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知識 甲部 - tcss.edu.hk · 5 5 (1)...

68
4 文言知識 一詞多義 練習一 答案 1 (1) D (2) B (3) C (4) A (5) C (6) B (7) A 2 (1) C (2) A (3) D (4) D 3 (1) B (2) A (3) B (4) D 4 (1) A (2) D (3) C (4) A 5 (1) C (2) B (3) C (4) B 6 (1) A (2) D (3) A (4) C 語譯 1 (1) 對着門整理自己的裝扮。 (2) 列國終於被滅,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事。 (3) 勝敗的運數、存亡的規律,要是與秦國比較,或許還不容易估計。 (4) 晉文公知道微臣(李離)能夠聽出細微、破解疑團,所以任命微臣為法官。 (5) 依着牛體天生的結構,使刀在筋骨間的縫罅裏運轉,通過骨節間的空隙,順着固有的 結構宰牛。 (6) 所以當國君的,是治理我們讓我們得以生存的人。 (7) 雖然被恥笑,我也不理睬。 2 (1) 智謀要靈活而行為要端正。 (2) 所想念的那個人,在河流的那一邊。 (3) 太形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 (4) 現在人家正在做刀做砧板,而我是魚肉,為甚麼還要告辭呢? 3 (1) 人生了病就擔心害怕。 (2) 君子擔心的是自己沒有才能,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 (3) 要是我不幹這份差事,恐怕早就困苦不堪了。 (4) 有利就向西侵略秦國,不利就向東收取土地。 4 (1) 這樣做是增加他的過失,加重他的毛病。 (2) 好勇鬥狠而痛恨貧困的人,必定作亂。 (3) 迅猛的雷聲使人來不及掩住耳朵。 (4) 靠強烈的風能辨別草兒是否剛勁。

Upload: others

Post on 03-Feb-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4

文言知識

一詞多義

練習一

答案1 (1) D (2) B (3) C (4) A (5) C (6) B (7) A

2 (1) C (2) A (3) D (4) D

3 (1) B (2) A (3) B (4) D

4 (1) A (2) D (3) C (4) A

5 (1) C (2) B (3) C (4) B

6 (1) A (2) D (3) A (4) C

語譯1 (1) 對着門整理自己的裝扮。 (2) 列國終於被滅,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事。 (3) 勝敗的運數、存亡的規律,要是與秦國比較,或許還不容易估計。 (4) 晉文公知道微臣(李離)能夠聽出細微、破解疑團,所以任命微臣為法官。 (5) 依着牛體天生的結構,使刀在筋骨間的縫罅裏運轉,通過骨節間的空隙,順着固有的

結構宰牛。 (6) 所以當國君的,是治理我們讓我們得以生存的人。 (7) 雖然被恥笑,我也不理睬。2 (1) 智謀要靈活而行為要端正。 (2) 所想念的那個人,在河流的那一邊。 (3) 太形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 (4) 現在人家正在做刀做砧板,而我是魚肉,為甚麼還要告辭呢?3 (1) 人生了病就擔心害怕。 (2) 君子擔心的是自己沒有才能,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 (3) 要是我不幹這份差事,恐怕早就困苦不堪了。 (4) 有利就向西侵略秦國,不利就向東收取土地。4 (1) 這樣做是增加他的過失,加重他的毛病。 (2) 好勇鬥狠而痛恨貧困的人,必定作亂。 (3) 迅猛的雷聲使人來不及掩住耳朵。 (4) 靠強烈的風能辨別草兒是否剛勁。

部甲

5

5 (1) 秦國派遣王翦攻打趙國,趙國就派遣李牧、司馬尚抵禦秦國的攻擊。 (2) 使得天下的形勢,就像身體使喚手臂,手臂使喚指頭。 (3) 出使各國,沒有玷辱國君的使命,就算是士了。 (4) 假如六國都愛護自己的人民,就足夠抵抗秦國。6 (1) 晏子當上齊國的宰相,有一次外出,他車夫的妻子從門縫中看自己的丈夫。 (2) 做大官的人會謀劃打仗的事,你又何必介入呢? (3) 趙王相信了秦國的離間。 (4) 暫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當中,當要遠行時就可騎着牠探訪名山。

練習二

答案1 (1) 如此 (2) 答應 (3) 多(約數) (4) 期許2 (1) 知識 (2) 認識 (3) 辨認 (4) 記住 (5) 識別3 (1) 台階 (2) 打掃 (3) 任命 (4) 流逝4 (1) 燒 (2) 顯赫 (3) 功業 (4) 威力5 (1) 推薦 (2) 攻佔 (3) 借 (4) 施行

語譯1 (1) 萬顆櫻桃均勻圓潤,令人驚訝如此相同。 (2) 便答應先帝(劉備)為他奔走效勞。 (3) 水潭中的魚兒大約有一百多條。 (4) 白白地期望自己能像邊塞上的長城般保家衞國,但鏡中我那兩邊稀疏的鬢髮早已變得

斑白。2 (1) 平庸的人缺少知識。 (2) 不要擔心前路沒有朋友,天下有誰不認識你的大名。 (3) 有一塊石碑倒在路旁,碑上的文字已經模糊不清,只有「花山」二字還可以辨認得出來。 (4) 默默地記住(所見所聞),學習從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知倦怠,這些美德我具備了

哪些? (5) 當(兒女)長大至幼兒階段,已經懂得辨識別人的臉色,知道別人是喜是怒。3 (1) 天剛亮就要起牀,灑水清掃庭院台階。 (2) 父母聽到消息,就收拾房屋,打掃街道。 (3) 不久又蒙受國家的恩典,任命我為洗馬。 (4) 現在我還不歡樂,歲月就要流逝了。4 (1) 你去那受了斬刑的屍骸上燒些紙錢。 (2) 君王有顯赫的名聲,臣子沒有叛逆的本質。 (3) 到了秦始皇,發揮了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 (4) 摧殘草本使它們零落不堪的原因,是秋風那肅殺之氣的餘威。

6

5 (1) 先帝稱讚他(向寵)能幹,因此眾人商議推薦他擔任中部督。 (2) 戰勝了楚國和魏國的軍隊,攻佔了千里土地,國家至今仍太平強盛。 (3) 當他貧窮困乏的時候,曾向主人借貸,其後還款給主人,利息不是兩倍就是三倍。 (4) 施行先王制訂的政策,是為了興辦有利的事,除去有害的陋習,不是為了惹事生非。

古今詞義

練習一

答案1 (1) 祭祀用的牛、羊、豬等牲畜 (2) 為了正義的目的而犧牲自己的生命2 (1) 可愛 (2) 值得憐憫3 (1) 時機或時候 (2) 季節名,秋天4 (1) 堅固 (2) 黃金5 (1) 整理行裝 (2) 完畢,告一段落

語譯1 祭祀用的牲畜、玉器和絲織品等祭品,不敢虛報誇大。2 東鄉有個賢德的女子,名字叫秦羅敷,模樣可愛得沒有誰比得上。3 這是我效力的時機。4 堅固的城池方圓千里,是子孫世代的功績。5 於是婉貞率領青年人整理行裝,挺身而出。

練習二

答案1 (1) 用競賽或鬥爭的方式比較本領的高低 (2) 商討、談論 (3) 三個人喝了好幾杯酒之後,正在閑談,談論長槍的技法,說得很投機。2 (1) 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縱貿易,後泛指把持和獨佔。 (2) 斷而高的山岡 (3) 從此以後,冀州的南面,直到漢水的南岸沒有高的山岡阻隔了。3 (1) 各種運輸和郵電通訊的總稱 (2) 勾結 (3) 仗着有錢,與王侯勾結,權勢比官吏的還大,為了利益而彼此串通。4 (1) 受人豢養而作惡的人 (2) 獵狗 (3) 狡猾的兔子死了,獵狗被烹食了。

7

5 (1) 真實的或虛構的,有人物和情節的事情。 (2) 舊事、舊路 (3) 假如一個擁有天下領土的大國,卻跟着六國滅亡的舊路,那就連六國也不

如了!6 (1) 動植物皮上所生的絲狀物 (2) 地面生長或種植的植物 (3) 因此在五月統率大軍渡過瀘水,深入草木不生的地方。

詞類活用

練習一

答案1 (1) 駐紮 (2) 名詞活用為動詞2 (1) 學習 (2) 名詞活用為動詞3 (1) 使愚笨 (2)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4 (1) 從事耕種、務農 (2) 名詞活用為動詞5 (1) 耳聞的事情 (2) 動詞活用為名詞6 (1) 拿着 (2) 名詞活用為動詞

語譯1 晉師回來,駐兵在虞國,於是襲擊虞國,最後把它消滅了。2 巫醫、樂師、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3 在這個時候,(秦始皇)廢除先王的法度,焚燒了諸子百家的書籍,使平民百姓變得愚笨。4 貧困是由於糧食不夠,糧食不夠在於不從事耕種。5 (陛下)實在應該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來發揚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6 一天,獄卒讓史可法換上破舊的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籮筐,拿着長鑱,佯裝成為清除垃圾的人。

練習二

答案1 (1) 翅膀 (2) 像鳥兒的翅膀一樣 (3) 名詞活用為狀語2 (1) 將領 (2) 統率帶領 (3) 名詞活用為動詞3 (1) 人 (2) 像人一樣 (3) 名詞活用為狀語4 (1) 銳利 (2) 鋒利的武器 (3)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5 (1) 瘟疫 (2) 染上瘟疫 (3) 名詞活用為動詞

8

語譯1 項伯也拔劍起舞,時常用身體像鳥的翅膀一樣遮蔽劉邦,項莊無法襲擊劉邦。2 陛下不善於帶兵,但是善於統率將領。3 有一隻狼擋在大道中間,像人一樣站着鳴叫。4 高祖常身穿堅固的鎧甲,手持鋒利的武器,奮勇殺敵於士兵之前,每場戰爭都摧挫敵鋒,攻破敵陣。

5 嚴冬的時候,囚犯睡在地上,這時春天濕氣上升,很少有不染上瘟疫的。

文言句式

練習

答案1 (1) 富有的人(和尚)問:「你憑着甚麼去?」 (2) 倒裝句(賓語前置,「何恃」應為「恃何」)2 (1) 我想要的是土地。 (2) 判斷句(用了「者⋯⋯也」)3 (1) 有人問:「為甚麼不用腳去試呢?」 (2) 倒裝句(狀語後置,「試之以足」應為「以足試之」)4 (1) 成名愈發驚喜,捉住牠(蟋蟀)放在籠中。 (2) 省略句(「置」後省略了賓語「之(促織)」)5 (1) 吳廣平時關心別人,很多士兵願意被他任用。  (2) 被動句(「為」表示被動)6 (1) 莊公說:「衣食這些生活必需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有,必定把它分給別

人。」 (2) 省略句(「以」後省略了賓語「之(它/生活必需的東西)」)7 (1) 三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學習的人,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找

出他們不好的地方就加以改正。 (2) 省略句(「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了謂語「擇」)8 (1) 把玉壁交給秦國,卻恐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被欺騙了。 (2) 被動句(「見」表示被動)9 (1) 這就是為甚麼做學問的人不能不對所學深入思考,慎重吸取的原因。 (2) 判斷句(用了「也」)10 (1) 自以為沒有能及得上自己的人。 (2) 倒裝句(賓語前置,「己若」應為「若己」)

9

文言虛詞

練習一

答案1 (1) 的(助詞) (2) 他/侯嬴(人稱代詞) (3) 這(指示代詞)2 (1) 依時、按照(介詞) (2) 因為、由於(介詞) (3) 而且(連詞)3 (1) 在(介詞) (2) 嗎(語氣助詞) (3) 於(介詞)

語譯1 (1) 這就是岳陽樓的壯麗景象。 (2) 魏國有個隱士名叫侯嬴,七十歲了,家境貧寒,是大梁 夷門的守門人。公子聽說這個

人,前往邀請,想送他厚禮。 (3) 比較這兩個對策,寧可答允秦國的要求,使秦國負上理虧的責任。2 (1) 依時入山林砍伐,木材可以用之不盡。 (2) 晉侯因為我們有喪事的緣故,所以沒有接見我們。 (3) 平坦而且鄰近的地方,遊覽的人很多;危險而且遙遠的地方,則到達的人很少。3 (1) 我獨自在此時遭遇困境。 (2) 以弱勝強,有辦法做到嗎? (3) 楚人在楚國出生和成長,所以能操楚國的話語。

練習二

答案1 (1) 甚麼 (2) 世俗人的思想與我的思想互相違背,(我)還駕車出外尋求甚麼呢!2 (1) 此為助詞,沒意義 (2) 你不要悲傷。3 (1) 大概,似乎 (2) 我登上箕山,那上面大概有許由的墳墓。4 (1) 本來 (2) 至於怨恨誹謗之多,那是本來就知道是這樣的。5 (1) 已經 (2) 樊噲已經喝完酒,又拔劍切肉吃,把肉全部吃光。6 (1) 從 (2) 我聽說鳥兒是從深山溝飛出而遷到高大的樹木上。7 (1) 如果、假如 (2) 百姓流傳說:「如果不為河伯娶妻,河水就會淹過來,把百姓淹死。」

10

古音通假

練習一

答案1 (1) 度 (2) 渡2 (1) 奉 (2) 俸3 (1) 而 (2) 爾(你)4 (1) 匪 (2) 非5 (1) 干 (2) 岸6 (1) 故 (2) 固

語譯1 漢獻帝乘夜渡河而走,六宮妃嬪都步行出營。2 (貢禹)又被升為光祿大夫,位居二千石,薪俸錢每月一萬二千。3 如果你一定殺你父親的話,那麼請你分我一碗肉湯。4 我的心不是鏡子,不是任何東西都可以容納。5 砍伐檀樹聲坎坎啊,棵棵檀樹堆放在河邊。6 皇宮裏風行鬥蟋蟀的遊戲,每年都向民間徵收蟋蟀。這東西本來不是陝西特產。

練習二

答案1 (1) 附 (2) 依附2 (1) 服 (2) 服從3 (1) 途 (2) 道路4 (1) 憑 (2) 憑倚、靠着5 (1) 墜 (2) 墜落

語譯1 皮都沒有了,毛將依附在哪裏呢?2 那有智慧而又明白事理的人,服從他的人一定很多。3 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懂得打開糧倉,賑濟百姓。4 請求與您的將士較量,您可以靠着車前的橫木觀看。5 隕星墜落,樹木發聲作響,全國人都驚恐。

11

閱讀理解

第一章

和子由澠池懷舊

文言知識

虛詞(何)

答案1 用作賓語,可改寫成「甚麼」。2 用作賓語,可改寫成「甚麼」。3 用作謂語,可改寫成「為甚麼」。

語譯1 人生到處飄泊像甚麼?2 憑甚麼來和敵人作戰?3 安陵君不聽我的話,為甚麼呢?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1 鴻飛那復計東西(1分) 2 老僧已死成新塔(1分) 3 人生飄泊不定的際遇,就像那瞬間消失的雪泥鴻爪痕迹(2分) 4 僧死壁壞、題字消失(2分) 5 人的生死是正常現象,不必傷感(2分) 6 緬懷昔日艱苦奮鬥的經歷,抒發對弟弟的懷念(2分) (2) 1 A(1分) 2 比喻飄泊不定的際遇和短暫的人生(2分) (3) A(2分)2 (1) 1 同是以道別和懷舊作主題。(2分) 2 同樣有提及雪泥和僧房這兩種景物。(2分) 3 同是通過穿插二人昔日的經歷,帶出兄弟間深厚的思念之情。

(2分) (2) 1 C(1分) 2 A(1分)

部乙

複述

複述

整合

整合

整合

引申

整合

引申

整合

整合

引申

整合

12

(3) 我比較喜歡蘇軾那首詩。因為詩句h含了不少人生哲理,令人反思,而當中所表現的豁達的人生態度,也值得我們學習。(3分)或;

我比較喜歡蘇轍那首詩。因為詩中抒發了他對兄長的思念,情感真摯,讀來令人感動;那種惆悵的感覺,令人再三回味。(3分)(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3 我認為人應該及時行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刻面對來自學業、工作、經濟等不同的壓力,及時行樂有助減壓,讓自己放鬆心情;倘若明天便是生命的盡頭,也不枉此生。(78字)(4分)或;

我認為人應該充實人生,貢獻社會。所謂「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們應該在匆匆的數十年,學以致用,發揮所長,為社會作出多方面的貢獻,以報答老師的悉心栽培及父母的養育之恩,一盡未來社會楝樑的責任。(93字)(4分)(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語譯《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

人生隨處飄泊像甚麼呢?就像飛鳥在雪地上停留。泥上偶然留下指爪的痕迹,飛走了的鳥兒哪會計較腳印留在何方?老和尚已經去世,變成新建葬骨的佛塔;牆壁毀壞,舊時的題詩再也看不到了。還記得當年走這崎嶇道路的情景嗎?路途遙遠,人很疲累,騎着的跛驢不停嘶鳴。

《懷澠池寄子瞻兄》 蘇轍我門牽着手在鄭原上道別,一起訴說着路途遙遠之苦,擔心路上遇上雪泥。回來時乘着馬匹,還想尋找曾經走過的大梁街道,但行旅的人卻早已經度過了崤山,走過山的西邊。我曾經任縣令,不知道百姓還記得嗎?從前我們在寺院借宿時,還在那面牆壁上一起題過詩。心裏想獨自一人遊歷總是沒有甚麼趣味,身旁的騅馬不會說話,只能長聲嘶叫。

干將莫邪

文言知識

1 虛詞(乃)

答案(1) 用作副詞,可改寫成「才」。(2) 用作副詞,可改寫成「是」。(3) 用作代詞,可改寫成「你」。語譯(1) 於是屍體才倒下來。   (2) 這是勇者的頭。   (3) 我的心意我的德行,只有你知道。

評價

評價

13

2 古今詞義

答案(1) 1 勾結 2 比較(2) 1 砍向 2 打算(3) 1 求學的人 2 有專門學問的人

語譯(1) 君子大公無私而不勾結營私,小人勾結營私而不大公無私。(2) 俠客用劍砍向楚王。(3) 古時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寫干將因未能準時交出為楚王所鑄造的雌雄劍而被殺。(2分) (2) 寫干將兒子赤比遵照父親遺言,尋得雄劍,日夜想為父親報仇。(2分) (3) 寫楚王夢見赤比要向他報仇,於是懸賞取他的人頭。赤比得知消息後逃走,

途中遇見俠客,俠客獻計為他報父仇。(2分) (4) 寫俠客成功為赤比報仇,自己也因此而犧牲了。(2分)2 (1) 干將拖延了三年才把楚王的劍鑄成(3分) (2) 干將只帶雌劍見他,把雄劍藏起來(3分)3 D(2分)。第一項陳述無從判斷,課文中只提及莫邪等到兒子赤比長大後,如實告訴他父親干將的遺言,但沒有提及期間莫邪有沒有經過內心的掙扎。第二項陳述無從判斷,課文中只提及俠客向赤比獻報父仇計後,赤比一口答應,把雄劍和自己的頭交給俠客,但沒有提及赤比選擇相信俠客的原因。兩項陳述並不與課文的意思相矛盾。

4 (1) C(2分)     (2) D(2分)5 B(2分)6 (1) 逃跑(2分) (2) 接近、靠近(2分)7 我認同。現代人很容易會為了個人利益而妄顧別人的安危,(2分)例如內地三鹿牌奶粉為製造蛋白質含量較高的假象,以提高盈利,便特意添加三聚氰胺,引致多名嬰兒因腎結石而死亡,可見現今的人為了謀取利益,會選擇輕視道義。(2分)(99字)或;

我不認同。雖然現今社會凡事以金錢掛帥,但社會上見義勇為的人彼彼皆是,(2分)例如當內地四川發生大地震,很多人都義不容辭地捐款、贈送物資,甚至到當地做義工,可見現代人重道義的觀念不比古人的薄弱。(2分)(92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引申

解釋

評價

14

語譯《干將莫邪》 干寶

1 楚國的干將和莫邪這對夫婦替楚王鑄造寶劍,三年才鑄成。楚王發怒,要殺掉他們。寶劍有雌雄兩把。妻子莫邪懷孕臨產,丈夫干將對她說:「我們替楚王鑄劍,三年才造成。楚王發怒了,我把劍送去,他一定會殺我。你如果生的是男孩,長大後,就告訴他:『出門望見南山,有棵松樹生長在石塊上,寶劍就藏在樹的背後。』」於是干將就帶着雌劍去見楚王。楚王?之憤怒,派人仔細察看寶劍。寶劍明明有兩把,一雄一雌,雌的送來了,而雄的沒有送來。楚王一怒之下,就殺了干將。2 莫邪的兒子取名為赤比,及後長大了,問他母親道:「我父親在甚麼地方?」母親說:「你父親替楚王鑄劍,三年才造成。楚王發怒,殺死了他。離別時他囑咐我:『告訴你兒子:出門後見南山,有棵松樹生長在石塊上,寶劍就藏在樹的背後。』」於是兒子出門朝南望去,看不見有山,只看到堂屋前有根松木柱子,立在石塊的上面,隨即用斧子劈開樹背,取得雄劍。從此,白天黑夜都想着要找楚王報仇。3 楚王夢見一個男孩,兩眉間的距離有尺把寬,說要報仇。楚王即刻下令用千金的重賞徵求他的頭。赤比聽到這個消息後,就逃走了。到山裏邊行邊唱着悲歌。有位俠客遇到了他,問他:「你年紀輕輕,為甚麼哭得這麼悲傷呢?」赤比答道:「我是干將、莫邪的兒子。楚王殺了我父親,我要報這個仇。」俠客說:「聽說楚王用千金買你的頭,拿你的頭和劍來,我替你報這個仇。」赤比說:「這太好了!」赤比隨即自刎,雙手捧着頭和劍獻給俠客,而他的屍體就僵硬地直立着。俠客說:「我決不會辜負你的。」於是,屍體才倒下來。4 俠客拿着赤比的頭去見楚王,楚王十分欣喜。俠客說:「這是勇士的頭,應當放在開水鍋裏煮它。」楚王按照俠客的話煮頭,但煮了三天三夜頭也沒有爛,而且還突然跳出開水鍋,兩眼怒氣沖沖地瞪人。俠客說:「這年輕人的頭煮不爛,希望大王親自去靠近看看,這樣就一定會煮爛了。」楚王就走近開水鍋。俠客馬上把劍向楚王砍去,楚王的頭隨即落到開水鍋裏,俠客也用劍砍自己的頭,頭也落進鍋裏。一會兒,這三顆頭都煮爛,無法辨別是誰的。楚國的大臣只能把鍋裏的湯肉分三處埋葬,所以統稱「三王墓」。這墓如今在汝南郡 北宜春縣境內。

項脊軒志

文言知識

1 一詞多義

答案(1) 1 以前 2 去世(2) 1 過了 2 來到(3) 1 才 2 最初(4) 1 嫁到 2 回到

15

語譯(1) 1 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為一個整體。 2 (老婆婆)是去世祖母的婢女。(2) 1 過了中午,室內就已經昏暗下來。 2 一天,祖母來到我這裏說。(3) 1 室內才明亮起來。 2 庭院裏最初用籬笆隔開。(4) 1 我妻子嫁到我家來。 2 我妻子回到娘家。

2 虛詞(之、於)

答案(1) 用作代詞,可改寫成「那」。(2) 用作結構助詞,可改寫成「的」。(3) 用作介詞,可改寫成「比」。(4) 用作介詞,可改寫成「在」。

語譯(1) 是我妻子去世那年親手種植的。(2) 只看到堂屋前有根松木柱子,立在石塊的上面。(3) 南閣子的格局跟過去的稍有不同。(4) 應當放在開水鍋裏煮它(赤比的頭)。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描述項脊軒修葺前後的不同變化,以寫景為主。(2分) (2) 第2至5段(1分) (3) 敍寫項脊軒的變遷;憶述老婆婆與母親、作者與祖母的往事。(2分) (4) 第6至7段(1分) (5) 敍寫作者閉門而居及項脊軒多次遭火燒卻沒有焚毀的事,並把閉門而居的自

己與寡婦清、諸葛亮等古人相比。(2分) (6) 敍寫作者與妻子的婚姻生活,以及妻子死後項脊軒和枇杷樹的情況。(2分)2 作者對於昔日祖母對自己的疼愛關切和殷切期望有所感觸(2分)3 A(2分)4 C(2分)。第一項陳述錯誤,課文第2段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以「多可喜」照應第一層,以「亦多可悲」引發第3至5段的內容。第二項陳述正確。

整合

引申

引申

引申

16

5 (1) 1 D(1分) 2 喜悅之情融於景物描寫之中,因此景物才變得「珊珊可愛」(2分) (2) 1 C(1分) 2 老婆婆憶述往事而令作者哭泣一事,抒發其思念亡母的情懷(2分)

6 (1)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第 1段):作者通過敍述自己在軒中苦讀時,仍能長嘯高歌、聽到萬籟的聲音等,表現出當時那悠然自得的神態。(2分)

(2) 「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第 8段):作者藉着憶述他與妻子婚後的愉快生活,抒發當時的歡樂之情,也同時透露了他對妻子的思念。(2分)

7 我認同這個說法。進行家居裝修時,鋸木時飄散的木糠、油漆的天拿水味等會造成空氣污染;而被丟棄的裝修廢料,也會造成水質污染。(2分)由此可見,家居裝修不但破壞環境,還會令裝修材料的使用量大大增加,完全不符合環保的原則。(2分)(95字)或;

我不認同這個說法。家居裝修是提升生活質素、改善居住環境的好方法。當家居的設計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時,會特別令人心曠神怡。(2分)如果要落實執行環保計劃,可針對其他方面着手,減少家居裝修並非最有效改善問題的方法。(2分)(99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語譯《項脊軒志》 歸有光

1 項脊軒,是舊日的南閣子。屋裏面積狹小,只可容納一人居住。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房子了,塵土從上邊滲漏下來,雨水也往下流;每當移動書桌時,左看右看也沒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加上屋門朝北,不能直接被陽光照射。過了中午,室內就已經昏暗下來。我稍為修繕了一下,使它不從上面漏土漏雨;前面開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圍牆,用來擋住南面射來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內才明亮起來。又在庭院裏錯雜地種植蘭花、桂樹、竹子和樹木,往日的欄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來的書籍擺滿書架,我安居室內,長嘯高歌,有時又靜靜地獨自端坐,聽到自然界各種各樣的聲音。庭院、階前卻靜悄悄的,小鳥不時飛來啄食,人來也不飛走。每月十五的夜晚,高懸的明月照亮半截牆壁,桂樹的影子交雜錯落,微風吹來,花影搖動,美麗可愛。2 雖然我住在這裏有許多可喜的事,但也有許多可悲的事。3 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為一個整體。等到伯父和叔父們分了家,室內外設置了許多小門和牆壁,到處都是。東家的狗對着西家吠叫,客人必須越過廚房去吃飯,雞在廳堂棲息。庭院中最初用籬笆隔開,後來又砌成了牆,幾經變化。

整合

整合

評價

17

4 家中有個老婆婆,曾經在這裏住過。這個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用乳汁餵養過兩代人,先母在世時對她很好。房子的西邊和內室相連,先母曾經來過一次。老婆婆常常對我說:「這個地方,你母親在這兒站過。」老婆婆又說:「你姐姐在我懷中,呱呱地哭泣。你母親用手指敲着房門說:『孩子是感到寒冷?還是想吃東西呢?』我在門外一一回答。」話還沒有說完,我就哭起來,老婆婆也流下眼淚。5 我從十五歲起,就在軒內讀書。有一天,祖母來看我,說:「我的孩子,好久沒有見到你的身影了,為甚麼整天默默地呆在這裏,像個女孩子似的?」等到離開時,用手關上門,自言自語說:「我們家讀書很久沒有成就,這個孩子長大後,就可以有所指望了!」不一會,祖母拿着一個象笏過來,說:「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間拿着去朝見皇帝用的,日後你應當用到它!」回憶起舊日這些事情,就好像在昨天發生一樣,真讓人忍不住放聲大哭。6 項脊軒的東邊以前曾經是廚房。人們到那裏去,必須從軒前經過,我關着窗子住在裏面,時間長了,能夠根據腳步聲辨別是誰。項脊軒遭過四次火災,能夠不被焚毀,大概是有神靈在保佑着吧。7 項脊生說:「古時巴蜀有個名叫清的寡婦,守着丹砂礦穴,收入天下第一,後來秦始皇為她築了一座女懷清台。劉備與曹操爭奪天下,諸葛亮從隴中崛起。當這兩個人默默無聞困守着一角時,世上的人怎麼會知道他們呢?我身處破屋之中,興高采烈,認為可以欣賞到奇異的景色;知道的人,會說我與淺井裏的青蛙有甚麼分別嗎?」8 我寫了這篇志後,過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來。她時常來到軒中,向我問一些歷史故事,或者伏在桌旁學寫字。我妻子回娘家探親,回來轉述她小妹妹的話說:「聽說姐姐家有個小閣子,甚麼叫閣子呢?」再過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小軒破敗沒有整修。又過了兩年,我長時間生病臥牀,閑?無聊,就派人再次修繕南閣子,格局跟過去的稍有不同。然而此後我多在外邊,不常住在那裏。9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樹,是我妻子去世那年親手種植的,現在已像傘蓋一樣高高矗立了。

祭妹文

文言知識

詞類活用

答案1 (1) 用乳汁餵養 (2) 名詞作動詞2 (1) 安排住宿 (2) 名詞作動詞3 (1) 忍飢受凍的問題 (2) 形容詞作名詞

語譯1 用乳汁餵養過兩代人。2 讓藺相如住在廣成傳。3 忍飢受凍的生活問題雖然迫切,可是違反自己的本性,身心都感到痛苦。

18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祭文的開端,主要交代祭文的對象,時間和祭奠地點。(2分) (2) 第2至4段(1分) (3) 憶述作者與妹妹兒時相處的片段,以及妹妹離開高氏重返娘家後的情況。

(2分) (4) 第5段(1分) (5) 敍述妹妹由病重至去世的情況,從而抒發無限的悲痛。(2分) (6) 祭文的結尾,交代妹妹身後作者代為處理的事情及祭奠的情況,並抒發臨別

依依的情感。(2分)2 A(2分)3 C(2分)4 (1) 二至三(1分) (2) 時間先後(2分) (3) 作者與妹妹的童年片段(3分) (4) 妹妹病重及去世的情況(3分)5 (1) D(1分) (2) 能表現兄妹二人感情融洽的事件,突顯作者喪妹的悲痛(2分)6 我認為父母可組織遠足、外遊等親子活動,藉此促進兄弟姊妹間的了解和溝通,增進彼此的感情。(2分)另外,亦可定期召開家庭會議,在會議中共同商討家中一切大小事務,處理各種紛爭,以減少兄弟姊妹間的磨擦。(2分)(91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語譯《祭妹文》 袁枚

1 乾隆丁亥年冬天,葬三妹素文於上元縣的羊山,並且做了一篇祭奠道:2 「唉!你生長在浙江,卻葬在這裏,離開故鄉七百里了。以前雖做夢幻想,也何曾知道這裏是你埋骨的地方呢?你為了一心一意堅守貞節的念頭,被品行不良的丈夫遺棄而去,以致處境孤苦艱危。這雖是命該如此,是上天造成的不幸,可是連累你到這種地步,未嘗不是我的過失。我小時候聽老師講授經書,你和我並肩而坐,喜歡聽古人貞節忠義的故事。一朝長大以後,便親自實行了。唉!假使你不懂得《詩》、《書》,也許未必艱苦地堅守貞節到這個地步。3 記得兒時我捉蟋蟀時,你奮臂一同來捉。天冷了,蟲凍死了,你和我一同埋葬牠。現在我殮你葬你,當時的情景,恍惚就在眼前。我九歲時在書房裏休息,你梳着一雙髮髻,披着單薄的綃衣來,一同溫習《緇衣》那一首詩,恰巧先生開門進來,聽見兩個小孩琅琅的讀書聲,心中很高興,不覺微微的笑,還連連驚歎着。這是七月十五日的事呀!你在九泉之下,一定還

整合

整合

引申

整合

整合

整合

創意

19

清楚的記着吧!我剛成年時到廣西去,你拉着我的衣裳悲傷地哭泣。過了三年,我中了進士回家時,你從東廂扶着桌子出來,一家人直看着我笑,記不得從哪句話講起,大概說我在京城考中後,報信的遲早罷了。凡是這些瑣碎的事情,雖已過去,可是我一天不死,我一天也不會忘記。過去的事充滿在我心胸中,想起來萬分悲痛;一件一件,像影子般很清楚地映在目前,走近去捕捉就消失了。我很懊悔當時不曾把小時候的事情,詳細地逐件記下來。可是,你已不在人間,即使時光倒流,童年時代再經歷一次,恐怕也沒有人一同印證了。4 你出於道義跟高家決裂回來時,堂上的母親就靠你服侍;家中往來書信,也靠你辦理。我曾說女子中很少明白經書意義、熟識文章典故的人,你嫂嫂未嘗不是很柔順,但在這方面就稍微缺欠些。所以自從你回來後,雖然替你感到悲傷,但我實在也感到高興。我比你年長四歲,一般而言,人間年紀大的比年紀輕的先死,我可以把死後的事托付給你,卻料不到你竟比我先去了。前年我生病時,你終夜來探望,病輕一些你便高興,病重一些你便憂愁。後來病情雖然稍有好轉,但仍虛弱得不能起來,沒有甚麼可以消遣。你便到我牀前來,講小說野史中可喜可驚的事,姑且使我歡樂。唉!從今以後,我再生病,教我從哪裏叫你替我解悶呢?5 你這次的病,我聽信了醫生的話,說沒有大礙,所以到很遠的揚州去吊喪。後來病情惡化,你恐怕使我憂慮,阻止人來報告我。等到病勢危急時,母親問你:『希望你哥哥回來嗎?』你才勉強說:『要的。』我在你死的前一日,已經夢見你來訣別,心裏覺得不吉利,立刻乘坐船隻趕快渡江回來。果然,我未時趕到家中,你卻在辰時停止了呼吸。手足還有餘溫,一隻眼睛也沒有閉上,仿佛忍着死在等我哩。唉!多麼悲痛呀!早知會和你永別,我哪裏肯出遠門呢?即使要出遠門,也有許多心中的話要告訴你,跟你商量,可是現在真的完了!除了我死以外,相信不會再有見面的日子了。我又不知道哪一天死,可以來見你。而且死後有知覺、沒有知覺,可能看見、不能看見,又實在難以弄清楚!既然這樣,就只有抱着無窮遺憾,天啊,人啊,竟然真的就這樣了結嗎?6 你的詩,我已經付印;你的女兒,我已代你嫁出;你的一生,我已替你做了傳。只有你的墓地,還沒有確定。祖先的墳在杭州,長江廣、運河深,事實上很難將你運回去安葬。所以請示了母親,把你安葬在這裏,也便於祭掃。你旁邊葬的是你女兒阿印。下面兩個墳:一個是父親的侍者朱氏,一個是我的侍妾陶氏。羊山空曠遼闊,南面望到低窪的原野,西面望到棲霞山,即使風雨淒淒的早晨或黃昏,你的羈魂有了伴侶,也不愁寂寞吧。所可憐的,我自從戊寅年讀了你《哭姪》的詩後,到現在沒有男孩。兩個女兒還在牙牙學語,是在你死後出生的,剛一歲哩。雖然母親還在,不可說老,我可是齒搖髮落,自己暗裏明白。誰知道在人世上,還有多少日子呢?弟弟阿品在河南做官,也沒有子女,九族中沒有一個繼承的人。你死我來葬你,我死時誰來葬我呢?倘若你有靈,可以告訴我嗎?7 唉!生前既不堪回首,身後又無從知道。哭你聽不見你的說話,祭你又看不見你來取食。紙錢的灰燼在風中飛揚,北風凶狠而猛烈。你哥哥要回去了,還屢次回過頭望你啊。唉!多麼悲痛呀!多麼悲痛呀!」

答案1 (1) 兄弟之情(1分)         (2) 父子之情(1分)引申

20

(3) 母子之情(1分)、夫妻之情(1分)    (4) 兄妹之情(1分)2 (1) 作者並非通篇抒情,他先議論人生的漂泊不定和短暫,才進入緬懷昔日與

弟弟共同艱苦奮鬥的經歷,最後還隱含對弟弟珍惜現在、開拓未來的勉勵。

(3分) (2) 作者通篇抒情,當中多次運用「嗚呼」等字眼,直接抒發慨歎的感情,又透

過敍述其與妹妹兒時相處的片段,間接抒發喪妹之痛。(3分) (3) 二文的作者都通過憶述兄弟或兄妹之間相處的經歷,來抒發其對弟弟或妹妹

的懷念之情。(3分)3 《干將莫邪》中,兒子赤比得知父親干將被楚王無辜殺害後,便矢志替父親報仇,縱使被楚王懸紅追殺,仍不肯罷休,帶着雄劍逃走,最後還願意犧牲性命,可見兒子極盡孝道。(3分)《項脊軒志》中,作者憶述祖母贈予象笏的過程,感激祖母對自己的殷切期望,又憶述母親關愛子女,擔心他們不得溫飽的事情,從而表達他對已故祖母及母親的悼念。(3分)

第二章

贈衞八處士

文言知識

1 一詞多義

答案(1) 1 再 2 重視、注重(2) 1 攙雜、夾雜 2 房間的單位(3) 1 累積,接連 2 負擔

語譯(1) 1 再登府上拜訪。

2 於是使得天下做父母的,都不看重生男,反而看重生女。

(2) 1 剛燒好的米飯攙雜着黃米。

2 在方圓十幾畝的宅基上,有八、九間茅舍。

(3) 1 舉起酒杯連續暢飲十杯。

2 對於你是榮耀,對於我是負擔。

整合

整合

21

2 省略句

答案(1) 「怡然」前省略了主語「兒女」。(2) 「問答」前省略了主語「我」;「驅兒」前省略了主語「他」或「衞八處士」。(3) 「隔山岳」前省略了主語「我倆/我們」。(4) 「明日」及「松間」後省略了介詞「在」。

語譯(1) 兒女熱情地歡迎父親的朋友,還問我來自哪裏。(2) 我還未回答完,他便着兒子張羅佳釀。(3) 明天我們將相隔千山。(4) 皎潔的月亮在松林裏照耀,清澈的泉水在石上流動。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重上君子堂」(1分) (2) D(2分) (3) 「昔別君未婚」(1分) (4) 熱情款待(2分)  (5)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2分) (6) 明日別後,未知何年能再相聚(3分)2 (1) A (1分) (2) 比喻人生相見之難(2分)3 A (2分)4 D (2分)5 (1) 二詩都以與友人重聚為題材。(2分) (2) 1 C(2分)。第一項陳述正確。第二項陳述錯誤,《淮上喜會梁州故人》沒

有記敍友人熱情款待的情景。 2 A(2分) (3) 我比較喜歡《淮上喜會梁州故人》,因為此詩經過精心的剪裁,用精練的文

字交代了作者與友人以往的交誼、今日的相聚、痛苦和歡笑。結尾以設問的方式作結,比較特別。(2分)或;

我比較喜歡《贈衞八處士》,因為此詩除了表達了作者與友人相聚的歡樂外,也抒發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作者以「人生不相見」開篇,以「世事兩茫茫」作結,首尾呼應,使作者的感歎令人再三回味。(2分)

複述

引申

複述

整合

複述

整合

整合

引申

整合

整合

整合

引申

創意

22

6 我不同意,因為通訊科技的發達增加了人與人溝通的機會。我們可以透過電腦,與友人聊天、一起玩遊戲,更可以運用視像網絡,看到遠方親友的身影等,這些都有助拉近人與人的關係。(4分)(82字)或;

我同意,正因為通訊科技的發達,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愈來愈少。現代人多透過電話、電腦等作溝通工具,與朋友會面,親身交流的時間相對減少了,這樣人與人的關係會愈來愈疏離。(82字)(4分)

語譯      《贈衞八處士》 杜甫世上的摯友真難得相見,往往像參商兩星,此出彼沒。今晚究竟是甚麼良辰吉日,我們能共同相聚於燈燭光前?少壯的年華能有多少呢?轉瞬間你我的兩鬢已蒼蒼。打聽老朋友的情況,原來多已過世,能不令人驚呼而激動?怎麼知道闊別二十年之後,能再登府上拜訪?當年離別時你尚未成婚,現在兒女眾多已排列成行。他們熱情地歡迎父親的好朋友,還問我來自哪裏。我剛回答還沒說完,他便着兒子張羅佳釀。冒着夜雨剪下新鮮的春韭,剛燒好的米飯摻雜着黃米。主人說久別重逢實在不容易,舉起酒杯連續暢飲十杯。連續暢飲十杯仍毫無醉意,衷心感謝老朋友情意深長。明天我們將相隔千山,世事難料,未來一片茫茫。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韋應物我們曾經客居江漢,每次與你相聚,總是喝醉而還。我們闊別後,像浮雲般漂泊,時光如流水,不覺已經十年。今日相逢歡笑依然,友情如舊,只是頭髮稀疏,雙鬢也已花白。為甚麼不回故鄉?因為淮水邊的秋山,還可依戀。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文言知識省略句

答案1 「卻顧」前省略了主語「我」。2 「相攜」前省略了主語「我們」。3 「歡言」前省略了主語「我們」。4 「長歌」前省略了主語「我們」。

評價

23

語譯1 我回頭望走過的山路時,樹木茂密,青翠掩映着山腰。

2 我們攜手來到村舍,幼童把柴門打開。3 我們一起歡笑言談,使心靈得以休息;美酒開懷暢飲。4 我們一邊高唱《松入風》(或高唱之聲隨風入松林),一邊飲酒,直到眾星漸稀。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蒼蒼橫翠微」(1分) (2) 「相攜及田家」(1分) (3) 「青蘿拂行衣」(1分) (4) 「歡言得所憩」(1分) (5) 沿路所見景色。(1分) (6) 與友人見面後,一起到村舍的情境。(2分) (7) 寫賓主暢飲談心,高歌共歡的情況。(2分)2 (1) B (2分)3 (1) 「從碧山下」(1分) (2) 「下終南山」(1分) (3) 田家、荊扉、綠竹、幽徑、青蘿等(2分) (4) 對田園生活的嚮往(2分) (5) 「曲盡河星稀」(1分) (6) B(1分) (7) 「置酒」(1分) (8) 「河星稀」(1分) (9) 「宿」(1分)4 (1) 再、還。(2分) (2) 拂動、輕輕擦過。(2分)5 香港是一個理想的居住地方: (1) 安全:香港社會治安良好,巿民的生命得到保障。(1分) (2) 健康:香港政府為巿民提供各種保健設施。(1分) (3) 便利:香港的公共交通運輸發展成熟。(1分) (4) 舒適:雖然香港地少人多,但一般來說,居住環境還不錯。(1分)

(100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整合

引申

複述

複述

整合

引申

複述

整合

複述

複述

複述

解釋

評價

24

語譯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黃昏的時候,我從碧山走來,山間明月一路伴隨着我。我再回頭望那走過的山路時,樹木茂密,青翠掩映着山腰。我們攜手來到村舍,幼童把柴門打開。綠竹伸入幽深小徑,青蘿輕輕拂動我的衣裳。我們一起歡笑言談,使心靈得以休息;又一起開懷暢飲美酒。我們一邊高唱《松入風》,一邊飲酒,直到眾星漸稀。我已酒醉,君又歡樂,大家怡然自得,已甘於淡泊,與世無爭。

魏公子列傳(節錄)

文言知識

1 古今詞義

答案(1) 1 探訪、拜訪 2 路過(2) 1 仁厚、有德行的人 2 年紀較大的人(3) 1 臉容、面色 2 色彩

語譯(1) 希望委屈一下(您的)車馬拜訪他。(2) 以為公子是個能夠尊重人的仁厚而有德行的人。(3) 公子面色更加溫和。

2 一詞多義

答案(1) 1 到⋯⋯上(到車上) 2 成就(2) 1 謙恭地對待 2 降落,落下(3) 1 給予、贈送 2 忘記

語譯(1) 1 於是辭別賓客上車。 2 可是嬴是想成就公子禮賢下士的美名。(2) 1 公子為人仁厚,謙恭地對待士人。 2 秋風吹拂,洞庭湖旁樹葉落下。(3) 1 想送給他豐厚的禮物。 2 不久忘記了藏身的地方,竟然以為在夢中。

25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B(2分)2 (1) 「不肯受。」(1分) (2) 「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1分) (3) 「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1分) (4) 「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1分) (5) 「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1分) (6) 「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1分)3 (1) A、B、C(3分) (2) 仁厚(2分) (3) A(1分) (4) 信陵君招侯嬴為下士的經過(3分) (5) 傲慢無禮(2分) (6) A (2分)4 (1) 再、又(2分) (2) 立即、就(2分)5 (1) 投資教育:教育是培養人才最好的方法,政府可增加專上教育的學額,培

養更多人才。(2分) (2) 鼓勵交流:鼓勵海外或國內學生來港學習,一方面擴闊本地學生的視

野,另一方面,增加海外或國內學生畢業後留港就業的機會。(2分) (100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語譯《魏公子列傳》(節錄) 司馬遷

1 魏公子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 安釐王的同父異母弟弟。魏昭王死後,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這時候范雎從魏國逃到秦國做宰相,因為怨恨魏 齊,秦軍包圍了大梁,攻破了魏國的華陽駐軍,趕到芒卯。魏王和公子都為此事擔憂。2 公子為人仁厚,禮賢士人。士人無論是才能高的還是才能低的,他都很謙恭地以禮交往,不會憑借自己的高貴身份而傲慢地對待士人。因此方圓幾千里內的士人都爭着歸附他,招來的食客達三千人。這時候,諸侯由於公子的賢能,又有很多食客,十幾年不敢興兵謀取魏國。3 公子和魏王下棋,北方邊境傳遞着舉起的烽火,說:「趙國的侵略者來了,將要侵入邊界。」魏王推開棋盤,想召集大臣商議。公子制止魏王說:「趙王是在野外打獵,不是入侵。」又照舊下棋。魏王害怕了,心不在棋盤上。過了一會兒,又從北方傳來消息說:「趙王在野外打獵,不是入侵。」魏王十分吃驚,問:「公子怎樣知道呢?」公子說:「我的門客中有能探到趙王私事的

整合

複述

整合

解釋

創意

26

人,趙王有行動,門客就會向我報告,我因此知道。」此後魏王害怕公子的賢能,不敢讓公子負責政務。4 魏國有個隱士名叫侯嬴,七十歲了,家境貧寒,是大梁 夷門的守門人。公子聽說這個人,前往邀請,想送他厚禮。侯嬴不肯接受, 說:「我幾十年來修養身心,重視德行,始終不會因做守門人貧困而接受公子的財物。」公子於是設宴大會賓客。賓客就座之後,公子帶着車馬,空出左邊的座位,親自去迎接夷門的侯生。侯生整理破舊的衣服,毫不客氣地徑直登上車,坐在左邊的上位,不謙讓,想以這一舉動來觀察公子的反應。公子握着繮繩,愈加恭敬。侯生又對公子說:「我有個朋友在市集的屠坊裏,希望委屈您的車馬拜訪他。」公子便駕着車馬進入市集。侯生下車,拜見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看公子,故意地久久站着與朋友閑談,暗中觀察公子。公子的面色更加溫和。這時,魏國的將相、宗室等賓客坐滿了廳堂,等待公子舉酒開宴。市集裏的人們都觀看公子握着繮繩,隨從公子的人都偷偷地罵侯生。侯生觀察公子的面色始終不變,才辭別朋友上車。到公子家,公子帶領侯生坐在上座,給侯生一一介紹其他的賓客,賓客們都很驚訝。酒興正濃的時候,公子起身,到侯生面前祝壽。侯生於是對公子說:「今天侯嬴難為公子已經足夠了。侯嬴我本是夷門的守門人,公子卻委屈自己,親自駕車馬去迎接我,在大庭廣眾中迎接我,本來不應如此過禮,可是如今公子卻故意為我而過禮。而侯嬴是為了成就公子的名聲,才故意使公子的車馬久久地站在巿集裏,藉拜訪朋友來觀察公子,公子的態度卻愈加恭敬。市集的人都以為侯嬴是個小人,而認為公子是個能夠尊重人的仁厚而有德行的人。」於是酒宴結束,侯生便成為上賓了。

君子必慎交遊文言知識

1 古今詞義

答案(1) 1 隔絕、蒙蔽,文中指被蒙蔽。 2 遮蔽。(2) 1 聲譽、名聲。 2 颳風的聲音、傳出來的消息。(3) 1 作為。 2 認為。

語譯(1) 世上的人多受蒙蔽。(2) 稍微憑借聲望。(3) 作為自己的勞力。

2 虛詞(之)

答案(1) 代替「名賢」(用作代詞)(2) 代替「的」(用作結構助詞)(3) 代替「宮之奇」(用作代詞)

27

語譯(1) 對於遇見的賢士名人,未曾試過不傾心,有誠意地仰慕他們。(2) 和壞人相處,就像身處賣鹹魚的店鋪,時間久了自然滿身臭味。(3) 昔日虞國大夫宮之奇,年紀比虞君稍長,虞君戲弄他。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聖賢難求(2分) (2) 期盼和仰慕(2分) (3) 比自己優勝的人(2分) (4) 重視遠遊尋求學問,輕視從身邊的人學習(3分) (5) 對人忠誠(2分)2 A (2分)3 D (2分)4 (1) 引用(2分) (2) A (2分) (3) 類比論證(2分) (4) 潛移默化如何改變人的性情(3分) (5) C (2分)5 我同意。不結交品德、學識不及自己的朋友,可避免因為結交損友而在思想、性格和習慣上受到影響。(2分)結交比自己優勝的朋友,可以他們作為榜樣,藉此端正自己的品行。(2分)(75字)或;

我不同意。結交朋友不要只從自己的利益着想,朋友應該互補不足。(2分)而且,正如孔子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每個人身上都一定有值得學習和效法的地方。(2分)(84字)

語譯《君子必慎交遊》 顏之推

1 古人說:「相隔一千年出一個聖人,就像早晚一樣;隔五百年出一個賢人,就像一個接着一個的肩膀。」這是說聖賢的人很難遇見,他們出現的時間相隔相當遙遠。倘若遇到罕有的明智通達的人,怎能不追隨敬仰他呢?我生於動亂的時代,成長於戰爭之中,到處顛沛流離,所見所聞很多;對於遇見的名士賢人,未曾試過不傾心誠意仰慕他們。人還是青少年時,精神和性情還沒有定型,在交往密切的人的薰陶浸染下,他們的言談舉動,經過p移默化,自然就會相似;更何況態度和行為是明顯容易學到的東西呢?因此,和賢人相處,就像置身栽有芳草的房子,時間久了身上自然充滿香味;和壞人相處,就像身處鹹魚鋪中,時間久了自然滿身臭味。墨子為了白布被染色而歎息,就是這個意思。品格高尚的人一定要謹慎交友。孔子說:「不要跟

整合

引申

引申

整合

評價

28

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顏回和閔子騫這樣的賢人,怎麼可能每一世都出現呢?只要比我優勝的人,已經值得敬重。2 世人大多受到蒙蔽,相信傳聞,不信眼見的事實;重視遠遊尋求學問,輕視從身邊的人學習。與比自己年紀稍大的人交往,遇到具才德的人,經常輕慢侮弄他,對他不禮貌、不尊重;對於外地薄有名聲的人,卻伸長脖子,踮起腳跟,渴求他們的程度比飢渴還厲害。如果比較和評核他們的德行和才能,可能外地的人還不如身邊的人。所以魯國人直呼孔子為「東家丘」,對他並不敬重。虞國大夫宮之奇,比虞君年紀稍大,虞君戲弄他,不接受他的勸諫,以至亡國。這類事情不可不留意。3 採納別人的意見,卻遺棄那個人,古人認為這樣是可恥的。凡是從別人那裏學到的一言一行,都要公開稱譽,不能偷取別人的成果,作為自己的功勞;即使對方是個身份低下的人,也一定要歸功於他。盜竊別人的財物,要受到刑法的處分;盜竊別人的成果,會受到神明的責罰。

1 (1) 通過記敍與老朋友重聚,抒發對人生無常,世事難料的感慨。(2分) (2) 通過記敍訪友的經過,表達對田園生活的嚮往,以及忘懷名利的淡泊心

境。(2分) (3) 通過記敍信陵君招侯嬴為食客的過程,表現信陵君仁賢下士的謙遜作風。

(2分) (4) 勸戒子孫敬慕聖賢和謹慎交友。(2分)2 (1) A、C(2分)說明:作者通過記敍與闊別二十年的老朋友重聚情況,抒發對

人生的感慨。(2分) (2) A、B、C(2分)說明:作者通過記敍下終南山訪友的經過,以及描寫沿途

所見的田園風物,抒發對田園生活的嚮往。(2分)3 我認為信陵君是「明達君子」。「明達」是指明智通達,對事物有透徹認識的人。(1分)信陵君能掌握趙王的舉動以保護魏國,又知道侯嬴是賢人,所以寧願委屈自己也招他為食客,可見他是一個明智通達的人。(3分)(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引申

整合

評價

29

第三章

相思樹文言知識

1 通假字

答案(1) 1 夙夕 2 早晚之間,短暫的時間內。(2) 1 悅 2 高興(3) 1 早 2 早些

語譯(1) 在很短時間內,兩棵大梓樹生長在兩座墳墓兩旁。(2) 不時溫習學過的知識,不是很高興嗎﹖(3) 項伯答應了,告訴劉邦:「明天不能不早點來向項王謝罪。」

2 古今詞義

答案(1) 1 古代國君對自己的歉稱。 2 孤獨的人。(2) 1 觀看、觀察。 2 偷看、暗中察看。(3) 1 往、到某地方去。 2 適合、舒服。

語譯(1) 我對於國家,盡了心啦。(2) 早上,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鏡子,問他的妻子:「我和城北 徐公相比,哪個較漂亮?」(3) 我從齊安乘船往臨汝去。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論為城旦」(1分) (2) 「妻密遺憑書」 (1分) (3) 「則吾弗阻也」(1分) (4) 殉情(1分) (5) 希望與韓憑合葬(1分) (6) 二墳分離相望(1分) (7) 「宿昔之間」(1分) (8) 「音聲感人」(1分) (9) 樹枝和樹幹交纏的梓木(1分)

複述

複述

複述

整合

整合

整合

複述

複述

整合

30

(10) 「宋人哀之」(1分)2 (1) 智慧(2分) (2) A(1分)3 C (2分)。第一項陳述錯誤,本文的高潮在於因為韓氏夫婦的愛情感動了上天,所以雖然宋康王阻止他們合葬,但他們最終也能化為鴛鴦在相思樹上相棲。第二項陳述正確。

4 (1) 給予(2分) (2) 使有利(2分)5 (1) 1 同是以愛情為題材。(1分) 2 歌頌堅貞不渝的愛情。(1分) 3 (i) 文中的男女主角先後死去。 (ii) 男女主角最終能合葬。 (iii) 他們的愛情事迹為後人歌頌或表揚。(2分) (2) 《相思樹》的結局給我較深刻的印象,因為文中的結局運用了豐富的想像

力,描述了相思樹和鴛鴦,暗示韓憑夫婦死後得以團圓,為二人生前受阻撓的愛情劃上圓滿的句號。而上文描述梁山伯和祝英台合葬時,只平鋪直敍地陳述了事情。(3分)(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6 我會以以下方法打破困局: (1) 以勇敢的態度面對挫折,並從挫折中汲取教訓,弄清自己的不足和弱點,

加以改正。(2分) (2) 以開放的態度,向朋友、老師或父母尋求協助。在別人的支持下,挫敗的

情緒較容易紓緩。(2分) (92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語譯《相思樹》 干寶

1 宋康王的舍人韓憑,娶了何氏為妻,何氏長得很漂亮,宋康王把她奪走。韓憑心生怨恨,宋康王把他囚禁起來,並判他築城四年的勞役。何氏偷偷地寫信給韓憑,言辭寫得隱晦曲折:「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當心。」其後,宋康王見到這封信,拿給大臣看,大臣都不明白信的意思。大臣蘇賀解釋:「其雨淫淫,是說愁思像連綿的大雨,無盡無休;河大水深,是說夫妻分隔兩地,不能相會;日出當心,是說自己有自殺的念頭。」2 不久韓憑自殺。他的妻子暗地裏把衣服弄得腐爛。有一天,宋康王和何氏登上樓台,何氏從樓台跳下,旁邊的人攔阻她,腐爛的衣服經不住拉扯,她就摔死了。衣帶裏有遺書寫道:「我活着對大王有利,我死了對自己有利。希望大王賜我的屍首和韓憑合葬。」宋康王非常憤怒,沒有聽從。他叫何氏的同鄉把她埋葬了,使何氏和韓憑的墳墓遙遙相望。宋康王說:「你們夫婦既然深深相愛,如果能讓兩座墳墓連在一起,那麼我就不阻攔你們合葬。」

複述

整合

引申

解釋

整合

引申

整合

評價

創意

31

3 在很短的時間裏,便有兩棵大梓樹長在墳墓的兩旁,十來天樹幹已長得雙手才能環抱,樹幹彎曲、靠攏,樹根在地下糾纏,樹枝在上面交錯。又有一對鴛鴦,一雌一雄,總是棲息在樹上,早晚都不離去;牠們互相依偎,悲哀地鳴叫,聲音令人感動。宋國人同情韓憑夫婦,於是把那棵樹稱為「相思樹」。相思的名稱就是這麼來的。4 南方的人說這對鴛鴦是韓憑夫婦的靈魂。現在睢陽有座韓憑城,有關他們的故事的歌謠至今仍在流傳。

《宣室志》節錄 張讀  祝英台,上虞 祝家的女兒,她假扮成男子外出遠遊求學,與會稽的梁山伯一起學習。梁山伯,字處仁。祝英台先回家。第二年,梁山伯前往探訪祝英台,才知道祝英台是女子,他感到迷惘,若有所失。梁山伯請求祝英台的父母應允婚約,但祝英台已嫁給馬氏的兒子。後來,梁山伯在任鄞州縣令時生病而死,葬於鄮城的西面。祝英台往馬家途中,她所乘的船經過梁山伯的墳墓,天空颳起大風,河面湧起波濤,船不能前進。祝英台一問之下,得知梁山伯的墳墓在這裏,於是往墳前悲慟大哭,地面突然裂開並且下陷,祝英台跌進裂鏠中,從此和梁山伯埋葬在一起。晉朝宰相謝安向朝廷上奏,賜墳墓名為「義婦塚」。

釵頭鳳 ‧ 紅酥手文言知識一詞多義

答案1 (1) 壽命 (2) 命令2 (1) 奔跑 (2) 逃跑,逃亡3 (1) 居住 (2) 儲存

語譯1 (1) 顏回十分好學,不幸壽命太短,很早死了。 (2) 於是吩咐擺酒,讓他痛痛快快地彈幾支曲。2 (1) 終於望見簡陋的家宅,就高興地向前跑去。 (2) 魯 陽虎想攻打三桓,沒有成功,然後逃亡到齊國。3 (1) 當地居民還為名字爭論不休。 (2) 囤積物資變得富有,與張湯分了贓。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A、D (2分) (2) 容顏體態的變化及傷心痛苦的情況(2分) (3) 桃花凋落、池園冷清的情景(2分) (4) D(1分)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32

(5) 與下片的「人空瘦」作對比(2分) (6) 幾年的分離為唐氏帶來極大的痛苦(3分) (7) 「春如舊」(1分) (8) 「東風惡」(1分)2 A (2分)3 (1) 母親的過錯(2分) (2) 自己的責任(2分)4 (1) 欲怨不能的情緒(1分) (2) 母親憎恨媳婦,結果作者與唐氏分離。接着的「錯,錯,錯」是作者慨歎到

底是誰做錯了?母親還是自己?這表達了他欲怨不能的情緒。(2分) (3) 絕望的情緒(1分) (4) 「莫,莫,莫」就是罷了,罷了,罷了,表示過往做錯的事已無法補救,不

能挽回。(2分)5 如果陸游身處現今的香港,他可以向有關機構求助,例如:社會福利署,安排自己、妻子、母親參與家庭生活教育、情緒及心理輔導等,希望能藉此改善婆媳之間的關係。(4分)(75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語譯《釵頭鳳 •紅酥手》 陸游

  紅潤柔嫩的雙手,捧着滿杯黃縢酒,春色滿城,宮牆內有青青垂柳。東風兇惡,把歡情吹得淡薄。滿懷愁緒,幾年來孤獨分離。錯,錯,錯!  春光的明媚依舊,而伊人卻消瘦,沾上胭脂的淚把手帕弄得濕透。桃花紛紛凋落,池台樓閣十分冷清。海誓山盟仍然在,但難以再通書信。罷了,罷了,罷了!

摸魚兒 ‧ 問世間文言知識

1 古今詞義

答案(1) 1 全部 2 率領/不謹慎(2) 1 年老男子 2 岳父(3) 1 成長自立 2 組織或機構籌備成功/理論意見等有根據,站得往腳。

語譯(1) 有人說:六國相繼滅亡,全都是因為賄賂秦國嗎?(2) 子路跟從孔子外出落在後邊,遇到一位老年人,用杖挑着除草用的農具(在路上走)。(3) 孤苦伶仃,直到長大成人。

整合

整合

複述

複述

引申

引申

引申

創意

33

2 省略句、倒裝句

答案(1) 1 倒裝句 2 謂語前置,「依舊平楚」應為「平楚依舊」。(2) 1 省略句 2 「黃土」前省略了動詞「成為/變成」。(3) 1 倒裝句 2 狀語後置,「得雙石於潭上」應為「於潭上得雙石」。

語譯(1) 荒煙瀰漫,草木仍然茂盛生長。(2) 鶯兒和燕子死去都變成了黃土。(3) 到了唐朝 李渤才開始查訪它的遺迹,在潭上邊找到兩塊石頭,敲擊石頭仔細聽它的聲音。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描述雙雁的生活,以及伴侶死後,孤雁的心情。(2分) (2) 寫出孤雁的悲苦生活,並抒發對殉情的孤雁的哀悼和惋惜之情。(2分)2 (1) B(1分) (2) 空間(2分) (3) 時間(2分) (4) 雙雁心心相印,感情真摯(2分) (5) 「君應有語」(1分) (6) 「隻影向誰去?」(1分)3 B(2分)4 A(2分)5 (1) 1 同是以殉情為題材,但《摸魚兒 •問世間》以雁喻人,而《摸魚兒 •問蓮

根》則直接寫男女殉情。(2分) 2 兩首詞都是通過殉情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殉情者的哀悼和惋惜。(2分) (2) 1 C (1分) 2 比擬為人(2分) 3 雁如人般,心中有話要說(2分) 4 面對面的形態比擬為情侶脈脈相望(2分)6 我不認同這愛情觀。談戀愛追求的是快樂,當與伴侶相處得不愉快,或是彼此間的感情轉淡,大家協議分手,然後各自追求一段新的戀情是無可厚非的做法。(4分)(68字)或;

我認同這愛情觀。我認為談戀愛最終的目的是結婚,結婚是一生一世的承諾,因此談戀愛時應抱着「一生只愛一人」的想法,以表示對伴侶的尊重。(4分)(65

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複述

複述

整合

引申

整合

引申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評價

34

語譯《摸魚兒 •問世間》 元好問

泰和五年乙丑歲,我到并州考試,在途中遇到捕雁的人說:「今天我射殺了一隻雁,漏網的那一隻悲鳴不肯離開,最後竟然撞地而死。」於是我買下雙雁,把牠們埋葬在汾水之畔,堆起石頭做記號,名為「雁丘」。當時同行的人多為此而賦詩,我也寫了一首《雁丘詞》,但未有配以音律,現在加以修訂。

請問人世間中,情愛究竟是甚麼東西,竟然能使人們奉獻自己的生命?雙雁雙宿雙飛,秋天南下過冬而春天北歸,這對老翅膀不知共度了多少個寒暑。那團聚時的歡樂和分離時的痛苦,聯想到其中有許多痴情男女。孤雁啊!你心中必有不少話語,浩渺萬里的長空中雲海蒼茫,羣山綿延,暮雪飄飄。孤影還能為誰飛往哪裏呢?

這汾水一帶,是當年漢武帝與羣臣飲宴作樂的地方,如今卻寂靜冷清。放眼望去,荒煙彌漫,草木仍然茂盛生長。即使招雁魂來祭也無濟於事。山神冒着風雨暗自哭泣。孤雁之死,上天也妒忌,不相信嗎?雙雁不會與鶯兒和燕子一樣,死後都變成了黃土,牠們的聲名定會千古長存,萬世流芳,後代的騷人墨客都來訪雁丘,並痛飲狂歌。

《摸魚兒 •問蓮根》 元好問

泰和中,有民家的小兒女,因感情不合意而投河自盡,官員追踪找尋小兒女,但無所發現。後來踏藕者在水中發現兩具屍體,衣服仍然可檢查,這事才弄清楚。那年池塘盛開的荷花,無不是並蒂蓮。沁水的梁國用,當時是負責記事的官員,他把這件事告訴翰林李用章。往後,詞牌中就有《雙蕖怨》。「嘴五色之靈芝,香生九竅;咽三危之瑞露,春動七情」,韓偓《香奩集》中有這自序語。

問蓮根,有絲多少?並蒂之蓮,心為誰苦?含情脈脈的並蒂蓮花面對面,是民家小兒女的化身。上天已允許,為甚麼卻不讓他們白頭偕老,在池塘裏成雙成對呢?夕陽也無言。就算是謝靈運的自傷,娥皇、女英行經的湘江,也不算傷心欲絕。

做如《香奩集》的夢,希望如靈芝瑞露般長生,想不到瞬間成了古人。即使是海枯石爛,他們的愛情依然長存,他們的悲痛就是黃土也無法掩埋的。相思樹的故事已成往事,無端又被西風阻撓。小船不要走太遠,恐怕以後載酒重來,一半的蓮花已凋落,在風雨中放縱地躺下。

與妻書

文言知識

1 虛詞(其)

答案(1) 代替「這些」。(2) 可改寫成「大概」、「可能」。(3) 代替「她們/諸母」。

35

語譯(1) 現在有人說人死後,心靈還有感覺,能與在生的人的心靈互相感應,我也希望這些話是真的。

(2) 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會在夢中見到我吧。(3) 家裏伯母、叔母都通曉文字,信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你去請教她們。

2 詞類活用

答案(1) 1 嫁給我/給我做配偶 2 名詞作動詞(2) 1 使⋯⋯穩固 2 形容詞作使動動詞(3) 1 照亮 2 名詞作動詞

語譯(1) 你有幸嫁給我,又多麼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國。(2) 臣聽說要使樹木生長得好,就一定要使它的根穩固。(3) 青山上覆蓋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寫這封信的原因(2分) (2) 寫信時的悲痛心情(2分)2 (1) 四五年前某天晚上(1分) (2) 先死後死/誰先離世(2分) (3) 新婚三四個月,冬天十五日前後(1分) (4) 作者與妻子新婚時的甜蜜生活。(2分) (5) 六七年前(1分) (6) 願陪伴作者到天涯海角的深情。(2分) (7) 十多天前(1分) (8) 作者本想把身負革命重任的實情告訴妻子(2分)3 (1) B(1分) (2) 「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1分) (3) 作者擴大對妻子的愛,幫助天下的人愛他們所愛的人(3分) (4) 疊字(1分) (5) 增強文章的節奏感(2分)4 C (2分)

整合

整合

整合

複述

整合

整合

整合

引申

36

5 我同意。因為現代的香港年青人多是獨生兒,從小受到父母溺愛,不懂得跟別人相處和分享,漸漸養成自我中心的性格。(4分)(56字)或;

我不同意。不少香港年青人都有參與義務工作,例如香港青年協會的青年義工計劃、公益少年團、紅十字會青年團等,反映香港年青人有關顧和服務別人之心,並不自我中心。(4分)(80字)

語譯《與妻書》 林覺民

1 親愛的意映:我今天就用這封信來跟你道別了!我寫這封信時,還是世上的一個人;你看到這封信時,我已經成了陰間的一隻鬼了。我寫這封信時,淚珠和着筆墨一齊流下,無法把信寫完而想停下來。又恐怕你不能體察我的苦衷,認為我忍心捨棄你而死去,認為我不知道你不願意我死,因此便強忍着悲痛為你寫下這封信,向你訴說。2 我深深地愛你,就是因為有愛你的心,才使我有勇氣走向死亡。自從和你相遇以來,常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結為夫妻;然而如今是遍地腥血,滿街都是豺狼和惡狗,幾家能夠稱心快意?悲傷的淚水怎麼不會使我像白居易那樣淚濕青衫?我不能像所謂的聖人那樣忘了喜怒哀樂之情。古人有這樣的話:仁愛的人,「尊敬自己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護人家的孩子。」我擴充我愛你的心,來幫助天下的人愛他們所愛的人,所以才敢比你先死,不顧你了。你要體諒我這番心意,在悲痛哭泣之餘,心裏也要想到天下人,一定樂於犧牲我的生命與你的幸福,為天下人謀求永久的幸福。請你不要悲痛!

3 你還記得嗎?四五年前的某天晚上,我曾對你說:「與其讓我先死,還不如叫你先我而死。」你當初聽到這話時非常生氣,後來經過我的婉言解釋,你雖然不認為我的話是對的,但也無話可說。我的意思本來是說像你那樣纖弱,一定承受不起失去我的那種悲痛,我先死而把痛苦留給你,我不忍心,因而寧願你先我死去,由我來承受悲痛。唉!哪知道我竟先你而死呢?我是實實在在不能忘記你啊!回憶後街的屋子,進門穿過走廊,經過前廳後廳,又轉三四個彎,有小廳,小廳旁側的那間房,就是我和你居住的地方。我倆初結婚三四個月,正是冬天某月農曆十五日前後,窗外疏落的梅花灑下月影,月影梅影彼此遮掩互相襯托;我和你肩碰着肩,手拉着手,低聲絮語,有甚麼事情不說?有甚麼感情不傾訴?到今天想起來,都已成為過去,只留下滿臉的淚痕。又回想起六七年前,我逃離家後又回來了,你哭泣着告訴我:「希望你今後出門遠行,一定要告訴我,我願意隨你一起走。」當時我也已經答應了你。十多天之前回家,當時就想順便把這次離家出行的實情告訴你,等到和你相對,又難以開口了,而且由於你有身孕,更怕你經受不住這巨大的悲痛,因此我只得日日喝酒而求醉。唉!當時我內心的悲痛,是筆墨難以形容的。4 我實在希望和你相依相伴,白頭到老。但是從今天局勢的發展來看,天災可以令人死,盜賊可以令人死,國家遭瓜分的日子可以令人死,奸官污吏虐害百姓可以令人死,我們生在今天的中國,國內的人到了無地無時不可以死的地步,到了那個時候,讓我眼睜睜地看着你死,或者讓你眼睜睜地看着我死,我能夠這樣做麼?還是你能夠這樣做呢?即使可能不死,但是大家分開失散不能相見,徒然令你我身處兩地望眼欲穿,甚至因思念親人而久立山峯化為石頭人,請問古往今來何曾見過破鏡能夠重圓的事?這比起死更為痛苦,將怎麼辦呢?今天我和你幸運

評價

37

地雙雙健在,但天下的人不應當死而死的,不願意離散而離散的,多得無法計算,像我倆這樣感情真摯的人,能忍受得了嗎?這就是我所以敢於毫不猶豫地赴死而不顧你的緣故。我今天死了沒有甚麼遺憾,國家大事成功與不成功,自有志向相同的人在。依新已五歲了,轉眼就長大成人,你可要好好地撫育他,使他像我一樣。你腹中所懷的孩子,我猜想是個女孩,若是女孩一定會像你,我內心感到很安慰。或者又是個男孩,那就讓他繼承父親的遺志,這樣我死後還有兩個意洞在這世上。真是很幸運,真是很幸運啊!我家今後的生活會很貧窮,貧窮不算甚麼痛苦,不過清靜地過日子罷了。5 我今天和你再也沒有甚麼話可說了。我在九泉之下會遠遠聽到你的哭聲,我一定會用哭聲與你相應和。我平時是不信有鬼的,但今日卻又希望它真的有。現在有人又說有方法能使死人與在生的人的心靈互相感應,我也希望這些話是真的。這樣,我雖然死了,但我的靈魂還依然伴着你,你就不必因為無伴侶而悲哀了。6 我平時沒有把我的志向告訴你,這是我不對的地方;但是告訴你後,又怕你天天為我擔憂。我犧牲百次生命都不會推辭,然而叫你擔憂,的的確確讓我忍受不了。我愛你到了?點,所以我惟恐為你考慮得不夠周到。你有幸嫁給了我,又為甚麼偏偏不幸而生於今日的中國!我有幸娶了你,又為甚麼偏偏不幸而生於今日的中國!我終於不忍心只顧自己(而不顧天下人)。唉!手帕短小而情意綿長,未說完的話,還有千千萬萬,你可以想像揣摩得到。我從今以後再也不能見到你了!你不能忘記我,就時時在夢中和我相會吧!心中無限悲傷啊!辛未(亥)年三月二十六日夜四更天,意洞親筆。7 家裏伯母和叔母都通曉文字,信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你去請教她們,你一定要完全領會我的心意才是。

分析《與妻書》共分五個部分:1 (第1段)說明寫這封遺書的原因和寫信時的悲痛心情。2 (第2至4段)寫出對妻子的深情,以及忍痛離開妻子赴死的原因,是全文的核心部分。

3 (第5段)寫出死後的願望──靈魂還陪伴着妻子。4 (第6段)向妻子解釋沒有把自己的志向相告的原因,並表明自己「不忍獨善其身」的心情和態度。

5 (第7段)希望妻子讀懂這封遺書,領會自己的心意。

1 (1) 1 作者除了藉描寫沈園的景色抒發感情外,詞中的「錯,錯,錯」和「莫,莫,莫」兩句更直抒胸臆。(3分)

2 作者藉着描寫雁的生活、心理活動、殉情的經過來抒發感情。(3分)

整合

38

(2) 1 作者所抒發的是對前妻眷戀和相思之情,以及因被迫分離而產生的痛苦心情。(3分)

2 作者藉着詠雁,寄託了對殉情者的哀悼和婉惜。(3分)2 《相思樹》中,妻子何氏是一個有節操的人,肯為愛情犧牲,是個剛直貞烈的妻子,為與丈夫在一起,寧願一死。(2.5分)《與妻書》中,通過作者的敍述,反映他的妻子意映是一個溫柔、深愛丈夫的人。例如作者遠遊回家後,她哭着對丈夫表示往後願意隨丈夫到天涯海角。(2.5分)

3 我較喜歡《相思樹》一文,因為這篇文章敍述的雖然是愛情悲劇,但作者運用了豐富的想像力,扭轉了故事的結局,使韓憑夫婦死後得以團圓。(3分)(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第四章

左忠毅公逸事

文言知識1 省略句、倒裝句

答案(1) 省略句;「使史更敝衣草屨」前省略主語「禁卒/獄卒」。(2) 省略句;「出沒」後省略介詞「於/在」。(3) 倒裝句;狀語後置,全句應為「史公於堂上拜夫人」。

語譯(1) 一天,獄卒讓史可法換上破舊的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籮筐,拿着長鑱,佯裝成清除垃圾的人。

(2) 崇禎末年,流寇張獻忠於蘄春、黃岡、p山、桐城一帶出沒。(3) 史可法在堂上拜見左夫人。

2 一詞多義

答案(1) 1 替、給 2 當作、成為(2) 1 告訴 2 話語(3) 1 製作、製造 2 到、至

語譯(1) 1 即脫下貂皮外衣,給那個讀書人蓋上,並替他關好房門。 2 佯裝成清除垃圾的人。

引申

整合

評價

39

(2) 1 後來他常常流着眼淚把這件事告訴人們。 2 說監獄中的那一番話是親耳從史可法那裏聽來的。(3) 1 我老師的心,都是用鐵和石鑄造的。 2 史可法帶兵,路過桐城的時候,一定親自到左忠毅公的府第。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1 左光斗往京城視學,發掘史可法這個人才。(2分) 2 左光斗在獄中斥責史可法。(2分) 3 史可法治軍的情況。(2分) (2) B、C (2分) (3) 知人善任(2分) (4) 剛毅不屈,而且不忘國事(2分) (5) C(1分) (6) D(1分) (7) 「公曰:『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1分)2 (1) 輕身:不重視自己的身體或生命。(2分) (2) 噤:閉口不作聲。(2分) 趨:小步快走。(2分)3 我認為本文能體現這種主張: (1) 言之有物:本文記敍的軼事表現了左光斗知人善任、剛毅不屈、忠於國家

的性格特點。(2.5分) (2) 言有序:作者通過記敍三件軼事,直接和間接描寫左光斗。三件軼事的先

後次序安排條理分明。先記敍左光斗在京城賞識史可法,然後記左光斗在獄中斥責史可法,最後記史可法治軍的情況。(2.5分)

4 我認為理想的師生關係是學生與老師能亦師亦友。(1分)老師履行「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外,如能了解和尊重學生的想法與感受,願意與學生溝通,那麼學生除了在學問上有所得着外,也會視老師如朋友,願意向老師躺開心扉。(3分)(100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語譯《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1 我父親生前曾經說:同鄉的前輩左忠毅公曾在京城主持秀才考試。一天,風雪交加,天氣非常寒冷,左忠毅公帶着幾個隨從穿着平民的服裝騎馬出行,走進一座古廟。廊屋裏有一個讀書人伏在桌上睡着了,他的文章剛寫好草稿。左忠毅公看完這篇文章,即脫下貂皮外衣,給那個讀書人蓋上,並替他關好房門。他向廟內的和尚打聽,知道那個讀書人是史可法。到考試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複述

解釋

評價

評價

40

時,官吏唱名到史可法時,左忠毅公吃驚地注視着他,史可法呈上考卷,左忠毅公就提筆當面簽了第一名。又召史可法到家中,讓他拜見夫人,說道:「我幾個兒子都很平庸無能,將來能繼承我的志向和事業的,只有這個讀書人!」2 等到左忠毅公被關進東廠監獄,史可法早晚在獄門外窺看。叛逆的宦官防範很嚴,即使是左家的僕役也不能接近。隔了許久,聽說左忠毅公受了炮烙的酷刑,快要死去,史可法就拿了五十兩銀子,哭着與獄卒商量,獄卒被他感動了。一天,獄卒叫史可法換上破舊的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籮筐,拿着長鑱,佯裝成清除垃圾的人,帶着他走進牢房,暗指出左忠毅公所在的地方。只見左忠毅公靠着牆壁坐在地上,面容被燙焦,潰爛得不可辨認,左腳膝蓋下的筋骨全都脫落了。3 史可法上前跪下,抱着左忠毅公的腿低聲哭泣。左忠毅公聽出是史可法的聲音,但是兩眼不能睜開,於是用力舉起手臂,用手指撥開眼瞼,眼光像火炬一樣凌厲,發怒道:「沒用的奴才!這是甚麼地方?你卻前來!國家的政事腐敗到這田地,我已完了,你又不明大義,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國家大事還有誰能夠承擔?你還不馬上離開,不要等到奸人設計陷害你,我現在就打死你!」接着摸起地上的刑具,作投擊的姿勢。史可法閉着口不敢說話,快步走了出來。後來他常常流着眼淚把這件事告訴人們說:「我老師的內心,都是鐵和石所鑄成的。」4 崇禎末年,流寇張獻忠常在蘄州、黃岡、p山、桐城一帶出沒,史可法以鳳陽府、廬州府長官的身份,奉命防守。每次有警報,總是幾個月不睡覺,讓軍官士兵輪流休息,而自己卻坐在軍營外面。他挑選十名身強力壯的士兵,命令兩名士兵蹲在地上,自己用背靠着他們而坐,經過一個更次,士兵就輪流替換。每逢寒夜,他站起身來,抖動衣裳,鎧甲上的冰霜紛紛裂開落下,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有人勸他稍作休息。史可法說:「我對上恐怕辜負了國家,對下恐怕愧對我的老師呀!」5 史可法帶兵,路過桐城的時候,一定親自到左忠毅公的家中,問候老太爺、老太太的生活,並且在堂上拜見夫人。6 我族中的長輩方塗山,是左忠毅公的女婿,他和先父很要好,他說那獄中的話是親耳從

史可法那裏聽來的。

分析《左忠毅公逸事》共分五個部分:1 (第1段)記敍左光斗賞識和提拔史可法的經過。2 (第2–3段)記敍左光斗雖然身陷廠獄,但堅毅不屈,而且不忘國事。3 (第4段)記史可法繼承左光斗的志向,盡心報國。4 (第5段)寫史可法不忘師恩,盡弟子的責任。5 (第6段)說明軼事的資料來源。

41

小重山 ‧ 昨夜寒蛩不住鳴文言知識一詞多義

答案1 (1) 夜間的計時單位,每更約兩小時 (2) 經過、經歷2 (1) 深奧、精妙 (2) 暗暗、悄悄3 (1) 請求 (2) 拜訪、謁見

語譯1 (1) 從回到千里故國的夢驚醒過來,已經是夜半三更。 (2) 楚國遙遠,要經過數國才到達晉。2 (1) 他的文章簡要,語句精妙。 (2) 帶着他(史可法)走進牢房,暗指出左忠毅公所在的地方。3 (1) 請求暫且不要打仗。 (2) 豪傑在外面結識許多諸侯的,常謁見他們。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C(1分) (2) 蟲聲不絕(2分) (3) 寂靜無人(2分) (4) 月色朦朧(2分) (5) B (1分) (6) C、D (2分) (7) 知音人太少/太少人明白自己的心事(3分) (8) 反對向金求和,主張奮力抗金的人(3分)2 (1) 兩首詞均表達作者抗金報國的心志。(2分)在《小重山 ‧ 昨夜寒蛩不住鳴》

中,作者更抒發了曲高和寡,知音難求的感歎。(2分) (2) 1 B(1分) 2 C(1分) 3 慷慨激昂(2分) 4 低沉(2分)3 我十分同意這句話。首先,要在茫茫人海中結識到與自己相交相知,共榮辱,共進退的人確實不容易。(2分)而且現代人生活繁忙,即使找到知己,也未必有時間維繫彼此之間的感情。(2分)(78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引申

引申

引申

整合

評價

42

語譯《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鳴》 岳飛

昨夜秋天的蟋蟀不停鳴叫,從回到千里故國的夢驚醒過來,已經是夜半三更。起來獨自沿着台階漫行。外面人迹杳然,窗簾外月色微明。 白了頭為的是建立功名。故鄉家中的松竹都已老去,是誰阻攔着我的歸程。想把心事通過彈琴表達出來。可是知音的人太少了,即使彈斷琴弦,又有誰來欣賞呢?

《滿江紅 •登黃鶴樓有感》 岳飛 ?目遠望中原,荒野的煙霧外,有許多城郭。回想當年,鮮花遮地垂柳護道,遍佈皇宮鳳樓龍閣。萬歲山前有盛裝的宮女繞行,蓬壺殿裏笙歌悠揚。時至今日,故都、城郊全是敵人鐵甲騎兵,於戰亂中作惡。 士兵在哪裏?傷於槍鋒劍鍔。百姓在哪裏?屍體填滿溝壑。感歎大好河山依然如故,千村萬戶人煙稀落。哪一天我才能受命率領精銳部隊,揚鞭渡過黃河、洛水。歸來之時,我要來漢陽繼續遊覽,親騎黃鶴!

燕山亭 ‧ 北行見杏花文言知識省略句

答案1 「知他故宮何處」前省略了主語「雙燕」。2 全句省略主語「杏花」。3 全句省略主語「我」及在「怎不思量」後省略了賓語「皇宮」。

語譯1 相隔萬水千山,路途遙遠,雙燕怎知我的皇宮在哪裏呢。2 杏花經過全新的美麗的裝飾,洋溢着豔麗的光彩,散發着芳香的氣味,美得連天上的宮女都自愧不如。

3 我怎能不思念皇宮呢?只能在夢中偶爾回去。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1 潔白如雪,並均勻地帶少少胭脂般的紅。(2分) 2 像從絲織品裁剪下來般工巧,質地柔軟。(3分) 3 花瓣重疊成幾層,豔麗奪目。(2分) 4 散發出芳香。(2分) (2) A(1分) (3) A、B、D(3分)

整合

整合

整合

43

(4) 自己由當皇帝到做俘虜的命運 (3分) (5) 作者掛念故宮之情(3分) (6) 故宮在千山萬水之外,回去無期(3分) (7) B(2分) (8) B(2分)2 這句話是說人生如夢境一樣,短暫而虛幻。(2分)因此,我認為人要珍惜生命,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並定下人生目標,希望活出一個精彩的人生。而且人不應貪戀財富名聲這些隨時變幻的身外物,知足便常樂了。(2分)(90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語譯《燕山亭 •北行見杏花》 趙佶

杏花仿佛是裁剪出來的潔白絲織品,花瓣輕柔地重疊成幾層,有淡淡的胭脂均勻地塗抹上。經過全新的美麗的裝飾,洋溢着豔麗的光彩,散發着芳香的氣味。杏花的美連天上宮女都自愧不如。杏花本來就容易凋謝零落,更何況被無情的風雨侵襲?我的內心充滿哀愁痛苦,在這淒涼的庭院裏,度過了幾回晚春。 我想託雙燕帶回重重離恨,可是雙燕怎聽得懂我的話?我現在羈留在遙遠的地方,與故宮相隔萬水千山,雙燕又怎知我的皇宮在哪裏呢?我怎能不時時牽掛着故宮?只能在夢中偶爾回去。但這一切都不可靠了。有時,我連一個夢都做不成。

勾踐滅吳文言知識1 古今詞義

答案(1) 1 離開、離去 2 前往、到某地去(2) 1 男孩子 2 婦女的配偶(3) 1 跑 2 行走

語譯(1) 夫差與文種達成和約,而文種離去。(2) 生下男孩的,公家獎勵兩壺酒和一隻狗。(3) 我的腳有毛病,竟不能快跑,很久沒有見到太后了。

2 通假字

答案(1) 1 娶 2 男子迎女子過門成親

整合

引申

整合

整合

引申

評價

44

(2) 1 娩 2 分娩(3) 1 徵 2 徵收賦稅(4) 1 磨礪 2 磨練(5) 1 用 2 用、要

語譯(1) 規定年壯男子不許娶年老婦女,年老男子不許娶年輕的女子。(2) 婦女將要分娩時向公家報告,公家派醫生看護她。(3) 庶子死了,免除他們家三個月的賦稅。(4) 對於那些明智達理的賢士,供給他們整潔的住處,給他們華美的衣服,給他們好的飲食,並和他們切磋磨練事物的道理。

(5) 像我這樣的人,哪裏還知道恥辱?請暫且不要打仗。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越王勾踐戰敗後,派文種到吳國求和,文種求和成功的經過(3分)

(2) C(2分) (3) 1 反對(1分) 2 C(1.5分) 3 贊成(1分) 4 D(1.5分) (4) B、C、D(3分) (5) 越國人民要求勾踐發動戰爭,勾踐最終向吳國宣戰,並滅了吳國(3分) (6) C (2分)。第一項陳述錯誤,文中提及有「水犀之甲」的是吳國,不是越

國。第二項陳述正確。 (7) B(2分) (8) 越國向吳國求和(3分) (9) 越人備戰的情況(3分)2 (1) 增加子女免稅額,減輕父母的交稅負擔。 (2) 延長免費教育的年期(由幼稚園至大學),增加各項教育津貼。 (3) 立法延長在職產婦的產假,以及設立丈夫陪產假。 (4分)(77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語譯《勾踐滅吳》 《國語》

1 越王 勾踐退守在會稽山上,於是向三軍發號施令說:「凡是我父老兄弟和越國的老百姓,有能幫助我出謀劃策而打退吳國的,我將和他共同掌管越國的政事。」大夫文種進見回答說:「我聽說,商人夏天就要積蓄皮貨,冬天就要積蓄做夏衣的細葛布,天旱時就準備好船隻,雨季時就準備好車輛,以備缺乏時使用。即使沒有被四方侵擾的憂患,但是謀臣與英勇善戰的將士,不能不事先培養教育以供選擇。譬如蓑衣笠帽,雨季已經來臨後就一定需要它。現在君王已經

整合

創意

45

退守到會稽山上了,才想起尋求謀臣,恐怕太遲了吧?」勾踐說:「如果能夠聽到大夫您的高見,哪又有甚麼晚呢?」勾踐拉着文種的手和他一同謀劃對策。於是派遣文種到吳國求和。2 夫差想聽取文種的建議與越國議和。吳國大夫伍子胥進諫說:「不行!吳國與越國是互相仇視,敵對交戰之國;三條江水環繞着吳 越兩國,老百姓不能向外遷移。有吳國就沒有越國,有越國就沒有吳國,這局面是不可改變的。我聽說過這樣的話,住在陸地上的人習慣居住在陸地上,住在水鄉的人習慣住在多水的地方。中原各諸侯國,即使我們攻打並戰勝它們,也都不能居住在那裏,也不習慣乘坐他們的車;而越國,我們進攻並戰勝了它,我們就能夠居住在那裏,也能乘坐他們的船隻。這是它有利的地方,千萬不可失去啊。大王您一定要消滅它!失去了這個良機,即使後悔也來不及了。」越國把八個美女打扮好,送給吳國的太宰伯嚭,對他說:「您如果能夠讓吳王赦免越國的罪行,還有比這更漂亮的美人將進獻給您。」太宰伯嚭就向夫差進諫說:「我聽說古代征伐別國的人,只要使對方歸服就行了;現在越國已經歸服了,你還想得到甚麼呢?」吳王 夫差與越國訂立了和議盟約,讓文種離開了。3 勾踐對國人說:「我不知道自己力量的不足,而且又與大國結仇,使百姓屍骨暴露在原野上,這是我的罪過。我請求改正。」於是安葬了死亡的人,慰問受傷的人,供養活着的人;慰問家有喪事的人,慶賀有喜事的人;送別離開越國的人,迎接來越國的人;不做百姓所厭惡的事情,補做老百姓認為做得不夠的(事情)。這以後卑躬地侍奉夫差,派三百個士人到吳國服役,勾踐本人親自當吳王的馬前卒。4 勾踐的領地,南到句無,北到御兒,東到鄞縣,西到姑蔑,方圓百里。於是召集父老兄弟而發誓說:「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君主,四方百姓歸附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現在我不能做到那樣,我將率領你們夫婦繁殖生息。」規定年壯男子不許娶年老婦女,年老男子不許娶年輕的女子;女子十七歲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歲不娶媳婦,他的父母有罪。婦女將要分娩時向公家報告,公家派醫生看護着。如果生下男孩子,公家獎勵兩壺酒,一隻狗;如果生下女孩子,公家獎勵兩壺酒,一頭小豬;一胎生三個孩子的,公家給他乳母;一胎生兩個孩子的,公家發給他糧食。長子死了,免除他們家三年的賦稅;庶子死了,免除他們家三個月的賦稅,還一定要哭着埋葬他們,像對待自己的親兒子一樣。規定孤兒、寡婦、患病、和貧困的人,由公家供養教育他們的子女。對於那些明智達理的賢士,供給他們整潔的住處,給他們華美的衣服,給他們好的飲食,並和他們磨練和切磋事物的道理。對投奔來越國的四方名士,一定在廟堂上以隆重的禮節接待他們。勾踐親自用船運載稻米和油到各地,對於越國出遊的年輕人,沒有不供給食物的,沒有不供給水喝的,並一定詢問他們的姓名。不是自己親自耕種的糧食就不吃,不是他夫人親自織做的衣服就不穿。十年之內不向百姓徵收賦稅,百姓都存有足夠三年的糧食。5 越國的父老兄弟都向勾踐請求說:「以往夫差在諸侯各國面前羞辱了我們的國君;現在

越國也已經克制夠了,請允許我們為你報仇。」勾踐推辭說:「從前的戰爭(失敗),不是你們的罪過,是我的罪過。像我這樣的人,哪裏還知道恥辱?請暫且不要打仗。」父老兄弟又請求說:「越國四境之內,愛戴我們的國君,就好像愛戴父母一樣。兒子想要替父母報仇,臣子想替國君報仇,難道還有敢不盡全力的嗎?請允許再次作戰。」勾踐就答應了他們的請求,於是召集大家宣誓,說:「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國君,不擔心自己的士兵人數不夠,而擔心士兵缺乏羞恥心。現在夫差那邊有十萬三千個穿犀甲的士卒,不憂慮他的士兵缺乏羞恥心,而憂慮他的士卒數量不

46

足。現在我將幫助上天滅掉吳國。我不需要個人逞能的匹夫之勇,希望大家能同進同退。前進就要想到立功受賞,後退就要想到受懲罰;這樣,就有了合於國家規定的賞賜。前進時不服從命令,後退時不知羞恥;這樣就會受到合於國家規定的刑罰。」6 伐吳行動果決地展開了,越國的人民都互相勉勵。父親勉勵兒子,哥哥勉勵弟弟,妻子勉勵丈夫,說:「誰能有我們這樣好的國君,能不為他拚死作戰嗎?」因此在囿打敗了吳國的軍隊,又在沒再次擊敗吳軍,又在吳國郊外大敗吳軍。終於滅掉了吳國。

分析《勾踐滅吳》分為三個部分:1 (第1至2段)記敍越王 勾踐避走會稽山,文種獻計,向吳國求和的經過。2 (第3至4段)記敍勾踐忍辱負重,為復國作部署。3 (第5至6段)記述勾踐甚得民心,與人民一起齊心滅吳。

1 (1) 1 作者表達了報國的心志,並感歎知音難求。(2分) 2 作者抒發羈留的愁苦,並表達對故宮的掛念之情。(2分) (2) 1 本詞以借景抒情的手法,藉着描寫秋夜的蟲聲,寂靜無人的環境,以

及月色朦朧的景象,營造出淒清的氣氛,帶出作者抒發的感情。(3分) 2 本詞以借景抒情的手法,以花喻人,藉着描寫杏花的美態,並記述杏

花由盛開到凋謝的命運,抒發感情。(3分)2 勾踐雖有忘國之痛,但他忍辱負重,並為復國作好部署,態度積極。(2.5分)而宋徽宗被金兵羈留期間,只表達了被羈留的愁苦和對故宮的掛念,詞中沒表明他有抗金復位的意願或行動。(2.5分)

3 二人身處逆境時仍不忘國家大事。(1分)例如左忠毅公雖在獄中,仍擔心史可法會遭人陷害而沒有人才承擔國家大事。(2分)而岳飛不為朝廷所重用時,做夢也關心國家之事。(2分)

第五章

關山月文言知識省略句

答案1 「長風」後省略了動詞「吹過」。

引申

整合

整合

整合

47

2 「笑指」前省略了主語「我」。3 「今宵」後省略了主語「你」。

語譯1 長風吹過萬里大地,一直遠度玉門關。2 當別人問要回哪兒去時,我笑指以船為家。3 今晚酒醒後不知漂泊到哪裏?在那曉風吹拂、殘月高照的楊柳岸邊。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吹度玉門關」(1分) (2) A(1分) (3) D(1分) (4) 「漢下白登道」(1分)。 (5) 「不見有人還」(1分) (6) 白登(1分) (7) 青海(1分) (8) C (1分) (9) 憐憫之情(1分) (10) A(1分)。把描寫對象由第一個層次的邊塞,過渡到戰爭,再由戰爭

過渡到出征的將士。(2分) (11) 「戌客望邊色」(1分) (12) 高樓上的妻子歎息之聲不絕的情境(2分)2 (1) 出兵(2分) (2) 止息(2分)3 (1) 1 A、B(2分) 2 戌客思念家鄉(1分) (2) 我認為李白的《關山月》寫得比較好。此詩先描寫邊塞的景色,然後點出

「白登」和「青海」這兩個古今戰場,記述古今戰爭的情景。接着由描述戰爭過渡到寫戌客及其妻子的情況,並抒發感情。李白的《關山月》先寫景,後敍事,再抒情,層次分明。(3分)或;

我認為徐陵的《關山月》寫得比較好。《關山月》這樂府古題的內容以「傷別離」為主,徐陵的作品在開首四句已點明要旨,簡單直接。(3分)(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複述

整合

整合

複述

複述

複述

複述

整合

引申

整合

複述

整合

解釋

整合

引申

評價

48

4 (1) 多種綠色植物。因為植物能減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及釋放氧氣。 (2) 減少製造垃圾,盡量把物資循環再用,或作資源回收。 (3) 減少使用家居電器,或以節能用品替代,如太陽能熱水器。 (4) 多運用大眾運輸工具,減少私家車的用量。 (4分)(96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語譯     《關山月》 李白明月從天山升起,在空闊遼遠、雲氣迷濛的天空中顯露出來。長風吹過萬里大地,一直遠度玉門關。漢代將士曾經出兵白登,胡族騎兵正窺視着青海灣。自古以來的戰場,見不到有士兵活着歸來。駐守邊陲的將士望着邊塞的景色,因為思念故鄉而大多展現愁苦的面容。在這個明月夜,高樓上的思婦因掛念征人而歎息不斷。

     《關山月》 徐陵仰望關山的月亮,戌邊將士思鄉,憶念關中。思念丈夫的少婦在高樓上,倚在窗邊,沒法入睡。繁星映照疏勒關,雲列陣上祁連山。如今戰爭的氣氛如此,在戰地從軍還要多少年?

分析《關山月》分為三個部分:1 (第1–4句)描寫邊塞景色。2 (第5–8句)記述古今的征戰情況,並表達對戌邊將士的憐憫之情。3 (第9–12句)寫邊陲戌客與家鄉思婦相互思念的悲哀。

遊萬柳堂記

文言知識1 虛詞(則、之)

答案(1) 可改寫成「的」(結構助詞)(2) 可改寫成「卻」(連詞,表示轉折關係)(3) 可改寫成「就」或「便」(連詞,表示時間先後承接的關係)(4) 可改寫成「的」(結構助詞)

創意

49

語譯(1) 以前的人地位高,並且很富有,就往往建造別墅以享樂,不惜一切代價?盡建築的精巧。(2) 建成後,卻不能長久居住在那裏。(3) 我初次來到京城,喜歡交遊的朋友就全都向我介紹萬柳堂的勝景。(4) 再來時,原來以前凌空架設在水上的橋樑。

2 詞類活用

答案(1) 1 走到盡頭 2 形容詞作動詞 (2) 2 穿上 2 名詞作動詞(3) 1 繼承⋯⋯事業 2 名詞作動詞

語譯(1) 問這洞有多深,即使是那些喜歡遊覽的人也不能走到盡頭,人們稱它為後洞。(2) 在五畝的住宅地上種植桑樹,五十歲的人可以穿上絲織品。(3) 你純正賢明應該繼承家業,卻不能蒙受先人的恩澤。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用豪華的別墅向家鄉裏無知的老百姓炫耀(2分) (2) B(2分)。第一項陳述錯誤,文中提及的「賢公卿」因忙於國家大事,故沒

空建造別館。第二項陳述錯誤,因為建造別館的達官貴人為的是向家鄉裏無知的老百姓炫耀,並非為了後代。

(3) C、D(3分) (4) 位置(1分) (5) 規模/面積(1分) (6) 得命之由來(1分) (7) 曲徑、窪池、山土、蒹葭(2分) (8) 1 仍有亭閣台榭。(2分) 2 以往凌空架設於水上的橋樑,如今傾斜在水中。(2分) 3 園中所種植的柳樹都被砍伐過似的,無一棵能留存。(2分) (9) A(1分) (10) 昔日萬柳堂的美景與現在荒落的情景作對比(3分) (11) 富貴和榮耀的變化(2分) (12) A、D (2分)2 (1) 增加及改善社會福利:例如增加公屋、根據通貨膨脹的情況調整綜援金

額、為低收入家庭的學童提供更全面的教育福利。(2分)

整合

整合

引申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創意

50

(2) 創造就業機會:低收入人士一般學歷不高,政府應創造更多為低學歷人士而設的職位。(2分)

(97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語譯

《遊萬柳堂記》 劉大櫆1 以前的人地位高,並且很富有,就往往建造別墅以享樂,不惜一切代價?盡建築的精巧。別墅建成了,卻不能長久居住在別墅裏,只是偶然去去而已,甚至還有終身都沒有去過的。而能夠久住在裏面的人,卻又缺乏能力建造別墅。那些賢能的達官貴人忙於國家事務,本來就沒有空閑顧及這種事;而淺薄平庸之輩大都想用豪華的別墅向家鄉裏無知的老百姓炫耀,使他們感到震驚。2 康熙年間的宰相臨胊人馮溥,他在朝廷任職時,既沒有甚麼可以指責的,也沒有甚麼可以稱道的。而他在京城的東南面有座別墅。園林的面積方圓三十畝,園中沒有一棵雜樹,隨着地勢的高低所種的全是柳樹,因而題寫園中的堂名為「萬柳之堂」。在矮牆外面,騎馬經過的人可以望見園中的風景。園中曲曲折折的走道通向深處,利用園中低窪的地帶,建成了池塘,又堆積泥土使成假山;池塘旁邊長滿了沒有長穗的蘆葦,雲霞和池水相輝映,顯得十分清幽可愛。3 雍正初年,我初次來到京城,喜歡郊遊的朋友全都向我介紹萬柳堂的勝景。我第一次到

萬柳堂,還多少有些亭閣台榭;再次到那裏,以前凌空架設在水上的橋樑,如今傾斜在水中了。第三次遊覽,就凡是園中所種的柳樹,都像被砍伐過似的,沒有一棵留存。4 人世間富貴榮耀,總是隨着時間有升有降,大概也和這萬柳堂略同。那麼士大夫如果自己能夠從中有所領悟的話,就應該不再去貪慕身外的富貴。那些已經置身在富貴之中的人,現在應當深切憂慮國事還怕來不及,又何必剝削民脂民膏來建造園林呢!

分析《遊萬柳堂記》共分四個部分:1 (第1段)指出從前那些淺薄平庸的官吏大造別館的用心。2 (第2段)以馮公建造萬柳堂為例,描寫萬柳堂昔日的園林景色。3 (第3段)記三次遊萬柳堂之所見。4 (第4段)感慨富貴和榮耀的變化與萬柳堂的變化無異,並勸戒士大夫不要貪戀富貴。

遊黃山日記(後)文言知識1 詞類活用

答案(1) 1 像牆壁一樣直立 2 名詞作狀語(2) 1 小看 2 形容詞作動詞

51

3 輕視 4 形容詞作動詞(3) 1 下雨 2 名詞作動詞

語譯(1) 頂峯上只有一塊數十丈高的石壁像牆壁一樣直立。(2) 我曾聽聞有人小看孔子的見聞,輕視伯夷的義行。(3) 錯過季節不下雨,百姓就要提心吊膽。

2 省略句、倒裝句

答案(1) 1 省略句 2 「垂接」後省略賓語「我/我們」(2) 1 倒裝句 2 賓語前置,「則對面不見」應為「則不見對面」(3) 1 倒裝句 2 狀語後置,「止文殊院」應為「到文殊院止」

語譯(1) 每當遇到手腳沒着落的地方,一定是澄源先爬上去,再伸手接我。(2) 每當一陣濃霧飄來,則看不見對面。(3) 到文殊院休息。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D (1分) (2) A(1分);石峯片片夾起(1分)。B(1分);下瞰峭壑陰森,楓松相間,五色

紛披,燦若圖繡(1分)。 (3) C (1分) (4) A、B(2分) (5) 天都峯(1分) (6) 1 濃霧(1分)(1分)

2 忽起忽止,籠罩着蓮花峯等山峯。(2分)

3 松樹和柏樹(1分)

4 松樹有的彎曲、有的挺立、縱橫交錯;柏樹的樹幹雖然粗大如手臂,卻如苔蘚一樣,平平地貼在岩石上。(2分)

(7) A(0.5分):塞者鑿之,陡者級之,斷者架木通之,懸者植梯接之。(1分) C(0.5分):石塊叢起則歷塊,石崖側削則援崖。(1分) D(0.5分):萬峯無不下伏。(1分) E(0.5分):柏雖大幹如臂。(1分)2 (1) 歧路、分岔的道路(2分)

整合

整合

複述

引申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解釋

52

(2) 合攏、包圍(大地)(2分) (3) 休息、歇息(2分)3 (1) 在社區及學校定期舉辦展覽及講座,增加公眾對香港古迹的認識和關注,

以及增強大眾保護古迹的意識。(2分) (2) 舉辦導賞團,使公眾能親身遊覽古迹;並通過專業導賞員的介紹,讓公眾

對香港的古迹有進一步的認識。(2分) (98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語譯《遊黃山日記(後)》 徐霞客

1 初四日 (從江村)出發走了十五里路,到達湯口。再走五里,到湯寺,在湯池中沐浴。拄着手杖朝硃砂庵登山。走了十里,登上黃泥岡。早前隱藏在雲裏的山峯,漸漸地顯露,也漸漸地落在我手杖的下面。轉進石門,越過天都峯側面往下走,天都、蓮花兩座山峯,都秀麗地伸向半邊天空。山道旁有一條岔路朝東上山,是以往所沒有到過的,於是趕着向前走,順着那條路上山,幾乎到達天都峯的側面。再朝北往上走,在巖石的縫隙中穿行,只見峯巒般的石頭聳立在兩旁,道路在石頭間彎來轉去,堵塞的地方被鑿通,陡峭的地方修建了台階,斷絕的地方架設木橋以通行,高懸的地方放置扶梯相連接。往下看,陡峭的山壑陰森森的,楓樹和松樹夾雜生長,五色繽紛,像圖畫和錦繡一樣燦爛。由此使我想起黃山是我生平見到最奇特的地方,有這樣奇特的地方,以往來時卻沒有探訪,這次遊覽既痛快,又感到慚愧!2 當時腳夫和僕人都因山路的險阻而落在後面,我也就停下來,不再往上走;可是一路上奇異的景色不知不覺吸引我獨自前去。登上峯頂,見一座廟宇如鳥翼張開,這是文殊院,也是我當年想登而沒有登的地方。左面是天都峯,右面是蓮花峯,背靠玉屏峯,兩座山峯秀麗的景色,近得好像可以伸手攬住。環顧四周,險峻的山峯交錯排列,眾多的山壑縱橫交錯,真是黃山風光最好的地方!要不是我再次來到,怎麼能知道黃山是如此奇妙?遇到雲遊和尚澄源,遊玩的興致十分濃厚。時間已過了中午,奴僕剛剛趕到。我站立在文殊院前,指着天都、蓮花兩座山峯點評。庵裏的和尚說:「天都峯雖近卻沒有道路可登,蓮花峯可以攀登卻路途遙遠。只宜在近處眺望天都,明天再登蓮花峯。」我沒有聽他的話,打定主意要登天都峯,帶着澄源和奴僕,仍然從山崖峽道下來。到天都峯旁邊,順着流石如蛇爬行般迂迴繞行而上,抓住野草拉着荊棘,石塊堆起就從中穿越,石崖陡峭就隨石崖攀援而上。每到拉不住的,站不住腳的地方,一定是澄源先爬上去,再垂手接我們。當想起往上攀登已是如此艱難,下山又怎麼辦?最後還是不管它。經過幾次危險,終於抵達天都峯頂,頂峯上只有一塊數十丈高的石壁像牆壁一樣直立,澄源探視它的側面,發現有台階,便扶着我登上去。眺望四周,萬山全俯伏在它的腳下,只有蓮花峯能與它不相上下。這時濃霧忽起忽止,每當一陣霧捲來,就看不見對面。遠眺蓮花諸峯,多在霧中。只有上了天都峯,我在峯前,霧就飄到後面;我在峯右面,霧就出現在左面。山上的松樹有的彎曲、有的挺立,縱橫交錯,柏樹的主幹雖然粗如手臂,卻都平平地如苔蘚般貼在石頭上。山高風大,霧氣來去無定。下望羣峯,有時露出深綠色的山尖,有時湮沒在銀色的霧海之中。再眺望山下,陽光明亮,是另一個境界。天色漸暗,於是把腳伸在前面,手往後撐地,坐着往下滑行;到危險的地方,澄源便肩手並用接住我們。經過險地,下到山坳,暮色已合攏。再從山峽沿棧道而上,到文殊院休息。

創意

53

分析《遊黃山日記(後)》共分三個部分:1 (「初四日」至「焉知其奇若此」)寫從湯寺登山到達天都、蓮花二峯的山腳的經過及所見景色。

2 (「遇遊僧澄源至」至「別一區宇也。」)寫與澄源等人登天都峯所見的景色。3 (「日漸暮」至「上文殊院」)寫與澄源等人從天都峯下山的經過。

西湖七月半文言知識1 虛詞(其)

答案(1) 代替「他們」(代詞)(2) 代替「石磴」(代詞)(3) 可改寫為「大概」、「或許」(副詞)

語譯(1) 他們看月,但人們看不到他們賞月的樣子,他們也不故意擺出賞月的姿態,這種人值得一看。

(2) 斷橋的石台階開始涼了,於是坐在台階上,呼喚客人開懷暢飲。(3) 俗語說:「輔車相依,脣亡齒寒」,這或許是說虞國和虢國的關係。

2 詞類活用

答案(1) 1 催促 2 形容詞作動詞(2) 1 坐 2 名詞作動詞(3) 1 才俊、俊傑 2 形容詞作名詞

語譯(1) 一上船,就催促船家急忙駛往斷橋,趕着參加盛大的集會。(2) 斷橋的石台階開始涼了,於是坐在台階上,呼喚客人開懷暢飲。(3) 亭台城池處在夷夏的交界,賓客和主人都是東南地區的俊傑。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D (1分) (2) 1 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1分) 2 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1分)

整合

複述

54

3 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1分) 4 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1分)  (3) 美女和大家閏秀(2分) 

(4) 名妓和閑遊的僧人(2分)   (5) 游手好閑的無賴之徒(2分)   (6) 批評杭州人遊西湖不會賞景,只圖熱鬧(4分) (7) 排比(1分)   (8) 明喻(1分)   (9) 「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1分) (10) A、C(2分) (11) 擬人(1分) (12) 秀麗的山色,以及湖水的明淨(3分) (13) A (2分)2 因為在香港,傳統節日大都與各商業活動掛勾,例如:中秋節時,各商店爭相售賣各款月餅、各式燈籠等。這現象漸漸使年青一代將傳統節日物質化,而忽略其文化意義。(4分)(75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語譯《西湖七月半》 張岱

1 中元節的西湖,一點看頭也沒有,只可以看中元節時遊西湖的人。看中元節時遊西湖的人,可以分成五類觀察。一種是坐在有層樓的遊船上的人。遊船上簫鼓等樂器伴奏着,他們戴着高高的帽子,設盛大的筵席。現場燈火通明,優伶載歌載舞,喧鬧的聲音和炫目的光彩混雜。他們名義上是賞月,實際上是眼中沒有月亮,這種人值得一看。一種是坐在有層樓的遊船上,有名的美女和大家閨秀。她們帶着俊美的男童,遊船中歡笑聲夾雜着叫喊聲,有的人環坐在露台上,左顧右盼,身在月下,實際上不看月亮,這種人值得一看。一種是在遊船上唱歌的名妓和閑遊僧人。他們悠閑地斟酒低聲吟唱,以管弦樂器輕輕奏出樂曲,樂器和歌聲互相襯托。他們也在月下,也看月亮,但他們是希望讓別人來看他們賞月的優雅姿態,這種人值得一看。一種人是不坐船不乘車,不穿長衫不戴包頭巾,酒醉飯飽,三五成羣,擠入人羣之中,在昭慶寺、斷橋等地,大叫吵鬧,假裝喝醉酒,唱不成曲調的俗曲。這種人也看月亮,也看賞月的人,也看那些名為賞月卻不看月亮的人,可是實際上甚麼也沒有看,這種人值得一看。一種是好友佳人,對着月亮坐在一起。小船輕輕地搖晃,潔淨的小桌子上爐火溫暖,茶水很快就煮好了,盛着茶水的白瓷杯子輕輕地被遞送到每個人的手中。他們或者藏身在樹下,或者去裏湖逃避喧囂,他們看月但人們看不到他們賞月的樣子,他們也不故意擺出一副賞月的姿態,這種人值得一看。2 杭州人遊西湖,早出晚歸,躲避月亮像躲避仇人一樣。這一晚圖個賞月的名聲,成羣結隊爭着出門,怕把守城門的士兵不放他們出城,因而賞賜士兵很多酒錢,轎夫舉着火把,排着隊在岸上等待。一上船,就催促船家急忙駛往斷橋,趕着去參加盛大的集會。所以在二更以前,

整合

整合

整合

引申

整合

整合

複述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評價

55

人聲和樂器聲,如水沸,如震天撼地,如夢中驚叫,如說夢話含混不清,如聾子啞巴。大船、小船一齊靠在岸邊,只見竹竿碰着竹竿,船隻接着船隻,摩肩接踵,面對着面罷了。片刻之間興致已盡,官府設的筵席散了,差役吆喝着開道離去,轎夫呼叫船上人,擔心城門關閉,燈籠火把像排列在天空的星星,各自簇擁着離去。岸上的人也爭先恐後地趕往城門,人羣愈來愈稀少,不一會兒便全部散去。3 這時我們才把船停靠在岸邊,斷橋的石台階開始涼了,於是就坐在台階上,呼喚客人開懷暢飲。這時月亮如新磨的明鏡,羣山重新梳妝,西湖又洗了一次臉。以往淺酙低唱的人出來了,藏身在樹下的人也露面了,我們過去跟他們打招呼,拉他們一起坐。風雅的朋友來了,享有盛名的佳麗到了,把酒杯和筷子安放好,樂器和歌聲響起來。月色蒼涼,東方快要破曉,客人才散去。我們讓船隨湖水漂盪,在十里荷花之中熟睡,香氣襲人,進入寧靜的夢鄉,多麼舒適、寫意!

分析《西湖七月半》共分三個部分:1 (第1段)寫遊西湖的五類人。2 (第2段)描述二更以前,這五類人混雜在一起的熱鬧景象,並強調其聚散匆匆,毫無所得,只是圖熱鬧。

3 (第3段)寫出自己與同行知己──真正懂得賞月的人的賞月情況。

1 (1) 1 A、B、D(1.5分)。作者藉記敍三次遊萬柳堂的情況,描述看到的景象,譴責士大夫剝削老百姓而建豪華別墅的行為,並勸誡士大夫不要貪戀榮華富貴。(2.5分)

2 A、B、C(1.5分)。作者記敍與澄源登蓮花、天都二峯的經過,並描述沿途所見的景色,表達對黃山奇景的讚歎。(2.5分)

3 A、B、C(1.5分)。作者描述中元節當天各類人遊西湖的情況,當中描寫了西湖的夜景,並暗示自己和友人才是真正的賞月者,抒發了憤世疾俗的思想感情。(2.5分)

(2) 兩文都提及很富有的官吏。(1分) (3) 1 《遊萬柳堂記》:譴責他們不理國事,只圖享樂,並吸取民脂民膏建造豪

華園林,卻任其荒廢。(1.5分) 2 《西湖七月半》:批評他們遊西湖只是湊熱鬧,不是真正賞景。(1.5分)2 (1) 《關山月》中,作者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等為素材描寫廣闊的邊塞

景色。如刪去「月」,內容變得單調,較難營造出遼闊淒冷的氣氛。(2分) (2) 《西湖七月半》主要描述各類人賞月的情況,「月」是文中不可缺少的素材。

如刪去「月」,內容便無法表達。(2分)

整合

整合

整合

評價

56

第六章

誡兄子嚴敦書文言知識判斷句、省略句

答案1 (1) 省略句 (2) 「譏議」後省略賓語「人家/時政」2 (1) 判斷句 (2) 用了「⋯⋯也」3 (1) 省略句 (2) 「以」後省略了賓語「之(它/木材)

語譯1 馬援的姪子馬嚴、馬敦都喜歡譏評、非議人家/時政。2 喜歡議論人家的長短,胡亂批評國家的政策法令,這是我所最厭惡的。3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綫,使它彎曲用來做車輪,它的曲度合乎圓規。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A(2分) (2) 喜歡議論人家的長短,胡亂批評國家的政策法令(3分) (3) 「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1分) (4) C(2分) (5) D(1分) (6) A、B、D(3分)2 (1) 批評、褒貶;動詞(3分) (2) 十分痛恨;動詞(3分) (3) 擔心;動詞(3分)3 我認為作者不是自相矛盾。(1分)因為在文中,作者對二人均表達敬重之意,沒有評論其行為。(1分)他勸姪兒效法龍伯高,不要效法杜季良,只是恐怕姪兒未能成功效法杜季良,而適得其反。(2分)至於文末記剛到任的州郡官員都痛恨杜季良一事,作者只想表達對杜季良關心之情。(1分)(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4 (1) 立法監管:立法監管互聯網上的言論,使人對於誹謗的言論有所警惕,不會惡意發言。(2分)

(2) 教育:運用不同的方式,例如製作電視或電台節目、舉辦講座、出版小冊子等,教育巿民在運用互聯網時應有的行為操守。(2分)

(95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整合

整合

複述

整合

整合

整合

解釋

評價

創意

57

語譯《誡兄子嚴敦書》 馬援

1 馬援的姪子馬嚴和馬敦都喜歡評譏、非議人家,又喜愛結交輕薄的俠客。馬援當時在

交阯,寫信去告誡他們,信中說:2 「我希望你們聽到別人的過失時,要像聽到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口卻不可以說出來。喜歡議論別人的好壞,胡亂批評國家的政策法令,這是我最厭惡的,我寧願死去,也不希望我的子孫有這類行徑。你們知道我是多麼厭惡這類行為的。我之所以在這裏再一次談起,就如女兒出嫁時,父母親自給她結上衣帶,繫上佩巾,陳述訓誡一樣,是為了使你們不要忘記。3 「龍伯高為人厚道,處事周密謹慎,從他口中說出的話沒有一句可挑剔,謙遜而儉樸,廉明公正而有威信。我敬愛他,尊重他,希望你們效法他。杜季良豪爽任俠,?重義氣,憂慮人家所憂慮的,喜歡人家所喜歡的,好人壞人他都能結交;他替父親辦喪事,招待客人,幾個郡的人全都到來。我也敬愛他,尊重他,但不希望你們效法他。學習龍伯高不成功,還可以做一個緊慎嚴格的人,就是所謂『雕刻天鵝不成還能像鴨子』;學習杜季良不成功,淪落為世上輕佻浮淺的人,就是所謂『畫老虎不成功反而像狗』了。到現在杜季良的前途還不知道會怎樣;郡守剛到任,總是十分痛恨他,州郡把這情況告訴我,我常常為他擔心,所以不希望子孫效法他。」

分析《誡兄子嚴敦書》共分三個部分:1 (第1段)指出兩位姪兒的缺點,並說明寫信的目的。2 (第2段)說出自己最討厭的行為,並囑咐姪兒不要忘記。3 (第3段)介紹他所敬重的兩個人物──龍伯高和杜季良,並勸姪兒向龍伯高

學習。

詠荊軻

文言知識

通假字

答案1 (1) 廷 (2) 朝廷2 (1) 崛 (2) 突起3 (1) 俸 (2) 俸祿

語譯1 登車出發不再回望,車如飛般直奔秦國的朝廷。2 他出身於軍隊,在田野間崛起。3 地位顯貴而沒有功勛,俸祿優厚而沒有功勞。

58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提劍出燕京」 (1分) (2) A (1分) (3)「素驥鳴廣陌」(1分) (4) 送別荊軻的情景(2分) (5) B (1分) (6) A、C、D(3分) (7) 對荊軻的崇敬和懷念。(3分)2 B (2分)3 (1) 1 《詠荊軻》較詳盡。例如在交代荊軻刺秦王的背景時,《詠荊軻》除了敍

述太子丹善待門客外,也記述太子丹招募勇士向秦國報復,以及荊軻為了報答太子丹而肩負行刺任務。(4分)

2 《詠荊軻》運用的想像力較豐富。例如描述眾人送別荊軻時,作者想像荊軻的一腔熱血使頭髮竪起,把冠纓都衝激起來。(4分)

(2) 1 歎息之情(2分) 2 對荊軻的崇敬和懷念之情(2分)4 我贊同。我認為君子應該是明辨是非,恩怨分明的。(2分)受到別人的傷害或冒犯,君子應要等待時機,向仇人報復,讓仇人知道所犯的過錯所帶來的後果。(2分)(70字)或;

我不贊同。如我們常常想着別人對自己的傷害或冒犯,而不斷部署報仇的時機和方法,我們的心情也會受到影響,使自己再次受到傷害。(2分)我相信隨着時間的過去,仇怨會漸漸被淡忘的。(2分)(81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語譯     《詠荊軻》 陶潛燕太子丹厚待門客,志在報復強大的秦國。他招募超羣拔類的勇士,年終時找到荊軻。荊軻願為知己而死,手提寶劍離開燕京。白色駿馬在寬闊的道路嘶鳴,悲壯慷慨地為我送行。頭髮竪起,直指高高的帽子,英雄豪氣把冠纓都衝激起來。在易水之上飲酒餞別,四座之內坐滿羣英。高漸離擊筑發出悲音,宋意唱出激昂的歌聲。蕭蕭的哀風吹過,寒冷的易水上緩緩地起了波紋。歌唱的聲音使人流淚,奏出的音調讓壯士心驚。他知道這一去就不再歸來,將為後世留下英名。

複述

整合

複述

整合

整合

整合

引申

整合

整合

引申

評價

59

登車出發不再回望,車如飛般直奔秦國的朝廷。奮勇直前越過萬里山河,曲折地前行經過了千座高城。地圖展開到盡處現出匕首,行刺之事跟着發生,秦王惶恐驚慌。可惜啊!荊軻的劍術尚欠精湛,刺殺之事未能成功。此人雖然已經逝世,但千年後人們對他還有餘情。

     《詠史詩二首之二》 阮瑀燕太子丹厚待勇士,荊軻被奉為上賓。在打開地圖的盡處現出匕首,馬車直驅至西邊的秦國。以白馬拉着白色的車,眾人在易水的渡口送別荊軻。高漸離擊筑、高歌,悲痛之聲把過路的人感動了。所有人都同為荊軻此行歎息,歎息之氣直達青天。

養晦堂記文言知識1 詞類活用

答案(1) 1 疏遠 2 名詞作動詞(2) 1 命名 2 名詞作動詞

語譯(1) 則已經恬淡無欲而疏遠富貴。(2) 於是給他的居所命名為「養晦堂」。

2 古今詞義

答案(1) 1 超過 2 增加(2) 1 顯貴的人 2 (見解、技能)高超

語譯(1) 自以為才智超過人萬倍。(2) 鬼神會窺視顯貴的人的家。

3 通假字

答案(1) 1 才 2 才智(2) 1 沉 2 沉默(3) 1 憫 2 憐憫

60

語譯(1) 自以為才智超過人萬倍。(2) 我的朋友劉孟蓉,為人沉默寡言,態度嚴肅恭敬。(3) 莊生憐憫天下之士,沉迷於勢利,沉淪於詆毁和讚譽。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1 追求名利權勢(3分) 2 淡泊名利,隱藏行迹(3分) (2)《論語》對齊景公和伯夷、叔齊的評論(2分) (3) C(2分) (4) C(2分) (5) B (1分) (6) 有權勢和財富的人,很容易招致滅亡,世人宜淡泊名利。(3分) (7) B、D(2分) (8) 1 確實(2分) 2 沒特別意思(2分) 3 因為(2分); 呢(2分)2 我不認同。如果一個人有能力,就應該貢獻社會,不應該隱藏才能,否則會浪費父母和社會的栽培,使社會失去人才,削弱社會的競爭力。(4分)(61字)或;

我認同。因為社會愈繁榮進步,人就愈沉迷於物質享受,追名逐利。「韜光養晦」的處世態度,正好保持人的真我個性,使人不會迷失於物質世界中。(4分) (65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語譯《養晦堂記》 曾國藩

1 凡是精力旺盛的人,就常常志氣高昂而希望在他人之上。厭惡卑下而追求高位,厭惡貧窮而希求富有,厭惡寂寂無名而想聲名顯赫,這是世人的常情。然而凡是民眾之中,有才德的人,大都常常終其一生沉默無聲,隱晦深遠,隱藏行迹,不讓人所見,難道他們生來就有不同的本性?這確實表現出他們寬宏的胸襟,知道沒有必要去計較眾人所爭取的。2 《論語》記載:齊景公有無數車馬,竟然不能與恥食周粟,終於餓死在首陽山的伯夷和

叔齊相比。我曾就這個道理來推論,自從秦 漢以來,一直到今天,數得清有多少達官貴人嗎?當他們位居要職,有權有勢,進退舉止,溫和莊重,從容不迫,自以為才智超過人萬倍,等到他身死之後再來察看,他們和當時的低賤奴僕、行為卑污的商人,為生活而追求奔逐、匆促而死去的人,沒有不同。其中又有以功業和文學來獲取虛名,自以為才智超過人萬倍,等到他身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解釋

評價

61

死之後再來察看,他們和當時的低賤奴僕、行為卑污的商人,為生活而追求奔逐、匆促而死去的人,也沒有很大的不同。然而當今那些居高位而獲得虛名的人,自己說不願意隱姓埋名而要居顯要地位,閑適自若地居於顯赫的地位,竟然不知道他們與眼前的低賤奴僕、行為卑污的商人、為生活而追求奔逐的人,將會同歸於消滅淨盡,而沒有絲毫的差異。這難道不令人悲哀嗎?3 我的朋友劉君孟容,為人沉默寡言,態度嚴肅恭敬,喜好孔 孟之道而對物質要求不高,自從他壯年,就已經恬淡無欲而疏遠富貴。隨後觀察事物的變化,通達世事,又能與聲譽疏遠。於是把他的居所命名為「養晦堂」,而寫信給我為它作記。4 昔日周朝末年,莊生憐憫天下之士,沉迷於勢利,沉淪於詆毁和讚譽,所以著《莊子》一書,告誡世人要沉默,隱藏自己,並以書中所說的董梧、宜僚、壺子這些人,再三表達自己的用意。而揚雄也認為「權勢盛大,身份顯赫的人容易招致滅亡。鬼神會窺視顯貴的人的家」。凡有才德的人所遵循的道理,就是內心自得而不求於外界;挨餓受凍,不能侍奉父母、養育妻兒而能不懷怨恨,不被世人所知而沒有不暢快。自以為藏身不露,這是天下最榮耀的事了。如果拚命奔馳於顯赫的道路,一旦權勢盡去,意志已盡,希望像窮困和貧賤的普通人而不可得,哪裏還看得出所謂浩大的聲威呢?我所以詳細訴說,是為了鼓勵劉蓉堅持志向,以及往後有才德的人,也用以鑒戒自省。

分析《養晦堂記》共分四個部分:1 (第1段)分論「世人」和「君子人」不同的人生態度,表達對「君子人」的欣賞。2 (第2段)通過《論語》對齊景公和伯夷、叔齊的不同評價,貶「顯」褒「晦」。3 (第3段)敍述劉蓉及他請作者為「養晦堂」寫記的事,並讚揚劉蓉的為人。4 (第4段)敍述寫作本文的目的,並對「養晦」的人表示欣賞。

問說文言知識詞類活用

答案1 (1) 暴露、揭破 (2) 形容詞作動詞 2 (1) 以⋯⋯為師 (2) 名詞作動詞3 (1) 賞識 (2) 形容詞作動詞

語譯1 事理本來就特別難以解釋的,拿來問人使人家的短處暴露出來。2 獨以自己的心為師,自以為是。3 孔文子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孔子賞識他。

62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求學應當勤問 (3分) (2) C、D(2分) (3) 學而不問(2分) (4) 問非所學(2分) (5) 對比(2分) (6) D(2分) (7) 1 「以問為恥」(2.5分) 2 「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於身而已。」(2.5分) (8) C(2分)2 (1) 他(不如己者)(2分) (2) 語氣詞,無義(2分) (3) 地(2分)3 (1) 我同意。因為政府很多政策,例如:教育政策、社會福利政策,甚至是醫

療政策,對兒童都有明顯而直接的影響。兒童是這些政策的「用家」,他們的意見是最值得參考的。(4分)(76字)或;

(2) 我不同意。因為兒童心智不成熟,考慮不周詳,他們就與兒童有關的政策發表的意見效用不大。設立兒童權利委員會根本不能發揮實際作用。(4分)(62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語譯《問說》 劉開

1 有才德的人學習一定愛問。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習就不會產生疑問,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好學習而不能勤問,就不算真的能夠好學。道理雖然明白了,可能不能用於實際;大的方面認識了,或者一些細小的地方還不明白,捨棄問,又怎樣判斷呢?2 比自己高明的人,向他請教以解除疑惑,這就是所說的向有道德和學識的人請教以正是非。不如自己的人,向他請教可以得到一些知識,這就是所說的有才能的人向才能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知識豐富的人卻向知識貧乏的請教。與自己能力相當的人,向他請教以供互相切磋,這就是所說的彼此互相詰問,詳細查問以清楚地分辨道理。《尚書》不是說:「好請教別人,知識就會豐富。」孟子說收回放縱的心,而同時表示學習之後緊跟着問就是「學問之道」。子思說要崇尚道德,必須通過好問勤學的途徑,問要先於學。3 古人虛心而樂於學習他人的長處。任何不明白的事都問,可向任何人求教,只要對自己有幫助就行了。因此狂夫的話,聖人覺得有可取的地方;砍柴割草的人,古代聖人向他們請教。舜作為天子而向平民百姓請問,以自己的才智而考察淺近的話語,並不是隨便地故作謙虛,而是真誠地吸取別人的長處。夏、商、周以後,只有學而無問。朋友的交往,能夠做到勉勵行

引申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引申

解釋

評價

63

善、規勸改過就足夠了;至於能在大是大非上互相請教,勤勉不懈地獨以進德修業為急務,這樣的情況很少見到,何況是世俗的人呢?4 認為自己對而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問未曾通達,勉強以為理解了,所持的道理並不穩妥,胡亂地憑主觀猜測,這樣,就幾乎終生沒有甚麼可向人請教的了。比自己高明的人,忌妒他而不願向他請教;不如自己的人,輕視他而不屑向他請教;與自己能力相當的人,親近、輕視他而不甘心向他請教。這樣,天下幾乎沒有甚麼可以請教的人了。沒有值得佩服的人,沒有可疑的事理,只有以己心為師,自以為是了。自以為是,害處還算小;自知淺薄而小心地掩飾自己的過失,寧願使自己學問終生不長進,也不願虛心下問於人,這對於人的心術危害?大,而這麼做的人常常佔多數。5 (如果)不是這樣,他所問的也不是所學的東西。詢問天下的奇聞軼事和無聊的事情,以使得說話痛快;甚至自己已明白的東西,拿來問人以試探別人的能力;或是事理本來就特別難以解釋的,拿來問人使人家的短處暴露出來。若不是問這些,即使是與品德修養有密切關係的事,可以獲得教益,尋求一個可以屈身下問的人是不可能的。唉!學識修養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的成就,不是由於這個原因嗎?6 再說不喜歡向他人請教的人,是由於不能虛心;不能虛心,是由於不誠心做學問。也不是由於不專注的緣故,因為他的學問不同於古人的學問,他所喜好的也不同於古人喜好的,不能虛心向別人請教也就很自然了。7 聰明人雖然深思熟慮,但難免會出錯。聖人不知道的東西,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愚笨的人能做的事,未必不是聖人不能做的。真理不為一人所有,而學習是沒有終點的。那麼,向人請教可以缺少嗎?《周禮》說:「在朝廷以外徵求老百姓的意見。」國家政事,尚且詢問老百姓。因此身份地位崇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賤的人請教,賢者可以求教於沒有才能的人,而年老的可以向年幼的請教,只要對道德學問有幫助便成。孔文子不恥下問,孔子賞識他。古人認為好問是一種美德,並不覺得有甚麼可恥,後代有才德的人反而爭着把向人請教當作恥辱。然而古人覺得最恥辱的行為,後代的人卻做了而不認為是恥辱的太多了。實在可悲啊!

分析《問說》共分四個部分:1 (第1–2段)以「問」與「學」的關係展開論述,突出「問」的重要。2 (第3段)列舉古代聖賢好問的事迹。3 (第4–6段)指出夏、商、周以後有學而無問的情況,以及所導致的嚴重後果。4 (第7段)勸勉今人學習古人「不恥下問」的精神。

1 (1) 1 隱藏才能,不使外露(2分) 2 謙虛厚道,謹慎說話(2分) 3 做人應當勤問(2分) 4 重情義,能為知己而死(2分)

整合

64

(2) 荊軻不是《養晦堂記》提及的「君子人」。「君子人」有才德但淡泊名利,終身隱藏行迹。荊軻雖然是有才德的人,但他挺身為太子丹刺殺秦王,可見他不是韜光養晦的君子人。(3分)

2 《養晦堂記》運用的是明引的手法,直接引述《論語》的評論。而《問說》則運用了明引和暗引的手法,除直接引述《尚書》、《孟子》、《中庸》等話語外,又把《論語》和《詩經》等內容融入自己的文句中。(4分)

3 (1) B(1分) (2) 龍伯高和杜季良的行為作對比(2分) (3) 古之人和今人對「問」的態度作對比(2分)

第七章

山巿文言知識古今詞義

答案1 (1) 高樓 (2) 危險的樓房2 (1) 屈指計數 (2) 數學中的專有名詞/表示經濟現象變化的數字3 (1) 多多勸告 (2) 感謝

語譯1 只有一座高樓,直接高空。2 一層一層的往上數,樓層愈高,明亮的地方愈少。3 多多勸告後世人,不要讓這種事再發生,千萬不要忘記。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時間(2分) (2) 無何(0.5分) (3) 未幾(0.5分) (4) 忽(0.5分) (5) 既而(0.5分) (6) 逾時(0.5分) (7) 倏忽(0.5分) (8) 遂(0.5分)

評價

整合

整合

整合

複述

複述

複述

複述

複述

複述

複述

65

(9) 間接描寫(2分) (10) 描述孫禹年和朋友看見山巿奇景的反應,刻畫奇景的變幻莫測(3.5分) (11) A、B、D (3分)2 (1) 出現(2分) (2) 僅僅(通「才」)(2分)3 (1) 1 A(1分) 2 記述了歐陽修和高塘縣父老看見海巿蜃樓的情況(2分) 3 描寫(1分) 4 描寫在奐山出現的海巿蜃樓景象(2分) (2) B(2分)4 我認為這節目浪費電力。為了配合這節目,每晚維多利亞港兩岸有約四十多幢建築物要開啟射燈和播放音樂,耗電量極大。(2分)而且,這節目強化了燈光等於繁榮進步的信息,使各大商戶動輒安裝大量射燈,浪費更多電力外,也構成光污染。(2分)(100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語譯《山巿》 蒲松齡

  奐山的山市,是當地的八景之一。可惜常常很多年不出現一次。(一天)孫禹年公子和友人在樓上喝酒,忽然看見山頭上一座寶塔高起,直插青天。他們互相對視,既驚恐又疑惑,想到附近沒有這樣的寺院。沒過多久,看見數十座宮殿,碧瓦飛簷,才醒悟原來是山市。一會兒,又見高高低低的城牆,連綿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市。城中有像樓一樣的,像廳房一樣的,像街巿里巷的建築物,清清楚楚地呈現在眼前,以萬萬計。忽然颳起一陣大風,塵土無邊無際,城巿變得模模糊糊了。不久,風定天晴,一切都不存在了,只有一座高樓,直接高空。高樓的五扇門窗全都敞開,一排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這是樓外的天空。一層一層地往上數,樓層愈高,明亮的地方愈小。數到第八層,僅僅像天上的點點星光。再往上看,黑暗模糊,隱隱若若,算不出還有多少層。樓上的人來來往往,忙忙碌碌,或靠或站立,狀貌各不相同。過了一段時間,高樓逐漸降低,可以看見樓頂了。又慢慢地變成像常見的樓房,又逐漸變得像一座大房子,忽然變得像拳頭,像豆粒,接着就看不見了。又聽見早起趕路的人說,他們看見山上人家的巿集,與人間的沒有差別,所以又叫「鬼市」。

《海巿》 沈括  登州海面上時常會出現雲氣,雲氣像宮殿、樓台、城牆、人物、車馬、冠冕、車蓋,每一種景物都清晰可見,這稱之為「海市」。有人說:「這是蛟龍、蛤蜊吐出的氣形成的。」我懷疑不是這樣。歐陽修曾經出使到黃河以北地區,途經高唐縣,夜裏他在驛舍中看見有鬼神在天空中經過,車馬人畜的聲音可以一一分辨清楚。他敍述得非常詳細,這裏不再詳細記錄。我詢問

高唐縣父老,父老說:「二十年前的白天,那些人曾在本縣出現過,也都清清楚楚地看到的。」當地人也叫這種景象為海市,與登州所見到的景象大致相同。

整合

整合

整合

解釋

整合

整合

評價

66

分析《山巿》分三個部分:1 (由「奐山山巿」至「數年恒不一見」)指出山市是當地勝景,可惜已很多年未曾出現。

2 (由「孫公子禹年」至「遂不可見」)記述孫公子及友人偶然欣賞到山市的奇景,並描寫奇景的變幻莫測。

3 (由「又聞有早行者」至「故又名『鬼巿』云」)補充說明「山市」又名「鬼市」的原因。

問日月文言知識虛詞(則、之)

答案1 可改寫作「就」或「便」(連詞,表示時間先後承接的關係)2 代替「日月之形如丸」(代詞)3 可改寫作「就是」(連詞,表示選擇關係)

語譯1 當太陽漸漸遠去,陽光就斜着照過來,月亮便漸漸圓滿起來。2 日月的形狀像圓球。這是怎樣知道的呢?從月圓月缺的現象中可以驗證。3 天下的言論不是歸附楊朱的學派,就是歸附墨翟的學派。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設問(2分) (2) 日月的形狀(1分) (3) 日月相遇時會否互相阻礙(1分) (4) 月本身不發光,是太陽照着它才有光(2分) (5) B(1分) (6) 1 太陽在月亮的旁邊(1分) 2 太陽漸漸遠離月亮(1分) 3 陽光照着月亮一側(1分) 4 陽光斜照着月亮(1分) 5 如彎鈎(1分) 6 月圓(1分)

整合

67

(7) 比喻說明(2分) (8) 塗滿粉末的彈丸,比喻為月亮(2分)2 (1) 發光;動詞(3分) (2) 塗粉的;形容詞(3分) (3) 碰到/逢;動詞(3分)3 我會以「甚麼是時間?」為主題,從不同角度介紹時間的概念、時間和空間的關係,並透過展示不同的互動展品,讓參觀者認識與時間有密切關係的相對論和不同生物的生命週期。(4分)(79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語譯《問日月》 沈括

  又問我:「日月的形狀像圓球呢?還是像扇形呢?如果是像圓球,那麼它們相遇時難道不相互阻擋嗎?」我回答道:「日月的形狀像圓球。怎麼知道是這樣呢?從月亮圓缺的現象可以驗證。月亮本身不發光,好像一個銀球,太陽照耀着它才發光。每當月初剛見月亮時,太陽在它的旁邊,所以陽光只能照在側面,看見的月亮才會像個彎鈎。太陽漸漸遠去,陽光就斜着照過來,月亮就逐漸圓滿起來。譬如一個圓球,用白粉把它的一半塗上,從側面看它,塗粉的地方好像彎鈎;從正面看,就是一個正圓了。由此可見,日月的形狀像圓球。日月是由氣體構成,有形狀而沒有實體,所以相遇時也不會相互阻礙。」

巧合龍門文言知識一詞多義

答案1 (1) 水沖破堤岸 (2) 分辨、確定2 (1) 堵塞 (2) 充實、充滿3 (1) 斷 (2) 橫渡、越過

語譯1 (1) 黃河在北都商胡埽決堤。 (2) 眼睛不能分辨黑白的顏色,就稱為失明。2 (1) 當時多次堵塞都沒有成功。 (2) 如果用正當的方法培養,不妄加殘害,就能充滿於天地間。3 (1) 因此無法截斷河流,反而拉斷了大部分繩纜。 (2) 坐船的人,並不會游泳,卻能橫渡江河。

解釋

創意

68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1 在河堤決口快將合攏的地方,中間壓下一節長六十步的埽。 (2分) 2 把埽分為三節,每節有二十步長,並用繩索把三節連起來。壓下第一

節到河底後,再壓下第二及第三節。(4分) (2) C(2分) (3) 1 把水勢減弱一半。(2分) 2 把水流變成小漏洞。(2分) 3 使前兩節埽被泥砂淤積,堵塞河決。(2分)2 B(2分)。第一項陳述錯誤,文中並沒有談及「資金」,只是說有人認為二十步埽不能斷漏,白白用三節埽,所花的錢會更多。第二項陳述錯誤,文中記述當第三節埽安放好後,就「不煩人功」。

3 D(2分)4 (1) 將近(2分) (2) 確實(2分) (3) 暗中(2分) (4) 終於(2分)5 我認為「以不變應萬變」的處世態度並不適用於現代社會。現代社會瞬息萬變,當別人在努力適應社會的轉變時,我們要是「不變」的話,很快就會被淘汰了。因此,我覺得面對社會的各項轉變,我們應該擇善而變。(4分)(95字)(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語譯《巧合龍門》 沈括

慶曆年間,黃河在北都商胡決堤,遲遲未能堵塞。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錫親自前往監督工程。凡是堵塞河堤決口,在快將合攏的地方,中間壓一節埽,稱為「合龍門」,成效全在此。當時,河工多次堵塞決口都不能使其合攏。那時候合龍門的埽有六十步長,有一個名叫高超的水工建議,說:「埽身太長,人力壓不下去,埽不能下沉到水底,因此無法截斷河流,反而拉斷了大部分繩纜。現在應當把六十步的埽分為三節,每節埽二十步長,中間用繩索連接起來。先壓下第一節,等它沉到水底,再壓第二、第三節。」老河工竭力爭辯,認為不可行,說:「二十步長的埽不能堵塞水的滲漏,白白損失三節埽,所需的費用比原來增加一倍,而決口還是堵塞不住。」高超對他們說:「壓第一節埽確實未能阻斷流水,但水勢必然減弱一半。壓第二節埽,就只需用一半的力氣,即使水流還未被截斷,也不過是小的滲漏而已。壓第三節埽是平地施工,可以充分發揮人的力量。安放好第三節埽,這時前兩節自然會被泥沙淤積,不用再花費人的功夫了。」郭申錫主張原本的方案,不採納高超的建議。當時,賈魏公為北門的領導,只有他認為高超的說法是正確的,暗中派遣數千人到下游用網撈取沖下來的埽。按照原本的方法施工,埽

整合

整合

整合

解釋

評價

69

果然被水沖走,河堤決口更加大,郭申錫因此獲罪被貶。最終還是採用了高超的方法,才堵住了商胡的決口。

黃金文言知識古今詞義

答案1 (1) 挖鑿 (2) 動物的窩、巖洞、墓穴2 (1) 典當、典押 (2) 靠近、粘附3 (1) 陽光、日光 (2) 風景、景致

語譯1 採金的人在山上挖至十餘丈深,見到伴金石時,便可見金。2 加上官貪心,吏暴虐,使百姓常常典當妻子,賣孩兒,更沒有休止。3 陽光暗淡,太陽快要下山,我撫摸着孤松在那裏徘徊。

閱讀理解問題

答案1 (1) 黃金(1分) (2) 銀(1分) (3) 黃金的名稱(2分) (4) 黃金的開採和冶煉(3分) (5) 黃金的重量和成色(3分)2 (1) D(1分) (2) 黃金的地位比喻為《周禮》中泉府這官職,地位舉足輕重(3分)3 (1) C(2分)。第一項陳述正確。第二項陳述錯誤,文中第 1段記述如沒有鐵

製的東西,即使有黃金,也不會對人民有益,可見作者不是反對煉鐵。 (2) A(2分) (3) C(2分)。第一項陳述正確。第二項陳述錯誤,文中只提及「所獲亦無幾

耳」,指淘得的金不多,並不是沒有。4 (1) 柔軟(1分) (2) 永遠不會變化(1分) (3) 比銀和銅重(2分)5 D(2分)6 我同意。現今香港人只懂盲目跟風,別人做甚麼,香港人便跟着做甚麼, 完全

整合

整合

整合

整合

引申

評價

70

缺乏一種自我判斷的能力。例如早前香港人一窩蜂買樓、投資股票等便是最佳的證明。(4分)(72字)。或;

我不同意。我認為香港人是經過思考和判斷才會追隨某潮流或風氣的。例如香港人認為買樓或投資股票有利可圖,才會作出行動。因此,我覺得香港人絕不是盲目跟風。(4分)(74字)。

語譯《黃金》 宋應星

1 宋子說,人有十個等級,從王、公,到輿、台,缺少其中一個等級,則人的綱紀就無法建立。大地產生出的五金,供百姓及其後代使用,這道理和人分成十個等級是一樣的。貴重的金屬要千里才有一處產地,近的也要隔五、六百里才有一處產地。價值低的金屬,就算是在交通稍為不便的地方,也必廣泛出產。最好的黃金,價值比黑鐵高一萬六千倍,然而,如果沒有鐵製的鍋、斧等用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即使有了黃金,價值很高,但是對人民也沒有甚麼益處。在貿易往來中,金屬貨幣的地位居於《周禮》中所記載的泉府這官職的地位,掌握一切貨物的命脈。至於分別金屬的優劣,判斷其價值的輕重,是誰開的頭,而使金屬永遠是必需之物?2 黃金是五金之首,熔化成型之後,就永遠不會變化。白銀放進熔爐熔化雖然不會有損耗,但當火力足夠時,鼓動風箱就會閃爍出金屬的火花,一出現便消失;再次鼓動風箱,火花則不再出現。只有黃金,當竭力鼓動風箱時,鼓一次則金屬火花就閃現一次,火愈猛烈,金屬火花就出現得愈多,這是黃金之所以珍貴的原因。中國產金的地區約有一百多處,難以一一列舉。由山石中所出產的,大的叫馬蹄金,中等的叫橄欖金或帶胯金,小的叫瓜子金。在水沙中所出產的,大的叫狗頭金,小的叫麩麥金、糠金。在平地挖井得到的叫面沙金,大的叫豆粒金。這些金都要先經淘洗後,再冶煉而成為顆狀或塊狀的金。3 黃金多數出產於中國西南部,採金人在山上挖至十餘丈深,見到伴金石時,便可見金。伴金石呈褐色,一頭好像被火燒黑了似的。蘊藏在河裏的金,大多出產於雲南的金沙江(古代名麗水),此水發源於吐蕃,繞過麗江府,流到北勝州,迴環轉折達五百多里,產金的河道有好幾段。此外,還有四川 潼川和湖南的沅陵、漵浦等地,都可以在江沙中淘得金。在千百次淘沙中,偶爾才會獲得一塊狗頭金,叫做金母,其餘的全是麩麥形狀的小粒。4 金在入爐冶煉後,最初呈現淺黃色,再煉就轉變成為赤色。儋、崖一帶有金田,金夾雜在沙土中,不必挖得太深即可取得。但取得太頻繁,就不會再出產,經過多年淘煉,如果有金也是有限的。在嶺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洞穴裏,剛挖出來的金像黑鐵屑,這種金要挖幾丈深,在黑焦石下面才找到。剛採出來的金咬起來是柔軟的,有工匠偷偷把它吞進肚子裏,也不會傷人。河南 蔡縣和鞏縣,江西 樂平、新建等地,都是在平地開挖很深的井,取得細沙淘煉而得金的,可是要耗費很多人工,所得無幾。大抵在中國境內,每隔一千里就有一處產金的地方。《嶺表錄異》中說,有人從鵝、鴨糞便中淘得金屑,有的每日可得一兩,有的毫無所獲。這恐怕是胡亂記載的。5 金是很重的。假定銅每立方寸重一兩,照這樣來算,則銀每立方寸多重三錢。假定銀每立方寸重一兩,照這樣來算,則金每立方寸多重二錢。金的另一特質就是柔軟,可像柳枝那樣屈折。金的成色高低,大致說來,七成金呈青色、八成金呈黃色,九成金呈紫色,十成足金呈赤

71

色。把這些金放在試金石(在廣信郡的河裏有很多試金石,大的有盛酒器那樣大,小的就像個拳頭。把石放進鵝湯裏煮,就變得又光又黑)上刻畫條痕,就能夠分辨它的成色。純金如果要混合其他金屬作假出售,只可加入銀,其他金屬都不行。如果想把其中的銀去除,只保留金的成分,便要把金打成薄片,並剪碎。每片用泥土塗上或包着,然後放入坩堝裏加入硼砂熔化,金中的銀便被泥土所吸收,讓金流出來,成為純金。然後在坩堝裏放一些鉛,再把泥土放入坩堝中熔化,就可在泥土中再提煉出銀,所提煉的銀絲毫無損。

1 (1) 海巿蜃樓的現象(2分) (2) 月的亮光、日和月的形狀(2分) (3) 堵塞河決的三節壓埽法(2分) (4) 黃金的種類、重量、成色、開採和冶煉的方法(2分)2 《山巿》以描寫為主,描寫在奐山山頭出現的海巿蜃樓。《巧合龍門》則以記敍為主,記述商胡河決一事,從中說明三節壓埽法的具體做法和效用。(4分)

3 (1) 1 C (1分) 2 《問日月》:日和月的形狀(2分) 《黃金》:黃金在五金中的地位(2分) (2) 我認為《問日月》運用得較出色。因為在比喻說明中,被用作比喻的事物愈

為大眾所熟悉愈好。《問日月》用的是塗滿粉末的彈丸,而《黃金》用的是《周禮》中泉府這官職;二者相比之下,前者較為人熟悉,因此讀者較易掌握文中要說明的事理。(3分)(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整合

整合

整合

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