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年國中教育會考試題說明 - cap.rcpet.edu.tw ·...

22
1 108 年國中教育會考試題說明 臺師大心測中心 5/19/2019 國中教育會考(以下簡稱教育會考)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中「落實國中教學正常化、 適性輔導及品質提升方案」的一項重要配套措施,其測驗目的旨在檢測國中畢業生的學力表現,一 方面可協助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了解國中畢業生的學習品質,另一方面也可作為國中端與高中端適 性輔導及因材施教的參考依據。今年教育會考於 5 1819 日實施,考試科目包含國文、英語、 數學、社會、自然及寫作測驗,其中英語科分為閱讀與聽力兩本試題本,分兩階段測驗。為達最佳 測量結果,考量測驗題型的優點與限制,各考試科目之題型以選擇題為主,非選擇題為輔,除了數 學科非選擇題及寫作測驗之外,其他試題均為選擇題型。 作為國中畢業生學力檢定機制,教育會考以標準參照的計分方式,將各科評量結果分為「精 熟」、「基礎」及「待加強」3 個等級(英語科聽力僅分為「基礎」及「待加強」2 個等級),寫作測 驗分為一級分至六級分。為能精確區分學生能力表現,今年教育會考各科難度以「難易適中」為組 題原則,試題平均通過率約為五成至六成,而英語科聽力試題平均通過率約為七成。同時為能有效 檢測學生學力水準,各科試題皆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能力指標為命題依據,其評量 目標與判定能力等級標準有關。例如,國文科第 22 題,評量學生是否能指出作者的觀點,答對該 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能力被歸為「基礎」等級以上的機率較高。其他考科,如英語科閱讀試題本第 19 題、數學科第 11 題、社會科第 31 題、自然科第 37 題等,答對前述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能力在 該科被歸為「基礎」等級以上的機率較高。 此外,今年教育會考試題取材著重考生學校學習與日常生活經驗的結合。例如:國文科取用新 聞報導、請柬等素材;英語科取用觀光巴士行程與注意事項、澳洲鳥類的生存之道、臺灣傳統紙紮 文化與相聲藝術的創新、咖啡的科學研究等素材;數學科取用購買蛋糕、摩天輪、防曬乳液等素材; 社會科取用臺灣山坡地開發的監測、臺灣的歷史文物、醫護人員遭遇的問題等素材;自然科取用降 雨機率、新聞常用的地震快報、紅茶與綠茶茶葉等素材。為維護測驗的公平性,各科試題皆經過今 年國中畢業生使用之部審通過教材的檢核程序,以避免考生因教材版本的選用不同而產生作答差 異。 至於寫作測驗,雖然是國中基測、教育會考有寫作測驗以來,首度出現「沒有題目」的形式, 但寫作主題標示明確,且與「青銀共居」的事例呼應,考生應能確切明白寫作任務、掌握寫作重點。 藉由命題,期望學生可以了解現象、發現問題,對在高齡化社會中,年輕人與銀髮族的互動模式, 有進一步的思索,探究身為公民的社會責任。討論內容可由小見大,取材多元、寫作發展空間寬廣, 抒情與知性兩種不同傾向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敘事、描寫、說明、議論在此題中皆有開展的 空間。 基於試題安全考量,今年教育會考各科各等級通過題數或分數的設定作業於測驗結束後進行。 由學科教授、中學教師、測驗專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組成設 定小組,再依據各等級標準,討論、設定各等級學生在各科試題的作答表現。 如果考生對 108 年教育會考各科試題有疑義,可於 108 5 20 日上午 8 時起,至 108 5 22 日中午 12 時止,依簡章所列方式,將疑義問題傳真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 發展中心,傳真號碼為(02)8601-8310,詳情請參閱簡章說明。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Jul-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1

    108 年國中教育會考試題說明 臺師大心測中心 5/19/2019

    國中教育會考(以下簡稱教育會考)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中「落實國中教學正常化、

    適性輔導及品質提升方案」的一項重要配套措施,其測驗目的旨在檢測國中畢業生的學力表現,一

    方面可協助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了解國中畢業生的學習品質,另一方面也可作為國中端與高中端適

    性輔導及因材施教的參考依據。今年教育會考於 5 月 18、19 日實施,考試科目包含國文、英語、

    數學、社會、自然及寫作測驗,其中英語科分為閱讀與聽力兩本試題本,分兩階段測驗。為達最佳

    測量結果,考量測驗題型的優點與限制,各考試科目之題型以選擇題為主,非選擇題為輔,除了數

    學科非選擇題及寫作測驗之外,其他試題均為選擇題型。

    作為國中畢業生學力檢定機制,教育會考以標準參照的計分方式,將各科評量結果分為「精

    熟」、「基礎」及「待加強」3 個等級(英語科聽力僅分為「基礎」及「待加強」2 個等級),寫作測

    驗分為一級分至六級分。為能精確區分學生能力表現,今年教育會考各科難度以「難易適中」為組

    題原則,試題平均通過率約為五成至六成,而英語科聽力試題平均通過率約為七成。同時為能有效

    檢測學生學力水準,各科試題皆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能力指標為命題依據,其評量

    目標與判定能力等級標準有關。例如,國文科第 22 題,評量學生是否能指出作者的觀點,答對該

    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能力被歸為「基礎」等級以上的機率較高。其他考科,如英語科閱讀試題本第

    19 題、數學科第 11 題、社會科第 31 題、自然科第 37 題等,答對前述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能力在

    該科被歸為「基礎」等級以上的機率較高。

    此外,今年教育會考試題取材著重考生學校學習與日常生活經驗的結合。例如:國文科取用新

    聞報導、請柬等素材;英語科取用觀光巴士行程與注意事項、澳洲鳥類的生存之道、臺灣傳統紙紮

    文化與相聲藝術的創新、咖啡的科學研究等素材;數學科取用購買蛋糕、摩天輪、防曬乳液等素材;

    社會科取用臺灣山坡地開發的監測、臺灣的歷史文物、醫護人員遭遇的問題等素材;自然科取用降

    雨機率、新聞常用的地震快報、紅茶與綠茶茶葉等素材。為維護測驗的公平性,各科試題皆經過今

    年國中畢業生使用之部審通過教材的檢核程序,以避免考生因教材版本的選用不同而產生作答差

    異。

    至於寫作測驗,雖然是國中基測、教育會考有寫作測驗以來,首度出現「沒有題目」的形式,

    但寫作主題標示明確,且與「青銀共居」的事例呼應,考生應能確切明白寫作任務、掌握寫作重點。

    藉由命題,期望學生可以了解現象、發現問題,對在高齡化社會中,年輕人與銀髮族的互動模式,

    有進一步的思索,探究身為公民的社會責任。討論內容可由小見大,取材多元、寫作發展空間寬廣,

    抒情與知性兩種不同傾向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敘事、描寫、說明、議論在此題中皆有開展的

    空間。

    基於試題安全考量,今年教育會考各科各等級通過題數或分數的設定作業於測驗結束後進行。

    由學科教授、中學教師、測驗專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組成設

    定小組,再依據各等級標準,討論、設定各等級學生在各科試題的作答表現。

    如果考生對 108 年教育會考各科試題有疑義,可於 108 年 5 月 20 日上午 8 時起,至 108 年 5

    月 22 日中午 12 時止,依簡章所列方式,將疑義問題傳真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

    發展中心,傳真號碼為(02)8601-8310,詳情請參閱簡章說明。

  • 2

    各科試題說明 壹、國文科

    一、 命題依據

    教育會考國文科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國中階段的能力

    指標為命題依據,藉選擇題的形式,評量學生各項語文能力與應有的人文涵養。學生只要在國中三

    年內正常學習,增進語文素養,不論使用哪一版本均可作答,無須習讀所有版本。

    二、 題本結構

    108年教育會考國文科試題,皆為四選一的選擇題,第1~34題為單題,第35~48題為題組,共

    計48題。題本結構如下:

    題型 測驗內容 題數分配

    單題(共 34 題)

    語文知識 11

    文意理解 22

    文本評鑑 1

    題組(共 7 組 14 題)

    語文知識 0

    文意理解 10

    文本評鑑 4

    單題+題組:共 48 題

    三、 試題特色

    教育會考國文科測驗依據國中生應有的閱讀程度廣泛取材,評量學生各層次的國語文能力。只

    要是坊間難易適中之古今中外文學、報章雜誌、媒體廣告、科普文章……等,皆可納入取材之列。

    108年教育會考國文科的試題取材,在白話方面,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請柬,宋代飲食文化介

    紹,馮志亮〈不同跑道環境的挑戰〉說明各項飛機起飛條件,吳晟〈去看白翎鷥〉呈現出與白鷺鷥

    邂逅的珍惜之情……等。在文言方面,有以字形差異發想的對聯,方回的社會寫實古詩〈路傍草〉,

    與記錄司馬昭、陳泰事蹟的《資治通鑑》、《世說新語》……等。整份題本不論在內容或形式上,均

    堪稱多樣。

    四、 能力等級表現描述與試題示例

    ◎精 熟:能具備與教材相關的語文知識,並能深入的理解文本內容、評鑑文本的內容與形

    式。

    ◎基 礎:大致能具備與教材相關的語文知識,並能大致理解文本內容、評鑑文本的內容與

    形式。

    ◎待加強:僅能具備部分與教材相關的語文知識,並有限的理解文本內容、評鑑文本的內容

    與形式。

  • 3

    〔示例一〕

    34.

    根據這段文字,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王鏊始創盆景,虎丘人稱美其作品清雅可愛

    (B)元朝人劉鑾稱盆景為些子景,取其細小之意

    (C)姑蘇人不擅營造園林之美,但以製作盆景馳名

    (D)古人多以屈長削大的方式製作盆景,求其精巧*

    <命題依據>5-4-3-4 能欣賞作品的內涵及文章結構。

    <示例說明>

    1. 此題評量學生是否能理解文意。引用素材改寫自梁啟超〈盆景〉,文中援引王鏊《姑蘇志》

    與劉鑾《五石瓠》,介紹古人製作盆景的方式。其中提及數個朝代、地點與人名,屬於複雜

    的文言文本。在選項的設計上,每個選項皆針對文本的細節來設計,具有誘答力。學生必須

    深入理解文本的內容,辨別引用素材與選項間細微的差異,方能選出答案。

    2. 答對此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能力被歸為「精熟」等級的機率較高。

    〔示例二〕

    22.「諸葛武侯文采不豔,然其〈出師〉二表至今為學者膾炙,有志之士擊節讀之,有至於嗟嘆

    流涕者。六朝、隋、唐文人動輒百數十篇,穠華纖巧,極其雕飾,或卒無一語可傳。然則文

    之為文,豈必多且麗乎哉?」根據這段文字,下列何者最符合作者的觀點?

    (A)文章之優劣,取決於作者的學識修養與文采表現

    (B)寫作不宜過度雕章琢句,當以抒發情志、感動人心為佳*

    (C)六朝文人多投注心力於雕飾辭藻,以致作品質精而量少

    (D)諸葛武侯文采不豔,唯〈出師〉二表典麗華美,膾炙人口

    <命題依據>5-4-3-1 能瞭解並詮釋作者所欲傳達的訊息,進行對話。

    <示例說明>

    1. 此題評量學生是否能指出作者的觀點。引用素材改寫自真德秀〈跋祕閣太史范文公集〉,說

    明諸葛武侯為文雖不華豔,卻能直抵人心,故為人所膾炙,六朝、隋、唐文人為文過度雕飾,

    故作品雖多而不傳,屬於略微複雜的文言文本。在選項的設計上,誘答選項皆扣合題幹文字

    設計,具誘答力。學生只要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仍可自選項中找出答案。

    2. 答對此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能力被歸為「基礎」等級以上的機率較高。

    據說盆景始於漢、唐,盛於兩宋。明朝 吳縣人王鏊作《姑蘇志》有云:「虎丘人善於

    盆中植奇花異卉,盤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愛,謂之盆景。」是姑蘇不僅擅園林之美,

    且以盆景之製作馳譽於一時。劉鑾《五石瓠》:「吾人以盆盎間樹石為玩,長者屈而短之,

    大者削而約之,或膚寸而結果實,或咫尺而蓄蟲魚,蓋稱盆景,元人謂之些子景。」些子

    大概是元人語,細小之意。

  • 4

    〔示例三〕

    2.英國詩人赫巴德說:「彼此無所求的朋友,才可能是真正的朋友。」這句話的涵義與下列何者

    最接近?

    (A)交往若帶有目的,就不是真正的友誼*

    (B)在朋友困難時伸出援手,才能得到回報

    (C)想獲得朋友,須自己先成為值得結交的人

    (D)人生有許多事不能獨自完成,可知友誼的重要

    <命題依據>5-4-3-4 能欣賞作品的內涵及文章結構。

    <示例說明>

    1. 此題評量學生是否能理解句意。引用素材為英國詩人赫巴德的一句話,篇幅短,用語平易,

    主題明確,屬於簡單的文本。句中明白點出結交朋友不應帶有目的,學生只要理解文本內容,

    即可自選項中找出答案。

    2. 答錯此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能力被歸類為「待加強」等級的機率較高。

  • 5

    貳、英語科

    一、命題依據

    教育會考英語科測驗包含閱讀及聽力試題,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

    領域(英語)國中階段的能力指標為命題依據,試題編寫以綱要所附最基本一千兩百字常用字

    彙為主,並重視真實、自然的語言使用情境,評量核心、重要的概念,而非繁瑣片斷的記憶,

    試題取材則呈現多種體裁及主題。整體而言,考生只要正常學習,培養英語閱讀及聆聽的能力,

    不論使用哪一版本的教材,均可以作答,無須習讀所有版本。

    二、題本結構

    108 年教育會考英語科測驗包含閱讀及聽力兩題本:閱讀題本第 1~15 題為單題,第 16

    ~41 題為題組,共計 41 題;聽力題本全為單題,共計 21 題。兩題本結構如下:

    題本 題型 測驗內容 題數分配

    閱讀題本(四選一)

    (共 41 題)

    單題 語言知識 15

    題組 篇章理解 26(9 篇)

    聽力題本(三選一)

    (共 21 題) 單題

    辨識句意 3

    基本問答 7

    言談理解 11

    三、試題特色

    (一) 閱讀題本

    108 年教育會考英語科閱讀試題的題組選文,除了短文、對話等一般常見體裁外,也

    涵蓋詩歌、路線圖、雜誌專文、新聞網頁、書信等;內容取材則包含親子烹煮匈牙利牛肉

    湯、觀光巴士行程與注意事項、澳洲鳥類的生存之道、臺灣傳統紙紮文化與相聲藝術的創

    新、咖啡的科學研究、購物中心的營業調查、以及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介紹等。

    (二) 聽力題本

    108 年教育會考英語科聽力試題以簡易的日常語句及短篇生活言談為主,內容包含指

    示、邀約、商量(聚會日期等)、介紹、請求等日常社交應對;題材則含括上課、餐廳服務、

    搬家、順道探親、買票、書籍介紹廣播等生活經驗。

    如此試題設計旨在強調英語不只是一門考試科目,更是生活溝通、情感表現、新知獲取及

    意見傳達的工具。此與九年一貫英語科課程綱要中所載明「英語科課程應符合趣味化、實用化

    及生活化的原則,並適度納入本土教材。教材所涵蓋的主題層面宜多元,以學生日常生活相關

    之主題……為主要內容,並儘量呼應十項基本能力的精神,以順應時代潮流,涵詠現代公民的

    素養。」之理念一致。

  • 6

    四、能力等級表現描述與試題示例

    (一) 閱讀

    ◎精 熟:能整合應用字句及語法結構等多項語言知識;能理解主題較抽象或嚴肅、訊

    息或情境多元複雜、語句結構長且複雜的文本,並指出各類文本的主旨、結

    論與作者立場等重要訊息,且能整合文本內容如文本結構、解釋或例子等,

    並做進一步的推論或評論。

    ◎基 礎:能理解字句基本語意及語法概念;能理解主題具體熟悉或貼近日常生活、訊

    息或情境略為複雜、語句結構略長的文本,並指出文本主旨、結論與作者立

    場等重要訊息,且從文本的解釋或例子做出推論。

    ◎待加強:僅能有限地理解字句基本語意;僅能理解主題貼近日常生活或與個人相關、

    訊息或情境單純且明顯、語句結構簡單的文本或語句;僅能指出文本明白陳

    述的主旨、結論與作者立場等重要訊息;僅能藉文本明顯的線索做出簡易的

    推論。

  • 7

    【閱讀示例一】第 26 題

    26. What idea is talked about in both pieces of news?

    (A) More young people need to join in making art.

    (B) People’s ways of enjoying art change with time.

    (C) Bringing important art works to Taiwan from abroad.

    (D) Giving new life to old arts that were almost forgotten.*

    <命題依據>3-2-5 能瞭解課文的主旨大意

    <示例說明>

    1. 此題的選文由兩個獨立的文本組成,一篇討論臺灣傳統的紙紮文化,一篇討論相聲藝術。學

    生作答時,需先理解這兩篇文本的大意:紙紮作品原本用來祭祀亡者,因需求量降低而式微,

    然一法國人到臺灣遊玩時,看到紙紮作品,為之驚艷,便邀請當地的店家「新興糊紙店」將

    作品攜至法國參展。糊紙店負責人的兒子更將家傳的紙紮技藝結合了電影偶動畫,拍攝了短

    片;相聲在臺灣原本為小眾文化,但導演賴聲川為相聲帶來新的改變,融入了臺灣的庶民文

    化以及當地語彙,使相聲更貼近人們的生活。賴聲川 1985 年的作品《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大獲好評,成功引起大眾對相聲的興趣,讓這個原本非主流市場的表演藝術,得到了各個年

  • 8

    齡層觀眾的喜好。掌握文本大意後,需比較統整這兩個文本,找出共同點。要答對此題,學

    生須歸納出兩文本皆討論了傳統藝術如何引入活水,重新獲得注目。

    2. 答對此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英語閱讀能力被歸類為「精熟」等級的機率較高。

    【閱讀示例二】第 19 題

  • 9

    19. Which is true about the bus lines?

    (A) Line B takes more time.

    (B) Both lines cross Farmers’ Bridge.

    (C) Both lines leave from Central Station.*

    (D) There are more gardens to see on Line A.

    <命題依據>3-2-3 能看懂常用的英文標示和圖表

    <示例說明>

    1. 此題的選文為一觀光巴士的路線圖與注意事項,貼近生活情境,且語句結構簡單。學生作答

    時,可觀看巴士行程的路線圖或閱讀路線圖下方的注意事項,即可得知兩條觀光路線的起站

    皆為 Central Station。

    2. 答對此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英語閱讀能力被歸類為「基礎」等級以上的機率較高。

    【閱讀示例三】第 2 題

    2. Ms. Liu usually gives us a lot of homework, _____she didn’t give us any today.

    (A) but* (B) if (C) or (D) so

    <命題依據>3-1-5 能看懂簡單的句子

    <示例說明>

    1. 此題評量學生是否理解連接詞 but 對比的語意,語句結構簡單、訊息直白單純。

    2. 答錯此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英語閱讀能力被歸類為「待加強」等級的機率較高。

  • 10

    (二) 聽力

    ◎基 礎:能聽懂日常生活主題、訊息單純之短篇言談,指出言談的主旨與結論等重要

    訊息,並從言談中明顯的言語及其他如語調與節奏等線索做出簡易推論。

    ◎待加強:僅能聽懂單句及簡易問答;僅能有限的理解短篇言談。

    108 年教育會考英語科聽力試題以簡易的日常語句及短篇生活言談為主,旨在評量學

    生是否具備上述「基礎」等級所描述之聆聽能力。學生只需透過經由部審通過之英語聽力

    教材正常學習,即可作答教育會考英語科聽力試題。

    【聽力示例一】第三部分:第 11 題

    光碟播放時所聽到:

    第 11 題

    (女聲) (Clapping hands)

    That’s wonderful, students! All of you have beautiful voices. But please sing louder. You

    can stand up or drink some water if you think it helps. Let’s try it again. Three, two, one,

    go.

    題本中所看到:

    第 11 題

    (A) PE.

    (B) Math.

    (C) Music.*

    <命題依據>1-2-4 能辨識對話或訊息的情境及主旨

    <示例說明>

    1. 此題評量學生是否聽懂簡易的課堂用語,並從言談內容做出簡易推論。此題言談中提供二個

    解題線索(beautiful voices、sing louder),學生作答時,只需掌握其中一至二個線索,即可

    藉由簡易的推論,建構出對話中訊息所描述的情境為音樂課。

    2. 此類型聽力試題為短篇言談,為課堂教師的指導語內容,情境單純、句構簡單、訊息清楚明

    確,學生只要聽懂教師指令的主要內容,並選出一個最適合的答案即可。

    3. 答對此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英語聆聽能力被歸類為「基礎」等級的機率較高。

    【聽力示例二】第二部分:第 4 題

    光碟播放時所聽到:

    第 4 題

    Your sweater looks beautiful. Where did you get it?

    題本中所看到:

    第 4 題

    (A) You can try it on.

    (B) I went to the store on foot.

    (C) It’s a present from my aunt.*

  • 11

    <命題依據>1-1-9 能聽懂簡易的日常生活對話

    <示例說明>

    1. 此題評量學生是否聽懂字句基本語意並掌握簡易生活對話的基本溝通功能。

    2. 此類型聽力試題為單一來回的基本問答,情境單純、句構簡單、訊息清楚明確,學生依據所

    聽到的單一問句,選出一個最適合的回應,方可作答。

    3. 答錯此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英語聆聽能力被歸類為「待加強」等級的機率較高。

    【聽力示例三】第一部分:第 2 題

    光碟播放時所聽到:

    第 2 題

    A baby koala is riding on its mother’s back.

    題本中所看到:

    第 2 題

    (A) (B) * (C)

    <命題依據>1-1-8 能聽懂簡易句型的句子

    <示例說明>

    1. 此題評量學生是否聽懂字句的基本語意。

    2. 此類型聽力試題為單句,情境單純、句構簡單、訊息清楚明確,學生依據所聽到的句子,選

    出一個最符合句意的圖片,方可作答。

    3. 答錯此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英語聆聽能力被歸類為「待加強」等級的機率較高。

  • 12

    參、數學科

    一、命題依據

    教育會考數學科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領域國中階段的能力指標為命題依

    據,評量國中畢業生的數學能力。其中試題所涉及之學習內容皆已進行版本檢核,學生無論使用哪

    一版本教材,只要能融會貫通,並習得能力,皆足以作答。

    二、試題本結構

    108年教育會考數學科試題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26題選擇題,第二部分為2題非選擇題,共28

    題。評量能力的題數分布如下:

    題型 測驗內容 題數分配

    選擇題(共 26 題)

    知識理解 5

    程序執行 4

    解題應用 10

    分析思考 7

    非選擇題(共 2 題) 解題應用 1

    分析思考 1

    選擇題+非選擇題:共 28 題

    三、試題特色

    108 年教育會考數學科試題避免特殊、繁瑣的解題方法,以核心、重要的知識與能力為評量

    重點,其試題特色說明如下:

    (一)試題評量目標符合等級標準,以區別學生數學能力的表現差異。

    試題的評量目標符合等級標準,可反映學生的試題表現與等級標準的關聯,以有效區別

    並合理解釋學生數學能力的表現差異。例如,選擇題的第 11 題,評量學生是否能應用特殊三

    角形的邊長比例解題,此評量目標符合「基礎」等級「能應用所學解題」的標準。答對此類

    型試題的學生,其能力可能已達「能應用所學解題」的標準;答錯此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能

    力可能未達上述標準。

    (二)題型納入非選擇題,評量學生表達解題過程與思維的能力。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領域重視數學溝通能力的培養。數學科試題納入非選擇題型,評

    量學生表達解題過程與思維的能力,強調數學溝通的重要性。此次測驗有 2 題非選擇題,第 1

    題評量學生是否能理解情境中的數量關係,並利用分數四則運算推論合理性。學生作答此題

    時,需理解防曬係數 SPF 與防護率的關係,並判斷文宣內容是否合理且適當地說明理由。第

    2 題評量學生是否能理解情境中的直線與平面的垂直關係,並利用三角形相似性質推論。學生

    作答此題時,需先理解立體空間中物件與影子的位置關係,並轉化成數學模型後利用三角形

    相似性質解題。

    (三)題材貼近學生生活經驗,著重數學知識的實用性。

    試題取材貼近學生經驗,不僅可以增加考生對試題情境的了解,也藉由與真實生活的結

    合,評量學生將數學學習應用在生活層面上的能力。例如,選擇題的第 18 題,以摩天輪的真

    實情境,評量學生是否能將生活情境中的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後,應用比例關係推算 9 號車

    廂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到達最高點。

  • 13

    四、能力等級表現描述與試題示例

    ◎精 熟:能作數學概念間的連結,建立恰當的數學方法或模式解題,並能論證。

    ◎基 礎: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能操作算則或程序,並應用所學解題。

    ◎待加強:認識基本的數學概念,僅能操作簡易算則或程序。

    〔示例一〕

    19. 如圖(十四),直角三角形 ABC的內切圓分別與 AB、BC 相切於D點、E點。根據圖中

    標示的長度與角度,求 AD的長度為何?

    (A)3

    2

    (B)5

    2

    (C)4

    3

    (D)5

    3*

    <命題依據>S-4-17 能理解圓的幾何性質。

    <示例說明>

    1. 此題評量學生是否能應用圓的切線性質與畢氏定理解題。學生作答此題時必須連結畢氏定理

    與切線段等長的性質,列出方程式後求出 AD的長度。此能力表現符合「精熟」等級能作數

    學概念間的連結,並建立恰當的數學方法或模式解題的描述。

    2. 答對此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能力被歸為「精熟」等級的機率較高。

    〔示例二〕

    11. 如圖(七),將一長方形紙片沿著虛線剪成兩個全等的

    梯形紙片。根據圖中標示的長度與角度,求梯形紙片

    中較短的底邊長度為何?

    (A) 4

    (B) 5 (C) 6 * (D) 7

    <命題依據>S-4-04 能利用形體的性質解決幾何問題。

    <示例說明>

    1. 此題評量學生是否能應用特殊三角形的邊長比例解題。學生作答此題時必須畫出等腰直角三

    角形,再應用邊長比例得出梯形中較短的底邊長度。此能力表現符合「基礎」等級能應用所

    學解題的描述。

    2. 答對此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能力被歸為「基礎」等級以上的機率較高。

    圖(十四)

    圖(七)

  • 14

    〔示例三〕

    5. 若 a44 2 , b54 3 ,則a b 之值為何?

    (A)13 (B)17 * (C) 24 (D) 40

    <命題依據>N-4-12 能理解根式的四則運算。

    <示例說明>

    1. 此題評量學生是否能操作根式的化簡。

    2. 答錯此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能力被歸為「待加強」等級的機率較高。

  • 15

    肆、社會科

    一、命題依據

    教育會考社會科測驗以分段能力指標為命題依據,評量學生接受三年國中教育後,是否具備應

    有的社會科能力。試題設計避免瑣碎的知識,以基礎、核心及重要的內容為測驗重點。而這些試題

    所涉及之知識基礎皆已進行版本檢核,確認只要讀通任一版本皆可作答,符合一綱多本的命題原則。

    二、題本結構

    108年教育會考社會科試題,第1~53題為單題,第54~63題為題組題,合計共63題。題本結構

    如下:

    題型 測驗內容 題數分配

    單題

    (共 53 題)

    具備社會學科的基本知識 7

    具備了解社會學科知識內涵的能力 32

    具備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14

    題組

    (共 4 組 10 題)

    具備社會學科的基本知識 2

    具備了解社會學科知識內涵的能力 4

    具備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4

    單題+題組:共 63 題

    三、試題內容

    108 年教育會考社會科試題由淺而深,評量學生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習成果,並力求知識內容

    與實際生活經驗相連結。部分試題著重跨子科整合與資料解讀,學生必須具有統整和轉譯所學知

    識的能力,方能作答。

    (一)試題取材貼近真實生活

    試題取材貼近國中學生的生活經驗,旨在促使學習更具有意義,例如:臺灣的農業特色

    與農業政策、臺灣山坡地開發的監測、臺灣的天氣現象、臺灣河川流量的特色、臺灣的地形

    分布特色、臺灣海軍艦艇的航訓任務、臺灣的區域特色及發展、臺灣的歷史文物、頭版新聞

    標題、班級生活公約內容的轉變、商品廣告情節、生活中常見的新聞事件、歷史建築提列古

    蹟的意義、企業的社會責任、醫護人員遭遇的問題、山難救援相關規定的變革等內容,取材

    與學生切身生活經驗相結合,試題內容兼具生活化及多樣性。

    (二)試題取材跨子科整合

    為評量學生整合學習內容的能力,社會科試題包括跨子科整合單題 (跨地理、歷史二子

    科整合,跨地理、公民二子科整合,跨歷史、公民二子科整合,如:第 47 題等)與跨子科整

    合題組(如:第 54~56 題)。

    (三)評量概念重視資料掌握的適當性與正確性

    本次測驗使用許多的圖表呈現資料,著重學生解讀及轉譯圖表資料的能力,如:第 19 題

    等。試題設計上提供足夠的答題訊息,重視學生解讀及轉譯圖表資料意義的能力,評量學生

    對資料理解及掌握的程度。

  • 16

    四、能力等級表現描述與試題示例

    ◎精 熟:能廣泛且深入的認識及了解社會科學習內容,並具有運用多元的社會科知識之能

    力。

    ◎基 礎:能大致認識及了解社會科學習內容,並具有運用基礎的社會科知識之能力。

    ◎待加強:能約略認識及了解社會科學習內容。

    〔示例一〕

    53.我國總統自直接民選以來,歷屆總統、

    副總統選舉的選舉資料概況,如表(十)

    所示。根據表中資料判斷,可對近年的

    社會現象做出何項推論?

    (A)人口結構顯示出少子化現象*

    (B)民眾政治參與意願逐年上升

    (C)自然增加率大於社會增加率

    (D)政黨輪替後兩黨制日趨成型

    <命題依據>1-4-4 探討區域的人口問題和人口政策。

    <示例說明>

    1. 此題評量學生是否能解讀、分析表中選舉資料,並由其隱含的人口資訊,推論出我國近年的

    社會現象。

    2. 答對此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能力被歸為「精熟」等級的機率較高。

  • 17

    〔示例二〕

    31.表(四)是1949年至2014年臺灣北、中、南、東四大區域

    平均逕流量的相關數據,其中何者為南部區域?

    (A)甲*

    (B)乙

    (C)丙

    (D)丁

    <命題依據>1-4-1 分析形成地方或區域特性的因素,並思考維護或改善的方法。

    <示例說明>

    1. 此題評量學生是否能了解臺灣河川的特色。

    2. 答對此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能力被歸為「基礎」等級以上的機率較高。

    〔示例三〕

    8.圖(四)是《美國憲法》某次修正案的內容。此一修正

    案的通過最可能與下列哪一事件有關?

    (A)獨立宣言的頒布

    (B)門羅宣言的發表

    (C)南北戰爭的影響*

    (D)經濟大恐慌蔓延

    <命題依據>2-4-3 認識世界歷史(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發展過程。

    <示例說明>

    1. 此題評量學生是否能認識及了解美國南北戰爭的影響。

    2. 答錯此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能力被歸為「待加強」等級的機率較高。

  • 18

    伍、自然科

    一、命題依據

    教育會考自然科測驗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中的自然學

    科國中階段的能力指標為命題依據,評量學生接受三年國中教育後,是否具備應有的自然科能力。

    試題設計以基礎、核心及重要的概念為測驗重點,學生無論使用哪一版本教材,皆足以作答。

    二、題本結構

    題型 測驗內容 題數分配

    單題(共 46 題)

    能知道科學知識 3

    能對科學知識作出詮釋、分類、舉例 11

    能根據科學知識作出合理的推論、解釋或預測 22

    能應用科學知識 7

    能統整科學知識,分析資訊作出判斷 3

    題組(共 4組 8題)

    能知道科學知識 1

    能對科學知識作出詮釋、分類、舉例 1

    能根據科學知識作出合理的推論、解釋或預測 3

    能應用科學知識 1

    能統整科學知識,分析資訊作出判斷 2

    單題+題組:共 54 題

    三、試題特色

    (一) 評量自然科學所培養的過程技能

    為評量學生科學探究過程之運作能力,試題設計上提供相關訊息,學生在答題時可由圖

    表、報告中解讀資料,理解資料具有的內涵性質。例如:第 3、30、51 題等。

    (二) 整合不同概念的能力

    為評量學生統整不同概念的能力,試題設計上提供多元訊息,學生在答題時,需整合不同

    概念的資訊。例如:第 27、32、46、50 題等。

    (三) 素材取自生活經驗

    試題著重在知識的靈活運用,將試題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素材,並配合學生學習的知識概

    念。例如:第 3、20、25、30、34、45、49 題等,為日常生活常見的情境,學生可輕易融入試

    題情境,活用其所學應答。

    (四) 重視實驗或活動

    為評量學生在實驗或活動中習得的能力,試題結合相關的實驗或活動,並配合學生學習的

    知識概念。例如:第 2、35、42、53、54 題等。

  • 19

    四、等級標準與示例

    ◎精 熟:能融會貫通學習內容,並能運用所培養的能力來解決需要多層次思考的問題。

    ◎基 礎:能知道及理解學習內容,並能運用所培養的能力來解決基本的問題。

    ◎待加強:能部分知道及理解學習內容。

    〔示例一〕

    46. 甲、乙、丙、丁四個木塊的質量均為 2 kg,分別置於不同的水平桌面上,並對木塊施以兩個

    方向相反的水平力,圖(二十四)為四個木塊的受力情形及其運動狀態,則此時哪一個木塊所

    受合力大小為 1 N?

    (A)甲 (B)乙 (C)丙* (D)丁

    <命題依據>2-4-5-7 觀察力的作用與傳動現象,察覺力能引發轉動、移動的效果,以及探討流體

    受力傳動的情形。

    <示例說明>

    1. 此題評量學生是否能融會貫通牛頓運動定律,學生須分析木塊受力情形及其運動狀態,何者

    為作答關鍵,再應用牛頓運動定律求出木塊所受合力大小。

    2. 答對此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能力被歸為「精熟」等級的機率較高。

    圖(二十四)

  • 20

    〔示例二〕

    37. 圖(十七)是人體心臟及其所連接的血管之示意圖,甲、乙為心臟右邊的腔室,丙、丁為心臟

    左邊的腔室。腦細胞的代謝廢物進入血液循環後,會最先到達圖中的哪一腔室?

    (A)甲*

    (B)乙

    (C)丙

    (D)丁

    <命題依據>2-4-2-1 探討植物各部位的生理功能,動物各部位的生理功能,以及各部位如何協調

    成為一個生命有機體。

    <示例說明>

    1. 此題評量學生是否了解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學生須知道人體的代謝廢物會最先到達心臟中

    的右心房,並知道右心房的明確位置。

    2. 答對此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能力被歸為「基礎」等級以上的機率較高。

    〔示例三〕

    3. 表(一)為某地區某日整天每三個小時區間的降雨機率表,根據表中的資訊,下列推論何者最

    合理?

    (A)該地區當天的降雨機率皆為 25%

    (B)該地區當天有下雨的時間為 12 小時

    (C)該地區當天最可能下雨的時段為午後至傍晚*

    (D)該地區隔天將有鋒面過境,使氣溫大幅下降

    <命題依據>2-4-3-3 探討臺灣的天氣,知道梅雨、季風、寒流、颱風、氣壓、氣團、鋒面等氣象

    語彙,認識溫度、濕度及紫外線對人的影響。

    1-4-5-2 由圖表、報告中解讀資料,瞭解資料具有的內涵性質。

    <示例說明>

    1. 此題評量學生是否知道降雨機率的概念,透過表中資訊可得出(C)選項為最合理的判讀。

    2. 答錯此類型試題的學生,其能力被歸為「待加強」等級的機率較高。

    表(一)

    圖(十七)

  • 21

    陸、寫作測驗

    一、試題形式

    108 年教育會考寫作測驗採「引導式寫作」,測驗時間為五十分鐘,試題內容如下:

    請先閱讀以下資訊,並按題意要求完成一篇文章。

    若參考上述「青銀共居」的事例,思考高齡化社會的相關議題,

    你對年輕人與銀髮族的互動或相處模式,有什麼期待?請就你與年長

    者的相處經驗,或生活周遭的觀察,表達你的感受或看法。

    ※文章不必訂題目

    ※不可在文中洩漏私人身分

    ※不可使用詩歌體

    二、試題評量依據與目標

    本試題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寫作能力指標」為命題依據,採引導式作文的

    形式,來評量學生立意取材、結構組織、遣詞造句及標點符號等一般寫作能力,希望能評量出學生

    是否具備以下基本能力:

    (一)掌握寫作步驟,充實作品的內容,適切的表達自己的思想。

    (二)能依審題、立意、選材、安排段落、組織成篇的寫作步驟進行寫作。

    (三)能適切的遣詞造句,使用正確的標點符號,完整表達意旨。

    (四)能掌握敘事、描寫、說明、議論不同類型的寫作手法。

    本題能同時結合課程目標中所要培養的「欣賞、表現與創新」、「表達、溝通與分享」的基本能

    力,進行寫作能力的綜合評量。試題生活化,切合國中生程度,容易取材發揮,希望學生能依引導

    說明構思文章,就日常生活取材,發表切身經驗與感受。

  • 22

    三、命題理念

    「語文」不僅是個人表情達意的工具、人際溝通互動的媒介,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語文更

    應該能與社會脈動連結,以協助個人因應種種的社會變化遷移。本題透過高齡化社會的一項具體

    政策,回應語文與社會的連結性,藉以引導個人思考、探究身為社會公民的一分子,可以如何適

    應、應變。

    本題的寫作重點是:設想高齡化社會中的年輕人與銀髮族,可以有怎樣的互動模式?這雖然

    是國中基測、教育會考有寫作測驗以來,首度出現「沒有題目」的形式,但主題有明確標示,且

    與「青銀共居」的事例呼應,考生應能確切明白寫作任務、掌握寫作重點。在「青銀共居」的事

    例方面,透過四名人物訪談,一方面呈現年輕人、銀髮族不同年齡層上的觀點,一方面暗示取材、

    討論的幾種面向,例如:推己及人的理想是否可能?同齡且具專業照護的共居是否更為妥善?不

    同世代如何在情感支持與互惠合作間尋求平衡等。這些面向並非只適合討論「青銀共居」,也正可

    由小見大,延伸思考高齡化社會如何「青銀共處」。

    透過本題,期望學生可以了解現象、發現問題,對在高齡化社會中,年輕人與銀髮族的互動

    模式,有進一步的思索,想一想:銀髮族可能有什麼需求?銀髮族與年輕人,彼此可以獲得什麼

    樣的協助?抑或自身又能有什麼積極作為?

    四、寫作方向

    寫作主題的「期待」,不預設答案、立場。期待的內涵,可體現於對「青銀共居」生活模式的

    思考,對此提出個人的思考或批判,闡述可能優點、抒發嚮往,或說明可能遭遇阻礙,質疑其實

    踐的可行性;也可以是針對此種社會人口結構改變,提出自己認為可能的新互動模式;還可以敘

    寫個人的美好情感記憶,以經驗見聞回應期待。取材多元、寫作發展空間寬廣,抒情與知性兩種

    不同傾向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敘事、描寫、說明、議論在此題中皆有開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