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 離苦得樂 pdf_6_24_2015

20
正念、離苦得樂 了解身心大腦的運作機制及極限 善用身心靈及大腦資源 離苦得樂 林中雄 Richard Lin [email protected] 注意力 新連結 新習慣() 改變大腦 改變生命 正念:內修心性,外造事功 生命行者

Upload: richard-lin

Post on 04-Aug-2015

75 views

Category:

Self Improvement


5 download

TRANSCRIPT

正念、離苦得樂了解身心大腦的運作機制及極限

善用身心靈及大腦資源 離苦得樂

林中雄Richard Lin

[email protected]

注意力新連結新習慣(心)改變大腦 改變生命

正念:內修心性,外造事功

生命行者

自我

• 自我是造苦的機器

• 我們的生活中覺知到的不同自我現象

–個別性: 我(自已),你(自已),人我分別(個體)

–反思性: 自我覺察

–人格: 我的特質

–認同(身份): 在不同時間的同一個人

–自主性: 我講話,我……

–擁有性: 我的手,我的…(無限擴充)

• 主要由預設網路的神經系統呈現

What Science Can Teach Us About Practice-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請參考正念自我架構:

http://www.slideshare.net/RichardCHLin/pdf6232014

白日夢/無所事事 預設網路啟動

• 神遊,自我遊蕩

• 離開當下(離線)

• 計畫,消遣,幻想,敘述自我

• 核心自我

預設神經網路: 功能

• 敘述聚焦(敘述自我,故事,解釋,意義)• 心思游離• 不能停止的喋喋不休(自我反芻),自我批評檢討• 注意個人內部思想,如做白日夢,設想未來(策略制定,計畫),回憶過去,以及衡量別人的觀點

• 悲傷時,想找出為什麼心情不好。• 自我參照

Confidential4 2015/6/27

另一種網路 - 經驗自我

• 外側網路的活化,包括外側前額葉(lateral PFC)及臟體區域如腦島,次軀體感覺皮質和下頂葉。

• 注意身體/感覺時所啟動的網路

經驗自我與敘述自我

• 一般人的經驗/敘述自我

• (A)敘述自我:背內側前額葉(dorsal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DMPFC),,後扣帶回(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PCC).藍色

• (B)經驗自我:外側前額葉(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LPFC),後頂葉(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PP).

自我評估系統

經驗自我系統

正念靜座

• 在正念靜座練習之後,此兩者的連結慢慢減弱消失

• 而經驗自我系統增長

自我評估系統

經驗自我系統

痛苦

• 痛是第一箭

• 苦是後來自我加上的第二箭,第三箭,……

–自我批評、自責

–自憐

–反芻

–……

痛的施加

• 電流產生熱 痛 不愉快的感覺

禪修者可承受較高的痛

應對痛的對策

• 禪修新手 - 降低對痛的感覺,不愉快的感覺 較不痛

– 感覺較不敏感 易於昏睡

• 禪修老手 - 維持一致的感覺,但降低自我評估的反應,

– 覺知身體/外界的情況(經驗自我系統),但能解離自我 (自我評估系統)

喜歡 vs 欲求

• 享樂 vs 幸褔

行為(B)

喜歡(正向情意)情緒/愉悅

無意識顯著激勵

欲求重復B的動機

增強環路

Positivity: Dr. Barbara Fredrickson

正向情緒建設和諧熱情

正向行為

增加正向情緒

無意識顯著激勵

和諧熱情

增加資源(自我調節)

RSA

Positivity: Dr. Barbara Fredrickson

向上螺旋模式

正向行為

增加正向情緒

無意識顯著激勵

和諧熱情

增加資源(自我調節)

RSA

持續行為

繁盛心理健康

身體健康

人格發展

精神成長

Positivity: Dr. Barbara Fredrickson

覺知“苦”的存在

• 泰然處之;自在;

• 同理心

• 拔苦予樂(慈悲心)

Positivity: Dr. Barbara Fredrickson

兩種模式

Positivity: Dr. Barbara Fredrickson

自我-存活 群我-存活

正向情緒

心理靭性 增加心理資源

正向情緖

Positivity: Dr. Barbara Fredrickson

快樂之源

正向情緖 生命滿意

增加資源

Positivity: Dr. Barbara Fredrickson

健康心靈• 身心平衡,整合協調平衡,全腦平衡,內外平衡(天人合一)

• 了解自已,了解別人,整合(人我=群體),了解萬物萬象

• 調節自已,隨順隨逆,最佳適應,擴大悲憐圈(慈悲心)

運動時間 遊戲趣味時間

連結、社交時間

專注時間睡覺、恢復時間

正念時間

靜心、放鬆時間

探索、好奇時間

快樂之道

• 感恩與珍惜

• 愛與給予(分享)• 靭性(面對逆境)• 正向思維

• 寬恕• 當下• 社會關係• 生命目標、人生意義• 正念禪修• 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