車、房價、霧霾、擁擠的

車站、惱人的業主、欠妥的規範、草率的規

劃,凡此種種都是北京的都市現象、都市問

題,亟待解決,卻也要慢慢解決。

回到每日的生活中,我們遊走於現代都市

生活,常常忘記了自己身處哪裏,而那個左

祖右社四城九門的古都又是哪裏。然而有一

日當我聽到這句描述四合院的老話—

—“

棚魚缸石榴樹,老爺肥狗胖丫頭”

我好像又

聞到了北京的氣息;每當清晨,看見盤旋在

胡同和四合院上方的潔白的鴿子,聽著清脆

的鴿哨,在胡同口遇見手裏還拎著溫熱早點

的大爺,客客氣氣點頭說一聲“

您早”

。我

也方才醒悟,喔,原來這也是北京,原來這

才是北京。

文/ 天津大學

孫欣曄

北京都市現象

概念與技術

評論家川添登回憶成立

代謝派的時候,一派輕鬆地

這樣說道│

﹁日本代謝派的名由,是

因為菊竹清訓和我當時在構

思如何對世界宣揚甚麼是﹃

日本建築﹄。未有代謝派之

名前,有人起名﹃永劫回歸

﹄、﹃生生流轉﹄等,的確

很有日本在地文化的味道,

但是外國人怎麼可能聽得懂

!於是,菊竹清訓就隨處找

了一本生物英文字典,翻到

了﹃M

eta

bolis

m

﹄(

新陳代

謝之意)

後就說定這個了!所

以,從此之後,代謝派就被

稱為代謝派了。﹂

60

年代是個很革命性的

年代,各國皆發生許多創造

性的事蹟。在建築領域上亦

有代謝派及A

rchig

ram

之崛

起,人們不滿現狀而提出宣

言、P

roto

type

,那個時候

人們不是需要一個so

lutio

n

,而是一個v

ision

。有人說

代謝派的理論沒有落實,這

句話是肯定的,然而他他偉

大之處在於輪廓出了概念的

原型供後人發展。

代謝派的先驅們幾乎是L

e Corbu

sier’s fo

llowers

但也試圖要超越L

e Corbu

sier

,也就是試圖超越傳統、

與傳統對話。而這張日本建築師的系譜大大感動了筆

者,因為現代的偉大源自於對傳統認識的累積,一旦

要建立起本土的系統,技術上與思維上的教育與傳承

是必要的。

楨文彥先生曾說明代謝派對現代的渴望﹁來自於傳

統的迫切(u

rgen

cy)

,而非壓力(p

ressure)

﹂,而川添登

先生為日本建築的傳統與現代下了完美的註解─以﹁

伊勢神宮﹂為例,每2

0

年搬遷一次的神廟儀式,回應

傳統與現代之間維妙維肖的關係。

代謝派引發了對傳統與現代的思考,有人曾把設計

的過程稱作為M

imic

ry(

擬仿)

,郭肇立老師如此解釋─

﹁裝死以求生,一旦對傳統有足夠的了解,進而不相

信它(

批判)

,才有辦法創新,讓作品處於既傳統又不傳

統的狀態。﹂

Rem

Koolh

aas

稱如今的時代因In

ternet

的誕生大大

提升了資訊普及率,而多元的數位工具也將引領未來

建築的新契機。愚拙的筆者依然在探索屬於這個時代

的建築,試圖尋找最合適的語言和傳統對話,最後以

楨文彥先生來台演講的最後結語作為本文的結語─

﹁希望後世年輕人在看這四五十年前的代謝派的時

候,不是為了再創一個代謝派或思考代謝派能為現在

帶來甚麼影響,而是能讓你們省思﹃自己的時代﹄,

因為代謝派,早已終結。﹂這句話好比使徒約翰完成

了神賦予的啟示錄般地終結了整本聖經一樣,這個結

束,是不黯然哀傷的,反倒為後世破開了一道光芒啊

讀書會-代謝派演講後研討文/

建四

蔡君陽

傳統與現代

代謝派提出了種種未來新生活的可能性,但必須

同時了解當時是個戰後低靡的時代,而在這樣的社會

背景下,他們為何還提出一些非實質解決問題的方案

、反倒烏托邦式的遐想呢?筆者認為,領導者首先必

須思考如何帶領群眾走出夢魘,走出夢魘並非馬上解

決人民居住的問題,而是需要快速的建立起一種精神

上的寄託、自我認同的價值,進而聚集群體意識慢慢

的來解決現實問題;好比安慰一個受傷的人,並非馬

上告訴他人生大道理、怎麼做怎麼做,而是先站在他

人立場陪伴、建立信心,而後才作前述做的事。

當時日本政府積極透過國際性活動宣揚國威、政治力

介入投資代謝派,使6

0

年代成為大日本本土思潮的旺

盛期,說難聽點,﹁日本第一﹂的形象是透過媒體包

裝而成的,實為一場空城計在當時那個時候,人民整

體的文化水平還跟不上當時的宣言。然而筆者相信,

這是民族文化演進的過程,社會需要經歷這樣的認同

階段才能成長,反觀如今的﹁中國熱﹂,華人圈不就

正在經歷這般的洗禮嗎。

精神的寄託與自我認同的價值

北京?那可真是難以描摹。我在這裏只先請您

想像一下吧:北京,是一個居住著2

000

萬人的城

市。

於是,北京之“

大”

就是它不可忽略的一大特

徵了。就如北京人日常所戲謔的—

在天空中俯

瞰,它就像一張大蜘蛛網,由一圈一圈的環線公

路和從中心向四周延伸的放射狀道路組成,經年

累月,越織越大。而這樣的大框架下隱藏的帶有

古代都城痕跡的四四方方的街區,也在不斷地發

展中變得形色各異,二環內的老城與三環的商務

區、西北角的頤和園與毗鄰的大學城、胡同與故

宮、集市與商場,其尺度感真是天差地別。

其實北京之所以發展成如今這樣,還要從說起

建國說起。

1949

年建國初期,人人懷有“

改天換地”

的宏

大城市想象,所有的城市建設規模宏大、風格鮮

明,從不排斥現代建築的出現,也幾乎未考慮現

代對於傳統的沖擊。由於北京城市中央為皇城占

據,北京發展了東、西兩個城市中心,此後城市

建設規模越來越大,一層一層,將紫禁城包圍起

來。時至近年來的國家大劇院建設,如此這般的

意識形態也未曾改變,建築師保羅‧

安德魯打破

一切傳統性的設計理念,對後現代主義和全球化

進行了全方位的褒揚。這當然會壓抑北京城市空

間的歷史記憶,但於此卻巧妙地滿足了國家意識

形態對於全球化的想象以及開始歷史“

新時代”

的雄心和渴望。於是北京作為政治和文化中心,

在“

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

的目標

指引下逐漸以巨大的城市廣場、西式快餐的連鎖

店、夜晚星河般閃爍的霓虹燈、國外大師的建築

等等繁榮景象編織了一個現代化的夢境。

然而,全球化所帶來的威力未能橫掃的部分與

之對應,便形成了先進/

落後,現代/

傳統的二元

對立,無形之中形成了中心/

邊緣的關系。蜷縮在

北京中心的紫禁城和胡同四合院,走街串巷的攤

販和枝頭聒噪的鳴蟬,便突然顯得尤為珍貴,亦

或說,可憐了。

傳統建築躋身高樓林立的C

BD

,或多或少會有無奈。但也許北海公園裏遛鳥唱

京劇的老爺爺身邊有上班族匆匆的步伐,量體裁

衣的裁縫老店也做得婚紗,五星級酒店背後也有

磨刀匠和剃頭攤子,新銳的建築師事務所就開在

胡同深處,這才是真實的北京,

傳統與現代共存

,不必刻意去“

對話”

,無需“

被”

接受。它們

就在那裏,遠比你想象得更和諧。

Page 6: 中原建築報 NO.6(網路版)

發行人|Publishing Director陳文哲 Wen-Che Chen

出版人|Publishers蔡君陽 Daniel Young

總編輯|Editor In Chief詹米樂 Miller Jhan

編 輯|Editors丁 傑 Jay Ding詹捷如 Jru Jhan詹捷如 Jru Jhan李岫蓉 Xiu-Rong Li郭虹吟 Carol Guo

編輯設計|Executive Editor In Chief游智傑 Chih-Chieh Yu

建築報第六刊參與人員

  時代不斷演進,似乎能以不變

應萬變的事物已不多見,但某些價值

卻值得保留。

  自身並非一個專業的建築教育者

,僅能狹隘地從一介建築學生的角度

來談談自己在建築領域所受之教育與

經驗。

不論學校的風格樣態、資源多

寡,我認為建築論及的事物非常繁雜

,這也造成了我們學習建築的面向變

得廣又深。

在校園中學習五年之中,

能真正在課堂所學習到的,我認為很

緩慢也很少,並非希望同學能夠再延

畢若干年以在學習的成果上更精進。

而是,非正規的建築教育亦是同等重

要的學習之一。我曾經歷過多次外地

的實習,如果要說最重要的一次可能

會是在大一寒假時,謝英俊老師事務

所那次的實習經驗,那時那個幾無建

築知識與專業訓練的我被分配到台東

的永久屋工地,那裡的工作其實任何

凡人都能勝任,一點也不特別。

但是

過了數年,所在我腦中依舊能清楚留

下的是那一個月生活在台東那樣的山

河中,對於環境、生態保護的觀念無

形地建立了起來,從看見山麓、河谷

的同時,你開始瞭解它的美,進而不

忍心讓這些美被破壞。

除台東與各地

多次的行旅、長住之外,去關切週遭

發生的事件,甚至走入事件也頗為重

要。

反核運動在最近似乎成為了大眾

的共識,在2

011

年的那個暑假,我帶

著滿腦的疑惑參加了綠色公民行動聯

盟所辦的反核工作坊,那個工作坊如

果說要和建築扯上一些關係,大概就

是某個講師曾提到核能電廠圍阻體構

造的那事,其它的社會結構的課程就

完全地風馬牛毫不相及。

但,這個工

作坊協助了我建立了整個國家、政府

的系統結構關係,這對於我在看待社

會事件、運動和各種文化、歷史議題

時,得到了相當可觀的助益。

這些過程,我想就是不斷地在課堂上

受到啟發,再走到真實的世界去體驗

、驗證,不知不覺中就成長並產生了

。我認為既然走向了建築這條路,建

築人就絕對沒有把視野放窄的權力,

不管何種議題、有無興趣,對學習保

持飢渴相信就會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共勉之。

上博01

15

13

30

07 雅美

雅美上博

上博

書展 行事曆

各書商擺攤日期會定期發布活動於Facebook系學會社團內提醒。

※如果有任何想要看的書籍或需求可以提給藝文部-書展負責人:丁傑,我們會向書商反應。

文/

第五十屆建築系系學會會長

王正祥

文/

建一

葉俐妘

﹁不給糖,就搗蛋!﹂你有多久沒說過這句話?還記得

小時候過萬聖節的那份喜悅嗎?你有多久沒有﹁用心﹂去

玩樂、去生活了呢?我想要享受我人生中的每一刻,想要

珍惜我每段歲月,所以舉辦了這次的活動。

因為時間很趕,每天做作品和事前的準備工作就讓我忙

到很晚,看到我每天都在熬夜的室友們總會很貼心心的問

我需不需要幫忙,看到我深深的黑眼圈的同學們也會來關

心我,讓我最感動的事是雖然大家平時都已經很忙了,但

是大家仍撥出時間來準備萬聖節的變裝,遇到困難的同學

也會來跟我討論,一邊趕作品一邊聊天時的內容也是有關

萬聖節的活動。也許只是我自己的期待心理作祟,但我覺

得這次活動有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不同的樂趣。

萬聖節當天,看到大家的變裝時,真的讓我很驚訝,沒

想到有很多同學精心打扮了一翻,願意花時間、花精力在

這活動上,心中不禁湧上了滿滿的感動和感謝之情。當我

們繞工作室時,有些學長已經在雅砌外等著我們了,連助

教們也過來欣賞我們的變裝。我在發糖果的時,很多學長

姐們看到我們這次的活動,都跟我說:﹁你們好有心喔!

﹂,還有當我們遊街完之後,大家一起向我道謝時,這些

事真的都讓我很感動,讓我覺得一切是很值得的。

謝謝學長姐給我們的鼓勵和支持,謝謝來參加這次活動

的所有同學們,謝謝你們讓我知道我跟偉恩決定辦萬聖趴

是對的,謝謝你們的用心讓我的大學生活多了一個美好的

回憶,而我也希望你們和我有一樣的感覺。

最後,應某人要求,請讓我恭喜性感天線寶寶︵自稱︶

劉芷含獲得人氣獎!

活動結束後攝於佑生前的大合照 左一 ,人氣獎 性感天線寶寶

第六刊 立秋時氣出品

6 立冬 第六刊

第六刊 立秋時氣出品

Page 7: 中原建築報 NO.6(網路版)

出品51th

Page 8: 中原建築報 NO.6(網路版)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