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琳论文20085838

17
大型体育盛会开幕式的电视解说研究 ---以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为例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电视解说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 2008 年北京奥 运会和 2010 年广州亚运会为代表的大型体育盛会开幕式电视解说更是我国解说 史上的一大进步。本文预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的电视解 说入手,来剖析当代电视解说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同时以此来探索当代媒介 工作者应有的传播理念。 关键词:电视解说 传播理念 北京奥运会 广州亚运会 开幕式

Upload: gftvlie-a

Post on 07-Mar-2016

2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 download

DESCRIPTION

 

TRANSCRIPT

Page 1: 邓琳论文20085838

大型体育盛会开幕式的电视解说研究

---以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为例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电视解说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 2008 年北京奥

运会和 2010 年广州亚运会为代表的大型体育盛会开幕式电视解说更是我国解说

史上的一大进步。本文预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的电视解说入手,来剖析当代电视解说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同时以此来探索当代媒介

工作者应有的传播理念。

关键词:电视解说 传播理念 北京奥运会 广州亚运会 开幕式

Page 2: 邓琳论文20085838

大型体育盛会开幕式的电视解说研究

---以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为例

引言进入新时期,我国的传媒业处于不断变革的阶段。电视解说是电视界的一个

重要领域,它的变革与发展,影响着整个电视事业的发展。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

实力的不断增强,为了进一步向世界各国展示古老的华夏文明,近些年,我国陆

续举办了很多大型体育盛会,例如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来进一

步推动我国文体事业向前发展,提高国际地位。这些盛会开幕式是整个活动的一

大亮点,但如果对开幕式的报道只有画面而缺乏有声语言,那么它便是残缺的,

只有通过电视解说才能赋予其新鲜活力,同时开幕式上的解说内容更是我国文化

软实力的一个具体体现。选择北京奥运会以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作为本次研究对

象,一方面是因为这两次开幕式盛况空前、意义重大,是中国媒介近几年的热点

事件,关注度高。同时,21 世纪的今天是信息时代,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

体现在以媒介传播为代表的信息经济上的竞争,因此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对比国

外,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这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制约因

素。另一方面,这两次开幕式解说在表现形式上打破了以往常态,开创了一种新

的解说模式,在传播内容上更加亲民,而在这种新形式下,反映出的是当代电视

工作者背后一种心态和思维模式的转变,对它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电视解说

艺术,提升传播质量。

本文预从个案分析入手,对影响此类大型体育盛会开幕式传播效果的电视解

说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研究电视解说在大型体育盛会开幕式中所拥有的重要意

义,力求为此类电视解说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此前也有一些关于这两次

盛会解说的相关研究,但是研究的角度大致仅仅从开幕式解说语态、国外的研究

情况、赛事中的解说等方面入手,本文预从电视解说理论入手,分析国内外大型

体育盛会开幕式的电视解说概况,再联系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的解

说进行深入解析,以此来探析我国电视解说的发展前景以及我国当代电视工作者

应有的核心理念。

Page 3: 邓琳论文20085838

一、 电视解说概述在 21 世纪的今天,新型媒介已经取代了传统媒介的在媒介市场的垄断地位,

报纸、广播以及传统电视已经受到网络、手机电视等新媒介的强烈冲击,媒介融

合也成为当今媒介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然而,即便如此,电视媒介在当今

媒介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而电视解说又是电视传播领域的重要表现手段,尤

其是在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大型盛会开幕式、体育盛事比赛中等等,电视

解说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成为影响电视传播效果的关键。例如,一个典型

的例子就是,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开幕式纵然再

精彩纷呈,若没有切合此情此景,并将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寓意展现出来的详细透

彻生动的解说,开幕式不会有如此良好的传播效果,电视解说在这里显得极为关

键。而在北京奥运会后,国外知名媒介评价北京奥运会时,也主要是从开幕式文

艺表演以及解说员的解说入手来评论,可见电视解说在此类盛会中的重要性。然

而,事实上,撇开其在此类电视节目中的意义,电视解说原本便有其自身的特点

及功用。

(一)电视解说定义电视解说是电视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一种重要

的表现因素以及创作手法,它由解说文本和有声语言共同构成,是在传播过程中,

配合画面以达到良好传播效果的一种手段。

(二)电视解说特点电视解说具有非独立性的特点,是配合画面的一种手段。它的特性决定了它

在电视语言的地位,这就要求:1、在电视报道中,应该尽量用画面来描述事件。

毕竟画面是电视语言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同时电视画面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表现

力,也有很出色的叙事能力,因此,要尽可能用画面叙事,只有在画面表现不了

或者表达效果不好的时候才选择使用解说,例如在对过去和未来等无法追溯、无

法预测的事物的表现上、人物内心极其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的问题等。2、电视解说不是对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画面能够表达的内容,

观众一目了然,不需要添加任何解说成分。电视解说应当向观众介绍画面之外更

多的东西,着重是对画面的深层次理解和感受。3、在一般情况下,解说的运用

应当在画面编成之后,根据画面来确定解说的内容和形式。因为解说是“镶嵌”,

是“点睛”,它只是配合画面有针对性地加入报道之中。①

(三)电视解说的作用总的来说,电视解说就好像是一种“镶嵌”的艺术,承担电视报道中“点睛”

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弥补画面的不足,完善电视形象的报道。画面具有强

有力的叙事能力,但也存在局限性,当表现有限时,就需要解说来完善。2、整

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在画面报道中,一个个画面都是独立存在的,

单看上去会显得有些杂乱无序,这时就需要通过解说来整理这些信息,而且画面

与内容的衔接、转场也需要通过解说来达到自然过渡的作用。3、挖掘画面内涵,

丰富提升画面整体表现力。有时候画面所能展现的只能是一些比较形象、比较表

面的东西,若要展现画面背后更多的信息和更加深刻的含义时,就需要加入解说

① 摘自 http://wenku.baidu.com/view/9d00e9c1d5bbfd0a795673cd.html《百度百科》

Page 4: 邓琳论文20085838

来体现。4、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解说具有引导性,有时通过悬疑语态的使

用,能够充分引发观众的思考,丰富画面内容。5、直接抒发感情,阐述道理。

画面能够带领观众进入画中氛围,但要让观众对特定意境产生更加深切的思想感

受,进而产生更高的理念认识时,必然少不了解说词的营造和阐发。②

② 摘自 http://wenku.baidu.com/view/9d00e9c1d5bbfd0a795673cd.html《百度百科》

Page 5: 邓琳论文20085838

二、大型体育盛会开幕式解说的发展历程(一)传统的“单向灌输”阶段说到大型体育盛会,能让世界瞩目的其实并不多,奥运会、世界杯便是首屈

一指的,对亚洲人而言,亚运会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 1936 年柏林奥运会

开始,电视媒介便开始参与到对奥运盛会的转播中来。在大型盛会开幕式直播或

者转播之初,电视媒介充当的角色是一个“主角”,对于受众的需求没有任何了

解,只是一味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解读开幕式,以一种“我说你听”的强制性

的单向灌输模式对大型体育盛会开幕式进行解说,并且这种解说模式在当时占有

绝对性的主导地位。

然而,从对当时受众信息反馈调查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这样的单向传播模

式未能收到传播者预想的效果,基本上呈现出的结果是受众并不能深切领会到传

播者的初衷,也不能从其解说中真正了解这一场盛会所蕴含的深刻文化背景,甚

至有时候会感觉解说员的解说完全是多余的。而对于传播者而言,他们也未能接

收到受众的信息反馈,影响了传播质量。

在当时媒介市场还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受众对于信息的

需求并不高,媒介传播还没有出现“受众意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媒介传播的

初衷就只在于将盛会开幕式上的基本情况能够用电视呈现给观众即可,不需要考

虑所谓的传播效果。

(二)现代“双向交互”阶段进入 21 世纪,媒介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谋求

生存发展,是各大媒介的首要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大媒介对大型体育

盛会开幕式的电视解说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在当今的媒介传播理念中,“受众”是一个中心,这一新的媒介中心理论体

现在很多地方,诸如大型盛会开幕式的电视解说上。

如今不管是美国媒介市场的龙头老大 NBC 电视台,还是英国 BBC、日本 NHK

电视台等,其开幕式上的电视解说都将受众需求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出发点来对

待,并且将受众的信息反馈作为其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来重视,出现出一种“双

向交互”模式。

比如在对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进行电视解说之时,不管是国外媒介还

是我国 CCTV 电视台,在对开幕式进行电视解说时都将“受众”摆在了第一位。

以往传统媒介“我说你听”的传播模式向着“观众需要了解什么,我就说什么”

的新型传播理念转变,这也是新媒介时代媒介传播模式的一项重要变革。例如从

世界很多知名媒介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解说中可以看出,解说主要是从文化背

景方面入手来进行分析,深层次挖掘文艺表演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涵义、背景,解

说的内容较为丰富有深度。这种新的传播模式,就是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

形成于受众的良好互动的一种模式,它能够大大提高受众的参与度,通过受众的

信息反馈,真正了解受众需要,站在受众的立场上进行信息传播,使得媒介与受

众之间呈现出一种“双向交互”的状态,从而获取良好的传播效果,提升媒介竞

争力。

现代“双向交互”传播模式较以往“单向灌输”模式更能够吸引受众,引起

受众的兴趣,而获取受众原本就是影响媒介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

Page 6: 邓琳论文20085838

(三)转变原因1、媒介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

现代社会被称为信息大爆炸社会,媒介信息快速而广泛的传播,使得社会迅

速发展。传统媒介不再统揽媒介市场,新兴媒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对传统媒介

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新兴媒介不仅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了广大受众青睐,更出

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在信息爆炸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为增加,各种信

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在此环境之下,媒介竞争异常激烈,他们在提供万千信息

的时候,怎样才能吸引受众,怎样才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成为当代媒介在激烈

的环境之中站稳脚跟、脱颖而出的关键。

2、时代的变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追求也随之提高,

受众对信息的追求不再是以往“你说我听”、“你写我看”的被动接受模式,而

是走向“我需要什么信息,你就提供什么”的主动境地。

由于信息泛滥,受众对于信息的选择标准也随着提高,媒介只有真正了解受

众需求,真正走入受众内心,达到共同的心理认知才能拥有受众,获得良好的传

播效果。

Page 7: 邓琳论文20085838

三、个案分析(一)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解说风格以及内容2008 年 8 月 8 号,第 29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鸟巢拉开帷幕,北京奥运

会作为世界性媒介大事件,盛况空前,而开幕式上的解说配合精彩的画面,可谓

是精彩绝伦,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电视解说模式,成为我国电视解说史上

的重要里程碑。

总的看来,此次奥运会开幕式解说存在两大亮点:

1、从主持人的解说风格来看,在开幕式上的文艺表演中,两位解说员的解

说语态基本上还是以诗歌朗诵式的新华语态为主,从这一点上来看,较以往此类

大型盛会开幕式的解说语态几乎是没有区别存在的。但在保持这一总体语态基调

时,解说员却能依据现场氛围灵活应对,用不同的语调、语气、节奏的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等,配合现场氛围,营造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达到一种声画合一的境界。

例如,当开幕式文艺表演正式开始时,周涛以一种激昂的语气说到:“当鲜艳的

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绚丽的焰火绽放出古老的中国最灿烂的表情”,配合现场焰

火绚烂、宏大的场面时,就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让人切实感受到了一种庄

严肃穆之感,而这样的解说所传达的深刻涵义是电视画面所不能体现的,在这里,

电视解说补充画面信息的作用得到了深刻体现。又比如在介绍中国丝绸之路历史

概况时,周涛又以一种温和、亲切的语气来解说,这种语气配合对古老丝绸之路

的解说文字,真真切切把丝绸之路这一友谊之路的象征意义发挥到了极致,给人

一种亲切友好之感,真正突显了丝绸之路的深刻内涵。同时,对画卷表演时的解

说,将其文化底蕴用一种温文尔雅的语气来展现,达到了一种意境深远的效果。

而在其后的运动员入场时,解说员的语态立刻转回到了一种播报式的基调上来,

与文艺演出部分朗诵式的解说形成鲜明对比。从烟火表演到丝绸之路介绍再到画

卷表演,解说员的解说在中间就起到了整合画面信息,将抽象的意义变得形象化,

在这里,电视解说的作用展现得尤为明显。

从解说语态来看,一直以来,中央电视台对于大型体育盛会开幕式的解说都

是以一种庄重规整的话语方式来进行,因为这种方式语音偏高、节奏较快、器宇

轩昂的特征历来被认为是最适合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开闭幕式的解说氛围的。再

者,文本基调决定着有声语言表达的整体基调,此类开幕式的解说文本以庄重、

严谨、正规的基调存在,这就要求配以相应基调的解说,这样的解说风格配合宏

大的场面显得高雅而庄重,不失中国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国身份。但是此次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解说在保持这一总体语态的同时,都能根据现场氛围,对每一

段具有不同意义的解说词都能用一种最能体现这一段文字精髓的话语方式来进

行描述,既不失庄重,又具有灵活多变性。庄重给人一种疏远感,但其灵活多变

性却又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解说既显示出了中国这一文明古国的庄

严,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将中国“和平”理念展露无疑。

这一稳中求变的解说方式,较以往而言,实为一大进步。

2、从解说的文本内容来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解说将“人文奥运”这一

理念诠释得非常到位,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的媒介传播理念。

电视解说的多项作用中,有一点便是挖掘画面内涵,展现画面外更多深层次

的东西,就这一点而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电视解说所呈现出来的传播理念,

便是电视解说作用的一重要体现。

Page 8: 邓琳论文20085838

此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本着“人文奥运”的理念,开幕书解说将中

国的传统文化结合奥林匹克精神,向世人展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以及“和平”

的发展理念。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解说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文艺表演上,不论

是对开场击缶表演还是对中国画卷、文字、戏曲等进行解说时,其背景资料介绍

较以往更详尽、更人文,将表演中具有深刻文化象征意义的表演解说得非常透彻,

切实做到了从受众需求出发,让世界各国人民都充分理解和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

博大精深。

尽管此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解说较以往央视的解说有很大突破,但仍有一些

不足之处,表现在:

1、解说风格单一,缺乏轻松幽默的话语内容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一项高雅庄重、隆重而盛大的活动,因此整体解说基调

以“新华语态”朗诵风为主才会显得大气而稳重。但由始至终,开幕式几个小时

的解说里,这种正统风格的解说一直在延续,虽然中途解说员的语气、语调、抑

扬顿挫等会随着节目内容随之变化,引人入胜,但整体解说语态上还是为“新华

语态”诗歌朗诵式的风格,这样不免给人一种疲惫感。对比国外好的媒介关于此

类开幕式的解说,其解说风格都是多样化的,在描述盛大、恢弘的场面时,就以

一种庄重的语态,而在中间一些不太正式的场面时,解说员会以一种幽默诙谐的

语态来调剂观众的口味,使受众随时保持一种新鲜感,随时都能集中注意力。

因此,总体解说风格太过单一,并且过于庄重正统是本次奥运会开幕式解说

的一大不足之处,如果在很多时候都融入一种轻松、幽默的解说风格或者评论式

的语态来给受众换换口味,效果会更好。

2、缺乏意识形态的干预

电视解说具有引导性,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然而在北京奥运会上央视的解

说中,这种引导性明显不够,体现在缺乏意识干预上。

对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我国解说员的解说以及国外媒介的解说我们不难

发现,我国解说员的解说明显缺乏一种意识形态的干预。奥运会是世界关注的热

点,因此在对各国运动员入场时的介绍,就成为了普通民众了解各国的重要渠道。

而我国解说员在各国运动员入场时的解说内容,都是介绍各国运动员所属的国家

名称来解说,完全没有对各国主观性的评价,缺乏意识形态的渗透。而像美国

NBC 电视台等国外知名媒介在这方面意识却相当强烈,带有明显的意识渗透,通

过解说员扭曲的解说,普通民众对一国的认识就基于此,这样一来,传播者的预

想效果就达到了。然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央视的解说却没有这种意识干预的

存在或者说不明显。

(二)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解说风格及内容2010 年的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有两个解说版本,分别是央视一套版本和新闻

频道版本,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新闻频道白岩松的解说。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白岩松的解说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原因在于他首

次将“新闻式”语态用于此类大型体育盛会开幕式的解说上,用新闻视角来解读

开幕式,用平民语态、悬疑语态给观众讲故事,打破了以往“诗歌朗诵式”激情

澎湃的新华语态,并且在解说内容上,也显得更人文。因此这一次解说,算得上

是中国大型体育盛会开幕式电视解说史上的一次创新。

Page 9: 邓琳论文20085838

对比国外,其实很多国家的解说员对此类盛会开幕式的解说都不拘泥于一种

单一的解说模式,而是将很多风格融入其中,并且注重娱乐,随时让人保持一种

新鲜感。此次白岩松对广州亚运会的解说让电视解说的功效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

挥。例如,在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上,白岩松悬疑语态的融入,完全起到了一

种引导性作用;在挖掘画面内涵这一点上,他的解说更是做得非常成功,基本上

都是告知给观众画面背后深层次的背景信息,而不是重复画面内容。除此之外,

就像白岩松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只在关键之时稍作解说而已,这一点便是深刻地

体现出电视解说“镶嵌”的艺术性。

具体来看,他的解说亮点在于:

1、新闻叙事方式的使用,平民语态、悬念语态的融入

在此次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开场时,白岩松从广州 2000 多年的建城历史到举

办地海心沙岛 200 多年的形成历史到北京亚运会与广州亚运会之间 20 年的足迹

到北京奥运会与广州亚运会的时间差五个维度来解读,不管是从解说的深度上、

视角上还是解说语态上,都与以往的开幕式解说形成鲜明对比,新闻性很强。

在白岩松的整个解说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整场开幕式他都是

以一种“说”新闻的方式站在受众的角度进行解说。语言质朴含蓄,语气新鲜明

快,感情拿捏到位。

白岩松此次用平民语态解读广州亚运会,给观众一种平等对话,虽然平民语

态在 1993 年就早已提出,但在大型体育盛会开幕式中却从未得到体现,这一举

措,是当今我国电视解说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电视传播者“以人为本”理念的

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同时,“悬念语态”也贯彻解说的始终,深刻体现出电视解说引发受众想象、

联想等引导性的作用。例如开场用 5个维度来解读,当说到此次亚运会的导演就

是北京奥运会的副总导演时,白岩松是疑问语态说到:“此次开幕式究竟有什么

样的创意呢”?“此次亚运会开幕式继北京亚运会和多哈亚运会之后,又有哪些

独特之处"等。除此之外,开幕式上的点火仪式和演出部分都使用了很多悬疑语

态,这些悬疑语态的使用,使整个开幕式充满戏剧性,引起观众注意力的高度集

中,充分发挥电视解说作用,提升了传播效果。

2、解说内容中“以人文本”理念的突显

白岩松的解说内容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观众需要了解什么,他就会告

知什么,并且会把观众最想要知道的信息在第一时间最精准地告诉他们。比如,

在对开场节目广州童谣《落雨大》进行解说时,白岩松从表演者七岁小男孩儿熊

玉祥的个人信息着手介绍,讲到他是钢丝表演中年龄最小的演员、胆大的特点、

训练的时间等,同时对小船运动原理进行了解释,再说到芭蕉的寓意。同时对第

一个节目到第二个节目转场的表演进行了解释,反映的是时光穿梭、白驹过隙。

基本上,整场解说中,都是对画面以外的信息、背景资料进行深度挖掘,告诉给

观众画面之外丰富的背景知识。从解说中,我们明显可见筹备组对于节目背景资

料掌握的丰富程度。

这些背景资料的深入挖掘、解读和告知,是当今媒介传播理念由“传播者为

本”向“受众为本”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由于中国前几届盛会的成功举办,使

得国内外观众对此次亚运会的期望也随着增高,不再满足于美轮美奂的视觉享

受,更多的是对表演背后深刻涵义的诠释、定义的需求,而此次白岩松的解说,

Page 10: 邓琳论文20085838

正是将观众这一需求摆在第一位,以受众为本,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传播

理念。

3、媒体话语权的提升---新闻评论的引入

此次开幕式解说,白岩松将新闻评论融入解说之中,用机敏的语言、理性的

思辨将其新闻素质展露无遗。例如,当圣火点燃时,白岩松的点评是:“最中国、

最传统。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陈维亚做到了。”介绍章子怡时说道:“她

是走向世界的另一张中国面孔。”介绍朗朗时说:“朗朗,钢琴界的姚明,走向

世界的中国面孔”。③这一些新闻评论式的引入,使开幕式解说新闻性更强,不

仅给观众一种真实贴切之感,同时也使媒体话语权在开幕式中得到提升。

不得不说,白岩松在广州亚运会上“新闻式”的解说,语态上既包含了平民

语态和悬疑语态,叙事方式上完全采用新闻上播报式、讲述式、评论式的叙事方

式,打破了以往此类开幕式的解说方式,用一种更新闻更人文化全新的解说来展

示广州亚运会开幕式。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白岩松的解说模式由于颠覆了以往“诗歌朗诵式”

的诵读模式,显得更亲近、更自然,因此广受好评。但这样的模式也有其自身的

缺陷,这种缺陷体现在“新闻式”的解说给人一种朴实、客观、真挚之感,具有

亲民性,但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这种盛大场面描述时,这样的语态相对新华语态

缺乏一定的艺术感染性和冲击力。

(三)、对两次体育盛会开幕式解说的对比分析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电视解说,二者既有区别,又有着

共同的进步。区别在于:

1、解说风格上:北京奥运会的解说风格仍然延续着以往的新华语态,以“朗

诵式”的解说基调贯穿整场开幕式文艺表演中,而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中

白岩松的解说却是以“新闻式”的解说基调呈现给受众。前者大气、庄重,后者

自然、亲切。

2、 意识形态干预上:第 29 届北京奥运会的电视解说始终给人呈现出一种

客观公正,典雅端庄之感,不管是开幕式的文艺演出还是后面运动员的入场介绍,

解说员都缺乏意识形态干预,始终以一种非常客观的介绍贯穿整场盛会。而白岩

松在广州亚运会上的解说,主观意识比较强烈,很多话语都具有引导性,且融入

评论,在意识形态干预上表现得较为明显。

两次盛会开幕式的电视解说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二者也有着一些共同之

处,表现在:

1、解说背景上:不管是北京奥运会还是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他们的电视解

说在背景介绍上较以往都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例如,北京奥运会文艺表演中,解

说员在对其表演进行解说时,多从节目背后所蕴涵的深层次文化意义着手讲述,

挖掘更多画面以外的信息。而白岩松对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进行解说时,也多是从

节目背后隐藏的背景信息着手,尽可能地告知给观众他们从画面中看不见的东

西。

2、传播理念上:从两次盛会的电视解说来看,都展现了一个共同的趋势,

即当今电视工作者传播理念的转变。从解说来看,二者都将“以人为本”的新型

传播理念作为中心理论,反映出当今电视工作者一个最重要的传播心态和思维的

③ 摘自谢宇航 柴蕴华《更新闻更人文 评央视新闻频道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解说》第二页

Page 11: 邓琳论文20085838

转变。“以人为本”传播理念的转变,展现出了当代媒介的“受众中心论”思想,

给人更为亲切之感。这些共同之处也反映出当今电视解说的一个共同发展趋势。

四、我国大型体育盛会开幕式解说现状从对以上个案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解说以及广州亚运

会白岩松的解说较以往的电视解说而言,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进步之处,在叙事

上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给人一种自然晓畅之感;在画面描述上,基本上都是从展

现画面之外更深刻的背景知识着手;在解说语态上,不拘泥于一种模式,引入多

种语态,给人新鲜感;在引导性以及整合画面信息能力上,也可谓是取得了一定

的突破;在传播理念上,透露出媒介工作者“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得不说,这

两次盛会开幕式的电视解说,俨然已成为我国电视解说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也

为目前我国电视解说事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和模板。

继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之后,这种新的电视解说模式被媒介领域广泛研

究,从其研究中可以看出这种新的电视解说在目前已经得到认可,并且广受好评。

在此基础上,这种新的电视解说模式将在电视解说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得到进一

步的提升和深化。

Page 12: 邓琳论文20085838

五、出现新的解说形式及内容的原因、不足(一)、出现这些新的解说形式的原因1、媒介环境的改变,传播媒介理念的更新

新媒介出现后表现出交互性、全融合、沉浸性的特点,使得“以人为本”

在现在的传播理论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新的媒介环境最大的优势是存在一个

良好的反馈通道,同时受众也可以自由选择所要接受的信息,这就给传统的传播

者“一厢情愿”的习惯理念带来了挑战,以往“你说我听”、“你写我看”的单

向灌输传播模式已经不能立足。④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保持与受众之间的接近

感,不拘泥于某种一成不变的模式,成为新时期媒介变革的主攻方向。

如今的媒介正在向着“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新的传播理念转变,尽可能地使

媒介所持有的认知心理背景与受众所持有的认知心理背景一致,这样才能使传播

效果大大提升。尤其是白岩松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新闻式”的解说语态,深度

挖掘画面背后丰富的信息的解说内容,更是当代媒介传播理念向着“以人为本”

这一核心转变的最好诠释。

④ 选自《传播理念的核心与边界》许正林著

Page 13: 邓琳论文20085838

时代在变,媒介环境在变,要想在这个竟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

迎合时代的发展需要,从以“传播者为本”到以“受众为本”的原则来更新理念。

2、受众文化需求层次的提高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影响下,受众文化需求也在随之改变,表现为对精神生活

的向往与追求愈来愈强烈。在新时期,受众需求层次的提高表现在受众需要更有

特色、更能与他们心理认知达到一致的信息传播。以往我国对大型体育盛会开幕

式的解说语态一直以“新华语态”为主,经过多年发展,受众已经对此感到厌倦,

这种语态缺乏亲密感,使受众与媒介之间的距离感加大,媒介不能真正走入受众

心理,不能真正满足受众对信息的渴求。

3、受国际上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影响

在西方主流政治体系和主流媒体的引导下,中国的国家形象以及中国的电视

传播长期受到歧视,他们以各种方式扭曲着中国的国际形象和价值理念。⑤在这

样的国际环境之下,北京奥运会以及广州亚运会的举办权让中国拥有了一次向世

界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中国、对于世界,奥运会已不再仅仅是一场世界各国运

动员之间的角逐,而是国际间一场综合实力的较量。通过北京奥运会这一盛会以

及世界媒介大事件,中国媒体在传达人类奥运精神和中国辉煌文化的同时,也向

世界倾诉着中国的发展理念。因此,世界各大媒介在直播、转播此类盛会开幕式

的时候,其电视解说模式都在竞相转变,不断更新,争取收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通过媒介框架事件的手法,强化意识干预。我国在举办北京奥运会以及广州亚运

会的时候,对于开幕式上的电视解说呈现出新的解说模式也是大势所趋,是媒介

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催生出的新的发展思路。

(二)、新的解说存在的不足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此类开幕式新的电视解说的出

现必然有其强大的发展潜力才会存在。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此类大型

体育盛会开幕式新的电视解说有有其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前面提到,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白岩松版本的解说有存在相同之处,就

是解说中“以人为本”的“受众中心论”的明显体现。然而,这一点既是他们的

共同进步之处,同样也是其做得不足之处。

当代媒介的生存发展理念是“以人为本“,然而,媒介的“以人为本”却有

着种种局限。虽然现代媒介赋予受众的低位在不断提高,然而大众媒介在传播过

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受到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因此并未能完完全全地

实现所谓的“以人为本”。原因在于:政治上,我国传播媒介是统治阶级的喉舌;

经济上,媒介以受众为本,其目的仍旧是为了收到很好的收视率,获得很好的经

济效益。因此,如今的电视解说虽一味强调“人性化”的解说,“以人为本”的

传播理念,但“受众中心论”并未像媒介所强调的那样得到广泛而深入的运用。

这样看来,“以人为本”的媒介传播理念具有明显的有限性。北京奥运会开

幕式和广州亚运会白岩松的电视解说,虽然较以往更体现出了一种“以受众为本”

的新的传播思想,但还远远不够。如何在提升媒介传播效果和满足受众之间做到平衡是当代媒介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⑤ 选自《传媒角色论——新闻传媒角色与个性风格》吴庆棠著

Page 14: 邓琳论文20085838

五、大型体育盛会电视解说的理论思考以及发展前景从目前我国对此类盛会开幕式解说的研究情况来看,似乎并不太重视,也没

有一个对其做过系统的分析研究,可以说这是国内电视理论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

节,长期以来,我国电视理论研究都滞后于电视实践的发展。因此,在这个薄弱

环节中寻求新的突破点,是目前我国电视解说事业能否取得发展的关键。而像北

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这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盛会,其影响力大、关注度高,其

开幕式的电视解说,不仅成为影响这场盛会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同时

也对提升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地位起着重要作用。从对这种大型盛会的电视解说研

究来看,缩小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与观众达到共同的认知心理背景,并从画面

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来解读开幕式,挖掘更多的信息量,成为此类电视解说的一

个重要目标。对此类盛会开幕式解说的研究,更能对电视解说事业的发展、媒介

传播效果以及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目前,以人为本”作为媒介传播理念的核心,引起了媒介的高度重视,从北

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解说分析看,如今的媒介工作者已经懂得站在受众的立

场上来思考,才此来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但是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这

种“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流于表层,思想狭隘,并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况且

完全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不可能。再者,以往“单向灌输”的传播模

式仍然占据着传播市场很大片领域,而这种思想意识严重制约着媒介发展,要想

改变这种境况,就必须从电视人自身的心态、思想观念转变开始。

从对以上这两届大型体育盛会开幕式的解说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

今此类盛会的电视解说内容上更侧重于挖掘电视画面之外更多隐含的信息、更深

刻的内在含义,告知给观众更多画面所不能体现的背景资料,显得更有深度、更

有内涵;解说风格上,呈现出一种更加亲民性的风格,不管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上“新华语态”为主,稳中求变的解说,还是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中白岩松“新闻

式”的解读,都反映出一个共有的特征,即“以受众为本”的亲民之风。然而当

代媒介要想真正获得发展,那么媒介既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又要积极引导受众。

对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解说以及白岩松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解说,二者在解

说风格中其实是截然不同,一个是高雅庄重的朗诵基调,一个是自然质朴的讲述

基调,这两种不同的基调各有所长,如果能够做到将二者风格兼容的开幕式解说,

效果或许会更好。

对于大型体育盛会开幕式解说今后的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

力:

1、解说风格应向着多样化转变

Page 15: 邓琳论文20085838

像这种大型体育盛会开幕式的解说,其风格不应该只限于一种,一种模式在

几个小时的开幕式中,只会令观众感到厌倦,产生视听疲劳。这类开幕式分文艺

表演和运动员进场两个部分,开幕式上的解说既应该包括对开场恢弘场面进行描

述的高雅庄重语态,也应该有对节目介绍时自然质朴的平民语态,对于比较有看

点的节目,解说员应该使用悬疑语态引发观众兴趣,集中其注意力,而在介绍运

动员入场时,由于这一环节比较枯燥乏味,因此解说员应该多用一些幽默诙谐的

语言来调剂观众口味等等。总之,在几个小时的开幕式解说中,解说员应该使用

多种解说风格来配合不同场面,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2、解说内容上,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多从画面背后的信息挖掘

着手。

在解说中,拥有丰富的背景资料、挖掘更过画面外的信息会令受众的需求等

到更多的满足。对于此类开幕式的解说,应该首先了解受众需要,然后由此为出

发点来进行解说,做到“观众想知道什么,就讲什么”,同时以正确的舆论引导

受众,这样才会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充分发挥电视解说应有的作用和功效。

3、在“点睛”作用上,电视解说不是处处可用,它只用在恰当的地方起到

“镶嵌”作用,如果说观众想了解的东西原本就能从电视画面中获悉,此处如果

再配以解说就显得画蛇添足,也干扰了受众获取信息的行为。因此,电视解说要

使用得恰到好处,不重复,有深度,且具有一定的引导性。

Page 16: 邓琳论文20085838

结论电视解说的功能在于提供给观众画面所无法呈现的信息,提供给受众更加愉

悦的观赏体验,无论是哪一种电视节目,电视解说都是配合画面达到媒介传播的

完整性,但不同的电视节目,电视解说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大型体育盛会

开幕式电视解说展现文化底蕴、展示运动会精神的体现,是关乎媒介对于盛会传

播效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引领着当今电视解说事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提

升国家形象和地位的重要途径,因此其重要性不由分说。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

会是我国大型体育盛会中影响力空前的两次运动会,开幕式上的解说也是精妙绝

伦,成为电视解说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本文在对此类开幕式电视解说进行详细

分析时得出这样的结果:要想电视解说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除了要求其解说

风格多变且灵活以外,最重要的还是要从电视人自身的心态和工作思维转变开

始,在做到“以为为本”的同时,也要发挥媒介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观众,提

升受众品位。通过借鉴国外知名媒介的一些解说模式,结合自身实际,提升此类

媒介大事件的传播效果,努力使我国电视解说事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除此之外,

也通过这些盛会开幕式的电视解说,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和平发展的

理念展示给全世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和低位。

时代在改变,作为电视工作者,必定要以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观

念思维来进一步发展电视解说事业,促进电视解说事业获得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电视新闻语体研究》李水仙著

Page 17: 邓琳论文20085838

【2】《白岩松的解说才是给人类看的》《南方周末》

【3】《奥运会开幕式解说初探》魏伟

【4】《从亚运会开幕式两个版本解说谈有声语言表达样式的多样化》黄海明

【5】《传播理念的核心与边界》许正林著

【6】《传媒角色论——新闻传媒角色与个性风格》吴庆棠著

【7】《更人文更新闻——评央视新闻频道第十六届亚运会开幕式解说》谢宇

航 柴蕴华

【8】《由白岩松解说亚运会开幕式看广播电视语态》杨静

【9】《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视语态的变迁》上海大学 高洪波

【10】《电视新闻语体研究》李水仙

【11】摘自 http://wenku.baidu.com/view/9d00e9c1d5bbfd0a795673cd.html《百度百科》

【12】摘自 http://wenku.baidu.com/view/9d00e9c1d5bbfd0a795673cd.html《百度百科》

【13】摘自 http://sports.eastday.com/asiangames/20101119/u1a5559751.html《百度百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