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56
兩千年前,論語 說,欲速則不達;中庸 也提到:豫則立,不豫則廢。屹立不搖的 經典思維,說的都是同一件事: 提早準備則積沙成塔;臨渴掘井則顧此失彼。 孫子兵法上說:取用於國。又說:大軍未動,糧草先行。三國後期,諸葛孔明數 次北伐,也多次因為鏖戰過久,糧草匱乏,不得不撤軍返回蜀地,最終也沒能幫助蜀 漢重整河山!故此,行軍打仗,靠的是後勤,比的是耐力,而後勤來自準備充份,耐 力來自穩扎基礎,水滸傳裡說養兵千日是為了用在一時,而佛陀亦面壁百日才換得頓 悟菩提。 彩票來自僥倖,但成功絕不偶然 ,理順則章成、水到則渠成。每年六月,幫同學 們簽寫畢業紀念冊時,我常寫著: 行遠自邇,登高自卑,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破繭而出,展翅高飛! 我,衷心期待同學們將來有一天可以真正體會我的祝福、我的經驗、我的勉勵。 不過,在此之前,請別著急,跟著我,提早開始:閱讀經典! 陳青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 登高自卑,行遠自邇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Mar-2020

1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兩千年前 論語說欲速則不達 中庸也提到豫則立不豫則廢屹立不搖的

經典思維說的都是同一件事提早準備則積沙成塔臨渴掘井則顧此失彼

孫子兵法上說取用於國又說大軍未動糧草先行三國後期諸葛孔明數

次北伐也多次因為鏖戰過久糧草匱乏不得不撤軍返回蜀地 終也沒能幫助蜀

漢重整河山故此行軍打仗靠的是後勤比的是耐力而後勤來自準備充份耐

力來自穩扎基礎水滸傳裡說養兵千日是為了用在一時而佛陀亦面壁百日才換得頓

悟菩提

彩票來自僥倖但成功絕不偶然 理順則章成水到則渠成每年六月幫同學

們簽寫畢業紀念冊時我常寫著

行遠自邇登高自卑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破繭而出展翅高飛

我衷心期待同學們將來有一天可以真正體會我的祝福我的經驗我的勉勵

不過在此之前請別著急跟著我提早開始閱讀經典

陳青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

登高自卑行遠自邇

古文四十篇目綠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

先秦與秦 7 篇

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先秦與秦 7 篇

2 大同小康 禮記

先秦與秦 7 篇3 孫子選 孫子

先秦與秦 7 篇 4 勸學 荀子先秦與秦 7 篇5 諫逐客書 李斯

先秦與秦 7 篇

6 漁父 屈原

先秦與秦 7 篇

7 馮諼客孟嘗君 戰國策

漢魏六朝 9+1 篇

8 過秦論 賈誼

漢魏六朝 9+1 篇

9 鴻門宴 司馬遷

漢魏六朝 9+1 篇

10 答夫秦嘉書 徐淑

漢魏六朝 9+1 篇

11 典論論文 曹丕

漢魏六朝 9+1 篇12 登樓賦 王粲

漢魏六朝 9+1 篇 13 出師表 諸葛亮漢魏六朝 9+1 篇14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漢魏六朝 9+1 篇

15 世說新語選 劉義慶

漢魏六朝 9+1 篇

16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漢魏六朝 9+1 篇

補充辭官歸隱的陶淵明並非赤貧的農民

唐宋 11+1 篇

17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李白

唐宋 11+1 篇

18 師說 韓愈

唐宋 11+1 篇

19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

唐宋 11+1 篇

20 虯髯客傳 杜光庭

唐宋 11+1 篇

21 岳陽樓記 范仲淹

唐宋 11+1 篇22 醉翁亭記 歐陽修

唐宋 11+1 篇23 訓儉示康 司馬光

唐宋 11+1 篇

24 傷仲永 王安石

唐宋 11+1 篇

25 赤壁賦 蘇軾

唐宋 11+1 篇

26 上樞密韓太尉書 蘇轍

唐宋 11+1 篇

27 夢溪筆談選 沈括

唐宋 11+1 篇

補充琵琶行 白居易

明清 9+2 篇

28 郁離子選工之僑為琴 劉基

明清 9+2 篇

29 指喻 方孝孺

明清 9+2 篇

30 項脊軒志 歸有光

明清 9+2 篇

31 晚遊六橋待月記 袁宏道

明清 9+2 篇32 原君 黃宗羲

明清 9+2 篇 33 廉恥 顧炎武明清 9+2 篇34 勞山道士 蒲松齡

明清 9+2 篇

35 左忠毅公軼事 方苞

明清 9+2 篇

36 病梅館記 龔自珍

明清 9+2 篇

補充明湖居聽書 劉鶚

明清 9+2 篇

補充左忠毅公軼事釋疑

台灣古典散文 4 篇

37 東番記 陳第

台灣古典散文 4 篇38 紀水沙漣 藍鼎元

台灣古典散文 4 篇39 裨海紀遊選 郁永河

台灣古典散文 4 篇

40 台灣通史序 連橫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4

02 大同與小康 禮記 14

03 孫子選 孫子 19

04 勸學篇 荀子 27

05 諫逐客書 李斯 34

06 漁父 屈原 41

07 馮諼客孟嘗君 戰國策 44

左丘明與《左傳》

1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為中春秋末期魯國史學家為《左傳》和《國語》的作者《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左傳》為解釋《春秋》的作品戰國時期《左傳》成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一著名儒家學者荀子就繼承了《左傳》之學

2 左丘明的記載 早見於《論語middot公冶長》對左丘明的姓名有很多觀點一說複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還有觀點認為他姓丘名明因其世代為左史所以人們尊其為左丘明

3 據說左丘明是春秋時期的盲人史官與孔子同時代或在其前司馬遷《史記》稱其為「魯君子」又說他失明或無目因此許多人認為他是一位瞽矇

4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5 左丘明是姜子牙的支孫世代居住在齊國的都城營丘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臨淄一帶為逃避災難全家人先到楚國後又輾轉來到魯國

6 左丘明的祖父倚相是楚國左史他的兒子亦通曉史事被任命為魯國的太史後來左丘明又繼承了他父親的職位繼任魯國的太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為時人所崇拜

7 左丘明歷經30餘年寫就的《左氏春秋傳》史稱《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有著極高成就的文學著作

8 左丘明晚年時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辭官回鄉不久就雙目失明了他將幾十年來的所見所聞各諸候的要聞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話記述下來匯集成著名的歷史名著《國語》《國語》是我國現存 早的一部國別史它與《左傳》一起成為珠聯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

9 左丘明唯恐孔門弟子記取不全將來抱殘守缺各走異端人人固執己見而失去事理的本真所以拿孔子的春秋為綱領列國的史記為資材具論其語作成了左氏春秋

10左傳內容與春秋不盡相同因為(1) 春秋所記的某些事件左氏找不到原始資料作參考至少孔子所得一部分「舊聞」業已失

傳沒有辦法講論其大義所以春秋所有的左氏春秋中未必都有

(2) 左丘明既蒐集的許多寶貴史料為春秋所無其中有些站在經學家講正名分的立場可以不

收但站在史學家備述一代史事的立場卻不可不錄所以左氏春秋雖然以「以事翼經」為

主又往往溢出經文之外敘述一些春秋所無的事情

因此可以說左氏的書本是一部祖述孔子融經學於史學的開創之作其旨趣和完全闡述經義的

公穀二傳不同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

國文經典掃瞄 01

左 傳 VS 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

1 關於這場戰爭的記載《春秋》僅有「晉人秦人圍鄭」六個字而《左傳》以二百九十四字交代了來龍去脈

2 《左傳》與《戰國策》《世說新語》合稱為中國的三大說話寶典擅長記載外交辭令與戰爭本文正是 佳示範燭之武深知對秦穆公言利不如陳害因此說利只有一層說害卻用三層層層逼進終於使得秦穆公認清利弊得失斷然改弦易轍燭之武善於攻心不僅曉以利害還動之以情說辭中八次提到「君」句句為秦而謀不為己謀增強說辭的感染力燭之武以一系列不可否定的事實形成嚴密的邏輯力量才能使得秦穆公心悅誠服遊說成功

3

國學常識

1 左傳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

人物 性格分析

燭之武 bull 不滿未被重用邏輯分析力強有膽色富口才思辯能力高強佚之狐 bull 知人善任見識卓越鄭文公 bull 接納意見勇於認錯秦穆公 bull 接納勸說以國為重謹慎從事審慎圖之

晉文公 bull 顧全道義考慮全局處事冷靜

作 者 相傳春秋時魯國太史( 左丘明 )所撰名 稱 《春秋》三傳之一亦名( 左氏春秋 )( 春秋內傳 )( 春秋左氏傳 )根 據 孔子據( 魯史 )作( 春秋 )多所褒諱貶損左丘明論輯本事而為之傳內 容體 例

編年紀事體以( 魯史 )為中心旁及同時代諸國之事

時 間 起自魯隱公元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凡歷十二公二百五十五年注 疏 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其 他

1太史公曰「左丘失明厥有《國語》」2《左傳》多於《春秋》的部分被稱為「續傳」《春秋》經文未提《左傳》卻詳載

的事件被稱為「無經之傳」3一般人以《春秋》為編年史之祖劉知幾《史通》以《左傳》為編年史之祖《四庫

全書總目提要》則以《竹書紀年》為編年史之祖4後代文學家受其影響的包括司馬遷韓愈柳宗元方苞

價 值《左傳》廣泛採及各種古史舊聞公私記載斟酌取捨系統而詳明地記敘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事件是研究先秦時期中國古代社會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

文 學成 就

1敘事詳密曲折結構嚴謹2擅長描寫戰爭脈絡清晰3人物個性凸出形象鮮明4語言生動簡潔富有文采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春秋三傳比較

註晉范寧作〈穀梁傳序〉說「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所謂「豔」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敘鬼神預言禍福

3 先秦史書比較

4 轉品修辭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6

尚 書 左 傳 國 語 戰國策作 者 集體創作 左丘明 左丘明 作者不可考劉向編

異 稱 書書經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國策國事事語修書長書短長

體 例紀 事 本 末 體 之 濫 觴(今置經部)

編年體 國別體 國別體

內 容記堯以下至秦穆公間史事與政事

記「事」為主 記「言」為主記十二國事多戰國策士言

地 位早史書

散文之祖解釋春秋 國別史之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其說

注 解漢bull孔安國傳唐bull孔穎達正義

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三國吳bull韋昭注劉向定名戰國策東漢bull高誘注

左 傳 公羊傳 穀梁傳

作 者 左丘明公羊高口述玄孫公羊壽與胡母子都纂錄

戰國魯人穀梁赤

版 本 古文經 今文經 今文經

起 迄魯隱公元年至哀公27年計255年

魯隱公元年至哀公14年計242年(同於《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14年計242年(同於《春秋》)

內 容比 較

多史事少義例解釋《春秋經》的義例以《公羊傳》 為豐富兩經自西漢起並立流傳解經說法各有不同可互為參考《公羊傳》對《春秋》大義的正名分別善惡之解 為詳盡

解釋《春秋經》的義例以《公羊傳》 為豐富兩經自西漢起並立流傳解經說法各有不同可互為參考《公羊傳》對《春秋》大義的正名分別善惡之解 為詳盡

注 疏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漢bull何休注唐bull徐彥疏

晉bull范寧注唐bull楊士勛疏

鄭玄評 善於( 禮 ) 善於( 讖 ) 善於( 經 )

范寧評豔而富其失也( 巫 )

辯而裁其失也( 俗 )

清而婉其失也( 短 )

數詞轉品為動詞 1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名詞轉品為動詞1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2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3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5 史書體例

「四庫全書」將史書分為十五類在國文領域之中「編年體」「紀傳體」「雜史類的國別體」三類 為重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7

體例 書名 作 者 內 容 注 疏 地 位

編年體

春秋孔子據魯史刪削而成

以「魯史」為中心旁及他國歷史

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

為編年體之祖

編年體

左傳 左丘明以記《春秋》史事為主也略及義例

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劉知幾《史通》以之為編年體之祖又稱「春秋內傳」

編年體

竹書紀年 不詳起自夏代終於魏安釐王二十年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之為編年史之祖書至宋時亡佚今傳二卷乃後人偽作

編年體

資治通鑑

北 宋 司 馬 光主撰劉攽劉恕范祖禹助撰

上起三家分晉戰國之始下迄後周世宗五代之末294卷

有名的編年體史書是一部有意接續《左傳》的編年通史書名為宋神宗所賜

紀傳體︵正史︶

史記 西漢司馬遷

起自黃帝終於漢武帝130卷體例本 紀 世 家 表 書列傳

劉宋bull裴駰集解唐bull張守節正義唐bull司馬貞索隱(合稱三家注)

正史之祖通史之祖紀傳體之祖又名「太史公書」

紀傳體︵正史︶

漢書

東漢班固( 班 彪 班昭 馬 續 合撰)

起自漢高祖終於王莽100卷(體例本 紀 列 傳 表 志)

唐bull顏師古注清bull王先謙補注

斷 代 史 之 祖 漢 因 無 諸侯故體例中無「世家」

紀傳體︵正史︶

後漢書

南 朝 劉 宋 范曄 ( 志 由 劉 昭取司馬彪《續漢書》所補)

記東漢史事120卷( 體 例 本 紀 列傳志)

唐bull章懷太子李賢注清bull王先謙集解

原記東漢史事以劉珍《東觀 漢 記 》 著 與 《 史記》《漢書》並稱「三史」《後漢書》成書晚卻取代其地位

紀傳體︵正史︶

三國志 西晉陳壽記三國史事分魏蜀 吳 三 書 唯 獨〈魏書〉有紀

劉宋bull裴松之注(價值高於《三國志》原書)

劉知幾評為「曲陳曹美虛 說 劉 非 」 與 《 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四史」

國別體

國語 左丘明記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史事21卷

三國吳bull韋昭注國別史之祖與《左傳》並行又稱「春秋外傳」

國別體

戰國策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上起戰國下至楚漢之起分記東周西周 齊 秦 楚 趙 魏 韓 燕 宋衛中山十二國事33卷

東漢bull高誘注

又 稱 國 策 國 事 事語短長長書修書司 馬 遷 《 史 記 》 多 採 其說劉向為之定名傳至北宋只存11篇曾鞏訪之士大夫家將之校正補全

國別體

東觀漢記 漢bull劉珍 記東漢史事24卷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後為《後漢書》取代

6 書名別稱彙整

7 形音義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8

書  名 別            稱

左  傳 左氏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春秋左氏傳

戰 國 策 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

禮  記 小戴禮記

詩  經 詩三百毛詩三百篇

莊  子 南華經

老  子 道德經

呂氏春秋 呂覽

史  記 太史公書太史公記

說文解字 說文

文心雕龍 文心

世說新語 世說新書世說

昭明文選 文選

五代史記 新五代史

聊齋志異 聊齋

紅 樓 夢 石頭記風月寶鑑情僧錄金玉緣金陵十二金釵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亡

滅亡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1 亡

滅亡 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1 亡外出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論語bull陽貨)

1 亡喪失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蘇洵bull六國論)1 亡喪失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賈誼bull過秦論)1 亡

逃亡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史記鴻門宴)

1 亡

忘(ㄨㄤˋ) 忠志之士「亡」身於外者(諸葛亮bull出師表)

1 亡

無(ㄨˊ)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論語bull子張)

2 薄

減損 鄰之厚君之「薄」也

2 薄

迫近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李密bull陳情表)

2 薄

迫近「薄」暮冥冥虎嘯猿啼(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2 薄淺薄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李密bull陳情表)

2 薄不厚的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bull小雅)2 薄不厚的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2 薄

鄙視看輕 不宜妄自菲「薄」(諸葛亮bull出師表)

2 薄

刻薄的 鄙夫敦「薄」夫寬(孟子bull萬章下)

2 薄

輕微的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bull衛靈公)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9

  字形 字  義 詞       例

3 封

開闢疆土動詞 既東「封」鄭

3 封

疆界名詞 又欲肆其西「封」

3 封

分封土地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蘇洵bull六國論)

3 封

封閉密閉籍吏民「封」府庫(史記鴻門宴)

3 封

封閉密閉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白居易bull買花)

3 封限制 固步自「封」

3 封 量詞計算包裹或裝上封套物件的單位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高適bull送李少府貶瞿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3 封

帝王以土地爵位名號授給王族或有功的人

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史記bull魏公子列傳)

3 封

聚土築墳 「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禮記bull樂記)

3 封

天子築壇祭天 「封」於泰山禪於梁父封禪之王七十二家(管子bull地數)

4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 微

無 「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論語bull憲問)

4 微

無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4 微

暗中悄悄地 「微」行入古寺(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4 微

衰微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顧炎武bull廉恥)

4 微卑微卑下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李密bull陳情表)4 微卑微卑下 人「微」言輕

4 微卑微卑下

出身「微」賤

4 微

細微細小 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方孝孺bull指喻)

4 微

隱約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蘇軾bull留侯論)

4 微

精妙幽深 《春秋》之「微」言大義

4 微

輕微 動刀甚「微」謋然已解(莊子庖丁解牛)

5 厭

滿足夫晉何「厭」之有

5 厭

滿足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無「厭」(蘇洵bull六國論)

5 厭 疲困 為之不「厭」誨人不倦(論語bull述而)5 厭

厭惡嫌棄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論語bull憲問)

5 厭

厭惡嫌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曹操bull短歌行)

6 闕

損害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6 闕

擱置一旁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bull子路)

6 闕

欠缺 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連橫bull臺灣通史序)

6 闕

缺點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諸葛亮bull出師表)

6 闕通「掘」挖(ㄐㄩㄝˊ) 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6 闕

古代宮門外兩邊供瞭望的樓臺中有通道(ㄑㄩㄝˋ)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白居易bull長恨歌)

6 闕

泛指帝王居住的地方(ㄑㄩㄝˋ) 身在江海之中心居乎魏「闕」之下(莊子bull讓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0

  字形 字  義 詞       例

7 辭

推辭「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7 辭

推辭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7 辭

說辭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宋史)

7 辭說明 無傷也請「辭」於軍(柳宗元bull段太尉逸事狀)

7 辭言辭 吉人之「辭」寡絕妙好「辭」(世說新語)

7 辭

辭別

「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7 辭

辭別 入不言兮出不「辭」(屈原bull少司命)

7 辭

辭別停數日「辭」去(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

8 與

親附名詞 失其所「與」不知

8 與

親附動詞 「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bull六國論)

8 與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bull西銘)

8 與

等待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bull陽貨)

8 與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bull顏淵)

8 與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bull子路)

8 與

讚許吾「與」點也(論語bull先進)

8 與

讚許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bull述而)

8 與

讚許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8 與

交往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bull子路)

8 與

幫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

8 與

幫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孟子bull公孫丑上)

8 與

同「舉」 選賢「與」能

8 與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bull離婁上)

8 與 向 「與」虎謀皮8 與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論語bull衛靈公)

8 與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bull里仁)

8 與

和 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bull述而)

8 與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bull述而)

8 與

互鄉難「與」言(論語bull述而)

8 與

參加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禮記大同與小康)

8 與

參與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bull微子)

8 與

參與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8 與

參與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bull泰伯)

8 與

通「歟」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bull公冶長)

8 與

通「歟」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bull子罕)

8 與

通「歟」從我者其由「與」(論語bull公冶長)

8 與

通「歟」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bull憲問)

8 一詞多義

(一)執事

(二)行李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1

  字形 字  義 詞       例

9 舍

停止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bull勸學)

9 舍

停止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bull子罕)

9 舍

三十里長度單位 南北百里東西一「舍」(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9 舍

房屋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

9 舍

房屋 漁父樵夫之「舍」皆可指數(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9 舍

房屋

流水周於「舍」下(白居易bull與元微之書)

9 舍

築舍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王安石bull遊褒禪山記)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便「舍」船從口入(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bull季氏)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bull雍也)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論語bull子路)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舍」生取義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bull告子上)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操則存「舍」則亡(孟子bull告子上)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孟子bull告子上)

形 義 例

執事

用作對對方的敬稱 敢以煩執事

執事

指官員有職守的人 書盤庚下「嗚呼邦伯(指諸侯之長)師長(指三公六卿)百執事之人(泛指大夫)尚皆隱哉(謂上述諸人還有什麼隱痛在心)」執事

從事工作主管其事 論語 子路「居處恭執事敬」執事

儀仗 儒林外史第一回「次早傳齊轎夫也不用全副執事只帶八個紅黑帽夜役軍牢(官府服役的衛兵)」

形 義 例

行李

使者 北史 賀蘭祥傳「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行李

出使 明史 劉宗周傳「貴州巡按蘇琰以行李被訐於監司(負有監察之責的官吏)」

行李 行旅亦指行旅的人 唐 杜甫 贈蘇四徯詩「別離已五年尚在行李中」行李出行所帶的東西 唐 元稹 敘詩寄樂天書「有詩八百餘首色類(類別)相從共成

十體只二十卷自笑冗亂亦不復置之於行李」

行李

唐時稱官府導從人員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乃偽作陳僕射行李云山東盜起車駕必謀幸蜀先以陳公走馬赴任」

9 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2

偏旁 字 音 詞   例 意      義

ㄗㄨˇ

簪組 古代官吏的冠飾比喻做官

ㄗㄨˇ

折衝樽俎 在杯酒宴會間運用外交手段取勝敵人

ㄗㄨˇ越俎代庖 比喻踰越自己的職分而代人做事

ㄗㄨˇ 數典忘祖 比喻忘本

ㄗㄨˇ

艱難險阻 比喻遭受的艱險困難

ㄗㄨˇ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比喻自己受制於人處於任人擺弄的境況

ㄗㄨˇ

詛咒 用惡毒的言語詛罵或祈求鬼神降禍他人

且ㄐㄩ

狙擊 埋伏在暗地裡而伺機突擊

且ㄐㄩ

雎鳩 一種水鳥且

ㄐㄩ菹醢〔ㄏㄞˇ〕 古時一種殘酷的刑罰將人殺死後剁成肉醬且

ㄐㄩ決癰〔ㄩㄥ〕潰疽 瘡癰潰破比喻事情的癥結得到解決

且ㄐㄩ

趑〔ㄗ〕趄不前 想要往前卻又猶豫不進

且ㄐㄩ

補苴罅〔ㄒㄧㄚˋ〕漏 指補好裂縫堵住漏洞比喻彌補事物的缺失

ㄐㄩˇ齟齬〔ㄩˇ〕 牙齒上下不整齊比喻彼此不合

ㄐㄩˇ 沮喪 失望灰心

ㄐㄩˇ含英咀華 品味文章的要旨咀嚼辭藻的華美

ㄘㄨ 粗衣糲〔ㄌㄧˋ〕食 粗糙的衣服和低劣的食物形容生活清苦

ㄘㄨˊ徂謝 死亡

ㄘㄨˊ崩殂 天子死亡

ㄅㄧˋ

弊車羸〔ㄌㄟˊ〕馬 破車劣馬形容生活儉樸

ㄅㄧˋ卑禮厚幣

態度謙卑贈禮豐富指招聘賢人的禮物厚重與態度殷切後亦用於形容請教他人的態度

ㄅㄧˋ浮雲蔽日 浮雲蒙蔽白日比喻奸邪蒙蔽君主忠良之士不得申其才

ㄅㄧˋ

敝帚自珍 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的仍然非常珍視

ㄅㄧˋ

束手待斃 把手綁起來等待死亡比喻危難時不想辦法解決坐等敗亡敝

ㄅㄧㄝ憋氣 將氣憋住不使它呼出

ㄅㄧㄝ甕中之鱉 困在甕中的鱉比喻在掌握之中無法逃脫的人或物

ㄅㄧㄝˋ 彆扭 意見不合而吵鬧或賭氣或作尷尬難為情

ㄅㄧㄝˊ 蹩腳 差勁不高明

ㄆㄧㄝ驚鴻一瞥 比喻美人或美好的事物短暫出現

ㄆㄧㄝ撇下 棄置不顧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0 左傳名句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bull隱公元年) 〔釋義〕不義的事情做多了必然自取滅亡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bull莊公十年)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戰士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擊 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沒有了說明做什麼事都要鼓足勇氣一口氣將它做完3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有一次已經是很過分的事了難道還能再來一次嗎(其同「豈」)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輔和車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事物之間互相依存 密不可分的關係輔臉頰車牙床5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bull僖公十四年) 〔釋義〕毛本來就是長在皮上的現在皮不存在了毛將依附在哪裡呢比喻任何事物只要 失去基礎就無法存在6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左傳bull僖公二十年) 〔釋義〕根據自己力量的大小去行動過錯就會減少成敗的關鍵主要是由自身的因素決定的 而不是取決於他人7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bull宣公二年) 〔釋義〕有過錯能改正這是 大的善事8太上有立徳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傳bull襄公二十四年) 〔釋義〕 高的是樹立德業其次是建立功績再其次是著書立說此三者是古人心目中永垂不 朽的事業9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bull襄公二十五年) 〔釋義〕語言如果沒有文采它所表達的思想就不會廣為流傳10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左傳bull襄公二十六年) 〔釋義〕雖然楚國有人才其實好多都被晉國任用了說明晉國善於重用人才「楚材晉用」 典出於此11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bull襄公三十一年) 〔釋義〕老百姓所讚許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堅持執行老百姓所厭惡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 加以改正12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左傳bull昭公二十年) 〔釋義〕烈火熊熊百姓望而生畏不敢近前所以很少有人死在那裡相反水的外表柔順 百姓喜歡在水中遊玩戲耍結果好多人都淹死在裡面比喻治理國家一定要從嚴要 求(懦弱軟弱無能這裡借指水勢平穩狎戲弄)13困獸猶鬥況人乎(左傳bull定公十五年) 〔釋義〕被圍困的野獸還要作 後的掙扎更何況人呢比喻瀕於失敗的人雖然走投無路也 要頑強抵抗14三折肱知為良醫(左傳bull定公十三年) 〔釋義〕多次折斷胳膊的人知道怎樣做一個好醫生說明知識來源於實際經驗(肱胳膊)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3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禮記

1 禮記禮記為儒家禮治教育與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除了能提供研究

先秦政教禮俗的豐富資料具有學術思想史上的價值還是現代人的必

讀經典可以用來思索如何以禮來維繫國家社會或是作為個人行為規

範與人生的指引

2 禮記介紹

3 三禮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4

國文經典掃瞄 02

禮 記 VS 大同與小康

作者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

創作源始

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

正名 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

篇章 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

內容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注疏 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

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

周 禮 原名《周官》是理想中的官制為中國最早一部職官治事的政典後〈冬

官〉亡佚以(4 考工記 )代替為古文經

禮 記 解釋禮儀程序之緣由本附於儀禮之後為今文經

儀 禮 記載周秦時許多禮儀的程序在漢只稱作「禮」為今文經

書名 作 者 篇 數 內 容 性 質 注 釋 別 稱

周禮 相傳周公所作

1今文六篇四十二卷2古文七篇

計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記載政治制度其中〈冬官〉已佚以〈考工記〉代之

記載古代理想官制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周官」

儀禮古文家周公今文家孔子

1古文佚2今文十七篇五十卷

記存古代禮儀規範記載周代貴族各種禮儀細節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禮」

禮記

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戴聖編)

今文四十九篇六篇專論另大別為十類

哲理政治禮樂器物生活儀節

《儀禮》的補充資料或闡述發揮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漢稱「記」

《大同與小康》

1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5

其他

1在漢代〈禮記〉本不是經而是附在《儀禮》後面的補充資料2〈大學〉〈中庸〉乃是《禮記》中二篇3中國 早一部職官政典是(1 周禮 )4漢代立五經博士其「禮」指(2 儀禮 )5孔穎達注五經其「禮」指(3 禮記 )

主旨 本文為論說文乃孔子論述自己的政治理想

筆法 1深刻刻劃了(孔子)的形象2以(對比)(排比)呈現大同與小康之治3筆法(精簡)加強文勢如「以正君臣helliphellip以功為己」句中「以」字都是介詞其下省略賓語「之」(指「禮義」)以此筆法可見其精鍊處亦顯現出文勢  

段落 1首段以(孔子)之嘆為起始為文章背景定調    文章一開始敘述引發孔子言論的原因因見魯國蜡祭之禮徒具儀式而不完備因此心有所感而生嘆息言偃問「君子何嘆」「君子」一詞正寫出孔子在弟子心目中人格的偉大而也藉著言偃這問句引出孔子的回答2次段論述大同之治擘畫儒家政治理想    為孔子敘述古書所載五帝及三代政治的狀況實際上是孔子假借五帝三代以立言論述一己的政治理想mdash大同與小康之治而以「大同之治」為其 高理想1 終目標為「天下為公」2 在政治層面用人必須「選賢與能」處世必須「講信修睦」包括個人與國家都

應講求信用敦修和睦始能形成以下的社會狀況3 社會層面必須由己擴及於人故「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在制度上必須

使老年人各得安享天年壯年人各能貢獻才力兒童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在社會福利上必須使弱勢族群都得到照顧供養並以「男有分女有歸」二句作為大同社會的終極現象

4 經濟層面利益共享全國的財富平均分配達到均富的目的人人都要為社會貢獻勞力也就是要達到均勞的目的以上所敘都是大同政治的情

5 結果人人都以竭誠相待所以「謀閉而不興」人人均富無貧富懸殊人人均勞無勞逸不均的現象自然「盜竊亂賊而不作」無詐謀無盜賊故無需關閉外戶防備

3論述小康之治以對比大同之治政治層面以天下為私產以父子相傳兄終弟及與傳賢的大同政治正好相反為了鞏固本身的權位私利必須「城郭溝池以為固」以防外力入侵必須以禮義規範確定君臣名分以防國內人民叛亂社會層面「各親其親各子其子」這種私心必須以禮義加以規範才能建立起倫理制度使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此外又尊崇勇力智謀把功績歸個人所有在經濟層面則「貨力為己」因此也必須借助禮制法規才不致於互相爭奪由上可知小康之治的結果以「私」為出發點而以「禮義」為依歸如果禮義不足以維繫時即易產生「謀作兵起」的禍害因此禮是維繫小康之治的主要力量實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謹於禮」如不能遵禮而行有越軌的行為雖有權勢亦必受人斥逐因為人皆知其為禍根罪首 後以「是謂小康」結束上文

2大同與小康

形音義辯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6

分類 時間 治道 政治制度 社會制度 經濟制度 成效 其他

大同之治

五帝時期

以仁為治

1君位天下為公2諸侯選賢與能3外交講信修睦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貨不必藏於己力不必為己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

以公出發

小康之治

三代時期

以禮義為紀

1君位天下為家2諸侯大人世及

以為禮3外交城郭溝池

以為固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功為己

謀用是作兵由此起

以私為出發以仁義為依歸

歟(ㄩˊ)

歸「與」歸「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

歟(ㄩˊ)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

親善親附失其所「與」不知(第三冊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親善親附「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六國論)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

等待 日月逝焉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

贊同吾「與」點(論語先進)

贊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稱許 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與陳伯之書)

教育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子路)

與 勸導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論語子罕)與

支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支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同「舉」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離婁上)

向「與」虎謀皮

向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和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述而)

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

互鄉難「與」言(論語述而)

6 參與(ㄩˋ)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

6 參與(ㄩˋ)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

6 參與(ㄩˋ)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相關(ㄩˋ)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7

大概是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

大概是玉之言「蓋」有諷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大概是不隨俗靡者「蓋」鮮矣(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概是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實在是(表原因的連詞)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蓋雨傘

風則襲裘雨則御「蓋」(蘇軾教戰守策)

蓋雨傘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第二

冊歸有光項脊軒志)蓋

超越子房以「蓋」世之才(蘇軾留侯論)

超越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

發語詞「蓋」嘗試論之(蘇軾教戰守策)

發語詞「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盍何不(ㄏㄜˊ) 「蓋」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怎麼(ㄏㄜˊ) 技「蓋」至此乎(第六冊莊子庖丁解牛)

女子出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

女子出嫁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宿 男有分女有「歸」

女子返回娘家 吾妻「歸」寧(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返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返回 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蘇軾留侯論)

歸返回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公冶長)歸

趨向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離婁上)

聚攏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附 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稱許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贈送(ㄎㄨㄟˋ)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君子

有才德者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君子君王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君子 在位者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馬光訓儉示康)君子

對人敬稱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杜甫贈衛八處士)

老而無妻(ㄍㄨㄢ)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矛柄(ㄐㄧㄣ) 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矜憐(ㄐㄧㄣ)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矜憐(ㄐㄧㄣ)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愛惜崇尚(ㄐㄧㄣ)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李密陳情表)

莊重(ㄐㄧㄣ)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由因為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由用 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國學常識1相關成語

2禮記相關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8

原文 語譯

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如果能每天洗乾淨自己身心的汙垢那麼就應當天天清洗每日不間斷以保持身心的潔淨與清新

2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得到民眾擁戴便得到國家失去民眾擁戴便失去國家

3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君子的道譬如走遠路必定由近處開始又譬如登高地必定從低處開始

4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中庸)

國家將要興盛時一定有吉祥的預兆國家將要滅亡時一定有妖怪出現

5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中庸)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能做成事前沒準備就做不成

6 玉不琢不成器(學記) 玉石不經過雕刻加工就成不了器皿

7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學記)

即使有好菜不吃便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精深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奧妙所在

8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學習的時候只是個人鑽研而不知和同學互相交流這樣就會訊息貧乏學識淺陋

9 不食嗟來之食(檀弓下)不吃吆喝自己去吃的食物表示不接受別具用心或施捨性的幫助

10 苛政猛於虎( 檀弓下)苛刻的政令(殘害人民的程度)比老虎還凶猛

1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曲禮上)

傲慢的習氣不能滋長個人的私慾不能放縱求善的志向不能自滿享樂的行為不能過分(1敖傲慢2從縱)

12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行) 不將金玉當作寶貝而將忠信當作寶貝

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1 河清海晏 黃河水清大海無浪比喻天下太平

2 政通人和 政事通達百姓和樂形容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3 皇路清夷 指清平之世

4 堯天舜日 天下如堯舜當道時的清明比喻太平盛世

5 歌舞昇平 唱歌跳舞形容一片熱鬧的太平景象

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1 文恬武嬉 指文武官員只知安於逸樂嬉遊不務國事

2 日削月脧 形容百姓每日每月受到搜刮剝削耗損越來越大

3 率獸食人 帶領野獸吃人比喻虐政害民

4 餓莩遍野 莩通「殍」音ㄆㄧㄠˇ形容人民因飢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

1含蓼問疾 蓼ㄌ一ㄠˇ一種苦味的草本植物不顧辛苦慰問疾病比喻君主不辭

辛勞安撫軍民與百姓同甘共苦2 恫瘝在抱 ㄊㄨㄥ ㄍㄨㄢ疾苦對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形容愛民殷切

3 解民倒懸 比喻把人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孫 武

1 孫武又稱孫武子孫子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孫武具體生卒時間不可考孫武活動的時期大約與孔子相當或稍早

2 史記 孫子列傳說孫子以十三篇見吳王闔閭一般認為此時的「十三篇」孫子應非定本今本孫子十三篇當經過相當程度的修改不過今傳的十三篇孫子未必都是孫子本人親手寫定而應是戰國時代「孫子學派」記錄整理的總成果(先秦諸子書大抵如此)孫子在先秦兵書中理論色彩 為濃厚其深刻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傳世兵書孫子書在先秦兵書中的地位向來很高根據韓非子 五蠹與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早在戰國西漢時期它便是論兵者的典籍

3 曹操對兵書曾作過研究認為孫子遠超過其他兵書其孫子略解序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孫子是春秋 戰國時代軍事學的集大成著作但它對後世的影響卻並不限於軍事方面還涉及政治學管理學乃至人際關係等歷來都受到相當高的重視自曹操以降便有許多注家如李筌杜牧梅堯臣張預等 為通行的注本是十一家注孫子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 臨沂 銀山一號漢墓出土一批竹簡其中有吳孫子(即孫子兵法)與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的殘本吳孫子包括與今本孫子十三篇大致相同的內容與其他五篇佚文為孫子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地下資料

《孫子兵法》

1 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9

國文經典掃瞄 03

孫 武 VS 孫子兵法

要點 內容

全勝思想

1「謀攻」直譯就是用謀略攻敵換言之就是在戰略策略上戰勝敵人全篇主要論述「全勝」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和條件其核心是一個「全」字2所謂全勝的計謀就是本篇中所說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裡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中的「不戰」「非戰」都是指不與敵人直接交戰而不是放棄武裝反對戰爭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武對戰爭所希望達到的 高境界

政治戰略

1在政治戰略上他主張「全國為上」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實現的方法就是「伐謀」「伐交」2所謂「伐交」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外交鬥爭上戰勝敵人「伐謀」與「伐交」都是政治戰略上的鬥爭二者雖有區別但又是彼此聯繫的例如著名的晉楚 城濮之戰晉文公在戰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行動爭取齊秦參戰拆散楚國與曹國衛國的同盟乃至扣留楚使宛春激怒楚將子玉等都融匯了「伐謀」與「伐交」的鬥爭

軍事戰略在軍事戰略上孫武「全勝」內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表現在「伐兵」上的軍事戰略「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裡的四個「全」均用作動詞表使動意義意為使敵完整地屈服

2文學成就

3《孫子兵法》十三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0

君將關係與全勝條件

1 為了達到「全勝」的目的孫武不僅原則地提出了六種戰法而且還以明快的語言提出了必須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明君一是賢將

2 孫武又從戰爭指導上提出了爭取「全勝」的五個條件「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五條「知勝之道」孫武是從對敵我雙方進行偵察判斷的角度提出的所以他的結論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文學成就 內容

思想

1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2戰略權謀的 高原則爭全主動求勢三者融為一體核心是求勢3戰術思想出其不意靈活機動以石擊卵4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5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將領特質6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

特色

1中國現存 早的一部兵書也是第一部比較有系統的軍事論著2《孫子兵法》一書約六千多字它總結了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分析及論述了許多作戰原理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五事」「七計」等思想3軍事仁本主義是孫子兵法成為其中顯著的特色「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其「仁戰」觀的集中體現「仁」為貫穿孫子兵法的重要倫理主線為道德出發點和歸宿

影響

1《孫子》《吳子》《尉繚子》《司馬法》《六韜》《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頒之武學名曰『七書』」2宋人蘇洵「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孫)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明人茅元儀「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3日本不少古兵法其軍事思想都與《孫子》有密切關係以闡發《孫子》的戰略戰術為其主旨近代日本陸軍教官尾川敬二稱「孫子為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東方各種兵法說皆出自孫子」4美國當代戰略理論家約翰柯林斯評論「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helliphellip《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英國當代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進一步說《孫子兵法》「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

(始)計篇

1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實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2在戰爭實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實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3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作戰篇 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

謀攻篇1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2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形音義辨析1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1

(軍)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兵)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虛實篇

論述用兵作戰須採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1要使我方處於主動地位使敵方處於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2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3要集中自己的兵力並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眾敵寡

軍爭篇

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1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嚮導明白情況2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3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九變篇

1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2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點處理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

地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

九地篇論及戰略性地形研究戰略地形中各種作戰的要領及地形對士卒心理的影響並應採取之統御方法

火攻篇 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用間篇 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

字形 字 義 詞 例

危險不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危險不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bull為政)

幾乎將近

中原數十里人影「殆」絕(宋濂bull秦士錄)

幾乎將近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bull六國論)

幾乎將近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孔融bull論盛孝章書)殆

大概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bull梁惠王上)

大概 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文天祥bull正氣歌)

大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第二冊bull歸有光bull項脊軒志)

疲乏疲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bull養生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2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櫓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bull過江)櫓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禁得住承受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禁得住承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bull春望)

戰勝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bull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勝 美景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勝 美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盡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bull文選序)

盡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bull梁惠王下)

超越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bull憶江南)

超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bull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bull品藻)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bull劉鶚bull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bull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立刻突然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bull三國演義)

頓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頓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bull儒林外史bull范進中舉)頓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bull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bull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bull正氣歌)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擇健「卒」十人(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士兵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卒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卒

終 後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bull蘇軾bull赤壁賦)

終 後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bull留侯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bull教戰守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2: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古文四十篇目綠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

先秦與秦 7 篇

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先秦與秦 7 篇

2 大同小康 禮記

先秦與秦 7 篇3 孫子選 孫子

先秦與秦 7 篇 4 勸學 荀子先秦與秦 7 篇5 諫逐客書 李斯

先秦與秦 7 篇

6 漁父 屈原

先秦與秦 7 篇

7 馮諼客孟嘗君 戰國策

漢魏六朝 9+1 篇

8 過秦論 賈誼

漢魏六朝 9+1 篇

9 鴻門宴 司馬遷

漢魏六朝 9+1 篇

10 答夫秦嘉書 徐淑

漢魏六朝 9+1 篇

11 典論論文 曹丕

漢魏六朝 9+1 篇12 登樓賦 王粲

漢魏六朝 9+1 篇 13 出師表 諸葛亮漢魏六朝 9+1 篇14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漢魏六朝 9+1 篇

15 世說新語選 劉義慶

漢魏六朝 9+1 篇

16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漢魏六朝 9+1 篇

補充辭官歸隱的陶淵明並非赤貧的農民

唐宋 11+1 篇

17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李白

唐宋 11+1 篇

18 師說 韓愈

唐宋 11+1 篇

19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

唐宋 11+1 篇

20 虯髯客傳 杜光庭

唐宋 11+1 篇

21 岳陽樓記 范仲淹

唐宋 11+1 篇22 醉翁亭記 歐陽修

唐宋 11+1 篇23 訓儉示康 司馬光

唐宋 11+1 篇

24 傷仲永 王安石

唐宋 11+1 篇

25 赤壁賦 蘇軾

唐宋 11+1 篇

26 上樞密韓太尉書 蘇轍

唐宋 11+1 篇

27 夢溪筆談選 沈括

唐宋 11+1 篇

補充琵琶行 白居易

明清 9+2 篇

28 郁離子選工之僑為琴 劉基

明清 9+2 篇

29 指喻 方孝孺

明清 9+2 篇

30 項脊軒志 歸有光

明清 9+2 篇

31 晚遊六橋待月記 袁宏道

明清 9+2 篇32 原君 黃宗羲

明清 9+2 篇 33 廉恥 顧炎武明清 9+2 篇34 勞山道士 蒲松齡

明清 9+2 篇

35 左忠毅公軼事 方苞

明清 9+2 篇

36 病梅館記 龔自珍

明清 9+2 篇

補充明湖居聽書 劉鶚

明清 9+2 篇

補充左忠毅公軼事釋疑

台灣古典散文 4 篇

37 東番記 陳第

台灣古典散文 4 篇38 紀水沙漣 藍鼎元

台灣古典散文 4 篇39 裨海紀遊選 郁永河

台灣古典散文 4 篇

40 台灣通史序 連橫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4

02 大同與小康 禮記 14

03 孫子選 孫子 19

04 勸學篇 荀子 27

05 諫逐客書 李斯 34

06 漁父 屈原 41

07 馮諼客孟嘗君 戰國策 44

左丘明與《左傳》

1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為中春秋末期魯國史學家為《左傳》和《國語》的作者《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左傳》為解釋《春秋》的作品戰國時期《左傳》成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一著名儒家學者荀子就繼承了《左傳》之學

2 左丘明的記載 早見於《論語middot公冶長》對左丘明的姓名有很多觀點一說複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還有觀點認為他姓丘名明因其世代為左史所以人們尊其為左丘明

3 據說左丘明是春秋時期的盲人史官與孔子同時代或在其前司馬遷《史記》稱其為「魯君子」又說他失明或無目因此許多人認為他是一位瞽矇

4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5 左丘明是姜子牙的支孫世代居住在齊國的都城營丘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臨淄一帶為逃避災難全家人先到楚國後又輾轉來到魯國

6 左丘明的祖父倚相是楚國左史他的兒子亦通曉史事被任命為魯國的太史後來左丘明又繼承了他父親的職位繼任魯國的太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為時人所崇拜

7 左丘明歷經30餘年寫就的《左氏春秋傳》史稱《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有著極高成就的文學著作

8 左丘明晚年時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辭官回鄉不久就雙目失明了他將幾十年來的所見所聞各諸候的要聞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話記述下來匯集成著名的歷史名著《國語》《國語》是我國現存 早的一部國別史它與《左傳》一起成為珠聯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

9 左丘明唯恐孔門弟子記取不全將來抱殘守缺各走異端人人固執己見而失去事理的本真所以拿孔子的春秋為綱領列國的史記為資材具論其語作成了左氏春秋

10左傳內容與春秋不盡相同因為(1) 春秋所記的某些事件左氏找不到原始資料作參考至少孔子所得一部分「舊聞」業已失

傳沒有辦法講論其大義所以春秋所有的左氏春秋中未必都有

(2) 左丘明既蒐集的許多寶貴史料為春秋所無其中有些站在經學家講正名分的立場可以不

收但站在史學家備述一代史事的立場卻不可不錄所以左氏春秋雖然以「以事翼經」為

主又往往溢出經文之外敘述一些春秋所無的事情

因此可以說左氏的書本是一部祖述孔子融經學於史學的開創之作其旨趣和完全闡述經義的

公穀二傳不同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

國文經典掃瞄 01

左 傳 VS 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

1 關於這場戰爭的記載《春秋》僅有「晉人秦人圍鄭」六個字而《左傳》以二百九十四字交代了來龍去脈

2 《左傳》與《戰國策》《世說新語》合稱為中國的三大說話寶典擅長記載外交辭令與戰爭本文正是 佳示範燭之武深知對秦穆公言利不如陳害因此說利只有一層說害卻用三層層層逼進終於使得秦穆公認清利弊得失斷然改弦易轍燭之武善於攻心不僅曉以利害還動之以情說辭中八次提到「君」句句為秦而謀不為己謀增強說辭的感染力燭之武以一系列不可否定的事實形成嚴密的邏輯力量才能使得秦穆公心悅誠服遊說成功

3

國學常識

1 左傳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

人物 性格分析

燭之武 bull 不滿未被重用邏輯分析力強有膽色富口才思辯能力高強佚之狐 bull 知人善任見識卓越鄭文公 bull 接納意見勇於認錯秦穆公 bull 接納勸說以國為重謹慎從事審慎圖之

晉文公 bull 顧全道義考慮全局處事冷靜

作 者 相傳春秋時魯國太史( 左丘明 )所撰名 稱 《春秋》三傳之一亦名( 左氏春秋 )( 春秋內傳 )( 春秋左氏傳 )根 據 孔子據( 魯史 )作( 春秋 )多所褒諱貶損左丘明論輯本事而為之傳內 容體 例

編年紀事體以( 魯史 )為中心旁及同時代諸國之事

時 間 起自魯隱公元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凡歷十二公二百五十五年注 疏 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其 他

1太史公曰「左丘失明厥有《國語》」2《左傳》多於《春秋》的部分被稱為「續傳」《春秋》經文未提《左傳》卻詳載

的事件被稱為「無經之傳」3一般人以《春秋》為編年史之祖劉知幾《史通》以《左傳》為編年史之祖《四庫

全書總目提要》則以《竹書紀年》為編年史之祖4後代文學家受其影響的包括司馬遷韓愈柳宗元方苞

價 值《左傳》廣泛採及各種古史舊聞公私記載斟酌取捨系統而詳明地記敘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事件是研究先秦時期中國古代社會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

文 學成 就

1敘事詳密曲折結構嚴謹2擅長描寫戰爭脈絡清晰3人物個性凸出形象鮮明4語言生動簡潔富有文采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春秋三傳比較

註晉范寧作〈穀梁傳序〉說「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所謂「豔」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敘鬼神預言禍福

3 先秦史書比較

4 轉品修辭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6

尚 書 左 傳 國 語 戰國策作 者 集體創作 左丘明 左丘明 作者不可考劉向編

異 稱 書書經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國策國事事語修書長書短長

體 例紀 事 本 末 體 之 濫 觴(今置經部)

編年體 國別體 國別體

內 容記堯以下至秦穆公間史事與政事

記「事」為主 記「言」為主記十二國事多戰國策士言

地 位早史書

散文之祖解釋春秋 國別史之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其說

注 解漢bull孔安國傳唐bull孔穎達正義

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三國吳bull韋昭注劉向定名戰國策東漢bull高誘注

左 傳 公羊傳 穀梁傳

作 者 左丘明公羊高口述玄孫公羊壽與胡母子都纂錄

戰國魯人穀梁赤

版 本 古文經 今文經 今文經

起 迄魯隱公元年至哀公27年計255年

魯隱公元年至哀公14年計242年(同於《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14年計242年(同於《春秋》)

內 容比 較

多史事少義例解釋《春秋經》的義例以《公羊傳》 為豐富兩經自西漢起並立流傳解經說法各有不同可互為參考《公羊傳》對《春秋》大義的正名分別善惡之解 為詳盡

解釋《春秋經》的義例以《公羊傳》 為豐富兩經自西漢起並立流傳解經說法各有不同可互為參考《公羊傳》對《春秋》大義的正名分別善惡之解 為詳盡

注 疏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漢bull何休注唐bull徐彥疏

晉bull范寧注唐bull楊士勛疏

鄭玄評 善於( 禮 ) 善於( 讖 ) 善於( 經 )

范寧評豔而富其失也( 巫 )

辯而裁其失也( 俗 )

清而婉其失也( 短 )

數詞轉品為動詞 1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名詞轉品為動詞1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2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3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5 史書體例

「四庫全書」將史書分為十五類在國文領域之中「編年體」「紀傳體」「雜史類的國別體」三類 為重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7

體例 書名 作 者 內 容 注 疏 地 位

編年體

春秋孔子據魯史刪削而成

以「魯史」為中心旁及他國歷史

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

為編年體之祖

編年體

左傳 左丘明以記《春秋》史事為主也略及義例

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劉知幾《史通》以之為編年體之祖又稱「春秋內傳」

編年體

竹書紀年 不詳起自夏代終於魏安釐王二十年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之為編年史之祖書至宋時亡佚今傳二卷乃後人偽作

編年體

資治通鑑

北 宋 司 馬 光主撰劉攽劉恕范祖禹助撰

上起三家分晉戰國之始下迄後周世宗五代之末294卷

有名的編年體史書是一部有意接續《左傳》的編年通史書名為宋神宗所賜

紀傳體︵正史︶

史記 西漢司馬遷

起自黃帝終於漢武帝130卷體例本 紀 世 家 表 書列傳

劉宋bull裴駰集解唐bull張守節正義唐bull司馬貞索隱(合稱三家注)

正史之祖通史之祖紀傳體之祖又名「太史公書」

紀傳體︵正史︶

漢書

東漢班固( 班 彪 班昭 馬 續 合撰)

起自漢高祖終於王莽100卷(體例本 紀 列 傳 表 志)

唐bull顏師古注清bull王先謙補注

斷 代 史 之 祖 漢 因 無 諸侯故體例中無「世家」

紀傳體︵正史︶

後漢書

南 朝 劉 宋 范曄 ( 志 由 劉 昭取司馬彪《續漢書》所補)

記東漢史事120卷( 體 例 本 紀 列傳志)

唐bull章懷太子李賢注清bull王先謙集解

原記東漢史事以劉珍《東觀 漢 記 》 著 與 《 史記》《漢書》並稱「三史」《後漢書》成書晚卻取代其地位

紀傳體︵正史︶

三國志 西晉陳壽記三國史事分魏蜀 吳 三 書 唯 獨〈魏書〉有紀

劉宋bull裴松之注(價值高於《三國志》原書)

劉知幾評為「曲陳曹美虛 說 劉 非 」 與 《 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四史」

國別體

國語 左丘明記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史事21卷

三國吳bull韋昭注國別史之祖與《左傳》並行又稱「春秋外傳」

國別體

戰國策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上起戰國下至楚漢之起分記東周西周 齊 秦 楚 趙 魏 韓 燕 宋衛中山十二國事33卷

東漢bull高誘注

又 稱 國 策 國 事 事語短長長書修書司 馬 遷 《 史 記 》 多 採 其說劉向為之定名傳至北宋只存11篇曾鞏訪之士大夫家將之校正補全

國別體

東觀漢記 漢bull劉珍 記東漢史事24卷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後為《後漢書》取代

6 書名別稱彙整

7 形音義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8

書  名 別            稱

左  傳 左氏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春秋左氏傳

戰 國 策 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

禮  記 小戴禮記

詩  經 詩三百毛詩三百篇

莊  子 南華經

老  子 道德經

呂氏春秋 呂覽

史  記 太史公書太史公記

說文解字 說文

文心雕龍 文心

世說新語 世說新書世說

昭明文選 文選

五代史記 新五代史

聊齋志異 聊齋

紅 樓 夢 石頭記風月寶鑑情僧錄金玉緣金陵十二金釵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亡

滅亡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1 亡

滅亡 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1 亡外出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論語bull陽貨)

1 亡喪失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蘇洵bull六國論)1 亡喪失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賈誼bull過秦論)1 亡

逃亡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史記鴻門宴)

1 亡

忘(ㄨㄤˋ) 忠志之士「亡」身於外者(諸葛亮bull出師表)

1 亡

無(ㄨˊ)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論語bull子張)

2 薄

減損 鄰之厚君之「薄」也

2 薄

迫近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李密bull陳情表)

2 薄

迫近「薄」暮冥冥虎嘯猿啼(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2 薄淺薄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李密bull陳情表)

2 薄不厚的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bull小雅)2 薄不厚的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2 薄

鄙視看輕 不宜妄自菲「薄」(諸葛亮bull出師表)

2 薄

刻薄的 鄙夫敦「薄」夫寬(孟子bull萬章下)

2 薄

輕微的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bull衛靈公)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9

  字形 字  義 詞       例

3 封

開闢疆土動詞 既東「封」鄭

3 封

疆界名詞 又欲肆其西「封」

3 封

分封土地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蘇洵bull六國論)

3 封

封閉密閉籍吏民「封」府庫(史記鴻門宴)

3 封

封閉密閉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白居易bull買花)

3 封限制 固步自「封」

3 封 量詞計算包裹或裝上封套物件的單位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高適bull送李少府貶瞿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3 封

帝王以土地爵位名號授給王族或有功的人

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史記bull魏公子列傳)

3 封

聚土築墳 「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禮記bull樂記)

3 封

天子築壇祭天 「封」於泰山禪於梁父封禪之王七十二家(管子bull地數)

4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 微

無 「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論語bull憲問)

4 微

無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4 微

暗中悄悄地 「微」行入古寺(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4 微

衰微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顧炎武bull廉恥)

4 微卑微卑下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李密bull陳情表)4 微卑微卑下 人「微」言輕

4 微卑微卑下

出身「微」賤

4 微

細微細小 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方孝孺bull指喻)

4 微

隱約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蘇軾bull留侯論)

4 微

精妙幽深 《春秋》之「微」言大義

4 微

輕微 動刀甚「微」謋然已解(莊子庖丁解牛)

5 厭

滿足夫晉何「厭」之有

5 厭

滿足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無「厭」(蘇洵bull六國論)

5 厭 疲困 為之不「厭」誨人不倦(論語bull述而)5 厭

厭惡嫌棄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論語bull憲問)

5 厭

厭惡嫌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曹操bull短歌行)

6 闕

損害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6 闕

擱置一旁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bull子路)

6 闕

欠缺 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連橫bull臺灣通史序)

6 闕

缺點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諸葛亮bull出師表)

6 闕通「掘」挖(ㄐㄩㄝˊ) 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6 闕

古代宮門外兩邊供瞭望的樓臺中有通道(ㄑㄩㄝˋ)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白居易bull長恨歌)

6 闕

泛指帝王居住的地方(ㄑㄩㄝˋ) 身在江海之中心居乎魏「闕」之下(莊子bull讓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0

  字形 字  義 詞       例

7 辭

推辭「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7 辭

推辭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7 辭

說辭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宋史)

7 辭說明 無傷也請「辭」於軍(柳宗元bull段太尉逸事狀)

7 辭言辭 吉人之「辭」寡絕妙好「辭」(世說新語)

7 辭

辭別

「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7 辭

辭別 入不言兮出不「辭」(屈原bull少司命)

7 辭

辭別停數日「辭」去(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

8 與

親附名詞 失其所「與」不知

8 與

親附動詞 「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bull六國論)

8 與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bull西銘)

8 與

等待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bull陽貨)

8 與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bull顏淵)

8 與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bull子路)

8 與

讚許吾「與」點也(論語bull先進)

8 與

讚許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bull述而)

8 與

讚許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8 與

交往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bull子路)

8 與

幫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

8 與

幫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孟子bull公孫丑上)

8 與

同「舉」 選賢「與」能

8 與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bull離婁上)

8 與 向 「與」虎謀皮8 與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論語bull衛靈公)

8 與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bull里仁)

8 與

和 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bull述而)

8 與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bull述而)

8 與

互鄉難「與」言(論語bull述而)

8 與

參加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禮記大同與小康)

8 與

參與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bull微子)

8 與

參與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8 與

參與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bull泰伯)

8 與

通「歟」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bull公冶長)

8 與

通「歟」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bull子罕)

8 與

通「歟」從我者其由「與」(論語bull公冶長)

8 與

通「歟」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bull憲問)

8 一詞多義

(一)執事

(二)行李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1

  字形 字  義 詞       例

9 舍

停止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bull勸學)

9 舍

停止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bull子罕)

9 舍

三十里長度單位 南北百里東西一「舍」(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9 舍

房屋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

9 舍

房屋 漁父樵夫之「舍」皆可指數(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9 舍

房屋

流水周於「舍」下(白居易bull與元微之書)

9 舍

築舍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王安石bull遊褒禪山記)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便「舍」船從口入(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bull季氏)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bull雍也)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論語bull子路)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舍」生取義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bull告子上)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操則存「舍」則亡(孟子bull告子上)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孟子bull告子上)

形 義 例

執事

用作對對方的敬稱 敢以煩執事

執事

指官員有職守的人 書盤庚下「嗚呼邦伯(指諸侯之長)師長(指三公六卿)百執事之人(泛指大夫)尚皆隱哉(謂上述諸人還有什麼隱痛在心)」執事

從事工作主管其事 論語 子路「居處恭執事敬」執事

儀仗 儒林外史第一回「次早傳齊轎夫也不用全副執事只帶八個紅黑帽夜役軍牢(官府服役的衛兵)」

形 義 例

行李

使者 北史 賀蘭祥傳「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行李

出使 明史 劉宗周傳「貴州巡按蘇琰以行李被訐於監司(負有監察之責的官吏)」

行李 行旅亦指行旅的人 唐 杜甫 贈蘇四徯詩「別離已五年尚在行李中」行李出行所帶的東西 唐 元稹 敘詩寄樂天書「有詩八百餘首色類(類別)相從共成

十體只二十卷自笑冗亂亦不復置之於行李」

行李

唐時稱官府導從人員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乃偽作陳僕射行李云山東盜起車駕必謀幸蜀先以陳公走馬赴任」

9 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2

偏旁 字 音 詞   例 意      義

ㄗㄨˇ

簪組 古代官吏的冠飾比喻做官

ㄗㄨˇ

折衝樽俎 在杯酒宴會間運用外交手段取勝敵人

ㄗㄨˇ越俎代庖 比喻踰越自己的職分而代人做事

ㄗㄨˇ 數典忘祖 比喻忘本

ㄗㄨˇ

艱難險阻 比喻遭受的艱險困難

ㄗㄨˇ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比喻自己受制於人處於任人擺弄的境況

ㄗㄨˇ

詛咒 用惡毒的言語詛罵或祈求鬼神降禍他人

且ㄐㄩ

狙擊 埋伏在暗地裡而伺機突擊

且ㄐㄩ

雎鳩 一種水鳥且

ㄐㄩ菹醢〔ㄏㄞˇ〕 古時一種殘酷的刑罰將人殺死後剁成肉醬且

ㄐㄩ決癰〔ㄩㄥ〕潰疽 瘡癰潰破比喻事情的癥結得到解決

且ㄐㄩ

趑〔ㄗ〕趄不前 想要往前卻又猶豫不進

且ㄐㄩ

補苴罅〔ㄒㄧㄚˋ〕漏 指補好裂縫堵住漏洞比喻彌補事物的缺失

ㄐㄩˇ齟齬〔ㄩˇ〕 牙齒上下不整齊比喻彼此不合

ㄐㄩˇ 沮喪 失望灰心

ㄐㄩˇ含英咀華 品味文章的要旨咀嚼辭藻的華美

ㄘㄨ 粗衣糲〔ㄌㄧˋ〕食 粗糙的衣服和低劣的食物形容生活清苦

ㄘㄨˊ徂謝 死亡

ㄘㄨˊ崩殂 天子死亡

ㄅㄧˋ

弊車羸〔ㄌㄟˊ〕馬 破車劣馬形容生活儉樸

ㄅㄧˋ卑禮厚幣

態度謙卑贈禮豐富指招聘賢人的禮物厚重與態度殷切後亦用於形容請教他人的態度

ㄅㄧˋ浮雲蔽日 浮雲蒙蔽白日比喻奸邪蒙蔽君主忠良之士不得申其才

ㄅㄧˋ

敝帚自珍 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的仍然非常珍視

ㄅㄧˋ

束手待斃 把手綁起來等待死亡比喻危難時不想辦法解決坐等敗亡敝

ㄅㄧㄝ憋氣 將氣憋住不使它呼出

ㄅㄧㄝ甕中之鱉 困在甕中的鱉比喻在掌握之中無法逃脫的人或物

ㄅㄧㄝˋ 彆扭 意見不合而吵鬧或賭氣或作尷尬難為情

ㄅㄧㄝˊ 蹩腳 差勁不高明

ㄆㄧㄝ驚鴻一瞥 比喻美人或美好的事物短暫出現

ㄆㄧㄝ撇下 棄置不顧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0 左傳名句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bull隱公元年) 〔釋義〕不義的事情做多了必然自取滅亡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bull莊公十年)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戰士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擊 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沒有了說明做什麼事都要鼓足勇氣一口氣將它做完3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有一次已經是很過分的事了難道還能再來一次嗎(其同「豈」)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輔和車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事物之間互相依存 密不可分的關係輔臉頰車牙床5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bull僖公十四年) 〔釋義〕毛本來就是長在皮上的現在皮不存在了毛將依附在哪裡呢比喻任何事物只要 失去基礎就無法存在6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左傳bull僖公二十年) 〔釋義〕根據自己力量的大小去行動過錯就會減少成敗的關鍵主要是由自身的因素決定的 而不是取決於他人7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bull宣公二年) 〔釋義〕有過錯能改正這是 大的善事8太上有立徳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傳bull襄公二十四年) 〔釋義〕 高的是樹立德業其次是建立功績再其次是著書立說此三者是古人心目中永垂不 朽的事業9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bull襄公二十五年) 〔釋義〕語言如果沒有文采它所表達的思想就不會廣為流傳10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左傳bull襄公二十六年) 〔釋義〕雖然楚國有人才其實好多都被晉國任用了說明晉國善於重用人才「楚材晉用」 典出於此11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bull襄公三十一年) 〔釋義〕老百姓所讚許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堅持執行老百姓所厭惡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 加以改正12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左傳bull昭公二十年) 〔釋義〕烈火熊熊百姓望而生畏不敢近前所以很少有人死在那裡相反水的外表柔順 百姓喜歡在水中遊玩戲耍結果好多人都淹死在裡面比喻治理國家一定要從嚴要 求(懦弱軟弱無能這裡借指水勢平穩狎戲弄)13困獸猶鬥況人乎(左傳bull定公十五年) 〔釋義〕被圍困的野獸還要作 後的掙扎更何況人呢比喻瀕於失敗的人雖然走投無路也 要頑強抵抗14三折肱知為良醫(左傳bull定公十三年) 〔釋義〕多次折斷胳膊的人知道怎樣做一個好醫生說明知識來源於實際經驗(肱胳膊)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3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禮記

1 禮記禮記為儒家禮治教育與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除了能提供研究

先秦政教禮俗的豐富資料具有學術思想史上的價值還是現代人的必

讀經典可以用來思索如何以禮來維繫國家社會或是作為個人行為規

範與人生的指引

2 禮記介紹

3 三禮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4

國文經典掃瞄 02

禮 記 VS 大同與小康

作者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

創作源始

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

正名 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

篇章 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

內容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注疏 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

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

周 禮 原名《周官》是理想中的官制為中國最早一部職官治事的政典後〈冬

官〉亡佚以(4 考工記 )代替為古文經

禮 記 解釋禮儀程序之緣由本附於儀禮之後為今文經

儀 禮 記載周秦時許多禮儀的程序在漢只稱作「禮」為今文經

書名 作 者 篇 數 內 容 性 質 注 釋 別 稱

周禮 相傳周公所作

1今文六篇四十二卷2古文七篇

計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記載政治制度其中〈冬官〉已佚以〈考工記〉代之

記載古代理想官制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周官」

儀禮古文家周公今文家孔子

1古文佚2今文十七篇五十卷

記存古代禮儀規範記載周代貴族各種禮儀細節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禮」

禮記

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戴聖編)

今文四十九篇六篇專論另大別為十類

哲理政治禮樂器物生活儀節

《儀禮》的補充資料或闡述發揮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漢稱「記」

《大同與小康》

1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5

其他

1在漢代〈禮記〉本不是經而是附在《儀禮》後面的補充資料2〈大學〉〈中庸〉乃是《禮記》中二篇3中國 早一部職官政典是(1 周禮 )4漢代立五經博士其「禮」指(2 儀禮 )5孔穎達注五經其「禮」指(3 禮記 )

主旨 本文為論說文乃孔子論述自己的政治理想

筆法 1深刻刻劃了(孔子)的形象2以(對比)(排比)呈現大同與小康之治3筆法(精簡)加強文勢如「以正君臣helliphellip以功為己」句中「以」字都是介詞其下省略賓語「之」(指「禮義」)以此筆法可見其精鍊處亦顯現出文勢  

段落 1首段以(孔子)之嘆為起始為文章背景定調    文章一開始敘述引發孔子言論的原因因見魯國蜡祭之禮徒具儀式而不完備因此心有所感而生嘆息言偃問「君子何嘆」「君子」一詞正寫出孔子在弟子心目中人格的偉大而也藉著言偃這問句引出孔子的回答2次段論述大同之治擘畫儒家政治理想    為孔子敘述古書所載五帝及三代政治的狀況實際上是孔子假借五帝三代以立言論述一己的政治理想mdash大同與小康之治而以「大同之治」為其 高理想1 終目標為「天下為公」2 在政治層面用人必須「選賢與能」處世必須「講信修睦」包括個人與國家都

應講求信用敦修和睦始能形成以下的社會狀況3 社會層面必須由己擴及於人故「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在制度上必須

使老年人各得安享天年壯年人各能貢獻才力兒童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在社會福利上必須使弱勢族群都得到照顧供養並以「男有分女有歸」二句作為大同社會的終極現象

4 經濟層面利益共享全國的財富平均分配達到均富的目的人人都要為社會貢獻勞力也就是要達到均勞的目的以上所敘都是大同政治的情

5 結果人人都以竭誠相待所以「謀閉而不興」人人均富無貧富懸殊人人均勞無勞逸不均的現象自然「盜竊亂賊而不作」無詐謀無盜賊故無需關閉外戶防備

3論述小康之治以對比大同之治政治層面以天下為私產以父子相傳兄終弟及與傳賢的大同政治正好相反為了鞏固本身的權位私利必須「城郭溝池以為固」以防外力入侵必須以禮義規範確定君臣名分以防國內人民叛亂社會層面「各親其親各子其子」這種私心必須以禮義加以規範才能建立起倫理制度使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此外又尊崇勇力智謀把功績歸個人所有在經濟層面則「貨力為己」因此也必須借助禮制法規才不致於互相爭奪由上可知小康之治的結果以「私」為出發點而以「禮義」為依歸如果禮義不足以維繫時即易產生「謀作兵起」的禍害因此禮是維繫小康之治的主要力量實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謹於禮」如不能遵禮而行有越軌的行為雖有權勢亦必受人斥逐因為人皆知其為禍根罪首 後以「是謂小康」結束上文

2大同與小康

形音義辯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6

分類 時間 治道 政治制度 社會制度 經濟制度 成效 其他

大同之治

五帝時期

以仁為治

1君位天下為公2諸侯選賢與能3外交講信修睦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貨不必藏於己力不必為己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

以公出發

小康之治

三代時期

以禮義為紀

1君位天下為家2諸侯大人世及

以為禮3外交城郭溝池

以為固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功為己

謀用是作兵由此起

以私為出發以仁義為依歸

歟(ㄩˊ)

歸「與」歸「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

歟(ㄩˊ)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

親善親附失其所「與」不知(第三冊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親善親附「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六國論)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

等待 日月逝焉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

贊同吾「與」點(論語先進)

贊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稱許 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與陳伯之書)

教育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子路)

與 勸導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論語子罕)與

支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支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同「舉」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離婁上)

向「與」虎謀皮

向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和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述而)

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

互鄉難「與」言(論語述而)

6 參與(ㄩˋ)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

6 參與(ㄩˋ)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

6 參與(ㄩˋ)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相關(ㄩˋ)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7

大概是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

大概是玉之言「蓋」有諷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大概是不隨俗靡者「蓋」鮮矣(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概是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實在是(表原因的連詞)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蓋雨傘

風則襲裘雨則御「蓋」(蘇軾教戰守策)

蓋雨傘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第二

冊歸有光項脊軒志)蓋

超越子房以「蓋」世之才(蘇軾留侯論)

超越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

發語詞「蓋」嘗試論之(蘇軾教戰守策)

發語詞「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盍何不(ㄏㄜˊ) 「蓋」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怎麼(ㄏㄜˊ) 技「蓋」至此乎(第六冊莊子庖丁解牛)

女子出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

女子出嫁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宿 男有分女有「歸」

女子返回娘家 吾妻「歸」寧(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返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返回 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蘇軾留侯論)

歸返回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公冶長)歸

趨向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離婁上)

聚攏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附 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稱許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贈送(ㄎㄨㄟˋ)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君子

有才德者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君子君王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君子 在位者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馬光訓儉示康)君子

對人敬稱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杜甫贈衛八處士)

老而無妻(ㄍㄨㄢ)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矛柄(ㄐㄧㄣ) 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矜憐(ㄐㄧㄣ)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矜憐(ㄐㄧㄣ)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愛惜崇尚(ㄐㄧㄣ)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李密陳情表)

莊重(ㄐㄧㄣ)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由因為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由用 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國學常識1相關成語

2禮記相關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8

原文 語譯

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如果能每天洗乾淨自己身心的汙垢那麼就應當天天清洗每日不間斷以保持身心的潔淨與清新

2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得到民眾擁戴便得到國家失去民眾擁戴便失去國家

3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君子的道譬如走遠路必定由近處開始又譬如登高地必定從低處開始

4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中庸)

國家將要興盛時一定有吉祥的預兆國家將要滅亡時一定有妖怪出現

5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中庸)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能做成事前沒準備就做不成

6 玉不琢不成器(學記) 玉石不經過雕刻加工就成不了器皿

7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學記)

即使有好菜不吃便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精深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奧妙所在

8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學習的時候只是個人鑽研而不知和同學互相交流這樣就會訊息貧乏學識淺陋

9 不食嗟來之食(檀弓下)不吃吆喝自己去吃的食物表示不接受別具用心或施捨性的幫助

10 苛政猛於虎( 檀弓下)苛刻的政令(殘害人民的程度)比老虎還凶猛

1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曲禮上)

傲慢的習氣不能滋長個人的私慾不能放縱求善的志向不能自滿享樂的行為不能過分(1敖傲慢2從縱)

12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行) 不將金玉當作寶貝而將忠信當作寶貝

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1 河清海晏 黃河水清大海無浪比喻天下太平

2 政通人和 政事通達百姓和樂形容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3 皇路清夷 指清平之世

4 堯天舜日 天下如堯舜當道時的清明比喻太平盛世

5 歌舞昇平 唱歌跳舞形容一片熱鬧的太平景象

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1 文恬武嬉 指文武官員只知安於逸樂嬉遊不務國事

2 日削月脧 形容百姓每日每月受到搜刮剝削耗損越來越大

3 率獸食人 帶領野獸吃人比喻虐政害民

4 餓莩遍野 莩通「殍」音ㄆㄧㄠˇ形容人民因飢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

1含蓼問疾 蓼ㄌ一ㄠˇ一種苦味的草本植物不顧辛苦慰問疾病比喻君主不辭

辛勞安撫軍民與百姓同甘共苦2 恫瘝在抱 ㄊㄨㄥ ㄍㄨㄢ疾苦對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形容愛民殷切

3 解民倒懸 比喻把人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孫 武

1 孫武又稱孫武子孫子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孫武具體生卒時間不可考孫武活動的時期大約與孔子相當或稍早

2 史記 孫子列傳說孫子以十三篇見吳王闔閭一般認為此時的「十三篇」孫子應非定本今本孫子十三篇當經過相當程度的修改不過今傳的十三篇孫子未必都是孫子本人親手寫定而應是戰國時代「孫子學派」記錄整理的總成果(先秦諸子書大抵如此)孫子在先秦兵書中理論色彩 為濃厚其深刻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傳世兵書孫子書在先秦兵書中的地位向來很高根據韓非子 五蠹與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早在戰國西漢時期它便是論兵者的典籍

3 曹操對兵書曾作過研究認為孫子遠超過其他兵書其孫子略解序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孫子是春秋 戰國時代軍事學的集大成著作但它對後世的影響卻並不限於軍事方面還涉及政治學管理學乃至人際關係等歷來都受到相當高的重視自曹操以降便有許多注家如李筌杜牧梅堯臣張預等 為通行的注本是十一家注孫子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 臨沂 銀山一號漢墓出土一批竹簡其中有吳孫子(即孫子兵法)與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的殘本吳孫子包括與今本孫子十三篇大致相同的內容與其他五篇佚文為孫子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地下資料

《孫子兵法》

1 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9

國文經典掃瞄 03

孫 武 VS 孫子兵法

要點 內容

全勝思想

1「謀攻」直譯就是用謀略攻敵換言之就是在戰略策略上戰勝敵人全篇主要論述「全勝」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和條件其核心是一個「全」字2所謂全勝的計謀就是本篇中所說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裡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中的「不戰」「非戰」都是指不與敵人直接交戰而不是放棄武裝反對戰爭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武對戰爭所希望達到的 高境界

政治戰略

1在政治戰略上他主張「全國為上」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實現的方法就是「伐謀」「伐交」2所謂「伐交」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外交鬥爭上戰勝敵人「伐謀」與「伐交」都是政治戰略上的鬥爭二者雖有區別但又是彼此聯繫的例如著名的晉楚 城濮之戰晉文公在戰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行動爭取齊秦參戰拆散楚國與曹國衛國的同盟乃至扣留楚使宛春激怒楚將子玉等都融匯了「伐謀」與「伐交」的鬥爭

軍事戰略在軍事戰略上孫武「全勝」內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表現在「伐兵」上的軍事戰略「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裡的四個「全」均用作動詞表使動意義意為使敵完整地屈服

2文學成就

3《孫子兵法》十三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0

君將關係與全勝條件

1 為了達到「全勝」的目的孫武不僅原則地提出了六種戰法而且還以明快的語言提出了必須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明君一是賢將

2 孫武又從戰爭指導上提出了爭取「全勝」的五個條件「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五條「知勝之道」孫武是從對敵我雙方進行偵察判斷的角度提出的所以他的結論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文學成就 內容

思想

1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2戰略權謀的 高原則爭全主動求勢三者融為一體核心是求勢3戰術思想出其不意靈活機動以石擊卵4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5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將領特質6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

特色

1中國現存 早的一部兵書也是第一部比較有系統的軍事論著2《孫子兵法》一書約六千多字它總結了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分析及論述了許多作戰原理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五事」「七計」等思想3軍事仁本主義是孫子兵法成為其中顯著的特色「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其「仁戰」觀的集中體現「仁」為貫穿孫子兵法的重要倫理主線為道德出發點和歸宿

影響

1《孫子》《吳子》《尉繚子》《司馬法》《六韜》《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頒之武學名曰『七書』」2宋人蘇洵「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孫)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明人茅元儀「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3日本不少古兵法其軍事思想都與《孫子》有密切關係以闡發《孫子》的戰略戰術為其主旨近代日本陸軍教官尾川敬二稱「孫子為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東方各種兵法說皆出自孫子」4美國當代戰略理論家約翰柯林斯評論「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helliphellip《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英國當代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進一步說《孫子兵法》「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

(始)計篇

1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實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2在戰爭實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實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3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作戰篇 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

謀攻篇1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2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形音義辨析1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1

(軍)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兵)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虛實篇

論述用兵作戰須採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1要使我方處於主動地位使敵方處於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2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3要集中自己的兵力並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眾敵寡

軍爭篇

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1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嚮導明白情況2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3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九變篇

1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2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點處理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

地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

九地篇論及戰略性地形研究戰略地形中各種作戰的要領及地形對士卒心理的影響並應採取之統御方法

火攻篇 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用間篇 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

字形 字 義 詞 例

危險不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危險不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bull為政)

幾乎將近

中原數十里人影「殆」絕(宋濂bull秦士錄)

幾乎將近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bull六國論)

幾乎將近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孔融bull論盛孝章書)殆

大概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bull梁惠王上)

大概 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文天祥bull正氣歌)

大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第二冊bull歸有光bull項脊軒志)

疲乏疲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bull養生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2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櫓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bull過江)櫓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禁得住承受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禁得住承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bull春望)

戰勝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bull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勝 美景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勝 美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盡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bull文選序)

盡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bull梁惠王下)

超越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bull憶江南)

超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bull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bull品藻)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bull劉鶚bull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bull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立刻突然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bull三國演義)

頓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頓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bull儒林外史bull范進中舉)頓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bull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bull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bull正氣歌)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擇健「卒」十人(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士兵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卒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卒

終 後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bull蘇軾bull赤壁賦)

終 後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bull留侯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bull教戰守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3: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4

02 大同與小康 禮記 14

03 孫子選 孫子 19

04 勸學篇 荀子 27

05 諫逐客書 李斯 34

06 漁父 屈原 41

07 馮諼客孟嘗君 戰國策 44

左丘明與《左傳》

1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為中春秋末期魯國史學家為《左傳》和《國語》的作者《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左傳》為解釋《春秋》的作品戰國時期《左傳》成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一著名儒家學者荀子就繼承了《左傳》之學

2 左丘明的記載 早見於《論語middot公冶長》對左丘明的姓名有很多觀點一說複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還有觀點認為他姓丘名明因其世代為左史所以人們尊其為左丘明

3 據說左丘明是春秋時期的盲人史官與孔子同時代或在其前司馬遷《史記》稱其為「魯君子」又說他失明或無目因此許多人認為他是一位瞽矇

4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5 左丘明是姜子牙的支孫世代居住在齊國的都城營丘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臨淄一帶為逃避災難全家人先到楚國後又輾轉來到魯國

6 左丘明的祖父倚相是楚國左史他的兒子亦通曉史事被任命為魯國的太史後來左丘明又繼承了他父親的職位繼任魯國的太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為時人所崇拜

7 左丘明歷經30餘年寫就的《左氏春秋傳》史稱《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有著極高成就的文學著作

8 左丘明晚年時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辭官回鄉不久就雙目失明了他將幾十年來的所見所聞各諸候的要聞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話記述下來匯集成著名的歷史名著《國語》《國語》是我國現存 早的一部國別史它與《左傳》一起成為珠聯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

9 左丘明唯恐孔門弟子記取不全將來抱殘守缺各走異端人人固執己見而失去事理的本真所以拿孔子的春秋為綱領列國的史記為資材具論其語作成了左氏春秋

10左傳內容與春秋不盡相同因為(1) 春秋所記的某些事件左氏找不到原始資料作參考至少孔子所得一部分「舊聞」業已失

傳沒有辦法講論其大義所以春秋所有的左氏春秋中未必都有

(2) 左丘明既蒐集的許多寶貴史料為春秋所無其中有些站在經學家講正名分的立場可以不

收但站在史學家備述一代史事的立場卻不可不錄所以左氏春秋雖然以「以事翼經」為

主又往往溢出經文之外敘述一些春秋所無的事情

因此可以說左氏的書本是一部祖述孔子融經學於史學的開創之作其旨趣和完全闡述經義的

公穀二傳不同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

國文經典掃瞄 01

左 傳 VS 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

1 關於這場戰爭的記載《春秋》僅有「晉人秦人圍鄭」六個字而《左傳》以二百九十四字交代了來龍去脈

2 《左傳》與《戰國策》《世說新語》合稱為中國的三大說話寶典擅長記載外交辭令與戰爭本文正是 佳示範燭之武深知對秦穆公言利不如陳害因此說利只有一層說害卻用三層層層逼進終於使得秦穆公認清利弊得失斷然改弦易轍燭之武善於攻心不僅曉以利害還動之以情說辭中八次提到「君」句句為秦而謀不為己謀增強說辭的感染力燭之武以一系列不可否定的事實形成嚴密的邏輯力量才能使得秦穆公心悅誠服遊說成功

3

國學常識

1 左傳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

人物 性格分析

燭之武 bull 不滿未被重用邏輯分析力強有膽色富口才思辯能力高強佚之狐 bull 知人善任見識卓越鄭文公 bull 接納意見勇於認錯秦穆公 bull 接納勸說以國為重謹慎從事審慎圖之

晉文公 bull 顧全道義考慮全局處事冷靜

作 者 相傳春秋時魯國太史( 左丘明 )所撰名 稱 《春秋》三傳之一亦名( 左氏春秋 )( 春秋內傳 )( 春秋左氏傳 )根 據 孔子據( 魯史 )作( 春秋 )多所褒諱貶損左丘明論輯本事而為之傳內 容體 例

編年紀事體以( 魯史 )為中心旁及同時代諸國之事

時 間 起自魯隱公元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凡歷十二公二百五十五年注 疏 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其 他

1太史公曰「左丘失明厥有《國語》」2《左傳》多於《春秋》的部分被稱為「續傳」《春秋》經文未提《左傳》卻詳載

的事件被稱為「無經之傳」3一般人以《春秋》為編年史之祖劉知幾《史通》以《左傳》為編年史之祖《四庫

全書總目提要》則以《竹書紀年》為編年史之祖4後代文學家受其影響的包括司馬遷韓愈柳宗元方苞

價 值《左傳》廣泛採及各種古史舊聞公私記載斟酌取捨系統而詳明地記敘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事件是研究先秦時期中國古代社會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

文 學成 就

1敘事詳密曲折結構嚴謹2擅長描寫戰爭脈絡清晰3人物個性凸出形象鮮明4語言生動簡潔富有文采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春秋三傳比較

註晉范寧作〈穀梁傳序〉說「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所謂「豔」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敘鬼神預言禍福

3 先秦史書比較

4 轉品修辭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6

尚 書 左 傳 國 語 戰國策作 者 集體創作 左丘明 左丘明 作者不可考劉向編

異 稱 書書經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國策國事事語修書長書短長

體 例紀 事 本 末 體 之 濫 觴(今置經部)

編年體 國別體 國別體

內 容記堯以下至秦穆公間史事與政事

記「事」為主 記「言」為主記十二國事多戰國策士言

地 位早史書

散文之祖解釋春秋 國別史之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其說

注 解漢bull孔安國傳唐bull孔穎達正義

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三國吳bull韋昭注劉向定名戰國策東漢bull高誘注

左 傳 公羊傳 穀梁傳

作 者 左丘明公羊高口述玄孫公羊壽與胡母子都纂錄

戰國魯人穀梁赤

版 本 古文經 今文經 今文經

起 迄魯隱公元年至哀公27年計255年

魯隱公元年至哀公14年計242年(同於《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14年計242年(同於《春秋》)

內 容比 較

多史事少義例解釋《春秋經》的義例以《公羊傳》 為豐富兩經自西漢起並立流傳解經說法各有不同可互為參考《公羊傳》對《春秋》大義的正名分別善惡之解 為詳盡

解釋《春秋經》的義例以《公羊傳》 為豐富兩經自西漢起並立流傳解經說法各有不同可互為參考《公羊傳》對《春秋》大義的正名分別善惡之解 為詳盡

注 疏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漢bull何休注唐bull徐彥疏

晉bull范寧注唐bull楊士勛疏

鄭玄評 善於( 禮 ) 善於( 讖 ) 善於( 經 )

范寧評豔而富其失也( 巫 )

辯而裁其失也( 俗 )

清而婉其失也( 短 )

數詞轉品為動詞 1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名詞轉品為動詞1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2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3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5 史書體例

「四庫全書」將史書分為十五類在國文領域之中「編年體」「紀傳體」「雜史類的國別體」三類 為重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7

體例 書名 作 者 內 容 注 疏 地 位

編年體

春秋孔子據魯史刪削而成

以「魯史」為中心旁及他國歷史

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

為編年體之祖

編年體

左傳 左丘明以記《春秋》史事為主也略及義例

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劉知幾《史通》以之為編年體之祖又稱「春秋內傳」

編年體

竹書紀年 不詳起自夏代終於魏安釐王二十年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之為編年史之祖書至宋時亡佚今傳二卷乃後人偽作

編年體

資治通鑑

北 宋 司 馬 光主撰劉攽劉恕范祖禹助撰

上起三家分晉戰國之始下迄後周世宗五代之末294卷

有名的編年體史書是一部有意接續《左傳》的編年通史書名為宋神宗所賜

紀傳體︵正史︶

史記 西漢司馬遷

起自黃帝終於漢武帝130卷體例本 紀 世 家 表 書列傳

劉宋bull裴駰集解唐bull張守節正義唐bull司馬貞索隱(合稱三家注)

正史之祖通史之祖紀傳體之祖又名「太史公書」

紀傳體︵正史︶

漢書

東漢班固( 班 彪 班昭 馬 續 合撰)

起自漢高祖終於王莽100卷(體例本 紀 列 傳 表 志)

唐bull顏師古注清bull王先謙補注

斷 代 史 之 祖 漢 因 無 諸侯故體例中無「世家」

紀傳體︵正史︶

後漢書

南 朝 劉 宋 范曄 ( 志 由 劉 昭取司馬彪《續漢書》所補)

記東漢史事120卷( 體 例 本 紀 列傳志)

唐bull章懷太子李賢注清bull王先謙集解

原記東漢史事以劉珍《東觀 漢 記 》 著 與 《 史記》《漢書》並稱「三史」《後漢書》成書晚卻取代其地位

紀傳體︵正史︶

三國志 西晉陳壽記三國史事分魏蜀 吳 三 書 唯 獨〈魏書〉有紀

劉宋bull裴松之注(價值高於《三國志》原書)

劉知幾評為「曲陳曹美虛 說 劉 非 」 與 《 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四史」

國別體

國語 左丘明記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史事21卷

三國吳bull韋昭注國別史之祖與《左傳》並行又稱「春秋外傳」

國別體

戰國策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上起戰國下至楚漢之起分記東周西周 齊 秦 楚 趙 魏 韓 燕 宋衛中山十二國事33卷

東漢bull高誘注

又 稱 國 策 國 事 事語短長長書修書司 馬 遷 《 史 記 》 多 採 其說劉向為之定名傳至北宋只存11篇曾鞏訪之士大夫家將之校正補全

國別體

東觀漢記 漢bull劉珍 記東漢史事24卷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後為《後漢書》取代

6 書名別稱彙整

7 形音義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8

書  名 別            稱

左  傳 左氏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春秋左氏傳

戰 國 策 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

禮  記 小戴禮記

詩  經 詩三百毛詩三百篇

莊  子 南華經

老  子 道德經

呂氏春秋 呂覽

史  記 太史公書太史公記

說文解字 說文

文心雕龍 文心

世說新語 世說新書世說

昭明文選 文選

五代史記 新五代史

聊齋志異 聊齋

紅 樓 夢 石頭記風月寶鑑情僧錄金玉緣金陵十二金釵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亡

滅亡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1 亡

滅亡 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1 亡外出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論語bull陽貨)

1 亡喪失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蘇洵bull六國論)1 亡喪失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賈誼bull過秦論)1 亡

逃亡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史記鴻門宴)

1 亡

忘(ㄨㄤˋ) 忠志之士「亡」身於外者(諸葛亮bull出師表)

1 亡

無(ㄨˊ)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論語bull子張)

2 薄

減損 鄰之厚君之「薄」也

2 薄

迫近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李密bull陳情表)

2 薄

迫近「薄」暮冥冥虎嘯猿啼(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2 薄淺薄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李密bull陳情表)

2 薄不厚的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bull小雅)2 薄不厚的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2 薄

鄙視看輕 不宜妄自菲「薄」(諸葛亮bull出師表)

2 薄

刻薄的 鄙夫敦「薄」夫寬(孟子bull萬章下)

2 薄

輕微的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bull衛靈公)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9

  字形 字  義 詞       例

3 封

開闢疆土動詞 既東「封」鄭

3 封

疆界名詞 又欲肆其西「封」

3 封

分封土地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蘇洵bull六國論)

3 封

封閉密閉籍吏民「封」府庫(史記鴻門宴)

3 封

封閉密閉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白居易bull買花)

3 封限制 固步自「封」

3 封 量詞計算包裹或裝上封套物件的單位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高適bull送李少府貶瞿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3 封

帝王以土地爵位名號授給王族或有功的人

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史記bull魏公子列傳)

3 封

聚土築墳 「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禮記bull樂記)

3 封

天子築壇祭天 「封」於泰山禪於梁父封禪之王七十二家(管子bull地數)

4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 微

無 「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論語bull憲問)

4 微

無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4 微

暗中悄悄地 「微」行入古寺(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4 微

衰微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顧炎武bull廉恥)

4 微卑微卑下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李密bull陳情表)4 微卑微卑下 人「微」言輕

4 微卑微卑下

出身「微」賤

4 微

細微細小 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方孝孺bull指喻)

4 微

隱約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蘇軾bull留侯論)

4 微

精妙幽深 《春秋》之「微」言大義

4 微

輕微 動刀甚「微」謋然已解(莊子庖丁解牛)

5 厭

滿足夫晉何「厭」之有

5 厭

滿足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無「厭」(蘇洵bull六國論)

5 厭 疲困 為之不「厭」誨人不倦(論語bull述而)5 厭

厭惡嫌棄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論語bull憲問)

5 厭

厭惡嫌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曹操bull短歌行)

6 闕

損害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6 闕

擱置一旁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bull子路)

6 闕

欠缺 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連橫bull臺灣通史序)

6 闕

缺點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諸葛亮bull出師表)

6 闕通「掘」挖(ㄐㄩㄝˊ) 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6 闕

古代宮門外兩邊供瞭望的樓臺中有通道(ㄑㄩㄝˋ)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白居易bull長恨歌)

6 闕

泛指帝王居住的地方(ㄑㄩㄝˋ) 身在江海之中心居乎魏「闕」之下(莊子bull讓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0

  字形 字  義 詞       例

7 辭

推辭「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7 辭

推辭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7 辭

說辭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宋史)

7 辭說明 無傷也請「辭」於軍(柳宗元bull段太尉逸事狀)

7 辭言辭 吉人之「辭」寡絕妙好「辭」(世說新語)

7 辭

辭別

「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7 辭

辭別 入不言兮出不「辭」(屈原bull少司命)

7 辭

辭別停數日「辭」去(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

8 與

親附名詞 失其所「與」不知

8 與

親附動詞 「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bull六國論)

8 與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bull西銘)

8 與

等待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bull陽貨)

8 與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bull顏淵)

8 與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bull子路)

8 與

讚許吾「與」點也(論語bull先進)

8 與

讚許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bull述而)

8 與

讚許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8 與

交往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bull子路)

8 與

幫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

8 與

幫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孟子bull公孫丑上)

8 與

同「舉」 選賢「與」能

8 與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bull離婁上)

8 與 向 「與」虎謀皮8 與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論語bull衛靈公)

8 與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bull里仁)

8 與

和 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bull述而)

8 與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bull述而)

8 與

互鄉難「與」言(論語bull述而)

8 與

參加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禮記大同與小康)

8 與

參與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bull微子)

8 與

參與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8 與

參與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bull泰伯)

8 與

通「歟」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bull公冶長)

8 與

通「歟」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bull子罕)

8 與

通「歟」從我者其由「與」(論語bull公冶長)

8 與

通「歟」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bull憲問)

8 一詞多義

(一)執事

(二)行李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1

  字形 字  義 詞       例

9 舍

停止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bull勸學)

9 舍

停止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bull子罕)

9 舍

三十里長度單位 南北百里東西一「舍」(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9 舍

房屋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

9 舍

房屋 漁父樵夫之「舍」皆可指數(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9 舍

房屋

流水周於「舍」下(白居易bull與元微之書)

9 舍

築舍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王安石bull遊褒禪山記)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便「舍」船從口入(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bull季氏)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bull雍也)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論語bull子路)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舍」生取義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bull告子上)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操則存「舍」則亡(孟子bull告子上)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孟子bull告子上)

形 義 例

執事

用作對對方的敬稱 敢以煩執事

執事

指官員有職守的人 書盤庚下「嗚呼邦伯(指諸侯之長)師長(指三公六卿)百執事之人(泛指大夫)尚皆隱哉(謂上述諸人還有什麼隱痛在心)」執事

從事工作主管其事 論語 子路「居處恭執事敬」執事

儀仗 儒林外史第一回「次早傳齊轎夫也不用全副執事只帶八個紅黑帽夜役軍牢(官府服役的衛兵)」

形 義 例

行李

使者 北史 賀蘭祥傳「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行李

出使 明史 劉宗周傳「貴州巡按蘇琰以行李被訐於監司(負有監察之責的官吏)」

行李 行旅亦指行旅的人 唐 杜甫 贈蘇四徯詩「別離已五年尚在行李中」行李出行所帶的東西 唐 元稹 敘詩寄樂天書「有詩八百餘首色類(類別)相從共成

十體只二十卷自笑冗亂亦不復置之於行李」

行李

唐時稱官府導從人員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乃偽作陳僕射行李云山東盜起車駕必謀幸蜀先以陳公走馬赴任」

9 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2

偏旁 字 音 詞   例 意      義

ㄗㄨˇ

簪組 古代官吏的冠飾比喻做官

ㄗㄨˇ

折衝樽俎 在杯酒宴會間運用外交手段取勝敵人

ㄗㄨˇ越俎代庖 比喻踰越自己的職分而代人做事

ㄗㄨˇ 數典忘祖 比喻忘本

ㄗㄨˇ

艱難險阻 比喻遭受的艱險困難

ㄗㄨˇ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比喻自己受制於人處於任人擺弄的境況

ㄗㄨˇ

詛咒 用惡毒的言語詛罵或祈求鬼神降禍他人

且ㄐㄩ

狙擊 埋伏在暗地裡而伺機突擊

且ㄐㄩ

雎鳩 一種水鳥且

ㄐㄩ菹醢〔ㄏㄞˇ〕 古時一種殘酷的刑罰將人殺死後剁成肉醬且

ㄐㄩ決癰〔ㄩㄥ〕潰疽 瘡癰潰破比喻事情的癥結得到解決

且ㄐㄩ

趑〔ㄗ〕趄不前 想要往前卻又猶豫不進

且ㄐㄩ

補苴罅〔ㄒㄧㄚˋ〕漏 指補好裂縫堵住漏洞比喻彌補事物的缺失

ㄐㄩˇ齟齬〔ㄩˇ〕 牙齒上下不整齊比喻彼此不合

ㄐㄩˇ 沮喪 失望灰心

ㄐㄩˇ含英咀華 品味文章的要旨咀嚼辭藻的華美

ㄘㄨ 粗衣糲〔ㄌㄧˋ〕食 粗糙的衣服和低劣的食物形容生活清苦

ㄘㄨˊ徂謝 死亡

ㄘㄨˊ崩殂 天子死亡

ㄅㄧˋ

弊車羸〔ㄌㄟˊ〕馬 破車劣馬形容生活儉樸

ㄅㄧˋ卑禮厚幣

態度謙卑贈禮豐富指招聘賢人的禮物厚重與態度殷切後亦用於形容請教他人的態度

ㄅㄧˋ浮雲蔽日 浮雲蒙蔽白日比喻奸邪蒙蔽君主忠良之士不得申其才

ㄅㄧˋ

敝帚自珍 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的仍然非常珍視

ㄅㄧˋ

束手待斃 把手綁起來等待死亡比喻危難時不想辦法解決坐等敗亡敝

ㄅㄧㄝ憋氣 將氣憋住不使它呼出

ㄅㄧㄝ甕中之鱉 困在甕中的鱉比喻在掌握之中無法逃脫的人或物

ㄅㄧㄝˋ 彆扭 意見不合而吵鬧或賭氣或作尷尬難為情

ㄅㄧㄝˊ 蹩腳 差勁不高明

ㄆㄧㄝ驚鴻一瞥 比喻美人或美好的事物短暫出現

ㄆㄧㄝ撇下 棄置不顧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0 左傳名句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bull隱公元年) 〔釋義〕不義的事情做多了必然自取滅亡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bull莊公十年)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戰士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擊 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沒有了說明做什麼事都要鼓足勇氣一口氣將它做完3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有一次已經是很過分的事了難道還能再來一次嗎(其同「豈」)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輔和車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事物之間互相依存 密不可分的關係輔臉頰車牙床5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bull僖公十四年) 〔釋義〕毛本來就是長在皮上的現在皮不存在了毛將依附在哪裡呢比喻任何事物只要 失去基礎就無法存在6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左傳bull僖公二十年) 〔釋義〕根據自己力量的大小去行動過錯就會減少成敗的關鍵主要是由自身的因素決定的 而不是取決於他人7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bull宣公二年) 〔釋義〕有過錯能改正這是 大的善事8太上有立徳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傳bull襄公二十四年) 〔釋義〕 高的是樹立德業其次是建立功績再其次是著書立說此三者是古人心目中永垂不 朽的事業9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bull襄公二十五年) 〔釋義〕語言如果沒有文采它所表達的思想就不會廣為流傳10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左傳bull襄公二十六年) 〔釋義〕雖然楚國有人才其實好多都被晉國任用了說明晉國善於重用人才「楚材晉用」 典出於此11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bull襄公三十一年) 〔釋義〕老百姓所讚許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堅持執行老百姓所厭惡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 加以改正12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左傳bull昭公二十年) 〔釋義〕烈火熊熊百姓望而生畏不敢近前所以很少有人死在那裡相反水的外表柔順 百姓喜歡在水中遊玩戲耍結果好多人都淹死在裡面比喻治理國家一定要從嚴要 求(懦弱軟弱無能這裡借指水勢平穩狎戲弄)13困獸猶鬥況人乎(左傳bull定公十五年) 〔釋義〕被圍困的野獸還要作 後的掙扎更何況人呢比喻瀕於失敗的人雖然走投無路也 要頑強抵抗14三折肱知為良醫(左傳bull定公十三年) 〔釋義〕多次折斷胳膊的人知道怎樣做一個好醫生說明知識來源於實際經驗(肱胳膊)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3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禮記

1 禮記禮記為儒家禮治教育與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除了能提供研究

先秦政教禮俗的豐富資料具有學術思想史上的價值還是現代人的必

讀經典可以用來思索如何以禮來維繫國家社會或是作為個人行為規

範與人生的指引

2 禮記介紹

3 三禮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4

國文經典掃瞄 02

禮 記 VS 大同與小康

作者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

創作源始

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

正名 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

篇章 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

內容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注疏 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

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

周 禮 原名《周官》是理想中的官制為中國最早一部職官治事的政典後〈冬

官〉亡佚以(4 考工記 )代替為古文經

禮 記 解釋禮儀程序之緣由本附於儀禮之後為今文經

儀 禮 記載周秦時許多禮儀的程序在漢只稱作「禮」為今文經

書名 作 者 篇 數 內 容 性 質 注 釋 別 稱

周禮 相傳周公所作

1今文六篇四十二卷2古文七篇

計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記載政治制度其中〈冬官〉已佚以〈考工記〉代之

記載古代理想官制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周官」

儀禮古文家周公今文家孔子

1古文佚2今文十七篇五十卷

記存古代禮儀規範記載周代貴族各種禮儀細節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禮」

禮記

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戴聖編)

今文四十九篇六篇專論另大別為十類

哲理政治禮樂器物生活儀節

《儀禮》的補充資料或闡述發揮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漢稱「記」

《大同與小康》

1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5

其他

1在漢代〈禮記〉本不是經而是附在《儀禮》後面的補充資料2〈大學〉〈中庸〉乃是《禮記》中二篇3中國 早一部職官政典是(1 周禮 )4漢代立五經博士其「禮」指(2 儀禮 )5孔穎達注五經其「禮」指(3 禮記 )

主旨 本文為論說文乃孔子論述自己的政治理想

筆法 1深刻刻劃了(孔子)的形象2以(對比)(排比)呈現大同與小康之治3筆法(精簡)加強文勢如「以正君臣helliphellip以功為己」句中「以」字都是介詞其下省略賓語「之」(指「禮義」)以此筆法可見其精鍊處亦顯現出文勢  

段落 1首段以(孔子)之嘆為起始為文章背景定調    文章一開始敘述引發孔子言論的原因因見魯國蜡祭之禮徒具儀式而不完備因此心有所感而生嘆息言偃問「君子何嘆」「君子」一詞正寫出孔子在弟子心目中人格的偉大而也藉著言偃這問句引出孔子的回答2次段論述大同之治擘畫儒家政治理想    為孔子敘述古書所載五帝及三代政治的狀況實際上是孔子假借五帝三代以立言論述一己的政治理想mdash大同與小康之治而以「大同之治」為其 高理想1 終目標為「天下為公」2 在政治層面用人必須「選賢與能」處世必須「講信修睦」包括個人與國家都

應講求信用敦修和睦始能形成以下的社會狀況3 社會層面必須由己擴及於人故「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在制度上必須

使老年人各得安享天年壯年人各能貢獻才力兒童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在社會福利上必須使弱勢族群都得到照顧供養並以「男有分女有歸」二句作為大同社會的終極現象

4 經濟層面利益共享全國的財富平均分配達到均富的目的人人都要為社會貢獻勞力也就是要達到均勞的目的以上所敘都是大同政治的情

5 結果人人都以竭誠相待所以「謀閉而不興」人人均富無貧富懸殊人人均勞無勞逸不均的現象自然「盜竊亂賊而不作」無詐謀無盜賊故無需關閉外戶防備

3論述小康之治以對比大同之治政治層面以天下為私產以父子相傳兄終弟及與傳賢的大同政治正好相反為了鞏固本身的權位私利必須「城郭溝池以為固」以防外力入侵必須以禮義規範確定君臣名分以防國內人民叛亂社會層面「各親其親各子其子」這種私心必須以禮義加以規範才能建立起倫理制度使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此外又尊崇勇力智謀把功績歸個人所有在經濟層面則「貨力為己」因此也必須借助禮制法規才不致於互相爭奪由上可知小康之治的結果以「私」為出發點而以「禮義」為依歸如果禮義不足以維繫時即易產生「謀作兵起」的禍害因此禮是維繫小康之治的主要力量實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謹於禮」如不能遵禮而行有越軌的行為雖有權勢亦必受人斥逐因為人皆知其為禍根罪首 後以「是謂小康」結束上文

2大同與小康

形音義辯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6

分類 時間 治道 政治制度 社會制度 經濟制度 成效 其他

大同之治

五帝時期

以仁為治

1君位天下為公2諸侯選賢與能3外交講信修睦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貨不必藏於己力不必為己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

以公出發

小康之治

三代時期

以禮義為紀

1君位天下為家2諸侯大人世及

以為禮3外交城郭溝池

以為固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功為己

謀用是作兵由此起

以私為出發以仁義為依歸

歟(ㄩˊ)

歸「與」歸「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

歟(ㄩˊ)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

親善親附失其所「與」不知(第三冊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親善親附「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六國論)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

等待 日月逝焉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

贊同吾「與」點(論語先進)

贊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稱許 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與陳伯之書)

教育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子路)

與 勸導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論語子罕)與

支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支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同「舉」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離婁上)

向「與」虎謀皮

向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和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述而)

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

互鄉難「與」言(論語述而)

6 參與(ㄩˋ)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

6 參與(ㄩˋ)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

6 參與(ㄩˋ)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相關(ㄩˋ)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7

大概是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

大概是玉之言「蓋」有諷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大概是不隨俗靡者「蓋」鮮矣(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概是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實在是(表原因的連詞)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蓋雨傘

風則襲裘雨則御「蓋」(蘇軾教戰守策)

蓋雨傘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第二

冊歸有光項脊軒志)蓋

超越子房以「蓋」世之才(蘇軾留侯論)

超越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

發語詞「蓋」嘗試論之(蘇軾教戰守策)

發語詞「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盍何不(ㄏㄜˊ) 「蓋」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怎麼(ㄏㄜˊ) 技「蓋」至此乎(第六冊莊子庖丁解牛)

女子出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

女子出嫁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宿 男有分女有「歸」

女子返回娘家 吾妻「歸」寧(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返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返回 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蘇軾留侯論)

歸返回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公冶長)歸

趨向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離婁上)

聚攏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附 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稱許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贈送(ㄎㄨㄟˋ)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君子

有才德者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君子君王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君子 在位者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馬光訓儉示康)君子

對人敬稱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杜甫贈衛八處士)

老而無妻(ㄍㄨㄢ)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矛柄(ㄐㄧㄣ) 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矜憐(ㄐㄧㄣ)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矜憐(ㄐㄧㄣ)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愛惜崇尚(ㄐㄧㄣ)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李密陳情表)

莊重(ㄐㄧㄣ)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由因為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由用 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國學常識1相關成語

2禮記相關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8

原文 語譯

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如果能每天洗乾淨自己身心的汙垢那麼就應當天天清洗每日不間斷以保持身心的潔淨與清新

2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得到民眾擁戴便得到國家失去民眾擁戴便失去國家

3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君子的道譬如走遠路必定由近處開始又譬如登高地必定從低處開始

4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中庸)

國家將要興盛時一定有吉祥的預兆國家將要滅亡時一定有妖怪出現

5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中庸)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能做成事前沒準備就做不成

6 玉不琢不成器(學記) 玉石不經過雕刻加工就成不了器皿

7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學記)

即使有好菜不吃便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精深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奧妙所在

8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學習的時候只是個人鑽研而不知和同學互相交流這樣就會訊息貧乏學識淺陋

9 不食嗟來之食(檀弓下)不吃吆喝自己去吃的食物表示不接受別具用心或施捨性的幫助

10 苛政猛於虎( 檀弓下)苛刻的政令(殘害人民的程度)比老虎還凶猛

1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曲禮上)

傲慢的習氣不能滋長個人的私慾不能放縱求善的志向不能自滿享樂的行為不能過分(1敖傲慢2從縱)

12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行) 不將金玉當作寶貝而將忠信當作寶貝

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1 河清海晏 黃河水清大海無浪比喻天下太平

2 政通人和 政事通達百姓和樂形容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3 皇路清夷 指清平之世

4 堯天舜日 天下如堯舜當道時的清明比喻太平盛世

5 歌舞昇平 唱歌跳舞形容一片熱鬧的太平景象

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1 文恬武嬉 指文武官員只知安於逸樂嬉遊不務國事

2 日削月脧 形容百姓每日每月受到搜刮剝削耗損越來越大

3 率獸食人 帶領野獸吃人比喻虐政害民

4 餓莩遍野 莩通「殍」音ㄆㄧㄠˇ形容人民因飢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

1含蓼問疾 蓼ㄌ一ㄠˇ一種苦味的草本植物不顧辛苦慰問疾病比喻君主不辭

辛勞安撫軍民與百姓同甘共苦2 恫瘝在抱 ㄊㄨㄥ ㄍㄨㄢ疾苦對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形容愛民殷切

3 解民倒懸 比喻把人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孫 武

1 孫武又稱孫武子孫子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孫武具體生卒時間不可考孫武活動的時期大約與孔子相當或稍早

2 史記 孫子列傳說孫子以十三篇見吳王闔閭一般認為此時的「十三篇」孫子應非定本今本孫子十三篇當經過相當程度的修改不過今傳的十三篇孫子未必都是孫子本人親手寫定而應是戰國時代「孫子學派」記錄整理的總成果(先秦諸子書大抵如此)孫子在先秦兵書中理論色彩 為濃厚其深刻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傳世兵書孫子書在先秦兵書中的地位向來很高根據韓非子 五蠹與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早在戰國西漢時期它便是論兵者的典籍

3 曹操對兵書曾作過研究認為孫子遠超過其他兵書其孫子略解序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孫子是春秋 戰國時代軍事學的集大成著作但它對後世的影響卻並不限於軍事方面還涉及政治學管理學乃至人際關係等歷來都受到相當高的重視自曹操以降便有許多注家如李筌杜牧梅堯臣張預等 為通行的注本是十一家注孫子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 臨沂 銀山一號漢墓出土一批竹簡其中有吳孫子(即孫子兵法)與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的殘本吳孫子包括與今本孫子十三篇大致相同的內容與其他五篇佚文為孫子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地下資料

《孫子兵法》

1 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9

國文經典掃瞄 03

孫 武 VS 孫子兵法

要點 內容

全勝思想

1「謀攻」直譯就是用謀略攻敵換言之就是在戰略策略上戰勝敵人全篇主要論述「全勝」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和條件其核心是一個「全」字2所謂全勝的計謀就是本篇中所說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裡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中的「不戰」「非戰」都是指不與敵人直接交戰而不是放棄武裝反對戰爭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武對戰爭所希望達到的 高境界

政治戰略

1在政治戰略上他主張「全國為上」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實現的方法就是「伐謀」「伐交」2所謂「伐交」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外交鬥爭上戰勝敵人「伐謀」與「伐交」都是政治戰略上的鬥爭二者雖有區別但又是彼此聯繫的例如著名的晉楚 城濮之戰晉文公在戰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行動爭取齊秦參戰拆散楚國與曹國衛國的同盟乃至扣留楚使宛春激怒楚將子玉等都融匯了「伐謀」與「伐交」的鬥爭

軍事戰略在軍事戰略上孫武「全勝」內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表現在「伐兵」上的軍事戰略「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裡的四個「全」均用作動詞表使動意義意為使敵完整地屈服

2文學成就

3《孫子兵法》十三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0

君將關係與全勝條件

1 為了達到「全勝」的目的孫武不僅原則地提出了六種戰法而且還以明快的語言提出了必須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明君一是賢將

2 孫武又從戰爭指導上提出了爭取「全勝」的五個條件「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五條「知勝之道」孫武是從對敵我雙方進行偵察判斷的角度提出的所以他的結論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文學成就 內容

思想

1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2戰略權謀的 高原則爭全主動求勢三者融為一體核心是求勢3戰術思想出其不意靈活機動以石擊卵4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5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將領特質6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

特色

1中國現存 早的一部兵書也是第一部比較有系統的軍事論著2《孫子兵法》一書約六千多字它總結了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分析及論述了許多作戰原理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五事」「七計」等思想3軍事仁本主義是孫子兵法成為其中顯著的特色「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其「仁戰」觀的集中體現「仁」為貫穿孫子兵法的重要倫理主線為道德出發點和歸宿

影響

1《孫子》《吳子》《尉繚子》《司馬法》《六韜》《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頒之武學名曰『七書』」2宋人蘇洵「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孫)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明人茅元儀「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3日本不少古兵法其軍事思想都與《孫子》有密切關係以闡發《孫子》的戰略戰術為其主旨近代日本陸軍教官尾川敬二稱「孫子為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東方各種兵法說皆出自孫子」4美國當代戰略理論家約翰柯林斯評論「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helliphellip《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英國當代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進一步說《孫子兵法》「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

(始)計篇

1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實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2在戰爭實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實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3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作戰篇 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

謀攻篇1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2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形音義辨析1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1

(軍)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兵)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虛實篇

論述用兵作戰須採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1要使我方處於主動地位使敵方處於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2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3要集中自己的兵力並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眾敵寡

軍爭篇

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1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嚮導明白情況2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3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九變篇

1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2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點處理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

地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

九地篇論及戰略性地形研究戰略地形中各種作戰的要領及地形對士卒心理的影響並應採取之統御方法

火攻篇 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用間篇 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

字形 字 義 詞 例

危險不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危險不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bull為政)

幾乎將近

中原數十里人影「殆」絕(宋濂bull秦士錄)

幾乎將近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bull六國論)

幾乎將近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孔融bull論盛孝章書)殆

大概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bull梁惠王上)

大概 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文天祥bull正氣歌)

大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第二冊bull歸有光bull項脊軒志)

疲乏疲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bull養生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2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櫓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bull過江)櫓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禁得住承受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禁得住承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bull春望)

戰勝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bull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勝 美景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勝 美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盡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bull文選序)

盡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bull梁惠王下)

超越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bull憶江南)

超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bull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bull品藻)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bull劉鶚bull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bull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立刻突然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bull三國演義)

頓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頓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bull儒林外史bull范進中舉)頓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bull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bull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bull正氣歌)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擇健「卒」十人(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士兵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卒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卒

終 後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bull蘇軾bull赤壁賦)

終 後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bull留侯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bull教戰守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4: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左丘明與《左傳》

1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為中春秋末期魯國史學家為《左傳》和《國語》的作者《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左傳》為解釋《春秋》的作品戰國時期《左傳》成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一著名儒家學者荀子就繼承了《左傳》之學

2 左丘明的記載 早見於《論語middot公冶長》對左丘明的姓名有很多觀點一說複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還有觀點認為他姓丘名明因其世代為左史所以人們尊其為左丘明

3 據說左丘明是春秋時期的盲人史官與孔子同時代或在其前司馬遷《史記》稱其為「魯君子」又說他失明或無目因此許多人認為他是一位瞽矇

4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5 左丘明是姜子牙的支孫世代居住在齊國的都城營丘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臨淄一帶為逃避災難全家人先到楚國後又輾轉來到魯國

6 左丘明的祖父倚相是楚國左史他的兒子亦通曉史事被任命為魯國的太史後來左丘明又繼承了他父親的職位繼任魯國的太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為時人所崇拜

7 左丘明歷經30餘年寫就的《左氏春秋傳》史稱《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有著極高成就的文學著作

8 左丘明晚年時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辭官回鄉不久就雙目失明了他將幾十年來的所見所聞各諸候的要聞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話記述下來匯集成著名的歷史名著《國語》《國語》是我國現存 早的一部國別史它與《左傳》一起成為珠聯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

9 左丘明唯恐孔門弟子記取不全將來抱殘守缺各走異端人人固執己見而失去事理的本真所以拿孔子的春秋為綱領列國的史記為資材具論其語作成了左氏春秋

10左傳內容與春秋不盡相同因為(1) 春秋所記的某些事件左氏找不到原始資料作參考至少孔子所得一部分「舊聞」業已失

傳沒有辦法講論其大義所以春秋所有的左氏春秋中未必都有

(2) 左丘明既蒐集的許多寶貴史料為春秋所無其中有些站在經學家講正名分的立場可以不

收但站在史學家備述一代史事的立場卻不可不錄所以左氏春秋雖然以「以事翼經」為

主又往往溢出經文之外敘述一些春秋所無的事情

因此可以說左氏的書本是一部祖述孔子融經學於史學的開創之作其旨趣和完全闡述經義的

公穀二傳不同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

國文經典掃瞄 01

左 傳 VS 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

1 關於這場戰爭的記載《春秋》僅有「晉人秦人圍鄭」六個字而《左傳》以二百九十四字交代了來龍去脈

2 《左傳》與《戰國策》《世說新語》合稱為中國的三大說話寶典擅長記載外交辭令與戰爭本文正是 佳示範燭之武深知對秦穆公言利不如陳害因此說利只有一層說害卻用三層層層逼進終於使得秦穆公認清利弊得失斷然改弦易轍燭之武善於攻心不僅曉以利害還動之以情說辭中八次提到「君」句句為秦而謀不為己謀增強說辭的感染力燭之武以一系列不可否定的事實形成嚴密的邏輯力量才能使得秦穆公心悅誠服遊說成功

3

國學常識

1 左傳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

人物 性格分析

燭之武 bull 不滿未被重用邏輯分析力強有膽色富口才思辯能力高強佚之狐 bull 知人善任見識卓越鄭文公 bull 接納意見勇於認錯秦穆公 bull 接納勸說以國為重謹慎從事審慎圖之

晉文公 bull 顧全道義考慮全局處事冷靜

作 者 相傳春秋時魯國太史( 左丘明 )所撰名 稱 《春秋》三傳之一亦名( 左氏春秋 )( 春秋內傳 )( 春秋左氏傳 )根 據 孔子據( 魯史 )作( 春秋 )多所褒諱貶損左丘明論輯本事而為之傳內 容體 例

編年紀事體以( 魯史 )為中心旁及同時代諸國之事

時 間 起自魯隱公元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凡歷十二公二百五十五年注 疏 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其 他

1太史公曰「左丘失明厥有《國語》」2《左傳》多於《春秋》的部分被稱為「續傳」《春秋》經文未提《左傳》卻詳載

的事件被稱為「無經之傳」3一般人以《春秋》為編年史之祖劉知幾《史通》以《左傳》為編年史之祖《四庫

全書總目提要》則以《竹書紀年》為編年史之祖4後代文學家受其影響的包括司馬遷韓愈柳宗元方苞

價 值《左傳》廣泛採及各種古史舊聞公私記載斟酌取捨系統而詳明地記敘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事件是研究先秦時期中國古代社會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

文 學成 就

1敘事詳密曲折結構嚴謹2擅長描寫戰爭脈絡清晰3人物個性凸出形象鮮明4語言生動簡潔富有文采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春秋三傳比較

註晉范寧作〈穀梁傳序〉說「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所謂「豔」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敘鬼神預言禍福

3 先秦史書比較

4 轉品修辭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6

尚 書 左 傳 國 語 戰國策作 者 集體創作 左丘明 左丘明 作者不可考劉向編

異 稱 書書經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國策國事事語修書長書短長

體 例紀 事 本 末 體 之 濫 觴(今置經部)

編年體 國別體 國別體

內 容記堯以下至秦穆公間史事與政事

記「事」為主 記「言」為主記十二國事多戰國策士言

地 位早史書

散文之祖解釋春秋 國別史之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其說

注 解漢bull孔安國傳唐bull孔穎達正義

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三國吳bull韋昭注劉向定名戰國策東漢bull高誘注

左 傳 公羊傳 穀梁傳

作 者 左丘明公羊高口述玄孫公羊壽與胡母子都纂錄

戰國魯人穀梁赤

版 本 古文經 今文經 今文經

起 迄魯隱公元年至哀公27年計255年

魯隱公元年至哀公14年計242年(同於《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14年計242年(同於《春秋》)

內 容比 較

多史事少義例解釋《春秋經》的義例以《公羊傳》 為豐富兩經自西漢起並立流傳解經說法各有不同可互為參考《公羊傳》對《春秋》大義的正名分別善惡之解 為詳盡

解釋《春秋經》的義例以《公羊傳》 為豐富兩經自西漢起並立流傳解經說法各有不同可互為參考《公羊傳》對《春秋》大義的正名分別善惡之解 為詳盡

注 疏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漢bull何休注唐bull徐彥疏

晉bull范寧注唐bull楊士勛疏

鄭玄評 善於( 禮 ) 善於( 讖 ) 善於( 經 )

范寧評豔而富其失也( 巫 )

辯而裁其失也( 俗 )

清而婉其失也( 短 )

數詞轉品為動詞 1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名詞轉品為動詞1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2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3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5 史書體例

「四庫全書」將史書分為十五類在國文領域之中「編年體」「紀傳體」「雜史類的國別體」三類 為重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7

體例 書名 作 者 內 容 注 疏 地 位

編年體

春秋孔子據魯史刪削而成

以「魯史」為中心旁及他國歷史

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

為編年體之祖

編年體

左傳 左丘明以記《春秋》史事為主也略及義例

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劉知幾《史通》以之為編年體之祖又稱「春秋內傳」

編年體

竹書紀年 不詳起自夏代終於魏安釐王二十年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之為編年史之祖書至宋時亡佚今傳二卷乃後人偽作

編年體

資治通鑑

北 宋 司 馬 光主撰劉攽劉恕范祖禹助撰

上起三家分晉戰國之始下迄後周世宗五代之末294卷

有名的編年體史書是一部有意接續《左傳》的編年通史書名為宋神宗所賜

紀傳體︵正史︶

史記 西漢司馬遷

起自黃帝終於漢武帝130卷體例本 紀 世 家 表 書列傳

劉宋bull裴駰集解唐bull張守節正義唐bull司馬貞索隱(合稱三家注)

正史之祖通史之祖紀傳體之祖又名「太史公書」

紀傳體︵正史︶

漢書

東漢班固( 班 彪 班昭 馬 續 合撰)

起自漢高祖終於王莽100卷(體例本 紀 列 傳 表 志)

唐bull顏師古注清bull王先謙補注

斷 代 史 之 祖 漢 因 無 諸侯故體例中無「世家」

紀傳體︵正史︶

後漢書

南 朝 劉 宋 范曄 ( 志 由 劉 昭取司馬彪《續漢書》所補)

記東漢史事120卷( 體 例 本 紀 列傳志)

唐bull章懷太子李賢注清bull王先謙集解

原記東漢史事以劉珍《東觀 漢 記 》 著 與 《 史記》《漢書》並稱「三史」《後漢書》成書晚卻取代其地位

紀傳體︵正史︶

三國志 西晉陳壽記三國史事分魏蜀 吳 三 書 唯 獨〈魏書〉有紀

劉宋bull裴松之注(價值高於《三國志》原書)

劉知幾評為「曲陳曹美虛 說 劉 非 」 與 《 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四史」

國別體

國語 左丘明記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史事21卷

三國吳bull韋昭注國別史之祖與《左傳》並行又稱「春秋外傳」

國別體

戰國策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上起戰國下至楚漢之起分記東周西周 齊 秦 楚 趙 魏 韓 燕 宋衛中山十二國事33卷

東漢bull高誘注

又 稱 國 策 國 事 事語短長長書修書司 馬 遷 《 史 記 》 多 採 其說劉向為之定名傳至北宋只存11篇曾鞏訪之士大夫家將之校正補全

國別體

東觀漢記 漢bull劉珍 記東漢史事24卷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後為《後漢書》取代

6 書名別稱彙整

7 形音義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8

書  名 別            稱

左  傳 左氏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春秋左氏傳

戰 國 策 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

禮  記 小戴禮記

詩  經 詩三百毛詩三百篇

莊  子 南華經

老  子 道德經

呂氏春秋 呂覽

史  記 太史公書太史公記

說文解字 說文

文心雕龍 文心

世說新語 世說新書世說

昭明文選 文選

五代史記 新五代史

聊齋志異 聊齋

紅 樓 夢 石頭記風月寶鑑情僧錄金玉緣金陵十二金釵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亡

滅亡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1 亡

滅亡 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1 亡外出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論語bull陽貨)

1 亡喪失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蘇洵bull六國論)1 亡喪失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賈誼bull過秦論)1 亡

逃亡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史記鴻門宴)

1 亡

忘(ㄨㄤˋ) 忠志之士「亡」身於外者(諸葛亮bull出師表)

1 亡

無(ㄨˊ)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論語bull子張)

2 薄

減損 鄰之厚君之「薄」也

2 薄

迫近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李密bull陳情表)

2 薄

迫近「薄」暮冥冥虎嘯猿啼(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2 薄淺薄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李密bull陳情表)

2 薄不厚的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bull小雅)2 薄不厚的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2 薄

鄙視看輕 不宜妄自菲「薄」(諸葛亮bull出師表)

2 薄

刻薄的 鄙夫敦「薄」夫寬(孟子bull萬章下)

2 薄

輕微的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bull衛靈公)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9

  字形 字  義 詞       例

3 封

開闢疆土動詞 既東「封」鄭

3 封

疆界名詞 又欲肆其西「封」

3 封

分封土地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蘇洵bull六國論)

3 封

封閉密閉籍吏民「封」府庫(史記鴻門宴)

3 封

封閉密閉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白居易bull買花)

3 封限制 固步自「封」

3 封 量詞計算包裹或裝上封套物件的單位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高適bull送李少府貶瞿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3 封

帝王以土地爵位名號授給王族或有功的人

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史記bull魏公子列傳)

3 封

聚土築墳 「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禮記bull樂記)

3 封

天子築壇祭天 「封」於泰山禪於梁父封禪之王七十二家(管子bull地數)

4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 微

無 「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論語bull憲問)

4 微

無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4 微

暗中悄悄地 「微」行入古寺(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4 微

衰微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顧炎武bull廉恥)

4 微卑微卑下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李密bull陳情表)4 微卑微卑下 人「微」言輕

4 微卑微卑下

出身「微」賤

4 微

細微細小 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方孝孺bull指喻)

4 微

隱約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蘇軾bull留侯論)

4 微

精妙幽深 《春秋》之「微」言大義

4 微

輕微 動刀甚「微」謋然已解(莊子庖丁解牛)

5 厭

滿足夫晉何「厭」之有

5 厭

滿足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無「厭」(蘇洵bull六國論)

5 厭 疲困 為之不「厭」誨人不倦(論語bull述而)5 厭

厭惡嫌棄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論語bull憲問)

5 厭

厭惡嫌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曹操bull短歌行)

6 闕

損害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6 闕

擱置一旁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bull子路)

6 闕

欠缺 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連橫bull臺灣通史序)

6 闕

缺點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諸葛亮bull出師表)

6 闕通「掘」挖(ㄐㄩㄝˊ) 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6 闕

古代宮門外兩邊供瞭望的樓臺中有通道(ㄑㄩㄝˋ)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白居易bull長恨歌)

6 闕

泛指帝王居住的地方(ㄑㄩㄝˋ) 身在江海之中心居乎魏「闕」之下(莊子bull讓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0

  字形 字  義 詞       例

7 辭

推辭「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7 辭

推辭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7 辭

說辭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宋史)

7 辭說明 無傷也請「辭」於軍(柳宗元bull段太尉逸事狀)

7 辭言辭 吉人之「辭」寡絕妙好「辭」(世說新語)

7 辭

辭別

「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7 辭

辭別 入不言兮出不「辭」(屈原bull少司命)

7 辭

辭別停數日「辭」去(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

8 與

親附名詞 失其所「與」不知

8 與

親附動詞 「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bull六國論)

8 與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bull西銘)

8 與

等待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bull陽貨)

8 與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bull顏淵)

8 與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bull子路)

8 與

讚許吾「與」點也(論語bull先進)

8 與

讚許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bull述而)

8 與

讚許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8 與

交往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bull子路)

8 與

幫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

8 與

幫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孟子bull公孫丑上)

8 與

同「舉」 選賢「與」能

8 與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bull離婁上)

8 與 向 「與」虎謀皮8 與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論語bull衛靈公)

8 與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bull里仁)

8 與

和 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bull述而)

8 與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bull述而)

8 與

互鄉難「與」言(論語bull述而)

8 與

參加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禮記大同與小康)

8 與

參與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bull微子)

8 與

參與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8 與

參與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bull泰伯)

8 與

通「歟」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bull公冶長)

8 與

通「歟」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bull子罕)

8 與

通「歟」從我者其由「與」(論語bull公冶長)

8 與

通「歟」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bull憲問)

8 一詞多義

(一)執事

(二)行李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1

  字形 字  義 詞       例

9 舍

停止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bull勸學)

9 舍

停止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bull子罕)

9 舍

三十里長度單位 南北百里東西一「舍」(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9 舍

房屋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

9 舍

房屋 漁父樵夫之「舍」皆可指數(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9 舍

房屋

流水周於「舍」下(白居易bull與元微之書)

9 舍

築舍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王安石bull遊褒禪山記)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便「舍」船從口入(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bull季氏)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bull雍也)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論語bull子路)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舍」生取義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bull告子上)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操則存「舍」則亡(孟子bull告子上)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孟子bull告子上)

形 義 例

執事

用作對對方的敬稱 敢以煩執事

執事

指官員有職守的人 書盤庚下「嗚呼邦伯(指諸侯之長)師長(指三公六卿)百執事之人(泛指大夫)尚皆隱哉(謂上述諸人還有什麼隱痛在心)」執事

從事工作主管其事 論語 子路「居處恭執事敬」執事

儀仗 儒林外史第一回「次早傳齊轎夫也不用全副執事只帶八個紅黑帽夜役軍牢(官府服役的衛兵)」

形 義 例

行李

使者 北史 賀蘭祥傳「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行李

出使 明史 劉宗周傳「貴州巡按蘇琰以行李被訐於監司(負有監察之責的官吏)」

行李 行旅亦指行旅的人 唐 杜甫 贈蘇四徯詩「別離已五年尚在行李中」行李出行所帶的東西 唐 元稹 敘詩寄樂天書「有詩八百餘首色類(類別)相從共成

十體只二十卷自笑冗亂亦不復置之於行李」

行李

唐時稱官府導從人員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乃偽作陳僕射行李云山東盜起車駕必謀幸蜀先以陳公走馬赴任」

9 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2

偏旁 字 音 詞   例 意      義

ㄗㄨˇ

簪組 古代官吏的冠飾比喻做官

ㄗㄨˇ

折衝樽俎 在杯酒宴會間運用外交手段取勝敵人

ㄗㄨˇ越俎代庖 比喻踰越自己的職分而代人做事

ㄗㄨˇ 數典忘祖 比喻忘本

ㄗㄨˇ

艱難險阻 比喻遭受的艱險困難

ㄗㄨˇ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比喻自己受制於人處於任人擺弄的境況

ㄗㄨˇ

詛咒 用惡毒的言語詛罵或祈求鬼神降禍他人

且ㄐㄩ

狙擊 埋伏在暗地裡而伺機突擊

且ㄐㄩ

雎鳩 一種水鳥且

ㄐㄩ菹醢〔ㄏㄞˇ〕 古時一種殘酷的刑罰將人殺死後剁成肉醬且

ㄐㄩ決癰〔ㄩㄥ〕潰疽 瘡癰潰破比喻事情的癥結得到解決

且ㄐㄩ

趑〔ㄗ〕趄不前 想要往前卻又猶豫不進

且ㄐㄩ

補苴罅〔ㄒㄧㄚˋ〕漏 指補好裂縫堵住漏洞比喻彌補事物的缺失

ㄐㄩˇ齟齬〔ㄩˇ〕 牙齒上下不整齊比喻彼此不合

ㄐㄩˇ 沮喪 失望灰心

ㄐㄩˇ含英咀華 品味文章的要旨咀嚼辭藻的華美

ㄘㄨ 粗衣糲〔ㄌㄧˋ〕食 粗糙的衣服和低劣的食物形容生活清苦

ㄘㄨˊ徂謝 死亡

ㄘㄨˊ崩殂 天子死亡

ㄅㄧˋ

弊車羸〔ㄌㄟˊ〕馬 破車劣馬形容生活儉樸

ㄅㄧˋ卑禮厚幣

態度謙卑贈禮豐富指招聘賢人的禮物厚重與態度殷切後亦用於形容請教他人的態度

ㄅㄧˋ浮雲蔽日 浮雲蒙蔽白日比喻奸邪蒙蔽君主忠良之士不得申其才

ㄅㄧˋ

敝帚自珍 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的仍然非常珍視

ㄅㄧˋ

束手待斃 把手綁起來等待死亡比喻危難時不想辦法解決坐等敗亡敝

ㄅㄧㄝ憋氣 將氣憋住不使它呼出

ㄅㄧㄝ甕中之鱉 困在甕中的鱉比喻在掌握之中無法逃脫的人或物

ㄅㄧㄝˋ 彆扭 意見不合而吵鬧或賭氣或作尷尬難為情

ㄅㄧㄝˊ 蹩腳 差勁不高明

ㄆㄧㄝ驚鴻一瞥 比喻美人或美好的事物短暫出現

ㄆㄧㄝ撇下 棄置不顧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0 左傳名句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bull隱公元年) 〔釋義〕不義的事情做多了必然自取滅亡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bull莊公十年)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戰士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擊 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沒有了說明做什麼事都要鼓足勇氣一口氣將它做完3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有一次已經是很過分的事了難道還能再來一次嗎(其同「豈」)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輔和車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事物之間互相依存 密不可分的關係輔臉頰車牙床5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bull僖公十四年) 〔釋義〕毛本來就是長在皮上的現在皮不存在了毛將依附在哪裡呢比喻任何事物只要 失去基礎就無法存在6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左傳bull僖公二十年) 〔釋義〕根據自己力量的大小去行動過錯就會減少成敗的關鍵主要是由自身的因素決定的 而不是取決於他人7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bull宣公二年) 〔釋義〕有過錯能改正這是 大的善事8太上有立徳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傳bull襄公二十四年) 〔釋義〕 高的是樹立德業其次是建立功績再其次是著書立說此三者是古人心目中永垂不 朽的事業9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bull襄公二十五年) 〔釋義〕語言如果沒有文采它所表達的思想就不會廣為流傳10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左傳bull襄公二十六年) 〔釋義〕雖然楚國有人才其實好多都被晉國任用了說明晉國善於重用人才「楚材晉用」 典出於此11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bull襄公三十一年) 〔釋義〕老百姓所讚許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堅持執行老百姓所厭惡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 加以改正12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左傳bull昭公二十年) 〔釋義〕烈火熊熊百姓望而生畏不敢近前所以很少有人死在那裡相反水的外表柔順 百姓喜歡在水中遊玩戲耍結果好多人都淹死在裡面比喻治理國家一定要從嚴要 求(懦弱軟弱無能這裡借指水勢平穩狎戲弄)13困獸猶鬥況人乎(左傳bull定公十五年) 〔釋義〕被圍困的野獸還要作 後的掙扎更何況人呢比喻瀕於失敗的人雖然走投無路也 要頑強抵抗14三折肱知為良醫(左傳bull定公十三年) 〔釋義〕多次折斷胳膊的人知道怎樣做一個好醫生說明知識來源於實際經驗(肱胳膊)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3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禮記

1 禮記禮記為儒家禮治教育與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除了能提供研究

先秦政教禮俗的豐富資料具有學術思想史上的價值還是現代人的必

讀經典可以用來思索如何以禮來維繫國家社會或是作為個人行為規

範與人生的指引

2 禮記介紹

3 三禮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4

國文經典掃瞄 02

禮 記 VS 大同與小康

作者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

創作源始

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

正名 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

篇章 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

內容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注疏 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

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

周 禮 原名《周官》是理想中的官制為中國最早一部職官治事的政典後〈冬

官〉亡佚以(4 考工記 )代替為古文經

禮 記 解釋禮儀程序之緣由本附於儀禮之後為今文經

儀 禮 記載周秦時許多禮儀的程序在漢只稱作「禮」為今文經

書名 作 者 篇 數 內 容 性 質 注 釋 別 稱

周禮 相傳周公所作

1今文六篇四十二卷2古文七篇

計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記載政治制度其中〈冬官〉已佚以〈考工記〉代之

記載古代理想官制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周官」

儀禮古文家周公今文家孔子

1古文佚2今文十七篇五十卷

記存古代禮儀規範記載周代貴族各種禮儀細節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禮」

禮記

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戴聖編)

今文四十九篇六篇專論另大別為十類

哲理政治禮樂器物生活儀節

《儀禮》的補充資料或闡述發揮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漢稱「記」

《大同與小康》

1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5

其他

1在漢代〈禮記〉本不是經而是附在《儀禮》後面的補充資料2〈大學〉〈中庸〉乃是《禮記》中二篇3中國 早一部職官政典是(1 周禮 )4漢代立五經博士其「禮」指(2 儀禮 )5孔穎達注五經其「禮」指(3 禮記 )

主旨 本文為論說文乃孔子論述自己的政治理想

筆法 1深刻刻劃了(孔子)的形象2以(對比)(排比)呈現大同與小康之治3筆法(精簡)加強文勢如「以正君臣helliphellip以功為己」句中「以」字都是介詞其下省略賓語「之」(指「禮義」)以此筆法可見其精鍊處亦顯現出文勢  

段落 1首段以(孔子)之嘆為起始為文章背景定調    文章一開始敘述引發孔子言論的原因因見魯國蜡祭之禮徒具儀式而不完備因此心有所感而生嘆息言偃問「君子何嘆」「君子」一詞正寫出孔子在弟子心目中人格的偉大而也藉著言偃這問句引出孔子的回答2次段論述大同之治擘畫儒家政治理想    為孔子敘述古書所載五帝及三代政治的狀況實際上是孔子假借五帝三代以立言論述一己的政治理想mdash大同與小康之治而以「大同之治」為其 高理想1 終目標為「天下為公」2 在政治層面用人必須「選賢與能」處世必須「講信修睦」包括個人與國家都

應講求信用敦修和睦始能形成以下的社會狀況3 社會層面必須由己擴及於人故「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在制度上必須

使老年人各得安享天年壯年人各能貢獻才力兒童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在社會福利上必須使弱勢族群都得到照顧供養並以「男有分女有歸」二句作為大同社會的終極現象

4 經濟層面利益共享全國的財富平均分配達到均富的目的人人都要為社會貢獻勞力也就是要達到均勞的目的以上所敘都是大同政治的情

5 結果人人都以竭誠相待所以「謀閉而不興」人人均富無貧富懸殊人人均勞無勞逸不均的現象自然「盜竊亂賊而不作」無詐謀無盜賊故無需關閉外戶防備

3論述小康之治以對比大同之治政治層面以天下為私產以父子相傳兄終弟及與傳賢的大同政治正好相反為了鞏固本身的權位私利必須「城郭溝池以為固」以防外力入侵必須以禮義規範確定君臣名分以防國內人民叛亂社會層面「各親其親各子其子」這種私心必須以禮義加以規範才能建立起倫理制度使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此外又尊崇勇力智謀把功績歸個人所有在經濟層面則「貨力為己」因此也必須借助禮制法規才不致於互相爭奪由上可知小康之治的結果以「私」為出發點而以「禮義」為依歸如果禮義不足以維繫時即易產生「謀作兵起」的禍害因此禮是維繫小康之治的主要力量實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謹於禮」如不能遵禮而行有越軌的行為雖有權勢亦必受人斥逐因為人皆知其為禍根罪首 後以「是謂小康」結束上文

2大同與小康

形音義辯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6

分類 時間 治道 政治制度 社會制度 經濟制度 成效 其他

大同之治

五帝時期

以仁為治

1君位天下為公2諸侯選賢與能3外交講信修睦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貨不必藏於己力不必為己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

以公出發

小康之治

三代時期

以禮義為紀

1君位天下為家2諸侯大人世及

以為禮3外交城郭溝池

以為固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功為己

謀用是作兵由此起

以私為出發以仁義為依歸

歟(ㄩˊ)

歸「與」歸「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

歟(ㄩˊ)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

親善親附失其所「與」不知(第三冊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親善親附「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六國論)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

等待 日月逝焉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

贊同吾「與」點(論語先進)

贊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稱許 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與陳伯之書)

教育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子路)

與 勸導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論語子罕)與

支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支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同「舉」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離婁上)

向「與」虎謀皮

向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和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述而)

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

互鄉難「與」言(論語述而)

6 參與(ㄩˋ)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

6 參與(ㄩˋ)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

6 參與(ㄩˋ)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相關(ㄩˋ)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7

大概是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

大概是玉之言「蓋」有諷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大概是不隨俗靡者「蓋」鮮矣(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概是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實在是(表原因的連詞)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蓋雨傘

風則襲裘雨則御「蓋」(蘇軾教戰守策)

蓋雨傘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第二

冊歸有光項脊軒志)蓋

超越子房以「蓋」世之才(蘇軾留侯論)

超越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

發語詞「蓋」嘗試論之(蘇軾教戰守策)

發語詞「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盍何不(ㄏㄜˊ) 「蓋」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怎麼(ㄏㄜˊ) 技「蓋」至此乎(第六冊莊子庖丁解牛)

女子出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

女子出嫁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宿 男有分女有「歸」

女子返回娘家 吾妻「歸」寧(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返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返回 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蘇軾留侯論)

歸返回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公冶長)歸

趨向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離婁上)

聚攏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附 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稱許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贈送(ㄎㄨㄟˋ)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君子

有才德者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君子君王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君子 在位者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馬光訓儉示康)君子

對人敬稱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杜甫贈衛八處士)

老而無妻(ㄍㄨㄢ)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矛柄(ㄐㄧㄣ) 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矜憐(ㄐㄧㄣ)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矜憐(ㄐㄧㄣ)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愛惜崇尚(ㄐㄧㄣ)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李密陳情表)

莊重(ㄐㄧㄣ)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由因為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由用 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國學常識1相關成語

2禮記相關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8

原文 語譯

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如果能每天洗乾淨自己身心的汙垢那麼就應當天天清洗每日不間斷以保持身心的潔淨與清新

2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得到民眾擁戴便得到國家失去民眾擁戴便失去國家

3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君子的道譬如走遠路必定由近處開始又譬如登高地必定從低處開始

4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中庸)

國家將要興盛時一定有吉祥的預兆國家將要滅亡時一定有妖怪出現

5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中庸)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能做成事前沒準備就做不成

6 玉不琢不成器(學記) 玉石不經過雕刻加工就成不了器皿

7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學記)

即使有好菜不吃便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精深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奧妙所在

8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學習的時候只是個人鑽研而不知和同學互相交流這樣就會訊息貧乏學識淺陋

9 不食嗟來之食(檀弓下)不吃吆喝自己去吃的食物表示不接受別具用心或施捨性的幫助

10 苛政猛於虎( 檀弓下)苛刻的政令(殘害人民的程度)比老虎還凶猛

1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曲禮上)

傲慢的習氣不能滋長個人的私慾不能放縱求善的志向不能自滿享樂的行為不能過分(1敖傲慢2從縱)

12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行) 不將金玉當作寶貝而將忠信當作寶貝

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1 河清海晏 黃河水清大海無浪比喻天下太平

2 政通人和 政事通達百姓和樂形容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3 皇路清夷 指清平之世

4 堯天舜日 天下如堯舜當道時的清明比喻太平盛世

5 歌舞昇平 唱歌跳舞形容一片熱鬧的太平景象

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1 文恬武嬉 指文武官員只知安於逸樂嬉遊不務國事

2 日削月脧 形容百姓每日每月受到搜刮剝削耗損越來越大

3 率獸食人 帶領野獸吃人比喻虐政害民

4 餓莩遍野 莩通「殍」音ㄆㄧㄠˇ形容人民因飢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

1含蓼問疾 蓼ㄌ一ㄠˇ一種苦味的草本植物不顧辛苦慰問疾病比喻君主不辭

辛勞安撫軍民與百姓同甘共苦2 恫瘝在抱 ㄊㄨㄥ ㄍㄨㄢ疾苦對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形容愛民殷切

3 解民倒懸 比喻把人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孫 武

1 孫武又稱孫武子孫子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孫武具體生卒時間不可考孫武活動的時期大約與孔子相當或稍早

2 史記 孫子列傳說孫子以十三篇見吳王闔閭一般認為此時的「十三篇」孫子應非定本今本孫子十三篇當經過相當程度的修改不過今傳的十三篇孫子未必都是孫子本人親手寫定而應是戰國時代「孫子學派」記錄整理的總成果(先秦諸子書大抵如此)孫子在先秦兵書中理論色彩 為濃厚其深刻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傳世兵書孫子書在先秦兵書中的地位向來很高根據韓非子 五蠹與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早在戰國西漢時期它便是論兵者的典籍

3 曹操對兵書曾作過研究認為孫子遠超過其他兵書其孫子略解序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孫子是春秋 戰國時代軍事學的集大成著作但它對後世的影響卻並不限於軍事方面還涉及政治學管理學乃至人際關係等歷來都受到相當高的重視自曹操以降便有許多注家如李筌杜牧梅堯臣張預等 為通行的注本是十一家注孫子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 臨沂 銀山一號漢墓出土一批竹簡其中有吳孫子(即孫子兵法)與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的殘本吳孫子包括與今本孫子十三篇大致相同的內容與其他五篇佚文為孫子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地下資料

《孫子兵法》

1 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9

國文經典掃瞄 03

孫 武 VS 孫子兵法

要點 內容

全勝思想

1「謀攻」直譯就是用謀略攻敵換言之就是在戰略策略上戰勝敵人全篇主要論述「全勝」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和條件其核心是一個「全」字2所謂全勝的計謀就是本篇中所說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裡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中的「不戰」「非戰」都是指不與敵人直接交戰而不是放棄武裝反對戰爭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武對戰爭所希望達到的 高境界

政治戰略

1在政治戰略上他主張「全國為上」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實現的方法就是「伐謀」「伐交」2所謂「伐交」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外交鬥爭上戰勝敵人「伐謀」與「伐交」都是政治戰略上的鬥爭二者雖有區別但又是彼此聯繫的例如著名的晉楚 城濮之戰晉文公在戰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行動爭取齊秦參戰拆散楚國與曹國衛國的同盟乃至扣留楚使宛春激怒楚將子玉等都融匯了「伐謀」與「伐交」的鬥爭

軍事戰略在軍事戰略上孫武「全勝」內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表現在「伐兵」上的軍事戰略「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裡的四個「全」均用作動詞表使動意義意為使敵完整地屈服

2文學成就

3《孫子兵法》十三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0

君將關係與全勝條件

1 為了達到「全勝」的目的孫武不僅原則地提出了六種戰法而且還以明快的語言提出了必須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明君一是賢將

2 孫武又從戰爭指導上提出了爭取「全勝」的五個條件「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五條「知勝之道」孫武是從對敵我雙方進行偵察判斷的角度提出的所以他的結論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文學成就 內容

思想

1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2戰略權謀的 高原則爭全主動求勢三者融為一體核心是求勢3戰術思想出其不意靈活機動以石擊卵4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5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將領特質6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

特色

1中國現存 早的一部兵書也是第一部比較有系統的軍事論著2《孫子兵法》一書約六千多字它總結了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分析及論述了許多作戰原理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五事」「七計」等思想3軍事仁本主義是孫子兵法成為其中顯著的特色「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其「仁戰」觀的集中體現「仁」為貫穿孫子兵法的重要倫理主線為道德出發點和歸宿

影響

1《孫子》《吳子》《尉繚子》《司馬法》《六韜》《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頒之武學名曰『七書』」2宋人蘇洵「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孫)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明人茅元儀「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3日本不少古兵法其軍事思想都與《孫子》有密切關係以闡發《孫子》的戰略戰術為其主旨近代日本陸軍教官尾川敬二稱「孫子為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東方各種兵法說皆出自孫子」4美國當代戰略理論家約翰柯林斯評論「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helliphellip《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英國當代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進一步說《孫子兵法》「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

(始)計篇

1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實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2在戰爭實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實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3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作戰篇 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

謀攻篇1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2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形音義辨析1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1

(軍)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兵)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虛實篇

論述用兵作戰須採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1要使我方處於主動地位使敵方處於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2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3要集中自己的兵力並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眾敵寡

軍爭篇

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1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嚮導明白情況2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3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九變篇

1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2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點處理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

地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

九地篇論及戰略性地形研究戰略地形中各種作戰的要領及地形對士卒心理的影響並應採取之統御方法

火攻篇 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用間篇 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

字形 字 義 詞 例

危險不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危險不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bull為政)

幾乎將近

中原數十里人影「殆」絕(宋濂bull秦士錄)

幾乎將近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bull六國論)

幾乎將近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孔融bull論盛孝章書)殆

大概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bull梁惠王上)

大概 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文天祥bull正氣歌)

大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第二冊bull歸有光bull項脊軒志)

疲乏疲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bull養生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2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櫓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bull過江)櫓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禁得住承受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禁得住承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bull春望)

戰勝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bull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勝 美景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勝 美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盡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bull文選序)

盡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bull梁惠王下)

超越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bull憶江南)

超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bull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bull品藻)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bull劉鶚bull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bull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立刻突然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bull三國演義)

頓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頓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bull儒林外史bull范進中舉)頓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bull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bull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bull正氣歌)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擇健「卒」十人(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士兵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卒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卒

終 後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bull蘇軾bull赤壁賦)

終 後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bull留侯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bull教戰守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5: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

1 關於這場戰爭的記載《春秋》僅有「晉人秦人圍鄭」六個字而《左傳》以二百九十四字交代了來龍去脈

2 《左傳》與《戰國策》《世說新語》合稱為中國的三大說話寶典擅長記載外交辭令與戰爭本文正是 佳示範燭之武深知對秦穆公言利不如陳害因此說利只有一層說害卻用三層層層逼進終於使得秦穆公認清利弊得失斷然改弦易轍燭之武善於攻心不僅曉以利害還動之以情說辭中八次提到「君」句句為秦而謀不為己謀增強說辭的感染力燭之武以一系列不可否定的事實形成嚴密的邏輯力量才能使得秦穆公心悅誠服遊說成功

3

國學常識

1 左傳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

人物 性格分析

燭之武 bull 不滿未被重用邏輯分析力強有膽色富口才思辯能力高強佚之狐 bull 知人善任見識卓越鄭文公 bull 接納意見勇於認錯秦穆公 bull 接納勸說以國為重謹慎從事審慎圖之

晉文公 bull 顧全道義考慮全局處事冷靜

作 者 相傳春秋時魯國太史( 左丘明 )所撰名 稱 《春秋》三傳之一亦名( 左氏春秋 )( 春秋內傳 )( 春秋左氏傳 )根 據 孔子據( 魯史 )作( 春秋 )多所褒諱貶損左丘明論輯本事而為之傳內 容體 例

編年紀事體以( 魯史 )為中心旁及同時代諸國之事

時 間 起自魯隱公元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凡歷十二公二百五十五年注 疏 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其 他

1太史公曰「左丘失明厥有《國語》」2《左傳》多於《春秋》的部分被稱為「續傳」《春秋》經文未提《左傳》卻詳載

的事件被稱為「無經之傳」3一般人以《春秋》為編年史之祖劉知幾《史通》以《左傳》為編年史之祖《四庫

全書總目提要》則以《竹書紀年》為編年史之祖4後代文學家受其影響的包括司馬遷韓愈柳宗元方苞

價 值《左傳》廣泛採及各種古史舊聞公私記載斟酌取捨系統而詳明地記敘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事件是研究先秦時期中國古代社會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

文 學成 就

1敘事詳密曲折結構嚴謹2擅長描寫戰爭脈絡清晰3人物個性凸出形象鮮明4語言生動簡潔富有文采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春秋三傳比較

註晉范寧作〈穀梁傳序〉說「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所謂「豔」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敘鬼神預言禍福

3 先秦史書比較

4 轉品修辭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6

尚 書 左 傳 國 語 戰國策作 者 集體創作 左丘明 左丘明 作者不可考劉向編

異 稱 書書經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國策國事事語修書長書短長

體 例紀 事 本 末 體 之 濫 觴(今置經部)

編年體 國別體 國別體

內 容記堯以下至秦穆公間史事與政事

記「事」為主 記「言」為主記十二國事多戰國策士言

地 位早史書

散文之祖解釋春秋 國別史之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其說

注 解漢bull孔安國傳唐bull孔穎達正義

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三國吳bull韋昭注劉向定名戰國策東漢bull高誘注

左 傳 公羊傳 穀梁傳

作 者 左丘明公羊高口述玄孫公羊壽與胡母子都纂錄

戰國魯人穀梁赤

版 本 古文經 今文經 今文經

起 迄魯隱公元年至哀公27年計255年

魯隱公元年至哀公14年計242年(同於《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14年計242年(同於《春秋》)

內 容比 較

多史事少義例解釋《春秋經》的義例以《公羊傳》 為豐富兩經自西漢起並立流傳解經說法各有不同可互為參考《公羊傳》對《春秋》大義的正名分別善惡之解 為詳盡

解釋《春秋經》的義例以《公羊傳》 為豐富兩經自西漢起並立流傳解經說法各有不同可互為參考《公羊傳》對《春秋》大義的正名分別善惡之解 為詳盡

注 疏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漢bull何休注唐bull徐彥疏

晉bull范寧注唐bull楊士勛疏

鄭玄評 善於( 禮 ) 善於( 讖 ) 善於( 經 )

范寧評豔而富其失也( 巫 )

辯而裁其失也( 俗 )

清而婉其失也( 短 )

數詞轉品為動詞 1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名詞轉品為動詞1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2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3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5 史書體例

「四庫全書」將史書分為十五類在國文領域之中「編年體」「紀傳體」「雜史類的國別體」三類 為重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7

體例 書名 作 者 內 容 注 疏 地 位

編年體

春秋孔子據魯史刪削而成

以「魯史」為中心旁及他國歷史

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

為編年體之祖

編年體

左傳 左丘明以記《春秋》史事為主也略及義例

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劉知幾《史通》以之為編年體之祖又稱「春秋內傳」

編年體

竹書紀年 不詳起自夏代終於魏安釐王二十年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之為編年史之祖書至宋時亡佚今傳二卷乃後人偽作

編年體

資治通鑑

北 宋 司 馬 光主撰劉攽劉恕范祖禹助撰

上起三家分晉戰國之始下迄後周世宗五代之末294卷

有名的編年體史書是一部有意接續《左傳》的編年通史書名為宋神宗所賜

紀傳體︵正史︶

史記 西漢司馬遷

起自黃帝終於漢武帝130卷體例本 紀 世 家 表 書列傳

劉宋bull裴駰集解唐bull張守節正義唐bull司馬貞索隱(合稱三家注)

正史之祖通史之祖紀傳體之祖又名「太史公書」

紀傳體︵正史︶

漢書

東漢班固( 班 彪 班昭 馬 續 合撰)

起自漢高祖終於王莽100卷(體例本 紀 列 傳 表 志)

唐bull顏師古注清bull王先謙補注

斷 代 史 之 祖 漢 因 無 諸侯故體例中無「世家」

紀傳體︵正史︶

後漢書

南 朝 劉 宋 范曄 ( 志 由 劉 昭取司馬彪《續漢書》所補)

記東漢史事120卷( 體 例 本 紀 列傳志)

唐bull章懷太子李賢注清bull王先謙集解

原記東漢史事以劉珍《東觀 漢 記 》 著 與 《 史記》《漢書》並稱「三史」《後漢書》成書晚卻取代其地位

紀傳體︵正史︶

三國志 西晉陳壽記三國史事分魏蜀 吳 三 書 唯 獨〈魏書〉有紀

劉宋bull裴松之注(價值高於《三國志》原書)

劉知幾評為「曲陳曹美虛 說 劉 非 」 與 《 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四史」

國別體

國語 左丘明記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史事21卷

三國吳bull韋昭注國別史之祖與《左傳》並行又稱「春秋外傳」

國別體

戰國策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上起戰國下至楚漢之起分記東周西周 齊 秦 楚 趙 魏 韓 燕 宋衛中山十二國事33卷

東漢bull高誘注

又 稱 國 策 國 事 事語短長長書修書司 馬 遷 《 史 記 》 多 採 其說劉向為之定名傳至北宋只存11篇曾鞏訪之士大夫家將之校正補全

國別體

東觀漢記 漢bull劉珍 記東漢史事24卷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後為《後漢書》取代

6 書名別稱彙整

7 形音義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8

書  名 別            稱

左  傳 左氏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春秋左氏傳

戰 國 策 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

禮  記 小戴禮記

詩  經 詩三百毛詩三百篇

莊  子 南華經

老  子 道德經

呂氏春秋 呂覽

史  記 太史公書太史公記

說文解字 說文

文心雕龍 文心

世說新語 世說新書世說

昭明文選 文選

五代史記 新五代史

聊齋志異 聊齋

紅 樓 夢 石頭記風月寶鑑情僧錄金玉緣金陵十二金釵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亡

滅亡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1 亡

滅亡 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1 亡外出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論語bull陽貨)

1 亡喪失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蘇洵bull六國論)1 亡喪失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賈誼bull過秦論)1 亡

逃亡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史記鴻門宴)

1 亡

忘(ㄨㄤˋ) 忠志之士「亡」身於外者(諸葛亮bull出師表)

1 亡

無(ㄨˊ)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論語bull子張)

2 薄

減損 鄰之厚君之「薄」也

2 薄

迫近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李密bull陳情表)

2 薄

迫近「薄」暮冥冥虎嘯猿啼(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2 薄淺薄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李密bull陳情表)

2 薄不厚的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bull小雅)2 薄不厚的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2 薄

鄙視看輕 不宜妄自菲「薄」(諸葛亮bull出師表)

2 薄

刻薄的 鄙夫敦「薄」夫寬(孟子bull萬章下)

2 薄

輕微的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bull衛靈公)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9

  字形 字  義 詞       例

3 封

開闢疆土動詞 既東「封」鄭

3 封

疆界名詞 又欲肆其西「封」

3 封

分封土地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蘇洵bull六國論)

3 封

封閉密閉籍吏民「封」府庫(史記鴻門宴)

3 封

封閉密閉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白居易bull買花)

3 封限制 固步自「封」

3 封 量詞計算包裹或裝上封套物件的單位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高適bull送李少府貶瞿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3 封

帝王以土地爵位名號授給王族或有功的人

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史記bull魏公子列傳)

3 封

聚土築墳 「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禮記bull樂記)

3 封

天子築壇祭天 「封」於泰山禪於梁父封禪之王七十二家(管子bull地數)

4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 微

無 「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論語bull憲問)

4 微

無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4 微

暗中悄悄地 「微」行入古寺(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4 微

衰微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顧炎武bull廉恥)

4 微卑微卑下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李密bull陳情表)4 微卑微卑下 人「微」言輕

4 微卑微卑下

出身「微」賤

4 微

細微細小 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方孝孺bull指喻)

4 微

隱約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蘇軾bull留侯論)

4 微

精妙幽深 《春秋》之「微」言大義

4 微

輕微 動刀甚「微」謋然已解(莊子庖丁解牛)

5 厭

滿足夫晉何「厭」之有

5 厭

滿足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無「厭」(蘇洵bull六國論)

5 厭 疲困 為之不「厭」誨人不倦(論語bull述而)5 厭

厭惡嫌棄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論語bull憲問)

5 厭

厭惡嫌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曹操bull短歌行)

6 闕

損害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6 闕

擱置一旁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bull子路)

6 闕

欠缺 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連橫bull臺灣通史序)

6 闕

缺點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諸葛亮bull出師表)

6 闕通「掘」挖(ㄐㄩㄝˊ) 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6 闕

古代宮門外兩邊供瞭望的樓臺中有通道(ㄑㄩㄝˋ)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白居易bull長恨歌)

6 闕

泛指帝王居住的地方(ㄑㄩㄝˋ) 身在江海之中心居乎魏「闕」之下(莊子bull讓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0

  字形 字  義 詞       例

7 辭

推辭「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7 辭

推辭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7 辭

說辭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宋史)

7 辭說明 無傷也請「辭」於軍(柳宗元bull段太尉逸事狀)

7 辭言辭 吉人之「辭」寡絕妙好「辭」(世說新語)

7 辭

辭別

「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7 辭

辭別 入不言兮出不「辭」(屈原bull少司命)

7 辭

辭別停數日「辭」去(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

8 與

親附名詞 失其所「與」不知

8 與

親附動詞 「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bull六國論)

8 與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bull西銘)

8 與

等待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bull陽貨)

8 與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bull顏淵)

8 與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bull子路)

8 與

讚許吾「與」點也(論語bull先進)

8 與

讚許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bull述而)

8 與

讚許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8 與

交往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bull子路)

8 與

幫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

8 與

幫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孟子bull公孫丑上)

8 與

同「舉」 選賢「與」能

8 與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bull離婁上)

8 與 向 「與」虎謀皮8 與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論語bull衛靈公)

8 與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bull里仁)

8 與

和 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bull述而)

8 與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bull述而)

8 與

互鄉難「與」言(論語bull述而)

8 與

參加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禮記大同與小康)

8 與

參與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bull微子)

8 與

參與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8 與

參與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bull泰伯)

8 與

通「歟」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bull公冶長)

8 與

通「歟」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bull子罕)

8 與

通「歟」從我者其由「與」(論語bull公冶長)

8 與

通「歟」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bull憲問)

8 一詞多義

(一)執事

(二)行李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1

  字形 字  義 詞       例

9 舍

停止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bull勸學)

9 舍

停止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bull子罕)

9 舍

三十里長度單位 南北百里東西一「舍」(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9 舍

房屋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

9 舍

房屋 漁父樵夫之「舍」皆可指數(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9 舍

房屋

流水周於「舍」下(白居易bull與元微之書)

9 舍

築舍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王安石bull遊褒禪山記)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便「舍」船從口入(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bull季氏)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bull雍也)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論語bull子路)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舍」生取義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bull告子上)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操則存「舍」則亡(孟子bull告子上)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孟子bull告子上)

形 義 例

執事

用作對對方的敬稱 敢以煩執事

執事

指官員有職守的人 書盤庚下「嗚呼邦伯(指諸侯之長)師長(指三公六卿)百執事之人(泛指大夫)尚皆隱哉(謂上述諸人還有什麼隱痛在心)」執事

從事工作主管其事 論語 子路「居處恭執事敬」執事

儀仗 儒林外史第一回「次早傳齊轎夫也不用全副執事只帶八個紅黑帽夜役軍牢(官府服役的衛兵)」

形 義 例

行李

使者 北史 賀蘭祥傳「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行李

出使 明史 劉宗周傳「貴州巡按蘇琰以行李被訐於監司(負有監察之責的官吏)」

行李 行旅亦指行旅的人 唐 杜甫 贈蘇四徯詩「別離已五年尚在行李中」行李出行所帶的東西 唐 元稹 敘詩寄樂天書「有詩八百餘首色類(類別)相從共成

十體只二十卷自笑冗亂亦不復置之於行李」

行李

唐時稱官府導從人員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乃偽作陳僕射行李云山東盜起車駕必謀幸蜀先以陳公走馬赴任」

9 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2

偏旁 字 音 詞   例 意      義

ㄗㄨˇ

簪組 古代官吏的冠飾比喻做官

ㄗㄨˇ

折衝樽俎 在杯酒宴會間運用外交手段取勝敵人

ㄗㄨˇ越俎代庖 比喻踰越自己的職分而代人做事

ㄗㄨˇ 數典忘祖 比喻忘本

ㄗㄨˇ

艱難險阻 比喻遭受的艱險困難

ㄗㄨˇ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比喻自己受制於人處於任人擺弄的境況

ㄗㄨˇ

詛咒 用惡毒的言語詛罵或祈求鬼神降禍他人

且ㄐㄩ

狙擊 埋伏在暗地裡而伺機突擊

且ㄐㄩ

雎鳩 一種水鳥且

ㄐㄩ菹醢〔ㄏㄞˇ〕 古時一種殘酷的刑罰將人殺死後剁成肉醬且

ㄐㄩ決癰〔ㄩㄥ〕潰疽 瘡癰潰破比喻事情的癥結得到解決

且ㄐㄩ

趑〔ㄗ〕趄不前 想要往前卻又猶豫不進

且ㄐㄩ

補苴罅〔ㄒㄧㄚˋ〕漏 指補好裂縫堵住漏洞比喻彌補事物的缺失

ㄐㄩˇ齟齬〔ㄩˇ〕 牙齒上下不整齊比喻彼此不合

ㄐㄩˇ 沮喪 失望灰心

ㄐㄩˇ含英咀華 品味文章的要旨咀嚼辭藻的華美

ㄘㄨ 粗衣糲〔ㄌㄧˋ〕食 粗糙的衣服和低劣的食物形容生活清苦

ㄘㄨˊ徂謝 死亡

ㄘㄨˊ崩殂 天子死亡

ㄅㄧˋ

弊車羸〔ㄌㄟˊ〕馬 破車劣馬形容生活儉樸

ㄅㄧˋ卑禮厚幣

態度謙卑贈禮豐富指招聘賢人的禮物厚重與態度殷切後亦用於形容請教他人的態度

ㄅㄧˋ浮雲蔽日 浮雲蒙蔽白日比喻奸邪蒙蔽君主忠良之士不得申其才

ㄅㄧˋ

敝帚自珍 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的仍然非常珍視

ㄅㄧˋ

束手待斃 把手綁起來等待死亡比喻危難時不想辦法解決坐等敗亡敝

ㄅㄧㄝ憋氣 將氣憋住不使它呼出

ㄅㄧㄝ甕中之鱉 困在甕中的鱉比喻在掌握之中無法逃脫的人或物

ㄅㄧㄝˋ 彆扭 意見不合而吵鬧或賭氣或作尷尬難為情

ㄅㄧㄝˊ 蹩腳 差勁不高明

ㄆㄧㄝ驚鴻一瞥 比喻美人或美好的事物短暫出現

ㄆㄧㄝ撇下 棄置不顧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0 左傳名句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bull隱公元年) 〔釋義〕不義的事情做多了必然自取滅亡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bull莊公十年)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戰士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擊 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沒有了說明做什麼事都要鼓足勇氣一口氣將它做完3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有一次已經是很過分的事了難道還能再來一次嗎(其同「豈」)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輔和車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事物之間互相依存 密不可分的關係輔臉頰車牙床5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bull僖公十四年) 〔釋義〕毛本來就是長在皮上的現在皮不存在了毛將依附在哪裡呢比喻任何事物只要 失去基礎就無法存在6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左傳bull僖公二十年) 〔釋義〕根據自己力量的大小去行動過錯就會減少成敗的關鍵主要是由自身的因素決定的 而不是取決於他人7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bull宣公二年) 〔釋義〕有過錯能改正這是 大的善事8太上有立徳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傳bull襄公二十四年) 〔釋義〕 高的是樹立德業其次是建立功績再其次是著書立說此三者是古人心目中永垂不 朽的事業9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bull襄公二十五年) 〔釋義〕語言如果沒有文采它所表達的思想就不會廣為流傳10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左傳bull襄公二十六年) 〔釋義〕雖然楚國有人才其實好多都被晉國任用了說明晉國善於重用人才「楚材晉用」 典出於此11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bull襄公三十一年) 〔釋義〕老百姓所讚許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堅持執行老百姓所厭惡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 加以改正12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左傳bull昭公二十年) 〔釋義〕烈火熊熊百姓望而生畏不敢近前所以很少有人死在那裡相反水的外表柔順 百姓喜歡在水中遊玩戲耍結果好多人都淹死在裡面比喻治理國家一定要從嚴要 求(懦弱軟弱無能這裡借指水勢平穩狎戲弄)13困獸猶鬥況人乎(左傳bull定公十五年) 〔釋義〕被圍困的野獸還要作 後的掙扎更何況人呢比喻瀕於失敗的人雖然走投無路也 要頑強抵抗14三折肱知為良醫(左傳bull定公十三年) 〔釋義〕多次折斷胳膊的人知道怎樣做一個好醫生說明知識來源於實際經驗(肱胳膊)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3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禮記

1 禮記禮記為儒家禮治教育與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除了能提供研究

先秦政教禮俗的豐富資料具有學術思想史上的價值還是現代人的必

讀經典可以用來思索如何以禮來維繫國家社會或是作為個人行為規

範與人生的指引

2 禮記介紹

3 三禮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4

國文經典掃瞄 02

禮 記 VS 大同與小康

作者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

創作源始

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

正名 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

篇章 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

內容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注疏 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

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

周 禮 原名《周官》是理想中的官制為中國最早一部職官治事的政典後〈冬

官〉亡佚以(4 考工記 )代替為古文經

禮 記 解釋禮儀程序之緣由本附於儀禮之後為今文經

儀 禮 記載周秦時許多禮儀的程序在漢只稱作「禮」為今文經

書名 作 者 篇 數 內 容 性 質 注 釋 別 稱

周禮 相傳周公所作

1今文六篇四十二卷2古文七篇

計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記載政治制度其中〈冬官〉已佚以〈考工記〉代之

記載古代理想官制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周官」

儀禮古文家周公今文家孔子

1古文佚2今文十七篇五十卷

記存古代禮儀規範記載周代貴族各種禮儀細節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禮」

禮記

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戴聖編)

今文四十九篇六篇專論另大別為十類

哲理政治禮樂器物生活儀節

《儀禮》的補充資料或闡述發揮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漢稱「記」

《大同與小康》

1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5

其他

1在漢代〈禮記〉本不是經而是附在《儀禮》後面的補充資料2〈大學〉〈中庸〉乃是《禮記》中二篇3中國 早一部職官政典是(1 周禮 )4漢代立五經博士其「禮」指(2 儀禮 )5孔穎達注五經其「禮」指(3 禮記 )

主旨 本文為論說文乃孔子論述自己的政治理想

筆法 1深刻刻劃了(孔子)的形象2以(對比)(排比)呈現大同與小康之治3筆法(精簡)加強文勢如「以正君臣helliphellip以功為己」句中「以」字都是介詞其下省略賓語「之」(指「禮義」)以此筆法可見其精鍊處亦顯現出文勢  

段落 1首段以(孔子)之嘆為起始為文章背景定調    文章一開始敘述引發孔子言論的原因因見魯國蜡祭之禮徒具儀式而不完備因此心有所感而生嘆息言偃問「君子何嘆」「君子」一詞正寫出孔子在弟子心目中人格的偉大而也藉著言偃這問句引出孔子的回答2次段論述大同之治擘畫儒家政治理想    為孔子敘述古書所載五帝及三代政治的狀況實際上是孔子假借五帝三代以立言論述一己的政治理想mdash大同與小康之治而以「大同之治」為其 高理想1 終目標為「天下為公」2 在政治層面用人必須「選賢與能」處世必須「講信修睦」包括個人與國家都

應講求信用敦修和睦始能形成以下的社會狀況3 社會層面必須由己擴及於人故「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在制度上必須

使老年人各得安享天年壯年人各能貢獻才力兒童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在社會福利上必須使弱勢族群都得到照顧供養並以「男有分女有歸」二句作為大同社會的終極現象

4 經濟層面利益共享全國的財富平均分配達到均富的目的人人都要為社會貢獻勞力也就是要達到均勞的目的以上所敘都是大同政治的情

5 結果人人都以竭誠相待所以「謀閉而不興」人人均富無貧富懸殊人人均勞無勞逸不均的現象自然「盜竊亂賊而不作」無詐謀無盜賊故無需關閉外戶防備

3論述小康之治以對比大同之治政治層面以天下為私產以父子相傳兄終弟及與傳賢的大同政治正好相反為了鞏固本身的權位私利必須「城郭溝池以為固」以防外力入侵必須以禮義規範確定君臣名分以防國內人民叛亂社會層面「各親其親各子其子」這種私心必須以禮義加以規範才能建立起倫理制度使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此外又尊崇勇力智謀把功績歸個人所有在經濟層面則「貨力為己」因此也必須借助禮制法規才不致於互相爭奪由上可知小康之治的結果以「私」為出發點而以「禮義」為依歸如果禮義不足以維繫時即易產生「謀作兵起」的禍害因此禮是維繫小康之治的主要力量實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謹於禮」如不能遵禮而行有越軌的行為雖有權勢亦必受人斥逐因為人皆知其為禍根罪首 後以「是謂小康」結束上文

2大同與小康

形音義辯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6

分類 時間 治道 政治制度 社會制度 經濟制度 成效 其他

大同之治

五帝時期

以仁為治

1君位天下為公2諸侯選賢與能3外交講信修睦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貨不必藏於己力不必為己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

以公出發

小康之治

三代時期

以禮義為紀

1君位天下為家2諸侯大人世及

以為禮3外交城郭溝池

以為固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功為己

謀用是作兵由此起

以私為出發以仁義為依歸

歟(ㄩˊ)

歸「與」歸「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

歟(ㄩˊ)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

親善親附失其所「與」不知(第三冊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親善親附「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六國論)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

等待 日月逝焉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

贊同吾「與」點(論語先進)

贊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稱許 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與陳伯之書)

教育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子路)

與 勸導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論語子罕)與

支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支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同「舉」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離婁上)

向「與」虎謀皮

向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和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述而)

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

互鄉難「與」言(論語述而)

6 參與(ㄩˋ)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

6 參與(ㄩˋ)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

6 參與(ㄩˋ)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相關(ㄩˋ)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7

大概是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

大概是玉之言「蓋」有諷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大概是不隨俗靡者「蓋」鮮矣(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概是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實在是(表原因的連詞)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蓋雨傘

風則襲裘雨則御「蓋」(蘇軾教戰守策)

蓋雨傘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第二

冊歸有光項脊軒志)蓋

超越子房以「蓋」世之才(蘇軾留侯論)

超越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

發語詞「蓋」嘗試論之(蘇軾教戰守策)

發語詞「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盍何不(ㄏㄜˊ) 「蓋」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怎麼(ㄏㄜˊ) 技「蓋」至此乎(第六冊莊子庖丁解牛)

女子出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

女子出嫁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宿 男有分女有「歸」

女子返回娘家 吾妻「歸」寧(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返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返回 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蘇軾留侯論)

歸返回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公冶長)歸

趨向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離婁上)

聚攏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附 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稱許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贈送(ㄎㄨㄟˋ)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君子

有才德者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君子君王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君子 在位者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馬光訓儉示康)君子

對人敬稱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杜甫贈衛八處士)

老而無妻(ㄍㄨㄢ)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矛柄(ㄐㄧㄣ) 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矜憐(ㄐㄧㄣ)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矜憐(ㄐㄧㄣ)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愛惜崇尚(ㄐㄧㄣ)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李密陳情表)

莊重(ㄐㄧㄣ)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由因為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由用 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國學常識1相關成語

2禮記相關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8

原文 語譯

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如果能每天洗乾淨自己身心的汙垢那麼就應當天天清洗每日不間斷以保持身心的潔淨與清新

2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得到民眾擁戴便得到國家失去民眾擁戴便失去國家

3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君子的道譬如走遠路必定由近處開始又譬如登高地必定從低處開始

4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中庸)

國家將要興盛時一定有吉祥的預兆國家將要滅亡時一定有妖怪出現

5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中庸)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能做成事前沒準備就做不成

6 玉不琢不成器(學記) 玉石不經過雕刻加工就成不了器皿

7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學記)

即使有好菜不吃便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精深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奧妙所在

8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學習的時候只是個人鑽研而不知和同學互相交流這樣就會訊息貧乏學識淺陋

9 不食嗟來之食(檀弓下)不吃吆喝自己去吃的食物表示不接受別具用心或施捨性的幫助

10 苛政猛於虎( 檀弓下)苛刻的政令(殘害人民的程度)比老虎還凶猛

1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曲禮上)

傲慢的習氣不能滋長個人的私慾不能放縱求善的志向不能自滿享樂的行為不能過分(1敖傲慢2從縱)

12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行) 不將金玉當作寶貝而將忠信當作寶貝

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1 河清海晏 黃河水清大海無浪比喻天下太平

2 政通人和 政事通達百姓和樂形容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3 皇路清夷 指清平之世

4 堯天舜日 天下如堯舜當道時的清明比喻太平盛世

5 歌舞昇平 唱歌跳舞形容一片熱鬧的太平景象

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1 文恬武嬉 指文武官員只知安於逸樂嬉遊不務國事

2 日削月脧 形容百姓每日每月受到搜刮剝削耗損越來越大

3 率獸食人 帶領野獸吃人比喻虐政害民

4 餓莩遍野 莩通「殍」音ㄆㄧㄠˇ形容人民因飢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

1含蓼問疾 蓼ㄌ一ㄠˇ一種苦味的草本植物不顧辛苦慰問疾病比喻君主不辭

辛勞安撫軍民與百姓同甘共苦2 恫瘝在抱 ㄊㄨㄥ ㄍㄨㄢ疾苦對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形容愛民殷切

3 解民倒懸 比喻把人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孫 武

1 孫武又稱孫武子孫子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孫武具體生卒時間不可考孫武活動的時期大約與孔子相當或稍早

2 史記 孫子列傳說孫子以十三篇見吳王闔閭一般認為此時的「十三篇」孫子應非定本今本孫子十三篇當經過相當程度的修改不過今傳的十三篇孫子未必都是孫子本人親手寫定而應是戰國時代「孫子學派」記錄整理的總成果(先秦諸子書大抵如此)孫子在先秦兵書中理論色彩 為濃厚其深刻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傳世兵書孫子書在先秦兵書中的地位向來很高根據韓非子 五蠹與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早在戰國西漢時期它便是論兵者的典籍

3 曹操對兵書曾作過研究認為孫子遠超過其他兵書其孫子略解序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孫子是春秋 戰國時代軍事學的集大成著作但它對後世的影響卻並不限於軍事方面還涉及政治學管理學乃至人際關係等歷來都受到相當高的重視自曹操以降便有許多注家如李筌杜牧梅堯臣張預等 為通行的注本是十一家注孫子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 臨沂 銀山一號漢墓出土一批竹簡其中有吳孫子(即孫子兵法)與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的殘本吳孫子包括與今本孫子十三篇大致相同的內容與其他五篇佚文為孫子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地下資料

《孫子兵法》

1 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9

國文經典掃瞄 03

孫 武 VS 孫子兵法

要點 內容

全勝思想

1「謀攻」直譯就是用謀略攻敵換言之就是在戰略策略上戰勝敵人全篇主要論述「全勝」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和條件其核心是一個「全」字2所謂全勝的計謀就是本篇中所說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裡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中的「不戰」「非戰」都是指不與敵人直接交戰而不是放棄武裝反對戰爭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武對戰爭所希望達到的 高境界

政治戰略

1在政治戰略上他主張「全國為上」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實現的方法就是「伐謀」「伐交」2所謂「伐交」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外交鬥爭上戰勝敵人「伐謀」與「伐交」都是政治戰略上的鬥爭二者雖有區別但又是彼此聯繫的例如著名的晉楚 城濮之戰晉文公在戰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行動爭取齊秦參戰拆散楚國與曹國衛國的同盟乃至扣留楚使宛春激怒楚將子玉等都融匯了「伐謀」與「伐交」的鬥爭

軍事戰略在軍事戰略上孫武「全勝」內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表現在「伐兵」上的軍事戰略「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裡的四個「全」均用作動詞表使動意義意為使敵完整地屈服

2文學成就

3《孫子兵法》十三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0

君將關係與全勝條件

1 為了達到「全勝」的目的孫武不僅原則地提出了六種戰法而且還以明快的語言提出了必須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明君一是賢將

2 孫武又從戰爭指導上提出了爭取「全勝」的五個條件「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五條「知勝之道」孫武是從對敵我雙方進行偵察判斷的角度提出的所以他的結論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文學成就 內容

思想

1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2戰略權謀的 高原則爭全主動求勢三者融為一體核心是求勢3戰術思想出其不意靈活機動以石擊卵4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5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將領特質6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

特色

1中國現存 早的一部兵書也是第一部比較有系統的軍事論著2《孫子兵法》一書約六千多字它總結了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分析及論述了許多作戰原理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五事」「七計」等思想3軍事仁本主義是孫子兵法成為其中顯著的特色「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其「仁戰」觀的集中體現「仁」為貫穿孫子兵法的重要倫理主線為道德出發點和歸宿

影響

1《孫子》《吳子》《尉繚子》《司馬法》《六韜》《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頒之武學名曰『七書』」2宋人蘇洵「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孫)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明人茅元儀「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3日本不少古兵法其軍事思想都與《孫子》有密切關係以闡發《孫子》的戰略戰術為其主旨近代日本陸軍教官尾川敬二稱「孫子為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東方各種兵法說皆出自孫子」4美國當代戰略理論家約翰柯林斯評論「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helliphellip《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英國當代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進一步說《孫子兵法》「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

(始)計篇

1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實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2在戰爭實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實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3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作戰篇 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

謀攻篇1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2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形音義辨析1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1

(軍)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兵)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虛實篇

論述用兵作戰須採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1要使我方處於主動地位使敵方處於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2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3要集中自己的兵力並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眾敵寡

軍爭篇

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1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嚮導明白情況2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3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九變篇

1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2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點處理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

地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

九地篇論及戰略性地形研究戰略地形中各種作戰的要領及地形對士卒心理的影響並應採取之統御方法

火攻篇 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用間篇 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

字形 字 義 詞 例

危險不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危險不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bull為政)

幾乎將近

中原數十里人影「殆」絕(宋濂bull秦士錄)

幾乎將近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bull六國論)

幾乎將近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孔融bull論盛孝章書)殆

大概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bull梁惠王上)

大概 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文天祥bull正氣歌)

大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第二冊bull歸有光bull項脊軒志)

疲乏疲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bull養生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2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櫓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bull過江)櫓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禁得住承受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禁得住承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bull春望)

戰勝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bull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勝 美景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勝 美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盡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bull文選序)

盡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bull梁惠王下)

超越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bull憶江南)

超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bull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bull品藻)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bull劉鶚bull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bull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立刻突然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bull三國演義)

頓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頓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bull儒林外史bull范進中舉)頓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bull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bull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bull正氣歌)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擇健「卒」十人(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士兵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卒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卒

終 後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bull蘇軾bull赤壁賦)

終 後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bull留侯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bull教戰守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6: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2 春秋三傳比較

註晉范寧作〈穀梁傳序〉說「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所謂「豔」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敘鬼神預言禍福

3 先秦史書比較

4 轉品修辭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6

尚 書 左 傳 國 語 戰國策作 者 集體創作 左丘明 左丘明 作者不可考劉向編

異 稱 書書經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國策國事事語修書長書短長

體 例紀 事 本 末 體 之 濫 觴(今置經部)

編年體 國別體 國別體

內 容記堯以下至秦穆公間史事與政事

記「事」為主 記「言」為主記十二國事多戰國策士言

地 位早史書

散文之祖解釋春秋 國別史之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其說

注 解漢bull孔安國傳唐bull孔穎達正義

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三國吳bull韋昭注劉向定名戰國策東漢bull高誘注

左 傳 公羊傳 穀梁傳

作 者 左丘明公羊高口述玄孫公羊壽與胡母子都纂錄

戰國魯人穀梁赤

版 本 古文經 今文經 今文經

起 迄魯隱公元年至哀公27年計255年

魯隱公元年至哀公14年計242年(同於《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14年計242年(同於《春秋》)

內 容比 較

多史事少義例解釋《春秋經》的義例以《公羊傳》 為豐富兩經自西漢起並立流傳解經說法各有不同可互為參考《公羊傳》對《春秋》大義的正名分別善惡之解 為詳盡

解釋《春秋經》的義例以《公羊傳》 為豐富兩經自西漢起並立流傳解經說法各有不同可互為參考《公羊傳》對《春秋》大義的正名分別善惡之解 為詳盡

注 疏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漢bull何休注唐bull徐彥疏

晉bull范寧注唐bull楊士勛疏

鄭玄評 善於( 禮 ) 善於( 讖 ) 善於( 經 )

范寧評豔而富其失也( 巫 )

辯而裁其失也( 俗 )

清而婉其失也( 短 )

數詞轉品為動詞 1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名詞轉品為動詞1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2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3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5 史書體例

「四庫全書」將史書分為十五類在國文領域之中「編年體」「紀傳體」「雜史類的國別體」三類 為重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7

體例 書名 作 者 內 容 注 疏 地 位

編年體

春秋孔子據魯史刪削而成

以「魯史」為中心旁及他國歷史

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

為編年體之祖

編年體

左傳 左丘明以記《春秋》史事為主也略及義例

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劉知幾《史通》以之為編年體之祖又稱「春秋內傳」

編年體

竹書紀年 不詳起自夏代終於魏安釐王二十年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之為編年史之祖書至宋時亡佚今傳二卷乃後人偽作

編年體

資治通鑑

北 宋 司 馬 光主撰劉攽劉恕范祖禹助撰

上起三家分晉戰國之始下迄後周世宗五代之末294卷

有名的編年體史書是一部有意接續《左傳》的編年通史書名為宋神宗所賜

紀傳體︵正史︶

史記 西漢司馬遷

起自黃帝終於漢武帝130卷體例本 紀 世 家 表 書列傳

劉宋bull裴駰集解唐bull張守節正義唐bull司馬貞索隱(合稱三家注)

正史之祖通史之祖紀傳體之祖又名「太史公書」

紀傳體︵正史︶

漢書

東漢班固( 班 彪 班昭 馬 續 合撰)

起自漢高祖終於王莽100卷(體例本 紀 列 傳 表 志)

唐bull顏師古注清bull王先謙補注

斷 代 史 之 祖 漢 因 無 諸侯故體例中無「世家」

紀傳體︵正史︶

後漢書

南 朝 劉 宋 范曄 ( 志 由 劉 昭取司馬彪《續漢書》所補)

記東漢史事120卷( 體 例 本 紀 列傳志)

唐bull章懷太子李賢注清bull王先謙集解

原記東漢史事以劉珍《東觀 漢 記 》 著 與 《 史記》《漢書》並稱「三史」《後漢書》成書晚卻取代其地位

紀傳體︵正史︶

三國志 西晉陳壽記三國史事分魏蜀 吳 三 書 唯 獨〈魏書〉有紀

劉宋bull裴松之注(價值高於《三國志》原書)

劉知幾評為「曲陳曹美虛 說 劉 非 」 與 《 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四史」

國別體

國語 左丘明記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史事21卷

三國吳bull韋昭注國別史之祖與《左傳》並行又稱「春秋外傳」

國別體

戰國策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上起戰國下至楚漢之起分記東周西周 齊 秦 楚 趙 魏 韓 燕 宋衛中山十二國事33卷

東漢bull高誘注

又 稱 國 策 國 事 事語短長長書修書司 馬 遷 《 史 記 》 多 採 其說劉向為之定名傳至北宋只存11篇曾鞏訪之士大夫家將之校正補全

國別體

東觀漢記 漢bull劉珍 記東漢史事24卷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後為《後漢書》取代

6 書名別稱彙整

7 形音義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8

書  名 別            稱

左  傳 左氏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春秋左氏傳

戰 國 策 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

禮  記 小戴禮記

詩  經 詩三百毛詩三百篇

莊  子 南華經

老  子 道德經

呂氏春秋 呂覽

史  記 太史公書太史公記

說文解字 說文

文心雕龍 文心

世說新語 世說新書世說

昭明文選 文選

五代史記 新五代史

聊齋志異 聊齋

紅 樓 夢 石頭記風月寶鑑情僧錄金玉緣金陵十二金釵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亡

滅亡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1 亡

滅亡 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1 亡外出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論語bull陽貨)

1 亡喪失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蘇洵bull六國論)1 亡喪失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賈誼bull過秦論)1 亡

逃亡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史記鴻門宴)

1 亡

忘(ㄨㄤˋ) 忠志之士「亡」身於外者(諸葛亮bull出師表)

1 亡

無(ㄨˊ)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論語bull子張)

2 薄

減損 鄰之厚君之「薄」也

2 薄

迫近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李密bull陳情表)

2 薄

迫近「薄」暮冥冥虎嘯猿啼(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2 薄淺薄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李密bull陳情表)

2 薄不厚的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bull小雅)2 薄不厚的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2 薄

鄙視看輕 不宜妄自菲「薄」(諸葛亮bull出師表)

2 薄

刻薄的 鄙夫敦「薄」夫寬(孟子bull萬章下)

2 薄

輕微的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bull衛靈公)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9

  字形 字  義 詞       例

3 封

開闢疆土動詞 既東「封」鄭

3 封

疆界名詞 又欲肆其西「封」

3 封

分封土地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蘇洵bull六國論)

3 封

封閉密閉籍吏民「封」府庫(史記鴻門宴)

3 封

封閉密閉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白居易bull買花)

3 封限制 固步自「封」

3 封 量詞計算包裹或裝上封套物件的單位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高適bull送李少府貶瞿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3 封

帝王以土地爵位名號授給王族或有功的人

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史記bull魏公子列傳)

3 封

聚土築墳 「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禮記bull樂記)

3 封

天子築壇祭天 「封」於泰山禪於梁父封禪之王七十二家(管子bull地數)

4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 微

無 「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論語bull憲問)

4 微

無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4 微

暗中悄悄地 「微」行入古寺(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4 微

衰微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顧炎武bull廉恥)

4 微卑微卑下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李密bull陳情表)4 微卑微卑下 人「微」言輕

4 微卑微卑下

出身「微」賤

4 微

細微細小 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方孝孺bull指喻)

4 微

隱約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蘇軾bull留侯論)

4 微

精妙幽深 《春秋》之「微」言大義

4 微

輕微 動刀甚「微」謋然已解(莊子庖丁解牛)

5 厭

滿足夫晉何「厭」之有

5 厭

滿足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無「厭」(蘇洵bull六國論)

5 厭 疲困 為之不「厭」誨人不倦(論語bull述而)5 厭

厭惡嫌棄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論語bull憲問)

5 厭

厭惡嫌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曹操bull短歌行)

6 闕

損害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6 闕

擱置一旁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bull子路)

6 闕

欠缺 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連橫bull臺灣通史序)

6 闕

缺點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諸葛亮bull出師表)

6 闕通「掘」挖(ㄐㄩㄝˊ) 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6 闕

古代宮門外兩邊供瞭望的樓臺中有通道(ㄑㄩㄝˋ)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白居易bull長恨歌)

6 闕

泛指帝王居住的地方(ㄑㄩㄝˋ) 身在江海之中心居乎魏「闕」之下(莊子bull讓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0

  字形 字  義 詞       例

7 辭

推辭「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7 辭

推辭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7 辭

說辭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宋史)

7 辭說明 無傷也請「辭」於軍(柳宗元bull段太尉逸事狀)

7 辭言辭 吉人之「辭」寡絕妙好「辭」(世說新語)

7 辭

辭別

「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7 辭

辭別 入不言兮出不「辭」(屈原bull少司命)

7 辭

辭別停數日「辭」去(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

8 與

親附名詞 失其所「與」不知

8 與

親附動詞 「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bull六國論)

8 與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bull西銘)

8 與

等待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bull陽貨)

8 與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bull顏淵)

8 與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bull子路)

8 與

讚許吾「與」點也(論語bull先進)

8 與

讚許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bull述而)

8 與

讚許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8 與

交往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bull子路)

8 與

幫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

8 與

幫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孟子bull公孫丑上)

8 與

同「舉」 選賢「與」能

8 與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bull離婁上)

8 與 向 「與」虎謀皮8 與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論語bull衛靈公)

8 與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bull里仁)

8 與

和 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bull述而)

8 與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bull述而)

8 與

互鄉難「與」言(論語bull述而)

8 與

參加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禮記大同與小康)

8 與

參與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bull微子)

8 與

參與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8 與

參與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bull泰伯)

8 與

通「歟」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bull公冶長)

8 與

通「歟」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bull子罕)

8 與

通「歟」從我者其由「與」(論語bull公冶長)

8 與

通「歟」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bull憲問)

8 一詞多義

(一)執事

(二)行李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1

  字形 字  義 詞       例

9 舍

停止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bull勸學)

9 舍

停止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bull子罕)

9 舍

三十里長度單位 南北百里東西一「舍」(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9 舍

房屋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

9 舍

房屋 漁父樵夫之「舍」皆可指數(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9 舍

房屋

流水周於「舍」下(白居易bull與元微之書)

9 舍

築舍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王安石bull遊褒禪山記)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便「舍」船從口入(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bull季氏)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bull雍也)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論語bull子路)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舍」生取義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bull告子上)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操則存「舍」則亡(孟子bull告子上)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孟子bull告子上)

形 義 例

執事

用作對對方的敬稱 敢以煩執事

執事

指官員有職守的人 書盤庚下「嗚呼邦伯(指諸侯之長)師長(指三公六卿)百執事之人(泛指大夫)尚皆隱哉(謂上述諸人還有什麼隱痛在心)」執事

從事工作主管其事 論語 子路「居處恭執事敬」執事

儀仗 儒林外史第一回「次早傳齊轎夫也不用全副執事只帶八個紅黑帽夜役軍牢(官府服役的衛兵)」

形 義 例

行李

使者 北史 賀蘭祥傳「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行李

出使 明史 劉宗周傳「貴州巡按蘇琰以行李被訐於監司(負有監察之責的官吏)」

行李 行旅亦指行旅的人 唐 杜甫 贈蘇四徯詩「別離已五年尚在行李中」行李出行所帶的東西 唐 元稹 敘詩寄樂天書「有詩八百餘首色類(類別)相從共成

十體只二十卷自笑冗亂亦不復置之於行李」

行李

唐時稱官府導從人員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乃偽作陳僕射行李云山東盜起車駕必謀幸蜀先以陳公走馬赴任」

9 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2

偏旁 字 音 詞   例 意      義

ㄗㄨˇ

簪組 古代官吏的冠飾比喻做官

ㄗㄨˇ

折衝樽俎 在杯酒宴會間運用外交手段取勝敵人

ㄗㄨˇ越俎代庖 比喻踰越自己的職分而代人做事

ㄗㄨˇ 數典忘祖 比喻忘本

ㄗㄨˇ

艱難險阻 比喻遭受的艱險困難

ㄗㄨˇ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比喻自己受制於人處於任人擺弄的境況

ㄗㄨˇ

詛咒 用惡毒的言語詛罵或祈求鬼神降禍他人

且ㄐㄩ

狙擊 埋伏在暗地裡而伺機突擊

且ㄐㄩ

雎鳩 一種水鳥且

ㄐㄩ菹醢〔ㄏㄞˇ〕 古時一種殘酷的刑罰將人殺死後剁成肉醬且

ㄐㄩ決癰〔ㄩㄥ〕潰疽 瘡癰潰破比喻事情的癥結得到解決

且ㄐㄩ

趑〔ㄗ〕趄不前 想要往前卻又猶豫不進

且ㄐㄩ

補苴罅〔ㄒㄧㄚˋ〕漏 指補好裂縫堵住漏洞比喻彌補事物的缺失

ㄐㄩˇ齟齬〔ㄩˇ〕 牙齒上下不整齊比喻彼此不合

ㄐㄩˇ 沮喪 失望灰心

ㄐㄩˇ含英咀華 品味文章的要旨咀嚼辭藻的華美

ㄘㄨ 粗衣糲〔ㄌㄧˋ〕食 粗糙的衣服和低劣的食物形容生活清苦

ㄘㄨˊ徂謝 死亡

ㄘㄨˊ崩殂 天子死亡

ㄅㄧˋ

弊車羸〔ㄌㄟˊ〕馬 破車劣馬形容生活儉樸

ㄅㄧˋ卑禮厚幣

態度謙卑贈禮豐富指招聘賢人的禮物厚重與態度殷切後亦用於形容請教他人的態度

ㄅㄧˋ浮雲蔽日 浮雲蒙蔽白日比喻奸邪蒙蔽君主忠良之士不得申其才

ㄅㄧˋ

敝帚自珍 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的仍然非常珍視

ㄅㄧˋ

束手待斃 把手綁起來等待死亡比喻危難時不想辦法解決坐等敗亡敝

ㄅㄧㄝ憋氣 將氣憋住不使它呼出

ㄅㄧㄝ甕中之鱉 困在甕中的鱉比喻在掌握之中無法逃脫的人或物

ㄅㄧㄝˋ 彆扭 意見不合而吵鬧或賭氣或作尷尬難為情

ㄅㄧㄝˊ 蹩腳 差勁不高明

ㄆㄧㄝ驚鴻一瞥 比喻美人或美好的事物短暫出現

ㄆㄧㄝ撇下 棄置不顧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0 左傳名句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bull隱公元年) 〔釋義〕不義的事情做多了必然自取滅亡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bull莊公十年)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戰士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擊 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沒有了說明做什麼事都要鼓足勇氣一口氣將它做完3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有一次已經是很過分的事了難道還能再來一次嗎(其同「豈」)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輔和車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事物之間互相依存 密不可分的關係輔臉頰車牙床5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bull僖公十四年) 〔釋義〕毛本來就是長在皮上的現在皮不存在了毛將依附在哪裡呢比喻任何事物只要 失去基礎就無法存在6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左傳bull僖公二十年) 〔釋義〕根據自己力量的大小去行動過錯就會減少成敗的關鍵主要是由自身的因素決定的 而不是取決於他人7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bull宣公二年) 〔釋義〕有過錯能改正這是 大的善事8太上有立徳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傳bull襄公二十四年) 〔釋義〕 高的是樹立德業其次是建立功績再其次是著書立說此三者是古人心目中永垂不 朽的事業9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bull襄公二十五年) 〔釋義〕語言如果沒有文采它所表達的思想就不會廣為流傳10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左傳bull襄公二十六年) 〔釋義〕雖然楚國有人才其實好多都被晉國任用了說明晉國善於重用人才「楚材晉用」 典出於此11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bull襄公三十一年) 〔釋義〕老百姓所讚許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堅持執行老百姓所厭惡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 加以改正12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左傳bull昭公二十年) 〔釋義〕烈火熊熊百姓望而生畏不敢近前所以很少有人死在那裡相反水的外表柔順 百姓喜歡在水中遊玩戲耍結果好多人都淹死在裡面比喻治理國家一定要從嚴要 求(懦弱軟弱無能這裡借指水勢平穩狎戲弄)13困獸猶鬥況人乎(左傳bull定公十五年) 〔釋義〕被圍困的野獸還要作 後的掙扎更何況人呢比喻瀕於失敗的人雖然走投無路也 要頑強抵抗14三折肱知為良醫(左傳bull定公十三年) 〔釋義〕多次折斷胳膊的人知道怎樣做一個好醫生說明知識來源於實際經驗(肱胳膊)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3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禮記

1 禮記禮記為儒家禮治教育與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除了能提供研究

先秦政教禮俗的豐富資料具有學術思想史上的價值還是現代人的必

讀經典可以用來思索如何以禮來維繫國家社會或是作為個人行為規

範與人生的指引

2 禮記介紹

3 三禮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4

國文經典掃瞄 02

禮 記 VS 大同與小康

作者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

創作源始

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

正名 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

篇章 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

內容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注疏 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

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

周 禮 原名《周官》是理想中的官制為中國最早一部職官治事的政典後〈冬

官〉亡佚以(4 考工記 )代替為古文經

禮 記 解釋禮儀程序之緣由本附於儀禮之後為今文經

儀 禮 記載周秦時許多禮儀的程序在漢只稱作「禮」為今文經

書名 作 者 篇 數 內 容 性 質 注 釋 別 稱

周禮 相傳周公所作

1今文六篇四十二卷2古文七篇

計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記載政治制度其中〈冬官〉已佚以〈考工記〉代之

記載古代理想官制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周官」

儀禮古文家周公今文家孔子

1古文佚2今文十七篇五十卷

記存古代禮儀規範記載周代貴族各種禮儀細節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禮」

禮記

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戴聖編)

今文四十九篇六篇專論另大別為十類

哲理政治禮樂器物生活儀節

《儀禮》的補充資料或闡述發揮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漢稱「記」

《大同與小康》

1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5

其他

1在漢代〈禮記〉本不是經而是附在《儀禮》後面的補充資料2〈大學〉〈中庸〉乃是《禮記》中二篇3中國 早一部職官政典是(1 周禮 )4漢代立五經博士其「禮」指(2 儀禮 )5孔穎達注五經其「禮」指(3 禮記 )

主旨 本文為論說文乃孔子論述自己的政治理想

筆法 1深刻刻劃了(孔子)的形象2以(對比)(排比)呈現大同與小康之治3筆法(精簡)加強文勢如「以正君臣helliphellip以功為己」句中「以」字都是介詞其下省略賓語「之」(指「禮義」)以此筆法可見其精鍊處亦顯現出文勢  

段落 1首段以(孔子)之嘆為起始為文章背景定調    文章一開始敘述引發孔子言論的原因因見魯國蜡祭之禮徒具儀式而不完備因此心有所感而生嘆息言偃問「君子何嘆」「君子」一詞正寫出孔子在弟子心目中人格的偉大而也藉著言偃這問句引出孔子的回答2次段論述大同之治擘畫儒家政治理想    為孔子敘述古書所載五帝及三代政治的狀況實際上是孔子假借五帝三代以立言論述一己的政治理想mdash大同與小康之治而以「大同之治」為其 高理想1 終目標為「天下為公」2 在政治層面用人必須「選賢與能」處世必須「講信修睦」包括個人與國家都

應講求信用敦修和睦始能形成以下的社會狀況3 社會層面必須由己擴及於人故「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在制度上必須

使老年人各得安享天年壯年人各能貢獻才力兒童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在社會福利上必須使弱勢族群都得到照顧供養並以「男有分女有歸」二句作為大同社會的終極現象

4 經濟層面利益共享全國的財富平均分配達到均富的目的人人都要為社會貢獻勞力也就是要達到均勞的目的以上所敘都是大同政治的情

5 結果人人都以竭誠相待所以「謀閉而不興」人人均富無貧富懸殊人人均勞無勞逸不均的現象自然「盜竊亂賊而不作」無詐謀無盜賊故無需關閉外戶防備

3論述小康之治以對比大同之治政治層面以天下為私產以父子相傳兄終弟及與傳賢的大同政治正好相反為了鞏固本身的權位私利必須「城郭溝池以為固」以防外力入侵必須以禮義規範確定君臣名分以防國內人民叛亂社會層面「各親其親各子其子」這種私心必須以禮義加以規範才能建立起倫理制度使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此外又尊崇勇力智謀把功績歸個人所有在經濟層面則「貨力為己」因此也必須借助禮制法規才不致於互相爭奪由上可知小康之治的結果以「私」為出發點而以「禮義」為依歸如果禮義不足以維繫時即易產生「謀作兵起」的禍害因此禮是維繫小康之治的主要力量實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謹於禮」如不能遵禮而行有越軌的行為雖有權勢亦必受人斥逐因為人皆知其為禍根罪首 後以「是謂小康」結束上文

2大同與小康

形音義辯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6

分類 時間 治道 政治制度 社會制度 經濟制度 成效 其他

大同之治

五帝時期

以仁為治

1君位天下為公2諸侯選賢與能3外交講信修睦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貨不必藏於己力不必為己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

以公出發

小康之治

三代時期

以禮義為紀

1君位天下為家2諸侯大人世及

以為禮3外交城郭溝池

以為固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功為己

謀用是作兵由此起

以私為出發以仁義為依歸

歟(ㄩˊ)

歸「與」歸「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

歟(ㄩˊ)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

親善親附失其所「與」不知(第三冊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親善親附「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六國論)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

等待 日月逝焉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

贊同吾「與」點(論語先進)

贊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稱許 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與陳伯之書)

教育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子路)

與 勸導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論語子罕)與

支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支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同「舉」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離婁上)

向「與」虎謀皮

向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和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述而)

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

互鄉難「與」言(論語述而)

6 參與(ㄩˋ)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

6 參與(ㄩˋ)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

6 參與(ㄩˋ)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相關(ㄩˋ)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7

大概是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

大概是玉之言「蓋」有諷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大概是不隨俗靡者「蓋」鮮矣(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概是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實在是(表原因的連詞)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蓋雨傘

風則襲裘雨則御「蓋」(蘇軾教戰守策)

蓋雨傘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第二

冊歸有光項脊軒志)蓋

超越子房以「蓋」世之才(蘇軾留侯論)

超越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

發語詞「蓋」嘗試論之(蘇軾教戰守策)

發語詞「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盍何不(ㄏㄜˊ) 「蓋」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怎麼(ㄏㄜˊ) 技「蓋」至此乎(第六冊莊子庖丁解牛)

女子出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

女子出嫁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宿 男有分女有「歸」

女子返回娘家 吾妻「歸」寧(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返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返回 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蘇軾留侯論)

歸返回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公冶長)歸

趨向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離婁上)

聚攏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附 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稱許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贈送(ㄎㄨㄟˋ)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君子

有才德者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君子君王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君子 在位者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馬光訓儉示康)君子

對人敬稱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杜甫贈衛八處士)

老而無妻(ㄍㄨㄢ)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矛柄(ㄐㄧㄣ) 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矜憐(ㄐㄧㄣ)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矜憐(ㄐㄧㄣ)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愛惜崇尚(ㄐㄧㄣ)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李密陳情表)

莊重(ㄐㄧㄣ)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由因為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由用 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國學常識1相關成語

2禮記相關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8

原文 語譯

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如果能每天洗乾淨自己身心的汙垢那麼就應當天天清洗每日不間斷以保持身心的潔淨與清新

2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得到民眾擁戴便得到國家失去民眾擁戴便失去國家

3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君子的道譬如走遠路必定由近處開始又譬如登高地必定從低處開始

4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中庸)

國家將要興盛時一定有吉祥的預兆國家將要滅亡時一定有妖怪出現

5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中庸)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能做成事前沒準備就做不成

6 玉不琢不成器(學記) 玉石不經過雕刻加工就成不了器皿

7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學記)

即使有好菜不吃便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精深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奧妙所在

8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學習的時候只是個人鑽研而不知和同學互相交流這樣就會訊息貧乏學識淺陋

9 不食嗟來之食(檀弓下)不吃吆喝自己去吃的食物表示不接受別具用心或施捨性的幫助

10 苛政猛於虎( 檀弓下)苛刻的政令(殘害人民的程度)比老虎還凶猛

1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曲禮上)

傲慢的習氣不能滋長個人的私慾不能放縱求善的志向不能自滿享樂的行為不能過分(1敖傲慢2從縱)

12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行) 不將金玉當作寶貝而將忠信當作寶貝

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1 河清海晏 黃河水清大海無浪比喻天下太平

2 政通人和 政事通達百姓和樂形容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3 皇路清夷 指清平之世

4 堯天舜日 天下如堯舜當道時的清明比喻太平盛世

5 歌舞昇平 唱歌跳舞形容一片熱鬧的太平景象

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1 文恬武嬉 指文武官員只知安於逸樂嬉遊不務國事

2 日削月脧 形容百姓每日每月受到搜刮剝削耗損越來越大

3 率獸食人 帶領野獸吃人比喻虐政害民

4 餓莩遍野 莩通「殍」音ㄆㄧㄠˇ形容人民因飢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

1含蓼問疾 蓼ㄌ一ㄠˇ一種苦味的草本植物不顧辛苦慰問疾病比喻君主不辭

辛勞安撫軍民與百姓同甘共苦2 恫瘝在抱 ㄊㄨㄥ ㄍㄨㄢ疾苦對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形容愛民殷切

3 解民倒懸 比喻把人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孫 武

1 孫武又稱孫武子孫子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孫武具體生卒時間不可考孫武活動的時期大約與孔子相當或稍早

2 史記 孫子列傳說孫子以十三篇見吳王闔閭一般認為此時的「十三篇」孫子應非定本今本孫子十三篇當經過相當程度的修改不過今傳的十三篇孫子未必都是孫子本人親手寫定而應是戰國時代「孫子學派」記錄整理的總成果(先秦諸子書大抵如此)孫子在先秦兵書中理論色彩 為濃厚其深刻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傳世兵書孫子書在先秦兵書中的地位向來很高根據韓非子 五蠹與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早在戰國西漢時期它便是論兵者的典籍

3 曹操對兵書曾作過研究認為孫子遠超過其他兵書其孫子略解序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孫子是春秋 戰國時代軍事學的集大成著作但它對後世的影響卻並不限於軍事方面還涉及政治學管理學乃至人際關係等歷來都受到相當高的重視自曹操以降便有許多注家如李筌杜牧梅堯臣張預等 為通行的注本是十一家注孫子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 臨沂 銀山一號漢墓出土一批竹簡其中有吳孫子(即孫子兵法)與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的殘本吳孫子包括與今本孫子十三篇大致相同的內容與其他五篇佚文為孫子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地下資料

《孫子兵法》

1 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9

國文經典掃瞄 03

孫 武 VS 孫子兵法

要點 內容

全勝思想

1「謀攻」直譯就是用謀略攻敵換言之就是在戰略策略上戰勝敵人全篇主要論述「全勝」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和條件其核心是一個「全」字2所謂全勝的計謀就是本篇中所說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裡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中的「不戰」「非戰」都是指不與敵人直接交戰而不是放棄武裝反對戰爭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武對戰爭所希望達到的 高境界

政治戰略

1在政治戰略上他主張「全國為上」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實現的方法就是「伐謀」「伐交」2所謂「伐交」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外交鬥爭上戰勝敵人「伐謀」與「伐交」都是政治戰略上的鬥爭二者雖有區別但又是彼此聯繫的例如著名的晉楚 城濮之戰晉文公在戰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行動爭取齊秦參戰拆散楚國與曹國衛國的同盟乃至扣留楚使宛春激怒楚將子玉等都融匯了「伐謀」與「伐交」的鬥爭

軍事戰略在軍事戰略上孫武「全勝」內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表現在「伐兵」上的軍事戰略「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裡的四個「全」均用作動詞表使動意義意為使敵完整地屈服

2文學成就

3《孫子兵法》十三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0

君將關係與全勝條件

1 為了達到「全勝」的目的孫武不僅原則地提出了六種戰法而且還以明快的語言提出了必須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明君一是賢將

2 孫武又從戰爭指導上提出了爭取「全勝」的五個條件「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五條「知勝之道」孫武是從對敵我雙方進行偵察判斷的角度提出的所以他的結論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文學成就 內容

思想

1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2戰略權謀的 高原則爭全主動求勢三者融為一體核心是求勢3戰術思想出其不意靈活機動以石擊卵4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5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將領特質6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

特色

1中國現存 早的一部兵書也是第一部比較有系統的軍事論著2《孫子兵法》一書約六千多字它總結了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分析及論述了許多作戰原理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五事」「七計」等思想3軍事仁本主義是孫子兵法成為其中顯著的特色「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其「仁戰」觀的集中體現「仁」為貫穿孫子兵法的重要倫理主線為道德出發點和歸宿

影響

1《孫子》《吳子》《尉繚子》《司馬法》《六韜》《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頒之武學名曰『七書』」2宋人蘇洵「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孫)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明人茅元儀「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3日本不少古兵法其軍事思想都與《孫子》有密切關係以闡發《孫子》的戰略戰術為其主旨近代日本陸軍教官尾川敬二稱「孫子為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東方各種兵法說皆出自孫子」4美國當代戰略理論家約翰柯林斯評論「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helliphellip《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英國當代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進一步說《孫子兵法》「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

(始)計篇

1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實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2在戰爭實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實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3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作戰篇 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

謀攻篇1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2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形音義辨析1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1

(軍)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兵)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虛實篇

論述用兵作戰須採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1要使我方處於主動地位使敵方處於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2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3要集中自己的兵力並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眾敵寡

軍爭篇

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1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嚮導明白情況2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3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九變篇

1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2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點處理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

地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

九地篇論及戰略性地形研究戰略地形中各種作戰的要領及地形對士卒心理的影響並應採取之統御方法

火攻篇 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用間篇 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

字形 字 義 詞 例

危險不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危險不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bull為政)

幾乎將近

中原數十里人影「殆」絕(宋濂bull秦士錄)

幾乎將近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bull六國論)

幾乎將近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孔融bull論盛孝章書)殆

大概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bull梁惠王上)

大概 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文天祥bull正氣歌)

大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第二冊bull歸有光bull項脊軒志)

疲乏疲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bull養生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2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櫓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bull過江)櫓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禁得住承受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禁得住承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bull春望)

戰勝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bull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勝 美景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勝 美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盡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bull文選序)

盡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bull梁惠王下)

超越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bull憶江南)

超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bull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bull品藻)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bull劉鶚bull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bull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立刻突然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bull三國演義)

頓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頓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bull儒林外史bull范進中舉)頓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bull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bull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bull正氣歌)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擇健「卒」十人(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士兵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卒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卒

終 後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bull蘇軾bull赤壁賦)

終 後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bull留侯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bull教戰守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7: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5 史書體例

「四庫全書」將史書分為十五類在國文領域之中「編年體」「紀傳體」「雜史類的國別體」三類 為重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7

體例 書名 作 者 內 容 注 疏 地 位

編年體

春秋孔子據魯史刪削而成

以「魯史」為中心旁及他國歷史

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

為編年體之祖

編年體

左傳 左丘明以記《春秋》史事為主也略及義例

晉bull杜預注唐bull孔穎達正義

劉知幾《史通》以之為編年體之祖又稱「春秋內傳」

編年體

竹書紀年 不詳起自夏代終於魏安釐王二十年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之為編年史之祖書至宋時亡佚今傳二卷乃後人偽作

編年體

資治通鑑

北 宋 司 馬 光主撰劉攽劉恕范祖禹助撰

上起三家分晉戰國之始下迄後周世宗五代之末294卷

有名的編年體史書是一部有意接續《左傳》的編年通史書名為宋神宗所賜

紀傳體︵正史︶

史記 西漢司馬遷

起自黃帝終於漢武帝130卷體例本 紀 世 家 表 書列傳

劉宋bull裴駰集解唐bull張守節正義唐bull司馬貞索隱(合稱三家注)

正史之祖通史之祖紀傳體之祖又名「太史公書」

紀傳體︵正史︶

漢書

東漢班固( 班 彪 班昭 馬 續 合撰)

起自漢高祖終於王莽100卷(體例本 紀 列 傳 表 志)

唐bull顏師古注清bull王先謙補注

斷 代 史 之 祖 漢 因 無 諸侯故體例中無「世家」

紀傳體︵正史︶

後漢書

南 朝 劉 宋 范曄 ( 志 由 劉 昭取司馬彪《續漢書》所補)

記東漢史事120卷( 體 例 本 紀 列傳志)

唐bull章懷太子李賢注清bull王先謙集解

原記東漢史事以劉珍《東觀 漢 記 》 著 與 《 史記》《漢書》並稱「三史」《後漢書》成書晚卻取代其地位

紀傳體︵正史︶

三國志 西晉陳壽記三國史事分魏蜀 吳 三 書 唯 獨〈魏書〉有紀

劉宋bull裴松之注(價值高於《三國志》原書)

劉知幾評為「曲陳曹美虛 說 劉 非 」 與 《 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四史」

國別體

國語 左丘明記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史事21卷

三國吳bull韋昭注國別史之祖與《左傳》並行又稱「春秋外傳」

國別體

戰國策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上起戰國下至楚漢之起分記東周西周 齊 秦 楚 趙 魏 韓 燕 宋衛中山十二國事33卷

東漢bull高誘注

又 稱 國 策 國 事 事語短長長書修書司 馬 遷 《 史 記 》 多 採 其說劉向為之定名傳至北宋只存11篇曾鞏訪之士大夫家將之校正補全

國別體

東觀漢記 漢bull劉珍 記東漢史事24卷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後為《後漢書》取代

6 書名別稱彙整

7 形音義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8

書  名 別            稱

左  傳 左氏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春秋左氏傳

戰 國 策 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

禮  記 小戴禮記

詩  經 詩三百毛詩三百篇

莊  子 南華經

老  子 道德經

呂氏春秋 呂覽

史  記 太史公書太史公記

說文解字 說文

文心雕龍 文心

世說新語 世說新書世說

昭明文選 文選

五代史記 新五代史

聊齋志異 聊齋

紅 樓 夢 石頭記風月寶鑑情僧錄金玉緣金陵十二金釵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亡

滅亡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1 亡

滅亡 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1 亡外出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論語bull陽貨)

1 亡喪失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蘇洵bull六國論)1 亡喪失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賈誼bull過秦論)1 亡

逃亡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史記鴻門宴)

1 亡

忘(ㄨㄤˋ) 忠志之士「亡」身於外者(諸葛亮bull出師表)

1 亡

無(ㄨˊ)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論語bull子張)

2 薄

減損 鄰之厚君之「薄」也

2 薄

迫近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李密bull陳情表)

2 薄

迫近「薄」暮冥冥虎嘯猿啼(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2 薄淺薄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李密bull陳情表)

2 薄不厚的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bull小雅)2 薄不厚的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2 薄

鄙視看輕 不宜妄自菲「薄」(諸葛亮bull出師表)

2 薄

刻薄的 鄙夫敦「薄」夫寬(孟子bull萬章下)

2 薄

輕微的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bull衛靈公)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9

  字形 字  義 詞       例

3 封

開闢疆土動詞 既東「封」鄭

3 封

疆界名詞 又欲肆其西「封」

3 封

分封土地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蘇洵bull六國論)

3 封

封閉密閉籍吏民「封」府庫(史記鴻門宴)

3 封

封閉密閉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白居易bull買花)

3 封限制 固步自「封」

3 封 量詞計算包裹或裝上封套物件的單位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高適bull送李少府貶瞿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3 封

帝王以土地爵位名號授給王族或有功的人

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史記bull魏公子列傳)

3 封

聚土築墳 「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禮記bull樂記)

3 封

天子築壇祭天 「封」於泰山禪於梁父封禪之王七十二家(管子bull地數)

4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 微

無 「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論語bull憲問)

4 微

無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4 微

暗中悄悄地 「微」行入古寺(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4 微

衰微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顧炎武bull廉恥)

4 微卑微卑下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李密bull陳情表)4 微卑微卑下 人「微」言輕

4 微卑微卑下

出身「微」賤

4 微

細微細小 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方孝孺bull指喻)

4 微

隱約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蘇軾bull留侯論)

4 微

精妙幽深 《春秋》之「微」言大義

4 微

輕微 動刀甚「微」謋然已解(莊子庖丁解牛)

5 厭

滿足夫晉何「厭」之有

5 厭

滿足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無「厭」(蘇洵bull六國論)

5 厭 疲困 為之不「厭」誨人不倦(論語bull述而)5 厭

厭惡嫌棄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論語bull憲問)

5 厭

厭惡嫌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曹操bull短歌行)

6 闕

損害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6 闕

擱置一旁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bull子路)

6 闕

欠缺 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連橫bull臺灣通史序)

6 闕

缺點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諸葛亮bull出師表)

6 闕通「掘」挖(ㄐㄩㄝˊ) 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6 闕

古代宮門外兩邊供瞭望的樓臺中有通道(ㄑㄩㄝˋ)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白居易bull長恨歌)

6 闕

泛指帝王居住的地方(ㄑㄩㄝˋ) 身在江海之中心居乎魏「闕」之下(莊子bull讓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0

  字形 字  義 詞       例

7 辭

推辭「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7 辭

推辭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7 辭

說辭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宋史)

7 辭說明 無傷也請「辭」於軍(柳宗元bull段太尉逸事狀)

7 辭言辭 吉人之「辭」寡絕妙好「辭」(世說新語)

7 辭

辭別

「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7 辭

辭別 入不言兮出不「辭」(屈原bull少司命)

7 辭

辭別停數日「辭」去(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

8 與

親附名詞 失其所「與」不知

8 與

親附動詞 「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bull六國論)

8 與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bull西銘)

8 與

等待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bull陽貨)

8 與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bull顏淵)

8 與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bull子路)

8 與

讚許吾「與」點也(論語bull先進)

8 與

讚許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bull述而)

8 與

讚許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8 與

交往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bull子路)

8 與

幫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

8 與

幫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孟子bull公孫丑上)

8 與

同「舉」 選賢「與」能

8 與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bull離婁上)

8 與 向 「與」虎謀皮8 與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論語bull衛靈公)

8 與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bull里仁)

8 與

和 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bull述而)

8 與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bull述而)

8 與

互鄉難「與」言(論語bull述而)

8 與

參加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禮記大同與小康)

8 與

參與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bull微子)

8 與

參與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8 與

參與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bull泰伯)

8 與

通「歟」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bull公冶長)

8 與

通「歟」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bull子罕)

8 與

通「歟」從我者其由「與」(論語bull公冶長)

8 與

通「歟」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bull憲問)

8 一詞多義

(一)執事

(二)行李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1

  字形 字  義 詞       例

9 舍

停止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bull勸學)

9 舍

停止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bull子罕)

9 舍

三十里長度單位 南北百里東西一「舍」(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9 舍

房屋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

9 舍

房屋 漁父樵夫之「舍」皆可指數(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9 舍

房屋

流水周於「舍」下(白居易bull與元微之書)

9 舍

築舍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王安石bull遊褒禪山記)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便「舍」船從口入(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bull季氏)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bull雍也)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論語bull子路)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舍」生取義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bull告子上)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操則存「舍」則亡(孟子bull告子上)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孟子bull告子上)

形 義 例

執事

用作對對方的敬稱 敢以煩執事

執事

指官員有職守的人 書盤庚下「嗚呼邦伯(指諸侯之長)師長(指三公六卿)百執事之人(泛指大夫)尚皆隱哉(謂上述諸人還有什麼隱痛在心)」執事

從事工作主管其事 論語 子路「居處恭執事敬」執事

儀仗 儒林外史第一回「次早傳齊轎夫也不用全副執事只帶八個紅黑帽夜役軍牢(官府服役的衛兵)」

形 義 例

行李

使者 北史 賀蘭祥傳「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行李

出使 明史 劉宗周傳「貴州巡按蘇琰以行李被訐於監司(負有監察之責的官吏)」

行李 行旅亦指行旅的人 唐 杜甫 贈蘇四徯詩「別離已五年尚在行李中」行李出行所帶的東西 唐 元稹 敘詩寄樂天書「有詩八百餘首色類(類別)相從共成

十體只二十卷自笑冗亂亦不復置之於行李」

行李

唐時稱官府導從人員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乃偽作陳僕射行李云山東盜起車駕必謀幸蜀先以陳公走馬赴任」

9 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2

偏旁 字 音 詞   例 意      義

ㄗㄨˇ

簪組 古代官吏的冠飾比喻做官

ㄗㄨˇ

折衝樽俎 在杯酒宴會間運用外交手段取勝敵人

ㄗㄨˇ越俎代庖 比喻踰越自己的職分而代人做事

ㄗㄨˇ 數典忘祖 比喻忘本

ㄗㄨˇ

艱難險阻 比喻遭受的艱險困難

ㄗㄨˇ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比喻自己受制於人處於任人擺弄的境況

ㄗㄨˇ

詛咒 用惡毒的言語詛罵或祈求鬼神降禍他人

且ㄐㄩ

狙擊 埋伏在暗地裡而伺機突擊

且ㄐㄩ

雎鳩 一種水鳥且

ㄐㄩ菹醢〔ㄏㄞˇ〕 古時一種殘酷的刑罰將人殺死後剁成肉醬且

ㄐㄩ決癰〔ㄩㄥ〕潰疽 瘡癰潰破比喻事情的癥結得到解決

且ㄐㄩ

趑〔ㄗ〕趄不前 想要往前卻又猶豫不進

且ㄐㄩ

補苴罅〔ㄒㄧㄚˋ〕漏 指補好裂縫堵住漏洞比喻彌補事物的缺失

ㄐㄩˇ齟齬〔ㄩˇ〕 牙齒上下不整齊比喻彼此不合

ㄐㄩˇ 沮喪 失望灰心

ㄐㄩˇ含英咀華 品味文章的要旨咀嚼辭藻的華美

ㄘㄨ 粗衣糲〔ㄌㄧˋ〕食 粗糙的衣服和低劣的食物形容生活清苦

ㄘㄨˊ徂謝 死亡

ㄘㄨˊ崩殂 天子死亡

ㄅㄧˋ

弊車羸〔ㄌㄟˊ〕馬 破車劣馬形容生活儉樸

ㄅㄧˋ卑禮厚幣

態度謙卑贈禮豐富指招聘賢人的禮物厚重與態度殷切後亦用於形容請教他人的態度

ㄅㄧˋ浮雲蔽日 浮雲蒙蔽白日比喻奸邪蒙蔽君主忠良之士不得申其才

ㄅㄧˋ

敝帚自珍 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的仍然非常珍視

ㄅㄧˋ

束手待斃 把手綁起來等待死亡比喻危難時不想辦法解決坐等敗亡敝

ㄅㄧㄝ憋氣 將氣憋住不使它呼出

ㄅㄧㄝ甕中之鱉 困在甕中的鱉比喻在掌握之中無法逃脫的人或物

ㄅㄧㄝˋ 彆扭 意見不合而吵鬧或賭氣或作尷尬難為情

ㄅㄧㄝˊ 蹩腳 差勁不高明

ㄆㄧㄝ驚鴻一瞥 比喻美人或美好的事物短暫出現

ㄆㄧㄝ撇下 棄置不顧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0 左傳名句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bull隱公元年) 〔釋義〕不義的事情做多了必然自取滅亡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bull莊公十年)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戰士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擊 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沒有了說明做什麼事都要鼓足勇氣一口氣將它做完3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有一次已經是很過分的事了難道還能再來一次嗎(其同「豈」)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輔和車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事物之間互相依存 密不可分的關係輔臉頰車牙床5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bull僖公十四年) 〔釋義〕毛本來就是長在皮上的現在皮不存在了毛將依附在哪裡呢比喻任何事物只要 失去基礎就無法存在6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左傳bull僖公二十年) 〔釋義〕根據自己力量的大小去行動過錯就會減少成敗的關鍵主要是由自身的因素決定的 而不是取決於他人7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bull宣公二年) 〔釋義〕有過錯能改正這是 大的善事8太上有立徳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傳bull襄公二十四年) 〔釋義〕 高的是樹立德業其次是建立功績再其次是著書立說此三者是古人心目中永垂不 朽的事業9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bull襄公二十五年) 〔釋義〕語言如果沒有文采它所表達的思想就不會廣為流傳10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左傳bull襄公二十六年) 〔釋義〕雖然楚國有人才其實好多都被晉國任用了說明晉國善於重用人才「楚材晉用」 典出於此11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bull襄公三十一年) 〔釋義〕老百姓所讚許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堅持執行老百姓所厭惡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 加以改正12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左傳bull昭公二十年) 〔釋義〕烈火熊熊百姓望而生畏不敢近前所以很少有人死在那裡相反水的外表柔順 百姓喜歡在水中遊玩戲耍結果好多人都淹死在裡面比喻治理國家一定要從嚴要 求(懦弱軟弱無能這裡借指水勢平穩狎戲弄)13困獸猶鬥況人乎(左傳bull定公十五年) 〔釋義〕被圍困的野獸還要作 後的掙扎更何況人呢比喻瀕於失敗的人雖然走投無路也 要頑強抵抗14三折肱知為良醫(左傳bull定公十三年) 〔釋義〕多次折斷胳膊的人知道怎樣做一個好醫生說明知識來源於實際經驗(肱胳膊)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3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禮記

1 禮記禮記為儒家禮治教育與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除了能提供研究

先秦政教禮俗的豐富資料具有學術思想史上的價值還是現代人的必

讀經典可以用來思索如何以禮來維繫國家社會或是作為個人行為規

範與人生的指引

2 禮記介紹

3 三禮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4

國文經典掃瞄 02

禮 記 VS 大同與小康

作者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

創作源始

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

正名 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

篇章 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

內容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注疏 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

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

周 禮 原名《周官》是理想中的官制為中國最早一部職官治事的政典後〈冬

官〉亡佚以(4 考工記 )代替為古文經

禮 記 解釋禮儀程序之緣由本附於儀禮之後為今文經

儀 禮 記載周秦時許多禮儀的程序在漢只稱作「禮」為今文經

書名 作 者 篇 數 內 容 性 質 注 釋 別 稱

周禮 相傳周公所作

1今文六篇四十二卷2古文七篇

計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記載政治制度其中〈冬官〉已佚以〈考工記〉代之

記載古代理想官制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周官」

儀禮古文家周公今文家孔子

1古文佚2今文十七篇五十卷

記存古代禮儀規範記載周代貴族各種禮儀細節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禮」

禮記

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戴聖編)

今文四十九篇六篇專論另大別為十類

哲理政治禮樂器物生活儀節

《儀禮》的補充資料或闡述發揮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漢稱「記」

《大同與小康》

1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5

其他

1在漢代〈禮記〉本不是經而是附在《儀禮》後面的補充資料2〈大學〉〈中庸〉乃是《禮記》中二篇3中國 早一部職官政典是(1 周禮 )4漢代立五經博士其「禮」指(2 儀禮 )5孔穎達注五經其「禮」指(3 禮記 )

主旨 本文為論說文乃孔子論述自己的政治理想

筆法 1深刻刻劃了(孔子)的形象2以(對比)(排比)呈現大同與小康之治3筆法(精簡)加強文勢如「以正君臣helliphellip以功為己」句中「以」字都是介詞其下省略賓語「之」(指「禮義」)以此筆法可見其精鍊處亦顯現出文勢  

段落 1首段以(孔子)之嘆為起始為文章背景定調    文章一開始敘述引發孔子言論的原因因見魯國蜡祭之禮徒具儀式而不完備因此心有所感而生嘆息言偃問「君子何嘆」「君子」一詞正寫出孔子在弟子心目中人格的偉大而也藉著言偃這問句引出孔子的回答2次段論述大同之治擘畫儒家政治理想    為孔子敘述古書所載五帝及三代政治的狀況實際上是孔子假借五帝三代以立言論述一己的政治理想mdash大同與小康之治而以「大同之治」為其 高理想1 終目標為「天下為公」2 在政治層面用人必須「選賢與能」處世必須「講信修睦」包括個人與國家都

應講求信用敦修和睦始能形成以下的社會狀況3 社會層面必須由己擴及於人故「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在制度上必須

使老年人各得安享天年壯年人各能貢獻才力兒童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在社會福利上必須使弱勢族群都得到照顧供養並以「男有分女有歸」二句作為大同社會的終極現象

4 經濟層面利益共享全國的財富平均分配達到均富的目的人人都要為社會貢獻勞力也就是要達到均勞的目的以上所敘都是大同政治的情

5 結果人人都以竭誠相待所以「謀閉而不興」人人均富無貧富懸殊人人均勞無勞逸不均的現象自然「盜竊亂賊而不作」無詐謀無盜賊故無需關閉外戶防備

3論述小康之治以對比大同之治政治層面以天下為私產以父子相傳兄終弟及與傳賢的大同政治正好相反為了鞏固本身的權位私利必須「城郭溝池以為固」以防外力入侵必須以禮義規範確定君臣名分以防國內人民叛亂社會層面「各親其親各子其子」這種私心必須以禮義加以規範才能建立起倫理制度使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此外又尊崇勇力智謀把功績歸個人所有在經濟層面則「貨力為己」因此也必須借助禮制法規才不致於互相爭奪由上可知小康之治的結果以「私」為出發點而以「禮義」為依歸如果禮義不足以維繫時即易產生「謀作兵起」的禍害因此禮是維繫小康之治的主要力量實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謹於禮」如不能遵禮而行有越軌的行為雖有權勢亦必受人斥逐因為人皆知其為禍根罪首 後以「是謂小康」結束上文

2大同與小康

形音義辯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6

分類 時間 治道 政治制度 社會制度 經濟制度 成效 其他

大同之治

五帝時期

以仁為治

1君位天下為公2諸侯選賢與能3外交講信修睦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貨不必藏於己力不必為己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

以公出發

小康之治

三代時期

以禮義為紀

1君位天下為家2諸侯大人世及

以為禮3外交城郭溝池

以為固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功為己

謀用是作兵由此起

以私為出發以仁義為依歸

歟(ㄩˊ)

歸「與」歸「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

歟(ㄩˊ)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

親善親附失其所「與」不知(第三冊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親善親附「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六國論)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

等待 日月逝焉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

贊同吾「與」點(論語先進)

贊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稱許 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與陳伯之書)

教育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子路)

與 勸導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論語子罕)與

支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支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同「舉」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離婁上)

向「與」虎謀皮

向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和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述而)

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

互鄉難「與」言(論語述而)

6 參與(ㄩˋ)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

6 參與(ㄩˋ)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

6 參與(ㄩˋ)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相關(ㄩˋ)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7

大概是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

大概是玉之言「蓋」有諷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大概是不隨俗靡者「蓋」鮮矣(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概是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實在是(表原因的連詞)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蓋雨傘

風則襲裘雨則御「蓋」(蘇軾教戰守策)

蓋雨傘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第二

冊歸有光項脊軒志)蓋

超越子房以「蓋」世之才(蘇軾留侯論)

超越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

發語詞「蓋」嘗試論之(蘇軾教戰守策)

發語詞「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盍何不(ㄏㄜˊ) 「蓋」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怎麼(ㄏㄜˊ) 技「蓋」至此乎(第六冊莊子庖丁解牛)

女子出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

女子出嫁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宿 男有分女有「歸」

女子返回娘家 吾妻「歸」寧(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返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返回 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蘇軾留侯論)

歸返回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公冶長)歸

趨向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離婁上)

聚攏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附 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稱許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贈送(ㄎㄨㄟˋ)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君子

有才德者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君子君王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君子 在位者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馬光訓儉示康)君子

對人敬稱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杜甫贈衛八處士)

老而無妻(ㄍㄨㄢ)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矛柄(ㄐㄧㄣ) 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矜憐(ㄐㄧㄣ)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矜憐(ㄐㄧㄣ)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愛惜崇尚(ㄐㄧㄣ)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李密陳情表)

莊重(ㄐㄧㄣ)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由因為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由用 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國學常識1相關成語

2禮記相關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8

原文 語譯

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如果能每天洗乾淨自己身心的汙垢那麼就應當天天清洗每日不間斷以保持身心的潔淨與清新

2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得到民眾擁戴便得到國家失去民眾擁戴便失去國家

3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君子的道譬如走遠路必定由近處開始又譬如登高地必定從低處開始

4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中庸)

國家將要興盛時一定有吉祥的預兆國家將要滅亡時一定有妖怪出現

5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中庸)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能做成事前沒準備就做不成

6 玉不琢不成器(學記) 玉石不經過雕刻加工就成不了器皿

7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學記)

即使有好菜不吃便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精深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奧妙所在

8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學習的時候只是個人鑽研而不知和同學互相交流這樣就會訊息貧乏學識淺陋

9 不食嗟來之食(檀弓下)不吃吆喝自己去吃的食物表示不接受別具用心或施捨性的幫助

10 苛政猛於虎( 檀弓下)苛刻的政令(殘害人民的程度)比老虎還凶猛

1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曲禮上)

傲慢的習氣不能滋長個人的私慾不能放縱求善的志向不能自滿享樂的行為不能過分(1敖傲慢2從縱)

12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行) 不將金玉當作寶貝而將忠信當作寶貝

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1 河清海晏 黃河水清大海無浪比喻天下太平

2 政通人和 政事通達百姓和樂形容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3 皇路清夷 指清平之世

4 堯天舜日 天下如堯舜當道時的清明比喻太平盛世

5 歌舞昇平 唱歌跳舞形容一片熱鬧的太平景象

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1 文恬武嬉 指文武官員只知安於逸樂嬉遊不務國事

2 日削月脧 形容百姓每日每月受到搜刮剝削耗損越來越大

3 率獸食人 帶領野獸吃人比喻虐政害民

4 餓莩遍野 莩通「殍」音ㄆㄧㄠˇ形容人民因飢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

1含蓼問疾 蓼ㄌ一ㄠˇ一種苦味的草本植物不顧辛苦慰問疾病比喻君主不辭

辛勞安撫軍民與百姓同甘共苦2 恫瘝在抱 ㄊㄨㄥ ㄍㄨㄢ疾苦對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形容愛民殷切

3 解民倒懸 比喻把人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孫 武

1 孫武又稱孫武子孫子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孫武具體生卒時間不可考孫武活動的時期大約與孔子相當或稍早

2 史記 孫子列傳說孫子以十三篇見吳王闔閭一般認為此時的「十三篇」孫子應非定本今本孫子十三篇當經過相當程度的修改不過今傳的十三篇孫子未必都是孫子本人親手寫定而應是戰國時代「孫子學派」記錄整理的總成果(先秦諸子書大抵如此)孫子在先秦兵書中理論色彩 為濃厚其深刻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傳世兵書孫子書在先秦兵書中的地位向來很高根據韓非子 五蠹與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早在戰國西漢時期它便是論兵者的典籍

3 曹操對兵書曾作過研究認為孫子遠超過其他兵書其孫子略解序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孫子是春秋 戰國時代軍事學的集大成著作但它對後世的影響卻並不限於軍事方面還涉及政治學管理學乃至人際關係等歷來都受到相當高的重視自曹操以降便有許多注家如李筌杜牧梅堯臣張預等 為通行的注本是十一家注孫子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 臨沂 銀山一號漢墓出土一批竹簡其中有吳孫子(即孫子兵法)與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的殘本吳孫子包括與今本孫子十三篇大致相同的內容與其他五篇佚文為孫子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地下資料

《孫子兵法》

1 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9

國文經典掃瞄 03

孫 武 VS 孫子兵法

要點 內容

全勝思想

1「謀攻」直譯就是用謀略攻敵換言之就是在戰略策略上戰勝敵人全篇主要論述「全勝」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和條件其核心是一個「全」字2所謂全勝的計謀就是本篇中所說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裡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中的「不戰」「非戰」都是指不與敵人直接交戰而不是放棄武裝反對戰爭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武對戰爭所希望達到的 高境界

政治戰略

1在政治戰略上他主張「全國為上」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實現的方法就是「伐謀」「伐交」2所謂「伐交」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外交鬥爭上戰勝敵人「伐謀」與「伐交」都是政治戰略上的鬥爭二者雖有區別但又是彼此聯繫的例如著名的晉楚 城濮之戰晉文公在戰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行動爭取齊秦參戰拆散楚國與曹國衛國的同盟乃至扣留楚使宛春激怒楚將子玉等都融匯了「伐謀」與「伐交」的鬥爭

軍事戰略在軍事戰略上孫武「全勝」內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表現在「伐兵」上的軍事戰略「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裡的四個「全」均用作動詞表使動意義意為使敵完整地屈服

2文學成就

3《孫子兵法》十三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0

君將關係與全勝條件

1 為了達到「全勝」的目的孫武不僅原則地提出了六種戰法而且還以明快的語言提出了必須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明君一是賢將

2 孫武又從戰爭指導上提出了爭取「全勝」的五個條件「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五條「知勝之道」孫武是從對敵我雙方進行偵察判斷的角度提出的所以他的結論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文學成就 內容

思想

1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2戰略權謀的 高原則爭全主動求勢三者融為一體核心是求勢3戰術思想出其不意靈活機動以石擊卵4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5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將領特質6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

特色

1中國現存 早的一部兵書也是第一部比較有系統的軍事論著2《孫子兵法》一書約六千多字它總結了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分析及論述了許多作戰原理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五事」「七計」等思想3軍事仁本主義是孫子兵法成為其中顯著的特色「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其「仁戰」觀的集中體現「仁」為貫穿孫子兵法的重要倫理主線為道德出發點和歸宿

影響

1《孫子》《吳子》《尉繚子》《司馬法》《六韜》《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頒之武學名曰『七書』」2宋人蘇洵「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孫)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明人茅元儀「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3日本不少古兵法其軍事思想都與《孫子》有密切關係以闡發《孫子》的戰略戰術為其主旨近代日本陸軍教官尾川敬二稱「孫子為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東方各種兵法說皆出自孫子」4美國當代戰略理論家約翰柯林斯評論「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helliphellip《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英國當代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進一步說《孫子兵法》「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

(始)計篇

1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實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2在戰爭實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實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3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作戰篇 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

謀攻篇1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2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形音義辨析1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1

(軍)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兵)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虛實篇

論述用兵作戰須採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1要使我方處於主動地位使敵方處於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2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3要集中自己的兵力並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眾敵寡

軍爭篇

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1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嚮導明白情況2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3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九變篇

1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2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點處理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

地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

九地篇論及戰略性地形研究戰略地形中各種作戰的要領及地形對士卒心理的影響並應採取之統御方法

火攻篇 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用間篇 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

字形 字 義 詞 例

危險不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危險不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bull為政)

幾乎將近

中原數十里人影「殆」絕(宋濂bull秦士錄)

幾乎將近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bull六國論)

幾乎將近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孔融bull論盛孝章書)殆

大概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bull梁惠王上)

大概 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文天祥bull正氣歌)

大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第二冊bull歸有光bull項脊軒志)

疲乏疲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bull養生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2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櫓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bull過江)櫓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禁得住承受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禁得住承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bull春望)

戰勝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bull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勝 美景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勝 美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盡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bull文選序)

盡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bull梁惠王下)

超越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bull憶江南)

超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bull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bull品藻)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bull劉鶚bull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bull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立刻突然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bull三國演義)

頓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頓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bull儒林外史bull范進中舉)頓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bull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bull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bull正氣歌)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擇健「卒」十人(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士兵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卒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卒

終 後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bull蘇軾bull赤壁賦)

終 後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bull留侯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bull教戰守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8: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6 書名別稱彙整

7 形音義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8

書  名 別            稱

左  傳 左氏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春秋左氏傳

戰 國 策 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

禮  記 小戴禮記

詩  經 詩三百毛詩三百篇

莊  子 南華經

老  子 道德經

呂氏春秋 呂覽

史  記 太史公書太史公記

說文解字 說文

文心雕龍 文心

世說新語 世說新書世說

昭明文選 文選

五代史記 新五代史

聊齋志異 聊齋

紅 樓 夢 石頭記風月寶鑑情僧錄金玉緣金陵十二金釵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亡

滅亡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1 亡

滅亡 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1 亡外出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論語bull陽貨)

1 亡喪失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蘇洵bull六國論)1 亡喪失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賈誼bull過秦論)1 亡

逃亡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史記鴻門宴)

1 亡

忘(ㄨㄤˋ) 忠志之士「亡」身於外者(諸葛亮bull出師表)

1 亡

無(ㄨˊ)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論語bull子張)

2 薄

減損 鄰之厚君之「薄」也

2 薄

迫近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李密bull陳情表)

2 薄

迫近「薄」暮冥冥虎嘯猿啼(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2 薄淺薄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李密bull陳情表)

2 薄不厚的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bull小雅)2 薄不厚的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2 薄

鄙視看輕 不宜妄自菲「薄」(諸葛亮bull出師表)

2 薄

刻薄的 鄙夫敦「薄」夫寬(孟子bull萬章下)

2 薄

輕微的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bull衛靈公)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9

  字形 字  義 詞       例

3 封

開闢疆土動詞 既東「封」鄭

3 封

疆界名詞 又欲肆其西「封」

3 封

分封土地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蘇洵bull六國論)

3 封

封閉密閉籍吏民「封」府庫(史記鴻門宴)

3 封

封閉密閉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白居易bull買花)

3 封限制 固步自「封」

3 封 量詞計算包裹或裝上封套物件的單位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高適bull送李少府貶瞿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3 封

帝王以土地爵位名號授給王族或有功的人

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史記bull魏公子列傳)

3 封

聚土築墳 「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禮記bull樂記)

3 封

天子築壇祭天 「封」於泰山禪於梁父封禪之王七十二家(管子bull地數)

4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 微

無 「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論語bull憲問)

4 微

無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4 微

暗中悄悄地 「微」行入古寺(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4 微

衰微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顧炎武bull廉恥)

4 微卑微卑下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李密bull陳情表)4 微卑微卑下 人「微」言輕

4 微卑微卑下

出身「微」賤

4 微

細微細小 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方孝孺bull指喻)

4 微

隱約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蘇軾bull留侯論)

4 微

精妙幽深 《春秋》之「微」言大義

4 微

輕微 動刀甚「微」謋然已解(莊子庖丁解牛)

5 厭

滿足夫晉何「厭」之有

5 厭

滿足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無「厭」(蘇洵bull六國論)

5 厭 疲困 為之不「厭」誨人不倦(論語bull述而)5 厭

厭惡嫌棄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論語bull憲問)

5 厭

厭惡嫌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曹操bull短歌行)

6 闕

損害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6 闕

擱置一旁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bull子路)

6 闕

欠缺 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連橫bull臺灣通史序)

6 闕

缺點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諸葛亮bull出師表)

6 闕通「掘」挖(ㄐㄩㄝˊ) 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6 闕

古代宮門外兩邊供瞭望的樓臺中有通道(ㄑㄩㄝˋ)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白居易bull長恨歌)

6 闕

泛指帝王居住的地方(ㄑㄩㄝˋ) 身在江海之中心居乎魏「闕」之下(莊子bull讓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0

  字形 字  義 詞       例

7 辭

推辭「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7 辭

推辭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7 辭

說辭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宋史)

7 辭說明 無傷也請「辭」於軍(柳宗元bull段太尉逸事狀)

7 辭言辭 吉人之「辭」寡絕妙好「辭」(世說新語)

7 辭

辭別

「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7 辭

辭別 入不言兮出不「辭」(屈原bull少司命)

7 辭

辭別停數日「辭」去(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

8 與

親附名詞 失其所「與」不知

8 與

親附動詞 「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bull六國論)

8 與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bull西銘)

8 與

等待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bull陽貨)

8 與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bull顏淵)

8 與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bull子路)

8 與

讚許吾「與」點也(論語bull先進)

8 與

讚許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bull述而)

8 與

讚許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8 與

交往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bull子路)

8 與

幫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

8 與

幫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孟子bull公孫丑上)

8 與

同「舉」 選賢「與」能

8 與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bull離婁上)

8 與 向 「與」虎謀皮8 與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論語bull衛靈公)

8 與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bull里仁)

8 與

和 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bull述而)

8 與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bull述而)

8 與

互鄉難「與」言(論語bull述而)

8 與

參加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禮記大同與小康)

8 與

參與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bull微子)

8 與

參與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8 與

參與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bull泰伯)

8 與

通「歟」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bull公冶長)

8 與

通「歟」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bull子罕)

8 與

通「歟」從我者其由「與」(論語bull公冶長)

8 與

通「歟」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bull憲問)

8 一詞多義

(一)執事

(二)行李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1

  字形 字  義 詞       例

9 舍

停止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bull勸學)

9 舍

停止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bull子罕)

9 舍

三十里長度單位 南北百里東西一「舍」(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9 舍

房屋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

9 舍

房屋 漁父樵夫之「舍」皆可指數(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9 舍

房屋

流水周於「舍」下(白居易bull與元微之書)

9 舍

築舍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王安石bull遊褒禪山記)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便「舍」船從口入(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bull季氏)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bull雍也)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論語bull子路)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舍」生取義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bull告子上)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操則存「舍」則亡(孟子bull告子上)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孟子bull告子上)

形 義 例

執事

用作對對方的敬稱 敢以煩執事

執事

指官員有職守的人 書盤庚下「嗚呼邦伯(指諸侯之長)師長(指三公六卿)百執事之人(泛指大夫)尚皆隱哉(謂上述諸人還有什麼隱痛在心)」執事

從事工作主管其事 論語 子路「居處恭執事敬」執事

儀仗 儒林外史第一回「次早傳齊轎夫也不用全副執事只帶八個紅黑帽夜役軍牢(官府服役的衛兵)」

形 義 例

行李

使者 北史 賀蘭祥傳「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行李

出使 明史 劉宗周傳「貴州巡按蘇琰以行李被訐於監司(負有監察之責的官吏)」

行李 行旅亦指行旅的人 唐 杜甫 贈蘇四徯詩「別離已五年尚在行李中」行李出行所帶的東西 唐 元稹 敘詩寄樂天書「有詩八百餘首色類(類別)相從共成

十體只二十卷自笑冗亂亦不復置之於行李」

行李

唐時稱官府導從人員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乃偽作陳僕射行李云山東盜起車駕必謀幸蜀先以陳公走馬赴任」

9 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2

偏旁 字 音 詞   例 意      義

ㄗㄨˇ

簪組 古代官吏的冠飾比喻做官

ㄗㄨˇ

折衝樽俎 在杯酒宴會間運用外交手段取勝敵人

ㄗㄨˇ越俎代庖 比喻踰越自己的職分而代人做事

ㄗㄨˇ 數典忘祖 比喻忘本

ㄗㄨˇ

艱難險阻 比喻遭受的艱險困難

ㄗㄨˇ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比喻自己受制於人處於任人擺弄的境況

ㄗㄨˇ

詛咒 用惡毒的言語詛罵或祈求鬼神降禍他人

且ㄐㄩ

狙擊 埋伏在暗地裡而伺機突擊

且ㄐㄩ

雎鳩 一種水鳥且

ㄐㄩ菹醢〔ㄏㄞˇ〕 古時一種殘酷的刑罰將人殺死後剁成肉醬且

ㄐㄩ決癰〔ㄩㄥ〕潰疽 瘡癰潰破比喻事情的癥結得到解決

且ㄐㄩ

趑〔ㄗ〕趄不前 想要往前卻又猶豫不進

且ㄐㄩ

補苴罅〔ㄒㄧㄚˋ〕漏 指補好裂縫堵住漏洞比喻彌補事物的缺失

ㄐㄩˇ齟齬〔ㄩˇ〕 牙齒上下不整齊比喻彼此不合

ㄐㄩˇ 沮喪 失望灰心

ㄐㄩˇ含英咀華 品味文章的要旨咀嚼辭藻的華美

ㄘㄨ 粗衣糲〔ㄌㄧˋ〕食 粗糙的衣服和低劣的食物形容生活清苦

ㄘㄨˊ徂謝 死亡

ㄘㄨˊ崩殂 天子死亡

ㄅㄧˋ

弊車羸〔ㄌㄟˊ〕馬 破車劣馬形容生活儉樸

ㄅㄧˋ卑禮厚幣

態度謙卑贈禮豐富指招聘賢人的禮物厚重與態度殷切後亦用於形容請教他人的態度

ㄅㄧˋ浮雲蔽日 浮雲蒙蔽白日比喻奸邪蒙蔽君主忠良之士不得申其才

ㄅㄧˋ

敝帚自珍 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的仍然非常珍視

ㄅㄧˋ

束手待斃 把手綁起來等待死亡比喻危難時不想辦法解決坐等敗亡敝

ㄅㄧㄝ憋氣 將氣憋住不使它呼出

ㄅㄧㄝ甕中之鱉 困在甕中的鱉比喻在掌握之中無法逃脫的人或物

ㄅㄧㄝˋ 彆扭 意見不合而吵鬧或賭氣或作尷尬難為情

ㄅㄧㄝˊ 蹩腳 差勁不高明

ㄆㄧㄝ驚鴻一瞥 比喻美人或美好的事物短暫出現

ㄆㄧㄝ撇下 棄置不顧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0 左傳名句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bull隱公元年) 〔釋義〕不義的事情做多了必然自取滅亡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bull莊公十年)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戰士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擊 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沒有了說明做什麼事都要鼓足勇氣一口氣將它做完3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有一次已經是很過分的事了難道還能再來一次嗎(其同「豈」)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輔和車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事物之間互相依存 密不可分的關係輔臉頰車牙床5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bull僖公十四年) 〔釋義〕毛本來就是長在皮上的現在皮不存在了毛將依附在哪裡呢比喻任何事物只要 失去基礎就無法存在6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左傳bull僖公二十年) 〔釋義〕根據自己力量的大小去行動過錯就會減少成敗的關鍵主要是由自身的因素決定的 而不是取決於他人7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bull宣公二年) 〔釋義〕有過錯能改正這是 大的善事8太上有立徳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傳bull襄公二十四年) 〔釋義〕 高的是樹立德業其次是建立功績再其次是著書立說此三者是古人心目中永垂不 朽的事業9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bull襄公二十五年) 〔釋義〕語言如果沒有文采它所表達的思想就不會廣為流傳10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左傳bull襄公二十六年) 〔釋義〕雖然楚國有人才其實好多都被晉國任用了說明晉國善於重用人才「楚材晉用」 典出於此11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bull襄公三十一年) 〔釋義〕老百姓所讚許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堅持執行老百姓所厭惡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 加以改正12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左傳bull昭公二十年) 〔釋義〕烈火熊熊百姓望而生畏不敢近前所以很少有人死在那裡相反水的外表柔順 百姓喜歡在水中遊玩戲耍結果好多人都淹死在裡面比喻治理國家一定要從嚴要 求(懦弱軟弱無能這裡借指水勢平穩狎戲弄)13困獸猶鬥況人乎(左傳bull定公十五年) 〔釋義〕被圍困的野獸還要作 後的掙扎更何況人呢比喻瀕於失敗的人雖然走投無路也 要頑強抵抗14三折肱知為良醫(左傳bull定公十三年) 〔釋義〕多次折斷胳膊的人知道怎樣做一個好醫生說明知識來源於實際經驗(肱胳膊)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3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禮記

1 禮記禮記為儒家禮治教育與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除了能提供研究

先秦政教禮俗的豐富資料具有學術思想史上的價值還是現代人的必

讀經典可以用來思索如何以禮來維繫國家社會或是作為個人行為規

範與人生的指引

2 禮記介紹

3 三禮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4

國文經典掃瞄 02

禮 記 VS 大同與小康

作者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

創作源始

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

正名 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

篇章 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

內容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注疏 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

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

周 禮 原名《周官》是理想中的官制為中國最早一部職官治事的政典後〈冬

官〉亡佚以(4 考工記 )代替為古文經

禮 記 解釋禮儀程序之緣由本附於儀禮之後為今文經

儀 禮 記載周秦時許多禮儀的程序在漢只稱作「禮」為今文經

書名 作 者 篇 數 內 容 性 質 注 釋 別 稱

周禮 相傳周公所作

1今文六篇四十二卷2古文七篇

計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記載政治制度其中〈冬官〉已佚以〈考工記〉代之

記載古代理想官制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周官」

儀禮古文家周公今文家孔子

1古文佚2今文十七篇五十卷

記存古代禮儀規範記載周代貴族各種禮儀細節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禮」

禮記

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戴聖編)

今文四十九篇六篇專論另大別為十類

哲理政治禮樂器物生活儀節

《儀禮》的補充資料或闡述發揮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漢稱「記」

《大同與小康》

1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5

其他

1在漢代〈禮記〉本不是經而是附在《儀禮》後面的補充資料2〈大學〉〈中庸〉乃是《禮記》中二篇3中國 早一部職官政典是(1 周禮 )4漢代立五經博士其「禮」指(2 儀禮 )5孔穎達注五經其「禮」指(3 禮記 )

主旨 本文為論說文乃孔子論述自己的政治理想

筆法 1深刻刻劃了(孔子)的形象2以(對比)(排比)呈現大同與小康之治3筆法(精簡)加強文勢如「以正君臣helliphellip以功為己」句中「以」字都是介詞其下省略賓語「之」(指「禮義」)以此筆法可見其精鍊處亦顯現出文勢  

段落 1首段以(孔子)之嘆為起始為文章背景定調    文章一開始敘述引發孔子言論的原因因見魯國蜡祭之禮徒具儀式而不完備因此心有所感而生嘆息言偃問「君子何嘆」「君子」一詞正寫出孔子在弟子心目中人格的偉大而也藉著言偃這問句引出孔子的回答2次段論述大同之治擘畫儒家政治理想    為孔子敘述古書所載五帝及三代政治的狀況實際上是孔子假借五帝三代以立言論述一己的政治理想mdash大同與小康之治而以「大同之治」為其 高理想1 終目標為「天下為公」2 在政治層面用人必須「選賢與能」處世必須「講信修睦」包括個人與國家都

應講求信用敦修和睦始能形成以下的社會狀況3 社會層面必須由己擴及於人故「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在制度上必須

使老年人各得安享天年壯年人各能貢獻才力兒童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在社會福利上必須使弱勢族群都得到照顧供養並以「男有分女有歸」二句作為大同社會的終極現象

4 經濟層面利益共享全國的財富平均分配達到均富的目的人人都要為社會貢獻勞力也就是要達到均勞的目的以上所敘都是大同政治的情

5 結果人人都以竭誠相待所以「謀閉而不興」人人均富無貧富懸殊人人均勞無勞逸不均的現象自然「盜竊亂賊而不作」無詐謀無盜賊故無需關閉外戶防備

3論述小康之治以對比大同之治政治層面以天下為私產以父子相傳兄終弟及與傳賢的大同政治正好相反為了鞏固本身的權位私利必須「城郭溝池以為固」以防外力入侵必須以禮義規範確定君臣名分以防國內人民叛亂社會層面「各親其親各子其子」這種私心必須以禮義加以規範才能建立起倫理制度使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此外又尊崇勇力智謀把功績歸個人所有在經濟層面則「貨力為己」因此也必須借助禮制法規才不致於互相爭奪由上可知小康之治的結果以「私」為出發點而以「禮義」為依歸如果禮義不足以維繫時即易產生「謀作兵起」的禍害因此禮是維繫小康之治的主要力量實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謹於禮」如不能遵禮而行有越軌的行為雖有權勢亦必受人斥逐因為人皆知其為禍根罪首 後以「是謂小康」結束上文

2大同與小康

形音義辯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6

分類 時間 治道 政治制度 社會制度 經濟制度 成效 其他

大同之治

五帝時期

以仁為治

1君位天下為公2諸侯選賢與能3外交講信修睦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貨不必藏於己力不必為己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

以公出發

小康之治

三代時期

以禮義為紀

1君位天下為家2諸侯大人世及

以為禮3外交城郭溝池

以為固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功為己

謀用是作兵由此起

以私為出發以仁義為依歸

歟(ㄩˊ)

歸「與」歸「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

歟(ㄩˊ)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

親善親附失其所「與」不知(第三冊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親善親附「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六國論)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

等待 日月逝焉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

贊同吾「與」點(論語先進)

贊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稱許 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與陳伯之書)

教育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子路)

與 勸導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論語子罕)與

支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支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同「舉」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離婁上)

向「與」虎謀皮

向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和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述而)

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

互鄉難「與」言(論語述而)

6 參與(ㄩˋ)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

6 參與(ㄩˋ)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

6 參與(ㄩˋ)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相關(ㄩˋ)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7

大概是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

大概是玉之言「蓋」有諷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大概是不隨俗靡者「蓋」鮮矣(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概是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實在是(表原因的連詞)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蓋雨傘

風則襲裘雨則御「蓋」(蘇軾教戰守策)

蓋雨傘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第二

冊歸有光項脊軒志)蓋

超越子房以「蓋」世之才(蘇軾留侯論)

超越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

發語詞「蓋」嘗試論之(蘇軾教戰守策)

發語詞「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盍何不(ㄏㄜˊ) 「蓋」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怎麼(ㄏㄜˊ) 技「蓋」至此乎(第六冊莊子庖丁解牛)

女子出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

女子出嫁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宿 男有分女有「歸」

女子返回娘家 吾妻「歸」寧(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返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返回 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蘇軾留侯論)

歸返回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公冶長)歸

趨向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離婁上)

聚攏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附 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稱許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贈送(ㄎㄨㄟˋ)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君子

有才德者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君子君王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君子 在位者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馬光訓儉示康)君子

對人敬稱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杜甫贈衛八處士)

老而無妻(ㄍㄨㄢ)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矛柄(ㄐㄧㄣ) 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矜憐(ㄐㄧㄣ)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矜憐(ㄐㄧㄣ)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愛惜崇尚(ㄐㄧㄣ)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李密陳情表)

莊重(ㄐㄧㄣ)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由因為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由用 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國學常識1相關成語

2禮記相關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8

原文 語譯

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如果能每天洗乾淨自己身心的汙垢那麼就應當天天清洗每日不間斷以保持身心的潔淨與清新

2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得到民眾擁戴便得到國家失去民眾擁戴便失去國家

3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君子的道譬如走遠路必定由近處開始又譬如登高地必定從低處開始

4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中庸)

國家將要興盛時一定有吉祥的預兆國家將要滅亡時一定有妖怪出現

5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中庸)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能做成事前沒準備就做不成

6 玉不琢不成器(學記) 玉石不經過雕刻加工就成不了器皿

7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學記)

即使有好菜不吃便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精深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奧妙所在

8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學習的時候只是個人鑽研而不知和同學互相交流這樣就會訊息貧乏學識淺陋

9 不食嗟來之食(檀弓下)不吃吆喝自己去吃的食物表示不接受別具用心或施捨性的幫助

10 苛政猛於虎( 檀弓下)苛刻的政令(殘害人民的程度)比老虎還凶猛

1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曲禮上)

傲慢的習氣不能滋長個人的私慾不能放縱求善的志向不能自滿享樂的行為不能過分(1敖傲慢2從縱)

12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行) 不將金玉當作寶貝而將忠信當作寶貝

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1 河清海晏 黃河水清大海無浪比喻天下太平

2 政通人和 政事通達百姓和樂形容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3 皇路清夷 指清平之世

4 堯天舜日 天下如堯舜當道時的清明比喻太平盛世

5 歌舞昇平 唱歌跳舞形容一片熱鬧的太平景象

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1 文恬武嬉 指文武官員只知安於逸樂嬉遊不務國事

2 日削月脧 形容百姓每日每月受到搜刮剝削耗損越來越大

3 率獸食人 帶領野獸吃人比喻虐政害民

4 餓莩遍野 莩通「殍」音ㄆㄧㄠˇ形容人民因飢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

1含蓼問疾 蓼ㄌ一ㄠˇ一種苦味的草本植物不顧辛苦慰問疾病比喻君主不辭

辛勞安撫軍民與百姓同甘共苦2 恫瘝在抱 ㄊㄨㄥ ㄍㄨㄢ疾苦對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形容愛民殷切

3 解民倒懸 比喻把人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孫 武

1 孫武又稱孫武子孫子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孫武具體生卒時間不可考孫武活動的時期大約與孔子相當或稍早

2 史記 孫子列傳說孫子以十三篇見吳王闔閭一般認為此時的「十三篇」孫子應非定本今本孫子十三篇當經過相當程度的修改不過今傳的十三篇孫子未必都是孫子本人親手寫定而應是戰國時代「孫子學派」記錄整理的總成果(先秦諸子書大抵如此)孫子在先秦兵書中理論色彩 為濃厚其深刻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傳世兵書孫子書在先秦兵書中的地位向來很高根據韓非子 五蠹與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早在戰國西漢時期它便是論兵者的典籍

3 曹操對兵書曾作過研究認為孫子遠超過其他兵書其孫子略解序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孫子是春秋 戰國時代軍事學的集大成著作但它對後世的影響卻並不限於軍事方面還涉及政治學管理學乃至人際關係等歷來都受到相當高的重視自曹操以降便有許多注家如李筌杜牧梅堯臣張預等 為通行的注本是十一家注孫子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 臨沂 銀山一號漢墓出土一批竹簡其中有吳孫子(即孫子兵法)與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的殘本吳孫子包括與今本孫子十三篇大致相同的內容與其他五篇佚文為孫子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地下資料

《孫子兵法》

1 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9

國文經典掃瞄 03

孫 武 VS 孫子兵法

要點 內容

全勝思想

1「謀攻」直譯就是用謀略攻敵換言之就是在戰略策略上戰勝敵人全篇主要論述「全勝」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和條件其核心是一個「全」字2所謂全勝的計謀就是本篇中所說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裡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中的「不戰」「非戰」都是指不與敵人直接交戰而不是放棄武裝反對戰爭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武對戰爭所希望達到的 高境界

政治戰略

1在政治戰略上他主張「全國為上」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實現的方法就是「伐謀」「伐交」2所謂「伐交」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外交鬥爭上戰勝敵人「伐謀」與「伐交」都是政治戰略上的鬥爭二者雖有區別但又是彼此聯繫的例如著名的晉楚 城濮之戰晉文公在戰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行動爭取齊秦參戰拆散楚國與曹國衛國的同盟乃至扣留楚使宛春激怒楚將子玉等都融匯了「伐謀」與「伐交」的鬥爭

軍事戰略在軍事戰略上孫武「全勝」內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表現在「伐兵」上的軍事戰略「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裡的四個「全」均用作動詞表使動意義意為使敵完整地屈服

2文學成就

3《孫子兵法》十三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0

君將關係與全勝條件

1 為了達到「全勝」的目的孫武不僅原則地提出了六種戰法而且還以明快的語言提出了必須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明君一是賢將

2 孫武又從戰爭指導上提出了爭取「全勝」的五個條件「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五條「知勝之道」孫武是從對敵我雙方進行偵察判斷的角度提出的所以他的結論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文學成就 內容

思想

1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2戰略權謀的 高原則爭全主動求勢三者融為一體核心是求勢3戰術思想出其不意靈活機動以石擊卵4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5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將領特質6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

特色

1中國現存 早的一部兵書也是第一部比較有系統的軍事論著2《孫子兵法》一書約六千多字它總結了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分析及論述了許多作戰原理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五事」「七計」等思想3軍事仁本主義是孫子兵法成為其中顯著的特色「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其「仁戰」觀的集中體現「仁」為貫穿孫子兵法的重要倫理主線為道德出發點和歸宿

影響

1《孫子》《吳子》《尉繚子》《司馬法》《六韜》《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頒之武學名曰『七書』」2宋人蘇洵「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孫)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明人茅元儀「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3日本不少古兵法其軍事思想都與《孫子》有密切關係以闡發《孫子》的戰略戰術為其主旨近代日本陸軍教官尾川敬二稱「孫子為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東方各種兵法說皆出自孫子」4美國當代戰略理論家約翰柯林斯評論「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helliphellip《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英國當代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進一步說《孫子兵法》「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

(始)計篇

1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實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2在戰爭實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實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3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作戰篇 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

謀攻篇1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2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形音義辨析1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1

(軍)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兵)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虛實篇

論述用兵作戰須採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1要使我方處於主動地位使敵方處於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2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3要集中自己的兵力並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眾敵寡

軍爭篇

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1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嚮導明白情況2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3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九變篇

1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2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點處理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

地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

九地篇論及戰略性地形研究戰略地形中各種作戰的要領及地形對士卒心理的影響並應採取之統御方法

火攻篇 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用間篇 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

字形 字 義 詞 例

危險不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危險不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bull為政)

幾乎將近

中原數十里人影「殆」絕(宋濂bull秦士錄)

幾乎將近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bull六國論)

幾乎將近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孔融bull論盛孝章書)殆

大概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bull梁惠王上)

大概 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文天祥bull正氣歌)

大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第二冊bull歸有光bull項脊軒志)

疲乏疲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bull養生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2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櫓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bull過江)櫓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禁得住承受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禁得住承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bull春望)

戰勝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bull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勝 美景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勝 美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盡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bull文選序)

盡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bull梁惠王下)

超越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bull憶江南)

超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bull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bull品藻)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bull劉鶚bull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bull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立刻突然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bull三國演義)

頓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頓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bull儒林外史bull范進中舉)頓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bull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bull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bull正氣歌)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擇健「卒」十人(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士兵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卒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卒

終 後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bull蘇軾bull赤壁賦)

終 後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bull留侯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bull教戰守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9: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9

  字形 字  義 詞       例

3 封

開闢疆土動詞 既東「封」鄭

3 封

疆界名詞 又欲肆其西「封」

3 封

分封土地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蘇洵bull六國論)

3 封

封閉密閉籍吏民「封」府庫(史記鴻門宴)

3 封

封閉密閉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白居易bull買花)

3 封限制 固步自「封」

3 封 量詞計算包裹或裝上封套物件的單位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高適bull送李少府貶瞿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3 封

帝王以土地爵位名號授給王族或有功的人

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史記bull魏公子列傳)

3 封

聚土築墳 「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禮記bull樂記)

3 封

天子築壇祭天 「封」於泰山禪於梁父封禪之王七十二家(管子bull地數)

4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 微

無 「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論語bull憲問)

4 微

無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4 微

暗中悄悄地 「微」行入古寺(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4 微

衰微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顧炎武bull廉恥)

4 微卑微卑下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李密bull陳情表)4 微卑微卑下 人「微」言輕

4 微卑微卑下

出身「微」賤

4 微

細微細小 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方孝孺bull指喻)

4 微

隱約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蘇軾bull留侯論)

4 微

精妙幽深 《春秋》之「微」言大義

4 微

輕微 動刀甚「微」謋然已解(莊子庖丁解牛)

5 厭

滿足夫晉何「厭」之有

5 厭

滿足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無「厭」(蘇洵bull六國論)

5 厭 疲困 為之不「厭」誨人不倦(論語bull述而)5 厭

厭惡嫌棄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論語bull憲問)

5 厭

厭惡嫌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曹操bull短歌行)

6 闕

損害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6 闕

擱置一旁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bull子路)

6 闕

欠缺 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連橫bull臺灣通史序)

6 闕

缺點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諸葛亮bull出師表)

6 闕通「掘」挖(ㄐㄩㄝˊ) 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6 闕

古代宮門外兩邊供瞭望的樓臺中有通道(ㄑㄩㄝˋ)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白居易bull長恨歌)

6 闕

泛指帝王居住的地方(ㄑㄩㄝˋ) 身在江海之中心居乎魏「闕」之下(莊子bull讓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0

  字形 字  義 詞       例

7 辭

推辭「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7 辭

推辭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7 辭

說辭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宋史)

7 辭說明 無傷也請「辭」於軍(柳宗元bull段太尉逸事狀)

7 辭言辭 吉人之「辭」寡絕妙好「辭」(世說新語)

7 辭

辭別

「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7 辭

辭別 入不言兮出不「辭」(屈原bull少司命)

7 辭

辭別停數日「辭」去(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

8 與

親附名詞 失其所「與」不知

8 與

親附動詞 「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bull六國論)

8 與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bull西銘)

8 與

等待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bull陽貨)

8 與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bull顏淵)

8 與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bull子路)

8 與

讚許吾「與」點也(論語bull先進)

8 與

讚許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bull述而)

8 與

讚許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8 與

交往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bull子路)

8 與

幫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

8 與

幫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孟子bull公孫丑上)

8 與

同「舉」 選賢「與」能

8 與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bull離婁上)

8 與 向 「與」虎謀皮8 與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論語bull衛靈公)

8 與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bull里仁)

8 與

和 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bull述而)

8 與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bull述而)

8 與

互鄉難「與」言(論語bull述而)

8 與

參加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禮記大同與小康)

8 與

參與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bull微子)

8 與

參與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8 與

參與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bull泰伯)

8 與

通「歟」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bull公冶長)

8 與

通「歟」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bull子罕)

8 與

通「歟」從我者其由「與」(論語bull公冶長)

8 與

通「歟」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bull憲問)

8 一詞多義

(一)執事

(二)行李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1

  字形 字  義 詞       例

9 舍

停止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bull勸學)

9 舍

停止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bull子罕)

9 舍

三十里長度單位 南北百里東西一「舍」(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9 舍

房屋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

9 舍

房屋 漁父樵夫之「舍」皆可指數(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9 舍

房屋

流水周於「舍」下(白居易bull與元微之書)

9 舍

築舍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王安石bull遊褒禪山記)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便「舍」船從口入(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bull季氏)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bull雍也)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論語bull子路)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舍」生取義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bull告子上)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操則存「舍」則亡(孟子bull告子上)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孟子bull告子上)

形 義 例

執事

用作對對方的敬稱 敢以煩執事

執事

指官員有職守的人 書盤庚下「嗚呼邦伯(指諸侯之長)師長(指三公六卿)百執事之人(泛指大夫)尚皆隱哉(謂上述諸人還有什麼隱痛在心)」執事

從事工作主管其事 論語 子路「居處恭執事敬」執事

儀仗 儒林外史第一回「次早傳齊轎夫也不用全副執事只帶八個紅黑帽夜役軍牢(官府服役的衛兵)」

形 義 例

行李

使者 北史 賀蘭祥傳「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行李

出使 明史 劉宗周傳「貴州巡按蘇琰以行李被訐於監司(負有監察之責的官吏)」

行李 行旅亦指行旅的人 唐 杜甫 贈蘇四徯詩「別離已五年尚在行李中」行李出行所帶的東西 唐 元稹 敘詩寄樂天書「有詩八百餘首色類(類別)相從共成

十體只二十卷自笑冗亂亦不復置之於行李」

行李

唐時稱官府導從人員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乃偽作陳僕射行李云山東盜起車駕必謀幸蜀先以陳公走馬赴任」

9 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2

偏旁 字 音 詞   例 意      義

ㄗㄨˇ

簪組 古代官吏的冠飾比喻做官

ㄗㄨˇ

折衝樽俎 在杯酒宴會間運用外交手段取勝敵人

ㄗㄨˇ越俎代庖 比喻踰越自己的職分而代人做事

ㄗㄨˇ 數典忘祖 比喻忘本

ㄗㄨˇ

艱難險阻 比喻遭受的艱險困難

ㄗㄨˇ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比喻自己受制於人處於任人擺弄的境況

ㄗㄨˇ

詛咒 用惡毒的言語詛罵或祈求鬼神降禍他人

且ㄐㄩ

狙擊 埋伏在暗地裡而伺機突擊

且ㄐㄩ

雎鳩 一種水鳥且

ㄐㄩ菹醢〔ㄏㄞˇ〕 古時一種殘酷的刑罰將人殺死後剁成肉醬且

ㄐㄩ決癰〔ㄩㄥ〕潰疽 瘡癰潰破比喻事情的癥結得到解決

且ㄐㄩ

趑〔ㄗ〕趄不前 想要往前卻又猶豫不進

且ㄐㄩ

補苴罅〔ㄒㄧㄚˋ〕漏 指補好裂縫堵住漏洞比喻彌補事物的缺失

ㄐㄩˇ齟齬〔ㄩˇ〕 牙齒上下不整齊比喻彼此不合

ㄐㄩˇ 沮喪 失望灰心

ㄐㄩˇ含英咀華 品味文章的要旨咀嚼辭藻的華美

ㄘㄨ 粗衣糲〔ㄌㄧˋ〕食 粗糙的衣服和低劣的食物形容生活清苦

ㄘㄨˊ徂謝 死亡

ㄘㄨˊ崩殂 天子死亡

ㄅㄧˋ

弊車羸〔ㄌㄟˊ〕馬 破車劣馬形容生活儉樸

ㄅㄧˋ卑禮厚幣

態度謙卑贈禮豐富指招聘賢人的禮物厚重與態度殷切後亦用於形容請教他人的態度

ㄅㄧˋ浮雲蔽日 浮雲蒙蔽白日比喻奸邪蒙蔽君主忠良之士不得申其才

ㄅㄧˋ

敝帚自珍 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的仍然非常珍視

ㄅㄧˋ

束手待斃 把手綁起來等待死亡比喻危難時不想辦法解決坐等敗亡敝

ㄅㄧㄝ憋氣 將氣憋住不使它呼出

ㄅㄧㄝ甕中之鱉 困在甕中的鱉比喻在掌握之中無法逃脫的人或物

ㄅㄧㄝˋ 彆扭 意見不合而吵鬧或賭氣或作尷尬難為情

ㄅㄧㄝˊ 蹩腳 差勁不高明

ㄆㄧㄝ驚鴻一瞥 比喻美人或美好的事物短暫出現

ㄆㄧㄝ撇下 棄置不顧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0 左傳名句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bull隱公元年) 〔釋義〕不義的事情做多了必然自取滅亡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bull莊公十年)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戰士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擊 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沒有了說明做什麼事都要鼓足勇氣一口氣將它做完3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有一次已經是很過分的事了難道還能再來一次嗎(其同「豈」)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輔和車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事物之間互相依存 密不可分的關係輔臉頰車牙床5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bull僖公十四年) 〔釋義〕毛本來就是長在皮上的現在皮不存在了毛將依附在哪裡呢比喻任何事物只要 失去基礎就無法存在6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左傳bull僖公二十年) 〔釋義〕根據自己力量的大小去行動過錯就會減少成敗的關鍵主要是由自身的因素決定的 而不是取決於他人7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bull宣公二年) 〔釋義〕有過錯能改正這是 大的善事8太上有立徳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傳bull襄公二十四年) 〔釋義〕 高的是樹立德業其次是建立功績再其次是著書立說此三者是古人心目中永垂不 朽的事業9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bull襄公二十五年) 〔釋義〕語言如果沒有文采它所表達的思想就不會廣為流傳10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左傳bull襄公二十六年) 〔釋義〕雖然楚國有人才其實好多都被晉國任用了說明晉國善於重用人才「楚材晉用」 典出於此11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bull襄公三十一年) 〔釋義〕老百姓所讚許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堅持執行老百姓所厭惡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 加以改正12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左傳bull昭公二十年) 〔釋義〕烈火熊熊百姓望而生畏不敢近前所以很少有人死在那裡相反水的外表柔順 百姓喜歡在水中遊玩戲耍結果好多人都淹死在裡面比喻治理國家一定要從嚴要 求(懦弱軟弱無能這裡借指水勢平穩狎戲弄)13困獸猶鬥況人乎(左傳bull定公十五年) 〔釋義〕被圍困的野獸還要作 後的掙扎更何況人呢比喻瀕於失敗的人雖然走投無路也 要頑強抵抗14三折肱知為良醫(左傳bull定公十三年) 〔釋義〕多次折斷胳膊的人知道怎樣做一個好醫生說明知識來源於實際經驗(肱胳膊)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3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禮記

1 禮記禮記為儒家禮治教育與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除了能提供研究

先秦政教禮俗的豐富資料具有學術思想史上的價值還是現代人的必

讀經典可以用來思索如何以禮來維繫國家社會或是作為個人行為規

範與人生的指引

2 禮記介紹

3 三禮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4

國文經典掃瞄 02

禮 記 VS 大同與小康

作者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

創作源始

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

正名 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

篇章 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

內容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注疏 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

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

周 禮 原名《周官》是理想中的官制為中國最早一部職官治事的政典後〈冬

官〉亡佚以(4 考工記 )代替為古文經

禮 記 解釋禮儀程序之緣由本附於儀禮之後為今文經

儀 禮 記載周秦時許多禮儀的程序在漢只稱作「禮」為今文經

書名 作 者 篇 數 內 容 性 質 注 釋 別 稱

周禮 相傳周公所作

1今文六篇四十二卷2古文七篇

計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記載政治制度其中〈冬官〉已佚以〈考工記〉代之

記載古代理想官制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周官」

儀禮古文家周公今文家孔子

1古文佚2今文十七篇五十卷

記存古代禮儀規範記載周代貴族各種禮儀細節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禮」

禮記

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戴聖編)

今文四十九篇六篇專論另大別為十類

哲理政治禮樂器物生活儀節

《儀禮》的補充資料或闡述發揮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漢稱「記」

《大同與小康》

1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5

其他

1在漢代〈禮記〉本不是經而是附在《儀禮》後面的補充資料2〈大學〉〈中庸〉乃是《禮記》中二篇3中國 早一部職官政典是(1 周禮 )4漢代立五經博士其「禮」指(2 儀禮 )5孔穎達注五經其「禮」指(3 禮記 )

主旨 本文為論說文乃孔子論述自己的政治理想

筆法 1深刻刻劃了(孔子)的形象2以(對比)(排比)呈現大同與小康之治3筆法(精簡)加強文勢如「以正君臣helliphellip以功為己」句中「以」字都是介詞其下省略賓語「之」(指「禮義」)以此筆法可見其精鍊處亦顯現出文勢  

段落 1首段以(孔子)之嘆為起始為文章背景定調    文章一開始敘述引發孔子言論的原因因見魯國蜡祭之禮徒具儀式而不完備因此心有所感而生嘆息言偃問「君子何嘆」「君子」一詞正寫出孔子在弟子心目中人格的偉大而也藉著言偃這問句引出孔子的回答2次段論述大同之治擘畫儒家政治理想    為孔子敘述古書所載五帝及三代政治的狀況實際上是孔子假借五帝三代以立言論述一己的政治理想mdash大同與小康之治而以「大同之治」為其 高理想1 終目標為「天下為公」2 在政治層面用人必須「選賢與能」處世必須「講信修睦」包括個人與國家都

應講求信用敦修和睦始能形成以下的社會狀況3 社會層面必須由己擴及於人故「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在制度上必須

使老年人各得安享天年壯年人各能貢獻才力兒童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在社會福利上必須使弱勢族群都得到照顧供養並以「男有分女有歸」二句作為大同社會的終極現象

4 經濟層面利益共享全國的財富平均分配達到均富的目的人人都要為社會貢獻勞力也就是要達到均勞的目的以上所敘都是大同政治的情

5 結果人人都以竭誠相待所以「謀閉而不興」人人均富無貧富懸殊人人均勞無勞逸不均的現象自然「盜竊亂賊而不作」無詐謀無盜賊故無需關閉外戶防備

3論述小康之治以對比大同之治政治層面以天下為私產以父子相傳兄終弟及與傳賢的大同政治正好相反為了鞏固本身的權位私利必須「城郭溝池以為固」以防外力入侵必須以禮義規範確定君臣名分以防國內人民叛亂社會層面「各親其親各子其子」這種私心必須以禮義加以規範才能建立起倫理制度使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此外又尊崇勇力智謀把功績歸個人所有在經濟層面則「貨力為己」因此也必須借助禮制法規才不致於互相爭奪由上可知小康之治的結果以「私」為出發點而以「禮義」為依歸如果禮義不足以維繫時即易產生「謀作兵起」的禍害因此禮是維繫小康之治的主要力量實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謹於禮」如不能遵禮而行有越軌的行為雖有權勢亦必受人斥逐因為人皆知其為禍根罪首 後以「是謂小康」結束上文

2大同與小康

形音義辯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6

分類 時間 治道 政治制度 社會制度 經濟制度 成效 其他

大同之治

五帝時期

以仁為治

1君位天下為公2諸侯選賢與能3外交講信修睦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貨不必藏於己力不必為己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

以公出發

小康之治

三代時期

以禮義為紀

1君位天下為家2諸侯大人世及

以為禮3外交城郭溝池

以為固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功為己

謀用是作兵由此起

以私為出發以仁義為依歸

歟(ㄩˊ)

歸「與」歸「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

歟(ㄩˊ)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

親善親附失其所「與」不知(第三冊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親善親附「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六國論)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

等待 日月逝焉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

贊同吾「與」點(論語先進)

贊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稱許 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與陳伯之書)

教育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子路)

與 勸導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論語子罕)與

支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支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同「舉」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離婁上)

向「與」虎謀皮

向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和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述而)

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

互鄉難「與」言(論語述而)

6 參與(ㄩˋ)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

6 參與(ㄩˋ)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

6 參與(ㄩˋ)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相關(ㄩˋ)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7

大概是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

大概是玉之言「蓋」有諷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大概是不隨俗靡者「蓋」鮮矣(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概是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實在是(表原因的連詞)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蓋雨傘

風則襲裘雨則御「蓋」(蘇軾教戰守策)

蓋雨傘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第二

冊歸有光項脊軒志)蓋

超越子房以「蓋」世之才(蘇軾留侯論)

超越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

發語詞「蓋」嘗試論之(蘇軾教戰守策)

發語詞「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盍何不(ㄏㄜˊ) 「蓋」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怎麼(ㄏㄜˊ) 技「蓋」至此乎(第六冊莊子庖丁解牛)

女子出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

女子出嫁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宿 男有分女有「歸」

女子返回娘家 吾妻「歸」寧(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返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返回 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蘇軾留侯論)

歸返回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公冶長)歸

趨向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離婁上)

聚攏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附 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稱許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贈送(ㄎㄨㄟˋ)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君子

有才德者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君子君王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君子 在位者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馬光訓儉示康)君子

對人敬稱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杜甫贈衛八處士)

老而無妻(ㄍㄨㄢ)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矛柄(ㄐㄧㄣ) 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矜憐(ㄐㄧㄣ)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矜憐(ㄐㄧㄣ)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愛惜崇尚(ㄐㄧㄣ)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李密陳情表)

莊重(ㄐㄧㄣ)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由因為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由用 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國學常識1相關成語

2禮記相關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8

原文 語譯

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如果能每天洗乾淨自己身心的汙垢那麼就應當天天清洗每日不間斷以保持身心的潔淨與清新

2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得到民眾擁戴便得到國家失去民眾擁戴便失去國家

3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君子的道譬如走遠路必定由近處開始又譬如登高地必定從低處開始

4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中庸)

國家將要興盛時一定有吉祥的預兆國家將要滅亡時一定有妖怪出現

5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中庸)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能做成事前沒準備就做不成

6 玉不琢不成器(學記) 玉石不經過雕刻加工就成不了器皿

7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學記)

即使有好菜不吃便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精深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奧妙所在

8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學習的時候只是個人鑽研而不知和同學互相交流這樣就會訊息貧乏學識淺陋

9 不食嗟來之食(檀弓下)不吃吆喝自己去吃的食物表示不接受別具用心或施捨性的幫助

10 苛政猛於虎( 檀弓下)苛刻的政令(殘害人民的程度)比老虎還凶猛

1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曲禮上)

傲慢的習氣不能滋長個人的私慾不能放縱求善的志向不能自滿享樂的行為不能過分(1敖傲慢2從縱)

12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行) 不將金玉當作寶貝而將忠信當作寶貝

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1 河清海晏 黃河水清大海無浪比喻天下太平

2 政通人和 政事通達百姓和樂形容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3 皇路清夷 指清平之世

4 堯天舜日 天下如堯舜當道時的清明比喻太平盛世

5 歌舞昇平 唱歌跳舞形容一片熱鬧的太平景象

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1 文恬武嬉 指文武官員只知安於逸樂嬉遊不務國事

2 日削月脧 形容百姓每日每月受到搜刮剝削耗損越來越大

3 率獸食人 帶領野獸吃人比喻虐政害民

4 餓莩遍野 莩通「殍」音ㄆㄧㄠˇ形容人民因飢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

1含蓼問疾 蓼ㄌ一ㄠˇ一種苦味的草本植物不顧辛苦慰問疾病比喻君主不辭

辛勞安撫軍民與百姓同甘共苦2 恫瘝在抱 ㄊㄨㄥ ㄍㄨㄢ疾苦對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形容愛民殷切

3 解民倒懸 比喻把人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孫 武

1 孫武又稱孫武子孫子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孫武具體生卒時間不可考孫武活動的時期大約與孔子相當或稍早

2 史記 孫子列傳說孫子以十三篇見吳王闔閭一般認為此時的「十三篇」孫子應非定本今本孫子十三篇當經過相當程度的修改不過今傳的十三篇孫子未必都是孫子本人親手寫定而應是戰國時代「孫子學派」記錄整理的總成果(先秦諸子書大抵如此)孫子在先秦兵書中理論色彩 為濃厚其深刻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傳世兵書孫子書在先秦兵書中的地位向來很高根據韓非子 五蠹與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早在戰國西漢時期它便是論兵者的典籍

3 曹操對兵書曾作過研究認為孫子遠超過其他兵書其孫子略解序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孫子是春秋 戰國時代軍事學的集大成著作但它對後世的影響卻並不限於軍事方面還涉及政治學管理學乃至人際關係等歷來都受到相當高的重視自曹操以降便有許多注家如李筌杜牧梅堯臣張預等 為通行的注本是十一家注孫子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 臨沂 銀山一號漢墓出土一批竹簡其中有吳孫子(即孫子兵法)與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的殘本吳孫子包括與今本孫子十三篇大致相同的內容與其他五篇佚文為孫子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地下資料

《孫子兵法》

1 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9

國文經典掃瞄 03

孫 武 VS 孫子兵法

要點 內容

全勝思想

1「謀攻」直譯就是用謀略攻敵換言之就是在戰略策略上戰勝敵人全篇主要論述「全勝」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和條件其核心是一個「全」字2所謂全勝的計謀就是本篇中所說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裡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中的「不戰」「非戰」都是指不與敵人直接交戰而不是放棄武裝反對戰爭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武對戰爭所希望達到的 高境界

政治戰略

1在政治戰略上他主張「全國為上」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實現的方法就是「伐謀」「伐交」2所謂「伐交」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外交鬥爭上戰勝敵人「伐謀」與「伐交」都是政治戰略上的鬥爭二者雖有區別但又是彼此聯繫的例如著名的晉楚 城濮之戰晉文公在戰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行動爭取齊秦參戰拆散楚國與曹國衛國的同盟乃至扣留楚使宛春激怒楚將子玉等都融匯了「伐謀」與「伐交」的鬥爭

軍事戰略在軍事戰略上孫武「全勝」內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表現在「伐兵」上的軍事戰略「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裡的四個「全」均用作動詞表使動意義意為使敵完整地屈服

2文學成就

3《孫子兵法》十三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0

君將關係與全勝條件

1 為了達到「全勝」的目的孫武不僅原則地提出了六種戰法而且還以明快的語言提出了必須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明君一是賢將

2 孫武又從戰爭指導上提出了爭取「全勝」的五個條件「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五條「知勝之道」孫武是從對敵我雙方進行偵察判斷的角度提出的所以他的結論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文學成就 內容

思想

1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2戰略權謀的 高原則爭全主動求勢三者融為一體核心是求勢3戰術思想出其不意靈活機動以石擊卵4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5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將領特質6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

特色

1中國現存 早的一部兵書也是第一部比較有系統的軍事論著2《孫子兵法》一書約六千多字它總結了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分析及論述了許多作戰原理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五事」「七計」等思想3軍事仁本主義是孫子兵法成為其中顯著的特色「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其「仁戰」觀的集中體現「仁」為貫穿孫子兵法的重要倫理主線為道德出發點和歸宿

影響

1《孫子》《吳子》《尉繚子》《司馬法》《六韜》《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頒之武學名曰『七書』」2宋人蘇洵「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孫)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明人茅元儀「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3日本不少古兵法其軍事思想都與《孫子》有密切關係以闡發《孫子》的戰略戰術為其主旨近代日本陸軍教官尾川敬二稱「孫子為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東方各種兵法說皆出自孫子」4美國當代戰略理論家約翰柯林斯評論「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helliphellip《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英國當代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進一步說《孫子兵法》「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

(始)計篇

1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實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2在戰爭實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實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3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作戰篇 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

謀攻篇1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2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形音義辨析1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1

(軍)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兵)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虛實篇

論述用兵作戰須採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1要使我方處於主動地位使敵方處於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2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3要集中自己的兵力並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眾敵寡

軍爭篇

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1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嚮導明白情況2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3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九變篇

1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2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點處理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

地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

九地篇論及戰略性地形研究戰略地形中各種作戰的要領及地形對士卒心理的影響並應採取之統御方法

火攻篇 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用間篇 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

字形 字 義 詞 例

危險不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危險不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bull為政)

幾乎將近

中原數十里人影「殆」絕(宋濂bull秦士錄)

幾乎將近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bull六國論)

幾乎將近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孔融bull論盛孝章書)殆

大概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bull梁惠王上)

大概 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文天祥bull正氣歌)

大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第二冊bull歸有光bull項脊軒志)

疲乏疲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bull養生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2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櫓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bull過江)櫓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禁得住承受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禁得住承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bull春望)

戰勝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bull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勝 美景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勝 美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盡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bull文選序)

盡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bull梁惠王下)

超越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bull憶江南)

超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bull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bull品藻)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bull劉鶚bull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bull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立刻突然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bull三國演義)

頓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頓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bull儒林外史bull范進中舉)頓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bull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bull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bull正氣歌)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擇健「卒」十人(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士兵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卒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卒

終 後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bull蘇軾bull赤壁賦)

終 後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bull留侯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bull教戰守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10: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0

  字形 字  義 詞       例

7 辭

推辭「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7 辭

推辭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7 辭

說辭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宋史)

7 辭說明 無傷也請「辭」於軍(柳宗元bull段太尉逸事狀)

7 辭言辭 吉人之「辭」寡絕妙好「辭」(世說新語)

7 辭

辭別

「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7 辭

辭別 入不言兮出不「辭」(屈原bull少司命)

7 辭

辭別停數日「辭」去(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

8 與

親附名詞 失其所「與」不知

8 與

親附動詞 「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bull六國論)

8 與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bull西銘)

8 與

等待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bull陽貨)

8 與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bull顏淵)

8 與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bull子路)

8 與

讚許吾「與」點也(論語bull先進)

8 與

讚許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bull述而)

8 與

讚許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8 與

交往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bull子路)

8 與

幫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

8 與

幫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孟子bull公孫丑上)

8 與

同「舉」 選賢「與」能

8 與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bull離婁上)

8 與 向 「與」虎謀皮8 與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論語bull衛靈公)

8 與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bull里仁)

8 與

和 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bull述而)

8 與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bull述而)

8 與

互鄉難「與」言(論語bull述而)

8 與

參加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禮記大同與小康)

8 與

參與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bull微子)

8 與

參與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8 與

參與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bull泰伯)

8 與

通「歟」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bull公冶長)

8 與

通「歟」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bull子罕)

8 與

通「歟」從我者其由「與」(論語bull公冶長)

8 與

通「歟」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bull憲問)

8 一詞多義

(一)執事

(二)行李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1

  字形 字  義 詞       例

9 舍

停止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bull勸學)

9 舍

停止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bull子罕)

9 舍

三十里長度單位 南北百里東西一「舍」(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9 舍

房屋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

9 舍

房屋 漁父樵夫之「舍」皆可指數(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9 舍

房屋

流水周於「舍」下(白居易bull與元微之書)

9 舍

築舍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王安石bull遊褒禪山記)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便「舍」船從口入(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bull季氏)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bull雍也)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論語bull子路)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舍」生取義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bull告子上)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操則存「舍」則亡(孟子bull告子上)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孟子bull告子上)

形 義 例

執事

用作對對方的敬稱 敢以煩執事

執事

指官員有職守的人 書盤庚下「嗚呼邦伯(指諸侯之長)師長(指三公六卿)百執事之人(泛指大夫)尚皆隱哉(謂上述諸人還有什麼隱痛在心)」執事

從事工作主管其事 論語 子路「居處恭執事敬」執事

儀仗 儒林外史第一回「次早傳齊轎夫也不用全副執事只帶八個紅黑帽夜役軍牢(官府服役的衛兵)」

形 義 例

行李

使者 北史 賀蘭祥傳「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行李

出使 明史 劉宗周傳「貴州巡按蘇琰以行李被訐於監司(負有監察之責的官吏)」

行李 行旅亦指行旅的人 唐 杜甫 贈蘇四徯詩「別離已五年尚在行李中」行李出行所帶的東西 唐 元稹 敘詩寄樂天書「有詩八百餘首色類(類別)相從共成

十體只二十卷自笑冗亂亦不復置之於行李」

行李

唐時稱官府導從人員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乃偽作陳僕射行李云山東盜起車駕必謀幸蜀先以陳公走馬赴任」

9 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2

偏旁 字 音 詞   例 意      義

ㄗㄨˇ

簪組 古代官吏的冠飾比喻做官

ㄗㄨˇ

折衝樽俎 在杯酒宴會間運用外交手段取勝敵人

ㄗㄨˇ越俎代庖 比喻踰越自己的職分而代人做事

ㄗㄨˇ 數典忘祖 比喻忘本

ㄗㄨˇ

艱難險阻 比喻遭受的艱險困難

ㄗㄨˇ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比喻自己受制於人處於任人擺弄的境況

ㄗㄨˇ

詛咒 用惡毒的言語詛罵或祈求鬼神降禍他人

且ㄐㄩ

狙擊 埋伏在暗地裡而伺機突擊

且ㄐㄩ

雎鳩 一種水鳥且

ㄐㄩ菹醢〔ㄏㄞˇ〕 古時一種殘酷的刑罰將人殺死後剁成肉醬且

ㄐㄩ決癰〔ㄩㄥ〕潰疽 瘡癰潰破比喻事情的癥結得到解決

且ㄐㄩ

趑〔ㄗ〕趄不前 想要往前卻又猶豫不進

且ㄐㄩ

補苴罅〔ㄒㄧㄚˋ〕漏 指補好裂縫堵住漏洞比喻彌補事物的缺失

ㄐㄩˇ齟齬〔ㄩˇ〕 牙齒上下不整齊比喻彼此不合

ㄐㄩˇ 沮喪 失望灰心

ㄐㄩˇ含英咀華 品味文章的要旨咀嚼辭藻的華美

ㄘㄨ 粗衣糲〔ㄌㄧˋ〕食 粗糙的衣服和低劣的食物形容生活清苦

ㄘㄨˊ徂謝 死亡

ㄘㄨˊ崩殂 天子死亡

ㄅㄧˋ

弊車羸〔ㄌㄟˊ〕馬 破車劣馬形容生活儉樸

ㄅㄧˋ卑禮厚幣

態度謙卑贈禮豐富指招聘賢人的禮物厚重與態度殷切後亦用於形容請教他人的態度

ㄅㄧˋ浮雲蔽日 浮雲蒙蔽白日比喻奸邪蒙蔽君主忠良之士不得申其才

ㄅㄧˋ

敝帚自珍 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的仍然非常珍視

ㄅㄧˋ

束手待斃 把手綁起來等待死亡比喻危難時不想辦法解決坐等敗亡敝

ㄅㄧㄝ憋氣 將氣憋住不使它呼出

ㄅㄧㄝ甕中之鱉 困在甕中的鱉比喻在掌握之中無法逃脫的人或物

ㄅㄧㄝˋ 彆扭 意見不合而吵鬧或賭氣或作尷尬難為情

ㄅㄧㄝˊ 蹩腳 差勁不高明

ㄆㄧㄝ驚鴻一瞥 比喻美人或美好的事物短暫出現

ㄆㄧㄝ撇下 棄置不顧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0 左傳名句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bull隱公元年) 〔釋義〕不義的事情做多了必然自取滅亡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bull莊公十年)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戰士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擊 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沒有了說明做什麼事都要鼓足勇氣一口氣將它做完3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有一次已經是很過分的事了難道還能再來一次嗎(其同「豈」)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輔和車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事物之間互相依存 密不可分的關係輔臉頰車牙床5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bull僖公十四年) 〔釋義〕毛本來就是長在皮上的現在皮不存在了毛將依附在哪裡呢比喻任何事物只要 失去基礎就無法存在6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左傳bull僖公二十年) 〔釋義〕根據自己力量的大小去行動過錯就會減少成敗的關鍵主要是由自身的因素決定的 而不是取決於他人7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bull宣公二年) 〔釋義〕有過錯能改正這是 大的善事8太上有立徳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傳bull襄公二十四年) 〔釋義〕 高的是樹立德業其次是建立功績再其次是著書立說此三者是古人心目中永垂不 朽的事業9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bull襄公二十五年) 〔釋義〕語言如果沒有文采它所表達的思想就不會廣為流傳10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左傳bull襄公二十六年) 〔釋義〕雖然楚國有人才其實好多都被晉國任用了說明晉國善於重用人才「楚材晉用」 典出於此11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bull襄公三十一年) 〔釋義〕老百姓所讚許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堅持執行老百姓所厭惡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 加以改正12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左傳bull昭公二十年) 〔釋義〕烈火熊熊百姓望而生畏不敢近前所以很少有人死在那裡相反水的外表柔順 百姓喜歡在水中遊玩戲耍結果好多人都淹死在裡面比喻治理國家一定要從嚴要 求(懦弱軟弱無能這裡借指水勢平穩狎戲弄)13困獸猶鬥況人乎(左傳bull定公十五年) 〔釋義〕被圍困的野獸還要作 後的掙扎更何況人呢比喻瀕於失敗的人雖然走投無路也 要頑強抵抗14三折肱知為良醫(左傳bull定公十三年) 〔釋義〕多次折斷胳膊的人知道怎樣做一個好醫生說明知識來源於實際經驗(肱胳膊)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3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禮記

1 禮記禮記為儒家禮治教育與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除了能提供研究

先秦政教禮俗的豐富資料具有學術思想史上的價值還是現代人的必

讀經典可以用來思索如何以禮來維繫國家社會或是作為個人行為規

範與人生的指引

2 禮記介紹

3 三禮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4

國文經典掃瞄 02

禮 記 VS 大同與小康

作者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

創作源始

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

正名 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

篇章 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

內容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注疏 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

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

周 禮 原名《周官》是理想中的官制為中國最早一部職官治事的政典後〈冬

官〉亡佚以(4 考工記 )代替為古文經

禮 記 解釋禮儀程序之緣由本附於儀禮之後為今文經

儀 禮 記載周秦時許多禮儀的程序在漢只稱作「禮」為今文經

書名 作 者 篇 數 內 容 性 質 注 釋 別 稱

周禮 相傳周公所作

1今文六篇四十二卷2古文七篇

計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記載政治制度其中〈冬官〉已佚以〈考工記〉代之

記載古代理想官制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周官」

儀禮古文家周公今文家孔子

1古文佚2今文十七篇五十卷

記存古代禮儀規範記載周代貴族各種禮儀細節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禮」

禮記

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戴聖編)

今文四十九篇六篇專論另大別為十類

哲理政治禮樂器物生活儀節

《儀禮》的補充資料或闡述發揮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漢稱「記」

《大同與小康》

1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5

其他

1在漢代〈禮記〉本不是經而是附在《儀禮》後面的補充資料2〈大學〉〈中庸〉乃是《禮記》中二篇3中國 早一部職官政典是(1 周禮 )4漢代立五經博士其「禮」指(2 儀禮 )5孔穎達注五經其「禮」指(3 禮記 )

主旨 本文為論說文乃孔子論述自己的政治理想

筆法 1深刻刻劃了(孔子)的形象2以(對比)(排比)呈現大同與小康之治3筆法(精簡)加強文勢如「以正君臣helliphellip以功為己」句中「以」字都是介詞其下省略賓語「之」(指「禮義」)以此筆法可見其精鍊處亦顯現出文勢  

段落 1首段以(孔子)之嘆為起始為文章背景定調    文章一開始敘述引發孔子言論的原因因見魯國蜡祭之禮徒具儀式而不完備因此心有所感而生嘆息言偃問「君子何嘆」「君子」一詞正寫出孔子在弟子心目中人格的偉大而也藉著言偃這問句引出孔子的回答2次段論述大同之治擘畫儒家政治理想    為孔子敘述古書所載五帝及三代政治的狀況實際上是孔子假借五帝三代以立言論述一己的政治理想mdash大同與小康之治而以「大同之治」為其 高理想1 終目標為「天下為公」2 在政治層面用人必須「選賢與能」處世必須「講信修睦」包括個人與國家都

應講求信用敦修和睦始能形成以下的社會狀況3 社會層面必須由己擴及於人故「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在制度上必須

使老年人各得安享天年壯年人各能貢獻才力兒童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在社會福利上必須使弱勢族群都得到照顧供養並以「男有分女有歸」二句作為大同社會的終極現象

4 經濟層面利益共享全國的財富平均分配達到均富的目的人人都要為社會貢獻勞力也就是要達到均勞的目的以上所敘都是大同政治的情

5 結果人人都以竭誠相待所以「謀閉而不興」人人均富無貧富懸殊人人均勞無勞逸不均的現象自然「盜竊亂賊而不作」無詐謀無盜賊故無需關閉外戶防備

3論述小康之治以對比大同之治政治層面以天下為私產以父子相傳兄終弟及與傳賢的大同政治正好相反為了鞏固本身的權位私利必須「城郭溝池以為固」以防外力入侵必須以禮義規範確定君臣名分以防國內人民叛亂社會層面「各親其親各子其子」這種私心必須以禮義加以規範才能建立起倫理制度使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此外又尊崇勇力智謀把功績歸個人所有在經濟層面則「貨力為己」因此也必須借助禮制法規才不致於互相爭奪由上可知小康之治的結果以「私」為出發點而以「禮義」為依歸如果禮義不足以維繫時即易產生「謀作兵起」的禍害因此禮是維繫小康之治的主要力量實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謹於禮」如不能遵禮而行有越軌的行為雖有權勢亦必受人斥逐因為人皆知其為禍根罪首 後以「是謂小康」結束上文

2大同與小康

形音義辯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6

分類 時間 治道 政治制度 社會制度 經濟制度 成效 其他

大同之治

五帝時期

以仁為治

1君位天下為公2諸侯選賢與能3外交講信修睦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貨不必藏於己力不必為己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

以公出發

小康之治

三代時期

以禮義為紀

1君位天下為家2諸侯大人世及

以為禮3外交城郭溝池

以為固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功為己

謀用是作兵由此起

以私為出發以仁義為依歸

歟(ㄩˊ)

歸「與」歸「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

歟(ㄩˊ)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

親善親附失其所「與」不知(第三冊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親善親附「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六國論)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

等待 日月逝焉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

贊同吾「與」點(論語先進)

贊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稱許 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與陳伯之書)

教育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子路)

與 勸導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論語子罕)與

支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支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同「舉」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離婁上)

向「與」虎謀皮

向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和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述而)

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

互鄉難「與」言(論語述而)

6 參與(ㄩˋ)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

6 參與(ㄩˋ)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

6 參與(ㄩˋ)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相關(ㄩˋ)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7

大概是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

大概是玉之言「蓋」有諷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大概是不隨俗靡者「蓋」鮮矣(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概是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實在是(表原因的連詞)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蓋雨傘

風則襲裘雨則御「蓋」(蘇軾教戰守策)

蓋雨傘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第二

冊歸有光項脊軒志)蓋

超越子房以「蓋」世之才(蘇軾留侯論)

超越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

發語詞「蓋」嘗試論之(蘇軾教戰守策)

發語詞「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盍何不(ㄏㄜˊ) 「蓋」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怎麼(ㄏㄜˊ) 技「蓋」至此乎(第六冊莊子庖丁解牛)

女子出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

女子出嫁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宿 男有分女有「歸」

女子返回娘家 吾妻「歸」寧(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返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返回 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蘇軾留侯論)

歸返回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公冶長)歸

趨向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離婁上)

聚攏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附 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稱許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贈送(ㄎㄨㄟˋ)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君子

有才德者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君子君王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君子 在位者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馬光訓儉示康)君子

對人敬稱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杜甫贈衛八處士)

老而無妻(ㄍㄨㄢ)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矛柄(ㄐㄧㄣ) 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矜憐(ㄐㄧㄣ)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矜憐(ㄐㄧㄣ)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愛惜崇尚(ㄐㄧㄣ)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李密陳情表)

莊重(ㄐㄧㄣ)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由因為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由用 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國學常識1相關成語

2禮記相關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8

原文 語譯

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如果能每天洗乾淨自己身心的汙垢那麼就應當天天清洗每日不間斷以保持身心的潔淨與清新

2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得到民眾擁戴便得到國家失去民眾擁戴便失去國家

3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君子的道譬如走遠路必定由近處開始又譬如登高地必定從低處開始

4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中庸)

國家將要興盛時一定有吉祥的預兆國家將要滅亡時一定有妖怪出現

5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中庸)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能做成事前沒準備就做不成

6 玉不琢不成器(學記) 玉石不經過雕刻加工就成不了器皿

7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學記)

即使有好菜不吃便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精深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奧妙所在

8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學習的時候只是個人鑽研而不知和同學互相交流這樣就會訊息貧乏學識淺陋

9 不食嗟來之食(檀弓下)不吃吆喝自己去吃的食物表示不接受別具用心或施捨性的幫助

10 苛政猛於虎( 檀弓下)苛刻的政令(殘害人民的程度)比老虎還凶猛

1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曲禮上)

傲慢的習氣不能滋長個人的私慾不能放縱求善的志向不能自滿享樂的行為不能過分(1敖傲慢2從縱)

12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行) 不將金玉當作寶貝而將忠信當作寶貝

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1 河清海晏 黃河水清大海無浪比喻天下太平

2 政通人和 政事通達百姓和樂形容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3 皇路清夷 指清平之世

4 堯天舜日 天下如堯舜當道時的清明比喻太平盛世

5 歌舞昇平 唱歌跳舞形容一片熱鬧的太平景象

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1 文恬武嬉 指文武官員只知安於逸樂嬉遊不務國事

2 日削月脧 形容百姓每日每月受到搜刮剝削耗損越來越大

3 率獸食人 帶領野獸吃人比喻虐政害民

4 餓莩遍野 莩通「殍」音ㄆㄧㄠˇ形容人民因飢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

1含蓼問疾 蓼ㄌ一ㄠˇ一種苦味的草本植物不顧辛苦慰問疾病比喻君主不辭

辛勞安撫軍民與百姓同甘共苦2 恫瘝在抱 ㄊㄨㄥ ㄍㄨㄢ疾苦對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形容愛民殷切

3 解民倒懸 比喻把人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孫 武

1 孫武又稱孫武子孫子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孫武具體生卒時間不可考孫武活動的時期大約與孔子相當或稍早

2 史記 孫子列傳說孫子以十三篇見吳王闔閭一般認為此時的「十三篇」孫子應非定本今本孫子十三篇當經過相當程度的修改不過今傳的十三篇孫子未必都是孫子本人親手寫定而應是戰國時代「孫子學派」記錄整理的總成果(先秦諸子書大抵如此)孫子在先秦兵書中理論色彩 為濃厚其深刻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傳世兵書孫子書在先秦兵書中的地位向來很高根據韓非子 五蠹與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早在戰國西漢時期它便是論兵者的典籍

3 曹操對兵書曾作過研究認為孫子遠超過其他兵書其孫子略解序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孫子是春秋 戰國時代軍事學的集大成著作但它對後世的影響卻並不限於軍事方面還涉及政治學管理學乃至人際關係等歷來都受到相當高的重視自曹操以降便有許多注家如李筌杜牧梅堯臣張預等 為通行的注本是十一家注孫子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 臨沂 銀山一號漢墓出土一批竹簡其中有吳孫子(即孫子兵法)與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的殘本吳孫子包括與今本孫子十三篇大致相同的內容與其他五篇佚文為孫子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地下資料

《孫子兵法》

1 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9

國文經典掃瞄 03

孫 武 VS 孫子兵法

要點 內容

全勝思想

1「謀攻」直譯就是用謀略攻敵換言之就是在戰略策略上戰勝敵人全篇主要論述「全勝」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和條件其核心是一個「全」字2所謂全勝的計謀就是本篇中所說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裡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中的「不戰」「非戰」都是指不與敵人直接交戰而不是放棄武裝反對戰爭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武對戰爭所希望達到的 高境界

政治戰略

1在政治戰略上他主張「全國為上」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實現的方法就是「伐謀」「伐交」2所謂「伐交」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外交鬥爭上戰勝敵人「伐謀」與「伐交」都是政治戰略上的鬥爭二者雖有區別但又是彼此聯繫的例如著名的晉楚 城濮之戰晉文公在戰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行動爭取齊秦參戰拆散楚國與曹國衛國的同盟乃至扣留楚使宛春激怒楚將子玉等都融匯了「伐謀」與「伐交」的鬥爭

軍事戰略在軍事戰略上孫武「全勝」內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表現在「伐兵」上的軍事戰略「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裡的四個「全」均用作動詞表使動意義意為使敵完整地屈服

2文學成就

3《孫子兵法》十三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0

君將關係與全勝條件

1 為了達到「全勝」的目的孫武不僅原則地提出了六種戰法而且還以明快的語言提出了必須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明君一是賢將

2 孫武又從戰爭指導上提出了爭取「全勝」的五個條件「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五條「知勝之道」孫武是從對敵我雙方進行偵察判斷的角度提出的所以他的結論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文學成就 內容

思想

1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2戰略權謀的 高原則爭全主動求勢三者融為一體核心是求勢3戰術思想出其不意靈活機動以石擊卵4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5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將領特質6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

特色

1中國現存 早的一部兵書也是第一部比較有系統的軍事論著2《孫子兵法》一書約六千多字它總結了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分析及論述了許多作戰原理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五事」「七計」等思想3軍事仁本主義是孫子兵法成為其中顯著的特色「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其「仁戰」觀的集中體現「仁」為貫穿孫子兵法的重要倫理主線為道德出發點和歸宿

影響

1《孫子》《吳子》《尉繚子》《司馬法》《六韜》《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頒之武學名曰『七書』」2宋人蘇洵「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孫)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明人茅元儀「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3日本不少古兵法其軍事思想都與《孫子》有密切關係以闡發《孫子》的戰略戰術為其主旨近代日本陸軍教官尾川敬二稱「孫子為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東方各種兵法說皆出自孫子」4美國當代戰略理論家約翰柯林斯評論「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helliphellip《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英國當代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進一步說《孫子兵法》「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

(始)計篇

1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實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2在戰爭實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實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3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作戰篇 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

謀攻篇1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2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形音義辨析1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1

(軍)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兵)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虛實篇

論述用兵作戰須採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1要使我方處於主動地位使敵方處於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2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3要集中自己的兵力並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眾敵寡

軍爭篇

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1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嚮導明白情況2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3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九變篇

1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2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點處理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

地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

九地篇論及戰略性地形研究戰略地形中各種作戰的要領及地形對士卒心理的影響並應採取之統御方法

火攻篇 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用間篇 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

字形 字 義 詞 例

危險不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危險不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bull為政)

幾乎將近

中原數十里人影「殆」絕(宋濂bull秦士錄)

幾乎將近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bull六國論)

幾乎將近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孔融bull論盛孝章書)殆

大概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bull梁惠王上)

大概 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文天祥bull正氣歌)

大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第二冊bull歸有光bull項脊軒志)

疲乏疲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bull養生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2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櫓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bull過江)櫓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禁得住承受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禁得住承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bull春望)

戰勝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bull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勝 美景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勝 美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盡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bull文選序)

盡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bull梁惠王下)

超越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bull憶江南)

超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bull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bull品藻)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bull劉鶚bull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bull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立刻突然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bull三國演義)

頓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頓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bull儒林外史bull范進中舉)頓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bull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bull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bull正氣歌)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擇健「卒」十人(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士兵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卒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卒

終 後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bull蘇軾bull赤壁賦)

終 後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bull留侯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bull教戰守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11: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8 一詞多義

(一)執事

(二)行李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1

  字形 字  義 詞       例

9 舍

停止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bull勸學)

9 舍

停止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bull子罕)

9 舍

三十里長度單位 南北百里東西一「舍」(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9 舍

房屋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

9 舍

房屋 漁父樵夫之「舍」皆可指數(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9 舍

房屋

流水周於「舍」下(白居易bull與元微之書)

9 舍

築舍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王安石bull遊褒禪山記)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便「舍」船從口入(陶淵明bull桃花源記)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bull季氏)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bull雍也)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論語bull子路)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舍」生取義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bull告子上)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操則存「舍」則亡(孟子bull告子上)

9 舍

通「捨」放棄捨棄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孟子bull告子上)

形 義 例

執事

用作對對方的敬稱 敢以煩執事

執事

指官員有職守的人 書盤庚下「嗚呼邦伯(指諸侯之長)師長(指三公六卿)百執事之人(泛指大夫)尚皆隱哉(謂上述諸人還有什麼隱痛在心)」執事

從事工作主管其事 論語 子路「居處恭執事敬」執事

儀仗 儒林外史第一回「次早傳齊轎夫也不用全副執事只帶八個紅黑帽夜役軍牢(官府服役的衛兵)」

形 義 例

行李

使者 北史 賀蘭祥傳「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行李

出使 明史 劉宗周傳「貴州巡按蘇琰以行李被訐於監司(負有監察之責的官吏)」

行李 行旅亦指行旅的人 唐 杜甫 贈蘇四徯詩「別離已五年尚在行李中」行李出行所帶的東西 唐 元稹 敘詩寄樂天書「有詩八百餘首色類(類別)相從共成

十體只二十卷自笑冗亂亦不復置之於行李」

行李

唐時稱官府導從人員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乃偽作陳僕射行李云山東盜起車駕必謀幸蜀先以陳公走馬赴任」

9 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2

偏旁 字 音 詞   例 意      義

ㄗㄨˇ

簪組 古代官吏的冠飾比喻做官

ㄗㄨˇ

折衝樽俎 在杯酒宴會間運用外交手段取勝敵人

ㄗㄨˇ越俎代庖 比喻踰越自己的職分而代人做事

ㄗㄨˇ 數典忘祖 比喻忘本

ㄗㄨˇ

艱難險阻 比喻遭受的艱險困難

ㄗㄨˇ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比喻自己受制於人處於任人擺弄的境況

ㄗㄨˇ

詛咒 用惡毒的言語詛罵或祈求鬼神降禍他人

且ㄐㄩ

狙擊 埋伏在暗地裡而伺機突擊

且ㄐㄩ

雎鳩 一種水鳥且

ㄐㄩ菹醢〔ㄏㄞˇ〕 古時一種殘酷的刑罰將人殺死後剁成肉醬且

ㄐㄩ決癰〔ㄩㄥ〕潰疽 瘡癰潰破比喻事情的癥結得到解決

且ㄐㄩ

趑〔ㄗ〕趄不前 想要往前卻又猶豫不進

且ㄐㄩ

補苴罅〔ㄒㄧㄚˋ〕漏 指補好裂縫堵住漏洞比喻彌補事物的缺失

ㄐㄩˇ齟齬〔ㄩˇ〕 牙齒上下不整齊比喻彼此不合

ㄐㄩˇ 沮喪 失望灰心

ㄐㄩˇ含英咀華 品味文章的要旨咀嚼辭藻的華美

ㄘㄨ 粗衣糲〔ㄌㄧˋ〕食 粗糙的衣服和低劣的食物形容生活清苦

ㄘㄨˊ徂謝 死亡

ㄘㄨˊ崩殂 天子死亡

ㄅㄧˋ

弊車羸〔ㄌㄟˊ〕馬 破車劣馬形容生活儉樸

ㄅㄧˋ卑禮厚幣

態度謙卑贈禮豐富指招聘賢人的禮物厚重與態度殷切後亦用於形容請教他人的態度

ㄅㄧˋ浮雲蔽日 浮雲蒙蔽白日比喻奸邪蒙蔽君主忠良之士不得申其才

ㄅㄧˋ

敝帚自珍 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的仍然非常珍視

ㄅㄧˋ

束手待斃 把手綁起來等待死亡比喻危難時不想辦法解決坐等敗亡敝

ㄅㄧㄝ憋氣 將氣憋住不使它呼出

ㄅㄧㄝ甕中之鱉 困在甕中的鱉比喻在掌握之中無法逃脫的人或物

ㄅㄧㄝˋ 彆扭 意見不合而吵鬧或賭氣或作尷尬難為情

ㄅㄧㄝˊ 蹩腳 差勁不高明

ㄆㄧㄝ驚鴻一瞥 比喻美人或美好的事物短暫出現

ㄆㄧㄝ撇下 棄置不顧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0 左傳名句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bull隱公元年) 〔釋義〕不義的事情做多了必然自取滅亡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bull莊公十年)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戰士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擊 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沒有了說明做什麼事都要鼓足勇氣一口氣將它做完3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有一次已經是很過分的事了難道還能再來一次嗎(其同「豈」)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輔和車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事物之間互相依存 密不可分的關係輔臉頰車牙床5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bull僖公十四年) 〔釋義〕毛本來就是長在皮上的現在皮不存在了毛將依附在哪裡呢比喻任何事物只要 失去基礎就無法存在6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左傳bull僖公二十年) 〔釋義〕根據自己力量的大小去行動過錯就會減少成敗的關鍵主要是由自身的因素決定的 而不是取決於他人7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bull宣公二年) 〔釋義〕有過錯能改正這是 大的善事8太上有立徳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傳bull襄公二十四年) 〔釋義〕 高的是樹立德業其次是建立功績再其次是著書立說此三者是古人心目中永垂不 朽的事業9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bull襄公二十五年) 〔釋義〕語言如果沒有文采它所表達的思想就不會廣為流傳10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左傳bull襄公二十六年) 〔釋義〕雖然楚國有人才其實好多都被晉國任用了說明晉國善於重用人才「楚材晉用」 典出於此11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bull襄公三十一年) 〔釋義〕老百姓所讚許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堅持執行老百姓所厭惡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 加以改正12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左傳bull昭公二十年) 〔釋義〕烈火熊熊百姓望而生畏不敢近前所以很少有人死在那裡相反水的外表柔順 百姓喜歡在水中遊玩戲耍結果好多人都淹死在裡面比喻治理國家一定要從嚴要 求(懦弱軟弱無能這裡借指水勢平穩狎戲弄)13困獸猶鬥況人乎(左傳bull定公十五年) 〔釋義〕被圍困的野獸還要作 後的掙扎更何況人呢比喻瀕於失敗的人雖然走投無路也 要頑強抵抗14三折肱知為良醫(左傳bull定公十三年) 〔釋義〕多次折斷胳膊的人知道怎樣做一個好醫生說明知識來源於實際經驗(肱胳膊)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3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禮記

1 禮記禮記為儒家禮治教育與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除了能提供研究

先秦政教禮俗的豐富資料具有學術思想史上的價值還是現代人的必

讀經典可以用來思索如何以禮來維繫國家社會或是作為個人行為規

範與人生的指引

2 禮記介紹

3 三禮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4

國文經典掃瞄 02

禮 記 VS 大同與小康

作者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

創作源始

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

正名 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

篇章 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

內容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注疏 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

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

周 禮 原名《周官》是理想中的官制為中國最早一部職官治事的政典後〈冬

官〉亡佚以(4 考工記 )代替為古文經

禮 記 解釋禮儀程序之緣由本附於儀禮之後為今文經

儀 禮 記載周秦時許多禮儀的程序在漢只稱作「禮」為今文經

書名 作 者 篇 數 內 容 性 質 注 釋 別 稱

周禮 相傳周公所作

1今文六篇四十二卷2古文七篇

計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記載政治制度其中〈冬官〉已佚以〈考工記〉代之

記載古代理想官制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周官」

儀禮古文家周公今文家孔子

1古文佚2今文十七篇五十卷

記存古代禮儀規範記載周代貴族各種禮儀細節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禮」

禮記

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戴聖編)

今文四十九篇六篇專論另大別為十類

哲理政治禮樂器物生活儀節

《儀禮》的補充資料或闡述發揮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漢稱「記」

《大同與小康》

1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5

其他

1在漢代〈禮記〉本不是經而是附在《儀禮》後面的補充資料2〈大學〉〈中庸〉乃是《禮記》中二篇3中國 早一部職官政典是(1 周禮 )4漢代立五經博士其「禮」指(2 儀禮 )5孔穎達注五經其「禮」指(3 禮記 )

主旨 本文為論說文乃孔子論述自己的政治理想

筆法 1深刻刻劃了(孔子)的形象2以(對比)(排比)呈現大同與小康之治3筆法(精簡)加強文勢如「以正君臣helliphellip以功為己」句中「以」字都是介詞其下省略賓語「之」(指「禮義」)以此筆法可見其精鍊處亦顯現出文勢  

段落 1首段以(孔子)之嘆為起始為文章背景定調    文章一開始敘述引發孔子言論的原因因見魯國蜡祭之禮徒具儀式而不完備因此心有所感而生嘆息言偃問「君子何嘆」「君子」一詞正寫出孔子在弟子心目中人格的偉大而也藉著言偃這問句引出孔子的回答2次段論述大同之治擘畫儒家政治理想    為孔子敘述古書所載五帝及三代政治的狀況實際上是孔子假借五帝三代以立言論述一己的政治理想mdash大同與小康之治而以「大同之治」為其 高理想1 終目標為「天下為公」2 在政治層面用人必須「選賢與能」處世必須「講信修睦」包括個人與國家都

應講求信用敦修和睦始能形成以下的社會狀況3 社會層面必須由己擴及於人故「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在制度上必須

使老年人各得安享天年壯年人各能貢獻才力兒童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在社會福利上必須使弱勢族群都得到照顧供養並以「男有分女有歸」二句作為大同社會的終極現象

4 經濟層面利益共享全國的財富平均分配達到均富的目的人人都要為社會貢獻勞力也就是要達到均勞的目的以上所敘都是大同政治的情

5 結果人人都以竭誠相待所以「謀閉而不興」人人均富無貧富懸殊人人均勞無勞逸不均的現象自然「盜竊亂賊而不作」無詐謀無盜賊故無需關閉外戶防備

3論述小康之治以對比大同之治政治層面以天下為私產以父子相傳兄終弟及與傳賢的大同政治正好相反為了鞏固本身的權位私利必須「城郭溝池以為固」以防外力入侵必須以禮義規範確定君臣名分以防國內人民叛亂社會層面「各親其親各子其子」這種私心必須以禮義加以規範才能建立起倫理制度使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此外又尊崇勇力智謀把功績歸個人所有在經濟層面則「貨力為己」因此也必須借助禮制法規才不致於互相爭奪由上可知小康之治的結果以「私」為出發點而以「禮義」為依歸如果禮義不足以維繫時即易產生「謀作兵起」的禍害因此禮是維繫小康之治的主要力量實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謹於禮」如不能遵禮而行有越軌的行為雖有權勢亦必受人斥逐因為人皆知其為禍根罪首 後以「是謂小康」結束上文

2大同與小康

形音義辯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6

分類 時間 治道 政治制度 社會制度 經濟制度 成效 其他

大同之治

五帝時期

以仁為治

1君位天下為公2諸侯選賢與能3外交講信修睦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貨不必藏於己力不必為己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

以公出發

小康之治

三代時期

以禮義為紀

1君位天下為家2諸侯大人世及

以為禮3外交城郭溝池

以為固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功為己

謀用是作兵由此起

以私為出發以仁義為依歸

歟(ㄩˊ)

歸「與」歸「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

歟(ㄩˊ)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

親善親附失其所「與」不知(第三冊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親善親附「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六國論)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

等待 日月逝焉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

贊同吾「與」點(論語先進)

贊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稱許 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與陳伯之書)

教育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子路)

與 勸導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論語子罕)與

支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支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同「舉」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離婁上)

向「與」虎謀皮

向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和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述而)

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

互鄉難「與」言(論語述而)

6 參與(ㄩˋ)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

6 參與(ㄩˋ)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

6 參與(ㄩˋ)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相關(ㄩˋ)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7

大概是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

大概是玉之言「蓋」有諷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大概是不隨俗靡者「蓋」鮮矣(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概是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實在是(表原因的連詞)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蓋雨傘

風則襲裘雨則御「蓋」(蘇軾教戰守策)

蓋雨傘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第二

冊歸有光項脊軒志)蓋

超越子房以「蓋」世之才(蘇軾留侯論)

超越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

發語詞「蓋」嘗試論之(蘇軾教戰守策)

發語詞「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盍何不(ㄏㄜˊ) 「蓋」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怎麼(ㄏㄜˊ) 技「蓋」至此乎(第六冊莊子庖丁解牛)

女子出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

女子出嫁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宿 男有分女有「歸」

女子返回娘家 吾妻「歸」寧(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返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返回 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蘇軾留侯論)

歸返回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公冶長)歸

趨向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離婁上)

聚攏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附 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稱許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贈送(ㄎㄨㄟˋ)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君子

有才德者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君子君王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君子 在位者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馬光訓儉示康)君子

對人敬稱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杜甫贈衛八處士)

老而無妻(ㄍㄨㄢ)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矛柄(ㄐㄧㄣ) 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矜憐(ㄐㄧㄣ)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矜憐(ㄐㄧㄣ)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愛惜崇尚(ㄐㄧㄣ)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李密陳情表)

莊重(ㄐㄧㄣ)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由因為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由用 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國學常識1相關成語

2禮記相關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8

原文 語譯

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如果能每天洗乾淨自己身心的汙垢那麼就應當天天清洗每日不間斷以保持身心的潔淨與清新

2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得到民眾擁戴便得到國家失去民眾擁戴便失去國家

3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君子的道譬如走遠路必定由近處開始又譬如登高地必定從低處開始

4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中庸)

國家將要興盛時一定有吉祥的預兆國家將要滅亡時一定有妖怪出現

5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中庸)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能做成事前沒準備就做不成

6 玉不琢不成器(學記) 玉石不經過雕刻加工就成不了器皿

7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學記)

即使有好菜不吃便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精深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奧妙所在

8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學習的時候只是個人鑽研而不知和同學互相交流這樣就會訊息貧乏學識淺陋

9 不食嗟來之食(檀弓下)不吃吆喝自己去吃的食物表示不接受別具用心或施捨性的幫助

10 苛政猛於虎( 檀弓下)苛刻的政令(殘害人民的程度)比老虎還凶猛

1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曲禮上)

傲慢的習氣不能滋長個人的私慾不能放縱求善的志向不能自滿享樂的行為不能過分(1敖傲慢2從縱)

12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行) 不將金玉當作寶貝而將忠信當作寶貝

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1 河清海晏 黃河水清大海無浪比喻天下太平

2 政通人和 政事通達百姓和樂形容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3 皇路清夷 指清平之世

4 堯天舜日 天下如堯舜當道時的清明比喻太平盛世

5 歌舞昇平 唱歌跳舞形容一片熱鬧的太平景象

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1 文恬武嬉 指文武官員只知安於逸樂嬉遊不務國事

2 日削月脧 形容百姓每日每月受到搜刮剝削耗損越來越大

3 率獸食人 帶領野獸吃人比喻虐政害民

4 餓莩遍野 莩通「殍」音ㄆㄧㄠˇ形容人民因飢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

1含蓼問疾 蓼ㄌ一ㄠˇ一種苦味的草本植物不顧辛苦慰問疾病比喻君主不辭

辛勞安撫軍民與百姓同甘共苦2 恫瘝在抱 ㄊㄨㄥ ㄍㄨㄢ疾苦對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形容愛民殷切

3 解民倒懸 比喻把人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孫 武

1 孫武又稱孫武子孫子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孫武具體生卒時間不可考孫武活動的時期大約與孔子相當或稍早

2 史記 孫子列傳說孫子以十三篇見吳王闔閭一般認為此時的「十三篇」孫子應非定本今本孫子十三篇當經過相當程度的修改不過今傳的十三篇孫子未必都是孫子本人親手寫定而應是戰國時代「孫子學派」記錄整理的總成果(先秦諸子書大抵如此)孫子在先秦兵書中理論色彩 為濃厚其深刻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傳世兵書孫子書在先秦兵書中的地位向來很高根據韓非子 五蠹與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早在戰國西漢時期它便是論兵者的典籍

3 曹操對兵書曾作過研究認為孫子遠超過其他兵書其孫子略解序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孫子是春秋 戰國時代軍事學的集大成著作但它對後世的影響卻並不限於軍事方面還涉及政治學管理學乃至人際關係等歷來都受到相當高的重視自曹操以降便有許多注家如李筌杜牧梅堯臣張預等 為通行的注本是十一家注孫子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 臨沂 銀山一號漢墓出土一批竹簡其中有吳孫子(即孫子兵法)與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的殘本吳孫子包括與今本孫子十三篇大致相同的內容與其他五篇佚文為孫子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地下資料

《孫子兵法》

1 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9

國文經典掃瞄 03

孫 武 VS 孫子兵法

要點 內容

全勝思想

1「謀攻」直譯就是用謀略攻敵換言之就是在戰略策略上戰勝敵人全篇主要論述「全勝」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和條件其核心是一個「全」字2所謂全勝的計謀就是本篇中所說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裡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中的「不戰」「非戰」都是指不與敵人直接交戰而不是放棄武裝反對戰爭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武對戰爭所希望達到的 高境界

政治戰略

1在政治戰略上他主張「全國為上」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實現的方法就是「伐謀」「伐交」2所謂「伐交」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外交鬥爭上戰勝敵人「伐謀」與「伐交」都是政治戰略上的鬥爭二者雖有區別但又是彼此聯繫的例如著名的晉楚 城濮之戰晉文公在戰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行動爭取齊秦參戰拆散楚國與曹國衛國的同盟乃至扣留楚使宛春激怒楚將子玉等都融匯了「伐謀」與「伐交」的鬥爭

軍事戰略在軍事戰略上孫武「全勝」內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表現在「伐兵」上的軍事戰略「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裡的四個「全」均用作動詞表使動意義意為使敵完整地屈服

2文學成就

3《孫子兵法》十三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0

君將關係與全勝條件

1 為了達到「全勝」的目的孫武不僅原則地提出了六種戰法而且還以明快的語言提出了必須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明君一是賢將

2 孫武又從戰爭指導上提出了爭取「全勝」的五個條件「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五條「知勝之道」孫武是從對敵我雙方進行偵察判斷的角度提出的所以他的結論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文學成就 內容

思想

1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2戰略權謀的 高原則爭全主動求勢三者融為一體核心是求勢3戰術思想出其不意靈活機動以石擊卵4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5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將領特質6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

特色

1中國現存 早的一部兵書也是第一部比較有系統的軍事論著2《孫子兵法》一書約六千多字它總結了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分析及論述了許多作戰原理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五事」「七計」等思想3軍事仁本主義是孫子兵法成為其中顯著的特色「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其「仁戰」觀的集中體現「仁」為貫穿孫子兵法的重要倫理主線為道德出發點和歸宿

影響

1《孫子》《吳子》《尉繚子》《司馬法》《六韜》《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頒之武學名曰『七書』」2宋人蘇洵「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孫)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明人茅元儀「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3日本不少古兵法其軍事思想都與《孫子》有密切關係以闡發《孫子》的戰略戰術為其主旨近代日本陸軍教官尾川敬二稱「孫子為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東方各種兵法說皆出自孫子」4美國當代戰略理論家約翰柯林斯評論「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helliphellip《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英國當代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進一步說《孫子兵法》「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

(始)計篇

1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實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2在戰爭實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實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3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作戰篇 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

謀攻篇1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2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形音義辨析1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1

(軍)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兵)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虛實篇

論述用兵作戰須採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1要使我方處於主動地位使敵方處於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2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3要集中自己的兵力並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眾敵寡

軍爭篇

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1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嚮導明白情況2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3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九變篇

1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2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點處理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

地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

九地篇論及戰略性地形研究戰略地形中各種作戰的要領及地形對士卒心理的影響並應採取之統御方法

火攻篇 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用間篇 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

字形 字 義 詞 例

危險不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危險不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bull為政)

幾乎將近

中原數十里人影「殆」絕(宋濂bull秦士錄)

幾乎將近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bull六國論)

幾乎將近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孔融bull論盛孝章書)殆

大概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bull梁惠王上)

大概 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文天祥bull正氣歌)

大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第二冊bull歸有光bull項脊軒志)

疲乏疲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bull養生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2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櫓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bull過江)櫓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禁得住承受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禁得住承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bull春望)

戰勝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bull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勝 美景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勝 美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盡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bull文選序)

盡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bull梁惠王下)

超越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bull憶江南)

超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bull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bull品藻)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bull劉鶚bull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bull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立刻突然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bull三國演義)

頓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頓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bull儒林外史bull范進中舉)頓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bull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bull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bull正氣歌)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擇健「卒」十人(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士兵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卒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卒

終 後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bull蘇軾bull赤壁賦)

終 後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bull留侯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bull教戰守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12: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9 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2

偏旁 字 音 詞   例 意      義

ㄗㄨˇ

簪組 古代官吏的冠飾比喻做官

ㄗㄨˇ

折衝樽俎 在杯酒宴會間運用外交手段取勝敵人

ㄗㄨˇ越俎代庖 比喻踰越自己的職分而代人做事

ㄗㄨˇ 數典忘祖 比喻忘本

ㄗㄨˇ

艱難險阻 比喻遭受的艱險困難

ㄗㄨˇ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比喻自己受制於人處於任人擺弄的境況

ㄗㄨˇ

詛咒 用惡毒的言語詛罵或祈求鬼神降禍他人

且ㄐㄩ

狙擊 埋伏在暗地裡而伺機突擊

且ㄐㄩ

雎鳩 一種水鳥且

ㄐㄩ菹醢〔ㄏㄞˇ〕 古時一種殘酷的刑罰將人殺死後剁成肉醬且

ㄐㄩ決癰〔ㄩㄥ〕潰疽 瘡癰潰破比喻事情的癥結得到解決

且ㄐㄩ

趑〔ㄗ〕趄不前 想要往前卻又猶豫不進

且ㄐㄩ

補苴罅〔ㄒㄧㄚˋ〕漏 指補好裂縫堵住漏洞比喻彌補事物的缺失

ㄐㄩˇ齟齬〔ㄩˇ〕 牙齒上下不整齊比喻彼此不合

ㄐㄩˇ 沮喪 失望灰心

ㄐㄩˇ含英咀華 品味文章的要旨咀嚼辭藻的華美

ㄘㄨ 粗衣糲〔ㄌㄧˋ〕食 粗糙的衣服和低劣的食物形容生活清苦

ㄘㄨˊ徂謝 死亡

ㄘㄨˊ崩殂 天子死亡

ㄅㄧˋ

弊車羸〔ㄌㄟˊ〕馬 破車劣馬形容生活儉樸

ㄅㄧˋ卑禮厚幣

態度謙卑贈禮豐富指招聘賢人的禮物厚重與態度殷切後亦用於形容請教他人的態度

ㄅㄧˋ浮雲蔽日 浮雲蒙蔽白日比喻奸邪蒙蔽君主忠良之士不得申其才

ㄅㄧˋ

敝帚自珍 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的仍然非常珍視

ㄅㄧˋ

束手待斃 把手綁起來等待死亡比喻危難時不想辦法解決坐等敗亡敝

ㄅㄧㄝ憋氣 將氣憋住不使它呼出

ㄅㄧㄝ甕中之鱉 困在甕中的鱉比喻在掌握之中無法逃脫的人或物

ㄅㄧㄝˋ 彆扭 意見不合而吵鬧或賭氣或作尷尬難為情

ㄅㄧㄝˊ 蹩腳 差勁不高明

ㄆㄧㄝ驚鴻一瞥 比喻美人或美好的事物短暫出現

ㄆㄧㄝ撇下 棄置不顧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0 左傳名句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bull隱公元年) 〔釋義〕不義的事情做多了必然自取滅亡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bull莊公十年)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戰士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擊 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沒有了說明做什麼事都要鼓足勇氣一口氣將它做完3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有一次已經是很過分的事了難道還能再來一次嗎(其同「豈」)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輔和車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事物之間互相依存 密不可分的關係輔臉頰車牙床5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bull僖公十四年) 〔釋義〕毛本來就是長在皮上的現在皮不存在了毛將依附在哪裡呢比喻任何事物只要 失去基礎就無法存在6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左傳bull僖公二十年) 〔釋義〕根據自己力量的大小去行動過錯就會減少成敗的關鍵主要是由自身的因素決定的 而不是取決於他人7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bull宣公二年) 〔釋義〕有過錯能改正這是 大的善事8太上有立徳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傳bull襄公二十四年) 〔釋義〕 高的是樹立德業其次是建立功績再其次是著書立說此三者是古人心目中永垂不 朽的事業9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bull襄公二十五年) 〔釋義〕語言如果沒有文采它所表達的思想就不會廣為流傳10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左傳bull襄公二十六年) 〔釋義〕雖然楚國有人才其實好多都被晉國任用了說明晉國善於重用人才「楚材晉用」 典出於此11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bull襄公三十一年) 〔釋義〕老百姓所讚許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堅持執行老百姓所厭惡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 加以改正12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左傳bull昭公二十年) 〔釋義〕烈火熊熊百姓望而生畏不敢近前所以很少有人死在那裡相反水的外表柔順 百姓喜歡在水中遊玩戲耍結果好多人都淹死在裡面比喻治理國家一定要從嚴要 求(懦弱軟弱無能這裡借指水勢平穩狎戲弄)13困獸猶鬥況人乎(左傳bull定公十五年) 〔釋義〕被圍困的野獸還要作 後的掙扎更何況人呢比喻瀕於失敗的人雖然走投無路也 要頑強抵抗14三折肱知為良醫(左傳bull定公十三年) 〔釋義〕多次折斷胳膊的人知道怎樣做一個好醫生說明知識來源於實際經驗(肱胳膊)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3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禮記

1 禮記禮記為儒家禮治教育與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除了能提供研究

先秦政教禮俗的豐富資料具有學術思想史上的價值還是現代人的必

讀經典可以用來思索如何以禮來維繫國家社會或是作為個人行為規

範與人生的指引

2 禮記介紹

3 三禮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4

國文經典掃瞄 02

禮 記 VS 大同與小康

作者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

創作源始

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

正名 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

篇章 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

內容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注疏 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

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

周 禮 原名《周官》是理想中的官制為中國最早一部職官治事的政典後〈冬

官〉亡佚以(4 考工記 )代替為古文經

禮 記 解釋禮儀程序之緣由本附於儀禮之後為今文經

儀 禮 記載周秦時許多禮儀的程序在漢只稱作「禮」為今文經

書名 作 者 篇 數 內 容 性 質 注 釋 別 稱

周禮 相傳周公所作

1今文六篇四十二卷2古文七篇

計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記載政治制度其中〈冬官〉已佚以〈考工記〉代之

記載古代理想官制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周官」

儀禮古文家周公今文家孔子

1古文佚2今文十七篇五十卷

記存古代禮儀規範記載周代貴族各種禮儀細節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禮」

禮記

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戴聖編)

今文四十九篇六篇專論另大別為十類

哲理政治禮樂器物生活儀節

《儀禮》的補充資料或闡述發揮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漢稱「記」

《大同與小康》

1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5

其他

1在漢代〈禮記〉本不是經而是附在《儀禮》後面的補充資料2〈大學〉〈中庸〉乃是《禮記》中二篇3中國 早一部職官政典是(1 周禮 )4漢代立五經博士其「禮」指(2 儀禮 )5孔穎達注五經其「禮」指(3 禮記 )

主旨 本文為論說文乃孔子論述自己的政治理想

筆法 1深刻刻劃了(孔子)的形象2以(對比)(排比)呈現大同與小康之治3筆法(精簡)加強文勢如「以正君臣helliphellip以功為己」句中「以」字都是介詞其下省略賓語「之」(指「禮義」)以此筆法可見其精鍊處亦顯現出文勢  

段落 1首段以(孔子)之嘆為起始為文章背景定調    文章一開始敘述引發孔子言論的原因因見魯國蜡祭之禮徒具儀式而不完備因此心有所感而生嘆息言偃問「君子何嘆」「君子」一詞正寫出孔子在弟子心目中人格的偉大而也藉著言偃這問句引出孔子的回答2次段論述大同之治擘畫儒家政治理想    為孔子敘述古書所載五帝及三代政治的狀況實際上是孔子假借五帝三代以立言論述一己的政治理想mdash大同與小康之治而以「大同之治」為其 高理想1 終目標為「天下為公」2 在政治層面用人必須「選賢與能」處世必須「講信修睦」包括個人與國家都

應講求信用敦修和睦始能形成以下的社會狀況3 社會層面必須由己擴及於人故「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在制度上必須

使老年人各得安享天年壯年人各能貢獻才力兒童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在社會福利上必須使弱勢族群都得到照顧供養並以「男有分女有歸」二句作為大同社會的終極現象

4 經濟層面利益共享全國的財富平均分配達到均富的目的人人都要為社會貢獻勞力也就是要達到均勞的目的以上所敘都是大同政治的情

5 結果人人都以竭誠相待所以「謀閉而不興」人人均富無貧富懸殊人人均勞無勞逸不均的現象自然「盜竊亂賊而不作」無詐謀無盜賊故無需關閉外戶防備

3論述小康之治以對比大同之治政治層面以天下為私產以父子相傳兄終弟及與傳賢的大同政治正好相反為了鞏固本身的權位私利必須「城郭溝池以為固」以防外力入侵必須以禮義規範確定君臣名分以防國內人民叛亂社會層面「各親其親各子其子」這種私心必須以禮義加以規範才能建立起倫理制度使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此外又尊崇勇力智謀把功績歸個人所有在經濟層面則「貨力為己」因此也必須借助禮制法規才不致於互相爭奪由上可知小康之治的結果以「私」為出發點而以「禮義」為依歸如果禮義不足以維繫時即易產生「謀作兵起」的禍害因此禮是維繫小康之治的主要力量實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謹於禮」如不能遵禮而行有越軌的行為雖有權勢亦必受人斥逐因為人皆知其為禍根罪首 後以「是謂小康」結束上文

2大同與小康

形音義辯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6

分類 時間 治道 政治制度 社會制度 經濟制度 成效 其他

大同之治

五帝時期

以仁為治

1君位天下為公2諸侯選賢與能3外交講信修睦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貨不必藏於己力不必為己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

以公出發

小康之治

三代時期

以禮義為紀

1君位天下為家2諸侯大人世及

以為禮3外交城郭溝池

以為固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功為己

謀用是作兵由此起

以私為出發以仁義為依歸

歟(ㄩˊ)

歸「與」歸「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

歟(ㄩˊ)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

親善親附失其所「與」不知(第三冊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親善親附「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六國論)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

等待 日月逝焉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

贊同吾「與」點(論語先進)

贊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稱許 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與陳伯之書)

教育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子路)

與 勸導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論語子罕)與

支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支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同「舉」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離婁上)

向「與」虎謀皮

向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和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述而)

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

互鄉難「與」言(論語述而)

6 參與(ㄩˋ)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

6 參與(ㄩˋ)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

6 參與(ㄩˋ)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相關(ㄩˋ)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7

大概是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

大概是玉之言「蓋」有諷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大概是不隨俗靡者「蓋」鮮矣(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概是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實在是(表原因的連詞)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蓋雨傘

風則襲裘雨則御「蓋」(蘇軾教戰守策)

蓋雨傘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第二

冊歸有光項脊軒志)蓋

超越子房以「蓋」世之才(蘇軾留侯論)

超越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

發語詞「蓋」嘗試論之(蘇軾教戰守策)

發語詞「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盍何不(ㄏㄜˊ) 「蓋」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怎麼(ㄏㄜˊ) 技「蓋」至此乎(第六冊莊子庖丁解牛)

女子出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

女子出嫁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宿 男有分女有「歸」

女子返回娘家 吾妻「歸」寧(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返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返回 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蘇軾留侯論)

歸返回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公冶長)歸

趨向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離婁上)

聚攏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附 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稱許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贈送(ㄎㄨㄟˋ)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君子

有才德者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君子君王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君子 在位者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馬光訓儉示康)君子

對人敬稱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杜甫贈衛八處士)

老而無妻(ㄍㄨㄢ)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矛柄(ㄐㄧㄣ) 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矜憐(ㄐㄧㄣ)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矜憐(ㄐㄧㄣ)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愛惜崇尚(ㄐㄧㄣ)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李密陳情表)

莊重(ㄐㄧㄣ)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由因為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由用 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國學常識1相關成語

2禮記相關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8

原文 語譯

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如果能每天洗乾淨自己身心的汙垢那麼就應當天天清洗每日不間斷以保持身心的潔淨與清新

2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得到民眾擁戴便得到國家失去民眾擁戴便失去國家

3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君子的道譬如走遠路必定由近處開始又譬如登高地必定從低處開始

4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中庸)

國家將要興盛時一定有吉祥的預兆國家將要滅亡時一定有妖怪出現

5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中庸)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能做成事前沒準備就做不成

6 玉不琢不成器(學記) 玉石不經過雕刻加工就成不了器皿

7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學記)

即使有好菜不吃便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精深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奧妙所在

8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學習的時候只是個人鑽研而不知和同學互相交流這樣就會訊息貧乏學識淺陋

9 不食嗟來之食(檀弓下)不吃吆喝自己去吃的食物表示不接受別具用心或施捨性的幫助

10 苛政猛於虎( 檀弓下)苛刻的政令(殘害人民的程度)比老虎還凶猛

1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曲禮上)

傲慢的習氣不能滋長個人的私慾不能放縱求善的志向不能自滿享樂的行為不能過分(1敖傲慢2從縱)

12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行) 不將金玉當作寶貝而將忠信當作寶貝

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1 河清海晏 黃河水清大海無浪比喻天下太平

2 政通人和 政事通達百姓和樂形容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3 皇路清夷 指清平之世

4 堯天舜日 天下如堯舜當道時的清明比喻太平盛世

5 歌舞昇平 唱歌跳舞形容一片熱鬧的太平景象

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1 文恬武嬉 指文武官員只知安於逸樂嬉遊不務國事

2 日削月脧 形容百姓每日每月受到搜刮剝削耗損越來越大

3 率獸食人 帶領野獸吃人比喻虐政害民

4 餓莩遍野 莩通「殍」音ㄆㄧㄠˇ形容人民因飢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

1含蓼問疾 蓼ㄌ一ㄠˇ一種苦味的草本植物不顧辛苦慰問疾病比喻君主不辭

辛勞安撫軍民與百姓同甘共苦2 恫瘝在抱 ㄊㄨㄥ ㄍㄨㄢ疾苦對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形容愛民殷切

3 解民倒懸 比喻把人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孫 武

1 孫武又稱孫武子孫子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孫武具體生卒時間不可考孫武活動的時期大約與孔子相當或稍早

2 史記 孫子列傳說孫子以十三篇見吳王闔閭一般認為此時的「十三篇」孫子應非定本今本孫子十三篇當經過相當程度的修改不過今傳的十三篇孫子未必都是孫子本人親手寫定而應是戰國時代「孫子學派」記錄整理的總成果(先秦諸子書大抵如此)孫子在先秦兵書中理論色彩 為濃厚其深刻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傳世兵書孫子書在先秦兵書中的地位向來很高根據韓非子 五蠹與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早在戰國西漢時期它便是論兵者的典籍

3 曹操對兵書曾作過研究認為孫子遠超過其他兵書其孫子略解序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孫子是春秋 戰國時代軍事學的集大成著作但它對後世的影響卻並不限於軍事方面還涉及政治學管理學乃至人際關係等歷來都受到相當高的重視自曹操以降便有許多注家如李筌杜牧梅堯臣張預等 為通行的注本是十一家注孫子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 臨沂 銀山一號漢墓出土一批竹簡其中有吳孫子(即孫子兵法)與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的殘本吳孫子包括與今本孫子十三篇大致相同的內容與其他五篇佚文為孫子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地下資料

《孫子兵法》

1 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9

國文經典掃瞄 03

孫 武 VS 孫子兵法

要點 內容

全勝思想

1「謀攻」直譯就是用謀略攻敵換言之就是在戰略策略上戰勝敵人全篇主要論述「全勝」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和條件其核心是一個「全」字2所謂全勝的計謀就是本篇中所說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裡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中的「不戰」「非戰」都是指不與敵人直接交戰而不是放棄武裝反對戰爭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武對戰爭所希望達到的 高境界

政治戰略

1在政治戰略上他主張「全國為上」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實現的方法就是「伐謀」「伐交」2所謂「伐交」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外交鬥爭上戰勝敵人「伐謀」與「伐交」都是政治戰略上的鬥爭二者雖有區別但又是彼此聯繫的例如著名的晉楚 城濮之戰晉文公在戰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行動爭取齊秦參戰拆散楚國與曹國衛國的同盟乃至扣留楚使宛春激怒楚將子玉等都融匯了「伐謀」與「伐交」的鬥爭

軍事戰略在軍事戰略上孫武「全勝」內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表現在「伐兵」上的軍事戰略「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裡的四個「全」均用作動詞表使動意義意為使敵完整地屈服

2文學成就

3《孫子兵法》十三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0

君將關係與全勝條件

1 為了達到「全勝」的目的孫武不僅原則地提出了六種戰法而且還以明快的語言提出了必須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明君一是賢將

2 孫武又從戰爭指導上提出了爭取「全勝」的五個條件「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五條「知勝之道」孫武是從對敵我雙方進行偵察判斷的角度提出的所以他的結論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文學成就 內容

思想

1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2戰略權謀的 高原則爭全主動求勢三者融為一體核心是求勢3戰術思想出其不意靈活機動以石擊卵4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5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將領特質6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

特色

1中國現存 早的一部兵書也是第一部比較有系統的軍事論著2《孫子兵法》一書約六千多字它總結了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分析及論述了許多作戰原理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五事」「七計」等思想3軍事仁本主義是孫子兵法成為其中顯著的特色「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其「仁戰」觀的集中體現「仁」為貫穿孫子兵法的重要倫理主線為道德出發點和歸宿

影響

1《孫子》《吳子》《尉繚子》《司馬法》《六韜》《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頒之武學名曰『七書』」2宋人蘇洵「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孫)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明人茅元儀「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3日本不少古兵法其軍事思想都與《孫子》有密切關係以闡發《孫子》的戰略戰術為其主旨近代日本陸軍教官尾川敬二稱「孫子為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東方各種兵法說皆出自孫子」4美國當代戰略理論家約翰柯林斯評論「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helliphellip《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英國當代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進一步說《孫子兵法》「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

(始)計篇

1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實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2在戰爭實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實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3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作戰篇 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

謀攻篇1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2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形音義辨析1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1

(軍)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兵)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虛實篇

論述用兵作戰須採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1要使我方處於主動地位使敵方處於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2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3要集中自己的兵力並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眾敵寡

軍爭篇

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1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嚮導明白情況2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3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九變篇

1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2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點處理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

地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

九地篇論及戰略性地形研究戰略地形中各種作戰的要領及地形對士卒心理的影響並應採取之統御方法

火攻篇 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用間篇 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

字形 字 義 詞 例

危險不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危險不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bull為政)

幾乎將近

中原數十里人影「殆」絕(宋濂bull秦士錄)

幾乎將近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bull六國論)

幾乎將近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孔融bull論盛孝章書)殆

大概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bull梁惠王上)

大概 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文天祥bull正氣歌)

大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第二冊bull歸有光bull項脊軒志)

疲乏疲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bull養生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2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櫓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bull過江)櫓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禁得住承受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禁得住承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bull春望)

戰勝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bull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勝 美景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勝 美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盡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bull文選序)

盡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bull梁惠王下)

超越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bull憶江南)

超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bull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bull品藻)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bull劉鶚bull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bull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立刻突然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bull三國演義)

頓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頓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bull儒林外史bull范進中舉)頓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bull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bull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bull正氣歌)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擇健「卒」十人(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士兵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卒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卒

終 後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bull蘇軾bull赤壁賦)

終 後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bull留侯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bull教戰守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13: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10 左傳名句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bull隱公元年) 〔釋義〕不義的事情做多了必然自取滅亡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bull莊公十年)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戰士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擊 鼓時戰士們的勇氣就沒有了說明做什麼事都要鼓足勇氣一口氣將它做完3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有一次已經是很過分的事了難道還能再來一次嗎(其同「豈」)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bull僖公五年) 〔釋義〕輔和車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事物之間互相依存 密不可分的關係輔臉頰車牙床5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bull僖公十四年) 〔釋義〕毛本來就是長在皮上的現在皮不存在了毛將依附在哪裡呢比喻任何事物只要 失去基礎就無法存在6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左傳bull僖公二十年) 〔釋義〕根據自己力量的大小去行動過錯就會減少成敗的關鍵主要是由自身的因素決定的 而不是取決於他人7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bull宣公二年) 〔釋義〕有過錯能改正這是 大的善事8太上有立徳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傳bull襄公二十四年) 〔釋義〕 高的是樹立德業其次是建立功績再其次是著書立說此三者是古人心目中永垂不 朽的事業9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bull襄公二十五年) 〔釋義〕語言如果沒有文采它所表達的思想就不會廣為流傳10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左傳bull襄公二十六年) 〔釋義〕雖然楚國有人才其實好多都被晉國任用了說明晉國善於重用人才「楚材晉用」 典出於此11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bull襄公三十一年) 〔釋義〕老百姓所讚許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堅持執行老百姓所厭惡的政策法令我們就要 加以改正12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左傳bull昭公二十年) 〔釋義〕烈火熊熊百姓望而生畏不敢近前所以很少有人死在那裡相反水的外表柔順 百姓喜歡在水中遊玩戲耍結果好多人都淹死在裡面比喻治理國家一定要從嚴要 求(懦弱軟弱無能這裡借指水勢平穩狎戲弄)13困獸猶鬥況人乎(左傳bull定公十五年) 〔釋義〕被圍困的野獸還要作 後的掙扎更何況人呢比喻瀕於失敗的人雖然走投無路也 要頑強抵抗14三折肱知為良醫(左傳bull定公十三年) 〔釋義〕多次折斷胳膊的人知道怎樣做一個好醫生說明知識來源於實際經驗(肱胳膊)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3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禮記

1 禮記禮記為儒家禮治教育與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除了能提供研究

先秦政教禮俗的豐富資料具有學術思想史上的價值還是現代人的必

讀經典可以用來思索如何以禮來維繫國家社會或是作為個人行為規

範與人生的指引

2 禮記介紹

3 三禮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4

國文經典掃瞄 02

禮 記 VS 大同與小康

作者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

創作源始

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

正名 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

篇章 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

內容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注疏 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

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

周 禮 原名《周官》是理想中的官制為中國最早一部職官治事的政典後〈冬

官〉亡佚以(4 考工記 )代替為古文經

禮 記 解釋禮儀程序之緣由本附於儀禮之後為今文經

儀 禮 記載周秦時許多禮儀的程序在漢只稱作「禮」為今文經

書名 作 者 篇 數 內 容 性 質 注 釋 別 稱

周禮 相傳周公所作

1今文六篇四十二卷2古文七篇

計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記載政治制度其中〈冬官〉已佚以〈考工記〉代之

記載古代理想官制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周官」

儀禮古文家周公今文家孔子

1古文佚2今文十七篇五十卷

記存古代禮儀規範記載周代貴族各種禮儀細節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禮」

禮記

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戴聖編)

今文四十九篇六篇專論另大別為十類

哲理政治禮樂器物生活儀節

《儀禮》的補充資料或闡述發揮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漢稱「記」

《大同與小康》

1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5

其他

1在漢代〈禮記〉本不是經而是附在《儀禮》後面的補充資料2〈大學〉〈中庸〉乃是《禮記》中二篇3中國 早一部職官政典是(1 周禮 )4漢代立五經博士其「禮」指(2 儀禮 )5孔穎達注五經其「禮」指(3 禮記 )

主旨 本文為論說文乃孔子論述自己的政治理想

筆法 1深刻刻劃了(孔子)的形象2以(對比)(排比)呈現大同與小康之治3筆法(精簡)加強文勢如「以正君臣helliphellip以功為己」句中「以」字都是介詞其下省略賓語「之」(指「禮義」)以此筆法可見其精鍊處亦顯現出文勢  

段落 1首段以(孔子)之嘆為起始為文章背景定調    文章一開始敘述引發孔子言論的原因因見魯國蜡祭之禮徒具儀式而不完備因此心有所感而生嘆息言偃問「君子何嘆」「君子」一詞正寫出孔子在弟子心目中人格的偉大而也藉著言偃這問句引出孔子的回答2次段論述大同之治擘畫儒家政治理想    為孔子敘述古書所載五帝及三代政治的狀況實際上是孔子假借五帝三代以立言論述一己的政治理想mdash大同與小康之治而以「大同之治」為其 高理想1 終目標為「天下為公」2 在政治層面用人必須「選賢與能」處世必須「講信修睦」包括個人與國家都

應講求信用敦修和睦始能形成以下的社會狀況3 社會層面必須由己擴及於人故「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在制度上必須

使老年人各得安享天年壯年人各能貢獻才力兒童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在社會福利上必須使弱勢族群都得到照顧供養並以「男有分女有歸」二句作為大同社會的終極現象

4 經濟層面利益共享全國的財富平均分配達到均富的目的人人都要為社會貢獻勞力也就是要達到均勞的目的以上所敘都是大同政治的情

5 結果人人都以竭誠相待所以「謀閉而不興」人人均富無貧富懸殊人人均勞無勞逸不均的現象自然「盜竊亂賊而不作」無詐謀無盜賊故無需關閉外戶防備

3論述小康之治以對比大同之治政治層面以天下為私產以父子相傳兄終弟及與傳賢的大同政治正好相反為了鞏固本身的權位私利必須「城郭溝池以為固」以防外力入侵必須以禮義規範確定君臣名分以防國內人民叛亂社會層面「各親其親各子其子」這種私心必須以禮義加以規範才能建立起倫理制度使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此外又尊崇勇力智謀把功績歸個人所有在經濟層面則「貨力為己」因此也必須借助禮制法規才不致於互相爭奪由上可知小康之治的結果以「私」為出發點而以「禮義」為依歸如果禮義不足以維繫時即易產生「謀作兵起」的禍害因此禮是維繫小康之治的主要力量實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謹於禮」如不能遵禮而行有越軌的行為雖有權勢亦必受人斥逐因為人皆知其為禍根罪首 後以「是謂小康」結束上文

2大同與小康

形音義辯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6

分類 時間 治道 政治制度 社會制度 經濟制度 成效 其他

大同之治

五帝時期

以仁為治

1君位天下為公2諸侯選賢與能3外交講信修睦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貨不必藏於己力不必為己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

以公出發

小康之治

三代時期

以禮義為紀

1君位天下為家2諸侯大人世及

以為禮3外交城郭溝池

以為固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功為己

謀用是作兵由此起

以私為出發以仁義為依歸

歟(ㄩˊ)

歸「與」歸「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

歟(ㄩˊ)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

親善親附失其所「與」不知(第三冊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親善親附「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六國論)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

等待 日月逝焉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

贊同吾「與」點(論語先進)

贊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稱許 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與陳伯之書)

教育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子路)

與 勸導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論語子罕)與

支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支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同「舉」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離婁上)

向「與」虎謀皮

向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和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述而)

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

互鄉難「與」言(論語述而)

6 參與(ㄩˋ)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

6 參與(ㄩˋ)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

6 參與(ㄩˋ)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相關(ㄩˋ)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7

大概是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

大概是玉之言「蓋」有諷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大概是不隨俗靡者「蓋」鮮矣(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概是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實在是(表原因的連詞)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蓋雨傘

風則襲裘雨則御「蓋」(蘇軾教戰守策)

蓋雨傘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第二

冊歸有光項脊軒志)蓋

超越子房以「蓋」世之才(蘇軾留侯論)

超越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

發語詞「蓋」嘗試論之(蘇軾教戰守策)

發語詞「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盍何不(ㄏㄜˊ) 「蓋」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怎麼(ㄏㄜˊ) 技「蓋」至此乎(第六冊莊子庖丁解牛)

女子出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

女子出嫁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宿 男有分女有「歸」

女子返回娘家 吾妻「歸」寧(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返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返回 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蘇軾留侯論)

歸返回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公冶長)歸

趨向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離婁上)

聚攏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附 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稱許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贈送(ㄎㄨㄟˋ)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君子

有才德者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君子君王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君子 在位者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馬光訓儉示康)君子

對人敬稱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杜甫贈衛八處士)

老而無妻(ㄍㄨㄢ)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矛柄(ㄐㄧㄣ) 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矜憐(ㄐㄧㄣ)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矜憐(ㄐㄧㄣ)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愛惜崇尚(ㄐㄧㄣ)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李密陳情表)

莊重(ㄐㄧㄣ)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由因為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由用 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國學常識1相關成語

2禮記相關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8

原文 語譯

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如果能每天洗乾淨自己身心的汙垢那麼就應當天天清洗每日不間斷以保持身心的潔淨與清新

2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得到民眾擁戴便得到國家失去民眾擁戴便失去國家

3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君子的道譬如走遠路必定由近處開始又譬如登高地必定從低處開始

4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中庸)

國家將要興盛時一定有吉祥的預兆國家將要滅亡時一定有妖怪出現

5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中庸)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能做成事前沒準備就做不成

6 玉不琢不成器(學記) 玉石不經過雕刻加工就成不了器皿

7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學記)

即使有好菜不吃便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精深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奧妙所在

8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學習的時候只是個人鑽研而不知和同學互相交流這樣就會訊息貧乏學識淺陋

9 不食嗟來之食(檀弓下)不吃吆喝自己去吃的食物表示不接受別具用心或施捨性的幫助

10 苛政猛於虎( 檀弓下)苛刻的政令(殘害人民的程度)比老虎還凶猛

1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曲禮上)

傲慢的習氣不能滋長個人的私慾不能放縱求善的志向不能自滿享樂的行為不能過分(1敖傲慢2從縱)

12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行) 不將金玉當作寶貝而將忠信當作寶貝

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1 河清海晏 黃河水清大海無浪比喻天下太平

2 政通人和 政事通達百姓和樂形容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3 皇路清夷 指清平之世

4 堯天舜日 天下如堯舜當道時的清明比喻太平盛世

5 歌舞昇平 唱歌跳舞形容一片熱鬧的太平景象

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1 文恬武嬉 指文武官員只知安於逸樂嬉遊不務國事

2 日削月脧 形容百姓每日每月受到搜刮剝削耗損越來越大

3 率獸食人 帶領野獸吃人比喻虐政害民

4 餓莩遍野 莩通「殍」音ㄆㄧㄠˇ形容人民因飢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

1含蓼問疾 蓼ㄌ一ㄠˇ一種苦味的草本植物不顧辛苦慰問疾病比喻君主不辭

辛勞安撫軍民與百姓同甘共苦2 恫瘝在抱 ㄊㄨㄥ ㄍㄨㄢ疾苦對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形容愛民殷切

3 解民倒懸 比喻把人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孫 武

1 孫武又稱孫武子孫子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孫武具體生卒時間不可考孫武活動的時期大約與孔子相當或稍早

2 史記 孫子列傳說孫子以十三篇見吳王闔閭一般認為此時的「十三篇」孫子應非定本今本孫子十三篇當經過相當程度的修改不過今傳的十三篇孫子未必都是孫子本人親手寫定而應是戰國時代「孫子學派」記錄整理的總成果(先秦諸子書大抵如此)孫子在先秦兵書中理論色彩 為濃厚其深刻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傳世兵書孫子書在先秦兵書中的地位向來很高根據韓非子 五蠹與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早在戰國西漢時期它便是論兵者的典籍

3 曹操對兵書曾作過研究認為孫子遠超過其他兵書其孫子略解序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孫子是春秋 戰國時代軍事學的集大成著作但它對後世的影響卻並不限於軍事方面還涉及政治學管理學乃至人際關係等歷來都受到相當高的重視自曹操以降便有許多注家如李筌杜牧梅堯臣張預等 為通行的注本是十一家注孫子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 臨沂 銀山一號漢墓出土一批竹簡其中有吳孫子(即孫子兵法)與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的殘本吳孫子包括與今本孫子十三篇大致相同的內容與其他五篇佚文為孫子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地下資料

《孫子兵法》

1 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9

國文經典掃瞄 03

孫 武 VS 孫子兵法

要點 內容

全勝思想

1「謀攻」直譯就是用謀略攻敵換言之就是在戰略策略上戰勝敵人全篇主要論述「全勝」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和條件其核心是一個「全」字2所謂全勝的計謀就是本篇中所說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裡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中的「不戰」「非戰」都是指不與敵人直接交戰而不是放棄武裝反對戰爭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武對戰爭所希望達到的 高境界

政治戰略

1在政治戰略上他主張「全國為上」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實現的方法就是「伐謀」「伐交」2所謂「伐交」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外交鬥爭上戰勝敵人「伐謀」與「伐交」都是政治戰略上的鬥爭二者雖有區別但又是彼此聯繫的例如著名的晉楚 城濮之戰晉文公在戰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行動爭取齊秦參戰拆散楚國與曹國衛國的同盟乃至扣留楚使宛春激怒楚將子玉等都融匯了「伐謀」與「伐交」的鬥爭

軍事戰略在軍事戰略上孫武「全勝」內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表現在「伐兵」上的軍事戰略「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裡的四個「全」均用作動詞表使動意義意為使敵完整地屈服

2文學成就

3《孫子兵法》十三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0

君將關係與全勝條件

1 為了達到「全勝」的目的孫武不僅原則地提出了六種戰法而且還以明快的語言提出了必須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明君一是賢將

2 孫武又從戰爭指導上提出了爭取「全勝」的五個條件「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五條「知勝之道」孫武是從對敵我雙方進行偵察判斷的角度提出的所以他的結論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文學成就 內容

思想

1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2戰略權謀的 高原則爭全主動求勢三者融為一體核心是求勢3戰術思想出其不意靈活機動以石擊卵4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5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將領特質6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

特色

1中國現存 早的一部兵書也是第一部比較有系統的軍事論著2《孫子兵法》一書約六千多字它總結了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分析及論述了許多作戰原理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五事」「七計」等思想3軍事仁本主義是孫子兵法成為其中顯著的特色「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其「仁戰」觀的集中體現「仁」為貫穿孫子兵法的重要倫理主線為道德出發點和歸宿

影響

1《孫子》《吳子》《尉繚子》《司馬法》《六韜》《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頒之武學名曰『七書』」2宋人蘇洵「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孫)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明人茅元儀「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3日本不少古兵法其軍事思想都與《孫子》有密切關係以闡發《孫子》的戰略戰術為其主旨近代日本陸軍教官尾川敬二稱「孫子為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東方各種兵法說皆出自孫子」4美國當代戰略理論家約翰柯林斯評論「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helliphellip《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英國當代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進一步說《孫子兵法》「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

(始)計篇

1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實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2在戰爭實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實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3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作戰篇 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

謀攻篇1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2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形音義辨析1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1

(軍)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兵)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虛實篇

論述用兵作戰須採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1要使我方處於主動地位使敵方處於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2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3要集中自己的兵力並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眾敵寡

軍爭篇

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1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嚮導明白情況2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3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九變篇

1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2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點處理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

地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

九地篇論及戰略性地形研究戰略地形中各種作戰的要領及地形對士卒心理的影響並應採取之統御方法

火攻篇 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用間篇 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

字形 字 義 詞 例

危險不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危險不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bull為政)

幾乎將近

中原數十里人影「殆」絕(宋濂bull秦士錄)

幾乎將近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bull六國論)

幾乎將近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孔融bull論盛孝章書)殆

大概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bull梁惠王上)

大概 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文天祥bull正氣歌)

大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第二冊bull歸有光bull項脊軒志)

疲乏疲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bull養生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2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櫓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bull過江)櫓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禁得住承受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禁得住承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bull春望)

戰勝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bull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勝 美景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勝 美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盡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bull文選序)

盡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bull梁惠王下)

超越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bull憶江南)

超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bull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bull品藻)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bull劉鶚bull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bull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立刻突然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bull三國演義)

頓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頓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bull儒林外史bull范進中舉)頓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bull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bull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bull正氣歌)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擇健「卒」十人(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士兵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卒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卒

終 後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bull蘇軾bull赤壁賦)

終 後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bull留侯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bull教戰守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14: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禮記

1 禮記禮記為儒家禮治教育與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除了能提供研究

先秦政教禮俗的豐富資料具有學術思想史上的價值還是現代人的必

讀經典可以用來思索如何以禮來維繫國家社會或是作為個人行為規

範與人生的指引

2 禮記介紹

3 三禮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4

國文經典掃瞄 02

禮 記 VS 大同與小康

作者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可見應出自孔子弟子及後學之手

創作源始

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

正名 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因附於(1 儀禮 )後故稱為《禮記》

篇章 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選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

內容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2其中(2 大學 )(3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注疏 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2唐孔穎達正義

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漢初所稱「五經」中的「禮」是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鄭玄均為之作注

周 禮 原名《周官》是理想中的官制為中國最早一部職官治事的政典後〈冬

官〉亡佚以(4 考工記 )代替為古文經

禮 記 解釋禮儀程序之緣由本附於儀禮之後為今文經

儀 禮 記載周秦時許多禮儀的程序在漢只稱作「禮」為今文經

書名 作 者 篇 數 內 容 性 質 注 釋 別 稱

周禮 相傳周公所作

1今文六篇四十二卷2古文七篇

計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記載政治制度其中〈冬官〉已佚以〈考工記〉代之

記載古代理想官制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周官」

儀禮古文家周公今文家孔子

1古文佚2今文十七篇五十卷

記存古代禮儀規範記載周代貴族各種禮儀細節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稱「禮」

禮記

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戴聖編)

今文四十九篇六篇專論另大別為十類

哲理政治禮樂器物生活儀節

《儀禮》的補充資料或闡述發揮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漢稱「記」

《大同與小康》

1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5

其他

1在漢代〈禮記〉本不是經而是附在《儀禮》後面的補充資料2〈大學〉〈中庸〉乃是《禮記》中二篇3中國 早一部職官政典是(1 周禮 )4漢代立五經博士其「禮」指(2 儀禮 )5孔穎達注五經其「禮」指(3 禮記 )

主旨 本文為論說文乃孔子論述自己的政治理想

筆法 1深刻刻劃了(孔子)的形象2以(對比)(排比)呈現大同與小康之治3筆法(精簡)加強文勢如「以正君臣helliphellip以功為己」句中「以」字都是介詞其下省略賓語「之」(指「禮義」)以此筆法可見其精鍊處亦顯現出文勢  

段落 1首段以(孔子)之嘆為起始為文章背景定調    文章一開始敘述引發孔子言論的原因因見魯國蜡祭之禮徒具儀式而不完備因此心有所感而生嘆息言偃問「君子何嘆」「君子」一詞正寫出孔子在弟子心目中人格的偉大而也藉著言偃這問句引出孔子的回答2次段論述大同之治擘畫儒家政治理想    為孔子敘述古書所載五帝及三代政治的狀況實際上是孔子假借五帝三代以立言論述一己的政治理想mdash大同與小康之治而以「大同之治」為其 高理想1 終目標為「天下為公」2 在政治層面用人必須「選賢與能」處世必須「講信修睦」包括個人與國家都

應講求信用敦修和睦始能形成以下的社會狀況3 社會層面必須由己擴及於人故「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在制度上必須

使老年人各得安享天年壯年人各能貢獻才力兒童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在社會福利上必須使弱勢族群都得到照顧供養並以「男有分女有歸」二句作為大同社會的終極現象

4 經濟層面利益共享全國的財富平均分配達到均富的目的人人都要為社會貢獻勞力也就是要達到均勞的目的以上所敘都是大同政治的情

5 結果人人都以竭誠相待所以「謀閉而不興」人人均富無貧富懸殊人人均勞無勞逸不均的現象自然「盜竊亂賊而不作」無詐謀無盜賊故無需關閉外戶防備

3論述小康之治以對比大同之治政治層面以天下為私產以父子相傳兄終弟及與傳賢的大同政治正好相反為了鞏固本身的權位私利必須「城郭溝池以為固」以防外力入侵必須以禮義規範確定君臣名分以防國內人民叛亂社會層面「各親其親各子其子」這種私心必須以禮義加以規範才能建立起倫理制度使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此外又尊崇勇力智謀把功績歸個人所有在經濟層面則「貨力為己」因此也必須借助禮制法規才不致於互相爭奪由上可知小康之治的結果以「私」為出發點而以「禮義」為依歸如果禮義不足以維繫時即易產生「謀作兵起」的禍害因此禮是維繫小康之治的主要力量實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謹於禮」如不能遵禮而行有越軌的行為雖有權勢亦必受人斥逐因為人皆知其為禍根罪首 後以「是謂小康」結束上文

2大同與小康

形音義辯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6

分類 時間 治道 政治制度 社會制度 經濟制度 成效 其他

大同之治

五帝時期

以仁為治

1君位天下為公2諸侯選賢與能3外交講信修睦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貨不必藏於己力不必為己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

以公出發

小康之治

三代時期

以禮義為紀

1君位天下為家2諸侯大人世及

以為禮3外交城郭溝池

以為固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功為己

謀用是作兵由此起

以私為出發以仁義為依歸

歟(ㄩˊ)

歸「與」歸「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

歟(ㄩˊ)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

親善親附失其所「與」不知(第三冊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親善親附「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六國論)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

等待 日月逝焉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

贊同吾「與」點(論語先進)

贊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稱許 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與陳伯之書)

教育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子路)

與 勸導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論語子罕)與

支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支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同「舉」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離婁上)

向「與」虎謀皮

向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和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述而)

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

互鄉難「與」言(論語述而)

6 參與(ㄩˋ)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

6 參與(ㄩˋ)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

6 參與(ㄩˋ)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相關(ㄩˋ)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7

大概是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

大概是玉之言「蓋」有諷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大概是不隨俗靡者「蓋」鮮矣(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概是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實在是(表原因的連詞)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蓋雨傘

風則襲裘雨則御「蓋」(蘇軾教戰守策)

蓋雨傘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第二

冊歸有光項脊軒志)蓋

超越子房以「蓋」世之才(蘇軾留侯論)

超越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

發語詞「蓋」嘗試論之(蘇軾教戰守策)

發語詞「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盍何不(ㄏㄜˊ) 「蓋」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怎麼(ㄏㄜˊ) 技「蓋」至此乎(第六冊莊子庖丁解牛)

女子出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

女子出嫁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宿 男有分女有「歸」

女子返回娘家 吾妻「歸」寧(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返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返回 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蘇軾留侯論)

歸返回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公冶長)歸

趨向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離婁上)

聚攏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附 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稱許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贈送(ㄎㄨㄟˋ)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君子

有才德者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君子君王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君子 在位者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馬光訓儉示康)君子

對人敬稱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杜甫贈衛八處士)

老而無妻(ㄍㄨㄢ)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矛柄(ㄐㄧㄣ) 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矜憐(ㄐㄧㄣ)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矜憐(ㄐㄧㄣ)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愛惜崇尚(ㄐㄧㄣ)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李密陳情表)

莊重(ㄐㄧㄣ)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由因為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由用 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國學常識1相關成語

2禮記相關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8

原文 語譯

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如果能每天洗乾淨自己身心的汙垢那麼就應當天天清洗每日不間斷以保持身心的潔淨與清新

2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得到民眾擁戴便得到國家失去民眾擁戴便失去國家

3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君子的道譬如走遠路必定由近處開始又譬如登高地必定從低處開始

4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中庸)

國家將要興盛時一定有吉祥的預兆國家將要滅亡時一定有妖怪出現

5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中庸)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能做成事前沒準備就做不成

6 玉不琢不成器(學記) 玉石不經過雕刻加工就成不了器皿

7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學記)

即使有好菜不吃便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精深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奧妙所在

8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學習的時候只是個人鑽研而不知和同學互相交流這樣就會訊息貧乏學識淺陋

9 不食嗟來之食(檀弓下)不吃吆喝自己去吃的食物表示不接受別具用心或施捨性的幫助

10 苛政猛於虎( 檀弓下)苛刻的政令(殘害人民的程度)比老虎還凶猛

1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曲禮上)

傲慢的習氣不能滋長個人的私慾不能放縱求善的志向不能自滿享樂的行為不能過分(1敖傲慢2從縱)

12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行) 不將金玉當作寶貝而將忠信當作寶貝

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1 河清海晏 黃河水清大海無浪比喻天下太平

2 政通人和 政事通達百姓和樂形容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3 皇路清夷 指清平之世

4 堯天舜日 天下如堯舜當道時的清明比喻太平盛世

5 歌舞昇平 唱歌跳舞形容一片熱鬧的太平景象

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1 文恬武嬉 指文武官員只知安於逸樂嬉遊不務國事

2 日削月脧 形容百姓每日每月受到搜刮剝削耗損越來越大

3 率獸食人 帶領野獸吃人比喻虐政害民

4 餓莩遍野 莩通「殍」音ㄆㄧㄠˇ形容人民因飢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

1含蓼問疾 蓼ㄌ一ㄠˇ一種苦味的草本植物不顧辛苦慰問疾病比喻君主不辭

辛勞安撫軍民與百姓同甘共苦2 恫瘝在抱 ㄊㄨㄥ ㄍㄨㄢ疾苦對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形容愛民殷切

3 解民倒懸 比喻把人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孫 武

1 孫武又稱孫武子孫子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孫武具體生卒時間不可考孫武活動的時期大約與孔子相當或稍早

2 史記 孫子列傳說孫子以十三篇見吳王闔閭一般認為此時的「十三篇」孫子應非定本今本孫子十三篇當經過相當程度的修改不過今傳的十三篇孫子未必都是孫子本人親手寫定而應是戰國時代「孫子學派」記錄整理的總成果(先秦諸子書大抵如此)孫子在先秦兵書中理論色彩 為濃厚其深刻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傳世兵書孫子書在先秦兵書中的地位向來很高根據韓非子 五蠹與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早在戰國西漢時期它便是論兵者的典籍

3 曹操對兵書曾作過研究認為孫子遠超過其他兵書其孫子略解序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孫子是春秋 戰國時代軍事學的集大成著作但它對後世的影響卻並不限於軍事方面還涉及政治學管理學乃至人際關係等歷來都受到相當高的重視自曹操以降便有許多注家如李筌杜牧梅堯臣張預等 為通行的注本是十一家注孫子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 臨沂 銀山一號漢墓出土一批竹簡其中有吳孫子(即孫子兵法)與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的殘本吳孫子包括與今本孫子十三篇大致相同的內容與其他五篇佚文為孫子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地下資料

《孫子兵法》

1 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9

國文經典掃瞄 03

孫 武 VS 孫子兵法

要點 內容

全勝思想

1「謀攻」直譯就是用謀略攻敵換言之就是在戰略策略上戰勝敵人全篇主要論述「全勝」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和條件其核心是一個「全」字2所謂全勝的計謀就是本篇中所說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裡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中的「不戰」「非戰」都是指不與敵人直接交戰而不是放棄武裝反對戰爭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武對戰爭所希望達到的 高境界

政治戰略

1在政治戰略上他主張「全國為上」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實現的方法就是「伐謀」「伐交」2所謂「伐交」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外交鬥爭上戰勝敵人「伐謀」與「伐交」都是政治戰略上的鬥爭二者雖有區別但又是彼此聯繫的例如著名的晉楚 城濮之戰晉文公在戰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行動爭取齊秦參戰拆散楚國與曹國衛國的同盟乃至扣留楚使宛春激怒楚將子玉等都融匯了「伐謀」與「伐交」的鬥爭

軍事戰略在軍事戰略上孫武「全勝」內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表現在「伐兵」上的軍事戰略「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裡的四個「全」均用作動詞表使動意義意為使敵完整地屈服

2文學成就

3《孫子兵法》十三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0

君將關係與全勝條件

1 為了達到「全勝」的目的孫武不僅原則地提出了六種戰法而且還以明快的語言提出了必須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明君一是賢將

2 孫武又從戰爭指導上提出了爭取「全勝」的五個條件「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五條「知勝之道」孫武是從對敵我雙方進行偵察判斷的角度提出的所以他的結論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文學成就 內容

思想

1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2戰略權謀的 高原則爭全主動求勢三者融為一體核心是求勢3戰術思想出其不意靈活機動以石擊卵4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5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將領特質6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

特色

1中國現存 早的一部兵書也是第一部比較有系統的軍事論著2《孫子兵法》一書約六千多字它總結了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分析及論述了許多作戰原理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五事」「七計」等思想3軍事仁本主義是孫子兵法成為其中顯著的特色「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其「仁戰」觀的集中體現「仁」為貫穿孫子兵法的重要倫理主線為道德出發點和歸宿

影響

1《孫子》《吳子》《尉繚子》《司馬法》《六韜》《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頒之武學名曰『七書』」2宋人蘇洵「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孫)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明人茅元儀「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3日本不少古兵法其軍事思想都與《孫子》有密切關係以闡發《孫子》的戰略戰術為其主旨近代日本陸軍教官尾川敬二稱「孫子為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東方各種兵法說皆出自孫子」4美國當代戰略理論家約翰柯林斯評論「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helliphellip《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英國當代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進一步說《孫子兵法》「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

(始)計篇

1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實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2在戰爭實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實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3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作戰篇 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

謀攻篇1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2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形音義辨析1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1

(軍)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兵)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虛實篇

論述用兵作戰須採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1要使我方處於主動地位使敵方處於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2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3要集中自己的兵力並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眾敵寡

軍爭篇

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1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嚮導明白情況2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3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九變篇

1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2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點處理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

地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

九地篇論及戰略性地形研究戰略地形中各種作戰的要領及地形對士卒心理的影響並應採取之統御方法

火攻篇 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用間篇 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

字形 字 義 詞 例

危險不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危險不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bull為政)

幾乎將近

中原數十里人影「殆」絕(宋濂bull秦士錄)

幾乎將近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bull六國論)

幾乎將近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孔融bull論盛孝章書)殆

大概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bull梁惠王上)

大概 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文天祥bull正氣歌)

大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第二冊bull歸有光bull項脊軒志)

疲乏疲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bull養生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2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櫓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bull過江)櫓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禁得住承受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禁得住承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bull春望)

戰勝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bull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勝 美景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勝 美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盡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bull文選序)

盡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bull梁惠王下)

超越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bull憶江南)

超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bull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bull品藻)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bull劉鶚bull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bull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立刻突然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bull三國演義)

頓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頓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bull儒林外史bull范進中舉)頓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bull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bull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bull正氣歌)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擇健「卒」十人(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士兵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卒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卒

終 後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bull蘇軾bull赤壁賦)

終 後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bull留侯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bull教戰守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15: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大同與小康》

1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5

其他

1在漢代〈禮記〉本不是經而是附在《儀禮》後面的補充資料2〈大學〉〈中庸〉乃是《禮記》中二篇3中國 早一部職官政典是(1 周禮 )4漢代立五經博士其「禮」指(2 儀禮 )5孔穎達注五經其「禮」指(3 禮記 )

主旨 本文為論說文乃孔子論述自己的政治理想

筆法 1深刻刻劃了(孔子)的形象2以(對比)(排比)呈現大同與小康之治3筆法(精簡)加強文勢如「以正君臣helliphellip以功為己」句中「以」字都是介詞其下省略賓語「之」(指「禮義」)以此筆法可見其精鍊處亦顯現出文勢  

段落 1首段以(孔子)之嘆為起始為文章背景定調    文章一開始敘述引發孔子言論的原因因見魯國蜡祭之禮徒具儀式而不完備因此心有所感而生嘆息言偃問「君子何嘆」「君子」一詞正寫出孔子在弟子心目中人格的偉大而也藉著言偃這問句引出孔子的回答2次段論述大同之治擘畫儒家政治理想    為孔子敘述古書所載五帝及三代政治的狀況實際上是孔子假借五帝三代以立言論述一己的政治理想mdash大同與小康之治而以「大同之治」為其 高理想1 終目標為「天下為公」2 在政治層面用人必須「選賢與能」處世必須「講信修睦」包括個人與國家都

應講求信用敦修和睦始能形成以下的社會狀況3 社會層面必須由己擴及於人故「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在制度上必須

使老年人各得安享天年壯年人各能貢獻才力兒童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在社會福利上必須使弱勢族群都得到照顧供養並以「男有分女有歸」二句作為大同社會的終極現象

4 經濟層面利益共享全國的財富平均分配達到均富的目的人人都要為社會貢獻勞力也就是要達到均勞的目的以上所敘都是大同政治的情

5 結果人人都以竭誠相待所以「謀閉而不興」人人均富無貧富懸殊人人均勞無勞逸不均的現象自然「盜竊亂賊而不作」無詐謀無盜賊故無需關閉外戶防備

3論述小康之治以對比大同之治政治層面以天下為私產以父子相傳兄終弟及與傳賢的大同政治正好相反為了鞏固本身的權位私利必須「城郭溝池以為固」以防外力入侵必須以禮義規範確定君臣名分以防國內人民叛亂社會層面「各親其親各子其子」這種私心必須以禮義加以規範才能建立起倫理制度使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此外又尊崇勇力智謀把功績歸個人所有在經濟層面則「貨力為己」因此也必須借助禮制法規才不致於互相爭奪由上可知小康之治的結果以「私」為出發點而以「禮義」為依歸如果禮義不足以維繫時即易產生「謀作兵起」的禍害因此禮是維繫小康之治的主要力量實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謹於禮」如不能遵禮而行有越軌的行為雖有權勢亦必受人斥逐因為人皆知其為禍根罪首 後以「是謂小康」結束上文

2大同與小康

形音義辯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6

分類 時間 治道 政治制度 社會制度 經濟制度 成效 其他

大同之治

五帝時期

以仁為治

1君位天下為公2諸侯選賢與能3外交講信修睦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貨不必藏於己力不必為己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

以公出發

小康之治

三代時期

以禮義為紀

1君位天下為家2諸侯大人世及

以為禮3外交城郭溝池

以為固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功為己

謀用是作兵由此起

以私為出發以仁義為依歸

歟(ㄩˊ)

歸「與」歸「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

歟(ㄩˊ)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

親善親附失其所「與」不知(第三冊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親善親附「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六國論)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

等待 日月逝焉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

贊同吾「與」點(論語先進)

贊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稱許 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與陳伯之書)

教育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子路)

與 勸導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論語子罕)與

支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支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同「舉」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離婁上)

向「與」虎謀皮

向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和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述而)

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

互鄉難「與」言(論語述而)

6 參與(ㄩˋ)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

6 參與(ㄩˋ)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

6 參與(ㄩˋ)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相關(ㄩˋ)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7

大概是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

大概是玉之言「蓋」有諷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大概是不隨俗靡者「蓋」鮮矣(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概是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實在是(表原因的連詞)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蓋雨傘

風則襲裘雨則御「蓋」(蘇軾教戰守策)

蓋雨傘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第二

冊歸有光項脊軒志)蓋

超越子房以「蓋」世之才(蘇軾留侯論)

超越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

發語詞「蓋」嘗試論之(蘇軾教戰守策)

發語詞「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盍何不(ㄏㄜˊ) 「蓋」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怎麼(ㄏㄜˊ) 技「蓋」至此乎(第六冊莊子庖丁解牛)

女子出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

女子出嫁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宿 男有分女有「歸」

女子返回娘家 吾妻「歸」寧(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返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返回 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蘇軾留侯論)

歸返回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公冶長)歸

趨向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離婁上)

聚攏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附 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稱許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贈送(ㄎㄨㄟˋ)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君子

有才德者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君子君王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君子 在位者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馬光訓儉示康)君子

對人敬稱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杜甫贈衛八處士)

老而無妻(ㄍㄨㄢ)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矛柄(ㄐㄧㄣ) 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矜憐(ㄐㄧㄣ)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矜憐(ㄐㄧㄣ)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愛惜崇尚(ㄐㄧㄣ)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李密陳情表)

莊重(ㄐㄧㄣ)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由因為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由用 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國學常識1相關成語

2禮記相關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8

原文 語譯

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如果能每天洗乾淨自己身心的汙垢那麼就應當天天清洗每日不間斷以保持身心的潔淨與清新

2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得到民眾擁戴便得到國家失去民眾擁戴便失去國家

3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君子的道譬如走遠路必定由近處開始又譬如登高地必定從低處開始

4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中庸)

國家將要興盛時一定有吉祥的預兆國家將要滅亡時一定有妖怪出現

5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中庸)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能做成事前沒準備就做不成

6 玉不琢不成器(學記) 玉石不經過雕刻加工就成不了器皿

7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學記)

即使有好菜不吃便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精深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奧妙所在

8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學習的時候只是個人鑽研而不知和同學互相交流這樣就會訊息貧乏學識淺陋

9 不食嗟來之食(檀弓下)不吃吆喝自己去吃的食物表示不接受別具用心或施捨性的幫助

10 苛政猛於虎( 檀弓下)苛刻的政令(殘害人民的程度)比老虎還凶猛

1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曲禮上)

傲慢的習氣不能滋長個人的私慾不能放縱求善的志向不能自滿享樂的行為不能過分(1敖傲慢2從縱)

12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行) 不將金玉當作寶貝而將忠信當作寶貝

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1 河清海晏 黃河水清大海無浪比喻天下太平

2 政通人和 政事通達百姓和樂形容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3 皇路清夷 指清平之世

4 堯天舜日 天下如堯舜當道時的清明比喻太平盛世

5 歌舞昇平 唱歌跳舞形容一片熱鬧的太平景象

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1 文恬武嬉 指文武官員只知安於逸樂嬉遊不務國事

2 日削月脧 形容百姓每日每月受到搜刮剝削耗損越來越大

3 率獸食人 帶領野獸吃人比喻虐政害民

4 餓莩遍野 莩通「殍」音ㄆㄧㄠˇ形容人民因飢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

1含蓼問疾 蓼ㄌ一ㄠˇ一種苦味的草本植物不顧辛苦慰問疾病比喻君主不辭

辛勞安撫軍民與百姓同甘共苦2 恫瘝在抱 ㄊㄨㄥ ㄍㄨㄢ疾苦對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形容愛民殷切

3 解民倒懸 比喻把人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孫 武

1 孫武又稱孫武子孫子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孫武具體生卒時間不可考孫武活動的時期大約與孔子相當或稍早

2 史記 孫子列傳說孫子以十三篇見吳王闔閭一般認為此時的「十三篇」孫子應非定本今本孫子十三篇當經過相當程度的修改不過今傳的十三篇孫子未必都是孫子本人親手寫定而應是戰國時代「孫子學派」記錄整理的總成果(先秦諸子書大抵如此)孫子在先秦兵書中理論色彩 為濃厚其深刻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傳世兵書孫子書在先秦兵書中的地位向來很高根據韓非子 五蠹與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早在戰國西漢時期它便是論兵者的典籍

3 曹操對兵書曾作過研究認為孫子遠超過其他兵書其孫子略解序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孫子是春秋 戰國時代軍事學的集大成著作但它對後世的影響卻並不限於軍事方面還涉及政治學管理學乃至人際關係等歷來都受到相當高的重視自曹操以降便有許多注家如李筌杜牧梅堯臣張預等 為通行的注本是十一家注孫子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 臨沂 銀山一號漢墓出土一批竹簡其中有吳孫子(即孫子兵法)與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的殘本吳孫子包括與今本孫子十三篇大致相同的內容與其他五篇佚文為孫子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地下資料

《孫子兵法》

1 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9

國文經典掃瞄 03

孫 武 VS 孫子兵法

要點 內容

全勝思想

1「謀攻」直譯就是用謀略攻敵換言之就是在戰略策略上戰勝敵人全篇主要論述「全勝」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和條件其核心是一個「全」字2所謂全勝的計謀就是本篇中所說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裡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中的「不戰」「非戰」都是指不與敵人直接交戰而不是放棄武裝反對戰爭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武對戰爭所希望達到的 高境界

政治戰略

1在政治戰略上他主張「全國為上」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實現的方法就是「伐謀」「伐交」2所謂「伐交」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外交鬥爭上戰勝敵人「伐謀」與「伐交」都是政治戰略上的鬥爭二者雖有區別但又是彼此聯繫的例如著名的晉楚 城濮之戰晉文公在戰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行動爭取齊秦參戰拆散楚國與曹國衛國的同盟乃至扣留楚使宛春激怒楚將子玉等都融匯了「伐謀」與「伐交」的鬥爭

軍事戰略在軍事戰略上孫武「全勝」內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表現在「伐兵」上的軍事戰略「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裡的四個「全」均用作動詞表使動意義意為使敵完整地屈服

2文學成就

3《孫子兵法》十三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0

君將關係與全勝條件

1 為了達到「全勝」的目的孫武不僅原則地提出了六種戰法而且還以明快的語言提出了必須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明君一是賢將

2 孫武又從戰爭指導上提出了爭取「全勝」的五個條件「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五條「知勝之道」孫武是從對敵我雙方進行偵察判斷的角度提出的所以他的結論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文學成就 內容

思想

1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2戰略權謀的 高原則爭全主動求勢三者融為一體核心是求勢3戰術思想出其不意靈活機動以石擊卵4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5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將領特質6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

特色

1中國現存 早的一部兵書也是第一部比較有系統的軍事論著2《孫子兵法》一書約六千多字它總結了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分析及論述了許多作戰原理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五事」「七計」等思想3軍事仁本主義是孫子兵法成為其中顯著的特色「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其「仁戰」觀的集中體現「仁」為貫穿孫子兵法的重要倫理主線為道德出發點和歸宿

影響

1《孫子》《吳子》《尉繚子》《司馬法》《六韜》《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頒之武學名曰『七書』」2宋人蘇洵「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孫)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明人茅元儀「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3日本不少古兵法其軍事思想都與《孫子》有密切關係以闡發《孫子》的戰略戰術為其主旨近代日本陸軍教官尾川敬二稱「孫子為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東方各種兵法說皆出自孫子」4美國當代戰略理論家約翰柯林斯評論「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helliphellip《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英國當代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進一步說《孫子兵法》「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

(始)計篇

1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實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2在戰爭實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實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3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作戰篇 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

謀攻篇1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2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形音義辨析1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1

(軍)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兵)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虛實篇

論述用兵作戰須採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1要使我方處於主動地位使敵方處於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2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3要集中自己的兵力並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眾敵寡

軍爭篇

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1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嚮導明白情況2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3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九變篇

1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2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點處理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

地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

九地篇論及戰略性地形研究戰略地形中各種作戰的要領及地形對士卒心理的影響並應採取之統御方法

火攻篇 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用間篇 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

字形 字 義 詞 例

危險不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危險不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bull為政)

幾乎將近

中原數十里人影「殆」絕(宋濂bull秦士錄)

幾乎將近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bull六國論)

幾乎將近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孔融bull論盛孝章書)殆

大概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bull梁惠王上)

大概 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文天祥bull正氣歌)

大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第二冊bull歸有光bull項脊軒志)

疲乏疲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bull養生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2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櫓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bull過江)櫓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禁得住承受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禁得住承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bull春望)

戰勝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bull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勝 美景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勝 美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盡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bull文選序)

盡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bull梁惠王下)

超越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bull憶江南)

超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bull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bull品藻)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bull劉鶚bull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bull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立刻突然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bull三國演義)

頓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頓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bull儒林外史bull范進中舉)頓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bull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bull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bull正氣歌)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擇健「卒」十人(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士兵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卒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卒

終 後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bull蘇軾bull赤壁賦)

終 後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bull留侯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bull教戰守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16: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2大同與小康

形音義辯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6

分類 時間 治道 政治制度 社會制度 經濟制度 成效 其他

大同之治

五帝時期

以仁為治

1君位天下為公2諸侯選賢與能3外交講信修睦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貨不必藏於己力不必為己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

以公出發

小康之治

三代時期

以禮義為紀

1君位天下為家2諸侯大人世及

以為禮3外交城郭溝池

以為固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功為己

謀用是作兵由此起

以私為出發以仁義為依歸

歟(ㄩˊ)

歸「與」歸「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

歟(ㄩˊ)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

歟(ㄩˊ)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

親善親附失其所「與」不知(第三冊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親善親附「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六國論)

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

等待 日月逝焉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對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

對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

贊同吾「與」點(論語先進)

贊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稱許 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與陳伯之書)

教育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子路)

與 勸導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論語子罕)與

支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支助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同「舉」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替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離婁上)

向「與」虎謀皮

向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和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述而)

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

互鄉難「與」言(論語述而)

6 參與(ㄩˋ)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

6 參與(ㄩˋ)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

6 參與(ㄩˋ)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相關(ㄩˋ)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7

大概是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

大概是玉之言「蓋」有諷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大概是不隨俗靡者「蓋」鮮矣(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概是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實在是(表原因的連詞)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蓋雨傘

風則襲裘雨則御「蓋」(蘇軾教戰守策)

蓋雨傘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第二

冊歸有光項脊軒志)蓋

超越子房以「蓋」世之才(蘇軾留侯論)

超越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

發語詞「蓋」嘗試論之(蘇軾教戰守策)

發語詞「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盍何不(ㄏㄜˊ) 「蓋」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怎麼(ㄏㄜˊ) 技「蓋」至此乎(第六冊莊子庖丁解牛)

女子出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

女子出嫁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宿 男有分女有「歸」

女子返回娘家 吾妻「歸」寧(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返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返回 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蘇軾留侯論)

歸返回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公冶長)歸

趨向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離婁上)

聚攏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附 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稱許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贈送(ㄎㄨㄟˋ)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君子

有才德者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君子君王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君子 在位者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馬光訓儉示康)君子

對人敬稱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杜甫贈衛八處士)

老而無妻(ㄍㄨㄢ)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矛柄(ㄐㄧㄣ) 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矜憐(ㄐㄧㄣ)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矜憐(ㄐㄧㄣ)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愛惜崇尚(ㄐㄧㄣ)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李密陳情表)

莊重(ㄐㄧㄣ)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由因為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由用 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國學常識1相關成語

2禮記相關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8

原文 語譯

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如果能每天洗乾淨自己身心的汙垢那麼就應當天天清洗每日不間斷以保持身心的潔淨與清新

2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得到民眾擁戴便得到國家失去民眾擁戴便失去國家

3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君子的道譬如走遠路必定由近處開始又譬如登高地必定從低處開始

4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中庸)

國家將要興盛時一定有吉祥的預兆國家將要滅亡時一定有妖怪出現

5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中庸)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能做成事前沒準備就做不成

6 玉不琢不成器(學記) 玉石不經過雕刻加工就成不了器皿

7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學記)

即使有好菜不吃便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精深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奧妙所在

8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學習的時候只是個人鑽研而不知和同學互相交流這樣就會訊息貧乏學識淺陋

9 不食嗟來之食(檀弓下)不吃吆喝自己去吃的食物表示不接受別具用心或施捨性的幫助

10 苛政猛於虎( 檀弓下)苛刻的政令(殘害人民的程度)比老虎還凶猛

1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曲禮上)

傲慢的習氣不能滋長個人的私慾不能放縱求善的志向不能自滿享樂的行為不能過分(1敖傲慢2從縱)

12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行) 不將金玉當作寶貝而將忠信當作寶貝

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1 河清海晏 黃河水清大海無浪比喻天下太平

2 政通人和 政事通達百姓和樂形容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3 皇路清夷 指清平之世

4 堯天舜日 天下如堯舜當道時的清明比喻太平盛世

5 歌舞昇平 唱歌跳舞形容一片熱鬧的太平景象

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1 文恬武嬉 指文武官員只知安於逸樂嬉遊不務國事

2 日削月脧 形容百姓每日每月受到搜刮剝削耗損越來越大

3 率獸食人 帶領野獸吃人比喻虐政害民

4 餓莩遍野 莩通「殍」音ㄆㄧㄠˇ形容人民因飢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

1含蓼問疾 蓼ㄌ一ㄠˇ一種苦味的草本植物不顧辛苦慰問疾病比喻君主不辭

辛勞安撫軍民與百姓同甘共苦2 恫瘝在抱 ㄊㄨㄥ ㄍㄨㄢ疾苦對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形容愛民殷切

3 解民倒懸 比喻把人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孫 武

1 孫武又稱孫武子孫子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孫武具體生卒時間不可考孫武活動的時期大約與孔子相當或稍早

2 史記 孫子列傳說孫子以十三篇見吳王闔閭一般認為此時的「十三篇」孫子應非定本今本孫子十三篇當經過相當程度的修改不過今傳的十三篇孫子未必都是孫子本人親手寫定而應是戰國時代「孫子學派」記錄整理的總成果(先秦諸子書大抵如此)孫子在先秦兵書中理論色彩 為濃厚其深刻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傳世兵書孫子書在先秦兵書中的地位向來很高根據韓非子 五蠹與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早在戰國西漢時期它便是論兵者的典籍

3 曹操對兵書曾作過研究認為孫子遠超過其他兵書其孫子略解序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孫子是春秋 戰國時代軍事學的集大成著作但它對後世的影響卻並不限於軍事方面還涉及政治學管理學乃至人際關係等歷來都受到相當高的重視自曹操以降便有許多注家如李筌杜牧梅堯臣張預等 為通行的注本是十一家注孫子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 臨沂 銀山一號漢墓出土一批竹簡其中有吳孫子(即孫子兵法)與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的殘本吳孫子包括與今本孫子十三篇大致相同的內容與其他五篇佚文為孫子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地下資料

《孫子兵法》

1 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9

國文經典掃瞄 03

孫 武 VS 孫子兵法

要點 內容

全勝思想

1「謀攻」直譯就是用謀略攻敵換言之就是在戰略策略上戰勝敵人全篇主要論述「全勝」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和條件其核心是一個「全」字2所謂全勝的計謀就是本篇中所說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裡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中的「不戰」「非戰」都是指不與敵人直接交戰而不是放棄武裝反對戰爭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武對戰爭所希望達到的 高境界

政治戰略

1在政治戰略上他主張「全國為上」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實現的方法就是「伐謀」「伐交」2所謂「伐交」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外交鬥爭上戰勝敵人「伐謀」與「伐交」都是政治戰略上的鬥爭二者雖有區別但又是彼此聯繫的例如著名的晉楚 城濮之戰晉文公在戰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行動爭取齊秦參戰拆散楚國與曹國衛國的同盟乃至扣留楚使宛春激怒楚將子玉等都融匯了「伐謀」與「伐交」的鬥爭

軍事戰略在軍事戰略上孫武「全勝」內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表現在「伐兵」上的軍事戰略「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裡的四個「全」均用作動詞表使動意義意為使敵完整地屈服

2文學成就

3《孫子兵法》十三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0

君將關係與全勝條件

1 為了達到「全勝」的目的孫武不僅原則地提出了六種戰法而且還以明快的語言提出了必須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明君一是賢將

2 孫武又從戰爭指導上提出了爭取「全勝」的五個條件「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五條「知勝之道」孫武是從對敵我雙方進行偵察判斷的角度提出的所以他的結論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文學成就 內容

思想

1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2戰略權謀的 高原則爭全主動求勢三者融為一體核心是求勢3戰術思想出其不意靈活機動以石擊卵4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5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將領特質6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

特色

1中國現存 早的一部兵書也是第一部比較有系統的軍事論著2《孫子兵法》一書約六千多字它總結了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分析及論述了許多作戰原理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五事」「七計」等思想3軍事仁本主義是孫子兵法成為其中顯著的特色「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其「仁戰」觀的集中體現「仁」為貫穿孫子兵法的重要倫理主線為道德出發點和歸宿

影響

1《孫子》《吳子》《尉繚子》《司馬法》《六韜》《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頒之武學名曰『七書』」2宋人蘇洵「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孫)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明人茅元儀「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3日本不少古兵法其軍事思想都與《孫子》有密切關係以闡發《孫子》的戰略戰術為其主旨近代日本陸軍教官尾川敬二稱「孫子為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東方各種兵法說皆出自孫子」4美國當代戰略理論家約翰柯林斯評論「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helliphellip《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英國當代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進一步說《孫子兵法》「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

(始)計篇

1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實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2在戰爭實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實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3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作戰篇 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

謀攻篇1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2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形音義辨析1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1

(軍)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兵)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虛實篇

論述用兵作戰須採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1要使我方處於主動地位使敵方處於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2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3要集中自己的兵力並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眾敵寡

軍爭篇

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1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嚮導明白情況2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3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九變篇

1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2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點處理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

地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

九地篇論及戰略性地形研究戰略地形中各種作戰的要領及地形對士卒心理的影響並應採取之統御方法

火攻篇 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用間篇 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

字形 字 義 詞 例

危險不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危險不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bull為政)

幾乎將近

中原數十里人影「殆」絕(宋濂bull秦士錄)

幾乎將近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bull六國論)

幾乎將近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孔融bull論盛孝章書)殆

大概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bull梁惠王上)

大概 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文天祥bull正氣歌)

大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第二冊bull歸有光bull項脊軒志)

疲乏疲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bull養生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2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櫓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bull過江)櫓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禁得住承受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禁得住承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bull春望)

戰勝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bull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勝 美景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勝 美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盡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bull文選序)

盡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bull梁惠王下)

超越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bull憶江南)

超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bull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bull品藻)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bull劉鶚bull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bull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立刻突然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bull三國演義)

頓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頓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bull儒林外史bull范進中舉)頓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bull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bull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bull正氣歌)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擇健「卒」十人(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士兵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卒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卒

終 後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bull蘇軾bull赤壁賦)

終 後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bull留侯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bull教戰守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17: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7

大概是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

大概是玉之言「蓋」有諷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大概是不隨俗靡者「蓋」鮮矣(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概是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實在是(表原因的連詞)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蓋雨傘

風則襲裘雨則御「蓋」(蘇軾教戰守策)

蓋雨傘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第二

冊歸有光項脊軒志)蓋

超越子房以「蓋」世之才(蘇軾留侯論)

超越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

發語詞「蓋」嘗試論之(蘇軾教戰守策)

發語詞「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盍何不(ㄏㄜˊ) 「蓋」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怎麼(ㄏㄜˊ) 技「蓋」至此乎(第六冊莊子庖丁解牛)

女子出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

女子出嫁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宿 男有分女有「歸」

女子返回娘家 吾妻「歸」寧(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返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返回 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蘇軾留侯論)

歸返回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公冶長)歸

趨向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離婁上)

聚攏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附 微斯人吾誰與「歸」(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稱許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贈送(ㄎㄨㄟˋ)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君子

有才德者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君子君王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君子 在位者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馬光訓儉示康)君子

對人敬稱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杜甫贈衛八處士)

老而無妻(ㄍㄨㄢ)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矛柄(ㄐㄧㄣ) 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矜憐(ㄐㄧㄣ)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李密陳情表)

矜憐(ㄐㄧㄣ)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矜憐(ㄐㄧㄣ)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愛惜崇尚(ㄐㄧㄣ)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李密陳情表)

莊重(ㄐㄧㄣ)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由因為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由用 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國學常識1相關成語

2禮記相關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8

原文 語譯

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如果能每天洗乾淨自己身心的汙垢那麼就應當天天清洗每日不間斷以保持身心的潔淨與清新

2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得到民眾擁戴便得到國家失去民眾擁戴便失去國家

3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君子的道譬如走遠路必定由近處開始又譬如登高地必定從低處開始

4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中庸)

國家將要興盛時一定有吉祥的預兆國家將要滅亡時一定有妖怪出現

5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中庸)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能做成事前沒準備就做不成

6 玉不琢不成器(學記) 玉石不經過雕刻加工就成不了器皿

7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學記)

即使有好菜不吃便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精深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奧妙所在

8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學習的時候只是個人鑽研而不知和同學互相交流這樣就會訊息貧乏學識淺陋

9 不食嗟來之食(檀弓下)不吃吆喝自己去吃的食物表示不接受別具用心或施捨性的幫助

10 苛政猛於虎( 檀弓下)苛刻的政令(殘害人民的程度)比老虎還凶猛

1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曲禮上)

傲慢的習氣不能滋長個人的私慾不能放縱求善的志向不能自滿享樂的行為不能過分(1敖傲慢2從縱)

12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行) 不將金玉當作寶貝而將忠信當作寶貝

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1 河清海晏 黃河水清大海無浪比喻天下太平

2 政通人和 政事通達百姓和樂形容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3 皇路清夷 指清平之世

4 堯天舜日 天下如堯舜當道時的清明比喻太平盛世

5 歌舞昇平 唱歌跳舞形容一片熱鬧的太平景象

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1 文恬武嬉 指文武官員只知安於逸樂嬉遊不務國事

2 日削月脧 形容百姓每日每月受到搜刮剝削耗損越來越大

3 率獸食人 帶領野獸吃人比喻虐政害民

4 餓莩遍野 莩通「殍」音ㄆㄧㄠˇ形容人民因飢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

1含蓼問疾 蓼ㄌ一ㄠˇ一種苦味的草本植物不顧辛苦慰問疾病比喻君主不辭

辛勞安撫軍民與百姓同甘共苦2 恫瘝在抱 ㄊㄨㄥ ㄍㄨㄢ疾苦對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形容愛民殷切

3 解民倒懸 比喻把人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孫 武

1 孫武又稱孫武子孫子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孫武具體生卒時間不可考孫武活動的時期大約與孔子相當或稍早

2 史記 孫子列傳說孫子以十三篇見吳王闔閭一般認為此時的「十三篇」孫子應非定本今本孫子十三篇當經過相當程度的修改不過今傳的十三篇孫子未必都是孫子本人親手寫定而應是戰國時代「孫子學派」記錄整理的總成果(先秦諸子書大抵如此)孫子在先秦兵書中理論色彩 為濃厚其深刻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傳世兵書孫子書在先秦兵書中的地位向來很高根據韓非子 五蠹與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早在戰國西漢時期它便是論兵者的典籍

3 曹操對兵書曾作過研究認為孫子遠超過其他兵書其孫子略解序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孫子是春秋 戰國時代軍事學的集大成著作但它對後世的影響卻並不限於軍事方面還涉及政治學管理學乃至人際關係等歷來都受到相當高的重視自曹操以降便有許多注家如李筌杜牧梅堯臣張預等 為通行的注本是十一家注孫子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 臨沂 銀山一號漢墓出土一批竹簡其中有吳孫子(即孫子兵法)與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的殘本吳孫子包括與今本孫子十三篇大致相同的內容與其他五篇佚文為孫子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地下資料

《孫子兵法》

1 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9

國文經典掃瞄 03

孫 武 VS 孫子兵法

要點 內容

全勝思想

1「謀攻」直譯就是用謀略攻敵換言之就是在戰略策略上戰勝敵人全篇主要論述「全勝」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和條件其核心是一個「全」字2所謂全勝的計謀就是本篇中所說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裡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中的「不戰」「非戰」都是指不與敵人直接交戰而不是放棄武裝反對戰爭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武對戰爭所希望達到的 高境界

政治戰略

1在政治戰略上他主張「全國為上」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實現的方法就是「伐謀」「伐交」2所謂「伐交」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外交鬥爭上戰勝敵人「伐謀」與「伐交」都是政治戰略上的鬥爭二者雖有區別但又是彼此聯繫的例如著名的晉楚 城濮之戰晉文公在戰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行動爭取齊秦參戰拆散楚國與曹國衛國的同盟乃至扣留楚使宛春激怒楚將子玉等都融匯了「伐謀」與「伐交」的鬥爭

軍事戰略在軍事戰略上孫武「全勝」內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表現在「伐兵」上的軍事戰略「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裡的四個「全」均用作動詞表使動意義意為使敵完整地屈服

2文學成就

3《孫子兵法》十三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0

君將關係與全勝條件

1 為了達到「全勝」的目的孫武不僅原則地提出了六種戰法而且還以明快的語言提出了必須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明君一是賢將

2 孫武又從戰爭指導上提出了爭取「全勝」的五個條件「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五條「知勝之道」孫武是從對敵我雙方進行偵察判斷的角度提出的所以他的結論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文學成就 內容

思想

1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2戰略權謀的 高原則爭全主動求勢三者融為一體核心是求勢3戰術思想出其不意靈活機動以石擊卵4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5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將領特質6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

特色

1中國現存 早的一部兵書也是第一部比較有系統的軍事論著2《孫子兵法》一書約六千多字它總結了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分析及論述了許多作戰原理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五事」「七計」等思想3軍事仁本主義是孫子兵法成為其中顯著的特色「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其「仁戰」觀的集中體現「仁」為貫穿孫子兵法的重要倫理主線為道德出發點和歸宿

影響

1《孫子》《吳子》《尉繚子》《司馬法》《六韜》《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頒之武學名曰『七書』」2宋人蘇洵「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孫)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明人茅元儀「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3日本不少古兵法其軍事思想都與《孫子》有密切關係以闡發《孫子》的戰略戰術為其主旨近代日本陸軍教官尾川敬二稱「孫子為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東方各種兵法說皆出自孫子」4美國當代戰略理論家約翰柯林斯評論「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helliphellip《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英國當代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進一步說《孫子兵法》「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

(始)計篇

1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實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2在戰爭實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實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3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作戰篇 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

謀攻篇1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2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形音義辨析1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1

(軍)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兵)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虛實篇

論述用兵作戰須採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1要使我方處於主動地位使敵方處於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2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3要集中自己的兵力並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眾敵寡

軍爭篇

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1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嚮導明白情況2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3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九變篇

1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2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點處理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

地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

九地篇論及戰略性地形研究戰略地形中各種作戰的要領及地形對士卒心理的影響並應採取之統御方法

火攻篇 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用間篇 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

字形 字 義 詞 例

危險不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危險不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bull為政)

幾乎將近

中原數十里人影「殆」絕(宋濂bull秦士錄)

幾乎將近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bull六國論)

幾乎將近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孔融bull論盛孝章書)殆

大概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bull梁惠王上)

大概 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文天祥bull正氣歌)

大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第二冊bull歸有光bull項脊軒志)

疲乏疲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bull養生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2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櫓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bull過江)櫓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禁得住承受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禁得住承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bull春望)

戰勝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bull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勝 美景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勝 美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盡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bull文選序)

盡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bull梁惠王下)

超越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bull憶江南)

超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bull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bull品藻)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bull劉鶚bull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bull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立刻突然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bull三國演義)

頓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頓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bull儒林外史bull范進中舉)頓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bull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bull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bull正氣歌)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擇健「卒」十人(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士兵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卒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卒

終 後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bull蘇軾bull赤壁賦)

終 後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bull留侯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bull教戰守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18: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國學常識1相關成語

2禮記相關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8

原文 語譯

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如果能每天洗乾淨自己身心的汙垢那麼就應當天天清洗每日不間斷以保持身心的潔淨與清新

2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得到民眾擁戴便得到國家失去民眾擁戴便失去國家

3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君子的道譬如走遠路必定由近處開始又譬如登高地必定從低處開始

4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中庸)

國家將要興盛時一定有吉祥的預兆國家將要滅亡時一定有妖怪出現

5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中庸)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能做成事前沒準備就做不成

6 玉不琢不成器(學記) 玉石不經過雕刻加工就成不了器皿

7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學記)

即使有好菜不吃便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精深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奧妙所在

8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學習的時候只是個人鑽研而不知和同學互相交流這樣就會訊息貧乏學識淺陋

9 不食嗟來之食(檀弓下)不吃吆喝自己去吃的食物表示不接受別具用心或施捨性的幫助

10 苛政猛於虎( 檀弓下)苛刻的政令(殘害人民的程度)比老虎還凶猛

1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曲禮上)

傲慢的習氣不能滋長個人的私慾不能放縱求善的志向不能自滿享樂的行為不能過分(1敖傲慢2從縱)

12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行) 不將金玉當作寶貝而將忠信當作寶貝

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與「政治清明」相關的成語1 河清海晏 黃河水清大海無浪比喻天下太平

2 政通人和 政事通達百姓和樂形容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3 皇路清夷 指清平之世

4 堯天舜日 天下如堯舜當道時的清明比喻太平盛世

5 歌舞昇平 唱歌跳舞形容一片熱鬧的太平景象

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與「政治黑暗」相關的成語1 文恬武嬉 指文武官員只知安於逸樂嬉遊不務國事

2 日削月脧 形容百姓每日每月受到搜刮剝削耗損越來越大

3 率獸食人 帶領野獸吃人比喻虐政害民

4 餓莩遍野 莩通「殍」音ㄆㄧㄠˇ形容人民因飢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與「愛護人民」相關的成語

1含蓼問疾 蓼ㄌ一ㄠˇ一種苦味的草本植物不顧辛苦慰問疾病比喻君主不辭

辛勞安撫軍民與百姓同甘共苦2 恫瘝在抱 ㄊㄨㄥ ㄍㄨㄢ疾苦對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形容愛民殷切

3 解民倒懸 比喻把人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孫 武

1 孫武又稱孫武子孫子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孫武具體生卒時間不可考孫武活動的時期大約與孔子相當或稍早

2 史記 孫子列傳說孫子以十三篇見吳王闔閭一般認為此時的「十三篇」孫子應非定本今本孫子十三篇當經過相當程度的修改不過今傳的十三篇孫子未必都是孫子本人親手寫定而應是戰國時代「孫子學派」記錄整理的總成果(先秦諸子書大抵如此)孫子在先秦兵書中理論色彩 為濃厚其深刻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傳世兵書孫子書在先秦兵書中的地位向來很高根據韓非子 五蠹與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早在戰國西漢時期它便是論兵者的典籍

3 曹操對兵書曾作過研究認為孫子遠超過其他兵書其孫子略解序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孫子是春秋 戰國時代軍事學的集大成著作但它對後世的影響卻並不限於軍事方面還涉及政治學管理學乃至人際關係等歷來都受到相當高的重視自曹操以降便有許多注家如李筌杜牧梅堯臣張預等 為通行的注本是十一家注孫子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 臨沂 銀山一號漢墓出土一批竹簡其中有吳孫子(即孫子兵法)與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的殘本吳孫子包括與今本孫子十三篇大致相同的內容與其他五篇佚文為孫子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地下資料

《孫子兵法》

1 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9

國文經典掃瞄 03

孫 武 VS 孫子兵法

要點 內容

全勝思想

1「謀攻」直譯就是用謀略攻敵換言之就是在戰略策略上戰勝敵人全篇主要論述「全勝」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和條件其核心是一個「全」字2所謂全勝的計謀就是本篇中所說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裡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中的「不戰」「非戰」都是指不與敵人直接交戰而不是放棄武裝反對戰爭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武對戰爭所希望達到的 高境界

政治戰略

1在政治戰略上他主張「全國為上」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實現的方法就是「伐謀」「伐交」2所謂「伐交」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外交鬥爭上戰勝敵人「伐謀」與「伐交」都是政治戰略上的鬥爭二者雖有區別但又是彼此聯繫的例如著名的晉楚 城濮之戰晉文公在戰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行動爭取齊秦參戰拆散楚國與曹國衛國的同盟乃至扣留楚使宛春激怒楚將子玉等都融匯了「伐謀」與「伐交」的鬥爭

軍事戰略在軍事戰略上孫武「全勝」內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表現在「伐兵」上的軍事戰略「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裡的四個「全」均用作動詞表使動意義意為使敵完整地屈服

2文學成就

3《孫子兵法》十三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0

君將關係與全勝條件

1 為了達到「全勝」的目的孫武不僅原則地提出了六種戰法而且還以明快的語言提出了必須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明君一是賢將

2 孫武又從戰爭指導上提出了爭取「全勝」的五個條件「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五條「知勝之道」孫武是從對敵我雙方進行偵察判斷的角度提出的所以他的結論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文學成就 內容

思想

1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2戰略權謀的 高原則爭全主動求勢三者融為一體核心是求勢3戰術思想出其不意靈活機動以石擊卵4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5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將領特質6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

特色

1中國現存 早的一部兵書也是第一部比較有系統的軍事論著2《孫子兵法》一書約六千多字它總結了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分析及論述了許多作戰原理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五事」「七計」等思想3軍事仁本主義是孫子兵法成為其中顯著的特色「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其「仁戰」觀的集中體現「仁」為貫穿孫子兵法的重要倫理主線為道德出發點和歸宿

影響

1《孫子》《吳子》《尉繚子》《司馬法》《六韜》《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頒之武學名曰『七書』」2宋人蘇洵「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孫)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明人茅元儀「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3日本不少古兵法其軍事思想都與《孫子》有密切關係以闡發《孫子》的戰略戰術為其主旨近代日本陸軍教官尾川敬二稱「孫子為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東方各種兵法說皆出自孫子」4美國當代戰略理論家約翰柯林斯評論「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helliphellip《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英國當代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進一步說《孫子兵法》「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

(始)計篇

1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實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2在戰爭實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實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3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作戰篇 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

謀攻篇1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2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形音義辨析1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1

(軍)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兵)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虛實篇

論述用兵作戰須採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1要使我方處於主動地位使敵方處於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2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3要集中自己的兵力並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眾敵寡

軍爭篇

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1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嚮導明白情況2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3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九變篇

1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2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點處理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

地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

九地篇論及戰略性地形研究戰略地形中各種作戰的要領及地形對士卒心理的影響並應採取之統御方法

火攻篇 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用間篇 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

字形 字 義 詞 例

危險不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危險不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bull為政)

幾乎將近

中原數十里人影「殆」絕(宋濂bull秦士錄)

幾乎將近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bull六國論)

幾乎將近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孔融bull論盛孝章書)殆

大概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bull梁惠王上)

大概 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文天祥bull正氣歌)

大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第二冊bull歸有光bull項脊軒志)

疲乏疲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bull養生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2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櫓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bull過江)櫓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禁得住承受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禁得住承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bull春望)

戰勝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bull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勝 美景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勝 美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盡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bull文選序)

盡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bull梁惠王下)

超越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bull憶江南)

超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bull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bull品藻)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bull劉鶚bull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bull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立刻突然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bull三國演義)

頓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頓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bull儒林外史bull范進中舉)頓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bull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bull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bull正氣歌)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擇健「卒」十人(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士兵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卒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卒

終 後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bull蘇軾bull赤壁賦)

終 後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bull留侯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bull教戰守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19: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孫 武

1 孫武又稱孫武子孫子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孫武具體生卒時間不可考孫武活動的時期大約與孔子相當或稍早

2 史記 孫子列傳說孫子以十三篇見吳王闔閭一般認為此時的「十三篇」孫子應非定本今本孫子十三篇當經過相當程度的修改不過今傳的十三篇孫子未必都是孫子本人親手寫定而應是戰國時代「孫子學派」記錄整理的總成果(先秦諸子書大抵如此)孫子在先秦兵書中理論色彩 為濃厚其深刻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傳世兵書孫子書在先秦兵書中的地位向來很高根據韓非子 五蠹與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早在戰國西漢時期它便是論兵者的典籍

3 曹操對兵書曾作過研究認為孫子遠超過其他兵書其孫子略解序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孫子是春秋 戰國時代軍事學的集大成著作但它對後世的影響卻並不限於軍事方面還涉及政治學管理學乃至人際關係等歷來都受到相當高的重視自曹操以降便有許多注家如李筌杜牧梅堯臣張預等 為通行的注本是十一家注孫子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 臨沂 銀山一號漢墓出土一批竹簡其中有吳孫子(即孫子兵法)與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的殘本吳孫子包括與今本孫子十三篇大致相同的內容與其他五篇佚文為孫子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地下資料

《孫子兵法》

1 課文深究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19

國文經典掃瞄 03

孫 武 VS 孫子兵法

要點 內容

全勝思想

1「謀攻」直譯就是用謀略攻敵換言之就是在戰略策略上戰勝敵人全篇主要論述「全勝」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和條件其核心是一個「全」字2所謂全勝的計謀就是本篇中所說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裡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中的「不戰」「非戰」都是指不與敵人直接交戰而不是放棄武裝反對戰爭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武對戰爭所希望達到的 高境界

政治戰略

1在政治戰略上他主張「全國為上」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實現的方法就是「伐謀」「伐交」2所謂「伐交」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外交鬥爭上戰勝敵人「伐謀」與「伐交」都是政治戰略上的鬥爭二者雖有區別但又是彼此聯繫的例如著名的晉楚 城濮之戰晉文公在戰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行動爭取齊秦參戰拆散楚國與曹國衛國的同盟乃至扣留楚使宛春激怒楚將子玉等都融匯了「伐謀」與「伐交」的鬥爭

軍事戰略在軍事戰略上孫武「全勝」內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表現在「伐兵」上的軍事戰略「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裡的四個「全」均用作動詞表使動意義意為使敵完整地屈服

2文學成就

3《孫子兵法》十三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0

君將關係與全勝條件

1 為了達到「全勝」的目的孫武不僅原則地提出了六種戰法而且還以明快的語言提出了必須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明君一是賢將

2 孫武又從戰爭指導上提出了爭取「全勝」的五個條件「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五條「知勝之道」孫武是從對敵我雙方進行偵察判斷的角度提出的所以他的結論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文學成就 內容

思想

1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2戰略權謀的 高原則爭全主動求勢三者融為一體核心是求勢3戰術思想出其不意靈活機動以石擊卵4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5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將領特質6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

特色

1中國現存 早的一部兵書也是第一部比較有系統的軍事論著2《孫子兵法》一書約六千多字它總結了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分析及論述了許多作戰原理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五事」「七計」等思想3軍事仁本主義是孫子兵法成為其中顯著的特色「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其「仁戰」觀的集中體現「仁」為貫穿孫子兵法的重要倫理主線為道德出發點和歸宿

影響

1《孫子》《吳子》《尉繚子》《司馬法》《六韜》《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頒之武學名曰『七書』」2宋人蘇洵「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孫)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明人茅元儀「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3日本不少古兵法其軍事思想都與《孫子》有密切關係以闡發《孫子》的戰略戰術為其主旨近代日本陸軍教官尾川敬二稱「孫子為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東方各種兵法說皆出自孫子」4美國當代戰略理論家約翰柯林斯評論「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helliphellip《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英國當代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進一步說《孫子兵法》「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

(始)計篇

1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實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2在戰爭實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實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3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作戰篇 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

謀攻篇1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2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形音義辨析1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1

(軍)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兵)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虛實篇

論述用兵作戰須採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1要使我方處於主動地位使敵方處於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2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3要集中自己的兵力並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眾敵寡

軍爭篇

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1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嚮導明白情況2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3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九變篇

1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2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點處理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

地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

九地篇論及戰略性地形研究戰略地形中各種作戰的要領及地形對士卒心理的影響並應採取之統御方法

火攻篇 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用間篇 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

字形 字 義 詞 例

危險不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危險不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bull為政)

幾乎將近

中原數十里人影「殆」絕(宋濂bull秦士錄)

幾乎將近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bull六國論)

幾乎將近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孔融bull論盛孝章書)殆

大概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bull梁惠王上)

大概 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文天祥bull正氣歌)

大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第二冊bull歸有光bull項脊軒志)

疲乏疲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bull養生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2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櫓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bull過江)櫓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禁得住承受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禁得住承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bull春望)

戰勝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bull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勝 美景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勝 美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盡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bull文選序)

盡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bull梁惠王下)

超越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bull憶江南)

超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bull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bull品藻)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bull劉鶚bull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bull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立刻突然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bull三國演義)

頓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頓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bull儒林外史bull范進中舉)頓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bull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bull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bull正氣歌)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擇健「卒」十人(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士兵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卒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卒

終 後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bull蘇軾bull赤壁賦)

終 後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bull留侯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bull教戰守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20: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2文學成就

3《孫子兵法》十三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0

君將關係與全勝條件

1 為了達到「全勝」的目的孫武不僅原則地提出了六種戰法而且還以明快的語言提出了必須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明君一是賢將

2 孫武又從戰爭指導上提出了爭取「全勝」的五個條件「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五條「知勝之道」孫武是從對敵我雙方進行偵察判斷的角度提出的所以他的結論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文學成就 內容

思想

1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2戰略權謀的 高原則爭全主動求勢三者融為一體核心是求勢3戰術思想出其不意靈活機動以石擊卵4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5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將領特質6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

特色

1中國現存 早的一部兵書也是第一部比較有系統的軍事論著2《孫子兵法》一書約六千多字它總結了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分析及論述了許多作戰原理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五事」「七計」等思想3軍事仁本主義是孫子兵法成為其中顯著的特色「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其「仁戰」觀的集中體現「仁」為貫穿孫子兵法的重要倫理主線為道德出發點和歸宿

影響

1《孫子》《吳子》《尉繚子》《司馬法》《六韜》《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頒之武學名曰『七書』」2宋人蘇洵「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孫)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明人茅元儀「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3日本不少古兵法其軍事思想都與《孫子》有密切關係以闡發《孫子》的戰略戰術為其主旨近代日本陸軍教官尾川敬二稱「孫子為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東方各種兵法說皆出自孫子」4美國當代戰略理論家約翰柯林斯評論「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helliphellip《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英國當代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進一步說《孫子兵法》「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

(始)計篇

1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實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2在戰爭實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實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3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作戰篇 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

謀攻篇1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2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形音義辨析1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1

(軍)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兵)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虛實篇

論述用兵作戰須採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1要使我方處於主動地位使敵方處於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2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3要集中自己的兵力並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眾敵寡

軍爭篇

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1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嚮導明白情況2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3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九變篇

1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2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點處理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

地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

九地篇論及戰略性地形研究戰略地形中各種作戰的要領及地形對士卒心理的影響並應採取之統御方法

火攻篇 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用間篇 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

字形 字 義 詞 例

危險不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危險不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bull為政)

幾乎將近

中原數十里人影「殆」絕(宋濂bull秦士錄)

幾乎將近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bull六國論)

幾乎將近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孔融bull論盛孝章書)殆

大概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bull梁惠王上)

大概 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文天祥bull正氣歌)

大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第二冊bull歸有光bull項脊軒志)

疲乏疲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bull養生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2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櫓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bull過江)櫓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禁得住承受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禁得住承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bull春望)

戰勝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bull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勝 美景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勝 美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盡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bull文選序)

盡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bull梁惠王下)

超越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bull憶江南)

超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bull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bull品藻)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bull劉鶚bull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bull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立刻突然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bull三國演義)

頓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頓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bull儒林外史bull范進中舉)頓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bull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bull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bull正氣歌)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擇健「卒」十人(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士兵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卒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卒

終 後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bull蘇軾bull赤壁賦)

終 後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bull留侯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bull教戰守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21: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形音義辨析1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1

(軍)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兵)勢篇

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虛實篇

論述用兵作戰須採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1要使我方處於主動地位使敵方處於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2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3要集中自己的兵力並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眾敵寡

軍爭篇

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1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嚮導明白情況2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3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九變篇

1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2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點處理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

地形篇 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著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

九地篇論及戰略性地形研究戰略地形中各種作戰的要領及地形對士卒心理的影響並應採取之統御方法

火攻篇 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用間篇 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

字形 字 義 詞 例

危險不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危險不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bull為政)

幾乎將近

中原數十里人影「殆」絕(宋濂bull秦士錄)

幾乎將近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bull六國論)

幾乎將近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孔融bull論盛孝章書)殆

大概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bull梁惠王上)

大概 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文天祥bull正氣歌)

大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第二冊bull歸有光bull項脊軒志)

疲乏疲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bull養生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2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櫓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bull過江)櫓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禁得住承受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禁得住承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bull春望)

戰勝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bull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勝 美景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勝 美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盡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bull文選序)

盡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bull梁惠王下)

超越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bull憶江南)

超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bull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bull品藻)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bull劉鶚bull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bull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立刻突然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bull三國演義)

頓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頓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bull儒林外史bull范進中舉)頓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bull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bull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bull正氣歌)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擇健「卒」十人(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士兵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卒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卒

終 後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bull蘇軾bull赤壁賦)

終 後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bull留侯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bull教戰守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22: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2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櫓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bull過江)櫓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禁得住承受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禁得住承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bull春望)

戰勝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bull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勝 美景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勝 美景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bull黃州快哉亭記)

盡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bull文選序)

盡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bull梁惠王下)

超越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bull憶江南)

超越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bull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bull品藻)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bull劉鶚bull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bull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

立刻突然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bull三國演義)

頓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bull與陳伯之書)

頓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bull儒林外史bull范進中舉)頓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bull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bull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bull正氣歌)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擇健「卒」十人(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士兵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bull方苞bull左忠毅公逸事)

卒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司馬光bull訓儉示康)卒

終 後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bull蘇軾bull赤壁賦)

終 後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bull留侯論)

通「猝」突然(ㄘㄨˋ)「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bull教戰守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23: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3

士兵指整個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士兵指整個軍隊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bull教戰守策)

士兵指整個軍隊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bull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bull教戰守策)

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戰略用兵之法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

法bull虛實)兵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兵

武力兵力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武力兵力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bull教戰

守策)

武備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bull兵法計)

戰爭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bull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bull伯夷列傳)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束縛羈絆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紅樓夢bull第六十四回)

束縛羈絆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縻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

籠絡懷柔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準備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準備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準備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bull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bull杜光庭bull虬髯客傳)

詳細副詞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bull陳情表)

具 才能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bull郁永河bull北投硫穴記)

具 才能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bull賣柑者言)具

通「俱」皆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bull范仲淹bull岳陽樓記)

通「俱」皆都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bull史記bull鴻門宴)

器具工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bull賈誼bull過秦論)

器具工具法令者治之「具」(史記bull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bull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bull戰國策bull馮諼客孟嘗君)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24: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2相似形

修辭與成語

1修辭

2 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4

ㄅㄛˊ 躓踣

ㄅㄟˋ 倍則分之烘焙蓓蕾

咅 ㄆㄟ 潑醅(釀酒)

咅 ㄆㄟˊ 陪伴培養賠償

ㄆㄡˊ 一掊土

ㄆㄡˇ 剖析培塿掊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逋慢日晡而食餔糟啜醨

ㄅㄨˇ 反哺報恩捕手補綴

甫 ㄆㄨ 鋪陳

甫 ㄆㄨˊ 葡萄匍匐胸脯蒲團

ㄆㄨˇ 黃埔花圃合浦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勝的成語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25: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國學常識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5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三十六計 內容解釋

瞞天過海「瞞天過海」的「天」是指皇帝因為古時候是稱皇帝做「天子」的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於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 少的代價去取得 完滿的成功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計就是借助別人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這個計策說明當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禦慢慢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這一計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計就是故意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出奇不意地採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計的妙處就在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一計就是以虛似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計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於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鬨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鬥 後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笑裡藏刀「笑裡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的樣子使對方信以為真放鬆警愓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

李代桃僵「李代桃僵」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

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及時利用敵人的失誤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來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26: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6

打草驚蛇「打草驚蛇」計打草驚蛇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借屍還魂「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漏洞自己一方便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是說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鬥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混水摸魚「混水摸魚」計是乘亂取勝的意思混水摸魚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關門捉賊「關門捉賊」其意為把門關上才能將進屋偷東西的盜賊捉住用在軍事上指對弱小的敵人要採取四面包圍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計是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對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後再一一擊破遠敵

假途伐虢「假道伐虢」的「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對於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作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掉

偷梁換柱 「偷樑換柱」計的意思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後乘機控制或吞併敵人

指桑罵槐「指桑罵槐」原本是比喻比喻指著張三罵李四引申為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藉由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

假痴不癲「假癡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假」的意思是偽裝外表上好像裝瘋賣傻什麼事也不做軟弱忍讓裝聾作啞使敵人放鬆警惕一方面在暗中等待有利時機一鼓作氣出擊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援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後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化被動為主動

美人計

「美人計」利用人類的天性-貪圖美色來吸引對方後再進一步消磨他的鬥志因為將官再英勇善戰大多過不了「美人」這一關面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鬥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麼敵軍就沒有了戰鬥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空城計「空城計」屬於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產生疑慮不敢作進一步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化險為夷

反間計 「反間計」是巧妙地利用敵人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做法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像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連環計 「連環計」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走為上策「走為上計」是指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頭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27: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荀子

1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2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 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3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界有其自己運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目的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4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趨向於惡後天教化可以使之由惡變善所以「人之性惡」和「化性起偽」就構成了他的人性理論

5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望的要求如果這種要求沒有適度節制就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動荀子在禮論篇中具體闡發「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

《勸學》

1 本課結構

2內容分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7

國文經典掃瞄 04

荀 子 VS 勸 學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一)論學的必要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

uarr首尾照應

darr末段末句

「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二)論學的重要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三)論學的環境與對象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四)論學的方向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五)論學的態度(強調「積」與「一」)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六)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勸學

勉人為學向善積善

成德

(七)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uarr

首尾照應darr

末段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

一~四段 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文章首句開門見山揭示全篇中心論點mdash學不可以已接著連用青勝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三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所以要「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而且為避免言招禍行招辱自我的學習當謹慎

五六段 著重說明學習態度當以累積有恆專一為要件作者以「積」與「不積」對比設喻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並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蟹螣蛇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

末段 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而以讀禮書結束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最終成為聖人最後揭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呼應全文重心「學不可以已」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28: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3寫作特色〈勸學〉為一篇論說文邏輯十分嚴密論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闢荀子文章長於說理但不空發議論善用譬喻和對比使文章增加形象性

形音義辨析

1相似字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8

通篇設喻 本篇的 大特色是通篇設喻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證明論點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更使文章精警動人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有不少借喻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即連續設喻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如以「質的張弓矢至」「林木茂斧斤至」「樹蔭鳥息」「醯酸蚋聚」等連續四喻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連用蹞步千里小流江海騏驥駑馬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又連用蚯蚓螃蟹和螣蛇梧鼠二組譬喻從正反兩方面顯示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使得文章生動豐碩錯落有致

善用對偶和排比

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正反譬喻兩兩相對就形成對偶同類譬喻以賓襯主就形成排比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在這組排比句中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後二句是主借賓襯主烘雲托月使主句更為突出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醠 ㄤˋ 濁酒 清醠之美始於耒耜(《淮南子說林訓》)

醞 ㄩㄣˋ釀酒 春醞夏成

醞 ㄩㄣˋ含蓄深厚 醞藉

醢 ㄏㄞˇ 肉醬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醯 ㄒㄧ 醋1食儉鹽醯薄年衰氣力微(陸游〈夜歸〉)2醯酸而蜹聚焉

鏤 ㄌㄡˋ 雕刻 鏤金刻玉金石可鏤

縷 ㄌㄩˇ線麻線 金縷衣

縷 ㄌㄩˇ 詳細的 條分縷析縷 ㄌㄩˇ量詞計算絲線狀物品的單位 一縷炊煙

殘暴暴虐(ㄅㄠˋ)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暴躁(ㄅㄠˋ)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損害(ㄅㄠ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孟子離婁上)

暴欺凌(ㄅㄠˋ) 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暴忽然突然(ㄅㄠˋ) 澭水「暴」益(溢)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

曝晒(ㄆㄨ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曝晒(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顯露(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29: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29

衣物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帖帖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穿著佩戴穿著佩戴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服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

佩服順從佩服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食用食用煎些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食用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實踐從事實踐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代名詞

我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代名詞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必先乎吾(韓愈師說)

代名詞

這那 於兆人萬姓之中獨思「其」一人一姓乎(黃宗羲原君)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大概或許大概或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豈哪裡豈哪裡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哪裡豈哪裡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將將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將將

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歐陽脩瀧岡阡表)

表示「期望」表示「期望」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則那麼則那麼死而有之「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則那麼則那麼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蘇軾留侯論)

若如果若如果「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若如果若如果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形容詞詞尾形容詞詞尾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王粲登樓賦)

語助詞無義語助詞無義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王安石傷仲永)

種類種類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條例規矩條例規矩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

類似似

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水經江水注)

類似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類

似似 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白居易與元微之書)類

似似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類似似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

率大抵率大抵 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伯夷列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30: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修辭與成語

1借喻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0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趨近靠近親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趨近靠近親近

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李斯諫逐客書)

趨近靠近親近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趨近靠近親近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趨近靠近親近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去故「就」新

到往 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到往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到往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韓愈祭十二郎文)就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就

接受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依照 「就」事論事

完成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完成

三窟已「就」(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完成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完成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完成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古代東北部族名(ㄇㄛˋ)

干越夷「貉」之子(荀子勸學)

貉獸名(ㄏㄜˊ) 一丘之「貉」

定義 利用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似點把甲物(本體)比作乙物(喻體可不止一個)的修辭方式叫做「譬喻」「借喻」沒有比喻詞也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

例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喻人學習後則才能超過本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學習可以永久改變本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喻積善有成聲聞自遠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31: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2正反譬喻(同時使用「譬喻」及「雙襯」及其中喻意)

3一喻多義

4典出「荀子」的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1

定義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現象並列在一起以凸顯意義加強文氣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把同一事物的相對現象並列在一起屬「雙襯」

例句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透過正反對比借喻環境好壞的影響及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透過「蹞步千里」「小流江海」兩組對比譬喻補充說明「積善成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透過兩組對比譬喻借喻「有恆」學習之重要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helliphellip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透過對比譬喻設喻說明或借喻「用心專一」之重要

成  語 釋   義 出       處

青出於藍本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世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蓬生麻中 喻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腐蟲生 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蹞步千里 喻不間斷地努力即可成功 荀子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駑馬十駕 喻平庸之人勤奮努力亦能有所成就 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不舍原義為學必須不斷累積持之以恆今日指任何事情的成敗視其有恆心毅力與否

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原文 喻依涵義 所指喻體

故 木 受 繩 則 直 金 就 礪 則利 君 子 博 學 而 日 參 省 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直了刀口經過磨就鋒利了(這兩個比喻的用意是一致的)

1「博學」則「知明」2「參省」則「行無過」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 儀 一 兮 心 如 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1尸鳩生了七隻小鳥分別餵這些小鳥一樣公平無私2尸鳩用心專一

1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善人君子待人處事也是公平無私)2 心 如 結 兮 故 君 子 結 於 一 也 (君子也是用心專一)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於 藍 冰 水 為之而寒於水

從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靛青色顏料色澤比藍草更深更亮冰是水凝結成的但比水冷

1「學不可以已」即經過學習以後勝過未學2「知明而行無過」3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成就卻超過老師(後人衍生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32: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2

梧鼠技窮原喻學習要專一否則難有成就今喻技能多而不專精無法派上用場樣樣通樣樣鬆

荀子勸學「梧鼠五技而窮」

六馬仰秣(沉魚出聽)

形容樂聲優美動聽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入耳箸心(入耳著心)

聽到的事都牢記在心 荀子勸學「入乎耳箸乎心」

口耳之學 指道聽塗說的膚淺之學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井井有條 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兵不血刃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荀子議兵「此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按兵不動暫時停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今亦指有任務卻不採取行動

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欺世盜名 欺騙世人盜取名譽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開源節流 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荀子富國「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 然 使 天 下 必 有 餘 而 上 不 憂 不足」

綆短汲深 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鶉衣百結鶉鳥尾巴禿像多次縫補的破衣一樣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鶉音ㄔㄨㄣˊ)

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懸鶉」

強本節用 指加強生產節約開支本指農事荀 子 天 論 「 彊 本 而 節 用 則 天 不 能貧」

跛鱉千里喻條件雖不好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也能成功

荀 子 修 身 「 故 蹞 步 而 不 休 跛 鱉 千里」

如不勝衣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體瘦弱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載舟覆舟 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後發制人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按「先發制人」出自《漢書》

約定俗成(1)謂事物的名稱初由人相約命定習用既

久遂為社會公認(2)泛指因長期習用為社會所公認而固定下來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前車之鑑 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33: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國學常識

1荀孟「人性論」的比較 (1)相同處

 A 以儒家道德觀念為善惡的標準

 B 人性中有與生俱來的內容(相對於「無善無不善」「可善可不善」而言)

 C 肯定道德教育及環境對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D 人人皆可成為道德完善的君子

(2)相異處

2論學作品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3

荀子「性惡論」 孟子「性善論」

人性的內容天然生成的素質即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的慾望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善良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心之「四端」仁義禮智

善性之由來須靠後天的教化並且不斷的學習實踐方能「化性起偽」

天生固有之

善行之由來重視環境對人的道德教化只要背棄惡性接受教化改造「塗之人可以為禹」

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心中的善端「擴而充之」便人人「皆可為堯舜」

時代 作 者 作 品 內  容  要  旨 筆 法 文 體 出  處

戰國

佚 名 學記論述「教」「學」之意義方法

可見儒家之教育理論論說文 禮記

戰國荀 況 勸學

為學目標在效儒致聖美身止於

至善治學方法貴在專一隆禮親

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可代表古

代儒家教育思想

大量運用排比

譬喻說明學

的重要

論說文 荀子

唐代 韓 愈 師說因李蟠請學說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

重道的道理

三層對比比

環繞「師」發

議論

論說文

(贈序)

昌黎先生

宋代

曾 鞏 墨池記

因王盛之請而作圍繞「學」字著

筆說明透過刻苦學習以提高道德修

先敘後議通

篇即事生情

托物言志

雜記類

論說文元豐類稿

宋代

王安石

遊 褒 禪

山記

借遊山為題議論「入之愈深其進

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人立身行

道要「有志」「有力」「有物

相之」更要「深思慎取」

先敘後議客

觀記敘與主觀

議論層層相關

說理山

水遊記臨川先生

文集

宋代

王安石

傷仲永

透 過 一 個 天 才 兒 童 因 父 親 「 不 使

學」以致淪為「眾人」的客觀事

實強調受教學習的重要

先 敘 後 議

敘 事 簡 潔

議論精當

說理的

記敘文

臨川先生

文集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34: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李斯

1 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

2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3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 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 諫逐客書》

1課文結構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4

國文經典掃瞄 05

李 斯 VS 諫逐客書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 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引史實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繆公用客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孝公用客國以富彊諸侯親服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惠王用客攻城掠地諸侯事秦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援古

昭王用客蠶食諸侯帝業已成

若卻客不用則秦不能富強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種種珍寶秦不生一陛下說之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 鄭衛趙女充後宮娛陛下心意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證今棄秦聲而取一國之樂快意適觀也

逐客是重物輕人非一統之術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說理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逐客是藉寇兵而齎盜糧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

逐客危秦

段落

吏議逐客

竊以為過

結論市不產於秦願忠者眾

逐客危秦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35: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2修辭

3相關成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5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1棄黔首以資敵國2包九夷制鄢郢3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2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4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1「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2「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 (單句對)

(錯綜)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彊公室杜私門2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3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蠶食諸侯

設問

1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2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3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36: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形音義辨析

1 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6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制

控制 「制」鄢郢

1 制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1 制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卻

退「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 卻

退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2 卻(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卻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2 卻排拒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 卻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適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3 適

往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合)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3 適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 適

(專主作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繆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4 繆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4 繆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4 繆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讓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5 讓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5 讓

勸說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服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6 服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6 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叩

敲 擊甕「叩」缶

7 叩 問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叩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37: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2相似偏旁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7

8 藉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8 藉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8 藉雜亂的樣子(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施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 施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9 施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9 施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傅

通「敷」塗抹(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10 傅

鑲嵌裝飾(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12 窈窕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12 窈窕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12 窈窕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穰 ㄖㄤˊ

穀物豐熟 豐穰

穰 ㄖㄤˊ 繁多盛大 浩穰穰 ㄖㄤˊ祝福祈禱 祝穰

壤 ㄖㄤˇ鬆軟的泥土 土壤

壤 ㄖㄤˇ耕地 沃壤

嚷 ㄖㄤˇ喧鬧 吵嚷喧嚷

嚷 ㄖㄤˇ高聲呼喊吵鬧 嚷嚷

攘 ㄖㄤˊ排斥排擠 尊王攘夷

攘 ㄖㄤˊ 形容人來人往忙碌紛紜 熙攘攘 ㄖㄤˊ慌亂 心勞意攘

釀 ㄋㄧㄤˋ利用發酵方法製造 釀酒

釀 ㄋㄧㄤˋ酒 甜酒釀

鑲 ㄒㄧㄤ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

鑲嵌鑲邊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38: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國學常識

1奏議類文體

2奏議類文章比較

2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8

髀 ㄅㄧˋ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彈箏搏髀

痺 ㄅㄧˋ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麻痺

俾 ㄅㄧˋ使 俾能自立

俾 ㄅㄧˋ以 俾晝作夜(日夜生活顛倒)

睥 ㄅㄧˋ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睥睨

裨ㄆㄧˊ

副的偏的 裨將(副將)

裨ㄆㄧˊ

小的 裨海(小海)裨

ㄅㄧˋ增加幫助 裨益裨

ㄅㄧˋ修補 裨補闕漏

稗 ㄅㄞˋ

植物名田間雜草外形如水稻常與水稻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

秕(ㄅㄧˇ)稗(粗穢微薄的東西)稗 ㄅㄞˋ

卑賤微小 稗官野史捭 ㄅㄞˇ 開 縱橫捭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

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例作表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疏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例作

書 諫逐客書(秦李斯)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諫逐客書 秦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 李密 武帝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39: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3小篆簡介

4論政之文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9

別稱 篆書秦篆時代 秦代

創造者 ( 李斯 )

原因秦在統一六國後實施「( 書同文 )( 車同軌 )」政策有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因而創造之

做法將商周以來的鐘鼎書體太繁或過於圖象的文字簡化為長方細筆的造形為別於(大篆)(籀文)而謂之「小篆」

特色較大篆細瘦許多排列整齊左右互相對稱和上古的契刻甲骨相類似具有優美的平衡架構

地位 可說是秦代對( 書法 )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 之 奇 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史 書 記 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史 記 李 斯列傳

上 書 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 太 宗 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奏 議 類 應 用 文 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論 說 文 史 論 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策 議 類 為 對 策 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寓 言 體 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清 初 士 夫 變 節 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40: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5方位與詞語

6顏色與借代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0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41: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屈 原1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清代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屈原所

作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把漁父一文作為屈原生平事蹟加以引用班固 漢書藝文志記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漁父為其中之一漢 王逸 楚辭章句也認為本文係「屈原之所作也」宋 朱熹 楚辭集注也說「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但他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似乎又認為出自後人追敘之筆因此到了清代崔述首先發難認為漁父「必非屈原之所自作」而是後人的假託近人郭沫若則進一步認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見屈原賦今譯)今之研究者也多認為漁父和卜居一樣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並非屈原的作品漁父的作者固然有不少爭議但其內容頗能反映屈原的生命情調所以仍尊重早期的文獻記載將漁父的作者仍然繫在屈原之下

2 屈原名平字原他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公平的法則隱含「平」的意思靈均極好的平地隱含「原」的意思

3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詩歌領域浪漫傳統的開創者他還開創了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造了嶄新的文學體裁騷體寫出了離騷這樣光照日月的名篇展示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具有作者鮮明性格的形象

《漁 夫》

1課文結構

形音義辨析

1形音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1

國文經典掃瞄 06

屈 原 VS 漁 夫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開端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屈原既放helliphellip形容枯槁

引出問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發展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helliphellip是以見放

一問一答

合為首段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高潮 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漁父曰helliphellip屈原曰helliphellip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漁父 屈原與漁父相遇而對話無交集彼此各行其是而去

結局 敘述漁父高歌鼓枻而去(屈原繼續在原地徘徊)

漁父莞爾helliphellip不復與言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行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行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42: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2一字多義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2

音ㄒㄧㄥˊ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移動流動如「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流通如「流行」「發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經歷如「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

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長干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道路如「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詩經小雅小弁)

行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行 可以如「行不行」行

音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音ㄏㄤˊ

直排如「行列」

長幼的次序如「排行」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

音ㄏㄤˋ

剛強的樣子如「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音ㄩˇ

贊成允許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協助如「與人為善」「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給予如「贈與」「授與」

交好親附如「相與」「失其所與不智」

等待如「時不我與」

隨著如「與世推移」「忽然與萬物遷化」

推舉選拔通「舉」如「選賢與能」

與 表示比較如「與其不孫也寧固」與介詞向對如「與虎謀皮」「遂去不復與言」

連詞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

音ㄩˋ

參加如「參與」「與會」

干涉干預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音ㄩˊ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如「子非三閭大夫與」

聽到聽說如「百聞不如一見」「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聞著稱如「名聞天下」

聞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聞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43: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3形似字

國學常識1楚辭的名稱及來源楚辭是指興起於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所創作的詩歌樣式它具有楚國

鮮明的地方色彩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吸取了楚地民歌的營養突破了四言詩的古老格調句法長短參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九言句中或句末用「兮」字(或「些」字)作語助詞其特徵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帶濃厚的地方色彩至遲到西漢時人們已把這種詩體稱為楚辭

2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之後楚人宋玉唐勒景差及漢代  賈誼東方朔王褒等人競相仿效有的雖非楚人因「其情其辭則楚」也稱楚辭楚辭 重要的作者是屈原不僅因為他是這種新詩體的創造者而且作品數量多思想和藝術水準 高後人以他的離騷代表楚辭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以「騷」來代稱楚辭又因楚辭對漢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所以漢代人習慣上又稱楚辭為賦並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及漢代人的模擬之作合編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了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名稱

3楚辭與詩經的比較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3

淈音ㄍㄨˇ攪亂使其混濁如「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倔音ㄐㄩㄝˊ強硬固執如「倔強」掘音ㄐㄩㄝˊ挖穿鑿如「臨渴掘井」堀音ㄎㄨ同「窟」洞穴如「堀穴」

餔音ㄅㄨ吃如「何不餔其精而歠其醨」「餔糟啜漓皆可以醉」逋音ㄅㄨ逃避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李密陳情表)捕音ㄅㄨˇ捉拿擒住如「逮捕」「緝捕」「拒捕」「拘捕」哺音ㄅㄨˇ餵食如「哺乳」鋪音ㄆㄨ攤開展平如「鋪床」鋪音ㄆㄨˋ商店如「店鋪」「雜貨鋪」

詩  經 楚  辭時  代 春秋以前的作品 戰國以後的作品地  域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以長江流域為中心作者身分 大多出自平民 完全出自貴族文人句  式 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 以六七言為主句式參差自由語ensp助ensp詞 無固定的語助詞 大都以「兮」或「些」作為語助詞篇章結構 為合樂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較

為短小大都無合樂要求篇下不分章結構一般較宏大

創作方法 反映風土民情和社會生活多寫人事開創了寫實的創作傳統

想像豐富長於抒情多用神話開創了浪漫的創作傳統

表現手法 多用比興 除比興外更進一步發展為象徵情感表達 較含蓄大都溫柔敦厚 較激越大都盡情發洩風  格 保存民歌風貌風格樸素自然 鋪張誇飾辭藻華麗風格弘博麗雅

往到與「來」相對如「前去」「去學校」「去餐館吃飯」

離開如「去職」「遂去不復與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去距離如「去古已遠」「相去不遠」

去 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去除掉丟棄如「去蕪存菁」「去惡存善」

過去的如「去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44: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13 13 13 13 戰國策

1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2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3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抉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進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4

國文經典掃瞄 07

戰國策 VS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別稱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別稱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別稱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別稱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風格特色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45: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這正說明了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特點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戰國策與左傳具有同樣的價值二書同為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一)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二)深刻具體地刻劃人物性格(三)語言流利運用得當 (四)運用寓言以說理

4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從散文的發展來看戰國策不但兼有史家記事之文和縱橫家言論匯輯的性質而且具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綜合特徵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戰國策的文學藝術時說「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雎相秦魯連解紛鄒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唇之能事極縱橫辯說的大觀了而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此說堪稱中肯

正因為戰國策具有上述文學藝術的成就所以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a 西漢初年賈誼鼂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顯然得力於戰國策b 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刻劃史事的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的例子c 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d 唐宋八大家有關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筆法亦受戰國策影響

5 劉向

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七七年)卒於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六年)年七十二為人簡易無威儀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每校畢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後其子劉歆繼之總群書而奏七略(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為中國 早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編撰有說苑新序列女傳編定有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荀子)等書

《 馮諼客孟嘗君》

1 本文與史記孟嘗君列傳略有不同

本篇所敘之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亦有類似之記載但文字內容與戰國策略有差異方苞云「馮驩事見國策而語則異蓋秦漢閒論戰國權變者非一家史公所錄與今傳國策異耳」(方苞史記評語孟嘗君列傳條)以為史記與戰國策所根據之傳本不同故所載之事亦異然若就二篇內容觀之國策之文實較富戲劇性與趣味性今人鄭良樹分析兩篇有二十六點不同之處並以為兩篇的主旨不同實際上是環繞著兩個不同主題來描寫的戰國策重點是「市義」史記重點是「門客見孟嘗君廢皆去見孟嘗君復位皆返」helliphellip換句話說各自朝自己的方向發展去了站在內容的立場上來說戰國策的主題是有意義得多了

太史公和戰國策敘述同一史事之所以不同鄭良樹先生推測是劉向在敘錄裡明白說道凡是重複的章節都被刪除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一事兩傳」的情形可能是此事在戰國是被普遍記載的太史公所根據的版本正是被劉向刪除的那一篇

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5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46: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6

戰國策 史記

1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到薛後有錢的就收其債沒錢的就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47: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2課文結構

3 本文的 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4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5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嘗君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的缺點優點1 用人不疑 2 寬容雅量缺點才智平庸孟嘗君養士三千卻沒有認清楚每一個人的專長

6 本文屬於先秦史傳散文春秋戰國由於書寫工具(竹簡和帛書)的進步散文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長篇著作史傳散文就是以散文記錄歷史的著作先秦時的史傳散文名著還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戰國策是一本以國別體為體例的記言史書

7 評價

1)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讀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勝之致」

2) 清儲欣古文精華錄卷八「敘事穎脫此等文亦已變左氏而開史遷」3)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塊礧勃不自禁通

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4)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

生色結穴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5)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老無絕殊者喜

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6)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 有

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7)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

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7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馮諼請求寄食孟嘗君門下 孟嘗君笑而受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食無魚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出無車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彈鋏而歌

無以為家

孟嘗君盡如所願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1 焚券市義於薛 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2 西遊梁說梁王遣使往聘孟嘗君 齊王封書致歉請孟嘗君反國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設三窟

3 諫孟嘗君請設宗廟於薛 穩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

馮諼客孟嘗君

三窟的成果三窟的成果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48: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字義辨析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8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忘記 永矢弗「諼」

諼 ㄒㄩㄢ人名 馮「諼」

緩 ㄏㄨˇㄢ舒徐的 「緩」不濟急

緩 ㄏㄨˇㄢ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緩 ㄏㄨˇㄢ寬鬆的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

鍰 ㄏㄨˊㄢ 贖罪金 罰「鍰」暖 ㄋㄨˇㄢ 溫和的 「暖」流湲 ㄩˊㄢ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ㄩˊㄢ救助 「援」助「援」救

援 ㄩˊㄢ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ㄩˊㄢ形貌佼好 嬋「媛」

媛 ㄩˊㄢ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形 音 義 例

食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飢不擇「食」

食ㄕˊ

動詞吃 「食」不知味食

ㄙˋ 動詞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食

ㄙˋ

名詞米飯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 雍也)

形 音 義 例

署ㄕˇㄨ 政府機關的組織單位 環保「署」衛生「署」

署ㄕˋㄨ

安排 部「署」署ㄕˋㄨ

簽題 「署」名

形 音 義 例

謝 ㄒㄧˋㄝ

感激 感「謝」道「謝」

謝 ㄒㄧˋㄝ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

謝 ㄒㄧˋㄝ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 送董邵南序)

謝 ㄒㄧˋㄝ

辭退 閉門「謝」客

形 音 義 例

矯 ㄐㄧˇㄠ

使彎曲者變直 「矯」正「矯」枉過正

矯 ㄐㄧˇㄠ違背 「矯」俗干名

矯 ㄐㄧˇㄠ 假託 起「矯」命矯 ㄐㄧˇㄠ虛偽故意 「矯」揉造作

矯 ㄐㄧˇㄠ

強健的 「矯」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49: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49

形 音 義 例

固 ㄍˋㄨ

豈難道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固 ㄍˋㄨ

堅決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固 ㄍˋㄨ 一定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蘇軾 教戰守策)固 ㄍˋㄨ本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蘇軾 教戰守策)

固 ㄍˋㄨ

簡陋寒傖 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 述而)

形 音 義 例

ㄅˇㄧ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

ㄅˇㄧ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酈道元 水經江水注)

比ㄅˋㄧ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 為政)比

ㄅˋㄧ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比

ㄅˋㄧ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比

ㄅˋㄧ近來 「比」得軟腳病(韓愈 祭十二郎文)

比ㄅˋㄧ

等到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 項脊軒志)

形 音 義 例

ㄕˇㄨ

歸屬 這個東西是「屬」於我的

ㄕˇㄨ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 桃花源記)

ㄕˇㄨ親眷 親「屬」眷「屬」

ㄕˇㄨ

官僚 部「屬」下「屬」

ㄓˇㄨ

通「囑」囑託 使人「屬」孟嘗君屬

ㄓˇㄨ

勸酒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屬

ㄓˇㄨ 專注通「矚」 受人「屬」目

ㄓˇㄨ

書寫連綴文字 武仲以能「屬」文(曹丕 典論 論文)

ㄓˇㄨ

接連不斷 前後相「屬」

形 音 義 例

契 ㄑˋㄧ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契 ㄑˋㄧ心意相投 默「契」

鍥 ㄑㄧˋㄝ 雕刻 「鍥」而不舍

挈 ㄑㄧˋㄝ 提拿 提綱「挈」領

楔 ㄒㄧˋㄝ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楔 ㄒㄧˋㄝ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50: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詞義辨析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0

形 音 義 例

券 ㄑㄩˋㄢ 票據或憑證的物件 債「券」禮「券」

卷ㄐㄩˋㄢ 書籍考試用紙文件 開「卷」有益考「卷」「卷」宗

卷ㄐㄩˇㄢ 通「捲」收起 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倦 ㄐㄩˋㄢ 疲憊厭煩 「倦」鳥知返誨人不「倦」

「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券」是刀部「卷」是卩部「倦」是人部

形 音 義 例纖 ㄒㄧㄢ 細絲 「纖」維殲 ㄐㄧㄢ 趕盡殺絕 「殲」滅懺 ㄔˋㄢ 悔恨悔悟 「懺」悔讖 ㄔˋㄣ 預言 一語成「讖」籤 ㄑㄧㄢ 小竹片細小尖銳的竹木棒 竹「籤」書「籤」牙「籤」

詞 釋 義

客1馮諼「客」孟嘗君「客」解釋為「為helliphellip之客」即馮諼為孟嘗君門下之食客2孟嘗君「客」我「客」是意動詞解釋為「以helliphellip為客」整句是「孟嘗君以客待我」就主詞(孟嘗君)而言有禮遇馮諼之意馮諼依此提高身價洋洋自得

區區

1小小的本指「微小」之意例(1)本課今君有「區區」之薛(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 過秦論)(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戰守策)2愛戀不捨例(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陳情表)(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3志得意滿的樣子例(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龍騰版解作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引申為局限拘限之意)(歸有光 項脊軒志)(2)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母鳥餵養小鳥嘰嘰喳喳好不快活)(呂氏春秋 士容論 務大)

形 義 例

門下

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本文所用的解釋

門下

食客門客 史記 魏公子列傳「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門下門生弟子 淮南子「公孫龍子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門下 官名 資治通鑑 晉安帝 隆安二年「(王憲)領選曹事兼掌門下」門下

閣下對人的尊稱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熹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

門下

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51: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修辭

國學常識

1 劉向編著諸書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1

修辭格 例 句

轉品

1「食」以「草」具 rArr食名詞作動詞用草名詞作形容詞用

2孟嘗君「客」我 rArr名詞作動詞用

3先生不「羞」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4以何「市」而反 rArr名詞作動詞用

5「長」驅到齊 rArr形容詞作副詞用

6「衣冠」而見之 rArr名詞作動詞用

7因而「賈」「利」之 rArr賈名詞作副詞用利名詞作動詞用

8梁王「虛」上位 rArr形容詞作動詞用

9「文」車二駟 rArr名詞作形容詞用

10「服」劍一 rArr動詞作形容詞用

借代1「長鋏」歸來乎 rArr借代長劍

2被於「宗廟」之祟 rArr借代祖宗

排比1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2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3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錯綜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rArr抽換詞面譬喻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rArr借喻婉曲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誇飾 無纖介之禍者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劉向

曾鞏(任職史館 時 整 理 校勘)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2現存 早的目錄為《漢書bull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52: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2 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正史皆為紀傳體且需以國家為記載主體

3 左傳與戰國策外交人員辭令比較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2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左傳 編年體之祖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編年體時間

(年代)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編年體時間

(年代)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 國 開 始 下 至 五 代 接 續 左傳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25史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正史(紀傳體)

人物傳記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別史(國別史)

( 國家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bull杜佑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志 宋bull鄭樵著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政書 典章制度

文獻通考 元bull馬端臨著

合 稱 「 三 通 」 後 代 又 有 續 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地理 水經注 北魏bull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外交人員

1世襲職2必須博學多聞懂得各種禮義才能在言談中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3有強烈的責任感道德感表現出自我獻身不圖名利的精神

縱橫策士來自各階層不專屬於一國可自由依附各國想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當世之君求取高位

外交辭令

1外交辭令語言婉轉委屈平易流暢張弛有節顯示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態度謙和柔中帶剛不卑不亢使對方在理智上屈服2賦詩外交人員應善解詩義及時回應用詩句巧妙說明事理含而不露

用放縱誇張的渲染動人心魄的雄辯阿諛奉承的妙語使當事者躍躍欲試或惶惶不安運用滑稽幽默又不失哲理的寓言故事說明問題取材自身邊事物令人容易理解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53: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4 戰國四大公子

5 時間副詞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3

孟嘗君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詞語 釋義 例 句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 不久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已而 不久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旋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尋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尋 不久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鄉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嚮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向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間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54: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6 左傳國語戰國策之比較

7 戰國策名句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4

書 名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別 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

春秋外傳(與春秋內傳相對而言)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 者 左丘明 相傳左丘明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注 疏 晉 杜預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三國(吳)韋昭 注 東漢 高誘 注

時 間春秋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255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538年)

戰國春秋之後至楚 漢之起(245年)

體 例 編年史 國別史 國別史

內 容1 以記事為主2 以魯史為主旁及諸國3 解釋春秋經

1 以記言為主2 所載多為春秋之事3 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之事

1 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2 分十二國記事

特 色1 著重記史2 敘事詳明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2 對話風趣3 刻劃細緻

1 委婉善諷2 練達人事3 曲盡人情

價 值

1 先秦歷史散文佳構2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

受其沾溉3 戰爭描寫生動

1 國別史之祖2 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

1 歷史散文佳作2 司 馬 遷 作 史 記 多 採 其

備 註所記史實多與左傳不同著作態度亦異

1 書名分歧經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2 至北宋僅存十一篇曾鞏加 以 校 訂 復 歸 三 十 三篇

原句 釋意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羽毛尚未長滿豐厚是無法展翅高飛的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尚未豐足無法獨當一面

2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秦策三)只要自己的所做所為符合正義(正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會悔恨

3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 秦策五)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到一半本句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堅持到底

4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燕策三)

敦厚的人不會去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會毀謗別人來博取自己的聲譽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三)

本詩句是荊軻將要赴秦行刺秦始皇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上送別臨別時荊軻慷慨所唱的歌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楚策一)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花光友情也就斷絕了因為美色交往相愛容顏衰老消逝感情也就變了

7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作為未來做事的借鏡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55: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8 戰國策成語集錦

13 13 13 13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5

成語 意義原文

1 狐假虎威 假借他人權勢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

2 南轅北轍 比喻實際行動與想法相反雙方想法背道而馳無法謀合

3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會異常惶恐

4 曾參殺人 指謠言或誣妄之言危害很大

5 鷸蚌相爭 比喻兩者相爭卻反被第三者得利

6 畫蛇添足 比喻多做不必要的事反而徒勞無功類同「多此一舉」

7 千金買骨 喻求才之殷切

8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成事實

9 接踵而至 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10 不遺餘力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11 勢不兩立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12 安步當車 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

13 食玉炊桂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如桂比喻物價昂貴

14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亦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交淺言深 比喻與相交不深的人談親密的話指人說話不得體

16 亡羊補牢 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還能補救

17 抱薪救火抱著木柴去救火只會讓火愈燒愈旺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18 圖窮匕見 比喻事情發展到 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19 食不甘味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

20 雞口牛後 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21狡兔三窟(本課)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本課文中馮諼為孟嘗君所策劃的三窟之計為

1焚券市義收買人心2謀復相位授外自重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22 高枕無憂 非常安心放心

2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帝王得天下後盡殺功臣

24 守株待兔 妄想不勞而獲

25 兔死狐悲 喻同類相惜憂戚與共亦作「狐死兔泣」

《更多專屬於你的精彩內容請至哈佛網站 wwwhf888comtw 下載》 貼心建議可列印剪貼至課本或講義內與課文對照研讀如虎添翼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

Page 56: +101 08 青原經典-總整理 國文四十篇1(先秦與秦7)( …國文經典整理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3 國文 先秦與秦 01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MEMO

青原經典 國文 古文四十篇 金榜高點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