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46

Upload: -polymer

Post on 22-Jul-2016

25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香港常被「自己人」稱呼為示威之都,然而,經歷雨傘革命之後,今年七一遊行錄得極低的遊行人數。民陣指人數少是因沒有逼切議題;而本土派則反指過去「和理非非」式抗爭早已失效,市民因此不願再以此方式對抗暴政。到底,「港式抗爭」還有沒有它的價值?世界各國又會用什麼方式去對抗強權暴政呢? 今期《聚言時報月刊》以港式示威為題,為讀者提供世界各地民眾的抗爭手段,分析香港長久以來示威文化的弊病,希望為讀者帶來新的思想衝擊。 另外,《聚言時報》「香港人的未來」徵文比賽尚餘一個月就截止,對香港未來有自己的想法?想將自己對香港的感受公諸同好?請即參與是次徵文比賽吧!

TRANSCRIPT

Page 1: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Page 2: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2

Polymer 網頁 :http://polymer.hkgalden.net Facebook: http://fb.me/GaldenPolymer

聯絡&投稿 E-mail: [email protected] 香港膠登討論區:http://hkgalden.com

製作人員 ( 排名不分先後)lefthandside綠洲樂隊駱賓王爾德Jacky

utorrent小雷小毒西陽明

Larrylo小段

維尼Charlie

徐仲思

如資料或圖片侵犯你的版權,歡迎聯絡我們除下資料。

目錄

003 編者的話

月刊專題- 有香港特色的公民抗命

004 韓農給港人上的抗爭啟蒙課

011 衝就係鬼?非暴力與勇武思維 的矛盾

017 圖騰、偶像、藝術—抗爭的副 產品?

022 雨傘革命 Infographic

024 港式抗爭膠語錄

026 愛爾蘭的武裝獨立對香港人的 抗爭啟示

030 PolyCulture 書評 《舊制度與大革命》-托克維爾

TheAnarchistCookbook

032 PolyCulture 影評

《逆權大狀》

034 PolyCulture 音樂

036 PolyCulture 科技

038 Polymer 精選 《必須教訓黃之鋒》

《奇奧全知眼:香港共濟會的貪腐醜》

《港女北上護狗弱智》

《語意分析:從重寫與修改基本法的爭議,看香港民主路。》

《伊斯蘭國的公關技巧與基地組織的衰落》

046 圖片新聞

Page 3: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3

編者的話

香港常被「自己人」稱呼為示威之都。然而,經歷雨傘革命之後,今年七一遊行錄得極低的遊行人數。民陣指人數少是因沒有逼切議題;而本土派則反指過去「和理非非」式抗爭早已失效,市民因此不願再以此方式對抗暴政。到底,「港式抗爭」還有沒有它的價值?世界各國又會用什麼方式去對抗強權暴政呢?

今期《聚言時報月刊》以港式示威為題,為讀者提供世界各地民眾的抗爭手段,分析香港長久以來示威文化的弊病,希望為讀者帶來新的思想衝擊。

另外,《聚言時報》「香港人的未來」徵文比賽尚餘一個月就截止,對香港未來有自己的想法?想將自己對香港的感受公諸同好?請即參與是次徵文比賽吧!

Page 4: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4

韓農給港人上的抗爭啟蒙課「Down!Down!WTO!」,這句口號在你腦海中是否「有聲」? 2005 年世貿部長級會議在港舉行,一批主要是南韓的農民組成的外國示威者到場抗議全球化,從 2005 年 12 月 11 日至18 日期間,這些示威者的鬥爭不但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還啟發了香港人的視野,種下了公民抗命的種子,從此,香港人的抗爭,再也不一樣。

韓農襲來之前

從前,香港人只有一種示威模式:由維園起步出發,泛民主派議員在隊頭叫口號,人群有秩序,甚至機械式沿著警方規定的路線前行,沿途不留下任何垃圾,人群大約傍晚到達舊政府總部,泛民議員在台上演講,而市民就解散回家—這是由七一遊行以後的刻板活動。

如劉細良所言:「2003 年 7.1 遊行是以主流中產為骨幹,配上大狀黨專業人士,他們有一種『秩序情意結』,甚至乎到了沉溺地步,他們怕肢體衝突、怕搞事、怕傳媒批評,結果創造了散步式示威,去到政府總部繞場一周散會,忘記了遊行示威是要衝擊現有體制的目標……群眾運動被淡化為一種生活方式,這表示群眾運動失去了應有的效果,被主辦遊行的人閹割了。」

梁文道同樣批評過這種遊行文化,他在《人家都要被燒死了,我們還在看戲》說:「自從 2003 年的七一遊行之後,『理性』二字就成了香港民主運動的標準自述用語。正如所有研究集體行動的人都知道的,集體行動會賦予參與者一種身分認同感,不僅讓他們更

團結,而且還帶來一種更新的集體身分。去過這趟遊行的,大都會同意『我們香港人追求民主的心意堅決,但是行動起來很理性』這句話吧。於是『理性』就成了香港人之所以為香港人的指標,也成了我們衡量一切遊行是好是壞的標準了……其實在這個脈絡底下,香港人所謂的『理性』只不過是守規矩而已。不規則地在街上跑步是不規矩的,所以也是不理性的;如果有人踩高蹺或者滑板遊行,那當然也是不規矩不理性的。萬一 ( 只是萬一 )有人用自焚的方式示威,那自然是理性的反面,是徹底瘋狂的行為了。反過來,我們不知這些人為何示威,也不知他們為什麼要用和我們不同的方式來示威,然後一棍子把他們都打成『反理性』的做法,卻還是很『理性』的。」

「公共知識分子」都不滿了,但大家都視這種儀式為理所當然,甚至引以自豪,直至韓農震撼了香港人的腦袋。

Page 5: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5

道德感召—演藝抗爭

韓農也會遊行示威,也會按照既定路線到達示威區,但並不只如香港人一樣只活動大腿以下的肌肉和口腔。如博客你早所言,香港的遊行文化,把身體活動的可能性和創造性,限制在「步行」這個動作,使我們難以衝破既有的空間設計。

韓農卻沒有這種身體規限,他們十分清楚自己的目的,就是要盡量吸引注意,從而令自己的訴求為人所關注。韓農最為人熟悉的示威動作自然是那經典的三步一叩,這種彷照西藏禮佛者的行為最能表達虔誠的態度。他們穿上護膝,帶上布手套,在鼓聲的帶領下,所有人邁三步,口中喊 DownDownWTO,雙手併攏,頭磕在地面。這組畫面對當時的香港人來說十分震撼,也令人動容。香港各大媒體都以正面的角度去報導這種抗爭模式,例如《東方日報》頭版標題就以「長今精神,令人動容」來形容苦行,香港人也開始從苦行反思全球化貿易的利弊。

除了苦行,遊行隊伍也有音樂,有舞蹈,韓國大媽們隨著鑼鼓節奏跳起韓國傳統舞蹈,也會唱歌鼓勵士氣,據《苦勞網》當年的報導,「另一隊韓國女農,手持寫上標語製成的彩色塑膠棒,有兩個人負責推音響和所有用具,透過音響播放自製音樂,有一個人拿著麥克風領唱,所有人隨著音樂唱歌和做動作,間奏時候,一起大聲喊出『DownDownWTO』、『Down Down FTA』、『BYEBYE USA』、『BYE BYE BUSH』, 另外, 還 會 對 香 港 市 民 喊 出『We loveHong

Kong』,非常可愛活潑。拿麥克風的人也會在在間奏或定點表演的時候,講一些話,雖然聽不懂講什麼,但是,卻像是彼此之間的笑話,大家都因此開心大笑。」

像《苦勞網》的評論所言,港、台的示威遊行由領導者單向在台上帶動口號,台下的遊行群眾跟著呼口號,遊行過程往往不僅群眾之間很少有互動,也難以對路人和廣大市民產生渲染力和互動。於是,往往是遊行前用盡路數動員,遊行時喊口號傷身,有種「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感覺,尤其是要不到官方承諾,組織元氣大傷,非常消耗。可是,韓農的遊行,每個人都是主角,不僅透過活動增進彼此之間的同伴情誼,過程玩得非常開心,甚至也對市民有感染力,產生互動,遊行的過程就是目的。

當日韓農的苦行場面,令不少香港人為之動容。( 來源:蘋果日報 )

Page 6: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6

無懼流血—勇武抗爭

不過,始終還是激烈的肢體衝突最能吸引鎂光燈。示威甫開始韓農們就沒有放棄過肢體衝擊的行動,粗略觀察下他們當年使用過以下「招式」:

1.使用削尖竹支、拆下鐵馬鐵支攻擊警察

2.跳海抗議,並企圖游向會展 ( 世貿部長級會議會場 )

3.戴上保鮮紙護眼,以雨傘抵抗胡椒噴劑

4.以滅火筒噴向警員

5.將鐵馬組成矩陣,衝擊警方防線

6.焚燒棺材

7.意圖推倒警車

8.佔領告士打道

9.奪走警方的盾牌 ( 事後有交還 )

10. 拆毀公物,衝破路障

這些都是 2005 年的招數,在十年後的今日,香

港抗爭的水平的有追近韓農們嗎?

示威在 12 月 17 日進入高潮,韓國農民於當日下午在灣仔區將示威升級,發動一浪接一浪的衝擊,成功突破警察防線,企圖闖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以阻止世貿第六次部長級會議的進行,最後逼使警察發射 34 枚催淚彈,更罕有動用裝甲車及布袋彈。事後香港媒體一反早前的正面報導,紛紛以「騷亂」、「暴動」來形容今次事件,而焦點也從反全球化又轉移到暴力衝突之上。

警 方 使 用 胡 椒 噴 霧 驅 散 韓 農 的 衝 擊。 ( 來源:蘋果日報 )

韓國農民多次與警方爆發肢體衝突,令旁觀的香港人開始區分「暴力示威」與「肢體衝突」程度差異。劉細良在他的文章《群眾運動的邏輯——韓農肢體劇場》中解釋,暴力示威是製造最大混亂效果,以破壞社會秩序為主要目標,包括放火燒車、擲石攻擊商店、搶掠、以暴力對付警察﹔另一類是有明確訴求,希望將群眾的政治或政策訴求通過示威放在社會議程上,再通過傳媒報道,引發社會大眾參與討論,這時肢體衝突變成了群眾運動的「劇場演出」。農民做 Show 要投入,要有激情,肢體衝突從新聞角度來看是充滿動感,可以成為翌日報道焦點,但即使是劇場演出,也要知道底線在哪裏,包括不能用攻擊性武器嚴重傷害對方身體,不能破壞社會秩序,攻擊其他人士。

事件最終仍是和平結束,但韓農示威給予當時的社運青年極大震撼,往後的日子越來越多聲音反思七一遊行式的和平遊行,韓農的抗爭模式也逐漸融入於本土的抗爭當中。

示威者以滅火筒攻擊警察。( 來源:無線電視 )

示威者企圖推倒警車。( 來源:有線電視 )

Page 7: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7

香港學生們的模仿

不少「八十後」青年或直接參與反世貿示威,或從電視機上看到示威者的衝擊手法,日後當他們參與社運時,行為模式或多或少都帶有韓農的影子。

韓農「老師」為香港人點出兩條路,一條是以道德感召為目的,帶有行為藝術色彩的和平抗爭;另一條是直接衝擊體制,以肢體衝突迅速吸引各界關注的勇武抗爭。

2009 年的反高鐵運動明顯就帶有「韓風」,八十後青年仿效韓農的「苦行」,發起「五區苦行」,參與者在街上每行 26 步則跪下一次,再起身走 26 步,代表高鐵段有 26 公里,每天苦行 15 小時。示威者亦捧着米和種子,代表公帑和菜園村。整個行動由上水新都廣場旁的廣場舉行的開步禮,經過五個立法會選區的四日三夜苦行,直至 1 月 8 日高鐵撥款當天。

其後的社會運動如碼頭工潮及政改爭議等,都可以見到有青年以苦行表達訴求,期望達到道德感召效果,讓群眾關心有關議題。

苦行除了長叩頭外,也漸有不同「變種」,例如默站、閱讀抗爭、甚至自擲雞蛋,這種種行動都有一個共通點,即透過苦勞其身軀 ( 長期站立、跪行、弄污身體 )這種自虐行為,感化身邊本來漠不關心的群眾去關心相關議題,進而擴大運動觸及層面,吸納更多群眾參與到社會運動中。

反高鐵運動是「苦行」本土化的開端。

碼頭工潮 (2013)

大 學 生 冒 雨 在 銅 鑼 灣 行 人 專 用 區 七 步 一 跪「 苦行」,喚醒沉默的市民七一上街。(2014)

由「廿一世紀少年」發起的閱讀抗爭,喻意捍衛獨立思考、追求知識,據說是源於意大利的和平抗爭運動〝Sentinelle In Piedi〞。

有兩兒之母在立法會外自擲千蛋,來 表 達 自 己 無 能 改 變 未 來 的 無 奈和對下一代的愧疚。

Page 8: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8

此外,歌唱也是香港行為表演型抗爭的重要項目,請看另文詳述。

這種行為藝術型抗爭曾被時政評論員陳雲稱為「快樂抗爭」,他在 2010 年的文章指出:「行動形式而言,快樂抗爭就是懷抱歡喜心,直面痛苦,啟發思想,集結龐大民眾,以人民總量令到壓迫者畏懼,宣揚民眾的快樂生活方式而使到壓迫者愧疚而信服,從而達致彼此的解放。」當時他反對武力革命:「由武力抗爭開始,只會令窮人更加絕望:比起當權者,自己的武備貧乏得可憐,必須鼓吹超出理性的仇恨,採取更為滅絕人性的超限戰爭(如恐怖襲擊),犧牲許多同道,惹來當權者織造更為乖巧的意識形態網羅,實施更為殘酷的鎮壓手段。」

「快樂抗爭」在剛開始時收效頗大,例如反高鐵抗爭時的五區苦行就吸引極大關注,參與其中的青年今日仍是社會運動的中堅。但隨著年月過去,開始有對這種和平抗爭手法成效的質疑,甚至以「膠」來比喻這類行徑。

韓農勇武衝擊的形象也一點一滴地影響到香港社運,反高鐵運動苦行的另一面就是搶鐵馬、圍堵立法會出入口,以至當日已經有佔領街道的建議( 惟最終被否決 )。

2006 年,社會民主連線成立,代表激進民主派在香港政壇上開始佔一席位,2008 年,社民連有三位議員進入立法會,此後開始議會內外配合抗爭。

社民連的成員歷年來也有不少被稱為「激進」的行動,例如向政府官員「掉蕉」、「掉蛋」、「掉粟米斑塊」等等。除了肢體行為上的激進,社民連在 2010 年跟公民黨合作發起「五區公投」運動,也被視為香港民主運動上的一個新嘗試。雖然在 2011 年社民連分裂,另一激進組織人民力量成立,但激進議會行動及街頭抗爭並未停止,認同這種行為的人也越來越多。2012 年人民力量、社民連及部分獨立議員發起拉布,最終令五

司十四局方案擱置,拉布亦成為激進派議員其中一個常用議會抗爭方法。

梁振英上台後,香港的政治環境越趨黑暗,最終因市民反對政改方案 831 框架,大批示威者聚集於政總附近,2014 年 9 月 28 日香港政府下令警察發射催淚彈驅散人群,爆發雨傘革命。

雨傘革命被不少人稱為香港社會運動一個重要里程碑,原因在於運動中有不少抗爭手段是香港主權移交後罕見或首次出現。例如是市民自發堵塞道路,金鐘、旺角、銅鑼灣皆有主要幹道被人群癱瘓,人民架起路障甚至以水泥、竹棚鞏固。

除此之外,抗爭者亦開始重視自身的防護,他們會買帶頭盔、自製盾牌、穿戴單車防護裝備等等,以防警棍攻擊;另外,以雨傘、眼罩、保鮮紙抵抗胡椒噴霧,口罩乃至防毒面具抵擋催淚氣體等等。

除了防守,示威者也關始有「進攻」的意識,雖然未有如韓農跟警方埋身肉搏,以至以鐵支攻擊警察,但群眾將鐵馬紮成矩陣,逼向警察,也甚有韓農影子。此外,衝擊立會一役中,我們看到有抗爭者以鐵馬撞爛立法會玻璃門,雖然這行動惹來極大爭議,甚至有人質疑衝擊者是「奸細」,但這也表示不少人已不滿足於「掉蕉」的象徵式激進行為,而是欲採取更直接的行動。

自從韓農之後,搶鐵馬就成為社運指定動作,也是「激進」代名詞。

說韓農直接啟發雨傘革命群眾的防護意識也許不夠準確,因為港警以胡椒對付示威者多年,香港人早就懂得如何應付。

Page 9: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9

這些都是以往「散步式遊行」沒可能出現的。

約自 2011 年開始,本土主義興起,更對傳統泛民的遊行,乃至左翼領導的社會運動都有批評,城邦論倡議者陳雲表示,自從反高鐵運動失敗後,他反思「快樂抗爭」的理論是否有問題:「二〇〇九年的反高鐵運動失敗,也是由於事件涉及中港融合、菜園村逼遷、農業保育三件大事而難以作民粹化的宣傳,故此即使行動出盡法寶——拉布、苦行、保育參與(我也有參與協助八十後社運並提出「快樂抗爭」的戰術),也失敗告終。反高鐵之後,我自己反省了一會,之後我用我自己的民粹方法,自己處理中港融合的衝突,此後,我便與八十後社運人分道揚鑣。用民粹還是不用民粹,簡化論述還是堅持全部真理,要成功還是要失敗,要保護香港人的生存還是要保護自己的聲譽,我在二〇一〇年做了個抉擇。之後,好多人覺察到我改變了,不再善良了。」

他從「宜居灣計劃」事件開始,逐步建立他的本土論述,對於抗爭方面也提出新的「勇武抗爭」,是對他早前主張的「快樂抗爭」的一種反動,批評之前的社會運動都是「和理非非」,人民需要不惜流血衝突對付警察及政府,要脅政府以換取社會改變。

勇武抗爭的理論近年越來越受年青一輩追捧,雨傘革命中旺角群眾與警察直接對抗,就被指是「勇武抗爭」的一種例子。除此之外,反水貨的「光復行動」都帶有類似色彩。

但亦有批評聲音指勇武抗爭會令市民對社運的印象變壞,破壞民主運動形象,亦有人指出提倡勇武抗爭的領袖往往不以身作則帶頭衝鋒,卻躲在背後煽動支持者做「爛頭卒」。

圖左為雨傘革命期間衝擊立法會行動;圖右為韓農直接攻擊警察。

圖左:韓農鐵馬陣;圖右:雨傘鐵馬陣

Page 10: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10

歧路,還是殊途同歸?

在現今社運界,支持「快樂抗爭」與「勇武抗爭」的人士往往互相指責、嘲弄甚至敵視,其積怨甚至比對建制更深,雙方都各指對方的策略沒有效用,或帶來反效果。但我們回看韓農在反世貿運動中的表現,卻是「和理非」和「勇武」結合:既派出韓國大媽向警察送花送氣球,也在警察鬆懈時突然發難衝出遊行既定路線,甚至攻擊警方;會以悲情的苦行感染旁觀者,卻也同時以肢體衝突吸引媒體注意力。

另外,在雨傘革命中常備受爭議的一點是,到底群眾運動是否需要「大台」和組織?回看韓農,他們的行動都經嚴密組織和訓練,據曾親身參與其中的社運人士表示,韓農早在世貿會議舉行前已到港視察場地和街道環境;在港示威期間,也會在留宿的渡假營裡演練衝擊行動。他們的行動都會考慮周詳,顧及當地群眾的反應,例如當年《大長今》在港大熱,他們也就播放《大長今》音樂。

韓農能亦剛亦柔,這邊廂搶去警察盾牌,那邊廂就歸還;一時送花,一時拳腳相向,什麼場合,就用什麼手段,使用武力一方,和懷柔一方,從不互相指責,通力合作。

勇武與和理非,看似是兩條路,其實本該是一條路,香港的抗爭卻是將兩者越分越開,能否有一天,兩條路線最終整合,各顯神通,發揮最大的威力?

Page 11: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11

衝就係鬼?非暴力與勇武思維的矛盾

2014 年 10 月 1 日,金紫荊廣場上出現了一組人鏈擋在示威者與警察之間,這是由於有部分示威者計劃在升旗典禮衝擊廣場阻止活動進行,而另一部分的示威者不認同這種行為,認為會破壞整個運動,最終升旗禮和平結束,衝擊行為未有發生。

2014 年 11 月 18 日,有網民在討論區散播立法會將於翌日(11 月 19 日)討論「網絡 23 條」的謠言,號召衝擊立法會。結果立法會玻璃門被衝破,毀壞雨傘革命以來第一塊玻璃,事後有多人被捕,大眾對應否貿然衝擊有不少討論。

任何社會運動都會出現鷹派與鴿派,鷹派認為需要以更激進行動逼使當權者就範;鴿派認為要堅守非暴力原則,以盡量吸納大多數的支持和認同。兩派常會因此衝突甚至令運動分裂。本文並非要尊崇或貶低任何一派,只想以國外兩宗最近期的社會抗爭運動:台灣太陽花學運,與烏克蘭示威中,探討非暴力與勇武兩條路線的分歧與矛盾。

Page 12: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12

烏克蘭示威—先和平後勇武

烏克蘭示威起初是和平的社會運動,起因是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中止和歐洲聯盟簽署政治和自由貿易協議,而選擇強化和俄羅斯的關係,引起親西方派別不滿。但當烏克蘭政府頒布法令禁止示威,甚至出現示威者被射殺時,局勢就無可避免地步向流血衝突。

有反對黨領袖企圖用大聲公說服示威者,平息示威者與警察的衝突。但被示威者用滅火桶噴射驅趕。( 片 1)

於 2014 年烏克蘭革命期間,基輔示威者成功捉拿及軟禁廿十多名警察。( 片 2)

烏克蘭示威者與警察在街頭的攻防戰。( 片 3)

烏警向示威者下跪道歉。

示威竟動用到投石車

Page 13: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13

示威者投擲燃燒彈。

警察全身著火。

製作碎石(片 4)

示威者先用巨形路障擋下裝甲車,然後投擲大量汽油彈,焚燒裝甲車。(片 5)

烏克蘭人直接將涉嫌貪污的官員,丟進垃圾桶。(片 6)

資訊有限,我們或許接收到的多是「勇武」的鏡頭,未必是烏克蘭革命的全貌;但可以看到,當社會運動出現死亡之時,最激烈暴力的一派便會佔運動主流,而且不可逆轉,這不但可以在烏克蘭看到,即便是八九年的北京,也有解放軍被群眾殺死,中東民主浪潮中,當利比亞政府鎮壓示威者,就隨即爆發內戰,是同一道理。

Page 14: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14

台灣的太陽花—始終堅守非暴力

太陽花學運自 318 青年佔領立法院行動開始,幾名學生在林飛帆領導下開始從立法院青島東路側門打破玻璃門陸續進入議場,作為學生代表的林飛帆提出包括「我們代表人民奪回立院」、「我們歡迎在野黨朋友加入人民行動」、「我們要求馬政府、總統馬英九立刻親自到國會回應人民訴求」等 3 項要求,另外參與人士亦表示將會佔領主席臺直到 3 月 21 日而不讓當天立法院院會召開。學生曾與警方爆發衝突,之後數十名學生為了避免警方以及駐立法院警衛衝入議場而開始用立法委員的座椅擋住8 個出入口,並且派駐 20 名學生盯睄以及呼籲場內學生不要隨意出入。多番攻防後警方始終因為不敵學生的人數優勢而使得雙方開始處於對峙狀態。

以雜物甚至拆下名畫堵塞議場入口已經是這場

運動最「暴力」的行為。

以魏揚為首的激進派曾經批評運動過於保守,並發起攻佔行政院,之後由於許多原本在立法院的抗議人士轉往行政院而使得參與人數增加至 1,000 人左右。但行動最終失敗並造成有群眾被捕及受傷。而雖然陸陸續續有被驅離的抗議民眾返回行政院並且打算再度突襲行政院,但之後被警方柔性勸離現場。警方並決定透過鎮暴水車的高壓水柱協助下,強制驅離在行政院正門和側門附近仍然堅持不願離去的抗議群眾。

總括而言台灣太陽花學運都始終堅守非暴力底線,並且有不少自我規限,例如在經過討論後,佔領議場的抗議學生整理出「不破壞現場公物」、「堅持非暴力抗爭」等共同守則,並且開始自發性清理垃圾並且清除塗鴉,甚至在立法院規劃出的專門抽菸區。

在林飛帆眼中,很多警察都感到很無奈,也是這個體制內的受害者。「我們很清楚對抗的對象不是警方。他們不挑釁或侵犯我們,我們也不主動攻擊。在這個默契下,我們對政府提出最強烈的質疑和不滿。」也是因為學生堅持「非暴力」,令運動贏得了民眾的體諒和支持。

像雨傘革命一樣,同樣有親政府的黑道到場挑釁,學運開始不久,圍繞在立法院周圍的學生就經常被騎著機車的幫派人物所騷擾,竹聯幫大哥白狼(張安樂)到學運場子鬧場,但學生始終沒有中計動手。

Page 15: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15

為什麼不同?

烏克蘭與台灣的運動最初都是和平行動,甚至可以說在起初階段,台灣比烏克蘭更「暴力」( 台灣學生破壞了立法院若干設備 ),但為何最後導致人命傷亡的卻是烏克蘭?

台灣學生的要求始終是退回服貿重審,要求相對溫和,而且台灣經已是民主國家,使用過份暴力鎮壓學生,後果會極為嚴重,馬政府也不會有這樣的膽量。服貿通過與否也不見得對台政府及中共有多大的重要性。

相反,烏克蘭卻是在兩極之間搖擺不定,一方是俄國普京,另一方是歐盟。歐盟方面還好,俄國卻是極不願意烏克蘭倒向西方,這當中涉及的是大國與大國之間的利益爭奪,已不止是烏克蘭國內事務,最終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決定倒向俄國,並強硬對付示威人士,最終就是

步向暴力衝突甚至是內戰。

常見不少香港勇武派吹捧台灣甚至烏克蘭式鬥爭,但是各地的情境不同,硬將他國社運模式搬到香港,是否恰當?例如台灣的攻佔立法院有王金平背後放水、香港的警察佔人口比例是數一數二的高、烏克蘭民風勇悍,這些因素勇武派有沒有考慮過?

正如前文所講,勇武與非暴力其實不是矛盾,不是歧路,應該可以共存,在什麼時候和理非,什麼時候要衝,這講究技巧與組織—對,「大台」是有需要存在的,但若大台太不堪,很難怪群眾會情願拆大台,強調無組織。

如果我們將來運動還要有大台,就必須思考建構一個新的大台,這個大台需要有真正有用的功能 ( 召集群眾、調動、指揮 ),棄掉多餘功能 ( 領唱 ),在有效的大台運作下,至能令運動更上一層次。

片段來源片 1:示威時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JuKgmw3WI片 2:示威時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c1MRBIKF-s片 3:JohnChong: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mLLzYx8y-c片 4:示威時報:https://www.facebook.com/909762212387425/videos/928624093834570/片 5:示威時報:https://www.facebook.com/909762212387425/videos/926904504006529/片 6:台灣蘋果日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pmB5_Bh_Kc片 7:熱血時報:https://www.facebook.com/passiontimes/videos/807479619315207/

部份示威者不滿金鐘大台未有未援助抗爭者,遲遲未有升級行動,以及用大台卡拉 KO 等作風,因而挪走大台的鐵馬,企圖拆「大台」。(片 7)

Page 16: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16

Page 17: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17

圖騰、偶像、藝術—抗爭的副產品?

社運通常是震撼人心的,參與社運的人通常都是熱血澎湃的,一腔熱血除了發洩在行動衝擊、叫喊口喊外,或許也在藝術之上。

八九民運中我們看到民主女神像,見到坦克人王維林那個經典的畫面,在雨傘革命、太陽花學運甚至遙遠的烏克蘭革命,我們都能看到文藝創作的蹤影,到底是不是「國家不幸詩家幸」,在對抗暴政之時,人民的創作靈感特別熱烈?

除了藝術品,領袖也是一場社會運動必然存在的部份,對抗爭領袖的崇拜也就隨之而來,到底我們該怎樣看待這些抗爭的副產品?

Page 18: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18

烏克蘭革命

象徵物

在示威者的諸多口號中較廣為人知的是「GlorytoUkraine,GlorytoHeroes!」

烏克蘭反抗軍的紅黑色的戰旗是另一個示威者常用的標誌,而這支軍隊也在一定程度上啟發了親歐盟示威者。維多利亞大學的 SerhyYekelchyk認為,使用烏克蘭反抗軍的形象和代表物表示了示威者對政府和俄羅斯強有力的抗爭,而不是對示威本身的奉承,說:「(烏克蘭反抗軍旗幟)在基輔的突然出現,是對支持俄羅斯和政府的最強有力的抗議的表現」。這枚旗幟的顏色還象徵了鮮血灑在烏克蘭的黑土地上。

紅黑旗即烏克蘭反抗軍戰旗。

藝術創作

一支烏克蘭和波蘭的樂隊 Taraka 寫出了一首獻給親歐盟示威的歌曲《Podaj RekeUkrainie》(直譯為《給烏克蘭一隻手》),歌詞含有數句 烏 克 蘭 國 歌 的 內 容「Ukraine has not yetdied」(直譯為「烏克蘭還沒有死」)。

在烏克蘭衝突街頭上時常看到東正教牧師在烏克蘭 警 民 對 峙 陣 營 中 間 斡 旋, 宗 教 的 力 量 實 在 巨大。

路障及裝置藝術品?

全副武裝的示威者,可算是烏克蘭戰鬥藝術的一部份?

感覺可以用作電影海報

Page 19: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19

偶像崇拜

與港、台 HEHE 文化不一樣,烏克蘭並沒有此類調侃社運領袖文化。有趣的是在很多人印象中烏克蘭「美女成災」,這次有不少美女官員受到注目。

烏克蘭抗爭者自製的盾

抗爭者專用交通工具

跟烏克蘭革命的緊張氣氛截然不同…老兄你在玩cosplay 嗎?

有如中世紀騎士一樣的裝束,實用與外觀兼備。

示威者與雕塑

可以看到烏克蘭抗爭者的「藝術」創作大多以實用為出發點。

Page 20: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20

太陽花學運

象徵物—太陽花

3 月 19 日黑色島國青年陣線在臉書專頁發文希望大家幫忙買太陽花來為學運加油打氣,一名新北市永和區的花店負責人與其兩名友人立刻自掏腰包,在兩天內送了 1300 多朵太陽花給現場民眾。活動總指揮 陳 為 廷 表 示:「 向 日 葵

有向光性,代表陽光,又稱太陽花,希望能照亮黑箱服貿,也期盼台灣未來能如太陽花般,迎向太陽。」因此向日葵便成為此次學運的象徵物。

藝術創作

1.而這些參與運動的學生在現場還唱《沒有菸抽的日子》、《安平追想曲》、《Uprising》、《LetItBe》、《向前走》等歌曲鼓舞士氣,還就地組成「318 樂團」進行演出

2.《島嶼天光》,為太陽花學運創作的歌曲。

3.「 當 獨 裁 成 為 事 實, 革 命 就 是 義 務 」:民主進步黨主席施明德女兒施蜜娜爬到立法院議場二樓北側外牆,並且準備使用黑漆噴上「當獨裁成為事實 革命就是義務」字句。然而在噴上「當」和「獨」兩個字的時候施蜜娜立即被在場學生與糾察隊制止,同時現場群眾還齊聲大喊「停止噴漆」。

4.自己的國家自己救

5.立法院場內的藝術創作(攝影:JaunLai)

學運偶像崇拜

身為太陽花學運的兩大領袖,林飛帆和陳為廷這對多年社運戰友也成調侃對像。

Page 21: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21

學運偶像崇拜

身為太陽花學運的兩大領袖,林飛帆和陳為廷這對多年社運戰友也成調侃對像。

香港雨傘革命

象徵物—雨傘、黃絲帶

示威者使用雨傘抵抗胡椒噴 霧 的 畫 面 被 傳 送 到 世界 各 地, 外 國 媒 體 遂 以"Umbrella Revolution"來形容這場抗爭,雨傘也就順理成章成為運動的象徵物,不論是議員、社運人物,口中皆提著雨傘,手上都舉起雨傘。

除了雨傘,黃絲帶亦是佔領運動中一重要象徵物,示威者常見把黃絲帶掛上以表達爭取真普選的立場,而反對佔領運動的「藍絲帶」也順應而生,藍絲帶代表「支持香港警察」。

一名面戴口罩的男子於 9 月 28 日警方發射的催淚煙霧中,兩手高舉雨傘,並未因催淚氣體而退避。該男子隨後被大量新聞媒體作為是次催淚彈驅散行動之代表。該男子亦被稱為「雨傘人」(名稱源自六四事件之「坦克人」),成為雨傘革命的象徵之一。

藝術創作連儂牆

雨傘革命中有不少創作品,其中最矚目的是「連儂牆」—本身是政府總部的一幅外牆,示威者佔領政總一帶後外牆成為留言版,眾人把心聲寫於紙上再貼於牆上。

雨傘巨人像

參與制作的藝術家 Milk 表示,他們創作時並未聯想到 25 年前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民主女神像。他還會在場記者表示,參與創作的藝術家只用了數天時間就完成了作品。

示威者在立法會迴旋處樹起由鐵馬及雨傘合組的裝置藝術品。

關公像

相比金鐘,旺角的佔領區草根色彩較濃,亦較有宗教特色,抗爭者同時設置關帝廟及小聖堂,象徵以神靈力量對抗黑警。

偶像崇拜

HEHE 組合 ( 周永康、岑敖暉 )周永康為學聯秘書長,岑敖暉為副秘書長,兩人有份衝入公民廣場被警方拘捕,被視為雨傘運動的領導人物。兩人因一張惡搞圖片被調侃,此後"Hehe" 一直成為兩人的相關笑談。

Page 22: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22

Page 23: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23

Page 24: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24

Page 25: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25

Page 26: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26

愛爾蘭的武裝獨立對香港人的抗爭啟示從來,香港人自主權移交以來,一直有不少示威抗爭,但絕大部份都是和平理性非暴力下進行。如果我們面對的,是手持聖經,口說邏輯的執政者,執政者眾會提出政策,對準問題核心去改善人民的生活。現實上,見盡不少國家的新聞、如韓農示威、阿拉伯之春、直到最近的烏克蘭示威、臺灣的太陽花、香港的雨傘革命,我們都是用盡了所有和平的方式表達訴求,才訴諸勇武抗爭,流下不少血汗。我們由最簡單的民主訴求,去到維持自治,政府仍是充耳不聞。到了開始勇武抗爭,剛反而被內鬼設局,逮捕無名義士。日後如何示威,表達訴求,什至如何面對極權的阻撓,都是一個接一個的難題。雖然,現今尚未有一個完整的解答,但我們可以參詳愛爾蘭的獨立血史。

Page 27: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27

自十二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英國人就在這片愛爾蘭人 (Gaelic 語的 Celts 或 Kelts) 居住的土地上開疆闢土,殖民剝削當地愛爾蘭人。愛爾蘭人不服,爭取自由,便跟英國人展開了漫長鬥爭;屢敗屢戰,屢降屢叛 ; 時至跟歐洲列強合縱連環,時至跟英軍裡應外合,死傷無數。1169 年,愛爾蘭島遭到英國入侵,1171 年英王亨利二世更直接確立了對愛爾蘭的統治權。1541 年起,英國國王開始同時身任愛爾蘭的國王。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時代,英人由羅馬天主教改信新教,歧視愛爾蘭人堅持信奉的天主教,多次在鎮壓其間殺害天主教徒,光榮革命 (1688 年 ) 後,愛爾蘭更因支持天主教信仰的英王詹姆士二世,慘遭信奉新教的繼承者威廉三世的血腥鎮壓。英人其後一直把持遷移愛爾蘭的英國新移民位居要職,規定愛爾蘭當地學校採英國國教的宗教儀式,更借「聯合法案」,取消了愛爾蘭做為殖民地所享有的自治議會,改在英國議會設置愛爾蘭議席,使愛爾蘭強行成為英國的附屬國。

愛爾蘭當地的民生議政,成為英國人的內政。愛爾蘭當地的英人地主囤積居奇,向當地佃農強徵重稅,遇到天災只因政府冷漠而死更多本地人。眼見愛爾蘭日漸衰亡,愛爾蘭人只好移民海外或訴諸抗爭,爭取獨立。愛爾蘭當地人民積極裝備自己,復興當地文化外,英國國內更有不少關注愛爾蘭的知識份子,如詩人葉慈等,喚醒愛爾蘭的文化傳統。一八五○年代更有「費尼安」運動(The FenianMovement) 興起,名稱來自中古塞爾特軍隊 Fianna 的傳說,積極謀求獨立。激進組織起義失敗後,前保守黨員 Isaac Butt 在一八七○年代提出「自治」(HomeRule),主張恢復地方議會,自理內政,唯軍事外交商務仍由英國主持。此改革體制的議受到英自由黨黨魁格拉斯東(Glaston)的大力支持,但未獲通過。

一九一四年,英國下議會力排眾議,強推愛爾蘭自治案,可惜第一世界大戰爆發,英政府決定暫緩實施愛爾蘭的自治法。大戰期間,激進派如「愛爾蘭共和兄弟會」 (The IrishRepublicanBrotherhood) 以 及 二 十 世 紀 初 年 成 立 的「 新芬 黨 」(Sinn Fein,Gaelic 語, 意 為 ourselvesalone),繼續推動獨立。一九一六年,愛爾蘭共和兄弟會於都柏林 (Dublin) 起義,史稱復活節起義(EasterRising),目的是成立臨時共和政府,但遭到無情鎮壓。所有領袖均以叛國罪處決。

以上制裁嚴厲,激起愛爾蘭人仇英的民族情緒,自治派與聯合派大受打擊,同情起義的獨立派「新芬黨」。因此,「新芬黨」在戰後第一次大選 ( 一九一八年 ),大獲全勝,取得愛爾蘭天主教徒為主的地區(亦即今天大部份愛爾蘭共和國疆土)的下議院議席。新芬黨國會議員事後拒絕赴倫敦就職,留在都柏林 (Dublin),於一月二十一日宣佈,自成獨立國會,組合「愛爾蘭共和兄弟會」為愛爾蘭共和軍 ( IRA, IrishRevolutionaryArmy ) 抵抗英軍。數日後,當地警察於直豁省County Tippery 巡邏時被射殺,英國開始派兵攻打愛爾蘭,愛爾蘭旋即陷入內戰。IRA招募近萬五名義士,主要作文宣、劫獄、游擊戰、佔領、暗殺三百位當地警察RoyalIrish Constabulary (RIC)。更在1921年 11 月21 日射殺19名英軍情務官,警方更在一小時後到赴足球場,射死 14 名愛爾蘭人,65 名受傷。IRA 其後攻佔theCustomHouse,癱瘓英政府在愛爾蘭的施政,跟英軍打游擊戰。不幸的是,IRA 成員相繼被捕,人力不足下,愛爾蘭「新芬黨」跟英國共同簽下「英愛條約」(TheAnglo-Irish Treaty),愛爾蘭 仍在大英帝國體制內,以都柏林為首都,建立「愛爾蘭自由邦」(TheIrish Free State),享有自主權。在英國監獄的愛爾蘭囚犯也因此重獲自由。不過,愛爾蘭北部烏斯特 (Ulster) 地區六個郡,仍歸屬英政府,由愛爾蘭新教徒的「聯合黨」(IrishUnionists)接管。IRA 反對,決定發動內戰,達求南北愛爾蘭民族統一。

Page 28: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28

愛爾蘭自由邦於一九三七年中止英國的宗主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IRA 一意孤行,勾結德國謀反。愛爾蘭自由邦同英國及北愛爾蘭共同將IRA 列為非法組織。戰後,愛爾蘭自由邦便於一九四九年,脫離英國,建立「愛爾蘭共和國」,但北部烏斯特 (Ulster) 地區六個郡享有自治,仍歸英國。「南北分治」已成定局。

北愛爾蘭的新教教徒想同享應有福利,希望英政府介入和施政,唯英政府充耳不聞,繼續進駐重兵留守。當地的天主教徒決定武裝起義。在一九六八年,發起民權運動,受到新教徒的武裝反制。翌年,當地天主教徒跟 IRA 聯合,再次武裝起義,一九八二年,英人因無法控制局勢,遂宣佈中止北愛爾蘭的自治,改由中央派官員統治。IRA 發動戰爭,得到利比亞領袖卡達菲 (Gaddafi) 的鼎力支持,先後由利比亞獲得一百二十噸軍火,多次恐襲英國城市,被監禁時更絕食至死。絕食殉道的烈士燃起天主教徒復仇的決心,提升 IRA 恐慌組織的暴力層次。當地的新教徒感到恐慌,只好自組恐怖組織求自保,以暴制暴。北愛爾蘭遂淪為殺戮戰場。

1994 年 8 月,IRA 宣佈無限期停止軍事行動。1995 年 2 月,共和軍拒絕在和談前交出武器,而英國政府強調,倫敦與新芬黨在預備性會談期間,必須先就解除共和軍武裝問題取得實質性進展,然後才能進入正式和談階段。1996 年 2 月,IRA 聲稱終止「完全停止軍事行動」。1998 年4 月 10 日, 天 主 教 包 括 社 民 工 黨(SDLP)、新 芬 黨(Sinn Fein) 和 新 教 的 厄 斯 特 聯 合 黨(UUP)以及其他黨派在北愛首府貝爾法斯特簽署協議,促進和平,但仍有零星的激進衝突和恐怖襲擊,直到在 2005 年 7 月 28 日宣佈放棄武裝鬥爭,加入和平進程。英國、愛爾蘭以及國際社會當天均對此表示歡迎。2005 年 9 月 26 日,愛爾蘭共和軍政治組織新芬黨的領袖格里·亞當斯(GerryAdams),在英國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出席新聞發布會。負責監督愛爾蘭共和軍解除武裝工作的國際獨立委員會宣布,愛爾蘭共和軍已完全解除武裝,全部武器被列為「永久不可使用」或「永久無用」。

從以上歷史可見,由表達政治訴求、爭取一個城市,什至一個民族、國家爭取獨立時,所謂的武裝起義或和平示威,政治宣導,文化復興,並不是單一的Solution,而是多種手段相互使用下的結果:

和平示威就時是合法、合情、合理,遊行示眾,和平清晰的表達訴求,拒絕更激進手段或多元的聲音(因為訴求有差異,對方未必清晰接收,只是遙指一班人有政治訴求,好多人)。當你面對的人是講道理,行公義,能理性邏輯思考,沒有問題。否則,人們只當你是小丑。而且,一定要極多極多人,引到不同媒體拍照和採訪才是成功,放下政治宣導的種子。當然,進入議制,議會革新固然是和平手段,但乘機自立,拒絕就範中央政府,需要有更高的智慧,和權謀手段,更不能單純對議制絕望只拒絕一切可行的手段。

當所有和平手段,包括最近的光復行動,皆無所作為時,武裝起義就是唯一手段。不過,使用武裝起義前,確認村民恆常接收不公義或民族歧視的新聞去挑動反政府的戰意,否則村民大多厭戰,手段不能去得太盡。 使用武裝起義中,必先嚴密組織,秘密結社,行動時優先除去情報科和作離散行動,以游擊戰拉鋸雙方。如以獨立為目的,假如要爭取獨立自治,可在1921 後享有Free-State 自治權,稍下停火,不能意氣用事。畢竟,素人行動,尤指單獨,是面對避開親友和警察的盤問和跟蹤,心理壓力極大,得到自治就是可以用手中選票選擇議員,改善生活。組織行動目的必然要SMART,要有階段性,有Milestone,不能單用民族統一或建立大國那些宏大但主觀的志向去成就目標。

Page 29: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29

否則,過後的武裝起義,即使不怕他人口實,素人和組織要員的厭戰惰性或會阻撓執行意願。再強的黨性,統一行動思想,都會加速素人和組織要員對行動和組織的反感。武裝起義的背後要有多個計劃backup,什至要成員自行執生,即時判斷,極需要冷靜、慎密的判斷和思維。如果組織仍在眾人厭戰或眾議紛紛的情況下,依然武裝起義,強行統一作戰思維,會衍生更多的衝動,更易洩露被人擊破。更何況, 英愛條約後,南北愛爾蘭對人民自治的本質確有不同意見,IRA借跟當地天主教徒結盟,直接挑起恐怖戰爭,皆有不當。因為未有歷史記載證明當地天主教徒用盡所有手段,而且當地新教徒未明白自己不能享受真正自治,加上英軍素有鎮壓 IRA 經驗,IRA不能長久保持高度戰意和警覺去完成同一套手段。

政治宣導,文化復興等,可用文宣稱之,目的就是喚醒其他人民的身份,然後去反抗。 只是當時文化復興為先,政治宣導其後,是基於英國過去的殖民清洗愛爾蘭的獨有文化。即使文化有優劣高低之分,但政府設下的遊戲規則使外來移民享有更多權利,扼殺當地人生存空間,已經是一種種族殖民,縱使見不到子彈在飛,本質上跟種族清洗無異。文化復興,就是復存當地人的文化,重新訂立當地人的身份。愛爾蘭人雖有不同民族的祖先,但有St. Patrick的傳導,當地人民視羅馬天主教為主要信仰,擁有共同信條,已經有共同文化和生活習俗,再度的文化復興更易拉攏人民在一起,爭取獨立。日後的政治宣導便可以借同輩間的流傳更易遍地開花。政治宣導的內容是反抗,解放、爭取自由為核心,不過可以多元化,如歌,口號宣傳,袖手單張。夠直接便可。愛爾蘭的歌曲師承凱爾特音樂,帶有Folk

Music、Countymusic、Bluegreenmusic的色彩,輕快跳躍,比聽著「今天我」、「天有光」更易放鬆心情,隨心所欲。

不過,以上手段,都要銀紙。過往,要游說金主,一筆付幾十萬,支持社運,什至秘密起義。不過,現今種種Crowdfunding 網頁多和雨後春荀,Deepweb過後都有掘bitcoin等過數方法。行動組織的方式就一個中央組織,慢慢轉成一個個Facebook event、什至一個個投資籌款。大家又是否正如某位社運中人所言,是否需要金主才可以買軍火,才可以革命呢?我相信,不少素人參與組織、或自籌組織,起初不需要巨大金額去支撐。更重要的是,素人都會明白,權力的本質就是行使自由、平等、的能力,絕不是靠人地施捨。只有勇敢搶奪權力,我們才得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成就公義,完善文明。

不過,武裝起義,勇武抗爭絕不是匹夫之勇的蠻行,明知大軍進駐仍直接攻堅。只要透過內外的溝通下,相信組織的行動目標可以因時制宜,不斷調整行動計劃和路線。愛爾蘭的獨立戰爭,以及 IRA 的前世今生,就直接指出武裝起義的本質和人民對武裝起義的反應。所以,日後抗爭如何走,相信不是單純採用勇武抗爭或和平理性的手段才可以達致真正的自治、和民主,而是因時地制宜,不斷轉變的良方。我們時刻都要恆常身心操練,成就香港人的正義。

Page 30: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30

PolyCulture文:小段

《舊制度與大革命》-托克維爾

為了配合今期月刊的主題,筆者被告知要寫關於「社運」的書籍,可惜關於香港社運的書大多是「傘聚」之流,並沒有太多評論「價值」,因此今次會向讀者介紹一本講述法國大革命的「社運」書。法國大革命雖然發生於十八世紀未,卻是現代社會運動的借鏡,「舊制度與大革命」並非以「悲慘世界」,「雙城記」等小說方式描寫法國大革命,而是以歷史評價的方式,分析法國大革命的起因,成敗,影響,整本書指出「舊制度的腐敗必然會產生大革命」。

為何一場社會運動會形成呢 ? 大多是政府的壓迫及不公義的施政所導致,往往在公民生活平穩,權利平等,享有自由的社會,社會運動都是難以形成,只有在人民的基本需要及權利受到威脅,大規模的社會運動,甚至是革命才會形成。托克維爾透過分析及整合法國大革命發生前的社會狀況,詳細描寫法國舊制度的問題,舊制度的腐敗,如三級議會,平民 ( 大多是農民 ) 在議會的權力與貴族不平等,整個議會都被權貴的控制,導政平民的意見往往被打壓,為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埋下伏線。這一點與香港的情況十分相似,功能組別的存在,分組點票的制度,令民選議員不能發揮其功能,政府的施政為權貴服務,導政香港的基層市民受到打壓,香港社會運動亦因此越來越多。

托克維爾亦於書中指出,一個舊制度的腐敗是大革命發生的重要條件,舊制度失去其原有功能,這種制度不再「為人民服務」,淪為貴族的牟利工具,這一種的階級分化,貴族的特權,從而加劇社會的不公平情況,使人民的不滿加劇。事實上,在法國大革命發生之前,法國曾爆發大量的「社會運動」,示威表示對舊制度的不滿,希望政府可以自行改革,可是在舊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不想放下他們原有的利益及特權,不但不進行改革,更加劇對人民的打壓,這就是大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即使法國大革命發生的前期是經濟十分繁榮,但經濟發展被不能抒緩政治上的不公義,大革命是必然出現。

讀者看到以上兩段就應該明白為何筆者會介紹這一本書,因為香港現時的情況與法國大革命發生前期的社會環境十分相似,舊制度的種種問題,社會政策的不公義,特權份子的無理,都是促成社會運動的條件。在不公義的社會,追求平等是大勢所向,香港政府,泛民經常指責香港的社會運動越來越激進,這亦不是香港市民有暴力傾向,而是原有的社會運動方式不能令政府改革,就只好用進一步的行動來使政府的改革,責任在於香港政府不理會民意,當打壓越大,社會的反射亦會越大,如果政府不再考慮民意,繼續擁抱特權,那麼就只有一個結果。

Page 31: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31

黃之鋒曾言:「(你們)是否自覺真的在搞革命?你又不是有本錢買軍火, 革命是要軍火的。香港連槍也買不到,搞甚麼武力革命?你又何來金主買軍火? 你沒有一個死的心理準備,就不要說自己在搞革命。」然而,從重奪龍和道、立法會衝擊、以至光復行動,都不難見到部份義士身穿黑甲、提著背包,看似想做一場大事業。他們沒有軍火,沒有金主,也可革命,只要能夠重奪主權,改變制度便可。而且,材料製造良方早在民間,而且不需成立軍隊,招兵買馬。

製造良方,就是《TheAnarchist Cookbook》。本書 有 數 個 版 本(1960、1971、2000) 版 本, 就 以1971年版本為例,內有 157 頁,分成為兩個部分。第一部份就是導出警察豬犬的本質,教人勇武抗爭,建立無政府,將權力歸給人民。Foreword 部份已經開宗明義,講出人民對自治的軟弱,叫人起義就是將權力歸於人民。再精確的就是Power,就是你可以行使的自由和權利,明言爭取Power是用武力搶奪,絕不是非暴力的三跪一叩,可以求回來的。

第二部份,就是一張張良方,由收集藥物、防止監聽、以至製造武器、使用炸藥,攻擊要點,每一部份皆圖文並茂。每一頂步驟,作者也描述精簡,詳述注意事項。聽說有一位Hacker,照此書做炸彈,殺死一位警察和幾位市民。同時間,也有數個報導依書直做,不幸賠上自己的生命。當然,時而世易,配方、做法、會有改變,需要多次試驗和閱覽 大 量 文 獻 ftp://rtfm.mit.edu/pub/usenet/rec.pyrotechnics/rec.pyrotechnics_FAQ。當中詳情我不再詳述,否則便犯上不誠實使用電腦了。

作者事後撰文,指出他借書表達對VietnamWar的狂怒,更痛定思痛,收回怒火,繼續做好教師,春風化雨。而且,中間的製法和反政府思想引起眾人爭議。以下內文

"To conclude this chapter, I will present themost horrendous recipe I could find. Since it isnot feasible to make napalm in your kitchen,you wil l have to be satisfied with cacodyal.This is made by chemically extracting all theoxygen from alcohol and then replacing i t ,under laboratoryconditions,withmetalarsenic.The formula for alcohol is C4H5O,whereas forcacodyalitisC4H5AR.Now,thisnewsubstance,cacodyal, possesses spontaneous inflammability,the moment it is exposed to the air. [Followedby a description of the deadly arsenic fumes itgivesoff]"

有四點錯誤:1.行文不清晰,難以界定製作方法。2.酒精(Alcohol)是C2H6O(C2H5OH),不是

C4H5O。3.Oxygen 的 原子價(valence)是2,即是需

要 放 出 2 粒 電 子 去 結 合 其 他 元 素。Arsenic 的valence 是 3 或 5。兩者非金屬,而且Arsenic的valence比Oxygen的大,不能replace oxygenwitharsenic

4.Cacodyl( 二 甲 砷 氧) 的 化 學 符 號 是As2(CH3)2,不是 C4H5AR。

從以上錯誤得知,作者在製法方面,前文後理行文屢有粗疏之處,即使不是以憤怒的心情去編寫,但滲出種種不同的殘暴和氣燄,而且出書時間正值以巴衝突和冷戰之間,對一直相信民主政府和憲法的市民有極大的思想衝擊。誠然書本內容有不少誤導的地方,但人民的好奇心,驅使他們成就更激進的手段去成就政治目的。

《TheAnarchist Cookbook》行文屢有粗疏之處,唯政府官員害怕面對人民,多次關閉相關教導人民抗議的網站和借 ip 活捉出文者,言則反恐,實為維穩,可見四十多年前編著的《TheAnarchistCookbook》仍驅使現世既當權者恐懼。同類型的書籍如截聽、製作良方等仍是不斷流出市面,但政府沒有嚴厲打擊。當權者真正的恐懼,就是失去對人民的控制。我深信政府這個國家大台,如果繼續腐敗,將會成為歷史的塵土。

PolyCulture 書評文:larrylo

Page 32: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32

《逆權大狀》一個走上街頭抗爭的故事

PolyCulture文:小毒西 影評

筆者自問絕少接觸南韓電影,對上一次已經是十多年前在香港大受歡迎的大長今和醫道,若不是敝報老總提議,筆者絕不會觀看這套連戲名都沒有聽過的戲。故事以南韓已故總統盧武鉉和當年改變他人生的釜林事件為背景,講述八十年代南韓在全斗煥的獨裁統治下,以國家安全法為名,大力打擊異見分子,其中以打擊「赤色分子」(即支持共產主義人士)最為厲害。一名寒窗苦讀的稅務律師為了報答一名麵店老闆娘的恩情,毅然冒著被政府報復的危險,為老闆娘那無辜捲入一次政治訴訟的兒子辯護,從而改變他的人生。

單從電影拍攝角度來看,作為一位荷里活電影的愛好者,這部電影的確為筆者帶來不少驚喜。雖然本片沒有像荷里活那種大開大合、富觀賞性的劇本,但無論是演員的演技、對白、劇情的鋪排,皆是上上之作,特別是男主角宋康昊(筆者按:他長得有點像 PSY),他成功把宋佑碩由一個政治冷感到富正義感的律師的轉變演得非常立體,值得一讚。另外,筆者亦覺得電影的結局安排亦十分恰當:正當男主角以為訴訟成功,卻發生一件突如其來的事令訴訟優勢逆轉,亦因此改變了主角的人生觀,後來男主角投入社運抗爭,被捕後卻獲大量支持。這樣的鋪排,令整套電影高潮疊起之餘亦不過份做作,而最後所有律師站立的一幕,更令人有熱血沸騰的感覺(筆者按:不過這一幕與《死亡詩社》的結局非常相似)。

但這部電影不是普通商業電影,它正在告訴人們,特別是香港人一些更重要的事情。主角宋佑碩,原本是一個一窮二白,只有中學學歷的普通藍領,但他沒有放棄,寒窗苦讀,自修法律,成為律師。後來他白手興家,懂得看準時機,最後名成利就。若他的故事就這樣結束,相信也會感

動不少人,畢竟這種富有獅子山精神的故事本身就非常勵志,但恐怕電影的名字要改做「藍領大狀」,不再是「逆權大狀」。整套電影的重點,在於宋律師的改變:因為他的背景,令他本身就政治冷感,以為政府和電視看到的就是一切,縱使別人告訴他不可盡信,卻多番嘲笑別人多此一舉。後來,因為那場訴訟,宋律師改變了他的看法,開始感到社會不公,敢向權貴說不,而在電影尾段,他更站在抗爭運動的最前線,抵擋催淚子彈。

筆者最記得電影其中有一段情節:起初當宋律師在電視看到有年輕人上街抗議政府的時候,他嘲笑他們的行為猶如以卵擊石,但老闆娘的兒子卻告訴他石頭終究是死物,但雞蛋確實生的,終有一天能戰勝石頭,當時宋律師聽後,一笑而已。及後,當他站在法庭與當權者抗爭的時候,卻以同樣的說話鼓勵被捕的老闆娘兒子。若將香港社會聯想在一起,前半部份的宋律師,不就正正是在影射部分對政治社會冷淡、安於現況的香港人嗎?電影中,宋律師因為身邊一些人所發生的事,敵不過良心的責備,而漸漸走上抗爭的道路;現實中,不少香港人同樣地走上類似的道路,看到社會上的不公義,走上街頭跟政府抗爭。讀者們,不知你又是那一個宋律師呢?

逆權大狀,一套筆者高度推薦各位香港人細心欣賞的電影,若你已站在街頭,希望這套電影能令你毋忘當天你抗爭的動力;若你還在家觀看CCTVB,亦希望這套電影能帶給你一些思想上的衝擊。

Page 33: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33

Page 34: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34

馬賽曲要數全世界最著名的國歌,除了《天佑吾王》外,應該是當今法國國歌-《馬賽進行曲》是了,當然,它不只是一首普通的國歌而已,它的背後,其實說著一段抗爭的歷史。

《馬賽曲》(LaMarseillaise),原名《萊茵軍團戰歌》,詞曲皆由一名叫李爾的工程師寫成。話說 1789 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法國人推翻帝制,令鄰近國家感到十分恐慌,紛紛孤立法國。1792年,法國向普魯士宣戰,並開始在各地招募志願軍,而在斯特拉斯堡,由於它位於法國接壤普魯士的邊境,當地的人民更加感受到保家衛國的責任。4 月 25日晚上,李爾在市長的家中作客,大家都覺得一旦戰火爆發,法國人的家園將被外國軍隊踐踏,感概之餘同時亦給了李爾創作的靈感。一晚過後,歌曲便創作完成,李爾隨即唱給大家試聽,雖然李爾對詩詞歌賦只屬平庸之輩,平時只作消遣用途,但當各位聽完這首新曲後,都讚不絕口,覺得歌詞和音樂皆激動人心,而傳說有部分人聽後更哭了起來。就這樣,當今膾炙人口的法國國歌誕生了。

靈感過後,李爾對這曲的熱情也變得淡忘,但曲子卻廣為傳頌。同年 8 月 10 日,來自馬賽的革命志願軍唱著「前進,祖國兒女,快奮起,光榮的一天等著你!」進入巴黎,這首歌隨即成為風行全法的軍歌。這首歌很貼切地描述當年法國的情況:外憂被列強孤立,內有意圖復辟帝制的保守黨,打倒失敗的暴君後,全民皆需武裝起來保家衛國,以免自己的國土遭列強瓜分。

《馬賽曲》和很多進行曲一樣,以 4/4為拍子,節奏亦算工整,聽者會有想踏步的感覺。它的曲風雄偉,以 forte(強)開始,令人感到這首歌十分有力量;正歌中段漸大至 fortissimo(很強),卻突然把聲音降至 piano(小),再在副歌重返 fortissimo,若從樂理上,這個對比令副歌更為有力,聽者會覺得正歌正在儲存一股力量,待等副歌爆發出去。但若再仔細深究下去《馬賽曲》其實談不上一首好歌:論鋪排,它的平衡句不多,只有兩段重複的旋律,旋律過多的變化容易令聆聽者難以抓緊曲子中的中心句;論歌詞,它的押韻不多;論含義,它的歌詞並沒有完全包含法國大革命中「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充其量只是一首振奮人心的軍歌。而字裡行間,歌詞更充滿血腥、暴力,甚至帶有點粗鄙和種族歧視,在香港定必遭和理非派所唾棄,但正正就是這些充滿鮮血的詞語,代表著法國人民訴說他們那段抗爭的歷史和為國犧牲的決心。

1795 年,《馬賽曲》首次被定為法國國歌,但後來卻在拿破崙稱帝後被列為禁歌(因為它反對帝制),直至 1879 年由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再次定為國歌,直到今天,以歌詞去激勵法國人,提醒他們,他們的祖先曾以血和汗去爭取他們現今隨手可得的自由。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法國發生恐怖襲擊後,國會要求通過多項加強反恐的法律措施,期間議員們自發唱起《馬賽曲》,全體議員站立拍手以表贊同。

PolyCulture 音樂文:小毒西

Page 35: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35

LaMarseillaiseYouTube連結:https://youtu.be/4K1q9Ntcr5g

(節錄第一段)AllonsenfantsdelaPatrie,Lejourdegloireestarrivé!Contrenousdelatyrannie,L'étendardsanglantestlevéL'étendardsanglantestlevé!Entendez-vousdanslescampagnesMugircesférocessoldats?IlsviennentjusquedansvosbrasEgorgervosfils,voscompagnes!

RefrainAuxarmes,citoyens!Formezvosbataillons!Marchons,marchons!Qu'unsangimpurAbreuvenossillons!

中文翻譯:一起走吧,祖國的子民們!榮耀之日來臨了!那暴政對着我們,升起了染血的軍旗,升起了染血的軍旗!你們可聽到在鄉間殘暴士兵們的吼叫?他們會來到你們跟前殘殺你們的孩子,你們的伴侶!

副歌拿起武器,公民們,排好你們的隊伍!進軍,進軍!讓不潔之血灌溉我們的壕溝!

來源: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hk/ 馬賽曲

Page 36: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36

PolyCulture 科技文:larrylo

通訊軟件的抗爭應用和心得自雨傘革命、光復、政改遊行來,香港人的抗爭方式,由單隊遊行轉成離散遊擊,更需要完善溝通和即時組織。我們面對的政府坐擁豐厚儲備,閒時購買不少先進儀器和裝備鎮壓他們心中所認為的暴亂。遠班光復行動、近至炸彈案,可見不少素人除了提升組織動員能力,更應謹慎使用通訊軟件。

通訊軟件,就是 iOS/Android 手提電話或平版電腦所用的溝通應該用程式。目前最常用的是 Whatsapp、Telegram、Wickr。

Whatsapp, 2011 年 9 月 推出, 由 JamKoun 為 首 的 美國開發團隊發明,原意作出不被監聽的通訊設備,只是因被Facebook 收購而引起本極大爭議。新設戶口面要手提電話號

碼綁定,用 SMS 確認身份。新增用戶時要從通訊錄新增手提電話號碼。Whatsapp 多人使用,新設群組方便,但通訊渠道沒有加密解密功能,更沒有定時銷毀功能,需要用家自己刪除所有相關訊息,更易洩密。用戶可以見到其他用戶的手提電話號碼。

Telegram,新設戶口面要手提電話號碼綁定,用 SMS 確認身份。新增用戶時可以從通訊錄新增手提電話號碼或到設定新設一個 帳戶名稱,任其他用戶加入。Telegram 可以向用家開設Secret chat,

有定時銷毀功能,可使用加密和張限時通訊渠道,有助溝通協作。一對一通訊安全,不需要用家自己刪除相關訊息,唯群組之間的通訊沒有加密,需要用家自己刪除所有相關訊息,更易洩密。用戶如有其他用戶的手提電話號碼,會從用戶詳情頁面或群組用戶列表顯示出來,否則只會顯示帳戶名稱

Wickr,2012 年 6 月推出,新設戶口面不需要手提電話號碼綁定,只需自設帳戶名稱和密碼俾便可。

新增用戶時只需新增一個 帳戶名稱。一對一通訊和群組通訊皆有加密通訊渠道和定時銷毀功能。

用戶只可以見到群組用戶列表的帳戶名稱。如檢視圖片,必先長接按用其他用戶的相機圖檢視。如隨便一個用戶截圖,其他用戶可以收到警告通知,不管群組內用Android 或 iOS手提電話。

不過,使用以上通訊軟件,還需明白以下限制,好讓大家小心使用

Page 37: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37

被偷窺

用手提電話時,總有幾位怪叔怪嬸露出鼠眼,旁邊窺看你的 Facebook或Whatsapp,教人不安。如果不幸在抗爭現場,被一兩隻「鬼」或「龜」成功窺看或偷聽,相信計劃、組織詳情將被看破,組織將被一網打盡。建議用防偷窺芒貼,減少螢幕的可顯示角度。防偷窺芒貼由以多層不同物料的保護膜拼合而成,假借Polarization隔閡不同Phase的光波,去阻擋用戶視視。用戶可以從正面觀看,只要斜看螢幕,左右偏側(約45-60 度角,視乎物料,豐儉由人),手提電話螢幕就會變黑。用戶如果經常負責敏感事項,要秘密行事,可以考慮採購數塊。

手提電話定位

插 入SIM 卡, 一 開機,手提電話會射出訊 息, 自 動 尋 找 距離 自 己 最 近 的 發 射站,加入流動電話網絡。找到後,發射站會傳送其他同一個服務供應商的發射站,然後一眾發射站會向

手提電話發出訊號,三點定位 (Cell TowerTriangulation),找出用戶GPS 位置。現今智能電話有 WI-FI 連線和 GPS 功能,服務供應商更可以廣佈Wi-Fi 熱點 (hotspots),記下用戶的SIM 卡資料和 電話型號 IMEI,更易使用多個hotspots 定下用戶的電話位置。Google 發明的 GoogleMap 更會要求用戶同時開著流動網絡和 GPS 去呈現地圖四周和用戶的GPSCoordinates( 你的位置 ),以經度(Longitude)、緯度 (Latitude) 顯示,教服務供應商更能準備得悉用戶身在何方。別有用心的人可以自設假發射站或 利用行政權力測定疑犯位置,可以電話監聽或上門滋擾。所以,用戶出門,建議多備數張SIM 卡或多部備用手提電話避險。

資訊外洩

行事最忌,莫過於出師未折身先死。出師未折身先死,是由於組織有人將行動詳情升和情報資訊亂發外洩,洩到極權份子或警察耳中。資訊外洩,可以分為兩個情況。主動資訊外洩或被動資訊外洩。主動資訊外洩,顧名思義,就是「鬼」和對家「篤灰」,透露行動詳情,讓對家早有準備,他日行動時就因為有對家獲得通知就大肆追捕和滋擾。「鬼」,可以是一早滲透組織之內,或素人的親友受到接到威迫利誘,被迫做「鬼」,難以提防。被動資訊外洩,就是行動後或行動中途被捕,從電話搜出種要通訊記錄,外洩同黨資料和行動詳情。不管以上情況如何,「你有嘢講」或「我冇嘢講」,對家必然搜出所有可能電腦或手提電話的資料,以截圖、手抄、拍照、破解硬碟資料、製造看似真實的證據,嚴刑迫供。一般的盤問技巧就是數位對家會派人輸流詢問,直到被捕者和盤托出。一般人會對一個做好人,一個做壞人的盤問感到精神上的拉扯,忐忑不安,什至亂作其他同黨爆料,不要再否認,認罪可減輕判罰。他們一直會營造一個個囚禁困境 (Prisoner's Dilemma)的鋪設,分而治之,教被捕者感到孤立,違心認罪。假如行動前沒有離開群組或定時清除通訊記錄,你或會成為監聽、滋擾的目標,聽電話時聽到自己的回音或第三者的人聲,加重日後的行動成本。用戶真正行動時,需要慎防其他戰友的行動,定時清除自己通訊記錄或刪除自己帳戶。假如要杜絕內鬼,就要重新考慮和檢討徵募和組織方式,但本文不會重點討論。

總括而言,即使使用通訊軟件有助組織之間的溝通協作,使用通訊軟件已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慎防內鬼,因為行動事先走漏風聲,內鬼爆料,遠比48 小時嚴重。抗爭義士不應視最安全的通訊軟件為尚方寶劍,應小心使用手提電話,不要透露太多行動資料。

Page 38: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38

Polymer 精選

Page 39: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39

Page 40: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40

Polymer 精選

Page 41: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41

Polymer 精選

Page 42: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42

Polymer 精選

Page 43: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43

Page 44: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44

Polymer 精選

Page 45: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45

Page 46: 聚言時報 Polymer #21 「港式抗爭」

46 46

立法會外政改表決一刻,一名得悉投票結果的市民笑著與旁人擊掌慶祝 ( 相片由 TMHK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