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

14
【版權所有,重製必究!】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1-1 【社會工作研究法】<張海平老師 精選> 一、社會科學對於知識的評判,有三種不同的典範。請逐一詳述三者的各項主張。 【解】 ()實證論典範:實證論一詞起源於法國社會學家Auguste Comte,在其所著之《實證哲學教程》(Cours de philosophie positive)一書中,列舉許多實證論之原則;之後,英國哲學家John Stuart Mill在《邏輯系 統》(A System of Logic)一書對Comte提出的原則進一步詮釋與修正;此外,Émile Durkheim也在 《社會學方法規則》(Rules of the Sociological Method)詳細闡述實證論的觀點。 1.本體論:實證論典範主張實在論(realism),認為人類生活的社會世界中,存在一個客觀、穩定與 永恆不變的真理,這些真理可以透過科學邏輯的方式加以瞭解,所以真理是存在的,同時人類社會 也只有一個永恆不變的真理。 2. 知識論:實證論典範強調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應採取客觀的、二元的立場,來探究社會現象的本 質。此一立場意指研究者秉持著客觀、中立與不介入的態度,與被研究對象保持相當距離,避免研 究者因為個人價值的涉入而左右了研究過程,或因研究者個人偏見而影響研究結果。 3.方法論:實證論典範主張研究者要瞭解社會現象之「真實」本質,就必須透過科學實驗的方法與對 實驗情境進行操弄,才能具體的、精確的找出社會現象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 ()後實證論典範:源起於Karl Popper的否證論(falsificationism)。他在《科學發現的邏輯》(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一書中指出:「主張擁有某種知識的說法是永遠無法加以證實的,也無法得到充 分合理的解釋,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透過拒絕來接受事實。」 1.本體論:主張批判實在論(critical realism),認為社會現象的事實存在於人類世界中,可是人類社 會世界是一個變動、多元的現象,研究者根本無法運用簡單的人類知覺與智慧來了解或掌控這些社 會現象的本質。 2.知識論:主張研究無法探究社會現象的真實本質,但有可能以客觀、中立的方式最接近此種本質, 亦即所謂的修正式的客觀(modified objectivity)。 3.方法論:研究者必須運用嚴謹的科學邏輯方式,但因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本質並不完全相同,所 以無法對人類社會進行操縱與控制,必須結合準實驗方式與其他研究法多管齊下。 ()建構理論典範:不論是自然論(naturalism)、建構論(constructivism)、解釋論(interpretivism)或詮 釋學(hermeneuticism),都強調研究者必須在自然情境中,才能深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與行 動之意義。此派之淵源包括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詮釋學( hermeneutics )、象徵互動論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建構是嘗試對生活經驗加以詮釋或理解。 建構的本質取決於建構者本身所獲得的訊息。 建構是一種廣泛分享、並達到共識的經驗。 建構必須有其意義,但這些意義可能是簡單且不完整的。 建構內涵的適當性,只有對此一特定典範才有意義,無法由其他典範加以衡量。 建構經常會面臨挑戰與修正,當建構者察覺到新訊息與舊有建構有明顯衝突時,建構者就會修正原來 之建構架構。 1.本體論:主張相對實在論(relative realism),認為人類生活世界的意義是由多重主體經驗共同建構 的結果。由於日常生活經驗與行動受到人類意識價值觀的影響,所以研究者主觀的興趣、情緒和價 值無可避免與被研究者產生互動關係,進而影響對經驗與行動的詮釋與理解。 2. 知識論:認為社會現象的本質僅相對存在於不同情境脈絡中,所以研究者的任務不是去建構「一 個」獨立於個人價值信念之外的客觀世界,而是應用對話與辯證的方式,與被研究的行動主體產生 對話關係,最後透過歸納、比較與對照過程獲得一致性。 3.方法論:認為研究者對日常生活經驗的研究必須建立在自然的情境脈絡中,才能完全捕捉行動背後 所隱含的意義。研究者本身就是最好的研究工具,理論概念也是在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Aug-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 GETmember.get.com.tw/File/PDF//SW/104/SW_SocialWorkRese_80461.pdf · (一)實證論典範:實證論一詞起源於法國社會學家Auguste

高點‧高上

【版權所有,重製必究!】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1-1

【社會工作研究法】<張海平老師 精選>

一、社會科學對於知識的評判,有三種不同的典範。請逐一詳述三者的各項主張。 【解】 (一)實證論典範:實證論一詞起源於法國社會學家Auguste Comte,在其所著之《實證哲學教程》(Cours

de philosophie positive)一書中,列舉許多實證論之原則;之後,英國哲學家John Stuart Mill在《邏輯系

統》(A System of Logic)一書對Comte提出的原則進一步詮釋與修正;此外,Émile Durkheim也在

《社會學方法規則》(Rules of the Sociological Method)詳細闡述實證論的觀點。 1.本體論:實證論典範主張實在論(realism),認為人類生活的社會世界中,存在一個客觀、穩定與

永恆不變的真理,這些真理可以透過科學邏輯的方式加以瞭解,所以真理是存在的,同時人類社會

也只有一個永恆不變的真理。 2.知識論:實證論典範強調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應採取客觀的、二元的立場,來探究社會現象的本

質。此一立場意指研究者秉持著客觀、中立與不介入的態度,與被研究對象保持相當距離,避免研

究者因為個人價值的涉入而左右了研究過程,或因研究者個人偏見而影響研究結果。 3.方法論:實證論典範主張研究者要瞭解社會現象之「真實」本質,就必須透過科學實驗的方法與對

實驗情境進行操弄,才能具體的、精確的找出社會現象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 (二)後實證論典範:源起於Karl Popper的否證論(falsificationism)。他在《科學發現的邏輯》(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一書中指出:「主張擁有某種知識的說法是永遠無法加以證實的,也無法得到充

分合理的解釋,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透過拒絕來接受事實。」 1.本體論:主張批判實在論(critical realism),認為社會現象的事實存在於人類世界中,可是人類社

會世界是一個變動、多元的現象,研究者根本無法運用簡單的人類知覺與智慧來了解或掌控這些社

會現象的本質。 2.知識論:主張研究無法探究社會現象的真實本質,但有可能以客觀、中立的方式最接近此種本質,

亦即所謂的修正式的客觀(modified objectivity)。 3.方法論:研究者必須運用嚴謹的科學邏輯方式,但因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本質並不完全相同,所

以無法對人類社會進行操縱與控制,必須結合準實驗方式與其他研究法多管齊下。 (三)建構理論典範:不論是自然論(naturalism)、建構論(constructivism)、解釋論(interpretivism)或詮

釋學(hermeneuticism),都強調研究者必須在自然情境中,才能深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與行

動之意義。此派之淵源包括現象學(phenomenology)、詮釋學(hermeneutics)、象徵互動論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建構是嘗試對生活經驗加以詮釋或理解。 ⇒建構的本質取決於建構者本身所獲得的訊息。 ⇒建構是一種廣泛分享、並達到共識的經驗。 ⇒建構必須有其意義,但這些意義可能是簡單且不完整的。 ⇒建構內涵的適當性,只有對此一特定典範才有意義,無法由其他典範加以衡量。 ⇒建構經常會面臨挑戰與修正,當建構者察覺到新訊息與舊有建構有明顯衝突時,建構者就會修正原來

之建構架構。 1.本體論:主張相對實在論(relative realism),認為人類生活世界的意義是由多重主體經驗共同建構

的結果。由於日常生活經驗與行動受到人類意識價值觀的影響,所以研究者主觀的興趣、情緒和價

值無可避免與被研究者產生互動關係,進而影響對經驗與行動的詮釋與理解。 2.知識論:認為社會現象的本質僅相對存在於不同情境脈絡中,所以研究者的任務不是去建構「一

個」獨立於個人價值信念之外的客觀世界,而是應用對話與辯證的方式,與被研究的行動主體產生

對話關係,最後透過歸納、比較與對照過程獲得一致性。 3.方法論:認為研究者對日常生活經驗的研究必須建立在自然的情境脈絡中,才能完全捕捉行動背後

所隱含的意義。研究者本身就是最好的研究工具,理論概念也是在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

Page 2: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 GETmember.get.com.tw/File/PDF//SW/104/SW_SocialWorkRese_80461.pdf · (一)實證論典範:實證論一詞起源於法國社會學家Auguste

高點‧高上

【版權所有,重製必究!】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1-2

(四)批判理論典範:人類所有的思想與意識均是一種權力關係的展現,而權力關係是社會與文化共同建構

的產品。 ⇒社會事實永遠擺脫不了社會主流價值與意識形態的作用,因此權力關係是一種不穩定、不確定的現

象。 ⇒語言可以說是個人意識等主體的核心。 ⇒在當代社會中往往存在一些優勢團體,會對其他團體產生壓迫與剝削。 ⇒主流研究取向往往複製了這種優勢壓迫弱勢的觀念。

典範 要素

實證論 後實證論 建構理論 批判理論

本體論 實在論 批判實在論 相對實在論 歷史實在論 知識論 二元論、科學的

客觀論 修 正 式 的 二 元

論、科學的客觀

互動論、主觀經

驗論 主觀經驗論

方法論 實驗主義,重視

操作、控制、證

明假設與量化方

準實驗主義,重

視操作、控制、

否證與質量並重

之方法

現 象 學 與 詮 釋

學,重視主觀經

驗的詮釋與現象

意義的還原

詮 釋 學 與 辯 證

學,強調透過對

話過程,達到對

不公正的社會進

行批判與再建構

的目的 研究法 實驗法 準實驗法與社會

調查法 深度訪談法、田

野觀察法與文本

分析法

行動研究法與論

述分析法

二、研究設計應包括哪些內容?請從一般研究設計、量化研究設計、質性研究設計、質量並重研

究設計的面向,一一說明之。

【解】 (一)一般研究設計的內容

以下項目是不分量化研究、質性研究、或是質量並用研究,皆一體適用之計畫原則。研究者若能清楚

和精準安排這些內容,便能有效達到研究目標。(謝雨聲) 1.擬進行的研究有何重要性?贊助單位為何要支持這個研究?這個研究給讀者何種新的理解,為何值

得閱讀這份研究? 2.在擬研究的議題上,讀者尚不清楚的是什麼?或這個研究對於研究議題領域的知識建構、理論發展

和問題解決,會有什麼新的發展? 3.準備在這個研究裡,完成什麼工作目標?亦即研究目的是什麼? 4.研究地點、研究對象和研究時間各是什麼?各自如何安排? 5.要以什麼方法收集資料?收集資料的工具是什麼?研究工具如何設計、準備和使用? 6.要如何分析資料?選擇該分析方法的理由為何?分析的大致程序如何? 7.如何確認研究發現?研究發現要如何與相關理論對話? 8.研究如何關照研究倫理議題(ethical issues)? 9.初步研究疾果所呈現的研究可行性和擬進行之研究的價值如何?

(二)量化研究的研究設計 以下的幾項研究設計之內容,每一項都不可少,且各項之間的關聯性甚強,前面項目的確定,會影響

後面項目的內容。因此,研究者需要按照項目順序,來來回回反複思考和設計內容,以確保量化研究

之研究品質。 1.緒論

(1)提出研究議題(包括研究議題及其重要性) (2)陳述研究目的和研究範疇的界定(delimitation)

Page 3: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 GETmember.get.com.tw/File/PDF//SW/104/SW_SocialWorkRese_80461.pdf · (一)實證論典範:實證論一詞起源於法國社會學家Auguste

高點‧高上

【版權所有,重製必究!】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1-3

(3)評述或建構理論觀點 (4)確定研究問題或建立研究假設

2.文獻回顧 3.方法

(1)確定研究設計的類型 (2)說明研究母體、研究樣本(包括抽樣方法)和研究對象(選擇和安排) (3)說明資料收集工具、變項測量和收集程序 (4)說明資料分析方法的選擇與分析程序

4.陳述研究中預期的倫理議題 5.研究的先導研究或初步結果 6.附錄:提供訪問問題表、觀察記錄表、研究時間表和預算編列表等

(三)質性研究的研究設計 一言以蔽之,質性研究的設計內容,必須兼顧三個要素。第一,研究共通的研究設計項目;第二,質

性研究共通的研究設計項目;第三,特定理論典範夏呃研究取向所特別強調的研究設計。 1.緒論

(1)陳述研究問題(包括有關的文獻和說明研究重要性) (2)陳述研究目的和研究範疇的界定(delimitation) (3)提出具體的研究提問

2.研究步驟 (1)說明採用質性研究的世界觀和哲學假定(philosophical assumptions) (2)提出研究策略 (3)確定研究者的角色 (4)規劃資料收集的程序 (5)說明資料記錄、過錄的程序和方法 (6)說明資料分析程序或方法 (7)確認研究發現的策略 (8)提出研究規劃的敘事結構(narrative structure)

3.陳述研究中預期的倫理議題 4.研究的先導研究或初步結果 5.提出預期的研究結果 6.附錄:提供訪問問題表、觀察記錄表、研究時間表和預算編列表等

(四)質量並用研究的研究設計 質量並用研究需要投入相當多的研究資源和研究人力,也都比單獨進行量化研究或質性研究高出甚

多,因此,想要採用此法之研究者,首先要同時熟悉量化與質性兩種研究方法和研究實踐方式,更需

要考量研究投入的資源和成本,再行決定採用的質量並用研究。 1.緒論

(1)陳述研究問題 (2)說明在將研究的問題上,過去研究已發展之狀況 (3)說明過去研究的不足之處,並指出質量並用研究之資料收集為何可以改進 (4)說明誰會受益於這個研究

2.目的 (1)提出研究目的或計畫目標,並說明採用質量並用研究的理由。 (2)提出具體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 (3)說明採用質量並用研究的世界觀和哲學假定(philosophical assumption) (4)文獻回顧(包括量化、質性與質量並用之研究類型)

3.方法 (1)質量並用研究的定義

Page 4: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 GETmember.get.com.tw/File/PDF//SW/104/SW_SocialWorkRese_80461.pdf · (一)實證論典範:實證論一詞起源於法國社會學家Auguste

高點‧高上

【版權所有,重製必究!】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1-4

(2)說明採用的質量並用研究的類型和它的定義 (3)說明使用所選擇的質量並用研究所面臨的挑戰及如何克服 (4)以實例說明所選用的質量並用研究類型的使用情形 (5)提供質量並用研究進行的參考架構或進行程序圖 (6)說明研究中量化研究部分的資料收集和分析方法與程序 (7)說明研究中質性研究部分的資料收集和分析方法與程序 (8)說明質量並用研究部分的資料收集和分析方法與程序 (9)討論說明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部分的研究效度

4.提供研究者所擁有的研究資源和技術 5.討論研究中潛在的倫理議題 6.提供完成研究的時間規劃表 7.附錄中提供研究工具、研究計畫程序表、研究流程圖等

三、研究計劃的格式

【解】 (一)質化的建構主義/解釋觀點之模式

1.介紹 (1)問題陳述(包括有關問題的現有文獻) (2)研究目的 (3)研究問題 (4)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2.程序 (1)質化研究的特質(此項可自由選擇是否列入) (2)質化研究策略 (3)研究者的角色 (4)資料蒐集程序 (5)資料分析程序 (6)驗證研究發現之策略 (7)敘述性的架構

3.預期出現之倫理議題 4.研究之重要性 5.初步研究發現 6.預期結果 7.附錄:訪談問題、觀察紀錄表、時程表與研究預算等

(二)質化的解放主義/參與觀點之模式 1.介紹

(1)問題陳述 (2)解放主義∕參與觀點之議題 (3)研究目的 (4)研究問題 (5)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2.程序 (1)質化研究的特質(此項可自由選擇是否列入) (2)質化研究策略 (3)研究者的角色 (4)資料蒐集程序(包含研究參與者所採用之合作取向) (5)資料紀錄程序

Page 5: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 GETmember.get.com.tw/File/PDF//SW/104/SW_SocialWorkRese_80461.pdf · (一)實證論典範:實證論一詞起源於法國社會學家Auguste

高點‧高上

【版權所有,重製必究!】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1-5

(6)資料分析程序 (7)驗證研究發現之策略 (9)敘述性的架構

3.預期出現之倫理議題 4.研究之重要性 5.初步研究發現 6.預期在解放主義∕參與觀點上的改變 7.附錄:訪談問題、觀察紀錄表、時程表與研究預算等

(三)量化的研究計劃格式 1.緒論

(1)問題陳述 (2)研究目的 (3)理論觀點 (4)研究問題或研究假設 (5)名詞釋義 (6)研究範圍與限制

2.文獻探討 3.研究方法

(1)研究設計 (2)樣本、母群體以及研究對象∕參與者 (3)資料蒐集方法、變項及工具 (4)資料處理與分析

4.預期出現之倫理議題 5.初步研究或預試 6.研究之重要性 7.附錄:訪談問題、觀察紀錄表、時程表與研究預算等

(四)混合方法(Mixed Method)的研究計劃模式 1.緒論

(1)問題陳述 (2)研究目的(包括質化與量化的陳述,以及採用混合方法的理論基礎) (3)研究問題(包括質化的與量化的) (4)文獻探討(如為量化則另成一個章節)

2.研究程序或方法 (1)混合方法研究的特點 (2)混合方法研究的設計型態(包括如何決選型態) (3)視覺模式以及設計程序 (4)資料蒐集程序(包括資料型態、抽樣策略) (5)資料分析及資料驗證程序 (6)報告發表與呈現之架構

3.研究者角色 4.可能出現的倫理議題 5.研究的重要性 6.初步研究的發現 7.預期研究結果 8.附錄:研究工具或研究草案、章節綱要及研究預算等

Page 6: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 GETmember.get.com.tw/File/PDF//SW/104/SW_SocialWorkRese_80461.pdf · (一)實證論典範:實證論一詞起源於法國社會學家Auguste

高點‧高上

【版權所有,重製必究!】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1-6

四、請舉出信度有哪些類型? 【解】 (一)再測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

1.定義:用同一種測驗、對同一群受試者、前後測試兩次,再根據受試者兩次測驗分數計算其相關係

數。 2.計算:採用積差相關係數(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其值介於-1與+1之間,越接近+1正相關越強,再測信度就越高。由再測法所得之係數,稱為穩定係數(coefficient of stability)。

3.目的:用以檢驗測驗經歷時間變化的穩定性。 (二)複本信度(alternate-form/equivalent-form/parallel-form reliability)

1.定義:對同一群受試者、使用正複版本的測驗,在同一時間或不同時間進行施測,再根據兩個版本

的測驗分數計算其相關係數。至於複本(alternate-form),也稱為平行版本(parallel-form)或對等

版本(equivalent-form),乃是在內容、題數、形式、鑑別力皆與正本一致的測驗。 2.計算:採用積差相關係數。若正本與複本在同一時間施測,其係數稱為等值係數(coefficient of

equivalence);若先施測正本,相隔一段時間再測複本,其係數稱為穩定與等值係數(coefficient of stability and equivalence),是最好的信度分析方法。

3.目的:若是等值係數,是用以檢驗測驗歷經指標變動所呈現的穩定性;至於穩定與等值係數,可以

同時檢驗測驗歷經時間變化與指標變動下的穩定性,是最嚴格的信度係數。 (三)折半信度(split-half reliability)(又稱為equivalence reliability,等值信度)

1.定義:用同一種測驗、對同一群受試者、在同一時間施測,再將測驗項目分成兩半,計算兩份子測

驗的相關係數。至於折半方法有三:隨機折半(random halves)是用於項目眾多之時,奇偶折半

(even-odds halves)是用於項目同質性較高之時,平衡折半(balanced halves)是用於項目較少且項

目同質性不高之時。 2.計算:先以積差相關係數計算兩份子測驗之相關;但因測驗長度減半勢必影響其強度,再以斯布公

式(Spearman-Brown formula)加以校正,所得之值稱為內部一致性係數(coefficient of internal consistency)。其公式如下:

hh

hhXX r

rr+

=1

2'

rhh:求得的相關係數

rxx’:估計的信度係數 3.目的:用以檢驗測驗歷經指標變動所呈現的穩定性。

(四)庫李信度(Kuder-Richardson Reliability) 1.定義:用同一種測驗、對同一群受試者、在同一時間施測,再求出項目之間的同質程度。這是一種

分析項目間一致性(inter-item consistency)的信度分析法。 2.計算:若測驗採二分量尺、皆為同質性項目、但每題難度不一致,可採用庫李20號公式;若測驗採

二分量尺、皆為同質性項目、且每題難度一致,可採用庫李21號公式;若測驗採多分量尺、皆為同

質性項目,可採用α係數。若項目的難度一致,庫李21號之值將等於庫李20號之值,否則會較其為

低,可見庫李20號公式的便利性較高,因不需顧慮每題的難度是否相同;若指標之間果真具有同質

性,則庫李20號與α係數皆會等同折半信度之值,否則會較其為低,可見折半信度的便利性較高,因

不需假定各題有完美的同質性便可採用。 庫李二十號公式(Kuder-Richardson formula 20):

−= ∑

220

1

1 Spq

kkrKR

k:表示整個測驗的題數 ∑pq:表示整個測驗中每題答對與答錯百分比乘積之總和 S2:測驗總分的變異量

Page 7: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 GETmember.get.com.tw/File/PDF//SW/104/SW_SocialWorkRese_80461.pdf · (一)實證論典範:實證論一詞起源於法國社會學家Auguste

高點‧高上

【版權所有,重製必究!】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1-7

庫李二十號公式(Kuder-Richardson formula 20):

( )( ) 2

2

221 11

1 SkXkXkS

Sqp

kkrKR −

−−=

⋅−

−= ∑

k:表示整個測驗的題數 p:表示試題平均難度,q為1-p S2:測驗總分的變異量

X :測驗總分的平均數 克朗巴赫的α係數(Cronbach’s α coefficient):

−= ∑

2

2

11 S

SI

I Iα

I:測驗所包括的項目數 SI

2:每一項目分數的變異量 S2:測驗總分的變異量

3.目的:用以檢驗測驗歷經指標變動所呈現的穩定性,以及指標之間的同質性。 (五)評分者信度(intercoder reliability,又稱為編碼者間信度)

1.定義:用同一種測驗、對同一群受試者、在同一時間施測,請兩位評分者進行評分,並計算兩者之

間的相關程度。其作法可細分為二種:一種是評分者間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檢驗兩位評分

者對測驗的評分之間是否有顯著的相關;另一種是評分者內信度(intra-rater reliability):檢驗一位

評分者對測驗的前後兩次評分之間是否有顯著的相關。 2.計算:以斯皮爾曼等級相關(Spearman Rank-order Correlation)作為計算公式。 3.目的:用以檢驗測驗歷經評分者變動所呈現的穩定性。

五、請舉出效度有哪些類型? 【解】 (一)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94高三】

1.定義:乃是根據構念的面向結構,委請專家檢驗測驗的項目內容。又稱為專家效度(expert validity)、課程效度(curricular validity)或邏輯效度(logical validity)。

2.計算:不需任何計算。 3.目的:用以衡量測驗項目是否偏離所測的構念,以及在構念的各個面向上是否有適當的比例分配。

此法與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不同,後者是指受試者、測驗使用者、一般大眾等對於測驗內容適

切性的主觀評價,內容效度卻是由專家做出的客觀評價。一般而言,好的測驗應兼具二者。 (二)效標關聯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1.定義:所謂效標,乃是已被證實有效度的測驗。至於效標關聯效度(又譯標準關聯效度),乃是針

對同一群受試者、選擇同一時間、採用待評測驗和效標測驗進行施測,以兩者的相關程度反映效度

品質,又可稱為效標效度(critetion validity)、經驗效度(empirical validity)或統計效度(statistical validity)。依周文欽認為,好的效標要符合以下要求: (1)適切性(relevance):效標資料應能反映構念的重要特徵。 (2)可靠性(reliability):效標資料本身要有信度。 (3)客觀性(freedom from bias):效標資料必須避免偏誤。 (4)可用性(availability):效標資料的取得必須方便。

2.計算:採用積差相關係數。又可分為兩種:若在計算時運用已取得的效標分數,稱為同時效度

(concurrent validity);若在計算時效標還需等待,稱為預測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 3.目的:乃是內容效度的進一步深化,以數量化的方式呈現效度的高低,且其數值不會超過兩份測驗

信度乘積之平方根: yyxxxy rr ′′≤r ――因此,待評測驗和效標測驗的信度愈高,效標關聯效度才會

Page 8: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 GETmember.get.com.tw/File/PDF//SW/104/SW_SocialWorkRese_80461.pdf · (一)實證論典範:實證論一詞起源於法國社會學家Auguste

高點‧高上

【版權所有,重製必究!】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1-8

愈高;也因此,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條件,效度是信度的充分條件。 (三)構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88薦升、94薦升】

1.定義:所謂構念,意指無法直接觀察的概念。至於構念效度,又可譯為建構效度,乃是評估檢驗測

驗分數和理論構念之吻合程度。 2.計算:構念效度有不同的求法,其計算方式將隨採用的求法而定。

(1)測驗內部分析:此種分析可用來檢查測驗的本身,並蒐集與測驗內容、反應測驗題目的歷程、測

驗各題的相關等資料。研究測驗內容效度而獲得的資料,可為其建構效度提供有關的資訊。 (2)和其他測量工具求相關:若某測量工具和其他工具有高度相關,則該工具可視為有效度的概念工

具。此法乃是引用效標關聯效度的方式來考核建構效度。 (3)實驗設計:研究者若從以往實驗結果中確定:受試者在若干實驗處理之下,將導致某種態度及行

為的變化,可依此作為檢驗測量工具效度的標準。例如:把個體安置在激發焦慮的情境時,他們

在專門測量焦慮的量表上應該顯示出高度焦慮的分數;反之,將個體安置在毫無焦慮刺激的情境

時,他們在同樣的量表上應該顯示出低度焦慮的分數。由此便可推知測量工具是否準確測量到所

欲測量的特質。 (4)比較已經確定各組的分數:若研究者事先已知,在受試者中的某些組別之間確實有差異,便可藉

此評量各組別的受試者是否在測量工具上的得分也呈現著顯著差異,依此取得建構效度。 (5)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它主要的目的是用以認定學理上的特質,藉著共同因素的發現而確

定觀念的結構成分。根據共同的因素,我們可以知道測驗能有效測量的因素是那些。 (6)多項特質─多項方法分析(multitrait-multimethod approach/matrix, MTMM):根據Campbell與Fiske

的講法,要確定測驗的構念效度,一個測驗的分數不僅要和測量相同構念或特質的其他測驗的分

數有高度相關,也要和測量不同構念或特質的其他測驗的分數有低度相關。採取此法的必要條件

是:必須有兩種以上的測量方法測量兩種以上的特質,並且測量方法必須有很大的不同。 3.目的:依照Campbell & Fiske所提倡的MTMM法,構念效度的檢驗有兩大目的,且兩者都不可或缺。

一為輻合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又譯會聚效度),是一種跨變項的效度,目的是檢驗在一個構念

下的變項之間的相關程度;二為區別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又譯區辨效度),是一種跨構念的

效度,目的是檢驗在不同構念的變項之間無相關的程度。

六、質化研究的特色 【解】 (一)主要蒐集的是質的而非量的資料︰質化方法強調觀察參與者的自然行為,和其所經驗到的社會生活之

文物,而不是遺研究者預先決定的類別。 (二)以歸納性的論證來探索研究問題:質化研究者在研究設計之初,並不預先形成假設,而是要發現當事

人在想折麼、如何行動、和為何處在某些境況裏,之後才會試著依這些觀察發展一般性原則。 (三)社會脈絡、不同社會現象之間的交互連結之取向:所關切的脈絡可以是一個方案或組織、一個社區或

更廣泛的情境。 (四)焦點在於人的主體性,在於參與者賦予事件和人們給予其生活的意義:透過生活的故事,人們展現其

生命。人們透過創造題材的手段,來詮釋和評量其生活經驗,以及整合這些經驗形成自我的概念。 (五)使用個別式而非通則式的因果解釋:其焦點在於特定的行動者和情境,以及與其相連結的過程,質性

研究傾向於找出特別事件之原因,其鑲嵌在一連串互相連結的行動順序中。 (六)反思的研究設計,隨著研究的進行而發展:研究設計的每個部份可能需要重新考量或修正,以回應新

的發展或改成其他部份。收集和分析資料、發展和修正理論、制定或調整研究問題、找出和消除威脅

效度的因素,這些環節經常是同時進行中,且每個環節都會影響其他環節。 (七)對研究者的主觀角色的敏感性:質性研究者樂於坦誠,他們對現象的觀察反映了自己所在的背景和處

境,因為要發展對社會世界完全客觀的觀察是不可能的。

Page 9: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 GETmember.get.com.tw/File/PDF//SW/104/SW_SocialWorkRese_80461.pdf · (一)實證論典範:實證論一詞起源於法國社會學家Auguste

高點‧高上

【版權所有,重製必究!】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1-9

七、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的議題,有哪些區別?(W. Lawrence Neuman) 【解】 (一)量化研究

1.變項與假設的語言:變項就是指一個會變化的概念,量化研究會使用變項語言(variable language)以表示變項與變項之間的關係。簡單的理論只需要一個依變項與一個自變項,複雜的理論就可能包

含成打的必項,像是多重的自變項、依變項與中介變項。 2.因果理論與假設:假設是有待檢驗的主張,或是對兩變項之間的關係之試驗性陳述。一般而言,研

究者對待支持某項假設的證據,與反對某項假設的證據,在態度上並不相同。研究者對於負面證據

會給予較高的重要性。這是因為一項假設就算未被證明為真,但是一定可以被證明為假。當研究者

即使擁有支持某項假設的證據在手,也只能聲稱該假設有為真的可能性;但某項假設一旦無法獲得

證據支持,便成為有瑕疵的假設了。 3.解讀層面:所謂分析層次,是指由理論性解釋所指涉的社會現實層次。社會現實層次是一種連續性

的分佈,從微觀層次到宏觀層次。分析單位決定了一名研究者要如何測量變項或是主題,在進行解

釋時分析單位大致會與分析層次呼應。因此,社會心理學或是微觀層次的分析適合以個人為分析單

位,而宏觀層次的分析則適合以社會類屬或機構作為分析單位。微觀層次的理論或解釋一般是針對

個人的特質或個人間的互動;至於宏觀層次的理論或解釋,則多是針對跨社會運作的社會力量,或

是社會中主要成分間的關係。 4.從研究問題到假設:一個研究問題可以發展出好幾個不同的研究假設。要形成研究假設不必然透過

固定的階段,研究者可以事先形成一個實驗性的研究問題,接著再發展出幾個可能的研究假設。這

套過程可能會反覆多次,並且不斷修正。 (二)質性研究

1.研究個案與背景之語言:研究者藉由深入研究對象的行為情境,以瞭解其行為背後的意義脈絡。因

此他們很少會使用變項或測試假設,也很少嘗試把社交生活轉換為數字;他們會從研究對象那借取

一些想法,進而將這些想法放入某個自然情境的脈絡中。有人相信質性研究的資料是軟性的、無形

的、且非物質的,它們既模糊又難解,因此是很難掌握事實的。但這種看法並不正確,質性研究的

資料可以是經驗的,包括真實事件的紀錄文件、人們談話的錄音(包含了文字、姿態與語調)、對

特定行為的觀察、對書寫文件的研究、或是對視覺影像的檢視。 2.紮根理論:質性研究者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就會發展出理論了。這種比教式的歸納法,代表了理

論本身已經奠基在資料之中。這使得質性研究較具彈性,同時也讓資料與理論之間有互動。此外,

研究者對於任何意料之外的變化都保持開放的心態,願意修正研究計畫的方向或重點,甚至願意在

計畫進行途中,拋棄原本的研究問題。 3.背景的重要性:質性研究者在試圖瞭解社交世界時,十分強調社交背景。他們認為一個社交動作,

或是某個評論的意義,很重要的一種解讀方式就是必須觀看當時的時空背景。這也意味著相同的事

件,可能會因為發生於不同的文化背景或歷史時代,而有不同的意義解讀。 4.研究個案與程序:典型的量化研究者要透過許多研究個案來測量他們的假設變項,例如:如果一名

研究者進行一份450人的問卷調查,則每個問卷對象便是該研究者的測量單位。而質性研究者則多傾

向於使用「個案取向的研究法」,這種方法是將個案、而非變項置於中心位置。他們只會針對一個

或數個研究個案,進行大範圍的多方面研究。他們的分析重點放在研究個案處於混亂的自然環境

下,所發生的各種意外與偶然狀狀。這些詮釋與解讀都非常複雜,且呈現的形態可能都是針對特定

人物或事件,以敘述故事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揭露出來。此外,質性研究者會觀察事件發生的順

序,並注意哪個事件首先發生、其次發生、再次發生等等,以觀察議題的變化、衝突的發生,或是

一個社交關係的改變。 5.詮釋:質性研究者賦予資料意義的方式,是透過重新安排、檢驗並討論文本與視覺資料的方式,以

讓研究者所傳達出來的想法與聲音,能忠於該研究者所研究的原始情境與人物。第一順序的詮釋包

含了這些在原始背景下的研究對象,其內在動機、個人因素、以及所持觀點。在第二順序的詮釋階

段,研究者會企圖引出資料中某個潛藏的全面性意涵的連貫性或方向。至於第三順序的詮釋,則是

將所理解的事物與宏觀的概念、歸納或理論加以連結。

Page 10: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 GETmember.get.com.tw/File/PDF//SW/104/SW_SocialWorkRese_80461.pdf · (一)實證論典範:實證論一詞起源於法國社會學家Auguste

高點‧高上

【版權所有,重製必究!】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1-10

量化研究 質化研究

研究者由檢驗假設開始 研究者從沉浸於資料中開始捕捉與發現意義 概念以明確的變項形式呈現 概念以主題、動機、母體與分類形式呈現 測量工具在資料蒐集前便已系統化的創

造並均已標準化 測量工具是以特別量身訂作的方式創造,通常

是針對特定的情境或研究者適用 資料是經由精準的測量後以數字形式呈

現 來自文件,觀察與報告中的資料,並以圖文形

式呈現 理論大多具有因果關係且為演繹的 理論可以是因果的或非因果的,通常為歸納的 步驟是標準化的,常採用複製 步驟均為特別設計,且極少能複製 分析的進行會使用統計、表格或圖表,

以討論其顯示之結果如何與研究假設產

生相關性

分析的進行是藉由摘錄出主題,從證據中歸納

或是由資料組織,以呈現一個前後連貫一致的

全貌

八、若問卷調查在回收後發現遺漏值,應如何處理? 【解】 問卷調查的拒答率(refuse rate)和遺漏值(missing value),乃是資料品質極為重要的關鍵。所謂拒答乃

是樣本名單中的受訪者不願或不能回答問卷,不論已完成了多少;至於部份不作答則會造成遺漏值,也就

是所回收的問卷當中無法有效登錄的項目,不論是空白、誤填、拒填、或是提供了無效的答案。 (一)整份問卷刪除

1.時機:當所遺漏之項目為研究之重要變項時。 2.優點:避免整體資料品質受影響。 3.缺點:浪費成本。

(二)部份項目刪除 1.時機:當所遺漏之項目為研究之次要變項時。 2.優點:節省成本。 3.缺點:若是存在訪員偏誤、受訪者偏誤的狀況,其餘的項目可能也不再適用。

(三)以平均數代入 1.時機:若該項目之資料沒有嚴重偏態時,可以用樣本平均數代入。 2.優點:在連續變項上,平均數是品質最佳的集中量數。 3.缺點:若遇有嚴重偏態,以及資料屬於間斷變項時,不宜使用此法。

(四)以中位數代入 1.時機:若該項目之資料有嚴重偏態時,以中位數取代平均數,代入遺漏之項目。 2.優點:中位數不易受極端值影響,可使遺漏之資料儘可能忠實地還原。 3.缺點:若屬於名目變項時,則中位數將不再適用。

(五)以中間選項代入 1.時機:若該項目之資料大致呈現均勻分配時採用。 2.優點:在均勻分配的情況下,各選項之圈選人數相當,中間選項最有代表性。 3.缺點:若是雙數選項之項目,則不再適用。

九、調查法在進行面訪或電訪前,應有哪些注意事項? 【解】 依照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中心訪員訓練內容,訪員訓練至少應有以下注意事項: (一)訪問的基本原則

1.面訪 (1)找到正確的受訪者 (2)完全依照問卷上的文字唸出題目

Page 11: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 GETmember.get.com.tw/File/PDF//SW/104/SW_SocialWorkRese_80461.pdf · (一)實證論典範:實證論一詞起源於法國社會學家Auguste

高點‧高上

【版權所有,重製必究!】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1-11

(3)遵照問卷題目及選項的順序逐一詢問 (4)保持中立立場 (5)儘量單獨訪問且不記錄非受訪者意見 (6)堅守訪員職業道德和倫理 (7)尊重受訪者拒訪的權利

2.電訪 (1)找到正確的受訪者 (2)完全依照問卷上的文字唸出題目 (3)依照問卷題目及選項的順序逐一詢問,不可任意跳躍 (4)保持中立立場 (5)電訪員的學術倫理 (6)尊重受訪者拒訪的權利

(二)訪員的工作態度 1.面訪

(1)出發前的準備 (2)了解調查內容與目的、自我介紹與訪問說明的預習、訪問前多複習問卷、做好心理準備、檢查裝

備、規劃訪問路線、了解風俗民情 (3)注意自身安全 (4)注意自己的服裝和儀容、先到訪問處探查、告知家人行蹤、自備飲料、自備防身器材 (5)維持禮貌、誠懇的態度 (6)克服受訪者的疑懼心理 (7)四德:保密、誠實、負責、準時 (8)三態:中立客觀、親和有禮、堅持到底

2.電訪 (1)正確的工作態度 (2)對調查研究計畫及問卷內容瞭若指掌 (3)不急不徐、從容不迫 (4)理智禮貌的態度,維持執行單位的形象

(三)如何找到個案 1.面訪

(1)請村里長、鄰長協助、帶公文至警局、村里辦公室 (2)請求確認姓名地址、一時找不到受訪者要設法請家人、鄰居、管理員幫忙 (3)開場:先說明身份、來意、出示證件,訪員自我介紹要簡短、積極且自信,強調受訪者不可取代

性 (4)為什麼要做這項訪問? (5)我們老師…… (6)誰告訴你我們的姓名及地址? (7)依內政部規定取得…… (8)這個我不懂,去問別人! (9)想知道每個人的想法…… (10)我很忙,你去問別人! (11)不能隨意換人、不會耽誤你太久、等會或明天再來、你的意見很重要、約瞎次

2.電訪 (1)無戶中抽樣、需戶中抽樣、指定受訪者 (2)簡單明瞭的開場白:音調頗有精神、態度有禮貌 (3)推辭受訪(太忙、沒時間、不懂、沒興趣) (4)不能隨便找其他人、不會耽誤太久、等會或明後天、想知道一般人想法……

Page 12: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 GETmember.get.com.tw/File/PDF//SW/104/SW_SocialWorkRese_80461.pdf · (一)實證論典範:實證論一詞起源於法國社會學家Auguste

高點‧高上

【版權所有,重製必究!】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1-12

(5)為何知道我家電話? (6)電話號碼抽樣 (7)質疑是詐騙集團 (8)可打電話查詢…… (9)為何要問年齡、收入……?

(四)面對題目 1.面訪

(1)受訪者不願回答某些題目 (2)受訪者在題目未唸完時搶答 (3)答案明顯前後矛盾 (4)批評或質疑問卷內容 (5)高談闊論或離題太久

2.電訪 (1)受訪者在題目未唸完時搶答 (2)答案明顯前後矛盾 (3)批評或質疑問卷內容 (4)高談闊論或離題太久

十、參與觀察者的角色,有哪些類型?

【解】 每位參與觀察者的優先考量時,決定在觀察和參與之間要達成什麼樣的平衡,以及是否透露研究者的角

色。這些決策必須考慮到要被研究的社會情境的特殊性、研究者自己的背景和個性、較大的社會政策脈絡

和倫理的關注。 (一)隱藏觀察(covert observation):研究者試著觀察事件的發生,但不會主動參與這些事件,以便找出活

動的是誰、是什麼、何時、何地、為何和如何。在研究者不會引起太多注意的情況下,特別適合採用

此法。 (二)公開觀察(overt observation):若是研究者的在場觀察和記錄,會改變社會場域之當事人的行為,這

即是反應效應(reactive effect)。當所要研究的場域人數特別少,或是觀察活動很醒目之時,勢必得採

用此法。 (三)公開參與(overt participation):大部份的參與觀察者,都會採用這種類型,他們至少會讓某些團體成

員知道他們的研究興趣,在參與了足夠的團體活動之後發展和諧關係,以便獲得接近團體成員的第一

手經驗感受。 (四)隱藏參與(covert participation):當所觀察的行為是非法的或被污名化之時,要揭露研究者的角色而不

影響研究過程的可能性很低,此時可考慮隱瞞自己的研究者身份。然而,這至少會面臨以下問題: 1.隱藏參與者無法公開做筆記或使用任何醒目的記錄工具 2.隱藏參與者無法詢問引人懷疑的問題 3.隱藏參與者的角色很難扮演成功 4.在研究場域中一旦隱藏,就需要一直保持這種行為

十一、實驗控制的方法有哪些?

【解】 實驗中需要控制無關變項的影響,以利於純化焦點變項的影響效果。常見的控制方式如下:(謝雨聲) (一)隨機化法(Randomization)

1.定義:研究者以隨機方式將受試者分至各組,是最常採用的實驗控制法。 2.優點:可以同時控制多個可能的干擾變項,如此之後便可假定,各組在多個干擾變項上是沒有差異

的;由此便可推定,實驗變項的影響效果是因為實驗者對各組採用不同的實驗處理所造成的效果,

而非其他干擾因素造成。

Page 13: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 GETmember.get.com.tw/File/PDF//SW/104/SW_SocialWorkRese_80461.pdf · (一)實證論典範:實證論一詞起源於法國社會學家Auguste

高點‧高上

【版權所有,重製必究!】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1-13

3.缺點:首先,不是每種研究都適合使用隨機分派;此外,隨機分派依然會有失敗的可能,不必然能

完全盡信。 (二)配對法(Matching Method)

1.定義:依據可能的干擾變項,將被研究對象加以配對(干擾變項相同之受試者)後,再隨機分派到

實驗組和對照組,也是一種控制干擾變項的可能方法。 2.優點:若有非常明確的干擾變項之時,此法可進行很精準的控制。 3.缺點:首先,此法能控制的干擾變項數目很少;其次,若果真要控制更多干擾變項,勢必要再增加

受試者,因而拉高研究成本。 (三)消除法(Elimination)

1.定義:研究者可採用樣本設計,針對可能的干擾變項,選擇特定樣本作為研究對象,以消除這個干

擾變項的影響。 2.優點:這種方式的優點在於方便性,不需複雜的安排即可完成。 3.缺點:因為只能適用於某種屬性的對象,有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推論力(generalization power)。

(四)納入法(Built-in Method) 1.定義:研究者可將干擾變項納入研究設計中,以有效掌握干擾變項的效果,並加以排除,以確認實

驗變項的影響效果。 2.優點:將可能的干擾變項納入實驗設計,可順帶排除其影響效果,以確認實驗變項對依變項的真正

影響力。 3.缺點:一旦欲控制的干擾變項太多,卻都要納入實驗設計中,勢必增加被研究對象的數目,而使研

究成本增加。 十二、請討論單案研究之AB設計與ABAB設計。 【解】 (一)AB設計(AB design)

1.定義:是一種最簡單的單案設計,包括一個基線階段(A),和一個干預階段(B)。因操作簡便而不致因

研究而干擾實務,頗受實務工作者歡迎。 2.步驟:首先是基線階段(the baseline stage),對目標行為進行重覆測量,直到穩定的基線浮現為止;

其次是干預階段(the intervention stage),開始進行持續性的干預,並對目標行為不間斷地測量;最

後是將兩階段的目標行為所展現的趨勢進行比較,以瞭解變化的過程。 3.評價

(1)優點:最為簡易;可結合實務。 (2)缺點:歷史(同時事件);內在效度低。

(二)ABAB設計(ABAB design)

1.定義:是ABA設計的變化類型,又稱為抽回設計(withdrawal design)或反轉設計(reversal design),

通常用以確認干預期間並未受到任何同時事件所干擾。其獨特處是在AB設計之後重覆一次AB設計的

過程,以觀察在第二次基線階段時目標行為的變化。若在此抽回期間目標行為依然持續進步,便需檢

討同時事件是否已經發生。

Page 14: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 GETmember.get.com.tw/File/PDF//SW/104/SW_SocialWorkRese_80461.pdf · (一)實證論典範:實證論一詞起源於法國社會學家Auguste

高點‧高上

【版權所有,重製必究!】

103年 高點‧高上社工師 關鍵考點

1-14

2.步驟:首先是基線階段(the baseline stage),對目標行為進行重覆測量,直到穩定的基線浮現為止;

其次是干預階段(the intervention stage),開始進行持續性的干預,並對目標行為不間斷地測量;接

著是重回基線階段,在此階段中僅做非干預的測量;最後再重回干預階段。 3.評價

(1)優點:可加強控制力,增進內在效度。 (2)缺點:有些處遇無法反轉;反轉之後的殘餘影響(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