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85
53 2012年 www.cdb.org.cn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Jul-2020

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532012年 春www.cdb.org.cn

Page 2: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内容提要 《中国发展简报》由北京公 汇咨询中心编写,结合其网站(www.cdb.org.cn)为NGO的行动者和关注NGO的公众提供实时的有关发展问题的资讯、报道,刊载NGO自身发布的信息,并发布相关咨询意见和研究成果。北京公 汇咨询中心还有选择地参与某些领域NGO的倡导行动,希望这些行动有助于改善NGO的总体生存空间和法律环境。

读者对象: 社会发展及NGO领域工作者,社会公众。

责任编辑:龙 文 责任出版:卢运霞特邀编辑:盛 燕 装帧设计:上海小笼包聋人协力事务所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中国发展简报. 第53卷 / 北京公旻汇咨询中心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4ISBN 978-7-5130-1208-9

I.①中… II. ①北… III.①社会工作—中国—丛刊 Ⅳ.①D632-5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058859号

中国发展简报(第53卷)Zhongguo Fazhan Jianbao(Di 53 Juan)北京公 汇咨询中心 编

出版发行:

社 址:北京市海淀区马甸桥马甸南村1号院 邮 编:100088

网 址:http://www.ipph.cn 邮 箱:[email protected]

发行电话:010-82000860转8101 / 8102 传 真:010-82005070 / 82000893

责编电话:010-82000887 82000860转8123 责编邮箱:[email protected]

印 刷:北京富生印刷厂 经 销:新华书店及相关销售网点

开 本:787mm×1092mm 1/16 印 张:5

版 次:2012年4月第1版 印 次:2012年4月第1次印刷

字 数:160千字 定 价:30.00 元

ISBN 978-7-5130-1208-9/D·1451(4080)

出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如有印装质量问题, 本社负责调换。

Page 3: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电话:+8610-6407 1400,8402 5759,8402 2532

传真:+8610-6401 7737

电邮:[email protected]

地址:北京东城区北河沿大街嵩祝院北巷钟鼓胡同15号

邮编:100009

网址:www.cdb.org.cn

本书获福特基金会和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资助

主 编:刘海英主任编辑:郭 婷研 究 员:付 涛网站统筹:闫慧颖行政支持:张耿瑞 任广阔

Page 4: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人类中心主义一直是主导价值观。这种价值观

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和伦

理关系,均服从于人的需要。大自然的所有物种,都是人类可以“合理”

索取的资源对象。

在逼仄艰险的生存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中国人,尽管也曾发展出天

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美好愿景和文化实践,但人类中心主义和实用主义的

价值观,在现实中还是长期主导了中国人的生存方式。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随着

生产力发展赋予人类更多的选择,很多过去被认为“合理”存在的行为,

已逐渐被质疑和抛弃。处于生态链顶端的人类,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自

己并非大自然的肆意主宰,需要约束自己对大自然的无休止的索取行为。

这既是出于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生存利益的需要,也是人类作为动

物,能够发乎恻隐之心,对自然界其他物种感同身受并试图平等对待生命

尊严的价值升华。

近期,归真堂谋求上市,试图大规模扩展活熊取胆产业,引发了强烈

的公众质疑,成为令人瞩目的公共事件。在动物保护组织、媒体、投资人

以及社会知名人士以及部分医学界人士地倡议推动下,公众(网民)通过

各种渠道高度关注和广泛参与这一讨论。这些讨论包括,是否应当将人类

福利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之上?具体到熊胆上,是否为满足人类医疗目的的

必需品?即便是必需品,是否应该遵循减少、替代和优化的原则?市面上

很多熊胆制品是保健品,属于应予克制的奢侈消费等等。

质疑之声未去,两会议案再起波澜。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以中医界

为主的30余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要求“正确对待‘养熊取胆’,保

护中医药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归真堂事件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由于话题

触及中医药的研发和制造的局部产业利益,归真堂事件中动物福利、权利

接纳动物福利思想提升中国人的尊严价值

Page 5: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这样一个本源性的核心议题,在争论中甚至被活熊取胆的支持方可笑地标签化为

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问题。这些,都不过是混淆视听的“烟幕弹”。

归真堂事件是一起标志性事件,表明中国公众和消费者开始有意识去集体反

思,探寻人的权利、需求与动物的权利、需求之间如何达成平衡的问题,将原本

适用于人类自身的人道主义,适度扩及原先作为资源对象的动物身上。经历了多

年的酝酿之后,动物福利的理念进入中国,表明中国人在经历了经济、政治和社

会的剧烈转型变化之后,开启了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的反思历程。

发起倡导行动的各方,尤其是多家动物保护组织和环保组织,通过这一事件

找到了有效的公众倡导方式。通过公共讨论暴露出各种纷繁的观点和认识误区,

再通过澄清和回应,形成了一场公众教育的普及运动,这远比纸上谈兵的宣讲更

能影响和改变人的认识和行为,从而将动物福利的小众思想扩大为主流思想。

围绕活熊取胆的激烈争论,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人类社会接受动物福利思想和

文明演进过程的漫长曲折,也引人反思文化多样性的问题。实际上,活熊取胆使

传统中医药文化正在遭遇尴尬的正当性问题。文化无优劣之分,文化的多样性应

予尊重,同时也不能被放大为极端的规则。很早以前,非洲一些部落之间相互征

战,食用战败者的人肉被视为英勇合理的行为,现在早已成为历史。打猎也曾是

辉煌的人类文明,现在也已沦落为被主流摈弃的小众行为。无形中,人类始终有

一条最基本的文明和价值底线,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的自我反思而

逐步抬升。归真堂事件,正是文明底线抬升、中国公民在动物福利和伦理意识提

升后必然出现的结果。

中国正在融入世界。要成为从容自信的世界文明的建构者,中国需要与时俱

进,跳出自己的思维局限、眼界开阔地看待包括归真堂事件在内的各种争论,逐

步接纳国际上先进的价值共识,扬弃文化中的落后成份,并将自身文化中真正的

精华贡献给世界,体现中国人的价值。

Page 6: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时讯 环保组织优势互补 助推“两会”民间提案 ....................................... 1 川道学苑启动第二期学习活动 ........................................................... 4

特稿 社会创新家关注的是模式的改变,而非单个的交易 ——比尔·德雷顿专访 ..................................................................... 5

专题 在反思中共同前行 .............................................................................12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 ..............................................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和反思 ..............................................14 内望环境运动文化:如何走出“不到位”的阴影? .........................18 环境运动的希望之光 .......................................................................20 在反思中共同前行 ..........................................................................21

关注 风雨十年路:皖北四草根NGO生态速描 .........................................22 田楠:复新学校最后的志愿者 .........................................................22 马正洲:不服输的艾滋救助工作者 ..................................................26 阳光:从先行者到原地踏步 ............................................................30 杨云标:让理想照进现实 ................................................................33 中部草根公益:在天堂和地狱中间 .................................................36

实践 中国NGO赴缅考察报告 ....................................................................40 老挝班井村:中国NGO与海外企业首度合作社区项目 ................44 研究 如何有效开展街头公益行为艺术? ——以“受伤的新娘”及“占领男厕所”活动为例 .........................47

域外 核辐射阴影下的福岛一日纪行 .........................................................53 福岛事故背后的“核危机” .............................................................59 “战斗”里成长 ——中日灾害管理、灾后重建民间交流活动侧记 ............................63

观察 社会扶贫或将成扶贫领域的创新点 ..................................................68 公益与商业安全距离的定与夺 .........................................................70 时代变局下草根教育公益的空间与转型 ..........................................74

机构 义工加油站 .........................................................................................78

Page 7: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1

中国发展简报

讯 

2012年3月,我国第11届政府任期内最后

一次“两会”在京召开。由于互联网新媒体

的兴起、民间组织的发展,更适逢“换届”

之年,今年“两会”前后,民间组织推动人

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提出来自体制外的提案

议案更加常见,并遍及环保、残障、劳工、

性别等多个领域。如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

继续推动以医学专家为主体的代表委员们提

出罕见病防治立法 ;近来在全国各地遍地

开花的“占领男厕所”行动也引起多位人大

代表、政协委员关注,在行动小组的志愿者

草拟的建议书基础上递交“完善公厕设计标

准”等提案 ;劳工组织蓝衣社在论坛、微博

等渠道呼吁代表、委员提出明确农民工身份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织的支持下,多年不改初衷,在新浪博客与

微博发出求助,继续寻找愿意代为递交同性

婚姻立法提案的人大代表 。这些民间组织或

个人在法律政策层面的倡导行为吸引了许多

媒体与公众的关注,其中环保领域由于多年

环保组织优势互补 助推“两会”民间提案

◎ 郭 婷

于娜. 借助代表和委员力量建言 民间组织冀望两会立法支持 [EB/OL]. http://www.chinatimes.cc/rdcszk/2012-03-02/29063.shtml .王春霞 .代表建议中涉及女性权益比例偏低 [EB/OL]. http://www.china-woman.com/rp/main?fid=open&fun=show_news&from=view&nid=80173 .贝远景. 人大代表赵林中:建议提高公厕中女性厕位比例 [EB/OL]. http://news.sohu.com/20120304/n336608135.shtml .蓝衣工人网 . 吁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两会提案明确农民工身份[EB/OL]. http://www.bluelaborer.com/gongsheshengyin/2012-03-02/190.html .李 银 河 . 征 集 愿 意 递 交 同 性 婚 姻 提 案 的 人 大 代 表 [ E B / O L ] . h t t p : / / b l o g . s i n a . c o m . c n / s /blog_473d53360102e9d9.html .

Page 8: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讯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2

中国发展简报

来公众参与程度较高、积累的倡导资源不论

政界、学界、企业界、媒体各方面等都相当

深厚,因此多家组织在本次“两会”中联手

推出提案,表现尤为突出。

3月2日,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

(以下简称“SEE基金会”)与腾讯网绿色

频道联合主办的“两会”民间环保提案交流

会在北京召开,政协委员万捷与多位专家学

者、民间组织代表一同向到场的数十家媒体

介绍SEE基金会、自然之友、成都观鸟会等组

织联手提出的3个环保议案。

身为SEE基金会理事的万捷去年就曾提出

关于鱼翅消费的提案,与杨澜等45位全国政

协委员联名呼吁制定禁止鱼翅贸易的法规,

后来这一提案被全国政协转入商务部。根据

万捷和SEE基金会的追踪,由于禁止一项贸易

的立法需要涉及多个部门,办理流程复杂,

所需时间漫长,他们对后续反响并不满意。

因此今年改变策略,由万捷联合人大代表李

立国提交关于约束鱼翅消费的提案,不再直

接提出禁止鱼翅贸易,而是建议政府出台禁

止公务和官方宴请消费鱼翅的规定。此举不

仅相对立法来说操作更为简便——只需请国

务院相关部门在限制三公消费规定里把这一

条加进去,也能顺应当前政府不断减少公务

支出的大趋势。

在两年的提案转变中,处处可见民间组

织的身影。去年提案的时候,“大自然保护

协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还有自然之友等

很多NGO都参与其中”,并调研美国加州立

法禁止销售鱼翅后华人的接受程度,以为佐

证。在本次提案向媒体推介时,万捷身边坐

的是野生救援组织WildAid主席史帝夫,随时

就鱼翅贸易对鲨鱼命运、海洋生态的影响进

行专业说明。

在加入SEE基金会之前,万捷也曾经有过

提案,但相比现在,他觉得之前很多提案都

是拍脑门之举。从2010年开始,SEE基金会联

合自然之友等环保组织和热心环保的民间人

士,组成智囊团,运用各自专业所长,为基

金会中身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理事出谋

划策,同时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将环保组织

的诉求植入提案之中,本次交流会中推介的

第二个提案,《切实推动资源回收及再生产

业(静脉产业)发展》(以下简称“静脉产

业”提案)也是这一模式的成果之一。

“静脉产业”提案是SEE基金会和自然

之友连续三年推动的垃圾分类提案在2012年

的发展,今年还请来这两年因建设垃圾分类

的样板“绿房子”而扬名的环保公益人士

“驴屎蛋”黄小山加盟。根据自然之友总干

事李波和黄小山的解释,垃圾问题不是单一

的问题,而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它的

产生时就需要关注的源头减量,到建立分类

收集、运输、处理的系统,还需关注的关键

问题是废品回收。而良性的废品回收解决方

法就是建立静脉产业,即像血液循环一样,

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变废为宝”,通过垃圾

的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既解决废品回收问

题,也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在“静脉产业”提案的背后,不仅有自

然之友和黄小山多次实地考察北京垃圾填

埋场、追踪河北的拾荒者工作流程的大量

数据、资料支撑,还有“绿房子”两年来

垃圾分类的实践证明,更有中国城市建设

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的专业指导,可谓

阵容强大。

当日交流会推出的第三个环保提案是主

要由成都观鸟会推动的《关于<环评法>存在

缺陷和建议修改》的提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以下简称《环评法》)于2003年颁布施

Page 9: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3

中国发展简报

讯 

行,据成都观鸟会理事长沈尤和自然之友总

干事李波介绍,《环评法》自施行之日起始

终有民间环保组织参与到实施细则意见收集

和草案的修改过程当中,可谓是中国的法律

之中最有参与性的领域。但《环评法》在实

施中,仍然时常不能对环保行动给予支撑,

比如很多项目工程做环境评估的时候,所依

据的资料都基于传统环境学的范畴,如界定

水压、土壤、噪音等来做环境影响评价,而

对于环境保护中基于生态学的部分,如物种

之间的联系等在《环评法》中被忽视,因此

沈尤认为《环评法》条文或者说法律规定的

范畴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此外,在该提案的交流中,李波和沈尤

对目前项目工程先“三通一平”(通路、通

电、通水,场地平整)而后环境评估的做法

提出质疑,借由近日长江上游小南海水电站

项目进行“三通一平”公示,指出这种做法

是“要给病人开刀做手术,先把肚子豁开,

然后问你要不要签字做手术”。

成都观鸟会作为一家西南的环保组织,

成功推动两会提案,与沈尤的个人身份密切

相关。他是致公党四川省委参政议政委员会

副主任,因此本次提案顺理成章的由来自四

川致公党的人大代表杨兴平和政协委员陈杰

递交。

除了本次交流会推出的3个提案之外,3

月3日,国际环保组织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

会(NRDC)发布《中国核安全监管体制改革

建议》报告,指出在日本福岛核电站将近一周

年之际,中国的核安全凸显不足。该报告认为

中国现有核能行业的政府管理部门设置复杂,

职责存在交叉和划分不清的问题,尤其是负责

核能监管的国家核安全局隶属于环保部,在决

策上没有权威性和独立性,影响到监管的有效

性和监管职责的履行,因此建议成立国务院直

属的国家核安全监管委员会或国家核安全局。

此外该报告还指出应加强核与辐射安全信息的

透明性,核电厂周边居民对核电厂的批准、建

设、运营各个阶段都应拥有知情权和参与权,

呼吁加快进行核安全立法。

NRDC称,该报告发布后,他们将其作

为背景资料提供给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及公

众,并与多位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探讨核安

全监管问题。3月9日,人大代表、香港廉政

公署专员罗范淑芬和政协委员、皇明太阳能

集团董事长黄鸣各自据此提交了有关核安全

监管机制改革的议案提案。

Page 10: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讯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4

中国发展简报

在继川道学苑一期培训活动结束并沉寂半

年之后,2月28~29日,第二期“川道学苑”首

次学习活动在成都启动,来自43家组织的七十

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和本次学习活动。本次活

动以社会企业为学习主题,邀请了四川大邑

“中国兔王” 张书平女士分享社会企业发展

思路。乡村公益客栈、中国公益旅游网的创办

人倪凯志、成都南夏春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陈

涛、成都童心结手工艺公司创始人之一王霞等

人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验。

张书平白手起家,多年来一直游走于商业

和公益之间,既在商界获得了成功,也长期坚

持在公益领域倾注心力,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并参与公益领域的发展建设。她从自身经历出

发,以幽默的话语、发自鲜活实践的思考、充

满智慧的现场点评给学员留下了深刻印象。本

期的社会企业话题为参会组织打开了解决社会

问题的新思路。

川道学苑由四川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512中心”)主持,目前活动主

要针对川内处于初创期的草根组织,一些成熟

组织根据机构需要也会派人员参加。

2008年,汶川地震催生了大量的本土组

织,也使以协调各方联合救灾为主旨的512中

心应运而生。在救灾转入灾后重建,灾区逐

渐回归生活常态之后,512中心转型成为NGO

的学习交流和支持平台。对于初创期的草

根组织而言,他们不乏开拓事业的激情和抱

负,也面临发展中的困惑和困境,在视野开

拓、分享理念和价值观、提升能力以及资源

筹措、寻找同道、拓展外部网络等各方面都

有较多需求,需要一个抱团取暖的平台。按

512中心负责人高圭滋的话来说,就是希望能

搭建一个平台,“能够把NGO的窝铺得热和

一点。”

川道学苑将培训重点放在民间公益理念的

普及和方法运用上,主要邀请有经验、有思考

的NGO行动者前来分享。同时,还从培训议程

上费心设计,使学员和所在机构能够有机会个

性化地展示自己,在这些机构与成熟期NGO之

间搭建平台,也为机构之间分享信息、链接资

源提供平台,帮助草根NGO提高职业化和专业

化意识以及个人和团队的管理水平。

据512中心统计,首期川道学苑从2010年

9月到2011年9月一年间总共开展学习活动12

次,来自97家机构的学院参与活动共计586人

次,学习议题从环保、社会性别、社区治理、

灾害管理、组织管理、地方治理到伤残人群支

持、公民社会、台湾经验分享等。

从首期的经验上看,由于参与学习活动

的灾区NGO具有多样性,经验和积累差异较

大,各机构派出的学员在能力和水平上也参差

有别,需求不尽相同,每次活动的学员也不固

定,512中心既要考虑每次学习内容的通识性

和独立性,还需要在学习引导方面深入浅出以

适应差异化需求。高圭滋表示,“这样的情况

客观上导致总体上学习内容的连续性、系统性

受到较大影响,尚需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协

调。”

据了解,第二期川道学苑的16次学习活

动,将以双月培训穿插单月沙龙的形式开展。

除专家讲课、与学员互动、实地参访交流,还

增加了案例分享与会诊环节,以及以NGO视角

对热点公共话题进行述评等多种形式。议程中

的“社会发展词典”,将邀请专家结合当期主

题,以公民社会与发展的相关词语切入,以小

见大进行阐述,培养学员学习能力。作为草根

组织的发声和交流展示平台,一份筹办中的川

道学苑双月刊杂志也将于近期面世。512中心

顾问郭虹在启动仪式上致辞时表示,512中心

和川道学苑致力于为四川公益界建立一个公共

空间和机构间交流、展示和合作的平台。

川道学苑启动第二期学习活动◎ 付 涛

Page 11: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5

中国发展简报

稿 

社会创新家关注的是模式的改变,而非单个的交易

◎ 付 涛

——比尔·德雷顿专访

编者按

在2011年的冬季刊,中国发展简报刊发文章,对全球知名社会创新和社会变革的引领和推

动者,美国NGO—Ashoka(爱创家)进行了介绍。本期,中国发展简报又荣幸地约请到Ashoka

的创始人和CEO比尔·德雷顿( Bill Drayton)先生本人接受专访,分享他个人对社会创新、

社会创新家的理解,以及Ashoka在全球各国的实践,包括“登陆”中国的计划和进展。在德雷

顿看来,发乎内心、秉持道德操守、专注地奉献于所有人的福祉,以高度的创造性推动社会体

系和模式的改变,是社会创新家所需具备的特质。

比尔·德雷顿是阿育王:服务公众的爱创家机构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他引领了社会创

新领域的发展,迄今已经发展了包括近3000名顶尖社会创新家的全球网络,他们共同努力创建

一个“人人都是变革者”(everyone a changemaker™)的世界。德雷顿从青少年时期就是一个社

会创新家。在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读书期间,他发起成立了几个组织机构,包括耶鲁大学法律

服务中心和每周一次跨学科的社会科学论坛——哈佛大学阿育王会议。1970年,他开始为在纽

约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工作。1977年到1981年,他担任美国环境保护署助理署长,在任期间,他

发起了排放交易(《京都议定书》的基础)和其他改革。1981年,在为麦肯锡咨询公司兼职工

作期间,他成立了两家机构,一个是阿育王,一个是保护环境保护署(Save EPA),后者后来

更名为环境安全(Environmental Safety)。1984年他被选为麦克阿瑟研究员Fellow,获得奖金,

使他得以全身心地投入阿育王的工作。目前他除了担任阿育王理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还担任另

外三个项目机构的理事长,分别是鼓励、资助和支持青少年创业的Youth Venture、倡导城市居

拍摄/Yusuke Abe

民创建和共享绿

地的Community

Greens、推动美

国更全面就业政

策的Get America

Working!。 迄今

为止,由于他做

出的显赫成就,

德雷顿获得了世

界上众多的奖项

和荣誉。

Page 12: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稿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6

中国发展简报

问 : 你 如 何 定 义 社 会 企 业 ( s o c i a l

enterprise, social business)、社会企业家精

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社会创新家

(social entrepreneur)需要具备什么标准,

或者具备什么基本素质才能成功?社会创新家

和传统的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和解决社会问题方

面有什么不同?

答:围绕注重社会效益的投资,现在正在

经历又一轮“社会企业”的发展高潮,社会企

业的理念也属于注重社会影响的投资,不同年

代有过不同的名称。是啊,谁不喜欢既能带来

利润,又能获得有益的社会影响的投资呢?而

且,确实有这样的机会,也就相应地有令人心

动的故事。

每隔4~6年,人们就会重新发现和捡起这

个机会,发现者会骄傲的将之宣扬一番,再给

它一个诱人的名称,公司和基金纷纷涌入,资

金也投入进来。

其中一些投资基金找到好的交易。不过,

由于好机会的数量并没有突然增加,新一轮投

资者的资金大多数表现欠佳,或者未能投进去

(这属于聪明的少数)。接下来,热情开始悄

悄地减退,直到另一个人又重新发现这个传说

中的金矿,赋予它新的名称,又一轮投资热潮

开启,周而复始。

这些投资潮只集中在注重社会效益投

资的一个窄角。其实,可供投资(以及供人

们投入时间、信息输入输出、形成独家垄

断型业务)的各式各样机会,并不只限于

赠款(没有财务回报),还有多重收入的

情况(比如一所学校既收取一些费用,又寻

求获得赠款,还得到学生家长的许多志愿支

持),以及业务投资多元化。

在此之外,这种投资热潮对改变深层的模

式没有什么作用。他们宣布有了一种新的“投

资类别”,鼓励每个人自己去寻找交易。这其

实是散户投资。

社会企业家精神与此有着很深的区别。

社会创新家关注的是模式的改变,而非单

个的交易。它不限于某个狭小的金融财务特色

领域。

Ashoka对投资一所学校或一家诊所不感

兴趣。Ashoka的社会创新家所关注的是教育

或育儿的新方式,发现和取缔伪劣药物的新

体制,把老年人和年轻人连接起来让他们共

同受益的新体系等等。Ashoka伙伴中3/4的人

在发起他们行动的5年内,在全国范围内改变

了他们所从事的(环境、农村发展等)领域

的模式。

在一些情况下,授人以“鱼”很重要。但

授人以“渔”一般更好。不过,能起到最大效

果的不是这种直接服务,它属于零散服务,而

是重新设计整个“捕鱼行业”。

创业者就是这么做的。社会创新家重新设

计“捕鱼行业”,为所有人的福祉服务。

问:社会创新家是在什么背景下诞生的,

他们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他们与非政府

组织或公民社会是什么关系?

答:我们所处时代正在以几何级数的速

度改变,这也是这一时代发展的基本核心动

力。同样呈几何级数增加的还有推动改变的

人数,也许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推动改变

的人形成越来越多样的组合,以及这种组合

之上的组合。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仍旧倾向于认为社会

的基本体系是既定的,但是实际上改变正在加

速,其中每个和每次改变,又引发社会体系中

其他部分的进一步改变。

不过,这些改变很容易走向有害的方

向。举例来说,个人隐私现在受到很大破

坏。因此,我们需要预防性的监视监测,因

为很少数的几个人就会带来巨大的伤害;现

在把我们每个人生活中各种事情联系起来予

以解密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现在占

主导地位的数字化业务模式是,你给别人一

点什么,就能获得对方的信息,然后销售这

Page 13: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7

中国发展简报

稿 

些信息就能赚钱(比如通过广告)。结果,

导致个人隐私不断迅速外泄,这值得我们警

醒,因为许多方面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创

造性的努力需要隐私保护。

谁会发现这样的陷阱(和新的机会),

关心这件事,并且能够帮着引导社会重新回到

更好的平衡状态?系统的改变要求有创业者;

确实,这也是这类人最突出的特点。这种情况

下,我们需要更特殊的一种创业者:社会创新

家,他们的人生,并且由此他们的工作,发自

他们的内心,专注地奉献于所有人的福祉。大

家可以想想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比如当年美国

废奴运动的发起者们;南丁格尔,她引导创立

了护士这种职业;还有尤努斯,他把小额贷款

的模式带到全世界。

就像这些例子所表明的那样,哪里机会最

大或者需要最迫切,社会创新家就会出现在哪

里。他们不会让针对过时的解决方案设立的条

条框框或组织机构边界挡住他们前进的道路。

不过,随着近几十年来社会总体的改变

呈几何级数加速(数学上可以证明),我们这

一领域也随之在每一方面如此快速发展。30年

前,我们不得不创造了“社会创新家”这个

词。现在,几乎在所有顶尖商学院里,加入我

们这个领域的学生超过了加入以前最受欢迎的

市场营销和金融财务领域的。随着这些社会创

新家投身实践,公民部门的效率、规模以及近

些年来公民部门的全球化经历了爆炸式的增

长,远比一个国家的其他经济部门要快得多,

至少在我们掌握可靠数据的发达的经济合作组

织国家是这样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国家的社

会部门的工作机会增长速度是其他经济领域的

2.5~3倍。

问:请你介绍一下对世界各地社会创新家

的支持。在选择创新家的时候,你们有什么标

准和条件?

答:Ashoka要选择一个想法和想法的持

有者——那位创新家(以及支持这两者所需

的机构),我们必须首先相信这个想法和创新

家个人结合在一起会改变一个重要领域的模式

(比如健康、环境、儿童和青少年),至少在

一个洲的层面。我们会问:这是一个重要的新

想法吗?这个人是否有很高的创造性,很有创

业者的气质,并且有着极高的伦理道德标准?

这个想法经过验证展示后,这个领域的其他人

会不会觉得它新颖、重要、切合实际,因此想

纷纷效仿?

我们不折不扣地奉行这些标准,选择

Ashoka伙伴一共有5个步骤,每个步骤由不同

的人进行。Ashoka伙伴中一半以上的人在开展

他们活动的5年内改变了全国的政策,启动后

5年内在国家层面改变了他们所在领域模式的

则达到3/4。在我们工作的80多个国家都是如

此,因此我们的选择过程是有效的。

如果大家看一下Ashoka伙伴的工作,一方

面大家会看到,一个想法到了创新家的手上,

确实可以在那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大家对此

会感到欣喜。另一方面,大家也会看到这些想

法其实不是高深的科学,这一点会让大家感到

惊奇。各位读者,如果您也解放自己,允许自

己这样去做,您也能够发现一个问题(这当然

不难),并找到一个解决方案,然后使它成为

新的模式。我希望各位读者会这样去做!

问:哪种类型的非政府组织适合采取商

业模式(如同社会企业那样既注重公众利益,

又有商业模式)?这种方式适合做倡导的机构

吗,比如环保非政府组织?

社会创新家不限于任何形式,当然更不会

限于“社会企业”这样狭窄的一个范围。他们

的创造性很大程度上在于找到新的务实地推进

大众福祉的方式。

问:社会创新家在社会中担当了什么样的

角色?

答:社会创新家要做的是创造某样新的东

西,为所有人带来福祉,并且行之有效。

在这个问题上,最大的价值来自它超越了

Page 14: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稿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8

中国发展简报

别人的想象。情愿谦虚地接受惊喜,甚至享受

肯定会遇到的不可预见之事,这对于任何想看

到这株奇葩在森林中绽放的人来说,都可以作

为智慧的指导。

虽然新事物总是有些让人不自在,但是

出于深层次的、可信赖的原因,真正的社会创

新家是我们细心、安全的好邻居。社会创新家

会一直努力,直至他的贡献成为社会中的新模

式。争议和矛盾冲突使他一生的目标面临能否

实现的风险。他们不想做出声明,而是必须奉

献一生。他们不是活动家或者有政治目的;他

们是开拓者,是创新家。

问:Ashoka一直在全球多个国家推广社

会创新。过去几年中,社会企业家精神和社会

创新已经成为中国非营利部门的一个热点话题

和追求。是什么使Ashoka还没有在中国进行

更多的参与和推广?是时机的问题吗?你们有

什么计划?

答: Ashoka过去几年已经开始在东亚的工

作。我们12月份选择了首批两名日本的Ashoka

伙伴。他们中的一个正致力于改变老年人护理

业,包括把这个领域的一半工作机会给予那些

遭受歧视的人,比如移民。另一个伙伴正在许

多国家,包括中国, 与听障人士一道开发一种通

用的手语。

今年1月28日,我们在日本东北部受到三

重灾害打击的地区,启动了一个12~20岁怀揣

梦想的青少年参与的特殊项目,帮他们建立团

队,向着更好的可持续的方向改变。80个当地

的青少年参与进来一起工作。举一个例子,一

个14岁女孩的家人因灾去世,住在难民临时住

所里,她注意到住在那里的人许多都是孤立隔

绝的。因此她清理并建立了一个可供大家见面

集会的简单场所,并提供相当于1.2元人民币

一杯的咖啡。她计划创建更多这样的场所。

在日本南部的Ashoka青年创业项目中有一

个我很喜欢的例子。一位17岁的蒙古交流学生

为其他非日本籍的人提供帮助,让他们帮助中

国来的游客,这些人在那里找工作不容易。你

对她在人生中会成为了不起的贡献者会有些许

的怀疑吗?或者,你是否还会怀疑,她帮助所

有与她一起工作的其他年轻人理解“移情心

理”和团队合作,并且接受一个想法,就是他

们自己也可以成为推动改变的人?

我们希望不久可以在中国和韩国更全面地

开展工作。针对这两个国家,我们正在寻找高

水准的人选,可以带领我们以智慧和敏感的方

式提供服务。我们需要的这个人,他/她自己就

是一个经过磨练验证的创业者,能在直觉上理

解Ashoka的愿景,社交和情感方面的智商很高,

有出色的伦理道德操守,并且能使用我们全球

团队共同的语言——英语,全面地参与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也采取了一些小的分享

步骤。伯恩斯坦的著作《如何改变世界:社会

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已经从英语翻译成了

汉语的简体和繁体版,这是一本对我们这个领

域极好的经典介绍,我们感到很高兴。我们带

来了多位世界各地领先的社会创新家Ashoka伙

伴到中国的大学和其他论坛,介绍我们从事的

这个领域和Ashoka伙伴的想法。在中国香港,

我们有多位Ashoka伙伴,有Ashoka支持网络小

组,还有其他一些项目。世界其他地方的几位

Ashoka伙伴已经把他们的工作带到中国。

一旦我们选定我们中国区的代表,我们就

会往前推进,一方面是饱含尊重的学习,一方

面是往前推进的愿望,我们总是注意这两方面

的平衡。到那时,我们一定会有许多问题请教

你们。

(宗志国译,付涛审校。感谢宗志国先

生在中国发展简报采访过程中提供的支持和

帮助。希望反馈意见的的读者,请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Page 15: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9

中国发展简报

稿 

附英文原文:

How would you define social enterprise (also known as social business) as compared to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What standards or essential components should social entrepreneurs have in order to be successful? In addressing social issues, how are social entrepreneurs and traditional NGOs different?

The social investing world is in the middle of another outbreak of embracing “social enterprise,” an idea that has also been associated with impact investing and many other names over the years. How could one not like investing where one can make a profit and achieve useful social impact? Moreover, there really are such opportunities – and therefore enticing stories.

Every four to six years this opportunity is discovered anew, given an alluring name, and publicized by its proud discoverer. Firms and funds are launched, and money is committed.

Some of those investment funds find good deals. However, since the number of good opportunities did not suddenly increase, most of the new wave of investor resources either do poorly or are not invested (the smart minority). The enthusiasm then slinks quietly away – until someone else discovers this El Dorado all over, gives it a new name, etc.

These waves focus on only a narrow sliver of the need for social investing. The full range of opportunity for funding (and people’s time, information in and out, and captive businesses) extends from grants (no financial return) through mixed revenue situations (e.g., a school that earns some fees, seeks grants, and gets a lot of parent volunteering) to diverse business equities. These waves of enthusiasm, moreover, do very, very little to change the underlying patterns. They announce a new “investment class” and encourage everyone to go and find deals. This is about retail investi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s deeply different.

It is about pattern change, not retail deals. And it is not limited to a narrow financial niche.

Ashoka is not interested in investing in a school or a clinic. Ashoka social entrepreneurs are about, for example, a new approach to educating or parenting, a new system that spots and roots out fake pharmaceuticals or that connects older and young people to their mutual benefit. Three-quarters of the Ashoka Fellows have changed the pattern in their field (e.g., environment or rural development) at the national level within five years of launch. In some circumstances, it is important to give people fish. It is usually better to teach them how to fish. The biggest impact, however, is not such direct service, retail work; it is redesigning the fishing industry.

That is what entrepreneurs do. Social entrepreneurs redesign the fishing industry – to serve the good of all.

What i s the background in wh ich soc ia l entrepreneurship emerged, and what social impact did/do they have? How does it relate to NGOs or the civil society?

The underlying central force of our era is that the rate of change is still escalating exponentially. So are the number of people causing change and, perhaps most important, the ever-richer combinations and combinations of combinations of people causing change.

In this world, the basic systems of society, which we still tend to think of as being givens, are in fact changing ever more rapidly -- with each change triggering yet further changes in other parts of society’s systems.

These changes can easily go in harmful directions. Thus, for example, right now privacy is suffering terribly. We need preventive surveillance because now a very few can cause huge harm; the cost of connecting all the dots in all our lives has become

Page 16: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稿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10

中国发展简报

negligible; and the dominant digital business model is to give people something, get information in return, and make a profit by selling that information (e.g., via advertising). Our consequent accelerating loss of privacy is alarming for many reasons, not least the fact that creativity needs privacy.

Who will spot such traps (and new opportunities), care, and be able to help guide society back to better balance? Systems change requires entrepreneurs; indeed, this is what defines this special type of person. And here one needs the even more special social entrepreneur: The lives -- and therefore the work -- of these men and women are devoted from deep within to the good of all. Consider the founders of the movement that ended slavery; Florence Nightingale, who pioneered the nursing profession; and Muhammad Yunus, who spread microcredit across the globe.

As these examples suggest, social entrepreneurs work wherever the opportunity or need is greatest. They do not let the definitional or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created to serve yesterday’s solutions get in the way.

However, as the underlying rate of change has accelerated exponentially (this is mathematically true) over the last decades, our field has grown every bit as fast. We had to invent the term “social entrepreneur” 30 years ago. Now in virtually all the leading business schools, more students sign up for our field than the old favorites, marketing and finance. As these social entrepreneurs have gone to work, the productivity, scale, and now globalization of the citizen sector have experienced explosive growth -- far much more so than the rest of the economy in the advanced OECD countries where we have reliable statistics. That is why the social sector in these countries is growing jobs at 2.5 to 3 times the rate of the rest of the economy.

Can you descr ibe your support to soc ia l entrepreneurs in the world? What criteria and conditions do you impose when choosing them?

For Ashoka to elect an idea and its entrepreneur (and the institution needed to support both), we must

believe that the idea and the person together will change the pattern in an important field (for example, health, the environment,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at least at a continental level. Is there an important new idea? Is the person highly creative, very much an entrepreneur by temperament, and guided by strong ethical fiber? Is the idea, once demonstrated, one others in that field will copy because they find it new and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We are very tough in applying these criteria – using a five step selection process with different people at each step. Over half the Ashoka Fellows have changed national policy within five years of their launch. Three quarters have changed the pattern in their field at the national level within the same five years. This is true over the 80 countries where we work. Our process works.

When are looks at the work of the Ashoka Fellows, on the one hand one is delighted and amazed by the degree to which an idea in the hands of an entrepreneur can, indeed, change the world. One is also struck by the fact that the ideas are not rocket science. Any of your readers, if they just gave themselves permission and went at it, could identify a problem (that certainly is not hard!), figure out a solution, and then make it the new pattern. I hope they will!

What types of NGOs are suitable for a business model approach (that is, in the public interest and also using a business model, as in a social enterprise)? Is it appropriate for advocacy organizations, for example, environmental NGOs?

Social entrepreneurs are not limited to any form, certainly not the narrow sliver of “social enterprise.” Much of their creativity lies in finding new, practical ways of advancing the good.

What is the role of the social entrepreneur in society?

The social entrepreneur’s job is to create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that serves the good of all — and something that works.

Page 17: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11

中国发展简报

稿 

The greatest value here comes from something others have never imagined. A humble willingness to be surprised, even to enjoy the predictably unpredictable is a wise guide for all who want this very special orchid in the forest to bloom and flourish.

Although the new is always a little uncomfortable, the true social entrepreneur is carefully and for deep, reliable reasons, a safe neighbor. The social entrepreneur lives for the day his/her contribution has become society’s new pattern. Controversy and conflict put his/her life purpose at risk. They do not want to make a statement. They have to make their life contribution. They are not activists or political; they are entrepreneurs.

Ashoka has been working in many countries to promot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last few year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social innovation have become hot topics and pursuits in the not-for-profit sector in China. What is holding Ashoka back from becoming more involved and promoting it in China? Is it because of timing? What are your plans?

Ashoka has begun work in East Asia over the last several years. We elected the first two Japanese Fellows last month. (One is transforming care for the elderly — including moving to give half the jobs in the field to those suffering discrimination, including immigrants: The other Fellow is working with the deaf in many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to develop one common sign language.)

And on January 28, we launched a special program in the triple disaster-hit northeast for 12- to 20-year-olds with their own dream to help them build their own team and leave an ongoing change for the good. Eighty local young people came and are at work. One example:a 14-year-old girl who lost family and is living in refugee housing noticed that many of the people living there were isolated. She is therefore

putting in place a simple meeting place with coffee for the equivalent of 20 U.S. cents. She plans more such centers.

One of my favorite encounters in this Ashoka Youth Venture program in southern Japan was a 17-year-old Mongolian exchange student who is helping other non-Japanese, who have trouble getting jobs there, help tourists from China. Do you have a moment’s doubt that she will be a great contributor in life? Or that she is helping all the other young people working with her learn empathy and teamwork and also absorb the idea that they too can become changemakers?

We hope to begin work more fully in China and Korea soon. In both cases, we are looking for a superb caliber person who can guide us to serve in wise and sensitive ways. We need someone who is himself or herself a proven entrepreneur, who intuitively “gets” the Ashoka vision, who has strong social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o has exceptional ethical fiber, and who can be a full member of a global team that uses English as our common language.

In the meantime, we have taken small steps to share. We were delighted when David Bornstein’s How to Change the World: Social Entrepreneurs and the Power of New Ideas (Oxford and 30 other publishers), the excellent classic introduction to our field, was translated into both forms of Chinese. We have brought a series of Ashoka leading social entrepreneur Fellow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 universities and other forums in China to help introduce our field and the Fellows’ ideas. We have a number of Fellows, an Ashoka Support Network group, and other programs in Hong Kong. A number of Fellows from many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have brought their work to China.

Once we find our Representative, we will proceed, as we always do, balancing respectful learning and our desire to move ahead. We will certainly come to you with many questions.

Page 18: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题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12

中国发展简报

按本土环保组织发展的历程计算,中国环

境运动有近20年的历史,这段历史不是一部清

谈史,它饱含大大小小的各类具体行动,是一

段行动的历史。

但这场运动的参与者往往过于注重单个行

动,缺乏站在行业角度的整体反思。即使有反

思,也是个体私下偶尔的零星思考,不是一种

常态,无力影响整个运动。这种状况可以解读

运动现状中的一系列不足。

推动环境运动向前走,需要克服这些不

足,需要运动参与者平衡在“行动”与“反思”

上投入的精力,加强反思,生成一个可感知的行

业文化,增加行业凝聚力、吸引力,影响主流文

化、提升公众认同感,进而强化“行动”的力

量,让环境运动为中国带来实质改变。

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

中国环境运动的崛起是几类人的努力。

一是“自然之友”发起人(梁从诫、梁晓燕、

杨东平、王力雄)、唐锡阳、廖晓义等知识分

子,他们是中国社会精英,有为中国思考、承

担社会责任的情怀和勇气,环境保护思潮的进

入,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空间;二是刘德天、汪

永晨、马军、霍岱珊、运建立等行动者,因职

业特点而 “春江水暖鸭先知”,较早接触到

环保思潮,并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进而

行动起来;三是张长建、韦东英等一批中国环

境污染的受害者,他们不畏困难,奋起维权,

是直接与环境污染抗争的一群人。

接续这三类人,继而踊跃参与中国环境运

动的是一批青年人,其中有能力强大、知识积

累深厚的精英式青年,也有能力、视野、知识

都不强大但深深认同环保的草根青年。

前三类人不管角色如何,在中国环境运动

的源头,都是做一些具体甚至细小的行动,或

环境教育、宣传等环保启蒙,或与污染者直接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

在反思中共同前行

编者按

2010~2011年,SEE基金会、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公民与

社会发展研究中心(ICS)和前进工作室主办了“绿色领

导力”伙伴计划。24位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环保NGO青年

行动者参与其中,在长达一年的系列培训、工作坊、合作

项目的过程中,深入交流各自的工作经验和困惑,相互支

持,共同成长。作为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行动者,他们正

在通过回望与反思,正视民间环保工作的问题与挑战;作

为参与民间环保的年轻人,他们更希望面向未来,推动中

国环境保护运动以及民间环保行业的正向发展。以下这几

篇文章,就是该计划的成员们对当今中国环境运动做出的

审视和建议。

中国公民社会从无到有,也已经有几十年的光景了。

目前正在经历一个新的时期,何去何从?《中国发展简

报》刊发这一组非常有价值的反思文章,希望能带给其他

领域的同行一些借鉴。这些年轻的行动者没有历史的包

袱,可能对前辈当年所处的特定环境缺少理解,反思也许

会偶尔偏颇,但这并不会遮蔽背后的真诚与热切。此外,

为了让青年人的反思有所回应,编者特邀请中国第一代环

保人刘德天和研究者吴逢时为这组文章做了点评。

Page 19: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13

中国发展简报

题 

博弈。他们的特点是,利用以前非环保行动的

思维介入环境运动,凭着情感、直觉、既有知

识、智慧采取行动。除第一类知识分子型运动

参与者外,一般不太看重对整个环保运动的思

考和对环保运动未来的思量。

新近介入环境运动的精英式青年很少,

草根青年居多。草根青年对抽象的思考一向不

大喜欢或者不擅长,他们和前三类有一些共同

点,往往凭着朴素的环保情感、直觉、生活经

验采取行动。他们对行动反思或者理论建构不

在意,甚至觉得无用。

我们可将这种侧重具体环保行动、不注重

整体反思和理论建设的一类思维暂称中国环境

运动的“行动主义”。

行动主义的不足

中国环境运动作为一股社会力量,它有自

己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它应该影响公共领

域,使其组织框架、决策方式以及意识形态都

有利于环境保护,它应该绿化市场,应该将环

境文化的基因嵌入中国的文化主体当中,应该

创新出一种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现在虽然运动参与主体日众,价值观、行

动思路和工具也日益多元化,但行动主义的运

动氛围中也有一系列需要弥补的问题。

如何梳理、选择多元化背后的价值观,如

何处理运动主体与政府、市场的公共关系,如

何描述我们的愿景和方向,如何加强内部凝聚

力,如何提升运动的公众吸引力和公众的认同

感,每一个行动的策略如何选择等等,这些问

题都需要环境运动参与者通过整体的抽象思考

和讨论,做出一个有逻辑说服力的判断。基于

该判断的行动才是有效率的。

但行动主义者,注重具体行动,不重整体

反思,使中国环境运动陷入“低头赶路”的状

态,不“抬头看路”,无法明晰运动方向在哪

里,使命是什么,路径是否合适。

本小组认为中国环境运动除了上述详细

讨论的“缺乏反思、不重理论”,还有行业

原子化、小圈子内自我陶醉、公众认可度低

等不足。

所谓原子化,即观察中国环境运动,看到

的是一个个原子状的机构个体,个体间缺乏有

机联系。怀疑中国是否存在环境运动,其中一

个怀疑层面就是,这些原子个体尚未进入到一

个运动的整体。

小圈子内的自我陶醉和公众认可度低,反

映的其实是一个问题,中国环境运动偏居社会

一角,没有进入主流社会的舞台。

如何从原子式的机构个体群进化成一个整

体的运动?如何融入主流社会,让环境保护成

为主流?中国环境运动遇到的这些问题,都不

是简单的行动能够解决的,“行动为王”的思

路需要调整。

不反思,不构建一个有方向的整体,中国

环境运动会在一个简单重复的行动怪圈中打转。

在反思中前进

“环境运动”一词是舶来品,常常出现在

学术文章之中。北京的中国民间环保从业者接

海外之灵气,领时代之潮流,开始频频用它。

虽然有人怀疑中国是否存在西方意义上的

“环境运动”,但即使我们换用“民间环保

行业”一词,它们也有一个共通的地方:行

业视角。

行业内的机构数量和从业者达到目前这个

水平,站在机构的视野上已显不足,站在行业

视角,将现存机构用文化建构拧成一股绳已十

分必要。无论是意识形态上的环保主义,还是

环境文化等概念,都已到了发挥作用的时刻。

但这些基于行动的理论建构,都必须打破

唯行动是从的行动主义思维,看重和“投资”

环境运动的文化理论建设。中国环境运动的参

与者秉持行动主义,往往是对自我行动的“行

动主义”特点不自知,处于无意识状态。所以

看重和“投资”环境运动的文化理论建设,就

需要看重反思的力量,在反思中,意识到并突

破行动主义的局限。

(执笔人:霍伟亚,小组成员:沈尤、刘

晨、刘毅、方明、费晓静)

Page 20: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题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14

中国发展简报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和反思

据本小组组员自身的经历以及自身视角

下有限的观察,我们注意到中国环境NGO在

环境运动中的一些文化特征。鉴于文章的目

的是促使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改进,因此本

文主要是揭示和分析环境运动文化存在的缺

陷和弱点,我们认为特别重要或者特别值得

反思的方面。

综观中国现时图景中的环保NGO,我们

看到已老的也看到新生的,看到将死的也看到

生长着的,看到死去的也看到重生的,看到昙

花一现的流云、看到浮在墙头的芦苇,也看到

扎根在地的树苗、看到别出心裁的枝叶。但不

管怎么说,在举国环境沦陷的背景下,如果说

中国有环境运动,我们看到的也只是少数人的

(小众的)、扭曲的、割裂的“运动”,或许

有局部的成绩和成效,但整体却是缓慢增长且

分散孤立的环保力量似螳臂挡车,抵挡滚滚前

行的经济巨轮。

环境运动还是小众的运动

严格意义上,全国范围公民参与的环境

运动在中国尚未真正出现,即便是怒江反坝

事件,也只是环保NGO、媒体、学者和文化名

人、部分地区大学生、部分当地社区的居民卷

入,全国普通民众在此事件中是缺席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包括体制的限制,包括民众的意

识滞后,包括环保NGO太少,也包括环保NGO

自身的一些文化意识缺陷原因。

比如:

——精英意识;一些环保NGO人明显地把

自己归入精英行列,并且只乐于与精英群体为

伍,他们的环保行动局限于一个“精英”的圈

子。

——个人英雄意识;一些环保NGO人

觉得自己先知先觉,觉得自己是先行者,觉

得自己在拯救自然、拯救人类、拯救国家。

他们确实也是,也付出很大,也有很多追随

者,但是一个英雄即便加上他的追随者,也

还是小众的。

——悲情意识;一些环保NGO人眼里总含

着悲情,一方面确实是为环境状况忧心如焚,

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方式,不

管怎样,总是和普通群众存在疏离。

——纯情意识;一些环保NGO人只愿埋头

做自己的环保项目,不关心政治和社会,不愿

意被复杂肮脏的政治和社会“污染”。

——隐士意识;一些环保NGO人独善其

身,追求环保的隐士生活。

Page 21: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15

中国发展简报

题 

环境运动是扭曲的运动

中国社会固有的强大惯性,政治经济制度

的局限,导致中国的环保NGO呈现出一种扭曲

的生长方式和行为方式。具体的行为方式(行

为文化)包括:

——避实就虚的行为方式;

某种意义上,不敢、不愿或没有能力直面

真实的环境问题和环境利益冲突,开展空泛的

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和倡导不敢针对成年人、

针对有权力有能力有责任的人,只是针对没有

社会影响力的学生群体。这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和现实逃避。

——舍近求远的行为方式;

小而言之,大学生社团不针对校园内

的环境问题去研究和解决问题,而去校园外

做更多空泛的宣传;大而言之,本地的环保

NGO不去针对和解决本地的环境问题,不对

本地的重大环境事件发表意见,而热衷于对

外地的环境问题发表意见,乃至对于外地的

环境事件提出环保公益诉讼等。一般意义

上,本地的环保NGO对于本地的重大环境事

件更了解,也更有发言权,但事实上大多情

况下他们是缄默失声的。

——避重就轻的行为方式;

一些环保NGO选择不试图影响或改变“政

府既定决策”,而是试图影响管理部门对于决

策的实施行为,试图在实施过程中减轻对于环

境的危害或实行补救的措施。在前期过程中,

他们并未作为反对者或者制衡者出现,反之很

可能是作为工程决策的支持者出现的,这也许

是他们认为取得管理部门信任是能够争取一定

话语权和参与权的方式。

一些环保NGO常常对于低一级的行政区域

的环保事件能够表达意见,对于本级行政区域

的环境事件则不能发表意见。

——曲线救国的行为方式;

一些环保NGO在对于污染受害者的帮助

中,不是向污染者索偿、追责,而是向外界

寻求救助,如寻求治疗疾病、改善水源、改

善贫困的救助等等;回避向污染者和当地政

府提出要求,因为那样做是更加艰难的。

有的NGO在试图解决一个地方的环境问题

时,选择不是直接暴露问题,而是通过媒体将

该地方“塑造为环境保护的模范和样板”,促

使该地政府改变政策导向。

有的NGO试图与政府部门官员建立亲

密的私人关系,以便在环保项目或环保行

动中得到较好的政府支持。但在这个“和

(huo音,四声)”的过程中,易陷于被同

化的困境。

部分NGO通过问责国际厂商的供应链,

间接遏止国内企业污染环境和损害工人健康

行为。工作的重点不是直接放在那些造成工

人健康损伤和使用有毒有害原辅材料的直接

使用者,而是“追杀”上游的国际厂商。这

可以是工作智慧,也可能是逃避,要看最终

效果。

——投机取巧的行为方式;

我们遗憾地看到一些环境NGO具有投机

心态。一些人进入环保领域后热衷于被聚焦

的感觉,热衷于荣誉或其他机会,热衷于虚

伪地挖掘和谈论环境问题,淡忘了最初对于

环境的真正关心。一些人试图采取“又打又

拉”的方式从污染企业和利益部门那里获得

资源和话语权。其结果很容易形成与污染企

业、利益部门的共谋,丧失了环保的立场,

至少是丧失了公众形象和公信力。一些环保

NGO在当地利益部门或企业小恩小惠下轻易

改变立场。在类似厦门PX事件、重庆小南海

事件中,一些环保NGO基于自身的安全或私

利考虑发出的声音已失去了应有的立场。

以上现象,部分或许说明环保NGO生命

力的顽强,像野草一样顽强地生长、像坚韧

的战士一样迂回地战斗。大部分现象却说明环

Page 22: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题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16

中国发展简报

保NGO虚弱、虚浮,回避权力、责任和时代挑

战,甚至投机、跟风,走到环保的反面。

环境运动是割裂的运动

我们观察到我们的环境运动的主体是多

元的,有NGO、基金会、学者和文化人物、媒

体、政治人物等等,更有基层的民众,但我们

注意到中国的环境运动参与主体明显分散和孤

立,远未形成普遍的有机的连接,而是呈现出

另一面——割裂。

——环保NGO与民众割裂;

在重要的公民环境运动事件中,环保

NGO没有成为主角,甚至没有身影出现。比

如在广东番禺的反焚化炉行动中、在厦门的

反PX行动中。而怒江反坝事件,也只是环

保NGO、媒体、学者和文化名人、部分地区

大学生、当地社区的部分居民卷入,全国普

通民众在此事件中是缺席的。公众参与环保

的热情未能与环保NGO的工作很好的连接起

来,其原因包括机制、能力,也包括NGO的

公信力不足。

——环保NGO与企业家的割裂;

企业家强调“职业精神”,强调纪律和效

率,环保NGO人强调受尊重、强调多元。价值

观的冲突明显,而彼此的交流和妥协才刚刚开

始。

——环保NGO与政治割裂;

中国的环保NGO少有人试图努力去游说

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提交环保相关的提案议

案。“如若我们连这些真正为民所急,抱有人

文精神的朋友都不能说服,我们的工作成效

可真是很有限。如何扩大环境保护的社会支持

度,如何与其他社会正义要求对话结连,还是

我们未来几年的功课。”

——环保NGO与基金会割裂;

环保NGO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片面适应基

金会的框架申请项目,把一个个项目做成了一

个个花盆。NGO自身的定位、当地环境保护的

需要、基金会的需要三者之间存在拉锯。基金

会不愿意下功夫研究环保NGO,研究如何支持

NGO。基金会很少支持一个机构或者人员的成

长。没有项目书,基金会就不会拨款。NGO重

要的工作,比如对于当地环境事件的回应或临

时的或持续的,都难以纳入基金会支持的框架

中。

——环保NGO之间存在割裂;

当前,环保NGO无论从历史渊源还是现状

都呈现出多样性,有多种类型的环保NGO并存。

但各种乃至各个环保NGO之间的连接远远不够。

青年环保机构的现状也更多的是各做各的,各地

机构之间的连接感弱,对环保NGO行业事务和行

业发展主动介入的非常少。青年环保NGO人的视

角、视野和心态各不相同,有只关注自己机构

的,有互不认可的,当然也有开放、积极的,但

是互相不满的多、不愿配合的情况多。

环保NGO特别是青年环保NGO之间的割

裂,我们认为很大程度上源于以下观念和意

识:

——“门”的观念;

不少环保NGO还有很强的“门”的观念,

门内是自己人,门外是外人。非环保NGO的、

政府的、企业的乃至态度中立的公众都是外

人。乃至朋友圈子以外的其他NGO的人也是外

人。此是关系的近与远,此外尚有观念的近与

远。例如部分青年强调科学精神,部分强调社

区为本,部分认为要有国际视野,部分认为要

扎根本地,各执一词,均极有见地,但却因存

门户之见故交流沟通不够、宽容包容不够,互

相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不够,甚至有戒备心、

有抱怨心。

——个人事业观念;

很多环保NGO的青年领导人有强烈的事业

心,也确实以真环保为自己的事业。但是更多

地是关注自己的事业成功与否,扩宽一点,也

Page 23: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17

中国发展简报

题 

就关注自己的哥们朋友圈子的环保事业成功与

否。尚缺乏更大、更宽广的胸怀关注到整个环

境事业本身的实现,关注到中国乃至世界环境

的命运,因此还是小我的心态。扎实地做好自

己的事与对环境事业的整体关怀并不矛盾,应

避免个人事业意识或者小圈子事业意识影响环

境事业整体的实现。

——竞争意识和心态;

青年人做环保,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

心态,希望自己做的项目是最好的,希望自己

做出的成绩是最多的,希望自己的影响力是最

大的。有些老的机构也存在竞争意识,争当老

大或者自诩为老大。竞争当然有助于保持旺盛

的斗志和创造力。但是竞争意识也带来合作的

难产。面对无比艰难的环保局面,没有合作是

万难达成我们的共同目标和愿景的。如果我们

要竞争,那应该向政府去竞争政策、向商业领

域去竞争资源、向不环保的群体去竞争,竞争

人心。

——“项目总和=机构”的心态;

很多草根组织发源于项目、很多国外

组织空降了一些项目,虽然项目运作以及企

业管理程序等的引入提高了机构的规范性

和行动效率,但NGO越来越搞不清楚“我是

谁”,以为机构所有项目总和=机构(源自经

费不足和意识不到位)。其结果,导致NGO

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应急处理和应对能力不

足,工作以项目为形式,以资源为导向,使

公众越来越看不到民间组织的价值。在此生

态下,竞争项目成了通常的心态,资源(基

金会)是有限的,别的NGO成了竞争对手。

对于别的NGO缺乏欣赏的学习的心态,缺乏

战友感。

或许,以上这些还只是现象的描述,而现

象背后的深刻原因有待更多的讨论。本篇文章

就算是抛砖引玉之作了。

(执笔人:余剑锋,小组成员:向春、余

剑锋、赵中、璇芷、岳毅桦、梅念蜀)

看到前路,由颁奖‘舞台’转到环保教育

‘讲台’,再由‘讲台’转到大自然的‘平

台’。”

展望:未来的行动与愿景

当然,在环境运动的进程中,还是有很

多积极的元素在其中。如从业者有热情、有策

略的邀请关键资源加入、一些早期领导人已经

开始重新自我定位等,同时,大家的反思氛围

越来越浓,已经有了“行业”的雏形。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从自身开始反思,

并逐渐营造出一种健康的行业氛围。对于每

个行业从业者,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十年中,

真正践行深入、实干、持续的行动方式,并

且坚持反思,怀着爱去做每一件事情,关爱

周遭,关爱自己。

在环境运动层面,我们希望未来十年,

价值共识能够更加清晰和系统化;有开放包

容、从容淡定的心态;从业人员更加多元化

和专业化,并且数量以几何级数增加;做事

面对真问题,有清晰精准的目标,富有智慧

的策略,扎实持续的行动;基于专业化的多

元分工和各自的位置感,形成有效合作,初

步形成环境运动的“生态系统”。

(执笔:张伯驹,小组成员:雍容 郭霞

张亚东 景檬 白洪鲍)

(上接19页)

Page 24: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题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18

中国发展简报

内望环境运动文化:如何走出“不到位”的阴影?

作为社会运动的一部分,环境运动是一

种基于人与土地关系的、有组织、有目的、

规模广泛的群众性活动;而文化,则是社会

历史的积淀物。面对当今环境运动文化的种

种表象,让我们通过一种回望的方式来解构

其中的种种优点和痼疾,并对现在和未来的

行动,提出基于青年行动者视角的展望。

在有限的视野中,尽量宏观地看环境运

动文化,会发现“不到位”是贯穿其中的一

个特点。长期的行动并不能真正回应当初行

动时的问题,意识的传播难以达到实际的效

果,政策的倡导多力道不足。具体点来说,

就是表现为“做,做不到埋头苦干;说,说

不到大家明白”。我们这次主要来讨论前

者,关于做事。

反思:现状之羁绊与顽疾

对于现在的环境组织或行动者,如果问

自己“面对某个真实的环境问题,用至少3

年时间专注于其中,推动其改变,并且这个

过程很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聚光灯和赞赏。你

做得到吗?”不知有多大比例的回答是肯定

的——但我们看来,现在的环境运动推动力

量,也就是环保组织和环保行动者,似乎总

体上难以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民间环保

力量很多缺乏社会文化的立体视野、眼光短

且浅、不愿吃苦和忍受寂寞。

其一,缺乏社会文化的立体视野。

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其与社会

经济政治的紧密交叉,使得现有的环境运动

常常陷入到某个小的问题中,而不是从全局

的角度考虑方向。比如和能源有关的议题,

一批人(和机构,下同)倡导减少火电的规

模,大力呼吁火电问题多多,另一批人持续

揭露水电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还有不少人对

核电的威胁以及核废料的去向感到担忧;但

我们始终缺少一个能源问题的民间版路线

图,以至于大家在反对一种能源的同时,难

以对其他(很可能也有很大环境影响)的能

源方式做出评判或立场表达。而这,还只是

在议题之间贯通的层面,放大一些来看,环

境运动如何能够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跨度中,为中国(至少是中国,但真正投入

就会发现完全不可能把中国区隔于地球整体

之外)探索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道,这应该

是环境运动中每一个参与者长期思考并不断

有真实产出的问题。

一旦环境运动忽视了对于社会文化宏观

议题的视角,就会产生方向上的迷失,缺乏

全局观会直接导致缺乏不同机构和行动者的

共同愿景,并会逐渐演化为各自为战、无法

形成合力等问题;而这些,也是我们认为当

下的环境行动中普遍存在的,如若这方面长

期“不到位”,必会使得环境运动处于一个

Page 25: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19

中国发展简报

题 

相对较小的空间中,并减损从运动到机构整

体的包容度。

布达佩斯俱乐部的创始人欧文·拉兹洛

在《巨变》中阐述新的文明转型时,认为工具

的陈旧、观念的陈旧、思维方法的陈旧造成了

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源,必须在这已遭受破坏的

环境中找到适合60亿人生活和活动的方式,从

而促成一种新行为模式。这就是用“让别人也

能生活的方式来生活”的新道德原则,取代今

天(富人的)“自己活着,也让别人活着(只

要不干涉我)”的原则,以及穷人的“让我像

有钱人一样生活”的向往。

这,或许也是我们需要在未来行动中主

动触及的。

其二,不愿吃苦和忍受寂寞。

试着跳出环境NGO的小圈子,就会逐

渐听到来自外界的种种评判:“做一分说八

分,没做就吹”、“依赖和追捧资源和权

威”、“专业化和多元化都不足”、“行业

‘年轻领导人’的官僚化越来越严重”、

“缺乏有胆识有效率的领导人,缺乏职业经

理人”、“年轻人很容易成为“明星”……

听起来有些刺耳,其实这也促使我们对自身

的一些反思。

这些负面评价基本都和“人”有密切关

系。其反映出的一个现状是,现在的民间环

保从业者中真正能够躬身做事、能够真正忍

受苦累和寂寞做事的人并不多。可能会有很

多从业者很有激情,很有理想,甚至很有感

染力和所谓“领导力”,但有相当比例的人

都已经长期习惯于生活在聚光灯和影响力的

坐标系中,而不是传统的时间和压力组成的

“埋头苦干”象限里。

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就会发现

近年来民间环保领域越来越浮躁,这既和整

个社会的急功近利大潮密不可分,又为行业

内外不断的各种行为所裹挟:一个接一个

的会议论坛,都在挖空心思拉各路人等发

言演讲,却多不考虑主题与质量,致使很

多时候一个人可以拿着同样的PPT在几个不

同主题的会上抑扬顿挫;各种类型的奖项和

年度任务评选,让很多组织和人都忙不迭地

总结事迹、申报材料,结果往往是说的比做

的还多;新闻媒体越来越关注环境NGO,一

个小故事就可以放大成一篇报道,加上最近

的微博流行,使得其中的人越来越眩晕。殊

不知,一次次发言后例行的掌声、一个个或

大或小的奖项和名号、一篇篇报道专访或特

写、一次次的微博转发,都好似粒粒春药,

让从业者们享受这种很“high”的过程,并逐

渐开始懂得如何在这个层面经营自己。而这

个过程,已经或正在发生在太多的行业从业

者身上,或大或小。

这些“春药”,恰恰是让人难以投入到

一个事情中深入埋头苦干的阻隔。环境运动

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需要付出身心的事

业,如果其中的主力都开始习惯于聚光灯下

的生活,那么,距离真正的行业浮躁也就不

远了。

一直很喜欢吴方笑薇五年前说过的一

段话,在那时,她就如此反思:“国内的环

保评奖也随着环保运动的兴起而变得热闹。

绿色奖项多了,评奖、颁奖、选举也频密

了,甚至有点泛滥了……环保工作有无尽的

空间,无限的需求,无偿的付出,无价的

回报,但是在‘有限’的时间、体力和精

力范围内,需要做出取舍。从追求‘掌声’

转向追求‘心声’,催化平常人,身边事的

绿色思维和生活转变。亦拿亦放,退后才

(下转17页)

Page 26: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题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20

中国发展简报

环境运动的希望之光——评《内望环境运动文化:如何走出“不到位”的阴影?》

近日我读了张伯驹等6位青年行动者《内

望环境运动文化:如何走出“不到位”的阴

影?》一文,眼睛为之一亮——这是中国青

年环境行动者的思想之光,中国环境运动的

希望之光!

该文提出环境运动文化“不到位”的

问题。“不到位”表现为民间环保力量缺乏

社会文化的立体视野、眼光短且浅、不愿吃

苦、忍受寂寞,这种评价可谓切中了我国环

境NGO的时弊。如此准确的切中时弊是基于

对中国环境运动的冷静观察与缜密思考。

该文就能源问题指出“缺少一个能源问

题的民间版路线图”。举一反三,在我国环

境问题上,哪方面不缺“民间版路线图”?

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我国环保民间层面的带

有共性的问题。这是值得环境运动中每一个

参与者共同面对、共同思考的问题。这个问

题是环境运动中“纲”性的问题。

在缺乏社会文化视觉的立体视野方面,

该文还指出“环境运动忽视了对社会文化宏

观议题的视角”,环境运动缺乏全局观,各

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的问题。关于“各自

为战”,我以为,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独

立解决本区域、本领域的环境问题,可以体

现多样性。但一味“各自为战”就影响了合

力的形成,削减了应有的力度。在形成合力

方面,2011年有个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协调各

方保护斑海豹的成功案例。

该文指出“不到位”的另一种表现是

“不愿吃苦和忍受寂寞”。这是再次为NGO

把脉,把出的几乎是NGO的通病。文章指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外部的影响,也有

自身的毛病。但无论怎样,要想成功,不

愿吃苦是不行的,不忍受寂寞也是不行的。

我曾总结出《NGO生态论》,其中有“钓鱼

论”,说的是NGO做环保要全身心的投入,

不能像小猫钓鱼那样,一会儿去捉蜻蜓,一

会儿去捕蝴蝶。不愿吃苦和忍受寂寞是急功

近利思想和浮躁情绪所致。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有快感。快感之一

是青年环境行动者开始反思了,而且他们

思得客观,思得诚恳,思得有见地,是成

熟的表现;快感之二是让我看到环境运动

文化的希望,因为能做出如此深刻反思的

是青年人!

(作者系辽宁省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

会长。1991年4月20日,他创建了黑嘴鸥保护

协会,这是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

◎ 刘德天

Page 27: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21

中国发展简报

题 

在反思中共同前行

感谢编辑的邀请,得以阅读年轻同行们

精彩的评论和深刻的反思,并且有方寸余地

来给予回应。在冷静的文字之间,我却读到

热忱和渴望,用对自己近乎苛刻的批判来寻

找诚实的解决方案。

3个小组、3位执笔者的观点我大都认

同,认为十分贴近民间环保社会在中国的现

状。单个的观点总有这样那样的偏颇,即

使标新立异,也可能是聪明一刻的创作;但

是,一连片相关的观点在一起,就成了群体

的风貌、精神和氛围。我们关注的可能并不

是此观点与彼观点孰对孰错,而是所有这些

观点所体现出来的青年环保人的态度,兴奋

在哪里,焦虑在哪里,最敏感的是什么,急

切盼望的又是什么。

幽默的人往往是经历过沧桑的,对“缺

乏反思”深感苦痛的也许是经历过反思可能

带来的动力的。

最近两个月,我连续有机会给《自然

之友通讯》和《青年环境评论》撰稿,整理

自己对过去十年参与和观察民间环保的思

绪,环窥发达、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回归到

这样的认识:现代意义的环保运动几乎在每

一个发展环节都需要同时进行最大程度的社

会抽象化和现实具体化。环境保护运动比较

其他的基于一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的动

员(甚至广义上的人权运动),都需要更开

放、更包容、更抽象、更有说服力的文化内

容、价值原则来引导。试想“代际正义”、

“动物伦理”、“发展的限度”这些理念,

都并非当今社会的主流,与经济高速发展的

社会现实相距甚远;现实中的环保运动常常

只能暂时运用一些与百姓日常生活、政府政

策密切相关的议题来推开工作。正如张伯

驹一组所提及的“缺乏社会文化的立体视

野”,以及悟空一组所批判的“割裂的”社

会动员,霍伟亚一组疾呼“需要行业反思”

所指向的,中国目前的民间环保一定要面对

构建“大方向”、“大问题”这个任务。

然而,我们不能轻视“现实具体化”的

一面,低估“回归社区”的动员,因为环境运

动也是面对具体问题的内生多样化的“行动”

的总合。如果失去改善社区状况的能力,环

境运动一定失去生命力,而走向空洞的教条动

员。即使同在自然的名义下,保护中国960万

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的社会

与生态关系恐怕也是要从每一个有限的、独特

的、往往不可复制的社区开始。

环境运动的困难不只是对于终极关怀的

追求,而且面临着同等重要的落到实处的迫

切性。所以,我们要沉得住气,不断地去社

区、乡村,常常地反思和讨论,共同地来求

索。民间环保在中国才刚刚起步,我们必须

保持我们热切、包容和反思的状态。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

心研究人员。)

◎ 吴逢时

Page 28: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注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22

中国发展简报

12个学生的学校

从皖北的阜阳市到涡阳县,不过80多公

里,然而临近年关,每个乡镇都逢集,加上

年久失修的柏油路坑洼不平,连日雨雪之后

本该尘土飞扬的道路积满泥泞,跨区班车一

上午都只得在裹着厚厚冬装的赶集人中缓慢

挪动,走走停停,到了位于亳州市涡阳县临

湖镇郊的康乐城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半。

从外观看来,康乐城仿如20世纪八九十

年代的国产武侠剧拍摄基地,在深冬的寒风

中孤零零地矗立在空旷的田野之中。复新学

校校长田楠已在门口等候多时,他年约30,

身高超过180,穿着臃肿的羽绒服,依然给

人瘦削的感觉。一同进了墙漆剥落的康乐

城,边走边聊,果然,此处原是著名武僧海

灯法师关门弟子捐建的武校,后来租给一家

风雨十年路:皖北四草根NGO生态速描

田楠:复新学校最后的志愿者

◎ 郭 婷

编者按

安徽北部的阜阳市及原属阜阳的亳州

市,在经济上属于欠发达地区,也是全国

劳务输出重点地区。该地区在公益发展上

原本也属洼地,但由于现实中存在的种种

需解决的问题,以及一些国际机构比如救

助儿童会、国际小母牛都曾直接在阜阳设

立办事处,为当地的NGO发展提供了客观

便利,因此阜阳、亳州地区与省会合肥同

为安徽省公益发展最为快速、最有特点的

地区。2012年春节,笔者借回乡之机,走

访了阜阳以及亳州的数家民间组织,访谈

到几位在公益之路上默默走过十年甚至更

长的公益人。十年风雨坎坷,四段别样人

生,他们的公益经历是过去十年中部公益

发展史的一管之窥,他们遇到的困惑或许

曾经是我们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的收获

也许是我们也想寻求的答案。

Page 29: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23

中国发展简报

注 

民办学校。而曾经闻名全国的第一所志愿者

支教学校——复新学校,如今因私人关系暂

时寄居在康乐城学校之内,被当地人称为

“复新班”。

在田楠的再三邀请之下,笔者到学校

食堂喝了一碗粥,那里还有些尚有余温的饭

菜,是寒假里来的一群志愿者自己做的。他

们经由一个大学生支教组织——“拓梦者”

召集,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人都已被淮北

平原上没有暖气的严寒击倒,仅有几个身子

还算强健的志愿者抱着暖宝宝在教师办公室

聊天。我本以为他们是复新学校的志愿者,

然而聊了几句之后,才发现他们是康乐城学

校朱校长在网上发帖招募,来给初三毕业班

学生补课的。志愿者们对我此番来访也有些

诧异,因为在他们看来,复新学校已经很难

称之为学校,而田楠的教育理念能否实现也

让他们心存疑虑。

如今的复新学校只有12个学生,都住在

涡阳县的高公镇一带,寒假里就回了家。去

年学校还有14个学生,搬到这里因为原来的

房子要涨价,学校又很难筹到钱,田楠和朱

校长私交甚好,搬过来后房租水电都省了出

来,只是多了一笔校车费,有2个学生因为嫌

远就不来上了。其实田楠自己倒觉得12个学

生就够了,因为加上他,学校一共只有2个老

师,要开展教学、处理行政事务,还要想法

子筹款,忙不过来。

田楠提倡1921年兴起于英国的夏山自

由教育理念。在他的表达中,就是在教学方

面,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起不起床、或者上不

上课;活动方面,图书室、木工室、美术室

全天开放,学生自行借阅、归还图书,自由

使用木工美术设备和材料;校务方面,除了

教师任用、学校财务外,学校的事情全部由

师生共同表决,一人一票,师生权力平等,

每周校会上选出下周值勤法官,负责督查、

裁判校内的违规事件,受理诉讼。

十几岁的孩子会不会没有能力适应自

由教育的理念?面对笔者的追问,田楠认为

人的潜力要靠自己激发,给予小孩子充分的

信任,他们就能自己给自己做决定。何况他

在教授数学课和物理课之余,还会组织辩论

课,引导学生讨论网络和社会上的热点问

题,拓展他们的视野,这也许是别的乡村学

校的学生还难以得到的教育。

但田楠坦言,目前自由教育的效果有待

提高,学校在课程上开设的是和普通中学一

样的基础课,上学期经常只有一两个学生愿

意听课,其他人都在外面闲玩;而在学生自

行管理、借阅图书和材料方面,归还物品、

维护环境整洁的要求也还常常做不到。

那么这些学生初中毕业之后,下一步的

人生出路是什么?田楠想了想道,也许有一

两个孩子会去上高中,其他人都是计划一毕

业就出去打工。在他看来,打工自然不是理

想的人生道路,但对如今在读的十几名学生

和他们的家长来说,本身对学校怎么教就没

有要求,没毕业就出去打工年龄太小,呆在

学校又不用花什么钱——复新学校只收取生

活费,一个学期五百,其他都不要钱。

在外来的“拓梦者”志愿者看来,田校

学生们在自己打造的美术室学习绘画 照片提供:田楠

Page 30: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注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24

中国发展简报

长的想法很好,但是如今的复新学校实在是

没有实现自由教育的条件和环境,不管是资

金、师资、教学软硬件,都是如此。而在这

种撒鹰式的自由教育中长大的学生初中毕业

外出打工后,能否适应社会?将来会不会后

悔没有努力走应试教育之路,并被认为是社

会的Loser(失败者)?对此,田楠有点自嘲

地表示,回首他近十年的志愿者道路,走到

如今,自己也面临着社会的各种压力,无论

如何,都绝称不上Winner(成功者)。

他是河南驻马店人,大学毕业时想做

志愿工作,于是进入了当时声名正如日中

天的复新学校,期间虽曾一度离开到私立

学校教书,但始终心系复新,并很快重返

学校。屈指算来,从2003到2012年,已进

入第十个年头。

十年一觉支教梦

在创始人殷永纯出事之前,当然也包括

出事之时,复新学校的相关报道在网上俯拾皆

是,是南方报系、公益时报等钟爱的深度报道

题材,因此只要阅读几篇七八年前的旧闻,学

校的早期历史就会非常清晰地浮现出来。

学校最初叫复兴学校,在2000年始创于

距离涡阳四五十公里的阜阳市利辛县,由于

北京大学毕业生殷永纯的到来迅速红火,当

地政府甚至将一家公立学校交给志愿者们管

理,老师由政府财政发工资,但是由不拿薪

水的志愿者管理学校。

由于本地老师与志愿者之间理念的冲

突,2002年11月份,殷永纯带了5名志愿者

来到涡阳,另起炉灶,改校名为复新学校。

次年6月,刚刚大学毕业的田楠加入复新,

在他的印象中,那时学校的志愿者有十几

个,学生有300~400人,既有初中也有高

中。但后来,学生一直在减少,2007年前后

是100多人,2009年前后到了几十人,现在

只剩十几个。

何以至此?根据田楠的分析,前学校

负责人的丑闻、办学理念与社会现实格格不

入、志愿者之间以及与他人的矛盾、既往项

目的执行失败,是复新学校走到今天的重要

原因。

复新学校是殷永纯的成名之地,也是他

最不愿触碰的伤痛之地。2005年,复新学校

爆出殷永纯猥亵学生事件,在压力与妥协之

下,殷永纯离开复新学校,从此再无关系。

经此震动全国的事件,复新学校依然坚

持下来,那一年,来自复旦大学的志愿者沈

韶清临危受命,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召集

志愿者和学生公开表决学校命运,并决定继

续办学,此后一直坚持至今。

作为一所志愿者支教学校,复新创校

时的理念是倡导做人第一,学习第二,但教

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模式,并追求升学率,

尤其是2007年至2008年孙传美在任时,特别

强调要培养学生上好高中、考好大学。和传

统学校相比,复新学校最大的不同也许是由

于志愿者来自全国各地,眼界开阔,还时常

有公益社团来做活动,能给孩子们带来新奇

感,拓展视野。

但问题在于,这么多年过去,复新学校

的升学率一直上不去。也许是志愿者来来往

往的冲击,也许还有别的原因,总之,田楠

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家长看不到孩子能依

靠上学改变命运的希望,虽然感觉学生和老

师的关系挺好,但就是玩,玩了几年下学打

工去了,生活依然没有什么改变。再加上公

立学校这几年也免费了,不少农村家长有了

钱,就把孩子送到城里去念书,还有些家长

出去打工,孩子也带在身边一起离开农村,

总之各种因素累积,学生越来越少。

Page 31: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25

中国发展简报

注 

志愿者教学模式除了给升学率带来困

扰外,由此产生的矛盾也对学校管理和发展

提出挑战。田楠记得,学校全盛时期志愿者

虽多,但常有冲突浮现。来自各地的志愿者

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而学校的管理和规章

制度相应显得薄弱,不少志愿者认为我是志

愿来的,理应不受管束,志愿因此成为一种

自由。志愿者和当地老师也有矛盾。当地老

师习惯抽烟喝酒、体罚学生,志愿者不能接

受;志愿者男女之间散步聊天,当地人也不

能接受。让志愿者不满的还有即便在支教学

校依然存在的社会等级制度,据说在殷永纯

时期,做饭的阿姨会特意给校长开小灶做

饭,追求平等的志愿者对此十分不满,联合

起来绝食抗议,要求大家做同样的事、吃同

样的饭。

田楠之前担任校长的是香港资深公益人

士沈世德,“为中国而教”的创办人。在田

楠眼中,沈校长是个很有能力的人,首要因

素当然是那几年都没为办学资金发愁过,田

楠接手后都还受其泽惠。然而沈世德花了很

大精力做复新,学校却一直在走下坡路,最

直接的表现是他接手时复新还有60~70个学

生,离开时只剩十几个。

沈世德任期内,承接了南都公益基金会

新公民计划和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的资助项

目,据田楠所言,这两个项目都失败了,钱花

完了,项目却未完成。对于项目失败的具体细

节,田楠起初不愿多说,但他认为不是沈世德

的错,因为后者太忙,很多事情都交给下面的

人去做。如果找原因,具体负责的人可能责任

更大。不过在后来又聊起这个话题的时候,田

楠认为,做项目并不是像账面上体现的那些

数字那么简单,资助款看起来多,实际上不禁

花,学校常常会有些意外支出要花钱。比如,

新公民计划的资助是要做一个对师生培训的

项目,但拿了钱之后,花在了别的地方,培

训拖到最后也没完成;而海外中国教育基金

会的资助计划是要给招来的志愿者提供生活

费,但实际上招募志愿者和培训什么的本身

也要费用,这些钱就得由复新自己来出,再

加上学校的志愿者管理制度有些松散,后来

项目反馈就始终没有交上去。

最后的机会

2010年夏天,沈世德离开复新,专心打

造新创立的支教品牌“为中国而教”,原定

继任校长的志愿者张伟也很快离开,田楠成

为学校唯一的老师,被理事会选举任命为校

长。对于这个不期而至的名头,他觉得是遇

到了一个机会,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到了这个

地步。

说起担任校长一年多来学校的运营,从

房租涨价被迫搬家到挂靠在私立学校名下,

只能用举步维艰来形容。学校去年的资金倒

是全募集到位了,可今年资金还成问题,其

实他们所需费用也不多,一年只要一万多,

占了一半的是两名全职志愿者老师的生活

补助,每人每月三百元,其他主要就是校车

费,也是一年几千块。

可说起筹款的事情,田楠就有些头大。

首当其冲的障碍是,学校现在挂靠在

私立学校名下,没有合法的办学资格,名不

正言不顺,不便于募款。再去找基金会呢?

田楠也不愿再去尝试了——他觉得,由于之

前的项目失败,不管有什么样的解释,复新

积攒多年的信誉都被用掉了。沈校长走了之

后,他也曾尝试过和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继

续联系,但是没有合作成,一是因为对方降

低了信心,再加上各自的人事变动,联系就

此断掉。

此外,田楠在言谈中对自己提倡的自由

Page 32: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注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26

中国发展简报

教育理念的信心也显得有些不足,就像他说

的,他拥有的是一个机会,而非具备了这种

能力,眼前要做的还是先来尝试,有了成果

再拿出去展示,筹款也更有说服力。至于迫

在眉睫的资金问题,他打算继续向一些尚有

联系的朋友筹款,包括一些私人的朋友,或

者长期关注复新学校的热心人士,以及在BBS

上发帖募集。

事实上,虽然田楠有些不

善言辞,多次在谈话中说自己没

有能力承担那么大的责任,但如

果登陆他的腾讯空间和名为“复

新学校”的新浪微博,就会发

现,他如何带着12名学生,清理

长满杂草的操场、粉刷空无一物

原本连黑板都没有的教室、建立

起微笑图书室和活动室。

复新学校的新浪微博几乎

天天更新,就在发稿前,笔者登

陆查看,一条最新的消息显示:

学校开学了,本学期还剩7名学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学生们自行翻修校园 照片提供:田楠

生,4名退学打工,1名转学。

如今的复新学校已经不是当初大学生志

愿者轮番到农村建设支教学校的那个复新了,

更多的承载了田楠个人的希望和愿景。最后几

位学生毕业了怎么办呢?田楠先是说,不知

道,到时候再说吧。后来又道,送走这批学生

之后,也许他会去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再

去寻找实现自由教育理想的机会。

2011年底,笔者收到一封匿名读者来

信,说是信,其实只有一行“请关注命运悲

惨的农村艾滋感染者”的标题,正文空空如

也,也无落款与其他联系方式。好奇之下,

笔者回信追问,这才了解来信者小代的故

事:他曾是一个普通的皖北农村少年,20世

纪90年代,父母因血液传播双双感染艾滋,

原本贫困的家境更加艰难;他发奋读书考取

大学,却因贫困无法交起高昂的学费,带着

铺盖卷到学校报到的时候,已经做好被拒绝

便南下打工的准备。当然,同所有成长励志

故事一样,峰回路转,专门资助受艾滋影响

孩子的智行基金会得知他的情况后,资助了

学费和生活费,如今小代已顺利毕业,并成

家生子。

寥寥数语概括的励志故事背后往往是主

角经历的无数艰辛和始终不懈的奋斗,而这

个故事的结尾与大多数故事略有不同的是,

小代大学毕业后,并没有选择创业或高薪工

作,而是投身智行基金会的艾滋救助工作,

马正洲:不服输的艾滋救助工作者

Page 33: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27

中国发展简报

注 

目前任智行基金会安徽办事处——阜阳妇女

儿童发展协会的副会长。为了救助像曾经的

他一样命运的那些艾滋孩子,他说要在智行

至少坚持干十年。但是,走村串户的走访工

作和微薄薪水支撑下的理想,在父亲因艾滋

去世多年、母亲免疫力低下且多种并发症到

了晚期、幼子成长需要沉重养育费用的现实

面前,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年关临近,小代

一时忧心,在中国发展简报网站上找到笔者

联系方式,试探性地写来求助信,期盼简报

能对农村贫困地区的艾滋感染者及相关工作

给予更多关注。

由此,借着小代的介绍,农历新年之

前,笔者辗转来到阜阳妇女儿童发展协会,

并拜访了负责人马正洲。

贫困地区的艾滋救助工作

同复新学校的田楠一样,今年30出头的

马正洲也是2003年大学毕业,并在当年投身

公益事业。最初,他进入小有名气的阜阳市

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以下简称“阜爱

协会”)工作,3年后应聘到筹办中的智行基

金会安徽办事处,并一手创立安徽办。回顾

这几年的工作,他觉得第一年是埋头做事,

第二年致力打假,厘清救助对象造假骗取资

助的行为,三四年之后工作才开始做顺。

20世纪90年代,河南、安徽多地农民

因贫困卖血,由于血站操作不规范导致大量

艾滋病感染事件,其中阜阳地区的多个县市

都受到影响,为了救助不幸的感染者,多家

NGO在阜阳地区设点创办,开展相关工作。

因血站的错误感染艾滋无疑是巨大的

人生悲剧,如何要求赔偿都不为过,然而由

于种种现实,政府补助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NGO开展工作也往往有各种掣肘,只能在政

府和感染者之间平衡行走,于是更添了很多

棘手之处。

马正洲第一年在智行工作的时候,挨个

乡镇调查,摸底艾滋感染者的家庭情况,家庭

收入如何,有几个孩子,是否在念书,之后根

据情况发放补助。然而到了第二年,许多问题

就浮出水面,比如有些感染者,家里有几个户

口本,有真有假,上面的孩子数量各不相同。

查计划生育的去了,拿出的户口本就只有一个

孩子,发艾滋救助款的来了,拿出的户口本会

有五六个小孩,最多的一家有12个小孩,而且

入户调查时还能看到这些孩子,问起父母家庭

情况都说得丝毫不差——这些孩子都是从亲戚

邻居家借来,事先早教好了会被问什么问题,

应当如何回答。

由于政府职能的缺位,艾滋感染者身

处贫困与疾病交织的双重弱势地位,马正洲

也很清楚对弱势群体的道德指责是另一种压

迫。事实上,对真正底层的人们,空洞的大

道理讲得再漂亮也没有用,生活在那摆着

呢,然而做NGO项目就得对捐款人负责,甄

别工作难做也不得不去做。

马正洲的主要方法是鼓励私下举报,有

时候他也能当面甄别出来。比如一家有12个

小孩子的感染者,他一看到报表上这么多孩

子心里就有些打鼓,等拿到户口本一看就乐

了:造假水平太差了,好几个小孩的出生日

期都写成了一年之内、不同月份出生。

马正洲就对男主人开玩笑的说:“你行

啊,这么有势力,还要找救助啊?”

对方自然很诧异:“马干事,你说什么

呢?我穷着呢,哪有什么势力?”

他就指着户口本说:“你肯定有好几个

老婆,不然怎么能一年生好几个孩子?俩三

月就一个?”

男主人自然张口结舌面红耳赤,马正洲

就拉着他私下去沟通,说知道你缺钱,但弄

Page 34: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注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28

中国发展简报

钱不是这样弄的,人家公益组织也都是好心

人主动捐钱救助我们,不能这样做假寒了人

家的心。本来按规定应当取消作假者的受捐

助资格,但在核实孩子的真实数字后,取消

了虚报的资格,后来马正洲还帮这家人联系

了一些别的帮扶资源。

男 主 人 心 服 口 服 , 反 而 为 马 正 洲 当

起了“线人”,主动告知他别的造假的家

庭,就这样一点点梳理打磨,慢慢的,工

作就顺多了。

常年下乡工作,要说的事情一箩筐,

但马正洲这些年印象最深,也是他心中最糗

的事,是曾经掉进河里的经历。由于乡镇交

通票证制度的不完善,马正洲下乡到一些地

方坐的车经常没有可以报销的车票,但智行

的财务管理制度非常严格,见到车票才给予

报销,这样那些没车票的车费,马正洲就每

次都得自己掏腰包,久而久之,心里也觉得

不舒服。后来他想了个法子,买了个摩托下

乡,拿加油票报销,摩托车骑着方便快捷也

有利于工作。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骑车技术

不精,有回到阜南县下乡,骑着骑着就掉进

了河里,所幸人及时爬了出来,没什么大

碍,匆匆回家休息。但令他诧异的是,第二

天很多受救助的感染者都打来电话慰问,他

很奇怪,当时觉得没人看到啊,但听慰问的

人们说远远的有人看到,随后一传十十传

百,没过几天,整个阜南的艾滋圈全知道

了,这让他觉得糗又深为感动。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

马正洲的第一份工作在因协助拍摄奥斯

卡最佳纪录片《颍州的孩子》而闻名国内外的

阜爱协会,那时候年轻气盛,想着要做一番事

业,但由于性格和理念上的冲突,最终以比较

激烈的方式告别了阜爱协会。之后他一度干起

了光明牛奶的销售,由于肯吃苦,不管多么酷

热夏日的中午都出去跑推销,3个月就升到销

售部经理,工资拿到2 400元/月,这在2006年

的阜阳是相当可观的收入。

然而在看到智行基金会的招聘启事后,

马正洲重新燃起当初的梦想。应聘面试时,

智行的面试官说我们这里工资只给600,行

不行?他说,不给钱也行,我来这里的目的

就是要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听到这

话,另一个面试官说,那就给你400吧,他也

欣然接受,最终以比上一个工作低了2 000元

的薪水入职智行。回想起当初这个决定,马

正洲说,其实那时候驱使他来智行的动因,

真说不上什么爱心,就是那种要证明给自己

和别人看的不服输性格。

入职之后,整个智行安徽办只有他一个

人,一间屋子,一个办公桌,一部电话,他

不知道要做什么,也没人提供指导,跑去问

主管领导——智行基金会大中华区主管徐振

军,后者说,要你来就是要你自己想怎么工

作的,想不清就回家呗。

他只得自己想怎么开展项目,根据智行

救助受艾滋影响的孩子的政策,下乡调研,

设计如何开展救助。到如今,注册成阜阳妇

女儿童发展协会之后的专职人员已有5个,除

他之外还有2名资料员、2名家访员,一共救

助1 150名孩子。忙的时候,5个人都下乡发物

资、补助,因为智行规定,发放财物都要互

相有见证,怕有意外难以处理。

智行的财务规定特别严,有一次马正洲

去阜南县下乡,回来要报销的交通费差了1

块钱,结果整整一个月的账都被财务拒绝报

销,其原因是他去的时候买的车票有保险,

回来的时候坐车售票员随便撕票没给保险,

这样往返费用就对不上了。后来他请出阜南

县的妇联主席写证明说乡镇的交通票据的确

Page 35: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29

中国发展简报

注 

是这种情况,之后才给予补报。

虽然智行的财务制度严格到有些苛刻,

但背靠这棵大树,机构多年的运营经费都不

成问题,但要想扩展申请更多项目,或者接

收本地捐款,就要正式注册获得一个合法身

份。在奔波了两年的注册历程中,马正洲再

次展现了他不服输的性格。

这两年来,各地相继出台规定放宽民

间组织注册以后,几个省会城市已逐渐落实

直接注册,但在阜阳这样地级城市,还必须

要找一个挂靠单位。因为工作方向,马正洲

选择阜阳市妇联作为挂靠对象,自2008年就

开始写注册申请,最开始连解释都没有,直

接就被回绝。后来马正洲联系上一个看起来

脾气甚好的妇联部长,与他打好关系,请他

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又一遍遍重新递交申

请。这样过了一年多,智行基金会的老总杜

聪听说还没结果,就提出自己亲自去和妇联

主席打招呼,然而一番交谈下来,留下的话

是:“小马啊,要不你就放弃吧,我看这个

主席很难沟通。”

然而马正洲还是不肯放弃,他继续一

遍遍地跑,过了大半年,2010年11月,阜阳

市妇联主席打来电话,批准让他们挂靠注

册。但到了民政局这关,又出现了反复,因

为智行基金会的同性恋项目,让民政局心存

疑虑,马正洲只好再回头请求妇联出面做保

证人,多出具一份保证书,这样又过了一个

月,才大功告成,阜阳妇女儿童发展协会由

此成为智行在全国十家办事处中第一家成功

本地注册的机构。

听说这个消息后,一家6年都没注册成功

的阜阳义工组织,来问马正洲是不是有很强

的关系网,他说,这个真没有,要说成功秘

诀,就是不服输的性格吧。

马正洲的新年愿望

2012年1月初,智行基金会召开全国年会

时,杜聪问马正洲有什么愿望,马正洲说希

望能加薪,但不是给自己,而是给员工。

智行虽然是香港的基金会,也很难筹到

行政费用的款项,曾经有两年的行政费用都由

杜聪自己掏腰包,后来虽然筹到资金但额度有

限,所以各地办事处的员工们薪水都相当低。

比如现在协会的员工,都是大学毕业,入职

第一年薪水只有800块,转正之后涨到900,

还要扣除各种保险,到手只有500多。

员工要发展、要有尊严地生活,只得

跳槽,而高流动意味着低效率。经历过多个

骨干员工流失的马正洲对此十分感慨,很多

人花了一年时间才带出来,却因为低薪而流

失,再重新招聘,对这样只有几个人的小机

构影响太大了。

除了加薪之外,协会作为智行基金会

的安徽办事处,一直按照智行的模式走,

虽然总体上资金不愁,但时间长了,想拓

展别的资助渠道,却发现连项目申请书写

起来都有些困难,而协会注册的目的就是

为了拓展新的本地资源、开展新的项目。

因此,提高募款能力、寻求新的资助,从

根本上实现协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马

正洲的新年愿望之一。

后记:本文访谈时间为2012年1月19日,

就在发稿前,2012年3月初,笔者与本文开始

提及的小代聊天,他说马正洲在前几天因为

家中出现经济压力,决定改行,这一消息令

笔者大为震惊。由于马正洲暂时不愿再受访

谈,小代也不愿详述,无从得知个中细节,

但这一结局也许更加印证了中部草根NGO从

业者的生存窘境。

Page 36: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注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30

中国发展简报

也许是同性之间的感情在大多数情况

下依然难为公众接受,许多从事男男性行为

(MSM)艾滋干预工作的组织都在名字上寄

托了向往光明、宽容的寓意,安徽阜阳阳光

蓝天公益小组(以下简称“小组”)亦是如

此。小组负责人阳光(网名)是阜阳疾病预

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的工

作人员,自1998年起就从事MSM艾滋干预工

作,这在当年因记录艾滋血液传播事件而获

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颍州的孩子》故事

发生地——阜阳地区,令人十分意外。

用 阳 光 的 话 说 , 在 中 小 欠 发 达 城 市

开展MSM工作,没有政策和领导的支持,

没有工作框架和干预模式,缺乏资金与人

员,还要面对社会与同事的不理解,回首走

过的这么多年,历尽艰辛,但也用持续不懈

的努力与付出,让当地的MSM社群见到一

线阳光蓝天。

欠发达中小城市的阳光蓝天

20世纪90年代中期,阳光从部队退伍

后到阜阳疾控中心的前身——地方病防治

站做医生,那时候,已有一些专家学者前

来调研艾滋传播问题,阳光随之接触并了

解了艾滋病及其传播的严重性。1998年,

阳光在阜阳一家电台兼职做热线主持人,在

为公众提供健康问题咨询时,有意在节目中

穿插一些艾滋基本知识,渐渐的,就有些关

注艾滋话题的人士打热线电话进来。当年5

月,一位男性听众打电话咨询艾滋之后,讲

述了自己的同性爱经历,这是阳光头一次接

触MSM群体,他以一贯热情爽朗的性格与

对方交流,为其介绍预防性病艾滋病的知

识和措施。当然,那时候的他也有疑惑和

不解,就到书刊杂志上寻求答案,由此写

信给艾滋领域的专家郭雅琦求教,后者又

向他介绍了当时刚开始做同性恋期刊《朋

友通讯》的著名医生张北川……经过这一

连串的引介,阳光逐渐深入了解MSM群体

和他们防治艾滋的注意事项,并用于接触

到的MSM人士的问题解决上。由于当时的

大环境,那时候阳光主要在安徽省会合肥

的同志社区做干预工作,派发防艾宣传资

料、安全套和《朋友通讯》杂志等。

2003年“非典”之后,阜阳本地的艾滋

传播疫情也逐渐浮出水面,环境有所宽松,阳

光就在本地成立了阳光蓝天公益小组,专注阜

阳地区的MSM艾滋防治工作。这家由兼职志愿

者组成的小组,同许多MSM小组一样,主要开

展热线咨询、同伴教育和外展活动。

从2004年至今,阳光一直是24小时不关

机的热线电话接线员,从最开始的小灵通,

到现在的手机,号码一直在网上公开,求助

者遍布全国各地,不管多忙,只要有MSM群

体来电话求助,都可以从他这里得到帮助,

而每月花掉的话费都来自他的个人工资。

与大城市不同,中小城市更多保留了

熟人社会的特点,各种亲朋好友关系错综复

杂,因此许多有过高危性行为的人对于检测

就有很多顾虑,他们往往不愿意也不方便去

疾控中心,因为担心遇到相识的人。基于这

种考虑,2006年,阳光和一个朋友合伙开了

一家名为夜色的公益酒吧,离阜阳颍州区疾

病检测中心只有50米,并成为本地MSM群体

固定咨询检测的一个点。考虑到私密性和安

全性,酒吧开辟了两间独立的小房间,在宽

松的环境下提供咨询检测。当时很多志愿者

也是医生或者在疾控中心工作,白天上班,

阳光:从先行者到原地踏步

Page 37: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31

中国发展简报

注 

晚上来酒吧提供检测服务。除此之外,酒吧

还做同伴教育培训,吧台上摆放大量公益宣

传资料,可以随时随地取阅,安全套和润滑

剂也随时可以取。基于中小城市相对闭塞的

性观念,志愿者们还特别注意在社群中培养

安全意识,向人们宣传“包里常备安全套”

是一种时尚、负责任的行为,宣传性并不可

耻,可耻的是不安全的性行为。

除此之外,借着工作身份之便,阳光还

着力拉近疾控中心等政府组织与MSM群体的

关系。他前后向全球基金申请了多笔资金,

主要用在联谊的时候请疾控中心和MSM人群

一起做活动,许多疾控中心检测科的工作人

员因此深入了解这个群体的情况,和志愿者

关系也都非常好。那时候,夜色酒吧声名远

播,很多合肥的人都远道而来做检测,阳光

也被认为是最早的安徽民间艾滋防治知名人

士之一。

处境艰难的MSM工作

虽然阳光蓝天小组的MSM工作在全国都

算开先河之举,但过了这么多年,全国很多

地区的艾滋防治工作发展迅速,MSM小组更

是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反观这几年阳光

蓝天的发展,阳光的言语中不自觉地流露出

焦虑感。

在他看来,有些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

的人对感染者带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

现如今有些国家单位招考员工的过程中,首

先看重的是能力,要求能完成国家需要的数

据、报告,能在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却忽视了从事艾滋工作必须具备的爱心和宽

容等性格品质,更让他难以释怀的是个别领

导本身对艾滋工作也不理解、怀有偏见。

2009年的12月,阳光向全球基金在当

地的项目办申请资金,联合一些当地政府部

门、大学等主办了一次大型活动,特意邀请

美国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驻中国办事处

的朱力亚和河北爱之光感染者组织的慕容枫

以及一些演艺明星前来参与。

他记得那天下着雨,但大学里的学生、

志愿者和大批媒体都热情捧场,偌大的公众

教室座无虚席,朱力亚、慕容枫和来自香港

的演艺明星的表现、表演都十分精彩,然而

轮到领导讲话时,一位领导却当众说,艾滋

病毒携带者不要生孩子,因为生下来会给

社会造成负担。话音一落,立即就有学生站

起来反驳,认为这样的言论歧视艾滋病感染

者,侵犯其生育权,现场一度很尴尬。

比这样的当众失言更多见的是对男男

性行为群体的曲解,比如个别疾控中心工作

人员认为,男男性行为群体,就是女性玩

够了再玩男性,因为私生活混乱才会感染

艾滋。阜阳下属某县经由同性性行为感染

的阳性报告已经达到新发感染者总数的一

半,但当地的MSM干预工作却完全无法开

展,据说,因为本地某部门领导认为男男

性行为的说法不好听,要求将同性性传播

都上报成异性性传播。

曾有一年,阜阳某部门制作防治艾滋

宣传台历,其中有一句标语写道:“预防艾

滋,不搞同性恋,不吸毒”,后来被有心的

读者拍照上传到天涯论坛,再被新闻媒体转

载,沸沸扬扬一时,后来上级下令追查源

头,这句标语只是某位领导在网上随便找的

一句话,没有经过任何讨论和确认,就印在

了公开散发的台历上。

除此之外,中小城市的社会心理和氛围

也相对成问题。由于小组只能申请到一些零

散的活动经费,无法支持全职人员的工作,

阳光就希望在阜阳师范学院里成立社团,开

展同性恋、艾滋宣传和倡导工作。但联系了

之后,发现更多人还是想加入学校里主流

的做公益慈善的社团,即便有些人关心同志

和艾滋议题,或者怕不能得到学校的支持,

或者怕暴露自己的性取向,都打了退堂鼓;

Page 38: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注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32

中国发展简报

还有感兴趣的学生有些急功近利,提出要先

给提供活动经费,才能做事。对此,阳光相

当不满,他觉得,做公益慈善哪个不是先付

出,才能收到回报,你还没有做事,怎么给

你钱?事实上,阳光为了阳光蓝天公益小组

的工作,已经搭进去数不清的积蓄。

从2006年到2010年,夜色酒吧开了5年,

但据阳光所说,收支仅仅维持平衡,当年设

想的实现盈利后的分红计划,从未实现。

到2010年,酒吧房租大幅涨价,维持不下去

了,只得搬家。

2011年初,阳光在阜阳最繁华的颍州

路租了一间屋子作为小组的工作室。他和几

个志愿者将工作室粉刷一新、精心布置之

后,希望能开办一家像北京同志中心那样的

活动场所,可以请MSM社群的人来参加活

动、看电影、做咨询,同时继续提供免费的

检测工作。

为了贴补房租和水电支出,他买来很多

啤酒饮料,打算卖给前来参加活动的人。

然而一年过去了,墙角的啤酒都过了

期依然没有开箱。阳光说,中小城市的人们

不喜欢大城市的活动方式,他们大多不喜欢

安安静静地坐着聊天,大多喜欢热闹、喧嚷

的酒吧氛围。如今工作室一年9 000元的房

租,还有1 000多元的物业费,都从他自己

的工资里挤出来——就在笔者与阳光一起走

出工作室所在大厦的时候,楼管还追出来催

缴物业费。

工作室里还整齐摆放着许多几年前的

《朋友通讯》(后改名为“《朋友》”)、

女 同 性 恋 刊 物 《 L e s + 》 、 男 同 性 恋 刊 物

《点》等,但随着《朋友》的停刊,《les+》

的不再免费赠阅,可供来客取阅的公益刊物

也越来越少,眼前所见,都是过期的旧刊。

别人都在进步,只有我在原地踏步

付出这么多,前路这么难,要说不做

了呢,阳光又不舍得。他在聊天的时候,始

终眼圈泛红、布满血丝,因为白天忙工作,

晚上都在提供咨询、帮助检测,长期睡眠不

足。他反复说,阜阳有那么好的基础,应该

走在全国艾滋防治干预的前列:现任国家疾

病防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主任的吴尊

友,20世纪90年代刚从美国回来时就在阜阳

做艾滋项目;安徽走出去那么多艾滋防治的

专家名人,除了吴尊友是安徽人外,还有协

和医科大学的张孔来教授、著名艾滋活跃人

士万延海,还有后起之秀的阜阳人常坤。

阳光记得,常坤2004年前后刚从新疆回安徽

时,万延海还给他电话,让他多关照常坤的

工作,说起常坤如今的迅速成长,阳光感叹

中流露出一些唏嘘之意。

他也曾经有过专职从事NGO工作的机

会。当初救助儿童会在合肥和阜阳都有专门

的项目办,曾经希望阳光全职到救助儿童会

工作,但他觉得自己做了这么多年MSM干

预工作,对转向儿童救助有点疑虑。现在说

起来也有些后悔,毕竟救助儿童会是知名大

NGO,也许进去以后还有机会再转到别的艾

滋组织工作。

说起阳光蓝天公益小组的未来,阳光

也曾想过正式注册,然后申请固定长期的项

目,毕竟现在民间组织的政策在放宽。说起

注册后的办公场地,他心里盘算着爱人家还

有一套空房子,也许可以拿出来做办公室,

但是转念想起这么多年对家里人的亏欠,又

叹了口气,觉得比较悬。

万 一 能 注 册 , 将 来 的 工 作 方 向 是 什

么呢?阳光觉得国际组织玛丽斯特普的诊

所模式也许可以复制到阜阳来,即以诊所

的收费服务支持公益性艾滋干预工作的开

展,因为在他接触的不少MSM群体中,相

当一部分人是学医的,现在就业形势又比

较困难。说起这个,他布满红丝的眼睛里

又燃起了一丝希望。

Page 39: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33

中国发展简报

注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对安

徽这个农业大省来说,土地是大多数人唯一

的生计,也许是这个缘故,安徽农民常常走

在改革前列。30多年前,那些最初在土地承

包到户的协议书上按下手印的小岗村农民曾

经敢为制度改革之先;14年前,皖北阜阳市

颍州区三合镇南塘兴农村的农民们为了保护

土地权益联合进京维权,声震全国;如今,

维权抗争早已尘埃落定,那些安然还乡的农

民们依然是乡村建设中的吃螃蟹者。

有钱赚的公益

正月里的薄雾细雨挡不住依然彻骨的寒

意,有些青翠的稻田展现出江淮平原的早春

光景,比起这时节仍是一片肃杀的华北多出

不少生气。破五第二天,笔者根据备好的攻

略,坐刚开辟没几年的农村公交专线在阜阳

市郊孙庄路口下了车,一位撑着伞的年轻女

孩立马迎了上来,她是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

中心派来支援南塘兴农合作社的长期志愿者

付丽,随之拐进村中马路,一眼就看到了200

米外的合作社综合楼。

这座白色三层小楼建于2008年,乃是台

湾著名生态环保建筑师谢英俊的作品,根据

生态环保的理念,建筑材料都取材于本地,

并由村民自行建造。走进去,一股干净整

洁、清爽新鲜的气息扑面而来,整座楼设计

高挑敞亮,风格大异于本地其他建筑,据说

乃是典型的台湾建筑风格,夏日里尤其凉爽

通风。

合作社的理事长杨云标正在二层办公室

相候,地上摆着好几箱新酿出的酒,有一瓶

不慎磕破了口,伴着满屋子的高粱酒香,性

格豪爽大气的杨云标就此打开话匣子。

在杨云标看来,让农民生活得更幸福,

寻找能赚钱的商机是头等现实问题。合作社

早些年曾考虑引入乡村留守老人编织产业,

现如今又计划开展有机农业暨乡村观光旅游

产业,但已经实现盈利的酒厂是这两年最

为成功的实验。2010年,合作社开始创办股

份制酒厂,向村子里的老人家讨教酿酒的古

法,以自产的高粱酿造纯粮食酒,如今已是

第二年结出硕果。目前酒的年产量大概是7~8

吨,而盈利达到了6万元左右,并实现了向

股东分红——当然,为了回笼资金,分给股

东的是自己酿的酒,这既可以节省资金继续

投产,也能让股东们拿这些酒请客送礼,形

成酒的口碑。据懂行的人说,这些酒品质相

当不错,眼前需要的就是进一步形成口碑。

前些日子北京工友之家办活动,负责人孙恒

向杨云标定了10箱酒,据说反馈相当好,杨

云标因此开玩笑请笔者帮忙在NGO中宣传介

绍,把酒的市场定位成公益圈,把酒做成公

益特供酒。

正聊得热乎,一位酒厂的股东带着在

外工作、过年回家的儿子来拜访云标大哥,

转眼间,呼啦啦站了满屋的人,一起畅想酒

厂的未来。杨云标和股东说起,要是再盖新

房,就先建两层地窖,专门用来储藏酒;他

杨云标:让理想照进现实

谢英俊设计的合作社综合楼 照片提供:南塘兴农合作社

Page 40: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注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34

中国发展简报

还打算和想开展的乡村旅游结合起来,邀请

前来采摘的游客参加品尝会;或者和其他地

区的合作社资源互补,如湖北一家合作社出

产中药天麻,就可以一起做成药酒,市场前

景更看好了。

除酒厂之外,合作社下属开展小额信贷

业务的资金互助社现在每年也有2~3万元的

盈利,2005年互助社第一次分红的时候,每

股只有14.5元,现在每股达到了150元;集体

采购农资也是一项主要的经营内容和收入来

源,主要是合作社出面向供货商低价团购种

子、化肥等,再卖给社员们;此外,村里外

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土地始终闲置,

合作社就把不少地租下来,代为耕种。也由

此,见多识广的杨云标萌生借鉴北京的小毛

驴生态农场的模式,利用这些土地开展有机

农业加乡村观光旅游的计划——他第二天打

算去阜阳一些开展农家乐的村子考察,争取

把这个想法在2012年落实下来。

坐在宽敞明亮、酒香浓郁的办公室,

聊着各项赚钱的营收,再回想起十多年前带

着农民们进京维权,在东单附近的某条胡同

彻夜难眠的情景,杨云标也有些恍如隔世的

感觉。但他觉得这其实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

势。他十年前到北京开会时,到处都是维权

的组织,但如今再去开会,大多是建合作

社、发展乡村建设的机构——当年的维权组

织大多在外界环境的急速变化中难以适应、

转型失败而消失了。

然而说起当年的维权斗争与如今的乡村

建设,孰者更为重要,杨云标还是觉得当年

的过程不可或缺。此一时彼一时,彼时环境

恶劣,如果不奋起抗争,生存都成问题,而

经历了艰辛的奋斗过程,父老乡亲们也更加

珍惜如今能够赚钱的安稳日子。

如今的环境比当年好很多,从最初的

土地维权诉求到后来实现组织化,当年想实

现的目标都实现了,如今他们和政府相处

愉快。2006年,国家颁布《农业专业合作社

法》,次年正式实施后,杨云标他们第一个

就去颍州区工商局注册,对方虽然连登记的

表格都没有,却没有任何刁难,到网上临时

下载了文件给他们办好注册手续。

重建乡村公共生活

从互助社到股份制酒厂,合作社开展经

营活动的目的,除了赚钱之外,也希望通过

乡村社区的联合生产,让农民从家庭中走出

来,走向公共的生活,改变如今大多数人只

想着个人家庭事务的现状。

杨云标小时候,大家都很穷,但他记

得,每回村里来了外乡的乞讨者,家家户户

不管有钱没钱都会给个馒头、盛碗热饭。然

而几十年过去,在物质快速增长、经济逐渐

富裕的同时,另一种贫穷也在疯狂增长,即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在他看来,改革

开放30年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一个去组织

化的历程,让原本亲密友善的村民成为一盘

散沙,很多人不要说对他人缺乏同情,连

自己的亲人都很少过问。同时,随着经济发

展,贫富分化也越发明显,有钱人越发强

势,贫穷者越发弱势。让杨云标非常耿耿于

怀的是,去年村子里有两个老人自杀了。这

两位老人都70多岁,年迈体衰,干不动地里

的活,又不能出去打工,儿女也不孝顺,逢

年过节愈发觉得孤单难过,精神上受不了,

就选择自行了结生命,震动全村。

经由多年的经验总结,杨云标认为改变

现状的关键在于让人们走出各自的家门,聚

到一起交流沟通,重建乡村公共生活。2010

年,他去台湾一个村子访问交流,发现当地

村民在做一个名为“共同厨房”的活动,就

是村里每家人都轮流做东,其他人带饭菜来

做东的人家里一起吃饭。杨云标开始觉得这

种做法挺形式主义,有些无聊,但参与了几

次之后,发现一个桌子吃饭才真是拉近感情

Page 41: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35

中国发展简报

注 

的最好方法,可以毫无距离地交流沟通,建

立信任关系。也因为此,那个村子里的人际

关系非常友善。

其实,杨云标自己的家族关系也是个

绝好的例子。杨家弟兄5个,每年腊月母亲

生日时,都召集所有的儿孙后辈给母亲做

寿,设计一些抽奖、活动、游戏环节,大

家欢聚一堂,久而久之,感情非常深厚,

村里人也都公认杨家5兄弟是十里八乡最团

结的家族。

除了建立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之外,公共

生活还强调要塑造人际关系中的美好一面。

早几年,南塘兴农合作社率先引入罗伯特议

事规则的目的之一也是如此,他们希望强调

每个人之间的平等沟通。不过,罗伯特议事

规则在南塘兴盛一时之后,如今已基本不再

使用了,杨云标解释说,议事规则在解决大

的分歧时非常有效,但如今合作社的工作越

来越走上正轨,大家利益趋向一致,分歧越

来越少,有了共同的利益,只要向前走就是

了,不必再事事表决。

为了重建公共生活,目前合作社组织的

常规活动相当丰富,周一有社员例会,周三

是老年协会的活动,周六举办文艺活动,周

六到周日还有为留守儿童举办的活动。每次

来参加的人数也不少,但最让杨云标头疼的

是参加者都是年纪四五十岁还要往上数的老

和消费习惯,如今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都不

在家乡,逢年过节回了家往往就是喝酒串亲

戚,对家乡的印象也停留在看电视和打牌

上,谈心交流都很少,更不要说关注乡村的

公共生活。

合作社在如何留住这些年轻人上很是

花了一番心思。利用春节期间大家都回来的

时机,他们近来搞了许多活动,除了热闹的

唱歌、玩游戏、搞抽奖之外,还有座谈会、

读书会等。合作社希望用感性的方式加强大

家的交流,加深对家乡的认识;他们希望用

实际行动告诉年轻人,除了喝酒打牌外,家

乡还有另一种生活方式,可以一同谈心、读

书,可以一起营造共同的精神生活,留下美

好的共同记忆。

当 然 , 要 留 住 在 外 收 入 不 菲 的 年 轻

人,更关键的是能够提供有吸引力的就业机

会,用杨云标的话,年轻人需要经济回报,

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和你一样是一个理想主义

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合作社开办的酒厂、

互助社、农资等创收项目也有一定的价值,

但还远远不够,他们还得寻找一些更适合年

轻人做的项目,除了乡村旅游外,杨云标

眼下还在盘算申请国际小母牛安徽办公室

的农村生计项目,希望能够创设出更多的

项目,让公益与营收、让理想与现实更好

地结合起来。

合作社文艺队的表演活动 照片提供:南塘兴农合作社

面孔,缺乏年轻的新

鲜血液。由于关系到

合作社的未来发展,

杨云标这两年一直想

吸 引 、 培 养 年 轻 人

作为合作社的后备力

量。但是非常难,阜

阳是打工者的家乡,

村里90%的年轻人都

外出务工,大家习惯

了大城市的生活方式

Page 42: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注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36

中国发展简报

“如果你爱他,就让他做公益,因为这

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让他做公益,因

为这里是地狱。”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草根义工,18年散

尽家财创办草根公益让我甘苦自知。1993年

读师范学校时我拉着2个同学创办了一个学雷

锋小组,从18岁埋头公益到奔四,无意中成

为“河南民间公益活化石”。我经常自嘲:

今天我是活化石,明天就是真化石了,因为

中部草根公益,就站在天堂和地狱中间。

中 国 N G O 领 域 的 发 展 严 重 失 衡 。 北

上广、云贵川等地区号称“中国NGO的天

堂”,几乎大部分与NGO发展相关的资源,

包括资金、政策、人力等等,都集中在东部

和西部,东西部NGO发展蒸蒸日上,中部地

区却严重空心化。

中部民间草根公益真实现状

长期以来,国家政策、国内外基金会和

NGO大多把资源投放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和一

线沿海城市,河南、山西、安徽、河北、湖

北中部五省的民间公益组织发展基本相似:

数量少、黑户多、发展慢、意识淡、力量

弱,基本属于自生自灭,与东西部地区的民

间公益组织一片生机勃勃形成鲜明对比。

中部民间公益组织大多数还停留在国

内NGO组织、志愿者组织的初级阶段:注册

的少、挂靠和黑户多、团队基本没有全职义

工、公益工作基本属于不懂项目重活动,

没有资金来源、团队管理属于个人英雄时

代……

有专业人士将中部NGO的阻力总结为三个

方面:制度限制大、资金人力匮乏和社会基

中部草根公益: 在天堂和地狱中间

◎ 方 红

Page 43: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37

中国发展简报

注 

础薄弱。国内外NGO对河南等中部地区缺少关

注,在中部地区项目运作和资助活动少;而政

府部门对NGO的认识程度低,在民间组织培育

与发展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很小,政策

创新匮乏。在既没有外部力量,也没有内部力

量推动的情况下,中部地区的NGO一方面影响

力相对较小,另一方面也难以在整体上形成独

立的声音。这使得中部地区的NGO在社会大环

境的制约下挣扎前行。

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民间公益组织60

余家,民政注册的仅6~7家;河南全省18个城

市,省会郑州民间公益组织相对多一点,地市

级几乎每个城市都仅有1~2家义工组织;拥有

全职人员的组织更是屈指可数。

地市级民间公益组织一般都是由一个或

者数个领军义工发起,利用业余时间策划和

组织活动,零经费,零全职,大都借用办公

室,有的甚至从来没有专用办公室,一个组

织的兴亡往往就是发起人的兴亡,发起人弹

尽粮绝之日就是草根组织倒闭之日。

河南恩来公益的草根样本

1993年,河南省濮阳市诞生了一个由3

个师范生发起的民间学雷锋小组,主要组织

一些为同学们送信、失物招领等一些学雷锋

的爱心行动;1994年刚刚成为油田教师的我

联合朋友自发组织了十多人的马列学习小

组(后称三人爱心社),一方面学习马列原

著,一方面开展民间志愿活动的摸索,开展

扶贫帮困活动;1996年,我们创办濮阳市第

一个中小学生心理服务信箱,1998年又组建

河南首家公益心理服务热线——真爱心理公

益热线,面向社会开展义务心理咨询服务。

作为一个民间自发组织的志愿者团队,没有

资金,没有单位支持,没有办公场地,几乎

没有任何外援,只有一颗火热的心。

1999年,真爱心理公益热线转型为恩来

助学中心,长期立足教育公益,近年来取得

突破进展,2010年以来已经与多家基金会合

作开展活动,现在是中部民间公益能力建设

平台:我们自2008年起每年发起一届中部公

益论坛支持中部五省公益组织发展,至今已

经主办4届,同时举办系列NGO能力建设工作

坊陪伴中部五省民间公益组织成长。

恩来公益经历了18年的风风雨雨,从业余

志愿者团队逐步转型为专业化民间公益组织,

实现了我的人生梦想和职业合一的人生之路。

作为一个愚笨的人,唯一的资本就是坚持的

信念,早已走过轻狂年少的岁月,看到眼前

的成果,深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

的”,民间公益的未来依然曲折渺茫。

然而恩来公益作为典型的中部公益组

织,其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或许能为其他草

根NGO提供借鉴,特总结如下:

第一阶段:通吃型公益组织。

恩来公益作为一个民间的草根志愿者团

队,哪里有需要就冲到哪里,敬老、助残、

儿童、义演、捐赠、大病救助等无处不做,各

种各样的义工活动部门多达十几个;我们濮阳

办公室地处河南省濮阳市中国石化中原油田这

个特大型国企,以中原油田为基地,辐射濮阳

市,借着国企的组织能力,我们迅速发展了数

千名志愿者,以油田职工家属为主,素质相对

较高,公益活动相对容易举办,但是我们四处

开花,疲于奔波,活动越多,组织者赔得就越

多,我作为发起人几乎无暇自己的工作,在很

长一段时期隔三差五都要接待脑瘫、白血病患

者、不明原因重症等求助。各种各样的求助者

通过媒体和市民介绍找到我们,磕头下跪求救

Page 44: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注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38

中国发展简报

的几乎让我崩溃。我们作为草根公益,没有一

分钱经费,都是志愿者自己掏腰包赔钱,尤其

是发起人还要承担更多的机构运营费用,真是

打碎牙和着血往肚子里咽。我们号称“三赔义

工:赔时间、赔精力、赔金钱”;低薪都没

有,全部倒贴。由于恩来公益干得越多赔得就

越多,干得越大赔得就越大,我经常失眠,头

发都白了许多。因此我意识到,恩来公益必须

要寻找突破口,否则就是前浪死在沙滩上了。

第二阶段:准专业转型阶段。

草根公益一般都是自我摸索发展,缺乏

专业人士指导,黑暗中前行。随着互联网在

内地的发展,我天天晚上上网通宵达旦地自

学,内部再与恩来义工交流,外部与全国各

地义工组织学习,观摩其他城市义工组织的

发展,于是开始尝试把恩来公益的十几个部

门做减法,按照我们的表达就是——把巴掌

变成拳头,形成拳头优势,集中优势力量做

好一件事!

我本人是油田公办教师出身,热爱孩

子是我的本能,于是恩来公益濮阳办公室从

通吃型转型为教育型公益,先后开展爱心助

学、中国乡村小学爱心书屋、青少年社会实

践等项目。

爱心助学主要是感召城市爱心人士一对

一支持农村贫困孩子,用资金和书信激励等

方式;后来国家对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免费后,

我们把助学淡化,以捐建乡村小学爱心书屋为

主,截至2011年12月累计劝募图书32万多册,

捐赠内蒙古、河南等地乡村小学。

对于城市青少年我们如何支持?我们

以青少年社会实践为平台,开展爱心小报

童、家庭换客、公益游学、下乡体验、户外

拓展等方式让城市青少年在快乐中成长。目

前我们支持成立了第一个青少年社会实践团

队——河南小记者爱心社。

第三阶段:恩来公益郑州办公室定位中部五

省支持型组织。

2008年,我们在郑州设立了办公室,开

始了啃馒头做公益的艰苦日子。

恩来公益立足河南,资源相对较少,

信息闭塞,我四处联络一些国内外大型基金

会和公益组织,申请学习的机会,但是答复

基本一致:对不起,我们在河南没有项目,

如果你是西部公益组织就可以。我是欲哭无

泪,于是发愿:我们组织河南的民间公益组

织自学!缺少外界支持,我们自己创造条件

自我提升!

2008年国庆节,恩来公益联合了濮阳、

安阳、郑州、鹤壁、周口、南阳等地市数家

民间草根公益组织骨干40多人齐聚太行山,

召开了2008河南民间公益组织论坛,这可能

是河南省民间公益组织第一次有记录的草根

公益论坛;各个公益组织负责人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把各自的困惑、经验、问题拿出

来分享……

2009年,河南民间公益组织论坛在郑州

举办,在数家爱心企业的支持下,恩来公

益、河南义工联等组织发起,来自全省各地

公益组织70多名骨干接受了突破性领导力体

验式训练,提升了各个团队的凝聚力和管理

能力。

2010年河南民间公益组织论坛发展为中部

民间公益组织论坛。恩来公益联合山东皇明集

团共同主办了第三届中部公益论坛,来自河

南、山东、安徽、湖南、陕西五省60多名民间

公益组织骨干聚会山东德州皇明集团。

2011年6月,河南民间公益组织论坛和

Page 45: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39

中国发展简报

注 

7月的中部民间公益组织论坛分别有数十家

民间公益机构参加,第一次邀请了外部公益

组织专家给予支持,云南发展培训学院的中

方院长邢陌、中山大学公民发展中心主任曲

栋、南都公益基金会的林红等纷纷自付往返

机票前来河南支持中部民间公益。

恩来公益带领中部各省各地民间草根公

益团队自发组织交流和培训,我们抱着跑断

腿、磨破嘴的精神,满腔热情地四处感召和

沟通,起初许多公益组织甚至志愿者都怀疑

我们另有目的,在我们千辛万苦感召的领导

力课程开课前还在质疑:你们真是免费给我

们公益人培训的吗?搞得我哭笑不得。

4年的中部民间组织公益论坛让中部公益

组织愈加团结和清晰。

我们先后得到了华夏公益联盟、云南发

展培训学院、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

中心、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北京光华慈

善基金会等机构的无私的言传身教,邢陌、

曲栋、赵华等众多前辈老师的指点让我们清

晰地看到——我们竟然无意中成为中部省份

唯一一家支持型组织。

反思:我们拿什么奉献给你?

作为中部五省唯一一家支持型公益组

织,我的心里忐忑不安,因为没有可以借鉴

的组织和发展模式,我们拿什么奉献给我们

可敬的民间公益人?

我们摸索着主办各类型NGO能力建设

项目:

针对中部地区民间公益组织的现状,我

们主要开展NGO能力建设工作坊、河南民间

公益研讨会、中部民间公益论坛、河南民间

公益沙龙多种形式的活动支持本土民间公益

机构和志愿者团队。

针对大学生社团,我们开展了“河南高

校公益巡讲”、“河南大学生公益大学”,

并且积极发动和组织大学生骨干自发组建团

队参加全国大学生公益大赛,2012年我们与

河南发行量最大的平面媒体《大河报》联合

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项目。

针对中小学生群体,我们通过每年组织

参加全国青少年公益创想大赛,培养一批批

教师和家长志愿者支持孩子们积极投身公益

事业。

河南公益任重道远,我们深感我们的力

量有限。河南民间公益社团大都属于自生自

灭型的民间志愿者团队,许多团队对于基金

会、公益项目、全职人员等专业公益领域非

常陌生,我们对于如何引导大家的“思想转

型”、“公益转型”苦苦思索一直缺乏突破

口……

2011年11月,我代表河南恩来公益入选

南都公益基金会“银杏伙伴”,可以说在我

们发展的关键转折点,银杏伙伴的支持给了

我们最大的鼓舞和陪伴。

从“散尽家财做公益”到“年薪十万做

公益”,恩来公益从地狱步入天堂,让我深

深感恩所有支持中部公益的义工和老师,感

恩所有支持民间公益的人!

但是看见身边还有如此多“吃着馒头做

公益”的公益领袖们在苦苦挣扎,看到许多

草根组织生生死死,我们依然忧心如焚。恩

来公益目前已经在郑州独立租赁相对宽敞的

办公室,2012年将我们发起筹建一个河南草

根公益孵化器,期待恩来公益成为中部公益

组织由地狱通向天堂的桥梁。

(作者系河南恩来公益、中国时间银行

网、中原爱心联盟发起人。)

Page 46: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2011年6月23日至30日,云南大众流域主

任于晓刚、项目官员陈渝、攀枝花横断山研究

会会长杨勇组成考察组,对缅甸中国投资项目

进行了考察调研。考察组前往仰光、曼德勒、

若开邦等地,与当地NGO、社区代表、少数民

族代表、行业协会代表、新闻媒体和中国公司

人员进行了广泛接触,考察了正在建设的中国

投资项目。考察期间由于克钦地区发生武装冲

突,密松水电项目考察行程取消。

考察组主要对中国在缅水电、石油天然气

项目及其他投资行为对当地人的影响进行了调

研,以听取缅甸各方对中国项目的看法为主并

就各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交流。报告提出,中

国在缅投资应重视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进行

冲突风险评估,并关注缅甸人民的核心利益,

恰当处理与缅甸政府和缅甸人民的关系。报告

还呼吁加强中缅两国NGO之间的交流协作,共

同推动中国海外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在缅甸石油、天然气项目

资料显示,中国目前在缅甸至少有近20个

石油、天然气项目,主要分布在缅甸西部沿海

和印度洋孟加拉湾,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

海油在内的大约7家中国公司参与这些项目的

投资。这些项目投资结构极其复杂,除国内

公司外,不少国外公司也参与其中,股东有缅

甸、新加坡、印度、韩国等。中国以缅甸为

起点建设的长达2 380公里的石油天然气管道

项目(其中缅甸境内700多公里)以皎漂岛为起

点,包括深水港码头、铁路、机场、物流、钢

铁、石油化工、高速公路等产业集群和基础设

施。与之互补的中信集团在皎漂岛经济技术开

发区项目已开始启动。中石化、中石油、中海

油三大石油公司在若开邦近海5个油气田获得

开发权,在实皆省等地也有油气项目。

目前,中国公司的石油天然气码头工程

正在紧张的施工中,对当地的环境影响已经凸

显。700多公里的管道工程目前还没有大规模

展开,一旦启动,影响也会非常巨大。

在皎漂岛,考察组访问了韩国公司承建的

中国天然气项目工地、中国石油深水港码头工

地,同时接触了几个当地及国际公益组织。通

过与当地人接触,考察组了解到,岛上居民对

中国的工程不甚了解,甚至当地及国际公益组

织对该项目也不甚知情。由于地处贫困地区,

外国公司都会为当地提供一些社会服务以建立

公共关系,但当地居民反映,韩国公司做了一

些公益项目,没见到中国公司有所行动,也基

本不雇佣当地工人。据中国项目人员反映,中

国公司将公益款项拨付给了缅甸政府,由后者

兴建的卫生所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将公益款项

交由缅甸政府管理和使用是中国公司的一贯做

法,中国公司也清楚其中的弊病,但出于维持

与缅甸政府良好关系的考虑,这种做法一直没

有改变。

石油天然气管道项目涉及更广泛的缅甸国

土和利益人群,其环境和社会影响不容小视。

一些缅甸社会组织提出,一方面应注意减少项

目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公司应通

过一些公益项目建立与当地居民的关系。

中国NGO赴缅考察报告◎ 于晓刚 陈 渝 杨 勇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40

中国发展简报

Page 47: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二、中国在缅甸矿产开发

此次考察没有涉及该领域,但在访谈中我

们还是得到一些相关信息。

中国国土资源部和缅甸矿业部门签署了关

于提高缅甸采矿业和矿产资源开采及投资力度

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在缅甸的矿产开发项目比

水电、石油天然气项目投资规模要小许多,根

据克钦组织和拉祜族组织的报告显示,中国北

极星公司、海日星公司和长立集团在克钦和掸

邦从事采矿活动。

目前,中国公司在缅涉足矿业领域主

要是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煤炭的开采和加

工,随着缅甸电力供应能力的增强,矿业开

采将迅速发展。这种趋势引起了缅甸社会组

织的担忧。我们在考察调研中发现,缅甸社

会组织十分担心中国在缅甸大力建设水电

站,会进一步刺激矿业开采活动,加剧环境

破坏和森林植被的消失。

三、中国在缅甸水电项目

缅甸全国水能资源可开发容量约5 000

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约4 000万千瓦,主要

分布在北部克钦邦、东部掸邦,集中于伊洛瓦

底江和萨尔温江干支流,这些河流均发源于中

国青藏高原。

伊洛瓦底江是缅甸最大的河流,是缅甸人

民的母亲河。上游分东西两源,东源为梅开恩

江,中国境内段叫独龙江,西源源自缅甸境内

的迈立开江。两源在密支那北部汇合后称伊洛

瓦底江,贯穿缅甸南北,在南部形成冲积平原

注入印度洋安达曼海,全长2 327公里,流域

面积43.1万平方公里,占缅甸国土面积60%。

多年平均流量4 550亿立方米,占全缅甸河川

总径流量的40%。

据了解,伊洛瓦底江没有进行流域规划,

更没有完整的水电开发规划。然而据资料显

示,中国电力投资公司已在伊洛瓦底江上游的

梅开恩江和迈立开江进行水电开发,梅开恩江

开发梯级规划为5级,并在两江汇合后规划1级

密松电站410万千瓦,总装机1 650万千瓦。另

外,中国公司还在伊洛瓦底江上游的部分支

流——瑞丽江和太平江上参与水电梯级开发。

萨尔温江是缅甸第二大河流,上游为我国

的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腹地,进入缅甸后经

缅泰边境在缅甸南部入安达曼海。怒江—萨尔

温江全长3 673公里,其中中国境内长2 020公

里。据初步了解,缅甸境内萨尔温江规划6级

开发,总装机1 581万千瓦。同样,怒江—萨

尔温江没有进行流域规划。

目前,中国在缅投资开发水电的公司有

南方电网、华能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

大唐集团、水利水电建设集团。

太平江一级电站(大唐公司控股)

该电站已于2010年8月并网发电,2011年1

月全部建成。2011年5月初,太平江一级电站

所在地发生克钦邦独立军与缅甸政府军的武装

冲突,在此次冲突以前,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

(KIA)之间“低级别”的战斗已经断断续续

持续了一年。据报道,中国公司已撤离相关人

员100余人。

密松水电站

由中国电力投资公司在克钦地区建设的

密松水电站遭到了较强烈的反对。 据了解,

密松水电站所处的伊洛瓦底江上游(缅甸北部

地区)对克钦人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方

面,密松坝址将淹没克钦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

产地;另一方面,电站的建设将对生活在该流

域的克钦族人民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改变。克

钦邦首府就位于大坝下方几十公里处,大坝成

为当地居民的安全隐患,而下游广大平原和三

编者注:2011年9月30日,缅甸联邦议会宣布,在总统吴登盛任期内,政府将搁置密松水电站工程。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41

中国发展简报

Page 48: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来自缅甸社区的声音

角洲地区是缅族人的聚居地,一连串的大坝将

会控制缅甸最重要河流的水文情况,改变已存

在了数个世纪的农业、运输、捕鱼和养殖模

式。因而,一段时期以来,大坝建设遭到了克

钦组织、环境保护专家、社会活动家以及流域

内民众的普遍反对和强烈指责。

在缅甸,由不同的受水坝影响群体组成

的同盟已经或正在形成。其中包括缅甸河流

网络、克钦发展网络、全国民主联盟及一些环

保、民主和媒体人士。这些组织表达了自己的

观点和担忧(见文本框)。

四、考察感受

(一)关于中国在缅甸的投资

中国在缅投资能否顺利推进达到目的,取

决于是否认清缅甸国情,重视环境和社会影响

评价,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投资活动中,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国家和公司形象。我

们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是否重视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 我们

所接触的群体都提到有关投资的环境问题。

虽然缅甸尚未形成成熟的环境评估理念和相

关法律约束机制,但并不是人民心中没有环

境标准,中国公司不应无视这样的标准,而

应当至少以国际上的最佳范例和原则为标准

来约束自己的投资行为。据了解,中方曾做

过关于密松水坝项目的环境评估,初步结论

是该项目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该环境

评估报告虽然没有正式公布,但已经在社会

群体和NGO广为流传。但中国公司并没有按

照环境评估的建议中止项目,而是冒险推

进,这样的做法即使是在中国国内也是违反

相关规定的,因而缅甸国内对于中国公司这

种不顾环境评估的做法反应强烈。

(2)是否进行冲突风险评估。这是在缅

甸少数民族控制地区进行投资首先应该考虑的

● 伊洛瓦底江是克钦人民和全缅甸人民的母

亲河,开发要首先尊重人民的利益、意愿

和情感,获得人民的认同;

● 开发不仅要看到眼前的利益,更要对当地

人民的生活做更长远的安排;

● 担心这一系列大坝会使这个被内战和民族

冲突肆虐数十年的国家的民族关系更加紧

张,克钦人民更深受影响;

● 与中国公司合作的亚洲国际公司涉嫌贩毒

和洗钱,再加上政府的腐败,人民难以分

享水电的利益;

● 水电项目70%以上的电力都输往中国,缅

甸得到的电力较少,更不要指望当地民众

能从中受益了;

● 缅甸政府的一个生物多样性项目(NBSAP)

明确将北部山区划为生物多样性敏感区,

水电站的建设可能会加速缅甸北部地区矿

产、森林资源的破坏;

● 20世纪40年代以来,伊洛瓦底江流域发生

过数次7级以上地震,上游规划建设7座水

库群也在著名的赛岗(音)断裂带上,大

型水坝受地震破坏引发的溃坝和洪水风险

极大;

● 大坝修建是缅甸政府和中国公司两方决定

的,公众没有信息渠道也无法参与决策;

● 由于缅甸的法律、法制不健全,各级政府腐

败,无视民众利益,民众维权能力很弱,导

致中国公司以很小的代价就从政府那里获得

土地和资源,中国输油管道工程的土地征用

就是如此,这会留下很多后患;

● 中国公司最起码应该以中国国内的标准来

约束自己的投资行为,否则缅甸人民只有

通过国际法、国际准则来维护权益;

● 中国政府已经承认三峡工程的影响,而密

松水坝相当于缅甸的三峡工程,强烈要

求中国公司对项目进行环境和社会影响评

估,并公开评估结果,评估最好由公正的

第三方来承担。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42

中国发展简报

Page 49: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问题。在缅甸少数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关系敏

感的地区投资,很可能由于政治局面的不稳定

造成投资回报的不稳定,中国在利比亚的投

资风险已经是前车之鉴。在缅甸的投资运作不

当,容易激化各方冲突。在国际社会已经建立

的有关原则中,有很多关于尽量避免在冲突地

区投资的内容,世界银行和世界水坝委员会也

建议和提醒投资者尽早撤出风险地区,避免冲

突升级带来的风险。在缅甸,民族控制地区政

府与中国保持密切关系,但央企又与缅甸政府

保持商贸和政治上的良好关系,并在冲突地区

投资,这容易给缅甸各方造成误解:缅甸政府

和克钦独立组织对于中国企业和中国政府的立

场都存在不信任和猜忌。在这样的情况下,中

国在缅甸的投资更应当将冲突风险评估放在重

要的战略地位来考虑。

(3)是否关注缅甸人民的核心利益。在

我们的访问过程中,缅甸各界人士都提及,

伊诺瓦底江是他们的母亲河和核心利益,正

如长江被视为中国的母亲河和中国人民的核

心利益一样。我们得到的信息是,几乎所有

的人都反对密松水坝建设,这项工程没有得

到缅甸大多数人民的理解、接受和赞同。如

何让缅甸人民充分享有密松水坝项目的知情

权并参与讨论,如何避免缅甸政府独断专行

违背人民利益决定伊诺瓦底江和缅甸人民的

未来和命运,这很重要。

(4)是否恰当处理与缅甸政府和缅甸人

民的关系。中国公司在缅甸的投资面临的挑

战可想而知,一方面是缅甸政府的腐败,另

一方面,缅甸的丰富资源又具有极大的诱惑

性,而当地老百姓对知情权的需求和维权意

识在不断提升。中国公司与缅甸腐败官员在

公众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了一些开发决策,

使公众对中国公司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在

部分地区,即使中国公司进行了援助性的工

程或捐赠活动,但由于这些活动都通过不得

人心的政府来进行,公众毫不知情或者获得

的信息并不完全正确,并未真正惠及普通民

众。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韩国公司和印度政

府在缅甸与民众广泛接触,获得了民众的理

解和好感,而中国公司和中国政府在民众心

中的形象正好相反。中国公司(尤其是作为

对社区和环境有广泛影响的项目的投资者和

实际开发者的那些中国公司)未能与当地民

众建立良性的相互理解的关系。

(二)关于中国NGO与缅甸NGO的交流和

合作

应当说,缅甸的真实情况可以通过中国

NGO向中国官方或民间传递,通过对真相的披

露来推动中国方面改善海外投资行为。但实际

上,两国NGO之间的交流并不多,尤其是相对

于官方的交流而言。在访谈中,我们感觉到当

地NGO与中国同行进行交流的愿望非常强烈。

其实,这样的交流对于两国NGO都是有益的:

一方面,缅甸NGO需要了解世界(尤其是同样

不发达的第三世界)的实际问题,对外交流是

一个很好的渠道,而中国NGO的经验可以为缅

甸同行所用。今天的缅甸在很多方面与改革开

放之前的中国类似,中国NGO对于那个时代的

中国的认识,以及在过去的工作中积累的经验

和教训,可以为缅甸NGO在目前的局势下更好

地发挥作用提供借鉴。另一方面,由于资讯的

发达,缅甸的部分NGO已经接触并且接受了国

际NGO活动的最新理念,并将其运用到当地实

践中,他们在倡导上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NGO

不可多得的资源。因而,双方的交流完全可以

是互惠互助的。我们真诚地希望这样的交流能

够进一步扩大,而这需要中缅两国NGO的共同

努力来推进。

(本文根据《2011年6月赴缅甸考察调研

报告》摘要而成,省略了报告中部分投资项目

的详细信息,需要原文的读者可联系:陈渝,

[email protected]。)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43

中国发展简报

Page 50: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GEI与中国海外企业合作首次破冰

作为中国的一家本土NGO,全球环境研究

所(GEI)自2007年起致力于中国企业对外投

资中的环境和社会责任研究,不仅希望能推动

中国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如中国企业对外投资

的环境行为指南),鼓励和指导企业在对外投

资中的环境和社会行为;还希望能与企业在海

外开展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合作,保护当地

环境,促进当地社区经济发展。

中国NGO与中国企业在海外合作开展环

境保护和社区发展工作一直都是一道难题,

中国NGO力量薄弱,长期以来企业对政府的依

赖,以及企业对环境和社会责任认识的不足,

三方面原因导致双方合作困难。历经3年的努

力,GEI与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以下简称

“Sinohydro”)老挝南俄5发电有限公司(以

下简称“NN5发电公司”)于2010年12月签订

合作备忘录,计划在南俄5水电站建设影响的

琅勃拉邦省扑坤县班井村开展沼气技术推广项

目,将优良的中国沼气技术引入老挝,充分利

用禽畜粪便,使沼气这一新型可再生清洁能源

技术有效运用于当地养殖业、种植业、生活用

能等领域,以期解决班井村生活用能需求,提

高当地村民生活生计水平,同时显著降低森林

砍伐率,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此举开创了本土

NGO与中国海外企业合作的先河。

关于南俄5水电站

NN5发电公司是 Sinohydro在老挝的分公

司,主要负责管理Sinohydro在老挝投资的南

俄5水电站项目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以及即

将修建的南乌江梯级水电站和巴莱水电站的

建设和运行。南俄5水电站是Sinohydro在老挝

市场上第一个以BOT(建设—运营—移交)

方式进行开发的水电站,项目位于距老挝首

都万象北部300公里的南汀河上。电站装机容

老挝班井村:中国NGO与海外企业首度合作社区项目

◎ 孔令红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44

中国发展简报

Page 51: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量2×60MW,年发电量5.07亿千瓦时,为年调

节性能电站,项目总投资近2亿美元。计划于

2012年3月开始下闸蓄水,2012年底竣工。

合作方式

GEI与Sinohydro的合作可谓是一波三折。

最好的契机在2008年,这一年国内外非政府组

织开始全面关注海外投资企业的环境和社会问

题,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海外企业在境外投资

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而水电大坝是备受关注

的领域之一,受国际河流组织的邀请,GEI与

其共同拜访Sinohydro对外联络总经理,并建立

了初步联系。此后一年里GEI多次与Sinohydro

交流联络,恰逢此时,GEI的海外企业环境政

策项目研究已有初期成果,还针对老挝政府

开展了初步的环境政策的倡导和研究,故向

其提交了合作意向函,就老挝南俄5水电站的

社区发展项目进行合作。一个好的时机、一个

好的议题,加上充分的准备最终推动了GEI与

Sinohydro老挝分公司的初次合作。

老挝班井村沼气技术推广项目是第一个

GEI与中国海外企业在海外开展环境保护和社

区发展的合作项目。GEI和NN5公司共同承担

项目运行费用,项目预算约为72 100美元,其

中GEI负责聘请和支付沼气技术专家的费用,

并监督施工进度,占项目总费用的30%左右;

NN5发电公司支付沼气池修建过程的建材费及

设备费、专家等人员在当地的交通和食宿费,

占项目总费用的70%左右。GEI和NN5在经多

次调查与研究,设计出沼气项目,并征询了当

地社区居民意见,得到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

此项目不仅可保护森林生态系统,还可提高当

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项目的合作方式为GEI与海外企业合作的

初期模式,即企业和NGO共同出资,开展环境

保护和社区发展项目,而随着中国NGO的发展

以及中国企业环境和社会意识的认知增强,

希望在未来的海外投资过程中,中国企业能

积极主动与NGO合作(企业承担全部的项目经

费),把其社区经济恢复计划和环境管理规划

交予有经验的NGO负责设计和实施,而不是只

依赖于当地政府部门(初期和后期合作模式请

见图1)。GEI希望通过相关的探索,建立中国

企业和中国NGO合作模式,以NGO的专业技能

和丰富经验设计来实施社会和环境管理项目,

指导和帮助企业执行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沼气技术推广项目

南俄5水电站水库位于班井村附近,淹没

了村里35户人家的耕地以及村里大面积的低地

放牧地,被占用的土地以现金、粮食等方式补

偿到每户,并为村民提供养牛和种植等技术的

培训。为保护库区周围的森林,减少村民上

山砍伐的机会,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GEI和

NN5发电公司合作开展了沼气技术推广项目。

沼气一期工程(修建5口)于2010年12月

开始,为受水电站建设影响的5户家庭修建5口

8立方米的沼气池,在农户的积极配合下,用

1个月时间修建完成并有3口顺利产气。在一期

工程成功的影响下,二期工程于2011年3月顺

利开工(修建27口),并于5月完工。沼气项

目中采用了水压式和分离水压式两种方式,借

此进行比较,得出今后在老挝推广使用的沼气

池形式。经农户使用状况、气压稳定程度和火

力燃烧状况等比较分析,推荐今后在老挝推广

使用分离水压式沼气池。

由于班井村位于老挝北部山区,是少数

民族聚居区,村里大部分人是苗族。老挝翻译

曾对我说,苗族人团结,接受新事物比较慢,

社区发展项目

海外企业海外企业 出资

出资

出资

设计

实施

合作

设计和实施

初期模式 初期模式

NGONGO

图1 NGO与海外企业合作模式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45

中国发展简报

Page 52: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世代的生活习惯使其节奏缓慢,容易满足。故

在沼气推广和使用项目存在很大困难,一是

使其接受并使用沼气很难;二是牲畜散养导致

粪便收集不易;三是后期缺乏技术人员维护和

管理。GEI和NN5公司用1年时间使村民了解沼

气,并通过一期的示范,调动了村民使用沼气

的积极性。牛在野外是群居生活,粪便也是集

中连片的,收集相对容易,村民积极性高了,

牛粪收集更不是问题,看到大人和孩子在山间

收集牛粪的场景,很令人欣慰,说明他们逐渐

接受了沼气。

技术人员的培训也非常重要,GEI和专

家精选了2位对沼气感兴趣并接受能力较强的

人,在老挝进行了近3个月的培训,GEI还编写

了老挝沼气修建及使用手册(中文版和老挝语

版),给老挝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作为参考。

项目施工过程中,交流是一大障碍,专

家和农户虽能直接对话,但语言不通,只能聘

请翻译作为桥梁,促进沟通和理解,有时也会

导致理解的偏差,使得技术人员学习起来很费

时费力。但在翻译的帮助下,最终大家交流顺

畅,并互相学习。

老挝乡村的变化

2008年调查显示,班井村里基本生活用能

除少量木炭外,90%以上均来源于

薪柴,每家每户都会不定期的进山

砍伐木材,大部分用于烧水做饭,

少量的用于取暖。

有了沼气以后,不用上山砍柴

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32口8立方

沼气池每年可节约薪柴48吨,相当

于封山育林112亩。班井村周边那些

看上去光秃秃或者只有弯弯曲曲幼

树的山,也将郁郁葱葱,展现蓬勃

生机。

一家修建沼气池的女主人说:

“有了沼气太方便了,我每天都用

来做饭烧水。也很少上山砍柴了,家里也没

有烟了。”笔者走访了几家使用沼气池的农

户,不再像第一次进去时那样,呛得眼泪直

流,只能在屋里呆几分钟。现在屋里空气清

新了,看着也亮堂了,人们不再是隔着烟雾

聊天睡觉了。

沼气项目还为班井村民的生计带来变化。

沼气项目开始后,村里可将沼渣和沼液施用于

土壤作基肥,增加土壤肥力,除了使用除草剂

清除杂草,不再使用化肥和农药。村民还可用

沼液喷洒蔬菜,杀灭蚜虫,提高蔬菜产量。为

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沼液还用于浸种。

此外,沼气与厕所连通,冲厕所的水直接

流到沼气池内,既增加了沼气池内的原材料,

又可使厕所不产生异味,简洁干净,使空气中

时刻漂浮青草香。

村里的另外一个变化,是孩子们可以在灯

下学习了。此前,班井村里只有13.3%的少数

家庭利用小水电和柴油机发电,其余家庭均没

有电。沼气池建成后,安装的沼气灯能用来照

明了,孩子们可以在灯下看书学习。当夜幕降

临,沼气灯将班井村点亮时,也点亮了村里的

希望。

(作者系全球环境研究所海外投资环境政

策项目官员。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沼气池初建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46

中国发展简报

Page 53: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47

中国发展简报

近年来,“街头公益行为艺术” (以下

简称“行为艺术”)这种表达公益诉求的行

动不断涌现,其运用极具创意的方式挑战了

所谓的“常理”,吸引了大量媒体的报道,

进而引发公众的关注,甚至政策的改变。近

期,在广州、北京等地由志愿者发起的“受

伤的新娘”及“占领男厕所”两次行为艺

术、尤其是后者获得了广泛的媒体和公众关

注,并获得《人民日报》的报道与肯定,受

到广州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积极回应。 笔

者有幸参与了上述活动,希望与NGO同仁分

享一些经验和思考,故以上述两次行为艺

术为例撰写本文,介绍成功的行为艺术需要

包含的要素,从成本、效益及适用范围等维

度,将行为艺术与其他倡导手法进行比较;

此外,文章最后还将分享一些笔者对行为艺

术与公民社会的思考。

成功的行为艺术所包括的要素

行为艺术这种手法看似简单,但要做好

确实不易。从“受伤的新娘”及“占领男厕

所”这两个案例来看,一个好的行为艺术至

少包括以下6个要素:

● 一个好的创意

● 一支训练有素的志愿者团队

● 充分的前期筹备

● 获得媒体,尤其是大众媒体的支持和

报道

● 井然有序、速战速决的现场行动

● 有效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下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分别介绍这6个要

素。

好的创意及来源

行为艺术能够吸引媒体和公众的关键在

于创意。所谓“好”的创意,就是要打破常

规、新颖前卫。而且创意的吸引力还在于要

提出一个争议,有争议媒体才会感兴趣,才

有新闻价值。创意不是艺术家的专利,那么

作为普通人,好点子从哪里来呢?首先是借

鉴已有的活动创意,包括其他国家和地区

的,或其他领域的优秀案例;其次,可以借

用当下的流行元素,比如网络用语;还有,

可以使用典型的符号,比如婚纱代表伴侣关

系。下面就通过具体的案例来介绍。

◎ 王 曼

如何有效开展街头公益

——以“受伤的新娘”及“占领男厕所”活动为例

“街头公益行为艺术”在本文中专指在街头开展的、以温和有趣的方式来表达公益诉求的个人或群体的行动。FT中文网中国女性开展“占领男厕所”活动[EB/OL].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3404。本文得到了多位老师和朋友的指导及建议,文中的活动经验也是集体智慧的总结。在此要特别感谢吕频、冯媛、武嵘嵘、陆军、灰烬、麦子、熊婧、红梅、Waiting、Jeri、立早提出的宝贵建议。

Page 54: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48

中国发展简报

“血染的婚纱、受伤的新娘” 行为艺术

这次活动的创意受到了土耳其在2011年

11月举行的一场血迹婚纱游行的启发(见下

图),但我们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没有采取

大规模参与的方式,而是改为仅有三名志愿

者出镜的行为艺术。该创意的出彩之处在于

借用了“婚纱”这个象征伴侣关系及幸福

甜蜜的符号,与象征暴力的“伤痕”、“血

迹”元素形成鲜明对比。而选择在情人节这

个大众看来充满浪漫爱氛围的日子开展活

动,强化了这一对比效应。此创意的内在争

议是:在看似 “避风港”的亲密关系中,其

实隐藏着对妇女的暴力。这与主流价值观对

家庭、婚姻和亲密关系的认识截然不同,因

此产生了新闻价值。

“占领男厕所”行为艺术

“占领男厕所”的活动创意来自 1996年

台湾女大学生发起的“抢占男厕所”运动,

女大学生们通过在商场、学校等公共场所

“抢男厕”的行动,促使台北市修改公共厕

所相关规定。除了受到这一运动的启发,借

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占领”一词,我

们把活动命名为“占领男厕所”。这种借用

当下的流行词汇的做法,也有利于传播。

与“受伤的新娘”相比,“占领男厕

所”这个创意更具争议性。首先,“女人进

男厕所”的行为违反了世俗社会对妇女角色

及行为的限定,此外“占领”一词更具挑战

性。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该活动比

“受伤的新娘”得到了更多的媒体报道和社

会关注。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避免与

男性的对立:活动只是让男士等待3分钟,等

“借用”男厕的女士出来再进去使用。关于

活动现场的建议将在后文详述。

志愿者团队建设

由于行为艺术会被媒体报道,并具有一

定的风险,因此勇敢的志愿者团队也是活动

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且这两次行为艺术的活

动团队全部由志愿者组成,有些人甚至相互

不认识。所以团队协作十分重要。

为引起社会对伴侣暴力问题的关注,2012年2月14

日情人节,志愿者们开展了名为“血染的婚纱、受

伤的新娘”的行为艺术。三位大学生志愿者装扮成

“受伤的新娘”在北京前门步行街,举着 “暴力在

身边,你依然沉默?!”等宣传牌。

在土耳其举行的血迹婚纱游行

为了改善公共厕所不合理的男女厕位比例、解决妇

女长时间排队如厕的问题,2012年2月19日,志愿者

们在广州街头上演了“占领男厕所”的行为艺术。

Page 55: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49

中国发展简报

参与行为艺术的确需要很多勇气,尤其

是出镜接受采访,在媒体曝光后,会有来自

各方的品评和压力。不同的社群所面对的压

力也不尽相同,就本文的两个案例,妇女群

体主要是由于胆怯、怕出风头等社会性别原

因而不愿在媒体上露面。但出镜本身是一种

承担,这里要特别提到,在这几次行动中,

来自女同性恋社群的几位志愿者都冲在了最

前线,笔者对她们的勇气和贡献表示钦佩。

当然,不出镜的参与者也要克服不同程

度的心理障碍。在没有社会运动基础的条件

下,对有些人来说可能“上街”本身就是件

大事,而这几次活动的参与者都表现得非常

勇敢积极。她(他)们大部分是青年人,很

多都是首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笔者作为其中

之一,如果说之前还有一些疑虑的话,经过

这几次活动,的确克服了心理障碍,并建立

了行动的信心。

除了勇气之外,参与者还要了解并认同活

动的初衷与诉求。因此,活动的新闻稿或公开

信最好提前给所有成员过目并征集意见,这样

也有利于统一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口径。

除了参与者,行动的带头人也十分重

要。团队要有一名总协调人,负责一些重要

决策,比如参与者何时撤离活动现场。总协

调人最好不要承担具体工作,包括接受媒体

采访,因为这可能影响其对全局的判断和把

握。如果行动的参与者较多,需要建立小组

机制,一般4~5人为一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名

协调人。总协调人通过小组协调人联络协调

所有参与者,以保证团队的快速反应。总的

来说,参与者不宜过多,最好组织小而精的

活动。此外,有经验的参与者要事先与其他

参与者说明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及应对的方

法,这一点将在后文提到。

前期筹备

有了创意和团队,一场成功的活动还需

要付出很多努力精心准备,才能使成员做到

缜密配合、训练有素。

由于是集体行动,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

要有明确的分工,并清楚整个行动流程。这

最好通过见面开会的方式讨论决定。如果行

动的流程复杂,需要多人配合,那么就需要

提前演练,但为了避免意外发生,不要在活

动当天的地点演练,同样是以防意外,活动

要准备1~2个备用计划。

活动当天,参与者最好不要在活动地点

集合,而是在其他合适的地点碰头后集体出

发。出发前,需要再次确认每个人的分工和

流程以及备用计划。如果活动现场遇到突发

事件,总协调人就可以决定并通知大家执行B

或C计划,备用计划的地点不要和主计划地点

离得很远。

行为艺术的活动地点选择也是筹备工

作的重要任务。活动地点既要典型、有标志

性,又不能太敏感。负责“踩点”任务的成

员不但要清楚前往路线,还要了解备选地点

周围情况,包括附近街道是否宽敞、保安数

量与严格与否、往来人流量等,并对选点进

行拍照,以便评估该地点媒体拍照的效果,

比如光线如何、重要的标志是否明显,如

“占领男厕所”中公厕的牌子。

此外,在准备时还要注意很多细节,比

如,活动道具要精致逼真、方便使用;集体

出发最好选择公共交通工具,4~5人一组,

每组都至少要有一人认识活动的地点;如果

选择出租车,带路的人要明确知道机动车前

往路线,以避免司机绕路,耽误达到时间;

如果有人带着显眼的道具(如婚纱或牌子)

事先达到,可以先在较僻静的地方等待其他

人,以免“打草惊蛇”。总之,细节决定成

败,经验积累和事先演练十分重要。

媒体传播

行为艺术一定要通过媒体的报道和传播

Page 56: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50

中国发展简报

才能发挥社会影响力。在此要特别提醒,仅

仅凭借新媒体(如微博、网络论坛)的作用

是不够的,传统媒体(如电视台、报纸)对

于大众传播的作用,至少目前看来还是不可

替代的。因此,我们要主动联络记者、建立

媒体关系,并且尽可能为报道提供方便。

媒体资源需要积累,负责媒体联络的人

员要清楚这类活动该去找哪些媒体,哪些记

者可能对此感兴趣。这项工作一开始并不容

易,但可以通过与有积累的组织进行合作分

享媒体资源,并且,如果组织的活动有足够

的新闻价值,那么就会有媒体主动联系。比

如“占领男厕所”活动在广州取得成功后,

其他地区的媒体就主动联系并询问是否计划

在本地开展该活动。如果计划持续开展行为

艺术,可以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媒体联络名

单,每次活动就通知这些合作过的记者。

此外,要提前为记者准备好新闻稿,

以及能接受采访的媒体联络人,还可以提供

支持该活动的专业人士(如学者、律师等)

的联系方式,以便记者采访。当然,要提前

和这些专家打好招呼。提供新闻稿既方便记

者撰稿,也避免了记者因为不了解情况而出

现的不实报道。当然,新闻稿最好在活动之

后,根据活动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后,再立即

发给记者。不要在活动之前发的原因还有部

分记者为了抢头条新闻,可能会在活动开始

前就发布在网络上,这容易给活动带来意外

情况。

为活动消息能尽快见报,现场活动的时

间最好与报纸的发稿时间相匹配。比如,国

内的早报一般是下午晚些时候截稿,晚上印

刷,早上见报;而周六、周日两天的报纸往

往减版,所以周五和周六发生的新闻就可能

没地方刊登,次周才能见报;网站虽然容量

无限,但基本还是转载报纸消息,所以此规

律大致不变。因此,活动的具体时间最好和

记者朋友事先沟通,了解他们发稿的时间和

规律,以保证活动新闻可以尽快刊登。

活动现场

不论行为艺术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如何,

我们建议都要采取“快闪”的原则。在可能

的干预者到来之前,抓紧时间、马上进行,

切勿拖延。此时,总协调人的作用十分重

要。她/他要根据现场的情况来判断,是否要

结束活动撤离现场,或者执行B计划。在撤离

时还要注意和媒体的沟通。如果现场遇到阻

碍,并且总协调人决定撤离,但记者现场的

采访工作还没有结束,可以告知记者稍后在

其他地方接受采访,或是通过电话来访问。

活动的参与者不要与任何人发生任何冲

突,包括口角。在北京“占领男厕所”过程

中,有一个路过的大爷对活动十分不理解,

发表了很多过激的言论,有志愿者气不过就

和他理论起来,还有人在旁边帮腔,一度引

起了众人围观和交通堵塞。这就很容易以

“阻碍交通”为由,使活动被迫中止。其实

遇到情绪激动的人,如果不能说服的话就不

要理睬,其他志愿者也不要围观或帮腔。

风险控制

在这几次活动中,对参与者唯一的人

身伤害来自于交通事故,由此可见,避免交

通事故是在都市中举办街头行为艺术风险控

制很重要的方面。“占领男厕所”行动在北

京踩点的时候,一位志愿者被一辆快速逆行

的运货电动车撞倒,几颗门牙摔断。虽然肇

事方对这次事故负有全责,但伤者也因此遭

受了身体、经济以及精神上的损失。因此,

参加活动的成员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事先

购买意外保险,也可以将此费用纳入活动预

算,并互相提醒在活动中一定要注意交通安

全。

此外,在筹备阶段就应当考虑到活动

现场可能出现的阻挠。分工时要安排1~2名

Page 57: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51

中国发展简报

有亲和力的危机公关人员,以应对可能的阻

挠或冲突;在活动筹备阶段,参与者应统一

认识,遇到什么样的阻力,活动应该如何进

行,以便尽快完成。活动的目的不是在现场

坚持多久,有多少路人围观,而是重在现场

做了活动。如果活动已经结束,就马上撤

离,不要等到有人来阻挠。

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应注意保密,不要提

前在网络或媒体上公布。应在活动前一天,

再向记者提供活动的时间。地点更要保密,

最好在活动开始前两小时才通知记者。这样

虽然会影响前往现场的媒体数量,但有利于

活动的安全性,不至于临时更换场地。如果

新闻稿需要在活动前发给记者的话,那么就

对活动的地点进行模糊处理。

最后,活动现场最好不要临时加入新

的参与者,即使是现有成员的朋友,因为其

他参与者可能不认识新成员,不能将其与记

者、路人等相区分,这有可能造成现场的混

随着时代进步,中国的公民社会也在

重新孕育并逐步发展,众多有识之士通过各

种方式为弱势群体发声,并试图影响掌握权

力和资源的人或机构,从而改善某些游戏规

则和结构体制。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倡

导” 。在国内,我们常见的主流倡导手法包

括调研、政策建议、研讨会、立法提案以及

内部咨商等等,本文将这些手法称为“传统

倡导手法”。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被认为不

和谐的倡导方式,诸如上访、示威、对峙、

游行等,本文将这些手法称为“高风险倡导

手法”。以下将通过表格的形式来比较行为

艺术与这两种倡导手法在成本、效益及适用

范围等维度的差异。

成本

效益

适用

范围

传统倡导手法

需要较多的社会资本,包括财

力、物力和人脉。一般由有一

定社会资本的机构或是拥有学

界、政界、媒体背景的精英来

推动。

可以通过体制内的途径影响政

策,但倡导者处于被动地位,

而且难以为公民社会赋权,进

而增强政策落实的社会基础。

适用议题的范围比较广泛,尤

其是以学术研究的形式开展

时,可以涉及一些深层次的结

构问题。

高风险倡导手法

会被认为是对抗性的,因此

通常会受到很多阻挠或被和

谐掉,甚至付出其他沉重而

长 远 的 代 价 , 因 此 成 本 高

昂。

有时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但

消息一般不能通过大众传媒

报道,因此对公众的影响力

往往有限。

可以触及深层次问题,但诉

求多是针对个案,很少形成

广泛的社会效应或推动政策

和体制改变。

行为艺术

相对于传统倡导手法,所需

的资本、尤其是经费十分有

限;相比高风险手法,成本

安全可控。

可 以 将 一 个 “ 小 众 公 益 话

题 ” 在 短 时 间 内 变 为 一 个

“公共话题”,从而形成舆

论影响,并有利于营造政策

变革和实施的社会氛围。

议题比较主流,虽然有所争

议,但不构成深层次挑战,

因此需要和其它形式的倡导

相结合。

表一:倡导手法的比较分析

在此文中,“倡导”不仅指狭义的“政策倡导”,还包括以引起决策者重视、改变其态度、行为和社会结构关系为目的的公众意识提升。如:“受伤的新娘”的行动并非直接和主要针对政策和法律的完善,其目的是为受暴妇女发声,唤起公众、尤其是妇女对伴侣暴力的认识和警惕,从而形成促使施暴者(权力者)和决策者改变的舆论压力。此外本文中的“倡导”不包括仅以知识普及为目的的公众教育,如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

乱,甚至给活动造成潜在的风险。

比较分析:行为艺术VS 传统倡导手法VS高

风险倡导手法

Page 58: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52

中国发展简报

通过上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行

为艺术在成本方面占明显优势。在效益方

面,行为艺术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媒体传播

对公民社会赋权,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乙肝斗

士雷闯通过给政府主管部门送“鸭梨”(压

力)、在为企业非法秘密查乙肝的医院门口

“坐马桶”(呼吁“请不要将禁查乙肝规定

当手纸”)等行为艺术,使乙肝歧视问题凸

显出来,从而对主管部门及用人单位造成了

舆论压力。

行为艺术还有利于营造政策实施的社会

氛围。比如,我们在“占领男厕所”活动中发

现,很多女性并不知道现在男女厕位的比例,

以及这个比例与女厕所经常排队之间的关系,

而许多男性也不理解为什么现在1:1的男女厕

位比例并不合理。如果没有“占领男厕所”活

动向公众传递的理念,即使通过传统倡导的方

式推动政府出台了一个更加合理的厕位比例,

很多男性也可能会认为这是对他们的歧视和利

益损害,女性也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规定,那么新政在执行中就会遇到阻力,并且

难有来自受益群体的监督。

此外,行为艺术的议题要注意政治正确

性,才能被传播,行动者也不会因此被粗暴

对待。但这也决定了很多问题不能通过行为

艺术来解决,因此,行为艺术要与其他倡导

手法相结合使用,比如调研、内部推动、倡

议书、公益诉讼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倡

导目标。

街头公益行为艺术:通往公民社会之路?

虽然行为艺术这种倡导手法存在一定的

局限性,但因其具备的种种优势,有利于更

多的公民和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实践,并在实

践中建立行动的信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

里,对于“小问题”的争取和解决,有助于

逐步增强公民社会的力量,进而推动更深层

次问题的解决。

尤须指出的是,近期几次行为艺术吸

引了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80后、90后青年人

的积极参与,这不但因为行为艺术的形式新

颖有趣,还在于我们没有前辈的历史负担和

思想禁区,因此更敢于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批

评。在我们成长的二三十年里,中国经历了

前所未有的变革和社会分化,在给我们带来

相对充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对

个人际遇的迷茫和对社会问题的焦虑,以及

最令人不安的对于改变现状、改造社会的无

力感。但通过参与类似行为艺术这样的社会

运动,我们青年人可以看到自身的行动所带

来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将自己与改造社会的

力量联系起来,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经

历公民行动的启蒙。

在中国,建立公民社会看似是一个无比

宏大的任务,但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

是青年人成为行动者,即使是从简单有趣的

行为艺术开始,那么建立公民社会就不是一

句空话。

(作者邮箱:[email protected]

Page 59: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53

中国发展简报

1月12日,笔者和“蔚然大连”的程淑玲

女士一同从东京乘坐新干线,在夜幕中抵达

福岛市,入住离车站仅仅步行1分钟距离的酒

店。当晚空气清冽寒冷,地面上的积雪还未消

融。抬头仰望,夜空中似有星光闪烁,路上行

人稀少,时有汽车驶过,并未感到异样之处。

只有在晚餐时分,主办方向来宾致辞,谈起福

岛的现状和第二天访问临时安置点以及受辐射

影响社区的行程,气氛才开始有些凝重。尤其

当发言人告诉大家,第二天的最后一站是遭受

地震、海啸和辐射三重打击的南相马市,将乘

坐大巴穿越一段政府划定的撤离区,心情才有

些紧张起来。

“台湾绿色公民行动联盟”的徐诗雅小

姐对笔者坦言,来福岛前自己一度对此行的安

全问题非常担忧,因为一直跟踪福岛核事故,

了解情况的严重性。3.11地震后,日本政府对

有关核电站的信息发布一度相当滞后,并不

明朗。台湾绿色公民行动联盟第一时间与福岛

关注核能的当地团体取得联系,持续将事故情

况和辐射污染情况向台湾岛内传递,比媒体还

快。但担忧归担忧,因为亲历福岛是难得的机

会,也是职责所系,于是她就“豁出去了”。

入住福岛当夜,全球各地远道而来的近100位

来宾中,一定有人和笔者一样,怀着有些忐忑

的心情入眠,或者无眠。

来自民间的真相

第二天早上8点半,一行人浩浩荡荡从酒

店步行到附近的福岛会议中心,听取当地NGO

核辐射阴影下的福岛一日纪行

◎ 付 涛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9级强震和海啸给日本造成了惨重

的损失。地震和海啸引发的福岛核电站爆炸和核泄漏、核辐射,同样对周边

社区乃至日本全社会造成了难以弥合的创伤。随着时间推移,来自大自然的

直接伤害正慢慢消退,但福岛仍将长期被置于难以消弭的核辐射阴影之下。

2012年1月13~15日,核事故发生接近一年之际,应日本NGO--和平之

船国际(Peace Boat International)和东亚环境情报所(East Asia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Center)邀请,笔者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其他来宾参加了为期一天

的福岛当地社区考察,并于14~15日赴横滨参加了全球无核化大会(Global

Conference on Nuclear Free World)。短短3日之内,除实地了解到福岛县居民

所处的种种困境,还见证了日本国民高涨的反核意识。来自全球各地的NGO

行动者,正通过行动呼吁世界各国放弃核能,探寻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方案。

Page 60: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54

中国发展简报

和社区组织介绍情况。刚出酒店,韩国NGO代

表就拿出测试仪,放在地上检测辐射量,引得

大家纷纷对仪器上的数字围观拍照。测得的数

值是每小时1.011微西弗,是常规安全值的10

倍。福岛市是福岛县首府,位于福岛第一核电

站西北60公里。我们所处的这个位置尽管位于

政府划定的禁区外,但辐射水平仍然非常高,

对长期居留的当地居民而言,影响可见一斑。

当地NGO代表和来宾们挤满了会议室,在

过道上站立的各国记者的长枪短炮包围下,福

岛NGO代表轮番介绍核辐射的影响和社区的应

对行动。

对于福岛居民而言,异地疏散造成了普遍

的家庭成员骨肉分离。核事故导致被迫撤离的

周边人员达到8.5万人(Nuclear Monitor 730,

2010年7月15日)。福岛大学助理教授、灾害

响应研究所(Institute for Disaster Recovery)的

创办人丹波·史纪(TAMBA FUMINORI)组织

完成了一项针对3万人的调查,发现81%的受

调查者因为撤离辐射区被迫与家庭成员分离。

远离家乡的人们至少要在异乡滞留5年,他们

对何时能够回归家园感到迷茫。

“政府宣称辐射污染已经被控制住了,没

有人相信!” 史纪表示。政府从“化解居民

恐慌,打消不必要的担忧”原则下出发进行了

健康调查,做出了“辐射影响非常有限”的结

论,但NGO通过独立的民间调查提出了质疑。

根据会议现场发放的资料,2011年9月9日,日

本一家反核组织(Fukuro-no-Kai)发布了一

份监测报告,根据7月22~26日抽取的15例福岛

儿童尿液进行检测的结果,发现通过呼吸和饮

食渠道导致了明显的体内辐射,建议政府对当

地儿童进行全面体检并考虑预防措施,扩大撤

离区的范围。

同样,NGO根据自己的调查发现,至今仍

受到严重污染的福岛县Watari 区尚未被政府划

定为撤离区。从2011年6月到10月,当地NGO

多次根据检测到的高辐射和土壤高污染数据,

与政府交涉要求将此区划为撤离区,但遭到了

拒绝。即便是希望远离辐射,一些居民因为担

心失去工作和家庭分离,也不愿搬离。

福岛市民MARUMORI Aya 参加过一次政

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会上,政府试图让公众

打消疑虑,告诉大家污染已经控制住了。Aya

质问政府代表:“你们是怎样从福岛的5个不

同地方的检测点获得数据的?”对方的答复

却让她大吃一惊:“其实我们自己也没有数

据。”

“政府是在没有数据支撑的情况下做出了

政治决策,”Aya说,“我们有权利自己决定

在必要的时候是否撤离危险区。”按照史纪的

统计,出于对辐射问题的担心,在政府划定的

撤离区之外,还有5万人选择志愿撤离,其中

福岛有1万人。

相比之下,转移到安全区的儿童是幸运

的,但也出现了寄读儿童在学校被歧视的情

况。“福岛核电站所发电力其实并未用在福

岛,我们持续20年向日本社会供电做出了贡

献。” 因为孩子受到歧视,一位母亲觉得这

很不公平,向史纪哭诉。史纪在会上告诉大

家:“我有一种不详的预感,担心福岛核事故

会慢慢被外界遗忘,成为福岛自己要去独自面

对的问题。”

福岛市民的行动

与以前的多起大灾一样,相比政府表现的

不尽如人意,日本市民再次显现了很强的自治

能力。由于缺乏国际通行的核辐射安全距离和

污染标准,福岛市民只能自行采取措施应对。

市内各处辐射水平的分布并不均衡,也无法

采用日本中央或者地方政府的应对框架,Aya

担任理事长的市民放射能测定所(CRMS)

在2011年6月应运而生。作为民间的独立第三

方,CRMS在福岛设有9个监测点,在东京设有

一个监测点,对室外辐射、食品、水和土壤成

份进行检测和信息发布,并在专家学者和医生

Page 61: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55

中国发展简报

的支持下开展健康问题研究和儿童健康咨询,

帮助市民提高防护能力。像Aya 一样,CRMS

的发起者中有很多人是孩子的母亲。

参加交流会的几家日本组织都是福岛事故

后成立的。福岛是日本著名的有机农业的主产

区,除了有机种植户外,另外还有不少家庭正

逐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向有机农业过渡。

核事故使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当地的有机农业

遭遇沉重打击。这些农户组成的福岛有机农业

网络,现在转向了土壤除污和生态恢复。

妇女儿童在灾害中更是脆弱敏感人群,

他们的健康问题成为NGO特别关注的议题。不

少日本NGO和社区组织开展了儿童救助活动。

Hiroyuki Yoshino是福岛救助儿童免于辐射网

络(Fukushima Network for Saving Children from

Radiation)的成员,他的妻儿已经撤离,自己

留在福岛开展活动。由于留在福岛的孩子每天

除了上学路上,其他时间都只能呆在室内,生

活空间大大受限,该组织正在筹划一个项目,

将滞留在福岛的孩子临时接到外面的安全地区

生活一段时间再送回来,避免不间断地置于辐

射危险中。日本地球之友等四五家组织也正

在筹款开展类似项目,将福岛市内污染严重的

Watari区内家庭转移到市内其他安全地区的旅

店疗养几日。

由于政府反应滞后,福岛县有一个村遭遇

强辐射两个月才撤离,村民们非常担心自己的

健康问题。一位村民说:“由于辐射的影响可

能要10~20年才能显现出来,我们必须把现在

的经历书面记录下来,作为证据保留。”人们

已经意识到,核事故的影响,将持续到难以预

见的未来。

伊达:难以言说的伤痛

从福岛会议中心结束交流,一行人前往

半小时车程外的伊达市(离福岛核电站40公

里),听取Litate村的奶牛养殖户、前田区前

任区长谷川建一(Hasegawa Kenichi)讲述他的

经历。

快要到达当地社区中心的时候,预计到

这里的辐射程度会比较高,主办方在驾驶座

旁边准备了口罩,请大家下车时自取。我拿

了一个口罩,犹豫了一下没有戴上去,代表

中也几乎没有人取用。在社区中心外面的安

置房边,韩国NGO的仪器显示,地面辐射值

超标数倍到10倍左右不等。进入会议室内,

看到有人穿着塑料雨衣摆弄着摄像机,在心

理上给人一种紧张感。

长谷川建一说,3月12日一号反应堆发生

爆炸,3月14日三号反应堆发生爆炸。14日,

他从辐射检测工作组专家那里获知当地辐射

量已达到每小时40微西弗,当晚就急忙赶回

村里,第二天召集全体村民告知情况的严重

性并要求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3月15日,他

又从记者口中,得知检测到的数据达到了每

小时100微西弗,于是动员大家撤离。尽管从

政府3月15~30日公布的当地辐射数据来看,

辐射强度是在逐步下降,但长谷川建一并不

相信,因为他从其他渠道得知的数据,最高

的时候达到过每小时1 000微西弗。

Litate村民的生计来源主要是奶牛养殖。

从3月12日到6月12日,养殖户们一直将污染后

的牛奶倒掉。后来,无奈之下村民们集体决定

放弃奶业。经过屠宰检测,需要将村里的奶牛

运走杀掉。长谷川建一说,村里一位妇女眼见

到达伊达的一处安置点

Page 62: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56

中国发展简报

着自己的奶牛被运走,她追赶着远去的车子,

难过地哭泣着。他自己也放弃了从事十年的制

奶业。

更让人震撼的是,长谷川建一在邻村的

一位奶农朋友,因为无法承受压力自杀了,

留下7岁和5岁大的两个孩子。这位奶农精神

濒临崩溃达到极限,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如果没有核电站,我的生活会一如既往。

希望大家不要放弃去和核电站抗争。”他在

遗言中这样写到。

长谷川展示了一张村民们外出到西伊豆堂

一座岛屿旅游观光的集体照。现在,这个250

场徒劳的努力。村民们发现,辐射物在土壤中

并不固定,而是通过水和风向村里的安全地带

移动。就在考察团到达的当天,村民们还在当

地多个地点检测到高辐射,而政府并未提出有

效的回应措施。

随着时间推移,曾经成为全球新闻热点事

件中的福岛,似乎面临着渐渐被淡忘的危险,

长谷川建一正筹划到日本全国各地巡回演讲。

他要告诉人们,不能忘记福岛,不能歧视福

岛。这里的人们,还在直面辐射的威胁。

与Litate村的情况类似,由于缺乏有效的

财政支持等种种原因,不少居民无法迁往异

地,选择了留守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妇

女家住伊达市和南相马市之间,距离福岛第一

核电站20公里。她说,她所在的社区被划定为

撤离区。但是,社区居民对核辐射的危害缺乏

真实了解,在突发的异变面前,在这里生根的

人们还缺乏信心前往异地开始新的生活,除了

选择留下来,似乎并无他途。在留还是不留之

间,人们互相猜疑,邻里关系被割裂。在一家

NGO的帮助下,这位母亲把孩子临时转移到安

全的地方,却被邻居指指点点,似乎她在做

一件奇怪的事情。儿童伙伴之间也对此议论纷

告别自家奶牛

长谷川建一与日韩NGO代表合影(居中者)

人的村庄已经四分五裂,

相片上的人们已四散迁移

到不同的临时安置点,唯

独这张照片留下了社区曾

经的美好记忆。

但是,生存的希望并

未泯灭。选择留下的村民

们现在成立了24小时的志

愿巡逻队,每月两次检测

辐射量,并试图开展除污

行动,慢慢恢复稻田的种

植功能。但对未来,清醒

的长谷川建一并无把握。

他说,计划持续5年的除污

行动,有可能被证明是一

Page 63: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57

中国发展简报

纷。在农村社区,多数老人固执地否认自己听

到的有关辐射的信息,固执地鼓励或者强迫家

人吃自产的蔬菜。而有的家庭担心孩子的健

康,开始挑选食物的产地。这些变化像隐形的

刀子,给原本和睦的社区打上创痕。

“你看着天空,似乎看不到任何区别,日

常生活也一如往常,我们只能依赖电视台等渠

道发布的消息,我们谈论这些问题,却无力采

取任何行动。”这位妇女眼里充满无奈。在无

处不在的不安全感下面,这里的人们在被动中

默默承受着。

南相马:失落的非遗

带,南部被定为撤离区或者控制区。海啸和核

事故发生后,曾经7万人的南相马人去楼空,

仅仅剩下1万人,现在慢慢恢复为4万人,略微

有了一丝生机。

核 事 故 前 的 每 年 7 月 , 这 座 知 名 的 旅

游城市都要举办为期3天的赛马会(Soma

Nomaoi)。赛马会是延续了1000年历史、能够

回溯日本战国时代的著名传统文化盛会,是日

本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由于核辐射

的影响,现在被迫停止,迁往其他城市小规模

举办。

现在,南相马的很多年轻人都撤了出去,

城市失去了活力。老一辈们则坚守在这里,成

立组织,采取行动,希望唤起年轻人对社区的

信心。“我们希望继续在这里生活,这不是一

座死城!”当地一位NGO代表说。

在政府支持不力的情况下,南相马的市民

还成立了一个有30位专家支持的研究所,记录

儿童医疗档案,开展去污研究和行动。年轻人

高桥(Takahaxi)以前就在核电厂工作,发生

核事故后,他在过去的10个月内一直钻研核能

和辐射问题,在前来南相马提供救助的NGO的

支持下,制作了辐射污染地图,为公众提供咨

日本儿童鼓励南相马振作的留言画

南相马限制区入口

离开Lita te村,大家

一路心情沉重,向距离福

岛核电站更近的南相马市

进发。南相马是座海滨城

市,位于福岛第一核电站

北面10~40公里,遭受了地

震、海啸和辐射的三重打

击。大巴车一路前行,所

经之处的路边商店即便开

着,也是门可罗雀,包括

服务业在内的各行业尽显

萧条之态。

南相马的地理形状是

南北纵深20公里的狭长地

Page 64: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58

中国发展简报

询,提高公众防辐射意识,推动公众自主决策

采取应对措施。

在南相马,来访的代表们曾抵达离福岛第

一核电站仅20公里的地方短暂停留。这里公路

已被阻断,不再允许社会车辆进入。几位NGO

人士拉起了横幅,对福岛核电站提出抗议。

由于13日这一天的日程安排非常紧凑,代

表们当晚要赶回横滨参加第二天开始的世界无

核化大会,大家的中餐和晚餐就在大巴和高速

列车上吃便当解决。在不同访问地点之间乘坐

大巴往来的间歇,主办方见缝插针,还安排当

地几家NGO在车上介绍他们开展的工作。

外部NGO转型应对

核事故发生后,一些福岛以外的日本

NGO,包括曾专注于海外援助的组织纷纷转

移工作重心,投入到辐射受害社区的救助和

倡导工作中。Saito先生是一家总部设在伊拉

克的日本NGO的代表。1991年海湾战争中使

用的贫铀弹,对伊拉克儿童产生了严重的辐

射影响,罹患白血病、癌症和先天性畸形的

比例大大增加。这家日本组织为伊拉克提供

人道主义医疗援助。现在,该组织抽出部分

资金帮助福岛儿童。

有 着 十 年 历 史 的 日 本 自 然 育 儿 之 友

(Friends of Natural Mothering)是日本一家倡

导母乳喂养、分享育儿经验的NGO,在全国有

2000个成员。事故发生后,来自外部的在线咨

询需求蜂拥而来,大部分都提到食物安全问

题。由于福岛受到辐射的母亲的母乳内检测出

了辐射物,原来的自然育儿经验已经不再适

用。这家组织将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福岛等地,

寻求医学支持。他们主动与福岛议员讨论滞留

孕妇的育儿问题,告诫母亲们注意选择安全的

食物,对辐射超标区的母亲,则与专业医生接

洽,提供咨询意见。

2011年6月,自然育儿之友组建了一个由

20家NGO参与的全国性的防辐射网络,与地方

政府对话,就学生安全问题与卫生和教育主管

部门进行磋商。9月,又与福岛NGO联合举办

了有关儿童的研讨会。2012年4月,还将组织

福岛300名儿童前往东京参加一次会议。

在“出人意外”的福岛核事故之后,即

便是从事灾害救助的日本NGO,也并不拥有

现成的应对经验。上述两个例子,从一个侧

面反映出日本NGO为参与应对,结合自己的

工作实际进行调整的努力。受辐射影响的社

区还催生了不少由居民自发生成的组织,这

些组织与市民和外部NGO一起行动,探求真

相,守望相助,一方面反映出日本国民的自

治精神已积淀为应对危机的社会财富,另一

方面也反映出政府在核事故上的决策和应对

措施受到了民间质疑,国民的知情权和参与

决策权并未得到充分保障。

一天的紧凑活动很快结束,留在心中的,

有沉重,也有感动。面对前所未遇的核灾难,

在遭遇生计、家庭和社会心理和文化创伤的境

况下,日本市民、NGO和社区组织并未放弃努

力,表现了积极自救的精神。福岛核事故的危

害和应对将是长期困扰日本社会的一个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岛不应该被淡忘,而应成

为全球严肃反思核能未来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起

点。

3.11以来,如此规模的国际代表团到访

福岛,与当地居民交流尚属首次,活动的组

织者、“和平之船国际”的创办人吉岗达也

(Yoshioka Tatsuya)希望代表们将当地的消息

带出日本,促使全球共同关注福岛的境况。他

说,“我认为,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我

们将持续组织这样的活动。”

Page 65: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59

中国发展简报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除了经济发展对能源

的需求,核电的安全性更加成为各国核电政策

中最令国民关注的问题。人们不由将福岛核事

故与发生在1986年前苏联乌克兰地区的切尔诺

贝利核电站事故相比较。日本长期处在活跃的

地震带上,全社会形成了对大地震保持持续准

备的核电环境。从技术水平而言,日本又是一

个具有广泛的国际合作背景并以高科技立世的

国家,福岛核电站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采用的

堆型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这些因素都未能避免

灾难事故的发生。

核电决策背后的“算术”

尽管在核电的支持者看来,核电是高科

技和高安全性的代名词,但福岛核事故一举打

破了核电安全的神话。核电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现在也备受质疑。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日本政

府采取了限电和调配措施,但日本并未出现严

重的电力短缺。日本原子能产业协会2月3日宣

布,日本国内54座商业核反应堆1月的运转率

只有10.3%,创该协会与电气事业联合会1977

年4月开展调查以来的最低值。由于去年日本

大地震和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影响,日本国

内多座反应堆长期处于停止运转状态,在全部

54座核反应堆中,截至今年1月底仅剩3座仍在

运转。 对此形成佐证的是2011年9月11日“绿

色和平”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日本可以通

过提高能效和快速采纳可再生能源技术,在

2012年关闭所有的核电站,同时实现经济恢复

和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

核电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很大程度

上依赖高额的国家补贴,以及高额的环境和社

会成本的外部化,这些成本并未被纳入核算。

“核能利用因其危险性使得实际使用成本非常

高” 。

据2010年7月15日发表在《核能监测》

(Nuclear Monitor)上的一篇文章,福岛核事

故导致周边8.5万人被迫撤离。对核事故造成

福岛事故背后的“核危机”◎ 付 涛

蓝建中.日本1月核反应堆运转率仅10.3% 再创新低 [NB/OL]. 2012-02-04.www.stdaily.com/. 拉尔夫·弗于克斯。核能,注定是末路一条.核能的神话指南丛书[M].2010.

Page 66: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60

中国发展简报

的环境损害,还无法做出清楚的统计。辐射对

当地社区的持续影响,向海中排放的大量污染

物,长期的低水平辐射对人体的健康损害,以

及核电站工人因辐射患病,多方面的损害都难

以被计入统计数据(除非受害者在短期内死

亡)。对福岛核危机的处置,也让国民多有不

满,使日本政府的公信力受到重挫。由于政府

对核爆以及相关信息的延迟披露,遮遮掩掩,

行动不力,民众受到辐射影响的范围扩大,程

度加深。

核电背后的政治和利益因素,也使核电

决策背后充满了博弈和冲突。一个社会中,当

政治或经济因素占据了核电决策的首要位置,

就可能以牺牲环境和社会民生为代价。福岛核

事故发生后的2011年3月14日,日本卫生劳动

部以国家紧急状态为由,将核电站工人的最大

安全辐射标准,从每年20毫希弗(mSv)提高

到每年250毫希弗。由于对毁损反应堆进行处

理,到最终关闭需要10年以上时间,将来可能

被列入辐射损害赔偿名单的工人数量将非常庞

大。有分析认为,此举是在回避将来可能需要

承担的政府责任。(在日本,以白血病为例,

通常一年内如果受到5毫希弗辐射引发白血病

就可以获得职业损害赔偿)。 无独有偶,在

儿童安全标准上,日本教育部在核事故后,

将儿童在校辐射安全剂量标准提高到原来的20

倍,引发了受影响社区居民的抗议和游行。

今年1月14日,前福岛县知事佐藤荣佐久

(SATO Eisaku)在日本横滨举办的全球无核

化会议开幕致辞时对日本政府提出了严厉批

评。“日本缺乏透明有效的检查机制。面对强

权的核工业,政治家也感到无力制衡。” 佐

藤荣佐久表示,事故发生后,有关辐射的情况

延迟了6天才到达福岛县政府,表明政府对核

工业的极力保护态度。

笔者在13日参加福岛一日考察,接触到的

日本本土NGO和社区多对政府的应对措施表示

质疑和不满。日本这样的民主体制也不能杜绝

核电大公司大集团对政府的操控。只能掩盖真

相和事实,剥夺公众的知情权。无辜的核事故

的受害者成为了政治决策的受害者。

2011年11月21日,日本福岛救助儿童防

辐射网络成员Hiroyuki Yoshino在写给联合国儿

童权利委员会的信件中披露,福岛的辐射目

前仍然严重,在80%的儿童上学路线测到的辐

射等于或高于每小时1微西弗,而通常的安全

标准是每年1毫西弗(相当于每小时0.114微西

弗),实测数据接近标准剂量的10倍。这还只

是户外辐射量,没有包括食物和室内呼吸的辐

射量。

据联合国原子能机构(IAEA)12月22日

发布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情况报告,截至11月25

日,福岛核事故发生近9个月之后,日本政府

仍然在重新划定一些新的高辐射地点,这些地

Paul Jobin. The Liquidators of Fukushima[EB/OL].(2011-05-04).Asia Times Online.

简讯:

2011年5月,德国伯尔基金会主持出版了《核能的神话——指南丛书》(中文)共4册,从

核能经济学、核扩散的危险等角度揭开核能说客们缔造的种种核能神话,并且正本清源,提出

了提高能效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路径。德国伯尔基金会主席拉尔夫·弗于克斯在序言中指

出:“核能既不会对气候变化产生决定性影响,也不是确保能源供应的必然选择。”

索取本指南可联系伯尔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陈冀俍,010-66154615,info@boell-china.

org,也可通过网站www.boll-china.org下载。

Page 67: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61

中国发展简报

点位于福岛第一核电站20公里范围内的限制区

以外,以及被毁损的反应堆西北方向远远超出

20公里的商榷撤离区外,这几乎意味着这些地

方的家庭,尤其是胎儿在整个孕育期都居住在

被日本政府现在认定为辐射危害大的非安全地

区,需要撤离。 8月26日,教育文化体育和

科技部(MEXT)公布了对距离福岛20公里外

的警戒区50个监测点的结果,其中35个地点超

过了政府规定的第一年20毫西弗的安全剂量,

有一个地点竟然达到了503毫西弗。政府官员

表示,对一些地区而言,恢复工作需要数十年

才有可能完成。

在事故发生数月时间内,由于政府缺乏

长期清晰的除污计划,促使慌乱的居民们自

行采取措施。他们在院子周围的空地挖坑,

将庭院内的土转移进去堆放,清洗屋顶。但

有专家警告,这些行动将产生适得其反的效

果,使辐射物在缺乏监测的情况下扩散,造

成新的污染源。

从受影响社区反映的情况来看,日本政府

对辐射的应对处理和公众知情与救援方面的反

应迟缓,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引发了很多不

满。核事故的影响,已经从具体的灾害扩展到

社会心理和文化层面。

反核民意高涨

福岛核事故引发了日本乃至全球的深刻

反思。原先赞同发展核电的日本前首相菅直人

Current status of evacuation areas near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Beyond Nuclear[EB/OL], (2012-01-31). www.beyondnuclear.org Japanese Groups Demand: Say Good by to Nuclear Power. Nuclear Monitor.Yokohama special issue[M],2012.

横滨全球无核化大会综述

横滨全球无核化大会于2012年1月14~15日召开,由包括和平船国际在内的6家日本NGO联

合举办。大约1万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包括100位来自30多个国家的国际代表。会议发出了“横

滨全球无核化宣言”,主要有以下内容:

1)保护受到福岛核电站影响的公民权利;

2)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的透明和问责;

3)全面进行辐射对人体、食品、水空气土壤的检测和数据收集,减少居民对辐射的暴露危

险;

4)全球逐步放弃核燃料循环和所有核电厂;

5)现阶段已经关闭的日本核电厂不再重开;

6)禁止核电站和核配件出口,特别是向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出口;

7)强调地方市政当局、议员以及公民社会自下而上的角色作用(注:相对于中央政府和核能

企业而言),成立一个支持福岛的全球网络;

8)呼吁在2012年3月11日举办各种活动抗议福岛居民受到的对待,呼吁无核化世界。

会议代表们提出的林林总总的意见和建议在网上被集中展示,称为“无核化世界森林行

动”的会议还发出了将由亚洲311名代表签署的反核宣言倡议。此外,由于核电决策涉及日本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限问题,8位日本现任和前任市长(包括福岛市)参加了会议特别安排的

市长论坛,决定建立市长网络,横滨宣言呼吁公众支持这个倡议。

(来源:http://npfree.jp/english/others/20120116_post_conf_ann.html)

Page 68: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62

中国发展简报

(Naoto Kan)在2011年7月13日的电视讲话中

指出:“我们将致力于实现一个没有核能的

社会。”7月24日的一项媒体调查发现,福岛

核事故后,日本国民的反核意识高涨,超过

70.3%的受访者支持废弃核能(也有其他调查

数据说是超过50%)。在电视讲话的前一天,

菅直人向国会议员发言提出,日本必须放弃到

2030年将核能占比从30%提高到53%的计划。

“从3.11的经历,我意识到核能涉及常规的安

全概念和技术无法控制的风险,核能的风险太

高了”。

当然,在日本政界,支持菅直人的政治人

物还是凤毛麟角。2011年8月继任首相的自民

党党魁野田佳颜表示要继续核能使用,助力经

济恢复。

尽管政坛更迭使日本的核能政策扑朔迷

离,但来自日本民间的反对声已越来越强烈。

2011年5月以来,日本发生了多起反对核能的

示威游行,示威者要求关闭全日本的核电厂,

转向替代能源政策。 另据媒体报道,2012年2

月11日,东京再次爆发数万人参加的游行,抗

议政府向社会发出的尽快恢复核电厂的信息。

反对声还来自受影响的社区。2011年10

月28~30日,来自福岛县近200名妇女在日本

经济部的东京办公室外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静

坐示威,要求政府将高辐射区域内的儿童撤

离,并且永久关闭核反应堆。她们并非NGO

的行动者,能在日本这个集体主义价值观深

入人心的社会环境下做出如此的超常之举,

表明她们和她们的家庭自核事故以来所面临

的困境已难以承受。

据日本时报(Japan Times)报道,日本最

大工会、自民党的最大支持者Rengo也转变了

对核能的立场。2011年10月3日,Rengo的领导

层表示,鉴于福岛核事故,将重新思考该机构

对能源政策的立场,从推动核能转向推动实现

一个不依赖核能社会的目标。

2012年1月14~15日,包括“和平之船国

际”、“绿色和平日本”、“日本原子力

资料情报室”(Citizen’s Nuclear Information

Center))在内的国际组织在日本横滨举办

了全球无核化大会,呼吁各国鉴于福岛核事

故的灾难性后果,废除核电。全球环境团体

以及因核辐射被迫撤离的福岛市民参加了会

议,并形成了“横滨无核化宣言”(www.

npfree.jp/english.html)。其中,在东亚环境情

报研究所协调下召开了东亚能源分论坛,中

日韩蒙古的NGO表达了对区域能源和核能安

全问题的关注,并希望形成网络,共同关注

和推动东亚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

福岛核事故还震动了其他拥有核能的国

家。欧洲环境议员、绿党自由同盟副代表

Rebecca Harms(德国)根据她访问福岛的经

历,批评日本政府远未能像其所宣称的那样

将核危机置于控制之下,呼吁日本政府听取

日本人民的声音。

实际上,欧洲很快从福岛汲取了教训。

Harms说,“由于福岛,欧洲的核工业正走向

终结。民主政治也在德国核政策上发挥了举

足轻重的作用。在反核运动高涨的背景下,

可以说福岛对德国乃至欧洲的政府和政治产

生了重大影响。核能问题不只是日本一个国

家的问题,3.11必定会改变世界。”

福岛危机引发全球各国从政治、经济、环

境和社会角度全面检视和反思核能,而非仅仅从

技术的安全性上思考核能和人类未来的关系。对

一个现代社会而言,替代核能的方案存在吗?

这需要换一种打破常规思路:现行的供应方驱

动的集中电力系统,建立在电力需求无休止增

长的基础上。放弃这种思路,人类才可能迈向

没有核电,没有人为的核电灾难的未来。

(本文主要依据《核能观察》(Nuclear

Monitor, January 14, 2012,以及日本NGO的

调查报告等信息编译而成。)

Page 69: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63

中国发展简报

2011年12月9~15日,受中日公益伙伴的

邀请,来自中国10家救援、救灾、救助领域民

间组织的11名代表参加了中日灾害管理、灾后

重建民间交流活动。为期5天的行程中,组织

者安排了两次工作坊,到灾区拜访当地民间组

织和探访灾民3天,了解重建的情况。希望通

过民间交流活动,来探讨中日两国如何建立救

灾的民间合作机制。

民间组织:中国的另一张“名片”

12 月9日 傍晚到达东京,正好赶上日本

救灾组织RQ市民灾害救援中心(以下简称

“RQ”)报告会,邀请了灾民代表和政府代

表参加。因为我们的到来,还特地安排一个环

节,即感谢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论坛的捐款。

日本3.11地震发生后,国内对日本遭遇的

巨大灾难表现出泾渭分明的不同态度。中国民

间组织虽然还不擅长参与国际事务,但多家组

织参与了此次对近邻日本的支持之行,中日公

益伙伴在其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中日公益伙

伴(CSnet)是2010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一

家民间公益组织,专业从事促进中国和日本

在公益领域的交流和业务合作工作。3.11地震

后,中日公益伙伴成立“支持RQ市民灾害救

援中心项目”,向国内援助机构介绍RQ的活

动,争取来自国内的各种捐款和支援。RQ得

到了加盟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论坛的11家基金会

的142万元人民币的捐款,这是中国民间组织

对日本的第一次捐助。

12日,我们参观了灾区歌津的临时店铺。

当地人在这里开办了日用品店、理发店、水果

店、家具店,这些店铺集中在一个新建的大房

子内,房子外的空地上,停着曾经穿梭于灾区

运送物资的车辆。一辆车上贴着的招贴画,上

面有一张笑脸和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论坛的标

志。可以想象,当日本人认为中国对3.11地震

怀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的同时,还能看到这

个来自中国的标志穿梭在灾区的感受。在房后

有一个锅炉,上面也贴着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论

坛的标志。142万元捐款中,有51万元捐给日

“战斗”里成长

◎ 刘海英

——中日灾害管理、灾后重建民间交流活动侧记

“妈妈的味道”前合影 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林启泰向广濑赠送观音像

Page 70: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64

中国发展简报

本森林生物质资源网络,用于为受灾者提供压

缩木屑锅炉的项目,这个项目产生了超乎当初

设想的社会效果,为灾区今后实现环保型可持

续能源利用和建设与自然共生社区,打开了一

扇门。这种环保锅炉还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兴

趣,有意在资源条件相当的地区引进。

前往灾区的第一站是仙台。同行的中国

人,无论是50后还是80后,都知道这是鲁迅在

日本学医的地方,和东京、大阪这样的城市相

比,对仙台似乎增加了些亲切感。仙台正在举

办一年一度的彩灯庆典活动,长长的街区被彩

灯装饰,路边小店也有小小的祭台和条幅,上

面写着“复兴仙台”。

随后,我们参观了这次受灾最严重的大川

小学。这个学校有108个孩子,在孩子们集合

到楼外、老师们讨论逃生方案的时候,海水奔

涌而来,卷走了79个孩子的生命。我们到的时

候,2层楼的小学只剩下水泥框架,旁边山坡

上的松树林,靠近外侧的一排树的树冠有的已

经枯黄,日本志愿者告诉我们,这些树是被海

水淹没过的。

小学旁边已经树立了一块墓碑,墓碑的

底座上放着很多水杯,可能是孩子们的遗物,

还有拜访者送来的鲜花。我将从北京带去的食

品放到孩子们的遗物旁。墓碑的旁边有一座石

雕,刻画的是一位安详的母亲正在低头给孩子

哺乳。看着雕像,我不住地流泪。日本对华侵

略和屠杀行为依然在心,但人类有些感情是超

越民族和国家的。不管是中国母亲还是日本母

亲,此刻的痛感是一样的,这大概就是人类的

共情。听到我们在说中文,一位先生走过来说

他是内蒙古人,现在日本定居。地震发生后,

他一直在灾区做慰问演出。

灾区之行最后一站是到大船渡地区参观

重建支援项目,汇集日本各地特色的小吃街

正在建设中。接待我们的是一位中年女性,她

的小店叫“妈妈的味道”。她说,妈妈已经80

岁了,还是希望能在灾后做点事情。她热情地

邀请我们到她们母女的过渡房看看。驱车前往

的路上,路过一块平地,她说,这曾经是她的

家。当海水涌过来的时候,妈妈向附近的山坡

上跑,让她开车逃走。过渡房区整洁安静,很

多人家房前摆放着盆花,各家都在房后放一个

长方体的塑料容器,上面有覆膜,灾民在里面

种上蔬菜,成为一个小小的蔬菜暖棚。80岁的

老母亲自己做了很多垫子,将用在小店里。临

走时老人给我们两个大苹果。在14日的交流会

上,四川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的郭虹谈到老

人的坚韧时忍不住流泪。她将苹果切开,分给

与会者,说老人家给的东西都是祝福。

这位女士说,这是她生平第一次见到中国

人,除了语言,其他的和日本人很像。我们走

后,她在小店的博客上写道:“今天中国客人

远道而来。我带他们参观了小吃街和我们母女

中国同行拜访RQ登米总部老妈妈和郭虹

Page 71: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65

中国发展简报

住的过渡房。短短的时间里,我们渡过了充满

国际色彩的时光。大家千里迢迢来到这里,还

给我们带来礼物,太感谢了。下次一定来这里

吃小吃街店主们的拿手菜啊!”

组织者在我们到达日本之初就说,中日

感情越来越不好。20年前70%~80%的人喜欢

中国,现在70%~80%的人不喜欢中国。无论

喜欢还是不喜欢,都是因为不了解而仅凭借想

象。想象的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具体的面

庞,所以这次交流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具体的

人和人联系起来。

中国民间组织无疑正在作为政府和公司之

外的另一张“名片”展现给世界,只是一直强

调软实力的政府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民间组织的

作用。

不定规则的“阿米巴组织”

RQ是3.11东日本大地震以后,由广濑敏

通(以下简称“广濑”)以自然学校网络为基

础成立的一个志愿救援组织,这个组织在震后

第三天就开展工作。到2011年12月份的统计数

据,在灾区组织37 000人次参与救灾行动,发

放救灾物资400吨,在550处避难所和过渡房为5

万多位灾民提供各种志愿服务。该组织在登米

市建立了总部,在宫城县的4个地区建了志愿者

中心。还建立了专门的女性支援中心和社区重

建支援队在灾区长期服务。为什么一家刚刚诞

生的民间救援组织在这么短时间做了大量的工

作?秘笈就是不定规则,让志愿者对自己的行

为负责,而能保证这些的前提是充分的信息共

享。RQ的这些独特的理念和运作方式令我们耳

目一新,通过救援实践也证明它的有效性。

广濑说,很多组织像金字塔一样有着科

层式的管理模式。而RQ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无

中心的平等的组织形式。有的团队负责人认为

“我不在就不行”,其实任何一个团队的负责

人走了,都还会有新的产生。志愿者走了,还

有新的进来。就像阿米巴虫一样,随便切了身

体的哪一部分都能够再生。刚到日本就反复听

日本朋友说“阿米巴虫”一词。原来,阿米巴

经营是一种企业管理模式,日本著名经营大师

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谈到公司内部的

小集体组织就像自由自在地重复进行细胞分裂

的“阿米巴”。

在人类的组织中,规则被认为是非常重要

的,若不当心的话,规则就会越来越多,随之

产生遵守规则的规则。但是灾害发生的紧急情

况下,规则大多是浪费时间的。所以RQ在活

动中不断地精简规则。

说是无规则,其实不是完全没有规则。

在RQ最初开展活动的时候,已经定下基本的

规则。首先要互相信任。其次,要进行乐观向

上的活动。当受灾者绝望的时候,志愿者不能

跟着绝望,所以微笑面对受难者成为规则。第

三,要有容纳所有东西的心胸。在世界上有很

多不同的想法和行为,只要不对他人产生不良

的影响,都尽量接受。最后一点是主张“不公

平”。政府将外来的物资分发给灾民的时候,

如果避难所人多东西少,政府宁可不发,因此

而浪费的水果等食物有很多。而RQ强调如果

有一个苹果的话,可以切成两半分发,或者给

老人和有真正需要的其他人。

这个“无规则”的规则执行起来并不一

帆风顺。广濑曾经有事离开救灾现场一周期

间,来了一个非常能干的志愿者,他很快就

建立了一个救灾体系。同时写了好几篇文章

来谈救灾总部的职责、志愿者的作息时间等

内容,并制定出来让大家遵守,同时还建立

几个队伍监督这些规则的执行情况。但是后

来发现,因为志愿者流动性很大,每天解释

规则就需要花很多时间,规则导致志愿者怨

声载道。于是大家都坐下来讨论规则的去

留。结果是将这些规则撤掉,监督志愿者遵

守规则的队伍也随之解散。

在RQ看来,如果救灾志愿者也像公司一

样需要上一级来负责的话,所有活动都经过层

Page 72: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66

中国发展简报

层盖章,只能进行被阉割的活动。大家都应各

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可以心情愉悦地开展

工作。初次参加RQ会议的人,以为听负责人

讲话就行了,但是很快就会意识到,默默等待

指示是没有用的,得自己动起来。

秘笈:信息彻底共享

如此众多的志愿者,灾区大大小小的工

作,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如何让志愿者尽快

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挥其所长并产生效用?秘

笈就是将所有信息充分共享。在RQ,哪怕你

来一天,也会将所有的信息给你。这样的好处

是:提供了足够的信息,志愿者自己会思考他

能在哪里发挥作用。

信息共享和传播是需要成本的。广濑用体

力和时间最多的就是信息分享。2004年,日本

中越地震时,他在一个志愿者中心做负责人,

很多政府系统或者半官方的组织,都接待不了

众多的志愿者,最后干脆拒绝志愿者来。广濑

负责的这个中心不拒绝志愿者,所以大家都

到这里来,当时每天有1 000名志愿者。他认

为,志愿者都是调整工作时间,带着物资和捐

款,在当时交通也不方便的情况下,经过千难

万险才来的。来了以后不接受他们,也许以后

他再也不做志愿者了。

但是管理1 000个人的志愿者队伍是非常

艰难的事情。于是,他想到了共享信息的会

议。当时的做法是一天要开4次全体大会,早

上7点驻地志愿者先开一次全体大会,9点从各

地赶来的和住在这里的志愿者再开一次。下

午4点从各地回来的,聚集到一起开第三次。

晚上7点要为第二天留下来继续干的开一次大

会。对没有赶上上午会议的人,还会在中午12

点为这些人再开一次大会。

一天有5次机会掌握信息的人回去之后,

会和周边的人分享灾区的情况。之后RQ会收

到很多感谢信,说在这里得到的信息是从媒体

中无法知道的。当时经验是分享信息很重要,

但教训是一天5次大会非常辛苦。所以3.11地

震后的这次救灾活动,RQ改为一天2次会议。

此外,还在东京等地也开展信息共享会。

灾难磨砺出的民间救援组织

据日本同行介绍,日本各地的政府、自

治体、民间团体都在开展防灾教育。这些防

灾教育的活动不是在对灾害有认识的情况下进

行的,而是想象的;有的地方将防灾教育设计

得像节庆活动,热闹一下就结束了。后来政府

发现了问题,改为推动体验性的防灾教育,即

设计好灾害场景,让人到场景中去体验。但毕

竟不是现场学习的方式,在灾害来临的时候,

还是无法在灾害现场发挥很大作用。所以17年

前,广濑呼吁灾害教育要到灾害现场去学习。

灾害现场有最丰富的信息,是更好的给大家锻

炼机会的地方。

这次和日本同行的交流,接触到的不少

志愿者都是久经救灾沙场的“老战士”。不单

是救灾方面,他们参加社会运动的经历、经验

和视野,使得他们能做出迅速的反应。在灾区

的3天里,一位为我们开车的志愿者看着年纪

不大,但他说已经有了30年的救灾志愿者的经

验,原来他从17岁就开始参加灾害救援。

我们到灾区宫城县拜访的当地民间组织,

其中一家是仙台宫城NPO中心/ 联合重建中

心。中心负责人是个“微博控”,刚一见面,

他就拍了合影照片,立刻放到了他的微博上。

他不是本地人,2007年日本新泻地震后,“微

博控”在那里呆了3个多月,这次来仙台,他

想将过去的经验拿到这里来。那次地震的灾区

得到一些海外资金支援,但是这些资金并没有

按照当地人的意愿重建。3.11地震后,已有大

量资金进来,会不会也在重建的方向上产生问

题?他从新泻地震得到的经验是,重建的主角

应该是当地人。将受灾者,尤其当地社区中的

关键人物连接起来,是外来者很重要的工作。

所以这次他来到灾区,在紧急救援结束后将工

Page 73: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67

中国发展简报

作方向转到建立当地人之间的联系,培育当地

人的创业能力上来。

此行接触的最神奇的人物当是广濑。14日

的论坛上,中国蓝天救援队的张勇穿上救援队

的服装,给大家讲解这支中国民间救援队如何

开展救援和训练工作的时候,让我们在座的中

国人都很兴奋。广濑说,这让他回想到自己20

世纪80年代做紧急救援的时光。日本在1982年

建立紧急救助队,他是最早参加的人之一。广

濑有多年的参与社会运动的经验。年轻的时

候,在亚洲地区活动了20年,参加NGO的一些

活动,曾经在柬埔寨内战、苏联入侵阿富汗的

时候,参与当地的援助活动。自从1995年日本

阪神地震,日本每年都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

每次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他都会组织队伍进

行救援。印尼的海啸、南美的地震,他也组织

了救援,还关注过国内的汶川地震和2011年发

生的盈江地震。

广濑创立了日本的第一家自然学校。据报

载,目前在日本比较有规模的自然学校有3 700多

所,为日本社会创造了规模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仅这些学校的年收入就达3亿日元。

自然学校虽然一开始是提供自然教育的机

构,但以他们多年来在野外教育和体验自然活

动中积累的技术和经验,能够在灾后很快就奔

赴现场。阪神大地震后广濑呼吁自然学校去救

灾。但当时自然学校的伙伴说:“救灾也不是

我们的专业,我们去不了。”当时很坚定地和

他一起去的,是这次3.11地震后依然与他并肩

作战的栗驹高原自然学校的校长佐佐木。后来

在新泻地震的时候,有更多的自然学校参与了

救灾。此次311地震,全国60多家自然学校都

参与了救灾。

我们拜访了歌津灾区一个正在筹备中的

已经在开展活动的自然学校。学校处于半山腰

上,下面的村子和所有的设施已经被地震完全

摧毁。幸存下来的孩子们在这里活动,大人们

当志愿者,为孩子提供服务。我们看到被海啸

冲出来的轮胎也被派上用场,搭起来做跳箱。

这里没有通电,有一个太阳能加热的装置。用

一个大帐篷做的房子是我们到达的两星期前修

建的,里面可以做电影放映会之类的活动。房

子的地上挖个取暖的坑,把脚放进去,烟熏就

可以取暖,这是一种很古老的取暖方式。孩子

到这里来,体验在没有先进的电器、煤气的情

况下如何生存,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系。

自然学校每4年做一个调查,至今做了20

年。多年来自然学校的主要领域是环境教育、

儿童的健康成长教育。最新的一次调查是地震

前两三个月做完的,社区再生已经成为最主要

的内容。因为自然学校大多地处环境优美的农

村,农村老龄化、人口减少等问题比较多,自

然学校面对的不仅仅是自然,还有社区的文化

微博控(左一)在上传照片 自然学校的孩子们的作品,对灾后复兴寄予希望

(下转69页)

Page 74: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68

中国发展简报

Paul Jobin. The Liquidators of Fukushima[EB/OL].(2011-05-04).Asia Times Online.

2011年岁末,国务院扶贫办外资中心在

京召开“中国社会扶贫创新行动”研讨会,

主办方邀请部分省市扶贫办官员、专家、

NGO和媒体各方代表,围绕2012年即将开展

的“中国社会扶贫创新行动(草案)”(暂

定名)问计问策。

“中国社会扶贫创新行动”计划在全国

范围内遴选5~10项社会扶贫创新案例,通过总

结其基本做法、潜在的推广价值和可能的政策

含义,寻找能为中国未来5~10年社会扶贫机制

和政策设计提供的创新模式。会议对活动的目

标、基本原则、案例类型和评选标准以及具体

的操作过程进行了研讨。国务院扶贫办将汇集

各方意见,形成最终的活动方案。

此前不久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

要(2011-2020)》(以下简称《纲要》)为

未来十年扶贫大计定下了基调。我国扶贫开发

已从解决温饱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改善生态环

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为此,《纲要》系统提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

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格局,并在财税支

持、金融服务等多方面对社会扶贫参与主体提

出了明确的政策保障措施。《纲要》提出,要

“加强规划引导,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

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

动,构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为NGO参与

新时期扶贫明确了政策空间。

目前在中国,衡量贫富差异的基尼系数

长期居高不下,社会矛盾进入高发期,有可能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

中心副主任曹洪民这样分析新时期扶贫的国内

外环境:国际金融和债务危机使国内外形势发

生变化,中国亟需从外贸依赖转向扩大内需,

亟需从经济增长转向社会发展,因此面临很大

的转型压力。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措

施,未来的扶贫工作,多了上个十年的扶贫工

作并不具有的政治涵义。

经过酝酿、争论以及各地的试点行动,社

会管理创新已在2011年被中央确立为一个新的

政策取向。不同于各地民政部门通过放宽NGO

登记注册、通过政府购买鼓励和支持服务类

NGO发展的举措,国家扶贫办以贫困问题为导

向,将社会扶贫确立为创新点。

事实上,在过去的扶贫实践中,扶贫办在

扶贫机制创新方面的举措已可圈可点,从招标

采购扶贫NGO的服务,到推动参与式扶贫成为

主流政策等等,扶贫办与NGO的互动合作由来

已久。

谈及社会扶贫创新,中国农业大学伍建平

副教授认为,其中的定点扶贫有较大的创新空

间。鉴于大部分贫困地区缺乏有效的教育、医

疗等社工人员,社区工作者作为社会服务传递

的“最后一公里”,将在新的扶贫政策设计中

予以考虑。而社会企业作为拓宽社会扶贫内涵

的创新类型,也将在活动方案中得到鼓励。

《 中 国 农 村 扶 贫 开 发 纲 要 ( 2 0 1 1 -

2020)》明确要求提高发展能力。贫困人群

对扶贫行动的有效参与,是消除贫困的前提

条件。NGO扶贫侧重于社区问题导向、贫困

对象的瞄准、扶贫对象的参与度,以及针对

不同人群的差别化视角,着力于社区参与意

识和参与能力的提升和中长期的社区综合发

社会扶贫或将成扶贫领域的创新点◎ 付 涛

Page 75: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69

中国发展简报

展,而非单纯的经济扶贫,能够与政府和企

业扶贫形成有益互补。扎根社区、动员能力

强、能够创新的组织,必然能在新的扶贫行

动中获得自己的角色。

曹洪民指出,20世纪80年代重点是定点扶

贫,90年代则以东西协作为特征。在扶贫行动

的参与方中,社会扶贫一直相对较弱。在上一

个十年扶贫行动中,企业担当了社会扶贫的主

角,而在后十年以创新为基调的扶贫政策中,

扶贫办将积极鼓励民间的参与。如果NGO扶贫

经验在扶贫创新行动中得到强化,可能帮助基

层官员更多地了解并对NGO扶贫的价值理念和

操作方式产生兴趣。希望社会扶贫创新行动,

能够为扶贫NGO和政府互动,对扶贫政策产生

影响提供一个新的渠道。

扶贫办外资中心主任欧青平指出,历经多

年的社会扶贫进入新阶段,在内涵和形式上应

有所创新,需要考虑社会力量与政府力量的整

合协同问题。他强调通过扶贫经验和模式的总

结,使其上升到政策层面,再通过政府意志推

动社会参与。

看得出,扶贫办现在迫切需要来自一线社

区的各类扶贫实践总结,以便对扶贫政策设计

提供借鉴,体现政府主导的扶贫行动具有的开

放性。长期以来,NGO在社区开展了不同类型

的有价值的扶贫创新项目,却常常受制于缺乏

有效的研究和政策沟通与倡导平台。

2011年下半年,为响应当时正在拟定中的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在香港乐施会支持下,全球消除贫困联盟

(GCAP)协调多家各领域参与扶贫的组织,

对已经取得成效的NGO行动研究和社区实践案

例进行总结并成书(《大扶贫:公益组织的

实践与建议》,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

从艾滋病、残障、教育、气候变化和社会性别

等角度体现NGO对社区需求的敏感回应。在对

主流扶贫政策的弱点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对新

的十年扶贫纲要提出了政策建议。该书所呈

现的NGO切入贫困的多维度的视角和实践(手

法),会有助于拓展当下的扶贫政策和扶贫机

制的内涵。

此外,贫困作为综合性议题,与教育、

卫生、医疗、妇女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

权益保障等多个公共议题相互交叉,呈现出

跨部门、跨领域的特征,需要加强政府各部

门之间,以及企业、政府和NGO之间的多部

门合作。应对贫困问题,除继续着力于经济

扶贫外,还需要强化扶贫对象的权利保障,

注重改善社会扶贫主体参与的制度空间和社

会环境。

(上接66页)

和传统。朋友说,如果农村社区里活跃着年轻

人的身影,大半是来自自然学校。

结语

日本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是世界上地

震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在频繁的灾害面前,

日本人对灾害有自己的理解和应对方式。日

本的民间组织和志愿者有多年的参与救灾的经

验。我们看到的RQ高效有序的工作及日本同

行明确的工作方向定位,背后是持续多年的参

与社会运动和活动的积累和历练。中国并不存

在民间组织主导的社会运动,中国民间组织集

体参加灾害救援的时间并不长。2008年初中国

民间组织联合救援西南冰雪灾害开始,2008年

汶川地震中民间组织广泛参与紧急救灾,随后

在不断发生重大灾害过程中,中国民间组织在

实践中快速成长。在本文付梓之时,中国救灾

NGO已就首个民间联合救灾行动的纲领达成共

识。在壹基金的支持下,西南多家组织形成了

一个区域救灾备灾网络,旨在能及时有效地回

应本土的突发性灾害,提升民间组织救灾及备

灾的综合能力和实力。

Page 76: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70

中国发展简报

2011年,“郭美美炫富”、中非希望工程

的罗生门、上德设备与中华慈善总会的发票争

议、河南宋庆龄基金会商业投资营利等等,这

些被媒介推向前台的公益事件似乎都指向了

公益/慈善和商业合作的问题。2011年12月17

日,南都公益基金会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

合资助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

举办“公益与商业合作”研讨会,邀请公益慈

善学界及业界专家就公益与商业的合作问题共

同讨论,试图通过研讨使这个领域错综纠结的

一些问题从认识上和理论上进行一次清理,厘

清定位。

公益与商业事实性合作的存在

现代社会的专业化分工产生一个实用却也

“挠人”的问题,人们通常对自己工作范围内

的事物、问题具有清晰的认知和判断,而对工

作范围外的事物却处于模糊状态,文化知识结

构的作用和媒介的告知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对

于大多数人而言,对公益与商业合作这个问题

就是处于这样一个模糊的认知状态。朴素的公

益理念是多数人的公益价值观,认为公益事业

似乎应该是与商业“绝缘”的,利用公益资源

开展商业活动,形成盈利链条是不可想象,更

不能接受的事情。

然而,人类社会中没有绝对泾渭分明的事

物和领域,公益与商业也同样。北京大学法学

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在研讨会

上发布的《公益与商业研究报告》中陈述道:

“公益与商业合作在现实社会中大量存在,公

益组织内部管理在不断企业化,或者把现代企

业管理经验引入到公益组织里,在人力资源管

理、在募捐方面的管理、在资金的分配、资源

分配方面乃至到绩效评估等等都借用了大量商

业领域机制。”除此之外,公益组织向受益人

提供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公益组织接受政

府组织采购服务,并获得对价; 公益组织进

行商业投资等经营性活动;公益组织与商业合

作伙伴从事公益或商业活动时进行公益促销、

公益推广活动、许可商业组织使用公益组织的

公益与商业安全距离的定与夺◎ 李思闽

编者注:对价是经济学术语,指当事人一方在获得某种利益时,必须给付对方相应的代价。

Page 77: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71

中国发展简报

名称和商标等等。这些都是目前事实性存在的

公益与商业合作的模式。

如何界定公益与商业的安全距离

既然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多样化的公益与商

业合作模式,那是否就意味着民众应该摒弃公

益与商业不能合作的“传统思想”,接受“新

思想”?

随着整个社会市场化、商业化程度的不

断加深,公益卷入商业的程度也在增加。但

是如前文所述,由其引发的问题也在不断涌

现,民众的质疑之声也随之而来。公众认为

既然是公益慈善组织,怎么可以从事商业合

作?这不是与公益组织“非营利性”这个基

本特性相悖吗?

“因为商业的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而

慈善则是要最大限度地履行社会责任。本质不

同就要求必须界定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就

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二者关系应该是保持安

全距离内的‘可亲密’,简单来说就是:需界

定,可共生。” 这是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

常务副理事长、国务院参事汤敏在接受媒体采

访时表达的观点。

那如何界定公益与商业的安全距离?金

锦萍从法律研究的角度分析说,首先需要界定

“非营利性”,这是立法的难点所在。她说:

“从我们的研究角度来看,非营利性本身的界

定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叫功能主义方法,具

体罗列你在哪些领域里属于慈善公益领域的,

比如科教文卫体、弱势群体保护、济贫救困等

等,有些国家立法的确这么处理的。但是更加

为众人所接受的方法叫经济关系方法,即不再

具体罗列非营利法人的活动领域,而是从界定

法人与其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来界定非营利目

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要确定一个组织是

否是非营利,从目的来看是不以盈利为最终目

的;(从价值分配上看是)不能进行剩余利润

的分配,最后组织终止时候,剩余财产依然不

能分配。”

界定“非营利性”之外,工作并没有结

束,讨论依然继续。如果说从非营利性角度的

界定并不排斥经营性活动的进行,那么现实生

活中大量存在的商业与公益合作的边界在哪

里?基本原则是什么?

通过梳理,与会者认为合作中需警惕一

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是厘清公益

与商业之间关系的关键。第一,如果公益组

织大量从事商业活动,尤其将主要精力投入

到商业活动,组织设立时的初衷会不会受到

影响,会不会危及到非营利组织的属性?第

二,公益组织从事商业活动,如果获得税收

优惠,那是否会构成对从事同类商业活动的

营利组织的不正当竞争?第三,公益组织从

事商业活动必然会与其他商业组织进行交

易,如何确保在这些交易中慈善组织的利益

未被私人化?

此外,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国

胜还认为,需要分层界定公益与商业的合作

原则、底线。第一是公益组织与商业机构合作

从事公益活动基本原则和底线,首先应该是使

受益群体能够从中获得利益,这是底线和最根

本的原则;其次,企业与公益组织合作从事公

益性活动不得从中直接获取收益,尤其不能获

得暴利。第二,公益组织与商业机构合作从事

商业活动也有一些基本原则,公益组织也可以

有盈余,但是获得的利益不可以分配,企业通

过合作获得利益是可以分配的。公益组织跟企

业合作从事商业活动,不得进行关联交易,不

得利用公益组织这种减免税的待遇破坏市场公

平竞争的原则,这个可能是宋庆龄基金会在跟

企业从事合作过程中违反的一个非常基本的原

则。第三是公益组织自身从事经营活动的基本

Page 78: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72

中国发展简报

原则和底线。

通过一番讨论后,与会者推出了《公益

与商业合作九大行为准则》,针对上述问题,

提出“恪守公益宗旨规则”、“商业投资规

则”、“避免利益冲突”等原则,试图为合作

各方提供基本规范和行为指引。中国青少年发

展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中国红十字

基金会等24家公益基金会声明加入。

实践操作细节的争夺

九大准则分别简称为基本原则、恪守公

益宗旨规则、商业伙伴尽职调查规则、公益品

牌谨慎使用规则、公益促销规则、商业投资规

则、确保公益支出规则、风险控制规则及避免

利益冲突规则。

然而原则“容易”制定,细节的操作却不

那么简单。在原则之下,与会者们,尤其是在

实践一线的具体工作者,还围绕很多细节问题

在继续争论着。

问题一:捐款问不问出处?

2011年,由于中非希望工程的问题,引发

对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接受华商会的捐款的

大量质疑和批评,质疑者认为华商会这一企业

组织的模式是会议经济,它的收入是灰色经

济。青基会秘书长涂猛也在会上介绍了本机构

接受企业捐赠时遭遇到的困境。他说:“我们

和商业一直有合作,其中一个层面是一种公益

捐赠合作关系。最早1994年的时候,美国有一

个基金会到中国来,当时知道我们跟可口可乐

合作,他提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不能接受

可口可乐的捐赠,因为它是做碳酸饮料的。这

给了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你的公益捐赠合作伙

伴是不是需要选择?至今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没

有想得太清楚。做慈善这个行当,我们的体会

是不管什么样的人,他心中总有善的一面,当

他面对我们的时候,都是把善的一面向我们展

示出来。我们还记得早年还有监狱里要执行死

刑犯人给我们寄的钱,给我们写的信。”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中

心的康晓光坚定地回答说:“我作为中国青基

会理事,我非常明确(地认为),捐款要问出

处。”

同时,作为场外听众,来自恩派(NPI)

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的焦兴旭也表示赞同康晓光

的回答,认为“肯定要问出处,公益组织做服

务,虽然为了服务对象,但是本身还承担对于

公序良俗这些大的价值观的维护,你要是谁的

钱都收,服务对象是服务好了,大家对于整个

价值观体系是混乱的,道统混乱的责任你负不

起。所以一定要问捐款出处”。

问题二:是否需要商业运作使公益组织资

产保值增值?

公益组织通过商业运作使组织获得保值增

值,似乎也是近些年来一个较为时髦的公益新

理念。就此,研讨会专门开设了一个环节讨论

该话题。

民政部法制处处长李健作为该环节的发

言嘉宾,认为不论是哪种形式的非营利机构,

做好本职是最重要的。不需要在保值增值方面

下很多力气,因为那不是主要要做的事情。如

果需要做,那保值增值的前提一定是合法、安

全、有效。

如何“安全地”保值增值呢?北京师范

大学法学院的马剑银认为这很难。他说:“所

谓保值增值的低风险、高风险,有时候很难界

定。实际上公益基本模式很简单,捐赠人有一

种意愿让你去做事情,把钱花了。从事商业活

动对于公益组织来说就是一种不安分,没有别

后又有8家基金会加入,截至2012年2月,共有32家基金会加入。

Page 79: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73

中国发展简报

的,就是从事公益组织的某些人员的不安分心

态,当然这个跟整个社会的环境是有关的。”

NPI创始人吕朝则从自己实践经验的总

结分析出发,认为相比企业组织,非营利组

织存在着业务选择标准不够统一,组织产权

不清晰等弱点,这些弱点决定了非营利组织

在进行商业运作时,是在做一件自己并不擅

长也不熟悉的事,因此,他说“保值增值,

钱放在企业家手里是最有效率的,你又花不

完,搁你自己手里干吗?你让企业家去赚

钱,然后再捐给你”。

相对于台上嘉宾对保值增值问题的“谨

慎”态度,台下发言者则从实际生存需要的角

度进行反驳。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

就对李建所提到的“保值增值不是主要业务”

提出不同意见,他说:“对于非公募基金会来

说,如果不做任何投资,一旦没有捐赠以后,

你就只能死掉。而我们也不可能出现西方长期

存在的持续百年以上的基金会。因此对于基金

会来讲,保值增值就是最核心的职能,然后是

资助,把钱花好,不是具体执行项目。这两个

主体一定区分开来讨论,保值增值是不是基金

会的主业?对于基金会来讲,长远来看保值增

值就是主业。”

对此,吕朝事后也表示了赞同,认为相对

于非营利性的项目执行机构,非公募基金会毕

竟有这么一笔钱,保值增值也可以。但他仍然

建议别自己去操作,“最好委托更善于做这个

事的机构。”

如果说窦瑞刚代表非公募基金会做了辩

解,那来自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孙春苗也就公

募基金会的运作困境倒了苦水。她给大家算了

一笔账:目前公募基金会年筹资额达到1亿元

以上的,最少得有40名员工。按照基金会管理

条例,如果年筹款额度达到1亿元,最高可以

提取10%成本。但想达到10%非常困难,有的

是实物捐款,不能提取成本,而且占用大量库

存和相关的保存费用。据她的观察,能够达到

5%就不错。就算1亿元能够提取5%的行政管

理成本即500万,其中100万拿来给40个人做房

租、水电费等基本开支,剩下400万元用于工

资、三险一金、行政办公开支、差旅费、宣传

费用等等,也是极其困难的。如果不做资金保

值和增值,基金会的收支在当年可能勉为其难

能平衡,但是第二年怎么办?如果发生经济危

机,或者再来一轮“郭美美事件”,或者发生

其他不能预想的事情,不可能寅吃卯粮,所以

基金会和公益组织都面临生存困境。

对于大多数公益组织来说,生存困境

似乎是一把悬置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也

似乎是公益与商业合作的最有力的理由。但

是,公益与商业没有界限的合作同样也会带

来生存的危机,名存实亡的生存危机。基金

会联袂研究机构制定公益组织与商业公司的

合作准则,即是在规避上述两种危机所作的

努力。同时,这些条款大多来源西方法律法

规,针对同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组织生

态开出的药方是否对症? 作为非西方的发展

中国家,中国在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自我找寻

同样也存在于“公民社会”的建设当中。中

国民间社会发展的30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同

样也无法复制一个西方模式。由此,在寻求

公益与商业合法性话语时,仍然征程漫漫。

不要利益先行,而是更多地做一些价值回

望,回望做公益的价值、做慈善的初衷,而

不是在前行的途中被发展、效率所绑架。我

们曾忧心忡忡第三部门向行政部门地依附和

靠拢,希望同样的忧心与警惕也在公益与商

业的合作中得以持续。

Page 80: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74

中国发展简报

在公益行业内,不同工作领域的NGO发

育水平不同,群体特色也不甚一致。相对公

益其他领域,教育领域常被认为是年轻人

多,门槛低、安全性高,专业性要求低、筹

款额度高。但对于教育NGO的认识,如果还

停留在大学生假期支教、资助贫困地区孩子

上学、捐图书建立学校图书馆和图书角,

那你真是OUT了。2011年底在广州召开的教

育类公益组织年会,是该类NGO的一种集体

展示,该领域的“领头羊”们对行业发展的

系统梳理,参与者对相关资源整合的需求

和努力,众多NGO平等参与的意识与热情,

令人难忘。教育NGO行业内的生态链条的建

设、机构之间、行业内外的协作初见端倪,

也许,教育NGO像环保、艾滋防治等领域一

样,行业的整体性特色正在逐步彰显出来。

原定120家教育公益组织参加的 “2011

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等到2011年12月

16~17日会议如期举办时,已有200多家参会

机构。除了教育类公益组织,还有基金会、

研究机构和媒体,这大大超出了主办方最初

的预想。

至2011年,民间力量大规模参与中国农村

教育已有10年时光,至今在全国有160~200家

教育类公益组织,活跃在农村教师支持、课程

开发、儿童成长、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等领域,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形成了一场持续

10年的草根教育运动。公益性农民工学校百年

职校的模式正在全国复制,邓飞等人发起的民

间自主公益活动“免费午餐”成为政府和民间

良性互动的成功案例,立人图书馆面向乡村扶

贫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的创新,福建等地有多家

农村社区大学,歌路营侧重流动儿童的融入教

育,北京西部阳光教育基金会工作重心是农村

教育提升和乡村幼儿园的整合,刚刚成立不久

的东莞蓝衣工人合作社是一家致力于普通工人

教育的机构,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挥了民

间智库的功能……在这个领域里,NGO可以做

的工作超出了外人的想象,成都彩蝶计划的付

帅锋已经做出了中国儿童发展公益流程图,将

这个领域的很多工作列入流程之中,对教育公

益组织颇有启发。

时代变局下草根教育公益的空间与转型

◎ 刘海英

Page 81: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75

中国发展简报

时代变局下草根教育公益的空间与转型

变局:教育供求关系发生基本的改变

但这次会议的主旨并非成就展示,而是探

讨新时期教育公益组织的转型和发展问题。在

邀请函一开始提出了4个问题:

您是否感觉到农村教育的环境在悄然

变化?

您是否察觉到服务对象的需求在悄然

变化?

您是否正在探索服务模式的转变?

您是否正在考虑组织的转型?

会上,杨东平做了题为《全国教育改革的

现状与瓶颈:民间公益组织参与教育改革的状

况》的主题发言,引起大家共鸣。他的一个基

本判断是:教育供求关系发生了基本的改变。

从他的发言中得知,现在中国已有世界上最大

的教育规模,从小学到研究生阶段的在校学生

超过了2亿。同时,学龄人口大幅度下降,毛

入学率大幅度攀升。此外,老百姓的选择越来

越多,可以“用脚投票”,中国的教育已经越

过了短缺和贫困的时代。

杨东平说,教育外部条件明显改善,内部

环境逐渐宽松,人民对教育不满的强大压力,

也可能转化成教育的动力。国家最近几年在教

育发展和投资上也有很多新举措,以人为本的

社会发展观奠定了面向未来教育的基本价值和

方向,尽管这还是一个概念,但是转变已经发

生。基层学校和民间自下而上的改革创新,为

整体的教育改革提供了范例、经验,中国教育

正面临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从满足基本需要到

有可能追求好的教育、理想教育。

而教育公益事业也正处在机遇期。不断增

长的社会建设、政府转型的需求,部分地区放

宽民间组织政策,而以非公募基金会的崛起为

代表,社会资源越来越多进入到公益领域,随

着新力量的进入,“创新”成为公益领域的一

个驱动力。公益组织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方

法、新模式成为潮流。

在新背景、新问题中寻找空间

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农村教

育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大规模人口流动

中出现的2 000多万流动儿童、5 800万的留守

儿童,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教育公平问题。由于

学龄人口减少,也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效

率化思维”,从2001年开始的农村大规模撤点

并校到2010接近尾声,但这个进程至今还未结

束。据梁晓燕谈到的数据,2007年西部地区的

7 600所寄宿制学校,到今天已远远超出1 500

所,未来大部分孩子可能进入寄宿制学校中

去。初中要进县城,甚至小学也有了进县城的

趋向。农村的抽水式的教育,使得农村社区失

去了教育,失去了学校。

撤点并校正在造成新的上学难、上学远、

上学贵。最近频发的校车事故只是一个表象。寄

宿学生很多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如取暖、饮

水、儿童伙食、营养、厕所都未得到解决。超大

班现象也出现了,杨东平说,全国最大的初中班

有120人,2011年一个小学最大班级160人。

另外,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内容单一、空

洞,学生课余时间无所事事,情感和心理需

求、安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北京市西部阳光

农村发展基金会在学校有驻校社工,社工到学

校设立信箱,孩子们会给他们写信并投到信

箱。社工每天可以收到几十封信,令人惊讶的

是,小学5年级的信涉及谈恋爱。发生这样情

况是因为情感需求。孩子们进入寄宿学校,没

有父母、亲戚满足他们的情感,只有在校的学

生陪伴他们。

农村的教学质量差导致了辍学率的回升。

梁晓燕说,现在小学辍学率在贫困小学大概

Page 82: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76

中国发展简报

10%,可是初中贫困地区反弹强劲,辍学率高

达40%。主要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厌学。厌学

原因在于整个小学教育质量低劣导致孩子进入

中学没有办法继续学习。

面对这些新问题,公益组织做什么?梁晓

燕的发言谈到了新的工作空间在哪里。首先,

寄宿制学校是我们未开拓的园地;第二,国家

对教育的投入也在增加,2011年教育部对教师

培训投入了5个亿,很多教师接受培训,但是

培训目标、培训效果存在大量问题。在教师培

训这个领域,民间组织如何有智慧地、有创意

地将各种社会资源统合起来?这个领域有很大

工作空间。 还有,三年前教育部开始提及学

前教育。目前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20%,2011

年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教育提及的多了,

甚至国务院发布学前教育计划。但要最终在贫

困地区普及学前教育至少还需10年,公益组织

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进行发展。

转型案例:从书本扶贫到阅读推动

中国的教育已经越过了短缺的时代,旧有

的一些模式需要转型、创新。奕阳教育研究院

副院长张守礼做了一个阅读推广的主题发言。

他认为,大家熟悉的书本扶贫的效率和生命力

已经走到尽头。书本扶贫其实是建立在资源短

缺基础上的粗放型的公益行为。以往对书的质

量问题没有太多关注度,经常是“多一个图书

馆,多一把锁”。有了图书,未必就能实现阅

读的价值和功能,由此提出阅读促进。

阅读促进和书本扶贫基本的差别在于,书

本扶贫是基于对阅读传统的认识,例如上学等

于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开卷有益”

等等这些中国文化的集体潜意识。书本扶贫是

公益组织普遍参与的活动,以捐书助学模式为

主。背后的行动逻辑是读书好——孩子没有书

读——提供图书——公益目标实现。

而现在需要对阅读重新认识,重新确

立阅读的价值,吸收近代阅读科学的新成

果,建设以儿童阅读发展为中心的阅读教育

体系。阅读推广(促进)的目标将集中在大

面积、有效的促进儿童——青少年的阅读发

展,乡村图书馆的价值在于儿童——青少年

的发展,不在于其他。

张守礼说,从书本扶贫到阅读促进,乡村

图书馆NGO将要面临三大转型。从简单提供读

本到资源管理办法立体化、专业化,引领型的

系统阅读教育支持和服务(语文教学创新,如

何开展阅读课模式,如培养阅读教师);二是

爱心驱动和专业化导向;三是从单兵作战朝着

协作创新去转变,这个转变靠一个组织是很难

的,需要系统结合和平台对接。

一些教育NGO已经为顺应变化而做了几

年的探索。例如立人乡村图书馆“送人下

乡”——专门有志愿者管理图书,并独立运

作,此外在图书馆的基础上开发教育阅读体

系。上海的真爱梦想基金会在公益领域系统导

入商业化思维,它的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和运营

效率都很高。麦田计划的“一人一书”,就是

把书直接送给学生本人,成为学生的私有书

籍,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换来看,无形中形成

一种流动的图书室。还有电子阅览室和“典”

燃梦想(为每一个学生准备一本字典等工具

书),在阅读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对所读的

内容有所补充。

教育公益生态链

随着学校撤并、巨型学校出现,教育行

政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学校办学自主性越来

越弱,民间组织越来越难进入学校,新情况、

新环境对民间组织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了。同

时,大多数教育NGO草根化、规模小,单靠一

个组织很难应对当下新的需求。这次会上,教

Page 83: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77

中国发展简报

育NGO生态链成为重要话题之一。教育公益组

织要发展,需要提高专业能力。可是什么是专

业能力?这次教育年会上,梁晓燕对专业性有

了不一样的解读。她说:“教育公益组织的最

大专业能力在于整合资源的能力上。诸多机构

受困于自己的专业能力,但社会上有专业能力

的人和资源很多,关键是你要整合他们。将资

源穿插进来,整合到你想要的整体当中去,在

工作的主轴上,让资源活起来。”这是我们这

些年来公益组织能否做好的关键要求。因此,

公益组织要找到跟自己专业相关的资源,要学

会跟资源方打交道。

生态链是自然形成的,但是也可以主动促

进各个机构的资源整合成一个生态链。这就要

求做公益有心人越来越多。心平阅读联盟——

学习共同体与协作创新平台建设是一个很好的

范例。心平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08年9月,经

过几年的试点,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一个“无

边界”的学习型共同体。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

的图书与阅读推广年会,每个季度分地区有心

平伙伴圆桌会议,举办各种主题工作坊和交流

活动,优秀的服务产品的共享。业内人士称:

“如果每个领域有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大大提高

这个领域的专业化。”

在会上,发言者梳理了教育NGO的生态链

条上各种组织的功能和位置。在基金会这个节

点上,有资助型的心平基金会,运作型的陈一

心家族基金会(阅读城市),滋根基金会建立

爱的书库,青树基金会建设图书馆信息网络。

60余家公益组织做乡村图书馆的工作,担当者

行动的班班有个图书角,乡村教育促进会班级

读书会,华益助弱服务中心儿童图书银行等。

在书目研究上,新阅读研究所、立人书目绘本

研究中心、分级阅读研究中心提供了这样的功

能。天下溪承担了公益图书中盘的功能。专业

研究机构有从事新教育实验的书香校园。更有

多种教育研究资源的利用,在语文课中系统地

导入大量阅读的北京师范大学儿童阅读与学习

研究中心在早期阅读、汉语学习、协作讨论方

面有研究,同类的机构还有阅读障碍国际阅读

协会:《Reading Teacher》UIUC阅读研究中心。

专业化的商业组织也是这个系统平台上的

重要角色,如亲近母语(小学)、奕阳教育、

台湾信谊(早期阅读)。而以阅读推广人的功

能出现的组织也出现了,如红泥巴阿甲、童书

教学与评论的小陶子,1KG图书管理软件为大

家提供了技术支持。

让理想落实在细节中

这次年会由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

会、灯塔计划、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主题

是“让理想落实在细节中”。主办方做了精

心设计,形式灵动活泼,大处与细节并举。会

议内容除了第一天上午有主题发言,下午的讨

论专题多种多样。另外,在主会场外墙上贴上

大白纸,每个人都可以发起话题讨论,到了一

定人数,就可以到某个房间组织专题讨论。人

们因为共同的关注而走到一个小组讨论,但也

让人在众多的话题中难以割舍。此外,组织

者设计了资源供需对接板。每个组织有什么需

求,哪些组织可以提供什么,按照供需分列两

处。很多人驻足供需板前,还不时记下联系方

式。会议主持人要求发言人不要做项目和机构

广告,要谈经验、问题和思考,但是晚上专门

有公益组织展示会,参加者像赶集一样,在各

个组织之间流连,组织之间彼此交谈、观摩,

老友重逢,不亦乐乎。业内人士向笔者推荐很

多值得书写的组织,实在无法一一呈现在本文

中,但促发了笔者继续探寻教育NGO的整体轮

廓和特色的愿望。

(感谢灯塔计划和NGO发展交流网的志

愿者的录音与整理工作对本文的贡献)

Page 84: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就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的那一年,社会

上一下多了很多义工。广州毗邻香港,这些年

慢慢受到影响,也同样如此。对身在广州的

Heaven来说,2008年是一个分界点。她之前曾

在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启智服务总队做志愿

者,也在美新路等基金会工作过,当年12月成

为广州义工加油站(V-BUS)的发起人之一。

Heaven认为,2008年之前“义工”一词很

少出现在大众媒体上,不被大多数人认知,且

大学生参与的也不多。即使当时在国内义工发

展较快的广州,义工机构之间的交流也少。所

以在该年的9月,她与其他几个好朋友碰撞出

一个计划,在12月5日国际义工日当天筹备一

次针对义工成长的工作坊集市。后来这天也变

成持续开展的“义工成长日”。他们希望在推

动义工服务的发展上,“可以做的更深一点,

做出一些新的东西来。”

于是分头行动,广州本地在义工成长或服

务方面做得较好的6个志愿机构受邀参加,共

同开始了第一次的义工成长日活动。在2天的

时间,他们共分享了14个课程。这些课程主要

围绕义工基本的服务技巧以及一些志愿活动的

策划。事后,参加该次活动的志愿者组织或义

工,很多都希望将义工成长日活动继续下去。

义工成长日上的分享课程,都是由义工经

验较为丰富的机构自己提出并讨论敲定下来,

他们的风格也不一样,正好可以满足不同的义

工需求。之后,每一年的义工成长日的课程,

大部分都不一样。比如在2009年就加大了艺

术、音乐等元素,也更多集中在义工个人成长

方面的需求,如年度规划或时间管理等内容。

这些课程都是由V-BUS向分享者(也叫培

训导师)提出邀请,然后挂在博客站点上,由

感兴趣的人进入报名系统提交报名,最后由

导师根据该课程的要求以及义工的需求进行

筛选,通过方可参加,且这些名单在培训前也

会通过网络公布。如果有课程报名人数不够的

话,直接取消。

但Heaven说,尽管实现了义工成长的目

标,这些课程一开始乃至现在也不是从义工的

需求着眼,更多还是从资源出发,主要是看哪

个机构有成熟的课程。这与民间服务机构一贯

从服务群体需求出发,有着不一样的视角。除

了义工成长日之外,在日常的周末或月份里,

也会有来自不同服务机构的分享者,也会带来

各自的培训。

这些平日里的义工培训活动,花样众多,

有故事会,有鸟兽虫木的自然体验,也有三分

钟的快速演讲,也有旨在通过启迪义工参与付

诸行动并实现想法的志愿者实验室等诸多的分

享活动。与成长日的活动不一样之处,就是报

名参加这些活动需缴纳10~30元不等的费用,

用于支持V-BUS的持续发展,但其实这些远远

不够。

不过重要的是,这些分享课程逐渐打破广

州本土机构之间的壁垒,在关注不同机构与个

体成长的服务机构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访谈期间,Heaven提到了V-BUS与中山大

学公民社会发展中心、和谐促进会、公益学习

中心、V乐益成长中心、绿点广州等机构的区

别,她认为V-BUS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着力于

本土知识的创造和创新,同时这些分享者大多

来自于广州本地。

不过,V-BUS也开始转向到为其他的NGO

提供“分享者协作和培养”的工作坊、培育本

土的协作者上,而不再只是一次次义工经验和

义工加油站(V-BUS)◎ 王 辉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78

中国发展简报

Page 85: 2012年 春 53  ·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12 中国环境运动文化的现状分析 和反思 ... 的议案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同性恋组

知识的分享。不仅如此,他们也希望在广州的

周边城市,东莞、深圳和珠海等地,将这些珠

三角地区不同城市的机构经验知识能够得到流

动,让更多的分享者涌现出来。

在V-BUS的工作坊与课程分享的过程

中,形成了一个叫V-BUS教研小组。该小组是

V-BUS的核心伙伴,他们扎根于各自的组织,

又透过知识共享和培训发展聚集在一起,并一

起参与组织义工成长日以及平日里不同分享者

的课程开发,像“V-Lab实验室”之“Question

提问”、“Free U”等在V-BUS中具有举重轻

重的作用。

日积月累、厚积而能薄发,V-BUS走到

2010年,开始迎来了第一个全职工作者健健。

她负责V-BUS的对外宣传、艺术设计工作,同

时也独立承担一些项目,并开展一些对外的戏

剧、ppt工作坊。

当时适逢广州亚运会,大批的外企开始寻

求志愿服务合作机会,所以,除针对志愿服务

机构义工的需求外,V-BUS也开始与企业进行

接触并合作。工作量的加大,也让Heaven开始

转为全职来做这份工作,另一名工作人员姜伟

洪也同时加入进来。

不过因亚运会会期前后不允许民间举办大

型活动,所以当年12月5日国际义工日当天未

像往年一样举办“义工成长日”活动。但亚运

会之后,广州政府在对民间服务组织的注册政

策上有很大的放开,再加上V-BUS与外资企业

在合作过程,出现了捐赠发票的纠纷,这加快

了他们寻求民间机构合法化的步伐。2011年4

月,他们做出了注册的决定。

因在2009年义工成长日与广州义工联合会

合作过,彼此给对方留下很好的印象。此时,

义工联正承接广州市政府的“广州社会组织培

育基地”孵化器项目,于是很顺利提交申请,

并于当年的9月正式注册成一个民非机构——

广州善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孵化器项目成员的身份,为V-BUS提供了

一个办公位置,尽管只有1平米大小,不过据

Heaven说,办公的地方比较远,不常过去,好

在义工联对他们也没有太多的苛求,有活动才

会通知他们过去参加。与过去相比,注册为民

非对V-BUS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好处,反而机构

的行政成本增加了。尽管如此,对Heaven所在

的V-BUS来说,“无形中也会底气足一点”。

这对V-BUS的转型来说,还仅仅是一个

开始。

在为V-BUS筹备注册民非期间,他们也在

思考战略转型。2011年底,他们邀请来自基金

会和合作项目方的朋友参加,初步制定了一个

1~3年的战略规划,希望利用这段时间帮助机

构实现转型,并获得稳定的收入。之前V-BUS

开展的义工经验分享活动以及培训主要是借用

广州本地其他组织的场地,且活动的收入也不

足支持机构的持续发展。

Heaven所说的V-BUS真正转型,即是慢慢

减少对外分享的课程,并加大对分享者培养

的内容,同时也希望打造出1~2个有市场需求

的、V-BUS擅长并可以被购买的产品,以实现

自我的持续发展。

不过2012年的当务之急,就是调整之前的

课程开发方式,转向从员工的需求出发,所以

V-BUS开始做一些需求调查,并尝试建立一个

关于义工需求和分享者的数据库,从而架起满

足义工培训中的个人需求与课程开发、完善之

间的桥梁。

联系人:Heaven

Email:[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站点:http://volunteers1205.blogbus.com /

www.v-bus.org

新浪微博:@义工加油站

CH

INA D

EV

ELO

PM

EN

T BR

IEF

79

中国发展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