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毕业论文】2010级音乐学 张洋(30号) 13811521428...

13
首都師範大學本科生畢業論文 漢傳佛教音樂在兩岸發展的規律淺析 名:張 系:音樂學院 業:音樂學 號: 3101192030 指導教師: 司冰琳 期:2012 12 3

Upload: yang-zhang

Post on 16-Jan-2016

20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香港现代佛教音乐对比研究

TRANSCRIPT

Page 1: 繁体【毕业论文】2010级音乐学 张洋(30号) 13811521428 《汉传佛教音乐在两岸发展的规律浅析》

首都師範大學本科生畢業論文

漢傳佛教音樂在兩岸發展的規律淺析

姓 名:張 洋

院 系:音樂學院

專 業:音樂學

學 號: 3101192030

指導教師: 司冰琳

日 期:2012年 12月 3日

Page 2: 繁体【毕业论文】2010级音乐学 张洋(30号) 13811521428 《汉传佛教音乐在两岸发展的规律浅析》

II

首都師範大學位論文原創性聲明

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研究工作所取

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經注明引用的內容外,本論文不含任何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發表或撰

寫過的作品成果。對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

本人完全意識到本聲明的法律結果由本人承擔。

學位論文作者簽名:張 洋

日期: 2012 年 12 月 3 日

Page 3: 繁体【毕业论文】2010级音乐学 张洋(30号) 13811521428 《汉传佛教音乐在两岸发展的规律浅析》

漢傳佛教音樂在兩岸發展的規律淺析

摘要

本文通過概述佛教音樂在中國大陸的歷史沿革發展,列舉其中有代表性的寺廟音樂;在實地考察並

與相關資料對比的基礎上,闡述分析各種新形式的佛教音樂在臺灣、香港的廣泛、靈活應用實例,根據

調查研究的不同力度,在文章中的分析各有側重,旨在探索在不同歷史時期、社會背景下佛教音樂發展

的不同規律。文章寫作過程中,除了進行了佛教音樂、佛教歷史、人間佛教的理論研讀,與兩岸前輩學

者進行了交流請教,還對臺灣香港佛光山、慈濟、法鼓山,北京的智化寺等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實地考察

和音樂活動的參與觀摩。以求為佛教音樂學者、創作者提供一些參考和思路。

關鍵字:佛教音樂;大陸;臺灣;香港;人間佛教

AbstractAbstractAbstract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music in the mainland China, lists the Buddhist

music of some representative temples; base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ison of relevant documents,the paper analyzes different kinds of new forms of Buddhist music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its agile widelyappl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analysis on each are aiming todiscover the different ru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ddhist music in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and thesocial background. This paper in addition to the Buddhist music, Buddhism history, world Buddhist theorystudy, and the senior scholars of ac consult, Taiwan, Hong Kong and Buddha's Light Mountain, Tzu Chi,Dharma Drum Mountain, Beijing Zhi-Hua Temple and so on the different degree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music activities can participate in. Hope it will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and ideas for the Buddhist musicscholars and composers.

Keywords:Keywords:Keywords:Keywords: Buddhist music; Mainland of China; Taiwan; Hong Kong; Socially Engaged Buddhism

Page 4: 繁体【毕业论文】2010级音乐学 张洋(30号) 13811521428 《汉传佛教音乐在两岸发展的规律浅析》

4

目 錄

一、佛教音樂的定義、分類

1.1.1.1.佛教音樂的定義

2.2.2.2.佛教音樂的分類

(1)(1)(1)(1) 器樂和聲樂

(2222)法事音樂和民間音樂

(3333)多元佛教音樂文化

(4444)梵唄、佛教歌曲、商品佛教音樂

二、佛教音樂在中國大陸歷史沿革主要特點淺析

1.1.1.1.和中華音樂、文化的融合

2.2.2.2.各地佛教音樂受不同的文化影響各具特色

(1111)北京智化寺京音樂

(2222)天津佛樂

(3333)重慶羅漢寺佛樂

(4444)江蘇常州天寧寺

(5555)潮州佛樂

3.3.3.3.“盲目仿照西方音樂致使禪意淡化”

三、佛教音樂在臺灣、香港的佛教活動中的應用實例調研分析

(一)佛教音樂在臺灣的研究情況簡介

1.1.1.1.研究人員

(二)實例調研分析

1.1.1.1.佛光山的‘佛教歌詠隊’等眾多音樂團體以及多樣化、國際化活動

2.2.2.2.慈濟全球同步電視臺及手語在音樂中的應用

3.3.3.3.法鼓山的監獄音樂教化活動和鼓樂隊——法鼓隊

四、總結

1.1.1.1.佛樂的通俗化會不會偏離弘法初衷

2.2.2.2.大陸、港臺不同社會環境、理念下的佛樂呈現出不同特色

3.3.3.3.佛樂在移風易俗層次上的積極作用

4.4.4.4.佛教音樂的邊界

參考文獻

Page 5: 繁体【毕业论文】2010级音乐学 张洋(30号) 13811521428 《汉传佛教音乐在两岸发展的规律浅析》

5

一、佛教音樂的定義和分類

為便於在下一部分對佛教音樂各種形式的歸納、總結、梳理,特在此簡要列出佛教音

樂的定義和分類。

1.1.1.1.佛教音樂的定義

佛教音樂狹義上多代表佛教法事音樂,從廣義上講,範圍就很寬泛,和佛教相關聯的,

大致都被並於佛教音樂的範疇。佛教音樂是為佛教而創作的音樂或者受到佛教的啟發的音

樂,是佛教藝術的一部分。(譯,原文是:Buddhist music is music created for or inspired

by Buddhism and part of Buddhist art.)1

隨著現代元素的不斷加入,佛教音樂的形式也豐富起來,也有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佛

教音樂定義的:佛教音樂,屬宗教音樂的一種。原指佛教儀式中的梵唄,但現在多包含透

過唱片工業產生的錄音音樂,此種音樂已結合流行音樂,歌詞亦不受限於經文或咒語,可

作為音樂治療方式之一。2

2.2.2.2.佛教音樂的分類3

佛教音樂的範疇很廣,除了傳統的法事音樂,還有很多流行佛教音樂(商品佛教音

樂)等等。兩岸的學者對佛教音樂的分類也不盡相同。

(1)器樂和聲樂

《中國大百科全書 宗教卷》中將中國佛教音樂分為“器樂演奏形式”和“聲樂演唱形

式”兩大類。4

(2)法事音樂和民間音樂

大陸音樂學者田青將佛教音樂從內容和形式上分為:“法事音樂”(或稱廟堂音樂)

和“民間音樂”兩類。5

(3)多元佛教音樂文化

臺灣佛教音樂近三十年來,受佛教“人間性”觀點的影響很大,在臺灣的佛教活動

中,音樂運用很普遍,佛教音樂的形式也很多樣。鑒於此,臺灣民俗音樂學家林穀芳,將

佛教音樂之形態分為:敘事型的佛劇音樂;絲竹樂形式的佛贊;梵唄的表演形態化;佛教

歌曲的‘引用’與創作,進而形成多元的佛教音樂文化。6

(4)梵唄、佛教歌曲、商品佛教音樂

臺灣學者陳碧燕認為:當代寺院儀式的概念化有二個重要事項,即第一、音樂的出

現取代了梵唄的概念;第二、錄音與佛教儀式音樂商品的生產,於意識與實踐上再構建了

寺廟文化。7

進而引起廣泛的“佛教音樂”界定,傳統與現代佛教音樂的交融和產生,因此,可分

1 維基百科:“Buddhist music(佛教音樂)”英文版。2 維基百科:“佛教音樂”(中文版)3 此分類參考了妙樂法師的文章:《佛光山‘佛教音樂’實踐歷程之研究》,《普門學報》第 35期,2006年 9月,第 2

頁。從學術角度,比照佛教音樂的類型,以利於在實際觀察接觸時,對佛教音樂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和分類分析,也

對兩岸不同的佛樂形式、重視程度、運用情況、研究狀況有一個初步的瞭解,進一步對佛教音樂的研究、創作有一

個啟示作用。4 《中國大百科全書 宗教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1988年,第 540頁5 田青:《淨土天音:中國音樂學研究文庫》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第 108頁6 林穀芳:<從形式到實質的轉化——臺灣佛教音樂的發展與檢討>,《普門雜誌》第 222期 1998年 3月,

第 22—24頁7 陳碧燕:<梵唄與佛教音樂(上)>,《香光莊嚴》第七十二期(嘉義:香光莊嚴雜誌社,2003年),第 136頁。

Page 6: 繁体【毕业论文】2010级音乐学 张洋(30号) 13811521428 《汉传佛教音乐在两岸发展的规律浅析》

6

為三大類型:梵唄、佛教歌曲、商品佛教音樂。8

二、二、二、二、佛教音樂在中國大陸歷史沿革主要特點淺析

縱覽中國大陸佛教音樂的發展,展現出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1.和中華音樂、文化的結合

與任何一種異國來的思想、藝術一樣,佛教音樂來到這片土地也便需“入鄉隨俗”,

披上本土的衣裳。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與中國文化、哲學等方面交融的

過程。

各個階段的中國佛教音樂,其中也有著濃郁的中國民族性情。從一開始曹植的“梵唄”

初創 ,與中國人骨子裏的東西的融合,就奠定了這個基調。“自大教東來,乃譯文者眾,而傳聲蓋寡。良由梵音重複,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若用

漢曲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是故金言有譯,梵響無授。始有魏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意經音,既通般遮之瑞響,

又感魚山(在今山東省東阿縣)之神制,於是刪治瑞應本起(《太子瑞應本起經》)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

四十有二。”9

佛教初傳入中國,當時的古印度所用的語言梵語和漢語有著不同的發音特點,致使無

論是用傳來的梵音填入漢語,還是用漢曲加上梵文,都在演唱時有一定的難度,無法體現

佛樂莊嚴的特點,於是造成‘金言有譯,梵響無授’。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像是其他

外來藝術形式的傳播一樣,總會在落地時加入當地的文化思想特色,以曹植為先的一代代

中國人開始創作適合中國人演唱的佛樂。

這是一個新事物從誕生地向外傳播,在外‘落地生根’的必然特點。

2.各地佛教音樂與當地文化的結合

佛教音樂進入中華大地後,傳入各個地區,逐漸分化開來,隨起各地的風俗特點。下

麵就簡述幾個比較有特點的不同地域或寺廟的佛教音樂。

(1)北京智化寺京音樂

智化寺京音樂在中國佛教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也很具有代表性。有著很久遠的師

徒傳承傳統,之前的前 26 代都是僧人演奏。現今的第 27 代為俗家人。

京音樂中有著濃重的民樂氣息,吹奏樂器多為民族樂器。

(2)天津佛樂

天津的梵音曾經在民間廣為流傳,一是因為,清代天津的豪門富戶每逢家中忌日,都

會請僧尼吹奏梵音,使其在佛門外得以流傳;二是宣統元年清政府頒佈《廢廟興學令》,

首先在天津為試驗區,沒收了各處廟產,多數都改為了學校,廟宇所剩無幾,被趕出的僧

人散佈到社會中,以買賣式經懺為生。天津佛樂也隨之流入民間。

因為津城歷史上南北合流的民風民俗,使得天津佛樂的風格也呈現出了南北合流的

特色。10

(3)重慶羅漢寺佛樂

重慶羅漢寺的佛樂蘊含著巴文化的特徵,在數百年的流傳中,僧人也習慣稱他們的演

唱為川腔。放《焰口》是我國流傳很廣的一種佛教行儀,焰口文本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音樂結構可視為一種中國獨特的大型套曲,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形式,受到人民的親睞,是

8 陳碧燕:<超越混同:當代中國佛教音樂類型及其文化與社群之轉化>,發表於<2004國際宗教音樂學術研討會——宗

教音樂的傳統與變遷>(2004年)第 3頁9 梁·慧皎:《高僧傳》卷十五《經師論》10 參見,張生祿:<津沽梵音>,《中國佛教音樂選萃》,田青主編,上海音樂出版社,1993年,第 2頁

Page 7: 繁体【毕业论文】2010级音乐学 张洋(30号) 13811521428 《汉传佛教音乐在两岸发展的规律浅析》

7

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11

(4)江蘇常州天寧寺

江蘇常州天寧寺的唱念諷誦聞名於全國,為近代寺廟儀軌的楷模,這與天寧寺的曲

調一直保持著較為統一的規範不無關係。12

(5)潮州佛樂

潮州位於廣東東部,與福建接壤,潮州話屬於閩語系。潮州佛樂歷史悠久,風格獨特,

佛曲大似閩南戲曲風韻,佛曲中的配音“唔哩”二字,閩南戲中亦有之,二者似有淵源關

係。13 本土的語言也會對音樂產生很大影響。

綜上所述,可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寺廟,佛教的音樂風格和曲目不盡相同。因著各

自的環境,吸收了不同的風土人情,而呈現出了不同的地域色彩。

3.“盲目仿照西方音樂致使禪意淡化”

傳統佛教音樂演奏多應用中華民族傳統樂器,這也使得傳統佛教音樂不斷趨於中國

化。傳統佛教音樂也因此有很重的民族音樂氣息,超脫和禪意並非顯著的特點。田青在他

的書中也樣寫道:“當今中國音樂發展中暴露出的主要問題,是背離了中國傳統音樂的本性和傳統,丟

棄了中國傳統音樂中曾經蘊涵著的禪意,盲目、全面地照搬西方音樂的一切。”14

很多民族音樂在演奏的編配上、形式上仿照西方音樂,致使本民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

的特色受形式的影響而淡化,受民族音樂影響的佛教音樂也具有一些如此的特性。這無疑

會弱化了與本民族聽眾審美的契合點,也使得在國際舞臺上不能充分彰顯本民族音樂的魅

力。漢傳佛教承載著漢文化深層的精神,蘊含著漢民族的魂魄,在此中生出的佛教音樂也

有著如此方面的巨大潛能,這也為漢傳佛教音樂的產生、發展、最終走向成熟,制出了衡

量長度的尺規、稱量份量的秤臺。

三、佛教音樂在臺灣、香港的佛教活動中的應用實例調研分析

漢傳佛教是大陸的一大主流,在臺灣、香港的社會中也有很多的信眾、追隨者。筆者

在參訪臺灣、香港的佛教道場時,對其中相關的佛教音樂活動進行了初步的考察和瞭解。

下文主要對筆者現場接觸過、相對瞭解較多的部分佛教團體的音樂狀況進行簡要的介

紹。15

(一)佛教音樂在臺灣的研究情況簡介

1.研究人員:

要認識一方水土的佛教音樂,離不開對當地佛教音樂的歷史、發展狀況等的瞭解,對

此就行梳理的研究者為此提供了很好的視角。在臺灣從初步的考察後,佛教音樂的研究者

大致看,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高校的教授學者,分別從佛教音樂的分類、發展狀況、音

11 參見:鍾光全 <重慶佛樂(羅漢寺焰口)>,《中國佛教音樂選萃》,田青主編,上海音樂出版社,1993年,

第 37頁12 參見:胡耀 <天寧寺唱誦>,《中國佛教音樂選萃》,田青主編,上海音樂出版社,1993年,第 95頁13 參見:釋慧原 <潮州佛樂>,《中國佛教音樂選萃》,田青主編,上海音樂出版社,1993年,第 207頁14 田青:《禪與樂》,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年 1月,第三頁15 筆者在 2012年 9月,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蔡耀明教授之幫助邀請,以短期研修的身份在國立臺灣大學學習,期間

走訪了佛教團體本部佛光山(高雄市)、慈濟(花蓮縣)、法鼓山(新北市),並參加了慈濟、法鼓山臺灣大學學生組

織的活動,在這期間對相關的佛教音樂活動有了一些初步的調查和瞭解。並在結束在臺灣的研修回德裏的途中,受香

港中文大學學愚教授的幫助邀請,參加了該校的佛教學術會議,期間曾住在位於九龍的“佛香講堂”,實地考察了相

關的佛教音樂活動。

Page 8: 繁体【毕业论文】2010级音乐学 张洋(30号) 13811521428 《汉传佛教音乐在两岸发展的规律浅析》

8

樂與修行關係等多個方面進行研究。16

第二類是僧尼17,有著能直接深入接觸實踐的優勢,從佛教音樂的實際應用、發展歷

史等方面進行的研究。

(二)實例調研分析

臺灣的佛教音樂製品繁多,品質優良。除了一些流行音樂人、流行佛樂團體外,幾個

大的由“出家僧尼引領、在家居士廣泛參與”的佛教團體,對佛教音樂的風格開創、弘傳

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下文對筆者實際接觸過的幾個佛教團體的音樂進行簡單分析。

1.佛光山的‘佛教歌詠隊’等眾多音樂團體以及多樣化、國際化的演出活動

佛光山作為現今很有社會影響力的佛教組織之一,從開山之始,音樂就被星雲大師作

為很重要的弘法工具。星雲大師開始在宜蘭雷音寺為了讓更多的人走近佛法,瞭解佛法,

使用了很多新穎的形式。創立‘佛教歌詠隊’既是其中的一個很成功的案例。這種有趣味

的方式,吸引了很多人來參加,漸漸的人氣越來越旺,有了人就有了力量去辦事情,也就

有了弘法的基礎。

一直到現今,佛光山都很重視音樂的作用,(1)自七、八十年代至今陸續出版了很多

的佛教音樂唱片(1978 年 10 月佛光山中國佛教學院學生錄製‘佛教梵唄大全錄音帶’);

(2)組建佛教音樂團體:佛光山梵唄讚頌團、人間音緣梵樂團等等,將佛教的“人間性

格”融入其中,佛法因之更加廣泛的與民眾接觸。(3)舉辦了很多佛教音樂活動,從內而

外的逐漸擴展、從小到大的逐漸成熟。(1979 年 1 月 10 日‘佛教梵唄音樂會’自強愛國義

演;1996 年 4 月 15 日香港佛香講堂主辦‘梵音海潮音樂會’,佛光山梵唄讚頌團 120 位僧

眾,於香港紅勘體育館演出;1997 年 10 月 2 日赴德國參加佛教音樂會等等,近 30 多年佛

光山梵唄團體,舉辦或參演大型演出 50 多場。)

佛光山香港佛香講堂的佛教活動呈現多樣化,受眾群也很龐大,上至鶴發老人,下至

學前兒童都有廣泛參與。不同年齡層次的需求不同,在音樂層面也就有了多樣化的產物。

在其中的佛教活動中既有莊嚴的法事唱頌,也有符合青年人年齡特點的歌曲,歌詞多將佛

法的思想、智慧融入其中,有的編排形式簡單易學的舞蹈,接受廣度也因此充分提高。

《三好歌》其中代表之一,這首歌的音樂歡快,旋律琅琅上口,蘊含老少皆宜。由星

雲大師填寫的詞,詮釋“眾善奉行”的思想,淨化身口意三業的‘口則’化為簡單的語言,

音樂相較於文學的簡短、易重複特點,在淨化人心社會上的優勢在此較為明顯的被應用。

歌詞摘錄如下:人間最美是三好 做好事 說好話 存好心 平安就是我們的人間寶 人間最

美好 是三好/ 做好事 舉手之勞功德妙 說好話 慈悲愛語如冬陽 存好心 誠意善緣好運

到 三業清靜 真正好 實踐三好 最重要)。

16 這方面的文章有:林穀芳,《從形式到實質的轉化——臺灣佛教音樂的發展與檢討》、《音樂修行的實相與虛相——從

目前的佛教音樂談起》;陳碧燕《梵唄與佛教音樂》、《商品佛教音樂與舞曲大悲咒》、《超越混同:當代中國佛教音樂

類型及其文化與社群之轉化》;高雅俐《佛教音樂與修行》、《音聲修行,身心狀態與宗教經驗之建構——以念佛為例》

等。

17 相關文章、書籍有:屏東講堂監寺妙樂法師,《佛光山‘佛教音樂’實踐經歷之研究》;慈容,《佛教音樂弘法的應用》;

昭慧,《從非樂思想到音聲佛事》;永本《佛教與音樂》、《人間佛教藝術的展現——佛教梵唄的新生命》

Page 9: 繁体【毕业论文】2010级音乐学 张洋(30号) 13811521428 《汉传佛教音乐在两岸发展的规律浅析》

9

(左圖為香港佛香講堂舉辦的活動中,兒童在《三好歌》的音樂中載歌載舞;右圖為三好兒童在同一地點參加的另一活

動合影,取自香港佛香講堂官網)

在這一點上,佛光山的音樂充分發揮了佛教音樂的積極作用,歌曲易於流傳於尋常百

姓家,而改變佛教只居於高遠廟堂的傳統形象,融在人們的生活中,創造讓善念在兒童及

每個參與者心裏紮根的條件。佛法的弘揚傳播奠定了廣闊的基礎,一定意義上,起到良性

的推動作用。

2.慈濟全球同步電視臺及手語在音樂中的應用

慈濟是在慈善、教育、文化、救災等方面很有貢獻的佛教團體,同樣是成員眾多,管

理系統化。慈濟同樣很積極的運用佛教音樂,其中的作品涉及組織的社歌、祈禱世界和平、

讚頌證嚴上人18等等內容。從社歌的詞上看,是將佛法的智慧加入其中,具有凝聚成員力

量的及啟示警醒成員的創作意識。在各個活動中多有社歌的環節,作用上整頓隊伍,提升

聲勢。筆者實地參加過兩次慈濟音樂實踐活動,一次是臺灣大學慈濟青年社(慈青社)的

社課,在社課正式之前,身著慈青社‘藍天白雲’19服飾的成員,在錄影帶的伴奏音樂下,

演唱慈青社歌,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在演唱的同時加入手語,使得表演形式上

活潑生動,手語的明瞭易學,也使得觀看者不自覺的想加入其中,音樂的互動性加強。手

語的應用是證嚴上人為便於與聾啞人溝通而對之加以提倡,後在國際的救災活動中,因手

語對不同語言的人之間有交流上的助力,後在慈濟的佛教音樂活動中也就多廣應用開來。

(圖為臺灣大學慈濟青年社成員在社課正式開始前,進行的社歌演唱及手語表演)

另一次參與的活動是在慈濟的花蓮本部“慈濟精舍”,參加“祈禱世界和平”。活動是

在大殿進行,大殿內有佛像,僧俗分開前後兩邊,行跪拜禮。殿前的左右兩側分別有兩個

大螢幕,而後,放映慈濟電視臺——大愛電視臺,播放的帶字幕的歌曲《祈禱》,電視臺

18 證嚴上人,慈濟的創始人。19 慈青社有統一的服飾,為藍衣白褲。

Page 10: 繁体【毕业论文】2010级音乐学 张洋(30号) 13811521428 《汉传佛教音乐在两岸发展的规律浅析》

10

的形式運用也增加了同步的,規律的進行佛事活動的可能性,活動在此基礎上減弱了地點

的限制。歌曲旋律簡單莊嚴,歌詞也很簡練,讓新加入的成員也能很快的融入其中。

3.法鼓山的監獄音樂教化活動和鼓樂隊——法鼓隊

文中列舉的三個臺灣佛教團體規模大,並有著不同的側重,適應不同佛教徒的需求。

法鼓山提倡心靈環保20,也在這個理念的指導性,實踐音樂教化活動。如法鼓山人文社會

基金會蒞臺南監獄辦理音樂教化活動。佛教本身的慈悲情懷,也很利於活動參與人員真正

發心去關心特殊群體,佛教在對淨化社會,傳遞文明層面上有了創新性的實踐。

另外,法鼓山還成立了鼓樂隊——法鼓隊,由法鼓山榮譽董事聯誼會及社會精英禪修

聯誼會的二十多個成員組成,邀國際知名的“優人神鼓”進行指導。在《法鼓雜誌》115

期(1999 年 7 月 15 日)第一版中一篇文稿中這樣敘述了法鼓隊的成立:“展現法鼓人擊法

鼓傳法音的精神,”...“也將於八月二十二日的法鼓山全球會員大會中,用鼓聲向全體法

鼓人宣佈法鼓隊的成立,以及護持法鼓山的堅強信念。”(法鼓隊的成員包括護法會前會長

楊正、荷蘭銀行副總裁周文進、滾石唱片公司董事長段鐘沂等)。在法鼓山世界青年會(簡

稱:法青會)的鼓樂活動宣傳告示中這樣寫到:“融合禪的清楚安定、武的肢體鍛煉,擊

出覺醒、撼動生命的心靈鼓聲。”

(法鼓山世界青年會活動海報)

以上列舉的活動,有些或多或少的超出了常人理解的傳統上的佛教的範疇,在能廣開

弘法道路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爭議和討論,新事物出現多要面對阻力,但也不得不正視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一大主因就是“佛教自身為了迎合印度的外道,結果也變成了與外道

合流而使自己融入於印度教中。”21。佛教音樂在發展的過程中,對淨化社會利益眾生起到

了很大的積極作用,正如佛教所提“遠離削弱智性的極端自我苦行,以及阻礙道德進步的

極端自我縱欲”22,而取中道,對“度”的把握也是在佛教音樂創作、實踐過程中應有的

意識。

20 聖嚴法師與法鼓山提倡心靈環保、禮儀環保 、生活環保、自然環保等四種環保,以及“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

土”的理念21 聖嚴法師 :《印度佛教史》第 170頁22 那爛陀長老(Narada Mahathera)著、學愚譯:《佛陀與佛法》(亦稱《覺悟之路》),中國佛學院南傳佛教課程參考教材,

第 214頁

Page 11: 繁体【毕业论文】2010级音乐学 张洋(30号) 13811521428 《汉传佛教音乐在两岸发展的规律浅析》

11

四、總結

1.佛教音樂的通俗化會不會偏離弘法初衷

臺灣佛教團體,開創新穎的形式,便利不同層次的人,嘗試探索弘法眾多形式下的可

能性。或可增加了佛法傳播的機會,給參與者提供了耳濡目染的平臺。

通過瞭解臺灣佛教音樂的形式,對比大陸目前的情形,之間存在著很多的不同。在傳

統的佛教思想裏,這些新穎的方式,無疑會受到很大的非議或阻力。進而容易讓人理解為

佛教團體的這些創新改革是為盈利目的,但佛教團體的財富理念以及在淨化社會、慈善事

業中做出的成就也不容被忽視。臺灣佛教團體的經營管理體系也是很值得研究借鑒。

那這種‘通俗化’的音樂形式,會不會趨向於低俗化、商業化?這些卓越的佛教理念

踐行者、佛教音樂創作者會不會私欲膨脹而偏離了弘法的初衷。其他學者也對此進行了思

考,鄧子美在文章中寫道23:“的確,現代社會的專業化帶來了韋伯24所謂習慣於中立性的

工具思維的‘專家沒有靈魂’,現代社會對追求個人喜好的肯定,也帶來了韋伯所謂‘縱

欲者沒有心肝’等現象。” 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促使人的功利心膨脹,對名利、金錢的

追逐成為一種主流。但佛教作為一個以修行度化為主、不追求名利的社會團體,會不會也

受到這方面的影響。接著在上段話,文章提出“但主動投身於佛教慈善、文教事業的專家

學者,顯然根本不可能會這樣。就是其他被聘請的專業人員,在專注於事業的過程中,也

會深受佛教倫理的薰陶或被感動。至於那些為佛教為眾生的發願者25,狹隘功利更被他們

拋諸腦後。”臺灣佛教團體的音樂實踐多有僧尼參與並起主導作用,並自始至終,從策劃、

創作等方面都多有開宗掌門——‘發願者’的參與,一定程度上或可降低追求功利的發心,

為佛教音樂更普及弘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導、牽引作用,在轉變革新的過渡時期承上

啟下。不過與其他宗教對比,顯然有不似其,不局限於牧師、僧侶而有更多專門的音樂家

參與創作,並起主導作用,這也為佛教音樂以後的發展提夠了參考。

2.需求、意識形態的多樣化促進佛樂呈現出多樣化

佛教音樂的傳承離不開寺廟、僧人。不同環境下的寺廟僧人,也會應生出不同的特性

的音樂。因此對佛教音樂的研究,也離不開對所處社會大環境的研究。

新音樂形式的形成,增加了佛法的弘揚機會,這促進了是佛教音樂的本質功用之一,

即弘法。在這些創新中,也促進了佛教團體自力更生形象的樹立。無論是在經濟層面,還

是弘善棄惡、淨化社會的層面,佛教音樂在港臺地區的投入以及回報卓有成效,起到了一

定的表率作用。

大陸的佛教所處的意識形態環境不同,發展的空間也有很大不同。但是否也會隨著社

會需求的逐漸多樣化而做出革新,更大的發揮佛教淨化社會的功能,改善對佛教狹義的認

識,這也很值得去探討。佛教學者鄧子美在對大陸佛教的發展上,提出了相應的思考,對

佛教音樂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對於佛教而言,還有一類普遍需求,就是經懺佛

事,但這是帶有負面影響的。因此慈濟堅決不做,星雲當年是在特殊情況下才做。而玉佛

寺(上海,筆者注)則將其歸屬於社會服務類,冠以‘禮儀服務’之名,亦即喪儀服務。

這是很多寺院的收入重要來源,也是過去僧尼被社會瞧不起的原因之一,一向爭議很大。

看來,對於這類傳統需求的處理,尚沒有公認的準則。”26

23 鄧子美:《兩岸人間佛教主要模式特色剖析》,《人間佛教研究》2012年第三期第 58頁,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

心,中文大學出版社。24 馬克思韋伯Max Weber25 本文作者在分析總結出“寺院或教團主持者的發願或抱持的理念與其特色的形成有密切關係”。26 鄧子美:《兩岸人間佛教主要模式特色剖析》,《人間佛教研究》2012年第三期第 61頁,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

心,中文大學出版社

Page 12: 繁体【毕业论文】2010级音乐学 张洋(30号) 13811521428 《汉传佛教音乐在两岸发展的规律浅析》

12

佛教的發展不可脫離傳統,也不宜沉浸在陳舊之中,因著時代的變遷做出相應的革新,

才能使佛教更具生命力。佛教音樂作為佛教的產物,也是如此。推陳出新也應是佛教音樂

發展的必然選擇。

因大陸與港臺的佛教發展形態不一樣,因此出現的音樂側重也有很大不同,港臺發展

比較多樣化,更多的滲透到到社會各個層次之中。

因參與其中佛事相關活動的人群層次不同,相應的也有不同的需求。應思想意識的不

同,參與其中的人,無論是數量上還是類別上都有很大差距,因此各自的所需不同,造成

的產物也就有了很大差別。

3.佛樂與移風易俗

佛教的音樂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弘法,如果能起到好的弘法作用,又不脫離佛教最

根本的核心的特點,那新音樂形式的創作還是應提倡。如果音樂人也能多從佛教中吸收養

分,不管是從歌詞上反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品德,還是在作曲上追求超脫的意境,

無疑是為佛教音樂的形式豐富,佛教的傳播,甚至社會的淨化起到好的作用。佛教大師在

歌詞上的參與,也為人能接觸高深的佛法,或者說,讓聽眾與高僧大德的一種神會,創造

了條件。這一點上,比起講經對時間、精力、認識水準的要求,則是大大降低了“門檻”,

體現音樂作為一種“移風易俗”27手段的優越性。也因音樂本身的簡短、易重複等特點,

使得一些高深的微妙的道理的傳播,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4.佛教音樂的邊界

宗教不同於科學、文學等的便於普及性,而有著地域的特色、受到文化圈的潛在限制。

如同伊斯蘭教、基督教在一定的地域上、特定的文化人群裏盛行,佛教也是有著自己的潛

在受眾群體。佛教音樂能不能無限擴張,也是需要考量的問題。追求量,而忽略了質,定

不是明智的選擇。

27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孝

經》29 楊民康,《論佛教傳播史晚期的音樂本土化──傣族和日本佛教音樂的比較》,《普門學報》第 17期,2003年 9月

Page 13: 繁体【毕业论文】2010级音乐学 张洋(30号) 13811521428 《汉传佛教音乐在两岸发展的规律浅析》

13

參考文獻:

1.妙樂:《佛光山‘佛教音樂’實踐歷程之研究》,《普門學報》第 35 期,2006 年 9 月

2.《中國大百科全書 宗教卷》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1988 年,第 540 頁

3.田青:《淨土天音:中國音樂學研究文庫》,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 年,第 108 頁

4.林穀芳:<從形式到實質的轉化——臺灣佛教音樂的發展與檢討>,《普門雜誌》第 222 期

1998 年 3 月,第 22—24 頁

5.陳碧燕:<梵唄與佛教音樂(上)>,《香光莊嚴》第七十二期(嘉義:香光莊嚴雜誌社,

2003 年),第 136 頁。

6.陳碧燕:<超越混同:當代中國佛教音樂類型及其文化與社群之轉化>,發表於<2004 國際

宗教音樂學術研討會——宗教音樂的傳統與變遷>(2004 年)第 3 頁

7.《高僧傳》卷十五《經師論》

8.田青:《中國佛教音樂選萃》,上海音樂出版社,1993 年

9.田青:《禪與樂》,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 年 1 月

10.聖嚴法師 :《印度佛教史》

11.那爛陀長老(Narada Mahathera)著、學愚譯:《佛陀與佛法》(亦稱《覺悟之路》)

12.鄧子美:《兩岸人間佛教主要模式特色剖析》,《人間佛教研究》2012 年第三期,香港中

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中文大學出版社

13.《孝經》

14.雷達:《西方音樂史縱覽》,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15.維基百科:“Buddhist music(佛教音樂)”英文版,“佛教音樂”(中文版)

16.鐮田茂雄著、鄭彭年譯:《中國佛教史》,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年 10 月

17.林穀芳,《多元整合 優勢互補——海峽兩岸 佛教音樂展演觀感》,《中國宗教》2004 年

第 4 期

18.Kenneth K.S. Ch'en,Buddhism In China:A Historical Surv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ew Jersey,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