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02 ra12 地理c - epaper.xmnn.cnepaper.xmnn.cn/xmrb/20150102/12.pdf ·...

1
文/图 如意 近日,湖里区福德文化联谊会召 开会员大会,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 当选的福德文化联谊会的新一 届会长林福寿说,福德文化联谊会成 立于2009年,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和海外民间文化交流为宗旨,在海内 外举办了多届福德文化节。林会长 指出,每届文化节活动都办成了高水 平的、具有厦门特色的民俗文化盛 会。活动内容,既重视民间信仰、民 间文艺等民俗文化的传承,又注重从 发展的角度增加新的活动内容。 联谊会多次前往台湾进行文化 交流,增进两岸亲情,受到了台湾知 名人士马英九、郝龙斌、宋楚瑜等的 赞许。前不久,福德文化节在马来西 亚的槟城举办,受到了侨界的极大支 持和关注,成为一次空前的盛会和缔 结海外乡谊的纽带。福德文化,已成 为优化湖里区旅游资源的一个项目, 成为展示湖里对台经济、文化和旅游 交流成果的一个综合平台。 当选的本届联谊会第一副会长 陈耕指出,福德文化和所有中华传统 文化一样,充满了祖先的智慧和对幸 福的追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 的敬畏和感恩,体现了追求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理念。联谊会已 经把福德文化节发展成凸显闽南文 化、本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节庆项目, 在海内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受到了 极大的欢迎,使福德文化的内涵结合 社会的发展,体现了其价值和生命力。 在采访中我们还获悉,本届理事 会还选出本市的彭一万、郭汉文,台 湾的王增荣、林炳焜,以及新加坡的 陈添来,马来西亚的孙春富为本届联 谊会名誉会长。 同安人喜欢买金门马用于运输 责编:卢志明 美编:郑芸如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新浪微博:@厦门日报地理 A 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12 跋涉鹭水闽山 感受乡土人文 年元旦,是与 厦门唇齿相依 的 金 门 县 建 县 100 周年。不久前,为纪 念 金 门 建 县 100 周 年,厦门市图书馆举 办 了 金 门 建 县 100 年史迹特展。一百 年前,金门虽然在政 区上与厦门分立,但 厦门金门的地理人 文纽带,却仍然越系 越紧。在金门设立 县治一百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深入民间, 追溯厦金渊源;采访 专家,钩沉百年前那 些鲜为人知的事。 唇齿相依话厦金 文/ 洪卜仁 厦门古称“嘉禾屿”,金门旧 称“浯洲屿。明初为防御倭寇,江 夏侯周德兴奉命来到嘉禾屿和浯 洲屿,勘测地形,兴筑城堡。建在 嘉禾屿上的城取名“厦门”,建在 浯洲屿的城命名“金门”。从此有 了厦门与金门的地名。 每当翻阅史籍文献或地方 志书,厦门与金门往往串在一起 记述。顾炎武的《读史方舆纪要》 指出:“同安三面距海,金厦尤为 险要,门户之防也。”而阮文锡的 《海上见闻录》则说: “金为泉郡之 下臂,厦为咽喉。”周凯的《金门 志》以及林豪的《金门志》,也都有 厦门与金门“唇齿相依”之类的描 述,可见厦门与金门的关系源远 流长,非同寻常。 清朝年间,厦门与金门两地 行政区域仍同属同安县。1734年, 移同安县丞驻金门。嗣后,金门改 为马巷厅管辖。金厦的渔民在海 上一起打渔,患难相助,情同手 足。金门商船远航,都得到厦门海 关报验纳税,金门侨胞出洋回乡, 也都要取道厦门。金门同胞在厦 门开行设店的,有金南侨批信局、 金安客栈以及益茂行、金昭德行等 三四十家;金门最大的民间社团, 是“厦门商务总会金门分会”。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1912年4月,厦门和金门同时从 同安县析出设思明县,辖境包括 厦门本岛及其周边小岛屿,金门 岛和烈屿及大嶝、小嶝。由思明 县派“分治员”驻金门办理政 务。1913年,金门士绅林乃斌等 两次呈请金门设县,未获批准。 1914年,新加坡金门会馆黄安基 等暨123家商行、店铺联名致电 福建巡按许世英:“恳请转呈内 务部府允金门设县。”这年的7 月 11日,金门单独设县终于如愿以 偿。《东方杂志》第 11 卷第 2 号 《中国大事记》7 月 11 日的大事以 “福建增设金门县”为标题,其中 写道:以金门岛原有域置县,定 名为金门县,归厦门道管辖。本 日呈由大总统核准。 1915年元旦,金门县正式成 立,辖区大小金门岛、大小嶝及 其附近岛屿。设县后的金门,隶 属厦门道,首任县知事左树燮。 此后,金门与厦门的经贸、文化 联系,更加密切。 文/图 如意 最近厦门民间发现一张亭子建 筑的老照片 (见配图) ,有人指出这是 厦门历史上的五里亭。历史上厦门 古驿道上为了让信差得到休息,在驿 道边建有路亭,许多村庄也建有路 亭,俗称五里亭。这些路亭既有官设 的,也有民建的。 根据黄国富先生搜集在《故乡 杂记》中的记述,厦门禾山历史上有 八处五里亭,分别是: 江五(江头至五通)公路边在下湖 社东有五里亭,在祥店坪要进后埔处也 有五里亭。从五通渡算起,大体上是五 里一处。高崎至殿前的道路上,也有五 里亭,旧时在殿前社东有一处,在薛岭 社西有一处,也差不多五里左右。另外 薛岭往枋湖、钟宅的路上,在县后社东 南也设一处,离薛岭大体也是五里。 湖边社东的原在路边的五里 亭,上世纪20年代修建公路的时候, 五里亭的位置就在路边,后来公路改 道,其位置约在今万达广场西侧。该 亭有 4 支石柱,瓦顶,后来农民用于 堆稻草。祥店坪的五里亭,用砖砌 柱,有单面墙,年代应较近。殿前社 东的五里亭处在殿前至高崎、安兜、 寨上的十字路口,是砖砌的敞开式亭 子,为殿前华侨陈宣志所建。位于今 加油站附近。薛岭社西的五里亭为 枋湖富商廖成力所建,立有石碑。边 上的马路是薛岭宫作佛事时的跑马 场,位置在今铁路工区。 县后路边的五里亭有石柱、石 条椅,是县后华侨陈水坚捐建。 据说从五通到金鸡亭、凤和宫 的古驿道上,也建有五里亭,但随着 上世纪20年代厦门兴起城市建设, 这些五里亭都已不存。 追溯 广马匹 地瓜藤 娃娃亲 叙说厦金百年特殊情 现在金厦民间结亲往往会成为新闻的焦点, 但是在过去的何厝村则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 至今流传着“厦门金门亲家多”这样一句俗语。 何厝村的何明全先生告诉我们,历史上金 门的耕地少,人口多,“有的家庭生个五六个、 七八个,甚至生十来个孩子的都有”,由于人口 多,粮食少,生活自然比较苦,这也是一些金门 人把自己家的女孩子往外送的重要原因:“生 太多了有的就会养不了了啊。”于是,就出现了 金门一些家庭通过亲戚间的介绍,把两三岁的 女孩子往厦门送的现象。金门民间养女儿的 人家经常在女儿小的时候在厦门找适合的家 庭缔结娃娃亲,何厝村这一现象尤其典型。他 说,自己的母亲正是这样一位“金门新娘”。原 是烈屿(小金门)青岐村人的她,三岁的时候便 被何明全的奶奶家收来做“童养媳”,还给重新 取了名字叫洪网市,而“网市”在闽南语里则是 “将就把你养大”的意思。 在金门县建县至解放前夕这段时间,金门 与何厝缔结的亲家就有数十家,至今何厝村还 有二十多户的“金门新娘”的家庭,当年的金门 新娘都已白发斑斑,她们已成为一段厦金民间 特殊历史的见证人。而这样的“金门新娘”不 仅仅是存在何厝,何厝周边的村庄也有不少, 何明全先生告诉我们,何厝附近的前埔村、洪 塘村等村庄也有十好几户这样的人家。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金门建县之后,金厦 民间的民生物品往来却越来越密切。祖地金门的 彭炳华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以前流传于金门和同安 的一句俗语:地瓜藤爱嫁金门,丰收得无处存放。 彭先生说,金门建县后,农业经济有所发 展,但金门的地质条件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凡是种地瓜都要靠同安本土的地瓜藤来作秧 苗,才能有好收成。因此,金门建县后,同安一 些村庄向金门运输地瓜藤,成为一种产业。在 同安,地瓜藤通常是喂猪用的饲料,价格极贱, 但运到金门则有不错的市价。而且金门乡亲 非常需要同安地瓜藤,可谓是皆大欢喜。 颜立水先生则告诉我们,除了地瓜藤之 外,金门商贩也来到厦门购买同安盛产的陶瓷 器,农具等生产生活用品,同安坑仔口烧制的 大缸、烘炉、钵、磁锅等是很受欢迎的日用器 皿。又因为金门四面环海,土地种植面积较 小,所以也会有许多金门人来到厦门购买诸如 大米、豆饼、油饼之类的粮食,当时的金厦海域 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帆船穿梭两岛之 间。我们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厦门岛的何厝古 村曾经也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据村里的何 明全先生说,有人凭借倒卖虾干,面干,大米等 食物来往于金厦两地,“发了大财”,而金门人 也会带来海产,花生等金门特产来到厦门进行 交易。但是相对而言,当时厦门的经济、种植 作业条件都优于金门,因此由厦门向金门输送 货物居多。此外,由于金门人口少,市场较小, 因此甚少有厦门人特地跑去金门做生意,更多 的是金门人带着自己的产品来“赶集”。 厦门和金门距离太近了,当年居然有人专 程跑去金门“捡牛粪”作燃料。 “我 11 岁的时候就 常去金门捡牛粪”。七十八岁的何厝村老人何先 生说,“那里的牛粪大啊,哈哈。”当年何厝许多 小孩,都会受父母指派,坐着自家的船去到金门 捡牛粪。在和这位老人聊天的过程中,墙上的电 视机播放着的正是一期介绍金门的节目。而老 人想起去金门的故事,笑得把假牙都露出来了。 厦门、金门在地理上唇齿相依人尽皆知,但 厦门和金门曾经是同一县治,知道的人则不多。 文史专家洪卜仁先生在讲述这段历史时指出,以 金厦两岛构建的思明县仅仅存在不足三年的时 间。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原属同安县的嘉禾 里与翔风里分出建立思明县,但随着金门经济、 文化的发展和当地士绅的倡议,1915年金厦两 岛再度进行区划调整,厦门岛仍然保留思明县之 名至1935年。金门建立县治,至今整整百年。 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先生说,尽管从1915 年金门设立县治,但它与厦门的经济贸易往来, 文化交流,民间的婚丧嫁娶、习俗民风仍一如往 常。虽然金厦两岛都沐浴着海洋文明之风,但 厦门在城市建设和商业方面更加繁荣,当时金门 来厦门,花的只是现在同安去趟市区的时间”,金门 建县之初年轻人结婚喜欢到厦门采办结婚物品, 在厦门照相馆拍摄新式的婚纱照。金门自古就是 养马之地,金门人出门经常以马匹代步,形成金门 风情;同安人则喜欢买金门马匹用于农业运输。 颜立水先生还谈到,现在被认为是金门标志 的人字形红砖民居图案实际上与厦门的古民居毫 无二致。特别是金门民众每遇灾难,都把厦门(同 安)视为他们的娘家大后方。历史上倭寇猖獗时, 金门许多族群迁居同安,至今同安许多村落的族 群都是“金门祖”;抗战期间,日寇占领金门,金门 县内迁大嶝,同时许多金门民众到同安投亲靠友, 一直到抗战胜利以后才重返家园。许多史实见证 了数百年来金厦两地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本报记者 卢志明 通讯员 郭心如 张弛 石水加 图/洪卜仁 郭心如 涔滢 鹭岛上的五里亭 岛话旧 同安地瓜藤运往金门曾是一种产业 金门养女儿人家爱结厦门娃娃亲 厦门东澳历史上是金门船只停靠地 厦门东澳历史上是金门船只停靠地金门县老照片。 百年前的金门新娘婚纱照。 昔日的金门风情。 文/ 张弛 郭心如 卢志明 图/ 石水加 冬节 2014年12月28日,思明区文化馆为何 厝社区宋江阵授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厦金宋江阵传习点”。传承这一古老技艺数 百年的何厝社区,把这一天作为一个喜庆节 日,本报记者在深入采访中揭开了何厝宋江阵 的特殊历史和一段牵系金门的人文渊源。 何厝宋江阵教练石水加先生说,何厝是 厦门沿海的一个古老村庄,宋江阵的产生可 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倭寇时常骚扰厦门沿 海,村民们自发习武抗倭,在历史过程中演 化成传承不辍的宋江阵,这一宝贵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在文革中被禁止,改革开放后重新 振兴,至今整整三十年。 何厝宋江阵非遗传承人何进辉先生说, 宋江阵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一种老少皆宜 的健身运动。在技法上,它坚持传统,除了 一般的刀枪剑戟棍等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 武器:当年抗倭时村民所用的藤牌和丈二 等。因此在传习中,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 曾经常年练习宋江阵的何水可老人今年已 93岁高龄, 仍身体健壮; 年纪最小的宋江阵队员何宇豪是小学二年 级学生;中学生何亦韬练了五年,已成为“宋 江阵”好手。为了使宋江阵很好地传承,何 厝“宋江阵”队伍还多次开展“进校园”活动, 到前埔南区小学、公园小学等学校进行表 演,并且在何厝小学开设了兴趣班,形成了 何厝村的一支小“宋江阵”。 厦门边防支队原副支队长林文湘告诉 记者,由于何厝村的地理位置是厦门海防的 重要区域,何厝村的宋江阵队员长期和驻地 战士共同做好联防工作,宋江阵的擒拿格斗 技法在保卫海防上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何厝村下何船管站还曾作为第二次全国海 防会议的现场观摩点。为此林文湘特地送 来题词:何厝宋江阵,民俗 瑰宝,鹭岛光辉。 应邀来观礼的金门何 氏宗亲理事长何振耀说,厦 金近在咫尺,金门也有一个 何厝村,是历史上厦门何厝 人播迁金门建立的村庄,至 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在那 里,也有宋江阵传承。因为 金门何厝也同样有着尚武 的民俗,所以前不久,金门 举办“芋头季”民俗活动时, 为了增进亲情,还特地邀请 厦门何厝宋江阵队伍前往交流,何厝宋江阵的 精彩表演在金门大放异彩,使所有观赏的金门 乡亲拍手叫绝。 采访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何厝宋江 阵在金门和台湾已小有名气,台湾的有关方 面还发来邀请,希望能进行交流。何厝宋江 队在两岸民间文化交流上发挥了特色的媒 介作用。 厦门金门各有一个何厝村 两门何厝村齐传“宋江阵” 两岸缘 福德文化 系两岸亲情 缔海外乡谊 福德文化联谊会成员赴台湾联谊 福德文化联谊会成员赴台湾联谊授牌 授牌 何厝宋江阵表 何厝宋江阵表 演虎虎生风 演虎虎生风民俗瑰宝 民俗瑰宝 鹭岛光辉 鹭岛光辉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May-2020

1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文/图 如意近日,湖里区福德文化联谊会召

开会员大会,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当选的福德文化联谊会的新一

届会长林福寿说,福德文化联谊会成立于2009年,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海外民间文化交流为宗旨,在海内外举办了多届福德文化节。林会长指出,每届文化节活动都办成了高水平的、具有厦门特色的民俗文化盛会。活动内容,既重视民间信仰、民间文艺等民俗文化的传承,又注重从发展的角度增加新的活动内容。

联谊会多次前往台湾进行文化交流,增进两岸亲情,受到了台湾知名人士马英九、郝龙斌、宋楚瑜等的赞许。前不久,福德文化节在马来西亚的槟城举办,受到了侨界的极大支持和关注,成为一次空前的盛会和缔结海外乡谊的纽带。福德文化,已成为优化湖里区旅游资源的一个项目,成为展示湖里对台经济、文化和旅游交流成果的一个综合平台。

当选的本届联谊会第一副会长陈耕指出,福德文化和所有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充满了祖先的智慧和对幸福的追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恩,体现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理念。联谊会已经把福德文化节发展成凸显闽南文化、本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节庆项目,在海内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使福德文化的内涵结合社会的发展,体现了其价值和生命力。

在采访中我们还获悉,本届理事会还选出本市的彭一万、郭汉文,台湾的王增荣、林炳焜,以及新加坡的陈添来,马来西亚的孙春富为本届联谊会名誉会长。

同安人喜欢买金门马用于运输

责编:卢志明 美编:郑芸如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新浪微博:@厦门日报地理

A 2015年1月2日星期五12

跋涉鹭水闽山 感受乡土人文

今年元旦,是与厦门唇齿相依

的金门县建县 100周年。不久前,为纪念金门建县 100 周年,厦门市图书馆举办了金门建县 100年史迹特展。一百年前,金门虽然在政区上与厦门分立,但厦门金门的地理人文纽带,却仍然越系越紧。在金门设立县治一百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民间,追溯厦金渊源;采访专家,钩沉百年前那些鲜为人知的事。

唇齿相依话厦金○文/ 洪卜仁

厦门古称“嘉禾屿”,金门旧称“浯洲屿。明初为防御倭寇,江夏侯周德兴奉命来到嘉禾屿和浯洲屿,勘测地形,兴筑城堡。建在嘉禾屿上的城取名“厦门”,建在浯洲屿的城命名“金门”。从此有了厦门与金门的地名。

每当翻阅史籍文献或地方志书,厦门与金门往往串在一起记述。顾炎武的《读史方舆纪要》指出:“同安三面距海,金厦尤为险要,门户之防也。”而阮文锡的

《海上见闻录》则说:“金为泉郡之下臂,厦为咽喉。”周凯的《金门志》以及林豪的《金门志》,也都有厦门与金门“唇齿相依”之类的描述,可见厦门与金门的关系源远流长,非同寻常。

清朝年间,厦门与金门两地行政区域仍同属同安县。1734年,移同安县丞驻金门。嗣后,金门改为马巷厅管辖。金厦的渔民在海上一起打渔,患难相助,情同手足。金门商船远航,都得到厦门海关报验纳税,金门侨胞出洋回乡,也都要取道厦门。金门同胞在厦门开行设店的,有金南侨批信局、金安客栈以及益茂行、金昭德行等三四十家;金门最大的民间社团,是“厦门商务总会金门分会”。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1912年4月,厦门和金门同时从同安县析出设思明县,辖境包括厦门本岛及其周边小岛屿,金门岛和烈屿及大嶝、小嶝。由思明县派“分治员”驻金门办理政务。1913年,金门士绅林乃斌等两次呈请金门设县,未获批准。1914年,新加坡金门会馆黄安基等暨123家商行、店铺联名致电福建巡按许世英:“恳请转呈内务部府允金门设县。”这年的7月11日,金门单独设县终于如愿以偿。《东方杂志》第 11 卷第 2 号

《中国大事记》7月11日的大事以“福建增设金门县”为标题,其中写道:以金门岛原有域置县,定名为金门县,归厦门道管辖。本日呈由大总统核准。

1915年元旦,金门县正式成立,辖区大小金门岛、大小嶝及其附近岛屿。设县后的金门,隶属厦门道,首任县知事左树燮。此后,金门与厦门的经贸、文化联系,更加密切。

○文/图 如意最近厦门民间发现一张亭子建

筑的老照片(见配图),有人指出这是厦门历史上的五里亭。历史上厦门古驿道上为了让信差得到休息,在驿道边建有路亭,许多村庄也建有路亭,俗称五里亭。这些路亭既有官设的,也有民建的。

根据黄国富先生搜集在《故乡杂记》中的记述,厦门禾山历史上有八处五里亭,分别是:

江五(江头至五通)公路边在下湖社东有五里亭,在祥店坪要进后埔处也有五里亭。从五通渡算起,大体上是五里一处。高崎至殿前的道路上,也有五里亭,旧时在殿前社东有一处,在薛岭社西有一处,也差不多五里左右。另外薛岭往枋湖、钟宅的路上,在县后社东南也设一处,离薛岭大体也是五里。

湖边社东的原在路边的五里亭,上世纪20年代修建公路的时候,五里亭的位置就在路边,后来公路改道,其位置约在今万达广场西侧。该亭有4支石柱,瓦顶,后来农民用于堆稻草。祥店坪的五里亭,用砖砌柱,有单面墙,年代应较近。殿前社东的五里亭处在殿前至高崎、安兜、寨上的十字路口,是砖砌的敞开式亭子,为殿前华侨陈宣志所建。位于今加油站附近。薛岭社西的五里亭为枋湖富商廖成力所建,立有石碑。边上的马路是薛岭宫作佛事时的跑马场,位置在今铁路工区。

县后路边的五里亭有石柱、石条椅,是县后华侨陈水坚捐建。

据说从五通到金鸡亭、凤和宫的古驿道上,也建有五里亭,但随着上世纪20年代厦门兴起城市建设,这些五里亭都已不存。

追溯

广角

马匹 地瓜藤 娃娃亲

叙说厦金百年特殊情

现在金厦民间结亲往往会成为新闻的焦点,但是在过去的何厝村则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至今流传着“厦门金门亲家多”这样一句俗语。

何厝村的何明全先生告诉我们,历史上金门的耕地少,人口多,“有的家庭生个五六个、七八个,甚至生十来个孩子的都有”,由于人口多,粮食少,生活自然比较苦,这也是一些金门人把自己家的女孩子往外送的重要原因:“生太多了有的就会养不了了啊。”于是,就出现了金门一些家庭通过亲戚间的介绍,把两三岁的女孩子往厦门送的现象。金门民间养女儿的人家经常在女儿小的时候在厦门找适合的家庭缔结娃娃亲,何厝村这一现象尤其典型。他

说,自己的母亲正是这样一位“金门新娘”。原是烈屿(小金门)青岐村人的她,三岁的时候便被何明全的奶奶家收来做“童养媳”,还给重新取了名字叫洪网市,而“网市”在闽南语里则是

“将就把你养大”的意思。在金门县建县至解放前夕这段时间,金门

与何厝缔结的亲家就有数十家,至今何厝村还有二十多户的“金门新娘”的家庭,当年的金门新娘都已白发斑斑,她们已成为一段厦金民间特殊历史的见证人。而这样的“金门新娘”不仅仅是存在何厝,何厝周边的村庄也有不少,何明全先生告诉我们,何厝附近的前埔村、洪塘村等村庄也有十好几户这样的人家。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金门建县之后,金厦民间的民生物品往来却越来越密切。祖地金门的彭炳华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以前流传于金门和同安的一句俗语:地瓜藤爱嫁金门,丰收得无处存放。

彭先生说,金门建县后,农业经济有所发展,但金门的地质条件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凡是种地瓜都要靠同安本土的地瓜藤来作秧苗,才能有好收成。因此,金门建县后,同安一些村庄向金门运输地瓜藤,成为一种产业。在同安,地瓜藤通常是喂猪用的饲料,价格极贱,但运到金门则有不错的市价。而且金门乡亲非常需要同安地瓜藤,可谓是皆大欢喜。

颜立水先生则告诉我们,除了地瓜藤之外,金门商贩也来到厦门购买同安盛产的陶瓷器,农具等生产生活用品,同安坑仔口烧制的大缸、烘炉、钵、磁锅等是很受欢迎的日用器皿。又因为金门四面环海,土地种植面积较小,所以也会有许多金门人来到厦门购买诸如大米、豆饼、油饼之类的粮食,当时的金厦海域

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帆船穿梭两岛之间。我们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厦门岛的何厝古村曾经也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据村里的何明全先生说,有人凭借倒卖虾干,面干,大米等食物来往于金厦两地,“发了大财”,而金门人也会带来海产,花生等金门特产来到厦门进行交易。但是相对而言,当时厦门的经济、种植作业条件都优于金门,因此由厦门向金门输送货物居多。此外,由于金门人口少,市场较小,因此甚少有厦门人特地跑去金门做生意,更多的是金门人带着自己的产品来“赶集”。

厦门和金门距离太近了,当年居然有人专程跑去金门“捡牛粪”作燃料。“我11岁的时候就常去金门捡牛粪”。七十八岁的何厝村老人何先生说,“那里的牛粪大啊,哈哈。”当年何厝许多小孩,都会受父母指派,坐着自家的船去到金门捡牛粪。在和这位老人聊天的过程中,墙上的电视机播放着的正是一期介绍金门的节目。而老人想起去金门的故事,笑得把假牙都露出来了。

厦门、金门在地理上唇齿相依人尽皆知,但厦门和金门曾经是同一县治,知道的人则不多。文史专家洪卜仁先生在讲述这段历史时指出,以金厦两岛构建的思明县仅仅存在不足三年的时间。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原属同安县的嘉禾里与翔风里分出建立思明县,但随着金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当地士绅的倡议,1915年金厦两岛再度进行区划调整,厦门岛仍然保留思明县之名至1935年。金门建立县治,至今整整百年。

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先生说,尽管从1915年金门设立县治,但它与厦门的经济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民间的婚丧嫁娶、习俗民风仍一如往常。虽然金厦两岛都沐浴着海洋文明之风,但厦门在城市建设和商业方面更加繁荣,当时金门

来厦门,花的只是现在同安去趟市区的时间”,金门建县之初年轻人结婚喜欢到厦门采办结婚物品,在厦门照相馆拍摄新式的婚纱照。金门自古就是养马之地,金门人出门经常以马匹代步,形成金门风情;同安人则喜欢买金门马匹用于农业运输。

颜立水先生还谈到,现在被认为是金门标志的人字形红砖民居图案实际上与厦门的古民居毫无二致。特别是金门民众每遇灾难,都把厦门(同安)视为他们的娘家大后方。历史上倭寇猖獗时,金门许多族群迁居同安,至今同安许多村落的族群都是“金门祖”;抗战期间,日寇占领金门,金门县内迁大嶝,同时许多金门民众到同安投亲靠友,一直到抗战胜利以后才重返家园。许多史实见证了数百年来金厦两地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本报记者 卢志明通讯员 郭心如 张弛 石水加

○图/洪卜仁 郭心如 涔滢

鹭岛上的五里亭

鹭岛话旧

同安地瓜藤运往金门曾是一种产业

金门养女儿人家爱结厦门娃娃亲

厦门东澳历史上是金门船只停靠地厦门东澳历史上是金门船只停靠地。。

金门县老照片。

百年前的金门新娘婚纱照。

昔日的金门风情。

文/张弛 郭心如 卢志明 图/石水加 冬节2014年12月28日,思明区文化馆为何

厝社区宋江阵授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厦金宋江阵传习点”。传承这一古老技艺数百年的何厝社区,把这一天作为一个喜庆节日,本报记者在深入采访中揭开了何厝宋江阵的特殊历史和一段牵系金门的人文渊源。

何厝宋江阵教练石水加先生说,何厝是厦门沿海的一个古老村庄,宋江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倭寇时常骚扰厦门沿海,村民们自发习武抗倭,在历史过程中演化成传承不辍的宋江阵,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革中被禁止,改革开放后重新振兴,至今整整三十年。

何厝宋江阵非遗传承人何进辉先生说,宋江阵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一种老少皆宜的健身运动。在技法上,它坚持传统,除了一般的刀枪剑戟棍等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武器:当年抗倭时村民所用的藤牌和丈二等。因此在传习中,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曾经常年练习宋江阵的何水可老人今年已

93岁高龄,仍身体健壮;

年纪最小的宋江阵队员何宇豪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中学生何亦韬练了五年,已成为“宋江阵”好手。为了使宋江阵很好地传承,何厝“宋江阵”队伍还多次开展“进校园”活动,到前埔南区小学、公园小学等学校进行表演,并且在何厝小学开设了兴趣班,形成了

何厝村的一支小“宋江阵”。厦门边防支队原副支队长林文湘告诉

记者,由于何厝村的地理位置是厦门海防的重要区域,何厝村的宋江阵队员长期和驻地战士共同做好联防工作,宋江阵的擒拿格斗技法在保卫海防上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何厝村下何船管站还曾作为第二次全国海防会议的现场观摩点。为此林文湘特地送

来题词:何厝宋江阵,民俗瑰宝,鹭岛光辉。

应邀来观礼的金门何氏宗亲理事长何振耀说,厦金近在咫尺,金门也有一个何厝村,是历史上厦门何厝人播迁金门建立的村庄,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在那里,也有宋江阵传承。因为金门何厝也同样有着尚武的民俗,所以前不久,金门举办“芋头季”民俗活动时,为了增进亲情,还特地邀请

厦门何厝宋江阵队伍前往交流,何厝宋江阵的精彩表演在金门大放异彩,使所有观赏的金门乡亲拍手叫绝。

采访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何厝宋江阵在金门和台湾已小有名气,台湾的有关方面还发来邀请,希望能进行交流。何厝宋江队在两岸民间文化交流上发挥了特色的媒介作用。

厦门金门各有一个何厝村

两门何厝村齐传“宋江阵”两岸缘

福德文化系两岸亲情 缔海外乡谊

福德文化联谊会成员赴台湾联谊福德文化联谊会成员赴台湾联谊。。

授牌授牌

▶▶何厝宋江阵表何厝宋江阵表演虎虎生风演虎虎生风。。

““民俗瑰宝民俗瑰宝鹭岛光辉鹭岛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