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勞新聞》1050405 第四期

20
訂閱《醫勞新聞》 http://goo.gl/forms/zy0cxSiobO 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 第四期 中華民國一 O 五年四月五日 星期二 A Trial of Flexible Duty Hours in Surgical Training 為何有些醫師主張回復 危險、筋疲力竭的工時? 補破網的公 費制度,如 何撐起偏鄉 醫療? B1 B3 C3 出席民進黨團所舉辦之 DRGs 公聽會 2 月 22 日醫勞小組於立法院,提出三個重點: 1) 衛福部應確立防範醫院將 DRGs 病情複雜病人 的財務虧損風險轉嫁給醫師的機制: DRGs 的精神是大數法則,理論上個別病人有 賺有賠,但平均下來透過給付固定點數而提供醫院 改善住院流程、縮短住院天數的財務誘因。然而, 誠如會議中鄭守夏教授所針砭,若醫院將個別複雜 病情病人的財務虧損透過薪資結構(PPF)轉嫁到 個別醫師身上,不但失去 DRGs 的精神,也將會是 一場懲罰重症醫師的災難。因此,醫勞小組提出, 衛福部應確立防範醫院將 DRGs 病情複雜病人的 財務虧損風險轉嫁給醫師的機制,不能只是呼籲而 已,那是沒用的。 2) 政府應投入資源,使用社福機制解決社會性住 院的問題,而非利用財務誘因將責任推給臨床 照護者及弱勢病人身上: 吳肖琪教授提到 DRGs 可以解決社會性住院 的問題,所謂社會性住院,就是病人臨床上已無醫 學理由住院,但因為社會家庭照護資源匱乏,而難 以出院。這一直都是臨床醫師的精神壓力來源,第 一線臨床醫師一直都希望能秉持自己的醫學專業, 讓醫學上不須住院的病人出院,因為持續住院只會 增加院內感染的風險,對病人本身不是好事。但是 出院這件事並不完全掌握在臨床醫師手中,有時是 病人因社會家庭照護資源匱乏,而要求繼續住院, 醫師通常也會通融。因此,醫勞小組提出,針對社 會性住院之問題,政府應投入資源,使用社福機制 解決社會性住院的問題,而非利用財務誘因將責任 推給臨床照護者及弱勢病人身上。 3) 新政府應實現選前承諾,將受雇醫師納入勞基法 從 ICD-10 到 DRGs 的實施,一再加重原本 便已瀕臨過勞崩潰邊緣的臨床醫師之工作負擔。再 者,衛福部一再強調 DRGs 是為了促進效率,難 免讓幾乎所有時間都貢獻忙於照護病人,又不受勞 基法保障的第一線臨床醫師,擔心 DRGs 所促進 的「效率」會不會進一步加重血汗條件?因此,醫 勞小組提出,新政府應實現選前承諾,將受雇醫師 納入勞基法! 會議結論: 民進黨立委顧立雄呼應,健保署跟醫院有合約 關係,有沒有辦法透過合約,在實施 DRGs 的 同時,對醫師薪資結構有某種約定,透過約定的 拘束來防止 DRGs 的財務風險不會轉嫁到個別 醫師。健保署蔡淑鈴副署長表示將討論此項配套 措施之可能性。 民進黨立委尤美女呼應,社會性住院的問題的 確該請衛福部透過加強社福體系的資源與架構 來解決。

Post on 27-Jul-2016

23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4 download

DESCRIPTION

《醫勞新聞》1050405 第四期

TRANSCRIPT

Page 1: 《醫勞新聞》1050405 第四期

新聞提要

訂閱《醫勞新聞》 http://goo.gl/forms/zy0cxSiobO

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 第四期

中華民國一 O五年四月五日 星期二

A Trial of Flexible Duty Hours in Surgical Training

為何有些醫師主張回復

危險、筋疲力竭的工時?

補破網的公

費制度,如

何撐起偏鄉

醫療?

B1

B3

C3

出席民進黨團所舉辦之 DRGs 公聽會  2月22日醫勞小組於立法院,提出三個重點:

1) 衛福部應確立防範醫院將 DRGs 病情複雜病人

  的財務虧損風險轉嫁給醫師的機制:

  DRGs 的精神是大數法則,理論上個別病人有

賺有賠,但平均下來透過給付固定點數而提供醫院

改善住院流程、縮短住院天數的財務誘因。然而,

誠如會議中鄭守夏教授所針砭,若醫院將個別複雜

病情病人的財務虧損透過薪資結構(PPF)轉嫁到

個別醫師身上,不但失去 DRGs的精神,也將會是

一場懲罰重症醫師的災難。因此,醫勞小組提出,

衛福部應確立防範醫院將 DRGs 病情複雜病人的

財務虧損風險轉嫁給醫師的機制,不能只是呼籲而

已,那是沒用的。

2) 政府應投入資源,使用社福機制解決社會性住

  院的問題,而非利用財務誘因將責任推給臨床

  照護者及弱勢病人身上:

  吳肖琪教授提到 DRGs 可以解決社會性住院

的問題,所謂社會性住院,就是病人臨床上已無醫

學理由住院,但因為社會家庭照護資源匱乏,而難

以出院。這一直都是臨床醫師的精神壓力來源,第

一線臨床醫師一直都希望能秉持自己的醫學專業,

讓醫學上不須住院的病人出院,因為持續住院只會

增加院內感染的風險,對病人本身不是好事。但是

出院這件事並不完全掌握在臨床醫師手中,有時是

病人因社會家庭照護資源匱乏,而要求繼續住院,

醫師通常也會通融。因此,醫勞小組提出,針對社

會性住院之問題,政府應投入資源,使用社福機制

解決社會性住院的問題,而非利用財務誘因將責任

推給臨床照護者及弱勢病人身上。

3) 新政府應實現選前承諾,將受雇醫師納入勞基法

  從 ICD-10 到 DRGs 的實施,一再加重原本

便已瀕臨過勞崩潰邊緣的臨床醫師之工作負擔。再

者,衛福部一再強調 DRGs 是為了促進效率,難

免讓幾乎所有時間都貢獻忙於照護病人,又不受勞

基法保障的第一線臨床醫師,擔心 DRGs 所促進

的「效率」會不會進一步加重血汗條件?因此,醫

勞小組提出,新政府應實現選前承諾,將受雇醫師

納入勞基法!

會議結論:

▲ 民進黨立委顧立雄呼應,健保署跟醫院有合約

關係,有沒有辦法透過合約,在實施 DRGs 的

同時,對醫師薪資結構有某種約定,透過約定的

拘束來防止 DRGs 的財務風險不會轉嫁到個別

醫師。健保署蔡淑鈴副署長表示將討論此項配套

措施之可能性。

▲ 民進黨立委尤美女呼應,社會性住院的問題的

確該請衛福部透過加強社福體系的資源與架構

來解決。

Page 2: 《醫勞新聞》1050405 第四期

及駐衛警強行綁在擔架上,送往醫院治療。

  我們可以充分理解,這種時候民眾對於身旁

舉止反常的人物,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恐慌,此時

此刻正是時機,提升大眾對於需接受協助者的理

解包容,但甫宣示要打造更加完善「安全網」的

台北市政府,做的卻是草率將該名男子「押解」

送醫,同時對外表示未來將「套用」對於遊民的

處置方式,證成了當前將精神疾病患者視為「不

定時炸彈」的輿論風向。如今事端既出,無疑「鼓

勵」更多民眾效法本次經驗,立馬將身邊行為反

常的人士塞進緊急救護與醫療體系,不但無助於

民眾對精神疾病的理解,反而使得社會整體氛圍

更加風聲鶴唳。

  第一線警察與消防人員對於精神衛生法、強

制執行法不一定具備充足認識,在現場的處置很

單純,判斷患者有無自傷傷人行為,有的話壓上

約束帶送往醫院,沒有則以勸說說明為主,結束

返隊。進到醫院急診室以後,由急診人員做初步

評估、鎮靜和「約束」以後,則需會診精神科醫

師,由專家評估是否有持續自傷或傷人的危險,

決定有無強制收治住院的必要。這樣的一套處理

流程並非完善無瑕疵,第一線的我們有時也坦承

自己的無力無奈,倘若在前端更加放寬認定的標

準,或是賦予第一線警消社工更多的判斷「責

任」,很顯然是在創造更多的工作量、衝突甚至

法律糾紛暴露風險,以及急診人員的困擾。

  又,倘若符合條件被判強制住院,目前精神

醫學針對精神病症急性發作的處理,以藥物為第

一線治療;但後續的心理支持、功能復健與社區

照護,甚至社會功能的回復,都不是一蹴可及

的,需要整個社會嚴肅看待,並投入足夠的資源

與理解。更別提許多「似有危害之虞」者,並非

病患,而屬於無法符合社會主流期待的畸零群

體。若將社會問題以及因此產生的「邊緣人」,

太過簡化、扁平地以精神疾病的框架理解,容易

以太過窄化的觀點看待,而限縮我們的思考,忽

略背後更嚴重的結構性因素。

  至此,我們必須承認現行緊急救難體系與精

神醫學的診斷治療有其限制,一味地將行為舉止

不同於社會預期的人以精神病患看待,我們終將

忘記眼前面對的也是一個完整的人。面對社會問

題時僅無差別式地以強制就醫作為手段企圖解

決,究竟是讓患者接受「必要治療」,還是擴大

已經嚴重惡化的醫療資源分配不均,並為勞動條

人心惶惶時刻,別拿警消醫護權益祭旗

  因應內湖殺女童案引起的社會對精神病患的

恐慌, 29 日衛福部研擬修正精神衛生法,降低

精神病患強制送醫的門檻。原本是當精神病患有

「傷人與自傷之虞」時,經警察、消防人員通

報,由衛生局人員共同處置;而修法方向儼然賦

予一線警消人員更大權限,只要他們認定有危害

之虞,立即強制送醫。不出 2 日,政治大學一

名行為舉止被視為異常的「搖搖哥」在無自傷傷

人、無攻擊行為之下,遭警消、社會局、衛生局

件惡劣的第一線醫護人員帶來更多負擔?

  我們樂於在民眾、患者需要時提供其最及時

的協助,這是我們的志業與責任。但我們拒絕讓

手無寸鐵的第一線人員承擔風險,在人力已然匱

乏的情況下又以草率政策武斷介入,讓我們成為

人權及社會安定、恐慌民眾與失能政府之間的夾

心餅乾。認清問題只是第一步,而在那之前更多

以權威為名的壓迫、祭旗,我們亦不能坐視。

文 / 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協會、警察工作權益推動協會聯合聲明稿

刊載於影音紀錄資料庫 公民行動

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45535

Page 3: 《醫勞新聞》1050405 第四期

2. 3 月大事記

(1) 實習中:

 A. 應制定新的《大學校院辦理醫學生臨床實習實施原則》,原

  先的申訴機制需維持,並且擬定新的工作時數、值班數量及

   照顧病人數的上限,作為各校制定實習內容的準則。

 B. 我們認為實習醫學生在新制中仍然應該領有生活津貼,至少

   「過夜實習」之值班費應該要按時數或次數發給。

(2) 實習後:

 A. 舊制 7+1PGY 要有退場機制,不要造成同時畢業進入臨床的

   兩屆學生權益互相衝突。

 B. 衛生福利部應擬定新的《住院醫師勞動權益保障參考指引》,

  PGY1 與 PGY2 的勞動條件規範應該分流,

  PGY1 的工時等應該介於目前的 PGY 和 Intern 之間。

 C) PGY 訓練經費擴大,並且爭取設置穩定財源,避免畢業後醫

  學生成為待訓練人球。

  102 年上路的醫學系 6+2 新制,將醫學生在學年限降低成六年,並

增長了不分科住院醫師 PGY 訓練時間。然而,不同於舊制醫學生尚有《實

習醫學生臨床實習指引》的保障,新制醫學生的「每周工時上限、值班數

上限、照顧病人數上限」在新版的《大學校院辦理醫學系醫學生臨床實習

實施規則》卻是空白授權,令人憂心是否新制只是製造出更多的、在

缺乏統一勞動條件規範的情況下工作的、無酬勞工。

  為此,醫勞小組在二月下半召開討論會,確認組內的立場和論述,更

開始著手籌備於各醫學校園的 6+2 醫學生新制講座,試圖讓更多新制醫

學生能認識自己未來將面對的環境和可能遭遇的問題。

02 月 21日

02 月 22 日

03月19日

03月23日

【組內會議】 6 + 2 新制討論會 @ 台中找路咖啡

【參與】 DRG 支付制度之影響與因應 公聽會

【論壇】@慕哲咖啡 再論團結作為方法:醫院企業工會的理想

【主辦】@臺大分部 醫師勞動訪調 工作坊

03月27日【交流會】@公館新生南路人性空間 南山工會經驗分享

大事記大事記 A1

Page 4: 《醫勞新聞》1050405 第四期

  繼去年十月邀請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舉辦「團結作為方

法」座談後,這次醫勞小組邀請嘉義基督教醫院企業工會理事長趙

麟宇醫師,分享工會籌備至成立的歷程。政大法律系林佳和副教授

同時受邀,以現行制度和集體勞動法的觀點分享醫院企業公會的特

殊性質。

  從院內咖啡委外廠商換約的例子,到工時調整之爭議,趙理事

長表示:兩次事件雖然都是透過問卷構築嘉基員工對生活共同體的

想像,然而後者在勞資會議上,因勞資雙方有不同的看法,使得提

案鎩羽而歸。從那時開始,嘉基勞方代表們才體認到現行體制中的

勞資會議及私下陳情皆有其限制,而決心要靠體制外的其他組織

──「工會」有效促進勞動權益。

  趙理事長說:「成為一個醫療勞動論述的實作場,深化資本主

義社會中臨床工作者面對的剝削、異化論述,而透過各式爭議行為

展開反抗。」甫成立的嘉基工會雖然尚在起步階段,其對工會經營

的理念卻仍值得做為倡議性團體的我們參照。

再論團結作為方法:一位護生觀點

陽明大學護理系學生 張佑安

  依據護理師護士工會全國聯合會 ( 簡稱護聯會 ) 統計,今年三

月之護理人員執業率為 58.3 % ( 扣除 65 歲以上領照人數 ),其中

103 年新進人員離職率高達 19.47%。看到這樣的數據,儘管我

是有著強烈護理魂的護生,也不經擔憂這樣的熱血在現今職場環境

能夠撐多久。

  平日,學生間彼此討論的職場現況大多淪為表象:工作辛苦、

要加班、薪水還過得去,卻未知曉在這些問題之下,我們面對的敵

人是誰?我們是否具有基本權益?我們該怎麼爭取基本權益?這些

問題總是要到進入職場之後才開始學著思索,可見之至今護理教育

未包含足夠的勞動教育。

  勞工需具有基本勞動權益概念才能順利團結,以對抗不當資

方。趙醫師能成功串連一千三百位嘉基勞工創立嘉基工會,實在激

勵醫療各界!嘉基工會如此順遂的成立過程,讓在場與會的基層護

理人員、消防人員權益促進會代表等人頻頻詢問。從趙醫師的回答

中,我認為嘉基工會的順遂部分歸功於醫師這個角色,部分則是因

為多年情分使趙醫師與嘉基資方至今溝通無礙,可見角色優勢在勞

動爭權上亦佔有一席之地。

  這樣的結論讓我更感憂愁,原來護理人員面對的勞動困境除了

因勞動權益觀念不足,被資方分散得徹底之外,尚有擺脫不掉的基

層角色之劣勢與困境。

( 以上言論為個人言論,並不代表全體護生 )

大事記 A2大事記

Page 5: 《醫勞新聞》1050405 第四期

  在服務業工會,發起過爭議行為的工會相當稀少,因此自去年

12月開始,罷工浪潮遍地開花的南山人壽便成了較為特別的一個。

  分享會上,王常務理事向我們解釋保險業和其他職業的差別:

「看業績拿薪水的業務員,當你一個人罷工沒有拿業績回去時,公

司根本不理會你,除非是聯合所有公司的業務員大家都不提供業

績。」因此當初在團結員工時,工會列出了8大議題,一方面團結

受各議題牽連的員工、另一方面也防止公司只決議單一議題就輕易

結束罷工。接著,發動去總公司抗議,發起罷工糾察線,也不像傳

統產業是為了干擾生產線,而是為了使公司顏面掃地。沒想到這樣

的做法真的奏效了!當五個分會都出現罷工糾察線時,公司漸漸受

到輿論壓力,也才出現了和南山工會好好協商的誠意。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經過南山工會的分享,醫勞小組得以窺見

台灣工運史上第一次保險業工會罷工的來龍去脈,也願這些經驗成

為我們培養組織動員能力和策略思考的重要啟蒙。

  在這次的訪調工作坊,我們首先對醫勞、醫糾、健保的主題作

了簡要的介紹,再分別依參與者的興趣為這學期的訪調分組。我們

的訪調主題有:

‧ 第「六」大皆空-麻醉風暴的想像與現實

 了解麻醉科醫師的養成過程、工作型態、每日行程、在手術房當

 中的角色,以及實際探討目前台灣的醫療環境,如何使得這個專

 業碰上危機。

‧ 醫院白描遊戲

 以全新的視角觀察並記錄醫院裡面的人事物,試著討論有些可能

的想像。

‧ 與盟有約:最壞的時代,最好的人?!

 先依主題了解醫勞盟對醫療環境改革有哪些實績,再實際訪問他

 們對組織運作的想法與正在為哪些事情努力。

‧ 急診醫師勞動處境的「林」與「樹」

 結合文獻回顧、深度訪談、田野觀察,點出急診醫師勞動處境問

 題,與可能的結構性因素和解方。

大事記大事記 A3

Page 6: 《醫勞新聞》1050405 第四期

強迫以薪資折抵、想離職前還要付一筆違約

金……。不斷聽聞護理職場的壓榨,犧牲許多一

線人力、燃燒她們的熱忱與期待:當權益被犧牲,

院方做出不合理要求時,往往選擇離去,眼看著

護理勞動現場又多抹煞一名勇將;而還願意留下

來的,大多抱怨幾句後仍繼續工作,但會像學姊

這樣開始重視勞動權益和合法性並非多數。學姊

在談話中總給人理性、安定的印象,敘說自己如

何在護理會議試著透過提案來改變制度,或自己

與幾個同事讓單位達到體制內的讓步,也發覺許

多護理師其實並不知道資方這樣做是不對的。

  我覺得,護理師都比較乖,比較聽話,不敢

去爭取自己的權益」,心中對這段話莫名感觸。

因為大部分選擇「聽話」以因應職場環境中所面

對到的不公平、權益受損,即使隱約知道這樣

「不應該」,也會以安靜的方式收尾,然而,在

這層「不應該」背後似乎又夾雜了更多無奈和無

力,無奈是以一股沉默的力量默默容許他們存在

以及發生,而無力是認為束手無策、無從改變,

不論哪種樣態,最終結果都是一樣的。到底是什

麼樣的職業環境會讓人滿腔熱血的投入,最終黯

淡離場?連我自己都疑惑著。

  我仍是護理的一名學徒,而學姊已在醫院服

務多時,此刻的我們不穿上制服,不在護理現

場,在醫院旁的咖啡廳開始這段談話。

  「想問學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投身於爭取護

理權益?」我問。

  「當你被欺負,遇到不公平的事的時候」學

姊這樣說道。

  是的,幾乎每個護理師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發生超時加班未給付加班費、放假天數未休滿

撰文 /護理系 王瑋欣沉默

南山人壽工會──筆記與心得 撰文/輔仁大學醫學系 皓禎

資。在此同時,一方面缺乏基本的勞動保障,二

方面卻必須像雇傭制一般,接受資方設立的種種

考核及評鑑,顯然無法完全以承攬制的視角看待

自身行業。畢竟如同南山人壽工會王常務理事所

提及,縱使形式上對於雇傭制和承攬制採行全有

全無的判準,實際情形卻可能呈現類似光譜的概

念,保險業、醫療業等同時承擔雇傭制和承攬制

的限制,又因為介於模糊地帶而無法獲得明確的

法條保障,就像是在兩種契約屬性間遊走的點。

  正是因為在南山人壽工會成立的起因當中,

隱約能意識到醫療業似乎也面臨相同問題,始令

人察覺,過往以為工作穩定的醫療領域,其實極

度缺乏對於工時和薪資的自主性,因此如何將危

機意識建立,並進一步成立醫師公會保障勞方,

確實是現階段應該開始思量之處。雖說因醫師尚

未被納入勞基法而沒有責任制的問題,然基於醫

師們──相對於醫院──身為受雇者的身分,

不但可以,也應當成立工會來正視並維護自己應

享有的權益。

但從全體醫師角度出發,對於成立工會的前

  3 月 27 號晚上隨著醫勞小組一同在「人性

空間」聽取南山人壽工會在組織運作及維護勞工

權益等各方面之經驗,對於如何逐步加深醫療勞

動的權益保障有了不少收穫。光是透過在人員到

齊前的閒聊,已然能深刻領會到工會存在之必要

性,以及成立工會前得先建立起意識凝聚和身分

上的認同。

我們一般很難將保險業與醫療業聯想在一

起,然而就勞務契約的類型而言,兩者皆偏向承

攬制,意即透過完成的業績量獲得相對應的薪

大事記大事記 A4

Page 7: 《醫勞新聞》1050405 第四期

醫師對於自己的身分定位皆有差異、也因此產生

競爭心態時,便難以取得共識來團結解決職場上

共同面對的工時及薪資等問題,遑論成立一個組

織明確的工會以抗衡資方握有的權力。

  其次,身為醫療人員,身分定位不只建立在

自我對其職位的想像,同時也承受著長久以來社

會大眾對醫界的期許。對於職場所受到的不公對

待若逕採罷工等作為回應,直觀而言不僅打破醫

病之間的信任關係,更勢必要面對輿論上的譴

責,認為醫療人員有醫術沒醫德、藐視生命也辜

負了社會期待,沒有資格再繼續執業。對此尤其

可和南山人壽工會王常務理事對於罷工的理念作

呼應:「罷工要有造成社會不便的覺悟,但也必

須讓大眾理解自己究竟遭受如何對待,以致最終

選擇踏上罷工一途」、「抗爭未必要有誰受傷,

而是製造影響力和威嚇,創造談判機會」。在採

取抗爭作為擴大渲染力的手段之餘,也要顧及和

社會性結合,進而拉長其持久力,畢竟唯有在造

成社會不便的同時,還能讓大眾選擇站在勞方這

邊,而非仇視不願繼續提供勞動的抗爭者,才能

使資方始去重視勞方應得待遇。

  最後是南山人壽工會對於抗爭運動的經驗分

享,行動上除縝密的階段性計畫外,也應試著和

媒體、民意代表密切合作,增加曝光率和能見

度,使權益保障的意識不會僅停留在同溫層,而

是廣為大眾所知並支持的;觀念上更要堅持將不

公事實陳述給無法接受現實、徒相信虛假意識

者,醫療人員既不是,也沒有必要被當作神,肩

負重任的同時,擁有應得的休息時間與報酬,責

任感才不致被高壓力、低保障的工作環境掩埋。

總體而言,此次對談所得到的指教不但修正

了我初始對醫療人員工作的想像,亦開始思索,

對於醫療勞動的重視,若等到開始執業後是否為

時已晚。身為尚處醫預階段的醫學生,儘管關於

許多工會及抗爭活動的運作在對談當下還未能全

盤了解,但至少從此願在這塊領域耕耘。

  對談的結束對我而言是新的開始。

置作業──將個人意識凝聚為集體意識,似乎

就存有難題。先從「何種身分謂作勞工」談起,

一般說到勞工自然而然會浮現腦中的是藍領階

級,鮮少有辦法將身著白袍的醫療人員和勞工相

提並論,因此對於自己身為勞工的不認同造就了

醫師的單打獨鬥,甚至用競爭者心態面對同業,

無法立即達成意識凝聚的成效,彷彿一旦承認自

己是勞工,便也承認自己所擁有的醫療專業無異

於一種勞動,而非專門技術。甚至「透過完成的

業績量獲得相對應的薪資」的承攬制特色造成醫

師極有可能自認為掌有自己薪水高低的決定權,

更與對「勞工」一詞的想像相去甚遠。當每一位

圖片取自

南山正在罷工中

FB 粉絲專頁

https://www.

facebook.com/

nsitu.strike.1127/

大事記大事記 A5

Page 8: 《醫勞新聞》1050405 第四期

  曾經因為有違背醫學研究倫理之虞(註 1)而引起軒然大波的

FIRST 試驗結果出爐!

  自從「美國畢業後醫學教育委員會」在 2003 年開始規範住院醫

師每週工時(80 小時)、連續工時的上限(24 小時 +6 小時的純講述

式教學)之後,工時縮短使住院醫師獲得充足休息而增加認知表現能

力以提升病人照護品質的好處,與減少的病人照護連續性及增加的交

班次數所可能降低病人照護品質的壞處,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早

已引發全球醫界的爭辯。

  而 ACGME 又在 2011 年將連續工時的上限縮短為 24 小時 +4 小

時純交班,以及特別針對 PGY-1(intern)連續工時上限縮短為 16 小

時;並且規範兩次上班之間的休息時間「必須」大於 8 小時(但「應

該」大於 10 小時)。若連續上班 24 小時候,更是規定必須休息大於

14 小時。

  這個 FIRST 試驗就是為了解決有關住院醫師連續工時規範對病人

及住院醫師的影響之爭論。

  在看這個研究之前,有個非常重要的重點,是台灣人一定要特別

注意的!那就是,本研究的實驗組與對照組住院醫師,都必須符合每

週工時上限 80 小時!(台灣評鑑標準是 88 小時!)

  因此,請不要拿本研究的結果來支持或反對住院醫師每週工時上

限 88 小時的規範!因為美國的研究證據早已證明 ACGME 2003 的工

時規範能在降低住院醫師工時的同時,降低內科病人的死亡率與提升

照護結果,且不會對外科病人的死亡率有所影響!(但可能會增加神

經外科病人的併發症,不過死亡率不會有影響)。

  簡而言之,住院醫師每週工時不超過 80 小時,已經幾乎是美國

人的共識(題外話,自 2009 年起,歐盟醫師每週工時上限 48 小時)。

FIRST 試驗將外科住院醫師依訓練計畫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 對照組完全符合 ACGME 2011 年的所有工時規範。

▲ 實驗組的住院醫師之「連續工時」則不用符合「24 小時 +4 小時

  純交班」的規範(PGY-1 不用符合連續工時上限 16 小時的規

  範),兩次上班之間的休息時間也可不到 8(或 14)小時。除

  了這兩點以外,實驗組同樣必須遵守 ACGME 2011 年其他的

  工時規範!

研究結果:

1. 兩組的病人照護結果(死亡率、併發症、感染等等)沒有顯著差異。

2. 兩組的住院醫師在對住院醫師受訓品質及整體幸福感

(well-being)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3. 實驗組(連續工時與休息時間不受限)比較不滿意照護的連續性及

交班,但對休息時間比較滿意。

4. 實驗組的住院醫師對其所受的工時政策對病人安全、照護連續性、

臨床與手術技術的習得等等,比較不會覺得有負面影響。相對而言,

實驗組比較會覺得他所受的工時政策對與家人朋友相處時間、休息

等等,有負面影響。至於整體的工作或對職業選擇的滿意度,兩組

之間則無顯著差異。

A TriAl of flexible DuTy Hours in surgicAl TrAining

醫勞小組整理報導

NEJM 介紹影片:

https://goo.gl/TazPnM

文章:N Engl J Med 2016; 374:713-727. February 25

專題報導專題報導 B1

Page 9: 《醫勞新聞》1050405 第四期

醫勞小組建議

★ 對於支持規範住院醫師工時的一方來說,本研究粉碎了反方質疑過多的交班與減少的照護連續性會對病人照護結果有負面影響的質疑!

★ 對於覺得連續工時上限的規範會減少學習機會的住院醫師來說,本研究證實了在符合每週工時上限 80 小時及其他 ACGME 工時規範的前提下,

  連續工時不用規範到「24 小時 +4 小時純交班(PGY-1 16 小時)」的程度,兩次上班之間的休息時間也可不用要求一定要 8(或 14)小時,

  也不會對病人的照護結果有負面的影響!

★ 為了病人安全及住院醫師的勞動權益,醫勞小組呼籲各醫院應確實遵守教學醫院評鑑 1.6.1 條有關住院醫師工時規範的條文。

★ 應盡速將所有受雇醫師納入勞基法,以利工時規範的監督與制裁。

★ 針對未來修改評鑑條文或勞基法條文的建議,應在符合每週工時上限的前提下,給予住院醫師某種程度的彈性,在受保障的確實的自願選擇的

  前提下,尊重住院醫師連續照護病人的學習權利與確實交班後休息的權利。

重點提醒:

  本研究兩組每週的實際工時分別為多少,並

無資料,然而,因為畢竟都有一個 80 小時的上

限,因此可能不會差太多,無論如何都應該有很

大的機會比台灣住院醫師的工時短。

  目前台灣醫策會教學醫院評鑑對連續工時上

限的規範是 32 小時,而非研究中對照組所遵循

的 ACGME 2011 「24 小時 +4 小時純交班

(PGY-1 16 小時)」。

註 1:引起倫理爭議主要有兩點。

一 是因早有許多研究證實睡眠剝奪對醫師身心

  健康的傷害,而本研究的實驗組住院醫師連

  續工時過長,有傷害其身心健康之虞。

二 則是本研究沒有取得病人的同意書,因為實

  務上難以取得。

【文章】美國 ACGME 工時規範 & 各國住院醫師值班規範

醫勞小組曾 ACHME 2003, 2008, 2010, 2011 的工時規範做過中文表格整理,歡迎查閱。

http://medlabors.blogspot.tw/2012/04/acgme.html

專題報導專題報導 B2

Page 10: 《醫勞新聞》1050405 第四期

  自從 ACGME 實施其規定這 13 年間,對新體系的批評蜂擁而來。

這些批評指向一件事實,自從較寬大的睡眠規定生效以來,整體醫療錯

誤並未真正下降。這是因為較短的值班時間是一道兩面刃:確實,它造

成的睡眠剝奪較少,但另一方面它卻造成了較多的醫務交班(medical

handoffs),也就是說將病患從一位監管的醫師移交給另一位。任何在

孩提時候玩過「口耳相傳」(Telephone)遊戲的人都能理解,為何交班

這件事本質上是危險的 ── 每當一個病患的照護由一位醫師移交到另一位

手上時,都有傳達不清(或者根本沒有傳達)的可能性,而這對病患來說

可能有悲慘的後果。專家們現今相信,這些交班次數增加造成的疏失,正

抵消了睡眠剝奪減少帶來的好處。

  所以答案很簡單,是吧?承認解決睡眠問題造成了另外的問題 ── 更

多的交班次數 ── 冒出來,然而尋求解決那些問題。奇怪的是,有些醫師

卻反倒主張要回復做事情的老方法。這些醫師主張工時限制並未造成本來

指望的病患安全的改良,而認為應當移除這些限制。

  此刻,這個陣營正著手為他們的立場累積科學證據。舉例來說,Karl

Bilimoria 醫師,西北大學費恩柏格醫學院(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

的一位外科醫師,主持了一項涉及 119 所機構的 4,400 位外科住院醫師的

龐大全國實驗。這項實驗以 FIRST 研究著稱,得到 ACGME 的一項爭議性

豁免,讓研究中的半數醫師暴露於較「彈性的」工時中,而排除了某些為

了打擊睡眠剝奪而制定的規定。另一半的醫師則被歸為控制組,並堅守現

行的工時規定。

  醫學史上充斥著錯誤的開端與令人驚訝的逆轉。1628 年,英國醫師

William Harvey 實施了首次輸血,而他的病患其後不久便死亡。一個半世

紀之後的 1796 年,Edward Jenner 著名的天花疫苗造成數位病患的死亡。

1964 年,James Hardy 醫師進行世界上第一例心臟移植 ── 這使得他的病患

生還了總共僅僅九十分鐘。

  當然,這些失望並未驅使醫學研究者放棄輸血、疫苗或心臟移植。往昔

年代這些不屈不撓的醫師,隨著新問題不斷冒出,致力於解決這些問題 ── 而

這些問題還真不少。技術越發完美,安全日益改進,而最終,生命得到救治。

  在當前關於醫師工時限制的論辯中,應當將上述這些放在心上。

  自從 1984 年一位醫師在 36 小時輪班的末尾犯下的醫療錯誤(medical

error)造成 Libby Zion 之死,部分醫療專業者便倡議縮短年輕受訓醫師的嚴

苛工時。2003 年,出於對「極度的睡眠剝奪(sleep deprivation)造成

傷害病患的醫療錯誤」的體認增進,對全國受訓醫師制定規則的美國畢業後

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CGME)對受訓醫師制定了一套每班工時上限 24小時及每週上限 80小時

的規定。過去每班 36 小時及每週 100 小時的工時規定消逝了,而他們也希

望:隨之而來的危險疏失也同樣消逝。這種威脅並非想像而得 ── 睡眠剝奪

的危害廣被記載。一項 2000 年的研究顯示,24小時不睡對記憶和推理測驗

的影響等同於法律上規定的酒醉行為(legally drunk)。另一項 2006 年

的研究更具體針對醫療執業,發現當一位醫師處於睡眠剝奪時,他╱她會多

犯下將近3倍足致病患死亡的可預防性錯誤。

為何有些醫師主張回復危險、筋疲力竭的工時? ◎ Farzon A. Nahvi

│ 陳宗延譯

陳宗延

https://ccyares.wordpress.com/

平台式失誤 Plat-formal Mistake

只是因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

專題報導專題報導 B3

Page 11: 《醫勞新聞》1050405 第四期

  自然而然,工時較長的組別交班次數較少,而工時較短的組別

則交班較多。這項研究旨在證明工時限制並未改進病患結果,而

Bilimoria則稱 ──當時他的研究仍在進行中 ──他有意用研究結果驅策

ACGME對較長的工時讓步。這項研究在上個月刊出,其結果顯示兩組

的病患結果沒有差異。換句話說,這和我們本來所知並無二致:給予

醫師更多睡眠很可能減少因睡眠剝奪而致的錯誤,但也增加因交班次

數增加而致的錯誤。這項研究的作者群選擇不將研究結果視為「改良

交班,從而終極改進病患結果」的機會,反倒視之為「不管怎麼做,

不良結果的發生率都大略相同」的證據,因此醫師回復較長的工時也

就無所謂了。

  FIRST研究並非唯一為撤回工時限制提出論據而設計的實驗。賓

州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哈佛醫學院正推行另一項耗資甚鉅的

研究,稱之為 iCompare,為了相同的目的。正如其試驗的網站所言:

「[這項研究 ]的目標是提供證據,幫助政策制定者評估現行的值班

工時標準是否應當改變。」Lifespan醫院體系內的臨床住院醫師主管

James A. Arrighi醫師,在一篇 JAMA(美國醫學會期刊)社論中信誓

旦旦地寫道這樣一種未來:「一個更自由的具體值班時數要求方式 ……

使得受訓者能夠達到某種程度的能力 ……在一個沒有工時限制的環境

中。」

  在歐洲,倒不存在那種對年輕醫師工作過度的不愉快往日(bad

old days)的渴求。不管因為什麼原因,醫師是較平順地過渡到較

合理的工時了。1998 年,歐洲工作時間指令(European Working

Time Directive)發佈一項要求,限制受訓醫師每週工時上限為 48

小時。儘管有這相對少量的時數及隨之而來高漲的交班次數,歐洲醫

療卻未因此蒙受其害。並不存在很嚴厲的主張認為德國、瑞典或丹麥

的醫師訓練粗劣,或他們的病患接受的照護品質低落。在承認我們的

醫療系統存在巨大差異的同時,原則性證據(proof of principle)仍

一覽無遺(remains in plain sight):醫師毋須瘋狂似地超時工作,

也能提供優質的照護。

  因此,與其投注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以試圖證明工時限制並

未解決所有醫療體系的問題 ──也沒有人說工時限制能夠 ──研究者應

該做的是尋求更進一步改良醫療體系、並讓交班更安全的方式。我們

必須指認出錯誤在何處及為何發生,並解決這些無論在哪裡被發現的

短處。認為僅僅將時光退回一個醫師經常會在術中睡著的年代即可的

想法,是危險地短視的。

  正如第一例輸血、疫苗和心臟移植是以失望起始,限制醫師睡眠

剝奪之危害的首次嘗試並未造成某些人所盼望的醫療錯誤大幅降低。

但教訓乃是相同的:恰恰因為新的障礙出現,別因此就轉身了。繼續

向前行。沒有理由回到一個讓病患──和年輕醫師──深陷風險的體

系中。

作者簡介:Farzon A. Nahvi 是紐約大學醫學中心(NYU Hospital Center)及紐約市的表維醫學中心(Bellevue Hospital Center)急診醫師。

文章原址:http://goo.gl/Euyh4u 刊載於 New York Magazine 的 Sicence of US

圖片來源:http://www.med.nyu.edu/emergency/our-people/our-residents-2015-16

專題報導專題報導 B4

Page 12: 《醫勞新聞》1050405 第四期

前,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就舉辦學術研討會針

對醫師納入勞基法的問題研擬各式配套方案,也

邀請勞動部及衛福部的官員與會。時至今日,陳

部長仍然老調重彈、推託敷衍,令人失望。

  到底將醫師納入勞基法是多麼困難的政策,

以至於從當年詹火生主委到升格後的潘世偉部長

和現在的陳雄文部長,遲遲無法透過一紙行政命

令停止將醫療保健服務業之醫師排除於勞動基準

法之外?

  首先,從奇美醫院外科住院醫師蔡醫師的二

審判決以及長庚醫院外科住院醫師張醫師的一審

判決我們都可以看到,法官對於醫師──至少

是住院醫師的受雇勞工身分是肯認的。從著時代

的變遷,醫師的執業型態也在改變,即便勞動部

在衛福部的裹脅之下執意將醫師排除於勞基法之

外,也不能改變醫師──至少是住院醫師的確

就是受雇勞工的事實,只是增加職災醫師訴訟的

曠日費時以及陷醫院管理階層於不義而已。

  其次,醫師的執業型態的確異於一般勞工,

專業倫理及臨床工作讓我們常常需要超時工作,

我相信這是所有投身第一線的醫師都能明白而且

甘之如飴的,搶救病人的成就感以及恪守崗位的

責任感並不會因為我們是否納入勞基法而有所改

變。事實上,勞基法第四章本身即有變形工時、

延長工作的條款;更進一步,在附則還有 84條

之 1的責任制工時條款,只要中央主管機關核定

公告 ( 也就是勞動部自己! ) 便得由勞雇雙方另

行約定,工作時間、例假、休假、女性夜間工作,

報請當地主管機關核備即可。去年同樣是專業人

員的律師納入勞動基準法,勞動部隨即公告適用

84 條之 1 責任制工時。由此可知是不為也,非

不能也,這是主管機關的怠惰!

  最後,我們都很清楚,在背後不斷恐嚇、裹脅

勞動部的,便是醫療保健服務業的主管機關衛福

部。長久以來醫院作為雇主各式各樣的便宜行事、

血汗壓榨,導致護理人力荒、五大科皆空。在醫

療保健服務業除醫師外納入勞基法而且排除適用

責任制工時後,醫院惡習不改而不斷受罰,其中

又以衛福部底下的公立醫院為甚,衛福部力阻醫

師這最後一條防線納入勞基法的動機由此可知。

  現在衛福部已修訂護理師法增設專科護

理師的法源依據,並且推動駐院主治醫師

hospitalist試辦計畫,住院醫師的替代人力可

說是比比皆是,更別說醫學中心以降中小型醫院

醫師排除勞基法才是傷害病人的權益  日前時代力量立法委員洪慈庸在社福及衛環

委員會質詢勞動部長陳雄文時,提到住院醫師納

入勞基法的時程問題,而陳雄文部長則用住院醫

師人力不足、恐會影響民眾權益的說詞來塘塞。

事實上這樣的說法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去年十月

前國民黨立法委員、醫師公會理事長蘇清泉便曾

質詢勞動部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的時程,並希望

原先衛福部所規劃的八年時程可以縮短,陳雄文

部長便是以恐會影響病人權益來回應。早在半年

根本沒有住院醫師,數十年來早已形成主治醫師

加上醫師助理的照護模式,這也是公開的秘密。

事實上衛福部自己公布的報告也顯示,8 成以上

住院醫師工時符合目前所公布的「住院醫師勞動

權益保障參考指引」,以此為基礎納入勞基法並

且適用責任制工時根本毫無困難,問題只是主管

機關是否真的想要落實勞動權益的保障而已。

  衛福部的高官們在自己或親人生病時可能自

有門路安排,享受醫院「VIP」級的待遇,而一

般民眾則是等待著一個一個過勞的住院醫師為他

們安排治療計畫、開立每日醫囑,祈禱睡眼惺忪

的他們不要漏看了甚麼異常的數據或是算錯了藥

物的劑量。作為一個醫師,我們只是想好好地照

刊載於民報:http://www.peoplenews.tw/news/017e58a7-ca41-413d-b7e5-91f801cada86

選文評書選文評書 C1

Page 13: 《醫勞新聞》1050405 第四期

  日前時代力量洪慈庸委員於委員會上質詢勞

動部長陳雄文,為何放任住院醫師工時超長、過

勞事故頻現,勞動部長竟回應以「納入勞基法恐

危及病人安全」,遭洪委員斥為「弔詭」。

  台灣醫師長工時、高勞動密度舉世聞名,尤

以訓練中的住院醫師為最,過勞事件頻傳,除去

媒體上曝光的一樁樁血淚故事,隱匿其中、未經

認定的過勞黑數更不計其數。根據團體在 2012

年所作的勞動環境調查,住院醫師的平均每週工

時高達 100 小時,而近期教學醫院評鑑結果,

更揭露部分科別最高工時破百的事實,遑論評鑑

結果可能僅是一份被低估的報告。

  其實陳部長所言不僅是常見誤解,更是過時

的思維,凸顯政府部門對此議題的漠視。國外已

有不少研究證實醫師的超長工時,不僅對於勞工

的身體健康造成衝擊,更提高醫療疏失率,恐危

及醫療照護品質,台灣在這方面目前本土研究稀

微,顯示我們對醫療人員的剝削成性、照護思維

比勞動部長更弔詭的是 台灣的醫療照護品質 撰文 /陳亮甫

刊登 /蘋果即時

未能與時俱進。

  再者,勞動部對於醫師納入勞基法的態度鄉

愿無比,屢屢表示會尊重衛福部意見。殊不知,

衛生福利部曾在日前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研

究,發現醫療糾紛、工時過長是讓年輕醫師不願

踏入五大科的主因,而納入勞基法、降低工時的

措施有助於提高從事五大科意願。勞動部、衛福

部若是一再迴避閃躲此一爭議,便是助長「五大

皆空」的蔓延,儼然成為危及台灣照護品質的幫

兇。

  實際上,降低醫師工時的問題上,政府大

可不必諱疾忌醫,視勞基法為畏途,比如勞基

法 84-1 議定工時的方式加上嚴格勞動檢查的落

實,搭配各種降低工時的住院醫師排班制度,不

僅提升住院醫師滿意度亦不損及醫療品質。在這

之前,更可以檢討目前教學醫院評鑑「跛腳」的

約束力,揚棄形式主義,否則只是徒增行政負擔

卻又於保障勞權無助益。

  許多方法擺在眼前,政府的牛步雖然不令人

意外,但著實弔詭的令人失望。過往幾年舊政府

擺爛,新的執政集團在上任以前曾對醫師納入勞

基法議題有所承諾,但是否能夠一洗血汗汙名,

兌現其勞動人權支票,我們不想做太樂觀的夢,

持續監督政府對待醫療環境的態度。

顧眼前的病人,這樣卑微的訴求,到底要等幾個

八年?即將上任總統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醫療

政策上明明白白地寫道「受僱醫師應該受到與勞

工等同的權益保障,主管機關勞動部應將醫療保

健服務業之受僱醫師取消排除勞基法適用」。希

望這個支票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兌現,不要讓台

灣的醫師和民眾再等八年。

→ 續前篇

醫師排除勞基法才是傷害病人的權益

【捍衛勞權 不容退讓】洪慈庸立委說:

  根據衛福部的規劃,要到 2023 年,才

有可能把醫師納入勞基法。勞動部去年所說的

「啟動勞基法修法研議小組」,到現在也沒什

麼具體進展。對於勞動部長陳雄文所說:「捍

衛醫師權益可能會傷害到病人權益,這非勞動

部片面可決定」。

  我想要告訴部長,我們當然了解病患權益

的重要,保障基層醫師的勞動條件,才能夠維

護我們的醫療品質,才能夠保障台灣人民的身

體健康。

選文評書選文評書 C2

Page 14: 《醫勞新聞》1050405 第四期

科別,開業、專營自費項目、追求行醫的自主性

亦成為大部分人的追求,急重症次專科乏人問

津,又因應人口老化、疾病嚴重程度加劇,民眾

習以為常的便利醫療,終於面臨危機。

  醫界五大皆空的人力缺口,為政當局一直沒

有妥善交代,眼花撩亂的數據只是對比我們對於

政府的不再信任,而粉飾太平也似乎是這個時代

的默契。離島偏鄉的醫療人力隨著區域發展不

均,匱乏情形逐漸擴大更是難以否認的事實。

  為了填補偏鄉地區的醫師人力問題,衛福

部於2015年宣布重啟已經停招多年的公費醫

師制度,預計在 2016 年起的五年內,每年招收

一百名公費醫學生,並且限制畢業後僅能選擇

內、外、婦、兒、急診科執業,違反綁定的規則

需繳1500萬元罰金。

  新制度的爭議已經不小,加以近期又爆出台

東地區公費醫師待遇奇低的事實,更加引起輿論

撻伐。薪資單上明晃晃的數字扣人心弦,對於這

些問題我們不再有迴避的餘地。

  世界各國對於偏鄉地區醫療資源規劃、派用

公費醫師的前例不少,也未必都認定公費生等於

次級勞工、提供較差的醫療服務。但現實環境下

有太多因素讓醫師們對於投入偏鄉醫療卻步,包

含收入、生活品質等都是重點,醫師當然也想在

能夠發揮自己專精所長的地方執業。專門為偏鄉

離島設置的公費醫師政策,乃是為醫療資源配置

失當「補破網」,強制分發的正當性自多年前公

費醫師制度啟用時就屢受質疑,甚至申請釋憲。

  而根據了解,目前的公費醫師一旦於選配的

醫院就任,須滿一段期限方能轉換服務醫院,就

算對原先醫院適應狀況不佳,也必須在新、舊東

家都同意的前提下才能調職,諸般規定造成公費

醫師對待遇毫無議價能力,如果所服務醫院經營

狀況不佳,其薪資、工作時間等勞動條件更是雪

上加霜。

  設想以下情況,本來就風雨飄搖的偏鄉醫院

幸運獲得分發一位公費醫師,原先多人分工的工

作可能一口氣掉到該名醫師身上,薪資的部分恐

怕也遠遜於同儕,但受限於以上規定,除了咬牙

撐過年限以外別他途,這樣的勞動處境,難道真

是「國家過去養你多年」就能開脫?

  我們都期待醫療人員在執業場所的選擇上,

能夠是一個「勞方市場」,亦即雇主必須以較優

待遇吸引其所需要的優秀員工,強制選派醫院的

補破網的公費醫師制度,如何撐起偏鄉醫療?

  「許諾不再」或許適合作為這個故事的開

頭。曾經這個職業被投以充滿神性的眼光,考上

醫學系等同生涯保障,雖然訓練過程漫長、工作

內容辛酸,但豐富的報酬加上一些淑世救人的理

想鴉片,種種痛苦宛如能夠被麻醉。

  但到了某一天,過勞不再是罕為人知的謠

傳,健保體系給予醫師的執業種種合理或不合理

的限制,駭人聽聞的醫糾賠償漫天飛舞,直到

「五大皆空」終於變得耳熟能詳,即便投入該些

方式顯然於此目標有違,應是最萬不得已的作法。

  倘若五年五百名公費醫學生的招收已成定

局,除了目前誇張的違約罰金應該檢討下修,針

對已經是現在進行式的公費、軍費醫師還有未來

即將上路的制度,我們提出以下諸項建議,望能

作為行政機關或民意代表改善此政策的方向:

(一)立法或以行政規則要求公費醫師與雇主需

簽訂「定型化契約」,其中薪資、獎勵分紅制

度、工作時間、值班數及門診數等勞動條件重要

細節必須列入。該份契約亦應送交地方衛生主管

機關、中央衛福主管機關備查,以利官方知曉公

費醫師之工作環境狀況,亦避免出現類似本次台

撰文/陳亮甫 刊載於/康健讀者投書

選文評書選文評書 C3

Page 15: 《醫勞新聞》1050405 第四期

地區非公費醫師之薪資水準為依歸,公立醫院以

公務員之薪俸標準推算、加成亦不失為一作法。

(三)針對上文所提及的公費主治醫師調任限

制,應該有一根本性的檢討。我們建議應該鬆綁

目前公費與軍費醫師的「逃離條款」,讓選配後

的結果不會「一試定終生」,反而讓雇用醫院有

更強烈的動機,提供較優待遇與工作環境,讓醫

師願意留任。

  實際上,民眾就醫需求亦會期待有一信任且

固定的醫療團隊,能夠提供其健康諮詢與協助,

讓醫院努力留下醫師,也是維護醫療品質的重要

一環,若政府只是抱持著「有醫師在」的思維,

顯然是最息事寧人的自我安慰。近幾年來,高血

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比率居高不下,對於這樣

的疾病患者,假想原先長期追蹤、了解其生活與

就醫習慣的醫師遠走他處,又得花多少時間重新

建立與醫師之間的互信互動模式?只怕製造出更

多 Hospital shopping,引致更多無謂的醫療

浪費。

  以今年學測第一階段篩選標準來看,縱使是

公費醫學系,多半還是要求相當高的級分標準,

但同一時間也有準大學生焦慮的向學長姊詢問,

顯示對於新制公費生政策仍充滿不了解。這是一

種無奈,因為這個學科的光環太搶眼、歷史包袱

太沉重、家長期待太難以抗拒,即使政府有太多

沒講清楚的事情,依然引來年輕學子的趨之若

鶩,有時總覺得,自己也在這許多焦慮的留言裡

瞥見過往的影子。

  在目前的台灣社會,我們很遺憾的必須承

認,大學專業的選擇對於年輕的人的一生往往起

了關鍵性的作用,但多數大學新鮮人都在缺乏對

於該專業未來環境的了解底下,做出重要選擇。

  長期以來醫界對於公共政策的參與,要不是

缺乏參與機會就是淪為寡頭決斷,但願近期的諸

多討論甚或攻訐,能夠讓政府充分理解開放參與

的重要性,做出正確有利台灣醫療環境的選擇。

東公費醫師待遇眾說紛紜、徒增滋擾的情形。

(二)本次台東公費醫師爭議,衛福部第一時間

出面滅火平息,其中一項政策為發出獎勵金(一

年 360 萬),要求醫學中心派員支援偏鄉人力。

由此可知,對於公費醫師制度,官方並非沒有資

源可以作為其待遇之底線保障。

  目前要討論十年以後主治醫師的應有薪資,

恐怕有其技術性之困難,畢竟醫師平均薪資亦隨

諸多因素常有變動。但若是由官方設置一廣納公

費醫師代表之委員會或工作小組,逐年檢討勞動

條件並且擬定基本待遇底限,應可較有效消弭待

遇不均的爭議,參照標準或可以同間醫院或同一

釋字第 348 號

民國 83 年 5 月 20 日

解釋爭點:教育部就陽明公費醫學生分發及證書保管等規定違憲?

解釋文:行政院中華民國六十七年元月二十七日台(六七)教字第八二三號函核准,由教育部發

布之「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系公費學生待遇及畢業後分發服務實施要點」,係主管機關為解決公

立衛生醫療機構醫師缺額補充之困難而訂定,並作為與自願接受公費醫學教育學生,訂立行政契

約之準據。依該要點之規定,此類學生得享受公費醫學及醫師養成教育之各種利益,其第十三點

及第十四點因而定有公費學生應負擔於畢業後接受分發公立衛生醫療機構服務之義務,及受服務

未期滿前,其專業證書先由分發機關代為保管等相關限制,乃為達成行政目的所必要,亦未逾越

合理之範圍,且已成為學校與公費學生間所訂契約之內容。公費學生之權益受有限制,乃因受契

約拘束之結果,並非該要點本身規定之所致。前開要點之規定,與憲法尚無牴觸。

選文評書選文評書 C4

Page 16: 《醫勞新聞》1050405 第四期

  點了杯熱摩卡,二二八這天早晨,我們在咖

啡廳窗前的沙發坐下。眼前的大男孩戴著口罩,

還沒從感冒中復原的他,一談起近期動態,卻如

窗外的陽光般熱力四射。從工作坊到受邀醫聯會

演講、再從籌辦病態美學特展到台中文史復興組

合的協會創立,身為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四年級

的學生,他的生涯規劃卻遠遠超越大眾對醫學生

的既定印象。大男孩笑著說,自己喜歡逆向思

考,「先告訴自己以後不當醫生,切斷後路,自

然就會長出更多可能性。」

  這是黃豆泥,最近因病態美學特展在學生圈

內備受關注,不到一年前也成為醫勞小組秘書部

的一員。談及當初加入醫勞小組的初衷,他的答

案很明確:「這個團體理念很好,只是欠缺包

裝。」他把組織比喻作荷包蛋,認為自己是站在

「蛋白」的位置,雖然不擅長構思「蛋黃」般的

核心論述,但可以發揮美編長才把醫勞小組推廣

出去。從大一開始自學平面設計,在醫勞小組曾

製作過6+2新制懶人包,大選前也創作「青年

回投」海報鼓勵青年返鄉投票,豆泥外表斯文

卻彷彿神話中擁有三頭六臂的哪吒。攤開過往

履歷,從參與串連平面設計人才的「CMU設計

版」、推廣技術交流和研發創新的「波賽頓俱樂

部」、再到校園藝術季和病態美學策展,豐碩的

團隊實戰經驗,也使他甫加入醫勞小組就能準確

的抓出這個團隊的優缺點和改進方向。

  去年九月的幹訓會上,是黃豆泥第一次對醫

勞小組有較深入且全面的認識,當時醫勞小組適

逢粉專經營困難,論述文章無法更廣泛推及於民

的階段,組織陷入兩難:一方面擔心曲高和寡、

一方面又不想譁眾取寵。所幸敏銳的豆泥在分析

了醫勞小組的貼文內容後,重新給予醫勞小組在

網路社群裡可以嘗試的角色定位。

提供醫療資訊的優質農場

  「其實以我自己而言,我確實是看了醫勞小

組的貼文或者內部討論,才長出了更多東西。」

從自己的「使用者經驗」出發,豆泥分享了醫勞

小組在他眼中的特殊之處:「醫勞小組有趣的地

方是討論的頻率很高,要倡議或寫新聞稿的速度

很快……,且比較不會出現鄉愿的言論,在內部

也是,外面也是,我覺得這樣的風格很好,因

為太少了,真的很少能出現這麼理性的討論空

間。」但這樣的風格如何能吸引一般大眾?黃豆

泥認為:網路上有不少人,特別醫學生,對新知

有很高的渴求。只要能抓住這份心理,有規模的

出產具公信力又容易吸收的內容,自然也就會累

積一群穩定關注小組動態的客群。「也就是說,

把醫勞小組定位在提供實用資訊的優質農場,我

覺得這是可行的方向。」

世界就是我的遊樂場──黃豆泥 訪談/記錄 王昱婷

  順著這樣的脈絡,這一年來,醫勞小組先

後在 facebook粉絲專頁上開始了「上周新聞回

顧」和「醫師勞權Q&A」等系列貼文,適逢台

灣重大事件時,也推出過「颱風期間全台門急診

狀況彙整」、「總統候選人醫療政見對照表」,

和以登革熱、6+2醫學系新制和DRG制度為

主題的懶人包,為的就是在提供訊息時以簡明易

懂又幽默的圖片吸引大眾目光,超越以往徒有文

字論述的硬漢形象,在網路社群上吸引到更多目

光。

  「之後我想做的,是讓資訊實體化。」因為

注意到在醫院實習的學長姐習慣隨身攜帶一本

「麻州總醫院內科手冊」(簡稱小麻 ),黃豆泥

焦點人物焦點人物 D1

Page 17: 《醫勞新聞》1050405 第四期

「醫勞小組可以出版適合夾入小麻的活頁文宣,

內容包括實用的醫勞資訊,例如當自身勞動權益

受損時的申訴管道……」如此一來,原本只在會議

上被注意的內容,也有機會以更生動簡明的方式

融入醫院生活,不僅可以增加組織曝光度,還有機

會幫助醫療人員更充分意識到自身的勞動保障。

湯姆刷油漆的工作哲學

  專訪進入尾聲,卻聽到越來越多點子被豆泥

拋出來,我開始好奇,當一般醫學生專注在如何

治癒疾病的同時,他眼中的醫療場域是不是有著

截然不同的啟示?自認不一定要做醫生的他,已

經有別條路想走:「我想發起一場新時代的衛

教。」目前的他正思考:有沒有辦法透過他喜愛

的文創來轉換病人的傷痛經驗?一個骨折的小男

孩,上石膏的那段經驗對他來說可能是童年時的

陰影,但如果能把骨折的X光印成一件T恤,

讓男孩有機會穿著他的影像分享故事,是不是反

而能成為小男孩在同儕中,象徵著戰勝病痛的最

佳證明?如果把這個故事錄成影片放到網路,是

不是能引出更多相同經驗的迴響?此刻,豆泥建

構出的未來竟也像怎麼挖也挖不完的寶山,樂觀

的生活態度和遠大的夢想總是令人驚艷。「有時

候只是需要一個平台而已」,當小組成員常愛互

相揶揄,笑稱自己是「邊緣人」時,豆泥反而告

訴我:「醫學系沒有甚麼邊緣人,每一種聲音都

可以是主流。」只要透過更親民更有亮點的包裝

工具,搭配合宜的資源交流管道,許多看似小眾

的主題都有成為潮流的無限潛力。

  「每次我都會跟人家說這個刷油漆的故

事,」訪談的後半段,豆泥分享了湯姆歷險記裡

的小故事,「刷油漆本來是很枯燥的事情,但湯

姆卻有辦法把無聊的事情說得很好玩,到後來竟

然一堆小孩要排隊來搶著刷油漆!」見到眼前的

大男孩綻放出孩子般燦爛的笑容,我不禁猜想,

在黃豆泥的工作哲學裡:世界應是一座巨型的遊

樂場,而他大概就是那個永遠精力過盛的湯姆

吧。隨著他的加入,醫勞小組告別了大理石般冰

冷厚重的論述,堆砌的理論堡壘也重新繪上了色

彩。倡議團體再也不只是一群懷抱社會科學、疾

言厲色的憤青組合;另一群同樣寶貴的力量:瘋

狂的、溫柔的、古怪的、幽默的……,來自四面

八方,更映照出社會每個角落最真實的樣貌。而

這正是我所相信,一個成熟社群應有的寬厚──

面對共同的未來,我們是因著差異而豐富,因著

合作而壯碩。

焦點人物焦點人物 D2

Page 18: 《醫勞新聞》1050405 第四期

時間:4/8 - 5/1

地點:成大醫學院

活動名稱:四月圍成

     將有勞動週相關講座與活動

詳情請持續關注醫勞小組粉專或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系學會

時間:4 月底

地點:高雄醫學大學權益部

活動名稱:DRG 制度講解相關講座

日後詳情請見高醫系學會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kmumed/?fref=ts

時間:4 月中的某個晚上

地點:長庚醫學院

活動:《親愛的醫生》電影座談會

時間:4/23 ( 六 ) 1900-2200

地點:人性空間

活動名稱:⟪醫想天開⟪

 病態美學 feat. 衛福部小編

費用:200 元 / 人 ( 含飲料與零食 )

將在清明連假後公告報名連結於粉專

公佈欄公佈欄 E1

Page 19: 《醫勞新聞》1050405 第四期

2016 年勞動安全系列講座  政府拚經濟,勞工流血汗,長工時換來低薪資;過去愛拚才會贏,現在只剩下過勞之島。除了過勞──這幾年大家愈來愈重視的議題之外,勞動現場還隱藏著許多的風險,影響每個勞工的安全與健康。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自 2月起至 11月,邀請相關學者專家,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二晚上 7點在慕哲咖啡(台北市紹興北街 3號),邀您一同來瞭解勞工的健康風險。

公佈欄公佈欄 E2

Page 20: 《醫勞新聞》1050405 第四期

訂閱《醫勞新聞》 http://goo.gl/forms/zy0cxsio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