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月 马来西亚毽球第一人 -...

1
教育民生 教改先声 南方 2018 1 5 11 公众总是用“蜡烛”“园丁”形容教师, 褒扬其精神。真正的教育“圈内人”其实都 知道,现代教育也是一门科学,小到课堂的 微创新,大到学校的课程设置,都需要细致 的研究和实验。30多年来深圳教育的发 展,离不开大量“教育科研人”的探 索努力。在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就活跃着一位“老而新”的科研带 头人 —科研处主任刘英琦。言 其老,是因为他教龄长达 36 年,见 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的发展; 言其新,是因为他浸润教科研18 载,参与了新世纪以来深圳教育的 每一轮改革创新,至今仍探索在教 改之路的最前沿。 西实现毽球零突破 2005 年 9 月,刚毕业于 天津体育学院,来到龙华区 行知小学任教的田源专研 体育教学,一头扎进毽球的 普及及训练队中。那时很 多学校都没有专门的毽球 训练队,更别说获得亮眼的 成绩。“年少轻狂”的他夸下 海口:“3年内夺冠。”但却迎 来了同行的质疑。年轻气 盛的田源深感不服,为了实 现目标,他每天起早摸黑和 学生们一起训练。最终在 2008年广东省毽球锦标赛 场上,该校毽球队一举夺 冠,实现了 3 年夺冠的梦想。 在学校毽球业余代表 队10多年来的培训和管理 经验中,田源越来越认识到 培育思想根基的重要性。 毽球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 很多人却不了解。为此,他 给学生讲述毽球史,培养学 生的自豪感;要求学生认真 训练,用精益求精的态度使 毽球技战术都力争做到更 好;注重塑造学生人格精 神。在每天早晚的 4 小时训 练里,他从不缺席。 家长写 2 千字感谢信 每天的高强度训练,曾 一度让家长质疑:“毽球训 练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学 习?”为了安抚家长,获得信 任,田源专门建了 QQ、微信 群,把孩子每天的训练行程 及情况及时反馈到群里,让 家长明白,毽球训练只是利 用了孩子的碎片时间,系统 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之余, 通过锻炼韧性来体会“做 人”的酸甜苦辣。 学生瑞瑞曾经是一名 感统失调患者,因为阅读背 诵困难、与同学闹矛盾、晚 上也不睡觉等,令老师和家 长十分头疼。一次偶然契 机,瑞瑞妈妈把瑞瑞送到了 毽球队受训。“我与毽球队 的薛老师一起为瑞瑞制定 了训练计划,让他每天踢一 千个毽球,消耗体力使晚上 能正常入睡,这样也保证他 白天有充足精力学习。” 一段时间后,大家惊喜 地发现,瑞瑞从前的走路都 不协调,现在花键、网毽都 踢得非常出色了。“真正影 响孩子学习的是父母们错误 的教育方式,运动本身反而 可以促进学习。感谢田老师 让毽球成了儿子在小学里最 美好的回忆。”2017 年 10 月, 在瑞瑞妈妈发来的 2 千字的 感谢信中这么写道。 马来西亚毽球第一人 在学生眼里,田源是个 “双面”老师,有时风趣幽 默,有时一丝不苟。田源却 觉得,自己既是“英雄”,也 是“小丑”。“男老师,应该有 阳刚之气,压得住气场,训 练毽球队时要严格对待,细 化到毽球的每一个细节、每 个动作,这样才能引起学生 的重视;体育课上与学生做 朋友,保持风趣与幽默,让 他们通过体育课感受毽球 的魅力。”这位双面教师还 是深圳市华教志愿者,从 2010 年起,连续 8 年每年暑 假都到马来西亚的沙巴地 区华人学校,教当地的华人 学生毽球技巧,甚至还被誉 为“马来西亚毽球第一人”。 父母、爱人、小孩都曾 抱怨过他“爱学校大于爱家 庭,爱学生大于爱孩子”。 “但领导信任我、同事们支 持我、学生们喜欢我、毽球 队的孩子及其家长们更加 信任我。皮肤晒黑了但心 更铁了,皮掉了一层但更精 神了,人虽累了但更有激情 了。”田源笑道。 校长短评 圳市龙华区行知小学 满晓螺: 一枚毽球,一方天地。 田源老师凭着他高超的毽 球技术,怀着对毽球的一腔 热情,传播着中华传统文 化,始终践行着他的教育格 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他的带领下,行知小学的 毽球名声在外。这支小小 的毽球队,如今已经名扬深 圳,多次在全国获奖,甚至 在海外也有了一定的知名 度。如今在行知小学,全校 师生人手一毽,学校还编写 了《我爱毽球》教材,组建了 毽球俱乐部,首创毽球节、 毽球舞、毽球操,甚至探索 了一系列毽球墙壁文化。 18 年积累闯特区 自从1982年从江西师范 大学毕业后,刘英琦就一直教 化学课。上世纪90年代,在 时代大潮的感召下,他怀揣梦 想闯深圳,没想到第二年就创 造了“小奇迹” —1997 年 , 他调入福田区红岭中学,接手 了一个高三重点班和普通班, 其中重点班的化学成绩和普 通班并没有什么明显优势。 但第二年,这个班高考化学平 均分和高考化学优秀生人数 都创下了红岭中学历史之最。 刘英琦坦言,之前在江西 的十几年,让他积累了丰富的 教学经验,而这场“漂亮仗”, 也让他在深圳教育的土壤上 很快扎下了根。此后,他先后 被调往福田区岗厦中学、上沙 中学等校担任教科室主任,正 式开始了自己的“科研生 涯”。他说:“所谓研究,关键 之处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 题。浸润不深,发现不了真问 题;用功不够,找不到解决问 题的好方法。” 老教师勇立创新潮头 新世纪以来,深圳教育经 历了几轮改革创新的浪潮,而 刘英琦“手把红旗旗不湿”,常 常勇立潮头。2008 年,他被 任命为深圳中考科学命题组 组长。2009 年以来,深圳设 立“市教科研优秀成果奖”,迄 今共评选三届,刘英琦3次获 奖。2015 年,他又迎来了科 研路上的一次“跃进”,作为本 土教育名家,入选深圳市“教 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名 单。依托“刘英琦教育科研专 家工作室”,在教师自愿申报 的基础上,他召集深圳中学、 深圳实验学校、红岭中学、罗 湖区翠园中学等 10 多所学校 不同学科的一批老师,组织起 了一支专业高效的科研队伍。 刘英琦将工作室研究方 向确定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 个重要前沿—“教师课程能 力”。他认为,当前从上到下 都在强调课程改革、内涵发 展、特色发展,而这就必然需 要从课程的整体层面来提高 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围绕 此课题,工作室在“基于课程 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课程 规划和校本课程开发”等领域 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已完成 或发表论文10多篇、著作3 本,主持市省级课题 3 项,并经 常应邀赴外地或高校讲学交 流。“我的工作室正式成员只 有23个名额,但发展到现在 来自本市的初、高中各学科教 师就有50余人了,多数都是 ‘编外成员’。好在大家都觉 得在这里有所收获,‘编外’也 愿意。”刘英琦笑着说。 退休后也将做教研 由于教师职业重复性高、 接触面窄的特点,近几年来, 教师尤其是老教师的“职业倦 怠”问题屡屡受到关注。然 而,从教36年的刘英琦展现 给同事的形象,却总是精力十 足。他说,其中的秘诀是“从 兴趣到志趣的转变”。 “从青涩到成熟,是教师 成长的第一个阶段。然而,我 认为,成熟起来后,一个重大 的职业节点也就到来了。是 就此停下,安于现状、发展别 的爱好?还是继续往前走,从 成熟走向卓越?”刘英琦说,当 下很多老师的所谓“倦怠”,其 实是因为找不到专业发展的 有效路径。他的工作内容之 一,就是以老带新,给青年教 师指路。他说:“再过几年,我 就要退休了。我想,退休了我 也愿意搞教研,因为这不仅是 我的兴趣,更是我的志趣。” 校长短评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 黄海强: 刘英琦主任是一位富有 教育情怀、很有教育思想的 教科研专家,他是我校的一 面旗帜,有很强的教科研能 力、丰富的科研管理经验和 丰硕的教科研成果,他负责 的学校科研工作取得了突出 成绩。作为市教育科研专家 工作室主持人,他积极培养 骨干教师,深入开展教育科 研,在市内外产生了积极影 响;作为化学老师,他的课深 受学生欢迎,教学成绩优 异。他是扎根于深厚实践土 壤的新型教师、科研能手、优 秀的学校科研管理干部! 每周至少上 12 节体育课与 3 个多小时的学校毽 球代表队训练,节假日的毽球队集训和比赛,校园安 全工作……龙华区行知小学的教师田源就像一台高 度自动化的“机器人”,停不下来。对于教学,体院科 班出身的他信心满满,各种球类、田径跑跳投都不在 话下。在田源看来,学校体育除了能给学 生一个快乐童年及健康身体外,还能 使他们在精神层面及人品性格上得到 优化发展和升华。编写《我爱毽球》校 本教材、校毽球队成毽球锦赛上的摘 金大户、获深圳市毽球突出贡献奖、学 校获“全国毽球示范学校”……这些都 是他交出的漂亮答卷。

Upload: others

Post on 02-Oct-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年 月 马来西亚毽球第一人 - Sznews.comszjy.sznews.com/attachment/pdf/201801/05/609b9f8f-8133-45c6-84… · 言其新,是因为他浸润教科研 18 载,参与了新世纪以来深圳教育的

教育民生 教改先声

南方

2018

年1

月5

星期五

责任编辑

曾志

美术编辑

郭睿

达人老师

11公众总是用“蜡烛”“园丁”形容教师,

褒扬其精神。真正的教育“圈内人”其实都

知道,现代教育也是一门科学,小到课堂的

微创新,大到学校的课程设置,都需要细致

的研究和实验。30 多年来深圳教育的发

展,离不开大量“教育科研人”的探

索努力。在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就活跃着一位“老而新”的科研带

头人——科研处主任刘英琦。言

其老,是因为他教龄长达36年,见

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的发展;

言其新,是因为他浸润教科研 18

载,参与了新世纪以来深圳教育的

每一轮改革创新,至今仍探索在教

改之路的最前沿。

本报记者袁静娴

田源:﹃马来西亚毽球第一人﹄

实现毽球零突破

2005年9月,刚毕业于

天津体育学院,来到龙华区

行知小学任教的田源专研

体育教学,一头扎进毽球的

普及及训练队中。那时很

多学校都没有专门的毽球

训练队,更别说获得亮眼的

成绩。“年少轻狂”的他夸下

海口:“3年内夺冠。”但却迎

来了同行的质疑。年轻气

盛的田源深感不服,为了实

现目标,他每天起早摸黑和

学生们一起训练。最终在

2008年广东省毽球锦标赛

场上,该校毽球队一举夺

冠,实现了3年夺冠的梦想。

在学校毽球业余代表

队10多年来的培训和管理

经验中,田源越来越认识到

培育思想根基的重要性。

毽球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

很多人却不了解。为此,他

给学生讲述毽球史,培养学

生的自豪感;要求学生认真

训练,用精益求精的态度使

毽球技战术都力争做到更

好;注重塑造学生人格精

神。在每天早晚的4小时训

练里,他从不缺席。

家长写2千字感谢信

每天的高强度训练,曾

一度让家长质疑:“毽球训

练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学

习?”为了安抚家长,获得信

任,田源专门建了QQ、微信

群,把孩子每天的训练行程

及情况及时反馈到群里,让

家长明白,毽球训练只是利

用了孩子的碎片时间,系统

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之余,

通过锻炼韧性来体会“做

人”的酸甜苦辣。

学生瑞瑞曾经是一名

感统失调患者,因为阅读背

诵困难、与同学闹矛盾、晚

上也不睡觉等,令老师和家

长十分头疼。一次偶然契

机,瑞瑞妈妈把瑞瑞送到了

毽球队受训。“我与毽球队

的薛老师一起为瑞瑞制定

了训练计划,让他每天踢一

千个毽球,消耗体力使晚上

能正常入睡,这样也保证他

白天有充足精力学习。”

一段时间后,大家惊喜

地发现,瑞瑞从前的走路都

不协调,现在花键、网毽都

踢得非常出色了。“真正影

响孩子学习的是父母们错误

的教育方式,运动本身反而

可以促进学习。感谢田老师

让毽球成了儿子在小学里最

美好的回忆。”2017年10月,

在瑞瑞妈妈发来的2千字的

感谢信中这么写道。

马来西亚毽球第一人

在学生眼里,田源是个

“双面”老师,有时风趣幽

默,有时一丝不苟。田源却

觉得,自己既是“英雄”,也

是“小丑”。“男老师,应该有

阳刚之气,压得住气场,训

练毽球队时要严格对待,细

化到毽球的每一个细节、每

个动作,这样才能引起学生

的重视;体育课上与学生做

朋友,保持风趣与幽默,让

他们通过体育课感受毽球

的魅力。”这位双面教师还

是深圳市华教志愿者,从

2010年起,连续8年每年暑

假都到马来西亚的沙巴地

区华人学校,教当地的华人

学生毽球技巧,甚至还被誉

为“马来西亚毽球第一人”。

父母、爱人、小孩都曾

抱怨过他“爱学校大于爱家

庭,爱学生大于爱孩子”。

“但领导信任我、同事们支

持我、学生们喜欢我、毽球

队的孩子及其家长们更加

信任我。皮肤晒黑了但心

更铁了,皮掉了一层但更精

神了,人虽累了但更有激情

了。”田源笑道。

校长短评

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小学满晓螺:

一枚毽球,一方天地。

田源老师凭着他高超的毽

球技术,怀着对毽球的一腔

热情,传播着中华传统文

化,始终践行着他的教育格

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他的带领下,行知小学的

毽球名声在外。这支小小

的毽球队,如今已经名扬深

圳,多次在全国获奖,甚至

在海外也有了一定的知名

度。如今在行知小学,全校

师生人手一毽,学校还编写

了《我爱毽球》教材,组建了

毽球俱乐部,首创毽球节、

毽球舞、毽球操,甚至探索

了一系列毽球墙壁文化。

18年积累闯特区

自从1982年从江西师范

大学毕业后,刘英琦就一直教

化学课。上世纪90年代,在

时代大潮的感召下,他怀揣梦

想闯深圳,没想到第二年就创

造了“小奇迹”——1997年,

他调入福田区红岭中学,接手

了一个高三重点班和普通班,

其中重点班的化学成绩和普

通班并没有什么明显优势。

但第二年,这个班高考化学平

均分和高考化学优秀生人数

都创下了红岭中学历史之最。

刘英琦坦言,之前在江西

的十几年,让他积累了丰富的

教学经验,而这场“漂亮仗”,

也让他在深圳教育的土壤上

很快扎下了根。此后,他先后

被调往福田区岗厦中学、上沙

中学等校担任教科室主任,正

式开始了自己的“科研生

涯”。他说:“所谓研究,关键

之处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

题。浸润不深,发现不了真问

题;用功不够,找不到解决问

题的好方法。”

老教师勇立创新潮头

新世纪以来,深圳教育经

历了几轮改革创新的浪潮,而

刘英琦“手把红旗旗不湿”,常

常勇立潮头。2008年,他被

任命为深圳中考科学命题组

组长。2009年以来,深圳设

立“市教科研优秀成果奖”,迄

今共评选三届,刘英琦3次获

奖。2015年,他又迎来了科

研路上的一次“跃进”,作为本

土教育名家,入选深圳市“教

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名

单。依托“刘英琦教育科研专

家工作室”,在教师自愿申报

的基础上,他召集深圳中学、

深圳实验学校、红岭中学、罗

湖区翠园中学等10多所学校

不同学科的一批老师,组织起

了一支专业高效的科研队伍。

刘英琦将工作室研究方

向确定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

个重要前沿——“教师课程能

力”。他认为,当前从上到下

都在强调课程改革、内涵发

展、特色发展,而这就必然需

要从课程的整体层面来提高

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围绕

此课题,工作室在“基于课程

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课程

规划和校本课程开发”等领域

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已完成

或发表论文 10多篇、著作 3

本,主持市省级课题3项,并经

常应邀赴外地或高校讲学交

流。“我的工作室正式成员只

有23个名额,但发展到现在

来自本市的初、高中各学科教

师就有50余人了,多数都是

‘编外成员’。好在大家都觉

得在这里有所收获,‘编外’也

愿意。”刘英琦笑着说。

退休后也将做教研

由于教师职业重复性高、

接触面窄的特点,近几年来,

教师尤其是老教师的“职业倦

怠”问题屡屡受到关注。然

而,从教36年的刘英琦展现

给同事的形象,却总是精力十

足。他说,其中的秘诀是“从

兴趣到志趣的转变”。

“从青涩到成熟,是教师

成长的第一个阶段。然而,我

认为,成熟起来后,一个重大

的职业节点也就到来了。是

就此停下,安于现状、发展别

的爱好?还是继续往前走,从

成熟走向卓越?”刘英琦说,当

下很多老师的所谓“倦怠”,其

实是因为找不到专业发展的

有效路径。他的工作内容之

一,就是以老带新,给青年教

师指路。他说:“再过几年,我

就要退休了。我想,退休了我

也愿意搞教研,因为这不仅是

我的兴趣,更是我的志趣。”

校长短评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黄海强:

刘英琦主任是一位富有

教育情怀、很有教育思想的

教科研专家,他是我校的一

面旗帜,有很强的教科研能

力、丰富的科研管理经验和

丰硕的教科研成果,他负责

的学校科研工作取得了突出

成绩。作为市教育科研专家

工作室主持人,他积极培养

骨干教师,深入开展教育科

研,在市内外产生了积极影

响;作为化学老师,他的课深

受学生欢迎,教学成绩优

异。他是扎根于深厚实践土

壤的新型教师、科研能手、优

秀的学校科研管理干部!

本报记者武堂明

刘英琦:历久弥新科研路

每周至少上12节体育课与3个多小时的学校毽

球代表队训练,节假日的毽球队集训和比赛,校园安

全工作……龙华区行知小学的教师田源就像一台高

度自动化的“机器人”,停不下来。对于教学,体院科

班出身的他信心满满,各种球类、田径跑跳投都不在

话下。在田源看来,学校体育除了能给学

生一个快乐童年及健康身体外,还能

使他们在精神层面及人品性格上得到

优化发展和升华。编写《我爱毽球》校

本教材、校毽球队成毽球锦赛上的摘

金大户、获深圳市毽球突出贡献奖、学

校获“全国毽球示范学校”……这些都

是他交出的漂亮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