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學年度第 1次臨時校務發展委員會會議紀錄ncu7020/files/project/102record2.pdf ·...

19
- 1 - 102 學年度第 1 次臨時校務發展委員會會議紀錄 時間:中華民國 102 10 30 (星期三)中午 12 地點:行政大樓三樓會議室 主席:周校長景揚 出列席人員: 出席:李光華委員、劉振榮委員、徐國鎧委員、陳志臣委員( 朱碧靜委員代) 、郝玲妮委員、 顏上堯委員、陳國棟委員(孫慶成副研發長代) 、許秉瑜委員、楊祖漢委員(李凱恩 副院長代 ) 、李正中委員、田永銘委員、 沈國基委員 ( 黃麗璇副院長代 ) 、王文俊委員、 朱延祥委員、羅肇錦委員、康來新委員、郭章瑞委員、黃雪莉委員、易台生委員、 陳培亮委員、何靖遠委員、林志光委員、黃健民委員、單維彰委員、朱碧靜委員、 莊雅萍委員、蘇柏宇委員、李詠瑾委員 列席:陳講座教授哲俊、黃鍔教授、王健家主任、徐沺教授、施小文秘書、施念慧組長、 范若麗小姐、黃郁婷小姐 請假:林法正委員、伊林委員、吳瑞賢委員、陳彥良委員、林沛練委員 記錄:黃秀梅 壹、 討論議案: 第一案 生醫理工學院組織架構調整(提案單位:生醫理工學院籌備處) 說明: 一、教育部於本(102)8 1 日來函,同意本校於 102 學年度第 1 學期增設「生 醫理工學院」,所屬系所包含:生命科學系、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系統生 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及跨領域轉譯醫學研究所。另員 額及補助經費,俟審核後將另案函復。 二、本校於本(102)8 月至 10 月期間,由校長、二位副校長、教務長、黃鍔院 士及彭仲康主任等,與相關系所主管及教師們召開多次溝通協調會議,重新 檢視評估現有資源後,生醫理工學院組織調整為二系一所,即「生命科學系」、 「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及「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整併「系統生物與生物 資訊研究所」、「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與「跨領域轉譯醫學研究所」三所)三、生醫理工學院組織架構及補充資料簡報 (如附件)(黃鍔教授) 決議一、 由於整體環境轉變迅速,培育具生醫科學及工程專業之跨域人才,有其必 要性。本校成立生醫理工學院僅就現有之組織人員進行調整,不致影響既 有之權益;另學院成立後將由院長進行協調整合,可增加曝光度,亦有助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Sep-2019

1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 1 -

    102 學年度第 1 次臨時校務發展委員會會議紀錄

    時間:中華民國 102 年 10 月 30 日(星期三)中午 12 時

    地點:行政大樓三樓會議室

    主席:周校長景揚

    出列席人員:

    出席:李光華委員、劉振榮委員、徐國鎧委員、陳志臣委員(朱碧靜委員代)、郝玲妮委員、

    顏上堯委員、陳國棟委員(孫慶成副研發長代)、許秉瑜委員、楊祖漢委員(李凱恩

    副院長代)、李正中委員、田永銘委員、 沈國基委員(黃麗璇副院長代)、王文俊委員、

    朱延祥委員、羅肇錦委員、康來新委員、郭章瑞委員、黃雪莉委員、易台生委員、

    陳培亮委員、何靖遠委員、林志光委員、黃健民委員、單維彰委員、朱碧靜委員、

    莊雅萍委員、蘇柏宇委員、李詠瑾委員

    列席:陳講座教授哲俊、黃鍔教授、王健家主任、徐沺教授、施小文秘書、施念慧組長、

    范若麗小姐、黃郁婷小姐

    請假:林法正委員、伊林委員、吳瑞賢委員、陳彥良委員、林沛練委員

    記錄:黃秀梅

    壹、 討論議案:

    第一案 生醫理工學院組織架構調整(提案單位:生醫理工學院籌備處)

    說明:

    一、教育部於本(102)年 8 月 1 日來函,同意本校於 102 學年度第 1 學期增設「生

    醫理工學院」,所屬系所包含:生命科學系、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系統生

    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及跨領域轉譯醫學研究所。另員

    額及補助經費,俟審核後將另案函復。

    二、本校於本(102)年 8 月至 10 月期間,由校長、二位副校長、教務長、黃鍔院

    士及彭仲康主任等,與相關系所主管及教師們召開多次溝通協調會議,重新

    檢視評估現有資源後,生醫理工學院組織調整為二系一所,即「生命科學系」、

    「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及「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整併「系統生物與生物

    資訊研究所」、「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與「跨領域轉譯醫學研究所」三所)。

    三、生醫理工學院組織架構及補充資料簡報 (如附件)。(黃鍔教授)

    決議:

    一、 由於整體環境轉變迅速,培育具生醫科學及工程專業之跨域人才,有其必

    要性。本校成立生醫理工學院僅就現有之組織人員進行調整,不致影響既

    有之權益;另學院成立後將由院長進行協調整合,可增加曝光度,亦有助

  • - 2 -

    於推動本校與國內、外醫療照護應用之產學合作。

    二、 生醫理工學院二系(生命科學系及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含整併之「系統生

    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與「跨領域轉譯醫學研

    究所】)及一所(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之組織架構,應能發揮學院跨領域特

    色。本案照案通過,提送校務會議討論。

    三、 於校務會議召開前,仍請生醫理工學院籌備處持續與相關系所進行溝通及

    說明。

    第二案 104 學年申請成立「生醫科學與工程系(含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碩博士班、

    生物醫學工程碩博士班、跨領域轉譯醫學博士班)」(提案單位:生醫理

    工學院籌備處)

    說明:

    一、 為配合生醫理工學院發展及組織調整,擬於 104 學年增設「生醫科學與工

    程系」,並整併原「跨領域轉譯醫學研究所」、「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

    與「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以一系多所方式運作,資源可相互支

    援。

    二、 整合後之「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學生將更有彈性地在生醫科學類和工

    程類中選修課程,也使大學部學生具有更多元的發展,更符合學界及產業

    界的需求。(黃鍔教授)

    決議:

    一、 照案通過,提送校務會議討論。

    二、 請生醫理工學院籌備處持續與整併系所教師進行說明與溝通。

    13:45 散會

  • MIT‐Harvard Health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An eye opener

    Roger G. Mark is the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Health Sciences & Technology and Professor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t MIT. He is a Co‐PI of the Research Resource for Complex Physiologic Signals. Dr. Mark served as the Co‐Director of the Harvard‐MIT Division of Health Sciences & Technology from 1985 to 1996. In addition to his other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health sciences, he has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pioneers for standardized physiologic databases‐‐ essential tools to advance monitoring algorithms and other related technologies. 

    Roger G. Mark, M.D., Ph.D., 

  • HST:  Harvard‐MIT

    • MIT contemplated to establish a medical school in the 60’s.   Harvard persuaded MIT to form an alliance: HST in 1970.

    •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HST is to educate leaders who will integrate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medicine toward the betterment of human health.

    HST:  Harvard‐MIT

    • HST's mission is to educate outstanding minds and cultivate leaders who will explor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underlying disease and develop preventativ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innovations. 

    • This mission requires substantive contributions from both.

  • HST:  Harvard‐MIT

    • Over 300 graduate students of science, medicine, and engineering take their training side by side at HST. 

    • And HST's faculty members, drawn from a wide range of departments at MIT and Harvard, guide these students into vibrant careers as medical pioneers.

    HST:  Harvard‐MIT• Our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biomedicine leads to stunning innovations, such as the drug regimen that transformed HIV/AIDS into a treatable disease and the first noninvasive technology for observing the brain in action.

    • These accomplishments are but a few of the many examples of how HST's unique culture drives progress from the laboratory bench to the patient's bedside.

  • HST:  Harvard‐MIT

    • HST students learn to carry their engineering and scientific expertise from the laboratory bench to the patient's bedside and to bring clinical insights from the bedside to the bench.

    • Structured, multidisciplinary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in clinical settings to produce graduates fluent in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medicine; [and physicians equally fluent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s].

    The MIT Laboratory for Computational Physiology

    Professor Roger Mark, Director

  • MIT‐LCP

    • The Laboratory for Computational Physiology (LCP), under the direction of Professor Roger Mark, conducts research on improving health care through new and refined approaches to interpreting data. Some of the group’s researchers have medical backgrounds; others have backgrounds in computer scienc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hysics, or mathematics. 

    MIT‐LCP

    • LCP research incorporates physiology, computer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Using modern approaches to modeling, signal proces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the lab’s researchers develop and refine methods for analyzing data—for example, from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and for generating predictive models that will aid in patient care. 

  • MIT‐LCP

    • Current LCP research comprises two major projects, the – Critical Care project and – PhysioNet. 

    Critical Care

    • The objective of this NIH‐sponsored Bioengineering Research Partnership (BRP), established in October 2003, is to develop and evaluate advanced ICU patient monitoring an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that will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ccuracy, and timeliness of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in critical care. 

  • PhysioNet

    • The LCP is one of two core laboratories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s Research Resource for Complex Physiologic Signals, and is the home of the Resource’s PhysioNet web site, the world’s largest repository of freely available recorded physiologic signals, time series, and related open‐source software for research.

    We cannot compete with them on the breadth. 

    But in special areas (such as ECMO) we can compete with them in depth.  Therefore, 

    there are niches for us to develop and thrive.

  • Economical Challenge to Taiwan

    Health Insurance pressure and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

    Economical Challenge to Taiwan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20022004

    20062008

    2010

    健保醫療總支出(億元)GDP年成長率(%)

  •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0

    5

    10

    15

    Time : Year

    Rat

    io G

    DP

    PP

    P C

    hin

    a/T

    aiw

    an o

    r K

    ore

    a

    Ratio GDP PPP China: Taiwan and S. Korea

    TaiwanS. Korea

    Theory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Proposed by Prof. Clayton Christensen

  • The economics of  Taiwan has to face a structure change.

    In a small way, we hope to help.Our answer is 

    CHST

    生醫理工學院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CHST

    提案單位:生醫理工學院籌備處

    提案人:彭仲康主任

    日期:102/10/30

    20

  • 生醫理工學院發展歷史• 為配合國家之六大新興產業計畫中之「生物科技產業」與「醫療照護產

    業」,並針對生醫領域「轉譯醫學」研究之重要性,決定102年度成立以「跨領域轉譯醫學」研究為主軸之『生醫理工學院』。

    • 102學年度成立「生醫理工學院」一案,已於102年2月20日校發會議與102年3月19日校務會議中提案討論,並經委員們投票表決通過。經教務處4月底報部後,教育部已於102年8月1日來函(臺教高(四)字第1020115156號),同意本校於102學年度第1學期增設「生醫理工學院」,所屬系所包含:生命科學系、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及跨領域轉譯醫學研究所,生醫理工學院總共一系四所。

    • 生醫理工學院將以「培育跨領域人才」、「追求卓越的跨領域研究」及「輔助生醫產業升級」為宗旨,訓練跨領域科學人員、工程師、臨床醫師,促進共同合作研發創新技術,並協助扶植臺灣的生醫科技產業發展,提升企業界在全世界生醫領域之競爭力,增加學生就業機會。

    22

    教育部同意生醫理工學院成立教育部來函核復同意本校於102學年度第1學期增設「生醫理工學院」(臺教高(四)字第1020115156號)所屬系所包含:生命科學系、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及跨領域轉譯醫學研究所。

  • 生醫理工學院

    大學部 碩士班 博士班

    生命科學系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s

    認知神經科學所Graduate Institute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所Graduate Institute of Systems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

    生物醫學工程所Graduate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跨領域轉譯醫學所Institute of Transl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Medicine

    *教育部已同意103學年度招生

    生醫理工學院組織架構(教育部核定)

    為現有系所,師資員額或空間皆符合教育部相關規定,教育部已來函核復同意本校於102學年度第1學期增設「生醫理工學院」,生醫理工學院可開始運作並推動相關產學合作計畫。申請增加員額與補助經費一節,待教育部審核後年底前會另案函復。

    大學部 碩士班 博士班

    生命科學系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s

    認知神經科學所Graduate Institute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班

    生物醫學工程班

    跨領域轉譯醫學班

    生醫科學與工程系

    生醫理工學院 將系生所、生醫所、轉譯所整併為生醫科學與工程系,共一系三班

    生醫理工學院組織架構調整

    102年8月12日至10月9日期間,校長、二位副校長、教務長、黃鍔院士及彭仲康主任,已與相關系所教師們針對「生醫理工學院」組織架構召開多次溝通協調會議。鑒於近年來高教體系過度膨脹、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經費將逐年遞減,校務整體發展之有益以及因應教育部跨領域教學政策等諸面向考量,經校長裁示接受生科系王健家主任提議,並已取得各所教師們同意,將「跨領域轉譯醫學研究所」、「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與「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整併為「生醫科學與工程系」一系三班(含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碩博士班、生物醫學工程碩博士班與跨領域轉譯醫學博士班),預計104學年增設招生。「生醫理工學院」組織架構調整為「生命科學系」、「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與「生醫科學與工程系」,共二系一所。

  • 大學部 碩士班 博士班

    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班

    生物醫學工程班

    跨領域轉譯醫學班

    生醫科學與工程系

    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組織架構師資員額

    6 + 2

    專任 專案

    3 + 4

    4 + 1

    鑒於近年來高教體系過度膨脹、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經費將逐年遞減,以及校務整體發展之有益等諸面向考量,「跨領域轉譯醫學研究所」、「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與「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整併為「生醫科學與工程系」一系三所,共有20名教師。因應師資特長及產業結構與需求,整合後的「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學生能更有彈性地在生醫科學類和工程類中選修課程,也使大學部學生具有更多元的發展,更符合學界及產業界的需求。為保持原來三研究所之特異性與既有國內外名聲,整合後原來三研究所仍獨立招收研究所生。

    26

    大學部課程規劃與產業聯結

  • 大學部畢業學分最低為128學分 大學部必修學分共計93學分。

    校訂共同必修學分為30學分系訂共同核心課程為33學分本系必修課將提供關於相關領域課程共64學分,須修得30學分。

    在大三、大四階段,我們提供選修課程共三個領域:(一)分子與系統醫學、(二)腦科學、(三)醫學工程與轉譯,選修學分計35學分,可供學生未來走向不同研究所或產業。值得注意的是,選修課中並強化來自各產業界(包括生技、製藥、醫療、器材、智財權等)教師,提供業界的實務經驗分享與實習機會。

    課 程 名 稱 學分 授 課 教 師 (系所)

    核心必修

    系統生物學 3 教授群

    系統生物學實驗 1 教授群

    普通化學 3 教授群 (理學院支援)

    普通化學實驗 1 教授群 (理學院支援)

    生物化學 3 教授群

    生物化學實驗 1 教授群

    普通物理學 3 李弘謙、彭仲康、王孫崇

    普通物理學實驗 1 李弘謙、彭仲康、王孫崇

    微積分 3 教授群 (理學院支援)

    普通心理學 3 洪蘭 (認知所支援)

    普通心理學實驗 1 陳永儀 (認知所支援)

    臨床醫學之重大挑戰 3 教授群

    生醫工程概論 3 教授群

    專題研究 I、II 2×2 教授群

    計33學分

    27

    大學部課程規劃

    學院未來規劃與展望

    • 跨領域人才培訓• 加強產學合作計畫,以協助業界進行破壞性創新

    M-Tech技轉與產學合作:隨心所欲:自律神經活性即時監測及動態生物回饋系統(一年,1000萬)

    HTC產學合作:組隊參加 Qualcomm Tricorder X Prize 競賽(總獎金為台幣3億元) (2年,2500萬)錫安生技公司(Chinanbiotech)邀請合作申請業界科專,發展醫用質子刀(Proton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之立體定位機器手臂床

    醫百科技公司(EPED)提議與臺大醫院牙科共同開發數位X光輔助根管治療導引系統

    28

  • 29

    學院學院未來學院未來規劃與展望規學院未來規劃與展望劃與展望產學合作未來發

    展• HTC計畫明年將擴大與中大的產學合作:開發5 種生命徵象監測與15個疾病診斷商品 (每年合作計畫金額可達上億元)。

    • M-Tech 將持續與中大研發第二代及第三代產品。

    • 徐沺教授與系生所同仁將與順天堂討論系統中藥學研究:建立中藥資訊庫,消炎藥篩選與測試。

    學院運作需求

    • 經費: 按學校相關經費補助辦法辦理,不足之經費將自籌,不需校方支援額外費用

    • 員額: 院祕書一名• 空間: 學校提供客家學院大樓第一樓層給學

    院作為行政、教學及研究之空間。不

    足空間將依校方現有空間去運用

    30

  • Prof. Gene Stanley was one of the founding faculties of Harvard‐MIT HST (1970‐1976). He is currently the William Fairfield Warren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t Boston University. His honors include: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4 Boltzmann Medal,2008 Julius Edgar Lilienfeld Prize,Founder of the research field known as Econophysics.His publications have received 67,841 citations and Hirsch index = 119.

    Gene Stanley, Ph.D. 

    Prof. Vikas Sukhatme is an alumnus of the Harvard‐MIT HST. He received Physics PhD from MIT (1975) and MD from Harvard Medical School (1979). He is the Victor J. Aresty Professor of Medicine at Harvard, and Harvard Faculty Dean at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BIDMC). He is a world‐leading expert in renal diseases and cancer research.

    As the Chief Academic Officer at BIDMC, Prof. Sukhatme oversees $200 million annual research budget at BIDMC.

    Vikas Sukhatme, MD, PhD 

  • 彭仲康

    Thanks

    34

    Let us give NCU and CK Peng the mandate to act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