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创投行业简报 - szvc.com.cn · web view2016/12/30  ·...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Upload: others

Post on 20-Sep-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2010年10月创投行业简报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研究中心

2016年11月创投行业简报

作者:发展研究中心

时间: 2016-12-7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创业投资发展研究中心

免责声明

1、本文涉及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来信告之。我们会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清除。

2、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搜索,仅作为技术学习研究之用,切勿用于商业用途,否则由此引发的法律纠纷及连带责任我们概不承担。

3、我们对提供的内容等不拥有任何权利,其版权归该内容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目录

一、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5

【本月观点】5

1、公开市场结束连日净回笼年末资金面紧平衡预期难消5

【行业动态】7

1、深港通启动沪深港大市场形成7

2、A股定增“挤水分”10

3、改进流动性须坚守合格投资者制度14

4、姜洋:加快多层次股权市场建设15

二、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18

【本期热点】18

1、全球前20强,中国医药企业的十年之约18

【行业动态】21

1、2022年全球疫苗TOP521

2、肿瘤免疫三巨头(BMS、Roche、Merck)战斗打响,BMS寻求外援放大招24

3、美国基础医疗定价:分层级费用差距促进错位竞争24

三、信息技术行业27

【本期热点】27

1、发展迅速中国智能硬件产业综述分析27

【行业动态】37

1、半导体并购潮或将爆发中国半导体未来之路怎么走?37

2、福布斯:2016年物联网预测和市场估算总结42

3、应用辐射各行各业传感器市场即将爆发49

4、“天通一号01星”开启“终端+运营”千亿市场序幕51

四、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53

【本期热点】53

1、阿里从“电商”改玩“新零售”,小网商或被集体甩下车53

【行业动态】56

1、共享单车一锅粥56

2、当世界顶级赛事收视率深陷“熊市”,烧钱买版权是一笔理性投资吗?60

3、除了社交,支付宝圈子还在说一个更大的故事65

五、光机电与高端装备制造行业68

【本期热点】68

1、机器人实际能力远未达人类期望产业整体过热68

2、未来工业机器人什么样?能与人协作,还有人工智能70

【行业动态】73

1、亚马逊备战销售旺季的秘诀:用机器人分分钟解决问题73

2、从MEMS产业现状看我国物联网硬件领域的先天不足75

3、挑战大疆无人机市场,英特尔攻势迅猛76

六、消费品/现代服务行业78

【本期热点】78

1、面对消费升级的大风口,资本如何助力、企业如何掘金?78

【行业动态】81

1、峰瑞资本创始人李丰:从宝洁溃败、李宁衰落、周黑鸭崛起,谈消费升级81

2、为什么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智能投顾市场?86

3、关于消费金融投资人最关心这三大核心问题89

4、在分享经济尚未普及的今天短租业已经到了爆发前夜91

七、节能环保行业96

【本期热点】96

1、“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出台(节选:环保部印发《“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96

2、聚光科技——立足监测龙头地位,打造环境综合服务商(节选:监测行业不断深化细分,新增行业规模超千亿)99

【行业动态】102

1、环保治理力度再升级监测设备需求望激增102

2、 2016Q3环保行业表现良好,看好土壤修复、环境监测板块投资机会(节选:环境监测板块)103

3、顶层设计方案出台环境监测小行业迎来大市场105

4、《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点评报告:环境咨询服务扩容可期,在线监测要求进一步明确108

八、新材料行业111

【本期热点】111

1、2016年新能源汽车行业重磅政策盘点111

2、工信部提动力电池产能要求实际无一企业达标116

【行业动态】118

1、充电数秒通话一星期美大学研发超级电池118

2、铝+水+空气发电黑科技变现119

3、世界首列新能源“空铁”成都试跑:悬挂在空中121

4、新型铝电池跟纸一样薄 1分钟充满能用1万次124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研究中心

4

1、 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本月观点】1、公开市场结束连日净回笼 年末资金面紧平衡预期难消

资料来源:上海证券报

昨日,虽然央行加大了资金投放力度,令公开市场终结了连续四日的净回笼,但900亿元的净投放量未能完全缓解当日资金面整体“旱情”,尤其是跨月资金价格的跳涨,显示出机构对中长期资金面仍不乐观。

在货币政策调控从数量型为主逐步向价格型为主转型过程中,央行对流动性的调控更加灵活。

昨日,虽然央行加大了资金投放力度,令公开市场终结了连续四日的净回笼态势,但900亿元的净投放量未能完全缓解当日资金面整体“旱情”,尤其是跨月资金价格的跳涨,显示出机构对中长期资金面仍不乐观。市场人士指出,临近年末,机构将加大筹措跨年资金的力度,春节前资金面紧平衡预期仍难消除,即便能够“借到钱”,也解决不了“借钱贵”的问题。

资金面“旱情”仍未缓解

在周二资金面紧张程度升级后,昨日的公开市场操作终于让市场略微舒了口气。

昨日,公开市场终于结束了此前连续四日的净回笼态势。央行当日向市场投放2300亿元逆回购,在与当天到期量对冲后,单日净投放资金900亿元。

昨日的操作总量较前一交易日增加逾两成,一定程度上释放出央行月末维护资金面平稳的信号。不过,从当天资金面的表现来看,900亿元的净投放量仍无法阻止资金价格的上涨。

当日,银行间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利率全线上涨。隔夜品种(DR001)加权平均利率上行约7个基点至2.41%;7天品种(DR007)加权平均利率跳涨约10个基点至2.68%;而更长期限的3月期利率甚至上行超过90个基点。交易所回购市场上,上交所1天期质押式国债回购利率(GC001)盘中也最高冲至9.9%的高位。

“感觉市场还是有钱的,但我们借到的价格并不低。”上海某券商债券交易员告诉上证报记者,从昨日的实际感受来看,非银类机构感到资金面依然偏紧。在中长期资金方面,机构需求主要集中在跨月和跨年期限,成交以3月期资金为主。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分析师刘东亮告诉记者,近期资金面持续紧张的主要原因在于:10月份以来外汇占款下降压力加大,基础货币缺口扩大,央行选择继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投放流动性,且拉长了期限,事实上提高了投放资金的加权成本,导致货币市场利率“水涨船高”。“此外,市场机构对央行此前连续四日的净回笼操作略感失望,对宽松政策的预期已从此前的相对乐观转为谨慎保守,再叠加月末、MPA考核等因素,导致资金面持续偏紧。”刘东亮说。

昨日中长期资金价格的跳涨,亦反映出机构对12月资金面仍较谨慎。展望12月,公开市场逆回购到期量虽较11月有所减少,但到期资金压力仍然不小,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预计仍将持续。

刘东亮预计,临近年末,机构将加大力度筹措跨年资金,只有12月最后一周左右由于财政存款的释放,资金面才可能稍微好转,但元旦后又临近春节,预计资金面仍将紧平衡。即便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投放力度,也只能解决“借到钱”的问题,仍解决不了“借钱贵”的问题。

公开市场或现新风向标

据记者统计,11月,央行在公开市场仅净投放资金150亿元,与10月逾4000亿元的净投放量相比,可谓微乎其微。但在定向操作方面,央行11月却通过MLF净投放资金高达6000亿元以上。

可见,央行在11月有意减少短期逆回购资金的投放量,而增加MLF长期资金的投放量。在“缩短放长”的同时,也抬升了资金成本。

中信证券指出,近期货币政策表现出“价涨量缩”的非典型紧缩。央行通过“缩短放长”的策略,悄然提高了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综合资金成本。此外,监管层也通过强化对影子银行和理财业务的监测和限制,系统性地推升了资金成本。

事实上,当前货币政策调控正处在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的逐步转型过程中。仔细回顾不难发现,10月以来,市场机构已多次感到资金面紧张,资金价格的波动也在加大,资金面松紧的切换频率逐步加快,央行对资金净投放和净回笼的把控也更为灵活。

兴业研究债券研究员郭草敏指出,当下央行对流动性的管理方式与思路或许正在转变。过去,公开市场操作更偏向满足机构需求,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现在则更偏向主动维持在其认为的合意水平上。

“在价格方面,央行希望稳定DR利率,这有助于短端资金利率曲线的平坦化。”郭草敏说,而在数量方面,央行希望隔夜质押式回购成交量占比不超过85%,合理搭配资金期限。央行或正以这样的指标作为其公开市场操作投放量的风向标。近期该占比基本贴近这一水平,因此,央行可能认为在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的必要性不大。

时评:在货币政策调控从数量型为主逐步向价格型为主转型过程中,央行对流动性的调控更加灵活。10月以来,市场机构已多次感到资金面紧张,资金价格的波动也在加大,资金面松紧的切换频率逐步加快,央行对资金净投放和净回笼的把控也更为灵活。虽然公开市场终结了连续四日的净回笼态势,缓解了资金面紧张的状态,但是跨月资金价格的跳涨,显示出机构对中长期资金面仍不乐观。

【行业动态】1、深港通启动 沪深港大市场形成

来源:上海证券报

深港通下的股票交易将于12月5日开始,意味着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互联互通的大桥即将全面通车

深港通下港股通股票共417只,包括恒生综合大型股100只、恒生综合中型股193只、恒生综合小型股95只、不在上述指数成份股内的A+H股29只。

深股通股票共881只,包括深市主板267只、中小板411只、创业板203只。

目前已有121家会员获批参与港股通业务,其中包括94家会员及27家基金公司等其他交易参与人。

自11月7日起,深港通“开户”工作已经率先启动,接下来的一周将继续推进。

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25日联合发布公告称,为促进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共同发展,批准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正式启动深港股票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以下简称“深港通”)。深港通下的股票交易将于2016年12月5日开始。这意味着,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互联互通的大桥即将全面通车。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市场各方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新的互联互通里程碑。深港通将为两地投资者带来更多投资机遇和便利,也将为两地市场的共同繁荣续写新的篇章。

监管层发令枪响

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在公告中表示,今年8月16日发布联合公告以来,两地监管机构在启动深港通的准备工作上通力合作。目前,深港通交易结算、额度管理等相关业务规则、操作方案及监管安排均已确定,技术系统准备就绪,市场培育和投资者教育取得良好结果,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同时,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已就深港通项目涉及的跨境监管合作原则和具体安排达成共识,并签署了监管执法合作备忘录,以加强双方执法合作,采取有效行动,打击各类跨境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深港通正常运行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已订立监管合作安排和程序,及时妥善处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重大或突发事件,确保两地投诉渠道的开放和诉求的有效便捷处理。两地已就深港通投资者教育达成合作安排,继续做好深港通投资者教育和投资知识传播工作。

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要求,两地交易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及登记结算机构应当依法履行深港通各项职责,组织市场各方有序开展深港通业务。证券公司(或经纪商)应当遵守相关监管规定及业务规则,加强内部控制,防范和控制风险,做好投资者教育和服务,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投资者应当充分了解两地市场法律法规、业务规则和实践操作的差异,审慎评估和控制风险,理性开展深港通相关投资。市场各方应利用好正式启动前的时间,进一步做好准备工作,确保深港通顺利开展。

市场各方做最后准备

深交所及其证券交易服务公司昨日发布了4项业务通知,向市场明确了深港通下港股通股票名单、交易日安排、首批参与业务的会员等交易参与人名单、指定信息披露网站等事项,并要求会员等交易参与人进一步做好深港通业务启动相关准备工作。

深交所25日公布的港股通股票共417只,包括恒生综合大型股100只、恒生综合中型股193只、恒生综合小型股95只、不在上述指数成份股内的A+H股29只,约占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市值的87%,日均成交额的91%。香港联交所同日公布的深股通股票共881只,包括深市主板267只、中小板411只、创业板203只,约占深市A股总市值的71%,日均成交额的66%。

目前,已有121家会员获批参与港股通业务,其中包括94家会员及27家基金公司等其他交易参与人。据深交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充分了解深港通业务准备情况,督促证券公司相关准备工作尽快就绪,前期,中国证监会组织会内相关部门、深交所、中国结算,联合完成了对北京、上海等地区部分首批参与证券公司的现场检查工作。从检查情况看,证券公司在交易、结算、技术系统、投资者教育和适当性管理等各方面准备工作已经就绪。11月11日,深交所、中国结算技术系统先行上线,绝大部分拟首批参与的会员等交易参与人目前也已完成技术系统上线,具备开通条件。

下一步,深交所将在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下,会同各方精心组织,积极做好开通前的各项准备,督促会员持续开展投资者教育和服务、适当性管理、风险揭示等工作,确保深港通顺利开通、平稳运行。

港交所方面则介绍,港交所已完成三轮接驳测试及市场演习,确定市场基建的技术和市场参与者的营运操作均已准备就绪。142家券商预期可于2016年12月5日起参与沪港通及深港通交易。

根据安排,深交所联合香港联交所还将于11月26日组织全网测试,模拟深港通业务启动后深交所、香港联交所均为交易日,但港股通为非交易日时深市交易业务及港股行情转发的运行场景。港交所的深港通技术系统则将于12月3日上线,上线后港交所还将联合深交所进行最后一轮通关测试。

海通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等机构自11月7日起已经率先受理投资者开通深港通下港股通业务权限的申请,接下来的一周,内地券商的深港通“开户”工作还将继续推进。香港方面,据一位香港券商负责人介绍,由于开通初期,通过深股通买卖深交所创业板股票的投资者仅限于香港相关规则所界定的机构专业投资者,香港的券商未来一周的主要工作将是对客户进行资格认证,以便为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开通买卖深市创业板股票的权限。

此外,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还需要分别就深港通启动仪式事宜做最后的准备。

投资者摩拳擦掌

25日,深交所、中国结算及港交所共同举办的“深港通·交易所推介会”最后一站在北京圆满闭幕,至此,深港通路演团队已经在深圳、上海、北京三个内地主要城市完成路演,得到了逾千名内地证券、基金、保险、银行等金融行业人士的热烈响应。

而继10月13日在香港启动深港通境外路演后,深交所、中国结算及港交所也已于10月底完成了其在欧洲及北美的境外路演活动,从路演的反馈情况来看,国际投资者对深港通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反响也非常热烈,并纷纷表示热切期待深港通的开通。

很多国际机构表示,深交所的上市公司群体具有鲜明的高科技、高成长的特色,充分展现了中国新兴企业的巨大活力,显示出中国经济的新动能正在逐步形成。深港通是继沪港通后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为境外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成长成果提供了重要途径。深港通方案获批不仅扩大了可投资标的范围,更传递出内地资本市场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事实上,外资机构近期已加快对A股上市公司的调研节奏。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10月份,共有34家QFII出现在31家深市A股公司的调研名单中,其中不乏野村证券、摩根大通、富达基金等常年活跃在港股前十大持股名单上的机构。被外资调研的深市A股上市公司中,创业板和中小板公司占比超过三分之二。

有内地券商人士指出,深港通将进一步扩大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互联互通的规模,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加强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两地投资者也将能够更好地共享内地与香港经济发展成果,满足其多样化的跨境投资及风险管理需求。

时评:深港通下的股票交易将于12月5日开始,意味着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互联互通的大桥即将全面通车。深港通是继沪港通后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为境外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成长成果提供了重要途径。深港通将进一步扩大可投资标的范围,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满足两地投资者多样化的跨境投资及风险管理需求,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2、A股定增“挤水分”

资料来源:上海证券报

今年以来,合计有303家公司对定增规模进行了“瘦身”,其实际募资金额5809亿元,与这些公司此前规划的融资额相比,缩减3138亿元。

“我们的定位就是二级市场定增,前期谈了好多项目,有一个项目都签了合同,方案也已经过会,但三个多月还没有拿到批文,资金一直放在账上。”赵明(化名)现在特别焦虑,自己的投资公司突然找不到项目了。

赵明焦虑的背后是A股定增市场的新变化。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投行人士介绍,今年以来定增市场已发生深刻改变,一是节奏放缓。“现在定增的推进非常慢,有的项目已经过会,但好几个月都没能拿到批文。”二是审核的严格。“对资金的投向有相当严格的要求,譬如投向网点建设,需要提供和网点业主签订的租赁协议。”

有市场观察人士表示,如今的政策并非限制定增,而是鼓励市场化操作。“从鼓励市价发行,到认购人的彻底穿透,监管的思路其实是延续的,目的是防范利益输送,防范过度融资,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定增规模环比连续下降

“现在定增的推进特别慢,我们有一批项目在会里排队,另有好几个已经过会,但批文还没有拿到,现在三个月能拿到应该算比较快吧。”南方某大型投行的一位业务负责人向本报记者介绍说。

记者查询发现,沪深两市最新披露拿到定增核准批文的贵人鸟(603555)(11月22日获得批文),其定增申请过会日期是8月10日;11月21日拿到批文的渤海股份(000605),其定增申请过会日期是8月3日;11月16日收到批文的康达新材(002669),其定增申请过会日期是7月27日。

还有一大批公司定增申请已经过会,但迟迟未能拿到批文,典型的如天津松江(600225)。公司定增3月18日过会,至今尚未拿到批文,公司日前公告将召开股东大会,提请审议延长对董事会办理该定增事项的授权期限。上证资讯统计显示,10月以来已有20多家公司先后发出类似公告,如奥马电器(002668)、云投生态(002200)等。

数据也显示出这种变化。据上证资讯不完全统计,11月以来,两市仅有7家公司通过定增完成融资,合计融资额103.73亿元。而10月份,有49家公司完成826.4亿元的定增;9月份,有81家公司实现2004亿元的定增;今年3月至8月,每月的定增实际募资额也都在1000亿元以上。

投行更是深切感受到定增市场的变化。“现在很难做,一个是批文压后,另一个就是审核变严,很多要求很难达到。”一位投行人士介绍,从今年年初开始,定增市场就已经有了变化。

据了解,在今年7月举行的保荐机构专题培训会上,监管层对定增审核监管进行总结,基调仍然是防止定增套利、避免过度融资、引导脱虚入实。其中,严控“补充流动资金与项目铺底流动资金”、砍掉“非资本性支出”等政策红线,成为后续影响整个定增市场的关键因素。

303家公司定增缩减3138亿

监管的效果立竿见影,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上市公司对定增规模的调减。据上证资讯统计,今年以来,合计有303家公司对定增规模进行了“瘦身”,其实际募资金额5809亿元,与这些公司此前规划的融资额8947亿元相比,缩减3138亿元。

从统计数据来看,一批公司的定增规模缩减比例颇大。如现代制药(600420),公司在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同时,原计划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19亿元,在最终申报材料中,募集配套资金的规模调整至不超过1亿元。目前该方案已经获得证监会审核通过,尚未拿到批文。又如九鼎投资,公司原计划募集不超过120亿元的资金,今年9月公司宣布将募资规模调整到不超过15亿元,10月份公司披露申请终止审查,将根据调整后的新的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及定价方式修改申请材料。

据上证资讯统计,一批巨额定增均经历了大幅“精简”。如海南航空(600221),公司最初计划定增募资240亿元,此后调整为不超过165.5亿元,并于今年9月完成该项定增。另如海航投资(000616),其在今年5月份调整定增方案,取消了募资投向中的补充流动性项目,融资总额在前期已经调减46亿元的基础上再度缩减22亿元,最终募资规模为不超过52.2亿元,不到当初120亿元融资规模的一半。

更有一大批公司直接放弃了定增。如金浦钛业(000545),公司去年9月披露定增方案,拟定增募集不超过40亿元资金,用于化工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和基于化工行业的产业金融平台建设项目,此后将募资额调整为不超过11亿元,并取消了基于化工行业的产业金融平台建设项目,今年9月公司宣布终止该定增事项。据上证资讯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两市合计有约350家公司选择了终止定增。

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管部门的“较真”,数百份针对定增的反馈意见,清晰地向市场传递了监管部门的态度。如隆基机械(002363),公司拟定增募资不超过6.17亿元,其中5.47亿元用于高端制动盘改扩建项目,0.7亿元用于汽车制动系统检测中心项目。反馈意见指出,截至2016年9月30日,公司货币资金余额4.78亿元、其他流动资产1.49亿元、无银行贷款、未分配利润3.46亿元,资产负债率23.86%,前次配股募集资金仍有2.34亿元未使用,要求公司结合资产构成及资金的具体用途,并与同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对比,披露说明此次募集资金的必要性,使用股权融资而非银行贷款或自有资金实施本次募投项目的具体考虑及经济性,是否存在过度股权融资行为。

另如金花股份(600080),反馈意见指出,截至2015年年底,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16.73%,若本次非公开发行完成,其资产负债率将下降为9.52%,显著低于同行业均值31.1%;此外,公司还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计2.11亿元。据此,监管部门要求公司对比同行业资产负债率水平补充说明本次补充流动资金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对华昌达(300278)定增的反馈意见,则表明监管层对募集资金的监控已经具体到项目的落地情况。据披露,华昌达此次所募资金中,拟投入4.5亿元购置办公用房,面向多领域机器人(300024)高端智能装备研发项目、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智能装备建设项目计划租赁房产实施。反馈意见提出,请公司说明拟购置工业楼宇、办公用房的具体位置、面积和使用计划,是否签订购房合同;租赁房产实施的项目是否拥有明确的租赁意向,工业楼宇的具体建筑面积和使用规划。

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是关键

定增为何如此明显“减速”?针对此问题,有受访的投行人士认为,对定增市场的调控意味着定增市场从粗放式发展逐步演进到集约化发展,让资金流向更有效的项目,流向实体经济。

“我觉得关键还是引导资金脱虚向实。”上海某大型投行的一位负责人认为。

“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公司的一次定增规模就相当于一批IPO规模。”长江证券(000783)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称。上证资讯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市场上超过100亿元的定增方案达15个,而11月份三批新股合计38家公司的融资规模合计不超过221亿元。

“除了融资规模外,少数公司的定增也确实有疑问,譬如投向一些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动辄数十亿的规模;还有一些公司,长期以来经营业绩不理想,没有为股东创造多少效益,但打着转型的旗号,推出几十亿的定增计划,把钱交给这些公司真的放心吗?”一位长期观察上市公司的市场人士认为,限制定增还可以打击市场对壳资源的炒作。“壳公司为什么值钱,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占着一个上市公司的平台,有再融资的资格,如果对定增这块加强管理的话,壳资源的价值会大打折扣。”

时评:今年以来定增市场已发生深刻改变,一是节奏放缓。二是严格审核。从鼓励市价发行,到认购人的彻底穿透,监管的基调仍然是防止定增套利、避免过度融资、引导脱虚入实。其中,严控“补充流动资金与项目铺底流动资金”、砍掉“非资本性支出”等政策红线,成为后续影响整个定增市场的关键因素。

3、改进流动性须坚守合格投资者制度

来源:中国证券报

证监会副主席赵争平23日在新浪金麒麟论坛上表示,作为一个独立市场,新三板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市场基础建设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相关的制度安排还需要细化完善,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证监会将和市场各方一道,综合施策,妥善解决。

赵争平表示,融资功能是市场的基础功能,是服务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股权转让到定向增发,新三板的融资功能是在不断拓展的,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完全市场化。进一步拓展融资功能,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市场化原则,挂牌公司要有广泛的市场认可度,另一方面,要满足现有法律法规对挂牌公司在规范运作、持续经营、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等方面的要求。提高市场流动性是促进市场功能发挥的重要保障,同时,新三板是定位于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证券交易场所,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对于新三板市场起好步、稳发展至关重要,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必须持续坚持。改进流动性必须坚守现有的合格投资者制度,在此基础上,推进制度建设,研究改革交易方式,丰富做市商类型,优化激励约束机制。

赵争平指出,近年来,证监会将新三板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服务创新创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重要突破口,牢牢把握服务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定位,通过市场化的制度设计,多方面探索服务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一是以包容性理念设置挂牌条件,对企业不做所有制、地域和盈利等方面限制性要求,企业登陆新三板预期明、用时短、成本低,一大批符合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的企业成功挂牌。二是以主办券商为核心,引入做市商交易,构建市场化遴选机制,将企业投资价值判断权交给市场。三是基于中小微企业的需求努力构建持续融资机制和并购重组机制,初步形成包括普通股、优先股等融资工具在内的直接融资体系,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快速提升。四是立足挂牌公司多元化实际,实施市场内部分层和差异化管理。五是坚持创新发展和风险控制相匹配,实行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坚持培育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从源头上防控风险。

赵争平强调,新三板改革发展要牢记初心,坚守功能定位、使命职责;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法律规则体系,优化交易、融资、监管等制度安排,提升市场运行效率,夯实市场发展根基;要提升整个市场参与者的法治意识和诚信文化,督促挂牌公司规范运作和中介机构勤勉尽责,引导投资者理性参与,为新三板市场的健康发展积极培育良好的环境。

赵争平表示,对于资本市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小微企业来说,新三板并不是单兵突进。今后,证监会将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制定区域性股权市场监管规则,指导、协调省级人民政府做好监管工作,积极为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规范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区域性股权市场信息统计分析和风险监测,提高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发现和预警能力,并及时提示和指导地方政府防范和化解风险隐患;建立健全区域性股权市场与新三板的合作对接机制,以适当方式推广地方经验,支持地方政府将区域性股权市场作为中小微企业扶持资金的重要载体,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成长壮大。

时评:融资功能是市场的基础功能,是服务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股权转让到定向增发,新三板坚持市场化原则不断拓展。进一步拓展融资功能,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市场化原则,挂牌公司要有广泛的市场认可度,另一方面,要满足现有法律法规对挂牌公司在规范运作、持续经营、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等方面的要求。提高市场流动性是促进市场功能发挥的重要保障, 但在改进流动性的目标上新三板仍将坚守现有的合格投资者制度,在此基础上,推进制度建设,研究改革交易方式,丰富做市商类型,优化激励约束机制。

4、姜洋:加快多层次股权市场建设

资料来源:证券时报

昨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在出席第九届武汉金融博览会暨中国中部(湖北)创业投资大会时表示,证监会将加强对IPO、再融资、并购重组等的监管,从源头上把好市场准入关。此外,还将加快多层次股权市场建设,完善资本市场支持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

姜洋指出,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最核心、最活跃的因素,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紧密关联,对创新创业经济活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证监会认真贯彻落实各项部署要求,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不断拓展资本市场的服务覆盖面,全面做好资本市场与创新创业的对接。

一是不断发展壮大主板、中小板市场,为新兴产业拓宽融资渠道。以上交所主板为例,2015年以来,共有150多家公司完成IPO,募资1800多亿元,其中属于创新创业等新兴产业企业约50家,募资约390亿元。

二是持续强化创业板服务创新创业的使命。目前,创业板500多家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九成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七成以上,公司平均研发强度超过5%,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三是深化改革新三板。目前,9000多家挂牌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六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合计占比超过七成。

四是规范区域性股权市场健康发展。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已设立40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场所,挂牌企业1.35万家,展示企业5.4万家,累计为企业实现各类融资6450亿元。

五是大力培育私募市场。截至今年10月底,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1.73万家,备案基金合计4.23万只,认缴规模9.13万亿元,实缴规模7.26万亿元。

六是加快公司债券品种创新。今年以来,共5家企业成功发行创新创业债,募资1.15亿元;完成首单交易所绿色债发行,募资3亿元。

姜洋指出,这些改革创新举措,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供了有效支持。但由于国内市场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市场服务能力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总体规模不匹配。同时,风险投资体系尚不健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有待进一步发展,加之社会法制诚信、契约文化也有待优化,资本市场服务创新创业活动的能力和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下一步,证监会将紧扣创新驱动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时代主题,强化依法从严全面监管理念,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进一步完善适应创新创业企业多元化需求的投融资机制,推动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助力更多创新创业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一是夯实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服务创新创业的效率。加强对IPO、再融资、并购重组等的监管,从源头上把好市场准入关,杜绝脱实向虚,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创新创业领域。

二是加快多层次股权市场建设,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覆盖面。在发展壮大交易所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发展新三板,完善挂牌融资、交易和退出机制;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并将其纳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推动私募市场发展壮大,增加创业资本的有效供给。推动出台《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引导私募基金行业健康发展;完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联动机制,鼓励其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入。推动扩大股权投资资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来源,吸引更多民间资金流向创新创业经济领域。

四是完善资本市场支持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和股东分红等制度规则,鼓励上市公司充分调动人才创新的积极性,不断优化公司治理,提升内部管理效率,为企业创新活力迸发创造有利条件。

时评: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最核心、最活跃的因素,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紧密关联,对创新创业经济活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一步,证监会将强化依法从严全面监管理念,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进一步完善适应创新创业企业多元化需求的投融资机制,推动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助力更多创新创业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一是夯实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服务创新创业的效率。二是加快多层次股权市场建设,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覆盖面。三是推动私募市场发展壮大,增加创业资本的有效供给。四是完善资本市场支持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

2、 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本期热点】1、全球前20强,中国医药企业的十年之约

2016-12-05 来源:E药经理人

十年进入世界前20强,二十年挺进世界前三甲,这会是中国制药企业可能完成的目标吗?现在,我们必须把发挥企业家精神也列入关键时刻的重要选项。

中国正在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转变,那么未来十年,中国医药行业会发生什么变化,在全球将居于怎样的地位?在“领军未来十年”第八届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暨2016医药产业创新论坛期间,主办方把“十年进入世界前20强,二十年进入世界前三甲”的目标抛给了在场的所有的医药企业家,这会成为一个可能完成的目标吗?

企业家们的态度莫衷一是。圣和药业董事长王勇表示乐观:“再过十年,在世界前二十强的制药企业里面,至少会有一个席位,甚至更多席位是中国的制药企业。”盛诺基医药董事长孟坤提出,未来十年中国还会有像青蒿素这样的药物走向国际。但更多企业家只是含蓄表达了对自己企业未来十年的愿望。正大制药董事长谢炳希望能够立足中国和东南亚,站在第一梯队里。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说:“十年以后神威药业能够成为更受人尊敬的中国大健康产业的领航者。”

一方面,中国制药行业是被寄予希望的朝阳产业。过去十年,整个医药行业的销售额以罕见的增速翻了十番。“十二五”期间,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年均增速分别达17.3%、14.6%,不仅居于各工业行业的前列,在全球市场也非常可观。与此同时,部分制药企业在人才、管理、产品等方面经过不断努力已拥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及先进的管理系统,甚至在品牌、规模上部分药企也正在全面赶超。

另一方面,虽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老龄化速度加速使得中国医药产业在各项规模指标上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但仍然没有诞生在全球地位上与市场规模相匹配的企业。换句话说,中国有全球地位的市场,却没有全球地位的企业。

1缩短差距的路径

差距是明显的,数据是个很好的标尺。

从营收规模的角度,根据2015年福布斯全球企业排名,制药领域的第一名美国辉瑞公司2015年处方药的年销售额431.1亿美元,即便是第20名的安斯泰来,其2015的处方药年销售额也达到109.37亿美元,约合750亿元。而在中国上市制药企业中,市值最高的恒瑞医药2015年营收为93.1亿元人民币,与全球第20位相比,还存在8倍的差距。假设十年后,全球制药前20强的门槛不变,恒瑞需保证十年间年复合增长率平均达到22%。虽然如今中国资本市场似乎“不差钱”,但中国医药企业在主流资本市场中的卡位在规模上仍然表现弱势。

研发投入是制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到目前为止,全球前20强的药企研发投入占比多保持在15%以上,甚至礼来、罗氏和阿斯利康等企业还要高于20%。反观我国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虽然恒瑞医药、海正药业等部分企业正在全面追赶,但这类企业屈指可数,且研发投入占比最高的恒瑞医药2015年研发投入为8.92亿元,也仅占销售额比例为9.57%。

正视差距,才有前进的动力。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中国制药企业如何参与到目前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市场竞争中去,实现目标的路径是什么?

没有人反对创新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在中国的医药健康产业亦然。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聚焦于中国医药健康产业创新。

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指出,中国制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创新,另一个是国际化。这两个方面也正是由孙飘扬掌舵的恒瑞医药的两大核心战略。“目前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更多是立足于国内,但随着创新药的市场化,中国将形成一批中国专利药物的企业,未来的中国创新药随着在供给侧改革大政策的环境下,中国的创新药政策也会有较大的改观,这将会促进中国创新药的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这是孙飘扬针对中国发展研发创新能力的表态。

也有企业家提出,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和研发创新,而应该是多方面的。这并非悖论,创新应该是全方位的创新,落实在企业里应该是各显其能,各显神通。虽然对于未来十年进入世界前20强的蓝图,并非所有企业家都充满信心,但是他们正在勾勒自己的发展路径,试图探索出适应未来发展的方向。

歌礼生物董事长吴劲梓的思路是:“十年之内歌礼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本优势出国做更多兼并收购,让中国新药创制完全国际化。”宝腾生物董事长楼敬伟提出的愿景是:“未来十年宝腾会聚焦在数字科技和生物科技的融合,建立起超大规模的医学大数据系统,支撑新药创制,改变医疗器械的创新模式,最终改变健康管理的方式。”

百洋集团董事长付钢引用电影《一代宗师》中的一句话“功夫,就两个字,一横,一竖,对的站着,错的躺下”总结:做企业也是一样,一横代表合作能力,一竖代表进攻。所谓企业战略,无非就是聚焦加借力,聚焦就是集中力量形成独特的能力,借力就是敞开胸襟跟外面合作。

2信念和力量

无论是创新,还是企业战略,都脱离不开企业家这个主体,企业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行业发展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十年之后,中国能否从制药大国迈入制药强国?发挥企业家精神必须列入这个关键时刻的重要选项。

正如圣和药业董事长王勇所言:“所有的成功都是基于人的成功,环境政策固然重要,但是其再坏的环境和行情也都有好的企业产生,同样,再好的企业在行情好的时候也会倒闭。”

的确,任何行业,选择权和决策权都在企业家手中,企业家有没有目标,有没有责任,有没有战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和行业的未来。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的主办方每年对国内的上市药企进行竞争力评选,其中企业家特质和管理团队组合就是评选的重要维度之一,重点考察企业未来成长的牵引能力和经营风险的控制水平。透过历史,我们看到了企业家们无与伦比的塑造力、修复力以及各种现象的复杂性,看到了创业活动随时间的推移而千变万化的特性,以及社会和制度的复杂构架对企业家精神的深刻影响,最重要的是企业家精神对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影响。

时代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已经逐渐把企业家与过往我们称之为老板、土豪和有钱人的群体区别开来。其中的关键区别就在于有没有企业家精神。

尤其在如今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转换的关键时期,更需要企业家精神,需要企业家们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不断创新,追求卓越,主动应对形势变化,在工作方式、管理方法、商业模式方面的革新,积极吸引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医药行业政策持续调整,监管风暴不断趋严,中国医药企业的核心优势将体现在企业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决策能力上。

多位医药行业监管人士也均在强调要发挥企业家的作用。CFDA副局长吴浈在出席本次大会的讲话中提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和手段。为企业服务,为创新服务是政府监管部门的基本职责。”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卢卫生也表示,要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关键作用,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要改进企业发展的政策、市场、政务和法治环境,造就一批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企业家。

老牌企业的掌门人群体称得上是中国制药的脊梁,过去他们撑起了中国制药企业的大旗。“老的企业要考虑如何创新和转型升级,海归的创业团队带回的创新产品和技术,也是企业吸引投资的关键。随着中国创新药研发经验的积累,政策环境的改观以及创新药的国际化,中国创新药的研发速度将会加快,逐步缩小与国际大公司的差距。”孙飘扬说。

陆续回国的海归科学家通过创业也树立起了海归的旗帜。如与会的信达生物董事长俞德超,歌礼药业董事长吴敬梓等创业家,虽然国内外环境大不相同,这些海归人士还需要适应国内环境,但是他们仍然被寄予厚望。

先声药业董事长任晋生认为,中国很多的企业家、创业者和科学家们有一股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便是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精神,这股精神以及营造的氛围,将会在未来释放巨大的能量。

【行业动态】1、2022年全球疫苗TOP5

2016-11-30来源:Terry Lee

在近期EvaluatePharma最新公布的针对疫苗销售额所做的一项分析报告中预测,总体到2022年,GSK、赛诺菲、辉瑞和默沙东预计将占疫苗市场80%的份额。

在疫苗领域,规模实力起到很强的积极作用,当涉及大型交易时,短期市场格局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近期EvaluatePharma最新公布的针对疫苗销售额所做的一项分析报告中,葛兰素史克(GSK)到2022年将以80多亿美元的销售额跃居榜首,而去年其仅排名第四。2015年GSK完成了与诺华公司之间的资产互换交易,得到了对方的疫苗业务;预测GSK的疫苗业务将以6%的速度增长,并最终2022年以85.5亿美元的销售额坐上该领域头把交椅;2022年赛诺菲将坐上疫苗行业的第二把交椅;辉瑞得益于其用于肺炎球菌的超级产品沛儿(Prevnar 13),其疫苗业务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辉瑞可能通过并购实现疫苗超越。总体到2022年,GSK、赛诺菲、辉瑞和默沙东预计将占疫苗市场80%的份额。

接下来就来盘点一下2022年最畅销的5大疫苗。

1、Prevnar13

Prevnar13是辉瑞研发的一种用于预防特定的侵入性肺炎球菌疾病的疫苗,它可以有效的抵御总计占疾病种类80~90%的13种不同类型的链球菌性肺炎。

自2009年12月抢滩美国和欧洲市场,辉瑞的重磅炸弹产品Prevnar13在随之迅速获得了销售扩张。2014年8月,美国CDC推荐Prevnar13入选65岁以上老人的免疫计划,一举猛推又为其带来预计每年20亿美元的额外收入。2015年,Prevnar13在美国的销售额增长了102%,全球销售额为62.45亿美元,成为全球销量前十的药品中,唯一的疫苗产品。EvaluatePharma预测,至2022年,Prevnar13将占据近15.5%的疫苗市场,销售额在60.69亿美金左右。

目前国内上市的仅有: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成都生物所)和7价肺炎结合疫苗。而国内上市公司中,目前并没有一家能够生产肺炎疫苗。 沃森生物的23价肺炎链球菌多糖疫苗14年3月申报生产,目前正在补充资料中,预计今年年底上市;13价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15年4月开始临床,预计18年上市。另外民海生物和北京科兴的13价疫苗也进入了临床阶段。

2、Gardasil

Gardasil是默克公司研发的预防性 HPV 疫苗。HPV 疫苗是人类首次尝试通过疫苗消灭一种癌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目前 FDA 已经批准了三种 HPV 疫苗以有效的预防 HPV 感染,分别是默克公司的 Gardasil(佳达修)及 GARDASIL?9(佳达修,九价重组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和葛兰素史克的 Cervarix。Gardasil 为覆盖 HPV-16、18、6、11 的四价疫苗,GARDASIL?9 为覆盖 HPV 6、11、 16、18、31、33、45、52 和 58 型的九价疫苗,Cervarix 为覆盖 HPV16 和 18 的二价疫苗。其中 GARDASIL?9 为 2014 年方获批准的新疫苗。Gardasil?9在预防5种额外HPV类型所致癌症的有效性高达97%,具有预防大约90%的子宫颈、外阴、阴道和肛门癌症的潜力。

美国疾控中心和美国妇产科学会推荐 9~26 岁女性接受疫苗接种,HIV 感染的 9~26 岁女性也建议接种 HPV 疫苗。鼓励女孩在暴露于 HPV 年龄来到前就进行 HPV 疫苗接种。凭借其显着的临床预防效果,2015年其全球销售额高达21.52亿美金,预计2022年全球销售额将实现24.76亿美金。

3、Fluzone

Fluzone是由赛诺菲开发的流感疫苗,适用于6个月及以上人群主动免疫对抗由疫苗中所含的流感病毒亚型A和B型引起的流感。大剂量Fluzone对65岁及以上人群主动免疫对抗由疫苗中所含的流感病毒亚型A和B型引起的流感; 皮内Fluzone 对18至64周岁人群主动免疫,对抗由疫苗中所含的流感病毒亚型A和B型引起的流感。EvaluatePharma统计显示2015年其全球销售额高达15.95亿美金,预计2022年全球销售额将实现20.15亿美金。

4、Pentacel

Pentacel (DTaP-IPV-Hib) 疫苗是赛诺菲公司研发的可预防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小儿麻痹症和 b 型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简称Hib)感染。到1997年,Pentacel已广泛应用于欧洲和加拿大, 2008年获美国FDA审批上市,2011年中旬在国内上市。在临床试验中,Pentacel 疫苗分四个阶段(2个月大、4个月大、6个月大和15至18个月大)与其他被推荐的儿童疫苗一起进行注射。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CDC) 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 (ACIP) 发布的《美国儿童及青少年预防接种建议》称,使用 Pentacel 疫苗能够将显着减少注射次数。EvaluatePharma统计显示2015年其全球销售额高达14.96亿美金,预计2022年全球销售额将实现17.54亿美金。

5、Pediarix

Pediarix是由葛兰素史克研发,于2002年12月被FDA批准组合疫苗,这个疫苗成为了第一个美国批准用来同时免疫保护5种疾病的疫苗。Pediarix包含白喉、破伤风类毒素、非细胞百日咳、乙肝(重组)和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是GSK Infanrix的下一代产品。Infanrix仅仅能够覆盖其中的三种疾病(白喉、破伤风内毒素和非细胞百日咳)。

Pediarix被批准用于3剂基础免疫,分别在2,4,6月龄进行接种。Pediarix获批的使用年龄是从6周龄到6岁的儿童,而不能用于6周龄以下的儿童和7岁及其以上的儿童。这个疫苗将每名婴儿所需接种的次数减少了6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升,因为通常婴儿在出生后2年内都需要接种多达24种疫苗。因为联苗大大缩减了儿童接种的次数从而使整个接种过程变得更容易,调查发现,几乎90%的家庭倾向于联苗而非单独的疫苗。EvaluatePharma统计显示2015年其全球销售额高达11.2亿美金,预计2022年全球销售额将实现13.22亿美金。

2、肿瘤免疫三巨头(BMS、Roche、Merck)战斗打响,BMS寻求外援放大招

2016-11-11 来源:生物谷

百时施贵宝(BMS)和无限制药(Infinity Pharmaceuticals)计划联合开展肿瘤免疫组合治疗的临床试验。该项临床试验将BMS的肿瘤免疫药物PD-1抑制剂Opdivo与Infinity Pharmaceuticals旗下的候选药物IPI-549进行联用以期取得显著的抗肿瘤的效果。

BMS准备借此机会给Opdivo在竞争异常激烈的肿瘤免疫市场中增加筹码,尤其是在今年年初Opdivo在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竞争中未能超越默克公司旗下Keytruda药物后。据悉,与标准化疗相比,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Keytruda治疗后具有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上个月FDA已经对Keytruda实施了快速审批。与此同时,罗氏的PD-1抑制剂Tecentriq也已经被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二线治疗,一线治疗的Ⅲ期临床试验也正在开展当中。

候选药物IPI-549的临床前研究显示,IPI-549具有双重作用,其不仅可以增强免疫检查点药物如Opdivo的抗肿瘤效应,而且也可以逆转肿瘤耐药。此外,由于IPI-549的研发初衷就是靶向免疫细胞,因此在肿瘤免疫方面,IPI-549不仅可以改变促进肿瘤生长的免疫抑制微环境也可以触发抗肿瘤的免疫反应。

BMS肿瘤研发部门总监Fouad Namouni博士表示,在现有的癌症治疗手段当中,靶向肿瘤微环境是肿瘤免疫治疗策略的重要一环。我们与Infinity Pharmaceuticals的合作是建立在为癌症患者带来一种潜在的组合治疗选择的基础上的。着眼于治疗所有晚期实体瘤的患者,该项临床试验将从非小细胞肺癌(NSCLC)、黑色素瘤和头颈鳞状细胞肿瘤(SCCHN)开始。这三种肿瘤占美国新发癌症病例的17%。

此前,SMC已批准Opdivo与Yervoy联合用于晚期皮肤癌一线治疗,此次Opdivo与IPI-549联用会取得怎样的治疗效果?让我们拭目以待。

3、美国基础医疗定价:分层级费用差距促进错位竞争

2016-12-05来源:村夫日记

美国的基础医疗定价体系是纯商业化的,由于美国的医疗支付方主要是商业保险,且是多头支付(多个保险支付方),因此价格非常不透明,导致了很多的问题,包括价格飞涨,行政成本高昂等,商业化操作办法并不适合在中国土壤里仿效,因此我们对美国市场的定价分析只注重在分层级费用差别所带来的市场机会上,其本身的定价办法不具备太高的参考价值。

美国的医疗支付和服务体系都以商业化运作为核心,基础医疗的服务载体有很多种,包括私人诊所、专科诊所、快速诊所、应急诊所以及远程医疗。

美国的医疗服务定价体系的问题是严重不透明。由于以市场化运作为核心,美国没有新加坡和台湾这样,在医院的门诊甚至住院费用上透明化的要求,不会像新加坡医院那样,按照政府要求公开细分到每个疾病治疗的费用,让民众可以轻松搜索到。

美国的医疗服务价格相差很大,虽然保险公司开发了各种工具帮助用户搜索合适的诊所和医院,也有一些提供比价功能,但总体来说,市场化运作决定了医疗机构在服务模式上并不一样,虽然保险公司按照CPT代码来严格付费,但医院和诊所使用的治疗手法不一样,无论是个人还是支付方都无法准确预测最终医疗花费,价格的严重不透明增加了支付的压力。

在基础医疗领域,服务的诊金相对透明度要高一些。在传统的基础医疗服务领域,家庭医生(私人诊所)是主要的服务载体,其服务在各地有很大差别,总体在130美金到160美金不等,个人自费部分取决于其所购买的保险产品的规则。美国的专科诊金要超过全科很多倍,根据不同专科的要求差别会非常大。这是因为美国的CPT代码在给各项服务和治疗定价的时候,考虑了医生的脑力劳动需求、对医生的教育素质等人才指标,越是难的学科,对医生的培养成本越高,因此专科服务的费用也越高。

出于费用控制的需求以及传统门诊时间之外的服务供给不足需求,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的基础医疗载体包括快速诊所和应急诊所。

快速诊所的定位一是给没有固定家庭医生的患者提供高效的基础医疗服务,二则是满足传统门诊之外,主要是5点到9点之间的门诊需求。快速诊所的价格在59到129美金左右,沃尔玛的快速诊所价格最低,为59到99美元,CVS与Walgreens的价格略高,为89到129美金,快速诊所可以不预约,能够提供基本的检查服务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检查等,价格总体低于传统的家庭医生服务价格。

而应急诊所的定位则是替代急诊室的部分功能。一方面,应急诊所比快速诊所的实力强,可以应对如骨折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应急诊所营业时间较长,通常营业到晚上9点,且节假日也有服务,有助于应对这段时间用户因为较为复杂的急症而不得不去急诊室的需求。从定价上,应急诊所对标的是急诊室,价格通常是急症室的到1/5到1/3。

以上的基础医疗服务载体均为线下,在线上的基础医疗形式是远程医疗,以Teladoc的价格为例,目前就诊一次的单价是45美金,这一价格是线下的一半,但不包括任何检查支出。

总体来说,美国的商业化操作土壤不适合中国,直接对标定价办法没有任何意义。但美国市场可以给予中国的启示在于这些基础医疗载体定价背后遵循的几个规律。首先是线上明显低于线下,这才给了支付方发展远程医疗的动力,因为在线上看病可以直接节省费用。第二是任何提供常规门诊时段之外的服务载体价格都远远低于急症室。第三则是专科明显高于全科。

虽然美国的市场化运作问题有价格不透明,成本极高,价格上涨过快导致看不起病等多种弊端,整体商业化运作方式并不值得中国全然仿效,但从其定价的三大规律来看,还是可以给中国提供一定的启示。

第一是如果没有线上线下的价格差距,很难让支付者看到线上的意义。

第二,急症室的资源在任何国家都是宝贵而有限的,必须被用在最需要的人上,因此急诊室的高价是用来防止资源被滥用。

第三,在传统的门诊时间之外,由于服务供给少,会有一定的服务需求,这些需求如果在急症室定价高昂的情况下,就会被释放出来,形成一个可以商业化操作的市场,因为他们可以切实节省用户的花销。而中国目前缺乏这样一个释放的土壤。

3、 信息技术行业【本期热点】1、发展迅速 中国智能硬件产业综述分析

2016年11月23日来源:头条号/中设智控2025

智能硬件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一个科技概念,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对传统设备进行改造,进而让其拥有智能化的功能。近几年智能硬件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多种因素的推动,是技术、产业、用户需求共振的结果。

1. 中国智能硬件市场梳理

智能硬件使硬件能够实现互联网服务的加载,附带了大数据等价值,形成“云+端的典型构架”,智能硬件是伴随着互联网而发展的,不断融入市场。智能硬件的发展随互联网的发展跨越了三个阶段: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物联网时代。

1.1 中国智能硬件产业软硬结合逐步完善

中国智能硬件产业逐步成熟,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日益丰富,软件、硬件体系逐步完善,形成完整的产、供、销智能硬件产业链。智能硬件市场由六大细分领域构成,智能医疗健康设备、智能车载设备、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工业等领域更受资本市场以及消费级市场青睐。

1.2 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分析

2016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达3315亿元,较2015年增长21.2%,2018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预计将达4710亿元。

2. 中国智能硬件细分品分析

2.1 智能车载设备

近些年,物联网的发展快速,智能硬件市场不断扩大,消费者对市场硬件的要求由传统的功能型逐渐向智能化转变。汽车制造厂商竞相为新型高档车型生产安装智能车载设备,同时为满足老旧车型的智能化,一批互联网公司与第三方制造商开展合作,生产智能车载设备,推动了智能车载设备的快速发展。

中国智能车载设备领域的研发和制造水平落后于国际领先企业,在车载雷达和车载摄像头领域已取得一定成绩,而车载芯片领域的研发水准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智能车载设备的快速发展,车载智能后视镜、智能网络电台、智能行车记录仪、智能车充、OBD、智能车载机器人等相关产品进入消费级市场。

中国智能车载设备市场的发展周期有四个阶段:探索期、市场启动期、高速发展期和应用成熟期。目前中国智能车载设备市场正处于探索期阶段。

汽车已经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入侵的下一个客体。汽车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使汽车像手机一样一个成为互联网终端设备,汽车智能硬件,则被看作是为汽车打造的可穿戴式设备。现阶段,随着市场的热度不断高涨,更多的创新智能车载设备厂商纷纷涌入市场。

预计2016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158亿元人民币左右,较2015年增长69.9%。预计2018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在378亿元人民币左右。

2.2 智能医疗健康设备

智能健康医疗市场潜力巨大,智能健康医疗设备类型较多,因医疗行业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人群、使用寿命等不同,划分为不同类型的产品。

智能医疗设备检测技术壁垒逐步降低,智能血压计、血糖仪、温度计等设备的精度将逐渐趋于医疗级要求,整体市场产业链也趋于完善,软件方面,智能医疗设备厂商与应用软件开发合作,为开发者/开发商构建生态系统。硬件方面,通过结合显示器、传感器、储存器等等相关元器件产品,构建成智能硬件产品,电商、预售、众筹等平台进入消费市场,智能医疗设备通过多种传感器或数据源采集用户数据。

目前,中国智能医疗健康设备正处于市场启动期,健康大数据与移动医疗、保险、体检等机构密切合作,大型传统医疗器械厂商加入智能硬件行列。国内互联网巨头和大型医药厂商进入行业,移动医疗和硬件相结合,加速产业整合,缺乏创新和资源优势的厂商面临发展危机。

2014年,随着更多智能产品推出,市场规模增长2倍,达6亿元;受互联网巨头行业布局影响,2015年和2016年行业进入产业调整期,商业模式逐渐由硬件销售转向软件和服务,预计2016年市场规模将达26亿元;2017年,市场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商业模式更加清晰,增值服务趋于个性化、多样化,预计市场规模将达90亿元。

2.3 智能服务机器人

信息技术革新催生新型智能终端的兴起,智能服务机器人更加具有灵活的智能化特征和服务特性,智能服务机器人在养老看护、医疗保健、情感关爱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

随着中国智能机器人市场的不断扩大,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制造厂家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将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种类进行了细分,这有利于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目前,展示机器人、酒店餐厅机器人、讲解引领机器人、陪护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等均已经应用于市场。随着中国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机器人相关硬件、软件技术成熟度加深,以及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将促进机器人生产成本逐渐下降。

服务机器产业链主要包括硬件、软件、平台三方面。硬件模块采用基于标准总线结构,统一机械、电气接口标准;软件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采用开放式、模块化方法进行机器人控制器的结构设计;该研究构建针对典型应用的机器人仿真平台,促进各单位技术信息的互享。目前国内智能服务机器人处于市场的发展探索阶段,供应链尚未成熟。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服务机器人现处于市场探索期,厂商开始涌入,除部分机器人实现量产外,很多仍处于产业化前期。服务机器人已在客服、餐饮、物流、农业、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提供辅助性或者代替性工作。未来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大大超过工业机器人,专业级机器人向系列化,消费级机器人向商品化方向发展,商业模式将逐步清晰。

预测到2018年中国智能服务中国智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124亿元人民币,中国智能服务机器人得到高速发展,商业模式愈加清晰,技术及服务标准确立,在消费市场的认可度大幅提升,并且与其它智能硬件共同发展,建设智能生活生态圈。

2.4 智能工业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物联网的发展,智能化成为了科技发展的趋势。工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一大主体,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其科技的发展也朝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工业相较于传统工业有着更多的优势: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监测、制造供应链跟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监测、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等。德国首先提出工业4.0,倡导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带动了世界发达国家进行工业转型。中国发布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智能工业由三部分部组成: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智能服务。智能工厂即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实现工厂的办公、管理及生产自动化,达到加强及规范企业管理,减少工作失误,堵塞各种漏洞,提高工作效率,进行安全生产等目的。智能制造即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智能服务即是一种按需和主动的智能,通过捕捉原始信息,通过后台积累的数据,构建需求结构模型,进行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智能服务不只是传递和反馈信息,更需要系统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感知和主动,深入地辨识。

智能工业产业链上游看,现代智能工厂高度依赖的四大基础条件:传感器、大容量存储、大数据计算能力和工业以太网,以及执行单元-智能机器人,均是工业4.0实施的关键要素。产业链中游包括软硬结合的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智能工厂解决方案设计方。从产业链下游看,智能工厂将大幅节省劳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客户体验,增强制造厂商的竞争优势。

中国工业虽然是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但是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区域发展参差不齐,标准化程度低,处于工业2.0、工业3.0并存阶段。中国当前的制造业仍处于附加值低、创新能力弱、结构不合理的产业价值链中扮演加工、组装为主的角色。随着中国人口增长变缓,中国用工荒,用工成本提高将促使低端制造业企业向用工成本更低的地区迁移。机器人技术将在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普及,增强现实、机器视觉、超高速3D打印等技术将广泛应用在制造领域。高度定制化、小批量的订单将大规模出现,产品的库存周转将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控制,低端制造业领域将出现一轮行业洗牌。中国的制造业将由制造、组装、贴牌向着产品自主研发、技术创新、拥有核心专利的自主高端品牌方向发展。

智能工业领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影响、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逐渐增强,多种利好政策不断落实等有利因素,预计2018年中国智能工业领域规模将达到1983亿元。

3. 中国智能硬件产业发展分析

3.1 智能硬件快速发展三大助力

政策推动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描绘出了清晰的蓝图;《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要求到2018年中国智能硬件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30%。

新兴技术融合并进

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和云服务的发展,为厂商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信息来源,有利于提高用户的客户体验,改善和创新智能硬件产品。

经济增长促使消费者观念转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增多,消费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选择倾向不再只是功能化需求,更加偏向于产品的智能化与人性化。这有利于扩大智能硬件的市场需求。

3.2 自主研发能力提升打破产业发展瓶颈

现阶段,中国智能硬件生产过程中先进技术的应用与企业成本之间相互制约,功能丰富的智能硬件设备售价较高,每年有价格不菲的服务费。但价格较低的产品功能单一,在“智能化”程度方面与消费者的心理落差较大,导致用户满意度低。

随着中国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智能硬件产品的相关硬件、软件技术成熟度加深,以及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将促使智能硬件行业生产成本逐渐下降。同时,日益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将驱动消费者购买智能硬件产品替代简单劳作的动力,解决用户生活需求痛点,为用户打造“智能生活”。

3.3 人工智能是实现优秀智能硬件产品的核心

认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和神经元芯片的出现,为智能硬件产品实现自主学习提供保障。感知智能、传感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智能硬件的感知环境和自动检测提供支撑。计算智能、云计算技术的大规模并行计算能力可实现高速处理海量数据,是实现人工智能的基础。 

【行业动态】1、半导体并购潮或将爆发 中国半导体未来之路怎么走?

2016年11月30日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随着利率的下调,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和不同应用之间的跨界出现,半导体产业间的并购似乎又逐渐热闹了起来。

在过去的几个礼拜里,先后发生了西门子40亿美元收购MentorGraphics;三星斥资80亿美元鲸吞Tier1汽车电子供应商Harman。并购正在持续,不同的是并购金额不一样,有时候是数十亿美元,而有时候则是数百亿美元。见惯了这些年来的大交易以后,产业内似乎对这些大笔交易已经见惯不怪了。

这和十几年前的收购表现大相径庭。犹记得当年TI斥资76亿美元买下Burr-Brown的时候,半导体人听到这个庞大金额的愕然依然深刻的印在我脑中。

当然,横亘在这些交易前面,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从政治层面上看,有传美国将会在明年一月脱离“泛太平洋伙伴关系”组织,更可怕的是似乎美国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组织间的关系变得紧绷起来;而在欧洲方面,英国脱离欧盟似乎已经成为定局。再加上过去几个月利率一直在上升。

种种迹象表明,这种风险不高的并购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2016的大型并购,当中包括了在2016年完成的并购

ARMCEOSimonSegars表示,在过去两年经历了一系列并购之后,产业已经“消化”了一段时间。

他强调,由于技术挑战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增长,下一波并购潮即将出现。

为什么半导体公司愿意化那么多钱并购?半导体公司的高管几乎达成了一致的观点,归纳有以下三点:

(1)经营性协同效应

通过合并,可以精简掉公司一些冗余功能部门,例如一些行政部门,同时可以通过兼并,降低在研发上面的的投资。但也有观点认为,并购发生以后,可能会引致人员的扩张。

(2)横向临界质量

由观察得知,如果一个公司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营收越来越多,那他就会变成一个横跨多个技术领域的领导者,例如验证技术、软件开发、安全或者电源管理。这就让其可以从供应商手中取得更好的价格,让其能从客户手上攫取更大的利润。当然,这种情况下,公司的研发部门也会越来越大,耗费也会越来越多。

(3)垂直定位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市场已经被拆分成无数个小版块。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规模,是很难在这些市场有所建树。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收购更多的公司,顺便把其市场份额抢过来。

“在过去的三十到四年来,由于半导体厂商一直获得比较高的年复合增长率,这就降低了一些厂商做的糟糕决定的影响”,eSilicon的CEO和主席JackHarding说。“但是现在半导体的增长率只有个位数,而保住收益唯一方法就是去开源节流。即是卖掉更多的产品,获得更多的收入,然后再砍掉一些研发费用、一般费用和行政费用。”Jack补充说。

但在这种情况下,你又怎么界定多少研发费用才是适合的呢?

不被关注的转移

其实在并购发生的同时,很多不被关注的变化正在背后悄然的发生,这就为这些并购赋上了耕读含义。

随着连接设备的增长,市场中不变的只有改变。那些巨头公司为了保持竞争力,唯有通过去收购更高端的技术,而不是停留在自主开发,因为这样做的话,无论是在时机还是先发优势方面,都很容易被竞争者抓住机会猛打,所以就。。。。

回头细看,其实你会发现,在半导体某些领域(如EDA和IP领域),并购潮已经持续了差不多二十年,只不过最近几年这个并购规模变大了而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很多半导体初创公司都已经灰飞烟灭了,而剩下来的都是几十年发展过来的巨头。

我们将其串联到一起看,就会明白到为什么越来越少的VC会对半导体初创公司失去兴趣,或者说没有推动并购来得积极。因为相比于并购,通过投资在软件、AI和智能设备方面取得盈利能力与前者比较,实在是长太多了。

Synopsys的联席CEOAartdeGeus也提到,并购已经存在了很多年。除了大并购以外,很多小打小闹的并购也都在同期进行。当然,每个人都明白到,并购并不会持久。

除了上面说的以外,并购过程中有很多小事也被我们忽略了。

Synopsys的CEOGeus继续说,如果客户把其研发人员砍掉,那就无疑增加了我们的工作。“很多公司从内部降低了对EDA的支持,有些时候他们甚至把IP移植这样的工作外包。一旦他们从这些收购中获取到足够的收入,他们就会降低研发成本;但如果他们业绩下降,那他们就需要更多的投资支持了”,Geus强调。

从数据上看,收购重组基本上都是发生在成熟市场,过去一直发生在钢铁和矿产等领域,直到几年前才转入了汽车。我们能从营收的变化我们中轻易看出这种转变的原因。

在并购方面,我们可以把半导体企业当做新入者。随着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我相信市场成长会更迅速,同时改变也会更快。

“虽然都是并购,但是你不能把其他领域的模型简单套在半导体产业上”,MentorGraphics的CEOWallyRhines表示。“我们现在还在遵循摩尔定律,每年将晶体管的价格降低30%,人们也一如既往的把一些优势业务整合,同时也摒弃一些拖后腿的项目。和其他产业一样,半导体产业也一直在优化,但是不同的是半导体产业会面临很多新的进展。”Wally补充说。

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摩尔定律的放缓,是产生这些转移的重要因素,但不是主要驱动力。

随着工艺的推进,开发先进工艺下的芯片成本日益攀升,加上移动市场发展的减速,让越来越少的芯片制造商能够跟上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蓝图。

就连过去几年一直称霸智能手机芯片市场的高通,也需要努力将其版图扩展到移动之外,这就引致了早阵子发生的巨额收购NXP的事件。通过这单交易,高通将其触角伸到了汽车电子、智能支付、工业和物联网相关的其他市场。

高通CEOSteveMollenkopf表示,如果你在五年前看一个芯片,你会发现它们有一个传统的架构。但现在你去看,架构都改变了,我们在软件上花费的功夫也较十年前提高了十倍,而封装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全球性的影响

半导体并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跨全球性,但由于大部分政府出于保护还是其他原因,这就导致跨国的并购变得甚为艰难。

例如美国方面,在跨国并购的时候就会考虑国家安全等因素,他们做的最终决定也不需要向公众交代,公众也没权去向美国政府咨询收购被拒绝的原因。除了美国以外,欧盟和中国也不会谈及太多这方面的事情。这样的话,也没有公司会去收购这些标的。

但全球似乎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中国半导体的野心越来越大了。

根据不同分析师的预估,中国每年的贸易逆差在1500亿美元到2000亿美元之间,我想其90%半导体元器件需要进口对这个现状对贸易逆差“贡献”很大。

去年,由私人投资者和中国各级政府组成的中国IC产业投资基金规模高达1000多亿美元现金(介乎1200亿美元到1500亿美元之间)。由于这些基金的控股人错综复杂,其实我们也很难掌握其所有状况。

不过,半导体产业高层预测,中国的这笔大基金这会造成两个冲击:

(1)会帮助中国SMIC、XMC等企业成长壮大,取得成功。

穆迪的报告指出,截止2016年11月,SMIC已经从上海的IC投资基金获得超过29亿美元的支持。(这个数据不敢肯定,希望有人指正)。

在收购了展讯和RDA之后,清华紫光这个脱胎于清华大学的企业也受到了分析师的高度关注。去年其向美光发起的230亿美元收购案的失败,更是让其声名鹊起。

在七月,紫光收购了本土的存储芯片制造商XMC,并组成了一个叫长江存储的公司,主攻3DNANDFLASH的设计生产。

(2)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买买买,会给中国半导体带来很大的利好,带来丰富经验的同时,同时缩短和国外的差距。

例如去年9月,清华紫光的一个附属子公司用38亿美元买了西部数据15%的股份,而西数转眼就把这笔钱用在收购闪迪的190亿大交易中。

“在过去的24个月,中国经历了一些成长的阵痛”,eSilicon的Harding表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肯定会探索出一种减少对国外半导体依赖的方法。一群精明的人也正在操盘中国这个半导体大基金,在全球寻找可收购的猎物。我们可以静观不同国家之间的角逐。

借助这些投资策略之后,中国将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候能够站稳脚跟,就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Cadence的CEOLip-BuTan说。

另外,由于国外管控的原因,中国的海外并购步伐明显已经慢了下来。

“围绕在AI、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中国目前有很多初创公司”,Tan表示,尤其是在无人机领域,中国真的是全球的领先者。另外,中国还有很过计算机视觉智能公司。

何谓成功的并购?

怎么界定一个并购是否成功,目前是没有很统一的标准。但某些并购案例,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其布局的端倪的。例如三星花费80亿美元收购Harman。

我们知道,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将会带来极大的成长空间,交易主角之一的Harman2016财年的营收为70亿美元,而截至到六月三十号,该公司的订单储备量高达240亿美元。

“这种情况和以下类似,假设你是一个半导体公司,2012年,你只有1个汽车客户,但到了今年,你却有了九个或者十个客户。”Arteris的CEOCharlieJanac表示。

“自动驾驶汽车是一座新的金矿,它通过V2X通信。但它将会长期处于发展阶段,硬件有段时间都没能满足其需求,所以距离这个时代实现,还有一些日子”,Charlie补充说。

与此相反的是,按CharlieJanac所说,Arteris在2012年有23个潜在客户,到了今天却只有11个。市场规模在涨、营收在涨,但供应商反而减半了。

有鉴于此,芯片制造商正在推进先进节点的研发,而收购成为其技术推进的一个方式。通过识别其可行性,我们很容易判断这单投资的价值。

ADI的CEOVincentRoche表示,推进收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长期价值,另一个是短期价值。我(代表VincentRoche)的观点是购买立刻排上用场的技术。

在今年7月,ADI斥资148亿美元收购了Linear;在2014年,ADI斥资24.5亿美元收购HittiteMicrowave。这两单交易都能给ADI提供混合信号处理技术、微波通信技术和功率半导体。尤其是后者,Roche认为其对高性能运算至关重要。

Roche还表示,过去十年的一大转变就是系统产业随着模拟硬件功能而转变,目前看来,我们需要更多的系统解决方案和更强大的工具包。

如果你观察一下物联网,你会发现他们对传感、测量。终端和分析特别倚重。这就给设计带来了挑战。

以上经验可以给大部分公司一些指导,尤其在利率如此低的状况下,一轮新的并购似乎在所难免了。一旦汇率回升,并购会变得越来越简单。同时政治因素也会影响半导体产业的变化。

2、福布斯:2016年物联网预测和市场估算总结

2016年11月31日 来源:网易

据福布斯报道,这一年的物联网(IoT)和工业物联网(IIoT)预测反应出越来越重视基于传感器数据产生结果,并创建可供分析的数据集。未来这一趋势将在解决复杂物流、制造、服务和供应链问题上发挥巨大价值。

众多物联网应用中一个典例是,汉莎航空使用基于IoT的战略,创建从维护、修理和大修(MRO)中收集数据的业务,并将数据提供给客户。他们还使用实时飞行器和天气传感器进行综合观测,提高准时性和优化指挥操作。汉莎航空将所有可用数据汇总到一起,从而能够始终如一地提供卓越用户体验。传感器和物联网的战略同时也预示着这个行业的未来。

物联网预测和市场估算的主要内容包括:

IHS预测全球物联网设备的安装基数将从2015年的154亿增长到2020年的307亿。2025年,这一数字更将达到754亿。

Forrester预测,交通运输、政府部门的安保与监控零售和库存管理以及初级制造业的工业资产管理将是未来物联网增长的热门领域。Forrester还发现,相比小公司,大企业更有可能使用物联网。调查中23%的大型受访企业在使用物联网,中小企业中,这个比例只有14%。

麦肯锡估计,物联网市场总规模2015年达到9亿美元,2020年将达37亿美元,达到32.6%的年复合增长率。2025年之前,物联网的潜在经济影响力为2.7~6.2万亿美元。

2016年,全球企业在物联网技术的产品和服务上的支出预计将达1200亿美元,2021年这个数字将增长到2530亿美元,达到16%的年复合增长率。物联网技术服务单独支出预计在未来五年将以1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1年达到1430亿美元。以20%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亚洲将以最高的速度增长,到2021年将占总支出的35%左右。

据贝恩咨询公司预测,到2020年,出售硬件、软件和综合解决方案的物联网服务供应商年收入可达4700亿美元,可用利润达600亿美元。同时贝恩预测云服务提供商、分析和基础设施软件供应商将对物联网交易产生重要影响。

如今每天都有550万新设备加入物联网。Gartner预测2016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目达到64亿,比2015年增长30%。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08亿。

IDC预测全球物联网收入将从2015年的27.12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70.6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到21.11%。 同时,IDC还预测物联网设备的安装基数将以17.5%的年复合增长率在2020年增加到281亿。

物联网硬件、软件和相关服务将在2020年之前带来3440亿美元的收入。Kearney预测物联网的使用将带来1.9万亿美元的生产力提升和1770亿美元的生产成本降低。

根据Verizon提供的数据,到2020年,B2B物联网连接的数量将增加到54亿,从2014年的预测基准年起实现28%的复合年增长率。大企业将成为物联网普及的先驱。

物联网设备从2015年到2021年以23%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增长,到2018年将超过手机成为最大的互联设备类别。Ericcson预计到2021年,全球联网设备将达280亿,其中160亿与物联网相关。下图比较了蜂窝物联网、非蜂窝物联网以及手机、电话等不同设备在2015年至2021年之间的增长水平。

生物技术、咨询和广告是与物联网最相关的行业。今天,物联网技术的采用在各种行业的各种环节都取得了显著成果。调查发现,生物技术行业最重视物联网。

物联网平台的全球市场在2015年达到2.98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33%,预计2021年将达到16亿美元。PTC是物联网平台领导者,占据了18%的市场份额。2015年上报收入5300万美元,2014年则是520万美元。

工业互联网有可能会在2025之前每年产生高达11.1万亿的资金,其中70%将在企业间消化。

IndustryARC预测工业物联网到2021年市场将达1238.9亿美元。下图比较了埃森哲,摩根士丹利和IndustryARC的市场估计。

另外,通用电气预测在未来15年中,工业物联网(IIoT)领域的投资最高可达60万亿美元。埃森哲预计工业互联网到2030年能够为全球经济带来14.2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长。

3、应用辐射各行各业 传感器市场即将爆发

2016年11月24日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在万物互联时代,传感器是其中最关键的组件之一。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