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5 13 010-67078574...

1
18 2015 5 13 本版编辑:王洪波 电话: 010-67078574 E-mail:[email protected] 书评周刊 · 文史 卷前絮语 阎纯德 维也纳论坛—中欧文化对话 共同应对人类的危机 许嘉璐 跨文化研究的一些问题 —以中国哲学的方法论为例 [斯洛文尼亚]罗亚娜 汉语学习在芬兰:发展及其对中芬关系的影响 [芬兰]高歌著 杨玉英 骆玉蓉译 从汉唐之间出土文物看欧亚文化交流遗痕 葛承雍 汉学的演进与中外文化之约 阎纯德 季羡林与其“送去主义” 张玉安 春秋论坛 儒学与建构性后现代主义 汤一介 欧亚二元与现代观念 —知识史、交流史与思想史的交错 钱玄同“汉字革命”论的再审视 国学特稿 两点两线下的中医文化—太阳与中医文化 刘明武 论孔子的民族文化观 栾贵川 法国汉学研究专辑 (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特别策划之三) 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 —有关敦煌藏经洞部分 [法]伯希和著 耿昇译 筚路蓝缕的开拓—法国汉学家大巴赞对海外中国 戏曲研究的推进 李声凤 杜甫安史之乱前的诗作 [法]郁白著(NicolasChapuis) 韩毓泽译 巴金,法国与沙多-吉里 [法]安必诺(Angel PINO) 周子涵 赵维纳译 中国古典通俗小说在法国的传播 黎诗薇 试论《中华帝国全志》对中国形象的建构 张明明 汉学家研究 马立安 · 高利克的汉学研究六十年 [斯洛伐克]马立安 · 高利克著 杨玉英骆玉蓉译 美国汉学研究 美国汉学家苏源熙对《诗经》的跨文化阐释 李庆本 吴 跨文化视野中的费正清研究 张喜华 哥大版《中国文学史》前言和序译文 汉语诗学与象征主义诗学 [美]余宝琳著 张 梅译 赫芙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 [美]Donald H. Shiveley著 孟庆波译 邓嗣禹与芝加哥大学早期中文教学—纪念邓嗣禹 先生诞辰 110 周年 俄国汉学研究 中国藏传佛教如何流传俄国成为民间信仰 李明滨 《徐志摩:在梦幻与现实中飞行》 (代译序) 宋绍香 阿列克谢耶夫俄译《聊斋志异》对中国古代服饰的阐释 李逸津 试从《诗品》的翻译及研究看阿理克的文学研究思想 日本汉学(中国学)研究 日人西域史研究的兴起及其学术特点 钱婉约 狩野直喜的君主政治观:儒学阐释与天皇认同 胡珍子 南戏研究的拓荒者和里程碑—日本汉学家森槐南 和他的南戏研究 兼明亲王《座左铭》考 于永梅 幸田露伴与元代神仙道化剧 杨威威 胡适著作日译序汉译 崔学森 顾琼敏 李芳译 朝鲜半岛汉学研究 朱子《家礼》韩半岛流衍考 周月琴 礼失而求诸野 —评韩国硕儒丁若镛的《与犹堂全书》 单江东 关于高丽僧义天入宋求法几个问题的再考辩 郑明子 试论韩国《汉语会话书》的语料价值:以《华语教范》和 《汉语大成》为例 四季评论 近三十年来国外中国近代东北乡村史研究述评 王广义 近代中日学者的《中国史学史》著作比较述略 —以金毓黻和内藤湖南为例 十七世纪来华传教士儒学观新探 从《汉文诗解》看英国早期对汉诗的接受 许双双 汉风五大洲 澳大利亚学者早期的中国问题研究 熊文华 当代瑞典的中国研究—以斯德哥尔摩大学和隆德 大学为中心 崔玉军 李 儒学、佛学与西学之间—对缅甸华裔考古学家杜成 诰的跨文化解读 汉学与汉语教学 十六七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的汉语学习 张永奋 内地会拼音系统探析 —以《英华合璧》为中心 《汉学研究》 CSSCI来源集刊 2015年春夏卷 北京语言大学主办 阎纯德主编 学苑出版社出版 《汉学研究》编辑部地址:100083 北京市学院路15号 北京语言大学79号信箱 三年前的冬天,文代会前夕,我 听说王充闾先生收集和整理了一些 张学良的资料,于是打电话给他,邀 请他写一册《张学良传》。王先生欣 然同意。 在交流中得知,王充闾先生是 张学良的同乡,他已经写了一些散 章。这些文章,非常好看,我读后过 目不忘,特别想让更多的人读到, 于是更坚定了编辑出版这册书的 信心。我发现,这些散章有一条主 线,那就是每一篇都是写张学良与 一个人的故事,比如与蒋介石、与 周恩来的故事等。在张学良的生 命中,还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 件,是没有涉猎的。于是,我建议 王先生增写几章,写写张学良与他 的父亲张作霖的故事、与赵一荻的 故事。王先生认为很好。他自己又 想到,还可以写张学良的童年、张学 良与溥仪的故事、张学良的长寿经 等等。 怎么串起这些篇章呢?我建议 王先生,按照张学良的生平,从出生 开始写起,一直到少年、青年、壮年、 老年直至去世,最后加一章对张学 良一生的总体评价。于是,就形成 了全书现在的体例格局:按照张学 良的生平写起,每一章又都是一个 独立的故事,避免了平常的人物传 记一条线地从出生写到去世的写法 带来的重复叙述、不爽利的弊病。 可以说,这是《成功的失败者—张 学良传》独创的写作方法:专题化的 写作手法,扇面的叙述结构—以 张学良的人生为扇骨,打开他的一 段又一段精彩的生命历程。那么, 张学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王 充闾先生在书中作答:一个有着赤 子之心的复杂的政治人物。 这部书,我排版编校清后,送统 战部审阅,统战部只是就一处语句 表达提出了修改建议,并对这部书 稿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视角独 特”“叙述角度新颖,完全不同于常 规的传记著述”“有人物评传的味 道” “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纪实文学 作品”。这充分说明了王充闾先生 的写作功底深厚。 王充闾先生有过从政的丰富经 验,这使得他在洞悉张学良、蒋介石 等政治人物的内心时,能达到一般 的作家学者所难以企及的深刻,同 时他又有着文学、哲学、史学方面的 深厚学养,行文中体现出他作为一 个智者和长者的逻辑严密的辨析和 通达的人生智慧。 张学良被周恩来誉为“民族英 雄”“千古功臣”;国庆六十周年时, 张学良被列入“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 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考虑到这一层,内封我选择了一种 深枣红色的布纹纸,既有主旋律的 基调,又有历史的厚重蕴藉感,且感 觉温暖。包封纸,则选择了米色的 大地纸,力图显示张作霖、张学良的 草野之气。 策划编辑这部书的过程中,我 阅读了多部中外学者写的《蒋介石 传》《张学良传》,在对比中,判断这 部书的价值。我发现,这部书中运 用的许多史料,我都是第一次读到, 而且王充闾先生的观点颇多独到之 处,处处有自己鲜明的分析和判 断。书中还加入了大量图片,以还 原历史现场,使读者对张学良、“西 安事变”等有一个具象的认识。在 筛选图片的时候,我注意图片的版 权保护期是 50 年,为了避免可能产 生的版权纠纷,舍弃了尚在版权保 护期的图片。 我相信,这部书的寿命会很 长久。 编辑手记 放在人物关系中解读张学良 ■李 《小词大雅》由叶嘉莹先生九篇 词学讲稿整理汇编而成,意在揭橥 “小词”中的“修养”与“境界”。受此 启发,笔者特从庄子《逍遥游》中断章 取义,以“小大之辩”为主题,对是书 之思想内容、论说方式及写作意义等 加以简要评述。 词之“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 为篇幅之短,源自最初配乐演唱、和 调佐声的歌辞属性;二为地位之卑, 因其丽而不经、靡而非典的“艳科”本 色。故而叶先生亦引述清代张惠言 之语,以“微言”称之。 “微言”在张氏 话语体系中不免打着儒家诗教的烙 印,与皋文之经学素养,以及“深文罗 织”、附会政治伦理的解词方式意脉 相通。“大雅”,则如《诗大序》所云,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同样浸润着 浓重的政教色彩。本书对于“微言”、 “大雅”的运用,皆变更了原始含义。 尽管,结合中国古代社会家国一体、 男女同构的伦理背景,叶先生没有推 翻弃妇逐臣、美人香草的风骚兴寄传 统,在合理限度内也并不排斥以佳人 失偶感才士不遇的解读方式。但“小 词”之“大雅”, “微言”之“大义”,又不 仅仅局限于此。 更大意义上,随着作者的娓娓讲 述,我们可以认识到,此一规模狭小、 地位低微的词体,亦能折射出渊广的 修养、高远的境界、深邃的哲理和浓 挚的情感,在深隐窈眇之中实渗透着 强大丰厚的感发力量—无论是“担 荷人类罪恶”之沉痛悲悯,还是“一蓑 烟雨任平生”之澹泊高致;是年命如 流、美人迟暮之悲慨无奈,还是春花 开落、莺燕无猜之坦荡笃定;抑或在 担当与超脱、希冀与失落之间挣扎缱 绻、百转千回的种种情感与心力投 注。小词之中,呈现出真淳美善之情 感境界,凝聚着人格精神的伟岸与光 明,是为“大雅”。 本书在篇章设置及论说方式上 同样体现出“小”与“大”的辩证统一, 尽管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 却能给人以研究方法的深远启迪。 刘勰《文心雕龙》有“原始以表末,释 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之说,勾勒出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 “论文叙笔”模式,《小词大雅》之论述 体例、解词方式具有类似思路。是书 首讲以“兴于微言”肇端,引介主题, 对“小词”之起源属性、命名缘由作出 宏观概括;而从次讲开始,则选择典 型作家作品加以评讲,并贯穿张惠 言、王国维等人之论词文字。 对于具体作品之微观,叶先生则 往往注重介绍词人及评论家的生平 际遇、人格性情、学养襟抱等,如张惠 言精于易学的联想推衍能力,王国维 服膺西方文化的悲观人生哲学,李璟 作为偏安君主的隐性危亡意识,冯延 巳以开济老臣自任的鞠躬尽瘁心理, 柳永在用世抱负与现实挫辱间的冲 突矛盾,晏殊于仕途顺境中的柔情锐 感和理性观照,辛弃疾欲恢复中原而 难酬其志的失意之悲,苏轼在迁谪转 徙中对儒道志意的圆满融合,等等。 读者于“颂其诗,读其书”的同时能够 “知其人”、“论其世”,从而更为充分 地理解词作、词论之产生背景及思想 底蕴。 先生评赏词作,更能着眼于 “小”处,字斟句酌、剖情析采,深入 到包括修辞、典故、意象乃至音节、 用字在内的各个细节,聚焦于作品 的每一处微妙品质。冯延巳“闲情” 之郁伊惝恍,李璟“菡萏”之古雅高 贵,欧阳修“犯寒开”之沉着豪放,张 惠言“江南铁笛”之刚柔相济,秦观 “金炉小篆香”之珍贵芬芳、炽烈缠 绵,皆堪为证。读者可凭此认识“小 词”于显微结构中寄托情思、引发联 想的本质属性,以实例呼应“兴于微 言”的提纲挈领之说。 从“大”的方面来看,作者在“化 整为零”的同时又能“聚零为整”,以 微观结构的分析襄益于整首作品声 情美感的发扬。且先生释词,极善 于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打破单一维 度的解读模式,以互文性视角观照 赏析文本。每首词作除对典故出处 有所介绍外,亦注意引述同类主题 作品,如在张惠言《水调歌头》 (其 一) 评赏中结合苏轼《独觉》及俞樾 《落花》,在李煜《相见欢》评赏中结 合张惠言《水调歌头》 (其五) 及杜甫 《曲江》 (其一) ;于共同的感春惜花 主题下,通过正向与反向的穿插对 比,使读者形成对数家词人词作不 同修养境界的鲜明印象,甚至有助 于启发专业学者构建古典诗歌意象 主题史的线性思路。除诗词文赋、 词论诗评以外,叶先生对经史子书 及小说戏曲亦信手拈来、旁征博引, 以深厚学养拓宽读者的认知视域, 更使“小词”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传 统与文学历史的“大语境”。 在跨越作家作品、文体属性的同 时,作者也进一步延展研究视域,力 图打破国界、语言的隔阂,将中国古 典诗词移植至世界文化的“大坐标” 中。讲稿对关键语汇加以英译,如 “词”( song words )、“花间”( Collection among the Flowers )、“微言” microstructure )等,既与国际接轨, 也有助于现代读者对词之属性的理 解。另一方面,叶先生注重以欧美理 论阐释中国词学,本书中将“蛾眉”、 “画眉”对应“文化符码”( culture code ), “弃妇”结合“双重性别”( double gender ),王国维“三种境界”之断 章取义联系“诠释循环”( hermeneutic circle )与接受美学( aesthetic of reception ), “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 评说则以“显微结构”( microstructure )及“双重语境”( double contact 释之。此种做法,绝非出于对西方文 化的盲目崇拜,而自有其学术眼光。 古代词论诗评受中国历史上文学的 非主流地位所限,或依托儒家经史的 穿凿附会,或类同庄禅哲学的直观体 悟,在落实与玄虚之间,往往难以搔 到痒处。20 世纪初,王国维“取外来 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为 小词的解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但其在中西新旧文化掣肘拉锯间形 成的种种淆误、割裂、晦涩之处,依然 有待更正和诠释。叶先生能发其未 竟之绪,以穿越百年的眼光与见解纠 正王氏之失谬,亦为《人间词话》的象 喻式批评找到逻辑鲜明的理论支撑。 百页有余的一册小书,因其体 例篇幅所限,固无法如叶先生之其 他论著将词与词学的妙谛宏旨一一 展开,但依然凝结了通达古今、联结 中外的大智慧、大情感,对于爱好诗 词的读者而言,实有灌顶醍醐式的 非凡意义。 小大之辩 —评叶嘉莹先生《小词大雅》 ■汪 《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 修养与境界》, [加]叶嘉莹著,北 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 版,42.00 元

Upload: others

Post on 13-Oct-2019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2015 5 13 010-67078574 E-mail:whongbo2@sinaepaper.gmw.cn/zhdsb/images/2015-05/13/18/2015051318_pdf.pdf · 稿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视角独 特”“叙述角度新颖,完全不同于常

18 2015年5月13日 ■本版编辑:王洪波 ■电话:010-67078574 ■E-mail:[email protected]书评周刊·文史

卷前絮语 阎纯德

维也纳论坛—中欧文化对话共同应对人类的危机 许嘉璐

跨文化研究的一些问题

——以中国哲学的方法论为例 [斯洛文尼亚]罗亚娜

汉语学习在芬兰:发展及其对中芬关系的影响

[芬兰]高歌著 杨玉英 骆玉蓉译

从汉唐之间出土文物看欧亚文化交流遗痕

葛承雍

汉学的演进与中外文化之约 阎纯德

季羡林与其“送去主义” 张玉安

春秋论坛儒学与建构性后现代主义 汤一介

欧亚二元与现代观念

——知识史、交流史与思想史的交错 叶 隽

钱玄同“汉字革命”论的再审视 李 庆

国学特稿两点两线下的中医文化——太阳与中医文化

刘明武 刘 源

论孔子的民族文化观 栾贵川

法国汉学研究专辑

(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特别策划之三)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

——有关敦煌藏经洞部分 [法]伯希和著 耿昇译

筚路蓝缕的开拓——法国汉学家大巴赞对海外中国

戏曲研究的推进 李声凤

杜甫安史之乱前的诗作

[法]郁白著(Nicolas Chapuis) 韩毓泽译

巴金,法国与沙多-吉里

[法]安必诺(Angel PINO) 周子涵 赵维纳译

中国古典通俗小说在法国的传播 黎诗薇

试论《中华帝国全志》对中国形象的建构 张明明

汉学家研究马立安·高利克的汉学研究六十年

[斯洛伐克]马立安·高利克著 杨玉英骆玉蓉译

美国汉学研究美国汉学家苏源熙对《诗经》的跨文化阐释

李庆本 吴 娇

跨文化视野中的费正清研究 张喜华

哥大版《中国文学史》前言和序译文 刘 正

汉语诗学与象征主义诗学 [美]余宝琳著 张 梅译

赫芙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

[美]Donald H. Shiveley著 孟庆波译

邓嗣禹与芝加哥大学早期中文教学——纪念邓嗣禹

先生诞辰110周年 彭 靖

俄国汉学研究中国藏传佛教如何流传俄国成为民间信仰 李明滨

《徐志摩:在梦幻与现实中飞行》(代译序) 宋绍香

阿列克谢耶夫俄译《聊斋志异》对中国古代服饰的阐释

李逸津

试从《诗品》的翻译及研究看阿理克的文学研究思想

马 琳

日本汉学(中国学)研究日人西域史研究的兴起及其学术特点 钱婉约

狩野直喜的君主政治观:儒学阐释与天皇认同 胡珍子

南戏研究的拓荒者和里程碑——日本汉学家森槐南

和他的南戏研究 张 真

兼明亲王《座左铭》考 于永梅

幸田露伴与元代神仙道化剧 杨威威

胡适著作日译序汉译 崔学森 顾琼敏 李芳译

朝鲜半岛汉学研究朱子《家礼》韩半岛流衍考 周月琴

礼失而求诸野

——评韩国硕儒丁若镛的《与犹堂全书》 单江东

关于高丽僧义天入宋求法几个问题的再考辩

郑明子

试论韩国《汉语会话书》的语料价值:以《华语教范》和

《汉语大成》为例 陈 颖

四季评论近三十年来国外中国近代东北乡村史研究述评 王广义

近代中日学者的《中国史学史》著作比较述略

——以金毓黻和内藤湖南为例 赵 昱

十七世纪来华传教士儒学观新探 罗 莹

从《汉文诗解》看英国早期对汉诗的接受 许双双

汉风五大洲澳大利亚学者早期的中国问题研究 熊文华

当代瑞典的中国研究——以斯德哥尔摩大学和隆德

大学为中心 崔玉军 李 茜儒学、佛学与西学之间——对缅甸华裔考古学家杜成

诰的跨文化解读 程 龙

汉学与汉语教学

十六七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的汉语学习 张永奋

内地会拼音系统探析

——以《英华合璧》为中心 岳 岚

《汉学研究》 CSSCI来源集刊 2015年春夏卷北京语言大学主办 阎纯德主编 学苑出版社出版

《汉学研究》编辑部地址:100083 北京市学院路15号 北京语言大学79号信箱

三年前的冬天,文代会前夕,我

听说王充闾先生收集和整理了一些

张学良的资料,于是打电话给他,邀

请他写一册《张学良传》。王先生欣

然同意。

在交流中得知,王充闾先生是

张学良的同乡,他已经写了一些散

章。这些文章,非常好看,我读后过

目不忘,特别想让更多的人读到,

于是更坚定了编辑出版这册书的

信心。我发现,这些散章有一条主

线,那就是每一篇都是写张学良与

一个人的故事,比如与蒋介石、与

周恩来的故事等。在张学良的生

命中,还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

件,是没有涉猎的。于是,我建议

王先生增写几章,写写张学良与他

的父亲张作霖的故事、与赵一荻的

故事。王先生认为很好。他自己又

想到,还可以写张学良的童年、张学

良与溥仪的故事、张学良的长寿经

等等。

怎么串起这些篇章呢?我建议

王先生,按照张学良的生平,从出生

开始写起,一直到少年、青年、壮年、

老年直至去世,最后加一章对张学

良一生的总体评价。于是,就形成

了全书现在的体例格局:按照张学

良的生平写起,每一章又都是一个

独立的故事,避免了平常的人物传

记一条线地从出生写到去世的写法

带来的重复叙述、不爽利的弊病。

可以说,这是《成功的失败者——张

学良传》独创的写作方法:专题化的

写作手法,扇面的叙述结构——以

张学良的人生为扇骨,打开他的一

段又一段精彩的生命历程。那么,

张学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王

充闾先生在书中作答:一个有着赤

子之心的复杂的政治人物。

这部书,我排版编校清后,送统

战部审阅,统战部只是就一处语句

表达提出了修改建议,并对这部书

稿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视角独

特”“叙述角度新颖,完全不同于常

规的传记著述”“有人物评传的味

道”“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纪实文学

作品”。这充分说明了王充闾先生

的写作功底深厚。

王充闾先生有过从政的丰富经

验,这使得他在洞悉张学良、蒋介石

等政治人物的内心时,能达到一般

的作家学者所难以企及的深刻,同

时他又有着文学、哲学、史学方面的

深厚学养,行文中体现出他作为一

个智者和长者的逻辑严密的辨析和

通达的人生智慧。

张学良被周恩来誉为“民族英

雄”“千古功臣”;国庆六十周年时,

张学良被列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

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考虑到这一层,内封我选择了一种

深枣红色的布纹纸,既有主旋律的

基调,又有历史的厚重蕴藉感,且感

觉温暖。包封纸,则选择了米色的

大地纸,力图显示张作霖、张学良的

草野之气。

策划编辑这部书的过程中,我

阅读了多部中外学者写的《蒋介石

传》《张学良传》,在对比中,判断这

部书的价值。我发现,这部书中运

用的许多史料,我都是第一次读到,

而且王充闾先生的观点颇多独到之

处,处处有自己鲜明的分析和判

断。书中还加入了大量图片,以还

原历史现场,使读者对张学良、“西

安事变”等有一个具象的认识。在

筛选图片的时候,我注意图片的版

权保护期是 50 年,为了避免可能产

生的版权纠纷,舍弃了尚在版权保

护期的图片。

我相信,这部书的寿命会很

长久。

编辑手记

放在人物关系中解读张学良■李 磊

《小词大雅》由叶嘉莹先生九篇

词学讲稿整理汇编而成,意在揭橥

“小词”中的“修养”与“境界”。受此

启发,笔者特从庄子《逍遥游》中断章

取义,以“小大之辩”为主题,对是书

之思想内容、论说方式及写作意义等

加以简要评述。

词之“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

为篇幅之短,源自最初配乐演唱、和

调佐声的歌辞属性;二为地位之卑,

因其丽而不经、靡而非典的“艳科”本

色。故而叶先生亦引述清代张惠言

之语,以“微言”称之。“微言”在张氏

话语体系中不免打着儒家诗教的烙

印,与皋文之经学素养,以及“深文罗

织”、附会政治伦理的解词方式意脉

相通。“大雅”,则如《诗大序》所云,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同样浸润着

浓重的政教色彩。本书对于“微言”、

“大雅”的运用,皆变更了原始含义。

尽管,结合中国古代社会家国一体、

男女同构的伦理背景,叶先生没有推

翻弃妇逐臣、美人香草的风骚兴寄传

统,在合理限度内也并不排斥以佳人

失偶感才士不遇的解读方式。但“小

词”之“大雅”,“微言”之“大义”,又不

仅仅局限于此。

更大意义上,随着作者的娓娓讲

述,我们可以认识到,此一规模狭小、

地位低微的词体,亦能折射出渊广的

修养、高远的境界、深邃的哲理和浓

挚的情感,在深隐窈眇之中实渗透着

强大丰厚的感发力量——无论是“担

荷人类罪恶”之沉痛悲悯,还是“一蓑

烟雨任平生”之澹泊高致;是年命如

流、美人迟暮之悲慨无奈,还是春花

开落、莺燕无猜之坦荡笃定;抑或在

担当与超脱、希冀与失落之间挣扎缱

绻、百转千回的种种情感与心力投

注。小词之中,呈现出真淳美善之情

感境界,凝聚着人格精神的伟岸与光

明,是为“大雅”。

本书在篇章设置及论说方式上

同样体现出“小”与“大”的辩证统一,

尽管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

却能给人以研究方法的深远启迪。

刘勰《文心雕龙》有“原始以表末,释

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之说,勾勒出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

“论文叙笔”模式,《小词大雅》之论述

体例、解词方式具有类似思路。是书

首讲以“兴于微言”肇端,引介主题,

对“小词”之起源属性、命名缘由作出

宏观概括;而从次讲开始,则选择典

型作家作品加以评讲,并贯穿张惠

言、王国维等人之论词文字。

对于具体作品之微观,叶先生则

往往注重介绍词人及评论家的生平

际遇、人格性情、学养襟抱等,如张惠

言精于易学的联想推衍能力,王国维

服膺西方文化的悲观人生哲学,李璟

作为偏安君主的隐性危亡意识,冯延

巳以开济老臣自任的鞠躬尽瘁心理,

柳永在用世抱负与现实挫辱间的冲

突矛盾,晏殊于仕途顺境中的柔情锐

感和理性观照,辛弃疾欲恢复中原而

难酬其志的失意之悲,苏轼在迁谪转

徙中对儒道志意的圆满融合,等等。

读者于“颂其诗,读其书”的同时能够

“知其人”、“论其世”,从而更为充分

地理解词作、词论之产生背景及思想

底蕴。

先 生 评 赏 词 作 ,更 能 着 眼 于

“小”处,字斟句酌、剖情析采,深入

到包括修辞、典故、意象乃至音节、

用字在内的各个细节,聚焦于作品

的每一处微妙品质。冯延巳“闲情”

之郁伊惝恍,李璟“菡萏”之古雅高

贵,欧阳修“犯寒开”之沉着豪放,张

惠言“江南铁笛”之刚柔相济,秦观

“金炉小篆香”之珍贵芬芳、炽烈缠

绵,皆堪为证。读者可凭此认识“小

词”于显微结构中寄托情思、引发联

想的本质属性,以实例呼应“兴于微

言”的提纲挈领之说。

从“大”的方面来看,作者在“化

整为零”的同时又能“聚零为整”,以

微观结构的分析襄益于整首作品声

情美感的发扬。且先生释词,极善

于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打破单一维

度的解读模式,以互文性视角观照

赏析文本。每首词作除对典故出处

有所介绍外,亦注意引述同类主题

作品,如在张惠言《水调歌头》(其

一)评赏中结合苏轼《独觉》及俞樾

《落花》,在李煜《相见欢》评赏中结

合张惠言《水调歌头》(其五)及杜甫

《曲江》(其一);于共同的感春惜花

主题下,通过正向与反向的穿插对

比,使读者形成对数家词人词作不

同修养境界的鲜明印象,甚至有助

于启发专业学者构建古典诗歌意象

主题史的线性思路。除诗词文赋、

词论诗评以外,叶先生对经史子书

及小说戏曲亦信手拈来、旁征博引,

以深厚学养拓宽读者的认知视域,

更使“小词”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传

统与文学历史的“大语境”。

在跨越作家作品、文体属性的同

时,作者也进一步延展研究视域,力

图打破国界、语言的隔阂,将中国古

典诗词移植至世界文化的“大坐标”

中。讲稿对关键语汇加以英译,如

“词”(song words)、“花间”(Collec⁃tion among the Flowers)、“微言”

(microstructure)等,既与国际接轨,

也有助于现代读者对词之属性的理

解。另一方面,叶先生注重以欧美理

论阐释中国词学,本书中将“蛾眉”、

“ 画 眉 ”对 应“ 文 化 符 码 ”(culturecode),“弃妇”结合“双重性别”(dou⁃ble gender),王国维“三种境界”之断

章取义联系“诠释循环”(hermeneu⁃tic circle)与接受美学(aesthetic ofreception),“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

评说则以“显微结构”(microstruc⁃ture)及“双重语境”(double contact)释之。此种做法,绝非出于对西方文

化的盲目崇拜,而自有其学术眼光。

古代词论诗评受中国历史上文学的

非主流地位所限,或依托儒家经史的

穿凿附会,或类同庄禅哲学的直观体

悟,在落实与玄虚之间,往往难以搔

到痒处。20世纪初,王国维“取外来

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为

小词的解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但其在中西新旧文化掣肘拉锯间形

成的种种淆误、割裂、晦涩之处,依然

有待更正和诠释。叶先生能发其未

竟之绪,以穿越百年的眼光与见解纠

正王氏之失谬,亦为《人间词话》的象

喻式批评找到逻辑鲜明的理论支撑。

百页有余的一册小书,因其体

例篇幅所限,固无法如叶先生之其

他论著将词与词学的妙谛宏旨一一

展开,但依然凝结了通达古今、联结

中外的大智慧、大情感,对于爱好诗

词的读者而言,实有灌顶醍醐式的

非凡意义。

小大之辩——评叶嘉莹先生《小词大雅》■汪 泽

《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加] 叶嘉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42.00元