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4...

4
五台山研究 2006.4 Wutai shanyanjiu 禅宗与净土宗是中国佛教中最流行的 两大宗派, 他们都注重实际修持。净土宗以 念佛为主, 禅宗以习禅为本。禅、净二宗兴起 于唐代, 之后, 两宗僧人出现了相互攻讦的 局势。自宋以后, 随着儒家理学的兴起, 佛教 一方面受到儒家的批判, 另一方面是来自内 部宗派的争论, 面临着衰亡趋势。针对这种 形势和发展的要求, 禅净二宗都产生了联合 对方的愿望, 有些有识之僧就提倡“禅净合 一”的修持法门, 净土宗人兼修禅法 , 禅僧 在习禅过程中也融入了念佛法门, 逐渐形成 了一种“禅净双修”的趋势, 一直流传至今。 形成这种禅净二宗同盛共荣的局面, 多得力 于净土宗人的努力和禅僧的弘倡。明代著名 禅师楚山绍琦就是一位大力弘倡 “禅净双 修”的临济宗僧人。下面就对楚山绍琦及其 “禅净合一”的佛学思想作一简略介绍。 绍琦禅师的生平事迹 绍琦 (1404 1473 ), 字楚山 , 号幻叟、 荆璧。俗姓雷, 唐安 (今四川崇州) 人。绍琦 禅师自幼不凡, 不好世乐, 动止谨慎, 寡于言 笑。 9 岁时, 父亲因病西归, 给他幼小的心灵 留下了创伤, 感到人生无常, 遂依玄极和尚 出家, 开始了习禅学法的佛家生活。其师玄 极看他气宇非凡, 聪慧好学, 发自内心喜欢 和器重这位小徒弟, 经常给他讲解佛法奥旨 和修禅要领, 每次谈到修行的关节处, 绍琦 禅师总是跪着请益,表示虔诚的求法之心。 玄极和尚看到他这种过分聪明的举动, 便知 没有领悟禅法要旨, 知见心太重, 这对修禅 入道很是不利,因为禅是非常活泼洒脱, 拘一格的。于是, 玄极和尚便道: “子根性太 , 难于入道。” [1 ] 绍琦禅师听后, 十分惊愕 地说: “木偶人可入道耶?[1 ] 玄极和尚答 : “入道须是木偶人始得。” [1 ] 绍琦禅师对 此想不通, 未领会其师之意, 遂转身而出, 对玄极和尚所说之话产生了疑情, 开始日参 夜究, 难见分晓, 为此绍琦禅师十分痛苦。绍 琦禅师反省, 师父所言必有道理, 只是自己 没有领悟而已。于是, 又向其师请益, 玄极和 尚百般用心, 反复开示, 但他还是未能契入 禅机奥旨。绍琦禅师只好辞别玄极和尚, 处巡礼参学。他虽然参谒了许多丛林大德, 但都因机缘未熟, 没能开悟。后闻无际明悟 : 楚山绍琦禅师是明代初叶大力弘扬“禅净合一”的临济宗高僧, 其禅法特色是把 净土宗的持名念佛融入了看话禅, 促进了禅净合一的发展。 关键词: 楚山绍琦; 生平事迹; 禅净合一; 念佛公案禅 中图分类号: B9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6176 ( 2006 ) 04- 038- 04 楚山绍琦禅师“禅净合一”思想研究 (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 收稿日期: 2006- 03- 23 作者简介: 周祝英 (1968- - ) , , 山西忻州市人, 山西省社科院助研, 主要从事五台山佛学研究. 38 ··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Jul-2020

2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五台山研究

2006.4

Wutai shanyanjiu

禅宗与净土宗是中国佛教中最流行的

两大宗派, 他们都注重实际修持。净土宗以

念佛为主, 禅宗以习禅为本。禅、净二宗兴起

于唐代 , 之后 , 两宗僧人出现了相互攻讦的

局势。自宋以后, 随着儒家理学的兴起, 佛教

一方面受到儒家的批判, 另一方面是来自内

部宗派的争论, 面临着衰亡趋势。针对这种

形势和发展的要求, 禅净二宗都产生了联合

对方的愿望, 有些有识之僧就提倡“禅净合

一”的修持法门 , 净土宗人兼修禅法 , 禅僧

在习禅过程中也融入了念佛法门, 逐渐形成

了一种“禅净双修”的趋势, 一直流传至今。

形成这种禅净二宗同盛共荣的局面, 多得力

于净土宗人的努力和禅僧的弘倡。明代著名

禅师楚山绍琦就是一位大力弘倡 “禅净双

修”的临济宗僧人。下面就对楚山绍琦及其

“禅净合一”的佛学思想作一简略介绍。

绍琦禅师的生平事迹

绍琦( 1404—1473) , 字楚山 , 号幻叟、

荆璧。俗姓雷, 唐安( 今四川崇州) 人。绍琦

禅师自幼不凡, 不好世乐, 动止谨慎, 寡于言

笑。9 岁时, 父亲因病西归, 给他幼小的心灵

留下了创伤 , 感到人生无常 , 遂依玄极和尚

出家, 开始了习禅学法的佛家生活。其师玄

极看他气宇非凡 , 聪慧好学 , 发自内心喜欢

和器重这位小徒弟, 经常给他讲解佛法奥旨

和修禅要领 , 每次谈到修行的关节处 , 绍琦

禅师总是跪着请益, 表示虔诚的求法之心。

玄极和尚看到他这种过分聪明的举动, 便知

没有领悟禅法要旨 , 知见心太重 , 这对修禅

入道很是不利, 因为禅是非常活泼洒脱, 不

拘一格的。于是, 玄极和尚便道:“子根性太

利, 难于入道。”[ 1] 绍琦禅师听后, 十分惊愕

地说:“木偶人可入道耶? ”[ 1] 玄极和尚答

道:“入道须是木偶人始得。”[ 1] 绍琦禅师对

此想不通, 未领会其师之意,遂转身而出 , 并

对玄极和尚所说之话产生了疑情, 开始日参

夜究, 难见分晓, 为此绍琦禅师十分痛苦。绍

琦禅师反省 , 师父所言必有道理 , 只是自己

没有领悟而已。于是, 又向其师请益, 玄极和

尚百般用心 , 反复开示 , 但他还是未能契入

禅机奥旨。绍琦禅师只好辞别玄极和尚, 四

处巡礼参学。他虽然参谒了许多丛林大德,

但都因机缘未熟, 没能开悟。后闻无际明悟

摘 要: 楚山绍琦禅师是明代初叶大力弘扬“禅净合一”的临济宗高僧,其禅法特色是把

净土宗的持名念佛融入了看话禅,促进了禅净合一的发展。

关键词: 楚山绍琦; 生平事迹; 禅净合一; 念佛公案禅

中图分类号: B9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6176( 2006) 04- 038- 04

楚山绍琦禅师“禅净合一”思想研究

竹 音

(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收稿日期: 2006- 03- 23

作者简介: 周祝英( 1968- - ) ,女,山西忻州市人,山西省社科院助研,主要从事五台山佛学研究.

38· ·

2006.4

Wutai shanyanjiu

禅师在普州东林弘法 , 请益者众 , 门庭特别

兴盛, 绍绮禅师随即前往参礼。无际禅师授

以赵州无字公案, 让他参究。绍琦禅师遵师

所授 , 暂且离去 , 找一静庵隐修 , 用功苦参 ,

磨练身心意志。数年之后 , 即明正统八年

( 1443) , 绍 琦 禅 师 再 参 无 际 禅 师 , 无 际 禅

师问曰:“子数年住何处? ”[ 2] 绍琦禅师答:

“廓然无定。”[ 2] 无际禅师又问:“有何所

得? ”答曰:“本自无失, 何得之有? ”无际禅

师曰:“莫不是学得来底? ”对曰:“一法不

有 , 学自何来? ”无际禅师又曰 :“汝落空

耶? ”绍琦禅师道:“我尚非我, 谁落谁空? ”

无际禅师曰:“毕竟如何? ”琦曰:“水浅石

出, 雨霁云收。”无际禅师对绍琦禅师反复

勘验, 后道:“还我无字意来! ”绍琦禅师正

要开口 , 无际禅师连声大喝 , 绍琦禅师退出

丈室 , 一连数日 , 心里很是惭愧 , 不敢仰视。

一日 , 忽闻净板声 , 豁然开悟 , 便急忙披衣

下座, 入丈室礼拜无际禅师, 并呈偈曰:“这

僧问处偏多事, 赵老何曾涉所思。信口一言

都吐露 , 翻成特地使人疑。”无际禅师曰 :

“如何是汝不疑处? ”绍琦禅师道:“青山绿

水, 燕语莺啼。历历分明, 更疑何事? ”无际

禅师曰:“未在更道。”绍琦禅师便曰:“头

顶虚空, 脚踏实地。”[ 3] 绍琦禅师终于把集

聚心头多年的疑团消释 , 身心顿觉轻松愉

快。无际禅师知道绍琦已经悟道 , 便集僧

众, 授予袈裟拂子, 付法于绍琦禅师。之后,

绍琦禅师继续留在无际禅师身边 , 服侍数

载。后驻锡于天柱山开法弘教 , 次迁皖山。

景泰三年( 1452) 来到南京参访月溪海舟。

景 泰 六 年 ( 1455) 迁 投 子 山 。 天 顺 元 年

( 1457) 韩都侯迎请绍琦禅师住持云峰寺。

后住成都天成寺等道场。成化九年( 1473)

示寂 , 春秋七十 , 僧腊六十一。门徒为其在

天成寺建塔 , 以示纪念。绍琦禅师一生弘

法 , 足迹远涉福建、四川、南京、湖北、安徽

等地 , 大力提倡“禅净双修”, 天下 学 禅 者

多来请益, 得法弟子多达 200 余人。其著名

的弟子有金山宝禅师、石经海珠祖意禅师、

庵祖玠禅师等。

“禅净合一”的禅学思想

“禅净合一”于宋代兴起 , 直至今日仍

是佛教主流。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 最初不

分宗派 , 自隋以来 , 僧团中逐渐出现了专修

天台 , 或华严、唯识、律、禅、净等某种法门

的僧人 , 遂形成各种不同的宗派 , 最后发展

到互相排斥的情况。特别是唐代禅宗六祖

慧能的《坛经》对净土的批判更 是 刻 剥 尖

锐。《坛经》云:“世尊在舍卫城中 , 说西方

引化, 经文分明, 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

有十万八千 , 即身中十恶八邪 , 便是说远。

说远为其下根 , 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 ,

法无两般。迷悟有殊, 见有迟疾。迷人念佛,

求生于彼, 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

心净, 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 但心净即无

罪。虽西方人, 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

念佛求生西方 , 西方人造罪 , 念佛求生何

国? 凡愚不了自性 , 不识身中净土 , 愿东愿

西 , 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 : 随所住处恒

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 , 西方去此不遥 ;

若怀不善之心, 念佛往生难到。”慧能的这

种“唯心净土”思想 , 让禅宗僧人批驳净土

宗找到了有力依据。净土宗人也评击禅宗

狂放。两宗相争 , 导致禅净两派对立 , 这种

局面对佛教的发展不利 , 在社会民众中也

造成不良影响。面对这种衰败趋势, 教内开

始反省 , 他们充分意识到相互批驳的严重

后果 , 觉得只有相互融合 , 才能共荣同盛。

净 土 宗 高 僧 慈 愍 三 藏( 680—748) 首 先 明

确提出“禅净双修”, 他反对禅宗对净土宗

的轻视、提倡念佛往生之必要 , 主张不舍万

行 , 禅净双修。其实早在东晋时 , 净土宗始

祖慧远大师 , 结庐集众念佛 , 就兼教禅并

进。禅宗许多僧人对此也十分赞同, 到宋代

禅 宗 著 名 高 僧 永 明 延 寿( 904—975) 大 力

谈禅说道

39· ·

五台山研究

2006.4

Wutai shanyanjiu

弘传 “禅净合一”, 他说 :“唯心净土”是

“识心方生”时的提法, 是从“唯识无境”得

知 “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 中产生的结

论; 一旦“净土”这个境界由心产生, 以此为

所缘 , 就要堕于所缘境中 , 这就是“西方净

土”。佛说二谛, 无俗不真; 西方净土属于俗

谛, 处在因果之中, 若不信其实有 , 就是“断

见”。此后, 历代倡导“禅净合一”的不乏其

人。“禅净合一”一般有两种修习方法: 一种

是在修禅的过程中, 也念阿弥陀佛。另一种

是在修禅的过程中 , 把念阿弥陀佛作为话

头, 进行参究。绍琦禅师就是用念佛作为话

头来参究的。绍琦禅师开示弟子曰:

夫念佛者, 当知佛即是心。未审心

是何物 , 须要看这一念佛心从何处念

起 , 复 又 要 看 破 这 看 的 人 毕 竟 是 谁 。

⋯⋯祖师云 :“心同虚空界 , 示等虚空

法, 证得虚空时, 无是无非法。”所言心

者 , 非妄想缘虑之心 , 乃虚明圆湛广大

无相之心也。三世诸佛之所证, 证此心

也, 六道众生之所昧, 昧此心也。⋯⋯但

将平日所蕴一切智见扫荡干净, 单单提

起一句阿弥陀佛, 置之怀抱, 默默体究,

常时鞭起疑情, 这个念佛的毕竟是谁,

返复参究, 不可作有无卜度。又不得将

心待悟, 但有微尘许念存心, 皆为障碍,

直须打并。教胸中空荡荡无一物, 而于

行住坐卧之中, 乃至静闹闲忙之处, 都

不用分别计较 , 但要念念相续 , 心心无

间, 久久工夫纯一, 自然寂静轻安, 便有

禅定现前。⋯⋯豁开顶门正眼, 洞彻性

空源底, 自当点首一笑, 始知涅 生死、

秽土净邦, 俱为剩语。[ 4]

在此, 我们可以看到绍琦禅师是将“阿

弥陀佛”这句佛号, 放在心里 , 默默体究 , 就

是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 时时刻刻, 心

无间断地在内心生起“念佛的是谁”这个疑

情 , 反复参究 , 长期践行 , 久而久之 , 总会有

一天“蓦”地一声突然契入心体, 开悟解脱。

从宋代以来 , 有许多僧人弘传“禅净合

一”的修行法门。如元代著名高僧中峰明本

在开示一位居士时云:

居士久来亲近净土之学, 复慕少林

直指之道 , 直以“父母未生前那个是我

本来面目”话, 置之念佛心中, 念念不得

放舍, 孜孜不可弃离。工夫纯密, 识见愈

精明, 道力愈坚密。一旦忘能所、绝气息

处, 豁然顿悟, 始信予言之不欺尔矣。[ 5]

明本是把 “父母未生前那个是我本来

面目”这个话头置于念佛心中来参究 , 表明

了“禅即净土, 净土即禅”的实际含义。明本

认为:“参禅要了生死 , 而念佛亦要了生死 ,

原夫生死无根, 由迷本性而生焉。若洞见本

性, 则生死不待荡而遣矣。生死既遣, 则禅云

乎哉, 净土云乎哉? ”[ 5] 这就说明禅净无二,

两者不可分离。

明 代 云 栖 宏 也 大 力 弘 倡 “ 禅 净 合

一”。他说:“今念佛者, 即在念佛上参, 依旧

是一门 , 非二事也 , 若参究不便 , 则 蓦 直 念

去。”[ 6] 这就是说只要在念佛上参 , 则禅净

依旧是一门, 并不是二事, 但是, 如果无法做

到这一点 , 那就采取只管念佛的方法 , 这似

乎是在无法参究念佛的情形下, 不得已而采

取念佛法门。

关于提倡“禅净合一”, 修禅念佛的僧

人多不胜举 , 从以上这几位弘化 “禅净合

一”的僧人来看 , 他们虽然都是提倡“禅净

合一”的修行法门 , 但他们的观点是有所区

别的。绍琦禅师的“禅净合一”观是把阿弥

陀佛名号当作“话头”,心无间断的参究 , 把

念佛和禅修合为一体, 这样既可念, 也可参,

从而把净土信仰融进了禅的领域, 使西方净

土的外力和禅修的内功 ( 也即自力) 相结

合, 最终达到开悟见性, 了脱生死。而明本并

不像绍琦禅师那样把阿弥陀佛当作话头来

参, 而是提起一个话头置于念佛心中进行参

般木

40· ·

2006.4

Wutai shanyanjiu

究 , 这实质是化净土为禅。再者 , 云栖 宏

是在念佛上参。参禅是让人们排除杂念, 澄

心净虑 , 专一修行 , 当然念佛也是净心的一

种方法。五祖弘忍说:“齐速念佛名 , 令净

心”。[ 7] 因此, 禅宗僧人把念佛当做修禅来

参。这种只管念佛的“禅净双修”法门成为

明以后的主流。

绍琦禅师不仅用阿弥陀佛作为话头来

参, 而且还继承发扬马祖道一的 “即心即

佛”思想, 绍琦禅师在开示月庭居士时说:

夫格外真机 , 难容凑泊 , 必假筌蹄。所

谓梵语阿弥陀佛, 此云本来之佛性。是故念

佛者 , 乃念自心之佛 , 不假外面驰求。马大

师所云即心即佛是也。⋯⋯要信自心是佛,

则知念佛念心 , 念心念佛 , 念念不忘 , 心心

无间 , 忽尔念到心思路绝处 , 当下根尘颖

脱, 当体空寂, 始知无念无心, 无心无念。心

念既无, 佛亦不可得矣。⋯⋯居士果能于此

洞彻自心源底 , 始信火宅凡居即是西方安

养, 举手动足, 无非古佛道场。溪光山色, 头

头彰紫摩金容、谷韵风声 , 历历展舌莲舌

相。尘尘妙契, 法法该宗, 不即不离, 心心解

脱。[ 8]

由此可见 , 佛就是觉悟者 , 心即是本来

佛性 , 因此 , 念自心佛 , 不必向外驰求 , 如同

马祖道一所说的“即心即佛”。只要你相信

自心是佛 , 就能明白念佛即念心 , 念心即念

佛。而且要心无间断地念 , 总会有一天彻

悟 ,“始知无念无心 , 无心无念 , 心念既无 ,

佛亦不可得”。如果你能心性彻悟 , 就能认

知西方世界就在我们心中。此中的“念佛念

心 , 念心念佛”的理论源于《十六观经》中

的“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诸佛正遍知海 , 从

心想生。”[ 9] 这就为“禅净合一”提供了有

力依据。

绍琦禅师的“禅净合一”思想 , 既传承

发扬了禅宗的 “即心即佛”、“念心念佛”

法门, 又把净土信仰融入禅宗。绍琦禅师以

及 他 的 众 多 得 法 弟 子 大 力 弘 传 “ 禅 净 合

一”的修行法门, 从而使明以后形成一种风

气, 流传至今。

参考文献:

[ 1] 续 藏 经( 第 137 册 ) ·南 宋 元 明 禅 林 僧 宝

传( 卷 13) [ M] .

[ 2] 续 藏 经( 第 145 册 ) ·揞 黑 豆 集( 卷 3)

[ M] .

[ 3] 续藏经( 第 134 册) ·补续高僧传( 卷 15)

[ M] .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 4] 续藏经( 1 辑 2 编乙 17 套 3 册) [ M] .

[ 5] 天目中峰和尚广录( 卷 5) .[ M] .

[ 6] 续藏经( 第 109 册 ) ·云栖净土汇语.答余

姚韩清泰居士广梵[ M] .

[ 7] 唐·杜 .传法宝记[ M] .

[ 8] 续藏经( 第 1 辑 2 编 17 套 3 册) [ M] .

[ 9] 大正藏( 卷 12)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M] .

谈禅说道

月出

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